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Transcription

1

2 全集彙編緣起 1 全集彙編緣起本苑開山第一代住持,上智下諭昌圓和尚,於民國八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十四日圓寂,化緣雖盡(住世七十七歲,僧臘三十二年),但所遺留的著作,其法味幽遠,依然化導十方有緣 和尚於民國七十一年(五十九歲)開始從事撰述,謂之 建無形的大殿 ;並於第二年成立發行組,處理著作流通事宜 從七十二年四月出版第一本 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至八十七年五月出版 側聞散記 第四集為止,將近十五年間,出版五 六十部 因某些封面之底版,受印刷廠人事變遷之影響,不復保存;而且陸續出書,所有版面亦未統一;又為配合光碟版發行,更廣為流通 故,淨苑出版社於九十年十一月之本苑工作會報上提議,擬將和尚著作以 全集 之形式彙編,分門別類,統一版面,方便閱讀研習 與會人員一致贊成,常住大眾亦皆隨喜稱善

3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2 於是,全集彙編小組訂定如下之編輯方針:一 全集版面統一,內文每頁十五行,每行三十三字;並配合全集光碟製作,以便紙本書與電子版對照 二 依義理分成六大類(ABCDEF)並以S代表全集系列的簡號,依照如下順序編列代號:華嚴(SA) 方等(SB) 般若(SC) 法華(SD) 淨土(SE) 開示(SF) 三 重新設計封面,並於 封面裏 印上原書之封面以作紀念 封面 仍用全名,如: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 書背 為版面莊嚴,採用簡稱 如: 法界觀門直解 五教止觀淺導 十玄門探玄 開山和尚曾於民國七十一年在我的筆記上批示: 待我往生之後,若能掇拾我有生之年片言隻字,整理成帙,以示來者,用為紀念,可謂盡孝道也 如今,和尚往生已將近一年,大眾彙編全集以報師恩,實在具有自他成就

4 全集彙編緣起 3 之意義 此外,淨苑出版社也將陸續收集和尚講經 隨機開示錄音帶及住眾隨堂筆記,加以整理,繼續出書,以使法水長流不絕 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十六日釋惠敏序於西蓮淨苑

5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4 凡例壹 全集六大類分法天臺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時教 言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故將和尚之撰述歸類為華嚴(A) 方等(B) 般若(C) 法華(D) 淨土(E) 開示(F) 一 華嚴(SA)1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 均為注解杜順和尚所說,出合訂本 2 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 為注解法藏大師所作,出單行本 3 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記 乃和尚帶領弟子們修學之記實,為拋磚引玉,出單行本

6 凡例 5 二 方等(SB)1 和尚於撰述中解釋, 理正 曰方, 平等 曰等; 教出第一義 曰方, 教出世俗義 曰等 故將大乘經歸於方等類(SB) 並以原書之出版時間排序之 2 佛說魔逆經通義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 原為合訂本,今仍照舊 三 般若(SC)1 將般若諸經排於 中論 十二門論 之前,並參照原書出版時間排序 2 緣起法泛談 般若義理的探究 性緣問題之申論 為和尚在諦理上整個思想體系之發揮,特出合訂本; 諦理便蒙 係集錄和尚有關諦理之開示,目的在令欲修學般若者,有一方便入手處,故亦合訂之

7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6 四 法華(SD)1 以原書之出版排序 2 無量義經略解 大法鼓經解義 分量較少,合訂出書,編為SD1 五 淨土(SE)1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詳述 思惟諸佛現前三昧 慧遠大師修念佛三昧乃依 般舟三昧經 因為當時 觀無量壽佛經 等,尚未譯傳我國 而 賢護分 與 般舟三昧經 顯係同本異譯 般舟三昧經 先出, 賢護分 後出而已 故知慧遠大師修念佛三昧之思想,與 賢護分 有關係 編為SE1 2 阿彌陀經鈔 普賢行願品述義 合訂本出刊 3 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大力提倡持名念佛,求願往生,功在淨土法門,和尚特著書讚之

8 凡例 7 4 池畔蓮鈔 為和尚在九品蓮池畔念佛之餘,擇取經文,摭拾古德句義,加以申述,連綴成文 和尚喬遷蓮鄉後, 池畔蓮鈔 第三集順理成章為 蓮鄉集 故SE5 以 池畔蓮鈔 及 蓮鄉集 為合訂本 5 佛七講話 深入諦理,提倡信願,教導行人一心不亂,修習念佛三昧 風行於海內外,實為淨土行人之寶典 八集分成四本合訂本 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分修學記 為和尚帶領住眾之修學記,讓我們對善導大師 會通別時意 及 凡夫仗佛力九品往生 等,有深刻了解,而願行具足,決定往生 六 開示(SF)1 師父的話 乃將和尚早期開示之住眾筆記,加以整理而成 2 夏雨清涼 為和尚在結夏期間於早齋午齋之開示,緇素普霑法雨,身心清涼 原為三集,今以合訂本出書 3 夏雨清涼節要 乃因居士希望 夏雨清涼 師父的話 能節要

9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8 出書,以利普遍流通,故而刊行 4 側聞散記 則為和尚在蓮鄉之開示 侍者發心記錄,乃隨侍師側之見聞,故和尚命名為 側聞散記 四集合為一本 貳 全集圖書目錄一 華嚴(SA)SA1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 合訂本 SA2 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 SA3 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記 二 方等(SB)SB1 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

10 凡例 9 SB2 佛說魔逆經通義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 合訂本 SB3 大方廣寶篋經蠡測 SB4 諸法無行經淺解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合訂本 SB5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合訂本 SB6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 合訂本 SB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 SB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 SB9 大乘同性經釋義 SB10 佛藏經描仿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合訂本 SB11 維摩詰所說經句解 SB12 維摩詰所說經講記 SB1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11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10 SB1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記 三 般若(SC)SC1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句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合訂本 SC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SC3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邯鄲記 SC4 中論要解 SC5 中論講記 SC6 十二門論隨解 SC7 緣起法泛談 般若義理的探究 性緣問題之申論 諦理便蒙 合訂本 四 法華(SD)SD1 無量義經略解 大法鼓經解義 合訂本

12 凡例 11 SD2 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SD3 妙法蓮華經講記 五 淨土(SE)SE1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 SE2 佛說阿彌陀經鈔 普賢行願品述義 合訂本 SE3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 SE4 池畔蓮鈔 第一 二集, 蓮鄉集 合訂本 SE5 佛七講話 第一集SE6 佛七講話 第二 三集合訂本 SE7 佛七講話 第四 五集合訂本 SE8 佛七講話 第六 七 八集合訂本 SE9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分修學記

13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12 六 開示(SF)SF1 師父的話 SF2 夏雨清涼 第一 二 三集合訂本 SF3 夏雨清涼節要 SF4 側聞散記 第一 二 三 四集合訂本 七 其他 四分律拾要鈔 和尚 戒乘俱急,與住眾講解四分戒本,並帶領大眾依南山三大部兩小部及諸廣律,銳意修學 敬以修學所得,依 四分律 編寫 拾要鈔,謹供學戒者參考

14 凡例 13 參 其它相關事宜一 原則上,封面選取和尚墨寶(除SC7 及SF2 )與故宮名畫,精心設計之 二 全集六大類,於封面以六種顏色區分之 三 本全集乃陸續出書,故未編排全集總頁碼 四 為配合全集光碟版發行,每本均從 彙編緣起 開始排頁碼 五 全集中和尚已出版之撰述重新再版者,附原書初版年月 刷數於 封面裏,以作紀念 六 和尚曾說: 我寫書,是我的腦血流到手上,再從手上流到筆,再從筆流到紙上 又,和尚寫書,一個字,一聲佛號 今摘錄和尚手稿,印於蝴蝶頁,亦共緬懷

15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14 目錄彙編緣起 一凡例 四目錄 一四佛藏經描仿描仿 一七釋經題 一九釋經文佛藏經描仿卷上諸法實相品第一 二一念佛品第二 四 念法品第三 五八念僧品第四 六九

16 目錄 15 淨戒品第五之一 九四佛藏經描仿卷中淨戒品之餘 一 七淨法品第六 一四三往古品第七 一六 佛藏經描仿卷下淨見品第八 一八四了戒品第九 二 八囑累品第十 二三二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前言 二五一釋經題 二五三釋經文 二五五

17 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16

18 佛藏經描仿

19

20

21 描仿 17 描仿若干年前,與住眾講過 佛藏經 其實不敢說講經,只是與大眾誦經而已 當時講此經的因緣,是因為經中曾說,無所有名為念佛,念無分別名為念佛,畢竟空名為念佛,無念名為念佛 為恐住眾誤解經義墮入偏空,於是決定講這部經 但以心餘力拙,雖然經過一番講解,依然未將經義發揮出來 若干年後,偶爾再閱此經,覺得實有重新撰述的必要 倒不是說以前講不好,現在能寫好,而是小學生學毛筆字,喜歡描而已 記得小學時代,初學寫毛筆字,買張仿格,放在紙下面照著寫 字不成形,愈看愈難看 於是下功夫再重描一番 不描實實難看,描過以後,更加難看 結果春溪草初生,滿紙螃蟹爬 現在人老了,然習氣猶在,喜歡描仿 所以將這本書,取名為 佛藏經

22 仿 釋佛藏經描仿 勝光天子經句解 描智諭於西蓮淨苑18

23 釋經題 佛藏經描仿 釋經題 佛藏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釋智諭撰 佛藏經 亦名 選擇諸法經 以實相為體 實相者無生無滅 無相 無為 一切諸法無非實相 故一切諸法 皆悉無生無滅 無相無為 此經內容闡述佛法僧戒 體皆實相 所以佛法僧戒 皆悉無生無滅 無 相無為 實相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相含藏一切法 故名之為佛藏 以此經以實相為體 故所說者 大乘律藏攝 經 梵語修多羅 譯為契經 簡稱曰經 修多羅正譯為綖 線 有貫穿義 19

24 佛藏經描仿 猶綖能貫花為鬘 亦猶經能貫緯然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史有前後二秦 前秦苻姓所建 後秦姚姓所建 鳩摩羅什大師於姚秦時 來華 故首曰姚秦 龜茲古西域國名 址在今新疆 三藏者 經 律 論 通達經律論者 稱三藏法師 簡稱曰三藏 鳩摩羅什 譯曰童壽 父鳩摩炎 遷居龜茲國 羅什七歲 隨母出家 從師受經 日誦千偈 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姚興迎鳩摩羅什大師至長安 興待以國師 之禮 羅什大師 譯經論三百餘卷 羅什大師發願言 若所傳譯無謬者 當令 我荼毗時 舌不焦爛 於姚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卒於長安 荼毗時 舌果不灰 然羅什大師入寂年月 諸記不同 歷史唯憑記載 所記是否失實 時隔 久遠 無從論其正誤矣 20

25 諸法實相品第一 釋經文 卷上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僧俱 皆是眾所知 識 及無邊大菩薩摩訶薩眾 無量無數 此是證信序 有六種成就 如是者 信成就 我聞者 聞成就 一時者 時成就 佛者 說法主成就 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者 處成就 與大比丘僧 及大菩薩摩訶薩眾者 眾成就 這六種成就 皆結集經人語 如是我聞一句 先以親從佛聞證信 然後舉出時間 說法主 地點 聽眾等以為佐證 如是者 謂佛如是說也 我聞者 謂我親從佛聞也 一時者 謂說法時 間 以一時代表之 佛者 自覺 覺他 覺滿之果人也 21

26 佛藏經描仿 王舍城 在中印度摩竭陀國 王舍城周圍有五山 耆闍崛山 譯為靈鷲 山 即五山之一 大比丘僧 比丘有三義 即乞士 破惡 怖魔 此等比丘皆德臘俱高 多聞廣識 知見殊勝之大比丘 四人以上乃至百千眾 皆名為僧 皆是眾所知識 皆是眾人所認識者 大菩薩摩訶薩 菩薩譯為覺有情 亦曰大道心眾生 菩薩者 以大悲心 行諸波羅蜜 度眾生也 摩訶薩譯為大 謂係地上菩薩 今曰大菩薩 復云 摩訶薩 有人說是八地以上菩薩 如是我們視為華梵雙舉 亦無不可 如是 菩薩 無量無數 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 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 人信解 佛告舍利弗 汝見何 利歎言希有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 此是發起序 由舍利弗發起此經端緒 三昧者 定也 舍利弗自在靜處 從三昧起 往詣佛所 可知舍利弗與 佛 未在一處 22

27 諸法實相品第一 舍利弗先讚歎於佛 然後說出讚歎之原因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者 諸法 實相也 諸法實相 即無生法 無生故無滅 無生故無相 無生故無為 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即是無所有不可得 以無所有不可得法 令人信解實是甚難 佛問舍利弗 汝見何利 而作是言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我在靜處每作是 念 世尊 乃於無名相法以名 相說 無語言法以語言說 思惟是事生希有心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如是 是事希有第一希有 謂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相之法無名無相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而世尊能於無名相法 以名 相說 無語言法 以語言說 所謂至理無名 以名顯理 誠為希有也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如是 甚為希有 此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諸佛所得無上甚深微妙法也 舍利弗 譬如巧畫師 畫於虛空現種種 色相 於意云何 是畫師者為 希有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 如來所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一切法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所以者何 無名相法 無念無 23

28 佛藏經描仿 得 亦無有修 不可思議非心所依無有戲論 非是戲論所可依止 無覺 無觀無有所攝 不在於心非得所得 無此 無彼無有分別 無動無性本來 自空 不可念不可出 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如是無名相法以名相說 如 是舍利弗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以下舉十 譬喻 說明佛所說法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 甚為希 有 此是第一譬廣說 以下九譬係略說 第一譬巧畫師畫於虛空 虛空不能作畫 今畫師畫於虛空 甚為希有 而佛以無上智 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 倍為希有 所以者何下 申述佛說法希有之理由 諸法實相 無所有不可得 畢竟 空寂而不無 橫遍豎窮而非有 甚深微妙不可思議 以實相無所有不可得故 所以無名無相 無念無得 諸法實相 畢竟空寂 不可憶念不可得也 亦無有修 以無所有不可得 故無能修亦無所修 不可思議 諸法實相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故不可心思口議 非心所依 諸法實相 非心所法也 非是戲論所可依止 戲論者 世間言語文字 有名無實 故曰戲論 諸 24

29 諸法實相品第一 25 法實相,離言語相 離文字相 離心緣相,乃至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故曰非是戲論所可依止 無覺無觀無有所攝 覺觀皆分別心,粗分別曰覺,細分別曰觀 能攝所攝,係分別法 實相無所有不可得,無有分別,故曰無覺無觀無有所攝 不在於心非得所得 在於心者,為心所法,實相非心所法,故不在於心 非能得所得,心為能得,心所為所得,實相非心心所法,故非能得所得 無此無彼無有分別 實相無相,不可分別 此者我相,彼者人相眾生相,皆分別法 實相無有分別,故無此無彼 無動無性,本來自空 諸法實相者,即是一相所謂無相 諸法一相,即是一道清淨,故平等不動 一相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性 諸法實相,清淨平等不動無性,故本來畢竟空 不可念不可出 實相無相故,不可想念,以想念即是取相故 以實相無相不可取著,故曰不可出 所以實相法,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因為實相者,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今以名相言語表達,實難令一切世間了悟其真實義也

30 佛藏經描仿 最後結論言 舍利弗 一切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 倍為希有也 以下分別舉出九個譬喻 舍利弗 譬如有人嚼咽須彌能令消盡 飛行虛空不以為患 於意云何 為希有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 諸佛所說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須彌山出海八萬四千由旬 係金銀璢璃玻璃四寶所成 有人嚼咽 消息 淨盡 且能飛行虛空 當知須彌山係地居山 如是之行不以為難 舍利弗 佛言 諸佛所說一切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 倍為希 是為希有不 舍利弗答言 希有世尊 有 舍利弗 譬如火城縱廣深淺各一由旬 四門出焰人負乾草於中而過 猛風吹焰燒爆其身 是人能令火不燒草及 不燒身 於中得出如本無異 於意云何 為希有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 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26

31 諸法實相品第一 一由旬四十里 城中大火 四門出焰 有人負乾草於中而過 能令火不 燒草亦不燒身 是為甚難 然如來所說 一切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 倍為希有 舍利弗 譬如有人以石為 栰 從海此岸度至彼岸 於意云何 為希有 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 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 解倍為希有 石栰渡海喻 舍利弗 譬如有人負四天下及諸須彌山 河草木以蚊腳為梯登至梵天 於意云何 為希有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 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四天下者 東南西北四部洲也 負四部洲及諸須彌山河草木等 以蚊腳 為梯 登至色界梵天 是為甚難 然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 倍為希有 舍利弗 譬如藕絲懸須彌山在於虛空 於意云何 為希有不 希有世 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27

32 佛藏經描仿 藕絲懸須彌喻 舍利弗 譬如劫盡大火燒時 人以一唾 能滅此火 又以一吹還成世界 及諸天宮 於意云何 為希有不 希有世 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 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劫末起大火 自地獄燒至初禪天 水災壞至二禪 風災壞至三禪 劫成 時自四禪興雲雨 三禪得成 自三禪興雲雨 二禪得成 自二禪興雲雨 初 禪得成 如是一切世界及諸天宮得成 以上舉一唾滅火 一吹還成世界喻 舍利弗 恒河廣大為無量不 如是世尊 舍利弗 四天下中普雨大雨 渧如恒河 有人以手承此雨渧無所遺落 於意云何 為希有不 希有世 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以上舉大雨喻 舍利弗 須彌山王為高大不 高大世尊 舍利弗 四天下中普雨大石 皆如須彌 有人以手承接此石 無有遺落 如芥子者 於意云何 為希有 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 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 28

33 諸法實相品第一 解倍為希有 以上舉雨大石喻 舍利弗 譬如有人以一切眾生置左手中 右手接舉三千世界山河草木 皆能令是一切眾生同心喜樂其意不異 於意云何 為希有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譬如有人以左手持諸眾生 右手接舉其所依之三千大千世界草木等 能 令此諸眾生不知不覺 歡喜不異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信解 倍為希有 以上譬喻說竟 以下法說 舍利弗 如來所說諸法無性空無所有 一切世間所難信解 何以故 舍利弗 是法無想離諸想 無念離諸念 無取無捨無戲論無惱熱 非此 岸非彼岸非陸地 非癡非明 以無量智乃可得解 非以思量所能得知 如來所說實相法 係諸法隨緣無性 空無所有 為一切世間所難信解 因為諸法實相無相 所以離諸想 想者 取相為想相也 無念離諸念 念者 念求心也 實相法空無所有 不可念求 故離諸念 29

34 佛藏經描仿 實相法空無所有 故不可取 不可捨 無有言語文字等戲論 亦無惱熱 以無性空寂故 非此岸 非彼岸 非陸地 此岸表生死 彼岸表涅槃 陸地者 未達究 竟彼岸 別出於水 用表外道 實相無相 無所有不可得 故非生死此岸 非涅槃彼岸 亦非中途別出陸地之外道 非癡非明 癡者 無明也 實相法非明 非無明也 如此諸法實相 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無量智所可得解 非是心意 識思量所能得知也 無行無相無有惱熱 無念過諸念 無心 過諸心 無向無背無縛無解 無妄無妄法 無癡無癡法 無有癡網無名 無言 無說無不說 無盡無不 盡 無行無行相 無道無道果 無離過諸離 無思惟無雜糅 不取不捨 無得不可得 除諸滯著除貪恚癡 非實非 虛妄 非常非無常 非明非不 明 非闇非照不在心 無有性性本空 實相法無造作行 無取著相 無惱熱 無念求 無諸分別心 實相無所 有不可得故 所以無向無背 無縛無解 以空無所有故 所以無虛妄 無虛 30

35 諸法實相品第一 31 妄法,無癡 無癡法 無有癡網,癡闇猶如羅網,令人不得出離不得自在 (有本作疑網)以空無所有故,所以無名無言,無說無不說,無盡無不盡 何故無盡無不盡?因為無相為盡,無不相為不盡 實相無相,則無不盡;實相無不相,則無盡 無行無行相 行者取相造作行也,如殺盜婬等 行相者,外境於內心識所現之影相,如美醜 適意不適意等 如是行及行相,皆虛妄分別起 實相無相離諸分別,所以無有虛妄造作行,亦無虛妄行相 無道無道果 道有能通義,例如有漏善道,能通至三善道果;有漏惡道,能通至三惡道果;無漏道,能通至涅槃果 道果者,果報也 如是道及道果,唯是心造 一心清淨,體本虛寂,故無道及道果 無離過諸離 法性空寂,無一法可得,既無能離亦無所離,故過諸離 無思惟無雜糅 思惟者,分別法相也 雜糅者,法相混雜也 實相無相畢竟清淨,故無思惟無雜糅 實相無相,畢竟無一法可得,故不取不捨,無得不可得,除諸滯著,除

36 佛藏經描仿 貪恚癡 不可得實 不可得虛妄 不可得常 不可得無常 不可得明 不可 得無明 不可得於闇 不可得於照 不在心 心與心所 皆因緣生法 體性不可得故 總之 諸法實相 緣起無性 性本空故 能降伏魔 降伏煩惱 降伏五陰 降伏 十二入 降伏十八界 降伏說 有五陰者 降伏說有十二入者 降伏說有 十八界者 降伏說有眾生者 說有人者 說有壽者 說有命者 說有有 者 說有無者 降伏一切諸邪 行者 舍利弗 我此聖法 皆能降伏一切 貪著乃至說有法者 不信樂諸 法如實相者 逆佛法者 以上所講實相無相 本性清淨 是大乘戒法 持之能降伏有所得心 降 伏有所得心乃得增益佛道 所謂魔與煩惱 皆有所得見 有五陰 有十二入 有十八界 有眾生 有人 有壽者 有命者 有有者 有無者 皆有所得見 皆係邪見 五陰乃色受想行識 十二入乃六根六塵 十八界乃六根六塵六識 綜陰 界入 乃成我相 以下便說眾生相 人相 壽命相 著有我人眾壽四相 便 32

37 諸法實相品第一 是有見 如果著無我人眾壽相 便是無見 有見無見 均非正見 是邪見 而實相無相 有相既不可得 無相云何可得 最後佛告舍利弗 我此實相聖法 能降伏一切貪著 能降伏一切說有法 者 所以不信樂諸法實相者 為違逆佛法也 所以者何 舍利弗 若有眾生說我者 說人者 說眾生者 說斷滅者 說常者 說有者 說無者 說諸法者 說 假名者 說邊者 皆違逆佛 與佛共諍 說我 人 眾生 斷滅 常 有 無 諸法 假名 邊者 皆是有生有 滅有相有為 乃違逆佛 與佛共諍 與佛共諍者 無有實義 唯取假名相也 舍利弗 乃至於法少許得者 皆與佛諍 與佛諍者皆入邪道 非我弟 子 若非我弟子 即與涅槃共諍 與佛共諍 與法共諍 與僧共諍 乃至於法 少許計著有所得者 皆是與佛共諍 皆是戲論 計有所得與 佛共諍者 皆入邪道 非佛弟子 非佛弟子者 即與涅槃違 與涅槃諍 與 三寶違 與三寶諍 涅槃者 即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也 舍利弗 如是見人 我則不聽出家受戒 舍利弗 如是見人 我則不 33

38 佛藏經描仿 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 舍利弗 若人除捨如是不善貪著事者 於我法中 出家求道 不念涅槃 不以涅槃為念 不 貪涅槃 於畢竟空法 不驚不 畏 是人尚為斷諸法故勤行精進 何況如 是不善貪著 謂著我著眾生著 人著法 是人為斷諸貪著故 但勤修習無相三昧 於無相三昧亦不取相 是人通達一切諸法相皆是一相 所謂無相 舍利弗 若有如是邪見之人 我不聽許其出家受戒 亦不聽許其受一飲 水之供養 如果有人能除捨如是等不善貪著 除捨如是等有所得邪見 如是 之人 於我法中出家求道 以心無所住無所得故 不住涅槃 如實知涅槃畢 竟淨不可得 於是不求涅槃 不以涅槃住心憶念 不貪求涅槃 於畢竟空無 生法 能夠深信 不驚不畏 如是之人 於如是法斷貪求心 斷有所得見 能勤求精進 乃能於有所得心不善之法 便不生貪矣 如是之人 如實知諸 法實相 勤修無相三昧 但於無相三昧 亦不取著 以知無相法亦不可得故 是人通達一切法相 皆是一相 所謂無相 如 大般若經 四四三云 變礙是色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領納是受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取像 是想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造作是行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了別是識相 34

39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苦惱聚是蘊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如是方為正見 也 舍利弗 是則名為於聖法中柔順法忍 得是柔順法忍 乃名是我弟子 能消供養不空受身 所以者何 舍利弗 我是真實相法 不可入不可取 不可捨不可貪 不可說斷語言道 無歡無 喜斷貪喜心 非眾緣合離眾因 緣 無道斷道至於無道 斷諸語言論議音 聲 無形無色無取無著無用 無實無妄無闇無明 無壞無諍無合無散 無動無念無有分別 不可得示 非垢非淨非名非相 非心數法非心所解 舍利弗 若有人以無所得心 修習無相三昧 於無相三昧亦不取著 是 人則名於聖法中得柔順忍 如是之人 乃名我弟子 如是之人 能消 供養 不空受人身 所以者何 我此真實法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無所有不可得 故不可入 不可取 不可捨 不可貪 我此實相法 不可說 語言道斷故 無歡無喜 斷貪喜心故 非眾緣和 合 離眾因緣故 以緣起性空 畢竟無所有故 35

40 佛藏經描仿 非是決定有道 亦非斷滅無道 至於無道者 謂道不可得也 斷諸語言 論議音聲 語言者 獨自宣說 論議者 互相交言 音聲者 聲塵也 實相 無相 不可說 不可議論 非是聲塵 無形無色 無取無著無用 無實無妄 無闇無明 無壞無諍 無合無散 無動無念 無有分別 以一切無所有不可得故 所以不可宣示 非垢非淨 非名非相 非心數法 心數法者 即心所法 為心所解者境也 實相非 境 故曰非心所解 我此法中無男無女無天無龍無夜叉無乾 闥婆無鳩槃荼無毘舍闍 無斷 無常 無我無眾生無人 無來無去無出無 入 無戒無犯無淨無垢 無有 三昧無定無定根 無禪無禪根 無知無見 無貪無諍 無道無道果 無慧 無慧根 無明無非明 無解脫無非解脫 無果無得果 無無力非力 無 所畏無無所畏 無念無念根 無坐無行無有威儀 無此無彼無憶想分別 無菩提無菩提分 無智無非智 無地無水 無火無風 無罪無福 無法無 非法無苦無樂 拔諸一切戲論根本 一切水離冷而無 烟 這段經文 語有重出者 茲從略解釋之 36

41 諸法實相品第一 37 夜叉,譯捷疾鬼 乾闥婆,譯香陰 鳩槃荼,譯香陰,噉精氣鬼也 毗舍闍,亦譯噉精氣鬼,噉人及五穀之精氣 無定根 定根者,五根之一,五根即信根 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無禪無禪根 禪譯思惟修,或譯為靜慮,梵文禪那 於欲界修而得之,於色界生而得之,有修習之義 每與定併稱 而禪者靜慮思惟,重在方法,定則一境定念,重在既得,梵文為三昧 無知無見 實相法中,無知無見 在心曰知,在眼曰見 無慧無慧根 慧根者,五根之一 無無力非力 似應為 無力無非力 無所畏,無無所畏 以有所畏不可得,無所畏亦不可得故 無念無念根 念根者,五根之一 無坐無行無有威儀 以實相無相無形無色故,所以無行住坐臥四威儀 無此無彼無憶想分別 以實相法,無我人眾壽相故

42 佛藏經描仿 無菩提無菩提分 菩提約果言 菩提分約因言 如三十七菩提分 無智無非智下 易解不釋 拔諸一切戲論根本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是一切戲論根本 故知凡語 言相 文字相 心緣相 我人眾壽相等 皆戲論也 一切永離 冷而無烟 此句文字有誤 一切永離諸相 尚易解 烟 似 相 字之誤 冷 字則不解 舍利弗 舉要言之 我法悉破一切諸念 一切諸見一切諸結諸增上慢 不念一切諸所憶念 除斷一切種種語言 我是法中無常無無常 無苦無 樂 無垢無淨 無斷無常 無我無眾生 無人無壽者 無命者無生無滅 何以故 舍利弗 如來於法都無所得有所 滅 故名為涅槃 亦不見有得 涅槃者 舍利弗 佛亦不念涅槃 不以涅 槃為念 亦不貪著涅槃 是故 當知 是為第一奇特希有 所謂如來說一 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令人 信解倍為希有 舍利弗 舉要言之 實相法無相無分別 畢竟清淨 能破一切有法 能 破一切有所得分別法 所以能破一切念 一切見 一切結使煩惱 能破諸增 38

43 諸法實相品第一 39 上慢 未證言證,未得謂得,是為增上慢 總而言之,凡有所得心,即增上慢也 實相無相,故不念一切諸所憶念,以凡有憶念,皆有所得也 除斷一切語言,離言相故 無常無無常 以一切法無所得故 法既無得,是一切法不生,不生當亦不滅,是故實相不生不滅,名為涅槃 雖名涅槃,於涅槃亦無所得 舍利弗!故佛不念求涅槃,不貪著涅槃 是故當知,實相是第一奇特希有 所以佛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44 佛藏經描仿 念佛品第二 諸法實相品 是總說 自此以下 係依諸法實相作分別說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於此法中云 何為惡知識 云何為善知識 佛告舍利弗 若有比丘教餘比丘 比丘 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 天 比丘 汝當觀身取是身相 所謂不淨 當觀一切諸有為法皆悉無常 觀一切法空無有我 比丘 汝當取所緣相 繫心緣中 專念空相 當樂善 法 當取不善法相 取不善法相已 為令 斷故觀念修習 謂為斷貪欲觀 不淨相 為斷瞋恚觀慈心相 為斷愚癡觀 因緣法 常念淨戒深取空相 勤行精進為得四禪 專心求道觀不善法皆 是衰惱 觀於善法最是安隱 一心修道分別諦觀 善不善法諦取相已 唯觀涅槃安隱寂滅 唯愛涅槃 畢竟清淨 如是教者名為邪教 謂是正教 而是邪教 舍利弗 如是教者 名惡知識 是人名為誹謗於我助於外道 亦為他人說邪道法 舍利弗問佛 於實相法中 云何為惡知識 云何為善知識 佛依實相不生不滅無相無為 無所有不可得的原則回答如下 40

45 念佛品第二 41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曰,比丘!汝當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當知此是六念法門,佛隨順世間,以世俗諦與眾生說,非是第一義諦 於第一義諦中,佛相不可得,法 僧 戒 施 天相不可得 故於第一義中,一切諸法,無非實相,無分別 無取無捨 比丘!汝當觀身,取著於身相,所謂觀身不淨 當知如此觀者,非為了義 於了義法中,身相不可得,不淨相亦不可得 何以故?實相無相故 比丘!汝當觀一切有為法,無常無我 當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尚不可得,無常無我,云何可得?比丘!汝當取所緣相,繫心緣中 當知境緣相,如幻非實,境緣非實,以之繫心,豈非妄想?所以專念空相,是著於空相 樂善法 取不善法,是著善法相及不善法相 何況於虛妄上更加虛妄?謂為令斷不善法故,觀念修習 所謂為斷貪欲,修不淨觀;為斷瞋恚,修慈心觀;為斷愚癡,修因緣觀 此皆於虛妄上,

46 佛藏經描仿 42 重增虛妄 於實相中,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滅性 焉有貪欲 不淨 瞋恚 慈心 愚癡 因緣可得?若比丘教餘比丘言,比丘!汝常念淨戒,深取空相,勤行精進為得四禪 當知於實相中,心清淨即是戒,即是真空,即是真精進 諸念清淨,假名四禪,非是實有四禪可得也 教比丘言,比丘!汝專心求道,觀不善法皆是衰惱,觀善法最是安隱快樂 一心修道分別諦觀,取善不善相已,唯取涅槃安隱寂滅,唯愛涅槃畢竟清淨 當知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為,於中善不善法乃至涅槃,皆不可得 若謂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證,即是增上慢人 何以故?於實相中,無一法可得故 佛最後結論說,若如是教諸比丘者,名為邪教 彼自謂為正教,而實是邪教 是人名惡知識,為誹謗於佛,為助於外道 此人自為邪道,亦為他人說邪道法 是知凡不契實相者,皆非正法也 故古德有云,除諸法實相外,皆是邪

47 念佛品第二 道 凡違逆諸法實相而說法者 皆是邪說 皆名惡知識 舍利弗 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 自供養 我說教者不說受者 舍利弗 於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 舍 利弗 若受教著受戒五歲 不 能悉捨如是所教 於是教中勤心精進 自 有得無所有 比丘不往諮問 我說此人雖有五歲猶名邪見 雜外道法順行魔教 舍利弗 這種惡人 取著於相 執有所得者 我不聽許受一飲水之供養 我所謂不聽受一飲水供養者 是說以如是邪教 教化他人者 並不是說受 教 的人 舍利弗 於我法中 以有所得教人者 即是增上慢人 於我法中 多有 如是增上慢教 受教之人 不得信受其教 若信受其教 出家受具足戒五歲 猶不能捨其教者 於此邪教中勤心精進 別處另有會契正法 得 無所有 之比丘處 卻不往諮問 我說此人雖受戒五歲 猶名邪見 雜外道法 順行 於魔教 舍利弗 若有比丘受是教已 聞空無所 得法即自覺知 我先受者皆是 邪見 於空無所得法無疑無悔 深入通達 不依一切我見人見 舍利弗 43

48 佛藏經描仿 我說此人名為得清淨梵行 舍利弗 若有比丘受此 佛藏經 教已 聞畢竟空 無所得之實相法 能自覺悟 自謂我先受有所得法皆是邪見 此人於空無所得法 無疑無悔 深入通達 此人能夠不依一切我見人見 我說此人為得清淨梵行 舍利弗 若有比丘 成就如是無所得忍 雖現未得無餘涅槃 我記是 人 彌勒佛時當在初會 時彌勒佛歡喜三唱 是人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 成就無所得忍 舍利弗 若在家出家成就此忍 我記是人必得涅槃 舍利弗 若有比丘成就無所得忍 我記此人現在雖未得無餘涅槃 當來 於彌勒佛龍華三會中 初會得度 令彌勒歡喜讚歎 舍利弗 無論出家在家 若能成就無所得忍 我記是人必得涅槃 舍利弗 若有人受如是教已 聞空無所 得法即時驚畏 是人可愍 無 有救者無有依者 直趣地獄 何以故 舍 利弗 於佛教中驚疑畏者 是 人則為具足惡道 所以者何 我常自說 有所得者是惡道分 舍利弗 若有人受此佛藏經教已 聞空無所得法驚畏者 是人可愍 無 法可救 無佛可依 直趣地獄 何以故 於佛實相法驚疑畏者 則為具足惡 44

49 念佛品第二 道 故趣地獄中 所以者何 諸法實相 即無所得 有所得者 是惡道分 何以故 舍利弗 佛所得法無有差別 是與非是若可差別是有所得 舍利弗 人寧成就五逆重惡 不成就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見命見陰入界見 貪著持戒著持戒見 貪著三昧著三昧見 依於佛想得於法想 於僧斷事 成就身見 舍利弗 佛實相法中 無有差別 無是與非是二法之差別 若有差別 便是有所得見 舍利弗 寧造五逆重罪 不可成就我人眾壽陰界入見 不得以有所得心 貪著持戒 著於持戒見 應知自性清淨不生有所得心 即是持戒也 不得 以 有所得心貪著於定 著於定見 應知自性清淨不生有所得心 即是禪 定也 不得以有所得心依於佛 得於法 於僧斷事成就身見 應知自性清淨不生有 所得心 即一體三寶也 不得僧依律斷事時 起於身見 三人以下稱比丘 四比丘以上乃至百千 人稱僧 梵語薩迦耶見 譯為身見 身見又曰我見 眾生以有所得心 生顛 倒見 本來五陰皆空 妄執實有五陰 此第一重顛倒 復於五陰中執有我 45

50 佛藏經描仿 此第二重顛倒 於我復執有生死流轉 此第三重顛倒 總言之 即為身見 何以故 於佛法中成就身見不在僧數 凡具實德者 謂在僧數 如四向四果等 四向是初果向 二果向 三果 向 四果向 四果即初 二 三 四果 斷三結名初果須陀洹 三結即身見 結 戒取結 疑結 舍利弗 佛弟子眾心無分別 舍利弗 佛弟子眾無不善者 無破戒者 無破見者 無破威儀者 舍利弗 佛弟子眾 心無分別 若有分別 即是有所得 佛弟子眾 無 不善 無破戒者 無破見者 無破威儀者 律云破戒體者 名為破戒 破見即破正見 起六十二邪見 戒法中有律 有威儀 威儀者威德儀則也 破戒 破見 破威儀 皆名不善 佛聖弟子眾中 無有此事 若有此等 事 即是有所得心 即是分別心 舍利弗 何等為惡不善 於佛眾中不在 僧數名惡不善 謂心心數法與 諸緣合 無真實事但作分別 以分別故計 有所得 是人乃至所有言說心 46

51 念佛品第二 心相續 乃至善不善法 於聖法中名惡不善 舍利弗 何等為惡不善 於佛僧眾中 不在僧數 名惡不善 何故不在僧數 名惡不善呢 因為 不在僧數者 必是於我 於法生有所得心 生分別心 乃至破戒 破見 破 威儀 為諸不善 故不在僧數 名惡不善 心心數法與諸緣合者 即起有所得見 而起貪瞋癡也 此等諸見 即於 畢竟空中 執取幻相虛妄分別 無有真實 以虛妄分別故 計有所得 是人 所有言說 皆以有所得心 心心相續而生計著 乃至以有所得心計著不善 故名惡不善 即令計著於善 亦名惡不善也 何以故 舍利弗 所有樂處中必有苦 如來法者滅是苦樂 樂因苦立 苦輕名樂 故樂處中必有苦 如來法者 畢竟清淨 一切法 不可得 故滅諸苦樂 例如西方極樂世界 樂不對苦 彼佛國土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舍利弗 如來所得 是中無欲亦無非欲 無樂無苦無思無想無修 乃 至亦無空想 何以故 舍利弗 若計空想即是我想眾生想者 是常想者 47

52 佛藏經描仿 是斷想者 何以故 舍利弗 隨所有想則生諸想 是皆墮邪 舍利弗 如來所得法 究竟無上 是無上法中 究竟清淨遍滿 無欠無 餘 無有分別 故是中無欲無非欲 何以故 欲尚不可得 非欲何可得 無樂無苦 無思無想無修 乃至亦無空想 以若有空想 則是取於相 著於有法 所以經文解釋曰 若計空想 即是我想 眾生想者 即是常想 斷想者 皆墮有想 何以故 隨所有想 介爾有想也 則生諸想 則生我人眾壽 常斷等想 以取像為想相 介爾有想 便取我人眾壽常斷等像也 如是諸想 皆墮邪見 舍利弗 空名無念是名為空 空念亦空 是名為空 舍利弗 空中無善 無惡 乃至亦無空想 是故名空 舍利弗 空則無分別 故空名無念 無念名空 即此空念亦空 亦不取 著 是名為空 空中無一法可得 故無善無惡 乃至無有空想 是故名空 舍利弗 諸有為法可知可解 空非可知 亦非可解 非可思量 是故名 空 舍利弗 空非念得 何以故 空無想故 是故名空 諸有為法有相故 所以可知可解 空則無相 故非可知可解 非可思量 48

53 念佛品第二 是故名空 空不可得 故非念求可得 何以故 空無想故 念即取像想 而 空則無想 故非念得 是名為空也 舍利弗 何故說行空行 不念一切諸想 乃至空想亦復不念 是名空 行 舍利弗 想名乃至心有所念 即名為 想 無所念者乃名無想 離諸 想故名為無想 隨所取想皆是邪見 舍利弗 何故說行乎空行 行空行者 非是有能行所行 而是以無住心 契不可得法 所以行空行 者 不念一切諸想 如是則可內無所住 外不取相 乃至不念空想 是名空行 舍利弗 想於 名 乃至心有所念 皆名為想 心無所住 不取於相 一無所念者 乃名無想 離一切取相想故 乃名無想 如果有取著想 皆是 邪見 何以故 舍利弗 於聖法中計得寂滅皆 墮邪見 何況言說何況說者 如是空法以何可說 舍利弗 諸佛何故說 諸語言皆名為邪 不能通達一 切法者 是則皆為言說所覆 是故如來知 諸語言皆為是邪 乃至少有言 49

54 佛藏經描仿 語不得其實 於聖法中 計得寂滅涅槃 尚墮邪見 何況計得言說 何況計得說者 如是空法 以何可說 計得言說是法執 計得說者是我執 換句話說 計得 涅槃尚墮邪見 何況計得我法二執 舍利弗 何故諸語言皆名為邪 因為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不可 得 而語言者 有生有滅有相有為有所得 諸法實相 皆為言說所覆 故如 來說諸語言 皆為是邪 乃至少有言語 皆是取相 皆是虛妄 不得諸法實 相 舍利弗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 無想無念 何以故 如來於法 不得體性亦不得念 舍利弗 諸佛無上菩提 即是無想無念 如 大方等大集經 云 無上菩提 無想無緣 無有分別無有句義 無上菩提 清淨寂靜光明無諍 如來於法不得體性 亦不得念 因為如來如實覺 一切法皆以無性為性 故不得其體性 亦不得念 50

55 念佛品第二 舍利弗 如來何故說有念處 舍利弗 經說若人得四念處 是人能得 諸法體性 能得自身得我得人 無有是處 舍利弗 如來何故說有念處 如來於經中說有四念處 一身念處 觀身不淨 二受念處 觀受是苦 三心念處 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 觀法無我 當知身 受 心 法 及不淨 苦 無常 無我 皆因緣生法 無自體性 小乘人不得佛本懷 竟謂實有身 受 心 法 實有不淨 苦 無常 無我 小乘人縱破身見 但僅破人我執 斷煩惱障 未破法我執 未斷所知障 所以佛接著說 我於經中雖說四念處 但未說得四念處者 能得諸法體 性 能得自身 得我得人 若經中說得四念處者 能得諸法體性 能得自身 能得我得人 則無有是處 示法別相空故說四念處 四念處性無性 無處 無念無說無有貪著 念 性尚無何況念處 是故如來說名念處 為示法別相空故 說四念處 身受心法 即法之差別相 身受心法 皆 因緣所生 體性本空 以體性空故 所以無念 無說 無有貪著 念性尚空 51

56 佛藏經描仿 何況念處 不淨是身念處 苦是受念處 無常是心念處 無我是法念處 是 故如來說是假名念處 非實有念處體性 如果套 金剛經 的話 說念處 即非念處 是名念處也 舍利弗 諸法若有決定體性 如析毛髮百分一者 是則諸佛不出於世 亦終不說諸法性空 諸法實相 緣起性空 故無自己之體性 若有體性如析一根汗毛百分之 一者 則諸佛不出於世 亦終不說諸法性空 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一大事因緣者 為度一切眾生皆成佛也 度一切眾生成佛者 令一切眾生皆證實相也 如果諸法有決定體性 則違實 相無相之理 故若諸法有決定體性 則諸佛不出於世 亦不說諸法性空 諸 法性空 即無決定體性 舍利弗 諸法實空無性一相 所謂無相 如來悉見 如來以是說有念 處 舍利弗 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 無念 無念業 無想無分別 無意無 意業 無思無思業 無法無法相 皆無合 散 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 是名念處 如來以是說有念處 隨順無所 有故 名為念處 隨順念佛名 52

57 念佛品第二 為念處 何以諸法實空無性 一相所謂無相 因為諸法因緣生 未曾有一法 不 以因緣有 法既以因緣有 故無自性 法無自性故空 空無分別 無形無相 故曰一相所謂無相 如來悉知一切法空無性 一相無相 以如是故 如來 說 四念處 四念處即因緣生法 所以四念處即空無性 一相無相 舍利弗 念處空無性 一相無相故 所以念處名為無處 處不可得 非 處不可得 念不可得 念業亦不可得 念業者 即不淨 苦 無常 無我 無想者 想不可得 無分別者 分別不可得 意不可得 意業不可得 意業即貪瞋癡也 思不可得 思業不可得 思能令心造作 思業起身口意三業 思與思業 皆因緣生法 空無性一相無相 故均不可得 法尚不可得 無法何可得 相無合無散 以諸法無相 無相焉得有合有 散 是故了達一切法空無性 一相無相之聖賢 名為無分別想者 是名念處 謂一切賢聖 於四念處 知而無住 無分別想也 53

58 佛藏經描仿 以如是故 如來說有念處 如來為隨順無所有法 名為念處 為隨順念 佛故 名為念處 舍利弗 云何名為念佛 見無所有名為 念佛 舍利弗 諸佛無量不可 思議不可稱量 以是義故 見無所有名為 念佛 實名無分別 諸佛無分 別 以是故言 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復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 舍利弗 云何名為念佛 見無所有法 名為念佛 見無所有法者 即見實相也 何為無所有 無 所有者 橫遍豎窮也 橫遍豎窮 即是無量 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以是義 故 見無所有名為念佛 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者 非是落斷滅也 真實名無分別 無分別者 即橫遍豎窮 即空無性 一相無相也 真實 無分別 諸佛清淨亦無分別 故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無分別者 離虛妄見 離虛妄相 離一切虛妄煩惱也 復次見諸法實相 名為念佛 諸法實相者 橫遍豎窮 無生無滅無相無 為也 換句話說 見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名為念佛也 何等名為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畢竟空無 所有 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 54

59 念佛品第二 佛 所謂實相 即是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畢竟空無所有者 即橫遍豎窮 非 是空無斷滅也 復次如是法中 乃至小念尚不可得 是名念佛 如是實相法中 乃至小念尚不可得 名為念佛 實相法中 畢竟清淨 橫遍豎窮 無有分別 無有煩惱 名為念佛 於畢竟淨中 介爾有念 便是 妄想 分別 煩惱 故念佛心中 應畢竟清淨 無有妄想 無有分別人我是 非 無有一切煩惱 是名念佛也 我們見此經文 千萬不可把念佛作偏空會 當知念佛心 須是畢竟淨無 所有 橫遍豎窮 無絲毫妄想 無絲毫人我是非 無絲毫煩惱 決不是落入 無想定 昧然無知 決不是連念佛之念亦無 當知須是令佛之一念 橫遍豎 窮 無有分別 此即分別一切法 不作分別想也 分別一切法 則念茲在茲 不作分別想 則無餘雜念 無絲毫煩惱 分 別一切法者 念也 不作分別想者 無念也 如是則念而無念 無念 而念 全佛是心 全心是佛矣 55

60 佛藏經描仿 念而無念 無念則不生不滅 豎窮三際 三世清淨 無念而念 念則普 遍一切 橫遍十方 十方清淨 三世清淨 假名無量壽 十方清淨 假名無 量光 十方三世一切清淨 即是一真法界 假名極樂淨土 故知於實相中 說西方時 十方皆西方也 何以故 一真法界故 舍利弗 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 不可得念是名念佛 舍利弗 一切諸念皆寂滅相 隨順是法 此則名為 修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 何 以故 念色取相貪味為識 無形無色無緣 無性 是名念佛 是故當知 無有分別無取無捨 是真念佛 舍利弗 此念佛法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不可得念 即無分別想也 如是名為念佛 此即慧思大師所謂 佛本是無 清淨則有也 於此可知 念 佛法門 乃圓頓大乘也 觀想 觀像 持名 實相四種念佛中 此是實相念 佛 然持名一法 始修時係借緣調心 持至一心不亂 即契實相 舍利弗 一切諸法畢竟清淨 故一切諸念皆寂滅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能隨順如是法門者 名為修習念佛也 當知不可以色相取佛 因為色是生滅法 不可以生滅有為之色相取佛也 56

61 念佛品第二 57 何以故?念色取相,是分別識 須是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方名念佛也 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62 佛藏經描仿 念法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云何為人亦 說是法 為惡知識 世尊 云 何為人亦說是法為善知識 念法品 者 即念實相法也 實相法空無性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乃 至無念無分別 舍利弗問言 世尊 為何有人亦說如來非色相 是無所有 卻成惡知識 有人亦說如來非色相無所有 而為善知識呢 佛告舍利弗 若有比丘教他比丘 比丘 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 所緣處 是不應念 汝所念空念亦復空 是無性空能斷色想能斷取想 佛告舍利弗 若有比丘 教餘比丘言 比丘 汝當知念佛事者 係空其 所念 凡有所緣處 不應生有所得心 不應著念 縱此無所得之空念 亦復 不住 亦復皆空 是故當知 若人一切無所住 不住色 不住空 不住有所得 不住無所 得 不生分別 無有取著 方名善知識也 58

63 念法品第三 如是不住一切法 如實知一切畢竟空 方為無性空也 如是無性空 能 斷色想 能斷取想 是人爾時不得無想何況於念 是人爾時 都無所有寂滅無性 不集諸想 滅一切法 是則名為修習念佛 若 有 如 是 知 者 爾 時 尚 不 得 無 所 有 想 何況能得於想念 此人爾時於一 切法都無所得 則一切法寂滅無性 乃能不集諸虛妄想 想滅則一切法皆滅 是則名為修習念佛也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 無覺無觀寂然無想 名為念佛 何以故 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 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 以念佛心無所住畢竟淨故 所以能破善不善一切覺觀 覺觀者 分別心 也 分別心者 想念也 無覺無觀 則一心不生分別 是即一心不亂也 故 曰無覺無觀寂然無想 是名念佛 何以故 不應以覺觀分別心 憶念諸佛也 所以無覺無觀無分別心 名 清淨念佛 於此念中乃無微細心心念業 況身口業 又念佛者離諸想 諸想不在 59

64 佛藏經描仿 心 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 無欲無得不起覺觀 何以故 舍利弗 隨所 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 於此清淨一心念佛念中 乃至無微細心心所之意業動亂 何況粗顯之身 口業 又清淨一心念佛者 離諸取像想 心中無攀緣想 一心清淨念佛 無有 分別 不執著言語文字相 無欲念 無得失 乃至不起覺觀分別 何 以故 隨所起心動念起一切諸想 皆是邪見取相也 如此一心清淨念佛 即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境界也 舍利弗 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 通達是者名為念佛 如是念中 無貪無著 無逆無順無名無想 舍利弗 清淨念佛 須是隨順無所有 無覺無觀 無生無滅 當知一切 無所有 無覺無觀無生無滅 即是諸法實相也 通達如是實相法者 名為念 佛 如是實相念佛念中 一切法無性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所以如是念中 無貪無著 無逆無順 無名無想 60

65 念法品第三 舍利弗 無想無語乃名念佛 是中乃無微細小惡 何況 麁身口意業 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捨 無諍無訟無念無 分別 空寂無性滅諸覺觀 是 名念佛 舍利弗 於此實相念中 無想無語乃名念佛 實相念中 乃至無微細小 念 何況粗身口意業 無身口意業處 身業處者 即殺 盜 婬處 口業處 者 即妄言 惡口 綺語 兩舌處 意業處者 即貪 瞋 癡處 於實相念中 無取無捨 無諍無訟 無念無分別 空寂無性 滅諸覺觀 是名念佛 舍利弗 若人成就如是念者 欲轉四天 下地隨意能轉 亦能降伏百千 億魔 況弊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 舍利弗 若人成就如是實相念佛者 欲轉四天下地 隨意能轉 謂成就 實相念佛者 意業即發通力 欲轉四天下地為琉璃等寶地 隨意能轉也 亦 能降伏百千億魔 何況弊無明 從虛誑緣起 無決定相 無明非有實體 乃虛妄執著緣起 幻有為實有 乃名無明也 61

66 佛藏經描仿 是法如是無想無戲論 無生無滅不可說 不可分別無闇無明 魔若魔 民所不能測 但以世俗言說有所教化 而 作是言 汝念佛時莫取小想 莫生戲論 莫有分別 何以故 是法皆空 無有體性 不可念一相 所謂 無相 是名真實念佛 所謂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此實相法 如是無想無戲論 無生無滅不可說 不可分別無闇無明 何 故實相法如此 以實相無相 清淨不動平等遍滿故 所以無想無戲論 無 生 無滅不可說 不可分別無闇無明 如是甚深微妙法 魔及魔民所不能測 以世俗言說 方有教化而作是言 汝當念佛 莫取著於想 莫生有言無實的戲論 莫取相分別 何以故 諸法 實相 畢竟空 無有體性 不可憶念 一相所謂無相 如是念佛者 是名真 實念佛 云何念是名真實念佛 所謂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何以故 如來不名為色 不名為想 不 名為念 不名分別 不逆不順 不取不捨 非定非慧 非明非無明 如來 不可說不可思議無相 汝今莫 樂取相 莫樂戲論 佛於諸法無執無量 不見有法可執可量 是人於佛 猶尚不可得 何況於念 舍利弗 如是教者名善知識 62

67 念法品第三 何以故 如來不生不滅 非色 非想 非念 非分別 不逆不順 不取 不捨 非定非慧 非明非無明 因為色想 乃至明無明等 皆生滅法 如來不生不滅無相無為 所 以不可說 不可思議 無相 汝今莫取相 莫樂戲論 汝若執著色 想 乃至明無明等 便是取相 便是戲論 當知 如來於諸法 無執無量 何以故 以諸法無所有不可得故 所以佛於諸法 不見有少法可執可量 若如是觀者 於佛尚且不得 何況有所得於念 舍利弗 如是教者 名善知識 第一義中無有決定 是善知識是惡知識 於第一義中 法無決定 無有定法 是名無上菩提也 復次舍利弗 若有比丘教餘比丘 比丘 汝當分別觀察諸法 亦復莫念 法相 是比丘如是修習心無繫著 則能通 達諸法一相 所謂無相 是人 猶尚不生法想 況我人想 復次舍利弗 若有比丘教餘比丘言 比丘 汝當分別觀察諸法 卻莫念 法相 此即所謂分別一切法 莫取相作分別想 亦即經云 知法不住法 63

68 佛藏經描仿 此比丘依教修習 心無繫著 則能通達實相 諸法一相所謂無相 此人 尚且不生著法之想 何況著我想人想 舍利弗 於意云何 念法想者 是人能滅一切法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 取相念法想者 能滅一切法不 舍利弗答言 不也世尊 以此人執著諸法有相故 舍利弗 如樹無根能有枝葉華果實不 不也世尊 如是舍利弗 若人 不得諸法根本 是人能生諸法想不 不也世尊 世尊先舉譬喻 而後法說 如樹無根 則無枝葉花果 法亦如是 法無根本 何以故 諸法無生無 滅無相無為 若有根本 必是有生有滅有相有為 以諸法無根本 無生無滅 無相無為 所以是人不取相生於法想 舍利弗 若人不得不念法想 是人能滅 一切法不 不也世尊 是人不 得於法不得法相 不得於滅 亦不分別無 生無滅 是人爾時不生不滅 不名得涅槃者 亦復不名無得涅槃 舍利 弗 如是教者名善知識 第一 義中無善知識無惡知識 舍利弗 若人成 就如是相者 世間希有 得不 64

69 念法品第三 顛倒真實見故 是為正見 舍利弗 若人不得法想 不念法想 是人能滅一切法不 不也 世尊 因為不起得法想 不起念法想 即是法不可得無所有 法若無所有 云 何可滅 故舍利弗答曰 不也 世尊 此人不得於法 不得法相 不起憶念 不得於生 不得於滅 亦不分別 執著無生無滅 是人爾時即證不生不滅之實相 證實相者 如實知一切法無 生無滅無相無為 不可住著 不可分別 畢竟無所有不可得 所以不名得涅 槃者 亦復不名不得涅槃 因為涅槃尚不可得 無涅槃云何可得 舍利弗 如是教者 名善知識 舍利弗 若人成就如是實相法者 於世間希有難得 此人不顛倒真實見 故 是為正見者 復次舍利弗 正見者 名為正作正行正 道正解 無有顛倒如實而見 是故如來說名正見 舍利弗 若有眾生無 有顛倒如實觀者 則有正見 若生我想人想眾生想者 當知是人皆是邪 行 舍利弗 佛及弟子 不說 65

70 佛藏經描仿 有我 不說有人 不說眾生 不說壽命 不說斷常 是故佛及弟子 名 為正見 見實相者 乃有正見 正見為本 方有正作 正行 正道 正解 無有 顛倒 於一切法如實而見 是故如來說如是見者 名為正見 是故舍利弗 眾生若無顛倒 如實見者 則有正見 若取我相生我想 取人相生人想 取眾生相生眾生想 則為邪見邪行 故佛及弟子 不說有我 人 眾生 壽命 不說有斷 有常 是故佛及 弟子 名為正見者 何以故 正觀不顛倒故 舍利弗 一切 凡夫於此事中無能入者 何以 故 一切凡夫都無正見 但有隨順正見得 柔順忍 不能如實 舍利弗 是名正見邪見差別 如實見故名為正見 何以故 佛及弟子 正觀不顛倒故 一切凡夫則不然 所以一切凡夫都無正見 以一切凡夫皆取相生見故 一切凡夫但隨順世間相 於世間相我人眾壽相 柔順安忍 不能如實見 舍利弗 是名正見 邪見之分別 如實見是名正見 66

71 念法品第三 見世樂因增長財利是世間正見 是皆欺誑不免生死 舍利弗 佛說世 間正見 是說懈怠下劣者法 賢聖不作是念 此是正見此是邪見 名 一切凡夫 以為見世間樂因 增長財利 是為正見 所以一切凡夫 唯 名利是圖 佛說如是見者 皆為欺誑 不免生死輪迴 佛稱世間正見 利之見 皆懈怠下劣之法 為賢聖所不取 乃至賢聖不作是念 此是正見 此是邪見 因為一切法不可得 一切法無相 對法 對相而立見 既然一切法不可 得 無相 所以見亦不立 不見一切法 若正 若邪 不見一切相 若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經云不見一切法 則見般若波羅蜜 故曰賢聖不作 是念 此是正見 此是邪見 所以者何 一切諸見皆從虛妄緣起 舍 利弗 若作是念此是正見 是 人即是邪見 舍利弗 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 悉斷一切諸言語道 如虛空中手無觸閡 諸沙門法皆應如是 所以者何 凡所有見 皆是虛妄 一切法皆從緣起 若知緣起無性 不 生見著 便入圓成實 若執諸法實有而生見著 便落遍計執 所以若定執此 67

72 佛藏經描仿 68 是正見,此是邪見,如此見便是邪見也 所以於聖法中,拔一切諸見根本 一切諸見根本者,乃諸想也 如云想為見根,受為愛本 於聖法中,斷一切言語道,如於虛空,手無觸礙 佛最後說,出家人法,皆應如是 沙門者,出家人也

73 念僧品第四 念僧品第四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何等為聖眾 舍 利弗 若有人能信解通達一切 諸法無生無滅無起無相 成就如是忍尚不 得我 況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 含 況得阿羅漢況復得法 況得男女何況 得道 況得如是等事 是名聖 眾 是亦不得 眾者大眾僧也 於大眾僧中 賢聖者為聖眾 例如聖眾有四 即聲聞 緣覺 菩薩 佛 凡是向位 例如聲聞中初果向 二果向 三果向 四果向 得位 例如聲聞中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皆為聖眾 然今經所言聖眾者 係指契入實相者而言 如云若人能通達一切法無生 無滅無起無相 即實相也 成就如是無生忍者 尚不得我 況得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尚不得我 況得於法 況得男相女相 況得於道 尚不得我 況得我所如是等事 若能如是者 是名聖眾 即此聖眾 亦不可得 如是於一切法皆不可得 69

74 佛藏經描仿 即得無上菩提 復次舍利弗 眾生少能信解無生無滅無 相法者 若能信解無生無滅無 相法者 心無顛倒共相知解 以法和合不 受後有 知諸世間但從虛妄緣 起 是人則更不住是身 以是因緣說名聖眾 復次舍利弗 眾生少能信解實相 若能信解無生無滅無相法者 心便無 顛倒 便於和合共相法 如實知解 不受後有 何故於和合共相法如實知解 便不受後有呢 因為和合共相法不可得 故 所以不受後有 何以故 法若和合而有共相而有 當是未和合時無有 未共時無有 如果未和合即有 未共即有 便無須和合有共相有了 所以定 知未和合未共時無有 然未和合未共時無有 無 和合而後變成有 不合 道理 同時 無 云何和合 云何共 所以此實顛倒 妄受後有 是知一切世間 但從虛妄緣起生 法從緣起 便無自性 故知其虛妄 此人如是信解 則不住身見我見 以是因緣名為聖眾也 是人於是語言亦復不得謂諸名相 但集 無相無戲論事 是名僧寶應受 供養 得無顛倒真實義故 是人以是方便 念僧是事亦空 舍利弗 如是 70

75 念僧品第四 教者名善知識 是人於語言相 不復取著 知語言文字只是名相而已 當知名相非是法 性義理 何故名相非法性義理 因為 語言雖更而法性不改 文字雖焚而義理 不燼 所以名相非法性義理 故但集無相無戲論之義理 是名僧寶 應受 供 養 如是之人 無有顛倒 得真實義故 此人以是方便 是名念僧 雖云念 僧 此念僧之念亦空 亦不執著故 如是教者 名善知識 舍利弗 斷一切語言道 名為聖眾 何 以故 於聖法中所因語言說真 實義 如是語言亦不可得 是故當知斷諸語言 名為聖眾 斷語言道 名為聖眾 何以故 於聖法中無有語言 所謂真實義無言 因語言而顯真實義 只此一語 亦是名相 無真實義可得 是故當知 斷諸 語言 名為聖眾 舍利弗 或有人言若於此中無有言說無 有定者 何名為僧 舍利弗 我於此中有如是答 眾僧名為示如實事 此事決定亦不可得 俱同一學 一忍一味 是事亦以世俗語故說 非第一 義 第一義中無有定實名為僧 法常不壞者 聖人若說言有是法 是即為污 71

76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或者有人疑問言 若於聖法中 無有言說無有定者 何名為僧 因為有言說所指於是人者 是人方名為僧 若無言說 若無所指 何人 名為 僧 既無所指之僧 云何念僧 佛自作答言 舍利弗 我有如是答 眾僧者只是假名 為顯示如實事 眾僧之名 顯示如實事者 何也 眾僧顯示者 和合也 此和合之事 是因 緣生法無有定性 所以亦不可得 眾僧者 如水乳合 一學一忍一味 依今經則知 一學一忍一味者 實 相一印也 眾僧唯學實相法 實相以外總非正法 故曰一學 眾僧唯安忍於 實相 故曰一忍 佛所說法 一相一味 所謂實相 如大海水 同一鹹味 故曰一味 然此一學一忍一味之實相 亦係以世俗語言方便而說 非第一義 於第一義中 一切法相皆是無常 皆念念壞滅 故無有定實常不壞法 名為 僧者 聖智之人 不說有定法 若說定有是法者 是即為污 即非聖者也 所以者何 若人作是分別 是男是女 是天是龍是夜叉是乾闥婆是鳩 槃茶 是法是非法 作是分別已得種種事 得種種事故作是言 是坐是 臥是行是住 聖人得諸法實相故 亦不分 別是男是女 是天是龍乃至是 72

77 念僧品第四 法是非法 不分別故不得種種法 不得種種法者 能作是說是坐是臥是 行是住不 不也世尊 諸法實相一相 所謂無相 所以一切法本無分別 若人作是分別 是男 是女 是天龍八部 男女者 人也 天龍八部者 非人也 若人分別是法 是非法 作如是分別已 於種種事相生有所得心 而作是言 是坐是臥是行 是住 如此分別者 皆非正見 聖人得諸法實相 便不作如是分別 不分別是男是女 是天龍等 乃至 是法是非法 以不分別故 便於種種事相 不生有所得心 舍利弗 聖人 於 種種事相無所得 能作是念 是坐是臥是行是住不 舍利弗答言 不也世尊 舍利弗 若人言是男是女 是天是龍乃 至是法是非法 是人所說非虛 妄耶 虛妄世尊 舍利弗若不入是虛妄者 名為聖眾 不顛倒故名為聖 眾 舍利弗 若人分別 是男是女 是天是龍 乃至是法是非法 是人作如是 分別 其所說者 是否虛妄呢 73

78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答言 是虛妄也 佛告舍利弗言 若人不入此虛妄者 是名聖眾 不虛妄 自然不顛倒 不顛倒者 是名聖眾 換句話說 如實知一切法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無分 別不可得 即是聖眾 若作是念 一切法有生有滅有相有為 有分別有所得 即是虛妄 即是顛倒也 舍利弗 所有不善所有可知所有可得 如是一切諸不善法 皆以名相 為本 此賢聖法中斷諸名相 舍利弗 所有不善法 即是所有法可知可分別 所有法皆可得 此有所 得心 即生一切不善法 而此一切不善法 皆以假名相為本 所以於賢聖法 中 斷諸名相 又不念名相不得名相 云何當言是聖是 眾 斷諸名相名為聖眾 若有 法處可破可斷 賢聖法中無名無相無有語言 斷諸語言無有合散 再者 若無名相 不憶念名相 不得於名相 云何可言說是聖是眾 若 言是聖是眾 豈非名相嗎 當知斷諸名相 不執名相者 名為聖眾也 因為 有法處 方可破可斷 然賢聖法中 非但無法 乃至無名無相無有語言 故 74

79 念僧品第四 聖眾不可破也 而是斷語言道 於語言道無諍 是名聖眾也 無有合散者 語言道尚無 云何語言道可合可散 若言無僧則破聖眾是亦不得所謂名相虛 妄想故 著種種邪見 因是邪 見更受後身 貪著諸見則五陰生 根據以上理由 若謂無僧 便破聖眾 以不破聖眾故 所以應行念僧 然而聖眾二字 亦是名相 亦是虛妄想 眾生不會真實義 唯分別名相 所以著種種邪見 以種種邪見故 以致 落入業果報 更受後有身 由於貪著諸邪見故 則後五陰身 相續而生 舍利弗 五陰皆是虛妄貪著 是名惡道是名邪見 舍利弗 五陰皆空 皆由虛妄貪著而生 故是名惡道 是名邪見 因為 以五受陰身落入生死 故名惡道 賢聖眾者無有此事 但知虛妄緣故起於三界 知是事故名為聖眾 賢聖眾中 無有惡道 無有邪見 聖眾者 如實知以虛妄因緣而起於三 界 三界既以虛妄緣起 故曰三界如空花 舍利弗 凡所有見於聖眾中皆不可得 謂我見眾生見壽命見 人見男 75

80 佛藏經描仿 見女見 天見地獄見畜生見餓鬼見 陰入界見 貝聲見鼓聲見 地聲見 水火風聲見 持戒聲見毀戒聲見 正道聲 見邪道聲見 垢聲淨聲 禪定 三昧八聖道聲 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 果阿羅漢果聲見 解脫聲見得 果聲見 佛聲見法聲見僧聲見 滅聲見涅 槃聲見 舍利弗 是名虛妄音 聲等見 賢聖眾者 於第一義不得是見 通達種種音聲一相 所謂無相 無違無諍成就不顛倒法忍故 名為聖眾 舍利弗 於聖眾中 凡所有見皆不可得 因為對相始有見 然一切法無 相 云何有見 故曰凡所有見 於聖眾中皆不可得 諸如我見 眾生見 壽命見 人見 男見 女見 天見 地獄見 畜生 見 餓鬼見 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見 吹貝聲見 鼓聲見 地水火風聲見 持 戒毀戒聲見 正道邪道聲見 垢淨聲見 禪定三昧八聖道聲見 初果二果三 果四果聲見 解脫聲見 得果聲見 佛法僧聲見 滅度聲見 涅槃聲見等 此之諸見 皆取虛妄相所生 故是虛妄音聲等見 當知凡所有相 凡所 有見 皆是虛妄也 賢聖眾中 無如是等虛妄諸見 於第一義中 不得如是 虛妄諸見 於第一義中 種種音聲一相所謂無相 無違無諍成就不顛倒法忍 76

81 念僧品第四 故 名為聖眾 舍利弗 是不顛倒法忍即是無相 無相故無取無捨無逆無順無生無滅 是中自然歸滅 舍利弗 此不顛倒法忍 即是實相無相 以無相故 所以無取無捨 無 逆無順 無生無滅 是中自然歸滅者 謂本來寂滅 不復更滅也 無修無壞無起無得 不分別此彼故心常捨離 於此不顛倒法忍中 無修無證 無壞無起 亦無所得 亦不分別彼此 故心常捨離諸相 所以者何 於是忍中無此岸無彼岸 無 分別無非分別 通達無相成就 是忍 名為聖眾 破和合故名為聖眾 所以者何 於此不顛倒法忍 實相法忍 中 無生死此岸 無涅槃彼 岸 無分別亦無非分別 以於實相中 一切法不可得故 通達實相無相 則成就是忍 如是成就者 名為聖眾 破和合故 名為聖 眾 何故破和合名為聖眾 有相法方有和合 無相法 云何和合 故法非和合不和合 以和合不和合 俱不可得故 77

82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我餘經說 若人見法是為見我 如來非法亦非非法 何以故 調達愚人及諸外道 皆以色身見佛 佛於餘經中說 若人見法 即為見佛 何以故 諸法無相無為 若見諸 相非相 即見如來 見諸相非相者 見諸法實相也 若見諸法實相 當亦見實相諸法 以色即空 空即色故 見諸法實相 則相不可得 見實相諸法 則非相亦不可得 不得於相 則見佛法身 不得 於非相 則見佛報化身 所以如來非法 非非法 諸法實相 則如來非法 實相諸法 則如來非非法 調達者 提婆達多也 佛之堂弟 屢謀害於佛 調達愚人 及諸外道 以色身取佛 舍利弗 如來不應以色身見 亦復不應 以音聲見 舍利弗 若人以色 身見佛 是去佛遠 所以者何 佛不名見 色名為見佛 舍利弗 若人能 見諸法無相 無名無觸無憶無念無生無滅 無有戲論不念一切法 不念 涅槃不以涅槃為念不貪涅槃 信解諸法皆 是一相 所謂無相 舍利弗 是名真見佛 78

83 念僧品第四 若以色見佛 以音聲求佛 是人行邪道 不得見如來也 佛不 名 見色 名為見佛 應譯作 佛不 言 見色 名為見佛 舍利弗 見法實相無相 無名無觸 乃至不念一切法 不念涅槃 不以 涅槃為念 不貪著涅槃 自見諸法無相 至不念一切法 是離凡夫見 自不 念涅槃 至不貪涅槃 是離二乘見 離於凡小之見 信解諸法一相所謂無相 是名真見佛也 謂一切法無求無戲論無生 於此事中亦 不念不分別 是名見佛 若有 人於此法中無憶想分別 無取無捨無貪無 違 無想無想業 不貪言說 知法假名 皆無所有 斷語言道 無有差 別亦無戲論 是名無生無想行 者 於世間中名為聖眾 信解一切法一相 所謂無相 於是知一切法無求 無戲論 無生 亦不 念 不分別一切法無求 無戲論 無生 如是則名見佛也 若人於此 法中 無憶想分別 乃至無有差別 無有戲論 是名無生 無想行者 於世間名 為聖眾 無想無想業 於境取相 心中所現之 影相曰想 由想而生煩惱 由煩惱 79

84 佛藏經描仿 造業曰想業 知法假名 一切法無非因緣生 法由因緣有 便無自性 法無自性是無 此法 故一切法唯是假名 無實體性 舍利弗 見何法故名為見佛 所謂無想 無分別無戲論 不受一切法 若以空門若寂滅門若離門 不念見不得見 是事亦不得 所謂名字 是 處亦不得 所謂涅槃 舍利弗 見何法名為見佛 所謂一切法無取相想著 無起心動念分別 無名相等戲論 不受一切法 是名見佛 何故不受一切法 因為一切法空 一切法寂滅 一切法離相 所以不受 一切法 於中不以意根憶念而見 亦不以五根現前得而見之 此不念見 不 得見 亦是假名 無實事可得 是彼岸涅槃處 亦唯是假名 亦不可得 不 見一切法 不得一切法 是名見佛也 何故如此 因為佛法身不生不滅 無相無分別 不可見不可得 而橫遍 十方 豎窮三際 等同虛空 故不見一切法 則為見佛也 何以故 舍利弗 我尚不念涅槃 云何 當說汝等當念涅槃當得涅槃 80

85 念僧品第四 舍利弗 若人得涅槃者 是人不隨如來出家 隨六師出家 舍利弗 當 知是人為是法賊入我法中 當知是人污辱 我法 當知是人為是大賊 如 大城邑中有大賊 以涅槃唯是假名 無實法可得 佛尚不得涅槃 汝等比丘 云何說當得 涅槃 是故當知 於實相中本無涅槃可得 而聲聞乘人說得涅槃 無得而言得 是故佛呼為增上慢人 舍利弗 若人自謂得涅槃者 是人不隨佛出家 是隨外道六師出家 外道六師者 一 富蘭那迦葉 二 末伽梨拘賒梨子 三 刪闍夜毗羅 胝子 四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五 迦羅鳩馱迦旃延 六 尼犍陀若提子 當知是人為法賊入我法中 污辱我法 於我法中是為大賊 所以者何 如是癡人尚不得涅槃 何況 我人 舍利弗 如是癡人我以 手遮 非我弟子 不入眾數 我非彼師 舍利弗 若知諸法無生無滅無 念無想 得是法忍者尚不得涅槃 何況我 人 舍利弗 佛說如是名為見 法 能見是事名為見佛 81

86 佛藏經描仿 所以者何 如是癡人不知 涅槃尚不可得 何況我相人相 舍利弗 如是癡人執取名相 我以手遮 非我弟子 我非彼師 如果得 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念無想忍者 如實知涅槃尚不可得 何況我相人相 佛說是人名為見實相法 名為見佛 舍利弗 云何名為佛 一切法如不異不 壞 是名如來 若人於是法中 無有疑悔 是名聖眾 舍利弗 一切法如 不異不壞 是名為佛 所謂 如 謂一切法不二 不異也 一切法云何不二不異 一切諸法緣起無性 以無性故 所以不二不 異 一切法既無差別體性 故不異不壞 清淨平等 不動遍滿 無來無去 是名如來也 若人於此如如法 不異不壞 清淨平等 不動遍滿 無來無去法中無有 疑悔 是名聖眾 疑者不信 悔者無決定心 信而復疑曰悔 舍利弗 過去世中有一癡人不識獼猴 入一大林見獼猴群叢聚一處 是人曾聞有忉利天 便謂為是忉利諸天 即出樹林還本聚落 多人眾中 82

87 念僧品第四 作如是言 汝等曾見忉利天不 眾人答言 未曾見也 即時語言 我已 得見 汝欲見不 皆言欲見 即將大眾詣 彼林中示獼猴群 汝等觀此忉 利諸天 眾人皆言非忉利天 此是獼猴樂 住林中 汝癡倒故不識獼猴 又亦不識忉利諸天 舍利弗 是人空將大眾詣彼林中 以獼猴喻 以況不知三寶者 於實相中 三寶即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也 亦即大乘常住三寶 如是舍利弗 於未來世當有比丘至白衣 家作是言 汝欲見佛聖眾聽佛 法不 中有白衣信佛法者 皆言欲見聽受 佛法 舍利弗 中有白衣貪樂 語言入於塔寺 有諸比丘好於言說能通諸 經 依止語言樂於文飾 是諸 沙門隨順為說 謂是真道 但充眾數如放 牛人 但樂讀經不入真際 但 悅人意貴於名利 善巧世事不淨說法 但 能巧語行世間道 無有威德破 涅槃因 捨聖默然不樂禪定 晝夜常好談 論諍訟 臥厚被褥尚無一念隨 順禪定 何況能得成沙門果 是人睡眠常 與俗心相應 初夜後夜不修順 忍樂於下法 以法合譬 為佛弟子 不應樂貪語言 語言者戲論也 依止語言 樂於 83

88 佛藏經描仿 文飾 非隨順沙門法 但充眾數 如放牛人 但濫竽充數 混跡僧眾中 如放牛人 只記牛群 頭數 不識牛也 如是比丘亦復如是 但讀經文 不入教理 但能悅取人意 不淨說法 求世名利 不淨說法者 只求名相文飾 不入教理也 但以巧語行世間道 無有威 德 破涅槃因 佛告比丘 比丘應行二法 一 聖說法 二 聖默然 依今經所言 聖 說法聖默然 均應不離實相 聖說法者 慧也 即實相一切相 聖默然者 定也 即實相無相 戲論比丘 既不能聖說法 復不能聖默然 定慧不具 只知談論諍訟 臥厚睡眠 不得道果 此人睡眠時 常與俗心相應 初夜後夜 不修順中道 忍 樂於下劣之法 是人亦多得供養衣服飲食 何以故 是 人常為惡魔所攝樂淺近語 於 第一義不能勤學 不能誦持第一深經 聞 則驚畏捨於淳濃而取糟粕 有 84

89 念僧品第四 諸凡夫見得利養 生貪著心作是念言 我等亦當習是言論 舍利弗 是 人捨於無上法寶墮在邪見 是沙門旃陀羅 是人亦多得供養 是人為魔所攝 樂淺近語 不識第一義 不能誦持深 經 有諸凡夫 亦樂其言論 是人捨無上法 墮在邪見 有諸白衣往詣其所 如此惡人而為說法 以利養故稱讚於佛及法與僧 但求活命為財奴僕 有諸白衣 亦往其所求法 此惡人為利養故 亦故意讚佛法僧 此人但 求活命 為財奴僕 貪重衣食讚己所樂 若行布施得生天上 於佛法中施為下法 讚以為 最而作是言 大施因緣得生天上 此人貪重衣食 讚己所樂 其所樂者 貪求供養 唯讚布施 謂白衣言 布施功德第一 得生天上 何故於佛法中 施為下法 因為財施之果 報在人天 不出三界 故為 下法 此人卻讚為最上 故是不淨說法 不知語言不解義趣 但知初入淺近下法 貪著我人捨第一義 舍利弗 85

90 佛藏經描仿 如是說法 或時有人生信出家 與諸惡人而共和合 不能勤求第一深義 此人不解語言因緣而有是假 不解義理無性是空 但知初入淺近下法 例如布施得生天上 即是初入淺近下法 此人貪著我相人相 棄捨第一義 舍利弗 如是不淨說法之比丘 或時亦有人於彼邊生信出家 與此惡人 而共和合 但只能貪著我相人相 不能勤求第一深義 有 所 得 者 說 有 我 人 壽 者 命 者 憶 想 分 別 無 所 有 法 於 阿 毘 曇 修 妬路中 自為議論 或說斷常或說有作或說無作 似此輩有所得者 說有我人眾生壽命相 於無所有法 畢竟空法 而生 憶想分別 於阿毗曇 論也 修妬路 經也 中 自為議論 不順佛語 作自意語 云何作自意語 或偏說斷 偏說常 或偏說有作 偏說無作 不知一切法隨緣無性 無性隨緣 隨緣無性 即諸法實相 無性隨緣 即實相諸法 以隨緣無性故 則非斷非常 非有作非無作 以無性隨緣故 則亦斷亦常 亦有作亦無作 如是無有定法 方為無上菩提也 舍利弗 我法爾時多外道法 令諸眾生 正見心壞 如是舍利弗 我清 淨法以是因緣漸漸滅盡 舍利弗 我久在 生死受諸苦惱所成菩提 是諸 86

91 念僧品第四 惡人爾時毀壞 舍利弗 爾時我法中 多雜外道法 令諸眾生壞正見心 我清淨佛法 以此因緣漸趨滅盡 舍利弗 我無數劫受無量苦惱所成就無上菩提 爾時此諸惡人 毀壞無 餘 舍利弗 若有比丘 不能捨是有所得見我見人見 不解如來隨宜所說 而言決定有我人法 如是之人 我則不聽受一飲水 舍利弗 若有比丘 不捨有所得見 不捨我見人見 於如來隨宜方便說 法 不能信解 云何如來隨宜說法 如來為隨順世俗言說 於無分別法 隨宜分別解 說 於無我人眾壽相法 隨宜分別說我人眾壽 雖說我人眾壽 而實無我人 眾壽 何以故 以諸法無非實相故 此人不解如來隨宜說故 於是執著言 決定有我法 人法 如是取相之 人 我不聽許受一飲水之供養 或時是人得聞空法 信心清淨而不驚疑 即便還應導引眾人入實相義 87

92 佛藏經描仿 便應出家受具足戒 何以故舍利弗 若人不捨如是見者 是名外道 若如是人 或有時聞畢竟空法 信心清淨 便應度化餘人 入於實相 此人便應出家受具足戒 舍利弗當知 若人不捨有所得見者 是名外道 舍利弗 我以世俗因緣假說有我 非第 一義 若有人言 我亦復以世 俗因緣而說有我 是人若能通達無生無滅無相之法 與我所說不相違者 是我弟子 佛以世俗因緣 假說有我 非第一義中實有我也 若有人亦 以世俗因 緣而說有我 同時通達無生無滅無相之實相法 不違 佛之所說 是乃佛弟子也 舍利弗 若有人言 如來何故隨世因緣 於無我法而說有人 如來不 應為世間故作不實語 又諸經中多說有人 佛所說者不應虛也 舍利弗 應答是人 佛說諸法皆空無主無性 但是 虛妄非第一義 如來不以第一 義故 說有我人 聖人言說無所貪著 無智慧人無與佛等亦無過者 若有人疑問曰 佛何故隨世俗因緣 於無我法而說有人 應為而說有 88

93 念僧品第四 我 彼人認為佛不應隨順世間 而作不實語 佛不應於諸經中 而說有人 我 舍利弗 當答是人 佛以二諦說法 以世俗諦因緣假說有我 此語言之 我是因緣有 我 以因緣有 則無自性 則空無主 故但是虛妄假 名 非 第一義也 如來不以第一義而說有我有人 故知聖人言說 無所住著 諸法實相 則我說無我 實相諸法 則無我 說我 說我時 我即無我 故說我不住於我 說無我時 無我即我 故 說 無 我不住無我 無智慧人則不然 說我則住著於我 說無我則住著於無我 所以無法與 佛相比 當然更無超過佛者 所以不應以凡夫見 測度於佛 舍利弗 如來智慧不可思議 以是智慧知眾生心 寧當有人與佛等者 佛為大龍大法之王 不應難言 佛說有人 一切世間常共我諍 我常不與 世間共諍 舍利弗 說有我者甚可哀愍 此中無法亦無有我 多有眾生 不解如來隨宜所說 違逆法寶多墮惡趣 舍利弗 如來智慧不可思議 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所法 佛為大龍 為大 89

94 佛藏經描仿 法王 無人能與佛等 不應難言 佛說有我有人 一切世間常與佛諍 佛則 不與一切世間共諍 因為佛如實知 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無諍故 一切眾生說有我者 實可憐愍 因為於實相中 無法無人無我也 多有 眾生不解如來隨宜說法 違逆法寶 多墮惡道 舍利弗 我知邪見而不為邪見 能知邪 見者即是正見 舍利弗 邪見 終不變作正見 見不知見 佛言 我知邪見 所以不為邪見 能知邪見是邪見者 即是正見 舍利 弗 邪見終不能自己變為正見 何以故 因為見不知見故 見能見物 而不能自知 猶如指能觸物 而不能自觸 所以妄者不自知 其為妄 邪見者不自知其為邪見 或者有人會問 若邪見者能自知其為邪見 有何過 假使邪見者能自知其為邪見 勢將眾生自能成佛 勿須佛度化矣 舍利弗 諸佛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世間所難得信 我於諸 天一切世間 是最可信非不可信 舍利弗 我所說法為至彼岸 是中亦 無至彼岸者 我所說法為盡諸行 是中亦 無盡諸行者 我所說法為寂滅 故 是中亦無有寂滅者 我所說法為滅度 故 是中亦無有滅度者 我所 90

95 念僧品第四 說法為解脫故 是中亦無有解脫者 我所說法為諸智故 是中亦無有諸 智者 我所說法為淨垢故 是中亦無有淨垢者 實相即是佛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甚深微妙 故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佛 言我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異語者 不誑語者 所以我於諸天一切 世間 是可信的 非是不可信的 舍利弗 我所說法 是諸法實相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無我人眾壽相 無有分別 所以我所說法 為至涅槃彼岸 但亦無至彼岸者 為盡諸造作行 但亦無盡諸行者 是寂滅 但亦無寂滅者 是滅度 但亦無滅度者 為解脫 但亦無解脫者 我所說法為諸智者故說 但亦無有諸智者可得 我所說法 為淨除諸垢染故說 但亦無有淨除垢染者可得 如是不得一切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來為天說法亦無有天 為人 說法亦無有人 為眾生說法亦 無有眾生 舍利弗 如來說明及與解脫 是中無明及與解脫 我說念佛 佛不可念 我說空行空不可行 亦不可念 舍利弗 是名如來所說經法 章句 是中無有說者 91

96 佛藏經描仿 如來心無所住 不取於相故 所以雖為天人說法 而無天相人相可得 雖為眾生說法 而無眾生相可得 雖說明及解脫 而無明及解脫相可得 雖 說念佛 而佛本是無 清淨則有 所以佛不可念 雖說空行 而空不可行 亦不可念 舍利弗 是名如來所說經法章句 是中無有說者 諸惡人等得此章句為他人說 亦復以我 為師 無有如來聖眾功德 而 自為僧數 舍利弗 譬如獼猴群不似忉利天 如是眾惡人 不似我聖眾 舍利弗 是諸惡人 但以音聲語言 自謂 沙門 似如癡人見獼猴群謂忉 利天 此諸惡人等 得此章句 只取名相 不會實義為他人說 亦以我為師 但不會佛旨 無有如來及聖眾之功德 本非僧數 而自言為僧數 譬如愚人 將獼猴況忉利天 如是等惡人 不似我及聖眾 是諸惡人 不會佛法真義 但取音聲言語相 自稱沙門 如彼癡人 見 獮猴群謂是忉利天 舍利弗 中有出家人喜樂問難 得值善 師為說名色寂滅語言道斷 無 92

97 念僧品第四 起無失 通達無相 得聞如是無生無滅無相之法 不驚畏者 當知是人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能知我法可名聖眾 舍利弗 其中若有出家人 為求了達深義 喜樂問難 若得遇善師 為 說名色寂滅 名色寂滅 即名相寂滅 言語道斷 無起無止 無得無失 通達無相法 是人得聞如是無生無滅無相之法 深信不疑不驚不畏 當知是 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能知我實相法 可名聖眾 93

98 佛藏經描仿 淨戒品第五之一 佛告舍利弗 破戒比丘有十憂惱箭 難 可堪忍 比丘成就十憂惱箭 則於佛法不可滋味憎說法者不樂親近 斥責破戒比丘 破戒比丘 於佛法不可滋味 憎惡說法者 不樂親近說法者 何等為十 舍利弗 破戒比丘見僧和合 不生喜心 何以故 和合布薩 必驅我出 是惡比丘自知有過常懷憂惱 於持戒者瞋恨不喜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初憂惱箭 必墮惡道 何等為十憂惱箭 一 破 戒比丘不喜 見大眾僧和合 何以故 大眾僧和合布薩 布薩者 僧每半月舉行一次 共同說戒 檢討違犯 當眾悔過 破戒比丘違背戒律 恐僧訶責驅出 所以不喜僧眾和合布薩 此比丘自知有過 常懷憂惱 於持戒比丘瞋恨不喜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眾所憎惡不欲親 近 如惡牛利角人所捨遠 是 94

99 淨戒品第五之一 惡比丘自知有過常懷憂惱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二憂惱箭 必墮惡道 二 復次 破戒比丘 為大眾僧所憎惡 因為惡比丘猶如惡牛利角 無故 牴人 所以眾所遠離 破戒比丘 自知有過 常懷憂惱 如是破戒比丘 必 墮惡道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逢見比丘眾 自 知不同惡心捨離 懷愧恥故不 能入眾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三憂惱箭 必墮惡道 三 復次破戒比丘 逢見比丘 自知己破戒與眾不同 於是惡心離開 心懷愧恥 不能入眾 必墮惡道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毒惡心盛不可化 喻 猶尚無有外道戒法 況於 淨戒 以其破戒因緣人不親近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四憂惱箭 必墮 惡道 四 復次破戒比丘 毒惡心盛 不可化導諭明道理 尚不具外道戒法 何況佛之清淨戒法 以其破戒因緣 人不親近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以他財物自養其 身 我說此人為重擔者 所以 者何 行者得者應受供養 破戒比丘非是 行者非是得者 是故舍利弗 95

100 佛藏經描仿 破戒比丘當於百千億萬劫數 割截身肉以償施主 若生畜生身常負重 所以者何 如析一髮為千億分 破戒比丘 尚不能消一分供養 況能消他 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五 復次破戒比丘 空消信施 以他人財物而自活命 我說此人欠施主 債 為負重擔者 所以者何 行者 得者應受供養 修行佛道者為行者 於 佛道中有得益為得者 若方便言 持淨戒比丘為行者也 破戒比丘 非是行者 非是得者 不應受供養 是故破戒比丘 當於百 千萬億劫 割截身肉 以償施主之債 或生畜生中 身常負重 如牛馬等 以償施主之債 所以者何 如析一髮為千億分 破戒比丘 尚不能消一分供養 呪 為 況 字之誤 能消他人四事供養 舍利弗 破戒比丘著聖法服 猶尚不應入寺一步 何況得受一飲之水 乃至床榻 何以故 舍利弗 如是惡人於 天人中是為大賊 一切世間皆 應遠離 舍利弗 是敗壞人即是怨家 如 來悉聽一切世間皆至我所 破 戒之人如來手遮 非我弟子 何況一日住我法中 96

101 淨戒品第五之一 破戒比丘 雖著聖法服 尚不應入寺一步與眾共住 何況能受人供養 如是惡人是為大賊 即是怨家 非我弟子 何況一日住我法中 舍利弗 譬如死人死蛇死狗最為臭穢 清淨諸天欲遊戲時 不應得見 若見則遠 如是舍利弗 破戒比丘如彼三 屍臭穢不淨 智者遠離不與同 事布薩自恣 自恣 夏安居後 於七月十六日 僧眾齊集 如法任人舉過曰自恣 舍利弗 破戒比丘於我法中為是不吉 持戒比丘見此破戒即時遠離 何以故 若破戒比丘手所觸物及所受物 於持戒者則為毒惡 舍利弗 正使三屍臭穢滿地 我能於中行四威儀 不能與此破戒比丘須臾共住 何以故 舍利弗 是為沙門中卑陋下賤 為 沙門中朽壞弊惡 為沙門中 粃糠 為沙門中垢 為沙門中濁 為沙門中污 為沙門中曲 為沙門中 麁 為沙門中失聖道者 如是人等 於我法中出家求道而得重罪 舍利 弗 如是之人於我法中 為是逆賊 為是 法賊 為是欺誑詐偽之人 但 求活命貪重衣食 是則名為世樂奴僕 苦責破戒比丘 97

102 佛藏經描仿 四威儀 行住坐臥 須臾 很短時間 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舍利弗 譬如黃門非男非女 破戒比丘 亦復如是 不名在家不名出家 命終之後直入地獄 舍利弗 譬如蝙蝠欲 捕鳥時則入穴為鼠 欲捕鼠時 則飛空為鳥 而實無有大鳥之用 其身臭 穢但樂闇冥 舍利弗 破戒比 丘亦復如是 既不入於布薩自恣 亦復不 入王者使役 不名白衣不名出 家 如燒屍殘木不復中用 蝙蝠具鳥鼠之形 無鳥鼠之用 人欲捕鳥 則入穴為鼠 人欲捕鼠 則 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五分法身也 破戒比丘無五分法身之品 如是 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淨當墮地獄 人使 及論國土吉凶安危戲笑眾事諸不善 語 常於日夜伺求塵染 比丘 聲 與諸同惡俱出惡聲 但論衣服飲食床 臥 受取布施樹木華果 為貴 不能出大微妙音聲 戒聲定聲慧聲解脫聲 解脫知見聲 但出毀戒弊惡音 如是比丘 無有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 但有具足破淨戒品 飛天為鳥 用責破戒比丘也 類 98

103 淨戒品第五之一 舉破戒比丘之罪過 舍利弗 是破戒比丘樂於闇冥 如彼蝙 蝠 聞說正經以為憂惱 所以 者何 如實說故 世間之人不喜實說但樂 順意 如是比丘於說法者心不 清淨 重更為罪增益地獄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五憂惱箭 必墮地獄 破戒比丘樂於闇冥者 不樂正法 樂邪法也 故聞正經宣說無生無滅無 相無為之實相法 則生憂惱 不喜聞如實之說 但樂順己之意 取著 名相 故於說正法之法師 起貪瞋癡 心不清淨 以是之故 重新更造罪業 增益 地獄 此為破戒比丘第五憂惱箭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無有羞恥 諸根 散亂成就不淨 身口意業不淨 威儀 所著衣服皆不如法 好喜妄語不能 護口 心常馳騁染於垢穢 舍 利弗 如新瓦器盛以屎尿臭爛膿血 後去 不淨著栴檀香 復去栴檀如是 瓦器有何等氣 世尊 是新瓦器先盛屎尿臭氣堅著 唯有臭氣無栴檀香 舍利弗 人以清淨信等諸根出家學道 遇 惡知識而隨其教 舍利弗 何 等為惡知識 惡知識者 常好調戲輕躁無 羞 言語散亂不攝諸根 心不 99

104 佛藏經描仿 專一癡如白羊 親近如是惡知識者 失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 漢果 乃至失於生天之樂 況涅槃道 但 能修集破法罪業 與破法者而 共從事 是人成就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 意業不淨持戒 身死之後入於 惡趣 云何惡趣 惡趣名為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道 六 復次破戒比丘 無有羞恥 諸根散亂 眼耳鼻舌身屬身口二業 意 皆 須 如 法 此 是 略 言 身 業 不 淨 好 喜 妄 語 不 能護 口 此 是 略 言 口 所著衣服 皆不如法 比丘所著三衣 體 質料 色 顏色 量 長 根造意業 故曰諸根散亂 身口意業不淨威儀 短 業不淨 心常馳騁 染於垢穢 此是略言意業不淨 諸如犯殺盜婬業 身業不淨 犯妄語 惡口 綺語 兩舌業 是口業不 淨 犯貪瞋癡業 是意業不淨 如新瓦器 舉譬喻 新瓦器最易吸收水分 故先盛臭穢 已飽受臭氣 後盛香物 不能再受香氣 人亦如是 以淨信出家 體如素質 如果遇惡知識教以邪教 如白染皂 不易改也 100

105 淨戒品第五之一 何等為惡知識 惡知識者 常好調戲 輕躁無羞 言語散亂 不攝諸根 心不專一 癡如白羊 若親近如是惡人為友 便失聖者初二三四果 乃至失 凡夫生天之樂 何況能得涅槃道 如果遇惡知識 但能修集破法罪業 只能與破法者和合共住 此人三業 不淨 死墮惡趣 地獄 餓鬼 畜生 阿修羅 所謂四惡趣也 復有惡道如阿由勒蟲 婆伽羅目呿蟲 浮彌修遮迦蟲 修脂目迦蟲 是人多生此諸蟲中 阿由勒等諸蟲 未見翻譯 舍利弗 是人隨惡知識 若生人中父母 生離死亡喪失 親里衰惱國土 破壞 生八難中捨八樂處 多欲怒癡常好 戲調輕躁無羞言語散亂 不能 攝心癡如白羊 為貪欲瞋恚愚癡所壞 聾 瘂盲瞎手 脚攣躄 共惡知識生 無佛處 若值佛世目不喜見 不喜聞法不 與佛眾而共和合 起是惡業 惡人共生樂下劣法 於正見中生邪見想 於邪見中生正見想 是名下欲 下忍下慧 舍利弗 下慧之人 終不能為厭離滅道涅槃生心 八難 三惡道為三 四北鬱單越 五長壽天 六盲聾瘖啞 七世智辯聰 101

106 佛藏經描仿 終不能為厭離滅道涅槃生心 終不能為厭離生死 於寂滅道涅槃而生心 不與佛眾而共和合 不與佛僧而共和合也 多欲怒癡 多貪瞋癡也 八佛前佛後 也 舍利弗 遇惡知識而得如是諸衰惱患 有是相貌 是人聞是諸深經法 驚疑怖畏如墮深坑 則墮大罪深坑塹中 何以故 舍利弗 如經中說 破戒比丘有大重罪 明破戒比丘罪相 何因緣故名為破戒 破所受戒難可教語 行無常准多所違逆 常行貪 著多雜糅行 貪瞋癡行樂諸雜語 名為破戒 復有樂多事務 樂多諷誦 樂多睡眠 所言不順無有次第 說不清淨 貪著我人壽者命者 是故名為 弊惡比丘 不知節量 不知沙門法 不知婆羅門法 樂行醫術販賣求利 樂為國使污染諸家 樂與白衣給使作務 以諸樹葉華果奉上 好為白衣 說外道法 心常捨離出世間法 102

107 淨戒品第五之一 以下說破戒事相 茲擇要釋之 多雜糅行 多混雜之行 不清淨也 樂諸雜語 散心雜話也 樂多事務 樂多為俗務也 欲成佛道 須絕凡俗緣務 故天台二十五前 方便 即有絕緣務 樂多諷誦 樂多諷誦者 亦為禪定障也 不知節量 比丘於衣於食 應知節量 舍利弗自言 日食五口六口 飲 水足以支身 律制人若供養衣服 應受質料下者 價值不可過量 污染諸家 於白衣家歌舞獻技 或以僧物送禮 均為污家惡行 以諸樹葉花果奉上 比丘不得以僧園花果送與白衣 與白衣說外道法或說世間法 而不說佛法 即為破戒 其餘文義明顯 不贅述 未滿二十受具足戒 受戒事中有諸不具 形體缺少不應於法 受生米 穀錢帛金銀 不順教誨拒逆師命 不自知 身不知他人 不能分別貴賤差 品 好喜妄語貪著戒取 行事散亂心不專 一 面有瞋相慳貪不信 不識 103

108 佛藏經描仿 恩義多懷貪欲 睡眠戲調疑悔瞋 恨 覆藏罪惡 好自專執 嫉 妬諂曲無 所慚愧 自大放逸憍慢我慢大慢邪慢 好 行欺誑讚美其身 多作方便開 利養門 陵踐白衣偽現親厚 因勢得財以誇眾人 毀破戒品定慧解脫品 解脫知見品 於佛法眾心不定信 不信業 報貴於現利 謂無後世多諸疑 悔 志性淺弱常好驚怖 佛制滿二十歲 方得受具足戒 未滿二十者 受戒不得戒 律制諸根不具足者 形體缺少者 不應受具足戒 律制比丘 手不執金錢 托缽乞食 故不受生米穀 貪著戒取 戒取者 貪著外道邪戒 覆藏罪惡 不肯發露懺悔也 讚美其身 希圖供養也 陵踐白衣 好遊白衣家 志性淺弱 常好驚怖 聞大乘法 心不生信 驚疑怖畏也 舍利弗 是名弊惡比丘 如是癡人於我 法中 便是屎尿臭穢不淨 是 人成就身口意業命不清淨故 命終之後墮 在惡道入大地獄 如是比丘 104

109 淨戒品第五之一 諸佛如來及弟子眾 常所遠離 餘好道者求滅度者 亦皆不近 舍利弗 譬如旃檀置不淨器同於不淨 不復任用 斥責破戒比丘 囑好求佛道者 好求滅度者 不應親近破戒比丘 如是舍利弗 若在家出家親近是人習效 所行 亦破戒品不久同惡 顏 色毀悴破失威儀 命終之後生地獄中 無論在家或出家者 若親近破戒比丘 習效其所行 不久亦破戒品 同 於其惡 既破戒品已 顏色毀悴破失威儀 命終後生地獄中 舍利弗 如是惡人諸佛如來及弟子眾 并餘求道好滅度者 皆所遠離 舍利弗 譬如栴檀置不淨器 不復任用 如是舍利弗 若在家出家雖以 塗身猶雜不淨 舍利弗 此惡比丘亦復如 是 雖坐眾中著聖法服 然是 比丘惡相猶現 梵行比丘見此不淨遠而不 近 見他遠離心則瞋恨 以是 因緣死入地獄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六憂惱箭 必墮地獄 若在家出家 雖以塗身 以香料塗身也 破戒比丘雖著法服 於眾中坐 然破戒惡相猶現 清淨梵行比丘 遠而 不近 105

110 地獄 是佛藏經描仿 破為破戒比丘,六憂惱箭 106 戒比丘,見他人遠離,心生瞋恨 以此因緣,死入

111 淨戒品之餘 卷中 淨戒品之餘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聞佛所說如是等 經 心不清淨歡喜信樂 自知 有過便疑此經 為我等說不為餘人 何以故 如我等比丘在此事故 七 復次破戒比丘 聞佛說此如是實相深經 心不清淨 心不歡喜 心 不信樂 因為自知破戒有過 便疑此經 自謂佛為責備我等 而說此經 非 是為別人而說 何以故 唯有我等比丘 犯如是事故 舍利弗 如是上妙無比之法 破戒比丘乃生瞋恨 於說法者心多不信 得聞如是佛所說經 違逆不受 而作是言 此非佛說教語餘人 何以故 破戒比丘不樂修道 修道比丘不逆佛語 此皆破戒愚癡惡法 謂心不信 違逆佛語 如是比丘自知有過 但生瞋恨憍慢佷戾 惡邪慢心謗佛法僧 舍利弗 隨此比丘聞是諸經違逆不信 心 不通達無上菩提 教語諸人非 佛所說 107

112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佛如是無上妙法 破戒比丘卻生瞋恨 於說法者 心生不信 聞佛說如是甚深第一義 違逆不受 反而說此經非佛說 甚至教其他人 亦 如此說 何以故 破戒比丘不樂修道 修道比丘則不逆佛語 如是比丘 自知有過 為支持其我見故 但生瞋恨憍慢佷戾 謗佛法僧 舍利弗 此比丘不信如是第一義經 不能通達證無上菩提 乃至亦教餘 人不信是經 舍利弗 佛說是人則為謗法 以謗法故 為非沙門非釋種子 應當滅擯 是等比丘 若百千萬億諸佛三輪示現不能 令悟使得道果 何以故 舍利 弗 如是惡人於此法中自作障道 無復生 分無有信心 但好衣食貪樂世 利 我說此人必墮地獄 是人即為謗法 非沙門非釋子 釋為世尊之姓 故隨佛出家者 稱沙門釋子 其餘外道出家者 僅稱沙 門 不稱釋子 應當滅擯 滅擯即驅出僧團外 是等比丘 縱百千萬億佛三輪示現教化 不能令悟得證道果 三輪者 108

113 淨戒品之餘 身口意三輪也 何以故 如是惡人 自作障礙 無復生道果之因分 無有信心 此人但 好求衣服飲食 貪樂世利 此人以是不善原因 必墮地獄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若人違逆如是 法寶 於好生處永無有分 但 生惡處常盲無目 舍利弗 是諸比丘憍慢 熾盛不能定說 破我正法 其 餘眾人不能自活 為利養故隨破我法 舍 利弗 如是法寶爾時壞滅 何 以故 如是法寶一切諸佛皆共恭敬諸辟支佛阿羅漢等亦皆恭敬 持戒生好處 好處者人道 天道也 破戒比丘於好生處 永無有分 但 生惡道 常盲無目 是諸比丘 憍慢熾盛 不能定說 於佛不生決定信也 破我正法 佛正 法者 實相法也 隨順破戒比丘之眾人 不能自活 為求利養故 於是亦只 取著名相 宣世間言論 破佛實相正法 舍利弗 一切諸佛皆共恭敬 辟支佛 阿羅漢亦皆恭敬之正法 於是壞 滅 破戒比丘增上慢者不定說法 諸比丘等 爾時皆共輕慢我法而共遠離 109

114 佛藏經描仿 多懷慳貪專求生業 貴於財利嫉 妬所縛 常好諍訟互生怨隙 不相敬順 無有威儀 志性輕躁猶如獼猴 轉易威儀行諸惡業 退沙門法遠離賢聖 舍利弗 如是惡人覆藏瑕疵 多欲多求以 財自活 惡魔知心為作方便 令其乖異各共散壞 一味僧寶分為五部 增上慢者 未證言證 未得言得也 於實相法中 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 無為 無分別不可得 無有生死亦無涅槃 小乘人自謂離生死得涅槃 故名 增上慢人 破戒比丘增上慢人 為何破戒比丘與增上慢人相提並論 此是約實相正 法而言 如 十住毘婆沙論 云 四種人似持戒而實破戒 何等為四 一 於經戒中盡能具行 而說有我 二 誦持律經 守護戒行 於身見中不動不 離 三 具行十二頭陀 而見諸法定有 四 緣眾生行慈心 聞諸行無生相 心則驚畏 此四種破戒人 似如持戒 爾時破戒比丘 增 上慢人 不定說法者 皆共輕慢我法遠離我法 多懷 慳貪 專求維生之業 貴於財利 為嫉妬所縛 常好諍訟 互結怨隙 彼此 間不能互相敬順 無有威儀 志性輕躁不定 猶如獼猴 不顧威儀 行諸惡 110

115 淨戒品之餘 業 失沙門法 遠離賢聖 舍利弗 如是惡人 惡魔得便 令其乖異散壞 於是一味僧寶 分為五 部 佛滅後百年時 付法藏第五優婆毱多 有弟子五人 分佛律藏為五部 一 曇無德部 即此土之四分律 二 薩婆多部 著有十誦律 三 彌沙塞 部 有五分律 四 迦葉遺部 五 婆麤富羅部 今佛於經中記說一味佛法分為五部 或為此五部 未可知也 既 有 五 部 則 生 諍 訟 互 相 是 非 論 說 過 失 舍 利 弗 如 今 比 丘 互 相 教 化互相恭敬 同心共行隨順佛語 爾時比丘 不相教化不相恭敬 見作 惡者畏而捨去 不能以法共相教誨 或時雖有多聞深智 猶懷憍慢輕賤 餘人 各以所是自立其輪 不喜相見況能受教 舍利弗 如來在世三寶 一味 我滅度後分為五部 既分五部 諍訟乃起 如今佛在世時 比丘互相教化 互相恭敬 爾時 比丘 不能互相教化 不能互相恭敬 以不能互相教化 互相恭敬故 律法 不行 見作惡者 不能依律互相教誨 111

116 佛藏經描仿 或時雖有多聞深智之人 但猶懷憍慢 輕賤餘人不行教誨 爾時各以其 所見所是所主張者 自立為法輪 彼此嫉妬不喜相見 更不能互相受教 舍利弗 現如來在世 三寶一味 我滅度後 分為五部 舍利弗 惡魔於今猶尚隱身 佐助調達破我法僧 如來大智現在世故 弊魔不能成其大惡 當來之世惡魔變身 作沙門形入於僧中種種邪說 令多眾生入於邪見為說邪法 謂彌樓陀羅迦樓 舍利弗 佛今在世 惡魔猶尚隱身佐助提婆達多 破我法僧 當來之世 如來滅後 惡魔變作沙門 入於僧中 種種邪說 令眾生入於邪見 信其邪 說 亦展轉相教 說其邪法 彌樓陀羅迦樓 未見翻譯 鬪事五分 事念念滅 事一切有 事有我事 有所得事 爾時惡魔說 如是等邪貪著事 如是事者 非諸佛及佛弟子所說 爾時惡人為魔所迷 各執所見我是彼非 鬪事五分 一味佛法分為五部也 此五部眾 有事念念滅者 有事一切 有者 有事有我事 有所得事者 爾時惡魔說如是等邪貪著事 如是事者 112

117 淨戒品之餘 非佛及弟子所說 爾時惡人 為魔所迷 執著己見 自是非他 舍利弗 如來豫見未來世中 有如是等 破法事故 說是深經悉斷惡魔 諸所執著 舍利弗 當爾之時閻浮提內 多是增上慢人 作小善順便謂 得道 命終之後當墮惡趣 何以故 是人 長夜自謂得道 亦復稱說他人 得道 冒受聖人所供養事 是人於諸天人 世間為大惡賊 如是癡人聞說 第一實義 驚疑怖畏如墮深坑 舍利弗 如來預見未來世中有如是事 所以說此佛藏深經 以斷惡魔之 所執著 以實相者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不可執著也 舍利弗 如來滅後 當爾之時 閻浮提內 多是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的 增上慢人 作小善順 便謂得道 如得小小界內禪定 便自謂已得道果 如 是之人 命終之後當墮惡趣 何以故 是人於長夜中造妄語業 自謂得道 亦妄自作證 稱說他人得 道 以冒充聖人受供養 是以得罪墮惡趣中 猶如人非國王 自著王服 妄 稱是王 以故乃得大罪 是人以冒充聖人受供養故 於天人世間 乃為大賊 如是癡人 聞說第一義 驚疑怖畏 如墮深坑 113

118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有諸比丘樂此事者 相與共集破壞諸佛無上菩提 爾時增上 慢人偏執者多 惡魔又復迷惑在家出家者 心 令執非法 說正法者少於 援助 則便散壞不復得立 舍利弗 有諸比丘 喜於妄稱有證有得者 與增上慢人相與共集 破諸 佛無上菩提 爾時增上慢人 偏執者多 惡魔又復迷惑在家出家者心 令執 著於非法 使說佛正法之比丘 少於援助 少於護持 於是勢力破散 不復 存立 舍利弗 爾時世間年少比丘多有利根 所以者何 諸出家者有餘煩惱 還生人中即復出家 舍利弗 爾時世間年少比丘 多有利根者 因為先世出家者 因有餘煩 惱 未能得解脫 來世還生人中 還復出家修道 是諸比丘喜樂難問推求佛法第一實義 舍利弗 爾時增上慢者 魔所 迷惑但求活命 實是凡夫自稱羅漢 謂諸 年少比丘等言 善身口意此是 佛法第一實義 是諸年少比丘 為求第一實義 喜樂難問 爾時增上慢人 不知第一實 114

119 淨戒品之餘 義 竟謂年少比丘言 善身口意 是佛法第一實義 當知善身口意不造十惡業 是佛法方便 非第一實義 身口意皆不可得 因為身口意皆因緣生 本性空故 善護淨戒讀誦經法勤修多聞 是名順忍因緣 所謂淨心信佛 彼增上慢者 謂年少比丘言 善護淨戒 讀誦經法 勤修多聞 是名順 第一義忍 此所謂淨心信佛也 其實善護淨戒 乃至勤修多聞 皆因緣生法 皆是方便 非第一義也 然則云何是第一義 第一義者 隨緣無性 即此無性 便是諸法實相 是名 第一義 第一義者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畢竟空寂 無所有 不可得也 又有第一實義 汝當繫心緣中 專念涅 槃滅三種苦 則能厭離五陰十 二入十八界 汝等當於靜處觀此陰界入法 悉皆無常自觀其身種種不淨 汝等能如是觀當得須陀洹果 又能於是五 陰等法 深觀無常苦空無我無 有堅牢 則得斯陀含轉復深觀得阿那含得阿羅漢 是為第一實義 增上慢者復言 汝當繫心緣中 專念涅槃 滅三種苦 即第一實義 此乃是因緣生法 非第一義 於第一義中 無一法可得 云何繫心緣中 115

120 佛藏經描仿 豈有涅槃可念 豈有三苦可滅 三苦者 苦苦 壞苦 行苦 增上慢者云 如是則能離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 當知於第一義中 陰 界入畢竟空不可得 焉有陰界入可離 陰界入不可得 是無眾生身心 既然 無有身心可得 云何能觀心無常 觀身不淨 可知增上慢人 執著於有法 以有所得心執取佛法 不知 心經 云五陰皆空 空中無根 塵 識等一切 法 增上慢者復云 汝等如是觀 當得初果須陀洹 不知於第一義中 無初 果可得 若有初果可得 即非第一義 又能於五陰身心 觀無常 苦 空 無我無有堅牢 則得二果斯陀含 小乘人謂五陰身心無常 苦 空 無我 大乘人知一切法悉不可得 小 乘人謂五陰是變壞法 無有堅牢 大乘人則如實知 一切法畢竟空 不壞不 雜 轉復深觀 則得三果阿那含 乃至四果阿羅漢 是第一義也 當知此皆 非第一義 乃有所得心也 是中年少比丘復問 於佛法中阿羅漢果 便是第一義耶 我等亦知是 116

121 淨戒品之餘 事 得阿羅漢是第一義 今此五陰 為憶念者生 為不憶念者生 答言 是五陰者憶念者生 不憶念者不生 年少比丘復問 我等亦知得阿羅漢果是第一義 阿羅漢譯為無生 應供 殺賊 唯佛一人是真大阿羅漢 非聲聞四果是 阿羅漢也 佛了分段 變易二死盡 名為無生 佛應受九道一切眾生供養 名為應供 佛諸惡皆盡 五住齊亡 名為殺賊 故佛是第一義大阿羅漢 法 增 上慢者 於五陰空執著 五陰皆空 豈得憶念而生 增上慢者 以有所得心回答 故曰五陰以憶 念 而 生 能憶 念 者 為 我 所 憶 念 者 為 五 陰 法為實有 復於五陰執我為實有 於虛妄有 復執有生滅 此乃於虛妄上復 執虛妄也 復問 憶念與五陰為異不答言 如五陰 憶念亦爾 復問 若如五陰憶 念亦爾者 誰是念五陰者 答言 若無念 五陰者 則無涅槃 實有念五 陰者 是故有修八直聖道 入涅槃者 年少比丘復問 能憶念之我 與所憶念之五陰 為異為不異 增上慢者答曰 不異也 如五陰 憶念之我亦是一樣 117

122 佛藏經描仿 當知憶念與五陰為一 則是無能憶念之我 復無所憶念之五陰 何以故 若我與五陰法為一 則是我即五陰 五陰即我 我即五陰是無我 五陰即我 是無五陰 無我則無能憶念者 無五陰則無所憶念者 當知我 法二 者 皆 因緣假現 非實有也 故 唯識三十論頌 曰 由假說我法 故年少比丘問言 若如五陰憶念亦爾者 則誰是能憶念五陰者 如果所 憶念之五陰 與能憶念之我為一時 那麼誰是能憶念者呢 增上慢者不能如實答 於是強辯曰 若無能憶念五陰者 那麼便無證涅 槃者 以有證涅槃者 方能離五陰身 證得涅槃 故實有能念五陰者 方有 能修八正道者 方有能證涅槃者 此非第一義 於第一義中 諸因緣生法 皆畢竟空 故於第一義中 無 佛無眾生 無有佛涅槃 舍利弗 未來世中多有比丘成就此忍 舍利弗 爾時會中多諸天眾 欲聞佛法第一實義 聞是增上慢者所說 心生疑悔如墮深坑 咸作是言 咄哉 釋迦牟尼佛法今將速滅 未來世中多有比丘成就此忍者 其心安忍於有所得增上慢忍也 爾時多 118

123 淨戒品之餘 諸天眾 聞此增上慢者所說 心生疑悔 歎釋迦牟尼佛法將速滅 舍利弗 中有成就善根比丘 謂是比丘 癡人空老增上慢者 若有五陰 相十二入十八界相者 不受此語不喜不悅從座起去 舍利弗 其中有成就善根比丘 聞此增上慢者 癡人比丘 說有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相 不能信受此語 不喜不悅 從座起去 舍利弗 爾時諸天心大歡喜四方唱言 釋迦牟尼佛猶有好弟子在 是 諸人等善根不少 不喜聞是不淨所說 謂我見人見 諸天聞此皆大歡喜 稱揚讚歎是利根者 爾時諸天見有成就善根比丘 心大歡喜 競向四方唱言 釋迦牟尼佛猶 有好弟子在 是等比丘 善根不少 彼等不喜聞此不淨說法 不淨說法 者 謂有我人眾壽見 諸天聞此 皆大歡喜 稱揚讚歎此利根比丘 喜樂問難必皆成就無生法忍 如是人等 合集一處共為徒侶 人眾既少 勢力亦弱 舍利弗 爾時我諸真子 於父 種族尚無愛語 況得供養住止 塔寺 舍利弗 汝且觀之 爾時如來便為 輕微 我滅度後我諸子等 成 119

124 佛藏經描仿 就善寂無所得忍時亦為輕賤 為求第一義 喜樂問難者 必能成就無生法忍 如是具善根比丘 合集 一處共行修習 但人眾既少 勢力又弱 舍利弗 如是比丘是我真子 爾時我諸真子 於父種族者 於釋迦牟尼 佛種族也 於釋迦牟尼佛種族 尚得不到讚歎之愛語 更何況能得到供養 以便住止塔寺 舍利弗 汝且觀之 當爾之時 如來便為世所輕微 我滅度後 我諸子 等 成就善寂無生忍者 無所得忍 即無生忍也 爾時亦被輕賤 我以是故 於無數劫摧諸怨敵 化諸一 切天王人王令心清淨 所以爾 者 令我諸子得安父位 我以如是原因故 於無數劫摧諸怨敵 莫令擾亂善根比丘 化諸天王人 王 令彼心得清淨 以便護持佛法 所以如此者 欲令我子得安於佛法也 得安父位者 得安於佛法也 舍利弗 如來今以一切世間天人為證 如來如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轉無上法輪 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所不能轉 120

125 淨戒品之餘 舍利弗 我今以一切世間天人中為證 如來徹證法性 得無上菩提 為 眾生轉無上法輪 如此無上法輪 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 若天眾 魔眾 梵 眾 皆無有能轉者 舍利弗 如是現事 如來滅後我此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諸弟子等 欲廣流布 是諸惡人不能證明 亦復不能施與無畏 舍利弗 如是現前之深經 如來滅後 我此無上菩提 我諸弟子欲流布 世間 是諸惡人不能證明是佛正法 乃至不予協助 不能施與無畏者 不能 隨順讚歎協助也 舍利弗 譬如蜜瓶置四衢道 而作是言 若人能食一毛頭者 常不老 死 爾時諸天世人各以刀杖衛護是瓶 時 衛護者各作是言 若或有人食 一毛頭者 我等當殺 舍利弗 中有一人竊作是念 是瓶中蜜食一毛頭 則不老死 我今何為惜死不噉 若得噉已 則便不畏諸衛護者 亦可常 得無老病死 如是定心不惜壽命直詣瓶所 諸衛護者各持刀杖競欲殺之 舍利弗 是人若能刀杖未 及食一渧者 則免衰患無復老死 蜜譬實相法 置四衢道譬流布世間 121

126 佛藏經描仿 若人食一毛頭許 即免老病死者 安住實相 即得無生法忍也 諸天人民各以刀杖衛護 不令人食者 用譬惡人 用譬魔也 中有一人者 諸真佛子也 若能刀杖未及時 食一滴者 是人勇猛精進 速得般若正法也 如佛云 我之弟子 欲求般若正法 魔時時相機破壞 若 求法者勇猛精進 速得正法 魔則無奈何矣 如是舍利弗 多有惡人魔及魔民欲滅我 法 如來滅後若有人能隨順空 法通達無疑 則於諸法心無所得成就上忍 爾時雖為惡人所輕沮壞其道 是人若能不惜身命勤行精進 通達諸法無 生無作 則得度脫生老病死 舍利弗 蜜瓶是佛第一義法 諸天世人衛 護瓶者 則是惡人樂行魔事 自失大利 亦遮他人行實相者 失於大利 如 來 滅 後 若 有 人 能 隨 順 空 法 空 法 者第一義空也 無上菩提也 如云 了達於空義 是名曰菩提 若人能隨順空法 則於一切法 心無所得 成就無生忍 成就上忍者 成就無生忍也 爾時雖為惡人所輕賤 破壞其道 但 是人若能不惜身命勤行精進 通 122

127 淨戒品之餘 達諸法無生無作 則能度脫生老病死 舍利弗下 以譬合法 蜜瓶是佛第一義法 諸天世人衛護瓶者 譬諸惡 人 是諸惡人 樂行魔事 不但自失大利 亦遮止他人奉行佛實相法者 令 失大利 舍利弗 增上慢者皆是魔黨助成魔事 咸共譏訶無生滅法 又舍利弗 不淨說者 我見人見眾生見 五陰十二入 十八界見 未得謂得心計得道 計得涅槃 咸亦譏訶如是正法 何以故 是人貪著空故 亦是魔眾魔所 迷惑 以我正法而作魔事 增上慢者 謂小乘人也 小乘人不識第一義空 墮無為坑中 謂為偏空 何為第一義空 何為偏空 第一義空者 無所得空 偏空者 有所得空 第 一義空者 有空空 偏空者 無空空 第一義空者 無住著空 偏空者 有 住著空 第一義空者 無相空 偏空者 取相空 第一義空者 無分別空 偏空者 有分別空 第一義空者 非對有言空 偏空者 乃對有立空 第 一 義空者 無生無滅無來無去 偏空者 有生有滅有來有去 增上慢者 皆是魔黨 助成魔事 如是人等 咸共譏訶大乘無生滅法 123

128 佛藏經描仿 又舍利弗 不淨說法者 說我見 人見 眾生見 說五陰見 十二入見 十八界見 當知諸見皆由取相而生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故知凡所有見 皆是虛妄 皆是妄想 增上慢者 未得謂得 心計得道 計得涅槃 彼不知無生法中 無一法 可得 凡有所得 皆是我見 非法有所得也 彼等咸譏訶佛之正法 何以故 是人貪著空 偏空故 所以亦是魔眾 受魔所迷惑 以我正法 而作魔事 以第一義空 而作魔事也 舍利弗 若在家出家聞是無我無人無眾 生畢竟空法驚疑畏者 當知是 人受魔教化 是像比丘為是盜法惡威儀者 舍利弗 是人則是我見眾生 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 皆是魔民非佛弟子 何以故 我經中說 一切世 間皆空 無我無我所 無人無眾生 無常無定無不壞法 無論在家出家 凡聞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畢竟空法 驚疑怖畏者 皆 是受魔教化 非真比丘 是像比丘 是盜法者 是惡威儀者 小乘人不喜聞大乘畢竟空法 竟謂大乘非佛說 彼不知佛說大乘法 彼 等不覺不知 謂為小乘法而已 124

129 淨戒品之餘 例如苦集滅道四諦法 實是大乘法 小乘人不覺不知 謂是生滅法而已 所謂苦諦 苦集諦 苦滅諦 苦滅道諦 苦是世間果 集是世間因 滅 是出世間果 道是出世間因 由集而生苦 修道而滅苦 我們應該知道 既然由集生苦 則知本來無苦 若苦已本有 當不從集 生 既然集為因苦為果 對果而有因 對因而有果 無有因外果 亦無果外 因 今苦本是無 無果當無因 故集亦不立 既然無集無苦 云何有苦滅諦 若無苦無集 亦無苦滅 焉用苦滅道諦 是知於大乘法中 畢竟空 無苦集滅道 是為佛之無作四諦也 小乘人不會 竟謂大乘非佛說 小乘人不會畢竟空法 於是執著我見眾生見 有見無見 常見斷見等 此等皆是魔民 非佛弟子 法本無如是分別 彼等妄見有如是分別 彼若放 捨其見 則不見我 不見眾生 不見有 不見無 不見常 不見斷矣 是故我於經中說 一切世間皆空 無我無我所 無人無眾生 無常無定 無不壞法 一切皆無 一切不可得 是故一切世間畢竟空 如是惡人亦復皆共讀誦是經為他人說 而心貪著我見人見 如是癡人 125

130 佛藏經描仿 名為造作苦因 名為反覆兩端 名為 鬪亂破僧 名為污染道法 名為沙 門中濁 名為醜陋穢惡 名為但有言說 名為假偽沙門 名為沙門中貧 名為擔重擔者 名為欺誑諸佛 名為得逆罪者 如是惡人 亦皆讀誦此 佛藏經 亦為他人宣說 但彼等貪著我見人見 等邪見 所以如是癡人 為造作苦因 名反覆兩端 反覆兩端者 法說非法 非法說法也 以法說非法 非法說法故 所以鬪亂破僧 如是惡人名污染道法 名沙 門中濁 名擔重擔者 以無有道業 空消信施 終須償還施主之債 故名 擔重擔者 名為欺誑諸佛 名為得逆罪者 以如是惡人 取相顛倒 法說非法 非 法說法 濫廁佛門 故為欺誑佛 欺誑眾生 乃得逆罪 舍利弗 是人名為大惡逆賊 名為惡知 識 名為破戒 名為邪見 名 為外道 名為無實行 名為惡伴 名為殺 鬼 名為癩瘡 名為臭穢 名 為燒熱 名為諂曲 名為墮在黑闇 名為 入稠榛林 名為墮生死流 名 為互出惡者 名為地獄 名為畜生 名為 餓鬼 名為阿修羅 名為不入 126

131 淨戒品之餘 道者 名為欺誑人者 名為自讚己者 名為行占相者 名為大聲喚呼 名為因利求利 名為污染他家 名為常調 戲者 名為散亂心者 名為貪 所害者 名為瞋所害者 名為癡所害者 名為好面欺者 名為衰惱處者 名為無解脫者 名為憂惱縛者 名為非沙 門 形像沙門 沙門旋陀羅 沙門臭穢 沙門糟粕 名為難滿 名為難 養 名為壞威儀者 名為無羞 恥者 名為截斷頭者 名為身體壞者 名為袈裟繫頸 名為自入闇冥者 名為多貪欲者 名為多瞋恚者 名為多愚 癡者 名為五蓋纏覆 名為沒 者 名為虛者空者 名為癡者 訶斥其惡 名為好面欺者 當面妄語也 沙門旋陀羅 應為沙門 旃 陀羅 旃陀羅譯為殺狗人 屠夫也 名為難滿 貪欲無厭 難滿也 五蓋 貪欲蓋 瞋恚蓋 掉悔蓋 睡眠蓋 疑蓋 名為沒者 沒於生死也 名為虛者空者 解釋見下文 127

132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云何名空 退失諸佛讚善人相 故名為空 退失一切沙門功 德沙門事法 故名為空 云何為虛 在聖 法外故名為虛遠離空無相無願 法故名為虛 舍利弗 云何名空 退失諸佛所讚善人相 故名為空 諸佛所讚善人相 者 無上菩提也 退失一切沙門功德 沙門事法 故名為空 沙門以起大悲度眾生 為功 德為事法 云何為虛 在聖法外 故名為虛 凡執我相人相眾生相 有相無相 常 相斷相者 為在聖法外 遠離空 無相 無願法 故名為虛 凡有所得 凡有所分別 即遠離空 無相 無願法 舍利弗 如是惡人能令魔喜 貪著堅執 虛妄法故 同於凡夫備足具有 罪惡人相 不似得法忍者 沙門事法沙門 功德 百千萬分尚無其一 舍 利弗 是故名為空者虛者 如是惡人能令魔喜 如是惡人貪著堅執虛妄法 具備諸罪惡人相 不似 128

133 淨戒品之餘 得正法忍者 於沙門事法 沙門功德 百千萬分尚無其一分 是故名為空者 虛者 但深貪著世間利樂 非是沙門自稱沙門 不應供養而受供養 名為常 賊立幢相賊 名為自在殺害人賊 是人所 食一口皆不清淨 唯有向道得 道果者能消供養 是人無此 是故名為不 淨食者 舍利弗 是故名為空 者虛者 如是惡人 深貪著於世間利樂 如是惡人 非沙門自稱沙門 不應供養 而受供養 名為常賊 名為立幢相賊 立幢相賊者 揭竿之盜賊也 當知是人所食一口 皆不清淨 唯有向佛道果者 得佛道果者 能消供 養也 如是惡人 無有此事 是故名為不淨食者 名為空者虛者 於意云何 若人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 惡口綺語貪嫉瞋恚邪見 是人 為是常殺生不常奪命不 不也世尊 在家 殺生不常奪命 殺生時少不殺 時多 佛言若人犯十惡業 是人為常殺生否 常奪眾生命否 舍利弗言 不也世尊 在家人縱然殺生 但不是經常殺生 經常奪命 129

134 佛藏經描仿 而是殺生時少 不殺生時多 舍利弗 於意云何 若人偷盜 偷盜時多不盜時多 世尊 不盜時多 舍利弗 於意云何 若人邪婬 邪婬時多 不邪婬時多 世尊 不邪婬時 多 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嫉瞋恚時多 不瞋恚時多 世尊 不瞋恚時多 佛問舍利弗 若人犯十惡業時多 抑不犯時多 舍利弗答言 不犯時多 舍利弗 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 世尊 十不善中邪見罪重 何以故 世尊 邪見者垢常著心 心不清淨 佛問舍利弗 十不善中 何者罪重 舍利弗言 十不善中 邪見罪重 因為邪見之人 垢常著心 心不清淨 舍利弗 我今語汝 若人一日殺百千萬 億眾生 一日偷盜百千萬億金 銀寶物 邪婬者晝夜不息 妄語者常欺誑 人 口業不淨無一實語 兩舌 者常破和合亦助破者 惡口者口常惡逆 乃至不說柔軟一語 綺語者無 有根本人問此事 以餘無量語言干亂 貪 嫉者於他物中生非法心 瞋恚 者無有因緣橫起瞋恚懷恨滿心 邪見者樂 行非道 舍利弗 於意云何 130

135 淨戒品之餘 若人成就如是不善法者罪為多不 甚多世尊 舍利弗 我今語汝 若人 百歲成就如是十不善罪 破戒比丘一日一夜受他供養罪多於彼 若人於百歲 相續成就如經云十不善罪 破戒比丘 一日一夜受他供養 其罪多於彼 綺語者無有根本 人問此事 以餘無量語言干亂 無有根本者 無有實 義也 人問此事 以餘語干亂者 不能如實答也 貪嫉者 於他人之物 生非分貪求之心 何以故 是殺生者 多人所知多人所識人所惡賤 人皆知是殺奪命者 罪人穢濁是污染者 不善無德人所離者 又舍利弗 殺生之人多奪他命 或生厭心自知不是當得罪報 人皆知惡無 戒穢濁 於此人所不望功德 乃至析毛百分之一 況謂福田而供養之 又舍利弗 是殺生之人其家妻 子 人皆知悉不共恭敬 尚不令坐何況供 養 殺生之人以財自活養育妻 子 或時供養沙門婆羅門 以此業報得遇 賢聖 比丘比丘尼為說道法 教離殺生捨其殺業 於佛法中而得出家無 有障礙 得出家已近善知識得 沙門果 是人現世輕受罪報 不障聖道得免三塗 131

136 佛藏經描仿 以下將十惡罪業 與破戒罪業作一比較 先說十惡罪業 於十惡業中 舉殺業為例 凡殺生者 人多知其罪 人皆知其為罪人 是穢濁 是污染者 是不善 無德者 是人所遠離者 再者 殺生者 或時生於厭心 自知當得罪報 此殺生者 人皆知其惡 於彼邊不望得功德 不以其為福田而供養之 再者是殺生者 其家人妻子 人皆知悉為殺生者妻子 不予恭敬 尚不 招待令坐 何況能供養之 所以殺生者 以財力自活 養育妻子 殺生者 或時供養沙門婆羅門 以此供養功德 得遇賢聖比丘比丘尼 為彼等說法 教離殺生業 而得出家遇善知識 得沙門果 此人重報改輕報 現世受些許輕報 然不障聖道 不墮三塗 舍利弗 於我法中有諸比丘 非是沙門自言沙門 非是梵行自言梵行 斷諸善根障入涅槃迷惑失道 破道因緣破 諸善法 行外道事入於惡道多 諸惡賊 空生受命猶如死人 形色毀悴失 正威儀 於我法中名為污染 名為法賊 名為逆人 名為魔使 猶如行 廁亦如死狗 如像沙門同沙門 132

137 淨戒品之餘 服無沙門事 次責破戒比丘 破戒之人 於佛法中 非是沙門 自稱是沙門 非是梵行者 自稱是梵 行者 斷諸善根種子 障入涅槃道 因迷惑而失於佛道 以破戒破道之因緣 破諸菩提善法 既破菩提善法 乃行外道事 入於惡道 多諸破戒惡賊 空入生死受諸生命 毫無修行毫無所得 猶如行屍走肉 形色毀悴失正威儀 如是之人 於我法中 名為污染 法賊 忤逆 魔使 如是之人 如污穢物行廁者 亦如死狗般污穢 是像沙門 穿沙門服者 而 無沙門事 舍利弗 譬如野干在獅子群 亦如黃門 在於轉輪聖王眾中 亦如獼猴 在於諸天 亦復如驢在象王眾 亦如盲人 在天眼眾 亦如蝙蝠在金翅鳥 眾 以劣況優 殊不同類 舍利弗 破戒比丘在我眾中 百千萬億諸天大眾 見此比丘在眾而坐 皆大憂惱而作是言 如是惡人何用布薩 是魔黨類 欲聞無上佛道向白 133

138 佛藏經描仿 衣說 復有信樂佛法諸龍鬼神等 高聲大喚是惡比丘 何故於此隱藏其 身 似如惡馬在調善馬 中如是癡 人自 謂無有見知我 惡自藏於此欺 誑天 人為是一切天人中 賊眾共見已皆更大笑 諸天見惡人已 厭惡憂惱 謂如是破戒惡人 何用於僧眾中說戒布薩 如是惡人 是魔黨類 欲聞 無上佛道 向白衣顛倒說 復有信樂佛法之諸龍鬼神 天龍鬼神 即八部眾也 諸龍鬼神 皆高聲 大喚 責此惡人 文中句逗有誤 茲改正如下 似如惡馬 在調善馬中 如是癡人 自謂無有見知我惡 自藏於此 欺誑天人 為是一切天人中 賊 眾共見已 皆更大笑 大笑者 輕視也 舍利弗 如是罪惡比丘 為是諸天所知 惡賊 白衣無異而受供養 迎 送禮拜合掌恭敬 弊人愚癡猶如死屍 所著衣服皆是偷得 鉢中所食皆 是 盜取 無人與者 乃至少水亦是盜 得 舍利弗 破戒比丘所至之方 134

139 淨戒品之餘 若至東方南西北方 皆是偷地而行 何以故 是人所有威儀行法 皆是 偷盜假竊所作 行立坐臥來去視瞻 屈申俯仰著衣持鉢 今但略說身口 意 業 有所 施 作 皆 是 偷 賊 若 有 剃 是 人 髮 為 剃 賊 髮 舉 要 言 之 破 戒 比 丘有所施作皆是賊作 舍利弗 破戒比丘 諸天皆知是惡賊 如同在家白衣 不應受人供養 而此惡人 受人供養 受人迎送禮拜合掌恭敬 如此欺誑 實得大罪 如是惡人 愚癡如死屍 衣服飲食皆是偷得 乃至少水 亦是盜得 彼 所至何方 皆是盜地而行 是人所有行住坐臥四威儀 皆是假竊所作 其來 去視瞻 屈伸俯仰 著衣持鉢 身口意業 有所施作 皆是偷賊 若有剃 度 是人出家者 是剃賊髮 舉要言之 破戒之人凡有所作 皆是賊作 舍利弗 弊惡比丘 乃至大小便利澡手 皆是賊法 何以故 舍利弗 閻浮提內皆是國王及諸大臣 人民所有及 屬非人 是惡比丘於中為賊 舍利弗 若王大臣 於惡賊所不望功德 不言等我不言勝我 破戒比丘 著聖法服於是人所望得功德 是故聽使止 住國土 若知其惡 乃至唾地 135

140 佛藏經描仿 亦復不聽 是故舍利弗 弊惡比丘 動身所作皆是賊作 名為常賊大賊 立幢相賊 打害一切世間人者 何以故 無惡不作故 是故舍利弗 是 惡比丘於諸一切天人世間 為是大賊 舍 利弗 若人是一切天人世間大 賊 是人能消一飲水不 不也世尊 舍利 弗 於意云何 是人非是大惡 人耶 如是世尊 舍利弗 破戒比丘於諸一切天人世間有大惡罪 閻浮提即南瞻部洲也 乃國王大臣人民所有 及屬於非人所有 非人者 天龍鬼神也 國王大臣人民等 不能望於破戒比丘處 獲得功德 亦 不言破 戒比丘與我相等 或勝過於我 只因破戒比丘著聖法服 國王大臣乃希望於彼處獲得功德 是故聽許破 戒比丘止住國土 如果知其為破戒惡人 乃至唾地猶不聽許也 食人信施 是故舍利弗 破戒比丘是常賊 大賊 立幢相賊 害一切世間人者 是 不以無戒 故破戒比丘 於天人世間 有大惡罪 吞飲洋銅 以是義故我說此偈 寧噉燒石 佛說偈言 寧噉燒石 吞飲洋銅 不以無戒 食人信施 136

141 淨戒品之餘 舍利弗 是破戒比丘 無色無德無復志願 身心熱毒喜見惡夢不樂獨 處 或時獨處或時獨行身則戰懼 不樂獨處 不喜居阿蘭若 喜處憒鬧 身則戰懼 無戒功德故 見淨戒者僻藏避迴 心怯自愧不喜欲見 受供養時驚疑怖畏 心常馳 騁多諸想念 深貪財利愛樂美食 如是比 丘 命終之後必入地獄 舍利 弗 是名破戒比丘七憂惱箭必入地獄 破戒比丘 不喜見淨戒者 以無戒功德故 受供養時驚疑怖畏 心常馳 騁攀緣 多諸想念 命終後 必墮地獄 是名破戒比丘七憂惱箭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樂在眾鬧 散亂多語性好嫉 妬 與破戒者以為 親友 常樂論說破戒惡事 以為喜樂不知 羞恥 違逆深經心疑不信 或 時聞說如是等經 疑逆諍競不樂聽受 東 西顧望心不專一 以手掩口仰 視虛空 從坐而起謗佛法教懷瞋恨心罵說 法者 以如是等過惡因緣 命 終之後深入地獄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八憂惱箭 必墮地獄 復次第八憂惱箭 137

142 佛藏經描仿 破戒比丘 樂在眾鬧 身業不淨 散亂多語 口業不淨 性好嫉妬 意 業不淨 樂說破戒諸事 無有羞恥 違逆不信實相深經 東西顧望 心不定貌 以手掩口 於深經驚疑不信貌 仰視虛空 於深 經傲然不信貌 乃至從座起去 謗佛法教 罵說正法者 是名破戒比丘 八憂惱箭 復次舍利弗 破戒比丘 但樂尊重和上 阿闍梨讚其功德 以求名利稱 持戒者 因以自活執事便附 隨宜善巧無 有羞恥猶如黑烏 為僧因緣多 求衣服 飲食恣口身力肥盛 不知慚愧言無次第 手腳 麁燥顏色毀悴 樂視婦女不附男子 如是惡人眾所輕賤 天龍鬼神所不稱讚 乃至諸佛 亦不歎說心性急促常好瞋恚 眾僧斷事俠 為勢力 舍利弗 如是破戒比 丘 多於僧中求有威勢 未問而答常求他 過 見淨戒者謂是欺誑 勤求 道者不同其法 喜樂別異諍者助喜 舍利 弗 是名破戒比丘九憂惱箭必 墮地獄 復次 九憂惱箭 破戒比丘 但樂尊重和上 阿闍梨 謂阿諛和上 阿闍梨也 和上 阿 138

143 淨戒品之餘 闍梨者 二師也 羅什大師譯和上為力生 謂弟子依師 可令道力得生也 阿闍梨 譯為教授師 以求名利故 自稱持戒 阿諛二師 執事便附 猶如黑烏者 不潔也 假借為僧眾事因緣 多求供養 顏色毀悴 樂視婦女不附男子 如是惡人 心性急躁 常好瞋恚 眾僧斷事 俠為勢力 應為 挾 為 勢力 結眾勢而要挾也 舍利弗 破戒比丘 求自己有勢力 未問而答者 好出鋒頭也 常求他 人之過 持戒比丘 不應常求他人之過 應常省己過 莫訟彼短也 見持淨戒者 謂是欺騙眾生 與勤求佛道者 不同其法 遇有不善比丘 異見邪諍者 喜樂隨喜助勢 是名破戒比丘九憂惱箭 復 次 舍 利 弗 破 戒 比 丘 好 樂 他 事 任 持 其 理 有 鬪 諍 者 以 為 喜 樂 衣 服嚴身學他威儀 求好臥具利養 安身樂人稱讚 護惜檀越及 悋住處 恐 好比丘來見我過 憎持戒者親附破戒 常 讚布施 不讚持戒忍辱精進禪 139

144 佛藏經描仿 定智慧不讚寂滅遠離獨處 常好譏論持戒者過 亦不稱讚行頭陀者 或 指說其事 或惡口橫加 或憶想妄說 依 怙種姓數問親族 以少因緣為 貪說法 常以曲心而懷驚疑 眾所憎惡久 而益賤 於持戒者常好譏說 苦切實語者不欲親近 意不喜聞如是等經 好持讀誦如是經者 聞說是經 心歡喜者亦不喜見 又不喜聞讚持戒法 說是等經不來聽受 設來聽受 不久即還 多與白衣而作知識 常樂論說持戒比丘 以得自在輕行暴惡 舍利弗 是名破戒比丘十憂惱箭必墮惡道 舍利弗 我滅度後如是等人 滿閻浮提 專行求利以自生活 復次破戒比丘 好樂佛法以外之事 與人意見不同 邪見執著 任持其 理 固執己見也 有鬪諍者 以為喜樂 唯恐天下不亂也 衣服嚴身 學他威儀 重視衣著 不學他人德行 好模倣他人威儀 以 自尊崇 求好臥具 利養安身 求好床榻臥具 只求舒適安身 樂人稱讚 護惜檀越 喜歡別人稱讚 護惜檀越 檀越者 施主也 唯 140

145 淨戒品之餘 141 恐施主供養餘人 及悋住處者,不與好比丘共住,唯恐好比丘發現其破戒事 憎惡持戒者,親附破戒者 為求人供養故,常讚布施 而不讚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亦不讚歎少欲知足之寂滅行,不讚遠離憒鬧之獨處行 常好譏論持戒者過,以顯己勝 十二頭陀行,乃持戒苦行也 甚至指說頭陀行者,不如法事,或惡口橫加毀謗,或憶想妄說毀謗 依怙種姓,應為依 恃 種姓 依恃高門大姓,數數親問親族,攀緣拉攏 以少因緣,為貪供養而為人說法 說法者,若對方請法,當如實為說 不得自賣多聞,或為貪供養,無問自說 常以曲心,心不正直也 無故心懷驚疑 以其破戒無德故,眾所憎惡,久而劣跡益彰,故久而益為人所輕賤

146 佛藏經描仿 142 於持戒者常好譏說,常好譏說持戒者 苦口謗責實語者,不欲親近之 不喜聞如 佛藏 等實相深經 對於好樂受持讀誦如是經者,對於聞說是經心歡喜者,亦不喜見 不喜聞讚持戒,說是等經時,不來聽受 假設來聽,不久即還 多與在家白衣而作朋友,常樂論說持戒比丘過非,以為得意 且輕易於暴惡之行 是名破戒比丘,十憂惱箭 舍利弗!我滅後,如是破戒等人,滿閻浮提 不求無上佛道,專行求利,以自生活

147 淨法品第六 淨法品第六 佛告舍利弗 昔迦葉佛豫記我言 釋迦牟尼佛多受供養故 法當疾滅 舍利弗 我法實以多供養故 後當疾滅 賢善劫中 第一小劫至第八小劫無佛 第九小劫出四尊佛 第一尊佛 號拘留孫如來 第二尊佛 號拘那含牟尼如來 第三尊佛 號迦葉如來 第 四尊佛 號釋迦牟尼如來 第九小劫進入末劫 更無佛出世 俟第十小劫 出一尊佛 即彌勒如來 所以迦葉佛 應是世尊前一尊佛 其實世 尊於賢善劫中出世 乃方便示現 所謂千百億化身 釋迦牟尼 佛 也 非是世尊於賢善劫中始成佛也 如 梵網經 云 我來娑婆八千返 大 般涅槃經 云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三十二恆河沙諸佛國土 有世界名曰無勝 釋迦牟尼佛 於彼成佛 法華經 更云 我於塵點劫前已成佛 世尊供養豐盛 佛入山林中 豐盛供養車載隨之 以致佛法後當疾滅 舍利弗 譬如貧人得大寶藏心則大樂 如是舍利弗 未來世中多有比 丘 親進白衣受其供養 漸相狎習而與執 事 心便歡喜以為悅樂 猶如 143

148 佛藏經描仿 貧人得大寶藏 如是癡人貴於世利世樂奴僕 若見比丘多人供養 心便 謂之得阿羅漢 見少知識便謂惡人 如貧人得寶者 用喻癡人貴於世利也 律制比丘 不得為白衣作使 應 以法化 清淨自活 若見比丘下 責淺見之人 如是比丘 為利養故捨上佛道 隨所樂 者即成其事 舍利弗 如來於 今為癡人說如是等經 何以故 破戒比丘 聞說是經則生悔心當還持戒 不作大賊受他供養 舍利弗 若有比丘得 聞是經 心不清淨不喜不樂 是則名為弊惡比丘 何以故 舍利弗 淨 戒比丘無法不樂 若說布施 若說持戒 若說忍辱 若說精進 若說禪 定 若說智慧 若說如是厭畏 經法心皆喜樂 如是比丘 為利養故 捨上佛道 捨 無 上佛道 隨順白衣所樂者 而成其事 如來現在 為此癡人 說此 佛藏經 何以故 冀破戒比丘聞說此經 生懺悔心 當還持戒 不作大賊而受他供養 144

149 淨法品第六 吾人誦經至此 應深深仰體世尊慈悲本懷也 若有比丘得聞是經 心不喜樂 當知即是弊惡比丘 因為淨戒比丘 聞說六度 聞佛說如是訶責比丘 令人厭畏之經 心皆 喜樂 感佛慈悲 感佛大恩故 舍利弗 有三種人 聞說是經心則憂惱 何等為三 一者破戒比丘 二者增上慢人 三者不淨說法 復有三種 人聞如是經心則憂惱 何等為 三 一者人見 二者命見 三者我見 舍利弗 有三種人 聞說此經心生憂惱 一 破戒比丘 以佛訶責破戒 故 二 增上慢人 以佛訶責有所得故 三 不淨說法者 以佛訶責取 相 說 法故 復有三種人 聞是經心生憂惱 一 取著人見者 二 取著生死壽命見 者 三 取著我見者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如好善知識 以慈愍心為人求利求樂求安隱 汝等一心聽受我語 常求善利心勿放逸 舍利弗 若欲作好善知識 以慈愍心 為眾生求利 求樂 求安隱 安 145

150 佛藏經描仿 隱者 涅槃之別名 汝等當一心信受我語 依教奉行 常求善利 心勿放逸 善利者 今生樂利 後生樂利也 求善利者 求無上佛道也 舍利弗 不淨說法者 有五過失 何等 為五 一者自言盡知佛法 二 者說佛經時 出諸經中相違過失 三者於 諸法中心疑不信 四者自以所 知非他經法 五者以利養故為人說法 舍 利弗 如是說者 我說此人當 墮地獄不至涅槃 不淨說法者有五過 一 自言於佛法 盡能如實知 二 於講經時 以 自意語出經中相違過失 有些人不知佛以二諦說法 於凡說有為實 是世俗 諦 於聖說空為實 是第一義諦 不淨說法者 只知取相 不會其義 竟謂 經文矛盾 三 於諸法實相 心疑不信 四 以自意語 虛妄批評經法錯誤 五 以圖利養 為人說法 不淨說法者有此五過 當墮地獄 不至涅槃 復次舍利弗 說法比丘處在大眾 信樂 法者為敷高座 捨佛正法而說 外道嚴飾文辭 我久勤苦求是法寶 而此 惡人捨置不說 但以經中相違 語義 互相是非不順正法 於聖法中高心自大 隨意而說為求利養 146

151 淨法品第六 信樂佛法者 為說法比丘敷師子座 此人處高座上 不說佛正法 竟說 外道戲論嚴飾文詞 世尊感歎言 我無量劫來 勤苦所求之無上法寶 此惡 人捨置不說 但以經中相違語義 互相是非 不能隨順正法 於佛聖法之中 自視高明 高心自大 議經是非 為求人尊崇 貪求利養故 隨自意而說 舍利弗 若比丘說法雜外道義 有善比 丘勤求道者 應從坐去 何以 故 舍利弗 有信白衣敷置高座 不應演 說外道語義 若不去者非善比 丘 亦復不名隨佛教者 舍利弗 若比丘雜外道義說法時 求佛道之善比丘 應即離去 何以故 有對佛法淨信之白衣 為說法比丘敷置高座 說法比丘 不應演說外道語義 若不起去者 不名善比丘 亦不名隨佛教者 舍利弗 說法甚難 如是說者 我說此 人名為外道 尼犍弟子非佛弟 子 是說法者命終之後 當生尼犍子道 何等是尼犍子道 邪見是尼犍 子道 何等為邪見 謂是地獄畜生餓鬼 舍利弗 或者有人說 佛法甚深甚難 不易演說 如是說者 佛說此人 名為外道 是尼犍外道弟子 非佛弟子 如是說法者 命終後當墮尼犍子道 147

152 佛藏經描仿 何為尼犍子道 謂為邪見 何為邪見 謂為地獄畜生餓鬼 換言之 謂佛法甚難而不演說 只說外道語義者 當墮三塗 何以故 舍利弗 身未證法而在高座 身自不知而教人者 必墮地獄 舍利弗 如是因緣如來悉知 我諸弟子 以種種門種種因緣種種諸見 滅我正法 身未證法者 自身於法 無解無修無證也 自不證法 自不知法 而在 高座為人說法 不說佛之無上法 而說外道義者 必墮地獄 舍利弗 如是因緣 如來悉知 如來滅後 我諸弟子 以種種道門 種 種因緣 種種我見偏見邪見 破滅我之正法 舍利弗 若有眾生 聞如是經第一義空 無所有法 心歡喜者 當知是 人真我弟子 此 佛藏經 所說 即是正法 正法者 第一義空 無所有法也 若有 眾生聞如是法 心生歡喜者 當知是人真是佛之弟子 舍利弗 過去世有五百盲人行於道路 到一大城飢渴乏極 令一盲人 在外守物 餘者入城乞索飲食 未久之間 有一誑人 至守物者所語言 148

153 淨法品第六 咄人何以獨住 答言 我有多伴入城乞食 誑人語言 汝為知不 彼間 大施衣食瓔珞花香雜物 隨意可得 汝若 須者將汝詣彼 答言 可爾 誑人將盲小離本處盡奪其物 諸盲乞食得 已而還 誑人復語諸盲人言 汝等得值大會施不 答言 不值 誑人語 言 汝等所得可置於此 我將 汝等詣大施會 諸盲盡共留物一處 隨誑 人去 誑人盡將五百盲人 臨 大深坑而語之言 此地平好有大施會 汝 等各可迴面東行受他施物 即 便一時墮坑而死 此舉譬喻以明貪著利養 學外道書 猶如群盲 為誑人所欺 墮坑而死 舍利弗 當來比丘好讀外經 當說法時 莊校文辭令眾歡樂 惡魔爾時 助惑眾人障礙善法 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 飾文辭 若復有人好讀外道經 者 魔皆迷惑令心安隱 若有比丘修佛法 者令生疑惑 咸使眾人不復供 養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讀佛經 便使令 求外道經法 先自看者讚言善 好 是諸人等 為魔所惑覆障慧眼 深貪 利養看諸外書 猶如群盲為誑 所欺 皆使令墮深坑而死 舍利弗 諸生 盲人即是比丘 捨佛無上道求 外道經書 誑人是惡魔 深坑是邪道 舍 利弗 如群盲人捨所得物 欲 149

154 佛藏經描仿 詣大施而墮深坑 我諸弟子亦復如是 捨 麁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養 以 世利故失大智慧 而墮深坑阿鼻地獄 此段文用合上譬 舍利弗 佛滅度後 當來之世 有比丘好讀外經 說 法時莊校文詞 討眾歡喜 魔便助惑聽法眾人 障礙菩提善法 或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詞者 或有好讀外道經者 魔皆迷惑 以魔力 故 令其心得安樂 若有比丘修佛法者 便令對佛法心生疑惑 並且令眾人 不復供養於他 或有少數比丘 若二若三 已讀佛經者 便誘使令求外道經法 若有比 丘先看外道經法者 以不解佛經義理故 便讚外道經法善好 這些人被魔所 惑 障智慧眼 不識邪正 同時貪於利養 看外道書 猶如群盲 為誑人所 欺 墮坑而死 生盲者 出生即盲也 舍利弗 生盲之人 譬如好讀外道經書之比丘 誑人者 譬如惡魔 深坑譬如邪道 我滅度後 諸弟子亦復如是 捨沙門粗 衣粗食 妄欲隨逐大施主 求美好供養 以貪世利故 失大智慧墮阿鼻獄 復次舍利弗 不淨說法者 不知如來隨 宜意趣 自不善解而為人說 150

155 淨法品第六 是人現世得五過失 餘人不知 唯得天眼比丘 及諸天所知 何等為五 一說法時心懷怖畏恐人難我 二內懷憂怖 而外為他說 三是凡夫無有真 智 四所說不淨但有言辭 五言無次第處處抄撮 是故在眾心懷恐怖 復次不淨說法者 不知如來隨宜說法 彼自不善解 而為他人不如實演 說 如來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唯有一佛乘 無二亦無三 法華 云 佛所成 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者 所謂諸法 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 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於一佛乘 方便隨宜意趣而說三乘 一乘是實 三乘是權 佛雖說三乘 實是一乘 三乘人不解 謂一乘為三乘耳 不淨說法者 現世得五種過失 除得天眼比丘 及諸天所知 其餘諸人 不知 何等為五 一 說法時心懷怖畏 恐人問難 何以故 不淨說法比丘 不能如實解諸經義 恐人問難 不能回答 二 內懷憂怖 外為他說 何以 故 自無正知見 故內懷憂怖 以無正知見故 外為他人不淨說法 三 是 凡夫 無有真智慧 四 所說不淨 但有言詞 而無實義 五 言無次第 151

156 佛藏經描仿 不如道理 處處抄錄撮取別人的語句 以自無實學故 所以處於眾中 心懷 恐怖 如是凡夫無有智慧心無決定 但以憍慢 微小因緣求於名聞 疑悔在心 而為人說 是人長夜自受貪欲瞋恚愚癡毒 箭 何以故 舍利弗 是人不 能定知諸法 而為他說 心不喜樂若樂速 失 舍利弗 我知不淨說法有 此過咎不得正道 是事一切比丘不知 諸天不知 唯我乃知 此是凡夫 無有智慧 心於正法無決定信 但以貢高憍慢 不孝敬父母 師長 不信因果 借微小因緣 求於名聞利養 對於正法 或疑而不信 或 旋信旋悔 以不淨不正之法 而為人說 是人長夜 自受三毒之箭 因為此人不能定知諸法實相 以不實之法而 為他人說 於諸法實相 心不喜樂 或者有時信樂 旋即速失 舍利弗 我知不淨說法者 有此過咎 不得正道 一切比丘不知 諸天 亦不知 唯我乃知 以上五種過失 事相淺顯故 得天眼比丘及諸天能知 無有智慧 心於 諸法實相無決定信 義理深隱故 唯佛一人乃知 152

157 淨法品第六 復有不淨說法 比丘不解如來隨宜所說 而為他人說 諸經中無我無 人無眾生無壽命 而是人自以論辭說言 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命 即為 謗佛謗法謗僧 謗三寶罪諸天世人所不能 知 唯佛乃知 舍利弗 是人 亦名不淨說法 我知其過 諸神通者及諸天眾皆不能知 唯佛乃知 舍利弗 復有不淨說法比丘 不解如來隨宜說法 自既不解 而為他人 說 諸經中說無我 人 眾 壽 而不淨說法者 以自意語而興論議 說言 有我人眾壽 此即為謗佛 謗法 謗僧 如此謗三寶罪 諸天世人所不能知 唯佛乃知 舍利弗 此取相說法者 亦名不淨說法 此人之過 諸神通者及諸天皆 所不知 唯佛乃知 舍利弗 我今為汝譬喻解說 若人不知佛道義相 而為他人不淨說法 此人成就幾不善事 舍利弗 於意云何 閻浮提眾生寧為多不 甚多世 尊 舍利弗 若有惡人盡奪其命 是人得 罪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如是 癡人不知佛道 而為他人不淨說法 罪多 於此 何以故 是人不淨說法 破無上佛道 亦謗過去未來今佛 153

158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若人不知佛法之義理及事相 便為他人不淨說法 此人成就幾 許不善事 我今以譬喻為汝說 譬如閻浮提眾生 寧為多不 舍利弗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有惡人 盡 奪此諸眾生性命 是人得罪多不 舍利弗言 甚多世尊 佛言 若人不知佛 法義相 而為他人不淨說法 罪多於此惡人 何以故 不淨說法者 破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謗三世諸佛 故得 罪甚多 何以故 舍利弗 若有過去諸佛 說一 切法皆畢竟空 無我無人無眾 生無壽者無命者 舍利弗 未來諸佛說一 切法亦畢竟空 無我無人無眾 生無壽者無命者 舍利弗 今現在十方恒 河沙世界諸佛 說一切法亦畢 竟空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命者 何以故 因為三世諸佛究盡諸法實相 皆說一切諸法畢竟空 無我 無 人 無眾生 無壽命 當知諸法實相 實相無相 故一切諸法皆畢竟空 無 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命相 舍利弗 是名諸佛無上之法 謂一切法 無有體性無所得空 本性寂滅 154

159 淨法品第六 無生無滅 無有性相自相皆空 如來但為斷諸憶想分別故說 而諸佛菩 提無有分別 舍利弗 是名諸佛無上菩提 所謂一切諸法 緣起性空 無有體性 無 所得空 無所得空者 於有無所得 於無無所得 於亦有亦無無所得 於非 有非無無所得 不得於生 不得於滅 謂本性寂滅 性不可得 相不可得 謂自相空 是謂第一義空也 如來為斷眾生之憶想分別 故隨宜分別而說法 其實諸佛無上菩提 本 來寂滅 無有分別 舍利弗 何等為分別 謂分別者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見命見斷見常見 凡夫成就是諸分別 若人無有如是分別 能悉了知一切法空 無我無人 無眾生無壽者無命者 如是念時心得歡喜 聞第一義空不驚不畏 是人 則知五陰虛妄無有真實 知十二入十八界虛妄無有真實 舍利弗 所謂分別者 即是我見 人見 眾生見 壽命見 斷見 常見 等 凡夫之人 成就如是諸見 成就如是諸分別 若人不取於相 無如是諸 分別 便能了知一切法空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命 彼人如是思惟時 155

160 佛藏經描仿 心生歡喜 聞第一義空不驚不畏 彼人則知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 虛妄無 有真實 是人亦不分別涅槃不念涅槃 不言我能念涅槃 以法得寂滅而不分別 是法所寂滅處 亦不分別亦復不得 舍利 弗 是名順忍 是人於是順忍 第一義中 亦不得自相 是人既不分別生死與涅槃 亦不憶念涅槃 亦不言我能憶念求得涅槃 因為法本寂滅 而無分別 是法本不生故 所以無有所寂滅處 不可分別 不可得 舍利弗 是人於第一義中 名得柔順忍 雖得柔順忍 但於柔順忍 亦 不得自相 舍利弗 何等是順忍相 所謂無相是順 忍相 舍利弗 於意云何 若 人於此順忍尚不得相 是人若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相命相者 無有是處 若人成就如是智慧 應受供養是名佛子 是名入不住定 舍利弗 是名 佛法第一義門 謂無憶想分別無此無彼 第一義空即是實相 向於第一義空名為順忍 故佛言無相是順忍相 156

161 淨法品第六 舍利弗 若人於此順忍尚不得相 何況得於我人眾壽相 若人成就如是 無相智慧 應受供養 是名佛子 是名入不住定 不住法即無生法 入不住定者 得無生忍也 是名入佛法第一義門 門 有出入義 無憶想分別 無此無彼 即入佛法第一義門也 而是癡人在大眾中說於邪見 自以憶想分別教人 此是佛法此是聖道 如是癡人 則為誹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如是癡人 名惡知識不名善知 識 以下責不淨說法之癡人 而此癡人 於大眾中 說於取相邪見 自以有 所得心 憶想分別而教人 謂此是佛法 此是聖道 皆有所得見 如是癡人 則是謗三世佛 名惡知識 不名善知識 舍利弗 怨雖奪命但失一身 如是癡人 不淨說法 千萬億劫為諸眾生 作大衰惱 是人癡冥覆佛菩提本心 貪著 還復熾盛相續不斷 以貪著故 往來五道 無善逕路生死不斷 是故舍利 弗 不淨說法者得罪極多 亦 為眾生作惡知識 亦謗過去未來今佛 舍利弗 怨家雖然奪命 但失一身 如是癡人不淨說法 傷人慧命 千 157

162 佛藏經描仿 萬億劫 為眾生作大衰惱 是人愚癡冥頑 障覆佛菩提心 不僅不得佛道 復以貪著熾盛相續不斷故 往來五道 生死輪迴 五道者 除阿修羅道 餘 天 人 鬼 畜生 地獄也 於五道中 無善逕路 似為無善 徑 路 無善徑路者 不生人天 但 墮落三塗也 是故舍利弗 不淨說法者 得罪極多 為眾生作惡知識 亦謗三世諸佛 舍利弗 置此閻浮提眾生 若人悉奪三 千大千世界眾生命 不淨說法 罪多於此 何以故 是人皆破諸佛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為助魔事 亦使 眾生於百千萬世受諸衰惱 但能作縛不能 令解 當知是人於諸眾生為惡 知識 為是妄語於大眾中謗毀諸佛 以是 因緣墮大地獄 教多眾生以邪 見事 是故名為惡邪見者 舍利弗 我見 人見眾生見者多墮邪見 斷滅 見者多疾得道 何以故 是易捨故 是故 當知 是人寧自以利刀割舌 不應眾中不淨說法 舍利弗 莫以閻浮提為譬 縱然有人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性命 不淨說 法者 其罪猶較此為多也 何以故 因為不淨說法者 破諸佛無上菩提 為 158

163 淨法品第六 159 助魔事 亦令眾生於百千萬世,在輪迴中,受諸衰惱 不淨說法者,但能作縛,不能令解 於諸眾生,為惡知識 是妄語者,於大眾中毀謗諸佛 以是因緣,墮大地獄 不淨說法者,教多眾生以邪見事,是故名為惡邪見者 惡邪見即我人眾生見 若人斷滅此惡邪見者,多能疾得無上道 何以故?是易捨故 是轉易捨棄惡邪見,而向於無上道,故能疾得無上道 是故當知,此人寧以利刀自割其舌,不應眾中不淨說法

164 佛藏經描仿 往古品第七 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號大莊嚴 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舉往古證今 有佛號大莊嚴 十號具足 如來 應 文中漏一 供 字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此五號是自利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此四號利他 自利利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號佛 十號具足 號曰 世尊 其佛壽命六十八百萬億歲 有六十八百 萬億大弟子眾 其佛滅後舍利 流布 如我滅後無有異也 正法住世亦五百歲 如我滅後無有異也 其佛壽命六十八百萬億歲 有六十八百萬億大弟子 其佛滅後 舍利流 布如釋迦牟尼佛無異 正法亦住世五百歲 如釋迦牟尼佛無異 釋迦牟尼佛正法 像法 末法三時年限 經中所說 略有不同 如 賢 劫經 摩耶經 均謂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未說末法 悲華經 則 謂 正法一千年 像法五百年 亦未說末法 大乘三聚懺悔經 此經為律 160

165 往古品第七 部所攝 謂 正法五百年 像法五百年 亦未說末法 大悲經 謂正法千 年 像法千年 末法萬年 彼佛正法住世五百年 若依 賢劫經 摩耶經 大乘三聚懺悔 等 經 則與世尊無異也 其佛滅後大弟子眾 於中一日有百比丘 入涅槃者 二百三百四百五百 入涅槃者 一日之中或有十萬億比丘入涅 槃者 如是展轉 其佛所有多 知多識大神通眾 三月之中皆入涅槃 大弟子眾證阿羅漢者 已得來去自如 各各取涅槃 正如世尊滅後 諸 大弟子亦多紛紛入涅槃 彼佛大弟子眾紛紛入涅槃故 以致多知多識大神通 眾 人才凋零 舍利弗 大莊嚴佛正法流布 多諸天人 所共供養 舍利弗 大莊嚴佛 及大弟子滅度之後 漸多有人知沙門法安 隱快樂出家學道而不能知佛所 演說甚深諸經無等空義 多為惡魔之所迷 惑 時說法者心不決定說不清 淨 說有我人眾生壽命 不說一切諸法空寂 大莊嚴佛正法流布期間 受天人供養 佛及大弟子眾滅度後 眾生知沙 161

166 佛藏經描仿 門法安隱快樂 安隱者 得涅槃道也 於是多有出家者 以致份子複雜 不 知佛經深義 不知無等空義 無等空義者 第一義空也 多為魔惑 於佛正 法 無決定信 多不淨說法 說有我人眾壽 不說一切法性空 其佛滅度百歲之後 諸弟子眾分為五部 一名普事 二名苦岸 三名 薩和多 四名將去 五名跋難陀 其佛滅後百年 弟子分為五 部 一名普事 二名苦岸 三名薩和多 四 名將去 五名跋難陀 舍利弗 此普事比丘 苦岸比丘 薩和 多比丘 將去比丘 跋難陀比 丘 是五比丘為大眾師 其普事者知佛所 說真實空義無所得法 餘四比 丘皆隨邪道 多說有我多說有人 此五比丘 為大眾師 其中唯普事比丘 知佛所說真空義無所得法 其 餘苦岸 薩和多 將去 跋難陀等四人 皆隨 有本為 墮 字 邪道 此 四人皆說有我有人 說有我有人者 住心取相也 舍利弗 普事比丘 為四部所輕無有勢 力多人惡賤 四惡比丘多教人 眾以邪見道 於佛法中不相恭敬 相違逆故以滅佛法 162

167 往古品第七 普事比丘 為其餘四部所輕 少人信奉 無有勢力 被人所輕賤 其餘 四比丘 多教人以邪見道 不恭敬佛法 以違逆佛法故 以致毀滅佛法 舍利弗 若有人知普事比丘所說空法信 受不逆 我知此人曾於先世供 養五千佛 有六十八億那由他人已入涅槃 何以故 舍利弗 此人於過 去世諸佛所種諸善根 修習無所得空法應入涅槃 舍利弗 若有人信受普事比丘所說空法 此人已曾供養五千佛 此等 眾 已有六十八億那由他人 入於涅槃 那由他譯為億 然其數不一 有云 十萬 有云百萬 有云千萬 何以故 此人於諸佛所種諸善根 修習空法 應入涅槃 舍利弗 是苦岸比丘 一切有比丘 將 去比丘 跋難陀比丘 皆計有 所得 說有我人眾生壽命徒眾熾盛 是四 惡人多令在家出家住於邪見 捨第一義無所有畢竟空法 貪樂外道尼揵 子論 舍利弗 是四惡人 所 有在家出家弟子 常相隨逐乃至法盡 一切有比丘者 薩和多比丘也 苦岸等四比丘 皆計著有所得 計著有 我人眾壽 以其迎合眾生所好 故徒眾熾盛 163

168 佛藏經描仿 此四惡比丘 多令眾生住於邪見 捨佛第一義無所得畢竟空法 多令眾 生貪樂外道尼犍子論 此四惡比丘所有在家出家弟子 互相隨逐 直至法滅 舍利弗 是中有人知非法事 受以為法 勤心行之 猶尚不得順忍 況 得須陀洹果 是人猶尚不作消供養事 何 況能生順忍 舍利弗 爾時在 家出家弟子 多墮惡道不至善道 是諸惡 人滅佛正法 亦與多人大衰惱 事 又是惡人命終之後 墮阿鼻地獄 仰 臥九百萬億歲 伏臥九百萬億 歲 左 脇臥九百萬億歲 右 脇臥九百萬億歲於熱鐵上燒然燋爛是中退死 更生 炙地獄大炙地獄 活地獄黑繩地獄 皆如上歲數受諸苦惱 於黑 繩地獄死還生阿鼻大地獄中 舍利弗 若有人聞不淨說法等四比丘 說諸非法事 聞而信受 以為正 法 勤心修行之 此人尚不得順無漏忍 何況能得須陀洹果 進一步言 尚 不能消供養 何況能生順無漏忍 舍利弗 爾時在家出家弟子 多墮惡道 不生善道 是諸惡人 以邪教 苦 岸比丘 薩和多比丘 將去比 丘 跋難陀比丘 以惡業 滅佛正法 以邪教教諸眾生 多與眾生大衰惱事 是諸惡人 164

169 往古品第七 因緣 墮阿鼻獄 臥熱鐵床上 仰臥九百萬億歲 伏臥 左脅臥 右脅臥 各九百萬億歲 從阿鼻獄死 更生炙地獄 大炙地獄 活地獄 黑繩地獄 皆各九百萬億歲 於黑繩地獄死 還生阿鼻地獄 舍利弗 以是因緣若在家出家親近此人 及善知識并諸檀越 凡有六 百四萬億人 與此四師俱生俱死 在大地獄受諸燒煮 此處所謂善知識者 謂認識友好之朋友也 檀越 即施主也 以受此邪教因緣 凡在家 出家親近此四比丘者 與四比丘友好者 及 供養四比丘之施主 有六百四萬億人 與四比丘俱生俱死 同墮地獄 如是舍利弗 是人所有善知識家 諸檀 越家 弟子諸師隨順行者 凡 在其數皆生地獄 舍利弗 汝等不能知其 多少 唯有如來乃能知之 與 此惡人墮大地獄俱生俱死 凡有六百四萬 億人 如是展轉一劫受苦 大 劫將燒故在地獄 何以故 舍利弗 破諸 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 罪甚重不為輕也 如是展轉一劫受苦者 一大劫也 其原因以破佛無上菩提 其罪甚重 大劫若燒 是四惡人及六百四萬億人從 此阿鼻大地獄中 轉生他方在 165

170 佛藏經描仿 大地獄 何以故 舍利弗 重罪具足其報不少 在於他方無數百千萬億 那由他歲受大苦惱 世界還生 是四罪人 及六百四萬億人 并及餘人罪 未畢者 於彼命終還生此間大地獄中 此界劫盡 轉生他方大地獄中 此界成後 此四罪人及六百四萬億人 并及其餘罪未畢者 還復來生此間大地獄中 舍利弗 是四罪人及六百四萬億眾生 久久雖免地獄苦惱得生人中 於五百世從生而盲 然後得值一切明佛如 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舍利弗 一切明佛聲聞弟子一億那由 他 爾時人民身長三百九十六肘 佛身一 倍常光圓照十萬億由旬 舍利 弗 是人於一切明佛法中出家 十萬億歲勤行精進 如救頭然不得順忍 況得道果 何以故 舍利弗 起破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罪業因緣法應當 爾 命終之後還生阿鼻大地獄中 以先起 重不善業因緣 舍利弗 是諸 人等如是展轉 乃至我今於其中間 得值 九十九億佛 於諸佛所不得順 忍 何以故 佛說深經是人不信 破壞違 逆謗毀賢聖持戒比丘 出其過 惡起破法業因緣 法應當爾 166

171 往古品第七 如是罪人 在地獄中久久受苦 後得生人中 五百世從生而盲 後值遇 一切明佛 雖十萬億歲勤行精進 猶不得順忍 命終還生阿鼻地獄 如是展 轉至我釋迦牟尼佛世 已歷九十九億諸佛 於諸佛所不得順忍 一切明佛聲聞弟子 一億那由他 爾時人民身長三百九十六肘 佛身一 倍 常光圓照十萬億由旬 印度一肘長度 頗不一定 不過約數而已 若依 彰所知論 云 二十 四指橫布 為一肘量 四肘為一弓 五百弓為一俱盧舍 若依 行事鈔 中人一肘 約周 周朝 尺一尺八寸 如是計算 三百 九十六肘 約七十一丈二尺八寸 佛身一倍 約一百四十二丈五尺六寸 常光圓照十萬億由旬 一由旬約四十里 舍利弗 汝且觀之 誹謗聖人不信聖語 受是無量無邊苦惱不得解脫 舍利弗 有諸眾生起破法罪業違逆不信者 其數無量 於九十九億佛所 阿僧祇劫乃無一人入涅槃者 舍利弗 不信受佛語依教奉行者 受無量苦 不得解脫 眾生起破法罪 業 不信佛語者 其數無量 於九十九億佛所 經阿僧祇劫 乃無一人入涅 167

172 佛藏經描仿 槃 佛難值遇 故九十九億佛 經無數劫時間 舍利弗 誰能破諸佛教不信違逆 但凡 夫愚癡及增上慢諸惡比丘 并 諸不淨說法比丘 何以故 舍利弗 是三 種人不名行者不名得者 是人 不信如來法故 毀謗違逆 舍利弗 破諸佛教 不信佛語者 是那些人呢 此有三種人 一 愚癡 凡夫 只知住心取相者 於佛第一義空實相法不能信受 二 增上慢比丘 以有所得心 於實相中 無得言得 無證言證 三 不淨說法比丘 於無 相 法中 妄謂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命相 妄謂有生相 有滅相 有法相 有非法相 此三種人 不名行者 不名得果者 是人不信佛法 違逆佛法 舍 利 弗 若 汝 謂 何 者 是 苦 岸 比 丘 不 淨 說 法 者 即 調 達 癡 人 是 汝 謂 何 者是一切有比丘不淨說法者 即拘迦離比丘是 舍利弗 汝謂何者是將 去比丘不淨說法者 即迦羅比丘是 汝謂何者是跋難陀比丘不淨說法者 即裸形沙門波利摩陀是 舍利弗 汝謂爾 時清淨如實說諸佛菩提 利益 無量眾生者 即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說 清淨 諸隨學者得值五千佛 168

173 往古品第七 有六十八億那由他人 皆已滅度 舍利弗 苦岸比丘 即今調達是 薩和多比丘 即今拘迦離比丘是 將 去比丘 即今迦羅比丘是 跋難陀比丘 即今裸形外道波利摩陀是 爾時清 淨說法利益眾生者 即今富樓那是 富樓那說法清淨 諸隨其學法者 得值五千佛 有六十八億那由他人 已入涅槃 滅度即入涅槃也 舍利弗 若人實語何者為是 最上法師 決了法義清淨說者 當說富樓 那是 舍利弗 富樓那 定心決了所說無 難 無有所疑而生論議 舍利 弗 若人實說何者是一切因緣法師 當說 富樓那是 舍利弗 富樓那世 世所生 常為眾生而作佛事 於九十億諸 佛法中 常作法師清淨說法 皆於諸佛所盡其形壽 常修梵行清淨說法 舍利弗 若人如實說法 怎樣才算是最上呢 若法師決了諸法真實義 能清淨說法如富樓那者 方為最上 因為富樓那 以清淨定心 決定了達諸 法實義 彼所說法通達無礙 無妨無難 於法亦無疑惑不解 及妄生論議之 處 169

174 佛藏經描仿 170 舍利弗!若有人問,何人是如實說一切因緣法之法師?當說富樓那是 一切因緣法者,諸法因緣生,其相幻有,其性空寂 約緣起法相邊說,緣起無性,故相即無相,有而非有 是以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命相 無法相 無非法相 約性空邊說,無性方能隨緣成萬法,故無相即相,非有而有 是以無我相,隨緣而現我相;乃至無非法相,隨緣而現非法相 是故緣起幻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以有而非有,故幻有即無,緣起即性空 無性空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以空而不空,故空即幻有,性空即緣起也 故隨緣無性,妙有即是真空;無性隨緣,真空即是妙有 妙有以外更無真空,真空以外更無妙有 是知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 非有即不成空,非空亦不成有 如果離空而有有,此有即是定性有 如果離有而有空,此空即是定性空,定性空即是斷滅空 定性有則壞第一義諦,定性空則壞世俗諦 當知隨緣無性,有非定有,既非定有,故有不礙空;無性隨緣,空非定空,既非定空,故空不礙有 如此覺者,是為無上覺 是以經云,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75 往古品第七 是知全有即是全空 全空即是全有 全有即是全空 是曰諸法實相 全 空即是全有 是曰實相諸法 諸法不失其有 故橫遍豎窮 實相不失其空 故萬相泯絕 諸法實相 則橫遍豎窮 而萬相泯絕 實相諸法 則萬相泯絕 而橫遍豎窮 大哉 因緣所生法 故龍樹菩薩云 因緣所生法 即是空 即是假名 即是中道義 舍利弗 富樓那世世常為眾生而作佛事 為眾生作佛事者 欲度一切眾 生成佛也 富樓那於九十億諸佛法中 常作法師清淨說法 皆於諸佛所 盡 形壽修梵行 清淨說法 舍利弗 富樓那亦於六佛法中而作法師 亦於我法作大法師 成阿羅 漢心得解脫 若人實說何人世世供養諸佛 種諸善根 當說富樓那是 舍 利弗 富樓那於九十億諸佛法中 勤心求 學決定議論 有深智慧 是故 如來於諸法師說為第一 舍利弗 若我一 日一夜稱說富樓那功德不盡 若過一日一夜亦復不盡 何以故 富樓那 法施無俗因緣不貪利養 富樓 那法師得四無礙智 唯除如來 諸世間中言辭義理無能勝者 171

176 佛藏經描仿 六佛者 過去莊嚴劫三佛 即毗婆尸佛 尸棄佛 毗舍孚佛 今賢善劫 三佛 即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加上釋迦牟尼佛 共為七佛 簡單說 富樓那曾 於七佛法中 作大法師 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心得解 脫者 斷煩惱障成阿羅漢也 富樓那世世以法供養諸佛 種諸善根 富樓那於九十億諸佛下 讚富樓那功德 富樓那說法 純為法施因緣 無世俗因緣 不為貪著名聞利養 菩薩四無礙智 又曰四無礙辯 一 法 無 礙辯 二 義無礙辯 三 詞無礙辯 四 樂說無礙辯 舍利弗 我今告汝 若人欲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為人說法 則得無 量無邊福德 亦能利益無量眾生 舍利弗 若人破壞違逆不信是法者 則起無量重罪因緣 何以故 舍利弗 惡 有惡報善有善報 我以此故 今以是經囑累於汝 當為四眾廣說分別 欲得無上菩提 上求佛道也 為人說法者 下化眾生也 上求下化是菩 薩行 如是則得無量福德 亦利益無量眾生 若人破壞違逆不信此法 則起 無量重罪因緣 破壞法者 言其重也 違逆法者次之 不信法者更次之 不 信此法尚得重罪 更遑論違逆破壞也 172

177 往古品第七 惡有惡報 言破壞 違逆 不信是法也 善有善報 言信順是法也 佛 以此 佛藏經 付囑舍利弗 於聲聞眾中 舍利弗智慧第一 若無智慧 不 堪任弘傳此經也 舍利弗 若聞是經心信歡喜 即得無量無邊福德 若聞不信心不喜樂 即得無量無邊重罪 舍利弗 當知是人名 為破戒比丘 若增上慢不淨說 法者 舍利弗 若人違逆如是教者 世世所生常盲無目 聞經信受歡喜 即得無量福 聞經不信受隨喜 即得無量罪 即是破戒 比丘 即是增上慢者 即是不淨說法者 若人違逆不信此 佛藏經 者 即 得惡報 生生世世常盲無目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我今所說非如 陶師愛護坯器 我今分明廣為 四眾 說第一義畢竟空法 堅固者在 不 堅固者破 何以故 舍利弗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邪見惡人說 法 不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命 見者說法 何以故 是諸貪著皆名邪見 舍利弗 如是我見人見不得順 忍 況得道果 舍利弗 若我見人見眾生 見壽命見斷見常見者 能得順 忍 能得道果 無有是處 173

178 佛藏經描仿 我今所說非如陶師愛護坯器者 非如取相執著之世間法也 我今所說 乃第一義畢竟空法 第一義畢竟空法 無壞無雜 故堅固常住 取相之世間 法 猶如陶師之坯器 不堅固易破也 佛得無上菩提 不為邪見人說 不為著我人眾壽見者說 著我人眾壽見 者 皆名邪見 如是邪見之人 尚不得順忍 況得道果 著我人眾壽見 斷 見 常見之人 能得順忍 能得道果者 無有是處 是故舍利弗 若人成就如是見者 於我 法中我則不聽受諸供養 是非 行者 亦非得者 但於我法求自活命 舍 利弗 我說外道欲入佛法 應 試四月 何以故 諸外道人 多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命見斷見常見 是故若人於我法中 成就我人眾壽見 斷見 常見者 我則不聽許受諸 供養 此人非是行道者 亦非得果者 此人只能於我法中 謀求世利 求自 活命 佛於律中制定 外道欲於佛法中出家者 應試四月 然後方與受具足戒 何以故 以外道人 多有我人眾壽見 斷見 常見故 舍利弗 我諸弟子 無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命見斷見常見 我諸弟子 174

179 往古品第七 但說空無相無願無所得忍 說識無所住 舍利弗 若有成就如是忍者 我聽是人出家受戒 得受供養衣服飲食臥 具醫藥 若人無是忍者 應先 試之 先教令住諸法無我 舍利弗 佛弟子無諸邪見 但說空 無相 無願 無所得忍 說識無所 住 空 無相 無願 無所得忍 即無生法忍也 識有四住處 即色受想行 識依此四法而起 故曰識住 然四法皆因緣生 無有自性 故識無所住 又 色受想行識皆因緣生 無有自性 如 心經 云五陰皆空 故無能住 亦無 所住 舍利弗 若有成就無所得忍者 我聽許出家受戒受供養 若人無如是忍 應先試之 教令住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者 無自性也 舍利弗 若於此忍心不歡喜 聞說第一 義空驚疑譏訶 聞說我見心則 歡喜 當知是人為魔所使 若先外道 舍利弗 於此無所得忍 心不歡喜 聞第一義空驚疑不信 而生譏訶 相反地 聞說我見 卻心生歡喜 是人是魔的使者 先前是外道者 175

180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智者於此不應生憂 但於此人應生悲心 何以故 舍利弗 若人成就如是惡者 所獲惡報說不可盡 當於此人生利益心 教以諸法 無我 諸法空寂 諸法無作 無有受者 是人若愛佛法 得聞是事心喜 樂者 其餘空行比丘無所得者 皆應示教 利喜安慰其心 為說諸法無所 有空 舍利弗 智者於此不信正法 起邪見者 不應生憂 應生悲愍心 何以 故 因為此人當受惡報 所以於此人當生利益心 當教以諸法無我 諸法空 寂 無有起者作者 亦無有受者 以一切法不可得故 如果是人聞如是法心 生喜樂 其餘空行比丘 皆應示教利喜 安慰其心 為說諸法無所有空 若聞驚畏應於眾中語其和上阿闍梨 若此人聞第一義空法驚畏者 應起悲愍心 於大眾僧中 語其和上 阿 闍梨二師 予以教化之 如經中說行空行者 又能了知諸法別相 我與為師 不與我見人見顛倒 邪見貪著持戒者為師 若人受其和上 阿闍梨教化已 能如同經中所說行空行者 隨順無所有 176

181 往古品第七 忍 又能了知諸法差別相 隨緣無性是諸法總相 無性隨緣是諸法別相 分 別而無分別是諸法總相 無分別而分別是諸法別相 色即空是諸法總相 空 即色是諸法別相 萬法一心是諸法總相 一心萬法是諸法別相 諸法實相是 諸法總相 實相諸法是諸法別相 一切法悉畢竟空是諸法總相 畢竟空建立 一切法是諸法別相 舉例而言 萬重波總歸一水 是諸法總相 一水而起萬 重波 是諸法別相 若人能行空行 又能不泥於空而知諸法別相 則我為其師 如果有人生 我見 人見等顛倒見 不能熟知開遮持犯清淨持戒 而以貪著心持戒 則我 不與其為師 如來聽許具正見者而共布薩 不聽破戒 邪見之人破威儀者而共布薩 長老弟子聞說空寂無所有法 心不信樂志 在外道 佛不聽與外道布薩 是人若當不捨是見 不應聽使得入僧事 亦不受其欲 如是作已猶故不 捨 當知是人不得在道便是永棄 應語其 和上阿闍梨 不應復畜 舍利 弗 若僧如是則供養我 亦為善破外道邪見 是名清淨說戒布薩 如來聽許正見者而共說戒布薩 不許破戒邪見破威儀者而共布薩 177

182 佛藏經描仿 如果其長老比丘與其弟子 聞說空寂無所有法而心不信樂 志在外道 則佛不許與外道共同布薩 此人若不捨這種邪見 則不得入僧眾中 共同羯 磨 亦不受其欲 不受其欲者 不受其與欲 不與其和合共事也 如果如是處分已 猶故不捨其邪見者 應語其二師 不應再畜留 不應 復畜者 驅出僧團也 若大眾僧能如是依律持法 便是供養如來 亦為破於外道邪見 是名清 淨說戒布薩 有一次佛於布薩時 默然而住 初夜中夜 佛始終默然 目犍連以神通 觀察 見破戒人去佛不遠處坐 目犍連於是將之驅出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若人受是我見 人見眾生見有無見 是人不名 供養於我 不名隨我出家受戒 是名隨逐六師出家 以六師為師 舍利弗 若人受是我見 人見 眾生見 有見 無見者 不名供養於佛 亦不名隨佛出家受具足戒 此人是隨外道六師出家 以外道六師為師 舍利弗 若人於是清淨 實法不能得忍 而受供養 是人所得則為邪 受 178

183 往古品第七 舍利弗 若人執著名相 於清淨實相法不能安忍 而受供養 是人所得 供養便是邪受 舍利弗 是人雖於我法中出家護持淨戒 而於第一義空無所得法 心 不信解驚怖疑悔 當知是人但貴持戒多聞 禪定 舍利弗 是人不名供養 恭敬尊重於我 何以故 舍利弗 無始世 來無有眾生不得四禪 若但知 得四禪 謂為沙門利者 是人何名供養於我 進一步言 若人於第一義空 無所得法 實相法 不能信解 反而驚怖 疑悔 是人雖於佛法中出家 亦能護持淨戒 但不得解脫 只貴持戒多聞禪 定而已 其戒善可離三塗 得生人天 猶未出三界 多聞有二種 多聞取相與多 聞不取相 多聞取相 是為智障 於三性中是遍計執性 永不入圓成實 多 聞不取相 是為智母 於三性中是依他起性 可入圓成實 既然於第一義空 無所得法心不信解 當是取相多聞 此種多聞 不得解脫 此處所謂禪定者 是言四禪八定 於四禪四空中 其戒善轉名定共戒 但果報只在上二界 不 出三界 若欲解脫 須發智慧 爾時其戒善轉名道共戒 可出三界 今只貴 179

184 佛藏經描仿 持戒多聞禪定 只是人天福報 不得佛道解脫 以不得佛道故 所以不名供養於佛 何以故 從無始世來 無有眾生不得四禪者 從無始世來 有許多眾生 雖不修佛道 猶能得四禪也 以初二三四禪 一切聖凡外道皆修 至五不還 天 方是唯聖無凡 凡夫外道 於四禪中 不斷煩惱 只知泥滯於定 二乘 人斷煩惱不起大悲 菩薩斷煩惱起大悲 所以但得四禪 不謂已得沙門利益 不名供養於佛 是故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當來世人 於我法中種種貪著 種種邪 見毀壞我法 舍利弗 若人但貴持戒多聞 禪定 當知是人不能淨行沙門 諸法 我則不說此人名為沙門婆羅門 舍 利弗 若人於一切法無我 如 實知無我 一切法本來無所有空 能如實 知無所有空 是則不以持戒為 上多聞為上禪定為上 何以故 舍利弗 諸法實相無生無起 於中無法 可為上者 舍利弗 是諸法如實中 無持 戒者無破戒者 何況貪著而以 為上 所以於未來世 有 多眾生 以種種貪著 種種邪見 破壞我法 若人但 180

185 往古品第七 貴持戒多聞禪定 此人與凡夫外道同 不能淨修沙門法 我則不說此人為沙 門婆羅門 沙門法者 斷煩惱起大悲 信解第一義空無所有法 僅貴持戒多聞禪定 則不能斷煩惱起大悲 信解第一義空無所有法 故此人非沙門婆羅門 若人於一切法無我 如實知一切法無我 於一切法無所有空 如實知無 所有空 是人則不以持戒多聞禪定為上法 何以故 持戒多聞禪定是世間有 為法 有生有滅有相有為 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於中無一法可得 所以於中無法可為上者 舍利弗 諸法實相中 持戒不可得 破戒亦不可得 何況貪著執為實有 持戒多聞禪定呢 舍利弗 是名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一切法無相自相空 無我 無人 若有是忍 是名行者 是名得者 是人名為以信出家 應受供養 清淨布薩 是人則為人中之天 舍利弗 此畢竟空無所有 是名諸佛無上菩提 諸佛無上菩提者 謂一 切法無相自相空 一切法無我無人 若人安忍於是法者 是名行者是名得者 181

186 佛藏經描仿 是名以正信出家 是人應受供養 能與大眾僧 清淨無犯而行布薩 是人則 為人中之天 舍利弗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 一義 所謂離也 何等為離 離諸欲諸見 欲者即是無明 見者即是憶 念 何以故 一切諸法憶念為 本 所有念想 即為是見 見即是邪 舍 利弗 善法中見 我亦說之名 為邪見 何以故 舍利弗 離欲寂滅中無 法無非法 無善無惡 是事皆 空 遠離諸結一切憶念 是故名離 舍利 弗 無上道中諸欲永息 何等 諸欲 謂邪不善念 若我若我所 作相事 相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中諸欲永息 諸佛無上菩提 唯是一義者 即空義也 無相義也 不可得義也 所謂離者 離一切諸欲諸見也 欲有四種深淺次第 即愛著染婬 愛最 細 著次粗 染更粗 婬最粗濁 皆無明也 見者即是憶念 憶念者取相想也 一切法無性本空 皆以取相想而幻現 故曰一切諸法 憶念為本 所有念想 即為是見 欲者思惑也 見者見惑也 眾生以見思惑 不出輪迴 所以凡所有見 即是邪見 182

187 往古品第七 183 舍利弗!縱然於善法中起見,我亦說名邪見 若人不見一切法,即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諸法實相,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故離欲寂滅,無一法可得,無法亦無非法 無善亦無惡,一切皆空 此時遠離一切結使煩惱,遠離一切取相憶念 舍利弗!無上佛道中,無明破盡,諸欲永息 何等諸欲?謂邪不善之憶念 諸邪不善憶念者,即我人眾壽見 斷見 常見等 此等皆是我見 我所見,取生滅之有作相,一切我人是非等事相 若得無上菩提,如實知一切法空,則諸欲永息矣

188 佛藏經描仿 184 卷下淨見品第八 佛告舍利弗 我念過世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值三十億佛 皆號釋迦牟尼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盡形供養 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是諸佛不記我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何以故 以我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得值八千佛 皆號定光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盡形供養 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是諸佛皆不記我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何以故 以我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值六萬佛 皆號光明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盡形供養 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是諸佛亦不記我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何以故 以我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值三億佛 皆號弗沙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四事供養 皆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得值萬八千佛 皆號山王 劫名上八 我

189 淨見品第八 皆於此萬八千佛所剃髮著法衣 修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得值五百 佛 皆號華上 我時皆作轉輪 聖王 悉以一切供養諸佛及諸弟子 皆不 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得值五百佛 皆號威德 我悉供 養皆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 利弗 我念過世得值二千佛 皆號憍陳如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 悉以一 切供具供養諸佛 皆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值九千佛 皆號迦葉 我以四事供養諸佛及弟子眾 皆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淨見者 無所得見也 金剛經 云 我於燃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 億那由他諸佛 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均未蒙諸佛授記 今經說出其理由 以 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去於萬劫中無有佛出 爾時初五百劫 有九萬辟支佛 我盡形壽 悉皆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尊重讚歎 次五百劫 復以四 事供養八萬四千億諸辟支佛 尊重讚歎 舍利弗 過是千劫已無復辟支 佛 我時閻浮提死 生梵世作大梵王 如 是展轉五百劫中 常生梵世作 大梵王 不生閻浮提 過是五百劫已 下 生閻浮提 治化閻浮提 命終 185

190 佛藏經描仿 生四天王天 於中命終生忉利天 作釋提桓因 如是展轉滿五百劫 生 閻浮提滿五百劫 生於梵世作大梵王 舍 利弗 我於九千劫中 但一生 閻浮提 九千劫中但生天上 劫盡燒時生 光音天 世界成已還生梵世 九千劫中都不生人中 舍利弗 是九千劫 無有諸佛辟支佛 多諸眾生墮 在惡道 於無佛世 天上人間久經生死 舍利弗 是萬劫過已 有佛出世 號曰 普守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 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我於爾時梵世命終 生閻浮提 作轉輪聖王 號曰共天 人壽九萬歲 我 盡形壽以一切樂具 供養彼佛 及九十億比丘 於九萬歲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普守佛亦不說我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何以故 我於爾時不 能通達諸法實相 貪著計我有 所得見 舍利弗 於是劫中有百佛出名號 各異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 盡 形供養及諸弟子 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而是諸佛亦不記我 汝於 來世當得作佛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 念過世第七百阿僧祇劫中 得 值千佛 皆號閻浮檀 我盡形壽四事供養 亦無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 186

191 淨見品第八 利弗 我念過世 亦於第七百阿僧祇劫中 得值六百二十萬諸佛 皆號 見一切義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 以一切樂 具盡形供養及諸弟子 亦不記 我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亦於 第七百阿僧祇劫中 得值八十 四佛 皆號帝相 我時皆作轉輪聖王 以 一切樂具盡形供養及諸弟子 亦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 世亦於第七百阿僧祇劫中 得 值六十五佛 皆號日明 我時皆作轉輪聖 王 以一切樂具盡形供養及諸 弟子 亦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 我念過世亦於第七百阿僧祇劫 中 得值六十二佛 皆號善寂 我時皆作 轉輪聖王 以一切樂具盡形供 養 亦不記我 以有所得故 以後更遇諸佛 皆以不知實相 貪著有所得故 不蒙佛授記 如是展轉乃至見定光佛乃得無生忍 即記我言 汝於來世過阿僧祇劫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 無所得者 即得無生忍也 得無生忍者 破無明見法性也 即所謂見性 成佛 定光佛即燃燈佛也 187

192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我念過世有十二億轉輪聖王 皆字頂生 又舍利弗 過世有 三十億轉輪聖王 皆名摩訶那摩陀那 舍 利弗 我念過世四十億轉輪聖 王 皆字摩訶提婆 舍利弗 我念過世有 一億轉輪聖王皆字億螺 舍利 弗 我念過世有一億轉輪聖王 皆字稱尾 舍利弗 我念過世有一萬轉 輪聖王 皆字照明 舍利弗 我念過世有 二萬轉輪聖王名字各異 舍利 弗 我念過世有十六億轉輪聖王名字各異 是諸王等 我於餘處為阿難 說 舍利弗 於意云何 汝謂是諸王者 豈異人乎 即我身是 憶過去世作轉輪聖王 舍利弗 我念過去時世 有佛號曰善明 彌勒菩薩時作轉輪聖王 字 曰照明 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 時眾生壽八萬四千歲 其善明 佛三會說法 初會九十六億人一時得道 第二大會九十四億人一時得道 第三大會九十二億人一時得道 時王見佛三會說法度人無量 心大歡喜 即於萬歲一切供養佛及弟子 發心求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未來世眾 生易度 我當成佛壽命限量 比丘僧數圍 繞如是 舍利弗 我知是事過 此無量 188

193 淨見品第八 憶彌勒菩薩 於善明佛所 初發無上菩提心 舍利弗 彌勒發心四十劫已 我乃發心無勝佛所初種善根 我於千歲 一切樂具供養是佛 五百張疊而以奉上 是佛滅後起七寶塔 高一由旬 縱廣半由旬 皆以金銀琉璃頗梨車𤦲馬瑙赤真珠所成 心常發願 眾生 苦惱無救度者 遭值惡法多墮惡趣 我於爾時當成佛道 彌勒菩薩先釋迦牟尼佛四十劫發菩提心 彌勒發心淨土成佛 釋迦牟尼 佛 為憐愍眾生故 發心於惡世成佛 所以世尊先彌勒而成佛 舍利弗 汝且觀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甚難修習 舍利弗 我修習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央數世受諸苦惱 我若說者汝聞愁悶 我諸所 受勤苦憂惱 皆為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汝觀薩和檀菩薩 求善法菩薩 常悲菩薩 不放逸菩薩 常 精進菩薩 供養若干諸佛受諸 苦惱 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 況是諸癡人 乃無一念為求涅 槃 明無上菩提甚難修習 何況癡人以有所得心求菩提 舍利弗 如是行者猶尚甚難 況不行者 189

194 佛藏經描仿 如是行者 不得正修行路 尚甚困難 況不修行者 是故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以下法不 得上法 用上法者乃得上法 何等下法 謂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 下法 名為不能勤心修習善法 下法 名為懈怠嬾墮破所受戒 舍利弗 是名下 中下者 又下中下者 於我法 中出家 生有所得見我見人見眾生見 下法者 身口意造三惡業也 身造殺盜婬 口造妄語惡口綺語兩舌 意 起貪瞋癡 起如是下法 則不能勤心修習善法 於諸善法 懈怠懶惰 破所 受淨戒 是名下中下者 又下中下者 雖於佛法出家 生有所得見 生我見 人見眾生見 何以故 舍利弗 如來於此了了現知 有所得者 乃無順忍 況得道 果 舍利弗 若有所得者 百千萬億諸佛 以三輪示現是人 若當不捨是 見 尚不消人一口飲食 況得道果 舍利 弗 我見人見得涅槃者 一切 凡夫皆應滅度 何以故 我見人見皆是邪 見 諸凡夫人 多貪著我我所 見人見眾生見 是故一切凡夫應得涅槃 有所得者 不得順忍 不得道果 百千萬億諸佛雖以三輪示現而教化之 190

195 淨見品第八 彼人若不捨有所得見 尚不能消一口飲食之供養 況得道果 三輪者 身口 意三輪也 舍利弗 如果有我見人見 而能得涅槃者 一切凡夫皆得涅槃 滅度即 涅槃 因為一切凡夫 皆貪著我見人見眾生見 舍利弗 若人作念有我有人 是人若當 不捨是見得入涅槃 一切凡夫 應得聖道 何以故 一切凡夫皆是我見人 見 是故我見人見入涅槃者 一切凡夫皆入聖道 於聖道中則無所少 聖道者 謂涅槃也 於聖道中 則無所少 謂具足得涅槃 無有缺少也 舍利弗 若人作念有我見者則有涅槃 是人得是聖道不須餘念 何以 故 一切凡夫我見人見無所少故 如是癡 人有是過失 謂諸凡夫皆入聖 道 若人自謂 有我見者可得涅槃可得聖道 不須其餘正念 如是癡人 則 有大過 等於說一切凡夫皆能入聖道 因為一切凡夫 皆有我見人見 聖道無繫 是人修時應當殺生 受諸五 欲起五逆罪 是故癡人於聖道 中有五逆罪 何以故 一切凡夫皆說有我 有眾生故 若人作如是言 成 191

196 佛藏經描仿 就五逆罪者不入涅槃 說我人者得入涅槃 即是妄語亦是謗佛 於我法 中又不能得清淨出家 聖道者 無有業繫 此人有我見人見 則被業繫 因為有我見有人見者 則起十惡業 若謂有我見人見 亦得聖道 即等於說 於聖道中 有殺生業 可受五欲 可起五逆罪 何以故 以一切凡夫皆說有我有眾生 所以一切凡 夫 皆造殺業 受五欲起五逆 如此癡人若謂有我見人見亦可得聖道 即等 於說造殺業起五逆 亦是聖道了 如果彼言 成就五逆罪者不入涅槃 但有我見人見者得入涅槃 即是妄 語亦是謗佛 因為我見人見是一切惡業之因 因必有果 果必待因 是一貫 按羅什大師翻譯經典 向皆簡明通暢 不知為何此 佛藏經 反乎素 的 所以此人於我法中 不得清淨出家 常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有所得者無有 涅槃 有所得者若有涅槃 是 則諸佛不出於世 一切凡夫皆入涅槃 何以故 一切凡夫皆有我見人見 皆有所得皆是邪見 192

197 淨見品第八 佛言 有所得者 不入涅槃 若有所得者亦可入涅槃 則佛不出世 一 切凡夫亦可入涅槃 因為一切凡夫皆是有所得 皆是有我見人見等邪見故 舍利弗 汝且觀我 幾時成就有所得見非賢聖行 諸佛不與我授記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舍利弗 我如是行 猶不得記 況是癡人但以持戒 多聞禪定等 生我見人見眾生見 舍利弗 汝且觀我 我過去世雖歷劫修行 但以成就有所得見之非賢聖 行 所以諸佛不與我授記 舍利弗 我歷劫修行 以有所得故尚不蒙佛授記 何況如是癡人 但以持戒 多聞 禪定等行 生於我見 人見 眾生見 而 能得涅槃嗎 舍利弗 我說此人不名行者不名得者 何以故 舍利弗 長夜貪著如 是邪見不得滅度故 如是有所得癡人 不名行者 不名得者 何以故 如是癡人 於漫漫長 夜中 貪著有所得見我見人見等邪見 故不得涅槃 如是癡人不作是念 我等何不試行修習無我人法 我等或得斷眾苦 聚 193

198 佛藏經描仿 如是癡人 深著邪見 不能迴心作是念 我等且試行無我無人法 我 等或者能離苦證滅 舍利弗 譬如從生盲人走避惡狗墮深火 坑 舍利弗 我謂癡人 如是 修習我見人見有所得見 以是諸見欲望清 淨 是人隨所貪著 即以是事 欲得涅槃 我說是人當墮惡道 先舉譬喻 後以法說 責有所得人 必墮惡道 舍利弗 譬如盲人於深火坑生安隱心 如是癡人於我人見有所得見生 安隱心 是人長夜隨所著者 為之欺誑還 著是事 於我法中而受供養 如是癡人長夜衰惱墮惡道中 譬如盲人 於深火坑生涅槃想 於有所得我人見心 生涅槃想 此人於 長夜中 以所貪著有所得心 邪教眾生欺誑眾生 令眾生還著世間 一切 如幻 事 以如是邪行 於我法中而受供養 所以如是癡人 墮惡道中 舍利弗 譬如大灌頂王 自於所治國中威勢自在 是人應奪是人應驅 若諸民眾不順王意 說王過惡沮壞人心 不能護城謀欲反叛 王知是人 為是大賊 於大眾中打惡聲鼓 苦治其罪驅擯令出 以其不能盡忠護城 194

199 淨見品第八 得是苦惱 世間國王受職時 行灌頂禮 稱灌頂王 國王有權 威勢自在 應驅是 人 猶如處治大賊 外國處治罪人 有騎驢打鼓之風俗 舍利弗 佛亦如是 於無量劫修習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大法王 於 法國土有大威力 諸弟子中有知法味 乃 至失命不毀我教 諸天世人無 能壞者 所受教中自不惡逆亦不教他 我 於眾中有大威力 自在立教為 護法城 不使惡賊毀壞得入 竊受如來所說密法 向諸怨賊邪見者說 佛弟子眾 有知實相法味者 乃至失命 不毀佛之所教 此實相法 諸 天世人所不能壞 弟子眾若信受佛之所教 便能自己不違逆 亦不教他違逆 佛言 我得大自在而立教 普度一切 為護法城 不令惡賊毀壞得入 不令惡賊竊受如來所說無相密法 而向諸怨賊作有所得邪見之說 舍利弗 如來現在善護法城 四大弟子智慧深遠 令我法城不懼破壞 舍利弗 今我現前在世 善護法城 更有四大弟子佐助 法城不懼毀壞 四大弟子 經中所說非一 通常以舍利弗 目犍連 須菩提 大迦葉四 人為四大弟子 195

200 佛藏經描仿 若與法城作障礙者 為是大賊毀壞法城 盜我密法向外道說 是人常 來至於我所 我與共語示其教法不說密要 是人為求所示教法出家受戒 我知此人後應得道 聽使出家四月中試 何以故 為護法城故 又使未 來世賊不更起故 如是如來善護法城使不得便 所謂令受佛教捨本惡邪 諸比丘眾皆應歡喜 聽使出家得受戒已 天人世間不能動轉 若與法城 作障礙者 是為大賊 我今在世 若是人常來我所 我示其三 乘教法 唯不說實相密要 先以淺法誘進也 此人為求教法故 求出家受戒 我預知其後當得道 故許其出家 四月試之 何故四月試之 為護法城故 為使未來世賊不更起故 令其信受佛教 捨本外道邪見 現在諸比丘見其出 家受具 皆應歡喜 聽其出家受具 彼外道出家受具已 諸天世人無能壞者 諸天世人不能動轉者 彼人不失初心也 舍利弗 何等是可試者 謂外道人及樂 外道法者 舍利弗 何等是樂 外道法 所謂有所得者 我見者人見者 眾生見者貪者邪者 於自相空 法心生疑者 受行種種邪虛妄法 不能入 於第一義空 行諸邪道 是人 名為樂外道法 196

201 淨見品第八 何等人是可試者 謂外道人及樂外道法者 何等是樂外道法者 即有所 得者 有我見 人見 眾生見者 貪著者 邪見者 於自相空無所有法 心 生 疑惑者 信受種種邪偽虛妄法 不能入於第一義空 行諸邪道 如是人等 名為樂外道法者 皆應先作四月試 然後與受具足戒 舍利弗 不可試以種種色衣 若白衣人 若著袈裟 有如是不善有所得 見 皆名外道 於我法中出家受戒是人應試 舍利弗 所謂四月試者 非是試以衣服之顏色 譬如白衣人 試其可否 著壞色袈裟 而是要試其是否有以上所說 有所得見 我人眾生見 等不 善邪見 若有以上所說之邪見 皆名外道 如是等人 若欲於我法中求出家 受戒 應先試四月 何以故 有所得者 於我法中即是邪見 是名大賊 一切世間天人中 賊 是名一切世間怨家諸佛大賊 舍利弗 是邪見人 我則不聽出家受 戒 何以故 具有所得等邪見者 是名大賊 舍利弗 如是邪見人 我不聽 其出家受戒 197

202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一切法無我 若人於中不能生忍 一切法空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命不能信解 於我法中所受供養 名 為不淨 是人則是不供養佛 不供養法 不供養僧 強入我法 形是沙門 心是外道 為盜法人 舍利弗 若人於一切法無我人眾壽 一切法空 不能信解安忍者 於我 法中所受供養 便名不淨 是人則是不供養三寶 勉強入我法中 形似沙門 心是外道 是盜法之人 舍利弗 於未來世當有比丘不修身不修 戒不修心不修慧 是人輕笑如 來所說如來所行 如來常於第一義空 恭 敬供養常樂是行 是諸比丘 輕笑如來所行真際畢竟空法 佛謂未來世 將有比丘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不修心者 即不修定也 此人輕笑如來所說所行 輕視經律也 如來證無上菩提 恭敬供養常樂行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者 亦名實相 亦名法界 亦名真如法性 亦名中道義 而此不修身 不修戒定慧比丘 竟 輕笑如來所行 真際畢竟空法 真際者 亦名真如 舍利弗 爾時若有苦行比丘 亦共輕笑 今我弟子有行空者 我讚其 198

203 淨見品第八 善安慰其心 爾時是人輕蔑空行但求不堅牢事 以有我及有諸法如是等 事令眾心憙 若說一切諸法空者亦輕是人 何以故 舍利弗 法應爾也 眾生善根欲斷本相 則現真實妙法 在於世間無有受者 舍利弗 未來世若有持戒苦行比丘 此不修身 不修戒定慧之比丘 亦 共輕笑 不像我於現在世 讚歎安慰行空者 爾時不修身 不修戒定慧者 輕蔑空行者 但求名聞利養等不堅牢事 以有我有人及實有諸法等邪教 如 是不實之事 令眾生心喜 於說一切法空者 此不修身 不修戒定慧人 亦輕慢之 何以故 末法 時期 應有如是現象也 因為爾時眾生善根欲斷 本來之惡相則現 爾時真 實妙法 世間人無有受者 文中句逗有誤 誦經至此 不覺慚愧落淚 直欲放聲痛哭 南無阿彌陀佛 求佛接引往 生極樂 莫令我處此末法時期 譬如癡人以栴檀香同於猥木 舍利弗 迦葉佛說 未來世中釋迦牟尼 佛諸弟子眾 以利養故 為諸白衣說第一 義空 爾時多有在家出家 愚 癡不受違逆不信 而反誹謗失於大利 以是因緣當墮惡道 199

204 佛藏經描仿 不信如來真實妙法 猶如把栴檀香木 視同猥木 舍利弗 迦葉佛記說 未來世釋迦牟尼佛諸弟子 為利養故 為諸白衣 說第一義空法 爾時人多不信 反而誹謗 以誹謗法故 當墮惡道 舍利弗 爾時多有相違諍論 我論人論 眾生論壽者論命者論善法欲少 但樂利養 實是愚癡自謂有智 互相違逆常共諍訟 樂有斷事生怨嫉心 舍利弗 爾時多有相違諍論 所謂我人眾壽等論 善法欲 亦名上法欲 上求佛道之精進欲則少 但求世間利養 實是愚癡 而自稱有智慧 彼此互 相違逆 常共諍訟 樂有評斷之諍事 引起互相怨嫉之心 是人捨沙門法但求利養 多樂事務所營 非一 常樂伺求他人長短 自 隱其過稱說功德 如今比丘覆藏功德自出 過惡 當爾之時 咸共不能護 持重戒無所曉故 破於儀則而言 諸法空 自相空何所能作 如那羅戲人 種種變現 無所知者見之大笑 何以故 不知戲法其術隱故 生希有心 驚怪大笑 如是癡人 捨少欲知足之沙門法 只求世間利養 多樂攀緣世俗事務 營謀非一 常樂伺求他人之長短是非 卻自隱其過 稱說自己之功德 佛言 200

205 淨見品第八 現在之比丘 隱藏自己之功德 若有過惡 不敢覆藏 發露懺悔 令眾皆知 當爾之時則不同 彼等不能護持殺盜婬妄等重戒 以對戒法無所曉故 不但 不能護持重戒 對於輕的威儀 亦不能奉行 經文應為 而言諸法空 自相空 何所能作 意思是說 若謂諸法 空 那麼眼見一切法有 是何理由呢 此人不知一切法緣生如幻 猶如那羅戲人種種變現 那羅戲人 猶魔術 家也 無知識者 見之以為真實 心生驚怪而大笑 如是舍利弗 爾時真實比丘說空寂法 求活命者咸共嗤笑 何以故 是人不知佛法義故 聞說空法驚疑怖畏 舍利弗 汝觀此人 於安隱處 生衰惱心 於衰惱處生安隱心 是人顛倒逆行善法順行惡法 爾時真實比丘宣說空法 此但求利養求活命者 皆共輕慢嗤笑 何以故 此人不知佛法實義 聞說空法 驚疑怖畏 所以輕笑空法 舍利弗 是人於安隱涅槃 生衰惱想 於衰惱處 卻生安隱想 此人顛 倒 於善法則逆行 於惡法卻順行 舍利弗 如是癡人 多懷慳貪瞋恚愚癡 具行三不善根 舍利弗 我 201

206 佛藏經描仿 為利益持戒比丘故 說二百五十戒經 如是癡人 乃以世間小因緣故 向在家者說 乃至書寫以示白衣 貪瞋癡為三不善根 以能生一切惡故 比丘受二百五十條戒 比丘尼受五百條戒 實有三百四十八條 佛制不 得向在家人說 此人向在家人說 書寫以示白衣 即違佛制 舍利弗 如是癡人說言 諸法空自相空 何所能作 何以故 如是癡 人 尚不能除慳貪煩惱 何況能斷無明 如是癡人 不知無性隨緣成諸法 諸法緣成無自性 此是諸法實性 見 法實性者 可破無明 竟懷疑若諸法空自相空 則何所能作 如是癡人 尚 不能除粗濁的慳貪煩惱 何況能斷微細的無明 舍利弗 爾時持律比丘不能善 學 諸說法者亦不善學 讀誦修妬路 者 亦不善學 舍利弗 云何名為持律比丘 不能善學如來經中說有三學 善戒學 善心學 善慧學 是人於三學中 不能善學 但以多聞因緣輕慢 他人 是人則為障礙善法 如是癡人 猶 尚不能如法答問 況於畢竟空 無所有中能發精進 202

207 淨見品第八 舍利弗 爾時比丘 於持戒讀誦修多羅不能善學 修妬路即修多羅也 爾時比丘 不能於戒定慧三學中善學 善心學 即善定學也 云何能於三學中善學 於戒定慧三學中能善學者 不取我相 不取人相 不取眾生相 不取壽命相 不取有相 不取空相 不取常相 不取斷相 乃 至不取一切相 是謂於三學中善學 爾時比丘 以不能善學三學故 但以多聞取著名相 輕慢於人 此人則 為輕慢善法 若有人問法 此人尚不能如實問答 況能於實相法中發起精進 畢竟空無所有者 即諸法實相也 舍利弗 爾時破戒比丘 樂為白衣執事 宣通使命療治病法 以自生 活 舍利弗 汝觀此惡人 於我法中出家受戒得受供養 而反以我為怨 爾時破戒比丘 樂與白衣執事 例如為白衣傳達意見宣通使命 治療疾 病 占相吉凶等 而自活命 當知佛制比丘 應以法清淨自活 不得為白衣 宣通使命 破戒比丘不以佛法清淨自活 捨佛正法而不由 竟以邪命維生 致佛正法垂於衰滅 故佛言 於我法中出家受戒得受供養 卻不重佛法 以 我為怨 203

208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爾時四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 乃至百千萬億諸天 見我法 中如是毀壞 皆大憂愁啼泣涕零 諸天見佛法衰敗 皆大憂愁啼泣 舍利弗 是實不應依止於我 而為白衣 營執事務 何以故 釋迦牟尼 佛弟子 乃至諸天龍神 猶尚不應為作給 使 諸天龍神於我弟子與作給 使 如是癡人所親近白衣 若能修習通達諸法第一義空 無有是處 比丘不但不應為白衣作使 乃至諸天龍神 猶不應為之作使也 相反地 諸天龍神 應為佛弟子作使 白衣親近如是癡人 不能通達諸法實相 諸法 第一義空 即諸法實相也 舍利弗 爾時破戒比丘 乃至為得一杯 酒故 與諸白衣演說佛法 於 意云何 多貪恚癡多樂讀經 貪外經利行 不清淨 是人能得信解無所有 畢竟空法 能得具足沙門果不 不也世尊 佛數說爾時破戒比丘 貪恚癡相 多樂讀經者 樂於摭拾文句 貪著名相也 貪外經利 者 如畫符驅鬼 怪異神通等 當知佛法不貴於此 佛法貴在 204

209 淨見品第八 令人 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滅貪瞋癡 修戒定慧 自度度人 轉凡成聖 破戒比丘 貪著外經之利 行不清淨 佛問舍利弗 此人能信解畢竟空法不 能得沙門果不 舍利弗答言 不 也世尊 舍利弗 若有比丘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 藥 持戒清淨不樂眾鬧散亂言 語 不貪外義晝夜精勤如救頭然 一心勤 行八直聖道 是人於空無所得 法尚難通達 況是癡人 無有深欲無有信解 若比丘趣得四事供養 持戒清淨 不樂眾鬧 不樂散亂雜話 不貪外道 經義 晝夜精勤如救頭燃 勤行八聖道 縱然如此 尚難通達畢竟空無所得 法 何況癡人 無有深心求法之欲 對於甚深佛法 無有信解呢 舍利弗 汝觀是人 不知如來無上義故 破我正法 自為己身及為他人 作大衰惱 如是大賊世間怨家 此經中說應當遠離 是人於佛尚不知恩 自念我等所謂出家 於此法中不應行處則不應行 舍利弗 是人不知如來無上甚深法義 取著名相隨順外道 破我正法 以是因緣 自作衰惱 亦為他人作大衰惱 此人是為大賊 是為世間怨家 205

210 佛藏經描仿 今此 佛藏經 說 應當遠離這種人 弘揚正法者 是上報佛恩 此人破佛正法 於佛不能知恩報恩 此人不 能自我反省 不能自念言 我等出家常隨佛學 就應當不應行處 即不應行 何是不應行處 我見人見眾生見 有所得見 是不應行處 畢竟空無所 得 乃佛所教 是應行處 是故舍利弗 如來欲使未來世中止此惡 故說如是經 若有比丘破所受 戒 毀破威儀及破正見 得聞是經怖畏反 戒 何以故 破戒之人 不應 於彈指頃住聖人相在袈裟中 若聞是經心 歡喜者 是人名為供養諸佛守 護佛道 何以故 舍利弗 是名佛道真際 舍利弗 我為令未來世中 止此等惡故 所以說此 佛藏經 未來世若 有比丘 破戒 破威儀 破諸法實相 空無所得正見者 得聞此 佛藏經 生怖畏心反戒 反戒者 還俗也 何故使此人還俗呢 因為破戒之人 不應彈指頃住於聖眾中 不應在袈 裟中 所以應使還俗 若有人聞是經歡喜者 此人名供養諸佛 守護正法 何以故 舍利弗當 206

211 淨見品第八 知 此 佛藏經 是名佛道真際 真際者 即真如也 實相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沙門法者 為聽是經應過百千萬億由旬 何以故 諸佛如來久乃出世 雖出於世時乃說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得佛法者 寧過百千萬億由旬 求聽此 佛藏經 因為諸佛出世 方說此經 然諸佛如來 久久方乃出世 故此經難聞也 207

212 佛藏經描仿 了戒品第九 佛告舍利弗 有三種人 聞說是經心不喜樂 何等三 一者破戒比丘 二者增上慢人 三者不淨說法及貪著我者 是人遠離於此隨順實相深經 具足充滿生盲部黨 佛言破戒比丘 增上慢人 不淨說法及貪著我者 聞此經心不喜樂 此 人遠離此隨順實相之深經 彼等是完全無知之生盲 所結合之部黨 是故舍利弗 我以是經重囑累汝 所以 者何 是經於如來滅後 能令 清淨持戒比丘心生喜樂 如是深經 清淨 戒者常所攝持 毀破戒者常所 遠離 所以者何 癡人聞說真實正語 則以為苦 舍利弗 我以此經 再度囑累於汝 是經於佛滅後 能令淨戒比丘喜樂 能令破戒者遠離 淨戒者喜樂 破戒者遠離 則佛法興矣 何故能令破戒者 遠離 因為破戒癡人 聞此真實正語 則以為苦 舍利弗 破戒比丘所成相貌 如來於此 已具廣說 舍利弗 破戒比丘 法 應不樂持戒律儀 愚癡之人不喜智慧 慳人不欲聞說布施 增上慢 208

213 了戒品第九 者 不欲聞此無憍慢法 若聞驚畏如墮深坑 好世利者貪著美味 聞訶 訾食心則憂惱 若人好讀外經書者 則於 其中生堅實想 貪著語者樂說 散亂 樂嚴飾辭巧美說者 於佛第一義則 無淨心 又於此法不敬不信 舍利弗 譬如不男之人無男子用 至男子 中生不男想 而作是念 是諸 人等如我無異 如是好著外經書者 常樂 嚴飾巧美言辭 於佛第一義心 不恭敬 舍利弗 破戒比丘相貌 我今廣說 破戒比丘 其法自然不樂持戒 不 樂持律儀 愚癡之人 不喜智慧 慳貪之人 自然不喜布施 增上慢者 不 喜聞此說實相法 無憍慢法之深經 若聞此經 則生驚畏如墮深坑 好圖世 俗利養者 則貪著美味 聞訶訾貪著美食者 心則憂惱 若好讀外道經書者 則於外道經書生真實想 生堅實不壞想 貪著語言者 樂於散心雜話 喜舞 文弄墨 嚴飾文詞 巧美說者 於第一義則無決定清淨心 又於此經所說實 相法 不敬不信 破戒比丘 有如是等相貌 譬如不男下 喻破戒人 視餘人亦皆不守淨戒也 好著外道經書者 語 無實義 只是空泛名相 於第一義心不恭敬 209

214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其中有人說清淨經 於此人所亦不恭敬 輕慢清淨持戒比丘 何以故 舍利弗 外道經書無真實語 法 應憍慢貢高自大 何以故 是 事不為厭離 不為寂滅 不為得道 不為 涅槃 是人毀壞信等善根故 於一切處不信有功德 如不男人於諸人中皆謂如己 彼破戒人 於說清淨經者 亦不恭敬 同時於清淨持戒比丘 亦復輕慢 何以故 此人好著外道經書 而外道經書無真實語 法應憍慢貢高自大 何以故 此破戒人只求活命 只求名聞利養 不為厭離生死 不為生滅 滅已之寂滅 不為得無上道 不為安隱涅槃 是人無信進念定慧等善根故 於一切處不信有諸功德 如不男之人 謂一切人亦如自己般不健全 舍 利 弗 如 生 盲 人 不 見 諸 色 所 謂 黑 色 白 色 不 見 黑 白 色 者 不 見 好 色不見醜色 不見青黃赤白紅紫縹色 不見長短 麁細 深淺等色 不見日 月星宿 不見日月星宿者 如是盲人便作 是念 無黑白色 無見黑白色 者 無好醜色 無青黃紫縹 長短 麁細深淺 日月星宿色 無見日月星宿 者 餘人皆亦如是 盲人心倒 於一切處皆謂黑闇 如生盲人不見諸色 用譬破戒人不見佛法功德 謂一切處皆是黑暗 自 210

215 了戒品第九 不見佛法功德 自不知持戒 亦謂餘人不見佛法功德 不持戒律 縹者 淡青色也 舍利弗 破戒比丘 增上慢人 墮外道 論比丘 亦復如是 於深佛法 心不信樂不能通達 聞諸法空無所有 不信不樂不能通達 破戒比丘 增上慢人 信樂外道法者 於深佛法心不信樂 不能通達空 無所有法 舍利弗 如是諸人 畏於汝等入邪際中 不得正法 以是正法名為真實 沙門 汝所得法是人不信 猶如盲人謂無白黑等色 為何如是諸人畏於汝等 因為舍利弗等是聖弟子 是大阿羅漢 深得佛 之正法 故破戒比丘 心生畏懼 破戒之人 入於邪道 不能得佛正法 得 佛正法者 方名真實沙門 佛讚言 汝舍利弗等 所得正法 破戒人不信 彼等猶如盲人 謂無黑白諸色 舍利弗 是人如是入於邪際 求外道論樂眾鬧語 增長煩惱惡性惡法 是人不能信諸法空 何況通達 舍利弗 此破戒人入於邪道 求外道論 樂眾鬧語 眾鬧語者 有言無 211

216 佛藏經描仿 義也 徒增長煩惱 增長惡性惡法 不能信諸法空 何況通達諸法空 諸法 空者 諸法實相也 舍利弗 於意云何 野干作師子 為能 已吼今吼當吼 作師子行今行 當行已行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野干色 力音聲不及師子 野干但能作 野干聲 若欲作聲 但有野干聲出 非師子聲 舉喻相較 野干作師子 應為野干作師子 吼 如是舍利弗 破戒比丘 增上慢比丘 自以此事為上 不淨說法者受 尼犍子論 若執一事堅持不捨 貪貴世利樂讀經書 不能通達諸法實相 若能信受無相法者 無有是處 舍利弗 破戒比丘 增上慢比丘 自以為是 不淨說法者 受外道尼犍 子論 或取著名相 執著一端 堅持不捨 貪世名利 樂讀外道經書 不能 通達諸法實相 若能信受實相法者 無有是處 舍利弗 若有比丘耆年有德 比丘中龍 有深智慧 是人能信無所有自 相空法 無我無人法 何以故 是人不樂眾鬧雜語 不樂讀經睡眠多事 不為白衣營執事務 不為使命持送文書 不行醫術 不讀醫方 不為販 212

217 了戒品第九 賣 不樂論說世間語言 但樂欲說出世間語 是人能信一切法空 於一 切法不起不壞 是人則能證真實際 則能如實正師子吼 非野干吼 舍利弗 若有比丘 耆年有德 有深智慧 便能信諸法實相 能信無所 有自相空法 能信無我無人法 何以故 因為有深智慧者 不樂眾鬧 不 樂 無實義之雜語 不樂讀外道經書及取著文字相 不樂睡眠及俗事務 不為白 衣營執事務 不為白衣作使命 不行醫 不販賣 不樂世間語言 但樂出世 間語言 是人能信一切法空 於一切法如實知 不生不起不壞不雜 以一切 法空故 是故此人能證諸法真際 能如實正師子吼 舍利弗 若有比丘著外經義 是人為捨 微妙佛法 誦持外道語言為大 眾說 但作野干吼 舍利弗 如是惡人名 為朽壞沙門 何以故 是外道 義非佛法故 若有比丘 著外道經義 是人則捨微妙佛法而為大眾說外道法 如此則 非師子吼 而為野干鳴 如是惡人 名為朽壞沙門 舍利弗 著外道法比丘 不應自稱是佛 弟子 何以故 沙門釋子不說 尼犍子語 於大眾中但說佛語 舍利弗 若人著不淨語 欲作師子吼 213

218 佛藏經描仿 但作野干鳴 是人不能解佛法第一義 佛責著外道法比丘 不應自稱是佛弟子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若人具足持戒禪定智慧 不慳不貪不染恚癡 不懷諂曲有厭惡心 言必真實 常樂獨處 不樂睡眠 樂空無相無願無生 無滅行 生離欲心求解佛法第一義 不好 世語樂出世語盡持諸戒 一切 惡事及惡知識悉皆遠離 住如是法則能解空無所有法 何以故 舍利弗 是行名為大人所行 非是貪樂利養所行 非是愚癡常人所行 非是敗壞 沙門所行 非是糟糠沙門所行 非是假名沙門所行 佛言若人具足持戒 具足禪定 具足智慧 經云 生死煩惱 須以戒捉 以定縛 以慧殺 具足無漏慧 可了分段生死 具足中道慧 可了分段 變 易二死 不慳貪 不恚癡 不懷諂曲心 不有厭惡正法心 此人必然所說真 實 常樂獨處不樂憒鬧 不樂睡眠 此人必樂空 無相 無願三三昧 必樂 無生無滅行 生離欲貪心 求解佛法第一義 不好世俗語 樂出世語 能持 諸戒 無一切惡事及惡知識 住如是法者 則能解空無所有法 何以故 如是行者 是名大人行 大人行者 菩薩行也 非是貪名聞利 214

219 了戒品第九 養行 非是愚癡行 非是敗壞沙門行 非是糟糠沙門行 非是假名沙門行 舍利弗 諸法實相畢竟空寂 即是佛道 好世財利貪說不淨法者 所 不能及 舍利弗 是地名為大智者地 非 是貪樂外道者地 非說我見人 見者地 佛道有二 即定道與慧道 實相無相 即是定道 實相無不相 即是慧 道 故實相畢竟空寂 即是佛道 貪世財利不淨說法者 所不能及 法華經 云 諸法實相 唯佛與佛始能究盡 舍利弗 此實相地 是大智者地 大智者地者 佛地也 非樂外道 及 說我見人見者地 舍利弗 若實有我有人者 說我人者 應有實相 如實應問 若有我 者 為是何色 青黃赤白 為在身中 為 在身外 為遍在身如油在麻 舍利弗 麻中有油可出可示 若我在內說 有我者 應說應示 如從麻中 出油示油 第一義中求我不可得 是故當 知 若說有我人者 是人猶尚 無沙門戒 況沙門地 若有我有人 應有實相 以我人為實有故 若我實有 應有形相 若有 215

220 佛藏經描仿 形相 為是何色 為在身中 為在身外 身者五陰也 若有我者 為在五陰內 為在五陰外 若在五陰內 則是 五陰大我小 若陰大我小 試問那一部分陰不是我 若我在五陰外 則 是 二 法 互不相關 那麼眼視物我不應見 耳聽聲我不應聞 五陰壞我還為人 五陰造罪我不應受報 五陰自去輪迴 與我無關 或者執有我者說 我非在陰 內 亦非在陰外 而是我遍在五陰 若我遍 在五陰 乃是有我亦有五陰 如油遍在芝麻 油遍在芝麻 榨芝麻應出油 那麼你從五陰中 拿出我來看看 或者有人說 我遍在五陰者 是我與五陰為一 非為二法 我們要知道 五陰身變壞 我受六道輪迴 若我遍在五陰而為一者 則五陰壞我亦應壞 無有我受六道輪迴 若我不壞 五陰亦應不壞 然則我受六道輪迴 五陰亦 應受六道輪迴 同時五陰皆空 我云何在 故知有我見者 邪見也 是人尚 無沙門戒 況有沙門地 舍利弗 當知如是邪貪著者 所謂著我 著眾生著壽命者 則為墮頂 是人如是邪貪著故 尚不能除貪利養心 況細煩惱 216

221 了戒品第九 著我人眾壽者 是為邪貪著 則為墮頂 圓教菩薩 於相似位 十信 位 永斷見思二惑 離三界繫 故曰頂 然若著其法 不更求進入住位 故 名墮 亦有人云 四加行中暖 頂 忍 世第一 若由暖位進至頂位 猶人 登山 已造其巔 若更前進 則翻山而過更造一巔 可至忍位 若不能更進 即便退回還至山下 名曰頂墮 舍利弗 通達空者 若為貪欲瞋恚愚癡 利養所覆 無有是處 亦不墮 頂 空中無一切法 故通達空者 為貪瞋癡利養所覆 無有是處 通達空者 亦無墮頂 舍利弗 計我心者謂有壽命 壽命因緣故 則為利養所牽障礙於道 凡夫有三重倒惑 一 五陰 皆空 計有五陰 二 於五陰中復計有我 三 於我復計有生死壽命 以計有壽命故 乃為利養所牽 障礙於道 舍利弗 我見者人見者 雖於我法出家 為道 如是癡人於清淨中則非 出家 何以故 尼犍子出家 皆計我心有 所得故 舍利弗 有所得者 從無始世常有此見 若得出家猶有不絕 是名因外道出家 不名因聖法 217

222 佛藏經描仿 出家 舍利弗 有我人見者 不名隨我出家 為隨尼犍子外道出家 以尼犍子 皆計我人 計有所得 計有所得者 從無始世來 常有我見人見 今世雖於 佛法中出家 而我見人見猶不絕也 何以故 弊人不能信樂大法 於清淨大 法無真實想 舍利弗 如是破 法重罪因緣餘殃未盡 不能信解諸法實相 起不善業 或謗八直聖道 或於淨戒比丘而生惡心 妄出其過 或言 破戒破見破命破威儀 或不見 他過妄生是非 或以濁恚嫉心說他惡名 或不能知佛經義理 謂非佛法 如是惡人成就破法惡業 於佛第一義中 心不通達不入不喜 如是重罪 餘報因緣 隨勤精進 猶尚不能取所緣相 何況繫心能得道果 弊人不能信樂大法下 斥責破戒之人 如是破法重罪因緣餘殃未盡者 即 往古品 所云 苦岸比丘 薩和多 比丘 將去比丘 跋難陀比丘 及其所有在家出家弟子也 以破法惡業因緣 餘報未盡 雖勤精進 猶不得道果 又深依止我見人見 如是見者 乃至諸 佛 猶亦不能拔其根本 何況 218

223 了戒品第九 聲聞 此人餘殃已是未盡 何況又深依止我見人見 即令諸佛出世 猶不能拔 其根本 何況聲聞人呢 舍利弗 若人有如是貪著不善邪見 謂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命者見 又於第一義空驚疑畏者 當知是人先世成就破法罪緣 若人有我人眾壽見 及於第一義空不信者 當知其先世有破法罪業 舍利弗 若人如是貪著惡邪不善 謂貪 我貪人貪壽命者 是人百千億 諸佛以三輪示現 不能令悟使得道果 若人貪著我人眾壽惡邪見者 雖百千億諸佛 身口意三輪示現 猶不能 令得道果 舍利弗 寧以利刀割舌 不應不見他事 妄說其過 破戒破見破命破威 儀 不見他事 妄說其過者 虛構污枉也 妄謂他人破戒 破見 破命 破 威儀 破命即邪命而活 如五種邪命 五邪命者 一 詐現異相以求利養 二 自說功德以求利養 三 占相吉凶以求利養 四 高聲現威以求利養 219

224 佛藏經描仿 五 說所得利以動人心而求利養 舍利弗 於未來世 當有比丘善護二百 五十戒 是人我慢生心而作是 念 我是持戒餘人不爾 輕於他人心無恭 敬 我是多聞彼非多聞 舍利 弗 爾時多有比丘 但貴持戒多行阿蘭若 行 能善護戒品隨所說行 勤 心讀經求通佛法 如是人等 生多聞慢阿 練若慢 而好瞋恚心常垢濁 深懷慳貪瞋恚毒心頑鈍無知 以小因緣而 起大事 是人瞋恚覆心互相出 過 謂破戒破見破命破威儀 此處說明持戒多聞禪定者之過錯 其過在以持戒多聞禪定而生我慢 輕 慢他人 阿蘭若行者 居閒靜處修定也 勤心讀經者 唯求取相多聞也 以小因 緣而起大事者 以持戒多聞禪定而生我慢 障無上佛道也 舍利弗 如是僧中有好比丘 心無偏黨處在中間 而亦同之在彼惡中 互相譏論諍訟不息 不得安隱坐禪讀經 在家出家皆亦嬈動 如是舍利 弗 爾時多有比丘 一歲二歲三歲乃至九 歲 輕慢上座無有恭敬 是人 出家受戒多不如法 習 効和上阿闍梨亦無恭敬 220

225 了戒品第九 爾時比丘互相譏論 雖有好比丘 而亦同之譏論諍訟不息 於是大眾僧 不得安隱坐禪誦經 在家眾亦被擾動 一歲二歲三歲者 謂出家戒臘也 受戒一夏至九夏 為下座比丘 十夏 至十九夏 為中座比丘 二十夏以上 為上座比丘 滿五十夏 尊為耆宿 出家者須具足三衣鉢具 十師具足 白四羯磨 等 否則為不如法 習效 和上及阿闍梨 妄自尊大也 習 効 應為習 效 舍利弗 爾時年少比丘及先出家無有依 止 共相輕慢十歲比丘所畜徒 眾 其諸徒眾皆無恭敬威儀法則 亦不如 法 舍利弗 時諸惡人 具足 貪欲瞋恚愚癡 互相輕慢無有恭敬 相違 逆故我法則滅 舍利弗 時諸 癡人多起破法罪業 起此罪已當墮惡道 年少比丘 即下座比丘也 十歲比丘所畜徒眾 律制比丘年滿十歲 方 聽畜徒 爾時多係破戒無德比丘 故年少比丘及先出家者 無依止師 時諸癡人 以破法罪業 當墮惡業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求自利己善比 丘 當爾之時不應入眾 乃至 一宿 唯除阿羅漢煩惱已斷 及病比丘於 中有緣 何以故 舍利弗 當 221

226 佛藏經描仿 爾時人貪欲瞋恚愚癡毒盛 不活怖畏常所逼切 求利善人常應自處山林 空靜 乃至畢命如野獸死 舍利弗 求自利己善比丘者 不與彼惡人同流合污者也 當爾之時 不 應入眾與破戒比丘共住 除阿羅漢已斷煩惱 及有病比丘需人照顧 否 則 常 應自處山林空靜處 乃至畢命 寧肯如野獸般死去 不活怖畏 恐己不能活命 謀求蓄積資生也 係五怖畏之一 五怖畏者 一 不活畏 二 惡名畏 三 死畏 四 惡道畏 五 大眾威德畏 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我此真法不久 住世 何以故 眾生福德善根 已盡濁世在近 求自利善比丘 應生如是 厭心 我當云何見法破亂 見 此沙門惡世難時 我當勤心精進早得道果 佛言我之 正法 不能久住於世 以眾生福德善根已盡 五濁惡世在近 求自利之善比丘 應生厭離心 早得道果 我等眾生處此末世 早得道果談何容易 唯有早求往生極樂 舍利弗 我法無諸難事 不念衣食臥具 醫藥 汝等但當勤行佛道 莫 貴世間財利供養 舍利弗 汝今善聽 我 當語汝 若有一心行道比丘 222

227 了戒品第九 千億天神皆共同心 以諸樂具欲共供養 舍利弗 諸人供養坐禪比丘 不及天神 是故舍利弗 汝勿憂念不得自 供 佛真教化當隨順行 莫以 第一義空出人過惡 何以故 舍利弗 大 嶮難者所謂得空 或有比丘 因以我法出家受戒 此法中勤行精進 雖 諸天神諸人不念 但能一心勤 行道者 終亦不念衣食所須 所以者何 如來福藏無量難盡 我法無諸難事者 謂弟子等 但勤行佛道 不求世利 即不乏供養也 一心行道比丘 千億天神皆欲供養 世間諸人供養 不及天神之供養 故汝 等於佛真教化 當隨順行 佛真教化者 實相也 第一義空也 既通達第一義空 不可以第一義空出人過惡 若以第一義空出人過惡 便是於空中生有所得心 於第一義空生有所得心 便不能成就無上佛道 故 為大險難者 或有比丘 於我法中勤行精進 縱然諸天人不念欲供養 行人但一心行 道 終亦不愁供養也 因為弟子所受用者 乃如來福藏 而如來福藏 無量 難盡 舍利弗 如來滅後 白毫相中百千億分 其中一分供養舍利及諸弟子 223

228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設使一切世間人 皆共出家隨順法行 於白毫相百千億分不盡 其一 舍利弗 如來如是無量福德 若諸 比丘所得飲食 及所須物趣得 皆足 舍利弗 是諸比丘應如是念 不應於所須物行諸邪命惡法 舍利弗 如來滅後 白毫相福藏 百千億分之一 供養舍利 及諸弟子 食用不盡也 供養舍利 舍利表道場也 假使一切世人 皆共出家隨順法行 彼等食用 於白毫相福藏 百千億 分不盡其一也 所以比丘應如是念 不應為求活命 行諸邪命惡法也 舍利弗 若納衣比丘 於糞掃中拾取弊 故 應生是心 以此障寒及修 聖道 我今以此弊故 縫作僧伽梨者 勤 行精進 若以凡夫乃至一夜不 應著此 是比丘淨浣縫著 若此比丘 於 此納衣生貪著心即應捨之 我 不聽著 何況餘衣 何以故 舍利弗 是 比丘於此衣中 生非比丘法 是比丘不復應著 何況餘物 納衣即糞掃衣也 僧伽梨 即比丘所著大衣 文義明顯 不勞多釋 舍利弗 是時比丘寧以赤熱鐵鍱自纏其 身 不應著此納衣 何以故 於此衣中染愛心故 舍利弗 納衣比丘應 作是念 著此納衣 以遮寒熱 224

229 了戒品第九 以助修道 我今不復更著餘衣 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 舍利弗 如是納衣比丘專求道者 我 則聽著 舍利弗 乞食比丘 應諸法中無所分別 常攝其心不令散亂而 入聚落 以諸禪定而自莊嚴 乞食得已心不染污 持所得食從聚落出 在淨水邊可修道處 置食一面 洗腳而坐 以食著前 應生厭離想不淨想 屎尿想臭爛想變吐想塗瘡想厭 惡想子肉想臭果想沉重想 又於身中應生死想青想膿想爛壞想 赤熱鐵鍱 即赤熱鐵葉也 於納衣中 不應生愛著貪染心 以上係略說十二頭陀行 於食應作厭離想 不淨想 以美食才下咽喉 已成臭穢 其所滋養 唯養業報身 於身中應生死想 青想 膿想 爛壞想 係說九種不淨 觀身不淨有九 想 一 死想 二 脹想 三 青瘀想 四 膿爛想 五 壞想 六 血塗 想 七 蟲噉想 八 骨鎖想 九 分散想 舍利弗 比丘應生如是想 以無貪著心然後乃食 但以支身除飢渴病 225

230 佛藏經描仿 令得修道 應作是念 我食此食破先苦惱不生後苦 心得快樂調適無患 身體輕便行步安隱 又念食此食已 我應 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 果阿羅漢果無生法忍 舍利弗 比丘如是 食者 我聽乞食 舍利弗 若 乞食比丘 於所得食生貪味心 以為甘美 而作是念 我食此食當得好色 氣力充盛 不作是念 我食此食勤行聖道 如是比丘我乃不聽受一飲水 何況飯食 當得無生法忍者 登菩薩位也 餘文易解 不贅釋 舍利弗 若於食中不見過惡 不見出道而便食者 寧自以手割股肉噉 何以故 我聽行者得者受他供養 不聽餘 人 舍利弗 云何名為行者 若有比丘決定發心 我於今世斷諸結使 當入無餘涅槃 修習聖道如救 頭然 又當除斷不善惡法 是名行者 又 能一心信解空無相無願 為得 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斷諸 煩惱 名為行者 求諸善法常 行諮問 名為行者 又能發心度脫一切 名為行者 勤心修習諸助道法 於諸經中如說而行 及有一心求佛道者 舍利弗 於佛法中是名行者 何謂得者 謂得須陀洹脫三惡道 名為得 者 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斷 226

231 了戒品第九 諸煩惱求道已息 所作已辦善學三學 是名得者 我聽是人得受供養 是人若受供養 是名善受供養 不見出道 不見出離生死之道也 所謂行者 決定發心行道 斷諸煩惱結使 當入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 有小乘大乘之不同 於小乘言 生死之因已斷 然一生果報身猶在 曰入有 餘涅槃 一生報身壞時 灰身滅智 永不受後有 曰入無餘涅槃 於大乘言 變易生死因盡 曰入有餘涅槃 變易生死果盡 曰入無餘涅槃 若以大乘視 小乘 則謂小乘人不入無餘涅槃 因為小乘人不了變易生死故 所謂行者 修習聖道 除斷諸不善法 一心信解三三昧 為得初二三四 果而斷煩惱 求諸善法而行諮問 發心度脫一切眾生 勤修諸助道法 信受 佛語依教奉行 一心求無上佛道 所謂得者 謂得須陀洹 脫三惡道 須陀洹是初果 初果人 只往來於 天上人間 不落三塗 及得二果 三果 四果 斷煩惱盡 求道已經得道 所作已辦 善學戒定慧三學 如是之人 名為得者 我聽是人受諸供養 是人所受供養 名善受供養 227

232 佛藏經描仿 舍利弗 清淨持戒者 開化檀越者 及修多聞讀誦經者 謂 讀 誦 修 妬 路岐夜授記經伽陀憂陀那尼陀那 如是諸 經本生經方廣經 未曾有經 阿波陀那論議經 是人又能清淨持戒無有 瑕疵 不垢不濁自在不著 智 者所讚能自具足 隨順禪定時時樂坐禪 如是比丘我亦聽受供養 舍利弗 若有清淨持戒比丘 能度化檀越 檀越 施主也 及多聞不取 於相 讀誦十二部經 修妬路下 即十二部經也 修妬路譯曰契經 即經中 之長行文 岐夜譯曰重誦 伽陀譯曰諷誦 憂陀那譯曰自說 尼陀那譯曰因 緣 阿波陀那譯曰譬喻 此人又能清淨持戒無有瑕疵 不垢不濁不執著於戒 此人為智者所讚 能自具足無有散亂 隨順禪定 如是比丘 我亦聽受供養 舍利弗 身證法者無有疑悔 我聽是人高座說法 雖是凡夫清淨持戒 心不貪著外道經義 一心勤求沙門上果 不貪利養善巧定說 多聞廣喻 猶如大海 乃至失命猶不妄語 不樂諍訟 自利利他 唯清淨第一實義 所說如是亦如是行 舍利弗 如是說者我聽說法 228

233 了戒品第九 佛曰我法甚深 唯證乃知 故身證法者 我乃聽許高座說法 彼雖是凡 夫 然清淨持戒 不貪外道經義 一心勤求沙門上果 不貪利養 能善巧決 定說法 不欺佛 不欺眾生 不自欺 能多聞廣喻說法 智慧猶如大海 縱然喪失生命 猶不妄語欺騙眾生 不樂與人諍訟 能自利而利他 唯說清淨第一實義 清淨第一實義者 諸法 實相也 畢竟空也 所說如是 亦如是行 謂言行一致 自不相違也 舍利弗 若比丘能如是說者 我聽許其說法 換句話說 若能如是說者 乃為清淨說法也 如來所說能使諸法不相違逆 謂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異語者 不誑語者 故所說能使諸 法不相違逆 謂說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者 戒法身 定法身 慧法身 解脫 法身 解脫知見法身 舍利弗 求利比丘 為佛出家而破戒品 何用說法 何以故 舍利弗 我經中說 若人自不善寂自不能護 能令 他人善寂自護 無有是處 如 人自沒污泥欲出他人 無有是處 若人能 自善寂 能出污泥欲出他人 229

234 佛藏經描仿 則有是處 舍利弗 貪求世利之比丘 雖隨佛出家 卻毀破我之戒品 這種人 何 用說法 何以故 我經中說 若人不能防非離過 自不能善寂 自猶有惡道之報 自不能 護 能令他人善寂 能令他人自護者 無有是處 如人自沒污泥 欲令他人 出污泥者 無有是處 若自出污泥 令他出者 乃有是處 是故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誹謗如來其罪不輕 實語比丘應聽說法 非妄語者持戒比丘 則能法施 舍利弗 高座說法決定斷疑 最是上事 若持戒不淨著外道義 我則不聽 及妄語 者 貴世樂者 求利養者 樂 諍訟者 我亦不聽 我聽淨持戒者 質直 心者 通達諸法實相者 高座 說法 舍利弗 破戒比丘寧當捨戒 不著 聖人相袈裟覆藏罪垢 密作眾 惡受人信施 舍利弗 以小因緣 而於久遠受地獄身 是故舍利弗 毀謗如來 其罪不輕 如實說法比丘 應聽說法 不淨說 法比丘 不聽說法 持戒比丘不違佛教 則能法施 讀外道經典 不順佛教 即為破戒 230

235 了戒品第九 231 舍利弗!高座說法,義理決定,斷眾生疑者,最是上事 若持戒不淨,著外道經義,言無實義而妄語者,貪世樂者,求利養者,樂諍訟者,我則不聽說法 我聽持戒者,誠直心者,通達諸法實相者,高座說法 寧捨戒,不破戒 不可著如來法衣,冒作賢聖僧相 否則受人信施,要受地獄果報

236 佛藏經描仿 囑累品第十 爾時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爾世時諸比 丘等 於善法中云何精進 佛 告阿難 且置莫問 所以者何 佛無量智所說經典 爾時比丘尚不能信 況能勤行 阿難 如來於有為法中所有智 慧 一切辟支佛阿羅漢等不能 解知 阿難 如來所知法 若為汝說汝則 迷悶 何況是人當能信之 如 來於今說如是經 爾時癡人猶尚不信 何況能信所說罪報 阿難請問爾世時比丘 於善法中云何精進 佛止曰 汝莫問 佛無量智 所說經典 爾時比丘尚不能信 何況能修行 如來於有為法中所有智慧 乃如來權智也 如來有實智與權智 實智者 無分別智 權智者差別智 實智無分別 故曰一 亦曰空 權智者具差別相 故曰無量 佛以實智 則於無量知空 於無量知一 佛以權智 則於空知無 七八 九十 地 後 量 於一知無量 權智生於實智以實智為本 故實智又名根本智 權智又名 後得智 於菩薩行中 第六地中根本智具足 後四地中 得智漸圓 232

237 囑累品第十 如來於有為法中所有智慧 即如來權智也 如來權智 於空知無量 以 無量故 所以說如來權智不思議 是以如來於有為法中所有智慧 辟支佛 阿羅漢不能解知 阿難 如來權智所知法無量 若為汝說 汝則迷悶 況爾世時比丘當能 信之 佛今說此 佛藏經 爾時癡人尚不能信 何況能信經中所說罪報 阿難 法應當爾 自身是惡謂餘亦惡 如今第一懈怠比丘 爾時第一 精進比丘所不能及 若所持戒威儀智慧 不得相比 如來若說此人所行 一切過惡轉身所受 是人不信更起重罪 汝等若聞亦得憂怖 不能量其 所受罪惡 阿難 法應如是 自身是惡 亦謂餘人亦如自己是惡 佛今在世 爾時 第一精進比丘 不及現在第一懈怠比丘 其餘律儀智慧 更不能相比也 如來若說此人之惡行所受之苦報 彼等雖聞不信 以不信故 更起重罪 汝等若聞其重罪 亦生憂怖 不能量知其所受罪報也 阿難 如來深法受者難有 於意云何 好床茵褥豚子樂不 不也世尊 阿難 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深妙智者所樂 是人不能信解通達 233

238 佛藏經描仿 得出家已自稱沙門 不能堪受如實教化 於此法中不能修心 不得滋味 振手而去墮在惡道 猶如豚子捨好床褥 舉喻以明 豚子 豬也 如來無上菩提甚深妙法 為智者所樂 癡人不 能信解通達 癡人出家已 實非沙門 自稱沙門 不能如實受教化 於如實 法中不能修心 不得法味 聞法不信 拂袖而去 以是因緣墮於惡道 猶如 豚子 不樂好床褥也 何以故 阿難 是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甚深清淨 非難化者所能信 解 難降伏者 無智慧者 難滿者 難養 者 破戒者 難與語者 住邪 法者 行邪行者 貴財利者 以衣食為上 者 破威儀者 破戒德者 墮 頂者 弊惡者 懈怠者 小欲者 小精進 者 無羞者 耐羞者 匆匆營 事業者 沙門中旃陀羅 沙門中白衣 沙 門中敗壞 沙門中行邪道者 非沙門自言是沙門者 魔所吞者 與外道 義合者 不如說行者 樂眾鬧 者 樂散亂語者 具有魔事者 魔所衰惱 者 煩惱熾盛者 我見者 人 見者 眾生見者 顛倒者 於我此法若能信解通達 無有是處 阿難 我此無上菩提 甚深清淨 非難化者乃至顛倒者 所能信解 234

239 囑累品第十 難化者 剛強難調眾生也 小欲者 樂小法者 無羞者 耐羞者 謂無慚無愧之人 匆匆營事業者 不修佛道 經營世間事業者 沙門中旃陀羅 旃陀羅者 屠夫也 樂眾鬧事 身心不閒靜也 樂散亂語者 樂散心雜話也 具有魔事者 凡障礙佛道者 即為魔事 諸如破戒 破見 破威儀 破 命 心有所住 取著於相 有所得心 不能信解實相法 聞第一義空驚疑怖 畏 等 以上諸人 於我法不能信解通達 何以故 阿難 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快大 與此惡人不相稱可 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 快大 似應為 清淨廣大 或 清淨 快樂 阿難 譬如百千億三千大千世界中間曠 遠 此弊惡人遠沙門法 猶尚 235

240 佛藏經描仿 如是 況得順忍 況得涅槃 阿難 如此事者說不可盡 當來沙門弊惡 鄙賤 深懷慳貪 深懷瞋恚 深懷不信 三毒熾盛心行 麁獷 難可制御 譬如百千億佛土 相距曠遠 此弊惡人遠離佛法 亦復如是 當然更不 能得順忍或涅槃了 未來世中 像如此衰敗事 說不能盡 當來世沙門 弊惡鄙賤 慳貪 瞋恚 不信正法 三毒熾盛 難可調伏 阿難 譬如良田善熟以火自燒 甘 饍美食而自著毒 舍宅所有以火自 梵 為應爾不 不也世尊 阿難 如是未來世癡人 因以我法得受供養 而不信解如來功德 又不能信如是等經 不能堪忍如實說過 自知瘡疣 而逆我語 如是癡人依佛自活 而逆是法 阿難 爾時閻浮提內 如是 癡人充滿其中 譬如良田 莊稼善熟 以火自燒 舍宅所有 以火自梵 梵為焚 阿 難 是應該否 阿難答曰 不也世尊 阿難 未來世比丘 因我法而受供養 卻不信解我法 又不能信此 佛 藏經 不能堪忍我於經中如實說其過惡 彼自知有過 而不信受我語 阿難 236

241 囑累品第十 爾時閻浮提內 充滿如是之人 阿難 且置 何用求此愚癡惡人 徒生徒老所行惡事 阿難 停止 何用問此癡人 生老病死之惡事 爾時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 佛藏 亦名發起精進 亦名降伏破戒 亦名選擇諸法 當奉持之 阿難 若人誦持是經 所得功德無量無邊 所以 者何 破戒比丘 尚不能信讀 誦教人 況於是中得歡喜心 何以故 阿 難 譬如惡賊於王大臣 不敢 自現盜他物者 不自言賊 如是阿難 破 戒比丘成就非沙門法 尚不自 言是惡 況能向餘人說 自言罪人 阿難 如是經者 破戒比丘 隨得 聞時能自降伏則有慚愧 持戒比丘得自增長 阿難請問此經何名 佛言此經名佛藏 亦名發起精進 亦名降伏破戒 亦名選擇諸法 此經功德無量 破戒之人 尚不能信受 不能讀誦 不能教 授他人 何況能於此經起歡喜心 譬如大賊 於大臣前自作覆藏 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所以尚不自言是惡 況能向餘人 自承是罪人 阿難 此 佛藏經 破戒比丘若聞能自降伏其過 237

242 佛藏經描仿 則有慚愧心 持戒比丘若聞 便能增長道業 說是經時 無數諸天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惡魔及諸眷屬皆大憂惱 如 墮十六種大坑 大啼哭言 瞿曇沙門知我 覺我 我常長夜 願佛滅後破 持戒者助破戒者 欲令諸惡比丘不知佛法 但知讀誦我欲於佛法中破安 隱心 語言此非佛法無有義趣 瞿曇於今 在諸天人大眾之中 守護是法 遮我所願 魔說此已 懷憂愁惱忽然不現 法眼淨是見道位 即初果須陀洹 如墮十六種大坑 有云為十六種火坑 然十六種大坑或十六種火坑 均 未見解釋 天魔聞經憂怖 發願於佛滅後 破持戒者 助破戒者 欲令破戒 惡比丘 不知佛法 但知讀誦 不解經義 魔言 我欲於佛法中 破安隱心 破安隱心者 破涅槃法也 令破戒比丘於涅槃法 自言非佛法 涅槃法無有 道理 有為不堅牢 如夢之所見 魔承認佛在世時 守護正法 遮止魔願 魔無奈何也 言罷隱去 隨順第一義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 而說偈言 我所說諸法 238

243 囑累品第十 爾時惡世中 我今說此法 所說無有異 比丘心嬈動 呵責未來事 爾時我此法 諍訟生是非 隨順第一義 與俗法無別 不能得涅槃 防制諸惡人 我所說諸法 皆隨順第一義空 有為法生住滅 如夢中事 皆不堅牢 沙門及白衣 我今說此法 說此 佛藏經 也 為隨順第一義 防止破戒惡人 我得於佛法 初道第一果 爾時惡世中 比丘諍訟是非 不得涅槃 雖是沙門 與白衣所說世間法 汝知我希有 無異 竟把我此妙法 說得與世俗法無有差別 為諸在家說 我說不異是 此人與我同 我真見法者 爾時破 戒惡比丘 為在家眾說法時 自言汝等應知 我甚希有 我於佛 法中已得初果 更有比丘言 更有比丘言 更有比丘隨順其說也 自稱我亦與彼無異 我亦是真見道 者 是證果位之人 佛於律中 不聽比丘向白衣無因緣自稱證果 若自己實已證果 尚不得 向白衣無因緣稱說 若向白衣無因緣而稱說 即犯戒也 若向白衣虛妄說 239

244 佛藏經描仿 見法不見者 有言一切空 為致白衣故 不住於正道 各於自法中 性惡毀我法 而生其議論 未證言證 未得言得 即破重戒 報在阿鼻 有言一切有 爾時比丘 自稱已見道 或者向於見道 都是為了招致白衣之故 各於 自己虛妄說中 而生諍論 而生其議論者 自是非他也 有的執一切法有 有的執一切法空 皆不契中道 佛之中道義 乃離兩 可來親附我 為汝說真法 如我疾得道 邊而不住中也 一切無所住 一切無所得 假名中道 汝勿近是人 破戒比丘言 汝等可親附於我 莫近餘人 我為汝說真實佛法 令汝如 譬如諸惡賊 如是諸音聲 難得可開化 同惡共為侶 流布於遠近 鈍根深貪著 反逆破國土 同心相黨助 少智依我人 城邑及聚落 破我所教法 我一般 速得佛道 爾時諸比丘 如是諸音聲 不實的虛妄的言說 互相黨助 破我正法 同時令世間受 到破壞 爾時比丘眾無有開悟得道者 多是鈍根貪著者 少有智慧者 多是 240

245 囑累品第十 在於大會中 不解於如來 或有一比丘 多有諸比丘 隨宜所說法 如實有智慧 皆言有智慧 說有漏增上 皆呵言無智 求智無一人 自言是得道 依我見人見者 若是大會中 不解於如來 隨宜方便而說三乘法 法華經 云 佛說三乘法開權也 唯宣一佛乘 方為顯實 爾時癡人 說有漏不究竟法 起增上慢 自謂得道 於大法會中 自言有智慧 其實無智 若實有智慧者 眾反呵言無智 中有諸樹神 在世猶未久 從樹而墮地 癡冥無所知 如何於今日 咸言釋師子 於今當滅盡 上道今將滅 悉皆當散壞 妙法今悉壞 相對而啼泣 佛寶法僧寶 如來所說法 如來大法炬 佛道今已滅 咸皆懷憂惱 我等不復聞 皆出大音聲 而言不見聞 法王道散壞 爾時諸地神 後莫有所悔 諸天神等見 諸天諸神等 諸天神見佛正法破壞 皆大憂惱 我等不復聞佛之正法 現在比丘 多是癡冥無所知 無上佛道今將破滅 241

246 佛藏經描仿 癡惡諸賊等 釋師子大聖 如來無量劫 鈍根難開化 於今當得力 度諸眾生者 自利亦利人 諂曲懈怠心 無有慈愍心 清淨微妙法 忍受諸苦惱 瞋恚壞佛法 互相謗毀惱 今將欲滅盡 發願得成佛 諸天諸神等 而言不見聞於佛道 佛道今已滅 魔使及魔民 但於空林中坐禪滿三月自言是羅漢無禪況得道 如來無量劫 至 今將欲滅盡 謂清淨佛法 將滅於癡人之手 癡惡諸賊等 至 瞋恚壞佛法 責末世破戒之人 如是癡人 徒於空林中 坐禪修定 自稱得道 其實禪定尚無 況能得 道 不得言得道 互共相輕恚 死言入涅槃 我於無量劫 眾人信起塔 所得今盡壞 而自入地獄 坐禪滿三月 佛制比丘 夏三月安居 謂坐夏三月 如是癡空者 自不得道 而言得道 實是死亡 而言入涅槃 眾人信以為實 而為其 起塔供奉 而其自己已入地獄 如是癡人 互相輕慢互相瞋恚 我無量劫所 242

247 囑累品第十 悲號大啼哭 有諸七寶城 阿羅迦槃城 四天王聞此 爾時虛空神 發如是音聲 處處皆來集 嚴飾極微妙 夜叉神眾來 皆共懷憂惱 共見釋師子 共行閻浮提 各共懷憂惱 失色皆如土 僉皆大啼哭 時與諸天神 妙法毀壞敗 見是大怖畏 相見不能言 諸天不樂住 出可畏音聲 僉皆共來下 發聲皆啼泣 得之無上菩提 爾時將盡滅壞 宛轉臥在地 共詣我生處 滿七日不起 皆從天上來 各共坐啼泣 破法而分散 七日無光色 佛子共鬪諍 天神諸寶城 共見釋師子 妙法毀壞敗 者 共見佛法壞滅也 諸天見正法壞敗 發聲啼泣 可見法滅時 悲慘情形 阿羅迦槃城 未見翻譯 我等見住此 今當不復見 三寶興隆 天與阿修羅戰則天勝 三寶壞敗 天與阿修羅戰則阿修羅勝 勇猛世間尊 故諸天見佛法壞敗 皆大憂惱 如何大精進 243

248 佛藏經描仿 諸天妙宮殿 世間將盲冥 咸共詣祇洹 可惜今將空 互相輕恚慢 相對而啼泣 我等諸天神 但起諸惡業 佛此說四諦 無復救度者 還墮於惡道 我等此中聞 如何大精進 一偈 感歎世尊滅度 咸共詣祇洹 一偈 表於佛之 懷念 無佛度化 世間將盲冥 世間人將互相輕慢結怨 但造惡業 墮諸惡道 天人空虛 惡道充滿 諸天及大神 發聲而號哭 音聲可怖畏 山窟無善人 悉皆大嬈動 各於宮殿中 為我說法者 經行處樹下 一切諸世間 舉手大悲哭 永離大聖王 毀壞無威色 爾時忉利天 皆稱說我言 爾時閻浮提 諸天宮殿中 佛滅後 世間擾動不安 忉利天六月 聞有如此事 不食修陀食 皆共相命集 不聽伎樂聲 欲攻忉利天 憂愁如喪子 經行處樹下 山窟無善人 謂山林間 無修道人也 諸阿修羅眾 244

249 囑累品第十 時諸閻浮王 皆共相征罰 諸天阿修羅 亦皆共戰 鬪 諸天動亂 與阿修羅戰 世間諸王 亦互相攻伐 皆共相征罰 應為皆 破戒諸白衣 爾時諸比丘 隨順惡師故 隨順惡比丘 及諸比丘尼 亦復入惡道 以是因緣故 多墮惡道中 世間皆嬈動 皆趣於惡道 少有得免者 共相征 伐 諸惡優婆夷 末法時期 四眾弟子 多墮於惡道 少有能免除惡道者 種五穀不生 久受諸苦惱 若生蟲所食 以損其壽命 多有諸嶮道 死墮餓鬼中 我後僧如是 東西懷憂惱 爾時多惡賊 飢饉多餓死 輒皆共分食 有至山林中 爾時世人民 塔及四方僧 有入城聚落 時人施佛物 有入城聚落一偈 乃戰亂逃難之情形 阿難汝等當 愚癡無有智 勉力勤精進 起諸凡夫業 莫見後末世 疾墮惡道中 如是眾惡事 爾時有施佛及僧者 時世飢荒 人奪而分食之 一切諸凡夫 245

250 佛藏經描仿 246 佛囑阿難精勤修道,早日得果,莫見末世衰敗情形 末世凡夫愚癡無智,以無智慧故,造諸惡業,惡業因緣,墮惡道中 莫道佛令阿難莫見末世情形,末世惡事,誰當樂見?我輩凡夫,得果不易,願求彌陀接引往生 有人謂求往生西方,是消極的行為,我們應該勇敢地留娑婆度眾生 要知道,斷煩惱者方能留娑婆度眾生 若不斷煩惱能度眾生者,當是眾生皆能度我 問:斷何種煩惱方能度眾生?答曰:破無明煩惱方能度眾生 如阿羅漢雖斷見思煩惱,猶不敢留娑婆度眾生也 問:何種人破無明煩惱?答:得無生法忍菩薩 問:何種人得無生法忍?答:地上菩薩 初地菩薩,即破一分無明,得一分無生法忍 再者,汝若欲留娑婆度眾生,最低限度要保住人身 否則汝若失掉人身,不知誰能度汝也 問:何種人不失人身?答:最起碼是初果須陀洹,只往來於天上人間,

251 囑累品第十 不失人身 我學世正見 汝等勤讀誦 當疾得涅槃 汝亦如我學 是名智慧因 思量求自利 斷世障礙事 若為智慧故 我所說如是 疾得至勝處 疾得至勝處 所以我自忖非初果 更非初地 只有老實念阿彌陀佛 求往生西方 勤行八聖道 汝等當勤誦經依教奉行 是為智慧之因 若有智慧 可出三界至勝處 佛於經中說 三界生死煩惱 要以戒捉 以定縛 以慧殺 戒善可免三惡道 定功德可出欲界 智慧最勝 可出三界 世間正見者 知一切法無生無相 無所有不可得也 斷世障礙者 斷集 離苦也 疾得至勝處 出三界了生死 證滅盡定也 時世諸人民 是劫過去後 常護恐他食 飢餓所逼切 六十劫無佛 誰聞是惡事 無有孝慈心 尚無佛音聲 復起生死業 食母食兒肉 況有得道者 小乘人修八正道 可得聲聞果 大乘人修八正道 可得無上菩提 時諸家生子 是劫過去後 六十劫無佛 是劫 應為賢善劫 若論小劫 今是第九小 247

252 佛藏經描仿 劫 第十小劫出一尊佛 即彌勒佛 當知定非指小劫言也 六十劫無佛 故 諸苦癡為本 深生貪著心 五陰貪為本 貪著因緣故 若不樂五欲 起惡墮惡道 當斷諸貪著 世間大苦 受福果報時 癡即無明 諸苦以無明為本 本來五陰皆空 世人無明覆故 不如實知 以貪著心 妄見有五陰 以妄見五陰 復執五陰為我 於是五根貪五塵而樂 五欲 若不樂五欲 當斷諸貪著 世間無牢堅 若知如是者 汝等應疾行 受福報時 便生貪著 以貪著故 造諸惡業 惡業因緣 墮諸惡道 無漏法空寂 無心生心想 思惟而籌量 而自大驚畏 我當云何作 我為作不作 如是常啼泣 是事為云何 無漏法畢竟空也 世間如露如電無有堅牢 汝若如是知者 應疾行佛道 如是諸凡夫 無心者 無貪瞋癡也 然眾生妄起貪瞋癡想 以貪瞋癡故 自生驚畏 此事於我有利嗎 我應作嗎 此事於我無利嗎 我不應作嗎 是事究 竟云何 是好呢 248

253 囑累品第十 悶 無我生我想 聞自相空法 如是諸凡夫 常自籌量計較 而生憂惱啼泣 無陰生陰想 所說諸陰義 聞則以為定 如是亦迷悶 畏處無畏想 無五陰執有五陰 五陰中無我而執著有我 聞說實相自相空法 便生迷 不知佛如實 不知佛說五陰 是因緣生法 自性本空 癡人聞佛說五陰 便執定有五 三世悉平等 猶若如虛空 陰 執有五陰 便生迷惑 以迷惑故 造諸惡業 以惡業故 墮入惡道 然 諸陰皆空寂 此癡人 於畏處卻作無畏想 我說去來今 當來人不知 我今出於世 所有過去佛 大惡甚可畏 佛所說實義 亦說一切法 亦說自相空 汝等勤精進 貪著我眾生 自性自相空 未來世諸佛 莫見是惡世 常墮於惡道 三世無有異 亦說自相空 佛言 我說三世及五陰等法 皆因緣生無自性 猶如虛空一般 當來世如是 三世諸佛 皆說諸法實相 皆說自相空法 當來之人不知 貪著我人眾 249

254 佛藏經描仿 壽相 墮於惡道 佛說此經已 長老舍利弗及諸比丘 一 切世間天人大眾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佛語 佛說是經已 眾皆歡喜 信受佛語 依教奉行 虔誠誦完了這部 佛藏經 令人感慨萬千 佛訶末法時期破戒破見不 淨說法之人 仰承佛教 如受面責 不覺惶怖落淚 而今而後 願以 佛藏 經 自勉自勵 信受佛語依教奉行 250

255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256

257 前言 251 前言佛大慈大悲,念念為度眾生 為度眾生苦,示入五濁,哀憐攝受 這部經是為勝光天子所說,簡短明了,勉之為善 示世間無常,一切無非苦空 頗具醒世導俗之功,誠濁世之蓮華,故為之撰疏 願佛力冥加,轉五濁為淨土,化乖戾為祥和,令人人皆信佛法,處處皆呈安樂 實所至禱也!智諭於西蓮淨苑

258 252 勝光天子經句解

259 釋經題 釋智諭撰解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詔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釋經題 佛 若通說者 自覺覺他覺滿名佛 若別說者 此佛即指釋迦牟尼佛而言 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勝光天子即勝軍王 波斯匿王之譯名 玄奘大師譯為勝軍王 義淨譯為 勝光天子 為憍薩羅國之王 都舍衛城 勝光天子 與佛同日生 釋迦世尊為其說 王法經 王法者 王治國之法也 經之一字 梵語 修多羅 譯曰契經 253

260 勝光天子經句解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詔譯 大唐即中國唐朝 凡出家人 無分佛道外道 總稱沙門 若佛道沙門 於沙門後加稱釋子 釋義淨 字文明 俗姓張 范陽人 幼年出家 廣探群籍 博古通今 仰慕法顯大師 玄奘大師之高風 年十五便萌遊西域之志 受具之後 其志愈堅 唐咸亨二年 時年三十七 方遂出發西域之志 奮勵孤行 備歷艱辛 周遊鷲峰 雞足 鹿苑 祇林等聖蹟 經二十五年 歷三十餘國 得梵 本經律論幾四百部 並得舍利三百粒 則天朝證聖元年仲夏歸國 天后 親 迎 於上東門外 安置於佛授記寺 初與實叉難陀 譯 華嚴經 後乃自己專譯 曾譯經律論三藏 五十 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別撰殊多 義淨大師雖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翻譯之 暇 以律儀曲授學徒 唐先天二年寂 卒年七十九 今塔在洛京 此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即釋義淨大師所譯 254

261 釋經文 釋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 林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百千 人俱 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 復與無量 菩薩摩訶薩俱 人中大龍一生 補處 此是證信序 證明此經真實不虛 以六種因緣以為證明 如是 者信成就 我聞 者聞成就 一時 者時成就 薄伽梵 者說法主成就 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乃處成就 與大苾芻 下 是眾成就 此六種因緣具足 證明此經真實不虛 如是 佛如是說 非結集經人所說 謂係佛所說真實不虛 足可憑信也 我聞 此經乃佛金口所說 是我親耳所聞 無錯謬也 一時 為佛說經之時 薄伽梵 譯為世尊 佛地論 舉六義釋之 即自在義 熾盛義 端嚴 義 名稱義 吉祥義 尊貴義 是說法主 255

262 勝光天子經句解 256 室羅伐城,即舍衛城 逝多林,逝多係太子名,亦翻為祇陀太子 林屬逝多太子所有,故曰逝多林 給孤獨園,園乃給孤獨長者獻佛者,故曰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百千人俱 出家受具足戒之男眾名苾芻 釋有三義:一 乞士 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 如果只乞食不乞法,便同世間乞兒,不名苾芻 二 破惡 苾芻出家受具,須破殺盜婬 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七支惡 三 怖魔 苾芻出家受具,佛眷屬增盛,魔眷屬減少,故魔恐怖 大苾芻之大,有大 多 勝三義 大者,謂此等苾芻,於小乘有學人中,德望俱尊 多者,謂此等苾芻,博通內外經典 勝者,謂此等苾芻,知見殊勝,勝過九十六種外道 如是苾芻眾,有百千人俱 皆是大阿羅漢 阿羅漢乃聲聞極果,譯為應供 殺賊 無生 迴小向大者,謂大阿羅漢 佛亦稱大阿羅漢,然佛過無不盡 德無不圓,與聲聞大阿羅漢不同,佛稱大阿羅漢者,於生死 涅槃二邊無所著,名無生;斷盡五住煩惱,名殺賊;福被菩薩 緣覺 聲聞 天 人 阿修羅 鬼 畜生 地獄等九道,名應供

263 釋經文 諸漏已盡 謂欲漏 有漏 無明漏已盡 已得解脫出三界也 約因言 煩惱為漏 約果言 生死為漏 此等大阿羅漢 見思煩惱已斷 分段生死已 了 故諸漏已盡 菩薩具足稱為菩提薩埵 菩提譯為覺 薩埵譯為有情 故菩薩譯為覺有 情 覺者上求佛道 有情者下化眾生 故上求下化是菩薩行 摩訶薩譯為大 菩薩摩訶薩 乃地上菩薩 如是菩薩摩訶薩無量 人中大龍 是讚歎詞 一生補處 是等覺位 爾時世尊在一樹下 於勝妙座加趺而坐 於大眾中普為人天 演說自 證微妙之法 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 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爾時世尊正在樹下為人天大 眾說法 演說自證微妙之法 即無上菩提 佛證無上菩提名自覺 以無上菩提方便化眾名覺他 佛證無上覺 係自性圓 顯 不由他得 如是方名 無上 若由他得 以上還有師 豈得謂無上 故曰演說自證無上微妙之法 是故當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人性中自 具 不須外求 自性以外 並無一法可得 自性圓顯 便名成佛 自性被煩 惱業所障 便名眾生 佛是已圓顯自性之眾生 眾生是自性未顯之佛 佛已 257

264 勝光天子經句解 如此成佛 眾生當來亦必如此成佛 初中後善文義巧妙 無上菩提 即實相一諦 亦曰一佛乘 佛以大悲方 便 將一乘教法方便說三 乃有聲聞 緣覺 菩薩三乘 聲聞法曰初 緣覺 法曰中 菩薩大乘曰後 三乘法皆一佛乘之方便說 一乘開則為三 三乘合 則為一 雖以一乘法方便為三乘人說 而三乘人不知 聲聞人謂佛說聲聞法 緣覺人謂佛說緣覺法 菩薩謂佛唯說大乘法 其實佛說一佛乘 無二亦無三 故初中後善 文義巧妙 純一圓滿 即一乘教法也 清淨鮮白 梵行之相 係讚此一乘教法 爾時憍薩羅國王勝光天子嚴駕侍從 出 室羅伐往逝多林 欲禮世尊恭 敬供養承事親近 既至林所下車整衣詣大 師處 遙見如來坐於樹下為眾 說法 顏貌端正調伏諸根 意樂寂靜住增 上定 人中龍象如師子王 亦 如牛王如善智馬人中最上 如白蓮華如池 湛寂 如妙高山安處大海 具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如妙金幢形色充遍 亦如白日千光晃耀 如盛月輪 眾星圍遶 爾時勝光 天子 嚴駕往逝多林 欲禮世尊 遙見如來坐於樹下 為眾說 258

265 釋經文 259 法 見佛端嚴而坐 調伏諸根,意樂寂靜,謂佛三業清淨,定慧巍巍 住增上定,增上者謂定力殊勝也 人中龍象下,歎佛莊嚴如師子王,亦如大白牛王,如善智馬,人中最上 又如白蓮華,白蓮華梵文芬陀利,此華出阿耨達池,人間無有 又如池水湛寂,讚其希有也 如妙高山,安處大海 妙高山即須彌山,此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出海八萬四千由旬,勝過一切諸山 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下,總讚佛端嚴無比 三十二相者,一 足安平,二 千輻輪,三 手指纖長,四 手足柔軟,五 手足縵網,六 足根滿足,七 足趺高好,八 腨如鹿王,九 手過膝,十 馬陰藏,十一 身縱廣,十二 毛孔生青色,十三 身毛上靡,十四 身金色,十五 常光一丈,十六 皮膚細滑,十七 七處平滿,十八 兩腋滿,十九 身如師子,二十 身端直,二十一 肩圓滿,二十二 四十齒,二十三 齒白齊密,二十四 四牙白淨,二十五 頰如師子,二十六 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 廣長舌,二十八 梵音深遠,二十九 眼色紺青,三十 眼睫如牛王,三十一 眉間白毫,三十二 頂肉髻

266 勝光天子經句解 260 八十種好者,一 無見頂,二 鼻高不現孔,三 眉如初月,四 耳垂輪,五 身堅實如那羅延,六 骨際如鉤鎖,七 身一時迴旋如象王,八 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九 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 膝骨堅而圓好,十一 身清淨,十二 身柔軟,十三 身不曲,十四 指圓而纖細,十五 指文藏覆,十六 脈深不現,十七 踝不現,十八 身潤澤,十九 身自持不逶迤,二十 身滿足,二十一 容儀備足,二十二 容儀滿足,二十三 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 威振一切,二十五 一切眾生見之而樂,二十六 面不長大,二十七 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 面具滿足,二十九 唇如頻婆菓色,三十 言音深遠,三十一 臍深圓好,三十二 毛右旋,三十三 手足滿足,三十四 手足如意,三十五 手文明直,三十六 手文長,三十七 手文不斷,三十八 一切惡心眾生,見之和悅,三十九 面廣而好,四十 面淨如滿月,四十一 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 毛孔出香氣,四十三 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獅子,四十五 進止如象王,四十六 行如鶴,四十七 頭如摩陀那菓,四十八 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 四牙白利,五十 舌色赤,五十一 舌薄,五十二 毛紅色,五十三 毛軟淨,五十四

267 釋經文 眼廣長 五十五 孔門相具 五十六 手足赤白如蓮華色 五十七 臍不出 五十八 腹不現 五十九 細腹 六十 身不傾動 六十一 身持重 六十 二 身大 六十三 身長 六十四 手足軟淨滑澤 六十五 四邊之光長一 丈 六十六 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 等視眾生 六十八 不輕眾生 六十九 隨眾生之音聲 不增不減 七十 說法不著 七十一 隨眾語言而說法 七 十二 發音應眾聲 七十三 次第以因緣說法 七十四 一切眾生觀相不能 盡 七十五 觀不厭足 七十六 髮長好 七十七 髮不亂 七十八 髮旋 好 七十九 髮色如青珠 八十 手足為有德之相 以上可詳見於 大正藏 第四十六冊 法界次第初門 卷下之下 另 大 正藏 第三十冊 菩薩地持經 卷第十 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建立品 第 五 亦總明八十種好 謂咽上二十好 咽下六十好 請讀者參考 如妙金幢形色充遍下 總讚也 時王見已生大歡喜 身毛遍豎得未曾有 灌頂大王有五盛事 所謂如 意髻珠白蓋白拂 寶履寶劍悉皆棄捨 著 常人服從以大臣 安詳正念諸 根寂靜 偏露右肩整理衣服 曲躬合掌至 世尊所 禮佛雙足布上妙華燒 261

268 勝光天子經句解 眾名香 為供養已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時波斯匿王見佛相好光明 生大歡喜 天竺國王即位時 以牛角盛四大 海水 而灌其頂表示祝賀 故曰灌頂王 此處即指波斯匿王也 王即捨其如 意髻珠 白蓋 白拂 寶履 寶劍 換穿常人服飾 由大臣陪同 徐步正念 曲躬合掌至世尊所 禮佛足已 上香供養 右繞三匝 退坐一面 時勝光王從座而起 如常威儀合掌向佛 作如是言 惟願大師 開悟 於我 善教於我為國主法 令於現在恒受 安樂 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乃 至菩提善心相續 佛告大王 善哉善哉 當一心聽甚為希有 孰能致問 求勝資糧 當順法行蠲除惡事 何以故 大王 若王大臣 捨其善法行 惡法者 於現世中人所輕鄙 不敢親附咸 生疑惑 常見惡夢多有怨家後 生懊悔 命終之後墮地獄中 大王 若王 大臣 遠離惡法修善法者 於 現世中人所欣仰 皆來親附不生疑惑 常 見好夢能除怨敵無復追悔 命 終之後得生天上 乃至菩提證真常樂 時勝光王請問於佛 為王治國之法 俾令現在國泰民安 恒受安樂 命 終後當生天上 乃至菩提成就佛道 令此善心相續 262

269 釋經文 佛先讚歎 然後解答 孰能致問求勝資糧 言若有人致問於佛 求於勝 資糧 則當順善法 蠲除惡事 如果國王大臣 捨善行惡者 於現世中 人所輕鄙 皆不敢親近 而生 二心疑惑 彼行惡事之國王大臣 亦常見惡夢 多諸怨家 生後悔心 命終 後 墮地獄中 大王 若國王大臣修於善法 於現世中 人皆親附 彼國王大臣不見惡 夢 常見好夢 能除怨敵 命終生天 乃至成佛 證真常樂 大王 譬如父母憐愛諸子 常願安隱令 無惱害 遮其惡行勸修善業 大王 為天子者亦復如是 於諸臣佐乃至 國人僕使之類 咸以四攝而恩 育之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時彼人王 能 於國界廣作如是大饒益已 成 就二種利益之事 云何為二 王如父母愛念無差 國人如子並懷忠孝 大王 譬如父母愛兒 常令安樂無惱 止惡修善 天子愛其臣佐人民 亦復如是 皆以四種攝法 而恩育之 四攝法者 一 布施攝 以布施為方 便 攝眾生歸道 二 愛語攝 言語真實 利益眾生 令生歡喜 攝眾向道 三 利行攝 菩薩化眾 令離惡行善 四 同事攝 菩薩乘大悲願 降同眾 263

270 勝光天子經句解 生 令其離苦 菩薩導引眾生 德業增進 示與己同 令眾得樂 時彼國王 能作如是饒益者 則成就二種利益事 一者王如父母愛其國 人 二者國人如子忠孝其王 復次大王作天子者情懷恩恕 薄為賦斂省其傜役 設官分職不務繁多 黜罰惡人賞進賢善 不忠良者當速遠離 順古聖王勿行刑戮 何以故 生人道者勝緣所感 若斷其命定招惡報 復次大王 作國王者 應情懷恩恕 情懷恩恕者 心存恩厚寬恕也 薄 賦斂 省傜役 賦者田稅 斂者稅收 傜者國家徵人民之勞役 役者國家徵 人民之兵役 設官分職不務繁多 以官多必擾民也 黜罰惡人 賞進賢善 黜者擯除惡人 獎賞勸進賢善 遠離不忠良者 順行古聖王之仁政 勿行殺戮之刑 因為眾生生於人道 皆過去善根勝緣所感 故若斷其命 定招惡報 大王 常當一心恭敬三寶 莫生邪見 我涅槃後法付國王大臣輔相 當為擁護勿致衰損 然正法炬轉正法輪 盡未來際常令不絕 若能如是 264

271 釋經文 依教行者 則令國中龍王歡喜風調雨順 諸天慶悅豐樂安隱災橫皆除率 土太平 王身快樂永保勝位 福力延長無 復憂惱增益壽命 現在名稱遍 滿十方 外國諸王咸共讚歎 某 其 國 天子仁讓忠孝 以法教化拯恤 黔黎 於諸國中最為第一 我等今者咸當 歸伏此大法王 捨身之後得生 天上 受勝妙樂乃至菩提 前說世間為王行政 應為善去惡 順古聖王 勿行刑戮 今言恭敬三寶 莫生邪見 佛滅後國王大臣輔相等 應護持佛法 點燃正法炬 轉正法輪 何為正法 金剛般若 云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是為正法 諸法實 相 實相無相 是為正法 故於相離相是為正法 華嚴 云 正法性遠離 一切語言道 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滅相 云何修習正法 不取於相 如如 不動 即修正法 佛囑勝光天子 國王大臣 應盡未來際 護持正法 若能如是 則國中 風調雨順 災橫皆除 率土太平 率土是全國境內太平也 全國太平 則王 保勝位 福力延長 現在即名聞十方 外國諸王讚歎 某 國應為 其 國 天子仁讓忠孝 以正法教化人民 拯恤黔黎 265

272 勝光天子經句解 黔黎即百姓 於是四方歸伏 諸國中第一 捨身後生天上 受勝妙樂 乃至 菩提 乃至成佛也 復次大王 一切諸法體性空虛無常滅壞 譬如有人於夜夢中見好園圃 山河人眾茂林清泉 堂舍樓閣皆可愛樂 及其睡覺一無所見 復次大王 一切世間諸法 體性空苦無常滅壞 如幻皆假 譬如有人夢 中所見 及其睡夢覺醒 一無所見 大王當知 所紹王位及以壽命 諸有勝 樂自在尊貴 五欲歡娛象馬車 步 父母兄弟男女妃后 所有國人乃至臣 妾 金銀珍寶衣服飲食及諸庫 藏 命終之際悉皆棄捨 此等眾事皆是無 常滅壞之法 事難保守體是動 搖終歸離散 可怖畏處能生苦惱 無我我 所亦無主宰 常應觀察勿為放 逸 大王當知 王位壽命 自在尊貴 五欲之樂 象馬車步四種兵 父母兄 弟及諸妃后 國人臣妾 金銀珍寶 衣食庫藏等 皆無常滅壞之法 事難保 守 命終之際 終歸離散 皆當棄捨 可怖畏處 言世間無常終歸滅壞 能生苦惱 266

273 釋經文 大王當知 諸法無我 無我所 亦無主宰 眾生執著有我 而生主宰想 不知於生死中不得自在 實無主宰 大王 常應如是觀察 勿為放逸 復次大王 譬如大樹初生葉華次當結實 果既熟已漸當墮落 青葉次 黃後悉零墜 終至皆盡唯有空樹 其樹乾 枯有大火至 熾然猛焰不久燒 盡 大樹喻 仍說明世間無常 復次大王 譬如日月有大威力具大光明 能令黑闇悉皆除盡 此亦不 久終歸磨滅 大王 如是當觀無常無我滅 壞之事應生怖懼 而作國王當 以法化勿行非法 常修眾善不隨惡行 復次大王 日月雖明 亦不能久 終歸磨滅 日照晝不能照夜 月照夜 不能照晝 晝夜無常不能常明 是故大王 當觀無常 應生怖懼 既為國王 當以正法化世 勿行非法 當修眾善 不隨惡行 復次大王 譬如四面各有大山從四方來 堅固一段無有空缺 上陵大 267

274 勝光天子經句解 虛下磨地界 於中所有草木叢林及諸生類 無一飛走能得免者 無有壯 夫而為拒敵 亦無能以 呪 藥財物可令迴去 大王 人間四山亦復如是謂 老病死及以失勢 大王 老若來時令人衰 悴疾病若至能生苦惱 死期現 前必當命斷 勢若失時滅其威力 復次大王 譬如四面各有大山 山勢起伏 一段段堅固而無空缺 下從 地起 上摩太虛 表其高也 所有草木叢林 飛禽走獸 無不依山而居 此 者表其廣也 壯士有力 不能拔山 咒藥財物 不能令山避去 大王 人間亦有四山 即老 病 死 失勢 老則令人衰悴 病則令人 生苦 死則令人斷命 失勢時則滅其威力 大王當慎觀察 老 病 死 失 勢四山 人所不免 慎勿放逸 當勤修道 復次大王 如師子王駿疾多力爪牙鋒利 入鹿群中隨意取食無能為礙 此諸獸類被他所愶無有自在 大王當知 一切眾生被死箭射 無有豪強 無歸無護 命欲斷時 骨節離解血肉乾燥 口不能言手足撩亂勢力都盡 涎唾便利遍污其身 眼等六根悉皆閉塞 喉中氣逆飲食不通 念念之間 後識將盡 無始時來生老病死 苦海流轉隨業而去 即於此時命根將斷 268

275 釋經文 隨所作業皆悉現前 如獅子王脅迫群鹿 諸獸不得自在 眾生為死所逼 亦復如是 諸豪強 不免於死 死神至時 無歸無護 眾生命欲斷時 骨節離散 血肉乾竭 口 不能言 手足紛亂 涎唾便利污身 六根漸壞 氣逆不能飲食 念念之間神 識不繼即將離身 當爾之時 被無始時來生老病死諸苦 隨業流轉 此時命 根將斷 一生所造善惡業 皆悉現前 琰摩 魔 使人甚可怖畏 黑闇長夜無 能違逆 出入之息溘然而盡 獨行無侶所向慞惶 捨此人間趣於後世 將墜大坑入深闇處 惟涉險道 無復資糧 業風所吹不知前路 爾時厄難無別歸依 於此時中隨業受報 琰摩應為琰魔 閻羅王也 閻羅王所使鬼卒 甚可怖畏 一墮陰曹 黑暗長夜無能違拒 出入息溘 然而盡 入於陰間 獨行無侶 亡者所向慞惶 捨人間趣向後世 大坑者 地獄也 將墮地獄深暗之處 亡者死後 惟涉險道 無復資糧 業風所吹 迷失前路 爾時唯有厄難 無歸依處 隨業而受報也 大王 有陀羅尼名曰勝幡 若人先時曾 受持者 於生死中能為善伴共 269

276 勝光天子經句解 相救護 大王善聽 我今為說 咒曰 南謨釋迦牟奈曳 怛他揭多也 阿羅𠿒帝三藐三勃陀也 怛姪他唵 苫 䜝苫䜝 薩婆波跛 鉢羅苫末泥去莎訶 佛說勝幡陀羅尼 佛告大王 此陀羅尼諸佛所說於日日中 清淨澡漱常誦七遍 有大威神 能為救濟 如遭極寒遇炎火聚 如大熱時得清冷水 盛夏尋路逢好樹陰 如渴遇清泉 如飢得美食 如病蒙咒藥又復遇良醫 如怯怖人得強壯伴 大王 如是有福之人臨欲死時 有好瑞相 而為導引 大王 於此時中唯 有善法 共相護念為作歸依 惟此陀羅尼 善能救濟 是故大王 常當日 日誦此神咒 能得消除一切罪障 復能生長無量福因 當善觀察無常滅壞 究竟空無 於死門中生大恐怖 以善化世莫行惡法 常修福業起大慈悲 何以故 然於此身常所愛護 供以名廚上 妙飲食 隨時偃息無憂自在 雖受如是殊勝之樂終歸不免 臨死之際飢火來逼乏食而死 佛告大王 此陀羅尼 諸佛所說 日日常誦七遍 如極寒遇火 熱時得 清冷水 夏日路逢樹蔭 渴遇清泉 飢得美食 病遇良醫良藥 恐怖時得強 270

277 釋經文 壯伴 大 王 有福之人命欲 終時 現 好瑞相而為導引 此時唯有 善法為作 歸 依 唯此陀羅尼善能救濟 是故大王 當日日誦此神呪 能除一切罪 生無 量福 當善觀察世間無常滅壞畢竟空無 人生畢竟當死 於死應生恐怖 所以 應以善法化世 莫行惡法 常修福業 行大慈悲 大王當知 若只知愛護此色身 名廚飲食 以自在故 得隨時偃臥安息 雖受如是種種安樂 終歸不免一死 臨死之際 乏食而死 復次大王 所著衣服皆是微妙 迦尸白 疊錦綺綾羅 涼燠順時任情受 樂終歸不免 臨死之際 委臥床席迴轉隨 人 垢膩縈身衾裳霑體 能令 見者生可惡心 復次大王 所著衣服甚好微妙 迦尸白氎錦綺綾羅 迦尸係一種竹名 可能是一種名貴的竹器 白氎是白色的細毛布 錦綺綾羅 此土皆有 涼燠即冷暖也 冷暖適時 任情受樂 終不免命終 臨命終際 委臥床 蓆 任人擺佈 穢物遍體 令人生惡 271

278 勝光天子經句解 復次大王 平生之日澡浴嚴身 塗香末香種種莊飾 熏香遍馥頂繫花 鬘 設受如此上妙樂具終歸不免 漸將變 壞復本形狀臭穢現前 澡沐塗 香並皆虛設 復次大王 生時澡浴塗香 終不免一死 死時臭穢現前 澡塗等於虛設 復次大王 多處內宮婇女圍繞 管絃代 發歌舞隨情 以樂送時不聞憂 事終歸不免 死苦來迫懷怖而終 復次大王 生時內宮婇女 聲色隨情 以樂打發時間 然終不免一死 死時懷怖而終 復次大王 所居宮殿種種莊嚴 戶牖 疎通寒溫適節 暢情終日受樂通 宵 室 燎 明 燈 多 諸 婇 女 疎 籠 散 馥 名 花 遍 布 七 寶 莊 校 所 臥 之 床 氈 褥 重敷并安偃枕 恣意而臥無復憂勞 及其 業盡終歸不免 身亡之後送往 寒林置之空野 屍骸爛潰膿血橫流 骨肉分張人皆鄙賤 被諸狐狼 鵄梟鵰 鷲之所 飡食 悲哉此身卒至於此 復次大王 所居莊嚴 受樂通宵 明燈婇女 馥郁名花 七寶莊校 枕 褥安適 恣意而臥 然業盡命終 送往寒林 骨肉潰爛 被狐狼鵄 鴟 梟 272

279 釋經文 之所爭食 悲哉 此身卒至於此 復次大王 嘉晨令節嚴駕出城 往詣芳 林縱情遊賞 象馬車步前後陪 隨 意樂乘騎無不遂念 諸臣侍從雉扇嚴 儀 幰帳高懸復持金蓋 鼓樂 並奏鈴鐸和鳴 人皆敬奉如天帝釋 若福 命盡琰摩使來 收錄精神將至 王所 隨分判斷無能免者 惟有殘骸置之 於地 父母妻子及以國人 咸 共悲號推 椎 胸懊惱 靈輿送殯詣彼屍 林 或燒或埋或沈於水 飛禽 走獸魚 鼈黿鼉 聞其肉氣爭來 飡食 骨成塵粉與地無殊 大王當知 一切 眾生稟識之類悉皆如是 終為無常之所滅 壞 體難保信念念遷移 諸煩 惱身無可愛樂 誰有智者不生厭離 復次大王 佳節良辰 嚴駕出遊 四兵隨從 臣侍嚴儀 幰帳高懸 車 有圍幔者曰幰 復持金蓋 其傘蓋以金嚴飾 鈴鐸和鳴 大鈴曰鐸 人皆敬 奉 如天帝釋 一旦福盡命終 琰魔鬼使驟至 閻羅王隨其罪分判斷 無可避免 惟留 屍骸 父母妻子國人 咸共悲號 推 胸懊惱 應為 椎 胸懊惱 送往屍 陀林 或燒或埋或沈於水中 禽獸魚鱉 爭食其肉 骨成塵土 與大地無異 273

280 勝光天子經句解 大王當知 一切眾生 悉不能免 終為無常滅壞 此身難保 不可信賴 念念遷移 所以此煩惱身 無可愛樂 有智之人 其誰不生厭離 是故大王當觀如是身為患本無常所隨 鎮被死王之所驅逼 知是事已 當為法王 不應恣情起貪瞋癡行於惡事 何以故 大王 我不說有愚癡 凡夫於五欲境色聲香味觸 恒多積聚常樂 親近 如是之人能生厭足 大 王 誰於欲境能發厭心 謂賢聖人起勝智 慧 現在前時方生厭足 漸當 遠離證妙涅槃 是故大王 當觀身 為患本 為無常所隨逐 鎮者 常也 常被死神之所 驅逼 故知此事已 莫戀世王 當為法王 法王者 不為情念所驅使 所以不 應恣情起貪瞋癡 行於惡事 大王 我過去不是曾說凡夫愚癡嗎 凡夫染五欲境 色聲香味觸 不知 修善 常樂積聚親近五欲 如是之人 若於五欲境 能生厭足生厭離心 則 為賢聖 誰於欲境生厭離心 誰便是賢聖人 起勝智慧 如果五欲境現在其 前時 能生厭足心 當漸漸遠離五欲 證妙涅槃 274

281 釋經文 爾時勝光天子 聞佛為說安隱自身 長保國位利益含識 名聞十方當 得生天受勝妙樂 深心喜慶得未曾有 合 掌恭敬一心瞻仰 白佛言 世 尊 如來大慈 為說如是微妙法義 我今 頂戴常願流通 舉國諸人皆令 誦習 爾時勝光天子 聞佛為說可安樂自身 可長保國位 可利益有情 可名 聞十方 可生天上之道 心大歡喜 合掌白佛言 世尊 如來為說妙法 我 佛讚善哉 謂勝光 天子 前世修因 今受勝報 當如佛說而行 勿為放 說行勿為放逸 時勝光天子及諸大眾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禮佛而去 佛言善哉善哉 大王 前世修因今受勝 報 得為天子所願隨心 當如 當頂戴流通 亦令國人誦習 逸 勝光天子及諸大眾 皆大歡喜 禮佛而去 275

282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佛藏經描仿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智諭老和尚撰述 ; 智諭老和尚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 再版. 臺北縣三峽鎮 : 西蓮淨苑民 94 面 ; 公分 ISBN ( 平裝 ) 1. 經集部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撰述者:智諭老和尚 編輯者:智諭老和尚全集編輯委員會 出版者:西蓮淨苑出版社地址:臺北縣三峽鎮237 溪東路211 巷31 弄9 號電話:( 二)八六七六一九八二傳真:( 二)八六七六二九二四 郵政劃撥:一九五三二一八七戶名:西蓮淨苑出版社 印刷者:世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院新聞局版台業字第陸伍伍伍號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再版一刷 定價:新臺幣二百五十元整版權所有若欲隨喜流通請洽本出版社

283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適 存 強 勢 的 生 理 特 性

適 存 強 勢 的 生 理 特 性 晴 台 天 灣 氣 野 候 豬 的 帽 子 戲 法 氣 現 象 況 海 與 嘯 保 育 野 豬 家 豬 一 家 親 Lyall Watson 12 2013 11 491 適 存 強 勢 的 生 理 特 性 44 2013 11 491 13 台 灣 野 豬 憑 藉 著 各 種 優 異 且 特 殊 的 生 理 特 徵 與 行 為, 得 以 成 功 繁 衍 廣 布 全 島, 卻 也 因 此 與 人 類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101年性別圖像1.doc

101年性別圖像1.doc 衛 生 局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性 比 例 男 性 人 口 年 增 率 低 於 女 性, 致 性 比 例 逐 年 降 低 100 年 臺 北 市 男 女 性 比 例 ( 指 男 性 人 口 對 百 位 女 性 人 口 的 比 例, 即 男 / 百 女 ) 為 92.85, 與 91 年 97.09 相 較, 性 比 例 減 少 4.24, 即 十 年 來 每 百 名 女 性 人 口 相 對 之

More information

1010327

1010327 核 算 加 計 利 息 滯 納 金 滯 納 利 息 規 定 及 計 算 範 例 各 稅 法 對 納 稅 義 務 人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大 多 有 加 徵 滯 納 金 加 計 利 息 之 規 定, 而 逾 期 與 否, 應 以 繳 款 書 所 填 載 之 繳 納 期 間 繳 納 期 限 或 限 繳 日 期 為 準 認 定 之 各 代 收 稅 款 金 融 機 構 對 於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More information

1

1 門 ちゃま 喝 水 戶 黃 門 喝 (オリンピア( OLYMPIA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法 性 空 慧 學 目 次 教 釋 一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義 脈... 一 二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講 錄... 一 九 三 能 斷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經 釋... 九 一 懸 論 釋 經 甲 一 序 分 甲 二 正 宗 分 乙 一 請 乙 二 許 乙 三 正 說 丙 一 示 宗 本 答 三 問 丙 二 斷 餘 疑 丁 一 斷 所 行 疑 戊 一 三 斷 一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02.6.30.xls

102.6.30.xls 之 二 資 產 負 債 權 益 展 開 表 102 年 6 月 30 日 單 位 : 新 臺 幣 千 元 資 產 會 計 項 目 展 開 項 目 現 金 及 約 當 現 金 75,497 75,497 存 放 央 行 及 拆 借 銀 178 178 同 業 透 過 損 益 按 公 允 價 值 衡 量 之 金 融 資 產 139,578 139,578 對 金 融 相 關 事 業 之 資 本 投 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1

1 地 獄 少 女 地 獄 少 女 ( 藤 商 事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取 材 自 網 路

More information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修 訂 日 期 : 2006/01/04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16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916 禪 波 羅 蜜 序 禪 波

More information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102_2 財 3B 債 各 期 末 考 試 題 ( 林 信 和 ) 註 一 : 不 參 看 法 典, 不 作 弊, 憑 自 己 的 實 力 作 答, 字 體 端 正 適 中 附 法 條 判 決 判 例 及 理 由 註 二 : 請 按 考 題 所 示 題 序 號 碼 逐 一 作 答 以 利 得 分! 請 善 用 暑 期 進 補 厚 植 根 基, 因 為 你 值 得! 一 請 教 幾 個 法 律 概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課 程 簡 介 第 一 章 基 本 電 路 理 論 第 二 章 半 導 體 物 理 與 pn 接 面 二 極 體 元 件 分 析 第 三 章 二 極 體 電 路 分 析

課 程 簡 介 第 一 章 基 本 電 路 理 論 第 二 章 半 導 體 物 理 與 pn 接 面 二 極 體 元 件 分 析 第 三 章 二 極 體 電 路 分 析 電 子 學 ( 一 ) 課 程 簡 介 第 一 章 基 本 電 路 理 論 第 二 章 半 導 體 物 理 與 pn 接 面 二 極 體 元 件 分 析 第 三 章 二 極 體 電 路 分 析 第 四 章 雙 載 子 接 面 電 晶 體 第 五 章 雙 載 子 接 面 電 晶 體 之 直 流 偏 壓 分 析 第 六 章 雙 載 子 接 面 電 晶 體 之 交 流 小 訊 號 分 析 基 本 電 路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相 應 不 生 染 漏 是 比 丘 言 : 諸 大 德! 我 不 能 滅 此 諍, 我 詣 舍 衛 城 到 世 尊 所, 當 問 滅 此 諍 事 是 比 丘 到 已, 頭 面 禮 佛 足, 却 住 一 面, 白 佛 言 : 世 尊! 拘 睒 彌 諸 比 丘 鬪 諍 相 言, 同 止 不 和 合, 所

相 應 不 生 染 漏 是 比 丘 言 : 諸 大 德! 我 不 能 滅 此 諍, 我 詣 舍 衛 城 到 世 尊 所, 當 問 滅 此 諍 事 是 比 丘 到 已, 頭 面 禮 佛 足, 却 住 一 面, 白 佛 言 : 世 尊! 拘 睒 彌 諸 比 丘 鬪 諍 相 言, 同 止 不 和 合, 所 佛 教 戒 律 專 題 研 究 資 料 四 諍 和 滅 諍 林 崇 安 編 ( 內 觀 雜 誌,100 期,pp.7-26,2013.12) 說 明 : (1) 團 體 中 發 生 諍 事 時, 如 何 處 理? 以 下 是 處 理 集 體 事 件 的 重 要 資 料 佛 陀 指 出 有 四 種 諍 事 :1 相 言 諍 2 誹 謗 諍 3 罪 諍 4 常 所 行 事 諍 以 下 引 摩 訶 僧 祇

More information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1Part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1. 980301 980302 980303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C14 C15 C16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制 訂 及 修 正 紀 錄 一 本 規 則 初 版 於 2012 年 7 月 21 日 制 訂 二 本 規 則 第 一 次 修 訂 於 2013 年 6 月 29 日 三 本 規 則 第 二 次 修 訂 於 2014 年 6 月 25 日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第 1 條 本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大 陸 情 勢 2000 4 本 期 情 勢 整 體 而 言, 中 共 順 利 召 開 九 屆 三 次 全 國 人 大 政 協 會 議, 外 貿 與 通 貨 緊 縮 情 況 好 轉 安 排 資 金 與 政 策 出 臺, 意 圖 實 現 西 部 大 開 發 戰 略 與 俄 羅 斯 以 色 列 軍 事 科 技 合 作 與 移 轉 受 矚 目 大 陸 內 部 高 層 貪 腐 案 件 頻 仍, 壓 制 法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李 白 咏 侠 诗 述 论 侯 长 生 唐 代 是 中 国 诗 歌 的 鼎 盛 时 期 诗 歌 的 思 想 内 容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丰 富 和 发 展 咏 侠 诗 在 唐 朝 也 成 为 众 多 诗 人 表 述 心 志 的 另 一 种 方 式 李 白 不 仅 有 任 侠 的 经 历 而 且 创 作 了 大 量 的 咏 侠 诗 通 过 对 这 些 诗 歌 的 分 析 对 于 理 解 李 白 的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細 則 下 述 合 約 細 則 適 用 於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 相 關 資 產 合 約 單 位 交 易 貨 幣 合 約 月 份 報 價 最 低 價 格 波 幅 立 約 成 價 立 約 價 值 持 倉 限 額 成 色 不 少 於 995 的 黃 金 100 金 衡 安 士 美 元 現 貨 月 及 下 兩 個 曆 月 集 團 行 政 總 裁 與 證 監 會 會 商 後 可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自序 緣 起 法 一 滴 印 順 導 師 與 佛 法 劉 松 勇 撰 民 國 102 年 ( 西 元 2013 年 ) 7 月 自 序 本 書 是 引 用 印 順 導 師 的 一 些 著 作, 稍 微 排 列 之 組 合 之, 並 且 粗 糙 地 整 理 一 下, 有 時 再 加 上 或 引 用 其 他 善 知 識 如 虛 雲 老 和 尚 太 虛 大 師 阿 姜 查 讚 念 長 老 ( 也 就 是 當 代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代 理 人 者, 由 常 務 董 事 或 董 事 互 推 一 人 代 理 之 第 八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召 開 時, 總 經 理 室 應 備 妥 相 關 資 料 供 與 會 董 事 隨 時 查 考 召 開 董 事 會, 得 視 議 案 內 容 通 知 相 關 部 門 或 子 公 司 之 人

代 理 人 者, 由 常 務 董 事 或 董 事 互 推 一 人 代 理 之 第 八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召 開 時, 總 經 理 室 應 備 妥 相 關 資 料 供 與 會 董 事 隨 時 查 考 召 開 董 事 會, 得 視 議 案 內 容 通 知 相 關 部 門 或 子 公 司 之 人 南 亞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範 民 國 105 年 6 月 22 日 董 事 會 修 正 通 過 第 一 條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之 規 定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More information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家 長 對 澳 門 中 小 學 教 育 現 狀 的 意 見 調 查 報 告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中 華 學 生 聯 合 總 會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2009.3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00853-28365314 28526255 傳 真 : 00853-28526937 網 址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國票期貨研究部日簡報1050225New

Microsoft PowerPoint - 國票期貨研究部日簡報1050225New 美 股 走 勢 - 道 瓊 指 數 美 股 週 三 開 低 隨 油 價 盤 中 走 高 而 拉 高 技 術 面 回 測 10 日 均 線 有 撐 最 終 留 下 長 下 引 線 重 回 5 日 均 線 選 擇 權 未 平 倉 量 分 布 圖 每 一 刻 度 代 表 1000 口 OI Call 履 約 價 11600 11400 11200 11000 10800 10600 10400 10200

More information

第 七 條 本 行 對 於 下 列 事 項 應 提 董 事 會 討 論 : 一 公 司 之 營 運 計 畫 二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及 半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三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十 四 條 之 一 規 定 訂 定 或 修 正 內 部 控 制 制 度 四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七 條 本 行 對 於 下 列 事 項 應 提 董 事 會 討 論 : 一 公 司 之 營 運 計 畫 二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及 半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三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十 四 條 之 一 規 定 訂 定 或 修 正 內 部 控 制 制 度 四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凱 基 商 業 銀 行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管 轄 單 位 : 董 事 會 秘 書 處 初 訂 日 期 :104.4.13 核 定 日 期 :104.4.13 第 一 條 為 建 立 本 行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提 升 董 事 會 之 運 作 效 率 及 決 策 能 力,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四 增 進 認 知 體 驗 五 提 升 語 言 層 次 六 激 發 創 造 力 發 展 88 肆 幼 兒 在 積 木 遊 戲 上 的 發 展 過 程 86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八十八學年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八十八學年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 ) 88 11 18 ( )123014 00 -- 1. 2. -- 1. 2. 3. 4. -- -- -- 1.2.89 3 4 3. --- 11 9 9 10 1. 1 TEA 2 (Commission on Standars 50 2. (Examination for Certification of Educators in Texas student teaching 1.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1

1 聖 闘 士 星 矢 女 神 聖 戦 聖 鬥 士 星 矢 - 女 神 聖 戰 ( 三 洋 物 產 (SANYO))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More information

檔號:L/M(9) to HP 174(C) Pt IV

檔號:L/M(9) to HP 174(C) Pt IV 檔 號 :L/M (22) to HP 74 (C) Pt VIII 香 港 政 府 總 部 公 務 員 事 務 局 通 告 第 4 /206 號 ( 注 意 : 這 是 甲 級 傳 閱 通 告, 所 有, 包 括 正 在 休 假 或 不 在 本 港 的, 均 應 得 知 通 告 內 容 ) 公 務 員 房 屋 津 貼 目 的 本 通 告 公 布 居 所 資 助 津 貼 自 置 居 所 津 貼 租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2

2 2 Tehillim 12:46 Psalmos "le" (I) 27:46 22:1 (II) --- --- --- --- ( 71:14-16) --- ( 71:2) --- ( 71:6) --- ( 71:18) 2 () 73 2 12 50,73-83 11 42,44-49,84-85, 87-88 1 1 48 - 顺 - - - ) 15:1-19 6:33 15:17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