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k-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25k-"

Transcription

1 正果法師著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當遠罪求益, 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 : 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2 正果法師法像

3 目次 第一章修習止觀的重要性 9 第二章止觀的名義 16 第三章發菩提心 25 第四章嚴持淨戒 38 第五章防護諸根 47 第六章調和飲食 58 第七章調節睡眠 70 第八章住寂靜處 80 第九章親近善知識 90 目次 5 6 第十章呵五欲 99 第十一章除五蓋 105 第十二章正知而住 123 第十三章調順身息心 137 第十四章八斷行 150 第十五章九住心 158 第十六章七作意 167 第十七章止舉捨 179 第十八章覺知魔事 189 第十九章不淨觀和持息念 197 一 不淨觀 198 二 持息念 204

4 第二十章四諦觀 212 一 苦諦 212 二 集諦 225 三 滅諦 230 四 道諦 238 第二十一章制心止觀 248 第二十二章無我唯識觀 260 一 百法無我 260 二 五位唯識 264 第二十三章五重唯識觀 268 一 遣虛存實識 268 二 捨濫留純識 278 目次 7 8 三 攝末歸本識 283 四 隱劣顯勝識 288 五 遣相證性識 293 編述後話 308 參考經論 310

5 第一章修習止觀的重要性 人身是難得的, 既得人身, 就是得到了最寶貴的所依, 能斷一切惡法, 修習一切善法, 乃至斷煩惱證菩提 釋迦世尊, 在人間成佛, 能做出最尊 最貴的偉大成就, 才不辜負此一人身 如 大莊嚴論 說 : 離諸難亦 難, 生於人間難, 既得離諸難, 應當常精進 人的生命在呼吸間, 死的因緣隨處皆是, 所以說人生無常, 有漏皆苦 人身難得易失 如 摩耶經 說 : 譬如旃陀羅, 驅牛就屠所, 步步 近死地, 人命庶過是 學佛的人, 一切時處, 都應思念諸行無常與一切有漏皆苦, 對三寶發正信心, 立誓要求得到解脫, 解是離縛, 脫者自在, 離縛就是離掉貪瞋痴三毒煩惱, 以及八萬四千煩惱的纏縛, 於一切所緣, 亦即於所接觸的一切事事物物, 都能不為其所束縛, 起住自由, 來去自在, 第一章修習止觀的重要性 9 10 見色聞聲, 如石上裁花, 如火消冰, 不為所染, 不為所縛, 自由自在, 即為無掛 無礙的解脫 解脫必須具足智慧, 特別是需要有無漏的智慧 智慧從那裏來? 要從禪定生起, 所以說無禪不智 非定不生, 無漏慧根, 非靜不發 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卷十二說 : 若人無定心, 即無情序智, 不能斷諸漏, 是故汝勤修 故攝心一處, 心則不散, 便是生起長養功德的叢林, 便能發生無漏智慧, 能盡苦源, 斷惑證果 心意散亂片時, 就是煩惱羅剎, 永劫不能解脫出離 世尊在 佛遺教經 裏教導說 : 汝等比丘, 若攝心者, 心則在定 心在定故, 能知世間, 生滅法相, 是故汝等, 常當精勤修習諸定, 若得定者, 心則不散 譬如惜水之家, 善治隄塘, 行此亦爾, 為智慧水故, 善修禪定, 令不漏失, 是名為定 心既在定, 如日當空, 光

6 明遍照萬象 所以能知世間一切生滅法相, 出生無漏智慧, 能盡眾苦根本, 及能成就稀有難得的殊勝大事 所以 解脫道論 最初禮敬頌說 : 戒 定智慧, 無上解脫, 隨覺此法, 有稱瞿曇 佛弟子的所學, 就是戒定慧三學 雜阿含經 卷三十五說尸婆請 問世尊, 什麼知識是佛弟子的所學和學習方法? 佛告尸婆, 學其所學, 故名為學 尸婆白佛, 何所說? 佛告尸婆 隨時學增上戒學, 增上意 學, 增上慧學 增上意學, 在奘法師和別的譯師所譯的經論裏稱為增 上心學 戒能防非止惡, 定能一心不亂, 慧能簡擇性相 戒學是定慧二學的所依, 故先說戒學 增上是順益義, 為勝因義 戒學為增上引生心學, 心學為增上引生慧學, 慧學為增上引證菩提涅槃, 故三學皆名增上 在三學中, 戒是根本, 嚴持淨戒必須作到 持戒為了修習禪定, 修定 第一章修習止觀的重要性 需要心不散亂, 專住一境, 到心一境性, 發生輕安才能得定, 得了初禪根本定, 乃至四禪靜定, 才能引發有漏無漏智慧 無漏智現前, 才能斷除煩惱, 見修惑盡, 才能證得涅槃菩提 因此, 在持戒的同時或之後, 應當發願修定 如果不修禪定, 一切智慧功德, 皆無法引生 為了解脫生死, 證得三乘菩提涅槃, 修習禪定, 至為重要 圓覺經 說: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覺, 皆依禪定生 菩薩為了斷除人我執煩惱障盡, 法我執的所知障盡, 無障無礙的清淨覺智, 皆依禪定生起, 若無禪定, 清淨的覺智, 一切都無 大寶積經 卷八十六說: 滿設恒沙界, 珍寶供養佛, 不如一日中, 出家修寂靜 供養有十種或更多的種類, 但以法供養為上 所謂法供養, 就是依法教導, 如法修行 滿設恒河沙世界的珍寶來供養佛陀, 還不如一日中修習寂靜的禪定 出家僧人修習禪定的條件比較具備, 所以

7 特別教以修習寂靜, 不是避掉在家佛教徒不讓修習禪定 又一百十一卷說 : 佛以禪定力, 能滅諸罪垢, 為人天導師, 到 於定彼岸 佛陀之所以為人天導師, 就是以究竟的已到彼岸的禪定力, 無餘滅盡了諸罪惡垢縛的緣故, 所以能圓滿善巧地教化眾生, 被眾生稱之 為人天導師 大涅槃經 卷二十九說 : 比丘若修集, 戒定及智慧, 當知是 不退, 親近大涅槃 佛弟子希望證得大般涅槃, 必須修習三學 現前 的佛弟子, 如果能很好地修集三學, 就一定能夠不退墮, 而親近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 又卷三十一說 : 若修習定, 則得如是正知正見 若無定者, 平地顛墮 要得到證得大般涅槃的正知正見, 必須修習禪定才有可能, 否則在平地上也會顛墮, 造作惡不善法, 墮到惡趣中去, 所以說平地顛墮 第一章修習止觀的重要性 解深密經 說: 眾生為相縛, 及為粗重縛, 要勤修止觀, 爾乃得解脫 一切有漏相分以為相縛 謂由有漏相分力故, 見分心等不能了知諸有漏法皆如幻等, 非有似有, 由無明故便執實有色心等法 即相是縛, 故名相縛 即相分上能縛之諸惑, 名粗重縛, 行相粗故 總說意者, 所緣相分名相縛, 能緣見分貪等名粗重縛 謂迷執者要修習止觀, 方能得到解脫 梵音名奢摩他, 此翻名止, 體即是定, 止息散亂名之為止 梵音毘鉢舍那, 此翻為觀, 體即入定審察諸法名之為觀 要解脫二縛, 必須精勤修習止觀 法華經 說: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佛陀自住於究竟大乘, 以禪定智慧十力為莊嚴, 以此自證, 化度眾生, 如果沒有禪定, 智慧十力等莊嚴也就不會有了 佛自住的大乘法, 都是以定慧為莊嚴

8 在三學中修習禪定是一個關鍵, 因為持戒不單是為持戒而持戒, 是為 了修定而持戒 修定為了發慧, 智慧能斷煩惱, 證得菩提涅槃 乃至證得 無上正等菩提 故對於修定, 應發起堅決好樂的誓願, 精勤修習, 切不可 放逸自誤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 頌說 : 於法假立瑜伽中, 若 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覺 義是義利, 菩 薩修習止觀能利益自他, 故名大義 如果行為有放逸, 就會失掉大義利 對於止觀勤正修行, 便能證得大覺而成為人天導師的世尊 修習止觀有如 此微妙重要, 諸佛弟子, 切不可忽視! 不前瞻 不後顧, 抓著現前一念, 急起進修吧! 第一章修習止觀的重要性 第二章止觀的名義 梵語馱那演那 ( 舊云禪那者訛也 ), 漢譯為靜慮 靜是寂靜, 慮是審慮, 故禪之一名, 即已包括定慧 禪定合稱, 就更是智和定的意味了 禪定在經論裏, 為了說明諸佛菩薩所得所證的不同, 和翻譯家譯語的差異, 就有許多的名稱 正確地說, 就是止觀 止是專注一境, 即制止精神的動亂而使之澄清, 將心集中注於一境的意思 觀是思惟修 觀照一切所緣境, 運用正智觀察思惟的意思 如是說定慧 寂照 明靜等, 都是止觀的同義語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 說 :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 菩薩何依 何住, 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 慈氏即彌勒菩薩的異名, 有三種意義 簡單地說, 由於自性慈悲, 得慈心三昧, 故名

9 慈氏 依是仗託義, 住是能為受用居處的意思 何依何住是兩個提問 : 一 問何依而修止觀, 二問何住而修止境 梵語奢摩他, 漢文譯為止, 梵語毘 鉢舍那, 漢譯為觀 止是寂止, 其體即定 此能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觀謂 觀察, 其體即慧 對於諸法簡擇為性 修是修習, 要數數修習, 止觀才能 生起 諸凡夫眾生, 從無始以來, 散亂顛倒, 於所觀的境界事務, 剎那易緣, 不如實解, 由是起惑造業 於生死苦海, 不能出離, 唯有修習止觀才能對 治 由此對治, 心散動者, 令不散動 於所緣所觀的境界, 安住寂靜 妄 謬知解顛倒者, 令不顛倒 於一切法, 遠離增益的 不正確的邊執 ; 遠離損減的 不正確的邊執 對於萬事萬物, 有正確的妙智寂靜觀察, 不妄執 不顛倒, 如果漸次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是為正確修習止觀而獲得的利益安樂 第二章止觀的名義 禪定的名稱雖然很多, 但從通於有心和無心, 通於定位和散位, 通於有染和無染, 通於有漏和無漏等, 概括起來總有七名 : 一名三摩呬多, 漢譯等引 通於有心定及無心定, 唯是定非散, 欲界心一境性, 不能稱名等 引 稱名等引有其二義 : ( 一 ) 能引起身心平等住, 故名等引 即在此定時, 身心之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 名之為等 此平等性, 是由於定力 所引起, 由定力故引生此平等, 定力能引等, 故名為等引 ( 二 ) 謂等之所 引, 故名等引 由前加行入定之時, 以定勢力制伏了昏沉掉擧, 沉掉制伏, 即名為等 由此等故, 乃能引生在定分位, 此在定位的定心所, 是從前加行而得其名 入定前的加行名等, 今是彼加行之所引, 故名為等引, 是制伏沉掉的平等方便之所引故 二名三摩地, 漢譯等持 唯是有心定, 通於定位散位 以平等攝持心心所, 令不散亂, 故名等持

10 三名三摩鉢底, 漢譯等至, 通有心無心 等引等至二定何別? 有寬狹 不同 等引較寬, 通攝一切有無心位諸功德法 等至不爾, 所以有別 等 至之名, 有兩種解釋 : ( 一 ) 至等故名等至, 謂由定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 名之為等, 即由定勢力使身心得至平等安和之位, 能至於等, 故名至等 ( 二 ) 位等至故名等至, 由入定前的加行, 制伏了昏沉掉擧, 沉掉既伏, 是 名為等, 此等已至, 故名等至 四名馱那演那, 漢譯靜慮 靜是定的作用, 慮是慧的作用, 通攝有心 無心定, 有漏及無漏, 有染 ( 有覆名染 ) 與不染 ( 善及無覆皆名不染 ) 依色界四地定慧平等, 故得此名 色界初二三四地, 定慧平等, 故得名為靜慮 無色四地, 則定勝慧劣, 是故不得名為靜慮 五名質多翳迦阿羯羅多, 漢譯心一境性, 即是等持的異名, 心專一境, 依教而緣, 證得所緣, 心便明淨 所謂一心一境性者, 不是說定心唯緣一 第二章止觀的名義 物, 是說隨所注心多少境, 深取所緣, 定即得生, 非要前後唯緣一境, 才是心一境性 如真見道後的相見道, 有十六心觀境, 一一念皆住其心於一境轉, 深取所緣, 即有定生, 故知非要前後唯緣一境, 才名為心一境性 六名奢摩他, 漢譯為止 唯有心淨定, 不通散位, 能止住心, 故名為止 七名現法樂住, 唯在靜慮根本, 其餘皆非 清淨不通散, 從果得名 色界四根本定力離掉見慢等得清淨故 入此靜慮者現前領受法味之樂安住不動, 是定的結果, 故以得名現法樂住 說唯在靜慮, 就是簡去了四空定 說是根本, 就是簡去了未至定 此定殊勝清淨, 所以不通散位 如 成唯識論了義燈 卷十三說 : 定有七名: 一名三摩呬多, 此云等引 三摩云等, 呬多云引 二云三摩地, 此云等持 三云三摩鉢底, 此云等至 四云馱那演那, 此云靜慮 五云質多翳迦阿羯羅多,

11 此云心一境性, 質多云心, 翳迦云一阿羯羅云境, 多云性 六奢摩他, 此云止也 七云現法樂住 等引, 通有無心, 唯定非散 瑜伽 十一云: 非於欲界心一境性 等持有心, 通定及散, 然經論中就勝且說空無相願名三摩地等至通目有無心定, 然經論中就勝, 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 靜慮通攝有無心定 漏及無漏 染與不染 依色四地, 非餘處有 諸處據勝, 多說色地有心清淨功德名為靜慮 心一境性即等持也 以心一境性 釋等持故 奢摩他者, 唯有心淨定 不通散位 現法樂住, 唯在靜慮根本, 非餘 淨不通散, 然等引寬, 通攝一切有無心位諸功德故, 瑜伽論中偏立地名, 等至不爾 七定名中, 三摩地, 舊譯為三昧 三摩鉢底, 舊譯為三摩跋提, 那演那, 舊譯為禪那, 都是錯訛的譯名 第二章止觀的名義 三摩地, 還有譯為三摩地提 三摩帝等者, 這些只是譯音的差別, 沒有什麼錯誤 更有譯定為正定 正受 調直定, 正心行處等 如 大乘義章 十三記說 : 定, 當體為名 心住一緣, 離散亂故名為定 三昧, 是外國語, 此名正定 定如前釋, 離邪亂為正, 正受者, 正如前, 納法稱受 三昧和正心行處的解釋 如 法界次第 說 : 三昧, 此言正受, 亦云正心行處 謂眾生之心, 從無始以來, 常不調直 ; 得此三昧, 心行正直, 故名三昧 又 大智度論 二十三卷說 : 三摩地 秦云正心行處, 此心無始以來, 常曲不端, 得此正心行處, 心則端直, 如蛇入竹筒則直 所謂調直定的解釋, 如 法界次第 說 : 又云調直定, 眾生心所, 常不調 不直 不定, 入此三昧能調 能直 能定, 故名三昧

12 關於禪定名稱的異譯, 祖師們的解釋很多, 基本上都能符合部分原義, 上面擧出幾種解釋, 僅供讀者參考而已 簡單地說, 止之與觀, 如車的兩輪, 一失均衡偏於任何一方時, 便不能達到止觀雙運的圓滿成就 若偏於止, 便失却心的活動, 思惟觀察, 引生正智 ; 傾向於觀, 心便散動而失去正知正見, 故須保持止觀的平等雙運 止觀均等, 以之達到雙運成就 如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 說 : 世尊! 齊何當言, 菩薩奢摩他, 毘鉢舍那和合俱轉? 善男子, 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此中所說正思惟, 簡別非唯一專修奢摩他, 或唯一專修毘鉢舍那, 由是故名止觀二品和合俱轉, 成就止觀二品平等運轉的雙運道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 世尊最後以頌告慈氏菩薩說 : 于諍諠雜戲論著, 應捨發起上精進 為度諸天及世間, 于此瑜伽汝當學 第二章止觀的名義 意顯應捨諍論 喧雜, 及諸戲論取著, 發出增上勇猛精進, 為化度世間諸 天人等, 勤修瑜伽止觀道

13 第三章發菩提心 有許多人, 認為修習止觀, 是消極性的, 理由是個人靜坐, 少與別人 接觸, 似乎與人無關, 與世隔絕了 這樣認識是極大的錯誤 因為修習止 觀, 正是為了保持人身不失, 保證下一世得到更圓滿的人身, 解脫自在, 教化眾生, 而積極地修習止觀 欲得迅速成就止觀, 須要一定的條件, 修 集止觀資糧, 住於靜處, 少欲知足, 防護諸根, 不使散亂放逸等, 從表面 看暫時約束了行動, 不積極於利益眾生, 實際是為了成就更大的利樂眾生 的條件, 而約束自己的行動, 如病人住醫院, 為了更好地工作, 而需要住醫院恢復健康 我們自己和一切眾生都是病人, 如 大寶積經 四十八卷說 :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常作是念, 所謂一切眾生皆是病者 何以故? 由為 第三章發菩提心 三毒常熱惱故 若有眾生生地獄者, 亦為如是貪瞋痴等之所燒惱 如是生傍生者, 焰魔世界, 人中天上, 所有眾生, 無不為是三毒燒惱 若有眾生, 成疑見等諸煩惱者, 亦常為為於貪瞋痴等之所燒惱, 舍利子! 是諸眾生, 具煩惱病, 非余良醫, 及勝妙藥, 若塗若傅, 能令貪瞋痴等熱惱靜息, 唯除如來無上勝妙大法醫王, 及證法身, 菩薩摩訶薩, 以大願力, 自嚴持身, 為良藥已, 乃能滅一切眾生貪瞋痴等諸熱惱病 我們眾生, 從無始以來, 就為貪瞋痴等諸煩惱所纏縛, 起惑造業, 流轉三界, 生生死死, 無有盡時, 今遇佛陀所說法要, 可以根治我們的生死病, 就應該好好地服藥, 靜養治病, 如世間治病一樣, 進住醫院, 服藥治療, 早服健康, 更好地工作, 為一切有情眾生服務, 修習止觀, 是治三毒熱病最好的方法, 所以要發心修習止觀

14 大寶積經 卷一百十六文殊師利菩薩說 : 如人學射, 久習則巧, 後雖無心, 以久習故, 箭發皆中 我亦如是, 初學不思議三昧, 繫心 一緣, 若久習成就, 更無心想, 恒與言俱 眾生心行, 浮躁掉動, 難以對治, 為了調治其心, 安住靜處, 久久調 練, 則心意純淨, 定慧俱生, 如久射箭, 射無不中已 發三種心 : 一 發善願心 : 在自己的思想意識上, 激發趣善法欲, 要求今生今世, 來生來世, 乃至無量生世, 都能不失人身, 並取得正報依報都圓滿的人身 這首先就得皈依三寶, 受持五戒, 修行十善 三寶就是佛法僧 梵語 佛陀, 漢文譯覺者, 或智者, 即真正圓滿覺悟諸法事理, 了了分明, 究竟無餘的一切智人 所謂功成妙智, 道登圓覺, 名之曰佛 第三章發菩提心 梵語 達磨, 漢文譯為法, 是軌義 軌是軌範, 可生物解 ; 持謂任持, 不捨自相 凡是一種事物, 能固持其自性, 如花有花的體, 樹有樹的體, 而又能表現其在一定範圍內的情況, 使其他有情見之即可了解其為何物, 合此任持自性軌範物解兩義, 即名為法 所謂玄理幽微, 正教精誠, 曰之為法 梵語 僧伽, 漢譯和合眾, 三人 ( 舊譯四人以上為眾 ) 以上的名稱, 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 所謂禁戒守真, 威儀出俗, 故謂之僧 佛法僧三種為什麼稱之為寶呢? 因為它是指導眾生斷惡修善, 離苦得樂, 解脫繫縛, 得大自在的導首, 極為尊貴, 如世間的珍奇寶物, 所以稱之為寶, 所謂皆是四生導首, 六趣舟航, 故得名寶 對於三寶, 以尊敬至誠心進行皈依後, 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 這裏依 瑜伽師地論 六十四卷, 簡單地介紹一下 所謂大護圓滿, 即說

15 由於皈依三寶故, 獲得生圓滿 生圓滿依內有五, 依外有五, 合有十種 依內五種是 : 1. 眾同分圓滿, 即生在人中, 得丈夫身和女人身 所圓滿, 即生在中國 ( 有四眾弟子游行處 ), 不生在邊地 不缺眼耳等隨一支分, 性不頑呆瘖瘂, 能了解善說惡說法義 圓滿, 即無五無間隨一業障 處 依止圓滿, 4. 無業障 無信解障圓滿, 即於聖教發生清淨信解, 不於邪惡處發生信解 以上五種, 都是有情內身上所具有的圓滿相, 故名內圓滿 依外五種是 : 1. 大師圓滿, 即值遇大師出世 即佛陀正在演說正法, 依世俗相安立十二分教法 即依大師開示的正法修行, 於沙門果證得圓滿 尊雖已入涅槃, 世俗正法未滅, 可依之修行正行 世俗正法施設圓滿, 勝義正法隨轉圓滿, 正行不滅圓滿, 即世 5. 隨順資緣圓滿, 即 依正法修行, 有信心善士奉施衣服 飲食 臥具 醫藥資生之具 第三章發菩提心 學佛的人, 在皈依三寶之後, 其具體實踐, 則為從大德師長前受 : 盡形壽不殺生, 盡形壽不偷盜, 盡形壽不邪淫, 盡形壽不妄語, 盡形壽不飲諸酒五種戒法 大寶積經 二十八卷說: 復次, 長者 ( 郁長者 )! 在家菩薩, 應受善戒, 所謂五戒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說 : 受五戒者, 是福德之人, 無所畏避 辨意長子經 說: 有五事行得生天上 何謂為五 : 一者慈心, 不殺羣生, 善養物命, 令眾得安 二者賢良, 不盜他物, 布施無貪, 濟諸窮乏 三者貞潔, 不犯外色男女, 護戒奉齋精進 四者誠信, 不欺於人, 護口四過, 無得貪欺 五者不飲酒, 不過口行, 此五乃得生天 上五條戒, 為得人天善趣異熟報身的根本, 也是修行聖道與成就無上

16 菩提的基礎 戒是防止義, 能防非止惡, 故名為戒 五條戒中 前四條是性戒 性是體義, 即殺生等四種事情, 本性上就 是一種惡法, 不管受不受戒, 誰作了都是惡性的罪行, 於此惡性行守護不 作, 故是性戒 最後一條屬於遮戒, 就是在飲酒的本性上說, 不是惡行, 本性非罪, 故飲酒不是性罪 但飲酒亂性, 開不善之門, 是生罪之因, 可 以導致罪行, 障礙定等善法, 佛陀為了防護修行人的淨行, 遮令不飲諸酒, 所以制戒, 故名遮戒 佛法所說的義理, 在世俗諦中, 最重要的一法, 就是業果決定 世出世間的果報, 都是由染淨業力為緣而顯現, 依業流轉, 依業出離, 此理決定不虛 業是身語意的造作, 順理利人的造作是善業, 違理損人的造作是惡業 善業有招感樂果的力用, 惡業有招感惡果的力用 善惡業招感果報 第三章發菩提心 的功能勢力, 如善業未為邪見損害, 惡業未修善法對治, 縱經百千億劫, 也不會消失, 到因緣成熟的時候, 決定感受果報不虛 所以如來在諸經中說 :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所以佛教徒, 要慎於造業, 慎於修業 造業修業, 必須以五乘 ( 人 天 聲聞 緣覺 菩薩 ) 共法的十善業為根本 十善業即 : 離殺生, 離偷盜, 離邪淫, 離妄語, 離離間語, 離粗惡語, 離綺語, 無貪, 無瞋, 正見 以身口意去造作殺生等, 即是十惡業 修行十善業, 首要在斷除十惡業, 斷惡修善, 就是真正掌握了自己淨化命運的人 十善業道經 說: 人天身, 聲聞菩提, 獨覺菩提, 無上菩提, 皆以十善業道為根本而得成就 故十善業, 是五乘共法, 學佛的人修習十善業至為重要, 功德果報等, 廣說如經應知

17 二 發解脫心 : 法華經. 譬喻品 說 :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熄 這就是說, 三界如著火之宅, 為種種病苦逼惱, 只要在三界中生死流轉, 就沒有超脫痛苦的可能 大寶積經 卷三十五說, 一切眾生, 為十苦 事之所逼迫, 廣說如經, 這裏引頌如下 : 我觀諸凡夫, 閉流轉牢獄, 常為生老病, 眾苦所逼迫 ; 愁憂及怨恨, 死苦等所牽, 為除牢獄怖, 令欣出離法 已皈依三寶, 要持五戒, 修行十善業的人, 應遵崇佛陀 在諸經中的教導, 觀三界苦, 發起出離心 如 增一阿含經 第二十三 增上品 說, 觀察諸行無常, 有漏皆苦,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四種法本的道理, 而發起出離心, 希求解脫, 譬證清淨的涅槃, 得到究竟的安穩處 發起出離心後, 具體的修法, 就是觀察思惟苦 集 滅 道四十六行 第三章發菩提心 相, 引生無漏智慧, 斷除見修二惑, 證得清淨的涅槃 如經論中廣說應知 三 發菩提心 : 學佛的人, 既知三界是苦, 志求解脫而發起了出離心, 但還有無量眾生, 不知三界是苦, 以種種煩惱的纏縛故, 而樂於在三界中生死流轉 為了救度眾生, 以大悲心為等流, 發起為利益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 如 大寶積經 卷二十三說 : 菩薩摩訶薩, 成就一法, 則能攝受汝所向法, 及於無量無邊佛法 何者一法? 謂菩提心及備信欲 舍利子,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一法, 則能攝受無邊佛法 信欲 就是善住菩提心, 堅實不可壞, 牢固不可動, 永不退轉, 能如此者都是以大悲為根本而發起的菩提心故 佛陀在七十七卷又向富樓那以偈頌說 : 我今說菩薩, 初發菩提心, 常以勇猛力, 樂行菩薩道, 諸菩薩所行, 種種深心行, 千佛得受記, 是事當略說 華嚴經 說 : 一念發起

18 菩提心, 勝于造立百千塔, 寶塔破壞成微塵, 菩提心熟成佛道 這說明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功德, 無量無邊沒有界限, 非語言文字所能盡述, 是不可思議的 世親菩薩在 發菩提心論 裏說 : 菩薩云何發菩提心? 以何因緣修集菩提? 若菩薩親近善知識, 供養諸佛, 修集善根, 志求正法, 心常柔和, 遭苦能忍, 慈悲淳厚, 深心平等, 信樂大乘, 求佛智慧 若人能具如是十法, 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有四緣, 發心修習無上菩提 何謂為四? 一者思惟諸佛發菩提心, 二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 三者慈愍眾生發菩提心, 四者求最勝果發菩提心 四緣發心的第一種, 是說思惟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在最初發心的時候, 亦如我樣, 也是具一切煩惱的, 但在修菩薩行時, 發大勇猛, 於無明煩惱能自拔濟, 度生死大海, 發大精進, 捨身命財, 求一切智, 終成正 第三章發菩提心 覺, 為無上尊 我也不應有所畏懼, 而發菩提心, 修菩薩行 第二, 自觀我身, 五蘊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 必須捨離 又觀自身, 九孔常流臭穢不淨, 生厭離故 又觀自身, 如泡如沫, 念念生滅, 是可厭法, 欲棄捨故 又觀自身, 無明所覆, 常造惡業, 輪廻六趣, 無有利益, 為求無上正覺, 發菩提心 第三, 見諸眾生為無明所覆, 見諸眾生為眾苦所縛, 見諸眾生集不善業, 見諸眾生造極重惡, 見諸眾生不修正法, 以此為緣, 發起菩提 心 第四, 求最勝果發菩提心有五事 : 遇之者能夠除去煩惱 2. 有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清淨法聚 大悲 四念處 見諸如來相好莊嚴, 光明清徹, 見諸如來, 法身常住, 清淨無染 見諸如來, 見諸如來, 有十力 四無所畏 見諸如來, 有一切智, 憐愍眾生, 慈悲普覆, 能為一 切愚迷正導, 為修習故, 發菩提心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五卷說, 菩提最初發心由四緣 四因 四力,

19 可翻閱學習, 本卷還說最初發心有五種相 : 一者, 以最初發心正願, 即為 利樂有情成佛, 為其自性 二者, 以希求無上菩提, 及求能作有情義利, 為其行相 三者, 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 為所緣境 四者, 以能攝 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為其功德 五者, 菩提所起正願, 於其餘一切希求 世間出世間妙善正願, 最為第一, 最為無上, 故是最勝 菩提最初發菩提心已, 即名趣入無上菩提, 參入在大乘菩提數中了 這是據世俗言說道理來講的, 故發心是屬於趣入所攝, 又諸菩薩要發心 已, 才能漸次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未發心者, 無此可能 是故發心能為無 上正等菩提的根本 發菩提心, 對學佛人來講, 至關重要, 佛弟子們, 如果你們已經發起 菩提心, 應該堅固增長, 未發起菩提心者, 應該堅決立志發起菩提心 第三章發菩提心 第四章嚴持淨戒 修習止觀的人, 以嚴持淨戒為根本, 持戒能生長一切善法功德, 生諸禪定, 斷煩惱, 證菩提, 乃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在 遺教經 裏教導說 : 汝等比丘, 於我滅後,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如闇遇明, 貧人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若我住世, 無異此也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故名波羅提木叉 因依此戒, 得生諸禪定, 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 當持淨戒, 勿令毀缺 若人能持淨戒, 是則能有善法 若無淨戒, 諸善功德, 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穩功德住處 由持戒故, 能度身口意惡到於彼岸, 成就三業解脫 是故修行人, 若欲正順解脫, 必以持戒為本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定慧皆從此戒而生而長

20 月燈三昧經 說 : 菩薩持淨戒, 有十種利益 : 一 滿足一切 智 二 如佛所學而學 三 智者不毀 四 不退誓願 五 安住於 行 六 棄捨生死 七 慕樂涅槃 八 得無纏心 九 得勝三昧 十 不乏信財 大莊嚴論 說 : 若有智慧者, 能堅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稱 意而獲得 上引經論, 都是說明持戒功德, 別的經中, 說明持戒功德者很多, 避 繁不再錄了 持戒必須從小處作起, 行住坐臥, 穿衣吃飯, 一切所作所為, 都應注意如法如律, 戒律才能清淨無染無毀 如 涅槃經 說 : 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防微杜漸, 才能免除毀犯大戒重戒, 願淨信四眾, 莫輕小惡 第四章嚴持淨戒 六種 : 在說明世出世二道資糧中,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二卷說戒律儀有 1. 安住具戒 : 謂於所受學的所有學處, 不虧損身業, 不虧損語業, 無 缺無穿, 就是安住具足戒 別解脫戒主要是防護身語二業, 所以未說意業, 實亦包括意業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故 2. 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 謂能守護七眾所受的別解脫律儀, 此律儀有 七眾所受的差別, 所以成眾多律儀 這裏偏重在說比丘律儀學處, 特說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佛弟子七眾中, 比丘在修行佛法, 宏揚佛法, 住持佛法, 都居其首, 故持說之, 實亦該攝七眾 所謂 律儀, 如 瑜伽師地論 九十一卷說 : 云何律儀? 謂如有一, 於可愛境, 諸雜染心, 不忍 不受 不執 不取 設令暫起, 尋還棄捨, 是名律儀 俱舍論 十四卷說 : 能遮能滅惡戒相續, 故名律儀 律是法律, 儀是

21 儀則 佛陀所制戒律, 義以防非止過, 律身儀則, 是制惡之法, 說名律儀 3. 軌則圓滿 : 謂如一個已受別解脫戒者, 於威儀路, 於所作事, 於善 品加行處, 成就軌則 ; 隨順世間, 不越世間, 隨順毘奈耶, 不越毘奈耶 軌是軌範, 則是法則儀則, 於威儀路, 於所作事, 於善品加行處所, 都能成就軌則, 合於軌範道路, 故名威儀路 於所作事中, 如言語行動, 行住坐臥, 穿衣吃飯, 大小便利, 入市乞食等等 於善品加行中, 如於正 法讀誦受持, 對尊長恭敬承事, 於病人起慈悲心殷重供事, 於正法請問聽 受, 於他善品行者讚嘆鼓勵, 常樂為他宣說正法, 進入靜室結跏趺坐繫念 思惟等等, 隨順世間, 如應而行, 如是而行, 不違越世間, 合於軌範儀則, 隨順毘奈耶的調伏, 不違越於調伏律制, 由如是行故, 不為世間之所譏嫌毀謗, 不為賢良正至善士, 諸同法者, 諸持律者, 諸學禪者之所呵責 若於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則悉皆具足, 應知說名為軌則圓滿 第四章嚴持淨戒 所行圓滿 : 比丘略有五種非所行處 : 戲劇等的家庭 庭 ( 四 ) ( 二 ) 國王家, 即皇家宮廷 ( 一 ) 淫女家, 即賣淫欲的妓女家庭 ( 五 ) 唱令家, 即演唱歌曲舞蹈 ( 三 ) 酒家, 即賣酒的家 荼羅羯恥那家, 即屠宰豬牛羊等牲畜 的家庭 於上述五種家庭處所, 佛制比丘不能去行走, 要善能遠離, 對於其餘的無罪所有行處, 要知時而行, 如法而行, 如是名為所行圓滿 5.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 謂於諸小隨小學處, 若有所犯, 可令還 淨, 名微小罪 於諸學處現行毀犯, 說名為罪 既毀犯已, 少用功力而得還淨, 說名微小 由是因緣, 名微小罪 除殺盜淫妄四重罪, 其餘盡名小戒, 初受名小戒, 後對緣持故名小隨 今犯此小戒及小隨, 故名小隨小罪 云何於中見大怖, 謂作是觀, 勿我於此毀犯因緣, 無復堪能得所未得, 觸所未觸, 證所未證 勿我由此近諸惡趣, 往諸惡趣 或當自責, 或為大師 諸天 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 勿我由此

22 編諸方維, 惡名惡稱, 惡聲惡頌, 遐邇流布 彼於如是現法當來毀犯因緣生諸非愛果, 見大佈畏 由是因緣, 於小隨小所有學處, 命難因緣, 亦不故犯 或時或處失念而犯, 尋便速疾如法發露, 令得還淨 得所未得, 觸所未觸, 證所未證, 是初中後三行差別 由犯小隨小罪因緣, 恐生諸非愛果, 近諸惡趣, 往諸惡趣, 所以見大怖畏 誤失而犯, 即速急發露懺悔還淨, 如是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6. 受學學處 : 謂於先受別解脫, 白四羯磨, 受具戒時, 從戒師 所, 得聞少分學處體性 復從親教, 軌範師處, 得聞所餘別解脫經 總略宣說過於二百五十學處 皆自誓言 : 一切當學 復從所餘恒言議者, 同言議者, 常交往者, 有親愛者, 聞所學處 復於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經, 聞所學處 一處自誓, 皆當修學 以於一切所應學處, 皆受學故, 說名獲得別解脫律儀 從此以後, 於諸學處, 若已善巧, 便 第四章嚴持淨戒 能無犯 設有所犯, 尋如法悔 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說學處, 若文若義能無倒受, 如是名為受學學處 受是領納之義, 即受別解脫戒者, 領受具足戒時, 經過白四羯磨, 領受諸學處故 戒師傳比丘戒時, 只傳授四波羅夷等文, 故說受者僅 聞少分學處體性, 從余師和半月誦戒經等, 得聞受全戒條文學處 白四羯磨, 白是表白, 羯磨是梵語, 漢譯作業, 或云辦事 僧團中作行事務, 若情事殷重, 治舉難辦, 呵諫重罰等, 必向僧眾先後告白其事, 是為之白 次三問其可否而決其事, 曰三羯磨, 受比丘戒在佛教裏是一件大事, 在受戒前, 必須召集全寺僧伽大眾表白通知其作業之事, 無人反對, 通過之後, 才能傳戒 白即對大眾表白其作業之文, 三次說明授戒法於受者作業的意義的文句, 謂之羯磨, 即一白三讀的意思, 總合一度之白與三度之羯磨, 故曰白四羯磨 是為授戒之作法上最為鄭重者

23 為了便於讀者參考, 舉 行事鈔資事記 白文及羯磨條文如下 : 大德僧聽 : 此某甲從和尚某甲, 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眾僧, 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雜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鉢具, 若僧時到, 僧忍聽授某甲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白如是 其次羯磨 : 大德僧聽, 此某甲從和尚某甲, 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眾僧, 求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鉢具 僧今授某甲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誰諸長者, 忍僧與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親教軌範師, 梵語鄔波馱耶, 漢譯親教師, 即親受教導之師, 舊謂和尚 梵語阿遮利耶, 漢譯軌範師, 是能教授弟子法式之義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卷第一說: 爾時薄伽梵, 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告諸苾芻曰 : 從今已去, 汝諸比丘, 凡有來求, 第四章嚴持淨戒 善說法律, 情樂出家, 及受近園者, 阿遮利耶, 鄔波馱耶, 應與出家及受近園, 時諸苾芻, 不知有幾阿遮利耶, 幾鄔波馱耶 佛言 : 有五種阿遮利耶, 二種鄔波馱耶 云何五種阿遮利耶? 一 十戒阿遮利耶, 二 屏教阿遮利耶, 三 羯磨阿遮利耶, 四 依止阿遮利耶, 五 教讀阿遮利耶 何謂十戒阿遮利耶? 謂受三皈及十學處 何謂屏教阿遮利耶? 謂於屏處檢問障法 何謂羯磨阿遮利耶? 謂作白四羯磨 何謂依止阿遮利耶? 謂下至一宿依止而住 何謂教讀阿遮利耶? 謂教讀誦乃至四旬伽他 何謂二種鄔波馱耶? 一者與其剃度出家受十學處 二者與受近園 引證這一段文, 也是為了讀者了解二師的方便

24 第五章防護諸根 護持淨戒中, 接觸事事物物, 其具體的作法, 就須防護諸根 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前五是色根, 第六是心根 五根以心為主, 故防護諸根中, 以制心為主, 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佛陀在 遺教經 教導說 : 汝等比丘, 已能住戒, 當制五根, 勿令放逸, 入於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 執杖視之, 不令縱逸, 犯人苗稼 若縱五根, 非唯五欲, 將無涯畔, 不可制也 亦如惡馬, 不以轡制, 將當牽人墮入坑埳 如被劫賊, 苦止一世, 五根賊禍, 殃及累世 為害甚重, 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 制而不隨 持之如賊, 不令縱逸 假令縱之, 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護根法要, 凡有三喻 一 牧牛喻 : 牛喻五根, 牧人喻比丘, 執杖喻戒念, 苗稼喻諸善功德即定慧等法 二 惡馬喻 : 惡馬喻五根, 轡制喻戒 第五章防護諸根 念, 坑塪喻三惡道 因為放縱五根, 不惟妨善, 又必墮惡趣 故說非唯五欲, 將無涯畔矣! 三 劫賊喻 : 如被劫賊, 苦止一世, 五根賊禍, 殃及累世, 其禍甚於劫賊 倘非制而不隨, 豈得名為智者 又假令縱之, 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如刀刃上的蜜, 不足一餐, 小兒 之, 徒遭割舌之患! 經文又說 : 此五根者, 心為其主,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之可畏, 甚於毒蛇惡獸, 怨賊大火越逸, 未足喻也 譬如有人, 手執蜜器, 動轉輕躁, 但觀于蜜, 不見深坑 譬如狂象無鈎, 猿猴得樹, 騰躍踔躑, 難可禁制 當急挫之, 無令放逸 縱此心者, 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 無事不辦 是故比丘, 當勤精進, 折伏汝心 五根是色法, 頑鈍無知, 依心而轉, 皆以心為主 所以欲制五根, 莫如制心 心之可畏等, 明心有三障 : 一 心性差別障, 貪分煩惱, 吸食善根, 過於毒蛇 瞋分煩惱, 吞害善根, 過於惡獸 痴分煩惱, 損減善根,

25 過於怨賊 等分煩惱, 焚燒善根, 過於大火越逸, 故云未足喻也 譬如有 人以下文句, 明輕動不調障 蜜器, 喻五根受五塵樂 動轉輕躁, 喻轉識 隨逐諸根, 念念不定 但觀於蜜, 喻六識唯緣現世六塵 不見深坑, 喻不 知未來障礙 狂象無鈎, 喻心無三昧法所制 猿猴得樹, 喻心緣六塵境生 染 故當急挫, 令入調柔不動三昧 次文制縱此心者, 喪人善事, 明失諸 功德障 次文制之一處, 示無二念三昧相 次文無事不辦, 示起多功德三 昧相 精進折伏汝心一句, 示調柔不動三昧相 防護根門, 在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三卷說名為根律儀 總開為五 句, 茲分述如下 : 一 密護根門 : 云何名為密護根門? 謂防守正念, 常委正念 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 如是名為密護根門 密護根門, 就是於所防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嚴密防護, 不令生起過 第五章防護諸根 失 防守正念和常委正念, 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 即擧能防護的正念, 以解釋所防護的六根 由於安住正念防守眼根, 及正修行眼根律儀, 乃至防護意根, 及正修行意根律儀, 即說明以正念為根律儀的體性 文中雖擧正念, 實亦兼具正智, 總以正念正智為根律儀體 瑜伽 七十卷說: 復次, 若有苾芻, 欲勤加行密護根門, 應以四相, 了知妄念過失, 及以四相, 了知不如理作意 云何四相了知妄念過失? 一 缺念, 二 劣念, 三 失念, 四 亂念 缺念者, 謂於密護諸根門法, 不聽不受, 不善了知 劣念者, 謂於彼法, 雖聽, 雖受, 難善了知, 而不常作, 非委悉作, 若修, 若習, 若多修習 失念者, 謂雖修習, 亦多修習 ; 然或有時不正了知而有所行 亂念者, 謂即於彼非雜染中, 生雜染想 雜染中生非雜染想 云何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 一 是煩惱生因, 二 與雜染生相應, 三 毀壞羞恥,

26 四 起錯亂想 煩惱生因者, 謂如有一, 執取於相, 執取隨好 由此因緣, 於是處所, 惡不善法, 隨心流逸 與雜染生相應者, 謂即於惡不善法, 俱現前行 毀壞羞恥者, 謂如有一, 於所羞恥而不羞恥 又即於彼惡不善法現在前時, 而無羞恥 起錯亂想者, 謂即因彼無羞恥故 ; 或犯所犯罪, 或思捨所學 文義清楚易知, 不用解釋了 二 防守正念 : 云何名為防守正念? 謂如有一密護根門增上力故, 獲得正念 為欲令此所得正念, 無忘失故, 不失壞故 於時時中, 即於多聞若思若修 正作瑜伽, 正勤修習, 不息加行, 不離加行 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 於時時中善能防守, 正聞思修瑜伽作用 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增上即順益, 勝因之義 由於前面嚴密守護根門的勝因之義, 增上即 第五章防護諸根 順益協助促進力量, 恐於六根生起過失, 住於正念防守六根 復恐正念有所散失, 故攝受多聞 思惟 修習三慧 由聞思修三慧促進力量故, 獲得 正念常得現前 又為了所得正念 : 1. 無忘失故, 2. 能趣證故, 3. 不失壞 故, 即於聞思修, 正作相應, 正勤修習, 不停息加功用行, 一時一刻也不離開加功用行 由此多聞 思惟 修習所集成的正念, 於時時中善能防守, 修相應的瑜伽作用, 正念不失, 六根就能不流逸散亂, 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三 常委正念 : 云何名為常委正念? 謂於此念, 恒常所作, 委細所作 當知此中恒常所作, 名無間作 委細所作, 名殷重作, 殷重所作, 總說名為常委正念 常委正念, 就是對於正念無間斷地和殷勤敬重地攝持修習而作為, 即能制伏色聲香味觸法, 防護六根生起過患的所緣, 所以名為常委正念 簡單地說, 防守正念, 是於正念能不忘失 常委正念, 即於無忘失念

27 得到保證任持的功力 即由如是功能勢力, 制伏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引生六根生起過患的強烈之緣, 是防守正念和常委正念的差別 四 念防護意 : 云何名為防護意? 謂眼色為緣生眼識, 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 由此分別意識, 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著, 於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 即由如是念增上力, 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 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 意法為緣生意識, 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 能起煩惱 由此意識, 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 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 亦由如是念增上力, 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 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如是名為念防護意 心的生起, 有率爾 尋求 決定 染淨 等流的五心差別 眼根色法為緣, 生起眼識, 次即生起分別意識起諸煩惱 如率爾眼識相逢違逆和生相順的色塵時, 立即生起分別的意識尋求心和決定心, 如果不防護此分別 第五章防護諸根 意識, 其次即入於染淨心位生諸煩惱, 故說名為將生 入於染淨心位, 多念相續即名等流 於可愛色不可愛色染著憎恚, 即是已生煩惱, 其次文中類推耳等四識, 當知亦爾 謂耳等如眼識俱行分別意識, 由正念增上力, 能防護非理分別起煩惱的意識, 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意根法塵為緣生意識, 即明率爾意識, 有與不如法的非理分別同時相應俱行, 能夠生起煩惱 由此意識, 於可愛色法和不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憎恚 即此率爾意識與彼次後尋求, 決定前後俱行, 當起染淨位中煩惱, 故論說將生 論的前文說色色, 後文說色法者, 五識緣色體, 意識緣色法, 是其差別 色法者, 謂緣彼色上生住異滅, 是緣色處假立的四相法名為色法 亦由如是正念增上力, 能防護此尋求, 決定分別意識, 令生染淨位淨識, 不生所有煩惱 如是名為念防護意 五 行平等位 : 云何名為行平等位? 平等位者, 謂或善捨, 或

28 無記捨, 由彼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 善防護己 ; 正行善捨無記捨中, 由是說名行平等位, 如是名為行平等位 這裏所說的捨, 不是捨掉的捨, 而是說對於所緣境, 心平等正直任運而住名捨 如 瑜伽師地論 三十一卷說 : 云何為捨? 謂於所緣, 心無染污, 心平等性 ; 於止觀品, 調柔正直, 任運轉性 ; 及調柔心有堪能性, 令人隨與任運作用 顯揚聖教論 一卷說 : 捨者, 謂總攝無貪無瞋無痴精進為體 依此捨故, 得心平等, 得心正直, 心無發動, 斷發動障為業 修根律儀的行者, 於非理分別起煩惱的意識能善防護, 任運而住 即於色聲香味觸法, 當現前時, 不取其自相, 不取其色等所具有的能起貪瞋痴等的共相, 是名不取隨好 終不依彼色聲等生諸惡不善尋思, 令心流漏, 令意正行 在緣境時, 與善無記捨相應時, 有正念防護, 名平等位 又若 第五章防護諸根 行者, 有時忘失正念故, 或由煩惱極熾盛故, 雖然遠離取相及取隨好, 而復發生惡不善法, 令心流漏, 便應當修持律儀 由是不取其相不取隨好, 及忘失正念而發生惡不善法, 令心流漏, 便修律儀 由此二相, 能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的意根, 能善防護, 名平等位 所言修律儀, 便有策發之意 由於行者作意策發, 於雜染法防護眼根, 乃至防護意根, 令不雜染, 便是修律儀 律是法律, 儀是儀則 所制法律, 是立身的軌則 通於善惡 善律儀, 是制惡之法, 以防止惡法為義 惡律儀, 防遏善事, 障生善法, 如有的宗教, 制立殺害眾生, 持狗戒牛戒等, 惡戒惡禁, 防止生長善法 此中律儀, 指佛陀所制立, 佛弟子所受持的清淨尸羅的七眾別解脫戒 如 攝大乘論無性釋 說 : 所受尸羅, 防護過去已生住等身等諸業, 如調御者, 極善調攝, 故名律儀 俱舍論 說 : 能遮能

29 滅, 惡戒相續, 故名律儀 瑜伽師地論 九十一卷說 : 云何律 儀? 謂如有一, 於可愛境, 諸雜染心, 不忍 不受 不執 不取 設 令暫起, 尋還棄捨, 是名律儀 學佛的人, 各有所受的戒律, 於色聲 等境現前時, 若忘失正念, 或煩惱熾盛, 發生惡不善法, 令心流漏, 便修 律儀以對治之, 是名能善防護 根律儀相, 略有五種 : 一能防護, 即前文所說防守正念, 及所修常委 正念和聞思修三慧 二所防護, 即是眼等六根, 防護此根不生過患 三從 防護, 即從何處防護, 謂於可愛不可愛色生過之緣, 乃至從其可愛不可愛 的法塵 四如防護, 即如何防護, 即於色等不執取其相, 不執隨好 五正 防護, 即由正念防護意根, 令六識行平等位 如是五相總略為一, 名根律 儀 第五章防護諸根 第六章調和飲食 佛教典籍上所說的食, 有其四種 : 一者段食, 二者觸食, 三者意等思食, 四者識食 這裏所說的食, 專指段食 即米麵雜糧, 魚肉禽獸, 酥油糖蜜, 種種品類, 和雜為搏, 穎粒餐噉, 段段吞食, 故名段食 在地球這個世界生活的人類, 飲食是需要中特別重要的所需 所以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三卷說 : 此身由食而住, 依食而立 依靠食物, 人們才能活下來, 才能比較長時的安住, 極長時間, 可致一百歲, 將養得當, 還可超過多年 在食物上, 由於各人的身體和條件等的不同, 有粗細美惡, 消受轉變, 適宜不適宜等的差別 總起來講, 就是平等食和不平等食 平等食就是非極少食, 非極多食, 非不宜食, 非不消食, 非染污食等等 不平等食就是

30 極少食, 或極多食, 或不宜食, 或不消食, 或染污食等等 由平等食, 所 食不少不多, 清淨無穢, 適宜於身體消變受用, 即能使身體不飢虛羸劣, 又無滿脹氣湧昏沈不舒, 有所堪能, 堪任修習止觀聖道 大寶積經 一百一十四卷說 : 乞食比丘, 於一切事應生捨心 ( 平等正直住 ) 若食墮鉢中, 若粗若細, 若少若多, 若淨不淨, 一 切應受, 心無憂喜 常當淨心, 觀諸法相, 趣得活身, 為行聖道, 是 故受食 修習止觀的人, 為人易於能夠得到止觀的成就, 特別重視調 和食物一事 為了修習聖道而生活, 於精美粗劣的飲食, 都要遠離憂喜而 受用之, 這就是受持 聖種 世尊又在 遺教經 裏教導比丘們說 : 汝等比丘, 受諸飲食, 當如服藥 於好於惡, 勿生增減, 趣得支身, 以除飢渴 如蜂採花, 但取其味, 不損色香 比丘亦爾, 受人供養, 趣自除惱, 無得多求, 壞 第六章調和飲食 其善心 譬如智者, 籌量牛力, 所堪多少, 不令過分, 以竭其力 比丘受食, 當如服藥, 是為支持身體不受飢渴之障, 而達到順利地修行聖道消除煩惱, 所以對於飲食的好惡不貪不厭, 以能支持身體安住無病為準則 趣 者, 裁決的意思, 即知量知足而食於食 多食能障三味, 故以五觀治之 一 當如服藥, 是受用對治觀 二 勿生增減, 是好惡平等觀 三 支身除飢渴, 是究竟對治觀 四 如蜂採花等, 先喻後法, 是不損自他觀 五 譬如智者, 籌量牛力等, 是知量知時觀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三卷, 於調和飲食, 說為於食知量 說明納受飲食, 要無罪無染, 所有存養, 以自存活 如云 : 云何名為於食知量? 謂如有一, 由正思擇食於所食, 不為倡蕩, 不為憍逸, 不為飾存, 不為端嚴, 乃至廣說 廣說者, 指下所說為身安住, 為暫支持, 為除

31 飢渴, 為攝梵行, 為斷故受, 為令新受不更生, 為當存養, 力樂無罪, 安 穩而住 一 正思擇食於所食 : 即以智慧觀察段食過患, 見過患已, 深生厭離, 然後吞咽 這樣就可以免於所食生起貪心 ( 一 ) 觀察受用種類過患 : 對於食物將欲食時, 見所受段食, 色香味觸 皆悉圓滿, 甚為精妙, 可喜可愛 但一入口中, 經過牙齒的咀嚼, 津唾的 浸爛, 涎液的纏裹, 轉入咽喉, 進入胃裏 此時的食物, 先前所見的色香 味觸種種可悅之相, 一切棄捨全無, 轉成了可惡的穢相 由此觀察增上力 故, 令其飲食淨妙相沒, 過患相生, 不淨所攝, 是名於食受用種類所有過 患 ( 二 ) 觀察轉變種類過患 : 對於段食即噉食已, 一部分消化轉變成了營 養物, 為身體所吸收 另一大部分, 轉變成了便穢, 從大小便處屙出, 自 第六章調和飲食 己和別人, 見了大小便, 皆生厭惡之心 如果吃了不適宜自己胃腸的東西, 還可能發生種種疾病, 令身心不安, 甚至痛苦 如是思惟觀察, 是名飲食 變異種類過患 ( 三 ) 觀察追求種類過患 : 為了追求飲食, 過患很多 1. 於飲食積集所 作過患 為保存食物, 寒時為寒之所逼惱, 熱時為熱之所逼惱 種種策勵, 劬勞勤苦 方求之時, 所作事業, 若不順遂, 由是因緣, 引起憂愁焦惱, 傷嘆悲泣, 唐捐無果, 如是名為於飲食積集過患 2. 於食防護所作過患 為防護因緣, 起大憂慮, 恐為有勢力人或盜賊所侵奪, 或為火燒, 或為水淹, 或為親人, 或為仇人, 理奪散失等等, 為食防護而作種種謀劃, 如是 名為於食防護所作過患 3. 觀察於食能破壞親友所作過患 世間上為了 飲食因緣, 多起鬥爭, 父子母女, 兄弟朋友, 為獲得飲食, 互相非毀, 若非親屬, 為了飲食, 更是互相鬥爭, 乃至以手足塊杖兵刀武器, 互相殘殺,

32 是為破壞親友所作過患 4. 觀察於食無滿足過患 國與國之間, 省與省 之間, 縣與縣之間, 家與家之間, 個人與個人之間, 為了飲食, 互相興師 動眾, 互相征討, 打架鬥毆, 種種兵器, 傷身害命, 或死或傷, 殘忍至極, 如是等類, 是名於食無滿足過患 5. 觀察因食不自在過患 為了爭奪飲 食, 防護飲食, 征討互殺, 固城防守, 戈杖傷害, 以致死傷, 不肯放捨鬥 爭, 為食而死, 為食而傷, 皆是因食不得自在的過患 6. 觀察因食起諸 惡行所作過患 為了爭奪防守飲食, 造作積集身語意種種惡行, 由惡行增 上力故招感惡果, 即捨命已, 隨業差別, 生諸惡趣, 墮入地獄 餓鬼 畜 生中, 是名因食起諸惡行所作過患 上述之義, 都是因為追求飲食而產生的過患 如是段食, 於追求時有諸過患, 於受用時有諸過患, 是為正思擇食於所食 二 不為倡蕩, 不為憍逸, 不為飾好, 不為端嚴食於所食 : 由於智慧 第六章調和飲食 觀察思惟飲食的受用種類過患, 變易種類過患, 追求種類過患, 而住於沙門性, 而處於八支聖道等, 住於出家性, 即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等, 如法清淨, 遠離眾罪, 食於所食, 不為倡蕩 憍逸 飾好 端嚴食於所食 所謂倡蕩, 即為領受諸欲, 令身飽滿, 令身充悅, 當與姝妙嚴飾女人, 共為嬉戲, 歡娛受樂, 倡掉縱逸, 所有諸善不善尋思, 名為倡蕩食於所食 如是為於無病憍逸, 少壯憍逸, 長壽憍逸, 而食所食, 是為憍逸食 復以種種上妙衣服, 種種華鬘, 種種莊嚴飾好, 莊嚴其身, 食於所食, 未得之時, 極生希求欲食, 已得飲食尚未受用時, 生極欣喜歡心 於受用時, 生極快樂的貪心 於諸飲食, 不見過患, 不知出離, 隨得隨食 復為數數倡蕩, 憍逸 飾好 端嚴 多食多飲, 令身充悅, 都是極大錯誤 諸多聞的佛弟子們, 以思擇力深見過患, 善知出離, 食於所食, 永斷倡蕩 憍逸 飾好 端嚴而食所食, 所以名為不為倡蕩等而食所食

33 三 平等無染食 : 即為身安住, 為暫支持, 為攝梵行, 為斷故受和不 生新苦受, 食於所食 身的健康壯實, 是修持善法的基本保證 為了身體 的健康, 能夠很好的如法的修習梵行, 特別是修習止觀, 重要的是調和飲 食 在平等和不平等食兩者之中, 注意平等食, 當得無染之罪, 安穩而住, 能夠修習正行 1. 為身安住而食 : 就是思惟考慮, 我們的身體生命之所以能存在, 必 須如量如法地食於所食, 如果不飲不食, 壽命就會夭歿不存 為了使生命 不致夭折, 不貪愛不味著受用飲食, 壽命得存 由是因緣身得安住, 能修 正行 所謂身安則道隆是也 2. 為暫支持而念 : 在追求飲食時, 有正確的方法和非法不正確的手 段 如用矯詐 邪妄語 假現相 苦研逼 以利 求利種種相狀, 而從他 人所非法希求飲食等諸資生之具, 皆屬邪命 在已得的食物營養中, 有的 第六章調和飲食 食後對身心引起不安, 如吃了對於自己身體不相適宜的東西, 令身沉重, 無所堪能, 不堪任修習斷證 或吃了以後, 令心遲鈍, 不能很快地得定 或吃了以後, 令出入息擁塞不通, 調息艱難 或吃了以後, 令心昏沈睡眠, 乃至種種煩惱之所纏擾 在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三卷中, 說名為有艱難存養 另一種是無艱難存養 即追求飲食時, 不以非法, 受用以後, 令無飢羸, 無有困苦及以重病, 獲得飲食後, 不染不愛, 亦不耽嗜堅執而受用之 如是受用, 身無沉重, 有所堪能, 堪任修斷, 令心速得三摩地 出入息無有艱難, 不喘不結, 令心不為昏沈睡眠之所纏繞 若由有艱難存養, 壽命得存, 身得安住, 此名有罪, 亦有染污 若由無艱難存養, 壽命得存, 身得安住, 此名無罪, 亦無染污 多聞的正行的佛弟子們, 應當遠離有罪有染的食物營養, 近習無罪無染的食物營養, 由是之故, 說名為暫支持而食於所食 說此為

34 暫支持而食, 也就是遮止一切都不食的錯誤思想 如來說苦行非道, 大可 深思! 3. 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 一個修清淨梵行聖道的佛弟子, 特別是修習止 觀的佛弟子, 以住沙門性, 住出家性, 如法如律求得飲食, 如其數量而受 諸飲食, 由此因緣, 修善品者, 是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或於現在或於今日, 飲食以後, 身無沉重, 有所堪能, 堪任修斷, 令心速得三摩地, 令出入息 無有艱難, 令心不為昏沈睡眠之所纏繞 由是有力量有功能, 得前所未得 的善品, 觸會前所未觸的妙法, 證前所未證的功德, 如是名為為攝梵行受 諸飲食 4. 為斷故受令新受不生受諸飲食 : 一個修習清淨梵行的佛弟子, 雖然 對於飲食如法如律知量而受諸飲食, 但對飲食要注意食後引起自身故疾苦 受, 還要免除新生的疾病苦受 修梵行者, 如於過去食不知量, 食所非宜, 第六章調和飲食 不消化而食等, 由是因緣, 於其身中, 生起種種疾病, 發生身中極重猛利熾燃苦惱的不可意受 為欲息除如是疾病, 及為息除從此因緣所生苦受, 應當就請醫生診治, 服其所說有益的藥物, 及受所宜的飲食, 由此能斷已生疾病, 及彼因緣所生苦受, 如是名為為斷故受令新受不生受諸飲食 其次還要注意不由飲食而產生新的疾病, 及從彼因緣引起新的苦惱不可意受 如一個修習止觀的人, 當前安樂無病, 氣力充足, 不非量食, 不食非宜, 亦非不消化而更重食, 令於未來食住身中成不消化病, 或於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 受諸飲食時, 避免了引生新苦受的飲食, 是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下面引述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三卷所說於食知量, 來結束本文 : 云何名為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穩而住受諸飲食? 謂飲食已, 壽命得存, 是名存養 若除飢羸是名為力 若斷故受, 新受不生, 是名為樂

35 若以正法追求飲食 不染不愛 乃至廣說而受用之 是名無罪 若受 食已 身無沉重 有所堪能 堪任修斷 如前廣說 如是名為安穩而 住 是故說言 由正思擇食於所食 不為倡蕩 不為憍逸 不為飾好 第六章 調和飲食 70 69 不為端嚴 乃至廣說 是名廣辯於食知量 第七章 調節睡眠 睡眠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個方面 過多的睡眠 過少的睡眠 對於 修習止觀都是不利的 所以修習止觀的人 對於睡眠必須進行調節 使之 適合於修習止觀 迅速能引生止觀的成就 達到止觀雙運道 發生有漏的 無漏的智慧 斷除煩惱雜染業雜染生 而證得菩提涅槃 佛陀在 遺教經 裏教導說 汝等比丘 晝則勤心修習善法 無令失時 初夜後夜 亦勿有廢 中夜誦經 以自消息 無以睡眠因 緣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 燒諸世間 早求自度 勿 睡眠也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 甚於怨家 安可睡眠 不自警寤 煩惱 毒蛇 睡在汝心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當以持戒之鈎早併除之 睡蛇 既出 乃可安眠 不出而眠 是無慚人 慚恥之服 於諸莊嚴最為第

36 一 慚如鐵鈎, 能制人非法 是故常當慚恥, 無得暫替, 若離漸恥, 則失諸功德 有愧之人, 則有善法 若無愧者,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修習止觀, 其心必須專注明靜, 而睡眠令身不自在, 心極闇味, 不能 明了, 障止障觀, 故須調節 睡眠從三事生起 : 一從食起, 二從時節起, 三從心起 經說勤修善法無令失時, 是對治從食所起睡眠 初夜後夜亦勿 有廢等, 是對治從時節所起睡眠 當念無常之火等以下, 皆對治從心所起 睡眠 對治睡眠, 當念無常之火, 焚燒有情世間和器世間, 勤修定慧, 早 求自度, 勿貪睡眠 無定無慧, 為一切煩惱傷害法身慧命, 永在三界六道 中流轉, 其害之盛, 甚於怨家 睡眠有時未現行, 但還是眠伏在第八藏識心中, 猶如黑蚖, 不起則已, 起必殺人法身慧命, 故修善法者, 當以持戒之鈎摒除它 別解脫戒, 能防身口 定共戒, 能伏心惑 道共戒, 能斷心惑 具此三戒, 永斷八識田中 第七章調節睡眠 的煩惱種子, 名為睡蛇既出 從此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名為乃可安睡 是故阿羅漢斷心眠已, 不斷除食所起和時節所起的睡眠, 因為它已不能為蓋障故 若煩惱種子未斷, 而懶惰懈怠地安眠, 則成為不知尊重自己靈知, 不知羞恥過惡的無慚無愧的人了! 可不勉之! 睡眠對於消除色身精神的疲勞, 恢復力氣和健康, 是至關重要的生活環節之一 過多地睡與不足地少睡, 都有過失 一個修習止觀的人必須調節睡眠才能有利於修習 在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四卷裏, 稱為常勤修習覺悟瑜伽 論中依當時印度習俗, 把晝夜各立四分 但佛法裏晝夜各立三時 這裏依佛法說, 以全夜 ( 日出日沒 ) 十二小時計算, 中夜則為四個小時 中夜四小時, 就是修習止觀的人睡眠的時候 一個以修習止觀為主的行者, 中夜熟睡四小時, 是夠恢復氣力健康的 瑜伽師地論 說: 覺寤瑜伽者, 謂如說言, 於晝日分經行宴

37 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於初夜分經行宴座, 從順障淨修其心 論說晝日分, 指從日出時至日沒時, 是修習止觀者經行 宴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於初夜分和後夜分, 也是經行 宴座,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經行, 就是散步 修習止觀的人, 為了調和色身四大的健康, 在靜坐之後, 必須經行 就是找一塊平正的場所, 端身正意地散步 經行道寬長一些比較好, 但若條件不具, 至少寬廣須有三步, 長三十來米 瑜伽師地論 說 : 言經行者, 謂於廣長稱其度量一方所, 若往若來, 相應身業 有說後夜分不令經行, 初夜分經行不令遠去 宴坐, 就是結跏趺坐 瑜伽師地論 說 : 言宴坐者, 謂如有言, 或于大床, 或小繩床, 或草葉座, 結跏趺坐, 端身正願, 安住背念 結跏趺坐, 是修習止觀的正坐法 其義不可思議, 下面調身中再講 結跏趺坐, 容貌敦肅, 既令見者生敬, 又容易引生身心輕安之觸 端身可以解 第七章調節睡眠 除身體疲勞, 表意正念 由端直故, 不為昏沉睡眠之所纏擾 令心裏遠離諂詐, 調柔正直, 是名正願 由是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 故正願異邪願, 心無異惡 安住背念, 就是如理作意之念名為背念, 棄背一切黑品惡法, 念求出世, 希得涅槃 違背生死, 故言背念, 所背生死之心, 安住無漏涅槃之念故 論說從順障法淨修其心者, 其障法的體, 就是五蓋 即貪欲蓋, 瞋恚蓋, 昏沈睡眠蓋, 掉擧惡作蓋, 及以疑蓋 五蓋之相, 下文專說, 這裏不講它 所謂順障法, 就是在經行宴坐時, 心裏緣取淨妙相, 就是順彼貪欲蓋障 緣取相違法時, 就是順彼瞋恚蓋障 若緣取黑闇相, 即順彼昏沈睡眠蓋障 若起親屬 國土 不等死尋思, 即順於掉擧 若追憶往昔在大眾中戲笑喜樂 承事等, 即順彼惡作蓋障法 若緣三世有無等事, 即順於疑蓋障法 修習止觀的行者, 無論在經行宴坐中, 對這些順障法都要淨修其

38 心 在經行宴坐時,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對五蓋將生已生等, 以各別的如 理作意正思惟想對治之, 貪等纏蓋, 未生不生, 已生除遣 這在 瑜伽 師地論 卷二十四說得很詳, 可以取讀備考 這裏簡單地說 由自增上力及世間增上力,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自 增上力, 即自覺的增上力量, 知道起蓋是不善法, 立即起對治心, 令未生 蓋不生, 已生蓋消除 此則顯示具漸心所義, 慚所慚故, 是名自增上 修 習止觀者, 在經行宴坐中, 於諸蓋中隨起一種, 便自了知此非善法, 於所 生蓋, 不堅執著, 迅疾棄捨, 擯遣變吐 又能自觀此所生蓋, 令心染惱, 令慧羸劣, 是損害品, 甚可羞恥而棄捨伏斷之 世增上力, 就是觀待外界的力量, 愧所愧故, 於諸蓋中隨其一種已生, 或將生時, 便作是念 : 我若生起所未生的蓋, 當為佛陀大師之所討責, 亦為諸天及諸有智慧的同梵行 第七章調節睡眠 世間之所輕毀 如是正念思惟, 以愧心故, 未生諸蓋, 能令不生 ; 已生諸蓋, 能速棄捨 如是名為由世增上,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論文說 : 淨修心已, 出住處外, 洗濯其足 還入住處, 右脅而臥, 重累其足 住光明想, 正念正知, 思惟起想, 巧便而臥 至後夜分, 速疾覺悟, 經行宴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這一段文的意思, 就是說到了中夜分時, 如法寢臥 寢臥即睡眠, 睡眠能長養四大種, 大種增長已, 能長益色身, 轉有勢力, 能隨順無間常委地于善品加行, 使止觀能速成就, 所謂身安則道隆了 臥有四種形式 : 鬼復面臥, 天仰面臥, 其受欲者, 左 而臥, 獅子右 而臥 佛陀自己是右 而臥, 教授弟子們, 亦右 而臥, 說與獅子王法相似故 如獅子王, 一切獸中, 勇悍堅猛, 最為第一 比丘亦爾 於常修習覺寤瑜伽, 發勤精進, 勇悍堅猛, 最為第一 由是因緣, 與獅子王臥法

39 相似 論說 : 如是臥時, 身無掉亂, 念無忘失, 睡不極重, 不見惡 夢 別的臥法, 過失甚多, 是故說言右 而臥 重累其足, 即將左腿 累在右腿之上, 稍加彎曲, 左手放在左腿上, 手掌至膝, 右手放於右面下, 如臥佛形式應知 睡眠時, 第一是住光明想巧便而臥 即於光明相, 善巧思惟, 緣取光 明相與身心相應俱存 由是因緣, 雖復寢臥, 心不昏闇, 避免了一切雜念 妄想 如是名為住光明巧便而臥 第二 住正念巧便而臥 即於已經聽聞, 已經思惟, 已熟修習善法, 以念憶念 由此正念故, 乃至睡夢, 亦常隨轉現前 獲得正念, 能對治不善, 隨順正行, 名能引義利 由正念故, 隨其所念, 或善心眠, 或無記心眠, 是名正念巧便而臥 第三 住正知巧便而臥 由正念相應而睡眠時, 若有隨一煩惱現前, 第七章調節睡眠 染惱其心, 於此煩惱現生起時, 能正覺察了解, 令不堅著相續, 迅速棄捨, 令心轉還, 是名正知巧便而臥 第四 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在將睡眠時, 應以精進策勵其心, 然後寢臥 不應一切放縱其心, 隨順趨向於煩惱妄想雜念的現起 臨入睡眠, 應作是念, 我今應於佛陀所允許的覺寤瑜伽, 一切皆當具足成辦 作法而作, 應住精進, 最極加行, 為欲修習覺寤瑜伽故, 為欲修習諸善法故, 於應起時, 迅速能起, 修不過時, 方乃覺寤 如是思念, 於後夜分, 令於起時, 身有堪能, 應時而起, 非為上品昏沈睡眠纏擾所制伏, 無有艱難, 迅速能起, 從諸障法淨修其心, 經行宴坐 上文所述, 略為四種正所作事 : 一者, 修覺寤瑜伽, 常不捨離所修善品, 能無間斷地經常地修習善法止觀, 勇猛精進 晝日分經行宴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二者, 以時而臥, 不以非時 即於中夜, 出住處外, 洗濯

40 其足 還入住處 右 而臥 重累其足 這是佛陀教導的中夜睡眠 亦即 依時依法而睡眠 三者 無染污心而睡眠 即睡時作光明想 正念 正知 思惟起想 巧便而臥 四者 以時覺寤 起不過時 即於夜後分 迅速覺 悟 經行宴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如是所說 常勤修習覺悟瑜伽 是修習止觀的行者 調節睡眠最重要 第七章 調節睡眠 80 79 的一件事 應勤精進依法而行 第八章 住寂靜處 修習止觀 在住處條件上來講 須要住在比較寂靜的地點 特別是最 初修習止觀的人 沒有一個寂靜住處 從無始以來本自散亂的心 就很難 調柔靜定 所以佛陀在 遺教經 裏教導弟子們說 汝等比丘 欲求 寂靜 無為 安樂 當離憒鬧 獨處閑居 靜處之人 帝釋諸天所共 敬重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 空閒獨處 思滅苦本 若樂眾者 則受眾 惱 譬如大樹 眾鳥集之 則有枯折之患 世間縛著 沒於眾苦 譬 如老象溺泥 不能自出 是名遠離 眾生都是有我執和我所執的 寂靜 無為 安樂 就可對治我相執著 障 寂靜即法無我空 無為即無相空 安樂即無取捨的無願空 由空無相 無願 就可以對治我相執著 當離憒鬧 獨處閑居 專注修習善法品 修

41 習止觀, 觀我我所執相無, 就能對治我及我所的相執 是故比丘當捨師徒弟子等己眾和同學他眾等人, 到空閒處獨居, 思維消滅眾苦的根本善法, 智慧成就, 徹底解脫生死, 否則如大樹直立, 為眾鳥所集, 則有枯枝之患 比丘為同學弟子等自眾他眾之所纏縛 如老象溺泥, 不能自出, 沒於眾苦而死, 豈不悲哉! 修習止觀者, 應深思出要, 遠離憒鬧, 獨處閑居靜處去 大智度論 卷第十七說: 問曰: 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事, 何以故閑坐林澤, 靜默山間, 獨善其身, 棄捨眾生? 答曰 : 菩薩身雖遠離眾生, 心常不捨 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 以度一切 譬如服藥, 將身權息眾務, 氣力平健, 則修業如故 菩薩宴寂亦復如是, 以禪定力, 服智慧藥, 得神通力, 還度眾生 或作父母妻子, 或師徒宗長, 或天或人, 下至畜生, 種種語言, 方便開導 文明義顯不必解釋了 寂靜處, 在佛教經論典籍稱為阿練若或阿蘭若 漢文譯為寂靜, 無淨 第八章住寂靜處 聲, 空閒處等, 至少距離鄉村人里, 大約五百弓之處 大日經疏 第三卷說 : 阿練若, 名為意樂處 謂空寂靜行者之所樂處 或獨一無侶, 或二三人, 或但居樹下空地 空閒寂靜處居住則獨自一人, 或二三人都可以 因為住阿蘭若的修行者, 一人固好, 但若碰上患病, 有魔事須決疑等事情發生, 多一二位真心學道的同參, 也有方便之處 瑜伽師地論 卷第十三說: 如世尊言 : 汝等苾芻, 當樂空閒, 勤修觀行, 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者, 謂能遠離臥具貪著 或處空閑, 或坐樹下, 繫念現前, 乃至廣說 文義是說, 身心遠離, 當樂空閒, 即顯示身遠離 身遠離就是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聚一處, 不相雜住, 獨一無侶 內心安住正奢摩他, 即顯示心遠離 修習止觀, 要修九種住心, 即令心內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調順 寂靜 最極寂靜 專注一趣, 及以等持, 下當廣說 若樂處空閒, 便

42 能引發內心安住正奢摩他 若內心安住正奢摩他 便能引發毘鉢舍那 若 於毘鉢舍那善修習已 即能引發於諸法中如實覺了的無漏智慧 瑜伽師地論 卷第二十五說 云何名為住阿練若 謂住空閒 山林曠野 受用邊際所有臥具 遠離一切村色聚落 如是名為住阿練 若 云何名為常居樹下 謂常期願住於樹下 依止樹根 如是名為常 居樹下 如何名為常居迴露 謂常期願 住於迴露 無復障處 如是 名為常居迴露 云何名為常居塚間 謂常期願住塚間 諸有命過送尸 骸處 如是名為常住塚間 比丘住處 除阿練若外 樹下 迴露處 塚墓間等 遠離喧鬧 無諍 吵聲 都是寂靜可居之處 這些地點 在印度熱帶氣候之下 完全可以安 住無恚 地處寒冷溫熱之區 則不可構執為善 住塚墓間特有好處 常有 第八章 住寂靜處 84 83 送死人火葬 露葬等 修止觀行者思之 可以引發無常不淨等想 對觀行 大有好處 瑜伽師地論 卷三十 說到修習止觀的行者 為了遠離順退失止 觀法 修習能順勝進止觀法 應樂住遠離處 如說 云何處所圓滿 謂或阿練若 或林樹下 或空閑室 山谷岩穴 稻 積等 名空閑室 大樹林中 名林樹下 空迴塚間邊際坐臥 名阿練若 當知如是山谷 岩穴 稻 積等 大樹林中 空迴塚間邊際臥坐 或阿練若 或樹林 下 或空閑室 總名處所 處所圓滿 復有五種 謂處所從本以來 形相端嚴 眾所喜見 清淨無穢 圓林池沼 悉皆具足 清虛可樂 地無高下 處無毒刺 亦無眾多磚石瓦礫 能令見者 心生清淨 樂 住其中修斷加行 心悅心喜 任持於斷 是名第一處所圓滿 又若處 所 晝無憒鬧 夜少音聲 亦少蚊虻風日蛇蠍諸惡毒觸 是名第二處 所圓滿 又若處所 無惡獅子虎豹豺狼 怨敵盜賊 人非人等諸恐怖

43 事 於是處所 身意泰然 都無疑慮 安樂而住 是名第三處所圓滿 又若處所 隨順身命眾具易得 求衣服等不甚艱難 飲食支持無所匱 乏 是名第四處所圓滿 又若處所 有善知識之所攝受 及諸有智同 梵行者之所居止 未開曉處能正開曉 已開曉處更令明淨 甚深句義 以慧通達 善巧方便殷勤開示 能令智見速得清淨 是名第五處所圓 滿 注意修持的佛弟子 不管是讀誦禪思 有些人是很固執的 往住見經 論所說的教導 取自己喜樂相應的教導受持讀誦思惟 又由於沒有多讀經 論 讀通經論 只是固執自己所誦所思為是 見與自己所受持讀誦思惟有 不符合不盡同者 則予誹之罵之 甚或毀謗 在修習善法止觀上來講 有 的能吃苦耐勞 能過艱苦卓絕的生活 並因之得善法止觀的成就 因此必 第八章 住寂靜處 86 85 須有較好的環境條件 才能助成其成辦道業 這在經論中有詳細的明文述 說 所以在上面全文引證瑜伽所說處所圓滿 了知如來說法 有大方便善 巧 對機化導 在不超越佛法的基本原則內 任其弟子取裁而行之 佛陀 說苦行非道 是有大義利的 總起來講 遠離一切房室臥具貪著 住阿練若 樹下空室 山谷岩穴 草藉迴露 塚間林藪 虛曠平野 邊際臥具 粗淡飲食等等 是名為樂遠 離 此處還要避免在大寒 大熱 當風 潮濕等處 這些地方都不宜修習 止觀 切須注意 大寶積經 卷八十二說 出家菩薩 住阿練若處 應如是念 我以何故 來在此處 我來至此 為怖何事 畏誰故來 畏眾鬧故 畏親近故 畏貪嗔痴故 畏狂慢故 畏熱惱故 畏慳貪故 畏於色聲 香味觸故 畏於陰魔 煩惱魔 死魔 天魔故 無常常畏 無我我畏 苦中樂畏 不淨淨畏 心意識畏 現在捶打畏 我見畏 我我所畏

44 惡知識畏 利養畏 非時語畏 不見言見畏 不聞言聞畏 不念言念 畏 不識言識畏 沙門垢畏 欲界 色界 無色界畏 一切諸道生死 處畏 地獄畏 畜生畏 餓鬼畏 我今怖懼如是等畏 來至於此阿練 若處 不住在家憒鬧眾中 若不修行 不修念處 則不相應 脫是畏 故 來至此處 過去無量菩薩摩訶薩一切皆住阿練若處 解脫諸畏 得於無畏 得無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未來菩薩 亦復如是住阿練 若處 脫一切畏 得於無畏無上正道 現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阿 練若處 修行無畏 得於無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脫一切畏 是故 我今 欲得無畏 脫一切畏 住阿練若處 我們眾生 遍體是病 就是一切煩惱業行 種種苦惱 要想脫一切煩 惱業行 為了更好地利樂一切有情 首先必須把自己的病治好 才能得解 第八章 住寂靜處 88 87 脫 才能成佛 修習止觀 就是暫時停息自己的一切雜染業行 暫時捨去 利樂眾生的善法 如病人治病一樣 進住醫院 待把病治好了 更好地悟 後修行 利樂眾生 所以不但比丘們要住阿蘭若 即過去未來現在的菩薩 也必須住阿練若處 前經裏說菩薩住阿練若提出了幾十個怖畏 住阿練若就是除去怖畏而 證得無畏的無上正道 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畏是佛陀不共功德 之一 經論中稱為四無畏 第一佛作誓言 我是正等覺者 若有難言 佛 非正等覺者 於一切法中 不曾等覺故 佛於此難 正見無畏 因為如來 的確已親證妙善清淨一切種智故 第二佛作誓言 我諸漏已盡 若有難言 如是如是諸漏未盡 佛於此難 正見無畏 因為如來的確已親證得妙善清 淨一切種斷故 這兩種無畏 依自利法說的 第三佛作誓言 染習此法 不能為障 佛於此難 正見無畏 謂依如來為所化有情說一切種所對治法 故 第四佛作誓言 我為弟子說出離道 修定出離 若有難言 雖修此道

45 不能出離 不正盡苦及證苦邊 佛於此難 正見無畏 謂依如來為所化有 情 說一切種能對治法故 此二無畏 依利他法說 菩薩住阿練若 提出各種所畏 但得成佛 證無所畏 則一切怖畏都 第八章 住寂靜處 90 89 消除斷滅了 豈非偉大圓滿無上 修習止觀的行者 住寂靜處去吧 第九章 親近善知識 學佛的人 即已了知修習止觀的殊勝義利 為了成就此一大義利 首 先必須親近善知識 協助輔導自己成就這一義利 所謂善知識 就是知其心 識其形 導我於善的意思 善知識是學人 的善友 必須了解學人的思想 認識學人的行動 針對性地引導學人斷除 惡法 趣向於善道 華嚴經 妙莊嚴王品 說 善知識者 是大 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親近善知識 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成佛作祖的大事因緣 善知識是如佛陀教法而說 如佛陀教說而行 依據佛陀的教授教誡而 指導學人的 如 涅槃經 說 善知識者 如法而說 如說而行 云何名為如法而說 如說而行 自不殺生 教人不殺生 乃至自行正

46 見 教人行正見 若能如是 則得名為真善知識 自修菩提 亦能教 人修行菩提 以是義故 名善知識 自能修行信 戒 布施 多聞 智慧 亦能教人修行信 戒 布施 多聞 智慧 復以是義 名善知 識 善知識者 有善法故 何等善法 所作之事 不求自樂 常為眾 生而求於樂 見他有過 不訟其短 口常宣說純善之事 以是義故 名善知識 善男子 如空中月 從初一日至十五日 漸漸增長 善知 識者 亦復如是 令諸學人 漸遠惡法 增長善法 善男子 若有親 近善知識者 本未有定慧 解脫 解脫知見 即便有之 未具是者則 得增廣 學佛的人 要斷惡修善 獲得定慧解脫 都要靠親近善知識增長廣大 如 佛本行經 說偈曰 若有手執沉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須臾 第九章 親近善知識 92 91 執持香自染 親附善友亦復然 有部毘奈耶雜事 說 阿難陀言 諸修行者 由善友力 方 能成辦 得善友故 遠離惡友 以是義故 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 阿難陀勿作是言 善知識者是半梵行 何以故 善知識者是全梵行 由此便能離惡友 不造諸惡 常修眾善 純一清白 具足圓滿梵行之 相 由是因緣 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 事無不辦 故名全梵行 梵行 就是清淨的涅槃行 由清淨行能證涅槃故 佛陀強調善知識 是全梵行者 從學人親近善知識能得菩提涅槃的根本法源來講 善知識的 確是全梵行者 既然知道了親近善知識的重大義利 就要求找到清淨圓滿 的善知識 具德清淨圓滿的善知識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五卷中說有 八種因緣 就是具足八種功德 才是圓滿的善知識 一 安住禁戒 即對於所受的七眾別解戒律 能夠守持不犯 在身業 上沒有虧損 在語業上沒有虧損 在意業上清淨 特別是比丘 要善能守

47 護比丘別解脫律儀, 要善知開遮持犯, 才能自行化他, 教導學人 如對正 法讀誦修行, 於穿衣 乞食 行住坐臥等, 知其應如何作法, 才能不違背 戒律, 不為持律者所呵斥, 不為世間譏嫌毀謗等 二 具足多聞 : 即對於正法能夠宣說開示, 並且對於文字義理都很善 巧 在初時能提綱示要, 中間敷演弘揚, 最後善巧微妙的總結 所謂 言 於眾多妙法, 能善受持, 言善通利, 意善尋思, 見善通達, 如是名為 具足多聞 能善受持, 通語業意業 言善通利, 語業自在 意善尋思, 見善通達, 明意業自在 三 能有所證 : 善知識對於世間道和出世間道, 必有所證悟, 才能正 確地教導學人, 否則自修不正, 更不能正確教導弟子 瑜伽師地論 第二十五卷說有七方面的證悟 ( 一 ) 證二十想 : 無常想 無常苦想 苦無我想 厭逆食想 一切世間 第九章親近善知識 不可樂想, 有過患想 斷想 離想 滅想 死想 不淨想 青瘀想 膿爛想 破壞想 膨脹想 噉食想 血塗想 離散想 骨鎖想 觀察空想 此 中死想也是無常, 但有其差別 : 行剎那無常, 名無常想 觀諸行最後無常, 名為死想 觀察諸 觀執受行, 名為死想 觀想諸行, 名無常想 厭食想也是不淨想, 但有差別 不淨治貪, 厭食治食貪 斷想 離想 滅 想的差別是 : (1) 盡名滅, 滅五趣果故 三毒名斷想, 斷惡趣因故, 離受名離, 離人天因故 苦 (2) 入涅槃時, 滅諸苦名滅 修四善根離煩惱名離 修無漏道, 斷煩惱名斷 (3) 諸苦名滅 此二方便名離 ( 二 ) 斷煩惱得有餘涅槃名斷 得無餘涅槃, 滅盡 證八定 : 即證得初靜慮 第二靜慮 第三靜慮 第四靜慮 空無 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 三 ) 證四等 : 即證得慈 悲 喜 捨四種平等的四無量心

48 ( 四 ) ( 五 ) 證三果 : 即證得預流果, 或一來果, 或不還果 證五通 : 即證得神境通, 或宿住通, 或天耳通, 或死生通, 或心 差別通, 或阿羅漢 在六通中未說漏盡通者, 即攝在阿羅漢中故 ( 六 ) 證八解脫 : 1. 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處解脫, ( 七 ) 7. 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4.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證三神變 : 1. 神力神變, 2. 空無邊處解脫,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識無邊處解脫, 6.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記說神變, 淨 無所有 教導神變 第一神變, 即是神通輪, 種種轉變, 令他歸伏 第二神變, 即記心輪, 是他心通 記 他人善惡心念, 令其歸信 第三神變, 即說法輪, 是漏盡通, 說已漏盡, 教導眾生令證漏盡 所證有七種類, 如果尋求到的善知識, 具證七類法道, 那是最圓滿最理想的善知識 不過這樣圓滿的善知識, 實在難以尋求, 尤其在像法或末 第九章親近善知識 法的今天, 只求善知識對這類法道有所會悟或體念, 也就是我們修習止觀者最好的善知識了 四 性多哀愍 : 謂於他有情所, 常起悲憐, 樂與其利, 樂與其樂, 樂與安穩 即對於他有苦有情, 常起拔苦的悲心和憐愍心 佛地經論 一卷說義利的差別 : 謂現前有益事名義, 當來有益事名利 世間善事名義, 出世間善事名利 離惡名義, 攝善名利 福德名義, 智慧名利 樂是安樂, 即無損行 謂於貧困無依無惱諸眾生所, 離染污心, 欲與種種饒益快樂, 故名安樂 無有疾病苦惱, 遠離一切人與非人, 災橫怖畏, 聖住所依, 乃至煩惱苦盡, 能具作證, 故名安穩 諸如上述, 名為性多哀愍 五 心無厭倦 : 謂善能示現, 善能教導, 善能贊勵, 善能慶慰 即依定自在力, 如其學人所樂, 示彼令見諸天惡趣, 諸佛國土及佛菩薩等, 一多交映皆令現見 於正法能宣說教授引導, 於殊勝善法贊嘆鼓勵, 於成就

49 希有之事, 歡喜慶慰 處於四眾佛弟子中, 宣說正法, 不辭勞倦, 為性好 樂, 精進圓滿, 如是名為心無厭倦 六 善能堪忍 : 他罵不報罵, 他嗔不報嗔, 他打不報打, 他弄不報弄 於諸逼迫, 禁閉撞打, 毀辱威脅, 縛繫斫截, 奪命眾苦事中, 自推己過, 以業導熟報為所依趣, 終不於他發生憤恚, 亦不懷恨不捨, 唯常於彼, 思 惟義利, 為性堪忍, 能有容納, 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七 無有怖畏 : 處大眾中說正法時, 心無怯劣, 聲無戰掉, 辯無誤失, 終不由彼怯懼因緣, 為諸怖畏之所逼迫 腋不流汗, 身毛不豎, 如是名為 無有怖畏 八 語具圓滿 : 成就最上首語, 極善妙語, 甚顯了語, 易悟解語, 樂欲聞語, 無違逆語, 無所依語, 無邊際語, 成就如是八種語名為語具圓滿, 言詞巧妙 無所依語者, 即不為追求名聞利養等發語說法 其餘七語, 不 第九章親近善知識 解可知 時當像末法際, 具八因緣功德的善知識, 不容易找到, 只可求諸於具 少分功德者, 便當心滿意足, 親近依止了!

50 第十章 呵五欲 五欲即眼耳鼻舌身識所緣的色聲香味觸五境 這五種境 為生起人們 的貪欲者 故名五欲 又是污染其理的塵境 故名五塵 一個學佛的人對 五欲多貪多求 就是煩惱和業障 少欲之人 無欲無求 則心地坦然 無 所憂畏 觸事有餘 善法品不斷增長 涅槃因繼續勝進 則證得寂靜涅槃 和大菩提果有勝希望了 故修止觀的行人 必須遠離五欲 大智度論 卷十七說 問曰 行何方便得禪波羅密 答曰 却五事 五塵 除五法 五蓋 行五行 初禪五支 云何卻五 事 當呵責五欲 哀哉眾生 常為五欲所惱 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 者 得之轉劇 如火炙疥 五欲無蓋 如狗咬骨 五欲增爭 如鳥竟 第十章 呵五欲 100 99 肉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 如踐惡蛇 五欲無實 如夢 所得 五欲不久 如假借須臾 世人愚惑 貪著五欲 至死不捨 為 之後世受無量苦 這是說五欲過患 不可貪受 如果貪著不捨 不但修道者道業無成而 失 反為後世多生受苦 所以 大智度論 緊接著又說 五欲者 名 為妙色聲香味觸 欲求禪定皆應棄之 並對色等五欲逐各述說呵責 之法 而且每條皆以因果故事的說明 樂廣者直應取讀 五欲 是指對色聲香味觸五種所緣境的可愛 可喜 可樂 可意方面 來說的 因為它能成為引起貪欲染著的所緣境 所以說五欲是指的五妙 欲 並非不可愛等五欲等所緣境 意識所緣的法塵 為什麼不立為妙欲呢 答 皆是愛所緣者 立為妙欲 意所緣法 有非愛所緣 故不立為妙欲 大毘婆娑論 一百七十三卷說 五妙欲者 謂眼所識可愛可 喜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著色 及至身所識可愛可喜可樂如意能引欲可

51 染著觸 云何眼所識色妙欲? 答 : 若色, 欲界眼觸所生愛所緣色 云 何耳所識聲妙欲? 答 : 若聲, 欲界耳觸所生愛所緣境 云何鼻所識香 妙欲? 答 : 若香, 欲界鼻觸所生愛所緣境 云何舌所識味妙欲? 答 : 若味, 舌觸所生愛所緣境 云何身所識觸妙欲? 答 : 若觸, 欲界身觸 觸所生愛所緣境 問 : 意所識法, 何故不立妙欲耶? 答 : 皆是愛所緣 者, 立妙欲 意所識法, 有非愛所緣, 故不立妙欲 色等五欲, 本是下賤法, 而耽欲者, 分別增益, 取為淨妙, 是愚夫起 妙想處, 故名為妙 若貪染愛著, 退詣功德, 及至失去禪定神通, 墮三惡 趣等, 如經論廣說應知 棄捨色境欲食, 必須觀察色法的過患 應念念想貪著妙色, 各種煩惱都可引生 煩惱生起如火熾燃, 燒害人身, 急應捨除 就色法本身來講, 本無好惡, 好惡全在人心 如人遠見所愛的人, 即生喜愛, 若見怨家, 即 第十章呵五欲 生嗔恨, 若見一般平常人, 則無喜無憂 如所見人, 與另一無愛無憎的人見之, 雖同一人也, 而無貪嗔憎愛之心, 則愛憎豈非全由自心的變化而起嗎? 歷代帝王大臣, 文人政客, 為貪女色而喪身失命, 豈少也哉? 修習止觀的行者, 必須以種種因緣呵斥妙好色欲 呵斥聲欲的方法, 應觀聲相剎那不停, 暫起即滅 愚人聞聲, 不解聲相無常, 變失無性, 於聲音中妄生執著, 對悅耳適意的聲音, 隨聲沾著, 特別是於美妙的歌聲, 柔軟清淨, 生邪念想, 如經說仙人聞歌聲而失禪定, 心醉狂逸, 不能自持, 一切神通功德, 盡失無餘 甚至後世, 有墮惡趣的危險 有智慧的人, 觀聲念念生滅, 前後不俱, 無相及者 作如是解, 則於妙聲不生染著 經說, 若斯智者, 諸滅音樂, 尚不能散亂其心, 何況人間所有妙聲 修習止觀的行者, 應以各種因緣, 呵斥種種妙好的聲欲 著香染愛, 是敞開煩惱結使之門 經說, 雖復百歲持戒, 能一時壞之

52 如沙彌貪香味而變龍等 又如經說 有一比丘在林中蓮花池邊經行 聞蓮 花香 鼻舌心著 便受池神呵責 謂其偷香 但另有人取花而去 神却無 言 禪人乃質問池神 池神答說 如 大智度論 卷十七說 汝是禪 行好人 而著此香 破汝好事 是故呵汝 譬如白 鮮淨 而有黑物 點污 眾人皆見 彼惡人者 譬如黑衣點墨 人所不見 誰問之者 比丘應從種種因緣呵斥香欲 舌嚐味起妙欲貪 當自覺悟 我但以貪著美味故 當受眾苦 若不觀 食種種過患 嗜心堅著 死墮不淨蟲中 如一個沙彌 心貪酥酪 有施主 供僧酥酪時 每得一份 心中即愛著樂喜 命終之後 即墮殘酪中作不淨 蟲 又如月分王的太子貪食好香美味果子 一次吃了相似的毒果 即便身 肉壞爛而死 歷代有權勢人物 為貪美味而喪身失命者甚多甚多啊 第十章 呵五欲 104 103 怎樣呵觸欲 觸是生諸煩惱結使的大因 繫縛的根本 其餘色等四 欲 於眼等各當其分 唯此觸法 則偏滿身識 生處廣故 多生染著 此 著難離 如人著色 觀身不淨等三十六種 則生厭心 若於觸中生著 雖 知不淨 由貪其細軟光滑等 觀無所益 是故難離 如經說細軟法 能動 仙人 何況愚夫 故應認真嚴肅地呵斥諸妙觸欲貪

53 第十一章 除五蓋 蓋是蓋覆障蔽的意思 蓋有五種 一 貪欲蓋 二 嗔恚蓋 三 昏 沈睡眠蓋 四 掉擧惡作蓋 五 疑蓋 這五種法 能蓋覆心性 障諸善 品 不令生顯 特別是能障止觀 令不生起 如 瑜伽師地論 十一卷 說 將要證靜慮時 五蓋能為極重的障礙 故修習止觀的人 對於消滅五 蓋 切不可等閑視之 必須認真地對治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 裏 彌勒菩薩請問如來 世尊 於五蓋中 幾是奢摩他障 幾是毘鉢舍 那障 幾是俱障 善男子 掉擧惡作 是奢摩他障 昏沈睡眠疑 是 毘鉢舍那障 貪欲嗔恚 是俱障 掉擧惡作 散動力強 障奢摩他昏沈睡眠及以疑蓋 以不明不決定故 第十一章 除五蓋 106 105 是其觀障 貪嗔是根本煩惱 障用特勝 所以是俱障 一 貪欲蓋 謂於妙好的色聲香味觸 五欲境界現前時 眼等五識即 取其相 緊接著無間俱時而生起分別意識 執取隨好 即於五妙欲境隨順 追逐取其清淨之相 由此因緣 令心流漏 即於彼所緣境界 心意識生 游行流散 欲見欲聞乃至欲觸 或復五欲境不現在前 而隨憶念過去先時 曾經所領受過的妙色等境界 意起尋思伺察種種分別 追戀不捨 如是諸 相 皆名貪欲蓋 謂於諸欲妄分別貪 復真實義令不顯故 這貪欲蓋以何 法為食呢 食即資生長養義 就是資助未生者生起 已生者長養貪欲的順 緣 色等五欲實唯不淨 唯粗非妙 然由相似的淨妙相現起時 於彼相現 起相似勝淨妙相 生起顛倒不正的思惟 沉思構想 也就是於不淨相 妄 計為淨 即由此故 能令貪心未生而生 若能於此遠離染心 於下劣相更 能離染 如決鬥的人制伏了強力 其餘下劣者自能伏之 如於女人身上 八處所攝的可愛淨相 可縛於男人 所謂歌舞 笑涕 美察 進止 妙觸

54 就禮 由此因緣 所有貪欲 未生而生 又多次串習 就能令貪欲生已增 長 也就是給予了貪欲蓋的食力 修習止觀的行者於五妙欲境現前時 若 有不正思惟等心意現起 應立即修習不淨相等對治之 貪欲蓋以什麼方法為非食呢 也就是對治之法 於五欲境相現前時 觀內外各種不淨作意思惟生起不顛倒轉 亦即修習如理作意 以彼不淨相 於內於外 自能現見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不過如是不淨法性故 沒有什麼 可貪愛的 這就給予了貪欲蓋與對治性的消除 不給予生長的力量 所以 名非食 修止觀者 若觀我此自身是青瘀等種種不淨雜穢充滿 就是觀內身不 淨之相 復觀於外青瘀等相的種種不淨 名觀外身不淨之相 由觀此二不 淨相故 未生貪欲令其不生 生已能斷 故名非食 觀自身中種種不淨等 第十一章 除五蓋 108 107 者 謂觀內身髮 毛 爪 齒 塵 垢 皮 肉 骸 骨 筋 脈 心 膽 肝 肺 大腸 小腸 生藏 熟藏 肚 胃 脾 腎 膿血 熱痰 肪 肓 肌 髓 腦膜 洟唾 淚汗 屎 尿 是名內身朽穢不淨 若觀 外身 亦即觀察一切有情身 青瘀 膿爛 變壞 腫脹 食噉 變赤 散 壞 骨鎖等相 是名外身朽不淨之相 由此五觀不淨相故 未生貪欲令其 不生 生已能斷 此不淨觀 總起來說 於五妙欲境 起如理作意故 遮 令貪欲不生 多次修習如理作意等 貪欲生起就能斷除 能與貪欲作對治 是故非食 瑜伽師地論 卷二十六更說六種不淨所緣 一 朽穢不淨 二 苦惱不淨 三 下劣不淨 四 觀待不淨 五 煩惱不淨 六 速壞 不淨 又說 貪有五種 一 於內身欲欲欲貪 二 於外身淫欲 淫貪 三 境欲境貪 四 色欲色貪 五 薩迦耶欲薩迦耶貪 此 等意義 當於不淨觀中說

55 二 嗔恚蓋 瑜伽師地論 十一卷說 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 犯 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嗔恚之相 心生恚怒 或欲當作不饒 益事 於當所為嗔恚之相 多隨尋伺 心生恚怒 共同一起修習清 淨梵行的人 名同梵行 如同在一個寺廟住的出家僧人 就是同梵行者 但同在一起安住的僧人 每半個月必須誦戒 如一個僧人作了犯戒的事 必須當眾坦白交代 以求僧眾諒解所犯罪行而允許其懺悔 如果一個僧人 犯了戒 自己隱瞞覆藏 為另一個或一些僧人揭露諫擧 心生嗔恚惱怒 或因憶念過去曾經所受過的各種不饒益之事心生恚怒 都是嗔恚蓋體相 論說等者 等取有正智正見 賢達正直 護持淨戒等人 另一種嗔恚相者 自己即了解或猜測別人將欲對己當作不饒益的事 或於當來所為嗔恚之 相 從這些方面多多隨逐尋伺 由是因緣 心生恚怒 第十一章 除五蓋 110 109 嗔恚以何法為生長的食相呢 這必須了解四個問題 一 認識嗔恚體 性 二 認識嗔恚行相 三 於嗔恚性相不正思惟 四 多次生起修習顛 倒作意 依於種種不饒益事心生惱害 名嗔恚性 不饒益事 名嗔恚相 於九惱事不正作意 名不正思惟 如是等事 皆名為嗔恚蓋的資生長養食 於九惱事不正作意 瑜伽師地論 五十五卷說 嗔事亦有十種 依前 六事 立九惱事 所謂六事即 一 己身 二 所愛有情 三 非所愛有 情 四 過去怨親 五 未來怨親 六 現在怨親 在後面四 五 六的 三類中 怨親各分二種 故成九惱事 諸可惱事 都無有我及有情 唯有 諸蘊 唯有諸行 於中假想施設我及有情 不應於彼妄生惱害 不如是正 作意 起不正思惟 即彼不正作意思惟 皆名嗔恚蓋食 嗔以何法為非食呢 即於仁慈賢善 及於仁慈賢善等相 如理作意 多所修習 以為非食 慈善 就是恒常欲與有情安樂為相 如修習慈愍觀 者 依慈增上正法 呵受受持增上力故 由欲利益安樂 於諸有情作意與

56 快樂 發起深忍的勝解 就是慈愍賢善相 於常常時於恒恒時 尋思慈愍 就能斷除嗔恚 當知此由善修善習善多修習之所引發 即是修習力攝 又 若思擇內事 外事 親品 怨品 及與慈愍自相 共相 由此能令有情嗔 未生不生 生已能斷 是名為由思擇力所攝作意調伏九惱 此中內事 外 事 親品 怨品 自相 共相 皆如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卷廣說 三 昏沉睡眠蓋 瑜伽師地論 卷十一說 昏沉者 謂或因毀 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 不守根門 食不知量 不勤精進減省睡眠 不 知正住而有所作 於所修斷不勤加行 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昏昧無 堪任性 睡眠者 謂心極昧略 又順生煩惱 壞斷加行 是昏沉性 心極昧略 是睡眠性 是故此二 合說一蓋 由昏沉性與睡眠性皆不堪任修奢摩他 是故建立以為一蓋 當知更不 第十一章 除五蓋 112 111 堪任修習毘鉢舍那 故昏沉睡眠 相雖有別 其用是一 是故合說 尸羅律儀 有六種相 一 安住具戒 二 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三 軌則圓滿 四 所行圓滿 五 於小罪見大怖畏 六 受學學處 此之相 義 於前嚴持淨戒中已說 修止觀者 毀壞此等六相 心生懈怠 不堪任 修習 所以引生昏沉 欲廣知者 可參閱 瑜伽師地論 二十二卷 因 毀壞清淨尸羅六相中隨一善行 是引起昏沉原因之一 所以論說 或因 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 又 聲聞地 廣說根律儀及至正知而住 皆是修習止觀的資糧 如 前根律儀 調節飲食 調節睡眠 正知而住等已說 翻彼應知不守根門 食不知量 及至不正知住而有所作行 亦是引起身心昏昧無堪任性的原因 又在修止觀加行中 說要勤修七作意及斷諸相尋思隨煩惱等 於此等 應修應斷不生喜樂懈怠所作 是名 不勤加行 如上述 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 乃至不勤加行 等等都是隨

57 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昏昧無堪任性, 是名昏沉 論說睡眠, 是心極昧略 即能令心所取境不能明了, 是名昧略 論說順生煩惱等, 是說昏睡二性差別可知 論還說昏昧無堪任性, 名昏沉, 昏昧心極略性, 名睡眠 由此昏沉生 諸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時候, 沒有其餘近緣如睡眠的了 因為昏沉生起 時, 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不一定生起, 即應可生, 或不應生, 若生昏昧, 睡 眠必定皆起 所以說無餘近緣如睡眠者 即依此近緣關係, 因此昏沉睡眠 合立一蓋 昏沉睡眠蓋以什麼法為其資生長養的食呢? 主要是黑暗相, 及於黑暗相不正思惟, 如見暗相就想正好睡眠, 多作修習, 心意懈怠, 即可引起昏沉以致進一步而睡眠了, 此即以之為資養的食 以何法而對治之, 使為非食呢? 主要是光明相, 及於光明相如理作意, 起正思惟, 多所修習, 即不 第十一章除五蓋 與昏沉睡眠蓋資長的條件, 以為非食 光明有三種 : 一 治暗光明, 二 法光明, 三 依身光明 第一治暗光明, 復有三種 : 一 在夜分, 即星月等光明 二 在晝分, 即日光明 三 在俱分, 即晝夜的火珠等光明 第二, 法光明者, 謂如有一如來弟子緣法光明, 以為境界, 隨其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 名法光明 如來弟子, 隨其所受所思所觸, 觀察諸法, 名法光明 於法受持, 是名所受 於法思惟, 是名所思 於法觸證, 是名所觸 隨此所生聞思修三慧與光明想相應而轉, 就能正對治昏沉睡眠諸所治法, 令心清淨, 由是之故能觀察諸法, 名法光明 又為了驅逐昏沉睡眠黑暗, 修習念佛念法念僧 於佛法僧隨念之行, 能令心入沉沒的修行者, 正策其心, 令生歡喜 如是隨念治心沉沒, 也是很好的法光明 第三依身光明, 主要是指有情自然身光 如諸天所依止身, 有自然光耀, 別的有光有情亦可想之 修習止觀的行者, 想諸天光

58 而生勝解, 即能令心得善清淨, 除去黑暗之相 第一種治暗光明, 能對治三種暗 : 一者夜暗, 二者雲暗, 三者障暗 所謂障暗, 即牆壁窟宅等 第二種法光明能治三種黑暗, 此中有兩個三種 暗 : 一 疑去來今, 二 疑佛法僧 由於不如實知諸法故, 對過去未來現 在三世起疑, 如疑惑過去有我無我等, 於三世轉 於佛法僧三寶亦起各種 疑惑 這些疑惑, 是由無明所生, 由是說言無明及疑懼名黑暗 由無知故, 生惑生疑, 只有法光明能對治之 特別是法光明, 在心得定的時刻, 能如 是知, 如實見, 名日證觀察 以能顯了法性故, 能對治身心昏沉睡眠黑暗, 故應特別重視修法光明 四 掉擧惡作蓋 : 掉悔合立一蓋 有兩種意義 : 一 由於此二俱緣親屬等而起, 其處所相同 二 掉悔生起時騰躍喧動的行相相似, 故合說一蓋 第十一章除五蓋 掉擧蓋者, 謂於親屬尋思, 國土尋思, 不死尋思, 或隨時隨處回憶思念往昔過去所經歷過的戲笑歡娛所行所做的事情, 心生喧動騰躍之性, 是為掉擧蓋 惡作蓋者, 即厭惡所作之事, 謂因尋思親屬等故, 心生追悔 如一個在俗的人作意思惟, 我以何因緣要離別父母兄妹等親屬而來此地, 何因緣故不往某某美好的國土 何因緣故, 棄捨了某處美好國土而來此下劣的國土安住 來到此地, 飲食衣服臥具等皆是粗劣, 有病求醫藥等亦甚困難 資身眾具, 都不如意, 何以要住在這裏呢? 又如出家比丘, 作如是念 : 我為什麼從少小出家! 現在我的身體壯健, 什麼可吃可穿等美好受用, 我都能受用, 何不且待年老了再出家呢? 或因追念往昔所曾經歷過的戲笑等事, 心生悔恨 又想我何因緣放棄於應受用戲樂莊嚴會聚諸朋友共同戲樂, 違背親戚朋友等的好意, 令其悲戀涕淚而堅持出家呢! 由如是等種種

59 因緣心生憂戀, 惡作追悔 掉擧與惡作, 其所緣處, 境相相同, 故合說一 蓋 又對於應當作為的事和不應當作為的事, 隨其所應或已曾作和未曾 作, 心生追悔, 亦是惡作差別 如於過去時對三寶或利有情的善事, 當時 有能力應作而未作追悔 ; 過去對某些損害三寶和損害有情之事, 本不應作 却已作而生追悔 此現行時, 即未能捨除惡作纏縛, 亦是惡作 這些憂戀 之相, 騰躍喧動相似相續, 故掉悔雜說一蓋 掉擧惡作蓋以何法為資益生長之食呢? 那就是如前所說對親友等尋 思及不正確的思惟, 多所修習造作, 即為引生兩蓋的助緣 如對於親屬的盛衰 離合 欣戚苦樂等, 對於國土 家鄉 往來 飲食 衣著 醫藥資生眾具等, 對於少年衰老 壯健康樂, 乃至尋求長生久視等不死方法, 喜戲歡笑, 顧盼摩觸男女受行等, 引發起欣戚感, 心生籌慮, 皆是二蓋之食, 第十一章除五蓋 助其生長 掉擧惡作以何法為非食, 而對治其生長呢? 主要是修習奢摩他, 令心內住 等住 安住 ( 下文當說 ) 等九種住心, 及至了相作意 ( 下文當說 ) 等七種作意, 就可止息消除掉悔二蓋 又於自己與他人的衰損興盛之事, 心生厭患, 思念皆是無常苦惱, 是可厭患的有漏皆苦之法 諸興盛事, 難得易失, 暫時現起, 難可保信, 謝滅之時, 更為痛苦 如是衰損興盛之事, 勿現我前, 即使現起, 正住不動 勿令由彼因緣, 現前令我退失功德, 當來墮諸惡趣 由此等作意思惟的增上力故, 引起至誠喜悅, 樂斷樂修, 安住寂靜 對興盛之事, 觀其惡賤而厭離 對衰損之事, 觀其本性即無常苦惱而不驚恐 這樣折斷了掉悔的生長助緣而得以對治, 是為掉擧惡作蓋的非食 五 疑蓋 : 瑜伽師地論 卷十一說: 疑者, 謂於師, 於法, 於

60 學 於誨及於證中 生惑生疑 由心如是懷疑惑故 不能趣入勇猛方 便證斷寂靜 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 生惑生疑 心懷二分 迷之不了 猶豫猜度 前段論文是說於三寶生疑 又於去來今等文 是說於三世等懷疑 師 謂佛陀大師 同時也包括學人所親近的師長 法 謂大師所說教法 也包 括師長如法宣說的大師教法 學 謂戒定慧三無漏學 也包括師長如法如 律所說的有漏戒等三學 誨 謂教授教誡 即大師所說教法中 教令弟子 種種有利的教法授道的法句 遮令弟子應學應修 常住正念正知 不作無 義利事 乃至斷除一切惡不善法種種教誡遮禁的法句 更是包括師長所說 的教授教誡語言開示了 證 謂涅槃寂靜 也包括止觀的成就四禪八定 神通智慧等功德的體會觸證 由於大師教法學處教誨心生懷疑 就無有堪 第十一章 除五蓋 120 119 能趣入勇猛方便 由於所證心生懷疑 就無有堪能證斷寂靜 寂靜有四種 如 瑜伽師地論 五十卷說 一 苦寂靜故 二 由煩惱寂靜故 三 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 四 由捨寂靜故 這裏 主要說苦寂靜和煩惱寂靜 當來眾苦皆永斷故 證苦寂靜 一切煩惱皆永 斷故 證煩惱寂靜 是名證斷寂靜的差別 又於過去未來現在 疑於過去 未來之我為有為無 現在時何等是我 我體是什麼等 這都是於去來今心 懷二分 生惑生疑 還有對苦集滅道四諦的真實性 迷之不了 心懷二分 生惑生疑 猶豫猜度 所有這些 都是疑蓋的體性相用 疑蓋以何法為資助生長的食法呢 即於去來今三世 及於彼相不正思 惟 如思惟我於過去為有為無 我於未來為有為無 及於現在何等是我 我為何等 若於他有情處思惟其我為有為無等 名於有情不正思惟 若於 有情世間 及器世間處 思惟世間常耶 無常耶 亦常亦無常耶 非常非 無常耶 乃至有邊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等 名世間思惟 如是等不正思惟

61 皆是生長疑蓋之食的資助之緣 疑蓋以何法為非食呢 即於緣性緣起 及於彼相如理作意 多所修習 以為非食 一切法的生起 皆由緣性而生起 緣力所生故 如是諸法生故 彼彼法生 如是緣性緣起謝滅故 彼法亦滅 諸法的生起謝滅 都是因緣 條件的合力和因緣條件的謝滅盡 緣聚則生 緣謝則滅耳 對一切法觀見 其如是緣生緣滅的作意 是為如理作意 正見思惟 則一切疑蓋 未生者 不生 已生者能斷 是為對治疑蓋的善巧妙法 大智度論 卷十七說 棄是五蓋 譬如負債得脫 重病得瘥 飢餓之地 得至豐國 如從獄得出 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 安穩無患 行者亦如是 除却五蓋 其心安穩 清淨快樂 為五蓋所覆 自 不能利 亦不能益人 若能呵五欲 除五蓋 行五法 欲 精 進 第十一章 除五蓋 122 121 念 巧慧 一心 行此五法 得五支成就 成就五支者 得初禪地 得以初禪為基礎 則一切禪定神通智慧都可成就了 故修習止觀的行者 對於消除五蓋 切不可掉以輕心 致使止觀不得成就 不生一切善法功德 解脫涅槃則更無希望了

62 第十二章 正知而住 修習止觀行者 於常勤修習止觀時 還應隨時修習正知而住 佛陀在 遺教經 裏教導說 汝等比丘 求善知 求善護助 無如不忘念 若有不忘念者 諸煩惱賊 則不能入 是故汝等 常當攝念在心 若 失念者 則失諸功德 若念力堅強 雖入五欲賊中 不為所害 譬如 著鎧入陣 則無所畏 是名不忘念 不忘失正念 常常攝念在心 便 能迅速引生禪定成就 云何名為正知而住 瑜伽師地論 卷二十四說 若往若還 正 知而住 若覩若瞻 正知而住 若屈若伸 正知而住 持僧伽胝及以 衣鉢 正知而住 若食若飲 若噉若嚐 正知而住 若行若住 若坐 第十二章 正知而住 124 123 若臥 正知而住 於覺寤時 正知而住 若語若默 正知而住 解勞 睡時 正知而住 論文中擧了九類事來說明正知而住 若往若還 正知而住 往即往去聚落和去聚落之間 往去家屬和去 在時間上要考慮 於應往時 及非應往時 能正了知 於應還時 及 與此相違 如有阻礙難緣等 名非所還 屠殺家 或復一向誹謗佛法不可迴轉家 皆不應往 還至本處 名所應還 家 商主家 長者家等 我所應往 唱令家 賣酒家 淫女家 國王家 所應還 能正了知 如於正信佛教徒家 包括大族種姓家 僚佐家 財富 在處所上 應考慮於所應往 及非所往 能正了知 於所應還 及非 生起 是名正知我往我還 若往若還 由正知力不隨雜染心轉動生起 必令自心隨我勢力自在而轉動 家屬還和家屬間還 從道場還和道場間還 於往還正知而住者 謂於自身 家屬之間 往去道場和去道場之間 所言還者 謂聚落還 聚落間還 從 1.

63 非還時, 能正了知 如於正信居士家, 我雖應往, 但不應太早太晚而往 若居士家, 有急遽事務, 亦不應往, 若有戲樂時, 若有營造等事時, 若為 世間弊穢法時, 若正忿恚競爭時, 亦不應往, 如是等等, 名非往時 與此 相違, 名應還時 於應還時, 及非還時, 能正了知 在往還過程中, 還應注意出家僧人的形相, 剃除鬚髮, 著壞色淨衣等, 動止軌則, 禮式威儀, 表現出家沙門的德緣 能生精勤, 如理作意, 由成 就此正知故, 自知而往, 自知而還, 往所應往, 非非所往 ; 還所應還, 非 非所還 以時往還, 不以非時 在往還中, 注意威儀規則, 應往應還 如 是而往, 如是而還, 如是名為若往若還正知而住, 乃得名為出家之想, 及 沙門想故 2. 若覩若瞻, 正知而住 所言覩者, 如前所說往還於聚落 家屬 道 場等諸事諸處, 眼見眾色, 不由覺慧功用欲樂之所發起 即眼見眾色境界 第十二章正知而住 時先無覺慧觀察, 先無功用作意, 先無希望欲樂, 於其中間眼見眾色, 是名為見 可以說是無意識分別相應的眼識活動 所言瞻者, 謂於所列諸事諸處, 若往若還, 由覺慧為先, 功用為先, 欲樂為先, 然後眼見眾色境界 在人方面, 或見諸帝王, 或諸王同等, 或諸僚佐, 或諸庶民, 或諸居士, 或長者商主等 ; 在外物方面, 如房舍屋宇殿堂寺廟, 或其餘世間一切眾雜妙好之事, 是名為瞻, 可以說是有意識分別相應的眼識活動 所有這些人物眾色, 當知唯是假相有法, 依顯形色而假立 彼顯形色, 是其自相 於此覩瞻自相, 能正了知 於所應覩, 於所應瞻, 能正了知 如所應覩, 能正了知, 是名正知 由成就此正知故, 自知而覩, 自知而瞻, 覩所應覩, 瞻所應瞻, 於應覩時, 於應瞻時, 而正覩瞻, 如所應覩, 如所應瞻, 如是而覩, 如是而瞻, 如是名為若覩若瞻正知而住

64 3. 若屈若伸, 正知而住 即於眾色覩時瞻時, 若往為先, 若還為先, 或屈伸足, 或屈伸臂, 或屈伸手, 或屈伸隨一肢節, 是名屈伸 若於屈伸 所有自相, 謂即表色, 能正了知 若所屈伸, 能正了知 若屈伸時, 能正 了知 若如是屈, 及如是伸, 如不應搖身 搖臂 搖頭, 乃至不應放縱一 切身分, 是名正知 由成就此正知故, 於屈於伸, 自知而屈, 自知而伸 於所應屈, 於所 應伸, 而屈而伸 於應屈時, 於應伸時, 而屈而伸 如所應屈, 如所應伸, 如是而屈, 如是而伸, 如是名為若屈若伸正知而住 4. 持僧伽胝及以衣鉢, 正知而住 出家比丘, 受持三衣 : 一 僧伽胝, 此云大衣, 又云重複衣, 亦云雜碎衣 長五肘, 廣三肘 當比七衣加四寸 四長一短九條, 多至六十條, 通常稱為祖衣 凡入王宮 入聚落, 應供 說法 禮三寶 禮和尚阿闍黎, 當搭此衣 二 嗢怛羅僧伽, 此云中衣, 第十二章正知而住 又云上著衣, 亦云入眾衣 長五肘, 廣三肘 兩長一短, 七條 乃聽講修礽, 禮佛坐禪, 布薩自恣, 一切入眾, 當搭此衣 三 安恒婆參, 此云下衣, 又云中宿衣, 亦云作務衣 長四肘, 廣二肘 一長一短, 五條 作務勞役, 路途往及睡時, 當搭此衣 對於上說三衣, 被服受用, 能正將護, 說名為持 能正了知, 除此三衣, 終不積蓄過此的長衣, 即多餘的所作衣 如果有長衣, 為佛所開許者, 現應白羯磨作淨, 或先已作淨 鉢者, 或鐵作, 或瓦作, 乞食之器, 應量而作, 現充受用, 能正將護, 能正了知, 說名為持 若於衣鉢所有自相, 唯是緣性緣起, 能正了知 或淨不淨, 能正了知 即習近增長諸善法, 滅不善法, 是名為淨 與此相違, 當知不淨 如律說, 不復頭, 不偏抄衣, 不雙抄衣, 入白衣等 不於危險岸處置鉢, 不應置鉢在雜穢處, 坑間岩岸處等 於衣於鉢, 已持應持, 能正了知 於如是衣鉢,

65 應如是持, 能正了知, 是名正知 由成就此正知故, 於所應持衣鉢, 自知而持, 於所應持, 於應持時, 而能正持 如所應持, 如是而持 如是名為持衣鉢正知而住 5. 若食若飲, 若噉若嚐, 正知而住 所有受用的飲食, 總名為食 復 有兩種 : 一噉, 二嚐 餅麵飯糜等一切可噉可食, 能維持生命的食物品類 皆名為噉, 亦名為食 乳酪生酥熟酥油蜜沙糖, 魚肉醯鮓, 或新鮮水果, 或有種種嘴嚼品類, 如是一切, 總名為嚐 亦名為食 沙糖汁 石蜜汁 飯漿飲等, 乃至於水, 總名為飲 於如是若食若飲若噉若嚐, 所有自相, 當知唯是假相有法, 非常言論所攝, 謂由加行故, 及造作轉變故, 有自相現起, 能正了知 ; 若於一切所食所飲所噉所嚐, 能正了知 若於爾時應食應飲應噉應嚐, 能正了知 ; 若於如是應食應飲應噉應嚐, 能正了知, 是名正知 第十二章正知而住 由成就此正知故, 於自所有若食若飲若噉若嚐, 自知而食, 自知而飲, 自知而噉, 自知而嚐 於所應食, 於所應飲, 於所應噉, 於所應嚐, 正食正飲正噉正嚐 應時而食, 應時而飲, 應時而噉, 應時而嚐 如所應食, 乃至如何應嚐, 如是而食, 乃至如是而嚐, 如是名為若食若飲若噉若嚐正知而住 6. 若行若住, 若坐若臥, 正知而住 於經行處, 來往經行, 或復詣同 法者所, 或涉道路, 如是等類, 說名為行 住經行處, 住諸同法阿遮利耶鄔波陀耶, 及諸尊長等尊長前, 如是等類, 說名為住 或於大床, 或小繩床, 或草葉座, 或諸敷具, 或尼師, 結跏趺坐, 端身正願, 安住背念, 如是等類, 說名為坐 出住處外, 洗濯其足, 還入住處, 或於大床, 或小繩床, 或草葉座, 或阿練若, 或在樹下, 或空閒室, 右 而臥, 重疊其足, 如是等類, 說名為臥

66 於行住坐臥所有自相, 能正了知 ; 於所應行乃至於所應臥, 能正了知 ; 於應行時, 乃至於應臥時, 能正了知 ; 如所應行, 乃至如所應臥, 能正了 知, 是名正知 由成就此正知故, 於其自行, 乃至於其自臥, 正知而行, 乃至正知而 臥 ; 若所應行, 乃至若所應臥, 即於彼行, 乃至於彼臥 ; 若時應行, 乃至 若時應臥, 即此時行, 乃至此時臥 如所應行, 乃至如所應臥, 如是而行, 乃至如是臥, 如是名為於行於住於坐於臥, 正知而住 7. 於覺寤時, 正知而住 於晝日分, 經行宴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 於初夜分, 於後夜分, 經行宴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說名覺寤 於覺寤所有自相, 住光明想, 正念正知 思惟起想, 巧便而臥 於所應覺寤, 能正了知 ; 於應覺寤時, 能正了知 ; 如所應覺寤, 能正了知, 是名正知 由成就此正知故, 於其自覺寤, 正知而覺寤 ; 若所應覺寤, 即於 第十二章正知而住 彼覺寤 ; 若時應覺寤, 即此時覺寤, 如所應覺寤, 如是而覺寤, 如是名為 於覺寤正知而住 8. 若語若默, 正知而住 常勤修習如前所說覺寤中, 於未受法, 正受 正習, 令得究竟 所謂契經 應頌 記別 諷誦 自說 因緣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廣 希法 論議十二分教, 即於如是已所受法, 言善通利, 謂大音聲, 若讀若誦 或復為廣說開示, 於時時間, 與諸有智同梵行者, 語言談論, 共相慶慰 ; 或餘在家諸賢者, 為欲勸勵, 及求資具 如是等類, 說名為語 隨先所聞, 隨先所習, 言善通利, 究竟諸法, 獨處空閒, 思惟其義, 籌量觀察 或處靜室, 令心內住, 乃至等持九種住心的止行 ; 或於諸法中, 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 周徧尋思, 周徧伺察, 四種毘鉢舍那的觀行, 修瑜伽止觀行 如是等類, 說名為默

67 於語默所有自相, 能正了知 ; 於所應語默, 能正了知, 於應語默時, 能正了知 ; 如所應語默, 能正了知, 是名正知 由成就此正知故, 於其自語默, 正如而語默 ; 若所應語默, 即於彼語 默 ; 若時應語默, 即此時語默, 如所應語默, 如是而語默 如是名為於語 默正知而住 9. 解勞睡時, 正知而住 於其熱分極炎暑時, 為極熱氣氛所逼, 或為 劬勞, 勇猛策勵, 發勤精進, 隨作一種所應作事, 由勞倦因緣, 便生疲倦, 遂於非時發起昏寐, 樂著睡眠, 是名勞倦眠 於解除勞睡, 所有自相, 即暫寢息, 迅速潛除昏寐睡眠, 能正了知 ; 於所應解除勞睡, 即昏昧睡眠, 必要須夷寢息, 才能解除, 能正了知 ; 於應解除勞睡時, 即於應寢息時而暫寢息, 勿經久時, 損減善品, 障礙善品, 能正了知 ; 如其所應解除勞睡, 即於寢息時, 或關閉房門, 或令比丘在旁 第十二章正知而住 看守, 以衣蔽體, 在深隱處寢息, 能正了知, 是名正知 由成就此正知故 : 於其自解勞睡, 須暫寢息, 正知而住 ; 若於應解勞睡, 勿經久時, 以免損減善法, 即於彼解於勞睡, 正知而住 ; 若時應解勞睡, 於勞倦昏昧時, 應暫寢息, 應關閉房門等, 即於此時解除勞睡, 如所應解勞睡, 以衣蔽身, 於深隱處寢息, 如是而解除勞睡 如是名為於解除勞睡, 正知而住 如上九類正知而住中, 瑜伽師地論 裏, 還擧出了許多事相來說明, 這裏略擧如下 如在往還中, 不與暴亂惡象俱行, 不與暴亂眾軍 惡馬 惡牛 惡狗等共行, 乃至不入鬧叢, 不蹈棘刺, 不逾垣牆, 不越坑塹, 不墮山岩, 不溺深水, 不履糞便等 往施主家, 不應為利養因緣, 矯詐虛狂, 現惑亂相等 在覩瞻中, 於妓樂 遊戲 歌舞 美妙形色等, 皆不應觀 在屈伸中, 不應跳躑 叉腰 不應翹足 交足等 在持衣鉢中, 搭衣

68 不太高 不太下 不如象鼻等 持鉢時不應持鉢在飲食上 不應置鉢在雜 穢處等 在食飲噉嚐中 不太粗食 不太細食 不振手食 不振足食等 在行住坐臥中 不太馳速 不太躁動 常於大床小床 樹下冢間 結跏趺 坐 端身正願 安住背念 而習宴坐 晝日和初後夜經行 修諸善品 中 夜臥時 住光明想 正念正知 思惟起想等 于覺寤時 讀誦經論 勤修 加行 思惟諸法 於晝日初後夜經行宴坐 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語時論議 於如來正法 空性相應 隨順緣性緣起 殷重無間 善攝善受 言善通利 慧善觀察 默時於喧雜眾 不樂習近 不樂多言 於時時間 安住正念等 於惡不善法不樂尋思 不樂思惟 時時修習止觀瑜伽 解勞睡時 勿經久 時 損減善品 增長障法 須夷寢息 令諸勞睡 皆悉除遣 總起來說 於善品法先末趣入 心識興發加行如理作意俱行妙慧 說 第十二章 正知而住 136 135 名正知 即此正知 行時住時等 一切成辦 無所減少 如是名為正知而 住 瑜伽師地論 在這段文中最後說 若於是事是處是時 如量如 理如其品類 所應作者 即於此事此處此時 如量如理如其品類 正 知而作 前面說的若往若還 乃至若解勞睡 是名為事 即於是事事 能順梵行 能攝梵行 能令諸善品 尋思現行 是名為處 以時往還 乃 至若解勞睡 是名為時 無有增減 是名為量 與義相應 是名為理 諸 相差別 是名品類 論接著又說 彼由如是正知作故 於現法中 無 罪無犯 無有惡作 無變無悔 於當末世 亦無有罪 身壞死後 不 墮惡趣 不生一切那落迦中 不為受等變壞其心 是名無變 臨命終 時 不生憂悔 是名無悔 如是所說 都是為了得到沒有得到的止觀而積 習資糧

69 第十三章 調順身息心 調順又曰調和 調順身息心三事 是修習止觀最重要的關鍵 身安則 道隆 息調則引發輕安 心調則順生靜定 顯揚聖教論 說 如何 名為調順 答說 不靜 不妙 非安穩道 不能證得心定一趣 當知 爾時此三摩地 不名調順 不隨意住 與此相違 名為調順 所以 調順身息心主要的目的 就是為了證得寂靜禪定 雜集論 第十卷說 調順者 從先已來 於散亂因色等法中 起過患想 增上力故 調伏其心 令不流散故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卷說 云何調順 謂種種相 令心散亂 所謂色聲香味觸相 貪嗔痴男女等相 故彼先應取彼諸相 為過患相 第十三章 調順身息心 138 137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 於彼諸相 折挫其心令不流散 故名調順 一 調身 調身主要是結跏趺坐 瑜伽師地論 三十卷說 何 因緣故結跏趺坐 謂正觀見五因緣故 一 由身攝斂 速發輕安 如 是威儀 順生輕安 最為勝故 二 由此宴坐 能經久時 如是威儀 不極令身速疲倦故 三 由此宴坐 是不共法 如是威儀 外道他論 皆無有故 四 由此宴坐 形相端嚴 如是威儀 令他見己 極信敬 故 五 由此宴坐 佛及佛弟子 共所開許 如是威儀 一切賢聖同 稱讚故 正觀如是五種因緣 是故應當結跏趺坐 跏趺就是其相周 圓而宴坐的意思 以兩足趺 加致兩髀 左右交盤 如龍盤結 端坐思惟 正觀境界 名結跏趺坐 修習止觀者 唯結跏趺坐 最為隨順 故釋迦如 來 於菩提樹下結跏趺坐 破除魔軍 證悟大覺 具一切智 人稱世尊 調身即調整身體 端身正坐 在調身之前 在靜室裏厚敷座位 以兩 尺見方的軟墊 舖在座上 再以一尺見方的小軟墊 市場供應的枕心就可

70 以了, 放在大墊的後邊, 用墊臀部 如此座位, 結跏坐時, 全身自然端直, 久坐不疲 其次把衣服和褲帶放鬆一些, 衣帶過緊, 不適於調息, 過鬆易 生頹惰, 以鬆緊適宜為要 然後上坐, 臀部坐在小墊上 坐法有全跏趺坐與半跏趺坐兩種 : ( 一 ) 全跏趺坐, 即將右足安放在左 髀上, 再將左足安放在右髀上, 腳後根以放置到近抵大胯為限 ( 二 ) 半跏 趺坐, 即先把右足屈放在座上, 再把左足安放在右髀上 古德稱此全跏趺 為降魔坐, 半跏趺為吉祥坐, 實則經論裏不說有此差別 不過佛陀教導女 弟子們, 以半跏趺坐為宜 在全跏半跏坐疲勞時, 可以隨意將左右腳上下 更換趺坐, 但是必須以半跏趺坐為宜 坐定後, 將身躬屈向前, 左右搖動數次, 次則端身正坐, 不前躬, 躬則阻氣不暢, 引起胸中悶脹 不後仰, 仰則氣息上浮, 引起大熱疼痛等 不左傾, 不右斜, 輕鬆自然, 不故意矜持, 強直強正 此時把左手掌安於 第十三章調順身息心 左右足上, 右手掌安於左手掌上, 以兩大拇指相接觸為度 照印相上來說, 這叫法界定相 耳與肩併, 鼻臍相對 舌頂上顎, 唇齒相著 目則輕閉斷 光, 微開亦可 整個身體, 不要依靠任何硬性物質, 以免阻礙氣脈循環流 暢 如果依靠硬物, 久坐則成痛病, 乃至吐血等 還應注意, 最初學習靜坐的人, 在環境上一定要選個寂靜的房屋或比較靜的環境 太熱令心煩躁, 太寒令心不安, 久坐都要犯病 迎風之處更不能坐, 坐之容易患感冒, 身體疼痛等, 因為靜坐時, 全身虛凝, 容易受風受寒 飲食切須注意, 勿過飽過飢, 過於飽了身感沉重, 障礙調息調心, 飢餓則虛懸無力, 心慌意亂, 障礙心定 還要避免不適宜的辛辣等刺激的和不適於自己腸胃的食物 簡單的說, 住處不靜影響於心, 飲食飽飢影響於身, 衣帶過緊過鬆影響調息, 故對於環境氣候衣食住等, 特須注意 二 調息 : 在教典中息又名風, 普通稱為呼吸, 調息就是調整呼吸

71 呼吸有四種差別 即風喘氣息 呼吸時有聲音 名之曰風 出入不盡 名 之曰喘 粗浮不細 名之曰氣 出入綿綿 名之曰息 如 大安般守意經 卷上說 息有四事 一為風 二為氣 三 為息 四為喘 有聲為風 無聲為氣 出入為息 氣出入不盡為喘也 一般無病的正常人 在呼吸上也就正常 但是還是氣形的呼吸 只是無聲 不喘而已 說不上微細的息 調息之法 即在端身正坐後 先行深呼吸 吸入時到肚臍或臍下二寸 多的氣海 呼出時亦心知其到氣海 乃至隨任而去 七八次就可以了 不 必太多 多則反而氣湧難調 然後放捨萬緣 把心平靜下來 住於鼻尖 或住於臍中氣海 心於氣之出入 清白明靜 知出知入 不執持他 任其 自然出入 久之則出入綿綿 若存若亡 似有似無 是為息調 到此程度 第十三章 調順身息心 142 141 就可以把心住於所緣而修止觀了 如果息不調柔 身體就會浮動或像要飛起空中似的 各種境相生起 都是息不調和的魔怪現象 稍覺浮動 必須把心鎮靜下來 住於臍中 或 氣海丹田 氣海在臍下兩寸多處 心常住之 能消除萬病 心住臍中氣海 切忌抓執得太緊 以能緣的心眼 安放在所緣上 以明靜的平常心看之守 之而已 精神安定 呼吸也自然調順 呼吸切勿使出入於口 必須出入於 鼻 緩息以中 息自調順 概括起來說 守風則心散 守喘則結滯不通 守氣則疲勞不堪 守息則心靜入定 所以無聲不喘不粗 似有似無 身心 輕快安穩 是為息調 三 調心 眾生的心 如猿猴野馬 妄想紛飛 無一時靜止的時候 一念心起 可以作佛 可以作菩薩 可以作聲聞 可作天堂 可作地獄 心異則千差萬相現起 心平則法界坦然 心凡則貪嗔痴等煩惱纏擾 心空 則一道清淨 心有則萬境縱橫 妄想稍息 則沉沒惛睡 障此善品 令善

72 法不生 故如來在 雜阿含經 上經常教導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 內寂其心 在 華嚴經 十九卷說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所以調心 在修止觀來說 最極重要 心 靜才能於所緣明靜入定 調身調息 不過是調心的手段而已 關鍵目的 在於調心 心住所緣 必須注意昏沉與掉擧 修習止觀 心必專注所緣 如實觀 察 而且於所緣境相續無間的安住觀察 還須極澄靜明顯 此即於所緣時 不昏沉不掉擧 昏沉能障專注明顯 掉擧能障澄靜專注 故沉掉二法 為 修止觀中極重障礙 對治的方便 要正念與正知 正念正知能安住所緣 且能明靜 正念於所緣令心不昏沉不散亂 正知於昏沉散亂已能正了知 間接地亦能令心安住所緣 由正知了知沉掉或將沉掉 依此則心不隨沉掉 第十三章 調順身息心 144 143 轉 令住於根本所緣境 若於昏沉掉擧已對治了 其心應住於捨相 捨是 行捨 是平等正直住 若不平等正直住 再加功用行 反會使心散亂 或 入沉沒 如 解深密經 說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若心掉擧 或 恐掉擧時 諸可厭法作意 及彼無間心作意 是名止相 若心沉沒 或恐沉沒時 諸可欣法作意 及彼相應作意 是名擧相 若於一向止 道 或於一向觀道 或於雙運轉道 二隨煩惱所染污時 諸無功用作 意 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 是名捨相 如是了知沉沒掉擧已生未生 或者將生 必須無間以能夠覺知的正 知 預知覺了 所以說 見心沉沒或恐沉沒 見心掉擧或恐掉擧 都能預 為覺了 才能調心有力 生起有力的正念正知 極微細沉掉皆能覺了 必 無不知的現象 昏沉是痴分攝身心 沉重無堪能性 心沉沒時 由於太向內攝 失去

73 了攀緣力, 不專注所緣, 故應作意諸可欣意的事, 令心策擧 如緣佛相, 佛的功德, 佛的相好莊嚴, 思惟菩提心的功德暇滿人身的大義利等 或背 誦顯示昏沉過患的經論, 以及善法功德 決不可以思惟能夠引生煩惱的可 欣事, 以免在散亂上更加散亂 在安住上, 把心安住在髮際, 兩眉中心和鼻尖, 或開眼觀視方所星月 等 若太昏沉乃至入睡眠了, 那就下坐用涼水洗臉和正念經行, 直到昏沉 被驅逐盡淨, 然後再上坐修習 掉擧是心不寂靜, 向外流散, 是貪分中趣境愛相, 障礙其心安住所緣 可以說意想紛飛, 一切雜念妄想, 都可隨之而起 若掉擧生起, 令心追逐於色聲等境, 應作意諸可厭事, 能令心意向內攝錄 如思念無常 苦 不淨等相 或作意思惟死屍, 或作意青瘀 脹爛 變壞 膨脹 食取 血餘 骨鎖等, 能令掉擧息滅 若掉擧太猛, 或太延長, 應暫棄所緣, 專修厭離 第十三章調順身息心 想法 心掉動時, 不應作意可欣境, 以是向外散動因故 在住分上, 掉擧生時, 應把心安放在肚臍中, 或氣海丹田, 或大足指上 這是令心下住下沉, 則心的掉動能夠平靜, 乃至息滅 簡單地說, 心不浮不沉, 亦即不掉擧昏沉, 以行捨平等正直住, 是為心調之相 心得調順, 即應把心任運安住於根本所緣境上, 一心專注, 以澄淨明了為度 身息心都調順了, 但在一坐修習的過程中, 還要隨時注意三調 如身體有偏斜等相, 立即糾正之 氣息有不調順相, 立即再調順之 心有浮沉相, 立即對治之 如在靜坐中, 口內不斷生津液, 可隨嚥吞之, 對於除病增神, 消化食物都有好處 感覺胸中悶脹, 兩脅疼痛, 頭腦發熱等, 可修吹息呵息治之 吹是用口, 呵是用喉微微慢慢地吹呵, 連自己也不聞其有聲 如是七八吹即停, 如尚未治, 稍停再吹或呵, 直到病癒為止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聲聞地筆記》

《聲聞地筆記》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筆記 王厚華編輯 2014.05 版 筆記僅供參考 持續修訂中 凡有歧義 請以原論為準 意見與指教 yoga69020@gmail.com 綱要層次符號 使用 pdf 電子檔閱讀時 請打開標籤 可參閱樹狀目錄綱要 參考資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韓清淨 聲聞地並科判 林崇安 法相辭典 朱芾煌 目錄 初瑜伽處 (卷 21)... 1 1 種性地... 1 1 種性自性... 1 2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二明此處所緣者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 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答如前經說, 無有限定, 須各別緣, 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所緣各別決定 若不爾者, 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三摩地, 然不能得實奢摩他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尚說不得正奢摩他, 況全棄捨淨行所緣 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若是等分補特伽羅, 或是薄塵補特伽羅, 於前所說諸所緣中, 隨意所樂作所緣處 又修次第中下二編,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52 2013 4 484 人類活動與 地球熱循環 46 不斷追求進步的我們, 殊不知在迅猛發展的同時, 已經陸續對地球的整個環境生態引爆一顆顆不定時炸彈, 所造成的傷害正逐漸擴大並增強中 10 6,000 500 地球的熱循環 3 2013 4 484 53 54 2013 4 484 工業革命後, 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迅速增加, 使地球原本趨於最適合人類活動的熱平衡必須重新調整 環境變遷 18 280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2 3 13 17 22 26 1 2 8 100738 +86 (10) 8508 5000 +86 (10) 8518 5111 www.kpmg.com.cn 2006 4 2002 2006 1 28% 2006 17 8 500 2006 2006 2006 7 2.5 2 1 500 500 40% 500 10 16 14 12 10 8 6 4 2 2002-2006 5.1 5.9

More information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貳 什麼是定? 一 定成就 :(p.120) 1 平等持心 ( 不昏沈 不掉舉 ), 心一境性 2 身心輕安 二 止成就 :(p.331) 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 引發身心精進, 於所緣能自在, 有堪能, 才名為止成就 三 通遍的定德 :(p.332) 1 明顯 2 無分別( 心安住而自然任運 ) 但 定學概說 ( 淨照法師依據 成佛之道 編制 ) 開仁修訂 2013/3/28 壹 引言 一 三增上學 :(p.199-205) 1 增上戒學: 為了修定而持戒, 叫做增上戒學 2 增上定學: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 叫增上心 ( 定 ) 學 3 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 叫增上慧 二 定與慧 :(p.313) 1 從修習成就來說: 定與慧, 在修習成就的聲聞 菩薩行中, 是相應不離的,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101年性別圖像1.doc

101年性別圖像1.doc 衛 生 局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性 比 例 男 性 人 口 年 增 率 低 於 女 性, 致 性 比 例 逐 年 降 低 100 年 臺 北 市 男 女 性 比 例 ( 指 男 性 人 口 對 百 位 女 性 人 口 的 比 例, 即 男 / 百 女 ) 為 92.85, 與 91 年 97.09 相 較, 性 比 例 減 少 4.24, 即 十 年 來 每 百 名 女 性 人 口 相 對 之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佛恩寺禪七開示 2001/4/13 于台中佛恩寺 貴佛恩寺, 大和尚慈悲, 監院法師, 維那常在法師慈悲, 及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不管是出家的法師 或者是在家居士, 只要是佛教徒, 我們應該是有共同的意願, 就是涅槃為上首! 大家都應該是修學聖道的 當然這件事, 在我們佛教徒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事情 可是, 大家在佛法中的願望, 是得無上菩提 是得涅槃的, 但是涅槃的門是怎麼回事情呢?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conjuncture 446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vs vs vs 448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449 平等分享塑造性偏好的權力 450 多元主義 : 自由派 vs 人民民主 451 self-legitimizing 更精確地說, 如 452 果某個團體就地共同決定的反宰制實踐, 沒有遭到其他人民主體 (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菩提道次第二十三菩提道次第二十三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05/16 課程開示課程開示 將前行將前行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皈依發心皈依發心與後面的正行建立與後面的正行建立關係 在我們做任何修行之前, 都要先念 皈依發心文, 在念的時候, 如果沒有任何覺受產生, 並不是好現象 以皈依區分內 外道之別, 以發心區分大 小乘 所以,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 並不是只有以造作的意樂 動機來思惟而已 我們開始時如果以皈依發心來做,

More information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方外看紅塵 社會關懷 目錄 一 善願人生 3 分清楚該不該要 3 不放棄自己 6 忍辱者多福 9 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 12 買彩券行善 15 戒菸做善事 18 以禪修戒毒 21 別為貪念打假球 24 節慶不是玩樂天 27 二 人我和諧 30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30 善待外勞 33 難教的學生是活教材 36 與惡鄰和平相處 39 拆穿詐騙集團謊言 42 擔憂學生請產假 45 讓邊緣人進入社會核心 48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2

2 2 Tehillim 12:46 Psalmos "le" (I) 27:46 22:1 (II) --- --- --- --- ( 71:14-16) --- ( 71:2) --- ( 71:6) --- ( 71:18) 2 () 73 2 12 50,73-83 11 42,44-49,84-85, 87-88 1 1 48 - 顺 - - - ) 15:1-19 6:33 15:17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附件一:

附件一: 理念 來 ~ 老 飯 飯 飯 都 飯 了 兩 飯 老 不 飯 不 飯 零 料 不 不 了 念 理念 了 不 更 力 識 來 路 領 行 了 了 度 聯 不 了 行 旅 念 更 更 力 了 識 蘿 了 了 狀 了 狀 不 狀 六 類 識六 類 類 量 念 樂 良 了 ~ 立 更 1 略 精神 都 更 不 了利 行 論 了 2 論旅論錄 流 領 年 年 年 年 來 4 良 度 力 良 力 識 不 律 良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54 204 0 502 仿生飛行 從人類飛行器談起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UAV micro aerial vehicle, MAV 5 cm 0.5 0 log 0.5 (P V 2 ).5 2.5 2 log (b) P V 2 b b 希望製作一架微型飛機像鳥類或蝴蝶那麼小, 就得向會飛的動物學習飛行技巧了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ore information

A A A I have a dream A 故事緣由 100 μm a

A A A I have a dream A 故事緣由 100 μm a A 夢細胞工房 三度空間細胞培養 故事 5 A Dream A 38 2014 11 503 A A A I have a dream A 故事緣由 100 μm 0.000001 20 a 2014 11 503 39 尋找適合幹細胞培養的環境, 尤其是一個三度空間的環境, 對於讓細胞表現出正常的特性格外重要 1960 1980 40 2014 11 503 50 μm 3D 41 2014 11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須崎動物醫院院長 須崎恭彥 著 高慧芳 譯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五大有效營養素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6 - BEST1 BEST BEST3 BEST4 BEST5 1 6 6 1-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09

09 那 皮 麼 膚 喜 並 歡 不 保 像 養 想 品 像 中 08 09 cosmetic 減 少 數 量! 非 有 不 可 的 最 簡 化 清 單 梳 妝 檯 上 的 必 需 品 Jojoba Oil 10 Serum 偶 爾 在 某 些 日 子, 什 麼 也 別 搽 皮 膚 休 假 日 須 知 比 能 想 讓 像 自 中 己 簡 變 單 漂 亮 的 生 活 習 慣 44 45 就 寢 前, 集 中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2014.10.15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Upper Mustang Trekking, Nepal 2 3 4 巨人雕像一個個豎立 像在直立行走 他們頭很大 脖頸很長 下頷骨突起 目光深沈 驕傲地立於他們的孤獨之中 他們聳立在那裡

More information

家務工作安全及健康要點 家務工作看似簡單, 但我們絕不應忽視家居環境中潛在的各種危害及風險 如工作時不注意安全及健康, 很容易釀成意外, 導致勞損 受傷甚至死亡 本單張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家務料理者在工作時應注意的安全健康要點以及有關預防意外的措施 1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絆倒滑倒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家務工作安全及健康要點 家務工作看似簡單, 但我們絕不應忽視家居環境中潛在的各種危害及風險 如工作時不注意安全及健康, 很容易釀成意外, 導致勞損 受傷甚至死亡 本單張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家務料理者在工作時應注意的安全健康要點以及有關預防意外的措施 1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絆倒滑倒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Doing Housework in a Safe and Smart Way 家務工作安全及健康要點 家務工作看似簡單, 但我們絕不應忽視家居環境中潛在的各種危害及風險 如工作時不注意安全及健康, 很容易釀成意外, 導致勞損 受傷甚至死亡 本單張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家務料理者在工作時應注意的安全健康要點以及有關預防意外的措施 1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絆倒滑倒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絆倒滑倒 2 燙傷 燒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