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PowerPoint 簡報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所以有些修行人 修禪不修淨土, 這樣的人, 十個人有九個人會走錯路, 容易走火入魔 陰境若現前 的 陰境, 就是 楞嚴經 最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 ; 在打坐的過程裡面, 五十陰魔 如果現前不認識的話, 一下子就被它拖去做天魔外道的眷屬 第二個就是 無禪有淨土, 就是我不會參禪, 但是我會念佛 這樣的人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若有人於淨土教法生起殷重信心, 一時願力俱足, 念力提起, 發懇切心, 恭敬虔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當下能銷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清淨深心植入八識田中成為當來成佛菩提種子, 因謹遵彌陀經教法如實虔修故, 十方諸佛悉皆護念, 彌陀乘願慈光加被, 淨土即刻蓮開一朶, 光華燦爛, 炯耀異常 百萬善門開啟

念佛法門專題

淨土文選一.indd


淨空法師嘉言錄 三

2009院訊78期

<4D F736F F D20A6F2BBA1AAFCC0B1AAFBB867A4CEAD6EB8D12DEAF9AF71A46AAE76A4CEB946C071AA6BAE76ACECA15DA7EFA15E2E646F63>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創辦人周宣德 名譽董事長 沈家楨 董事長莊南田 發行人陳榮基 社長吳永猛 藝苑主筆 陳清香 地址 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 270 巷 10 號 電 話 傳真 郵政畫撥 00

出版緣起與說明第一章前言壹說法對 法 不對 人 當下清楚明白的心13 貳弄清楚:為什麼難過18 參學佛 從根下手23 肆沒有行不能叫做真信26 伍 自 的定義 我相的 自,還是自性的 自?28 陸感謝提問的童子31 第二章 靠自力 和 靠佛力 壹 靠自力 和 靠佛力 通途法門 和 淨土法門 豎出 和

淨土文選二.indd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修六和敬祈禱文 淺釋 ( 共一集 ) 2010/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 : 我們現在世界各地災難都很頻繁, 我們看到就是上個禮拜在甘肅舟曲就發生了泥石流, 有一千多人因此而喪生 這些天災, 包括人禍, 在佛經上講都是我們眾生自己業力所造成的, 那要幫助這個世間消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 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

淨五-小.indd

淨土文選五.indd

妄想大概是跟念佛抵消如此而已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25K-CH 往生論講記_道源法師_-2012

Microsoft Word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重點是現在我們有藉著發願的力量, 選擇往生何處的自由, 在此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小心好好地選擇 我們要選擇我們有可能往生的地方, 而且是我們想往生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 : 準備好旅途上所需要的物品 在西藏, 當你要旅行時, 需要帶些食物, 因為途中沒有飯館或商店 在這裏, 所準備的是那些可以導致往生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錄 本解序文 ( 淨空法師作 )... 一第一卷... 一壹 前言... 一貳 概要... 八一 教起因緣... 九二 本經體性... 一七三 一經宗趣... 二一四 方便力用... 三四五 所被根器... 三八六 藏教所攝... 四五 目錄 一 二 七 部類差別... 六一八 譯會校釋... 六

現代修行節空老法師講述蠻淨香港佛陀教育協要會恭敬整理

學佛五講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認識佛教

<4D F736F F D20C052A6D1BBA1AABAB8DCABCAADB1B2C4A440ADB6A94DB2C4A447ADB62D D30342D32372E646F63>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錄節要 第五單元\( \)

地藏經的啟示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三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雲棲寺再疊舊韻一律(三集詩) 萬綠瓊竿參漢青 十尋枝見下亭亭 此中尋路一時到 教外無言六字聽 (是寺僧 以念佛為務不參禪)坐對溪聲流不盡 了同山色峙常停 道場開後於菟避 (誌稱其地人跡 罕至明僧袾宏結庵後虎不傷人)借問山僧具底靈 遊雲棲四絕句(四集詩) 循塘減從路由西 花拂垂鞭香馬蹏 已是不凡仙境界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學佛五講


<4D F736F F D20BD73B8B9A B1CFAD57B1CFC3F8A145B5B4AF67A4A3C4DFAABAC3F6C1E42E2E646F63>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No A 聖祖仁皇帝聖製五燈全書序 No B 世宗憲皇帝御選語錄卷十三序文 No C 高宗純皇帝聖製詩文雲棲寺再疊舊韻一律遊雲棲四絕句貫休極樂圖贊 No D 仁宗睿皇帝聖製詩舍衛城瞻禮大悲閣瞻禮 No E 皇上御製趙

2 目次 自序 5 題前概說 9 一 略說東西兩大淨土法門 13 二 本經經題的略為解釋 21 三 本經譯來中國的經過 46 四 略談本經的綱要所在 49 正釋經文 51

(Microsoft Word -

2 淨土第十二十二 淨土問:西方極樂國是從何處去?(陳榮進)答:從心上去,此須聽經或看經註,方能瞭解 佛學問答類編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第一集 目錄 01 以禪觀的智慧幫助我們做內心的調整 禪觀與淨土課程主要講什麼內容? 基礎篇 主要講什麼? 念佛的人為什麼要修習出離心 如何修出離心( 一 ) 走不出心中的妄想, 就不可能迎接彌陀的光明 如何修出離心( 二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五)

Kinh A Di Da

學佛答問(三)

indd

Transcription: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5) 信自心 : 這是說信自己現前一念靈覺不昧的本性, 常住不變的真心, 與彌陀是無二無別的, 但自無始以來深被煩惱所蔽, 所以枉受的生死不休 一念發心念佛, 以萬德之洪名的彌陀, 可消億劫深重的業障, 同時惑盡自然會成正覺, 親見自心的彌陀, 華嚴經所謂 : 一切眾生, 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 皆得現前 當知此真心, 人人本具, 唯心淨土, 大家都有分, 請勿說我是凡夫身, 業重垢深, 沒有極樂的緣分, 不肯誠實發心念佛修行, 自願永處生死, 長受輪迴, 如來說 : 最為可憐愍者 我們雖是凡夫, 迷昧倒惑, 而此妙心不失, 苟能一念回光返照, 堅持佛號, 這決定會往生的, 切不可自卑自棄, 而當仁不讓於諸佛菩薩才是 二如儒書云 : 舜亦人也, 我亦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換言 之 : 佛亦人也, 我亦人也, 肯發心者亦若是 總之, 認得自心即是佛性, 祈願大家深信無疑吧! 復次當知 : 吾人的心性, 原本是不可思議, 彌陀的願力亦不可思議, 彌陀六字的洪名更不可思議, 以不思議心持不思議名號, 往生到不思議佛力所成的極樂, 最為當然, 願深信之! (6) 信事理 : 即信事理圓融 信事 這是信由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的西邊, 經過十萬億佛土之外, 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 國內的眾生,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為阿彌陀佛所化的清淨國土, 觀音 勢至, 二大菩薩, 暨清淨海眾, 無量聖賢僧, 時常共聚圍遶, 恭聽佛陀說法, 我們如果能夠一生其中, 即得清淨蓮花化身, 永離苦難, 得大解脫, 依正二報, 一一莊嚴無比, 這無非皆由彌陀的大願力, 無量功德所造成就的 凡是有願求生者, 請至速發心念佛, 千萬不可執理廢事, 或作為幻海樓閣的觀念! 方不負如來叮嚀開示的大恩德! 8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是名妙有, 空而不空, 即是真空 須知一切法皆由因緣而生, 本無自性, 緣生則有, 緣滅則空, 以無自性所以能明一切法空 以因緣生故, 明一切法有, 所以說真空不離妙有, 妙有不礙真空, 則唯心不礙淨土之有, 淨土亦不礙唯心之空 若云 : 唯心淨土, 淨土唯心, 則可以, 若說 : 只有真空沒有淨土則就不成了 復次 : 當知吾人現前的一念, 這是不可窮盡的, 而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窮盡, 經云 : 虛空無盡, 世界無量 此則說非獨指有一個西方極樂, 而東方淨琉璃世界等, 無量諸世界, 也無不一一當以稱實, 是名信事 次 : 信理, 前已上述法界唯心, 既如是, 以吾人現前的一念心, 即具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 故云 : 無邊剎土, 自他不隔於毫端 如是十萬億的國土豈非是在眼前乎! 所謂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 以佛心周遍, 我心亦遍, 國土亦遍, 一切眾生心性莫不是皆遍, 譬如在一室中設放千燈, 光光互遍, 重重交攝, 這是沒有相妨礙的, 此則符合西方依正主伴, 皆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的現影, 全事即理, 全妄即真, 全修即性, 全他即自, 所謂 : 不勞跬步, 當體即是極樂, 這是說不須向外求自性, 自己內心即是彌陀 蓮池大師云 : 由念空真念, 生入無生, 念佛即是念心, 生彼不離生此 是名信理 復次 : 當知不可執理廢事, 亦不能著事迷理, 如蓮池大師云 : 著事迷理, 類如蒙童讀古聖之書, 執理廢事若貧人獲家豪之卷 於是執理廢事, 則理亦不能圓融, 著事迷理, 則功自不高 然著事而能夠實行精勤, 這是不負往生之望的! 若執理而無實行, 恐有招致落空之禍 所以必須深證事理圓融, 自他無礙, 則盡美盡善! 學者當體會之! (7) 信因 果 : 能生為因如種子, 其所成就曰果 收穫 有因必有果, 而果必是由因而來 又作事之初為因, 感受後報是果 如種麻因收麻實果 斯因感斯果, 這是自然的定理, 如種瓜得瓜, 種荳得荳, 猶如我們自幼讀書, 則成 No.515 May 2007 9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節錄二 士人 ; 學稼, 則成農夫 ; 習藝, 則成工匠 ; 習賈, 則成商人, 世間的一切隨人所為, 從心所作, 無不一一依因而成果 我們能發一念真心, 念佛為 因, 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究竟成佛為 果, 這是無疑的 須知散亂稱名, 猶為成就如來種子, 便是念得一心不亂, 何怕不生淨土耶! 是名信因 信果 ( 初明信竟 ) 二 明願 : 雖是說, 已具信心, 如果不發願, 這也是為難成就, 不能得到實益 如病人雖有良醫告以妙藥, 只信藥之妙, 置之不服, 欲得卻病健康, 這是絕無其事的 竊以娑婆是苦 是穢, 而苦須捨, 穢須厭 ; 西方極樂, 樂當求, 淨當欣, 所以我說應當發願, 願厭離娑婆五濁之苦, 願欣求西方五清之樂, 才是我們的目的 茲更約六義明之 : 一 願捨一切貪瞋癡等諸煩惱, 一心求生極樂 二 願從現時起永不作諸惡業, 得免墜三惡道苦, 求生極樂 三 願所作善業, 不求生神道, 更不求再生人道受富貴, 專心一意, 願求生極樂 四 願任何的逆境災難病苦等, 終不改念佛之心 五 願持戒 布施 誦經 禮佛等所得功德, 悉皆回向淨土, 為往生之助 六 願法界一切眾生, 秉發念佛之心, 同生極樂 總之願心確切, 則往生無難矣! 如果不發願, 或願不切, 則如斯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 終是不能得到的 雖然有信, 亦屬虛信, 不能領納實益, 所以應當發願 ( 明願竟 ) 三 明持名 : 持, 是執持 ; 名, 是名號 為什麼要持名? 即持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 就是眾德具備, 百行齊收, 這是彌陀如來的功德不可思議故 若只具信願, 而無真實修行, 亦不能得到往生 猶如畫餅不能充饑, 更似終生為人數寶, 而自己不能得富一樣, 何益於事! 要須自己腳踏實地真誠修行, 一心念佛方能得到往生 蓋念佛, 有實相 觀像 觀想 持名, 四種不同, 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淨土 其中唯持名一法, 收機最廣, 下手極為容易, 實方便中的第一方便! 了義中的無上了義! 圓頓中的最極圓頓! 本經所明持名之行, 我們能實行放下一切, 發心念佛, 無分晝夜, 不論閒忙, 只以六字洪名執持不忘, 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得蒙佛接引, 決定往生 如果念心不真切, 汎爾稱名, 則不得往 10

經典專題生, 雖是不得生, 亦可能種植未來成佛的善根, 故云 : 散稱為佛種, 執持登不 退 講到這裡, 只求行者信念要堅固, 不為一切外道邪魔所誘惑, 或毀謗而失道心 ; 所發大願要牢強, 莫為逆境所動而退願 ; 不可為困苦而退願 ; 莫為名利而退願 ; 所持念佛要專切, 不以艱難而不念 ; 不以事牽而不念 ; 不以災患而不念 由此則知信願行為往生的要素 更是本經之宗要, 願學者研討之!( 五重玄義明宗竟 ) 四 論用 : 精說曰論, 用 是功用 力用, 修成效果曰功, 充足應用曰力 一切經典若無勝用, 則是徒勞修行, 誰肯苦心而為! 所以在明宗之後, 必須論用 一切諸經有各各的功用不同, 如楞嚴 : 以 離愛得脫 為用, 般若心經 : 以 度苦破妄 為用 然本經, 以何為用? 是以 往生不退 為用 本經文云 :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又云 :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先來說明往生, 次說明不退 因為念佛的行人, 有勤惰 定散 事理 迷悟 帶業 不帶業的差異, 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 蓮位有九品之設, 現在略略來說明 先明四土, 次明九品 (1) 四土往生 ( 約四教說明 ): 若執持名號, 未能斷除見思惑, 帶業往生者, 只能生到同居淨土, 見化身彌陀, 聞生滅三十七道品, 悟偏空佛性, 此藏教所攝 又隨其往生者信心的深淺, 願力的大小, 功行之勤怠, 其中分為三輩九品, 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亂, 見思惑, 任運先落, 則生方便有餘淨土, 見劣應身彌陀, 聞無生三十七道品, 悟真空佛性, 此屬通教 若念至理一心不亂, 豁破無明一品, 乃至四十一品, 則能生到實報莊嚴淨土, 亦得分證常寂光土, 見勝應身彌陀, 聞無量三十七道品, 悟但中佛性, 此別教所攝 若無明俱斷盡, 則生究竟常寂光淨土, 見法身彌陀, 聞無作三十七道品, 悟圓中佛性, 此是圓教所攝 ( 明四土往生竟 ) (2) 九品往生 : 九品即上 中 下三品 每品各再分三 : 謂上上品 上中品 上下品 中上品 中中品 中下品 下上品 下中品 下下品 最上三品的往生者, 是宏智大悲的菩薩 ; 中三品的往生者, 乃斷惑證真的聖眾 ; 下三品的往生者, 則是帶業的凡夫 No.515 May 2007 11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節錄二 若細論之 : 上上品即等覺菩薩 ; 上中品為登地菩薩 ; 上下品為地前權教菩薩 ; 中上品為緣覺聖者 ; 中中品為阿羅漢聖者 ; 中下品為初 二 三果的聲聞眾 ; 下上品為國王大臣發心出家, 具足眾戒, 讀誦大乘經典, 修一切福德者 ; 下中品為一般具深信願的念佛者 ; 下下品為造了五逆十惡, 應墮三惡道的罪人, 忽然聽著善知識的開導, 頓起信心, 發願念至一心不亂者之往生 ( 明九品往生竟 ) 次明不退 : 不退有三 : 一 位不退 : 帶業往生在同居土, 依蓮華托質, 永不退墮人間 二 行不退 : 三界的見思既落, 塵沙亦破, 得生方便土, 進趨極果, 永不退墮同居 三 念不退 : 破無明, 顯法身, 生實報土, 分證如來寂光, 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 此云 : 一切種智, 即諸佛究竟圓滿極果之智 ) 更有究竟不退 : 謂不論定心 散心 信心 不信心等, 但念彌陀一聲, 或經耳根, 雖是不能現世即生, 於千萬劫後, 畢竟因斯功德, 能得度脫而得往生 這猶如人們腹裡貯藏著金剛, 決定不能消除, 念佛功德, 亦復如是! 綜上所說, 因眾生的根機有利鈍, 業有輕重, 行有深淺的殊異, 故報亦有優劣位有高下, 才有四土之分, 蓮有九品之異, 然既能得往生, 不論任何即永久不退轉, 而成就究竟圓滿菩提 雖然是帶業的往生, 既至同居土, 則證位不退, 由此可至一生補處的佛位 若能一到同居淨土, 即可進生於上三土 一證位不退, 即可圓證三不退 可知生到安樂剎, 則就是無事不辦, 無行不圓, 如斯的勝力用, 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這若不是彌陀願力, 焉有如斯不可思議之功德, 願大家依教奉行! 發願念佛才不負如來一片大悲真實的老婆心 ( 五重玄義明論用竟 ) ( 全文完 ) 摘錄自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