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片 1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投影片 1"

Transcription

1 妙法蓮華經

2 1.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2. 法華經 的思想特色 3. 法華經 的思想義涵 4. 法華經 的經題釋說 5. 法華經 的內容概說

3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1. 妙法蓮華經 是當初佛陀在靈鷲山 上, 所說的大乘經典 有百萬人天的聽 眾, 舍利弗曾三次請求佛陀講說本經 (1) 最初佛告舍利弗 : 止! 止! 不須復 說 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 驚疑 (2) 舍利弗再次請求, 佛陀回答 : 若說 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 人 阿修羅皆當 驚疑, 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4 (3) 佛陀止語之因 :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A. 妙法蓮華經 的內涵, 是佛的境界, 是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B. 人 天 聲聞 緣覺 權乘乃至辟支佛等無法體會的 因此, 當佛陀答應開講時, 竟有五千人因為聽不懂, 無法納受而退席 2. 妙法蓮華經 被譽為 經中之王, 主要是因為蘊涵著微妙 圓融的宗教義理, 與深湛的哲學論證

5 3. 若以一棵樹比喻佛教的三藏教典小乘的阿含經等有如樹木的枝葉大乘的方等經等像挺立的枝幹 法華經 如樹木的根本 從根本生起, 方能開展諸經 4. 智者大師講說 法華經 時, 光是經題的 妙 字, 就講了三個月, 即所謂的 九旬談妙 的典故

6 5. 天台智者大師以此經做為整個天 台宗的思想主幹, 如 : 唐代荊溪湛 然大師 ( 天台宗第九祖, 天台宗中興之祖, 世稱荊 溪尊者, 有 圓通尊者 之號 ) 的 止觀義例 云 : 一家教門所用義旨, 以 法華 為宗骨 以 智論 為指南 以 大經 ( 大涅槃經 ) 為扶疏 以 大品 ( 大品般若經 ) 為觀法

7 引諸經以增信, 引諸論以助成 觀心 為經, 諸法為緯, 織成部帙 6. 天台三大部中的 法華玄義 法華文句 更是智者大師以 法華 為本作一解經玄義及消文, 成為千百 年來研究經文, 貫穿經意, 講經說教 的最好規範 7. 九世紀初, 日本高僧最澄, 於日本 開創天台宗後, 本經更成為佛教之主 幹, 而主導著日本佛教界

8 總結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佛陀宣說 法華經 思想的因緣 : 1. 欲為迴小入大的菩薩說菩薩行 : 佛陀為利根菩薩說大乘經, 因其已供養過去諸佛, 種諸善根, 如 踊出品 云 : 此諸眾生,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入於佛慧 故知菩薩利根, 先聞大道 ; 聲聞淺劣, 後入佛慧

9 2. 欲受梵王請 :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過去佛陀亦曾受梵王請, 說三乘教 ; 今受其請, 說一乘根本法輪 3. 明十方諸佛權實二智互相資成 : 諸佛心未曾有權實的區分, 但是為了度化眾生, 強稱權實, 以互相資成 法華. 方便品 :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10 4. 欲說三淨法門 : 諸佛菩薩為令垢重眾生漸出, 於是開三淨之教, 即 : (1) 以五戒十善淨於三途 ( 重苦 ) (2) 說二乘以淨三界 ( 中苦 ) (3) 明一道以淨二乘 ( 下苦 ), 說三門以淨其三垢三垢既滅, 則三淨亦忘

11 5. 欲說中道法 : 中道即是妙法, 因求人天乘者 : 墮生死邊求聲聞緣覺乘者 : 墮涅槃邊今為破諸邊, 令心無所著而說此經 6. 欲說三種法輪 : (1) 根本法輪 : 佛陀初成道華嚴之會, 純為菩薩開一因一果法門...

12 (2) 枝末之教 :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法華. 方便品 : 眾生垢重 慳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3) 攝末歸本 : 至法華會上 會三乘歸於一道 法華. 方便品 :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今我喜無畏, 餘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13 7. 欲為現在未來十方眾生, 如實分別罪福果報 : (1) 一言毀法及謗持經人, 則獲廣大罪報 法華. 法師品第十 云 : 若惡人以不善心, 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 其罪尚輕 ; 若人以一惡言, 毀訾在家 出家讀誦 法華經 者, 其罪甚重 ( 佛不因毀罵而有所動, 然毀經與毀讀是經者, 即毀壞一切佛功德之種子 )

14 (2) 一念隨喜, 則招無邊之福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 一念信解即具無量功德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 聞經隨喜並為他人說, 其福無量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 能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實踐者, 即能獲得六根清淨

15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 云 : 彌勒菩薩摩訶薩摩訶薩, 白佛言 : 世尊!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聞是 法華經 隨喜者, 得幾所福? ( 較量 ) 財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六趣四生眾生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若有形 無形, 有想 無想, 非有想 非無想, 無足 二足 四足 多足

16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 有人求福, 隨其所欲娛樂之具, 皆給與之 一一眾生, 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 硨磲瑪瑙 珊瑚琥珀, 諸妙珍寶, 及象馬車乘, 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是大施主, 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 法施作是念 : 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 隨意所欲, 然此眾生, 皆已衰老年過八十

17 髮白面皺, 將死不久, 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即集此眾生, 宣布法化, 示教利喜, 一時皆得須陀洹道 斯陀含道 阿那含道 阿羅漢道, 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 具八解脫 於汝意云何, 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 : 世尊! 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

18 隨喜施 佛告彌勒 : 我今分明語汝, 是人以一切樂具, 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 又令得阿羅漢果, 所得功德, 不如是第五十人, 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 百分 千分 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 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 其福復勝

19 隨喜自往聞經 感生報殊勝 若人為是經故, 往詣僧坊, 若坐若立 須臾聽受, 緣是功德, 轉身所生, 得 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及乘天 宮 所隨喜者是 一乘妙法 故感之 隨喜分座令聽 感報天帝輪王座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 令坐聽,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 轉 身得帝釋坐處, 若梵王坐處, 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一念讓心與法空等

20 隨喜勸聽 感報與菩薩共生一處相好莊嚴 六根清淨 為人喜見 世世所生, 見佛聞法能信受教誨若復有人, 語餘人言 : 有經, 名法華, 可共往聽 即受其教, 乃至須臾間聞, 是人功德, 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以此妙法一心, 為法界總相大法門體, 故勸人暫聞, 則心同法界, 故得與總持菩薩共生一處

21 勸人聽法感報六根端正具足 利根智慧, 百千萬世終不瘖瘂, 口氣不臭, 舌常無病, 口亦無病, 齒不垢黑 面色不黑 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人相具足, 世世所生, 見佛聞法 信受教誨 阿逸多! 汝且觀是, 勸於一人令往聽法, 功德如此, 何況一心聽說 讀誦, 而於大眾為人分別 如說修行?

22 法華經 的思想特色 1. 由信成佛 : 法華經 的顯著特色 (1)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 記載常不輕菩薩每見四眾, 皆悉禮拜讚歎, 而作是言 : 我深敬 ( 深信眾生本具佛性 ) 汝等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 汝等皆行菩薩道, 當得作佛

23 <常不輕菩薩品>云 :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聞本經不生疑惑者 ( 深信者 ) 必能夠 疾成佛道

24 (2) <方便品第二> : 闡述過去諸佛皆以一乘法教化眾生 舍利弗! 過去諸佛, 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 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未來諸佛當出於世,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

25 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 皆得一切種智 故, 於佛陀滅度後 Ⅰ. 供養舍利 Ⅱ. 建築塔廟 Ⅲ. 莊嚴佛像

26 Ⅳ. 童子戲以聚沙為塔, 敬心供養 Ⅴ. 以歌唄讚頌佛德 Ⅵ. 心多散亂的人, 以一華供佛, 一禮拜一合掌一舉手, 一低頭, 一稱佛號皆能 長養善根, 增長福慧共成佛道

27 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云 : 諸佛滅度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瓈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櫁并餘材, 塼瓦泥土等

28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鉐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29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30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31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此乃顯示由 信 而成佛眾生皆能成佛 ( 積小善也能成佛 ) 更是 法華經 的顯著特色

32 2. 慈悲教化 : (1) 藉由各種譬喻言說此 一乘妙法, 巧妙地顯現佛陀的慈悲教化如 : 法華七喻 窮子 火宅 藥草 化城 衣珠 髻珠 醫子喻 (2) 正是大眾信奉本經的原因之一

33 3. 一乘妙法 : 會三歸一 四佛之見 (1) 一乘, 即是宣說 所有的人皆可成佛 的思想之教, 如 :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 汝等皆行菩薩道, 當得作佛 <方便品第二> : 於佛陀滅度後供養舍利. 建築塔廟莊嚴佛像 一稱佛號皆能共成佛道 法華的一乘乃基於由信成佛的思想

34 (2) 本經宣說一乘教理, 正是顯示本經的宏廣, 有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的說法 : 乃宣揚聲聞行即菩薩行 不否定聲聞 緣覺之行, 進而提升至成佛的行列上, 這就是一乘之教 六度集經 卷四 : 佛告諸比丘 : 學道之志, 當如佛行也 釋尊教授比丘, 是有固定步驟的, 即 : 先以戒止其惡, 行其善, 側重內修, 淨治業障 繼則

35 外化啟其悲心, 終則以成佛大志相勉 因此, 有些大阿羅漢, 一到法華會上, 都廻小向大, 佛也承認他們所行的是菩薩道 ; 並且說他們的智慧近於佛慧 諸大乘經皆說到聲聞發大心, 這正顯示著大乘的尊勝超特, 其實聲聞僧中的菩薩行, 早已有人實行了 像 A. 增含中 好遊遠國, 教授人民 的曇摩留支比丘

36 B. 雜含中的富樓那教化輸盧那人那樣的容忍刺激, 歷盡艱苦, 毫無怨懟 C. 阿那律 將五百比丘人間遊化, 連比丘戒中視為唯一大事 夏坐 也不舉行 D. 須摩提女經 ( 阿含部 ) 說 : 大迦葉恒愍貧窮者 E. 舍利弗 目犍連 阿難陀等, 率諸比丘, 徧化諸方, 終不疲厭

37 以上皆是行菩薩道四無量中的慈悲無量, 大聲聞都是具足的 他們對世間那麼的多情, 對眾生痛苦那麼的繫念, 實是由於悲願激動而不能自己的 在在顯現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宣揚聲聞行即菩薩行 聲聞乘中, 意涵菩薩乘乃至佛乘之修行藥草喻品 :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 將聲聞的修行提升至成佛修行, 即為一乘妙法的成立 )

38 (3) 會三歸一 法華經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以羊 鹿 牛等三車比喻三乘, 三車之外, 別立大白牛車以為一乘 換言之, 法華經是救濟聲聞 緣覺二乘, 使其成為菩薩乘而入一佛乘境界的三車思想故倡 開三顯一 會三歸一 蕩盡三一差別之妄執, 三乘所行之道, 即為佛道 ; 三乘之理教, 亦即實相一乘之理教, 故三乘實皆歸於一乘

39 第五時 法華涅槃時 是佛陀最後的說法, 而 法華經 是佛陀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 經中的意趣乃在於 開權顯實 會三歸一, 提出 三乘方便, 一乘真實 的說法, 即所謂 唯一佛乘, 唯有成佛才是真實的 究竟的 ; 聲聞 緣覺 菩薩, 而三乘都只是方便, 都不是究竟 ; 菩薩要徹底究竟才能圓滿成佛

40 方便品 : 舍利弗! 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 四佛知見 )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於世 舍利弗, 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過去諸佛, 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41 4. 久遠實成的法身論 (1) 如來壽量品 中, 佛陀從三身如來顯現佛壽量無有齊限 經中明示佛陀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以種種方便, 隨類應化 ; 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從 久遠成佛, 顯現常住的佛陀, 是本經的一大特色

42 卷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云 :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43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44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45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46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47 (2) 依天台宗之說, 眾生皆以佛陀為伽耶 ( 印度摩竭陀國之都城 ) 始成之今佛 到了法華經壽量品時, 才開始說明成佛已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猶如花落蓮成, 令眾生對於伽耶城始成佛 ( 報身所現的應化身 ) 之近執醒悟, 了解一切都是為開 示 悟 入佛之知見予眾生而方便示現 ( 廢迹 ), 開顯久遠前實已成就之法身佛 ( 顯本 )

48 如來壽量品 云: 善男子! 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 廢一期之迹教, 顯久遠之本說 )..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 德薄垢重者, 為是人說 : 我少出家, 得阿耨多

49 羅三藐三菩提 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 但以方便, 教化眾生, 令入佛道, 作如是說.. 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復倍上數 然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 : 當取滅度 如來以是方便, 教化眾生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於世, 薄德之人, 不種善根, 貧窮下賤貪著五欲, 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50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 便起憍恣而懷厭怠, 不能生難遭之想 恭敬之心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 比丘當知! 諸佛出世, 難可值遇 所以者何? 諸薄德人, 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或有見佛或不見者, 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 : 諸比丘! 如來難可得見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 必當生於難遭之想, 心懷戀慕, 渴仰於佛, 便種善根 是故如來雖不實滅 ( 久遠實成 ), 而言滅度

51 (3) 就法華經以前二十八品中, 以方便品為主的前十四品, 稱為 法華迹門以壽量品為主的後十四品, 稱為 法華本門

52 5. 法華的菩薩思想 如來壽量品 中明示佛陀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以種種方便, 隨類應化 充分說明法華經內涵的菩薩思想, 特別從 : (1) 法師品第十 : 佛陀開始宣說菩薩行者應對現實社會從事佈教的使命付囑 其云 : 藥王! 當知是人, 自捨清淨業報, 於我滅度後,

53 愍眾生故, 生於惡世, 廣演此經 若是善男子 善女人, 我滅度後, 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 乃至一句 ;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 ( 或稱如來所遣, 即作為佛陀的使徒, 派遣於世間的使者, 是為從事佈教的菩薩 ), 如來所遣, 行如來事 又云 : 藥王! 若有人問 : 何等眾生, 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54 應示 : 是諸人等, 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於法華經, 乃至一句, 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種種供養經卷 華 香 瓔珞 末香 塗香 燒香 合掌恭敬 ; 是人, 一切世間所應瞻奉, 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已成就如來 ), 哀愍眾生, 願生此間, 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55 (2) 勸持品第十二 與 囑累品第二十二 : 宣說佛陀的敕命, 即對一切菩薩等託付佛法, 請其迴入娑婆各個於弘法工作崗位盡心 因隨此命, 偈說發誓於末世忍難殉教等菩薩行 勸持品 云: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 與二萬菩薩眷屬俱, 皆於佛前作是誓言 : 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我等於佛滅後, 當奉持 讀誦 說此經典

56 後惡世眾生, 善根轉少, 多增上慢, 貪利供養, 增不善根, 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 我等當起大忍力, 讀誦此經, 持說 書寫 種種供養, 不惜身命 又云 :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 : 世尊! 我等亦自誓願, 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57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 得受記者, 從座而起, 合掌向佛作是誓言 : 世尊! 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 懷增上慢, 功德淺薄 瞋濁諂曲, 心不實故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與學 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 從座而起,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顏, 目不暫捨 今汝欲知記者, 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58 及六千學 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汝 ( 摩訶波闍波提 ) 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 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 佛告耶輸陀羅 : 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 為大法師, 漸具佛道 於善國中當得作佛, 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 白佛言 : 世尊! 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59 偈云 :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60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61 囑累品第二十二 云: 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當受持 讀誦 廣宣此法, 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信如來智慧者, 當為演說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 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 當於如來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 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62 亦云 : 時諸菩薩摩訶薩, 聞佛作是說已, 皆大歡喜遍滿其身, 益加恭敬, 曲躬 低頭, 合掌向佛, 俱發聲言 : 如世尊勅, 當具奉行 唯然, 世尊! 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訶薩眾, 如是三反, 俱發聲言 : 如世尊勅, 當具奉行 唯然, 世尊! 願不有慮

63 (3)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及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 說明以四大菩薩 ( 上行 無邊行 淨行 安立行 ) 作為領導的眾菩薩們, 從娑婆大地湧出, 除說明其為釋尊的本來弟子, 進一步揭示此等地湧菩薩皆被賦予使命 從地湧出品 :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64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捨大眾憒閙, 不樂多所說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 常懃求智慧

65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66 如來神力品 : 爾時, 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 從地踊出者, 皆於佛前一心合掌, 瞻仰尊顏, 而白佛言 : 世尊! 我等於佛滅後, 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當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 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而供養之 又云 :

67 爾時, 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 : 諸佛神力如是,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若我以是神力, 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為囑累故, 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以要言之,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如來一切祕要之藏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 應一心受持 讀誦解說 書寫如說修行 ( 被賦予使命 )

68 偈云 : 於如來滅後, 知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69 故, 法華經 的思想特色 1. 由信成佛 2. 慈悲教化 3. 一乘妙法 : 會三歸一四佛之見 4. 久遠實成的法身論 5. 法華的菩薩思想

70 法華經 的思想義涵 1. 一念三千的微妙生活 (1) 十界互具 百界千如 法華經 中所闡述的 百界千如 在十法界當中, 佛的法界有十法界, 天的法界也有十法界, 人的法界也有 十法界, 這十法界是互為融通的, 所 以稱 十界互具 每一界都有十如 是, 合起來就是 百界千如 (2) 一念三千不思議境...

71 2. 業用自如的自在人生在 法華經 裡面所倡導的業用自如, 是指眾生受 業 的牽引, 業左右著我們的一生 一般常言 命運, 其實命運是沒有一定的, 而業有一定的, 何言之? 因為... 眾生的一生是受到善 惡不定性的業所擺佈, 既然是業力,

72 即可改造, 是沒有定論的, 因此人間菩薩在五濁惡世中也可以下工夫, 以一顆平常 無爭 慈悲喜捨之心來面對所有的人事物, 創造因緣 改變週遭的一切, 必定能因解脫自在而改善自己的人生, 不再成為命運的形役, 此即所謂 業用自如 的自在人生 在 法華 安樂行品 正說明著初發心菩薩於惡世流通弘傳此經時, 面臨種種恐怖 危險 苦難時,

73 應以何種態度與方法應對, 才不會起退心? 因此釋迦牟尼佛宣說了 四種安樂行 的實踐方法 何謂 安樂行? 安 是身不陷於危險境 樂 是心中沒有憂苦煩惱 行 是實踐 是行動力

74 法華玄贊 ): 菩薩 ( 大正藏第 34 冊. 窺基大師撰著在弘法過程中, 其行為的基本要求要做到 威儀可軌, 語言有則, 心除諂慢 如此才是真正的安樂行 菩薩行者除了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之外 ( 業 ), 尚需發起大悲誓願行, 廣度眾生 ( 用 ) 四安樂行 的四種安樂法門, 可說是初發心菩薩行菩薩道, 應要依止的行為準則

75 身安樂行... 正身行強調初發心菩薩弘化時, 在修持上必須要有所著力點, 主要有兩點 : 菩薩行處 : 菩薩之大行所謂 大行 是實踐六度波羅蜜 普賢大願, 做為菩薩的修行著力點 親近處 : 菩薩行者尚未悟得真理, 皆必須親近善知識修行, 親教師 依止師, 均宜親近

76 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告文殊師利 : 若菩薩摩訶薩, 於後惡世欲說是經, 當安住四法 一者 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 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 行 : 觀行 ) 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 柔和善順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註 1 此為有觀安樂行

77 註 2 小乘法以離欲為本, 菩薩法則以無嗔為本 ; 若不能無嗔即不能利人, 處於三惡業道的五濁惡世中, 將為煩惱之所動搖 註 3 菩薩應以忍辱為住( 總綱 ) 菩薩入世度生, 所作之事非全能順於世間之心欲, 所有貪著五欲生死之法, 菩薩悉願使之捨離, 所以往往為惡眾生之所怨害 ( 業 )

78 註 4 菩薩以忍辱故, 所有對此怨害之語言 行動, 盡離粗獷之習又以忍辱故, 不但於眾生之怨害不加違拒, 且能順於二空之智以為修習, 使不見有我法, 不見有眾生法, 不見有損害之法, 不見有瞋恨之法, 故曰柔和善順此名怨害忍

79 註 5 怨害之相不一, 或為饑寒逼迫, 乃至打擊苦痛等事, 受之者恒易輕卒暴動 菩薩以忍辱故, 內無所動而無有卒暴, 是名苦逼忍 註 6 菩薩觀於無生法性, 心常與實相之真理相應, 對於一切外境外緣之動擾, 恒覺其心清淨有如虛空, 故能不驚, 此名諦察法忍以上均名有觀安樂行

80 經云 : 又復於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 亦不行不分別, 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註 1 菩薩復以如實之智, 觀於眾生及法, 究竟都非真實 故雖行於一切法, 而不分別執著於所行之相, 因能照了於一切法之真實自體性相

81 註 2 譬如菩薩行忍辱法, 以照見我及眾生及辱者 忍者皆假相故雖行忍辱 ( 雖行於一切法 ), 自不執著於我忍及我所忍之辱之相 ( 而不分別執著於所行之相 ), 是謂於法無所行及能觀法之實相也, 此為空觀安樂行 註 3 然但觀空而不修有行 ( 不能從空出假 ) 將滯著於小乘而無所利, 故菩薩不專以空為觀行

82 註 4 但觀有而不修空行, ( 不能從假入空 ) 將滯著於生死而無所證, 故菩薩不專於有起分別 故曰亦不行不分別... 註 5 菩薩於空有兩俱無住,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也, 此名中道觀安樂行

83 經云 :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 身安樂行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1 遠 豪 勢 不親近 國王 王子 大臣 官長 隨順 : 沾染 名聞利養 忘失正道 違逆 : 易受惱害 損傷

84 身安樂行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2 遠 邪 人 不親近 外道梵志 尼犍子等 造世俗文筆 讚詠外書及 路伽耶陀 逆路伽耶陀 者 易使人 迷失正見 捨本逐末 誤入歧途

85 身安樂行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3 遠 險 戲 不親近 諸有兇戲 相扠 ( 以拳加人 ) 相撲及那 羅 ( 大力士相互 較勁 ) 等種種 變現之戲 凶險 掉戲 能令人 : 放逸 敗壞正業

86 身安樂行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4 遠 惡 人 不親近 旃陀羅 ( 嚴熾 暴厲 執暴惡人主殺人 專事畜猪羊鷄狗 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 如是人等, 或時來者, 則為說法, 無所悕望 此等人 近之則 增長惡緣 失慈悲心

87 身安樂行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5 遠 二 乘 不親近求 聲聞比丘 ( 尼 ) 但求涅槃, 優婆塞 ( 夷 ), 亦不問訊 若於房中 經 行處 講堂中 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 隨 宜說法, 無所 悕求 二乘人 初發心菩 薩大乘 知見未立 近之... 易失菩提 心

88 身安樂行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6 遠 欲 想 菩薩不應於 女人身, 取 能生欲想相 而為說法, 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 不與小女 處女 寡女 初發心菩 薩 若因 親近女人 而增長不 清淨想, 對弘法不 利, 故應 保持距離 等共語

89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身安樂行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7 遠 不 男 不近 五種不男之 人 ( 男根不全 ) 以為親厚 此等人 宿造惡業 非是法器 不得出家 忌妒心強 近之易損 菩提心

90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身安樂行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8 遠 危 害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 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獨入居士 家, 恐招 危害引起 譏嫌 須獨入時 一心念佛 息邪念或 將一比丘 免災障

91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身安樂行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9 遠 譏 嫌 若為女人 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乃至為法 猶不親厚 況復餘事 為女人說 法須有 男子在旁 不得過五 六語及 失威儀 遠避譏嫌 勿令增長 不善心

92 防非止惡經文註解 身安樂行 第一親近處 : 遠離十惡緣 10 遠 畜 養 不樂畜年少 弟子 沙彌 小兒, 亦不 樂與同師 教養年少 者, 因 習性未定 易妨礙 修正業

93 綜合以上, 法華 安樂行品 : 文殊師利! 是名初親近處又云 :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 如實相, 不顛倒 不動 不退 不轉, 如虛空, 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 不生 不出 不起, 無名 無相, 實無所有, 無量 無邊, 無礙 無障, 但以因緣有, 從顛倒生故說 常樂觀如是法相,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94 口安樂行... 正語行初發心菩薩口業的修持 法華文句 將修口業的方法分為二種 : 止行 : 止七惡行 1. 不樂說他人 ( 易令人起瞋而障法 ) 2. 經典過錯 ( 謗法罪墮三惡道 ) 3. 不輕慢人或法師 ( 輕慢即是對法不敬 )

95 4. 不褒己貶彼, 說人長短 ( 易生比較心而損人 ) 5. 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 ( 恐阻止其向大乘之心 ) 6. 不稱名讚歎其美 ( 恐使其向大乘之心志不堅 ) 7. 不生怨嫌心 ( 此意業升起不善心, 易造口業過失, 而結不善緣 )

96 觀行 : 1. 善修大乘法 2. 觀一切法為空相, 無有所執取 3. 安住實相 4. 如聞法者有疑難發問, 則應以大乘觀點為之解說使得一切種智

97 法華經 安樂行品 云 : 文殊師利! 如來滅後, 於末法中欲說是經, 應住安樂行 若口宣說 若讀經時, 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 長短

98 於聲聞人, 亦不稱名說其過惡, 亦不稱名讚歎其美,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 止行 : 止七惡 )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 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有所難問, 不以小乘法答, 但以大乘而為解說, 令得一切種智 ( 觀行 )

99 意安樂行... 意離諸惡自利行菩薩為了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在行菩薩道時, 要注意自己的心行以質直心 柔軟心教化眾生, 達到 止惡行善 的效果, 才不會令眾生起惱而斷善根或退道心 止六惡行 離嫉妒心 : 瞋重易嫉妒人, 菩薩度眾應以無瞋為本, 應遠瞋離嫉

100 2. 離諂言 : 諂是陽奉陰違心口不一菩薩應言行一致 3. 離誑心 : 矯現有德貪圖名利, 此是貪癡無智, 易招苦受而障道 4. 離求人長短 : 心存我慢輕視人, 多增煩惱 5. 離惱亂他人 : 壞人善根障人修行 6. 離諍言戲論 : 無益之語, 易起辯諍生口角

101 行善行... 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 ; 於如來起慈父心想 ; 於菩薩起大師想, 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以順法故 法華 安樂行品 云 : 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於後末世法欲滅時, 受持 讀誦斯經典者, 無懷嫉妬謟誑之心

102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若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求聲聞者 求辟支佛者 求菩薩道者, 無得惱之, 令其疑悔, 語其人言 : 汝等去道甚遠, 終不能得一切種智 所以者何? 汝是放逸之人, 於道懈怠故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 有所諍競 ( 止六惡行 )

103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 於諸菩薩起大師想, 於十方諸大菩薩, 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 平等說法, 以順法故不多不少, 乃至深愛法者, 亦不為多說 ( 行善行 )... 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

104 誓願安樂行.. 心修諸善利他行眾生常被無明煩惱所困惑, 所以受持此經的菩薩行者, 一定要發起大慈大悲大誓願, 以引導入佛道 故, 法華 安樂行品 云 :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105 隨在何地, 以神通力 智慧力,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師利! 是菩薩摩訶薩, 於如來滅後 有成就此第四法者, 說是法時, 無有過失常為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國王 王子 大臣 人民 婆羅門 居士等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虛空諸天, 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 城邑 空閑林中,

106 有人來欲難問者, 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 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所以者何? 此經是一切過去 未來 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文殊師利! 是法華經, 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 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 譬如強力轉輪聖王, 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107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 即大歡喜, 隨功賞賜, 或與田宅 聚落 城邑 ; 或與衣服 嚴身之具 ; 或與種種珍寶 : 金 銀 琉璃 硨磲 瑪瑙 珊瑚 琥珀, 象馬車乘, 奴婢人民 唯髻中明珠, 不以與之 所以者何?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 若以與之, 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108 文殊師利! 如來亦復如是, 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 王於三界,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 其有功者, 心亦歡喜, 於四眾中為說諸經, 令其心悅, 賜以禪定 解脫 無漏根力 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 言得滅度, 引導其心, 令皆歡喜,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109 文殊師利! 如轉輪王, 見諸兵眾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 以此難信之珠, 久在髻中不妄與人, 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見賢聖軍, 與五陰魔 煩惱魔 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滅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 爾時如來亦大歡喜

110 此法華經, 能令眾生至一切智, 一切世間多怨難信, 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文殊師利! 此法華經, 是諸如來第一之說, 於諸說中最為甚深, 末後賜與, 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 今乃與之

111 文殊師利! 此法華經, 諸佛如來祕密之藏, 於諸經中最在其上, 長夜守護不妄宣說, 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112 安樂行觀行實踐內容三業 行處於法無所行, 而 觀諸法如實相, 意 業 身 近處 ( 親近處 ) 亦不行不分別 觀一切法空 但以因緣有, 從顛倒生 清 淨 口 觀行不逆人意 不違 法相

113 安樂行觀行實踐內容三業 意 觀 行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 於諸菩薩起大師想, 於十方諸大菩薩, 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於一切眾生, 平等說法, 以順法故, 身 業 清 淨 口 業 清 淨

114 安樂行觀行實踐內容三業 誓 觀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三業 行 隨在何地, 以神通 清 力 智慧力, 引之 淨 願 令得住是法中 安樂行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身口意 的實踐運用, 則需以 慈悲為體 進而趣發誓願行, 使自他獲三業清淨

115 故... 法華經 的思想義涵 1. 一念三千的微妙生活 2. 業用自如的自在人生

116 法華經 的經題釋說 一 妙 : 意譯不可思議 絕待 殊勝之經典, 稱作妙典 ( 特指法華經 ) 無法比較不可思議之法, 稱作妙法 ( 法華經之美稱 ) 深妙不可思議之道理, 稱作妙理

117 不可思議之境界, 稱作妙境 依妙因妙行而得之證果 ( 佛果 ) 稱作妙果不可思議 經題之 妙 字, 謂之包含十義, 分別說迹門 本門 觀心十妙 迹門十妙 : 屬於法華經前半十四品 基於方便品的諸法實相之意!

118 藏 通 別之三教與菩薩等之九界為權 ( 方便之法 ) 與圓教 佛界等之實相對比, 權是粗 實是妙 ( 超殊勝 ) 若自開除執權之心, 以表顯實相之意義而言, 則權即實 實即權

119 法華一乘圓教是權實共妙之絕待妙 ( 無可對待比較, 純一獨妙 ) 法華之妙與法華以前諸經之粗相較, 為相待之妙 本門十妙 : 屬於法華經後半十四品 依據壽量品中開迹顯本之義, 以明久遠本佛之妙 觀心十妙 : 觀照實踐法華經本迹二門之真理

120 綜合以上... 迹門十妙 (1) 境妙 : 境指所觀照的對象, 智者大師歸納為十如 十二因緣 四諦 三諦 二諦 ( 世俗諦 第一義諦 ) 一實諦( 中道之理 ) 皆圓融不思議, 以為佛法的根本真理, 融合不二的實相, 是之 (2) 智妙 : 觀照萬法的能觀之智慧, 皆妙不可思議

121 (3) 行妙 : 智慧能啟發實踐正行, 究竟到達寶所 ( 涅槃解脫 ), 故智妙之後, 強調行妙 行妙泛指圓教所說的一切行, 如..一行三昧 止觀 戒定慧及十乘觀法等行法 (4) 位妙 : 由妙行所達到的果位, 如三草位 二木位 一實位等 具體而言, 指菩薩五十二階位等

122 (5) 三法妙 : 真性 觀照 資成之三軌為妙真性軌 : 不變之真如理體, 即實相觀照軌 : 破迷情, 顯真理之智慧作用資成軌 : 助成觀照智用 ( 智慧之作用 ) 之萬行 三法是體即用, 用即體, 圓融無礙 即對境智行三妙之果而言, 此為三法妙, 準此類推十種三法, 亦為妙

123 三道 ( 惑 業 苦 ) 三識 ( 第九阿摩羅識 第八阿賴耶識與第七分別識之末那識 ) 三佛性正因 : 為遠離偏邪, 是眾生本具之了因 : 為顯發法身之照了覺智 緣因 : 為資助覺智之功德善根 三般若 ( 實相 觀照 文字 ) 乃至三德 ( 法身 般若 解脫 )

124 性德三千修德三千修性不二 同一三千 迷中眾生全性起修顯露如來清淨三德本具三德由修照性. 無有造作.. 三因三道 三軌 三德 正因 苦身 邊邪皆中正 法身 ( 真性軌 ) 了因 惑 透過觀照. 去迷起悟 般若 ( 觀照軌 ) 緣因 業 資助了因. 助觀照智 解脫... ( 資成軌 )

125 要義 1. 就理上而言, 眾生與佛皆有即具十法界三千法的一念無明法性心, 但眾生理上雖是本具性德三千, 卻是全體在迷, 而造作種種業, 此之謂 理則性德緣了 2. 既是本具性德三千, 故能藉智起修, 由修照性, 由性發修

126 3. 因 由性發修 則修證的過程中是無需刻意造作, 即為本有的任運而現, 是言 全性起修, 則諸行無作 ; 全修在性, 則一念圓成 4. 若想真正體達 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則必須 (1) 不斷 法界任何一法, 而斷除自身對法的執著心 所謂不斷斷繼而...

127 (2) 以妙智解了中道實相之理, 透過止觀於十法界三千法中發起圓修 圓觀 圓行, 也就是 順逆次第中的順修一切行法 ( 從三道至三德 ), 因 法性無住, 法性即無明 才有三道性相 ( 迷中實相理 )

128 眾生明白... 三道生死流轉乃由一念無明心所起, 而照見眾生本具與佛無二無別的如來三德秘密藏 ( 性德三千 ), 當下即由三道翻惑生解 發智, 依中道實相理而順修 ( 修德三千 ), 以證顯如來的清淨三德 ( 修德三千與性德三千無有分別, 是修性不二, 同一三千 )

129 (6) 感應妙 : 眾生之根機與佛之應現即導者與被導者之作用為妙 亦即, 住三法已, 寂而常照十界之機, 若有機感必能相應 法華經 序品第一 云 :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 佛所護念 亦即 : Ⅰ. 諸大乘經之中, 惟是經獨得之名曰 無量義, 曰 教菩薩法 曰 佛所護念

130 Ⅱ. 無量義者, 以虛空無量故, 世界無量 ; 世界無量故, 眾生無量 ; 眾生無量故, 眾生之心欲無量 ; 眾生心欲無量故, 佛隨順眾生心欲說種種法亦復無量 無量者, 不墮於數量, 即所說法之義不可稱量測度之謂 此無量義, 皆從佛智所證實相之一法所生, 而此一法實相亦即

131 無相無不相, 雖假言語文字以顯現此實相, 而此實相並無言語文字之相可得, 此即本經之實相 Ⅲ. 是經為佛唯一無上之至寶, 以能生一切佛故, 以一切佛以此法度三世十方眾生故, 以眾生皆當由此唯一無上之法究竟成佛故 是法所被之機, 盡為菩薩, 故又名 教菩薩法

132 Ⅳ. 以此法皆教菩薩法故 ; 以聞佛所說一句一義悉當成佛故以此所說之法及受持此法者,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 (7) 神通妙 : 佛之身業為妙 隨機宜先以身業現神通, 對機令生警覺即, 法華玄義 云: Ⅰ. 來意者, 前論機應, 止是辨其可生可赴之相, 若正論化用益他,

133 即是三輪不思議化, 謂身輪 口輪 他心輪 普門品 二文, 而兼得三意 : 遊於娑婆世界, 即是身輪 而為說法, 即是口輪 若見說法大, 則知智慧大 故兩輪兼示他心輪也 經言 : 其見聞者, 悉皆得度 Ⅱ. 唯一大佛事因緣, 曾無他事,

134 假同九界神通 眾生自謂他事, 於佛常是佛事, 客作自謂賤人, 長者審知是子, 此即相待神通妙 (8) 說法妙 : 佛之口業為妙 若堪受道, 佛即以口業開導為說十二部法, 如理圓說, 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135 法華玄義 云 : Ⅰ. 如來能種種分別, 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身子 ( 舍利弗 ) 云 :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又其所說法,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Ⅱ. 又但說無上道 ; 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 即說法妙

136 (9) 眷屬妙 : 親近佛陀, 受其利益者為妙 受教入道, 則為法之眷屬 法華玄義 云: 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 即眷屬妙也 (10) 利益妙 : 受功德利益為妙 法眷屬若如實修行, 皆能拔生死之淵源, 開佛知見, 得大利益為旨趣

137 法華玄義 云 : 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 皆與三菩提記 又須臾聞者, 即得究竟三菩提 又若以小乘化, 我即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又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即利益妙也

138 以上十妙, 分為兩種自行 ( 自求菩提之實踐 ) 與化他 ( 教導他人 ) 1 至 4 是自行之因 ( 境. 智. 行. 位妙 ) 5 是自行之果 ( 三法妙 ) 6 至 8 是化他之能化 ( 導手 ) ( 感應. 神通. 說法妙 ) 9 10 是化他之所化 ( 被導之手 ) ( 眷屬. 利益妙 )

139 本門十妙 (1) 本因妙 : 從本佛之因而言, 其修行之因為妙 ( 由因行而至佛果 ) 亦即, 釋迦牟尼佛本初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所修之妙因 (2) 本果妙 : 依其因而得本佛之果為妙 ( 佛果成, 故有國土 ) 亦即, 由本因而得到究竟常樂之妙果

140 (3) 本國土妙 : 本佛所在之國土為妙 ( 極果居國土, 有照機 ) 亦即, 由行成果後, 本佛所居住的淨妙國土 (4) 本感應妙 : 本佛以悟智救度眾生之作用, 與被救者之根機相應, 故說妙 ( 若機動, 則施化 ; 施化則有神通 )

141 (5) 本神通妙 : 本佛悟道之初, 為救度眾生而示現之神通為妙 ( 以神通駭動機已 ) (6) 本說法妙 : 本佛悟道最初之說法為妙 ( 次為說法 ) (7) 本眷屬妙 : 最初依本佛被教化者為妙 ( 說法所被之機即成眷屬 )

142 (8) 本涅槃妙 : 本佛之涅槃常住, 本來具足, 異於為教化人而示現之涅槃 ( 眷屬已度, 緣盡入涅槃 ) (9) 本壽命妙 : 本佛能自在地示現長短不同之壽命, 其壽命為妙 ( 涅槃故論壽命長短 ) 亦即, 本佛壽命長遠, 不可思議

143 (10) 本利益妙 : 謂本佛給予之利益為妙 ( 長短壽命所作利益, 乃至佛滅度後有正 像等利益 ) 以上十妙復分為自行與化他二種 : 自行 : (1) 是自行之因 ( 本因 ) (2) (3) (8) (9) 是自行之果 ( 本果 本國土 本涅槃 本壽命 )

144 化他 : (4) (5) (6) 是化他之能化 ( 本感應 本神通 本說法 ) (7) (10) 是化他之所化 ( 本眷屬 本利益 )

145 迹門之目的 : 乃在斷迷妄 悟中道, 故詳說自行之因 本門 : 表佛是久遠佛乃菩薩漸增長中道智慧, 漸次減少變易生死, 故詳說自行之果 如此本迹互異, 但其不思議之境界則無差別

146 智者大師撰法華玄義來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之 妙 義, 共立迹門十妙與本門十妙, 以闡釋佛陀成道之修行與成果兩方面 智顗曾講說一念三千 三諦圓融之觀心法門, 由門人灌頂記錄成摩訶止觀一書

147 觀心十妙 1. 關於觀心十妙, 雖在法華玄義中無詳說, 但由湛然大師之... 十不二門之說理解之 2. 即針對玄義一書所說本迹十妙而作之注解, 又援引止觀之論點以闡明三千 三諦之要旨, 確立十項法門本迹不二 教觀一如 解行雙修等之真義

148 3. 可謂總括玄義與止觀兩大天台要典教觀相資之宗趣, 而成為天台群籍之樞要十不二門 : (1) 色心不二門 : 根據十妙中之境妙而立 即... Ⅰ. 智慧觀照之對象, 總攝於一念之中 分別而言, 則有色法與心法二種

149 Ⅱ. 但因宇宙一切均攝入於凡夫一念之中, 故稱心外無法 Ⅲ. 即使是一微塵, 亦圓滿具足宇宙之一切, 故稱色法與心法不二 (2) 內外不二門 : 據智妙及行妙而立 Ⅰ. 智慧所觀照之對象, 雖有內外之分 ( 即屬自己內在之一念心法, 與自己以外所有心物之現象 ), 但自三千 三諦之理而言, 實無內外之區別, 故稱不二

150 Ⅱ. 亦即內在之心與外在之佛 眾生等三法互融, 本質上無別 (3) 修性不二門 : 據智妙及行妙所立 Ⅰ. 一念之性德, 本來具足一切, 但 必須假借智慧之力, 再加以後天 之實踐修行始可顯現, 故性與修 之關係, 宛如水與波 ; 即 : 依修照性, 依性起修, 故稱不二

151 (4) 因果不二門 : 據位妙及三法妙而立 雖因修德而有因位與果位之別, 然僅是本來具足之三千諸法, 其現象各有差別, 實則因與果二者之本體無異 (5) 染淨不二門 : 據感應妙及神通妙而立 由因果之別, 雖可分為被煩惱所污之 染 及離煩惱之 淨

152 亦即法性變成無明而作用時, 即造出迷之九界 ; 無明變為法性作用時, 則隨緣而有自由自在之教化作用, 故稱染淨迷悟無別 (6) 依正不二門 : 據感應妙及神通妙而立 對前所述之淨, 雖有正報之佛身 ( 毘盧遮那佛 ) 與依報之佛土 ( 常寂光土 ) 之別

153 但此依正二報, 於理已本具於一心, 故無依正之別 (7) 自他不二門 : 據感應妙及神通妙 自 指施教化之佛 他 指被教化之眾生佛隨眾生根機而施教, 眾生亦順適其教化, 此乃因眾生於理本來具足三千, 佛始得以三千之理為果而完成教化, 故自他之感應不二

154 (8) 三業不二門 : 說法妙而立佛陀必以身 口 意三業教化眾生, 而此三業不外是本具三千之表現, 此與眾生理具之三千無異, 故... 佛與眾生之三業毫無區別 (9) 權實不二門 : 據說法妙而立佛之三業作用於教化對象時, 隨對象而說方便法與真實教, 但其三業是攝入一念之中, 於理為同一,

155 故三業所表現之權實法為不二 (10) 受潤不二門 : 據眷屬妙 利益妙而立 佛陀對大小權實之機廣施權實之益, 但能受之眾生本具非權非實而成權實之機, 故能潤之佛亦具足非權非實, 以隨應權實之機起教化 此即共一地之所生, 一雨之所潤, 故稱受潤不二

156 二 妙法 以全經所說教法甚深微妙, 所以稱為妙法 一切法具權實法, 即屬妙法 1. 本經主旨, 認為小乘佛教過分重視形式, 遠離教義真意, 故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 乃採用詩 譬喻 象徵等文學手法, 以讚歎永恆之佛陀 ( 久遠實成之佛 )

157 2. 釋迦成佛以來, 壽命無限, 現無量化身, 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 重點在弘揚 三乘歸一, 即聲聞 緣覺 菩薩三乘歸於一佛乘, 調和大小乘之各種說法, 以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則此權實妙法乃契入佛陀教說之真思想

158 三 蓮花 以蓮花來比喻稀有無上的妙法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妙法是本來清淨的, 如同入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蓮華的特性 : 1.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 載 : 蓮華出污泥而不染, 妙香廣布, 令見者喜悅 吉祥, 故

159 以蓮華比喻菩薩所修之十種善法 即 : (1) 離諸染污 : 菩薩修行, 能以智慧觀察諸境, 而不生貪愛, 雖處五濁生死流中亦無所染, 譬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 (2) 不與惡俱 : 菩薩修行滅惡生善, 為守護身 口 意三業清淨, 而不與絲毫之惡共俱, 譬如蓮花雖微滴水而不停留

160 (3) 戒香充滿 : 菩薩修行, 堅持諸戒律而無犯, 以此戒能滅身口之惡, 猶如香能除糞穢之氣, 譬如蓮花妙香廣布, 遐邇皆聞 (4) 本體清淨 : 菩薩雖處五濁中, 然因持戒, 得使身心清淨無染著, 譬如蓮花雖處污泥中, 然其體自然潔淨而無染

161 (5) 面相熙怡 : 菩薩心常禪悅, 諸相圓滿, 使見者心生歡喜, 譬如蓮花開時, 令諸見者心生喜悅 (6) 柔軟不澀 : 菩薩修慈善之行, 然於諸法亦無所滯礙, 故體常清淨, 柔軟細妙而不粗澀, 譬如蓮花體性柔軟潤澤

162 (7) 見者皆吉 : 菩薩善行成就, 形相莊嚴美妙, 見者皆獲吉祥, 譬如蓮花芬馥美妙, 見者及夢見者皆吉祥 (8) 開敷具足 : 菩薩修行功成, 智慧福德莊嚴具足, 譬如蓮花開敷, 花果具足

163 (9) 成熟清淨 : 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現, 能使一切見聞者, 皆得六根清淨, 譬如蓮花成熟, 若眼睹其色, 鼻聞其香, 則諸根亦得清淨 (10) 生已有想 : 菩薩初生時, 諸天人皆悅樂護持, 以其必能修習善行, 證菩提果, 譬如蓮花初生時, 雖未見花, 然諸眾人皆生已有蓮花之想

164 2. 蓮花是花與實同時俱有 以花果同時的蓮花來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 九界眾生以迷為因, 佛界以悟為果 據法華十界各具有十界的道理, 佛界當中具有眾生界, 眾生界當中具有佛界, 從因中有果, 果中有因, 生佛不二, 因果同時, 像蓮花的花果同時生出相似, 故以蓮花喻妙法

165 3. 法華 方便品 云 :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如優曇缽華, 時一現耳 優曇缽花, 是天花, 為世間所無, 此花三千年開花一次, 開時金輪王出世, 是佛的瑞應 如來開顯的妙法, 就好像是這稀有的瑞花一現, 難遭難遇

166 四 經 1. 音譯作修多羅 蘇怛羅 2. 關於經 ( 修多羅 ) 之名義, 乃 : 釋尊演說之教理, 稱為 法 ( 達磨 ), 即教法之意 後世以之為教理綱要書, 而稱為 經 3. 就廣義而論 : 釋尊所說之一切教法均稱 經

167 4. 經所闡揚 詮釋之教, 稱經法 經教 記載經教之書籍, 稱經典 5. 佛典通常所稱之 經, 一般言 : 經 律 論三藏中之經, 又分成大乘經 小乘經二種

168 法華經 的內容概說 一 迹門 ( 一 ) 序分 :< 序品第一 > ( 二 ) 正宗分 : 第二 ~ 第九品 < 方便品 譬喻品 信解品 藥草喻品 授記品 化城喻品 五百弟子授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 >

169 ( 三 ) 流通分 : 第十 ~ 第十四品 < 法師品 見寶塔品 提婆達多品 勸持品品 安樂行品 > 二 本門 ( 一 ) 序分 正宗分 : 第十五 ~ 第十七品 < 從地湧出品品 如來壽量品 分別功德品 >

170 ( 二 ) 流通分 : 第十八 ~ 第二十八品 < 隨喜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 常不輕菩薩品 如來神力品 囑累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音菩薩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陀羅尼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 >

171 各品介紹 < 序品第一 > 世尊在耆闍崛山 ( 即靈鷲山 ) 先說 無量義經 後, 即入三昧示現種種瑞相, 彌勒菩薩啟問, 文殊菩薩答 : 過去諸佛欲宣說 法華經 前必現此瑞相

172 < 序品第一 > 云 :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靡不周遍,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阿迦尼吒天 於此世界, 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并見彼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諸修行得道者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 種種因緣 種種信解 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

173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 復見諸佛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 : 今者世尊現神變相, 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 是不可思議 現希有事 當以問誰? 誰能答者? 復作此念 : 是文殊師利, 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我今當問

174 ...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 善男子等 : 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 雨大法雨, 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 演大法義 諸善男子! 我於過去諸佛, 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 即說大法 是故當知, 今佛現光, 亦復如是, 欲令眾生, 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

175 無量義經 1. 本經之旨趣, 係基於有情之煩惱無量, 故佛陀說法無量 ; 說法無量, 故義亦無量 ; 無量義生自一法, 此一法即無相 2. 內容多以法華經為中心 與法華經 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

176 天親菩薩論說此序品, 有七種成就為他宗所無, 茲述如下 : 一 序成就 : 由 如是我聞 至 耆闍崛山中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以親聞之人, 說教之時, 說教之主, 說教之處,... 圓滿勝餘故也

177 二 眾成就 : ( 一 ) 眾類成就即 與大比丘眾 一節是也 聲聞眾 經云: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其名曰 : 阿若憍陳如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復有學 無學二千人

178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與眷屬六千人 菩薩眾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 皆得陀羅尼 ; 樂說辯才, 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於諸佛所值眾德本,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 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 通達大智, 到於彼岸 ;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常精進菩薩...

179 外護十眾 爾時, 釋提桓因, 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復有名月天子.. 四大天王, 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自在天子 大自在天子, 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有八龍王..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 四緊那羅王 ( 樂神 ).. 百千眷屬 四乾闥婆王 ( 香神 ).. 百千眷屬 四阿修羅王.. 百千眷屬四迦樓羅王 ( 金翅鳥 )... 百千眷屬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 二 ) 禮儀成就 : 爾時世尊, 四眾圍遶, 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

180 三 時成就 :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以下一節 凡說法不應於眾生根性未熟時遽說, 必至眾生根性已熟, 如舍利弗等三請說法, 始為說此妙法, 此為 時至因緣成就 經云 :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181 四 隨順威儀住成就 : 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一節是即, 如來說法能隨順十方三世諸佛說法之威儀, 無不具足, 故曰成就 ( 一 ) 依三昧之威儀成就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 二 ) 依器世間之威儀成就是時天雨曼陀羅華 摩訶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訶曼殊沙華, 而散佛上 及諸大眾,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182 ( 三 ) 依眾生世間之威儀成就爾時會中,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龍 夜叉 乾闥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 及諸小王 轉輪聖王, 是諸大眾, 得未曾有, 歡喜合掌, 一心觀佛五 依止說因成就 : 即 爾時, 佛放眉間光 一節是也 說因者, 佛雖示現於十方世界, 然無眾生懇切之感求, 則無說法之因以為依止

183 今諸大眾見現種種瑞相不可思議, 於是發生渴仰希求之心而求說法, 是名依止說因成就 ( 一 ) 放光照境 : 凡佛說經, 均有放光之瑞 經云 : 爾時,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阿迦尼吒天

184 ( 二 ) 光中所見 生死流轉 經云 : 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三寶出現 經云 :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并見彼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 種種信解 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

185 佛化流行 : 指佛滅後的的行化經云 : 復見諸佛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六 大眾現前欲聞法成就 : 爾時, 彌勒菩薩作是念 一節是佛光照境, 顯現種種瑞相, 故大眾遂生渴望聞法之心 因既現如是相, 必說如是法也

186 ( 一 ) 彌勒示相懷疑 經云 : 爾時, 彌勒菩薩作是念 : 今者世尊現神變相, 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今佛世尊入於三昧, 是不可思議, 現希有事, 當以問誰? 誰能答者? 復作此念: 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 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我今當問

187 ( 二 ) 眾人實心生惑經云 : 爾時,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及諸天 龍 鬼神等, 咸作此念 : 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今當問誰? 七 文殊師利答成就 : 文殊師利以宿命之智, 現見過去因果之相, 故能答彌勒之問, 非以擬議測度之常見所能答也

188 ( 一 ) 示相籌量答經云 : 爾時, 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 : 善男子等! 如我惟忖 :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 雨大法雨, 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 演大法義 ( 二 ) 舉古成今答經云 : 諸善男子! 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 即說大法 是故當知, 今佛現光亦復如是, 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

189 < 方便品第二 > 1. 是本經的重要核心思想, 主張一佛乘思想, 是 跡門 中的正宗分, 與 本門 的正宗分 如來壽量品 相對, 形成本經的兩大中心 2. 世尊對舍利弗說諸佛的智慧是究竟了知實相 十如是, 依此教法

190 可使二乘人入佛道 舍利弗起疑代眾請法, 與會五千增上慢者退席 即 讚嘆所證所說.. 法妙 經云 :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知

191 3. 之後, 世尊宣說諸佛出世的 一大事因緣, 欲令眾生開 示 悟 入佛之知見, 本意在 一佛乘, 三乘教 是方便說經云 :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 所以者何? 如來方便 知見 波羅蜜皆已具足 讚嘆能證能說.. 師勝

192 讚過去諸佛 經云 : 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讚未來諸佛 經云 : 未來諸佛當出於世,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193 讚現在諸佛 經云 : 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194 本意在一佛乘, 三乘教是方便說 初以方便誘引 經云 : 諸佛出於五濁惡世, 所謂劫濁 煩惱濁 眾生濁 見濁 命濁如是, 舍利弗! 劫濁亂時, 眾生垢重, 慳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195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196 我即自思惟 :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197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 :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勸發喜心, 令欣作佛 經云 :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198 < 譬喻品第三 > 1. 從本品到第九品皆依 方便品 進一步以 譬喻 及 因緣 等方式說明, 使上中下根的聲聞弟子瞭解佛意 2. 世尊為舍利弗授記, 亦為中根的四大聲聞說法, 佛以三車來譬喻三乘, 乃方便教說, 誘引眾生出娑婆世界的火宅

199 經云 : 舍利弗! 汝於未來世, 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 奉持正法, 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當得作佛, 號曰華光如來 (1) 方便 一品專利上根, 故獨舍利弗聞法了解 而中 下等根尚未起信解之心, 故為說譬喻, 使得了解, 迴小向大 (2) 方便 一品專說實相, 此下皆說譬喻, 說因緣, 皆為引導中 下根同明佛乘之義

200 3. 七譬喻者 : 譬喻品 中之火宅喻, 信解品 中之窮子喻, 藥草品 中之雲雨喻, 化城品 中之化城喻, 五百弟子授記品 中之衣珠喻, 安樂行品 中之髻珠喻, 壽量品 中之醫師喻 此七種, 均為對治七種增上慢 此品火宅一喻, 正對治以求天人果報為究竟者

201 < 信解品第四 > 四大聲聞弟子以 長者窮子 譬喻確定自己的理解 世尊為中根四大聲聞弟子授記當來成佛最後導出 :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的結論

202 1. 中根, 指須菩提 摩訶迦葉 摩訶迦旃延 摩訶目犍連等 上根舍利弗聞佛說法, 亦曾信受了解 而中根須菩提等即能因譬喻而了解, 更說窮子喻以陳其悟 2. 譬喻品 為對治求勝妙境界果報之增上慢, 故說火宅喻 今為對治執聲聞乘與如來乘無別之增上慢, 當為說此品之窮子喻

203 3. 方便品 為上根正說法相, 而鶖子當下即能領悟斯法, 故曰如來法說, 鶖子法領 譬喻 信解 二品, 是為中根顯說譬喻, 而四人當下亦即解此譬喻, 故曰如來喻說, 四人喻領 4. 方便品 說佛智及智慧門甚深 譬喻品 中開權顯實, 方便說三, 佛乘唯一, 已領悟佛智甚深

204 < 藥草喻品第五 > 1. 世尊認可了迦葉等弟子的信解, 又為他們解說了 三草二木 ( 人天 二乘譬三草 ; 上 下根的菩薩譬二木 ) 的譬喻 2. 佛說法, 因根性而有三乘之別, 最終仍是導歸一佛乘

205 3. 今須說明眾生之機雖各不同, 而如來說法則皆平等 : 或聞四諦 因緣, 或聞教菩薩法, 三根各潤一雨均沾, 以明佛之智慧門甚深故說此品 佛唯一乘, 方便說三, 則知三乘原為一乘 而於應行權說之處, 仍不能不隨宜說法, 或說人天, 或說二乘, 或直說唯一佛乘

206 若必執著唯一佛乘, 無別餘乘如是之說雖能契於佛之本懷, 而於佛方便說法之智, 即未能了解 眾生種姓, 各類心性恒沙差別若專執一乘之教, 是即成 法華論 所說之第三增上慢必有若干種姓眾生不能曲受佛乘之利益矣 為對治此種增上慢, 故有此品

207 4. 藥草, 總喻五乘種姓之眾生, 眾生依佛教化以修行證果, 猶草依土地 雨水以滋養生長 以藥草為喻, 取其有善種無漏種皆能對治惡煩惱疾病之功用也 第一種增上慢 ( 第三品火宅喻 ) 對治以求天人果報為究竟者 第二種增上慢 ( 第四品窮子喻 ) 對治執聲聞乘與如來乘無別者 第三種增上慢 ( 第五品藥草喻 ) 對治專執一乘之教, 無別餘乘

208 < 授記品第六 > 1. 如來方便說三, 則乘體有異矣 然若執著乘定有異之說, 是必小乘種姓人不能成佛 今為對治此染慢及顯示乘平等故, 故說此品 2. 由於摩訶迦葉 須菩提 迦旃延 目犍連等四大聲聞已能正確理解一佛乘, 於是得到世尊授以當來成佛之記

209 經云 : 爾時, 世尊說是偈已, 告諸大眾, 唱如是言 : 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名曰光明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210 經云 : 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常修梵行, 具菩薩道,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號曰名相如來... 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 恭敬尊重 諸佛滅後, 各起塔廟,... 以金 銀 琉璃 硨磲 碼瑙 真珠 玫瑰七寶合成, 眾華 瓔珞 塗香 末香 燒香 繒蓋 幢旛, 供養塔廟

211 過是已後, 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 供養是諸佛已, 具菩薩道, 當得作佛, 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經云 : 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 恭敬尊重 諸佛滅後, 各起塔廟... 過是已後, 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當得成佛, 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212 < 化城喻品第七 > 1. 第七品至第九品, 世尊以 因緣說 度下根聲聞弟子, 授記作佛 2. 上 中根既皆受記, 而前品之末云五百弟子皆當授記, 是下根終當得記, 已露端倪 然恐此下根人不易領解, 今欲假說因緣, 使之興起信解, 故說此品

213 3. 此品為對治有定之增上慢人而說 若凡夫 若阿羅漢, 其所得禪定與涅槃, 均屬暫許取為休息之化城, 而不容著為究竟 4. 今欲令行者不滯中途自證之境界故說此品 化城之喻, 雖通對治各類眾生之執著, 而此品正被之機, 則指住小乘涅槃為究竟之阿羅漢等眾

214 5. 世尊為其他聞而不悟的下根弟子宣說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故事, 令聲聞弟子醒悟自己與世尊的因緣 6. 又以 化城 喻佛先以三乘化導眾生, 待其根熟, 再以一乘教法使其邁向... 菩提大道

215 大通智勝佛 又作大通眾慧如來 大通慧如來 依 法華 化城喻品 所載, 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一佛, 名為大通智勝如來, 此佛未出家前有十六王子, 於父王成道後, 十六王子亦出家為沙彌

216 , 聽聞大通智勝佛宣講妙法蓮華經而信受奉行, 後亦各昇法座廣說此經, 一一皆度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 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十方國土現身說法 無量百千萬億菩薩 聲聞為其眷屬, 諸王子中之第十六沙彌, 即為釋迦如來

217 此即法華三周說法中之 因緣周 說法 釋尊既為過去大通智勝佛之王子故靈山會之聽眾, 皆為此如來之結緣眾 然 大通結緣 之說, 至因緣周 ( 即化城喻品 ) 始有所開示 雖係為下根之人說其宿緣但法說周及譬說周之機根 ( 上 中二根 ) 亦俱有宿世結緣之義

218 經云 : 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爾時, 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 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 淨修梵行,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俱白佛言 : 世尊! 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 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我等聞已, 皆共修學世尊! 我等志願, 如來知見, 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

219 爾時, 轉輪聖王所將眾中, 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 亦求出家, 王即聽許 爾時, 彼佛受沙彌請, 過二萬劫已, 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說是經已, 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我今語汝 :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 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

220 第十六, 我釋迦牟尼佛, 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 我等為沙彌時, 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 從我聞法,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所以者何? 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 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221 比丘當知! 如來方便, 深入眾生之性, 知其志樂小法, 深著五欲, 為是等故, 說於涅槃 是人若聞, 則便信受..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 應去應度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 則不欲見佛, 不欲親近便作是念 : 佛道長遠,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 以方便力, 而於中道為止息故, 說二涅槃

222 若眾生住於二地,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 : 汝等所作未辦, 汝所住地近於佛慧,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 化作大城, 既知息已, 而告之言 : 寶處在近, 此城非實, 我化作耳

223 <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 1. 三周說法, 每周均具四事 (1) 正說 ( 佛說法 ) (2) 領解 ( 表明弟子之領解 ) (3) 述成 ( 佛對弟子之領解認可 ) (4) 授記 ( 佛對弟子成佛作預言 ) 依四階段, 循此度化上 中 下三根, 可謂周備完足

224 2. 第三周佛說因緣已竟, 下根即須領記, 故有此品 此品受記非止一人, 滿慈 ( 即 : 富樓那 ) 及千二百人皆同得記 若以總數言, 應名 千二百阿羅漢受記品 若以受記班首言, 應名 :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受記品

225 而獨名為 五百弟子受記品 者以佛授記時, 千二百人或不在會五百弟子均現在會, 即以之命名 3. 依 法華論, 化城喻 為對治有禪定之增上慢此品則對治無禪定之增上慢, 以散亂下劣之心, 生虛妄憍慢之解自謂得一切智, 故後以醉夫失於了解喻之 為對治此慢, 說此品

226 4. 富樓那和五百阿羅漢得佛授記未來成佛 以五百羅漢喻於寶珠 貧人衣珠喻, 表明自己過去已從佛聽聞 法華經, 已植佛種之事, 但皆已忘失 現從佛聞法後, 方知自己是菩薩 5. 本品不為別記而為同記, 以諸人同時受記, 同一佛名, 同一國名

227 經云 :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 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 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 得四無礙智, 常能審諦清淨說法, 無有疑惑, 具足菩薩神通之力, 隨其壽命, 常修梵行,... 過無量阿僧祇劫, 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號曰法明如來..

228 於此眾中, 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然後得成為佛, 號曰普明如來.. 其五百阿羅漢 : 優樓頻螺迦葉 伽耶迦葉 那提迦葉 迦留陀夷 優陀夷 阿㝹樓馱 離婆多 劫賓那 薄拘羅 周陀 莎伽陀等, 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盡同一號, 名曰普明...

229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 歡喜踊躍,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 悔過自責 : 世尊! 我等常作是念 :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 今乃知之, 如無智者 所以者何? 我等應得如來智慧, 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230 <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 1. 為法華三周說法之因緣周 2. 佛於此品授記阿難 羅睺羅以及有學 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 3. 彼等聞往昔之因緣, 初迴小乘心, 發無上菩提心, 故佛授彼等當來成佛之記別 4. 下根領記, 首為滿慈, 次為憍陳如及五百弟子

231 5. 第三周授記之聲聞眾, 如滿慈 憍陳如及五百弟子, 皆為無學阿羅漢 而此品所授記者, 為未證四果之阿難, 及羅睺羅與二千人此品通稱為 授學無學人記品 6. 滿慈以有名大阿羅漢, 示現下根聲聞, 故於前授記中居首 阿難以夙世菩薩示現為佛之侍者故於本品中居首

232 經云 : 佛告阿難 :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 護持法藏,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 眾起疑念 : 新發大乘心諸菩薩表達, 對上根舍利弗等諸大弟子, 受如是佛的授記, 猶無疑 但對未證無學的阿難, 也受如是記, 請問因緣?

233 經云 : 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 : 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 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8. 彼等並非心存不信, 乃特啟如來之答, 以顯現阿難尊者夙世因行與本地功德, 以明阿難現劫實為菩薩化現之聲聞 9. 佛為解說 : 經云 : 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而

234 告之曰 : 諸善男子! 我與阿難等, 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 我常勤精進,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 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 其本願如是, 故獲斯記

235 10. 阿難證說 : 經云 : 阿難面於佛前, 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 所願具足, 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 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 通達無礙, 如今所聞, 亦識本願 爾時, 阿難而說偈言 :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236 11. 授羅睺羅記 : 經云 : 佛告羅睺羅 :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號蹈七寶華如來 12. 授二千人記 : 經云 : 阿難! 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 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 恭敬 尊重, 護持法藏, 末後同時 於十方國各得成佛, 皆同一號, 名曰寶相如來

237 < 法師品第十 > 1. 本品已進入本經迹門的流通分 2. 聽聞 法華經 或一念隨喜者, 悉予授記成佛, 並告知如何傳播及弘揚本經, 舉五種法師 ( 受持讀 誦 解說 書寫 ) 與十供養 ( 華香 瓔珞 末香 塗香 燒香 繒蓋 幢旛 衣服 伎樂合掌恭敬 ) 為實踐 流通方式

238 經云 : 若復有人受持 讀誦 解說書寫 妙法華經 乃至一偈, 於此經卷敬視如佛, 種種供養 : 華香 瓔珞 末香 塗香 燒香 繒蓋幢旛 衣服 伎樂, 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 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 於諸佛所成就大願, 愍眾生故, 生此人間

239 經云 : 藥王! 若有人問 : 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若善男子 善女人於 法華經 乃至一句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種種供養經卷 : 華香 瓔珞 末香 塗香 燒香 繒蓋 幢旛 衣服 伎樂, 合掌恭敬, 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 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240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哀愍眾生, 願生此間廣演分別 妙法華經 經云 : 若是善男子 善女人, 我滅度後, 能竊為一人說 法華經, 乃至一句,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 如來所遣, 行如來事,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241 經云 : 若有惡人以不善心, 於一劫中現於佛前, 常毀罵佛, 其罪尚輕, 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 出家讀誦 法華經 者, 其罪甚重... 是人歡喜說法, 須臾聞之, 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以上, 明人法師

242 以下, 明法法師經云 : 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 : 我所說經典, 無量千萬億, 已說 今說 當說, 而於其中, 此 法華經 最為難信難解藥王! 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 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

243 妄授與人, 原因有二 : 1. 是法為祕要之藏, 諸佛未曾顯說 祕要, 指如來之利他方便言, 非因圓果滿者不能行此祕要 如補虛 瀉實, 為因病使藥之常若以毒藥治病, 非深達醫藥妙用之良醫, 則不堪任

244 佛亦如是, 如於曾發大乘心者, 佛或先以小乘度令成熟, 後乃開權顯實, 滅其化城, 仍令歸於一乘, 此非佛具有無上祕要之方便智, 安能成此妙用乎! 2. 如來現說是法, 猶多怨嫉 怨嫉, 如佛說是經時, 五千增上慢等退席皆是

245 3. 佛滅度後, 於此難信難解之經, 怨嫉之者更多, 故佛戒人妄授 經云 : 如來滅後, 其能書持 讀誦供養 為他人說者, 如來則為以衣覆之, 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 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 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246 1. 難信難解之法, 而能信之解之, 此人法師即是菩薩, 即為釋尊與十方諸佛之所共攝受也 衣 : 即本品所說柔和忍辱之衣, 此明為釋迦如來之所加被 護念 : 即護持憶念, 乃對於憶念受持是經之菩薩眾而加以護持

247 信力 : 因勝解樂欲而生信, 因信心清淨, 自信堅固, 遂能發起他人之信心, 為信力 志願力 : 即具足受持是經之志願, 以志願宏大堅固故, 起利他之大功用, 為志願力諸善根力 : 信根 念根 定根等自能信念是經不可搖動, 兼能化人使亦信念是經, 如根不動為善根力

248 宿者 : 安住之義, 如來以法身 解脫 般若三德為大般涅槃, 是佛祕要之法, 為如來所安住受持是經者, 則為與佛同安住於三德祕要之藏, 故曰共宿 摩頭 : 表示安慰護持之 如來以智慧 方便為手, 即凡受持是經者, 皆在如來攝受之中, 故曰手摩其頭

249 3. 宣講本經亦要具足三項儀軌 入如來室, 著如來衣, 坐如來座 經云 :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如來滅後, 欲為四眾說是 法華經 者, 云何應說? 是善男子 善女人入如來室, 著如來衣, 坐如來座, 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250 如來室者, 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 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 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 法華經 此為末世說是經之儀軌, 如是方可名為菩薩說經

251 如來室 : 以利樂眾生而言, 應以大慈悲心為室 慈悲有三 : 一 生緣慈悲 : 如見苦痛, 心懷拔濟, 由有我相故有生相二 法緣慈悲 : 以二空觀空除眾生之相而發慈悲, 此仍有功用之觀智, 為有法相

252 三 無緣慈悲 : 照見從本以來生佛同體, 無有所起慈悲之境及能起慈悲之心, 此無功用道為如來之大慈悲 若人能安住於此心, 即名入如來室如來衣 : 柔和忍辱心是 衣以外調寒暑, 內護身命為用能柔和忍辱, 則足以外遮暴惡內持賢善, 故即名著如來衣

253 如來座 : 一切法空是 如如智之謂如來 ( 真如妙智, 本來清淨, 既不為無明所覆, 不為煩惱所染照了諸法, 平等不二 ) 如如智常契證於一切法畢竟空寂之如如理體, 即名坐如來座

254 < 見寶塔品第十一 > 1. 多寶佛宿世本願 (1) 法師 一品, 既顯若法若人皆可尊重, 此品即敘但說是經處多寶如來必來聽經示現, 以標明靈證, 勸發深信, 故有此品 (2) 阿難傳經, 以同聞為證釋迦說 法華, 多寶現身為證

255 多寶如來為過去古佛, 久入涅槃為證 法華, 乃復化身及塔 為欲使眾生知 法華 一經以佛 ( 多寶佛 ) 為證, 故有此品經云 : 寶塔中出大音聲, 歎言 : 善哉! 善哉! 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妙法華經, 為大眾說 如是! 如是! 釋迦牟尼世尊! 如所說者, 皆是真實...

256 爾時, 佛告大樂說菩薩 : 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 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 國名寶淨, 彼中有佛, 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 作大誓願 : 若我成佛, 滅度之後, 於十方國土有說 法華經 處, 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 涌現其前為作證明, 讚言善哉!...

257 彼佛成道已, 臨滅度時, 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 : 我滅度後, 欲供養我全身者, 應起一大塔 其佛以神通願力, 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 法華經 者, 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 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大樂說! 今多寶如來塔聞說 法華經 故, 從地涌出, 讚言善哉善哉!

258 小結 依 法華論 : 以生死涅槃平等而言, 以多寶如來現身塔中, 說明, 佛本無生死涅槃之可言, 而亦不妨有生死涅槃之相 佛身平等 : 以多寶佛一體示現顯一佛身即攝諸佛身, 兼顯佛之自身他身了無差別

259 2. 釋尊開塔 放光集佛 廣變佛土為令大眾見多寶如來, 釋尊開塔請佛 放光集佛 三變淨土 開塔請見佛 放光集佛 經云 : 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 白佛言 : 世尊! 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 : 是多寶佛有深重願: 若我寶塔為聽 法華經 故, 出於諸佛前時

260 .. 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 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 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 今應當集 大樂說白佛言 : 世尊! 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 禮拜供養!.. 爾時, 佛放白毫一光, 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 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

261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 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 為眾說法 南 西 北方, 四維上下, 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 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 : 善男子! 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262 說明多寶如來願重及樂說重請 多寶如來所謂我身, 即圓明淨妙常遍真實的如來全體法身, 是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共 釋迦牟尼佛欲以多寶如來法身顯示於眾, 即與欲自顯示其法身無異, 即與顯一切佛之法身無異以一佛即一切佛, 一切佛即一佛

263 十方世界諸佛, 亦稱為佛之分身至所集諸分身佛之法身既顯現, 是即釋迦牟尼佛之法身顯現, 亦即為多寶如來之法身顯現 廣變淨土 經云 :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 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 以界八道, 無諸聚落 村營 城邑 大海 江河 山川 林藪..( 一變 )

264 ..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 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 無有地獄 餓鬼 畜生及阿修羅...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 亦無大海 江河及目真鄰陀山 摩訶目真鄰陀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須彌山等諸山王, 通為一佛國土...( 二變 )

265 ...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 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 無有地獄 餓鬼 畜生及阿修羅... 亦無大海 江河及目真鄰陀山 摩訶目真鄰陀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須彌山等諸山王, 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 寶交露幔遍覆其上, 懸諸旛蓋, 燒大寶香, 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 三變 )

266 依 法華論 : 今多寶如來示現涌塔, 釋迦如來放光集佛, 三變淨土, 不只變穢土為淨土, 兼於淨土之中化示無量清淨國土為一大清淨國土為顯佛國本來清淨, 故有此品 諸分身佛將至, 是即如來大法身將同時顯現, 故穢土即刻現淨相

267 在此淨土者, 皆因其心清淨已受佛記之眾, 不住小乘, 遠離心垢故亦不見穢土之相 以慈恩 ( 唯識宗 ) 釋三教者 : 一 有教 : 指真如之自體性, 雖了不可得, 而所發生之一切法, 則不能無一一法之相, 為有教義如 : 法華會前, 見寶塔種種莊嚴之相, 會眾復聞塔內音聲之相,

268 大眾欲啟塔, 因以得觀三變清淨佛土之相, 及十方諸佛集座之相以有此種種法相, 故為有教 二 空教 : 指真如之自體性固然是了不可得, 一切法之相亦畢竟空此為空教之義如 : 既有能見之大眾, 又有所見之諸法相, 可謂能所具備 ; 然而能見之大眾及所見之諸法, 也是畢竟空寂了不可得, 故為空教

269 三 非空非有中道教 : 指法相雖然畢竟空, 然無礙其為森然之萬有而同時同處, 為第一義空之空性此為非空非有中道教之義 此, 空無所見之法, 實即為佛所究竟安住之處, 為佛顯萬德莊嚴之處, 亦正為第一義空之空性示現之處

270 以是故, 一一法皆顯空性一一空法皆顯莊嚴之相空不礙有, 有不礙空空空不相礙, 有有不相礙故為非有非空中道教 若人能見諸相無相, 相相無邊, 為真能見寶塔者 見寶塔者, 以始覺之智見於如來藏性, 即在人人心地中開顯本具之如來藏性

271 3. 兩佛並座, 囑當來讀誦受持是經荷承如來家業, 堪受人天供養 (1) 經云 : 爾時, 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 而作是言 : 釋迦牟尼佛! 可就此座 即時, 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 坐其半座, 結跏趺坐 多寶如來分半座予世尊, 兩尊佛同坐寶塔, 表古佛今佛法身不二正明佛身平等

272 (2) 經云 : 告諸大眾 :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付囑護持讀說是經者, 應自說誓言, 古佛今佛能悉知其意

273 又云 :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付囑護法者當發大願, 並進一步說明能發心護法 ( 受持 讀誦 書寫 刻印 供養 禮拜 一切尊重讚歎恭敬是經者 ), 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

274 自能尊重是經, 即是使人知此經可尊重性, 由知尊重故生信, 由信故起解, 由解起行, 由行起證, 即可直趨無上菩提 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 為諸佛之所護念, 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 亦即為供養諸佛

275 又云 :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付囑能說法者即見我與多寶如來與諸化佛 並說明此為困難事, 若能說經是為荷擔佛法, 教化眾生之難事, 行者宜發大願 佛有身 語 意, 此經妙義即為佛之本意, 能說此經, 如見諸佛

276 故, 經云 :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淳善地 : 已淨化一切不善的清淨地 世間之眼 : 具足如來智慧光明, 堪為 癡闇世人之導引 恐畏世 : 即惡世

277 <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1. 就道言之, 有 : (1) 違緣善友 : 能使道心愈益堅固更勝於順緣善友, 修道者當視違緣之友為善知識 提婆達多為釋迦逆緣善友, 逆則難知, 為表逆緣並示世尊無怨, 故有此品

278 提婆, 天也 ; 達多, 授也 ; 斛飯王之子, 佛之堂弟, 乞於天而生, 故名天授 經典上記載佛與天授往劫事頗多, 與天授對於佛之行事多所違害, 即所謂冤敵 雖曾從佛出家, 然而意在學佛之神通, 冀以炫眾而已

279 往劫見佛修忍辱行, 還發願生生世世與佛相值, 專害佛生命, 乞其頭目 手足 骨髓等, 以成就其忍辱之行 就道言之, 此實為佛之善友, 但為違緣之善友 (2) 順緣善友 : 文殊師利為龍女順緣善友, 順則易見 龍女聞經, 現前成佛, 為顯此經殊勝, 故有此品

280 2. 犯五逆罪的提婆達多, 因往昔曾為佛宣說 法華經 的功德, 而得以授記為佛 (1) 違緣善友與佛的關係 大方便佛報恩經 卷四 記載 : 比丘們齊聚一堂, 同聲讚歎佛陀大慈大悲, 即使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 佛陀仍不以為患, 反而為其哀愍, 放大悲光, 遠照其身

281 佛告大眾 : 提婆達多並非僅今世傷害我, 過去世時也常傷害我, 我以慈悲力才得以保全性命 阿難尊者即從座起, 右膝著地, 恭敬合掌請示佛陀 : 提婆達多在過去世時曾毀害世尊,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82 佛陀開示 : 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欲傷害如來, 有次在手指甲上塗以能致人於死的毒藥, 準備在頂禮時抓住佛足 沒想到頂禮佛足時, 毒藥頓時變成甘露 佛陀又為大眾開示 : 久遠劫前, 應現如來出現於世 佛滅度後, 有一比丘獨在林中坐禪, 卻深受

283 虱蟲之苦, 於是與其商量坐禪時勿來擾亂, 蝨子即依教奉行 經過一段時間, 土蚤詢問蝨子 : 為什麼你的身體如此飽滿肥盛? 蝨子 : 我所依附的主人常修禪定, 又教我在適當的時間飲食, 因為如此, 所以所需充足無有匱乏

284 土蚤聞言, 即表示要與蝨子一起生活, 蝨子說 : 只要你遵守我們的約定就行 但當比丘開始坐禪時, 土蚤聞到血肉香, 便忍不住大飽口福一番結果, 這位比丘心生苦惱, 即刻脫衣以火燒之

285 佛陀表示 : 那時的坐禪比丘是迦葉佛, 土蚤則是提婆達多, 蝨子即是我, 提婆達多為貪利養傷害我, 乃至今日成佛, 亦因利養而出佛身血, 身陷阿鼻地獄

286 提婆達多無數劫以來常懷著惡心欲毀害如來, 而如來常以慈悲心力憐憫他 我亦因為提婆達多而速得成佛, 感念他成就我的恩德 於是佛陀即遣阿難尊者前往地獄, 探視提婆達多是否能忍受地獄苦阿難尊者來到地獄門前, 向牛頭阿傍說 : 請為我傳喚提婆達多

287 牛頭阿傍說 : 尊者是問哪一尊佛的提婆達多? 過去每一尊佛皆有提婆達多 阿難尊者說 : 我是要找釋迦牟尼佛的提婆達多 牛頭阿傍隨即喚提婆達多 : 阿難尊者在外面, 希望和你見面 提婆達多十分感動地說 : 阿難你來了! 如來是否還憐念我呢?

288 阿難尊者回答 : 佛陀派我來關心你, 是否能夠忍受地獄之苦痛? 提婆達多說 : 我雖處阿鼻地獄, 卻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 佛陀開示大眾 : 菩薩為接引眾生修大方便法, 雖受生死無量大苦, 卻不以為患 不要認為提婆達多入阿鼻地獄即是惡人, 實是提婆達多微密妙行大方便之示現

289 在場無量百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無量百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 天人散天花遍覆大眾, 並作天伎樂, 放大光明 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此微妙法, 歡喜作禮而去

290 (2) 提婆達多授記為佛的因緣 A. 釋尊昔重法以求經經云 : 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 : 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 法華經 無有懈倦,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 發願求於無上菩提, 心不退轉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 勤行布施, 心無吝惜, 象 馬 七珍 國城妻子 奴婢僕從 頭目髓腦

291 身肉手足, 不惜軀命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 為於法故, 捐捨國位, 委政太子,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 :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求法者, 乃求能 聞 信 解 行 證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皆是 求 法華經, 即求無上菩提

292 心不退轉, 謂, 或受王位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 象馬等為外施, 頭目等為內施, 妻子奴婢等為內外施 所有受用莫非個人之福報, 願捨此報以求能為說此經者, 並願為之終身服役... 以上為釋迦久劫以來, 即如此勤求是經

293 B. 天授昔為佛宣說 妙法華經 經云 :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 : 我有大乘, 名 妙法華經, 若不違我, 當為宣說 王聞仙言, 歡喜踊躍..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 :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294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采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295 爾時王者, 則我身是 ; 時仙人者, 今提婆達多是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令我具足六波羅密 慈悲喜捨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成等正覺, 廣度眾生, 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以釋迦求法之由, 勸示勤學 不為己身專求涅槃, 也不為五欲之樂 以體現其捨大國王位, 全為眾求法, 以能利眾故, 終成佛

296 自發大乘心, 並助人發大乘心者, 皆為善知識 佛悉歸功於天授宣說是經之力以顯如來於一切眾生及一切法相, 能以平等大慧, 了無執著差別相 C. 天授當來成佛經云 : 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 當得成佛, 號曰天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297 二乘人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 執著於善法 惡法之差別, 因有生佛之異相 今法華會受佛記者, 多為隨順佛教之眾, 而天授為違害佛教者亦獲受記 此大乘妙法所以為統攝群生, 使一切皆導歸佛智, 是為授無怨恨之記

298 3. 聞經獲益 經云 : 佛告諸比丘 : 未來世中,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聞 妙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 淨心信敬, 不生疑惑者, 不墮地獄 餓鬼 畜生, 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 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 受勝妙樂 ; 若在佛前, 蓮華化生

299 淨信是經, 謂清淨其心, 信受敬奉, 必獲受利益 若不能體解佛之平等大慧, 不知眾生皆有佛性, 但執著於種種的差別法相, 皆違於如來生佛同體之平等大慧, 即為其心不淨 由不淨故不信, 由不信故疑 此品經文示佛不念惡之德, 及佛戒人以不當念惡

300 4. 八歲龍女聞此經, 即身成佛 (1) 文殊與智積菩薩的論議 A. 文殊涌出來見智積經云 : 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 大如車輪, 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 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 至於佛所, 頭面敬禮二世尊足 娑竭羅龍王 : 即鹽海龍王 二世尊 : 攝一切過去佛的多寶佛, 以及攝一切現在佛的釋尊

301 文殊本在法會, 何忽於此時從大海龍宮涌出? 說明此 法華 全經, 本非一朝一夕 就觀心義言之, 海中龍宮 : 即眾生心海中自在清淨之本心文殊師利 : 即如來藏心中之根本無分別智智積 : 以修積為義, 即後得智

302 ( 根本無分別智乃指捨離主 客觀之相, 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此智屬於出世間智與無漏智 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真理, 根本智則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認識中發揮功能 ) B. 論成佛遲速經云 : 文殊師利言 : 我於海中, 唯常宣說 妙法華經

303 ..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 : 此經甚深微妙, 諸經中寶, 世所希有, 頗有眾生勤加精進, 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 : 有娑竭羅龍王女, 年始八歲, 智慧利根, 善知眾生諸根行業, 得陀羅尼, 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 深入禪定, 了達諸法, 於剎那頃, 發菩提心, 得不退轉, 辯才無礙,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 功德具足... 能至菩提

304 得聞是經, 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 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經云 : 智積菩薩言 : 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 積功累德, 求菩提道, 未曾止息... 為眾生故, 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言論未訖, 時龍王女忽現於前, 頭面禮敬, 卻住一面, 以偈讚曰

305 :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罪福相乃法界一切因緣果報之相如三惡道為罪相, 則人天為福相世間為罪相, 則出世間為福相 ; 菩薩為罪相, 則佛為福相

306 佛於此差別之相, 悉皆遍照, 遍照者了知此為佛之報身 深達其智體本來微妙清淨, 為佛法身 龍女先讚佛之身, 復言自將成佛, 唯佛證知, 但我以大乘教義度脫眾生 此正是龍女受持妙法應速得佛的理由 經云 : 舍利弗語龍女言 : 汝謂不久得無上道, 是事難信 所以者何?

307 女身垢穢, 非是法器, 云何能得無上菩提? 佛道懸曠, 經無量劫勤苦積行, 具修諸度, 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 : 一者 不得作梵天王 ; 二者 帝釋 ; 三者 魔王 ; 四者 轉輪聖王 ; 五者 佛身 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舍利弗尊者所聞佛說三乘之教, 以塵沙煩惱未盡故, 仍滯於法執

308 (2) 龍女成佛經云 : 龍女有一寶珠, 價值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 尊者舍利弗言 : 我獻寶珠, 世尊納受, 是事疾不? 答言 : 甚疾 女言 : 以汝神力觀我成佛, 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309 , 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不即刻以言答舍利弗, 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 惟證知 獻寶珠 : 喻將本有清淨如來藏心, 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 即獻即受 : 喻即悟即證 一獻一受, 石火電光不足以比擬其速, 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 皆顯頓悟成佛之義

310 以無言之答, 破舍利弗等之分別法執, 而顯是經力之不可思議 D. 一切眾生得聞受益經云 : 遙見彼龍女成佛, 普為時會人天說法, 心大歡喜, 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 得不退轉, 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 一切眾會, 默然信受 5. 即使是惡人 女人等也能成佛, 證明弘通本經功德大

311 < 勸持品第十三 > 台北人間大學 經典導讀 法華經 講義 1. 稟佛之教命, 捨一切權說而奉持一乘實相之法, 即為持品 持者 : 持於是經, 使不忘失如受持 讀誦 書寫 解說 供養 禮拜 恭敬 讚歎等皆是 2. 以此品為流通分, 亦勸募持行之旨

312 3. 藥王 大樂說菩薩及二萬菩薩眷屬與聲聞弟子, 一一發誓願於世尊滅後以大忍力奉持廣說此經經云 : 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 與二萬菩薩眷屬俱, 皆於佛前作是誓言 : 惟願世尊不以為慮! 我等於佛滅後, 當奉持讀誦, 說此經典

313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 多增上慢, 貪利供養, 增不善根, 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 我等當起大忍力, 讀誦此經, 持說書寫, 種種供養, 不惜身命 今與諸菩薩眾作誓持經, 請佛勿以為慮 當起大忍力 : (1) 打罵忍 : 無智人, 惡口罵詈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314 (2) 慢謗忍 :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得, 我慢心充滿...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3) 毀辱忍 :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身 ( 惡人狂詈如中魔鬼 ),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諸

315 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4) 默擯忍 :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皆當忍是事經云 : 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 : 世尊! 我等亦自誓願, 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316 有學 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 從座而起, 合掌向佛, 作是誓言 : 世尊! 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 懷增上慢, 功德淺薄, 瞋濁諂曲, 心不實故 4. 為摩訶波闍波提 耶輸陀羅授記經云 : 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 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 從座而起,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顏,

317 .. 世尊告憍曇彌 ( 佛姨母之姓 ): 何故憂色而視如來? 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 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憍曇彌 ( 佛姨母之姓 ) 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 今汝欲知記者, 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及六千學 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318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 當得作佛, 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 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 : 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 : 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 修菩薩行, 為大法師, 漸具佛道, 於善國中當得作佛, 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319 < 安樂行品第十四 > 1. 佛答未來世想順利受持宣說 法華經 當安住四法, 即 : 身 口 意 誓願四安樂行 2. 安 : 離危險怖畏曰樂 : 適身悅心行 : 威儀可軌, 語言有則 凡能安住於法, 則在濁惡末世中, 即可遠離怖畏, 身心安樂

320 以行為因, 以安樂為果 若安住於遠離險怖之法, 即行即安樂 又因能安住於法, 而身 口 意三業以住於法故, 悉皆悅樂 由是能自行法, 並能教人行法, 使妙法流通於世, 為有觀安樂行若知一切法相當體空寂, 畢竟無所安 無所樂 無所住 無可行是為真安住於安樂法而行, 真能於末法宣揚是經, 為空觀安樂行

321 若知一切法雖體性空寂, 而業用之相不壞不雜 ; 業用雖不壞不雜亦無定相可取, 此為中道安樂行 3. 以 髻珠喻 說明 法華經 是諸經中最尊最勝 佛昔施權 經云 : 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

322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 即大歡喜, 隨功賞賜, 或與田宅 聚落 城邑, 或與衣服嚴身之具, 或與種種珍寶 : 金 銀 琉璃 硨磲 碼瑙 珊瑚 琥珀, 象 馬 車乘 奴婢 人民,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所以者何?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 若以與之, 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文殊師利! 如來亦復如是,

323 以禪定智慧力, 得法國土, 王於三界,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 其有功者, 心亦歡喜 於四眾中, 為說諸經, 令其心悅, 賜以禪定 解脫 無漏根力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 言得滅度, 引導其心, 令皆歡喜, 而不為說是 法華經

324 佛今顯實 經云 : 文殊師利! 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 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 不妄與人, 而今與之 如來亦復如是,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 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見賢聖軍與五陰魔 煩惱魔 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滅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

325 爾時, 如來亦大歡喜, 此 法華經 能令眾生至一切智, 一切世間多怨難信, 先所未說, 而今說之 文殊師利! 此 法華經 是諸如來第一之說, 於諸說中最為甚深, 末後賜與 如彼強力之王, 久護明珠, 今乃與之

326 文殊師利! 此 法華經, 諸佛如來祕密之藏, 於諸經中, 最在其上, 長夜守護, 不妄宣說, 始於今日, 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4. 第一法, 即 妙法華經 大利, 指寤時 夢中安樂兩種 寤時安樂 經云 :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327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夢中安樂 經云 :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328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329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330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331 <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 1. 自本品起至最末品屬於 本門 部分 敘述如來久遠成佛 常住不變的思想是最根本真實的道理 2. 娑婆世界中有六萬恆河沙的地涌菩薩, 為世尊所教化, 將於世尊滅後, 護持 法華經 (1) 以何因緣而此諸菩薩從地涌出? 乃已修習四安樂行成就之人

332 (2) 以諸菩薩從地中而升至虛空, 故曰從地涌出之地涌菩薩 ( 經云 :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 地 : 係指 Ⅰ 超出於生死之地 Ⅱ 開顯菩提心於眾生心地 Ⅲ 就本經言, 即一乘實相之境地 Ⅳ 以證得佛果妙覺智為究竟, 故名為佛之果地 覺地

333 (3) 他方國土菩薩請持, 如來不許此方世界六萬菩薩從地湧出 經云 : 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 於大眾中起, 合掌作禮, 而白佛言 : 世尊! 若聽我等於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 護持 讀誦 書寫 供養是經典者, 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334 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 : 止! 善男子! 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 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 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 廣說此經 如來不許之由 : Ⅰ 不須由他方菩薩住於本土護持乃, 以他土菩薩與他土有緣, 而此土菩薩自與本土有緣, 故未許

335 Ⅱ 意指, 一切佛法皆從自性而得六萬者, 即六識心 六識心雖具煩惱, 若悟本心盡為妙智, 故須自修自證, 不待他求, 不假他助 3. 佛自久遠劫來, 所化成之菩薩, 數量無上, 功德無上, 即佛化導巧妙之智慧無上 為示現教化無上, 故有此品

336 (1) 經云 : 是菩薩眾中, 有四導師一名上行, 二名無邊行, 三名淨行, 四名安立行 是四菩薩.. 而問訊言 : 世尊! 少病少惱, 安樂行不? 所應度者, 受教易不? 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 : 如是! 如是! 諸善男子! 如來安樂, 少病少惱 諸眾生等易可化度, 無有疲勞

337 所以者何? 是諸眾生, 世世已來, 常受我化, 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 種諸善根 此諸眾生,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入於佛慧 四導師者, 即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共四十也 Ⅰ 上行者 : 十住位中初發心住最難故稱為上

338 Ⅱ 無邊行 : 謂修廣大菩薩之行 Ⅲ 淨行 : 修一切迴向行而不生住著 Ⅳ 安立行 : 隨順一切功德而能安住 (2) 地涌菩薩們與佛陀的關係 : 經云 : 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 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 并欲自 決所疑, 合掌向佛, 以偈問曰 :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339 ..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從中涌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此頌由彌勒菩薩提出, 未曾聞見此現象, 以及從地涌現的菩薩是如何教化的

340 經云 : 告彌勒菩薩 : 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 阿逸多! 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 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教化示導是諸菩薩, 調伏其心, 令發道意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 於諸經典讀誦通利, 思惟分別正憶念

341 阿逸多! 是諸善男子等, 不樂在眾, 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 勤行精進, 未曾休息,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 常樂深智, 無有障礙, 亦常樂於諸佛之法, 一心精進, 求無上慧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342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地涌菩薩無數劫來皆為佛所教化此文為 如來壽量品 留下伏筆

343 4. 彌勒菩薩質疑世尊成佛以來才幾年, 怎可能教化這些大菩薩? 第一難信 : 化行時短, 化眾人多, 化成之德大經云 : 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 心生疑惑, 怪未曾有, 而作是念 : 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44 第二難信 : 事相難信經云 : 世尊! 如來為太子時, 出於釋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於道場,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是已來, 始過四十餘年 ( 法華涅槃共八載, 乃佛四十九年說法之最後, 由此可見其端倪 ) 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 以佛勢力, 以佛功德, 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 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45 世尊! 此大菩薩眾, 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 數不能盡, 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 於無量無邊諸佛所, 植諸善根, 成就菩薩道, 常修梵行 世尊! 如此之事, 世所難信 如來說法, 本不限於時相 就相言之, 法華一會, 在般若會以後, 去佛成道後止四十年耳

346 佛之勢力功德, 化生成道, 原為不可測度 但時少 人眾, 而所化成者均為久遠來夙植德本之人, 故於事實為難信第三難信 : 理難信經云 : 譬如有人, 色美髮黑, 年二十五, 指百歲人, 言是我子 ; 其百歲人亦指年少, 言是我父, 生育我等 是事難信! 幼為老者之父, 亦無是理

347 第四難信 : 時期難信經云 : 佛亦如是, 得道已來, 其實未久, 而此大眾諸菩薩等, 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 勤行精進, 善入 出 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得大神通, 久修梵行, 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巧於問答, 人中之寶, 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348 今日世尊方云 : 得佛道時, 初令發心, 教化示導, 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得佛未久, 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諸菩薩眾, 已於無量千萬億劫以前修習成就 而世尊今日乃謂於自成道後方令發心, 就時間的考量, 更令人難以置信

349 綜合以上四種難信之由... 彌勒菩薩率眾生疑, 冀啟如來之解說, 以將護新發心大乘的菩薩經云 :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 佛所出言未曾虛妄, 佛所知者, 皆悉通達 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 若聞是語, 或不信受, 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唯然, 世尊願為解說! 除我等疑, 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 亦不生疑

350 佛說法, 隨眾生所宜, 從無妄語於佛所說, 我等縱未能全盤了解, 然而因信佛智通達無礙故, 即無不先信佛之所說 新學菩薩, 則易以眾生思議測度如來, 迨思議不及則不信, 不信故疑謗, 或指為虛妄, 或指為惑世之說 自不信佛, 並阻人信佛, 故為破法之罪業因緣

351 <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 1. 為顯示菩提無上, 故有此品佛的三身菩提, 體深用宏 世尊揭示自己非於今世成佛, 而是久遠前已成佛 ( 法身慧命 ), 之間為方便示現 ( 報身所現的應身 ) 法身佛 : 金剛經 :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352 又云 :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報身佛 : 始覺與等覺不二, 究竟圓滿常住亦即自受用身佛 化身佛 : 本自願力, 隨眾機緣示生示滅, 願緣無盡, 即示現無盡 從三身如來顯佛壽量無有齊限, 即以顯佛究竟功德之果相

353 安樂行品 及 從地涌出品 一明所行之行, 一明能行之人均為總明一乘之行而能行之人, 即此無量諸菩薩眾此品欲說明如來對此能行之人, 於何而起教化, 必須明不可思議之佛果功德 為明一乘之果故先有此 如來壽量品

354 Ⅰ. 正說如來壽量, 以明菩提無上 三乘共見的應身經云 : 一切世間天 人及阿修羅, 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於道場,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三身合言, 三身即一身故 為二乘 凡夫應現之三類化身, 皆為應身, 受用身中之他受用身佛之法身及報身 即自受用身

355 三乘所不知的真身 佛成道已久經云 : 善男子! 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我成佛已來, 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諸善男子! 若有眾生來至我所,

356 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 隨所應度, 處處自說, 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諸善男子! 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 德薄垢重者, 為是人說 : 我少出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我實成佛已來, 久遠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眾生, 令入佛道, 作如是說

357 顯化身以釋群眾之疑 方便分別, 皆各有顯現之事相, 如住宮 出家 八相成道之相, 機熟而至, 故見說法 ; 緣盡而去, 故見涅槃, 無一非化身之大用 佛觀眾生信根利鈍隨宜說法者, 如為凡夫示修人天乘或出世間法為菩薩示修菩薩道與授記作佛 說法之相不同, 皆不離化身妙用, 但眾生根有淺深, 機有遲速

358 Ⅱ. 明法身久證, 應機全現經云 : 諸善男子! 如來所演經典, 皆為度脫眾生, 或說己身, 或說他身 ; 或示己身, 或示他身 ; 或示己事, 或示他事 ; 諸所言說, 皆實不虛 如來隨類應化, 本為度生, 所說經典不外斯義 說己身 : 如說釋尊自身往世作忍辱仙人 十六沙彌及薩埵王

359 說他身 : 說彌勒往世為一切智光仙人, 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等是 示己身 : 現為釋迦身是 示他身 : 現為毘婆尸佛出現世間及開塔見多寶如來等是 示己事 : 現為釋迦降魔 成道 說法 現神通等是 示他事 : 說阿彌陀佛發願度生大通智勝放光化眾等是 凡有言說, 皆於眾生實有利益, 非是虛語

360 經云 :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不如三界, 見於三界 如斯之事,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說明實證法身權現非真 三界者 : 六道眾生顛倒虛妄想所成的依報, 是知三界即眾業所起的空華, 悉是幻相, 假名三界, 究其體性畢竟無相, 唯佛能如實知

361 眾生在三界中, 因惑有業, 因業有報, 報熟則有生, 報盡則有死, 發心修道以求解脫為出, 道心忽昧, 復致墮落為退 如此種種對待變異之名所由安立, 無一非眾生虛妄相想之所造 蓋常住不滅之法性, 無生死相, 無世間相, 無出世間相 如來隨順法性, 是以不滯於生死 滅度等法相 以世間 出世間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 一切世間

362 出世間法即不能離法身而有相, 法身無相, 故一切法亦究竟無相以法身為體之一切法, 自亦畢竟無相, 故曰非實 非虛 非如 非異 但, 眾生處處執著, 見於三界有生死 退出之相, 有世間 出世間之相, 惟佛能如實證知三界之實相無相, 不隨三界眾生之見以為見, 故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363 經云 :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 種種欲 種種行 種種憶想分別故, 欲令生諸善根, 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 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如是, 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明法身應化 權現所由 性 : 即由習所成之性, 為報得上與生俱來者

364 所喜樂者為欲, 以習成之性引欲為行, 思念所行為憶想, 比較所行為分別 佛欲令眾生由此種種轉移化導, 發生善根, 故須隨緣方便說法, 此權說示現之所由 說明佛 壽命 教化 慈悲 救濟 之無量 下復再言, 報身久成 壽命無盡以結之

365 2. 說明報身壽命常住, 化身示現有起滅, 以顯涅槃無上, 故有此品經云 :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復倍上數然, 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壽命, 即報身之慧命 行菩薩道者, 誓願度盡眾生, 方入無餘涅槃, 眾生無盡, 行菩薩道無盡, 故萬行圓滿萬德莊嚴之報身亦與為無盡

366 復倍上數者 : 將來壽命之量, 更倍於過去壽命之量也 法身本無生滅, 報身壽命無盡, 至化身本為度生示現, 豈肯即入無餘滅度? 而如來唱言當取滅度, 乃因眾生中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者, 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 此即如來方便之力

367 經云 :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於世, 薄德之人不種善根, 貧窮下賤, 貪著五欲, 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若見如來常住不滅, 便起憍恣, 而懷厭怠, 不能生難遭之想 恭敬之心,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 比丘當知! 諸佛出世, 難可值遇所以者何? 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或有見佛, 或不見者, 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 : 諸比丘! 如來難可得見

368 斯眾生等, 聞如是語, 必當生於難遭之想, 心懷戀慕, 渴仰於佛, 便種善根 是故如來雖不實滅, 而言滅度 如來示現滅度之原由 佛既住世, 則聞法者多 但, 聞而不信, 信而不解, 解而不行, 則善根無由培植, 功德法財何由富裕?

369 自甘輕蔑, 豈非下賤? 皆由貪著財 色 名 食 睡之欲, 迷墮見 思二惑之網, 故均為薄德之人 此薄德之人, 以習見如來之故, 起於憍恣, 心自放逸, 懷有厭怠, 不樂親近 無難遭之想, 則不能勇猛精進 ; 無恭敬之心, 則無由發生功德

370 是故, 如來以大悲方便唱言滅度冀可警斯懈怠, 俾種善根 所以佛本無生滅, 故曰不實滅 佛的應化身, 是隨順眾生欣厭而示有生死, 皆能令眾獲益, 真實不虛, 此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同因此, 經云 : 又善男子!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為度眾生, 皆實不虛

371 3. 以良醫救子喻 ( 醫師喻 ) 說明如來為救眾生而方便示現涅槃經云 : 譬如良醫, 智慧聰達, 明練方藥, 善治眾病 其人多諸子息, 若十 二十, 乃至百數 佛為無上醫王, 以醫為喻, 良以表德 智慧, 明正見 ; 聰達, 明利根 明練者, 指通曉通曉藥性喻知教法喻佛慧甚深通曉方劑喻能調御通曉眾病原洞見病原則能善治善於對治

372 以上總顯... 佛三身 四智之德, 為善達機宜 眾生出世無漏種子, 為佛密施教化所致, 由佛化生, 皆為佛子, 故言多諸子息 十 : 喻頓悟種姓眾生 二十 : 喻漸悟種姓眾生 百數 : 喻此二類種姓眾生甚多

373 經云 : 以有事緣, 遠至餘國 此土已度而緣盡, 他土當度而機熟, 應往他土示現, 故曰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餘國, 或為淨土, 或為穢土經云 :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 藥發悶亂, 宛轉于地 已有出世無漏種姓, 以遠違佛化, 中途昧失, 受煩惱無明之覆障, 名曰飲毒

374 惑起為藥發, 業重為悶亂, 因惑業而受生死之苦為宛轉於地亦即雖曾發大心而竟致流轉生死經云 : 其父還來歸家 諸子飲毒, 或失本心, 或不失者, 遙見其父, 皆大歡喜, 拜跪問訊 : 善安隱歸! 我等愚癡, 誤服毒藥, 願見救療, 更賜壽命! 佛以應化機熟復現斯土為還家,

375 即為度生, 復還此眾生生死之家, 亦釋尊示現所應化之土為家 ( 佛本無家, 適示現八相成道於此土, 即以此土為家 ) 此為濟生成道喻 眾生有流轉生死而夙因不昧 本性不迷者, 為不失心 倘若善根深重者, 值佛應化歡喜信受, 即為不失心之證

376 見父即能認父, 並知為大醫王, 求賜救其慧命 即, 曾發大心之眾生, 即以出世無漏智慧種子為其壽命 隱沒於無明煩惱之中, 不能發育滋長, 則壽命即有斷絕之虞! 此為見佛咸欣喻 經云 :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 依諸經方, 求好藥草,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擣篩和合, 與子令服, 而作

377 是言 : 此大良藥,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汝等可服, 速除苦惱, 無復眾患 其諸子中, 不失心者, 見此良藥色香俱好, 即便服之, 病盡除愈 餘失心者, 見其父來, 雖亦歡喜問訊, 求索治病, 然與其藥, 而不肯服 所以者何? 毒氣深入, 失本心故, 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378 依經求藥, 喻觀機施教 色香美味好藥, 喻唯一大乘妙法 擣篩和合與子令服, 喻以種種的方便善巧說此妙法 令眾生由信起解, 由解起行, 由行取證以斷諸苦, 此為應機說法喻 不失心者, 見藥便服, 服便病愈, 喻頓悟菩薩有領受妙法的智慧與功德, 此為根熟成道喻

379 失心之人, 見父歡喜且懇求治療卻不肯服藥 喻指漸悟菩薩覆障甚深, 根性未熟, 於妙法貌生信解, 不肯修行, 為未熟厭法喻經云 : 父作是念 : 此子可愍, 為毒所中, 心皆顛倒, 雖見我喜, 求索救療, 如是好藥, 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 令服此藥 即作是言 : 汝等當知, 我今衰老

380 死時已至, 是好良藥, 今留在此汝可取服, 勿憂不差 作是教已, 復至他國, 遣使還告 : 汝父已死 是時, 諸子聞父背喪, 心大憂惱, 而作是念 : 若父在者, 慈愍我等, 能見救護今者捨我, 遠喪他國

381 自惟孤露, 無復恃怙, 常懷悲感, 心遂醒悟, 乃知此藥色味香美, 即取服之, 毒病皆愈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 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當設方便, 令服此藥, 喻佛起大悲方便, 示現涅槃, 以起其希求妙法之心 遣使告言父死, 即如來唱言滅度此為令希示滅喻

382 父喪子悲, 心遂醒悟, 復念良藥服之病愈, 喻悲佛涅槃, 勇猛精進修行, 斷苦證道, 此為戀佛愛法喻 父聞子得差, 歸使子見, 喻大心菩薩已證法身, 入於聖位又得見佛身, 此為得聖見佛喻 一切諸佛, 以大悲心愍念眾生經云 : 每自作是意 :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梵文為 Saddharma- 經典 pundarika sutra Saddharma 竺法護譯為 正 妙法 指微妙 究竟 圓滿 正 法 鳩摩羅什譯為 妙法 pundarika 原指白蓮 確的法 即佛所說法微妙無上 是佛所 花 漢譯 蓮華 sutra 為經

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梵文為 Saddharma- 經典 pundarika sutra Saddharma 竺法護譯為 正 妙法 指微妙 究竟 圓滿 正 法 鳩摩羅什譯為 妙法 pundarika 原指白蓮 確的法 即佛所說法微妙無上 是佛所 花 漢譯 蓮華 sutra 為經 什麼是 法華經 法華經 十個入門 釋自衍 妙法蓮華經 的妙是什麼意思 法華經 為何稱作 經中之王 上哪兒查詢 法華經 的相關資料 十個入門讓您找到認識 法華經 的下手處 14 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梵文為 Saddharma- 經典 pundarika sutra Saddharma 竺法護譯為 正 妙法 指微妙 究竟 圓滿 正 法 鳩摩羅什譯為 妙法 pundarika 原指白蓮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Ⅱ ~ Ⅲ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法華經 序品, 從無數弟子聚集靈鷲山聆聽釋尊的說法開始 方便品 第二中 諸法實相 的法理, 是迹門的重點 自 譬喻品 第三, 直至 授學無學人記品 第九, 闡述另一則重要法理 二乘成佛 由這些教義, 天台大師樹立 十界互具 和 一念三千 的法門 從 法師品 第十開始, 即轉為有關佛陀滅後弘經的說法

法華經 序品, 從無數弟子聚集靈鷲山聆聽釋尊的說法開始 方便品 第二中 諸法實相 的法理, 是迹門的重點 自 譬喻品 第三, 直至 授學無學人記品 第九, 闡述另一則重要法理 二乘成佛 由這些教義, 天台大師樹立 十界互具 和 一念三千 的法門 從 法師品 第十開始, 即轉為有關佛陀滅後弘經的說法 法華經 翻譯 :Wen-Ling Shaiu 法華經 : 開啟眾生頓悟之道 中國的天台大師在專精研讀所有的佛法經書後, 得出法華經乃是釋尊說法最高經典的結論 天台大師將法華經歸類為涵蓋釋尊在晚年, 要在滅後可令眾生成佛之道的教義 他又指出釋尊在法華經之前的說法, 是為方便權教 ( 方便之教 ), 可以拋開 在 開經 無量義經中, 釋尊說 : 種種說法, 以方便力 四十餘年, 未顯真實 ( 妙法蓮華經並開結

More information

妙法 指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在這部經即稱為 妙法 如同 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 整部經在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 妙法蓮華經 整部經是在 指引眾生佛的知見 知見 感知與見識 指的是我們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 覺知 感知世界 我們看世間林林總總 無非使用眼 耳 鼻 舌 身 意在看 然而一般凡夫所看的 他的知見與

妙法 指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在這部經即稱為 妙法 如同 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 整部經在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 妙法蓮華經 整部經是在 指引眾生佛的知見 知見 感知與見識 指的是我們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 覺知 感知世界 我們看世間林林總總 無非使用眼 耳 鼻 舌 身 意在看 然而一般凡夫所看的 他的知見與 春風 化雨 釋悟因 法華經 的宗旨與法門 妙妙妙 法華經 的 妙 妙在何處 妙在不可思 不可議 不可量的法 種種法門都是種植得度因緣的方便 由此因緣即可進入佛道 法華經 之 妙 既是 原則 掌握 又是 方便 釐清 妙法蓮華經 解題 妙法蓮華經 依中國佛教的教判 是佛陀晚年時說的 僅稍前 於涅槃時而已 若從印度佛教的發展史來看 是大乘初期的經典 本經說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 乘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法華經 菩薩行的思想特質與實踐開展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 in the Lotus Sutra 研究生 : 呂嘉民 指導教授 : 黃國清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b セエ Zャ Qセ Tセセ i i * jpセヲj ゥQ セJt エセ ± セ 13L IDRi )(:. エゥセ dセ : セ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62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 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 演說大乘真經 名無量義 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25K-CH

25K-CH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妙法蓮華經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妙法蓮華經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妙法蓮華經 2 參考大正藏第 46 冊第 956 禮法華經儀式 ( 頁之 禮法華經儀式 校刊 ) 香讚 ㄖㄨㄛ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稱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三拜,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香讚001 開經偈002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00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04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047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048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049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050 迴向偈051 2 3 4 5 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1 2 3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 46 47 ~ ~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3 Ⅲ Ⅳ !!!!!!!!!!!!!!!!!!!!!!!!!!!!!!!!!!!!!!!!!!!!!!!!!!!!!!!!!!!!!!!!!!!!!!!!!!!!!!!!!!!!!!!!!!!!!!!!!!!!!!!!!!!!!!!!!!!!!!!!!!!!!!!!!!!!!!!!!!!!!!!!!!!!!!!!!!!!!!!!!!!!!!!!!!!!!!!!!!!!!!!!!!!!!!!!!!!!!!!!!!!!!!!!!!!!!!!!!!!!!!!!!!!!!!!!!!!!!!!!!!!!!!!!!!!!!!!!!!!!!!!!!!!!!!!!!!!!!!!!!!!!!!!!!!!!!!!!!!!!!!!!!!!!!!!!!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1 2 1

More information

02方便品

02方便品 方便品第二 於 序品 中, 世尊入三昧現很多神通變化 文殊菩薩解碼為 : 世尊準備說大法, 且欲說的是 法華經 爾時, 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舍利弗 如是本末究竟等 這乃有兩種意思 : 一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佛的智慧至高, 其它眾生是沒辦法去思維 忖量的 ; 甚至佛即使說了, 眾生也難理解 二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已具足 如來能種種分別, 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 悅可眾心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76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輸入, 曾國豐大德輸入,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76 無量義經序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無量義經者, 取其無相一灋, 廣生眾教, 含義不貲,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January 2009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5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無有三 險路既息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道品可以泥洹 非羅漢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 非樹王之謂 斬木之喻 木存故尺寸可漸 無生之證 生盡故其照必頓 案三乘名教 皆以生盡照息 去有入空 以此為道 不得取像於形器也 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 若所證實異 豈曰無相 若入照必同 寧曰有漸 非漸

無有三 險路既息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道品可以泥洹 非羅漢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 非樹王之謂 斬木之喻 木存故尺寸可漸 無生之證 生盡故其照必頓 案三乘名教 皆以生盡照息 去有入空 以此為道 不得取像於形器也 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 若所證實異 豈曰無相 若入照必同 寧曰有漸 非漸 無量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276 無量義經序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76 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 無量義經者 取其無相一灋 廣生眾教 含義不貲 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 而轉 一極正覺任機而通 流轉起滅者

More information

ⅠⅡ 1 2Ⅲ 1 2 Ⅳ

ⅠⅡ 1 2Ⅲ 1 2 Ⅳ ⅠⅡ 1 2Ⅲ 1 2 Ⅳ Ⅲ Ⅳ Ⅴ ~ ~ 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 Ⅰ Ⅱ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言 三乘者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時二菩薩白佛言 諸佛說法皆不等耶 佛言 諸佛說法皆悉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云何平等 佛言一切諸佛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是故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何故釋迦文佛說三乘法 佛言 娑婆世界眾生 心樂小法不堪大乘 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法 釋迦文佛出五濁世彼諸眾生不能堪受大

言 三乘者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時二菩薩白佛言 諸佛說法皆不等耶 佛言 諸佛說法皆悉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云何平等 佛言一切諸佛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是故平等 時二菩薩白佛言 何故釋迦文佛說三乘法 佛言 娑婆世界眾生 心樂小法不堪大乘 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法 釋迦文佛出五濁世彼諸眾生不能堪受大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68 No. 268 [Nos. 266, 267]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精舍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 " # $

More information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587 No. 587 [Nos. 585, 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0, No. 1161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 ( 宋言時稱 )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05藥草喻品

05藥草喻品 藥草喻品第五 章旨大意 : 以藥草為喻, 說明啟用三乘教法之緣由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 通達無礙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這一品其實比較簡單 前面是摩訶迦葉講了 窮子喻 之後, 故佛回應說 : 如來的教化, 就如既知每一種藥都有它的特性和效用, 也診出每個眾生都有不同的病 ; 因此才能應病與藥, 藥到病除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103 年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暨 普 通 考 試 ( 含 公 職 類 科 第 一 試 ) 報 考 人 數 暨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按 類 科 分 報 考 人 數 到 考 人 數 類 科 別 需 用 人 數 錄 取 標 準 % % % % 錄 取 或 及 格 人 數 到 考 率 (%)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 % % 總 到 考 率 總 及 格 率 119,959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P. 2 皆從釋迦如來諸毛孔入 釋迦如來所教化者 皆從彼佛身諸毛孔入 現如是已 當爾之時 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勝分 從坐而起進止庠序 容貌端嚴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佛世甚希有為眾故顯現此事未曾有覆蔽一切魔迭共相觀面唱言希有事我等何故來出言我破壞我等輩可憐唯首骸骨消我等既羸瘦枯老復失樂無

P. 2 皆從釋迦如來諸毛孔入 釋迦如來所教化者 皆從彼佛身諸毛孔入 現如是已 當爾之時 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勝分 從坐而起進止庠序 容貌端嚴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佛世甚希有為眾故顯現此事未曾有覆蔽一切魔迭共相觀面唱言希有事我等何故來出言我破壞我等輩可憐唯首骸骨消我等既羸瘦枯老復失樂無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34 [No. 833]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34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伽耶城 成道未久 與諸比丘一切眾俱 其中或有得於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2 2 3 4 5 6 7 8 2 3 4 1 1 5 6 7 8 10 1 2 1 2 11 12 1 1 13 14 1 1 15 16 1 1 1 17 2 3 18 4 19 20 21 1 1 22 1 1 23 1 1 24 25 1 2 3 1 2 3 26 1 2 1 2 27 1 1 29 30 31 ~ 32 1 1 ~ ~ ~ ~ ~ ~ 33 ~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手札 成為一個圓滿的典範 專 輯 04 究竟 成佛 妙法華 悅讀經典 二 06 原來是座化城 法華經 七譬喻 14 什麼是 法華經 法華經 十個入門 26 如是本末究竟 法華經 十如是 36 開敷的蓮華 法華經 十類圖說 50 汝等皆當作佛 法華經 十個故事 編輯組 釋自衍 黃國清 黃錦珍

目次 編輯手札 成為一個圓滿的典範 專 輯 04 究竟 成佛 妙法華 悅讀經典 二 06 原來是座化城 法華經 七譬喻 14 什麼是 法華經 法華經 十個入門 26 如是本末究竟 法華經 十如是 36 開敷的蓮華 法華經 十類圖說 50 汝等皆當作佛 法華經 十個故事 編輯組 釋自衍 黃國清 黃錦珍 目次 編輯手札 成為一個圓滿的典範 專 輯 04 究竟 成佛 妙法華 悅讀經典 二 06 原來是座化城 法華經 七譬喻 14 什麼是 法華經 法華經 十個入門 26 如是本末究竟 法華經 十如是 36 開敷的蓮華 法華經 十類圖說 50 汝等皆當作佛 法華經 十個故事 編輯組 釋自衍 黃國清 黃錦珍 編輯組 春風化雨 64 妙 妙 妙 法華經 的宗旨與法門 釋悟因 大千世界停看聽 74 專 欄 在邊陲點燈的日子

More information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38 [No. 837] 完成日期 : 2002/11/04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卷上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38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目錄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2 婚姻的意義 4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7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9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婚姻的意義 婚姻的意義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 一 ) 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 二 ) 以家庭的淨化, 提昇人品 淨化人間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目錄 上篇 : 論語 性情學序論...3...12...23...33...43...54...64...75...89...98...114...141 下篇 : 霍韜晦講 論語 鳳凰衛視同名節目播出記錄稿第一輯 : 現代社會與孔子之教...157 13...163...170...176 第二輯 : 性情之教...185...191...195...200...204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211...216...221...226...231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Ⅳ !!!!!!!!!!!!!!!!!!!!!!!!!!!!!!!!!!!!!!!!!!!!!!!!!!!!!!!!!!!!!!!!!!!!!!!!!!!!!!!!!!!!!!!!!!!!!!!!!!!!!!!!!!!!!!!!!!!!!!!!!!!!!!!!!!!!!!!!!!!!!!!!!!!!!!!!!!!!!!!!!!!!!!!!!!!!!!!!!!!!!!!!!!!!!!!!!!!!!!!!!!!!!!!!!!!!!!!!!!!!!!!!!!!!!!!!!!!!!!!!!!!!!!!!!!!!!!!!!!!!!!!!!!!!!!!!!!!!!!!!!!!!!!!!!!!!!!!!!!!!!!!!!!!!!!!!!!!!!!!!!!!!!!!!!!!!!!!!!!!!!!!!!!!!!!!!!!!!!!!!!!!!!!!!!!!!!!!!!!!!!!!!!!!!!!!!!!!!!!!!!!!!!!!!!!!!!!!!!!!!!!!!!!!!!!!!!!!!!!!!!!!!!!!!!!!!!!!!!!!!!!!!!!!!!!!!!!!!!!!!!!!!!!!!!!!!!!!!!!!!!!!!!!!

More information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2009年3月1日 第30卷第1期 香港浸信教會家訊 屬於全體會友的家訊 馨風 創刊至今已30年 你可曾見證 她 的面世與改變 又或 許伴著你成長 她 可曾幫助你認識教會的人和事 當中的 生命故事 也曾給你激 勵和提醒 展望未來 我們仍朝著創刊的目標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讓 馨 風 成為每位讀者的祝福 我們更需要您的參與和支持

More information

Ⅰ Ⅱ Ⅲ1 2 Ⅳ1 2?

Ⅰ Ⅱ Ⅲ1 2 Ⅳ1 2? ? Ⅰ Ⅱ Ⅲ1 2 Ⅳ1 2? 1 7 1 2 7 2 8 3 3 3 3 4 4,4 4 9 5 5 5 5 6 6 6 6 8 8 8 9 9 10 10 10 10 11 11 1 11 12 12 12 12 21 13 13 13 13 14 24 14 14 25 15 15 15 15 16 16 16 17 17 18 19 19 20 20 20 21 21 22 22 22 23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