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依標廣釋分戊二立相丁二推證其有戊二別證其有己二以清淨推證戊三結成其有丁三示差別相丁四辨性無覆 九 新的唯識論... 六 0 五 一 0 唯識三十論講錄... 六五三一一唯識三十論講要... 六九 0 一二唯識三十論題前談話... 七三九一三唯識講要... 七五 0 一四唯識二十頌講要... 七八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甲二依標廣釋分戊二立相丁二推證其有戊二別證其有己二以清淨推證戊三結成其有丁三示差別相丁四辨性無覆 九 新的唯識論... 六 0 五 一 0 唯識三十論講錄... 六五三一一唯識三十論講要... 六九 0 一二唯識三十論題前談話... 七三九一三唯識講要... 七五 0 一四唯識二十頌講要... 七八"

Transcription

1 法相唯識學目次 教釋 一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 一 二深密綱要... 八 0 三四五六七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八六瑜伽真實義品講要... 一二二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親聞記... 二一四辨法法性論講記... 二三八辨中邊論頌釋... 三 0 一 辨相品第一辨障品第二辨真實品第三辨修對治品第四辨修分位品第五辨得果品第六辨無上乘品第七 八 攝大乘論初分講義... 四四一 甲一總標綱要分 乙二正標綱要 丙二徵釋殊勝 - 1 -

2 甲二依標廣釋分戊二立相丁二推證其有戊二別證其有己二以清淨推證戊三結成其有丁三示差別相丁四辨性無覆 九 新的唯識論... 六 0 五 一 0 唯識三十論講錄... 六五三一一唯識三十論講要... 六九 0 一二唯識三十論題前談話... 七三九一三唯識講要... 七五 0 一四唯識二十頌講要... 七八六一五大乘五蘊論講錄... 七九五一六八識規矩頌講錄... 八九九一七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 九三八述意釋文甲一十門總標甲二隨標別釋乙一出體門乙二辨名門乙三離合會釋門乙四何識為觀門乙五顯類差別門乙六修證位次門 - 2 -

3 乙七觀法何性門乙八諸地依起門乙九斷諸障染門乙十歸攝二空門一八因明概論... 一 0 九 0 第一章何謂因明第二章因明之綱目第三章因明之解析第四章泛論因明義繹一九法相唯識學概論... 一一四九一法相唯識學之略釋二法相唯識學之由起三法相唯識學之成立四法相唯識學之利益二 0 百法明門論的宇宙觀... 一二一九二一阿陀那識論... 一二三三二二末那十門三位與賴耶十門二位之同異.. 一二五 0 二三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 一二五六二四人心所緣有為現行境之本質與影像關係. 一二七五二五閱 相見別種辨... 一二七八二六見相別種辨釋難... 一二八 0 二七種子法爾熏生頌... 一二八九二八為無為漏無漏對觀頌... 一二九 0-3 -

4 二九唯識諸家會異圖... 一二九一三 0 四大種之研究... 一二九二三一陰蘊之研究... 一三 0 一三二法與人之研究... 一三 0 六三三談唯識... 一三三一三四唯識觀大綱... 一三三四三五遣虛存實唯識觀之特勝義... 一三五五三六唯識之淨土... 一三五七三七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 一三六一三八慈宗的名義... 一三六五旁通抉擇三九佛法總抉擇談... 一三七一四 0 三重法界觀... 一三八五四一對辨唯識圓覺宗... 一三九六四二起信唯識相攝圖... 一四 0 八四三大乘起信論唯識釋... 一四 0 九四四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 一四四八四五竟無居士學說質疑... 一四五四四六論法相必宗唯識... 一四六 0 四七釋會覺質疑... 一四七一四八再論法相必宗唯識... 一四七五四九閱 辨法相與唯識... 一四七八 教釋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 - 4 -

5 二十六年七月在廬山大林寺講 懸論一釋經題略明全經綱要二釋譯題略敘四譯歷史三釋品題略明今講宗旨釋經甲一問答抉擇乙一問答正宗丙一法化身相丁一法身戊一正明法身己一問己二答戊二辨乘差別丁二化身戊一化身作業戊二示現化身丙二言音差別丁一三藏聖教戊一總問答三藏戊二別詳釋三藏己一契經庚一總顯庚二別詳辛一詳四事辛二九事辛三二十九事己二調伏庚一直說庚二問析己三本母庚一總標庚二別釋辛一世俗相辛二勝義相辛三菩提分法所緣相辛四行相壬一總引壬二別明癸一諦實癸二安住癸三過失癸四功德癸五理趣癸六流轉癸七道理子一標數子二釋名 - 5 -

6 丑一觀待道理丑二作用道理丑三證成道理寅一略說寅二詳明卯一標相卯二釋相辰一清淨相巳一標釋五清淨午一標午二釋未一現見所得相未二依心現見所得相未三自類譬喻所引相未四圓成實相未五善清淨言教相巳二問答一切智巳三結成清淨相辰二非清淨相巳一標巳二釋相丑四法爾道理癸八總別辛五自性相辛六彼果相辛七領受相辛八障礙相辛九隨順相辛十過患相辛十一勝利相丁二總陀羅尼戊一問戊二許戊三說己一長行己二重頌丙三所起心相丁一直說丁二細辨戊一無行心起戊二化心有無丙四所行境界乙二抉擇餘義丙一雙非三相丙二生佛關係丙三大小用別丙四身財增上丙五淨穢土別甲二名題時益 - 6 -

7 乙一問立名題乙二說法時益 懸論解深密經有八品, 此次所講的是末後一品, 即是如來成所作事品 欲講此品, 對全經的綱要, 翻譯, 與講此品之宗旨不能不先明白, 故略分三段來說 : 一釋經題略明全經綱要本經名解深密經, 經是諸經通名, 解深密是本經別名 解深密有三義 : 一 言深密者, 即深奧隱密之法義 ; 謂此經解釋深奧隱密的法義 佛在餘經雖曾將諸法隱略而說, 但未詳明解說, 唯此經獨將一切法甚深奧義顯了說出, 故此名解深密, 由此經能解達甚深隱密的法義故 二 言解深密者, 亦名深密解脫, 即謂眾生無始以來, 無明煩惱, 妄想顛倒深纏深縛, 難得解脫 ; 此經於分別瑜伽及地波羅密多二品中, 廣令眾生從深幽細密之纏眠中解脫出來, 且不同二乘唯證我空, 不解法執, 故言深密解脫, 以能究竟解脫故 三 言解深密者, 謂能開解佛果甚深秘密之無上妙法, 即佛境界深 奧難思,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非諸凡愚妄想所度, 言辭所及, 此經能解佛果甚深境界, 甚深功德, 故名解深密也 此經有五卷八品, 其所詮通境 行 果, 能詮文字即名曰經 經的梵音是修多羅, 又名素怛纜, 譯義為線 ; 謂能貫串攝持諸法諸義不散不失, 如線貫花, 此在印度之本義如此, 與中國經字其義略同 ; 所謂經緯, 經即直線, 以之引伸名聖哲常道, 所謂 放諸四海而皆準, 推諸萬世而不背, 則經義與修多羅義相當, 其理甚明 經及律 論名三藏, 此在三藏中經藏所攝 ; 經藏最多, 此是經中的一部 明全經綱要, 是經有八品, 第一是敘分, 第二至第八都是正宗分, 無流通分, 因在後幾品末已各有流通分故 此經八品中第二至第五明境深密, 第六至第七明行深密, 第八明果深密 ; 所以境行果即全經之大綱 第二 勝義諦相品, 明般若真空之理 ; 第三 心意識相品與第四一切法相品, 明唯識法相之義 ; 第五 無自性相品, 真俗不二, 空有圓融, 會歸中道 ; 這都是明境, 亦即明理 第六 分別瑜伽品, 明止與觀, 止即定, 觀即慧, 瑜伽言相應, 謂要解行相應, 必修止觀, 於止觀之相應心境如實分別, 故言分別瑜伽 ; 第七地波羅密品, 明十波羅密之行, 乃十地菩薩所修, 地前菩薩未能真修, 十地並由修此十波羅密圓滿, 即到彼岸, 圓證涅槃 ; 此二品都是明行, 在一切行中, 瑜伽與十波羅密為一切行之中心 又 此二品有廣狹分別 : 豎則第六品明行廣, 從初發心直至圓滿菩提皆修止觀故 ; 第七明行狹, 謂十波羅密必十地菩薩能修故, 十地以前有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之階段, 經此種種階段, 方能登地修十波羅密故 又 橫則第七品明行廣, 總明十度行故 ; 第六品明行狹, 別明定慧度故 ; 這是二品明行之差別 第八如來成所作事品, 是明果, 果即果位境界, 果位事業, 此品中所解釋即佛果法身化身之全體大用 二釋譯題略敘四譯歷史現在所講的經本, 是唐三藏玄奘法師譯的, 此經本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中國翻譯過來的譯本有四家不同 : 一 元魏菩提流支三藏, 初翻此經名深密解脫經 二 宋求 那跋陀羅三藏, 翻此經名相續解脫經 三 梁陳間真諦三藏, 翻此經名解節經 四 即唐三藏玄奘所翻此經, 名解深密經 此中四翻, 經名各有不同者, 以梵文一字含有多義故 ; 或言深密, 或言相續, 或言節, 各據一義 例如中國天字, 亦有多義 ; 自在義, 高空義, 天然義, 此翻義不同亦然 但確切完備者, 唯第四玄奘法師所譯之解深密經, 故後之誦講者皆依之 再奘師在李唐初年, 單身遊學西域十七年之久, 載回中國而已翻譯之經論, 有七十餘部千三百餘卷之多, 在中國佛教譯史上很有光采, 雅俗共知, 毋須多為介紹 - 7 -

8 三釋品題略明今講宗旨今所講者, 名如來成所作事品 言如來者, 即十種通號之一, 如即如如不動不變不異之謂, 遍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如如智證如如理, 是即如義 又如即真實義, 以本來如是故, 不生不滅故, 不增不減故, 無變遷故, 無毀壞故, 唯如故名真實 由此不動義是如義, 真實義是如義 然能究竟通達不動真實法性者, 唯佛而已 ; 而佛以大 悲願故, 即如而來眾生界現身說法, 故名如來, 又佛一切現化皆等同圓滿法身, 清淨功德, 故即來而如 ; 所謂即來而如, 用而常寂, 即如而來, 寂而常用 ; 即為佛無住涅槃, 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不住生死, 以能證窮真如法性, 不住涅槃, 以能化度法界眾生 ; 故不於四威儀中而見如來, 亦於四威儀中無不見如來, 由此故名如來 言成所作事者, 此品即明如來所說成就所做事業 在法身體上說如來既無所為, 亦無所作 ; 現在說所作事, 即是從體起用, 故有轉法輪, 度眾生相 又 諸如來乘本願力以己所證真實功德, 攝受眾生, 現種種身, 說種種法, 能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故佛說法不但有為功德說法, 推本窮源, 即以無為功德而示現說 佛說法, 不但化身, 推本窮源, 即以法身而起化身, 佛無所為而無所不為, 無所作而無所不作 眾生能依佛教法, 由聞而思, 由思而修, 由修而證, 是即如來成就所作事 復言品者, 即品節義, 全經有八節, 此節專明如來成就所作之事, 故言如來成所作事品 今所以講明此品者, 略分三 : 一 法本故 : 吾人研究佛教欲明白學理, 先要明白 佛果, 以教理皆是佛所證得清淨法界而流出, 故佛果為諸法之本 佛果不明, 即不能透澈教理, 則非但深理莫明, 即五乘共法之善惡業果, 皆不能正知正信 ; 不信解五乘共法善惡業果, 即於出輪迴之三乘共法不知趣證, 而大乘則尤以明了佛果為發菩提心第一義 所以, 常人不明佛果功德, 而以辨聰世智來推測佛法, 皆屬虛妄分別 若知佛果, 則知佛法由佛證知而說, 乃起信解 今此品中即明佛果義, 明佛果故即能通達輪迴生死善惡業果之法, 了脫生死三乘之法, 乃至無上甚深大乘之法 以欲明佛果為諸乘法本故, 故講此品 二 念佛故 : 如本山是淨土道場, 諸位多是念佛的善友, 但念佛亦必知道佛果性相體用, 才能如實念佛 許多念佛人, 只知口念, 不解心念, 此即不能算真實念佛 應知持名念佛, 觀像念佛, 觀德念佛, 實相念佛, 皆要以佛為境, 與心相應 ; 故念佛是此心專注佛境, 明記不昧不忘, 是心念佛, 是心即佛, 方能算是真實念佛 詳細的說, 無論持名念佛, 觀像念佛 皆要由明了佛果境界而念念專注佛果境界, 方克收效 ; 為令念佛人能真實念佛, 故講此品 三 趨果故 : 平常人略明佛法道理, 即謂信佛學佛, 然或以人天有漏業果為滿足, 或以出世無漏小果為滿足, 因對于佛果不能確切明了, 故不能學菩薩而為真實佛子 當知學菩薩, 必先發四宏誓願之菩提心, 而能發此心, 必先對佛果明了決定, 乃能對無上菩提生決定希求心, 對十波羅密多無畏難行, 對法界眾生無畏難度, 對圓滿佛果無畏難證 所以講確實些, 學佛應曰學菩薩, 必學菩薩乃真學佛 為明佛果, 而發趣求心故, 故講此品 明佛果功德, 除佛地經外, 以此品為最詳晰 以上三義, 今講此品 釋經甲一問答抉擇乙一問答正宗 丙一法化身相丁一法身戊一正明法身己一問 - 8 -

9 爾時 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 世尊! 如佛所說如來法身, 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爾時者, 即佛說地波羅密多品已竟時 曼殊室利菩薩, 即文殊師利, 譯名妙吉詳 菩薩 即已發菩提願之有情眾生 摩訶言大, 以此菩薩為諸菩薩中大菩薩故 ; 又智慧最大故 白 即仰白 佛 即無上正等正覺者 法身 即佛所證法性功德身 ; 相 即法身之相 ; 今欲明法身相故, 文殊師利請佛為說 己二答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若於諸地波羅密多, 善修出離, 轉依成滿, 是 名如來法身之相 當知此相, 二因緣故不可思議 : 無戲論故, 無所為故 ; 而諸眾生計著戲論, 有所為故 如來因問而說法身相, 故佛告言, 顯答義也 十波羅密多, 前五能成福德, 後五能成智慧 ; 由能善修此十波羅密多, 即能出離煩惱障 業障 報障, 福足慧足, 證得轉依 轉依 有三義 : 一 轉所依, 謂真如為轉迷成悟所依, 諸識為轉染成淨所依 二 轉所捨, 謂轉捨煩惱生死及劣無漏 三 轉所得, 分二 : 一 所生得, 謂轉八識成四智等 二 所顯得, 謂離煩惱垢而得清淨涅槃 此轉依成滿相, 即為如來法身之相, 確指如來法身, 正是轉所依真如, 亦即轉顯所得之涅槃 然此中亦攝自受用身為相 復次 為防過謬故, 明此法身相不可思議 何以不可思議? 由二種道理名不可思議 : 一 無戲論故不可思議, 以諸世間可思議法, 皆屬虛妄而非真實, 故所有言辭, 皆為唐勞無益之戲論 此法身相, 超過世間虛妄境故, 非諸戲論所能及故 二 無所為故不可思議, 諸佛法身圓滿究竟, 更無所為, 非如眾生橫計 顛倒, 著相追求, 無有稍息 ; 諸佛不爾, 故無所為 然佛法身非如槁木死灰, 故依止法身起化身用, 雖依止法身起化身相用, 亦無倒亂 全體起用, 即用如體, 自無所為, 唯利益他, 故無所為 由此二種道理, 成佛法身不可思議 ; 而諸眾生反此, 以皆計著戲論, 有所為故 戊二辨乘差別 世尊! 聲聞獨覺所得轉依, 名法身不? 善男子! 不名法身 世尊! 當名何身? 善男子! 名解脫身 由解脫身故, 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 ; 由法身故說有差別 如來法身有差別故, 無量功德最勝差別,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講法身相, 今辨三乘差別 三乘謂聲聞 獨覺 菩薩 聲聞所得之果名阿羅漢, 獨覺所得之果名辟支佛, 菩薩所得之果名佛 此三皆出世法, 聲聞 獨覺為小乘, 菩薩為大乘 在此三乘果上皆有轉依, 聲聞 獨覺亦捨煩惱生死得菩提涅槃, 其轉依各有得 有捨 曼殊室利因三乘所捨 所得相似, 故起問佛 : 聲聞 獨覺所 得轉依名法身否? 佛答 : 聲聞 獨覺所得轉依, 不名法身 以法身唯佛果所證, 非二乘所得, 故二乘所得名解脫身 言身者, 即體義, 依止義, 聚義 十法界有情皆有身, 六凡以有漏五蘊或四蘊和合為身, 二乘以五分無漏法為身, 佛以法界性相無量功德莊嚴為身 五分法者 : 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戒 定 慧為因, 解脫 解脫知見為果 由解脫為涅槃果 ; 由解脫知見為菩提果 今講解脫身者, 消極方面, 無大悲方便願力, 積極功德, 但能解脫煩惱障, 出離分段生死, 故名解脫身 經說三乘平等平等, 由解脫身故 ; 謂三乘同破人我執, 證我空理, 斷除煩惱, 出離生死, 同一解脫味, 故說三乘平等平等 由斯佛果亦名阿羅漢, 這皆由解脫身說 ; 故本經亦云由解脫身故, 一切聲聞 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 從如來所證法身來講, 實與聲聞 獨覺不同, 以佛法身無量功德所莊嚴故 起信論謂 : 一 體大, 謂真如法性平等故 二 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此相大即顯示法身功德與獨覺 聲聞差別 總就法身上之功德差別說, 恆河沙數譬 - 9 -

10 喻所不能及, 與二乘解脫實大不同 由此, 我們知道二乘解脫身非究竟, 唯佛法身是究竟 故要真實發菩提心, 學菩薩行, 趨向佛果也 丁二化身戊一化身作業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我當云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一切如來化身作業, 如世界起一切種類 ; 如來功德眾所莊嚴, 住持為相 當知化身相有生起 ; 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上已明法身, 此下明依法身所起之化身, 故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云 : 如來生起之相, 由何因緣而得生起? 佛告菩薩言 : 如來生起之相, 但由化身而說 以佛法身是體, 化身是用, 化身依止法身, 變現而起, 作種種化身事業, 如八相成道等 然化身生起如何? 曰 : 一切如來化身作業, 如世界起一切種類 此有二釋 : 一 喻顯, 謂世界皆由三界五趣無量眾生共業而起, 化身作業亦由法身無量功德合集而起, 如眾生共業所起世界 二 直說, 謂佛化身作業, 隨器世界染淨差別所有一切種種眾生之類, 而現化身亦有種種不同, 此即化身生起之義, 又化身之相云何? 如來功德眾所莊嚴, 住持為相 謂此化身, 由眾多功德所莊嚴成, 能順眾生住于世間 化身有三 : 一 大化身, 住色究竟天, 所現最高大身 二 小化身, 住人間, 現丈六金身 三 隨類化身, 隨五趣眾生而現 又 此經合三身為二身 : 所講化身攝他受用身 ; 如梵網經千華台上盧舍那即他受用身, 千華上之千釋迦即大化身, 百億釋迦即小化身 如是他受用身, 及大小化身, 總名化身, 都為如來功德眾所莊嚴, 住持天上人間, 隨眾生而現示 由此化身之相變化而起, 說有生起相 ; 法身之相常住不變, 無有生起 若說法身亦有生起相, 即落戲論 復次 於一佛身, 或說二身, 或分三身, 或四身 五身, 六身 十身 ; 這種種不同, 皆是開合差別 今以平常所說三身, 與本經二身, 相攝立表如下 : 法 自性身 真如 法身 自受用身 四智菩提 此經二身 常途三身 報 他受用身 為十地現 化身 化 三類化身 在密宗言四身 : 其中等流身, 即化身中的隨類化身 戊二示現化身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云何應知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遍於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 或眾推許增上王家, 或眾推許大福田家, 同時入胎 誕生 長大受欲 出家 示行苦行 捨苦行已成等正覺 次第示現, 是名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此段菩薩問如何是示現化身的方便善巧? 佛告菩薩 : 遍於三千大千世界等者, 如一日月一地球為一小世界, 積千小世界為一中世界, 積千中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每一大千世界有一大化身佛 ; 每一大千世界有百億小世界, 每一小世界中有一小化身佛 在此小世界中, 或生增上王家者, 謂有權勢超眾人上, 故言增上 ; 如印度剎利貴族 或生大福田家者, 以有道德可為世福田, 即道德之家也 此即入胎之相 ; 誕生 長大 乃至成等正覺, 再加轉法輪 入涅槃, 綜明八相成化身事 皆由如來方便善巧示現之相 丙二言音差別

11 丁一三藏聖教戊一總問答三藏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凡有幾種一切如來身所住持言音差別? 由此言音所化有情, 未成熟者令其成熟, 已成熟者緣此為境速得解脫?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如來言音, 略有三種 : 一者 契經, 二者 調伏, 三者 本母 世尊! 云何契經? 云何調伏? 云何本母? 此明言音差別 曼殊室利菩薩又問佛曰 : 如來化身住世有幾言音, 能使有情未成熟者令得成熟? 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言有情者, 有情識情愛, 故名有情 言緣此為境者, 即以如來言音為境, 緣此境故, 而能如理作意, 審觀思維 ; 以此清淨教法為因, 能引生出世心而得解脫 然此言音有幾? 佛答有三, 立表如下 : 一 修多羅 經 契經二 毘奈耶 律 調伏三 磨呾理迦 論 本母 言契經者, 契有契理 契機之義, 斯二缺一, 不名契經 ; 不契理即失體, 不契機即失用, 體用皆能契合, 方名契經 言調伏者, 調練三業, 伏滅諸非, 即行一切善, 止一切惡, 故依律儀則惡無不止 善無不作 言本母者, 種種辨別為本, 產生義理如母 ; 由論解能明是非邪正等故, 此不但佛弟子所造, 在佛經中辨別義理亦此論藏攝 是為略說如來言音差別之相, 下當廣釋 戊二別詳釋三藏己一契經庚一總顯 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 我依攝事顯示諸法, 是名契經 謂依四事, 或依九事, 或復依於二十九事 此段總顯契經差別 言是處者, 即言音差別之處 依攝事者, 即契經中所攝諸事, 謂於言音差別之依攝事顯示諸法處, 名為契經 事有四, 或九, 或二十九, 茲當別釋 庚二別詳辛一詳四事 云何四事? 一者 聽聞事, 二者 歸趣事, 三者 修學事, 四者 菩提事 此詳四事 : 一 聽聞事者, 謂聞正法時從耳聞所得之慧, 為聞所成慧, 此中亦 攝由聞而思之思所成慧 二 歸趣事者, 由聞思為先而後起信, 由信而生皈依趣向之念, 皈依三寶, 趣向涅槃, 此即信願之心 三 修學事者, 由皈依後而修戒 定 慧, 此依戒定之慧名修所成慧 四 菩提事者, 由前三事, 於菩提分法已能趣修, 當得證果成佛曰菩提事 辛二九事 云何九事? 一者 施設有情事, 二者 彼所受用事, 三者 彼生起事, 四者, 彼生已住事, 五者 彼染淨事, 六者 彼差別事, 七者 能宣說事, 八者 所宣說事, 九者 諸眾會事 此中第一施設有情事者, 即依五蘊而施設故 五蘊中第一色蘊即屬物質, 指內四大 五塵, 除四屬精神, 謂受能領納苦樂, 想能想像而起言說, 行能造作, 識能了別 由此精神物質和合而成有情, 有情即依五蘊而施設故 二 彼所受用事者, 能受用即六根, 所受用即六塵 三 彼生起事者, 謂有情之生起, 由於十二因緣 : 即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此十二亦名十二

12 緣起, 有情緣此而起故 四 彼生已住事者, 謂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有四種 : 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得禪定者, 雖無段食, 亦依靜慮觸思為食 五 彼染淨事, 謂苦 集 滅 道 由苦 集流轉生死名染, 由滅 道趣證涅槃名淨 六 彼差別事, 此有五種 : 一 有情界 ; 二 器世界 ; 三 法界, 謂蘊等法為有情器界所依 ; 四 調伏界, 即證得究竟聖果者 ; 五 調伏方便界, 即七賢 三賢 四加行等, 能順向調伏故, 言調伏方便界 七 能宣說事, 謂佛為能宣說者, 故佛為法本, 無佛亦無有法 八 所宣說事, 略則三藏, 廣則十二分教 九 諸眾會事, 約廣義, 佛說法時有無量眾 ; 約說有多四眾, 今說人四眾謂沙門等, 天四眾謂四王等 總上為契經所說九事 辛三二十九事 云何名為二十九事? 謂依雜染品 : 有攝諸行事 ; 彼次第隨轉事 ; 即於是中作補 特伽羅想已, 於當來世流轉因事 作法想已, 於當來世流轉因事 依清淨品 : 有繫念於所緣事, 即於是中勤精進事 ; 心安住事 ; 現法樂住事 超一切苦緣方便事 ; 彼遍知事 此復三種 : 顛倒遍知所依處故, 依有情想外有情中 邪行遍知所依處故, 內離增上慢遍知所依處故 ; 修依處事 ; 作證事 ; 修習事 ; 令彼堅固事 ; 彼行相事 ; 彼所緣事 ; 已斷未斷觀察善巧事 彼散亂事 ; 彼不散亂事 ; 不散亂依處事 ; 修習劬勞加行事 ; 修習勝利事 ; 彼堅牢事 ; 攝聖行事 ; 攝聖行眷屬事 ; 通達真實事 ; 證得涅槃事 ;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 世間正見, 超昇一切外道所得正見頂事 ; 及即於此不修退事,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不修習故, 說名為退, 非見過失, 故名為退 此明二十九事 雜染品有四事 : 一 有攝諸行事者, 謂五陰 二 彼次第隨轉事者, 謂十二因緣 三 即於此中作補特伽羅想已, 於當來世流轉因事者, 謂由我執想故, 遂起煩惱造業受果, 有三世流轉相 四 作法想已於當來世流轉因事者, 謂由法執想故, 即起煩惱造業受果, 是謂依染品而有四事 又依清淨品有世間善四事 : 一 有繫念於所緣事者, 謂即繫念於所緣聞法之事, 此即聞所成慧 二 即於是中勤精進事者, 謂於先所聞法, 如理作意, 精進推求, 此即思所成慧 三 心安住事者, 謂由前聞思已, 心得安住於所緣法, 此即欲界未至禪定 四 現法樂住事者, 謂住於禪定心得安適, 此即初禪以上根本禪定 上為世間八事九 超一切苦緣方便事者, 謂前四屬三界內世間善事, 此下乃出世善事 ; 世間有漏皆苦, 出世離苦名超一切苦緣 方便者, 謂觀四諦知苦 斷集 證滅 修道, 以此順解脫分為超一切苦緣之方便 十 彼遍知事者, 謂依苦諦遍知三界皆苦事, 故名遍知 此有三種 : 一 顛倒遍知所依處故者, 謂欲界以苦為樂故名顛倒, 了知顛倒所依之處皆苦, 故名顛倒遍知所依之處 二 依有情想外有情中, 邪行遍知所依處故者, 謂諸外道依有情想, 或計大梵自在為有情主, 如是邪行自生苦惱, 是即了知彼色界是邪行所依止處, 是故苦處 三 內離增上慢遍知所依處故者, 謂成無 色定者,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是謂增上慢, 在內法修定者必離如是增上慢, 無色界是慢所依之處, 故現了知亦是苦處 斯三皆屬知苦 十一 修依處事者, 謂依斷煩惱業故名修, 即斷集諦 十二 作證事者, 謂證涅槃屬證滅 十三 修習事者, 謂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屬修道諦 此上四諦皆加行位順解脫分所修, 故名方便事 此五事為觀四諦事 十四 堅固事者, 謂見道已, 更不退故名堅固, 即由前修順解脫分者, 能證我空或二空所顯真如, 在菩薩初地不退, 聲聞初果不退 十五 彼行相事者, 即相見道 十六 彼所緣事者, 謂相見所緣四諦十六行相 十七 彼已斷未斷觀察善巧事者, 謂能觀察已斷見惑, 以生欣慰, 未斷思惑, 更勤功用, 由此名觀察善巧 此四事為見道事 十八 彼散亂事者, 謂修道才有散亂心 十九 彼不散亂事者, 即住定位 二十 不散亂所依處事者, 即根本禪定 二十一 修習劬勞加行事者, 謂修習中精進不退, 不畏勞苦, 故名劬勞 ; 向果位位進增, 故名加

13 行 此四為修道事 二十二 修習勝利事者, 謂得涅槃, 再無有退, 故名勝利 二十三 堅牢事者, 以無重退失故, 故名堅牢 二十四 攝聖行事者, 謂三乘菩提智, 名為聖行 二十五 攝聖行眷屬事者, 謂一切福慧為菩提眷屬 二十六 通達真實事者, 謂能通達如實理故 二十七 證得涅槃事者, 謂能究竟證得涅槃故 此六為解脫道事 二十八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 事者, 謂佛說經律, 為使世間眾生得達究竟之唯一正見, 超勝一切外道, 由此故名正見頂事 ; 由此正見能確定眾生聞法信心, 皈依佛法 二十九 及即於此不修退事者, 謂若得遇佛法而不能修習, 是名為退 ; 非要生起過患方名為退 此二簡除外道, 策進初心 己二調伏庚一直說 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 我依聲聞及諸菩薩, 顯示別解脫及別解脫相應之法, 是名調伏 此中言依聲聞, 菩薩不言依獨覺者, 以獨覺單獨修行, 不須具有律儀 ; 聲聞 菩薩具有律儀, 故云我依聲聞及諸菩薩 梵言波羅提木叉, 此云別解脫 ; 即對各條戒律, 能各別解脫過非, 故云別解脫戒 言相應者, 謂隨順戒律之法, 即別解脫相應之法, 綜此皆名調伏, 是為直說 庚二問析 世尊! 菩薩別解脫幾相所攝? 善男子! 當知七相 : 一者 宣說受軌則事故, 二者 宣說隨順他勝事故, 三者 宣說隨順毀犯事故, 四者 宣說有犯自性故, 五者 宣說無犯自性故, 六者 宣說出所犯故, 七者 宣說捨律儀故 曼殊室利菩薩, 於前已知戒律之相, 復問菩薩戒律有幾種相 佛答有七 : 一 謂宣說受戒軌範儀式事 二 宣說根本重戒事, 及隨順根本重戒事 ; 梵音波羅夷, 此譯他勝 三 宣說毀犯輕重事 四 宣說有犯自性者, 即未證聖果凡夫等, 名有犯戒自性, 應時防範, 已證聖果者, 自性無犯, 故名無犯自性 六 說懺悔犯戒事 七 宣說捨律儀故者, 捨謂棄捨, 如不信三寶而信外道而破見, 毀破重戒 ; 或有 別緣, 出家後還俗捨出家戒 ; 在大乘說, 若失菩提心, 亦失菩薩戒 ; 此名捨律儀事 總此七種名調伏相 己三本母庚一總標 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 我以十一種相決了分別顯示諸法, 是名本母 何等名為十一種相? 一者 世俗相, 二者 勝義相, 三者 菩提分法所緣相, 四者 行相, 五者 自性相, 六者 彼果相, 七者 彼領受開示相, 八者 彼障礙法相, 九者 彼隨順法相, 十者 彼過患相, 十一者 彼勝利相 佛告曼殊室利 : 我依十一相, 決定分明顯示諸法, 故名本母 十一相 下當別釋 庚二別釋辛一世俗相 世俗相者, 當知三種, 一者 宣說補特伽羅故, 二者 宣說遍計所執自性故, 三者 宣說諸法作用事業故 此世俗相有三 : 一 宣說補持伽羅者, 此云數取趣, 謂數數此生彼死取諸趣報身故 有生而死, 死而生之有情, 亦依世俗相說 ; 若勝義則有情本空, 即無補特伽羅事 二 宣說遍計所執自性者, 謂對宇宙萬有諸法種種計度, 此彼差別, 常無常等差別, 此亦依世俗相上說 ; 若勝義相諸法本空, 即無如此分別 三 宣說諸法作用事故者, 此明因緣生果事, 如造五趣因而生五趣果等差別, 此亦依世俗相上說 ; 若勝義相, 因緣如幻, 性本空故 總此三種, 初二屬遍計我法世俗相, 第三屬依他

14 世俗相 辛二勝義相 勝義相者, 當知宣說七種真如故 勝義相即一切法皆空所顯真如, 從能顯法說七真如 : 謂苦諦上說流轉真如, 集 諦上說邪行真如, 滅諦上說清淨真如, 道諦上說正行真如, 以及從一切唯識說唯識真如, 心言絕故說實相真如, 假施設故說安立真如, 總名七真如, 是為勝利相 辛三菩提分法所緣相 菩提分法所緣相者, 當知宣說遍一切種所知事故 菩提果智名菩提分, 所緣通真俗二諦, 故言一切種 ; 以無分別心遍知真俗不二等事, 故言遍一切種所知事故 辛四行相壬一總引 行相者, 當知宣說八行觀故 云何名為八行觀耶? 一者 諦實故, 二者 安住故, 三者 過失故, 四者 功德故, 五者 理趣故, 六者 流轉故, 七者 道理故, 八者 總別故 此中行即觀行, 觀行有八, 故名八行觀 下當別釋 壬二別明癸一諦實 諦實者, 謂諸法真如 言諦實者, 謂真理實義 諸法真如者, 謂真如遍一切法, 一切法以如為性 如 是常住性, 普遍性 ; 此如是, 彼如是, 遍一切處一切時無不如是, 即一切法皆如實義, 故言真如 癸二安住 安住者, 謂或安立補特伽羅, 或復安立諸法遍計所執自性, 或復安立一向 分別 反問 置記, 或復安立隱密 顯了 記別 差別 此安住相有四 : 一 安立諸趣有情 二 安立蘊處界等種種遍計所執法 三 安立佛說法相, 此亦有四 : 或以一向直說, 或分別諸義而說, 或反問而說, 或置記不答 : 此為佛之說法四種方便 四 安立隱密義, 顯了義, 記別義 即授記事, 差別義 即分理義 癸三過失 過失者, 謂我宣說諸雜染法, 有無量門差別過患 我謂聖者假施設我, 乃佛自稱 染謂本性染污, 性染污法, 在百法即二十六種煩惱 言雜染者, 即有漏法, 皆名雜染, 雜有染法在內故 雜染略言有三 : 即無始以來煩惱雜染 ; 由煩惱故, 所作事業名業雜染 ; 由業雜染故, 則所得苦果名生雜染 總此雜染有無量差別, 即此能為過患, 過患即漏義, 由雜染為過患因故 問 : 凡夫六識起善心時, 云何亦稱雜染? 答 : 第六所依末那, 我執隨故, 依此末那相應我執而起善心, 亦名雜染, 如布施執有我能布施等 癸四功德 功德者, 謂我宣說諸清淨法, 有無量門差別勝利 此中清淨言無量差別者, 謂得三乘聖果者, 方得清淨一分 ; 至佛乃能圓滿 於 十地中, 地地差別, 由此差別展轉增勝而得勝利, 故云差別勝利, 而此勝利佛能宣說 癸五理趣 理趣者, 當知六種 : 一者 真義理趣, 二者 證得理趣, 三者 教導理趣, 四者 遠離二邊理趣, 五者 不可思議理趣, 六者 意趣理趣

15 此中明佛說法之理趣有六 : 一 或以顯真實義為理趣 二 或以顯真智所證為理趣 三 或以化眾生示種種儀軌為理趣 四 或以遠離苦樂 斷常 生滅二邊為理趣 五 不可思議理趣者, 謂顯超過平常之神通事, 或顯超過尋思等之真如理, 非思量言說所到, 故言不思議 六 意趣理趣者, 謂隨自意所樂意之所趣 ; 或隨他意所樂意之所趣, 故名意趣理趣 癸六流轉 流轉者, 所謂三世三有為相, 及四種緣 流謂流動, 轉謂轉變, 如水之流動, 如輪之轉變, 故云流轉 云何流轉? 即三世三有為相 三世者, 如過去流轉至現在, 現在流轉至未來 三有為相者, 即一 生相, 如人初出胎名生 二 住異相, 如一期相似相續名住, 即於住中而有剎那前後變異, 住異同時, 故合一相 三 滅相, 如死後名滅 此三世三有為相, 皆名流轉 言四緣者 : 謂因緣, 增上緣, 所緣緣, 等無間緣 ; 以四緣而生, 亦屬流轉相 癸七道理子一標數 道理者, 當知四種 : 一者 觀待道理, 二者 作用道理, 三者 證成道理, 四者 法爾道理 子二釋名丑一觀待道理 觀待道理者 : 謂若因若緣, 能生諸行, 及起隨說, 如是名為觀行道理 言觀待者, 謂彼此相對有相當關係, 觀此待彼名為觀待, 如觀月暈而知有風, 礎潤而知有雨, 如是名為觀待 常有因緣所生諸行者, 因謂主因, 如稻麥等種 ; 緣謂助緣, 如水土等 ; 行謂諸有為法, 例稻麥等 諸有為法, 皆有因緣而得生起, 以及隨諸因緣所生諸行而起思想言說, 如是名為觀待道理 丑二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者 : 謂若因若緣, 能得諸法, 或能成辦, 或復生已作諸業用, 如是名為作用道理 言作用者, 謂依法體有能生起作業之用, 名為作用 作用云何? 謂依因依緣未得諸法, 今後能得 ; 得已, 未成辦者能得成辦圓滿 ; 或已成後能更生起業用 如修定者, 先未得定今能得定 ; 得定已能圓滿修定, 令定成辦 ; 即成辦定, 即能於定而起智慧神通業用, 如是名為作用道理 丑三證成道理 寅一略說 證成道理者 : 謂若因若緣, 能令所立 所說 所標, 義得成立, 令正覺悟, 如是名為證成道理 此中證成道理者, 即以種種因緣證明成立之道理, 名證成道理 在世學上即屬論理學, 在佛學上即屬因明學 因明學雖在佛滅後, 由龍樹 無著 天親 陳那等, 始完成形式上的因明學, 然亦原本於佛說 如此中證成道理, 是因明學, 以三支宗 因 喻 為規律, 由此能確定諸法義 此中言所立者, 謂所欲立之宗義 所說者, 即所須陳說之法因義 所標者, 標謂標舉綱領, 於所舉綱領中應再分析 此中所立, 云何以例證? 如立 : 植物無常宗, 此屬所立義 ; 若但有所立, 而無能立之因, 聞者未能生信, 於此必出能立因云 : 以因緣合成故, 此為證明無常之理 若但有此理而無現例證成, 亦不起聞者之智了, 於此復舉喻云 : 如瓶盆等, 聞者於此可得覺悟所立之無常義, 以瓶盆等因緣合成, 故瓶盆無常, 植物係因緣合成故亦無常 由此以說者之言生因, 而起聞者之智了 於是所立, 所說, 所標之義, 而得成立 此在經中名證成道理, 在論中名因明學 寅二詳明

16 卯一標相 又此道理, 略有二種 : 一者 清淨, 二者 不清淨 由五種相, 名為清淨 由七種相, 名不清淨 卯二釋相辰一清淨相巳一標釋五清淨午一標 云何由五種相名為清淨? 一者 現見所得相, 二者 依止現見所得相, 三者 自類譬喻所引相, 四者 圓成實相, 五者 善清淨言教相 午二釋未一現見所得相 現見所得相者 : 謂一切行皆無常性, 一切行皆是苦性, 一切法皆無我性, 此為世間現量所得 如是等類, 是名現見所得相 此中言現見者, 在因明中屬現量, 如眼對色, 耳對聲, 乃至身對觸, 皆能分明現顯覺到者, 皆屬現見所得相 又若於現在一切諸有為法現見其變遷死壞之無常性, 或現了一切法有生老病等相之苦性, 或現了知一切法皆因緣和集而成無獨立固定自體之無我性 ; 凡此 無常 苦 無我性 之粗相, 皆吾人現量所得, 如是名現見所得相 未二依止現見所得相 依止現見所得相者 : 謂一切行皆剎那性, 他世有性, 淨不淨業無失壞性 由彼能依麤無常性, 見可得故 由諸有情種種差別, 依種種業, 現可得故 由諸有情若樂 若苦, 淨不淨業以為依止, 現可得故 由此因緣, 由不現見可為比度, 如是等類, 是名依止現見所得相 此中言依止者, 此相微細, 非現見所得, 但依粗現見可得相, 意識思想可以推得微細相故 如生老死等無常相, 吾人現見可得, 若剎那生滅性之細相, 非吾人現見可得, 唯佛菩薩慧眼能知 但吾人依一期生死粗相來推求, 必有剎那生滅相 何以故? 若一切相, 初生時無剎那生滅性, 則永久亦無生滅, 以初生有生滅故, 後復有生滅, 如是推知一切法皆剎那性 又依現世有種種差別苦果, 由造種種差別惡業, 由此亦得推知現造種種善惡業, 未來有種種樂苦果, 由此推知他世有性 復依現在眾多有情有苦有樂, 由夙世造淨不淨業, 由此推知淨不淨業, 定有種子住阿賴耶識中, 為賴耶識攝持, 而無失壞, 如是名為淨不淨業無失壞性 由是微細相, 雖現不可得, 若以粗相亦可比度而知, 是名依止現見可得相 未三自類譬喻所引相 自類譬喻所引相者 : 謂於內外諸行聚中, 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為譬喻, 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種種苦相以為譬喻, 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為譬喻 又復於外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為譬喻, 如是等類, 當知是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此中言自類者, 即同類義, 同類相引, 此彼證成, 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此義云何? 謂有為法情非情等諸集團中, 皆得相引以為譬喻 如人皆有死, 可證諸有為法無常相 ; 如人皆有老死悲愁, 可證諸眾生皆有苦相 ; 如人皆依衣食而住, 若無衣食住, 即不能生活於世, 如是可證諸法不自在相 此上就情非情內外諸相以為譬喻, 顯示無常相, 苦相, 不自在相 或復專就外器世界亦有陰陽起伏, 興廢消長, 此即證明外器世界亦有盛衰之相 如是自類相引, 以此證彼, 皆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未四圓成實相 圓成實相者 : 謂即如是現見所得相, 若依止現見所得相, 若自類譬喻所得相,

17 於所成立決定能成, 當知是名圓成實相 此中言圓成者, 即圓滿成就真實之道理相 云何圓滿? 無欠闕故, 無謬誤故 依此無欠無闕無謬誤所成立之理, 名圓成實相 所成立相云何? 茲依因明量說 : 如諸色無常宗 在論理學名斷案 ; 有變壞故因 在論理學名小前題 ; 如香味等喻 論理學名結論 由此因喻決定能成所成立相, 是名圓成實相 當知此中圓成實相, 專就證成道理而言, 與常途異 未五善清淨言教相 善清淨言教相者 : 謂一切智者之所宣說, 如言涅槃究竟寂靜, 如是等類, 當知是名善清淨言教相 善男子! 是故由此五種相故, 名善觀察清淨道理 由清淨故, 應可修習 此中言善清淨 簡不善 無記 凡一切法可分善 不善 無記三性 ; 言善者, 無諸過患, 有諸勝利, 與此相反名為不善 無記界於善不善中間, 非善非不善, 可 善可不善 今言善清淨言教者, 即簡諸世間一切教化, 以佛法觀之, 世間一切言教皆非善清淨, 以皆有漏世智而起說故 ; 在三量中唯現比量所起言說, 非聖教量 善清淨言教者, 即一切智者所起言說, 無所不知, 故名一切智, 即此一切智者所起言說, 聖教量攝 云何宣說善清淨? 謂如說涅槃, 涅槃者, 即寂滅義 ; 以滅一切煩惱生死, 永久安靜, 故名寂滅 又在大乘功德圓滿上說, 亦名圓寂, 以能圓滿寂靜故 宣說如是涅槃等相, 名善清淨言教相 由上五相皆名清淨相, 應善觀察! 應善修習! 於此解脫諸苦, 安樂身心 巳二問答一切智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一切智者相, 當知有幾種?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略有五種 : 一者 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聲, 無不普聞 ; 二者 成就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 三者 具足十力, 能斷一切眾生一切疑惑 ; 四者 具足四無所畏宣說正法, 不為一切他論所伏, 而能摧伏一切邪論 ; 五者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 八支 聖道, 四沙門等, 皆現可得 如是生故 ; 斷疑網故 ; 非他所伏能伏他故 ; 聖道沙門現可得故 如是五種, 當知名為一切智相 由上所講五相中, 善清淨相最為重要 然善清淨相, 依一切智者宣說, 故曼殊室利菩薩復問一切智相有幾? 佛告菩薩有五 : 一 若佛出現於世, 一切智之聲名, 天上人間無不普聞, 由此皆尊為一切智者 二 佛能具足智慧 勇猛 慈悲等所現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言大丈夫者, 即能擔當大事, 普度眾生 此三十二相, 可詳法數, 茲不具說 三 能具足十力, 力即大智慧力, 由此智慧力, 能斷眾生諸疑 十力者 : 一 是非判斷力, 二 知種種業力, 三 知禪定力, 四 知眾生根力, 五 知眾生好樂力, 六 知眾生性力, 七 知修道所至力, 八 宿命力, 九 天眼力, 十 漏盡力 此中十力須八地菩薩方有, 唯佛乃能圓滿 平常人雖亦於事物之理起判斷, 而皆仍墮於疑惑, 不得謂力 ; 如鬼神仙天等雖有一分他心通等, 亦非有決疑力 ; 必於法界皆能透澈了知, 方能得此十力 由此世之科學 哲學等皆在比量上推 求判斷, 究至末後, 還是落於疑問, 不得謂有十種大智慧力 四 具足四無畏者 : 一 佛已具足一切智, 能無畏而說 二 佛已斷盡煩惱流轉, 能無畏而說 三 於種種障道, 能無畏而說 四 於斷盡諸苦, 能無畏而說 由佛具此四種無畏, 能不為邪論所動而摧伏一切邪論 五 佛能善說經法及律儀等, 於此說中現有八正道者, 謂順正道理之行有八種 : 一者 正見, 二者 正思維, 亦名正欲, 三者 正語, 四者 正業, 五者 正命, 六者 正精進, 七者 正定, 八者 正念 具此八種正當行為, 名八正道 四沙門者 : 沙門即勤息義,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 故名沙門 又出家修行為因, 沙門為果 果有四種 : 即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 此四曰沙門果 佛在世時, 一生即可得到, 後之眾生障重, 雖有出家修行, 亦不能成辦此四種果 總上五

18 相, 由初二相如是生故, 由十力能斷疑網故, 由四無畏, 不為他伏能伏他故, 由聖道沙門現可得故, 具此五相, 名一切智者 巳三結成清淨相 善男子! 如是證成道理, 由現量故, 由此量故, 由聖教量故 由五種相, 名為清淨 此結證成道理中清淨相 由現量證成者, 謂如見色為黃等, 名由現量證成 由比量證成者, 謂由同類譬喻證成, 即第二第三第四清淨相 由聖教量證成者, 謂以聖教言說顯示涅槃等相, 即第五清淨言教相 由此五相, 名為清淨證成道理 辰二非清淨相巳一標 云何七種相名不清淨? 一者 此餘同類可得相, 二者 此餘異類可得相, 三者 一切同類可得相, 四者 一切異類可得相, 五者 異類譬喻所得相, 六者 非圓成實相, 七者 非善清淨言教相 言不清淨者, 有過失故名不清淨, 理論迷謬錯誤故名為過 ; 在因明論總有三十 三過, 謂犯宗過有九, 犯因過有十四, 犯喻過有十 由此三十三過, 隨犯一過即不能確定其所立, 樂因明者, 當自詳之 此中言七相者, 與因明中各過相當, 茲配明如下 : 一 此餘同類可得相 即同品一分轉異品全分轉過二 此餘異類可得相 即異品一分轉同品全分轉過三 一切同類可得相 即同品全分轉異品全分轉過四 一切異類可得相 即不共不定異品全分轉過五 異類譬喻所得相 此屬喻上過六 非圓成實相 總前各過及三十三過中餘過而立七 非清淨言教相 此為略標七相 巳二釋相 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 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 若一切法相性業法因果異相, 由 隨如是一一異相, 決定展轉各各異相, 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相 善男子! 若於此餘同類可得相, 及譬喻中有一切異類相者, 由此因緣, 於所成立非決定故, 是名非圓成實相 又於此餘異類可得相, 及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者, 由此因緣, 於所成立不決定故, 是名非圓成實相 非圓成實故, 非善觀察清淨道理, 不清淨故, 不應修習 若異類譬喻所引相, 若非善清淨言教相, 當知體性皆不清淨 此中釋相與前所標文次有異, 欲釋此相, 先明因明因相義 因相有三 : 一 遍是宗法性, 二 同品定有性, 三 異品遍無性 ; 具此三相方成能立因相 於第一相不圓滿, 即有不成等過, 於第二第三相不圓滿, 即有不決定等過, 經中所言不清淨相者, 即不決定過等所本也 今據經略釋過相 若一切法意識所識等者, 此釋前所標中第三一切同類可得相 謂如立花是無常為宗, 意識所知性故因 此意識所知因, 不但遍無常之花, 亦得遍常住之虛空等無為法, 則此所知因, 即不能決定花常與無常 若有作不定過云 : 瓶盆等是所知故, 此花為如瓶盆等是無常? 虛空無為是所知故, 此花為如虛空無為是常耶? 由此花之常無常即不能決定成立, 是即此中一切同類可得之不清淨相, 以所知言 遍於花等無常及虛空之常故 若一切法相性業法因果異相等者, 此釋前第四一切異類可得相, 即是不共不定 謂諸法各有相性業法因果差別之相, 如聲是所聞性, 色是所見性, 味是所嘗性等等, 因果性相展轉各異, 此不共彼, 彼不共此, 今若所聞性為因,

19 以證聲是無常相, 是不應理 以此因只在此一法有, 餘法皆無, 雖此法有, 不能得同類法以決定此法無常, 故名不共不定, 是即此中一切異類所得不清淨相, 由此異因, 不能決定常無常故 善男子等者, 此釋前第一此餘同類可得相, 即有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過, 如立花無常, 若因通全分常一分無常, 即不能確定是花常無常相, 雖因中有一分同品相, 由不能確定花是常無常性故, 是名非圓成實相 又於此餘異類可得相等者, 此釋前第二此餘異類可得相, 即同品遍轉異品一分轉過, 如立花無常, 若因中雖遍無常而亦通常一分, 是亦不能確定花是常無常性, 以因中雖有全分 同類相, 由亦有一分異類相故, 不能確定是無常, 亦是非圓成實相 非圓成實故等者, 此釋前第六非圓成實相, 謂於前同異類相中即不能觀察決定, 清淨無謬, 即不能得清淨道理, 不清淨故, 不應修習 譬喻所引相等者, 此合釋第五異類譬喻所引相, 第七非善清淨言教相, 謂如立聲無常為宗, 無質礙為因, 喻中則有異類譬喻之虛空相可得, 即不能成立所立宗, 由是以前能立之因相, 亦有謬誤 又此皆非一切智者之言論, 總名非善清淨言教相, 此釋前證成道理中七種不清淨相竟 丑四法爾道理 法爾道理者, 謂如來出世, 若不出世, 法性安住, 法住法界, 是名法爾道理 法爾義 雖與自然義相似, 然佛學上之說法法原來如此, 名為法爾 法無自性, 故非自然, 如水火等, 水定是濕火定是熱 ; 故水法爾濕, 火法爾熱 又在因果相上說, 此法有此法因, 彼法有彼法果, 常常時, 恆恆時, 法爾因果, 體無雜亂 此法爾道理唯佛能證能說, 然諸如來出世若不出世, 法爾道理常住如是 ; 故云法性安 住, 法住法界, 是名法爾道理 言法性者, 即一切法真義, 普一切法空所顯性, 此就勝義說 ; 若約世俗, 水是濕性, 火是熱性, 一切法各有特性, 亦是此中所說之法性 安住者, 謂一切法各各常住本位不變不動, 故名法住 又法性者, 佛未出世, 未立言說, 未宣說出來, 故名法性 法住者, 即佛出世已立言說, 已宣說出來, 故名法住 法界者, 即法住能住於法性之中, 法性能安立法住之內, 性住不二, 總一切法, 故名法界 又界是因, 即法性 ; 法即法住 ; 如是明一一法本來如是, 故名法爾道理 癸八總別 總別者, 謂先總說一句法已, 後後諸句差別分別, 究竟顯了 謂先一句總說, 後以餘句顯示 如先說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唯識等 ; 後廣解何等一切法, 如何無我, 云何唯識等, 別別而說 辛五自性相 自性相者, 謂我所說有行有緣, 所有能取菩提分法 ; 謂念住等, 如是名為彼自性相 自性相者, 謂彼緣佛所說而修觀行, 即以三十七菩提分法為自性相 念住等者, 謂菩提分法四念住為先, 等餘四正勤, 四如意足, 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 名為彼自性相 辛六彼果相 彼果相者, 謂若世間若出世間, 諸煩惱斷, 及所引發世出世間諸果功德, 如是名為得彼果相 是中顯果相有二 : 一 斷果, 由前菩提分法, 斷諸煩惱所得之果, 名為斷果 二 斷煩惱已, 所證清淨功德, 名所得果 由此二果名彼果相 辛七領受相 彼領受開示相者, 謂即於彼, 以解脫智而領受之, 及廣為他宣說開示, 如是名 為彼領受開示相

20 是中顯自他二益 : 領受即自益, 開示即他益 三乘同得解脫, 各有領受 ; 如羅漢證我空, 所領受即偏空法樂, 菩薩佛證二空, 所領受即無上自在法樂 由解脫智領受法樂已, 復以自證種種功德為他宣說開示, 令他亦能領受法樂, 是名領受開示相 辛八障礙相 彼障礙法相者, 謂即於修菩提分法, 能隨障礙諸染汙法, 是名彼障礙法相 障礙者, 如前修菩提分, 若有障礙, 即不能自悟悟他, 若無障礙, 即於自他而有二益 如修念住, 於受執樂起貪, 是即障礙法相 如修念住, 乃至七覺支, 八正道亦爾 辛九隨順相 彼隨順法相者, 謂即於彼多所作法, 是名彼隨順法相 隨順法即能資助法, 如修念住等時, 復聞思諸行無常等教義, 令念住等更得增進, 是名隨順法相 辛十過患相 彼過患相者, 當知即彼諸障礙法有所過失, 是名彼過患相 由前障礙法即生過患, 如退戒失定, 生起顛倒邪想, 作種種惡, 是名過患相 辛十一勝利相 彼勝利相者, 當知即彼諸隨順法所有功德, 是名彼勝利相 由前隨順相為因, 能得勝利, 是名勝利相 總上十一相, 即為本母, 以十一相顯了法義, 決定法義 丁二總陀羅尼戊一問曼殊室利菩薩白佛言 : 惟願世尊為諸菩薩略說契經 調伏 本母, 不共外道陀 羅尼義, 由此不共陀羅尼義, 令諸菩薩得入如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 前已明三藏聖教言音差別, 於此菩薩復問不共外道陀羅尼相 陀羅尼者, 譯言總持, 常途謂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 然今講總持, 即一切法上義上皆有此總持義 故此釋陀羅尼有四 : 一 法陀羅尼, 法即教法, 於教法中, 有字陀羅尼, 句陀羅尼, 偈陀羅尼等 ; 由此一字, 一句, 一章, 一偈, 各各皆能總持一切法故 二 義陀羅尼, 如一切法唯識, 一切法皆空, 一切法無我 ; 由此一義能總持一切義, 故名義陀羅尼 三 忍陀羅尼, 忍即依定慧均等, 而能印忍於法, 如無生法忍等 ; 故此忍即種種三昧, 或種種圓通, 種種解脫門, 一攝一切, 皆名忍陀羅尼 四 咒陀羅尼, 咒即是禱告義, 如稱念本尊咒, 乃至念一句佛, 皆有供養恭敬皈依, 以祈攝受度脫, 或有所成就意, 是即咒義 於此所說四種陀羅尼中, 此經菩薩所問, 即就義陀羅尼而說 此總持佛法義之陀羅尼, 甚深祕密, 印定佛法, 簡別外道, 唯菩薩所需要證得, 聲聞自利不必要故, 由此為菩薩故問 戊二許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汝今諦聽, 吾當為汝略說不共陀羅尼義, 令諸菩薩, 於我所說密意言辭能善悟入 言諦聽者, 即慎重而聽, 由陀羅尼秘密甚深, 故先為誡 戊三說己一長行 善男子! 若雜染法, 若清淨法, 我說一切皆無作用, 亦都無有補特伽羅, 以一切種離所為故 非雜染法先染後淨, 非清淨法後淨先染 凡夫異生, 於麤重身, 執著諸法 補特伽羅自性差別, 隨眠妄見以為緣故, 計我我所 ; 由此妄見, 謂我見 我聞 我嗅 我嘗 我觸 我知 我食 我作 我染 我淨, 如是等類邪加行轉 若有如實知如是者, 便能永斷麤重之身, 獲得一切煩惱不住, 最極清淨, 離諸戲論, 無為依

21 止, 無有加行 善男子! 當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義 此中有三分 : 若雜染等者, 此顯染淨所依 無先後 謂一切法若染若淨體性皆空, 性皆空故無作用 ; 無自體故無有我 ; 以一切法, 法爾如是, 亦無所為, 無所為故, 無始無終, 無前無後, 此就勝義諦說 又從法爾因緣如幻如化, 無始業果相似相續, 不可說染法先染後淨, 或淨法後淨先染, 如是染淨皆世俗諦法上相對而立, 勝義諦則染淨且不可得, 況有先後? 故說一切法自體性皆空, 是謂佛法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又諸凡夫不了此故, 受煩惱粗重身, 執法執我, 如是皆由無始潛伏在內無明勢力為緣 由我見故, 執五蘊身為我 ; 由法見故, 執我所見所聞所嘗所觸所食所作, 乃至我染我淨 ; 如是等類, 皆是邪加行轉 復次 若諸菩薩, 由如實智慧力, 便能真實了知一切法無我我所故, 諸法體性本空, 即能永斷一切煩惱粗重之身, 一切煩惱滅故, 得一切法最清淨性, 遠離一切戲論, 無為依止, 無諸加行, 境智如如, 體性空寂, 是名不共陀羅尼義 己二重頌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復說頌曰 : 一切雜染清淨法, 皆無作用數取趣, 由我宣說離所為, 染污清淨非先後 於麤重身隨眠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為我染淨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麤重身,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為依止無加行 講陀羅尼中前已講長行, 今講重頌, 長行以散文而說, 重頌以整句而說, 即與詩之體裁相似 詩以四句為一首, 頌文亦然, 即以四句為一偈 重顯長行中義, 故言重頌 依前長行有三小段, 頌亦有三 : 初頌頌前長行雜染清淨等, 謂一切法就勝義說體性皆空, 此中空性離所為相, 以一切空故, 法法自體不可得, 自體既無, 亦無先後 復就世俗幻化法上說無定體, 無定相, 生滅相續, 亦無始終, 由前因得後果, 由現果復為將來因, 因果法爾, 此為佛法正義 有一類執謂先由淨故, 而後有染, 滅染還歸於淨, 或從空起有, 滅有還空 不知一切法即空即有, 即有即空, 如 在諸法體性上說無不皆空, 若在幻化相上說無不皆有, 以勝義法體自性空寂故, 則無染淨先後相可得, 以世俗法相似相續如幻如化, 法亦如是故, 亦無始終相可得 復就十二緣起流轉還滅上說, 由流轉故成雜染, 由還滅故成清淨 ; 然所說還滅者, 非謂還於以先之寂滅位, 還是逆義, 即於雜染中由老死逆觀到無明滅, 則一切皆滅, 故云還滅 由此染淨空平等性, 是為佛法正義 若謂本來清淨是佛, 由起染故而後成眾生, 又由滅染還淨故, 眾生而後又成佛, 則佛與眾生成流轉 然經謂本來是佛者, 就一切法本真如性說, 以諸法空性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普遍一切, 常常如是, 即是法性佛, 由此不但本來是佛, 即現在亦是佛, 未來亦是佛, 以在佛真性上說, 無有生滅流轉之世相故, 由此染淨皆從幻化法上說 若由現在覺悟, 於染法漸漸銷除, 於淨法漸漸成滿, 即由如如智而證如如理, 能證無分別智與所證真如, 冥契無二, 平等平等, 是即迷悟所依之根本佛法 於此應當抉擇明了, 若妄生情計, 則流外道, 以上講第一頌 復次 第二頌頌迷為眾生義, 由隨眠妄見 即無明緣起 為本, 而起我我所執, 造業受生, 成流轉法 第三頌頌悟為聖者, 謂能得如實智, 了知法性不生不滅, 由是能斷煩惱, 解脫粗重身, 得無染淨, 亦無戲論, 無為依止, 無復加行, 於此圓滿成辦佛果, 得究竟淨, 名為聖者 總前三段, 就是佛法總義, 明了此故, 即能印定佛法, 反之則成邪道, 故此名為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丙三所起心相丁一直說

22 爾時 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 : 世尊! 云何應知諸如來心生起之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夫如來者, 非心意識生起所顯, 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 當知此事猶如變化 前第一段已說明法化身相, 第二段又說三藏言音差別, 於此曼殊室利更欲明如 來心及心生起之相, 故復白佛, 而問云何應知諸如來心, 又云何知如來心生起之相? 佛答如來心非心意識生起所顯者, 謂如來心非眾生心 ; 眾生心由心意識而顯 心意識三有通有別, 通則八識皆名心意識 ; 別名者, 前六識名識, 第七名意, 第八名心 此心有積集現起義, 由積集諸法種子, 執持不壞, 復令諸法種子, 後生起現行, 故此心亦名為本識, 是諸識之根本依故 講此心意識, 在唯識論謂三能變識, 以有因果能變相故 此就眾生心說, 非如來心, 以如來心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 ; 非如眾生心, 或以環境, 或依目地而起滅 如來更不隨境熏變, 有何目的而心生起? 由此如來不但真空法性本來圓滿, 其能顯聖智及所流言教亦是圓滿平等, 故諸如來心, 非心意識之所顯, 無有加行心法生起 然如來現身說法之大慈大悲大願大力, 云何而得生起? 由此 當知如來生起之心, 猶如變化, 所謂變化者, 雖有似無, 若無而有, 無心之心, 化中之化, 任運而起, 不由加行, 故曰猶如變化 此為直說所起心相 丁二細辨戊一無行心起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若諸如來法身, 遠離一切加行, 既無加行, 云何而有心法生起?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 有心生起 善男子! 譬如正入無心睡眠, 非於覺悟而作加行, 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覺悟 又如正在滅盡定中, 非於起定而作加行, 由先所作加行勢力, 還從定起 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 如是如來, 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 當知復有心法生起 此中菩薩乘前起問, 如來法身既遠離加行, 云何心法能得生起? 佛答先由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心得生起者, 謂由先加行位, 所修福德智慧資糧, 由此資糧圓滿, 為度眾生而起化心 ; 或復由前本願力, 為度眾生而起化心 ; 由此先所修加行為遠因, 後心得起 是義云何? 借喻以顯, 謂如無心睡眠 簡有心睡眠猶有夢中意識, 是 夢亦無極重睡眠, 後時得醒, 非於此睡眠中有加行而心得生起, 乃由未入睡眠之時所作加行勢力, 令心得起 又如正入滅盡定時, 前六心心所法皆不生起, 第七一分恆行亦不生起, 後出定時, 此等心心所法再得生起, 非由定中有加行故心得生起, 亦由未入定時所起加行勢力引心得生 如是無心睡眠及滅盡定, 不由加行而得心起, 諸佛法身遠離加行心得生起亦爾, 由前方便般若勢力心得起故 ; 此即無加行心起義 戊二化心有無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如來化身, 當言有心為無心耶?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非是有心, 亦非無心 何以故? 無自依心故, 有依他心故 前明法身無加行得生起化心, 菩薩於此化心有無還未能了, 故復白問世尊, 如來化身, 當言有心當言無心耶? 佛答 : 非是有心亦非無心者, 謂若從勝義諦上說, 有無相俱不可得, 故不可說有心, 亦不可說無心 若就世俗諦上說, 依化身故而有 化心, 此化心非人天報心及鳥獸等報心, 依眾生善根成熟增上緣, 變化而有, 故非無心 然依佛之自心, 真實離相, 亦非有心 何故如是非有非無? 以無自依心有依他心故 無自依心者, 依佛法身自性無心起相 ; 有依他心者, 依他眾生因緣成熟而有化心 在維摩經中, 明凡夫依無明有愛而起身病, 菩薩依大悲而有病, 亦是無自依病, 有依他病 ; 故云眾生病故而菩薩病 以大悲故, 隨眾生類, 現身說法, 而起

23 化心 化身有粗細, 化心亦有粗細 : 若在人中, 隨人中思想言論而為說法, 若在餘眾生中, 亦隨餘眾生思想言論而為說法 至於佛自受用法身, 雖等覺菩薩不能了知, 若化身化心, 則鳥獸等亦能知 ; 如獼猴能知佛心, 即可證化心可知 總知 佛以大悲力故, 隨諸眾生而現化身化心, 說種種法, 悲愍撫慰, 無所不至, 即如現世所講兒童本位教育, 教師亦必隨兒童之意趣而起教化, 學童語, 做童事, 種種方便隨順兒童 諸佛對諸眾生亦然, 故云無自依心, 有依他心 又此中依他者, 非常途依因緣生果之依他, 謂佛或依凡夫, 或依二乘, 或依菩薩, 即依一切眾生之他也 丙四所行境界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如來所行, 如來境界, 此之二種, 有何差別?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如來所行, 謂一切種, 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眾所莊嚴清淨佛土 如來境界, 謂一切種, 五界差別 何等為五? 一者 有情界, 二者 世界, 三者 法界, 四者 調伏界, 五者 調伏方便界 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此中亦先由菩薩問而後佛答 言所行者, 即所住義, 諸佛住於佛住, 即住無量功德莊嚴清淨佛土, 諸佛清淨佛土, 或共一佛土, 或各一清淨佛土 化身所依之土, 則隨他現, 然亦由法性土自受用土為本, 或現方便淨土, 或現凡聖同居淨土, 佛自所緣皆為淨土 如來境界, 所說五種, 如前已講 此二皆言一切種者, 各盡一切種種差別故 此二差別者, 所行唯佛界所緣境, 境界即通九界眾生所緣之境, 是為二種差別 乙二抉擇餘義丙一雙非三相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如來成等正覺, 轉正法輪, 入大涅槃, 如是三種, 當知何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當知此三皆無二相, 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 非轉正法輪非不轉正法輪, 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 何以故? 如來法身究竟淨故, 如來化身常示現故 前已講問答正宗竟, 於正宗中義有未決了者, 故復問答抉擇 菩薩先問 : 如來法身, 即無差別, 云何有成正覺, 轉法輪, 入涅槃三種相耶? 佛答 : 此三皆無二相 ; 云何無二? 由法身化身而說無二, 由法身究竟淨故, 非成正等覺, 非轉正法輪, 非入大涅槃 由化身常現示故, 非不成等正覺, 非不轉正法輪, 非不入大涅槃, 由此故說此三皆無二相 丙二生佛關係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諸有情類, 但於化身見聞奉事生諸功德, 如來於彼有何因緣? 佛告曼殊世利菩薩曰 : 善男子! 如來是彼增上所緣之因緣故 又彼化身, 是如來力所住持故 前明化身依佛法身而現, 故此菩薩復問 : 眾生恭敬供養既依化身, 諸佛法身與諸眾生有何因緣? 佛告菩薩 : 如來法身能起化身, 化身能為眾生增上緣, 法身又為化身增上緣等因緣, 故言如來是彼增上所緣之因緣故 是中因緣即含佛果功德, 由此功德能起化身, 化身復為眾生增上 又言化身為如來力所住持者, 即華嚴經中所言住持身, 此亦由法身住持力, 化身及舍利等依彼而住, 由此化身即法身用 丙三大小用別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等無加行, 何因緣故如來法身, 為諸有情放大智光, 及出無量化身影像? 聲聞 獨覺解脫之身, 無如是事?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譬如等無加行, 從日月輪, 水火二種頗胝迦寶放大光明, 非餘水火頗胝 迦寶, 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 諸有情業增上力故 又如從彼善工業者之所雕飾, 末尼寶珠出印文像, 不從所餘不雕飾者 如是緣於無量法界方便般若, 極善修習磨瑩,

24 集成如來法身, 從是能放大智光明, 及出種種化身影像, 非惟從彼解脫之身, 有如斯事 菩薩復問, 前說佛果如來既無加行生起, 有何因緣如來法身放大智光, 復能現出無量化身影像? 聲聞 獨覺所得解脫之身亦無加行, 云何不能起大智光及現無量化身影像? 佛告菩薩 : 先以喻顯, 譬如從日月輪等者, 是中頗胝迦寶, 即水火所成之精寶, 是寶瑩澈潔晶, 此日月即是水火所成之精寶, 與水火所成精寶同無加行, 而日月輪火水頗胝迦寶即能放光, 餘水火頗胝迦寶即不能放光, 是中有何因緣? 在佛法上講, 日月二輪有大威德等有情能住持於中, 故能放光 復就人間等有情應感光明之增上力, 故能放光 有此二種因緣, 雖同無加行, 而有放光不放光之別 又如 末尼寶珠, 若從工匠善巧雕飾出來者, 即有印文像現, 若未雕飾者, 即無如是 印文像現 由是二種譬喻, 即知如來法身與二乘解脫身雖同無加行, 而諸如來於因位中, 有無量方便福智資糧所集成法身, 經三大劫善習瑩磨, 由是能放大智慧光, 又以無量善巧積集福智之所雕飾, 故能現出種種化身化心之相, 非諸聲聞等解脫之身有如是事, 是為法身與解脫身功用差別 丙四身財增上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如世尊說, 如來菩薩威德住持, 令諸眾生於欲界中, 生剎帝利 婆羅門等大富貴家, 人身財寶無不圓滿, 或欲界天, 色無色界, 一切身財圓滿可得 世尊! 此中有何密意?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如來菩薩威德住持, 若道若行, 於一切處, 能令眾生獲得身財皆圓滿者, 即隨所應, 為彼宣說此道此行 若有能於此道此行正修行者, 於一切處所獲身財無不圓滿 若有眾生於此道行違背輕毀, 又於我所起損惱心及瞋恚心, 命終已後, 於一切處所得身財無不下 劣 曼殊室利! 由是因緣, 當知如來及諸菩薩威德住持, 非但能令身財圓滿, 如來菩薩住持威德, 亦令眾生身財下劣 此中增上即增上緣, 由佛大威德令正法住世增上力故, 眾生若由此修善, 即能生種種福報, 感得業報身圓滿, 及資用圓滿 如新譯菩提道次第論說增上生及決定勝, 謂由世間善業福報增上, 能得出世菩提勝果 此即學菩薩者, 於因地中, 必得身財增上福報, 若二乘則不必有此增上, 以彼不須修習度生方便, 於三界中生厭離故 由此菩薩復問 : 如來菩薩住世, 能令三界有情身財圓滿, 此中有何密意? 佛告菩薩, 如來菩薩住世, 或道, 或行, 眾生若有於此道此行相應者, 菩薩即為宣說 : 道 如人天十善業道, 行 如所行十善業行及出世波羅密等行 聞道行已, 若順道行正修行者, 即能獲得依報正報圓滿之果 或有眾生於如來佛, 及諸正法, 並菩薩僧生輕毀者, 所得身財無不下劣 由是解了深密意義, 如來菩薩威德住世, 非但能令眾生身財圓滿, 亦令眾生身財下劣 丙五淨穢土別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 世尊! 諸穢土中, 何事易得, 何事難得? 諸淨土中, 何事易得, 何事難得?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 善男子! 諸穢土中, 八事易得, 二事難得 何等名為八事易得? 一者 外道, 二者 有苦眾生, 三者 種姓家世興衰差別, 四者 行諸惡行, 五者 數犯尸羅, 六者 惡趣, 七者 下乘, 八者 下劣意樂加行菩薩 何等名為二事難得? 一者 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 二者 如來出現於世 曼殊世利! 諸淨土中, 與上相違 ; 當知八事, 甚為難得, 二事易得 在第四段中之如來所行, 即天台之常寂光淨土, 實報莊嚴土, 在此經即屬法性自受用土, 為純淨土 ; 如來境界, 通於淨穢 而此段所講淨穢二土, 皆屬他受用身及化身所依之他受用土, 變化土而講 如華藏及極樂淨土, 推其本源, 都是法性自受用土, 而其現相則通他受用變化土 如極樂世界之上品上生, 即生他受用土, 其餘都是生變化土 極樂世界本是佛之悲願增上力成, 然佛法性自受用土, 若菩薩見

25 即為他受用土, 若二乘凡夫見即變化土, 由此佛土是通, 隨所見異 今此分別淨穢有二 : 一 穢土分別, 菩薩欲明淨穢二土差別之相, 故先白佛, 問淨穢土何事難得, 何事易得? 佛答菩薩 : 諸穢土中八事易得, 二事難得 言八事者 : 一 外道者, 謂外道別有其道理 道行 道果, 自立教化, 率領教眾, 唱說己義, 以為唯一最勝之道 ; 如自在梵天等, 於我於法, 而起種種邪執, 虛妄安立, 此即見濁 二 有苦眾生者, 謂諸凡夫耽著財 色 名 食 睡, 一旦於此五欲感覺痛苦, 想求出離, 訪道尋師, 而又妄投外道, 為之迷亂顛倒, 愈生諸苦, 此即眾生濁 三 種姓家世興衰差別者, 謂如貴族種姓, 或帝王家世, 當其隆盛之時, 歌台弦響, 吳姬楚燕, 一旦人去樓空, 花殘院寂, 滿目凄涼, 所謂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者, 此穢土之種姓世家不能久住之明證, 亦屬眾生濁 四 諸惡行者, 謂如殺盜等之粗相惡行, 皆由過去勢力所引, 或由現在環境所逼, 如現在之鬥爭殺伐, 雖為求生存所支配, 亦為過去惡業之報, 此為穢土中極明顯之形狀, 此屬煩惱濁 五 數 犯尸羅者, 尸羅即清淨義, 由諸眾生, 造業受果, 常時熱惱, 聖人視此而生悲愍, 遂定律儀以為防範, 消除熱惱令得清涼 但諸眾生為境所驅, 雖有律儀, 不能持守, 由是不得清涼, 此在穢土, 常時易見, 亦屬煩惱濁 六 惡趣者, 六道以言有四惡趣, 五趣以言, 有三惡趣, 此等皆為不善業招, 此亦穢土之明證, 亦屬眾生濁 七 下乘者, 若三乘 則大乘為上乘, 聲聞獨覺為下乘 若五乘 即人天為下乘 ; 在濁土中多下乘法 八 下劣意樂者, 謂初發心菩薩, 有增上意樂, 有下劣意樂者 ; 下劣意樂者, 謂雖發心不能堅固, 易生退卻, 或退小乘, 或失信心 如是菩薩所有善根, 非極廣大, 名為下劣, 穢土多有此類菩薩 後二種通劫濁 命濁 以上八種皆穢土中易得 穢土中難得有二者 ; 一 增上意樂等者, 增上意樂菩薩, 或地前者, 或登地者 : 如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即通初發心菩薩 ; 若由根本智親證真如已精修勝進行, 即地上菩薩 如是增上意樂菩薩, 皆能勤修福慧資糧,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如是菩薩少以穢土為遊集處, 故云難得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 二 難得如來出現於世者, 以穢土中眾生業重根性劣故, 少感如來出現於世 此上就穢土中分別八事易得, 二事難得 二 淨土分別, 言難得與易得者, 若依佛法性自受用淨土, 二事皆不可得, 若他受用淨土, 即此中第七下乘, 第八下劣意樂難得 經言八事難得者, 即通報土化土言, 如十六觀經中有九品生, 言之備詳 然報化淨土中二事易得, 不同穢土 於此淨穢二土若能明了, 若修菩薩行者, 必於穢土而度眾生, 然以智慧猶弱, 未能入穢土中行菩薩行, 可往生淨土先求得不退, 然後化生穢土, 以廣度眾生, 故於此穢土中仗佛增上力以往生淨土 然此求生淨土與求人天福報不同, 求淨土最低, 已有出離三界苦之心, 若大乘之求生淨土, 純為要成能廣度眾生之菩薩能力 如明藕益大師謂有二願 : 一 往生極樂, 二 遍入地獄, 是為大乘之求生淨土義 甲二名題時益 乙一問立名題爾時 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 世尊! 於是解深密法門中, 此名何教? 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曰 : 善男子! 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 ; 於此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 汝當奉持 上來正宗已盡, 菩薩復問, 於此所說解深密教, 當以何名以名此教? 我當云何奉持此教? 言奉持者, 以一名總持一切法不散不失, 則易信解奉持 佛告菩薩 : 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等者, 然了義對不了義有二說 : 一 就所詮辨了義與不了義 ; 了即窮了, 即究竟義, 如佛在二乘中所說之義未盡窮了, 名不了義 ; 諸大乘經名了義教 二 就能詮辨了義與不了義, 謂於所詮雖同一義, 而言詞有顯了與不顯

26 了 ; 若就所詮窮了義說, 二乘名不了義, 大乘名了義 以大乘皆究竟成佛, 所有言音, 皆清淨法界等流故 若兼能詮顯了上說, 如此經能對一切甚深祕密之義, 皆分明顯說, 是極顯了 由是此經名解深密了義教, 汝當奉行守持 乙二說法時益說是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時, 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摩訶薩, 皆得圓滿法身證覺 佛說是深密教時, 大會中諸大菩薩, 皆能明了佛果甚深密義, 眾有七十五千當機諸等覺菩薩, 皆得圓滿法身證覺 ; 是為本經說法時益 上來已將本品講盡 此次講本品之宗旨已如上說 : 一 法本故, 即佛果為諸法本, 教法皆從清淨法界所流出故, 故明佛果事業乃可深明諸法 二 念佛故, 念佛必先知佛功德, 而後無論持名 觀像 觀心念佛才能真實念到佛之境界, 通達法身 三 趨果故, 專趨向無上菩提果, 不以二乘人天境界為所趨向, 乃能真正發菩提心, 此須對佛果境真實了知, 由聞思修菩提資糧, 證圓滿果 依是三義, 聽此經者, 應善讀誦思維, 隨順修學, 得成正信正行而趨佛果, 終亦可如此會菩薩而得法身圓滿 ( 智定 茗山 大蓮合記 )< 見海刊十八卷十九卷各期 > 深密綱要 十二年下學期在武昌佛學院講 一 繙譯經名繙譯經名, 判為二解 : 先論繙譯, 後釋題名 然此經譯者, 乃有四人 : 一者 南朝劉宋時元嘉年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 在潤洲東安寺, 翻出兩本 : 前本名相續解脫地波羅密經一卷, 後本名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一卷 觀此兩本, 雖各別行, 如其次第, 當今譯後之二品焉 二者 北朝後魏延昌二年, 菩提流支在洛陽少林寺, 翻出一本, 名深密解脫經, 有其五卷, 可謂全譯此經之始 三者 陳朝保定年中三藏真諦法師, 在西京四天王寺, 翻出一本, 名佛說解節經, 僅有一卷, 正此經今譯之第二品也 四者 唐三藏玄奘法師, 貞觀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於西京弘福寺, 譯出今本五卷, 名解深密經, 至七月十三日畢, 沙門大乘光筆受 然釋此經 題, 略有同異, 四本不同, 如上所列 : 相續解脫, 深密解脫, 解節, 解深密 此中覺愛 玄奘, 同譯深密, 跋陀羅譯相續, 真諦譯節 ; 詳此三異, 蓋由梵文一名三義之故 雖可各標殊勝, 欲令文義貫通圓足, 應以今譯名義為準 茲釋如下 : 一 約教理解即解釋, 是能詮之教, 深密是所詮之理 謂此經所明義理甚深, 法相玄密, 難可通達, 難可解釋, 唯此無上無容中道了義之教, 乃能解釋之, 故名解深密經也 二 約智境 : 解是了解之智, 深密是真實之境, 謂以智慧解了通達此真實境, 故說此經名題, 亦從境智得名也, 三 約解縛 : 解即解脫, 縛謂無始煩惱, 一切雜染品法堅固結縛, 凡夫二乘不能全破 若由達真實理, 發真實智, 便能滅此深染, 故說所解之縛名為深密 如金剛般若經, 以金剛喻智, 後譯為能斷金剛般若經, 則以金剛轉喻所斷之妄心, 能所互通, 莫可拘泥也 四 約照惑 : 解為能照, 深密謂所照, 意謂一切眾生心中所有無明習氣深惑, 微細難破, 如了此經之理, 依理起觀, 必能 照破, 故說此經乃從照破深密之惑得名, 亦無不可也 以前一二義觀之, 如下文第二品云 : 我於微細最微細,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 遍一切一味等勝義相, 現正等覺已, 為他宣說顯示照了 以後三四義言之, 如下文第六品云 : 譬如有人, 以其細楔出於粗楔, 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 遣內相故, 一切隨順雜染分相, 皆悉除遣,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然則四本譯題, 獨解深密文義明淨, 故今釋此唐本

27 二 餘經比較此經與諸經之比較, 非四本之比較也 一 分齊隱顯 : 如金剛般若經等, 文義囫圇, 雖經昭明太子釋成三十二分, 後人猶非斥之 此經雖文言幽賾, 密義甚深, 乃條段晰然, 如鏡眉目 二 敘說事理 : 如法華 地藏等經, 多述本生 本事諸部 此經則論議方廣, 事少而理多也 三 土眾穢淨 : 諸經所明大眾居處, 或在淨土, 或在穢土, 或在穢土而入淨土 如華嚴之即娑婆而顯華藏, 非離堪忍別有淨土 ; 此經亦然, 雖不離娑婆, 而法會之眾皆住於出過世間之淨土 至於諸經大眾, 或 小或大, 或大小俱集 ; 此經則純是大機, 以其聲聞眾亦為回小向大之不退菩薩故 四 詮旨偏均 : 如來一代時教, 應病施藥, 有偏有均, 般若等偏於境, 華嚴等偏於行果 ; 此經則於境行果三法平均總施, 理事雙顯矣 總之 深密一經, 木鐸沙界, 玄奘繙文, 獨超眾師, 研究法相, 捨斯奚歸! 三 全經大義深密於教, 為漸教第三時中道, 不同華嚴頓教中道 初為發起聲聞乘者, 波羅奈國施鹿林中, 創開生死涅槃因果, 此即第一四諦法論 次為發趣菩薩乘者, 鷲峰山等十六會中說諸般若, 此即第二無相法輪 後為發趣一切乘者, 蓮華藏等淨穢土中, 說深密等, 此即第三了義大乘 言大乘者, 有共不共, 此屬不共大乘, 獨菩薩法, 不同法華同教大乘 究其大乘境行果法, 具分為三 : 一 約大乘境, 即前除序品, 次之四品文也 第二一品, 明真空諦, 如下文云 : 內證無相之所行, 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諍論勝義諦, 超過一切尋思相 第三四兩品, 立世俗諦, 如下文云 :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第 五品顯中實諦, 如下文云 : 所謂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要之 真空不空, 俗有非有, 中道圓實, 即其境也 二 約大乘行, 即第六品及第七品也 意謂第六品為行中之行, 曰行行, 如下文云 : 當知菩薩法假安立, 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 為依為住, 於大乘中修奢摩他 毘缽舍那 第七品為帶果之行, 曰果行, 如下文云 :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 於此善 修成大覺 如是名為大乘行也 三 約大乘果, 即第八品也 果是如來自受用身, 方便善巧示現化身, 故下文云 : 當知化身相有生起, 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由此法身, 故說有差別功德無量, 即其果也 統上三法, 概括全經, 因果事理, 罔弗周足 四 經文判釋通常分科, 必具三分 此經五卷, 有其二分 但明其故, 且示為三 : 一 序教緣起分, 即初序品, 約有二頁, 以證信序, 為發起序 二 依理廣成分, 謂後七品 一 勝義諦相品第二, 二 心意識相品第三, 三 一切法相品第四, 四 無自性相品第五, 五 分別瑜伽品第六, 六 地波羅密多品第七, 七 如來成所 作事品第八 總有五卷, 共八十頁 或者據此文廣, 故分為幾部, 如劉宋異譯是也 三 無流通分者, 因第五品以下四品, 各自結屬流通, 不待再結, 故無流通分 經末雖有依教奉行等語, 實是品中流通, 非全經流通也 ( 嘿庵記 )( 見海刊四卷十一期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武昌佛教正信會講 懸論一釋題目二明綱要甲淨土存在之理乙求生淨土之意義丙十方佛菩薩淨土甚多丁兜率淨土之殊勝

28 釋經甲一序起分乙一證信序乙二發起序甲二正說分乙一外果丙一啟請丙二解說丁一總答丁二別說戊一廣詳己一諸天造外宮殿己二大神建善法堂己三五大神莊嚴內外戊二終結丁三結成正觀乙二明內果丙一啟請丙二解說丁一正說彌勒上生戊一此沒戊二彼生丁二詳說往生修行法門戊一別明三品往生眾己一弟子修六事上品生己二眾部生喜敬中品生己三犯戒者懺悔下品生戊二舉德普勸往生己一明普作皈依己二示觀行己三滅罪業丁三聞法發願上生丙三結成正觀甲三流通分 懸論一釋題目此經題, 即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 此題中佛說二字, 顯說經之主 說經有菩薩 弟子 諸天 鬼神等所說, 與佛理相應 為佛印可者, 皆為佛說 ; 一切經首云佛說者, 即此意也 此經皆優波離與佛相問答之辭, 阿難結集者也 梵語佛陀, 簡稱曰佛, 華言覺者, 即覺悟宇宙一切真實諦相 ; 故凡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者, 皆名曰佛, 此是通稱 但此佛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也 ; 以釋尊應化此土為娑婆教主, 故此世一切經典皆釋尊所說, 是以佛說者即釋尊所說也 佛云何說法? 諸法性相離一切相, 所謂 離文字相 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微妙難思, 自內所證 法華經云 :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諸眾生說 佛以大悲願力, 為諸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令未解脫者解脫 未悟者悟 佛已無一切生死煩惱, 已證涅槃菩提, 但 諸眾生猶沒在苦則所願尚未滿足, 亦即為佛果未圓滿 ; 一切經皆是將佛所證境, 以方

29 便善巧而施設之教化 現所講者, 即諸經中之一經爾 觀 即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即是彌勒上生 菩薩是通名, 發菩提心, 集修福慧資糧, 行菩薩行, 由十信至等覺五十一位皆名菩薩 ; 故菩薩名字極其廣泛 同一世界有無量無數, 如文殊 普賢等 此中所稱菩薩, 專指彌勒等覺菩薩, 一生補處, 位鄰大覺, 此身一過即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 即菩提, 智慧之意, 上求之智也 ; 薩 即薩埵, 有情之意, 下化之生也 以菩提為能化之智, 以薩埵為所化之境, 故曰菩薩 但補處非只彌勒, 而十方世界甚多, 如觀音補彌陀, 維摩補阿 是也 彌勒 譯音, 正云梅怛利耶, 此云慈氏 當來作佛仍稱彌勒, 以多劫行慈心三昧故 為釋迦佛弟子之一, 佛曾為授記, 謂遇增劫後, 即當於此土作佛教化眾生也 佛滅度後 彌勒旋亦示滅, 然去成佛之時尚遙, 一生補處於此中間居何處耶? 佛乃說其上生睹史陀天上, 由下而昇也 生, 即新起之意 佛法中言天有多種, 如欲界六天, 色界十八梵天等 兜率陀天, 玄奘法師譯為睹史陀天, 此云知足, 以此天受樂知足故 兜率為欲界第四天, 此為佛開示弟子作一生不退轉之位止處也 現世外道假為彌勒出世 龍華快睹云云, 此等魔說不應正理 經, 梵語修多羅 佛典有經 律 論之三藏, 此屬經藏曰經 ; 餘如常釋 此經翻譯者, 為宋時 南北朝劉宋非趙宋 時一西域居士, 名沮渠京聲, 有歷史可考, 不同偽譯也 二明綱要甲淨土存在之理佛說此經, 在令眾生依法修持, 往生兜率淨土 此淨土, 是彌勒無量福德 眾多天神供養所成, 故一生其處即不退轉, 非若普通之生兜率天也 淨土分自受用 他受用 及變化淨土 自, 唯自智所證不共之土也 ; 他 則為共淨土, 係諸佛菩薩為下地諸大菩薩而現者 ; 變化淨土, 則佛菩薩為凡夫而現 此兜率淨土即變化所攝, 方便攝受成熟此土欲界人天而化現故 十方諸佛各有種種淨土, 如彌陀極樂, 乃他受用兼變 化之淨土也 但初閱淨土經典者, 常作文學觀, 謂諸淨土皆莫須有之事也, 係由想像而設, 以作精神之寄託 ; 又有研究哲學者之理解, 以為淨土是假設之目地, 如伯拉圖之理想國 此等邪說, 不應道理, 淨土實有, 理教可證 經云 : 虛空無邊, 世界無量 此種事實, 在古代尚不易證知, 近時科學昌明則證之殊易 如天文學謂太陽系有八大行星, 吾人之地球為八行星之一 ; 如此太陽系之世界, 空中不知凡幾 於此可見科學發達, 益知於世界之大, 實足以證明佛說之不誣也 世界既多, 苦樂應異, 如天世界勝人, 地獄世界則遜於人, 世間苦樂視業力之善染而分之 故超此染界, 即有諸佛淨土 ; 變化土則為佛與眾生間溝通之橋樑 是故淨土之有, 寧不許耶! 又研究空宗般若者, 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諸法皆空, 與金剛經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得見如來 ; 謂一切淨土皆空無有 又如經論明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謂內根 外器皆唯識變現, 乃至諸佛淨土及應眾生之變化土亦唯心識, 實無淨土 生此疑者, 要皆未知佛法一貫之理相通而不相背 佛法明 空, 是即有而空, 以一切法皆因緣所生而有, 如幻如化無自性故 ; 以物質論, 原子 電子皆不能成最後之單位, 以眾業因緣和合而現 以其無自性也, 明一切法空 ; 以其因緣生也, 明一切法有 ; 緣生故性空, 性空故緣生 : 由此淨土非無, 並不礙皆空也 又唯識者, 非離去現前人世別有唯心 唯識, 乃明即此眾緣所生之天地萬物皆唯心識, 都非越出心識之外故, 皆受此心識功用之變化影響故, 故曰萬法唯識 ; 是故唯心, 亦不礙淨土之有也 乙求生淨土之意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大果, 須廣集福德智慧資糧, 行菩薩行, 始能成辦 然人上壽不過百年, 命在呼吸, 而集資糧以求得生死之自在, 事為至急, 若不能即得生死自在, 則第二生之隨業受報, 或致迷倒淪墮, 前此功德豈不唐捐? 佛說淨土法門, 在令得到一生不退, 由眾生回向願力, 佛菩薩大悲攝受力, 使命終時往生淨土中, 聞法

30 修行 此與初發大心之凡夫, 實最相應也 不退之理, 以得常親近佛菩薩聞法加持故 丙十方佛菩薩淨土甚多十方淨土, 無量無邊, 如西方彌陀淨土, 東方藥師琉璃淨土, 上方眾香淨土等 法華經云 : 臨命終時, 千佛授手, 十方淨土, 隨願往生 故漢地雖專修西方淨土者多, 而康藏等地則多有遍發往生十方佛淨土之願者, 以莫知應擇故 丁兜率淨土之殊勝兜率淨土, 殊勝有三 : 一 十方淨土有願皆得往生, 但何方淨土與此界眾生最為有緣, 則未易知 彌勒菩薩一生補處, 以當來於此土作佛, 教化此土眾生, 特現兜率淨土與此界眾生結緣, 故應發願往生兜率親近彌勒也 二 兜率淨土同在娑婆, 同在欲界, 變化淨土在同處同界, 即與此處此界眾生有殊勝緣, 最易得度 他方淨土汎攝十方眾生, 而此專攝此土欲界眾生也 三 彌勒淨土是由人上生, 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福德成辦, 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 社會進化, 成為清淨安樂人世 ; 因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 亦即為刱造人間淨土也 釋經甲一序起分乙一證信序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 其光金色, 繞祇陀園周遍七匝, 照須達舍亦作金色, 有金色光猶如霞雲 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華, 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 皆唱是言 : 今於此中有千菩薩, 最初成佛名拘留孫, 最後成佛名曰樓至 說是語巳, 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禪起, 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 尊者摩訶迦葉, 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 尊者大目犍連, 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 尊者舍利弗, 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 須達長者, 與三千優婆塞俱 ; 毘舍佉母, 與二千優婆夷俱 ; 復有菩 薩摩訶薩名跋陀婆羅, 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 ; 文殊師利法王子, 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 天 龍 夜叉 乾闥婆等一切大眾, 睹佛光明, 皆悉雲集 此證信序中, 共有五種證信, 是當時結集經者所序 一 如是我聞, 是信 二 一時, 是說時證信 三 佛, 是舉說主證信 四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舉說處證信 五 放光大眾雲集, 是舉同聞眾證信 為一切經前通有之序也 乙二發起序爾時 世尊出廣長舌相, 放千光明,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 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 是諸化佛異口同音, 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 所謂 : 阿難陀目佉陀羅尼, 空慧陀羅尼, 無礙性陀羅尼, 大解脫無相陀羅尼 爾時 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 說此陀羅尼已,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 名曰彌勒, 聞佛所說, 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 即從座起, 整衣服, 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證信序是諸經之通序, 如敘說法之處所, 說法之時間, 說法之主等, 則各經皆 同 ; 而發起序是各經明各經發起之特別因緣, 則不同於他經 此一段明本經發起之因緣, 故曰發起序 世尊, 是佛十號中之一號, 為世出世間之所尊, 故曰世尊 廣長舌相, 是佛三十二中之一相 世尊之舌伸出時, 能覆面額之全部 ; 若以神通力, 或覆大千世界, 或覆無量世界 : 此是世尊從無量劫來不惡口 不兩舌 不妄言 不綺語之所修得 因此中之法最為甚深, 非是凡小所能了解, 佛以方便攝受眾生, 欲令世界難解者解 難信者信, 故出此廣長舌相, 以表明授彌勒菩薩記, 濟度有緣眾生, 不妄語也 放千光明者, 以此經功德殊勝, 故佛於說此經以前, 由舌放光, 其光如線有千數之多, 顯此世界之賢劫中有千佛出世, 破眾生無明黑闇 ; 而彌勒菩薩, 將來亦當在此賢劫千佛中而作佛也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 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者, 此明有多

31 化佛 一一光中有千顏色, 一一色中各有千佛而集其中 各有千色者, 是表中千世界各有化佛 ; 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者, 是大千世界將來同時而百億彌勒佛降生也 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者, 此言化佛而為說法 謂一一化佛皆異口同音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之法 清淨 謂無漏, 清淨法指初地以上之菩薩, 因為皆已證清淨真如故名清淨 甚深 是微妙義, 不可以言議心思, 非是妄想分別心所能思量, 故曰甚深 陀羅尼 是梵語, 此云總持 謂此陀羅尼法, 是諸大菩薩所證真實法, 以其各各能總攝一切法故, 故名總持 阿難陀目佉陀羅尼, 空慧陀羅尼, 無礙性陀羅尼, 大解脫無相陀羅尼者 : 阿難陀 此云喜, 目佉 名有 謂初地菩薩刱證從未證得之諸法本有真實性, 成辦自他利義之殊勝功德, 故生大歡喜 ; 由初地至七地, 地地斷煩惱證真如, 故總云喜有 空慧陀羅尼, 至七地菩薩功用究竟, 一切法相雖已不能動搖, 而於無相之中猶有功用, 八地證極第一義空, 故名空慧 無礙性陀羅尼, 以九地菩薩證得四勝無礙解故 四無礙者, 即法 義 詞 辯 : 由法無礙故, 能如實了知一切法句 ; 由義無礙故, 則能如實自在通達一切法義真如之理 ; 由詞無礙故, 則能自在施設一切言詞 ; 由 辯無礙故, 則能遍於十方, 隨其所宜任運而辯 由此四無礙故廣攝一切法, 於一陀羅尼中能攝無量陀羅尼, 非九地菩薩不能證得也 四 大解脫無相陀羅尼, 此謂十地與等覺菩薩, 證得自然作用, 所作事業皆獲自在無礙, 得大解脫 或即四陀羅尼 : 一 法, 二 義, 三 忍 能得菩薩無生法忍, 四 咒 諸明咒 法 即是能詮之教法, 名有 ; 所詮之義理, 名空 ; 無生法忍即無礙性, 即得無生法忍則於一切諸法悉能通達無礙 ; 諸明咒即大解脫無相, 以能解除諸障縛故, 不可以妄念分別, 名無相也 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者 : 此是世尊以親口宣說陀羅尼法 由一音聲, 說百億陀羅尼法, 而彌勒菩薩即能得百萬億陀羅尼法 億 即十萬之數, 此顯十地菩薩隨意自在也 初地得百法明門, 乃至十地得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 如理應知 說此陀羅尼已,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 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 者 : 此明彌勒菩薩悟解過人, 釋尊以一音聲演說百萬億陀羅尼, 則彌勒領悟萬倍解生, 由是故云立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也 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者, 此明啟請授記 整理衣服合掌佛前者, 是顯恭敬諸佛授記, 威儀圓滿, 戒德成就也 甲二正說分乙一外果丙一啟請爾時 優波離亦從座起, 頭面作禮而白佛言 : 世尊! 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 阿逸多次當作佛 此阿逸多, 具凡夫身, 未斷諸漏, 此人命終當生何處? 其人今者雖復出家, 不修禪定, 不斷煩惱, 佛記此人成佛無疑, 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正說分所說, 即明序分之因, 而此即從序分所由來也 分二 : 一 外果即器世間, 二 內果即有情世間 此一段乃至生何國土, 是明啟請 亦從座起者, 以見彌勒住立佛前, 時優婆離 亦興請問, 以故稱亦 頭面作禮者, 是以本人之尊而禮世尊之卑, 是表憍慢已除, 真誠恭敬, 顯佛最為尊貴故 往昔佛在毘奈耶中及諸經中, 曾言彌勒次於我後即當成佛, 故生斯問也 阿逸多, 梵語, 此云無能勝, 即彌勒之名也 此是優婆離以小乘之下器, 揣測大乘之上機, 不知彌勒是法身大士, 故生此疑問也 丙二解說

32 丁一總答佛告優婆離 :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如來 應 正遍知, 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此人從今十二年後, 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諦者, 是諦審 ; 聽音思理, 恐於理不明, 令重諦聽, 故云諦聽諦聽 極善作意, 名善思念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云無上正等正覺 從今十二年後者, 表永超 生死十二緣, 確示人間命終而上生兜率天上之時節也 丁二別說戊一廣詳己一諸天造外宮殿 爾時 兜率陀天上有五百億天子, 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密, 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 以天福力造作宮殿, 各各脫身旃檀摩尼寶冠, 長跪合掌發是願言 : 我今持此無價寶珠及以天冠, 為供養大心眾生故, 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於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 令我寶冠化成供具! 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 亦復如是 時諸天子作是願已, 是諸寶冠化作五百億寶宮 ; 一一寶宮有七重垣 ; 一一垣七寶所成 ; 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 ;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 ; 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 ; 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 ; 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 ; 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 ; 一一寶女住立樹下, 執百億寶無數瓔珞, 出妙音樂 時音 樂中, 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其樹生果, 如玻璃色, 一切眾色入玻璃色中 是諸光明右旋宛轉, 流出眾音, 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 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 厚十四由旬 ; 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 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 莊嚴垣上 自然有風, 吹動此樹, 樹相掁觸, 演說苦 空 無常 無我諸波羅蜜 由彌勒五根 五力福業內因, 感得五百億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宮殿, 供養一生補處菩薩 諸天之造宮殿, 各各皆以寶衣 寶冠 珍寶化成 栴檀 是香, 摩尼 是如意珠, 閻浮金 是最勝金 寶女相, 表福德莊嚴 說法聲, 顯智慧莊嚴 法輪行, 是以己所證悟之法而悟眾生, 令證菩提果也 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者, 菩薩之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由旬, 即中國之驛站, 印度分上中下三品 : 上為八十里, 中為四十里, 下為二十里 言六十二由旬, 明超六十二見 ; 十四者, 超十四不可記法 己二大神建善法堂 爾時 此宮有一大神, 名牢度跋提, 即從座起, 遍禮十方佛, 發弘誓願 : 若 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 令我額上自然出珠! 即發願已, 額上自然出五百億寶珠, 琉璃 玻璃一切眾色無不具足, 如紫紺摩尼表裏映徹 此摩尼珠, 迴旋空中, 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 ; 一一欄楯, 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 ; 諸欄楯間, 自然化生九億天子, 五百億天女 ; 一一天子手中, 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 ; 一一蓮華上, 有無量億光 ; 其光明中具諸樂器, 如是天樂不鼓自鳴 ; 此聲出時, 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 所詠歌音演說十善 四弘誓願, 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 時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 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 ;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 八色具足, 其水上湧繞梁棟間 於四門外化生四華, 水出華中如寶華流 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 身色微妙, 如諸菩薩莊嚴身相 ; 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 一一器中諸天甘露自然盈滿 ; 左肩荷佩無量瓔珞, 右肩復負無量樂器, 如雲住空, 從水而出, 讚嘆菩薩六波羅密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 自然得此天女侍御 亦有七寶大獅子座, 高四由旬, 閻浮檀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 座四角頭生四蓮華, 一一蓮華百寶所成, 一一寶出百億光明, 其光微妙, 化為五 百億眾寶雜華莊嚴寶帳 時十方面百千梵王, 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 懸寶帳上 時小梵王, 持天眾寶以為羅網, 彌覆帳上 爾時 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 各持寶華以布座上 是諸蓮華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 手執白拂, 侍立帳內 持宮四角有四寶柱, 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 梵摩尼珠以為交絡 ; 時諸閣間, 有百千天女, 色妙無比,

33 手執樂器, 其樂音中演說苦 空 無常 無我諸波羅密 如是天宮, 有百億萬無量寶色, 一一諸女亦同寶色 善法堂, 是彌勒菩薩自居及說法之處所 牢度跋提, 是梵語, 此云惡主 ; 以是治惡之主, 天夜叉也 然此大神, 表是彌勒之無漏根本智, 與有緣眾之無漏功德性也 百億寶珠, 亦係有五根 五力之功德而現 九億天子, 顯攝九法界之眾生 無上道心, 即發菩提心 八味水 即八功德水 甘露, 是顯清涼之法食也 己三五大神莊嚴內外 爾時 十方無量諸天命終, 皆願往生兜率天宮 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 : 第一大 神名曰寶幢, 身雨七寶散宮牆內, 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 懸處空中, 不鼓自鳴, 有無量音適眾生意 第二天神名曰華德, 身雨眾華彌覆宮牆, 化成華蓋, 一一華蓋百千幢幡以為導引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 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栴檀香, 其香如雲作百寶色, 繞宮七匝 第四大神名曰喜樂, 雨如意珠, 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 顯說無量歸佛 歸法 歸比丘僧, 及說五戒 無量善法 諸波羅密, 繞益勸助菩提意者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 身諸毛孔流出眾水, 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華, 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 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 勝天魔后所有音樂 此顯彌勒菩薩五分法身功德, 五分法身即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第一大神即戒 ; 第二大神即定 ; 第三大神即慧, 雨出微妙說法音聲 ; 第四大神即解脫, 能隨心自在 ; 第五大神即解脫知見 勝天魔后, 謂勝忉利天之阿修羅后也 戊二終結佛告優婆離 : 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 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 不能窮盡, 今為汝等略而解說 結明上來所說猶為略說 劫即時分, 人壽之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也 丁三結成正觀佛告優婆離 :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 愛敬無上菩提心者, 欲為彌勒作弟子者, 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 應持五戒 八齋 具足戒, 身心精進, 不求斷結, 修十善法 ; 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若眾生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 即得不退地 小乘專為自利而不利他, 觀三界如牢獄, 視生死如怨家 ; 而發大菩提心者, 當不厭生死, 欲於三界教化眾生 若能精持五戒, 勤修十善, 由此雖不上生兜率陀天, 亦可增長人類道德, 促現社會進化以成人間淨土也 乙二明內果 丙一啟請爾時 優婆離即從座起, 整衣服, 頭面作禮, 白佛言 : 世尊! 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極妙樂事, 今此大士何時於閻浮提沒生於彼天? 內果者, 即有情世間 外果 即器世間, 如兜率陀天等 ; 內果 如兜率天主 天眾等 丙二解說丁一正明彌勒上生戊一此沒佛告優婆離 : 彌勒先於波羅捺國 劫波利村 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 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還本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 身紫金色, 光明艷赫如百千日, 上至兜率陀天 其身舍利如鑄金像, 不動不搖, 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 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 時諸人天, 尋即為起眾寶妙塔, 供養舍利 波羅捺, 昔佛成道初轉法輪處, 此云江遶城 劫婆利, 此云捉髑髏鬼 波婆利

34 , 此云大護 此段明彌勒在印度出生處 印度有四種階級 : 一 婆羅門, 二 剎帝利, 三 吠舍, 四 首陀 婆羅門, 此云淨裔, 計由梵天口生故極清淨 二月十五日涅槃者, 如涅槃經第三十云 : 二月春陽, 春陽之月萬物生長, 種植根栽華果敷榮, 江河盈滿, 百獸孚乳, 是時眾生貪著樂想忘卻有漏皆苦, 故世尊於此時涅槃, 示現無常以教化之 結跏者, 即以雙膝趺坐 此定為聖者滅受想定, 萬緣俱寂, 了了常照 舍利, 此云堅固 首楞嚴, 此云健行 ; 三昧 即三摩地, 此云等持, 即定 般若波羅密, 此云智慧, 為證真如根本之智慧也 謂此定慧能摧一切, 唯佛及等覺乃可證得之 釋迦度生已竟, 不復更度, 故身分化舍利粒如稻殼, 普人天供養 彌勒度生未周, 所作未辦, 故留全身舍利示仍度生也 如鑄金像, 坐而不臥, 表更有所作故 如六祖慧能等肉身不壞, 均此意也 戊二彼生 己一明上生殊勝 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 摩尼殿上獅子床座, 忽然化生於蓮華上, 結跏趺坐 七寶臺, 謂七寶所成, 即善法堂也 於獅子座蓮花上生, 顯生殊勝 己二明色身殊勝 身如閻浮檀金色, 長十六由旬,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皆悉具足, 頂上肉髻, 髮紺琉璃色, 釋迦毘楞伽摩尼百千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 十六由旬合華里六百四十里, 顯比兜率天身超一倍故 釋迦毘楞伽摩尼者, 謂能現種種如意珠, 以嚴飾故 己三明冠現化佛 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 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 諸化菩薩以為侍者 ; 復有他方諸大菩薩, 作十八變, 隨意自在住天冠中 此顯冠中福德莊嚴殊勝 十八變者 : 一 振動, 二 熾然, 三 流布, 四 示 現, 五 轉變, 六 往來, 七 卷, 八 舒, 九 眾像入身, 十 同類往趣, 十一 隱, 十二 顯, 十三 所作自在, 十四 制他神通, 十五 能施辯才, 十六 能施憶念, 十七 能施安樂, 十八 放大光明 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 諸化菩薩以為侍者, 如法華多寶佛塔品明一佛一侍者是也 己四明相好光明 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 流出眾光作百寶色 ; 三十二相, 一一相中五百億寶色 ; 一一好亦有五百億寶色 ; 一一好相艷出八萬四千光明雲 八萬四千光明雲, 顯八萬四千功德, 對治八萬四千煩惱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廣詳法數, 文繁不述 己五明說法利益 與諸天子各坐華座, 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經一時中, 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處兜率陀天, 晝夜恆說此不退轉法輪, 度 諸天子 不退有四 : 在十信位之第六信, 謂之信不退, 以信成就故 ; 十住中之第七住, 解行成就謂解不退 ; 十地中之初地, 證真如法性, 謂之證不退 ; 第八地念念自在, 謂之念不退 閻浮提, 此云勝金, 此土以黃金為最勝故 己六明下生年代 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 爾乃下生於閻浮提, 如彌勒下生經說 彌勒下生, 如彌勒下生經說 五十六億萬歲, 依俱舍論, 合此世界五十七億六萬歲, 此億以千萬為數 故外道謠言彌勒下生, 不足憑信 然彌勒往生應化人間, 如唐時布袋和尚之應化於四明山是也 丁二詳說往生修行法門戊一別明三品往生眾

35 己一弟子修六事上品生 庚一修行佛告優波離 : 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 佛滅度後, 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 威儀不缺, 掃塔塗地, 以眾名香妙華供養, 行眾三昧, 深入正受, 讀誦經典 往生兜率亦有三品九等 六事者 : 一 布施, 謂精勤修諸功德 ; 二 持戒, 謂威儀不缺, 無所毀犯 ; 三 忍辱, 謂掃塔塗地, 苦行難行 ; 四 精進, 謂以眾名香妙華供養 ; 五 禪定, 謂行眾三昧深入正受 ; 六 智慧, 謂持誦經典, 遍學無上法故 庚二發願 如是等人, 應當至心, 雖不斷結如得六通 應當繫念念佛形像, 稱彌勒名 如是等輩, 若一念頃受八戒齋, 修諸淨業, 發弘誓願 不斷諸結故非小乘, 得六神通故異凡夫 念佛形相, 謂佛佛道同 彌勒三十二 相, 八十種好, 與佛無異, 故念佛以念彌勒也 庚三往生 命終之後, 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於蓮華上結跏趺坐 明以念佛 稱名 八齋等功德為加行, 回向決定往生 庚四天讚 百千天子作天伎樂, 持天曼陀羅華 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 讚言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 此處名兜率陀天, 今此天主名曰彌勒, 汝當歸依! 閻浮眾生所修福德, 為諸天之所讚歎 曼陀羅華, 即適意華 摩訶, 是大 庚五生後利益 應聲即禮, 禮已, 諦觀眉間白毫相光, 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 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 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生兜率陀天, 修大乘六度行, 證無上法, 故不退轉 且得隨說宿緣憶知前世因, 使更為不退, 以信心堅固故 庚六結成 如是等眾生, 若淨諸業行六事法, 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 值遇彌勒 ; 亦隨彌勒下閻浮提, 第一聞法 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 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 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星宿劫在賢劫之後, 謂此界壞後所成之世界也 六度行全分修得上品上生, 多分修得上品中生, 少分修得上品下生 己二眾部生喜敬中品生佛告優婆離 : 佛滅度後,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 龍 夜叉 乾闥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 羅伽等, 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 聞已歡喜 恭敬 禮拜, 此人命終, 如彈指頃即得往生, 如前無異 但得聞是彌 勒名者, 命終亦不墮黑闇處 邊地 邪見 諸惡律儀 ; 恆生正見, 眷屬成就, 不謗三寶 此顯往生兜率淨土之易 謂聞名歡喜 恭敬禮拜, 此人決得往生中品上生 ; 聞名禮拜歡喜, 決得往生中品中生 ; 聞名歡喜, 決得往生中品下生 即聞名而不歡喜恭敬禮拜, 亦可不生惡道, 常為善法之所攝也 己三犯戒者懺悔下品生庚一明懺淨佛告優波離 : 若善男子 善女人, 犯諸禁戒, 造眾惡業, 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36 五體投地誠心懺悔, 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未來世中諸眾生等, 聞是菩薩大悲名稱, 造立形像, 香 華 衣服 繒 蓋 幢 幡, 禮拜 繫念 : 明犯戒造罪者不礙往生, 只須發露懺悔,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犯戒 謂已受戒眾, 造眾惡業 謂未受戒眾 未來眾生聞彌勒名, 或造像, 或以香花衣服供 養, 或禮拜, 或繫念, 或懺悔者, 修此五事即得下品上生 ; 修此四事, 即得下品中生 ; 修此三事, 即得下品下生 庚二明往生 此人命欲終時, 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 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此顯彌勒放光接引, 對於罪重者彌加慈攝也 庚三明得益 值遇彌勒, 頭面禮敬, 未舉頭頃便得聞法, 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於未來世得值恆河沙等諸佛如來 無上道即大乘菩提 極樂上品中生, 先得小果 ; 下品中生, 須多劫修, 始得見佛 此顯兜率淨土殊勝, 一生即得聞法證大乘不退地 戊二舉德普勸往生 己一明普作歸依佛告優波離 : 汝今諦聽! 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 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 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 阿羅訶 三藐三佛陀時, 如此行人, 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彌勒位居補處, 故為當來眾生作大歸依 在釋尊遺教中, 聞南無佛三字皆為攝受, 故一見金光者即得授記作佛也 己二示觀行佛告優波離 : 佛滅度後, 四部弟子 天 龍 鬼 神, 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 當作是觀 : 繫念思惟, 念兜率陀天, 持佛禁戒, 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 行十善道, 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 當作是觀 四 四眾弟子, 謂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部 八部, 即天 龍 夜叉 乾闥婆等 當作是觀者, 謂作彌勒兜率依正莊嚴之觀 己三滅罪業 作是觀者, 若見一天人 見一蓮華,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 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聞彌勒名, 合掌恭敬, 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 若有禮敬彌勒者, 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設不生天, 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 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稱念阿彌陀佛滅八十劫生死, 稱念彌勒滅千二百劫生死, 此顯彌勒功德殊勝 乃至聞名恭敬等, 即得無量殊勝福德 丁三聞法發願上生說是語時, 無量大眾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禮彌勒足, 繞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 未得道者, 各發誓願 : 我等天人八部, 今於佛前發誠實誓, 願於未來世值遇彌勒, 捨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世尊記曰 : 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 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 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此顯當時聞法大眾發心求上生也 丙三結成正觀佛告優波離 :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結成內果之正觀也 甲三流通分爾時 尊者阿難即從座起, 叉手長跪白佛言 : 世尊! 善哉世尊! 快說彌勒所行

37 功德, 亦記未來世修福眾生所得果報, 我今隨喜 唯然! 世尊! 此法之要云何受持? 當何名此經? 佛告阿難 : 汝持佛語, 慎勿忘失! 為未來世開生天路, 示菩提相, 莫斷佛種 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 亦名觀彌勒菩薩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 如是受持! 兜率變化土為等覺大士示現作眾人之歸依處, 一生即得不退, 是故欲生淨土, 唯此最宜 願諸大眾, 發願上生皆得不退轉! 凡發大心之士, 勉之! 勉之! 佛說是語時, 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 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 皆願隨從 彌勒下生 說是語時, 四部弟子 天龍八部,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禮佛而退 此是結集經人所序, 明聽法天人眾, 皆發願隨彌勒下生 得首楞嚴三昧, 此是等覺菩薩 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 是初發心菩薩 此總顯由初發心至等覺諸菩薩也 皆大歡喜, 此是總結四部弟子能信受奉行也 佛法是由信受了解而切實修行, 始獲法益 望在座大眾, 自今日起, 如教解理, 如理修行 ; 不但參加今日終了之法會, 而將來參加兜率法會, 龍華法會, 以至賢劫千佛法會, 星宿劫千佛法會等, 法會永永無盡矣!( 葦舫 清虛合記 ) 見海刊十三卷十二期 )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 十八年在廈門閩南佛學院講 懸論一本題之得名二本論之名義三本論之歷史四本論之價值五本品之組織釋文甲一二種真實甲二四種真實乙一列名乙二廣辨丙一世間極成真實丙二道理極成真實丙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丙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甲三五義分別乙一所證真實理體無二乙二修空勝解成大方便乙三入法無我證二智行乙四乘無戲論能正修行乙五廣明離言自性丙一正辨丁一立宗旨丁二破小乘戊一隨名多體失戊二名前無體失戊三色前有名失

38 戊四結破餘蘊等丁三破大乘戊一總標兩種相似大乘戊二別破兩種相似大乘戊三空有執之罪過比較戊四緣取空理有善惡別丙二引證丁一轉有經證丁二義品證丁三散地證丙三佛起言說義丙四愚起八分別丁一八分別生三事丁二修尋思等了八分別戊一修四尋思觀戊二修四如實智丁三愚不了八分別墮流轉丁四聖了八分別證大果戊一證斷果戊二得自在果甲四總結顯勝 懸論一本題之得名此書標題曰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 乃為簡略題 若具足言之, 則應為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 由此, 首應知此書為瑜伽師地論中之一品, 茲說明之 本論大分為五 : 一 本地分, 二 攝決擇分, 三 攝釋分, 四 攝異門分, 五 攝事分 此品即在本地分中 此本地分中又分為十七地, 茲免煩瑣, 不一一列名 然此十七地中 : 前十地屬境, 中六地屬行, 後二地屬果也 而此菩薩地, 即是十七地中之第十五地 在此地中又分為四處 : 一 初持瑜伽處, 共十八品 二 第二持隨法瑜伽處, 共四品 三 第三持究竟瑜伽處, 共五品 四 第四持次第瑜伽處, 共一品 茲所講出者, 乃初持瑜伽處中十八品內之第四真實義品也 二本論之名義 瑜伽, 本一名詞, 故不可分開而讀 譯者祇譯其瑜伽之原來梵語, 並未曾譯出瑜伽二字在漢文中之為何義, 蓋以瑜伽所包涵之意義甚廣博故也 後人有以瑜伽為密宗之專名詞者, 甚或視為燄口一書之專名詞者, 然瑜伽名義實非如此 密宗與燄口, 有身口意三業相應之義, 如行者依其所宗之本尊法而修持, 得成與本尊感應之效, 故曰瑜伽, 並非瑜伽為其獨有之名詞也 又如百法明門論中所列相應一法, 亦同此瑜伽之本義 然瑜伽固不囿于 相應 一義, 已進為貫攝全部佛法之精神也! 譬如 薄伽梵 一名詞, 舊譯謂具有德, 巧分別諸法, 有名聲, 能破淫怒癡之四義 新譯則謂具足自在, 熾盛, 端嚴, 名稱, 尊貴, 吉祥之六義 故譯者不能偏取六義中任何一義而譯出之, 只好保存其原有之梵語耳 奘師論五種不翻 : 一 因祕密故, 如諸 陀羅尼咒 二 因多含故, 如 薄伽梵 三 因此無故, 如 閻浮提樹 四 因順古故, 如 阿耨菩提 此本可翻, 但由摩騰以來, 即將此原有之梵語流至中國, 故後來譯者仍保存之而不翻成華語也 五 因生善故, 如 般若 此若 譯為華言則為 智慧, 考智慧一名, 實不如般若之尊重, 令人生敬, 故亦不翻之也

39 由此可知瑜伽亦是五不翻中因多含故之一種 雖大扺翻此瑜伽為相應之義, 實則未能盡明瑜伽之完全意義也 考 相應 之義, 須具二種條件 : 一 要是兩法, 方得相應 二 兩法要有互相隨順不相違性, 方得相應 所謂相稱 相當 相符 相契等, 亦相應之義也 然則本論中究有何種 相應 之義? 考本論中有境 行 果三分, 皆有互相相應之義 在境言 : 境 即是法, 而法之內包與外延甚廣, 倘此法與彼法互相隨順不相違背, 即是境與境相應也 而境與行果, 亦有相應之義 在行言 : 行有聲聞 緣覺 菩薩之三種不同, 如在三乘中本乘所起相應之行, 即心王 心所是, 以心王 心所隨順同緣一境故 ; 而三乘人所修之行, 各有相應之義 由修行而入聖, 即是行與果相應義 如修行時, 以四諦 十二緣起為其所歷之境, 即是行與境相應義 在果言 : 果有多種, 略則福與智相應, 菩提與涅槃相應 而果與行境亦復相應, 以觀境修行而得證果故 吾儕凡夫, 距離成佛甚為遙遠, 然能向佛法上進行一步, 而將來自有一步之成績可獲! 如今之哲學家, 亦重在實現其理想中之目地, 故吾儕佛徒益應不憚難而苟安 須精進於佛法上, 殷勤不懈, 以期達到實證妙境, 得大受用 然聽聞佛法, 閱覽經藏, 則僅如賞鑒一幅地圖之形勢與方向而己 倘不按地圖方向而去歷行, 則終難達目的地 故吾人修學佛法, 不可徒託空言, 理應躬行實踐! 并不但自求解脫, 亦當展轉解脫他人 此在解釋 瑜伽師 一名詞, 即可以想見其梗概矣 所謂究竟 瑜伽師 者, 須具足下列五種條件 : 一 機教相應 : 觀察聽眾心理, 能否與此教相應, 須視聽眾之根性 機 如何? 如其真能信受奉持此種教法, 則為機教相應, 乃三慧中之聞慧也 二 教理相應 : 能詮之名 句 文身為教, 其中含有所詮之意義為理 倘吾人依其言教能了解全部精粹微妙深奧之義理, 乃三慧中之思慧也 三 理行相應又名解行相應 : 此則不單求明了教義而已, 竿頭更進, 既了解已, 而又依之而行 換言之 : 即吾人之起心 動身 發語, 一切行為, 無不悉以所了悟 之教理而實踐之, 乃三慧中之修慧也 四 行果相應 : 常人平日之各種行動上, 莫非隨其業報上所有自然之習慣而行動者 然學佛者, 則不如是, 乃根據佛學上之真理而作自他二利之事, 莊嚴福慧, 改革疇昔三業不淨之施為 所謂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者 若能如是久而行之, 猛勇精進, 則將來必獲美滿成績, 亦即證究竟瑜伽師之無上果位也 五 果機相應 : 洎乎自受法樂而獲最上之成效後, 照見一切眾生無不具有成佛之可能, 故其必以自心所證之真如妙境, 開示根性適宜之眾生, 亦俾其得聞佛法, 即是師資相應之義也 在此五義觀之, 即可證實前言, 所謂自度度他是也 如是展轉師資相應, 循環不休, 則將來清淨世界之實現可期矣! 但瑜伽一詞, 在印度實非佛教之所獨有, 即如六派哲學中亦有所謂瑜伽派, 其餘各派亦有用此瑜伽一名者 ; 然其義則與佛教有殊 按瑜伽派主旨言之 : 則在 梵我合一 彼以梵為造宇宙萬有之真實性, 而吾人亦為其所造者, 倘吾人能照見真我, 則梵我合一矣 而佛教弟子, 沿用瑜伽一名, 作為禪定或止觀之代名詞, 因瑜伽涵有 理行一致 之義 所謂理行一致者, 即是依佛教理而去實行 換言之 : 即其所修之行, 皆與教理相吻合, 即是修習三摩地之種種觀行也 然此觀行, 既為佛徒之所修習, 故浸假而加此佛徒以 瑜伽師 或 觀行師 之名稱矣 而達摩禪師亦云 : 行解相應, 名之為祖, 是其例也 此就自身而言, 有行解相應之師, 有財釋也 倘以其行解相應, 可展轉為令他人得行解相應之師, 則依士釋也 此上所說之瑜伽師, 就廣義言, 即謂凡能信解佛之教理而實行者, 皆得謂之瑜伽師也 若就狹義言, 非由凡夫位熏修佛法, 俾其無漏種子日有增長, 而至分證位 究竟位, 不得名為瑜伽師也 要之 瑜伽師者, 能以瑜伽之法為己之師, 復以己得之瑜伽法能為開導他人之師者也 茲以廣狹二義之瑜伽師, 列表以下

40 信解師 外凡 大乘十信 人 天 解行師 內凡 三乘賢位 二乘五停心總別相念乃 廣義 瑜伽師 至世第一大乘之住行向 分證師 聖者 三乘聖位 大乘之初地以上三乘之 初二三四果與辟支佛 究竟師 佛陀 無 上 正 遍 覺 者 狹義 以瑜伽攝一切法, 亦無不可 蓋一切法無不與實性相應, 故一切法之實性即是瑜伽 黃孽禪師云 : 大唐國裏無禪師, 不是無禪是無師 ; 蓋歎息無不是瑜伽而惜無瑜伽之究竟師也 瑜伽師地 者 瑜伽師之地也, 此乃依主釋 云何為地? 略有二義 : 一 從人的方面言, 有三義 : 一 所依止, 謂凡瑜伽師皆以此論所明之教法為依止而去修行故 二 所遊行, 謂瑜伽師初自外凡行至內凡, 自凡至聖或自小乘遊至大乘, 無不悉以此法而為遊歷故 三 所攝領, 即是證到究竟瑜伽師位, 其所攝領之法仍不出乎此瑜 伽論中所明之教法故 二 從論的方面言, 亦有三義 : 一 能住持, 謂本論中能住持一切瑜伽師所有之教法故 二 能生成, 謂此論中教法, 能生起瑜伽師之解行而成果故 三 能增長, 謂能增長瑜伽師之福德智慧, 而達無上覺果故 瑜伽師地論者, 論上所明都屬所詮之義理, 而論則屬能詮 能詮云何? 即是用名句文身組織成有條理有系統有判斷之論文, 能說明瑜伽師一切境行果法之真相者也 三本論之歷史說明萬法真理, 本惟釋迦牟尼佛, 但亦有在會大眾所說, 經佛陀印證而成為教法者 後世如小大性相之異轍, 悉淵源於是 蓋當時聽佛說法者之程度不一, 因此各人意識上所變之文義相, 亦大相逕庭 其後各人復以其心得而展轉傳諸他人, 日月綿延, 時光遷流, 久而久之, 則有如斯之分岐矣 當佛說法之時, 或有聽法者執筆而記錄之, 或以記憶力而保存之 根本一切有部毘奈耶云 : 佛在世時, 紺目夫人夜讀佛經 ; 此其明證 迨夫佛陀逝世, 阿難 迦葉即開始三藏之結集 在佛滅後五百年間之 所研究及修持者, 大扺以小乘教義為範圍 云何小乘教義? 以三學力析我歸空, 其所遺留者僅為五蘊等諸法 達此目的, 則能解除個人之束縛而證無我之涅槃 然我之觀念雖空, 而其法之計執轉更牢固 在小乘中法執最強烈者, 則為一切有部, 主張三世法體實有 其所謂法, 等於最後單位原子也 析心以至最後單位, 亦即是法 並謂智識僅能了知其法, 不可改轉或更動其法 ; 此為世尊滅後五百年中最興盛之學說也 既而佛學者對於法之有無問題, 出生煩瑣的辨論, 如有部之大毘婆沙論等, 多知其實非佛陀所說之最終目地, 於是爭執不休 有謂現在有體, 過未無體 ; 有謂現在法體亦有假實 ; 諸說紛紛, 不得解決, 迨佛滅後七百年中, 龍樹菩薩興世, 感於有部學說之不究竟, 陷於戲論 ; 遂發揮大乘法空義, 盡掃一切執著, 蕩滌無遺, 絲毫不存, 宣說萬法畢竟空之真理 於此可知龍樹之提倡畢竟空, 全在打破有部之執為實有也! 佛滅九百年中, 北印度犍陀羅國有無著菩薩降生其地, 後入佛教, 深明大乘教義, 位登地上 乃知龍樹為對破有執而說空, 實則大乘教義並非全空 中國相傳無著位 登初地, 證 法光定 ; 西藏謂其已入三地 按法光定與三地之大乘藏法光明定甚相契, 故謂其證入第三發光地, 亦未始不合也 其在印度弘宣教理, 頗極一時之盛 阿瑜陀國之國王, 亦極欽佩, 遂以其都城之西隅一地, 贈之為其講舍 既知龍樹所提倡之空義未為究竟, 為欲安立大乘非空非有中道了義之教 遂請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降現人間, 於國王所施之講舍內, 說五部論 其中最弘大者, 則為此論 當時彌勒說此大論時, 無著以筆記之 按佛在世之時, 彌勒生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 命終上生兜率內院, 詳彌勒上生經 兜率天較吾人所住之地球為殊勝之另一世界耳! 在常人而觀之,

41 以為彌勒既從天降, 其屬怪異, 其實亦何希奇之有? 蓋無著既位登地上, 延其下生說法, 自為可能之事 ; 如認此事終不可信, 即謂本論為無著之筆墨, 亦未嘗不可也 此論之翻譯者, 先有求那般摩 曇無讖 真諦法師等, 第其所譯皆未完具, 不過抽出數卷而譯之耳 故未能譯成系統之組織, 而說明論中之精奧 惟玄奘大師翻譯之論本, 乃臻完美 蓋奘師在印度有十七年, 參訪大德 依那爛陀寺之戒賢大德為親教 師, 而戒賢實是承無著之正統者 ; 奘師又為戒賢大德最有心得之門下, 且曾聽講此論三遍, 故其所譯, 乃較其他所譯者為完美 今所講者, 即出奘譯本也 佛法在龍樹 無著之時, 實無空有二宗之分 至清辨 護法之時, 始顯然各樹其異幟 昔中國相傳, 謂戒賢 智光二人, 同時各宗護法 清辨之說, 有衝突相反之勢 然此傳說, 實不可靠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則智光確為戒賢之門徒 果如其說, 則玄奘乃與智光為同學 且玄奘與智光之往來信札, 亦皆用同學之口吻 並有據掌珍論而與玄奘辨駁之某法師, 亦為戒賢弟子, 玄奘因而作會宗論, 以融會其所說 據此而觀, 胡得謂戒賢與智光同時各立一宗耶? 中國相傳之說, 乃產生於賢首大師所作之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上 考其說之由來, 大扺智光學徒來華, 云其親教師與戒賢為並肩爾 四本論之價值在遣空去有不落二邊顯出中道奧妙之一點, 已足彰明本論有最高之價值 再就別 義言之 : 本論有三種特長 : 一 論中詮明一切世出世法, 詳詳盡盡, 絲毫不欠 二 論中所明, 能被各類根機, 若人天善法, 若二乘解脫法, 若大乘殊勝法, 若佛智圓滿之究竟法, 莫不組織成極有條理之論文而說明之 三 示諸修大乘者不可躐等 若越階而登, 則如今時中國禪宗之流弊, 是其龜鑑 且西藏紅衣派興盛發達之時, 亦嘗主張頓超法門, 而其末流至於猥雜不堪 後經黃衣派之改革, 始得免其缺陷 由此可知修學大乘法者, 不可不足踏實地 按步進行也 今此論對於由凡夫漸進至佛果之依次修行法門, 有圓滿之說明, 最為具足全部大乘之思想與精神 故習佛法者, 咸應奉之為圭臬, 以作超出生死海之指南針也 真實義品 在本論上之價值尤為重大 考全論五分中之根本, 即為本地分 在本地分之十七地中, 又以菩薩地為最殊勝 ; 而本品又為說明菩薩無漏智上所觀之真實境界者, 由此可知本品之價值也 且在此中含有哲學上之重要問題甚多, 如認識論 本體論 宇宙論 進化論之種種哲理, 皆有相當之說明 普通哲學家所發明之原理, 乃 就其感官之經驗, 加以意識推度而得結論 本論之說明者, 則憑真智所親證之境界, 故普通哲學又難與此真實義同年而語也 五本品之組織一切諸法, 真俗二諦可以攝盡 本品首先詮表二種真實, 乃盡力闡明法界之全體大用者也 然吾人欲窮此法界之全體與大用, 則不得不藉般若之空慧以照了之 ; 所以本品次以五義分別空慧, 以使人獲得由凡入聖之樞紐 然空慧所照者為離言自性, 而于此離言自性, 若不了知, 則為流轉生死之凡夫, 如能覺照, 則為證大菩提之聖人, 故本品再次即廣明離言自性, 以為吾人獲得修行之憑依 然欲徹底證此離言自性, 則又非短時間所能辨到, 必須先修四尋思而後修四如實智, 俾漸漸圓滿 ; 故本品在明離言自性中, 充分說明之, 庶吾人得免躐等之弊 此為本品組織之大綱也 吾人如能按其所言而實行之, 則庶乎其趣道有方矣! 釋文甲一二種真實云何真實義? 謂略有二種 : 一者 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 ; 二者 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 : 如是諸法真實性 一切性, 應知總名真實義 此中分真實義為二種 : 一 二種真實 ; 二 四種真實 且先就二真實明之 然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900??indd

900??indd 900 432 中華民國一 二年七月十六日 中鋼半月刊 第九版 六月份公司業務概況 八 碳鋼產量 六九九 七 三公噸 碳 鋼銷量 七三六 九公噸 合併營收 二五 八七五 一七五千元 福利金收支統計 項 福 利 資 訊 請 參 閱 EIP 快速選 單 總務福利資訊平台 本公司福委會一 二年六月 份福利金收入及各項補助之人 數 金額統計如下表 至於各 一 二年合併累計營收 二千元 一七三 一五五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2015 002 024 004 026 005 027 011 028 021 043 023 048 James William Beeke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中 Maples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2 3-4 5-6 7-10 11-12 13-31 32-40 41-42 43 44-45 46 47-48 49-132 133 134 公司資料 02 年 公司 44 9 C D MUFG Fund Services (Bermuda) Limited The Belveder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前稱海王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股 份 代 號 : 00070 2 3 4 5-13 14-15 16-26 27-32 33-39 40-43 44-45 46-47 48 49-50 51-112 02 公司資料 Nicholas J. Niglio 二零一七年一 一 一 二零一七年 一 二零一七年 一 公司 二零一七年一 一 二零一七年二 一 一 二零一七年 一 二零一七年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 ( 宋言時稱 )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Great China Properties Holdings Limited 大中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 股份代號 : 21 同一夢想 共創未來 2015 年報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More information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一唯識學概要目錄甲一 法脈源流 ---------------------------------------------------------------------------------------------------------------------------------------------- 2 乙一 法門緣起 -------------------------------------------------------------------------------------------------------------------------------------------

More information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210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中, 關於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文件2

文件2 大乘唯識宗的涅槃思想 丁孝明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本文對小乘佛教的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二種涅槃觀和大乘佛教 成唯識論 中的四種涅槃觀, 作了一番探討 說明了佛教 緣起無我 觀與大乘唯識宗涅槃思想在義理上溝通的契機 進而盼望從 成唯識論 涅槃思想的義諦中, 去體證佛陀 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的究竟法義! 關鍵詞 : 涅槃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無住處涅槃 1 佛教對涅槃的定義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章社區關係 6.1 廉潔教育工作 圖表二十二 年講座統計總表 86

第六章社區關係 6.1 廉潔教育工作 圖表二十二 年講座統計總表 86 第六章社區關係 85 第六章社區關係 6.1 廉潔教育工作 圖表二十二 2000-2005 年講座統計總表 86 6.1.1 廉潔奉公 講座及其他專題講座 87 圖表二十三 2005 年為公務人員所作的各類講座及講解會之統計表 6.1.2 廉潔新一代 小學生誠信教育計劃 88 89 圖表二十四 2005 年 廉潔新一代 小學生誠信教育計劃 參加學生人數統計表 90 圖表二十五 2005 年參加 六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5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7 11 20 30 42 44 45 47 48 49 51 114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摘要本文分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指出原先的 本地分 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 後來無著菩薩編增 菩薩地 的內容, 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 到了他編著 顯揚聖教論 時, 則以菩薩道為主軸 文中, 並從 瑜伽師地論 內部的歧義, 推測無著菩薩編著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過程 關鍵字 : 瑜伽師地論,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讀 大乘三系概觀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37 ~ p.149) 讀 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講義 4 1 目次 釋貫藏敬編 2012.6 引言...2 一三宗立名...2 ( 一 ) 三宗的分別與三宗的了不了義, 是不同件事 ; 應以三宗的本義說三宗的差別...2 ( 二 ) 三宗的立名...2 1. 沒說 法體, 是說 所宗依的法則, 依此分為 性空 虛妄 真常 三系...2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11 月 6 日 ( 星期二 ) 順序 組別 場次 場數 賽制 賽程時間 1 國男甲 一 二 女童乙 七 八 團體賽 08:00 開始比賽 3 高女乙 一 二 4 男童甲 七 八 5 國男甲 三 四 團體賽 09:30 開始比賽 6 高女甲 一 二 7 男童乙 十八 十九 8 女童乙 九 十 團體賽

11 月 6 日 ( 星期二 ) 順序 組別 場次 場數 賽制 賽程時間 1 國男甲 一 二 女童乙 七 八 團體賽 08:00 開始比賽 3 高女乙 一 二 4 男童甲 七 八 5 國男甲 三 四 團體賽 09:30 開始比賽 6 高女甲 一 二 7 男童乙 十八 十九 8 女童乙 九 十 團體賽 11 月 5 日 ( 星期一 ) 順序 組別 場次 場數 賽制 賽程時間 1 男童乙一 四 五 十 十一 5 女童乙一 四 團體賽 08:00 開始比賽 3 男童甲 一 二 4 女童甲 一 二 團體賽 09:30 前不比賽 5 高男乙 一 四 6 男童乙 二 六 七 十二 十三 5 團體賽 11:00 前不比賽 7 女童乙 二 五 8 男童甲 三 四 9 女童甲 三 四 團體賽 1:30 前不比賽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菩薩道之修學 大綱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貳 知見與發心之檢視參 修學道次第之建立肆 瑜伽菩薩戒之奉行伍 止觀決定勝之獲得陸 深入佛經藏之要訣 壹 實踐菩薩行的總綱 : 依三心廣修六度 依六度圓滿三心 以四攝成熟眾生 依三心廣修六度 : 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 可從 般若經 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 三心, 是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 偉大目標 ), 大悲為上首 ( 純正動機 ), 無所得為方便 (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第三十一講)菩提成佛之因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三十一講)菩提成佛之因電子書.pdf 楞嚴經 ( 第三十二講 ) 菩提成佛之因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32) 第三十二講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 (11)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義貫 66 頁, 中間, 密因 ; 我們今天的課程, 就比較輕鬆一點, 因為這是白話文 我們講這個 楞嚴經, 現在各個角度反應, 有的人說很受益 ; 有的人說實在是聽不懂 所以, 法如果不受益,

More information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1, No. 8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28 唯識三十論直解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蕅益沙門智旭解護法等菩薩 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 此玄奘師敘述之辭也 按佛滅後九百年

More information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52 2013 4 484 人類活動與 地球熱循環 46 不斷追求進步的我們, 殊不知在迅猛發展的同時, 已經陸續對地球的整個環境生態引爆一顆顆不定時炸彈, 所造成的傷害正逐漸擴大並增強中 10 6,000 500 地球的熱循環 3 2013 4 484 53 54 2013 4 484 工業革命後, 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迅速增加, 使地球原本趨於最適合人類活動的熱平衡必須重新調整 環境變遷 18 280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前言 釋道論 M9921014 轉識成智 之理論與實踐 壹 前言貳 轉識成智的必要性 ( 一 ) 何謂 識 ( 二 ) 何謂 智 參 何謂轉八識成四智 ( 一 ) 妙觀察智 ( 二 ) 平等性智 ( 三 ) 大圓鏡智 ( 四 ) 成所作智肆 四智的現起分位伍 四智之所緣境陸 唯識的 轉依 意義 ( 一 ) 能轉道 ( 二 ) 所轉依 ( 三 ) 所轉捨 1 ( 四 ) 所轉得柒 從三性論 轉依 意義 (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587 No. 587 [Nos. 585, 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 ) (1) (2) (3) (4) 2

( ) (1) (2) (3) (4) 2 2007 11 29 1. ( ) 2. ( ) 3. 1 ( ) 1. 2. (1) (2) (3) (4) 2 1. (1) (2) 2. ( ) $20,000,000 X1 1 1 $3,000,000 X1 1 1 1,000,000 $12,000,000 $4,000,000 $5,000,000 $10 X1 1 1 $13 (1) ( ) $5,000,000 $8,000,000

More information

02方便品

02方便品 方便品第二 於 序品 中, 世尊入三昧現很多神通變化 文殊菩薩解碼為 : 世尊準備說大法, 且欲說的是 法華經 爾時, 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舍利弗 如是本末究竟等 這乃有兩種意思 : 一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佛的智慧至高, 其它眾生是沒辦法去思維 忖量的 ; 甚至佛即使說了, 眾生也難理解 二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已具足 如來能種種分別, 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 悅可眾心

More information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次 :#217 講述日期 :06/15/2004 講者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薄海雷 卷三 ( 經文 )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 意生身分別通相, 我今當說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p237-1)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2017 目錄 2 3 5 11 22 35 50 56 57 59 61 63 122 1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Company (Cayman) Limited Cricket Squar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