Microsoft Word - pipi論文正式版.doc

Similar documents

穨75.PDF

Microsoft Word 王庆敏.doc

(Microsoft Word - \325\324\261\246\267\3222)

穨17.PDF

标题

35-55

Explore Rou Jin Yang Jing Learning Ideology Of Prof. Jin Hongzhu And Application Spinal Column Ail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

57 mainly qi deficiency and yin deficiency. The most common syndrome types are kidney qi deficiency dual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and kidney yin defic

Study of Wu Jutong`s nourishing Yin in febrile disease theor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Wei Tangjun Adviser: Gong Jie

<4D F736F F D20D1F4D0E9CCE5D6CAD1F8C9FAB7BDB0B8D1D0BEBF2E646F63>

学校代号 学 号

Public Projects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Kaohsiung Fir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artial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Time Estimation of Occurrence of Diabetes-Relate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by Ching-Yuan Hu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 F63756D656E D2D796E2DD6D0D2BDD2A92DB5DA3132C6DA2DB7E2C3E6CDC6BDE9A3A D3132A3A9CCE6BBBB2E6D6469>

穨1.PDF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学校代号 学 号

10 中 草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生 药 打 粉 入 药 的 基 本 特 点, 借 鉴 材 料 学 粉 体 学 等 学 科 的 研 究 成 果, 在 中 药 传 统 制 药 理 念 的 启 发


< F63756D656E D2D796E2DB9A4D7F72D31C6DABFAF2D31D6D0D2BDD2A9CFD6B4FABBAF2D C4EA2DB5DA31C6DA2D30302DB7E2C3E6CDC6BDE9A3A D31A3A92E6D6469>

:1949, 1936, 1713 %, 63 % (, 1957, 5 ), :?,,,,,, (,1999, 329 ),,,,,,,,,, ( ) ; ( ), 1945,,,,,,,,, 100, 1952,,,,,, ,, :,,, 1928,,,,, (,1984, 109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東吳大學

要, 理 想 糾 紛 解 決 方 式 以 公 會 協 助 處 理 與 委 託 保 險 公 司 幫 忙 和 解 ; (2) 研 究 發 現 糾 紛 案 件 中,40-50 歲 之 男 性 以 針 灸 或 推 拿 為 主 要 治 療 方 式 碩 士 與 博 士 年 資 年 每 診 人 數 越

<4D F736F F D20C8EEB1CFD2B5C2DBCEC4B6A8B8E5202D20D7EED6D5B0E62E646F63>

01-专论(2期).FIT)

untitled

Research on the Pediatric Stomatiti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Guid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Zhang Yu Adviser:Prof. L


The frame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Han Feng Tutor: Prof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文稿件模板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4D F736F F D20B1CFD2B5C2DBCEC4BBC6CAABD2F0D0DEB8C42E646F63>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标题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linan Adviser:Prof. Han Xinmin Nanjing

<4D F736F F D2078B1CFD2B5C2DBCEC4A3BAA1B6BDF0D8D1D2AAC2D4A1B7D0BAD0C4CCC0B7BDD6A4D1D0BEBF2E646F63>

Microsoft Word 谢雯雯.doc


Microsoft Word - a8_wu_guangyu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11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ocular hypertension of patients in the cont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Microsoft Word - 7-針刺.doc

1098 法 治 疗 患 者 时, 如 果 医 师 觉 得 有 挽 救 患 者 生 命 重 新 恢 复 健 康 或 者 减 轻 痛 苦 的 希 望, 那 么 在 取 得 患 者 知 情 同 意 的 情 况 下 医 师 应 该 不 受 限 制 地 使 用 尚 未 经 证 实 的 或 是 新 的 预 防

Microsoft Word - MCHA


Microsoft Word - 2.v3n1.gjtm.docx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 修.doc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 ).doc

附件1: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4D F736F F 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 ~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A Study on Cross-border M&A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uthor s Name: JIA

相 关 报 道 近 年 来 临 床 上 运 用 多 种 针 灸 疗 法 治 疗 肥 胖 及 其 引 起 的 并 发 症, 如 高 脂 血 症 糖 尿 病 高 血 压 及 痛 经 等, 均 获 得 满 意 疗 效. caused by sedentary lifestyle and genetic f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4D F736F F D20ECFAD0C0D0C0C2DBCEC4CCE1BDBB6F E646F63>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亚临界大容量电站锅炉过热器系统阻力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女性美容保健(四).doc

864 现 代 药 物 与 临 床 Drugs & Clinic 第 31 卷 第 6 期 2016 年 6 月 of apoptosis related factors,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is of great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我国原奶及乳制品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38 張 元 素 歸 經 引 經 理 論 研 究 本 文 以 張 元 素 著 述 為 主 要 材 料, 采 用 上 海 涵 芬 樓 景 印 元 杜 思 敬 濟 生 拔 粹 刊 本 4 ; 醫 學 啟 源 為 任 應 秋 點 校 本, 任 本 以 明 成 化 八 年 刊 本 為 底 本, 旁 校 上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ai Pin Chin as the topic of the essay, it s because: first, as knowing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

文档 9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2 JCAM. June,2012,Vol. 28,NO. 6 膝 关 节 创 伤 性 滑 膜 炎 是 急 性 创 伤 或 慢 性 劳 损 所 致 的 关 节 滑 膜 的 无 菌 性 炎 症, 发 病 率 达 2% ~ 3% [1], 为 骨 伤 科 临 床 的 常 见 病 多 发 病 近 年 来


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 版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藝 術 研 究 所 美 術 組 碩 士 論 文 現 代 女 性 體 態 美 初 探 此 論 文 為 藝 術 學 碩 士 學 位 之 部 分 要 求 指 導 教 授 : 歐 豪 年 研 究 生 : 賴 嚴 禾 中 華 民 國 98 年 06 月

Transcription:

密 级 : 公 开 学 号 :20112003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治 疗 泄 泻 的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研 究 生 指 导 教 师 学 科 专 业 所 在 学 院 毕 业 时 间 黄 韵 桦 顾 勤 教 授 中 医 内 科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2014 年 6 月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medication ideas of treating diarrhea of the Ming Dynasty s various medical school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Huang Yun Hua Adviser:Prof. Gu Q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China

学 号 :20112003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治 疗 泄 泻 的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作 者 姓 名 黄 韵 桦 申 请 学 位 级 别 临 床 医 学 硕 士 学 位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顾 勤 职 称 教 授 学 科 专 业 中 医 内 科 学 研 究 方 向 脾 胃 病 学 习 时 间 自 2011 年 09 月 14 日 起 至 2014 年 06 月 30 日 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4 年 04 月 10 日 学 位 授 予 单 位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2014 年 05 月 30 日 学 位 类 型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硕 士 学 位

原 创 性 声 明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成 果 除 文 中 已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本 论 文 不 包 含 任 何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作 品 成 果 对 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 体,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本 人 完 全 意 识 到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结 果 由 本 人 承 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 需 亲 笔 ) 签 名 : 年 月 日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学 校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同 意 学 校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 权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 存 和 汇 编 本 学 位 论 文 保 密, 在 年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属 于 不 保 密 ( 请 在 以 上 方 框 内 打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 需 亲 笔 ) 签 名 : 年 月 日 导 师 ( 需 亲 笔 ) 签 名 : 年 月 日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录 中 文 摘 要...iii Abstract...iv 前 言...1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2 1. 祖 国 医 学 对 泄 泻 的 认 识...2 1.1 概 念... 2 1.2 病 名 沿 革... 2 1.3 病 因 病 机... 3 1.4 辨 证 论 治... 5 1.5 治 疗 原 则... 6 1.6 治 疗 宜 忌... 7 1.7 其 他 疗 法... 7 2. 西 医 学 对 泄 泻 的 认 识...10 2.1 概 念... 10 2.2 发 病 机 制... 10 2.3 病 因...11 2.4 诊 断... 12 2.5 治 疗 发 展... 13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14 1. 明 代 对 泄 泻 的 认 识...14 2. 丹 溪 学 派...14 2.1 戴 思 恭... 14 2.2 虞 抟... 16 3. 温 补 学 派 命 门 学 说...17 3.1 薛 己... 17 3.2 张 介 宾... 18 3.3 赵 献 可... 20 3.4 李 中 梓... 21 3.5 孙 一 奎... 23 4. 温 病 学 派...26 4.1 吴 有 性... 27 5. 其 他 著 名 医 家...27 5.1 李 时 珍... 27 第 三 部 分 讨 论...29 i

目 录 不 足 与 展 望... 31 结 语... 32 参 考 文 献... 33 致 谢... 35 ii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文 摘 要 研 究 目 的 : 探 讨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于 治 疗 泄 泻 上 的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希 望 从 中 寻 找 更 好 更 有 效 对 泄 泻 病 症 的 辨 证 思 路 及 治 疗 方 法 研 究 方 法 : 首 先 筛 选 明 代 著 名 医 家, 将 其 归 纳 成 各 流 派, 其 中 有 丹 溪 学 派 温 补 学 派 及 温 病 学 派, 再 收 集 各 流 派 代 表 医 家 对 于 泄 泻 的 医 案, 对 其 著 作 有 所 阅 读 及 思 考, 通 过 收 集 各 医 案, 整 理 总 结 其 理 法 方 药, 分 析 明 代 时 期 各 流 派 代 表 医 家 在 治 疗 泄 泻 上 的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研 究 结 果 : 明 代 医 家 因 承 前 人 之 论, 各 医 家 在 医 学 理 论 上 展 开 了 热 烈 的 论 争, 形 成 不 同 的 流 派, 从 而 促 进 了 医 学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发 展 丹 溪 学 派 认 为 泄 泻 的 病 因 有 痰 火 湿 虚 等 因 素, 其 主 要 的 病 因 是 湿, 认 为 泄 泻 从 湿 论 治, 戴 思 恭 以 此 为 基 础, 提 出 湿 有 五 兼, 在 治 疗 泄 泻 上 应 区 分 寒 热 虚 实 温 补 学 派, 对 于 泄 泻, 认 为 泄 泻 之 本, 无 不 由 于 脾 胃 因 外 感 饮 食 生 活 作 息 等 因 素 而 致 使 脾 胃 受 损, 运 化 失 常, 升 降 气 机 失 调, 而 致 泄 泻 同 时, 也 重 视 由 于 久 病 伤 及 肾 阳, 致 命 火 不 足 或 年 老 体 衰 阳 气 不 足, 而 使 脾 失 温 煦, 运 化 失 常, 导 致 的 肾 泄 其 治 疗 多 用 温 补 脾 胃 滋 补 肾 命 脾 肾 并 治 之 法 明 代 温 病 学 派 代 表 吴 有 性, 在 其 医 案 中, 温 病 发 病 过 程 或 期 间 或 愈 后 偶 有 泄 泻 兼 证 病 程 后 期, 发 生 午 后 潮 热 泄 泻, 当 用 小 承 气 汤 彻 清 余 邪 ; 愈 后 真 阳 不 足 导 致 五 更 泄, 使 用 七 成 汤 以 补 益 温 阳 同 时, 在 这 一 时 期 李 时 珍 推 出 本 草 纲 目, 书 中 在 用 药 上 将 泄 泻 分 为 积 滞 湿 热 暑 毒 虚 滑 冷 积 蛊 毒 论 治, 最 后 也 提 出 治 泄 外 治 药, 突 出 李 时 珍 的 治 疗 方 法 多 样, 不 仅 为 中 国 药 物 学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而 且 对 世 界 医 药 学 植 物 学 动 物 学 矿 物 学 化 学 的 发 展 也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结 论 : 泄 泻 是 脾 胃 病 系 统 中 的 重 要 病 证, 也 是 临 床 常 见 多 发 疾 病 因 此, 通 过 翻 阅 古 籍, 对 各 流 派 医 家 学 说 其 理 法 方 药 的 研 究 与 分 析, 追 本 溯 源, 对 泄 泻 病 证 的 认 识 和 临 床 发 展 均 有 意 义 关 键 词 : 明 代 医 家 ; 泄 泻 ; 理 论 研 究 ; 用 药 思 路 iii

Abstract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Explore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e Ming Dynasty physicians and medication idea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hoping to find better and more effective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treatment for diarrhea. Research methods: First, choose the famous physician of Ming Dynasty, which was grouped into various school, including Danxi school, Wenbu school and Wenbing school, and then collected on behalf of physicians for each school of "diarrhea" in medical cases, their books have read and ponder. By collecting all medical cases, organize their medical experiences; analyze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medication ideas of various schools on behalf of the Ming Dynasty physicians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Results: Ming Dynasty physician because of the previous medical theories, all physicians hav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becoming different schools,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Danxi school believed that causes of diarrhea are phlegm, fire, dampness and deficiency or other factors, the main cause is dampness, and think that diarrhea should treat from dampness. On this basis, Dai Sigong considered there are five causes combining with dampness and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cold, heat, deficiency and excess. Diarrhea for Wenbu school believes that the root of diarrhea, all due to the spleen and stomach. Because of exogenous, diet, lifestyle and other factors make spleen qi fails to ascend, and the spleen gets insufficient and malfunctions, it will affect reception and descending of the stomach; then may appear symptoms of diarrhea. It also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kidney yang deficiency by chronic illness. Since yang fails to warm the spleen, the spleen may then fail to transport and transform the water and food and lead "kidney vent." To strengthen the spleen and supplement qi and warm the kidney and spleen are the main treatment principle for kidney vent. A famous physician of Ming Dynasty is Wu Youxin from Wenbing school. Recording Wu s medical cases, during or after warm heat diseases can combine diarrhea. The latter course, tidal fever and diarrhea occurred in the afternoon, the major formula is Xiaochengqitang to dispel the pathogen; after disease, genuine yang deficiency will dawn vent, then use Qichentang for supplement qi and warm the spleen-yang. iv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lso, during this period Li Shizhen th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diarrhea it become food retention, damp- heat, summer-heat, deficiency slippery, cold retention, poison on the rule. At last, Li propose external Chinese medicine highlighting the diversity of Li treatment, not on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but also for world medicine, botany, zoology, mineralogy, chemistry development has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Conclusion: Diarrhea is an important system for digestive diseases, is also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Therefore, through reading books, each school physicians have their own theory, principle, formula and medication. Also, drug research and analysis, trace the origin of diarrhea syndrome awareness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are significant. Key words: physicians of the Ming Dynasty, diarrhea, medical theory, medication ideas v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前 言 泄 泻 是 临 床 常 见 多 发 疾 病, 以 排 便 次 数 增 多, 粪 质 溏 薄 或 完 谷 不 化, 甚 至 泻 出 如 水 样 为 临 床 特 征 的 病 证 病 因 多 由 于 感 受 外 邪 饮 食 所 伤 情 志 不 调 禀 赋 不 足 及 久 病 脏 腑 虚 弱 等, 致 使 脾 胃 运 化 功 能 失 调, 肠 道 分 清 泌 浊 传 导 功 能 失 司 而 发 生 泄 泻 ; 临 床 以 湿 胜 和 脾 胃 功 能 失 调 多 见 本 病 一 年 四 季 均 可 发 生, 但 以 夏 秋 两 季 较 为 常 见, 发 病 率 较 高, 严 重 影 响 了 人 们 日 常 生 活 质 量 和 工 作 随 着 现 今 的 社 会 节 奏 步 调 加 快, 处 于 高 压 力 生 活 方 式 及 饮 食 环 境 的 改 变, 由 于 这 些 变 化 而 产 生 的 精 神 情 志 影 响, 社 会 人 口 的 老 龄 化, 该 病 有 逐 渐 增 多 的 趋 势, 也 不 断 威 胁 着 人 们 的 健 康 由 于 通 过 中 医 治 疗 的 效 果 取 得 广 多 病 患 的 肯 定, 因 此, 在 这 时 充 分 发 挥 中 医 的 优 势 特 点, 运 用 中 医 的 辨 证 论 治, 标 本 兼 治, 让 患 者 取 得 良 好 的 治 疗 效 果 古 代 医 家 在 前 人 的 医 学 理 论 基 础 上, 延 伸 出 不 同 流 派, 对 于 治 泄 的 理 法 方 药 多 有 所 著 述 及 发 挥, 这 就 为 泄 泻 临 床 治 疗 打 下 了 非 常 坚 实 的 理 论 基 础 1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1. 祖 国 医 学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1.1 概 念 泄 泻, 是 指 排 便 次 数 增 多, 粪 质 稀 薄, 甚 至 清 稀 如 水 样 而 言, 其 中 尤 以 粪 便 稀 薄 为 重 要 特 征 若 便 次 虽 增, 而 粪 质 成 形 正 常 者, 不 属 泄 泻 泄 泻 二 字 含 意 有 别, 大 便 稀 薄, 时 作 时 止, 来 势 犹 缓 者 称 泄 ; 大 便 直 下, 如 水 注, 来 势 较 急 者 叫 泻 诚 如 七 松 岩 集 所 云 : 泄 者, 漏 泄, 五 脏 之 病 也 ; 泻 者, 倾 泻, 六 脏 之 病 也 [2] 两 者 虽 有 轻 重 缓 急 之 殊, 在 脏 在 腑 之 别, 实 一 病 也, 不 必 截 然 区 分 现 临 床 统 称 为 泄 泻 本 病 一 年 四 季 皆 可 发 生, 尤 以 夏 秋 季 为 多 发 [1] 1.2 病 名 沿 革 内 经 记 载 的 诸 泄, 汉 唐 医 书 所 谓 之 下 利 皆 包 括 了 本 病, 宋 代 以 后, 始 以 泄 泻 名 之 说 文 解 字 : 泄, 水 为 水 名, 既 有 流 动 的 意 思 泻, 古 作 写 [3], 说 文 解 字 : 吐, 写 也 [3] 释 名 补 注 : 吐, 泻 也 可 见, 写 与 泻 皆 有 倾 注 排 泄 的 意 思 [4] 金 匮 要 略 中 将 痢 疾 与 泄 泻 称 为 下 利 [5] 而 圣 济 总 录 中 关 于 泄 泻 的 论 述, 其 中 包 括 濡 泄 大 便 不 禁 及 产 后 泄 泻, 由 此, 泄 泻 与 痢 疾 衰 同 而 治 之 弊 始 有 改 善 [6] 泄 泻 的 分 类, 历 代 所 用 名 称 甚 多, 大 体 可 归 为 三 类 : 内 经 以 粪 便 性 状 言, 有 飧 泻 完 骛 泻 滑 泻 之 名, 而 略 于 辨 证 清 代 林 佩 琴 参 入 脉 证, 其 理 始 明 所 谓 : 一 曰 飧 泄, 完 谷 不 化, 脉 弦 肠 鸣, 湿 兼 热 也 ; 二 曰 溏 泻, 肠 垢 污 积, 脉 数 溺 涩, 湿 兼 热 也 ; 三 曰 鹜 泻, 大 便 澄 清 如 鸭 粪, 脉 迟 溺 白, 湿 兼 寒 也 ; 四 曰 濡 泻, 身 重 肠 鸣, 所 下 多 水, 脉 缓, 腹 不 痛, 湿 自 甚 也 ; 五 曰 滑 泻, 洞 下 不 禁, 脉 微 气 脱, 湿 兼 虚 也 [7] 难 经 五 十 七 难 以 发 病 脏 腑 为 据, 亦 分 五 泻 : 胃 泄 者, 饮 食 不 化 色 黄 ; 脾 泄 者, 腹 胀 满, 泄 注, 食 即 呕 吐 逆 ; 大 肠 泄 者, 食 已 窘 迫, 大 便 色 白, 肠 鸣 切 痛 ; 小 肠 泄 者, 溲 而 便 脓 血, 少 腹 痛 ; 大 瘕 泄 者, 里 急 后 重, 数 至 圊 而 不 能 便, 茎 中 痛 [8] 医 宗 必 读 将 食 方 入 口 而 即 下 者, 谓 之 直 肠 泻 [9] ; 医 旨 绪 余 载 : 粪 出 少 而 势 缓 者, 为 泄, 若 漏 泄 之 谓 也 ; 粪 大 出 而 势 直 下 不 阻 者, 为 泻, 倾 泻 之 谓 也 [10] 近 代 临 床 所 述 之 肾 泻, 多 指 五 更 泄 泻, 从 而 丰 富 了 难 经 脏 腑 分 类 的 内 容 [1] 增 补 万 病 回 春 以 病 因 立 论, 详 分 寒 泻 火 泻 暑 泻 湿 泻 风 泻 食 积 泻 痰 泻 虚 泻 诸 种, 并 且 描 述 了 诸 泻 的 不 同 特 征 ; 三 因 极 一 病 证 方 论 在 泄 泻 专 篇 中, 发 三 因 之 旨, 从 虚 寒 泄 冷 热 泄 实 热 泄 [11] 上 述 三 类 泄 泻, 病 名 繁 2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多, 实 不 便 掌 握 但 综 以 上 所 述, 泄 泻 病 名 由 此 确 立 [1] 1.3 病 因 病 机 泄 泻 的 病 因 有 内 外 之 别 内 因 多 为 饮 食 情 志 所 伤, 或 肝 郁 脾 虚 肾 损 等 方 面 ; 外 因 多 为 感 受 六 淫 之 邪, 其 中 以 湿 邪 为 主 因 以 致 脾 胃 纳 化 升 降 失 常, 小 肠 受 盛 和 大 肠 传 导 失 司, 而 作 泄 泻 [1] 黄 帝 内 经 首 先 提 出 脾 虚 湿 盛 是 泄 泻 的 主 要 病 机, 如 素 问 宣 明 五 气 篇 脾 恶 湿 [7] 如 素 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篇 曰 : 清 气 在 下, 则 生 飧 泄 湿 胜 则 濡 泻 平 治 会 萃 曰 : 泄 泻 者, 水 湿 所 为 也, 由 湿 本 土, 土 乃 脾 胃 之 气 也 得 此 症 者, 或 因 于 内 伤, 或 感 于 外 邪, 皆 能 动 乎 脾 湿 脾 病 则 升 举 之 气 下 陷, 湿 变 下 注, 并 出 大 肠 之 道, 以 胃 与 大 肠 同 乎 阳 明 一 经 也 [1][12] 脾 胃 受 伤, 纳 运 失 常 是 泄 泻 的 病 理 基 础 景 岳 全 书 曰 : 泄 泻 之 本, 无 不 由 于 脾 胃 [13] 脾 运 主 升, 则 清 气 得 于 输 布 ; 胃 纳 主 降, 则 浊 阴 得 以 下 行 若 内 伤 饮 食 情 志 或 外 感 六 淫 之 邪, 损 伤 脾 胃, 必 使 其 纳 运 失 常, 升 降 反 作, 清 浊 混 杂 而 致 泄 泻 脾 胃 受 伤 有 虚 实 之 分, 发 病 之 初, 多 为 湿 盛 困 脾, 脾 失 健 运, 脾 运 复 则 泄 泻 自 止 故 景 岳 全 书 曰 : 脾 强 者, 滞 去 即 愈, 脾 弱 者, 因 虚 所 以 易 泻, 因 泻 所 以 愈 虚 [1][13] 肠 失 传 化, 湿 滞 交 阻 是 泄 泻 的 病 理 特 点 小 肠 为 受 盛 之 官, 主 化 物 而 泌 别 清 浊, 故 既 能 吸 收 输 送 水 谷 精 微 于 五 脏 六 腑, 又 能 将 糟 粕 和 水 液 传 入 大 肠, 渗 入 膀 胱 大 肠 为 传 导 之 官, 对 水 液 再 吸 收, 化 糟 粕 为 粪 便 其 传 化 之 功, 必 赖 中 焦 阳 气 之 蒸 化 若 脾 失 健 运, 抑 或 脾 虚 不 运, 不 能 蒸 化 水 谷, 则 水 失 转 输 而 为 湿, 谷 失 腐 熟 而 为 滞, 必 导 致 大 小 肠 传 化 失 常 况 且 湿 为 泄 泻 之 主 因, 其 性 重 浊 黏 滞, 易 于 阻 滞 气 机, 气 滞 则 饮 食 随 之 而 滞, 进 而 湿 邪 与 气 食 之 滞 交 阻 肠 间, 互 为 因 果, 遂 致 小 肠 失 于 泌 别 清 浊, 大 肠 失 于 传 导, 清 浊 不 分, 混 杂 而 下, 泄 泻 由 生 如 素 问 举 痛 论 篇 曰 : 寒 气 客 于 小 肠, 小 肠 不 得 成 聚, 故 后 泄 腹 痛 矣 [7] 素 问 宣 明 五 气 篇 谓 : 五 气 所 病, 大 肠 小 肠 为 泄 [7] 说 明 泄 泻 的 病 变 脏 腑 与 脾 胃 大 小 肠 有 关 故 景 岳 全 书 强 调 : 脾 胃 受 伤, 则 水 反 为 湿, 谷 反 为 滞, 精 华 之 气 不 能 输 化, 乃 致 合 污 下 降, 而 泻 痢 作 矣 [13] 由 此 提 示 其 治 疗 应 严 守 湿 滞 两 端, 也 明 确 提 出 了 治 泄 泻 不 利 小 水, 非 其 治 也 和 滞 去 即 愈 的 观 点 湿 有 阴 阳 之 分, 内 外 之 别, 即 所 谓 阳 湿 者, 胃 热 恒 多, 即 为 湿 热 ; 阴 湿 者, 脾 阳 必 衰 即 为 湿 寒 [14] 感 受 外 湿 易 于 犯 脾 ; 脾 失 健 运, 湿 自 内 生, 又 易 感 受 外 湿, 故 内 湿 多 是 外 湿 发 病 的 内 在 依 据 [1] 误 食 馊 腐 不 洁 之 物, 使 脾 胃 受 伤, 或 饮 食 过 量, 停 滞 不 化, 或 恣 食 肥 甘 辛 辣, 致 湿 热 内 蕴, 或 恣 啖 生 冷, 寒 气 伤 中, 均 能 化 寒 湿 热 食 滞 之 邪, 使 脾 运 失 职, 升 降 失 调, 清 浊 不 分, 发 生 泄 泻 如 素 问 太 阴 阳 明 论 篇 指 出 : 饮 食 不 节, 起 居 不 时 者, 阴 受 之, 阴 受 之 则 人 五 脏, 下 为 飧 泄 [7] 素 问 至 真 要 大 论 篇 曰 : 诸 呕 吐 酸, 暴 注 下 迫, 皆 属 于 热 [7] 说 明 风 寒 热 湿 均 可 引 起 泄 泻 另 外, 忧 郁 恼 怒, 3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精 神 紧 张, 易 致 肝 气 郁 结, 木 郁 不 达, 横 逆 犯 脾 ; 忧 思 伤 脾, 土 虚 木 乘, 均 使 脾 失 健 运, 气 机 升 降 失 调, 遂 致 本 病 素 问 举 痛 论 篇 指 出 : 怒 则 气 逆, 甚 则 呕 血 及 飧 泄 [7] 景 岳 全 书 泄 泻 曰 : 凡 遇 怒 气 便 作 泄 泻 者, 必 先 以 怒 时 夹 食, 致 伤 脾 胃 [13] 说 明 饮 食 起 居 情 志 失 宜, 亦 可 发 生 泄 泻 [1] 暴 泻 伤 阴, 久 泻 伤 阳 是 泄 泻 的 两 大 病 理 趋 势 暴 泻 伤 阴 以 湿 热 泄 泻 为 多 发 或 因 脏 腑 积 热, 复 感 湿 邪, 或 因 夏 令 伤 于 暑 热, 或 因 误 食 腐 馊 不 洁 之 物, 致 湿 热 直 趋 大 肠, 而 呈 暴 注 下 迫 之 势 泻 下 如 射, 阴 液 随 之 外 泄, 倘 不 及 时 救 治, 每 有 亡 阴 之 险 诚 如 红 炉 点 雪 所 云 : 泄 泻 一 症, 为 亡 阴 脱 液 之 肇 端 痰 火 病 此, 犹 败 叶 经 霜, 鲜 不 凋 坠 [15] 阴 既 大 伤, 必 然 口 燥 渴, 频 欲 饮 水, 然 脾 之 运 化 与 传 输 功 能 失 职, 且 小 便 不 利, 以 致 所 饮 之 水 尽 归 大 肠, 因 而 泄 泻 愈 甚 愈 渴 则 口 渴 愈 甚 而 饮 水 愈 多, 互 为 因 果 故 预 后 之 良 危 险, 当 验 诸 渴 饮, 渴 者, 当 致 不 渴 方 愈, 谓 其 邪 热 去 脾 气 复 津 液 生 [1] [16] 也 泄 泻 日 久, 迁 延 不 愈 脾 虚 及 肾, 关 门 不 固, 则 气 随 泻 去, 气 去 则 阳 衰, 阳 衰 则 寒 从 中 生 [13] 或 属 湿 盛 气 脱, 所 下 不 禁 [17] 病 已 及 此, 正 虚 难 复, 往 往 止 而 复 发, 反 复 不 已 愈 泻 则 气 愈 伤 阳 愈 衰, 渐 致 神 瘁 肉 削, 或 足 跗 浮 肿, 或 大 便 滑 脱 不 止, 终 成 屙 疾 此 必 以 年 高 体 弱, 或 素 体 脾 肾 亏 虚 者 为 多 发 或 属 正 虚 挟 实, 邪 气 反 不 易 蠲 除 而 洞 泻 不 止, 阳 气 益 伤 基 于 阴 阳 互 根 之 理, 往 往 阴 损 及 阳, 阳 损 及 阴, 宜 权 衡 主 次, 不 可 孤 立 而 观 [1] 久 泻 不 愈 虚 实 各 异, 不 可 徒 以 虚 立 论 明 医 指 掌 谓 : 泄 之 与 泻 略 有 轻 重, 总 属 脾 虚 [17] 此 当 指 久 泻 病 机 之 常, 不 可 泛 论 验 诸 临 床, 久 泻 属 实 并 非 鲜 见 盖 肠 胃 为 市, 无 物 不 受, 易 被 邪 气 侵 犯 而 盘 据 其 中 ; 而 泄 泻 日 久, 患 者 常 自 以 为 体 虚 而 强 食 滋 补, 糖 蛋 奶 肉 无 不 倍 尝 甜 助 湿 甘 中 满, 油 腻 难 化, 积 滞 于 中 ; 或 进 补 益, 收 涩 之 剂 太 早, 邪 不 尽 去, 留 恋 于 肠 胃 之 间 ; 或 起 居 不 时, 外 邪 入 中 ; 或 情 志 内 伤 气 机 郁 滞, 致 使 脾 胃 受 损, 升 降 失 司, 水 反 为 湿, 谷 反 为 滞, 清 浊 相 混, 而 致 泄 泻 积 滞 伤 脾 而 作 泻, 脾 伤 则 积 滞 反 不 易 除, 隐 伏 曲 肠, 壅 滞 气 机, 而 致 泄 泻 迁 延 难 愈 济 生 方 论 久 泻 云 : 邪 气 久 客 肠 胃, 则 为 不 禁 之 患 矣 [18] 类 经 强 调 : 火 热 内 蓄, 或 大 寒 内 凝, 积 聚 留 滞, 泄 利 不 止 [19] 此 皆 论 证 了 积 滞 不 去 泄 利 不 止 之 理 不 论 病 情 的 偏 寒 偏 热, 伤 阴 伤 阳, 腑 气 壅 滞 是 共 同 的 浊 气 壅 滞 胃 肠, 易 致 血 瘀 寒 郁 食 滞 痰 结 火 郁 之 变, 且 常 相 因 为 患, 固 不 可 执 一 而 论 邪 气 久 羁, 泄 泻 不 止, 则 正 气 益 伤 终 致 脾 虚 肾 损 之 变 由 生, 此 乃 实 中 挟 虚, 非 为 病 机 之 主 流 [1] 内 经 关 于 泄 泻 的 理 论 体 系, 为 后 世 奠 定 了 基 础 万 病 回 春 卷 之 三 泄 泻, 先 述 脉 象, 次 证 因 治 则 泄 泻 之 症, 只 因 脾 胃 虚 弱, 饥 寒 饮 食 过 度, 或 为 风 寒 暑 湿 所 伤, 皆 令 泄 泻, 治 须 分 利 小 便 健 脾 燥 湿 为 主 [20] 三 因 极 一 病 证 方 论 泄 泻 叙 论 从 三 因 学 说 角 度 全 面 地 分 析 了 泄 泻 的 病 因 病 机, 认 为 不 仅 外 邪 可 导 致 泄 泻, 情 志 失 调 亦 可 引 起 泄 泻 因 此, 古 代 医 家 所 论 述 泄 泻 的 病 因 有 感 受 外 邪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饮 食 不 4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节 情 志 不 调 等 所 导 致 1.4 辨 证 论 治 1.4.1 辨 证 纲 要 辨 证 要 点 : 根 据 分 辨 的 形 色 味, 泄 泻 与 饮 食 的 关 系, 以 及 腹 痛 腹 胀 肠 鸣 等 情 况, 辨 泄 泻 的 寒 热 虚 实 (1) 从 粪 便 的 形 状 色 泽 气 泽 气 味 辨 : 大 便 稀 薄 不 成 形, 或 泻 时 成 条, 旋 即 松 散, 或 粪 便 浮 于 水 面, 色 淡 黄, 气 臭 不 甚 者, 多 属 虚, 以 脾 气 虚 者 居 多 若 大 便 清 稀 如 水, 腹 部 畏 寒 或 冷 痛, 多 属 虚 寒 泻 下 黏 稠 或 粪 水 杂 下, 腹 痛 即 泻, 泻 后 痛 减, 少 顷 复 作 痛 泻, 秽 臭 异 常 者, 多 属 实 证, 尤 以 食 积 者 为 多 见 久 泻 而 见 欲 泻 不 爽, 或 泻 后 有 不 尽 之 感, 兼 夹 黏 液 较 多, 或 时 溏 时 秘, 或 肠 鸣 沥 沥 有 声, 泻 下 清 稀 或 如 泡 沫 状, 不 论 其 整 体 虚 像 多 寡, 多 属 实 证, 或 实 中 兼 虚 泻 下 清 稀 如 鸭 粪, 或 如 水 样, 米 谷 不 化, 色 白 不 堪 秽 臭, 多 属 寒 证 泻 下 急 迫, 水 泻 如 注 或 泻 而 不 爽, 兼 夹 黏 液 粪 色 黄 褐 或 深 黄, 臭 味 较 甚, 多 属 热 证 (2) 从 腹 痛 腹 胀 辨 : 腹 痛 绵 绵 不 休, 喜 暖 喜 按, 或 黎 明 前 脐 周 作 痛 者, 多 属 虚 证 ; 腹 痛 暴 急 剧 烈, 胀 痛, 拒 按, 疼 痛 阵 作, 得 食 痛 减 者, 多 属 实 证 腹 痛 暴 作, 持 续 不 已, 或 腹 中 绞 痛, 得 热 痛 减 者, 多 属 寒 证 痛 势 急 迫, 痛 一 阵 泻 一 阵, 得 冷 痛 减 者, 多 属 热 证 脐 周 疼 痛 阵 作 而 拒 按, 痛 则 有 形, 按 之 可 移, 痛 止 则 散 者, 多 属 虫 积 腹 胀 攻 撑 走 窜, 或 胀 痛 并 见, 扣 之 如 鼓, 得 嗳 气 矢 气 或 泻 后 胀 痛 悉 减 者, 多 属 实 属 热 自 觉 腹 胀, 但 按 之 腹 软, 腹 胀 时 减 时 甚, 稍 食 则 胀 增, 得 温 熨 则 舒, 治 以 理 气 导 滞 腹 胀 不 减 或 益 甚 者, 多 属 虚 属 寒 ; 腹 胀 减 者, 则 属 挟 实 (3) 从 泄 泻 与 饮 食 的 关 系 辨 : 食 少 纳 呆, 食 后 作 胀, 口 淡 不 渴, 或 渴 不 欲 饮, 每 因 食 生 冷 油 腻 或 难 消 化 食 物 则 便 次 辄 增 者, 多 属 虚 属 寒 厌 食 腹 满, 嗳 气 酸 腐, 多 属 实 证 食 辛 热 食 物 则 泄 泻 益 甚, 口 干 渴 而 不 多 饮, 或 烦 渴 欲 饮, 多 属 热 ( 湿 热 ) 证 素 问 玄 机 原 病 式 辨 泻 痢 谓 : 凡 谷 消 化 者, 无 问 色 及 他 症, 便 为 热 也, 寒 泄 而 谷 消 化 者, 未 之 有 也 [7] 辨 别 顺 逆 : 暴 泻 而 无 津 脱 气 耗, 痉 厥 神 昏 之 象 者 为 顺 ; 若 倾 泻 无 度, 或 壮 热 不 已, 大 汗 淋 漓, 或 肢 体 抽 搐, 或 神 昏 谵 语 者 为 逆 久 泻 而 见 脉 细, 皮 寒, 少 气, 泻 利 前 后, 饮 食 不 化, 是 谓 五 虚 若 脉 沉 缓 弱 小 者, 为 脉 证 相 符, 正 虚 邪 不 盛 预 后 较 好 ; 若 脉 浮 大 弦 数 者, 为 脉 证 不 符, 正 虚 邪 盛, 预 后 不 良 水 饮 入 胃, 不 复 作 泻 者, 为 尚 有 胃 气 之 佳 兆 1.4.2 辨 析 类 证 泄 泻 宜 与 下 列 疾 病 相 鉴 别 (1) 痢 疾 : 泄 泻 与 痢 疾 皆 有 腹 痛, 大 便 次 数 增 多 多 发 于 夏 秋 季 节 病 变 皆 在 肠 5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道, 病 因 亦 颇 多 相 同 而 痢 疾 的 腹 痛 兼 有 里 急 后 重, 排 便 以 赤 白 脓 血 为 特 征 景 岳 全 书 认 为, 两 者 病 位 有 别, 泻 浅 而 痢 深, 泻 轻 而 痢 重 泻 由 水 谷 不 分, 出 于 中 焦 ; 痢 以 脂 血 伤 败, 病 在 下 焦 [1] [13] (2) 霍 乱 : 暴 泻 与 霍 乱 均 发 病 急 骤, 病 程 较 短, 大 便 清 稀, 或 泻 下 如 注 但 霍 乱 吐 泻 交 作, 大 吐 大 泻, 转 筋 或 欲 吐 不 吐, 欲 泻 不 泻, 燥 乱 不 已, 病 情 凶 险 霍 乱 还 具 有 传 染 性 暴 泻 不 同 时 出 现 剧 烈 呕 吐, 病 情 较 霍 乱 为 轻 (3) 吐 利 : 吐 利 证 排 便 次 数 亦 增 多, 粪 质 稀 薄, 但 必 兼 呕 吐, 吐 出 物 多 为 不 消 化 的 食 物, 或 众 人 聚 餐 后 皆 作 吐 利 其 吐 泻 及 津 伤 程 度 皆 较 霍 乱 为 轻, 多 先 吐 后 泻, 预 后 较 好 如 证 治 准 绳 所 云 : 成 无 己 云, 若 止 呕 吐 而 利, 经 谓 之 吐 利 是 也 上 吐 下 利, 躁 扰 烦 乱, 乃 谓 之 霍 乱 其 与 单 称 吐 利 者 有 异 也 盖 暴 于 旦 夕 者 为 霍 乱, 可 数 日 者 为 吐 [1] [21] 利 (4) 湿 温 : 湿 温 之 属 于 湿 邪 偏 重 者, 每 有 大 便 溏 薄 或 水 泻 不 过 湿 温 为 湿 热 蕴 结, 弥 漫 于 上 中 下 三 焦, 属 于 温 病 之 范 畴 易 于 热 化 兼 身 热 不 扬, 或 高 热 稽 留 不 退, 故 有 卫 气 营 血 的 传 变 过 程 泄 泻 系 湿 阻 中 焦, 以 脾 胃 运 化 功 能 障 碍 为 主, 无 卫 气 营 血 的 转 变 过 程 (5) 热 结 旁 流 : 热 结 旁 流 虽 亦 泻 下 稀 水, 但 其 属 邪 热 与 燥 屎 内 结 大 肠, 呈 结 者 自 结, 下 者 自 下 的 状 态 多 先 大 便 秘 结 而 续 得 下 利, 纯 利 清 水 而 无 粪, 色 纯 清, 臭 秽 异 常, 伴 心 下 及 大 腹 部 硬 痛 拒 按, 口 干 舌 燥 等 症, 仍 属 便 秘 之 列 [1] 1.5 治 疗 原 则 泄 泻 本 属 湿 盛 伤 脾, 或 肠 道 壅 滞 而 作, 故 其 治 疗 重 在 祛 湿 理 脾 通 降 (1) 祛 湿 : 用 于 暴 泻 以 湿 盛 为 主 者 祛 湿 重 在 淡 渗 利 湿, 使 湿 从 小 便 而 去 以 止 泻 金 匮 要 略 呕 吐 秽 下 利 病 脉 证 治 中 提 出, 湿 邪 内 盛, 阻 滞 气 机, 不 得 宣 畅, 水 气 并 下 而 致 下 利 气 者, 提 出 当 利 其 小 便, 以 分 利 肠 中 湿 邪, 即 所 谓 急 开 支 河 [1] 之 法 [5] 即 景 岳 全 书 所 云 : 泄 泻 之 病, 多 见 小 水 不 利, 水 谷 分 则 泄 自 止, 故 曰 治 泄 不 利 小 水 非 其 治 也 [13] 并 明 确 可 利 与 不 可 利 的 运 用 要 点 为 : 暴 注 新 病 者 可 利 ; 形 气 强 壮 者 可 利 ; 酒 湿 过 度, 口 腹 不 慎 者 可 利 ; 实 热 闭 涩 可 利 ; 小 腹 胀 满, 水 道 痛 急 可 利 又 若 病 久 者 不 可 利 ; 阴 不 足 者 不 可 利 ; 脉 证 多 寒 者 不 可 利 ; 形 虚 气 弱 者 不 可 利 ; 口 干 非 渴 而 不 喜 冷 者 不 渴 利 若 不 当 利 而 利, 则 愈 利 愈 虚 而 速 其 危 者 矣 渗 利 可 与 芳 香 化 湿 法 同 用, 借 其 芳 香 清 疏 灵 动 之 性, 使 湿 邪 得 以 透 达, 脾 运 得 以 健 旺 湿 从 寒 化, 易 伤 脾 阳, 则 当 合 用 苦 温 燥 湿 法 ; 湿 从 热 化, 易 伤 胃 阴, 则 当 伍 用 苦 寒 燥 湿 法 [1] (2) 理 脾 : 用 于 久 泻 脾 弱 失 运, 湿 恋 不 除 者 治 此 若 徒 补 气 健 脾 则 壅 滞 气 机, 徒 渗 利 水 湿 则 脾 气 益 伤 必 补 气 与 理 气 相 合, 组 成 调 理 脾 胃 法, 俾 补 不 碍 邪, 利 不 伤 正, 而 达 脾 运 复 健, 湿 化 气 畅 之 图 根 据 虚 实 之 主 次, 寒 热 之 偏 盛, 以 及 有 无 兼 夹 之 邪, 灵 活 6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变 通 偏 虚 者 以 补 为 主, 偏 实 者 以 理 气 渗 利 为 主, 偏 寒 者 配 温 中, 偏 热 者 伍 清 化, 挟 食 者 合 消 导, 挟 痰 者 佐 涤 痰 等 (3) 通 降 : 用 于 久 泻 实 证 通 则 重 在 祛 邪, 视 其 脉 证, 或 理 气 导 滞, 或 化 痰 通 络, 或 辛 开 苦 降, 或 攻 逐 水 饮 等, 勿 拘 一 端 即 使 兼 有 明 显 虚 象, 只 要 正 气 未 至 衰 竭 之 境, 仍 当 以 通 为 主 若 误 用 补 法, 则 愈 补 愈 滞, 愈 滞 愈 泻, 终 至 微 恙 衍 为 沉 屙 俟 便 次 大 减, 或 黏 冻 消 除, 宜 辅 以 补 气 健 脾 之 品, 俾 祛 邪 而 不 伤 正, 扶 正 而 不 恋 邪 医 宗 必 读 泄 泻 在 总 结 前 人 治 泄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治 泄 九 法, 即 淡 渗 升 提 清 凉 疏 利 甘 缓 酸 收 燥 脾 温 肾 固 涩, 其 论 述 系 统 而 全 面, 临 证 当 视 具 体 证 情, 或 一 法 独 进, 或 数 法 合 施, 可 以 说 是 泄 泻 治 疗 学 上 的 一 大 发 展, 其 实 用 价 [1] 值 亦 为 临 床 所 证 实 [9] 1.6 治 疗 宜 忌 (1) 权 衡 治 泻 之 主 从 : 素 问 标 本 病 传 论 云 : 先 病 而 后 泄 者 治 其 本, 先 泄 而 后 生 他 病 者 治 其 本 [7] 意 即 因 先 患 他 病 而 致 泄 泻 者, 当 以 治 疗 原 发 病 为 先 病 愈 泻 自 止 因 泄 泻 而 致 其 他 病 证 者, 当 以 治 疗 泄 泻 为 要, 泻 止 病 自 复 强 调 了 辨 证 求 因 和 治 病 求 本 的 重 要 性, 以 免 见 泻 止 泻 之 弊 (2) 用 药 四 不 宜 : 据 证 治 汇 补 泄 泻 提 出 四 个 不 可 的 原 则, 补 虚 不 可 纯 用 甘 温, 太 甘 则 生 湿 ; 清 热 不 可 纯 用 苦 寒, 太 苦 则 伤 脾 ; 兜 涩 不 可 太 早, 恐 留 滞 余 邪 ; 淡 渗 不 可 太 多, 恐 津 枯 阳 陷 [22] 对 老 幼 孕 妇 患 者, 或 素 体 虚 弱 者, 尤 当 注 意 1.7 其 他 疗 法 1.7.1 针 刺 疗 法 急 性 者 用 泻 法, 慢 性 者 用 补 法, 以 长 强 天 枢 足 三 里 为 主 穴 偏 于 寒 湿 者, 加 神 阙 隔 姜 灸 偏 热 者 加 曲 池, 腹 痛 加 中 脘 脾 胃 气 虚 加 灸 脾 俞 胃 俞 中 脘, 肾 阳 虚 者 加 灸 命 门 兼 恶 心 呕 吐 者 加 刺 内 关 长 强 为 治 泄 泻 之 有 效 穴, 无 论 热 泻 寒 泻 均 可 应 用 针 刺 该 穴 时, 必 须 紧 贴 着 尾 骨 下 方 直 刺 0.5~1 寸 深, 强 刺 激, 不 留 针 [24] 王 敏 华, 江 勇, 王 敏 等 等 采 用 针 刺 百 会 天 枢 足 三 里 三 阴 交, 另 辨 证 配 穴, 治 疗 60 例 慢 性 腹 泻 中 老 年 患 者, 结 果 总 有 效 率 为 96.6% [25] 逢 紫 千, 赵 有 霞 采 用 不 同 方 法 针 灸 天 枢 穴 治 疗 脾 虚 泄 泻 患 者 120 例, 病 例 随 机 分 为 3 组, 即 针 刺 组 40 例 艾 灸 组 40 例 温 针 灸 组 40 例, 结 果 各 种 针 灸 刺 激 对 脾 虚 泄 泻 都 有 较 好 的 疗 效,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80.0% 85.0% 95%, 但 温 针 灸 组 疗 效 优 于 针 刺 组 或 艾 灸 组 1.7.2 灸 法 主 要 用 于 阴 证 里 证 虚 证 寒 证 以 艾 灸 为 主, 亦 可 根 据 证 情 选 用 隔 姜 灸 隔 盐 灸 寒 湿 泻 者 灸 天 枢 神 阙 气 海 足 三 里 胃 俞 大 肠 俞 水 分 食 积 泻 者, 灸 隐 7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白 内 关 中 脘 足 三 里 天 枢 脾 虚 泻 者, 灸 脾 俞 胃 俞 中 脘 大 横 上 巨 虚 足 三 里 ; 肝 气 乘 脾 泻 者, 灸 期 门 章 门 太 冲 巨 阙 中 脘 地 机 肾 虚 泻 者, 灸 脾 俞 肾 俞 天 枢 关 元 足 三 里 [26] 陈 学 珍, 方 素 芹 采 用 艾 条 隔 中 药 吴 茱 萸 灸 脐 治 疗 迁 延 性 和 慢 性 腹 泻 患 儿 76 例, 结 果 显 效 38 例, 占 50%; 有 效 21 例, 占 44% ; 无 效 5 例, 占 6%, 总 有 效 率 94%, 获 得 了 满 意 的 疗 效 1.7.3 点 滴 灌 肠 疗 法 即 开 放 式 输 液 法, 将 针 头 换 成 导 尿 管 而 成 操 作 方 法 与 静 脉 输 液 相 同, 简 便 易 行, 病 人 易 于 保 留 药 物 而 充 分 发 挥 药 效 操 作 前 患 者 排 便, 或 先 用 清 水 灌 肠 将 药 液 浓 煎 滤 净, 取 150~200ml, 倒 入 滴 瓶 药 物 温 度 接 近 于 体 温 30~40 患 者 取 臀 高 左 侧 卧 位, 双 膝 屈 曲, 臀 部 垫 以 卫 生 纸 用 液 状 石 蜡 润 滑 导 尿 管 后, 插 入 肛 门 15~20cm, 胶 布 交 叉 固 定 调 控 在 每 分 钟 50~100 滴, 实 热 证 宜 偏 快, 虚 寒 证 宜 偏 慢 点 滴 完 毕, 静 卧 30 分 钟 以 上, 并 交 换 体 位, 以 便 药 液 充 分 吸 收 每 日 1 次,1~2 周 为 1 疗 程, 必 要 时 间 隔 数 日 重 复 下 一 疗 程 泄 泻 频 繁 肛 门 括 约 肌 松 弛 或 妊 娠 者, 均 应 谨 慎 使 用 [1] 常 用 灌 肠 方 药 如 下 : (1) 生 地 榆 30g, 诃 子 20g, 煎 取 100ml, 加 入 锡 类 散, 田 三 七 粉 各 2g, 枯 矾 粉 1g, 混 匀 主 治 慢 性 结 肠 炎 属 正 虚 邪 恋, 兼 见 腹 痛 少 量 黏 液 便 者 [1] (2) 红 藤 煎 : 红 藤 生 地 榆 各 150g, 千 理 光 黄 柏 各 75g, 黄 连 20g, 煎 取 500ml, 每 次 灌 100ml 主 治 慢 性 结 肠 炎 湿 热 偏 盛 者 [1] (3) 结 肠 炎 散 1 号 : 珍 珠 母 牛 黄 象 牙 硝 青 黛 硼 砂 元 明 粉 白 及 五 倍 子 乌 贼 骨 诸 药 制 成 粉 剂, 过 100 目 筛, 每 次 取 3~5g, 用 20% 奴 夫 卡 因 60~100ml 调 匀 主 治 慢 性 结 肠 炎, 局 部 有 溃 疡 糜 烂 及 出 血 者 [1] [23] 梁 凯 旋, 杨 眷 莲 采 用 大 肠 水 疗 结 合 中 药 灌 肠 治 疗 慢 性 结 肠 炎, 治 愈 24 例, 好 转 22 例, 总 有 效 率 达 96% 1.7.4 外 治 法 (1) 丁 香 硫 黄 各 2g, 白 胡 椒 1.5g 绿 豆 粉 5g, 共 研 细 末 和 匀, 将 药 末 少 许 敷 脐 上, 外 以 膏 药 封 贴 主 治 寒 湿 泄 泻 [1] (2) 盐 附 子 一 大 片, 包 肚 脐 上 治 寒 泻 腹 痛 [1] (3) 胡 椒 8g, 大 蒜 数 枚, 捣 烂 作 饼, 贴 于 脐 上 主 治 寒 泻 [1] (4) 仙 人 掌 根 60g, 捣 烂 炒 熟 ( 以 不 烫 皮 肤 为 度 ), 敷 脐 周 围 用 于 小 儿 吐 泻 [1] (5) 拔 罐 : 以 罐 ( 竹 罐 陶 罐 玻 璃 罐 ) 为 工 具, 利 用 燃 烧 排 除 罐 内 空 气, 造 成 负 压, 使 之 吸 附 于 腧 穴 或 应 拔 部 位 的 体 表, 使 被 拔 部 位 产 生 充 血 瘀 血, 以 达 到 防 治 疾 病 的 目 的 其 主 要 功 效 是 逐 寒 祛 湿 [1] [27] 姚 新 使 用 循 经 拔 罐 治 疗 慢 性 腹 泻, 方 法 是 将 60 例 慢 性 腹 泻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观 察 组 和 8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 照 组 两 组 均 采 用 针 刺 方 法 治 疗, 观 察 组 加 用 循 经 拔 罐 法 结 果 治 疗 30 次 后 两 组 患 者 大 便 次 数 大 便 性 质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观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显 着 高 于 对 照 组 结 论 表 明 循 经 拔 罐 配 合 针 刺 疗 法 治 疗 慢 性 腹 泻 疗 效 可 靠, 且 价 格 低 廉, 简 便 易 行, 具 有 临 床 推 广 价 值 (6) 推 拿 : 以 按 摩 方 式, 对 其 穴 位 按 摩, 达 到 治 泄 的 疗 效 [28] 付 双 义 按 摩 ( 中 脘 天 枢 气 海 关 元 脾 俞 胃 俞 大 肠 俞 长 强 足 三 里, 阳 陵 泉 公 孙 ) 治 疗 慢 性 腹 泻 72 例, 结 果 治 愈 60 例, 占 83%; 好 转 9 例, 占 13%; 无 效 3 例, 占 4%, 疗 效 满 意 [29] 张 春 玲 采 用 捏 背 疗 法 治 疗 小 儿 慢 性 腹 泻 30 例 治 疗 组 30 例 采 用 捏 背 疗 法 配 合 常 规 西 药 治 疗, 对 照 组 20 例 仅 用 常 规 西 药 治 疗 结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4%, 显 着 优 于 对 照 组 74%, 结 论 表 明 捏 背 疗 法 治 疗 小 儿 慢 性 腹 泻 疗 效 显 着 1.7.5 单 方 验 方 (1) 藿 朴 合 剂 : 藿 香 1000g, 厚 朴 600g, 苍 术 1000g, 黄 连 300g, 木 香 500g, 槟 榔 1000g, 地 锦 草 3000g, 加 水 80~100L, 浸 泡 1 小 时 煎 取 25L 去 渣, 浓 缩 至 20L, 再 加 入 防 腐 剂 ( 苯 甲 酸 纳 60~100g), 冷 却 后 分 装 于 100 瓶 内, 每 瓶 200ml, 封 藏 备 用 每 次 100ml, 每 日 2~3 次, 开 水 冲 服 主 治 暑 湿 泄 泻 湿 重 于 热 者 或 寒 湿 者 [1] (2) 东 风 散 : 白 术 甘 草 葛 根 黄 芩 白 芍 槟 榔 枳 壳 木 香 山 楂 仙 鹤 草 水 煎 服 主 治 慢 性 结 肠 炎 [1] (3) 巴 豆 炭, 用 蜜 蜡 调 和 为 丸, 每 日 3 次, 每 次 3g 用 治 久 泻 实 证 [1] (4) 三 味 止 泻 散 : 山 药 150g, 诃 子 肉 60g, 石 榴 皮 60g, 共 为 细 末, 每 次 4.5g, 每 日 3 次, 空 腹 服 主 治 脾 虚 久 泻 [1] 1.7.6 饮 食 疗 法 治 疗 本 病 辅 以 食 疗 并 重 视 饮 食 调 理, 是 提 高 疗 效, 防 止 复 发 的 重 要 措 施 之 一 饮 食 应 在 稀 软 清 淡 易 吸 收 少 渣 少 油 原 则 指 导 下, 分 三 期 调 理 泄 泻 早 期 : 进 流 质 饮 食, 如 淡 米 汤 淡 果 汁 面 汤 红 茶 等 泻 剧 者, 暂 禁 食 病 情 好 转 : 进 少 油 少 渣 的 半 流 质 饮 食, 如 米 糕 糊 细 挂 面 稀 粥 面 片 等 泄 泻 停 止 : 逐 渐 进 食 蛋 羹, 瘦 嫩 肉 末 菜 泥, 直 至 软 饭 等, 但 仍 忌 油 腻 厚 味 坚 硬 难 化 及 生 冷 水 果 等 常 用 食 疗 方 如 下 : (1) 芡 实 百 合 各 60g, 共 煮 粥 用 于 五 更 泄 [1] (2) 山 楂 生 姜 红 糖 汤 : 炒 山 楂 30g, 生 姜 3 片, 红 糖 15g, 先 煎 前 2 味 去 渣, 后 纳 入 红 糖 ; 用 于 风 寒 兼 食 滞 吐 泻 [1] (3) 薯 蓣 汤 粥 : 怀 山 药 30g 陈 皮 6g 大 米 50g, 共 煮 粥, 食 盐 调 味 服, 用 于 脾 胃 虚 弱 泄 泻, 湿 热 中 满 者 不 宜 [1] (4) 薏 苡 仁 粥 : 炒 薏 苡 仁 30g, 大 米 50g, 水 煮 沸 后 加 入 上 二 味 再 煮, 食 盐 调 味 服 9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用 于 治 疗 脾 胃 虚 寒 泄 泻 者 [1] 2. 西 医 学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2.1 概 念 现 代 医 学 称 泄 泻 为 腹 泻, 腹 泻 是 指 粪 便 水 分 及 大 便 次 数 增 加, 是 胃 肠 道 最 常 见 的 症 状 之 一 正 常 人 大 便 次 数 为 每 周 3 次 至 每 日 3 次, 每 日 大 便 量 小 于 150g 当 大 便 次 数 超 过 每 日 3 次, 粪 便 量 大 于 200g, 且 水 分 超 过 粪 便 总 量 的 85% 时, 既 为 腹 泻 腹 泻 常 可 伴 有 大 便 紧 迫 感 及 腹 部 肛 周 不 适 等 症 可 见 于 多 种 疾 病, 凡 属 消 化 器 官 发 生 功 能 或 器 质 性 病 变 导 致 的 腹 泻, 如 慢 性 结 肠 炎 急 性 肠 炎 炎 症 性 肠 病 肠 道 菌 群 失 调 肠 易 激 综 合 征 小 肠 吸 收 不 良 综 合 征 肠 道 肿 瘤 肠 结 核 等, 或 其 他 脏 器 病 变 影 响 消 化 吸 收 功 能 以 腹 泻 为 主 症 者 本 病 可 发 生 于 任 何 性 别 年 龄 地 区 种 族 等 发 病 无 明 显 差 异 [30] 腹 泻 需 要 和 假 性 腹 泻 及 大 便 失 禁 相 区 别 前 者 仅 有 大 便 次 数 增 加 而 大 便 量 不 增 加, 通 常 见 于 胃 肠 运 动 失 调 或 肛 门 直 肠 疾 病 ; 后 者 为 不 自 主 排 便, 一 般 由 神 经 肌 肉 性 疾 病 或 盆 底 疾 患 所 致 腹 泻 病 史 短 于 3 周 者 为 急 性 腹 泻, 超 过 3 周 者 为 慢 性 腹 泻 [31] 2.2 发 病 机 制 腹 泻 的 发 生 机 制 :1 肠 腔 内 存 在 大 量 不 能 吸 收 有 渗 透 活 性 的 溶 质 ; 2 肠 腔 内 电 解 质 的 过 度 分 泌 ; 3 炎 症 所 致 的 脓 血 蛋 白 质 和 液 体 的 大 量 渗 出 ; 4 肠 道 运 动 功 能 的 异 常 根 据 上 述 所 言, 可 将 腹 泻 分 为 渗 透 性 分 泌 性 渗 出 性 和 肠 道 运 动 功 能 异 常 等 四 种 类 型 但 在 临 床 上, 不 少 腹 泻 往 往 并 非 由 某 种 单 一 机 制 引 起, 而 是 在 多 种 机 制 共 同 作 用 下 发 生 的 [30] 2.2.1 渗 透 性 腹 泻 在 正 常 人, 食 糜 经 过 十 二 指 肠 进 入 空 肠 后, 其 分 解 产 物 已 被 吸 收 或 稀 释, 电 解 质 渗 透 度 已 趋 稳 定, 故 空 回 肠 内 容 物 呈 等 渗 状 态, 其 渗 透 压 主 要 由 电 解 质 构 成 如 果 食 入 大 [31] [32] 量 不 能 吸 收 的 溶 质, 使 肠 腔 内 渗 透 压 升 高, 大 量 液 体 被 动 进 入 肠 腔 而 引 起 的 腹 泻 [33] 2.2.2 分 泌 性 腹 泻 由 于 胃 肠 道 水 与 电 解 质 分 泌 过 多 或 吸 收 受 抑 制 所 引 起 的 腹 泻 正 常 人 肠 道 水 和 电 解 质 的 分 泌 发 生 于 肠 黏 膜 上 皮 隐 窝 细 胞, 而 吸 收 则 发 生 于 肠 绒 毛 细 胞 [34] 当 肠 细 胞 分 泌 功 能 增 强 或 吸 收 减 弱 或 两 者 并 存, 均 可 引 起 水 和 电 解 质 的 净 分 泌 增 加 而 引 起 分 泌 性 [30] [31] 腹 泻 [32] 2.2.3 渗 出 性 腹 泻 ( 炎 症 性 腹 泻 ) 10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肠 粘 膜 炎 症 时 渗 出 大 量 粘 液 脓 血, 可 致 腹 泻 渗 出 性 腹 泻 的 病 理 生 理 是 复 杂 的, 因 为 炎 性 渗 出 物 可 增 高 肠 内 渗 透 压 ; 如 肠 粘 膜 有 大 面 积 损 伤, 电 解 质 溶 质 和 水 的 吸 收 可 发 生 障 碍 ; 粘 膜 炎 症 可 产 生 前 列 腺 素, 进 而 刺 激 分 泌, 增 加 肠 的 动 力, 引 起 腹 泻 如 口 服 盐 类 泻 药 或 甘 露 醇 所 致 腹 泻, 乳 糖 酶 缺 乏 症 所 致 腹 泻 也 属 此 类 [30] 2.2.4 渗 出 性 腹 泻 又 可 分 感 染 性 和 非 感 染 性 两 类 (1) 感 染 性 腹 泻 : 为 渗 出 性 腹 泻 最 常 见 的 病 因, 包 括 细 菌 病 毒 寄 生 虫 真 菌 感 染 [31] [32] [34] 等 [35] 其 发 病 机 制 : 由 于 病 原 体 的 直 接 作 用, 或 细 菌 所 释 放 的 细 胞 毒 毒 素, 造 成 对 肠 黏 膜 的 侵 袭 和 破 坏 以 及 脓 血 黏 液 蛋 白 质 等 的 渗 出 而 引 起 腹 泻, 如 痢 疾 杆 菌 轮 状 病 毒 和 白 色 念 珠 菌 等 感 染 在 感 染 引 起 的 腹 泻 中, 炎 症 渗 出 虽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但 其 他 病 理 生 理 机 制 如 分 泌 增 加 吸 收 不 良 运 动 加 速 等 也 引 起 了 很 大 作 用 即 使 对 于 一 种 病 原 体 来 说, 其 腹 泻 也 往 往 是 多 种 机 制 联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2) 非 感 染 性 渗 出 性 腹 泻 : 某 些 非 感 染 性 因 素 也 可 造 成 肠 黏 膜 损 伤, 引 起 炎 症 渗 出 而 导 致 腹 泻, 例 如 免 疫 因 素 肿 瘤 物 理 化 学 因 素 血 管 性 疾 病 等 2.2.5 胃 肠 运 动 功 能 异 常 性 腹 泻 胃 肠 道 运 动 关 系 到 肠 腔 内 水 和 电 解 质 与 肠 上 皮 细 胞 接 触 时 间, 因 而 直 接 影 响 水 分 的 吸 收 当 肠 道 运 动 因 药 物 作 用 ( 如 可 待 因 ) 或 脂 肪 餐 而 推 迟 时, 水 和 糖 吸 收 增 强 要 确 定 腹 泻 原 因 是 否 由 于 肠 道 运 动 过 速 所 致, 必 须 首 先 除 外 渗 透 性 分 泌 性 炎 症 性 腹 泻 等 因 素 引 起 肠 道 运 动 加 速 的 原 因 有 : 某 些 促 动 力 性 激 素 或 介 质 的 释 放, 如 P 物 质 前 列 腺 素 等 ; 肠 腔 内 容 量 增 大 对 肠 运 动 的 反 射 性 刺 激 作 用 ; 肠 神 经 病, 如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交 感 神 经 [30] [31] [32] 退 化 或 消 失 [36] 2.3 病 因 2.3.1 急 性 腹 泻 (1) 急 性 肠 道 疾 病 :1 各 种 病 原 微 生 物 及 寄 生 虫 引 起 的 急 性 肠 道 感 染, 如 病 毒 性 肠 炎 急 性 细 菌 性 痢 疾 霍 乱 空 肠 弯 曲 菌 肠 炎 侵 袭 性 大 肠 杆 菌 肠 炎 假 膜 性 肠 炎 急 性 出 血 性 坏 死 性 肠 炎 白 色 念 珠 菌 肠 炎 急 性 阿 米 巴 痢 疾 急 性 吸 血 虫 病 等 2 细 菌 性 食 物 中 毒, 常 见 的 有 沙 门 菌 属 性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性 变 形 杆 菌 性 及 嗜 盐 菌 性 食 物 中 毒 肉 毒 中 毒 等 3 其 他 :Crohn ( 克 罗 恩 ) 病 或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急 性 发 作 放 射 性 肠 炎 急 性 肠 道 缺 血 (2) 急 性 中 毒 : 如 毒 蕈 鱼 胆 河 豚 发 芽 马 铃 薯 有 机 磷 砷 等 中 毒 (3) 全 身 性 疾 病 :1 急 性 全 身 感 染 : 伤 寒 副 伤 寒 急 性 病 毒 性 肝 炎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败 血 症 等 2 变 态 反 应 性 疾 病 : 过 敏 性 紫 颠 变 态 反 应 性 胃 肠 病 3 内 分 泌 疾 病 : 甲 状 腺 危 象 肾 上 腺 皮 质 功 能 减 退 性 危 象 4 药 物 副 作 用 : 如 5- 氟 尿 嘧 啶 利 血 平 新 [30] [39] 斯 的 明 5 其 他 : 尿 毒 症 移 植 物 抗 宿 主 病 11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2.3.2 慢 性 腹 泻 (1) 慢 性 肠 道 感 染 : 如 慢 性 阿 米 巴 痢 疾 慢 性 细 菌 性 痢 疾 慢 性 血 吸 虫 病 肠 结 核 等 (2) 胃 肠 道 肿 瘤 : 结 肠 癌 直 肠 癌 结 肠 息 肉 小 肠 淋 巴 瘤 胃 泌 素 瘤 类 癌 综 合 征 等 (3) 吸 收 不 良 性 腹 泻 : 吸 收 不 良 综 合 征 胰 源 性 腹 泻 肝 胆 源 性 腹 泻 短 肠 综 合 征 等 (4) 非 感 染 性 炎 性 病 变 :Crohn 病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放 射 性 肠 炎 缺 血 性 肠 炎 尿 毒 症 性 肠 炎 等 (5) 其 他 : 甲 状 腺 功 能 亢 进 症 肾 上 腺 皮 质 功 能 减 退 症 糖 尿 病 肠 易 激 综 合 征 药 物 性 腹 泻 艾 滋 病 等 总 之, 腹 泻 病 因 繁 多 且 复 杂, 临 床 上, 急 性 腹 泻 最 常 见 的 病 因 是 急 性 肠 道 感 染 与 细 [30] [39] 菌 性 食 物 中 毒, 慢 性 腹 泻 最 常 见 的 病 因 是 肠 道 感 染 性 疾 病 与 肠 道 肿 瘤 2.4 诊 断 2.4.1 粪 便 检 查 外 观 潜 血 镜 检 细 胞 原 虫 虫 卵 等 常 规 检 查 细 菌 培 养 和 涂 片 染 色 检 查 ( 菌 群 ) 粪 便 脂 肪 的 定 性 和 定 量 检 查 必 要 时 进 行 粪 便 电 解 质 浓 度 和 24 小 时 排 量 测 定, 粪 便 渗 透 压 和 血 浆 - 粪 便 溶 质 测 定, 及 粪 便 滤 液 ph 测 定 2.4.2 血 常 规 和 生 化 检 查 血 红 蛋 白 白 细 胞 及 其 分 类 血 细 胞 比 积 血 浆 蛋 白 血 电 解 质 检 查 尿 素 氮 和 肌 酐 血 气 分 析 等 2.4.3 X 线 检 查 X 线 检 查 可 发 现 胃 肠 道 肿 瘤, 观 察 胃 肠 道 黏 膜 的 形 态, 观 察 小 肠 的 吸 收 分 泌 功 能 状 态, 以 及 胃 肠 动 力 功 能 必 要 时 可 作 腹 部 CT 血 管 造 影 等 检 查 以 发 现 原 发 和 转 移 瘤 2.4.4 纤 维 结 肠 镜 检 查 可 以 发 现 结 肠 肿 瘤 炎 性 肠 病 放 射 性 肠 炎 缺 血 性 肠 病 和 肠 道 特 异 性 炎 症 等 2.4.5 吸 收 功 能 检 查 包 括 诊 断 小 肠 吸 收 不 良 的 试 验 如 乳 糖 或 其 他 糖 类 氢 呼 气 试 验 小 肠 黏 膜 活 检 及 组 织 学 检 查 等 血 浆 激 素 和 介 质 测 定 对 分 泌 性 腹 泻 的 诊 断 有 重 要 或 决 定 性 意 义 2.4.6 小 肠 灌 注 试 验 12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将 一 根 带 有 灌 注 孔 近 端 和 远 程 收 集 孔 的 三 腔 管 插 入 空 肠, 输 入 一 定 量 的 含 有 已 知 浓 度 容 积 标 志 物 和 电 解 质 的 溶 液, 自 近 端 和 远 程 孔 收 集 肠 液 并 测 定 电 解 质 成 分, 再 按 染 料 稀 释 公 式 计 算 该 段 肠 襻 实 际 分 泌 或 吸 收 的 水 和 电 解 质 的 量, 从 而 确 定 患 者 是 否 为 分 泌 性 腹 泻 此 试 验 较 复 杂, 一 般 不 作 为 临 床 常 规 检 查 [37] 2.5 治 疗 发 展 腹 泻 是 症 状, 治 疗 应 针 对 病 因 但 相 当 部 分 的 腹 泻 需 根 据 其 病 理 生 理 特 点 给 于 对 症 和 支 持 治 疗 2.5.1 病 因 治 疗 渗 出 性 腹 泻 ( 感 染 性 ) 需 根 据 病 原 体 进 行 治 疗 乳 糖 不 耐 受 症 和 麦 胶 性 乳 糜 泻 需 分 别 剔 除 食 物 中 的 乳 糖 或 麦 胶 类 成 分 高 渗 性 腹 泻 应 停 食 高 渗 的 食 物 或 药 物 胆 盐 重 吸 收 障 碍 引 起 的 结 肠 腹 泻 可 用 考 来 烯 胺 吸 附 胆 汁 酸 而 止 泻 治 疗 胆 汁 酸 缺 乏 所 致 的 脂 肪 泻, 可 用 中 炼 脂 肪 代 替 日 常 食 用 的 长 链 脂 肪, 前 者 不 需 经 结 合 胆 盐 水 解 和 微 胶 粒 形 成 等 过 程 而 直 接 经 门 静 脉 系 统 吸 收 肠 道 功 能 紊 乱 导 致 动 力 性 腹 泻 也 可 接 受 心 理 辅 导 治 疗 达 到 良 好 效 果 因 此 寻 找 引 起 腹 泻 的 病 因 十 分 重 要 [38] 2.5.2 对 症 治 疗 (1) 纠 正 腹 泻 所 引 起 的 失 水 电 解 质 稳 乱 和 酸 碱 平 衡 失 调 (2) 对 严 重 营 养 不 良 者, 应 给 于 营 养 支 持 谷 氨 酰 胺 是 体 内 氨 基 酸 池 中 含 量 最 多 的 氨 基 酸, 它 虽 为 非 必 需 氨 基 酸, 但 它 是 生 长 迅 速 的 肠 黏 膜 细 胞 所 持 需 的 氨 基 酸, 与 肠 黏 膜 免 疫 功 能 蛋 白 质 合 成 有 关 因 此, 对 弥 漫 性 肠 黏 膜 受 损 者, 谷 氨 酰 胺 是 黏 膜 修 复 的 重 要 营 养 物 质, 在 补 充 氨 基 酸 时 应 注 意 补 充 谷 氨 酰 胺 (3) 严 重 的 非 感 染 性 腹 泻 可 用 止 泻 药, 如 双 八 面 体 蒙 脱 石 次 碳 酸 铋 等 药, 可 达 到 收 敛 吸 附 保 护 黏 膜 ; 复 方 樟 脑 酊 地 酚 诺 酯 等 药, 可 以 减 少 肠 蠕 动 ; 消 旋 卡 多 曲, 可 抑 制 肠 道 过 度 分 泌 [38] 2.5.3 饮 食 护 理 生 活 规 律, 饮 食 宜 清 淡, 易 消 化 食 物 为 主, 少 进 肥 甘 厚 味 甜 腻 生 冷 之 品, 忌 烟 酒 同 时 平 时 尽 量 保 持 乐 观 情 绪, 平 衡 的 心 态, 避 免 情 绪 波 动 13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1. 明 代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明 代 中 医 学 经 过 数 千 年 的 积 累, 在 医 学 理 论 与 用 药 思 路 上, 得 到 进 一 步 的 发 展, 有 丰 富 的 医 论 问 世, 并 且 产 生 了 不 同 流 派, 各 流 派 的 医 学 理 论 及 临 床 治 疗 都 有 各 自 丰 富 与 创 新 的 主 见 在 前 人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明 代 医 家 十 分 重 视 中 医 理 论 的 研 究, 主 要 体 现 在 对 古 籍 的 注 解 以 及 对 脏 腑 理 论 的 深 入 研 究, 其 中 几 位 著 作 名 医 家 如 戴 思 恭 虞 抟 等 承 前 人 丹 溪 之 说 在 明 代 时 期 针 对 某 些 医 家 不 擅 学 刘 朱 之 学, 造 成 寒 凉 时 弊 的 情 况, 此 时 许 多 医 家 为 了 维 护 阳 气, 纠 正 时 弊, 力 主 温 补, 重 视 对 肾 命 的 研 究, 则 有 了 命 门 学 说 的 研 究, 而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促 成 了 温 补 学 派, 而 温 补 学 派 的 出 现 又 对 前 人 用 药 较 为 寒 凉 又 有 另 一 种 见 解, 从 而 促 进 了 中 医 学 新 的 发 展 趋 势 吴 有 性 在 前 人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戾 气 学 说, 是 中 医 病 因 学 的 一 大 创 举, 亦 为 清 代 温 病 学 派 的 形 成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这 一 时 期 的 医 学 著 作, 例 如 薛 己 的 内 科 摘 要 张 介 宾 的 景 岳 全 书 李 中 梓 的 医 宗 必 读 等, 这 都 说 明 了 中 医 学 在 明 代 时 期 已 进 入 了 成 熟 的 阶 段, 同 时, 李 时 珍 的 本 草 纲 目 也 出 现 在 这 一 时 期 此 外, 还 有 出 现 许 多 专 门 论 述 内 科 杂 病 的 医 学 著 作, 使 得 内 科 病 证 的 理 法 方 药 等 方 面 都 有 广 大 的 发 展, 但 这 些 著 作 主 要 述 说 对 前 人 医 学 个 论 的 总 结 再 编 [40] [41] 明 代 医 家 重 视 探 讨 五 脏 的 形 成, 生 命 的 起 源, 由 此 提 倡 命 门 学 说, 医 家 用 药 从 金 元 时 期 偏 寒 凉, 到 明 中 时 期 又 转 为 用 药 偏 温 补, 到 明 末 清 初 出 现 温 病 学 派, 用 药 复 以 寒 凉, 这 些 医 学 风 气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与 治 疗 都 有 一 定 影 响 2. 丹 溪 学 派 源 自 元 代 朱 丹 溪 主 张, 以 养 阴 为 宗 旨, 强 调 保 存 阴 气 对 人 体 健 康 的 重 要 意 义 朱 丹 溪 学 术 思 想 的 基 本 特 点 是 : 力 倡 在 相 火 论 基 础 上 的 阳 常 有 余, 阴 常 不 足 的 学 说 他 充 分 研 究 了 内 经 以 来 各 家 学 说 关 于 相 火 的 见 解, 在 此 基 础 上, 深 入 探 讨 内 在 火 热 的 病 机, 并 进 一 步 作 了 理 论 上 的 发 挥, 阐 明 了 相 火 有 常 有 变 的 规 律 提 倡 滋 阴 降 火 之 剂, 善 用 滋 阴 降 火 之 剂, 故 被 后 世 又 称 为 滋 阴 派 其 中 明 代 著 名 代 表 医 家 包 括 [40] [41] 虞 抟 及 戴 思 恭 2.1 戴 思 恭 戴 思 恭 (1324~1405), 字 原 礼, 号 肃 斋 他 是 朱 丹 溪 的 优 秀 弟 子, 是 著 名 的 宫 廷 医 家, 也 曾 广 为 民 间 百 姓 诊 治 疾 患 其 父 戴 士 尧 为 名 医, 幼 承 父 业, 继 向 朱 震 亨 ( 丹 溪 ) 学 习 医 术 二 十 余 年, 潜 心 医 学 理 论, 洞 悉 诸 家 奥 旨 朱 震 亨 弟 子 甚 多, 惟 戴 思 恭 得 其 真 14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传 治 疾 多 获 神 效, 由 是 以 医 术 名 世 其 著 作 有 证 治 要 诀 十 二 卷 ; 证 治 要 诀 类 方 四 卷 ; 推 求 师 意 二 卷 ; 以 及 校 补 金 匮 钩 玄 三 卷 [40] [41] 2.1.1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1) 明 确 病 因 病 机, 引 导 辨 证 戴 氏 继 承 丹 溪 论 治 泄 泻 之 理, 其 中 病 因 病 机 可 分 为 湿 气 虚 火 痰 食 积 五 种 戴 氏 曰 : 凡 泻 水 腹 不 痛 者, 是 湿 也 饮 食 入 胃 不 住, 或 完 谷 不 化 者, 是 气 虚 也 腹 痛 泻 水, 腹 鸣, 痛 一 阵 泻 一 阵, 是 火 也 或 泻, 时 或 不 泻, 或 多 或 少, 是 痰 也 腹 痛 甚 而 泻, 泻 后 痛 减 者, 是 食 积 也 [43] 由 此 可 见, 戴 氏 认 识 泄 泻, 细 说 其 病 症 表 现, 而 将 其 病 症 表 现 归 纳, 对 此 也 提 出 了 方 药 : 湿, 燥 湿 兼 渗 泄 之 四 苓 散 加 苍 术 白 术 甚 者, 二 术 炒 气 虚, 人 参 白 术 芍 药 升 麻 火, 宜 伐 火, 利 小 水 黄 芩 木 通 入 四 苓 散 痰 积, 宜 豁 之 海 石 青 黛 黄 芩 神 曲 蛤 粉 或 用 吐 法 食 积, 宜 消 导 疏 涤 之 神 曲 大 黄 以 上 诸 药 皆 作 丸 子 服 之 治 一 老 人, 年 七 十, 面 白, 脉 弦 数, 独 胃 脉 沉 滑 因 饮 白 酒 作 痢, 下 血 淡 水 脓 后 腹 痛, 小 便 不 利, 里 急 后 重 参 术 为 君, 甘 草 滑 石 槟 榔 木 香 苍 术, 最 少 下 保 和 丸 二 十 五 丸 第 二 日 前 证 俱 减, 独 小 便 不 利, 以 益 元 散 ( 滑 石 甘 草 朱 砂 ) 服 之 [43] (2) 强 调 泄 泻 从 湿 论 治, 并 有 五 兼 戴 氏 在 金 匮 钩 玄 中 列 专 篇, 认 为 泄 泻 从 湿 论 治, 泄 泻 者, 水 泻 所 为 也 由 湿 本 土, 土 乃 脾 胃 之 气 也 得 此 证 者, 或 因 于 内 伤, 或 感 于 外 邪, 皆 能 动 乎 脾 湿 [43] 在 治 疗 上 也 提 出 凡 泄 泻 之 药, 多 用 淡 渗 之 剂 利 之, 为 失 治 之 一 ; 下 久 不 止, 不 分 所 得 之 因, 遽 以 为 寒, 而 用 紧 涩 热 药 兜 之, 此 为 失 治 之 二 论 治 泄 泻 上, 列 出 湿 有 五 兼, 夫 泄 有 五 飧 泄 者, 水 谷 不 化 而 完 出, 湿 兼 风 也 ; 溏 泄 者, 所 下 汁 积 粘 垢, 湿 兼 热 也 ; 泄 者, 所 下 澄 澈 清 冷, 小 便 清 白, 湿 兼 寒 也 ; 濡 泄 者, 体 重 软 弱, 泄 下 多 水, 湿 自 甚 也 ; 滑 泄 者, 久 下 不 能 禁 固, 湿 胜 气 脱 也 [43] 此 时 说 明 戴 氏 在 治 疗 上 必 当 区 分 寒 热 虚 实 不 同 治 之 若 此 有 寒 热 虚 实 之 不 同, 举 治 不 可 执 一 而 言 [43] (3) 治 泄 有 多 法, 灵 活 运 用 前 人 之 法 在 金 匮 钩 玄 附 录 六 泄 泻 从 湿 治 有 多 法 中 取 丹 溪 及 众 家 之 说 详 细 列 出 治 泄 方 法 用 药, 治 疗 伤 于 风 之 飧 泄, 用 苍 术 麻 黄 防 风 之 属 ; 食 积 泄 泻 下 痢 脉 滑 而 数 者, 有 宿 食 也, 当 下 之 下 利 已 瘥 至 其 时 复 发 者, 此 为 下 未 尽 更 下 之 安, 悉 用 大 承 气 汤 加 减 [44] 若 积 湿 成 痰 留 于 肺 中, 使 大 肠 不 固, 则 以 清 其 源 则 流 自 清 以 茱 萸 等 作 汤, 温 服 一 碗 许, 探 喉 中, 一 吐 痰 半 升, 如 利 减 半, 次 早 晨 饮, 吐 半 升 而 利 止 此 法 取 自 于 张 从 正 之 涌 吐 法 气 虚 泄 泻, 以 东 垣 脾 胃 论 : 脉 弦 气 弱 自 汗, 四 肢 发 热, 大 便 泄 泻, 从 黄 芪 建 中 汤 [44] ; 若 要 调 和 脾 湿, 引 东 垣 之 言 : 四 肢 懒 倦, 小 便 不 利, 大 便 走 泄, 沉 困, 饮 食 减 少, 以 白 术 芍 药 茯 苓, 加 减 治 之 [44] ; 升 举 阳 15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气, 若 试 效 方 言 : 胃 中 湿 脾 弱, 不 能 营 运, 食 下 则 为 泄, 助 甲 胆 风 胜 以 克 之 以 升 阳 之 药 羌 活 独 活 升 麻 防 风 炙 甘 草 之 属 [43] ; 分 寒 热 泄 泻 : 有 宜 寒 凉 而 愈 者, 协 热 自 利 者, 黄 芩 汤 主 之 湿 热 之 相 宜 者, 下 利 脉 迟 紧 痛 未 欲 止 当 温 之 ; 下 利 心 痛 急 当 救 里 ; 下 利 清 白 水 液 澄 澈, 可 与 理 中 四 逆 汤 辈 [43] 燥 湿 法, 取 脾 胃 论 中 燥 湿 而 后 自 除 之 说, 如 上 湿 有 余, 脉 缓, 怠 惰 嗜 卧, 四 肢 不 收, 大 便 泄 泻, 从 平 胃 散 [44] 再 取 刘 河 间 与 李 东 垣 二 者 之 论 相 参, 讨 论 在 分 利 与 固 涩 之 间 的 取 舍 究 其 利 小 便 之 相 宜 者, 河 间 言 湿 胜 则 濡 泄 小 便 不 利 者, 可 与 五 苓 散 ( 猪 苓 泽 泻 白 术 茯 苓 桂 枝 ) 益 元 散 ( 滑 石 甘 草 朱 砂 ) 分 导 之 以 其 收 敛 之 相 宜 者, 东 垣 言 : 寒 滑 气 泄 不 固, 制 诃 子 散 涩 之 [43] 综 上 所 述, 戴 氏 得 其 师 传, 且 又 取 法 各 家, 故 其 学 说 深 契 岐 黄 仲 景, 融 合 河 间 东 垣, 委 曲 圆 融, 不 兹 流 弊, 实 有 功 于 丹 溪 者 2.2 虞 抟 虞 抟 (1438~1517), 字 天 民, 浙 江 义 乌 人 世 居 花 溪, 字 号 花 溪 恒 德 老 人 家 世 业 医, 其 曾 叔 祖 虞 诚 斋 曾 游 学 丹 溪 之 门, 世 代 相 传, 皆 以 丹 溪 为 宗 晚 年 著 医 学 正 传 八 卷, 学 宗 丹 溪, 并 参 仲 景 钱 乙 河 间 东 垣 之 学 说, 泄 泻 专 篇 立 于 此 书 卷 之 二, 从 论 脉 法 方 法 三 方 面 论 述 泄 泻 2.2.1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1) 泄 泻 分 寒 热 之 旨 虞 氏 成 前 人 之 言, 将 泄 泻 分 为 寒 热, 认 为 风 寒 湿 热 皆 能 令 人 泄 泻, 但 湿 热 良 多 而 风 寒 差 少 耳 ; 夫 寒 泄 而 谷 消 化 者, 未 之 有 也 或 火 性 急 速, 转 化 失 常, 完 谷 不 化 而 为 飧 泄 者, 亦 有 之 矣 从 此 可 知, 泄 泻 可 分 寒 热 二 证, 但 分 辨 寒 热 不 能 只 凭 着 谷 化 一 概 而 论, 固 又 言 寒 热 二 证, 冰 炭 相 反, 治 之 者 差 之 毫 厘, 谬 以 千 里 者 也, 医 者 可 不 谨 乎 [42] (2) 列 祖 传 方 治 泄 泻 医 学 正 传 卷 之 二 泄 泻 中, 收 录 了 朱 丹 溪 戴 思 恭 李 东 垣 等 名 家 医 方 及 广 为 流 传 之 要 方 局 方, 在 治 疗 泄 泻 的 用 药 思 路 上, 虞 氏 主 从 丹 溪 之 法 分 为 火 痰 虚 湿 论 治, 参 照 张 仲 景 孙 思 邈 李 杲 之 说, 如 泄 泻 湿 证 使 用 四 苓 散 ( 茯 苓 猪 苓 泽 泻 白 术 ) 加 苍 术 白 术 ; 痰 积 用 海 石 青 黛 黄 芩 神 曲 蛤 粉, 此 外 结 合 自 己 经 验 及 列 祖 传 方 : 治 暴 泄 注 下 车 前 子 ( 一 两, 微 炒 ), 研 为 细 末, 清 米 饮 调 服 治 腹 痛 泄 泻 艾 叶 ( 一 握 ) 车 前 子 叶 ( 一 握, 阴 干 ) 上 先 将 二 叶 细 切, 用 水 二 盏, 煎 至 一 盏, 去 渣 入 姜 汁, 再 煎 一 沸, 稍 热 服, 立 愈 一 人 泄 泻, 日 夜 无 度, 诸 药 不 效 偶 得 一 方, 用 针 沙 地 龙 猪 苓 三 味, 共 为 细 末, 生 葱 捣 汁, 调 方 寸 匕, 贴 脐 上, 小 便 长 而 泻 止 一 人 吐 泻 三 日, 垂 死 嘱 付 后 事 予 为 灸 天 枢 气 海 三 穴, 立 止 [42] 16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综 上 所 述, 虞 抟 在 理 法 方 药 上 多 呈 前 人 及 戴 氏 之 言, 在 治 泄 上 多 以 治 湿 立 论 调 理 中 焦 脾 胃 调 畅 气 机 扶 正 祛 邪 寒 热 分 治 涩 利 相 参 3. 温 补 学 派 命 门 学 说 以 金 代 李 杲 的 脾 胃 论 为 基 础, 治 疗 时 重 视 温 补 中 气 的 方 法 承 东 垣 脾 胃 学 说 的 基 础 上, 进 而 探 讨 肾 和 命 门 病 机, 从 阴 阳 水 火 不 足 的 角 度 探 讨 脏 腑 虚 损 的 病 机 与 辨 证 治 疗, 建 立 了 以 温 养 补 虚 为 临 床 特 色 的 辨 治 虚 损 病 证 的 系 列 方 法, 强 调 脾 胃 和 肾 命 阳 气 对 生 命 的 主 宰 作 用, 在 辨 证 论 治 方 面, 立 足 于 先 后 天, 或 侧 重 脾 胃, 或 侧 重 肾 命, 而 善 用 甘 温 之 味, 后 世 称 之 为 温 补 学 派 明 代 著 名 代 表 医 家 有 薛 己 孙 一 奎 赵 献 可 张 介 宾 李 [40] 中 梓 等 [41] 3.1 薛 己 薛 己 (1487~1559 ), 字 新 甫, 号 立 斋 薛 氏 之 父 薛 铠, 字 良 武, 亦 为 名 医, 尤 其 擅 长 儿 科 和 外 科 薛 氏 自 幼 承 家 学, 精 研 医 术, 兼 通 内 外 妇 儿 各 科, 名 著 一 时 其 论 著 很 多, 多 以 医 案 形 式, 著 有 内 科 摘 要 外 科 枢 要 外 科 经 验 方 外 科 心 法 女 科 撮 要 疠 疡 机 要 正 体 类 要 口 齿 类 要 等 此 外, 校 订 有 妇 人 良 方 大 全 小 儿 药 证 直 诀 明 医 杂 著 外 科 精 要 等 著 作, 后 人 辑 为 薛 氏 医 案 [40] [41] 3.1.1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1) 强 调 脏 腑 辨 证, 治 病 必 求 其 本 薛 己 以 治 病 必 求 其 本, 在 明 医 杂 著 续 医 论 特 别 指 出 : 治 标 不 治 本, 是 不 明 正 理 也 [46] 同 时 重 视 脾 胃 与 阐 发 肾 命 为 主 要 思 想, 既 继 承 了 张 元 素 李 东 垣 的 脾 胃 理 论, 又 承 王 冰 钱 乙 的 肾 命 水 火 之 说, 形 成 了 脾 胃 与 肾 命 并 重 的 学 术 成 就 薛 氏 采 用 脏 腑 辨 证, 案 中 的 泄 泻 病 证 多 由 脾 胃 亏 损 和 肾 虚 所 致 薛 己 对 当 时 医 界 承 元 代 遗 风, 重 视 降 火, 有 的 医 者 动 辄 滥 用 苦 寒 之 剂 克 伐 生 气, 对 此 流 弊, 提 出 责 疑 : 世 以 脾 虚 误 为 肾 虚, 辄 用 黄 柏 知 母 之 类, 反 伤 胃 中 生 气, 害 人 多 矣 [45] 因 此, 薛 己 学 术 观 点 提 出 慎 用 苦 寒 之 剂, 甘 寒 之 药 恐 滋 腻 碍 胃, 淡 渗 之 剂 不 主 张 多 用 (2) 脾 胃 肾 论 治 泄 泻 内 科 摘 要 卷 上 八 脾 肾 亏 损 停 食 泄 泻 等 症 中 有 五 则 医 案 提 及 泄 泻 病 症 : 进 士 刘 华 甫, 停 食 腹 痛 泻 黄, 吐 痰, 服 二 陈 山 栀 黄 连 枳 实 之 类, 其 症 益 甚, 左 关 弦 紧, 右 关 弦 长, 乃 肝 木 克 脾 土, 用 六 君 加 木 香 治 之 而 愈 若 食 已 消 而 泄 未 已, 宜 用 异 功 散 以 补 脾 胃, 如 不 应, 用 补 中 益 气 升 发 阳 气 凡 泄 利 色 黄, 脾 土 亏 损, 真 气 下 陷, 必 用 前 汤 加 木 香 肉 蔻 温 补, 如 不 应, 当 补 其 母, 宜 八 味 丸 [45] 17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光 禄 柴 黼 庵, 善 饮, 泄 泻, 腹 胀, 吐 痰, 作 呕, 口 干, 此 脾 胃 之 气 虚, 先 用 六 君 加 神 曲, 痰 呕 已 止, 再 用 补 中 益 气 加 茯 苓 半 夏, 泻 胀 亦 愈 此 症 若 湿 热 壅 滞, 当 用 葛 花 解 酲 汤 分 消 其 湿, 湿 既 去 而 泻 未 已, 须 用 六 君 加 神 曲, 实 脾 土, 化 酒 积 然 虽 为 酒 而 作, 实 因 脾 土 虚 弱, 不 可 专 主 湿 热 [45] 一 男 子, 侵 晨 或 五 更 吐 痰, 或 有 酸 味, 此 是 脾 气 虚 弱, 用 六 君 送 四 神 丸 而 愈 若 脾 气 郁 滞, 用 二 陈 加 桔 梗 山 栀 送 香 连 丸 若 郁 结 伤 脾, 用 归 脾 汤 送 香 连 丸 若 胸 膈 不 舒, 归 脾 加 柴 胡 山 栀 送 左 金 丸 若 胃 气 虚, 津 液 不 能 运 化, 用 补 中 益 气 送 左 金 丸 [45] 一 儒 者, 善 饮, 便 滑, 溺 涩, 食 减, 胸 满, 腿 足 渐 肿, 症 属 脾 肾 虚 寒, 用 加 减 金 匮 肾 气 丸, 食 进 肿 消, 更 用 八 味 丸, 胃 强 脾 健 而 愈 [45] 一 羽 士, 停 食 泄 泻, 自 用 四 苓 黄 连 枳 实 曲 柏 益 甚 余 曰 : 此 脾 肾 泄 也, 当 用 六 君 加 姜 桂 送 四 神 丸 不 信, 又 用 沉 香 化 气 丸 一 服, 卧 床 不 食, 咳 则 粪 出, 几 至 危 殆, 终 践 余 言 而 愈 盖 化 气 之 剂, 峻 厉 猛 烈, 无 经 不 伤, 无 脏 不 损, 岂 宜 轻 服? [45] 综 上 可 知, 大 都 以 脾 胃 肾 亏 损 所 致, 薛 氏 认 为 两 脏 相 互 存 在 着 互 为 因 果 的 关 系, 如 因 脾 土 久 虚 可 治 肾 亏, 亦 可 因 肾 亏 而 导 致 土 衰, 因 而 对 脾 土 本 虚 为 主 者, 主 张 治 重 于 脾, 即 补 肾 不 如 补 脾 之 说, 因 此, 案 中 善 用 六 君 子 汤 ( 人 参 白 术 茯 苓 炙 甘 草 陈 皮 半 夏 ) 补 中 益 气 汤 ( 黄 芪 人 参 白 术 炙 甘 草 当 归 陈 皮 升 麻 柴 胡 生 姜 大 枣 ) 等 温 补 脾 胃, 以 六 味 丸 ( 熟 地 黄 五 味 子 山 药 泽 泻 牡 丹 皮 茯 苓 ) 八 味 丸 ( 巴 戟 天 高 良 姜 川 楝 子 吴 茱 萸 胡 芦 巴 山 药 茯 苓 香 附 子 ) 滋 补 肾 阴, 金 匮 肾 气 温 补 肾 阳, 其 中 也 立 方 四 神 丸 ( 肉 豆 蔻 补 骨 脂 五 味 子 吴 茱 萸 大 枣 ) 固 脾 补 肾, 从 而 体 现 了 薛 氏 擅 于 温 补 脾 胃 滋 补 肾 命 脾 肾 并 治 的 思 想 [47] 3.2 张 介 宾 张 介 宾 (1563~1640 年 ), 字 会 卿, 号 景 岳, 别 号 通 一 子 在 京 师 从 名 医 金 英 ( 梦 石 ) 学 医, 尽 得 其 传 又 曾 从 戎, 游 于 北 方, 因 成 就 不 丰 而 弃 戎 就 医, 悉 心 钻 研, 尤 其 对 素 问 灵 枢 有 深 入 精 研, 经 三 十 载 而 著 成 类 经 三 十 二 卷, 将 内 经 加 以 分 门 别 类, 详 加 阐 释, 亦 多 所 发 明, 后 代 医 家 誉 之 又 为 增 补 不 足, 再 撰 类 经 图 翼 晚 年, 又 将 其 毕 生 医 疗 经 验 撰 成 景 岳 全 书, 其 他 著 作 亦 不 少 其 医 理 多 与 易 学 相 通, 主 张 医 易 同 源, 疗 病 思 想 以 阳 非 有 余, 真 阴 不 足 为 中 心, 认 为 人 体 虚 多 实 少, 强 调 命 门 在 人 体 中 之 重 要 性, 治 疗 则 主 张 补 真 阴 元 阳, 创 立 左 归 右 归 之 法, 常 重 用 熟 地, 故 人 有 张 熟 地 之 称 是 为 温 补 学 派 之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于 后 世 有 重 大 影 响, 人 多 赞 誉 其 [40] [41] 说, 虽 则 亦 有 反 对 其 见 解 者 3.2.1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1) 尊 崇 内 经 治 病 必 求 于 本 之 旨 18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张 景 岳 在 景 岳 全 书 卷 之 二 十 四 心 集 杂 证 谟 泄 泻 中 提 出 泄 泻 之 本, 无 不 由 于 脾 胃 [13] 盖 胃 为 水 谷 之 海, 而 脾 主 运 化, 使 脾 健 胃 和, 则 水 谷 腐 熟, 而 化 气 化 血 以 行 营 卫, 若 饮 食 失 节, 起 居 不 时, 以 致 脾 胃 受 伤, 则 水 反 为 湿, 谷 反 为 滞, 精 华 之 气 不 能 输 化, 乃 致 合 污 下 降, 而 泻 痢 作 矣 [13] 其 中 说 明 外 感 饮 食 不 节 生 活 不 规 律, 皆 可 损 伤 脾 胃, 导 致 脾 胃 受 损, 运 化 失 常, 升 降 气 机 失 调, 而 致 泄 泻 在 治 疗 泄 泻 上, 张 景 岳 尊 崇 内 经 治 病 必 求 于 本 之 旨, 认 为 引 起 疾 病 虽 多, 但 其 本 则 一 提 出 : 但 察 其 因 何 而 起, 起 病 之 因, 便 是 病 本, 万 病 之 本 盖 或 因 外 感 者, 本 于 表 也 或 因 内 伤 者, 本 于 里 也 或 病 热 者, 本 于 火 也 或 病 冷 者, 本 于 寒 也 邪 有 余 者, 本 于 实 也 正 不 足 者, 本 于 虚 也 [13] (2) 察 其 因 而 治 之 张 景 岳 认 为, 泄 泻 病 证 的 发 生, 必 各 有 所 因, 宜 察 其 因 而 治 之 [13] 初 起 多 因 邪 实, 正 气 未 伤 及, 当 驱 邪 邪 气 驱 正 气 存, 则 脾 胃 功 能 不 难 痊 愈, 甚 而 自 行 修 复 凡 初 感 者, 病 气 未 深, 脏 气 未 败, 但 略 去 其 所 病 之 滞, 则 胃 气 自 安, 不 难 愈 也 他 将 其 因 分 清 论 治 : 如 因 食 生 冷, 寒 滞 阻 胃 者, 宜 和 胃 饮 ( 陈 皮 厚 朴 干 姜 甘 草 ), 以 温 中 散 寒, 行 气 和 胃 ; 因 湿 滞 脾 胃 者, 宜 平 胃 散 ( 苍 术 厚 朴 陈 皮 炙 甘 草 ), 以 燥 湿 健 脾, 消 胀 散 满 ; 因 食 积 停 滞 而 胀 痛 者, 宜 大 和 中 饮 ( 陈 皮 枳 实 砂 仁 山 楂 麦 芽 厚 朴 泽 泻 ), 以 消 食 导 ; 因 气 滞 而 痛 泻 之 甚 者, 宜 排 气 饮 ( 陈 皮 木 香 藿 香 香 附 枳 壳 泽 泻 乌 药 厚 补 ), 以 行 气 导 滞 因 食 积 而 固 结 不 散, 或 胃 气 之 强 实 者, 宜 百 顺 丸 ( 川 大 黄 牙 皂 角 ), 以 攻 下 导 滞 至 于 脾 气 稍 弱 而 感 邪 者, 不 能 一 昧 驱 邪, 而 应 当 扶 正 健 脾 调 理 元 气 阳 气 素 不 强 者, 一 有 所 伤, 未 免 即 致 泄 泻, 此 虽 为 初 病, 盒 饭 调 理 元 气 [13] 若 因 泻 而 神 气 困 倦 者, 宜 四 君 子 汤 ( 人 参 白 术 茯 苓 甘 草 ); 如 微 寒 兼 滞 而 不 虚 者, 宜 佐 关 煎 ( 厚 朴 陈 皮 山 药 扁 豆 炙 甘 草 猪 苓 泽 泻 干 姜 肉 桂 ) 若 脾 虚 而 微 滞 者, 宜 五 味 异 功 散 ( 党 参 白 术 鸡 内 金 茯 苓 陈 皮 苡 仁 淮 山 药 炙 甘 草 益 智 仁 生 姜 大 枣 ) 若 脾 虚 而 微 寒 微 滞 者, 宜 温 胃 饮 ( 人 参 白 术 扁 豆 陈 皮 干 姜 炙 甘 草 当 归 ) 由 此 可 见, 张 景 岳 在 治 疗 泄 泻 上, 只 要 知 其 本, 察 其 因, 轻 浅 之 疾, 成 前 人 仲 景 用 药, 重 视 单 味 药 功 效, 同 时 重 视 配 伍, 发 挥 药 对 功 效, 故 用 一 二 味 药 即 可 ; 即 使 是 疑 难 重 症, 也 不 过 五 六 味 药 而 痊 愈 如 果 治 病 不 明 其 本, 则 必 然 心 无 定 见, 茫 然 无 绪, 畏 缩 不 进, 势 必 导 致 病 邪 深 固 如 辨 证 为 虚 证, 用 补 药 之 时, 又 恐 滋 补 太 过 而 加 用 理 气 之 药 ; 辨 证 为 实 证, 用 消 伐 之 药 时, 又 恐 伤 正 而 加 用 补 益 之 品 因 此 张 景 岳 认 为 施 治 之 要, 必 须 精 一 不 杂, 斯 为 至 善 [13] (3) 强 调 命 门 之 说 同 时, 张 景 岳 在 重 视 泄 泻 之 本, 无 不 由 于 脾 胃 外, 也 强 调 命 门 之 说, 指 出 命 门 与 肾 本 同 一 气, [13] 元 阴 元 阳 藏 于 命 门 因 此 认 为, 肾 为 先 天 之 本, 水 液 代 谢 的 正 常 与 否, 归 根 结 底 在 于 肾 之 阳 气 能 否 正 常 蒸 腾 推 动, 以 分 清 浊 司 开 阖 行 升 降 19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出 入 之 职 年 老 体 衰, 阳 气 不 足, 或 久 病 伤 及 肾 阳, 命 火 不 足, 脾 失 温 煦, 运 化 失 常, 均 是 导 致 泄 泻 的 原 因 景 岳 全 书 泄 泻 指 出 : 肾 为 胃 关, 开 窍 于 二 阴, 所 以 二 便 之 开 闭 皆 肾 脏 所 主, 今 肾 中 阳 气 不 足, 则 命 门 火 衰 阴 气 极 盛 之 时, 则 令 人 洞 泄 不 止 也 [13] 此 类 证 侯 承 前 人 之 说 为 肾 泻, 此 证 侯 不 能 一 昧 使 用 调 整 脾 胃 之 法, 前 人 以 椒 附 丸 ( 椒 红 桑 螵 蛸 龙 骨 山 茱 萸 附 子 鹿 茸 ) 治 之 张 景 岳 认 为 此 证 本 与 中 焦 无 涉, 非 分 利 所 能 及 也 [13], 宜 用 胃 关 煎 ( 熟 地 山 药 白 扁 豆 炙 甘 草 焦 干 姜 吴 茱 萸 白 术 ), 以 温 补 肾 阳, 阳 气 旺 则 泻 止 综 上 可 知, 张 景 岳 在 治 疗 泄 泻 思 想 上, 认 为 治 病 用 药, 本 贵 精 专, 尤 宜 勇 敢, 如 确 知 其 寒, 则 竟 散 其 寒 ; 确 知 其 热, 则 竟 散 其 热, 反 对 用 药 庞 杂 以 脾 胃 肾 为 核 心, 详 辨 虚 寒, 善 用 温 补, 原 因 在 于 其 对 阴 阳 寒 热 表 里 虚 实 的 辨 证 施 治 能 全 面 掌 握, 无 所 偏 倚 3.3 赵 献 可 赵 献 可, 字 养 葵, 号 医 巫 闾 子 约 生 活 于 十 六 世 纪 后 期 与 十 七 世 纪 初 期, 虽 史 料 无 详 细 记 载, 但 据 黄 宗 羲 张 景 岳 传 说 : 赵 养 葵, 名 献 可, 宁 波 人, 与 介 宾 同 时, 未 尝 相 见, 而 议 论 往 往 有 合 者 说 明 赵 张 属 同 时 期 人, 而 张 景 岳 生 卒 年 代 为 公 元 1563~1640 年, 故 赵 氏 亦 可 能 生 活 年 代 与 之 相 近, 属 明 代 一 大 医 家 籍 贯 鄞 县, 其 一 生 治 医 学, 独 重 视 肾 水 命 火, 对 命 门 学 说 犹 有 贡 献, 使 易 水 学 派 的 学 术 思 想, 又 由 研 究 后 天 脾 胃 转 向 先 天 肾 命, 为 之 一 变 著 有 医 贯 一 书, 充 分 反 映 其 学 术 思 想 [40] [41] 3.3.1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1) 先 天 及 后 天 赵 献 可 认 真 研 究 黄 帝 内 经, 在 医 学 理 论 思 想 上, 深 受 易 水 学 派 的 影 响, 十 分 推 崇 薛 己 之 学, 对 命 门 学 说 进 行 了 深 入 发 挥 推 崇 薛 己 所 阐 论 补 真 阴, 补 真 阳 的 治 法, 并 在 医 贯 一 书 予 以 进 一 步 补 充 发 挥 认 为 先 天 之 火 乃 人 生 立 命 之 本, 养 生 治 疗 莫 不 以 此 理 一 经 贯 之, 遂 以 其 书 名 为 医 贯 书 中 可 分 为 先 天 要 论 及 后 天 要 论, 其 中 先 天 要 论 重 视 肾 与 泄 泻 的 关 系, 强 调 真 阴 真 阳 不 足, 以 六 味 八 味 为 主 方, 而 后 天 要 论 则 强 调 脾 胃, 以 补 中 益 气 汤 为 主, 同 时 仍 以 先 天 为 主 赵 氏 认 为 前 人 李 东 垣 及 朱 丹 溪 所 开 创 的 内 伤 虚 损 证 治 中 有 所 不 足, 因 此 另 据 易 学 先 天 及 后 天 有 关 学 说 进 行 阐 论, 将 其 学 说 深 入 探 讨, 更 加 完 善 (2) 主 张 补 脾 不 如 补 肾 同 时 赵 献 可 重 视 命 门 水 火 在 人 身 的 重 要 作 用, 主 张 补 脾 不 如 补 肾 医 贯 卷 之 五 先 天 要 论 泻 利 并 大 便 不 通 论 中 指 出 泄 泻 下 利 及 便 秘 皆 与 肾 关 系 密 切, 在 治 疗 泄 泻 上, 总 结 前 人 以 脾 胃 为 本 的 治 法 基 础 上, 认 为 应 当 从 肾 审 辨 因, 从 肾 论 治 肾 主 大 小 20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便 又 曰, 肾 司 开 阖 又 曰, 肾 开 窍 于 二 阴, 可 见 肾 不 但 主 小 便, 而 大 便 之 能 开 而 复 能 闭 者, 肾 操 权 也 今 肾 既 虚 衰, 则 命 门 之 火 熄 矣, 火 熄 则 水 独 治, 故 令 人 多 水 泻 不 止 [48] 阐 述 泄 泻 特 点, 结 合 运 气 学 说 其 泻 每 在 五 更 天 将 明 时, 必 洞 泄 二 三 次 此 其 故 何 也, 盖 肾 属 水, 其 位 在 北, 于 时 为 亥 子, 五 更 之 时 正 亥 子 水 旺 之 秋, 故 特 甚 也 而 在 治 疗 泄 泻 上 认 为 [48] 惟 八 味 丸 以 补 真 阴, 则 肾 中 之 水 火 既 济, 而 开 阖 之 权 得 宜, 况 命 门 之 火 旺, 火 能 生 土, 而 脾 亦 强 矣, 故 古 方 有 椒 附 丸 五 味 子 散, 皆 治 肾 泄 之 神 方 [48] 书 中 也 举 出 薛 己 医 案 考 之 薛 案 云 : 脾 胃 虚 寒 下 陷 者, 用 补 中 益 气 汤, 加 木 香 肉 果 补 骨 脂 若 脾 气 虚 寒 不 禁 者, 用 六 君 子 汤, 加 炮 姜 肉 桂 若 命 门 火 衰, 脾 土 虚 寒 者, 用 八 味 丸 若 脾 胃 气 血 俱 虚 者, 用 十 全 大 补 汤, 送 四 神 丸 若 大 便 滑 利, 小 便 闭 涩, 或 肢 体 渐 肿, 喘 嗽 唾 痰, 为 脾 肾 亏 损, 宜 金 匮 加 减 肾 气 丸 [48] 综 合 前 述, 赵 献 可 在 治 疗 泄 泻 上 重 于 命 门 先 天 水 火, 善 用 对 六 味 丸 ( 熟 地 黄 五 味 子 山 药 泽 泻 牡 丹 皮 茯 苓 ) 八 味 丸 ( 川 巴 戟 高 良 姜 川 楝 子 吴 茱 萸 胡 芦 巴 山 药 茯 苓 香 附 子 ) 治 之, 对 于 六 味 丸 八 味 丸 的 应 用 颇 有 心 得, 为 命 门 学 说 提 出 了 新 的 理 论 依 据, 也 为 温 补 学 派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但 赵 氏 在 阐 发 自 己 观 点 时, 由 于 过 分 强 调 命 门 在 人 身 的 重 要 作 用, 并 悉 以 六 味 丸 八 味 丸 为 主 加 减 治 疗 诸 证, 往 往 忽 略 了 其 他 方 面 的 问 题, 因 而 就 不 免 有 失 偏 颇 3.4 李 中 梓 李 中 梓 (1588~1655) 字 士 材, 号 念 莪, 明 末 华 亭 人 是 中 医 温 补 学 派 的 代 表 之 一, 为 明 末 一 大 家, 生 对 中 医 理 论 研 究 十 分 重 视, 精 研 医 理, 重 视 临 床 实 践, 对 多 种 疾 病 的 治 疗 都 有 其 精 辟 的 见 解, 对 临 床 指 导 意 义 颇 深 著 有 内 经 知 要 药 性 解 6 卷 [40] [41] 医 宗 必 读 10 卷 3.4.1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1) 湿 胜 则 濡 泄 李 中 梓 认 为, 泄 泻 的 主 要 病 因 在 于 湿 邪, 病 理 病 机 则 是 湿 胜 则 濡 泄, 医 宗 必 读 泄 泻 : 土 强 制 水, 湿 邪 不 干, 肠 胃 自 固, 土 虚 湿 胜, 濡 泄 到 今, 具 体 阐 明 了 湿 脾 土 泄 泻 三 个 之 间 的 关 系 泻 皆 成 于 土 湿, 湿 皆 本 于 脾 虚, 脾 土 强 者, 自 能 胜 湿, 若 土 虚 不 能 制 湿, 则 风 寒 与 热, 皆 得 干 之 而 为 病 若 湿 盛 困 阻 脾 阳, 脾 失 健 运 导 致 清 浊 不 分, 水 谷 相 杂 并 走 大 肠 而 泄 泻 夏 出 水 泄, 完 谷 不 化, 曾 服 胃 苓 汤 及 四 君 子 汤, 不 效 余 曰 : 经 云 春 伤 于 风, 夏 生 飧 泄, 谓 完 谷 也 用 升 阳 除 湿 汤 加 人 参, 三 剂 顿 止 吐 痰 泄 泻, 见 食 则 恶, 面 色 萎 黄, 神 情 困 倦, 自 秋 及 春, 无 剂 弗 投, 经 久 不 愈 迎 余 诊 之, 口 不 能 言, 以 补 中 益 气 去 当 归, 加 肉 果 熟 附 炮 姜 半 夏 人 参 日 进 二 剂, 四 日 而 泄 止, 但 痰 不 减 耳 余 曰 : 肾 虚 水 泛 为 痰, 非 八 味 丸 不 可, 应 与 补 中 益 气 并 进 凡 四 十 日, 服 人 蔘 一 斤, 饮 食 大 进, 痰 亦 不 吐, 又 半 月 而 酬 对 如 常 矣 [9] 21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2) 治 泄 九 法 治 疗 泄 泻, 李 氏 归 纳 整 理 出 了 治 泄 九 法, 其 具 体 有 淡 渗 升 提 清 凉 疏 利 甘 缓 酸 收 燥 脾 温 肾 固 涩, 见 载 于 医 宗 必 读 泄 泻 篇, 是 治 疗 泄 泻 经 验 的 高 度 提 炼 与 总 结, 无 不 对 后 世 医 家 影 响 深 远 淡 渗 法, 李 中 梓 云 : 使 湿 从 小 便 而 去, 如 农 人 治 涝, 导 其 下 流, 虽 处 卑 监, 不 忧 巨 浸 经 云 : 治 湿 不 利 小 便, 非 其 治 也 又 云 在 下 者, 引 而 竭 之 是 也 [9] 即 利 小 便 以 实 大 便 本 法 主 要 适 用 于 水 湿 壅 盛, 困 脾 伤 中 所 致 的 水 湿 泄 泻 泄 泻 之 本 在 于 湿, 李 氏 据 此 将 渗 利 之 法 列 为 治 泄 第 一 项, 以 五 苓 散 ( 猪 苓 泽 泻 白 术 茯 苓 桂 枝 ) 六 一 散 ( 滑 石 甘 草 ) 胃 苓 散 ( 猪 苓 泽 泻 白 术 茯 苓 桂 枝 苍 术 厚 朴 陈 皮 甘 草 ) 等 渗 利 小 便, 而 使 湿 从 小 便 而 去, 以 达 利 小 便 以 实 大 便 之 意, 常 用 茯 苓 白 术 砂 仁 车 前 子 泽 泻 薏 苡 仁 大 腹 皮 等 药 物 升 提 法, 李 中 梓 云 : 气 属 于 阳, 性 本 上 升, 胃 气 注 迫, 辄 尔 下 陷, 升 柴 羌 葛 之 类, 鼓 舞 胃 气 上 腾, 则 注 下 自 止 又 如 地 上 淖 泽, 风 之 即 干, 故 风 药 多 燥, 且 湿 为 土 病, 风 为 木 药, 木 可 胜 土, 风 亦 胜 湿, 所 谓 下 者 举 之 是 也 [9] 李 氏 所 论 述 升 提 有 两 层 含 意, 一 是 以 风 胜 湿, 二 为 升 提 胃 气 此 法 适 用 于 脾 胃 虚 弱, 清 气 下 陷, 或 脾 胃 为 寒 湿 所 困, 致 使 谷 气 下 流 之 证, 临 床 上 常 与 健 脾 渗 湿 法 配 合 应 用 李 氏 主 张 升 提 中 气, 用 升 麻 羌 活 防 风 葛 根 等 药, 取 其 升 发 阳 气 风 能 胜 湿 之 意 临 床 常 用 方 如 补 中 益 气 汤 ( 黄 芪 人 参 白 术 炙 草 当 归 升 麻 柴 胡 陈 皮 ) 升 阳 除 湿 汤 ( 羌 活 防 风 神 曲 麦 芽 半 夏 益 智 陈 皮 猪 苓 升 麻 茯 苓 泽 泻 炙 草 ) 等 清 凉 法, 李 中 梓 云 : 热 淫 所 至, 暴 注 下 迫, 苦 寒 诸 剂, 用 涤 燔 蒸, 犹 当 溽 暑 伊 郁 之 时, 而 商 飚 飒 然 倏 动, 则 炎 熇 如 失 矣, 所 谓 热 者 清 之 是 也 [9] 湿 热 之 邪 下 注 胃 肠, 致 使 暴 注 下 泻, 若 用 苦 寒 之 品, 则 更 伤 其 阳, 故 而 用 清 凉 之 剂 此 法 适 用 于 热 淫 湿 邪 蕴 结 肠 胃, 湿 热 交 蒸, 热 迫 肠 道 之 泄 泻 李 氏 善 用 清 凉 之 剂, 方 用 黄 芩 芍 药 汤 ( 黄 芩 赤 芍 甘 草 升 麻 生 地 木 通 枳 壳 归 尾 川 莲 人 参 大 黄 ) 薷 苓 汤 ( 香 薷 黄 连 厚 朴 扁 豆 猪 苓 泽 泻 白 术 茯 苓 ) 等 疏 利 法, 李 中 梓 云 : 痰 凝 气 滞, 食 积 水 停, 皆 令 人 泻, 随 证 祛 逐, 勿 使 稽 留, 经 云 : 实 者 泻 之, 又 云 : 通 因 通 用 是 也 [9] 本 法 适 用 于 因 实 因 滞 引 起 的 腹 满 泄 泻 之 证 痰 凝 气 滞 食 积 水 停, 损 害 脾 胃, 致 使 脾 胃 运 化 失 常 而 泄 泻, 此 法 是 针 对 痰 食 气 水 瘀 滞 的 病 机, 通 过 疏 肝 理 气 消 食 导 积 燥 湿 化 痰 攻 逐 水 饮 等 法 以 使 泻 止, 病 因 不 同, 用 药 各 异 甘 缓 法, 李 中 梓 云 : 泻 利 不 已, 急 而 下 趋, 愈 趋 愈 下, 泄 何 由 止? 甘 能 缓 中, 善 禁 急 速, 且 稼 穑 作 甘, 甘 为 土 味, 所 谓 急 者 缓 之 是 也 [9] 以 味 甘 补 中 之 药, 急 固 中 焦, 以 缓 暴 注 下 趋 之 势 适 用 于 下 泻 急 迫, 泄 泻 不 止 或 反 复 发 作 方 用 大 断 下 丸 ( 枯 白 矾 细 辛 诃 子 皮 干 姜 龙 骨 赤 石 脂 附 子 石 榴 皮 牡 蛎 ) 浆 水 散 ( 半 夏 附 子 干 姜 高 良 姜 桂 枝 甘 草 ) 22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酸 收 法, 李 中 梓 云 : 泻 下 有 日, 则 气 散 而 不 收, 无 能 统 摄, 注 泄 何 时 而 已? 酸 之 一 味, 能 助 收 肃 之 权 经 云 : 散 者 收 之 是 也 [9] 泄 泻 久 而 不 止 或 反 复 发 作, 以 酸 收 之 品, 收 涩 止 泻 此 法 主 要 用 于 脾 胃 虚 弱, 寒 热 错 杂, 甚 或 虚 实 难 辨 寒 热 难 分 之 反 复 泻 下, 其 临 床 意 义 在 于 收 敛 正 气, 复 其 统 摄 及 病 延 过 久, 速 以 断 下, 收 关 门 之 功, 常 用 药 物 有 诃 子 乌 梅 石 榴 皮 五 倍 子 五 味 子 肉 豆 蔻 等, 方 用 固 肠 丸 ( 椿 根 皮 滑 石 ) 乌 梅 丸 ( 乌 梅 细 辛 干 姜 黄 连 当 归 附 子 蜀 椒 桂 枝 人 参 黄 柏 ) 真 人 养 脏 汤 ( 人 参 当 归 白 术 肉 豆 蔻 肉 桂 炙 草 白 芍 木 香 诃 子 罂 粟 壳 ) 五 味 子 散 ( 五 味 子 吴 茱 萸 ) 燥 脾 法, 李 中 梓 云 : 土 德 无 惭, 水 邪 不 滥, 故 泻 皆 成 于 土 湿, 湿 皆 本 于 脾 虚, 仓 廪 得 职, 水 谷 善 分, 虚 而 不 培, 湿 淫 转 甚, 经 云 : 虚 者 补 之 是 也 [9] 脾 胃 虚 弱, 运 化 不 利, 水 谷 不 化, 浊 清 不 分 而 致 泄 泻, 应 当 祛 湿 健 脾 而 止 泻 此 法 用 于 脾 虚 湿 胜 之 泄 泻, 用 以 燥 湿 健 脾 之 品, 方 用 参 苓 白 术 散 ( 白 扁 豆 白 术 茯 苓 甘 草 桔 梗 莲 子 人 参 砂 仁 山 药 薏 苡 仁 ) 六 君 子 汤 ( 人 参 白 术 茯 苓 甘 草 陈 皮 半 夏 ) 等 温 肾 法, 李 中 梓 云 : 肾 主 二 便, 封 藏 之 本, 况 虽 属 水, 真 阳 寓 焉, 少 火 生 气, 火 为 土 母, 此 火 一 衰, 何 以 运 行 三 焦, 熟 腐 五 谷 乎, 故 积 虚 者 必 挟 寒, 脾 虚 者 必 补 母 经 曰 : 寒 者 温 之 是 也 [9] 肾 阳 虚 衰, 不 能 温 养 脾 胃, 致 使 运 化 失 常 而 导 致 泄 泻, 当 治 以 温 肾 之 品 虚 寒 证 有 新 久 之 分, 猝 然 发 作, 下 利 清 谷 者 为 寒 邪 直 中, 阳 气 暴 伤, 治 当 温 阳 以 散 寒, 多 用 干 姜 附 子 之 类, 方 如 四 逆 汤 ( 附 子 干 姜 炙 甘 草 ) 真 武 汤 ( 茯 苓 芍 药 白 术 生 姜 附 子 ) 茱 萸 断 下 丸 ( 吴 茱 萸 诃 子 赤 石 脂 砂 仁 肉 豆 蔻 干 姜 龙 骨 人 参 ) 等 李 氏 以 为 : 久 泻 常 属 下 元 无 火, 治 当 温 补 脾 肾, 常 用 乌 药 干 姜 肉 桂 等 温 补 肾 阳 的 药 物 达 到 治 本 的 目 的, 方 如 四 神 丸 ( 补 骨 脂 肉 豆 蔻 五 味 子 吴 茱 萸 ) 附 子 理 中 汤 ( 附 子 人 参 干 姜 甘 草 白 术 ) 八 味 丸 ( 巴 戟 天 高 良 姜 川 楝 子 吴 茱 萸 胡 芦 巴 山 药 茯 苓 香 附 子 ) 等 固 涩 法, 李 中 梓 云 : 注 泄 日 久, 幽 门 道 滑, 虽 投 温 补, 未 克 奏 功, 须 行 涩 剂, 则 变 化 不 愆, 揆 度 合 节, 所 谓 滑 者 涩 之 是 也 [9] 此 法 主 要 针 对 泄 泻 日 久, 脾 肾 虚 寒, 关 门 不 固, 邪 少 虚 多, 滑 脱 不 禁 之 证, 常 用 炒 诃 子 赤 石 脂 石 榴 皮 禹 余 粮 肉 豆 蔻 粟 壳 等 药 物, 方 如 赤 石 脂 粮 丸 ( 赤 石 脂 禹 余 粮 ) 桃 花 汤 ( 赤 石 脂 干 姜 梗 米 ) 真 人 养 脏 汤 ( 人 参 当 归 白 术 肉 豆 蔻 肉 桂 炙 草 白 芍 木 香 诃 子 罂 粟 壳 ) 等 若 因 久 痢 而 脾 肾 虚 寒 之 证, 宜 加 入 人 参 附 子 ; 滑 泄 不 禁 者, 酌 加 肉 豆 蔻 诃 子 肉 五 倍 子 乌 梅 [49] 综 上 可 知, 李 中 梓 治 疗 泄 泻 之 论, 在 审 证 求 因 辨 证 论 治 的 基 础 上 准 确 地 应 用 各 法, 甚 至 有 新 的 创 见, 也 对 后 世 影 响 深 大, 并 且 提 出 肾 为 先 天 本, 脾 为 后 天 本 [9] 及 阴 阳 并 需, 养 阳 为 重 [9] 的 学 术 观 点, 因 此, 在 治 法 上 主 张 脾 肾 与 阴 阳 并 重, 以 阳 气 为 主 时 至 今 日, 对 治 泄 之 病, 亦 多 遵 循 治 泄 九 法 3.5 孙 一 奎 23

第 二 部 分 明 代 各 流 派 医 家 对 泄 泻 的 认 识 孙 一 奎 (1522~1619), 字 文 垣, 号 东 宿, 别 号 生 生 子, 安 徽 休 宁 县 人 孙 一 奎 是 明 初 名 医 汪 机 的 再 传 弟 子, 又 研 究 经 典 医 著 及 诸 大 家 典 藉 孙 氏 治 学, 反 对 徒 以 方 书 为 捷 径 而 重 视 理 论 研 究 他 不 仅 沉 酣 内 难 精 究 本 草, 参 阅 方 书 并 结 合 仲 景 以 后 历 代 各 家 医 著, 加 以 融 会 贯 通 明 代 温 补 学 派 重 要 人 物, 命 门 动 气 学 说 的 倡 导 者, 在 中 医 的 理 论 与 临 床 两 方 面 都 做 出 了 重 要 的 贡 献 孙 一 奎 的 主 要 著 作 有 孙 氏 医 案 [40] [41] 3.5.1 理 论 研 究 与 用 药 思 路 孙 氏 在 孙 文 垣 医 案 其 辨 治 泄 泻 确 有 独 到 之 处, 兹 结 合 医 案 分 析 孙 一 奎 辨 治 泄 泻 经 验, 归 纳 为 : 泄 泻 属 热, 当 分 表 里 ; 泄 泻 属 寒, 宜 辨 脾 肾 ; 泄 泻 属 湿, 化 湿 健 脾 ; 积 滞 泄 泻, 推 陈 致 新 ; 泄 泻 怪 症, 不 拘 常 法 (1) 泄 泻 属 热, 当 分 表 里 初 起 兼 表, 逆 流 挽 舟 三 吴 治 验 51 案 中, 内 有 泄 泻 里 急 后 重, 外 有 发 热 咳 嗽 等 外 感 之 象, 正 如 孙 一 奎 引 滑 寿 所 言, 里 急 谓 腹 内 急 迫, 后 重 谓 肛 门 下 坠, 此 皆 脾 胃 不 和, 或 为 风 寒 暑 湿 令 气 所 干 故 治 里 以 四 君 ( 人 参 白 术 茯 苓 甘 草 ) 加 半 夏 陈 皮 山 楂 麦 芽 健 脾 和 胃, 使 补 而 不 滞, 香 连 丸 ( 木 香 黄 连 ) 清 热 燥 湿 行 气, 白 芍 益 智 仁 收 敛 止 泻, 治 表 以 柴 胡 疏 散 邪 热, 升 举 清 阳, 青 蒿 清 虚 热, 芳 香 而 散 暑 热, 秦 艽 清 内 外 之 湿 热 孙 氏 治 疗 泄 泻 [50] 初 起 兼 有 表 证 者, 在 健 脾 除 湿 基 础 上, 逆 其 病 势, 透 热 外 出, 使 邪 气 不 能 由 表 陷 里 [53] 虚 热 滑 泄, 升 清 降 浊 三 吴 治 验 56 案 中, 臧 氏 饮 食 不 节 而 致 胸 膈 痞 闷 口 舌 干 燥 生 疮 咽 痛 关 脉 滑 大, 似 有 余 之 证 孙 氏 诊 后 认 为 其 长 素 20 余 年, 又 当 痢 后, 实 非 有 余 之 证, 乃 元 大 虚 而 热, 虚 火 所 致, 法 当 补 益 元 气, 升 清 降 浊 方 用 四 君 子 汤 益 气 健 脾, 加 葛 根 白 芍 药 黄 连 清 虚 热, 止 燥 渴 为 君, 桔 梗 辅 佐 葛 根 升 提 清 气 为 臣, 陈 皮 麦 芽 降 其 浊 气, 消 胸 膈 痞 闷 为 佐, 配 四 君 子 汤 则 补 而 不 滞, 乌 梅 涩 肠 止 泻 为 使 孙 氏 用 黄 连 与 白 芍 配 伍, 既 能 止 泄 利, 又 能 清 热, 在 新 都 治 验 147 案 中, 陈 氏 妇 泄 泻 亦 用 此 法 诸 药 合 用, 阳 气 得 [50] 升, 里 热 亦 清 药 后 泄 减, 脉 象 和 缓, 加 白 扁 豆 神 曲, 健 脾 化 湿 而 愈 (2) 泄 泻 属 寒, 宜 辨 脾 肾 脾 虚 寒 泄, 升 阳 渗 湿 三 吴 治 验 70 案 中, 脾 主 四 肢, 清 冷 为 阳 气 不 充 两 颐 乃 肾 经 部 位, 浮 肿 说 明 肾 气 不 足 脉 沉 微 与 面 色 黄 肿, 皆 属 于 湿 诸 湿 肿 满, 皆 属 脾 土 此 由 脾 胃 虚 寒 不 运 积 湿 而 然 大 便 日 夜 十 二 三 行, 病 势 甚 危, 但 形 症 相 符, 色 脉 相 应, 又 能 受 补, 法 当 温 补 升 提 孙 一 奎 合 李 东 垣 的 升 阳 益 胃 汤 ( 黄 芪 半 夏 炙 草 人 参 独 活 防 风 白 芍 羌 活 橘 皮 茯 苓 柴 胡 泽 泻 白 术 黄 连 ) 升 阳 除 湿 汤 ( 羌 活 防 风 神 曲 麦 芽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