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Transcription

1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頁 1-35( 民國一 三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5, pp (2014)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X.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以 十地品 為核心 釋正持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學博士 摘要 八十 華嚴. 十地品 第六地的名句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的三界唯心, 其本源歸結於 一心, 但此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一直是學界間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三界 一詞, 在原始 部派佛教時期, 尚未歸結為一心, 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的 十地經 或 華嚴經. 十地品, 三界唯心 思想才成立 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為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將依照時代的先後次序, 考察四種版本的說法 首先, 十地品 的唯心, 又分為三界的起源 十地品 的四種心 其次, 十地經論 的唯心, 主要探討心識說, 又分為心意識 阿梨耶識 再者, 法藏的唯心, 又分為染法緣起 十重唯識 最後, 澄觀的唯心, 又分為相應心 不相應心, 與十重一心 關鍵詞 : 十地品 十地經論 法藏 澄觀 唯心 收稿日期 : , 通過審查日期 :

2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心 ( 二 ) 十重一心六 結論

3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3. 一 前言 唐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 ( 以下簡稱八十 華嚴 ) 之 十地品 第六地的名句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1 的三界唯心, 其本源歸結於 一心, 但此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一直是學界間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三界唯心思想, 運用範圍極廣, 舉凡世親的 唯識二十論 2 護法的 成唯識論 3 皆有所引用, 甚至法藏 ( ) 的十重唯識, 以及澄觀 ( ) 的十重一心, 皆是從三界唯心之議題予以發揮與開展 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為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將依照時代的先後次序, 考察此一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分為 十地品 十地經論 這二部經論, 以及法藏 澄觀二位祖師的說法進行討論 選擇法藏 澄觀二位祖師之用意為何呢? 主要是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 ( 以下簡稱 探玄記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皆有 十地品 之注疏 ; 兩者分別是六十 華嚴 及八十 華嚴 最具代表性的注疏 ; 兩者皆承襲世親之 十地經論 來注疏 ; 兩者之判教思想相近, 可說是一脈相傳, 被視為華嚴正統 目前學界對於 唯心 相關主題之研究, 有六篇論文 坂本幸男 初期大乘經典に於ける三界唯心に就いて 之唯心, 又分為空門的唯心說 影像門的唯心說 緣起門的唯心說, 其中以 緣起門的唯心說 來解釋六十 華嚴. 十地品 的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 十二緣分, 是皆依心 4 之意涵 5 鎌田茂雄的 唯心と性起, 涉及 十地經 淨影寺慧遠 ( ) 智儼( ) 法藏之唯心觀 6 玉城康四郎的 唯心 1 八十 華嚴 卷 37, 大正藏 冊 10, 第 279 號, 頁 194 上 14 2 唯識二十論 卷 1: 安立大乘, 三界唯識, 以契經說, 三界唯心 ( 大正藏 冊 31, 第 1590 號, 頁 74 中 27) 3 成唯識論 卷 7: 如契經說, 三界唯心 ( 大正藏 冊 31, 第 1585 號, 頁 39 上 6-7) 4 六十 華嚴 卷 25, 大正藏 冊 9, 第 278 號, 頁 558 下 參坂本幸男, 華嚴教學の研究, 頁 參鎌田茂雄, 唯心と性起, 頁

4 .4.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的追究, 包括 十地經 十地經論 智儼 法藏 澄觀之唯心的探討 7 村上專精的 華嚴宗之唯心說, 關涉到 華嚴經 智儼 法藏 澄觀 宗密 ( ) 之唯心思想 8 張文良的 三界唯心 解釋における唯心思想, 探討智儼 法藏 澄觀對於唯心之詮釋 9 劉貴傑的 華嚴哲學的唯心性質, 包括智儼 法藏 澄觀 宗密之唯心思想 10 綜上所述, 學界對於 唯心 的研究成果, 集中於智儼 法藏, 其次為澄觀, 再其次為 十地經 或 十地品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分為四部分來探討 : 首先, 十地品 的唯心, 分為三界的起源 十地品 的四種心 ; 其次, 十地經論 的唯心, 主要探討 十地經論 之心識說, 十地經論 之心意識屬於第幾識呢? 將分為心意識與阿梨耶識 11 兩部分來說明 ; 再者, 法藏的唯心, 分為二部分, 一是承襲智儼的染法緣起, 一是十重唯識 ; 最後, 澄觀的唯心, 從法相宗的相應心 不相應心, 與法性宗的十重一心兩個立場來探討 二 十地品 的唯心 八十 華嚴. 十地品 第六地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之名句, 此 一心 究竟是真心還是妄心呢? 這個議題在學術界已有多篇論文之討論, 如玉城康四郎的 唯心的追究 中, 將三界唯心歸為妄心 ; 12 鎌田茂雄的 唯心と性起 提出, 後世的研究家將 三界唯一心 的 心 解為妄心是錯誤的, 它應是真心說, 為如來藏思想之心性本淨說 ; 13 三枝 7 參玉城康四郎, 唯心的追究, 華嚴思想, 頁 村上專精, 佛教唯心論概論, 頁 張文良, 澄觀華嚴思想の研究 心 の問題を中心に, 頁 劉貴傑, 華嚴哲學的唯心性質, 哲學與文化 37.12, 頁 阿梨耶識 (ālayavijñāna), 音譯作阿賴耶識 阿羅耶識 阿黎耶識 阿剌耶識 本文將隨著作者用語之習慣, 而改變其語詞 12 參玉城康四郎, 唯心的追究, 華嚴思想, 頁 參鎌田茂雄, 唯心と性起, 頁

5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5. 充惪的 緣起與唯心 中, 提出 華嚴經 心 的本質, 是諸法實相的 空, 所以 十地品 與龍樹, 都是站在實相心立場的緣起觀 14 ( 一 ) 三界的起源 關於 三界 一詞, 可能是承襲吠陀時代的天 空 地三界而來, 此三界說被視為吠陀時期的世界觀 15 在原始佛教時期, 三界是指欲界 色界 無色界, 與其說釋尊將三界視為具體的事實世界, 毋寧說是指精神上的世界更為恰當 舉例而言, 如果三界中, 感官的欲求較多, 就是欲界 ; 初禪至四禪的禪定狀態, 就是色界 ; 進而達到寂靜的精神統一狀態, 就是無色界 16 原始聖典中, 三界之名稱, 並不統一, 亦有稱為色界 無色界 盡界 ; 17 色界 無色界 滅界 18 到了部派佛教時期, 為了說明業力論, 才將三界發展成具體存在的世界 三界, 指欲界 色界 無色界, 它是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三種界域 欲界, 指有淫 食二欲之有情所居之處, 即地獄 餓鬼 畜生 修羅 人間及六欲天 色界, 遠離欲界之淫 食二欲, 但仍有色質之有情所居之處, 即四禪十八天 無色界, 沒有色法, 只有受想行識四心之有情所居之處, 即四無色天 三界, 在原始 部派佛教時期, 尚未歸結為一心所作, 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的 十地經 或 華嚴經. 十地品 的 三界唯心 思想才成立的, 主張三界之生死, 皆由一心所造作的, 有情眾生在未解脫之前, 於三界之中生死輪迴不息 14 李世傑, 譯者序 ( 二 ), 華嚴思想, 頁 參高楠順次郎 木村賢泰, 印度哲學宗教史, 頁 參水野弘元, 原始佛教, 頁 61-62; 佛教的真髓, 頁 長阿含經 卷 8, 大正藏 冊 1, 第 1 號, 頁 50 上 雜阿含經 卷 17, 大正藏 冊 2, 第 99 號, 頁 118 上 24

6 .6.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 在八十 華嚴 中, 有關唯心的思想, 並非只是此句, 19 故應該以更宏觀的視野來處理 鄧克銘則將八十 華嚴 之 心 的用例做一考察, 歸納為四種類型 : 一般心理意義之 心 ; 作為修行主體 樞要之 心 ; 屬於法性空寂 幻化不實之 心 ; 具有某種程度的如來藏意義之 清淨心 20 此四種類型中, 法性空寂心 如來藏清淨心, 學界皆有所討論 至於一般心理意義之 心, 相當於玉城康四郎所說的一般的 心 21 鄧克銘特殊的洞見, 是將一般所說的三界唯心, 歸於修行主體 樞要之 心, 這是學界尚未提出的看法, 也使得唯心思想的視野更加寬廣 本文將依照鄧克銘之分法, 將 十地品 之心分為四種, 其中第二種心又與各種版本比較, 茲分述如下 : 1. 一般心理意義之 心, 具有主體意志之能力 此心是 十地品 最普遍的心理活動, 偏重於菩薩與眾生修行上的意義, 其例子不勝枚舉, 今列舉八例說明如下 : (1) 欲入第二地, 當起 十種深心 (185 上 ) ( 2) 欲入第五難勝地, 當以 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191 中 ) (3)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 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 則於 19 八十 華嚴 之唯心思想, 尚有二處 :(1) 菩薩問明品 卷 13: 世間所見法, 但以心為主 ( 大正藏 冊 10, 第 279 號, 頁 66 下 17) (2) 夜摩宮中偈讚品 卷 19: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大正藏 冊 10, 第 279 號, 頁 102 上 15 中 1) 20 鄧克銘, 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 頁 參玉城康四郎, 唯心的追究, 華嚴思想, 頁

7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7. 一切眾生, 生 十種哀愍心 (187 中 ) (4) 佛子! 菩薩住此現前地, 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 決定心 純善心 求智心 方便慧相應心, 皆悉圓滿 (194 下 ) ( 5 ) 佛子! 菩薩發如是大願已, 則得利益心 柔軟心 隨順心 不動心 不濁心 (182 中 ) (6)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 無明覆翳, 立憍慢高幢, 入渴愛網中, 行諂誑稠林, 不能自出 心與慳嫉相應不捨, 恒造諸趣受生因緣 (182 下 ) (7) 此菩薩以他心智, 如實而知他眾生心 : 所謂有貪心, 如實知有貪心 ; 離貪心, 如實知離貪心 ; 有瞋心 離瞋心, 有癡心 離癡心, 雜染心 非雜染心, 廣心 非廣心, 皆如實知 (188 中 ) (8) 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 所謂雜起相 速轉相 壞不壞相 無形質相 無邊際相 清淨相 垢無垢相 縛不縛相 幻所作相 隨諸趣生相, 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 皆如實知 (202 上 中 ) 以上八例中, 前二例是入地心, 二地發起十種深心, 五地發起十種平等清淨心 第三至八例皆為住地心, 第三例是三地悲憫眾生淪溺, 所發起的十種哀愍心 ; 第四例是六地修習不壞等十心 ; 第五例是初地發起十大願熏心, 則得利益等十心 ; 第六例是初地以十二因緣說明具足諸苦觀, 其中無明 行 識前際三支有九種邪見, 無明一支有五種邪見 ; 第七例是菩薩具他心通, 如實知眾生之二十六心, 善惡對顯 ; 第八例是心稠林有十相, 前五並通染淨, 後五明淨心隨緣 以上八例, 又可歸納為 : 前四例皆是菩薩修行上積極意義的發心 修習 ; 第五例是菩薩發願後所得的果報 ; 第六例是凡夫墮入邪見之心, 為退墮心 ; 第七 八例, 菩薩如實知眾生無量無邊的心相, 有染有淨, 並能應病與藥, 加以對治, 以化導眾生

8 .8.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2. 修行主體 樞要之 心, 強調心在修行上佔著關鍵性的地位 此心除了具有主體意志能力外, 還有了別 思量作用, 甚至 三界唯心 思想, 亦被視為第八識的阿梨耶識 所以, 此心的範圍甚廣 此心在 十地品 中, 包括 自心 與 一心 二種, 其中 自心 只有第一例, 其餘皆是 一心 的例子, 今列舉六例說明如下 : (1) 又發大願, 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 無有怨嫉, 集諸善根, 一切菩薩平等一緣, 常共集會, 不相捨離, 隨意能現種種佛身, 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 得不退如意神通, 遊行一切世界, 現形一切眾會, 普入一切生處, 成就不思議大乘, 修菩薩行 (182 上 ) ( 2 )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184 上 ) (3) 佛子! 是時, 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眾皆來圍遶, 恭敬供養, 一心觀察 (205 下 206 上 ) (4)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已,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說 (198 下 ) ( 5 )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說, 勝法微妙音, 譬諭字相應 (181 上 ) (6)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 皆依一心, 如是而立 (194 上 ) 以上六例中, 前五例之 自心 一心, 是指吾人所見外在的一切現象及其存在之意義, 或吾人自身之思惟觀察本身, 都依 心 之動向來決定, 此種看法具有濃厚的內省觀照的力量, 22 偏向於唯心思想之清淨心 尤其是第六例, 被視為 三界唯心 的重要議題 三界唯心, 是指欲界 色界 無色界等三界中, 一切諸法皆由一心所變現, 否認心識之外, 22 參鄧克銘, 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 頁 14

9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9. 另有實體事物的存在, 又名三界唯一心 三界一心 茲依照時代先後順序, 列出 十地品 中 三界唯心 的其餘譯本 : (1) 西晉. 竺法護 漸備一切智德經 云 : 其三界者, 心之所為 (476 中 ) (2) 姚秦. 鳩摩羅什 十住經 云 :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514 下 ) (3) 東晉. 佛馱跋陀羅之六十 華嚴 云 :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558 下 ) (4) 後魏. 菩提流支 十地經論 云 : 經曰: 是菩薩作是念,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169 上 ) ( 5 ) 唐. 尸羅達摩 佛說十地經 云 : 所言三界, 此唯是心 (553 上 ) 三界唯心之梵文為 cittamātram idaṃ yad idaṃ traidhātukam, 以上五種漢譯本再加上八十 華嚴, 其 心 可歸為二類 : 一為 心作 一心作 心之所為 ; 另一為 唯是一心 此唯是心 主張譯為 心作 者, 如世親的 十地經論, 將 心 或 一心, 解釋成 阿梨耶識 和 阿陀那識 於 十地經論 譯出之後, 引起了菩提流支 勒那摩提二人對於世親的 一心 與 阿梨耶識 產生了意見分歧, 從而形成南北二派 郭朝順提出, 譯為 心作 者, 容易發展出心識緣起三界萬法的思維, 又分為兩種 : 一為主張真心即如來藏緣起萬法的學說 ; 另一則為主張由妄心生起三界 以上兩種思想, 不論是存有論義或者認識論義, 心 都具有緣起論中根源義的意涵 若譯為 唯是一心 者, 不具有上述之明顯的能緣 / 所緣的本末因果的意味, 近乎一種對於三界本質之說明, 說明它是等同於心 參郭朝順, 從 十重唯識觀 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佛學研究 中心學報 8, 頁

10 .10.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鄧克銘則提出, 關於此 心 之說明, 不管是從一般之心理作用或真心 妄心, 乃至第八識阿賴耶識來說明, 皆是相對於外境之主體的範圍 所以, 從經文中 唯心 用例之考察, 而推論其主體性及唯心無境觀, 似有未可 法性空寂 幻化不實之 心 六根之 意根, 佛教有二派說法 : 一為主張過去意, 一為主張現在意 現在意, 指六識生起的同時, 即有意根存在 25 大智度論 云: 為是相續心故, 諸心名為一意 26 六識剎那生滅, 念念不住, 然生滅皆為幻化, 生非實有生, 滅亦非實有滅, 乃是六識心之相續不斷 六識的本質與般若系統是一致的, 站在諸法實相的立場, 是幻化不實的空性說 十地品 中, 屬於空寂之心者, 今列舉六例說明如下 : ( 1 )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179 下 ) (2)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195 中 下 ) (3) 知法無生無起相, 無成無壞無盡轉, 離有平等絕分別, 超諸心行如空住 (201 中 ) (4) 譬如日月住虛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於法界無所動, 隨心現影亦復然 (201 中 ) (5) 寂靜調柔無垢害, 隨所入地善修習, 心如虛空詣十方, 廣說佛道悟群生 (201 下 ) (6) 其心寂滅恒調順, 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住於道, 此殊勝行汝應聽 (209 下 ) 24 鄧克銘, 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 頁 參釋印順, 佛法概論, 頁 大智度論 卷 36, 大正藏 冊 25, 第 1509 號, 頁 325 下 9-10

1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11. 以上六例中, 是以 無我 離著 空住 現影 虛空 寂滅 等來表示, 這些詞語皆只有假名而無實體, 來說明心之幻化不實, 故與般若性空思想相通 4. 如來藏之 清淨心 在 華嚴經 中, 也隱含著如來藏的思想, 它是以譬喻或象徵的方式來表現, 釋印順稱為 含蓄的如來藏說 27 南道派主張真常淨識, 把第八識的阿梨耶識, 和 楞伽經 的如來藏心, 及 涅槃經 之佛性視為等同 茲列舉七例說明如下: ( 1 ) 悲先慧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184 上 ) ( 2 )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地,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歡喜 (185 上 ) ( 3 )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185 上 ) (4) 菩薩住此焰慧地, 其心清淨永不失, 悟解決定善增長, 疑網垢濁悉皆離 (191 上 ) (5) 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 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 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 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 得入菩薩第五地 (191 中 ) (6) 時解脫月復請言 : 此諸大眾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196 上 ) (7) 佛子! 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 何等為十? 一者 從大海出 ; 二者 巧匠治理 ; 三者 圓滿無缺 ; 四者 清淨離垢 ; 五者 內外明徹 ; 六者 善巧鑽穿 ; 七者 貫以寶縷 ; 八者 置在瑠璃高幢之上 ; 九者 普放一切種種光明 ; 27 參釋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 頁 98

12 .1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十者 能隨王意, 雨眾寶物, 如眾生心, 充滿其願 佛子! 當知菩薩亦復如是, 有十種事出過眾聖, 何等為十? 一者 發一切智心 ; 十者 受佛智職, 墮在佛數, 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209 中 ) 以上七例中, 前六例 清淨心, 是指本性清淨心, 若依早期的如來藏說, 還不是地論學派或攝論學派所傳的第八識或第九識的自性清淨心, 它只是平常心識的本性, 仍只是第六識 28 第七例之寶珠喻, 並沒有出現清淨心, 但十地皆有鍊金喻, 主要說明十地的功德善根, 一地比一地展轉增勝 大摩尼寶珠從海中得來, 其本性是清淨的, 只是染上塵垢而已, 經冶煉去除雜質後, 就恢復了其本具的清淨心 所以, 十地品 並沒有 如來藏 一詞, 但其所論之清淨心, 與如來藏視為同一內容 以上從四個面向來討論 十地品 之心, 是以更宏觀的視野來分類, 發現 十地品 對於心的討論範圍很廣, 而非僅是 三界唯心 一句所能概括, 它與其它經論所說並無太大的差異, 但經由地論師及華嚴宗祖師的發揮, 使得 心 的觀念更加多元與活潑 今舉一例說明如下 : 四心之第三種的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此經之原意, 指十地法門深奧, 必須具備三德才能聽聞此一勝法 : 與會大眾之心堅固如金剛 深信佛的殊勝智慧 知曉心地無我 十地經論 分為總 別來說明, 法藏 澄觀亦承襲之, 但稍有不同, 29 茲依澄觀之說法為例 : 初句為總, 謂持聽法之心, 堅如金剛, 則能得聞 下二句為別, 堅有二種 : 決定信堅 證得堅, 其中與心有關的是 證得堅 證得堅, 即 知心地無我, 知是能證, 心地是所證 無我, 通能所證 ; 心地, 即二空真理所依之事, 謂唯識相 十地經論 云 : 隨心所受三界中報, 此即八識異熟識 ; 又隨心所行一切境界, 亦名心地, 此即 28 參釋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 頁 十地經論 之堅如金剛, 堅有二種 : 決定信堅 證得堅, 是總 ; 其餘是別 法藏 澄觀皆以初句為總, 下二句為別, 決定信堅 證得堅 ( 參 十地經論 卷 1, 大正藏 冊 26, 第 1522 號, 頁 129 上 2-4 探玄記 卷 9,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頁 290 下 華嚴經疏 卷 32,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5 號, 頁 746 上 10-13)

13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13. 第七識及第八識所緣之境 於此二類之心, 能如實了知, 即達到我法二空, 成就無我智 30 由此可知, 十地品 本身對於 心 的觀念, 是較原始 素樸的風貌, 但經由祖師們的注疏, 已將其意義擴大了, 且更具有華嚴圓教的圓融義涵, 並重新賦予 心 一種新的生命力 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前後, 大乘佛教發展之初期, 在印度佛教界出現了 大乘非佛說 之論諍 部分的傳統佛教者, 指斥大乘菩薩行的經典, 認為他們非佛所說 31 十地經論 的作者為世親, 約四 五世紀北印度犍馱羅國人, 其最初在小乘的說一切有部出家, 受持小乘三藏, 並曾否定大乘佛教, 認為大乘非佛所說 其兄無著先入大乘, 苦勸世親, 據說其迴小向大的轉機, 是從聽聞 十地經 而來 根據 大唐西域記 的記載,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 其兄無著憫念其弟, 假託生病, 引誘其來, 命弟子於半夜世親之鄰室, 讀誦 十地經, 他聽聞之後深有所悟, 遂歸投大乘 32 此外, 根據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的記載, 則是命二弟子, 一人讀誦 華嚴經. 十地品, 一人讀誦 阿毘達磨. 攝大乘品 33 當世親歸投大乘之後, 無著囑付他造二釋本, 所以 十地經論 攝大乘論 30 參 華嚴經疏 卷 32,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5 號, 頁 746 上 參見釋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頁 1 32 參 大唐西域記 卷 5, 大正藏 冊 51, 第 2087 號, 頁 896 下 上 6 33 法華經玄贊要集 卷 7: 攝大乘論 是西方菩薩造, 簡要云, 解他西方 阿毗達麼經, 此經有七百卷, 此方不來, 唯有一品, 名 攝大乘品 此品偏共眾生有緣, 菩薩所已造 攝乘論, 偏解一品 ( 卍新纂續藏 冊 34, 第 638 號, 頁 331 中 3-6) 阿毘達磨大乘經 有七百卷, 未傳入中土, 傳入中國的只是 攝大乘品 一品, 是本經的中心思想 攝大乘論 之首尾, 皆說此論是解釋 阿毘達磨大乘經 的 攝大乘品 ( 參 攝大乘論釋 卷 1, 大正藏 冊 31, 第 1595 號, 頁 154 上 17-18; 卷 15, 頁 270 上 7)

14 .14.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釋 為他歸投大乘後最初的著作 34 世親造 十地經論 完成之日, 出現了種種瑞相, 大地震動, 放大光明, 因造大乘論書而感得地動, 故稱為 地震光流 35 在原始 部派佛教時期, 仍然只有六識說, 到了大乘唯識宗則增加了末那識與阿梨耶識, 成立八識說 十地經論 之心意識, 到底屬於第幾識呢? 世親皆沒有說明, 又因為世親在解釋心意識時, 又使用阿梨耶識來解說, 所以南道地論師認為阿梨耶識與心意識是不同的 十地經論 屬於世親唯識學早期的著作, 屬於較不成熟的作品, 以 阿梨耶識 為例, 充滿了許多矛盾 不統一的現象, 讓後代祖師無所適從, 因而分裂為南北二派 ( 一 ) 心意識 世親在 十地經論 中曾提及 十地經 所說的心意識, 並以 十地經 所無的阿梨耶識一語加以說明, 因而後代祖師在詮釋時認為阿梨耶識與心意識是不同的 由於世親未將阿梨耶識定位為第八識, 所以祖師對於 心意識 一詞產生了不同看法 法上( ) 慧遠為早期的南道地論師, 皆有 十地經論 之注疏留存, 但可惜皆不完整 法上對 十地經論 之注疏為 十地論義疏, 只剩下近代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殘卷, 包括卷一及卷三共兩卷, 36 慧遠對 十地經論 之注疏為 十地經論義記 原為七卷, 每卷各分本末, 故以十四卷本行世 但第九卷至十四卷已佚失, 現僅存八卷, 其內容只有初地至三地的部分 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卷 1, 大正藏 冊 43, 第 1831 號, 頁 608 上 參見 演義鈔 卷 15, 大正藏 冊 36, 第 1736 號, 頁 114 中 收入於 大正藏 冊 85, 第 2799 號, 頁 761 上 中 十地經論義記目次 : 卷第八, 卷第四末, 自第三地至同地竟 卷第九 ( 至 ) 卷第十四, 卷四本 ( 至 ) 七末, 佚失論卷第六, 第四地已下釋 ( 卍新纂續藏 冊 45, 第 753 號, 頁 22 下 17-20)

15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15. 在 十地經論 中, 心意識 一詞出現五例, 法上係以阿梨耶為第七識, 慧遠則以阿梨耶為第八識, 但兩者皆將心意識配屬於前七識 本文依據法上 慧遠之說法, 將 心意識 解讀為七六五識, 茲分述如下 : 1. 論曰 : 菩薩盡者, 法身離心意識, 唯智依止, 如經 : 法身智身 故 (125 中 下 ) 2. 經曰 :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 : 為無明癡闇蔽其意識 ; 常立憍慢幢 ; 墮在念欲渴愛網中 ; 隨順欲漏 有漏 無明漏, 相續起心意識種子 論曰 :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者, 邪見有九種 : 一者 蔽意邪見, 如經 為無明癡闇蔽其意識 故 ; 九者 心意識種子邪見, 如經 隨順欲漏 有漏 無明漏, 相續起心意識種子 故 (142 上 ) 3. 經曰 : 是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 無所貪著, 如虛空平等, 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是名得無生法忍 論曰 : 次示現行遠離報分別境界想, 攝受分別性想故 如經 是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 故 想者遠離障法想, 非無治法想, 彼治想 (179 中 下 ) 4. 經曰 : 佛子! 譬如生在梵天, 欲界煩惱一切不行 如是佛子, 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 一切心意識等不行, 一切佛心 菩提心 菩薩心 涅槃心不行, 何況當行世間心? 論曰 : 生梵天喻者, 於下地心一向不行得報地故, 此說遠離勝, 如經 佛子! 譬如生在梵天 乃至 何況當行世間心 故, 是中順行不順行二分心等, 佛等不行故 是中順行者, 順行分中心等不行故, 如經 一切心意識等不行 故 ; 是中不順行者, 不順行分中佛等不行故, 如經 佛心 乃至 涅槃心不行 故 (179 下 180 上 ) 5. 經曰 : 是菩薩如實知眾生諸心種種相 : 心雜相 心輕轉生不生相 乃至無量百千種種心差別相, 皆如實知 論曰 : 是中心行稠林差別者, 心種種差別異故, 如經 是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 故 彼心種種相, 有八種 : 一 差別相, 心意識六

16 .16.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種差別故, 如經 心雜相 故 (187 上 ) 以上五例中, 心意識 一詞, 只出現在 十地經 之二至四例共三次, 而 十地經論 則出現五次 第一例, 世親並沒有對心意識三識詳細說明, 法上 慧遠皆依 楞伽經 之說法, 採取第七識名心, 第六識名意, 第五識名識 38 第二例, 凡夫心墮邪見有九種, 前五種說明無明, 次三種說明行, 後一種說明識 根據 十地論義疏 十地經論義記 的說法, 經中多說以業為種子, 只能生苦果樂果 ; 此處以心意識為種子, 是就因緣體性或本性而言, 一切生死皆由心起 但 十地論義疏 之因緣體性為識的種子, 第七識為本識阿梨耶識是六識心的根本, 即生死的根源 ; 十地經論義記 則以心意識三者名異而實同, 識為種子, 真心即種子, 即第八識 39 第三例, 離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 包括二種 : 一為離報心境想分別, 即行遠離, 詮釋第七識之 心 ; 二為離方便心憶想分別, 即攝受分別性想, 詮釋第六 五識之 意 識 第四例, 順行不順行二分心等, 即將一心分為染淨, 順行即世間心, 菩薩住於八地不動地, 一切染心之心意識皆不現前 ; 不順行即出世間心, 一切淨心之佛心 菩提心 菩薩心 涅槃心, 亦不現前 此句中, 心意識是指七 六 五等三識 第五例, 心意識六種差別, 心及意識共六種, 亦即第七識的心為 38 十地論義疏 卷 1: 法身者法性身, 心者第七心, 意者第六意, 識者五識識 故 楞伽經 云 : 心為採集主, 意為廣採集, 現識分別五, 離此七種, 識轉為智, 故云唯智依止 ( 大正藏 冊 85, 第 2799 號, 頁 763 下 23-26) 十地經論義記 卷 1: 若依 楞伽 別就五識 六識 七識以分三種, 如彼經中第七妄識集起之本說名為心, 第六意識遍伺諸塵說以為意, 五識之心了別現境說名為識 ( 卍新纂續藏 冊 45, 第 753 號, 頁 44 中 21-23) 39 參 十地論義疏 卷 3, 大正藏 冊 85, 第 2799 號, 頁 772 上 十地經論義記 卷 3, 卍新纂續藏 冊 45, 第 753 號, 頁 106 中 韓鏡清云: 識種為一切生死本性之因起 識為種子, 即識能生起 亦可就真而論, 則真心即種子;則真心即差別之功能 心意識三者同實異名, 所同之實即真心也, 真心始實為一切法生起之本 即所謂生死涅槃之根源也 ( 淨影八識義述, 頁 362)

17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17. 總說之心, 分化而為第六識的意, 與前五識的識, 而有六種差別 所以此句之心意識, 為七 六 五三識 以上五例中, 前二例是依據法上 慧遠之說法, 其餘三例為第八 九地, 是二種注疏所亡佚的部分, 故筆者只能依據上下文脈來做分析 第一 三 四 五例之心意識, 是指妄心或妄識, 為七 六 五三識 ; 第二例之心意識種子, 法上為妄識, 亦即 十地論義疏 為七識, 慧遠為真識, 亦即 十地經論義記 為八識 ( 二 ) 阿梨耶識 十地經論 第六地云: 經曰: 是菩薩作是念,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論曰 : 但是一心作者,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 40 在 十地經 中, 將三界之本源, 歸結於 一心 世親之詮釋, 則強調唯識思想, 故其三界之一心, 是唯心所轉, 偏重於第一義諦之說明, 亦即清淨心的生起 世親的三界唯心之 心 是指阿梨耶識, 則將唯心思想予以唯識化, 而成為阿梨耶識緣起 在 十地經論 中, 只散見心意識及阿梨耶識之名稱, 可見當時阿梨耶識的定位尚未明確, 並無八識之名, 直至菩提流支所譯的魏本 入楞伽經, 才明示第八識為阿梨耶識 41 十地經論 中, 闡述阿梨耶識共有五例, 茲分述如下 : 1. 云何餘處求解脫? 是凡夫如是愚癡顛倒, 常應於阿梨耶識及阿陀那識中求解脫, 乃於餘處我 我所中求解脫 此對治, 如經 : 是菩薩作是念,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乃至老壞名死故 (170 下 ) 2. 復住報行成者, 善住阿梨耶識真如法中 (180 上 ) 40 十地經論 卷 8, 大正藏 冊 26, 第 1522 號, 頁 169 上 入楞伽經 卷 8: 言善不善法者, 所謂八識, 何等為八? 一者 阿梨耶識 ; 二者 意 ; 三者 意識 ; 四者 眼識 ; 五者 耳識 ; 六者 鼻識 ; 七者 舌識 ; 八者 身識 ( 大正藏 冊 16, 第 671 號, 頁 559 中 22-25)

18 .18.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3. 一者 報相, 名色共阿黎耶識生 二者 彼 阿黎耶識 因相, 是名色不離彼 阿黎耶識, 依彼 阿黎耶識 共生故 (142 上 ) 4. 一身生隨逐故, 眼等諸入門六種生集識, 同生隨逐故, 及阿黎耶熏故隨逐, 如經 開諸入門集相 故 (188 中 ) 5. 四 依彼阿黎耶識觀, 如經 大空三昧 故 ; 五 觀轉識, 如經 合空三昧 故 (172 中 ) 第一例, 世親責怪凡夫眾生愚癡, 執著自身為實我 外物為我所有, 甚至於小乘外道處追求解脫, 而不了解阿梨耶識和阿陀那識才是真正證得解脫之處 世親所說的 心 或 一心, 是指阿梨耶識或阿陀那識, 它是悟入出世間解脫之依據, 此處雖沒有明說其性質, 但蘊藏著清淨的含義 此處阿陀那識為阿梨耶識之異名, 故二者視為相同 42 第二例, 阿梨耶識為真如法, 所以是自性清淨心 第三例, 阿梨耶識與名色共生, 且共處不離, 則屬於染法 第四例, 一身生隨逐, 即是遍一身根識境 依六根集生六識, 使與同生, 依識緣塵熏本識, 成種時亦隨逐故 亦即阿梨耶識和六識, 是隨逐生起的生滅心, 故為妄識 第五例, 阿梨耶識為淨識, 觀轉識為妄識, 屬於真妄和合識 依 攝論, 除賴耶外, 其餘諸識統名轉識, 轉識不得為真淨, 所以為妄識 43 五例中, 第一 二例, 具有清淨的意涵, 歸為梨耶真識 ; 第三 四例, 皆為染污之意, 故歸為梨耶妄識 ; 第五例, 則為真妄和合識 從以上五例得知, 世親於 十地經論 中, 對於阿梨耶識的性質並無明確, 有真識 妄識, 或真妄和合識三種說法, 後來地論師則依據自己之 42 攝大乘論 卷 1: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那識 ( 大正藏 冊 31, 第 1592 號, 頁 97 下 2) 攝大乘論釋 卷 1: 於阿梨耶識中身種子具足故, 以是義故, 阿梨耶識亦名阿陀那 ( 大正藏 冊 31, 第 1595 號, 頁 158 上 15-17) 43 參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 ( 上 ), 頁 269 此種說法, 應較高峰了州所說的 阿黎耶識是一心, 屬真識, 而阿陀那識, 乃屬為妄才對! 更為恰當, 因為此處轉識未必是阿陀那識 ( 高峰了州, 華嚴思想史, 頁 68)

19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19. 理解, 各取其中一種做為立論之根基, 因而產生歧異爭端, 形成南北二道 此外, 世親將六地之十二因緣分為三種觀門 : 一 成答相差別 ; 二 第一義諦差別 ; 三 世諦差別 其中第一義諦差別的說明如下 : 論曰 : 云何第一義諦差別? 如是證第一義諦, 則得解脫, 彼觀故 經曰 : 是菩薩作是念,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論曰 : 但是一心作者,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 (169 上 ) 第一義諦差別的目的, 是為了證得第一義諦, 獲得究竟解脫 第一義諦差別, 是指 三界唯心之觀法, 又可從二個面向來說明 : 一 從客觀立場, 三界唯心, 即是第一義諦 ; 二 從主觀立場, 觀三界唯心才能證得第一義諦, 得到解脫 44 若從論書之文脈而言, 如是證第一義諦, 則得解脫, 彼觀故, 應屬於第二種立場, 觀三界唯心即觀法的實踐, 而證得第一義諦 為了與世諦差別的目的做區隔, 採取第一種立場, 三界唯心本身即是第一義諦, 其心為勝義諦的真心 四 法藏的唯心 法藏之唯心觀, 分為二部分, 一是承襲智儼的染法緣起, 一是十重唯識 染法緣起中, 法藏並無說明, 欲了解其內容只能回溯到智儼的原文中尋找 十重唯識之前五重乃是參考窺基的著作而建立, 後五重之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則是法藏之發揮 ( 一 ) 染法緣起 智儼於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 以下簡稱 搜玄記 ) 中, 將法界緣起分為二種 : 一 約凡夫染法, 以辨緣起 ; 二 約 44 參玉城康四郎, 唯心的追究, 華嚴思想, 頁

20 .20.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菩提淨分, 以明緣起 45 亦即染法緣起與淨法緣起 法藏承襲了智儼的二種緣起, 又增加了 染淨合說, 而發展成三種緣起 六十 華嚴. 十地品 的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 十二緣分, 是皆依心 之唯心與緣起的名句, 出現在染法緣起中, 故本文只介紹染法緣起的部分 法藏的三種緣起, 各有四門, 其中染法緣起之四門為 : 緣集一心門 攝本從末門 攝末從本門 本末依持門 46 只是法藏並沒有對每一種緣起之四門解釋, 只以 並如別說 來表示, 可能是指智儼 搜玄記 的記載, 所以欲了解其內容, 只有回溯到智儼的原文中 智儼將染法緣起分為二門 : 緣起一心門 依持一心門 緣起一心門又分為三門 : 真妄緣集門 攝本從末門 攝末從本門 47 智儼的緣起一心門的真妄緣集門, 相當於法藏的緣集一心門 所謂的真妄緣集門, 是指十二因緣是真妄和合而成 ; 攝本從末門, 是指十二因緣是無明的妄心所造作 ; 攝末從本門, 是指十二因緣是真如心所造作 智儼的依持一心門, 相當於法藏的本末依持門, 指第六 七識, 皆依阿賴耶識而成立, 十二緣生亦依阿賴耶識 緣起一心門與依持一心門是相對的, 其相異處 : 緣起一心, 染淨即體, 不分別異 ; 此依持門, 能所不同, 故分二也 48 緣起一心門, 指心外無別法, 染淨為一體, 不可區分 ; 依持一心門, 指阿賴耶識是所依, 六 七識為能依, 故有能所依持之不同, 此一心即第八識阿賴耶識 ( 二 ) 十重唯識 法藏雖然沒有對染法緣起做解釋, 但在詮釋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等句子, 則與染法緣起有關 : 第二 就一心所攝中, 亦四門同前 初約經分二 : 先明心作三界, 是約集起門 ; 後明心持十二, 是約依持門 前中言三界虛妄 45 搜玄記 卷 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2 號, 頁 62 下 參 探玄記 卷 1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頁 344 中 參 搜玄記 卷 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2 號, 頁 63 中 搜玄記 卷 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2 號, 頁 63 下 5-6

2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21. 但一心作者, 此之一文諸論同引證成唯識 今此所說是何等心? 云何名作? 49 以上之引文, 在 十地經 是配置於 一心所攝觀, 智儼則更改為 依止一心觀 依止一心觀, 以十二因緣為能依, 心者即梨耶心, 就此以題章, 即以梨耶緣起為此觀體 50 所以依止一心觀, 就是十二因緣是依止一心阿梨耶識而成立, 相當於 十地經論 世諦差別六觀的第一種染依止觀 智儼將法界緣起之染門, 分為緣起一心門與依持一心門二種 法藏將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歸為集起門, 相當於智儼的緣起一心門之三門 ; 十二緣分, 是皆依心 歸為依持門, 相當於智儼的依持一心門 所以法藏之一心所攝門, 乃是在詮釋法界緣起之染法緣起 智儼的染法之緣起一心門, 乃是依據如來藏思想, 此處的一心, 包括真心 妄心 真妄和合, 若依法藏之判教, 則為五教之終教 法藏又將智儼的緣起一心門之三門擴大為十重唯識, 成為五教中的始 終 頓 圓四教 : 今釋此義, 依諸聖教, 說有多門 : 一 相見俱存故說唯識 二 攝相歸見故說唯識 三 攝數歸王故說唯識 四 以末歸本故說唯識 五 攝相歸性故說唯識 六 轉真成事故說唯識 七 理事俱融故說唯識 八 融事相入故說唯識 九 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十 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51 十重唯識, 又名十門唯識, 乃唯識之十種層次, 來闡明一切諸法皆由一心所現, 故說萬法唯識, 它並不是十種心識, 而是一心有十種淺深的差別 法藏之十重唯識, 乃是依據 十地品 的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而來, 為何不直接稱 一心, 而稱 唯識 呢? 澄觀 宗密二位祖師就順著經 49 探玄記 卷 1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頁 346 下 上 1 50 參 搜玄記 卷 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2 號, 頁 64 中 探玄記 卷 1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頁 347 上 1 中 23

22 .2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文之原意, 而直接改為 十重一心 法藏不隨順經文而稱唯識之用意, 是為了和玄奘的唯識對辯而以唯識為大乘教的序門, 從而引進於華嚴的一心法界 所以, 十重唯識的名目雖是從玄奘系的唯識而來, 但其主要精神卻在華嚴家的一心法界 52 法藏之十重唯識觀之前五重, 乃是參考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的五重唯識觀, 以之為基礎而建立的, 這是無有疑議的, 學界間已有多篇論文之探討, 53 茲不再重述 至於後五重, 則是法藏所發揮的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 以上十重唯識觀中, 除了說明一心 ( 唯識 ) 之理外, 又與五教中的始 終 頓 圓具有對應關係 : 上來十門唯識道理, 於中初三門約初教說, 次四門約終教 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教中別教說, 總具十門約同教說 54 五教中的小乘教不談唯識, 故十重唯識只通於四種大乘教, 亦即 : 前三門為始教, 四至七門為終 頓教, 八至十門為圓教中的別教一乘, 而此十門是總顯圓教的同教一乘 以下先說明十重唯識的前三門與始教之關係 : 第一門相見俱存, 主張相對唯心論, 指主觀的意識 ( 見分 ) 與客觀的對象 ( 相分 ) 俱存乎一心 ; 第二門攝相歸見, 主張見分一分說, 攝相分而歸於見分 ; 第三門攝數歸王, 心所無獨立之自體, 依心王而起, 故歸於心王 前三門之初門為主觀意識與客觀對象間的對立關係, 第二門將客觀對象攝歸於意識作用, 第三門將意識作用攝歸於意識之實體 以上十重唯識之前三門, 為五教中大乘 52 參村上專精, 佛教唯心論概論, 頁 鎌田茂雄, 唯心と性起, 頁 方立天, 法藏, 頁 郭朝順, 從 十重唯識觀 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頁 釋道厚, 法藏 十重唯識觀 中的心識思想, 頁 但鎌田茂雄與方立天對於二者名目的對應關係有所不同 :(1) 鎌田茂雄 : 將窺基的 1 遣虛存實 2 捨濫留純 對應於法藏的 1 相見俱存 ; 3 攝末歸本 對應於 2 攝相歸見 ; 4 隱劣顯勝 對應於 3 攝數歸王 ; 5 遣相證性 對應於 5 攝相歸性 ( 頁 249)(2) 方立天 : 將窺基的前三重對應於法藏的 1 相見俱存 ; 4 隱劣顯勝 對應於 3 攝數歸王 ; 5 遣相證性 對應於 5 攝相歸性 ( 頁 218) 54 探玄記 卷 1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頁 347 中 28 下 2

23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23. 始教, 屬於法相唯識之阿賴耶緣起, 其所依之經論為 攝大乘論 解深密經 二十唯識 觀所緣論 莊嚴論 其次說明十重唯識的中間四門與終 頓教之關係 : 第四門以末歸本, 主張本識唯心說, 即前七識攝歸於根本識阿賴耶識 ; 第五門攝相歸性, 以上四種唯識觀, 是八識之相, 為真如隨緣所現, 故識之本性即如來藏 ; 第六門轉真成事, 真如之理隨染淨之緣, 而顯現八識心王 心所 相分 見分, 生成種種事相 ; 第七門理事俱融, 主張理事無礙唯心說, 指本體真如之理與現象諸法之事, 相互融攝 四至七門中, 第四門延續前三門的阿賴耶識思想, 被視為 意識性質的最後東西 ; 第五門則是溯源於阿賴耶識之本體如來藏, 為心的理體 ; 第六至第七門, 說明如來藏與隨緣之理事無礙 55 以上十重唯識之四至七門, 為五教中的大乘終教 頓教, 屬於如來藏緣起, 其所依之經論為 楞伽經 維摩詰經 密嚴經 勝鬘經 寶性論 起信論 但這四門中, 那幾門屬於終教? 那幾門屬於頓教? 法藏並未說明 此四門之大乘教說, 乃是由淺至深之次第關係, 第七門引用 大乘起信論 之一心開二門之經證, 再參照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之說明 : 約如來藏常住妙典, 名為終教 ; 又 起信論 中, 約頓教門顯絕言真如, 約漸教門說依言真如 56 可見 大乘起信論 這部論典中, 包括了終教與頓教 故四至六門為終教, 第七門為終 頓二教 最後說明十重唯識的最後三門與圓教之關係 : 第八門融事相入, 主張事事無礙相入, 乃就事之作用論其相入, 一入一切, 一切入一 ; 第九門全事相即, 主張事事無礙相即, 乃就諸事之體互為一體,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 第十門帝網無礙, 主張事事無礙之無盡義, 猶如因陀羅網相互映照, 一中有一切, 一切中的一復有一切, 重重無盡 後三門為五教中圓教的別教一乘, 屬於事事無礙法界之相入 相即 無盡義, 為 華嚴經 所說, 屬於華嚴的法界無盡緣起 55 參玉城康四郎, 唯心的追究, 華嚴思想, 頁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 大正藏 冊 45, 第 1866 號, 頁 481 下 5-7

24 .24.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以上十重唯識觀, 是站在圓教中同教一乘的立場, 故非華嚴圓教之特有的觀門, 故法藏云 : 上來所明通一部經, 非局此地, 又是約教就解而說 57 法藏在詮釋 十地品 之 三界唯心 一文中, 雖以始終頓圓四教十重唯識來說明, 但後三門之圓教唯識觀才是真正代表華嚴思想 故此十重唯識觀並不限定於第六現前地的三界唯心, 而是將三界唯心的意義擴大了, 它可以用來貫穿整部的 華嚴經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 強調十重唯識皆依於一心, 若無本識心, 則一切法不成 但此十重唯識是約教就解而論, 亦即此十重唯識觀之解說並不等於修觀系統, 而法藏所說之 華嚴三昧章 中, 另有十重觀行內容, 但考察其名異實同之 華嚴發菩提心章, 並無十重之觀行 58 但有日本學者提出, 發菩提心章 之 色空章 的十門, 即是華嚴十門止觀, 59 也有反對此說法者 探玄記 卷 13,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頁 347 下 根據 華嚴發菩提心章凡例 : 又如圓超 疏鈔錄 凝然 華嚴宗要義 永超 東域傳燈錄 及 高山寺藏目 等, 皆標為賢首撰也 世別有題為 華嚴三昧章 者, 然其文大同此章 今謂是乃後學誤以今章殘編為 三昧章 者耶? 然考世所題為 三昧章 者, 總無其文, 故知彼非其於 探玄記 所指者必矣 ( 華嚴發菩提心章, 大正藏 冊 45, 第 1878 號, 頁 650 下 上 6) 59 鎌田茂雄, 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 : 華嚴三昧章 與 華嚴發菩提心章 其文體幾乎相同, 華嚴三昧章 第四 色空章十門止觀, 相當於十重唯識觀 法藏 探玄記 卷 13, 十重唯識觀之觀行組織亦有十重, 如 華嚴三昧 中說, 即是指 華嚴三昧章 之 色空章十門止觀 ( 頁 ) 60 高峰了州, 華嚴思想史 : 義天錄 所謂 色空觀, 也許是 發菩提心章 表德第四 中的第四色空章 十門止觀? 法藏實踐門的觀法組織中, 普賢觀行法門, 或 華嚴十重止觀 等, 前後各以十門組織 前十門即 普賢觀行, 相當於 發菩提心章 之 色空章 的十門止觀 ; 後十門乃為開示初學菩薩的行法為旨趣 所以 發菩提心章 色空章 的十門止觀, 是普賢觀行, 並非華嚴十重止觀 ( 頁 )

25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25. 從法藏十重唯識觀中可知, 前三門為阿賴耶緣起, 中間四門為如來藏緣起, 最後三門為華嚴無盡法界緣起 可見, 此三種緣起中, 法藏最注重的為後三門華嚴圓教的事事無礙法界 法藏對於華嚴圓教之無盡法界緣起, 可分為二種 : 一為古十玄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之 唯心迴轉善成門, 此上諸義, 唯是一如來藏為自性清淨心轉也 61 法藏之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乃承襲智儼之古十玄, 其中唯心迴轉善成門, 是闡述唯心思想, 具有如來藏清淨心 二為新十玄 探玄記, 把古十玄的唯心迴轉善成門, 改為主伴圓明具德門 : 此圓教法理無孤起, 必眷屬隨生, 下云 : 此華有世界海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又如一方為主, 十方為伴, 餘方亦爾 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見, 主伴伴主圓明具德 62 主伴圓明具德門不再強調此心具有如來藏清淨心, 而是說明諸法的相即相入, 而成一大緣起, 故學界間大致的說法皆認為, 法藏改為主伴圓明具德門的用意, 是在突顯華嚴無盡緣起中的事事無礙法界 所以, 關於一心, 智儼是堅持如來藏系統的自性清淨心, 法藏則是要超脫以如來藏清淨心為主的 大乘起信論 範疇, 要以能證入 果上妙境 為究竟法門 唯有如此, 才能消除唯心性論的見解, 而廓徹於事事無礙 63 所以, 法藏在建構法界緣起的初期為古十玄, 乃承襲智儼的如來藏清淨心 ; 後期之新十玄, 乃自己所獨創的思想體系, 相即相入 重重無盡的事事無礙法界 五 澄觀的唯心 澄觀在 一心所攝門 之二門中, 不再承襲法藏的名稱, 而將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改為推末歸本門, 十二有支, 皆依一心 改為本末依持門 64 推末歸本門, 依相諦差別觀即為第二種 第一義差別 澄觀的唯心觀, 分為二部分, 一是相應心 不相應心, 二是十重一心 其中 61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4, 大正藏 冊 45, 第 1866 號, 頁 507 上 探玄記 卷 1,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頁 123 下 上 4 63 參楊政河, 華嚴哲學研究, 頁 參 華嚴經疏 卷 40,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5 號, 頁 806 中 10-12

26 .26.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相應心 不相應心 是引用 唯識論 的觀點, 所以是從法相宗的立場來說明 ; 十重一心 則是將法藏之 十重唯識 重新詮釋與發揮, 是站在法性宗的立場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心 澄觀於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 以下簡稱 演義鈔 ) 中, 引用了世親所作 般若流支所譯的 唯識論 之一段文字, 內容大致相同, 只是文字稍做增減而已 演義鈔 云 : 又復有義, 大乘經中說, 三界唯心, 唯是心者, 但有內心, 無色香味等外諸境界, 此云何知? 如 十地經 說 :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故, 心意與識, 及了別等, 如是四法, 義一名異 此依相應心說, 非不相應心說 心有 ( 二 ) 種 : 一 相應心, 所謂一切煩惱結使, 受 想 行等, 皆心相應, 以是故言, 心意與識及了別等, 義一名異故 二 不相應心, 所謂第一義諦, 常住不變, 自性清淨心故 言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是相應心, 今依法性, 故云第一義心, 以為能作 65 以上之引文, 大致與 唯識論 相同, 只有最後的句子 言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是相應心, 今依法性, 故云第一義心, 以為能作, 澄觀做了修改與添加 澄觀將一心分為二門, 相當於 大乘起信論 之一心開二門, 一心包括真如門 生滅門 前者是清淨, 後者是染污 ; 前者是出世間法, 後者是世間法 換言之, 相應心是與煩惱 受 想 行等相應之染污心, 不相應心是不與煩惱相應之自性清淨心 在 唯識論 十地經論 中, 三界唯心即是第一義諦, 歸於不相應心之清淨心, 但澄觀卻解讀為 相應心, 這並非是澄觀之解讀錯誤, 而是文本的本身就存在著混淆觀 65 演義鈔 卷 65, 大正藏 冊 36, 第 1736 號, 頁 525 上 28 中 9

27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27. 念 66 不管世親的三界唯心之觀點為何, 但澄觀認為法性宗比法相宗的 三界唯心 更為殊勝: 法性宗之三界唯心轉之 轉, 具有起作 ( 能作 ) 義, 及轉變義 所以法性宗之第一義心隨緣而有, 即為能作的一心, 是站在 能 的立場 ; 三界所有之心境, 皆通所作, 是站在 所 的立場 法相宗之第一義心, 只是所迷, 非是能作的一心, 只由三能變說明識的轉變過程 67 由以上相應心 不相應心之說明, 澄觀是將三界唯心的一心, 解釋為自性清淨心, 而從法相宗的立場, 轉移至法性宗的立場 ( 二 ) 十重一心 澄觀之 三界唯心, 是以三義十門來詮釋, 更可以證明其立基於法性宗的立場 華嚴經疏 云 : 云何一心而作三界, 略有三義 : 一 二乘之人, 謂有前境, 不了唯心, 縱聞一心, 但謂真諦之一 ; 或謂由心轉變, 非皆是心 二 異熟賴耶, 名為一心, 揀無外境, 故說一心 三 如來藏性清淨一心, 理無二體, 故說一心 68 三義之中, 第一義是二乘的說法, 主張心外之境為實有, 是由心轉變之意來解釋, 不是唯心說 第二 三義是大乘的說法, 將心分為阿賴耶識 如來藏, 主張唯識之心外無境, 以及如來藏之清淨一心為唯一心體, 屬於唯心說 以上 三界唯心 之三義, 又可展開為十門, 法藏稱為 十重唯識, 澄觀則更改為 十重一心 : 廣開有十 : 初之一門, 假說一心 二 相見俱存故說一心 三 攝相歸見故說一心 四 攝數歸王故說一心 五 以末歸本故說一心 六 攝相歸性故說一心 七 性相俱融故說一心 八 融事相入故說一心 九 令事相即故說一心 十 帝網無礙故說一 66 上註之引文, 大乘經中說三界唯心, 如 十地經 說 :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此是依相應心說, 而不是依不相應心說, 所以澄觀認為世親的三界唯心, 是指相應心 67 參 演義鈔 卷 65, 大正藏 冊 36, 第 1736 號, 頁 525 上 22 中 華嚴經疏 卷 40,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5 號, 頁 806 中 20-25

28 .28.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心 上之十門, 初一小教, 次三涉權, 次三就實, 後三約圓中不共 69 以上十門, 為澄觀的 十重一心, 以 假說一心 或 故說一心 結 尾 ; 不同於法藏的 十重唯識, 以 故說唯識 結尾 表 1: 法藏之 十重唯識 與澄觀之 十重一心 之差異 法藏 澄觀 五教 十重唯識 五教 十重一心 小教 假說一心 相見俱存故說唯識 相見俱存故說一心 始教 攝相歸見故說唯識 始教 攝相歸見故說一心 攝數歸王故說唯識 攝數歸王故說一心 以末歸本故說唯識 以末歸本故說一心 終 頓教 攝相歸性故說唯識攝相歸性故說一心終 頓教轉真成事故說唯識 理事俱融故說唯識 性相俱融故說一心 融事相入故說唯識 融事相入故說一心 圓中別 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圓中不共 令事相即故說一心 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帝網無礙故說一心 首先, 探討法藏與澄觀之十重名稱之差異, 共有五點, 茲說明如下 : 1. 此十重的名稱, 法藏是表示唯識說, 澄觀則改為一心說 2. 澄觀增加了法藏所無的二乘 假說一心 3. 法藏之第六項為 轉真成事, 澄觀則無此項 4. 法藏之第七項為 理事俱融, 澄觀則改為 性相俱融 5. 法藏之第九項為 全事相即, 澄觀則改為 令事相即 69 華嚴經疏 卷 40,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5 號, 頁 806 中 上 10

29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29. 其次, 考察其內容之差異, 共有十點, 茲說明如下 : 1. 三界唯心展開為十門, 法藏歸為集起門, 澄觀則歸為推末歸本門 2. 法藏是立於法相宗的立場來說十重唯識, 澄觀則是立於法性宗的立場來說十重一心, 強調 能作的一心 3. 法藏之十重唯識為同教一乘, 為五教中的終頓二教, 但澄觀之同教義又分為同實 同頓二義, 即同於終教 頓教, 以終 頓二教及別教中之一性一相之教義為同教 同教具有二義 : 終頓二教, 為一性一相的事理無礙, 為同教 ; 同中之別義, 針對別教中一性一相的事理無礙, 必歸於事事無礙, 猶如江水入海, 同一鹹味, 同彼終頓二教 70 李世傑則提出, 澄觀的同教是別義的同教, 以 行門為本, 易知為主 之表現而說的同教 從澄觀之同教義可知, 其五 六 七門之終頓教, 及後三門之圓教義, 皆以如來藏之清淨心為唯一心體, 亦即以 法性宗 的能作的一心, 為如來藏清淨心 5. 澄觀增加 假說一心, 而減少了法藏的 轉真成事 的目的, 是為了配合華嚴判教的五教, 以及四法界的次第 換言之, 澄觀增加了 假說一心, 是為了五教對辯, 以補足法藏所缺少的五教之 小乘教 ; 減少了 轉真成事, 是為了使十重唯識順應四法界的次第 72 假說一心 為小乘, 其餘九門為大乘之 實唯一心 6. 法藏之後三門, 為圓教中的別教 ; 澄觀則為圓教中的不共教, 是唯心所現, 法性融通 7. 第八門融事相入, 法藏以 理性圓融無礙, 以理成事, 事亦鎔融, 互不相礙 澄觀則以 心性圓融無礙, 以性成事, 事亦鎔融, 不相障礙 8. 法藏之第九門 全事相即 云 : 依理之事, 事無別事, 理既無此彼之異 澄觀之 令事相即 云 : 依性之事, 事無別事, 心性既無彼此之異 法藏第八 九門顯示事事無礙的 理性 理, 澄觀則改為 70 參 演義鈔 卷 10, 大正藏 冊 36, 第 1736 號, 頁 71 上 參李世傑, 華嚴哲學要義, 頁 參村上專精, 佛教唯心論概論, 頁 204

30 .30.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心性 性 代替, 顯示其對於 一心 的宣揚 9. 法藏以緣起門建立為主, 從一心的本源而顯現萬象 ( 從本垂末 ), 澄觀乃以性起門趣入為主, 一切萬象即是一心 ( 總該萬有一心 ), 法藏以所流為主, 澄觀以所自為主 法藏之十門, 是 約教就解而說, 是站在解的立場, 而澄觀的 隨一一門, 成觀各異, 可以虛求 則是站在觀的立場, 義解即是觀行, 或教理即是觀行 法藏對於十重唯識, 分為阿賴耶緣起 如來藏緣起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 這三種緣起中, 法藏最注重後三門華嚴圓教的事事無礙法界之法界緣起 澄觀對於十重唯心的說法, 分為阿賴耶緣起 如來藏緣起, 將第五至十門之終頓教 圓教, 歸為 法性宗 的能作的一心, 為如來藏清淨心 澄觀所說之後三門的圓教, 是同中之別義, 即別教中一性一相的事理無礙, 必歸於事事無礙, 所以澄觀更加強調事理無礙是事事無礙之理論依據 而且法藏對此十門, 站在 解 的立場, 作為其組織的基礎依據 ; 澄觀則注重觀法的實踐, 更加突顯在事理無礙的基礎上, 才能趣入事事無礙 74 所以, 法藏之事事無礙的立場, 到了澄觀有所轉向, 有偏向事理無礙靠近的傾向, 較不強調事事無礙, 而是強調事理無礙是趣入事事無礙之理論依據, 注重自性清淨心 由此可知, 澄觀在突出事理無礙之時, 仍保留了華嚴事事無礙的最高境界, 發展到宗密時期, 他已把判教理論徹底視為會通禪教的工具, 別教一乘的華嚴幾乎已成空洞的口號, 教三種之 真心即性教 ( 華嚴宗 = 如來藏佛教 ), 與禪三宗之 直顯心性宗 ( 洪州宗 荷澤宗 ), 其心性貫穿了 起信論 的性覺思想, 起信論 的一心之事理無礙的立場, 成為無所不包的本源 75 所以, 澄觀 宗密二位祖師, 比法藏更加重視事理無礙, 已由事事無礙之重心轉移至事理無礙 73 參李世傑, 華嚴哲學要義, 頁 參玉城康四郎, 唯心的追究, 華嚴思想, 頁 參王頌, 宋代華嚴思想研究, 頁 71

3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31. 六 結論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主要是討論 十地品 之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的三界唯心, 其本源歸結於 一心, 本文主要考察四個版本的說法, 包括 十地品 十地經論 之二部經論, 以及法藏 澄觀等二位祖師之說法, 探討此一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三界 一詞, 在原始佛教及部派時期, 尚未歸結為一心所作, 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的 十地經 或 華嚴經. 十地品 中, 三界唯心 思想才成立 本文將 十地品 分為四種心 : 一般心理意義之 心 ; 修行主體 樞要之 心 ; 法性空寂 幻化不實之 心 ; 如來藏之 清淨心 十地品 之四心中, 三界唯心是第二種, 是修行主體 樞要之心, 此心屬於主體性及唯心無境觀 世親在 十地經論 中曾提及 十地經 所說的心意識, 並以 十地經 所無的阿梨耶識一語加以說明, 因而後代祖師在詮釋時認為阿梨耶識與心意識是不同的 在 十地經論 中, 心意識 一詞出現五例, 其中一 三 四 五例之心意識, 是指妄心或妄識, 為七 六 五三識 ; 第二例之心意識種子, 法上為妄識, 慧遠為真識, 可見祖師之說法相左 世親的三界唯心之 心 是指阿梨耶識, 則將唯心思想予以唯識化, 而成為阿梨耶識緣起 在 十地經論 中, 闡述阿梨耶識共有五例, 第一 二例為梨耶真識, 第三 四例為梨耶妄識, 第五例則為真妄和合識, 可見當時對於阿梨耶識的性質並無明確, 有真識 妄識, 或真妄和合識三種說法 世親將六地之十二因緣分為三種觀門 : 成答相差別 第一義諦差別 世諦差別, 其中三界唯心是屬於 第一義諦差別, 此一心為第一義諦, 是真心 法藏之唯心觀, 分為二部分, 一是承襲智儼的染法緣起, 一是十重唯識 染法緣起中, 法藏並無說明, 欲了解其內容只能回溯到智儼的原文中尋找 智儼的緣起一心門之三門, 乃是依據如來藏思想, 法藏則用來詮釋 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 的集起門, 若依法藏之判教, 則為五教之終教, 屬於如來藏的清淨真心 法藏又將智儼的緣起一心門之三門擴大為十重唯識, 成為五教中的始 終 頓 圓四教, 以及阿賴耶緣起 如來藏緣起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 但後三門之圓教唯識觀才是真正代表華嚴思想

32 .3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澄觀的唯心觀, 稱為推末歸本門, 是從第一義諦來說, 分為二部分 : 一是相應心 不相應心, 二是十重一心 其中 相應心 不相應心 是引用 唯識論 的觀點, 所以是從法相宗的立場來說明 ; 十重一心 則是將法藏之 十重唯識 重新詮釋與發揮, 是站在法性宗的立場 澄觀對於三界唯心, 不論是從相應心 不相應心, 或十重一心的探討, 此一心皆指自性清淨心, 澄觀是將其置於如來藏思想的大乘終教之階位

33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33. 參考書目 一 佛教藏經 入楞伽經, 大正藏 冊 16, 第 671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十住經, 大正藏 冊 10, 第 286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十地經論, 大正藏 冊 26, 第 1522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十地經論義記, 卍新纂續藏 冊 45, 第 753 號, 東京 : 國書刊行會 十地論義疏, 大正藏 冊 85, 第 2799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正藏 冊 9, 第 278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正藏 冊 10, 第 279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2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5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大正藏 冊 36, 第 1736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大唐西域記, 大正藏 冊 51, 第 2087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大智度論, 大正藏 冊 25, 第 1509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成唯識論, 大正藏 冊 31, 第 1585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大正藏 冊 43, 第 1831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佛說十地經, 大正藏 冊 10, 第 287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法華經玄贊要集, 卍新纂續藏 冊 34, 第 638 號, 東京 : 國書刊行會 長阿含經, 大正藏 冊 1, 第 1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唯識二十論, 大正藏 冊 31, 第 1590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大正藏 冊 45, 第 1866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華嚴發菩提心章, 大正藏 冊 45, 第 1878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華嚴經探玄記, 大正藏 冊 35, 第 1733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漸備一切智德經, 大正藏 冊 10, 第 285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雜阿含經, 大正藏 冊 2, 第 99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攝大乘論, 大正藏 冊 31, 第 1592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攝大乘論釋, 大正藏 冊 31, 第 1595 號, 東京 : 大藏經刊行會

34 .34.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二 中日文專書 論文 川田熊太郎等 2003 華嚴思想, 李世傑譯, 臺北 : 法爾出版社 方立天 1991 法藏, 臺北 : 東大圖書公司 水野弘元 1990 原始佛教, 郭忠生譯, 臺北 : 菩提樹雜誌社 水野弘元 2002 佛教的真髓, 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嘉義 : 香光書鄉出版社 王頌 2008 宋代華嚴思想研究, 北京 : 宗教文化出版社 牟宗三 1984 佛性與般若, 臺北 : 台灣學生書局 李世傑 1990 華嚴哲學要義, 臺北 : 佛教出版社 村上專精 2004 佛教唯心論概論, 釋印海譯, 臺北 : 嚴寬祜基金會 坂本幸男 1976 華嚴教學の研究, 京都 : 平樂寺書店 高峰了州 1979 華嚴思想史, 釋慧嶽譯, 臺北 :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高楠順次郎 木村賢泰 1995 印度哲學宗教史, 高觀廬譯, 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文良 2006 澄觀華嚴思想の研究 心 の問題を中心に, 東京 : 山喜房佛書林 郭朝順 2003 從 十重唯識觀 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8, 頁 楊政河 1987 華嚴哲學研究, 臺北 : 慧炬出版社 劉貴傑 2010 華嚴哲學的唯心性質, 哲學與文化 37.12, 頁 3-21 鄧克銘 1997 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 臺北 : 文津出版社 韓鏡清 1978 淨影八識義述,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26, 張曼濤主編, 臺北 : 大乘文化出版社 鎌田茂雄 1978 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 東京 : 東京大學出版會 鎌田茂雄 1983 唯心と性起, 講座大乘佛教. 華嚴思想 3, 東京 : 春秋社 釋印順 1981 如來藏之研究, 臺北 : 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 1992 佛法概論, 臺北 : 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 1994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臺北 : 正聞出版社 釋道厚 2011 法藏 十重唯識觀 中的心識思想,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19, 臺北 : 華嚴蓮社

35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35. Development of Mind Only of Huayan School: Focus on Shidipin Shi, Zheng-Chi Doctor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Chinese, College of Arts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Sixth Stage of the Eighty Huayan Shidipin has a well-known statement: All in the three realms is nothing more than one s mind, from which all phenomena originates. But whether this one mind is true or false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debate among educational circles all the time. In the original and sectarian Buddhist periods this three realms theory had not been generalized to one mind yet. And not until in the Shidijing or Huayan Shidipin of Mahayana Buddhism period had the thoughts of three realms are mind only been established tightly. The theme of this text Development of Mind Only of Huayan School will investigate four version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times. First of all, the mind only of Shidipin is stated, which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origin of the three realms and the four kinds of minds in Shidipin. Secondly, mind only of Shidijinglun is stated, mainly probing into the mind and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mind, thought, perception and ālayavijñāna. Moreover, Facang s thoughts of mind only will be divided into polluted dharma dependent arising and Tenfold-vijñaptimātratā. Finally, Chengguan s viewpoints is divided into the corresponding mind, non-corresponding mind and Tenfoldone mind and expounded as well. Keywords: Shidipin, Shidijinglun, Facang, Chengguan, Mind only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55-272(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道厚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提要 : 華嚴宗集大成者唐朝法藏大師,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 以智儼 法藏為主 陳英善撰 提要 阿賴耶識, 乃是唯識學的核心思想, 以阿賴耶識作為生死流轉之所依, 且涅槃之證得亦不離阿賴耶識 在唯識相關的經論典籍中, 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較著重於生滅事法 妄染的角度來詮釋阿賴耶識, 而對阿賴耶識本身亦含有真淨的成分, 則以較曖昧的方式表達之 有關阿賴耶識是染? 淨? 染淨和合? 非染非淨? 在佛教諸經論中, 皆有論及 之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1 期 (pp.137-152):( 民 國 76 年 ), 臺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 (1987)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 7132 壇 經 與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 6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 現狀與問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 Reforms in China 林文軒 (Lin, Wen-Hsu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生 1 摘要 關鍵詞 : 權力下放 職能轉換 地方主義 部門利益 壹 前言 1 76 吉首大學學報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卷 第三期 書目文獻 1 2 二 獨著 / 編譯書目述評 (Auguste Comte,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卷 第三期 書目文獻 1 2 二 獨著 / 編譯書目述評 (Auguste Comte, ) 書目文獻 民國文人易君左著作述要 王兵 * 一 前言 (1899-1972) * 王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227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卷 第三期 書目文獻 1 2 二 獨著 / 編譯書目述評 1. 2. 3. (Auguste Comte,1798-1857) 1 2 1981 11 678 1961 2 228 書目文獻 民國文人易君左著作述要 4. 5. 6.

More information

heepwoh-cover

heepwoh-cover 2016-2017年度 enquiry@heepwoh.edu.hk PDF processed with CutePDF evaluation edition www.cutepdf.com 目 錄 一 本校辦學團體...P. 3 二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教育事工部組織架構...P. 3 三 願景 使命及核心價值...P. 3 四 辦學宗旨...P. 3 五 校徽 校訓...P. 3 六 校歌...P.

More information

5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第九地 The Avatamsaka Sutra The Ten Grounds The Ninth Stage 53 ( 第九地 ) dì jiǔ dì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shuō cǐ pú sà bā dì shí rú lái xiàn dà sh

5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第九地 The Avatamsaka Sutra The Ten Grounds The Ninth Stage 53 ( 第九地 ) dì jiǔ dì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shuō cǐ pú sà bā dì shí rú lái xiàn dà sh Homage to The Buddha's Flower Garland Sutra of Great Expansive Teachings and The Ocean-wide Flower Garland Assembly of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ná mó dà fāng guǎng fó huá yán jīng 華嚴海會佛菩薩 huá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Master of Arts in Buddhist Studies Term 2 Alternative Saturday, 9:30am-12:30pm,

More information

9 41-60 2004 12 * * 42 9 1 2 1619-1692 3 1 1996 152 2 1981 95 198 2000 38-47 3 1998 13 499 2 1 241-242 43 4 5 6 7 4 1982 147 5 1986 700 5 25 6 701 75 38 7 1 5 1027 44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59 16 1114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田村容子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田村容子** 中文摘要 近年 以抗戰時期的上海話劇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在中國相繼出版問世 但是另一方面 不僅僅局限於話劇 而對同時期的其它諸如京劇 平劇 文明 戲以及申曲 越劇之類的演劇形態也加以關注 並從這些劇種都在 抗戰時期的 上海 這一特殊歷史時空中並存共生這一視角出發所做的研究卻不多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1-26

1-26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26 20 1 91 6 * 1 2 20 1 1 2 1 1991 215 2 22 1999.1 173-186 23 2000.1 1-17 3 3 1. 2. 4 5 6 3. 7 3 1997 26 4 1973 3 5 4 216 6 4 161 7 1982 886 4 20 1 8 9 19 10 11 12 8 1961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疏

《華嚴經疏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28(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正持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提要 : 中國最早將佛典注疏運用科判方式呈現的是東晉道安,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手冊.docx

Microsoft Word - 手冊.docx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 春季班赴外交換生手冊 Outbound Exchange Student Handbook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el:+886-2-7734-1282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吳秉勳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摘 要 關鍵詞 : 三國演義 魯肅 人物形象 儒家 25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1 1973 2 3 1982 4 2000 5 1 19771271 21021973 1022-23 31071996 12 110-115 4 1982 01 71-75 5 20063 78-79

More informatio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330 330340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330 340, 2004 331 (1) (2) (3) (4) (5) (6) (7) 1. (8) 332 2. (9) (15) 333 3. (10) 4. 334 (11) 335 (12) (13) 1. 336 2. (14) 3. 337 4. 5. 6. 338 1. 69 2. 321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翻轉教學在圖書館的應用 2016 BETT 2015 貳 翻轉教學之意涵 N e w M e d i a Consortium NMC The NMC Horizon Report :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4

翻轉教學在圖書館的應用 2016 BETT 2015 貳 翻轉教學之意涵 N e w M e d i a Consortium NMC The NMC Horizon Report :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4 專題論述 翻轉教學在圖書館的應用 壹 前言 1 Br it ish E ducat iona l Tra i n i ng a nd Technology Show BETT The NMC Horizon Report :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600 BETT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Summit 2015 MOOC 2016 Flipped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立 論 年 六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女 路 路 力 臨 玲 老 不 若 不 識 年 六 歷 行 來 參 論 說 說 歷 狀 年 錄 料 行 料 料 年 列 異 力 識 論 若 Research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兩岸社區發展與社區交流之研析 專題研究 兩岸社區發展與社區交流之研析 A Stud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張峻豪 * (Chang, Chun-Hao)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摘 要 關鍵詞 : 社區 社區發展 社區交流 兩岸關係 基層民主 * 47 PROSPECT

More information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17 期 壹 前言 ( )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17 期 壹 前言 ( ) 從為民喉舌到探求民瘼 - 臺灣省議員與省諮議員的重要提案與議題淺析 (1959 2010) 從為民喉舌到探求民瘼 - 臺灣省議員與省諮議員的重要提案與議題淺析 (1959 2010) 王靜儀 *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 摘 要 1959 4 30 615 1959 1998 13 關鍵詞 : 臺灣省議員 臺灣省諮議員 重要提案 74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17 期 壹 前言 1951 1950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 92 1 冃 3 92 5 30 *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1498-1583),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ekiang, who was very much concerned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292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3 期

292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3 期 BIBLID 0254-4466(2010)28:3 pp. 291-324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3 期 ( 民國 99 年 9 月 ) * 1930 關鍵詞 : 1930 1900-1950 1744-1832 1 2009 7 24 2010 3 312010 8 11 * 1 2009 291 292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3 期 38 2008 1789 1730-1797 2 156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Schoenfeld Sternberg Krutetskii I II An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of Gifte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General Intelligent Ability Huang Chia-Chie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More information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34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2008 3 7 2009 10 21 * ** NSC 96-2411-H-006-007-MY3 1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1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More information

澳門政治發展的遞嬗 : 以 2013 澳門立法會選舉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貳 2013 年澳門立法會選舉

澳門政治發展的遞嬗 : 以 2013 澳門立法會選舉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貳 2013 年澳門立法會選舉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3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澳門政治發展的遞嬗 : 以 2013 澳門立法會選舉為例 Macao s Gradual Chang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Legislative Assembly Election 2013 as An Example 董致麟 (Tung,Chih-Li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澳門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嘉 大 教 育 研 究 學 刊, 第 2 5 期 : 9 5-1 1 7 2 0 1 0 國 立 嘉 義 大 學 蔡 元 教 隆 育 朱 學 啟 系 華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學 校 課 後 補 習 經 驗 初 探 蔡 元 隆 朱 啟 華 衛 生 系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探 討 臺 灣 日 治 時 期 (1927-1945 年 ) 初 等 學 校 ( 含 小 學 校 公 學 校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76 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 華嚴法界觀緣起觀的超越意義 ㆒項 擬世界觀 的建構 提要 就佛教理論發展而言, 謂華嚴宗為㆒高峰, 實不為過 然由佛法基本義而法界大義, 其間實已歷經多重意理之轉折, 以及實踐修為的具體意念 因此, 本文將以華嚴法界觀為基本論題, 探索其 之宗教意義與哲學意義, 並針對其與實有論之世界觀相對應之部分, 進行必要的對比, 而後由對比㆔義 ( 差異性 發展性與目的性 ),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11-130( 西元 2010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 以 五教章 為主 釋正持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提要 : 法華經 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More information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21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6,20,21-38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曾進豐 摘 要 本文首先透過鳥瞰 貝葉 詩集 宏觀整體取材與思想流動 釐清詩人 美感經驗及創作基調 其次 聚焦 貝葉 組詩 就 取象 與 鑄意 兩 大 面向來 開展 探討 貝葉 組詩 典故 意象之 運用 細分 為 佛 學典故 意象 神話 聖經典故意象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七屆畢業論文 華嚴教判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 : 蔡伯郎先生 研究生 : 鄭德承撰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 綜觀人類古今中外思想之發展, 無不隨著歷史之遷移而改變, 或是融合 或是創新 或是被取代, 而這種思想在歷史上的轉化, 正是人類歷史的特徵之一 佛教做為人類重要思想的一環, 自亦不能避免其在歷史上的影響與轉變 因此在整個佛教思想史上,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59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 霍 力 岩 ** 李 敏 誼 摘 要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現 代 化 走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其 中 經 歷 了 四 次

More information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新編京劇 狐仙故事 Fox Tales 趙雪君* Chao, Hsueh-Chun 戲劇學刊 第十四期 頁203-245 民國一 年 臺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TAIPEI THEATRE JOURNAL 14 2011 : 203-245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收稿日期 2011.3.13 通過日期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72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72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六 期 頁 27-52 民 國 97 年 12 月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總 督 府 民 政 部 殖 產 局 附 屬 林 業 試 驗 場 之 建 立 以 人 事 結 構 及 研 究 事 業 為 中 心 * 吳 明 勇 摘 要 西 元 1911 年 設 立 之 林 業 試 驗 場, 為 近 代 臺 灣 第 一 個 以 林 業 試 驗

More information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 123 戰後初期臺灣土地接收的糾紛 以更改日式姓名的臺人遭遇為例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Abstract By Ho Fung-jiao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47-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1376-1383 * 1310-1381 1357-1402 2008 11 3 2009 10 21 * 147 14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3 1 1993 164 John Dardess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92 12 1 34 氣 身 體 與 政 治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的 政 治 思 想 分 析 林 俊 宏 * 摘 要 關 鍵 詞 : 氣 精 神 老 子 身 與 國 愛 氣 養 神 前 言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 期 92 年 9 月 1 日 通 過 日 期 92 年 11 月 4 日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十地品 之悲智雙運 指導教授 : 高明道老師 學生 : 陳宏怡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壹 緣起 觀察思維, 在生活與工作中是極為重要的生命課題, 接受過佛法薰陶後, 才知道我的生命意義是在追求生活智慧, 目地是看清楚 我 的真面目 在環境變遷的人 事 物裏, 觀照自己才得以更了解自己 深知這個由業而成的色身, 唯有佛法的教育, 才會更有價值, 於是在九一年七月再度回到華嚴蓮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第一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 陳一標 2003.10.05 提要 :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以行布與圓融來看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之起信 釋演惠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 大智度論 云 :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此處的信不是一般的仰信, 而是智信 而且證入一真法界的方式, 法藏認為有五門, 第一就是要有信 入法界品 其主要人物為善財童子, 以及他的啟信老師文殊菩薩, 兩者都含有信的寓意 善財童子在過去世中, 就已深種善根,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1 1 34 林 逸 論 林 量 錄 歷 錄 數 行 行 行 類 理 林 便 老 林 行 來 論 1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s Sayings by Buddhism in Xi-Yi Lin s Verb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Min-Chie Chiu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清 代 詞 論 中 的 比 興 寄 託 說 析 論 1 以 雲 間 陽 羨 浙 西 三 大 詞 派 為 探 究 中 心 本 文 發 表 於 2010 年 6 月, 彰 師 大 國 文 系 彰 師 大 國 文 學 誌 第 二 十 期, 頁 7-58 黃 雅 莉 摘 要 比 興 寄 託 說, 在 傳 統 詵 學 中 有 著 悠 久 的 歷 史, 詞 作 為 一 種 娛 樂 文 學, 原 本 並 沒 有

More information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2006 6 211 238 211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belief in Ji-Gong

More information

335-365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中 正 漢 學 研 究 2012 年 第 一 期 ( 總 第 十 九 期 ) 2012 年 6 月 頁 111~134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111 從 哀 傷 到 哀 而 不 傷 : 陳 子 昂 與 張 九 齡 的 感 遇 詩 對 比 研 究 * 丁 涵 摘 要 在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語 境 中, 一 個 主 題 的 奠 立 往 往 需 要 歷 時 彌 久, 而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讀 大乘三系概觀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37 ~ p.149) 讀 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講義 4 1 目次 釋貫藏敬編 2012.6 引言...2 一三宗立名...2 ( 一 ) 三宗的分別與三宗的了不了義, 是不同件事 ; 應以三宗的本義說三宗的差別...2 ( 二 ) 三宗的立名...2 1. 沒說 法體, 是說 所宗依的法則, 依此分為 性空 虛妄 真常 三系...2

More information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摘 要 第 一 章 緒 論 蔡 珠 兒 是 一 九 九 年 代 崛 起 的 散 文 家, 近 人 研 究 多 其 以 飲 食 書 寫 為 主, 而 忽 略 其 散 文 其 他 面 貌, 本 論 文 檢 視 其 散 文 的 意 義 與 價 值 本 章 主 要 詳 明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摘 要 第 一 章 緒 論 蔡 珠 兒 是 一 九 九 年 代 崛 起 的 散 文 家, 近 人 研 究 多 其 以 飲 食 書 寫 為 主, 而 忽 略 其 散 文 其 他 面 貌, 本 論 文 檢 視 其 散 文 的 意 義 與 價 值 本 章 主 要 詳 明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鍾 正 道 先 生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研 究 生 : 謝 舒 怡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四 年 七 月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摘 要 第 一 章 緒 論 蔡 珠 兒 是 一 九 九 年 代 崛 起 的 散 文 家, 近 人 研 究 多 其 以 飲 食 書 寫 為 主, 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107.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107.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1 期 (pp.155-179):( 民國 87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1, (1998)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 7132 慧思與智者 意識說之探討 陳英善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More information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全 身 的 毒, 癌 自 然 會 消 失 而 癌 症 的 起 因 為 何? 當 我 們 身 體 部 分

More information

1邱敏捷-人文.indd

1邱敏捷-人文.indd 39 2 94 1 27 1 1 1893 1964 2 3 NSC93 2411 H 024 003 1 80 2 76 878 3 80 12 21 59 2 4 437 495 5 6 7 343 413 8 4 72 12 3649 5 5568 6 7 147 167 334 416 8 6 91998 2 280 3 9 10 11 1990 1847 2073 2778 4382 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第五節統獨篇 1990 220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53-60 1990 222 省籍 / 統獨 / 權術來解釋李郝現象之不當 1990 223 224 從 台灣乎? 中國乎? 分析李登輝之不當 225 paternalistic 威權體制的重返 提法之不當 226 19 16 227 1991 520 在這個時期的 李登輝 - 省籍 情結, 有其特定的右派傾向 228 17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Chinese Buddhism s Treatment of Zhaijiang Wang Tsui-L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

Chinese Buddhism s Treatment of Zhaijiang Wang Tsui-L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 2006 6 63 104 63 Chinese Buddhism s Treatment of Zhaijiang Wang Tsui-L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Chinese word zhaijiang is a

More information

穨1-林聖欽.doc

穨1-林聖欽.doc 1 39 92 11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 39, November. 2003 *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tudy of the Taiwanese christening culture: A case of Xuei-gia-liau, Xuei-gia Bau, Yan-Shui-Gang Ting in Japanese Rul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