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0C4C2C9CAA7B3A3B5C4B7A2C9FABBFAD6C D3131>

Similar documents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33BDB2D0C4C2C9CAA7B3A328D1A7C9FAB0E6292E BBCE6C8DDC4A3CABD5D>

第25章 抗心律失常药.ppt

大纲一 窦性早搏二 房性早搏三 交界性早搏四 室性早搏 2

一些动态心电图报告, 写成了常规心电图报告, 且无序 无固定格式, 医护人员阅读困难, 老百姓更看不懂!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2

1 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2P-R 间期 0.21 秒,P 波后继一室上性 QRS 波 3P-R 间期 > 正常心率上限 4 同一患者 P-R 间期动态变化 >0.04 秒 ( 心率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 ) 鉴别诊断 : 1 与干扰性 P-R 间期延长相鉴别 : 是一种常见的 正常的电生理现象

心电图培训讲座 心电图精要 ( 中 )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67-1

儿童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Microsoft Word - 16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¼ÓËÙÐÔÊÒÐÔ×ÔÖ÷ÐÄÂÉ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u 工作细胞 working cardiac cell: 心房肌 心室肌 兴奋性 excitability 传导性 conductivity 收缩性 contractivity u 自律细胞 rhythmic cell:p 细胞和浦肯耶细胞, 兴奋性

2013 年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 儿童心律失常分析 郑大三附院 王巍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电图室 1

·¿ÊÒ½»½ÓÇøÐÔÆÚÇ°ÊÕËõ

第3节 图例示范

图 1. 正常窦房结传导 Figure 1. The nomal conductionof sinus node. 注 : 每个窦房结激动都跟随一个窦性 P 波 3.1 一度窦房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在通过窦房连接部位时传导速度减慢, 但每个窦性激动均能传导至心房, 引起心房收缩, 表现为窦房结至

指窦房结的冲动形成过快 过慢 节律不规则或传导障碍时所致的心律失常 成人窦性心律的 频率超过 100 次 / 分, 称为窶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 60 次 / 分, 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其节律不均 快慢不一时, 称窦性心律不齐 1. 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 1 P 波在 I Ⅱ avf

本讲主要章节第六章心肌缺血 损伤与心肌梗死第七章心律失常总论第八章窦性心律失常第九章期前收缩第十章心动过速 70-2

心电图学技术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大纲

本讲主要章节第六章心肌缺血 损伤与心肌梗死第七章心律失常总论第八章窦性心律失常第九章期前收缩第十章心动过速 88-2

ÀÏÄêÈËÐÄÔà´«µ¼×èÖÍ

附件7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5A DD0C4D1AAB9DCCFB5CDB331205BBCE6C8DDC4A3CABD5D>

ñ¼·¿´«µ¼×èÖÍ

幻灯片 1

·¿ÐÔÆÚÇ°ÊÕËõ

С¶ùÐÄÂÉʧ³£

第3节 图例示范

ÊÒÐÔÆÚÇ°ÊÕËõ

Negative Vol.8 No 与窦房结距离很近, 因此电激动容易传至窦房结 窦房结受到房性异位激动刺激后, 按照其自身固有节律重新启动和发放窦性激动 因此, 典型房性早搏所引起的不完全代偿间期, 揭示的是窦房结的节律重整现象 [2] 2 房性早搏揭示的干扰现象及单向阻滞现象有些房

1

第一节 心电图 专注医考 模拟试题 1: 以下心电图诊断行为 A. 大至正常心电图 B. 窦性心动过速 C. 左室肥厚 D. 窦性心动过缓 E. 急性心肌梗死

Ò»¶È·¿ÊÒ´«µ¼×èÖÍ

幻灯片 1

看图识字ECG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4 年第 23 卷第 2 期 133 周期 1000ms, 频率 60 次 /min Ⅱ 导联 ( 图 2) 显示窦性 P 波形态尖耸, 电压 0.25mV, 其 P P 间期 0.90~ 0.93s, 频率 65~67 次 /min 当窦性激动未能及时发放且大于起搏室性逸

幻灯片 1

图1 室速时房室分离 Figure 1. The 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 in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注 V1 可见 P 波 P 波频率 50 次/分 R 波频率 150 次/分 显示房室分离 诊断为室速 2.3 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没有幻灯片标题

房 室 旁 路 作 为 折 返 环 的 逆 传 支 图 2: 房 性 早 搏 诱 发 顺 向 型 房 室 折 返 性 心 动 过 速 示 意 图 Figure 2. The diagram of O-AVRT induced by atrial premature beat. 图 3: 顺 向 型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396 实用心电学杂志第 26 卷 rhythmias,knowitselectro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layfoundationforrapidlyanalyzingam bulatoryelectrocardiography(aecg).methods

·ÇÕó·¢ÐÔñ¼ÐÔÐĶ¯¹ýËÙ

图 1. 心房扑动 Figure 1.atrial flutter 2.3 心房扑动分型分类 A 型心房扑动 : 扑动波在下壁导联呈明显规则向下的锐角形, 应用食道心房调搏治疗可使其转复为窦性心律 ; B 型心房扑动 : 扑动波在下壁导联呈明显不规则的低小波, 应用食道心房调搏治疗不易使其转复为窦性

坏死型 Q 波 损伤型 ST 段抬高和缺血型 T 波倒置同时并存 有无坏死型 Q 波是早期与急性期的区别点 此期持续数日至数周 巨大高耸 T 波, 以后迅速 出现 ST 段抬高,ST-T 也 可联成单向曲线, 但无 心肌梗死图形中, 近期的特点是 : 坏死型 Q 波 此

一 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常见原因 1. 过速性恶性心律失常 2. 过缓性恶性心律失常 3. 其它 : 性别 体位 电解质 睡眠窒息 长短 QT 二 心电学检查在检测心源性猝死中的价值 1. 常规心电图 2. 动态心电图 (HRV HRT DC) 3. 其它 : 心脏电生理 倾斜试验等 三 恶性心律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 前壁梗死 :V3 V4 导联病下壁梗死 :Ⅱ Ⅲ avf 下壁梗死 :Ⅱ Ⅲ avf 高侧壁梗死 :Ⅰ avl 导 标准错误的是 理性 Q 波 导联病理性 Q 波 V5 V6 导联病理性 Q 波 联病理性 Q 波

С¶ùÕó·¢ÐÔÊÒÐÔÐĶ¯¹ýËÙ

409 图 1 窦房传导阻滞 (3 2 文氏周期 ) 变异型文氏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1 必须为窦性心律, 窦性 P 波 ;2 窦性 P P 间期逐渐缩短, 其后 P P 间期不变或稍长, 最后出现一个无窦性 P 波的长间歇 ;3 无窦性 P 波的长间歇, 即长 P P 间期略短于 2 个窦性周期

С¶ùÆÚÇ°ÊÕËõ

<443A5CD0D8CDB CD0D8CDB C C43315C DA1B6CAD2D0D4D0C4C2C9CAA7B3A3D6D0B9FAD7A8BCD2B9B2CAB A1B72E >

Ⅰ Ⅱ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àÔ´ÐÔ·¿ÐÔÐĶ¯¹ýËÙ

Ⅰ Ⅱ Ⅲ Ⅳ

366 实用心电学杂志第 27 卷 的发生 [5] [6] Sun 等研究发现, 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增大心房肌细胞自动去极化的斜率, 加快心房肌细胞起搏点的起搏频率 ; 许多离子通道参与了心房肌细胞的起搏活动, 如 I Ca I f 和 I [6] Na/Ca Na + Ca 2+ 交换体存在于动作电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 是植入双腔起搏器 ( 包括双腔 ICD) 或三腔起搏器 ( 包括 CRT-D) 后特有的一种心律失常, 由于是起搏器参与的一种心动过速, 故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2018, 38,.1 :1, 220 ( ) 140, ;2,,,;3,,,, >180 ( ) >120,,, [10] :,,,,,,,, ( ), [6,11],,,,,, ( ), ( Ⅱ ),,, ( -6),,,,, -,, [2],, [12],, (

Õó·¢ÐÔÊÒÐÔÐĶ¯¹ýËÙ

心肌缺血、损伤及梗死

概述 电解质紊乱时, 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发生变化 当血浆或细胞内液的电解质浓度增高或降低时, 可引起心电图相应的改变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高钙血症 低钙血症

С¶ùÊÒÐÔÐĶ¯¹ýËÙ


ÐÄ·¿Æ˶¯

Chapter 30 Anti-arrhythmias Drugs

ñ¼ÐÔÐĶ¯¹ý»º

起搏器波形起搏器脉冲 幅值 0 ( 关 ), 1, 2, 5, 10 mv ± 10 %, 用于导联 II( 参考导联 ) 及其他导联, 按性能波比例 精度 参考导联 II:±(5 % 的设置值 mv) 起搏器脉冲宽度 0.1, 0.5, 1.0, 1.5, 2.0 ms ± 5% 起博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18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的优势是 19 对于动态心电图 ST 段分析评价错误的是 可以捕捉发作性心律失常可以分析 ST 段偏移的幅度 持续的时间 发作的频度等 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主要是根据基础心律的基线 J 点及 J 点后 80ms 的 ST 段

一般规格工作温度 10 C 至 40 C(50 F 至 104 F) 存放温度 -20 C 至 60 C(-4 F 至 140 F) 湿度 10 % 至 90 %, 非冷凝 显示屏 LCD 显示屏 通讯使用 USB 设备端口进行计算机控制 操作模式手动和遥控 电源内置镍氢充电电池组, 完全充电后可供


ÂýÐÔ×ÔÂÉÐÔ·¿ÐÔÐĶ¯¹ýËÙ


2013 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 窦房结功能检查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李世锋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28-1

Ⅰ Ⅱ1 2 Ⅲ Ⅳ


共识 目录 一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二 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1 窦性心动过速 2 室上性心动过速 3 房性心动过速 4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5 室性期前收缩 6 宽 QRS 波心动过速 7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8 持续性单行性心动过速 9 加速室性自主心律 10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11

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心电图诊断缺乏规范化, 有时会因心电图诊断报告书写不当引起医患纠纷, 如 : 将 ST-T 改变诊断为心肌缺血 心肌劳损或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将 P 波增宽诊断为左房肥大或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等 因此, 我们结合美国心脏病学会 (AHA)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 (ACCF) 美

没有幻灯片标题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Disturbances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Microsoft Word - lesson4.doc

一 血流动力学定义 二 心功能检查方法 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三 心功能检测指标 四 心律失常与血流动力学 五 研究报告 六 典型图例介绍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43-2

²¡Ì¬ñ¼·¿½á×ÛºÏÕ÷

BB.S92

ÐÄ·¿²ü¶¯

标题

Ⅰ Ⅱ Ⅲ Ⅳ

ñ¼ÐÔÐĶ¯¹ýËÙ

176 实用心电学杂志第 26 卷 动态心电图中, 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窦性心律失常二联律现象, 有时较难做出相对准确的鉴别 而心电散点图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它采用非线性混沌方法学, 对 RR 间期序列进行诠释, 同源的心律形成稳态吸引子, 其频率范围和形态可区分不同系统, 不同系统交替则产生非稳态吸

图 1. 心脏解剖 ( 前面观 ) 2 心脏壁的构成 : 由外向内是心外膜 心肌层 心内膜 (1) 心外膜 : 是覆盖在心脏表面的浆膜 (2) 心肌层 : 由心肌组织构成 心房肌层较薄 ( 厚度为 2-3 毫米 ), 心室肌层较厚, 左室肌尤厚 ( 厚度为 毫米, 约为右室肌层厚度的三倍

2009高考英语满分作文大全

讲授内容 1. 多功能监护仪使用简介 2. 正常心电图 3. 常见异常心电图 4.NBP 监测 5.SPO2 监测 6. 监护仪常见报警处理

Microsoft PowerPoint pptx


不 足 以 影 響 治 療, 而 且 即 使 同 一 導 聯 顫 動 波 的 振 幅 是 變 化 的, 所 以 以 上 分 類 的 臨 床 意 義 有 限 根 據 房 顫 時 的 心 室 率 反 應, 可 分 為 慢 室 率 房 顫 : 心 室 率 <60 次 / 分, 中 速 室 率 房 顫 :

Ⅰ Ⅱ Ⅲ1 2 Ⅳ1 2?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466 江 苏 实 用 心 电 学 杂 志 2013 年 第 22 卷 第 1 期 高, 其 与 缓 慢 心 率 时 的 早 复 极 有 关, 形 成 凹 面 向 下 形 ST 段 抬 高 同 理 心 内 膜 层 心 肌 细 胞 的 l to 电 流 较 心 外 膜 层 心 肌 细 胞 降 低 时,

Transcription:

一 什么叫心律失常 定义 : 与正常节律有变异的心律, 是兴奋传导功能的异常 分类 : 冲动起源上的失常冲动传导上的失常复合型心律失常

( 一 ) 自动节律性 1 主导起搏点与隐性 ( 潜在 ) 起搏点 定义 主导起搏点 : 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的起搏点 隐性起搏点 : 有起步能力, 但不表现出来, 自律性处于潜伏状态

( 一 ) 自动节律性 主导作用的原理抢先占领超速抑制 : 自律性很高的 SAN 对潜在起搏点有抑制作用 超速高频驱动生电钠泵活动性泵出钠 > 泵入钾膜超极化 ; 超速抑制程度与频率差值大小成正比 意义 : 中断起搏器时, 起搏频率应逐步减慢

2 窦性心律 结性心律和室性心律 窦性心律 : 由 SAN 主导的心脏搏动的心律 结性心律 : 冲动起源 AVN 的上方或下方 ( 交界性心律 ) 室性心律 : 冲动起源于房室束 束支和浦氏纤维 心律 : 心跳的起源部位和整齐程度 心率 : 单位时间内的 (1 分钟 ) 心跳次数

( 二 ) 正常节律 : 1. 起源于 SAN( 窦房结 ) 2.60-100 次 / 分 3.R-R 间期变异 <0.12s 4.P-R 间期 0.12-0.20s 5.QRS 0.10s-0.11s

二 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 一 ) 窦性心律失常 ( 二 ) 被动性异位心搏及被动性异位心律 ( 三 )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二 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 一 ) 窦性心律失常指 SAN 发出冲动的异常 分为 : 窦性心动过速 (>100 次 / 分 ) 窦性心动过绶 (<60 次 / 分 ) 窦性心律不齐 (R-R 间期相差 >0.12 秒 )

二 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 二 ) 被动性异位心搏及被动性异位心律指 SAN 自律性降低或功能衰竭, 自律性较低的次级起搏点 (AVN) 或三级起搏点 ( 心室内的传导系统 ) 起而代之 异位起搏点起源于 AVN 者称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心律 ; 起源于心室内传导系统者称为室性逸搏或心律

分类 : 逸搏被动发出一 二个 特征 : 1 过迟发生 2 非窦 P 所生 (P -R 间期 <0.11s) 3QRS 波可宽大畸形或正常, 视逸搏发出部位在心室还是在房室交界处而定

分类 : 逸搏性心律连续发出 3 个以上的激动 ( 例如 Ⅲ AVB 引起的室性被动性心律 ) 特征 :1HR<40 次 / 分 2 P 与 QRS 无固定关系 3 起源于房室束分叉以上,QRS 无畸形, 起源于分叉以下者,QRS 波宽大畸形

产生原因 : SAN 受抑制或激动下传受阻, 潜在起搏点被动发出激动 SAN 超极化 迷走神经 (+) 激活外向 K 流 SAN 自律性 4 相 P K

( 三 )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1 分类 (1) 早搏 (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3) 阵发性心动过速 (4) 扑动及颤动

(1) 早搏 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 抢先发出一或二次激动谓之 分类 : 房性 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早搏 ( 期前除极 期前兴奋 ), 额外收缩与期外收缩的名字有不妥之处

(1) 早搏 房早前后两个窦性 P 波的时距小于两个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时距, 其代偿间隙不完全, 因房早在下传的同时, 侵入 SAN 使其提前发出冲动 室早的 R 和 T 波方向相反

(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1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 ) 1) 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宽大畸形 QRS 波 2)<100 次 /min(60-110 次 /min) 3) 可能有心室夺获, 室性融合波 ( 当异位室率 < 窦率时, 容易心室夺获或出现室性融合波 )

(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2 非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1) 无宽大畸形 QRS 波 2)70-130 次 /min 3) 可能有房性融合波

(3) 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与终止都是突然的, 心率快速而心律规则或较规则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阵发性房性和结性心动过速的合称, 予后良好 心率一般在 160-220 次 /min 之间,R-R 间距规则 有 P 波,P- R>0.11S 者为房性, 反之, 逆 P,P-R<0.11S 者 为交界性 不易判定是起源于心房还是交界区, 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 心室率一般为 100-200 次 /min, 节律整齐或轻度不齐,QRS 波增宽,T 波和 QRS 主波方向相反, 如出现 P 波, 可能有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

(4) 扑动及颤动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快速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 出现间距匀齐的锯齿样 F 波, 频率 220-370 次 /min. 快速而不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 出现细小而形态不规则的 f 波, 频率 350-700 次 /min.

(4) 扑动及颤动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节律尚规则, 心室率 150-250 次 /min, 心室波增宽, 不能分出 QRS 或 ST-T 间隔不规则, 心室率 150-300 次 /min, 心电波幅呈不规则波动 ( 波幅由大变小到停止 ),QRS 和 T 波完全消失

二 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 三 )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 3 产生原因 自律性异常 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动性 膜电位震荡 局部电位差 折返激动

二 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 三 )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 产生原因 1 自律性异常 自律性加强 自律性抑制 异位起搏点有传入阻滞

(1) 自律性加强 P ca I si 1 交感 N β 受体 (+) 自律性 或 Ca P Na I f 心肌损伤修复期发生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与心脏交感神经再生有关

2 激素 交感神经 (+) 甲亢 β 1 受体数量 自律性 抑制钠泵 MP ( 快速性心律失常 )

3 电解质 MP I Na 传导性 高 K 有利于兴奋折返 P K K 外流加速 APD 和不应期缩短

钾升高时心房肌 (A) 心室肌 (V) 动作电位的演变和 ECG 的关系

APD 延长 P K 钠内流相对 I f 异位点自律性 低 K MP 浦肯野氏纤维自律性 传导性变化不大

低血钾引起心室肌 AP 及心电图的演变

4 缺血 低氧 Na 泵 ATP MP 自律性 缺血 低氧 肯野纤维对 CA 敏感性 异位节律

5 温度,CO 2 温度,CO 2 心肌除极 自律性 [H + ], 牵拉

(2) 自律性抑制 超速抑制是防止潜在起搏 C 活动的主要机制, 在 SAN 功能障碍时, 超速抑制减弱, 潜在起搏 C 成为主要起搏 C

(3) 异位起搏点有传入阻滞 异位起搏点有传入阻滞, 使 窦性冲动不能传入和控制异位起 搏点

2 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动性 ( 异常自律性 ) 心肌缺血 MP 心房 室肌快通道失活 慢通道激活 心房 室肌成为自律 C

3 膜电位震荡 自发的膜电位震荡 继发的膜电位振荡

(1) 自发的膜电位震荡 心肌除极 快 Na 通道部分或全部失 活 慢内向离子流 I ca 激活 膜电位振 荡 异常节律

(2) 继发的膜电位振荡 继发于前一 AP 引起后除极 ( 触发节律活动 ), 触发性活动与自律性异常 ( 正常和异常自律机制 ) 有重大区别 它由先前的兴奋所触发引起, 而非本身自动除极化所形成 迟后除极 早期后除极

1) 延迟后除极 晚期或延迟后除极 (DAD): 高 Ca 低 K 洋地黄中毒 CA 高频刺激 心肌 C 内 Ca 超负荷 P Na 振荡式变化 短暂内向离子流 ( 主要是 Na) 延迟后除极 (4 相, 复极完毕后 ) 用钠 钙通道阻断剂对 DAD 有抑制作用,C 内钙 可激活非选择性离子通道

1) 延迟后除极 由 Na+ 和 K+ 形成非特殊性电流 (I Na. k ) 又促进 Na-Ca 交换 (3:1), 形成 Na-Ca 交换电流 (I Na. Ca ), 这是形成振荡电位和 DAD 的基础 DAD 有能量依赖性, 心肌缺血时因能量缺乏, 并不出现 DAD, 在再灌时, 由于能量供应恢复, 则可出现 DAD 而发生心律失常

2) 早期后除极 (EAD) 酸中毒 低 K 缺血 缺 O 造成心 2 肌复极受阻时, 在 2.3 相振荡, 由慢内向离子流引起, 高 Ca 使平台振荡幅度 Ca 通道阻断剂或 [Ca] 外降低可消除之

2) 早期后除极 (EAD) 另外, 外向电流 ( 如 K 流 ) 的减小也有后除极作用, 用氯化铯 (C CL) S 阻断钾电流而延缓复极化, 亦可产生 EAD, 反之, 凡能抑制内向电流或加速外向电流的药物, 则有防止 EAD 的作用

4 局部电位差 不同步性复极 ( 复极参差不齐 ) 造成的局部电位差 持续局部除极 ( 交界电流 ): 心肌损伤 MP 损伤部位及正常心肌间产生持续电位差 使正常心肌间歇兴奋 ( 不应期限制 )

心室肌电生理异质性心内膜下心肌先兴奋后复极, 不是室内压较高, 心外膜下心肌温度较高, 是因为心内膜下心肌的 APD 长于心外膜心肌, 这和心外膜心肌 I 通道及 I 通道密度高 to K 有关

M 细胞 ( 心外膜下接近室壁中层的细胞 ) 其 O 相除极速率大 (I 大 ), Na APD 长 (I 密度小 ), 因此, 各层心 K 肌的 APD 不一致, 也是导致局部电位差的原因 5 折返激动

三 传导性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 ( 一 ) 影响心肌传导性因素 ( 二 )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 特点 机制 意义和影响因素 ( 三 ) 分类

传导速度的比较 部位 房室束 束支及浦氏纤维 速度 2~4m/S 纤维直径 70 微米 心房及心室肌 0.4~1m/S 15 微米 房室交界 ( 最慢 ) 0.05~0.2m/S 3 微米

三 传导性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 ( 一 ) 影响心肌传导性因素 1 兴奋前膜电位水平是影 响 0 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主 要因素 ( 膜反应曲线 )

2 兴奋前方心肌不应期情况 : 兴奋传导时, 如前方的心肌组织处在相对不应期内, 则传导速度 如房早下传到心室, 逢左束支不应期已恢复而右束支尚未恢复 ( 因右束支不应期长于左束支 ), 则可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 ECG 呈 RBBB 图形 (V 呈 M 形 ) 1

3 心肌 C 膜的被动电学性质 被动电学性质又称电缆 (cable) 性质, 指 C 膜的电导 ( 电阻的倒数 ) 电容以及 C 间兴奋传导的电阻, 后者称为内部矢状电阻 (Internal Iongitudinal resistance), 是 C 浆电阻和缝隙联接 (Gap Junction,nexuses) 电阻之和 实验表明, 中毒量的哇巴因 酸中毒 缺 O 2 缺血可以增加缝隙联接的电阻而造成传导障碍甚至电传导脱偶联

C 内注射 Ca 以造成高 Ca 状态可引起细胞内电阻,CA 高频刺激和 C 外高 Ca 都可以增加 C 内 Ca 而使内阻, 严重缺血 低 O 2 也可使内阻 而造成传导阻滞 4 代谢因素 当缺血 低氧时,ATP 产生, 离子转运,[Ca 2+ ] i 和 [Na + ] i, 使细胞间传导 洋地黄抑制钠泵, 使 [Ca 2+ ] i, 细胞间传导

5 解剖因素 如纤维粗细等

( 二 )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 特点 机制 意义和影响因素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 骨骼肌 神经不应期比较 不应期长的机制 不应期长的意义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心肌的动作电位与兴奋性变化 (1) 心肌动作电位在复极化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2) 用阀值变化曲线说明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1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MP 时相 特点 机理 EPR ARP LR 开始除极到 -55mV -55 至 - 60mV 0 1 2 和 3 相初 3 相中 无论多强的刺激均不反应 阈上刺激引起局部电位 Na 通道失活 Na 通道少量复活 RRP -60mV 至 -80mV 3 相中 末 阈上刺激引起 AP Na 通道部分恢复 SNP -80mV 至 -90mV 3 相末 阈下刺激引起 AP 与 TP 差距小

2 心肌 骨骼肌 神经不应期比较心肌 250ms 骨骼肌 2 至 3ms 神经 1ms 3 不应期长的机理 MP 恢复到休止水平所需时间长 ( 钠通道的失活 ) 有长的平台 钙的缓慢内流

4 不应期长的意义 保证有舒有缩, 避免发生强直收缩 是代偿间歇的原因 是生理性干扰的原因 不应期 心房 150 至 180ms 心室 250 至 300ms AVN 350 至 400ms 冲动产生的最大值 400 次 / 分 240 次 / 分 170 次 / 分

5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MP 和 TP 的差距 钠通道的活性 血钾浓度 不应性 : 心肌兴奋后不能立即产生第 ; 二次兴奋的特性 表现为兴奋性的短暂缺失或极度下降 但这种 兴奋性缺失是可恢复的 可逆的

A

( 三 ) 分类 生理性传导阻滞 病理性传导阻滞 传导途径异常

1 生理性阻滞 ( 干扰脱节 ) 和不应期作用 干扰一处于不应期的心肌, 对再来的刺激不起反应或传导减缓 常见结性干扰 1 房室结 (AVN) 不应期长, 2 正常单向阻滞

1 生理性阻滞 ( 干扰脱节 ) 和不应期作用 干扰性房室脱节时心脏受两个节奏点控制, 心房由 SAN 控制, 心室由 AVN 控制, 当窦性冲动到达 AVN 时, 处于不应期不能反应, 故不能取得 AVN 对心室的控制权 而 AVN 的冲动也不能逆传入心房, 不能消除 SAN 对心房的控制权 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发生条件是 AVN 的频率 >SAN 的频率

干扰性 AV 脱节产生原因 : 窦缓 ( 控制心房 ) 窦率 <AVN( 控制心室 ) 率 AVN 自动性增高 ( 非阵发结速 )> 窦率干扰性 AV 脱节和 Ⅲ AVB 的区别干扰性 AV 脱节时,P 波数 <R 波数 ; Ⅲ AVB( 房室阻滞 ) 时,P 波数 >R 波数 两者共同点 : 1 心房 心室节律分别由二个节律点控制 2 R-R 间期与 P-P 间期规则, 互不相关

2 单纯传导失常 按阻滞程度和性质有传导减慢 传导速度不一致 ( 不均匀性传导 ) 递减传导和部份或完全传导阻滞等 1) 递减传导指兴奋传导过程中,AP 波幅度和除极速率逐步降低, 传导性不断降低直至传导阻滞

2 单纯传导失常 2) 不均匀传导指传导性在细胞间有差别, 形成的失同步性兴奋, 对前方部位的刺激作用减弱, 可形成传导阻滞,AVN 的纤维粗细不匀, 且多吻合枝, 易发生不均匀传导

2 单纯传导失常 3) 隐匿性传导 ( 常发生于 AVN 区 ) 未能通过 AVN 的兴奋, 其产生的不应期对下一个兴奋传导有抑制作用 ( 不同程度阻滞 ), 这种传导的变化需从随后的传导中识别出来谓之 如插入性室性早搏后紧接着的窦性激动的 P-R 间期延长, 因室性 ES 逆传到 AVN, 产生一个新的不应期

单纯传导失常 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按阻滞部位分房室传导阻滞 ( 最常见 ) 心室内传导阻滞 产生原因 :MP 膜反应性 不应期延长和快反应 细胞变成慢反应细胞等, 当心肌细胞受损 炎症 缺血和低氧时均可发生上述变化

3 常见房室传导阻滞 (AVB) (1)Ⅰ 度 AVB( 大多为 AVN 阻滞 ) 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成人 0.21S 小儿 0.18S( 或比原来延长 0.04S) 心房冲动能全部传入心室

(2)Ⅱ 度 AVB 一型 ( 莫氏 1 型,AVN 阻滞 ) 1 P R 间期逐渐延长,AVN 区或心室的不应期延长, 在文氏周期中, 第二个 P 波落入 AVN 的相对不应期 第三个 P 波落入 AVN 的相对不应期的更早阶段,P R 越益延长, 循环下去, 直到最后一个 P 波落在前一次的绝对不应期中, 心搏脱落, 形成 3:2,4:3 或 5:4 的房室传导比例 2 R P 间期和 P R 间期呈反比关系, 离后面的 R 波越远 (P R 长 ), 离前面的 R 波 (R P) 越近

(2)Ⅱ 度 AVB 一型 ( 莫氏 1 型,AVN 阻滞 ) 4 R R 间期等于 P P 间期加上前后二次 P R 间期的差数 因 P R 递增程度一次比一次少, 所以 R R 间期一次比一次短 5 短的 R R 间期比 P P 间期长, 因加的是长 P R 间期, 减的是短 P R 间期 6 长的 R R 间期比 P P 间期的 2 倍短 因加的是短 P R 间期, 减的是前面长 P R 间期

文氏现象分析图解

Ⅱ 度 AVB 二型 ( 莫氏 2 型, 结下阻滞 ) 1 P R 间期恒定 2 P 波周期性受阻 ( 有 P 无 QRS 波 ), 房室传导比例呈 2:1,3:2 等 3 受阻 P 波的 R R 间期是 P P 间期的 2 倍

(3)Ⅲ 度 AVB 心房冲动均不能传至心室,P 和 R 波 无固定关系, 并有各自的频率

⑴ 单向阻滞 ( 四 ) 单向阻滞与折返 1 定义 : 可向一个方向传导, 但向另一个方向传导受阻 2 机制 :A 不对称损伤, 膜电位高低不一 B 不同步性复极, 造成膜电位不匀称 3 病理学意义 : 单向阻滞是形成折返激动 并行心律和反复心律等的基础

单向阻滞原理图 ( 自左向右可传导, 自右向左不能传导 )

单向阻滞与折返 ⑵ 折返兴奋冲动通过单向阻滞区后, 逆传到兴奋起始部位时, 该处不应期已经过去, 可以再次产生兴奋 ( 折返激动 ) 从原先兴奋到再次兴奋的传导路径称为折返环路

Ⅰ. 正常冲动传导 ; Ⅱ. 形成单向阻滞冲动折返示意图

(3) 产生折返的条件 1 单向阻滞或不应期参差不齐 ; 2 不应期短 ; 3 传导速度慢 ; 4 传导途径长 后三者使折返环路内兴奋的传导时间长于兴奋性恢复时间

(4) 折返的分类 规律性折返 折返环路相对稳定, 可形成房 室期前兴奋和心动过速 按性状 散乱性折返 兴奋在不断变化的部位和范围内 折返, 由于细胞群间兴奋的电异常造成, 参与房颤的形成

折返的分类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房室结兴奋折返折返环路是心房 AVN 心房按部位房室旁路折返环路是心房 AVN 心室 房室旁路 心房心室内束支折返

(5) 折返的消除方法 1 取消单向阻滞, 同步复极 2 延长不应期 ( 普鲁卡因酰胺 奎尼丁等钠通道阻断剂, 同时抑制钾离子外流 ) 3 加快传导速度 ( 利多卡因 苯妥英钠等钾离子转运促进剂 ) 4 缩短传导路径 ( 二尖瓣狭窄矫正 )

四 冲动形成及传导复合障碍 ( 一 ) 并行心律 ( 二 ) 反复心律

( 一 ) 并行心律 1 双重起源 ( 二个以上互不相关起步点 ) 2 异位起搏点有传入阻滞 异位节奏点的激动外传到不应期已过的部位, 可以出现异位搏动而表现为并行心律 ( 心脏内异位节奏点和主导节奏点并存的心律 ) 特点 :1 配对间期明显不等 ;2 异位搏动间距有一公约数 ;3 融合波

( 二 ) 反复心律 由同一个冲动两次激动心室的一组搏动叫反复搏动, 如连续出现反复搏动就叫作反复心律 反复心律包括交界性 室性和房性三类, 现以交界性反复心律为例来说明其形成机理 从图 12 可看到, 左房室交界区存在一个不均匀的传导障碍区, 其中 a 区的传导障碍较轻, 兴奋该区可以向心房或心室双向传导 ;b 区传导障碍较重, 只允许兴奋向心室方向传导的单向阻滞区

( 二 ) 反复心律 由交界区起搏点 E 发出的冲动, 一方面下传心室, 另一方面又可通过障碍较轻的 a 区逆传到心房, 产生一个逆行 P 波 在逆行上传到通过交界区的过程中, 该冲动又通过 b 区折返回来, 再次激动心室 从而形成两个 QRS 波群中间, 夹杂一个逆行 P 波的特征性反复心律波形

交界性反复心律产生原理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