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Transcription

1 唯識表解熊琬老師講義 唯識三十論頌 卷 1: 1.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 2 謂異熟 思量, 及了別境識 1 識所變 Vijñāna-pariṇāma. 能變 Pariṇāma. 異熟 Vipāka. 思量 Manana. 了別境識 Viṣaya-vijñapti.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3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2 阿賴耶識 laya-vijñāna. 一切種 Sarva-vījaka. [16] 不可知 Asaṁviditaka. [17] 執受 Upādi. [18] 處 Sthāna. 了 ( 別 ) Vijñaptika. 觸 Sparśa. 唯識學是以阿賴耶識為根本依, 阿賴耶者,Alaya 梵語, 藏的意思 是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無論八識以至心王 心所, 色法的種子都包含在內 舉凡根身 器界與種子俱由阿賴耶出 成唯識論 卷 2: 此識行相所緣云何? 謂不可知 執 受 處 了 了, 謂了別 ; 即是行相 識以了別為行相故 處, 謂處所, 即器世間 ; 是諸有情所依處故 執受有二 : 謂諸種子及有根身 諸種子者, 謂諸相名分別習氣 有根身者, 謂諸色根及根依處 此二皆是識所執受 攝為自體, 同安危故 執受及處, 俱是所緣 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 內變為種及有根身, 外變為器 ; 即以所變為自所緣 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此中了者, 謂異熟識於自所緣有了別用 此了別用見分所攝 3 -- 見分 ( 能緣 -- 了別 ) 我 ( 第七識 ) 阿賴耶識 ( 自證分 ) 根身 ( 五根 ) 相分 ( 所緣 -- 執受 ) 種子 -- 不可知 --- 器界 ( 五境 處 ) -- 種子 內變為種子 有根身阿賴耶識根身 --- 器界 ---- 外變為器界 賴耶相分 執受 ( 似在內 )-- 自所攝持的種子 -- 自所變現的根身 處 ---- 共所變現的界 1 (CBETA, T31, no. 1586, p. 60, a27-29) 2 (CBETA, T31, no. 1586, p. 60, b4-5) 3 (CBETA, T31, no. 1585, p. 10, a11-21) 1

2 (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 有根身者, 謂異熟識不共相 不共中不共即自根等 種成熟力故, 變似色根, 及根依處 ( 即扶塵根 ) 不共中共 即內 ( 四 ) 大種, 及所造色, 有共相種 共中共 成熟力故 4 總之, 唯識所謂 自變自緣 是也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卷 16: 有二種共不共 共二種者 一共中共 如山河等 二共中不共 如宅舍等 不共二者 一不共中不共 如自眼根 他不用緣故 二不共中共 如身中扶根塵 為他緣似故 5 如圖所示 : 八識的根身 器界 種子及共與不共 -- 共中共 --- 如山河 ( 如眾燈明各各徧似一 )-- -- 共 器界 -- 中不共 --- 如宅 衣 ( 鬼見猛火, 人見為水 --( 外變之疏相分 ) 共與不共 不共中不共 如眼等 不共 -- ( 即淨色根 ) -- 根身 ( 內變之親相分 ) -- 不共中共 如眼根等 -- ( 扶根塵 ) 成唯識論證義 ( 第 1 卷 - 第 3 卷 ) 卷 2: 一共中共變 : 如山河等 非唯一趣獨能用故 二共中不共變 : 如己田宅 及鬼見猛火, 人見為水之類 三不共中不共變 如眼等根, 唯自識依, 用之緣境, 非他依故 四不共中共變 : 如自浮塵根 他亦受用故 此中意言 : 由自種子為因緣故, 本識變為器世間相 言外大種 非心外法 且諸種子總有二種 : 一是共相, 二不共相 何為共相? 多人所感故 雖知人人所變各別, 名為唯識 然有相似共受用義, 說名共相 實非自變他能用之 若能用者, 此即名緣心外法故 又唯識義鏡云 : 共中共者, 多識同變, 名之為共 變已同用, 重名為共 又唯識鈔云 : 謂多趣有情識所變色, 同在一處, 互相涉入 其相相似, 4 (CBETA, T31, no. 1585, p. 11, a8-12) ( 內文, 參考日性相學聖典刊行會 新導成唯識論 卷 二頁三三 ( 八三 ) 所附圖表 ) 華藏法施會刊 1977 年 5 (CBETA, T43, no. 1829, p. 228, a21-25) 2

3 同共受用, 名共中共 初之共字, 約所緣緣 ; 後之共字, 約增上緣 即無主山河等是 若有主者, 即共中不共所攝 此言共相者, 即共中共也 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者, 天見天處, 人見人處, 鬼見鬼處等 此即共中不共, 雖各各別 而相相似 大千之處所無異, 如眾燈明各徧似一者 此釋共果同在一處, 不相障礙 謂外器相, 如眾燈明 共在一室, 各各徧室 ; 一自別, 而相相似 ; 處所無異 此如何知各各徧也? 一燈去時, 其光尚徧 若共為一, 是則應將一燈去已 餘明不徧 6 唯識三十頌講話 云 : 就是一一有情各自變作一一的器世界, 還以自己的所變為自己受用. 且在同一空間, 各變各的, 互相涉入互相雜住, 而不相障礙. 一一有情, 自識所變的一一不同的自識相分 好像一個室點千盞燈, 都能遍照全室, 光光相似, 互相涉入而不相障礙 7 水 人見為水魚見是窟宅天人見是琉璃餓鬼見是膿血 目連救母, 母墮餓鬼道目連施之, 入其母口則為火 業力使然 唯識所現也 前五識與第六識之分一 前五識 : 生理 直覺 ( 自性分別 ) 現在 淺 緣外 非恆非審二 第六識 : 心理 思辨判斷 ( 計度分別 ) 過未現 深 內外兩緣 審而非恆五無心位 : 熟睡 悶絕 無想定 無想報 滅盡定 末那 : 意根 ( 我執 ) 恆審思量第八識為我 識與第七識一 第六識 : 內外兩緣 審而非恆二 第七識 : 內緣 亦審亦恆第八識 : 內緣 恆而非審 五根與八識關係表 共中共 ( 山河 ) 共中不共 ( 田宅 ) 器界外 ( 疏所緣緣 ) -- 阿賴耶內 -- ( 親所緣緣 ) 根身 ( 五根 ) 第七識所執 ( 第六識所託 ) 不共中共 ( 扶塵根 ) 不共中不共 ( 淨色根 ) 6 (CBETA, X50, no. 822, p. 874, a2-24 // Z 1:81, p. 368, a6-b10 // R81, p. 735, a6-b10) 7 井上玄真著白湖旡言譯 唯識三十頌講話 109 頁 3

4 八識關係表 ( 意識 ) ( 末那 ) ( 阿賴耶 ) 五俱意識 第六識 第七識 第八識 不俱意識 --- 五識所緣 色聲香味觸 眼 前 ---- 耳 識 意 心 ---- 器界 五 -- 鼻 ---- 種子 識 舌 ( 意根 ) ---- 根身 ---- 身 眼耳鼻舌身 ( 如枝 葉 ) ( 如樹幹 ) ( 如樹根 ) ( 如土壤 ) 五識所依 外 內 -- 眼 見 -- 鼻 聞 耳 -- 見分 - 覺 -- 內親 - 舌 -- 根身 -- 知 -- 身 -- 意 -- 阿賴耶識 證自證分 自證分 地 - -- 山 -- - 相分 - 水 河 火 -- 外疏 -- 大 -- 器界 -- 風 - -- 地 內 外 根 境 識表 : 識 ( 心法 ) 根 ( 色法 ) 境 ( 色法 ) 眼識眼根色境 耳識耳根聲境 鼻識鼻根香境 舌識舌根味境 身識身根觸境 4

5 能取 所依 -- 根境 -- 所取 -- 依 所緣 取 -- 能依 -- 識 -- 緣 能緣 -- 識與根之別 : 種類 色 心不同 根 識之性不同 根 識之用不同 根 8 色法 -- 第八相分 無記 照境 ( 無分別 ) 識 心法 第八見分 善 惡 無記 緣境 ( 分別 ) 眼識九緣 ( 空 明 根 境 作意 第六 第七 第八 種子 ) 生, 耳識唯從八 ( 除空緣 ) 鼻 舌 身三七 ( 除空 明二緣 ), 後三五三四 第六 ( 根 境 作意 種子 ) 第七 ( 根本依 第八識 作意 種子 ) 第八 ( 第七 境 作意 種子 ) 生緣增上緣增上緣增上緣所緣緣增上緣增上緣增上緣增上緣親因緣 八識空明根境作意第六第七第八種子 眼識九 * * * * * * * * * 耳識八 * * * * * * * 鼻識七 * * * * * * * 舌識七 * * * * * * * 身識七 * * * * * * * 意識五 * * * * * 末那三 * * * 賴耶四 * * * * -- 五同緣意識 --( 一 ) 五俱意識 - ( 明了意識 ) -- 不同緣意識第六意識 五後意識 --( 二 ) 不俱意識 - -- 獨散意識 -- 獨頭意識 -- 夢中意識 -- 定中意識 -- 真帶質 第七識緣第八識 --- 非量帶質境 似帶質 六識外緣五塵比度分別 比量 8 法相唯識以認識分為四分 :1 見分, 即能緣 能照 -- 能認識者 2 相分, 即相狀, 為所緣 所照 所認識 3 自證分, 能證知見分緣相分之作用 ; 為認識的本體, 故又曰 自體分 4 證自證分, 乃自證分之再認知 5

6 -- 性境 ( 直覺 ) 見繩知繩 現量 繩 蛇喻 ---- 帶質境 ( 錯覺 ) 錯見繩為蛇 比量 -- 獨影境 ( 幻覺 ) 幻繩為蛇 非量 三 -- 性境現量 -- 三 -- 帶質境比量 -- 境 -- 獨影境非量 -- 量 意識 五同緣意識現量性境 --( 一 ) 五俱意識 -- 比量帶質境 ( 明了意識 ) -- 不同緣意識非量獨影境 -- 五後意識 --( 二 ) 不俱意識 散位現量性境 -- 獨頭意識 -- 夢中比量帶質境 -- 定中非量獨影境 -- 狂亂 據 成唯識論俗詮 卷 6 云 : 雖有別體 前根本之等流, 以同染故, 由煩惱為因, 此得有故 ; 故名隨煩惱 此二十下 : 釋小中大, 三種類別 謂自類俱起, 偏染二性偏諸染心, 此之三義皆具名大 具一名中, 俱無名小 二性者 : 不善性, 有覆性也 忿等十法, 各別起故, 闕自類俱起, 唯是不善, 闕徧染二性 既闕有覆, 不徧一切染心, 三義俱無 ; 故名小隨 無慚 無愧, 自類俱起 ; 具一名中 掉舉等八, 自類相望, 得俱起故, 不可名小 ; 於染皆徧, 不可名中 ; 既徧染心, 即具徧染二性, 三義皆具 ; 故名大隨 9 以上言, 隨煩惱, 乃是隨根本煩惱之相類等流, 且同係染心, 故名 二十個隨煩惱, 又有三分, 即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與大隨煩惱 其關係如表所示 :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卷 1: 前十小隨 強思分別 非任運故 隨惑二十 分小中大 由自類俱起 徧染二性 徧諸染心 於此三義 皆具名大 具一名中 俱無名小 言二性者 謂不善性 及有覆性 掉舉等八 於上三義皆具名大 無慚無愧 自類俱起 具一名中 忿等十法 各別起故 闕自類俱起 唯是不善 闕徧染二性 既闕有覆 不徧一切染心 三義俱無 故名小隨 10 各別而起 ( 唯是不善 ) 小隨煩惱 ( 行相粗猛, 強思分別, 非任運 ) 自類俱起中隨煩惱遍諸染心遍染二性大隨煩惱 ( 不善性及有覆無記 ) 9 (CBETA, X50, no. 820, p. 595, c22-p. 596, a7 // Z 1:81, p. 89, a7-16 // R81, p. 177, a7-16) 6

7 大隨 中隨 小隨煩惱之各有其體, 以表示之如下 : -- 忿 恨 惱 害 嫉 - -- 以瞋一分為體 --- 小隨 誑 憍 慳 以貪一分為體 --- 假法 覆 以貪瞋各一分為體 -- 諂 以貪痴各一分為體 --- 二十隨煩惱 ---- 中隨 無慚 無愧 實法 -- 不信 懈怠 惛沈 掉舉 散亂 ( 別有體 ) 大隨 放逸 ---- 以貪瞋痴懈怠各一分為體 失念 ---- 以念痴為體 --- 假法 -- 不正知 --- 以慧 痴各一分為體 --- 五蘊與百法 -- 色蘊 色法 (11 色法 ) 所認識之對象 (O)-- 受蘊 受心所 ---- 五蘊 -- 想蘊 想心所 -- 能認識之主體 (S) ---- 百法 無明分類 : 行蘊 -- 除受想外之餘 49 心所 -- 識蘊 八識心王 ---- 不相應行法 24 法 --- 六個無為法 一 相應無明 ( 第六識相應 ) -- 恆行不共無明 ( 與第七識相應 與我見 我慢 無明 ---- 我愛四大惑相應 ) -- 二 不共無明 -- ( 獨頭無明 ) -- 獨行不共無明 ( 與第六識相應 與貪等根本煩惱不相應 ): --1. 主獨行不共無明 2. 非主獨行不共無明 ** 不共無明 : 相應無明 之對稱 又作獨頭無明 即與其他貪等之本惑不相應而起之無明 在俱舍宗, 與貪等十隨眠不相應而起之無明, 稱為不共無明 唯識宗更分不共無明為二 : ( 一 ) 恆行不共無明, 指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無明 此無明乃一切凡夫無始以來相續不斷者, 與我見 我愛 我慢三大惑相應, 能障礙真義智 ( 二 ) 獨行不共無明, 指與第六意識相應, 然與貪等本惑不相應而獨行之無明 獨行不共無明復依與忿恨等隨煩惱, 而有俱起 不俱起之別 1. 主獨行不共無明 : 其與隨煩惱不俱起者, 稱之 ; 係與大隨八種惑 中隨二種惑俱起, 而隱其體用, 獨顯己之體用 10 (CBETA, X55, no. 890, p. 398, b15-22 // Z 2:3, p. 269, c15-d4 // R98, p. 538, a15-b4) 7

8 2. 非主獨行不共無明 : 反之, 與隨煩惱俱起者, 稱之 則與忿等之小隨惑俱起, 小隨惑之體用顯, 無明之體用隱 成唯識論卷五一 四分 -- 相分 ( 所認識之對象 - 所緣 ) 喻如鏡像 見分 ( 能認識之主體 -- 能緣 ) 喻如鏡光 自證分 ( 見相二分所依之體 ) 喻如鏡面 證自證分 ( 自證分之用 ) 喻如水銀 外 識相 -- 內 識性 -- 種子 ( 因 ) 起現行 ( 果 ) -- 種 -- 異類同時因果 -- 現現行 ( 因 ) 熏種子 ( 果 ) -- 熏 -- 習種子 ( 因 ) 引種子 ( 果 ) 同類異時因果 現行 ( 因 ) 引現行 ( 果 ) 二者交互為用 等無間緣 自覺層 覺前層 不覺層 種子六義 : 唯識宗謂諸法之種子生起須具備之六項條件, 稱為種子六義 ( 一 ) 剎那滅 : 謂諸識種子, 即, 則即滅, 剎那不停 ( 二 ) 果俱有 : 謂種子與現行同時俱起 ( 三 ) 恆隨轉 : 種子如水流般雖剎那生滅, 但同時也一直恆常隨著在相續不斷 ( 四 ) 性決定 : 謂種子中善 惡 無記等三性, 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其因果必相應 ( 五 ) 待眾緣 : 如種子必待如日光 空氣 水土 肥料 ; 必假眾緣而後成就 如眼識之種子須得空 ( 空間 ) 明 ( 明亮 ) 根 境等眾緣, 方得顯發 ( 六 ) 引自果 : 謂諸識各引自體果用, 非是色 心交互而成 如眼識種子作用時, 必引眼識種子為因對境 色塵種子亦然, 亦必引色種子為因, 無別引他體 熏習義 : 11 種子與種子間是屬於自類相生, 種 現之間的熏習屬 種子六義 中的 果俱有 11 唯識宗謂諸法之種子生起須具備之六項條件, 稱為種子六義 ( 一 ) 剎那滅 : 謂諸識種子, 即, 則即滅, 剎那不停 ( 二 ) 果俱有 : 謂種子與現行同時俱起 ( 三 ) 恆隨轉 : 種子如水流般雖剎那生滅, 但同時也一直恆常隨著在相續不斷 ( 四 ) 性決定 : 謂種子中善 惡 無記等三性, 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其因果必相應 ( 五 ) 待眾緣 : 如種子必待如日光 空氣 水土 肥料 ; 必假眾緣而後成就 如眼識之種子須得空 ( 空間 ) 明 ( 明亮 ) 根 境等眾緣, 方得顯發 ( 六 ) 引自果 : 謂諸識各引自體果用, 非是色 心交互而成 如眼識種子作用時, 必引眼識種子為因對境 色塵種子 8

9 義 色 心諸法俱有 種子, 在未作用時, 屬隱藏性者名之 如 : 電腦中的檔案資料 而 現行 是種子顯發時, 即發生作用時名之 如電腦叫出檔案, 顯現在螢幕上 種子除有記憶的功能外, 更有熏習的功能 即是種子與現行的熏習作用 當種子起現行的同時, 現行也同時熏習成新的種子 前種子為因, 現行為果 同時又以現行為因, 新熏成的種子為果 故曰 果俱有, 蓋 因果同時 俱有故 至前 後種子間的相生 相引, 則為 異時因果 種子之間為 剎那 ( 生 ) 滅, 在剎那 剎那生滅之相續不斷, 曰 恆隨轉 種子之關係, 有善因生善果, 惡因生惡果, 無記因生無記果 因與果之性質相同類, 故稱等流 故曰 : 性決定 而且種子的現行, 必待諸緣相合而成, 如眼識種子須得空 ( 空間 ) 明 ( 明亮 ) 根 境等眾緣, 方得顯發 ; 故曰 : 待眾緣 至於諸識各引自體果用, 非是色 心交互而成 如眼識種子作用時, 必引眼識種子為因對境 色塵種子亦然, 亦必引色種子為因, 無別引他體 故曰 引自果 以上六者, 是種子六義 種現為因果同時 ( 果俱有 ) 行現現行起熏子種種子 ( 本有之種 ) ( 新熏之種 ) 現行 現行 現行 現行 現行 現行 剎那滅種子 -- 種子 -- 種子 -- 種子 -- 種子 -- 種子 等無間緣 果俱有 恆隨轉 依生起分類 -- 依有 無漏分 -- 本有種 ( 本性住種 ): 阿賴耶識中一切法, 無論有漏 無漏種子 無始時來就法爾本具 -- 始起種 ( 習所成種 ): 阿賴耶識中一切法, 無論有漏 無漏種子是新熏產生 -- 有漏種子 三界六道眾生生死輪迴善 惡 無記等雜染種子 -- 無漏種子 大乘菩薩出世法生空無漏 法空無漏種子等, 修行證果的種子 業的分類 : -- 善性種 如十一善法種 依三性分 不善性種 如小隨煩惱種子 -- 無記種 如不定心所 工巧異熟等種子 亦然, 亦必引色種子為因, 無別引他體 9

10 -- 故思業依強弱分 不故思業 -- 善業依性質分 惡業 -- 無記業 -- 共業依共與不共分 -- 不共業 -- 順現法受業 ( 今世受報 ) -- 依時間分 順次生受業 ( 來世受報 ) -- 定業 -- 順次後受業 ( 再來世受報 ) 順不定受業 ( 不定那世受報 ) -- 不定業 八識的恆 審 1. 前五識 -- 非恆非審 ( 俱非 ) 2. 第六識 -- 審而非恆 ( 具一審 ) 審 3. 第七識 亦恆亦審 ( 恆 審兼俱恆 4. 第八識 恆而非審 ( 具一恆 ) ( 一 ) 五位百法百法明門論云 : 如世尊言, 一切法無我 何等一切法, 云何為無我? 1. 自相唯識 ( 一切最勝 ) 八識心王 相應唯識 ( 與此相應 ) 六位心所 -- 唯識相 --- 依他起性 3. 所變唯識 ( 二所現影 ) 十一色法 4. 分位唯識 ( 三位差別 ) 廿四不相應法 實性唯識 ( 四所顯示 ) 六無為法 --- 唯識性 圓成實性 三自性例 : 幻繩為蛇 1. 遍計所執性 妄 ( 如 : 蛇 ) 我法二執 依他起性 假 ( 如 : 繩 )----- 四位九十四法 -- 五位百法 3. 圓成實性 實 ( 如 : 麻 )----- 無為法 -- ( 真如無為 ) -- 遍計所執性 妄情 - 空 非有 - 三性對望中道 依他起性 --- 假有 -- 中道 -- 有 非空 - -- 圓成實性 ---- 真有 - 10

11 依他起性有染分 ( 有漏有為 ) 有淨分 ( 無漏有為 ), 故依他起是染淨的關鍵所在 另就唯識性言, 遍計所執性屬虛妄唯識性, 依他起性屬世俗唯識性, 圓成實性屬真實唯識性, 即第一義相 真實相 -- 情有 - 非空 遍計所執性 中道 -- 理無 - 非有 一性中道 假有 非空 依他起性 中道 -- 實無 -- 非有 真空 - 非有 圓成實性 中道 -- 妙有 -- 非無 -- 以上二者, 依言語詮顯, 故名 言詮中道, 若依無漏智觀之, 則言亡慮絕, 名 離言中道 < 一 > 乃印度唯識學派之重要主張, 我國法相宗之根本教義 謂一切存在之本性與狀態 ( 性相 ), 從其有無或假實之立場分成三種, 稱為三性 說明三性之各別為 無自性空 之道理, 則稱為三無性 係以解深密經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為根據而說者, 為印度唯識學派所主張, 後來成為我國法相宗根本教義之一, 亦為華嚴宗等所採用 三性又作三自性 三性相 三種自相 三相等 此三者即 : 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 三者略稱遍依圓 三無性又作三種無自性性 三無自性或三種無性等 三者即 : 相無性 生無性 勝義無性 ( 一 ) 法相宗之說 :(1) 遍計所執性 ( 梵 parikalpita-svabh va), 又作虛妄分別相 分別性 對於無實體之存在, 計執為 實我 實法 而起妄執之心, 此為 能遍計 其被識所計度之對境, 稱為 所遍計 換言之, 由此識與境, 而誤認心外有實體存在, 稱為遍計所執性 以其存在之相狀為迷心所現, 故為 當情現相 之法 從真理之觀點而言, 此性為無實在的 情有理無 之法, 與全無實體的 體性都無 之法 有關遍計所執性, 印度論師多有異說, 法相宗係採用護法之觀點 就 能遍計 而言, 安慧以有漏之全八識為能遍計, 護法則主張以第六 第七識為能遍計 就 所遍計 而言, 難陀視之為 實我實法 的 當情現相, 護法則以為是 依他起性 之 似我似法, 且以為從真如不可能成為迷情之對象而言, 則不能視之為所遍計 ; 但如從 依他起 存在之本體來說, 亦可稱為所遍計 此外, 就 遍計所執 而言, 安慧主張是見相二分, 而護法則認為於見相二分上, 依迷情所起之 當情現相 方為遍計所執 (2) 依他起性 ( 梵 para-tantra-svabh va), 又作因緣相 依他性 他, 即指由各種緣所生起之法 因是 緣合則生, 緣盡則滅 之法, 故如虛如幻, 而非固定永遠不變之實在, 故說 如幻假有 假有實無, 然此並非遍計所執而有之迷情, 而係藉種種助緣而生者, 亦即離妄情而自存之 理有情無 此性有染分依他起性與淨分依他起性之別, 染分指有漏的一切法 ; 淨分指無漏有為的一切法 然 淨分依他 11

12 是從遠離煩惱之意義而言, 淨分依他起性則包含在圓成實性中, 故染分依他即是依他起性 (3) 圓成實性 ( 梵 parini panna-svabh va), 又作第一義相 真實相 依他起性的真實之體 ( 真如 ) 乃遍滿一切法 ( 圓滿 ) 不生不滅 ( 成就 ) 體性真實 ( 真實 ) 者, 故稱圓成實 真如離一切相 ( 無相 ), 一切法之本體悉皆真實, 故為 真空妙有 ; 又此性僅能由覺悟真理之智慧而得知, 故為 理有情無 以上三性具有不即不離之關係 若以蛇 繩 麻三物為喻, 則愚人 ( 能遍計 ) 於黑夜中見繩, 信以為真蛇 ( 實我相之遍計所執性 ), 遂心生恐怖 ; 後經覺者 ( 佛 菩薩 ) 教示, 而知非蛇 ( 生空 ), 僅為似蛇之繩 ( 指依他起性之假有 ) 且更進一步了解實際所執著之繩 ( 實法相之遍計所執性 ) 亦不具實體之意義 ( 法空 ), 其本質為麻 ( 圓成實性 ); 繩 ( 依他起性 ) 僅為因緣假合, 由麻而成之形態 三無性乃根據佛之密意所立, 即基於三性之說, 又恐眾生執有, 故顯示三性各具空義 據成唯識論卷九, 三無性即 : (1) 相無性, 針對遍計所執性而立 眾生既於世間之相處處計著, 執為實有 ; 為除此妄執, 遂立 相無性, 謂一切法皆無自性 (2) 生無性, 針對依他起性而立 萬法乃從眾緣而生, 為虛假之存在 ( 緣生 ), 故其性質不定 而不若佛教以外之學派或凡夫認為是自然生, 故亦無如彼等所執之體性, 例如幻化之事物 (3) 勝義無性, 針對圓成實性而立 真如乃根本無分別智之對象 ( 殊勝之真理 ), 故雖為一切存在之真本質, 卻不受任何特定之性質所規定, 已離我執 法執, 猶如虛空一般 此三無性之中, 生無性 勝義無性 乃針對 依他起 圓成實 之二性而說無性, 故其體不能謂為空無 關於此二性依據何種觀點而說無自性, 日本法相宗有二說 據南寺所傳, 其體非無, 但因離我法二執, 故說意為無執 ( 執空 ); 據北寺所傳, 依他起性之體如幻, 圓成實性之體離相, 由此觀點而言, 可謂是虛假空 空寂空 故知二性之體乃超越有無之無 ( 體空 ) 又生無性之 生, 南寺所傳意指自然生, 而北寺所傳則解為緣生之意 由以上三性三無性之說, 而立 非有非空 之中道, 即三性具有不即不離之關係, 其中遍計所執性是情有理無,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是理有情無, 故合三性而明中道, 是為三性對望之中道 又三性各具情有理無 假有實無 真空妙有 ( 無相與真實 ) 等性質, 故設立每一性之中道, 稱為一法中道 又觀三性之存在為唯識無境, 稱為唯識三性觀 三性觀行 即遍計所執性為虛妄之唯識性, 圓成實性則為真實之唯識性 ; 依他起性為世俗之唯識性, 圓成實性則為勝義之唯識性 說明觀此三性之順序 方法者, 稱為五重唯識觀 此外, 悟入三性之順序有遍依圓 依遍圓 圓依遍三種 ( 二 ) 華嚴宗之說 : 法相宗係以一切事物性質與狀態之相異點, 即 性相隔別 之立場而立三性說 ; 對此, 華嚴宗則基於 性相圓融 之立場而論三性, 從根本上說, 認為一切存在 ( 諸法 ) 無非是真如所現 即 : 圓成實性之真如有 不變 與 隨緣 之二義 不變, 即遠離生滅變化之義 ; 隨緣, 即隨染淨之緣而各個存在 依他起性, 自其體上言, 是為真如, 以其超越生滅, 故為 無性, 然由因緣而生, 故為 似有 遍計所執性則由凡夫妄情誤執心外有實我實法之存在, 故為 情有 ; 然 12

13 其 我 法 之相, 於理不可得, 且因真如無妄染, 故為 理無 此不變 無性 理無三者, 稱為 本三性 ; 而隨緣 似有 情無三者, 稱為 末三性 至於三性之同異, 自本三性之意義言, 真如隨緣之一切現象 ( 諸法 ) 即真如, 故稱三性不異 ; 自末三性之意義言, 亦因真如隨緣而成為諸法, 故亦說三性不異 然就本三性 諸法即真如 末三性 真如即諸法 之意義而言, 則本末之三性, 其義不一 -- 十住 ( 含十信 ) 一 資糧位 ---- 十行位 -- 三賢位 --- 十回向 -- ( 順解脫分 ) -- 二 加行位 煖 頂 忍 世第一 ( 四善根 )-- ( 順決擇分 ) 菩薩位 三 見道位 ( 通達位 ) 初地 ( 觀喜地 ) 入心 -- 住心 -- 出心 -- 四 修道位 ( 修習位 )-- 七地 ( 遠行地 ) 以前八地 ( 不動地 ) 以上 -- 五 究竟位 金剛道 七信位, 破分別我執 初地位破分別法執 七地位破俱生我執, 十地位破俱生法執 轉識成智 : 憨山 八識規矩頌註 : 第六識順生死流, 具有分別 俱生我法二執, 若逆流還源, 亦仗此識 作我法二空觀 今轉識成智, 從觀行位入生空觀, 至七信位, 方破分別我執 從八信起作法空觀, 歷三賢位 (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 至初地, 方斷分別法執 故云 : 發起初心觀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 俱生二執方現, 故云現纏眠 纏曰 : 現行, 眠曰 : 種子 以俱生我 法二執, 乃第七識所執者, 七識無力斷惑, 亦仗六識入二空觀 至遠行地, 六識恆在雙空觀, 方破俱生我執 俱生法執永伏不起 至此六識方得純無淨無漏, 相應心所亦同轉成妙觀察智也 至八地無功用行, 則我執永伏, 法執間起, 故云 : ( 無功用行 ) 恆摧, 若此七識轉成無漏平等性智 在佛果位中, 現十種他受用身, 為十地菩薩說法 至第七識破俱生我執, 此識方得捨藏識名.. 故云 : 不動地前纔捨藏 至金剛心後 異熟方空, 方才轉成大圓境智 三身 -- ** 八識 三身與四智 -- 真淨法界 ( 三身真如實體 ) 自性身 ( 法身 ) -- 受用身 自受用身 ( 報身 )-- 大圓鏡智 ( 轉第八識 ) -- 他受用身 ( 應身 )-- 平等性智 ( 轉第七識 )-- 對十地 修習位 菩薩 -- 變化身 ( 化身 )-- 成所作智 ( 轉前五識 )-- 對未達 通達位 菩薩 二乘與凡夫之機 -- 妙觀察智 ( 說法斷疑智 轉第六識 )-- 對他受用身 變化身 13

14 等流習氣 與 異熟習氣 真異熟 及 異熟生 異熟果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盡, 復生餘異熟 異熟習氣 酬果後作用消失, 故名 有受盡相 但 等流習氣 生現行時, 可再熏種, 種現相熏不斷無有窮盡, 故名 無受盡相 等流習氣 為親因緣, 現行為八識自證分差別體相, 名為 等流果 異熟習氣 作增上緣, 以酬滿業力, 感生第六識為 異熟生 ( 依真異熟而生 ) 真異熟 及 異熟生 合成 異熟果 異熟習氣之體即是等流習氣, 不過就其作增上緣的特殊作用, 別立 異熟習氣 之名 蓋 二取習氣 只作為 諸業習氣 之增上緣, 以招感新的異熟果 異熟習氣酬引 異熟果 的 思心所 活動之新勳種子功能, 亦名 業種子 異熟習氣 只限於與第六識相應的 思 種子, 以之動身發語, 產生善惡之業, 熏習 思 種子於第八阿賴耶識中 ( 有受盡相 ) -- 等流習氣 ( 二取習氣 ) 酬引果 真異熟 -- ( 名言習氣 )-- 作為親因緣 ( 無受盡相 ) ( 前異熟此生 )-- 異熟習氣 ( 業種子 ) - 後異熟 酬引業感 真異熟 總報 ( 第八識 ) ( 來生 ) 酬滿果感 異熟生 別報 ( 前六識 ) -- 作為增上緣, 感 異熟果 -- 二執與二空因果 染 淨 因 果 因 果 二執 二 障 二種生死 二 空 二 果 我執 煩惱障 分段生死 我空 涅 槃 法執 所知障 變易生死 法空 菩 提 -- 俱生我執二執 分別法執 14

15 自覺層覺前層不覺層 ( 三 ) 意識 (The Comscious 自覺層 ) 下意識 (The Pre-comscious 覺前層 ) 潛意識 (Uunscious 不覺層 ): 就心理學言, 不過是 潛意識 在操縱人, 而不能知 如下 A 圖形所示 : 心理分意識為三層 : 即意識 (The Comscious) 即自覺層 下意識 (The Pre-comscious) 即覺前層 潛意識 (Uunscious) 即不覺層 如下圖所示 : A 圖形 O( 自覺層 ) P( 覺前層 ) Q( 不覺層 ) 15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無知者卻執 不有 而忘了 不空 成為極端的偏空 頑空 為 糾正此弊 大乘虛妄唯識系主張 無境唯識 無境故

More information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d ~~ 探索識界 ~~ 人類心靈的運作 Bhikkhuni Chang-hwa 2012-11/11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三系 Madhyamaka Middle Way 中觀 -- Nagarjuna 龍樹 Aryadeva 提婆 Yogacara "Consciousness-Only"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為比量 此長短等相 是帶彼外境本質而起 名似帶質 以是假故 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 亦名有質獨影 乃意識所變 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 中間相分一頭生 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 若緣空華兔角等事 名無質獨影 若散心所緣 又有夢中境界 及病中狂亂所見 皆是非量 并定中觀魚米肉山等事皆現量 明了意識雖通三量 現多

為比量 此長短等相 是帶彼外境本質而起 名似帶質 以是假故 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 亦名有質獨影 乃意識所變 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 中間相分一頭生 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 若緣空華兔角等事 名無質獨影 若散心所緣 又有夢中境界 及病中狂亂所見 皆是非量 并定中觀魚米肉山等事皆現量 明了意識雖通三量 現多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5, No. 893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93 八識規矩通說唐三藏法師玄奘集明憨山沙門德清述八識規矩者 初玄奘法師 糅成唯識論就 窺基法師 因見本論十卷 文廣義幽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前言 釋道論 M9921014 轉識成智 之理論與實踐 壹 前言貳 轉識成智的必要性 ( 一 ) 何謂 識 ( 二 ) 何謂 智 參 何謂轉八識成四智 ( 一 ) 妙觀察智 ( 二 ) 平等性智 ( 三 ) 大圓鏡智 ( 四 ) 成所作智肆 四智的現起分位伍 四智之所緣境陸 唯識的 轉依 意義 ( 一 ) 能轉道 ( 二 ) 所轉依 ( 三 ) 所轉捨 1 ( 四 ) 所轉得柒 從三性論 轉依 意義 (

More information

華嚴「五教」思想之道次第

華嚴「五教」思想之道次第 華嚴 五教 思想之道次第 華嚴五教 所謂華嚴宗以四法界, 來分別小 始 終 頓 圓等五教 一 小乘教 : 就差別現象加以討論, 屬 業感緣起說 眾生身心 ( 起 ) 惑 ( 造 ) 業 ( 受 ) 苦之因 緣 果 阿含經 俱舍論 等 屬 事法界, 只言六識 只說我空, 不說法空 以下屬大乘教 : 二 大乘始教, 復分為二 : 1. 相始教 : 明三自性 五位百法, 屬於 事法界 ( 現象 ) 或 法相,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1, No. 8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28 唯識三十論直解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蕅益沙門智旭解護法等菩薩 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 此玄奘師敘述之辭也 按佛滅後九百年

More information

山見烟知彼有火 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即屬比量 以有比度故名比量 言非量者 若心緣境時 於境錯謬虗妄分別不能正知 境不稱心名為非量 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 而所緣之境亦有三 謂性境. 帶質境. 獨影境 性境者 乃現量所緣 言性者實也 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 無美無惡 以能緣之心無分別故 境無美惡是為

山見烟知彼有火 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即屬比量 以有比度故名比量 言非量者 若心緣境時 於境錯謬虗妄分別不能正知 境不稱心名為非量 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 而所緣之境亦有三 謂性境. 帶質境. 獨影境 性境者 乃現量所緣 言性者實也 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 無美無惡 以能緣之心無分別故 境無美惡是為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5, No. 894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94-A 此規矩纂釋者以古解 單用論文 故學者難入 今時有證義. 集解 亦互有出入 故學者猶難取裁 今此纂以古補註為主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陳一標 提要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心所當中安立見 相二分等, 以說明認識的構造 相分是所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第一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 陳一標 2003.10.05 提要 :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BaShiGuiJuSong_1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BaShiGuiJuSong_11.doc 八識規矩頌第十一講 ( 第八識頌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喇嘛!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晚上好! 我們繼續看, 第八識規矩頌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這兩句頌是說第八識的行相非常的深隱幽微, 不但凡夫難以發現它的行相, 就是二乘聖者也難以了達, 由於如此, 才興起了大乘菩薩論主的論諍 這就是這兩句頌的意思

More information

第一講唯識宗學統概述

第一講唯識宗學統概述 凌波著佛記于八識規矩頌陀教育基金會印贈講 1231 八識規矩頌講記目錄 898三九 九 六 五 五 9八三 名一 識--------------------------- 一王 ------------------------ -------------- 九23識規矩頌講記目錄 123 玄五第一講 解釋頌 第 識者心之別 前 唯 萬 不以規矩不成方 唯 歷六識學-----------------------

More information

問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 曰 此持業釋 如藏識名 識即意故 ( 謂此第七 是持業釋 以識體上親持恒審思量業故 如藏識者 第八識體 親持三種含藏義故 亦名體持業用持業釋 故此識體 即是意故 ) 彼依主釋 如眼識等 識異意故( 謂彼第六 名依主釋 意根為主 意識所依 如眼為主 眼識所依 俱名能所依彰依主釋

問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 曰 此持業釋 如藏識名 識即意故 ( 謂此第七 是持業釋 以識體上親持恒審思量業故 如藏識者 第八識體 親持三種含藏義故 亦名體持業用持業釋 故此識體 即是意故 ) 彼依主釋 如眼識等 識異意故( 謂彼第六 名依主釋 意根為主 意識所依 如眼為主 眼識所依 俱名能所依彰依主釋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5, No. 890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90-A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序覺皇應跡 盡物解以施仁 慧日輪暉 逐情幽而通朗 對執斷者言有 誨封常者談空 開萬彚使凝至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ßÃѤT¤Q¹|²LÄÀ3.doc

Microsoft Word - °ßÃѤT¤Q¹|²LÄÀ3.doc 唯識三十頌簡述 張尚德講 可了記錄 第二頌三能變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語譯 識的能變或能變的識有三類, 它們是 異熟 ( 識 ) 即第八識 思量 ( 識 ) 即第七識 了別境 ( 識 ) 即第六識 最初也是最根本的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也稱作異熟識及一切種識 解釋 佛法的根本中心或者說大前提, 就是其提出了生命的種子一說法 這一說法的為對為錯先不去管它, 絕對要注意和把握的是,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瑜伽行派轉識成智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to wisdom in Yogacara school 研究生 : 陳世賢撰 指導教授 : 蔡錚雲教授 游淙祺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摘要 智與識都是一種認識作用, 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染污識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行使其認識作用, 然而智就與染識不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210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中, 關於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十地障

十地障 十地障 菩薩於十地斷十障, 而證十真如 : 初地 斷異生性障, 證適行真行, 異生性障者, 此地入心中斷之所, 即見道所斷之煩惱所知二障也, 此二障為無始以來凡夫異生之性, 故云異生性 第二 地斷邪行障, 證最勝真如 邪行障者其體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 於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 故名邪行障 第三地 斷暗鈍障, 證勝法真如 闇鈍障者, 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 此障能使此地勝定與總持所發之三慧, 忘失所聞思之境,

More information

唯識辭典下冊

唯識辭典下冊 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是一部初學唯識者手邊備用的工具書 唯識學 在佛學領域中 一向稱為難治之學 它名相繁瑣 辭意艱深 古人稱此 學 文如鉤鎖 義若連環 字包千訓 辭含萬象 由此可知這是一 門 甚深最甚深 微細最微細 難通達極難通達 的學問 但相對的 它也是一門結構嚴謹 條理分明的理論 佛學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詞 都 見之於唯識學中 果然能通達了唯識學 則再讀其他經典 名相問題既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 阿賴耶識的要義和唯識百法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G9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篇論文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30 verses on Mind Only View.book

30 verses on Mind Only View.book 唯識三十頌 講記 雪歌仁波切 講授 釋見諦等編輯整理 編者說明 本論為雪歌仁波切於 2012 年 7 月於美國加州聖菏西開講的, 編者與一群同學有幸在線上聆聽 由於初次嘗試以視訊的方式聽法, 感覺上比起以前遠赴講經會場效果好 一者, 同學處在熟悉的環境, 若臨時要找資料, 很便利 再者, 不必舟車往還, 所以時間能夠集中地用在修課上 為了更清楚認識這個主題, 同學們發心, 一起以合作謄稿的方式,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T051F_01

T051F_01 維 摩 詰 經 節 要 1.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1 1 佛 國 品 : 眾 生 之 類 是 菩 薩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隨 所 化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所 調 伏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入 佛 智 慧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起 菩 薩 根 而 取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取 於 淨 國, 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JueZhi_HGH_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JueZhi_HGH__01.doc 覺知的訓練 ( 一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中國杭州 2013/9/14 上午 各位師兄! 早上好! 各位有沒有想過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今天來學佛修行? 有想過為什麼嗎? 有沒有答案? 你們有答案的可以講, 為什麼來學佛修行? 為了要解脫嘛, 是不是? 為了想開悟成佛嘛, 自己解脫之後幫助眾生解脫, 自己開悟成佛之後幫助眾生成佛, 是不是這樣? 這標準答案,Bingo! 所以呢既然都是這樣的目標,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Feb 26,2017 前六識 很粗淺的叫 了別, 明了跟分別, 明了是指前五識 前五識它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 像眼睛看到一個歡喜的東西, 產生一種樂受, 耳朵聽到不歡喜的聲音, 產生痛苦的感受, 前五識的感受完全受業力的主導, 如果前生善業強, 今生快樂的感受多一點, 痛苦的感受少一點 ; 如果前生罪業造得多, 今生痛苦的感受多一點, 快樂的感受少一點 所以前五識完全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 它也不論善惡,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 以智儼 法藏為主 陳英善撰 提要 阿賴耶識, 乃是唯識學的核心思想, 以阿賴耶識作為生死流轉之所依, 且涅槃之證得亦不離阿賴耶識 在唯識相關的經論典籍中, 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較著重於生滅事法 妄染的角度來詮釋阿賴耶識, 而對阿賴耶識本身亦含有真淨的成分, 則以較曖昧的方式表達之 有關阿賴耶識是染? 淨? 染淨和合? 非染非淨? 在佛教諸經論中, 皆有論及 之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別 知 相 是 識 受 陰, 何 所 識? 識 色, 識 聲 香 味 觸 法, 是 故 名 識 受 陰 復 以 此 識 受 陰, 是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諸 比 丘! 彼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此 色 受 陰, 作 如 是 學 : 我 今 為 現 在 色 所 食, 9 過 去 世 已 曾 為 ( 一 )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三 世 陰 世 食 經 1 ( 雜 阿 含 經.46 經 ) 心 的 樣 相 一 五 蘊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住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受 陰 2, 云 何 為 五? 色 受 陰, 受 想 行 識 受 陰 若 沙 門 婆 羅 門, 以 宿 命 智 自 識 種 種 宿 命, 已 識, 當 識 今

More information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HQ / HQCN / HQC / HS Series ISO 9001 Certified WALRUS PUMP CO., LTD WALRUS HQ / HQCN / HQC / HS HQ / HQCN HQ / HQCN HQCN 入 口 壓 力 需 小 於 啟 動 壓 力 抽 深 6m 環 境 溫 度 +4º ~ +40º 40º :+4º ~ +40º :+4º ~ +40º +4º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修 訂 日 期 : 2005/04/24 發 行 日 期 : 2006/2/2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6, No. 1739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三 祖 法 藏 十 門 唯 識 說 的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慧 學 中 華 民 國 八 十 六 年 六 月 序 言 華 嚴 宗 是 闡 揚 大 乘 佛 法 圓 滿 教 義 的 宗 派 ( 註 一 ) 開 創 華 嚴 宗 風, 集 其 大 成 的 是 唐 朝 法 藏 大 師 法 藏

More information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一唯識學概要目錄甲一 法脈源流 ---------------------------------------------------------------------------------------------------------------------------------------------- 2 乙一 法門緣起 -------------------------------------------------------------------------------------------------------------------------------------------

More information

T001K_04

T001K_04 攝大乘論 Tape04.2002/9/4.Page 1 of 1 子㆓ 證成(分㆓科)丑㆒ 長行(分㆓科)寅㆒ 問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我從頭開始說,這個所知依分,㆒共是十大章 第㆒章,就是所知依分,所知依殊勝殊勝語,它分兩大科:第㆒科,是 阿賴耶句義? 就是阿賴耶這句話的道理,從這裡加以解釋,這㆒科講完了 第㆓科,是 阿賴耶異門 就是在名言相又不同於阿賴耶,在這㆒科裡面,分成兩科,第㆒科,是 訓釋安立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89-306(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楊秀源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 向來解行並重的佛教, 目的是讓人們明理之後, 注重行持, 依理實行才能證果,

More information

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主辦

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主辦 第 一 章 導 論 佛 教 真 言 宗 女 居 士 林 主 辦 佛 教 典 籍 的 現 代 詮 釋 選 講 典 籍 : 辯 中 邊 論 講 者 : 趙 國 森 先 生 甲 辯 中 邊 論 (Madhyanta-vibhaga) 簡 介 一 梵 文 原 典 藏 文 漢 文 均 存 二 漢 英 各 譯 本 漢 譯 本 * 中 邊 分 別 論 陳 真 諦 譯 * 辯 中 邊 論 唐 玄 奘 譯 (661

More information

?????????????

????????????? 新世紀宗教研究 第 5 卷第 2 期 2006 年 12 月 建構佛教心理學的新典範 唯識學八識學說的現代省思 陳玉璽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摘要本文前半部論述佛教早期唯識學的洞見, 包括開展三性義理和唯識中道觀的論述 後半部以原始佛教緣起觀和現代意識研究為參照點, 重新省思和探討唯識宗的八識學說, 主要論題包括末那識的分別作用 阿賴耶識的多元功能 本體與現象的辯證關係等 本文特別論證阿賴耶識內涵的歷史演變如何引致義理詮釋上的混淆,

More information

第 2 頁, 共 13 頁 顯然, 唯識學是第三時最究竟圓滿的了義教, 昌明了緣起中道義 窺基對經文進行了精闢闡釋 : 如來設教隨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 起造惑 業, 迷執有我, 於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諦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

第 2 頁, 共 13 頁 顯然, 唯識學是第三時最究竟圓滿的了義教, 昌明了緣起中道義 窺基對經文進行了精闢闡釋 : 如來設教隨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 起造惑 業, 迷執有我, 於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諦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 第 1 頁, 共 13 頁 唯識三性與唯識中道 孟領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提要 : 本文重點研究了唯識三性說及其所蘊含的中道思想 依據緣起中道義, 疏理了中觀二諦說與唯識三性說 以及唯識古學與唯識新學的中道思想演變脈絡, 並指出了其理論局限和出路 關鍵詞 : 唯識中道三自性 一 唯識與中道 緣起中道是佛教的法印, 所以唯識學與其他派別一樣, 很自然地以其法義符契中道來表明自己的正統性 作為唯識學奠基性典籍的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讀 大乘三系概觀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37 ~ p.149) 讀 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講義 4 1 目次 釋貫藏敬編 2012.6 引言...2 一三宗立名...2 ( 一 ) 三宗的分別與三宗的了不了義, 是不同件事 ; 應以三宗的本義說三宗的差別...2 ( 二 ) 三宗的立名...2 1. 沒說 法體, 是說 所宗依的法則, 依此分為 性空 虛妄 真常 三系...2

More information

《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X0898 八識規矩論義

X0898 八識規矩論義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No. 898-A 八識論義序歸敬請加前言第一五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第二六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無漏第三七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第四八識頌中又分為二初頌凡情次頌聖中聖果章 No. 898-B 八識總論破迷成智性後䟦 No. 898-C 初分五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二分六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三分七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聖果四分八識意旨中又二初頌凡情次頌無漏總頌八識名數總頌八識轉智意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一期頁 111-140( 民國九十九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1, pp. 111-140 (2010)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11. 辯中邊論 之識顯現與轉依 釋道厚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觀 音 妙 智 果 鏡 法 師 主 講 緒 言 漢 傳 各 宗 所 共 同 推 崇 的 楞 嚴 經 一 背 景 從 文 學 的 角 度 以 佛 法 的 修 持 以 佛 學 的 理 論 從 佛 教 的 信 仰 二 名 稱 全 稱 :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簡 稱 :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大 佛 頂 經 楞 嚴 經 別 名 : 中 印 度

More information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7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78 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上 凡熏修楞嚴究竟懺法 不須別作佛事 不必申奏表牒 不用金銀錢袱 不動鐃鈸 雲鑼 但當延名僧善士

More information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35-A無異禪師語錄序 大光明中 無物不有 無物不空 真俗二諦 於中影現 一點靈明 溷入知見 一念瞥起 認為安身立命之處

More information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9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95-A序 夫水懺隨聞錄者 乃晝中禪師註釋也 昔悟達國師患人面之瘡 若不感諾迦尊者 現澗泉之水 焉能不復為冤 始知因緣會遇

More information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5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5-A 無 門 老 子 早 修 杜 多 行

More information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9, No. 13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59-A應庵和尚語錄序 道不可以言傳 不可以情解 不可以識識 夫如是則應庵語錄 將何用哉 自昔 古尊宿 未甞有無言者 如以黃葉止小兒啼

More information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3, No. 123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236-A 重 編 曹 洞 五 位 序 傳 付

More information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0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0-A 金 陵 保 寧 禪 院 勇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No. 1369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6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靈 隱 大 川 濟 禪 師 語 錄 目

More information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86, No. 1601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601-A 序 昔 世 尊 以 正 法 眼 藏

More information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No. 1347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4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長 靈 和 尚 語 錄 東 京 天 寧

More information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9, No. 1043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43 看 命 一 掌 金 唐 一 行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8, No. 103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32-A 華 嚴 原 人 論 解 序 長 安

More information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5, No. 22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229-A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行

More information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23, No. 44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446 七 俱 胝 佛 母 所 說 準 提 陀 羅

More information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2, No. 119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192-A 清 珠 集 序 執 塗 之 人 而

More information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42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42-A旅泊菴稿序 天地一逆旅也 日月往來 山河流峙 逆旅中之世界也 二乘禪寂 四生升沉 逆旅中之眾生也 三世諸如來 歷代諸祖師

More information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7, No. 130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08-A序 徑石滴乳者 山鐸在公所編 道脈淵源之書也 書垂成而在公脫去 其得法門人 石源雲公 取而錄成之 以彰先人之用

More information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1, No. 01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7 佛 說 長 壽 滅 罪 護 諸 童 子 陀

More information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39, No. 70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709-A序 夫毗尼是正法之壽命者 蓋由戒淨僧真 性遮之業而無染覆 道弘德備 權實之 教而克闡揚 自行利他 越苦海而登彼岸 紹先啟後

More information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73, No. 144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449-A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More information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5, No. 1281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281-A 上諭 佛祖之道 指悟自心為本 是此說者 名為正知正見 用之以利人接物 令人直達心源 方得稱佛祖兒孫 所言外道魔道者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 : ; ; ; ; ; ;,, : ( ) : : : ( ) : : : 6 1 6 1 1 : ,,,,,,,,, :,,,,,,, ,,,,,,,,,, ;, ;,,,,,,,,, : 1. 2.,,, 3.,,,,,,,, ;,,,,, : 1.,, 2.,, ;,,,, 3.,,,,,, 4.,,, ;,,, ;,,,,,,,,,,,,,, ;,,,,,,,, : 1. :,,,

More information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2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624-A洪覺範林間錄序 臨川 謝逸 撰 洪覺範得自在三昧於 雲菴老人 故能游戲翰墨場中 呻吟謦欬皆成文章 每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

More information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1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蔡寧君大德輸入 禪苑蒙求目錄 卷上(千八百四十二則一百八十六人) 釋迦七步 達磨九年 靈山密付 少室單傳 青原與斧 南岳磨磚 大雄創寺 百丈開田 溈仰體用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