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Transcription

1 藏文文法教材 配合佛典實例說明 林崇安編著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4 說明 一 本書主要依據突彌桑菩札的 松居巴 ( 藏文文法三十頌 ) 中的虛字類別, 來掌握藏文的文法, 並且選取佛典的實例來說明 主要選自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二 本書共有以下十八類的虛字 : 01. 完結詞, 例如 : ro, so 02. 囉聲 (* 業聲 * 為聲 * 依聲 ), 例如 :du, na 03.* 屬聲, 例如 : gi 04.* 作聲 / 具聲, 例如 : gis 05. 嚴攝詞, 例如 :yang 06. 帶餘詞, 例如 :ste 07. 分合詞, 例如 : am 08. 而云詞, 例如 :cing, zhe 09. 一令詞, 例如 :zhig 10. 呢聲, 例如 : ni 11. 合分詞, 例如 : dang 12.* 從聲, 例如 : las 1

2 13.* 名聲, 例如 : dag 14.* 呼聲, 例如 :kye 15. 彼聲, 例如 : de 16. 總聲, 例如 :gang 17. 我聲, 例如 : po 18. 遮聲, 例如 : mi 三 此中,* 業聲 * 為聲 * 依聲 * 屬聲 * 作聲 / 具聲 * 從聲 * 名聲 * 呼聲, 於文法中, 合稱作 八囀聲 四 此中, 前九類 (1-9) 是不自由虛字, 使用時會受虛字前的 後音 影響 ; 後九類 (10-18) 是自由虛字, 使用時不受 後音 影響 五 藏文十個 後音 是 : g ng d n b m h r l s 六 藏文兩個 再後音 是 : s d 七 後音 s 及再後音 s 之後的虛字用法相同 八 再後音 d, 稱作 強 ( 強 d 或猛 d), 今日藏文已省略而 不寫出, 本書圖表中以 ()/(d) 表之 2

3 九 沒有後音的字, 稱作 無後音字 (/ mtha - med), 又稱作 無 尾字, 本書圖表中以 (-) 表之 十 藏文三十字母的羅馬對音是 : ka kha ga nga ca cha ja nya ta tha da na pa pha ba ma tsa tsha dza wa zha za a or ha ya ra la sha sa ha a 十一 本書所選取的佛典實例, 主要選自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凡是對唐玄奘舊譯論典有所更正的字句, 用括號 標出 ; 補充的句子則用括號 () 標出 本書書末有 心經藏漢對讀 ( 唐法成由藏譯漢 ) 及 攝異門分 白品 ( 唐玄奘依據梵本譯漢 ), 供對讀以及文法練習之用 3

4 十二 藏字的拼音方式, 可以參考 藏文拼音教材 ( 諦聽文化出版, 1993), 並配合錄音帶來學習 此中, 共有三十一種拼音形式 此書書末附有藏文 心經 及 唯識三十頌 供拼音練習之用 4

5 第一類完結詞 完結詞 (rdzogs-tshig) 大多用於句末, 表示句義完結 共有 11 個完結詞 後音虛字 ( 完結詞 ) /g /ng /d /n /b /m /go /ngo /do /no /bo /mo /ḥ /ḥo or o /r /l /s ()/(d) /ro /lo /so /to (-) /ḥo or o 5

6 舉例說明 : 1. 此中樂受, 由無常故, 必有變壞 2. 一切苦受, 由無常故 生 3. 住相續皆起於苦 相續生故住 4. 又 我生已盡 者, 有二種生 : 生身生, 此如前說 ; 二 煩惱生 5. 此 二 微薄故, 亦說為盡 ; 此則記別初之二果 6. 梵行已立 者, 謂不還果, 非梵行貪, 此永斷故 7.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者, 謂阿羅漢 8. 言我慢者, 謂即此慢 9. 即彼諸纏, 名為執著 10. 即彼麤重, 名為隨眠 11. 又復, 塵者, 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 12. 垢謂二品所有麤重 6

7 第二類囉聲 囉聲 (la-don) 有七個虛字 :su ru tu du na ra la, 作為 業聲 為聲 依聲 之用 後音 虛字 ( 囉聲 ) /g /tu /na /la /ng /du /na /la /d /du /na /la /n /du /na /la /b /tu /na /la /m / du /na /la /ḥ /-r /ru /na /la /r / du /na /la /l /du /na /la /s /su /na /la () /(d) /tu /na /la (-) /-r /na /la /ru 7

8 * 業聲 (las-su-bya-ba i-sgra): 用以表示 動作作用於對象 時的虛字, 猶如英文的 to, on 等 支分 : 唯彼 (de-nyid) 用作修飾動作的副詞 * 為聲 (dgos-ched-kyi-sgra): 用以表示 為了某目的 而動作的虛字, 猶如英文的 for 等 * 依聲 (rten-gnas-kyi-sgra): 用以表示 方位 時間 等依存關係的虛字, 猶如英文的 in, on 等 支分 : 時間 (tshe-skabs), 也猶如英文的 in, on 等 舉例說明 : 1. 明者, 悟入盡所有事 2 覺者, 悟入如所有事 3. 言思惟者, 隨所受持 究竟法義, 審諦觀察 4. 復有差別 : 言解了者, 於所知事, 作意發悟 5. 等解了者, 既發悟已, 方便尋求 6. 近解了者, 求已決定 7. 云何當觀苦受如箭? 8. 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 8

9 9. 云何當觀樂受為苦? 10. 謂由此受, 貪所隨眠, 由隨眠故取當來苦, 於現法中能生壞苦, 如是當觀樂受為苦 11. 言愛盡者, 謂不希求未來事故 12. 言離欲者, 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 13. 言義利者, 名所求事能引義利 14. 復次, 言善說者, 謂諸文句善圓滿故 15. 言善覺者, 謂能善現等覺義故 16. 又言善者, 謂能攝受可愛果故 17. 言無罪者, 謂能攝受自他利故 18. 毘缽舍那者, 謂即於前所了別義, 審觀察故 19. 推尋者, 謂取彼諸相故 20. 極推尋者, 謂取彼隨好故 21. 復有差別 : 推尋者, 謂尋求心 9

10 22. 最極推尋者, 謂於得失推搆尋思 23. 智者, 謂聞言說為先慧 24. 見者, 謂見言說為先慧 25. 覺者, 謂覺言說為先慧 26. 知者, 謂知言說為先慧 27. 智者, 謂知不現見境 28. 見者, 謂見現見現在前境 29. 言見法者, 謂於苦等如實見者 10

11 第三類屬聲 屬聲 ( brel-ba i-sgra): 表示領有與所屬關係的虛字, 猶如 英文的 of 共有 5 個 後音虛字 ( 屬聲 ) g ng gi gi d kyi n g yi b kyi m g yi ḥ iyi r l g yi g yi s () /(d) kyi kyi (-) iyi 11

12 舉例說明 : 1. 白品與黑品, 異門等宣說 2. 為開悟義覺, 略總頌應知 3 非緣於他者, 謂於此法內自所證, 非但隨他聽聞等故 4. 非餘所引者, 謂於大師所有聖教, 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故 5. 等解了者, 謂了自相故 6. 近解了者, 謂了共相故 7. 天人師者, 由彼天人解甚深義, 勤修正行有力能故 8. 言佛陀者, 謂畢竟斷一切煩惱并諸習氣, 現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9. 薄伽梵者, 坦然安坐妙菩提座, 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10. 若了知彼是增上已, 即便殷重, 隨其所能 盡己所有而為說法 為欲開示彼彼差別未曾有義, 非直華詞樂說而已 12

13 第四類作聲 / 具聲 作聲 / 具聲 (byed-pa-po i-sgra): 表示 作者作出動作 的虛字 ( 作聲 ), 或 藉助於工具 的虛字 ( 具聲 ), 猶如英文的 by 共有 5 個作聲 / 具聲 後音虛字 ( 作聲 / 具聲 ) g ng gis gis d kyis n g yi s b kyis m g yi s ḥ -s yi s r l g yi s g yi s s () /(d) k yi s k yi s (-) -s yi s 13

14 舉例說明 : 1. 內自所證者, 唯信他等不能證故 2. 諸有智者者, 謂學 無學 3. 此中, 若修者, 謂由了相作意故 4. 若習者, 謂由勝解作意故 5. 多修習者, 謂由餘作意故 6. 永寂靜者, 由見道故 7. 永滅沒者, 由修道故 當知此中, 由二種道, 斷煩惱事, 顯無餘斷 8. 言慧燈者, 謂於如來所說經典, 甚深建立等開示故 9. 慧無闇者, 謂身作證 10. 了者, 謂了相作意 11. 解者, 謂勝解作意 12. 知者, 謂遠離等作意 14

15 第五類嚴攝詞 嚴攝詞 ( rgyan-sdud): 用以表示 莊嚴 ( 修飾 ) 或 集攝 的 虛字, 猶如英文的 but 等 共有 3 個嚴攝詞 後音虛字 ( 嚴攝詞 ) g kyang ng yang d kyang n yang b kyang m yang ḥ yang ang r l yang yang s kyang ()/(d) kyang (-) yang ang 15

16 舉例說明 : 1.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 謂於自所證, 若他詰問, 無悚懼故 2. 非苦樂受, 已滅壞者, 由無常故, 說之為苦 已生起者, 滅壞法故, 亦說為苦 此滅壞法, 彼二所隨逐故, 與二相應故, 亦名為苦 3. 難見者, 天等趣中不可見故 ( 有見者, 天等趣中亦可見故 ) 4. 還離者, 謂誤犯已, 即能如法而悔除故 16

17 第六類帶餘詞 帶餘詞 (lhag-bcas): 用於 引出餘意 結合前後文 揭 示主張 的虛字, 猶如英文的 i.e., 等 共有 3 個帶餘詞 後音虛字 ( 帶餘詞 ) g ng ste ste d de n te b m ḥ ste ste ste r l s () /(d) te te te te (-) ste 17

18 舉例說明 : 1. 言常恒者, 謂即於此正加行中, 能常修作, 能不捨軛 2. 言正信者, 謂於大師說正法時, 於此正法既聽聞已, 獲得淨信 3. 言尋思者, 即依如是無倒法 義, 起出離等所有尋思 4. 無足有情者, 如蛇等 5. 二足有情者, 謂人等 6. 四足有情者, 如牛等 7. 多足有情者, 如百足等 8. 善說法者, 道理所攝故, 任持勝德故 9. ( 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障礙, 無有恐怖, 超過顛倒, 究竟涅槃 ) 18

19 第七類分合詞 分合詞 ( byed-sdud): 用以表示分別 攝合 疑問的虛字, 猶如英文的 or 等 共有 11 個分合詞 後音虛字 ( 分合詞 ) g ng d n b m ḥ r l s ()/(d) gam ngam dam nam bam mam am ram lam sam tam (-) am 19

20 舉例說明 : 1. 并沙門 婆羅門眾生者, 謂諸沙門 若婆羅門, 生在人中, 希求魔 梵而修行者 2. ( 知足不知足?) 3. ( 有無功德?) 4. ( 金或銀?) 5. ( 銀或金?) 20

21 第八類而云詞 而云詞 ( zhing-sogs): 表示 而 云 所謂 的虛字 分而詞一組及云詞三組 ( 一 ) 而詞一組 cing zhing shing 後音虛字 ( 而詞 ) g cing ng zhing d cing n zhing b cing m ḥ r l zhing zhing zhing zhing s shing ()/(d) cing (-) zhing 21

22 舉例說明 : 1. 言慧明者, 謂他所引, 則他所引善加行慧 2. 分別者, 謂略說已, 分別開示 解其義趣 3. 言剛決者, 發精進已, 終無懈廢, 不壞 不退 4. 言命者者, 謂壽和合, 現存活故 22

23 ( 二 ) 云詞 ( 分三組 ) 云詞第一組 ce-na,zhe-na, she-na 後音虛字 ( 云詞 ) g ce-na ng zhe-na d ce-na n zhe-na b ce-na m ḥ r l zhe-na zhe-na zhe-na zhe-na s she-na ()/(d) ce-na (-) zhe-na 23

24 舉例說明 : 1. ( 若云有無功德?) 2. 云何行類芭蕉? 3. ( 若云誰知彼意?) 24

25 云詞第二組 ce o, zhe o, she o 後音虛字 ( 云詞 ) g ce o ng zhe o d ce o n zhe o b ce o m ḥ r l zhe o zhe o zhe o zhe o s she o ()/(d) ce o (-) zhe o 25

26 舉例說明 : 1. ( 無罪云云 ) 2. ( 知罪云云 ) 26

27 云詞第三組 ces, zhes, shes 後音虛字 ( 云詞 ) g ces ng zhes d ces n zhes b ces m ḥ r l zhes zhes zhes zhes s shes ()/(d) ces (-) zhes 27

28 舉例說明 : 1. 雖實無有而顯現者, 謂於此中實無樂故 2. 虛者, 空無我故 3. 偽者, 不淨故 4. 不堅者, 無常故 此則顯示無四顛倒 5. 復次, 即此大師亦稱第一, 自義行故 6. 亦稱為尊, 他義行故 7. 亦稱為勝, 俱義行故 8. 亦稱為上, 映蔽一切諸外道故 28

29 第九類一令詞 一令詞 (cig-sgra): 共有 cigzhigshig3 個一令詞 有兩種用法 :( 一 ) 單一詞,( 二 ) 命令詞 後音虛字 ( 一令詞 ) g cig ng zhig d cig n zhig b cig m ḥ r l zhig zhig zhig zhig s shig ()/(d) cig (-) zhig 29

30 舉例說明 : 單一詞 1. ( 一些 ) 2. ( 某一 ) 3. ( 一沙彌 ) 4. 言憶念者, 於所觀察一切法 義, 能不忘失, 於久所作 久所說中, 能正隨念 5. ( 某地 ) 命令詞 1. ( 置手中!) 2. ( 勿至此!) 3. ( 砍柴!) 30

31 第十類呢聲 之用 呢聲 (ni-sgra): 虛字 (ni) 作為 別出 指定 添補字句 舉例說明 : 1. 又, 若修者, 謂於所知事而發趣故 2. 若習者, 謂無間殷重修加行故 3. 多修習者, 謂於長時熟修習故 4. 復次, 無餘斷者, 謂是總句 5. 永棄捨者, 諸纏斷故 6. 永變吐者, 隨眠斷故 7. 言永盡者, 過去解脫故 8. 永離欲者, 現在解脫故 9. 言永滅者, 未來解脫故 10. 依等 我執 等 31

32 第十一類合分詞 合分詞 (dang-sgra): 虛字 (dang) 作為 合集 分開 原因 時間 以及 教誡 之用, 猶如英文的 and 等 舉例說明 : 1. 義妙者, 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 2. 文巧者, 謂善緝綴名身等故, 及語具圓滿故 3. 所言空者, 無常 無恒 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4. 言無我者, 遠離我故 眾緣生故 不自在故 5. 為舍 為洲 為救 為歸 為趣者, 由後後句釋前前句, 顯出離義 6. 道理者, 具四道理故, 謂觀待道理 作用道理 法爾道理 證成道理 7. 言觀察者, 謂由無倒觀察作意, 審諦觀察已斷 未斷, 有餘 無餘 8. 毘奈耶者, 隨順一切煩惱滅故 32

33 第十二類從聲 從聲 ( byung-khungs-kyi-sgra) : 用以表示 從由 比較 原因 的虛字, 有 lasnas 二個 虛字, 譯為 : (1) 從 ( 猶如英文的 from) (2) 比 (3) 從 乃至 ( 通常用, 猶如英文的 from, till 等 ) (4) 原因 ( 通常用 ) 舉例說明 : 1. 義行者, 謂思所成善法攝故 2. 言法行者, 謂聞所成善法攝故 3. 言善行者, 施戒所成善法攝故 4. 調柔行者, 謂修所成善法攝故 5.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6. 所言 得慧 者, 謂已證得出世間慧, 後時所得世間妙慧 7. 有色有情者, 謂從欲界乃至第四靜慮 33

34 8. 無色有情者, 謂從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9. 其慧根者, 謂於他所證, 能遍了知增上力故, 諸所有慧 10. 復有差別 : 黠了者, 了知自相故 11. 通達者, 了知共相故 12. 慧者, 謂俱生生得慧 13. 明者, 謂由加行習所成慧 14. 越渡惑者, 謂於自所證 15. 越渡疑者, 謂於他所證 34

35 第十三類名聲 名聲 (ming-tsan-gyi-sgra) : 用以表達一切事物的 名, 可配合 (nyid) (dag) (rnams) 來表示單 雙 多數 舉例說明 : 1. 有想有情者, 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 除無想天 2. 無想有情者, 謂無想天 3. 諸無學慧, 謂阿羅漢菩提所攝 4. 於諸法中者, 謂於自相 共相所住法中 5. 并諸天人眾生者, 謂於天中, 除魔及梵 6. 於其人中, 除沙門 婆羅門 35

36 第十四類呼聲 呼聲 (bod-pa i-sgra): 配合事物的 名, 用作呼喚 感嘆的虛字 猶如英文的 :Hi! 舉例說明 : (Kye! 一切勝者一慈父 : 智慧之寶庫 ) 36

37 第十五類彼聲 彼聲 (de-sgra) : 配合事物的 名, 用作指示代名詞之用, 常譯為 此 當有遠近 二物時, 遠稱用 (de), 譯為 彼 ; 近稱用 ( di), 譯為 此 猶如 英文的 :that, those; this, these 舉例說明 : 1. 此中, 大師所謂如來 2. 紹師即是第一弟子, 如彼尊者舍利子等 3. 言利益者, 名為善行 樂為此故, 名樂利益 樂為此故, 名樂安樂 4. 言策勵者, 既勇悍已, 於彼加行正勤修習 5. 言慧曜者, 謂即由此修所成慧 6. 純一者, 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 37

38 第十六類總聲 總聲 (gang-sgra) : 相關的四個虛字是 (gang)(ci)(ji)(su), 配合事物的 名, 用以泛稱人 事 物 舉例說明 : 1. 所言欲者, 若於是處樂作 樂得 2. 所言智者, 謂出世間加行妙慧 3. 覺者, 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 4. 明者, 謂習所得慧 5. 復次, 所有無常皆是苦者, 義何謂耶? 6. 黠了者, 謂了盡其所有故 7. 通達者, 謂了如其所有故 8. 云何諸所有受, 皆說為苦? 9. 具足威儀, 隨其所能, 聽聞正法 10.( 彼是誰?) 38

39 第十七類我聲 我聲 (bdag-sgra) : 配合事物的 名, 相關的虛字有六個 : (pa) (po) (ba) (bo) (ma)(mo), 猶如英文的 er, -or 等 舉例說明 : 1. 言襲師者, 謂軌範師, 若親教師, 若同法者, 能開悟者, 令憶念者 2. 所言尊者, 共諸聲聞善圓滿故 3. 所言上者, 於煩惱障得清淨故 4. 言無上者, 於所知障得清淨故 5. 言生者者, 謂具生等所有法故 6. 又慧眼者, 謂俱生慧 7. 所言應者, 應供養故 39

40 第十八類遮聲 遮聲 (dgag-sgra) : 相關的虛字有 (ma) (mi) 用在 名 前 ; (med)(min) 用 在 名 後, 作否定 遮遣本意之用 舉例說明 : 1. 無愁憂者, 謂超過一切愛非愛故, 又證得已無失壞故 2. 不死沒者, 謂常住故 不退還故 3. 無熾然者, 謂清淨故 4. 無熱惱者, 謂所欲匱乏永止息故 5. 無動亂者, 謂一切動亂皆滅盡故 6. 非有想非無想有情者, 謂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生天 7. 言無熱者, 謂正遠離自苦邊故 8. 言無惱者, 遠離受用欲樂邊故 9. 不作師拳 者, 無所隱覆 40

41 總復習 1. 無差別者, 師與弟子所說文 義相滋潤故 不相違故 2. 言慧照者, 謂於彼彼所有諸法, 以其妙慧能善了知, 雖善了知, 猶隨他轉而未身證 1. 又簡擇者, 謂審定解了 2. 最極簡擇者, 謂審定等解了 3. 極簡擇法者, 謂審定近解了 4. 前是尋求道 5. 今是決定道 1. 聖教為依而起尋求, 說名尋思 2. 現量為依, 說名思惟 3. 比量為依, 說名分別 1. 開示者, 謂他展轉所生疑惑, 皆能除遣 41

42 2. 顯發者, 謂自通達甚深義句, 為他顯示 3. 教者, 謂不因他發起請問, 由哀愍故說法開示 4. 遍開示者, 謂無間演說 1. 復次, 初善者, 謂聽聞時, 生歡喜故 2. 中善者, 謂修行時, 無有艱苦, 遠離二邊, 依中道行故 3. 後善者, 謂極究竟離諸垢故, 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 1. 復次, 言無常者, 謂性破壞朽敗法故 2. 言有為者, 謂依前際所尋思故 3. 言造作者, 謂依後際所希望故 4. 言緣生者, 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 1. 復次, 厭者, 謂於見道 2. 言離欲者, 謂於修道離欲究竟 42

43 3. 所言滅者, 謂於無學一切依滅 1. 復次, 諸法皆以世尊為本者, 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現等覺故 2. 世尊為 導 者, 現等覺已, 為諸天人等開示故 3. 世尊為依者, 所說法中, 隨所生起一切疑惑, 皆能遣故 1. 復次, 厭者, 謂於見道 2. 言離欲者, 謂於修道離欲究竟 3. 所言滅者, 謂於無學一切依滅 4. 前之二種, 於加行位, 修習厭行及離欲行 5. 後之一種, 在無學位, 行於滅行 1. 言觀察者, 此說於慧 2. 言審慮者, 說三摩地 3. 如理觀察者, 此說二法無顛倒轉 43

44 1. 圓滿者, 謂無限量故, 最尊勝故 2. 清淨者, 謂自性解脫故 3. 鮮白者, 謂相續解脫故 1. 復次, 遠塵 離垢者, 塵謂已生未究竟智, 能障現觀, 有間 無間我慢現轉 2. 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麤重 3. 令永無故名遠塵 離垢 1. 言善逝者, 謂於長夜, 具一切種自利 利他二功德故 2. 世間解者, 謂於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 ; 由善悟入有情世間, 依前後際, 宿住 死生 1. 言一切行皆寂止者, 謂諸五蘊皆止息故, 2. 復次, 所言空者, 謂離一切煩惱等故 3. 無所得者, 謂離一切所有相故 4. 所言滅者, 謂餘煩惱斷故 44

45 5. 言涅槃者, 謂無餘依故 1. 復次, 無動者, 謂一切相皆遠離故 2. 無轉者, 謂貪愛盡故, 於諸境界無轉變故 3. 難見者, 謂甚深故 4. 甘露者, 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 5. 安隱者, 謂超過一切人與非人災橫怖畏故 6. 清涼者, 謂一切苦皆寂滅故, 極清涼故 7. 善事者, 謂現法樂住所緣境故 8. 趣吉祥者, 謂斷一切煩惱所緣境故 9. 涅槃者, 謂一切依皆寂滅故 1. 復次, 不相續者, 謂死歿已後, 餘識不生故 2. 言無取者, 謂無所住識, 無有趣入名色事故, 自體永不生故 3. 無生長者, 謂無有名色更增廣故 45

46 1. 言善知者, 知法義故 2. 善思惟者, 如其正理而思惟故 3. 善黠慧者, 全分知故 4. 善通達者, 如實知故 由後二句顯善見性 5. 由前二句, 顯彼加行 1. 又解了者, 聞所成慧, 諸智論者 如是說 故 2. 等解了者, 思所成慧 3. 審解了者, 修所成慧 即於如是三慧行中所有諸忍, 名為喜樂 若等喜樂 若遍喜樂 無所依者, 不為利養 恭敬 名稱故, 謂不依止衣服等事, 亦不依止禮敬等事, 唯欲令他悟入正法 ; 又不於他有所輕蔑, 乃至廣說 46

47 No. 255 內觀教育版 2004 藏譯漢 : 唐 法成法師 ( 燉煌石室本 ) 梵云 : 薄伽梵蒂般若波羅蜜多些達亞 藏云 : 薄伽梵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 :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 與大苾芻眾, 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 復於爾時,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察照見五蘊體性, 悉皆是空 時具壽舍利子, 承佛威力, 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 : 若善男子, 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 復當云何修學? 作是語已,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 : 47

48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 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 彼應如是觀察 : 五蘊體性皆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如是受 想 行 識, 亦復皆空 是故舍利子! 一切法空性, 無相 無生 無滅 無垢 離垢 無減 無增 舍利子! 是故, 爾時空性之中, 無色 無受 無想 無行, 亦無有識, 無眼 無耳 無鼻 無舌 無身 無意, 無色 無聲 無香 無味 無觸 無法 無眼界 無眼識界, 乃至 無意界 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 集 滅 道, 無智 無得, 亦無不得 48

49 是故舍利子! 以無所得故, 諸菩薩眾, 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障礙, 無有恐怖, 超過顛倒, 究竟涅槃 三世一切諸佛, 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 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諸苦之咒, 真實無倒,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祕密咒 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 : 峨帝峨帝, 波囉峨帝, 波囉僧峨帝, 菩提莎訶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 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如是! 如是! 如汝所說, 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如來亦當隨喜 49

50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 具壽舍利子 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一切世間天 人 阿蘇羅 乾闥婆等,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大乘經薄伽梵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完滿 印度親教師毗瑪拉彌渣及翻譯師比丘寶軍所譯, 校譯師善慧及虛空等人所抉擇 50

51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白品 藏漢對讀玄奘法師由梵譯漢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4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總嗢柁南曰 : 白品與黑品, 異門等宣說 為開悟義覺, 略總頌應知 別嗢柁南曰 : 師第一二慧, 四種善說等 51

52 亦有因緣等, 施戒道廣說 此中大師, 所謂如來 紹師即是第一弟子, 如彼尊者舍利子等 言襲師者, 謂軌範師, 若親教師, 若同法者, 能開悟者, 令憶念者 大師即是立聖教者 紹師即是傳聖教者 襲師即是隨聖教者 開許制止一切應作不應作故, 時時教授教誡轉故, 當知即是能說 傳說及隨說者 驅擯造作不應作故, 名能獎者 慶慰造作應作事故, 名勝獎者 於前二事能開示故, 名至獎者 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 名能導者 52

53 惡作憂悔皆能遣故, 名勝導者 一切煩惱及隨煩惱皆能遣故, 名至導者 於諸疑惑能斷除者, 謂未顯義能顯發故, 已顯發義令明淨故, 甚深義句以慧通達廣開示故 誓許為作軌範, 尊重所依止故 名第二伴, 隨轉伴故 名為善友, 宿昔同處居家樂故,( 名為知識 ) 父母宗親互相繫屬, 名憐愍者 若非眷屬而施恩惠, 名有恩者 言義利者, 名所求事能引義利 樂為此故, 名樂義利 言利益者, 名為善行 樂為此故, 名樂利益 言安樂者, 名安隱住益身心義 53

54 樂為此故, 名樂安樂 依現法樂, 名樂安隱 依後法樂, 說名為樂相應安隱 於一切事現正隨從, 故名信順 若即於彼補特伽羅處所而起故, 名為信 聞彼功德及與威力殊勝慧已 即於彼法處所而起隨順理門, 故名淨信 ;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 身毛為豎悲泣墮淚, 如是等事, 是淨信相 聞彼功德威力等已, 於行 住等諸威儀中, 恒常信彼實有功德, 故名信述 所言欲者, 若於是處樂作 樂得 言精進者, 發起加行, 其心勇悍 言策勵者, 既勇悍已, 於彼加行正勤修習 言剛決者, 發精進已, 終無懈廢, 不壞 不退 言超越者, 殷重精進 54

55 言威勢者, 謂過夜分或前一更, 被服鎧甲, 當發精進 言奮發者, 如所被服, 發勤精進, 或更昇進, 威猛勇悍, 發勤精進 深見彼果所有勝利, 故名勇銳 於勤修時, 堪能忍受寒等淋瀝, 故名勇悍 由善了知前後差別, 於其勝上差別證中, 深生信順, 所有精進, 名難制伏 於少下劣差別所證, 進修善中, 無怯劣故, 名無喜足 言勵心者, 謂於精進所有障處一切煩惱及隨煩惱諸魔事中, 頻頻覺察, 令心靜息 言常恒者, 謂即於此正加行中, 能常修作, 能不捨軛 言正信者, 謂於大師說正法時, 於此正法既聽聞已, 獲得淨信 不放逸者, 謂得信已, 於樂出離障礙法中, 防護其心, 恒常發起善法修習 55

56 言瑜伽者, 受持 讀誦 問論 決擇, 正修加行 言思惟者, 隨所受持 究竟法義, 審諦觀察 言憶念者, 於所觀察一切法 義, 能不忘失, 於久所作 久所說中, 能正隨念 言尋思者, 即依如是無倒法 義, 起出離等所有尋思 所言智者, 謂出世間加行妙慧 所言解者, 謂出世間正體妙慧 所言 得慧 者, 謂已證得出世間慧, 後時所得世間妙慧 言觀察者, 謂由無倒觀察作意, 審諦觀察已斷 未斷, 有餘 無餘 言梵行者, 謂八聖支道及與遠離非正梵行習婬欲法 又言安住餘梵行者, 謂三十七菩提分法 彼由三處之所攝受 : 謂由奢摩他故 由毘缽舍那故 由修身念故, 如其所應, 彼自性故 彼品類故 此中, 信 念俱通二品 56

57 復次, 即此大師亦稱第一, 自義行故 亦稱為尊, 他義行故 亦稱為勝, 俱義行故 亦稱為上, 映蔽一切諸外道故 亦稱無上, 映蔽一切聲聞獨覺下中乘故 復有差別 : 言第一者, 共諸世間善圓滿故 所言尊者, 共諸聲聞善圓滿故 所言勝者, 共諸獨覺善圓滿故 所言上者, 於煩惱障得清淨故 言無上者, 於所知障得清淨故 復有差別 : 言第一者, 於欲行善得圓滿故 所言尊者, 於色行善得圓滿故 57

58 所言勝者, 無色行善得圓滿故 所言上者, 超過一切三界世間善圓滿故 言無上者, 出世間善得圓滿故 無足有情者, 如蛇等 二足有情者, 謂人等 四足有情者, 如牛等 多足有情者, 如百足等 有色有情者, 謂從欲界乃至第四靜慮 無色有情者, 謂從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有想有情者, 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 除無想天 無想有情者, 謂無想天 58

59 非有想非無想有情者, 謂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生天 如是略說品類差別, 顯示如來三種第一 : 謂由蠢動故 由依止故 由心故 復次, 能得慧者, 謂總攝一切能引義利所有善慧 生長增益廣大慧者, 謂軟中上品增進差別 清淨慧者, 謂宿世串習經歷多時, 其慧成熟 成辦慧者, 謂於諸煩惱遍知 永斷 圓滿慧者, 謂即此善慧, 已到究竟 無退慧者, 謂即此善慧, 成無退法, 究竟出離 言捷慧者, 速疾了知故 言速慧者, 慧無滯礙故 言利慧者, 盡其所有 如其所有, 皆善了知故 言出慧者, 於出離法, 世間離欲, 能善了知故 59

60 決擇慧者, 於出世間諸離欲法, 能了知故 甚深慧者, 於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 能了知故 又於一切甚深義句, 皆能如實善通達故 此中如來慧, 能制立 聲聞等慧, 於所制立能隨覺了 又大慧者, 謂即此慧, 長時串習故 其廣慧者, 謂即此慧, 無量無邊所行境故 無等慧者, 其餘諸慧無與等故 言慧寶者, 於諸根中慧最勝故, 如末尼珠, 顯發輪王毘琉璃寶令光淨故 與彼相應故名慧寶, 皆得成就 又慧眼者, 謂俱生慧 言慧明者, 謂他所引, 則他所引善加行慧 言慧光者, 謂即加行聞思成慧 60

61 言慧曜者, 謂即由此修所成慧 言慧燈者, 謂於如來所說經典, 甚深建立等開示故 言慧炬者, 謂於法教, 隨量隨時能隨轉故 言慧照者, 謂於彼彼所有諸法, 以其妙慧能善了知, 雖善了知, 猶隨他轉而未身證 慧無闇者, 謂身作證 其慧根者, 謂於他所證, 能遍了知增上力故, 諸所有慧 言慧力者, 謂於自先後差別所證, 能遍了知增上力故, 由法道理無退屈慧 言慧財者, 謂能招引一切自在最勝富貴, 隨獲自心自在轉故 又此慧寶於一切財最為殊勝, 能為一切世間珍財根本因故 慧寶者, 如 所說 慧劍及慧刀者, 謂能永斷一切結故 言慧杖者, 謂能遠防一切煩惱 天惡魔故 61

62 言慧轡者, 縱意根馬於善行地而馳驟故 慧無墮者, 令諸身分不散壞故 慧垣牆者, 遍於一切一門轉故 慧階陛者, 加行道故 慧堂殿者, 到究竟故 為欲顯示垣牆等三, 復說三種, 所謂界智 種種界智 非一界智 又正見者, 能善通達真實法故 有學慧者, 如理作意 復能引發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又於後時, 諸有學慧, 謂預流果及一來果 不還果攝 諸無學慧, 謂阿羅漢菩提所攝, 若諸獨覺菩提所攝, 若諸如來最勝無上菩提所攝 云何界智? 謂能了知種種界故 若能了知十八界者, 名非一界智 62

63 了知彼界種種品類, 名種種界智 通達了知彼界 趣 地 補特伽羅, 品類差別故 又微細者, 能入真實甚深義故 言審悉者, 具能證入一切義故 言聰明者, 謂與引發慧相應故 言叡哲者, 謂與俱生慧相應故 或復翻此 眼者, 能取現見事故 智者, 能取不現事故 明者, 悟入盡所有事 覺者, 悟入如所有事 義行者, 謂思所成善法攝故 言法行者, 謂聞所成善法攝故 言善行者, 施戒所成善法攝故 63

64 調柔行者, 謂修所成善法攝故 復次, 言善說者, 謂諸文句善圓滿故 言善覺者, 謂能善現等覺義故 言出離者, 謂世間道斷除眾苦, 得出離故 趣等覺者, 謂出世道, 為超眾苦而能真實現等覺故 無差別者, 師與弟子所說文 義相滋潤故 不相違故 有窣堵波者, 一切外道天魔及餘世間不能傾動故 言有依者, 具足四依, 無失壞故 大師 如來 應 正等覺者, 謂所說教善清淨故 此中諸句, 略顯四種善說法律最極圓滿 謂初二句, 顯文 義圓滿 次二句, 顯果圓滿 64

65 次三句, 顯行圓滿 後一句, 顯師圓滿 復次, 佛世尊 說法, 有因緣者, 謂有緣起, 制立一切所學處故 有出離者, 謂有犯已, 制立如法還出離故 言有依者, 謂由四依制立, 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 有超越者, 制立遠離受用欲樂 自苦行邊, 隨順士用令成就故 有神變者, 謂由三種所現神變, 為令獲得速疾神通, 無間制立正教授故 復次, 解脫捨者, 迴向涅槃故, 於施果中無繫著故 常舒手者, 殷重廣施故 樂棄捨者, 施前正施及與施後意悅清淨, 無追悔故 祠祀施者, 一向如法, 不以凶暴, 積集財物 ; 時時數數, 周遍捨施所施物故 65

66 捨圓滿者, 謂於福田而奉獻故 於惠施中樂分布者, 謂於父母妻子等所, 時時平等而分布故 如是一切總有六施 : 一無所依施, 二廣大施, 三歡喜施, 四數數施, 五田器施, 六攝受眷屬施 此中依止品類時處布施而說 復次, 廣說戒者, 中嗢柁南曰 : 尸羅法殺生, 具戒等廣說 言尸羅者, 謂能寂靜毀犯淨戒罪熱惱故, 又與清涼義相應故 言律儀者, 謂是遠離自體相故 言具足者, 謂正攝受無悔等故 言清淨者, 攝受現行三摩地故 66

67 又言善者, 謂能攝受可愛果故 言無罪者, 謂能攝受自他利故 言無害者, 謂能違拒執持刀 杖 鬥 諍等事 言隨順者, 隨順證得諸沙門果及餘所有勝功德故 言隱覆者, 謂常隱覆自善法故 言顯發者, 謂常發露自惡法故 言端嚴者, 謂具攝受諸少欲等所有沙門莊嚴具故 言福田者, 攝受正見 軌範 淨命圓滿德故 言無熱者, 謂正遠離自苦邊故 言無惱者, 遠離受用欲樂邊故 言無悔者, 謂正遠離染污, 不樂憂慼事故, 復次, 善說法者, 道理所攝故, 任持勝德故 毘奈耶者, 隨順一切煩惱滅故 所言聖者, 遠離一切雜染污法, 令不生 67 故

68 又言善者, 能與無罪可愛果故 言應習者, 應習近故 言善哉者, 是諸聖賢稱讚事故 復次, 言殺生者, 謂如有一, 乃至廣說黑品白品, 當知廣如 有尋有伺地 中已說 復次, 言具戒等皆廣說者, 謂安住具戒, 亦能守護別解律儀, 乃至廣說 密護根門, 若守護念若常委念, 乃至廣說 於食知量, 於諸飲食思擇而食, 不為充悅 不為憍逸, 乃至廣說 進止往來正知而住, 乃至廣說 如是一切廣說應知如 聲聞地 復次, 廣說道者, 中嗢柁南曰 : 念住正斷, 神足根力, 覺支道支, 無量為後 為欲勤修四念住故, 發起上品猛利欲者, 謂為斷除不正作意諸過失故 68

69 言精進者, 謂為斷除縵緩策勤諸過失故 言策勤者, 謂為斷除惛沈 掉舉二隨煩惱諸過失故 言勇悍者, 不自輕蔑故 言勇銳者, 能抗外敵故 不可制伏者, 於少下劣, 不生喜足故 言正念者, 不忘教授故 言正知者, 能不毀犯所毀犯故 不放逸者, 不捨善軛故 住熱光者, 能修懈怠對治法故 言正解者, 能修毀犯對治法故 念成辦者, 能修忘念對治法故 調伏世間 貪憂 者, 能修貪憂一切世法正對治故 此中顯示, 勤修念住諸苾芻等, 應當修習四種對治 69

70 復次, 於諸正斷 諸神足中所有異名, 廣說應知如 聲聞地 復次, 於如來所安立正信等, 廣說應知如 攝決擇分 中 安住有勢力 有精進 有勇悍等, 廣說應知如 菩薩地 復次, 簡擇諸法 最極簡擇, 周遍尋思 周遍觀察, 廣說應知如 聲聞地 已得無漏真作意故, 緣聖諦境, 一切無漏作意相應, 名為擇法 言簡擇者, 總取一切苦法種類, 為苦聖諦故 最極簡擇者, 各別分別取諸苦故, 謂生苦 老苦等 極簡擇法者, 依此處所簡擇契經等法故, 所以者何? 依止此故, 先修所作 又簡擇者, 謂審定解了 最極簡擇者, 謂審定等解了 70

71 極簡擇法者, 謂審定近解了 前是尋求道 今是決定道 復有差別 : 言解了者, 於所知事, 作意發悟 等解了者, 既發悟已, 方便尋求 近解了者, 求已決定 復次, 黠了者, 了知分別體故 通達者, 通達所知事故 復有差別 : 黠了者, 了知自相故 通達者, 了知共相故 審察者, 謂能定取盡其所有 如其所有 先後漸次倍 增 廣故 聰叡者, 先後漸次, 於彼義中無忘失故 覺者, 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 明者, 謂習所得慧 71

72 慧行者, 謂能受持 讀誦 問論 勝決擇等增上了別, 即於彼義轉增明了, 勤修習慧 毘缽舍那者, 謂即於前所了別義, 審觀察故 涉入者, 謂先尋思於所緣境, 作意思惟, 心涉入故 納受者, 謂即於彼能攝受故 推尋者, 謂取彼諸相故 極推尋者, 謂取彼隨好故 復有差別 : 推尋者, 謂尋求心 極推尋者, 謂伺察心 最極推尋者, 謂於得失推搆尋思, 極挍計故 聖教為依而起尋求, 說名尋思 現量為依, 說名思惟 比量為依, 說名分別 厭離者, 增上意樂於遠離中起決定故 72

73 遠離者, 謂從他邊受遠離故 隨離者, 謂受已後, 能隨守護彼尸羅故 還離者, 謂誤犯已, 即能如法而悔除故 從此已後, 寂止 律儀 隨護尸羅 寂止者, 由具忍辱 柔和事故 律儀者, 由具少欲 慈心等故 密護根門者, 自然不作故 不作者, 自 他不作故 不行者, 由正了知不現行故 不犯者, 不由失念而現行故 橋梁者, 由此為依渡惡法故 船筏者, 謂依對治誓能運彼癡狂失道, 令渡相違障礙法故 不喜樂者, 謂於遠離, 增上意樂極滿足故 不違越者, 謂於一切所學眾中, 無毀犯故 不棄捨故 不異違越者, 謂於一分, 無穿穴故 不棄捨故 73

74 所言念者, 謂住其心故 言等念者, 謂等住其心故 如是廣說應隨九種心住差別, 如 聲聞地 當知其相 復次, 嗢柁南曰 : 智宣說善欲, 熾然獨遠塵 如病等解釋, 我斷盡生等 并天世眾生, 依等 我執 等 智者, 謂聞言說為先慧 見者, 謂見言說為先慧 覺者, 謂覺言說為先慧 知者, 謂知言說為先慧 智者, 謂知不現見境 74

75 見者, 謂見現見現在前境 明者, 謂無明相違解 覺者, 謂實有義 智覺者, 謂不增益非實有智 慧者, 謂俱生生得慧 明者, 謂由加行習所成慧 現觀者, 謂於內現觀法已, 於諸法中非不現見, 非緣他智 復次, 宣說者, 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 施設者, 謂由語及欲, 次第編列名 句 文身 安立者, 謂次第編列已, 略為他說 分別者, 謂略說已, 分別開示 解其義趣 開示者, 謂他展轉所生疑惑, 皆能除遣 顯發者, 謂自通達甚深義句, 為他顯示 75

76 教者, 謂不因他發起請問, 由哀愍故說法開示 遍開示者, 謂無間演說 不作師拳 者, 無所隱覆 復次, 初善者, 謂聽聞時, 生歡喜故 中善者, 謂修行時, 無有艱苦, 遠離二邊, 依中道行故 後善者, 謂極究竟離諸垢故, 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 義妙者, 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 文巧者, 謂善緝綴名身等故, 及語具圓滿故 純一者, 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 圓滿者, 謂無限量故, 最尊勝故 清淨者, 謂自性解脫故 鮮白者, 謂相續解脫故 76

77 梵行者, 謂八聖支道, 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說 諦聽者, 謂於如是相法, 勸令審聽 應善懇到者, 謂勸令無倒 無間 殷重如理思惟 復次, 猛利欲者, 謂我何當於彼處所, 乃至廣說 猛利愛者, 謂於所修正加行中 猛利樂者, 謂於說者及與大師尊重處等 猛利信者, 謂於教法教授教誡 復次, 能熾然者, 謂為證得速疾通慧, 終不自暇推延後期發勤精進 順瑜伽者, 謂隨尊教若等若勝, 而修加行終不減劣 能永斷者, 謂能修習煩惱對治 能閑居者, 謂依所有邊際臥具, 遠離而居, 修三摩地令現在前, 依三摩地修習對治 77

78 復次, 獨者, 謂處遠離邊際臥具, 無有第二而安住故 言遠離者, 謂諸染污 無記作意不現行故 無縱逸者, 謂於欲等尋思惡法防護心故, 又於善中自安處故 言熾然者, 謂如前說 言發遣者, 謂除五蓋, 內持心故, 又由此故發遣其心, 令趣無上安隱處故 復次, 遠塵 離垢者, 塵謂已生未究竟智, 能障現觀, 有間 無間我慢現轉 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麤重 令永無故名遠塵 離垢 又復, 塵者, 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 垢謂二品所有麤重 於諸法中者, 謂於自相 共相所住法中 言法眼者, 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 78

79 言見法者, 謂於苦等如實見者 言得法者, 謂隨證得沙門果故 言知法者, 謂證得已, 於其所得能自了知 : 我是預流, 我已證得無退墮法故 至誠法者, 謂諦現觀增上力故獲得證淨, 於佛 法 僧及自所得聖所愛戒, 以正信行如實至誠故 越渡惑者, 謂於自所證 越渡疑者, 謂於他所證 非緣於他者, 謂於此法內自所證, 非但隨他聽聞等故 非餘所引者, 謂於大師所有聖教, 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故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 謂於自所證, 若他詰問, 無悚懼故 言 逆流 逆流 者, 謂已登聖道故 言趣向者, 謂記神通究竟往趣, 無退還故 79

80 復有差別 : 當知建立世俗 勝義二種法故 復次, 如說如病, 乃至廣說 云何顯示彼如病等? 非但說彼猶如重病, 乃至廣說 然修行者, 先以如實無常等行, 於彼事中, 如實訶毀, 作是思惟 : 此如病等甚可厭逆 為欲與彼不和合故, 是故, 次說無常行等, 如實顯示, 觀察彼果 言無常者, 顯現生身及與剎那皆展轉故 剎那展轉者, 由彼彼觸起 盡故, 彼彼受起 盡, 此相續見, 由非不現見, 非緣他智故 所言苦者, 有二種苦 : 謂生等諸苦, 及諸所有受, 皆說為苦 此二種苦, 如其所應, 由見生身展轉有故而得悟入, 謂死無間, 有生身生 生已復有老等諸苦 ; 是故說言 : 無常故苦 由見生身展轉有故悟入苦性 云何諸所有受, 皆說為苦? 80

81 謂諸樂受, 變壞故苦 一切苦受, 生 住故苦 非苦樂受, 體是無常滅壞法故, 說之為苦 此中樂受, 由無常故, 必有變壞 一切苦受, 由無常故生 住相續皆起於苦 非苦樂受, 已滅壞者, 由無常故, 說之為苦 已生起者, 滅壞法故, 亦說為苦 此滅壞法, 彼二所隨逐故, 與二相應故, 亦名為苦 云何當觀樂受為苦? 謂由此受, 貪所隨眠, 由隨眠故取當來苦, 於現法中能生壞苦, 如是當觀樂受為苦 云何當觀苦受如箭? 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 非苦樂受, 體是無常滅壞法者, 謂已滅者即是無常 81

82 其未滅者是滅壞法 若無常者, 從此復生若樂 若苦 滅壞法者, 終不解脫苦樂二種 所言空者, 無常 無恒 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言無我者, 遠離我故 眾緣生故 不自在故 復次, 解釋者, 謂能顯示彼自性故 開示者, 謂即顯示此應遍知 此應永斷等差別故 顯了者, 謂能顯示若不永斷 不遍知, 等成過患故 了者, 謂了相作意 解者, 謂勝解作意 知者, 謂遠離等作意 等解了者, 謂了自相故 近解了者, 謂了共相故 黠了者, 謂了盡其所有故 通達者, 謂了如其所有故 82

83 觸者, 謂於八聖支道梵行所攝 作證者, 謂於彼果涅槃 復次, 我者, 謂於五取蘊, 我 我所見, 現前行故 言有情者, 謂諸賢聖如實了知 : 唯有此法更無餘故, 又復於彼有愛著故 言意生者, 謂此是意種類性故 摩納縛迦者, 謂依止於意, 或高或下故 言養育者, 謂能增長後有業故 士夫者, 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補特伽羅者, 謂能數數往取諸趣, 無厭足故 言命者者, 謂壽和合, 現存活故 言生者者, 謂具生等所有法故 復次, 當斷諸愛 止息諸結者, 謂適於聖諦得現觀時, 便能永斷三結, 於一切處, 後有之愛不復現行 83

84 彼於後時, 數數薰修生滅隨觀, 復能無餘永斷慢等 ; 是故說言 : 能正修習, 永斷諸慢, 真現觀故 彼愛隨眠一切永斷, 由此因緣, 當來諸苦 諸後有法, 無復可得, 又能究竟作苦邊際 復次, 我生已盡者, 謂第八有等 梵行已立者, 謂於聖道究竟修故, 無復退失 所作已辦者, 謂一切結永無餘故, 一切道果已證得故 不受後有者, 謂於七有亦永盡故 又我生已盡者, 有二種生 : 一 生身生, 此如前說 ; 二 煩惱生 此微薄故, 亦說為盡 ; 此則記別初之二果 梵行已立者, 謂不還果, 非梵行貪此永斷故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者, 謂阿羅漢 當知彼等是解說遍知之行相 ( 原漢譯缺 ) 84

85 復次, 并天世間者, 是總句 此有二種 : 一并魔, 二并梵 并沙門婆羅門眾生者, 謂諸沙門 若婆羅門, 生在人中, 希求魔 梵而修行者 并諸天人眾生者, 謂於天中, 除魔及梵 於其人中, 除沙門 婆羅門 如是總結, 解脫 者 : 三縛 出離 者 : 欲貪 又毘奈耶 斷 超越者 : 毘奈耶, 由了相勝解作意 斷, 由遠離等作意 超越, 由方便究竟果作意 言離繫者, 離九結故 言解脫者, 解脫一切生 老等故 離顛倒者, 由見道故 85

86 所言多者, 由修道故 ; 由彼修道多修習故, 說名為多 言利益者, 謂諸善行 言安樂者, 無損惱行 言哀愍者, 謂如有一由諸善行無損惱行, 哀愍於他是所求事故 能引義利故名之為義, 可愛樂故, 無有罪故 為利益安樂者, 謂於彼起所有善行 無損惱行 所言人者, 謂剎帝利等 若有因佛出現世間, 善說正法, 僧善修行, 能多利益 能多安樂 或但自為利益安樂, 悲愍世間 或但為他, 利益安樂 或為二種 是故說言 : 為其義利 利益 安樂 此中, 唯說天及人者, 彼有勢力能了其義 修正行故 復次, 依者, 謂五取蘊及與七種所攝受事, 即是父母及妻子等 所言取者, 謂諸欲貪, 亦名為取 由不安立及安立故, 說有四取 86

87 心依處者, 謂四識住 言執著者, 謂諸煩惱能趣於依, 即名為纏 彼品麤重, 說名隨眠 如是名依 取 心依處 執著 隨眠 於此有識身及外一切相中者, 謂於我 我所 我慢 執著 隨眠, 因緣境界相中 復次, 我 我所 執 者, 謂薩迦耶見 言我慢者, 謂即此慢 即彼諸纏, 名為執著 即彼麤重, 名為隨眠 執著多分, 是諸外道 隨眠通二 復次, 嗢柁南曰 : 如來 無常想, 87

88 底沙 怖 無為 不有 不相續, 空 無常 無餘 如來應正等覺等者, 如經分別 : 所言應者, 應供養故 明行圓滿, 所謂三明 遮行 行行皆悉圓滿 ; 又復, 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 皆悉圓滿 前是行行 後是住行 此中, 清淨身語意業現行 正命, 是行圓滿 密護根門, 是遮圓滿 由此二種, 顯示如來三種不護 無忘失法 由不造過, 世間靜慮遮自苦行 言善逝者, 謂於長夜, 具一切種自利 利他二功德故 88

89 世間解者, 謂於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 ; 由善悟入有情世間, 依前後際, 宿住 死生 依一切時, 八萬四千行差別故 於器世間, 謂東方等十方世界, 無邊成壞善了知故 又於世間諸法自性 因緣 愛味 過患 出離 能趣行等, 皆善知故 無上丈夫 調御士者, 智無等故 於現法中 無過上故 於現法中是大丈夫, 多分調御 ; 無量丈夫, 最第一故 極尊勝故 天人師者, 由彼天人解甚深義, 勤修正行有力能故 言佛陀者, 謂畢竟斷一切煩惱并諸習氣, 現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薄伽梵者, 坦然安坐妙菩提座, 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此中, 如來是初總序 89

90 應 正等覺, 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 於其別中, 略有二種, 所謂共德及不共德 於共德中, 且說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 自餘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德 復次, 於無常想素呾纜中, 修謂若修 若習, 乃至廣說 修果, 謂一切欲貪, 乃至廣說 修差別, 謂譬喻差別故 修方便, 謂或住阿練若, 乃至廣說 此中, 若修者, 謂由了相作意故 若習者, 謂由勝解作意故 多修習者, 謂由餘作意故 又, 若修者, 謂於所知事而發趣故 若習者, 謂無間殷重修加行故 90

91 多修習者, 謂於長時熟修習故 為處者, 作所依故 為事者, 作所緣故 隨順者, 由作意思惟故 串習者, 得隨所欲無艱難故 善攝受者, 聽聞正法故 善發起者, 於內如理作意思惟故 又, 善攝受者, 殷重作意故 善發起者, 無間作意故 又, 善攝受者, 到究竟故 善發起者, 正加行故 隨順欲貪, 故說於掉 隨順色貪, 故說於慢 順無色貪, 故說無明 91

92 拔除根本者, 害隨眠故 摧折枝條者, 下地善法由彼斷滅不增長故 以無常想所緣顯示無常想, 自心作意觀無常故 臺閣者, 謂解脫俱行無常想 梁棟者, 謂彼依因 象跡者, 謂於不淨等想為第一故, 所緣廣大故 流注者, 謂解脫因俱行無常想, 能趣涅槃故 日出者, 謂能對治無明闇故 如輪王者, 謂無學無常想 如城王者, 謂所餘想 又或居阿練若, 或居樹下, 或居空室, 或居迥露, 由取樹下覆障等故, 即攝一切臥具遠離 唯有色無常性者, 謂唯有色都無有我, 如是正修加行 92

93 復次, 略有四種往趣道障, 二種道等 謂由疑故不能發趣 雖復發趣, 由邪尋思而往餘處, 由邪分尋思見行故 雖無是事, 然不堪任教授教誡 所言忿者, 謂他諫諍時 言苦惱者, 謂出家者不得自在 禁約 艱難 麤弊行等 言不樂者 雜, 瞋事故 此之二種, 猶如坑澗, 又此二種能障行路 雖無是事而由利養及恭敬故, 於入山林能為障礙 言猛利者, 處深稠林故, 所以者何? 雖捨所攝受事, 而不能捨此故 復次, 言有怖者, 謂有盜賊及矯詐故 言有畏者, 謂涉稠林故, 有諸惡獸及與非人諸恐畏故 言有刺者, 謂一切處多毒刺故 言失道者, 往餘處故 言惡道者, 不平正故 如是五種顯道過失 93

94 弊趣惡趣者, 顯示趣過失 失道 惡道而行及親近不善士者, 顯示能行補特伽羅所有過失, 諸盜賊等名不善士 復次, 無動者, 謂一切相皆遠離故 無轉者, 謂貪愛盡故, 於諸境界無轉變故 難見者, 謂甚深故 甘露者, 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 安隱者, 謂超過一切人與非人災橫怖畏故 清涼者, 謂一切苦皆寂滅故, 極清涼故 善事者, 謂現法樂住所緣境故 趣吉祥者, 謂斷一切煩惱所緣境故 無愁憂者, 謂超過一切愛非愛故, 又證得已無失壞故 不死沒者, 謂常住故 不退還故 無熾然者, 謂清淨故 94

95 無熱惱者, 謂所欲匱乏永止息故 ( 漢譯缺 ) 無動亂者, 謂一切動亂皆滅盡故 涅槃者, 謂一切依皆寂滅故 復次, 我何當不有 我所何當不有者, 謂約未來世, 於我我所性所攝, 內處外處所攝, 自內體性, 及攝受事, 希求不生故 又復顯示希求依止不生故, 及希求依彼受不生故 我當不有 我所當不有者, 謂約現在世說 此觀無常滅前觀於擇滅, 又前但有希望故, 後於現在因觀無常性故 復次, 不相續者, 謂死歿已後, 餘識不生故 言無取者, 謂無所住識, 無有趣入名色事故, 自體永不生故 無生長者, 謂無有名色更增廣故 言一切行皆寂止者, 謂諸五蘊皆止息故 95

96 復次, 所言空者, 謂離一切煩惱等故 無所得者, 謂離一切所有相故 言愛盡者, 謂不希求未來事故 言離欲者, 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 所言滅者, 謂餘煩惱斷故 言涅槃者, 謂無餘依故 復次, 言無常者, 謂性破壞朽敗法故 言有為者, 謂依前際所尋思故 言造作者, 謂依後際所希望故 言緣生者, 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 有盡法者, 謂一分盡故 有沒法者, 謂全分滅故 又有盡法者, 謂全分滅故 有沒法者, 謂相續變壞故 96

97 有離欲法者, 謂過患相應故 有滅法者, 謂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 復次, 無餘斷者, 謂是總句 永棄捨者, 諸纏斷故 永變吐者, 隨眠斷故 言永盡者, 過去解脫故 永離欲者, 現在解脫故 言永滅者, 未來解脫故 永寂靜者, 由見道故 永滅沒者, 由修道故 當知此中, 由二種道, 斷煩惱事, 顯無餘斷 復次嗢柁南曰 : 欲三種延請, 法僧惠施故, 97

98 厭梵志無常, 聚沫等為後 諸欲無常 虛 偽 不實者, 謂於諸欲宣說顛倒, 以是四種顛倒事故 當知此中, 虛故無我 偽故不淨 不實故苦, 由於是處, 樂非實故 然彼諸欲, 似常等現, 說名妄法, 顛倒事故 云何諸欲名為妄法, 為顯此義說幻事喻 雖非常等然似顯現, 故同彼法 誑惑愚夫者, 謂無聞愚夫於彼諸欲不如實知故, 於長夜恒被欺誑, 深生染著為變壞苦之所逼觸 諸聰慧者, 則不如是, 如實知故 又彼諸欲喻枯骨者, 令無飽故 喻段肉者, 多所共故 喻草炬者, 是非法行 惡行因故 98

99 喻一分炭者, 增長欲愛, 大熱惱故 喻大毒蛇者, 為諸聖賢所遠離故 喻夢所得者, 速散壞故 喻所假借莊嚴具者, 託眾緣故 喻諸樹端爛熟果者, 危亡地故 又不淨者, 是其總句 言臭穢者, 受用飲食變壞成故, 屎尿不淨變壞所成故, 名臭處 諸肉血等變壞所成故, 名生臭 可厭逆者, 受用婬欲變壞所成, 可惡逆故 復次, 應招延者, 約捨世財 應奉請者, 約盡貪愛 欲求果報, 是故招延 欲求解脫, 是故奉請 應合掌者, 即為二事而延請時 99

100 應和敬者, 應設禮拜問訊等故, 應可與彼戒見同故 無上福田世應奉施者, 於彼惠施果無量故 復次, 善說者, 文義巧妙故 現見者, 於現法中可證得故 無熱者, 離煩惱故 無時者, 出三世故 難引者, 老病死等不能引故 難見者, 天等趣中不可見故 內自所證者, 唯信他等不能證故 諸有智者者, 謂學 無學 為舍 為洲 為救 為歸 為趣者, 由後後句釋前前句, 顯出離義 又能了知四聖諦故, 名為正見 言生起者, 於一切時容可生故 已生起者, 於過去世住無學位 100

101 今生起者, 於現在世或已證得或修圓滿 當生起者, 或未證得或勤修習應修應習 應多修習者, 隨其所應如前當知 應隨護者, 遠離隨順退墮法故 言應觸者, 由身體故 應作證者, 或果或勝智, 如說 : 我已證道 故 應時而說者, 若了知彼願樂欲聞, 及堪聞者, 方可為說, 坐卑座等, 是名為時應 當序說先時所作 若了知彼是增上已, 即便殷重, 隨其所能 盡己所有而為說法 為欲開示彼彼差別未曾有義, 非直華詞樂說而已 次第者, 開示義故 隨密者, 設妨難故 隨會者, 顯釋彼故 令歡喜者, 化受教者故 101

102 令愛樂者, 化處中者故 令喜樂者, 化誹謗者故 讚勵者, 求彼實德, 以稱順心發自言音, 揄揚讚美 訶擯者, 觀彼實過, 以無恚心發自言音, 開示訶責 道理者, 具四道理故, 謂觀待道理 作用道理 法爾道理 證成道理 有益者, 於所為處不棄捨故 無雜者, 無雜亂故, 有繫屬故 有法者, 能引義故, 依於苦等, 有無量種出離 遠離所生法故 如眾會者, 隨剎帝利等四種會眾所堪能故 以慈心者, 為欲令彼得樂義故 利益心者, 云何當令若有殷重聽聞正法 皆得悟解 獲大利益故 哀愍心者, 欲令彼修法隨法行故 102

103 無所依者, 不為利養恭敬名稱故, 謂不依止衣服等事, 亦不依止禮敬等事, 唯欲令他悟入正法 又不於他有所輕蔑, 乃至廣說 不自高者, 不為利養恭敬事故作如是言 : 唯我能知如是法律, 非汝等輩, 乃至廣說, 讚己功德, 談彼過失 於時時間, 應聽法者至如是時, 應自觀察 : 我今說法, 多有所作 他說法時, 應正了知 : 勿我於中當為障礙 即便殷重以謙下心, 坐于卑座, 具足威儀, 隨其所能, 聽聞正法 起恭敬相 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 若不悟解, 或復沈疑, 終不譏誚 於其勝者, 恭敬隨順 於等 於劣, 恭敬法故亦不輕蔑 103

104 於說法師, 深生尊重, 如說法者, 當獲無上大果修利故 於說法師者 不輕法者, 不作是言 : 此非綺飾文字章句, 所有文句悉皆麤淺故 不輕法師者, 不作是言 : 彼於我所種姓卑劣等故 不自輕者, 不作是言, 我於解法無有力能, 於其所證無怯劣故 奉教心者, 無惱亂心, 唯欲求解故 心一趣者, 為欲領解文句差別故 屬耳聽者, 為欲了知音韻差別故 修治意者, 為欲悟入甚深義故 於一切心無不繫念者, 為欲無間領解音韻文句義故, 無不了知, 無不通達, 而空過者 復次, 言正行者, 謂是總句 104

105 應理行者, 住果有學 質直行者, 住於向道 和敬行者, 是其無學, 由彼唯於大師正法及學處等深恭敬故 隨法行者, 於因轉時 法隨法行, 由聞他音, 內正如理而思惟故 又應理行者, 是其正道及果滅行 質直行者, 如其聖教而正修行, 無諂無誑如實顯現 和敬行者, 與六堅法而共相應 隨法行者, 法隨法行 諸阿羅漢諸漏永盡, 乃至廣說 最極究竟, 乃至廣說 亦名出離超出坑塹越度坑塹, 乃至廣說 105

106 永斷五支, 成就六支, 乃至廣說 獲得預流不顛墜法, 決定趣向三菩提果, 乃至廣說 如是一切於自處所 攝事分 中, 我當廣說 又大師子者, 是其總句 腹所生者, 簡去異生卑劣子故 口所生者, 從說法音而誕生故 法所生者,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之所生故 法所化者, 從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 法等分者, 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 如是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 及父相似法生圓滿 謂初句於其增上生圓滿中, 遮器過失 第二句遮其精血不淨所生 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 如是三句顯示增上生圓滿 第四句顯示自體相似之法 第五句顯示受用相似之法 如是二句顯示父相似法生圓滿 106

107 又序者, 是緣 集者 是因 緣增上故, 名彼種類 因增上故, 名彼所生 雖因所生, 藉緣勢力方得生起, 為彼依故 又於此中, 後句釋前 又善見者, 是其總句 言善知者, 知法義故 善思惟者, 如其正理而思惟故 善黠慧者, 全分知故 善通達者, 如實知故 由後二句顯善見性 由前二句, 顯彼加行 又言聖者, 是無漏故及在聖者相續中故 出離者, 出離三界一切苦故 107

108 決達者, 究竟出離無退轉故 復次, 諸法皆以世尊為本者, 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現等覺故 世尊為 導 者, 現等覺已, 為諸天人等開示故 世尊為依者, 所說法中, 隨所生起一切疑惑, 皆能遣故 又佛世尊能為眼者, 謂能引發俱生慧故 能為智者, 謂能引發加行慧故 能為義者, 謂能引發思所成慧故 能為法者, 謂能引發聞所成慧故 不顯了義能決了者, 一切疑惑皆能斷故 能為一切義所依者, 謂能引發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興盛事故 復次, 厭者, 謂於見道 言離欲者, 謂於修道離欲究竟 所言滅者, 謂於無學一切依滅 前之二種, 於加行位, 修習厭行及離欲 108 行

109 後之一種, 在無學位, 行於滅行 又言厭者, 由見諦故, 於一切行皆悉厭逆 言離欲者, 由於修道永斷貪故 言解脫者, 由離貪故, 一向安隱, 於餘煩惱, 心得解脫 遍解脫者, 煩惱斷故, 於生等苦, 普得解脫 復次, 是為婆羅門者, 究竟到彼岸故, 蠲除諸惡故, 是為其相 無猶豫等者, 於自所證, 離疑惑故 斷諸惡作者, 於應作事無不作故, 不應作事無有作故 離諸貪愛者, 無有利養恭敬愛故 於有 非有著, 無有隨眠者, 隨眠永斷故 當知此中, 若現在世 若未來世名之為有 其過去世名為非有 由此諸句, 無倒觀察婆羅門相 由前三句, 顯示多聞及與正知觀察其相 或謂不正修習善品故, 復顯示第四一句觀 109 察其相

110 此中著者, 謂八種著 於非有中作愁憂著 於現在世所攝有中, 有五種著 : 一作修治, 二作救護, 三作我所, 四作高勝, 五作下劣 於未來世所攝有中, 作行作動 總於三處, 作極厚重作極甘味 作愁憂者, 所愛變壞故 作修治者, 養育攝藏故 作救護者, 於逼惱處求作救護故 作我所者, 執為我所故 作高勝者, 計我為勝而起憍慢故, 如世尊言世間眾生慢為高幢故 作下劣者, 計我為劣而起憍慢故 言作行者, 是其希望未來世愛 言作動者, 既希望已方便追求 11 0

111 作極厚重者, 是所愛樂非可食用, 謂金銀等應可貿易 作極甘味者, 是可食用 復有差別, 謂此五句略顯得道 道果作證 是為婆羅門者, 略顯得道 無猶豫等, 斷諸惡作, 離諸貪愛, 於有非有著, 無有隨眠者, 如是諸句略顯獲得道果作證 於記所解疑惑斷故 於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斷故 於未來世苦因斷故 現在苦因麤重斷故 所言有者, 謂此義中, 當知於其三界所攝諸相作意 言非有者, 於無相界作意思惟 所言著者, 謂此義中, 是貪 瞋 癡 如無相定諸有學者, 猶有隨眠, 非阿羅漢 得有尋思 戲論 著 想四種雜染 前二是出家品 ; 後二是在家品, 由有著隨眠故, 彼得生起 111

112 諸出家者, 由追憶念曾所更境故, 有尋思動亂現行故有戲論 諸在家者, 住現前境, 有著 有想, 由有染著取諸相故 復有二種雜染因緣, 謂不如理作意, 及順彼處法 由此因緣, 彼得生起, 是故說此為彼因緣 復次, 所有無常皆是苦者, 義何謂耶? 若有無常眾同分者, 有生老等眾苦生起 若依諸觸有諸受者, 彼皆變壞, 生已尋滅故, 說諸受皆悉是苦 若有生等苦法, 及有壞等苦法, 彼皆無我, 自非我故, 於是處所, 亦無有我, 由此攝受空 無我行 又解了者, 聞所成慧, 諸智論者如是說故 等解了者, 思所成慧 11 2

113 審解了者, 修所成慧 即於如是三慧行中所有諸忍, 名為喜樂 若等喜樂 若遍喜樂 又有無常隨觀 斷隨觀 離欲隨觀 滅隨觀者, 如 聲聞地 已廣分別 又無常力之所損害, 乃至廣說 當知此中增一略文, 顯無常等差別, 障礙差別為後, 如其所應 為欲獲得所未得者, 最初得故 或先下劣 有所證故 於上差別 而作證者, 謂於其斷而作證故 言觀察者, 此說於慧 言審慮者, 說三摩地 如理觀察者, 此說二法無顛倒轉 雖實無有而顯現者, 謂於此中實無樂故 虛者, 空無我故 偽者, 不淨故 11 3

114 不堅者, 無常故 此則顯示無四顛倒 復次, 色如聚沫者, 速增減故, 水界生故, 思飲食味水所生故, 不可揉捼故 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 是故說言不可揉捼 又實非聚似聚顯現, 能發起一有情解故 受喻浮泡者, 三和合生, 不久堅住相似法故 言如地者, 所謂諸根, 彼生依故 言如雲者, 謂諸境界 言如雨者, 所謂諸識 如雨擊者, 所謂諸觸 如浮泡者, 所謂諸受速疾起謝 不堅住故 想同陽焰者, 燄動性故, 無量種相變易生故, 令於所緣發顛倒故, 令其境界極顯了故 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 云何行類芭蕉? 11 4

115 如明眼人者, 謂聖弟子 言利刃者, 謂妙慧刀 言入林者, 謂於五趣舉意攀緣 種種自性眾苦差別, 同樹法故 為取端直芭蕉柱者, 謂為作者 受者我見 截其根者, 謂斷我見 摧折 葉者, 委細簡擇, 唯有種種思等諸行差別法故 彼於其中都無所獲者, 謂彼經時無堅住故 何況堅實者, 何況有餘常恒實我 作者 受者而可得見 云何識如幻事? 言幻士者, 隨福 非福 不動行識 住四衢道者, 住四識住 11 5

116 造作四種幻化事者, 謂象馬等 現 象身等雖現可見, 而無真實象身等事 如是應知隨福 非福 不動行識, 住四識住, 雖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見, 然無真實我性可得 又識於內隱其實性, 外現異相, 猶如幻像 ( 復次 ), 已說白品異門 11 6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 ,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 ,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90,000,000 9,000,000 81,000,000 2.18 0.10 3300 1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000 8.24 81,000,000 2.18 13,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1,000,0001,000,000 1,000,000 2,000 2.18 1% 0.005%0.002%0.005%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未完成的追踪(提纲)

未完成的追踪(提纲) 87 51 1993 11.19 CHICCO 1989 1993 11 19 400 87 51 200 CHICOO 1 1993 95 1998 1999 6 97 20 5 6 14 6 8 11 18 / 45 27 5 2 2000 5 / 12 / 30 5 8 7 8 22 / 27 10 6 40 27 ( ) 1999 7 ( ) 4 X 92 95 -- 64.7% 3 25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542 33 1 20 20 6 435 15 311 48 1 4 3 2 0 8 18 200 4 1,888 305 62 2 2 3 61 42 1,346 47 390 40 12 2 2 6 41 8 7 3 3 1 18 301 1 19 24 14 3 3 12 335 110 1 1 1, 582 45 76 547 1 147 46 1,103 96 1 22 8 6,721 70

More information

Undangan Finalis

Undangan Finalis & 1 P E M E R I N T A H P R O V I N S I J A W A T E N G A H D 1N A S p E N D I D 1K A N Jl Pe A1d N o 134 Se r r c l p 35 1530 1 F x (024) 352 00 7 ] Se r A u s t u s 20 15 No o r : o o s Ke / 0 5 \ 2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该 奈 自 受 PZ 多 透 soc i e B t h y. y t is NA YL OR exp os ed t h a t b e i n g wh o res or sa in t es s e s we r e m ad e n b ot om. M ean wh i l e NA YL

该 奈 自 受 PZ 多 透 soc i e B t h y. y t is NA YL OR exp os ed t h a t b e i n g wh o res or sa in t es s e s we r e m ad e n b ot om. M ean wh i l e NA YL 探 性 通 性 圣 重 ' 颠 并 格 洛 丽 亚 奈 勒 小 说 贝 雷 的 咖 啡 馆 对 圣 经 女 性 的 重 写 郭 晓 霞 内 容 提 要 雷 的 咖 啡 馆 中 权 社 会 支 配 的 女 性 形 象 美 国 当 代 著 名 黑 人 女 作 家 格 洛 丽 亚 过 对 6 个 圣 经 女 性 故 事 的 重 写 奈 勒 在 其 小 说 贝 覆 了 圣 经 中 被 父 揭 示 了 传 统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sp046-091.pdf

sp046-091.pdf RESTAURANT + CAFE + IZAKAYA + BAR = TOKYO GOURMET 1603~1867 48 1868~1912 49 1 1895 i ma han be kan 20 P.344-B 4-B 2-2-5 03-3841-2690 11:00~15:00 16:30~21:30~ 11:00~21:30 5 2,000~3,000 www.asakusa-imahan.co.jp

More information

STELLA DEL MARE G =136 a d d3 4 RE m z mz mz SOL mz mz SImz mz V. Sozio a d d3 4 mz mz mz mz mz mz mz Chia - ro mata d d LA4 mz LA mz RE mz mz mz mz a

STELLA DEL MARE G =136 a d d3 4 RE m z mz mz SOL mz mz SImz mz V. Sozio a d d3 4 mz mz mz mz mz mz mz Chia - ro mata d d LA4 mz LA mz RE mz mz mz mz a STELLA DEL MARE G =136 3 4 RE m z SI V. Sozio 3 4 Chia - ro mata d d LA4 LA RE k kk s k k s k kz k s k kz k s k k j - ti - no che il so - le ba - ciò, nean-che u - na nu-vo-la in cie - lo, - ce è la brez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 ) khgit 31 ai 33 ni 33 khum 31 sa 33 sa 55!! ( ) gai 33 phgo 31 ai 33 pg 33 log 33 n 55 ga 31 n 31 gai 33 ( ) ai 33 1 gi 33 khai 31 ai 33 mau 31 mui

: ) khgit 31 ai 33 ni 33 khum 31 sa 33 sa 55!! ( ) gai 33 phgo 31 ai 33 pg 33 log 33 n 55 ga 31 n 31 gai 33 ( ) ai 33 1 gi 33 khai 31 ai 33 mau 31 mui 1998 4,,,,,,, ai 33 a 31 na 55,,,, ai 33 : ai 33 1 1. ai 33 1 :, : 4 : ) khgit 31 ai 33 ni 33 khum 31 sa 33 sa 55!! ( ) gai 33 phgo 31 ai 33 pg 33 log 33 n 55 ga 31 n 31 gai 33 ( ) ai 33 1 gi 33 khai 31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因 味 V 取 性 又 鸟 U 且 最 大 罗 海 惜 梅 理 春 并 贵 K a t h l ee n S c h w e r d t n er M f l e z S e b a s t i a n C A Fe rs e T 民 伊 ' 国 漳 尤 地 视 峰 州 至 周 期 甚 主 第 应

因 味 V 取 性 又 鸟 U 且 最 大 罗 海 惜 梅 理 春 并 贵 K a t h l ee n S c h w e r d t n er M f l e z S e b a s t i a n C A Fe rs e T 民 伊 ' 国 漳 尤 地 视 峰 州 至 周 期 甚 主 第 应 国 ' 东 极 也 直 前 增 东 道 台 商 才 R od e ric h P t ak 略 论 时 期 国 与 东 南 亚 的 窝 贸 易 * 冯 立 军 已 劳 痢 内 容 提 要 国 与 东 南 亚 的 窝 贸 易 始 于 元 代 代 大 规 模 开 展 的 功 效 被 广 为 颂 扬 了 国 国 内 市 场 窝 的 匮 乏 窝 补 虚 损 代 上 流 社 会 群 体 趋 之 若 鹜 食 窝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C8BB79A4CEABC8AE61A4E5BEC73939A6A8AA47B3F8A769AED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C8BB79A4CEABC8AE61A4E5BEC73939A6A8AA47B3F8A769AED12E646F63>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輔 助 大 學 校 院 發 展 客 家 學 術 機 構 99 年 度 補 助 辦 理 開 設 深 化 客 家 語 言 及 文 化 通 識 課 程 計 畫 子 計 畫 一 客 語 及 客 家 文 學 成 果 報 告 書 校 內 計 畫 編 號 :98-R&D(A)-025 計 畫 執 行 期 間 :99 年 03 月 01 日 至 99 年 11 月 30 日 計 畫

More information

6 h h 3 h 3 ha 3 1 I 2 o o a 3 t y 3 t y 3 y t y 3 t y 3 y tsu 3 tsu 3 su 4 17

6 h h 3 h 3 ha 3 1 I 2 o o a 3 t y 3 t y 3 y t y 3 t y 3 y tsu 3 tsu 3 su 4 17 1o 2 n 3 ka t ia k t i x 3 3 a 3 ii 3 4 1n l n l n l 2 t t tstss t tss 3 4 i i a a ua ua ia ia 6 h h 3 h 3 ha 3 1 I 2 o o a 3 t y 3 t y 3 y t y 3 t y 3 y tsu 3 tsu 3 su 4 17 41 n 3 3 pin 3 3 ka xo 3 3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摘要本文分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指出原先的 本地分 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 後來無著菩薩編增 菩薩地 的內容, 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 到了他編著 顯揚聖教論 時, 則以菩薩道為主軸 文中, 並從 瑜伽師地論 內部的歧義, 推測無著菩薩編著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過程 關鍵字 : 瑜伽師地論,

More information

代码集

代码集 第 三 部 分 社 区 卫 生 信 息 代 码 集 561 562 社 区 卫 生 信 息 代 码 集 目 录 一 社 区 卫 生 信 息 代 码 集 说 明...566 二 社 区 卫 生 信 息 代 码 集 索 引 表...568 三 社 区 卫 生 信 息 代 码 集...570 代 码 A1: 布 尔 值...570 代 码 A2: 社 交 活 动 (PAT010104_300071)...57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ina translation AOP 2011.KJ proofread.doc

Microsoft Word - China translation AOP 2011.KJ proofread.doc 2012 2011 2011 7 1 Ke r r y Br own 2011 1989 11 2010 2 20 2 20 3 ' ' 8 2008 4 3 5 20, 24 8 Fl or a Sapi o - Anna be l Ega n 2012 Joshua Rosenzweig 2 40 2008 GDP 24 7 26 2008 Shanghai i s t 8 Jeremy Gol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tu n) ( ), ( ), ( ),,, ( ),,,, ( ), : ; 1993, 15 400,, 1973, 3 ; 1977, 1, ;,, 1 ; 1995 12 6 :,,,,,,,,,,, :,,, :??,, S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97 04 25 0970002232 97 12 31 1-7 1 2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2 24 A1. 0 1 ( 6 ) 2 ( 6 ) 3 4 A1a.? 5 6 0 1 A1b.? 0 1 2 A2. 0 1 A2b. A2c. A2a. A2d. 1 A3. 1 A4 2 0 A4 A3a.?? 0 A4 1 A3b. 0 A4 1 A3c.?? 1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日照县志0903-.FIT)

日照县志0903-.FIT) 据 清 光 绪 十 二 年 版 市 档 案 局 ( 馆 ) 重 印 编 辑 委 员 会 名 誉 主 任 毛 继 春 徐 清 主 任 梁 作 芹 副 主 任 朱 世 国 傅 海 军 郑 昭 伟 孙 玉 生 刘 克 平 吴 建 华 成 员 张 传 满 张 传 鹏 田 伟 刘 祥 云 徐 田 霞 宋 莉 媛 主 编 梁 作 芹 副 主 编 朱 世 国 吴 建 华 吴 建 华 范 莉 莉 李 宛 荫 孙 晓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E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 2006 ( C I P ) /. - :, 2002. 6 ( ) ISBN7-80176 - 020-4... - -. I207. 62 CIP ( 2002 ) 035654 ( ) : : : ( 100089) 1 : : : 8501168 1 /32 : 2, 030 : 78. 125 : 2002 6 1 : 2006 5 3 : ISBN7-80176 - 020-4

More information

五花八门宝典(一).doc

五花八门宝典(一).doc BBS...5... 11...23...26...31...46...49...54...55...57...59...62... 110... 114... 126... 132... 149 I "108" 1 2 3 4 BBS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 ( ) Kg S ( ) A ( ) K (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 2006 ( C I P ) /. - :, 2002. 6 ( ) ISBN7-80176 - 020-4... - -. I207. 62 CIP ( 2002 ) 035654 ( ) : : : ( 100089) 1 : : : 8501168 1 /32 : 2, 030 : 78. 125 : 2002 6 1 : 2006 5 3 : ISBN7-80176 - 020-4

More information

Persuasive Techniques (motorcycle helmet)

Persuasive Techniques  (motorcycle helmet) M O D E A T H E E L E M E N T S O F A N A R G U M E N T 1n t h l s t e s t i m o n y g iv e n b e f o r e t h e M a ry l a n d Se n a t e t h e s p e a ke r m a ke s a s t r o n g c l a i m a b o u t t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1971 5 19 5 310 1971 3 488 1974 614 1988 1912 19 1937 1938 1926 4 E. 34 1960 1955 48 1986 1976 3 167 410 1964 375 1975 . 1965 82 1969 5 6 187 2 51 1986 E. 1979 273 274 1965 65 68 . 1965 79.

More information

50 70 80 80 70 80 8 80 60 80 8 1 2 3 3 50 60 80 10 6 70 70 1985 1988 39 383 50 10 5 1985 200 1988 7 120 1985 1000 1981 6 16 1300 1988 0 70 1988 366 19 n l ts ts s ts ts s k k X ka k ka 52 k 5 x x xa k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t o

t o j n t o gu n zhì jié nìng jiè zhì l isì jiég o fúxì zhì b n zèng guàn xi o m i j xi n jùn lián j ng zhù cuán cù dí mèi ch n w n nèn yòu yì j qi n xiù mi o ji n qióng wú qiú móu tuó y ny

More information

三言两拍.PDF

三言两拍.PDF 003 015 021 026 033 040 050 056 064 072 079 087 097 105 111 117 127 137 148 159 168 177 186 194 202 210 217 225 235 ( ) , ( )

More information

1 yáo zhuàn jué gu zài liè r sh ng xué yíng ch jié jù rèn g wù yú qiè yàng huán P9 líng luò jiàn sh ng y ku liàn r shàn dùn sì lièlièqièqiè rèn zhù yìj yíng guà dí yú bò chu n láng huán dù xià

More information

j n yín

j n yín ch n ài hóng zhuó, j n yín k n sù zh o fù r n xi o qì hái, y oti o sh hàn yàn yuán lí g ng z y ng b niè bì z n r n xi o qì xiè sì m6u yí yàng móu niè z u ch lì, x qu n léi xiè pì x u cu è qi n j qiú yìn

More information

i n i ho n n n n n ng

i n i ho n n n n n ng A i i i i i i i i n i ho n n n n n ng o o o o o o o b B b b p b b b b b b b p b b b b b b i b i b b i b b i b i b i b bn bn bn bn bn bn bn b bn bn bn bn bn bn bng bng bng b pn bng bng bng pn bng bo bo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谈 蝌 蚪 ⑴ * 太 田 斋 1. 蝌 蚪 关 于 蝌 蚪 读 音 的 研 究, 已 有 魏 建 功 先 生 的 鸿 文 科 斗 说 音 ( 女 师 大 学 术 季 刊 2 卷 2 期,1931) 笔 者 并 无 意 图 对 此 加 以 评 论 本 文 用 和 魏 先 生 不 同 的 方 法 来

谈 蝌 蚪 ⑴ * 太 田 斋 1. 蝌 蚪 关 于 蝌 蚪 读 音 的 研 究, 已 有 魏 建 功 先 生 的 鸿 文 科 斗 说 音 ( 女 师 大 学 术 季 刊 2 卷 2 期,1931) 笔 者 并 无 意 图 对 此 加 以 评 论 本 文 用 和 魏 先 生 不 同 的 方 法 来 谈 蝌 蚪 ⑴ * 太 田 斋 1. 蝌 蚪 关 于 蝌 蚪 读 音 的 研 究, 已 有 魏 建 功 先 生 的 鸿 文 科 斗 说 音 ( 女 师 大 学 术 季 刊 2 卷 2 期,1931) 笔 者 并 无 意 图 对 此 加 以 评 论 本 文 用 和 魏 先 生 不 同 的 方 法 来 对 现 代 北 方 方 言 蝌 蚪 的 对 应 词 进 行 分 析 具 体 来 说, 先 分 成 几

More information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CH IJIASH EN GXIAN G YINSHI WEN H U A Y U CHENGY U 1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CH IJIASH EN GXIAN G YINSHI WEN H U A Y U CHENGY U 1 (CIP) : /. :, 2006. 12 (/ ) ISBN 7-81064-917-5... - - - - -. T S971-49 H136. 3 CI P (2006) 116732 CH IJIASH EN GXIAN G YINSHI WEN H U A Y U CHENGY U 105 100037 68418523 ( ) 68982468 ( ) www. cnup. cnu.

More information

é SI 12g C = 6 12 = 1 H2( g) + O2( g) H2O( l) + 286kJ ( 1) 2 1 1 H 2( g) + O2( g) H2O( l) H = 286kJ mol ( 2) 2 1 N 2 ( g) + O2( g) NO 2 ( g) 34kJ 2 1 1 N 2 ( g) + O2( g) NO 2 ( g) H = + 34kJ mol 2 1 N

More information

hú sh n y jù tuó qièjuàn m n h n t o lì, zh ng yín pàn yuán j bó yí zhì jié nuò w i ruí túmí du wù jì jiàn yuè qi n zh n t ng 21 yi l ni dàidàng y uè xué w i sì xì, g mà zé shè lú xiáng hé k ol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目录 1 目 录 认 识 志 愿 服 务... 3 志 愿 服 务... 3 志 愿 者... 3 志 愿 服 务 的 社 会 作 用... 3 社 会 保 障 功 能... 3 社 会 动 员 功 能... 4 社 会 整 合 功 能... 5 社 会 教 化 功 能... 6 反 思 志 愿 服 务... 6 国 外 城 市 社 区 志 愿 服 务 的 实 践... 6 高 校 青 年 志 愿 服 务...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Turg-Guade

Turg-Guade 7 Tenor1 Tenor 2 Bass 1 Bass 2 spe Adapted for recorders de flo re vir gi na li Ho no re que de flo re vir gi na li Ho no reque spe cia de flo re virgi na li Hono re que de flo re virgi na li Ho no re

More information

99710b45zw.PDF

99710b45zw.PDF 1 2 1 4 C && Zn H H H H H Cl H O H N H H H CH C H C H 3 2 5 3 7 H H H H CH 3 C2H 5 H H H O H H O K K O NO 2 H O NO 2 NO O 2 C2H5 H O C2H5 C H O C2H3 2 5 H H H O H H O 1826 O

More information

( ) 001 ( CIP ) /. :,2005 ISBN CIP (2005) : : ( 147 : ) : : 850mm 1168mm : 333 :

( ) 001 ( CIP ) /. :,2005 ISBN CIP (2005) : : ( 147 : ) : : 850mm 1168mm : 333 : ( ) 001 ( CIP ) /. :,2005 ISBN 7-224 - 07274-5.......... 222 CIP (2005) 045547 : : ( 147 : 710003 ) : : 850mm 1168mm 32 15. 375 : 333 : 2005 7 1 2005 7 1 : 1-1000 : ISBN 7-224 - 07274-5/ I 1182 : 29. 00

More information

jiàn shí

jiàn shí jiàn shí hào x n càn w i huàng ji zhèn yù yàng chèn yù bì yuàn ji ng cóng (11) qiàn xué 1 yì bì èi zhé mó yù ù chái sè bá píng sh chài y l guàn ch n shì qí fú luè yáo d n zèn x yì yù jù zhè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Song_of_Spiritual_Warfare_CN.docx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Song_of_Spiritual_Warfare_CN.docx 4:12 : ( ) D G/D Shang di de dao shi huo po de D G/D A/D Shi you gong xiao de D G/D Shang di de dao shi huo po de D D7 Shi you gong xiao de G A/G Bi yi qie liang ren de jian geng kuai F#m Bm Shen zhi hun

More information

Mixtions Pin Yin Homepage

Mixtions Pin Yin Homepage an tai yin 安 胎 饮 775 ba wei dai xia fang 八 味 带 下 方 756 ba zhen tang 八 珍 汤 600 ba zheng san 八 正 散 601 bai he gu jin tang 百 合 固 金 汤 680 bai hu jia ren shen tang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755 bai hu tang 白 虎 汤 660 bai

More information

<C3C0B5A7A5CDAAE16C6162656C20A657B3E666696E616C2E786C73>

<C3C0B5A7A5CDAAE16C6162656C20A657B3E666696E616C2E786C73> 1A 2 CHEUNG PUI SHAN 張 佩 珊 面 具 設 計 1A 6 KWAN HO YI 關 可 宜 可 愛 的 動 物 1A 11 YAU YU TING 邱 于 婷 可 愛 的 動 物 1A 11 YAU YU TING 邱 于 婷 面 具 設 計 1A 21 SZETO FU CHUN 司 徒 富 俊 可 愛 的 動 物 1A 22 WONG MAN KIT 黃 文 傑 可 愛 的

More information

如是比丘! 諸所有行,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麤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比丘諦觀 思惟 分別 諦觀 思惟 分別時, 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 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 無常 苦 空 非我 所以者何? 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6. 識如幻師諸比丘! 譬如幻師,

如是比丘! 諸所有行,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麤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比丘諦觀 思惟 分別 諦觀 思惟 分別時, 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 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 無常 苦 空 非我 所以者何? 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6. 識如幻師諸比丘! 譬如幻師, 六龜般若精舍. 第五期課程 阿含經論對讀 ( 三 ) 2014/11( 釋開仁指導 ) 雜阿含.265 經 : 泡沫,s22.95 pheṇapiṇḍūpama suttaṃ 1 1. 序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阿毘陀處恆河側 2. 色如聚沫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 隨流聚沫 明目士夫, 諦觀 分別 諦觀 分別時, 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所以者何? 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2DADBBB4E4A447A67EA8EEBEC7A468AF5ABFFDA8FAA657B3E6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2DADBBB4E4A447A67EA8EEBEC7A468AF5ABFFDA8FAA657B3E62E646F63> 海 外 聯 合 招 生 委 員 會 公 告 發 文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5 月 22 日 發 文 字 號 : 海 聯 試 字 第 1040000337C 號 主 旨 : 公 告 香 港 學 生 申 請 來 臺 升 讀 104 學 年 度 二 年 制 學 士 班 錄 取 名 單 依 據 : 一 香 港 澳 門 居 民 來 臺 就 學 辦 法 第 7 條 規 定 臺 教 技 ( 四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I 宋 出 认 V 司 秋 通 始 司 福 用 今 给 研 除 用 墓 本 发 共 柜 又 阙 杂 既 * *" * " 利 牙 激 I * 为 无 温 乃 炉 M S H I c c *c 传 统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砺 灰 及 其 基 本 性 质 a 开 始 用 牡 壳 煅 烧 石 灰 南

I 宋 出 认 V 司 秋 通 始 司 福 用 今 给 研 除 用 墓 本 发 共 柜 又 阙 杂 既 * * *  利 牙 激 I * 为 无 温 乃 炉 M S H I c c *c 传 统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砺 灰 及 其 基 本 性 质 a 开 始 用 牡 壳 煅 烧 石 灰 南 尽 对 古 证 K 避 不 B 要 尽 也 只 得 随 包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砺 灰 及 其 基 本 性 质 传 统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顿 灰 及 其 基 本 性 质 李 黎 张 俭 邵 明 申 提 要 灰 也 称 作 贝 壳 灰 蜊 灰 等 是 煅 烧 贝 壳 等 海 洋 生 物 得 的 氧 化 钙 为 主 要 成 分 的 材 料 灰 作 为 国 古 代 沿 海 地 区 常 用 的 建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雖犯戒等,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 莫觀過失, 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 未圓滿者悉能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如是知已,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

More information

h ng g ng (tù) rù xiào sì y u k n yòu j j y nyun cu nduo hào cú) ch n yè r nr n sì ku zhuàng k chánnìng w n wéi r é d ng qiáo ch ng kuì ji n zhuó qì chí xiè dú l lil de zào y l chì yín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ZHONGGUO GAI KUANG (CIP) /. :, ISBN 7 301 02479 0 1994 9.... K92 : : : : ISBN 7 301 02479 0/ G 0258 : : 100871 : 62752018 62752015 62752032 : : : 787 1092 16 12 225 1994 9 1998 3 1998 3 : 25 00 1 1 1 5

More information

Report on the 2003 Village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 Appendix VIII(B)

Report on the 2003 Village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 Appendix VIII(B) 121 (Page 1 / 26) Voter Turnout Rates for 2003 Village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Polling Day: 12 July 2003 (Saturday) (1) Turnout Rate for Indigenous Inhabitant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Kwai Tsing North Sai

More information

xiè hòu qù fù tiáo pàn xiáng sh ng l huán fú yóu sh n du wán guì d u còu g qiè qì bì j x ng yín dào j ji yòu hàndàn lián tu yín qìn k n * chán zhòu yán yóu kuòy láo jìn jíwéi su

More information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補充資料 信佛之功德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賢愚經 經文補充講義 020 2014-03-02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阿拏迦城菴羅園中, 與大眾俱 爾時, 尊者舍利弗, 食時著衣持鉢, 入阿拏迦城,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復還本處, 收衣洗足, 敷座而食 飯食訖已,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於一面立,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 世尊! 我今於佛深起信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草药小册子3 Fix.doc

Microsoft Word - 草药小册子3 Fix.doc 美 联 社 传 统 知 识 记 录 阿 佤 山 食 用 药 用 植 物 项 目 成 果 之 一 阿 佤 山 食 用 药 用 植 物 传 统 知 识 选 编 主 编 : 白 志 红 1 郑 重 声 明 本 册 收 集 和 记 录 的 是 阿 佤 山 民 间 草 医 草 药, 旨 在 为 读 者 提 供 学 习 了 解 传 统 佤 医 佤 药 的 参 考 资 料, 并 非 医 疗 处 方 没 有 医 生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100 青 年 作 家

100 青 年 作 家 壁 紙 文 字 / 鹼 性 人 繪 圖 / 蔣 依 芳 工 110 * 文 學 我 最 型 99 100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型 101 102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103 型 * OK 青 年 作 家 104 文 學 我 最 105 型 * 青 年 作 家 106 * 文 學 我 最 型 107 108 青 年 作 家 * 文 學 我 最 109 型 青 年 作 家 幼 獅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學系列 B1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佛法教學系列 B1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瑜伽師地論 攝事分 蘊品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系列 B1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 佛法教學系列 B1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More information

SIGNUM 3SB3

SIGNUM 3SB3 SGNUM * 6, 8 6, 8 6, 8 8 : : : : ( ) Ø22mm 6, 8 6, 8 6, 8 8 : : : : ( ) 7, 10 7, 9 7, 8 : (2 /3 ) RNS ( SB) : : CES / BKS : ( / ) 10 7, 8 : (2 /3 ) RNS ( 360012K1) : : MR : 7 Ø22mm 16 16 16 16 : : : :

More information

S5 SBA Elective Grouping xls

S5 SBA Elective Grouping xls Part B (Electives) SBA Grouping List 0-0 5A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Report at Room CHENG KA MAN NG PUI YING PANG HIU LAM 7 CHOI SIU HEI CHENG KA MAN Social Issues (GI)- June (Day ) 8:0 AM LAM CHI KAN

More information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XIANGPIAOWANLI JIUW ENH UA YU CH ENGYU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XIANGPIAOWANLI JIUW ENH UA YU CH ENGYU (CIP) : /. :, 2006. 12 (/ ) ISBN 7-81064-916-7... - - - - -. T S971-49 H136. 3 CI P (2006) 116729 XIANGPIAOWANLI JIUW ENH UA YU CH ENGYU 105 100037 68418523 ( ) 68982468 ( ) www.cnup.cnu.cn E- mail cnup@

More information

與法性能不相違, 皆是如來威神加被, 亦是所證法性等流, 是故我當為諸菩薩摩訶薩眾, 宣說 開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教授教誡令於般若波羅蜜多速得究竟, 皆承佛力, 非自辯才能為斯事 爾時, 善現便白佛言 : 世尊令我為諸菩薩摩訶薩眾, 宣說 開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教授教誡諸菩薩摩訶薩, 令於般若波

與法性能不相違, 皆是如來威神加被, 亦是所證法性等流, 是故我當為諸菩薩摩訶薩眾, 宣說 開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教授教誡令於般若波羅蜜多速得究竟, 皆承佛力, 非自辯才能為斯事 爾時, 善現便白佛言 : 世尊令我為諸菩薩摩訶薩眾, 宣說 開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教授教誡諸菩薩摩訶薩, 令於般若波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7, No. 220d 原始資料 : 妙雲蘭若提供, 眾生出版社提供, 日本 SAT 組織提供, 眾生出版社提供新式標點 大般若經第四會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若夫識之所識曷嘗非識 如之所如未始不如, 是故能行與所行兼空,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V BO v BO 12 1945 18 o 22 5 1949 1950

More information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地動經 比對 林崇安編 ( 內觀雜誌,89 期,pp. 50-58,2013.01) 說明 : 北傳 中阿含經 和南傳 增支部 中有一些經典談到地動或地震的原因 以下比對這些經典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2a 增支部 8.69: 眾經 2b 增支部 8.70: 地震經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01) 我聞如是 : (02) 一時, 佛遊金剛國, 城名曰地 (03) 爾時,

More information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佛學論文選集 正法與菩提分法的實踐 林崇安 (1998) 佛法是佛陀所發現的正法, 是適用到所有眾生的一個普遍的法則, 是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 今日要想復興正法, 一方面要了解什麼是正法 什麼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實踐正法 如何去實踐三十七菩提分法 以下先探討正法的內涵及特色, 而後分析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此中, 引用釋尊的核心教導 雜阿含經 作為主要的依據, 並以此經的本母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 *!"#$%&'()*+,-./#01 6, 8 6, 8 6, 8 8!"# ( / )!"# ( / )!"# ( / )! ( ) 3SB3!" Ø22mm!"# ( / ) 6, 8 6, 8 6, 8 8!"# ( / )!"# ( / )!"# ( ) 7, 10 7, 9 7, 8

! *!#$%&'()*+,-./#01 6, 8 6, 8 6, 8 8!# ( / )!# ( / )!# ( / )! ( ) 3SB3! Ø22mm!# ( / ) 6, 8 6, 8 6, 8 8!# ( / )!# ( / )!# ( ) 7, 10 7, 9 7, 8 SIRIUS 3SB3 sirius s ! *!"#$%&'()*+,-./#01 6, 8 6, 8 6, 8 8!"# ( / )!"# ( / )!"# ( / )! ( ) 3SB3!" Ø22mm!"# ( / ) 6, 8 6, 8 6, 8 8!"# ( / )!"# ( / )!"# ( ) 7, 10 7, 9 7, 8! (2 /3 ) ( / ) RONIS! ( SB) CES

More information

第 2 集 客 家 媳 婦 - 蕾 妮 絲 外 籍 客 家 媳 婦 拉 丁 客 家 一 家 親 從 多 明 尼 加 嫁 來 台 灣 15 年 的 客 家 媳 婦 蕾 妮 絲, 客 家 話 聽 說 不 成 問 題, 要 做 一 桌 客 家 菜, 還 有 自 製 菜 單, 沒 在 怕 的, 家 裡 隨

第 2 集 客 家 媳 婦 - 蕾 妮 絲 外 籍 客 家 媳 婦 拉 丁 客 家 一 家 親 從 多 明 尼 加 嫁 來 台 灣 15 年 的 客 家 媳 婦 蕾 妮 絲, 客 家 話 聽 說 不 成 問 題, 要 做 一 桌 客 家 菜, 還 有 自 製 菜 單, 沒 在 怕 的, 家 裡 隨 第1集 料理達人-王毅鴻 創意料理 無國界分享 擁有 15 年料理經驗的王毅鴻 從小不愛唸書 貸款 130 萬在民生東 路上開了僅容納 20 多人的居酒屋 專賣自己研發的創作料理 而後 轉戰高檔餐廳林立的大直地區貸款 600 萬開餐廳 融合了西式 日式 中式 台式等元素 讓創意沒有侷限 美味更可以跨界 每日一句 看起來都很好吃 客語讀音 看著都當好食 客語拼音 kon doˋdu dongˊhoˋsiid

More information

F.5 English Oral Exam Schedule.xls

F.5 English Oral Exam Schedule.xls F5 ENGLISH GROUP ORAL EXAMINATION SCHEDULE DATE: 21st June,20 WAITING ROOM : 412 PREPARATION ROOM : 404 CLASS CLASS NAME CAND REPORT ROOM NO. TIME 5A 1 CHAN CHUN KIT A 8:30 402 5B 33 SIU KAM CHUN B 8:30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65F32303131B0E6D2FDD6A4B1A8B8E6B2E5D2B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65F32303131B0E6D2FDD6A4B1A8B8E6B2E5D2B3> 2011 年 版 中 国 引 证 报 告 ( 扩 刊 版 ) 中 国 科 技 术 信 息 研 究 所 北 京 万 方 据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011 年 版 中 国 引 证 报 告 ( 扩 刊 版 ) 主 任 编 委 贺 德 方 副 主 任 编 委 陈 家 昌 蒋 勇 青 郑 彦 宁 张 玉 华 宋 培 元 主 编 曾 建 勋 副 主 编 潘 云 涛 赵 捷 编 写 人 员 王 立 李 旭 林

More information

Late-comers are NOT allowed to take the exam. Group 1: Reporting Time in SAR: 14:55 6A 21 CHEUNG HIU KWAN F 6B 32 TAM SHUK CHUN F 6C 2 CHIM HO WANG M

Late-comers are NOT allowed to take the exam. Group 1: Reporting Time in SAR: 14:55 6A 21 CHEUNG HIU KWAN F 6B 32 TAM SHUK CHUN F 6C 2 CHIM HO WANG M Late-comers are NOT allowed to take the exam. Group 1: Reporting Time in SAR: 14:55 6A 21 CHEUNG HIU KWAN F 6B 32 TAM SHUK CHUN F 6C 2 CHIM HO WANG M 6D 3 CHEN KA WANG M Group 2: Reporting Time in SAR: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xi n j xi ng ni n w n d ng w x y sh n z f ng w i s m h xi n w i chu n w i w i sh y u x n s h u xi ng y ng z ng g ji m c u xi n r x n p ng q h w b ch ng sh w li xi n sh ng b ch y n bu sh b y n r n r

More information

C.C.C. Heep Woh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S.1 English Oral Exam (1st Term) Exam Date: 9/1/2015(TUE) Exam Time: 8:30 11:30a.m. Exam Room: 40

C.C.C. Heep Woh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S.1 English Oral Exam (1st Term) Exam Date: 9/1/2015(TUE) Exam Time: 8:30 11:30a.m. Exam Room: 40 RM A 402 Reporting Time Class No Name 8:15am 8:30am 8:50am 9:05am 9:40am 9:55am 10:15am 10:30am 1A 1 CHAN HEI YU HEYWOOD 8:30 8:45am 1A 2 CHAN HOI NGAI 1A 3 CHAN ON YI CANDY 1A 4 CHAN TSZ CHING 1A 5 CHAN

More information

CSK Athletics Meet Day 2 Track Results Event No. 1 A Grade 400 m Hurdles SD1: 1'25" SD2: 1'12" R: 1'00.09" Final Lane Class Name Time Positi

CSK Athletics Meet Day 2 Track Results Event No. 1 A Grade 400 m Hurdles SD1: 1'25 SD2: 1'12 R: 1'00.09 Final Lane Class Name Time Positi Event No. 1 A Grade 400 m Hurdles SD1: 1'25" SD2: 1'12" R: 1'00.09" 5 6D 05 Chui Ming Hang Oscar 1:07.56 1 SD2 4 6C 17 Leung Brandon 1:10.46 2 SD2 3 5B 20 Tai Oon Haang 1:11.12 3 SD2 6 5D 22 Pon Tsz Yeung

More information

C.C.C. Heep Woh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S.1 English Oral Exam (2nd Term) Exam Date: 16/6/2015 Exam Time: 8:30-11:30a.m. Exam Room: 402, 4

C.C.C. Heep Woh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S.1 English Oral Exam (2nd Term) Exam Date: 16/6/2015 Exam Time: 8:30-11:30a.m. Exam Room: 402, 4 RM A 402 Reporting Time Class No Name 9:45am 10:00am 8:30-8:45-9:15-10:00-10:15-10:30-10:45-11:00am 11:00-11:15am 1A 1 CHAN HEI YU HEYWOOD 1A 2 CHAN HOI NGAI 1A 3 CHAN ON YI CANDY 1A 4 CHAN TSZ CHING 1A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雜阿含經要義 五陰誦 1-36 經 林崇安編講 佛法教材系列 A7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1-4 04 要義 5 09 要義 6-9 11 要義 10 17 要義 11-14 19 要義 15-16 24 要義 17-18 28 要義 19-20 31 要義 21 38 要義 22 44 要義 23-24 46 要義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2/03 405./01./01 6 2/07 2/08./9?( ; - 408./9, 4: ; 2

More information

New Doc 1

New Doc 1 U N I V E R SI T Y O F M A L ; 1ï i l i dvol 1 l 2 0 1 8 w 1a1 p&t«apa«ridia ti p E g s l am an Pt d1an h Ma @Mi u Ooam a1 ol am S1udl es} ]111 / 2 1 Dr Mo11an a Daw 11a mai amy 1 P r o f e s s o r D 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