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Transcription

1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E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 佛法教材系列 E3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本地分 分成十七地: 五識身相應地 意地 有尋有伺等三地 三摩呬多地 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無心二地 聞所成地 思所成地 修所成地 聲聞地 獨覺地 菩薩地 有餘依地 無餘依地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論文重新分段標點並編上科判, 使其段落分明, 便於誦讀 分析與比對 凡有所校訂或補正的字句都用括號 標出 今所整理出的是 攝決擇分 中的 三摩呬多地 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 無心地 ( 瑜伽師地論 ) 第 卷 ) 以及 有餘依地 無餘依地 ( 瑜伽師地論第 80 卷下 ) 願此工作, 有助於學佛者在義理和實踐上的增進 林崇安 於桃園縣 [ 中壢市 ] 內觀教育基金會

3 佛法教材系列 E3 目錄 攝決擇分 ( 科判摘要 ) 丙三 三摩呬多地決擇 01 戊一 總辨等引 01 戊二 引釋四經 11 戊三 別廣諸相 20 丙四 非三摩呬多地決擇 36 丙五 有心地決擇 39 丙六 無心地決擇 44 丙十二 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決擇 48

4 三摩呬多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卷 上彌勒菩薩說, 玄奘法師譯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本版 ( 內觀教育版 ) 列出 瑜伽師地論 論文, 並標出科判 ( 主要依韓清淨所編的科判 ) 2. 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 都用括號 標出 丙三 三摩呬多地決擇 ( 分三 )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丁一 結前生後如是已說 有尋有伺等三地 決擇 三摩呬多地 決擇, 我今當說 丁二 隨應決擇 ( 分三 ) 戊一 總辨等引 ( 分七 ) 己一 辨彼障 ( 分二 ) 庚一 略標謂補特伽羅多隨煩惱染污相續, 不能正證心一境性 庚二 別釋 ( 分二 ) 辛一 多隨煩惱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名為多隨煩惱? 壬二 列謂有諂 誑 矯 詐 無慚無愧 不信 懈怠 忘念 不定 惡慧 慢緩 猥雜 趣向前行 捨遠離軛 於所學處不甚恭敬 不顧沙門 唯悕活命, 不為涅槃而求出家 壬三 釋 ( 分二 ) 癸一 別辨相 ( 分十七 ) 1

5 子一 有諂云何有諂? 謂自有過而不能於大師智者同梵行所如實發露 子二 有誑云何有誑? 謂不真實顯己功德, 彼實無德而欲令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 子三 有矯 ( 分二 ) 丑一 徵云何有矯? 丑二 釋 ( 分二 ) 寅一 舉毀犯謂於增上戒毀犯尸羅, 或於軌範毀犯軌範, 由見聞疑他所舉時, 遂用餘事假託餘事, 或設外言而相誘引, 如 經 廣說 寅二 出增上謂由諂誑增上力故 子四 有詐云何有詐? 謂怖他故, 或復於彼有所悕故, 雖有犯重而不發露亦不現行, 非實意樂, 詐於有智同梵行所, 現行親愛恭敬, 耎善身語二業 子五無慚無愧云何無慚無愧? 謂觀於自或復觀他無所羞恥, 故思毀犯, 犯已不能如法出離, 好為種種鬥調違諍 子六 不信云何不信? 謂於佛法僧心不清淨, 於苦集滅道生不順解 子七 懈怠云何懈怠? 謂執睡眠偃臥為樂, 晝夜唐捐, 捨眾善品 子八 忘念云何忘念? 謂於久遠所作所說, 不能隨念, 不令隨憶, 不守根門, 不正知住 子九 不定云何不定? 2

6 謂於定地, 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子十 惡慧云何惡慧? 謂住自見, 取執不平等難捨言論 子十一 慢緩云何慢緩? 謂不捷利亦不明了, 不自起舉無所能為, 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 子十二 猥雜 ( 分二 ) 丑一 徵云何猥雜? 丑二 釋 ( 分二 ) 寅一 樂雜住謂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 寅二 樂尋思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 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子十三 趣向前行 ( 分二 ) 丑一 徵云何趣向前行? 丑二 釋 ( 分二 ) 寅一 趣向謂受僧祇或復別人諸衣服等所有利養, 或請僧祇及與別人, 皆名趣向 寅二 前行若諸苾芻於如是事最初前行, 故名趣向前行 子十四 捨遠離軛云何捨遠離軛? 謂於遠離邊際臥具遠離眾惡人所習近似寂靜室, 遠棄捨之不生欲樂 子十五 於諸學處不甚恭敬云何於諸學處不甚恭敬? 謂遭厄難寧捨學處不棄身命, 志求身樂及與壽命, 不能隨護所有學處 子十六 不顧沙門云何不顧沙門? 謂棄捨學處好為退轉, 或犯尸羅行諸惡法於內腐爛, 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 況當悕求沙門果, 證八支聖道 子十七 活命出家 3

7 云何唯悕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 謂或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 或為怨賊之所逼迫, 或為債主之所逼切, 或為恐怖之所逼切, 或為財寶常所匱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 不為自調自靜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癸二 簡依處 ( 分四 ) 子一 有諂等常知此中, 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違犯, 發起最初四隨煩惱 子二 無慚無愧依增上戒有所違犯, 當知發起無慚無愧 子三 不信等 ( 分二 ) 丑一 總標依增上心及增上慧, 當知發起始從不信乃至惡慧諸隨煩惱 丑二 別配此中, 不信及與懈怠依俱違犯, 忘念散亂依增上心違犯而起惡慧, 依犯增上慧起 子四 慢緩等 ( 分二 ) 丑一 不信等為增上不信懈怠增上力故, 當知發起慢緩猥雜, 趣向前行, 捨遠離軛 丑二 忘念等為增上忘念亂心及與惡慧增上力故, 當知發起於諸學處不甚恭敬不顧沙門, 唯悕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 辛二 補特伽羅 ( 分二 ) 壬一 總標復有三種補特伽羅, 依三處引諸隨煩惱 壬二 徵釋 ( 分二 ) 癸一 三種補特伽羅云何三種補特伽羅? 一依正法而出家者 ; 二在居家受用欲者 ; 三正法外而出家者 癸二 三處引隨煩惱 ( 分二 ) 子一 徵云何三處引隨煩惱? 子二 釋 ( 分三 ) 4

8 丑一 依放逸處 ( 分二 ) 寅一 標能引所謂最初補特伽羅, 依放逸處引隨煩惱 寅二 辨種類 ( 分二 ) 卯一 標此復二種 卯二 列 ( 分二 ) 辰一 依內謂或依內妄顯己德, 為衣服等利養恭敬, 自說己得勝過人法 辰二 依他或復依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 以身語業逼迫加害損惱毀辱 丑二 依耽欲處 ( 分二 ) 寅一 標當知第二補特伽羅, 依耽欲處引隨煩惱 寅二 釋彼由耽著諸欲因緣受用諸欲, 依身語意行三惡行 丑三 依邪行處 ( 分三 ) 寅一 標能引當知第三補特伽羅, 依邪行處引隨煩惱 寅二 辨種類 ( 分二 ) 卯一 標列略有三種, 謂隨逐遠離 隨逐憒鬧 隨逐學處, 起隨煩惱 卯二 隨釋 ( 分三 ) 辰一 隨逐遠離 ( 分三 ) 巳一 徵云何隨逐遠離起隨煩惱? 巳二 釋 ( 分三 ) 午一 住染汙謂諸外道隨逐遠離所有臥具, 而為五蓋覆蔽其心 午二 住苦惱或住於苦領受身心諸苦惱故 午三 無對治或復遠離煩惱對治, 由離信等五種根故 巳三 結 5

9 彼由如是住染污故, 住苦惱故, 無有對治能除染污苦惱住故, 是名隨逐遠離諸隨煩惱 辰二 隨逐憒鬧 ( 分三 ) 巳一 徵云何隨逐憒鬧起隨煩惱? 巳二 釋謂各別執異見異欲相違言論, 建立自品他品差別, 廣起忿恨乃至誑諂 巳三 結是名隨逐憒鬧諸隨煩惱 辰三 隨逐學處 ( 分三 ) 巳一 徵云何隨逐學處起隨煩惱? 巳二 釋 ( 分三 ) 午一 隨逐戒學謂觀自他現行諸罪, 無有羞恥毀戒穿戒, 是名隨逐增上戒學諸隨煩惱 午二 隨逐心學若有依止世間等至, 於其下劣計自為勝, 或於相似計自為勝, 心生高舉, 是名隨逐增上心學諸隨煩惱 午三 隨逐慧學若少聽聞不能觀察所有善法, 是名隨逐增上慧學諸隨煩惱 寅三 釋邪行 ( 分二 ) 卯一 標異名如是一切總略說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 卯二 釋差別由非善義名非法行, 非愛果義名不平等行 己二 辨解脫 ( 分二 ) 庚一 舉十徧處 ( 分三 ) 辛一 標復次, 若觀行者, 修十遍處能為五事 辛二 徵何等為五? 辛三 釋 ( 分二 ) 壬一 辨作業 ( 分五 ) 癸一 能引化事變事神通 6

10 謂由修習地遍處等乃至白遍處故, 便能引發化事變事諸聖神通 癸二 能引往還無礙神通又由修習空無邊處一切處故, 便能引發往還無礙諸聖神通 癸三 能引無諍等勝功德又由修習識無邊處一切處故, 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 癸四 能辨上處解脫又即由此識無邊處遍處成滿, 便能成辦無所有處解脫, 及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癸五 能證滅受想定又即由此成滿因故, 便能證入想受滅解脫最勝住所攝 壬二 明邊際又由識無邊處故, 無邊無量遍滿行轉, 是故此上不立遍處 庚二 顯諸解脫 ( 分二 ) 辛一 彼清淨道勝處遍處, 是諸解脫能清淨道 辛二 解脫所知又諸解脫由所知障解脫所顯, 由此聲聞及獨覺等, 於所知障心得解脫 己三 辨愛味 ( 分二 ) 庚一 相差別 ( 分二 ) 辛一 標復次, 略由三相修等至者, 愛味等至 辛二 釋 ( 分二 ) 壬一 辨世 ( 分三 ) 癸一 依過去謂或證得等至出已計為清淨, 可欣可樂可愛可意隨念愛味 癸二 依未來或未證得或已證得, 未來愛味增上力故, 追求欣樂而生愛味 癸三 依現在 ( 分二 ) 子一 標相或已證得計為清淨, 可欣可樂乃至廣說現行愛味 子二 料簡若從定出可生愛味 若正在定無有愛味 壬二 釋名言愛味者, 謂於是中遍生貪著 7

11 庚二 地差別 ( 分二 ) 辛一 下地獄復次, 下地諸法若生上地, 不現在前 辛二 上地攝 ( 分二 ) 壬一 下或現前上地諸法若生下地, 其離欲者或現在前 壬二 下不現前 ( 分二 ) 癸一 標欲繫若生下地於上起愛, 未得離欲不定心者, 當言此愛是欲界繫 癸二 簡愛別 ( 分三 ) 子一 標當知此愛, 或是染污 或不染污 子二 釋 ( 分二 ) 丑一 染汙 ( 分三 ) 寅一徵云何染污? 寅二釋 ( 分二 ) 卯一 愛當證若生是心 : 我今云何當證如是廣大喜樂所隨等至? 若得證者, 我當如是如是愛味 卯二 愛當生又我云何當得生上, 常恒不變? 寅三 結當知此愛是染污愛 丑二 不染汙若有起心, 專求離欲, 欣樂證入上地寂靜, 當知此愛是不染污 己四 辨斷滅 ( 分二 ) 庚一 總標列復有三種諸法斷滅, 謂對治斷滅 現行斷滅 棄捨斷滅 庚二 隨別釋 ( 分三 ) 辛一 對治斷滅諸煩惱事之所顯現, 是初斷滅 辛二 現行斷滅諸行生滅之所顯現, 是第二斷滅 8

12 辛三 棄捨斷滅若生上地, 或入無餘依涅槃界, 下地諸行及一切行棄捨所顯, 是第三斷滅 己五 辨退失復有三退 : 一未得法退 二已得法退 三習行法退 己六 辨近分 ( 分二 ) 庚一 依所緣辨 ( 分二 ) 辛一 前三道攝復依世間諸近分定, 若方便道 若無間道 若解脫道, 或為斷滅 或為證得而修習者, 彼於所緣或觀過失或觀寂靜, 觀下過失觀上寂靜 辛二 勝進道攝若勝進道, 當知彼是遍滿所緣 或無漏緣 庚二 依作意辨 ( 分二 ) 辛一 標列六種復次, 諸近分攝六種作意, 謂了相等, 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辛二 配攝四道此中, 了相勝解作意, 方便道攝 ; 遠離 加行究竟作意, 無間道攝 ; 攝樂作意, 四種道攝 ; 觀察作意, 勝進道攝 己七 辨定相 ( 分二 ) 庚一 四種靜慮 ( 分二 ) 辛一 靜慮境界 ( 分二 ) 壬一 不可思議 ( 分二 ) 癸一 問問 : 何緣故說, 修靜慮者靜慮境界不可思議? 癸二 答 ( 分二 ) 子一 釋答 : 修靜慮者已善修治磨瑩其心, 有如是相威德勢力, 隨所欲為, 皆能成辦, 非不如意, 法性故爾 子二 結是故說彼由尋思道不可思議 壬二 成辦差別 ( 分二 ) 癸一 舉事問復有二種修靜慮者, 於一事中俱發變事勝解神通皆得自在 此二神通互相障礙, 而此二通無偏大者不相映奪, 彼後無間一於此事神通無 9

13 礙, 如其所欲皆能轉變, 第二神通便被障礙, 此中, 因緣云何應知? 癸二 記別答 ( 分二 ) 子一 正答前問 ( 分二 ) 丑一 舉所由由彼二人勢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時發起變現神通, 然其所作互不相似, 由彼神通所欲為事, 不相似故, 於此一事二種神通互相障礙 丑二 釋差別 ( 分二 ) 寅一 有障礙爾時有一, 作是思惟 : 何因緣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礙, 將無我定有退失耶? 此一定者, 即於此事起是餘心 寅二 無障礙第二定者, 即於此事數數專注心無散亂, 所發神通能無障礙, 隨神通力如意轉變 子二 料簡所餘若二神通威德不等, 隨其勝者所作成辦 若二神通威德相似, 先作意者成辦非餘 辛二 修靜慮者 ( 分二 ) 壬一 標列復有四種修靜慮者 : 一依近分定修靜慮者 ; 二依染污定修靜慮者 ; 三依世間定修靜慮者 ; 四依出世間定修靜慮者 壬二 隨釋 ( 分四 ) 癸一 依近分定修靜慮者於六作意, 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轉時, 當知是初 癸二 依染汙定修靜慮者愛上靜慮廣說乃至疑上靜慮, 當知第二 癸三 依世間定修靜慮若住餘善世間靜慮, 當知第三 癸四 依出世定修靜慮者謂能引發現法樂住無量作意世間功德 又能引發遊戲神通若順決擇分所攝受空無願無相解脫門所顯靜慮, 當知第四 10

14 庚二 二無心定 ( 分二 ) 辛一 無想定復次, 無想等至, 當言唯一有漏 辛二 滅盡定 ( 分二 ) 壬一 出體性 ( 分二 ) 癸一 顯殊勝 ( 分二 ) 子一 無漏滅盡等至, 當言無漏, 由與煩惱不相應故, 非相應故, 無所緣故, 非諸煩惱之所生故 子二 出世間是出世間一切異生不能行故 癸二 簡所除 ( 分二 ) 子一 標唯除已入遠地菩薩 子二 釋菩薩雖能起出世法令現在前, 然由方便善巧力故, 不捨煩惱 壬二 明所攝又此等至, 當言非學非無學攝, 非所行故, 似涅槃故 戊二 引釋四經 ( 分四 ) 己一 隨身念經 ( 分四 ) 庚一 標所釋經復次, 當釋 隨身念經 庚二 廣釋差別 ( 分五 ) 辛一 不定地清淨攝 ( 分二 ) 壬一 舉隨煩惱 ( 分二 ) 癸一 標列謂心清淨行苾芻有四種隨煩惱 : 一毀犯禁戒 ; 二散亂尋思 ; 三保著內身 ; 四保著外境 癸二 隨釋 ( 分四 ) 子一 毀犯禁毀禁戒者, 由憂悔門, 於三摩地能為障礙 11

15 子二 散亂尋思 ( 分二 ) 丑一 標亂尋思者由三種門 丑二 列一由於過去境隨念散亂門 ; 二由依掉舉流散惡見惡聞惡語惡行, 唯樂聞思散亂門 ; 三由先串習勢力所持散亂門 子三 保著內身保著內身者, 由於生死無厭患門 子四 保著外境保著外境者, 於未來境由欣樂門 壬二 明彼對治 ( 分二 ) 癸一 舉能對治 ( 分四 ) 子一 正知作意當知此中, 為欲對治初隨煩惱故, 修一作意, 謂正知作意 子二 稱順彼所緣等作意 ( 分二 ) 丑一 標為欲對治第二隨煩惱故, 修三作意 丑二 列謂稱順彼所緣作意, 了別彼相能對治彼尋思作意, 彼所依心調練作意 子三 分析積聚作意為欲對治第三隨煩惱故, 應修分析積聚作意 子四 不淨作意為欲對治第四隨煩惱故, 應當修習不淨作意 癸二 顯所對治 ( 分五 ) 子一 忘念又初作意修習多修習故, 能斷忘念 子二 貪欲第二作意修習多修習故, 能斷保著內身外境二種貪欲 子三 散亂 ( 分二 ) 丑一 惡見等散亂第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 能斷惡見等所有散亂 丑二 串習勢力任持散亂第四作意修習多修習故, 能斷先所串習勢力任持所有散亂 12

16 子四 於身淨有情想第五作意修習多修習故, 能斷於身淨有情想 子五 四種婬相應貪第六作意修習多修習故, 能斷四貪, 所謂色貪觸貪形貪及承事貪 辛二 定地清淨攝 ( 分二 ) 壬一 正定如是作意修習為依, 斷隨煩惱心觸正定, 證得近分根本勝定 又能證得有喜離喜清淨安樂 壬二 正知 ( 分二 ) 癸一 總槱又依如是正定心故, 如實了知上地有情無常性, 及諸行無常性 癸二 別釋 ( 分二 ) 子一 了知有情無常性云何了知有情無常住? 謂得天眼清淨過人見諸有情, 乃至廣說 子二 了知諸行無常性云何了知諸行無常性? 謂能隨入未來過去現在作意緣生智故 辛三 依處清淨攝 ( 分三 ) 壬一 標依處此隨身念依於三處 壬二 列三種謂依增上心, 增上慧學, 修治業地, 依增上心學處, 依增上慧學處 壬三 釋所為為欲斷除所餘諸結, 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辛四 不共清淨攝 ( 分二 ) 壬一 標由三因緣不與一切外道沙門婆羅門共 壬二 釋謂於修治業地資糧圓滿故, 於奢摩他聚無有愛味故, 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 非煩惱火所生處故 辛五 不共果清淨攝 ( 分三 ) 壬一 資糧圓滿果 ( 分二 ) 癸一 標 13

17 又此修念資糧圓滿為依止故, 四果清淨 癸二 釋謂處聚落世法所生煩惱不染, 處阿練若空閑所生煩惱不染, 處阿練若聚落所生煩惱不染, 於二處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煩惱不染 壬二 定無愛味果 ( 分二 ) 癸一 標奢摩他聚無有愛味為依止故五果清淨 癸二 釋謂四種清淨靜慮, 及寂靜解脫 壬三 愛樂涅槃果 ( 分二 ) 癸一 標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 非煩惱火所生處為依止故, 九果清淨 癸二 釋謂初三果及六神通 庚三 略攝要義 ( 分二 ) 辛一 標此隨身念當知五種清淨所攝 辛二 釋謂不定地清淨故, 定地清淨故, 攝清淨故, 不共清淨故, 不共果清淨故 庚四 釋彼經名又隨逐身轉故, 彼所攝受故, 名隨身念 己二 摩訶俱瑟祉羅經 ( 分二 ) 庚一 標所釋經復次, 當釋 摩訶俱瑟祉羅經 庚二 廣顯彼義 ( 分三 ) 壬一 二種解脫 ( 分二 ) 癸一 總標列有二解脫 : 一慧解脫 ; 二心解脫 癸二 隨別釋 ( 分二 ) 子一 世間攝 ( 分三 ) 丑一 慧解脫 ( 分二 ) 14

18 寅一 所行此中, 依慧解脫, 謂世間慧之所行者, 當知即是建立惡行及與善行并彼因緣 寅二 體性彼體性者, 當知即是惡行善行, 并彼因緣善不善等體性差別, 如實正智 丑二 心解脫又依心解脫, 謂心染淨之所依者, 當知即是色等境界, 能取了別 丑三 彼二果彼世間慧, 心解脫果, 當知即是於彼相應相雜下類雜染出故 子二 出世間攝 ( 分二 ) 丑一 略辨 ( 分二 ) 寅一 慧所行即慧解脫增上力故, 出世間慧之所行者, 當知即是由世間慧及心解脫增上力故, 如實了知一切境界 寅二解脫果即出世慧心解脫果, 當知即是一切種類雜染出故 丑二 廣釋 ( 分三 ) 寅一 出體性此中, 若世間慧若出世慧, 總略為一說名正見 寅二 釋因緣正見因緣, 當知即是有佛出世 聽聞正法 無倒思惟 寅三 顯得果 ( 分三 ) 卯一 辨果相 ( 分二 ) 辰一 標又出世間正見果相, 當知即是前後常故, 無所對故 辰二 釋 ( 分二 ) 巳一 簡有所對若法所治 若有生已無滅所治 若無滅已有生, 彼法名有所對 巳二 顯無所對若法所治 若有 若無 若生不生, 常時是有, 彼法名無所對 卯二 辨清淨又即此果由心解脫增上力故, 於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淨者, 當知即是由清淨心增上力故, 於諸色根所行境界不生雜染, 及令諸根順清淨故 15

19 卯三 辨依住又解脫心住者, 當知即是壽之與煖, 展轉相依相屬而住 壬二 彼果差別 ( 分二 ) 癸一 第一義又此世間及出世間二種解脫果差別者, 當知即是於諸受中及因緣中, 有癡愛者後有當生, 無癡愛者後有不生 癸二 第二義又彼相雜而相應故, 彼能依止心法清淨, 當知即是非現在緣之所染污領受彼故 壬三 二解脫住差別 ( 分二 ) 癸一 列釋 ( 分六 ) 子一 識沒寂靜 ( 分二 ) 丑一 標即二解脫住差別者, 當知即是六寂靜故 丑二 釋由清淨識沒平等故, 非由彼所依平等故 子二 入定寂靜於入定時不由加行入寂靜故 子三 出定寂靜於出定時不由加行出寂靜故, 次第出故 子四 在定寂靜於在定時三行不行得寂靜故 子五 於遠離出寂靜 ( 分二 ) 丑一 標於遠離出心寂靜故, 謂於三時 丑二 列一於阿練若與同梵行共相雜住 ; 二於聚落中與諸在家共相雜住 ; 三於二處行相現行 子六 於親近出寂靜 ( 分二 ) 丑一 正辨出時 ( 分二 ) 寅一 標於親近出心寂靜故, 謂於三時 寅二 列 16

20 一於有色世間勝定出故 ; 二於無色世間勝定出故 ; 三於出世間有心定出故 丑二 更顯諸定 ( 分二 ) 寅一 獲得又此諸定非唯滅定出已方得, 亦先已得今起現前 寅二 清淨 ( 分二 ) 卯一 由次第定此中, 前二由次第定故, 展轉獲得勝定清淨 卯二 不由次第定後一不由次第定故, 然由通達無相界故, 展轉獲得勝定清淨 癸二 料簡 ( 分二 ) 子一 有相定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 子二 無相定若無相定由無相作意入定住定, 由有相作意當知出定 己三 法因緣經 ( 分二 ) 庚一 標所釋經復次, 當釋 法因緣經 庚二 廣顯彼義 ( 分四 ) 辛一 標謂於阿毘達摩阿毘毘奈耶中, 善巧苾芻或鄔波索迦, 欲依解了而請問者, 當依八相而興請問 辛二 徵何等八相? 辛三 列謂解了事, 解了所治, 解了果, 解了自性, 解了果差別, 解了所依, 解了功德, 解了證得 辛四 釋 ( 分八 ) 壬一 解了事解了事者, 謂能解了五取蘊故 壬二 解了所治 ( 分二 ) 癸一 標解了所治者, 謂愛雜染及見雜染 17

21 癸二 釋 ( 分二 ) 子一 愛雜染由愛雜染故於後有滅不生欣樂 子二 見雜染由見雜染故雖生欣樂而不能證 壬三 解解了果解了果者, 謂此三種雜染永斷 壬四 解了自性 ( 分二 ) 癸一 出道支解了自性者, 謂八聖支道 癸二 廣差別 ( 分三 ) 子一 標此復種種差別宣說 子二 釋 ( 分二 ) 丑一 建立道支對治外道諸邪道故, 名八聖支道 丑二 建立三蘊 ( 分二 ) 寅一 標對治三種雜染故建立三蘊 寅二 列謂對治惡行雜染故, 對治諸欲雜染故, 對治諸見雜染故 子三 攝是出世間有為所攝 壬五 解了果差別 ( 分二 ) 癸一 出體解了果差別者, 謂諸斷滅 癸二 明攝是出世間無為所攝 壬六 解了所依 ( 分二 ) 癸一 出體解了所依者, 謂三摩地, 此復四種應知 癸二 辨類一由種姓故, 謂所有定一切皆由靜慮種姓, 隨所宣說諸靜慮支皆能解了 ; 18

22 二由相故 ; 三由生所緣相故 ; 四由成辦因緣相故 壬七 解了功德 ( 分二 ) 癸一 出體解了功德者, 謂滅盡定最第一住, 說名解了功德 癸二 廣相當知此相復有五種, 謂滅事故, 寂靜相似影像故, 入定因緣故, 出定因緣故, 出定功德故 壬八 解了證得 ( 分二 ) 癸一 略標列解了證得者, 謂於五取蘊以八種相觀察諸受, 謂觀察自性 觀察現法轉因緣 觀察現法轉滅因緣 觀察當來轉因緣 觀察彼二轉滅因緣 觀察轉因緣因緣 觀察還因緣因緣, 及觀察還 癸二 別決擇 ( 分二 ) 子一 決擇自性此中, 樂俱行對治, 謂於最勝根本靜慮 苦俱行對治, 謂得近分出離欲俱行 不苦不樂俱行對治, 謂即於根本靜慮 子二 決擇因緣滅 ( 分二 ) 丑一 顯第一義為欲顯示轉因緣滅故, 即依諸受說所有受皆悉是苦, 由彼三受約第一義皆是苦故 丑二 廣相對治 ( 分三 ) 寅一 標義言相對者, 謂有此故施設於彼, 是名相對 寅二 舉類 ( 分四 ) 卯一 自類不同對此中, 諸受展轉相對, 由彼一切苦所攝故 卯二 由為助伴對又由有此第一義苦, 施設無智 卯三 能治所治對由有此故施設治彼出世之慧 卯四 因果相屬對由有此故施設彼果寂滅涅槃 19

23 寅三 結說是故彼彼諸法, 說與彼彼諸法相對 己四 眠經 ( 分二 ) 庚一 標所釋經復次, 當釋眠纏 庚二 略釋彼義 ( 分二 ) 辛一 五對治相 ( 分二 ) 壬一 標謂勤修習內心寂靜奢摩他行諸苾芻等, 為欲斷除諸隨煩惱, 應知五種對治之相 壬二 列謂遠離闇相, 於能隨順舉歡喜法, 發生正舉加行道理, 損害諸見諸見功用諸見所依功用 辛二 五任持法 ( 分三 ) 壬一 標彼隨煩惱既斷滅已, 復有五種任持定法 壬二 徵何等為五? 壬三 列謂諸遠離遠離處所, 順定言說 : 順無染心資生眾具, 從有智者同梵行所, 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美妙言說 : 於諸世間等持等至, 遠離愛味及無漏行如理作意 戊三 別廣諸相 ( 分三 ) 己一 順違法攝 ( 分二 ) 庚一 隨順 ( 分三 ) 辛一 順清淨 ( 分二 ) 壬一 總標列復次, 彼勤修習增上心學諸苾芻等, 由三因緣當遣現行染污尋思, 謂遠離所緣故, 厭患自性故, 遠離自性故 壬二 隨難釋 ( 分二 ) 癸一 標由三因緣遠離自性 癸二 釋 ( 分三 ) 子一 頓遠離 20

24 謂有對治力根猛利者, 能頓遠離 子二 漸遠離無對治力根處中者如其麤相能漸遠離 子三 見過患無對治力根下劣者, 於諸尋思因緣財食深見過患 辛二 順出離 ( 分二 ) 壬一 標復次, 諸苾芻有六順出離界三摩地修習支者, 謂諸苾芻於閑靜室勤修觀行, 當知三種補特伽羅有三三摩地 丑二 釋 ( 分三 ) 癸一 空三摩地謂勤修習增上心者, 於四有情怨行惡行淨行恩行有眾生緣定 癸二 無願三摩地又勤修習趣究竟者, 有法緣定 癸三 無相三摩地又勤修習諦現觀者, 有法緣定 辛三 順通達 ( 分二 ) 壬一 由三大性 ( 分二 ) 癸一 標復次, 由三種大性大三摩地, 能令速疾通達真如, 既通達已能盡諸漏 癸二 列謂由所緣大性故, 由精勤大性故, 由方便所攝作意大性故 壬二 由二遠離 ( 分二 ) 癸一 標又有二遠離, 能令速疾通達真如 癸二 列謂於行處遠離憒鬧, 及於住處離惡尋思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庚二 相違 ( 分二 ) 辛一 能障趣入 ( 分二 ) 壬一 正出障法復有五種定相違法 : 一毀犯禁戒 ; 21

25 二無無間加行 ; 三無殷重加行 ; 四有沈沒 ; 五他所擾惱 壬二 舉彼對治復有三種遠離 : 一住處遠離 ; 二見遠離 ; 三聞遠離 辛二 能障清淨 ( 分二 ) 壬一 略辨 ( 分二 ) 癸一 標列過失復次, 心清淨行苾芻, 略有五種等持相違厚重過失, 能為定障 : 一忿, 二慢, 三欲貪, 四薩迦耶見, 五不能堪忍 癸二 釋名厚重 ( 分三 ) 子一 標有五厚重三摩地相, 由彼於此障礙而住, 是故說名厚重過失 子二 徵云何五相? 子三 列一者獲得隨宜資具便生喜足 ; 二者好樂求諸善法 ; 三於身財無所顧戀 ; 四於生死及與涅槃見太過失最勝功德 ; 五於加行堪忍勤苦 壬二 廣釋 ( 分二 ) 癸一 別辨相 ( 分五 ) 子一 忿 ( 分三 ) 丑一 舉因緣此中, 忿者, 謂懷忿故 若往他家不得利養或得而少, 或弊或遲或不恭敬, 由此便生顰慼憤憾 丑二 明引發從此因緣, 發恚尋思及害尋思多隨尋伺 丑三 出過失 22

26 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勝三摩地不能得生, 設彼已生還復退失 子二 慢 ( 分三 ) 丑一 舉因緣所言慢者, 謂懷慢故, 慢所制伏, 為性於法不生恭敬, 於諸師範尊重福田, 不能時時身心卑屈敬問諮請 : 云何為善? 云何不善? 亦不勤求所有善法, 由此不能解了引發三摩地義 丑二 明引發從此因緣發起輕慢相應尋思多隨尋伺 丑三 出過失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廣說 子三 欲貪 ( 分四 ) 丑一 舉因緣言欲貪者, 謂懷貪故, 多諸愛染, 於身財等深生顧戀, 由此於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亂 丑二 明引發從此因緣生欲尋思眷屬尋思, 國土尋思族望家勢相應尋思, 多隨尋伺 丑三 出過失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廣說 丑四顯對治 ( 分二 ) 寅一略標彼復不淨能為對治 寅二別廣應知不淨略有三相, 謂糞穢相, 彼等流相, 能依所依差別相 子四 薩迦耶見 ( 分二 ) 丑一 舉因緣 ( 分二 ) 寅一 見相違 ( 分六 ) 卯一 世法難捨薩迦耶見者, 謂由身見制伏因緣會遇世法, 便為高欣下慼塗染, 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 卯二 親愛難捨又即於彼世法眾相, 親愛恒流之所漂溺, 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 卯三 尋思難捨又即世法眾相所生不正尋思之所燒惱, 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 卯四 散動難捨 23

27 又即於彼世法眾相追求之時, 種種擾亂散動所逼, 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 卯五 憂悲難捨又即由彼身見因緣, 恒常執著世法所依無常諸取, 由是因緣為憂悲等之所逼惱, 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 卯六 垢穢難捨 ( 分二 ) 辰一 舉下地又復即彼為欲除遣下地垢穢, 勤修善時, 於彼加行不生喜樂, 於此所治設欲棄捨, 便為身見相違而住 辰二 例上地如為除遣下地垢穢, 為遣上地所有垢穢當知亦爾 寅二 心顛倒由此因故雖作是心, 我當於彼生死涅槃觀大過失觀勝功德, 便復顛倒 丑二 出過失由此因緣先雖獲得諸三摩地, 然於未生聖諦現觀勝三摩地, 不能得生 子五 不堪忍 ( 分二 ) 丑一 舉因緣不堪忍者, 謂懷不忍故, 雖已獲得聖諦現觀勝三摩地, 不能堪忍蚊虻等苦, 捨離加行多生懈怠 丑二 出過失由此因緣於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 設復已生還即退失 癸二 出為障 ( 分三 ) 子一 前三過失前三過失能為最初三摩地障 子二 次一過失次一過失為諦現觀三摩地障 子三 後一過失 ( 分二 ) 丑一 第一義後一過失為入根本三摩地障 丑二 第二義 ( 分三 ) 寅一 標因緣復有差別, 謂有八種棄捨近住弟子因緣, 於彼雜染之所染污, 由染污故彼便棄捨近住弟子, 非無煩惱諸阿羅漢常善住念有如斯事 寅二 徵八種 24

28 云何為八? 寅三 列差別謂性於彼近住弟子有憎惡心, 唯欲自身受於恭敬, 如欲恭敬, 欲受利養亦復如是, 近住弟子多所毀犯行不正行 又於近住諸弟子眾饒益損減, 便有所須及與不須, 於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 於增上心增上慧住教授折伏不能堪忍, 於營眾務所有擾惱, 不能堪忍 己二 四靜慮攝 ( 分二 ) 庚一 舉嗢柁南復次, 嗢柁南曰 : 數及所對治, 支分廣建立, 遠離苦散動, 上支分差別 庚二 長行別釋 ( 分九 ) 辛一 靜慮數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如先所說四種靜慮, 何因緣故唯四靜慮不增不減? 壬二 答 ( 分三 ) 癸一 標答 : 由能究竟超苦樂故 癸二 徵所以者何? 癸三 釋從初靜慮乃至第四, 漸超苦樂方究竟故 辛二 靜慮所治 ( 分四 ) 壬一 初靜慮云何名初靜慮所治? 謂有五種 : 一者欲貪 ; 二欲恚害 ; 三種尋思 ; 三者憂苦 ; 四者犯戒 ; 五者散亂 壬二 第二靜慮云何第二靜慮所治? 亦有五種 : 25

29 一初靜慮貪 ; 二尋伺 ; 三苦 ; 四掉 ; 五定下劣性 壬三 第三靜慮云何第三靜慮所治? 謂有四種 : 一第二靜慮貪 ; 二喜 ; 三踊躍 ; 四定下劣性 壬四 第四靜慮云何第四靜慮所治? 謂有五種 : 一入息出息, 二第三靜慮貪, 三樂, 四於樂發悟, 五定下劣性 辛三 靜慮支分 ( 分二 ) 壬一 分別支 ( 分四 ) 癸一 初靜慮問 : 初靜慮有幾支? 答 : 有五支 何等為五? 一尋 ; 二伺 ; 三喜 ; 四樂 ; 五心一境性 癸二 第二靜慮 ( 分二 ) 子一 問問 : 第二靜慮有幾支? 子二 答 ( 分二 ) 丑一 出其四支答 : 有四支 何等為四? 26

30 一內等淨 ; 二喜 ; 三樂 ; 四心一境性 丑二 釋內等淨問 : 內等淨何法為自性? 答 : 念正知捨為自性 癸三 第三靜慮問 : 第三靜慮有幾支? 答 : 有五支 何等為五? 一念 ; 二正知 ; 三捨 ; 四樂 ; 五心一境性 癸四 第四靜慮問 : 第四靜慮有幾支? 答 : 有四支 何等為四? 一捨清淨 ; 二念清淨 ; 三不苦不樂 ; 四心一境性 壬二 明廢立 ( 分二 ) 癸一 顯差別 ( 分四 ) 子一 初靜慮攝初靜慮中念正知捨, 由尋伺門之所引發, 是故雖有而不宣說 : 子二 第二靜慮攝第二靜慮由彼自性能有作業 又由踊躍心隨煩惱之所纏縛, 是故顯示內等淨名 子三 第三靜慮攝 ( 分二 ) 丑一 顯說第三靜慮心隨煩惱已遠離故顯彼自相, 是故說彼離喜貪故 27

31 丑二 簡非初靜慮中離欲貪故非離喜貪, 第二靜慮離尋伺貪故非離喜貪 子四 第四靜慮攝第四靜慮即彼顯示最極清淨 癸二 結隨應是故當知一切靜慮彼皆隨轉如其所應 辛四 靜慮建立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何因緣故於四靜慮建立如是五支四支? 壬二 答 ( 分六 ) 癸一 約安住辨答 : 住所依故, 住饒益故, 住自性故 癸二 約所緣辨復有差別, 謂思惟所緣故, 受用所緣故, 於緣不散故 癸三 約所依辨復有差別, 謂饒益所依故, 增上心所依故, 增上慧所依故 癸四 約對治雜染住辨 ( 分三 ) 子一 標復有差別, 謂為對治三雜染住所對治故 子二 徵云何名為三雜染住所對治耶? 子三 列一染污住 ; 二苦惱住 ; 三愚癡住 癸五 約受欲相似法辨 ( 分二 ) 子一 標復有差別, 謂受欲者相似法故 子二 釋 ( 分二 ) 丑一 舉受欲者諸受欲者略有三種正所作事, 能顯彼是受用欲者 : 一正求財寶 ; 二求財寶已能正受用 ; 三於彼自在隨意所為 28

32 丑二 例修靜慮如是修習諸靜慮者亦有三種正所作事, 當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應 癸六 約對治自苦惱辨 ( 分二 ) 子一 標復有差別, 謂為對治自苦惱行, 應知建立諸靜慮支 子二 廣如是略有三種對治 : 一對治缺減對治 ; 二身心逼惱對治 ; 三於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靜對治 辛五 遠離欲惡不善法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何因緣故初靜慮中說離欲已, 復說遠離惡不善法? 壬二 答 ( 分五 ) 癸一 約自相共相辨 ( 分二 ) 子一 標二相答 : 為欲顯示諸欲自相故, 及為顯示諸欲過患相故 子二 隨難釋過患相者, 由彼諸欲發起惡行, 墜墮極下惡處所故, 說名為惡, 違善生故復名不善 癸二 約初二雜染辨復有差別, 為欲顯示煩惱雜染斷故, 及為顯示先所積集業雜染斷故 癸三 約在家出家辨復有差別, 為欲顯示諸在家者受用事門諸欲斷故, 及為顯示諸出家者由尋思門諸欲斷故 癸四 約欲等尋思辨復有差別, 為欲顯示欲尋思斷故, 及為顯示恚害尋思斷故 癸五 約外道諸仙辨復有差別, 為欲顯示外道諸仙所得相故, 及為顯示離彼退已行咒詛故 辛六 初定有苦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何緣故知初靜慮中苦根未斷? 壬二 答 ( 分三 ) 癸一 標義 29

33 答 : 彼品麤重未遠離故 癸二 簡難若於是處苦根已斷, 便與第二靜慮住時應無差別 癸三 結成是故當知是處未斷 辛七 諸定名動問 : 若尋伺等於初靜慮等中皆能攝益勝三摩地 又能攝受自地靜慮皆令清淨, 何因緣故世尊於彼顯示動名? 答 : 此望他地不望自地 辛八 勝上支分建立因緣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何因緣故從欲界上於初靜慮等中, 建立後後勝上支分? 壬二 答 ( 分二 ) 癸一 標列答 : 當知略有三因緣故 : 一所治能治故 ; 二證得勝利故 ; 三所證得故 癸二 明攝當知如是三種因緣, 四靜慮中, 五支所攝, 隨其所應 辛九 靜慮差別 ( 分三 ) 壬一 三摩地圓滿問 : 初二靜慮有何差別? 答 : 第二靜慮中三摩地圓滿有差別故 壬二 饒益圓滿問 : 第二 第三靜慮有何差別? 答 : 第三靜慮饒益圓滿有差別故 壬三 清淨圓滿問 : 第三 第四靜慮有何差別? 答 : 第四靜慮清淨圓滿有差別故 己三 種類差別攝 ( 分五 ) 庚一 修差別 ( 分二 ) 辛一 略標列復有四種修三摩地 : 30

34 一者為得現法樂住故 ; 二者為得勝智見故 ; 三者為得分別慧故 ; 四者為證諸漏永盡故 辛二 明建立 ( 分二 ) 壬一 出所依 ( 分三 ) 癸一 標當知依四補特伽羅, 建立四種修三摩地 癸二 徵云何四種補特伽羅? 癸三 列謂苦速通, 已得行跡, 已見諦者 復有異生, 未得行跡, 已得有情所緣無量, 已離欲者 又樂遲通, 已得行跡, 已見諦者 又樂速通, 已得行跡, 已見諦者 壬二 隨難釋 ( 分二 ) 癸一 釋第二類此中, 異生已得無量, 已離欲者, 若已證得死生智通, 當知是名智見清淨 癸二 釋第三類 ( 分二 ) 子一 標有退若樂遲通, 行跡轉時, 雖已見諦, 由軟根故而名退法 子二 出對治由此因緣, 復於欲界受 想 尋 思, 當住正念, 當起正知 庚二 離欲等差別 ( 分二 ) 辛一 離欲所顯 ( 分二 ) 壬一 標義復次, 諸靜慮離欲所顯 壬二 廣辨 ( 分二 ) 癸一 標列當知離欲略有六種 : 一自性離欲 ; 二損減離欲 ; 三任持離欲 ; 31

35 四昇進離欲 ; 五愚癡離欲 ; 六對治離欲 癸二 隨釋 ( 分六 ) 子一 自性離欲自性離欲者, 謂於自性不淨非所受用事中, 諸厭背性 又於苦受, 諸厭背性 又若已離初靜慮染, 住於第二靜慮等中, 於尋伺等, 諸厭背性, 是名自性離欲 子二 損減離欲損減離欲者, 謂兩兩交會習婬欲法, 除熱惱已, 諸厭背性, 如是等類所餘應知, 皆名損減離欲 子三 任持離欲任持離欲者, 謂諸有受用美妙飲食, 極飽滿已, 於餘飲食諸厭背性, 如是等類所餘應知, 皆名任持離欲 子四 昇進離欲昇進離欲者, 謂已獲得勝上財寶或尊貴位, 於餘下劣諸厭背性, 如是等類所餘應知, 皆名昇進離欲 子五 愚癡離欲愚癡離欲者, 謂於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 遂於涅槃生厭背性, 如是等類所餘應知, 皆名愚癡離欲 子六 對治離欲對治離欲者, 謂由厭壞對治故, 或由斷對治故, 或由持對治故, 或由遠分對治故, 或由世間 出世間道斷諸煩惱, 如是皆名對治離欲 辛二 住等異名 ( 分四 ) 壬一 名住問 : 何因緣故, 說諸靜慮名為住耶? 答 : 繫心於內所緣境界, 於外所緣不流散故 壬二 名三摩地問 : 何因緣故, 說諸靜慮名三摩地? 答 : 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 平等平等住持心故 壬三 名奢摩他問 : 何因緣故, 說諸靜慮名奢摩他? 答 : 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 32

36 壬四 名心一境性 ( 分二 ) 癸一 問問 : 何因緣故, 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 癸二 答 ( 分二 ) 子一 標列一切答 : 略有二種所緣境界 : 一 不定地所緣境界 ; 二者 定地所緣境界 子二 簡取定地 ( 分二 ) 丑一 簡此中一境, 所謂定地所緣境界, 非第二境 丑二 釋繫心於此一所緣境, 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庚三 從離欲退差別 ( 分二 ) 辛一 總標復次, 當知此中, 從離欲退, 略有十種 辛二 列釋 ( 分十 ) 壬一 由麤重 ( 分二 ) 癸一 大種乖違麤重 ( 分二 ) 子一 標列謂或依止不平等故, 從離欲退 子二 舉例謂如有一, 遭極重病, 如馬勝言 : 我於此定不能入證, 將無我定當退失耶? 癸二 性多麤重或復有一性多麤重, 於三摩地先不串習, 彼由如是多麤重故成其退法 壬二 由勝境 ( 分二 ) 癸一 標類或有所緣境界勝故, 從離欲退 癸二 舉例謂如有一, 值遇勝妙境界現前, 如外道仙乃至獲得非想非非想處, 遇觸少年美妙形色可愛母邑, 從離欲退 壬三 由敬養 ( 分二 ) 癸一 標類 33

37 或有獲得敬養故退 癸二 舉例謂如有一, 從他獲得利養恭敬即便退墮, 如提婆達多 壬四 由輕毀 ( 分二 ) 癸一 標類或有遭遇輕毀故退 癸二 舉例謂如有一, 或遭他罵或瞋或責, 從離欲退, 如外道仙, 由憤恚故退三摩地, 現行咒詛 壬五 由慢或慢故退, 謂如有一, 恃所得定自舉凌他 壬六 由增上慢或有增上慢故退, 謂如有一, 於諸勝定證差別中起增上慢 壬七 由不作意或有不作意故退, 謂如有一, 於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復思惟 壬八 由未串習或有未串習故退, 謂如有一, 安住始業新修善品 壬九 由自地煩惱數起或有自地煩惱數起故退, 謂如有一, 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 壬十 由壽等盡或有壽盡福盡業盡故退, 謂如有一, 從上生處退沒下生 庚四 補特伽羅差別 ( 分四 ) 辛一 難退難入復次此中, 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下品善法, 多念艱辛然後方退, 多念艱辛方能入定 辛二 難退易入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 上品善法, 多念艱辛然後方退, 經一念頃速能入定 辛三 易退難入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 下品善法, 經一念頃速疾而退, 多念艱辛方能入定 辛四 易退易入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 上品善法, 經一剎那速疾而退, 一剎那頃速能入定 34

38 庚五 起定差別 ( 分二 ) 辛一 標二種復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 從定起已, 或於一時, 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 ; 或於一時, 不相間雜 辛二 隨難釋 ( 分三 ) 壬一 標簡若遇聲緣, 從定而起, 與定相應意識俱轉, 餘耳識生, 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 壬二 反釋若不爾者, 於此音聲不領受故, 不應出定 壬三 正成非取聲時, 即便出定 領受聲已, 若有悕望後時方出 丁三 略不說餘於此地中, 餘決擇文, 更不復現 35

39 非三摩呬多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卷 63 中彌勒菩薩說, 玄奘法師譯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丙四 非三摩呬多地決擇 ( 分三 ) 丁一 結前生後如是已說 三摩呬多地 決擇 非三摩呬多 決擇, 我今當說 丁二 隨類決擇 ( 分二 ) 戊一 辨差別 ( 分十二 ) 己一 由自性或有由自性故, 名不定地, 謂五識身 己二 由闕輕安或有闕輕安故, 名不定地, 謂在欲界諸心心法 己三 由未發趣或有未發趣故, 名不定地, 謂受欲者 己四 由有散亂或有散亂故, 名不定地, 謂始業者雖修習定而於五欲其心流散 己五 由有太聚或有太聚故, 名不定地, 謂始業者於內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沈沒 己六 由未得或未得故, 名不定地, 謂即散心相應諸法 己七 由未圓滿或未圓滿故, 名不定地, 謂未證得加行究竟作意 己八 由雜染或雜染故, 名不定地, 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而於彼定多生愛味 己九 由不自在或不自在故, 名不定地, 謂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 己十 由不清淨 36

40 或不清淨故, 名不定地, 謂未永害煩惱隨眠 己十一 由出定或出定故, 名不定地, 謂從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 己十二 由有退或有退故, 名不定地, 謂從所得三摩地退 戊二 明所應 ( 分十一 ) 己一 應正取相復次此中, 依止初不定地, 為安住心, 應正取相, 謂青瘀相, 或膿爛相, 廣說如前 己二 應勤修習 ( 分二 ) 庚一 為得作意依止第二不定地故, 為得作意, 應勤修習 庚二 為得根本依止第三不定地故, 為得根本, 應勤修習 己三 應住念知依止第四現在前故, 最初應正安住其念 ; 為無亂故, 略攝其心, 由正知故, 速疾攝受 己四 應修舉相依止第五現在前故應當思惟淨妙之相 又應善達沈沒之相 己五 應念教授等依止第六現在前故, 於師教授能不忘失, 應當安住猛利護念, 如理方便, 應當無間殷重修習 己六 應無喜足依止第七現在前故, 應於微劣所得定中, 不生喜足 己七 應離雜染依止第八現在前故, 於諸雜染, 應觀過失, 設生愛味, 所有雜染, 尋即除遣, 不應戀著 己八 應無間修等依止第九現在前故, 於三摩地應無間修 又應善巧通達其相 己九 應修諦善巧依止第十現在前故, 應當猛利修諦善巧 己十 應不放逸 37

41 依第十一現在前故, 為令不退, 應不放逸 己十一 應修遠離等依第十二現在前故, 即為彼事應修遠離, 如理作意, 應隨順前, 修習無間殷重方便 丁三 略不說餘於此地中, 餘決擇文, 更不復現 38

42 有心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卷 63 中彌勒菩薩說, 玄奘法師譯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丙五 有心地決擇 ( 分三 ) 丁一 結前生後如是已說 非三摩呬多地 決擇 有心地 決擇, 我今當說 丁二 決擇差別 ( 分二 ) 戊一 標列當知諸心差別而轉, 略由五相 : 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 ; 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 ; 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 ; 四由俱有建立故 ; 五由染淨建立故 戊二 隨釋 ( 分二 ) 己一 世俗道理建立云何世俗道理建立? 謂依世俗道理, 建立諸心差別轉義, 當知如前 意地 已說 己二 勝義道理建立 ( 分三 ) 庚一 標說勝義道理建立差別, 我今當說 庚二 徵起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 庚三 廣釋 ( 分三 ) 辛一 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 分二 ) 壬一 釋 ( 分三 ) 癸一 出體 39

43 謂略有二識 : 一者阿賴耶識 ; 二者轉識 癸二 辨依阿賴耶識是所依, 轉識是能依 此復七種, 所謂眼識乃至意識 癸三 舉喻譬如水浪, 依止暴流 ; 或如影像, 依止明鏡 壬二 結如是名依勝義道理, 建立所依 能依差別 辛二 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 分二 ) 壬一 釋 ( 分二 ) 癸一 識俱轉 ( 分三 ) 子一 辨識名 ( 分二 ) 丑一 約總說復次, 此中, 諸識皆名心 意 識 丑二 約勝說 ( 分三 ) 寅一 名心 ( 分三 ) 卯一 標若就最勝, 阿賴耶識名心 卯二 徵何以故? 卯三 釋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 於一切時緣執受境, 緣不可知一類器境 寅二 名意末那名意, 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 思量為性 寅三 名識餘識名識, 謂於境界了別為相 子二 釋俱轉 ( 分二 ) 丑一 約諸識辨如是三種, 有心位中, 心 意 意識於一切時, 俱有而轉 ; 若眼識等轉識不起 彼若起時, 應知彼增俱有而轉, 如是或時四識俱轉, 乃至或時八識俱 40

44 轉 丑二 約意識辨又一意識, 於一時間, 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 他境, 故說意識不可思議 子三 釋妨難 ( 分二 ) 丑一 問問 : 若彼末那, 於一切時, 思量為性, 相續而轉, 如世尊說出世末那, 云何建立? 丑二 答 ( 分二 ) 寅一 釋得名 ( 分二 ) 卯一 名不如義答 : 名假施設, 不必如義 卯二 正思量義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 寅二 釋為依即此末那, 任持意識, 令分別轉, 是故說為意識所依 癸二 受俱轉 ( 分二 ) 子一 轉識相應受又諸轉識, 或於一時一切唯與樂受相應俱有而轉, 或於一時亦有苦受, 或於一時亦有不苦不樂等受相應俱轉 子二 阿賴耶識相應受 ( 分三 ) 丑一 標體性阿賴耶識相應受, 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 唯是異熟生 丑二 顯恒轉此於一切識流轉時, 或樂俱行 或苦俱行 或非苦樂俱行位中, 恒相續流, 乃至命終, 無有斷絕 丑三 簡差別所餘三受, 當知思惟之所引發, 非是俱生, 時時作意引發現前, 彼俱生受極微細故, 難可分別 壬二 結如是等類當知, 是名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辛三 建立染淨差別 ( 分二 ) 壬一 釋 ( 分二 ) 癸一 雜染 ( 分二 ) 41

45 子一 阿賴耶識復次, 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 子二 末那識 ( 分二 ) 丑一 出體性 ( 分二 ) 寅一 舉相應 ( 分二 ) 卯一 標末那恒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 於一切時俱起不絕 卯二 列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 我慢 我愛 不共無明 寅二 明彼性 ( 分二 ) 卯一 顯正是諸煩惱, 與善 不善 無記識俱而不相違, 其性唯是隱沒無記, 任運而起 卯二 簡餘當知諸餘分別所起, 隨眾緣力差別而轉 丑二 明難治 ( 分三 ) 寅一 標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 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對治 寅二 徵何以故? 寅三 釋 ( 分二 ) 卯一 標相已離欲者猶現行故, 隨所生處, 是諸煩惱即此地攝 當知此地已離欲者, 此地煩惱現行不絕 卯二 顯義 ( 分二 ) 辰一 明任運何以故? 此諸煩惱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 於一切時任運而生, 非所對治及能對治境界緣力差別轉故 辰二 明恒轉諸離欲者世間治道, 若現在前 若不現前, 此諸煩惱現行不絕 癸二 清淨 ( 分二 ) 子一 有學若諸有學已見跡者, 出世間道現在前時, 此諸煩惱不得現行, 從彼出 42

46 已, 還復現行, 善通達故, 未永斷故 子二 無學 ( 分二 ) 丑一 標不現行若諸無學, 此一切種皆不現行 丑二 釋彼頓斷是諸煩惱, 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 一時頓斷, 非如餘惑漸漸而斷 壬二 結如是等類, 當知是名建立雜染 清淨差別 丁三 略不說餘於此地中, 餘決擇文, 更不復現 43

47 無心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卷 63 下彌勒菩薩說, 玄奘法師譯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丙六 無心地決擇 ( 分三 ) 丁一 結前生後如是已說 有心地 決擇 無心地 決擇, 我今當說 丁二 正廣決擇 ( 分二 ) 戊一 舉心不生 ( 分二 ) 己一 問問 : 心不生因, 凡有幾種? 由幾種因, 心不得生? 己二 答 ( 分五 ) 庚一 標答 : 心不生因, 略有七種, 由此因故, 心不得生 庚二 徵何等為七? 庚三 列謂緣闕故, 心不得生 ; 如是作意闕故, 未得故, 相違故, 斷故, 滅故, 已生故, 心不得生 庚四 釋 ( 分七 ) 辛一 由緣闕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壬二 釋謂內眼處壞 若外色處不現在前, 廣說乃至內意處壞 若外法處不現在前, 爾時, 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 壬三 結如是名為 : 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44

48 辛二 由作意闕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壬二 釋謂雖有內眼處不壞 外色處現前, 廣說乃至內意處不壞 外法處現前, 若無能生作意正起, 爾時, 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 壬三 結如是名為 : 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辛三 由未得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壬二 釋 ( 分二 ) 癸一 依世間道 ( 分二 ) 子一 初靜慮攝 ( 分二 ) 丑一 明欲證得謂如有一, 於下欲界思惟麤相, 於初靜慮思惟靜相, 為欲證得初靜慮故 丑二 顯不得生若於此道不極作意, 若修 若習 若多修習, 不善修故於初靜慮未能證得, 由未得故, 初靜慮俱心不得生 子二 第二靜慮等攝又如有一, 於初靜慮 第二 第三 第四靜慮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思惟麤相, 於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思惟靜相, 如前廣說 癸二 依出世道 ( 分二 ) 子一 明欲證得又如有一, 遍於一切薩迦耶中, 思惟苦相, 於薩迦耶滅涅槃界, 思惟靜相, 為斷一切薩迦耶故, 為欲證得涅槃界故 子二 顯不得生若於此道不極作意, 若修 若習 若多修習, 不善修故不能盡證一切涅槃, 由未證故, 於諸結 縛及與隨眠 隨煩惱 纏, 永解脫心便不得生 壬三 結如是名為 : 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45

49 辛四 由相違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壬二 釋 ( 分二 ) 癸一 約三受辨 ( 分二 ) 子一 於樂受位謂如有一, 觸能隨順樂受諸觸, 受樂受時樂受相應心現在前, 爾時, 苦受 非苦樂受相應之心, 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子二 於苦受等位如是若觸能順苦受 不苦不樂受觸, 如前廣說, 爾時, 樂受 非苦樂受 ; 樂受 苦受相應之心, 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癸二 約二纏辨 ( 分二 ) 子一 於貪纏位又如有一, 貪纏所纏, 貪纏相應心現在前, 爾時, 瞋纏相應之心, 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子二 於瞋纏位如是若有瞋纏所纏, 廣說乃至爾時, 貪纏相應之心, 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壬三 結如是名為 : 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辛五 由永斷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斷故心不得生? 壬二 釋謂如有一, 由善修習八聖支道故, 證得無餘貪欲 瞋恚 愚癡永盡, 彼於爾時, 有貪 有瞋 有癡心等隨一心法, 諸隨煩惱所染污心, 彼由已斷 已遍知故皆不得生 壬三 結如是名為 : 由永斷故心不得生 辛六 由滅盡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滅故心不得生? 壬二 釋 ( 分二 ) 癸一 間斷滅 46

50 謂如有一, 生無想天 入無想定 入滅盡定, 於其中間經爾所時, 由斷滅故心不得生 癸二 舉竟滅又如有一,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已般涅槃, 彼於爾時, 畢竟滅故心不得生 壬三 結如是名為 : 由滅盡故心不得生 辛七 由已生 ( 分三 ) 壬一 徵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壬二 釋 ( 分二 ) 癸一 標所謂一切已生之心, 於現在生, 剎那已後, 必成滅法 癸二 辨 ( 分二 ) 子一 生不更生彼現在時, 由已生故便不可生 子二 滅終不生彼若滅已, 亦已生故終不可生 壬三 結如是名為 : 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庚五 結應知由此七因緣故, 心不得生 戊二 翻心得生 ( 分二 ) 己一 標與此相違七因緣故, 隨其所應, 諸心得生 己二 列謂緣不闕故, 作意不闕故, 已證得故, 不相違故, 未斷滅故, 未滅盡故, 未已生故 丁三 略不說餘於此地中, 餘決擇文, 更不復現 47

51 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卷 80 下彌勒菩薩說, 玄奘法師譯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丙十二 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決擇 ( 分三 ) 丁一 結前生後如是已說 菩薩地 決擇 有餘依 無餘依二地 決擇, 我今當說 丁二 正廣決擇 ( 分二 ) 戊一 嗢柁南標嗢柁南曰 : 離繫與壽行, 轉依住差別, 有常樂殊勝, 異性自在等 戊二 長行釋 ( 分十二 ) 己一 離繫 ( 分二 ) 庚一 煩惱問 : 於有餘依涅槃界中, 現在轉時, 一切煩惱當言離繫耶? 當言不離繫耶? 答 : 當言離繫 庚二 苦 ( 分二 ) 辛一 問問 : 於一切苦, 當言離繫耶? 當言不離繫耶? 辛二 答 ( 分三 ) 壬一 標答 : 當言亦離繫亦不離繫 壬二 徵所以者何? 壬三 釋 ( 分二 ) 癸一 離繫 48

52 若未來生, 所有眾苦當言離繫 若現在生, 心所有苦亦當言離繫 癸二 不離繫若現身中, 飢苦 渴苦 界不平苦 時節變苦, 及餘所有逼迫等苦, 當言不離繫, 此由現前行故, 非諸煩惱所繫縛故 己二 壽行 ( 分二 ) 庚一 問問 : 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 何因緣故, 不捨壽行入般涅槃, 雖苦所逼而久住耶? 庚二 答 ( 分三 ) 辛一 標答 : 功能有差別故 辛二 徵所以者何? 辛三 釋有一分阿羅漢能捨壽行, 一分不能 ; 有一分阿羅漢能增壽行, 一分不能故 己三 轉依 ( 分二 ) 辛一 有異問 : 若阿羅漢如先所有六處生起, 即如是住相續不滅, 無有變異, 更有何等異轉依性, 而非六處相續而轉? 辛二 無異若更無有異轉依者, 何因緣故, 前後二種依止相似, 而今後時煩惱不轉, 聖道轉耶? 庚二 答 ( 分四 ) 辛一 理釋 ( 分二 ) 壬一 非異不異 ( 分五 ) 癸一 標答 : 諸阿羅漢實有轉依, 而此轉依與其六處, 異不異性俱不可說 癸二 徵何以故? 癸三 釋由此轉依, 真如清淨所顯, 真如種性 真如種子 真如集成, 而彼真如與其六處, 異不異性俱不可說 49

53 癸四 指不可說義, 如前已辯 癸五 結是故若問所得轉依與其六處為異不異, 非如理問 壬二 有轉依性若此轉依無有體者, 應有如前所說過失, 謂阿羅漢煩惱應行, 道應不行 是故當知有轉依性 辛二 教證世尊依此轉依體性, 密意說言 : 遍計自性中, 由有執無執, 二種習氣故, 成雜染清淨, 是即有漏界, 是即無漏界, 是即為轉依, 清淨無有上 辛三 喻成 ( 分二 ) 壬一引喻如屠牛師或彼弟子, 以利牛刀殺害牛已, 於內一切, 斫刺椎剖, 骨肉筋脈皆悉斷絕 復以其皮張而蔽之, 當言此牛與皮, 非離非合 壬二 合法如是諸阿羅漢既得轉依, 由慧利刀, 斷截一切結 縛 隨眠 隨煩惱 纏已, 當言與六處皮, 非離非合 辛四 事例又已轉依諸觀行者, 雖取眾相, 當知與昔所取差別 此所取相, 猶如真如自內所證, 不可以言說示於他 : 我所觀相如是如是 己四 住 ( 分二 ) 庚一 問問 : 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 住何等心, 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當般涅槃? 庚二 答 ( 分二 ) 辛一 住無相界 ( 分二 ) 壬一 明漸次答 : 於一切相不復思惟, 唯正思惟真無相界, 漸入滅定, 滅轉識等 次異熟識捨所依止 壬二 明無取由異熟識無有取故, 諸轉識等不復得生, 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 50

54 辛二 不墮眾數 ( 分二 ) 壬一 非趣攝於此界中般涅槃已, 不復墮於天龍 藥叉 若乾達縛 若緊奈洛 若阿素洛 若人等數 壬二 非想攝 ( 分三 ) 癸一 標以要言之, 所有有情假想施設, 遍於十方一切界 一切趣 一切生 一切生類 一切得身 一切勝生 一切地中, 非此更復墮在彼數 癸二 徵何以故? 癸三 釋由此真界離諸戲論, 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己五 差別 ( 分二 ) 庚一 辨相 ( 分二 ) 辛一 問問 : 於有餘依涅槃界中 若無餘依涅槃界中, 已般涅槃諸阿羅漢, 有何差別? 辛二 答 ( 分三 ) 壬一 墮不墮數答 : 住有餘依, 墮在眾數 ; 住無餘依, 不墮眾數 壬二 有苦離苦住有餘依, 猶有眾苦 ; 住無餘依, 永離眾苦 壬三 六處相應不相應住有餘依, 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 ; 住無餘依, 永不相應 庚二 釋難 ( 分二 ) 辛一 問問 : 若無餘依涅槃界中, 已般涅槃所有轉依永與六處不相應者, 彼既無有六處所依, 云何而住? 辛二 答 ( 分二 ) 壬一 明依因答 : 非阿羅漢所得轉依六處為因, 然彼唯用緣真如境修道為因, 是故六處若有若無, 尚無轉依成變異性, 何況殞沒! 壬二 明安住又復此界非所遍知, 非所應斷, 故不可滅 51

55 己六 有 ( 分三 ) 庚一 明體性問 :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般涅槃已所得轉依, 當言是有, 當言非有? 答 : 當言是有 庚二 顯實相問 : 當言何相? 答 : 無戲論相 又善清淨法界為相 庚三 辨因緣 ( 分二 ) 辛一 問問 : 何因緣故, 當言是有? 辛二 答 ( 分二 ) 壬一 理釋答 : 於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槃界中, 此轉依性皆無動法 ; 無動法故, 先有後無不應道理 壬二 喻成 ( 分二 ) 癸一 標法又此法性非眾緣生, 無生無滅 癸二 喻合然譬如水澄清之性, 譬如真金調柔之性, 譬如虛空離雲霧性, 是故轉依當言是有 己七 常 ( 分二 ) 庚一 明體性問 : 當言是常, 當言無常? 答 : 當言是常 庚二 釋因緣問 : 何因緣故, 當言是常? 答 : 清淨真如之所顯故, 非緣生故, 無生滅故 己八 樂 ( 分二 ) 庚一 問問 : 當言是樂, 當言非樂? 庚二 答 ( 分三 ) 辛一 標答 : 由勝義樂, 當言是樂 ; 非由受樂, 說名為樂 52

56 辛二 徵何以故? 辛三 釋一切煩惱及所生苦, 皆超越故 己九 殊勝 ( 分二 ) 庚一 顯平等 ( 分二 ) 辛一 問問 :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般涅槃者, 為有少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 辛二 答 ( 分三 ) 壬一 標答 : 一切無有 壬二 徵所以者何? 壬三 釋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 中 上品, 不可施設高下 勝劣 : 此是如來 此聲聞等 庚二 釋妨難 ( 分二 ) 辛一 有障無障難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何因緣故, 無有差別? 所以者何? 諸聲聞等有餘殘障,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佛一切障永無所有? 壬二 答 ( 分二 ) 癸一 略釋 ( 分三 ) 子一 標答 : 住有餘依涅槃界中, 可得安立有障 無障, 住無餘依涅槃界中, 畢竟無障可立差別 子二 徵何以故? 子三 釋於此界中, 一切眾相及諸麤重, 皆永息故, 皆永滅故 癸二 廣辨 ( 分二 ) 子一 徵所以者何? 子二 釋 ( 分二 ) 53

57 丑一 有障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時, 一切眾相非悉永滅, 異熟麤重亦非永滅, 由彼說有煩惱習氣, 即觀待彼相及麤重, 安立有障 丑二 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時, 彼永無有, 是故當知, 於此界中, 無有有障 無障差別 辛二 作諸佛事難問 : 若此界中, 永無有障, 如諸如來離一切障, 阿羅漢等亦復如是, 何因緣故, 阿羅漢等不同如來作諸佛事? 答 : 彼闕所修本弘願故 又彼種類種性爾故, 阿羅漢等決定無有還起意樂, 而般涅槃, 是故不能作諸佛事 己十 異性 ( 分二 ) 庚一 舉色問 :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般涅槃者所有無漏界, 此與諸色, 當言有異? 當言無異? 答 : 當言非異亦非不異 庚二 例餘如與諸色, 與諸受等, 當知亦爾 與一切行 與一切界 與一切趣, 亦復如是 己十一 自在 ( 分二 ) 庚一 正辨相 ( 分二 ) 辛一 得自在問 :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般涅槃者, 於色等法當言獲得自在? 當言不得自在? 答 : 當言獲得自在 辛二 能現前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此所得自在, 當言能現在前, 當言不能現在前? 壬二 答 ( 分二 ) 癸一 標答 : 一分能現在前, 一分不能現在前 癸二 釋謂諸如來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般涅槃已能現在前, 所餘不能令現在前 54

58 庚二 釋妨難 ( 分二 ) 辛一 問問 : 若此界中離諸戲論, 由此因緣不墮眾數, 云何復能起現在前? 辛二 答 ( 分二 ) 壬一 釋因答 : 由先發起正弘願故 又由修習與彼相似道勢力故 壬二 喻成譬如正入滅盡定者, 雖無是念 : 我於滅定當可還出, 或出已住 然由先時加行力故, 還從定出, 依有心行而起遊行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己十二 迴向 ( 分二 ) 庚一 明能發趣 ( 分二 ) 辛一 辨相 ( 分二 ) 壬一 問問 : 迴向菩提聲聞, 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 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壬二 答 ( 分三 ) 癸一 標答 : 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 癸二 徵所以者何? 癸三釋以無餘依涅槃界中, 遠離一切發起事業, 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辛二 釋難 ( 分二 ) 壬一 生證得難 ( 分二 ) 癸一 問 ( 分三 ) 子一 標問 : 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 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子二 徵所以者何? 子三 釋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 何況當有多生相續? 癸二 答 ( 分三 ) 55

59 子一 由增壽行 ( 分二 ) 丑一 標答 : 由彼要當增諸壽行, 方能成辦 丑二 釋 ( 分二 ) 寅一 引教證 ( 分二 ) 卯一 舉教言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 密意說言 : 物類善男子, 若有善修四神足已, 能住一劫或餘一劫 卯二 隨難釋餘一劫者, 此中意說過於一劫 寅二 顯修相彼雖如是增益壽行, 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所修行極成遲鈍, 樂涅槃故, 不如初心始業菩薩 子二 留有根身 ( 分二 ) 丑一 示般涅槃彼既如是增壽行已, 留有根身, 別作化身, 同法者前方便示現, 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由此因緣皆作是念 : 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已般涅槃 丑二 常遠離住彼以所留有根實身, 即於此界贍部洲中, 隨其所樂, 遠離而住, 一切諸天尚不能睹, 何況其餘眾生能見! 子三 蒙佛覺悟彼於涅槃多樂住故, 於遍遊行彼彼世界, 親近供養佛菩薩中, 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 若放逸時, 諸佛菩薩數數覺悟, 被覺悟已, 於所修行能不放逸 壬二 一切迴向難 ( 分二 ) 癸一 問問 : 若阿羅漢迴向菩提, 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何因緣故, 一切阿羅漢不皆迴向無上菩提? 癸二 答 ( 分二 ) 子一 正答所問 ( 分二 ) 丑一 由種性別 ( 分三 ) 寅一 標答 : 由彼種性有差別故 56

60 寅二 徵所以者何? 寅三 釋 ( 分二 ) 卯一 舉多差別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 謂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 或復見有唯慧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而般涅槃 卯二 結非一切是故當知, 由彼種性有差別故, 非一切阿羅漢皆能迴向無上菩提 丑二 由根等別復次, 迴向菩提聲聞, 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求聲聞願, 或無學位方能棄捨, 由彼根性有差別故, 所待眾緣有差別故 子二 兼釋餘難如迴向菩提聲聞, 由遇緣故, 乘無上乘而般涅槃, 如是菩薩設為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捨, 因棄捨故, 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緣, 應乘下乘而般涅槃 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 棄捨於彼, 定無是處 庚二 明隨證得 ( 分三 ) 辛一 般大涅槃 ( 分二 ) 壬一 標同如來復次, 迴向菩提聲聞, 若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即同如來, 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而般涅槃 壬二 成不定性 ( 分二 ) 癸一 問問 : 迴向菩提聲聞, 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性? 當言菩薩種性? 癸二 答 ( 分二 ) 子一 標答 : 當言不定種性 子二 釋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 於般涅槃法性聚中, 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辛二 有餘依位復次, 彼即於此住處轉時, 如無死畏, 如是亦無老病等畏, 如來亦爾 辛三 無餘依位 ( 分二 ) 壬一 成所作事彼及所餘,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般涅槃者, 於十方界當知究竟不可思議, 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事 57

61 壬二 名極祕密 ( 分三 ) 癸一 喻能成就如 首楞伽摩三摩地 中, 說幻師喻 若商主喻 若船師喻 當知此中, 道理亦爾, 是名最極如來祕密 癸二 辨應隨轉 ( 分二 ) 子一 地別於此及餘種種差別如來祕密, 勝解行地修行菩薩下忍轉時, 隨其勝解差別而轉, 從此轉勝進入增上意樂淨地, 如是乃至於九地中, 展轉增進, 勝解清淨 第十地中於此勝解最善清淨 子二 勸修於彼如來諸祕密中, 是諸菩薩應正隨轉 癸三 結不思議當知如來如是祕密, 不可思議, 不可度量, 超過一切度量境界 丁三 略不說餘於此地中, 餘決擇文, 更不復現 乙三 總義決擇問 : 於法決擇, 總義云何? 答 : 由品類差別, 而建立諸法, 即於彼釋難, 分別一行等 如是應知此中總義 乙四 結顯餘類當知於彼一一地中, 皆有無量決擇差別, 我今且略開示少分, 由此方隅 由此所學 由此教導, 諸有智者餘類應思 58

62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 玄奘法師譯 ; 韓清淨科判 ; 林崇安編輯 --[ 桃園縣 ] 中壢市 : 內觀教育基金會, 民 92 面 :29x21 公分 --( 佛法教學系列 :E3) ISBN: ( 平裝 ) 1. 論藏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編輯 : 林崇安教授出版 :[ 桃園縣 ] 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助印郵撥 :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通訊 :320 中壢郵政 信箱 或 :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 12 之 3(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 電話和手機 :(03) ; 傳真 :(03) 網址 : 初版 : 內觀教育版 2003 再版日期 :2008 年 3 月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攝釋分 攝異門分 調伏事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TD4040 林崇安編 佛法教學系列藏文 D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9 1 藏文 D 瑜伽師地論 攝釋 異門 調伏 內容 : 1 藏文 攝釋分 :TD4042 p.3 2 藏文 攝異門分 :TD4041 p.73 3 藏文 攝事分調伏事及本母事 : TD4040 p.139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C1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佛法教材系列 C1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五識身相應地 意地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C1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C1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學系列 B1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佛法教學系列 B1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瑜伽師地論 攝事分 蘊品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系列 B1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 佛法教學系列 B1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云何瑜伽師地? 丙二 辨丁一 標 謂十七地 丁二 徵 何等十七? 丁三 列戊一 嗢柁南 瑜伽師地論 卷 1 1 ( 大正 30,279a3-283a20) 本地分 2 3 嗢柁南曰 : 4 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 5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云何瑜伽師地? 丙二 辨丁一 標 謂十七地 丁二 徵 何等十七? 丁三 列戊一 嗢柁南 瑜伽師地論 卷 1 1 ( 大正 30,279a3-283a20) 本地分 2 3 嗢柁南曰 : 4 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 5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 目錄 卷 1... 001-033 卷 2... 034-063 卷 3... 064-093 卷 4...094-115 卷 5...116-143 卷 6... 144-173 卷 7... 174-197 卷 8... 198-229 卷 9... 230-261 卷 10... 262-299 卷 11... 300-344 卷 12... 345-382 甲一 本地分乙一 略辨地名丙一 徵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摘要本文分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指出原先的 本地分 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 後來無著菩薩編增 菩薩地 的內容, 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 到了他編著 顯揚聖教論 時, 則以菩薩道為主軸 文中, 並從 瑜伽師地論 內部的歧義, 推測無著菩薩編著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過程 關鍵字 : 瑜伽師地論,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B3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佛法教材系列 B3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攝事分. 契 瑜伽師地論 攝事分 緣品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B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B3 編序 攝事分 分成契經事 調伏事 本母事三事,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它是 瑜伽師地論 中的一分, 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30 冊, 編號是 No.1579 此論另有西藏譯本存在, 經由相互比對, 有助於義理的進一步理解

More information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 云何瑜伽師地 謂十七地 何等十七 嗢柁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 一共是分五分 一共有五分 第一分就是 本地分 第二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一共是這五分 第一分叫做 本地分 就是根本的瑜伽師地 所以叫 本地分 其餘的四分都是屬於 本地分 的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 (Topic-outline and commentary) Chapter Twenty The Twelfth Main Stage: Stage of Actualization of Culti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 (Topic-outline and commentary) Chapter Twenty The Twelfth Main Stage: Stage of Actualization of Culti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韓清淨科記英譯釋傳觀 李清順 2009 年 9 月開始,2011 年 5 月完成 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 (Topic-outline and commentary) Chapter Twenty By Maitreya Bodhisattva Translated by Tang Xuanzang. Translation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藏文文法教材 配合佛典實例說明 林崇安編著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4 說明 一 本書主要依據突彌桑菩札的 松居巴 ( 藏文文法三十頌 ) 中的虛字類別, 來掌握藏文的文法, 並且選取佛典的實例來說明 主要選自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二 本書共有以下十八類的虛字 : 01. 完結詞, 例如 : ro, so 02. 囉聲 (* 業聲 * 為聲 * 依聲 ), 例如 :du, na 03.* 屬聲,

More information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辰二 明具有 分二科 巳一 標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如世間現見乾薪等物 鑽即火生 這一科是 明具有 在 約諸種辨 裡面分兩科 第一科說 色聚種 第二科明 四大種 四大種 這一科裡面 先引經上佛說的話加以解釋 現在第二科 說在一切色聚中 都具有四大種 這一段文的大意是這樣 又於一切色聚中 前面解釋佛說的話 這底下又正式說明這件事 又於一切 的物質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定學概說 ( 淨照法師依據 成佛之道 編制 ) 開仁修訂 2013/3/28 壹 引言 一 三增上學 :(p.199-205) 1 增上戒學: 為了修定而持戒, 叫做增上戒學 2 增上定學: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 叫增上心 ( 定 ) 學 3 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 叫增上慧 二 定與慧 :(p.313) 1 從修習成就來說: 定與慧, 在修習成就的聲聞 菩薩行中, 是相應不離的,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意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 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 或翻彼相應 於一切時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與彼俱轉 了別為性 如薄伽梵說 內意處不壞外法處 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 如是所生意識得生 意識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依於意根與彼俱轉 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 心所有法者 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

意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 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 或翻彼相應 於一切時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與彼俱轉 了別為性 如薄伽梵說 內意處不壞外法處 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 如是所生意識得生 意識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依於意根與彼俱轉 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 心所有法者 謂若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60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602 [cf. No. 1603]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無著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攝事品第一善逝善說妙三身無畏無流證教法上乘真實牟尼子我今至誠先讚禮稽首次敬大慈尊將紹種智法王位無依世間所歸趣宣說瑜伽師地者昔我無著從彼聞今當錯綜地中要顯揚聖教慈悲故文約義周而易曉攝事淨義成善巧無常苦空與無性現觀瑜伽不思議攝勝決擇十一品一切界雜染諦依止覺分補特伽羅果諸功德九事論曰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T001K_04

T001K_04 攝大乘論 Tape04.2002/9/4.Page 1 of 1 子㆓ 證成(分㆓科)丑㆒ 長行(分㆓科)寅㆒ 問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我從頭開始說,這個所知依分,㆒共是十大章 第㆒章,就是所知依分,所知依殊勝殊勝語,它分兩大科:第㆒科,是 阿賴耶句義? 就是阿賴耶這句話的道理,從這裡加以解釋,這㆒科講完了 第㆓科,是 阿賴耶異門 就是在名言相又不同於阿賴耶,在這㆒科裡面,分成兩科,第㆒科,是 訓釋安立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C6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佛法教材系列 C6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攝事分 卷 此論收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菩薩地並科判 譯者 : 玄奘法師 科判 : 韓清淨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C6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C6 編序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彌勒菩薩說, 經由無著菩薩編輯而傳出, 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648AD),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卷 1 50, 攝決擇分 卷 51 80, 攝釋分 卷 81 82, 攝異門分 卷 83 84,

More information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59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92 [Nos. 1593, 1594; cf. Nos. 1595-1598]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辛三第二難 : 定時不成難 何故此處有時識起, 非一切時? 辛四第三難 : 相續不決定不成難 同一處時, 有多相續 何不決定隨一識生, 如眩翳人見髮蠅等, 非無眩翳有此識生? 辛五第四難 : 作用不成難 復有何因, 諸眩翳者所見髮等, 無髮等用? 夢中所得飲食 刀杖 毒藥 衣等, 無飲等用? 尋香城

辛三第二難 : 定時不成難 何故此處有時識起, 非一切時? 辛四第三難 : 相續不決定不成難 同一處時, 有多相續 何不決定隨一識生, 如眩翳人見髮蠅等, 非無眩翳有此識生? 辛五第四難 : 作用不成難 復有何因, 諸眩翳者所見髮等, 無髮等用? 夢中所得飲食 刀杖 毒藥 衣等, 無飲等用? 尋香城 甲一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 ( 世親菩薩造 ; 唐玄奘法師譯 ) 乙一正辨本宗, 破計釋難 共二十颂 丙一安立論宗 分四科 丁一安立論宗, 諸法唯識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 丁二顯由經說, 以經為證 以契經說 : 三界唯心 丁三釋外伏難, 簡擇唯言 心意識了, 名之差別 此中說心, 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 不遣相應 丁四明唯識義, 舉喻以顯 內識生時, 似外境現, 如有眩翳, 見髮蠅等, 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唯識學概要科判表 一唯識學概要目錄甲一 法脈源流 ---------------------------------------------------------------------------------------------------------------------------------------------- 2 乙一 法門緣起 -------------------------------------------------------------------------------------------------------------------------------------------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7ECA6F7AE76A661BDD7A4A4AABAAAFCBFE0AD43C3D1BBA15FADD7A5BFBD67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B7ECA6F7AE76A661BDD7A4A4AABAAAFCBFE0AD43C3D1BBA15FADD7A5BFBD675F2E646F63> 瑜伽師地論 中的阿賴耶識說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員吳汝鈞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佛教唯識學的重要論典 瑜伽師地論 的阿賴耶識思想 此中可大略地分為兩點 : 它的存在的論證與對中有 ( 或作中有身或中陰身 ) 的周詳的闡釋 在論證方面, 論主認為我們的行為和周圍的環境的種子需要有一儲藏之所, 這儲藏之所需要是無記性格的, 才能接受熏習作用, 它也必須是恆常作用之中, 才能讓生命個體繼續存在 生長 在對中有的闡述方面,

More information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北傳止觀禪修的要義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H10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序 早期漢地止觀禪修的傳入和翻譯者有密切的關連, 重要 的人物如安世高 (148) 鳩摩羅什 (344-413) 瞿曇僧伽提 婆 (385 到洛陽 ) 此中, 安世高譯出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禪行法想經 等, 是漢地禪學的開端 鳩摩羅什譯出 思 惟略要法 禪祕要法經 等, 是禪學的要典 瞿曇僧伽提 婆譯出 中阿含經,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現觀莊嚴論 大疏科文 一 序品第一 甲一 論前義 甲二 論正義 論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正申敬禮兼明造者之志願 1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2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論所為義 3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4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全論總義 略標標能所釋般若波羅密以八事正說論體標能釋數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sf?J?????????K?N??-????-j

sf?J?????????K?N??-????-j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 譯 0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 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 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蜜 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辨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出世間讚五 複習 總結總結 問答問答 雪歌仁波切講授張福成老師翻譯譯 2011/11/10 前言 今日原訂課程 修心七義, 但因穹拉仁波切下周來台開示 修心七義, 故等穹拉仁波切課程上完, 及菩提迦耶法王開示之後, 再配合仁波切及法王之開示內容, 予以融合 複習 而 修心七義 之課程, 等菩提迦耶 時輪金剛 結束之後, 再另訂時間開課 如此安排避免大家同時上兩個同樣課程之混雜, 同時對穹拉仁波切亦較為恭敬

More information

(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唯識表解熊琬老師講義 2011.12.12 唯識三十論頌 卷 1: 1.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 2 謂異熟 思量, 及了別境識 1 識所變 Vijñāna-pariṇāma. 能變 Pariṇāma. 異熟 Vipāka. 思量 Manana. 了別境識 Viṣaya-vijñapti.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3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2 阿賴耶識 laya-vijñāna.

More information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宗喀巴師徒三尊 菩宗喀巴大師著提道次第略論釋迦比丘恭譯 菩提道次第略論 菩提道次 第之引導 分四 目 錄(兼科判表) 甲一 為顯其法源清淨故 開示造論者之殊勝 接表一 甲二 為令他於教授起恭敬故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殊勝 開示法之殊勝 乙二 一切經典現為教授之殊勝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意趣之殊勝 乙四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之殊勝 甲三 如何聞 說具有二種殊勝之法 接表二

More information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 決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說實修之門一切善說精髓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著 江波 ( 仁欽卻札 ) 譯 ( 作者簡介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 公元十五世紀出生於達波沓地方 幼年出家, 從杰洛卓佩巴聽般若 量論 至色拉杰, 以善習大論聞名 於下密院從舉欽堅讃桑波聽 集密四家合注, 於甘丹從杰卻炯嘉措 ( 甘丹墀巴, 1534-1539) 聽怖畏 時輪等 曾任下密院法臺 復任達波扎倉第二任法臺 貢欽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雖犯戒等,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 莫觀過失, 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 未圓滿者悉能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如是知已,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

More information

像一般說的那個 造 就是一切所造的物質 都是以四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大 這個 大 字是這樣解釋 就像前面說的 一切的造色都是以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造 這也叫做 大 為種生故 這個意思呢 就是大種生了以後 造色才能生起 這叫做 種 種 是這樣意思 這是大種的名稱的解釋 寅二 色事攝 分二科 卯一

像一般說的那個 造 就是一切所造的物質 都是以四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大 這個 大 字是這樣解釋 就像前面說的 一切的造色都是以大種為依止處 這叫做 造 這也叫做 大 為種生故 這個意思呢 就是大種生了以後 造色才能生起 這叫做 種 種 是這樣意思 這是大種的名稱的解釋 寅二 色事攝 分二科 卯一 卯三 釋大種名 分二科 辰一 標義 又一切所造色, 皆即依止大種處 不過大種處量 乃至大種所據處所, 諸所造色還即據此 由此因緣, 說所造色依於大種 又一切所造色 皆即依止大種處 不過大種處量 這一段是解釋大種的名稱 釋大種名 這一科是 在這第三卷一開始的時候 把那五法歸納成三處 就是色法 心心所法 無為法 這三處有 略攝 有 廣釋 廣釋 裡面第一科是 辨品類 先解釋色法這一類 色法這裡面分三科 第一科

More information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210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中, 關於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d ~~ 探索識界 ~~ 人類心靈的運作 Bhikkhuni Chang-hwa 2012-11/11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三系 Madhyamaka Middle Way 中觀 -- Nagarjuna 龍樹 Aryadeva 提婆 Yogacara "Consciousness-Onl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根本頌 法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 目次頁碼 第一品自義比量品 1~16 第二品成量品 17~29 第三品現量品 30~54 第四品他義比量品 55~67 編者說明由於本次要擔任 2015 年扎什倫布寺的法會翻譯, 所以在幾個月前, 就想如何把 釋量論 法本製作出來 末學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 找到梵藏漢的 釋量論 版本, 內容有偈頌編碼, 初步決定做為此次的法本 十月份, 有位師姐詢問這次法會要用什麼樣的版本時,

More information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密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辦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佛說決定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62 [No. 763] 佛說決定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62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G2 編序 阿毗達磨 法蘊足論 是由尊者大目乾連所解說, 經由後代弟子編集而成的一本解釋佛經的重要著作, 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6 冊, 編號是 No.1537 此論選出 阿含經 中代表性的重要短篇給予解釋, 很有參考價值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論文重新

佛法教材系列 G2 編序 阿毗達磨 法蘊足論 是由尊者大目乾連所解說, 經由後代弟子編集而成的一本解釋佛經的重要著作, 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6 冊, 編號是 No.1537 此論選出 阿含經 中代表性的重要短篇給予解釋, 很有參考價值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論文重新 法蘊足論 譯者 : 玄奘法師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G2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 2003 佛法教材系列 G2 編序 阿毗達磨 法蘊足論 是由尊者大目乾連所解說, 經由後代弟子編集而成的一本解釋佛經的重要著作, 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漢, 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6 冊, 編號是 No.1537 此論選出 阿含經 中代表性的重要短篇給予解釋, 很有參考價值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二明此處所緣者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 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答如前經說, 無有限定, 須各別緣, 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所緣各別決定 若不爾者, 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三摩地, 然不能得實奢摩他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尚說不得正奢摩他, 況全棄捨淨行所緣 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若是等分補特伽羅, 或是薄塵補特伽羅, 於前所說諸所緣中, 隨意所樂作所緣處 又修次第中下二編,

More information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方外看紅塵 社會關懷 目錄 一 善願人生 3 分清楚該不該要 3 不放棄自己 6 忍辱者多福 9 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 12 買彩券行善 15 戒菸做善事 18 以禪修戒毒 21 別為貪念打假球 24 節慶不是玩樂天 27 二 人我和諧 30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30 善待外勞 33 難教的學生是活教材 36 與惡鄰和平相處 39 拆穿詐騙集團謊言 42 擔憂學生請產假 45 讓邊緣人進入社會核心 48

More information

賢愚經經文補充 015

賢愚經經文補充 015 補充資料 賢愚經 經文補充講義 015 2013-12-08 關於菩薩十地之補充 入地三心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 修唯識行, 於修道位的十地位, 十地各有入 住 出三心 入地未久, 稱為入心 ; 久住時分, 稱為住心 ; 久住之後漸近後位, 稱為出心 事實上, 每一心都要經過若干大劫 百法論顯幽鈔 卷第一末問曰 十地斷障 皆起二道否 答曰 皆起二道也 無間道斷種現 解脫道斷麤重習氣也

More information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1, No. 8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828 唯識三十論直解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蕅益沙門智旭解護法等菩薩 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 此玄奘師敘述之辭也 按佛滅後九百年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 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現化遊戲無量土 如極難量勝者教 名稱遍揚於三地 攝二大車善傳流 圓滿道心教授藏 遍視無央佛語目 悲動方便善開顯 今勤瑜伽多寡聞 觀視佛語多片眼 故離智者歡喜道 見已釋此大車道 諸有遍執暗未覆 欲令暇身不唐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禮阿逸多及妙音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現觀莊嚴論略釋細目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U3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編成段落分明的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 阿賴耶識的要義和唯識百法 林崇安教授編著 佛法教材系列 G9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篇論文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受云何 謂領納性 此有三種 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想云何 謂取像性 此有三種 謂小想大想無量想 思云何 謂心造作性 即是意業 此有三種 謂善思不善思無記思 觸云何 謂三和合性 此有三種 謂順樂受觸 順苦受觸 順不苦不樂受觸 作意云何 謂心警覺性 此有三種 謂學作意 無學作意 非學非無學作意 欲云何

受云何 謂領納性 此有三種 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想云何 謂取像性 此有三種 謂小想大想無量想 思云何 謂心造作性 即是意業 此有三種 謂善思不善思無記思 觸云何 謂三和合性 此有三種 謂順樂受觸 順苦受觸 順不苦不樂受觸 作意云何 謂心警覺性 此有三種 謂學作意 無學作意 非學非無學作意 欲云何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No. 1542 [No. 1541]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6, No. 1542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五事品第一 有五法 一色 二心 三心所法 四心不相應行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品 明破常执方便品

第一品 明破常执方便品 科判科判甲一 初義... 22 乙一 題義... 22 乙二 譯禮... 23 甲二 正釋論義... 23 乙一 總義... 23 丙一 造論者之殊勝... 23 丙二 辨除謬誤... 28 丙三 略述各品大意... 29 乙二 別義... 31 丙一 明依世俗諦的道次第... 31 丁一 明由斷除四顛倒門修習中士意樂發起願菩提心之軌則... 31 戊一 明由廣思維念死門斷除常執顛倒之理... 31

More information

《阿含經》的受念住

《阿含經》的受念住 佛學論文選集 受念住的研究 林崇安 (1996) 四念住, 或作四念處, 是整個佛法的核心, 雜阿含經 說.. 有一乘道, 淨諸眾生, 令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法觀念處 ( 第六 七經 ) 這段經文是說 : 有一條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 克服愁歎 滅除苦憂 實踐真理 體證涅槃的真相, 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 四念處 ) 是哪四個念住呢? 就是於身觀身的

More information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中道佛學會 21 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觀 佛教對 心 的理論發展 心意識 識意心 前五識 第六識意心 前五識第六識意心 第一節心意識 1 意 ( 末那 manas) 末那 : 意 思量認識的中樞 Manas: mind ( 泛指一切的心理作用 ),intellect, intelligence, understand, perception, sense, conscience. 1) 身心交感的中樞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法尊法師翻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3 歸敬頌... 3 造者殊勝... 5 教授殊勝... 9 聞說軌理... 13 親近善士... 18 修習軌理... 28 暇滿... 37 道次引導... 41 念死無常... 46 三惡趣苦... 52 歸依三寶... 59 深信業果... 69 希求解脫... 87 思惟苦諦... 88 思惟集諦... 97 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5 周柔含_完稿.doc

Microsoft Word - 5 周柔含_完稿.doc 法鼓佛學學報第七期頁 23-65 ( 民國九十九年 ), 臺北 : 法鼓佛教學院 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no. 7, pp. 23-65 (2010) Taipei: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ISSN: 1996-8000.23. * 周柔含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關於異生能否斷煩惱, 以及聖者是否也可以同異生,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D2BBD5C22020D0C4D6AEB8C5D2A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 times) 禮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1 阿毗達摩 佛教的權威性聖典 Abhidhamma abhi = 上等的, 殊勝的, 卓越的 dhamma = 法, 究竟真實的教法 4 極精確及有系統的把佛法耍義分門別類與詮釋 它在範圍与教導方式不同與經教 5 阿毗達摩非佛說?

More information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完成日期 : 2002/11/0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6, No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完成日期 : 2002/11/0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6, No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1536 完成日期 : 2002/11/0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6, No. 1536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緣起品第一 世尊一時 遊力士生處 至波波邑 住折路迦林 時彼邑中諸力士眾

More information

十地障

十地障 十地障 菩薩於十地斷十障, 而證十真如 : 初地 斷異生性障, 證適行真行, 異生性障者, 此地入心中斷之所, 即見道所斷之煩惱所知二障也, 此二障為無始以來凡夫異生之性, 故云異生性 第二 地斷邪行障, 證最勝真如 邪行障者其體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 於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 故名邪行障 第三地 斷暗鈍障, 證勝法真如 闇鈍障者, 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 此障能使此地勝定與總持所發之三慧, 忘失所聞思之境,

More information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佛學論文選集 正法與菩提分法的實踐 林崇安 (1998) 佛法是佛陀所發現的正法, 是適用到所有眾生的一個普遍的法則, 是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 今日要想復興正法, 一方面要了解什麼是正法 什麼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實踐正法 如何去實踐三十七菩提分法 以下先探討正法的內涵及特色, 而後分析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此中, 引用釋尊的核心教導 雜阿含經 作為主要的依據, 並以此經的本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第一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唯識學 行相 (AkAra) 之研究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 陳一標 2003.10.05 提要 : 行相 (AkAra) 一詞具有識中所現外境相貌的影像義, 以及心 心所的取境作用義 說一切有部認為行相是慧心所中所現的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相貌 世親在 俱舍論 中則說行相是一切心 心所緣取所緣境的類別, 也就是心 心所中所現起的青 黃等相貌 唯識學不承認外境的存在, 在心

More information

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

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 郑 州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建 筑 学 本 科 专 业 建 设 发 展 规 划 (2015-2018) 编 制 人 : 郑 东 军 联 系 电 话 :13903719743 1. 专 业 定 位 及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1.1 专 业 定 位 坚 持 求 实 创 新 的 办 学 思 想 以 国 家 和 行 业 发 展 需 求 为 导 向, 围 绕 中 原 城 乡 建 设 的 需 求, 追 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黃玉緞 _民間文學教案設計_民歌擬作舉隅

Microsoft Word - 黃玉緞 _民間文學教案設計_民歌擬作舉隅 2016 海 峽 兩 岸 民 間 文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地 點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曉 峰 紀 念 館 時 間 :2016 年 5 月 13 日 民 間 文 學 教 案 設 計 : 民 歌 擬 作 舉 隅 黃 玉 緞 一 前 言 筆 者 於 上 個 學 年 起 開 始 任 教 本 校 中 文 系 文 藝 組 民 間 文 學 課, 依 循 文 化 大 學 大 學 部 民 間 文 學 課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753387669C 5.00 200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太平广记 五 宋 李昉 等著 1 出版社 中国计量出版社 书号 ISBN 7-5026-2028-5 版权所有 北京烨子工作室 类别 历史文学名著 出版时间 2005-1-1 字数 29万 内容提要 臣昉等言 臣先奉敕撰集太平广记五百卷者 伏以六籍既 分 九流并起 皆得圣人之道 以尽万物之情 足以启迪聪明 鉴照今古 伏惟皇帝陛下 体周圣启 德迈文思 博综群言 不遗众善 以为编秩既广 观览难周 故使采拮菁英

More information

BQY.PS2

BQY.PS2 中 华 藏 典 之 : 人 生 百 科 全 书 第 四 卷 主 编 齐 豫 生 夏 于 全 吉 林 摄 影 出 版 社 责 任 编 辑 : 程 琳 封 面 设 计 : 胡 凯 中 华 藏 典 人 生 百 科 全 书 齐 豫 生 夏 于 全 主 编 吉 林 摄 影 出 版 社 ( 长 春 市 人 民 大 街 124 号 ) 787 1092 毫 米 16 开 字 数 :3900 千 字 2002 年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2EABEDA473A5C1B6A1B6C7BBA1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2EABEDA473A5C1B6A1B6C7BBA1AAECB1B42E646F63> 東 華 人 文 學 報 第 十 九 期 2011 年 7 月 頁 9-63 東 華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學 院 恆 山 民 間 傳 說 初 探 丁 肇 琴 提 要 筆 者 2010 年 7 月 至 山 西 師 範 大 學 參 加 東 方 文 學 與 藝 術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提 出 恆 山 民 間 傳 說 初 探 以 文 獻 資 料 為 範 圍 一 文, 會 後 赴 大 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8-柯香君-原稿初修-0516.doc

Microsoft Word - 8-柯香君-原稿初修-0516.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4 期 第 99-129 頁 2007 年 6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明 代 徽 商 與 戲 曲 關 係 之 研 究 柯 香 君 摘 要 明 代 中 葉, 商 業 經 濟 繁 盛, 新 興 商 幫 勢 力, 成 為 主 導 明 代 戲 曲 走 向 之 重 要 群 體 組 織 以 鹽 致 富 之 徽 商, 在 快 速 累 積 財 富 後, 並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 额 尔 古 纳 河 右 岸 作 者 : 迟 子 建 出 版 社 : 北 京 十 月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日 期 :2005-12-1 开 本 : 正 16 开 页 数 :262 ISBN:7530208365 1

书 名 : 额 尔 古 纳 河 右 岸 作 者 : 迟 子 建 出 版 社 : 北 京 十 月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日 期 :2005-12-1 开 本 : 正 16 开 页 数 :262 ISBN:7530208365 1 书 名 : 额 尔 古 纳 河 右 岸 作 者 : 迟 子 建 出 版 社 : 北 京 十 月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日 期 :2005-12-1 开 本 : 正 16 开 页 数 :262 ISBN:7530208365 1 国 作 协 会 员, 黑 龙 江 省 作 家 协 会 副 主 席 迟 子 建, 女,1964 出 生, 汉 族, 著 名 作 家 中 迟 子 建 是 当 代 中 国 具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 124 ) 7871092 16 95 1500 2002 7 1 2002 7 1 : 3000 ISBN7538505644/ I403 : 128000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001 (131 ) 8501168 32 380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 ISBN 7-224 - - / : 28. 50

)001 (131 ) 8501168 32 380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 ISBN 7-224 - - / : 28. 50 )001 (131 ) 8501168 32 380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 ISBN 7-224 - - / : 28. 50 1,,,,,,,,,,,,,,, :,,,,,,,,,, :,, 2,,,,,,,,,,,,,,,,,,,,,,,,,,,,,,,,,, 3,, :,,,,,,,,, 1997 3 26 1,,,,,,,,,? 1.,,,,,,,,, ;,,,,,

More information

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项目

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项目 媒 体 眼 中 的 武 汉 外 国 语 学 校 李 鸿 朗 主 编 2008 年 10 月 前 言 武 汉 外 国 语 学 校 是 在 周 恩 来 和 陈 毅 等 国 家 领 导 人 亲 切 关 怀 下, 于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建 立 的 全 国 首 批 7 所 外 国 语 学 校 之 一 武 汉 外 国 语 学 校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四 个 阶 段 创 办 初 期, 老 一 代 武 外

More information

...T.U.p65

...T.U.p65 3 1 2 3 4 5 10 12 14 16 18 22 24 26 28 30 6 36 38 40 42 44 48 50 52 54 56 7 58 60 62 64 66 70 72 74 76 78 81 8 10 11 12 有電子字典 會使 用字典 讀書認字 更容易 教學說明 1 指導查字典的方法 2 舉例說明如何找出部首 13 14 教學說明 1 介紹收看新聞的各種方法 2 介紹一般報紙登載的內容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