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一生讲经说法 49 年, 其中说小乘 阿含经 12 年, 说大乘方等经 8 年, 说诸部 般若经 22 年, 最后又说 妙法莲华经 及 大般涅槃经 8 年, 于此亦可见, 佛差不多用了他一生讲经说法一半的时间, 来宣讲般若系的经典, 般若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不想而知 尤其这一部 般若心经, 它具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佛一生讲经说法 49 年, 其中说小乘 阿含经 12 年, 说大乘方等经 8 年, 说诸部 般若经 22 年, 最后又说 妙法莲华经 及 大般涅槃经 8 年, 于此亦可见, 佛差不多用了他一生讲经说法一半的时间, 来宣讲般若系的经典, 般若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不想而知 尤其这一部 般若心经, 它具"

Transcription

1 陈义孝居士演述 前言 ( 一 ) 心经与佛法的关系 心经 为佛教般若系的经典, 而般若为出生诸佛之母, 亦是一切经典的根源 大般若经 说 : 般若波罗蜜, 能生诸佛 大智度论 说 : 般若能生诸佛, 摄持菩萨, 佛法即般若 又说 :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 诸佛以法为师, 法者, 即是般若波罗蜜 本经亦说 :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是可知, 般若与佛法的关系, 至为密切!

2 佛一生讲经说法 49 年, 其中说小乘 阿含经 12 年, 说大乘方等经 8 年, 说诸部 般若经 22 年, 最后又说 妙法莲华经 及 大般涅槃经 8 年, 于此亦可见, 佛差不多用了他一生讲经说法一半的时间, 来宣讲般若系的经典, 般若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不想而知 尤其这一部 般若心经, 它具体地阐释般若之无上妙义, 乃帮助世人达致究竟圆满成佛之领域的宝典, 实在非同凡响, 堪称弥足珍贵! ( 二 ) 心经盛行的原因 般若心经, 是中国佛教界自古以来流通最广的一部经典, 它之所以如此深受喜爱, 那是跟它所具备的下列几个特色有关 : 一 简明扼要 : 心经文句不多, 只有 260 个字, 但是, 大小乘教义, 无不具备 二 句短易记 : 由于字数不多, 易于诵读, 而且容易记忆 三 译笔流畅 : 此经译文, 十分流畅, 如脍炙人口的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等句子, 读了几次, 便能令人琅琅上口, 不会忘记 四 文约义丰 : 心经文句虽简, 但其涵义却很深广, 例如 :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之句, 便把性相空有之奥义, 毫无保留 页 2 /31

3 地和盤托出 又, 本经之主旨, 在于引导世人先认识自己是 五蕴皆空 的, 接着又引导世人认识佛法之本质, 皆如为人治病之良药, 人生病时须服药, 病愈后即应舍药 ; 佛法亦如船隻, 人过河时须靠船隻, 一旦到达彼岸, 即应舍船登岸, 不可再留恋船隻, 才能真正的到彼岸 所以本经之经文说 无苦集灭道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及 无智亦无得 等等文句, 在在显示舍妄归真和超凡入圣之妙义 ( 三 ) 阐明般若的奥义 般若二字, 华译为智慧, 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 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 事实真相 的真智妙慧 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 不能使人脱离生死, 超越轮回, 而佛教所说的般若妙慧, 却能使人明自心 见自性 了生死 证涅槃 般若为何有如此之妙用呢? 因它谈 空, 注重扫荡情执, 以显毕竟空之理 这种的空, 空而不空, 涵摄诸法 因为此空, 非凡夫所执著的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的顽空, 亦非外道所执著的虚无断灭的恶趣空, 更非二乘人所执著的无为枯寂的偏空, 而是菩萨的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即空即有的胜义空 这种的胜义空, 乃是空而不空的妙有, 不空而空的真空, 正所谓 毕竟空中无尽藏, 有花有月有楼台 这种的空, 是能包涵一切, 能总摄一切法的空, 这也就是本经所特别强调的 诸法空相 的空 页 3 /31

4 ( 四 ) 本经的思想大要 本经由始至终皆强调一个 空 字, 要人体会毕竟空 无所得之理, 亦即要人以佛教所说的至高无上之般若妙慧, 去观照组成我体之五蕴非有 ( 照见五蕴皆空 ), 以便去除一切身心之苦患 ( 度一切苦厄 ), 到达解脱生死轮回的彼岸 ( 波罗蜜多 ), 不但要我空 法空, 还要连空亦空, 不认为有一法可得 ( 无智亦无得 ), 这样便能真正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更浅白一点说, 我既乃五蕴皆空的, 故无有能修行佛法的我 ; 一切佛法, 也都是佛应机施教而设立的, 其性本空, 故亦无我所修之佛法 能所双亡, 我空法空, 连空亦空,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的悟道证果, 此即本经所欲宣扬的思想大要 释经题 般若 1 波罗蜜多 2 心经 3 页 4 /31

5 阐扬佛教无上之般若妙慧, 以使世人得登成 佛之彼岸的一部大乘佛法心要的经典 附记 1: 本经之主体, 在显诸法空相 ; 本经之宗要, 在证悟实相般若 ; 本经之作用, 就在度一切苦厄, 去除一切之苦 附记 2: 般若有三种, 即 :( 一 ) 文字般若, 指一切之经论文字 :( 二 ) 观照般若, 指依于佛教之经典文字, 解其义理, 起观 ( 观察 ) 照 ( 照见 ) 之行 ;( 三 ) 实相般若, 指通过观照, 便能窥见心性, 彻证实相 上述之文字般若犹如工具, 观照般若犹如手段, 实相般若才是真正目的 所以, 由文字起观照, 由观照而契入实相, 此乃修习般若的三个步骤 附记 3: 所谓 实相, 即事实真相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唯有此相, 真实不虚, 谓之实相 要契入实相, 须先了解性 相 空 有四个字的定义, 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 性者, 自性本体 ; 相者, 外在现象 ; 空者, 自性本空 ; 有者, 缘生假相 凡佛弟子, 务必明白, 佛教所说的空是性空, 佛教所说的有是相有 想要了解 性相空有 之关系, 又须先了解 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 之理, 由于缘起, 所以是性空, 因为性空, 所以能缘起, 这是宇宙万有生灭的事实真相 附记 4: 佛门有三句很富有哲理的话, 那就是 第一次看山是山, 第二次看山不是山, 最后看山又是山 第一次看山是山, 是指凡夫们执着缘生之假相为有 ; 第二次看山不是山, 是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已离相有, 但还执着一个空 ; 最后看山又是山, 是指大乘菩萨们彻底的明白万法 页 5 /31

6 虽然性空, 但其缘生之假相宛然存在, 因而契入 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之实相 译者简介 唐三藏法师 4 玄奘奉诏译 这部经是由唐朝时之三藏法师玄奘大师, 奉 唐太宗 ( 名李世民 ) 之敕令于弘福寺所翻译 的 附记 : 玄奘大师 ( ), 乃唐代高僧, 河南偃师人, 俗姓陈, 名祎 13 岁出家, 参访国内诸高僧大德, 使他博学多闻, 深通三藏, 名满京城, 然大师认为诸师各有所宗, 译出的经典, 许多地方隐晦难懂, 乃立志亲往印度, 以探究竟, 于是孑然一身, 万里长征, 经过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印度 在印度留学 17 年, 经历 110 国, 凡大小乘经论, 无所不通 于唐贞观十九年 ( 公元 645 年 ) 回国时, 带回梵本经典 657 部, 唐太宗叫他在长安之弘福寺从事翻译工作, 数十年中共译出经论 76 部,1347 卷, 本经乃他所翻译的 600 卷 大般若经 中之一卷 注释 1 般若 : 梵音 Prajna, 华译为智慧, 乃佛教所说的至高无上之真知妙慧 之所以不用智慧而仍用般若, 经论上说 : 智慧轻薄, 不能称于般若 意思是说智慧两字不能充分地表达般若之真实含义 页 6 /31

7 2 波罗蜜多 : 梵音 Paramita, 意译为度, 又译作到彼岸, 即由凡夫生死苦恼的此岸, 得度到达圣人涅槃安乐之彼岸去 3 心经 : 全名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称 般若心经 或 心经, 因它是 600 卷 大般若经 的精华, 也是大乘佛法的心要, 故称 心经 此经本来有 7 个译本, 但以唐朝玄奘大师所译的译本流传最广 4 三藏法师 : 指精通三藏之法师 三藏者 : 经藏, 即佛所说的经文 ; 律藏, 即佛所制的戒律 ; 论藏, 即佛弟子所造的论 经文观 1 自在 2 菩萨 3 这是说 : 圣者的境界观察一切法都很自在的观世音菩萨 附记 1: 本经经首没有 如是我闻 之征信序, 一开头就提出 观自在菩萨 的圣号, 使到许多人都误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其实这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 因为本经是从 大般若经 之学观品中抽出来的, 所以经首就不安 如是我闻 等说明这六种成就的文句了 附记 2: 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的身份, 凡是大菩萨都具有下列 10 种的大自在 : 页 7 /31

8 ( 一 ) 命自在 : 菩萨成就法身慧命, 已无生死寿夭之数, 虽厉万劫而不长, 促成一念而不短, 为度众生, 能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 ( 二 ) 心自在 : 菩萨了达诸法空性, 心能转境, 不被境所转, 故无任何的障碍, 而得自在 ( 三 ) 财自在 : 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佛土, 亦能以无量珍宝物资布施与众生, 更能作无畏施与法施, 救护满足一切众生 ( 四 ) 业自在 : 菩萨梵行已立, 所作皆办, 生死已尽, 不受后有, 再不受业的拘束了 ( 五 ) 生自在 : 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 但却能去住无碍, 生死无染 ( 六 ) 愿自在 : 菩萨随心所欲, 无愿不成, 无有障碍 ( 七 ) 解自在 : 菩萨对于佛法, 自得胜解, 了彻胜义 ; 亦能为他说, 令他普得胜解, 了彻胜义 ( 八 ) 如意自在 : 菩萨法力无边, 神通广大, 为度一切众生, 能于各种世界中, 示现变化, 随意自在 ( 九 ) 智自在 : 菩萨悲智俱足, 能于十方世界, 演说妙法, 利乐有情 ( 十 ) 法自在 : 菩萨辩才无碍, 为度众生, 乐说诸法, 于诸法中, 圆融通达 附记 3: 本经之所以一开头就提 观自在菩萨, 这是启示世人, 佛门中的大菩萨, 因为心能转境, 所以大家都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 ; 凡夫们因心随境转, 由惑造 页 8 /31

9 业, 因业受苦, 所以不得自在 六祖坛经 也说 : 心能转物, 即同如来 行深 4 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 5 五蕴皆空 6 这是说 : 五蕴皆空的意义 菩萨修行甚深之般若智慧时, 当下即能清清楚楚的见到, 组成人体的五蕴, 都是因缘所生法, 只有一个缘生的假相, 没有真实的自体, 乃是相有性空的 附记 1: 五蕴是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蕴是积聚之义, 凡积聚之物, 缘聚则生, 缘散则灭, 生灭无常, 故谓之为空 五蕴又译作 五阴 阴是蓋覆之义, 由于五阴积聚的业报之身, 蓋覆了我们的真如佛性, 使到我们永劫轮回, 无有出期 附记 2: 上述五蕴中之 色, 是指我们的物质肉体, 受 想 行 识 是指我们的精神作用 兹将之分述如下 : ( 一 ) 色 : 指有形之物质, 它包括了眼 耳 鼻 舌 身之五根, 以及色 声 香 味 触之五境 五根因属于内身, 故名内色, 五境因属于外境, 故名外色 ( 二 ) 受 : 由五根和五境接触之后, 就有苦 乐 舍等种种的感受 ( 三 ) 想 : 依感受而对事物生起善恶憎爱的想象 ( 四 ) 行 : 依想象而生起种种善恶的念头和行为 页 9 /31

10 ( 五 ) 识 : 就是了别与认识, 亦即由意识去判断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附记 3: 这两句经文, 是要修行佛法的人, 都要彻底的明白, 五蕴诸法, 如幻如化, 从因缘生, 本无实性, 当体即空, 所以大家都要像观自在菩萨一样, 观色蕴空 观受蕴空 观想蕴空 观行蕴空 观识蕴空, 这样方能不为它们缘生之假相所迷, 因惑而造业, 因业而受苦 度一切苦厄 7 这是说 : 观空的利益 难 能观空五蕴, 就能度脱所有一切的痛苦和灾 附记 1: 这句经文, 是告诉我们, 若能观空五蕴, 便能获得离苦得乐的大利益 佛法所说的苦, 是指身心所受的痛苦 ; 佛法所说的灾难, 是指轮回六道及堕落三恶道之大灾难 ; 佛法所说的乐, 是指修行佛法便能证得大涅槃或成就佛道之妙乐 附记 2: 人生所遭遇的痛苦到底有哪几种? 佛经说有三苦 八苦和无量诸苦 兹分述如下 : 三苦 : 苦苦 坏苦 行苦 苦苦者, 世人既有生死之身, 已经够苦, 加上众苦逼迫, 简直苦上加苦, 故名 苦苦 ; 坏苦者, 人生苦多乐少, 每当偶尔出现的乐境变坏时, 则生痛苦, 叫做 坏苦 ; 行苦者, 是诸行 页 10 /31

11 无常, 样样都在发生变化, 令人不得安定之苦, 叫做 行苦 八苦 : 指人一生中所遭遇的 8 种苦果, 即 : 一 生苦, 在胎如处牢狱, 出胎如钻穴隙, 嫩肤一遇空气, 痛如刀割, 所以初生的婴儿, 无不呱呱大哭 ; 二 老苦, 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 即是老化的开始, 这时生理退化, 渐渐眼花耳聋, 气虚体弱, 动作迟钝, 步履蹒跚, 呈现龙钟老态 ; 三 病苦, 人体由地 ( 固体 ) 水 ( 液体 ) 火 ( 温度 ) 风 ( 气体 ) 四大元素所组成, 四大不调时, 就会生病, 缠绵床第, 呻吟不已 ; 四 死苦, 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加剧烈, 人将欲死, 四大分散, 痛如五马分尸, 其痛苦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 五 爱别离苦, 如与所爱之人, 生离死别, 或好景凋逝, 财产毁于一旦, 皆令人愁肠百结, 肝肠寸断 ; 六 怨憎会苦, 如恶的眷属来败家, 或是时常与仇人见面, 这都是人生难以言喻的痛苦 ; 七 求不得苦, 如求名求利, 所谋不遂等等, 皆令人倍感无奈, 无语问苍天 ; 八 五阴炽盛苦, 五阴又名五蕴, 即色 受 想 行 识, 它们的作用炽盛, 把人的真性盖覆了, 使人迷惑颠倒, 妄生分别执着, 造作诸业, 故人死后, 复须再生 附记 3: 人生之所以有苦厄, 皆因五蕴未空, 迷空执有, 不免起惑造业, 为五蕴所困, 为外境所转, 由是沉沦苦海, 不得出离 ; 若能如 心经 之所说, 行深般若, 破空有二执, 得二空智慧, 便可心转境, 不被境转, 就可度脱一切苦难和灾厄了! 注释 页 11 /31

12 1 观 : 是谛观 审察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观, 是要用心观, 不是用眼看 2 自在 : 自由自在无所障碍的意思 在本经是指修道人的身心, 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3 菩萨 : 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 为修行大乘佛法行者的通称 4 行深 : 指以佛教所说的 甚深的般若妙智来修行 5 照见 : 如日光照物, 了了可见 6 五蕴皆空 : 五蕴是色 受 想 行 识, 乃构成人体的 5 种要素 人由五蕴所组成, 离开了五蕴, 根本就没有我, 就连组成我的五蕴本身, 各个都是缘起的 性空的, 所以说 五蕴皆空 7 苦厄 : 苦者, 指三苦 八苦 ; 厄者, 指灾难, 即轮回六道及堕落三恶道之灾难, 亦可指为三灾 八难 三灾有小三灾和大三灾, 小三灾是饥馑 瘟疫 刀兵 ; 大三灾是世界进入坏劫时所发生的火灾 水灾 风灾 八难者, 指 8 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 即 : 地狱 饿鬼 畜生 北俱卢洲 无想天 盲聋喑哑 世智辩聪 佛前佛后 舍利子 1! 色不异 2 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 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这是说 : 融相归性 页 12 /31

13 舍利子啊! 宇宙中之一切, 都是色 ( 相有 ) 不离其本体自性之空 ( 性空 ), 空 ( 性空 ) 亦不离其缘生之色 ( 相有 ) 的, 既然如此, 则色 ( 相有 ) 也就是空 ( 性空 ), 空 ( 性空 ) 也就是色 ( 相有 ) 五蕴中之色蕴如此, 其他之受 想 行 识四蕴, 也是一样 附记 1: 这段经文是说明, 凡是由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 都是性空的 ; 虽然性空, 但其缘生之法相, 宛然存在 所以, 相有不离性空, 性空亦不离相有, 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如水之与波, 水是水, 波也是水一样 附记 2: 这段经文, 是要世人正确明白, 色相与空性, 是一非异, 是性相一如 空有不二的, 从而进入 融相归性 的境界, 也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 做到由相见性, 即由一切事物缘生的假相, 而看到它们自性本空的事实真相 附记 3: 般若的要旨, 正是要一切修行的人, 应依非空非有之中道而修, 不执着有, 也不执着空 为什么要依中道而修行呢? 这正如一艘船欲由河出海, 此船若靠着左岸, 停在左岸, 便不能出到大海, 同样的, 若靠着右岸, 停在右岸, 也是不能出到大海, 唯有左岸也不靠, 右岸也不靠, 走在河的中间线, 便能顺顺利利的出到大海 修行的人, 若能不执着有, 也不执着空, 行于中道, 便能悟道证果, 达到超凡入圣之目的! 页 13 /31

14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3, 不生不灭 4, 不垢 不净 5, 不增不减 6 这是说 : 泯相证性 舍利子啊! 这种诸法空相的本体, 它原来是不生不灭的, 不垢不净的, 不增不减的 ; 凡是有生有灭, 有垢有净, 有增有减的, 都只是它缘生的幻相而已 附记 : 这段经文, 举出六不来说明 诸法空相 的实相, 同时亦教导世人, 要修 泯相证性 之观法 所谓诸法, 统指世间和出世间之一切法, 世间法包括了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等等 ; 出世间法包括了四谛 十二因缘 六度万行等等 本经通过六不, 以明示诸法的空相本性, 是要我们在彻底明白一切事物的事实真相之后, 不要再在虚妄的幻相上生起妄想 分别 执着, 傻乎乎的如飞蛾之扑火, 如蚕之作茧自缚, 自找麻烦, 自寻烦恼 注释 1 舍利子 : 人名, 又叫做舍利弗, 乃释迦佛十大弟子以 智慧第一 著称的尊者 舍利华译为鹙鹭鸟, 因其母之眼似鹙鹭, 故名舍利子 2 不异 : 是不离的意思, 也就是没有差别的意思 3 诸法空相 : 诸法, 统指世出世间一切之法 ; 空相, 亦作空性, 也就是一切法真空的理性, 这种真空的理性, 又名自性 真如 佛性 页 14 /31

15 4 不生不灭 : 生灭, 是指事物的个体存在与不存在而言, 存在就是生, 不存在就是灭 不生不灭, 则是指一切法的真如实相, 体性本空, 原无生灭 然而真如虽性空, 但能显现诸法, 这些法缘聚则生, 缘散则灭, 这种情形正如一面明镜, 它能显现森罗万象之事物, 这些事物虽有生灭之相, 但明镜的本体, 原无生灭, 有生灭的只是映入明镜之幻相而已, 所以说 不生不灭 5 不垢不净 : 垢净, 是就事物的性质好坏而言 众生虽具佛性, 却为无明烦恼所覆盖 所染污, 叫做垢 ; 诸佛豁破无明, 显现佛性, 叫做净 不垢不净, 即是指佛性的本体, 永远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如如不动, 本无垢净, 所以说 不垢不净 6 不增不减 : 增减, 是就事物的数量的多少而言 众生本具的佛性, 乃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的, 它亘万古而长存, 历万劫而常在 因为, 佛性乃每个众生本来就有, 所以它在已断烦恼之圣人身上, 从来没有增加一丝一毫, 虽在充满烦恼之凡夫身上, 也从来没有减少一丝一毫 这种情形, 正好像天空中之太阳一样, 它的光明永远是百分之百的, 当阳光普照大地而光芒四射时, 其光并未增加一丝一毫 ; 被乌云所蔽时, 其光虽不显, 但也未减少一丝一毫, 一旦云开, 其亮如故也, 所以说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1 无 2 色, 无受想行识 这是说 : 观五蕴空 页 15 /31

16 因此之故, 在诸法空相之中, 没有色蕴, 也没有受 想 行 识之四蕴 附记 : 这里所说的无, 当空字解 这段经文, 是教导世人应观五蕴皆空, 不但不可执着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等世间法, 乃至下面的 无智亦无得 等出世间诸法, 也一样不可以执着, 因为它们全都是缘起的 性空的 无眼耳鼻舌身意 ; 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说 : 观十二处空 无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 亦无有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 附记 1: 眼等六根, 和色等六尘, 合称为 十二处 处是依托的意思, 也是出生的意思, 如眼根与色尘接触, 便会生起眼识, 乃至意根与法尘接触, 便会生起意识等等, 此即显示, 六根入六尘之后, 就会生出六识来, 而六识就是吾人的心识活动 精神作用 附记 2: 合眼 耳 鼻 舌 身 意之六根, 色 声 香 味 触 法之六尘,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之六识, 名为 十八界 当六根 六尘 六识同时具备时, 就会产生其作用, 即 :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附记 3: 此段经文, 就是教导我们应观此十二处皆无 ( 即是空 ), 为何皆无呢? 因为能观色的眼睛, 能闻声之 页 16 /31

17 耳朵, 能嗅香之鼻子, 能尝味之舌头, 能感觉冷 热 痛 痒之身体, 和意根所对的一切诸法, 全部都是缘起的 性空的, 毫无实体 换言之, 不但六根是缘生性空的, 就连其所对之六尘, 也都是缘生性空的, 空无实体, 故皆说为无 附记 4: 人的真性原本是清净的 永恒的, 照理说世人应该致力于还我本来面目的目标上才是, 但世人因对十二处所生的根尘诸法, 认识不清, 于是放纵六根去追逐六尘, 人人都注重肉体 感官上的享受, 不停的让眼入色 耳入声 鼻入香 舌入味 身入触 意入法, 这是一大错误 因为, 一旦六入之后, 六根即不清净, 真性即受污染, 犹如明镜蒙尘, 月被云掩一样, 人人因此而起惑造业, 因业受苦, 永劫轮回六道, 无有出期 ; 反观许多有道之士, 他们明白六入之害, 于是都摄六根, 做到六根不入六尘, 即眼不入色, 耳不入声, 鼻不入香, 舌不入味, 身不入触, 意不入法, 由于六根清净, 诸惑不起, 诸恶不作, 故能超越轮回, 获得永生之涅槃! 附记 5: 这里说个佛经上的故事 : 佛世时, 有个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 十二年间, 贪想不除, 整日六根入六尘, 身心没有一刻的宁静 佛知此道人可度, 便化作一个沙门, 走到河边树下, 与他共宿一宵 晚上月色很好, 忽有一龟从河中游上岸来, 走到河边树下 恰巧此时, 另有一兽也来到树下, 正好与龟相遇, 便想食龟 ; 龟见兽来, 即把牠的头尾和四足全都缩藏于其硬壳之中, 兽奈何牠不得, 遂舍之而去 道人见此情景, 不禁口中喃喃自语 : 龟幸有铠甲护命, 否则不堪设想 化沙门此时即对道人说 : 世间许多人都不如此龟 世人不知无常之将至, 终日放纵六情, 使外魔得便, 转眼命终, 轮回六道, 苦恼 页 17 /31

18 万千, 这都是不知妥善护持六根的后果 修道的人皆应 藏六如龟, 都摄六根, 戒除欲念, 一心追求涅槃之安乐, 这样才可保永无后患 道人听了化沙门的话, 顿悟前非, 贪断淫止, 不久之后, 即证得了阿罗汉果 无眼界 3, 乃至无意识界 这是说 : 观十八界空 无有眼界, 乃至无有意识界之十八界 附记 1: 这段经文, 若详细的说, 应该是 : 无眼界 无耳界 无鼻界 无舌界 无身界 无意界 ; 无色界 无声界 无香界 无味界 无触界 无法界 ; 无眼识界 无耳识界 无鼻识界 无舌识界 无身识界 无意识界 附记 2: 将六根 六尘 六识 分别为六根界 六尘界 六识界, 三个六合在一起便成十八界 界者界限, 上述六根 六尘 六识各有其界限, 不相混淆, 例如眼根只能缘色尘而生眼识, 并不能缘声尘而生耳识, 因各有其界限, 故名 十八界 附记 3: 为什么十八界皆无 ( 空 ) 呢? 因为六根 六尘 六识皆由因缘和合而生, 本无自性 ( 实体 ) 可言, 故一切皆无, 一切皆空 附记 4: 本经虽然只有短短的 260 个字, 但其中由 是故空中无色 一直到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一共就有 21 个无字, 可见本经所说的无, 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字, 它是诸法实相无相的无, 是说明一切诸法本体绝对的无, 是 页 18 /31

19 无到不能再无的 毕竟空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在墙上题偈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故得五祖弘忍印证他已明心见性了 但五祖在看了他的偈后, 却用鞋把 本来无一物 之无字抹掉, 这是表示要做到连无亦无, 才能算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这也是提示修行佛法的人, 心中不可存有 有所得 的一念, 只要还有一念 有所得 的心, 便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无无明 4, 亦无无明尽 ; 乃至无老死, 亦无 老死尽 5 这是说 : 观十二因缘空 无有十二因缘法中的从无明乃至老死的流转过程 ; 也空无十二因缘法中的修道证涅槃的灭无明乃至灭老死的还灭法 附记 1: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 十二缘起, 是说明一切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其名称是 : 一 无明, 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 ; 二 行, 因无明烦恼而去造作诸业 ; 三 识, 因有业识而去投胎 ; 四 名色, 在投胎初期,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 五 六入, 渐渐长成眼等六根之人形 ; 六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 ; 七 受, 与外境接触而生苦乐的感受 ; 八 爱, 对境生爱欲 ; 九 取, 追求造作 ; 十 有, 有了业因自会招感未来的果报 ; 十一 生, 再受未来之五蕴身 ; 十二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页 19 /31

20 附记 2: 此十二因缘, 不但说明了人生流转生死的因缘, 叫做 流转门, 也说明了修道证涅槃的因缘, 叫做 还灭门 流转门所说的因缘是 : 在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 皆由因缘果, 因生故果生, 如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 这就是一切有情厉经三世, 造业受轮回, 流转生死的因缘 至于修道证涅槃的因缘是 : 在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 皆由因灭故果灭, 如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灭, 这是一切行人, 了生死, 出三界的因缘 很明显的, 只要无明一灭, 其他十一支, 便不得不灭了 附记 3: 由十二因缘, 我们不难看到, 世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 皆因贪嗔痴之无明, 由无明而去造业, 造了业就会招感果报的身体, 有了身体的生, 难免就会有老 病和死亡了 所以, 一个人只要能够断除过去因中之无明, 或现在因中的贪爱, 那么便能直证不生不灭之涅槃了 但这是站在事相 ( 有 ) 上说的, 若站在理体 ( 空 ) 的立场来说, 无明和老死, 皆无实体, 自性本空, 都是缘生之幻相而已, 故本经说 无无明 和 亦无老死尽 附记 4: 修十二因缘观, 小乘人是从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下手, 悟知生灭无常, 可破我执, 证入我空真如 ; 而大乘人则是从真如性空之理性下手, 因菩萨不但观察到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之流转诸法皆空, 还观察到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之还灭诸法, 亦自性本空, 无有实体, 故证得我空真如之外, 还证入法空真如 本经所说的 无无明, 乃至无老死, 及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页 20 /31

21 便是说将流转诸法与还灭诸法, 都一倂空去, 把我执与法执, 扫荡殆尽, 直证真妄无二, 能所俱泯的实相般若 注释 1 空中 : 在诸法空相之中 2 无 : 这一个字, 在本经应当作 空 字解, 也就是空无的意思 3 界 : 是界限的意思 因一切法的作用, 都有其界限, 不可混淆, 所以叫做界 4 无明 : 不明白事理, 糊糊涂涂 在佛法, 凡是执着缘生之假相为实有, 不知其事实真相为非空非有, 空有不二, 性相一如者, 皆称之为愚痴 无明 5 尽 : 这一个字, 在本经应当作 灭 字解, 也就是灭除的意思 无苦 集 灭 道 这是说 : 观四谛空 空无苦 集 灭 道之四谛法 附记 1: 四谛又名四圣谛, 或四谛法, 即四种圣人所证的真理 四谛者, 即 : 一 苦谛, 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人生有三苦 八苦 无量诸苦, 苦乃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理 二 集谛, 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从哪里来的真理, 人生的痛苦都是由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 和贪嗔痴等烦恼 页 21 /31

22 的掀动, 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 结果才会招感今生种种的痛苦 三 灭谛, 是说明寂灭之涅槃境界, 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 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 因涅槃是常住 安乐 自我 寂静的境界 四 道谛, 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 道有多种, 主要是指八正道, 即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等等 附记 2: 佛所说之四谛与十二因缘, 名称虽不同, 但内容却是相同的, 佛说四谛法, 是归纳来说, 说十二因缘, 是推广而说 比如四谛中的苦 集二谛, 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 四谛中的道 灭二谛, 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再说, 四谛中有两种因果, 苦与集是世间的因果, 道与灭是出世间因果 ; 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就是四谛的苦与集二谛, 其还灭门就是四谛的道与灭二谛 佛之所以先归纳来说, 那是要让世人了知人生苦空无常, 先悟证永生之涅槃 ; 及后才推广而说, 那是要让世人了悟诸法皆空的真理 因此, 世人所听之法虽有异, 但所悟之理是一致的 附记 3: 本经在苦 集 灭 道四谛上面加上一个 无 字, 说 无苦集灭道, 这就是很清楚的告诉世人, 四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 既由因缘所生, 亦从因缘而灭, 其性本空, 了不可得, 所以说 : 无苦 集 灭 道 无智 1 亦无得 2 这是说 : 观六度空 空无菩萨所修的六度, 亦空无所得之圆满成就 页 22 /31

23 附记 1: 菩萨修六度, 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前面之五度喻如足, 最后之一度般若喻如目 一个人走路若无目作前导, 便会跌落在沟渠或河中 ; 一个人修行, 若无般若作前导, 亦会弯弯曲曲的走许多冤枉路, 甚至有走火入魔之虞 故本经所说的智, 应是指六度中之般若智度 附记 2: 智有三种, 即一 一切智, 为声闻缘觉的智, 能知一切法的縂相, 縂相就是空相, 一切法皆以空为相 二 道种智, 为菩萨的智, 能知诸法种种差别之相, 及各种修行法门的智 三 一切种智, 是诸佛通达诸法总相和别相, 真俗圆明, 断惑证真的智 换言之, 一切智是观空之智, 道种智是观有之智, 一切种智是双观空有, 一面知空, 一面又知有, 即前二智之统一 附记 3: 这里所说的 无智, 应是指能观的般若妙智 ; 这里所说的 无得, 应是指所观的真如理境, 因两者的自性皆空寂, 若言有法可得, 则为虚妄, 是故虽有得而无能得之想 般若之要旨, 即在于强调能所皆无, 智境俱泯, 是故本经对能观的智和所得的理, 都说为无 事实上, 当菩萨行深般若之时, 运用高度的智慧便能照见诸法皆空, 能所皆亡, 智境一如, 所以说 无智亦无得 附记 4: 上面曾经说过, 般若心经 的主旨, 在于引导世人先认识自己是 五蕴皆空 的, 接着又引导世人认识佛法之本质, 皆如为人治病之良药, 人生病时须服药, 病愈后即应舍药 ; 佛法亦如船隻, 人过河时须靠船隻, 一旦船到彼岸, 即应舍船登岸, 不可再留恋船隻, 才能真正的到彼岸 所以, 本经中所说的 无苦集灭道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以及现在所说的 无智亦无得, 在在显示 : 诸法毕竟空无之妙义 页 23 /31

24 附记 5: 再说 无得, 佛之三智与一切超凡之能力, 皆乃吾人佛性中本来就有之物, 众生因无明而迷失了, 佛是因断尽无明而证得了 这好比一个人本来就很有钱, 因一时糊涂忘了钱存放之处而迷失了, 后来想起把钱拿回来, 但所拿回来之钱因乃自己本有之物, 故不可谓为 有得, 而谓之 无得 ; 又如一盏油灯, 原本是光明的, 中间一度因被风吹灭了火, 呈现黑暗现象, 后来把灯再点亮, 因此亮与原来之亮, 同是一亮, 其亮相同, 故谓 无得 附记 6: 关于 无得, 正如 圆觉经 中之所说 : 如梦中人, 梦时非无, 及至于醒, 了无所得 这是正告世人 : 众生的佛性真心, 清净本然, 是一尘不染的境界, 此境界灵明洞澈, 湛然常在, 那还得个什么呢? 所以大乘行者, 虽发菩提心, 虽进趣佛果, 但是若不知拨开这一个 有所得 的观念, 那是不能证得无上之正觉的, 因为这个 有所得 的见解, 便是无明根本, 便是法执, 那是与清净本然之觉体相违的, 这就是本经在此特别地强调 无所得 的原因所在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3,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4,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5, 远离颠倒 6 梦想 7, 究竟涅槃 8 这是说 : 共证圣果 以无有所得之故, 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们, 依着六度法门的般若度去修, 结果获得大智 页 24 /31

25 慧, 心里便没有了烦恼和牵挂及障碍 ; 由于没有了牵挂和障碍, 所以也没有了生死轮回的恐怖, 从此远离一切的颠倒和妄想, 即证得究竟安乐之涅槃 附记 1: 为何依般若去修行, 便 心无罣碍 呢? 这就是佛门中人所常说的 看破 放下 自在 看破者, 了知世间一切万有, 皆如镜中花 水中月 梦中之山河一样, 只有假相, 无有实体, 全都虚而无实 ; 放下者,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即知一切皆虚而无实, 便不再为万事万物之假相所迷, 不像以前那样地执着而放不下了 ; 自在者, 能不为万事万物之假相所束缚, 自然海阔天空, 任汝逍遥矣! 附记 2: 为何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一时的惊怕, 叫做 恐, 长期的畏惧, 叫做 怖 凡夫的恐怖, 来自两方面, 就是心理上的恐怖和修行上的恐怖 心理上的恐怖, 包括了担心生活能否安定 名誊能否维持 会不会短命而死 能否死后不堕恶道 等等 ; 修行上的恐怖, 包括了担心自己虽然修禅能否一念不生, 修净能否一心不乱, 修律能否由戒生定, 修密能否三密相应 等等 由于不明事理, 疑虑重重, 心有罣碍, 故有恐怖 一个修行的人, 懂得依般若来修行, 真智现前, 工夫到家, 既无罣碍, 自然亦无恐怖了 附记 3: 关于 颠倒 一事, 颠是头, 倒是把头倒置过来, 脚在上, 头在下 我们凡夫, 无量劫来, 流浪生死, 认假作真, 沉迷不悟, 就好像一个人把头脚颠倒过来一样 我们凡夫和小乘人, 各有 4 种的颠倒 凡夫错认四大 页 25 /31

26 假合之身为实有, 故有四倒, 即 : 一 常颠倒, 对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 ; 二 乐颠倒, 世间五欲之乐皆是招苦的因, 凡夫不明此理, 妄计为乐 ; 三 我颠倒, 此身为四大假合而成, 本无有我, 凡夫不明此理, 妄计为我 ; 四 净颠倒, 自身他身, 具有种种之不净, 凡夫妄生贪著, 执以为净 二乘人误以为涅槃是灭尽的世界, 故对涅槃的常 乐 我 净, 生起 4 种的妄见, 又二乘人不相信有佛性, 错认佛性为虚无缥缈, 故以常为无常, 以乐为苦, 以我为无我, 以净为不净 阿罗汉证涅槃, 未见佛性, 只破凡夫之四倒 ; 菩萨既证涅槃, 又见佛性, 所以破尽八倒, 亲证中道实相 附记 4: 至于 梦想, 众生有许多虚而无实而且很容易破灭的幻想 对此, 楞伽经 中有个十分贴切的比喻 : 譬如群鹿, 为渴所逼, 见阳焰时, 而作水想, 迷乱驰趣, 不知非水 这是比喻世人愚痴无明, 妄想执着, 有如渴鹿见到阳焰 ( 一种在太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 ), 远望似水, 渴者思饮, 拼命前奔, 结果白忙一场 我们凡夫亦复如是有着太多的梦想, 这些梦想亦如我们睡眠时從意识上所幻现的梦境一样, 虚而无实, 但梦中不觉, 以为真实 佛说人生, 皆如梦境, 大家皆在迷梦之中, 但长夜漫漫, 不知何日方醒? 佛说自凡夫到三乘行人, 都未离梦境, 唯佛一人无梦, 因佛已断尽烦恼, 大梦已醒, 不会再有颠倒妄想,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 只有佛一人堪称 至人无梦! 附记 5: 关于 究竟涅槃 之涅槃, 华译为圆寂, 圆是圆满一切智德 ( 智慧与功德 ), 寂是寂灭一切惑业 ( 由贪嗔痴等烦恼而造作之善恶业 ) 涅槃有 4 种 : 一 自性清净涅槃 : 众生自性本具的佛性, 虽为烦恼所障蔽, 未能显 页 26 /31

27 现, 然其自性空寂, 不生不灭, 故名涅槃 但这种涅槃乃因中本具, 非由修证而得 二 有余依涅槃, 如阿罗汉虽已断烦恼, 但业报之身犹在, 仍未解脱饥寒老病之苦, 故名 有余依涅槃, 言其生死之因虽尽, 但犹余有漏的依身 这种涅槃, 非本经所说的究竟涅槃 三 无余涅槃, 如阿罗汉已断烦恼, 已了生死, 连业报之身亦无了, 叫做 无余依涅槃 但这也不是本经所说的究竟涅槃 四 无住大涅槃, 这是大乘人所证的大般涅槃, 已无烦恼, 已了生死, 虽入涅槃, 但为了度众生, 不住涅槃, 不住而住, 住于中道, 故名无住 这种大般涅槃, 才是本经所说的 究竟涅槃 注释 1 无智 : 这里是指能观的般若妙智, 因它自性本空, 故说 无智 2 无得 : 无所得的意思 菩萨了知一切法, 皆相有性空, 故虽有得而无能得之想 3 菩提萨埵 : 菩提是觉, 萨埵是有情, 即觉悟的有情, 简称菩萨 4 罣碍 : 罣是牵挂, 碍是障碍 5 恐怖 : 一时的惊怕, 叫做 恐 ; 长期的畏惧, 叫做 怖 6 颠倒 : 倒见事理, 叫做 颠倒, 如明明有佛性, 有人却说佛性虚无缥緲 ; 明明有因果, 有人却认为无因无果等等是 7 梦想 : 是妄想 空想 渴望的意思 页 27 /31

28 8 涅槃 : 梵语 nirvana, 华译 圆寂, 圆是圆满一切智德, 寂是寂灭一切惑业 又译作 灭度, 灭是灭除见思 尘沙 无明三种惑, 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 综上所述, 就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 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 杜绝了, 就叫做 涅槃 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 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 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 最美丽 最究竟的归宿 三世诸佛 1,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2 这是说 : 证得无上佛果 过去 现在 未来之三世诸佛, 在因地之时, 都是依照般若法门去修行, 所以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果 附记 1: 此段经文是说明, 三世诸佛, 皆依般若为因, 而修行证果, 他们都是证无所证, 得无所得, 无得而得, 无证而证佛果菩提 附记 2: 本经在上面说菩萨 究竟涅槃, 这里又说得 无上菩提, 到底究竟涅槃与无上菩提有何区别呢? 须知, 凡是登上七 八地的菩萨, 都能证得究竟涅槃 ; 而无上菩提, 是就究竟圆满的果位说的, 唯佛与佛, 才能究竟 所以, 究竟涅槃与无上菩提, 是有所不同的 页 28 /31

29 附记 3: 关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凡夫愚昧, 皆无有觉 ; 二乘人得正觉, 但只觉我空, 未觉法空, 是觉而不徧 ; 菩萨虽觉我空, 亦觉法空, 但尚未究竟, 故只得 正等正觉 ; 佛的觉悟, 至正 至圆 无所不知 无所不见, 至高无上, 所以称为 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3, 是大明咒 4, 是无上咒 5, 是无等等咒 6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7 这是说 : 般若是无上神咒 是故世人应知, 这种般若正智, 就是具有大力量的神咒, 就是具有能令人破除愚痴无明而得大光明的神咒, 就是一切咒中至高无上的神咒, 同时也是一切法中没有一法能与之相等的神咒 它能解除一切众生的苦患, 那是绝对真实不虚的事! 附记 1: 这段经文, 是拿神咒来比喻般若, 充分显示出般若正智, 具有莫大的力量, 并有莫大的妙用 附记 2: 本经在这里还特别强调, 依般若, 破无明, 显真性, 便能脱离生死之大灾难, 得到涅槃的大安乐, 此乃佛亲口所说的, 绝对真实不虚 金刚经 说 :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妄语者, 不异语者 所以我们对于佛语要坚定的相信, 切莫怀疑 页 29 /31

30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 揭谛, 揭 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这是说 : 以密咒加持 所以特别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咒, 其咒曰 : 去啊! 去啊! 到彼岸去! 大家快点到彼岸去, 就能快速的成就佛果 附记 1: 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 初期的佛经, 都没有咒语, 到了佛入灭之后, 为了应付婆罗门教的复兴的需要, 咒语才开始在佛教里流行起来 像玄奘大师所译的这本心经, 便保持原始的形式, 是没有咒语的, 这里的咒语, 是后人加进去的 附记 2: 后人把咒语加进去, 也无可厚非, 其原意是要大家接触了心经之后, 应即努力修行般若法门, 以便人人同度苦海, 同登彼岸, 同证无上之佛果! 注释 1 三世诸佛 : 是指过去 现在 未来的一切诸佛 2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梵名 anuttara-samyaksambodhi, 佛智名, 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3 大神咒 : 形容般若好比具有大力量的神咒 4 大明咒 : 形容般若好比具有大光明能破除一切愚痴无明的神咒 页 30 /31

31 5 无上咒 : 形容般若好比一切咒中至高无上的神咒 6 无等等咒 : 形容般若好比一切法都不能与之相等的神咒 7 真实不虚 : 绝对真实, 毫无虚妄 页 31 /31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24 回 头 是 岸 只要认为五蕴有 我, 就有生灭 ; 有了生灭就有垢净 于是就有身心 垢 了, 而想要去 垢 得 净 身体的 垢 可通过洗涤而去除, 但内心的 垢 ( 烦恼 ) 要怎么洗? 于是就有忏悔法门的出现, 通过忏悔法把内心的烦恼 垢 去除掉, 这样就可以得到清净 ( 涅盘 ) 了 在

24 回 头 是 岸 只要认为五蕴有 我, 就有生灭 ; 有了生灭就有垢净 于是就有身心 垢 了, 而想要去 垢 得 净 身体的 垢 可通过洗涤而去除, 但内心的 垢 ( 烦恼 ) 要怎么洗? 于是就有忏悔法门的出现, 通过忏悔法把内心的烦恼 垢 去除掉, 这样就可以得到清净 ( 涅盘 ) 了 在 心 经 23 略 释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11,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诸法空相 : 诸法 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 空相 即空性无相 ; 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法皆是因缘凑合而成, 其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 也没有一个真实的相貌, 所以说性空 相空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生 与 灭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这概念源自于 我, 因为有了 我 的执着, 于是就衍生出 我生了 我灭了

More information

<433A5C446F63756D656E E E67735C41646D696E F725C4D F63756D656E74735C E362E3130A1B6CAA5CFCDD6C7BBDBBBA5C

<433A5C446F63756D656E E E67735C41646D696E F725C4D F63756D656E74735C E362E3130A1B6CAA5CFCDD6C7BBDBBBA5C 目录 1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总 论 (1) 内容提要 : 观自在 空有一如 心经 与圆通法门 心经 说 心经 心 和 空 的第一义谛解 点与全体 无二之性 五蕴 皆空, 五蕴无生 有情 无情同圆种智, 万法由心造 只有一个空性的 我 圆通 是一不是二 读懂 心经 楞严 金刚 心经 三公式 的同一性 方便解 心经 现量和本性只是一个 一句佛号悟 心经 通俗易懂悟 心经 五蕴观自在 空不碍现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三月十日 好, 我们昨天讲到 般若, 般若是本来灵知照了 在因中它属于慧心所, 果上属于择灭无为, 所以它达到的无为的境界属于择灭 为什么呢? 因为慧心所是有所拣择 分辨的智慧, 所以它是抉择的无为, 所以它是择灭无为 所以般若它是属于无漏 清净的智慧 那今天我们继续介绍 波罗蜜多 波罗 是梵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十一月八日 我们上次讲到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接下来 舍利子, 舍利是梵语, 是一种鸟的名称, 这种鸟叫做鹙鹭或者是春莺, 那鹙跟鹭不一样, 鹙 鹭是两种, 都是水鸟 那鹙牠形状长得有点像鹤, 大家都看过, 鹤就是那个颈子长长的 嘴巴扁扁的 眼睛红红的,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十二因缘 我是谁? 十二因缘 我是谁? 一般人执著精卵而成的身体是我, 不知道自己作为第三者参与了 请参考 : 破灶堕和尚 入母胎的情形 死亡时,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相继死亡 而末那识 阿赖耶识离开身体 所谓 万般带不去, 惟有业随身 对应下表 :1 2 上图 : 一般人死后会进入中阴状态 ( 注 : 念佛人直接往生净土, 而极恶之人直接入地狱 都不经过中阴状态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陈 小 红 加 里 斯 奈 德 被 深 层 生 态 学 家 视 为 他 们 的 桂 冠 诗 人 他 为 全 球 生 态 运 动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本 文 旨 在 研 究 其 诗 歌 中 所 体 现 出 的 独 特 的 生 态 观 主 要 从 四 方 面 来 阐 明 斯 奈 德 对 荒 野 的 热 爱 对 文 明 的 反 思 对 印 第 安 人 生 活 的 向 往 以 及 对 理 想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向年轻人谈佛教基础

向年轻人谈佛教基础 介绍佛教大意 ( 上 ) 沙行勉 (Edwin Sha) * 序言 有一位聪明的年轻朋友对我说 : 沙教授, 我很难信仰宗教 因为我不相信神或上帝的存在 我说道 : 佛教不要你相信任何的神或上蒂 你只要相信自己的苦恼自己能解决就是了 佛教就是教你如何解决自己的苦恼, 进而帮助别人解决苦恼 他沉吟一会, 问我说 : 那观世音菩萨是谁? 你有见过观世音菩萨吗? 你没有见过, 怎么会知道他的存在? 我说

More information

1 芸芸众生相 2 博闻强志人 二 人天善道路 1 三皈五戒保人身 2 十善业道升天界 三 声闻缘觉道 1 二乘修习法要 2 声闻缘觉阶位 四 菩萨十进阶 1 大乘修习法要 2 菩萨三贤十地 五 圆满大解脱 1 佛身圆满 2 智慧圆满 3 解脱圆满 大智善巧行 发展的智慧一 出世即入世 实践智慧 1

1 芸芸众生相 2 博闻强志人 二 人天善道路 1 三皈五戒保人身 2 十善业道升天界 三 声闻缘觉道 1 二乘修习法要 2 声闻缘觉阶位 四 菩萨十进阶 1 大乘修习法要 2 菩萨三贤十地 五 圆满大解脱 1 佛身圆满 2 智慧圆满 3 解脱圆满 大智善巧行 发展的智慧一 出世即入世 实践智慧 1 人人升进 佛教发展观 缘起有生灭 - 发展的源泉一 因缘际会二 业力不思 1 业的迷幻 2 业力不思 目录 三 轮回不息 1 滚滚不息的轮回 2 轮回中的苦涩 3 轮回中的曙光 四 无常 迷人 1 迷人之一 : 众生颠倒想, 无常认作常 2 迷人之二 : 无常故无我, 无我故解脱 大行无尽行 - 发展的实践一 人皆可为佛 1 人人皆有佛性 2 清净中道佛性 3 眼见佛性 二 菩提心为因 1 无上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释金刚法经梁略释 3

释金刚法经梁略释 3 释金刚法经梁略释 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简称 金刚经 由后秦的鸠摩罗什大师最初所译出,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分之为三十二品并为每品取名 北魏菩提流支 南朝陈真谛 隋朝达摩笈多 唐朝的玄奘和义净诸大师先后都为此经做出翻译, 但鸠摩罗什大师的版本是最为普及的 金刚经 是一部强调解脱智慧的经典, 一般对于修行次第不明了的学佛者是不太容易契入此经的修行理路 有鉴于此, 敝人除对 金刚经 原文白话翻译和分析之余,

More information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 第一三七页 ) 好, 我们看一百三十七页最后一行 信, 它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可以 对治不信 所以什么时候我们有信心? 就是除了我们改过以外, 把疑根去掉以外, 把 怀疑不信 这个去掉以外, 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让我们的信心圆满 所以我们问自己 : 我什么时候信心才圆满? 就是你什么时候没有不信, 不相信别人啊 怀疑啊, 你什么时候没有, 你什么时候就有信心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0C4BEADA3A8B6A8B8E5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4BEADA3A8B6A8B8E5A3A92E646F63> 目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译 1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任杰译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讲记 4 心经 修法 19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译汉 注 : 本讲记的内容, 是由堪布在各地的 心经 开示汇集而成 听法者先后不一, 讲法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为了让各种根基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故保留了很多针对不同人的教言, 若有前后矛盾处, 敬请诸位谅解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音频名称 :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20141113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夏坝仁波切讲于昆明宝华寺 阿弥陀佛! 今天, 受我们国家的恩德, 中国佛教协会的恩德, 以及云南省和我们宝华寺的恩德, 在此共飨法义, 实乃非常殊胜 所以, 我在此受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 在这里宣讲如来正法, 深感欢喜! 宣讲正法者, 依照那烂陀寺的宗规有三种 : 一者, 法师之语清净 ; 二者, 听众之意清净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 年 第 期!!!!!!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 年 第 期!!!!!! 作 为 抗 战 文 化 的 史 学 及 其 历 史 贡 献 田 亮 作 为 抗 战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抗 战 时 期 的 中 国 史 学 受 爱 国 主 义 民 族 主 义 思 潮 的 强 烈 影 响 在 培 育 国 民 的 民 族 意 识 弘 扬 民 族 抗 战 精 神 等 方 面 为 民 族 抗 战 事 业 做 出 了 杰 出 贡 献 尽 管 受 到 客 观 条 件 的 限 制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缘起 二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人 自我 我们 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 灭苦的人, 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乐, 只有 苦 和 苦的止息, 因为 乐 是常见的所依 因 乐 易引生常见, 而 苦 易引生断见, 所以缘起中不谈 乐 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 才把不苦

缘起 二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人 自我 我们 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 灭苦的人, 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乐, 只有 苦 和 苦的止息, 因为 乐 是常见的所依 因 乐 易引生常见, 而 苦 易引生断见, 所以缘起中不谈 乐 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 才把不苦 真实的缘起法 法增尊者编 目录 缘起的原则佛陀真实的教法缘起的目的是正见 缘起法是属于胜义谛, 所以必须以法的语言来解说 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里所提的三世轮回的缘起是错误的, 它误导了学佛者超过 1000 年 我们必须要以佛陀讲的 噶拉玛经 (Kalama suttam) 和 大般涅槃经 (Maha parinibbana suttam) 中所说 四大教法 的原则去找寻正确的缘起教法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二十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知道它假的, 可是它明明有啊, 不然为什么每个人要买房子呢? 都假的, 你们买什么房子? 对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因缘和合了, 可是这些因缘从哪里来的?( 学生答话 ) 房子没有 我 啊, 有 法我? 然后呢? 你说 ( 学生答话 ) 阿赖耶识执着有一个 我?( 学生答话 ) 又变第七了? 第七怎么样? 好歹背书也背熟一点啊! 第七怎么样? 怎么都背不完呢?

More information

上課大綱

上課大綱 大智度论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缘起 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 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 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三 佛接受劝请说法, 因此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四 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 五 宣示诸法实相, 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问 六 为了断除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 七 为了让人信受佛法 八 为了使众生欢喜 九 佛是大医王, 采集各种法药给众生服用 十 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 (

More information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1 of 9 第 一 章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亲 眼 看 过, 亲 手 摸 过 的 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传 给 你 们 ) 3 我

More information

门是最上乘, 为大智人说 ( 见 六祖坛经 般若品 ) 这里说持诵 金刚经 能入甚 深法界, 见性成佛, 功德无量无边 二 性空 无所得 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 由能通达性空而破妄执 断烦恼 证真实 心经 云 :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门是最上乘, 为大智人说 ( 见 六祖坛经 般若品 ) 这里说持诵 金刚经 能入甚 深法界, 见性成佛, 功德无量无边 二 性空 无所得 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 由能通达性空而破妄执 断烦恼 证真实 心经 云 :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坛经 的般若思想 济群法师 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之初, 以 楞伽 印心 自四祖后, 金刚经 逐渐取代了 楞伽经 的地位, 据记载, 四祖道信便常劝人念 摩诃般若波罗蜜 ( 指月录 道信传 ) 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 更普劝僧俗读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见 六祖坛经 行由品 ) 传至六祖惠能, 与 金刚经 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六祖惠能依金刚般若思想, 建立起完整的禅宗修证体系, 内容主要体现在 六祖坛经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庆典是和谐的霓裳 2 22 23 22 3 3 1 1 2 2 2 1 12 1 1 2 3 2 3 1 3 2 2 2 preface 绩 里 思 Thought 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2 13 1 1 两个十年一种情怀 1 1 1 1 2 21 22 23 2 2 Memory 忆 2 2 舍 舍 舍 顾天训 : 宠辱不惊, 观海面波涛彭湃 3 31 里 1 1 1 1 131 131 1

More information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四 结说 三 佛教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二 佛教对心的认识 一 佛教心理治疗的原理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为丰富 佛教有南传 汉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一 唯识学概要 208 你要改造业力, 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 我们看丙五 : 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 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 : 就是资粮位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 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 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 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起诵仪 香赞 ( 一遍 )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8) 八念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好, 我们今天练习八念, 什么叫念呢? 念就是明记不忘, 忆念保持 就是说它时时都在你的心里, 都没有忘失过, 明记不忘 我们常常说你对一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个就是念的意思 而且是明记, 很明白的记忆, 很清楚的放在心里面, 然后念念不忘, 这样忆念保持, 叫做念 我们要先知道这个念的内容, 我们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要怎么用功,

More information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姜 爱 林 年 以 来 中 国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绩 但 也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与 不 足 现 实 的 选 择 是 必 须 在 遵 循 立 法 的 指 导 思 想 和 坚 持 立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的 基 础 上 根 据 立 法 依 据 尽 快 制 定 符 合 本 地 特 色 的 防 治 条 例 立 法 的 总 思 路 是 转 变 观 念 正 视 现 实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SC.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SC.doc 圆觉经第六讲普眼章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经文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 似有缘相, 假名为心 善男子! 此虚妄心, 若无六尘, 则不能有 ;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 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 缘心可见 善男子! 彼之众生, 幻身灭故, 幻心亦灭 ; 幻心灭故, 幻尘亦灭 ; 幻尘灭故, 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 非幻不灭 譬如磨镜,

More information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死生智 (4) 得漏尽智 2. 依缘起的观察, 开启觉悟的智慧 3. 观察十二缘起, 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

More information

<463A5CD0C4B7A8D0C4CEF C4EAD6D8C5C5D0C25CECE9D2B3CFC2B2E12E777073>

<463A5CD0C4B7A8D0C4CEF C4EAD6D8C5C5D0C25CECE9D2B3CFC2B2E12E777073>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楞严经 摘句 308 心法心悟 二 修法和行持 1 发露悔过, 彻底清除众生心, 入无所得法, 佛性朗朗当下 不二是菩提, 离意法故 意起便成二, 识念识心是极性, 极性皆二 禅断识心识念, 就是入不二

More information

哲 学 研 究 年 第 期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上 册 第 版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第

哲 学 研 究 年 第 期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上 册 第 版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第 韩 庆 祥 价 值 尺 度 流 通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和 世 界 货 币 参 见 斯 密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同 上 第 页 同 上 第 页 哲 学 研 究 年 第 期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上 册 第 版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卷 第 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目目录目录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1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 19 第一品 : 第二课... 36 第三课... 57 第四课... 72 第五课... 86 第六课... 104 第七课... 126 第二品 : 第八课... 146 第九课... 166 第十课... 186 第十一课... 205 第十二课... 227 第十三课... 248 录第十四课...267 第十五课...285

More information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心 类 学 概 要 04 洛 桑 堪 苏 仁 波 切 教 授 法 音 法 师 翻 译 现 在 先 复 习 一 下, 我 们 以 眼 识 为 例 作 说 明, 其 它 的 根 识 也 可 以 依 此 模 拟 一 般 言 之, 眼 识 是 总 名, 有 量 心 的 眼 识 及 非 量 心 的 眼 识 ; 以 量 心 来 讲 就 是 眼 识 的 现 量 而 非 量 心 有 三 种 -- 眼 识 为 本 质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離苦七-首頁-簡

離苦七-首頁-簡 离苦得乐的妙法 ( 七 ) 2 道圣谛(一)引言 为何在家 出家学佛多年仍未能见法?佛弟子初皈依三宝或剃度出家时,踊跃欢喜,布施持戒,精进闻法,希望见法,早日证得涅槃,了生脱死 但多年后,却发现不仅未得涅槃,也没见法,烦恼仍然不断现起,对来世轮回生起惶恐心 从阿含经中我们发现其中缘由,值得思考!例一:佛为有信心白衣弟子说法,必先说:布施 持戒 生天 欲不净法 漏为大患 出离为要 此时闻法者心净如白布,随染师染任意色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 修学要领 2004 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 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学佛的要领, 也在于如何用心 所谓修行, 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 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 所有的修行方法, 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 如果不善于用心, 即使遍学三藏 广修道场 接引无量众生学佛, 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 甚至可以说, 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3.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3.doc 觉 知 的 训 练 ( 三 )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讲 于 中 国 杭 州 2013/9/15 上 午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早 上 好! 昨 天 我 们 谈 到 了 觉 知, 还 有 怎 么 在 面 对 境 界 的 时 候 保 持 觉 知 因 为 我 们 这 次 的 题 目 是 如 何 在 日 常 生 活 当 中 保 持 觉 知 那 日 常 生 活 当 中, 就 是 每 天

More information

第4期 陈 红 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 之相 应 的 色 声 香 味 触 五 境 五 蕴 之 色 蕴 是 43 复人身 甚难于彼 6 108 外界作 用 于 眼 耳 鼻 舌 身 五 根 而 产 生 的 感 受 佛陀这个譬喻 说 明 人 的 身 体 人 的 生 命 来 之 如苦 乐 舍的情绪 五蕴之

第4期 陈 红 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 之相 应 的 色 声 香 味 触 五 境 五 蕴 之 色 蕴 是 43 复人身 甚难于彼 6 108 外界作 用 于 眼 耳 鼻 舌 身 五 根 而 产 生 的 感 受 佛陀这个譬喻 说 明 人 的 身 体 人 的 生 命 来 之 如苦 乐 舍的情绪 五蕴之 第 13 卷第 4 期 2013 年 12 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 n o J ngu Un v S n nd T hno ogy So S n Ed on yo Vo 13 No 4 D 2013 文章编号 1673 0453 2013 03 0042 06 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 陈 红 安徽大学 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生命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生命 存 在

More information

圣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法 成 法 师 译 藏 任 杰 由 藏 译 汉 如 是 我 闻, 一 时 薄 伽 梵 住 王 舍 城 鹫 峰 山 中, 与 大 比 丘 众, 及 诸 菩 萨 摩 诃 萨 俱 尔 时, 世 尊 等 入 甚 深 明 了 三 摩 地 法 之 异 门 复 于 尔 时, 观

圣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法 成 法 师 译 藏 任 杰 由 藏 译 汉 如 是 我 闻, 一 时 薄 伽 梵 住 王 舍 城 鹫 峰 山 中, 与 大 比 丘 众, 及 诸 菩 萨 摩 诃 萨 俱 尔 时, 世 尊 等 入 甚 深 明 了 三 摩 地 法 之 异 门 复 于 尔 时, 观 本 册 总 目 录 圣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1 索 达 吉 堪 布 著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讲 记...3 心 经 修 法...182 心 经 要 义 之 辨 析...199 博 士 访 谈 录...209 顺 治 皇 帝 出 家 偈 浅 释...342 川 西 名 刹 多 芒 寺...382 炉 霍 二 高 僧 圆 寂 纪 实...386 圣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More information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三主要道颂 宗喀巴大师敬礼诸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More information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第一章走进佛教 2500 多年前的一个凌晨, 明星现于天上, 在一棵菩提树下, 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 : 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自这天以后, 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释迦牟尼, 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 公元前 566 年 ~ 公元前 486 年 )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More information

PAGE 1

PAGE 1 PAGE 1 PUMENJIANGTANGWENJI 普门讲堂文集 编委会 PUMENJIANGTANGWENJI 顾问 主编 旻 执行主编 编委会成员 旻 2 PAGE 卷首语 PUMENJIANGTANGWENJI 槃 4 PAGE Contents 济群法师 静波法师 圣凯法师 净旻法师 智海法师 信光法师 道坚法师 智宗法师 正澄法师 会闲法师 达照法师 传明法师 能进法师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修学佛法的真实利益》PPT讲稿V1.0.ppt [兼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修学佛法的真实利益》PPT讲稿V1.0.ppt [兼容模式] 佛法的真实面目 施文敏, 中国联通江西省分公司信息化部总经理 新浪微博 : 入楞伽山 科学网博客 : 施文敏 2012 年 5 月 1 日, 广州, 学友聚会讲稿 本讲宗趣 还 佛法 以 本来面目 阐述 佛法修学 的 真实利益 佛法, 甚深, 甚深! 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迷信 正信 仰信 迷信 : 因无明障覆, 不明事理真相, 而自以为是 正信 : 信仰大乘佛法 仰信 : 尚未通达诸法实相,

More information

修正佛法讲义

修正佛法讲义 修 证 佛 法 讲 义 杨宁 二零一二年六月 目录 一 信仰佛教 学习佛法与修证佛法的区别 二 修证佛法的实相 三 怎样修证佛法? 2 一信仰佛教 学习佛法与修证佛法的区别 现在有一些在家人信仰佛教, 只是有时去寺院上香拜佛, 学持几句佛号或咒语, 或者去寺院受三皈五戒 三皈是皈依佛 法 僧 五戒是戒杀生 戒偷盗 戒邪淫 戒妄语 戒饮酒 有的寺院在授戒时会讲解戒条, 有的寺院不讲, 但都会发一个皈依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Microsoft Word - 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心经抉隐 元音老人著 前言 伏以 实际理地 了无生佛之名 修持门中 方有凡圣 之差 心性本净 因执取而烦惑丛生 妄相原空 由 觉照而真常绝待 随缘不变 十界之升沈迥异 不变 随缘 一心之体用无殊 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 然彻 悟彻证非觉莫属 芸芸众生以执迷而未悟 故长劫轮 回于六道之中 苦不堪言 中天调御释迦世尊 尘点劫前早成正觉 泯三际 而住寂光 常享四德 怜九界而示受生 频垂八相 依九界百八种心性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 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 :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金刚经中的教育智慧 / 唐曾磊主编.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 国学中的教育智慧 ) ISBN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 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 :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金刚经中的教育智慧 / 唐曾磊主编.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 国学中的教育智慧 ) ISBN 国学中的教育智慧 金刚经中的教育智慧 唐曾磊主编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 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 :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金刚经中的教育智慧 / 唐曾磊主编.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 国学中的教育智慧 ) ISBN 978-7-302-51032-1 Ⅰ. 1 金 Ⅱ. 1 唐 Ⅲ.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4 ( 发菩提心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 念恩 报恩 既然发起 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愿, 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 一个来修, 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最后的菩提心 第一个, 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 没有对象的差别, 之后呢, 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 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也愿意担起这个重担, 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 项目实施工作 简 报 主办 :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3 年 11 月 24 日 第 4 期 国培计划 (2013)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 卷首语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聆听专家讲座, 共同经历破冰之旅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参观考察, 相互讨论交流 在这里, 我们曾畅所欲言, 尽情联欢 没有地域的阻隔, 没有年龄的界限 我们相遇在天津师大 学员如火的热情, 专家深邃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100566035515613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35715658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37615926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00100357 101 思 想

100566035515613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35715658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37615926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00100357 101 思 想 2016 年 天 津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研 究 生 考 试 初 试 成 绩 复 核 结 果 公 示 考 生 编 号 科 目 码 科 目 名 称 复 核 结 果 100566000100858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00101151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100566000101348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目录 作者自序 以佛法之光开显众生的智慧本性 1 第一篇 第一章 明理篇 1 基础佛理 1 什么叫做佛法 /1 从佛法的教育中得到健康与和平 /8 学佛的重要性 /13 什么叫做学佛修行 /21 修行上最根本的问题 /25 是心即佛 /31 苦集灭道 /34 善恶标准与行善断恶的方法 /41 以皈依来转折自己的人生 /51 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 依止上师 /59 第二章 基础修行 66 解脱

More information

正觉电子报 第105期

正觉电子报 第105期 弥 勒! 复 有 二 法, 菩 萨 虽 信 解 深 法, 犹 自 毁 伤 而 不 能 得 无 生 法 忍 何 等 为 二? 一 者 轻 慢 新 学 菩 萨 而 不 教 诲, 二 者 虽 解 深 法 而 取 相 分 别 是 为 二 法 维 摩 诘 所 说 经 卷 3 Maitreya! Furthermore, two phenomena will damage a bodhisattva s cultivation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正觉电子报 第76期

正觉电子报 第76期 何谓五阴? 一 色, 二 痛, 三 想, 四 行, 五 识 此五覆人, 令不见道 佛开解梵志阿拔经 What are the five skandhas [aggregates]? They are: 1. form-skandha, 2. sensation-skandha, 3. perception-skandha, 4. formation-skandha, and 5. vijnana-skandh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1.doc 觉知的训练 ( 一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中国杭州 2013/9/14 上午 各位师兄! 早上好! 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今天来学佛修行? 有想过为什么吗? 有没有答案? 你们有答案的可以讲, 为什么来学佛修行? 为了要解脱嘛, 是不是? 为了想开悟成佛嘛, 自己解脱之后帮助众生解脱, 自己开悟成佛之后帮助众生成佛, 是不是这样? 这标准答案,Bingo! 所以呢既然都是这样的目标,

More information

西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卷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年 年 新 中 国 五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中 国 人 口 统 计 年 鉴 年 数 据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年 版 资 料 来 源

西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卷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年 年 新 中 国 五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中 国 人 口 统 计 年 鉴 年 数 据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年 版 资 料 来 源 郑 长 德 教 育 的 发 展 人 力 资 源 的 开 发 是 决 定 西 部 民 族 地 区 未 来 发 展 的 关 键 因 素 之 一 是 实 施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提 高 其 经 济 竞 争 力 和 综 合 实 力 的 重 要 保 障 本 文 从 西 部 民 族 地 区 教 育 发 展 的 现 状 入 手 指 出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多 年 来 西 部 民 族 地 区

More information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大智度论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经文 ( 卷七 ~ 八 ) 尔时, 世尊自敷师子座, 结跏趺坐, 直身系念在前, 入三昧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尔时, 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以天眼观视世界, 举身微笑 从足下千辐相轮中 放六百万亿光明 足十指 两踝 两 两膝 两 腰 脊 腹 背 脐 心 胸德字 肩 臂 手十指 项 口 四十齿 鼻两孔 两眼 两耳 白毫相 肉髻, 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唯识二十颂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三年三月十三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 唯识二十颂 很多学佛的人听到 唯识 就很害怕, 因为唯识是所有佛教里面名相最多的, 我们前面念过 百法 八识规矩颂, 已经知道有一些名相很难了解 那我们过去学习有关于唯识的内容, 还是算是很少很少的, 就大部分都还没有介绍到, 所以我们如果要继续学习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 大智度论第十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经文 ( 卷十一 ) 佛告舍利弗 : 菩萨摩诃萨, 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 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 : 世尊! 菩萨摩诃萨, 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 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 : 菩萨摩诃萨, 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 施者 受者 及财物不可得故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看原文 : 佛告舍利弗 : 就是佛告诉舍利弗说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毗耶达西法师 (Ven.Piyadassi) 目录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苦圣谛第一节苦的广说与略说一 苦的广说二 苦的略说第二节五取蕴一 色蕴二 受蕴三 想蕴四 行蕴五 识蕴六 五取蕴七 五取蕴的共相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SanShiSong_08.doc 唯识三十颂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四年九月十八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昨天我们大略的把第七识介绍了一遍, 那我们今天再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更深入的探讨第七末那识, 因为它跟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 比较好修行 好, 那我们看偈颂 :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其次第二能变这个识的名称叫做末那 末那是什么意思呢?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函 号 刘 燕 一 问题的提出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三 会计界的 真实性 概念及其所蕴含的制度理性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四 什么是 虚假验资报告 法律上的含义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ChengWeiShiLun_04.doc 成唯识论第四讲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今天从五十九页开始讲, 介绍 分别我执 这个 分别我执 为什么叫做 分别 呢? 它是由第六意识分别而来的 所以, 只要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的话它就能断, 初品的, 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 就是断见惑 一切由分别而起的错误的知见都能够断除了 所以, 这个 分别我执 呢, 也是在这个时候可以断除, 就是见道位 那它是怎么生起的? 它不是与生俱来, 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6.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6.doc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26) 通明禅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台北新店二 一四年八月廿四日 好, 我们今天介绍 释禅波罗蜜 卷八, 通明禅, 为什么叫 通明禅 呢? 这个 通 的意思, 就是修这个法门, 一开始就三件事情通通观, 哪三件事情呢? 就是观息 观身 观心, 一开始就三个通通观, 所以称为 通 那这个 明, 就是彻底明见 毫无障碍叫做 明, 就是我们在一座当中同时观这个息 身 心, 而且彻底明白

More information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大智度论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经文 ( 卷七 ~ 八 ) 尔时, 世尊自敷师子座, 结跏趺坐, 直身系念在前, 入三昧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尔时, 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以天眼观视世界, 举身微笑 从足下千辐相轮中 放六百万亿光明 足十指 两踝 两 两膝 两 腰 脊 腹 背 脐 心 胸德字 肩 臂 手十指 项 口 四十齿 鼻两孔 两眼 两耳 白毫相 肉髻, 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 年 第 期!!! #! %!! &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 年 第 期!!! #! %!! & ( % & ( ( 曹 大 臣 年 月 至 年 月 日 本 利 用 宏 济 善 堂 在 华 中 进 行 毒 化 活 动 在 不 到 年 时 间 里 宏 济 善 堂 牟 取 了 亿 日 元 之 巨 利 为 侵 华 战 争 提 供 了 相 当 于 艘 航 空 母 舰 的 物 力 支 持 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弱 化 了 中 国 人 民 的 抗 日 意 志 因 日 人 败 降 时 销 匿 了 宏 济 善 堂 相 关 资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