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文库10 宝性论讲记(二)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弥勒文库10 宝性论讲记(二)"

Transcription

1

2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弥勒文库 10 妙吉祥印经处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二弥勒菩萨 / 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 / 科判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3 目录 第一如来藏品认定所证的空性以彼等宣说之必要 第二菩提品 第三功德品 第四事业品 第五校量功德品

4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如 来 藏 品 己七 认定所证的空性 此无任何所遮遣 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 真实见已即解脱 这一偈颂的内容非常殊胜 所讲的是大乘圣者菩萨 能够真实现前的所证空性 在其它经论中 如 现观庄 严论 以及密宗的许多续部中所说的词义都相同 是诸 佛菩萨异口同声宣说的 这里是从基 道 果三方面来解释 前两句讲基的 1 / 312

5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本性即法界如来藏实相的真实义 第三句讲出世间见道 修道入定的甚深境界 第四句讲大乘的殊胜果, 即远离一切客尘 获得无上菩提的解脱果 这一颂是讲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没有任何所应遣除所谓 前面已有的染污等过失, 也没有丝毫所应安立所谓 后面新生的清净功德 对于这样远离增损二边的真实性, 以了知胜义的能境智慧真实现量照见, 并且能安住本性修习, 至串习究竟的时候, 就能从客尘障垢中彻底获得究竟的解脱 下面具体分析 : 颂词第一句 : 此无任何所遮遣, 为什么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没有任何所应遣除的染污过失呢? 因为如来藏的自性本离一切客尘的缘故, 没有什么可遮遣的法 就象日轮的本体无余可遮一样, 如果日轮的本体有杂染, 才会有遮遣的对象, 但日轮的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杂染, 也就不用遣除什么 同理, 清净就是如来藏的自性, 其实相本体没有任何所要遮遣的法 世亲菩萨在 佛性论 中说 : 如来性者, 自清净故, 能染客尘者, 自性空故, 故言无一法可损 由于如来藏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缘故, 能染的客尘自性也是空寂的缘故, 所以并没有一个需要损减的法 颂词第二句 : 亦无纤毫所安立 为什么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没有任何所应安立的清净功德分? 因为十力 2 / 312

6 四无畏等不可思议的胜义功德法, 本来任运自成 无有分离, 从未离开过法性, 是如来藏的自性故, 没有丝毫需要重新安立的功德 就象日轮的自性本来圆具光明, 也就不用再增加什么, 若某功德不具足, 我们可以安立这一种功德, 但一切功德在自性中本来圆满具足, 毫无缺少, 那就根本没有重新安立的必要 世亲菩萨在 佛性论 中说 : 真如者, 与清净因不相离, 过恒沙数等不舍智, 不可思惟诸佛的功德恒相应故, 故言无一法可增 在真如的体上与清净本不相离, 有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诸佛功德, 由于恒时相应的缘故, 无一法可以添加 总之, 因为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本无杂染, 故无任何所要遮遣的法, 又因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本自圆成, 故无任何所要新增的功德, 如此才是远离了增损二边的实相真实义, 也是最了义的观点 大乘起信论 中说 : 此真如体, 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 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 故名为真如 意即 : 所谓的真如体, 没有什么所要遣除的, 因为一切法是本来无二一味的真实性 ; 也没有什么所要安立的, 因为一切万法本自如如, 一切都在自性当中圆满成就, 从来没有缺少过 这样殊胜的境界, 凡夫无法通过自力通达 证悟, 完全是大乘圣者开悟智慧的不可思 如来藏品 3 / 312

7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议境界 六祖大师偈云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样现前了自性本来清净, 没有一法需要遮遣的境界时, 在自己心的本性当中, 一切功德本自圆满具足 任运成就的, 若于心外求法则不是内道了义的修法, 与外道无异, 这也是修习大乘殊胜境界的关键 禅宗四祖云 : 夫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 方寸指心 ) 河沙功德, 总在心源 ; 一切戒门 定门 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意即 : 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法身功德 证悟者的境界当中, 万法都是法界如来藏周遍的菩提自性, 故如来藏遍一切处, 遍一切法, 以万法无二的方式恒时存在 对开悟者来讲, 如来藏的本体全部显露, 情与无情等诸法完全与智慧无别, 万法都成了如来藏的本性, 自性是本来清净, 众生就是佛, 佛就是众生,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一切功德本自圆满具足, 没有一丝一毫需要重新安立或遣除的 黄檗禅师云 :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众生, 为众生时, 此心不减, 为诸佛时, 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 本自具足, 不假修添 因为法界实相, 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无为法, 自性清净的法身所周遍的一种功德, 其如如不动, 于过去 现在 未来三时中无有任何迁变, 这就叫真如圆成实 法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 心的本性从究竟胜义的实相来 4 / 312

8 讲, 根本没有需要寻求或遣除的, 若执著有遣除就属于第六意识分别心的范畴, 就无法从分别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对所知法妄加分别为所取和能取 所破和能破 能境和所境 所知和能知 所遣和所立等等, 都成为二取的戏论法, 完全背离了真如实相义 颂词第三句 : 真实正观真实性 为什么是真实正观真实性呢? 大乘圣者在见修的道位中, 安住于没有丝毫取舍 无所遮遣 无所安立的境界中, 对于基的本性无误认识, 而且真实通达 如世亲菩萨在 佛性论 中说 : 以离增减二边故, 无一法可损故是空, 无一法可增故非空, 若作是观, 名真实观 意即 : 真如的自性, 本来就远离增益和损减二边的 由于安住于这样大空性的境界, 没有一法可损减或增加, 所以是非空, 如果这样观照不增不减的真如圆成实, 就真正称为如实的正观 六祖在 坛经 中亦开示: 悟此法者, 即是无念 无忆 无著, 不起狂妄,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观照, 于一切法, 不取不舍, 即是见性成佛道 意即 : 开悟的此法, 即是无念无忆无著, 不起任何虚妄分别念, 用自性真如之出世间大无为无漏的智慧, 观照自己心的本来面目, 万法的本性当下就证悟了 没有丝毫取舍, 就是见真如的本性, 也是成就佛道 如来藏品 5 / 312

9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颂词第四句 : 真实见已即解脱 首先对基的本性有真实通达的正见, 然后在大乘见道 修道入定位作修行, 随念现前所证的境界, 达到无学道的境界时, 即 真实见已即解脱 从世俗名言角度来讲, 见 的方式是远离一切客尘的障垢 种子 习气, 以圆满了悟的方式见如来藏的本性, 显露自性清净属于真正见究竟的解脱, 即如实现见真实法性的智慧, 故说 : 真实见已即解脱, 从大乘显宗的观点来讲, 见真实法性的智慧渐次生起后, 就从客尘障垢当中获得解脱 按照大乘的五道来讲, 在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 还没有真实见, 所以还没有得解脱以及解脱的功德 ; 在大乘见道时, 从见道所断的障垢中获得了解脱, 有少分解脱的功德 ; 在大乘的修道位时, 从修道所断的障垢中获得解脱, 此有多分解脱的功德 ; 在大乘的无学道时, 从一切二障的习气中彻底获得解脱, 当下现前圆满解脱的功德 这一颂如是从基 道 果三方面抉择了大乘最殊胜的所证境界, 从基的方面抉择了实相法界如来藏的本性, 也是自性本来清净 圆成真如的本体 ; 道的方面抉择了大乘出世间入定的见道和修道智慧的境界 ; 果的方面抉择了基的究竟实相, 通过道次第的修行断除一切客尘障垢后, 使得大自然的本性全体显露的侧面, 叫做大乘究竟的解脱果 6 / 312

10 具有分离之体性, 如来藏以客尘空, 无有分离之体性, 藏以无上法不空 这一偈颂是对前文所讲基的自性, 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前二句讲远离有边的空性如来藏属于自空的观点 ; 后二句讲远离无边的不空如来藏是了义他空的观点 按照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讲, 善加辨别就是 : 凡是属于分别心的一切境界都是自性本空的, 这是自空的意义 ; 在不可思议的如来法身智慧面前现前如来藏的大光明分与其不可分离一味 无量法身胜义之功德本来存在, 是他空的意义 从他空方面来讲, 如来果境界中现前的法身如来藏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胜义功德, 是大无为法的本体, 前面如是后面亦复如是, 其在基的本性中本自具足, 所以如来藏与功德法是无二一体的, 不以无上不可思议的胜义功德法来空, 只是以客尘法而空, 本体是真实究竟了义的不空法 从自空方面来讲, 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和依他起都是分别心的状态, 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的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中显现的二取迷乱法, 其本体完全是空性的, 三自性中的圆成真如才属于真实究竟的法性, 是究竟不空 自性本来清净之如来藏的本性, 故于三转法轮当中善加辩 如来藏品 7 / 312

1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别了 : 何法是空, 何法不空, 为什么空, 为什么不空? 等详细的道理 前二句 具有分离之体性, 如来藏以客尘空, 是指从名言现相分别心的角度来讲, 世俗有为法的客尘相对于法性, 是可分离 可遣除的一种假相, 但这种迷乱的二取法在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体上丝毫都不存在, 只是众生颠倒执著忽然而起的杂染客尘法而已 由于法界如来藏以能分离的世俗迷乱的客尘法而空远离了有边, 故为 如来藏以客尘空 颂词后二句 无有分离之体性, 藏以无上法不空 是说十力 四无畏等胜义功德和与法界如来藏自性不可分离, 也是无任何戏论的体性, 故为 藏以无上法不空 即法界如来藏以无上自性功德法不空, 远离了无边 远离 有 无 二边才是大乘的中观道, 所以空和不空的如来藏的两个侧面合起来, 就圆满介绍了解脱二边的圆成真如之空性 如来藏的自性, 这就是科判中所讲的 认定所证的空性 如何认定所证空性的体相呢? 就是认识到法界清净的如来藏自性, 完全是解脱二边的圆成实真如, 一切分别心迷乱的客尘法全部属于自空本性, 此与如来藏光明的自性本来不可分离, 这样不可思议的胜义功德是圆成真如中存在的如来藏光明分, 属于了义的他空 故所 8 / 312

12 证的迷乱法是自空的体性, 如来藏以及其上所存在本无分离的法身胜义功德是他空的一种体相, 这样才是完整地确认定所证空性的体相 胜鬘经 中说 : 世尊, 有二种如来藏空智 世尊, 空如来藏若离, 若脱, 若异一切烦恼障 世尊, 不空如来藏, 过于恒沙不离 不脱 不异 不思议佛法故 义即 :( 所谓的空如来藏, 就是脱离一切烦恼客尘的迷乱有为法 ; 所谓的不空如来藏, 就是超过恒沙数不可思议功德法以不离不脱的方式而存在, 而且如来藏光明分的一切胜义功德都是大无为法的本体, 所以在凡夫分别心面前显现的一切迷乱 有迁变 有生灭的都是有为法 如 般若经 中所说, 这些都是分别心的执著, 根本不属于离戏大空性的实相自性 在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中, 现前了与智慧无二无别的本来清净光明等大无为法是真实不空的, 因若圣者智慧前连光明分都没有的话, 那我们寻求大乘的菩提果就成了徒劳无益 如果根本没有个光明分 根本没有智慧的境界 根本没有胜义的无量功德等, 那就是空空一片, 如石女儿一般毫无意义, 若无如来藏的功德存在, 寻求菩提也就成了无义之行, 但这是不可能的 故颂词中说 无有分离之体性, 藏以无上法不空 如此才会有寻求菩提的殊胜上进心 这种最了义的殊胜观点, 不仅本论中而且圣者龙树 如来藏品 9 / 312

13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菩萨在 赞法界颂 中也如是承许 : 譬如火净衣, 具诸垢杂染, 若置烈火中, 垢尽衣无坏 如是光明心, 具贪等诸垢, 慧焰烧尽垢, 彼者非光明 意即 : 就象一种有垢染的火净衣, 把它放在烈火中焚烧, 垢染才会清净, 但火净衣不会因此有丝毫的损坏 同样, 光明性具有贪等客尘的杂染, 但以大乘出世间的智慧可以烧尽一切客尘的障碍, 可分离的只是客尘, 如来藏的光明分是自性中本自具足的, 所以不可分离 无法遣除 马鸣菩萨在 大乘起信论 中说 : 如实不空, 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 所言空者, 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意即 : 真如实相不空, 因为自体具足圆满无漏的自性功德 所谓的空, 是无始以来一切的杂染法, 它与实相本不相应, 故是可以消除的虚妄客尘, 大乘不共的所证是万法究竟实相的本性, 是圣者智慧才能证悟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里再将 此无任何所遮遣, 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 真实见已即解脱 这一偈颂的内容以密宗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补充来解释 在密宗 大幻化网续 中也有类似的金刚句, 如云 : 无缚亦无解, 本圆佛性法 是开示了 基 的自性 意即 : 在实相当中, 内外器情一切万法自性本来清净, 本离生灭 来去 一体 异体 常断等相状, 是没有任何戏论偏袒的 10 / 312

14 大平等性, 所以从基的自性上讲, 都是大平等性 本来成佛 一切都是如来的本体, 这就是基的自性本自圆成的道理 这种殊胜的自性从未被束缚过, 既然无缚, 也就无解 不是先前法性中有束缚, 后来改造成解脱的, 而是法性自解脱的本体, 因为在法性中, 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远离一切束缚以及从束缚中解脱等差别, 这也叫大自然的殊胜解脱 故本颂中讲到 : 此无任何所遮遣, 亦无纤毫所安立 没有任何取舍, 就是法性究竟自解脱的本体 如是远离束缚 解脱, 没有任何偏堕, 安住在二谛无别的自性当中, 故为实相本性之基 若能如实通达, 乃至证悟基的真实意义, 那就成为清净涅槃之基 相反, 未能如是通达 证悟者, 就会成为轮回之基 所以说 无缚亦无解, 本圆佛性法 这里 宝性论 也讲到基没有任何遮遣 安立的, 属于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 所以本论中所说 此无任何所遮遣, 亦无丝毫所安立 的意义与 大幻化网 所说完全一致 续 此基的自性, 从不清净位的众生至极清净的佛位, 恒时无有迁变 连续不断地存在, 故为 续, 这也是大乘无上续当中 续 字的含义 本论在讲到十种义的 不变义 时, 从不净位 不净净位 乃至极清净位, 这三分位中抉择了如来藏是恒时不变 连续存在 无所遮遣 无所安立 大平等 自性清净的法界本体, 如来藏品 11 / 312

15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也是属于基的究竟本性 由基现前清净的妙力就会显现究竟的四身五智 若按名言现相的角度来讲, 安立为因续或如来藏, 在如来藏远离一切客尘显露的时候, 称为如来法身果, 所以如来藏具有基续的含义 基 有很多不同的名称, 若从空性分二转般若经来讲 : 称为 法性 真实边 真如 大空性 从身智显现之光明分 三转法轮了义 如来藏经 中就说 : 如来藏 圆觉 佛性 等名称 在了义的金刚密乘中就说 : 明空无二 觉空无二 大清净 大平等性 本来基坛城 等名称 若能如理证悟基的究竟本性, 就获得与善逝同等法性的果, 故为 善逝 或以真实圆满智慧遍知究竟实相义, 故名 正等觉, 而分证实相的补特伽罗名为 大乘学道者 本论这一偈颂的内容含摄了大乘道的一切殊胜修法 按金刚密乘的窍诀方式来讲, 也可将基续 道续 果续的一切精华归摄于此颂之中, 因此这一偈颂的内容是非常非常的殊胜 无论从基道果 或从见修行果 或从证悟轮涅平等 完全显露究竟大般涅槃的不可思议等方方面面来权衡, 本颂都讲到了本自圆成的等觉法门, 即 大乘无上续论 究竟一乘最了义的甚深观点 当然这里只是按照教证来简单宣说, 真正的实修引导 开示 12 / 312

16 心性不可思议的殊胜教授窍诀 那必须要进入无上金刚 密乘道才能圆满获得 己八 以彼等宣说之必要分二 一 以问答略说 二 其义广说 庚一 以问答略说分二 一 提问 二 答复 如 来 藏 品 辛一 提问 处处经说诸法空 如云如梦如幻相 此中如来云何说 众生皆具如来藏 处处经说诸法空 是说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的 经教中处处宣说了一切诸法空无自性 具体有广的 般 若十万颂 中的 般若二万五千颂 略 般若一万 八千颂 极略的 般若摄颂 等 即从色法乃至一切 智智之间一切所知法虽现一切相 但都是自性本空的 佛运用比喻善巧方便地宣说 如云 如梦 如幻相等 13 / 312

17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即 : 内外诸法空无自性, 如云如梦如幻化 所谓的云是不坚固 没有丝毫自性的相 ; 梦 虽有种种感受, 但仍是一种虚假而毫无自性的相 ; 幻化 虽有种种显现, 但也是无有丝毫自性的相 总之这三种比喻都描述了一切诸法显而无自性的空性相 中品般若经 中说 : 须菩提, 一切法如梦如幻, 涅槃亦如梦如幻, 较涅槃有胜法者, 此亦如梦如幻也 意即 : 佛对须菩提讲, 一切万法如梦如幻, 包括涅槃也如梦如幻, 如果比涅槃法还有更殊胜的法, 也是如幻如梦, 这是从二转法轮大空性分的角度来讲的, 从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光明分来讲, 也是如幻如梦的 如 金刚经 云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即 : 属于分别心境界的万事万物, 皆如梦如幻如泡影般, 需要如是观修 又 般若经 说 : 复次善现, 菩萨摩诃萨, 大乘相者, 谓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胜义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无际空 无散空 本性空 一切法空 自相空 不可得空 无性自性空 是从十六种空性来描述一切万法都是平等 本离一切戏论, 在离戏的法性中根本不成立虚假的观待法, 完全是平等大空性的体相 如是便引出了两个疑问 : 一 既然佛在二转法轮般若经上说一切所知法自性 14 / 312

18 空如云如梦如幻相般, 那为什么在此三转法轮了义经中, 佛陀又宣说一切众生相续中本来平等任运自成具有法性如来藏? 此说是否前无后相违? 二 如来藏法界自性清净光明 任运自成 这样甚深的法, 连十地大自在菩萨都难以证悟, 那么对凡夫宣说如来藏法门有什么必要? 关于二转般若法门宣说万法空 ; 三转了义经中宣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光明, 以客尘法而空, 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以及无量胜义功德法不空, 说空和不空这两者是否相违以及对凡夫宣说如来藏有无必要的问题下面第二科判将次第给予答复 首先第一问 : 可以肯定的回答, 前后一点都不相违, 因为万法究竟的本性是明空大双运的, 只是在二转法轮中着重抉择法界本体空性的侧面, 因而从空性的角度宣说了从色法至一切智智之间一切诸法空性的道理 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教是着重抉择法界如来藏大光明分的侧面, 从各别自证智慧光明分的角度来宣说了众生相续具有法界如来藏, 并不是说如来藏本体有堪忍谛实 所以二者非但不相违, 而且观待大乘初学者的修行来讲, 一者是现前另一者的助伴, 二者究竟是明空双融 无二不可思议的实相本体, 没有任何别别他体的存在, 是大空性与大光明无别一味的本体 如来藏品 15 / 312

19 复次第二问 虽然如来的本性非凡夫力可以证悟 但对于修学大乘的凡夫来讲 有断除五种过失 产生五 种功德 最终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必要 所以应当对于 大乘凡夫众生宣说如来藏 以上答复是非常正确可靠的 也非一般人所能宣说 的了义观点 也是下面颂词所要讲到的内容 因为导师 释迦牟尼佛唯一的补处弥勒菩萨圆满通达了佛的甚深 密意 即佛的二转法轮以及三转法轮所诠义 明空大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双运 究竟一味的实相本体 因为二转是讲万法空性的 侧面 第三转法轮了义经中是宣说智慧自性的大光明 分 弥勒菩萨在本论中如实对万法实相的本性作了圆满 的宣说 所以二转和三转根本不会相违 也不会有一者 了义 另一者不了义的差别 以下解释颂词直接答复的 内容 二 辛二 答复 心怯轻慢劣众生 执著虚妄谤正法 增上我执五过失 为具过者断彼说 若不了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 那将会产生五种过 失 一是会自心怯弱 二是轻慢下劣众生 三是执著虚 16 / 312

20 妄 ; 四是诽谤真实法 ; 五是增上我执 为令众生断除五种过失的必要, 所以佛陀对于大乘的凡夫众生也宣说了如来藏 下面对五种过失具体分析 : 一 如果不对大乘有缘的凡夫众生宣说如来藏, 他就不会知道自己也本来具有, 心里会想 : 象我这样下劣的人, 怎么能修持无上菩提心, 行持六度万行, 获得无上菩提呢? 由于这种想法所至, 心力就会很怯弱, 导致不能勇悍地趋入不可思议大乘的殊胜正道, 对入道形成极大的障碍, 成为自相续发菩提心的违品 二 又会因为不了知其他众生也平等具有胜义如来藏的自性, 就会生起轻慢而不恭敬众生, 成为利益他众 摄受众生的障碍 三 又因为不了知自他平等具有不可思议胜义如来种性, 以及在法界本性当中迷乱造作的客尘障垢本无实质, 由此就会把非真实的虚妄客尘障垢执著为有而产生增益等过失 四 五 因为不了知本自具足空寂离戏等无为功德, 就会执著虚妄客尘为有, 以及妄加诽谤真实法为无, 这两种过失很难避免 由于会把法界的真实义如来藏执著为无有的损减等过失 : 认为在胜义中万法一无所成, 如石女儿般的断空 ; 把真实了义 本来具足无量胜义功德一味周遍法性的法界如来藏诽谤为没有, 而执著于虚妄 如来藏品 17 / 312

2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分别的种种客尘法, 并且认为这些分别心前所显现的法不能遮破 这样耽著显现法为实有, 和如石女儿般的空性, 自然会落入增益分别的网罟之中 总而言之, 若没有宣说如来藏, 众生不知道自他平等具有胜义法性如来的本性, 就会导致执著无为有 有为无的二边过失, 成了证悟实相的严重障碍, 即 执著虚妄谤正法 又因为不了知自己和他人的自性法界平等, 又会产生增上我慢贪执自我等过失, 成为证悟自他平等的障碍 所以为了断除凡夫相续中的这些过失, 产生相反的五种殊胜功德等必要性, 佛陀也对大乘凡夫众生宣说了如来藏法门 颂词直接略讲了五种过失, 间接讲到断除后产生殊胜的五种功德 : 一是生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勇悍心 ; 二是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 ; 三是生起客尘法本无的般若 ; 四是生起有自性的智慧 ; 五是生起了知自他平等的无缘大慈 这就是科判略说所摄的内容 庚二 其义广说分二 : 一 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 二 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 辛一 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 18 / 312

22 究竟清净真实际, 以诸有为法而空, 烦恼行业果报义, 说为犹如浮云等, 一 如果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 那么佛在般若经中处处宣说空性的密意是什么? 其密意就是颂词前两句所讲 : 究竟清净真实际, 以诸有为法而空 即是自性 清净真实际 胜义法界大无为法如来藏, 是以一切迷乱的世俗有为法之客尘障垢而空的 因此一切世俗迷乱的有为法 客尘障垢等在自性清净真实际 胜义法界大无为法的本性上, 完全属于本来无生的大空性 二 所空的有为法客尘障垢是什么? 就是颂词中讲到 : 烦恼行业果报义, 说为犹如浮云等 是说自性本空的有为法是贪等烦恼杂染 不善等业杂染 五蕴等生杂染, 此三杂染依次犹如浮云 梦境 幻化一般 如来藏品 一切烦恼犹如云, 行业犹如梦受用, 烦恼行业之果报, 五蕴犹如幻变化 化呢? 为什么说烦恼 业 果报依次犹如浮云 梦境 幻 19 / 312

23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1 烦恼 是周遍障碍有情界, 而且是客尘法, 有如是两种特点, 就象浮云一样周遍障碍虚空, 但不安住在虚空中, 只是忽生忽灭而已, 所以烦恼杂染犹如浮云一般, 故曰 : 一切烦恼犹如云 2 有漏业 也有两种特点 : 由颠倒的心识所引发, 而且是一种迷乱的境界, 就像梦境中的受用, 是由颠倒的梦心所显现的迷乱境界, 所以有漏业的杂染犹如梦境一般, 故曰 : 行业犹如梦受用 3 果报 由于烦恼和有漏业的异熟果就是五蕴等果报, 这种有漏法要观待烦恼杂染和业杂染, 才会有此种彼种的显现 生杂染 但以理善加观察时, 就象幻相和变化一般, 没有一点堪忍的实有自体, 毫无自性, 所以有漏的五蕴等生杂染犹如幻化一般 在二转法轮当中, 凡是分别心前, 无论是六根识或八识聚前的一切所取法, 以及能境的心识全是虚妄 欺诳 遍计颠倒的客尘法, 这些在万法究竟真如的本性当中是本来无生的, 是本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法, 但众生没有如实了知反而颠倒执著此者彼者, 是因为对迷乱显现的客尘法犹如梦境 幻化 浮云一般的意义一无所知, 而产生了种种执著等烦恼而引起种种的有漏业, 依业和烦恼的聚合产生种种轮回的境界 为了打破颠倒执著, 断除业惑烦恼, 彻底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必须要证悟 20 / 312

24 本来无生的大空性 小乘也将修习空性作为根本 但在 小乘的很多经论中只讲到了人我空性 唯有在大乘二转 法轮的经教以及很多自空中观的论典中再再地宣说了 圆满法无我的大空性 才能有力的打破一切实有执著 因此佛说三转了义法轮的前提就是要首先打破人我法 我的实有执著 令证人法二空的本体 有这样极大的必 要性 辛二 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分三 一 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 二 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三 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 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 复于无上续此中 为令断除五过失 宣说具有如来藏 颂词第一句 先前如是安立己 指先前在二转 法轮中如是安立一切万法显而无自性 之后 复于无 上续此中 又在宣说究竟无上法界相续不间断的此三转 法轮了义经教中 为令断除五过失 宣说具有如来 21 / 312 如 来 藏 品

25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藏 即是为令众生的相续中能断除五种过失, 佛又在三转法轮中以各种比喻和根据, 宣说了一切众生都平等具有如来藏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分别转了三次法轮 初转法轮中, 佛宣说了人无我, 又宣说了万法的存在, 有轮回 涅槃 五蕴 十八界 十二处 有业因果等法, 如是讲了人无我 唯有法的道理, 这是应机施教的权巧方便 然后在二转般若法门中, 于根器相对成熟的众生, 佛宣说了万法显而无有自性的道理 最后在三转法轮中, 于根器增上真实成熟的众生, 佛又宣说了一切众生本自具有自性清净的如来藏 若能理解佛陀三转法轮的甚深用意, 才会通达佛陀次第宣说四谛法 诸法空性 如来藏的真实密意 佛陀在初转法轮中针对刚入解脱道的初学者首先宣说四谛因果法, 讲业和烦恼之苦集为杂染因 ; 三苦 八苦等是杂染果 只有诚信重视因果的道理, 才会自觉性地在行为上如理取舍, 舍弃轮回的因果, 求取涅槃的因果 但如果把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执著为不清净和清净的实有法, 那么相续中就会产生法我的执著, 不会真正认识到万法本体空无自性的本义, 也不会通达万法本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因此佛为了开示万法的自性就是离戏大空性就转了第二次无相法轮 在诸般若经中宣说了 22 / 312

26 诸法显而无有自性, 这有破除实执的必要性, 受此教化的众生, 可以真正做到不放逸地精进修行 如经云 : 知空即是不放逸 即了然空性者, 就是不放逸, 不会在实有执著的分别心中打转转, 而且不会舍弃修习般若真实的功德 圣天菩萨在 中观四百论 中说 : 若法有自性, 见空有何德, 虚妄分别缚, 彼是此所破 如果佛不先讲第二转的无相法轮而一开始就讲佛性如来藏的话, 由于众生根机不成熟, 就会产生法不契机的过失, 因为众生没有大空性的智慧为基础, 无法对诸法断除实有的执著, 当听闻到如来藏是不空 有不可思议 无量无边的功德时, 就会把如来藏执著为实有和外道执著的神我无有任何差别而直接误入歧途 相反, 如果在讲如来藏之前, 先开示诸法自性空, 这样就可以避免让众生落入错误的观念等过失 所以首先通过初转和二转法轮的教化之后, 大乘道的众生就可以堪为接受了义如来藏法门的法器, 尔时宣说法界如来藏就只有功德无有任何过失, 真正具有了断除五种过失 产生五种功德的效果和必要, 这就是佛在第三转法轮了义经教中开示如来藏法门的理由 佛陀又在 大涅槃经 中用比喻详细宣说了此道理 譬如一婴孩得了疾病, 母亲很是着急, 即刻找医生开药, 医生告诉她 : 孩子吃药后, 暂时没有消化前, 千万不 如来藏品 23 / 312

27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要喂奶 母亲就以苦汁涂在乳房上, 并告子曰 : 我的乳房涂有毒药, 你不能接触 小孩因为很干渴, 欲饮母奶, 但闻到毒后就不愿接触 等到孩子所吃的药消化后, 母亲就洗净乳房, 告诉孩子可以饮奶了, 孩子不知毒已洗净, 还是不愿靠近 母亲又对他说 : 是为了让你好好吃药, 我才用涂毒的方便, 现在药已消化了, 我也洗干净了, 你可以随意饮用 之后, 佛讲了实际的意义, 即第一转轮 第二转法轮, 最终宣说法界如来藏的殊胜必要性 佛在 大涅槃经 中又说 : 善男子, 如来亦尔, 为度一切, 教诸众生, 修无我法, 如是修己, 永断我心, 入于涅槃 为除世间诸妄见故, 示现出过世间法故, 复示世间计我, 虚妄非真实故, 修无我法清净身故, 譬如女人为其子故, 以苦味涂乳, 如来亦尔, 为修空故, 说言诸法悉无有我 如彼女人净洗乳已, 而唤其子, 欲令还饮, 我今亦尔, 说如来藏 为了度化众生, 佛首先讲人我空, 令修人我空, 断除我执心, 趣小乘暂时涅槃 ; 然后又说对万法有执著, 未圆证法无我, 令修法无我等, 这样一层层对人无我 法无我的执著就可以彻底遣除 这样客尘的障垢就会断除, 待清净了客尘障垢, 就会现前本有的如来藏本体, 现前光明本性, 所以佛又在二转法轮以后, 第三转法轮中宣说了甚深如来藏的道理 孩子比喻与佛陀有缘的弟子, 母亲比喻佛 24 / 312

28 陀以大悲对众生 转了三转法轮 最后圆满宣说了义如 来藏的本性 佛宣说如来藏有甚深的密意和很大的必要 性 主要是为了令众生相续中遣除种种过失 产生种种 功德 最后证得圆觉究竟的本性 成就了义法身的菩提 果 壬二 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这是讲到如果佛陀不在第二转法轮的基础上传三 转了义殊胜的如来藏法门 那众生就没有机会听闻此了 义法 若无听闻 仅以自力也很难了知 那就会产生下 面的五种过失 如是未闻此善法 而以轻视自身过 心中生起怯弱者 菩提心者不生起 第一种过失产生之理 是指如果没有听闻到一切众 生本来具有法界如来藏 不知道本自具足成佛的自然本 智 胜义法身无量无边的功德法 在自己心的本性上本 来圆满具足 这样的补特伽罗就会认为自己和佛距离很 遥远 轻视自身而生起怯弱心 会认为佛具有十力 四 无畏等无量恒河沙的功德以及具足四身五智等成就 而 25 / 312 如 来 藏 品

29 自己是一个全身上下只有贪嗔痴, 业障充满相续的凡夫, 要获得圆满功德成就佛果根本不可能, 就像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人, 从来也不敢妄想自己成为亿万富翁, 能吃到两三顿饭 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 同样, 众生不了知自己本来具足法界如来藏, 生起怯弱轻舍自己的心, 相续中无法生起清净的世俗菩提心和希求胜义菩提心, 更无法现前自性胜义如来的菩提果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何者已生菩提心, 由此故生我慢心, 众生未生菩提心, 于彼生起下劣想 第二种过失产生之理 : 是指如果没有听过一切众生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的道理, 就不知道在心的本性上自他完全平等 无有贤劣差别, 也不知道自他心性本具无量的胜义功德, 也是平等无有差别, 由于不了知心 佛 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 就会产生对众生的高慢之心, 其过失十分严重 譬如, 一个人已生起为利益众生欲求佛果的世俗菩提心 见到其他众生未发心, 会因此而生起我慢心, 并且对众生起下劣想 一旦在相续中生起这种分别心, 就不会对众生生起与佛无别 大清净的平等恭敬心, 不会像对佛一样对众生平等尊重 这种初发心人以我慢的心 26 / 312

30 态, 对其他众生起下劣想, 在内无有恭敬心, 表现在语言行动上也不会爱护众生 结果心量变得越来越小, 越来越不清净 不平等, 就不能普遍包容一切众生, 就不能与普贤菩萨等恒顺一切众生的广大行愿相应, 不能在在处处恒时地平等摄受利益一切众生, 那就无法接近现前自性大平等的境界 一般初发心的菩萨都很高慢, 他看见其他众生都在追求五欲, 心里就会想 : 这些人真是下劣种性, 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像我这样发起希求佛果的高尚大愿? 这些自私自利的可怜众生都徒造恶业, 又有谁能像我一样发起了利益众生的心呢? 如是把自己看得很高, 念念执著自高他劣的分别心, 攀上我慢的陡坡自我陶醉 当知, 如果没有真正通达, 一切众生无论发没发菩提心, 身份没有任何差别, 都是一味大平等地具有法界如来藏, 而且在如来藏的本性中圆满具足无量的胜义功德法 相续中若生起我慢, 在烦恼的推动下时时处处都会自以为很高大, 见到众生的行为都会起轻视心, 在分别心面前显现的全是不清净的相, 身口意三门时时都在不清净的状态中造业 而且每一众生都有自尊, 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恭敬与尊重, 如果你心里轻慢他们, 他们也会蔑视你, 不会觉得你很高尚伟大, 不愿接受你的教训, 你也会心起反感等等, 如此便成为摄受众生的严重障 如来藏品 27 / 312

3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碍 通过上面分析就会了知, 如果佛陀没有在三转法轮中讲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 且平等具足的殊胜缘起法, 一般人就无法具有听闻的机会, 更不可能凭自力进行了知 由于不了知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 就会生起我慢心或优越感, 无法安住在平等恭敬的善心当中, 这样不但不会增长功德, 也不会开显自己心的究竟本性, 反而因我执束缚而生起种种的过患 如云 : 我慢高山 不留德水 就是我慢的高山坡上留不住一滴功德之水, 如果自己处在傲慢的状态中, 就无法生起任何功德 若于众生起轻慢心, 无法得到众生对我们的养育, 自性菩提树也就无法真正生长圆满 所以真正的菩萨是恒时恭敬 随顺 饶益 度化一切众生, 不懂得恭敬众生的人, 就无法成为真实清净的菩萨 普贤行愿品 讲到 : 种种承事, 种种供养, 如敬父母, 如奉师长, 及阿罗汉, 乃至如来, 等无有异 大乘菩萨对众生是作种种承事及身心的供养, 其态度和行为就像恭敬父母 侍奉师长 阿罗汉乃至侍奉如来一样对一切众生平等恭敬, 无有高下差别 又云 : 于诸痛苦, 为作良医 ; 于失道者, 示其正路 ; 于暗夜中, 为作光明 ; 于贫穷者, 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实际上只有在平等恭敬一切众生的心态中, 才可能全心全意平等地饶益众生, 28 / 312

32 这样才是恒时随顺众生 恒时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对待一个众生是这样, 对待十个 百个 千个 万个也是同样的行为, 不会因此减少饶益的发心 对待地位高的众生是这样的行为, 对待地位低劣的也是这样的行为和态度, 若能如是平等恭敬, 就能得到平等恭敬的修行 遇到病苦的众生就尽心尽力作一名良医, 就像母亲慈悲孩子一样, 想方设法遣除他身心的病苦, 遇到迷失道路的众生也是不厌其烦地指示去向的道路, 让他们能够走上安稳 快乐之道, 这样在在处处慈悲地护持一切众生 在无明黑暗当中, 众生因为愚昧无知而一直造诸恶业, 菩萨就发出智慧之光来照亮世间, 凡与菩萨接触的人, 都要令其远离无明痴暗, 快速开出心性光明 遇到功德财富贫乏的众生, 菩萨总是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到无量功德的伏藏 如是行持的菩萨才是真正对众生有平等心敬益一切众生, 这就是从正面讲菩萨的功德 同时又讲到, 若对众生心不恭敬, 且相续中生起我慢心就会有很多的过患 接下来再讲不知本具如来藏而产生执著虚妄以及不知真实义的过失, 第三与第四种过失产生之理 : 如来藏品 如是于此思惟者, 真实智慧不生起, 是故执著虚妄法, 及不能知真实义 29 / 312

33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这里首先以比喻说明 : 譬如, 在黑暗中有条花绳, 眼识迷乱的人把花绳看成是毒蛇, 当下心里生起极大的恐怖 这样在迷乱者的分别心上有两种过失, 一是本来没有毒蛇但妄见有毒蛇, 把没有的法执著为实有, 就是增益的过失 ; 二是本来有花绳见为没有花绳, 把本有的法见为没有, 就成了损减的过失 见到毒蛇, 不见花绳都不符合法的真实实相, 若不通达真实实相难以避免堕入增损两边的过失, 如是迷乱者颠倒的相续中会增上恐惧, 感受无义的痛苦 由于不能以自力见花绳的实相, 也无明眼人的开示, 这样就不可能自然远离有毒蛇以及无花绳的执著 再看颂词的意义 : 颂词前两句讲因, 后两句讲果 前两句是说如果没有通达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平等存在之理, 这样的人相续中不会生起了知法界的功德, 也不会生起远离法界增损二边的清净智慧, 因为没有真实智慧的缘故 一种是执著虚妄法的过失, 另一种是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失 其中前一种是增益的过失, 后一种是损减的过失 什么是执著虚妄的过失呢? 就是把虚妄的世俗客尘法执著为实有, 就像花绳上本无蛇的存在, 但心里执著有一条实有的毒蛇, 这样一直在增益的实有执著中放不下, 心结就无法打开, 在妄心中感受恐惧等痛苦 30 / 312

34 同理, 在心的自性上根本就没有实有的人我和法我的存在, 唯是无明 虚妄分别心引起有我的一种错觉, 这是不了知客尘如同空花的众生以非理作意, 而不断生起的我执和法执, 由此产生种种烦恼, 造种种业, 感受无量痛苦 外道 凡夫 小乘声缘都在执著虚妄法, 只不过外道和凡夫执著粗大, 声缘执著微细 本来虚妄的世俗诸法都是缘起生的, 但是外道却执著虚诳的法是真实的, 执著万法实有的自生 他生 共生 无因生或将名言中根本不存在的法执著为 神我 自性 或认为大自在天等为万法的作者, 其见解修法完全跟解脱背道而驰 徒劳无益 一般没有入任何宗派的世间凡夫, 以颠倒迷乱的分别心执著本来没有的人我和法我, 不清净执著为清净, 无常执著为常法, 无我执著为有我等, 因此自性唯一就是痛苦的生死相续, 落在妄想执著中始终无法摆脱, 三界中的所有凡夫众生唯是安住在自己虚妄分别心执著的迷乱境界当中, 就像渴鹿一直追逐阳焰水, 执著在远方有流水, 心里怀有很大的希望一样, 众生因被痴暗障蔽, 不了知真实义, 对于虚妄颠倒的世俗迷乱法拼命逐求, 感受轮回的痛苦 什么是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失? 就是不知真实胜 如来藏品 31 / 312

35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义法界本有无量的胜义功德, 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安住在自己心的本性中, 反而执著为没有, 这就是损减的过失 譬如一个穷人在他破破烂烂的衣服里面, 本来有一颗如意宝珠能赐于一切财富, 但他一无所知, 仍要在外面到处流浪乞讨, 无义感受各种痛苦 又如一个人得到了严重的精神病, 他以为自己丢失了头卢, 就到处寻找, 一直发疯似的满世界去找头, 到处求别人给自己安一个头, 这样岂不是头上安头吗? 如此颠倒又可怜 又如一个流浪儿不知自己是转轮王子, 他从小就离开了皇宫, 长大后为了得到名声和地位做尽种种的坏事, 诸如杀生 放火 损害别人, 结果被关在监狱里备受痛苦 这些比喻都说明了众生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患, 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有却一直向外求取, 不知自己本来圆满具足却一直不满足地希取, 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 就不懂自尊自爱, 反而去做各种下劣的恶事等 由于改造客尘故, 众生过失非实有, 真实此过无有我, 功德自性为清净 颂义是讲在真实义中客尘本无 功德本具, 但众生 不知反而颠倒 前两句是说若善加观察, 所谓的客尘就 是以因缘改造的, 能够遣除的虚妄法 众生的过失也是 32 / 312

36 客尘障垢, 在真实义当中本来不存在, 就像花绳上本来没有毒蛇只是以迷乱的因缘暂时显现的假相, 一旦觉悟后自然就会消除 同样, 本来不存在人我和法我的自性, 只是分别心妄执而已, 犹如空花一样虚妄, 是遍计的所执法, 只要生起觉悟的智慧自然就会消尽 这就是前两句 客尘本无 的含义 后两句说到, 在真实义中本无人我与法我的客尘, 本来离开二我的同时还有一种二我空的圆成实, 就是功德自性清净, 也就是说十力 四无畏 四身 五智等功德在自性清净中本来具有, 此胜义功德远离一切人我和法我的戏论相, 在二无我的空性中不离开不可思议的清净光明, 具有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 这就是明空无二 自性本具的法 法称论师在 释量论 中说 : 心自性光明, 诸垢是客尘 如来藏品 执著虚妄之过失, 诽谤真实功德者, 具慧自身与众生, 不得现见平等慈 第五种过失生起之理 : 颂词前两句是连接上文的句子 一般大乘初学者往往把虚妄的客尘执著为实有而作增益, 把真实的功德本来任运安住的心性法界诽谤为空无而成损减, 这样就会堕入增损执著当中 33 / 312

37 后两句讲过失 由于没有真实理解自性胜义如来藏 自他平等的道理 就会认为自己非常特殊 只有自己的 事最为重要 唯一为自我解脱痛苦而修行 如是增上我 执的过失 会导致不能发起自他平等大慈大悲的严重过 失 什么是平等的大慈心呢 就是像对待自己那样对 待一切众生 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一切众生 象给予自 己安乐那样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没有自他的分别 这就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是真正平等的大慈 若不了知心的自性如来藏一切众生 平等具有 会导致上面所说的无量过失 故为遣除五类 所摄一切过失的必要 佛对大乘有缘的凡夫以各种比 喻 根据 如实地宣说法界如来藏的深义 壬三 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二 如是依于听闻此 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 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 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 依此疾得如来果 首先第一颂前三句 是指依闻一切众生都具有法界 如来藏之理 令闻者相续中产生五种功德 一是 勇悍 34 / 312

38 的功德 ; 二是 敬众 的功德, 恭敬众生如导师一般 ; 三是相续中生起 般若 的功德 ; 四是生起 智 的功德 ; 五是生起 大慈 的功德 一 生起勇悍的功德 : 为什么可以生起勇悍的功德呢? 因为已经了知自己的自性现前就是无上大菩提, 所以会生起苦行修道的勇悍心, 就像穷人如果知道自己家的地下有宝藏, 本来圆满具足一切财富, 不需要重新去创造, 他知道只要把地层破开就能圆满取受宝藏, 故勿须别人的激励, 自然生起求取宝藏的勇悍心, 而且会不辞劳苦地设法开取宝藏, 暂时的一些辛苦根本无法动摇他取宝的强烈意乐 此喻义是说 : 若一切众生于自性本具的法界如来藏生起了清净的信解, 那他不会轻视自已, 一定会发起取证菩提的勇悍心 他会想 : 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因为现前了法界如来藏而圆满了一切功德法, 历代的传承祖师都是因为现前法界如来藏而获得大成就, 在心的胜义如来藏方面我与诸佛没有任何贤劣的差别, 我不欠少一分功德, 诸佛也不会增多一分功德, 既然他们可以成佛, 为什么我不能成佛, 如是确定我同样也能成佛 我只要按照诸佛菩萨曾经所修之道如理如法地行持, 最终一定会得到同等殊胜的大成就, 这样就会发起勇悍的菩提心 大乘有缘的初学者通过闻思殊胜了义的如来藏法 如来藏品 35 / 312

39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门后, 其相续中会对发菩提心 行持菩萨六度万行等, 生起清净意乐和很高深的见解 虽然轮回中的众生有业惑 有杂染 有痛苦, 但这只是现相中的迷乱显现而已, 其本性实际并非如此 在实相中一切众生与佛等无差别, 相续中都具足殊胜如来藏的自性, 只是众生还没有破除客尘的障垢而已 若于自他具有不可思议法身如来功德的无误了知, 以此无上见解的推动下就会发殊胜菩提心, 而且勇悍 坚固不退 在金刚密乘中, 通过安住众生本来就是正等觉本性的境界中, 来培养殊胜的菩提心, 故很多密续中有此金刚句 : 我与无边诸有情,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密宗讲 : 对治我慢的违品就是生起佛慢的殊胜菩提心, 即自己就是本来清净的佛, 认识本来清净的佛, 于此殊胜的定解中安住修, 这就是修佛慢心 由于这种殊胜的菩提心非常清净 坚固, 所以相续中自然会生起殊胜勇悍的善心 二 相续中对众生会生起如导师一般的恭敬心 : 因为知道了一切众生的自性就是佛, 所以就会产生如导师佛一样恭敬众生的殊胜功德 法华经 中云 : 常不轻菩萨, 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顶礼, 并赞叹说 : 我不敢轻于汝等, 汝等皆当作佛 意即 : 因为普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足如来法身佛性种子, 而且法身周遍在 36 / 312

40 一切众生相续当中, 故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 因而对一切众生都恭敬顶礼 以理可知, 既然我们要恭敬 如来藏经 和 究竟一乘宝性论 等, 那我们同样应当恭敬一切众生 若因为 如来藏经 是诠示如来藏自性的教法文字, 认为是应当礼拜 恭敬 赞叹 供养的殊胜对境, 那现在以佛性横观一切众生, 就知道法身遍在一切众生的相续, 可见真正的 如来藏经 宝性论 就在众生的相续当中, 不仅仅是在文字上, 凡是众生所在之处, 就是真正值得我们顶礼 赞叹的殊胜对境 如来藏功德以无增减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的相续中, 只是众生暂时被客尘的迷乱法覆盖而已, 一旦遣除了客尘二障, 就会现前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其实一切有情的本性就是佛, 从未离开过, 不但是显宗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包括密宗所摄的旧密宗 新密宗都一致认同 二观察续 云 : 有情皆佛性, 然为客尘覆, 除垢即成佛 意即 : 一切有情悉皆具有佛性, 但是暂时被客尘覆盖, 通过修行大乘正道, 清净客尘的障垢以后, 当下就会成就殊胜的佛果 若对一切众生恭敬 供养, 等于真正对诸佛供养 赞叹无别 普贤行愿品 :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 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 则为尊重如来 ;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 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如来藏品 37 / 312

4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在实相中众生与如来无二, 没有高下差别, 并非如来以外另有众生, 也非众生以外另有佛陀, 如来是从现前实相本性的角度来讲, 众生是从以现相迷乱的角度而言, 因此佛与众生并非是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 一切众生全体就是如来的本性, 本具法身圆满功德 显密很多了义的经续论典中, 都讲到在实相本性上凡圣平等, 都平等本具无量的法身功德 如 金刚经 云 :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若能认识这一点, 就会尊重承待 随顺众生, 也就等于尊重 供养了一切诸佛 三 生起般若的功德 : 通过听闻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之后, 就会生起了知世俗本无自性的般若 譬如黑暗中, 有人因将花绳误认为是毒蛇, 心中产生极大的恐惧, 这时如果听到明眼人对他说, 这只是一条绳子, 并非毒蛇, 他仔细观察后就会了知, 原先认为有毒蛇, 执著毒蛇而引起种种恐怖的反应, 仅仅是自己妄心假立的迷乱状态, 没有丝毫的实质 这样认识真相之后, 依此所产生的一切恐惧等痛苦烦恼当下就会消除, 心也就自然放松下来, 变得很平静 同理, 若能了知一切客尘本空的真理, 一切以非理作意引起的烦恼杂染 业杂染 生杂染, 自然可以消除, 相续当中就会生起一切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境界 38 / 312

42 四 相续中生起智的功德 : 即相续当中生起对 胜义法界有的自性 了知为 有的智慧, 此与述般若合起来就是, 远离增益和损减的实相义智慧 因为 客尘本无, 也如是了知为 本无的自性, 这就是 般若 ; 自性本有 也如是了知为 本有的自性, 这就是 智 所以两者合起来就是远离了增益和损减二边的实相义智慧 从名言世俗谛现相的角度来讲, 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圣者不迷而凡夫迷乱, 众生的境界不相应实相, 而圣者的境界相应实相 弥勒菩萨在 大乘庄严经论 云 : 覆实见不实, 应知是凡夫, 见实覆不实, 如是名菩萨 意即 : 凡夫的特点就是, 不见真实反而见不真实的相, 而诸佛菩萨却见真实, 不见不真实的相, 因为凡夫众生具有耽著人我与法我习气的障碍, 覆盖了本来清净的自性如来藏, 如是就显现了非真实的二取有法, 即颠倒迷乱的轮回法 就象眼翳者见毛发和迷乱识误认花绳为毒蛇一样, 将本来虚妄的客尘由虚妄分别心增益执著为谛实法, 把本来具足的自性如来藏损减为无有的法, 这就是凡夫有者不见 无者颠倒妄见的迷乱境界 从名言世俗的角度来讲, 圣者佛菩萨却与凡夫众生相反, 圣者所见是非常相应胜义本性的一种境界 如果有缘的凡夫众生, 听闻到如来藏法门后生起信解, 那么 如来藏品 39 / 312

43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在大乘胜解行地也可以总相的方式来了知, 这就是生起总相的般若和智 在大乘出世间见道后, 圣者菩萨证悟实相时, 真正了知到客尘本无 自性如来本有的含义, 故于人法二种没有自体的执著, 再一分分断除能所二取显现的客尘障垢后, 真正无二的法性如来也开始一分一分地现前 就象眼翳清净之后见到本无毛发, 或如眼识不错乱时见到的只是绳子 并无毒蛇一样 所以登地之后的圣者菩萨前不会显现无义的二取客尘相, 而是无功用地显现有意义的自性如来 大乘不论是胜解行地的修行人还是出世间的圣者都有殊胜的功德, 相对于胜解行地的凡夫来说, 最关键的是需要通过听闻如来藏本有 客尘本空的法义, 首先引发心相续的总相, 此亦说明对于凡夫宣说如来藏的法门有很大的必要性 五 生起大慈的功德 : 为什么相续中生起大慈的功德呢? 因为知道了法性如来自他一切平等具足, 就会生起想要利益他众的大慈心 如是了解到所有众生都和自己一样具有觉悟的本性, 都可以成就佛果, 并不是只有自己最特殊, 也不是只有自我才能成佛, 就不会以颠倒的我慢心去执著自有他无等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这种殊胜的正见, 在听闻后思维法义并以安住的方式来修行的话, 就会生起大慈的功德 如是了达真相的菩萨会想 : 我具有如来藏, 同 40 / 312

44 样一切众生也具有如来藏 ; 我想成佛得到究竟的安乐, 一切众生也是如此 所以我不应该只顾自己, 应当关心帮助一切众生, 应当和一切众生一起成佛, 这样就会消除自爱的执著心, 发起平等的大慈心, 爱护普天之下的一切众生, 也会在心里时时发愿, 愿和法界一切众生同证无上菩提果 这种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在胜解行地是以分别心造作的方式在相续中生起的, 在出世间见道之后, 就会通达大平等法界而自然现前 大乘庄严经论 云 : 尔时通法界, 他自心平等, 平等有五种, 五无差别故 意即 : 登地以后现量见自他平等具足如来功德, 通达了法界大平等性, 就会证得五种平等 : 一是证悟一切有情无我平等 ; 二是有苦平等, 即于自他众生的痛苦应平等遣除 ; 三是所作平等, 即于自他相续中的痛苦要平等地断除 ; 四是不求平等, 即象利己一样, 菩萨在大慈悲心的推动下全心全意地利益他众, 对于今生来世根本不求回报 ; 五是同德平等, 是说一切登地的菩萨都共同会现前这种大平等的境界, 产生大慈心的功德 以上是讲登地菩萨因为开始显露如来藏, 所以就会真实现前自他平等的大慈心 若再再地增上证悟了般若的境界, 如来藏的光明就会越来越显露, 那大慈心 大悲心以及清净的信心等也会越来越增长圆满坚固, 现前究竟胜义的功德 但是登地的成就也是从凡夫开始修行 如来藏品 41 / 312

45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而现前的, 只有具足殊胜福报的有缘众生, 才可闻到如来藏的法门, 而且心中生起胜解, 以此为因, 才会现前出世间证悟的功德 所以对有缘的凡夫众生宣说如来藏法门非常重要, 可以引其相续中那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功德, 不但令其成办自利也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了所有众生 接下来再继续解释颂词的意义 : 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 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 依此疾得如来果 由于生起了这五种殊胜的功德法, 则心相续中远离了怯弱等五种过失, 也会常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 自性清净无有客尘障垢等过失, 且本来万德具足, 因而生起大慈心等五种殊胜功德 以此渐次修道, 无疑很快会获得二利究竟的无上佛果 以上宣说了佛陀对大乘凡夫宣说如来藏的理由, 是为了让众生遣除五种过失, 出生五种功德的缘故 佛陀对有缘的凡夫宣说了一切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 同样在本论中, 弥勒菩萨也抉择了 : 一切众生具有法界如来藏, 依照三转法轮的了义经, 通过殊胜的三大理论 十种意义 九种比喻来作了圆满的宣说 如此殊胜的论典, 具有极大的救护和改造的作用 若能如理如法地听闻熏习就能改变自己的相续 把原来下劣 怯弱的心改造成勇悍 精进的心 ; 把原来的轻舍 42 / 312

46 不自尊的心改变成自尊 自重的清净心 ; 把原来轻慢众生的恶心改变成恭敬 尊重众生的善心 ; 把原来不善观待众生的心改变成善待 承侍众生的清净心 ; 把原来执著虚妄的心改变成无染无著的心 ; 把原来攀缘客尘追逐幻化的心改变成无愿无求的心 ; 把原来的散乱心, 收摄而安住在无愿等持中成为禅定的心 ; 把原来诽谤真实法的恶心改变成诚信真实法的善心 ; 把原来迷失真心的状态改变成处处护念真如的境界 ; 把原来的自爱改变成博爱一切众生 ; 把原先只关心自己的念头改变成关心普天下的一切的含灵 所以学习究竟一乘 宝性论 有非常殊胜的利益, 善学者不会只停留在文字上和只局限在书本里, 他会以此能诠的文字为方便来通达万事万物的究竟真理 在善学者的眼里, 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不离 宝性论 的内容, 也就是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在宣说如来藏的本性, 即不离开遣除客尘障垢的法界如来藏 在生活的一切境界中, 处处都可以见到 宝性论 的所诠义, 处处在散发着真经的光芒, 时时能受用到真经的美味, 万法彻底消融于法性 对修行密乘的补特伽罗来讲, 宝性论 确实是连接显密的殊胜方便, 其所诠义完全成为显密之间的桥梁 学好本论对于进入金刚密乘, 生起大清净 大平等的境界是很大的助缘 会对密乘中所讲的一切都是如来本性的幻化, 一切众生与普 如来藏品 43 / 312

47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等殊胜观点, 都可以真实纳受 这以上讲了自宗无垢了义观点 雪域后代的中观论师与前代论师对于 宝性论 的内容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讲 : 由于弥勒菩萨自己宣说有断除五种过失的必要, 佛才说众生具有如来藏的法门, 所以佛说众生具有如来藏是一种暂时不了义而且有必要的方便说法 其实这种说法才是不了义的, 对此观点觉囊巴大德遍知多罗瓦曾在 善法中观了义论 中, 以及大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 宝性论 的注释 宝灯论 中都详细予以了破析 对于雪域后代中观论师等的所说 : 佛宣说如来藏法门是不了义的法门, 因为是有五种必要的缘故, 他们仅仅以 有必要 为理由来一概地判为不了义, 这不能决定 需要了知凡是佛陀的经教统统都是有必要才宣说的, 若无必要的话佛一句也不会讲, 故知佛所说经都是有必要的 但是有必要的经典不一定是不了义, 因为没有必要的话一般智者都不会说, 何况智慧究竟圆满的佛陀? 若以 有必要 来衡量, 佛说三转法轮都有殊胜的必要, 佛转第二次无相法轮是有断除众生实有执著的必要, 如果认为 有必要 即成不了义的话, 不但是三转如来藏法门的了义性被否定了, 包括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也应成不了义的法, 因为都是有必要的缘故, 如此一 44 / 312

48 来, 佛所说法无一了义可言, 一切显密的法门都应成不了义的法门, 因都是有必要佛才宣说的缘故, 会有这样的过失 故仅以 有必要 不能确定为不了义, 也根本不能作为能立的根据, 决定不是真正无垢的观点, 应成不了义暂时的观点 同时也可以肯定佛所宣说的如来藏法门是决定了义的, 对有缘的众生也有决定性的必要 按照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 大幻化网根本续广释 中的善说 : 初转法轮按照大乘宗派的观点来讲, 纯粹就是一种不了义的方便说教, 二转法轮是了义的, 但只是侧重于离戏的大空性方面, 没有着重宣说如来藏的光明分 因为二转法轮是为了破除实有执著等戏论法, 故宣说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主要是侧重于空分离戏方面, 从离戏上讲是最了义的, 不但是显宗, 包括密宗也如是承许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 定解宝灯论 中说 : 探寻本来清净义, 必需究竟应成见, 由从离戏方面言, 已说此二无差别 对一般下根初学者来讲, 为了通达密宗所讲的本来清净等境界, 前提必须要通达中观应成派所讲的离戏大空性, 从离戏的角度来讲, 完全是一致的 因此二转般若法门所诠的大空性, 不但是第三转了义法轮的基础, 而且也是进入金刚密乘的基础 在三转法轮中宣说名言谛时, 抉择了名言现相的本性就是唯识, 即三界唯识的观点 ; 宣说胜义谛时, 抉择了自性清净的法 如来藏品 45 / 312

49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界如来藏 所以第三转轮所说的如来藏法门决定是了义当中最了义的法门 如大法王无垢光尊者的金刚句说 : 二转就是为了破除实有执著等一切戏论, 所以宣说了空性的侧面, 从空性分讲, 完全抉择了空寂离戏的本体, 故决定是了义法 但于光明分却尚未着重抉择, 没有着重讲到一切众生本具胜义法身的无量功德, 唯于第三转法轮中, 才如是着重宣说了如来藏的大光明分, 所以是更深一步地以了义中最了义的观点做了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过 : 第三转如来藏法门是了义当中的殊胜了义法 以下引述其所著 如来藏狮吼论 中的内容进行说明 : 如是有情具有本具功德之如来藏, 彼为不可思议甚深之处, 故佛亦于诸多眷属中说 : 当于我所说法生信, 必无欺诳, 唯以自力难可了知, 故为显示甚深究竟 对此诸少慧寻思者会不断地诤论说, 佛与有情应成同体心的过失等, 彼等依名言所说的所有过失皆是下劣的 如 解深密经 云 : 世俗与胜义, 远离一异性, 若执一异体, 均入于非理 心的本性如来藏与有法之心二者勿须许为一异体, 虽然不离实相法性义, 但与现相中有迷乱不仅不相违, 否则离此以外应成无有解脱, 或应成谁亦不迷乱, 有诸如此类的过失 正因为名言中有实相与现相不同, 故不仅可以成立迷乱的众生, 亦可以成 46 / 312

50 立彼入道后断除迷乱而成就佛果 虽以观察胜义之理成立诸法空性, 但以此并不遮遣如来藏的功德 ; 虽有无上功德, 然其本体空亦为此宗所许 是故第二转法轮的教义宣说了轮涅诸法是大空性的本体, 如是成立如来藏亦是空无自性的 然而空之自性身与智慧显现无离无合, 于大空性的基础上进而简别宣说如来藏是第三转法轮了义诸经的密意, 故仅此一点较第二转法轮更为殊胜 解深密经 中对第三转法轮作了殊胜的赞叹, 是仅限于宣说如来藏了义的部分经教, 并非三转法轮的所有经典 如 陀罗尼自在王经 中以净宝珠等如来藏之喻可以如是明确了知 是故第二转法轮宣说的空性与第三转法轮宣说的身智, 因为显空本来就是大双运的本体 故于二转 三转法轮的了义无须取舍, 应确定为平等了义法, 应如遍知无垢光尊者所许而受持, 如来藏作为因续 ( 基续 ) 义即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 对此究竟实义, 龙树 无著等诸圣者的密意均完全一致 如阿阇黎龙树在 赞法界颂 中云 : 宣说空性经, 佛陀说一切, 彼等遮烦恼, 非坏种姓界 如是宣说以胜义理论观察后得出究竟实谛无别如金刚之义, 是以寻思者的分别心识无法分析的法界, 故根本无有依胜义宣说过失之基 佛也在 解深密意经 中再再赞叹, 第三转法轮是在第二转般若的基础上着重抉择了实相法界如来藏自 如来藏品 47 / 312

5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性本具法身无量之功德分, 所以此法轮从显宗来讲是最了义 最深入 最殊胜 最有功德的一种法 究竟一乘 宝性论 中含摄了第三转法轮一切了义的法, 本论的精华第一 如来藏品 无论从每一颂 每一科判还是品中所摄的内容, 我们都需要再再地仔细地观察 思考, 这样相续中对甚深了义的如来藏法门肯定会产生真实的信解, 然后对于修行大乘道的了义法门就比较容易, 相续中也会自然生起出世间的无漏功德, 达到圣者菩萨的境界, 因此很快能获得无上菩提的究竟圣果 如在了义经部中所说一样, 获得一地后七日可以成就佛果 这也是依靠对如来藏的了义法门产生殊胜的信解, 依此了义法如理起修, 最终一定会现前如来藏的本来面目, 当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同时, 就能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 总而言之, 依靠断除五种过失 获得五种功德的基础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殊胜圣果 大乘无上续论辩三宝种性第一如来藏品释终 48 / 312

52 第二 菩提品 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 菩提 是指远离一切障垢的无漏法界 即如来藏的本性全体显 露 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无漏法身果 本品是从无余转 依的佛果这一角度来宣说的 第一品则是从基的角度抉 择了自性住种性 清净法界的本性是明空大双运的本 体 是以无增无减的方式本来安住的 所以其所诠义相 当于金刚密乘中的基续 而菩提品是讲果功德 其所诠 义相当于金刚密乘中的果续 戊二 觉性本体之菩提义分三 一 略说所讲义之分类 二 总标讲法 49 / 312 菩 提 品

53 三 其义广说 如前所说弥勒五论的特色是大海波浪般的讲法 故 这里讲菩提品时 首先略说 其次总标 然后再分别广 说 己一 略说所讲义之分类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净得远离及二利 其依深广大自性 常住世间如实性 以此八义而宣说 这一偈颂略说了本品中的八种意义 即本体义 因 义 果义 事业义 相应义 分类行义 恒常义 不可 思议义 一 净 是指大乘无上菩提的 本体义 是说 自性清净法界从一切客尘障垢中彻底获得了解脱 这样 具有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 这两种清净的转依就是菩提 的本体义 在实相胜义的本体中 虽然众生的心本来不 存在烦恼障与所知障等障垢法 但其只是具足了自性清 净的本体 还没有现前离垢清净的功德 而究竟无上菩 提果的本体 毕竟远离了一切客尘的障垢 所以具有二 种清净的殊胜转依功德 50 / 312

54 二 得 就是能得 因义 能获得具有二种清净的无上菩提之方便就是大乘菩萨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和出定智慧 前者是出世间无二取的无漏智慧, 后者是后得位的世间清净智慧, 虽然属于世间的范畴 有二取执著, 但无有三轮执著等的杂染, 故也称为清净智慧 其能得因就是圣者相续中所存在的这两种智慧, 二智双运而修就是无上菩提之因 三 远离 就是所得 果义, 以二智双修至究竟时, 彻底远离一切烦恼障 所知障以及二障的习气就是果 四 二利义 二利指无上菩提的 事业义 远离烦恼障的缘故, 成就自利圆满的功德 ; 远离所知障的缘故, 成就他利圆满的功德, 这就是菩提的事业 五 其依 是指 相应义, 能够成就彼等自他二利圆满的所依, 就是无上菩提本来无别具有不可思议的无量胜义功德, 即是菩提的相应义 六 深广大自性, 甚深 广大 大自性是指菩提的 分类行义 甚深 是指法身, 广大 是指报身, 大自性 是指化身 因为无上菩提不可思议 难以测度衡量, 故谓之于甚深法身 ; 又因无上菩提本具十力 四无畏等无量无边功德, 故谓之于广大报身 ; 又因无上菩提契合相应所化的根机, 无碍行持利他的种种 菩提品 51 / 312

55 事业 故谓之于大自性的化身 以法 报 化三身所安 立的无上菩提即是其分类行义 七 常住世间 是菩提的 恒常义 是说乃至 尽虚空际的世间众生未穷尽之间法 报 化三身会永远 安住 化身虽会在某一世间隐没 但同时又在另一世间 示现降生等 故于娑婆世界以种种化身利益众生的事业 永无间断 对于大乘的圣者菩萨来讲 佛陀的报身功德 会恒时显现 从法身的角度讲 本来是大无为法的一种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本性 所以不可能有任何迁变 常住世间 的含义就 是从法身当中自然显现报身 从报身当中幻化诸多化 身 乃至轮回未空之际 众生未获得无上究竟果之间 永远安住世间化度有情 这就是菩提的常住义 八 如实性 就是 不可思议义 万法的本性 就是一真法界 此能全体显露 如实开悟者唯有佛陀 由于 如实性 的境界除佛以外无人企及 难以证悟 故谓真正的不可思议 本品中所要讲的重要内容就是此 八大义 己二 总标讲法 本体因果与事业 相应以及分类行 常住以及不思议 由此建立如来地 52 / 312

56 本品中是以 本体 因 果 等乃至 不可思 议 之间的八种义建立大乘究竟果的佛地 宣说大乘无 上殊胜菩提的种种功德 此义的具体内容在接下来的科 判中广为宣说 己三 其义广说分七 一 净得本体之因义 二 远离垢障之果义 三 自他二利之事业义 四 其依具足功德义 五 以三身分类行义 六 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 七 如实不可思议义 庚一 净得本体及因义分二 一 略说净得 二 其义广说 辛一 略说净得 所谓自性之光明 犹如日轮与虚空 以客烦恼所知障 厚重云聚而遮障 53 / 312 菩 提 品

57 遍具无垢佛功德, 常坚不变之佛体 此依于法无分别, 及以拣择智获得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对于上述八种义在这里广说时由七项阐明, 其中本体和因义是归摄在第一科判中, 是讲具有二种清净的本体以及能得因的意义 颂词前六句略说具有二种清净的 本体义, 后二句略说能得的因义 所谓自性之光明, 犹如日轮与虚空, 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 具足断证两种清净的圆满功德, 在大乘很多了义经教中宣说 心的自性本来光明 此心的自性一方面犹如日轮, 具足如日轮般的所知真如明现的 证德 ; 另一方面犹如虚空, 具足如虚空般的自性清净的 断德 真正究竟的断证二德, 唯达佛果时才能圆满成就 颂词 以客烦恼所知障, 厚重云聚而遮障, 遍具无垢佛功德, 常坚不变之佛体 是讲在凡夫位时, 心的自性被客尘的烦恼所知二障遮蔽, 就象日轮和虚空被脓云遮蔽一样, 客尘的二障喻为云聚, 最终在究竟佛果时, 不但 遍具无垢佛功德, 而且还获得 常坚不变之佛体 的殊胜境界 遍具无垢佛功德 是指具足以出世间的真实道灭尽一切障垢的断德现前, 无垢 就是指 54 / 312

58 断德 具足佛功德 是指具足佛的十力等一切证德现前, 佛功德 指证德 遍具 指一切断德和证德圆满无缺地具足 常坚不变之佛体 是指从粗细的生老死病中获得解脱的缘故, 就获得了 恒常 不变 坚固 的佛体 因为是从凡夫的粗大生死和除佛以外圣者的微细生死中获得解脱的 常坚不变之佛体, 所以是本体义 这六句就是略说具有两种清净的菩提本体义, 此功德要怎样才能得到呢? 在最后两句就略示其能得因 颂词后二句说 此依于法无分别, 及以拣择智获得 也就是怎样才能得到这二种清净菩提的本体义呢? 一是无分别智, 二是拣择智, 依靠这两种智慧就能如实现前获得 无分别智慧是指圣者菩萨入定时缘法性如所有义的智慧, 因法性本来无有任何分别, 在此本性中安住时其能证的智慧亦无任何分别, 故谓无分别智 拣择智 是指菩萨在后得位时缘有法尽所有义的智慧 所谓有法就是在凡夫分别心或圣者出定位的种种差别法, 于各种有法要用智慧辨析其有漏 无漏? 因如何 果如何? 有何差别等? 这种有学道的圣者菩萨在出定位时缘尽所有法的能境智慧就称为拣择智 如是依大乘菩萨入定 出定缘有法与法性的二种智慧, 经过五道十地的修行逐渐增上, 最终能现前获得无上菩提, 这就是能得因的含义 菩提品 55 / 312

59 辛二 其义广说分二 一 具二净之本体义 二 能得智慧因义 壬一 具二净之本体义分二 一 真实 二 差别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癸一 真实 佛性是由无别异 清净妙法所安立 犹如日轮与虚空 智慧离染二体相 这一偈颂是把无上菩提的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合 起来宣说的 然后再分别宣说二者的差别 科判中 真 实 是指从这二种清净方面宣说断证功德彻底圆满的菩 提本体 前二句是讲所谓的胜义佛性是由自性清净当中 一切万法无别而安住 以及最终彻底远离一切的客尘障 垢后所现前的胜义佛性 如是由两种清净的妙法所安 立 无分别 意谓自性本具 不是别别他体的存在 即非在究竟的胜义佛性显露以外的一种他体存在 清 净 就是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 佛性 是指无上菩提 56 / 312

60 菩提的本体就是由两种清净所安立 其体相是从断德和 证德来讲 犹如日轮与虚空 智慧离染二体相 即 犹如日轮自性光明般的智慧光明之证德以及犹如虚空 本来清净般的清净二障之断德 就是这样断证圆满 一 切二障习气彻底消尽的二种清净 称为果位无上菩提的 本体 下面分别讲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的差别 癸二 差别分二 一 自性光明之差别 二 离垢清净之差别 子一 自性光明之差别 光明非是所作性 无离超过恒河沙 是故本来即具足 佛陀功德之诸法 这一偈颂分三段来讲 第一段 光明非是所作性 光明 是本来存在 的自性光明 非是所作性 是指在法界胜义中存在的 自性和名言中讲的所作性是相违的概念 凡是自性就不 是所作性 凡是所作性决定就不是自性 所作性是决定 57 / 312 菩 提 品

6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周遍无常的有为法, 因有为法是由因缘聚合造作而有, 最终因缘消散时自然消尽, 无有自性独立的本体, 完全依赖于因缘造作而有, 是刹那刹那生灭无常的一种客尘法 器世间的光明并非自性的光明, 如灯光 阳光或凡夫分别心的境界中以及世间禅定中显现之光, 完全是有生灭 迁变 增减的有为法 所谓自性的 光明 是无有任何生灭 增减 动摇的, 而是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 无来无去 非一非异 自性清净的大无为法, 故颂词中说 光明非是所作性, 已经肯定了此光明不是因缘所作的法 第二段 无离超过恒河沙, 无离 是讲光明是和一切有情自性无别相应, 就象暖热永远不离开火一样, 有火就一定具有热性的存在 同样, 因为一切有情心的自性本来就是大光明, 一切的胜义功德会自然现前, 如来藏本来圆满具足一切无量无边的胜义功德故, 离垢后完全是以无分离的方式而全体显露的 获得无上菩提时, 如来藏全体显露的大光明是以 超过恒河沙 数的自性功德法来体现的 所谓的光明不是世间有形色的光明, 也不属于众生相续中分别念的显现, 凡是有为法 无常法 所作性的光明都不属于这里所讲的自性光明, 这种殊胜的清净光明, 凡夫位时只能依靠佛陀的了义经教相似了知, 或以总相的方式来相 58 / 312

62 似观修 还不能真实照见 第三段 是故本来即具足 佛陀功德之诸法 即 佛的十力 四无畏等超过恒沙数的无量功德 本来就在 心的自性中任运具足 当它远离客尘而全体显露时 究 竟无上菩提的大光明就会当体现前 子二 离垢清净之差别 是由自性不成立 周遍以及客尘故 烦恼所知二障位 宣说犹如厚重云 这一偈颂的内容是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说明 以三 种根据直接说明两种障碍在众生的分位阶段中犹如云 聚一般 间接说明无上菩提离垢清净的功德 颂词前二句 是由自性不成立 周遍以及客尘故 由三种根据确定烦恼所知二障 自性不成立 是 周 遍 客尘性 的缘故 在法界究竟的胜义实相中 贪 嗔痴等烦恼障及三轮执著等所知障 此二障自性犹如厚 重的云雾般忽生忽灭 无有自性 是可对治遣除的客尘 法 在凡夫不清净位时 二障周遍一切凡夫众生的相续 中 如同云聚忽然产生增长 如果以修持智慧进行对治 59 / 312 菩 提 品

63 的话 忽然就会消尽 在世间胜解行地可以压制一些粗 重的烦恼 到达世间第一法位时 凡夫相续中粗大的烦 恼障 所知障完全可以压制 到出世间见道位时 二障 的一切遍计种子可以全部断除 到二地乃至十地之间的 修道位时 以随念见道位境界的方式来安住修行 以至 于相续中对治的智慧妙力越来越会增强 二障的俱生种 子也会逐渐断除 偈颂中把二障比喻为障蔽日轮和虚空 的脓云 直接说明了由此二障遮蔽了自性清净的光明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间接表明在极清净佛位时 因为完全断尽了二障粗细的 执著 种子和习气 所以具足二种殊胜的清净功德 壬二 能得智慧因义 断除二种障碍因 承许即是二种智 一者无分别智慧 二者依彼后得智 因为自性清净本具的缘故 通过出世间正道的智慧 能断尽两种障垢 就会现前二种清净的无上菩提 能得 究竟无上菩提果位之因 承许为二种智慧 一是入定的 无分别智慧 二是出定后得位的智慧 首先要成就入定 的智慧才能现前其等流之后得位智慧 一般而言 入定 位的智慧主要能断烦恼障的种子 出定位的智慧主要能 60 / 312

64 断所知障 遍知多罗瓦等在本论的注释中也讲到 : 贪嗔痴等烦恼种子在入定位, 以证悟无我空性的智慧可以断除 ; 三轮执著的所知障在出定位, 以修持三轮体空摄持的智慧波罗蜜多能以断除, 要成就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必须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加以摄持 通过这一偈颂的内容我们需要明白二身 二障和二智,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身就是解脱身与法身, 是指无上菩提 ; 二障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 是指障碍菩提现前的客尘 ; 二智是指入定的无分别智与后得位的拣择智, 二智又是二身的能得因或二障的能净因, 因为二身是远离二障的殊胜果, 断除二障之因就是二智, 故二身的能得因二智也是菩提的能得因 由于无上菩提是彻底远离二障而获得的解脱身与法身之果, 是透过入定与出定的二种智慧断除了二障而成就的, 所以二智也是二障的能净因 菩萨入定位修持对治三界烦恼的无分别智慧, 由此主要清净的是烦恼障 ; 后得位修持深广等尽所有法 ( 所知法义 ) 的拣择智, 由此主要清净的是所知障, 如是以二智清净二障必定现前解脱身与法身, 故承许二身的能得因, 就是修持如所有与尽所有双融的两种智慧 以下由四项来作具体分析 : 一 两种智慧的异名及其体相 入定无分别智又称 菩提品 61 / 312

65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为如理智 根本智 真智 实智 ; 拣择智又称为有分别智 如量智 后得智 俗智 权智 无分别智和有分别的拣择智相对 ; 真智和俗智相对 ; 实智和权智相对 华严宗通用如理智和如量智 ; 法相宗通用根本智和后得智 ; 天台宗通用实智和权智等, 由有不同宗派, 故有不同智慧的名称 十八空性论 云 : 如理智, 即无分别智 ; 如量智, 即无分别后智 世亲菩萨在 佛性论 中说 : 此二智有二种相, 一者无著, 二者无碍 言无著者, 见众生界自性清净, 名为无著 ; 是如理智相 ; 无碍者, 能通达无量无边境界故, 是名无碍, 是如量智相 意即见到众生界自性清净的方面, 就叫无著, 是没有戏论的执著, 这是如理智, 也就是无分别智慧的体相 能通达无量无边境界故称为无碍, 没有所知不明了的障碍, 是如量智的体相, 也就是拣择智的体相 二 二智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无分别智与拣择智又称为根本智和后得智? 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一旦证得了无分别智, 就会现前能了达有为万法的拣择智, 由于证悟诸法离戏的真如而了知世俗万法, 故无分别智就是现前拣择智的所依, 拣择智是无分别智的后得, 因此无分别智也称为根本智, 拣择智也称为后得智 辩法法性论 中也说 : 其后所得智, 而 62 / 312

66 能正悟入, 一切所知相 意即 : 无分别智的后得就是无误了知一切万法的拣择智, 以拣择智可以无误见到一切所知相 大乘庄严经论 中说 : 应知诸地中, 无分别建立, 次第无间起, 如是说随行 意即 : 在一切圣者地中以后得位安立所知法的世间智慧, 能够了知尽所有法, 以根本慧定的无分别智如实了知象虚空般的法性, 这两种智慧是以一者产生另一者, 以不断轮番的方式修习而次第在相续中生起 入定智慧何故称为真智? 出定智慧何故称为俗智? 因为无分别智慧所缘的是真如, 所以是真智 ; 拣择智能了达世俗谛的种种事相, 所以是俗智 三 关于所得二身 ( 解脱身和法身 ) 唯识述记 中说: 佛得二名, 离烦恼故, 名解脱身 ; 离所知障, 具无边德, 名为法身 意即 : 在佛位获得殊胜的二种身, 远离烦恼障名为解脱身, 远离所知障具有无边的功德名为法身 四 二身的殊胜菩提果是由二智断除二障而获得 从名言现象的角度来讲, 二智为因, 二身为果, 果是透过断除二障而获得 大乘庄严经论 中说 : 二障种恒随, 彼灭极广断, 白法圆满故, 依转二道成 意即 : 相续中恒时随逐的烦恼障 所知障的种子彻底灭 菩提品 63 / 312

67 尽 令无漏白法 十力 四无畏等功德圆满现前 就是 无余转依的无上菩提果 此依两种智慧而获得 一种是 入定时的无分别智慧 以清净的无分别智证悟万法无缘 如同虚空般的境界 另一种是后得位以具有拣择无边所 知法的清净世间智慧 依这两种智慧便能现前获得 庚二 远离垢障之果义分二 一 以喻略说无垢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二 其义广说 辛一 以喻略说无垢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犹如具有无垢水 莲花渐荣遍满池 亦如圆满之月轮 罗睺口中得解脱 复如圆满之日轮 云聚烦恼中解脱 具有无垢功德故 具光明者即彼体 颂词的前六句宣说了水池 月轮 日轮三种比喻 后两句是讲远离客尘障垢之殊胜果的意义 首先三种比喻 一是如水池 当贪欲的烦恼彻底清 净时 那种殊胜菩提的境界 犹如无有丝毫垢染的清澈 净水 在清澈的水池中遍满了盛开的水莲般 显得异常 64 / 312

68 清新美丽 ; 二是如月轮, 当嗔恚的烦恼彻底清净时, 那种殊胜菩提的境界, 犹如从罗睺罗口中得以解脱的皎洁满月, 在无垠虚空中散射着朗朗银辉, 显得异常清净祥和 ; 三是如日轮, 当愚痴的烦恼彻底清净时, 那种殊胜菩提的境界, 犹如无有丝毫云翳遮障的日轮般, 光明灿烂普照十方 同理, 当贪嗔痴烦恼彻底尽除的同时, 就会现前本具圆满断证功德的菩提, 故偈颂的后两句说到 具有无垢功德故, 具光明者即彼体 宁玛派的诸高僧大德们在讲到, 佛陀对于无垢光尊者授记的具体内容时, 就是运用这一偈颂中的 无垢 光者 来说明的, 藏文中的字句更为明显地作了授记, 因为无垢光尊者相续中圆满具足了远离垢障的种种功德, 在众生面前显现了开悟成就无垢光明者的境界, 所以称为 无垢光 偈颂中 无垢 是指远离了贪嗔痴等客尘障垢 ; 功德 是指具有断证圆满的究竟功德, 垢 是罗睺罗和云翳的比喻 具有 清净水莲 遍布水面 月轮圆满清凉 日轮圆满光明, 在比喻离垢的同时全体显露断证究竟圆满的功德 因为远离了客尘而具有圆满断证的究竟功德, 故具有照见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光明显现者, 就是如来的本体 即彼体 辩法法性论 中说 : 谓客尘诸垢, 及与真如性, 不现及现义, 即无垢真如 菩提品 65 / 312

69 意思是说, 如法性真如远离客尘障垢, 就如实显露法性 无垢自性的本来面目 唯佛如同佛身蜜, 果实真金及宝藏, 果树无垢宝佛像, 转轮圣王纯金像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颂词中 唯佛 是指从一切客尘障垢中彻底获得解脱的唯有佛陀, 因为在凡夫以及圣者学道位中还没有能全体显露万法究竟的本性, 没有圆满成就无上菩提的种种功德故 对于无垢殊胜的菩提境界, 无法用语言对佛以外的学者真实宣说, 故本论的如来藏品中用九种比喻作了相似的诠表 : 唯有佛陀才是如于萎败莲花中解脱的佛身, 远离蜜蜂的蜂蜜, 去除皮壳的果实, 远离不净粪的真金, 从地层中开取的宝藏, 从种子中出生的果树, 远离破衣的无垢宝佛像, 从母胎中出生的转轮王以及从泥模中取出的纯金像等 设有问曰 : 前面第一品讲如来藏时用了九种比喻, 这里宣说菩提时也用这九种比喻, 二者有何不同? 否则, 便有重复或无必要的过失 回答 : 第一品所讲的九种比喻与此处所表示的意义有不同的侧面, 前者表示有垢位的如来藏, 后者即本品 66 / 312

70 中是表示无垢的清净菩提 前面的比喻如萎花中的佛 身 群蜂中的蜜等 表示被客尘障碍的有情相续中具有 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 这里比喻的是萎花败落而显露 的佛身 群蜂远离而显露的蜂蜜以及洗净后的真金等 表示已经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殊胜菩提 故第一品与第 二品中所运用的这九种比喻是有必要宣讲的 并无重复 的过失 辛二 其义广说分三 一 以二智慧出生二身 二 由断三毒成就二利 三 由净垢障获得真实义 壬一 以二智慧出生二身 如水池等贪欲等 客尘烦恼得清净 简要无分别智慧 其果如是而宣说 具有一切相殊胜 佛陀之身决定得 是依出定拣择智 其果如是而宣说 第一颂讲以无分别智慧出生解脱身 第二颂讲以拣 择智出生如来身 首先第一颂 如水池等 就是如同清净了尘垢杂 67 / 312 菩 提 品

7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染的水池, 罗睺罗口中解脱的月轮以及从云翳中解脱的日轮, 此三比喻贪欲等客尘烦恼得以清净, 从中获得了真实解脱的意义 颂词中 等 字, 包括了嗔恚和愚痴, 从客尘的三毒烦恼中得以清净, 就能获得具有断德圆满的解脱身 这三毒烦恼主要是从所缘境上安立的差别相, 缘悦意境起贪欲心, 缘不悦意境起瞋恨心, 缘中品境起愚痴心 那么断德圆满的解脱身是以什么道来现前的果呢? 颂词中说到 简要无分别智慧, 其果如是而宣说 意思是以简略的方式来抉择, 解脱身是以修持入定无分别智慧 远离烦恼障现前的果 佛性论 中说 : 如理智者, 是清净因, 清净因者, 由如理智, 三惑灭尽 意即 : 因为一切诸法都是自性清净, 远离一切戏论的殊胜大空性, 以如理智照见五蕴皆空, 自然远离一切实有执著 依所缘境执著为实有而生的三毒烦恼, 以无分别智慧观照时一切悦意 不悦意 中品境都是自性清净 本来空寂的, 自然远离缘境的烦恼而现前无著的解脱身 第二颂 具有一切相殊胜, 佛陀之身决定得, 是依出定拣择智, 其果如是而宣说 本来具有一切相好殊胜之佛陀身, 也就是具有明空大双运的殊胜相, 是证德圆满的所依 此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如来身, 是依靠后得位拣择一 68 / 312

72 切所知法的智慧而自然无碍现前的果 大乘学道位菩萨 以出定入定轮番的方式双融修行 不但要修入定的无分 别智 也要修出定的拣择智 因此便能断除二障才能现 前断证圆满的如来身 佛性论 中云 如量智者 是圆满因 圆满因者 由如量智 三德圆满故 意即 以无分别智慧的清净因远离烦恼障而现前解脱身 以拣 择智慧的圆满因就能远离所知障而现前如来身 在成就 无上佛果时 入定和出定无二无别 以不可思议的自然 本智 一时照见一切尽所有法和如所有法 非常圆满清 净 这种境界唯有一切智智佛陀才能通达 这就是以二 智出生二身的含义 菩 提 品 壬二 由断三毒成就二利 由断贪欲之浊尘 且于所化众莲中 降禅定水滋润故 佛如清净之池水 由脱嗔恚罗睺罗 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众生故 佛如无垢之满月 由脱厚重愚痴云 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无知黑暗故 佛如无垢之日轮 这里由三颂来次第解释成就二利功德 每一颂的前 69 / 312

73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一句主要是讲成就自利的功德, 后三句主要讲成就他利的功德 第一颂的前一句 由断贪欲之浊尘, 是讲佛陀具有无余断尽三有贪欲的一切浊尘烦恼, 自利功德达成究竟圆满 后三句 且于所化众莲中, 降禅定水滋润故, 佛如清净之池水 讲二利究竟, 佛陀在自利究竟的同时, 就象盈满悦意莲池的清净水必然会滋养莲花一样, 能够滋润无量众生的心相续而成就他利的究竟功德 佛陀以宣说妙法 降下禅定的雨水, 而且以止观来作滋润, 这是讲自己彻底远离贪欲烦恼的同时, 就能令众生的心田得到滋润, 以自己的功德力来加持众生, 令得宁静, 这就是自利究竟的同时所成就的他利究竟, 就象清净的水质自然会滋养莲花一样, 如是表明了佛陀成就自利的同时也成就了究竟他利之功德, 由二利究竟故, 佛陀就如净水充满的悦意莲池般能滋润无量众生的心田 第二颂 由脱嗔恚罗睺罗, 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众生故, 佛如无垢之满月 第一句讲佛陀脱离了一切就象罗睺罗一样不悦意的嗔恚心, 远离一切损恼之念, 显露了本来具足的大慈大悲, 周遍法界一切众生, 这是说成就自利究竟的功德 后三句讲就象无垢的皎月, 在一切世间放射出清净的光辉, 表明佛陀为一切众生拔苦的大悲, 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大慈, 时时处处观 70 / 312

74 照一切众生 遣除他们内心的热恼 这是讲大慈大悲显 露的同时 必然成就摄持一切众生的他利功德 由二利 究竟故 佛陀就象无垢圆满的月轮般普照大地 第三颂 由脱厚重愚痴云 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 无知黑暗故 佛如无垢之日轮 前一句讲佛陀如无垢 日轮从云聚一样的无明痴暗中解脱出来 远离了无知 显露了如明日般彻照一切色法的一切智智 这是成就自 利究竟之功德 后三句 佛陀犹如远离云聚的无垢日轮 以无上圆满智慧光明彻照群生 对一切众生宣说相应的 甘露妙法遣除一切无明痴障 是成就他利究竟的功德 由二利达成究竟圆满故 佛陀如同远离云聚的无垢日 轮 佛陀圆满了大慈大悲以及圆满证悟无我的智慧 现 前一切智智的功德 现证了万法的究竟本性 而小乘阿 罗汉都没有究竟自利圆满的功德 更无法依靠自利成就 他利功德 所以唯有佛陀才能断除一切障碍 圆满成就 二利的究竟功德 壬三 由净垢障获得实义 获得无等等法故 赐予无上法味故 远离二障皮壳故 佛如佛身蜜果实 71 / 312 菩 提 品

75 净故真实妙功德, 遣除有情贫穷故, 解脱果赐众生故, 佛如真金宝藏树 现前珍宝法身故, 两足根本最胜故, 显示种种宝色故, 佛如佛像王金像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这一科判是以三颂来讲述离垢佛位的殊胜法, 次第解释了九种意义 : 第一颂 获得无等等法故, 赐予无上法味故, 远离二障皮壳故, 佛如佛身蜜果实 第一义 : 获得无等等法故, 佛如佛身 偈颂中的三义分别是从佛具足不共的功德, 赐予圆满圣法及远离一切障垢三方面来宣说的 其意义是, 佛陀不共殊胜的功德远离一切客尘的障垢而获得佛位不共的实义 其中 无等 指凡夫 声闻 缘觉 菩萨不能与之等同, 等 字是指与诸佛平等, 要获得与诸佛平等的殊胜功德, 唯有达成佛的境界才能证得, 其他凡夫圣者无法具足, 所以佛如同远离能障的佛身, 故只能用佛身的比喻来描述 第二义 赐予无上法味故, 佛如蜂蜜 因为对于所化众生, 唯有佛陀能够赐予无上圆满甘甜的圣法味, 所以 佛如蜂蜜 一样 第三义 远离二障皮壳故, 佛如果实 因为彻底 72 / 312

76 远离了如皮壳般的二障及其习气, 所以佛如同远离皮壳的果实一样 第二颂 净故真实妙功德, 遣除有情贫穷故, 解脱果赐众生故, 佛如真金宝藏树 这一偈颂讲第四五六的三种意义, 分别从佛陀具足二清净能令众生相续现前功德以及令众生解脱三方面来宣说 第四意义 : 净故 佛如真金 一样 因为具有自性 离垢二种清净的缘故, 佛就象从粪秽中得以清净的真金一样, 这是从具足两种清净的角度来宣说的 第五义 : 真实妙功德, 遣除有情贫穷故 因为以无尽的真实微妙功德能够遣除一切所化有情贫穷的缘故, 所以佛就象从地层中开屈出来的大宝藏一样, 这是从能让众生相续现前功德的角度来宣说的 第六义 : 解脱果赐众生故, 佛如果树 因为可以对于一切所化众生赐予从痛苦中解脱的大乐果, 所以佛就象具有果实的大树一样 第三颂 现前珍宝法身故, 两足根本最胜故, 显示种种宝色故, 佛如佛像王金像 这一颂讲到第七八九的三种意义, 分别从现前法身 报身 化身这三方面来宣说 第七义 : 现前珍宝法身故, 佛如佛像 因为现前能够出生一切所依, 就象无上如意宝一样具足无量功 菩提品 73 / 312

77 德的法身 所以佛如同远离破衣的珍宝佛像一样 第八义 两足根本最胜故 佛如转轮王 两 足 指人天 因为获得主要所化人天中殊胜的引导者 也就是获得报身的缘故 所以佛如同远离胎藏的转轮王 一样 这是从现前报身能作天人师的角度来宣说的 第九义 显示种种宝色故 佛如金像 就象出 生一切所需的宝珠一样显示种种化身像的缘故 所以佛 陀犹如远离泥模的黄金影像一样 这是从能现化身的角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度讲 以上从不同角度对于九种种意义作了抉择 庚三 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分二 一 略说成就二利义 二 其义广说 二 辛一 略说成就二利义 无漏周遍不灭法 坚固寂常不变处 诸佛法身如虚空 能作圣者六根境 令见非大微妙色 令闻清净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 令尝大圣妙法味 令受三昧妙乐触 令知甚深胜妙理 74 / 312

78 倘若仔细而思惟, 佛如虚空离诸相 三颂中前二句是略说佛陀成就自利究竟意义, 后十句是略说佛陀成就他利究竟的意义 首先前二句 无漏周遍不灭法, 坚固寂常不变处, 是讲从断德 证德究竟以及不灭的大无为法三方面, 表明佛陀彻底成就了自利究竟的功德, 颂词是用 无漏 周遍 不灭法 来描述 一 无漏 是指断德达成究竟, 再没有丝毫应断的有漏障垢和习气, 圆满成就了解脱身, 就是 无漏 二 周遍 是指证德究竟, 已经达到无上智慧的境界, 周遍证悟了如所有和尽所有的一切所知, 没有一法不了知, 佛陀圆满成就了法身 三 不灭法 指具有断德圆满的胜义如来, 是毕竟不灭的无为法 从佛自身的角度来讲, 佛相续中的智慧是 无漏 周遍 的, 因为在极清净的佛位, 已经达成实相现相完全无二无别 断德究竟圆满的时候, 胜义如来现相就是实相, 是毕竟不灭的大无为法, 故颂曰 坚固寂常不变处 因为佛陀无老故为 坚固 ; 无病故为 寂静 ; 无生故为 恒常 ; 无死故为 不变 坚固 寂静 恒常 不变 描述了远离两种生死 (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 菩提品 75 / 312

79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死 ) 一切客尘无余消尽, 是真正达到 不灭法 的殊胜境界 以上从 无漏 周遍 不灭法 的角度宣说了, 由断德究竟的大无为法, 佛陀成就自利究竟圆满 因为一切应断无余断尽, 一切应证无余证得, 达成无断无证无生无灭的境界, 再也没有更为超胜的境界了 颂词后十句讲 他利究竟的功德 其中前二句总说他利究竟, 后八句是分别广说 首先前二句 诸佛法身如虚空, 能作圣者六根境, 是讲因为佛陀已达到了自利究竟, 所以成为一切所化众生相续中圆满白法的殊胜源泉 诸佛法身如虚空, 是自利究竟功德 ; 能作圣者六根境 是讲以自利究竟的缘故究竟他利功德 颂词中用 虚空 作比喻, 是因为虚空远离了一切迁变, 没有任何质碍, 可以无碍地变现各种各样的色 声 香 味 触等境界, 并且成为眼 耳等六根的所缘境, 这就是虚空无相能现万相的意思 色法可在虚空中运行, 声音可在虚空中传播, 我们的六根可以见到各种色法, 听到四面八方的各种音声, 这就是无相的虚空能够无碍地显现作为六根所缘境的功德 在魏译 宝性论 中云 : 如虚空无相, 而现色等相 意即 : 如虚空般的如来法身能够作圣者菩萨六根的所缘境, 故说 诸佛法身如虚空, 能作圣者六根境 所以透过虚空的比喻可以理解具体的内容 76 / 312

80 应怎样做圣者六根所缘境呢? 颂曰 令见非大微妙色, 令闻清净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 令尝大圣妙法味, 令受三昧妙乐触, 令知甚深胜妙理 这里的能境是圣者殊胜的六根, 所境是微妙的六境, 因为诸佛成就了无相的法身, 大乘圣者菩萨具有殊胜的六根, 令见 令闻 乃至 令知, 就是能作殊胜六根境 反之, 如果未成就如虚空般自利究竟的殊胜法身, 就不能令见闻觉知 ; 如果所化众生相续未得到圣者菩萨相续清净的功德, 不具殊胜六根, 那就不能 得见 得闻 乃至 得知 下文具体解释 : 圣者殊胜六根所缘的六境, 都是微妙殊胜的境界, 不是凡夫有漏根识的所缘境, 也不是小乘声闻缘觉根识的所缘境, 完全属于大乘圣者菩萨的能境, 可以感受到 见闻到的殊胜所境, 颂词中次第作宣说 非大微妙色 是指非常自在的一种妙色, 完全属于佛陀不可思议功德自现的微妙色相 非大 是指如来的色身非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 也非微尘聚合的色尘自性, 是极其自在的妙色 清净微妙音 清净 是指不杂染世间法, 微妙 指恒时 无相 真实非虚妄 世间的普通音声都是很不清净的, 因为是来自于烦恼的起现, 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法, 都是虚妄性的 菩提品 77 / 312

8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善逝戒妙香 指何时也不被过患所杂染的清净戒香 善逝 指一切佛陀, 戒妙香 是不被过患所染污 非四大种和合而成的香尘, 而是以不可思议无漏功德圆满而成就清净戒的妙香 妙法味 指圣者相续受用的功德犹如甘露一般的法味, 非世间俗味 三昧妙乐触 是指从不可思议三摩地大轻安中自然现前的无漏大乐触, 非一般有漏乐触 甚深胜妙理 指万法究竟的本性无生无我的殊胜实相, 因甚难测度故为 甚深 ; 因超越了一般世间之理故为 殊胜 ; 非粗大分别心识的境界故为 微妙 由上可知, 诸佛法身微妙的自性如来能作圣者的六根境, 就是能让圣者菩萨殊胜眼根见到非微尘自性的如来微妙色身, 能让殊胜耳根听到不杂有世间法的清净妙音 ; 能让殊胜鼻根嗅到诸佛清净戒的妙香 ; 能让殊胜舌根尝到大圣享用的甘露妙法味 ; 能让殊胜身根觉受到殊胜三摩地的大乐妙触 ; 能让殊胜意根通达诸法实相的微妙理趣 颂词后二句 倘若仔细而思惟, 佛如虚空离诸根 如果依靠法性理仔细思维, 能这样作殊胜事业的佛陀, 有没有生灭 来去等分别勤作的动摇, 颂词说 : 佛如虚空离诸相, 也就是说, 能够这样作事业的佛陀, 就 78 / 312

82 象无为法的虚空一样远离了生 住 灭等相状 远离了 生果等种种因相 亦远离了一切分别 勤作等相 一切 都是任运自成 不可思议的境界 如 入行论 云 摩 尼如意树 无心能满愿 因福与宿愿 诸佛亦现身 在第三转法轮如来藏了义法门中 描述了佛陀不可思议 的境界 佛陀完全达到了无上究竟的法身境界 任运利 益一切法界有情 不但凡夫 包括声闻 缘觉 菩萨 都依佛不可思议任运自成的事业得到加持与度化 辛二 其义广说分三 一 总说成办二利之理 二 别说自利圆满 三 别说他利圆满 壬一 总说成办二利之理 总说二智之作用 应当如此而了知 成就圆满解脱身 及成清净法性身 二智 指入定智慧与出定智慧 总说二智之作 用 就是成就解脱身与法身二身 大乘菩萨在入定位 中对于如是法性以无分别智慧串习 成就从一切客尘障 79 / 312 菩 提 品

83 碍中解脱的圆满解脱身, 这是断德究竟 ; 大乘菩萨在出定位对于甚深 广大法等, 以证悟尽所有法的智慧串习, 所以成就十力 四无畏等无量功德依处的清净法性身, 这是证德究竟 解脱身与法性身, 应知二相示一相, 无漏性故周遍故, 无为法故依处故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这一偈颂是讲自他二利究竟的根据 一 自利究竟的根据, 解脱身与法性身, 应知二相亦一相 二相 是解脱身与法性身各自具有一种自利的相, 谓之于二相 一相 是指又共同具有一种殊胜相, 称为一相, 因为解脱身具有远离一切诸有漏法的断德, 所以具有 无漏相 ; 因为法性身具有周遍一切所知法的证德, 所以是 周遍相 ; 共为 二相 又因为解脱身与法性身都是非因缘所作 大无为法 的自性, 故共同具有 无为法 的一相 这就是以 解脱身与法性身 分具二相 共一相的意义, 如是宣说了佛陀的自利究竟圆满 二 他利究竟的根据, 是 依处故 他利圆满, 因为解脱身与法性身是一切众生白法的依处, 所以能作他利圆满 以上总说了成办二利功德的意义 80 / 312

84 接下来分别宣说自利圆满与他利圆满 壬二 别说自利圆满 烦恼习气灭尽故 承许即是无漏法 无著以及无碍故 承许智慧周遍行 毕竟无灭自性故 承许即是无为法 灭尽客尘 是 无漏 的根据 无著无碍 是 智慧周遍 的根据 不灭性 是 大无为法 的根 据 因为一切客尘烦恼及习气无余断尽的缘故 承许解 脱身具有无漏相 因为如所有智断尽一切颠倒 故于境 界 无著 因为尽所有智现量现前一切所知相 故于 境界 无碍 因为 无著无碍 的缘故 承许 法身 智慧周遍 一切所知 因为解脱身与法性身是 毕竟无 灭 或毕竟无迁变的自性 故是非因缘所作的 大无为 法 佛陀相续中具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 不是 刹那刹那生灭的无漏法 而是不可思议无著无碍智慧周 遍 无漏 不灭的大无为法 下面以两颂对 不灭性 作分别广说 不灭性者为略说 由坚固等广说彼 81 / 312 菩 提 品

85 当知灭者有四相, 翻此坚固等法故, 谓腐变异及间断, 不可思义变易死, 当知无彼故次第, 坚固寂静常不变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这里是对不灭自性作进一步宣说, 且从正反面观察比较来描述佛陀不灭性之功德 此不灭性以坚固 寂灭 恒常 不变的四种相来广为宣说, 而且此四种相是以认定其违品的方式来宣说的 四种相的违品是有为法的四种灭相, 是与坚固相反之不坚固, 寂灭相反的不寂灭, 常法相反之无常, 不变异相反之变异 其意义分别指 : 有为法成熟之后腐坏的 老 相 ; 四大迁变而痛苦的 病 相 ; 前世灭尽而现前后世的 生 相 ; 不可思议种种变化的 死 相 此四相如果从微细方面来讲 : 就是无漏业成熟的 老 相 ; 无明习气地迁变的 病 相 ; 灭尽前世以意生身成就后世的 生 相 ; 以不可思议染污变易的 死 相, 有如是微细的四相 佛陀完全远离了一切粗粗细细的生死老病, 一切消融于法界, 所以在佛的相续中完全是毕竟不生灭的自性, 即大无为法的功德 当知无彼故次第, 坚固寂静常不变 是说应当了知解脱身 法性身没有四种灭相的缘故, 依次是 无 82 / 312

86 老故坚固 无病故寂静 无生故恒常 无 死故不变 由此成立二种身是非因缘所作的大无为法 无著菩萨在 宝性论注释 中说 何者是成就自利 谓得解脱远离烦恼障 远离智障 得无障碍清净法身 是名成就自身利益 归纳而言 获得解脱身与法身也 就是获得断德和证德圆满 这就是成就自利圆满 所以 小乘声闻 缘觉阿罗汉不用说他利甚至自利圆满之功德 连百分之一也未尚获得 只是在自私自利的推动下修习 人无我空性断除了烦恼障而已 属于暂时解脱 所以不 可能成就自利圆满 唯有大乘道最终获得无上菩提果才 能成就自利圆满的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 大乘庄严 经论 胜乘甘露喜筵 中描述了佛究竟自利的境界 正等觉佛陀具有一切所知法 又远离一切法 因为一 切法与法性真如无异 故具一切所知法 这是从尽所有 性方面衡量 然而从如所有性方面衡量 则远离一切法 因为在真如中 没有任何能取所取以及二法自相 如是 无二之正等觉犹如大宝珠 出生广大大乘教法以及地 度 力 无畏等无量证法 故喻如珍宝之源泉 壬三 别说他利圆满 为白净法所依故 无垢智慧是为处 83 / 312 菩 提 品

87 犹如无相虚空界, 见色闻声与嗅香, 尝味觉触知诸法, 皆由彼者作为因, 如是为佛于二身, 无碍加行坚固者, 殊胜六根行境中, 无漏功德能生因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偈颂分三段讲述, 前二句是第一段, 后两颂各分一段 首先第一段 为白净法所依故, 无垢智慧是为处 无垢 指解脱身, 智慧 指法性身 处 指依处 也就是所化众生的相续中生起诸多白净善法殊胜功德之所依或源泉, 故无垢断德之解脱身与智慧证德之法性身是他利圆满的依处 自利断证功德成就几分, 给予众生才有几分利益 ; 只有在断证功德究竟时, 才能成为最殊胜利他的依处 比如, 一盏灯能量有一百瓦, 它只能照亮较小的空间, 此外没有能力遣除余处的黑暗, 如果具有一千瓦强大的能量, 就可以照亮更大的空间, 若是太阳, 其光明就能普照天下, 但也无法破除天外世界的黑暗 同理, 只有成就断证圆满, 才能成为九法界一切众生究竟的皈依处, 广利六道众生以及三乘学人 如果断证未圆满, 利益众生的范围和能力数目是极其有限的, 而且只能利益下下地道的众生, 不能利益上上地道的众生 譬如, 初 84 / 312

88 地菩萨可作南瞻部洲的依处, 二地菩萨可做转轮王成为四大部洲的依处, 三地菩萨可做帝释天王成为欲天的依处 在获得佛位之前他利事业上有很大的差别, 登地菩萨可以把众生安置于得地 ; 得到授记的八地菩萨安住在无分别智慧的境界中, 可以让众生入于八地等 ; 得到授权灌顶的菩萨安住于十地的境界中, 可以让众生住于十地 ; 达到佛位获得解脱身和法性身, 就有能力把众生安置于佛位, 这就是 为白净法所依故, 无垢智慧是为处 的含义 全知麦彭仁波切释云 : 由于对一切众生以初善 中善 后善, 善能周遍演说无量法门, 普降无尽的大法雨, 乃是一切众生善业果实 白法无漏波罗蜜的种子广大增长之因, 所以犹如雨云一样 大乘庄严经论 中云 : 无比圆白法, 众生利乐因 意即 : 如来自身圆满具足无与伦比的无漏善法 般若蜜多 十力 四无畏 菩提分等, 所以可以成为一切有情利乐之因, 究竟佛位的无垢智慧就是真正究竟的依处 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自觉才能觉他, 自调才能调他, 自成才能成他, 自心充满智慧才能令人生起智慧, 自心充满慈悲才能给予世间的温暖, 自心清净才能净化世间 所以, 每位欲利益普天之下一切有情的行者, 都应该发起无上菩提心, 发愿成就佛的解脱身与法身, 求取大乘佛果自强不息, 成为利 菩提品 85 / 312

89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他圆满的究竟依处 无著菩萨在本论自释中说 : 何者成就他利? 即得成就自身利已, 无始世来, 自然依彼二种佛身, 示现世间自在力行, 是名成就他身利益 第二段 : 颂曰 犹如无相虚空界, 见色闻声与嗅香, 尝味觉触知诸法, 皆由彼者作为因 就象无相 非能生因的虚空, 可以作为见色 闻声 嗅香 尝味 觉触以及了知诸法之所依处 无相 无为 非能生因, 此二特点非常关键 若虚空耽著一种相, 那就不在其中无碍显现万象了 若虚空耽著形色, 就会对于显现蓝 黄等色形成障碍 ; 如果耽著檀香就无法显余香, 那就是很死板僵硬的状态, 又如何能显现容纳大千? 正因为虚空无有任何执著 局限 偏袒, 故任运无碍地显现一切色 声 香 味 触法森罗万象之境 故虚空无相才能无不相, 无相才能无所不容, 无相才是最大 再者, 如果虚空是某法的能生因, 就只能生此一法, 不能生余法, 则成为有迁变 动摇的有为法 但是虚空何时有生 住 灭的相呢? 正因为虚空无有丝毫迁变, 故于其中才能显现一切变化, 这就是 无为而无不为 的道理 所以, 在无相无为的虚空中可以无碍任运显现出色声等六境, 成为见闻嗅觉触等六根识之因, 这就是虚空的特点 第三段 : 颂曰 如果佛陀二种身, 能作修行无碍行, 86 / 312

90 菩萨六根之行境, 是生无漏功德因 一 无相无为的虚空 比喻 佛陀的解脱身和法性身 ; 佛经云 : 如虚空相, 诸佛亦尔 金刚经 云 :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又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即远离一切有为法相和一切出世间贤圣都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 远离一切相就是无为法, 所以如来身比喻为无相无为的虚空 二 虚空中能现六境作为六根的行境 比喻 佛身能作圣者菩萨殊胜六根的行境 颂词中说 能作修行无碍行, 菩萨六根之行境 能显现如来身的因, 就是圣者菩萨自己修行无障碍的加行, 这样才能真实见到佛陀的两种身 萨迦派荣敦巴大师在本论注释中说 : 所谓的 无障碍加行 是指无勤作障碍的坚固加行, 这样的佛身可以作坚固菩萨殊胜六根的行境 入中论 云 : 此寂灭身无分别, 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 离戏论者始能见 意即 : 诸佛报身唯有已离戏论 长久修行福慧二资 证得清净智慧的大菩萨才能现见, 未离戏论的凡夫声缘等无法现见 三 虚空是产生六识之因 比喻 佛身是产生无漏功德之因 譬如, 当六根见闻到色声等境界时, 可以生起眼耳等六识, 比喻坚固菩萨已见佛身的因缘, 会产生无量的无漏功德 遍知多罗瓦在本论的注释中说 : 菩提品 87 / 312

91 具有缘份的诸坚固佛子 在殊胜六根的境界中 见世 俗色身之缘 故是能作产生妙相 随好等无漏功德之因 见胜义法身等之缘 故是能作现量现前力 无畏等无量 无漏功德之因 无漏功德是指无量相好庄严的色身功 德以及十力 四无畏等法身功德 在凡夫分别心面前显 现各种清净的境界 可以引发我们的善根 但都属于有 漏的功德 如缘善法声 就会生起信心 慈悲心等 在 圣者菩萨殊胜六根前显现佛身所引伸的是凡夫无法想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象的清净无漏功德 是成就色身和法身的功德 本颂的第二 三段主要讲述了佛身能作极为深广饶 益圣者菩萨的他利事业 更不用说对于凡夫 声缘的利 益了 庚四 具足功德义分二 一 以异名略说 二 广说根据 辛一 以异名略说 不思常坚寂不变 静遍离念如虚空 无著无碍无涩触 非见取善佛无垢 88 / 312

92 略说异名 是从功德的不同反体安立了十五种名称 广说根据 是广说十五种功德的异名 这里首先举出十五种功德的名称, 再归摄为四类 : 十五种功德即 : 1 不可思议 ; 2 恒常 ; 3 坚固 ; 4 寂灭 ; 5 不变 ; 6 寂静 ; 7 周遍所知 ; 8 远离分别 ; 9 无著 ; 10 无碍 ; 11 离涩触 ; 12 不可见 ; 13 不可取 ; 14 殊胜善 ; 15 无垢 再将这十五种归摄为甚深 不变 断证 清净这四类 : 一 甚深功德 : 非闻思修三慧的行境, 故 1 不可思议 二 不变功德 : 2 恒常 ; 3 坚固 ; 4 寂灭 ; 5 不变 三 断德 : 即远离一切痛苦的 6 寂静 ; 以尽所有智 7 周遍所知 ; 以如所有智 8 远离分别 ; 证德 : 断除烦恼障故如虚空般 9 无著 ; 断除所知障故何时何地一切 10 无碍 ; 断除三摩地障故 11 远离涩触 四 清净功德 : 远离色法相状的缘故以眼 12 不可见 ; 菩提品 远离种种相故以心 13 不可取 ; 自性清净故具有胜义的 14 殊胜善 ; 清净客尘障垢故 15 无垢 这四种略摄为甚深 不变 断证 清净四种功德, 具足此四类所摄的十五种功德异门, 就是获得无上菩提的如来 下文按四类略摄分别解释, 每种名称分别按实际意 89 / 312

93 义而立名 并以充分的根据说明这些异名都不是虚名而 是以真实功德而安立的名称 辛二 广说根据分二 一 于何者具功德之理 二 所具之功德 这两个科判 前者从能取方面是讲能具功德者 后者是从所取方面讲所具之功德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壬一 于何者具功德之理 依于解脱法性身 显示自利及他利 自利他利之依处 具有不思等功德 对于无上菩提从断德自性上安立解脱身 从证德自 性上安立法性身 实际上二身犹如日轮的离障和显露一 样非别别的他体法 断德自性解脱身和证德自性法性身 两者和合 就会显示圆满自他二利的究竟功德 二身也 就是自他二利的依处 具有不可思议的十五种功德 这 样表明了十五种功德的能具者唯一是圆具二身的佛陀 因为除佛以外所有凡圣都没有得到解脱身与法身的圆 满成就 故不具十五种殊胜功德 90 / 312

94 在本论第一品中 已从自利断证的功德方面宣说 了 十地菩萨与佛相差甚远 彼此不能画等号 颂曰 然如大地与微尘 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别极悬殊 佛与菩萨亦如是 是故当知 此所说的十五种功德 唯有佛陀才能圆满具足 壬二 所具之功德分二 一 广说甚深之根据 二 宣说其余之根据 癸一 广说甚深之根据分三 一 总标不可思议之理 二 广说彼之差别 三根据与比喻对应 子一 总标不可思议之理 一切种智之行境 如来非是三慧境 是故当知此智慧 一切有情不可思 是说唯有一切智智行境的如来法身 非闻思修三慧 的境界 这种究竟的智慧境界除佛以外 对于一切凡圣 91 / 312 菩 提 品

95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 不能如实圆满现证 这里依据教证从两方面作解释 : 一 法身的境界唯诸佛证知 佛在 法华经 方便品 云 :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意即 :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的难解之法, 三乘人都难以相信, 难以理解, 唯有诸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 这是远离言说, 难以测度的境界 法华经 方便品 云 :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意即: 佛所成就的无漏 甚深 不可思议的微妙法, 唯有佛才能如实了知, 唯是一切智智的行境 二 究竟佛慧余圣亦不知 在 法华经 方便品 中云 :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意即 : 假使满世间人都像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合起来尽心思考 度量也无法测知佛的智慧, 而且让满十方舍利弗加上他们的弟子智慧, 也是不能了知佛智慧的行境 又云 :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意即 : 舍利弗虽然智慧高妙, 但是不如独觉的利智, 假使十方世界的独觉阿罗汉像竹林那么多, 将彼等智慧合为一 92 / 312

96 心, 这样在亿劫当中一直思维佛的智慧, 也不能知道佛智的少分 又云 :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意即 : 独觉阿罗汉虽然智慧利, 但是不如菩萨的根基大, 新发意的菩萨, 供养过无数的诸佛, 了达种种义趣, 又能善说妙法 假如这些菩萨就像稻苇那么多, 充满十方世界, 他们共同一心, 在恒河沙数劫中共作思量, 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 又云 :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意即 : 新发意菩萨, 不如地上不退转菩萨的证悟高深, 不退转菩萨数目就象恒河沙数那么多, 这些菩萨共同思维探求, 也不能了知佛的智慧 由以上教证可知, 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以闻思修三慧是无法真实测知圆满证悟的 入中论 云 :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如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佛的智慧境界甚深微妙, 非佛以外其他声闻 缘觉 菩萨所能测知, 故颂曰 是故当知此智慧, 一切有情不可思 下面从三方面广说 不可思议 的差别 : 菩提品 子二 广说彼之差别 : 93 / 312

97 微细故非闻慧境, 胜义故非思慧境, 法性甚深故亦非, 世间修慧等境界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是说因为法身非闻思修三慧的境界, 故成立法身不可思议 此分别从两方面来作具体解释 : 一 什么是闻慧 思慧 修慧? 闻慧 是依靠听闻经教引生的智慧 ; 思慧 是依靠思维法义引生的智慧 ; 修慧 是依靠修习禅定引发的智慧 前二智若观待修所成慧则属于散乱心所摄, 修慧属于禅定心所摄, 闻 思的智慧是开发修所成慧之缘 二 为什么法身非三慧行境? 次第而言, 因为法身极微细而又超越一切言语境界的范畴, 因而非闻慧的境界 ; 又因为法身是各别自证所证的胜义法, 超越了分别寻伺的境界, 所以非思慧境界 ; 又因为法性甚深远离一切相的缘故, 所以不是世间修慧等一切分别心的境界 是故当知, 法身境界远离一切戏论, 根本没有常 断 苦 乐 净 不净 我 无我 空 不空 有性 无性 自性 他性 实有 能相 所相 一性 异性 生灭等差别, 远离了一切四边戏论, 故 法身极其微细, 远离一切文字相, 唯一是自证无缘的境界, 远离一切心缘相, 如是法身不可能以语言宣说, 既然不可宣说, 也就不可听闻, 既然不可闻也非闻慧的境界 ; 既然不是闻慧 94 / 312

98 的境界, 也就不可以分别心来思量, 也就不是思慧的境界 ; 既然非思慧的境界, 也就不是以思慧所引起的分别心前的总相, 既然不是影像境, 也就非世间修慧的境界, 如是便能了知偈颂中的重要意义 法华经 云 :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意即 : 佛说 : 我和十方诸佛, 才能现证这种殊胜境界, 这种甚深的果远离了言说, 即 言辞相寂灭, 其非思量分别的境界, 其余三乘众生怎么可以用分别心理解佛的甚深境界呢? 绝对不可能领会, 因为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非常稀有 一切功德圆满成就 憨山大师在 法华通义 中云 : 以实相离言之道, 非心识思量分别之境, 而三乘人以心思测度而求之, 此其所以难知也, 以其法不思议甚深微妙, 故为佛与佛乃知之耳, 诸人但当信之 意即 : 因为实相远离了分别语言的范畴, 实相是远离了语言的妙体, 它不是分别心思量的境界, 但三乘人以分别心思维测度而寻求, 这就是他们难以测知的理由, 因为这种甚深的法性不可思议, 甚深微妙, 故唯有佛才能证知, 其余诸人唯应当信 那如何认识佛的境界呢? 经云 : 若人欲识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 ( 在在处处 ), 令心所向皆无碍 意即 : 若有人想了知佛的境界, 应当自心清净如虚空般, 远离一切妄想分别 二取执著的 菩提品 95 / 312

99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境界, 令所想皆无碍, 在在处处皆以无碍的方式安住于此境界中, 才能认识到佛的境界 又云 : 胜义如来, 不可说, 不可思, 不可言 凡是可说 可思 可言均非真实, 所以南岳怀让禅师说 : 说似一物即不中 意即 : 若说法性像任何一样什么东西都不合适, 是无法比方的 经云, 凡是凡夫或者分别心境界中思维的, 只要能抉择能见到的完全属于世俗法, 不是真实究竟真如胜义的本体 佛在 入二谛经 中云 : 天子, 若胜义中真胜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者, 则彼不入胜义谛数, 成世俗谛性 天子, 于胜义中, 真胜义谛, 超出一切言说, 无有差别, 不生不灭, 离于能说所说, 能知所知 天子, 真胜义谛, 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 非如所言真胜义谛, 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欺诳之法 天子, 真胜义谛, 不能显示 何以故? 以一切能说 所说, 为谁说等法, 于胜义中皆是无生, 诸无生之法不能宣说无生之法 弥勒菩萨在 大乘庄严经论 中云 : 分别若恒有, 真实则永无, 分别若永无, 真实则恒有 真正佛的究竟境界除佛以外其它凡圣无法真实证悟, 但是透过学习大乘甚深了义的经论可以信仰的方式来修行, 以至大彻大悟达成圆满境界时, 就可以彻底现前与诸佛无二不可思议的一切境界 96 / 312

100 子三 根据与比喻对应 此因如盲不见色 凡夫从来未曾见 亦如产房内婴儿 不见日轮圣亦尔 这里是用三相和比喻来说明内容的 如来法身为 宗法 不可思议为 所立 非三慧等分别心的境 界是 能立 比喻 如色法非盲人眼识的所见境 日 轮非婴儿眼识的所见境 根据 是非分别心的境界故 这就是宣说根据和比喻所对应科判的意义 颂词前两句讲 为什么佛陀法身不可思议 就像盲 人根本见不到色法一样 一切凡夫众生从来也未曾见过 无垢清净的法界 又如产房中刚刚诞生七天的婴儿看不 见日轮一样 小乘声缘圣者也不能见到如来法身 颂词后两句 且如产房内婴儿 不见日轮圣亦尔 对此遍知多罗瓦有不同解释 如同产房中初生的婴儿 只能见到少分的光明色相 无力全分见到 同样 安住 十地的诸大佛子也仅仅现量见少分法身而无力见圆满 法身 是以 不圆满见 来解释 不见 的含义 如 此一来 婴儿的比喻便有了两种解释 在 胜鬘经 中 胜鬘夫人问曰 世尊 此苦灭谛是不思议 过诸有情 心识境界 亦非一切声闻独觉智所能及 譬如 生盲不 97 / 312 菩 提 品

101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 二 见众色, 七日婴儿不见日轮, 苦灭谛者亦复如是, 非诸凡夫心识所缘, 亦非一切声闻独觉智之境界 在 胜鬘经 中用婴儿比喻声缘, 堪布根华以此根据认为若能解释成声缘更为合适 魏译 宝性论 中云 : 二乘如婴儿, 不见日月轮 也是直接译为声缘如婴儿般, 无法看见日轮般的清净法身面目 以上教证直接说到了, 声闻 缘觉智慧有限, 故如婴儿般, 不能见如来的法身, 也不能见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的本体 但在其它很多了义的如来藏经中讲到, 不但凡夫 声闻缘觉, 包括获得自在的十地大菩萨们也对如来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支分及多分证悟而没有全分圆满证悟 对十地菩萨来讲, 佛的一切不可思议也成了难证难知的一种境界, 所以这两种讲法是一致的 这里主要是按照堪布根华和 胜鬘经 来讲的, 盲人 是指凡夫众生 婴儿 比喻声闻 缘觉 因为凡夫众生执著 清净 恒常 有我 安乐 四边戏论, 声缘执著 不清净 无常 无我 痛苦 四边戏论, 所以都跟盲人和婴儿一样不见离戏的如来法身 但是按照了义经典及遍知多罗瓦的观点, 无论是凡夫众生或是声闻缘觉皆与盲人无别, 一概不见离戏的如来法身, 不见一分乃至多分如来藏的本体, 更何况见佛圆满的境界 佛陀殊胜智慧的境界, 声缘就算在一亿劫中都不能 98 / 312

102 测度, 何况我们凡夫怎么可能以生灭心去妄自测度, 唯应仰信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这样才能得到诸佛加持 佛在 法华经 方便品 中云 :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意即 : 佛宣说的 如来藏经 等法门, 凡夫初学者应在相续中生起大信心, 依此信心力才能得到诸佛殊胜不共的加持, 得到殊胜的利益乃至于真实通达 比如西方极乐世界, 是上师阿弥陀佛大福慧的显现, 西方净土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都是佛的大愿力所成就的, 所以佛的愿力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这都是佛陀智慧成就的功德, 甚深不可思议之处, 就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测知, 根本也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象的境界, 我们若能真正仰信上师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念佛的名号并且发愿往生, 那就一定能得到极大的利益 这是用不可思议的比喻讲第一类甚深功德的根据 菩提品 癸二 宣说其余之根据分三 : 一 不变之功德 ; 二 断证之功德 ; 三 清净之功德 子一 不变之功德 : 99 / 312

103 远离生故是恒常 无有灭故是坚固 无彼二故是寂灭 法性住故是不变 在极清净佛位已经消尽了一切客尘障碍 现相和实 相完全无二无别 现前大无为法身 远离了生灭的迁流 这就是常住法身 这一偈颂是从名言不同的反体来安立 为恒常 坚固 寂灭 不变四种功德 实际上是一个意 思 因为如来法身远离因缘生 故自然具有恒常的功德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没有断尽坏灭的缘故 具有坚固的功德 如来法身离开 了一切生灭的相 故具有寂灭的功德 如来法身自性本 来没有任何偏堕等戏论 本来安住不可思议的境界 故 具有不变的功德 因此除反体不同以外本体是无别的 子二 断证之功德 二 证悟灭谛故极静 觉悟一切故周遍 无所住故无分别 断烦恼故无耽著 清净一切所知障 是故一切皆无碍 无二堪能且调柔 是故远离粗涩触 这两颂讲了佛陀的六种功德 极静 周遍 无分别 无著 无碍 离涩触 前三句是讲只属于证德所摄的前 100 / 312

104 种三功德 ; 后五句讲了属于断德所摄的后三种功德 首先前一句 : 证悟灭谛故极静, 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一 从抉择灭的角度讲, 由于无余灭尽一切所断的灭谛已经彻底现证, 所以如来具有一切痛苦极为寂灭的大安乐功德 二 从非择灭的角度讲, 由于自性本来清净, 已经通达一切所断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灭谛的自性, 所以是无苦和苦因的极静 胜鬘经 云 : 诸如来应正等觉, 遍知诸苦, 断诸烦恼及超烦恼所摄苦集, 能证一切意生身蕴所有苦灭, 及修一切苦灭之道 世尊, 非坏法故, 名为苦灭 何以故? 言苦灭者, 无始无作, 无起无尽, 常住不动, 本性清净, 出烦恼壳 又颂词中讲到 觉悟一切故周遍, 无所住故无分别 是从证德方面讲在获得无上殊胜菩提时, 现量证悟一切所知相, 具有尽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功德 入中论 云: 妙智刹那达所知 而且, 不住于任何所缘的戏论中, 具有如所有智无分别功德, 故现前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功德 这两种智慧非为别别他体, 当具有尽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功德, 同时没有任何分别戏论执著, 不堕四边二取的迷乱境界中, 即如所智的功德, 是以佛智周遍和 菩提品 101 / 312

105 无分别两个反体 安立了佛的两种殊胜智慧 全知麦彭 仁波切在 辩法法性论注释 中对此作了详细抉择 无 分别智慧的自性 即是超越分别心的智慧 因为没有包 括在有为 无为等任何界中 因此彼自性中未被偏袒的 显现中断 尔时与法性无二自明 从如所有智的角度而 言 恒时不动此境界 同时 以尽所有智产生既平等又 无错乱的见一切显现 故能成立无违双融 颂词的第四句 断烦恼故无耽著 就是讲断德 大 乘 无 上 续 论 宝 性 论 讲 记 二 方面的内容 由断尽烦恼的缘故 决定无有耽著 颂词后四句 清净一切所知障 是故一切皆无碍 无二堪能且调柔 是故远离粗涩触 所谓的断德就是 远离三障 而且具有无著 无碍 离涩触的功德 因为 断尽障碍解脱的烦恼障 故对一切法都没有耽著 因为 清净障碍一切智智的所知障 故于一切尽所有义都没有 障碍 因为远离了昏沉掉举等三摩地障 身心调柔 堪 能安住于殊胜的三摩地中 所以具有远离粗涩触的功 德 佛远离了烦恼障及所知障三摩地的障碍 故佛具有 殊胜法清净的断德 子三 清净之功德 彼无色故不可见 亦无相故不可取 102 / 312

106 自性净故胜善根, 障垢断故极无垢 颂词前两句是说胜义如来非微尘集合之色身, 并且超越一切有为法的范畴, 故以凡夫根识无法照见 ; 又因超越比量和名言的境界而且无任何有为形相的缘故, 以凡夫分别的心识无法取受 如是以分别识无法见 无法取等一切障碍完全消融于法界, 自性清净的甚深境界乃诸佛之不共功德, 所以胜义如来不是有形色身的世俗如来 金刚经 云: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 :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 : 须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 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 :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意即 : 佛说须菩提, 你认为如何, 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 须菩提说 : 如是如是, 首先说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就说 : 须菩提, 如果以三十二相观胜义如来 这样的话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 他也就应是如来了 佛这样宣讲后, 须菩提才明白, 须菩提就说 : 世尊, 以我的理解, 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时候, 世尊就对须菩提开示离相的偈颂 : 如果以色蕴见我, 或者以 菩提品 103 / 312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 177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全论有十品, 前 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不退 辗转令增长 第一 二 三品, 是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 ; 第四 五 六品, 是生起之后, 怎么样不退失 ; 第七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他空承许狮吼论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大乘无上续论 ( 二 ) 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目 录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2. 他空承许狮吼论... 31 3.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 弥勒教言... 47 如来藏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堪布益西彭措译 南无格魏 ( 顶礼上师 ) 本来无垢此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定解宝灯论 第 14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定解宝灯论 辛三 以喻说明此理 :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 而见无蛇断蛇执 1 / 21 此处主要以比喻的方式解释不需要打破细微刹那和微尘的意 义 倘若了知假立我, 灭除我执已足矣,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41 他空承许狮吼论 291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313 思考题 429 ( 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1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 堪布益西彭措 南无格 著 译 魏 顶礼上师 本来无垢之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 意的精要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9 宝性论讲记一(未定稿)

弥勒文库9  宝性论讲记一(未定稿)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弥勒文库 9 妙吉祥印经处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一弥勒菩萨 / 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 / 科判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目录 缘起品 第一如来藏品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义依启下义以喻宣说所说义以信心了知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讲记一 讲 记 关于大乘无上续论的来源首先分三层来讲 : 佛经的来源 菩萨论典的来源 弥勒五论的来源 以此便能了知 大乘无上乘续论 的来历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 第七识颂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各位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 就称为平等性智, 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 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观一切法平等, 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 有了这个智慧之后, 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1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上师仁波切随堂开示 上师仁波切在宣讲 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时, 就般若法门的重要性以及学修方法等多个方面作了精彩的开示, 兹录以成文, 并附以标题, 以使广大同修, 共沾法益, 共同推进闻思修事业, 使正法长住世间 净水如意宝 讲的就是修行般若的境界 入行论般若品释 净水如意宝 讲得非常殊胜, 非常精彩, 比如现在正在讲的抉择四念住的修习要义这部分,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第 1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 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开始学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造的 远唤上师 悉地藏流 这是一个祈祷文, 也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 前面学习 窍诀金钥 的时候, 讲到了大乘的皈依 菩提心特别殊胜 今天我们要 学习佛法当中,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弥勒五论 一 辨法法性论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辨法法性论颂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颂 弥勒菩萨造 法尊法师译 梵语云 : 达磨达磨大布别嘎嘎热嘎 藏语云 : 秋秋尼南巴结巴策累俄雪巴 汉语云 : 辨法法性论 顶礼怙主慈氏! 由知何永断,

More information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3 内部学习资料 尚未定稿请勿翻印 目录 颂 释 日光鬘 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颂 1 / 194 弥勒五论文库系列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目录 一 佛法的核心 1 二 什么是如法的闻思修 6 三 闻思修的衡量标准 10 四 闻思修三慧的殊胜作用 12 五 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严重后果 21 六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25 七 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广泛闻思, 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34 八 随信行与随法行 37 九 如何学修佛法的小结 58 附 : 持大乘法愿文 63 愿海精髓 65 联系方式 66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More information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弥勒五论 二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辨中边论颂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辨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即此修分位虚妄分别有此中唯有空故说一切法有无及有故识生变似义此境实非有虚妄分别性非实有全无 及修诸对治得果无上乘于此二都无于彼亦有此非空非不空是则契中道有情我及了境无故识无由此义得成许灭解脱故 弥勒五论二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目 录 弥 勒 菩 萨 / 造 麦 彭 仁 波 切 / 著 索 达 吉 堪 布 / 翻 译 科 判...1 颂...7 胜 甘 露 喜 宴... 28 ( 1~10, 初 稿 版 )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 成佛的核武器 主持人 :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 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 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 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 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 他在苏州念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 念佛, 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 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来, 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 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员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目目录目录 为什么要学 般若摄颂... 1 般若摄颂浅释第一课... 19 第一品 : 第二课... 36 第三课... 57 第四课... 72 第五课... 86 第六课... 104 第七课... 126 第二品 : 第八课... 146 第九课... 166 第十课... 186 第十一课... 205 第十二课... 227 第十三课... 248 录第十四课...267 第十五课...285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http://www.renhuicaotang.com/ A 起诵仪 香赞

More information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音频名称 :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20141113 般若心经 中的菩萨广大行与甚深见 夏坝仁波切讲于昆明宝华寺 阿弥陀佛! 今天, 受我们国家的恩德, 中国佛教协会的恩德, 以及云南省和我们宝华寺的恩德, 在此共飨法义, 实乃非常殊胜 所以, 我在此受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 在这里宣讲如来正法, 深感欢喜! 宣讲正法者, 依照那烂陀寺的宗规有三种 : 一者, 法师之语清净 ; 二者, 听众之意清净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Microsoft Word - 第九册定稿_153-175_.doc 第 九 品 智 慧 目 录 第 一 百 七 十 三 节 课...342 第 一 百 七 十 四 节 课...359 第 一 百 七 十 五 节 课...378 第 一 百 五 十 三 节 课... 1 第 九 品 思 考 题...394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节 课... 21 第 一 百 五 十 五 节 课... 37 第 一 百 五 十 六 节 课... 53 念 佛 功 德... 411 第

More information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张 生 汪 伪 投 敌 后 出 于 政 治 需 要 一 直 着 意 争 夺 国 民 党 政 治 符 号 并 加 以 运 用 为 此 它 与 重 庆 方 面 进 行 了 激 烈 的 交 锋 并 与 日 本 方 面 进 行 了 艰 苦 的 交 涉 应 该 说 汪 伪 的 努 力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由 于 重 庆 方 面 比 较 得 力 的 反 制 日 方 本 于 自 身 利 益 的 掣 肘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 与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经十一论, 解深密经 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 许多核心理论都渊源于此, 所以说, 解深密经 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解深密经 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两种: 一 广本, 有十万颂 ; 二 略本, 有一千五百颂 ( 见圆测 解深密经疏 卷二 ) 汉地但传略本, 先后有四译 : 一 刘宋元嘉年中, 求那跋陀罗 ( 功德贤 ) 在润州江宁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般若文库18 中观总义 中观总义 1 抉择二无我 101 思考题 105 中观总义 1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中观源流佛涅槃后, 龙树菩萨出世, 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 抉择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 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随后, 有圣天菩萨撰著 中观四百论, 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 再往后, 秉持龙树传承的佛护论师创中观应成派, 清辨论师创中观自续派, 自续派的传持者有智藏 静命 莲花戒, 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

More information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界限 :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顶加行八法总表 一 暖顶加行 ( 之顶加行 :2 )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任何一之顺抉择分, 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标出经中十二随一后, 表大乘第一顺决择分, 是暖顶加行之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 极为熟习故, 于睡梦之际亦见一切法如梦等 2 对声闻等地不生欢喜心 3 见如来等 4 观见佛陀之神通变化 5 生起宣说正法之心 先见地狱等众生随念于自己之佛土断除恶趣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益西措嘉修法 如意宝珠讲记 1 降加持者 : 啥本处供养诸资具如施点铁成金术为成清净幻变网以大智慧降加持阿唯夏雅频 降加持 就是对自己处所里的这些供品聚, 像点铁成金般成为清净的幻变网, 用大智慧来降加持 这里要清楚在何处降加持 如何降加持 以何者降加持 一 在何处降加持 : 就在我们处所所陈设的这些供品聚上面降加持, 比如水 香 花 灯等 二 如何降加降 : 呈现供养时, 不应当再认为这些是轮回错乱的现相,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第九课

第九课 入菩萨行论 第 09 讲记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 对于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 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 如果不知利益所在, 就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 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不只是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 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 即自私自利的作意

More information

开启智慧, 或者说通过思维来产生定解, 趣入法义的殊胜引导 不 管是相应于闻, 还是思和修, 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大海当中 流露出来的殊胜金刚句 不管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金刚句本身的加持力非常大, 如果能 够和金刚句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和

开启智慧, 或者说通过思维来产生定解, 趣入法义的殊胜引导 不 管是相应于闻, 还是思和修, 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大海当中 流露出来的殊胜金刚句 不管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金刚句本身的加持力非常大, 如果能 够和金刚句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和 解义慧剑 第 1-2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解义慧剑 解义慧剑 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一部殊胜论典, 上师曾经 讲过麦彭仁波切以宝剑的名称造的不止 解义慧剑, 还有其他的 论典, 比如相应于闻慧 思慧 修慧造的 智慧宝剑论 解义慧剑 这部论是相应于思慧的,

More information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入菩萨行论 第 135 节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再次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如果真正想要进入菩萨行, 成就利益众生的佛道, 必须要学习 像 入菩萨行论 这样殊胜的论典和窍诀, 此论中佛菩萨告诉我们 怎样通过不断的学习 串修, 将自己相续当中的我爱执和自私自利 的分别念改造成殊胜的利他心 菩提心 入行论 一共有十品,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 静虑 前面我们再再地提到, 静虑是将相续中世俗菩提心在不退的基础上

More information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谈谈闻思修 1 谈谈闻思修 一 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 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 闻思时才需要观察,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不必观察, 这样自然便会认为 : 不闻思照样能修, 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破, 则始终不会重视闻思 以下破除这种观点 : 实修时必定有个所缘境, 有个所修的内容, 若不经过闻思, 是不可能了知这一内容 就连炒菜这样的小事也要先听别人讲解怎么炒,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三十一 唯识学概要 208 你要改造业力, 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 我们看丙五 : 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 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 : 就是资粮位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 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 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 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杨超群

杨超群 入行论第九十二课 我们继续学习 入菩萨行论 指引我们趋向成佛的殊胜要诀 和教言 遣除争论 这个科判中, 之前学习了四个颂词, 讲了众生和佛平等 和不平等的部分, 下面是总结 : 有情具功德, 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 即应供有情 有情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呢? 就是能够产生殊胜的佛法 唯因此德 符, 仅仅因为这点功德相符的缘故, 就应该恭敬供养有情 前面我们学习了, 从证悟和断德的角度来讲, 有情和佛的差别非

More information

细说“执著”

细说“执著” 第十五届菩提静修营专题讲座 是什么困住了你? 透视 执著 戒幢佛学研究所 廖乐根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二 执著的过患与危害 三 执著的对象与种类 四 执著的基本反应模式 五 执著的深层原因分析 六 如何放下执著 七 略说 远离四种执著 一 执著的内涵及相关心理 1 执著 (zhuo) 与执着 2 执著的基本内涵 3 与执著有关的心理 1 执著 与 执着 著 (zhuó) 是

More information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 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正在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等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七年十一月八日 我们上次讲到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接下来 舍利子, 舍利是梵语, 是一种鸟的名称, 这种鸟叫做鹙鹭或者是春莺, 那鹙跟鹭不一样, 鹙 鹭是两种, 都是水鸟 那鹙牠形状长得有点像鹤, 大家都看过, 鹤就是那个颈子长长的 嘴巴扁扁的 眼睛红红的,

More information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甘露滴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 不管是谁饮用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 同理, 听到此殊胜教言后并付诸实践, 则能全部清净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 在此世间中的某个寂静地方, 有些人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 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 此时此刻, 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 感受无量的痛苦 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 从中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如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176-201_.doc 目 录 第 十 品 回 向 第 一 百 九 十 一 节 课...268 无 从 选 择 关 于 爱 心 工 程 的 一 席 对 话... 1 第 一 百 九 十 二 节 课...285 第 一 百 九 十 三 节 课...305 第 一 百 九 十 四 节 课...321 第 九 品 智 慧 第 一 百 九 十 五 节 课...336 第 一 百 九 十 六 节 课...353 第 一 百 七 十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陈 小 红 加 里 斯 奈 德 被 深 层 生 态 学 家 视 为 他 们 的 桂 冠 诗 人 他 为 全 球 生 态 运 动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本 文 旨 在 研 究 其 诗 歌 中 所 体 现 出 的 独 特 的 生 态 观 主 要 从 四 方 面 来 阐 明 斯 奈 德 对 荒 野 的 热 爱 对 文 明 的 反 思 对 印 第 安 人 生 活 的 向 往 以 及 对 理 想 的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上課大綱

上課大綱 大智度论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缘起 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 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 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三 佛接受劝请说法, 因此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四 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 五 宣示诸法实相, 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问 六 为了断除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 七 为了让人信受佛法 八 为了使众生欢喜 九 佛是大医王, 采集各种法药给众生服用 十 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菩提道次第 实修理路 2004 年 5 月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 道次第 是一部实修性很强的论著, 不仅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以简明的修学套路, 将理论一一落实于实修 本论在 略示修法 部分, 以依止法为例, 为我们示范了修习任何法门必须具备的四个步骤, 即加行 正行 结行与未修中间 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便是围绕着这一纲领展开 一 加行 修法的共同基础 加行, 也称为前行, 即正式修法前应作的准备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伊 犁 师 范 学 院 611 语 言 学 概 论 全 套 考 研 资 料 <2016 年 最 新 考 研 资 料 > 2-2 语 言 学 纲 要 笔 记, 由 考 取 本 校 本 专 业 高 分 研 究 生 总 结 而 来, 重 点 突 出, 借 助 此 笔 记 可 以 大 大 提 高 复 习 效

伊 犁 师 范 学 院 611 语 言 学 概 论 全 套 考 研 资 料 <2016 年 最 新 考 研 资 料 > 2-2 语 言 学 纲 要 笔 记, 由 考 取 本 校 本 专 业 高 分 研 究 生 总 结 而 来, 重 点 突 出, 借 助 此 笔 记 可 以 大 大 提 高 复 习 效 伊 犁 师 范 学 院 611 语 言 学 概 论 全 套 考 研 资 料 ......2 伊 犁 师 范 学 院 802 文 学 概 论 全 套 考 研 资 料 ......2 伊 犁 师 范 学 院 702 普 通 物 理 全 套 考 研 资 料 ......3 伊 犁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22E646F63>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22E646F63> 目目录目录 般若摄颂浅释第四品 : 第二十课... 1 第二十一课... 24 第二十二课... 47 第二十三课... 66 第二十四课... 85 第二十五课... 106 第二十六课... 124 第二十七课... 147 第二十八课... 169 第二十九课... 191 第三十课... 210 第三十一课... 230 第三十二课... 253 第三十三课... 275 第三十四课...

More information

( 三 ) 索达吉堪布译讲

( 三 ) 索达吉堪布译讲 目目录目 录 第六 七 八品 : 第五十六课...314 般若摄颂浅释第五品 : 第四十一课... 1 第四十二课... 22 第四十三课... 42 第四十四课... 64 第四十五课... 86 第四十六课... 107 第四十七课... 129 第四十八课... 150 第四十九课... 165 第五十课... 186 第五十一课... 206 第五十二课... 228 第五十三课... 250

More information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自我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在此世间, 今生来世都承受痛苦, 沉溺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 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 除此之外, 就再也不存在能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了 在显宗或密宗, 我们依靠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 观察烦恼的本性时, 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这种令所有的烦恼自然得到解脱的修法, 就是最殊胜的方法 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 而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行为 如果心相续中的五毒烦恼丝毫未减弱,

More information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丁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 :...92 本册总目录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1 中观庄严论颂... 9 中观庄严论释...17 七十空性论略释... 366 中观庄严论释科判中观庄严论释中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二 :...18 甲一 所说支分 :...18 甲二 所说论义分二 :...88 乙一 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 :...88 丙一 名义 :...88 丙二 译礼 :...92 丙三 论义分二 :...92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433A5C446F63756D656E747320616E642053657474696E67735C41646D696E6973747261746F725CD7C0C3E65CC2DBCEC4CFB5CDB3CAB9D3C3D6B8C4CFA3A8BCF2BBAFA3A95CCAB9D3C3D6B8C4CF31302D31392E646F63>

<433A5C446F63756D656E747320616E642053657474696E67735C41646D696E6973747261746F725CD7C0C3E65CC2DBCEC4CFB5CDB3CAB9D3C3D6B8C4CFA3A8BCF2BBAFA3A95CCAB9D3C3D6B8C4CF31302D31392E646F63> ( 一 ) 系 统 整 体 操 作 流 程 简 述 3 ( 二 ) 系 统 中 各 角 色 操 作 功 能 说 明 5 1. 学 院 管 理 员 5 2. 教 学 院 长 8 3. 指 导 教 师 10 4. 答 辩 组 组 长 12 5. 学 生 12 6. 系 统 管 理 员 15 ( 一 ) 论 文 系 统 常 见 问 题 16 ( 二 ) 论 文 查 重 常 见 问 题 22 1 2 主

More information

朱 丽 明 柯 美 云 周 丽 雅 袁 耀 宗 罗 金 燕 候 晓 华 陈 旻 湖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据 美 国 科 技 新 闻 网 报 道 根 据 纽 约 路 透 社 报 道 一 份 新 的 研 究 显 示 青 年 及 成 年 人 若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美 国 德 州 大 学 西 南 医 学 中 心

More information

黄 金 原 油 总 持 仓 增 长, 同 比 增 幅 分 别 为 4.2% 和 4.1% 而 铜 白 银 以 及 玉 米 则 出 现 减 持, 减 持 同 比 减 少 分 别 为 9.4%,9.4% 以 及 6.5% 大 豆, 豆 粕 结 束 连 续 4 周 总 持 仓 量 增 长, 出 现 小 幅

黄 金 原 油 总 持 仓 增 长, 同 比 增 幅 分 别 为 4.2% 和 4.1% 而 铜 白 银 以 及 玉 米 则 出 现 减 持, 减 持 同 比 减 少 分 别 为 9.4%,9.4% 以 及 6.5% 大 豆, 豆 粕 结 束 连 续 4 周 总 持 仓 量 增 长, 出 现 小 幅 小 麦 净 多 持 仓 增 加, 豆 油 豆 粕 净 多 持 仓 减 少 美 国 CFTC 持 仓 报 告 部 门 : 市 场 研 究 与 开 发 部 类 型 : 量 化 策 略 周 报 日 期 :212 年 5 月 7 日 电 话 :592-5678753 网 址 :www.jinyouqh.com 主 要 内 容 : 根 据 美 国 CFTC 公 布 的 数 据, 本 报 告 中 的 11 个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1.2 解脱之道 在 [ 圣道三要 ] 中, 敬礼至尊诸上师 首先礼敬上师, 上师在三宝中属于那一宝? 上师是属于佛宝或僧宝之一 ; 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 也有可能是佛, 也有可能是凡夫 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 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 生起皈依量之前, 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 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 才能了知教理 ; 见理而生信, 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 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

More information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内 部 资 料 东 北 师 范 大 教 运 行 基 本 状 态 据 报 告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务 处 2015 年 10 月 27 日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More information

www.dymf.cn 悟道之初活易乐乎 ( 自序 )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各种物欲和诱惑充斥的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因希求心灵的解脱而开始修习佛法 只有佛法才精确而客观地描述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真相, 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 安宁与和谐的幸福之路 确定地说, 佛法是唯一能够使我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 能够今生值遇佛法并认真修持佛法的人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未来的生命就像初一的月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赵 毅 衡 关 于 标 出 性 的 研 究 在 语 言 学 中 已 经 有 很 长 的 历 史 但 是 至 今 在 一 系 列 关 键 问 题 上 没 有 定 论 标 出 性 在 文 化 研 究 中 更 为 重 要 但 是 至 今 没 有 切 实 的 研 究 本 文 指 出 标 出 性 在 文 化 中 情 况 更 为 复 杂 变 化 多 端 难 以 套 用 语 言 学 成 果 本 文 建 议 以 中

More information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5-1- katugomi2015_c 1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2 2 14.3.3 1:55:18 PM -3-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3 3 14.3.3 1:55:19 PM 塑料容器包装 塑料标识的收集日 每周一次 星期 所谓 塑料制容器包装 ( 塑料标识 ) 厖 指的是装入或包裹商品并附有

More information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林 大 津 毛 浩 然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英 语 热 引 发 了 大 中 小 学 英 语 教 育 整 体 规 划 问 题 在 充 分 考 虑 地 区 学 校 和 个 体 差 异 以 及 各 家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遵 循 实 事 求 是 逐 级 定 位 逐 层 分 流 因 材 施 教 的 原 则 本 研 究 所 倡 导 的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1995), pp.49. 127 128 129 1994 2004 829 130 131 图 12 2004 132 图 13 九鲤洞的扶乩手为大爷伯开光和命名 第三 戏台上的服装和道具的清净 由陈善德长者清净目连戏表演使用的 所有道具和服装 重要的道具包括地狱门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9D8D3DAB0BABBAAA3A8C9CFBAA3A3A9D7D4B6AFBBAFB9A4B3CCB9C9B7DDD3D0CFDEB9ABCBBE32303132C4EAC4EAB6C8B9C9B6ABB4F3BBE1B7A8C2C9D2E2BCFBCAE9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9D8D3DAB0BABBAAA3A8C9CFBAA3A3A9D7D4B6AFBBAFB9A4B3CCB9C9B7DDD3D0CFDEB9ABCBBE32303132C4EAC4EAB6C8B9C9B6ABB4F3BBE1B7A8C2C9D2E2BCFBCAE92E646F6378> 上 海 德 载 中 怡 律 师 事 务 所 关 于 昂 华 ( 上 海 ) 自 动 化 工 程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二 〇 一 二 年 年 度 股 东 大 会 法 律 意 见 书 上 海 德 载 中 怡 律 师 事 务 所 上 海 市 银 城 中 路 168 号 上 海 银 行 大 厦 1705 室 (200120) 电 话 :8621-5012 2258 传 真 :8621-5012 225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唯识二十颂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 Orchid Country Club 二 一三年三月十三日 喇嘛!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 唯识二十颂 很多学佛的人听到 唯识 就很害怕, 因为唯识是所有佛教里面名相最多的, 我们前面念过 百法 八识规矩颂, 已经知道有一些名相很难了解 那我们过去学习有关于唯识的内容, 还是算是很少很少的, 就大部分都还没有介绍到, 所以我们如果要继续学习

More information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济群法师 2004 上半年, 济群法师指导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习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为期三周 讲课中, 法师围绕 菩提道次第 的修学要领 菩提道次第 的实修理路 道次第 中的菩提心 等主题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关文稿已通过网络发布流通 其间, 法师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针对学员在修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开示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

More information

三武一宗灭佛研究

三武一宗灭佛研究 四 川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三 武 一 宗 灭 佛 研 究 姓 名 : 张 箭 申 请 学 位 级 别 : 博 士 专 业 : 中 国 古 代 史 指 导 教 师 : 杨 耀 坤 20020101 三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景天魁 内容提要 : 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 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 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 并针对吉登斯的 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性结构, 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More information

论 小 说 中 的 反 讽 修 辞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北 京 反 讽 修 辞 是 一 个 具 有 拓 殖 性 的 概 念 它 的 意 义 边 界 随 着 反 讽 技 巧 和 手 段 在 创 作 实 践 中 的 不 断 丰 富 而 不 断 地 被 拓 展 着 成 功 的 反 讽 有 助 于 含 蓄 有 力 地 体 现 自 己 的 修 辞 目 的 反 讽 由 三 个 要 素 构 成 即 作 者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¹ º 农 业 流 动 人 口 是 指 户 口 性 质 为 农 业 户 口 在 流 入 地 城 市 工 作 生 活 居 住 一 个 月 及 以 上 的 流 动 人 口 非 农 流 动 人 口 是 指 户 口 性 质 为 非 农 户 口 在 流 入 地 城 市 工 作 生 活 居 住 一 个

¹ º ¹ º 农 业 流 动 人 口 是 指 户 口 性 质 为 农 业 户 口 在 流 入 地 城 市 工 作 生 活 居 住 一 个 月 及 以 上 的 流 动 人 口 非 农 流 动 人 口 是 指 户 口 性 质 为 非 农 户 口 在 流 入 地 城 市 工 作 生 活 居 住 一 个 ¹ 改 革 开 放 年 来 人 口 流 动 规 模 持 续 增 加 对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的 持 续 发 展 起 到 了 重 要 作 用 为 全 面 了 解 我 国 流 动 人 口 生 存 状 况 准 确 把 握 流 动 人 口 发 展 规 律 和 趋 势 不 断 加 强 流 动 人 口 服 务 管 理 引 导 人 口 有 序 流 动 合 理 分 布 国 家 人 口 计 生 委 于 年 月 启

More information

国债回购交易业务指引

国债回购交易业务指引 附 件 1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新 质 押 式 国 债 回 购 交 易 业 务 指 引 一 总 述 根 据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债 券 交 易 实 施 细 则, 上 证 所 将 于 2006 年 5 月 8 日 起 推 出 新 质 押 式 国 债 回 购 新 质 押 式 回 购 与 现 行 质 押 式 回 购 相 比 区 别 主 要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1 新 质 押 式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