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Transcription

1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道厚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提要 : 華嚴宗集大成者唐朝法藏大師, 他立十重唯識觀, 前五重內容參考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的五重唯識觀學說而建立的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唯識道理 如果就觀行, 亦有十重, 這十重唯識觀行是依十門唯識道理, 作一切唯心的世界觀 關於此十門心識差別說, 法藏於 華嚴經探玄記 加以分類, 其說如下 : 於中初三門約初教說, 次四門約終教 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教中別教說, 總具十門約同教說 屬於圓教領域之第八 融事相入故說唯識 第九 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第十 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此三重唯識觀即華嚴圓教之無礙法界 法藏以十重唯識觀顯示出, 十地品 中之 三界唯心 之始 終 頓 圓四教十重的解釋方法 也就是將諸經論的唯識思想分成 : 法相唯識的立場 如來藏說的立場 華嚴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的立場三個階段 而以華嚴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的立場的圓教唯識觀為最高 齊全 而這也成了筆者的問題點所在, 為何重重無盡的緣起觀反而成了法藏的心識觀? 因此探討性海圓明與心識的關係成了筆者的關注點 法藏的唯識思想就十重而言就是第八重 第九重 第十重 而第十重又同時融攝了前二重, 故今以 第十重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代表法藏的華嚴唯識思想, 帝釋天的宮殿之網, 在一一網目上所結之珠, 互相照射出彼此的影子, 其影子又照射出其他之影, 而至無限 這是法界緣起世界的真相 這法界緣起與心識的關係為何? 在 五教章 中稱華嚴的唯心為性海圓明法界緣起, 其心識是如來性起思想, 心與法界圓融無二, 才有此重重無盡, 相即相入,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這樣 重重無盡法界緣起不離一心 ; 而一心也是相即相入的重重無盡法界緣起 就是法藏的心識思想 關鍵字 : 法藏 窺基 五重唯識觀 十重唯識觀 一心 性海圓明法界緣起

2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唯識道理 如果就觀行, 亦有十重, 這十重唯識觀行是依十門唯識道理, 作一切唯心的世界觀 本文希望透過對華嚴法藏十重唯識觀的研究, 指出法藏華嚴心識思想的特色 最主要法藏一再強調華嚴性海圓明法界緣起, 不禁令人思維, 為何重重無盡的緣起觀反而成了法藏的心識觀? 因此探討性海圓明法界緣起與心識的關係成了筆者的關注點 法藏法師, 華嚴宗集大成者, 華嚴宗第三祖, 本康居國人, 其祖父僑居長安, 以康為姓, 他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643A.D.) 生於長安, 歿於唐玄宗先天元年 (712A.D.), 17 歲入太白山求法 後去雲華寺師事智儼, 聽講 華嚴經, 得其嫡傳 先後于太原寺 雲華寺講 華嚴經, 武后命京城十大德為授具足戒, 並賜以賢首之名, 人稱 賢首國師, 因此華嚴宗在佛教史上又稱賢首宗 1 此後, 廣事講說 著述, 並參加譯經 華嚴宗的基本教義和理論, 到法藏時才建立完備, 同時也才正式蔚為一大宗派 2 法藏為了闡明佛教宗旨, 宣揚華嚴宗, 著作了很多書, 如 : 華嚴旨歸 華嚴綱目 華嚴五教章 3 華嚴經探玄記 起信論義記 等三十部左右 華嚴宗的心識思想, 於經典上雖是依於 華嚴經. 十地品 之 三界唯心 之說而來, 但實則依於印度的世親對此經的注釋, 即所謂的 十地經論, 及受 十地經論 影響而成立於北朝之中國早期唯識學的地論宗, 才是其近因 ; 除此之外, 同時成立於南朝之以無著的 攝大乘論 世親的 攝大乘論釋 為核心的攝論宗, 也是華嚴思想的另一個成立的因素 但是唐代華嚴宗的法藏, 比起之前的祖師更多的是, 他目睹而且親身接觸到玄奘所帶回來的流行於當時印度的唯識思想, 以及無著 攝大乘論本 及世親的 攝大乘論釋 全新的翻譯 因此華嚴唯心思想在法藏的思想之中, 有著更複雜的因素 法藏為標出華嚴唯心思想的特色, 在論述 十重唯識觀 時, 屬於圓教領域之第八 融事相入故說唯識 第九 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第十 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此三重唯識觀即華嚴 4 1 華嚴宗 是因本宗遵 華嚴經 而得名, 賢首宗 是因本宗為賢首( 法藏 ) 所創立而得名 法藏雖然被推為華嚴宗的三組, 而實際上是華嚴宗的真正創立者 參考 華嚴宗五祖論著精華, 台北 :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頁 華嚴宗五祖論著精華, 頁 別名 華嚴教分記 一乘教分記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4 華嚴經. 十地品 之異譯即 十地經 華嚴經. 十地品 依大正藏翻譯者為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 十地經 的翻譯者為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度持此梵本請于闐三藏沙門尸羅達摩於北庭龍興寺譯

3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圓教之無礙法界, 與前七重唯識觀之各依心識之實際作用而立名者有別 首先列 出十重唯識觀的名目, 詳細內容於後分述,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云 : 三界虛妄但一心作者, 此之一文諸論同引證成唯識 今此所說是何等心? 云何名作? 今釋此義依諸聖教說有多門 : 一相見俱存故說唯識 二攝相歸見故說唯識 三攝數歸王故說唯識 四以末歸本故說唯識 五攝相歸性故說唯識 六轉真成事故說唯識 七理事俱融故說唯識 八融事相入故說唯識 九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十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5 關於此十門心識差別說, 法藏於 華嚴經探玄記 加以分類, 其說如下 : 於中初三門約初教說, 次四門約終教 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教中別教說, 總具十門約 6 7 同教說 這是依五教而分, 初教就是始教, 因此, 為了明白十重唯識, 就須介紹五教中關於心識的義涵, 在 華嚴五教章 中對於五教的心識部分, 有專章討論, 因 華嚴五教章 也是法藏所作, 其內容就很值得參考 本文寫作方向, 是就十重唯識的相關內容, 包含其參考的窺基之五重唯識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各重之內容 華嚴五教章 中始 終 頓 圓教各教之心識特點, 最後歸結法藏之華嚴心識思想 二 窺基五重唯識觀與法藏十重唯識觀 ( 一 ) 窺基的五重唯識觀 唐朝窺基大師將聖教敷演的無數唯識觀行, 攝納為五重, 五重唯識觀在窺基的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8 都出現過的, 其內容大同小異, 大 5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2) 6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 初小乘可知, 二始教者, 以深密經中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 今合之總為一教, 此既未盡大乘法理, 是故立為大乘始教 三終教者 : 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立為終教 然上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 俱名漸教 四頓教者 : 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 不依位地漸次而說, 故立為頓 如思益云 : 得諸法正性者, 不從一地至於一地 楞伽云 : 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等, 又下地品中十地猶如空中鳥跡, 豈有差別可得, 具如諸法無行經等說 五圓教者 : 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 (CBETA, T35, no. 1733, p. 115, c6-18) 7 初教就是始教 如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2 云 : 小乘如所謂實, 初教即空, 終教即如, 頓教不可說, 一乘之義 如不思議法品那羅延幢等力可知 (CBETA, T45, no. 1870, p. 548, c10-12) 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卷 1: 一遣虛存實: 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 應正遣除 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 應存為有 二捨濫留純 : 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 此內識有

4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乘法苑義林章 比較完備, 故以下引 大乘法苑義林章 分述各重內容如下 : 1. 遣虛存實 第一重是遣虛存實, 其所觀境是唯識三性,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 云 : 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 應正遣空, 情有理無故, 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 二智境界, 應正存有, 理有情無故 9 凡夫依虛妄心產生情執, 把無體用的遍計所執當作為有, 這種從無增益為有的遍計執應當遣除, 依他起是因緣和合的識法, 圓成實為識性 法性, 是事物之理體, 是實有, 所以依他 圓成是實有的觀行應當存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卷 1: 遣者, 空觀對破有執 ; 存者有觀, 對遣空執 10 從這段話來看, 遣如龜毛兔腳的遍計所執, 及在空去被虛妄分別為有的實我實法 ; 存有, 表示為免除惡取空, 所以依他 圓成是有, 也就是觀諸法的真實現象與理體 這種存實, 表示依他起是後得智之境界 ; 圓成實性是根本智之境 如梅光羲於 法苑義林章唯識章註 云 : 雖加行智亦緣二性, 今顯存實, 故言二智境界 已有漏智智亦緣二性, 今顯存實, 故言二智境界 已有漏智不證實, 故不言三智也 捨濫留純 第二重是捨濫留純, 捨去內境之濫而保留心識之純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 云 : 此內識有境有心, 心起必託內境生故 但識言唯不言唯境, 成唯識 言, 識唯內有, 境亦通外, 恐濫外故但言唯識 由境有濫捨不稱唯, 心體既純留說唯識 12 因為識生起時, 同時會顯現見識 相識, 見識是能緣, 相識是所緣, 一切法為什麼叫相識? 相就是依止, 因由彼相識, 是此見識生起的所緣相, 在相識的似義現起時, 就能作見識生起的依止事, 因此稱為相識 13 相識為內境, 顯現時作似義顯現, 義就是境 為防護凡夫迷執外境, 與釐清動心起念所依的內境, 故保留純粹的內識, 棄捨可能混淆的境 境有心, 心起必託境界生故, 但識言唯不言唯境, 識唯內有境亦通外, 恐濫外故但言唯識 三攝末歸本 : 心內所取境界顯然, 內能取心作用亦爾, 此之二法俱依識有, 離識體本末法必無 攝相見末歸識本故 四隱劣顯勝 : 心及心所俱能變現, 但說唯心非唯心所, 心王體勝, 所劣依王 五遣相證性 :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事為相用遣而不取, 理為性體應求作證 (CBETA, T33, no. 1710, p. 526, c17-20) 9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 (CBETA, T45, no. 1861, p. 258, b21-24) 1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卷 1(CBETA, T33, no. 1710, p. 526, c25) 11 梅光羲著, 法苑義林章唯識章註, 頁 6 12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CBETA, T45, no. 1861, p. 258, c14-15) 13 見於印順法師著, 攝大乗論講記, 頁 220 此段文解釋 攝大乘論本 卷 2: 又如所說十二處中, 說六識身皆名意處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識為義識, 應知此中餘一切識是其相識, 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 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 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 如是名為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CBETA, T31, no. 1594, p. 139, a6-11)

5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這一重觀法因上一重觀唯識之事理, 於事上見相二分皆識所變, 雖都是識 因相分為內境, 除了有內境, 尚有外境 而境皆是在能緣心上所現, 故主要還是唯識, 非唯境 故這一重保留心而已 3. 攝末歸本 第三重是攝末歸本, 末指見 相二分 ; 本是心 心所之自證分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 云 : 心內所取境界顯然, 內能取心作用亦爾, 此見相分俱依識有, 離識自體本, 末法必無故 攝相見末歸識本故 14 見 相二分是心識本源自證體變現, 是支末應歸回識體, 這是就自證分來觀唯識理 前一重觀法因前一重所捨之濫, 只是所變見相二分之相分, 並未捨去見分 而見相二分皆是末, 依自證分這識體而現, 是作用 是現相, 現在攝受它們回歸本體 4. 隱劣顯勝 第四重是隱劣顯勝, 因心王 心所都具有能變現見相二分, 因唯識說唯心王非唯心所, 故隱心所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 云 : 心及心所俱能變現, 但說唯心非唯心所, 心王體殊勝, 心所劣依勝生, 隱劣不彰唯顯勝法 15 發顯能變現 被依止的心王 ( 八個識 ) 之強勝, 隱覆同為能變現卻需依止心王的弱劣心所, 使心識的內觀更明確 更切要 因為前一重雖然為能攝歸自證分, 但因心王 心所皆有自證分這識體, 心王是主要, 心所必定依於心王, 如同臣子隨王而行 王有自在的意思, 比喻八識心王, 能於一切法中自在變化, 心所則無此功能 故顯殊勝之心王 5. 遣相證性 第五重是遣相證性, 相是指依他起相, 性是圓成實性 依他起相指因緣所生 諸法, 舉凡八識自體 五十一個心所, 所變相見二分, 心不相應行法, 皆屬依他起相 圓成實性是唯識的真實性, 是真如 法性 證圓成實性, 由根本無分別智, 覺照此理法性, 因智與法性皆離分別, 故稱如如無變異性 五位百法中前面四位, 皆是事用, 遣而不取, 求觀唯識理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 云 :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事為相用遣而不取, 理為性體應求作證 16 這是遮遣所有識轉變為事物的相狀 作用, 直截契證圓成實性 14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CBETA, T45, no. 1861, p. 258, c26) 15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CBETA, T45, no. 1861, p. 259, a4) 16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CBETA, T45, no. 1861, p. 259, a12)

6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但於此須注意, 理不可離事而觀, 理在事中, 故非滅一切相證性, 而是於事中觀理 如云 : 由諸濕性之於水相, 煖性之於火相 若識得水火, 自有濕煖可證 但若離相證性, 則亦將無遍計執攝, 永無圓成實性之可證 17 這五重唯識觀的次第, 於內容上, 可謂從粗到細, 從粗的遍計所執之外境, 次而捨較細之內境歸唯心, 再由心之用歸更細微的心識自體, 接著顯發所依之心王, 最後遮遣所有識變事物的相狀 作用, 證入識之真實性, 理體法性 若依唯識觀而言, 前四重是方便唯識觀, 第五重是真實唯識觀 所謂方便唯識觀, 觀一切法皆不可得, 虛妄分別識為一切法之自性 也就是觀一切法皆虛妄分別心所現的幻影 假相, 求其實體皆不可得 到第五重真實唯識觀時, 進一步觀察不但外境不可得, 就連內部虛妄心識亦是生滅不停, 沒有常恆之實體, 而契入唯識真實性 這樣看來, 前面四重是逐漸刪減存留範圍, 第五重為全面觀諸相之理體, 故前四重屬於漸觀, 由粗而細 第五重可為頓觀, 達究竟之道 ( 二 )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 法藏之十重唯識觀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所述名稱為.. 1. 相見俱存; 2. 攝相歸見; 3. 攝數歸王; 4. 以末歸本; 5. 攝相歸性; 6. 轉真成事故說唯識; 7. 理事俱融; 8. 融事相入; 9. 全事相即; 10. 帝網無礙 各重內含說明如下 : 1. 相見俱存 第一重是相見俱存故說唯識 : 謂通八識及諸心所并所變相分本影具足, 由有支等薰習力故, 變現三界依正等報, 如攝大乘及唯識等諸論廣說 18 這是藉由心 心所所變的相分 ( 認識的對象 ) 和見分 ( 認識主體 ) 說三界的成立 阿賴 耶識中的有支種子 19 名言種子以三界唯心所現 20 成熟, 能變現三界的依報 正報等一切法 所 2. 攝相歸見 第二重是攝相歸見故說唯識 : 謂亦通八識王數差別所變相分, 無別種生, 17 亢顙著 (1981), 五重唯識觀 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26, 台北 : 大乘, 頁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2-3) 19 有支種子, 使眾生流轉諸趣受苦樂差別的種子, 因為造了福 非福 不動業而熏成的種子, 為三有的差別因, 所以叫有支 見於印順法師著, 攝大乗論講記, 頁 名言有二 :(1) 在心識上能覺種種的能解行相 ( 表象及概念等 ), 教顯境名言 (2) 在覺了以後以種種言語把它說出來, 叫表義名言 我們能知所知地依竊, 不過是名言假立 見於印順法師著, 攝大乗論講記, 頁

7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能見識生帶彼影起, 如 解深密經 二十唯識 觀所緣論 具說斯義 21 外境託於內識而成立, 藉由第八識所產生的相分不是實有, 一切境界是心 心所所變的影像 能見識帶起這些影像 能見識為認識主體, 所以攝一切影像唯識所現, 屬於識的一分 3. 攝數歸王 第三重是攝數歸王故說唯識 : 謂亦通具八識心王, 以彼心所依於心王無自體故, 許彼亦是心所變故, 如 莊嚴論 說 22 數, 就是心數法, 也就是心所 心所是心識助伴, 依於心王而產生, 無單獨自體, 各個心所是心王變現, 一切應歸於心王 4. 以末歸本 第四重是以末歸本故說唯識 : 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 無別體故 楞伽 云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又云 : 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 諸識心如是, 實亦不可得 解云既離水無別有浪, 明離本識無別六 七, 廣如彼說 23 第八阿賴耶識是根本識, 前七識皆從阿賴耶識轉起, 稱前七轉識 因此認識作用的根本在第八阿賴耶識, 七識是末 在第八識有真 妄二義, 和合集成以第八識的體稱一心, 七識從第八識轉變生起, 如 楞伽經 說 : 阿賴耶識是藏識, 含藏一切種子如大海, 恆常相續不間斷, 因為境界風所影響, 而有種種轉識生起, 轉識如海浪般波濤洶湧, 故以轉識歸於本識 5. 攝相歸性 第五重是攝相歸性故說唯識 : 謂此八識皆無自體, 唯是如來藏平等顯現, 餘相皆盡 經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 不復更滅等, 楞伽 云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如是等文成證非一 24 這說明了滅除事相, 只有無為性 本覺理體是唯識 6. 轉真成事 第六重是轉真成事故說唯識 : 謂如來藏不守自性, 隨緣顯現八識王數相見 21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6) 22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8) 23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11) 24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16-17)

8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種現 25 如來藏是真心, 如來藏不守自性, 隨染淨因緣, 而有種種事相出現 如來藏為眾生本具之理體, 是不生不滅, 寂靜涅槃相, 所以經上說 : 一切眾生即涅槃相 26 在 楞伽經 密嚴經 勝鬘經 寶性論 起信論 等如來藏思想的經典, 皆有此內容 7. 理事俱融 第七重是理事俱融故說唯識 : 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辨諸事, 而其自性本不生滅, 即此理事混融無礙, 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 27 這裡說理事混融, 如來藏性隨緣成立種種事相, 一切事的自性理不生不滅 如 勝鬘經 起信論 所說 8. 融事相入 第八重是融事相入故說唯識 : 謂由理性圓融無礙, 以理成事, 事亦鎔融, 互不相礙, 或一入一切, 一切入一, 無所障礙 28 這是說明事事無礙的唯識 所謂 相入 指事和事的用相互影響, 理不守自性, 只有生事, 事能融合不相妨礙是藉由共同的理性 9. 全事相即 第九重是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 謂依理之事, 事無別事, 理既無此彼之異, 令事亦一即一切 29 藉由理而成事, 無理外之事, 理事平等無差別, 在事上將一和多的差別除遣 這是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顯出一即多, 多即一, 如 華嚴經 說 10. 帝網無礙 第十重是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 謂一中有一切, 彼一切中復有一切, 既一門中如是重重不可窮盡, 餘一一門皆各如是, 思準可知 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 皆是心識如來藏法性圓融故, 令彼事相如是無礙 30 這是將第八和第九雙重相合, 說明相入相即, 在種種法中相互映現無邊際, 這種無盡樣貌被譬喻成在帝釋天宮 25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20) 26 參考 大般涅槃經疏 卷 如來性品 (CBETA, T38, no. 1767, p. 102, a25-26) 等經論 27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a27) 28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b11) 29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b18-19) 30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7, b23)

9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殿的因陀羅網交相映現重重無盡 事實上, 一切種種諸事相皆心識如來藏法, 因 法性內融, 所以事相是重重無盡 如 華嚴經 說 : 一切法界如因陀羅網, 悉 無有餘 31 ( 三 ) 五重唯識觀與十重唯識觀之關係 五重與法藏十重之前五重對應關係可參見下表 : 窺基五重唯識觀法藏前五重唯識觀 1. 遣虛存實; 2. 捨濫留純 1. 相見俱存 3. 攝末歸本 2. 攝相歸見 4. 隱劣顯勝 3. 攝數歸王 4. 以末歸本 5. 遣相證性 5. 攝相歸性十重唯識的前五重, 除了第四重之外, 完全吸收了五重唯識的說法, 法藏的第四重 以末歸本, 原本可對應於窺基的第三重 攝末歸本, 但因窺基的 本 是指自證分, 末 是指相分及見分; 而法藏之 本 則是 楞伽經 所指真妄和合之如來藏識, 其為第八識, 餘之七轉識為 末, 因此法藏之 攝末歸本 便無有對應處 而窺基的第三重 攝末歸本 大略上可對應於法藏的第二重 攝相歸見, 將相分歸屬於見識, 見識也就是認知主體 識, 只是窺基指的是自證分, 自證分是識體, 見識是識體之一部分而已, 並不完全等同, 故筆者言 大略, 表其不完全相同 關於法藏之第一重與窺基之第一 二重雖然可相對應 但法藏之第一重以正面 肯定方式談相見具存之唯識, 以相識 見識, 說明三界正報 依報等十八界一切法, 都是唯心所現 與窺基以反面說明第一重遣除遍計執的假相, 及第二重捨境之濫的觀法便有所不同 法藏著重三界唯心之建立 ; 窺基著重境之否定 法藏第五重之 攝相歸性 與窺基第五重之 遣相證性 雖也是相對應, 二者都可表示性相融通 攝事歸理的實證境界 但窺基的性相融通, 站在唯識學立場, 遣相證性 是遣除個別之唯識事相, 直觀心識現象的法性理, 也就是見諸法之如所有性 這諸法之如所有性即唯識性 唯識理, 一般皆說為真如 而法藏所謂之 攝相歸性 則是就 八識皆無自體, 唯是如來藏平等顯現 而說, 把八識歸於如來藏 前者說歸於真如, 後者說歸於如來藏, 便明顯的表現二家緣起的根本基礎不同, 前者是唯識學派, 以阿賴耶識為諸緣起法之所依, 阿賴耶識意味著虛妄分別這依他起之全體, 阿賴耶識作為 一切種子果報識 ( 異熟識 ), 含藏善惡業種子, 從此生一切法 ; 後者是如來藏緣起, 阿賴耶識具有生 3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佛不思議法品 (CBETA, T09, no. 278, p. 597, c23-24)

10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滅與不生不滅之二義, 也就是具足事理融通 唯識學派的阿賴耶識只是使緣起的生滅事相被建立, 它是善惡業種子之識體 如來藏緣起之阿賴耶識並非從種所生之識體, 而是真如理體受熏, 和生滅事法和合, 故被說為真妄和合 依法藏在 探玄記 中亦說.. 上來十門唯識道理, 於中初三門, 約初教說 ; 次四門約終教 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教中別教說 總具十門約同教說 32 初教就是指唯識宗而言, 是以法藏之前三重含攝窺基之前四重 窺基之五重唯識觀, 為唯識學派之思想 ; 法藏的第五重應是 楞伽經 大乘起信論 之如來藏思想 唯識學派依不淨品和淨品二分成就之依他性是識體 這不淨品依他起, 阿賴耶識於凡夫位, 皆是妄識 ; 待轉依成就, 證得無分別智時, 這時依他起與真實性合一, 淨分依他起是智 所以唯識學派的虛妄 ( 生滅 ) 和真實 ( 不生滅 ), 為依他性識體從妄識轉成淨智, 二分依他是藉由前後之階段, 乃至過程的關係而成立 唯識學派在凡夫位時, 並不談具有真實性 其覺悟須藉由聽聞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教, 由此聞熏習, 進而如理思惟, 修習四尋思四如實智唯識觀法, 證得無分別智, 達成轉依 此一修證過程所熏習的清淨種子, 能滅除阿賴耶識中的染汙種子 而如來藏緣起, 於未得無分別智的凡夫位, 也有真如理體, 阿賴耶識有染分生滅事相和理體真如, 說為真妄和合 於 大乘起信論 云 :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云何為二? 一者 覺義, 二者 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無 所不遍, 法界一相 33 所言不覺義者,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34 所以阿賴耶識本身含有覺與不覺二種含義, 阿賴耶識依真如而有, 故有覺義, 如能覺照真如, 離一切差別妄想顛倒, 顯現真如理體, 則是聖者 如不能如實知真如法, 就是不覺, 就是無明 依此無明妄心, 就會現出迷妄的三界, 就成為凡夫 從根本上來區別的話, 唯識學派的緣起, 以妄的阿賴耶識為根本所依 如來藏緣起, 以真如為根本所依, 真如受熏, 真如能隨緣起用 二派思想還有一個明顯不同, 唯識學派, 其遍計所執性之境是妄, 是非有顯現 但能現的識體是有, 識體的真實性是真如 ; 如來藏緣起, 以真如為真, 否定虛妄識的存有 以上雖區別了二派思想, 但它們只屬於法藏的前七重 故法藏的十重唯識觀, 其重心並非前二派緣起, 而是更圓滿的法界緣起, 融攝一切 所以法藏參考了窺 32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3(CBETA, T35, no. 1733, p. 347, b28-c2) 33 大乘起信論 (CBETA, T32, no. 1666, p. 576, b7-13) 34 大乘起信論 卷 1(CBETA, T32, no. 1666, p. 576, c29-p. 577, a2)

11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基的內容, 楞伽經 大乘起信論 等如來藏緣起思想, 依華嚴之重重無盡 法界緣起, 建立自己的心識觀, 此心識觀主要是如來藏緣起的擴展, 並非賴耶緣 起 法界緣起之心識觀, 是真妄和合之如來藏, 也就是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 而 且非三乘的境界, 是大菩薩心海中的法界真理 故能普遍含融一切, 令種種法相 攝相入, 事事無礙 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云 : 此地菩薩智慧明達, 神通自在 隨其心念, 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 廣世界作狹世界 ; 垢世界作淨世界, 淨世界作垢世界 ; 亂住 次住 倒住 正住, 如是無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或隨心念, 於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 或隨眾生心之所樂, 示現色身, 莊嚴具足 ; 或於自身示現佛身, 或於佛身而現自身 ; 或於佛身現己國土, 或於己國土而現佛身 佛子! 此法雲地菩薩能現如是及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35 這是法藏所談的如來藏識能融攝一切, 事事無礙, 自在變化的情形 隨其心念, 能自在作種種事, 且一切世界能互相攝入互相作 亦能現佛境界莊嚴事等無量神力 這充分顯現出如來藏識法界緣起, 殊勝於其他諸緣起 三 十重觀法通於四教 如上一段所述, 法藏十重觀法通於四教, 以上第一重到第三重是大乘初教, 第四重到第七重是大乘終教及頓教, 第八重到第十重是別教一乘的圓教 總攝十重為同教 圓教, 也就是一乗教, 分為二種 : 別教一乗和同教一乗 關於為何會分成別教一乘和同教一乘二種, 所謂別教一乗, 指華嚴教法, 有別於三乗, 屬於一乗, 部與三乘相合 如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云 : 如露地牛車自有教義, 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 如華嚴說, 此當別教一乘 36 所謂同教, 指先以三乘方便教, 磨練其根性, 然後開示一乘教之真實義 故三乘與一乘相合, 三乘為進入一乘之方便, 稱同教 如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 云 : 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 界外別授大白牛車 方為示真實義, 此當同教一乘 如法華經說 37 靄亭法師著的 華嚴一乗教義章集解 中云 : 別教一乗者, 十十法門, 迥異諸宗故 同教一乗者, 同頓同實, 該收諸教故 38, 對於同教又云 : 言同教者, 引三歸一, 是故彼三與一同時說也 以三同一, 故云同也, 末不離本, 依本而成者 說明同教得名依所以 39 所以同教是以三乗歸於一乗教而名, 別教一乗因圓教 3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CBETA, T10, no. 279, p. 207, b7-c14) 36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CBETA, T45, no. 1866, p. 480, a7-9) 37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CBETA, T45, no. 1866, p. 480, a12-14) 38 靄亭法師著 (2000), 華嚴一乗教義章集解, 台北 :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頁 靄亭法師著, 華嚴一乗教義章集解, 頁

12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的十玄等十十無盡法門 40, 不同於始 終 頓教 法藏以這十重唯識顯示出, 十 地品 中之 三界唯心 之始 終 頓 圓四教十重的解釋方法 也就是將諸經論的唯識思想分成三個階段 : 法相唯識的立場 ( 始教 ) 如來藏說的立場( 終 頓教 ) 華嚴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的立場( 圓教 ) 而以華嚴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的立場的圓教唯識觀為最高 齊全 為何一心可以分成如此情形,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云 : 問 : 云何一心約就諸教? 得有如是差別義耶? 答 : 此有二義 : 一約法通收, 二約機分齊 初義者 : 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是故聖者隨以一門攝化眾生 一攝義從名門, 如小乘教說 二攝理從事門, 如始教說 三理事無礙門, 如終教說 四事盡理顯門, 如頓教說 五性海具德門, 如圓教說, 是即不動本而常末, 不壞末而恒本, 故五義相融唯一心轉也 二約機明得法分齊者, 或有得名而不得義, 如小乘教, 或有得名得一分義, 如始教 或有得名得具分義, 如終教 或有得義而不存名, 如頓教 或有名義俱無 盡, 如圓教 41 上段引文說明了在教義上, 這個一心於體是一, 約諸教就有差別義 又聖人 隨以一門攝化眾生, 約根機就有差別, 而諸教義的不同是因根機而施設, 故彼此 有極大關連 今將約諸教義及約根機得法差別先以表格比對再合述如下 : 約教義 約機 ( 一 ) 小乗 攝義從名門 得名而不得義 ( 二 ) 始教 攝理從事門 得名得一分義 ( 三 ) 終教 理事無礙門 得名得具分義 ( 四 ) 頓教 事盡理顯門 有得義而不存名 ( 五 ) 圓教 性海具德門 有名義俱無盡 ( 一 ) 攝義從名門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第一心識差別者, 如小乘但 有六識, 義分心意識, 如小乘論說 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 如增一經說 42 小乗只有六個識, 義分心意識三種, 如小乘論說, 對於阿賴耶識, 如增一 經只提及阿賴耶識之名, 並未得其義 這是小教根機所得到的一心 40 別教與同教的區別也可依 華嚴經探玄記 卷 8 21 金剛幢菩薩迴向品 : 四約教顯者真如有二門 : 一乘真如, 三乘真如 一乘亦二門 : 一別教謂圓通諸事統含無盡如因陀羅綱及微細等, 廣此百句如中說 二同教者則與三乘義同 : 但由智迴向故入一乘攝 (CBETA, T35, no. 1733, p. 270, a12-16) 主要原因是因一乗教義可以融攝三乗教 如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 云 : 答若小乘教義俱不融, 三乘義融教不融, 一乘教義俱融, 是故得攝 (CBETA, T35, no. 1733, p. 109, c1-2) 41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CBETA, T45, no. 1866, p. 485, b13-26) 42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CBETA, T45, no. 1866, p. 484, c10-13)

13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 二 ) 攝理從事門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若依始教, 於阿賴耶識, 但得一分生滅之義, 以於真理未能融通, 但說凝然不作諸法, 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賴耶 43 始教的阿賴耶識是生生滅滅的緣起法, 因此只有得到一分生滅之義, 對於真如, 看為凝然不作諸法, 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賴耶 諸法是從種子生, 阿賴耶識攝藏能產生萬有的一切種子 這是始教根機所領略的得阿賴耶識名又得阿賴耶識一分的教義 生滅事相 ( 三 ) 理事無礙門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若依終教, 於此賴耶識, 得理事融通二分義 故論但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阿梨耶識, 以許真如隨熏和合成此本識 44 並且非一非異之心, 理上的不生不滅與事上生滅融通無礙, 允許真如隨熏和合成此本識 這種一心為染淨不二 理事無礙, 這是終教的根機能得阿賴耶識名, 於義上得阿賴耶識具分 理事融通 ( 四 ) 事盡理顯門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若依頓教, 即一切法唯一真如心, 差別相盡離言絕慮不可說也 如維摩經中三十二菩薩所說不二法 門 是前終教中染淨鎔融無二之義 終教的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從體來說, 染 淨, 俗諦 真諦, 隨緣 不變等差別相盡, 無有二法, 因一切不可說, 所以是得義不存名 ( 五 ) 性海具德門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若依圓教, 即約性海圓明法界緣起, 無礙自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主伴圓融, 故說十心以顯無 盡 頓教認為一切法即唯一真如心, 圓教中所說一心是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緣起無礙, 相即相入, 如 因陀羅網重重無際, 微細相容, 主伴無盡, 十十法門各稱法界 法藏的唯識思想是 ( 五 ) 性海具德門, 約十重而言就是第八重 第九重 第十重 而第十重又同時融攝了前二重, 故今以 第十重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代表法藏的華嚴唯識思想, 帝釋天的宮殿之網, 在一一網目上所結之珠, 互相照射出彼此的影子, 其影子又照射出其他之影, 而至無限 這是法界緣起世界的真相, 在 五教章 中稱華嚴的唯心為性海圓明法界緣起 華嚴圓教唯識觀可以分成別教和同教來敘述, 先依別教說明 : 若依圓教 即約性海圓明, 法界緣起, 無礙自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主伴圓融, 故說十心以顯無盡, 如離世間品及第九地說 又唯一法界性起, 心亦具十德, 如性起品說, 此等據別教言 47 因此其所依的心識, 從法體來說是性海圓明, 從義來說是法界緣起無礙自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主伴圓融 所謂性海圓明, 性海示 43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CBETA, T45, no. 1866, p. 484, c13-16) 44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CBETA, T45, no. 1866, p. 484, c25-p. 485, a4) 45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CBETA, T45, no. 1866, p. 485, b2-5) 46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CBETA, T45, no. 1866, p. 485, b7-11) 47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CBETA, T45, no. 1866, p. 485, b7-12)

14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體 48 ; 圓明示德相 相對於法界緣起的話是性起, 法界緣起無礙自在是總說明大 緣起宗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是諸法相即自在門 : 一即一切說明緣起義 ; 一切即一說明性起義 性起 乃華嚴經用來闡明法界緣起的本體, 無非就是覺體 佛性 性起 之名出自晉譯六十卷 華嚴經. 寶王如來性起品 華嚴宗從佛果境界出發, 認為有情無情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都是如來藏佛性的現起, 也就是 一心 的體性所本具德用的現起, 依體起用故名 性起 華嚴宗是從果位談性起, 故曰性海圓明, 表示宇宙萬有皆由圓明清淨的如來藏佛性直接生起 這個覺體佛性是究竟真實 眾生本具非由外在條件修造而成 智儼認為一切眾生同具如來的覺體或覺性 如 華嚴五十要問答 卷 2 云 : 如來藏佛性體唯 是普法唯是真法, 於中無有邪魔得入其中 一者一切眾生體, 是如來藏 如來藏 佛性這個覺體普遍在於一切眾生, 是有情眾生的真實主體, 不論是邪惡者或正直者, 都具足這個體 法藏繼承了智儼的觀點, 從不改和顯用來解釋 性起, 他說 : 佛性論. 如來藏品 云 : 從自性住來至, 來至得果, 故名如來, 不改名性, 顯用稱起, 即如 來之性起, 又真理名如名性, 顯用名起名來, 即如來為性起 不改 是佛 性這個性體不變, 起 是指佛性或如來之性的顯用, 性起即是從體發生作用 這性起見於 大方廣佛華嚴經. 寶王如來性起品 云 : 如來性起正法 : 功德無量, 行無量故 ; 充滿十方, 無來去故 ; 離生住滅, 無有行故 ; 離心意識, 無有身故 ; 性如虛空, 悉平等故 ; 一切眾生無我 我所, 無有盡故 ; 一切剎無盡, 無有轉故 ; 不斷未來際, 無有退故 ; 如來智無疑 無二, 平等觀察有為 無為故 ; 成等正覺, 饒益眾生, 本行迴向 自在滿足故 51 所以這性起為諸法真實性, 為如來法身, 離一切來去 生滅諸有為法 此性能起無量功德, 成等正覺饒益有情 但 性起 與 緣起 有何不同? 楊政河在 華嚴哲學研究 一書說 : 性起 是從根本直覺自證的不可思議境界, 言亡慮絕, 果上佛智, 應機化用 ; 從性上說則見 性起, 從相上說則見 緣起 52 華嚴宗於因位談宇宙萬法之生起, 稱為法界緣起, 諸法重重無盡的關係相 性起是 一乘緣起, 緣聚不有, 緣散未離 53 所以性起很明顯強調由理體所生, 理體 48 華嚴經探玄記 卷 3 2 盧舍那佛品 : 理中性海為體, 別德為相, 應教為用, 此三不二 唯一義理 (CBETA, T35, no. 1733, p. 147, a13-14); 華嚴經探玄記 卷 離世間品 : 理中平等, 性海為體 (CBETA, T35, no. 1733, p. 418, c15) 49 華嚴五十要問答,(CBETA, T45, no. 1869, p. 532, c2-8) 50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寶王如來性起品 (CBETA, T35, no. 1733, p. 405, a10-13) 5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寶王如來性起品 (CBETA, T09, no. 278, p. 614, b16-23) 52 楊政河著 (1997), 華嚴哲學研究, 台北 : 慧矩出版社, 頁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卷 4,(CBETA, T45, no. 1870, p. 586, a28-29)

15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隨緣而現起千差萬別的事相, 但它本身性質不改變 以上是單就華嚴圓教的別教一乘說明一心, 接著有關於同教方面, 說明如下 : 若約同教, 即攝前諸教所說心識何以故? 是此方便故, 從此而流故, 餘可準 之 54 這段話說明小 始 終 頓是攝化眾生的方便法, 它們從圓教流出 前 四教皆可歸於同教 四 帝網無礙的唯識觀 原本十重唯識觀為解釋 三界虛妄但一心作者 55 以證成唯識 但圓教的性海圓融緣起無礙, 整段內容恨少提到心意識, 看起來似乎與心識相關不大, 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下約略探討其原因 在智儼的 一乘十玄門 第九是 唯心迴轉善成門 56, 這一門智儼是約心 識說 到法藏的 華嚴五教章 尚繼承智儼的唯心迴轉善成門, 但到了 探玄記 別立與 華嚴五教章 不同的十玄門, 一般稱為新十玄門 在新十玄門中將 唯心迴轉善成門 除去 據 中國華嚴思想史 一書的看法如下 : 法藏在明 華嚴經 教法的本質 ( 能詮教體 ) 之處, 由淺至深立了十門, 其第四即是 緣起唯心門 他在某程度上給予 一切唯心現 之教 法評價, 但並未肯定那即是究竟的教法 57 最重要的著眼點是在於緣起的德用 而此緣起的德用是對如來藏, 亦即唯心 ( 真實本身 ) 乃至唯識的絕對自由性, 加以證明, 使其成立 58 關於法藏的緣起, 在 華嚴經探玄記 中強調了大緣起, 內容要義如下 : 緣起相由故者, 謂大法界中緣起法海, 義門無量 約就圓宗略舉十門以釋前義, 謂諸緣起法要具此十義方緣起故, 闕即不成 一諸緣各異義, 二互遍相資義, 謂此諸緣要互相遍應方成緣起, 此即一一各具一切一也 三俱存無礙義, 謂凡是一緣要具前二方成緣起, 唯一多一自在無礙 59 由此可見大緣起法即無礙法界法門, 彼此融通自在, 今依此法上所辨時, 法亦隨此無礙自在, 故有十世門也 由此法門同一緣起相帶起故 隨一門必具一切故有主伴門也 由此可見其緣起是強調融通 54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CBETA, T45, no. 1866, p. 485, b12-26) 55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CBETA, T35, no. 1733, p. 346, c28-29) 56 華嚴一乘十玄門 卷 1 (CBETA, T45, no. 1868, p. 515, b26) 57 木村清孝著 李惠英譯 (1996), 中國華嚴思想史, 台北 : 東大圖書公司, 頁 木村清孝著 李惠英譯, 頁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 (CBETA, T35, no. 1733, p. 124, a14-b1)

16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自在, 及 凡一法起必具一切 60 的主伴關係 而這種一法起必具一切的情形, 於經上經常比喻為帝網, 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云 : 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 麁細亂住 倒住 正住, 若入 若行 若去, 如帝網差別, 十方無量種種不同, 智皆明了, 現前知見 ;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61 這是菩薩發的願, 希望能成就此種無礙廣大之法 而只有修觀如來藏性起之法門, 才能如此自在圓融 又心識與緣起關係究竟如何? 今引陳英善的看法如下 : 法藏對一心 唯識的看法, 是架構於別教一乘理論, 而將一心 唯識的涵義提升至別教一乘之理論 非但一心如此, 任何一法, 就華嚴別教理論而言, 皆是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無礙的 故法藏解釋一心時, 以此相即相入帝網無礙的道理闡述之, 說明一心亦是如此相即相入無礙, 或將此一心稱之為 心識如來藏法性圓融, 此即是相即相入無礙道理明心識如來藏 就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對 所依心識 之論述, 以 性海圓明法界緣起, 無礙自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主伴圓融 來說明所依之心識, 亦即以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來解釋心識 吾人心識性海之所以圓明, 乃是相即相入無礙道理之故, 以此相即相入無礙道理說明性海圓明 在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中, 法藏以 自性清淨圓明為體, 即是以諸法相即相入無礙之道理為吾人之本性, 故稱此本性為 自性清淨圓明 62 從上段可以看出法藏的心識觀識建立在性海圓明法界緣起之上, 此緣起是稱性而起, 為大覺真心, 流出無礙無盡法界緣起大法, 此法界圓融無礙, 一一法中, 互相交參, 互涉互入而無罣礙 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 盧舍那佛品 云 : 各如須彌山塵數眾生, 令立盧舍那佛願性海中 63 正因此性海, 是法界圓融, 故能攝入無量眾生 而此性海正是盧舍那佛大覺真心, 依願而顯發無量功德 五 結論 以華嚴思想為主的法藏, 雖然其十重唯識觀是參考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般若心經幽贊 所立的五重唯識觀, 窺基站在唯識學立場, 是得阿賴耶識名, 教義上只得阿賴耶識的生滅事相, 並未有真妄和合的如來藏思想 法藏參考了窺 60 華嚴經探玄記 卷 5 9 佛昇須彌頂品 (CBETA, T35, no. 1733, p. 192, c29) 6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十地品 (CBETA, T10, no. 279, p. 182, a5-9) 62 陳英善著 (1996),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 台北 : 華嚴蓮社 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 盧舍那佛品 卷 3 2 盧舍那佛品 (CBETA, T09, no. 278, p. 407, c3-5)

17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 ( 暫未申請 ) 基的內容, 依自己的觀點建立華嚴思想體系但其思想理念特色, 非以唯識學派的觀點來詮釋一心, 而是站在別教一乘理論的觀點來說一心 三界但是一心作 可以約小始終頓圓來解釋, 因眾生根基不同, 所能領會的境界也各自不相同, 聖人見機利物, 故有差別之教法 最上乘的根基則是圓教唯識觀來看一心, 此心識如來性起思想, 說心與法界圓融無二, 性海圓明, 自性清淨, 本身即具一即多, 多即一, 如因陀羅網, 重重無盡, 彼此相即相入 法界緣起是屬於性起思想, 性起就是重重無盡事相由心的理體所生, 理體隨緣而現起千差萬別的事相, 但它本身性質不改變, 此理體即如來藏心, 也就是一心 可說整個重重影現, 交相涉入, 都是如來藏心識法性圓融, 令彼事事無礙 故可歸結為法藏的心識思想即是華嚴宗重重無盡法界緣起思想, 因為重重無盡法界緣起不離一心 ; 而一心也是相即相入的重重無盡法界緣起 參考文獻 佛教藏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CBETA, T09, no. 27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CBETA, T33, no. 1710) 華嚴一乘十玄門 卷 1 (CBETA, T45, no. 1868)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1 (CBETA, T45, no. 1861) 華嚴經探玄記 (CBETA, T35, no. 1733) 華嚴五十要問答 (CBETA, T45, no. 1869)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CBETA, T45, no. 1866) 中日文專書 木村清孝著 李惠英譯 (1996) 中國華嚴思想史 台北 : 東大圖書公司 亢顙著 (1981) 五重唯識觀 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26 台北: 大乘 印順法師著 (1992) 攝大乗論講記 台北 : 正聞出版社英武著 (2004) 華嚴宗簡說 成都: 巴蜀書社 楊政河著 (1997) 華嚴哲學研究 台北: 慧矩出版社 陳英善著 (1996)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 台北: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賢度法師 (1994) 華嚴學講義 台北: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賢度法師 (1998) 華嚴學專題研究 台北: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慧常法師 (2000) 賢首五教釋要 台北: 大乘精舍 賴賢宗著 (2003) 從 十重唯識觀 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佛學研

18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究中心學報 第八期 台北 : 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靄亭法師著 (2000) 華嚴一乗教義章集解 台北 :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華嚴宗五祖論著精華 (2001) 台北 :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頁 1-35( 民國一 三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5, pp. 1-35 (2014)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以 十地品 為核心 釋正持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學博士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 以智儼 法藏為主 陳英善撰 提要 阿賴耶識, 乃是唯識學的核心思想, 以阿賴耶識作為生死流轉之所依, 且涅槃之證得亦不離阿賴耶識 在唯識相關的經論典籍中, 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較著重於生滅事法 妄染的角度來詮釋阿賴耶識, 而對阿賴耶識本身亦含有真淨的成分, 則以較曖昧的方式表達之 有關阿賴耶識是染? 淨? 染淨和合? 非染非淨? 在佛教諸經論中, 皆有論及 之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11-130( 西元 2010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 以 五教章 為主 釋正持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提要 : 法華經 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敦煌西夏晚期藏密石窟之研究

敦煌西夏晚期藏密石窟之研究 大 專 學 生 佛 學 論 文 集 頁 391-416( 西 元 2010 年 ), 台 北 市 華 嚴 蓮 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 未 申 請 ) 敦 煌 密 教 石 窟 之 探 討 以 莫 高 窟 第 465 窟 為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回到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來了解傳戒儀軌

回到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來了解傳戒儀軌 大 專 學 生 佛 學 論 文 集 頁 293-314( 西 元 2010 年 ), 台 北 市 華 嚴 蓮 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 未 申 請 ) 釋 謙 定 淨 覺 大 乘 佛 教 思 想 研 究 所 前 言 三 壇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讀 大乘三系概觀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37 ~ p.149) 讀 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講義 4 1 目次 釋貫藏敬編 2012.6 引言...2 一三宗立名...2 ( 一 ) 三宗的分別與三宗的了不了義, 是不同件事 ; 應以三宗的本義說三宗的差別...2 ( 二 ) 三宗的立名...2 1. 沒說 法體, 是說 所宗依的法則, 依此分為 性空 虛妄 真常 三系...2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五屆畢業論文 賢首判教體系之探討 指導教授 : 成公院長 學生 : 釋慈汶 一 緒言 賢首法藏大師的華嚴思想對我國的文化史 佛教史 哲學史影響相當重大深 遠, 而且也影響 推動了朝鮮和日本華嚴宗的創立和弘揚 賢首大師一生中, 建樹良多, 乃是集各種大家於一身者, 他不祇被尊為國師 宗師 ; 亦是偉大的佛學家 哲學家 ; 又是出色的翻譯家和弘法家 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相當完整充實, 可概略地歸納成教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210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中, 關於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前言 釋道論 M9921014 轉識成智 之理論與實踐 壹 前言貳 轉識成智的必要性 ( 一 ) 何謂 識 ( 二 ) 何謂 智 參 何謂轉八識成四智 ( 一 ) 妙觀察智 ( 二 ) 平等性智 ( 三 ) 大圓鏡智 ( 四 ) 成所作智肆 四智的現起分位伍 四智之所緣境陸 唯識的 轉依 意義 ( 一 ) 能轉道 ( 二 ) 所轉依 ( 三 ) 所轉捨 1 ( 四 ) 所轉得柒 從三性論 轉依 意義 (

More information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三屆畢業論文 法藏大師的五教論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修德 法藏大師的五教論 釋修德 提要 釋尊成道後第二七日對文殊 普賢菩薩宣說了自證法門, 所謂的最初的說法 - 華嚴經 自從該經首次傳譯東晉乃至六朝時代, 佛教東傳中國以來, 對於傳譯的許多經典, 引起一種風潮, 就是系統的研究, 教系的組織, 教學的整理等, 結果釀成教判的研究, 乃至發生三乘一乘, 頓漸,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二屆畢業論文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 楊政河教授 研究生 : 釋傳智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釋傳智 序 佛陀是一個偉大的成就者, 其留下來的法寶是三藏十二部經典 假使令一人獨立地直接看大藏經, 要能整理出一個眉目, 有頭緒, 實在很難 即使有眉目, 略得頭緒, 又幾時能到往賢所達的程度? 是以吾人必須間接的, 憑藉往賢層層累積的稱述以悟入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第一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 陳一標 2003.10.05 提要 :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More information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生命的價值 目錄 生命的價值 2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4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 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18 墮胎是不尊重個體的生存權 28 栽培自我, 展現生命之光 40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3AEC9B6A1BB50B1D4A8C6B0DDC344AABAB5F8B0ECBFC4A6582E646F63>

<4D F736F F D2033AEC9B6A1BB50B1D4A8C6B0DDC344AABAB5F8B0ECBFC4A6582E646F63> 78 正觀第七十三期 / 二 Ο 一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時間 與 敘事 之視域融合: 以呂格爾 三重再現 及法藏 新 十玄門 為線索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郭朝順 相對而言, 本文也從法藏新十玄門提供對於時間性的反省, 可以對映呂格爾對時間問題沈思之差別 基於對於人性與佛性的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時間哲學觀點, 也衍生不一樣的關於 敘事 的主張, 法藏著重於終極覺悟的敘事, 而呂格爾則注視著敘事者在敘事活動中對自我存在經驗的修補

More information

To investigateto probe the bhūtatathatā view s comment of Zhanran to Kui-ji with the Five Hundred Questions on the Lotus Sutra principal Shi Hungyu(Wa

To investigateto probe the bhūtatathatā view s comment of Zhanran to Kui-ji with the Five Hundred Questions on the Lotus Sutra principal Shi Hungyu(Wa 探討湛然對於窺基真如觀點之評破 - 以 法華五百問論 為主 釋宏育 ( 王雪芬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級 摘要 綜觀中國佛教歷史, 天台與唯識學派有兩次交峰, 一次為智顗大師對於當時攝論學派 ( 舊唯識學派 ) 的評破, 此出現於其各論著之中 ; 另一次為湛然 法華五百問論 評破窺基所著之 妙法蓮華經玄贊 不同的是, 智者大師針對的是攝論師全面性觀點的評破 ; 而湛然面對的則是窺基註釋 法華經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

????????????? 新世紀宗教研究 第 5 卷第 2 期 2006 年 12 月 建構佛教心理學的新典範 唯識學八識學說的現代省思 陳玉璽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摘要本文前半部論述佛教早期唯識學的洞見, 包括開展三性義理和唯識中道觀的論述 後半部以原始佛教緣起觀和現代意識研究為參照點, 重新省思和探討唯識宗的八識學說, 主要論題包括末那識的分別作用 阿賴耶識的多元功能 本體與現象的辯證關係等 本文特別論證阿賴耶識內涵的歷史演變如何引致義理詮釋上的混淆,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 處於全球氣候變遷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全球各國各地頻繁出現極端氣候似乎已成定局 為此, 如何在五濁惡世的當今, 人門在理所當然享有舒適奢華的物質條件的同時, 對整個地球環境的破壞也是日益顯著的客觀事實 天災人禍不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公平的調戲, 而是我們應為自己所作的一切買單和承當 若以

摘要 : 處於全球氣候變遷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全球各國各地頻繁出現極端氣候似乎已成定局 為此, 如何在五濁惡世的當今, 人門在理所當然享有舒適奢華的物質條件的同時, 對整個地球環境的破壞也是日益顯著的客觀事實 天災人禍不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公平的調戲, 而是我們應為自己所作的一切買單和承當 若以 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九屆碩士論文 華嚴經 無情有性說之探究 以法藏和澄觀詮釋為主 A Study of Non-sentient beings with a Buddha-nature Though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zang and Chengguan in Avatamsaka Sutra 指導教授 陳英善老師 研 究 生 釋如觀 中華民國 一 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76 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 華嚴法界觀緣起觀的超越意義 ㆒項 擬世界觀 的建構 提要 就佛教理論發展而言, 謂華嚴宗為㆒高峰, 實不為過 然由佛法基本義而法界大義, 其間實已歷經多重意理之轉折, 以及實踐修為的具體意念 因此, 本文將以華嚴法界觀為基本論題, 探索其 之宗教意義與哲學意義, 並針對其與實有論之世界觀相對應之部分, 進行必要的對比, 而後由對比㆔義 ( 差異性 發展性與目的性 ),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緒論 五教止觀 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所作 杜順和尚除著重於觀門的實踐外, 並將佛教各種經論中的教義, 分為五個層次, 作為修行者觀行實踐的次第 第一為法有我無門 - 小乘教, 第二為生即無生門 - 大乘始教, 第三為事理圓融門 - 大乘終教, 第四為語觀雙絕門 - 大乘頓教, 第五為華嚴三昧門

第一章緒論 五教止觀 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所作 杜順和尚除著重於觀門的實踐外, 並將佛教各種經論中的教義, 分為五個層次, 作為修行者觀行實踐的次第 第一為法有我無門 - 小乘教, 第二為生即無生門 - 大乘始教, 第三為事理圓融門 - 大乘終教, 第四為語觀雙絕門 - 大乘頓教, 第五為華嚴三昧門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四屆畢業論文 五教止觀 ~ 華嚴三昧門 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開慈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第一章緒論 五教止觀 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所作 杜順和尚除著重於觀門的實踐外, 並將佛教各種經論中的教義, 分為五個層次, 作為修行者觀行實踐的次第 第一為法有我無門 - 小乘教, 第二為生即無生門 - 大乘始教, 第三為事理圓融門 - 大乘終教, 第四為語觀雙絕門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五重十善之研究 - 以 十地品 離垢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通是 中華民國一 年五月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BaShiGuiJuSong_1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BaShiGuiJuSong_11.doc 八識規矩頌第十一講 ( 第八識頌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喇嘛!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晚上好! 我們繼續看, 第八識規矩頌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這兩句頌是說第八識的行相非常的深隱幽微, 不但凡夫難以發現它的行相, 就是二乘聖者也難以了達, 由於如此, 才興起了大乘菩薩論主的論諍 這就是這兩句頌的意思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疏

《華嚴經疏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28(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正持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提要 : 中國最早將佛典注疏運用科判方式呈現的是東晉道安,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七屆畢業論文 華嚴教判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 : 蔡伯郎先生 研究生 : 鄭德承撰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 綜觀人類古今中外思想之發展, 無不隨著歷史之遷移而改變, 或是融合 或是創新 或是被取代, 而這種思想在歷史上的轉化, 正是人類歷史的特徵之一 佛教做為人類重要思想的一環, 自亦不能避免其在歷史上的影響與轉變 因此在整個佛教思想史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台灣新竹二 一四年一月十二日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介紹 心經 這個緣起其實它醞釀了很久, 因為這一 二十年以來, 都有很多人希望能夠聽心經, 但是我都一直拖延 拖延 拖延 拖延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的唯識還沒有上完, 覺知的訓練也還沒有訓練好 所以我們知道心經整個就是講空的, 般若空性的道理, 那如果沒有這些之前的基礎的話,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01 20 0K 0.9K 05 () 0.9K 3.2K 06 07 3.2K 9.8K 08 09 10 9.8K 20.6K 11 12 13 14 15 70801 6 06 299 1111 16 17 20.6K 28.9K 18 19 20 308 28.9K 41K 21 22 23 41K 52.5K 24 25 22 6 06 272 6988 fl jintainan@gmail.com

More information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 6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 現狀與問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 Reforms in China 林文軒 (Lin, Wen-Hsu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生 1 摘要 關鍵詞 : 權力下放 職能轉換 地方主義 部門利益 壹 前言 1 76 吉首大學學報

More information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7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78 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上 凡熏修楞嚴究竟懺法 不須別作佛事 不必申奏表牒 不用金銀錢袱 不動鐃鈸 雲鑼 但當延名僧善士

More information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35-A無異禪師語錄序 大光明中 無物不有 無物不空 真俗二諦 於中影現 一點靈明 溷入知見 一念瞥起 認為安身立命之處

More information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9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95-A序 夫水懺隨聞錄者 乃晝中禪師註釋也 昔悟達國師患人面之瘡 若不感諾迦尊者 現澗泉之水 焉能不復為冤 始知因緣會遇

More information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5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5-A 無 門 老 子 早 修 杜 多 行

More information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9, No. 13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59-A應庵和尚語錄序 道不可以言傳 不可以情解 不可以識識 夫如是則應庵語錄 將何用哉 自昔 古尊宿 未甞有無言者 如以黃葉止小兒啼

More information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3, No. 123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236-A 重 編 曹 洞 五 位 序 傳 付

More information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0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0-A 金 陵 保 寧 禪 院 勇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No. 1369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6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靈 隱 大 川 濟 禪 師 語 錄 目

More information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86, No. 1601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601-A 序 昔 世 尊 以 正 法 眼 藏

More information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No. 1347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4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長 靈 和 尚 語 錄 東 京 天 寧

More information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9, No. 1043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43 看 命 一 掌 金 唐 一 行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8, No. 103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32-A 華 嚴 原 人 論 解 序 長 安

More information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5, No. 22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229-A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行

More information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23, No. 44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446 七 俱 胝 佛 母 所 說 準 提 陀 羅

More information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2, No. 119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192-A 清 珠 集 序 執 塗 之 人 而

More information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42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42-A旅泊菴稿序 天地一逆旅也 日月往來 山河流峙 逆旅中之世界也 二乘禪寂 四生升沉 逆旅中之眾生也 三世諸如來 歷代諸祖師

More information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7, No. 130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08-A序 徑石滴乳者 山鐸在公所編 道脈淵源之書也 書垂成而在公脫去 其得法門人 石源雲公 取而錄成之 以彰先人之用

More information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1, No. 01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7 佛 說 長 壽 滅 罪 護 諸 童 子 陀

More information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39, No. 70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709-A序 夫毗尼是正法之壽命者 蓋由戒淨僧真 性遮之業而無染覆 道弘德備 權實之 教而克闡揚 自行利他 越苦海而登彼岸 紹先啟後

More information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73, No. 144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449-A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More information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5, No. 1281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281-A 上諭 佛祖之道 指悟自心為本 是此說者 名為正知正見 用之以利人接物 令人直達心源 方得稱佛祖兒孫 所言外道魔道者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一期頁 111-140( 民國九十九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1, pp. 111-140 (2010)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11. 辯中邊論 之識顯現與轉依 釋道厚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中國華嚴宗傳統以來有五祖的祖統說, 即是初祖杜順 ( ) 二祖智儼 ( ) 三祖法藏 ( ) 四祖澄觀 ( ) 五祖宗密 ( ), 華嚴宗教義主要便是由這五位祖師開創與形成 1 在佛教史上, 杜順以禪觀神異聞名, 傳為文殊菩薩的

一 前言 中國華嚴宗傳統以來有五祖的祖統說, 即是初祖杜順 ( ) 二祖智儼 ( ) 三祖法藏 ( ) 四祖澄觀 ( ) 五祖宗密 ( ), 華嚴宗教義主要便是由這五位祖師開創與形成 1 在佛教史上, 杜順以禪觀神異聞名, 傳為文殊菩薩的 智儼生平及其著作考察 李治華 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提要 在中國華嚴宗的傳承上, 一般視智儼為華嚴宗二祖, 若就現存文獻考察, 智儼應是華嚴宗教義的奠基者, 華嚴宗教義的基本規模是由智儼所創建的 本文考察智儼的生平及其著作, 期能奠定研究智儼思想的基礎背景 本文主要內容包含 : 一 有關智儼的現代研究成果 二 智儼生平 : 從隋末唐初的歷史背景與智儼傳記資料中, 論列智儼的生平年表, 分為九期

More information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2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624-A洪覺範林間錄序 臨川 謝逸 撰 洪覺範得自在三昧於 雲菴老人 故能游戲翰墨場中 呻吟謦欬皆成文章 每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

More information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1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蔡寧君大德輸入 禪苑蒙求目錄 卷上(千八百四十二則一百八十六人) 釋迦七步 達磨九年 靈山密付 少室單傳 青原與斧 南岳磨磚 大雄創寺 百丈開田 溈仰體用

More information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9, No. 15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559 嘉泰普燈錄卷第一 平江府報恩光孝禪寺(臣) 僧 (正受) 編 紀佛祖 傳燈曰 如來將化 預命摩訶迦葉云 吾以清淨法眼 涅槃妙心

More information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釋智宣法師輸入 金剛經持驗目錄 上卷魏博士盧景裕 梁釋琰法師 隋趙文若 隋寺丞趙文昌 隋博士徐孝克 隋書生荀氏 隋邑令睦彥通 隋參軍杜之亮 隋宋國公蕭瑀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Erwin Schrodinger

Erwin Schrodinger 基因改造 的過去 與未來 一般報導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星球 在這兒 各種生物所展現的生命跡象都有一些共通性 只是 這麼多千奇百怪的生命現象與生物個體 又具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呢 演講人 周成功 演講人 Erwin Schrodinger 20042374 57 ATGC DNA J. D. Watson and F. Crick DNAATGC DNAATGC DNA ATGC ATGC DNA A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哲學與懷德海的形上範疇

華嚴哲學與懷德海的形上範疇 華嚴佛學的哲學詮釋 --- 參照懷德海的形上範疇論 * 俞懿嫻 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arche@ thu.edu.tw 中文摘要 在 歷程與真際 (Process and Reality) 一書, 當代英國哲學家懷德海 (A. N. Whitehead) 提出了一個形上思辨的方案, 他宣稱這項方案是個 邏輯一致地 必然的普遍觀念的體系, 在其中我們經驗的每個成分都能得到詮釋 麥克亨利 (L. B.

More information

2 3 13 17 22 26 1 2 8 100738 +86 (10) 8508 5000 +86 (10) 8518 5111 www.kpmg.com.cn 2006 4 2002 2006 1 28% 2006 17 8 500 2006 2006 2006 7 2.5 2 1 500 500 40% 500 10 16 14 12 10 8 6 4 2 2002-2006 5.1 5.9

More information

四種環保 四環總論 一 心靈環保

四種環保 四環總論 一 心靈環保 法鼓山的實踐四種環保 目錄 四環總論 2 心靈環保 7 生活環保 29 禮儀環保 35 自然環保 41 四種環保 四環總論 一 心靈環保 四環總論 二 生活環保 四種環保 三 禮儀環保 四環總論 四 自然環保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一 心靈環保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二 儒道二家與心靈環保 10 四種環保 1. 2. 3. 心靈環保 11 4. 12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13 14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以行布與圓融來看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之起信 釋演惠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 大智度論 云 :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此處的信不是一般的仰信, 而是智信 而且證入一真法界的方式, 法藏認為有五門, 第一就是要有信 入法界品 其主要人物為善財童子, 以及他的啟信老師文殊菩薩, 兩者都含有信的寓意 善財童子在過去世中, 就已深種善根,

More information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修訂日期: 2006/01/05 發行日期: 2006/2/15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4, No. 2131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31 翻譯名義序 宋唯心居士荊谿周敦義述 余閱大藏 嘗有意效崇文總目 撮取諸經要義 以為內典總目 見諸經中每用梵 語 必搜檢經教

More information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2, No. 2115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15 鐔津文集目錄 卷首 行業記(此即序) (陳舜俞撰) 卷一 輔教篇上 原教 勸書(并序共四篇) 卷二 輔教篇中 廣原教(并序共二十六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4 期 (pp.353-359): ( 民國 9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4, (2001)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教觀綱宗 緒論 釋聖嚴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More information

2013~2015 保健食品產業專業人才 供需調查 2011 5 2011529 2012 2013~2015 2012 44.67% 2011 11.96% 2013~2015 ... 1... 1... 5... 10... 12... 13... 14... 19... 20... 22... 24... 12... 19... 21... 22 III IV 1... 1 2... 3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69-8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百回本 西遊記 之 敘事矛盾 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 瞌睡蟲 提要 關鍵字 : 西遊記 敘事矛盾 瞌睡蟲 天王 69 百回本 西遊記 之 敘事矛盾 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 瞌睡蟲 一 引言 兩種不同形態之 瞌睡蟲 70 二 兩種異說與兩種假設 71 72 73 74 75 76 三 內證上的思索 77 78 79 四 由完美之作看敘事矛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45/134 編輯出版 : 淨願蘭若 / 釋心賢 請大家打開 講義 第 96 頁 : 辛七 明藏性即識大性 - 壬二 明大均在本經的 正宗分 開始的時候, 阿難尊者請佛陀開示 首楞嚴王三昧 的修學法門, 佛陀花了三卷的時間,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宋 元 嘉 年 曇 無 蜜 多 於 楊 州 譯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09 冊 No. 0277 CBETA 電 子 佛 典 Rev. 1.19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在 毘 舍 離 國 大 林 精 舍 重 閣 講 堂, 告 諸 比 丘 : 却 後 三 月 我 當 般 涅 槃 尊 者 阿 難 即 從 座 起, 整 衣 服, 叉 手 合 掌,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會極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一 緒論 釋會極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 在原始佛教聖典依文體與內容類別為十二種, 稱為十二分教, 或譯為十二部經 十二分聖教 譬喻 ( avadāna,apadāna, 阿婆陀那 阿波陀那 ) 即是其中之一, 其本意是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89-306(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楊秀源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 向來解行並重的佛教, 目的是讓人們明理之後, 注重行持, 依理實行才能證果,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緣起 慧日講堂於 2016 年 9 月 2 日至 11 月 25 日舉辦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班, 這一期的主題為 人間佛教, 構想來自住持宏印長老希望大家用心研讀印順導師著作中具有特見之單篇文章 以此為緣, 選了三篇主題涉及 人間佛教 和 大乘入世精神 為主的長篇文章, 秉持導師所言 : 大乘是佛法, 我有堅決的信仰 ( 華雨香雲 p.245) 來學習 ; 並於課程最後一天介紹導師的自傳 平凡的一生,

More information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 ICO 智慧型微投影機 使用手冊 電話 + 8 8 6-2 - 2 7 9 0-6 3 0 8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一路90號4樓 w w w. q p o i n t e k. c o m * 內容僅供參考 功能會隨系統版本有所變動 * 如有操作上的問題請洽詢經銷商 本公司或至官網 支援服務..T.I. QP Q.P.T.I. Corporation 索 引 1. 內 容 物 2. 功 能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