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Transcription

1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0, No No [cf. Nos. 1428, 1804]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撰 出家之士稟戒為體聚法居身 行必據體而修 故因名隨行身必稱法而動 故果號 法身 誠由發趣有宗依因得所故也 且夫一識元明垢淨叵得 從緣流變 彼我熾然 觸物生情隨妄興業 繫諸有獄受萬類形 億劫昇沈罔有寧息 故我如來乘真實道 闢 大慈門將令究盡苦源 故制先除漏業 譬夫伐樹始必刊枝 豈唯種果無依 抑使根株 漸朽 毘尼為教厥致在茲 伏自蘊結中天五宗競演 譯傳東夏四分偏弘 雖九代相承 而六師異轍 而我祖師示四依之像 秉一字之權軫力扶顛 為如來所使垂慈軌物作群 生導師 首著斯文統被時眾 莫不五乘竝駕七眾俱霑 攝僧護法之儀橫提綱要 日用 時須之務曲盡規猷 是故歷代重之以為大訓 然則理致淵奧討論者鮮得其門 事類森 羅駕說者或容遺謬 由是研詳可否搜括古今 罄所見聞備舒翰墨 仰承行事之旨題曰 資持 不違三行之宗勒開卷軸 良以一部統歸三行 三行無越二持 科釋文言貴深明 於法相 銓量事用使剋奉於受隨 是則教行雙弘自他兼利 首題一舉部意全彰 但由 聖智通宏凡情寡陋 以蠡酌海長嗟罔測其深 捧土塞河實愧不知其量 式酬祖德少副 夙心 庶永流通 冀裨萬一者爾 歷觀往古述作 凡五十餘家各謂指南俱稱盡理 然今所立頗異昔傳 故於卷首略 標五例 一曰定宗 二謂辨教 三敘引用 四明破立 五示闕疑 初定宗者三藏分宗所詮乃異 據行則雖通兼濟 在教則各有司存 往哲未詳固多 濫涉 竝廣談論學以亂律乘(即增輝等記隨文結釋 涅槃四果等竝依法相廣列章門是也) 況復 所引之論多依俱舍婆沙 蓋用實宗釋今假部 可謂宗骨顛倒理味差僻 致令後銳枉費 時功 忝在傳持義當糺正 故今言教則唯歸律藏 語行則專據戒科 決持犯之重輕 建僧宗之軌範 此為正本 餘竝旁兼 猶恐專隅更須明證 戒疏大妄戒中斥古云 有 人依解廣竪義章動經他日 意所異也 舉宗以明持犯為正 自餘隨律之經略知名相而 已 諸經論師自分宗體 彼尚不解律刑 此豈橫知他學 縱有前聞亦不得述 費時損 日徒張無益 自宗猶困於未聞 況餘經論何由道盡 可謂不識分量也 須臾死去莫浪 多事等(已上全文) 請考斯文足為龜鏡 宜須反跡勿事氷情 二辨教者 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 雖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 雖剋定楷摸而 攝生斯盡 圓音隨應情慮難求 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 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 故須約體用分教相 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 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 隨行則但防七支 P. 1

2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故旁收有部 教蘊分通之義 故終會圓乘 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 一代雄詮歷然 可見 三引用者自古引文多無楷式 或全寫經論 或具錄祖乘 或汎列儒書 或多援字 解 既乖鈔旨實穢真宗 今意所存類分三別 初用三藏 意聖教繁富未可具舒 事鈔 建題撮要為本 故下序云 自外不盡之文必欲尋其始末 則非鈔者之意 今或申明幽 隱 或讎校差違 竝具引正文 仍隨難注釋 自餘易曉例不廣之 二明用祖教者 謂 疏鈔傳錄儀集圖誥部文既廣 非學不知 其或以後廢前 或指廣如彼 或斥奪謬妄 或和會異同 諸餘義章例亦不舉 三用俗書者莊嚴章句違律刑科 讚詠外書如經極誡 祖乘有用義不徒然 或是舉俗況道 或復取義助文 豈得專事浮華混同世論 今或 語勢相涉 或借用彼文 但撮要示之令知所出 及論字體多從義訓 兼復通依眾典 不必專據字書 四破立者慈訓遠流傳迷彌眾 考教義則綱領俱喪 逐名相則得失互彰 必委而攻 之則過成繁費 苟縱而不舉則人惑多岐 至於大義有妨 或復異計難革 但隨文略指 使理有所歸 逐事爭鋒甚非今意 五闕疑者斯鈔大體詞簡事周 淺識寡聞何由盡曉 竊恐相承傳濫 或是抄寫乖真 或詳覈未通 或撿尋未獲義非臆度 例竝闕如 或但標曰未詳 或且俱存眾說 或 擬尋文據 或俟後講磨 蓋遵聖論推本之懲 抑憑祖教廢前之例故也 覽斯五例臧否 條然 且舉大端餘廣如後 釋序題 四分者五部之別名 一宗之通號 從文段數即以為目 翻就此方總六十卷 新學 多昧委引示之 初分二十卷(從序至第二十比丘戒本) 第二分十五卷(從二十一至二十八八卷 比丘尼戒本) 受戒犍度一(二十九至三十三五卷 梵語犍度此云法聚 即篇品之名) 說戒犍度 二(三十四五二卷此兩犍度在第二分末) 第三分十四卷(總十六犍度) 安居犍度三(三十六) 自恣犍度四(三十七) 皮革犍度五(三十八) 衣犍度六(三十九四十) 藥犍度七(四十一四十 二前半) 迦絺那衣犍度八(四十二後半) 拘睒彌犍度九(四十三前半從國為名) 瞻波犍度十 (四十三後半從城為名) 訶責犍度十一(四十四) 人犍度十二(四十五前半) 覆藏犍度十三 (四十五後半) 遮犍度十四(四十六前半) 破僧犍度十五(四十六後半) 滅諍犍度十六(四十 七) 尼犍度十七(四十八) 法犍度十八(四十九) 第四分十一卷(前有二犍度 并後結集等四 段) 房舍犍度十九(五十) 雜犍度二十(五十一二三共三卷 戒疏云 二十犍度離分三分是也) 五百結集(五十四前半) 七百結集(五十四後半) 調部毘尼(五十五六七共三卷) 毘尼增一 (五十八至六十三卷) 以法正尊者於根本部中 隨己所樂采集成文 隨說止處即為一分 P. 2

3 凡經四番一部方就 故號四分 非同章疏約義判文 故業疏云 四分即說之斷章(斷 字上呼止也) 戒疏云 四度傳文盡所詮相 此據說之所至非義判也 二十犍度離分三 分 可是義開耶 問教流此土四律已翻(四五十祇) 祖師何意偏宗四分 答此土受緣始 從四分 餘部雖翻未聞依用 業疏云 神州一統約受並誦四分之文 今所判釋約受明 隨 故立一部以為宗本 下云 今判其持犯還約其受體 斯意明矣(義淨三藏反宗有部 未體此意) 問有引人法有序等文 而云四分部勝其義云何 答非無此義 必依十誦受 戒 可以部劣而宗四分耶 序明勝劣為彰部計淺深 至第三門始論約教判處耳 問且 據現翻總六十卷 梵本仍多 如何四度誦終一藏 答非謂一座名為一度 蓋取一期不 定時限 隨集至處未終且散即為一度 如是至四一部方終 五分十誦大同於此 唯八 十誦律一夏之功逐席為目 隨時各立未可一概 律者梵云毘尼 華言稱律 今約戒疏 統括諸文不出三義 初言律者法也 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 下文云 又如世法據刑約制 道法亦爾 依根附教各有差降 不可乖越故曰法也 二云律者分 也 謂須商度據量有在 若律呂之分氣也(一年十二月奇月屬陽名律 偶月屬陰名呂 一律一 呂各分二氣 則二十四氣) 又云 教相所詮四字斯盡 謂犯不犯輕與重也 若解四字通 決無疑 是則上品持律之最 何名為犯境緣具也 何名不犯起對治也 何名為輕因果 微也 何名為重反上句也 然此四相非律不分 持犯不濫有同氣候也 三云 律字安 聿聿者筆也(楚謂之聿 秦謂之筆 出字書注) 必審教驗情在筆投斷 又云 處刻決正非 筆不定等 問如上三義何以分之 答三竝世法比擬取名 教詮楷定即法義也 辨析重 輕即分義也 臨事決判即筆義也 具含此三故稱為律 自餘翻釋廣在中卷 刪繁補闕 者 刪謂能刪繁即所刪 補謂能補闕即所補 世多不曉故須委釋 即分為二 初刪繁 者自古傳律情見不同 或疏或鈔十有餘家口相傳授亦非一二 凡於一事解釋多途 必 備而引之則翳於行事 但直申正義 餘竝削除 止用一言標破 如云不同前解諸說不 同 餘義廢之昔解多途等 今以標破之言謂之能刪屬在刪字 削去諸說竝號所刪屬於 繁字 上據義說更須文證 鈔興意云 每所引用先加覆檢 於一事之下廢立意多 諸 師所存情見繁廣 今竝刪略止存文證等 問繁有幾種 答略有二義 一者繁廣即上所 明 諸師情見刪除之者 如自然定方七樹七間戒場先後夏中結解受日限定等 並有多 說今於鈔中例皆不引 即義鈔兩疏所引古解者是 二者繁濫如欲詞牒緣受日加乞之類 今竝除之 即羯磨篇云 今欲剋剪浮言發揚聖旨等 又如知鐘之語說戒淨口安居通 聚自恣為非 僧網篇中廣列非制 師資篇中妄行杖罰之類 即僧網云 今則刪其繁惡 補其遺漏等 若依序文正存前意 今取後說非不兼通 縱有多述不出於此 問上明所 刪為律為疏 答自昔不明去取兩異 今為分之 謂本宗他部大小經論 西土此方先賢 文紀諸家鈔疏 但使今鈔引者竝是取文皆屬鈔字 至於諸師情見 或筆於文或傳於口 今鈔不錄 削除之者並是所刪 即刪繁字攝 應知刪補之義 鈔文前後時或有之 豈 得凡見引文例稱刪補 傳迷來久 學者深須究之 問如戒本緣起廣解辨相律藏文廣 今鈔不引豈非刪律 答律是聖教今家所宗 但可取文豈宜刪去 一者下文指廣如律并 P. 3

4 及大疏 何得率爾例斥為繁 二者鈔興意中 但云情見繁廣不云刪律 一家宗部並無 此語 如何不思輒見輕謗 若爾說戒篇云 今以普照道安二師為本 餘則取律誠文刪 補取中 豈非刪律 答此迷語也 彼以古師儀式有闕有繁故 憑本律刪彼所繁補彼所 闕 是則繁闕在二師之本 刪補屬今鈔之用 據斯以言彌彰上義 問若不刪律應即刪 疏 答但是異端 或文或說豈局於疏 及乎取彼要當還屬鈔取 自餘不引始號刪繁 故鈔興意中但云情見不言疏鈔也 二明補闕者自古持律 或隨已執見 或暗於教部 至於行事未適時宜 如尺量短長由旬大小羯磨 例皆白讀問難不取解知 臥具謂非三 衣 畜長不科減量 淨地不立唱相 七證全無請詞 斯類極多例皆遺闕 今鈔約義準 文補令詳備 故下房戒定尺量已云 余曾遊晉魏及以關輔諸方律肆 每必預筵至論尺 斗廢興 曾未霑述故即補闕反光九代(印本作故即刪補 然既未霑述豈得有刪 今準古本為正) 今以往古未論之事即為所補 鈔中所引文義理例是為能補 問補闕與下文義決通為 同為異 答決通通先有 補闕局元無 餘如序中第五門說 問隨機羯磨云 律藏殘缺 義有遺補豈非補律 答正由律缺行事不周 故引文約例補彼羯磨 至如律文仍前自缺 何嘗補之 問輕重儀云 刪補舊章撰述事鈔 準此刪補不在於律 如何不許刪補章 疏 答所刪所補多出舊章 能刪能補並見今鈔 但章疏語局情見言通 口授文傳理無 不攝 請詳鈔意勿事遲疑 行事者行以運造為義 事即對理彰名 然事相多途 義須 精簡 初以事通善惡此唯善事 二就善中簡餘泛善局明戒善 三約上下兩卷眾共二行 名作善 中卷自行名止善 四約諸篇細分諸事 上卷十二篇標宗一篇總勸行事 集僧 已下有五事 初眾法緣成事(集僧足數受欲羯磨結界五篇) 二匡眾住持事(僧網) 三接物提 誘事(受戒師資) 四檢察清心事(說戒自恣) 五靜緣策修事(安居) 中卷四篇有二事 初專 精不犯事(篇聚釋相持犯) 二犯已能悔事(懺篇) 下卷十四篇分八事 初內外資緣事(二衣 四藥鉢器) 二節身離染事(對施頭陀) 三卑己謙恭事(僧像) 四外化生善事(訃請導俗) 五 待遇同法事(主客瞻病) 六日用要業事(雜行) 七訓導下眾事(沙彌及尼) 八旁通異宗事 (諸部) 是則一部始終所詮行相 無非三業鼓動方便緣搆而成故云行事 首題標此特異 群宗 本設化根源正教詮宗骨反光九代 斯言不虛故序云 顯行世事方軌來蒙者百無 一本 此乃一家大要遍見諸文 凡預學宗彌須詳練 苟迷斯旨餘復何言 問準下持犯 事法兩分 今唯題事則非攝法 答彼明止作各攝分齊故須兩分 今望運造無問事法通 歸事耳 問題云行事下云三行 語音別召同異云何 答行據造修 行取成德 由行成 行語別義同 莫非流入行心緣構成業也 鈔者有二義 一採摘義二包攝義 謂於三藏 正文聖賢遺記 採拾要當以為文體 下云撮略正文 即初義也 彼文既廣備錄則繁 故於其間略提首後 詞省理足下云包括諸意 即次義也 至第十門當自廣說 序有三 訓 隨義以釋 爾雅云 東西牆謂之序 如世牆序在堂奧之外 即喻序文冠一鈔之表 此端序義也 二序即訓敘 謂撰述始終十門例括三行條流 使一部文義歷然不混 此即次序義也 三訓緒者如繰繭得緒則餘絲可理 學者觀序則諸篇可求 此謂由序義 也 一言標序三釋並通 問昔云總別兩序其義如何 答首標一題那云兩序 今所不取 P. 4

5 略言三失 凡言總別共彰一事 如持犯總別二衣總別之例 今序不爾 前明製撰成文 後括諸篇大義 前後敵異總別焉成 若以十門不同而云別者 則總義持犯所列七門 亦應是別 戒業二疏各有總義 並列多門例難亦爾 此則全無總別之義為失一也 又 倣經宗通別二序 且經中通序通於諸經 別則簡於餘典 今此鈔序為通何文為簡何典 又以總序為發起別序為證信者 且彼經家通是證信別為發起 今則反之 一何顛亂 若言準彼得云兩序者 彼以通他局此之異經後經前不同 證信使百世無疑 發起顯 教非徒設 科分二序其意在茲 考此序文全非比擬 妄引彼例為失二也 且鈔以十門 統其大綱 又云 此之十條並總束諸門等 是則十門全無別義 不曉文旨為失三也 今申正解 對下三十別篇止可通云總序 於一序中大分三段 前明著述但敘能詮之文 中列十門乃括諸篇之義 文義二種並屬教收 教不徒然指歸濟行 故後分三行統攝 群機 一序始終教行斯足 略示大要餘在臨文 題下注字顯上別名容含多意 一者異 古下斥古云 顯行世事方軌來蒙 百無一本 今標行事得律宗旨 二謂 揀濫古師撰 述 皆云四分律鈔疏等 故加別目知非餘者 三為釋疑 疑云 宗律撰鈔但以所宗立 題可矣 何必更參刪繁等語 若不注顯疑情不決故也 中下兩卷語別意同 撰號中本 為標名示文所出 名容相涉別之以寺 寺或同名 揀之以處 京兆者即古長安城今之 永興軍也 自古帝王建都之地 故立此號 京者訓大言土境之廣 兆即是眾言士庶之 多 即律師行化之境 亦即本所生地 有云長城或云丹徒者(長城湖州 丹徒潤州) 此謂 祖宗之所出非生處也 行狀云 大師在京華生長 足為明據 其出世示滅中間化事備 載行狀 此不煩引 撰述者通而為言 撰亦是述今既兩標 故須別釋 撰謂操觚染翰 詮次成章 述謂謙己推他相循舊轍 若準後批云武德九年撰 而戒疏批云貞觀初年 以武德九年即改貞觀故無所妨 彼疏又云 貞觀四年遠觀化表 於泌部山為擇律師 又出鈔三卷 乃承吾前本更加潤色筋脈相通 準此乃是重修前本 案目錄中乃當貞觀 八年 即今所傳之本也(舊云有六卷 又云後分十二卷 準下序云三卷攝文文無不委 則是非見 矣) 釋序文 初段歎戒中初二句標歎 為下釋成又二 上二句舉喻彰德 依下四句對餘藏顯勝 戒德即所歎之法 難思乃能歎之詞 戒有四義 法體行相今從總相唯歎戒法 所以 不云難議者 以心思切近口議疎遠思之既難必非可議 或可句局理必兼之 冠下一句 顯上難思之義 既超象外無物可比 故非凡小心力所及 冠字去呼謂束載也 冠為首 飾取高出之義 象謂世間諸所有物 問軌導舟航豈非象耶 答經律歎戒舉象雖多 但 得少義未可全同 此中略舉二物少喻戒功 軌導即車轍明其發趣也 舟航取其運載也 又標宗云是汝大師 以能軌物也 或如人足能有所至也 或云大地生成住持也 道 品樓柱聖道所依也 禪定城郭定慧所憑也 乃至如池如鏡如纓絡如頭如器 又智論中 如重寶如命如鳥翅如船等 尋之可知 又篇聚中先明戒護 具列八喻 如王子如月光 如如意珠 如王一子如人一目 如貧資糧如王好國如病良藥 又戒本序如海無涯如寶 P. 5

6 無厭 僧祇戒本如猿猴鎖如馬轡勒 廣在經律不復繁引 良以戒德高廣故非一物可喻 遍舉諸象各得一端 不能全似故云冠超也 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 五 戒十善諦緣六度所乘法也 乘此法者必由奉戒 故以戒法通為軌導也 常途如此 今 別解云 如戒本中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豈唯五戒十善耶 然戒有四位 五八十具 若約鈍根通為世善 若論上智俱作道基 故善生云 五戒甚難 能為大比 丘菩薩戒而為根本 故知 四戒皆導五乘 今此標歎總含四位正在具足 問戒疏云 為道制戒本非世福 但據三乘 今云五乘者 答彼則專窮聖意用顯教源 此明通被兩 機以彰利普 然則三乘為語尚乃兼權 若論雙樹重扶咸歸常住 故知 四戒皆導佛乘 根器不同故分三五 如是知之 三寶舟航者三寶四種 一體理體就理而論 化相一 種局據佛世 住持一位通被三時 功由戒力運載不絕 故如舟焉何以然耶 由佛法二 寶並假僧弘 僧寶所存非戒不立 如標宗中順則三寶住持 違則覆滅正法 又如華嚴 云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能令三寶不斷等 餘如後引 或可越度凡流入三寶位 必須 受戒以合舟喻 文通此釋前解為正 寔字音植訓實訓是 次顯勝中有二 初對二學明 所詮行勝 下對兩藏顯能詮教勝 定慧莫等者須約兩意互明勝劣 若望斷惑證真則慧 為勝 戒但止業定唯攝散故 若約修行次第必戒為始 禪定智慧因之而生 故今云建 修正從後義故云莫等 遺教依因成論捉縛並同此意 次顯教中群藉即目經論二藏 於 茲乃指住持之事 經論不談故云息唱 謂剃染稟戒入道次第以至僧中 受懺安恣結說 治諫師資上下行住坐臥飲食衣服眾法別行 此諸事相佛法紀綱住持萬代 功由於此唯 斯律藏委示規模 餘藏非宗故所不辨 故善見云 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藏住佛法方 住 曲論來致備如中卷 準上所詮亦須兩釋 若詮理發智破妄顯真 則經論為勝 若 軌事攝修滅惡生善 則毘尼獨尊 故知 三藏各具勝能 今望住持故有優劣 問標宗 所引大小經論亦明戒律 那云息唱 答雖復兼明號隨經律 止是略歎戒功 至如上列 住持等事 非彼所論故得云耳 敘弘傳中初文 正法像法各一千年 末法萬年 如來 定在正法 四依通於正像 文為二段 上明教主親弘 下明弟子傳化 住法圖贊列二 十五祖 即以如來為開法大師 迦葉已下為傳法聖僧 今此戒律佛出方制本其元始 故云自也 大師者所謂天人之師 即十號之一 以道訓人故彰斯目 然以師通凡小加 大簡之 是則三界獨尊九道依學 唯佛大聖得此嘉號 自餘凡鄙安可僣稱 故十誦云 若比丘言我是大師說大師事法 得蘭夷罪同大妄故(言我是犯蘭 說事法得夷) 言在世 者娑婆五濁所取之土也 大千世界所化之境也 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百歲出世之時也 三十成道說三乘法度人無量 八十唱滅 今指五十年中行化之時故云在世 言偏弘 者謂雖談眾典 然於毘尼最所留意 故篇聚云 世尊處世深達物機 凡所施為必以威 儀為主是也 又經通餘人所說 律唯金口親宣大權影響但知祇奉 況餘小聖安敢措詞 又復諸經說有時限 律則通於始終 義鈔云 始於鹿苑終至鶴林 隨根制戒乃有萬 差等 具斯三意永異餘經 偏弘之言想無昧矣 爰即語詞此明如來滅後迦葉而下結集 傳持 故云無普 普即廢也 言四依者凡有三種 一人四依(內凡為初依 初果為二依 P. 6

7 二三兩果為三依 四果為四依) 涅槃云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為世所依 此並大權示聲聞 像傳法化人 眾生所賴四並名依 二行四依(糞掃衣長乞食樹下坐腐爛藥 此四種行入道之緣 上根利器所依止故) 三法四依(謂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經 此之四法簡辨邪正 末世所憑故得名也) 今此所標即人四依 昔來但列二十四祖 今 意不爾 二十四師且據相承傳法之者 若約橫論同時弘闡人實非一 毱多五子豈不明 乎 就竪而言師子已下豈無傳教 況復下云逮于像季 則知 四依之言兼該正像 弘 法之師豈唯二十四人而已(二十四師名字化跡廣在付法藏傳及住法圖贊 須者尋之) 像季弘傳 初科明兩土中 如來中夜入滅後夜不如 正法像法益多乖諍 況像季乎 如感通傳天 神所述 西方諍競大小不融 至於經卷互相投毀 及空有兩宗各分黨類 若論此方隋 唐已前五部未分假實未判 是此非彼各尚己宗故多乖諍 以下文中別指震旦 故知 此科通語兩土 然祖師出世當佛滅後一千五百餘年 即入像法之末 是故齊此以明訛 替 澆謂澆薄醇味漸微 訛謂訛變本體全失 時實不然由人故耳 鋒即利刃世中兵鬪 謂之爭鋒 脣舌相攻以圖勝負 事有同焉 鼓謂擊動 論即言議事無形質 顯是虛諍 故云不形 次科傳教失中 初文上既通敘兩土澆訛 下不別敘西方 蓋非今意 但明 此土引生述作 因前而致故標所以 震嶺者震是梵言之省略 嶺即土境之通名 如世 州郡多以江山川澤通而召之 又如釋相云震嶺受緣 即明東夏得戒之始耳 又僧傳中 贊曇延法師云 震嶺宏標遺教法主 準知震嶺之號 但目此方不煩穿鑿(舊云 國嶺兩標 震是此方 嶺即葱嶺非也) 具云震旦亦云真丹 此翻漢地 傳教者指弘通之人 九代 者自後漢明帝佛法初傳 至於大唐祖師出世凡歷九代(後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 草之出叢 曰拔萃 人之超群曰出類(語出孟子 有若歎孔子曰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自生民已來未有 盛 如孔子也 今借用之) 事出胸襟謂之智術 此明前代諸師任意自裁不憑正教 上句彰其 英敏 下句斥其師心 列失中凡傳教之務不出有三 一弘揚教法 二訓誘來蒙 三扶 持顛墜 今觀前代於此三事曾未論之 故下結云可得詳而評之 蓋言不能詳評故也 是以文中科為三失 初揚顯下二句闕第一也 行儀謂行事軌式 以像末之教不顯行儀 安能久住 匡謂正其訛駁 攝謂持之久永 垂下二句闕第二也 以後學無知若非師 範 進道無由尋即法也 紐下二句闕第三也 玄綱大表竝喻律乘 紐謂接續 既即已 也 樹字上呼顛即是倒 此二句舉喻雖別所顯義同 結示中上句躡前智術 既無典據 故云憑虛 下句躡上三事不能詳評 故曰難為 以即用也 形謂構其相狀 聲即發 其言詞 露潔猶言顯白也 任情虛說無教照對故易 軌行實事是非外彰故難 上約虛 實相對釋次就理事釋者 有解云 上句指虛通理性 即經論之學 下句明軌範事相 即毘尼之教 彼引僧傳 僧休法師聽洪律師講四分律 三十餘遍顧諸徒曰 予聽涉多 矣 至於經論一遍入神 今聽律部逾增逾暗 豈非理可虛求事難通會乎(又引戰國策云 畫鬼魅者易為巧 圖犬馬者難為功 又云 淄州名恪律師親問南山 即以此對 未知何出) 此謂 諸師談經說理無不精窮 考律行事未能決白 此釋可取故兩存焉 次彰講解 斥學解 中初科又二 初至繁濫正敘執文 上二句標執 下二句顯過 前修即指前代諸師 律 P. 7

8 藏且據本宗一部 每有行事必據誠文 雖是實錄然由年代渺邈五師捃拾 翻譯失旨抄 寫錯漏 致有殘缺不了之文 今家則用文義決通 如下所標律文不了是也 寄緣猶附 事也 良即訓實以文害事 故有繁濫(如依律羯磨各差五德 有覆不開懺重 夏竟解界二十八 人不足數四人捨墮之類) 加以下次明兼生妄計 初句標過濫之源為學有二 一須研味精 詳 二必聞見廣博 既乖此二故多虛謬 臆下三句出其過相 臆即胸臆言其任意 尤 即訓甚(如手持衣藥執臥具為越褥之類) 取類者或引類例有乖(如小界立相引僧祇捨衣界一尋為 例 無衣鉢得戒以破戒和尚四句為例等) 或取流類不等(如用僧祇加衣法 及用解大界解小界羯 磨而解戒場等) 隨聞即用不究可否 故云寡討論也 愚執畢身不能遷善 故云生常計 也 寡即訓少集即是聚 言其多也 次科有二 上明辨罪據別行也 下云眾網約僧事 也 釁戾皆目於罪 展轉增多各據一見 故曰倍分(加盜僧物得重而言犯蘭 無知得提例判 為吉 此則以重為輕 盜畜物犯吉而斷犯夷 捨墮物貿新衣得吉而云犯提 此謂以輕為重也) 僧 事中如僧網治罰說戒自恣受曰懺罪諸餘眾務 一方行化立法須通 任情則事派千差 依教則理歸一揆 既迷教旨義無所憑 朋黨者則同 憎嫉者故異 世途目擊今古皆然 故云同異等 區亦分也 三中因前異計執諍紛紜 是非難定遲疑不決 故推博學深 識方能裁斷 文中初二句簡其堪能 上句明精窮律藏教有廢興 偏局之者固執成諍 下句明評量諸師 釋說多異後進未達取捨莫從 必具二能方堪此任 故云自非等 孰 能下顯餘人不能 闢即開也 重疑者謂展轉生疑 如執夏中不得解界 人已生疑 因 又疑曰 必若解之為成夏否 又如執一夏三度受日 疑云 必欲重受為失夏耶 又如 小界立相疑云 必行受戒為得戒否 略舉數端以遣文相 凡此之類隨時引之 大論疑 者事既不明 任運滋廣故云重疑 遣猶除也 累字去呼謂滯礙也 心既有疑事即成礙 人無不爾故云通也 或作罪累釋者 如執夏末受日十五限滿不還成夏 又七日藥開 無內宿盜常住物 令奪取等足使人疑 依行有罪必決其疑 則令離過故云遣也 此二 句對上考諸說虛實 括下二句對上統教意廢興 部執且指五部 五師情見岳立不同 若偏守一宗則必成諍論 故須統括考校異同 斟量取捨方明行事 故云爾也 與字平 呼即語詞也(此四句二事 古作四義釋者非) 次明撰集 別斥中初科上二字傷歎 前下敘 其虛費 上二句總示所出 遺記者通目疏鈔 如第十門具列者是 下二句別列非相 言止論者貫下兩句 謂撰疏者但相廢立 作鈔者唯逞難問 更無他意故也 如義鈔兩 疏時或引之是也 問此中既斥彼那引之 答此明行事故須奪破 彼演義章不妨引用 又古文極繁彼唯摘要 取其少分以辨是非 所以義鈔題云拾毘尼義是也 至下斥其失 宗 行事訓蒙毘尼宗體於茲既失 餘不足言 今鈔首題即彰此意 高超遠古深契佛心 紐絕扶顛誠在於此 是以諸篇演布唯存行事為宗 隨處提撕專以訓蒙為意 咨爾來 學勿負祖恩 言世事者謂是世中合行之事 非世俗之事也 準下撰述一十六師 今云 百無一者汎舉至多 以明至少猶不可得 言都無所取也 次義集者即諸本羯磨 以羯 磨文散在廣律 並以義類集結成篇 故云文在義集 如今隨機羯磨 亦稱撰集 又業 疏中召出羯磨人為集法者 皆可證矣 此科文意為遮後疑 恐云上斥疏鈔繁費乖宗 P. 8

9 且諸本羯磨直顯行事如何 上云百無一本 無乃誣彼先賢耶 今雖許有還成無用 言 時有者明其不多也 銳懷者美其敏利也 即目鎧諦光願四師 上標人法或下指過 初 二句即光願二本 光本多以義求 願本廣引緣據 詞繁事隱不濟時用故云多列等 閑 緩非要謂之游詞 好廣者樂從 尚簡者不顧故云逗機未足 逗猶濟也 次單題下即鎧 諦二本 上二句斥文略 題即書寫 彼唯出法不辨緣成 故云莫宣猶言不述也 下二 句明無用 既不曉成敗 加被無功故云依文等 故業疏序中總斥四本云 增減繁略互 見得失等(昔來所釋都無所曉) 總斥中通前疏鈔及以義集 故云並也 碎謂文無章節 亂謂義非倫序 所以下二句對上文碎 故難尋求 次二句對上義亂 故難領會 第二 明今述作 初文為二 初明覽古 聽采暇者在首師講席習學之時 顧眄者明非正學也 (迴觀曰顧 斜視曰 音麵) 群篇通指前代所流也 撰集雖眾一無可取故曰通非等 屬 音燭訓當 非當意者不契祖心也 上句示無取下句出所以 問劣則可爾優何不契 答 以群篇中優劣互見 優雖有取劣不可存 欲得全優未之有也 云非屬意其義如斯 慈 訓所興良由於此 斐然下次明撰述 斐然者文章駁雜之貌 次出論語(孔子在陳思魯乃云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 作命即撰文 命謂典章之異號 即目今鈔也(論語云 為命裨 諶草創之等 正義曰 命謂政令之詞為即作也) 直筆者即後批云不事虬文 此有三意 一 顯行事故 二被新學故 三彰謙意故 具謂委陳行相 舒謂演布文詞 一部之文盡於 此句(有科此為刪四分繁 包下為引他文補非也) 次科引用中為二 先列所引文有四句 初 句統収諸律 即五十祇等 次句收大小乘經 經中談律名為隨經之律 故云隨說 第 三收大小乘論 第四總諸師疏鈔及布薩儀高僧傳師資傳寺誥等 此之四句括盡一部引 用之文 是則貫攝兩乘囊包三藏 遺編雜集 聚成宗 以鈔標題義見於此 搜下次明 取捨 又二初二句取捨三藏 搜謂摘取駁即簡除 言同異者初約本宗他部 同異相對 以明搜駁有四句 一與本宗同故搜(十誦持衣加藥諸部不足數人 婆論三衣局量 五分通量 母論轉欲之類) 二同故駁(魚肉正食小教咸爾 今鈔用後廢之) 三與本宗異故搜(僧祇五人捨墮 在眾自說欲 五分通結淨地諸部自然界量 母論略說戒等) 四異故駁(僧祇三遍說欲牒緣入欲 通 夜會衣不立勢分 群部不開淨地 增加羯磨如是等例) 次就他部自明同異亦四句 一他部同 故搜者(五分僧祇於上座前一一說欲 十誦多論盜畜物犯吉之類) 二同故駁(十誦善見無和尚得戒 僧祇十誦四重無重犯) 三他部異故搜(善見三衣內穿失法 婆論緣斷 雜寶藏俱盧舍五里 多 論二里竝取用之) 四異故駁(十誦受三十九夜 僧祇事訖 委如別行中尋之) 長見下取捨諸師 文紀 何以知然 以三藏聖言豈論短濫 義可見矣 初二句明取者如下諸篇所引 疏 鈔解釋問答多不標名 至於僧傳寺誥等各題本號 此明取文皆屬鈔攝(昔云補闕誤矣) 輔即助也 濫述下明捨 下諸篇中或直剪者 如云七樹七間如義鈔廢立 或引破者忘 成及界不開中 安居解界失夏等 又布薩儀中唱未受具人不清淨者出等 出要律儀禮 敬捉衣角之類 若不剪除人情滯塞 故云成通意也 次體勢中初別列有四句 初句明 繁者或作繁廣釋 上卷諸篇廣張行事 中卷盜戒離衣畜寶別眾食等 下卷二衣四藥導 俗沙彌等 或作繁累釋 如結界唱相有場無場兩種大界竝先委示正唱復出 受戒遮難 P. 9

10 亦先釋相出眾 對眾復兩列之 說戒懺殘並前廣引諸教 然後還引前文排布儀式 上 就當篇各明 若約別篇互望亦有此義 如結界篇重明集僧 又羯磨篇中復列集僧結界 簡人受欲等 及受戒篇還述集僧等 釋相篇復明受戒具緣等 釋相對施兩出五觀食法 等 如是並為顯於行事不可闕略 即下所謂若略減取其梗概 用事恒有不足是也 第 二略指者初約諸篇互指 如集僧指結界在 後結界指集僧如前 說戒指白眾在僧網 安居指五利如自恣 羯磨中簡眾與欲並指前篇 又各就當篇明者如足數中 指四儀別 相廣如別眾 懺殘指覆藏如後 如此相指遍該一部 且舉一二 類謂同流從即訓順 如安居竟合明迦提五利 不欲更繁然夏竟受利與下自恣 同流相順故指如彼 餘皆倣 此 又釋 如無場大界已出結法 後有場大界即指如前 乃至加三衣法具出一法 餘 並例指 受日中出半月羯磨 已一月如前 此釋亦通不無其義 三文斷者如受欲中明 說欲相 引五分僧祇文斷已續云義評等 下諸篇中義云義曰義詳義準等皆同此例(古解 云云一無可取) 四徵詞者即推覈之語 謂推覈深隱必假問端 以為發起汎論問答為立 賓主 賓則申疑推究 主則隨義決通 欲使言議相持教理明顯 一咨請問(即結界中諸 問如云大界有村得合結否) 二假疑問(受欲中問不稱緣欲法成否 羯磨中問白讀成否等) 三破古 問(集僧中問自然方圓 足數中問邊罪等人自言據體等) 四相並問(受戒中問戒師白和教授不和 又問戒師不差教授濁差) 五推窮問(受欲中問此律宿欲不成 及受戒中問十誦尼無重出家何故開捨 戒) 六互違問(釋相問毘尼殄已起戒防未起 何言斷過去非 盜戒問盜像供養無犯盜經結重等) 諸篇之中所有問答不出此例 文中一句改無不盡 上來四句總括一部文體大要 意使 預知至文不惑 今更以四句助顯其意 初句繁而不費 次句略而不闕 三參而不亂 四幽而不隱 如下通結 如是者指示之詞 謂上四種遍在一部 不使前後義有相違 故云始終交映 又除顯事用不令前後文有繁複 故云隱顯互出 交亦是互映即照也 會異中前明引用之意 次彰撰述之體 至於所引群部法事 若法計非本宗容生疑濫 兼復示之故云并也 初四句列相 並皆下顯意 初明羯磨 對世寡用故曰見行 眾法 多據本宗 別法多出諸部 今文通收他部眾別之法(眾法中滅擯通結淨地出五分 沙彌分衣 法出十誦 別法如持衣加藥等出十祇) 諸務言通須收諸篇所引他宗之事 下二句即指導俗 沙彌篇中諸事 由此二篇多集群部 少出本宗故別會之 尋文可見 既並他部收歸本 宗 故云攬為一見等 此宗者若對餘部即指四分 若對諸家即歸今鈔一家行事 費功 有二 一昧教妄行則費行功 二文散難求則費學功 勒卷中初科遮異說者 或當時實 有 或假設預防 若比諸師行事義集似傷繁細 然不達深意故須明之(後世有作行事策者 甚非祖意) 同我異說並指他人情見有順違也 如世歌曲 其和者必擊物以聲其節 節 謂曲之大段故云大節 斥猶責也 文繁誰所下示意 樂好也獲得也 何下轉釋不已所 以 初徵起若下正釋 初明須繁必下顯非繁梗概猶粗略也 橫評謂非理多說 諱即避 忌 鈔以撮要包含為義 不急之言非所宜故 今意中 圖度者以智斟量 取中者離繁 略過 務省約者是鈔正宗 救急備卒是今正意 眾別行相不可暫忘故云急也 事起不 常無由措手故云卒也 師資篇云故拯倒懸之急 第十門云庶令臨機有用 斯即急卒意 P. 10

11 也 中字乎呼如上釋也 或可去呼 謂允當也 是知 斯典一文一句無非要行片無閑 詞 嗟夫末世昏愚志性下劣 唯誇講說專事唇吻 重輕篇聚身無不為 戒定修治曾無 一念 致令慈訓棄若朽遺 救急之言於茲喪矣 但恐苦輪之下欲罷不能 聖道之中進 身無日 有識英俊寧不動懷指闕中思即籌慮贍猶濟也 固即訓實行詮即諸義解 此明 今鈔專列時事 義章辨論有不濟者例皆不引 委在餘文故云於後 上卷多指義鈔 中 卷多指戒疏 上下多指業疏 凡所指略皆此意耳 如篇聚中二不定七滅諍皆先提大意 已乃云 文義既廣徒勞宣釋 終未竆盡故略不述等 釋相中四違諫戒意亦同此 故云 略標等 示所詮中眾務謂 四人已上羯磨僧事 成謂能辦用即舉行 遵即奉持之心 機謂時須之急 託事即衣藥等緣 並下結示無闕 紊音問亦亂也 如古所傳三卷三位 即名眾自共三行 今更以義判略為三別 初約止作上下對事造修名作持行 中卷守 戒離過名止持行 二約眾別上卷僧務名眾行 中下自修名別行 三約純雜上中各局故 純 下卷隨機故雜 至論互相投寄不無相兼 且據大途如上所判 分篇敘意中初明難 判 人為能行事是所造 故云境事 科謂分節擬即度量 今下正分 言物類者今先舉 示 如安居分房釋相明法體 懺六聚中明事理兩懺 二衣分亡人物 導俗明說法儀 沙彌中出家業及七篇中所注法附 若據篇題實非該攝 然夏中分房同安居類 故但標 安居 其餘自攝餘皆準此 是則三十首題 並據一篇之主耳 若爾何以有注法附或不 注者 答有親疎故 列名中據從敘意之下即列篇名 則文理相貫 然以十門生起間之 甚有不便 古科列名在十門之首 釋云 為顯諸篇是十門所括 今謂不爾豈有敘致於 前列名在後 況勒卷分篇次第有序 今詳至於已下二十二字合在列名之後 則使篇名 接前敘意生起冠後十門 文次義顯永無疑濫 今文倒亂恐是傳誤豕亥之訛 古今皆爾 以理為正豈不然乎(講者至以標名首已即讀篇名 入後十門覆讀生起) 大段第二諸篇大綱敘 意中 統大綱者諸篇事相皆別目故 言條流者總中別相義類異故 上二句即顯前文 但敘述作不明義例 故云未委 更以下生後意 括謂包收鏡明也 遠詮謂教相大旨 將釋十門略知次第 大聖立教為顯一乘 欲使群迷咸歸實道 不堪受化暫用權方 適 物隨宜凡心叵測 然則將傳遺教必曉來源 俾夫學有所歸 行非虛造教興之意故在初 明既達此門粗知來旨 何因制度輕重不倫故次明也 上列二門通論律藏 宗部既別 教相莫融必有事興 依何處斷故有三也 雖知用教約體有宗 此土受緣並遵四分 或 於本部攝事不周 餘部誠文如何取用故有四也 上且據文文容乖闕 乖須義定闕必文 通 廢立既難須明軌式故有五也 已前辨教並約能詮 教不徒施必詮正行 行非一轍 須指大宗 故有六也 上來六意教行具彰 教行被機機分多異 故七八九通局次明 前之九段機教兩明頗彰化意 然教傳此土真偽相參 若不甄除容生疑濫 又斯文之作 特異前修元意所存來學須曉 故次第十委而示之 次第相由大略已顯 至下別釋隨更 明之 P. 11

12 第一教興中 標云意者為屬於誰 答觀前二意似屬於佛 據下諸門則有相妨 今 須一概並為祖意 以毘尼教旨昔世未聞 縱有所明猶非盡理 十門意趣出自今師 故 以序字屬於能序 教興二字即為所序 意之一字通指此門 又文標十意 謂裁度之懷 前云十門 謂由之而入後言十條 謂義類不同 並對下諸篇隨名不定 通明中初科顯 意分二 初約義通敘 雖文在初科而無虛之語通含後二 論下引文正示 釋迦如來道 成積劫 德超三聖 化於人道示相同之 是以且就人中美為尊極 故曰至人 又佛身 充滿隨物現形 示生唱滅拯接群品 今此且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 厭世修行降魔成佛 故云興世 言有方者方謂方法 即明如來權巧之智窮盡眾生差別心行 故所立教咸適 機宜 皆令成益故曰無虛 論即十住婆沙 彼云修多羅依十力等流說(一是處非處力 二 業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處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盡力 等流等 謂無偏 流即無擇) 毘尼依大慈等流說 阿毘曇依無畏等流說(謂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 漏 盡無所畏 說障道無所畏 說盡苦道無所畏) 據佛施教通有三心 約法對機不無偏勝 是 故說法開解偏在智力 破邪竪論特須無畏 立制檢過唯是大慈 所以然者如來興慈出 現于世 欲說妙法普令開悟 眾生頑鈍遂說三乘 有遇法音即登道果 故以略教束其 過非 人根轉劣破略起非 復開廣教指過立制 猶不能遵以至三千八萬無量律議 正 法之時尚多毀犯 況當像末焉可勝言 如是次第曲就下凡不遺微物 自非大慈豈至於 此 故戒疏云 依大慈門曲授祕方 偏賜內眾等 引證中即本律增一中文 彼云佛在 跋闍國池水邊 告諸比丘 汝謂我以何心為汝說法耶 鈔引答詞略眾生二字 對外道 中初文言外道者 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多論販賣 戒云 根本六師教十五弟子 各各受 行異見 六師各別有法與弟子不同 師弟通有九十六 如是相傳常有不絕(僧祇總有九 十六種 出家人則佛道為一 外道九十五未詳合數兩出不同) 雖各立法而非正道與無不異 以無法故空然獨居 故云自也 人尊者位過人天故 道高者俱能出離故 制斯戒者戒 是聖法制令受行 受之則聖財內備 行之則美德外彰 出過外俗所以尊高 為對二字 正是佛心 制戒之言唯在金口(昔來科為結集教興 故此一句極多虛諍) 引證中二 初通指 制戒證 觀下律者即諸犍度 據前戒本諸俗譏言 無有正法外道無異 佛因制戒頗符 此意 然是他譏佛意未顯 故指下文制法 以明如說戒犍度因諸外道八日十四十五三 時集會 瓶沙王見已白佛 因制半月說戒 安居犍度因六群春夏冬三時遊行 居士譏 言諸外道尚三月安居 此諸釋子一切時遊行因制安居 自恣犍度因諸比丘結安居 已 作制不共語問訊 佛言 汝曹癡人 同於外道共受瘂法 衣犍度中有比丘持木鉢佛言 不應持如是鉢 此是外道法 乃至比丘畜繡手衣 著草衣樹皮衣葉衣瓔珞衣皮衣鳥 毛衣人髮衣馬尾牛尾衣露身 佛一一皆言不應爾 此是外道法 乃至結云 如是一切 外道法不應作 且引一二以息世疑 下諸犍度其文非一 故云凡所及並懷也(舊記指下 結集中譏謗之文 則凡所竝懷之語如何釋耶) 懷即佛意異術即外道(術音述道也) 故下別引 結集證 此即本律五百結集緣起之文 以佛滅後外道譏言 沙門瞿曇法律若煙耳 世 尊在日皆共學戒 而今滅後無學戒者 於是迦葉遂興結集 即告眾曰 我等可共論法 P. 12

13 毘尼 勿令外道以致餘言(祖師取意 加上一句使文易見) 問今明佛意那引結集文耶 答 當科所明竝引佛世 文既非一不可別舉故通指之 然結集之文語意彰顯 故得更引展 轉為證 問結集時事既在滅後那證聖心 答結集存法既為絕於餘言 佛意本興信專懷 於異道 如下五例開制往徵亦引後文用彰元意 此為明例何事疑乎(此約迦葉結集意釋) 又佛始歸真便譏法滅 反知在日對彼何疑(此取外道譏謗意釋古記錯解 故持委示) 對異 宗中初科上句明佛意 毘尼之教因茲而制故云來也 即義鈔云 如來始於鹿苑終至鶴 林 隨根制戒乃有萬差 良由眾生根器不同樂聞有異 故令聖制輕重不等緩急有珠 諸部輕重乃有無量 雖復不同各稱根性 皆有奉行之益 以是義故聖制本有五名 又 引付法藏傳佛現在世分為五部等(大集夢意亦同此 ) 若爾義鈔下文復云無五意者 答 此明佛在不分之意 謂隨機立制豈有五意 故使現在但有五名不分五別 不妨輕重緣 急即是懸被將來 故彼云 聖者之制現無五意 但有懸記之言 佛去世後始有諸部分 張等 次句彰異 言多別者統論分部 初則二初剏初各集 次一百年後上座部中分出 五部 又云 二百年後分十二部 四百年後分十八部(通根本為二十) 乃至復分五百部 (備如義鈔此不煩引) 相傳云 本作宗則有其十八 後修時改為多別 故知 此語通含 非唯五部 引證中既云多別不可備陳 略引二部以明異相 故云且如等 所以特引此 二部者此方盛 弘假實二解敵對相反於義易見 或可 部計雖多不出空有 是以下明 戒體亦出兩宗耳 兩部勝劣略列四種今合釋之 初戒本繁略對下立教顯約 十誦著三 衣有六戒(一太高二太下三象鼻四多羅葉五參差六攝縐) 內衣同上共十二戒則為繁也 大小 便利止有一戒 敬塔都無此為略也 四分敬塔便唾各隨別相 具列多戒故云顯也 著 衣立二 義無不收故名約也 或可 二部廣律戒本對辨優劣 學者尋之 二指體未圓 對下軌用多方 十誦色為戒體 能造所造二俱是色俱不談心 未窮業本故未圓也 四 分二非為體 體從心發然限在小宗 曲從權意別立異名 退非是小進不成大 密使行 人心希實道 多方之義其在茲焉 故業疏云 由此宗中分通大乘 業依心起故勝前計 等 問此句既明戒體 何以但云軌用多方 答此宗法相不唯談體 如羯磨疏五義分通 故茲一句通含多意 復彰今體望前雖勝對大猶偏 但云多方足彰部意 故戒疏云 斯人博考三機 殷鑒兩典包括權實 統收名理等 若爾前宗何以直示 答彼部所立正 合小宗 定為偏計更無他意 故直顯體義兼隨行亦非圓 故三接俗楷定對下提誘生善 多宗五戒必須盡形 八戒唯止一日一夜 此時定也 二戒不開分受 縱有分受得善 無戒 此數定也 四分二戒長短並通全分皆得接俗之教 但存住善故非楷定 四御法 無準對下人法有序 彼宗人位雖同不無差異 如無和尚得成受戒 及界內一人四處足 數 一界之內多處作法互相受欲 此人無準也 三種羯磨加則彌善減則不成 即法無 準也(文中似單明法 然御之一字即能秉人 對下須知二皆無序) 四分僧有四位 四人除三法 (白志受滅悔殘) 五人除二法(中受悔殘) 十人除一法(梅殘) 二十人通作一切 又須精簡 足數別眾 即人有序也 法有八位心念有三(但對眾也) 對首有二(但及眾也) 眾法有三 (單白白二白四) 眾別羯磨各攝分齊互不相通 少有增減判歸非法 此法有序也 上明 P. 13

14 兩宗不同之相 皆是如來隨機施教 淺深不等懸鑒未來部計支分作輕重說 教興之意 於茲明矣(古師科此 為分部教興者遠矣) 次當宗中初文 上句指前下句標後 言通明者 以前三意統毘尼藏 義該群部不局一宗 然上三意能所互彰 初就能施必兼所被 以 慈不虛發專為劣機 後之二種文約所為用顯能施 次則彰正法之尊高 後乃明教門之 差別 正明中初科 上二句明教起由機 人既下四句明機別教廣 攝誘謂曲施方便 弘濟謂普令護益 軌用即一切事法止作兩行 上句明能說之意 下句顯所說之教 貴 下六句敘今從要 本詮謂教之大旨對下條緒即事之別相 所以等者探後二例示本詮相 (開制即第二 持犯即第一 或可 此二通該五例 以一一例中竝具兼故) 驗諒二字謂以智窮考 旨意二字即立教本懷 諒信也 今下總標一部之文不過五例 以少明多故云束也 初遮性者毘尼所制無出遮性 用此二門求一律藏 總歸二意故曰往分 初通局中十不 善道違理之業體本是惡三藏齊禁 然毘尼中但制七支 更增篇聚故通二教 壞生掘地 等本非不善 息世譏疑制方成過故局制教 據文合云遮戒則局於制教 文中為示遮性 之義 故云因過等 然性戒元有無論大聖制與不制 無非結業感報三途 遮戒不爾 佛出方制 故經論中或名主客 或號新舊 或約違理違事分之 餘如戒疏 次科性戒 中初句正標教意 謂下釋成 初二句示文緩 此收一切性戒故云並有 文雖下釋義急 初明教急行難 如下略舉兩戒顯上教急 既下二句釋上行難 故知下結歸 三時者 謂初入入已出時 於三時中微動樂念還即成重 毀呰即九十中罵戒慈心誨勗雖罵無犯 微生瞋怒亦結正科 故曰開實結犯等(二戒開文竝見戒本) 遮戒中初明緩急 制即是 急開即是緩 對前性戒義立四句 一文緩義急性中開也 二文急義緩遮中制也(以非性 業隨緣開故) 三俱急者性中制也 四俱緩者遮中開也 豈非下正示興意 上明護俗 大慈下明制道 道既無失俗則生善 一制兩得權巧在茲 涅槃所謂息世譏嫌即其義也 枉坑者枉謂邪曲 以於僧起謗必墮邪道 永無有出喻之若坑 或可 約報即喻苦趣 引證中彼論第七明犯罪有三種 一初犯緣 二因犯故制 三重制 於重制中又有二 種因緣 一者急二者緩 急謂乃至共畜生與人同犯緩即聽捨道還家行婬 後若樂道還 聽出家受具(此明性戒) 又云 世人嫌言 云何比丘無慈心斷樹生命 佛因制戒是急 為護住處開斷草木是緩(此明遮戒) 二儀儀謂法式令尋之者出論家意 謂前且引二戒顯 相 意令準此例尋諸戒 無不皆然故云通望 用此證前遮性二戒急緩之義 通該一切 矣 次開制中唯據遮戒與前為異 標云 徵者訓求訓驗二義皆通 引示中初科言下文 者 即五百結集文彼明迦葉結集 已長老富那羅重更詰問結集次第 迦葉一一答 已 彼云 我盡忍可唯除八事 親從佛聞憶持不忘 佛聽內宿內煮等 迦葉答言 實如汝 所說 世尊以穀貴故聽 時世還豐佛仍制斷 彼復言 佛是一切知見 不應制已還開 開已復制(意云開制無定則非一切知見) 鈔引迦葉答辭仍易知見為智人耳 此明時有豐儉 不可一定 故興此教被及後世 即了論中時毘尼也 在世教中五分文出第二十二卷 上明聽違佛制(彼疏釋云 如手摶食此方不為善 又如袒膊跣足之類) 雖非下明聽從他制(如用 匙筯及鞋履偏袖及依王制等) 問消文可爾興意如何 答時數遷流豐儉不定 方隅隔越風 P. 14

15 土不同 立法檢非難為一概 意使隨時適變逐處所宜 故立未來竪通像末仍施現在 橫被邊夷旨在為人義見于此 問時方名相未知何出 答明了論有時處毘尼 彼云 邊 地受五得數浴洗 中國不聽(此名處也) 昔用三歸今時不得 熱時數洗 寒時不得(此即 時也) 故知時方不唯一事 問既曰當宗以辨 那引五分而明在世耶 答本律明開邊方 五事 但文局事定未顯通收 故假彼文以申當部耳 今世愚僧不知教相 破戒作惡習 俗成風 見持戒者事與我違 便責不善隨方呵為顯異 邪多正寡孰可言之 法滅世衰 由來漸矣 又東南禪講半夜噉粥過午方齋 木鉢紗衣不殊外俗 循名昧實竝謂隨方 不學愚癡一至於此慎之 互融中二教即二世教此有二釋 前教本為未來即兼佛世 後 教本興現在仍通像末 或可 恐疑引用五分故此釋之 彼此兩字即指二宗 謂四分制 已更開即兼在世 五分雖制不用亦兼未來 既而彼此相兼 即知 本宗自具二世 但 文不顯故用彼文 問遮性中亦明開制與此何別 答前通遮性此唯在遮 若是性戒不論 時處 故了論中一切時處 毘尼謂婬盜等是也 第三例中酬因曰報 言強弱者或約男 女二位 對下就制也 又男女中各分三根 對下約行也 所以不言重輕而言聽者 以 重輕之言不該約行故以重聽通收二種 就制即止持約行即作持 初中準戒疏深防限分 各有通別 制四重防三毒即根本防 制種類防四重名深防(此即通也) 又云 過犯未窮 預加重約禁微防著 故曰深防如尼觸犯夷等類(等餘三重 約戒以論即名別也 若飲虫水防 殺畜 手搏防打亦號深防 非此中意以不對報故) 言限分者指重緣心 以為下凡限分之制 (此即名通通諸戒故) 又云 若就相論可有修學 竝是限分如漏失僧殘尼墮(此為別也 又 如僧中輒教尼等及尼中四獨紡績 一切不同之戒是也) 令此約報強弱須從別論(古記反破此解 請以戒疏為準) 約行者山謂蘭若即上根也 世謂聚落即中下根也 然上士不獨居山 中下豈唯在聚 取其大約以處分機 初明山者僧尼二眾通行四依 一糞衣 二乞食 三樹下坐 四腐爛藥(此上根也 尼樹下坐但非蘭若) 二明世者衣中根報 次者制三衣 又次者畜百一 又次者畜長 又次者被褥等重物 又次者聽眾寶莊嚴(此非常教 唯天須 菩提耳) 上準戒疏明五開 彼云良由眾生根報不同強弱不等 致令大聖方便開遮(此五 前強後弱中間互通) 食中開受僧別二請僧常檀越送等 處開二房藥開三種(此四開中下幾) 問制行二位強弱何分 答制則強輕而弱重(強依限分弱假深防) 行則強制而弱聽(強者堪 耐弱必隨開) 四中初句明機差 此謂佛世起教之機 非五部師也 次句示教別 即對 諸部以明輕重 輕重言通不出罪事 如初篇重犯婬制毛頭盜限滿五 羯磨楷定受法簡 人之類 即此重餘輕 又開結淨地捨財還主接俗生善之類 又諸部境想不同 五分不 開疑想 僧祇性惡無疑想 十誦前有方便除疑想(今鈔準用) 四分除破僧婬酒不開疑想 餘戒通開 上竝此輕他重 下二句證成 異執即是各計 非貶斥也 問此就當宗以 辨興意 那以五部為證耶 答此舉群宗為顯四分 五中初句通慓 事謂止持門一切諸 戒如婬盜等 法即作持門一切制法 如結說安恣衣藥受淨及餘一切眾別羯磨 法下別 釋 初二句明制法意 上列諸法通制一化 行必有方違則獲罪 如諸羯磨 竝託緣成 必須四準評量七非撿校 故曰法唯等 事下四句出制事意 情謂有情性即三性 性因 P. 15

16 情起故云情性 然以情變不常隨緣無量故 令聖制教等塵沙 事託境生故云隨境 有 犯不犯故云得失 或託下釋上隨制 三性犯戒廣如中卷篇聚名報及戒疏中 今依疏文 略引示之 彼云 託善緣以興教者 如坐禪讀誦講導開悟 必以正命居懷制伏煩惱此 名善法 方希名利邪命自居 相雖是善反成貪毒 壞心障道勿過於此 是故大聖興教 防之(此通遮性 性如慈心斷命好心互用三寶等 遮如乞衣過受勸增等類) 言不善緣以興教者 如十惡等 體是不善能廣三途 增惱障道故聖因過制教防之(此局性惡) 言託無記以興 教者如草土等 體雖無記數作不已 外彰譏醜內增心亂教制防約 作者犯墮餘廣如後 (此唯遮戒) 言世譏者即諸戒緣多因俗譏起過 方制一往以分 則上句通遮性下句唯局 遮 然性戒緣起亦兼世譏 故此二句不可偏判 思之可知(古多錯解故為曲示) 如上五 例 三四約機為顯於教 餘三就教非不對機 又前二局就止持 後三通於止作 總意 中初文為二 上二句結前 總下示意 大毘尼藏興意極多五例 統收大要略盡 望其 別條實為未備 故云且略等 薄知言可取解 方詣明有所歸 方謂方所詣即至詣 統 一律之始終故云總撮 指一意以該攝故云包舉 拯拔也 凡庸者若據所化實通諸趣 若取可度別在人中 三歸五戒餘道俱霑 具足律儀唯人可受 必約通別兩意釋之 然 此所明乃是如來出世大意 語該三藏義涉五乘 且就所宗故為律意耳 泥曰或云泥洹 涅槃等 西音之轉小遠疏中翻之為滅 智論涅名為出 槃名為趣言永出諸趣 疏就所 證之理 論約能證之智 古記至此廣列義章 今意不存如前已示 然須略舉以遣文相 諸小乘論通明二種涅槃 謂二乘之人見思永盡 真空極證報質未亡 故名有餘依也 及乎化火焚身 身智俱滅同太虛空 故名無餘依也 若約大教即指常住不生滅性為 大涅槃 今文須通泥曰兩釋 若就權宗即指前云若取開會須歸後一 扶律談常即其意 也 下文調三毒求四果等 竝同此釋 引證中兩段並本律增三中 文初段三句 上二 句即孔雀冠婆羅門問阿難之語 下一句即阿難答詞(彼其云為調貪欲瞋恚愚癡令盡故) 增 戒學者出世正道增上勝法 非謂漸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 云何下二句即引後段 上句 即佛問諸比丘語 為字平乎 下句是比丘答詞(彼具云 云何增戒增心增慧學學此三學 得 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等 文中束之) 所引二文辭理無異 但上約所斷下據所證耳 問戒止業 非那云調毒及求果耶 答如戒疏說尋之可解 古記於此廣談斷證紊亂學宗 戒疏委斥 如前具引 又云 今所學者正為求此四果 以斯宗正屬聲聞乘 故談至此以為極矣 昔嘗聽習每臨此語不勝痛咽 可謂屈抑祖乘聾瞽來學 受戒篇明上品發心 沙彌篇說 出家學本 篇聚所引勝鬘智論竝以毘尼 即摩訶衍 羯磨疏中圓教出體 即同三聚終 歸大乘域心於處 何得不思致虧發足 如是等文云何銷釋 致使一家教門宗骨俱喪 後賢有識深須鏡諸 結指中上三句指下篇別事 下二句示此中總意 下諸門者即三十 篇 所以不言篇者 以一一篇中隨諸別事各有制意 今此遍指篇中別科故云諸門耳 下總結云此之十條竝總束諸門 豈非指下諸篇耶(有云後九門者非也) 尋條知本者條即 前事是別相故 本謂今文示總義故(餘九同此里文略耳) P. 16

17 第二門初標舉者 教興大意如上已明 然其罪事重輕不同 欲本大聖裁量之意 故次明之 正明中初科前二句標難 上句指佛心 下句即祖意 何下釋難裁所以 初 徵原下釋上二句約人推教則教密難裁 又下就教推機而機差叵究 原亦推也 窮即極 也 眾生性欲唯佛窮 盡隨宜授道毫釐不差 既出聖謀故非凡測 若取偶對上句對下 合云識病之人 下句對上合云受法之器 法喻互舉語簡義彰 所以下雙結 扣音口亦 去呼擊也 方謂方所如來立法量同空界 群生萬類無不沾益 故其所利不在一隅故曰 無方 既其無方 則非思議所能及故云豈可等 次科雖然者與奪未決之語 對前乍覽 故云重覈 前約當機故難裁斷 今取被後故言自顯 遠標即律教 教以指道喻之如標 超諸世典命之云遠裔謂衣裾取其末下以比後學 在文者即下七例並見律中 凡論教 義或無明文 須引證據 律文既顯故不假證 示現總相故云大略 別列中初例 準業 疏中明受捨漸頓先五 次十後具名漸 徑受具足 三戒俱得名頓 捨具戒作沙彌捨具 十作優婆塞名漸 直作白衣名頓(此古記解 未見制教輕重意) 今約持犯篇中不學無知漸 頓釋之 戒疏云 行違本受厭而不學故名止犯 不學具漸頓起心有通局 無知唯局漸 緣境不了犯不學罪 漸中隨境結故輕 頓則一切犯故重(不學出受戒說相 無知出不攝耳 戒) 二結正業科 即篇聚之罪各從種類 並約七支業理輕重以分上下 如篇聚云 正 結罪科止樹六法是也 三報果不同者此明人類 報有差別 謂男女黃門二形之類 四 夷俱重 摩觸麁語媒嫁等則有輕降 如律廣解具列其相 可尋注戒(舊約僧尼別制釋 或 引母論犯報四句釋於義似疎) 四攝趣優劣者律明 趣有三種 人及非畜 非人一種通含 四趣天修鬼獄 又非畜中各有男女黃形 並如戒本所列 人趣為優畜則為劣 非人通 優劣且約四重以示其相 初人趣四戒俱重 二非人婬重餘蘭 畜生婬重盜吉 殺有智 蘭無智提(餘篇自尋) 五起情虛實者此有多釋 一如謗妄等戒 情虛故重情實皆開(諸戒 不犯文中並標實爾無心等是也) 又諸戒境想初句情虛故重 疑想情實俱輕(除婬酒戒) 又 諸戒中或標知故字者 即顯情虛(如故斷畜命知水有虫等) 非故不知即是情實 即如本律 犯必問心無心不犯 制教重輕尋之可見 六開制互立者 一切諸戒若止若作有制未 始不開 有開未嘗不制 二教相待義無獨立 且如婬戒 乃至畜生毛頭即犯 仍開怨 逼此即制中開也 雖許境合三時無樂開中制也 又如本制三衣次開百一 復制加持後 開畜長 仍制說淨時緣不暇 復開十日不說則犯 又如本制安居緣開受日 復制限內 須還 又開難緣不返等 但制即是重開並為輕 如是類求方體教意 七中喧即聚落中 下兩根 靜即蘭若頭陀上行 四依教重四開教輕(此明如來制教重輕 又云在文自顯 須就 本律詳而求之 故今所釋頗與昔異) 結示中上句屬佛 下句屬鈔主 據本制懷臨事處斷則 輕重合教 萬無一失料簡七種 初受隨簡一是背於受體 餘六制於隨行 二就行中上 作簡 二三四五是止 第七是作 六通止作 三就止中 能所簡 第二是所犯罪 三 四即所對境 五即能犯心如是知之 P. 17

18 第三標中言對事者 一約判罪 二據行法 三謂亡物(二衣篇云 隨本受體何律受戒 即以此律而定輕重) 應須問曰 教門輕重聖意可知 然現翻四律互有乖違 重輕不定 今之學者依何為準 此門所立其意在茲 敘古中初科佛滅千年 至後漢明帝時騰蘭初 至 人雖剃染未有歸戒 跨及曹魏將二百年 曇摩柯羅(或作迦羅 此云法時)依四分羯磨 立十人受戒為始 出僧祇戒本令眾誦習(第一差也) 至姚秦時 十誦廣律初翻 人即依 用(此二差也) 其次四分僧祇五分三部廣文並傳此地 人謂僧祇與先戒本文理相合 乃 捨十誦多演僧祇(此三義也) 唯四分五分曾未弘通 至于元魏法聰律師 方悟前非於即 罷講僧祇 首傳四分然以人情執舊多未伏從 及乎隋朝智首律師作五部區分鈔 往往 未能盡理尚有紛紜 故今鈔中特須提示 歷年既久執諍仍繁 不能備陳故但通斥云諸 師等 東流者標其所至 或云西來言其所從 幾字平呼近也 自漢至唐撰鈔之時 凡 五百五十九年故云近耳(若取曹魏得戒已來近四百年) 穿鑿者學無師稟 肆意攻求不從正 理 故以比焉(孟子云 所惡於智者其為鑿也 注云悉人用智而妄穿鑿) 推所由中上句明迷教 下句示迷行 宗旨謂假實不同 本趣即色非色別 勸學中初句勸久學 學師謂稟學 於師 次句勸憑正教 何下明離過 二句語別義同 但上約破斥下取輕誚 淪猶墮也 嗤即是笑 正判中初文上二句即曉其本趣 體下謂識其宗旨 業疏云 如戒一受願 行須同 焉有受依假宗隨行實教 神州一統約受並誦四分之文 及論隨行皆依有部行 學 非唯體相乖各 亦乃緩急隨情等(有將體既等語 為總師語非也) 更示中據上所明於 理已顯 所以重示者一恐疑云 俱是聖教 縱令互判亦有何過 二又恐云四分 可爾 餘宗不然 故復釋之 初文上二句標 謂下釋 如已學四分 即依四分判彼十誦受戒 之者 餘互亦爾 同則不言乖則有過 故云脫罹等 脫忽也 罹遭也 愆即是罪 上 句明判斷之失 下句示違犯之罪 愚癡即無知也 次科上二句正示諸宗判處 並同此 列故云通立等 格式也 較音覺正也 後二句結告 條領即今所立纔覽此門疑滯即遣 如氷之泮故云釋然 大觀謂所見通遠也 第四門上明考體專用一宗 然或被事不周須通他部故此明之 欲曉此門文相大意 須以三問前以激之 問受體既從四分 秖合專依本宗 何以今鈔備引諸部 約體明 隨其義安在 問三藏所詮事理兩異 既宗律藏 何以下引阿含等經及餘小論 豈非化 制不分耶 問律是小乘 教限須別 安得輒用華嚴涅槃地持智論 豈非大小濫耶 若 不明示學者俱疑 故此決之尋文可見 問今鈔通用三藏 何以但標諸部 答諸律體相 既殊 須明引用分齊 是故此門正明諸律 至後六師方通經論(有云諸部通收經論非也) 敘分宗中 初文言統明者總括諸部也 如來滅後迦葉結集為八十誦律 五師相繼一百 來年並無支派 後因諍計遂分五宗流 既出於一源枝必歸於一本 故云實一文也 但 下示分所以 上句明如來赴機設教不等(有以機悟屬五師者非也) 下句明諸師各執不同岳 立喻其所執如山之固 注戒序云 雲飛二部五部之殊 山張十八五百之異(有謂五岳對 五部非也 況諸計之言不唯五部 請以注戒質之) 次料上二句敘分宗 義鈔云 毱多受法既 少不能均融故分五部 然既大聖懸記 蓋是時機所宜 執諍雖殊無非證道 即大集云 P. 18

19 五部雖異不妨諸佛法界涅槃是也 下二句明各集 競謂爭馳 言大眾者此濫窟外部 高僧傳論云 上座大眾創分結集之場 彼言大眾乃是窟外 此云大眾定是窟內 即 今摩訶僧祇 此翻大眾 以五百人亦大眾故(智論則云千人) 是則大眾名通二部 上座 唯局窟內 學者須細辨之 一家者且據五部 各自為言 三中初輕重異者一約罪釋 本宗初篇重犯 餘部但吉 本宗犯罪方便隨滅 餘律仍存 四分女觸比丘蘭 十誦結 殘 十誦身根互壞觸者蘭 四分捉髮亦殘(且略遣文餘尋釋相) 二約亡物釋 下云 然 此亡物諸部未融等 錫杖澡罐針錐等物四分歸重 餘律並輕(如二衣中) 三約事釋 如 四分受戒緣具方成故重 餘宗緣闕並開(如無和尚無衣鉢等) 本宗轉欲則輕 餘宗不開 故重 本宗悔殘微乖法式 悔罪不出故重 十誦不行別住六夜 直得出罪故輕 二持 犯分途者即如上引境想不同 又四分婬戒並據毛頭 十誦論犯過皮過齒 四分隨處盜 五成犯 十誦取本古錢方結 僧祇通夜護衣 四分限在明相 三有無遞出者遞亦互也 即如上引眾學有無及盜非畜物 四分無文並準十誦 四分二寶蠶綿並無悔法 十誦 出之 又四分衣界通有勢分 餘部皆無等 四廢興互顯者 四分歌聲說戒用廢 五分 直說取興 四分開結淨地用廢 十誦制斷取興 又如僧祇牒事說欲用廢 四分不牒取 興之類 次明取用 初科標示中 立四分為本者順本受體 離前互判過也 須用諸部 老行事有據 離後執隅過也 引論中欲明取舍有所準 故此論五百羅漢造釋四分律 初牒釋婬戒緣起 已將入戒本 即變為宗論 其中一羅漢曰 於戒句中(即下隨本) 於 戒本中(即下本也) 於問難中(即法師語) 若欲知者有四毘尼 諸大德等如鈔所引 然諸 羅漢並具神通不無勝劣 故選召能者耳 抄出者傳于貝葉也 上是告眾之詞 一本下 出四法之相 初本中云一切律藏 即指當部諸戒 非謂通諸律也 二隨本下略其釋文 論云 四大處名為隨本(論文難解諸釋不同 且依古記約通別二緣注之) 佛告諸比丘我說 不淨(性惡遮惡俱是不善 故不清淨)而不制(癡狂心亂並通開故) 然此隨入不淨(一念心憶是比 丘便入犯位) 於淨不入是名不淨(不順開教故淨不入 即是犯罪故名不淨) 第二佛告諸比丘 我說不淨(如上)而不制(如上) 然此隨入淨是名淨(心不憶知順開入淨 由不成犯故得名淨) 第三佛告諸比丘 我說聽淨(如婬怨逼儉開八事) 然此隨入不淨(三時有樂時豊不止 二並 歸犯) 於淨不入於汝輩不淨(乘於開教故淨不入 並結正犯故言不淨) 第四佛告諸比丘 我 說聽淨(如上) 然此隨入淨 於汝輩淨(順於開教並無犯故) 一切諸戒並具通別二緣 通 如持犯別在隨相 今此四句前二通緣後二別緣 又前後二句中 並初句是犯後句不犯 一一戒下皆有二緣故名隨本 是一切戒大要之處名四大處 三法師語先說本者即上 二本 廣分別者即論中解釋之文 一一並云法師曰是也 即論主一句祖師助顯非本論 文 四意用論作自意 彼云何謂自意答置本置隨本 置法師語(如評一戒則涉三法 且置 此三待加意度 及對三藏方可取舍) 以意度(籌量可否) 用方便度(詳其理趣) 及三藏者上是 意詳 下以教勘 彼云 以修多羅廣說 以阿毘曇廣說 以毘尼廣說 以法師語 文 略下句故云等也(此謂三藏中法師語也) 先觀下正示意用次第之法 根本即本句義即隨本 文句等不等者 謂以上三對考三藏 等即同也注中指廣今略引之 彼云 律師者有 P. 19

20 三法然後成就 一於本諷誦通利 句義辨習文字不忘 二於律中堅持不雜 三從師次 第受持不令忘失(在文難曉故詳引之 廣更如彼) 正下一句結示 取意中初文 行藏者約 行事之廢立 取捨者謂考古之是非 實難非易文之互耳 大詮亦即總意(前云遠詮本全並 同)程示也 下列科條取捨有據 故云無惑 舉例中初明本圓不取示有所宗 如重輕篇 聚眾法羯磨受懺治擯結說安恣等 用人用法多出本宗 又下標云部別不同不取外部 皆此意也 餘下二列示四例 初不了有二 一不明了 如十五種略說戒及東方有山稱 山之類 二不了足 如四人法不除懺捨等 下文一一別標 用此二意尋之可見 二廢 前者如歌聲說戒 鈔云 此是五分廢教(如試外道魚肉正食 雖同廢教至下六師 方可言之 此中且據諸律 古記一混學者須知) 三有義無文者如顛狂人前捨戒不成 是有不足之義 故引十誦等證之(如定由旬 準律十四說戒十三先往 準強百里遂用智論下品為定 又十三難不問 壞比丘 準尼受反問引善生明文 此皆屬後六師中) 四無文有事如云三衣應受持 及非時殘 宿不受皆明三藥加法 而無受文 或云 結界集僧無自然六相文等 如下結示 取用 法相關中初文為二 初正明取舍 緩急重輕四義條別 初如受衣文 僧祇通夜多論無 衣鉢得戒等 並緩別也 二如僧祇轉欲即失捨財入僧永棄等 名急別也 三如前所引 境想不同 即重別也 四初篇無重犯等 謂輕別也 是非一句通收上四 互望為言 又引事釋者足數中 古師以破戒和尚在十人外 今斥云不得輒用他部 又受日中云 不得秉四分羯磨用僧祇事訖等 餘尋諸部篇 準論不取者即同意用也 故下二引證 言四說者本律增四中云 佛告諸比丘有四種廣說 一若比丘作是語 長老我於某村某 城 親從佛聞受持不忘 此見法是毘足是佛所教 若聞彼說不應嫌疑亦不應呵 應審 定文句已尋究法律 若相違者應語彼言 汝所說者非佛所說 或是長老不審佛語 不 須復誦亦莫教餘人 今應棄捨 若與法相應者應語彼言 是佛所說 應善誦習教諸比 丘等(此名一廣說也) 第二從僧中上座前聞 第三從知法眾多比丘所聞 第四從知法一 比丘所聞(並如上檢校文同不引) 十誦墨印者即是四分四說故云亦同 但名異耳 四分約 能說人 十誦據能證教 彼云 若言我從佛聞乃至一比丘聞 未應歎毀 應向三藏聖 教印定是也 引此二文者由先世諸師隨情引用 今約部類檢勘可否 即同意用 若作 此釋方見所引四說墨印 頗符論意 次科初句躡前 次二句明合教 心謂行心境即前 事 心不昧教事非暗託 故云相照 規猷謂法則 即前四法四說四印也 方二句明合 理 相關方引既無橫評之繁 條別不取仍無闕事之略 前文所謂圖度取中至此 方彰 故非晦沒 晦暗也 沒隱也 三中初二句標其偏執 即同下文初師見也 隅即是角 涉下示其過失 上句即行事闕 下句謂檢教闕 遂下明自三乖諍 如手持衣藥之類 互下出乖諍之由 用他事者上科所引既號相關 乃是彼此相通之事 必若本律限齊分 明 止可全取彼部 故云還用等 如僧中有緣自說欲 行僧祇事(四分止有受轉說文 即 有限故) 通結淨地行五分事(四分止有別結) 不應量衣說淨行多宗事(四分但明應量) 十三 難中犍黃門得受 鈔云 必須勘取依餘部為受(四分自截滅擯) 別眾食開緣後二(四分有 七 士多論僧次五分衣時) 自然衣界後四(本宗十一洲并水道並出他部) 略示一二餘尋鈔中 P. 20

21 (舊記反作不得全依 以釋請用上諸事質之) 兩存中四分楊枝不受 僧祇咽汁須受 又如教 授師壇外受衣(五分) 或在眾中戒師受者(僧祇) 多論須請淨主 五分但令漫標 僧祇 淨主三由旬內 多論若死若入異國更須別求(下並云隨意用) 又善見三衣穿破失法 多 論緣斷等餘自尋之 檢閱中傳聞者 或章疏所出 或口相傳授 容有舛誤不可輒憑 故皆親檢使後無疑 次用六師列見中初標 問所以此門之後明六師者 答此有多意 一彰引用三藏並有準據 二顯諸計通局未融 三示今意總通六見 四明此鈔所宗有歸 問所以唯標六者 答前伐已來弘唱 雖多取其建立 不出六見故標六種 攝無不用 師資相傳至唐不絕 故云世中也 列示中 問第二與第三阿異 答第二師但見缺文 直取外部第三不爾 先求本部之義後引他文 意顯事出己宗不乖本趣 今鈔所取意 亦同之 問第四師意復有何別 答前雖取他不敢廢本 此師不黨以理為長 五藏者四 阿含外加一雜藏(長增中雜是為四含 雜藏者分別功德經云 非人弟子諸天所說 或說宿世因緣三 無數劫菩薩所生 文義非一故名雜藏 阿含此翻法歸 謂眾法所歸也) 五辛者葷菜也(葷謂臭氣 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興渠) 除初師外下五注釋並見諸篇 第二師文見衣藥兩篇 第三 見足數 第四見說戒四藥 第五見沙彌 第六酒肉五辛見四藥 八不淨見釋相 並如 後引 通結中上句總牒 次二句是縱 下二句即奪 謂在教皆正因人有殊 言通局者 初約大小 前五局小 第六通大小 二約三藏 前四局律後言通經論 三就前四本異 分別 第一局本宗後三通異部 四就後三取捨分別 第二第三取他成本故局 第四捨 本從他 故通 五就二三 融隔分別第二缺文 直取則部類相隔故局 第三有義方求 則彼此相融故通 若約相兼明通局者 初不兼後故局 後得兼前故通 中間兩望則 含通局 顯今中第三在律為當識宗旨故 第六於三藏為當知所歸故 上明正宗二師 餘下示參取餘四 如結淨地取第一師 業疏云 如鈔序中小持律也 持衣加藥直言說 戒廢試外道下並用之 然於餘事有不取者故云參耳 得失謂考其可否 隨機謂摘其時 要 知時即祖師自謂 一取一捨皆合宜故聞 第六既是所宗 何以今鈔不廢淨地 若 爾合歸參取 豈是正存耶思之 第五標舉中 文義決通言通能所 所則有三 一文義俱闕 二文具義闕 三義具 文闕 能則有二 一文二義 義復分三 兼理及例別開成四 捨別從總但云文義 然 此一門從能為目因前三闕 學者疑壅 故以此二疏決令通 敘立教中初句示理體 言 理有二 小乘有部唯說生空 四分假宗則兼法空 並名權理 大教則指常住真性名為 實理 當分過限二意通之 然斯二理體唯真寂名字莫詮 言說叵及故云絕名 次句明 立教 名即是教標示也 美於理體故云宗極 宗則萬化之同歸 極謂諸法之源底 通 論名教咸詮真理 羯磨序云 大教膺期指歸為顯一理 故使高超輪梵之典 逈殊儒道 之書 人天獨尊良由於此 上明依理以立於教 下明教興必從於事 事即世諦隨世假 名立教詮理 所謂如來說法常依二諦是也 斯文之言通含一化 所以下文別指律藏 問律文詮事應非顯理 經論詮理應非隨事 答統明佛教託緣而興 無非對事皆為顯理 但藥病相對不無親疎 故分三學對治有異耳 別明中初科 初二句敘教本具周 斯 P. 21

22 律藏者且據所弘 四分一部 言即能詮事謂所詮 但下正明遺缺有四意 初示正意 上二句明法聖時遙 次二句顯法隨時變 此約四分結集之時 即當佛滅一百年後故云 渺邈 即遙遠也 聲謂言音彩謂好相 靡追猶言莫及也 五師相付百年已來如來在日 親宣之事莫能反追 教逐時訛故有遺缺 如優波毱多問尼佛在日事 及令魔現佛斯 可證也 加以下三種並是兼意 故例標重增之語 捃居運反採掇也 前云隨其樂欲成 立己宗 故不樂者則捨而不存故有缺矣 上二並是西土結集之差 下二即明此方翻傳 之失 業疏云 覺明論主誦本東傳至於翻時 隨出便寫 貴在一本無暇覆疎 尋復返 西 此土行用故多缺耳 又結淨地四句成白 疏云 此是結集缺文(同上二意) 或是覺 明漏誦 又可竺念遺筆(同後二意) 此中欲顯決通先明殘闕 殘闕之由不必一致 故以 此四詳而求之 然亦不須舉事強配 顯今中初文紛慮謂心想之亂 總會者以三種條例 收一部遺缺後學披覽不滯一端 故云通大見也 別示中初至前事 即第一俱闕例 前 史有者一例二理 例中如律無解戒場法 例三小界翻結成解諾 律無受七日法 例半 月眾法白文立之 又無請二師文 例準請和尚法 此據作法釋也 又如破白讀羯磨舉 誦戒為例 忘不持衣往會不及 以長衣開忘為例 牒多緣受日以懺殘多罪同法為例 惡心解界不成 疑界不得重結 並以淨地為例 三種安居以三品鉢為例(上是本宗下引也 部) 明相會夏以僧祇護衣為例 安居依閏以多論受雨衣為例 此約行事釋也(餘更尋之) 理決中言理有者 此謂無例道理合然如此界僧為別處三寶病緣及僧次請皆開受日 又當日出界遇難義判得夏 又十六遮中負債人準理得戒 此等並無文義及例故云理也 又說恣中前後梵唄偈詞唱告 上座誡勅不出教文者 及受戒中開示境心威儀安慰 正羯磨時白告警策等亦名理有而成前事也 二文義具闕 如律盜四方僧物犯蘭 決云 此約暫礙僧用 故輕理須犯重 又云至二三人所 共作法成賊住難 決云此約眾法對 首為言 又得受布薩錢 決云準須付他 四分夏中和諍開直去不須受日 決云約緣而 受不傷大理等 如是尋之 論言者古記云即是善見 尋文未獲 此所謂不以文害意也 三義具文闕 如有難移夏 準摩夷不破安居 遇緣出界忘不受日 引五百問憶即悔 者得 又四分不明重受日法 引五百明了二文決之 據義雖當恐謂師心 故云息謗也 問如上所引非無相濫 更請分之 答無文引事相比名為例決 又復無例號為理決 以意定文曰義決通 引文成事曰文決通 問義之與理如何分別 答通而為言理義不別 下義決云 以理為正別而為語非不如上 問上則單配有相兼否 答理決一種定無相 兼 餘三相兼略舉一二 初明例得兼理不兼文義 以無文義方成例 故如依閏安居以 雨衣為例 仍云夏是制教 理宜通護 二義決中三句 自有義決兼於例者 如四分邊 罪等二十二人 今師定自言不足數 義云 體既非僧 若僧同知故不足數 必不知者 成足 又引不持戒和尚四句為例等 自有義決亦兼文者 如四分盜畜犯重 決云 此 望鼠心未定從人判罪 仍引十誦多論等文盜畜物犯吉 復有兼文例二種者 如律令夏 竟解界 決云此為諸界同受德衣 仍云文如十誦 又引安居未竟自恣不破夏為例 三 文決通中亦三句 自有文兼例者 如移夏不破引摩夷文 又引十誦僧祇二處受衣為例 P. 22

23 亦有文兼義者 四分但云尼開 受七日 引僧祇云尼無羯磨受法 仍云所以然者 以尼入俗生善義少故 又如引五分一一說欲又加義評等 自有兼義例者 如自然界無 異界 定圓有則不定 此即義決 仍引了論三由旬界合角量取為例 又引十誦善見等 文 問今言決通為決本宗為他部耶 答昔人不曉並云決通四分 今意不然但由時事 或昔所未行 或諸家異見學者疑壅故有決通 若爾何以前文敘律闕耶 答秖由律闕故 令事暗更為明之 一自有本文還決本律 如受欲中釋餘處行 即以自恣中出界外決之 又此律宿欲不被所為事 還以四分明相欲出開略說戒決之 又如合河結界還以尼律 界中渡河決之 如前所引惡心解界引淨地等 皆本律事耳 二自有本律一文即自決通 如三小界不立相 還以三小羯磨決之 又如淨地不得僧住 文云 除去比丘又立淨 地唱相 律云 應唱房名 還即本文以決本事(上二句屬義決通) 三自有他部還決他律 如集僧中多論道行一俱盧 即以十誦六百步決之 又如僧祇七樹中間不明兩眾半分 乃以多論比丘遊行有縱廣自然決之 四自有本宗反決他部 如十誦可分別聚落齊行 來處 乃以四分村界院相決之 用此諸意遍尋一部無不通達 問文義俱闕 為局當部 為通他部 答通該三藏 何止本異他部有文 即落後句由無文 故即無義也 問義決 通中為通為局 答亦通他部 十誦伽論尼無捨戒再受之義 決云應得作下二眾 又十 誦令五眾受日五眾邊受 決云準此當眾相共作之 無者準前言告等 古多錯解不覺 太繁略亦非難 但恐不解餘亦未盡 學者更詳 不能中初科上二句示難 前四決中文 有取捨 義是意裁寡學淺知故非所及 對彼古解故云廢立 下云決判是非 意亦同此 自下二句揀非顯是 律相言通開遮語別 開遮二法在律尤難 故別舉之 不下二句 顯過 不然者反上非深明等 累謂疑滯 或可約罪 二釋俱通 他境即前事 以不明 教旨皆是妄施 行不成持故云無益 此約自行 或可他境即指餘人 弘演化他 並非 正教故無益也 引證中引律第六十卷末 佛在跋闍國池水邊 教諸比丘修行聖道莫相 鬪諍 彼云 於阿毘曇中種種諍語應語言 諸長老所說文義相應 不應共諍(初句) 復 作是言長老所說文異義同 此是小事 莫共鬪諍(二句) 復作是言 長者所說文同義異 莫共鬪諍(三句) 復作是言 長老所說文義俱異 莫共鬪諍(四句) 下二句指律廣文 彼云 應作如是觀察 若共鬪諍於沙門法作留難否 復問是可呵否 復問能進善根 得沙門果否(諸比丘皆一一答之 此謂進也) 又云若作如是諍事 滅者應語彼比丘言 汝 為我等滅此諍事 彼比丘答 我從世尊所聞如是法今為汝說 若彼比丘聞已便捨諍事 (此名止也)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信樂受持 今引此文以明佛世 尚恐文義相諍 特此訓 之證上決通難為廢立則非虛矣 示堪能中初句牒其能者 必下示其博贍 上二句明學 通三藏 下二句明解總六師 吾祖律師即其人也 聖人出現為物垂範謂之教跡 雖言 通三藏而別指律宗 故云斯也 引十誦律五十九卷 初列示三事 一即緣起 二即戒 本 三即重結(如初戒乃至共畜等) 應下勸籌量又為三 初總列一部律文 大為三節 二部戒律即初僧尼戒本 義解即隨戒下廣解之文 故云及也 毘尼總中問諸犍度 增 一即律後法數 上明觀教 二開下明判斷 開遮輕重貫通一部 且舉衣色略示相狀 P. 23

24 青黃赤白黑五方正色俗流所尚能發貪染 故是不淨 佛所制斷故云遮也 非色即青泥 棧三種染壞 三聖同遵相超世表 所以云淨 是佛所教故云不遮 三如是下結告 通 指一部始終 故云本末 引明了論彼云 如諸佛立戒 於一一戒中應了別五相 一緣 起處(即國土也) 二緣起人(即初犯人) 三立戒(即戒本) 四分別所立戒(若犯此罪不得共住) 五決判是非(於三處犯) 不看他面者判斷公直不取顏情也 略同上者會前十誦三事也 初二兩相同上本起 第三同上結戒隨結 四五二種似同廣解 由不全同故云略也 下文指廣即如上引 第六門標中前五並屬能詮教 教必詮行一宗旨趣萬行元基 理須明識故云教所詮 意 詮顯也 王明中初文上敘文廣 一部律文總六十卷 故云浩博 下指行要故云大 趣 以前僧尼戒本及後調部即止持行二十犍度已後等 文即作持行文多明犯 意在成 持翻上二持即成兩犯 宗部之要豈踰於此故云止也 所詮中通別持犯 先知名相然後 釋文 謂學知戒相明達持犯 於一切時護本所受 通望受體一無所犯 不隨緣別名為 通持 不學無知制通篇聚 隨所不了無非結罪故云通犯 隨對一境方便遮防行順本受 名為別持 違受起非則名別犯 言別有三 一制法別篇聚重輕種類異故 二對境別情 與非情 三趣男女道俗不同故 三犯緣別隨戒多少不相濫故 又復通別二持俱通止作 通犯唯止犯別犯兼兩犯 通持中前敘境通 上二句通標 境即總指塵沙情非情類 心隨境起與理向背 構善惡業故通內也 又事由境生 身口動作與教違順成持犯行 故云通外 下二句別釋 上句釋通內即指化業 下句釋通外即明制行 身口造作故云 情事 如婬盜等事由教制 故有順違 順即二持違即兩犯 但下次明持相 境緣雖通 今明持犯不論化業 且據制行故云但令等 教即律制行謂身口 以教檢行約行從教 故曰相循 循即順也 隨一一戒究盡重輕犯不犯相故云始終 古師所明但不作惡 即 是持戒 今師不爾必約動慮 體達教相起行防遏 方成二持安有臥地而名持戒 無記 非業豈得名持 教行相循義意在此 今明通持者止持有二 一行前三心 受體無污義 名止持 二約行心 通緣受體善惡事法歷然不昧 即是二持也 次通犯中不學無知二 罪通持犯故 通重輕故通虛實故 然不學非結犯有二 初發心斷學隨心頓漸 一一吉 羅 二臨境不解隨事別結 若論無知隨境不了唯有別結 但該篇聚得名通耳 文中上 二句明發心斷學 修下二句明隨境無知 善收二持惡兼兩犯 不學之人持亦成犯望善 是福愚教故罰 其兩犯中則通三性 不善無記一向名罰 善性犯者亦兼有福 如知 事互用慈心歎死 塔上拔草治生造像 穢食供僧掘地壞生 塗治塔廟之類 根本罪外 例加二罪 今下明結罪 科即判也 與教相應者教即通指止作持犯 行與教合無非結 犯 故虛謂可學 實即不可學 故持犯篇約二教四行可不可學 歷位辨罪有無多少是 也 此下雙結 別持犯中此約六聚根本果罪 具上三義故云別也 初四句示犯相 正 罪即目果頭 治罰義兼懺悔 由有犯者拒必加治順即開懺 並須考實不容濫故 四分 果成因沒故云必令等 使下二明能斷 初句勘心 心容疑想罪即差降 實情之語通犯 不犯 次句明合教 教無非橫故云理教 則下二句獎其能斷 既非妄判不乖真教 同 P. 24

25 彼嘉苗不雜穢草故非蕪濫 此下雙結 而前不明持者 翻犯顯持易故不出 今明其相 如婬觀不淨殺起慈悲 怨逼無樂毀呰慈救等 如是知之 第七門約機明教 標舉中若約人稟教 則道通俗局 若約教被人 則化通行局 今從後義故云立教通局 教體中初科 上二句示所判之繁 顯理教者通目聖典如上所 明 有多途者大小兩乘各分三藏三學等 故下二句標能判從要 如戒疏中 或約三輪 或約化行 或約化制或約制聽 彼取三輪今用化行 隨時用與未須和會 但在古猶局 於今乃通 名同理異 對疏可見 言情求者顯義判故 言分二者一代時教總歸化行開 其信解 用舍任緣故名化教 制其修奉違反有過名為行教 一謂化教此則通於道俗但 汎明因果識達邪正科列示中初文上二句標名體 但下示教相 十不善業三惡道因 十 善五戒三善道因 此世間因果 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是三乘因 即出世因果 大小雖 殊行業無異隨緣開示 教非定約故云汎明 又經中多破外計委辨魔事 指示正道恐墮 邪逕故云識達 又行業是因通收善惡 心因冥邈故曰難知 來報是果亦通苦樂 果相 麁著故云易述 次行教中初標名體 定下示教相 初二句明眾行 上句正示 若取能 秉即簡人是非 若論所被並須合教 如受戒遮難說恣有犯七九治罰六聚悔露 一一事 中皆有取捨 次句釋成取捨之意 謂顯佛法尊高超于世表 僧門清白不容非濫 住持 萬載功由於此 顯下二句明別行 上句正示下句釋成亦同上 如條部中波離對聖重條 咨問 意可見矣 上明教有限齊反前汎明 指下示其顯了反上沈密 上二句示文顯 下二句明事備 初文如諸戒相國土犯人 舉過呵責制戒牒釋 方便境想下眾同別犯 及不犯輕重等相 一一皆然 聖智通明 故言不勞重覽 凡愚淺識不可輒爾僣同 且 祖師聽二十遍猶言未是心證 僧休聽三十遍尚恨逾增逾暗 是知昏鄙安可自務 結罪 等者如婬兩結(不捨戒共畜生) 別眾七開(施衣作衣等七緣開) 一一通前重入戒本故云再科 所判初科上二句示相濫 以七支十業無別體故如環連續 以喻相涉不易分故 下二 句標判 正判中初文即約三業相對以分 上三句判化教 經論明心顯理 是故心業以 理為宗 下三句判行教 施為即事也 律藏約事辨行 故身口業以事為宗 如篇聚中 起業輕重受報淺深 篇聚即約行起業即依化 又持犯中單心三時辨犯八句重輕 此 依化也 八殺俱重即約行也 又如懺篇三品理觀 即是化教六位悔法即準行教 又沙 彌篇凡福聖道即依化教 剃落與戒即是行教 餘更尋之 若爾化教應不禁身口 行教 應不制內心 答此據道眾雙稟二教為言 世多不曉故為委示 初約違明四句 一違化 不違制(瞥爾貪嗔律宗不制 及在家人作十不善是也) 二違制不違化(即犯諸遮戒也) 三俱違 (犯諸生戒) 四俱不違(理觀內照戒律外撿) 次約順四句 一順化不順制(性相唯識三觀破迷) 二順制不順化(心無慧觀專守事戒) 三俱順(如上第四) 四俱不順(造業凡愚) 三約受戒 四句 一稟化不稟制(淨名云 汝但發心即名具足是) 二稟制不稟化(自智不明循律軌度) 三 俱稟(心希出離受律禁戒趣向聖道 佛世利根善來三語即得道果 又涅槃出家菩薩是也) 四俱不 稟(可知) 四約懺罪四句 一化淨制不淨(如犯篇聚理觀明照達罪性空 而不依律懺縱得好相不 入淨僧) 二制淨化不淨(犯依律悔而無觀慧 但滅違制業性確然) 三俱淨(篇聚依教 滅業道任 P. 25

26 靜思) 四俱不淨(愚者犯不肯懺) 問化行二教為大為小 答化收大小制唯局小 若爾梵 網善戒大乘行教 那判為化 答大乘三藏制不制別得名為行 若望今宗還屬於化 以 菩薩戒通道俗故 問五八二戒既是戒制 應是行攝 然局俗人不通兩眾如何判之 答 化教所攝律中明者隨律之經 引證如別 如是簡判略識化行 更須精辨恐繁且止 今 時學者尚不知名況明行相 若不曉此大小三藏一切皆迷 罪異中上二句明在家為惡(出 家亦有犯者 如獨頭心念是) 下二句明出家毀戒 犯化不必違行 違行必兼犯化 業外 加制故云重也 問性戒可爾 遮非本惡為有幾罪 如壞生掘地非不違慈 畜長捉寶寧 無貪染 來者有智請為通之 又問化教亦兼事行豈無身口 行教通禁三業豈不明心 何以上文離開三業 以配兩教亦請答之 故下引證即善生經 彼明二人同作一罪 受 戒者重不受者輕 智論文同如懺篇引 徵意中初躡上經文以為徵詞 謂彼經既顯 此 不須分 恐下示所為 上句指迷 言宗體者即上所判也 次句遮妄 言是非者化行相 濫也 世聞淨名發心即是具足 妄判戒之有無 或迷三性犯制乃謂業均一品 或云營 福違戒無過 或執心觀便毀律儀 或謂堅持無勞慧觀 或依方等二懺而云制罪都亡 或依篇聚六治乃謂性業皆滅 故有依大教懺夷足小乘僧數 如斯迷濫從古至今 至下 懺篇更為廣說 故下明今立 通及後世無復謬濫故云永用等 蠲簡也 標宗僧網懺法 沙彌等 皆辨二教臨文詳之 第八門前門人法並通 此門並局 以人唯二眾教局行科 然而報相兩殊 故使教 分同別 故須辨示方見諸篇 通塞中初文同戒 即止持戒本 初篇四重二篇七戒 三 十中十八九十中六十九 眾學一百七滅諍也 同制謂作持諸法具諸門者 同戒在中卷 同制則上下二卷其全同者則無別舉 如集僧與欲羯磨僧網之類 少有異者隨事點示 如結界中尼界二里有難同僧 捨戒中明尼無再受 受日中尼唯七日 二衣中尼加二 衣之類 上通明兩同 若下別顯同戒 上文指易 戒本分者即律廣文 隱下顯難 隨 相即中卷 如離衣中 三衣五衣皆提 眾學中通示尼等同犯 又篇聚中示尼八重 又 持犯境想云尼中非無 亦指同僧 通緣中總標五眾之類 次明塞中前明止行 初句標 示 約位戒即與僧異者八夷後四 十七殘中十戒三十中十二 單提中一百九 八提舍 尼尋尼戒本對之可見 謂下釋異 文列三句例括異戒 略為引之 轉重不同中三 初 僧殘六戒(漏失二麁二房僧重尼輕 摩觸僧輕尼重 殘篇唯有此句) 二捨墮九戒(五敷為五 六 取尼衣 七浣故衣 八擔羊毛 九擗羊毛 並尼吉僧提) 三單提十三戒(一為尼作衣 二與尼衣 三屏坐 四期尼行 五期同船 六期女行 七受贊食 八勸足食 九索美食 十牙角針筒 十一 過量坐具 十二覆瘡衣 十三佛衣等量 並僧提尼吉) 有無互缺中二 初捨墮尼無二戒(一過 前求雨衣 二蘭若離衣) 二單提尼無三戒(一輒教尼 二說法日暮 三譏呵教尼人) 犯同緣異 亦二 初捨墮一戒(長鉢同提 僧開十日尼止一夜) 二單提五戒(結罪同提 緣相有異 一背請 二足食 二戒合為一制 三與外道食兼白衣男 四與年不滿二年學法 五雨衣常開) 上約鈔疏以 明更以義求 八夷後四及二不定即是有無 八提舍尼四八相望亦即有無 對索美食即 同 輕重而下指尼篇 如上多異不可盡列 故選時要方入別行 盛行謂數犯 難知謂 P. 26

27 微隱 互專一義亦所不出 即如下篇上列六戒 夷中出三 觸八及覆殘中出二 言人 四獨單提出紡績一戒 及下一句示作行 言眾行者下列七門 上即隨戒一門 餘之六 種并屬眾行 謂受懺說恣安居師資也 方下總指 結意中上二句結前 分宗類者即向 所明通塞條別 未顯來詮者不明立教同別來意也 諸下指廣 不同意者即上止作別相 各有所以 大疏即祖師所稟首師律疏二十卷 而言大者或隨大部為言 或簡今家戒業 二疏 非謂尊師故也 今見義鈔戒疏 不能廣錄 學者自尋 第九門標云 異同有二 初明沙彌即對大僧 下明式叉即望三眾 沙彌中初科上 句標名 沙彌是梵語 此云息慈(息其世染慈濟群生) 若下明體同 檢下示相局 就下 明行遍 等塵沙者副本體 故下云 除羯磨一法不在數例 自餘眾行並制同修等 結 下明犯 第五篇即突吉羅無論遮性 一概結吉示教輕 故就下顯位 諸戒末者即指廣 律 並列戒後別尊卑 故問體既是同那分大小 答境量雖同志願碩異 有願無願豈不 明乎 若爾既遍塵沙何唯列十 答若論戒體發在三歸 後說十戒略陳其相 如大僧四 重之例 故下云 且列十戒喜犯前標 餘所未知二師別教等 辨異中言自外者 如五 德十數持衣說淨別堂說恣有緣掘壞之類 並如下篇 事容是非故云取捨 沙彌如本篇 沙彌尼附尼法 故云各就等 次式叉中初文上句標名 此云學法女 由尼報弱就小 學中 別提六行為具方便 二年則驗胎有無 六法則顯行貞固 十誦所謂練身練心 即此義也 六法下明體同沙彌 自下明行同三眾 六法者一摩觸 二盜四錢 三殺畜 四小妄 五非時食 六飲酒 學宗謂行本也 言學有三 一學根本(謂四重也) 二學 法(即六法也) 三學行(一切大尼行) 不重發者以式叉尼轉根為男 即入僧沙彌故 業疏 云 此學法女無戒體也 但受別教位過沙彌 以人不解謂分三眾有三戒體等 問沙彌 尼戒既遍塵沙 何以式叉方行此六 答選其喜犯重更約勒 無體再發即其義矣 同三 眾者指下文也 同大僧則具在諸篇 同大尼沙彌則各如別篇 沙彌合一故言三眾 別 行中如無沙彌尼得與大尼授食之類 下文具委 第十門標分中 鈔者祖師自號也 引下三句即括三科 但科酌之言對下少異 然 下云鈔興 但明抄略之意 此言科酌正明量處之謀 前後異名共成一意 言正經者正 謂入諸正錄 經者訓法訓常 名兼通別 通該三藏別在修多 今此從通以收群部 小 乘律論中又三初 明諸律 具云摩訶僧祇 此翻大眾(從眾為名即窟內部) 曇無德亦云 曇摩毱多 此翻法正 亦云法護法鏡法密(從人為目) 薩婆多或云薩婆諦婆 此云有(亦 云一切有從計為名) 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 迦葉遺亦云迦葉毘 此云重空觀(此二從行 為名) 婆麁富羅亦名婆蹉富羅 此云著有行(亦從計名) 上列六部 前之四部戒本廣律 此土已翻 即根本獲一 五部得三 翻傳時代備如戒疏 下之二部據非今鈔所引 相 因列之知名而已 註云依大集者義鈔所引 三藏口傳及遺教法律並以僧祇列為五部所 出不同 故此示之 毘尼下次列諸論 此科所列名為律論 亦名戒論 婆沙成實等自 屬經論 昔人不曉例云小乘論 傳濫久矣 多論下注并傳者即師資傳了 論注云釋正 量部者 此亦上座部中分出 律本不到比方即了論所宗也 真諦即陳朝翻經三藏 出 P. 27

28 疏五卷解釋了論 其文未流東南 五百問法亦云五百問事經 出要律儀梁武帝集凡二 十卷 自下三指廣 如三千威儀毘跋律決正二部律論等 皆律之部類(有云二部十八二十 部 或云遺教愛道經等皆非) 次經論中二論亦即大小 此總化教 結略中費長房後周高 僧 周武滅法遂為翻經學士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撰歷代三寶錄 凡十五卷今見大藏 次明異執標中有人謂 聰覆二師首傳四分 祖師不合科為異執 今謂 異執之言目其 各計 有何毀斥 縱容妄解豈不思所稟首師亦列于後 又前云五部異執 則所宗部主 亦在其中 又何獨黨於聰覆耶 非聖人者無法即斯人也 列示中所列諸師並出續高僧 傳 古記廣引今不同之 若依寫取此復何難 但恐徒喪時功糅雜鈔旨 必欲知者取傳 尋之 今但列名略注師稟耳 法聰(元魏朝人 本學僧祇初弘四分 傳論云 自初開律師 號 法聰是也) 道覆(聰師弟子聰但口傳 覆乃作疏六卷 傳論云 怛是長科至於義舉未聞于世) 慧 光(自光至 皆北齊人 光依覆學 初製疏十卷 後裁為四卷 故云兩出) 洪理(抄二卷) 曇 隱(抄四卷) 道樂(鈔四卷三師並光師弟子) 洪遵(初依道雲學 後聽暉講 為國僧統故以為名) 洪淵(稟尋遵師後撰疏 未四多少) 道雲(疏九卷抄一卷) 道暉(疏七卷) 法願(上三師並光門人 願即隋朝人 疏十卷抄二答) 道洪法勝智首(並隋朝人依洪聽習 首即祖師所承) 法礪(洪淵 弟子 祖師亦甞從學 一月而終今疏猶存) 基師(僧傳不書) 結指中曇瑗(陳朝人) 僧祐(梁朝 人即祖師前身 二師並先學十誦後傳四分 未詳撰述) 靈裕(隋朝人疏五卷) 江表表即外也 或云江外江左 並指吳越 在江漢之外故也 關內即京 非河南即洛陽 蜀部即東西 兩川 指義鈔者未見其文 上來所明並是所鈔 即前序云包異部等 四句收之可見 又異執中傳演雖多不出六見 亦如上引 次明為經者一世多不辨隨得濫用 二事乖正 典反為執據 如三百福罰三十六碩 餘糧五部五色衣以錢贖佛食等 並如下破 今宗 引用並據真文 使來學生信行事無疑 此章之來意如此矣 列示中經論參列凡二十五 本 經有十四 論有十一 其間諸佛下生乳光提 謂並有真偽二本 他宗或引 並正 本耳 結斥可知 隋帝勅令長房錄中所不收者並集焚毀 搜之不盡 當時猶用故此斥 之 然尼鈔義鈔或復引用 未詳何意 鈔興中標云本意者 下云臨機有用等是 正明 中初科攢多歸少曰撮略 舉一總眾名包括 餘如前解 次科智謂識見 量即器度侮曼 也 猷言即自所鈔猷法也 空有二十雙亦雙非 四執相攻名為戲論 今采摭眾典取捨 諸家 恐疑同彼故須遮之 正示中初文 上句推其師受顯非自裁 次句呈於已懷 明 須去取 每下正敘刪削 初二句示撿討 覆謂反覆 於下四句明所刪 一事舉少類多 一事尚然 況一部行事其繁可知 文中繁有二重 一廢立多者約諸家相望也 二情 見繁者就諸家自論也 今下示能刪此亦有二 一者全除刪 如受戒法及十三難羯磨戒 本等並廣列義門 今鈔不錄 二者對破刪 如下但云諸說不同昔解多途廢昔義等 而 不委引彼說者 是如自然界體廣狹方圓三小立相安居受日等 並多古解一一標破 此 但直申今義即引誠教 證令取信故云今並等 且引一事餘準明之 如下問云 自然界 為方圓耶 答云 昔云定方(下引彼說即刪略也) 下引十誦本律丘分善見了論等文 仍 云廣引誠證定方須廢(此謂止存文證) 首題刪繁文唯據此 如上所示想無惑矣 指餘義 P. 28

29 中然今此鈔雖並刪略 諸師申釋未必全非 或義章開其戶牖 或問答釋於幽微 何以 此中一概除削 文明此意據合存之 止由難解不逗新學 故別為一部目為義鈔 文有 三卷 下卷已亡故今所指彼文多闕 義鈔興致明文在茲 古多妄說 或云二疏之餘 或云二疏張本 如別所破 具云拾毘尼義鈔 此中語省 以集字代之 下單云義鈔別 鈔 皆此例也 文中通猶容也 餘論即目義解 容彼之說明其可存 上二句明義之幽 隱 自下二句明不益初心 言通解者以目博知深識之士 具下正指彼文 明不具中遮 世疑云 三藏正教義無改作 何以引用輒有去取 故此釋之仍引證據 初明取意 堪 入宗者涉今行事也 自下指所餘 撮要包括是鈔所宗 橫評繁文即今所諱 故云非鈔 者意也 故下引證 初引本律出三十四卷 次引母論文出第六 並因比丘為人說法不 能廣說 白佛故聽律文具引論略白語 要謂精當該攝 妙即善巧適機 示所為者即鈔 興意也 庶望也訪問也 上明法有倫序不假他求 下顯事有準承無疑得失 臨機有用 即事即行二句偶對 語別義同 此之四句一部大宗 獨異諸師高超九代 盡如來權巧 之旨 闢群生解脫之門 三寶所以住持 五乘所以發軫者功在於茲矣 是以行事之目 標在首題 訓蒙之詞遍于一部 凡為道眾率由此門 禪教雖殊無不受賜 曲尋弘濟可 勝言哉 遮妄增者此即聖意 懸鑒未來各興解釋 必乖本趣故此止之 初敘妄增 不 急務者即世現行諸家章記 或廣張法相 或多雜俗書 顛覆祖宗繄昏智眼 請詳聖訓 自可鑒之 使下次顯過患 上句明壞教 今鈔始終盡稽聖典 故曰真宗 次句明迷行 教行兩亡則破戒造惡 非沙門行如鳥鼠焉 此出佛藏經 彼明 比丘不修戒行非道 非俗 猶如蝙蝠非鳥非鼠 具引如篇聚中 意謂此鈔既興人知持奉 由彼穢雜後進還 迷 故云復存也 茲日通指斯時 即今學者專攻章記 爭馳講論以為己能 身作重夷 口護輕吉 自謂精明盜相 反侵損於四方 善達婬科更荒迷於三道 昏飡饜飫尚說過 中 夕飲酕醄猶談酒制 人前斂相詐現威容 屏處為非略無畏忌 此徒擊目豈是誣言 良由章記之乖訛 復是師承之庸鄙不令教於不令 一盲導於眾盲 皇祖真宗於茲殆 絕 一尋此意不覺嗟呼 因筆斯文益增哽痛 自非聖鑒孰見余心悲夫 總結中上三句 結前 言總束者則驗十門 非別序明矣 諸門者即下諸篇 則顯教興中指諸門非九門 明矣 析辨也 若下指廣可知 別論者則三十篇 望序為別又復明矣 大段第三示所 詮行相 初總示中宅居也 佛門廣大包納清澄 喻之如海 僧稟佛化即居其中 如犯 重禁名為邊罪 謂漂出佛海邊外即其義也 流即是水法能滋物故比於水 廁預也伍眾 也 此明比丘身具三寶 所修法行雖乃萬途 以眾自共攝無不盡 然據行體止是二持 但就作中別簡一色 羯磨僧法以為眾行 自餘雜法總歸共行 欲使綱目兩分眾別無 濫故云唯三位也 別對中初明自行 上句明建志攝修 次句示學知教相 出離聖道不 類邪術 故云正戒 文指體相必具法行 體附釋相相總四篇 故此二字統於中卷 自 下次明眾行 上句 前次句正示 凡行僧事必先簡眾 故須體淨方應秉宣 言綱領者 對下毛目也 匡攝住持存乎眾法 隨事奉修在乎別行 眾法存則別行修 綱領舉則毛 目正 上下作持離分在此 自他下明共行 上句示行相 凡為道眾彼我同須即是共義 P. 29

30 故云兩德 德亦行也下句顯繁多 除僧法羯磨已外一切作行皆歸共收 唯此共行攝 相最廣 故曰多途 或可上句躡前兩行 次句正示行相 謂必須共行輔成自眾 故云 成相多途 問自眾兩行亦制同遵豈非相濫 答自行則護體防心 義非他共止作體別 此不在言就論眾行 作業辦事多是為他 義非常行有緣方舉 共行不爾日用恒須 是 僧俱稟獨彰斯目 如衣藥鉢器計請導俗等類 比論二行別相可知 然三行之目古德所 傳 若取今文明標自行 又復前云上卷則攝於眾務 則自眾二行名義灼然唯斯共行 雖復無文兩德之言義取無爽 古多妄解 不免繁詞(古云四人羯磨為眾行 一人心念為自行 二人對首為共行者誤矣) 問前文已分何意重迷 答前判能詮則以文攝行 此明所詮則 指行在文 雖文行俱明而正意兩別 問前以上卷在初 此則中卷為首何以不同 答意 如上解 若爾何不依行次第以自行為上卷耶 答此有二意 一約行次第 則先止後作 自行合初 二約事勝劣 則住持功大眾須在首 故律序云 以眾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今取後意如文所列 雙結中教行兩備攝機斯盡 次科初二句標難謂 事隨篇類 則使 三行互有投寄 如上卷標宗亦明法體行相 及捨戒六念別人說恣識疑發露之類 則眾 行兼自共也 又中卷懺六聚中 眾別悔法則自行兼眾共也 下卷攝衣攝食亡物等諸羯 磨法 并雜行等則共行兼眾自也 三行相參不可一判 故云難也 若下釋其難相成繁 闕過 上二句示闕略過 長途散釋者謂不約三行收束也 寡討論者謂不稱機宜也 以 言無所歸人難披撿 故下二句明傷繁過 言曲分者謂逐卷隨篇 明三行簡判也 過在 繁碎者亂於教旨也 三中初示今判 上二句正示對翻兩過 隨宜者離前寡討 論過也 約略者相前曲分也 通結者謂大分三行翻上散釋也 指歸者雖有相投舉行攝屬 離 上繁碎過也 下二句顯意 使謂令於後人也 綱領即三行 毛目即諸篇行相整理也 載下結勸 上句勸學開其解也 下句勸修成其行也 載即重也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 P. 30

31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下 上卷首題委如前釋 今總分對略為四別 初約能所上三字律題是所宗 下七字鈔 題是能宗 又律題中四分屬能集 律是所集 鈔題中刪補行三字是能 繁闕事三字為 所 又鈔字是能行事屬所 二約通別律題為通 貫諸部故鈔題為別 局今文故又四分 為別 五中一故律字是通 諸宗同稱故刪等六字為別 無所濫故鈔字為通 容相涉故 三約人分律是佛制 四分即部主集 鈔即祖師撰 四約華梵上三字翻梵成華 下竝 華語 梵云折埵理質埵理 此翻分四 從此方俗迴易其語 辨律華梵如釋相中 極知 繁碎講學剖文不得不爾 忘筌之士更繁何患 執指之徒無言亦著 豈不然乎 列篇中 標宗勸學 文局上卷義該一部 下十一篇正明眾行 然成辦僧事必假四緣 人法事處 闕一不可 今此諸篇依之而列 第二三四即能秉之人 第五即所秉之法 第六即秉法 之處 已下六篇即所被之事 事復有三 七及八九即有情事 十與十二即非情事 安 居一篇即二合事(人依處故若約篇中分房受日竝非情耳) 釋標宗篇 一部之文兼該三藏文體正意唯歸戒律 故當標出正宗顯彰勝德 使夫學者投心有 所功不虛費 故以此篇冠于卷首 標即訓指宗即是戒 問下列四種 何者是宗 答若 就別論唯法為宗 下云宗體或云法體 宗法互舉別指何疑 若約通論四竝是宗 良由 戒法總餘三故 言顯德者廣引教相贊述戒功 令知本受專勤守護 即下科云 順戒則 三寶住持辨比丘事 至文可見 自昔章記竝以標宗科為僧體 甚失文意 如後攻之 今明此篇指示學宗激勵持奉 通貫諸篇總發三行 是以尼鈔題云勸學 準彼驗此方見 聖心 學者臨文彌須用意 提携開誘最所精詳 必欲智眼開明學路無壅 此而不達餘 竝徒然勉夫 注有二意 一是開章 以此篇中不別分故 二即釋題 由是二門合之為 目 恐人不曉故注釋之 歎教文中律字是法 海下並喻 今先出喻然後合法 初三字 明竪深 次句明橫廣 雖下二句明容而不雜 騰下二句明逸而不濫 沖亦訓深 漸漸 深入莫窮底故 通萬象者天地萬物皆蒙潤故 包含等者百川所歸故 不宿屍者性清潔 故 騰岳等者勢蕩逸故 岳喻其高雲喻其動 喻中喻故 潮不過者涌有時故法合中初 合竪深 遠古諸佛三乘聖賢由戒 資成至于現未展轉無窮 故戒疏云前聖果圓後賢因 滿 引生來業展轉住持 眾生無盡戒亦無竭 即戒本云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在諸 世尊皆共尊敬戒是也 二合橫廣三義釋之 初明遍境者十方法界依正二報 情非情類 無非戒故 二約禁業者三業四儀施為舉動三千八萬皆聖制故 三約資行者萬行由生 眾善所住三聖道成率由戒檢 故合第三中戒法弘通九道師訓 人收七眾趣該非畜(本宗 通受五八) 攝濟不遺故云無外 然則或違重禁教所不容 五眾則坌污清流必加擯罰 其餘則入道無益永障出家 若論治擯實通諸篇 然對死屍須約四重 即律序云 譬如 有死屍大海不容受 為疾風所漂棄之於岸上 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屍 眾所不容受 以是當持戒 合第四者謂止作持犯隨緣興制 詮相浩博喻若波濤 然篇聚重輕犯緣具 闕 定犯不犯纖毫不差 眾別行相施造有儀 如非成敗無容濫託 如潮有信 法喻彌 P. 31

32 彰 律云 海有八奇特法 一一切眾流皆往投之 二常不失潮限 三五大河皆投於海 而失本名 四五大河及天雨盡歸於海無有增減 五海水盡醎同為一味 六不受死屍 七多出珍寶 八大形者所居 此中略舉未必全同 如戒本序 但明二德 必欲強配臨 文自裁 勸持中初科明出家之人所務唯二 一須稟戒 二當學道 初中上句標人 凡 謂非一 廁預者對下沐心即指身口 佛法深妙有信得入 故曰玄門 克下示所學 克 猶必也 清禁即戒法 戒防七業 故不容非 二學道中初句標人 正道清澄洗沐塵垢 故喻如水 慕下明所修 慕即志念 出要即指定慧 定靜慧明不隨塵欲 故無染世 上約三學事理業惑相對以明 乃知 出家之士義無偏學 專事昧道未異凡流 樂道 忘事何由修證 上是對明三學 故下合示兩利 初二句正示德 益時者外用無非住持 生善成利他也 超塵網者寡欲絕累成自利也 良下推其所以 上二句顯利他之功本 由淨戒 下二句明自利之德實因定慧 法即是戒道即定慧 敘不學中初料上二句標人 澆末是時 淺識者無所解故 庸見者同塵俗故 雖下示庸淺之相 先且分定初二句 明學寡 次二句明行薄 又次二句明情疎 復次二句明志塞 局下至體之明言論鄙俗 名參者無實德故 緇服即黑色衣 不依律者違聖教 故疎野者無所拘 故真要與下 真趣竝指前三學 封猶閉也 守株喻其愚也(韓子曰宋人有耕者 見田中株兔走觸之折頸而死 因釋耕守株冀復得兔) 志即是心 絕通望者無所見也 就言論中初二句謂無稽實局塞 也 之猶於也 首即頭也 此句躡上生下 次四句明混同流俗 事即所說之事 研下 舉積學比況 闇託謂不達前事 冥然為之 體即解也 彰過中四 初明濫教 所行違 制妄謂依律 故云濫委 法司即律宗 律實不然愚者謂是 故為彼亂 即世學者說律 訓人自貿椹衣言遵王制 夜粥晏齋謂是隨方 非時噉飯妄言未必長惡 貪飲藥酒便言 有病療治 不學愚僧傳為口實 誣聖亂法豈復過是 來者有識慎勿隨邪 肆下次明專 任 肆恣也 順己情者非制而制曰縱 違我意者是制便斷名奪 事既非法人有不從即 以威武抑而挫之 所謂持戒比丘反遭治擯 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即其事也 暴謂兇惡 剋即侵害 尚非下三舉況 俗節即世禮 禮以節人故也 孔子云 非禮勿視 非禮勿 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曲禮曰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 是則儒典動必合禮不容縱傲 安有出世道人反成肆恣 故云也 致令下四彰損 上句明塞學路 次句明滅法律 下二句傷歎 磐謂大石 周易困卦云 困于石據于蒺蔾(注云石之為物堅而不納者也) 喻 上庸流濫為師首妄行非法 則使來蒙解行不進如困于石 若復不學恥墮無知如據蒺蔾 此謂進退不可之象 世途擊目 豈不昭然 羈居宜反馬絆也 毘必反車束也 此 二即乘駕之要物 律為住持中最 故以比焉 舉興替中初句語通上下 前敘淺識故替 後勸深崇必興 次句囑於後學 復下顯益佛智朗然 故喻如日 法能摧展業惑 故 喻如輪 苟得其人則三寶重興反前覆墜 故云再也 正明中初科望下釋相 故云略指 宗即是法 證題不疑 令下示意 興謂發心建即立行 識體進行成因感果 故云有 託 如後結文 領受中初文為二 先示法體 上句明戒法有濟物之能 下句明戒體為 立行之本 器即是機 大小凡聖道俗七部上中下心皆獲得故 趣謂歸趣 體能生行行 P. 32

33 還護體 以行望體體為所歸 故知 比丘以體為本 領受少差畢身虛喪一生大事可不 慎乎 而下次明得失 初明得者準受戒中必具五緣方發戒品 一能受有五(一是人道 二諸根具 三身器淨 四出家相具 五得少分法) 二所對有六(一界二僧三數滿四盡集五白四法 六資緣具) 三發心乞戒 四心境相當 五事成究竟 今以善淨一句對收一三 稱緣一 句即收第二 方克一句即收第四五 克猶遂也 若下次明失 初三句明緣乖不得 即 反五緣不待全差 少乖即失故云毫微 徒虛也 將下彰無戒之過 上一句失自利 下 二句失利他 結誥中初二句指所誥人 清身謂志樂建修 圓果即心期極證 無下一句 誡輕易 必下教用意 專志者有所詣也 攝慮者無異想也 契謂心會前法 入即納法 歸心滯礙也 故下引證 即涅槃十八卷 彼云云何念戒菩薩思惟 有戒不破不漏不壞 不雜(不破即四重 不壞即餘戒 不漏不雜即重輕 方便此依北遠疏) 雖無形色而可護持(非色) 雖非觸對善修方便可得具足(非心) 諸佛菩薩之所讚歎 是大方等大涅槃 因此證重 心領納有戒何疑 徵釋中初科上二字徵上所受 發下開章 但下釋意初敘廣 且下示 要 初中上二句據法明廣 五八十具四位不同 或約業者七支種類也 或從制者重輕 篇聚也 軼(徒結反又音逸)車相交過喻其多貌 次二句約心明廣 即上四位各有三品 若下二句就境明廣 情及非情不可數 故示要 中樞即門樞亦取要義欲達四科先須略 示 聖人制教名法 納法成業名體 依體起護名行 為行有儀名相 有云 未受名法 受已名體 今謂不然 法之為義貫徹始終 安有受已不得名法 須知 下三從初得 號 是故一一皆得稱戒 或可竝以法字貫之 方顯體及行相非餘泛善 問所以唯四不 多少者 答攝修始終無缺剩 故隨成一行 四義整足 言有次第行不前後 問法之與 體同異云何 答業疏云 體者戒法所依之本 是則法為能依 體是所依 不可云同 又云 戒體者所謂納聖法於心胸 即法是所納之戒體據此不可云異 應知 言法未必 是體 言體其必是法 不即不離非同非異問行相何異 答三業分之 戒法中初文二 初標示語猶敘也 直下正明法雖兩通不能委辨 但從聖論故云直也 必定也 軌成者 示法義也 出離道者聖所證也 釋相科為聖道本基即同此意 要下出從聖所以 然此 但示法之功力 文不明指何者是法 意令學者得而得之 次科初二句躡前 今下正示 已成者初果已上所修三學名聖道 故今雖在凡亦名聖法 因中果號也 三中初明立 志 上二句明慕近事 背俗向道 得事解脫在凡因 故下二句明希遠果 斷惑證理即 理解脫是聖果故 累即三界結使 外謂二種涅槃又可 上約身儀異世 下據心行清昇 必下勸令早學 言必預者不得臨時 故此心者即上近遠二心 隨人者任機優劣 故 乃下示相應 初句納法為體 次句依體起行 行必兼相 四種備焉 故下結名 以依 體起持名隨行故 戒體中初科為二 初指餘文 通論即宗論非別解故 如成實婆沙雜 心俱舍等 所發即無作 今下標今意 相謂心之相狀 正示中三 初二句示戒量 法 界者十界依正也 塵沙者喻其多也 二諦者佛所立教也 此謂約境顯戒故云等法 以 已下正明心相 初句立誓盡一形壽 次句通包禮敬陳詞身口二業 善下明屏絕妄念 測下明心法相應 測思者成業之本得戒之因 三品心中隨發何等 明慧者反照心境如 P. 33

34 理稱教 而非倒想妄緣前境 或以四字別解者 測謂發心 思即緣境 明謂有記 慧 即檢察 上明用心下明合法 由上起心必須遍緣塵沙等境 法從境制 量亦普周 心 隨法生 法廣心遍 心法相應函蓋相稱 故云冥會 冥暗會合也 法猶在境以心對望 故云前法 下云彼法義亦同然 以此下明納體 初二句躡上冥會 於下明法隨心起 法是無情由心緣 故還即隨心 故三羯磨時初動於境次集於空後入於心 法依心故名 為法體 領下示體所在 若據當分體是非心不顯所依 體與心異 今言在心乃取圓意 即指藏識為所依處 此之二句正示無作 昔人反云此是作體 安有心中但領作耶 問若是無作即是所發 何以前文指如通論 答此中但言領納在心 不明所納是色非色 故指如彼 釋相廣明 問前云正顯能領心相 豈非作戒 答此謂以作顯無作耳 問 何不直示無作而明心相者 答能領之心發體 正要獨茲曲示餘竝無文 若乃考得法之 元由決所受之成否 苟迷此旨餘復何言 或無記妄緣或泛爾餘善一生罔象 畢世遲疑 無戒滿洲聖言有旨 故茲提示義不徒然 戒行中三 初躡前科 必下示行相 方便有 二 即教行也 教謂律藏必依師學 行謂對治唯在己修 由本興心稟教期行以為受體 今還如體而學而修 文明檢察似偏約行 然離過對治非學不立 廣修之語理必兼含 檢察即心 心即行體 準疏具三 能憶能持能防一心三用 無非順受方成隨行 此 謂能察 身口威儀即所察 此二句須明成就二持遠離兩犯 而云身口且據麁非 約準 今宗義通三業 上云檢察正示修行 下云慕聖明其標志 克猶定也 崇重也 前聖通 目三乘已成道者 持下結示名義 持心即行 後起順前示隨行義 下引經證文如前引 但易具足為清淨耳 具足無缺即清淨故 戒相中二 初即承前 隨下正示 問釋相 篇中以戒本為相與此異者 答此約行明彼就法辨 然則行必循法 法必軌行 文云動 則稱法 豈不明乎 顯德中初科初至能盡結前文也 直引下生後意也 初文上三句結 歎 出道本依對下成果 即約修因以論本 依即基址義 宗極者法身由成故轉為果德 故眾聖敬護故即如戒本三世諸佛皆共尊敬聖賢稱譽等 故下示標宗意表首也 知下 明開悟佩持也 下下明自他益 自餘下明住持益 功德下結示無窮 生後中直引者更 無自說使生信故 令下稱美後學 使堅持故或可 從初至有在為結前 知自下即生後 結前同上釋 就生後中初至能盡即敘德 直下明引顯 即題中顯德二字 聖說者下引 大小經律論 或是佛說或餘人說 無非聖故又可 雖通餘人還述佛意 是則聖說唯在 如來 詳審也 諸之也 引證中初科前約違順開章 比丘事者通於眾別 言翻種者戒 為脫苦因 受反增故種字去呼 苦業即惡因也 但下敘廣標略 言經論者律在其中 一化者始於成道終至唱滅 中間教法無不引之 故言一化亦名一期 小乘經中初科般 泥洹經 東晉法顯所翻本 彼因魔王請佛涅槃佛即許之 阿難悲惱三請世尊住壽一劫 佛說偈云 我所說諸法即是汝等師 又云 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 今取經意文有 少異 遺教文見卷首 論釋云 示現波羅提木叉是修行大師 故示現人法住持相似 故等者如諸經 佛臨滅時阿難請問四事 第二問云 佛滅度後以誰為師 佛言以戒為 師(初問依何而住 令依四念處住 三問經首安何語 令安如是我聞等 四問治惡性比丘 令默擯治 P. 34

35 之) 二中發趣者發謂起行 趣謂所期 萬行舉其大數 宗是尊義 主義萬行之中戒為 尊主 所以然者有多義故 一由資始故 二有期誓故 三有本體故 四攝境遍故 五 止作統故 餘行無此 故為卑為賓耳 故下引證古記云即善生經 然與戒本序語意相 涉 上句總彼兩句故云等也 戒以足喻頗符發趣之義 然從權意且指人天 須知所趣 實通五乘 如前已辨 三中初舉喻 地有二義 一能生二能持 兩引遺教止得初義 上云諸善通漏無漏及動不動 下云定慧須約聖道 唯在無漏及不動耳 又下次引律文 雙示二義 即本律說戒揵度中文 而言經者名通三藏 皆佛語故(舊云善生經者檢彼無文) 先引文 即下喻合經云行根 即能生故上三約喻 則初師二足三地合法者初是軌物 二即攝行 三能生功德 小乘論中成實三喻柱喻依持 郭喻防禦 印喻為人所信 初言道品 即是慧學次第增深隨有所見 故如樓觀 即三十七品 四念處(一身不淨二 受是苦三心無常四法無我 破四顛倒即是念處) 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斷 二未生惡不生 三未生善 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長 於正道中勤行故也) 四如意足(一欲二精進三心四思惟 所願皆得故名如 意) 五根(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 竝取能生故名為根) 五力(即上五根望能壞有漏不善故名力 ) 七覺分(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 無學實覺七事能到故名覺分) 八正道(一見二 思惟三語四業五命六精進七念八定 八竝離邪為正 能通涅槃名道) 二禪定者顯是定學 定以 防心抑制妄動故喻如城 即同遺教喻堤塘也 謂四禪四空定及餘無漏諸禪三昧戒為郭 者郭謂外城 三入眾者即屬戒學 謂羯磨說戒二種僧中具戒清淨方可預 故下二句結 勸 解脫論第二分別戒品指令尋之 今為略引 彼云 若人有戒 為有戒故成就無畏 榮顯親友聖所憐愍 是親友依是善莊嚴 是領諸行是功德處 是供養處是可責同學 處 於諸善法不畏不退 成就一切意願清淨雖死不忘 成伏解脫樂方便 如是無邊戒 功德 毘婆沙論初中初句牒所受 下列四義 尸羅梵言此翻為戒 今以梵語猶含多義 故反釋之 次科初明尸羅 義含九種 故須皆以尸羅二字貫之 冷池纓鏡頭此五從喻 夢習定勢此四從法 又第四明生定 鏡頭喻發慧 餘六當體 是戒又六中初明體 二是所感 三即牽行 池謂滅惑纓謂德彰 勢謂功勝破戒熱 是因中結業三惡熱 是 果上受苦 纓絡者論明 世纓老少中年有好不好 戒纓則常好 如鏡者鏡明則像現 戒淨無我理顯 無我字祖師加之 威勢中初舉聖 以明如來德懾魔軍威伏外道 若親 在眾破僧不成 強狠眾生見即歸命 餘下引事以證 論云 罽賓國有龍 名阿利那 受性暴惡住處近僧伽藍數為暴害 時有五百羅漢 共集以禪定神力而不能遣 後有一 人不入禪定 直彈指語言 賢善遠此處去 龍即遠去 諸羅漢問之 彼云 我不以禪 定力 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 文中但以下即引彼答 但束其詞耳 如頭者 頭則具納六塵 戒則總收眾善 故以喻焉 論中備對六塵 今舉初後略其中間 故云 乃至 今引足之 謂聞名身等義嗅覺意華(即七覺支)甞出離無事寂靜三菩提味(三菩提翻 正覺)覺禪定解脫等觸 苦是三界果相故如色也 色陰等者即餘四陰論云 知總相別相 (總即心色 五陰則色總心別 十二入則心總色別 十八界心色俱別) 二守信者以違本受則為 無信 三行四器二並從喻 覆釋中瞿沙師資傳云 五十二餘師之數善能說法 彼以別 P. 35

36 義釋上尸羅 故論取之 如下舉喻 行下合法 即同戒本護戒足也 通前共為十義 大乘經華嚴有多譯 今引晉譯六十卷者 即第八明法品文文有四段 彼云 菩薩摩訶 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 是故能令佛寶不斷 開示甚深諸妙法藏 是故能令法寶不斷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是故能令僧寶不斷(此初段也) 復次悉能讚歎一切大願 是故能令 佛寶不斷 分別解說十二緣起 是故能令法寶不斷行六和敬 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即第 二段) 復次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正覺芽 是故能令佛寶不斷 不惜身命護持正法 是 故能令法寶不斷 善御大眾心不憂悔 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即第三段) 今鈔上五句竝摘 僧寶中文 初二句明別行 次句即眾行後二句明攝眾 行必依法故無憂悔 去來已下 即第四段總結中文 三世佛法奉順無違 則護三寶故 大集引彼十九護法品文 初引 菩薩請詞 五滓阻史反濁也 言五濁者一劫濁(劫濁無別體 但四濁聚於此時 悲華云 從 減劫人壽二萬歲時為劫濁三) 二見濁(五利使) 三煩惱濁(五鈍使) 四眾生濁(亦無別體 攪前 利鈍果報立此假名) 五命濁(連持色心摧年促壽) 如餘土者引他為例以申請意 佛言止止 佛自知時 因緣未出則不預制 由不即制故云後許 薩遮尼犍即外道名以為經題 廣如第二 今略引之 彼明 佛在欝闍延城時有大薩遮尼犍子 與八十八千萬尼犍子 遊行諸國教化眾生(此竝大權示化) 次至欝闍城時 國主嚴熾王問尼犍子 如來相好 莊嚴之身以何為本從何為始 尼揵答言 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 持戒 為始 續云 若不持戒等如鈔所引 破戒墮獄畜是別報故云不得 又畜為下趣 而復 疥癩猶故不得 欲明毀戒尚無劣報 以勵持者必加勝功(野干應法師云 形色青黃如狗 群 行夜鳴如狼) 月燈經中偈文彼經不出未詳所以 上半偈明俗貴道賤 色謂儀貌族即貴 姓 多聞謂足學無戒即無智 畜無此二故舉比之 下半明俗輕道重反上二句 卑謂形 陋 下即賤姓 人中尊貴故名勝士 以色族是世俗妄法 戒智乃出世真道故非比倫 涅槃經有南北二本 此引北本第十七梵行品文 今但括意 文少不等 初二句舉因果 索機 必下示修證之法 若下出其違行 我亦下遮其受經 所以然者經明 眾生佛性 如雜血乳 停搆煎煖乃出醍醐 佛性亦爾為煩惱雜 三學修治漸至佛果 欲斷煩惱先 須止業 止業之要豈過戒律 今時濫染大乘 便言 不拘不檢無持無犯何善何罪 師 徒傳妄作惡無窮 又云 持戒人天果報 請詳佛語宜息邪情 況華嚴圓頓上乘 涅槃 終窮極唱金言猛勵 可不信乎 華嚴偈上句示功 無上菩提者以果彰因也 次句勸修 下半偈明聖所歎 以順教故故下祖師示意 望前已引故言重也 大乘論智論釋般若 經 具云大智度論 今引第十四文為五段 初二句舉果總勸大利 如上二經 一切下 二敘功勸 諸德根及下善法處同前大地喻也 出家要者同前華嚴文也 如下舉世二物 喻令護惜 又下三約無戒損失勸 上舉三喻 若下法合 好果語通五乘 對前大利須 指佛果 若棄下四舉無益苦行勸 文列諸外道法 袈裟語通或即外道服或可 外道僣 著袈裟 如販賣戒外道與跋難陀袈裟相易為戒緣起 或可通名不受佛戒之人不專外道 人雖下五約現報勸 初明生前報 上二句標持人 香聞下三句 即戒本中名譽樂香 喻美德外揚為他所聞 所願一句即利養樂 此謂戒德所感非求而得之 持戒下次明臨 P. 36

37 終報 準俱舍中 人命終時三大次解 火大解時令心躁悶翻睛吐沫 水大解時形體洪 腫筋脈爛壞(此相必受惡報) 風大解時瞥爾命終不知不覺 地大堅重不能解也(生時由此三 大支節連持 此三既散支節即死故云解也) 今取最後故舉風大 能解支節故喻如刀(或云風 輕利故 或云楚痛如刀傷故) 心不怖者淨業熏習正念現前 毀戒惡露懷憂心怖 地持三 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如匳底(持戒不動施心不移 安住實語如須彌山) 二足下千輻輪相(於父母 所和上師長乃至畜生 以如法財供養供給) 三手指纖長 四足跟長 五身方直(不殺不盜於父 母師長常生歡喜) 六網縵指如白鵝王(修四攝法攝取眾生) 七手足軟(父母師長病苦時自手洗 拭捉持按摩) 八節踝傭滿 九身毛上靡(持戒間法惠施無厭) 十鹿王腨(專心聽法演說正教) 十一身圓滿如尼拘陀樹 十二立手過膝 十三頂有肉髻 十四無見頂(於諸眾生不生害 心 飲食知足常樂惠施 瞻病給藥) 十五陰藏相(見怖畏者為作救護 見裸跣者施與衣服 有云 馬陰藏相) 十六皮膚細軟 十七身毛右旋(親近智者遠離愚人 善喜問答掃治行路) 十八身 金色 十九常光明曜(常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花燈明施人) 二十七處滿(行施之時所珍之物能 捨不悋 不觀福田及非福田肩臂脚各二及頸為七) 二十一柔軟聲(布施之時心不生疑) 二十二 缺骨充滿 二十三師子上身 二十四臂傭纖(如法求財以用布施 上身謂胸臆 有作師子臆是 也) 二十五四十齒白淨齊密(遠離兩舌惡口恚心) 二十六四牙相(於諸眾生修大慈悲) 二十 七師子頰(有來求者隨意給與) 二十八味中上味(隨諸眾生所須之食悉皆與之) 二十九廣長舌 (自修十善兼化他人) 三十梵音聲(不訟彼短不謗正法) 三十一目睫紺色(見諸怨憎生於喜心) 三十二白毫相(不隱他德稱揚其善) 然諸經論名數不同 如上且依涅槃具出 智者云 三十二相因雖各各論其真因 持戒精進 精進無戒尚不得人天 況餘相耶 故知 因 者須分通別 若論別因如上所配 若論通因皆由持戒 今從通意以彰戒德 故云無差 別也 上三句推果本因 若下舉劣況勝 以不持戒必墜三塗 所以不得人中賤報 十 住婆沙以文廣故指而不引 今趣撮之 彼讚戒品云 菩薩如是淨持尸羅能攝種種功德 又云 是出家人第一所喜樂處 成就諸出家者一切大利等 戒報品云 菩薩行深般 若波羅蜜(尸羅清淨) 若未離欲作四天下轉輪聖王 得千輻金輪 種種珍寶莊嚴其輞 琉璃為轂周圓十五里 百種夜叉神所共持護云云 問如上所引為歎菩薩戒 為聲聞戒 答須分二意 若據通論小不兼大 大必攝小 如涅槃大集等 若約別論互不相攝 今所引者借大歎小 如華嚴十住也 制教中觀下諸文 所歎持戒大約有三 一者住法 二者自利利他 三者生善滅惡 用此三意尋之可知 僧祇五意 初二即住法 建立 即現在 久住通未來 三五是自益 四是益他篤厚也 四分中初引持戒五德 上三屬 自 第四即他 又一三是生善 二四即滅惡 第五可知 勝諸怨者即四魔怨 五陰煩 惱死及天也 又下引制戒十利 如來隨結一戒 皆云有十種利 今舉初利 二令僧歡 喜 三令僧安樂(戒疏云此三明戒生眾功德) 四未信令信 五已信令增長 六難調者令調 順 七慚愧者得安樂 八斷現在有漏 九斷未來有漏(此六生別人德 上二生善 下四滅惡) 十令正法久住(此一興建正法行) 十誦彼明波離別申三問 初問過去佛法 次問未來 三問今佛 竝問幾時住世 佛一一別答 如文但今總示故云乃至等 了論解中初定 P. 37

38 名 有下顯益 二中言清淨者離染濁 故言正直者離邪諂 故四中始從在家次第引至 五種住處 乃至者略天住(欲界六天)梵住(色無色天)聖住(三乘學人)無餘涅槃(三乘究竟)五中 初約三乘第論其勝 若下明凡夫中勝 自非負識高達之士 不肖下流豈能奉律耶 文 中其中此事皆指毘尼 婆論三藏對論以彰律勝 二中一切佛弟子者通該七眾 一切眾 生且指三善道 第四纓絡即喻住持 善見五法言相交涉 初遵稟教法 二淨僧成眾 三傳受不絕 四行業清淨 五住持久永 所以唯據五人者能辦受戒等眾法 故所以約 五千年者論問 千年已佛法為都滅耶 答不都滅 於千年中得三達智(通達三世) 復千 年中得愛盡羅漢 無三達智 復千年中得阿那含 復千年中得斯陀含 復千年中得須 陀洹學法 五千歲得道 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 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 但現剃頭有袈 裟而已 五百問初敘阿難懷憂 乃至者略阿難答云世間無師 佛言下答有三段 竝指 戒即是佛 所以然者佛有生法二身 法身復二 一理法身即所證理顯 二事法身即五 分德圓生身 有生滅此二法身即是常住 故馬鳴釋於我滅後珍敬木叉云 示現不盡滅 法身常住世間作究竟度 故是知 佛本無身 全是積劫 修成功德之聚 還以己德開 示群生 故名為戒 當知 此戒即是如來 故云若我在世無異此也 苟迷此旨佛語何 通 後學至此宜切注意 初示親臨 法實不來 高座演說有同來 故又言下二顯同體 初正示文中敬念持護竝同於佛 如下喻顯 飲水殺蟲者合上任運兩得之意 智者勿 責喻 又如下三明面對 良以一聞淨戒體用高深 即是如來不漏果德故云見也 次釋 祕勝 多論中又云者對前文 故初句引問 與彼頗異 彼云契經阿毘曇不以佛在初 獨律誦以佛在初(謂廣律戒本竝初標世尊在某處等 經中先云如是我聞 故有是問) 今云初集 未詳聖意 以下是答 初句略答 勝謂高超餘藏 祕謂不使他聞 如下比釋 上三句 明餘藏非勝祕 不擇時處人者彼云 契經中諸弟子說法 有時釋提桓因說佛言如是 有時化佛說 律下彰律祕勝 唯佛說者反上擇人也 彼云 一切佛說故在僧中者反上 擇時處也 彼云 若屋中有事不得即結必當出外(即擇處也) 若白衣邊有事必在眾結(此 明不對二眾 即擇時也) 故勝下合有祕字(舊記妄解不免委曲) 又下引二論轉證(上是小乘經 論 下是大乘論 由轉證多論故在此引) 功德論雙證勝祕 密即祕也 彼云 毘尼猶王者 祕藏非外官所司 故曰內藏 此戒律藏者亦爾 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 故曰律藏 今但取意以三句括之 莊嚴論單證祕義 彼是偈文若有智慧者能堅持禁戒 愚劣不 堪任護持如是戒(此明白衣根鈍力所不堪故不令聞) 違戒中還約者但望二教為言 然前唯 各辨 此是雜明則不同也 十誦五滅法中彼因長老難提白佛 正法滅後像法時有幾非 法 今但引佛答詞 初妄稱德故 二道俗反故 三乖道行故 四惡黨盛故 五善人弱 故 此五滅法竝因毀戒 云小得心者心即是定 如五停四念也 此謂未證謂證惑眾駭 世 今時即佛事亦同之 第二業疏云 俗人無法但專信奉 故得生天 出家有法為世 福田 乃反毀犯妄受信施 開諸惡門令多眾生習學放逸 故入獄也 又阿難七夢經中 夢出家人轉在不淨坑中 在家白衣登頭而出 佛告阿難 當來比丘嫉妬相殺死入地獄 白衣精進死生天上 三如訖栗枳王夢 一大象閉在室中 唯有小窓 象於室內出得 P. 38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9, No. 1783 No. 1783 [cf. Nos. 663, 1784]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2084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1, No. 2084 蓋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者

More information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續傳燈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1, No. 2077 No. 2077 續傳燈錄卷第一目錄 大鑑下第十世 汝州首山念禪師法嗣一十六人 汾陽善昭禪師 葉縣歸省禪師 神鼎洪諲禪師 谷隱蘊聰禪師 廣慧元璉禪師 三交智嵩禪師

More information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2119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進 經 論 等 表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2, No. 2119 沙 門

More information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 No. 2140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完 成 日 期 : 2001/04/01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4, No. 2140 思 一 里 思 咄 鳥 嚧 詵 伊 鳥 嚧

More information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續高僧傳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0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060 續高僧傳序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原夫至道無言 非言何以範世 言惟引行 即行而成立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聖賢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國清百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6, No. 1934 No. 1934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初隱天台 所止之峰舊名佛隴 詢訪土人云 遊其 山者多見佛像 故相傳因而成稱 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

More information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97 No. 1997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耿延禧撰 佛以一音 而演說法 故一切法 同此一音 三世諸佛此一音 六代祖師此一音

More information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625 [No. 624]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15, No.

More information

觀 者 察 義 觀 察 此 誡 與 佛 法 相 應 不 相 應 及 障 道 過 患 名 字 句 偈 審 諦 思 量 如 實 解 心 得 誡 本 意 又 能 隨 順 止 觀 二 門 此 二 法 者 定 始 慧 初 生 長 一 切 禪 支 道 品 故 名 觀 法 者 即 此 誡 文 首 軸 次 第 慇

觀 者 察 義 觀 察 此 誡 與 佛 法 相 應 不 相 應 及 障 道 過 患 名 字 句 偈 審 諦 思 量 如 實 解 心 得 誡 本 意 又 能 隨 順 止 觀 二 門 此 二 法 者 定 始 慧 初 生 長 一 切 禪 支 道 品 故 名 觀 法 者 即 此 誡 文 首 軸 次 第 慇 淨 心 戒 觀 法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893 淨 心 誡 觀 法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5, No. 1893 餘 杭 郡 沙 門 釋 元 照 述 太 近 至

More information

誐 底 ( 丁 以 反 下 同 ) 誐 訶 寧 ( 引 一 切 眾 生 所 求 成 就 ) 誐 誐 曩 尾 戍 ( 引 ) 達 寧 ( 一 切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薩 嚩 播 ( 引 ) 跛 尾 戍 ( 引 ) 達 寧 ( 引 無 佛 世 界 一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 引

誐 底 ( 丁 以 反 下 同 ) 誐 訶 寧 ( 引 一 切 眾 生 所 求 成 就 ) 誐 誐 曩 尾 戍 ( 引 ) 達 寧 ( 一 切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薩 嚩 播 ( 引 ) 跛 尾 戍 ( 引 ) 達 寧 ( 引 無 佛 世 界 一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 引 金 剛 頂 瑜 伽 最 勝 祕 密 成 佛 隨 求 即 得 神 變 加 持 成 就 陀 羅 尼 儀 軌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0, No. 1155 No.

More information

十 六 特 勝 初 門 第 十 九 通 明 觀 初 門 第 二 十 ( 亦 名 通 明 禪 ) 卷 中 之 上 九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一 八 念 初 門 第 二 十 二 十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三 八 背 捨 初 門 第 二 十 四 八 勝 處 初 門 第 二 十 五 十 一 切 處 初

十 六 特 勝 初 門 第 十 九 通 明 觀 初 門 第 二 十 ( 亦 名 通 明 禪 ) 卷 中 之 上 九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一 八 念 初 門 第 二 十 二 十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三 八 背 捨 初 門 第 二 十 四 八 勝 處 初 門 第 二 十 五 十 一 切 處 初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1925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總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25 天 台 山 修 禪 寺 沙 門 釋

More information

今日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與覺上座同時成道 一音說法 還相證明麼 良久云 相逢 會有知音知 何必清風動天地 陳謝罷復舉 僧問曹山 佛未出世時如何 山云 曹 山不如 僧云 出世後如何 山云 不如曹山 師云佛與曹山一出一沒 可謂拈頭作 尾 拈尾作頭 子細看來 是他曹山終是不出世 覺上座今日不是顛敗家風 且要

今日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與覺上座同時成道 一音說法 還相證明麼 良久云 相逢 會有知音知 何必清風動天地 陳謝罷復舉 僧問曹山 佛未出世時如何 山云 曹 山不如 僧云 出世後如何 山云 不如曹山 師云佛與曹山一出一沒 可謂拈頭作 尾 拈尾作頭 子細看來 是他曹山終是不出世 覺上座今日不是顛敗家風 且要 宏智禪師廣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8, No. 2001 No. 2001 天童覺和尚語錄序 余頑愚拙疎無所可用 獨於世味淡薄 人我相輕 若可學佛者 以故自幼喜從僧 遊 間遇本色道人 雖未言而意已親 殆若磁石鐵之冥契

More information

唵 ( 引 ) 播 那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波 囉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烏 那 野 摩 細 嚩 那 摩 細 迺 ( 引 ) 囉 摩 細 桉 多 里 馱 ( 二 合 ) 曩 摩 細 娑 嚩 ( 二 合 引 ) 賀 怛 儞 也 ( 二 合 ) 他 ( 引

唵 ( 引 ) 播 那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波 囉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烏 那 野 摩 細 嚩 那 摩 細 迺 ( 引 ) 囉 摩 細 桉 多 里 馱 ( 二 合 ) 曩 摩 細 娑 嚩 ( 二 合 引 ) 賀 怛 儞 也 ( 二 合 ) 他 ( 引 佛 說 大 摩 里 支 菩 薩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257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佛 說 大 摩 里 支 菩 薩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1, No. 1257 西 天

More information

悟 之 事 也 余 問 所 從 來 有 一 天 人 來 禮 敬 敘 暄 涼 已 曰 弟 子 性 王 名 璠 是 大 吳 之 蘭 臺 臣 也 會 師 初 達 建 業 孫 主 即 未 許 之 令 感 希 有 之 瑞 為 立 非 常 之 廟 于 時 天 地 神 祇 咸 加 靈 被 於 三 七 日 遂 感

悟 之 事 也 余 問 所 從 來 有 一 天 人 來 禮 敬 敘 暄 涼 已 曰 弟 子 性 王 名 璠 是 大 吳 之 蘭 臺 臣 也 會 師 初 達 建 業 孫 主 即 未 許 之 令 感 希 有 之 瑞 為 立 非 常 之 廟 于 時 天 地 神 祇 咸 加 靈 被 於 三 七 日 遂 感 律 相 感 通 傳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1898 重 刻 律 相 感 通 傳 序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5, No. 1898 唐 終 南 山 澂 照 大 師 兼 通

More information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修 訂 日 期 : 2005/04/24 發 行 日 期 : 2006/2/2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6, No. 1739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2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624-A洪覺範林間錄序 臨川 謝逸 撰 洪覺範得自在三昧於 雲菴老人 故能游戲翰墨場中 呻吟謦欬皆成文章 每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

More information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1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蔡寧君大德輸入 禪苑蒙求目錄 卷上(千八百四十二則一百八十六人) 釋迦七步 達磨九年 靈山密付 少室單傳 青原與斧 南岳磨磚 大雄創寺 百丈開田 溈仰體用

More information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9, No. 15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台灣某大德提供 No. 1559 嘉泰普燈錄卷第一 平江府報恩光孝禪寺(臣) 僧 (正受) 編 紀佛祖 傳燈曰 如來將化 預命摩訶迦葉云 吾以清淨法眼 涅槃妙心

More information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7, No. 16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釋智宣法師輸入 金剛經持驗目錄 上卷魏博士盧景裕 梁釋琰法師 隋趙文若 隋寺丞趙文昌 隋博士徐孝克 隋書生荀氏 隋邑令睦彥通 隋參軍杜之亮 隋宋國公蕭瑀

More information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7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78 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上 凡熏修楞嚴究竟懺法 不須別作佛事 不必申奏表牒 不用金銀錢袱 不動鐃鈸 雲鑼 但當延名僧善士

More information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35-A無異禪師語錄序 大光明中 無物不有 無物不空 真俗二諦 於中影現 一點靈明 溷入知見 一念瞥起 認為安身立命之處

More information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9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95-A序 夫水懺隨聞錄者 乃晝中禪師註釋也 昔悟達國師患人面之瘡 若不感諾迦尊者 現澗泉之水 焉能不復為冤 始知因緣會遇

More information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5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5-A 無 門 老 子 早 修 杜 多 行

More information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9, No. 13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59-A應庵和尚語錄序 道不可以言傳 不可以情解 不可以識識 夫如是則應庵語錄 將何用哉 自昔 古尊宿 未甞有無言者 如以黃葉止小兒啼

More information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3, No. 123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236-A 重 編 曹 洞 五 位 序 傳 付

More information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0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0-A 金 陵 保 寧 禪 院 勇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No. 1369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6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靈 隱 大 川 濟 禪 師 語 錄 目

More information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No. 1601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86, No. 1601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601-A 序 昔 世 尊 以 正 法 眼 藏

More information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No. 1347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4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長 靈 和 尚 語 錄 東 京 天 寧

More information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9, No. 1043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43 看 命 一 掌 金 唐 一 行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58, No. 103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032-A 華 嚴 原 人 論 解 序 長 安

More information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5, No. 22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229-A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行

More information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23, No. 44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446 七 俱 胝 佛 母 所 說 準 提 陀 羅

More information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2, No. 1192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192-A 清 珠 集 序 執 塗 之 人 而

More information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42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42-A旅泊菴稿序 天地一逆旅也 日月往來 山河流峙 逆旅中之世界也 二乘禪寂 四生升沉 逆旅中之眾生也 三世諸如來 歷代諸祖師

More information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7, No. 130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08-A序 徑石滴乳者 山鐸在公所編 道脈淵源之書也 書垂成而在公脫去 其得法門人 石源雲公 取而錄成之 以彰先人之用

More information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01, No. 017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7 佛 說 長 壽 滅 罪 護 諸 童 子 陀

More information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39, No. 70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709-A序 夫毗尼是正法之壽命者 蓋由戒淨僧真 性遮之業而無染覆 道弘德備 權實之 教而克闡揚 自行利他 越苦海而登彼岸 紹先啟後

More information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1449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73, No. 1449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449-A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More information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5, No. 1281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281-A 上諭 佛祖之道 指悟自心為本 是此說者 名為正知正見 用之以利人接物 令人直達心源 方得稱佛祖兒孫 所言外道魔道者

More information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修訂日期: 2006/01/05 發行日期: 2006/2/15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4, No. 2131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31 翻譯名義序 宋唯心居士荊谿周敦義述 余閱大藏 嘗有意效崇文總目 撮取諸經要義 以為內典總目 見諸經中每用梵 語 必搜檢經教

More information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2, No. 2115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115 鐔津文集目錄 卷首 行業記(此即序) (陳舜俞撰) 卷一 輔教篇上 原教 勸書(并序共四篇) 卷二 輔教篇中 廣原教(并序共二十六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鄂卫办函[2009]64号.doc

Microsoft Word - 鄂卫办函[2009]64号.doc 湖 北 省 卫 生 厅 鄂 卫 办 函 2009 64 号 省 卫 生 厅 关 于 建 立 湖 北 省 职 业 卫 生 技 术 评 审 专 家 库 的 通 知 各 市 州 直 管 市 林 区 卫 生 局, 部 省 属 医 疗 卫 生 单 位, 各 有 关 大 专 院 校, 有 关 科 研 企 事 业 单 位 : 为 加 强 我 省 职 业 病 防 治 技 术 队 伍 建 设, 推 进 全 省 职 业

More information

全宋词1

全宋词1 ( ) ...1...1...1...2...2...2...3...4...4...4...4...5...5...5...6...6...7...7...7...8...8...9...9 1 ... 10... 10... 11... 11... 11... 11... 12... 13... 13... 14... 14... 14... 14... 15... 16... 16... 16...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 & ( 1 0 ; * & ) 0 ) & * * +, & - / & & ) * (1 ( & 2 & 3 * +1 * &,1 * +1,1 & 1 & /1 ) 1 0 & 0 + 0, 0 / +1 & 0 & 2 *,1 0 & & 2 * 0 * ) ) 0 ) * 1 0 & ) 2 * /1 & 0 ) 2 *

More information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宋 元 嘉 年 曇 無 蜜 多 於 楊 州 譯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09 冊 No. 0277 CBETA 電 子 佛 典 Rev. 1.19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在 毘 舍 離 國 大 林 精 舍 重 閣 講 堂, 告 諸 比 丘 : 却 後 三 月 我 當 般 涅 槃 尊 者 阿 難 即 從 座 起, 整 衣 服, 叉 手 合 掌,

More information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御製寺碑文 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起顯慶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捨化

More information

T2060 續高僧傳

T2060 續高僧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續高僧傳序 1 譯經篇 1 2 3 4 2 義解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習禪 1 2 3 4 5 4 明律 上 下 附文 5 護法 1 2 6 感通 1 2 7 遺身篇 8 讀誦篇 9 興福篇 10 雜科聲德篇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釋 第 十 二 卷 論 釋 第 十 三 卷 論 No. 843-A 釋 第 二 十 九 卷 論 釋 第 三 十 卷 論 No. 843-B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9 18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More information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序 熊開元序 弘儲序 目錄 住海虞三峰清涼禪院語 住蘇州北禪大慈禪寺語 住杭州臨平安隱禪寺語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一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二 住梁溪龍山錦樹禪院語 住杭州淨慈寺語 住秀州真如寺語 住松陵聖壽寺語 回聖恩寺語 廣錄一 廣錄二 廣錄三 頌古一 頌古二 頌古三 五宗原 臨濟宗 雲門宗 溈仰宗 法眼宗 曹洞宗 總結 傳衣法註 雜偈 大定偈 偈二首 示淨心居士 示懷上人

More information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總目 信州博山語錄 鼓山語錄 杭州虎跑語錄 妙行語錄 信州瀛山語錄 住瀛山語錄 附各剎上堂法語 答問 答上廓居士陳懋德問(雲怡文宗) 答集生余居士問 答雪航法主問(別號汝航) 答聞子將居士問 答玄鍚關主問 答穎學禪人問 答文學祈季超問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答優曇菴主三問 答毛奇生居士問 答天旋禪人問 答徑山語風禪師問 室中勘驗

More information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More information

X1626 高僧摘要

X1626 高僧摘要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626-A 敘高僧摘要 No. 1626-B 敘 卷目 道高僧摘要卷一目 法高僧摘要卷二目 品高僧摘要卷三目 化高僧摘要卷四目 釋攝摩騰 釋道寵 釋寶唱 釋法建 釋慧恭 釋曇倫 釋志超 釋道傑 釋玄奘 釋法融 釋元珪 釋子鄰 釋神會 釋純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 釋無業 釋宗密 釋宣鑒 釋從諗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 居士都貺 釋元安 釋文悅 釋可真

More information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法 語 一 答 鄭 崑 巖 中 丞 示 無 生 祿 禪 人 將 之 雷 陽 舟 中 示 奇 侍 者 示 無 隱 桂 禪 人 促 小 師 大 義 歸 家 山 侍 養 示 洞 聞 乘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結 念 佛 社 示 真 遇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易 真 潭 示 本 淨 貴 禪 人 示 法 錦 禪 人 示 性 淳 禪 人 示 妙 湛 座 主 示 靈 洲

More information

JB277 雲棲法彙

JB277 雲棲法彙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諸經日誦 序 目錄 敘 總集 朝時課誦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咒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消災吉祥神咒 功德寶山神咒 佛母準提神咒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藥師灌頂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 往生淨土神咒 善天女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念佛緣起 回向文 暮時課誦第二 佛說阿彌陀經 懺悔文 蒙山施食儀 念佛回向 三皈依 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 別集 經類第一

More information

T051F_01

T051F_01 維 摩 詰 經 節 要 1.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1 1 佛 國 品 : 眾 生 之 類 是 菩 薩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隨 所 化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所 調 伏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入 佛 智 慧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起 菩 薩 根 而 取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取 於 淨 國, 皆

More information

:,,,,,, :, ;,,,,,,,,,,,,,, , 7,,,,,,, 9 15,,,, 9 19,,,,,,, , :,,, :,,,,,,,,,,,,,,, 86 :, , 4, 1967, 1072 :, , 4

:,,,,,, :, ;,,,,,,,,,,,,,, , 7,,,,,,, 9 15,,,, 9 19,,,,,,, , :,,, :,,,,,,,,,,,,,,, 86 :, , 4, 1967, 1072 :, , 4 : [ ],,, 3,,,,,,,,,,,,,,, [ ] ; ; ; [ ] K266 [ ]A [ ]1003-708 (2011) 01-0085 - 14,,, ( 1917-1949) ( ), 1945-1949:,,,,,,,,,,, 1945 8 13 : (1917-1949) ( ), 2009, 32 43 : 1945-1949:, 2010, 185 190 : (1945-1946),

More information

Taiwan Forestry Journal 寫 給 志 工 夥 伴 的 一 段 話 : 能 有 這 樣 的 機 會 與 這 些 真 實 無 偽 珍 愛 萬 物 的 朋 友 相 識, 是 工 作 中 的 快 樂 泉 源 這 群 以 天 為 幕 以 地 為 床 為 自 然 與 人 之 間 搭 起 親

Taiwan Forestry Journal 寫 給 志 工 夥 伴 的 一 段 話 : 能 有 這 樣 的 機 會 與 這 些 真 實 無 偽 珍 愛 萬 物 的 朋 友 相 識, 是 工 作 中 的 快 樂 泉 源 這 群 以 天 為 幕 以 地 為 床 為 自 然 與 人 之 間 搭 起 親 志 工 森 情 快 樂 志 工 永 續 山 林 側 寫 林 務 局 志 工 保 母 暨 典 範 志 工 ( 二 ) 文 圖 邢 玉 玫 林 務 局 國 家 森 林 志 願 服 務 計 畫 修 訂 暨 推 展 活 化 計 畫 共 同 主 持 人 新 竹 林 區 管 理 處 於 85 年 7 月 召 幕 第 一 期 解 說 志 工, 至 今 已 召 募 四 期, 培 訓 服 勤 123 名 解 說 志

More information

钦 州 学 院 : 推 动 办 学 转 型 服 务 广 西 海 洋 经 济 黄 家 庆 46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 学 科 专 业 建 设 瞄 准 交 通 产 业 发 展 叶 树 江 吴 彪 47 重 庆 大 学 城 市 科 技 学 院 : 研 究 机 构 进 学 校 实 际 项 目 进

钦 州 学 院 : 推 动 办 学 转 型 服 务 广 西 海 洋 经 济 黄 家 庆 46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 学 科 专 业 建 设 瞄 准 交 通 产 业 发 展 叶 树 江 吴 彪 47 重 庆 大 学 城 市 科 技 学 院 : 研 究 机 构 进 学 校 实 际 项 目 进 目 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管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在 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主办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 全面深化教育系统干部人事人才工作综合改革 主 编 李忠良 副 主 编 刘天信 闫荣国 执行编辑 胡小爱 魏 巍 袁贵仁 3 管培俊 1 2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三次工作研讨会讲话 张大良 1 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CEF7CFC4CDF5C1EAF6CCBDF0CDADC5A3CAAFC2EDBACDC1C9B4FAD0CBC6BDB9ABD6F7C4B9D4E1BFBC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CEF7CFC4CDF5C1EAF6CCBDF0CDADC5A3CAAFC2EDBACDC1C9B4FAD0CBC6BDB9ABD6F7C4B9D4E1BFBC2E646F6378> 西 夏 学 第 5 辑 2010 年 9 月 Xixia Studies, Sep. 2010, Vol. 5 西 夏 王 陵 鎏 金 铜 牛 石 马 和 辽 代 兴 平 公 主 墓 葬 考 黄 震 云 摘 要 :1971 年, 西 夏 王 陵 101 号 墓 出 土 鎏 金 铜 牛 和 石 马 论 文 通 过 和 汉 代 唐 代 墓 葬 中 铜 牛 铁 牛 的 比 较 发 现,101 号 墓 出

More information

表 1: 津 22 条 内 容 清 单 序 号 津 22 条 核 心 任 务 主 要 内 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加 大 国 有 资 本 布 局 国 企 分 类 管 理 ; 推 动 资 本 向 现 代 制 造 业 现 代 物 流 金 融 等 现 代 结 构 战 略 性

表 1: 津 22 条 内 容 清 单 序 号 津 22 条 核 心 任 务 主 要 内 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加 大 国 有 资 本 布 局 国 企 分 类 管 理 ; 推 动 资 本 向 现 代 制 造 业 现 代 物 流 金 融 等 现 代 结 构 战 略 性 策 略 研 究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异 动 点 评 40.00% 1400000.00 30.00% 1200000.00 20.00% 1000000.00 10.00% 800000.00 0.00% 600000.00-10.00% 400000.00-20.00% -30.00% 200000.00-40.00% 0.00 成 交 金 额 上 证 综 指 30.00% 1000000.00

More information

欢迎光临兴业证券 !

欢迎光临兴业证券 ! 2008 2008 2007 11 200607 07 2007 06 2007 06 3-5 2 2007 2008 3 4 2007 2008 5 6 2007 1-10 14.6% 6 9 20-25%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7 06 3 1.97% 07

More information

55

55 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F o r u m 200529 11 VOL.29 NO.11 NOV.2005 54 CITY PLANNING REVIEW 55 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F o r u m 200529 11 VOL.29 NO.11 NOV.2005 56 CITY PLANNING REVIEW 57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37 卷 第 2 期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1 年 3 月 Vol.37 No.2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Mar.,2011 * 论 教 学 论 的 实 践 性 与 实 践 教 学 论 李 森, 陆 明 玉 ( 西 南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所, 重 庆 市 400715)

More information

1

1 2 Vol.2 The Working Papers of RCEWCC 2005 23 2 Vol.2 The Working Papers of RCEWCC 2005 24 2 Vol.2 The Working Papers of RCEWCC 2005 25 2 Vol.2 The Working Papers of RCEWCC 2005 26 2 Vol.2 The Working Papers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地 區 今 天 傍 晚 5 點 32 分 發 生 強 烈 地 震, 震 央 在 南 投 名 間 南 方 10 公 里 的 地 方, 震 源 深 度 19 公 里, 屬 於 淺 層 地 震, 名 間 鄉 的 震 度 達 到 7 級, 雲 林 古 坑 6 級, 隨 後 在 5 點 38 分, 南

臺 灣 地 區 今 天 傍 晚 5 點 32 分 發 生 強 烈 地 震, 震 央 在 南 投 名 間 南 方 10 公 里 的 地 方, 震 源 深 度 19 公 里, 屬 於 淺 層 地 震, 名 間 鄉 的 震 度 達 到 7 級, 雲 林 古 坑 6 級, 隨 後 在 5 點 38 分, 南 國 立 臺 東 高 級 中 學 103 學 年 度 第 一 學 期 期 末 考 高 一 環 境 科 學 概 論 卷 別 : 綜 高 班 作 答 方 式 : 答 案 卡 適 用 班 級 : 1-1 1-2 1-3 1-4 命 題 範 圍 : 第 5-7 章 ; 施 測 時 間 :70 分 鐘 104.01.16 一 題 組 題 (1~42 題, 每 題 2 分, 共 84 分 ) 題 組 右 圖 為

More information

「高鐵局97年年報」綱要(草案)

「高鐵局97年年報」綱要(草案) 壹 高 速 鐵 路 建 設 一 前 言 高 速 鐵 路 計 畫 係 採 民 間 投 資 興 建 方 式 辦 理, 一 方 面 係 為 減 輕 政 府 財 務 負 擔, 使 政 府 預 算 可 以 做 更 廣 泛 的 運 用, 另 一 方 面 則 是 為 引 進 企 業 效 率 及 創 意, 創 造 更 優 質 的 公 共 基 礎 建 設 交 通 部 與 台 灣 高 速 鐵 路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More information

西夏学第五辑16.doc

西夏学第五辑16.doc 西 夏 学 第 8 辑 2011 年 10 月 XixiaStudies, Oct. 2011, Vol.8 俄 藏 黑 水 城 文 献 辽 代 高 僧 海 山 思 孝 著 作 考 冯 国 栋 李 辉 摘 要 : 本 文 考 察 了 俄 藏 黑 水 城 文 献 中 辽 代 高 僧 思 孝 的 作 品, 认 为 TK323 中 的 往 生 净 土 偈 及 TK132 慈 觉 禅 师 劝 化 集 中 所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38 卷 第 1 期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2 年 1 月 Vol.38 No.1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Jan.,2012 也 谈 瞿 秋 白 与 鲁 迅 冯 雪 峰 胡 明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文 学 研 究 所, 北 京 市 100732) 摘 要 : 瞿 秋

More information

人20 感覺統合失調.DOC

人20 感覺統合失調.DOC 507519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2 9, PP. 507 519, 2003 507 508 509 510 511 ± ± ± 512 ± ± ± 5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正觉电子报 第64期

正觉电子报 第64期 杂 阿 含 经 卷 3 What are the sensation-skandhas of the consciousness? They are the bodies of six sense-consciousnesses. What are the six? They are the eye consciousness body, and even the mind consciousness

More information

《决斗癌魔》中国作家网稿

《决斗癌魔》中国作家网稿 杨 文 潮 广 东 资 深 传 媒 人 广 东 人 民 广 播 电 台 原 潮 州 话 播 音 员 新 闻 编 辑 高 级 策 划 主 任 老 记 者 协 会 会 员 2001 年 退 休 后 出 版 了 30 万 字 的 长 篇 纪 实 珍 藏 的 青 春 秘 码 和 18 万 字 的 新 闻 文 学 决 斗 癌 魔, 并 将 出 版 第 三 本 书 由 中 国 戏 剧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决

More information

Chin J Stroke, Oct 2013, Vol 8, No.10

Chin J Stroke, Oct 2013, Vol 8, No.10 wangshaoshi@126.com Chin J Stroke, Oct 2013, Vol 8, No.10 Chin J Stroke, Oct 2013, Vol 8, No.10 Chin J Stroke, Oct 2013, Vol 8, No.10 Chin J Stroke, Oct 2013, Vol 8, No.10 Chin J Stroke, Oct 201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630303936332DD4C0D1F4D6BDD2B52D312D3120D4C0D1F4D6BDD2B5B9C9B7DDD3D0CFDE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630303936332DD4C0D1F4D6BDD2B52D312D3120D4C0D1F4D6BDD2B5B9C9B7DDD3D0CFDE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2E646F63> 岳 阳 纸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详 式 权 益 变 动 报 告 书 上 市 公 司 名 称 : 岳 阳 纸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股 票 上 市 地 点 :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股 票 简 称 : 岳 阳 纸 业 股 票 代 码 : 600963 信 息 披 露 义 务 人 : 中 国 纸 业 投 资 总 公 司 通 讯 地 址 : 北 京 市 丰 台 区 南 四 环 西 路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332D323031322E31322E323920BC7EB46FB74DC3A8A4A3B0A3A141A44DB6CBBD62AC72B2D7A4A3A569C2A12028A5D5B8DCA4CEB867A4E5A55BB5F9292D6F6B2D41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332D323031322E31322E323920BC7EB46FB74DC3A8A4A3B0A3A141A44DB6CBBD62AC72B2D7A4A3A569C2A12028A5D5B8DCA4CEB867A4E5A55BB5F9292D6F6B2D412E646F6378> 憂 惱 愚 癡 不 除, 刀 傷 箭 毒 終 不 可 癒 釋 厚 觀 (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01.1.9) 各 位 法 師 各 位 居 士, 大 家 好! 今 天 跟 大 家 分 享 一 則 佛 典 故 事, 這 故 事 出 自 法 句 譬 喻 經 多 聞 品, 在 大 正 藏 第 4 冊 79 頁 中 欄 到 下 欄 過 去 在 羅 閱 祇 國 ( 也 就 是 摩 竭 陀 國 ) 南 方

More information

P

P 28 5 2010 9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Vol. 28 No. 5 Sep. 2010 1981 1982 1981 1982 5 1982 1982 1 P. 537-538 2 P. 234 1982 1980 9 10 1982 12 4 1980 9 17 1981 2 28 1981 4 1 4 20 5 1 4 1 5 1981

More information

汉 学 研 究 学 刊 第 六 卷 (2015) 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Vol.6 (2015) 一 唐 太 宗 的 書 法 文 化 建 設 唐 太 宗 ( 李 世 民,597-649,627-649 在 位 ) 酷 愛 書 法, 宣 和 書 譜 評 爲 :

汉 学 研 究 学 刊 第 六 卷 (2015) 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Vol.6 (2015) 一 唐 太 宗 的 書 法 文 化 建 設 唐 太 宗 ( 李 世 民,597-649,627-649 在 位 ) 酷 愛 書 法, 宣 和 書 譜 評 爲 : 汉 学 研 究 学 刊 第 六 卷 (2015), 页 13-84 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Vol.6 (2015), pp.13-84 唐 太 宗 的 書 法 文 化 建 設 與 唐 楷 書 風 的 確 立 和 演 變 李 乾 耀 博 士 內 容 摘 要 : 唐 太 宗 雅 好 書 法, 宣 和 書 譜 與 米 芾 書 史 皆 評 爲 留 心 翰 墨, 粉

More information

高 校 更 名, 怎 样 立 规 矩 晋 浩 天 邓 晖 54 双 创 教 育 : 高 校 综 合 改 革 新 命 题 万 玉 凤 55 转 变 方 式 推 进 高 等 教 育 内 涵 发 展 和 质 量 提 升 钟 秉 林 57 本 科 教 学 陷 尴 尬 : 学 生 正 在 丧 失 独 立 思

高 校 更 名, 怎 样 立 规 矩 晋 浩 天 邓 晖 54 双 创 教 育 : 高 校 综 合 改 革 新 命 题 万 玉 凤 55 转 变 方 式 推 进 高 等 教 育 内 涵 发 展 和 质 量 提 升 钟 秉 林 57 本 科 教 学 陷 尴 尬 : 学 生 正 在 丧 失 独 立 思 目 录 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主管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在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袁贵仁 3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要聚焦四大重点创新突破 张大良 1 3 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瞿振元 1 4 主办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 主 编 李忠良 副 主 编 刘天信 闫荣国 执行编辑 胡小爱 张成武 娄珀瑜 申崇华 编 委 按姓名笔划排序 王 光 王克盈 教育部

More information

永嘉禪宗集

永嘉禪宗集 永 嘉 禪 宗 集 大 藏 經 目 錄 經 錄 部 類 禪 宗 類 諸 宗 著 述 部 經 文 資 訊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六 十 三 冊 No.1242 永 嘉 禪 宗 集 註 版 本 記 錄 CBETA 電 子 佛 典 V1.4(Big5) 普 及 版, 完 成 日 期 : 2004/11/15 編 輯 說 明 本 資 料 庫 由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依 卍

More information

14审稿专家

14审稿专家 第 69 卷 第 9 期 2014 年 9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9, No.9 September, 2014 审 稿 专 家 名 单 ( 按 单 位 行 政 区 域 和 审 稿 专 家 姓 氏 拼 音 为 序 ) 在 创 刊 80 周 年 之 际, 编 辑 部 谨 向 所 有 为 审 稿 的 专 家 表 示 衷 心 的 感 谢! 以 下 是 2000 年

More information

64 2 1 64 = 2 1 = 18446744073709551615 2 1 192 157 / 50 = & 3.14 3927 /1250 = & 3.1416 EFHF AB = + DH CF EF CFHF BF = DH CF 2 2 2 1 2 2 a b c 2 S = [ a b ( ) ] a b c 4 2 2 n( 1 + n) 2 1 1 1 1 2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ormones / Steroid ormones 2 3 12 11 1 10 9 5 4 6 8 7 18 17 16 13 14 15 2 3 1 4 19 10 12 11 9 8 7 5 6 18 17 13 16 14 15 2 3 1 4 19 10 5 12 21 18 20 11 17 13 16 9 8 14 15 7 6 Estradiol Testosterone Prop.

More information

IPO IPO 5 8 ( ) IPO A (IPO) A ST % % % 168% 2

IPO IPO 5 8 ( ) IPO A (IPO) A ST % % % 168% 2 IPO IPO 5 8 ( ) IPO A (IPO) A ST 10 2006 9 15 2015 1 1 46.7% 4 500 50 71.6% 2014 7 2014 161% 168% 2 15 24 ( ) 2014 12 55% 15% 40% 1.14 2014 8 31 1.3 23 22 A 46 46 2013 9 5 A 2015 1 7 2 9 4 12%4 8 3 2015

More information

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白居易论

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白居易论 第 14 卷 第 1 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Vol. 14, No.1 2012 年 1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Jan. 2012 马 克 思 政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的 科 学 起 点 : 哲 学 的 贫 困 商 大 恒 ( 西 南 大 学 政 治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重 庆 北 碚 400715 ) 摘 要 :1847 年 哲 学 的

More information

no36.p65

no36.p65 因緣聚會 寫於建中 1972 級校友畢業三十五周年重聚 胡玉衡 1972 年畢業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九日應該是個特 資源 神出鬼沒地找出許多失聯的北一女同學 別的日子 因為那一天許多睽違多年的建中老 在她熱心安排聯絡下 那一屆的北一女重聚 同學 要回到滾滾黃沙的建中操場參加畢業三 辦得威震武林 驚動萬教 光是在美西那一場 十五周年重聚 就有兩百多校友參加 成功是會上癮的 那次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More information

各 食 品 药 品 监 管 部 门 对 不 合 格 食 品 及 其 生 产 经 营 企 业 依 法 查 处, 并 责 令 违 法 生 产 经 营 企 业 及 时 采 取 措 施 下 架 召 回 不 合 格 食 品, 同 时 督 促 企 业 认 真 落 实 主 体 责 任, 查 找 问 题 原 因 并

各 食 品 药 品 监 管 部 门 对 不 合 格 食 品 及 其 生 产 经 营 企 业 依 法 查 处, 并 责 令 违 法 生 产 经 营 企 业 及 时 采 取 措 施 下 架 召 回 不 合 格 食 品, 同 时 督 促 企 业 认 真 落 实 主 体 责 任, 查 找 问 题 原 因 并 壮 族 自 治 区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公 告 2015 年 第 47 期 壮 族 自 治 区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关 于 公 布 2015 年 执 行 国 家 总 局 食 品 安 全 监 督 抽 检 情 况 的 公 告 ( 第 12 期 ) 根 据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食 品 安 全 法 和 食 品 药 品 监 管 总 局 办 公 厅 关 于 食 品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1 强 强 联 姻 夏 晴 空 刚 进 入 自 己 的 大 厅 内, 便 被 眼 前 的 这 一 幕 震 惊 了, 奢 华 的 大 厅 内 铺 满 了 金 黄 色 的 地 板, 娇 艳 欲 滴 的 花 朵 展 示 出 了 自 己 最 美 丽 的 一 面, 暖 黄 色 的 光 芒 谢 谢 的 折 射

1 强 强 联 姻 夏 晴 空 刚 进 入 自 己 的 大 厅 内, 便 被 眼 前 的 这 一 幕 震 惊 了, 奢 华 的 大 厅 内 铺 满 了 金 黄 色 的 地 板, 娇 艳 欲 滴 的 花 朵 展 示 出 了 自 己 最 美 丽 的 一 面, 暖 黄 色 的 光 芒 谢 谢 的 折 射 萌 宝 当 家 : 杠 上 总 裁 爹 地 / 作 者 : 冰 血 瞳 楔 子 午 后 三 点 的 阳 光 有 些 温 暖, 带 着 迷 人 的 气 息, 让 人 有 些 微 微 醉 晕 机 场 上, 夏 晴 空 刚 刚 走 出 了 机 舱, 头 微 微 的 有 一 些 疼 痛, 可 能 是 由 于 昨 天 没 有 休 息 好 的 缘 故 吧! 她 想 了 一 下, 没 有 多 做 停 顿, 想 要

More information

好文如茶: 理性的澄澈与透明

好文如茶: 理性的澄澈与透明 第 6 卷 第 1-2 期 许 昌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10 年 6 月 Journal of Xuch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Vol.6 No.1-2 June.2010 好 文 如 茶 : 理 性 的 澄 澈 与 透 明 陈 汉 散 文 评 析 康 俊 平 ( 许 昌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人 文 艺 术 教 育 系, 河 南 许 昌

More information

2011 年 12 月 号 Vol.18 04/ 10/ 14/ 健 康 前 沿 身 关 于 味 精 不 得 不 知 的 5 个 禁 忌 指 甲 月 牙 少 则 体 寒, 月 牙 多 则 体 热 汤 熬 得 越 浓 越 有 营 养 吗? 柿 子 怎 么 吃 健 康 保 鲜 膜 可 致 内 分 泌 失

2011 年 12 月 号 Vol.18 04/ 10/ 14/ 健 康 前 沿 身 关 于 味 精 不 得 不 知 的 5 个 禁 忌 指 甲 月 牙 少 则 体 寒, 月 牙 多 则 体 热 汤 熬 得 越 浓 越 有 营 养 吗? 柿 子 怎 么 吃 健 康 保 鲜 膜 可 致 内 分 泌 失 2011 年 12 月 号 Vol.18 04/ 10/ 14/ 健 康 前 沿 身 关 于 味 精 不 得 不 知 的 5 个 禁 忌 指 甲 月 牙 少 则 体 寒, 月 牙 多 则 体 热 汤 熬 得 越 浓 越 有 营 养 吗? 柿 子 怎 么 吃 健 康 保 鲜 膜 可 致 内 分 泌 失 调 吃 火 锅 的 注 意 事 项 养 生 有 道 冬 季 如 何 预 防 感 冒? 亲 子 在 线

More information

PDF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PDF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gustav / January 01, 2015 09:07PM T10n0293_p0844b14(00) T10n0293_p0844b15(00) T10n0293_p0844b16(00)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卷 第 四 十 T10n0293_p0844b17(00) T10n0293_p0844b18(00)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T10n0293_p0844b19(00)

More information

张 英 洪 等 : 北 京 市 乡 村 治 理 现 状 及 问 题 研 究 北 沟 村 治 理 的 主 要 做 法 和 特 点 有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是 村 规 民 约 涉 及 村 干 部 和 村 民 生 产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非 常 具 体 详 细 现 行 的 村 规 民 约 涵

张 英 洪 等 : 北 京 市 乡 村 治 理 现 状 及 问 题 研 究 北 沟 村 治 理 的 主 要 做 法 和 特 点 有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是 村 规 民 约 涉 及 村 干 部 和 村 民 生 产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非 常 具 体 详 细 现 行 的 村 规 民 约 涵 第30卷 第2期 2016年3月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Vol.30 No.2 Mar. 2016 北京市乡村治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怀柔区北沟村为例 张英洪 1 刘妮娜 2 刘 雯 1 1.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 100101 2.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

More information

唐五代俗講變文在市場上的運作研究2.PDF

唐五代俗講變文在市場上的運作研究2.PDF 1 ----- 1 2 3 4 2 0203 P.2133 20 0213 P.222 S.32 P.30 021 F101 0221 P.241 2? 13(CBETA, T0, no. 20, p. 41, b2-21) (CBETA, T0, no. 20, p. 41~41) 3 (CBETA, T0, no. 20, p. 41~41) 10 --- 1 11 4 140 0202 31

More information

Untitiled

Untitiled 目 录 目 录 编 辑 委 员 会 主 任 : 郑 鄂 卷 首 语 案 例 精 选 副 主 任 : 凌 祁 漫 霍 敏 委 员 : 王 勇 徐 春 建 谭 玲 洪 适 权 聂 式 恢 许 佩 华 梁 小 岸 周 玲 黄 雄 赵 军 古 锡 麟 陈 佩 霞 谢 文 练 卫 俊 儒 胡 志 超 任 宗 理 陈 润 霖 李 忠 铭 施 适 林 秀 雄 黄 建 屏 王 在 魁 郑 岳 龙 戴 佛 明 丁 海

More information

陈文利简历

陈文利简历 第 6 卷 第 1-2 期 许 昌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10 年 6 月 Journal of Xuch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Vol.6 No.1-2 June.2010 许 昌 书 画 名 家 寻 求 至 美 的 境 界 : 解 读 陈 文 利 的 花 鸟 世 界 刘 庆 庆 与 八 年 前 一 年 好 景 在 第 九 届 全 国 美 展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1. 增 发 预 案... 4 2. 分 红 预 案... 4 3. 业 绩 预 告... 4 4. 公 司 股 东 增 减 持... 5 4.1 公 司 股 东 增 持... 5 4.2 公 司 股 东 减 持... 5 5. 高 管 增 减 持... 5 5.1 高 管 增 持... 6

目 录 1. 增 发 预 案... 4 2. 分 红 预 案... 4 3. 业 绩 预 告... 4 4. 公 司 股 东 增 减 持... 5 4.1 公 司 股 东 增 持... 5 4.2 公 司 股 东 减 持... 5 5. 高 管 增 减 持... 5 5.1 高 管 增 持... 6 金 融 工 程 研 究 证 券 分 析 师 崔 健 CFA 022-28451618 cuijian2001@163.com 8 家 公 司 发 布 定 向 增 发 预 案 进 展 情 况 核 心 观 点 : 2016 年 5 月 24 日 的 重 要 个 股 事 件 如 下 : 金 融 工 程 统 计 日 报 29 家 公 司 披 露 重 要 股 东 变 动,3 只 股 票 拟 推 员 工 持 股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