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教材系列 C6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佛法教材系列 C6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Transcription

1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菩薩地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C6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 佛法教材系列 C6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本地分 分成十七地: 五識身相應地 意地 有尋有伺等三地 三摩呬多地 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無心二地 聞所成地 思所成地 修所成地 聲聞地 獨覺地 菩薩地 有餘依地 無餘依地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論文重新分段標點並編上科判, 使其段落分明, 便於誦讀 分析與比對 凡有所校訂或補正的字句, 都用括號 標出 科判的編碼依次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天地玄黃 以及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星宿列張 寒來暑 今所整理出的是 本地分 中的 菩薩地, 係在 瑜伽師地論 第 上卷 願此工作, 有助於學佛者在義理和實踐上的增進 林崇安 於桃園縣 [ 中壢市 ] 內觀教育基金會

3 佛法教材系列 C6 丙十二 菩薩地 目錄 本地分 ( 科判摘要 ) 初持瑜伽處 02 種姓品第一 03 發心品第二 11 自他利品第三 19 真實義品第四 35 威力品第五 55 成熟品第六 76 菩提品第七 85 力種姓品第八 92 施品第九 115 戒品第十 137 忍品第十一 180 精進品第十二 192 靜慮品第十三 200 慧品第十四 205 攝事品第十五 211 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 226 菩提分品第十七 244 菩薩功德品第十八 276 第二持隨法瑜伽處 297 菩薩相品第一 297 分品第二 304 增上意樂品第三 309 住品第四 314

4 第三持究竟瑜伽處 352 生品第一 352 攝受品第二 356 地品第三 360 行品第四 364 建立品第五 369 第四持次第瑜伽處 405 發正等菩提心品 405

5 菩薩地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卷 上彌勒菩薩說, 玄奘法師譯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 本版 ( 內觀教育版 ) 列出 瑜伽師地論 論文, 並標出科判 ( 主要 依韓清淨所編的科判 ) 2. 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 都用括號 標出 丙十二 菩薩地 ( 分二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丁一 結前生後如是已說 獨覺地, 云何 菩薩地? 丁二 廣辨一一 ( 分二 ) 戊一 普攝學果 ( 分三 ) 己一 標釋品類 ( 分二 ) 庚一 總標 ( 分二 ) 辛一 嗢柁南嗢柁南曰 : 初持 ; 次相 分 增上意樂 住 ; 生 攝受 地 行 建立最為後 辛二 長行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 何等為十? 一者持 ; 二者相 ; 三者分 ; 四者增上意樂 ; 五者住 ; 六者生 ; 七者攝受 ; 八者地 ; 九者行 ; 十者建立 1

6 初持瑜伽處 庚二 別釋 ( 分三 ) 辛一 初持攝 ( 分二 ) 壬一 總釋持名 ( 分四 ) 癸一 出體 ( 分二 ) 子一 徵云何名持? 子二 釋謂諸菩薩自乘種性 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 是名為持 癸二 釋義 ( 分二 ) 子一 徵何以故? 子二 釋 ( 分三 ) 丑一 種性持以諸菩薩自乘種性, 為所依止故, 為建立故, 有所堪任有大勢力,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說彼自乘種性, 為諸菩薩堪任性持 丑二 發心持以諸菩薩最初發心, 為所依止, 為建立故, 於施 戒 忍 精進 靜慮 慧, 於六波羅蜜多, 於福德資糧 智慧資糧, 於一切菩提分法, 能勤修學, 是故說彼最初發心, 為諸菩薩行加行持 丑三 覺分持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 為所依止, 為建立故, 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說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 為所圓滿大菩提持 癸三遮簡 ( 分二 ) 子一 簡無種性住無種性補特伽羅, 無種性故, 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 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道理, 雖未發心 未修菩薩所行加行, 若有種性, 當知望彼, 而得名持 子二 簡不發心又住種性補特伽羅, 若不發心 不修菩薩所行加行, 雖有堪任而不速證無上菩提 與此相違, 當知速證 癸四 異名又此種性, 已說名持, 亦名為助, 亦名為因, 亦名為依, 亦名階級, 2

7 亦名前導, 亦名舍宅 如說種性, 最初發心所行加行, 應知亦爾 種性品第一壬二 別顯持義 ( 分三 ) 癸一種性持 ( 分六 ) 子一 安住種類別 ( 分二 ) 丑一 標二種類云何種性? 謂略有二種 : 一本性住種性 ; 二習所成種性 丑二 釋二意 ( 分二 ) 寅一 辨義 ( 分二 ) 卯一 本性住種性本性住種性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性 卯二 習所成種性習所成種性者, 謂先串習善根所得, 是名習所成種性 寅二 明意此中義意, 二種皆取 子二名字分位別 ( 分二 ) 丑一 釋名字又此種性, 亦名種子, 亦名為界, 亦名為性 丑二 釋分位又此種性, 未習成果, 說名為細, 未有果故 已習成果, 說名為麤, 與果俱故 子三 他勝劣別 ( 分二 ) 丑一 由種性 ( 分二 ) 寅一 標自最勝若諸菩薩成就種性, 尚過一切聲聞 獨覺, 何況其餘一切有情! 當知種性無上最勝 寅二 釋其所以 ( 分三 ) 卯一 徵何以故? 卯二 釋 3

8 略有二種淨 : 一煩惱障淨, 二所知障淨 一切聲聞 獨覺種性, 唯能當證煩惱障淨, 不能當證所知障淨 菩薩種性, 亦能當證煩惱障淨, 亦能當證所知障淨 卯三 結是故說言望彼一切, 無上最勝 丑二 由四事 ( 分二 ) 寅一 標列四勝復由四事, 當知菩薩勝於一切聲聞 獨覺 何等為四? 一者根勝 ; 二者行勝 ; 三者善巧勝 ; 四者果勝 寅二 校量勝劣 ( 分四 ) 卯一 校量根言根勝者, 謂諸菩薩本性利根, 獨覺中根, 聲聞軟根, 是名根勝 卯二 校量行言行勝者, 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 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 聲聞 獨覺唯行自利, 是名行勝 卯三 校量善巧善巧勝者, 聲聞 獨覺於蘊 界 處 緣起 處非處中能修善巧, 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 是名善巧勝 卯四 校量果言果勝者, 聲聞能證聲聞菩提, 獨覺能證獨覺菩提, 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果勝 子四 自法相應別 ( 分三 ) 丑一 標列六相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性相, 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 謂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戒 忍 精進 靜慮 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丑二 釋其差別 ( 分六 ) 寅一 施種性相 ( 分三 ) 卯一 徵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卯二 釋 ( 分二 ) 辰一 由意樂 ( 分二 ) 4

9 巳一 惠捨攝謂諸菩薩, 本性樂施, 於諸現有堪所施物, 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 心喜施與, 意無追悔, 施物雖少而能均布, 惠施廣大而非狹小 無所惠施深懷慚恥, 常好為他讚施勸施, 見能施者心懷喜悅 巳二 供養攝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 從座而起, 恭敬奉施 辰二 由正行 ( 分三 ) 巳一 法施攝於其彼彼此世 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 若請不請, 如理為說 巳二 無畏施攝若諸有請怖於王賊及水火等, 施以無畏, 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 巳三 財施攝 ( 分二 ) 午一 不誑罔他受他寄物未嘗差違 若負他債終不抵誑, 於共財所亦無欺罔 於其種種末尼 真珠 琉璃 螺貝 壁玉 珊瑚 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 能正開悟, 尚不令他欺罔於彼, 況當自為! 午二 樂大事業而不貪著 其性好樂廣大財位, 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 樂大事業非狹小門 於諸世間酒色 博戲 歌舞 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 速疾厭捨, 深生慚愧 得大財寶尚不貪著, 何況小利! 卯三 結如是等類, 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寅二 戒種性相 ( 分三 ) 卯一 徵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 卯二 釋 ( 分二 ) 辰一 由意樂 ( 分三 ) 巳一 律儀戒攝謂諸菩薩, 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 於諸有情不極損惱, 雖作惡業速疾能悔, 常行恥愧不生歡喜 不以刀杖 手塊等事惱害有情 於諸眾生性常慈愛 巳二 攝善戒攝 ( 分三 ) 午一 敬事尊長於所應敬, 時起奉迎, 合掌問訊, 現前禮拜 5

10 午二 修和敬業修和敬業, 所作機捷, 非為愚鈍, 善順他心 午三 成就賢善常先含笑, 舒顏平視, 遠離顰蹙, 先言問訊 巳三 饒益戒攝 ( 分五 ) 午一了知恩報於恩有情, 知恩知報, 於來求者常行質直, 不以諂誑而推謝之 午二 如法求財如法求財, 不以非法, 不以卒暴 午三 樂修福業性常喜樂修諸福業, 於他修福尚能獎助, 況不自為! 午四 憫苦知畏若見 若聞他所受苦, 所謂殺縛 割截 捶打 訶毀 迫脅, 於是等苦過於自受 重於法受, 及重後世, 於少罪中尚深見怖, 何況多罪! 午五 住伴作業 ( 分二 ) 未一 簡擇所作 ( 分二 ) 申一 於如法事於他種種所應作事, 所謂商農 放牧 事王 書印 算數, 善和諍訟, 追求財寶, 守護儲積, 方便出息, 及以捨施, 婚姻集會, 於是一切如法事中, 悉與同事 申二 於非法事於他種種鬥訟諍競, 或餘所有互相惱害, 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 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 未二 加行所作 ( 分二 ) 申一 制止善能制止所不應作, 謂十種惡不善業道 申二 成辨不違他命, 善順於他, 同忍同戒, 於他事業隨彼所欲, 廢己所作而為成辦 辰二 由正行 ( 分二 ) 巳一 意相應善其心溫潤, 其心純淨, 恚心 害心不久相續, 隨生隨捨, 起賢善心 巳二 語相應善尊重實語, 不誑惑他, 不離他親, 亦不好樂, 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 6

11 應語言, 常柔軟無有麤獷, 於己僮僕尚無苦言, 況於他所敬愛有德, 如實讚彼 卯三 結如是等類, 當知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 寅三 忍種性相 ( 分三 ) 卯一 徵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性相? 卯二 釋謂諸菩薩, 性於他所遭不饒益, 無恚害心亦不反報 若他諫謝速能納受, 終不結恨, 不久懷怨 卯三 結如是等類, 當知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種性相 寅四 精進種性相 ( 分三 ) 卯一 徵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 卯二 釋 ( 分五 ) 辰一 被甲精進攝謂諸菩薩, 性自翹勤, 夙興晚寐, 不深耽樂睡眠倚樂 辰二 方便精進攝於所作事, 勇決樂為, 不生懈怠, 思擇方便要令究竟, 凡所施為一切事業堅固決定 若未皆作, 未皆究竟, 終不中間懈廢退屈 辰三 不下精進攝於諸廣大第一義中, 心無怯弱, 不自輕蔑, 發勇猛心 : 我今有力能證於彼 辰四 無動精進攝或入大眾 或與他人共相擊論 或餘種種難行事業, 皆無畏憚 辰五 無喜足精進攝能引義利, 大事務中尚無深倦, 何況小事! 卯三 結如是等類, 當知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 寅五 靜慮種性相 ( 分三 ) 卯一 徵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性相? 卯二 釋 ( 分四 ) 7

12 辰一愛樂遠離 ( 分二 ) 巳一 處所遠離謂諸菩薩, 性於法義能審思惟, 無多散亂 若見若聞阿練若處 山巖 林藪 邊際臥具, 人不狎習, 離惡眾生, 隨順宴默, 便生是念 : 是處安樂, 出離遠離 常於出離及遠離所, 深生愛慕 巳二 煩惱遠離性薄煩惱, 諸蓋輕微, 麤重羸弱, 至遠離處, 思量自義, 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 辰二 慈愍眾生 ( 分二 ) 巳一 慈俱行於其怨品, 尚能速疾安住慈心, 況於親品及中庸品! 巳二 悲俱行若見若聞有苦眾生, 為種種苦之所逼惱, 起大悲心, 於彼眾生隨能隨力, 方便拔濟令離眾苦, 於諸眾生, 性自樂施, 利益安樂 辰三 安忍眾苦親屬衰亡, 喪失財寶, 殺縛禁閉, 及驅擯等諸苦難中, 悉能安忍 辰四 成就念力其性聰敏, 於法能受 能持 能思, 成就念力, 於久所作所說事中, 能自記憶, 亦令他憶 卯三 結如是等類, 當知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性相 寅六 慧種性相 ( 分三 ) 卯一 徵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卯二 釋謂諸菩薩成俱生慧, 能入一切明處境界, 性不頑鈍, 性不微昧, 性不愚癡, 遍於彼彼離放逸處, 有力思擇 卯三 結如是等類, 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丑三 結成勝因應知是名能比菩薩種性麤相, 決定實義唯佛世尊究竟現見 由諸菩薩所有種性性與如是功德相應, 成就賢善諸白淨法, 是故能與難得 最勝 不可思議 無動 無上如來果位, 為證得因, 應正道理 餘不應理 8

13 子五 有染無染別 ( 分二 ) 丑一 無染位種性菩薩, 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 若具不具之所染污, 性與如是白法相應 丑二 有染位 ( 分二 ) 寅一 染果 ( 分三 ) 卯一 標差別若被染污, 如是白法皆不顯現, 或於一時生諸惡趣 菩薩雖生諸惡趣中, 由種性力應知與餘生惡趣者, 有大差別 卯二釋彼相謂彼菩薩久處生死, 或時時間生諸惡趣, 雖暫生彼速能解脫 雖在惡趣而不受於猛利苦受, 如餘有情生惡趣者 雖觸微苦而能發生增上厭離, 於生惡趣受苦有情, 深起悲心 卯三 結所由如是等事皆由種性 佛大悲因之所熏發, 是故當知種性菩薩雖生惡趣, 然與其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 寅二 染因 ( 分二 ) 卯一 徵何等名為種性菩薩白法相違四隨煩惱? 卯二 釋 ( 分四 ) 辰一 第一隨煩惱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 性成猛利長時煩惱, 是名第一隨煩惱姓 辰二 第二隨煩惱又愚癡者 不善巧者, 依附惡友, 是名第二隨煩惱性 辰三 第三隨煩惱又為尊長 夫主 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 不得自在, 其心迷亂, 是名第三隨煩惱性 辰四 第四隨煩惱又資生具有匱乏者, 顧戀身命, 是名第四隨煩惱性 子六 有障無障別 ( 分二 ) 丑一 有障位 ( 分四 ) 寅一 標又諸菩薩雖具種性, 由四因緣不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寅二 徵 9

14 何等為四? 寅三 釋 ( 分四 ) 卯一 第一因緣謂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 菩薩 真善知識, 為說菩提無顛倒道, 如是名為 : 第一因緣 卯二 第二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 為說正道, 而顛倒執, 於諸菩薩正所學中顛倒修學, 如是名為 : 第二因緣 卯三 第三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 為說正道, 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 而於加行方便慢緩懈怠嬾惰, 不成勇猛熾然精進, 如是名為 : 第三因緣 卯四 第四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 為說正道, 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 亦於加行勇猛精進, 然諸善根猶未成熟, 菩提資糧未得圓滿, 未於長時積習所有菩提分法, 如是名為 : 第四因緣 寅四 結如是菩薩雖有種性, 因緣闕故, 不能速證無上菩提 丑二 無障位 ( 分二 ) 寅一 顯自種性若具因緣, 便能速證 寅二 簡無種性若無種性補特伽羅, 雖有一切一切一切種, 當知決定不證菩提 10

15 發心品第二癸二 發心持 ( 分三 ) 子一 辨相 ( 分二 ) 丑一 別辨五種 ( 分五 ) 寅一 自性復次, 菩薩最初發心於諸菩薩所有正願, 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 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寅二 行相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 發如是心, 說如是言 : 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作有情一切義利, 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 如是發心, 定自希求無上菩提, 及求能作有情義利, 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相 寅三 所緣又諸菩薩緣大菩提, 及緣有情一切義利發心希求, 非無所緣, 是故發心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為所緣境 寅四 功德又諸菩薩最初發心, 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為上首故, 是善極善 是賢極賢 是妙極妙, 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惡行, 功德相應 寅五 最勝又諸菩薩最初發心所起正願, 於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 最為第一 最為無上 丑二 結顯略義如是應知最初發心有五種相 : 一者自性 ; 二者行相 ; 三者所緣 ; 四者功德 ; 五者最勝 子二 明業 ( 分二 ) 丑一 別辨四種 ( 分四 ) 寅一 是趣入攝又諸菩薩初發心已, 即名趣入無上菩提, 預在大乘諸菩薩數 此據世俗言說道理, 是故發心趣入所攝 寅二 菩提根本 11

16 又諸菩薩要發心已, 方能漸次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非未發心, 是故發心能為無上菩提根本 寅三 大悲等流又諸菩薩悲愍一切有苦眾生, 為欲濟拔發菩提心, 是故發心是悲等流 寅四 學所依止又諸菩薩以初發心為所依止 為建立故, 普於一切菩提分法及作一切有情義利菩薩學中, 皆能修學, 是故發心是諸菩薩學所依止 丑二 結顯略義如是應知, 最初發心是趣入攝 菩提根本 大悲等流 學所依止 子三 辨類 ( 分二 ) 丑一 具明兩種 ( 分二 ) 寅一 出其差別 ( 分二 ) 卯一 總舉 ( 分二 ) 辰一 標名又諸菩薩最初發心略有二種 : 一者永出 ; 二不永出 辰二 釋義言永出者, 謂發心已畢竟隨轉無復退還 不永出者, 謂發心已不極隨轉而復退還 卯二 別廣 ( 分二 ) 辰一 標名此發心退復有二種 : 一者究竟 ; 二不究竟 辰二 釋義究竟退者, 謂一退已不能復發求菩提心 不究竟者, 謂退已後數數更發求菩提心 寅二 顯緣因力 ( 分二 ) 卯一 明初發心 ( 分三 ) 辰一 總標當知菩薩最初發心, 由四種緣 四因 四力 辰二 別釋 ( 分三 ) 巳一 四緣 ( 分二 ) 12

17 午一 徵云何四緣? 午二 釋 ( 分四 ) 未一 由見神變謂善男子或善女人,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事, 既見聞已, 便作是念 : 無上菩提具大威德, 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由此見聞增上力故, 於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未二 由聞說法或有一類, 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 而聞宣說依於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 聞已深信 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 於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未三 由住持法或有一類, 雖不聽聞如上正法, 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 菩薩藏法久住於世, 能滅無量眾生大苦, 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 為滅無量眾生大苦 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 於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未四 由見難得或有一類, 雖不觀見正法欲滅, 而於末劫末世末時, 見諸濁惡眾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 謂多愚癡 多無慚愧 多諸慳嫉 多諸憂苦 多諸麤重 多諸煩惱 多諸惡行 多諸放逸 多諸懈怠 多諸不信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 大濁惡世於今正起, 諸隨煩惱所惱亂時, 能發下劣聲聞 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 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 我當應發大菩提心, 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 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 於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巳二 四因 ( 分二 ) 午一 徵云何四因? 午二 釋 ( 分二 ) 未一 略標謂諸菩薩種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是名第二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於諸眾生多起悲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因 13

18 又諸菩薩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 難行苦行, 無有怯畏, 是名第四初發心因 未二 別辨 ( 分四 ) 申一 種性具足若諸菩薩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當知是名種性具足 申二 善友攝受 ( 分二 ) 酉一 總標由四種相, 當知菩薩善友具足 酉二 別釋 ( 分四 ) 戌一 第一善友具足謂諸菩薩所遇善友, 性不愚鈍, 聰明黠慧, 不墮惡見, 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戌二 第二善有具足又諸菩薩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於放逸, 亦不授與諸放逸具, 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戌三 第三善友具足又諸菩薩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於惡行, 亦不授與諸惡行具, 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戌四 第四善友具足又諸菩薩所遇善友, 終不勸捨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 而復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 所謂終不勸捨大乘, 勸修二乘 ; 勸捨修慧, 勸修思慧 ; 勸捨思慧, 勸修聞慧 ; 勸捨聞慧, 勸修福業 ; 勸捨尸羅, 勸修惠施 終不勸捨如是等類增上功德, 而復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 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申三 多起悲心 ( 分二 ) 酉一 總標由四因緣, 當知菩薩於諸眾生多起悲心 酉二 別釋 ( 分二 ) 戌一 由見眾苦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 而生有苦諸世界中, 於中恒有眾苦可得非無眾苦, 或時見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 或時見自隨遭一苦觸對逼切, 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 或見二種俱遭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 14

19 戌二 由性仁賢然此菩薩依自種性性自仁賢, 依四境處, 雖不串習, 而能發起下中上悲, 無有斷絕 申四 無諸怯畏 ( 分二 ) 酉一 總標由四因緣, 當知菩薩於諸眾生先起悲心, 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 難行苦行尚無怯畏, 何況小苦! 酉二 別釋 ( 分四 ) 戌一 第一因緣謂諸菩薩性自勇健, 堪忍有力, 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戌二 第二因緣又諸菩薩性自聰敏, 能正思惟具思擇力, 當知是名第二因緣 戌三 第三因緣又諸菩薩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 當知是名第三因緣 戌四 第四因緣又諸菩薩於諸眾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 當知是名第四因緣 巳三 四力 ( 分二 ) 午一 徵列云何四力? 一者自力 ; 二者他力 ; 三者因力 ; 四者加行力 午二 隨釋 ( 分四 ) 未一 第一初發心力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 是名第一初發心力 未二 第二初發心力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 是名第二初發心力 未三 第三初發心力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 今暫得見諸佛菩薩, 或暫得聞稱揚讚美, 即能速疾發菩提心, 況睹神力聞其正法, 是名第三初發心力 未四 第四初發心力又諸菩薩於現法中,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諦思惟等, 長時修習種種善法, 由此加行發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力 15

20 辰三 料簡 ( 分二 ) 巳一 無動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緣 四因, 或由自力或由因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巳二 有動或由他力或加行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不堅不固, 亦非無動 卯二 令發心退 ( 分四 ) 辰一 標有四因緣, 能令菩薩退菩提心 辰二 徵何等為四? 辰三 列一種性不具 ; 二惡友所攝 ; 三於諸眾生悲心微薄 ; 四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 難行苦行, 其心極生怯畏 驚怖 辰四 例如是四種心退因緣, 與上發心四因相違, 廣辯其相, 如前應知 丑二 廣不退相 ( 分五 ) 寅一 由不共 ( 分二 ) 卯一 略標列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 何等為二? 一者攝諸眾生皆為眷屬 ; 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 卯二 隨難釋攝眷屬過有其二種, 謂於眷屬饒益損減染污違順 如是二事菩薩皆無 寅二 由意樂 ( 分二 ) 卯一 標列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於諸眾生發起二種善勝意樂 : 一者利益意樂 ; 二者安樂意樂 卯二 隨釋 16

21 利益意樂者, 謂欲從彼諸不善處, 拔濟眾生, 安置善處 安樂意樂者, 謂於貧匱無依無怙諸眾生所, 離染污心, 欲與種種饒益樂具 寅三 由加行 ( 分二 ) 卯一 標列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加行 : 一意樂加行 ; 二正行加行 卯二 隨釋意樂加行者, 謂即利益 安樂意樂, 日夜增長 正行加行者, 謂於日夜能自成熟佛法加行, 及於眾生隨能隨力依前所說意樂加行, 起與利益 安樂加行 寅四 由善法 ( 分二 ) 卯一 出種類 ( 分二 ) 辰一 舉增長門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增長大善法門 : 一者自利加行,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 二者利他加行, 能脫一切有情眾苦 辰二 例餘二種如二增長大善法門, 如是二種大善法聚 二種無量大善法藏, 當知亦爾 卯二 顯殊勝 ( 分二 ) 辰一標列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由初發心求菩提故, 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 有二種勝 : 一者因勝 ; 二者果勝 辰二 釋成謂諸菩薩所攝善法, 皆是無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 所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 比餘一切聲聞 獨覺所攝善法尚為殊勝, 何況比餘一切有情所攝善法! 是故菩薩所攝善法, 比餘一切所攝善法, 因果俱勝 寅五 由勝利 ( 分二 ) 卯一 總標列 17

22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 : 一者初發菩提心已, 即是眾生尊重福田, 一切眾生皆應供養, 亦作一切眾生父母 ; 二者初發菩提心已, 即能攝受無惱害福 卯二 釋 無惱害福 ( 分二 ) 辰一 辨 ( 分八 ) 巳一 守護無害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 得倍輪王護所守護, 由得如是護所護故 若寢 若寤 若迷悶等, 一切魍魎 藥叉 宅神 人 非人等不能嬈害 巳二 不感病苦又此菩薩轉受餘生, 由如是福所攝持故, 少病無病, 不為長時重病所觸 巳三 無不堪任於諸眾生所作義利, 能以身語勇猛而作, 常為眾生宣說正法, 身無極倦, 念無忘失, 心無勞損 巳四 麤重輕微菩薩本性住種性時, 一切麤重性自微薄, 既發心已所有麤重轉復輕微, 謂身麤重及心麤重 巳五 咒句有驗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 災橫, 所用無驗咒句明句, 菩薩用之尚令有驗, 何況驗者! 巳六 伏遣隨惑成就增上柔和忍辱, 能忍他惱, 不惱於他, 見他相惱, 深生悲憫, 忿 嫉 諂等諸隨煩惱, 皆能摧伏, 令勢微薄, 或暫現行速能除遣 巳七 現住安樂隨所居止國土城邑, 於中所有恐怖 鬥諍 饑饉過失, 非人所作疾疫 災橫, 未起不起, 設起尋滅 巳八 厭苦生悲又此最初發心菩薩, 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 多分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 受小苦受, 生大厭離, 於彼受苦諸眾生等起大悲心 辰二 結如是一切, 皆因攝受無惱害福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由能攝受無惱害福, 便得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 18

23 自他利品第三癸三 覺分持 ( 分二 ) 子一 結前生後如是菩薩既發心已, 云何修行諸菩薩行? 子二 攝舉綱要 ( 分二 ) 丑一 總標略說菩薩若所學處 若如是學 若能修學, 如是一切總攝為一, 名菩薩行 丑二 別廣 ( 分三 ) 寅一 所學處 ( 分二 ) 卯一 標是諸菩薩於何處學? 謂七處學 卯二 列 ( 分二 ) 辰一 嗢柁南云何七處? 嗢柁南曰 : 自他利實義, 威力熟有情, 成熟自佛法, 第七菩提處 辰二 長行 ( 分二 ) 巳一 標名一自利處 ; 二利他處 ; 三真實義處 ; 四威力處 ; 五成熟有情處 ; 六成熟自佛法處 ; 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巳二 釋義 ( 分五 ) 午一 自利利他處 ( 分四 ) 未一 徵云何自利利他處? 未二 列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 : 一 純自利利他 ; 二 共自利利他 ; 19

24 三 利益種類自利利他 ; 四 安樂種類自利利他 ; 五 因攝自利利他 ; 六 果攝自利利他 ; 七 此世自利利他 ; 八 他世自利利他 ; 九 畢竟自利利他 ; 十 不畢竟自利利他 未三 釋 ( 分六 ) 申一 純 共自利利他 ( 分二 ) 酉一 徵云何菩薩純 共自利利他? 酉二 釋 ( 分二 ) 戌一 略標所應謂諸菩薩於純自利利他, 應知應斷, 違越不順菩薩儀故 ; 於其所餘, 應勤修學, 不越隨順菩薩儀故 戌二 廣列種類 ( 分四 ) 亥一 純自利 ( 分二 ) 天一 列種種 ( 分五 ) 地一 貪吝財法此中, 菩薩於純自利應知應斷者, 謂為己樂, 求財受用 或為吝法, 於佛菩薩所說教法追訪受持 地二 希求染有或為生天受天快樂, 受持禁戒, 發勤精進, 修習定慧 ; 或求世間有染果報, 為世財食, 恭敬供養諸佛制多 地三 貪得利養或貪利養, 為利養故自說種種無有義利不實功德, 誑惑於他招集利養 地四 貪他供事或欲貪他作己僮僕為驅使故, 非法攝眾, 不如正法, 矯設方便拔濟有情, 令於他所免為僮僕, 還自攝受為己僮僕 ; 拔濟有情令脫繫縛, 還自拘執成己事業 ; 拔濟有情令於他所解脫種種治罰怖畏, 還自攝伏令懼於己 地五 貪著定樂若諸菩薩耽著諸定現法樂住, 棄捨思惟利眾生事 20

25 天二 結所應當知此等名純自利, 菩薩於是純自利行, 應知應斷 亥二 自利共他 ( 分三 ) 天一 略舉事若諸菩薩或悲為首, 或為迴向無上菩提及為生天, 於一切時, 修施 忍等, 當知是名自利共他 天二 翻前相又除如前所說諸相, 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自利諸菩薩行, 當知皆名自利共他 天三 結所應菩薩於此應勤修學 亥三 純利他 ( 分二 ) 天一 列種種 ( 分五 ) 地一 邪見行施此中, 菩薩於純利他應知應斷者, 謂以邪見修行施等 地二 壞戒說法以無因見及無果見, 毀犯尸羅, 遠離正行, 為他說法 地三 捨色生欲若諸菩薩於諸靜慮善巧迴轉, 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 謂彼已能安住靜慮, 由悲願力捨諸靜慮, 隨其所樂還生欲界 地四 現變化事又諸菩薩已得自在, 於十方界種種變化, 作諸眾生種種義利 地五 作諸佛事又諸牟尼自事已辦, 依止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 遍於十方無量眾生, 能作無量大利益事 天二 結所應 ( 分二 ) 地一 應知斷當知此等名純利他, 如是所說純利他行, 菩薩於前所說二種應知應斷 地二 應修學於餘所說純利他行, 多應修學 亥四 利他共自 ( 分二 ) 天一 隨應翻前天又除如前所說諸相, 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利他諸菩薩行, 當知皆名利他共自 21

26 天二 結所應學菩薩於此應勤修學 申二 利益種類自利利他 ( 分三 ) 酉一 徵云何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 酉二 列略說應知有五種相 : 一無罪相 ; 二攝受相 ; 三此世相 ; 四他世相 ; 五寂滅相 酉三 釋 ( 分四 ) 戌一 無罪相若諸菩薩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攝受善法 增長善法 ; 或復令他若少若多攝受善法 增長善法, 勸勉 調伏 安置 建立, 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 無有罪相 戌二 攝受相若諸菩薩能引所有若自若他無染污樂, 或眾具樂, 或住定樂, 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 能攝受相 戌三 此他世相 ( 分二 ) 亥一 廣辨 ( 分二 ) 天一 四句差別 ( 分二 ) 地一 辨若諸菩薩自利利他, 或有此世能為利益非於他世 ; 或有他世能為利益非於此世 ; 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為利益 ; 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 地二 配如是四種自利利他, 於四法受, 隨其次第, 如應當知 天二 釋四法受云何名為四種法受? 或有法受現在受樂, 於當來世受苦異熟 ; 或有法受現在受苦, 於當來世受樂異熟 ; 或有法受現在受樂, 於當來世受樂異熟 ; 或有法受現在受苦, 於當來世受苦異熟 22

27 此四廣辯, 如 經 應知 亥二 總結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 此他世相 戌四 寂滅相 ( 分二 ) 亥一 略辨相若諸菩薩所有涅槃, 及得涅槃世出世間涅槃分法, 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 寂滅略相 亥二 顯最勝當知此相, 望餘一切, 無上 最勝 申三 安樂種類自利利他 ( 分四 ) 酉一 徵起云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 酉二 標列略說應知五樂所攝 何等五樂? 一者 因樂 ; 二者 受樂 ; 三者 苦對治樂 ; 四者 受斷樂 ; 五者 無惱害樂 酉三 隨釋 ( 分三 ) 戌一 出五體性 ( 分五 ) 亥一 因樂言因樂者, 謂二樂品諸根境界 若此為因順樂受觸 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 如是一切總攝為一, 名為因樂,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亥二 受樂 ( 分二 ) 天一 明自性言受樂者, 謂待苦息, 由前所說因樂所攝三因緣故, 有能攝益身心受生, 名為受樂 天二 明差別 ( 分二 ) 地一 二種樂 ( 分二 ) 玄一 標略說此樂復有二種 : 一者 有漏 ; 二者 無漏 23

28 玄二 釋無漏樂者, 學 無學樂 有漏樂者, 欲 色 無色三界繫樂 地二 六種樂 ( 分二 ) 玄一 標又此一切三界繫樂, 隨其所應, 六處別故有其六種, 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 玄二 攝二樂 ( 分二 ) 黃一 標如是六種復攝為二 : 一者 身樂 ; 二者 心樂 黃二 釋五識相應, 名為身樂 意識相應, 名為心樂 亥三 苦對治樂若對治樂者, 謂因寒 熱 飢 渴等事, 生起非一眾多品類種種苦受, 由能對治, 息除寒 熱 飢 渴等苦, 即於如是苦息滅時, 生起樂覺, 是則名為苦對治樂 亥四 受斷樂滅想受定, 名受斷樂 亥五 無惱害樂 ( 分二 ) 天一 標列無惱害樂, 應知略說復有四種 : 一 出離樂 ; 二 遠離樂 ; 三 寂靜樂 ; 四 三菩提樂 天二 隨釋 ( 分四 ) 地一 出離樂正信捨家, 趣於非家, 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 名出離樂 地二 遠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 證初靜慮, 離生喜樂, 名遠離樂 地三 寂靜樂 24

29 第二靜慮已上諸定, 尋伺止息, 名寂靜樂 地四 三菩提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繫, 於所知事如實等覺, 此樂名為三菩提樂 戌二 釋得樂名 ( 分五 ) 亥一 因樂此中因樂, 是樂因故, 說名為樂, 非自性故 亥二 受樂此中受樂, 樂自性故, 說名為樂, 非樂因故 亥三 苦對治樂苦對治樂, 息眾苦故, 遣眾苦故, 說名為樂, 非樂因故, 非自性故 亥四 受斷樂其受斷樂, 非樂因故, 非自性故, 亦非息遣種種苦故, 說名為樂, 然依勝義, 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 故名為樂 亥五 無惱害樂 ( 分二 ) 天一 三菩提樂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 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 於現法中附在所依, 諸煩惱品一切麤重永寂滅故, 說名為樂 天二 出離等三樂諸餘所有無惱害樂, 於最後樂能隨順故, 是彼分故, 能引彼故, 當知亦名無惱害樂 戌三 思擇所應 ( 分二 ) 亥一 汎明道理 ( 分二 ) 天一 有無利益別此中, 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 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 菩薩於此無利益品所有安樂, 以無倒慧如實了知, 勸諸眾生令悉捨離, 隨力所能方便削奪 天二 憂苦喜樂別 ( 分三 ) 地一 明興奪若苦所隨有利益事, 眾生於此雖無樂欲, 菩薩依止善權方便, 設兼憂苦應授與之 若樂所隨無利益事, 眾生於此雖有樂欲, 菩薩依止善權方便, 設兼喜樂應削奪之 地二 釋所以何以故? 當知如是善權方便, 與兼憂苦有利益事, 奪兼喜樂無利益 25

30 事, 令彼眾生決定於後得安樂故, 是故菩薩於諸眾生若樂利益, 當知義意即樂安樂 ; 於諸眾生若與利益, 當知義意即與安樂, 所以者何? 利益如因, 安樂如果 地三 顯意義是故當知, 於諸眾生若與利益, 必與安樂 亥二 思擇五樂 ( 分二 ) 天一 利他攝 ( 分二 ) 地一 一向授與當知所有現法 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 苦對治樂及受斷樂 無惱害樂, 菩薩於此不應思量, 於諸眾生一向授與, 以能饒益及無罪故 地二 分別所應 ( 分二 ) 玄一 不應授與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 若能生染 若性是染, 有罪 無益 非所宜者, 於諸眾生不應授與 玄二 應授與若不生染 若性非染 無罪 有益 是所宜者, 於諸眾生即應授與 天二 自利攝菩薩於此隨自力能, 亦應如是修行受學 酉四 總結當知是名菩薩利益安樂種類自利利他, 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申四 因攝果攝自利利他 ( 分五 ) 酉一 徵起云何菩薩因攝果攝自利利他? 酉二 標列略說應知三因三果 何等為三? 一者異熟因異熟果, 二者福因福果, 三者智因智果 酉三 隨釋 ( 分二 ) 戌一 異熟因果 ( 分三 ) 亥一 異熟體 ( 分二 ) 天一 徵列云何異熟? 謂略有八 : 一者壽量具足 ; 二者形色具足 ; 26

31 三者族姓具足 ; 四者自在具足 ; 五者信言具足 ; 六者大勢具足 ; 七者人性具足 ; 八者大力具足 天二 隨釋 ( 分八 ) 地一 壽量具足若諸菩薩長壽久住, 是名菩薩壽量具足 地二 形色具足形色端嚴眾所樂見顏容殊妙, 是名菩薩形色具足 地三 族姓具足生豪貴家, 是名菩薩族姓具足 地四 自在具足得大財位有大朋翼具大僚屬, 是名菩薩自在具足 地五 信言具足眾所信奉斷訟取則, 不行諂誑偽斗秤等, 所受寄物終不差違, 於諸有情言無虛妄, 以是緣故凡有所說無不信受, 是名菩薩信言具足 地六 大勢具足有大名稱流聞世間, 所謂具足勇健精進剛毅敏捷, 審悉善戒, 種種伎藝工巧業處展轉妙解出過餘人, 由此因緣世所珍敬, 為諸大眾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是名菩薩大勢具足 地七 人性具足具丈夫分成就男根, 是名菩薩人性具足 地八 大力具足為性少疾或全無病有大堪能, 是名菩薩大力具足 亥二 異熟因 ( 分二 ) 天一 徵云何異熟因? 天二 釋 ( 分二 ) 地一 正釋因相 ( 分二 ) 玄一 釋 ( 分八 ) 黃一 壽量具足因謂諸菩薩於諸眾生不加傷害, 遠離一切傷害意樂, 是名菩薩壽量具足 27

32 因 黃二 形色具足因惠施光明鮮淨衣物, 是名菩薩形色具足因 黃三 族姓具足因於諸眾生捨離憍慢, 是名菩薩族姓具足因 黃四 自在具足因於資生具有所匱乏遊行乞丐諸眾生所, 隨欲惠施, 是名菩薩自在具足因 黃五 信言具足因所言誠諦亦不好習乖離麤獷不相應語, 是名菩薩信言具足因 黃六 大勢具足因攝持當來種種功德, 於自身中發弘誓願, 供養三寶及諸尊長, 是名菩薩大勢具足因 黃七 人性具足因樂丈夫體厭婦女身深見過患, 由二因緣施他人性 : 一者女人樂女身者, 勸令厭離解脫女身 ; 二者丈夫將失男根, 方便護攝令不失壞, 及說正法令得男身 是名菩薩人性具足因 黃八 大力具足因於諸眾生以身供事, 隨其所作如法事業皆往營助, 如己力能以其正法不以卒暴, 用能增長身心勢力餅飯糜等種種飲食, 施諸眾生, 是名菩薩大力具足因 玄二 結當知前說八種異熟, 以此所說八種為因 地二 兼顧餘緣 ( 分四 ) 玄一 標又此諸因略由三緣而得增長, 能感圓滿增上廣大異熟令起 玄二 徵何等三緣? 玄三 列一心清淨 ; 二加行清淨 ; 三田清淨 玄四 釋 ( 分三 ) 黃一 心清淨若於無上正等菩提清淨意樂, 用彼善根決定迴向, 猛利意樂純厚廣大 28

33 淨信修行, 見同法者深生歡喜, 日夜剎那於多隨法隨尋隨伺, 名心清淨 黃二 加行清淨即於其中長時數習, 無間所作常委所作, 他於此善若未受行讚美令受 若已受行讚美令喜, 即於如是所有善根安處建立, 名加行清淨 黃三 田清淨當知略說能正發起如是加行,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 名田清淨 玄三 異熟果 ( 分二 ) 天一 徵云何異熟果? 天二 釋 ( 分二 ) 地一 正釋果相 ( 分八 ) 玄一 壽量具足果謂諸菩薩壽量具足故, 能於長時修習善品, 依自他利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是名菩薩壽量具足果 玄二 行色具足果若諸菩薩形色具足故, 大眾愛樂, 眾愛樂故咸共歸仰, 如是形色可愛樂故, 一切大眾咸歸仰, 故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是名菩薩形色具足果 玄三 種性具足果若諸菩薩族姓具足故, 大眾尊敬供養稱讚, 眾所尊敬供養稱讚故, 於彼彼事勸諸眾生, 精勤修學無不敬用速疾修行無違無犯, 是名菩薩族姓具足果 玄四 自在具足果若諸菩薩自在具足故, 能以布施攝諸眾生速令成熟, 是名菩薩自在具足果 玄五 信言具足果若諸菩薩信言具足故, 能以愛語利行同事, 攝諸眾生速令成熟, 是名菩薩信言具足果 玄六 大勢具足果若諸菩薩大勢具足故, 於諸眾生種種事業, 皆能營助施布恩德, 由此恩德感眾生心, 彼知恩故咸來歸仰, 所出言教速疾隨轉恭敬信用, 是名菩薩大勢具足果 玄七 人性具足果若諸菩薩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 堪為一切勝功德器, 能於一切所作事 29

34 業, 思擇一切所知境界, 都無所畏無礙而行, 一切有情於一切時, 皆來臻赴同共集會, 屏處露處言論同止受用飲食皆無嫌礙, 是名菩薩人性具足果 玄八 大力具足果若諸菩薩大力具足故, 於能引攝善法加行及能饒益有情加行, 皆無厭倦, 勇猛精進堅固精進速證通慧, 是名菩薩大力具足果 地二 顯果勝利 ( 分三 ) 玄一 總標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八種異熟, 具八種果, 能善饒益一切有情, 隨順生起一切佛法, 菩薩安住異熟果中, 於諸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自有力能, 及善安處所化有情, 彼於自事隨順而作, 如是乃名隨其所欲所作成辦 玄二 別簡 ( 分二 ) 黃一 不善處他若諸菩薩自有力能, 不善安處所化有情, 彼於自事不隨順作, 如是於他所作利益, 不名熾盛不名隨順, 由是因緣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黃二 自無力能若諸菩薩自無力能, 而善安處所化有情, 彼於自事隨順而作, 如是於他所作利益, 不名熾盛不名隨順, 由是因緣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玄三 結顯 ( 分二 ) 黃一 結是故菩薩要具二事, 方於有情所作利益, 名為熾盛名為隨順, 由是因緣乃名能作他利益事 黃二 顯 ( 分二 ) 宇一成熟解脫如是菩薩住異熟果, 自能成熟一切佛法, 亦能令他於三乘道隨其所應速得成熟 又能令自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脫 宇二不空生死由諸菩薩安住八種異熟果中, 能使有情利益安樂, 是故一切有情所處空無義利無始生死, 菩薩處之能令不空有大義利 戌二 福智因果 ( 分三 ) 亥一 福智體 ( 分三 ) 天一 徵 30

35 云何為福? 云何為智? 天二 釋 ( 分三 ) 地一 福所攝謂略說福即是三種波羅蜜多 : 一 施波羅蜜多 ; 二 戒波羅蜜多 ; 三 忍波羅蜜多 地二 智所攝智唯一種波羅蜜多, 謂慧波羅蜜多 地三 二所攝 ( 分二 ) 玄一 標列精進 靜慮波羅蜜多, 應知通二分 : 一者 福分 ; 二者 智分 玄二 隨釋 ( 分二 ) 黃一 精進 ( 分二 ) 宇一福分若依精進, 修行布施, 受護淨戒, 及修慈等四種無量, 如是等類所有精進, 名為福分 宇二智分若依精進, 習聞 思 修所成三慧, 修蘊善巧 修界善巧 修處善巧 修緣起善巧 修處非處善巧 修能觀察苦為真苦, 集為真集, 滅為真滅, 道為真道, 及於一切善不善法, 有罪無罪 若劣若勝 若黑若白, 并廣分別緣生法中, 皆能如實思擇觀察, 如是等類所有精進, 名為智分 黃二 靜慮 ( 分二 ) 宇一福分若依靜慮, 修習慈等四種無量, 如是等類所有靜慮, 名為福分 宇二智分若依靜慮, 能修如前精進中說蘊善巧等, 如是等類所有靜慮, 名為智分 天三 結如是福智略有六種, 一一分別應知無量 亥二 福智因 ( 分四 ) 天一 徵二種 31

36 云何福因? 云何智因? 天二 總標列略說應知福因智因總有三種 : 一者 於福於智能得能住能增長欲 ; 二者 於福於智善能隨順無違背緣 ; 三者 於福於智先已串習 天三 隨難釋 ( 分二 ) 地一 釋隨順緣 ( 分二 ) 玄一 標此中, 隨順無違背緣者, 謂顛倒緣不現在前, 不會遇性 ; 不顛倒緣正現在前, 正會遇性 玄二 釋若遇惡友倒說福智, 或倒作意顛倒而取, 名顛倒緣現前會遇 與此相違, 所有白品, 當知名為不顛倒緣現前會遇 地二 釋無違緣若於福智能得能住, 及能增長勤修習障遠離不起, 當知是名無違背緣 天四 結相違若諸菩薩於此三種福智因中, 隨有所闕, 當知不能生福生智 亥三 福智果 ( 分三 ) 天一 徵云何福果? 云何智果? 天二 釋 ( 分二 ) 地一 福果謂諸菩薩依止福故, 雖復長時流轉生死, 不為極苦之所損惱 又隨所欲能攝眾生為作義利 地二 智果依止智故, 所攝受福是正非邪 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 乃至究竟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天三 結如是略說福果 智果, 如其所應, 當知四種品類差別復有無量 酉四 料簡 ( 分三 ) 戌一 攝二依應知此中, 若異熟體 若異熟因 若異熟果, 如是一切皆依於福 從福所生, 福復依智 從智所起 32

37 戌二 辨俱勝是故二種, 於證無上正等菩提, 雖俱是勝, 而於其中, 福為最勝 智為無上 戌三 舉相違若諸菩薩於福 於智, 隨闕一種, 決定不能證於無上正等菩提 酉五 結名是名菩薩因攝果攝自利利他 申五 現法後法自利利他 ( 分二 ) 酉一 徵云何菩薩現法後法自利利他? 酉二 釋 ( 分三 ) 戌一 現法自利利他 ( 分二 ) 亥一 現法自利 ( 分二 ) 天一 舉事 ( 分四 ) 地一 如理求財及受用謂諸菩薩以如正理, 工巧業處, 士夫作用, 積集財物, 即於如是所集財物, 知量受用 地二 受可愛果又先所造可愛果業異熟果熟, 於現法中受用彼果 地三 依靜慮樂又諸菩薩於諸靜慮善迴轉者, 為欲獲得現法樂住, 於現法中依此靜慮, 不為成立利他事故, 依此靜慮 地四 得涅槃道又諸如來現法涅槃所有世間, 及出世間一切能得現法涅槃諸有為法 天二 結名是名菩薩現法自利 亥二 現法利他如諸菩薩現法自利, 如是菩薩所化有情, 由此獲得現法利益, 當知即是現法利他 戌二 後法自利利他若於欲界能獲他世財寶具足 自體具足, 及能當生靜慮 無色 若生靜慮及無色中, 能獲他世財寶具足 自體具足 若現法中, 與憂苦俱, 數數思擇, 修習善因, 是名菩薩修習後法自利利他 33

38 戌三 現法後法自利利他若諸菩薩於現法中, 與喜樂俱, 修習當來財寶具足 自體具足所有善因, 及非退分靜慮 無色 一切等至, 是名菩薩現法後法自利利他 申六 畢竟不畢竟自利利他 ( 分二 ) 酉一 徵云何畢竟及不畢竟自利利他? 酉二 釋 ( 分二 ) 戌一 舉事 ( 分二 ) 亥一 不畢竟自利利他謂於欲界財寶具足自體具足, 若因若果, 及諸異生世間清淨, 若因若果, 是不畢竟自利利他 亥二 畢竟自利利他若諸煩惱一切永斷 若諸所有八支聖道 若此為依獲得一切世間善法, 是名畢竟自利利他 戌二 釋由 ( 分三 ) 亥一 標由三因緣, 應知畢竟及不畢竟 亥二 列一由自性故 ; 二由退不退故 ; 三由受用果有盡無盡故 亥三 釋 ( 分二 ) 天一 由自性由自性故者, 究竟涅槃, 名為畢竟 一切有為, 名不畢竟 天二 由退等由退不退及受用果有盡無盡故者, 八支聖道無有退故, 及受用果無有盡故, 名為畢竟 其餘一切善有漏法, 由有退故, 及受用果有終盡故, 名不畢竟 未四 結如是菩薩十種自利利他, 若略若廣, 菩薩隨力 隨能當勤修學, 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過去 未來所有一切已學 當學自利利他, 亦皆唯有如此十種自利利他, 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34

39 真實義品第四午二 真實義處 ( 分二 ) 未一 總明安立云何真實義? 謂略有二種 : 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 ; 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 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 應知總名真實義 未二 別辨品類 ( 分三 ) 申一 標列此真實義品類差別復有四種 : 一者世間極成真實 ; 二者道理極成真實 ; 三者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 四者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申二 隨釋 ( 分四 ) 酉一 世間極成真實 ( 分三 ) 戌一 徵云何世間極成真實?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出體性 ( 分二 ) 天一 標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 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 天二 列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 如地如是, 水火風 色聲香味觸 飲食衣乘 諸莊嚴具 資產什物 塗香華鬘歌舞伎樂種種光明 男女承事 田園邸店宅舍等事當知亦爾 苦唯是苦非是樂等, 樂唯是樂非是苦等 亥二 攝要義以要言之, 此即如此, 非不如此, 是即如是, 非不如是 決定勝解所行境事, 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 想自分別共所成立, 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後方取 戌三 結是名世間極成真實 酉二 道理極成真實 ( 分三 ) 戌一 徵 35

40 云何道理極成真實?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有道理義謂諸智者有道理義 亥二 證成道理義諸聰叡者 諸黠慧者 能尋思者 能伺察者 住尋伺地者 具自辯才者 居異生位者 隨觀察行者, 依止現 比及至教量, 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智事, 由證成道理所建立 所施設義 戌三 結是名道理極成真實 酉三 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戌一 徵云何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略標 ( 分二 ) 天一 體謂一切聲聞 獨覺, 若無漏智 若能引無漏智 若無漏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 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天二 義由緣此為境, 從煩惱障智得清淨, 於當來世無障礙住, 是故說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亥二 廣辨 ( 分二 ) 天一 顯差別 ( 分二 ) 地一 徵此復云何? 地二 列謂四聖諦 : 一苦聖諦 ; 二集聖諦 ; 三滅聖諦 ; 四道聖諦 天二 明現觀 ( 分二 ) 地一 入漸次即於如是四聖諦義, 極善思擇證入現觀, 入現觀已如實智生 36

41 地二 觀行相此諦現觀, 聲聞 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 除諸蘊外我不可得, 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故, 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 發生如是聖諦現觀 酉四 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戌一 徵云何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略標 ( 分二 ) 天一 出體謂於所知能礙智故, 名所知障 從所知障得解脫智所行境界, 當知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天二 辨相 ( 分二 ) 地一 徵此復云何? 地二 辨 ( 分二 ) 玄一 約緣智辨謂諸菩薩諸佛世尊入法無我, 入已善淨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 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 玄二 約所知辨如是境界, 為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 齊此一切正法思擇皆悉退還, 不能越度 亥二 廣辨 ( 分二 ) 天一智行門 ( 分三 ) 地一 真實義相 ( 分二 ) 玄一 境所顯 ( 分二 ) 黃一 標又安立此真實義相, 當知即是無二所顯 所言二者, 謂有 非有 黃二 釋 ( 分三 ) 宇一 有 ( 分二 ) 宙一 釋 ( 分二 ) 洪一 標此中有者, 謂所安立假說自性, 即是世間長時所執, 亦是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 37

42 洪二 列或謂為色受想行識, 或謂眼耳鼻舌身意, 或復謂為地水火風, 或謂色聲香味觸法, 或謂為善不善無記, 或謂生滅, 或謂緣生, 或謂過去未來現在, 或謂有為或謂無為, 或謂此世或謂他世, 或謂日月, 或復謂為所見所聞所覺所知, 所求所得意隨尋伺, 最後乃至或謂涅槃 宙二 結如是等類, 是諸世間共了諸法假說自性, 是名為有 宇二 非有言非有者, 謂即諸色假說自性, 乃至涅槃假說自性, 無事無相假說所依, 一切都無, 假立言說, 依彼轉者皆無所有, 是名非有 宇三 俱非 ( 分二 ) 宙一 名無二先所說有今說非有, 有及非有二俱遠離法相所攝真實性事, 是名無二 宙二 名無上由無二故, 說名中道 遠離二邊亦名無上 玄二 智所顯佛世尊智於此真實已善清淨, 諸菩薩智於此真實學道所顯 地二 境相應慧 ( 分三 ) 玄一 勝解方便黃一 標又即此慧, 是諸菩薩能得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方便 黃二 徵何以故? 黃三 釋 ( 分二 ) 宇一 由修勝解 ( 分二 ) 宙一 約生死辨 ( 分二 ) 洪一 正了知以諸菩薩處於生死, 彼彼生中修空勝解, 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 又能如實了知生死, 不於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 洪二 不了知 ( 分二 ) 荒一 染受生死失若諸菩薩不能如實了知生死, 則不能於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深心棄捨, 不能棄捨諸煩惱故, 便雜染心受諸生死, 由雜染心受生死故, 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 38

43 荒二 厭離生死失若諸菩薩於其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 是則速疾入般涅槃, 彼若速疾入般涅槃, 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 況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宙二 約涅槃辨 ( 分二 ) 洪一 無怖願又諸菩薩由習如是空勝解故, 則於涅槃不深怖畏, 亦於涅槃不多願樂 洪二 有怖願 ( 分二 ) 荒一 深怖涅槃失若諸菩薩深怖涅槃, 即便於彼涅槃資糧不能圓滿, 由於涅槃深怖畏故不見涅槃勝利功德, 由不見故便於涅槃遠離一切清淨勝解 荒二 住樂涅槃失若諸菩薩於其涅槃多住願樂, 是則速疾入般涅槃, 彼若速疾入般涅槃, 則便不能成熟佛法及諸有情 宇二 成就方便 ( 分二 ) 宙一 翻顯當知此中, 若不如實了知生死, 即雜染心流轉生死 若於生死深心厭離, 即便速疾入般涅槃 若於涅槃深心怖畏即於能證涅槃資糧不能圓滿 若於涅槃多住願樂, 即便速疾入般涅槃, 是諸菩薩於證無上正等菩提無大方便 宙二 正成若能如實了知生死, 即無染心流轉生死 若於生死不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 即不速疾入般涅槃 若於涅槃不深怖畏, 即能圓滿涅槃資糧, 雖於涅槃見有微妙勝利功德, 而不深願速證涅槃, 是諸菩薩於證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 黃四 結是大方便依止最勝空性勝解, 是故菩薩修習學道所攝最勝空性勝解, 名為能證如來妙智廣大方便 玄二 法無我 ( 分三 ) 黃一 離諸分別又諸菩薩由能深入法無我智, 於一切法離言自性, 如實知已, 達無少法及少品類可起分別, 唯取其事 唯取真如, 不作是念 : 此是唯事 是唯真如, 但行於義 黃二 勝利 ( 分三 ) 39

44 宇一 得最勝捨如是菩薩行勝義故, 於一切法平等平等, 以真如慧如實觀察, 於一切處具平等見 具平等心, 得最勝捨 宇二 依修善巧 ( 分三 ) 宙一 令無勞倦依止此捨, 於諸明處一切善巧勤修習時, 雖復遭遇一切劬勞 一切苦難, 而不退轉, 速疾能令身無勞倦 心無勞倦 宙二 令能成辨於諸善巧速能成辦得大念力, 不因善巧而自貢高, 亦於他所無有祕吝 宙三 令無怯弱於諸善巧心無怯弱, 有所堪能所行無礙, 具足堅固甲冑加行 宇三 不空生死 ( 分四 ) 宙一 增長菩提是諸菩薩於生死中, 如如流轉遭大苦難, 如是如是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長 宙二 漸減憍慢如如獲得尊貴殊勝, 如是如是於諸有情憍慢漸減 宙三 棄捨障執如如證得智慧殊勝, 如是如是倍於他所難詰 諍訟 諠雜 語論, 本惑 隨惑 犯禁現行, 能數觀察, 深心棄捨 宙四 不希利敬如如功德展轉增長, 如是如是轉覆自善不求他知, 亦不希求利養恭敬 黃三 結顯所依如是等類菩薩所有眾多勝利, 是菩提分隨順菩提皆依彼智, 是故一切已得菩提當得今得, 皆依彼智, 除此更無若劣若勝 玄三 修正行 ( 分三 ) 黃一 標又諸菩薩乘御如是無戲論理, 獲得如是眾多勝利, 為自成熟諸佛法故, 為成熟他三乘法故, 修行正行 黃二 釋 ( 分二 ) 宇一 攝受善法 ( 分六 ) 宙一 施所攝彼於如是修正行時, 於自身財遠離貪愛, 於諸眾生學離貪愛, 能捨身財, 唯為利益諸眾生故 40

45 宙二 戒所攝又能防護極善防護, 由身語等修學律儀, 性不樂惡, 性極賢善 宙三 忍所攝又能忍他一切侵惱, 於行惡者能學堪忍, 性薄瞋忿, 不侵惱他 宙四 勤所攝又能勤修一切明處令其善巧, 為斷眾生一切疑難, 為惠眾生諸饒益事, 為自攝受一切智因 宙五 定所攝又能於內安住其心, 令心善定, 於心安住常勤修學, 為淨修治四種梵住, 為能遊戲五種神通, 為能成立利眾生事, 為欲除遣精勤修學一切善巧所生勞倦 宙六 慧所攝又性黠慧成極真智, 為極真智常勤修學, 為自當來般涅槃故修習大乘 宇二 饒益有情 ( 分四 ) 宙一 於有德又諸菩薩即於如是修正行時, 於具功德諸有情所, 常樂現前供養恭敬 宙二 於有失於具過失諸有情所, 常樂現前發起最勝悲心愍心, 隨能隨力令彼除斷所有過失 宙三 於有怨於己有怨諸有情所, 常起慈心, 隨能隨力無諂無誑, 作彼種種利益安樂, 令彼怨者意樂加行所有過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斷 宙四 於有恩於己有恩諸有情所, 善知恩故, 若等若增現前酬報, 隨能隨力如法令其意望滿足, 雖無力能彼若求請, 即於彼彼所作事業, 示現殷重精勤營務, 終不頓止彼所希求, 云何令彼知我無力非無欲樂? 黃三 結如是等類, 當知名為菩薩乘御無戲論理, 依極真智修正加行 地三 離言法性 ( 分三 ) 玄一 理成 ( 分三 ) 黃一 徵以何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黃二 釋 ( 分二 ) 宇一顯自 ( 分二 ) 41

46 宙一 相非有性謂一切法假立自相, 或說為色或說為受, 如前廣說乃至涅槃, 當知一切唯假建立, 非有自性, 亦非離彼別有自性, 是言所行 是言境界 宙二 勝義有性 ( 分三 ) 洪一 標如是諸法, 非有自性如言所說, 亦非一切都無所有 洪二 徵如是非有, 亦非一切都無所有, 云何而有? 洪三 釋謂離增益實無妄執, 及離損減實有妄執, 如是而有, 即是諸法勝義自性, 當知唯是無分別智所行境界 宇二 斥他 ( 分二 ) 宙一 斥四相違 ( 分二 ) 洪一 出四種 ( 分四 ) 荒一 多體相違失若於諸法諸事隨起言說, 即於彼法彼事有自性者, 如是一法一事應有眾多自性, 何以故? 以於一法一事制立眾多假說而詮表故 荒二 雜體相違失亦非眾多假說詮表決定可得, 謂隨一假說於彼法彼事有體有分有其自性, 非餘假說, 是故一切假說, 若具不具, 於一切法於一切事皆非有體有分有其自性 荒三 無體相違失又如前說色等諸法, 若隨假說有自性者, 要先有事, 然後隨欲制立假說 先未制立, 彼假說時, 彼法彼事應無自性 若無自性, 無事制立假說詮表, 不應道理 假說詮表既無所有, 彼法彼事隨其假說而有自性, 不應道理 荒四 稱體相違失 ( 分二 ) 日一 舉諸色又若諸色未立假說詮表, 已前先有色性, 後依色性制立假說攝取色者, 是則離色假說詮表, 於色想法於色想事, 應起色覺, 而實不起 日二 例受等如說其色, 如是受等, 如前所說乃至涅槃, 應知亦爾 洪二 結 由此因緣由此道理, 當知諸法離言自性 42

47 宙二 斥二失壞 ( 分二 ) 洪一 標列二種有二種人, 於佛所說法毘奈耶俱為失壞 : 一者於色等法 於色等事, 謂有假說自性自相, 於實無事起增益執 ; 二者於假說相處 於假說相, 依離言自性勝義法性, 謂一切種皆無所有, 於實有事起損減執 洪二 出彼過失 ( 分二 ) 荒一 於初種於實無事起增益執, 妄立法者所有過失, 已具如前顯了開示 於色等法實無事中起增益執, 有過失故, 於佛所說法毘奈耶甚為失壞 荒二 於後種 ( 分二 ) 日一 標當說於色等法, 實有唯事起損減執, 壞諸法者所有過失, 由是過失, 於佛所說法毘奈耶甚為失壞 我今當說 日二 釋非理 ( 分三 ) 月一 破斥 ( 分三 ) 盈一 標過謂若於彼色等諸法, 實有唯事起損減執, 即無真實, 亦無虛假, 如是二種皆不應理 盈二 喻成譬如, 要有色等諸蘊, 方有假立補特伽羅, 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 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 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 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 若唯有假, 無有實事, 既無依處, 假亦無有, 是則名為壞諸法者 盈三 舉類 ( 分三 ) 昃一 牒彼說如有一類, 聞說難解大乘相應空性相應未極顯了密意趣義甚深經典, 不能如實解所說義, 起不如理虛妄分別, 由不巧便所引尋思,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 一切唯假, 是為真實, 若作是觀名為正觀 昃二 難非理彼於虛假所依處所實有唯事, 撥為非有, 是則一切虛假皆無, 何當得有 一切唯假, 是為真實? 昃三 結極無由此道理, 彼於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都無所有, 由謗真實及虛假 43

48 故, 當知是名最極無者 月二 呵擯 ( 分二 ) 盈一 出過如是無者, 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應共語 不應共住 如是無者, 能自敗壞, 亦壞世間隨彼見者 盈二 教證 ( 分二 ) 昃一 引教世尊依彼密意說言 : 寧如一類起我見者, 不如一類惡取空者 昃二 釋因 ( 分二 ) 星一 於起我見者何以故? 起我見者, 唯於所知境界迷惑, 不謗一切所知境界, 不由此因墮諸惡趣, 於他求法求苦解脫, 不為虛誑不作稽留, 於法於諦亦能建立, 於諸學處不生慢緩 星二 於惡取空者惡取空者, 亦於所知境界迷惑, 亦謗一切所知境界, 由此因故墮諸惡越, 於他求法求苦解脫, 能為虛誑亦作稽留, 於法於諦不能建立, 於諸學處極生慢緩, 如是損減實有事者, 於佛所說法毘奈耶甚為失壞 月三 料簡 ( 分二 ) 盈一 惡取空者 ( 分二 ) 昃一 徵云何名為惡取空者? 昃二 釋 ( 分二 ) 星一 出過謂有沙門或婆羅門, 由彼故空亦不信受, 於此而空亦不信受, 如是名為 : 惡取空者 星二 顯理何以故? 由彼故空彼實是無, 於此而空此實是有, 由此道理可說為空 若說一切都無所有, 何處 何者 何故名空? 亦不應言由此 於此, 即說為空, 是故名為惡取空者 盈二 善取空者 ( 分二 ) 昃一 徵云何復名善取空者? 昃二 釋 ( 分二 ) 星一 舉理 44

49 謂由於此, 彼無所有, 即由彼故, 正觀為空 復由於此, 餘實是有, 即由餘故, 如實知有 如是名為 : 悟入空性如實無倒 星二 釋名 ( 分三 ) 宿一 釋空謂於如前所說, 一切色等想事, 所說色等假說性法, 都無所有, 是故於此色等想事, 由彼色等假說性法, 說之為空 宿二 釋餘於此一切色等想事, 何者為餘? 謂即色等假說所依 宿三 釋如實知如是二種皆如實知, 謂於此中, 實有唯事, 於唯事中亦有唯假, 不於實無起增益執, 不於實有起損減執, 不增不減不取不捨, 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 如是名為 : 善取空者, 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達 黃三 結如是隨順證成道理, 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玄二 教證 ( 分三 ) 黃一 總標復由至教, 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黃二 引釋 ( 分三 ) 宇一 第一教 ( 分二 ) 宙一 舉頌如佛世尊 轉有經 中, 為顯此義而說頌曰 : 以彼彼諸名, 詮彼彼諸法, 此中無有彼, 是諸法法性 宙二 長行釋 ( 分二 ) 洪一 徵云何此頌顯如是義? 洪二 釋 ( 分二 ) 荒一 釋頌初二句謂於色等想法, 建立色等法名, 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詮表, 隨說色等想法, 或說為色 或說為受 或說為想, 廣說乃至說為涅槃 荒二 釋頌後二句於此一切色等想法, 色等自性都無所有, 亦無有餘色等性法, 而於其中, 色等想法離言義性, 真實是有, 當知即是勝義自性, 亦是法性 宇二 第二教 ( 分二 ) 45

50 宙一 引頌又佛世尊 義品 中說 : 世間諸世俗, 牟尼皆不著, 無著孰能取? 見聞而不愛 宙二 長行釋 ( 分二 ) 洪一 徵云何此頌顯如是義? 洪二 釋 ( 分四 ) 荒一 頌初句謂於世間色等想事, 所有色等種種假說, 名諸世俗 荒二 頌第二句如彼假說, 於此想事有其自性, 如是世俗, 牟尼不著, 何以故? 以無增益 損減見故, 無有現前顛倒見故, 由此道理, 名為不著 荒三 頌第三句如是無著, 誰復能取? 荒四 頌第四句由無見故, 於事不取增益 損減, 於所知境能正觀察, 故名為見 聽聞所知境界言說, 故名為聞 依此見聞, 貪愛不生亦不增長, 唯於彼緣畢竟斷滅, 安住上捨, 故名不愛 宇三 第三教 ( 分二 ) 宙一 引經 ( 分二 ) 洪一 長行 ( 分三 ) 荒一 標又佛世尊為彼散他迦多衍那, 作如是說 : 散他苾芻! 不依於地而修靜慮, 不依於水 不依於火 不依於風 不依空處 不依識處 不依無所有處 不依非想非非想處 不依此世 他世 不依日月光輪 不依見聞覺知 不依所求所得 不依意隨尋伺, 不依一切而修靜慮 荒二 徵云何修習靜慮? 苾芻! 不依於地而修靜慮, 廣說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靜慮? 荒三 釋散他苾芻! 或有於地除遣地想, 或有於水除遣水想, 廣說乃至或於一切除一切想, 如是修習靜慮 苾芻! 不依於地而修靜慮, 廣說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靜慮 洪二 讚頌 46

51 如是修習靜慮苾芻, 為因陀羅 為伊舍那 為諸世主并諸天眾, 遙為作禮而讚頌曰 : 敬禮吉祥士, 敬禮士中尊, 我今不知汝, 依何修靜慮? 宙二 顯義 ( 分二 ) 洪一 徵云何此 經, 顯如是義? 洪二 釋 ( 分二 ) 荒一 釋地等想謂於一切地等想事, 諸地等名施設假立, 名地等想 即此諸想, 於彼所有色等想事, 或起增益或起損減 若於彼事起能增益有體自性執, 名增益想 起能損減唯事勝義執, 名損減想 荒二 釋名除遣彼於此想, 能正除遣能斷能捨, 故名除遣 黃三 總結如是等類無量聖言, 名為至教, 由此如來最勝至教, 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玄三 釋難 ( 分二 ) 黃一 問問 : 若如是者, 何因緣故於一切法離言自性而起言說? 黃二 答答 : 若不起言說, 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 他亦不能聞如是義 若無有聞則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自性, 為欲令他聞知諸法離言自性, 是故於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 天二 淨障門 ( 分四 ) 地一 障因緣 ( 分三 ) 玄一 總標又諸愚夫由於如是所顯真如不了知故, 從是因緣八分別轉能生三事, 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玄二 列釋 ( 分二 ) 黃一 分別 ( 分二 ) 宇一 徵云何名為八種分別? 宇二 列 47

52 一者自性分別, 二者差別分別, 三者總執分別, 四者我分別, 五者我所分別, 六者愛分別, 七者非愛分別, 八者彼俱相違分別 黃二 生事 ( 分二 ) 宇一 能生差別 ( 分三 ) 宙一 徵云何如是八種分別, 能生三事? 宙二 釋 ( 分三 ) 洪一 前三分別 ( 分二 ) 荒一 能生依緣謂若自性分別 若差別分別 若若總執分別, 此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 荒二 由依緣生謂色等想事為依緣故, 名想言說所攝, 名想言說所顯分別戲論, 即於此事分別計度, 非一眾多品類差別 洪二 次二分別若我分別若我所分別, 此二分別能生一切餘見根本, 及慢根本薩迦耶見, 及能生一切餘慢根本所有我慢 洪三 後三分別若愛分別 若非愛分別 若彼俱相違分別, 如其所應能生貪欲瞋恚愚癡 宙三 結是名八種分別能生如是三事, 謂分別戲論所依緣事, 見我慢事, 貪瞋癡事 宇二 總顯流轉當知此中, 分別戲論所依緣事為所依止, 生薩迦耶見及以我慢, 薩迦耶見我慢為依生貪瞋癡, 由此三事普能顯現一切世間流轉品法 玄三 廣釋 ( 分二 ) 黃一 分別 ( 分七 ) 宇一 自性分別云何名為自性分別? 謂於一切色等想事, 分別色等種種自性所有尋思, 如是名為 : 自性分別 宇二 差別分別云何名為差別分別? 48

53 謂即於彼色等想事, 謂此有色謂此無色, 謂此有見謂此無見, 謂此有對謂此無對謂此有漏謂此無漏, 謂此有為謂此無為, 謂此是善謂此不善, 謂此無記, 謂此過去謂此未來謂此現在, 由如是等無量品類差別道理, 即於自性分別依處, 分別種種彼差別義, 如是名為 : 差別分別 宇三 總執分別云何名為總執分別? 謂即於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 假想施設所引分別, 於總多法總執為因分別而轉, 於舍軍林飲食衣乘等, 假想施設所引分別, 如是名為 : 總執分別 宇四 我我所分別云何名為我我所分別? 謂若諸事有漏有取, 長時數習我我所執之所積聚, 由宿串習彼邪執故, 自見處事為緣所生虛妄分別, 如是名為 : 我我所分別 宇五 愛分別云何名為愛分別? 謂緣淨妙 可意事境, 所生分別 宇六 非愛分別云何名為非愛分別? 謂緣不淨妙 不可意事境, 所生分別 宇七 彼俱相違分別云何名為彼俱相違分別? 謂緣淨妙 不淨妙 可意 不可意俱離事境, 所生分別 黃二 略攝 ( 分二 ) 宇一 標列事此中, 所說略有二種 : 一者分別自性 ; 二者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 宇二 明展轉 ( 分二 ) 宙一 標如是二種無始世來應知展轉更互為因 宙二 釋 ( 分三 ) 洪一 顯過去謂過去世分別為因, 能生現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 洪二 顯現在 49

54 現在分別所依緣事, 既得生已, 復能為因, 生現在世由彼依緣所起分別 洪三 顯未來於今分別, 不了知故, 復生當來所依緣事, 彼當生故, 決定當生依彼緣彼所起分別 地二 淨方便 ( 分二 ) 玄一 徵云何了知如是分別? 玄二 釋 ( 分二 ) 黃一 總標謂由四種尋思 四種如實智故 黃二 別辨 ( 分二 ) 宇一 四種尋思 ( 分三 ) 宙一 徵云何名為四種尋思? 宙二 列一者名尋思, 二者事尋思, 三者自性假立尋思, 四者差別假立尋思 宙三 釋 ( 分二 ) 洪一 釋得名 ( 分四 ) 荒一 名尋思名尋想者, 謂諸菩薩於名唯見名, 是名名尋思 荒二 事尋思事尋思者, 謂諸菩薩於事唯見事, 是名事尋思 荒三 自性假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者, 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 唯見自性假立, 是名自性假立尋思 荒四 差別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者, 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 唯見差別假立, 是名差別假立尋思 洪二 釋觀相此諸菩薩於彼名事, 或離相觀, 或合相觀, 依止名事合相觀故, 通達二種自性假立 差別假立 宇二 四如實智 ( 分三 ) 宙一 徵 50

55 云何名為四如實智? 宙二 列一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 二者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 三者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四者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宙三 釋 ( 分四 ) 洪一 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 分三 ) 荒一徵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荒二釋 ( 分二 ) 日一 知勝利謂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已, 即於此名如實了知, 謂如是名, 為如是義, 於事立假, 為令世間起想 起見 起言說故 日二 知過患若於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 無有能於色等想事起色等想 若無有想, 則無有能起增益執 若無有執, 則無言說 荒三 結若能如是如實了知, 是名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洪二 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分三 ) 荒一 徵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荒二 釋謂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 觀見一切色等想事, 性離言說不可言說 荒三 結若能如是如實了知, 是名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洪三 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分三 ) 荒一 徵云何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荒二 釋 ( 分二 ) 日一 於圓成遍計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尋思, 唯有自性假立已, 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 所有自性假立, 非彼事自性, 而似彼事自性顯現 日二 於依他起 51

56 又能了知, 彼事自性猶如變化 影像 嚮應 光影 水月 焰水 夢幻, 相似顯現而非彼體 荒三 結若能如是, 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 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洪四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分三 ) 荒一 徵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荒二 釋 ( 分三 ) 日一 總標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 唯有差別假立已, 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 差別假立不二之義 日二 別辨 ( 分二 ) 月一 舉有無性等 ( 分二 ) 盈一 有性無性謂彼諸事非有性 非無性 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 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 盈二 有色無色如是由勝義諦故非有色, 於中無有諸色法故 由世俗諦故非無色, 於中說有諸色法故 月二 例有無見等如有性無性 有色無色, 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 由如是道理, 一切皆應了知 荒三 結若能如是, 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 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地三 障過患 ( 分二 ) 玄一 出染因愚夫於此四如實智, 有所闕故, 不現前故, 便有八種邪分別轉, 能生三事, 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玄二 成流轉謂由如是邪分別故起諸雜染, 起雜染故流轉生死, 於生死中常流轉故, 恒有無量隨逐生死種種生老病死等苦流轉不息 地四 淨勝利 ( 分三 ) 52

57 玄一 證大涅槃菩薩依此四如實智, 能正了知八種分別, 於現法中正了知故, 令當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生起, 不生起故於當來世從彼依緣所起分別亦不復生, 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 當知一切戲論皆滅, 菩薩如是戲論滅故, 能證大乘大般涅槃 玄二 獲諸自在黃一 標於現法中, 勝真實義所行處智極清淨故, 普能獲得一切自在 黃二 釋 ( 分三 ) 宇一 變化自在謂諸菩薩於種種化獲得能化神通自在, 於種種變獲得能變神通自在 宇二 境智自在普於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 宇三 住捨自在若欲久住, 隨其所樂自在能住 若欲終歿, 不待害緣自在能歿 黃三 結由諸菩薩得如是等無量自在, 於諸有情最勝無上 玄三 勝利 ( 分二 ) 黃一 略標列菩薩如是普於一切得自在故, 獲得五種最上勝利 : 一者獲得心極寂靜, 由住最靜故, 不由煩惱寂靜故 ; 二者能於一切明處無所罣礙, 清淨鮮白妙智見轉 ; 三者為利諸有情故, 流轉生死無有厭倦 ; 四者善入一切如來密意言義 ; 五者所得大乘勝解, 不可引奪不從他緣 黃二 廣業 ( 分三 ) 宇一 標當知如是五種勝利有五種業 宇二 列 ( 分五 ) 宙一 能滅勞倦一者菩薩成就最勝現法樂住, 能滅一切為趣菩提精勤加行所生身心種種勞倦, 當知是名心極寂靜勝利之業 宙二 能熟佛法二者菩薩普能成熟一切佛法, 當知是名於諸明處無礙清白微妙智見勝 53

58 利之業 宙三 能熟有情三者菩薩普能成熟一切有情, 當知是名流轉生死無有厭倦勝利之業 宙四 能住正法四者菩薩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隨所生起一切疑惑, 護持如來妙正法眼令得久住, 於能隱沒如來聖教像似正法, 能知能顯能正除滅, 當知是名善入如來密意言義勝利之業 宙五 能摧異論五者菩薩能摧一切外道異論, 精進堅牢正願無動, 當知是名大乘勝解不可引奪不從他緣勝利之業 宇三 結 ( 分二 ) 宙一 明所攝受如是菩薩所有一切菩薩所作, 皆為如是五勝利業之所攝受 宙二 隨釋所作云何一切菩薩所作? 謂自安樂而無雜染, 普能成熟一切佛法, 普能成熟一切有情, 護持如來無上正法摧伏他論, 精進勇猛正願無動 申三 結簡當知如是四真實義, 初二下劣, 第三處中, 第四最勝 54

59 威力品第五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午三 威力處 ( 分二 ) 未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未二 釋 ( 分二 ) 申一 略三種 ( 分三 ) 酉一 聖威力當知略有三種 : 一者聖威力,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 依定自在, 隨其所欲, 一切事成, 心調柔故, 善修心故, 是名聖威力 酉二 法威力 ( 分二 ) 戌一 釋義二者法威力, 謂諸勝法有廣大果, 有大勝利, 是名法威力 戌二 顯體此中法者, 即是六種波羅蜜多, 所謂布施乃至般若, 如是諸法有大威力, 名法威力 酉三 俱生威力三者俱生威力, 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 證得俱生甚希奇法, 是名俱生威力 申二 廣五種 ( 分二 ) 酉一 標列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 復有五種 : 一者神通威力 ; 二者法威力 ; 三者俱生威力 ; 四者共諸聲聞 獨覺威力 ; 五者不共聲聞 獨覺威力 酉二 隨釋 ( 分四 ) 戌一 神通威力 ( 分二 ) 亥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神通威力? 亥二 釋 ( 分二 ) 天一 出種類 55

60 謂六神通 : 一者神境智作證通 ; 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 ; 三者天耳智作證通 ; 四者見死生智作證通 ; 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 ; 六者漏盡智作證通, 是名神通威力 天二 別辨相 ( 分六 ) 地一 神境智 ( 分二 ) 玄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 玄二 釋 ( 分二 ) 黃一 出種類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 一者能變通, 二者能化通 如是二種, 品類差別各有多種 黃二 別辨 ( 分二 ) 宇一 能變通 ( 分三 ) 宙一 徵云何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宙二 釋 ( 分二 ) 洪一 出種類謂十八變 : 一者振動 ; 二者熾然 ; 三者流布 ; 四者示現 ; 五者轉變 ; 六者往來 ; 七者卷 ; 八者舒 ; 九者眾像入身 ; 十者同類往趣 ; 十一者顯 ; 十二者隱 ; 56

61 十三者所作自在 ; 十四者制他神通 ; 十五者能施辯才 ; 十六者能施憶念 ; 十七者能施安樂 ; 十八者放大光明 ; 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 洪二 別辨相 ( 分十六 ) 荒一 震動振動者,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心調柔故, 善修心故, 依定自在普能振動寺館舍宅, 村邑聚落, 城郭國土, 那落迦世界, 傍生世界, 祖父世界, 人世界, 天世界, 一四大洲, 一千世界, 二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百三千大千世界, 千三千大千世界, 百千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 皆能振動, 是名振動 荒二 熾然熾然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從其身上發猛焰火, 於其身下注清冷水, 從其身下發猛焰火, 於其身上注清冷水, 入火界定, 舉身洞然, 遍諸身分, 出種種焰, 青黃赤白 紅紫碧綠 頗胝迦色, 是名熾然 荒三 流布流布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流布光明, 遍滿一切寺館舍宅, 乃至無量無數世界無不充滿, 如前振動, 是名流布 荒四 示現 ( 分二 ) 日一 釋 ( 分二 ) 月一 示現五趣示現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如其所樂, 示彼一切諸來會眾 : 沙門 婆羅門 聲聞 菩薩 天 龍 藥叉 健達縛 阿素洛 揭路荼 緊捺洛 牟呼洛伽 人 非人等, 令悉現見下諸惡趣 上諸人天 月二 示現佛土復令現見諸餘佛土及於其中諸佛菩薩, 乃至超過殑伽沙等諸佛國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 及彼土中某名如來悉令現見, 亦為宣說彼佛土名及如來名, 齊彼至此 若復過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 隨其所欲乃至所欲, 皆令現見, 亦為宣說 日二 結是名示現 57

62 荒五 轉變 ( 分二 ) 日一 釋 ( 分三 ) 月一 於四大種 ( 分二 ) 盈一 於隨一轉變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 若於其地, 起水勝解即令成水, 如實非餘, 火 風勝解亦復如是 若於其水, 起地勝解即令成地, 如實非餘, 火 風勝解亦復如是 若於其火, 起地勝解即令成地, 如實非餘, 水 風勝解亦復如是 若於其風, 起地勝解即令成地, 如實非餘, 水 火勝解亦復如是 盈二 於一切若於一切, 起餘勝解, 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月二 於所造色 ( 分二 ) 盈一 例大種如於大種互相轉變, 色 香 味 觸, 當知亦爾 盈二 舉所攝 ( 分二 ) 昃一 於種種 ( 分二 ) 星一 資具攝若於草葉 牛冀 泥等, 起於飲食 車乘 衣服 嚴飾資具 種種塗香 華鬘勝解, 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星二 財實攝若於沙石 瓦礫等物, 起於末尼真珠 琉璃螺貝 壁玉珊瑚勝解, 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若於諸山 雪山王等起金勝解, 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昃二 於一切若於一切, 起餘勝解, 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月三 於有情類 ( 分二 ) 盈一 舉顯色若於好色有情, 起惡色勝解, 於惡色有情, 起好色勝解, 於俱非有情, 起好色惡色勝解, 於俱有情, 起俱非勝解, 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盈二 例行色如於好色 惡色, 於具支節 不具支節及肥瘦等, 當知亦爾 日二 結如是於餘所有自相可變色物, 起餘勝解, 皆隨勝解一切轉變, 如實非餘, 是名轉變 荒六 往來 ( 分二 ) 58

63 日一 釋 ( 分二 ) 月一 別列三種往來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隨其所樂, 於諸牆壁 山石等中, 縱身往來無有滯礙, 廣說乃至往於梵世, 乃至上至色究竟天, 還來無礙, 或復傍於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 若往若來, 皆無滯礙 月二 隨應配釋或運麤重四大種身, 或於遠處作近勝解, 或如意勢, 速疾往來 日二 結是名往來 荒七 卷舒卷舒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 舒一極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 是名卷舒 荒八 眾像入身眾像入身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能以種種現前大眾, 及以一切村邑聚落, 草木叢林, 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己身中, 令諸大眾各各自知入其身內, 是名眾像入身 荒九 同類往趣 ( 分九 ) 日一 釋 ( 分二 ) 月一 舉於剎帝利 ( 分二 ) 盈一 示同類同類往趣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或能往趣剎帝利眾, 同其色類, 如彼形量似彼言音, 彼若以此名如是義, 亦即以此名如是義, 彼不以此名如是義, 亦不以此名如是義 盈二 明化事然後為其演說正法, 示現教導讚勵慶慰, 化事既終欻然隱沒, 沒後時眾迭相顧言, 不知沒者天耶人耶? 月二 例於餘有情如能往趣剎帝利眾, 如是往趣婆羅門眾 若沙門眾, 若長者眾, 若居士眾, 四大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睹史多天, 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 梵眾天, 梵先益天, 大梵天少, 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無雲天, 福生天, 廣果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現天, 善見天, 色究竟天, 當知亦爾 日二 結是名同類往趣 59

64 荒十 隱顯隱顯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於大眾前, 百度 千度, 或過於是, 隱沒自身, 復令顯現, 是名隱顯 荒十一 所作自在所作自在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普於一切諸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 令去即去令住即住, 令來即來令語即語, 是名所作自在 荒十二 制他神通 ( 分二 ) 日一 釋 ( 分二 ) 月一 總標制他神通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能制伏他所現神通 月二 別顯 ( 分三 ) 盈一 如來如來神通普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 如其所欲令事成辦 盈二 究竟菩薩究竟菩薩一生所繫, 或最後有所有神通, 除諸如來 等類菩薩, 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 盈三 諸餘菩薩諸餘菩薩所有神通, 除入上地 等類菩薩, 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 日二 結是名制他神通 荒十三 能施辯才能施辯才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若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 是名能施辯才 荒十四 能施憶念能施憶念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若諸有情於法失念能與憶念, 是名能施憶念 荒十五 能施安樂 ( 分二 ) 日一 釋 ( 分二 ) 月一 與輕安能施安樂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說正法時, 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 令離諸蓋專心聽法, 暫時方便而非究竟 月二 滅災害又令諸界互相違變能為損害, 非人所行災癘疾疫皆得息滅 60

65 日二 結是名能施安樂 荒十六 放大光明 ( 分二 ) 日一 釋 ( 分三 ) 月一 總標舉放大光明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以神通力身放光明 月二 別辨相 ( 分三 ) 盈一 惡趣苦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 令惡趣等一切有情息彼眾苦 盈二 集會天等或有一光往諸天界, 令大威德天 龍 藥叉 健達縛 阿素洛 揭路荼 緊捺洛 牟呼洛伽等, 住自宮中, 蒙光覺悟, 皆來集會 盈三 集會菩薩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 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悟皆來集會 月三 舉要義以要言之, 諸如來等能放無量無數品類種種光明, 能作無量無數世界無量無數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利益之事 日二 結是名放大光明 宙三 結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一一分別無量無數, 由此神通能轉所餘有自性物, 令成餘物, 故名能變神境智通 宇二 能化通 ( 分二 ) 宙一徵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宙二釋 ( 分三 ) 洪一 略標 ( 分二 ) 荒一 出體性謂若略說 : 無事而有, 是名為化, 能以化心隨其所欲, 造作種種未曾有事, 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荒二 辨種別此復多種, 或化為身及化為境, 或化為語 洪二 廣辨 ( 分二 ) 61

66 荒一 化身及境 ( 分二 ) 日一 釋 ( 分二 ) 月一 略 ( 分二 ) 盈一 化身 ( 分二 ) 昃一 辨似不似或化為身及化為境者, 化似自身或不相似, 化似他身或不相似 昃二 簡非實根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 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 而非實根 盈二 化境復能化作相似境界, 謂飲食等, 末尼真珠琉璃寶等, 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 若彼相似 若異於彼, 隨其所欲一切能化 月二 廣 ( 分二 ) 盈一 化身 ( 分二 ) 昃一 標列差別又所化身與己同類, 非一眾多種種差別, 或作天 龍 藥叉 健達縛 阿素洛 揭路荼 緊捺洛 牟呼洛伽色像, 或作人 傍生 鬼 那洛迦色像, 或作聲聞 獨覺 菩薩 如來色像 昃二 明似不似 ( 分二 ) 星一 與己同類若所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 名所化身與自相似 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 星二 與他同類 ( 分二 ) 宿一 化一 ( 分二 ) 列一 舉天身又所化身與他同類亦有多種 若作天身與彼天身極相似者, 名所化身與他相似 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列二 例餘身如作天身, 乃至佛身當知亦爾 宿二 化多 ( 分二 ) 列一 徵云何此中, 化作多身? 列二 釋 ( 分二 ) 張一 明化事謂佛菩薩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 一時化作種種形類, 能為無量 62

67 無數有情作利益事 張二 顯差別如是所化種種形類, 於中或有諸佛菩薩雖滅度後, 由住持力而故隨轉, 或有暫時作利益已化事便息 盈二 化境 ( 分二 ) 昃一 令睹見又佛菩薩或作化事, 唯令眾生睹見而已, 如幻所作, 不堪受用 昃二 令受用或復化作飲食 衣服 末尼 真珠 琉璃 螺貝 壁玉 珊瑚 車乘等事, 與實無異, 如是所作財食眾具, 令諸眾生, 常得受用 日二 結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荒二 化語 ( 分二 ) 日一 列或化為語者, 或有化語妙音相應, 或有化語廣音具足, 或有化語繫屬於自, 或有化語繫屬於他, 或有化語無所繫屬, 或有化語宣說正法言詞所攝, 或有化語誨責放逸言詞所攝 日二 釋 ( 分七 ) 月一 妙音相應 ( 分二 ) 盈一 眾會相應妙音相應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 其聲深遠如雲雷音, 其聲和雅如頻迦音, 能感眾心甚可愛樂 盈二 法義相應又此化語, 圓上微妙, 顯了易解, 樂聞無逆, 無依無盡 月二 廣音具足 ( 分二 ) 盈一 隨類遍告 ( 分二 ) 昃一 遍無量類廣音具足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廣大, 隨其所樂無量種類, 天 龍 藥叉 健達縛 阿素洛 揭路荼 緊捺洛 牟呼洛伽 聲聞 菩薩 人 非人等無量眾會, 一踰繕那皆悉充滿, 以妙圓音隨類遍告 昃二 遍無量界又隨所樂, 小千世界 二千世界 三千世界, 乃至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 若近 若遠所有眾會, 以妙圓音隨類遍告 盈二 隨應說法 63

68 於此聲中, 出種種音, 為諸眾生, 說種種法, 隨其所應, 各得義利 月三 繫屬於自繫屬於自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 於化自身, 出種種音, 宣說正法, 誨責放逸 月四 繫屬於他繫屬於他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 於化他身, 宣說正法, 誨責放逸 月五 無所繫屬無所繫屬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 或於空中, 或於所化非情法上, 而有所說 月六 宣說正法言辭所攝宣說正法言詞所攝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 開示正理, 令諸愚癡於種種法皆得悟解 月七 誨責放逸言辭所攝誨責放逸言詞所攝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 為不愚癡獲得淨信, 而放逸者責其放逸, 令生慚愧, 誨不放逸, 令勤修學 洪三 總結如是所說眾多化事, 略有三種, 化身 化境及以化語 當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 品類差別, 一一分別, 無量無數 黃三 結作業如是二種諸佛菩薩神境智通, 能辦二事 : 一者示現種種神通, 引諸眾生入佛聖教 ; 二者示現種種神通, 惠施無量受苦眾生, 眾多品類利益安樂 地二 宿住智 ( 分二 ) 玄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智通? 玄二 釋 ( 分三 ) 黃一 差別 ( 分三 ) 宇一 於如是處 ( 分三 ) 宙一 自能念謂佛菩薩以宿住智, 自能隨念己之宿住, 曾於如是有情類中, 我如是名, 如 經 廣說 ; 亦能隨念他諸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 如自隨念己事無異 宙二 令他念又能令他得宿住智, 能自隨念前際所經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類差別, 64

69 曾於如是有情類中, 我如是名, 乃至廣說 宙三 展轉念如是有情, 轉復令他得宿住智, 能自隨念一切宿住, 如前無異, 如是展轉令憶宿住, 皆如自己 宇二 於如是類於現法中, 又能隨念諸微細事, 所有一切若少若多, 先所造作 先所思惟, 皆無忘失 宇三 於如是量 ( 分三 ) 宙一 剎那無間又能隨念無間剎那, 次第所作, 無間斷故 宙二 有量有數又能隨念有量有數宿住差別, 所知時劫可算數故 宙三 無量無數又能隨念無量無數宿住差別, 所知時劫不可數故 黃二 要義以要言之, 此宿住智, 於如是處 於如是類 於如是量, 隨其所欲皆無礙轉, 如是名為 : 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力 黃三 作業 ( 分二 ) 宇一 示難行苦行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 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苦行, 令於佛所生淨信故, 起恭敬故, 令於生死深厭離故 宇二 示業果異熟又由此智憶念本事, 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 為令妄計前際常論 一分常論常見眾生, 破常見故 地三 天耳智 ( 分三 ) 玄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 玄二 列謂佛菩薩以淨天耳, 能於種種天聲 人聲, 聖聲 非聖聲, 大聲 小聲, 辯聲 非辯聲, 化聲 非化聲, 遠聲 近聲, 皆悉得聞 玄三 釋 ( 分十二 ) 黃一 天聲 ( 分二 ) 宇一 不作意聞天聲者, 若不作意, 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 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 65

70 種音聲皆悉能聞 宇二 作意若作意時, 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 黃二 人聲聞人聲者, 遍於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黃三 聖聲 ( 分二 ) 宇一 辨 ( 分二 ) 宙一 修善捨惡聲聞聖聲者, 於諸如來聲聞 獨覺及諸菩薩, 若從彼聞展轉為餘諸有情類, 宣說種種示現 教導 讚勵 慶慰, 勸修諸善, 勸捨諸惡, 所有音聲皆悉能聞 宙二 能引義利聲又於一切無染污心, 受持讀誦, 論議決擇無倒諫誨, 為作憶念教授教誡, 及餘所有善言善說, 能引義利種種音聲, 皆悉能聞 宇二結如是等類, 名聞聖聲 黃四 非聖聲聞非聖聲者, 於諸有情, 慮妄 離間 邪綺 麤獷, 生下惡趣, 生上天趣, 生傍人趣, 種種音聲, 皆悉能聞 黃五 大聲聞大聲者, 謂於大眾生聲, 大集會聲, 種種苦具所逼切聲, 大號哭聲, 相呼召聲, 大雷吼聲, 諸螺貝聲, 諸鼓角等種種音聲, 皆悉能聞 黃六 小聲聞小聲者, 下至耳語諸微細聲, 皆悉能聞 黃七 辯聲聞辯聲者, 於義易了種種音聲, 皆悉能聞 黃八 非辯聲聞非辯聲者, 於義難了種種音聲, 謂達羅弭荼種種明咒, 風鈴 樹響 鸚鵡 鴝鵒 百舌 鸝黃 命命鳥等所出音聲, 皆悉能聞 黃九 化聲聞化聲者, 謂於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 依神通力所化音聲, 皆悉能聞 黃十 非化聲聞非化聲者, 謂於種種異彼音聲, 皆悉能聞 66

71 黃十一 遠聲聞遠聲者, 除佛菩薩所住聚落 城邑等中所有音聲, 於餘乃至無量無數世界中聲, 皆悉能聞 黃十二 近聲聞近聲者, 聞所除聲 地四 見死生智 ( 分二 ) 玄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 玄二 釋 ( 分二 ) 黃一 所見 ( 分二 ) 宇一 有情世間相謂佛菩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 見諸有情死時生時, 妙色惡色, 若劣若勝, 及於後際生已增長諸根成熟, 身諸所作善 惡 無記差別而轉 宇二 器世間相又現見知, 諸光明色 諸微細色 諸變化色 諸淨妙色, 下至無間上至色究竟宮, 不由作意皆能見知 若作意時, 能見上下無量無數餘世界色, 亦能見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切諸色, 乃至能見彼彼佛土 彼彼如來, 安坐彼彼異類大會, 宣說正法, 顯然無亂 黃二 作業 ( 分二 ) 宇一 別釋 ( 分二 ) 宙一 正顯天眼又佛菩薩以淨天眼, 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 既見彼已, 隨其所應 隨其所宜, 施作種種利益安樂 宙二 兼明天耳以淨天耳, 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作淨不淨業, 既聞彼已, 隨其所應 隨其所宜, 施作種種利益安樂 宇二 總結是名略說諸佛菩薩天眼 天耳之所作業 地五 知心智 ( 分二 ) 玄一徵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 玄二釋 ( 分二 ) 黃一差別 ( 分二 ) 宇一 所知心 ( 分四 ) 67

72 宙一 有煩惱 離煩心謂佛菩薩以他心智, 遍知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他有情類, 若有纏煩惱心 若離纏煩惱心 若有隨縛有隨眠煩惱心 若離隨縛離隨眠煩惱心 宙二 有染 無染心又遍了知有染心邪願心, 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 又遍了知無染心正願心, 謂與上相違心 宙三 劣中勝心又遍了知劣心, 謂生欲界諸有情類, 下至一切禽獸等心 又遍了知中心, 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 又遍了知勝心, 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 宙四 受相應心又遍了知樂相應心 苦相應心 不苦不樂相應心 宇二 能知智 ( 分二 ) 宙一 於一有情又能以一知他心智, 於一有情如是所有, 如是體性, 如是品類, 如是行相, 如是分齊, 心起現前, 於一念頃並如實知 宙二 於多有情又能以一知他心智, 於多有情如是所有, 如是體性, 如是品類, 如是行相, 如是分齊, 心起現前, 於一念頃並如實知 黃二 明作業又佛菩薩此他心通, 知諸有情諸根勝劣, 知諸有情種種勝解, 知諸有情種種界行, 隨其所應, 能正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 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地六 漏盡智 ( 分二 ) 玄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 玄二 釋 ( 分三 ) 黃一 差別 ( 分二 ) 宇一 於漏盡得等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 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 未得, 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 如能如實了知方便, 於非方便亦如實知 宇二 於有增上慢等 68

73 如實知他於漏盡得, 有增上慢 ; 如實知他於漏盡得, 離增上慢 黃二 顯最勝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 而不作證, 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捨離, 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污, 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 黃三 明作業又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污, 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 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戌二 法威力 ( 分三 ) 亥一 徵云何法威力? 亥二 釋 ( 分二 ) 天一 略標列謂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 此布施等諸法威力, 應知一一略有四相 : 一者斷所對治相 ; 二者資糧成熟相 ; 三者饒益自他相 ; 四者與當來果相 天二 隨別釋 ( 分六 ) 地一 布施 ( 分二 ) 玄一 釋 ( 分四 ) 黃一 斷所對治相布施四相者, 謂諸菩薩修行惠施, 能斷慳吝, 施所對治, 是名第一 黃二 資糧成熟相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 亦即能作布施攝事成熟有情, 是名第二 黃三 饒益自他相施先意悅, 施時心淨, 施已無悔, 於三時中心常歡喜, 以自饒益 亦能除他飢渴寒熱種種疾病 所欲匱乏怖畏眾苦, 以饒益他, 是名第三 黃四 與當來果相於當來世, 在在生處恒常富樂, 得大祿位得, 大財寶, 得大朋黨, 得大眷屬, 是名第四 玄二 結是名布施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地二 持戒 ( 分二 ) 69

74 玄一 釋 ( 分四 ) 黃一 斷所對治相持戒四相者, 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 語律儀, 能斷犯戒, 戒所對治, 是名第一 黃二 資糧成熟相即所受持清淨尸羅, 能為自己菩提資糧 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 是名第二 黃三 饒益自他相受持淨戒, 捨離犯戒為緣所生怖畏眾罪怨敵等事, 寢寤安樂, 以自饒益, 又由淨戒無悔歡喜, 乃至心定, 以自饒益 受持淨戒不損惱他, 普施一切有情無畏, 以饒益他, 是名第三 黃四 與當來果相由是因緣身壞已後, 生於善趣天世界中, 是名第四 玄二 結是名持戒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地三 忍辱 ( 分二 ) 玄一 釋 ( 分四 ) 黃一 斷所治相忍辱四相者, 謂諸菩薩修行忍辱能斷不忍, 忍所對治, 是名第一 黃二 資糧成熟相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 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 是名第二 黃三 饒益自他相由此忍辱濟 [ 打 - 丁 + 犬 ] 自他大怖畏事, 饒益自他, 是名第三 黃四 與當來果相由是因緣, 能令菩薩於當來世, 無多怨敵, 無多離隔, 無多憂苦, 於現法中, 臨命終時心無憂悔, 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 是名第四 玄二 結是名忍辱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地四 精進 ( 分二 ) 玄一 釋 ( 分四 ) 黃一 斷所對治相精進四相者, 謂諸菩薩住勤精進, 能斷解怠, 精進所治, 是名第一 黃二 資糧成熟相即此精進, 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 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 70

75 情, 是名第二 黃三 饒益自他相勤精進故得安樂住, 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 後後所證轉勝於前倍生歡喜, 以自饒益 勤修善品, 不以身語損惱於他, 令他發生精進樂欲, 以饒益他, 是名第三 黃四 與當來果相由此因力, 於當來世, 愛樂殊勝士夫功業, 是名第四 玄二 結是名精進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地五 靜慮 ( 分二 ) 玄一 釋 ( 分四 ) 黃一 斷所對治相靜慮四相者, 謂諸菩薩入靜慮時, 能斷煩惱 語言 尋伺 喜樂 色想等隨煩惱, 靜慮所治, 是名第一 黃二 資糧成熟相即此靜慮, 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 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 是名第二 黃三 饒益自他相現法樂住, 以自饒益 其心寂靜 最極寂靜, 遠離貪愛, 於諸有情無損無惱, 以饒益他, 是名第三 黃四 與當來果相由此因緣, 智得清淨, 能發神通, 於當來世, 生淨天處得靜慮果, 是名第四 玄二 結是名靜慮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地六 般若 ( 分二 ) 玄一 釋 ( 分四 ) 黃一 斷所對治相般若四相者, 謂諸菩薩具足妙慧, 能斷無明, 慧所對治, 是名第一 黃二 資糧成熟相即此般若, 能作自己菩提資糧 能以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攝事成熟有情, 是名第二 黃三 饒益自他相於所知事如義覺了, 能引廣大清淨歡喜, 以自饒益 普為有情稱理說 71

76 法, 令其獲得現法 當來利益安樂, 以饒益他, 是名第三 黃四 與當來果相由是因緣, 攝諸善根能正所作, 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繫, 謂煩惱障離繫, 及所知障離繫, 是名第四 玄二 結是名般若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亥三 結是名法威力 戌三 俱生威力 ( 分三 ) 亥一 徵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亥二 釋 ( 分五 ) 天一 堪忍大苦謂性能憶念諸本生事, 為欲利益諸有情故, 不由思擇, 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 天二 樂利他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 欣樂領受, 能辦有情利益事苦 天三 生睹史多為欲利益諸有情故, 上生第四睹史多天, 盡睹史多壽量而住, 有三勝事映彼受生諸天子眾, 一天壽量, 二天形色, 三天名稱 天四 下生人中 ( 分二 ) 地一 辨相 ( 分十 ) 玄一 將欲下生相將欲下生入母胎時, 放大光明普照世界 玄二 入住出胎相於降母胎, 入 住 出位, 皆正了知 玄三 出胎出生相既出胎已, 即於地上不待扶侍, 而行七步自稱德號 於初生時有大威德, 天 龍 藥叉 健達縛 阿素洛 揭路荼 緊捺洛 牟呼洛伽等, 散以種種天妙華香, 持天伎樂上妙衣服幢幡寶蓋殊勝供具而為供養 玄四 生身莊嚴相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 玄五 自體增上相住最後有 最後生中, 一切怨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橫不能侵害, 坐菩提 72

77 座, 以慈定力, 摧伏眾魔, 一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力 玄六 習諸工巧相於稚童時不由習學, 自然善巧 於諸世間工巧業處, 疾疾能入 玄七 成等正覺相無師自然獨處三千大千世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玄八 轉正法輪相索訶界主大梵天王, 自然來下, 慇懃勸請, 哀愍世間宣說正法 玄九 住極寂靜相其定寂靜, 設大雲雷, 曾無覺受, 安然不起 玄十 受諸供養相為菩薩時, 一切禽獸蠕動之類, 皆極仰信, 常來歸趣, 隨其所欲, 親附而住 既成佛已, 下至傍生亦來供養, 如彼獼猴獻清淨蜜, 世尊哀受, 歡喜舞躍 龍雲常候, 洗便降雨, 若出遊行, 止而不落 玄十一 宴坐樹下相菩薩如是若坐樹下, 一切枝條並皆垂影, 隨蔭其身, 曾無虧捨 玄十二 念無忘失相證菩提已, 於六年中, 魔求其便竟不能得, 常俱行念, 每恒現前, 由此念故, 受 想 尋思, 生 住 滅等無不覺了 地二 明攝 ( 分二 ) 玄一 標又佛成就俱生威力, 或有 見便饒益所攝, 或有 賢聖行住所攝 玄二 釋 ( 分二 ) 黃一 見 ( 分二 ) 宇一 列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 謂諸世間, 若見如來, 癲癇心亂, 還得本心, 逆胎得順, 盲者得視, 聾者能聽, 懷貪欲者得離貪纏, 懷瞋恚者得離瞋纏, 懷愚癡者得離癡纏 宇二 結如是等類, 當知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 黃二 聖行 ( 分二 ) 宇一 列 ( 分二 ) 宙一 住所攝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 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 雖現安處草葉等蓐, 一脅而臥曾無動亂,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轉側 73

78 宙二 行所攝大風卒起不動身衣, 行如師子步若牛王, 先舉右足方移左足, 隨所行地高處便下, 下處遂高坦然如掌, 無諸礫石塼瓦等物, 心專遠離而入聚落, 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 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 宇二 結如是等類當知, 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 天五 證般涅槃相般涅槃時, 大地振動, 眾星晃耀, 交流而隕, 諸方一時, 欻然大熱, 遍滿虛空, 奏天大樂 亥三 結如是無量甚希有事, 皆是如來俱生威力, 非是神通威力所作, 如是名為 : 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戌四 共不共威力 ( 分二 ) 亥一 顯共不共 ( 分三 ) 天一 徵差別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與聲聞 獨覺有共不共? 天二 釋二種 ( 分二 ) 地一 不共 ( 分二 ) 玄一 標列略由三相應知不共 : 一者微細故 ; 二者品類故 ; 三者界故 玄二 隨釋 ( 分三 ) 黃一 由微細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 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 如所應作諸利益事, 皆如實知, 無不能作, 是名微細 黃二 由品類一切品類神通威力 法威力 俱生威力悉皆成就, 是名品類 黃三 由界 ( 分二 ) 宇一 顯自以一切世界 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 是名為界 宇二 簡他 ( 分二 ) 宙一 標二種 74

79 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 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 宙二 隨難釋何以故? 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 非諸有情, 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 地二 共除上所說, 所餘諸佛菩薩威力, 當知麤相與諸聲聞 獨覺等共 天三 結不共如是諸佛菩薩威力, 聲聞 獨覺尚不能及, 何況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 亥二 略攝三種 ( 分二 ) 天一 標列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 : 一者神境神變所攝 ; 二者記說神變所攝 ; 三者教誡神變所攝 天二 明攝當知此三, 如其所應, 攝入三種神通威力, 謂神境智通威力 心差別智通威力 漏盡智通威力 75

80 成熟品第六午四 成熟有情及自佛法處 ( 分二 ) 未一 徵云何成熟? 未二 釋 ( 分三 ) 申一 標列當知成熟略有六種 : 一者成熟自性 ; 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 ; 三者成熟差別 ; 四者成熟方便 ; 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 ; 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申二 隨釋 ( 分六 ) 酉一 成熟自性 ( 分三 ) 戌一 徵云何成熟自性?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明自性謂由有善法種子及數習諸善法故, 獲得能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 有堪任性, 極調善性, 正加行滿, 安住於此 若遇大師 不遇大師, 皆有堪任, 有大勢力, 無間能證煩惱障斷 所知障斷 亥二 喻成熟 ( 分二 ) 天一 舉喻譬如癰痤熟至究竟, 無間可破, 說名為熟 又如瓦器熟至究竟, 無間可用, 說名為熟 又如眾果熟至究竟, 無間可噉, 說名為熟 天二 合法如是由有善法種子及數修習諸善法故, 獲得能順, 廣說乃至正加行滿, 無間能證二障清淨, 說名成熟 戌三 結如是名為 : 成熟自性 酉二 所成熟補特伽羅 ( 分二 ) 戌一 徵 76

81 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標列四種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 : 一者住聲聞種性, 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 二者住獨覺種性, 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 三者住佛種性, 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 四者住無種性, 於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亥二 明所成熟諸佛菩薩於此四事, 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 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 酉三 成熟差別 ( 分二 ) 戌一 徵云何成熟差別?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標列謂此差別略有六種, 一諸根成熟, 二善根成熟, 三智慧成熟, 四下品成熟, 五中品成熟, 六上品成熟 亥二 隨釋 ( 分二 ) 天一 前三種 ( 分二 ) 地一 出體性 ( 分三 ) 玄一 諸根成熟諸根成熟者, 謂壽量具足 形色具足 族姓具足 自在具足 信言具足 大勢具足 人性具足 大力具足, 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 堪任發起勇猛精進, 修諸善法, 於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 玄二 善根成熟善根成熟者, 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 性於諸惡不善法中, 心不樂入, 諸蓋輕微, 尋思薄弱, 柔和正直, 隨順而取 玄三 智慧成熟智慧成熟者, 謂具足正念, 為性聰敏, 有所堪任有大勢力, 能解善說惡說法義, 能受能持能正通達, 具足成熟俱生妙慧, 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 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 地二 略攝義當知此中, 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 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障, 智慧成 77

82 熟故解脫煩惱障 天二 後三種 ( 分三 ) 地一 下品成熟下品成熟者, 謂二因緣下品成熟 : 一者未久修習, 諸根 善根 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 ; 二者串習下劣因緣 地二 中品成熟中品成熟者, 謂即於此二種因緣, 隨一闕減, 隨一具足 地三 上品成熟上品成熟者, 謂二因緣, 俱無闕減 酉四 成熟方便 ( 分三 ) 戌一 徵云何成熟方便?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標列當知此有二十七種 : 一者界增長 ; 二者現緣攝受 ; 三者趣入 ; 四者攝樂 ; 五者初發處 ; 六者非初發處 ; 七者遠清淨 ; 八者近清淨 ; 九者加行 ; 十者意樂 ; 十一者財攝受 ; 十二者法攝受 ; 十三者神通引攝 ; 十四者宣說正法 ; 十五者隱密說法 ; 十六者顯了說法 ; 十七者下品加行 ; 十八者中品加行 ; 十九者上品加行 ; 78

83 二十者聽聞 ; 二十一者思惟 ; 二十二者修習 ; 二十三者攝受 ; 二十四者降伏 ; 二十五者自成熟 ; 二十六者請他成熟 ; 二十七者俱成熟界 亥二 隨釋 ( 分二 ) 天一 前二 ( 分二 ) 地一 出體性 ( 分二 ) 玄一 界增長界增長者, 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 先來串習諸善法故, 後後位中, 善法種子轉增 轉勝 生起堅住, 是名界增長 玄二 現緣攝受現緣攝受者, 謂於現法中, 無倒說法無倒受持, 如理修行法隨法行 地二 略攝義當知界增長由先世因, 現在成熟 現緣攝受由現在因, 現在成熟 天二 後二五 ( 分二十五 ) 地一 趣入趣入者, 謂得淨信增上力故, 或有在家, 遠離惡行, 受持學處 ; 或趣非家, 遠離諸欲, 受持學處 地二 攝樂攝樂者, 謂依出離眾苦行跡, 及依遠離欲樂 自苦二邊行跡, 於佛善說法毘奈耶, 真實聖教, 深生愛樂 地三 初發處初發處者, 謂即最初於可厭法深生厭離, 於能成辦真實理義, 如實了知有勝功德而創趣入, 名初發處 地四 非初發處非初發處者, 謂已趣入補特伽羅, 現成熟時, 常不捨離諸佛菩薩, 諸明了處, 轉轉明了, 由此成熟, 轉轉增進 地五 遠清淨遠清淨者, 謂由懈怠或由違緣, 經極長時或經多生或經多劫方能清淨 地六 近清淨 79

84 近清淨者, 當知一切, 與此相違 地七 加行加行者, 謂為獲得自勝義利, 猛利樂欲為所依故, 或怖當來墮諸惡趣, 或怖現法他所譏毀, 於諸學處常勤護持, 無間所作, 殷重所作 地八 意樂意樂者, 謂於諸法正觀察忍為所依故, 於佛善說法毘奈耶不可引奪, 於他所證深生信解, 信有功德為所依故, 於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 深信無動 地九 財攝受財攝受者, 謂於一切飲食等物有匱乏者, 施與一切飲食等物, 或於隨順飲食等物有匱乏者, 施與隨順飲食等物 地十 法攝受法攝受者, 謂或宣說正法施諸有情, 或開顯正義施諸有情 地十一 神通引攝神通引攝者, 謂具神通者, 哀愍有情故, 或為有情意樂清淨, 或為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 示現種種神通變化, 欲令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 或當獲得意樂清淨, 或當修行無倒加行, 彼諸有情由此神變引攝心故, 或有獲得意樂清淨, 或有修行無倒加行 地十二 宣說正法宣說正法者, 謂於獲得自勝義利 若無堪能為說正法, 伴助令彼發生正行 若有堪能為說正法, 隨順令彼速證通慧 地十三 隱密說法隱密說法者, 謂於嬰兒智慧有情, 隱覆廣大甚深義法, 為說麤淺易可悟入, 易為方便趣入處法 地十四 顯了說法顯了說法者, 謂於廣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聖教理者, 為其開示廣大甚深道理處法 地十五 下品加行下品加行者, 謂若遠離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 地十六 中品加行中品加行者, 謂或遠離無間加行, 或復遠離殷重加行, 於二加行, 隨闕一種 地十七 上品加行上品加行者, 謂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 二俱相應 80

85 地十八 聽聞聽聞者, 謂於佛語深生信解, 精勤聽聞受持讀誦 契經 等法 地十九 思惟思惟者, 謂居遠離, 樂思惟法, 推度其義, 解了決定 地二十 修習修習者, 謂於止舉捨相, 正審觀察為先, 深心欣樂, 修止舉捨 地二十一 攝受 ( 分二 ) 玄一 與作依止攝受者, 謂無染心, 以親教師及軌範師, 道理方便無有顛倒, 與作依止 玄二 起供事行又即於彼發起種種別供事行, 謂看病行, 給施如法衣服 飲食 諸坐臥具 病緣醫藥 資生具行, 除遣憂愁及惡作行, 除遣煩惱 隨煩惱行, 如是等類, 當知皆名別供事行 地二十二 降伏 ( 分二 ) 玄一標列降伏者, 謂深防護自身雜染, 於毀犯者, 若犯下品慈心諫誨 若犯中品慈心訶罰 若犯上品慈心驅擯 玄二料簡 ( 分二 ) 黃一 諫誨訶罰當知此中, 諫誨 訶罰, 令彼及餘, 利益安樂 黃二 驅擯 ( 分二 ) 宇一 標差別驅擯一種若重攝受, 令彼及餘利益安樂 若驅擯已不重攝受, 但令其餘利益安樂 宇二 隨難釋何以故? 餘若見彼毀犯因緣, 既被驅擯, 便自防護不超毀犯故 地二十三 自成熟玄一 自正修行自成熟者, 謂自宣說隨順正法, 令諸有情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如自所說, 亦自修行法隨法行, 令諸有情同分隨轉 玄二 遮他譏毀勿使他人作如是說 : 汝自不能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云何於他教授諫舉為作憶念? 他應於汝, 教授諫舉, 為作憶念! 81

86 地二十四 請他成熟請他成熟者, 謂若有餘無量有情, 於彼發起上品愛敬, 或復有餘善知方便, 於說正法已善修學, 即應勸請慇懃營助, 令其成熟無量有情 地二十五 俱成熟俱成熟者, 謂具二種 若自成熟 若勸請他令其成熟 戌三 結由此所說二十七種成熟方便, 當知令前六種成熟差別圓滿, 所謂諸根成熟 善根成熟 智慧成熟 下品成熟 中品成熟 上品成熟 酉五 能成熟補特伽羅 ( 分二 ) 戌一 徵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 戌二 釋 ( 分二 ) 亥一 標列能成熟謂略有六種菩薩, 住菩薩六地能成熟有情 : 一切勝解行菩薩住勝解行地 ; 二者淨勝意樂菩薩住淨勝意樂地 ; 三者行正行菩薩住行正行地 ; 四者墮決定菩薩住墮決定地 ; 五者決定行正行菩薩住決定行正行地 ; 六者到究竟菩薩住到究竟地 亥二 料簡所成熟 ( 分二 ) 天一 無種性住無種性補特伽羅, 於往善趣而成熟時, 有數退轉, 有數應作 天二 有種性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於往三乘而成熟時, 無數退轉, 無數應作 酉六 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 分二 ) 戌一 徵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戌二 釋 ( 分三 ) 亥一 聲聞 ( 分三 ) 天一 下品成熟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 若時安住下品成熟, 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 非於現法證沙門果, 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天二 中品成熟 82

87 若時安住中品成熟, 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 不往惡趣, 於現法中證沙門果, 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天三 上品成熟若時安住上品成熟, 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 不往惡趣, 於現法中證沙門果, 即於現法得般涅槃 亥二 獨覺 ( 分二 ) 天一 例同如說聲聞, 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同種類故 天二 顯別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 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 無軌範師, 宿習力故,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究竟斷滅一切煩惱, 證阿羅漢故名獨覺 亥三 菩薩 ( 分二 ) 天一 標三品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 名下品成熟 ; 住淨勝意樂地, 名中品成熟 ; 住墮決定到究竟地, 名上品成熟 天二 釋三品 ( 分二 ) 地一 辨品類 ( 分三 ) 玄一 下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 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 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 熾然 無動 極善清淨覺品善法, 當知一切皆未相應 玄二 中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中品成熟, 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 不往惡趣, 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 熾然 無動覺品善法, 已得相應, 極善清淨覺品善法, 未得相應 玄三 上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 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 不往惡趣, 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 熾然 無動 極善清淨覺品善法, 當知一切皆悉成就 地二 釋熾然無動等 今於此中, 性淳厚故, 極猛盛故, 能有上品廣大果故, 大勝利故, 名為熾然 不轉還故, 不退墮故, 常勝進故, 名為無動 83

88 菩薩地中最無上故, 當知說名極善清淨 申三 料簡 ( 分二 ) 酉一 品類差別 ( 分三 ) 戌一 唯下品攝當知此中, 若財攝受所作成熟 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 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 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 若唯聽聞所作成熟, 如是五種所作成熟, 若於長時修習彼法, 尚為下品, 況於少時修習彼法! 戌二 通三品攝 ( 分三 ) 亥一 三品其餘一切成熟因緣所作成熟, 當知皆有三品道理, 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 中品修習成中成熟, 上品修習成上成熟 亥二 九品此下中上三品成熟, 當知一一復有三品, 於下品中, 有下下 下中 下上三品成熟, 於中品中, 有中下 中中 中上三品成熟, 於上品中, 有上下 上中 上上三品成熟 亥三 無量品如是等類諸佛菩薩成熟有情, 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品 酉二 自他差別 ( 分二 ) 戌一 為自成熟此中, 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 為欲成熟自佛法故, 精勤修集諸根成熟 善根成熟 智慧成熟 下品成熟 中品成熟 上品成熟 戌二 令他成熟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 乘三乘法而出離故, 往善趣故, 修集如是六種成熟 84

89 菩提品第七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午五 無上正等菩提處 ( 分三 ) 未一 徵云何菩提? 未二 釋 ( 分五 ) 申一 自性 ( 分三 ) 酉一 第一解 ( 分二 ) 戌一 標謂略說二斷 二智, 是名菩提 戌二 釋二斷者, 一煩惱障斷, 二所知障斷 二智者, 一煩惱障斷故, 畢竟離垢, 一切煩惱不隨縛智 ; 二所知障斷故, 於一切所知無礙無障智 酉二 第二解 ( 分二 ) 戌一 標復有異門, 謂清淨智 一切智 無滯智, 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無餘永害, 遍一切種不染無明無餘永斷, 是名無上正等菩提 戌二 釋 ( 分三 ) 亥一 清淨智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畢竟斷故, 名清淨智 亥二 一切智 ( 分三 ) 天一 標於一切界 一切事 一切品 一切時, 智無礙轉, 名一切智 天二 釋 ( 分四 ) 地一 一切界界有二種 : 一者世界 ; 二者有情界 地二 一切事事有二種 : 一者有為 ; 二者無為 地三 一切品 85

90 即此有為 無為二事, 無量品別, 名一切品, 謂自相展轉種類差別故, 共相差別故, 因果差別故, 界趣差別故, 善不善無記等差別故 地四 一切時時有三種 : 一過去 ; 二未來 ; 三現在 天三 結即於如是一切界 一切事 一切品 一切時, 如實知故, 名一切智 亥三 無滯智無滯智者, 暫作意時, 遍於一切無礙速疾無滯智轉, 不由數數作意思惟, 依一作意遍了知故 酉三 第三解 ( 分二 ) 戌一 標復有異門, 謂百四十不共佛法及如來無諍 願智 無礙解等, 是名無上正等菩提 戌二 釋百四十不共佛法者, 謂三十二大丈夫相 八十隨好 四一切種清淨 十力 四無所畏 三念住 三不護 大悲 無忘失法 永害習氣 一切種妙智, 是諸佛法, 建立品 中當廣分別 申二 最勝 ( 分四 ) 酉一 標如是菩提, 名為最勝 七種最勝共相應故, 由是因緣於諸菩提最為殊勝 酉二 徵云何名為七種最勝? 酉三 列一者所依最勝 ; 二者正行最勝 ; 三者圓滿最勝 ; 四者智最勝 ; 五者威力最勝 ; 六者斷最勝 ; 七者住最勝 86

91 酉四 釋 ( 分二 ) 戌一 種類 ( 分七 ) 亥一 所依最勝由諸如來以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故, 名所依最勝 亥二 正行最勝由諸如來自利利他, 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哀愍世間, 令諸天人獲得義利, 利益安樂而行正行故, 名正行最勝 亥三 圓滿最勝由諸如來無上 無等四種圓滿, 謂戒圓滿 見圓滿 軌則圓滿 淨命圓滿, 皆悉成就故, 名圓滿最勝 亥四 智最勝由諸如來無上 無等四無礙解, 謂法無礙解 義無礙解 訓詞無礙解 辯說無礙解, 皆悉成就故, 名智最勝 亥五 威力最勝由諸如來無上 無等如前所說六種神通皆悉成就故, 名威力最勝 亥六 斷最勝由諸如來無上 無等一切煩惱習氣永斷, 及一切所知障永斷, 皆悉成就故, 名斷最勝 亥七 住最勝 ( 分二 ) 天一 標由諸如來多住無上 無等三住, 謂聖住 天住 梵住, 故名住最勝 天二 釋 ( 分二 ) 地一 住差別當知此中, 空 無願 無相住及滅盡定住, 是名聖住 四種靜慮 四無色定, 是名天住 四種無量, 是名梵住 地二 住最勝 ( 分二 ) 玄一 標列四種於此三住中, 如來多住四最勝住 : 謂於聖住中, 多住空住 滅盡定住 於天住中, 多住無動第四靜慮住 於梵住中, 多住大悲住 玄二 隨釋大悲由是如來晝夜六時, 晝三夜三, 常以佛眼觀察世間 : 誰增誰減, 我應 87

92 令誰未起善根而種善根? 廣說乃至我應令誰建立最勝阿羅漢果? 戌二 異名又諸如來所依最勝, 故名大丈夫 正行最勝, 故名大悲者 圓滿最勝, 故名大戒者及大法者 智最勝, 故名大慧者 威力最勝, 故名大神通者 斷最勝, 故名大解脫者 住最勝, 故名多安住廣大住者 申三 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酉一 標又諸如來, 略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 酉二 徵何等為十? 酉三 列謂薄伽梵號為如來 應 正等覺 明行圓滿 善逝 世間解 無上丈夫調御士 天人師 佛 薄伽梵 酉四 釋 ( 分十 ) 戌一 如來言無虛妄, 故名如來 戌二 應已得一切所應得義, 應作世間無上福田, 應為一切恭敬供養, 是故名應 戌三 正等覺如其勝義, 覺諸法故, 名正等覺 戌四 明行圓滿明謂三明 ; 行如 經 說, 止觀二品極善圓滿, 是故說名明行圓滿 戌五 善逝上昇最極, 永不退還, 故名善逝 戌六 世間解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相, 故名世間解 戌七 無上丈夫調御士一切世間唯一丈夫, 善知最勝調心方便, 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御士 戌八 天人師為實眼故, 為實智故, 為實義故, 為實法故, 與顯了義為開導故, 與一切義為所依故, 與不了義為能了故, 與所生疑為能斷故, 與甚深處為能顯故, 令明淨故, 與一切法為根本故, 為開導故, 為所依故, 能正教誡教授天人, 令其出離一切眾苦, 是故說佛名天人師 88

93 戌九 佛於能引攝 義利法聚, 於能引攝 非義利法聚, 於能引攝 非義利 非非義利法聚, 遍一切種, 現前等覺, 故名為佛 戌十 薄伽梵能破諸魔大力軍眾, 具多功德, 名薄伽梵 申四 佛之出世 ( 分二 ) 酉一 標或有多劫無有一佛出現於世, 或有一劫有眾多佛出現於世 酉二 釋 ( 分二 ) 戌一 多佛土多佛出世 ( 分四 ) 亥一 標彼彼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 應知同時有無量佛出現於世 亥二 徵何以故? 亥三 釋 ( 分二 ) 天一 顯正 ( 分二 ) 地一 明修因 ( 分二 ) 玄一 總標於十方界現有無量無數菩薩, 同時發願, 同勤修集菩提資糧 玄二 別顯 ( 分二 ) 黃一 同時發願若一菩薩於如是日 於如是分, 於如是月 於如是年, 發菩提心, 願趣菩提, 即於此日 即於此分, 即於此月 即於此年, 一切亦爾 黃二 同修資糧如一菩薩勇悍策勵 熾然精進, 一切亦爾 地二 舉現見於今現見此世界中多百菩薩, 同時發願, 同修惠施, 同修淨戒, 同修忍辱, 同修精進, 同修靜慮, 同修智慧, 況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 天二 遮非 ( 分三 ) 地一 一世界一時成佛又於十方現有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佛土, 無二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 俱時圓滿, 於一佛土並出於世一時成佛, 況有無量無數菩薩, 於一世界一時成佛! 地二 前後避次第成佛 89

94 又不應言 : 眾多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 俱時圓滿, 前後相避, 次第成佛 地三 餘菩薩皆不成佛亦不應言 : 一切菩薩皆不成佛 天三 結成是故當知 : 眾多菩薩, 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俱圓滿者, 於十方面無量無數隨其所淨空無如來諸佛國土, 各別出世, 同時成佛 亥四 結由此道理, 多世界中, 決定應有眾多菩薩同時成佛 戌二 一佛土一佛出世 ( 分三 ) 亥一 標決定無有一佛土中, 有二如來俱時出世 亥二 徵何以故? 亥三 釋 ( 分三 ) 天一 由願增長菩薩長夜起如是願隨令增長 : 我當獨一於無導首諸世界中, 為作導首, 調伏有情, 令脫眾苦, 令般涅槃! 如是長夜所起大願隨令增長, 攝受正行得成滿故, 無二如來於一世界俱時出現 天二 由遍有能又一如來於一三千大千佛土, 普能施作一切佛事, 是故第二如來出世無所利益 天三 由速成辨 ( 分四 ) 地一標又一如來於一佛土出現於世, 令諸有情成辦自義, 極為熾盛 極為隨順 地二 徵何以故? 地三 釋 ( 分二 ) 玄一 正顯彼作是思 : 一切世間唯一如來更無第二 若於此土化事已訖, 或往餘方或入滅度, 我等何從當修梵行? 我等何從當聞正法? 如是思已, 發起深厚欲勤精進, 速修梵行 速聞正法 玄二 翻成 90

95 若一佛土多佛出世, 彼於所作不能速疾 地四 結故一佛土一佛出世, 令諸有情成辦自義, 極為熾盛 極為隨順 申五 差別 ( 分二 ) 酉一 功德無別 ( 分三 ) 戌一 標除四法一切如來, 一切功德平等平等, 無有差別, 唯除四法 戌二 列四法名一者壽量 ; 二者名號 ; 三者族姓 ; 四者身相 戌三 結顯非餘一切如來, 於此四法有增減相, 非餘功德 酉二 所餘無別 ( 分二 ) 戌一 標非女身又非女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戌二 徵釋所以何以故? 一切菩薩, 於過第一無數劫時, 已捨女身,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曾不為女 一切母邑, 性多煩惱 性多惡慧, 非諸稟性多煩惱身 多惡慧身,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未三 結 ( 分二 ) 申一 顯略義如是無上正等菩提, 如說自性應如實知, 如說最勝應如實知, 如說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應如實知, 如說出現應如實知, 如說差別應如實知 申二 顯勝德又此菩提, 為不思議, 超過一切尋思道故 ; 為無有量, 無邊功德所集成故 ; 為無有上, 生成一切聲聞 獨覺及與如來諸功德故 ; 是故唯佛所證菩提, 最上 最尊 最妙 最勝 9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三十七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 第五節威力品 淨照老師指導 釋慧悟編 第一項略辨三種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491b)? 當知略有三種 : 一者聖威力 1,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 依定自在, 隨其所欲一切事成, 2 心調柔故, 善修心 故, 是名聖威力 二者法威力 3, 謂諸勝法有廣大果, 有大勝利, 是名法威力 此中法者, 即是六種波羅 蜜多, 所謂布施乃至般若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B3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佛法教材系列 B3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瑜伽師地論 攝事分 緣品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B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B3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云何瑜伽師地? 丙二 辨丁一 標 謂十七地 丁二 徵 何等十七? 丁三 列戊一 嗢柁南 瑜伽師地論 卷 1 1 ( 大正 30,279a3-283a20) 本地分 2 3 嗢柁南曰 : 4 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 5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云何瑜伽師地? 丙二 辨丁一 標 謂十七地 丁二 徵 何等十七? 丁三 列戊一 嗢柁南 瑜伽師地論 卷 1 1 ( 大正 30,279a3-283a20) 本地分 2 3 嗢柁南曰 : 4 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 5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 目錄 卷 1... 001-033 卷 2... 034-063 卷 3... 064-093 卷 4...094-115 卷 5...116-143 卷 6... 144-173 卷 7... 174-197 卷 8... 198-229 卷 9... 230-261 卷 10... 262-299 卷 11... 300-344 卷 12... 345-382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摘要本文分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指出原先的 本地分 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 後來無著菩薩編增 菩薩地 的內容, 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 到了他編著 顯揚聖教論 時, 則以菩薩道為主軸 文中, 並從 瑜伽師地論 內部的歧義, 推測無著菩薩編著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過程 關鍵字 : 瑜伽師地論,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大般若經的要義 林崇安教授編 ( 內觀雜誌,73 期,pp.1-40,2010.07) 說明 : 本文是從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二分 (401-478 卷 ) 摘出經文, 參考 現觀莊嚴論, 以 五道 的內容來掌握 大般若經 的要義 目次 緣起 一 資糧道 發心 大乘順解脫分 二 加行道 大乘順抉擇分 三 見道 大乘見道 四 修道 嚴淨佛土加行 方便善巧加行 五 無學道 智法身 結語 緣起 ( 大般若經卷

More information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藏文文法教材 配合佛典實例說明 林崇安編著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4 說明 一 本書主要依據突彌桑菩札的 松居巴 ( 藏文文法三十頌 ) 中的虛字類別, 來掌握藏文的文法, 並且選取佛典的實例來說明 主要選自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二 本書共有以下十八類的虛字 : 01. 完結詞, 例如 : ro, so 02. 囉聲 (* 業聲 * 為聲 * 依聲 ), 例如 :du, na 03.* 屬聲,

More information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地動經 比對 林崇安編 ( 內觀雜誌,89 期,pp. 50-58,2013.01) 說明 : 北傳 中阿含經 和南傳 增支部 中有一些經典談到地動或地震的原因 以下比對這些經典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2a 增支部 8.69: 眾經 2b 增支部 8.70: 地震經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01) 我聞如是 : (02) 一時, 佛遊金剛國, 城名曰地 (03) 爾時,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 云何瑜伽師地 謂十七地 何等十七 嗢柁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 一共是分五分 一共有五分 第一分就是 本地分 第二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一共是這五分 第一分叫做 本地分 就是根本的瑜伽師地 所以叫 本地分 其餘的四分都是屬於 本地分 的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 (Topic-outline and commentary) Chapter Twenty The Twelfth Main Stage: Stage of Actualization of Culti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 (Topic-outline and commentary) Chapter Twenty The Twelfth Main Stage: Stage of Actualization of Culti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韓清淨科記英譯釋傳觀 李清順 2009 年 9 月開始,2011 年 5 月完成 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 (Topic-outline and commentary) Chapter Twenty By Maitreya Bodhisattva Translated by Tang Xuanzang. Translation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2 以是因緣 受三歸依 凡在家受五戒 八關齋戒 菩薩戒者 3 4 皆以三皈而納受戒體 出家沙彌十戒 式叉摩那戒 比丘 比 5 6 丘尼戒 菩薩戒雖以羯 磨法 而受戒 但在受戒之中亦須行三皈 ˊ ㄐ ㄧ ㄝ 納體 是故三皈為萬行之開初 成佛之樞紐 肆 為何要歸依三寶 佛為覺者 能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2 以是因緣 受三歸依 凡在家受五戒 八關齋戒 菩薩戒者 3 4 皆以三皈而納受戒體 出家沙彌十戒 式叉摩那戒 比丘 比 5 6 丘尼戒 菩薩戒雖以羯 磨法 而受戒 但在受戒之中亦須行三皈 ˊ ㄐ ㄧ ㄝ 納體 是故三皈為萬行之開初 成佛之樞紐 肆 為何要歸依三寶 佛為覺者 能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在家 三歸五戒菩薩戒講義 2015/01/06 釋開聖 整理 三歸依 壹 三歸依五戒的由來 1 五分律 卷十五載 世尊成道後七日遊化人間 受五百商 人中的離謂與波利二人供養 並為彼等授二自歸 不久度五比丘 三寶具足 時長者子耶舍為比丘 其父先受三自歸 次受五戒成 優婆塞 由此可知 佛成道之初三寶未具足時 僅授佛 法二歸 戒 耶舍比丘之父 是第一位授三歸五戒的佛教徒 貳 什麼是歸依 又作 三皈依 皈依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雖犯戒等,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 莫觀過失, 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 未圓滿者悉能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如是知已,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現觀莊嚴論 大疏科文 一 序品第一 甲一 論前義 甲二 論正義 論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正申敬禮兼明造者之志願 1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2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論所為義 3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4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全論總義 略標標能所釋般若波羅密以八事正說論體標能釋數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辰二 明具有 分二科 巳一 標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如世間現見乾薪等物 鑽即火生 這一科是 明具有 在 約諸種辨 裡面分兩科 第一科說 色聚種 第二科明 四大種 四大種 這一科裡面 先引經上佛說的話加以解釋 現在第二科 說在一切色聚中 都具有四大種 這一段文的大意是這樣 又於一切色聚中 前面解釋佛說的話 這底下又正式說明這件事 又於一切 的物質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修訂日期 : 2005/08/28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59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No. 659 [No. 658]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序品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婆伽槃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意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 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 或翻彼相應 於一切時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與彼俱轉 了別為性 如薄伽梵說 內意處不壞外法處 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 如是所生意識得生 意識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依於意根與彼俱轉 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 心所有法者 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

意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 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 或翻彼相應 於一切時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與彼俱轉 了別為性 如薄伽梵說 內意處不壞外法處 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 如是所生意識得生 意識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依於意根與彼俱轉 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 心所有法者 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60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602 [cf. No. 1603]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無著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攝事品第一善逝善說妙三身無畏無流證教法上乘真實牟尼子我今至誠先讚禮稽首次敬大慈尊將紹種智法王位無依世間所歸趣宣說瑜伽師地者昔我無著從彼聞今當錯綜地中要顯揚聖教慈悲故文約義周而易曉攝事淨義成善巧無常苦空與無性現觀瑜伽不思議攝勝決擇十一品一切界雜染諦依止覺分補特伽羅果諸功德九事論曰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聲聞地筆記》

《聲聞地筆記》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筆記 王厚華編輯 2014.05 版 筆記僅供參考 持續修訂中 凡有歧義 請以原論為準 意見與指教 yoga69020@gmail.com 綱要層次符號 使用 pdf 電子檔閱讀時 請打開標籤 可參閱樹狀目錄綱要 參考資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韓清淨 聲聞地並科判 林崇安 法相辭典 朱芾煌 目錄 初瑜伽處 (卷 21)... 1 1 種性地... 1 1 種性自性... 1 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 決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說實修之門一切善說精髓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著 江波 ( 仁欽卻札 ) 譯 ( 作者簡介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 公元十五世紀出生於達波沓地方 幼年出家, 從杰洛卓佩巴聽般若 量論 至色拉杰, 以善習大論聞名 於下密院從舉欽堅讃桑波聽 集密四家合注, 於甘丹從杰卻炯嘉措 ( 甘丹墀巴, 1534-1539) 聽怖畏 時輪等 曾任下密院法臺 復任達波扎倉第二任法臺 貢欽

More information

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主辦

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主辦 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主辦 講題 : 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 講者 : 趙國森先生 開講日期 : 一九九七年二月廿八日 第一章 導論 甲 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 (Bodhisattvabhumi) 文獻簡介一 梵文原典 藏文 漢文均存 二 漢英各譯本漢譯本 1) 善薩地持經 ( 十卷 ) 北涼 曇無讖譯 (A.D.414-426) 2) 菩薩善戒經 ( 九卷 ) 劉宋 求那跋摩譯 (A.D.431-) 3)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二屆畢業論文 大乘菩薩行之所依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高明道教授 研究生 : 釋明度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五月 大乘菩薩行之所依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之研究 釋明度 序 華嚴專宗學院自民國六十四年開始成為培養僧伽人材的一個高等學府 面對母院十六年來蓽路藍縷, 戴月披星的努力經營, 院長成公上人不辭辛勞的與諸位教授菩薩們一起為作育僧材而夙夜匪懈 十六年的時光, 好漫長的一段歲月,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 雍正皇帝上諭上諭 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 理同出於一原 道並行而不悖 人惟不能豁然貫通 於是人各異心 心各異見 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 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 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 懷挾私心 紛爭角勝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論 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能得其平 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 而知三教初無異旨 無非欲人同歸於善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 導人於善也 吾儒之五常百行 誘掖獎勸 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 白話翻譯 ~ 上士道 ~ ( 四 )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佛法山聖德禪寺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inYiShi2008TC ch-P018L18-R3.doc

Microsoft Word - MinYiShi2008TC ch-P018L18-R3.doc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現觀莊嚴論明義釋十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24 發心的定義 性相和除疑部份, 已經講解完畢 發心為利他, 欲正等 菩提 二句是發心定義, 後的 彼彼如經中, 略廣門宣說 是發心的 除疑, 已引經說明 現在講發心的二十二種區分, 這是附帶解說的, 此非最重要的, 最重 要的是了解發心的體性 發心分為願心和行心二種, 願心和行心在 入行 論 和 明義釋 都有提到,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sf?J?????????K?N??-????-j

sf?J?????????K?N??-????-j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 譯 0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 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 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蜜 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辨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59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92 [Nos. 1593, 1594; cf. Nos. 1595-1598]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24-12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24-12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12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 十二 ) 目 錄 卷二十九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一 卷三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六三 卷三十一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一二三 卷三十二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一八五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 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現化遊戲無量土 如極難量勝者教 名稱遍揚於三地 攝二大車善傳流 圓滿道心教授藏 遍視無央佛語目 悲動方便善開顯 今勤瑜伽多寡聞 觀視佛語多片眼 故離智者歡喜道 見已釋此大車道 諸有遍執暗未覆 欲令暇身不唐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禮阿逸多及妙音

More information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法尊法師翻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3 歸敬頌... 3 造者殊勝... 5 教授殊勝... 9 聞說軌理... 13 親近善士... 18 修習軌理... 28 暇滿... 37 道次引導... 41 念死無常... 46 三惡趣苦... 52 歸依三寶... 59 深信業果... 69 希求解脫... 87 思惟苦諦... 88 思惟集諦... 97 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宗喀巴師徒三尊 菩宗喀巴大師著提道次第略論釋迦比丘恭譯 菩提道次第略論 菩提道次 第之引導 分四 目 錄(兼科判表) 甲一 為顯其法源清淨故 開示造論者之殊勝 接表一 甲二 為令他於教授起恭敬故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殊勝 開示法之殊勝 乙二 一切經典現為教授之殊勝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意趣之殊勝 乙四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之殊勝 甲三 如何聞 說具有二種殊勝之法 接表二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像一般說的那個 造 就是一切所造的物質 都是以四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大 這個 大 字是這樣解釋 就像前面說的 一切的造色都是以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造 這也叫做 大 為種生故 這個意思呢 就是大種生了以後 造色才能生起 這叫做 種 種 是這樣意思 這是大種的名稱的解釋 寅二 色事攝 分二科 卯一

像一般說的那個 造 就是一切所造的物質 都是以四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大 這個 大 字是這樣解釋 就像前面說的 一切的造色都是以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造 這也叫做 大 為種生故 這個意思呢 就是大種生了以後 造色才能生起 這叫做 種 種 是這樣意思 這是大種的名稱的解釋 寅二 色事攝 分二科 卯一 卯三 釋大種名 分二科 辰一 標義 又一切所造色, 皆即依止大種處 不過大種處量 乃至大種所據處所, 諸所造色還即據此 由此因緣, 說所造色依於大種 又一切所造色 皆即依止大種處 不過大種處量 這一段是解釋大種的名稱 釋大種名 這一科是 在這第三卷一開始的時候 把那五法歸納成三處 就是色法 心心所法 無為法 這三處有 略攝 有 廣釋 廣釋 裡面第一科是 辨品類 先解釋色法這一類 色法這裡面分三科 第一科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如天一味雨 遍灑於十方 草木及叢林 根莖隨大小 而於大地中 無不蒙滋益 如來所說法 悉亦復如是 以一微妙音 演說無量義 根器有差殊 聞之各得解 故於一會中 咸皆入佛慧 是佛神通力 名為不思議 我於往昔劫 常隨佛所化 而今此會中 亦預佛座下 如來所說法 我悉能總持 見在及未來 願佛為宣說 爾時佛告師子

如天一味雨 遍灑於十方 草木及叢林 根莖隨大小 而於大地中 無不蒙滋益 如來所說法 悉亦復如是 以一微妙音 演說無量義 根器有差殊 聞之各得解 故於一會中 咸皆入佛慧 是佛神通力 名為不思議 我於往昔劫 常隨佛所化 而今此會中 亦預佛座下 如來所說法 我悉能總持 見在及未來 願佛為宣說 爾時佛告師子 修訂日期 : 2004/10/11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65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No. 652 [Nos. 650, 651]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藏沙門紹德等奉詔譯如是我聞

More information

汝見諸眾生顛倒惑所覆而興大悲意求證無師道汝以清淨心尋求佛菩提承事善知識不自惜身命汝於諸世間無依無所著其心普無礙清淨如虛空汝修菩提行功德悉圓滿放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世汝不離世間亦不著於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譬如火災起一切無能滅汝修菩提行精進火亦然勇猛大精進堅固不可動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一切法界中所有諸剎海

汝見諸眾生顛倒惑所覆而興大悲意求證無師道汝以清淨心尋求佛菩提承事善知識不自惜身命汝於諸世間無依無所著其心普無礙清淨如虛空汝修菩提行功德悉圓滿放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世汝不離世間亦不著於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譬如火災起一切無能滅汝修菩提行精進火亦然勇猛大精進堅固不可動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一切法界中所有諸剎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爾時善財童子 向迦毘羅城 思惟修習受生解脫 增長廣大 憶念不捨 漸次遊行 至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 其中有神 號無憂德 與一萬主宮殿神俱 來迎善財 作如是言 善來丈夫有大智慧 有大勇猛 能修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 心恒不捨廣大誓願 善能觀察諸法境界 安住法城 入於無量諸方便門 成就如來功德大海 得妙辯才 善調眾生 獲聖智身 恒順修行 知諸眾生心行差別 令其歡喜趣向佛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January 2009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5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 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 答言 如是 佛言 於意云何 如夢諸法是真實耶 答言 不也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寤夢二心俱真實耶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非真實是有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無所有法為有生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 不也世尊 佛

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 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 答言 如是 佛言 於意云何 如夢諸法是真實耶 答言 不也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寤夢二心俱真實耶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非真實是有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無所有法為有生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 不也世尊 佛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4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伽耶山基金會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494 佛說淨業障經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申三 集後說滅之意趣.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申四 滅後說道之意趣.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未二 以教證成立...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未三 以理證成立...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巳三 反面論證...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辰二 正修苦諦分三 巳一 思惟生死總苦分三 午一

申三 集後說滅之意趣.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申四 滅後說道之意趣.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未二 以教證成立...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未三 以理證成立...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巳三 反面論證...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辰二 正修苦諦分三 巳一 思惟生死總苦分三 午一 ( 四 ) 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科判辛二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 16 壬一 連接文分三... 16 癸一 敬禮句...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癸二 須修中士意樂分三... 16 子一 歸攝下士道內容...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子二 為引生菩提心 趣入上士道之故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子三 不以下士道為足的理由...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癸三 對於輪迴圓滿不修厭離則無解脫,

More information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定學概說 ( 淨照法師依據 成佛之道 編制 ) 開仁修訂 2013/3/28 壹 引言 一 三增上學 :(p.199-205) 1 增上戒學: 為了修定而持戒, 叫做增上戒學 2 增上定學: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 叫增上心 ( 定 ) 學 3 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 叫增上慧 二 定與慧 :(p.313) 1 從修習成就來說: 定與慧, 在修習成就的聲聞 菩薩行中, 是相應不離的,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前言 梁皇寶懺 是高僧大德特別為我們這些苦惱罪業眾生所做的, 使我們能依文作觀來懺悔 為什麼慚愧? 我們還是凡夫的眾生, 有種種束縛, 所以要生慚愧 在這三界無安的娑婆世界裡, 我們不但聞到佛法, 還能修持佛法, 大家又能來這個好道場共修, 要慶幸我們是很有善根的人, 要把握時間好好來聽經聞法 2 梁皇懺第一卷 皈依三寶 斷疑 懺悔業障 3 第二卷是說明成佛道的目標 發願 要迴向 滿菩提願 4 花奉獻

More information

賢愚經經文補充 015

賢愚經經文補充 015 補充資料 賢愚經 經文補充講義 015 2013-12-08 關於菩薩十地之補充 入地三心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 修唯識行, 於修道位的十地位, 十地各有入 住 出三心 入地未久, 稱為入心 ; 久住時分, 稱為住心 ; 久住之後漸近後位, 稱為出心 事實上, 每一心都要經過若干大劫 百法論顯幽鈔 卷第一末問曰 十地斷障 皆起二道否 答曰 皆起二道也 無間道斷種現 解脫道斷麤重習氣也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現觀莊嚴論略釋細目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U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編成段落分明的

More information

為證佛智境界 又為一切菩薩十地發趣及得 為如實說諸菩薩地安立善巧 為正緣慮諸佛妙法 為修無漏法之差別 為善選擇決定大慧光明善巧 為趣入於決定智門 為獲顯示如所應處無畏辯說 為證廣大無礙解地 為菩提心念不遺失 為善成熟諸有情界 為一切處通達決定選擇辯才 然善男子 汝當辯說此法差別善巧法門 所謂由承諸佛

為證佛智境界 又為一切菩薩十地發趣及得 為如實說諸菩薩地安立善巧 為正緣慮諸佛妙法 為修無漏法之差別 為善選擇決定大慧光明善巧 為趣入於決定智門 為獲顯示如所應處無畏辯說 為證廣大無礙解地 為菩提心念不遺失 為善成熟諸有情界 為一切處通達決定選擇辯才 然善男子 汝當辯說此法差別善巧法門 所謂由承諸佛 佛說十地經 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度持此梵本請于闐三藏沙門尸羅達摩於北庭龍興寺譯 佛說十地經卷第一菩薩極喜地第一之一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 成道未久 第二七日 住於他化自在天中 自在天王宮 摩尼寶藏殿 與大菩薩無量眾俱 其諸菩薩 悉從異佛剎來集 皆於無上正等菩提 得不退轉 一生所繫 當證正覺 所謂 已得安住一切菩薩智所行境 皆能趣入一切如來智所行處 無有休息 善能示現 種種神通諸所作事 應時無滯 成熟調伏一切有情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一一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6/15 如 普賢行願品 云 :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母有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 就如虛空無邊際般, 世間也是無邊際, 住在世間中的有情也是無量無邊 所有這些如母有情都欲求安樂, 卻缺乏安樂 ; 都欲離苦, 偏偏卻要遭受一切痛苦 一方面這些如母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 而且次數是不可計數, 另一方面他們都欲求獲得安樂卻不得安樂,

More information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1, No. 8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28 唯識三十論直解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蕅益沙門智旭解護法等菩薩 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 此玄奘師敘述之辭也 按佛滅後九百年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85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85-A 金剛經如是解自述金剛者 性喻也 性無形似 落言即非 天竺先生不得已而有言 於是名之以般若 名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上師薈供資糧田 宗喀巴大師偈讚 釋尊大法 策源月邦 派分三幹 化各一方 錫蘭支那 爰及西藏 蓮華生後 密咒當陽 律像經教 若存若亡 末流猥雜 染風孔張 大師崛起 濁激清揚 菩提之道 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 胥歸金剛 根深枝茂 德隆譽芳 此土禪淨 今亦淪荒 扶戒研理 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 志趣相當

More information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北傳止觀禪修的要義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H10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序 早期漢地止觀禪修的傳入和翻譯者有密切的關連, 重要 的人物如安世高 (148) 鳩摩羅什 (344-413) 瞿曇僧伽提 婆 (385 到洛陽 ) 此中, 安世高譯出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禪行法想經 等, 是漢地禪學的開端 鳩摩羅什譯出 思 惟略要法 禪祕要法經 等, 是禪學的要典 瞿曇僧伽提 婆譯出 中阿含經,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栴檀香清涼身菩薩, 大雲除闇菩薩, 大雲破瞖菩薩 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 各於晡時, 從定而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右遶三匝, 退坐一面 復有梨車毘童子五億八千, 其名曰 : 師子光童子, 師子慧童子, 法授童子, 因陀羅授童子, 大光童子, 大猛童子, 佛護童子, 法護童子, 僧護童子, 金剛

栴檀香清涼身菩薩, 大雲除闇菩薩, 大雲破瞖菩薩 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 各於晡時, 從定而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右遶三匝, 退坐一面 復有梨車毘童子五億八千, 其名曰 : 師子光童子, 師子慧童子, 法授童子, 因陀羅授童子, 大光童子, 大猛童子, 佛護童子, 法護童子, 僧護童子, 金剛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65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范振業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No. 665 [Nos. 663, 664]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大唐三藏沙門義淨奉制譯序品第一如是我聞

More information

辛三第二難 : 定時不成難 何故此處有時識起, 非一切時? 辛四第三難 : 相續不決定不成難 同一處時, 有多相續 何不決定隨一識生, 如眩翳人見髮蠅等, 非無眩翳有此識生? 辛五第四難 : 作用不成難 復有何因, 諸眩翳者所見髮等, 無髮等用? 夢中所得飲食 刀杖 毒藥 衣等, 無飲等用? 尋香城

辛三第二難 : 定時不成難 何故此處有時識起, 非一切時? 辛四第三難 : 相續不決定不成難 同一處時, 有多相續 何不決定隨一識生, 如眩翳人見髮蠅等, 非無眩翳有此識生? 辛五第四難 : 作用不成難 復有何因, 諸眩翳者所見髮等, 無髮等用? 夢中所得飲食 刀杖 毒藥 衣等, 無飲等用? 尋香城 甲一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 ( 世親菩薩造 ; 唐玄奘法師譯 ) 乙一正辨本宗, 破計釋難 共二十颂 丙一安立論宗 分四科 丁一安立論宗, 諸法唯識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 丁二顯由經說, 以經為證 以契經說 : 三界唯心 丁三釋外伏難, 簡擇唯言 心意識了, 名之差別 此中說心, 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 不遣相應 丁四明唯識義, 舉喻以顯 內識生時, 似外境現, 如有眩翳, 見髮蠅等, 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More information

甲二依標廣釋分戊二立相丁二推證其有戊二別證其有己二以清淨推證戊三結成其有丁三示差別相丁四辨性無覆 九 新的唯識論... 六 0 五 一 0 唯識三十論講錄... 六五三一一唯識三十論講要... 六九 0 一二唯識三十論題前談話... 七三九一三唯識講要... 七五 0 一四唯識二十頌講要... 七八

甲二依標廣釋分戊二立相丁二推證其有戊二別證其有己二以清淨推證戊三結成其有丁三示差別相丁四辨性無覆 九 新的唯識論... 六 0 五 一 0 唯識三十論講錄... 六五三一一唯識三十論講要... 六九 0 一二唯識三十論題前談話... 七三九一三唯識講要... 七五 0 一四唯識二十頌講要... 七八 法相唯識學目次 教釋 一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 一 二深密綱要... 八 0 三四五六七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八六瑜伽真實義品講要... 一二二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親聞記... 二一四辨法法性論講記... 二三八辨中邊論頌釋... 三 0 一 辨相品第一辨障品第二辨真實品第三辨修對治品第四辨修分位品第五辨得果品第六辨無上乘品第七 八 攝大乘論初分講義... 四四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菩提道次第二十三菩提道次第二十三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05/16 課程開示課程開示 將前行將前行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皈依發心皈依發心與後面的正行建立與後面的正行建立關係 在我們做任何修行之前, 都要先念 皈依發心文, 在念的時候, 如果沒有任何覺受產生, 並不是好現象 以皈依區分內 外道之別, 以發心區分大 小乘 所以,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 並不是只有以造作的意樂 動機來思惟而已 我們開始時如果以皈依發心來做,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學佛知津 02 佛教的倫理觀 目錄 0504 學佛知津 -02 佛教的倫理觀 書籍光碟 P.34 ~ 無 P.49 1. 何謂倫理觀? 2. 什麼是佛教的倫理學? 3. 什麼是佛教的倫理觀? 4. 佛教倫理的實踐法 戒定慧三無漏學 1.1 倫理觀 1.2 倫理學 2.1 佛教即是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2.2 佛教教理的開展 以無常無我為總綱 3.1 中國儒家及西洋耶教的倫理觀 3.2 佛教的倫理觀 4.1

More information

嚴菩薩 日光菩薩 月光菩薩 星光菩薩 火光菩薩 電光菩薩 能施念慧菩薩 破魔菩薩 勝魔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不斷大願菩薩 大名稱菩薩 無礙辯才菩薩 無礙轉法輪菩薩 如是無垢菩薩摩訶薩等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復有億萬六欲天子 其名曰善住天子 威德天子 普光天子 清淨慧天子 吉祥天子 大吉祥天子 自

嚴菩薩 日光菩薩 月光菩薩 星光菩薩 火光菩薩 電光菩薩 能施念慧菩薩 破魔菩薩 勝魔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不斷大願菩薩 大名稱菩薩 無礙辯才菩薩 無礙轉法輪菩薩 如是無垢菩薩摩訶薩等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復有億萬六欲天子 其名曰善住天子 威德天子 普光天子 清淨慧天子 吉祥天子 大吉祥天子 自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159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一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 No. 159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三萬二千人 皆是阿羅漢 心善解脫

More information

一、前言

一、前言 隨信行與隨法行之初探 釋覺海 論文摘要〆 本文以 雜阿含經 與阿毘達磨論書來說明聲聞乘兩種行者〆隨信行與隨法行的 入道方式, 修行方法及修行道次第的差別, 並且提出印順導師在著作中對兩種行者的看 法作為比較 關鍵詞〆隨信行 隨法行 堅法人 堅信人 1 目次 一 前言 02 二 行者的根性 03 ( 一 ) 習慣於情意的隨信行 03 ( 二 ) 習慣於理性的隨法行 04 三 行者修行的道次第 05 (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賢愚經經文補充 賢愚經開講序言及譯者簡介

賢愚經經文補充 賢愚經開講序言及譯者簡介 學習佛法的目的 紅樓夢有言 : 從前碌碌卻因何? 到如今, 回頭試想真無趣 人為何要來此世間生活呢? 從小至長, 從每天讀書 到每天辛勤工作 為人父母 為人子女, 所求為何? 我們總希望今生的生命 或者來生的生命, 能夠遠離一切痛苦, 能生活得更好 但為何仍然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佛陀出現於世間之目的為何? 壹. 知苦 從 知苦 斷集 慕滅 修道 來說 : 世間一切皆為三苦 八苦 如 : 成實論 卷十四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品第一百七十七

More information

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

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 菩薩 人人可信可學 妙雲華雨選讀 講義 10 菩薩 人人可信可學 妙雲華雨選讀 講義 10 釋貫藏敬編 2012/1/31 目次 1 一 人間一切正行, 都可以利益眾生, 都是菩薩事業, 成佛因行... 1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 2 三 釋尊的教化, 不是為了少數玄學者的玄談, 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依怙... 2 四 佛法極其高深, 而必基於平常 : 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讀 大乘三系概觀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37 ~ p.149) 讀 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講義 4 1 目次 釋貫藏敬編 2012.6 引言...2 一三宗立名...2 ( 一 ) 三宗的分別與三宗的了不了義, 是不同件事 ; 應以三宗的本義說三宗的差別...2 ( 二 ) 三宗的立名...2 1. 沒說 法體, 是說 所宗依的法則, 依此分為 性空 虛妄 真常 三系...2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