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

Transcription

1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無知者卻執 不有 而忘了 不空 成為極端的偏空 頑空 為 糾正此弊 大乘虛妄唯識系主張 無境唯識 無境故 不有 唯 識故 不空 亦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至於大乘真常唯心系的 如 來藏緣起 法界緣起 一乘實相 等 則屬 表詮 一切不 二 的中道觀 唯識學出發於認識論 而歸於本體論 但是到了本體的唯識論 又覺得若執本體為實有 則有違性空義 才又轉回認識論上的 唯 識 而非實有的本體論 故唯識 梵 vijñapti-mātratā 是 唯表 之義 無境唯識 是 境唯識表 而非 境無識有 因為識也是 緣起性空的顛倒妄想 唯識行的轉依是透過轉能依(第六 七識)而轉 所依(第八阿賴耶識) 使前五識能如實觀照外塵 即轉八識成四智 而非 遮境又執識 二 兩種唯識思想 一 唯一心作 的唯識 六十卷 華嚴經 十地品 第六地 說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八十卷 華嚴經 十地品 則譯為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 皆依一心如 是而立 三界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可以用十二緣起支表示 而十 二緣起支都是依一心 阿賴耶識 如是而立 如是就是緣起緣滅的 真如性 三界不在心外 而是在心內 依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異熟變 而安立上下界 (二) 即心所現 的唯識 解深密經 卷三說 我說識所緣 唯識所現故 此心如是生時 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現 有二義 現起和變現 沒有一法不是由我們的認識作用分別出來的 宇宙人生 世間 萬有全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變現 識轉變 出來的 於心識外 沒 有實體的我 法 這是立足在認識論上 從能知所知的關係上探發 唯識 義即簡去心外諸法 持取識心 三 八識心王 心 (citta)是精神作用的主體 意(manas) 識(vijñāna)是心的 異名 三者有不同的功能 此心並非吾人胸腔中的肉團心 hṛdaya 心臟 也非大腦 也不是真如(bhūta-tathatā, tathatā)心 心的功能時 有時無 故稱 妄心 妄 指虛妄 緣起緣滅 無常迅速 自性 空 有而不真實 並非斷滅 比如說 因果是有 但是因和果都是 可以改變的 所以是虛妄 功能潛伏時稱種子 種子起現行時稱為 識 有部 俱舍論 依心的不同功能分為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識 大乘唯識家將第六意識再細分出第七末那識 第八阿賴耶識 有偈曰 八個兄弟一個胎 一個伶俐一個呆 五個門前做買賣 一個在家把帳開 八個兄弟一個胎 八識心王皆以種子為胎 一個伶俐一個呆 第七末那識最伶俐 亦恆亦審 第八阿賴耶識最癡呆 恆而不審 五個門前做買賣 五淨色根接觸五塵所起的五識了別作用 一個在家把帳開 第六意識有分別作用 八識中作用最強 指揮 出主意 造業 相應心所最多 1

2 八識作用表 八識 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相應心所 三境 性境 性 獨影 帶質 帶質 性境 三性 善 惡 無記 善 惡 無記 有覆無記 無覆無記 三量 現量 現 比 非 非量 現量 恆審 不恆不審 不恆而審 亦恆亦審 恆而不審 功能 了別五塵外境 分別內外境 思量起四惑 集起 唯識學以彌勒菩薩 (Maitreya) 所說, 唐玄奘大師所譯的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十七地論為根本 十七地中, 以 五識身相應地 ( 卷一 ) 意地 ( 卷一至卷三 ) 為先, 表示佛法以心識為萬法之主 這二地是有關內六處的論題, 除了部份的阿賴耶識論句外, 都是阿含的觀點 關於 心意識, 瑜伽師地論 卷一說..云何意自性? 心, 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 所隨性 ; 體能執受, 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意, 謂恒行意, 及六識身無間滅意 識, 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心是一切種子的所依所隨, 能執受種子 根身 器界, 也是異熟果總報體, 指阿賴耶識 意指恆行的第七末那識, 也指不恆行的第六意識 識指現前了別所緣境界的前五識 護法菩薩等造, 玄奘大師譯 成唯識論 卷五則曰 : 薄伽梵處處經中說, 心意識三種別義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別名識, 是三別義 如是三義雖通八識, 而隨勝顯, 第八名心, 集諸法種 起諸法故 ; 第七名意, 緣藏識等, 恒審思量為我等故 ; 餘六名識, 於六別境, 麁動間斷, 了別轉故 如 入楞伽 伽他中說 :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全部八識雖然都有心 意 識的三種功能, 但第八識的集起功能強, 故稱為心 ; 第七識的思量功能強, 故稱為意 ; 前六識的了別境功能強, 故稱為識 玄奘大師的上座弟子窺基, 紹承其師的嫡統, 開創法相唯識宗, 所著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卷一則詳細解釋心有六義 : 心法者, 總有六義 : 一 集起名心, 唯屬第八, 集諸種子, 起現行故 二 積集名心, 屬前七轉識能熏, 積集諸法種故 或集起屬前七轉, 現行共集, 熏起種故 ; 或積集名心, 屬於第八含藏, 積集諸法種故 三 緣慮名心, 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四 或名為識, 了別義故 五 或名為意, 等無間故 六 或第八名心, 第七名意, 前六名識, 斯皆心分也 第一 集起義, 指第八識 心有集 起兩種功能 集 : 收集 保持 記憶 ; 起 : 起現行 識變 回憶 心能收集過去的經驗, 之後, 當我們跟環境互動時, 就把過去對此事物的認知及經驗拿出來用 第二 積集義, 指前七轉識 前七轉識在現行 造作一切身語意時, 積集諸法種子而熏習在第八識中 或者以集起義指前七轉識, 以積集義指第八識 這是因為前七轉識現行共集, 熏習種子在阿賴耶識而後又轉起種子為現行 ; 而第八識積集諸法種子 第三 緣慮義 : 指全體八識都能緣慮 ( 見分 ) 自體的境 ( 相分 ) 第四 識義 : 了別之意 前五識能了別外境, 第六意識既能了別外境 ( 五俱意識作用 ), 也能了別內境 ( 獨頭意識作用 ), 第七 第八 2

3 識只能了別內境 第五 意義 : 是 等無間 的意思 眾生的心 念頭前後等流相續, 它不是一, 不是一個不變的靈魂 心念不斷的生生滅滅, 即生即滅, 即滅即生 第六 心依功能不同分成三種 : 心 ( 第八識 ) 意 ( 第七識 ) 識 ( 前六識 ) 四 阿賴耶識第八阿賴耶識是八識心王之王, 是前七識的根本, 也是宇宙萬法的本源, 輪迴總報體的真異熟 阿賴耶識 (ālaya-vijñāna), 義譯為 藏識 無沒識, 永不失沒壞滅 是從 ā ( 執著 ) 之義引申而來 原始經典又以阿賴耶為棲息處 貯藏處 家宅 成唯識論 卷三云 : 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 謂愛阿賴耶 樂阿賴耶 欣阿賴耶 憙阿賴耶 謂阿賴耶識是貪, 總別三世境, 故立此四名 一切有部 增壹阿含經 密意說阿賴耶識, 意思是愛樂欣憙 貪, 是形成三世總報 別報的主因 解深密經 稱阿賴耶識為阿陀那識 (ādāna vijñāna) 阿陀那是執持的意思, 能執持種子 根身 器界 宗鏡錄 卷四十七曰 : 此識有能藏 所藏 執藏義故,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 有情執為自內我故 古釋云 : 一能藏者, 即能含藏義 猶如庫藏, 能含藏寶貝, 得藏名 此能含藏雜染種, 故名為藏, 亦即持義 二所藏者, 即是所依義 猶如庫藏是寶等所依故, 此識是雜染法所依處故 三執藏者, 堅守不捨義 猶如金銀等藏, 為人堅守執為自內我, 故名為藏 ; 此識為染末那堅執為我, 故名為藏 1. 能藏 : 貯藏前七識所熏的種子 根身 世界, 永不失沒, 像大倉庫能藏萬物, 又如電腦的記憶體 2. 所藏 : 受前七識的熏習, 所藏的是前七識的業力習氣 譬喻 : 前七識是攝影, 第八識是所攝的膠捲 猶如電腦記憶體所藏的是輸入的一切資料 3. 執藏 : 為末那識執著的對象, 微細難測 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 相二分為我 所, 貪愛不捨, 我愛執藏 三藏 能藏 所藏 能藏 ( 持種 ) 第八識 ( 所藏 ) 種子 ( 能藏 : 淵深七浪境為風 七轉識 ) ( 所藏 : 受熏持種根身器 第八識 ) 執藏 能執識 所執藏 ( 我愛執 ) 第七識 第八識 阿賴耶識別名種子識, 攝持一切種子, 待緣展現, 生起萬法, 為種子集散過轉之地 種子是過去活動熏生的結果, 又是未來諸法生起的根據 因相 ( 能藏 種子識 ): 阿賴耶識含攝一切種子, 作為一切法生起的根據 果相 ( 所藏 異熟識 ): 阿賴耶識承受前輩子的活動影響, 是善惡業引生的異熟果報 人我 法我二執都是從阿賴耶識轉出, 以總報 ( 真異熟 ) 為依 識轉化 : 一切存在都是阿賴耶識中種子所現行的影像, 外境並無真實的存在 八識有三類能變 : 第八阿賴耶識為異熟能變, 第七末那識為思量能變, 前六意識為了別境能變 識變 是唯識學的獨特理論 這就把部派佛教的實在論 ( 法有 ) 觀點去除, 並把外境收歸阿賴耶識 所以, 部派佛教沒有本體論, 唯識學只有認識上的 唯識無境 3

4 五 唯識二義 唯識 譯自二個梵語 :(1) vijñāna-mātratā: vijñāna 泛指八識, 特指第八識, 主要解釋有情邊的 三界唯心造 (2) vijñapti-mātratā: vijñapti 是 vijñāna 的動詞完成式, 是心已經完成識別的作用, 主要解釋無情邊的 萬法唯識現 從無著造 大乘莊嚴經論, 到世親菩薩造 唯識二十論 唯識三十論, 論題的 唯識, 梵文都是 vijñapti-mātratā( 唯識表 ); 而元魏菩提流支 (Bodhiruci) 以來, 直到唐玄奘 義淨, 卻一致譯為 唯識 為什麼大家不翻譯為 唯識表 呢?世親 唯識二十論 的長行說..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 以契經說三界唯心 ; 心 意 識 了 ( 別 ), 名之差別 心 ( 第八識 ) 意 ( 第七識 ) 識 ( 第六識 ) 了別 ( 前五識 ), 雖然名稱不同, 而意義是一樣的 心 意 識 了的識, 當然是 vijñāna, 但是, 論題 vijñapti-mātratā ( 唯識表 ) 卻以 vijñāna-mātratā 的 唯識 來翻譯, 可見 vijñāna 與 vijñapti 二詞應有相當的共同性! 其實, 表 與 vijñapti 的意義並不完全一致 vijñapti 就是表色 (vijñapti-rūpa) 表業 (vijñapti-karman) 的表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卷 33 解釋 表業 的定義.. 表示自心, 令他知故 瑜伽論記 卷 2 說 : 審決二思, 意相應故, 作動意故, 說名意業 動發勝思, 發身語故, 名身語業 思有審慮思 決定思 動發思三種, 動發思即表業, 是把思心所表現為身 語二業, 已經離開思心所, 而唯識表 (vijñapti-mātratā) 的 表 是五遍行的 受 心所, 必須經過 想 心所, 才能發展到表色 (vijñapti-rūpa) 表業 (vijñapti-karman) 的表 ( 思心所的動發思 ) 因此, 古德將 vijñapti-mātratā 譯為 唯識, 實具深意 總之,vijñapti-mātratā 譯為 唯識, 其意義不是 唯一識, 而是 不離識表, 正是 萬法唯識現 的意思, 萬法是無自性的存在, 而識現有見 相二分 唯識變現, 係就吾人認識外境的覺知作用而言 故唯識學是認識論, 也是實踐論, 是在認識的當下修, 思惟就是修 六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世親菩薩造 唯識二十論 唯識三十論, 旨就在破遣外境實有的妄執, 以明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之理 無境 非有, 唯識 非空, 戒賢論師依 解深密經 卷 2 之意, 判唯識為非有非空的第三時中道了義教 無境 指一切外境皆緣起無自性空, 非 常一主宰 唯識 指一切外境只是心識的變現, 而非實存於外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一說 : 識者了別義 識自相 識相應 識所變 識分位 識實性, 五法事理皆不離識, 故名唯識 不爾, 真如應非唯識 ; 亦非唯一心, 更無餘物 攝餘歸識, 總立識名 ; 非攝歸真, 不名如也 唯有三義 一簡持義, 簡去遍計所執生法二我, 持取依他 圓成識相識性 成唯識云 : 唯言為遮離識, 我法非無, 不離識心 心所等 二決定義, 故舊 中邊頌 云 :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謂俗事中定有真理, 真理中定有俗事 識表之中, 此二決定, 顯無二取 三顯勝義, 瞿波論師 二十唯識釋 云 : 此說唯識, 但舉主勝, 理兼心所 如言王來, 非無臣佐 今此多取簡持解唯, 識者心也 百法明門論 將世出世間法分為五位百法, 心王法是識自相, 心所法是識 ( 心王法 ) 相應, 色法是識 ( 心王法 心所法 ) 所變, 心色不相應行法是識色 ( 色法 心王法 心所法 ) 分位差別假立, 無為法是識 ( 心王法 心所法 ) 實性, 所以五位百法都不離識, 稱為 唯識, 連真如也都是 識的實性 有為法和無為法都是無我 ( 無自性 空性 ), 無為法是有為法 所顯示 之法 有為法是事相, 無為法是事相的理體, 二者不一不異 唯識 並非 唯一心 更無其他事物 萬法都攝歸於識, 並非攝歸於真, 所以不稱為 如 唯 有三義 : 一是簡持義, 遮遣遍計執的人我 法我, 持取依他起的識相 圓成實的識性 二是決定義, 萬法不離識, 萬法決定是識, 識決定是萬法, 能取所取雙泯 三是顯勝, 心王勝於心所, 講心王就已包括心 4

5 所, 故唯識的識包括心和心所 三義之中, 簡持 最重要 從 唯 的三義看, 唯識就是 瑜伽行, 並非紙上談兵的心理學而已 歸納百法皆不離識如圖示 : 心法 8 五位心所法 51 有為法事相不離識 色法 11 ( 萬法唯識 ) 百法不相應行法 24 無為法 6 無為法理性 成唯識論 卷七云 : 如是諸法, 皆不離識, 總立識名 唯言但遮愚夫所執, 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萬法不離識, 都是第八識種子所變現, 以破遣凡愚眾生執著離諸識實有諸法 百法明門論, 先述百法不離識現, 再揭櫫 一切法無我 : 補特伽羅無我 法無我 唯識二十論 開宗明義就說..安立大乘三界唯識, 以契經說三界唯心 心意識了, 名之差別 此中說心, 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 不遣相應 內識生時, 似外境現 如有眩瞖見髮蠅等, 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轉識論 也說 : 又說唯識義得成者, 謂是一切法種子識, 如此如此造作迴轉 或於自於他, 互相隨逐, 起種種分別及所分別 由此義故, 離識之外, 諸事不成 此即不淨品, 但遣前境, 未無識故 釋曰..謂是一切種子識者, 是阿梨耶識, 為諸法種子及所餘七識種子, 並能生自類無量諸法, 故通名一切法種子識也 ( 中略 ) 種種所作, 並皆是識, 無別境界 阿梨耶識 ( 第八阿賴耶識 ) 即種子識 根本識, 它是前七識的根本, 在 因能變 ( 生變 ) 時, 種子生起第八識 ; 在 果能變 ( 緣變 ) 時前七識相繼生起, 八識識體各自生起見分 相分 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緣變生起種種分別, 皆具能所 : 能分別即是識 ( 見分 ), 所分別即是境 ( 相分 ) 能即是三自性中的 依他起性, 所即是 遍計所執性 ( 分別性 ), 能所皆無是 圓成實性 故一切唯有識, 識外無境 唯識三十論頌 第十七頌亦云..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諸識轉變成分別及所分別, 而二者皆無, 故一切唯識 七 種子 熏習 現行 ( 一 ) 種子既然 唯識無境, 吾人五根接觸五塵在五識呈現的影像又從何而來? 當然從眾因緣而來, 唯識家安立種子為最重要的親因緣, 而種子是過去七轉識現行所熏習在阿賴耶識的氣分 五根接觸五塵等增上緣, 加上所緣緣 等無間緣, 使得親因緣的種子, 生起一切有漏無漏法, 種子的這種功能未發生作用時, 不稱識而稱種子或習氣 成唯識論 卷二云 :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 謂本識中, 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 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種子是阿賴耶識中能生自果的功能, 種子不同, 果就不同 種子是用, 阿賴耶識是體 ; 種子是因, 所生果是果 因此, 種子 阿賴耶識 果三者不一不異 種子的體性有六義 : 剎那滅 果俱有 恆隨轉 性決定 待眾緣 引自果 種子的類別 : 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 有漏種子為阿賴耶識所攝持, 故是所緣, 是產生種種現象 三界六道受生死的種子 又可分為三種 : 名言種子 ( 又稱名言習氣, 有顯境 表義二種名言 ) 我執種子 有支種子 ( 又合稱業習氣 ) 無漏種子是能生菩提的因, 我空 法空, 故不是阿賴耶識所緣 ( 二 ) 熏習種子又名習氣, 是現行熏習的氣分 八識規矩頌 說 : 受熏持種根身器 指阿賴耶識的受熏功能 熏就是熏習, 像衣櫃裡放香水 香精, 衣服就會一直受熏香氣 阿賴耶識接受前七識的熏習, 5

6 攝持種子, 將身口意三業的 氣分 ( 經驗的痕跡 ) 完全保留下來, 待緣內變根身, 外變器世間 唯識三十頌 第七頌曰 : 由一切種子, 如是如是變, 以輾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變是濳藏的種子起現行, 現行又熏種子, 成為新種子, 新種子復起現行, 如是如是變 就生起八識的相分和見分 ( 三 ) 現行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 種子為能生因, 現行是所生果 ; 現行又是能熏因, 種子是所熏果 種子 現行 熏習, 三法展轉, 因果同時 念念相續, 恆轉如瀑流 八 因能變 果能變萬法唯識現, 萬法是所變現, 八識是能變現 萬法可分五位百法, 皆唯識所現 八識就其識體來分, 有異熟 思量 了別境三類能變識 ; 就種子起現行的過程來說, 則有因能變 (hetu-pariñāma) 果能變 (phala-pariñāma) 二類能變識, 因能變的 變 是轉變 生變, 果能變的 變 則為變現 緣變 羅實憲先生 唯識方隅 諸行 說, 因能變有三解.. ( 一 ) 因能變唯自種子..因, 謂阿賴耶識所攝持之種子, 不論其為名言種子或業種子, 相分種子或自體分種子, 皆有能生果之功能, 名因 此因種子, 能變生心 心所之自體分 ( 自體分與見分同一種子而生, 故自體分種子即見分種子 ) 相分 ( 別有種子之相分 ), 及能變生後剎那之自類種子, 故名能變 ( 因即能變, 持業釋 ) 此解全依 識論 ( 二 ) 因能變通種現..窺基於 識論述記 十二中別出己見, 以為種子為因變生現行固是因能變, 現行為因而熏生種子亦應是因能變 此解於理可通, 然攝法太廣 ; 以依此解, 則一切行皆是因能變, 安立因能變名反無用故 此解雖出自窺基, 然慧沼作 了義燈, 已棄不用 ( 三 ) 因能變唯自體分種..近人熊十力於所著 佛家名相通釋 下云.. 因變, 即種子為因, 而生識體 果變, 即由識體現起相見二分 ( 中略 ) 如眼識心王自證分, 從其自種而生 ; 故說彼自種為因能變 即此心王自證分上, 現起相 見二分 ; 便說此心王自證分, 為果能變 熊氏此說, 於相見同種家可通, 於相見別種家說不通 何以故?以相分種子既不屬因能變, 亦不屬果能變故 熊氏既許有一分相分別有種子, 而又不說此種子是因能變, 可見其攝義不周也 故三說中, 以第一說為勝 按 成唯識論 卷二曰 : 能變有二種 一因能變, 謂第八識中等流 異熟二因習氣 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 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 二果能變, 謂前二種習氣力故, 有八識生現種種相 等流習氣為因緣故, 八識體相差別而生, 名等流果, 果似因故 異熟習氣為增上緣, 感第八識, 酬引業力, 恒相續故, 立異熟名 ; 感前六識酬滿業者, 從異熟起, 名異熟生, 不名異熟, 有間斷故 即前異熟及異熟生, 名異熟果, 果異因故 此中且說, 我愛執藏 持雜染種 能變果識, 名為異熟, 非謂一切 因能變指阿賴耶識中的等流 異熟二種習氣, 它們來自過去現行心所法的熏習 果能變指一切現行心 心所法的自體分 自體分以自種子為因而得生, 故望因而名果 此現行果 ( 自體分 ) 於生起的剎那, 即轉變為相 見二分, 故名此自體分為能變 ( 果即能變, 亦持業釋 ) 識變 包含因能變 ( 種子 ) 及果能變 ( 現行 ), 二者本非二事, 亦非異時 這是因為種子起現行 ( 自體分 ) 的剎那, 同時變生相 見二分 ; 若相分別有種者, 則由自體分種挾相種而俱起, 仍得說是自體分的所變 一切法生起, 都是種子起現行的果 心法之生起要具足四緣 : 親因緣 ( 種子 ) 增上緣 所緣緣 等無間緣 ; 色法只需親因緣 增上緣 這種仗因托緣而生起一切根深 眾生 世出世間法, 稱為阿賴耶緣起 6

7 一切種子現起諸法時, 有兩種之別, 一是現起與三性 ( 善 惡 無記 ) 色心各自之自性等同流類之法, 一是善惡種子資助其他劣弱的無記性種子而令現起 前者為產生萬法的親因緣種子, 稱為名言種子 等流習氣 此親因緣種子係由前七識現行 ( 有善 惡 無記三性 ) 於第八識中所熏生, 能使色心之三性種子引生等同流類的結果, 故稱等流習氣 即善因生善果, 惡因生惡果, 無記因生無記果, 心法的種子生心法, 色法的種子生色法 後者為產生萬法的疏因緣種子, 稱為業種子 異熟習氣 此疏因緣種子係由前六識善惡二業於第八識中所熏生, 勢用殊勝, 能扶助其他劣弱的無記性習氣, 產生無記的結果 異於自性善惡, 而令無記性種子結果, 故稱異熟習氣 二種習氣或為親因緣, 或為疏因緣, 都能轉變而產生諸法, 故名因能變 等流習氣引生與種子同類的現行, 異熟習氣引生與種子異類的現行 總之, 因能變為能變之意, 即指等流 異熟二因能轉變引生等流 異熟二果 如以種子談第八識之能變, 係指種子識, 而非現行識 就因位有漏心而言, 由等流之力, 生八識三性之果 ; 由異熟之力, 生除第七識之外餘七識無記之果 若就無漏種子而論, 據 成唯識論述記 卷四所舉, 唯第六 第七識的種子及現行有等流之因果, 而無異熟之因果 佛果的八識現行, 由於無熏習之義, 亦唯有等流而無異熟 種子 異熟變 相分見分 九 唯識中道 ( 一 ) 三自性與三無自性八識緣境變現萬法, 其性質有三種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 云 :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 何等為三? 一者遍計所執相, 二者依他起相, 三者圓成實相 文中, 相 作 性 解 三性的關係 不一不異, 強調在依他起的當下那一念中, 就有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 二者可隨念生滅 隨念呈現 心識的見分 相分皆是依他起, 他 指 因緣, 諸法是仗因托緣而起的 一切萬法的現起, 對有情眾生來說是依識變, 是由於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產生異熟變, 變出了外物的 似相分, 這是依他起性 因緣假合 虛幻的 眾生不了解此理, 就遍計所執, 計度分別, 執著萬法為實有, 心情隨之起伏 騷動不安 依他起性 ( 有為法 ) 的當體就是圓成實性 ( 無為法 ), 依他起是就 相用 來說, 但是 體 是圓成實 當 種子起現行 時, 如果能不遍計執, 了知緣起性空, 當下就證得圓成實性 平等真如 唯識三十頌 第八頌云 :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世俗諦假名安立有三自性 ( trilakśañā, trisvabhāva), 但就勝義諦而言, 三自性就是三無自性, 以此顯示非有非空的中道義 世俗諦的實性即勝義諦, 故遍計所執性即相無自性性, 依他起性即生無自性性, 圓成實性即勝義無自性性 一切法皆無自性, 世尊在 解深密經 中, 為著說明心識清淨以後的境界, 慈悲方便, 說有 圓成實性 ; 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 就是唯識實性 -- 真如 中道的證悟, 依於轉捨染污心 轉得真如心 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所依, 有何種因緣就起何種現象, 無始時來受到煩惱染污, 是一有漏性的存在, 直至煩惱滅盡時才能捨染成淨, 轉識成智, 生起無漏的佛境界 阿賴耶識依於真如, 因妄想分別而生 阿賴耶緣起是染分緣起, 真如緣起則是淨分緣起 真如即是圓成實性 無為法 實相 真如隨阿賴耶識而流轉法界 三界六道, 故眾生亦有佛性,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此, 明唯識性 ( 真如 ) 是修行的關鍵 ; 修唯識行, 證圓成實 7

8 性, 即證真如 斷我 法二執, 滅煩惱 所知二障 ; 證得我空 法空 空亦空, 即證大菩提與涅槃, 圓滿佛果 十 唯識行 唯識三十頌 第七頌曰: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復生餘異熟 揭示 : 生死相續起於內因, 非關外緣 生死輪迴, 起於造業, 業就是身語意行為的果 有情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生死, 是由於善惡業力所招感, 是由於無貪等三善根及貪瞋癡等諸煩惱所造作 習氣是當造業時, 其氣分回熏藏識, 留下了類似本業的功能 業來自與前六識相應的思心所, 有業必然感招三界的輪迴, 而前六識的根則在第七末那識 ( 意根 ) 二取習氣 ( 名言種子 我執種子 ) 是生起異熟果的親因緣, 業習氣 ( 有支種子 ) 是生起異熟果的助緣 當一期生命告終, 由於業習氣與二取習氣熏成的種子, 又招感來世的異熟果 ( 生死輪迴的阿賴耶識 ), 如此輾轉相生, 有情眾生就在三界中生死相續, 輪迴不已 所以, 修行在因地修, 從第六識下手, 明唯識相 唯識性, 修唯識行, 轉識成智, 親契真如 成唯識論集解 卷十說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八識規矩頌 說明第六 七識因中轉的情形 :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六 七二識在入初地時, 開始轉為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 ; 到第七遠行地後, 第六識純無漏, 到第八不動地無功用行, 第七識我恆摧 至於第八 前五果上圓的情況則是 :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十地滿心, 金剛喻定生起, 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 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成就佛果 破遣外境的實有, 明百法皆不離識, 識外無境是唯識學的基本立論 識外無境 的修行次第約有三步驟 : 第一 攝境歸識 透過析空法, 了解一切境界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無自性 無常性 無我性, 並非真實存在, 而是虛幻的 是空性的, 如此觀照就把境界攝歸內心 接著觀照自己的心識, 探究八個識的行相 第二 攝雜歸純 先攝心所法歸心王法, 再攝心王法中的相分歸見分 攝見分歸自體分, 最後攝前七識歸第八阿賴耶識 第三 攝妄歸真 妄, 就是會變化 生住異滅的整個八識, 尤其指第八阿賴耶識 真, 就是不變的真如 轉有漏的八識為無漏的四智 原始佛法說識有六, 內識和外境皆有體 大乘唯識學將第六意識細分為三, 建立八識, 攝境歸識, 識外無境, 外境無體, 若進一步了知內識亦無體, 即是轉識成智 大乘入楞伽經 決定藏論 又安立第九識菴摩羅識 (Amala vijñāna), 作為第八識的所依, 義同轉第八識所成的大圓境智, 密宗則稱為法界體性智, 因為它是法界的體性 若純就唯識觀而言, 則有五重 守拙法師 略述唯識義 卷三云 : 觀門次第, 從麁至細, 摠有五重 一遣虛存實識 : 謂觀遍計所執, 唯虛妄起, 無躰用, 應正遣空, 情有理無故 觀依他圓成, 諸法躰實, 二智境界, 應正存有, 理有情無故 若尒何故得言唯識? 唯言但遮愚夫所執, 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識言摠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 六位心所, 所變相見, 分位差別, 及彼空理, 所顯真如 識自相故, 識相應故, 二所變故, 三分位故, 四實性故 如是諸法, 皆不離識, 摠立識名 二捨濫留純識 : 謂雖觀事理皆不離識, 於此內識有境有心 識唯內有, 境亦通外 恐濫外故, 但言唯識 三攝末歸本識 : 謂見相二分俱依識有, 若離識自躰本, 末法必無, 是故攝末歸本, 名曰唯識 四隱劣顯勝識 : 謂心及心所俱能變現, 以心王勝, 而心所劣 隱劣顯勝, 名為唯識 五遣相證性識 : 謂識言所表, 具有事理 事為相用, 遣而不取 理為性躰, 應求作證 遣事證理, 名曰唯識 8

9 第一重, 遣虛 ( 遍記執 ) 存實 ( 依他起 圓成實 ) 識 第二重, 捨濫 ( 相分 ) 留純 ( 見分 自證分 ) 識 第三重, 攝末 ( 相分 見分 ) 歸本 ( 自體分 ) 第四重, 隱劣 ( 心所 ) 顯勝 ( 心王 ) 識 第五重, 遣相 ( 依他起 ) 證性 ( 圓成實 ) 識 十一 結語唯識宗以 萬法唯識所變 立論 唯識三十頌 第十七頌云 :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此 指能緣的見分 所緣的相分 ; 彼 指根身 器界 種種的我相 法相, 能緣 所緣都只是識體作用而已, 若去除 識, 就沒有外境的我相 法相, 更沒有內境的見分 相分, 即二無我 -- 補特伽羅 ( 人 ) 無我 法無我 我們所認知的實我 實法, 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有 一切諸法的體性就是無為法, 無為法是用我們的心去領會的, 識一旦清淨後就生起無為法 ; 體悟二無我, 就證得無為法 -- 真如 證悟無為法是修行的目的 : 識變的無為法, 是就修行的相而言, 轉識成智 ; 法性的無為法, 是就萬法的體而言, 法爾如是, 不修才是真修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一切法唯識所變, 沒有外境的真實存在 若知三界唯心 -- 三界唯依第八識而有, 依第八識種子所生, 都是依他起性 ( 識的虛妄分別 ), 生無自性, 緣起性空, 就能捨遍計所執性 ( 第八識業力習氣執著 ), 證圓成實性 ( 真如 ) 日常生活中, 不要 遍計執, 在 依他起 中捨 遍計執, 就是 圓成實 不要老是責怪外境 歸咎他人, 一切都是自己的第八識種子在起現行 在分別愛憎, 橫起執著, 所謂 生死相續起於內因, 非關外緣, 能如是審察, 了知諸法空寂 知 識相 識性 皆不離心, 掌控心 淨化心 消弭習氣 淨性現前, 圓滿自我 ; 進而運用智慧 慈悲 方便利益眾生, 圓滿人生, 圓滿世界 9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唯識表解熊琬老師講義 2011.12.12 唯識三十論頌 卷 1: 1.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 2 謂異熟 思量, 及了別境識 1 識所變 Vijñāna-pariṇāma. 能變 Pariṇāma. 異熟 Vipāka. 思量 Manana. 了別境識 Viṣaya-vijñapti.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3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2 阿賴耶識 laya-vijñāna.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BaShiGuiJuSong_1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BaShiGuiJuSong_11.doc 八識規矩頌第十一講 ( 第八識頌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喇嘛!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晚上好! 我們繼續看, 第八識規矩頌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這兩句頌是說第八識的行相非常的深隱幽微, 不但凡夫難以發現它的行相, 就是二乘聖者也難以了達, 由於如此, 才興起了大乘菩薩論主的論諍 這就是這兩句頌的意思

More information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210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中, 關於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前言 釋道論 M9921014 轉識成智 之理論與實踐 壹 前言貳 轉識成智的必要性 ( 一 ) 何謂 識 ( 二 ) 何謂 智 參 何謂轉八識成四智 ( 一 ) 妙觀察智 ( 二 ) 平等性智 ( 三 ) 大圓鏡智 ( 四 ) 成所作智肆 四智的現起分位伍 四智之所緣境陸 唯識的 轉依 意義 ( 一 ) 能轉道 ( 二 ) 所轉依 ( 三 ) 所轉捨 1 ( 四 ) 所轉得柒 從三性論 轉依 意義 (

More information

為比量 此長短等相 是帶彼外境本質而起 名似帶質 以是假故 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 亦名有質獨影 乃意識所變 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 中間相分一頭生 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 若緣空華兔角等事 名無質獨影 若散心所緣 又有夢中境界 及病中狂亂所見 皆是非量 并定中觀魚米肉山等事皆現量 明了意識雖通三量 現多

為比量 此長短等相 是帶彼外境本質而起 名似帶質 以是假故 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 亦名有質獨影 乃意識所變 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 中間相分一頭生 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 若緣空華兔角等事 名無質獨影 若散心所緣 又有夢中境界 及病中狂亂所見 皆是非量 并定中觀魚米肉山等事皆現量 明了意識雖通三量 現多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5, No. 893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93 八識規矩通說唐三藏法師玄奘集明憨山沙門德清述八識規矩者 初玄奘法師 糅成唯識論就 窺基法師 因見本論十卷 文廣義幽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Feb 26,2017 前六識 很粗淺的叫 了別, 明了跟分別, 明了是指前五識 前五識它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 像眼睛看到一個歡喜的東西, 產生一種樂受, 耳朵聽到不歡喜的聲音, 產生痛苦的感受, 前五識的感受完全受業力的主導, 如果前生善業強, 今生快樂的感受多一點, 痛苦的感受少一點 ; 如果前生罪業造得多, 今生痛苦的感受多一點, 快樂的感受少一點 所以前五識完全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 它也不論善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讀 大乘三系概觀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37 ~ p.149) 讀 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講義 4 1 目次 釋貫藏敬編 2012.6 引言...2 一三宗立名...2 ( 一 ) 三宗的分別與三宗的了不了義, 是不同件事 ; 應以三宗的本義說三宗的差別...2 ( 二 ) 三宗的立名...2 1. 沒說 法體, 是說 所宗依的法則, 依此分為 性空 虛妄 真常 三系...2

More information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d ~~ 探索識界 ~~ 人類心靈的運作 Bhikkhuni Chang-hwa 2012-11/11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三系 Madhyamaka Middle Way 中觀 -- Nagarjuna 龍樹 Aryadeva 提婆 Yogacara "Consciousness-Onl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ßÃѤT¤Q¹|²LÄÀ3.doc

Microsoft Word - °ßÃѤT¤Q¹|²LÄÀ3.doc 唯識三十頌簡述 張尚德講 可了記錄 第二頌三能變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語譯 識的能變或能變的識有三類, 它們是 異熟 ( 識 ) 即第八識 思量 ( 識 ) 即第七識 了別境 ( 識 ) 即第六識 最初也是最根本的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也稱作異熟識及一切種識 解釋 佛法的根本中心或者說大前提, 就是其提出了生命的種子一說法 這一說法的為對為錯先不去管它, 絕對要注意和把握的是,

More information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1, No. 8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28 唯識三十論直解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蕅益沙門智旭解護法等菩薩 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 此玄奘師敘述之辭也 按佛滅後九百年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瑜伽行派轉識成智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to wisdom in Yogacara school 研究生 : 陳世賢撰 指導教授 : 蔡錚雲教授 游淙祺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摘要 智與識都是一種認識作用, 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染污識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行使其認識作用, 然而智就與染識不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陳一標 提要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心所當中安立見 相二分等, 以說明認識的構造 相分是所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第一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 陳一標 2003.10.05 提要 :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 以智儼 法藏為主 陳英善撰 提要 阿賴耶識, 乃是唯識學的核心思想, 以阿賴耶識作為生死流轉之所依, 且涅槃之證得亦不離阿賴耶識 在唯識相關的經論典籍中, 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較著重於生滅事法 妄染的角度來詮釋阿賴耶識, 而對阿賴耶識本身亦含有真淨的成分, 則以較曖昧的方式表達之 有關阿賴耶識是染? 淨? 染淨和合? 非染非淨? 在佛教諸經論中, 皆有論及 之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55-272(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道厚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提要 : 華嚴宗集大成者唐朝法藏大師,

More information

?????????????

????????????? 新世紀宗教研究 第 5 卷第 2 期 2006 年 12 月 建構佛教心理學的新典範 唯識學八識學說的現代省思 陳玉璽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摘要本文前半部論述佛教早期唯識學的洞見, 包括開展三性義理和唯識中道觀的論述 後半部以原始佛教緣起觀和現代意識研究為參照點, 重新省思和探討唯識宗的八識學說, 主要論題包括末那識的分別作用 阿賴耶識的多元功能 本體與現象的辯證關係等 本文特別論證阿賴耶識內涵的歷史演變如何引致義理詮釋上的混淆,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第一講唯識宗學統概述

第一講唯識宗學統概述 凌波著佛記于八識規矩頌陀教育基金會印贈講 1231 八識規矩頌講記目錄 898三九 九 六 五 五 9八三 名一 識--------------------------- 一王 ------------------------ -------------- 九23識規矩頌講記目錄 123 玄五第一講 解釋頌 第 識者心之別 前 唯 萬 不以規矩不成方 唯 歷六識學-----------------------

More information

唯識辭典下冊

唯識辭典下冊 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是一部初學唯識者手邊備用的工具書 唯識學 在佛學領域中 一向稱為難治之學 它名相繁瑣 辭意艱深 古人稱此 學 文如鉤鎖 義若連環 字包千訓 辭含萬象 由此可知這是一 門 甚深最甚深 微細最微細 難通達極難通達 的學問 但相對的 它也是一門結構嚴謹 條理分明的理論 佛學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詞 都 見之於唯識學中 果然能通達了唯識學 則再讀其他經典 名相問題既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30 verses on Mind Only View.book

30 verses on Mind Only View.book 唯識三十頌 講記 雪歌仁波切 講授 釋見諦等編輯整理 編者說明 本論為雪歌仁波切於 2012 年 7 月於美國加州聖菏西開講的, 編者與一群同學有幸在線上聆聽 由於初次嘗試以視訊的方式聽法, 感覺上比起以前遠赴講經會場效果好 一者, 同學處在熟悉的環境, 若臨時要找資料, 很便利 再者, 不必舟車往還, 所以時間能夠集中地用在修課上 為了更清楚認識這個主題, 同學們發心, 一起以合作謄稿的方式,

More information

山見烟知彼有火 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即屬比量 以有比度故名比量 言非量者 若心緣境時 於境錯謬虗妄分別不能正知 境不稱心名為非量 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 而所緣之境亦有三 謂性境. 帶質境. 獨影境 性境者 乃現量所緣 言性者實也 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 無美無惡 以能緣之心無分別故 境無美惡是為

山見烟知彼有火 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即屬比量 以有比度故名比量 言非量者 若心緣境時 於境錯謬虗妄分別不能正知 境不稱心名為非量 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 而所緣之境亦有三 謂性境. 帶質境. 獨影境 性境者 乃現量所緣 言性者實也 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 無美無惡 以能緣之心無分別故 境無美惡是為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5, No. 894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94-A 此規矩纂釋者以古解 單用論文 故學者難入 今時有證義. 集解 亦互有出入 故學者猶難取裁 今此纂以古補註為主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一期頁 111-140( 民國九十九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1, pp. 111-140 (2010)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11. 辯中邊論 之識顯現與轉依 釋道厚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7ECA6F7AE76A661BDD7A4A4AABAAAFCBFE0AD43C3D1BBA15FADD7A5BFBD67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B7ECA6F7AE76A661BDD7A4A4AABAAAFCBFE0AD43C3D1BBA15FADD7A5BFBD675F2E646F63> 瑜伽師地論 中的阿賴耶識說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員吳汝鈞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佛教唯識學的重要論典 瑜伽師地論 的阿賴耶識思想 此中可大略地分為兩點 : 它的存在的論證與對中有 ( 或作中有身或中陰身 ) 的周詳的闡釋 在論證方面, 論主認為我們的行為和周圍的環境的種子需要有一儲藏之所, 這儲藏之所需要是無記性格的, 才能接受熏習作用, 它也必須是恆常作用之中, 才能讓生命個體繼續存在 生長 在對中有的闡述方面,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 阿賴耶識的要義和唯識百法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G9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篇論文

More information

卷四 如何把彌陀的功德轉化成你的功德呢? 請打開講義第十三面 那麼我們淨土宗的修學, 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 也就是說我們臨命終呢, 是仰仗彌陀本願的攝受而往生的 但關鍵是我們怎麼去跟彌陀感應道交? 就是說彌陀的本願功德它是已經存在的, 但是你必須把它啟動起來, 套一句蕅益大師的專業名詞, 叫轉他成自 你如何把彌陀的功德轉化成你的功德呢? 那麼轉他成自的重點有兩個, 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 第一個提起佛號,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問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 曰 此持業釋 如藏識名 識即意故 ( 謂此第七 是持業釋 以識體上親持恒審思量業故 如藏識者 第八識體 親持三種含藏義故 亦名體持業用持業釋 故此識體 即是意故 ) 彼依主釋 如眼識等 識異意故( 謂彼第六 名依主釋 意根為主 意識所依 如眼為主 眼識所依 俱名能所依彰依主釋

問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 曰 此持業釋 如藏識名 識即意故 ( 謂此第七 是持業釋 以識體上親持恒審思量業故 如藏識者 第八識體 親持三種含藏義故 亦名體持業用持業釋 故此識體 即是意故 ) 彼依主釋 如眼識等 識異意故( 謂彼第六 名依主釋 意根為主 意識所依 如眼為主 眼識所依 俱名能所依彰依主釋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5, No. 890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90-A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序覺皇應跡 盡物解以施仁 慧日輪暉 逐情幽而通朗 對執斷者言有 誨封常者談空 開萬彚使凝至真

More information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中道佛學會 21 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觀 佛教對 心 的理論發展 心意識 識意心 前五識 第六識意心 前五識第六識意心 第一節心意識 1 意 ( 末那 manas) 末那 : 意 思量認識的中樞 Manas: mind ( 泛指一切的心理作用 ),intellect, intelligence, understand, perception, sense, conscience. 1) 身心交感的中樞

More information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一唯識學概要目錄甲一 法脈源流 ---------------------------------------------------------------------------------------------------------------------------------------------- 2 乙一 法門緣起 -------------------------------------------------------------------------------------------------------------------------------------------

More information

華嚴「五教」思想之道次第

華嚴「五教」思想之道次第 華嚴 五教 思想之道次第 華嚴五教 所謂華嚴宗以四法界, 來分別小 始 終 頓 圓等五教 一 小乘教 : 就差別現象加以討論, 屬 業感緣起說 眾生身心 ( 起 ) 惑 ( 造 ) 業 ( 受 ) 苦之因 緣 果 阿含經 俱舍論 等 屬 事法界, 只言六識 只說我空, 不說法空 以下屬大乘教 : 二 大乘始教, 復分為二 : 1. 相始教 : 明三自性 五位百法, 屬於 事法界 ( 現象 ) 或 法相,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T001K_04

T001K_04 攝大乘論 Tape04.2002/9/4.Page 1 of 1 子㆓ 證成(分㆓科)丑㆒ 長行(分㆓科)寅㆒ 問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我從頭開始說,這個所知依分,㆒共是十大章 第㆒章,就是所知依分,所知依殊勝殊勝語,它分兩大科:第㆒科,是 阿賴耶句義? 就是阿賴耶這句話的道理,從這裡加以解釋,這㆒科講完了 第㆓科,是 阿賴耶異門 就是在名言相又不同於阿賴耶,在這㆒科裡面,分成兩科,第㆒科,是 訓釋安立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頁 1-35( 民國一 三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5, pp. 1-35 (2014)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以 十地品 為核心 釋正持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學博士

More information

圓光佛學學報 識 的詮釋 VijJAna 與 VijJapti 陳一標

圓光佛學學報 識 的詮釋 VijJAna 與 VijJapti 陳一標 圓光佛學學報 識 的詮釋 VijJAna 與 VijJapti 陳一標 106 識的詮釋 vijjana 與 vijjapti 識的詮釋 vijjana 與 vijjapti 107 提要 本文主要介紹現代學者對 識 的兩個梵文原語 vijjana 與 vijjpti 的各種見解, 企圖透過他們的分析, 以對唯識義理有更加豐富的了解 學者們對於 vijjana 的看法大同小異, 故依他們對 vijjapti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Social formation 144 1990 2 15 145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146 theoretical practice 147 搞 148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freelance 149 此 外, 自 由 供 稿 者 因 為 被 其 他 社 會 因 素 分 化 的 程 度 很 高, 所 以 其 共 同 利 益 之 落 差 很

More information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釋隆迅 前言 :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 聽到這一首偈頌 : 諸法因緣起, 諸法因緣滅 ;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說 :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

More information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52 2013 4 484 人類活動與 地球熱循環 46 不斷追求進步的我們, 殊不知在迅猛發展的同時, 已經陸續對地球的整個環境生態引爆一顆顆不定時炸彈, 所造成的傷害正逐漸擴大並增強中 10 6,000 500 地球的熱循環 3 2013 4 484 53 54 2013 4 484 工業革命後, 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迅速增加, 使地球原本趨於最適合人類活動的熱平衡必須重新調整 環境變遷 18 280

More information

十地障

十地障 十地障 菩薩於十地斷十障, 而證十真如 : 初地 斷異生性障, 證適行真行, 異生性障者, 此地入心中斷之所, 即見道所斷之煩惱所知二障也, 此二障為無始以來凡夫異生之性, 故云異生性 第二 地斷邪行障, 證最勝真如 邪行障者其體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 於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 故名邪行障 第三地 斷暗鈍障, 證勝法真如 闇鈍障者, 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 此障能使此地勝定與總持所發之三慧, 忘失所聞思之境,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開抑殊軫 慧愷志漸負槖 勤愧聚螢 謬得齒跡學徒 稟承訓義 遊寓講肆 多歷年所 名師勝友 備得諮詢 但綜涉疎淺 鑽仰無術 尋波討源 多所未悟 此蓋慮窮於文字 思迷於弘旨 明發興嗟 負心非一 每欲順風問道 而未知厥路 有三藏法師 是優禪尼國婆羅門種 姓頗羅墮 名拘羅那他 此土翻譯稱曰親依 識鑒淵曠 風表

開抑殊軫 慧愷志漸負槖 勤愧聚螢 謬得齒跡學徒 稟承訓義 遊寓講肆 多歷年所 名師勝友 備得諮詢 但綜涉疎淺 鑽仰無術 尋波討源 多所未悟 此蓋慮窮於文字 思迷於弘旨 明發興嗟 負心非一 每欲順風問道 而未知厥路 有三藏法師 是優禪尼國婆羅門種 姓頗羅墮 名拘羅那他 此土翻譯稱曰親依 識鑒淵曠 風表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595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95 [Nos. 1596, 1597; cf. Nos. 1592-159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出世間讚五 複習 總結總結 問答問答 雪歌仁波切講授張福成老師翻譯譯 2011/11/10 前言 今日原訂課程 修心七義, 但因穹拉仁波切下周來台開示 修心七義, 故等穹拉仁波切課程上完, 及菩提迦耶法王開示之後, 再配合仁波切及法王之開示內容, 予以融合 複習 而 修心七義 之課程, 等菩提迦耶 時輪金剛 結束之後, 再另訂時間開課 如此安排避免大家同時上兩個同樣課程之混雜, 同時對穹拉仁波切亦較為恭敬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JueZhi_HGH_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JueZhi_HGH__01.doc 覺知的訓練 ( 一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中國杭州 2013/9/14 上午 各位師兄! 早上好! 各位有沒有想過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今天來學佛修行? 有想過為什麼嗎? 有沒有答案? 你們有答案的可以講, 為什麼來學佛修行? 為了要解脫嘛, 是不是? 為了想開悟成佛嘛, 自己解脫之後幫助眾生解脫, 自己開悟成佛之後幫助眾生成佛, 是不是這樣? 這標準答案,Bingo! 所以呢既然都是這樣的目標,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1998 7 20 60 7 10 13?? 13??? ( 2 ). ( 65 ) 67 ( ) . 20??? 100 99 ( 2 ) ( 998 ) 582 583 580 ( 1021 ) 39.7615 6. 124 45 26.05 20 1898 900 1840 80 24 ?, ? ? ? 2500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第 2 頁, 共 13 頁 顯然, 唯識學是第三時最究竟圓滿的了義教, 昌明了緣起中道義 窺基對經文進行了精闢闡釋 : 如來設教隨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 起造惑 業, 迷執有我, 於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諦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

第 2 頁, 共 13 頁 顯然, 唯識學是第三時最究竟圓滿的了義教, 昌明了緣起中道義 窺基對經文進行了精闢闡釋 : 如來設教隨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 起造惑 業, 迷執有我, 於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諦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 第 1 頁, 共 13 頁 唯識三性與唯識中道 孟領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提要 : 本文重點研究了唯識三性說及其所蘊含的中道思想 依據緣起中道義, 疏理了中觀二諦說與唯識三性說 以及唯識古學與唯識新學的中道思想演變脈絡, 並指出了其理論局限和出路 關鍵詞 : 唯識中道三自性 一 唯識與中道 緣起中道是佛教的法印, 所以唯識學與其他派別一樣, 很自然地以其法義符契中道來表明自己的正統性 作為唯識學奠基性典籍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談法相 在香港三輪佛學社講 (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45 ~ p.26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 引言 : 各宗各派, 皆有法相...2 二 法 是佛從證出教而要弟子解悟的 ; 法的種種意義, 就是 法相, 是在我們身心指出...2 三 法相的內容 : 自相 共相等 與 十如是...3 ( 一 ) 自相 共相 相攝相 相應相 因緣相 ( 果報相 成就不成就相 )...3 (

More information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辰二 明具有 分二科 巳一 標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如世間現見乾薪等物 鑽即火生 這一科是 明具有 在 約諸種辨 裡面分兩科 第一科說 色聚種 第二科明 四大種 四大種 這一科裡面 先引經上佛說的話加以解釋 現在第二科 說在一切色聚中 都具有四大種 這一段文的大意是這樣 又於一切色聚中 前面解釋佛說的話 這底下又正式說明這件事 又於一切 的物質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台灣新竹二 一四年一月十二日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介紹 心經 這個緣起其實它醞釀了很久, 因為這一 二十年以來, 都有很多人希望能夠聽心經, 但是我都一直拖延 拖延 拖延 拖延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的唯識還沒有上完, 覺知的訓練也還沒有訓練好 所以我們知道心經整個就是講空的, 般若空性的道理, 那如果沒有這些之前的基礎的話,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第六輯部派佛教有關自證認識的論辯 全文的綱領 : 陳雁姿 1. 前言 部派佛教的概況 大眾部的自證理論 大眾部的成立 自證理論的要義 說一切有部對大眾部的反駁 有部的

第六輯部派佛教有關自證認識的論辯 全文的綱領 : 陳雁姿 1. 前言 部派佛教的概況 大眾部的自證理論 大眾部的成立 自證理論的要義 說一切有部對大眾部的反駁 有部的 第六輯部派佛教有關自證認識的論辯 - 26 - 全文的綱領 : 陳雁姿 1. 前言... 27 2. 部派佛教的概況... 28 3. 大眾部的自證理論... 29 3.1 大眾部的成立... 29 3.2 自證理論的要義... 31 3.3 說一切有部對大眾部的反駁... 34 3.3.1 有部的成立與主要論典... 34 3.3.2 一切有的思想特色... 35 3.3.3 破斥大眾部自證說的論據...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大 乘 密 嚴 經 卷 2 The store consciousness dwells in the body, collecting and treasuring every seed. It holds the life, warmth and consciousness pervasively like the cloud covering the mundane world. Its deeds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22期

正覺電子報-第22期 爾時世尊復以一切如來為眾生依怙相,為諸菩薩,說一切眾生依怙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普賢菩薩體性遍故;一切眾生是金剛藏,金剛藏水所灌灑故;一切眾生是正法藏,是正言詞所說性故;一切眾生是妙業藏,善巧妙業所運為故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卷一At that time, the World Honored On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ll sentient beings

More information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次 :#217 講述日期 :06/15/2004 講者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薄海雷 卷三 ( 經文 )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 意生身分別通相, 我今當說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p237-1)

More information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提要 眾生不瞭解 緣起 的寂滅本相, 卻反為 緣起 的幻相所惑亂, 顛倒地以為世間是真實的 常住的 不變的 獨存的, 不是緣起的 這個反於緣起的執著就是 無明, 就是輪迴眾生生死的根本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佛法的智慧就是 佛說緣起 佛教導聲聞等二乘人由 緣起 開展成 三法印, 印定實相的佛法 但是有誤以涅槃為終點而停滯不前遺忘眾生 ; 也有轉入 法實有

More information

卷六 唯識學概要 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 就是把生命歸零!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七面, 我們看丁三的結示 那麼我們講到這個, 我們凡夫的造業呀, 從淺到深有兩種差別 : 一個是善惡的差別, 一個是染淨的差別 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教育, 他也會因為惻隱之心 慈悲心, 去做一個慈善的事業, 比方說布施, 比方說持戒, 比方說忍辱, 他會造一個善業, 但這個善業有沒有辦法超越生死, 一般人是很難的, 因為第六意識它是管善惡這一塊,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護法 -- 玄奘一系與安慧一系對識轉變之解釋的比較研 究 曹志成圓光佛學研究所老師圓光佛學學報 ( )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頁 81 一 前言 護法 -- 玄奘一系與安慧一系對 唯識三十頌 中核心概念 -- 識轉變之解釋有何不同呢? 當代學者又如何解釋 " 識轉變 " 之思

護法 -- 玄奘一系與安慧一系對識轉變之解釋的比較研 究 曹志成圓光佛學研究所老師圓光佛學學報 ( )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頁 81 一 前言 護法 -- 玄奘一系與安慧一系對 唯識三十頌 中核心概念 -- 識轉變之解釋有何不同呢? 當代學者又如何解釋  識轉變  之思 護法 -- 玄奘一系與安慧一系對識轉變之解釋的比較研 究 曹志成圓光佛學研究所老師圓光佛學學報 ( 1997.10 )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81-90 頁 81 一 前言 護法 -- 玄奘一系與安慧一系對 唯識三十頌 中核心概念 -- 識轉變之解釋有何不同呢? 當代學者又如何解釋 " 識轉變 " 之思想意涵呢? 為了解答上述問題, 我們將以護法 -- 玄奘一系 成唯識論 與安慧 ( 調伏天 ) 一系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25K_

25K_ 霽月法師著 三時繫念註解 禪源淨海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當遠罪求益, 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課堂筆記3.doc

Microsoft Word - 課堂筆記3.doc 業與輪迴 前 言 : 地藏經很殊勝 諸佛菩薩不請自來, 法界眾 生皆出席, 且無 人離席 佛陀示現神通 為什麼發同樣的願或做同樣的布施, 大家得到的果報卻不 一樣? 佛陀講經順序 : 1. 華嚴 : 華嚴經 為菩薩說法 : 講述宇宙世界觀, 及菩薩修 行 方法 2. 阿含 : 中阿含, 雜阿含, 長阿含, 增 一阿含 為小乘聖 人 ( 聲聞 緣覺 ) 說法 : 講四聖諦 十 二因緣等 3. 方等 :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2013~2015 保健食品產業專業人才 供需調查 2011 5 2011529 2012 2013~2015 2012 44.67% 2011 11.96% 2013~2015 ... 1... 1... 5... 10... 12... 13... 14... 19... 20... 22... 24... 12... 19... 21... 22 III IV 1... 1 2... 3

More information

從認識論閱讀壇經 1 摘要 蔡俊裕 本文第一節為摘要, 第二節為前言 第三節介紹認識論, 第四 第五節以不同的認識論, 架構大乘三系和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及方法論, 在第六節實際應用唯心認識論, 架構壇經之文本環境, 解讀壇經之經文 第七節討論認識的層次, 第八節則列出部分錯誤建構的認識論, 最後在第九

從認識論閱讀壇經 1 摘要 蔡俊裕 本文第一節為摘要, 第二節為前言 第三節介紹認識論, 第四 第五節以不同的認識論, 架構大乘三系和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及方法論, 在第六節實際應用唯心認識論, 架構壇經之文本環境, 解讀壇經之經文 第七節討論認識的層次, 第八節則列出部分錯誤建構的認識論, 最後在第九 從認識論閱讀壇經 1 摘要 蔡俊裕 本文第一節為摘要, 第二節為前言 第三節介紹認識論, 第四 第五節以不同的認識論, 架構大乘三系和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及方法論, 在第六節實際應用唯心認識論, 架構壇經之文本環境, 解讀壇經之經文 第七節討論認識的層次, 第八節則列出部分錯誤建構的認識論, 最後在第九節小結 1 2 前言 知識的定義是真實且被知 (true & known), 知識是無明的相反, 無明是對實相的無知,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 A5B1ACA5A5ECBC77AABABAEBAFABA4C0AA52BB50A6F2B1D0B0DFC3D1BEC7AABAA4F1B8FBACE3A8735FA764A6BCB676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A A5B1ACA5A5ECBC77AABABAEBAFABA4C0AA52BB50A6F2B1D0B0DFC3D1BEC7AABAA4F1B8FBACE3A8735FA764A6BCB6765F2E646F63> 114 正觀第六十六期 / 二 Ο 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佛教唯識學的比較研究 以潛意識和阿賴耶識為中心 ( 上 ) 中研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員吳汝鈞 摘要 本文是對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佛教唯識學的比較研 究, 透過對精神分析的周詳的闡述, 看唯識學的相應觀點, 以開拓雙方的對話空間 由於雙方的思想都有一定的複雜性, 故我們把研究聚焦在潛意識與阿賴耶識上, 但也涉及雙方的一些重要概念,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X0898 八識規矩論義

X0898 八識規矩論義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No. 898-A 八識論義序歸敬請加前言第一五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第二六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無漏第三七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第四八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聖中聖果章 No. 898-B 八識總論破迷成智性後䟦 No. 898-C 初分五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二分六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三分七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四分八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無漏總頌八識名數總頌八識轉智意旨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CI chapter00-1ed.docx

Microsoft Word - ACI chapter00-1ed.docx 前言 Excel Excel - v - 財務管理與投資分析 -Excel 建模活用範例集 5 相關 平衡 敏感 - vi - 前言 模擬 If-Then 規劃 ERP BI - vii - 財務管理與投資分析 -Excel 建模活用範例集 ERP + BI + ERP BI Excel 88 Excel 1. Excel Excel 2. Excel 3. Excel - viii - 前言 1.

More information

29 265 40 1822 1895 1843 1910 -- 1960 à à 1948 3 09144 12 1 90 60 70 75 60 15 2 1 35 4 40 106 43 W 24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