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無有盡 華嚴云我知十方一切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 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是謂出世大事因緣 十方皆爾豈獨釋迦 教法所興在此而已 二別敘今經教興韋提機發淨土緣興 故使闍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 遙望耆山請佛求救 大悲憐愍即赴幽宮 先陳三種淨福以為兼濟之緣 後說十六妙觀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亦無有盡 華嚴云我知十方一切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 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是謂出世大事因緣 十方皆爾豈獨釋迦 教法所興在此而已 二別敘今經教興韋提機發淨土緣興 故使闍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 遙望耆山請佛求救 大悲憐愍即赴幽宮 先陳三種淨福以為兼濟之緣 後說十六妙觀"

Transcription

1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2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cf. No. 365]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序釋元照述堪忍濁土異趣群居 安養淨邦上善俱會 是知棘林胎獄宜奮志以長辭 寶界金池可潛神而直往 潮音偏讚遍見琅函 海眾高棲備聞青史 但以機宜殊等誘掖多門 或恒課密言 或專持嘉號 或克期繫念 或潔己修齋 各赴時緣 備存眾典 唯茲正觀畢趣無生 信是除疑捨障之神方 長生不死之要術也 歷觀前古受誦尤多 逮至方今樂聞益眾 忝從早歲專翫斯文 翻嗟億劫之無歸 深慶餘生之有賴 然則諸師著撰各尚所宗 後進披尋莫知攸往 由是參詳名理酬挍古今 摭取優長芟除繁瑣 述而不作 何敢侮於前修 統之有宗 庶可貽於來學 文從簡易意在修治 月藉指標見月而無勞執指 岸因舟度到岸而自可忘舟 曲被未來不負韋提之虔請 仰承遺囑敢忘慶喜之重宣 聊贊上來冀資西邁云耳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將釋此經先列義門令知總意然後入經分文別釋 初中分四 初教興來致二攝教分齊三辨定宗旨四料簡異同 初教興來致二 初通明一代教興二別敘今經教興 初通明一代教興大覺世尊從本垂跡為欲開示眾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 於是乘時利見而大有為焉 經曰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則知出生示滅一代聲教半滿雖殊莫不皆使諸有凡庸自悟己心 與十方如來法界含靈體性平等無有差異 具足無量河沙勝德包攝一切世出世法 清淨本然廣大無際十方法界微塵剎土大地山河依正因果悉是我輩自心中物 猶如一漚浮于大海亦如片雲點太清裹 即下經云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當知此心即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即是大乘一實境界非他法也 故占察經曰 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圓滿十方究竟一相 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妄現境界 令生念著計我我所 沒溺生死不自知覺 我佛如來先覺此心憫諸未悟 慈悲方便演說諸經 華嚴頓示鹿園漸誘 歸源無二方便多門 經云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又云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或於此土破惑證真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 或往他方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說往生淨土 彼此雖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洞達諸法 然後發大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 以智慧故不住生死 以慈悲故不住涅槃 歷微塵剎示生唱滅說法度生 眾生無盡行願身土 P. 1

2 亦無有盡 華嚴云我知十方一切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 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是謂出世大事因緣 十方皆爾豈獨釋迦 教法所興在此而已 二別敘今經教興韋提機發淨土緣興 故使闍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 遙望耆山請佛求救 大悲憐愍即赴幽宮 先陳三種淨福以為兼濟之緣 後說十六妙觀正示往生之術 今括諸文略陳十意 一為愍眾生忍受眾苦無由脫故 經云 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等 又云 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此觀地法 二為愍眾生為業纏縛無由解故 如下經云除無量億劫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 三為愍眾生煩惱障重不能斷故 經云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四為愍眾生福德淺薄受貧苦故 經云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又云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五為愍眾生隨邪背正去佛遠故 經云 若念佛者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等 六為令眾生離諸染著住清淨境界故 經云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 七為令眾生心易得定故 經云 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若不定指一方則三昧難成故 八為令見身成就念佛三昧故 九為令見身見無量壽佛故 ( 此二皆下經文 ) 十為令眾生疾成佛故 下云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等 即彌陀經云 生彼國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佛意幽深凡情罔測 且用十意括示大途則一經興致咬如指掌矣 第二攝教分齊有三 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辨大小漸頓三簡了不了義 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 初娑婆入道教觀二淨土往生教觀 初娑婆入道教觀娑婆五濁惑業重輕根性差別在機既雜 教亦不純 故有大小殊科偏圓異徹 經論宗師古今判教互有不同迭相廢立廣在他文不可備敘 二淨土往生教觀極樂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 眾生生者雖分九品莫不皆發無上道心 到彼進功皆得不退菩提妙果 故往生論云 二乘種不生 雖有聲聞弟子皆是先發大心暫履權乘不住小果 是知二土立教純雜不同 則淨土諸經不勞簡判也 二大小漸頓天台疏判教相中祇云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二藏明義菩薩藏收 漸頓悟入此即頓教 遠疏亦云 此經是頓教法輪 韋提希等並是凡夫便證無生 不從小入 故知是頓準知一代彌陀教觀皆是圓頓一佛乘法更無餘途 慈雲法師云 小乘經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說有淨土何況勸生 又小乘中不談他佛亦無一字說有彌陀 是則淨土彌陀一歷耳根即下大乘成佛種 不聞不信豈非大失乎 三簡了不了義慈雲云 佛法有二 一小乘不了義法二大乘了義法 大乘復有了不了義 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法也 經曰 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 斯之謂矣 言了義者了彼淨土即我自心非他方也 達彼彌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 如此則迴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豈逃乎剎那際內 故經曰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即是開示眾生佛之知見 大乘了義豈復過此 楞嚴勢至圓通云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P. 2

3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 言成佛不久也 ) 至若法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 藥王品云受持此經即往生安樂世界等 ) 華嚴極談普賢躬陳迴向( 普賢十大願結云臨命終時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等 ) 即知淨穢身土悉是眾生自心 祇由心體虛融故使往生無礙 祇由心性包遍遂令取捨無妨 嗟今未學不達唯心 但認點靈便為淨土 自謂心淨土淨不假他求 佛即我心豈須外覓 指彌陀為外物 貶極樂為他邦 故慈雲云 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 心淨土淨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 釋曰 子不善心土之義將謂我心局在方寸 便見西方敻在域外 若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 十萬億剎咫步之間豈在心外 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 若談唯心便不信有外諸法 豈唯謗法亦自謗心殃墜萬劫 良可痛哉 妄搆是非障他淨土真惡知識也 ( 上皆彼文 ) 古賢苦口愍物情深 儻屬意以研詳必因茲而超悟矣 三辨宗旨有三 初定經宗二明事理三辨觀法不同 初定經旨宗是主義一經之主義須辨示 天台云 此經以心觀為宗 此則單就能觀為言也 觀佛依正得非心觀乎 遠師善導並云 諸經所辨宗趣各異 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 此則通就能所而立也 觀雖十六依正不同而主在觀佛 即下經云 於見身中得念佛三昧 念即是觀 但語通餘佛尚濫他經 可如首題簡別斯盡 觀佛三昧經云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 破戒者護失道者導 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中燈 煩惱賊中是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 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又云 若能觀佛一毛孔是人名為行念佛定 以念佛故十方諸佛常在其前為說正法 此人即能出生三世諸如來種 何況具足念佛色身 又云 若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偷僧祇物污比丘尼破八戒齊作諸惡事種種邪見 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繫念在前觀佛一相好者諸惡罪障皆盡滅等 準知觀佛功德難思 良由攝虛妄心冥真實境 假彼福慧濟我貧窮 藉彼慈悲拯我沈溺 是却惡之前陳為入道之初門 故楞嚴云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是則名曰香光莊嚴 略舉大要餘廣如後 二明事理理是虛寂之強名事乃施為之總目 名雖兩立體實一如 其猶水動為波墨書成字 波雖萬狀水濕何殊 字有千差墨色無二 若謂冥心住寂能所泯亡則為理觀 舉心動慮取捨歷然即為事觀 是則理事敵對 未是圓融 今依天台十疑論云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 此乃真無生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作生解聞無生作無生解 而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不達此理橫相是非 幾許謬哉 是知達事即理理非事外 是真無生故稱妙觀 又準南山理事二懺須分兩根 利根達理則一切唯心 鈍根未達則專依事行 餘經理觀唯被上根 今經觀法通攝利鈍 利根修者莫非理觀 鈍根修者皆歸事想 利鈍雖異皆得往生 但生彼已階位淺深 進道遲速耳 然古今判釋互說不同 一云十六妙境無非理觀 一云據經始末皆是事想 一云前後十五是事唯第九佛觀為理 今謂初釋則遺於中下次解則抑彼上根後說兩分最非通論 夫達理者則諸法皆理安有此是而彼非乎 甞考經文但出所觀之境不分理事之殊 得非能觀之人根有利鈍 P. 3

4 見有通塞任其分量皆可趣入乎 唐高僧辨秀甞謂人曰昔聞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達觀之說 何耶夫出言即性發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況我正念乎 細詳此說深會經宗 但未悉此經通收中下耳 問今經理觀如何修習 答修法有二 一者能觀心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為體 下云當起想念諦觀於日是也 二者所觀境即以彌陀依正莊嚴為體 即下所列十六種境是也 能所相冥方成觀行 問起心取境那名理觀 答了此心境皆因緣生 緣生無生體非生滅即無生理 十疑論云夫不生不滅者於緣生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 求於生體了不可得 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 此滅散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 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也 今明理觀一準論文 以緣生心觀緣生境 心境雖殊緣生不異 能觀是心所觀即佛 心法佛法皆不思議 華嚴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其義也 故諸行者先開智解通達無疑 然後晨夕念念繫想彼方依正勝境熾然求生不妨心境 體自無生 非謂造作使之然也 是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出處語默莫非妙理 非唯此觀一代大乘所立觀法莫不皆爾 法華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等 又云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普賢觀云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 淨名云一切諸法即菩提相 華嚴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 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 金剛般若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 如是等文遍在大藏不復盡舉 若離諸法而談妙理即墮偏邪去道全遠 淨名云譬如造立宮殿 若依空地隨意無礙 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聖量若此正理坦然 必欲進修深須研覈 三辨觀法不同一代時教所明觀法略為五例 一總觀諸法如經觀一切法空等 二別觀自心如止觀還源觀法界觀淨心觀等 三或但觀色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及不淨白骨等 四兼觀色心經云照見五蘊空十二入十八界數息等 五對觀勝境即如諸經觀佛菩薩等 今此觀經即當第五 就觀勝境復有五別 一觀佛相海即觀諸佛三十二相也 二觀普賢行法即觀六牙白象菩薩身相也 三觀藥王藥上即觀二菩薩行願色相也 四觀彌勒上生即觀兜率天宮求生內院也 五即今經觀彌陀依正求生淨土也 上三滅業破障下二忻願求生 又下二中第四是娑婆天界第五即極樂淨方 然此方入道要在觀心 淨土往生義須想佛 今舉此方觀心一種對校今經略為六別 一觀心則攝想歸心今經則送心他境 ( 經云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天台疏云落日懸鞁用標送想之方 ) 二觀心不局四儀此經則要須正坐 ( 義通餘儀 ) 三觀心則不拘方所此經則定須西向 四觀心則不簡餘時此經則須除便食 ( 觀佛經云除便轉時地觀云唯除食時等 ) 五觀心則斷惑證理此經則成業感生 六觀心則魔業發現此經則聖德護持 略明六異則知淨土觀門逈然天別 問今十六觀可名觀心否 答若乃達境唯心則彼彌陀身土孰非心乎 但恐反求本陰局認點靈則盡屬他經 非今正觀矣 問或謂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唯觀心為要 今經觀佛豈不相違 答觀法被機各有所主 若此方入道斷惑證真則觀心至要 若往生淨土修因感報則觀佛最優 彼明斷證正取觀心故有此語 非謂生佛二法永不通觀 觀佛三昧皆被未來義非徒設 問心佛無差上乘 P. 4

5 了義 今明觀法何必強分 答理本雖融行相宜別 將使造修有託必須境智相應 古德有言觀佛有二 一者自心三昧所見佛 二者西方從因感果佛 諸經觀心即觀自心所見佛也 今十六觀正觀西方感果佛也 據此兩分求無疑濫故 天台十疑論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緣阿彌陀佛相好光明 又觀彼土七寶莊嚴備如無量壽十六觀等 今經觀佛斯為明據 問曰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今觀佛境豈非色見聲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猶皎月落於百川 四辨八音若清響發於幽谷 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尋聲不了性空故不見佛 達士不爾 了色非色何妨端想於聖容 達聲非聲豈礙側聞於妙法 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 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 覿茲妙論寧復疑乎 四料簡異同二 初簡身土通局二辨古今廢立 初簡身土通局二初明佛身二明佛土 初明佛身佛身多種經論所出隨宜不定 今準天台戒疏且明四身 一謂法身二謂真應二身三謂法報應三身四謂法報應化四身 彼云毘盧遍耀正法為身舍那行滿報果為身 釋迦應跡感赴為身隨緣不定變化為身 一切諸佛皆具四身 今彌陀身者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即法報也 六十萬億那由他即淨土應身也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或現小身丈六八尺及圓光中恒沙化佛 又云無量壽佛化身無數以至白鶴孔雀鳧雁鴛鴦等皆是彌陀變化所作此等皆化身 然此應化合則為三開則成四 當知西方彌陀果德之身 即是法身即是報身即是應化佛身一體非一非異隨召皆得 若乃從本垂跡則一身為無數身 至於攝末歸本則無數身還歸一身 華嚴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即其義也 遠師疏云然佛壽命有真有應 真無有盡應有短長 觀音受記經云阿彌陀佛壽雖無量當有終極般涅槃後觀音補處號普光功德山王 據此定知是應 十疑論云有滿凡夫隨分得見佛身麁相謂應佛也 菩薩見微細相謂報佛也 故知報應由機佛身何定 如水中月隨器不同 器大則影全器小則影缺 全缺在器而影無展縮 水澄則影存水濁則影亡 存亡在水而影無去來 以喻身壽無不通曉 故涅槃云佛告純陀 汝今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壽 一切諸法皆如幻相 如來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等 又華嚴云如來法身藏普入世間中 雖在於世間於世無所著 譬如清淨水影像無去來 法身遍世間當知亦如是 又云譬如工幻師示現種種事 其來無所從去亦無所至 幻性非有量亦復非無量 於彼大眾中示現量無量 以此寂定心修習諸善根出生一切佛 非量非無量有量及無量皆悉是妄相 了達一切趣不著量無量 準知佛身體量叵得 尚非言思所及 豈容擬議於其間哉 二明佛土又二 初正明二揀濫 初正明諸佛國土其數無量 如華嚴云 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又如法華云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摩以為墨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 如是展轉盡地種墨等 又如彌陀經 十方各有恒河沙數諸佛國土 是知佛土何有窮盡 舉要言之不出二種 一者法性土 圓覺云眾生佛土同一法性 普賢觀經云毘虛遮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 P. 5

6 名常寂光 常住法性諸佛如來所遊住處強名為土實非土也 此謂唯心淨土 舉足道場非淨非穢而不妨淨穢 無去無來而不礙去來 慈雲云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 三際往來足跡未移於一念 眾生迷而不失雖日用而不知 諸佛證而無得故乘權而起用 此唯妙覺果人所居 仁王般若云唯佛一人居淨土即此土也 二應化土 微塵佛剎若淨若穢皆是諸佛隨機應現攝化眾生 應諸菩薩則有實報土 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 應諸二乘則有方便土 智論云三界外有淨土 聲聞辟支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是也 應諸凡聖則有同居土 同居有二 一同居穢土二同居淨土 釋迦現居穢土非無淨土 彌陀示居淨土非無穢土 然同居穢土聖則大小三乘凡通善惡六趣 同居淨土聖則純一大乘凡但人天 兩報土明諸土各赴機緣 法性是所依應化為能依 首楞嚴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大覺即法性土也 微塵國即應化土也 應化依虛空虛空依法性 能所本末思之可見 今經所明即是彌陀所取同居淨土 又復西方有河沙淨土 果佛有同居彌陀 今須定指 往昔法藏發願修成極樂淨土彌陀果佛光臺現土其致在茲 二揀濫諸經所說淨土多種名字相濫故須辨示 且如心淨土淨之言人雖引用不知本末 此言本出維摩經 彼說菩薩取淨土法 以諸佛淨土必假十方眾生同業共成故 歷劫化他令修善業 攬彼淨業以成其土故 彼經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不謟眾生來生其國 乃至十善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十善眾生來生其國 乃至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彼文甚廣不復具引 金光明云願我來世得此殊異功德淨土如佛世尊 法華經云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 又云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淨名云常修淨土教化諸眾生 此等皆明菩薩取土法也 又淨名經螺髻梵王語舍利弗 我見釋迦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 佛以足指按地 大千世界百千珍寶嚴飾如寶莊嚴佛淨土 乃至云我佛國土常淨若此 又涅槃經佛臨涅槃娑羅林間變成淨土 經云爾時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軟 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又如今經光臺所現極樂淨土及結益中眾見彼國 此等皆是如來神力現起 所謂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是也 仁王般若云唯佛一人居淨土 圓覺經云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此皆法性理土所謂寂光土也 法華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淨土不毀 此即釋迦果報土也 上引諸經所談淨土皆非今經彌陀極樂淨土 諸經論中此類極多 準前簡判則無濫矣 二辨古今廢立分五 初明福觀二辨定散三示地位四解魔說五指濫傳 初明福觀下經韋提請云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古疏以三福答思惟 十六觀答正受 善導玄義云諸師將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觀 今謂不然 華嚴經說思惟正受但是三昧異名 韋提前請但云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即知思惟正受秖是請觀耳 觀前方便故曰思惟正觀成就故名正受 但修觀之人須修福業助成觀智故 先明三福後出觀行 三福如寶貨觀智如船桅 是則事理相資福智雙運 安有修觀兀然端坐 不事師親 P. 6

7 不持歸戒不誦大乘耶 故須眾善輔成正觀 單輪隻翼何有所至哉 至後釋文更為委辨 二辨定散善導玄義云前十三觀為定善 後三福九品對前三福為散善 今謂不然 若如所判 即應止有十三觀那名十六觀耶 況下九品上品結云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中下亦然 何得後三獨名散善 止用此求不攻自破 依法不依人涅槃極誡 至後九品當更辨之 三明地位準玄義云古來諸師皆用大乘三賢十聖 對上三品小乘兩凡四果對中三品 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對下三品 彼文委破不復具引 今謂準下九品生彼土 已方論地位可如諸師 又據經文此土求生並是凡夫須依玄義 彼引十段經文為證 可驗昔非 經云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一證也 又云如來今者為未來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二證也 又云如來今者教韋提希未來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三證也 又云韋提白佛言因佛力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彼佛國土四證也 又云汝及眾生應當專心乃至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五證也 又云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六證也 又云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見彼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七證也 又云佛告韋提希及汝眾生欲觀彼佛當起想念等八證也 又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九證也 又如九品中一一皆言若有眾生等十證也 上來十段證明如來說十六觀止為常沒眾生不于大小賢聖人也 ( 上並玄義中文 ) 詳此十文一二四五其文最要 則知此典專被濁世具縛凡夫逮至彼方始論斷證耳 四解魔說或謂修西方淨業臨終感相皆是魔者 斯由未披教典不樂修持 喜以邪言障他正信 為害不淺故須辨之 且魔有四種 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 上之三魔是汝身心 唯有天魔居欲界天 乃是大權退惡進善 有大功行方可動之 凡夫修道內心不正必遭魔擾 若心真實魔無能為 是知魔自汝非他所致 如世妖治媚惑於人端心正色必不能近 縱情顧盻定遭所惑 今引眾說以絕群疑 一云大光明中決無魔事 猶如白晝姦盜難成 一云此土觀心反觀本陰多發魔事 今觀彌陀果德真實境界故無魔事 一云念佛之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既為佛護安得有魔 一云修淨業人必發魔者佛須指破如般若楞嚴等 佛若不指則誤眾生墮於魔網 今淨土諸經並不言魔 即知此法無魔明矣 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辨之甚詳 今為具引 彼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臺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 此說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 或發動陰魔 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 ( 謂天魔也 ) 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 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 先有魔種被定擊發故現此事 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 若作聖解皆被魔障 ( 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 ) 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 如近帝王無敢干犯 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 有如是等 P. 7

8 不可思議功德之力 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 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除魔力復何在耶 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 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 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 何得貶為魔障乎 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 ( 已上彼文 ) 又楞嚴云禪定心中見盧舍那踞天光臺十佛圍繞等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資中疏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現前與修多羅合名為正相 若修餘觀設見佛形亦不為正 以心境不相應故 況觀真如不取諸相而有所著豈非魔耶 資中棟判極為精當 仍具引前諸說永除疑障 五指濫傳淨土教法起自古晉廬山白蓮社 自後善導懷感慧日少康諸名賢逮至今朝前代禪講宗師亦多弘唱 唯天竺慈雲法師精窮教理盛振一時 出大小彌陀懺儀往生傳正信偈念佛三昧詩並諸圖 [ 巾 *(( 宋 - 木 )/ 登 )] 見行于世 自後鮮能繼者 時移事變相承訛濫斯法幾息 縱曾聽習臆說最多 苟不辨明恐誤來學 略引數事識者詳之 此方儒典亦說西方如周書異記說 佛生時瑞氣浮空 太史蘇由奏曰有大聖人生在西方 一千年後聲教被此 後佛滅時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 太史扈多奏曰西方大聖人入滅之兆 又列子云昔商太宰嚭問孔子執為聖人 孔子對曰西方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等 文中子曰佛法西方之教中國則泥 以至後世儒者多以佛教為西方者乃此土西天竺國非今經所謂西方也 試略言之 夫一日月一須彌一四天下名一世界 如此一千世界名小千界 一千小千名中千界 一千中千名大千界 此釋迦一化之境 今此南閻浮提乃一世界中一洲耳 此土神州又州中一隅耳 五天竺國當閻浮之中 神州在彼東南 以此望彼故號西方 若論彌陀淨土 出大千界外復過十萬臆剎 智者云西方淨土出過三界 即知與此閻浮西竺近遠天別安可濫同 竊觀古今不信淨土其障有二 一為他障二即自障 言他障者謂世傳異說不辨是非 故於佛言反不信受 略列數條餘非可盡 如僧傳慧布云 方土雖淨非吾所願 若使十劫蓮華中受樂不如三途極苦處救眾生也 今謂得忍菩薩可容此說 若未得忍自不能救焉能救他 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慈救眾生者無有是處 委如十疑論第一疑中所破 有人云心若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何必求生他方淨土 今謂非無此理 斯乃教中法性理土而非今經所明也 然具縛凡夫未登忍地 假令頓悟自心孰能恒守清淨 法雖高妙不攝群機 但有虛言何由造入 又云西方去此十萬八千里 此亦誤以四竺為西方也 經云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豈止十萬八千乎 略指一端 諸餘不足議也 有人云此十六觀唯被下根耳 今謂此經乃圓頓上乘成佛之法 是心是佛出自今經 韋提一聞即破無明得無生忍 五百侍女發菩提心 豈皆下根耶 又云念佛人臨終感佛菩薩來迎 皆是自心業現實無他方佛來 今詳此說乃有多失 一則不信佛語 觀經九品臨終感相皆佛說故 二不修佛力 諸佛菩薩慈悲誓願拔苦與樂不遺物故 三不信佛體 佛與眾生體性平等有感 P. 8

9 必應 佛若無應三身不備則非佛故 此三不信孰可信耶 又有人云莫學愚人求生淨土 今謂無量壽經說十方諸菩薩皆願往生淨土 況普賢行願勢至圓通皆願往生淨土 補處不退諸上善人豈皆愚人耶 又僧傳所敘古晉高僧生融持遠南岳天台廬山十八賢皆修此法 豈亦愚人耶 汝今滯著三界耽戀五濁 甘受眾苦無思出離 反是智人 一何顛倒 假令自得忍力樂住三界度生 那發此言障他修習 又云求生淨土念佛修觀皆是執著取相殊非超越之法 今謂著與不著取與不取在人心智所見明昧 豈得凡見修持例皆著相於恣不撿盡是通人 且佛言不著相者蓋令不著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不住所修法相遣除人法二執即達人法二空 何甞以繫念進修而為著相乎 且世人爭競我人衒耀權勢 耽荒聲色奔逐利名 聚斂財穀繫戀妻拏 此等諸相無始愛纏佛勸遠離反更深著 念佛三昧無始未經 佛勸修習反疑著相 眾生迷倒一至於此 今謂若修念佛三昧定非著相 何以然耶 佛身無相有何可著 故智論云植佛福田者謂慧心堅著也 隨以香華供養至佛無盡 龍樹論師豈不解般若 而言堅著者豈亦著相耶 夫般若空法元為修六度者令不住相 六度不修般若焉用 真得道者達修無修了念無念 所謂終日修而未始修 終日念而未甞念 金剛般若云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 故知了達之士何甞不修善耶 又有說云臨命終時若見幢幡蓮華等境界現前並不得去 今謂臨終境現自有正念善業所感 亦有邪心造惡所招 豈得一槩斥為魔事 況惡相既現任運業牽豈由汝意願去不去 如人造業合墮三途臨終惡現何由不去 故知謬傳 不足取信 有人發願云願從今生至成正覺未得道前 身無橫病壽不中夭 正命盡時不見惡相 長得人身聰明正直 不生惡國不值惡王 乃至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為僧和合 今謂若生淨土則無橫病夭壽惡國惡王之患 任運常值三寶出家為僧 祇由不知淨土故有此願 亦猶陳除陵願云 願即還人中不高不下處託生等 彼乃儒流不在言責 禪講宗師率多此見 皆言但願後世不失男子出家學道 甞試語曰汝今已得男子出家 秖合便求出離 何乃復求男子再願出家略無勝進乎 二自障者略說六種 一云淨土難生吾無力量非敢過望 但不失人身足矣 一云吾毀戒破齊惡業深重 西方淨土何由可生 一云佛說西方權誘眾生且念為善 皆無其實 見修淨業反生嗤笑 一云聰明利智直悟己心 任己所為無非合道 豈同下士念佛修行耶一 云凡人之生血氣所聚假名為身 及乎死去百骸潰散一切歸空 何有淨土是可生耶 一云臨終作想奪彼胎陰剎那換報不歷胞胎 今謂色心報法宿業所成 安有我神能奪他報 竊恐識神靈妙先托彼胎 報謝趣生即非他陰 假令可奪作想勞神求入胞胎未知何意 違出家志背解脫門 而況我佛大慈開示淨土 慇懃觀囑遍諸大乘 目見耳聞特生疑謗 自甘沈弱不慕超昇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良由不知此法特異常途 不擇賢愚不簡緇素 不論修行久近不問造罪重輕 但令決定信心即是往生因種 慈雲法師云唯安養淨業捷直可修 若有四眾欲得速破無明永滅五逆十惡重輕等罪當修此法 欲得大小戒體還復清淨 得念佛三昧成就菩薩諸波羅蜜當學此法 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自心安快 眾聖現前授手接引初離塵勞 便至不 P. 9

10 退不歷長劫即得無生當修此法等 古賢法語能無從乎 已上五門略標綱要 自餘不盡委在釋文 按開元藏錄 此經凡有兩譯 前本已亡 今本乃疆良耶舍譯 僧傳云疆良耶舍此云時稱 西域人性 剛直寡嗜欲 善通三藏 宋元嘉初達于京邑 文帝深加歎異勅止鍾山道林精舍 僧含請譯此經並觀藥王藥上經 含即筆受 後遊岷蜀還卒江陵 又前代解釋凡有數家 隋朝慧遠法師天台智者大師皆有章疏 唐善導和尚亦立玄義 並行於世 而各尚宗風互形廢立故 今所釋擇善從之 必有差訛不無紀正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終 P. 10

11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第二別釋經文二 初釋經題二釋經文 初釋經題據經下文阿難請問佛立二名 初云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加一經字共二十字 此就心境為名也 又云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更加經字共有九字 此從破障感報為名也 就初名中觀之一字能觀智也 下十八字所觀境也 極樂國土即是依報攝前六觀 無量壽下即是正報攝後十觀 觀佛總前三觀 下二菩薩總攝七觀 故此一題十六皆足 次名中淨除業障總前十六觀行力用 觀成破障即見因也 生諸佛前即來果也 不指彌陀而言諸佛者即下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等 今翻譯家止用初名仍從省約 但據諸佛深合經旨 天台疏云舉正報以收依報述化主以包徒眾 觀雖十六言佛便周 此約舉要包攝前後釋也 遠師疏云此經以觀佛為主故偏舉之 此據經宗諸觀相從釋也 今詳兩釋後義最長 以正為觀佛須先國土以為由漸後因觀佛旁及徒眾以顯周遍 是以佛觀文中獨名念佛三昧也 題中上七字為別題別在今文 下一字為通題通及眾典 上二字標能說教主 下五字示所說行法 初能說中佛是十號之一 說謂悅可眾心 此方化主定是釋迦故但舉通號 下所觀境恐濫餘尊則通別齊舉 準智度論云經通五人說 一佛二聖弟子三諸仙四諸天鬼神五變化人 欲顯此經是佛自說簡非餘人令生信受 然一代時教律唯佛說特彰祕勝 經通餘人但須印可 然就經中淨土一法定是佛說明非小聖餘凡所知 是以他經或容不著 諸淨土經並須標簡 二所說法中上一字即能觀心 下四字即所觀境 初中大小觀法並指第六意識為能觀體 五陰之中善行陰攝 行前三心體唯無記 必取行心成業方能感報招生 準下經文或名想念或號思惟 名異體同莫不皆指意思為能觀耳 次所觀中梵云阿彌陀 此翻無量壽亦云無量光 即四十八願中二願光明壽命有能限量不取正覺 壽即表福是解脫德 光即表智是般若德 般若解脫共嚴法身 即同居淨土攝生教主 觀音補處實有壽限且據凡小莫數故言無量 佛者具云佛陀此翻覺者 覺有二義 一覺察義 四住如賊唯聖覺知不能為害 二覺悟義 無明如睡聖慧一起如眠得悟 對彼二乘故名大覺 超彼等覺故名妙覺 且據一相餘如別說 身相光明具如佛觀 經者梵云修多羅此翻為線 貫穿理義攝持眾生 能貫能攝有如線焉 即能詮教聲名句文 由教知理依理起行因行感果 理行果三出生於教 故知像末唯教有功 得道因緣出道基本 古人訶呰為遣滯情 末學妄癡妄生輕蔑斷佛種子壞佛法身永墜邪坑長遭難地 縱使執指為月認筏為堤亦為解脫遠緣不失人天福報 況超拔為利叵窮 古疏又云訓法訓常 由聖人金口故云經也 P. 11

12 二釋經文經文為三 即序正流通三分 從初至清淨業處為序分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至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宗分 爾時阿難白佛當何名此經下盡末文為流通分 三分判經彌天為始 或多或缺隨經不同不必一槩 初序分二 從初至而為上首名證信序 六事同證使無疑故 爾時王舍下名發起序 法不孤起假緣發故 亦名通別二序 證信通於眾典發起別在今經 又證信文通而義別 如是等法局指當經 發起文別而義通 眾經之首皆有因緣 又證信結集方安名經後序 初證信序六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說之法 二我聞者阿難親從佛聞明非自說 三一時者始從眾集終至畢席一期之時簡非餘時也 四佛者說教之主顯非餘人 五王舍城下說經之處 六大比丘等同聞之眾 初指正宗所說法 如是稱理云如離非曰是 決定可信故云如是二明非自說 我聞諸法無我無我則無聞 隨俗假名故說為我三簡非餘時 一時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可定指故云一時 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曆數不同 流布他方人難曉故 又復諸經或有一席未能終畢 至後結集方綴成文 前後不一 難為標指即如今經闍王造逆如來說經阿難重述豈是同時 故以一言包羅斯盡四說教主 佛佛翻為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諸菩薩故名大覺 即指開示淨土釋迦大師也五說經處二 初遊化境二依止處 初遊化境 在王舍城梵云羅閱祇伽羅此云王舍 智論所解 古王剏置從本為名 即王所居之處二依止處 耆闍崛山中耆闍崛此翻靈鷲 諸靈依此而住 又峯形似鷲或眾鷲所棲因以為名六同聞眾二 初聲聞眾二菩薩眾 初聲聞眾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若論志願則菩薩為先 今取威儀故聲聞居首 聲聞又二 大比丘即上首弟子迦葉阿難目連身子等 大之一字即是歎德 梵云摩訶此翻為大多勝 人天所尊故言大 遍解經書故云多 超出異道故言勝 因名比丘有三義 乞士怖魔破惡也 果號阿羅漢亦三義 應供殺賊無生也 梵語僧伽此翻為眾 四人已上和合無諍 羯磨說戒能辨一切滅惡生善之事故名為眾 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屬弟子 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 目連身子共二百五十 其先竝是事火外道 久受勒苦都無所證 一見如來便登聖果 感佛恩深故常隨侍 二菩薩眾三 初示位二列數三略標上首初示位 菩薩梵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云大道心成眾生 雖名含大小行有淺深今此同聞莫非補處二列數 三萬二千總舉上首眷屬之眾三略標上首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文殊師利此翻妙德 從法化生紹隆佛種名法王子 大本小本彌陀經列眾甚廣 今經最略 翻傳適時各其志也 計應更列人天雜眾 下流通 P. 12

13 云無量諸天龍夜叉等 即知序中亦略之耳 二發起序諸經緣起隨事不同 今經乃以殺逆為發起者略有二意 一欲彰此界眾生極可厭惡 親生膝下尚敢危害況於餘人 意令末世忻樂淨土故 二為表此方機緣非遭極苦 不念脫離求往生故 故下韋提希云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 不樂閻浮提濁惡世等 就中分二 初至和悅正明囚父時阿闍世問守門者下次明欲害母初正明囚父四 一頻婆為子幽禁二國大夫人密奉麨漿三祈請戒法以濟心神四法食兼資日久不殞 初頻婆為子幽禁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阿闍世此云未生怨 涅槃云由未生時相師皆言此兒生已定當害父 又云阿闍名不生世者名怨 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等 調達具云提婆達多此云天熱 生時諸天心皆熱惱 知彼出世必破三寶故 是斛飯王子佛之堂弟阿難親兄 有三十相出家誦六萬法聚十二韋陀 因見如來王臣歸仰利養充溢心生嫉忌 即往白佛求欲攝眾 為佛所訶遂謀害佛 阿難不知授與通法 入山修習獲得五通 乃自思推誰作檀越 闍世太子有大王相 種種變現惑令信受 語太子言我作新佛 汝作新王豈不快哉 於是推山壓佛 密迹金剛以杵擬之 碎石迸來傷佛足指出佛身血 自號為佛五法化人 三聞達等五百新學受彼邪化別眾乞食 別自布薩即破法輪僧 蓮花色尼路逢訶之 拳打眼出即殺阿羅漢 犯三逆罪生入地獄 闍王殺父害母共造五逆 此皆大權化事或逆或順無非益物 為絕後世起逆業故 經云示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又涅槃云提婆達不曾墮獄造逆等 實非聲聞緣覺境界 唯是諸佛之所知見是也 頻婆娑羅此云模實亦名影堅 皆為形體充實從身立名 亦有翻為顏貌端正 七重之室不慮往來 復加制約欲令餓死 二夫人奉食 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桃漿密以上王韋提希此翻思惟 先受此名即為今日請觀之讖 浴身令淨麨密塗身瓔珞中空可盛果漿潛入深室故云密也三王請戒法又三初王陳目連二目連應機三佛遣富那說法初王請目連 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目犍連此翻採菽氏 上古仙人 採菽豆而食 因以命族是王門師故稱親友二目連應機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目連知已應機往赴如鷹隼飛喻神足之疾 隼音荀 字書云鷙鳥謂猛鳥也 八關齊戒唯局一日一夜故逐日別受 即多宗所計 若準成論延促不拘三佛遣富那說法 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富樓那此翻滿慈子 從父母得名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善巧開誘故特遣之四法食兼資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密得聞法故顏色和悅食以資身法以沃心 本圖餓死反更充盛 因慈忿怒推究元由 若準涅槃與此少異 故須委引方盡始終 經云羅閱闍王 P. 13

14 頻婆娑羅其王太子名曰善見 業因緣故生惡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 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去業因緣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我 即修五通不久獲得 遂與太子共為親友現作種種神通之事 太子見已生敬信心嚴設供養 太子告言我今欲見曼陀羅花 提婆即往三十三天求之 其福盡故都無與者 既不得華即欲自取 便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 心生慚愧不能復見太子 遂至佛所求索大眾白言唯願如來以此大眾付囑於我 佛言癡人 舍利弗等聰明大智 我猶不以大眾付囑 況汝癡人食唾者乎 ( 謂現通時現作嬰兒食闍世唾 ) 於是提婆倍生惡心乃言瞿曇汝雖調伏大眾勢亦不久當見磨滅 即時大地六反震動 提婆尋即躄地 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土而污坌之 提婆復言若我此身必入阿鼻我要當報如是大怨 尋起至太子所 太子即問何故顏容憔悴有憂色耶 提婆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 外人罵汝我豈不憂 太子言云何罵我 提婆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 太子問何故 提婆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皆言此兒生已當殺其父 一切內人獲汝心故謂為善見 毘提夫人聞是語已既生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汝一指 復號汝為婆羅留枝 我聞是已心生憂憒而復不能向汝說之 提婆以如是等惡事教令殺父 若汝父死我亦能殺瞿曇沙門 於是太子收其父王閉之城外 以四種兵而守衛之 毘提夫人即至王所 時守王人遮不聽入 夫人訶罵守人即告太子 大王夫人欲見父王不審聽否 太子嗔嫌 即往母所前牽母髮拔刀欲研 耆婆白言有國已來罪雖極重不及女人況所生母 太子聞已即便放捨 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過七日已王便命終 引彼校此或異或同 方便隨機不足怪矣 二明欲害母四 初至不令復出幽閉深宮 二韋提下翹誠請佛 三未舉下佛知往赴 四時韋提下見佛求法 初幽閉深宮三 初執釰欲害 二二臣諫止 三勅令幽閉 初執釰欲害四 初王問門者 二守門實答 三王聞瞋罵 四執釰欲害 初王問門者審其在否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二守門實答 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王制群臣不言國后 沙門空入非門能禁故設此詞 意圖免過三王聞嗔罵 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呪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名父為賊母即賊伴 沙門幻術明非賢哲四執釰欲害 即執利釰欲害其母即如上引涅槃經所說二二臣諫止三 初修諫禮二設諫詞三諫已欲去初修諫禮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月光華言耆婆梵語此翻固活 生時一手持藥囊一手把針筒 昔誓為醫治疾存活 從德立號 菴羅女之子 二皆多智顯是賢臣二設諫詞 白言大王臣聞毘陀羅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栴陀羅不宜住此毘陀經即俗典或 P. 14

15 作韋陀梵言少異 如此間史書紀其國事 貪位殺父此猶有理 非辜害母誠為無道 西竺四姓攝一切姓 剎帝利婆羅門二為尊貴毘舍首陀二為下賤 剎帝即王者姓 栴陀羅此云殺者 即此間魁劊之類 君既無道賢臣不輔故不宜住三諫已欲去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釰却行而退按釰却行示威令懼三勅令幽閉 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捨釰止不害母勅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闍王驚懼賢臣去國社稷必危 不為我者求救之詞 為猶佐也 耆婆重諫王悔乃從 勅閉深宮發起之本二翹誠請佛三 初遭苦思法二陳詞致請三悲哀禮請初遭苦思法遙禮伸敬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二陳詞致請 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阿難是佛侍者常往慰問 傳法利人必假王力 雖佛上聖曲順常情以為後範 韋提敬佛不敢輒請 願見二師欲聞法要 阿難此云慶喜亦云無染或云忻樂三悲哀禮請 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三佛知往赴二 初感佛垂應二禮起見佛初感佛垂應 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知其心念即他心智 乘空出沒即如意通二禮起見佛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見佛有四殊勝 一身色二蓮座三左右侍從四諸天供養 釋迦翻能仁即應身 牟尼翻寂點即法身 上冥下應報在其中 釋即帝釋具云釋提桓因 此翻能天 即三十三天主也 梵即大梵天王色界天主 護世即四王等 古疏問曰頻婆韋提俱請弟子 何故前遣弟子後乃自往 其意何耶 解有二義 一闍王殺父 佛若親往則起怨嫌護彼心故 二欲行佛法須委國王 頻婆定死闍王登位 佛若自往則障礙不行 為護法故韋提無此自往無妨四見佛求法二 初作禮申敬二請法初作禮申敬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被囚日久不期遇佛 悲喜盈懷無暇容緩 挽斷項纓持用獻佛 投身于地以竭其誠二請法有二 初通問往生處二正請往生因初通問往生處二 初汎問宿因二正問生處初汎問宿因 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我之母子愛出天性 佛之兄弟情同天倫 反生逆害必有往因 本唯自責兼問如來 但是傷歎往業以為陳請之由 經律多說 佛與提婆從因至果常相惱害 蓋是大權影響而非實事 即法華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 乃至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 號曰天王如來等二正問生處為三 初標忻厭二敘可厭三立誓遠離此之三節即示末世修行要術 若不爾者則徒修淨業定不往生初標忻厭 P. 15

16 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無憂惱處者韋提所問 言相通含據下佛答即指淨土 娑婆五濁人間天上皆有憂惱 唯佛淨土依正俱勝但受諸樂寧有憂乎 閻浮提或云剡浮贍部此翻勝金 從樹為名 以樹半臨海水水底有金光色映樹故以為名 提或云檀此翻為洲 即別指南洲也 據令通指娑婆大千 且從近論令易解耳 或可閻浮於四洲中濁惡最甚故特標之二敘可厭 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濁謂五濁 即見煩惱等五皆不淨故總名濁亦名五滓 惡即十惡 即殺盜等 五濁則具該依正 十惡則別指行業 若據濁惡實該六道 特舉三途苦果以彰可厭 遍於大千故云盈滿 多不善聚者即上惡趣共聚此處 或可別指人中 少有良善如下所願不見惡人怨親逆順無非不善 闍王調達豈善聚乎 上隨文解次約義論 此濁惡處即指世間郡邑民居親族會處 其間心行萬差三惡盈滿皆不善聚 又濁惡處即指我等眾生現前識心 無始至今三業所造無邊業種日用所起三惡道行不可窮數故云盈滿多不善也三立誓遠離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五濁三界五逆十惡皆是惡聲 其中眾生造如是業盡號惡人 極樂世界尚無惡道名即無惡聲也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即無惡人也二正請往生因 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頭及四肢為五體五處皆圓亦名五輪 著地禮之重也 由有宿罪故受此苦 今欲厭離故須求悔 梵云懺摩此翻悔往 今言懺悔華梵並舉 有云懺即斷後悔是恥前 如來說法破障除疑如日照世故云佛日 極樂依正莫非主伴淨業共成故名清淨業處 據此韋提正求觀法故云教我觀也第二正宗分三 初至那含放光現土審定機宜 爾時世尊下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 說是語時下三顯示利益結勸修習初放光現土審定機宜三 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二韋提白佛選定一方 三頻婆蒙光護證道果 佛恐末世以為十方淨土隨願可生何獨定指彌陀一國特現此瑞以決後疑 今多此見正達佛意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如來眉間有白毫相 長一 ( 丈寸 ) 五周圓五寸外有八稜中空如筒白如珂雪右旋宛轉 表從中道流出諸法 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 即顯此經圓純究竟一佛乘法 故現此相異於常時 光臺高聳喻若須彌 現土無量不可具舉 略示四種以示可觀 七寶成者言其尊貴 純蓮華者言其潔淨 如天宮者言其快樂 頗梨鏡者言其明瑩 若論諸土莊嚴極眾 經文從簡各舉一相 欲彰極樂具兼諸美令韋提見 即示放光現土之意二選定一方三 初通敘諸土非是所類 二別指極樂正合機緣 三求請往生所修觀法初通敘諸土非是所願 P. 16

17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二別指極樂正合機緣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良以此界下凡心多馳散 若不的指一方專觀一佛則觀行難成往生多障 況彌陀光明常照誓願弘深 是以生一土則諸土皆通 想一佛則諸佛齊見 十疑論佛答普廣其理照然 善導專修義亦同此三求請往生所修觀法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初修方便作意觀緣名思惟 觀想既成任運妙契名正受 如地觀云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思惟也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即正受也 善導玄義據華嚴經思惟正受並是三昧 與此地觀文證大同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聞是法者思是法者觀是法者此人常於夢中見佛 又云聞是語思是法者有正念者有正受者 準知思惟正受皆屬觀法淺深有異 又復前云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即知韋提唯請觀耳三頻婆蒙光獲證道果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初如來現土正意在茲 機感相投潛通密應 故佛微笑 觀佛相海經云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 從口而出光照王頂 佛力加被令增道果 蒙光見佛深悟無常 發智斷惑遂證三果 阿那含此云不還 結惑將盡不還下界 據此頻婆見佛得果 應與夫人同聞觀法 後結益中但敘韋提五百侍女 乃知頻婆證果即歸滅矣第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二 初如來許可二正示所說初如來許可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先審知否者欲明淨土非佛自說他無知者 彌陀經云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而云不遠者此有三釋 一佛眼觀故如楞嚴說 天眼觀大千界如觀掌果 況佛眼乎 譬如登高視下一目萬里 所謂登大山而小天下也 二心念速故 心神無礙遐方異域舉念即至 所謂心念疾於風也 三佛力攝故 雖未得通乘佛神力 如十疑論說 劣夫從輪王一晝夜行四天下 所謂青蠅附於騏尾也 淨業成者總目彼土依正二報 極樂境界眾生未識以物比擬故云眾譬 如下云如億千日其光如華等 或可所有言諭通名為譬 亦令未來者正彰本意非止當機 所謂千鉤之弩豈特為鼷鼠而發機乎二正示所說復二 初先示福業二明正觀初先示福業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觀行人合行事業 非觀無以導其福非福無以成其觀 有觀無福則闕於莊嚴 有福無觀則牽於異趣 闕莊嚴則護報非勝 牽異趣則往生莫由 二法相資無往不利 寄言學者剋意研求 無惑兩岐自迷發足今釋三福三 初通標二別釋三結告 初通標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欲生者言其志願 當修者教令必為二別釋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既是三世佛因 明知菩薩大行 第一共凡夫業第二共二乘業第三大乘不共業 就中四句 上二句報恩行 父母生育恩師長教導恩 下二句離惡行 不殺為十善之首故特標之 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也 P. 17

18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中三句 上句即翻邪三歸 凡夫無始繫屬於魔 作法歸投希求救護 若但受歸有善無戒 若受眾戒必兼三歸 下二句即受戒法 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云眾戒 受持無缺故云具足 威儀亦戒 輕細難持人多陵犯 故特標簡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中四句 初即發大心 菩提翻道即無上道心 二即起大心 善惡因果皆我自心了知畏慎故云深信 三即生大解 教詮本智因誦發生 四即修大行 勸誘修行不令退墮 上三自行後一化他三結告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果德籍此而成故曰正因二明正觀四 初勅聽示說二讚請三勸囑四示法初勅聽示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諦聽善思即聞思兩慧 為未來者正指像末也 煩惱賊害即具縛凡夫也 清淨業即十六觀也二讚請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悅可聖心故云快問三勸囑三 初明是佛所教二依教修成三因修獲證初明是佛所教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阿難多聞勸令持說 由在幽宮同聞尚少 後還耆山意令重述故預囑之 如來今者等並是付囑阿難所說之詞二依教修成 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報明鏡自見面像教由佛說即是佛力 所謂如來異方便也三因修獲證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得無生忍位當初住 若據觀法功德力強見生可證 準下佛觀即指生彼獲證之相 下云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也四示法有三 初敘韋提見土由二為未來請其方便三如來答其所請初敘韋提見土由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大權引實故示同凡 天眼六通之一 障內障外無不徹見 凡仙小聖雖得天眼遐方淨剎亦不能觀 異方便者若對當機即前光臺現土令韋提見 據論垂教即下十六觀法專被未來 欲彰權智道同故言諸佛二為未來請其方法三 初敘己得見二傷他不見三正為陳請初敘己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二傷他不見 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此即大悲權巧利物方見 韋提位非凡小 濁惡不善義同前釋 五苦者疏云五道皆非樂故 修羅一道開則為六合但有五 或取大本五惡五痛五燒以為五苦 即五戒所禁五種之過為五惡 犯此五事遭難犯法為五痛 後墮三途名為五燒三正為陳請 P. 18

19 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未來眾生一生不值佛二濁惡轉盛三苦逼益深 業障如此 疑無見土之理 有何方便令得見乎三如來答其所請又二 初標示繫想處二別列十六觀法初標示繫想處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淨土觀門要在專一故 須指定一方以為投心之處 故放光現土厥意在茲 故十疑論中名為一相三昧 文殊般若亦名一行三昧 比諸觀法有三不同 餘觀不定方隅 今此定須西向 餘觀收神歸念今此送想彼方 餘觀遍歷自他今此定緣聖境 義門備揀心境歷然 乖此別修終名邪觀二別列十六觀法自古章疏多廣懸談 及至觀文例多簡略 今謂觀文正當心要義須委細科釋文言 聽習之徒切宜留心 今先總分後方別解 就十六觀大分為二 初一種先觀此方落日指定向方 後十五種正觀彼土依正二報 初觀是總該下十五 下皆為別各不相收 就後十五復分為二 前五先觀彼土依報莊嚴 後十觀彼正報殊勝 就前五中又分為二 前二觀彼所依境界 觀水成氷見氷為地 後三觀彼莊嚴之相 國土莊嚴不出三種 樹即觀彼林蔭池即觀彼流泉樓即觀臺閣 地觀為總攝餘三故 樹等為別皆依地故 就後十中復分為四 前三觀佛 第七觀佛坐處 第八觀像表真 第九正觀佛相 十與十一觀佛侍者左右分殊 十二十三總觀三聖普雜不同 十四五六觀佛徒眾三輩差降 若此分對一經大要晈如指掌 逐觀別分廣更如後第一日觀三 初所觀境二能觀想三結示初所觀境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方隅渺 [ 漭 - 廾 + 卉 ] 無物表彰 此間落日有目皆見顯了易觀 是可標準 疏云落日懸鼓 用標送想之方 即此意也 言作想者想即是觀 胎中失目謂之生盲二能觀想四 初示修儀二示觀相三顯成相四勸常觀初示修儀 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起想即發觀也 正坐則身儀也 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禪法 故僧傳中古晉高僧坐不背西蓋遵此耳二示觀相 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心境相應凝然不動即定體也三顯成相 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日沒近地雲散光收瑩如鼓面 懸住空中四勸常觀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想成相起念念相續任運不忘三結示 是為日想名為初觀結示可解就後十五觀前五依報中第二水想欲成此土凝氷 第五想水正觀彼方池沼 名同體別學者宜知第二水觀二 初所觀境二結示水想正為觀地 瑠璃寶地舉世所無 水面結氷是人皆識 因此見彼用似比真 故先舉水氷後成寶地 疏云大水結氷實表瑠璃之地是也初所觀境二 初觀水二觀地初觀水三 初正想水二變水成氷三變氷為瑠璃初正想水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顯上澄清湛然不動故云無分散意二變水成氷 P. 19

20 既見水已當起氷想三變氷為瑠璃 見氷映徹作瑠璃想齊此已來當觀文畢 此想已下屬後地觀二觀地三 初地體明徹二地下幢擎三地上莊嚴初地體明徹 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內外映徹二地上幢擎二 初示幢體二珠光上映初示幢體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瑠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八面八楞其狀如塔二殊光上映 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瑠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三地上莊嚴四 初地面華級二眾寶色光三合此寶光以成臺閣四華幢樂器初地面華級 瑠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金繩七寶互相間錯如世花塼二眾寶色光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眾寶色光其光從地昇空故如華 從上照下故如星月三合此寶光以成臺閣 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四華幢樂器 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華幢樂器四面圍繞 風動出聲說法警眾 風生八方故云八種 彼無時節 且對此方故云八耳 苦空等法即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以此四法對破四倒 文中空字且對觀身 知倒計亡非空何謂二結示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結文可知第三地觀所觀之境備在前文故 第三但有躡前結勸而已文有四節 初思惟二正受三彰益四辨邪正初思惟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一一觀者指前總別相也 除食時者開暫間也 有依別本改為睡時 尋諸古本並作食時 且凡人睡時任運自息豈待除耶 或云大小兩乘各有食觀故此除之 此局道眾亦非通論 今謂餘諸觀法不擇時處 此觀聖境理合虔恭 對食起想義乖尊敬故 觀佛三昧經觀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時除便轉時一切時中恒見佛像等 斯為明據不須改作 初心漸想未成定相故云粗見言其未明也二正受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云等持 想成見地不待作意任運契合見境分明 如人學射初生後熟發無不中 言思叵及唯證方知故云不可具說三彰益二 初重囑轉教二正彰利益初重囑轉教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 苦者說是觀地法勅阿難者以前二觀止是此方之物以為發觀之端 及觀寶地心達彼方定能脫苦破障除疑 重囑轉教意見于此 二正彰利益二初破障二除疑初破障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八十億劫或云無量劫或云五萬或云五十億劫隨宜不定非凡所測二除疑 P. 20

21 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此觀若成往生已決 如唐高僧大行於泰山結菴修淨業 未三七日見瑠璃地心眼洞明 至後得疾其地復現 乃曰吾無觀想寶地復現 豈於安養無緣哉 即日終于所居四辨邪正二 初顯正二簡邪初顯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言作是者指前觀相 心境相稱教行無違故二簡邪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乖前境量名為他觀 不正曰邪 雖是佛教大小觀法若非往生淨土之觀 並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見之邪 餘皆例此第四樹觀三 初結前生後二 正明觀行三結示初結前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告勅之語或標不標譯人之變二正明中二初舉所觀二示能觀初所觀二 初示體量二明莊嚴初示體量三初教遍觀二示行數三明高量初教遍觀 觀寶樹者一一觀之樹相多種故云一一二示行數 作七重行樹想周迴七重匝繞彼國 或云處處皆有七重三明高量 一一樹高八千由旬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善那 西竺驛亭之量 經律所出遠近不定 諸家多取四十里為準二明莊嚴二 初光明莊嚴二花果莊嚴 初光明莊嚴又三 初示葉具二明色光三明珠網初葉具 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葉具足者無凋落故二光明莊嚴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碼碯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寶色與光五色相間 瑠璃碧色出黃光 頗梨青色出紅光 碼碯赤色出白色 車渠白色出綠光 若準大本 琥珀七寶諸樹周滿世界 金銀瑠璃頗梨珊瑚瑪瑙車渠等樹 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廣如彼說 即是眾寶為映飾三珠網四初示重數二網間宮殿三殿中童子四珠纓光明初示重數 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每樹七層每層一重其形如塔二網間宮殿 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網間宮殿如色界天梵王居處三殿中童子 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毘楞伽摩尼以為瓔珞一一下天童嚴飾 釋迦毘楞伽此云能聖 摩尼亦云離垢亦云如意四珠纓光明 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眾寶間者不獨珠也 色中上者異於常也二華果莊嚴又二 初總舉二別示初總舉 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行相當者當猶對也 葉相次者如鱗接也 花果如下釋二別示三 初明樹葉二明樹花 三明樹果初明樹葉 P. 21

22 一一樹華縱廣正當二十五由旬三句示量 二十五由旬計一千里 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三句明色 百種畫即葉上痕脈 如天瓔者狀其文也二明樹花 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婉轉葉間閻浮檀如上已釋 洲邊有樹海底出金光色無比 置於暗中其暗即滅 華色同焉 其花旋轉猶世風車三明樹果又二 初體相二光變幢蓋初體相 涌生諸果如帝釋瓶帝釋瓶謂帝釋殿前有瓶莫測其量 以葉度果其大可知二光變幢蓋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映現有二 大千佛事一也 十方佛國二也 示生唱滅說法度生皆名佛事第二示能觀 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莖華果皆令分明恐其參亂故令次觀 莖等五種即是次第 莖謂根幹必兼枝條三結示 是為樹想名第四觀結文可解第五池觀四 初示體相二明池蓮三明池光四結示初示體相四 初舉數二明水色三明流渠四明渠底初舉數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國八池渠道相通二明水色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玉生上二句明色相 池塘階岸眾寶合成 池中泉水色亦如然故云七寶成也 下二句示出處 每一池心各有珠玉 泉從玉出流落池中常時盈滿三明流渠 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磲十四支即是渠道四明渠底 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雜色金剛金有五色又精剛者二池蓮三 初示數二明量三明水流花間初示數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水中即上八池各六十億 小本經中四色四光 今言七寶故知多別二明量 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十二由旬計四百八十里 小本經但云大如車輪 舉其極小者耳三明水流花間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從如意珠出故云摩尼水 華梵互舉也 尋樹上下尋猶循也 樹即莖也 言水循華莖上入花中旋轉發聲却從莖下 演說有三 四念處一也六度二也讚佛相好三也三池光二 初從珠涌光二光化靈禽初從珠涌光 如意珠玉涌出金色微妙光明二光化靈禽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即小本中白鵠孔雀 今經下文鳧雁鴛鴦等 即知珍禽非止一類 今此但舉毛色以通收耳 讚歎三寶令歸向故四結示 P. 22

23 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八功德一輕二清三冷四軟五美六不臭七飲時調適八飲 已無患 不出色香味觸四塵而已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 終 ) P. 23

24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第六總觀四 初正明二結示三彰益四顯邪正初正明二 初別觀寶樓二總觀四種初別觀寶樓四 初示數二諸天作樂三天樂懸空四樂音說法初示數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眾寶國者總召彼土也 一一界者準小本即池岸上 經云四邊階道上有樓閣等二諸天作樂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伎即樂人三天樂懸空 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如寶幢者言其量也四樂音說法 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即讚三寶二總觀四種 此想成已名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承前樓觀兼牒前三即為總觀 若別若總各逗機緣 此觀依報收無不盡 言粗見者即思惟也 下文若見此者即正受也二結示 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三彰益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破障除疑四顯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並如前釋次就後十觀正報中四 初如來勸囑二三聖現身三夫人為未來申請四如來廣明初如來勸囑三 初勸聽二許說三重囑初勸聽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上觀依意在觀正故重勸囑二許說 佛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娑婆眾苦非觀佛三昧無由可脫名脫苦法 三界為苦器六道是苦報三重囑 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二三身現身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前文光臺現土令韋提見以為依報發請之端故云以佛力故見彼國等 今三聖共臨以為正報發請之由故云因佛力故得見佛等 佛立空中二聖侍立 三聖立像斯為明據 閻浮金色猶不可比 則知其光不可盡見三夫人為未來申請二 初見佛設禮二白佛申請 初見佛設禮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二白佛申請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即白釋迦也 菩薩存心不專為己 雖令我見意在未來四如來廣明就下十觀大分為四 如上已明今依次釋第七華座觀二 初正明觀行二總勸諦觀華座觀者欲瞻尊境先觀坐處 如對君上目視階陛初正明觀行三 初總示依處二別列莊嚴三結示初總示依處 P. 24

25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華依於地 顯是臺座非池蓮也二別列莊嚴二 初華葉二華臺初華葉六 初色二脈三光四示量五顯數六明珠光初色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二脈 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其文工巧故如天畫三光 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四示量 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二百五十由旬討有萬里五顯數 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六明現光 一一葉間各有百億摩尼殊玉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明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光形如蓋下覆其地二華臺三 初明臺體二臺外校飾三臺上寶幢初明臺體 釋迦毘楞伽寶以為臺即蓮心也 釋迦毘楞即如意珠 出生無盡皆如人意故云能生二臺外校飾 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文列四寶 甄叔迦此云赤色寶 梵即翻淨三臺上寶幢三 初明幢體二明寶幔三珠光初明幢體 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即上臺面四向立柱 上擎網幔以覆佛頂二明寶幔 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官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 彼天華光莊嚴最勝故多取為比三殊光四 初示數二珠光三光色四其色變現初示數 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二珠光 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三色光 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四其色變現 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其色變現為三 金臺珠網華雲也 更有別相故云隨意等三結示 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結文可知二總勸諦觀五 初推本因二明由漸三教純一離雜想四示益五簡邪正初推本因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阿彌陀佛昔為國王遇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 法名法藏 發四十八願 彼國依報境界身壽光明種種莊嚴一切果相皆願所成 豈唯華座 寄此點示使知淨土即佛願體 願由心發即佛心體 故知願力理絕言思矣二明由漸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不先華座則觀佛不成三教純一離雜觀 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一一觀之貫下五種 花葉及幢皆有珠光 臺不明光在文少略 鏡中見面喻其無差四示益 P. 25

26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滅罪除疑此是觀佛最初方便滅罪猶少 次至像觀滅罪乃多 後至佛觀得無生忍即破無明五簡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解同前第八像觀二 初結前標後二正示觀法初結前標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觀佛眾生無始未識真佛多見形像故使先觀 以像表真觀佛易就二正示觀法三 初通示想佛之意二正明想佛之法三結示初通示想佛之意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而結勸修因須依果德此一段經我佛如來欲明佛觀故於像觀之首先敘觀佛之功 即是開示眾生成佛要道 一經妙旨唯在此文 後學討論宜須精究 此而不了餘竟何言初明佛身普遍二 初徵二示 初徵 所以者何觀佛其利安在二示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此中正說彌陀以法身體同故言諸佛 華嚴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此明諸佛果證法身無所不遍 則與眾生因地法身無二無別故 眾生作想佛身隨應 疏云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 能入眾生心想中如白日昇天影現百川故 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 如勢至圓通云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此明佛常念眾生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此明眾生不念有應無感也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此明眾生念佛感應道交也 此實彌陀世尊同體大慈悲善根力隨緣赴感應物垂形 不思議用 苟明此理佛入何疑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中初二句示心境相應 次三句顯因成果相 下二句釋成上義 是心者即指行者觀佛之心 由觀佛相相現心中 此心即具佛之相好 此據小身丈六為言 其功若此 若觀八萬四千相好心具亦爾 教令觀佛其功若此 眾生依教修因感果始於此心故云是心作佛 恐謂修成佛從外得 祇由此心當體是佛故使建修無不果滿故云是心是佛 若不爾者生彼國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 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 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是證菩提不從他得矣 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正遍知者十號之一也 出世法無不究盡 深廣無際故喻如海 佛德無邊略舉遍知以攝餘者 果人萬德皆心想生 意勉下凡專勤修習功不虛矣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祇由觀佛功德高深故勸繫想 前則通舉諸佛 此則別指彌陀結歸今經正意 故云諦觀彼佛 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 阿羅訶此云應供 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 即十號中略舉三號 委釋如別二正明想佛法三 初別明三像二總明三像三顯益初別明三像二 初彌陀像二二菩薩像初彌陀像三 初見像色相二見國土莊嚴三誡令諦觀初見像色相 P. 26

27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以像表真從易至難故 若畫若彫隨人見熟即以為境 坐彼華者即前華座二見國土莊嚴 見像座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即前依報三誡令諦觀 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觀掌中者言其明了也二二菩薩像又二 初觀華座三觀形像初觀花座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如前蓮華者即佛所坐者 據菩薩身計應須減二觀形像 想一觀世音菩薩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亦作金色者即菩薩身同前佛色二總明三像二 初眼見勝境二耳聞說法初眼見勝境又二 初三像放光二遍見三像 初三像放光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三像放光光色照樹二遍見三像 一一樹下復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遍見三像無處不有二耳聞說法二 初眾音說法二憶持不忘初眾音說法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流水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水光樹禽風鼓樂器並如前示 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故云妙法二憶持不忘 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脩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有合者名為麁相見極樂世界謂所聞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 修多羅此翻契經 違教即妄合法猶麁 對下三昧以分麁妙三結示 是為像想名第八觀準上經文明列三像 或謂二菩薩無像觀者未知何意三顯益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文有二 一除罪障二近三昧 即下佛觀像觀若成真身必見故云現身即得第九佛觀二 初躡前起後二顯所觀境初躡前起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此與像觀皆有躡前起後次第之文 意使正修不容異徹 自昔科為真法身觀 今準下結云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必應指彼彌陀果佛色相即法身耳 下二菩薩其例頗同二顯所觀五 初正明二結益三勸修四結觀五簡辨初正明三 初示身相二彰言略三示所證初示身相七 初顯身色二示身量三眉毫量四眼色量五毛孔量六明項光七相好初顯身色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百千萬億夜摩天喻其大也 閻浮金言其自體也二示身量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身無量機見有殊 文中所舉假以數量顯非數量 欲彰佛身不可定故 即下文云如前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P. 27

28 又云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舉此證前知無限量 蠡盃酌海丈尺量空 是可得乎 喻可見也三眉毫量 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右旋婉轉其狀如珠 一須彌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高亦爾 五須彌共一千六百八百八十萬里 疏引寶性論佛眉毫方圓三百六十萬里 疑是誤算一須彌也四眼色量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一大海八萬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二萬六千由旬五毛孔光 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光即身光也 一一毛孔光如須彌 演即流也六頂光 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百億大千言其量也 化佛菩薩即應現也七相好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丈六之身則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今彌陀身相好光明三量八萬四千則其數無量不可算矣 下示光明遍照攝生 即是彌陀慈悲心體 問不念佛人佛光攝否 答念與不念光無不攝 但念佛者與光相應攝取往生定無退墮 智論云 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 楞嚴所謂佛念眾生如母憶子但子於母有憶不憶耳 又如盲人在日輪下日無不照盲者不見 不念佛人亦復如是二彰言略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其光相好兼上身項二光 化佛即圓光所現 言不能盡憶想方見 心眼即意思也三示所證二 初觀一佛二觀佛身初觀一佛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見多佛者法身體同 念佛三昧從此得名二觀佛身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見佛心者身為心相故佛無一切心唯有大慈悲 慈者與樂悲即拔苦 眾生無盡佛大慈悲亦無有盡 智論云 慈有三種 一眾生緣慈 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於眾生自然現益 二法緣慈 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對治 三無緣慈 無心觀理而於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 後一據理體前二約事用 今舉無緣義收三種 謂諸佛心不住有無不依三世 平等大慧常照法界 以此攝生生無不攝 不由緣起故云無緣 即前所謂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也二結益 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捨身他世生彼土已即證無生 故知此觀若成則上品上生明矣三勸修二初勸觀二教入處初勸觀 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智者即自修觀之人 依前觀法即是諦觀 以修此觀往生得忍功深利大故勸繫心 故般舟經眾生問佛何因緣故得生此國 彌陀答言 以修念佛三昧得生彼國也二教入處二 初觀一相二觀一佛初觀一相 P. 28

29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多相自具者眉毫一相總諸相故 若據經文即觀五須彌量故云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即知非丈六眉毫二觀一佛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多佛授記者皆蒙印可授記作佛四結觀 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一切之言或總指所見諸佛或別在彌陀諸相 二釋並通五簡辨 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文可解第十觀音觀二 初結前標後 二正示觀法初結前標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復當觀觀世音菩薩二正示觀法四 初示境二結觀三勸修四簡邪正初示境九 初觀身二觀光三觀冠四觀面五觀臂六觀手七觀足八指同九簡辨初觀身三 初身量二身色三頂髻初身量 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二身色 身紫金色三頂髻 頂有肉髻二觀光二 初頂光二身光初頂光二 初光量二光中變化初光量 頂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二光中變化 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如釋迦者丈六身也二身光 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五道眾生合修羅故 菩薩垂形五道救苦眾生故於光中現其色相三觀冠二 初觀體二冠中化佛初觀體 頂上毘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毘楞伽即摩尼珠也二冠中化佛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冠中化佛以表帶果而行用四觀面 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五觀臂 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六觀手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七觀足二 初舉足相二下足相初舉足相 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輪有千輪號千輻輪二下足相 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即踏蓮華金剛摩尼二寶所成八指同 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九簡辨 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二結觀 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真實色身即應身也三觀修四 初指前勸觀二彰功力三舉聞以況四教次觀 初指前勸觀 P. 29

30 佛告阿難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當作是者即上諸相不可異故二彰功力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不遇諸禍除現難也 除無數劫罪破往業也三舉聞以況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聞名獲福如普門品廣說四教次觀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從上至下以為次第四簡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解同前第十一勢至觀四 初觀行相二結示色身三彰益四雙結初觀行相三 初身相二行相三坐相初身相五 初身量二觀光相三觀天冠四觀肉髻五指餘相初身量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如觀音者亦八十萬億那由他也二觀光相二 初頂光二身光初頂光 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百二十五由旬計五千里此即光體照則倍之二身光三 初示色量二有緣得見三因光得名初示色量 舉身光相照十方國作紫金色二有緣得見 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修此觀者即有緣人三因光得名二 初從光立名二從威勢為名初從光立名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因見菩薩一毛光即見十方諸佛光 從光立名二從威勢為名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以光照眾生拔苦與樂 從威勢為名 無上力者即十力也三觀天冠三 初華二臺三臺中現土初華 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二臺 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三臺中現土 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四觀肉髻二 初色相二瓶光變現初色相 頂上肉髻如鉢頭摩華鉢頭摩此云赤蓮華二瓶光變現 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五指餘相 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謂面臂手等二行相二 初十方震動二動處莊嚴初十方震動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二動處莊嚴 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他方動處寶華高顯與極樂無異三坐相二 初國土動搖二分身說法 初國土動搖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即本國也二分身說法 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具舉上下含攝中間諸 P. 30

31 佛剎土 三聖化身來集填空說法化導二結示色身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同前所辨三彰益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即是破障四雙結 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結前觀音勢至二觀 不處胞胎等者脫娑娑苦生佛淨土寶蓮孕質永絕胞胎 從頂至足總攝身相故云具足 文牒二名故知雙結十二十三兩觀前觀依報第六總觀 今此普雜亦即總觀三聖 普觀則先觀自身後見依正 雜觀則唯觀正報大小不同 先別後總攝機斯足 對文可見第十二普觀三 初示觀相二結名義三彰感應初示觀相二 初想自身二明普見初想自身二 初躡前二起後初躡前 見此事時二起後四 初起心往彼二蓮中跏坐三想花開合四花開光照 初起心往彼 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二蓮中跏坐 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三想花開合 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四花開光照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二明普見二 初聖眾滿空二依正說法初聖眾滿空 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佛菩薩者即三聖也二依正說法 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出定之時憶持不失水鳥樹林依報說法 及諸佛者正報說法 仍須合教以驗真妄二結名義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雙結依正故得普名三彰感應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三聖常來安慰印可第十三雜觀三 初揀機二示觀法三結示初揀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若欲者則揀非欲不預此法也二示觀法二 初觀佛一觀二菩薩初觀佛五 初先觀小身二後觀大身三舉像況真四身量不定五指餘諸相初先觀小身 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順此方機故觀丈六 不言坐立應是立像二後現大身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願力故有憶持者必得成就 先所說者指前佛觀 凡夫心劣雖不能觀 仗佛願力有想必成三舉像況真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想像獲福觀真可知四身量不定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佛無大小隨機有異五指餘諸相 P. 31

32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金色圓光如前佛觀 寶蓮即花座觀二觀二菩薩二 初示同異教令辨識二明隨侍以顯須觀初示同異教令辨識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身同眾生即彼徒眾中下二輩形相全乖 諸大菩薩則有相濫 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等 但觀首相可辨二聖 觀音冠有立佛勢至髻有寶瓶二明隨侍以顯須觀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助佛行化即影響眾由常隨侍故必觀之三結示 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三聖不同大小有異故云雜想也十四已下三種觀彼徒眾 三輩九品並所觀境 因明生相人多惑之 今謂文中所敘並是已生彼國之人 當本修因感果之相以為三種近觀之境 又云為令識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 今謂大本三品皆標發菩提心 可對今經上三品耳 中下二品則非所對 況復因行與今全別 尋經校之方知不爾 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薩眾也 中三品即彼聲聞眾也 下三品即彼人民眾也 三輩九品攝盡彼方聖凡之眾 又復三輩各分高下如後具明 第十四上輩有五 一發菩提心大乘心也 二解第一義大乘解也 三修行諸行大乘行也 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 五迴向往生大乘願也 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沒互見 上品上生具五 經明三心三行是也 上品中生有四 唯缺大行 經云善解義趣是也 上品下生有三 缺於解行 經云但發無上道心是也 若無第一不為上品 若無四五即不往生 故上三品即攝補處不退初心諸大菩薩也第十四上輩三 初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初上品上生三 初標二釋三結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勝緣三見已得生四生後益初修因二 初發三心二修三行初發三心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發三心者菩提心也 亦名無上道心 一至誠者 求佛菩提決定堅固至佛不移也 二深心者 於大乘法聞思修習至佛不已也 釋論云 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云深也 三迴向發願所修功德普施眾生至佛無盡 若對三聚初即攝律儀無惡不斷故必至誠 二即攝善法無善不修故必漸深 三攝眾生無生不度故必迴施 若對三佛初是斷德法身佛也 二即智德報身佛也 三即恩德應身佛也 果有三佛因必三心 不可缺一 餘廣如別二修三行二初列行相二示時限初列行相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發上三心必修三行 然有徑修三行義具三心故云復有三種眾生等 一不殺是諸戒之首故別標之 具諸戒行此上品中須納大乘菩薩戒 依善戒經先受五十具後受菩薩戒故云諸戒此即對上至誠心也 二讀誦經典不唯讀誦必須學解發生智慧 此即對深心也 三迴向發願對上可知 仍加六念即念三寶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二示時限 P. 32

33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少至一日多至七日舉少況多欲彰功勝 則知菩薩大行一念能行猶為佛種 況一日七日寧不往生耶二感勝緣三 初眾聖來迎二彌陀光照三眾聖同音初眾聖來迎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數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精進勇猛即能感也 精進不懈勇猛不退 阿彌下彰聖應 佛與大眾共集其前 七寶宮殿即佛居處 金剛臺即蓮華座 下云此紫金臺如大寶華是也 但此金剛與下為異 二聖共執付與乘之二彌陀光照與眾接引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三眾聖同音讚歎勸進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三見已得生 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得生所感聖境故必歡喜 形留神往有如蟬蛻 十萬億土剎那即至彼佛威神眾生業力 易軀換報如反掌耳四生後益五 初見佛菩薩二聞法得悟三遊歷十方四獲記還國五證總持門初見佛菩薩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生彼即見與下為異二聞法得悟 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說妙法者大乘法也 得無生忍即斷證也三遊歷十方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承事諸佛習學方便四獲記還國 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到本國即佛觀云諸佛現前授記是也五證總持門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陀羅尼此翻總持 一能持善二能遮惡 即於無量法門無不通達三結 是名上品上生者二上品中生三 初標二釋三結初標 上品中生者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緣三得往生四生後益初修因二初行業二發願初行業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上二句示缺行也 善下彰有解也 第一義者了達諸法畢竟空寂 由從緣起無自性故出過諸法故云第一 心不驚者不狐疑也 信因果者諸法雖空善惡因果無毫差也 如此信解方契大乘豈有謗耶二發願 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迴此功德向彼莊嚴故云迴向 若無願求縱有信解不出輪迴二感緣三 初眾聖來迎二讚歎安慰三授手接引初眾聖來迎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遶持紫金臺至行者前紫金臺亦即蓮花二讚歎安慰 P. 33

34 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從法化生故名法子三授手接引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三得往生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彈指一念經文互舉四生後益九 初經宿花開二身變金色三寶華承足四眾聖光照五開悟深法六下臺禮讚七不退菩提八遊行十方九得忍獲記 初經宿花開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二身變金色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準大本中彼土眾生身皆金色 此中特標必應殊異三寶華承足 足下亦有七寶蓮華四眾聖光照 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五開悟深法 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六下臺禮讚 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七不退菩提 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即七日已得不退轉八遊行十方 應時即能飛行偏至十方歷事諸佛具六神通故能飛行九得忍獲記 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一小劫者亦據此土一增減為言三結 是名上品中生者三上品下生三初標二釋三總結初標 上品下生者二釋四初修因二感緣三得生四生後益初修因二 初有信發心二迴向願求初有信發心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顯無解行二迴向願求 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國義同前釋二感緣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金蓮花亦即臺座讚言清淨者既發大心必離諸惡故三得生 見此事時即見自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不言時限同前一念四生後益五 初華開二見佛三聞法四遊歷五入位初華開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二見佛 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三聞法 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四遊歷 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五入位 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百法明門者華嚴云初地菩薩於剎那頃得百三昧見百諸佛 神通能過百佛國能動百佛世界 光明遍照百佛世界能成就百眾生能知過去未來百劫能入百法門能現百身 復為一身以百菩薩莊嚴眷屬 若仁王經有千法明門萬法 P. 34

35 明門等 歡喜地即初地 初登聖果多歡喜故三總結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三品行相如上已明 今更重分 淺深有異 一臨終接引異 上生佛菩薩接中生與千化佛接下品下生五百化佛接 二所乘華座異 上生金剛臺中生紫金臺下生金蓮花 三見佛聞法異 上生到即見聞中生經宿下生七日至三七日 四花開異 上生已開中生經宿下生一日一夜 五證入異 上生到彼即證中生一小劫下生三小劫尋文可見第十五中輩三品此攝四果聲聞眾 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等 問彼國純一大乘清淨良伴何有小乘聲聞耶 答此土聲聞則有二種 一者定性謂沈空滯寂取滅度者 往生論云二乘種不生即此類也 二不定性謂中間迴向 已經開顯知常獲記 雖是聲聞不住小果 法華真阿羅漢涅槃出家菩薩淨土聲聞即同此類 已聞大教發菩提心 但先學小乘聞說苦空無常無我發其本習先證小果終歸大乘 此三品中上生常持五八十具四種戒行 中生亦持四戒但一日一夜 下生孝養仁慈 上二專持佛戒並有迴向願求 下一止依世教故但臨終遇善 三階行別故分高下第十五中輩三初中品上生二中品中生三中品下生初中品上生三初標二釋三結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緣三得生四生後益初修因二 初明行業二示願求初明行業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五八在家二眾戒 諸戒即包十具出家五眾戒 五戒者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八戒加三 六不著花鬘纓絡香油塗身七不坐高床及不歌舞倡伎八不過中食 婬斷邪正名加淨行 齊一其心故名八齊 禁閉諸根亦名八關 廣如律中 然此四戒或道或俗各持 或出家兼具 既持淨戒必離眾過 五逆過中之大故特標之二示願求 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善根為因生彼是果二感緣三 初眾聖現前二光明照觸三說法開悟初眾聖現前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二光明照觸 放金色光至其人所三說法開悟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讚歎出家即明此品 多收道眾 離苦者近離塵緣遠清煩惑三得生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往生極樂世界坐蓮禮佛識神即脫四生後益三 初花開二聞法三得道初花開 蓮華尋開當華敷時合有見佛文略不明二聞法 聞眾音聲讚歎四諦贊四諦者順所習故 苦集二諦世間因果是所斷 滅道二諦出世因果是所證 四法皆實故並名諦三得道 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阿即翻無羅漢為生 結惑已盡不受後有故言無生亦云應供殺賊 如別所明 三明者過去宿命明現在漏盡明末來天眼明 三皆洞 P. 35

36 徹獨得稱明 六通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盡 六皆無壅故總名通 八解脫亦名八背捨 一內有色相外觀也 ( 不懷內身骨人而觀外色不淨此位在初禪 ) 二內無相外觀也 ( 懷滅內骨人觀外不淨得入二禪 ) 三緣淨背捨身作證( 除外不淨定心清潔名緣淨以無著心受三禪樂名身證 ) 四虛空處背捨( 滅四禪色心緣無邊空而入定知無常苦空心厭背故 ) 五識處背捨 ( 捨空緣識入定知無常生厭背 ) 六無所有處背捨( 捨識緣無所有入定知無常生厭背 )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 ( 捨無所有緣非非想入定知無常生厭背 ) 八滅受想背捨( 背滅受捨諸心心數法入定休息名背捨 ) 餘如法界次第三結是名中品上生者二中品中生三 初標二釋三結初標 中品中生者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緣三得生四生後益初修因二 初行業二願求初行業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文略五戒前略十具 前後互見必具四戒 沙彌戒即十戒 前八戒中分七為二 加不捉金銀錢寶 具足戒即大僧大尼所受戒 七支具發遍該生境故云具足二願求 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持戒淨業以求淨報 持戒成德名稱遠聞 故喻如香二感緣二 初見佛眾聖二聞空讚歎初見佛眾聖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放光照觸持花迎取二聞空讚歎 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三世諸佛並勸持戒斷惡修善 故今持戒即是隨順三得生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花合即生亦一念頃四生後益三 初見佛二聞法三獲證初見佛 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文敘讚歎理合先見二聞法 聞法歡喜聞法亦即四諦苦空無常等下品同然三獲證 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須陀洹此翻逆流謂逆生死流即初果也三結 是名中品中生者三中品下生三初標二釋三總結初標 中品下生者二釋四 初修因二 遇緣三得生四生後益初修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執勞侍奉順色承志故名孝養父母 儒教以為百行之本 推愛及物博施濟眾故云行世仁慈 儒宗以為君子之德由生前積善故臨終遇緣二遇緣 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以善化人眾所知識 知其道德識其儀貌 法華妙莊嚴王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即指妻兒為善知識 故知但能開導不局僧俗 國土樂事如上依報及大小彌陀經所說 法藏比丘者彌陀因名 昔為國王遇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 即於佛前發四十八願具如大本三得生 P. 36

37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中合有臨終持花接引等事文略不敘 壯士屈伸頃亦即少時前後語變四生後益三 初花開二聞法三得道初花開 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經文但云七日不說花開二聞法 聞法歡喜二聖說法未及見佛三得道 得須陀洹經一小劫成阿羅漢三總結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前二品臨終見佛蒙光聞法 下品並無前二 生已見佛聞法 下品但見觀音勢至 上二並敘乘花而去到彼花開 下品不明義須合有但文略耳 上生應時即得四果 中生半劫下生一劫尋對可了第十六下輩三品並無修因 皆是平生作惡臨終遇善 準十疑論若無宿善今亦不遇故 此三品不無遠因 上生但泛爾作過不知慚愧 中生所敘多是出家五眾希貪名利毀破戒律 下生即造十惡五逆諸極重罪 罪有輕重故分三等第十六下輩三 初下品上生二下品中生三下品下生初下品上生三 初標二釋三結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二釋四 初生來造惡二臨終遇緣三見相得生四生後利益初生來造惡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作眾惡業明非極重不謗經典尚有正信二臨終遇緣二 初知識開導二化佛來讚初知識開導二 初聞法除業二稱名滅罪初聞法除業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二稱名滅罪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經題佛號功力難思 滅罪劫數文中趣舉二化佛來讚二 初化眾來迎二讚歎接引初化眾來迎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二讚歎接引 讚言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三見相得生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四生後利益三 初花開二觀音說法三聞法入證初花開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二觀音說法 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一切諸佛所說經法 總大小乘有十二類亦名十二分教 一契經二重頌三授記四諷誦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生九本事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義部即類也三聞法入證 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此下三品生彼聞法皆發大心 前中三品但明小果 以其先發大心故不明耳 百法明門義同前釋三結 P. 37

38 是名下品上生者二下品中生三 初標二釋三結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二釋四 初造惡因二遇知識三得往生四生後益初造因三 初別列四過二總結四過三示來報初別列四過四 初毀戒過二犯盜過三說法過四無慚過初毀戒過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文略沙彌戒二犯盜過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僧物最重故特標之 僧祇此翻大眾 即常住物有二 一常住常住即寺宇米穀等 二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飲等 現前僧物亦二 一現前現前謂據數即分者 二十方現前謂作相普施者 四種僧物盜皆結犯 經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 盜僧物者我所不救 斯極誡也三說法過 不淨說法言不淨者假托佛法希求利養四無慚過 無有慚愧公然造作內無羞恥二總結四過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惡跡盈滿故云莊嚴三示來報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應墮獄者應猶合也二遇知識三 初業相現前二知識開導三聞法滅罪初業相現前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地獄眾火即鑊湯鑪炭鎔銅鐵丸等 天台云火車相現即火輪也 因中果相自心中業二知識開導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說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說佛功德有三 一十力二光明三五分法身 十力者 一是處非處力 ( 佛知說法因緣果報從是因不生是果佛悉遍知 ) 二業智力( 佛知一切眾生三世諸業因緣果報 ) 三定力( 佛知一切諸佛三昧 ) 四根力( 佛知他眾生諸根上下 ) 五欲力( 佛知眾生種種樂欲 ) 六性力( 佛知世間種種性 ) 七至處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處相 ) 八宿命力( 佛知種種宿命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 ) 九天眼( 佛天眼淨見眾生生死業報等相 ) 十漏盡力( 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 ) 五分中上三可解 修因感果名解脫 五住二死究竟永盡果後起用名解脫知見三聞法滅罪 此人聞已除八十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感聖來迎以聞佛德一念信受轉惡為善 火化清風境隨心變其速若此三得往生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四生後益三 初花開二二聖說法三聞法獲益 初花開 經於六劫蓮華乃敷二二聖說法 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三聞法獲益 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三結 是名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三初標二釋三總結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標中上中兩輩止於上品標佛告等 獨下三品一一別標者以作惡往生反常駭眾易惑難信故頻標示 意令聽受二釋四 初造惡因二遇緣 P. 38

39 三得生四生後益初造惡因二 初敘現業二示來報初敘現業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違負恩德故名五逆 生報即隨阿鼻名五無間業 十惡者即身三口四意三一切惡業皆十攝之 既作極重餘無不為故云具諸不善 問大本云下至十念不生我國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今經五逆亦得生者 今解若據彌陀願力豈遮造逆之徒 方便赴機言乖趣合 彼則顯樂邦殊妙欲進於善人 此明淨業功深不遺於極惡 但使持名迴願無不滅罪往生故 觀佛三昧經云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等 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繫念觀佛一相好者 諸惡罪障皆悉消滅 引彼證此罪滅何疑二示來報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隨犯一逆阿鼻一劫何況多犯故經多劫二遇緣二 初知識開導二勝相現前初知識開導四 初說妙法二病苦不能三教修十念四滅罪數初說妙法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說妙法者讚淨土也 令念佛者作觀想也二病苦不能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遑暇也三教修十念 善友告曰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心觀為念口誦為稱十念謂十聲也四滅罪數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念即約佛聲二勝相現前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花如日輪者喻其量也 若準俱舍日面徑五十一由旬 今此但取地居仰望 大小未必如論三得生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四生後益三 初花開二二聖說法三聞法獲益 初花開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二二聖說法 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罪從緣生無有自性 諸法皆爾故名實相 普賢行法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也三聞法獲益 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三總結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第三顯示利益二 初眾見彼土依正莊嚴二隨機獲益初眾見彼土依正莊嚴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前但韋提獨見今此大眾皆覩二隨機獲益三 初夫人入證二五百侍女發心獲記三諸天發心初夫人入證 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豁然大悟破無明也 逮無生忍證法性也二五百侍女發心獲記 P. 39

40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得諸佛現前三昧問往生論女人根缺皆不得生今何違者 答非謂此土女及根缺不得生彼 蓋言生彼國者不受女人及根缺報耳 以彌陀發願若有女人未生我國復受女像不取正覺 又云國中人天不具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是知彼無女人及根缺也 餘如十疑論說三諸天發心 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佛在幽宮說此觀法 阿難目連侍佛左右 止有夫人侍女諸天以為聽眾餘無聞者 後還靈山阿難重述 菩薩大眾始得同聞第三流通分二初至皆大歡喜幽宮即座付屬流通 二爾時世尊下還歸崛山轉說流通 由此二處眾聞信受展轉傳授流注無究初幽宮付屬四 初立名教持二勸修獲益三付屬憶持四眾聞歡喜初立名教持二 初雙問名持二別答初雙問名持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一問經名二問持法故云雙問二別答二 初示名二教持初示名二 初從能觀所觀為名二約功用為名初從能觀所觀為名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總包依正但缺徒眾 首題避煩但摘五字包攝亦備二約功用為名 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滅罪往生是經力用二教持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智論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既受且持則無忘失二勸修獲益五 初見境勝二滅罪勝三自身勝四伴侶勝五果報勝初見境勝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勢至圓通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二滅罪勝 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舉聞況念其勝可知三自身勝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分陀利此云白蓮花一人間奇瑞二性潔無染故以比焉四伴侶勝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補處為友無宜自輕五果報勝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坐道場者謂成佛也 得道之場故名道場 一切諸佛皆於菩提樹下趺坐斷惑破魔成道 法身一體諸佛同證 故是佛家 勢至章云去佛不遠 小本經云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並同此意三付屬憶持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意令對說持名功大持經亦然四眾聞歡喜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歡喜者一所未曾聞今得聞故 二清淨國土得往生故 三展轉開示利生無窮故 具斯諸義故懷大喜二轉說流通三 初佛還本處二阿難轉說三眾聞禮散初佛還本處 P. 40

41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據佛王宮說經時久 或眾不散待佛還來 或是再集 皆不可測二阿難轉說 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累囑憶持意見於此三眾聞禮散 無量諸天及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照前列眾文略龍天 阿難親聞代傳佛語故云聞佛說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 ( 終 ) 觀無量壽經者 淨業之正因 除障之勝行 超凡入聖之妙術 長生不死之神方也 是以 受持代盛疏鈔人夥 如吾祖靈芝律師義疏 綜括眾說芟除繁瑣 文詞簡古義理精明 可謂得治經之旨矣 師正思念常處五濁 提誘群有令入佛道也 及讀高僧傳 慧布法師曰 方土雖淨非吾願 若使十劫蓮華中受樂 何如三途苦處救眾生也 既符所見 愈輕淨業 而後染重病色力痿羸 心識迷茫總失趣向 且知志雖洪大力未堪忍 忽覺前非深自感傷 因見天台十疑論云 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 要須不離佛 又引智度論曰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 願生惡世救苦眾生 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離母弱羽可傳枝矣 於是棄擲平生之所業 博尋西方教二十餘年 作疏為贊勉誘來者 此疏其一也 師諱元照 字湛如 自號安忍子 若其道德高輝敷映 僧史唯欣淨之一門 未盡其致 得之師之禮懺儀序中 卒撮梗槩以告于茲矣 此疏始科與疏不接 本經言亙兩端起盡易惑 一覽之次 分科於文前 入疏於經間 繕寫成一本 密助撿閱之費功 或人曰 壽諸梓廣于世可乎 豈止非便初學 抑又西資之益不少也 余以是於或者之言也 今經疏者佛祖經疏 縱令刊行流布得非狂簡乎 遂投書肆以充其需 非敢進之先達 只與同志人俱之 淺識所窺 錯謬定多 聊俟英俊之訂正 庶繙看之輩 觀解頓發 共游唯心之淨土 願行速就 各見本性之彌陀矣 時寬文十二歲次壬子四月八日釋湛慧書于洛東山戒光丈室 P. 4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T0A27

T0A27 宋西域㆔藏 良耶舍譯 如是我聞 ㆒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 與大比丘眾千㆓百五十 俱 菩薩㆔萬㆓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 而為 首 爾時王舍大城有㆒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㆒不得往 國大夫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 用塗其身 諸瓔珞 盛葡萄漿密以 王 爾時大王 食 飲漿 求水漱口 漱口畢已 合掌恭敬 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 而作是言 大目乾連是吾親友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衆生三種具三心精進勇猛無退轉即得如來手接引七寳宮殿大光明其身踴躍金剛臺隨從佛後彈指頃行大乗解第一義即生七寳蓮池中阿彌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難賛說 稱名一聲起一念八十億劫罪皆除以是濟拔無有窮是以名爲無量壽昔世尊居耆闍崛與大衆說妙因縁離憂惱與閻浮提超脫一切諸苦趣淨妙國即極樂界修三福發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堅專故

衆生三種具三心精進勇猛無退轉即得如來手接引七寳宮殿大光明其身踴躍金剛臺隨從佛後彈指頃行大乗解第一義即生七寳蓮池中阿彌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難賛說 稱名一聲起一念八十億劫罪皆除以是濟拔無有窮是以名爲無量壽昔世尊居耆闍崛與大衆說妙因縁離憂惱與閻浮提超脫一切諸苦趣淨妙國即極樂界修三福發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堅專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賛西方極樂世界尊無量壽佛世希有能滅無始億劫業令彼苦惱悉消除若人能以微妙心甞以極樂爲觀想廣與衆生分別說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閻浮檀金無與等其高無比由旬數六十萬億那由他眉間白毫五須彌紺眼弘澄四大海光明演出諸毛孔一孔徧含諸大千一界中有一河沙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作者觀者隨現前以觀佛身見佛心衆生憶想見化佛從相入得無生忍以三昧受無邊慈佛身無量廣無邊化導以彼宿願力有憶想者得成就神通如意滿虚空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6F2BBA1C65BB54CB671B9D8A6F2B867C1BFB04F5F342D32305FA4DFBDE >

<4D F736F F D20A6F2BBA1C65BB54CB671B9D8A6F2B867C1BFB04F5F342D32305FA4DFBDE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導讀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淨 界法師 上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導讀 ( 第 4 卷 / 共 20 卷 ) 編輯 / 出版者 : 淨願蘭若 前面講到丙二 明欲害母 大乘起信論 講到我們修行有兩個重點 : 一個是 破和合識破和合識, 一個是 斷相續心斷相續心 這個 和合識, 就是五蘊當中的想蘊,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1 / 6 2016/11/19 p.95 line 7 普觀 觀無量壽佛經疏 卷 1: 普雜何異而為二耶? 普觀作自身往想 稱彼境界 一一具觀 雜觀明佛菩薩神力自在 轉變非恒 大小不定 或隨物現故名為雜 以此為別 (T37,p.193,a22-25) 元照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卷 3: 十二 十三兩觀 前觀依報第六總觀 今此普雜亦即總觀三聖 普觀則先觀自身 後見依正 雜觀則唯觀正報 大小不同 先別後總

More information

知十號之妙味 因說生解於寶適悅 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 昏夜大朗巨關自闢 此名字佛也 觀行佛者 觀佛相好如鑄金像 心緣妙色與眼作對 開眼閉目若明若闇 常得不離 見佛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 浩浩瀁瀁如大劫水 周眸遍覽無非佛界 念一佛與十方佛等 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 常

知十號之妙味 因說生解於寶適悅 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 昏夜大朗巨關自闢 此名字佛也 觀行佛者 觀佛相好如鑄金像 心緣妙色與眼作對 開眼閉目若明若闇 常得不離 見佛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 浩浩瀁瀁如大劫水 周眸遍覽無非佛界 念一佛與十方佛等 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 常 觀無量壽佛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0 No. 1750 [cf. Nos. 365, 175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并序 ) 天台智者大師說 夫樂邦之與苦域 金寶之與泥沙 胎獄之望華池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導讀 講述 审阅 : 釋淨界整理 編輯 : 釋法宗 ( 一 ) 前言 3 ( 二 ) 解釋 5 壹 解釋經題 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6 總明 一心三觀 附表一 9 別示 所觀之境 附表二 14 貳 經文大意 20 甲一 逆緣觸動令生欣厭 20 甲二 道前基礎淨業三福 26 甲三 端身靜坐正修止觀 27 甲四 觀行轉深圓發三心 35 甲五 臨終正念成就九品 37 叁 隨文釋義 39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 ( 宋言時稱 )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香讚001 開經偈002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00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04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047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048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049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050 迴向偈051 2 3 4 5 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記佛唐沙門善導大師集說觀無量疏財壽佛經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觀經四帖疏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目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玄義分... 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二 序分義... 2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三 定善義... 57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四 散善義... 99 等愚癡佛大悲礙神通應一念用無功劫滿未一菩薩尊我一發金剛俗時眾勸義大眾發願歸三觀經玄義劫來流時無退加願攝德涅槃智未證行圓未屬等無命盡十超斷四發無上逢釋迦願遙加等咸歸等咸歸覺及等使盡未嚴及變性真如入彌陀死甚難法之遺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 04 第一六講 第二五講 目錄 P.147 P.151 #5 Track 3 11:20-12:20 16. 十種威力 讚 P.151 #5 Track 3 17. 圓滿七海 讚 P.153 12:20-end P.153 18. 盡學普賢 讚 P.154 P.154 19. 學文殊行 讚 P.155 P.155 20. 行願功德 讚 P.157 P.157 21. 滅罪生福 讚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2, No. 4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428-A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敘嗚呼 人生如夢 轉瞬皆虗 富貴等於浮雲 功名同於朝露 當年恩愛 頓入壟邱 塵世繁華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Kinh A Di Da

Kinh A Di Da Phật Thuyết A Di Đà Kinh 佛說阿彌陀經 Tam Tạng Pháp Sư Cưu Ma La Thập kính dịch 2 Lián Chí Zàn 蓮池讚 LIÊN TRÌ TÁN Lián Chí Hăi Hùi, Mí Tuó Rú Lái, 蓮 池 海 會, 彌 陀 如 來, Liên Trì Hải Hội, Di Đà Như Lai, Guān Yīn Shì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法會聖眾第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法會 聖 眾 第一 眾萬二千人俱 解 這一品經文 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法會 釋迦牟尼

More information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就在此 由此可知, 佛法裡面沒有迷信, 它有理論 方法, 教導我們怎樣去修學 一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淨宗經典裡的開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January 2009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5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More information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發心 安樂集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禪師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 總有十二大門 ;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近, 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 力勵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樂邦文類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9A No. 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 指樂邦令歸依 列聖幽讚 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 燦如星陳 及後之宗焉者漸遠 率以聲色求 而不知求諸心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序觀經扶新論 No. 410-A 卷目次 1 贊助資訊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序觀經扶新論 No. 410-A 卷目次 1 贊助資訊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序觀經扶新論 No. 410-A 卷目次 1 贊助資訊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8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More information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tahun 1945 (Imlek tanggal 18 bulan 5) di Chiayi, Taiwan. Beliau juga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一學佛的要旨在實行, 然諸實行中, 求其最方便 最簡捷 最要妙 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 都是以淨土法門, 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 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 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 繼之有曇鸞 道綽 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 遂成為專宗 淨土宗, 或云蓮宗, 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 三根普被收機最廣, 則持名一法, 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蓮池讚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 金階大誓弘開普願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菩薩摩訶薩 ( 三稱 ) ㄨㄥ ˋ 唵 淨口業真言 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ㄨㄥ ˋ 唵 淨意業真言 ㄨㄚㄌㄚ ˋ 日囉 怛訶賀斛 佛說無量壽經一 佛說無量壽經二 ㄨㄥ ˋ 唵 淨身業真言 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薩婆訶 安土地真言 ㄨㄥ ˋ 南無三滿哆沒馱喃唵 度嚕度嚕地尾薩婆 訶 ㄨㄥ ˋ 唵 普供養真言 ㄧㄝ

More information

ë 3 5 51 67 101 127 171 193 219 247 269 289 313 327 341 349 357 4 維摩詰經現代直解 出維摩詰居士的修行水準竟然是如此之高 在釋迦牟尼佛開創佛教時 並沒有把居士放在主要位置 而是把比丘放在第一位 這樣對當時的社會結構而言 是自然 又適當的事 但是到了現在 居士則變得重要了 而且釋迦牟 尼佛也曾預言居士在以後會變得重要 現在看 維摩詰經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二中沒 是名大地六種震動 五 舌根放大光明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者 轉無常以為常 轉不凈以為凈 轉苦以為樂 轉無明以為明 爾時 六 佛光所照之處 山林國土 江河大海 鐵圍山川 一切地獄 高下平正 皆悉清凈 無諸穢惡 猶如東方清凈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 釋迦分身諸佛 七 從空化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二中沒 是名大地六種震動 五 舌根放大光明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者 轉無常以為常 轉不凈以為凈 轉苦以為樂 轉無明以為明 爾時 六 佛光所照之處 山林國土 江河大海 鐵圍山川 一切地獄 高下平正 皆悉清凈 無諸穢惡 猶如東方清凈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 釋迦分身諸佛 七 從空化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一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爾時 一 釋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薩 為一切眾生及自己身 問諸佛名 佛說十方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大菩薩僧已 復欲大師子吼 有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決定說者 明知如來 常住不滅 并說眾生 盡有佛性 二 諸魔怖畏 外道歸伏故 是名師子吼 如是顯說已 三 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世界 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者 東涌西沒 四 西涌東沒 南涌北沒 北涌南沒 中涌邊沒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四 果見法師主講 2013.09.2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三稱 )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見聞得受持 百千萬劫難遭遇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 前言 四次課程重點 8/7 本經背景 解題 經文架構 大意 序分 8/28 修經之機 此經功德 觀普賢之最初境界 9/04 觀至廣見十方諸佛及佛土 六根懺 1 9/25 六根懺 2 流通分 前兩次課程大綱 一 前言二 ( 正宗分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收法相門第三前文道有難易定散二業揀示西方二土苦樂娑婆十難淨土十易皆正定聚橫豎二出顯密二修乘戒緩急魔佛真偽兜率勝劣永明料揀法離四執理觀相應智能導行循業發現

More information

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凡同見 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 此並是何身耶 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 鼓音經者即是化身 問何以知之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 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 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

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凡同見 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 此並是何身耶 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 鼓音經者即是化身 問何以知之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 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 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 阿彌陀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7 No. 1757 [cf. No. 366]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 三寶之寶理超繫象之表 三乘之乘事涉名言之迹 原夫真際之理平等性空 赴機啟權實之門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禪的生活 06 自力與他力 ( 禪與淨土 ) 目錄 P.65 ~ 無 P.72 1. 信主者得救? 2. 彌陀的願力 3. 淨土真宗 日蓮宗 4. 自心中的淨土 5. 你能做主嗎? 6. 禪淨雙修 1.1 生命中充滿了煩惱與痛苦 1.2 靠外力的賜予而得升天的信念 1.3 外道神教的通常信念 2.1 佛教也有純他力的法門 2.2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 最終仍多棲心淨土 3.1 淨土真宗 3.2 日蓮正宗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妙法蓮華經 1.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2. 法華經 的思想特色 3. 法華經 的思想義涵 4. 法華經 的經題釋說 5. 法華經 的內容概說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1. 妙法蓮華經 是當初佛陀在靈鷲山 上, 所說的大乘經典 有百萬人天的聽 眾, 舍利弗曾三次請求佛陀講說本經 (1) 最初佛告舍利弗 : 止! 止! 不須復 說 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 驚疑 (2) 舍利弗再次請求, 佛陀回答

More information

為戒福不精 無往生願故 在穢土聞法入真 須懼娑婆不常值佛 縱遇善友色心不勝 難發我心 況塵境麁強 誠為險處 故須外加事懺內勤理觀 正助雙行加願要制 必於寶剎速證無生 今解觀門其意在此 疏者疎也 決也 疎通決擇上之義趣 通而不壅 令其行者得意修之故也 次能說人號 備於別傳及諸章記 有未知者須尋彼文 二

為戒福不精 無往生願故 在穢土聞法入真 須懼娑婆不常值佛 縱遇善友色心不勝 難發我心 況塵境麁強 誠為險處 故須外加事懺內勤理觀 正助雙行加願要制 必於寶剎速證無生 今解觀門其意在此 疏者疎也 決也 疎通決擇上之義趣 通而不壅 令其行者得意修之故也 次能說人號 備於別傳及諸章記 有未知者須尋彼文 二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1 No. 1751 [cf. Nos. 365, 1750]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此經義疏人悕淨報 故說聽者多矣 所稟寶雲師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此觀經一部之內 先作七門料簡 然後依文釋義 第一先標序題 第二次釋其名 第三依文釋義並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第四正顯說人差別 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 第六和會經論相違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第一先標序題者 竊以真如廣大 五乘不測其邊 法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此觀經一部之內 先作七門料簡 然後依文釋義 第一先標序題 第二次釋其名 第三依文釋義並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第四正顯說人差別 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 第六和會經論相違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第一先標序題者 竊以真如廣大 五乘不測其邊 法 觀無量壽佛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3 No. 1753 [cf. No. 365]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沙門善導集記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生死甚難厭 共發金剛志 願入彌陀界 世尊我一心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1 / 6 2016/7/02 p.6 line 6 八難 八難者, 八處障難也 此之八處, 雖感報苦樂有異, 而皆不得見佛, 不聞正法, 故總稱為難也 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 又名八無暇 謂修道業無閑暇也 一地獄 ; 二餓鬼 ; 三畜生 ; 四鬱單越 ( 新作北拘盧洲 ), 以樂報殊勝, 而總無苦故也 ; 五長壽天, 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 ; 六聾盲瘖啞 ; 七世智辨聰 ; 八佛前佛後, 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念佛法門專題

念佛法門專題 1念佛法門專題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 淨空法師講述講記小組恭敬整理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開示 念佛法門專題,共計二小時 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大家好: 佛就是 作佛, 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每個 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 能往生, 不能往生 說實話,往生的 少,不能往生的 多 即使生 2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薩 文殊師利菩薩 皆來集會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儀竊菩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 薩 薩 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觀無住菩薩 神通花菩薩 光英菩薩 寶幢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

薩 文殊師利菩薩 皆來集會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儀竊菩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 薩 薩 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觀無住菩薩 神通花菩薩 光英菩薩 寶幢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二 佛說大乘無亮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耆闍崛山中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法會聖眾第一 一時佛在王舍城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 儀竊大聖 神通已達 會集各譯 法名 慈濟 尊者舍利佛 尊者大目犍連 而唯上首 敬分 章次 與大 其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 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尊者憍陳如 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More information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佛說無量壽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60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No. 360 [Nos. 361-364]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More information

五請加 二開章釋文 ( 二 ) 初略標二詳釋 ( 十 ) 初教起所因 ( 二 ) 初總二別 ( 十 )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忻厭故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九巧

五請加 二開章釋文 ( 二 ) 初略標二詳釋 ( 十 ) 初教起所因 ( 二 ) 初總二別 ( 十 )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忻厭故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九巧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2, No. 424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424-A 阿彌陀經疏鈔總科此經疏鈔大文分三初通序大意二開章釋文三結釋呪意云云 初通序大意 ( 五 ) 初明性 二讚經

More information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佛子 菩薩摩訶薩 以種種車 眾寶嚴飾 奉施諸佛 及諸菩薩 師長善友 聲聞緣覺 如是無量種種福田 乃至貧窮 孤露之者 此諸人眾 或從遠來 或從近來 或承菩薩名聞故來 或是菩薩因緣故來 或聞菩薩 往昔所發 施願故來 或是菩薩 心願請來 菩薩是時 或施寶車 或施金車 悉妙莊嚴 鈴網覆上 寶帶垂下 或施上妙 瑠璃之車 無量珍奇 以為嚴飾 或復施與白銀之車 覆以金網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