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Transcription

1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3 期 民國 104 年 3 月出刊

2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3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十四祖 徹悟大師 十五祖 印光大師 宗祖

4 目錄 4 宗學理論 念佛成佛的原理 釋慧淨 11 論善導在淨土宗發展中的貢獻 ( 上 ) 卞希東 27 法義闡釋 往生論 要義( 六 ) 釋淨宗 31 淨宗俗諦 淨土宗宗風 ( 一 ) 釋慧淨 38 為學與為道 釋智隨 41 淨宗時論 念佛只會變好, 不會變壞 釋淨宗 55 淨土常識 淨土宗小常識 57 問答釋疑 淨土釋疑 59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64 人生如同泥鰍鑽豆腐 釋淨宗 66 四大菩薩與阿彌陀佛 釋智隨 68 淨土宗藝術 稱名必來迎 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佛救 71 瓶花玩偶圖 老土解讀. 小魚作畫 72 救恩 ( 一 ) 釋慧淨 77 修學園地 談風水 釋延能

5 發行人 : 釋慧淨社長 : 釋淨音編輯 : 本刊編輯委員會發行所 : 中華淨土宗協會美術設計 : 淨心居士 ( 巫麗雪 ) 版權開放歡迎流通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 1964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ISSN 滿招損謙受益 釋淨恩 80 After-Image( 餘照 ) Jason Ranek 附 : 餘照 一詩讀後感 淨普 84 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佛慈 86 念佛感應 念佛悔過可度八難 冥報記輯書 87 守愚無諍念佛坐化 釋煮雲 89 曬蠟法師的故事 釋倓虛 93 身駕彩虹西方去速返娑婆入夢來 口述 / 刁明星整理 / 皮明楷 96 專念名號一農婦預知往生百日前 口述 / 呂繼雲整理 / 佛常 98 重度昏迷無礙往生 口述 / 王金棗記錄 / 釋淨昌 101 利劍即是彌陀號 佛玲 103 日隨念佛機念佛無疾坐化往西方 佛琦 105 因果紀實 一件奇異的情殺案 釋煮雲 113 環保慈善 奔走的德蕾莎修女 珍古德 杜崢 119 流通點 淨土宗雙月刊 流通點

6 宗學理論4 趙子昂想馬成馬 念佛成佛的原理 宋末元初, 有一位文人才子趙子昂 ( 趙孟頫 ), 他不僅是文學家 博學者, 也是有名的畫家 他喜歡畫馬, 對馬特別鍾情 有一次, 他要畫一幅一百零八隻馬的畫, 好不容易已經畫了一百零七隻, 最後一隻馬的形狀是要四腳朝天的形狀 由於他喜歡馬, 因此常跟馬在一起, 觀察馬的性情 表情 動作 形狀等等 種種形狀的馬他都看過, 可是四腳朝天的馬卻沒見過, 那怎麼畫呢? 他就用心地去想像 思維, 日也想, 夜也想, 吃飯也想, 做事情也想, 乃至睡覺作夢也在想, 想得幾乎入神 有一天中午用過了餐, 他就躺在床舖上想像四腳朝天的馬, 也以自己身體 手腳的姿勢來比擬馬的形狀, 不久疲累了, 就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這個時候, 他太太正好進房休息, 打開房門一掀蚊帳, 赫然發現床鋪上不是他的丈夫趙子昂, 而是一隻 文 / 釋慧淨四腳朝天的馬, 嚇得大叫一聲, 立刻 倒退, 結果碰到門檻而暈倒在地 變馬的趙子昂被這一聲驚醒了, 看到太太暈倒在地, 立即將她喚醒, 並問她發生什麼事, 怎麼會嚇倒在地呢? 她的太太告訴他, 剛才床鋪上躺了一隻馬 趙子昂想, 明明是我在床鋪上睡覺, 怎麼會是馬呢? 後來, 他的佛緣來了, 他請教佛法大德, 法師就跟他開示說, 所謂 三界唯心所現, 一切萬物都來自於眾生共同的業力, 心想什麼, 久而久之形成業力, 就會顯現什麼 因為你常想馬, 模擬馬的心境及形狀到了入神 極點, 不知不覺身體就變為馬了 趙子昂一聽就領悟了, 他想到 : 畫馬 想馬, 結果變成了馬, 那如果畫佛菩薩, 想佛菩薩, 豈不將來就成為佛菩薩呢? 此後趙子昂就改變畫風, 不畫馬, 也不畫其他動物, 只專畫佛菩薩的像 這也印證佛經講的 唯識所變, 唯心所現

7 宗學理論 趙子昂 滾馬圖 心念遍法界 華嚴經 說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 造 我二十幾歲的時候 有緣遇到 一位學佛的老人家 當時他跟我講 了一句話 讓我印象深刻 他說 三 界唯心所現 當時我並不理解這句 話的意義 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還 有人類與動物 植物 礦物都是自心 所顯現的 這哪有可能 人的心念很 微弱而且是無形的 怎麼能夠成為有 形的 而且又是那麼廣大呢 但當時 三界唯心所現 這一句話就深深印 在我的腦海中 後來出家 瞭解佛教 教理了 才體認到善與惡 好與壞 苦與樂的三界 真的都是由我們這 一點微弱之心所顯現的 所謂 一念 三千 世間速度最快的是什麼 是電 淨土宗雙月刊 5

8 宗學理論 力 是磁波 還是光速 其實不是 故 也可以啟發淨土經典的道理 讓 是心 心念最快速 心的磁場也最有 我們瞭解淨土法門的奧義精髓 力 我們想到哪裡 心就到了那裡 譬如美國雖在地球的另一邊 可是只 觀無量壽經 說 要我們想到美國 心就立刻到那裡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 甚至有些景象就會出現 不過 雖然 心想中 想到美國 但並不是身體就到美國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 身體還是在這裡 我們想什麼也不能 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立刻顯現為什麼 依然還是凡夫的身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體相狀 那是因為我們被身體束縛 住 被業力束縛住 假設沒有身體 甚至沒有業力 我們想到哪裡 立刻 就能到哪裡 想什麼 就會立刻變現 什麼 譬如人死了之後 中陰身 神 識 離開身體了 就是所謂的 意生 身 是意念 念頭所成就 所生長 的身體 所以中陰身雖沒有實質的身 體 但是還是有身 還是有微細的四 大 其實那就是一個念頭 一個業 力 可是趙子昂他有身體 肉體也沒 有死亡變成中陰身 也不是斷貪瞋 癡 已超凡入聖有神通的阿羅漢 他 怎麼能夠 即身成馬 呢 那是靠他 自己的力量 日夜思維馬 到了出神 入化 時間到了 不知不覺就變成馬 了 由這則畫馬變馬 想馬成馬的典 6 淨土宗念佛成佛的原理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 眾生心想中 諸佛如來所證的三身 法身 報身 應化身 都是一樣 的 既然證悟到了三身 就能夠遍入 一切眾生的心念當中 前面有講到 心 的速度比磁波 光速更快 具 有互相共鳴 共振的能量 所謂 同 心共振 心想什麼 那一種磁場就 會散發出去 譬如我們心心念念某一 個人 想念某一個人 為那個人操心 掛懷或愛慕留戀 不知不覺就會跟對 方有了共振 就會觸動對方 感動 對方 這就是一種共振 共鳴 所謂 心想事成 因此 我們對任何 人 事 物 都要儘量抱著正面的思 維 內心為對方好 這樣對方肯定也 會為我們好 這就是一種共振 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會跟諸佛菩薩 共振 因為十方諸佛證悟到了三身

9 入定觀佛 才能夠成就 但我們完全 去 現在 未來 所謂 豎窮三際 是靠佛力 阿彌陀佛想念我們 懷念 橫遍十方 其實對佛而言是無所謂 我們 憐憫我們 要救度我們 也 時間的 過去 現在 未來是就凡夫 進入我們的心中 如果我們不知道或 來講的 佛也沒有東 南 西 北 者是拒絕 不相信 那就跟佛永遠都 上 下這些空間的範圍 既沒有時 是隔離的 如果一念迴心 也憶佛念 間 也沒有空間 超越有形 因此能 佛 當下就與佛成為一體了 夠遍入一切眾生的心想之中 因此 不過 古來沒有接觸善導大師法 我們如果想佛的相好 想佛的慈悲 脈的行者 他們在解釋 諸佛如來是 尤其是憶佛 念佛 稱念佛的名號 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心 那佛的相好 佛的功德 就會在我們 作佛 是心是佛 等法語時 多從自 內心顯現 我們跟佛 佛跟我們就合 力的角度去解釋 這樣就不吻合淨土 而為一 一體不離 佛心中有十方眾 法門 也不是純粹的淨土法門 那樣 生 有緣的十方眾生心中有佛 那豈 的解釋 也無法顯露出彌陀主動 積 不是心跟佛 佛跟心結合在一起 極 平等 懷念眾生 憐憫眾生 救 彌陀主動先憶念眾生 度眾生的悲心 容易 尤其若要以自己之力而想佛成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的意涵 佛 必須貪瞋癡煩惱以及無明惑業悉 這樣的教理在 楞嚴經 大勢至 皆斷除才有可能 但如果是想阿彌陀 菩薩念佛圓通章 也很清楚明白的顯 佛 那是他力 就很容易 為什麼 示出來 趙子昂想馬變馬是自力 非常不 因為是阿彌陀佛主動先想念我們 來 圓通章 就說 到我們的心 我們起心動念念佛 譬如二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 想佛 憶佛 就跟阿彌陀佛共振 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 共鳴 跟阿彌陀佛一體交融 因為這 非見 樣 所以才說 是心作佛 是心是 佛 以自力來講 必須 息慮凝心 宗學理論 自然能夠遍滿整個虛空法界 超越過 有兩個人 一個人專想對方 可 是另一個人不知道 忘記對方 不想 對方 可說一個向東 一個向西 這 淨土宗雙月刊 7

10 宗學理論 樣兩個人永遠都是分開的 都是乖違 解 不接受十方如來的悲心 十方如 的 如果向東的轉西 向西的轉東 來即使憐念眾生也沒有用 也不能給 就睹面相親 永遠一體不離 所以又 予眾生拔苦與樂 不能使眾生離開三 說 界六道輪迴 不能使眾生跟佛親近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 這不是佛不要救度眾生 而是眾生自 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 不相乖 己逃避了 異 接著又說 如果兩個人都互相想念對方 而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 且很深切 無論身在天涯海角 都心 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 繫對方 憶念對方 想念思維對方 方便 自得心開 那這兩個人將不相分開 生生世世都 我們 眾生 如果迴心轉意 會在一起 如同身體與身影 永在一 知道十方如來在憐念我們 我們同時 起 永不分開 有身之處就有影 有 也想念十方如來 這樣就能夠見佛 影之處也有身 身在何處 影也在何 就能夠近佛 就能夠成佛 當然 對 處 影在何處 身也在何處 這是先 我們而言 我們只針對阿彌陀佛這一 用二人來舉例說明 接著進一步說 尊佛 不論何時何處 心中都繫念 十方如來 憐念眾生 如母憶 著佛 憶念著佛 默識在心 時時想 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念 同時 口中也稱名相續 念念 十方如來 憐念眾生 如母憶 子 十方如來對眾生是懷抱著悲憫 的心 想念的心 悲憫 想念的原因 就是要為我們拔苦與樂 如同母親想 念掛念自己的嬰兒 保護愛護自己的 嬰兒一樣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如 果兒子不知道父母的恩愛 或是不接 受父母的恩愛 而離開父母 這樣父 母也無可奈何 同樣地 眾生若不瞭 8 稱名 念念不捨 銘記不忘 念茲在 茲 所謂 十方諸佛所證平等是 一 十方諸佛的境界都是一樣的 同樣證悟三身 同樣要救度眾生 只 是因地的願行不同 因此救度眾生的 緣也就有不同 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 生的 願 是經過五劫思維而發下 四十八大願 阿彌陀佛的 行 是 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因

11 就的功能與十方眾生就比較有緣 比 這段話可以從自力來解釋 也可 以從他力來解釋 較有吸引力 所以 我們如果心中都 如果依經文的前後次序來看 是 想念阿彌陀佛 口中都稱念阿彌陀 屬於他力的 也就是說 我們專心一 佛 我們就跟阿彌陀佛相親 相近 意的想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 不雜 就能夠與阿彌陀佛永不相離 將來也 修雜行 這就是 都攝六根 今天 能夠成佛 如此 明天依然如此 一直到臨終 由 圓通章 的經文就可以知道 一輩子 都相繼不斷的 念念不捨的 淨土法門是彌陀憶念眾生的法門 也 來憶念阿彌陀佛 稱念阿彌陀佛 是眾生憶念彌陀的法門 是彌陀與眾 這樣就是 淨念相繼 這樣就是 生互相憶念的法門 彌陀念我 我 得三摩地 三摩地 就是 三 念彌陀 彌陀與我 我與彌陀 心心 昧 相念 不相捨離 三昧 有分自力的三昧與他 雖然我們凡夫有煩惱 有業障 力的三昧 自力的三昧必須要靠自己 不能看到佛 可是佛時時刻刻都能看 入定觀佛 有所成就 才能夠得到念 到我們 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面前 佛三昧 如果是信受彌陀的救度 曉 甚至在我們內心之中 得彌陀在憐念我們 如同母親憐念嬰 所以 淨土宗可說是憶念的法 兒 甚至甚於父母念子 因為信受這 門 是磁鐵相吸的法門 是機法一 樣的教理也迴心來憶佛念佛 這樣就 體的法門 是見佛 近佛 成佛的法 是他力的念佛三昧 門 也就是佛生相憶相念的法門 是 自古以來 即使是有名的高僧 佛生如影隨形一體不離的法門 眾生 大德 成就自力念佛三昧的也非常稀 只要起心動念 當下就相應 簡單而 少 但如果是他力的念佛三昧 則每 又殊勝 個人都做得到 這也就是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念佛三昧 宗學理論 此 阿彌陀佛願行圓滿的時候 所成 所說的 信受彌陀救度 就如 以 箭射地 發無不中 要射中箭靶的 圓通章 最後說 靶心 如果不是射箭高手 一定射不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 到 但如果將箭射在地面的話 不需 地 射箭高手 即使是不會射箭的人 閉 淨土宗雙月刊 9

12 宗學理論10 起眼睛也能夠射中目標, 因為射得再怎麼不準, 箭都會落地 這個譬喻是說, 我們只要有心憶佛, 有口念佛, 念念不捨, 念念相繼, 這樣就是他力的念佛三昧 淨土宗是講彌陀主動地 積極地 平等地要來救度我們, 只要我們迴心轉意接受, 信受彌陀救度, 今後就專稱彌陀佛名, 這樣就是念佛三昧, 甚至超越自力 入定的念佛三昧 為什麼? 自力者因為不懂得彌陀的慈悲, 是以自己的角度來看阿彌陀佛, 而非從阿彌陀佛的角度 阿彌陀佛的慈心來看自己, 這是不懂佛心的 瞭解佛心的念佛人, 就如同子女深深體會了父母的愛心, 自自然然的就跟父母很親切 無所隔閡的相知 相親 相愛 ; 如果不懂得父母的愛心, 只是用某種舉動來討父母的歡心, 那就是有所隔閡 就像家人與客人, 如果是家人, 在自己的家庭裡面是很自在 很適性 很愉悅的 ; 如果是客人, 即使再高貴的貴賓, 也只是坐在客廳而已, 不能夠登門入室 因此, 學習淨土法門, 首先必須瞭解彌陀對眾生的憐念, 對眾生的慈愛 彌陀對眾生的憐愍 慈愛展現在哪裡? 在四十八大願, 尤其是第十八願 如果修習淨土法門不瞭解阿彌陀 佛的根本願, 等於不瞭解阿彌陀佛的悲心, 不瞭解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的關係, 當然也就不瞭解阿彌陀佛如母憶子的憐念眾生, 這樣就不是純粹的淨土法門了 附 : 圓通章大意有五 : 一 彰顯念佛之能近佛 見佛 成佛的原理, 亦即佛生憶念 佛生憶念, 如磁相吸, 即能機法一體, 佛凡不離, 故能近佛 見佛 成佛 二 亦在開示佛心 三 開示佛與眾生的關係 四 說明大勢至菩薩的因果 五 表明得三摩地之由 前三顯示淨土宗, 是既易行又殊勝的圓頓法門 ( 摘錄自 年 月 日開示 )

13 宗學理論 論善導在淨土宗發展中 的貢獻 上 文 卞希東 引言 淨土信仰 也就是大乘佛教 彼岸世界 的信仰 這套理論認為 淨土 是諸佛於因地行菩薩道 生起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誓願 無量永劫積功累德 以建立的莊嚴清淨世界 大乘佛教認為每個淨土都有教主 每個淨土的成就 都有因地的本願 由於菩薩在因地的誓願與因行 也就是為了這個願望所付 出的努力 不同 所以成就的國土 往生法門 管道 也就不同 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 彌陀淨土信仰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 從幾種淨土 信仰中脫穎而出 理論上 由一種對教義的闡釋逐步轉化為一種解脫方式 而這種解脫又是適應了信眾的心理需要所做的一種對並非解脫的妥協與讓 步 修行方法上 由複雜的一整套觀想程式發展演變到簡易的持名念佛 考 察淨土宗從理論到修行實踐的這一大轉變 有利於我們認識佛教中國化的進 程 以及在這一進程中各種思潮對佛教和世俗觀念的衝擊和影響 而考察淨 土宗早期幾位開創性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行狀 對於以上問題的探討有著十分 重要的意義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 就淨土宗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善導對 其宗派發展所起的作用 進行深入探討 淨土宗雙月刊 11

14 宗學理論 1.早期淨土信仰的傾向及特 徵 1.1早期淨土觀念及相關經典的傳譯 淨土觀念的表述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時代 淨土 的信仰還偏於在家信眾 出家僧侶重 如雞一飛 諸比丘 人壽八萬歲 時 女年五百 乃當出嫁 諸 比丘 人壽八萬歲時 唯有如 是病 謂寒 熱 大小便 欲飲 食 老 更無餘患 在解脫生死證涅槃 因此淨土思想自 阿含經 這些原始經典的片 然就處在不太明顯的地位 所以 小 斷描寫 後來都匯入了大乘經典中 乘的經典中 有關淨土思想的記載不 形成很多描述彌勒淨土的經典 阿 多 在 阿含經 裏只講到了彌勒淨 含經 中對彌勒淨土的描寫是最原始 土 彌勒是 阿含經 裏提到的唯一 的 因此也是最樸實的 菩薩 增一阿含經 卷一第六經中 有云 彌勒菩薩經三十劫 應當做佛至 真等正覺 第三經又說 直至西元一世紀大乘初期的馬 鳴時代 才開始有淨土思想的弘揚 大乘起信論 中說 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 或遇寒 熱風雨不時饑饉等苦 或常見不 善可畏眾生 被三毒所纏 邪見 彌勒出現時 聲聞三會 初會之 顛倒 棄背善道 習行惡法 菩 時 九十六億比丘之眾 第二 薩居在娑婆苦海中 心生怯弱 之會 九十四億比丘眾 第三之 深恐因此不能值遇諸佛 菩薩 會 九十二億比丘眾 皆是阿羅 深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 因是生 漢 諸漏已盡 疑卻退者應是作念 十方所有諸 這就是有名的 龍華三會 描 佛菩薩 皆得大神通 無有障 述彌勒未來成佛所度眾生之多 阿 礙 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 含經 還對 彌勒淨土 進行了述 險厄眾生 初學菩薩作是念已 說 乃發大誓願 一心專念佛及菩薩 未來久遠 當有人民 壽八萬 歲 人壽八萬歲時 此閻浮洲極 12 大富樂 多有人民 村邑相近 德行 因生如是決定心故 於此 命終 必得往生餘佛剎中 見佛

15 淨佛土的 菩薩道行者 就是要依其 經中所說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所發成佛的悲願 在無量劫中依願起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以 修 逐漸完成艱苦成就佛果道業的歷 諸善根迴向願生 決定得生 常 程 在菩薩誓願修學的無數修行法門 見彼佛 信心增長 永不退轉 中 依照初學者根性之深淺 修行入 於彼聞法 觀佛法身 漸進修 手處 也有各種差別不同 在這諸多 行 得入正位 差別修行法門中 總括來講 又有依 大乘起信論 又說 靠自力成就佛果的自力說與借助信心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 方佛土 常見於佛 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 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迴向願 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宗學理論 菩薩 信心成就 永離惡趣 如 感得佛菩薩接引相助而生於佛國的他 力之差別 後來又將單憑個人累劫修 行積累功德而成就稱作難行道 而將 借助佛力證果稱作易行道 因而形成 了難行道與易行道說 此說的出現 淨土思想遂趨完臻 譯經中淨土觀念的傾向性 由此可以知道淨土思想在早期的 東漢末年 自安世高與支婁迦 大乘佛教中弘傳並信仰 但沒有組織 讖開創譯經事業始 淨土經典相繼 體系 也沒有這種組織體系的意識 譯出 專談淨土及帶說淨土的經論 般若經 出現之後 般若 有數百種之多 據 開元釋教錄 經 的諸願之中 與淨土思想彼此相 記載 安世高曾翻譯 無量壽經 二 應 淨土法義遂興盛起來 如 大般 卷 惜已佚 支婁迦讖於後漢靈帝光 若經 卷四五一 第二會願行品 和二年 西元179年 譯出 般舟三昧 云 經 中國淨宗經典傳譯之開端 繼 有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 而又譯出號稱淨宗第一經的 無量清 多 淨平等覺經 到了三國時代 吳月 作是願言 我為精勤無所願戀 氏優婆塞支謙於西元 222 年譯出 佛 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成熟有情嚴 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 淨佛土 經 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於西元249 這是以菩薩行的六度來說明嚴 年譯出 無量壽經 姚秦鳩摩羅什 淨土宗雙月刊 13

16 宗學理論 西方阿彌陀佛淨土 14 於西元401年到洛陽譯出 佛說阿彌陀 從眾多的翻譯經典中我們可以 經 十住毗婆沙論 等 北涼曇 窺見 淨土思想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 無讖於西元419年譯出 悲華經 劉 色 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 宋畺良耶舍於西元 424 年譯出 觀無 離的關係 釋迦牟尼在各種大乘經典 量壽佛經 以下簡稱 觀經 中曾經宣說各種佛淨土 常見有阿彌 北魏菩提流支於西元 508 年譯出世親 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 阿閦佛之東 所著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方妙喜世界 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 由此可見 至少在隋以前 無量壽 界 彌勒佛之兜率淨土 另外還有 經 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佛 華嚴經 之華藏世界 法華經 經 等廣為流布了 且從當時譯出經 之靈山淨土 大乘密嚴經 之密嚴 典相對集中的情況來看 淨土思想也 淨土 甚至還有 維摩詰經 佛國 已紮下深根 品 宣說的唯心淨土 心淨土淨

17 宗學理論 其中阿閦淨土與阿彌陀淨土是初 期大乘佛教淨土的二大流 : 阿閦淨土是般若流, 是重現實的 自力的 智證的 重頭陀行的淨土思想 ; 彌陀淨土是重理想的 他力的 信願的淨土思想 阿彌陀佛淨土, 為佛果的究竟圓滿 ; 阿閦佛淨土, 為從菩薩發心得無生法忍 彌勒淨土 阿閦佛淨土 藥師琉璃淨土都帶有特別珍貴的特質, 注重人間淨土的實現, 及智慧 慈悲的大乘菩薩精神 在這四大淨土中, 以彌勒淨土出現最早, 也最充滿人間現實性 以上幾類佛國淨土各有特點, 悉能寄託眾生的終極關懷 然而在其流變過程中, 阿彌陀佛淨土得以突顯, 阿閦淨土與彌勒淨土等漸次淡隱, 此中原由拋卻其所描述的淨土內容及本願的差別, 主因在於對淨土修行者所追求的終極即往生條件的繁簡要求不同, 比襯之下 : 彌勒淨土與阿閦佛國的往生條件甚高 需精進勤修諸功德, 修諸淨業, 成就唯識心定等等方能生到彌勒淨土, 尤重修習般若空觀, 並且強調不可貪著心往生, 而且往生彌勒淨土者, 還不是菩薩, 必須隨彌勒下生人間, 方可成佛 ; 修習般若空觀與六波羅蜜, 全仗自力才有資格生到阿閦佛國 並且主要靠自 力, 無佛力接引之方便 ; 而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往生的條件簡易而便當 有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與臨終接引願的加被, 念佛人只要信願持名, 可以帶業往生, 往生時, 阿彌陀佛定親自前來接引, 令往生者無後顧之憂 由此可見, 阿彌陀佛的根本特性是簡易實用, 符合廣大下層人的需要, 於是成為超越一切佛, 勝過一切佛的最讓人信賴和親近的教主, 從這個特性出發, 其淨土中的一切無不是最完美的, 往生者能必至一生補處, 其往生法門也是最簡易的 在諸多佛國淨土中, 中國佛教徒認為更殊勝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 ; 彌勒淨土傳入中國時, 曾流行一時, 智顗所著的 淨土十疑論 中指出, 彌勒淨土唯有深入正定才能往生 對於那些知識較淺, 階層較低的人們, 這是一個近乎奢侈的要求, 而西方淨土則廣開方便之門, 其親和力遠勝前者 ; 其次他指出彌勒的兜率天乃欲界之天 而根據佛教理論, 欲界天修行者不能斷除退位的可能 再加上彌勒下生思想屢被野心政客所利用, 因而受到統治者監督和嚴格控制, 所以也就逐漸式微了 ; 至於其他淨土, 雖然隨著經典傳入中國, 但是都未能引起廣泛意義上的回響 中國淨土宗雙月刊 15

18 宗學理論 佛教的淨土思想發展顯得極為特別 男女各華育於蓮花之中 淨土 專屬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 無有胎孕之穢也 界 五度憑虛以入無 1.2淨土觀念的變化 1.2.1從解決義學問題到突顯解脫 別有經記 云此晉邦 五末之 意識 世 有奉佛正戒 諷誦 阿彌陀 佛教中的淨土觀念隨著佛教經 經 誓生彼國 不替誠心者 典的翻譯傳入中國後 彌陀淨土所描 命終靈逝 化往之彼 見佛神 繪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美 悟 即得道矣 妙 很快吸引了中國信眾 從中可知 通過般若可以超脫 此外 道安 鳩摩羅什和他們的 說 有 論 無 而自然空 悟解了 弟子們把佛教經典的翻譯和著述推向 空 便能往生彌陀淨土 也就是說 了高潮 並掀起了中國佛教史上影響 往生的條件是對經文的了悟和理論上 深遠的 義學 之風 魏晉時大乘空 的高度把握 宗般若學得到門閥士族提倡 又在與 慧遠從因果報應理論出發 信 玄學結合中得到流傳 形成 六家七 仰彌陀淨土 期望往生西方淨土 擺 宗 此後 宣傳佛性學說的涅槃學 脫人生的痛苦 其念佛思想和實踐 也得到社會廣泛重視 在此期間慧遠 最終指歸也就是超越因果輪迴 往生 西元 的法性論和因果報 淨土 這一點在由劉遺民執筆撰寫的 應論 僧肇的不真空論 道生的佛性 發願文 得到充分體現 文中云 論影響較大 當時佛教學者重視講誦 佛典 專攻不同經論之風大盛 出現 一些知名經師 論師 如涅槃師 成 實師和毗曇師等 並形成學派 當然 淨土信仰的理論亦不斷 得到研究者和修習者的補充並切身實 踐 支遁曾寫 阿彌陀佛讚 其中 有云 佛經記西方有國 國名安養 16 般若遷知而出玄 夫緣化之理既明 則三世之傳顯 矣 遷感之數既符 則善惡之報 必矣 推交臂之潛淪 悟無常之 期切 審三報之相催 知險趣之 難拔 此其同志諸賢 所以夕惕 宵勤 仰思攸濟者也 大意是說 明瞭佛教道理等因 緣 對於三世流轉生死之理也就清楚

19 判教理論 為淨土宗派的形成奠定了 中輪迴 不得解脫 推想逝去的朋友 基礎 以 他力本願 說 為淨土宗 仍陷輪迴 而悟解人生無常 生死報 成為十分注重終極信仰的宗教作了有 應之催迫甚急 所以 晝夜孜孜勤 力支撐 以 稱名念佛 說 為淨土 勤 以求彌陀度化 永脫生死 行者的往生西方發現了一條易行的便 至北魏曇鸞問禮菩提流支 而 捷之路 他說 後專修西方淨業 著 往生論註 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 人天 讚阿彌陀佛偈 略論安樂淨土 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 義 依據 無量壽經 意旨與龍樹 願力故 何以言之 若非佛力 的判教 宣導他力本願說 為淨土理 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論建構提供堅實的基礎 曇鸞在自身 又如劣夫 跨驢不上 從轉輪王 的修行體驗中 深刻認識到 菩薩於 行 便乘虛空遊四天下 無所障 七地中 得大寂滅 上不見諸佛可 礙 如是等名為他力 求 下不見眾生可度 欲捨佛道 證 愚哉 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 於實際 爾時 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 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加勸 即便滅度 與二乘無異 沒 有修學菩薩法門的 還極有可能退墮 到生死輪迴中的三惡趣 非常危險可 怕 曇鸞通過 往生論註 將之歸結 起來 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第五個方 面 即 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由 於人的修學常常並非持續精進 而是 時有退步 因而自力解脫顯得就不那 麼牢靠 基於此 他強調依自力是難 行道 求生淨土是易行道 顯示出應 捨難求易的意趣 呼應了 往生論 中世親前後三次提出願生彌陀淨土的 觀點 他以 二道二力 之說 確立了 宗學理論 了 善惡必有報 眾生由此而在六道 在此他將阿彌陀佛的本願明顯地 揭示出來 突出信仰的作用 其後的道綽作 安樂集 承 繼曇鸞的教旨 強調依阿彌陀佛本願 力 可得往生淨土 立聖道門與淨土 門的教判 力倡在末法時代 眾生 出離生死的要路 非依淨土一門而莫 屬 綜上 淨土自傳入中國始 淨土 修行者在不斷詮釋完善淨土理論的同 時 開始將解脫和往生的希望更多地 偏重於實踐 這就使得在實踐中依憑 什麼力量更能有效解脫這一問題突顯 了出來 淨土宗雙月刊 17

20 宗學理論 1.2.2由 禪定念佛 到 持名念 劫生死之罪 即便命終 乘 佛 寶蓮華 隨化佛後 生寶池中 彌陀經典把往生淨土的修行方法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 歸集於念佛一法 且對念佛方法的闡 法 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 不遑 述已經十分清晰 念佛 無量壽經 以四十八願來張揚 願力的作用 然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 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 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 謗正法 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 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 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 此屬於持名念佛 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 觀無量壽經 言簡意賅呈現出 往生極樂世界 十六觀的觀想念佛之法 從其中的第 八像觀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 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 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 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諦觀彼佛 阿彌陀經 強調持名念佛 舍利弗 眾生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 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我們可以得見約心觀佛 開示念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 佛觀佛的極致 免除了繁難的理論悟 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入和修行實踐 同時此經中亦提到持 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名念佛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稱 南無阿 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 18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 樂國土

21 佛的名號 即得往生 由於慧遠的影響這種念佛方法在 我國南北朝時期很是流行 這些彌陀經典雖然沒有把稱名念 曇鸞在觀想念佛實地中深感觀 佛作為往生淨土的唯一因緣 但內容 想之不易 繼而依據彌陀經典中持名 中都指出持名念佛是可以往生彌陀淨 念佛可以往生彌陀淨土的經義 在闡 土的 釋弘傳淨土經論的過程中 注重淨土 慧遠由於受道安般若和禪法並重 信仰的簡易化 通俗化 注重契合崇 修行方法的影響 推崇禪智的理念 尚簡易的文化傳統 也注重契合信眾 運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中 形成禪觀念 的實際心態 強調只要稱名念佛 不 佛的特色 他在 念佛三昧詩集序 斷地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修行者就 中對念佛三昧的含義 性質和作用都 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世界 這在他的 作了明確的論述 指出三昧就是專思 略論安樂淨土義 中體現的淋漓盡 寂想 是一種禪定功夫 故今入斯 致 定者 昧然忘知 即所緣以成鑒 又宜同志五三 共結言要 垂命 坐禪三昧經 中詳細將念佛三 終時 迭相開曉 為稱阿彌陀 昧分為三步 第一 先觀看佛像 使 佛名號 願生安樂 聲聲相次 自己的全部思維都集中於佛像上 第 使成十念也 譬如蠟印印泥 印 二 在此基礎上 觀想佛的種種美好 壞文成 此命斷時 即是生安樂 形象 第三 觀想佛的功德法身 無 時 一入正定聚 更何所憂也 量智慧 達到 唯觀二事 虛空佛身 隨後的道綽繼承和發展了曇鸞的 及佛功德 更無異念 心得自在 他這種在當時別具一格的念佛思 想和實踐 鮮明地體現在他對念佛三 昧的詮釋中 慧遠寫道 夫稱三昧 者何 專思寂想之謂也 思專 則志 一不分 想寂 則氣虛神朗 氣虛 則智恬其照 神朗 則無幽不徹 斯 二者 是自然之玄符 會一而致用 也 宗學理論 其主要意旨是說只要執持阿彌陀 念佛方法 指出 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 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 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即是名號 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 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 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 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 淨土宗雙月刊 19

22 宗學理論 依靠時機 相應的原理確立了持 對這一點 如淨影寺慧遠 天臺的智 名念佛在整個佛教中的位置 此時 顗 三論的吉藏等 判阿彌陀佛淨土 曇鸞道綽雖仍兼重於觀想念佛 但持 為凡夫往生的下品國土 攝論師判阿 名念佛在他們的宣導下為原來愈多的 彌陀淨土是報土 但凡夫不能往生等 信眾所接受 等 2.善導教相教判理論與淨土 宗思想體系的建立 2.1強化西方淨土世界觀 淨法聚 淨土義 中對淨土作了很細 的分類 他認為業因不同所感之國土 以致有優劣 而彌陀淨土為凡夫有 曇鸞 道綽都把阿彌陀佛看作是 漏業所感 屬事淨土 阿彌陀佛為 法 報 應三身中的報身 視淨土為 應身 其國土為應土 即凡夫所居淨 超越迷妄世界的報土 認為西方淨土 土 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所在 凡夫經過念 天臺宗創始者智顗則這樣認為 佛修行 將來能夠往生於此 初列四土 二各有下 立淨 對於阿彌陀佛西方淨土 道綽繼 穢 初五濁輕為同居淨者 承曇鸞的思想在 安樂集 中是如此 此淨甚通 須知別意 如戒善 說的 者 四教凡位 皆悉令五濁輕 今此無量壽國 是其報淨土 由 薄 感同居淨 淨土亦有凡 佛願故 乃該通上下 致令凡夫 聖同居 二處凡聖即是實 生 之善並得往生 彼皆得阿鞞跋致同居淨土 問曰 彌陀淨國既云位該上下 智顗認為阿彌陀佛是法 報 應 無問凡聖皆通往者 未知唯修 三身中的應身 阿彌陀佛淨土是凡聖 無相得生 為當凡夫有相亦得生 同居土 即凡夫所入之彌陀淨土 也 答曰 凡夫智淺 多依相求 決 得往生 然以相善力微 但生相 土 唯睹報化佛也 但是 當時的各家各派幾乎都反 20 淨影寺慧遠在他的 大乘義章 三論宗的吉藏認為 淨土第三 有二義 一通二別 淨土者 蓋是諸佛菩薩之所棲 域 眾生之所歸總談佛土凡有五 種 一淨二不淨三不淨淨四淨不

23 宗學理論 淨五者雜土 此五皆是眾生自 業所起 應名眾生土 但佛有王 化之功 故名佛土 然報土既 五 應土亦然 報據眾生業感 應就如來所現 故合有十土 就 淨土中更開四位 一凡聖同居 土 如彌勒出時凡聖共在淨土內 住 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為凡 復有三乘賢聖也 二大小同住 土 有淨土者 乃是萬行所得 真常淨土 故經言法身淨土是真 成淨土 報佛淨土 經論處處皆 明淨土 他的思想和淨影寺慧遠 智顗類 似 也認為彌陀淨土為凡聖同居土 七世紀 銅版制錘鍱 阿彌陀三尊及僧形像 以上這些觀點的核心在於他們都 把阿彌陀佛和西方淨土只當作應身 應土 根本不承認凡夫能夠往生佛所 感得的淨上 這顯然消弱了淨土宗在 百姓中的影響 道綽破斥這種看法說 如果穢土 是化身所居 淨土亦化身所居 那如 來報身究竟應居於何土 這豈不是沒 有報身所居之土 所以西方淨土應是 報土 報身所居 而且如來報身常 住 觀音授記經 說阿彌陀佛命有 終盡 其實這只是報身示現隱沒相 不是真的滅度 如此經中還說阿彌陀 佛入涅槃之後 復有善根深厚眾生還 淨土宗雙月刊 21

24 見如故 即是明證 道綽認為彌陀為 宗學理論 報身常住 極樂為報土 然報 應二身者 眼 目 善導繼承了這一觀點在 觀無量 之異名 前翻報作應 後翻應 壽經疏 以下簡稱 觀經疏 中 作報 凡言報者 因行不虛 定 指出 招來果 以果應因 故名為報 如 大乘同性經 ( 卷下意 ) 說 西 又 三大僧祇所修萬行 必定應 方安樂阿彌陀佛 是報佛報 得菩提 今既道成 即是應身 土 又 無量壽經 云 斯乃過 現諸佛 辨立三身 除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 斯以外 更無別體 縱使無窮八 道時 發四十八願 一一願言 相 名號塵沙 剋體而論 眾歸 若我得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 化攝 今彼彌陀 現是報也 號 願生我國 下至十念 若不 善導尤其突出地強調彌陀報身是 生者 不取正覺 今既成佛 由四十八願因行所感得的果報 故是 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 觀經 報身 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法 中 上輩三人 臨命終時 皆言 身 報身 化身三身具足的 不只是 阿彌陀佛及與化佛 來迎此 應化身 善導通過彌陀報身說繼承了 人 然報身兼化 共來授手 道綽關於彌陀淨土不離法身真土的思 故名為 與 以此文證 故知 想 突出地強調了彌陀淨土作為彌陀 是報 願力成就而接引眾生往生的真實報土 善導據 大乘同性經 認為 阿 的意義 從而避免了淨影寺慧遠 天 彌陀佛是在淨土中成佛者 所以應是 臺宗智顗 三論宗吉藏等彌陀淨土觀 報身 而 無量壽經 中法藏比丘於 的種種缺陷 因位中發四十八願 若不生者 不取 同時善導還以其切身的深刻宗教 正覺 今既成佛 即顯示阿彌陀佛是 體驗 強調指明彌陀淨土是報土的重 酬因之報身 彌陀淨土既是佛因位中 要意義 他在 觀經疏 中說 願行所得 所以不是眾生自業所能感 問曰 彼佛及土 既言報者 報 得 這就與淨影寺慧遠 智顗和吉藏 法高妙 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 等人的彌陀淨土觀明顯的區別開來 云何得入 善導特別強調阿彌陀佛是酬因感果之 22 報身 他說

25 中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意義的解 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 致使 釋 是故 唯指方立相 住心而取 五乘齊入 境 才能使凡夫集中心念 精力修持 意思是說 阿彌陀佛報土是很難 進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得入的 凡夫所以得入 完全是靠佛 願力這一強大加持 至此 善導在繼承曇鸞 道綽的 思想基礎上 在各宗各派對於彌陀淨 善導還認為 指明西方極樂世界 土觀的爭執之中 確立了西方淨土的 為凡夫的最終歸宿 這對凡夫的修持 地位 從而為彌陀淨土的修行者指明 是極其重要的 了方向 或有行者 將此一門之義 作唯 識法身之觀 或作自性清淨佛 性觀者 其意甚錯 絕無少分相 似也 既言想像 假立三十二相 者 真如法界身 豈有相而可 2.2 他力說 對修行理論的補充 他力本願 的思想是在淨土判 教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曇鸞 繼承龍樹的難行道和易行道 並加以 獨創性的詮釋闡發 他說 緣 有身而可取也 然法身無 難行道者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 色 絕於眼對 更無類可方 故 佛時 求阿毗跋致為難 此難乃 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也 有多途 粗言五三 以示義意 又 今此觀門等 唯指方立相 一者外道相善 亂菩薩法 二者 住心而取境 總不明無相離念 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三者無賴 也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 立 惡人 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 相住心尚不能得 何況離相而求 果 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 事者 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 無他力持 也 如斯等事 觸目皆是 譬如陸 我們可以看出 善導審時度勢 針對否定西方淨土世界的思想傾向 著意提出了 指方立相 即指示西 方 而觀想彌陀淨土正報 依報之 事項 這是對 觀經 第八像想觀 宗學理論 答曰 若論眾生垢障 實難欣 路 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謂但以信佛因緣 願 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 清淨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 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 如水路 乘船則樂 淨土宗雙月刊 23

26 宗學理論 這裏曇鸞獨創性地認為 唯有稱 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才屬易行道 娑婆 土者 眾生由阿彌陀佛本願力 方能往生西 若教赴時機 易修易悟 若機教 方淨土 證得不退轉地 五濁之世 時乖 難修難入 是故 正法念 於無佛時 求阿惟越致的五種困難 經 坐禪三昧經 卷下意 云 障礙菩薩修行 從反面顯示出易行道 行者一心求道時 常當觀察時 的殊勝 這些體現了 他力本願 的 方便 若不得時無方便 是名為 理念與對易行道高度自覺的宣導 失不名利 隋唐時期的道綽承繼曇鸞的他力 本願說的易行道思想 在 安樂集 卷上說道 24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 由明教所由引發出只有淨土宗才 是應機之教

27 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力 其後善導進一步發展並完善了 是故 大經 第十八願之意 云 他力本願 的思想 他強調眾生的 若有眾生 縱令一生造惡 臨 往生主要是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 這 命終時 十念相續 稱我名字 種力量不是來自往生者自身 而是來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自外部 是一種他力 他說 意即因五濁惡世的眾生唯是鈍 言 弘願 者 如 大經 說 根之機 只有蒙佛慈悲願力的加被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 才是可通之路 相應地也就是說純以 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依靠自力來自性自悟的禪宗不適合此 認為在淨土門中 依託阿彌陀 時眾生根機 只淨土一門才是修行之 佛的大悲願力 即使是五濁惡世中雖 路 另外 道綽把佛的教法分為聖 一毫煩惱未斷的凡夫 也能與證得各 道 淨土二門 種境界的地上菩薩一樣具有往生同入 何為聖道門 於娑婆世界憑自 報土而得見報佛 若唯依靠自力精勤 力 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之法 修學 以期斷惑證真 則雖二乘聖者 名為聖道門 及地前菩薩 也不能往生報土得見報 何為淨土門 稱念名號 乘佛本 佛 並且進一步地認為 願 往生淨土 入聖得果的教 門餘八萬四千 漸頓則各稱所 門 稱為淨土門 宜 隨緣者則皆蒙解脫 然眾生 他認為聖道門憑藉自力修行來斷 障重 取悟之者難明 惑證理 為難行之道 非末法鈍根眾 由是彼國真實無漏可見境相故 生所能悟證 只有淨土門簡要易行 二就正報中 亦有其二 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淨土 一者主莊嚴 即阿彌陀佛是 由上可見 道綽的判教 繼承了 宗學理論 當今末法 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 二者聖眾莊嚴 即現在彼眾 龍樹 曇鸞判教的基本精神 加進了 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末法思想與時教相應的視界 強化了 又 就此正報中 亦有通有別 往生淨土的必要性 為 他力本願 言 別 者 即阿彌陀佛是也 的理論注入更為深刻和旺盛的生命 他把釋迦牟尼一代時教判分為 淨土宗雙月刊 25

28 宗學理論 漸教與頓教二種 在娑婆世界入聖 佛 上到一輩子 下到臨終念十句 得果法 稱為漸教 即難行道 聖道 佛 甚至只念一句佛 因為阿彌陀佛 門 往生西方淨土入聖得果法 稱 的願力不虛假的緣故 都可以往生極 為頓教 即易行道 淨土門 釋迦 樂世界的 牟尼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 是針對正 從以上可以看出 善導把第十八 法像法的眾生斷惑證真而說 末法眾 願作為整個修學淨土的宗旨 其根本 生依之修學證悟不易 唯有念佛往生 意思只有八個字 至心信樂 欲生我 的淨土法門 乃是釋迦牟尼為五濁惡 國 這八個字即順從本願的意思 世的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 善導通過 這句話把整個淨土的中心思想突顯出 這樣有一種層次類別的劃分 輕而易 來 順從本願也就是順從阿彌陀佛的 舉地將念佛往生法門確立為特定時代 本願 依仗阿彌陀佛之力 的唯一可行之法 在此基礎上 善導 總之 善導完成了對曇鸞難行 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做 道 易行道和道綽聖道門 淨土門的 了自己的解釋 圓滿新詮釋和補充 使他力本願說的 然彌陀世尊 本發深重誓願 以 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 念 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 一聲 等 以佛願力 易得往生 言 南無 者 即是歸命 亦是 發願迴向之義 言 阿彌陀佛 者 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 必得 往生 這裏善導特別強調 他力本 願 強調阿彌陀佛誓願的力量 以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誓願的力量 任何 眾生稱念名號必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往 生淨土 阿彌陀佛有這樣的誓願 眾生信心求念 稱念 南無阿彌陀 26 修行理論趨於成熟 2008年6月8日

29 文 釋淨宗 法義闡釋 往生論 要義 六 十四 往生論 與淨土三經 往生論 三次提到 無量壽經 修多羅 一 題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二 偈頌畢 言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 我以偈頌總說竟 三 論終言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 略解義竟 此 無量壽經 曇鸞大師解釋為淨土三經 即 王舍城所說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觀經 舍衛國所說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故 往生論 稱為 三部通申論 歷代三經釋家皆以此論為指導 三經當 中主要是依據大經 特別是依第十八願為核心 從願文 至心 開出禮拜門 龍樹菩薩 十二禮 言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 方阿彌陀佛 依 信樂 開出觀察門 論 言 云何觀 云何生信心 論註 明 起觀生信 依 欲生我國 開出作願門 因阿彌陀佛因地發願 欲眾生往生彼國故 方有今日行者願生 論註 言 願生有宗 依 乃至 十念 開出讚歎門 順彼佛願之稱名為如實修行故 依 十方眾生 開出 迴向 門 因彌陀已發願救度十方眾生故 今日行者迴向眾生共同願生彼國 稱為 巧方便迴向 特別就觀察門 總攝三嚴二十九種歸入不虛作住持功德之願心莊嚴 其核心 是依 大經 第十八願 由觀察而生歸命願生之信心 落實於稱名一行 其攝化 是依 觀經 由觀佛入念佛 先觀國土德 再觀佛德 再觀菩薩德 其次第乃是 淨土宗雙月刊 27

30 依 阿彌陀經 先示往生之處所 再示往生之強緣 再示生後之得益 法義闡釋 又就偈頌之核心 亦即第一行偈天親菩薩之自督 乃是依據於三經之結經的 阿彌陀經 顯明 一心稱名 為五念門行之歸宗的絕對價值 對照 觀佛本 願力 一偈 則後來善導大師依之開創淨土宗之根本思想 本願稱名 早 於此 論 見其端倪 這對淨土行人皆是難得的啟示 十五 往生論 與 易行品 在淨土教理史上 天親菩薩 往生論 為龍樹菩薩 易行品 之連續 但更 為鮮明 更為系統 單從題名可見兩部教著特色不同之一斑 一標顯 易行 為旗幟 明大乘菩 薩道此土現生入不退轉地有難有易 應當捨難取易 歸入彌陀本願稱名 進而求 生彌陀淨土 一直明 願生 為宗旨 示一心歸命 起五念門行 畢竟得生 也 就是 易行品 採取的是含蓄的方式 做漸進式引導 而 往生論 願生偈 則是直露無遮地宣示淨土門的本旨 至於二者的本質 完全一致 不論 易行 還是 願生 都以 彌陀本願稱名 為教體 又從行法上 龍樹菩薩本願取意文簡單列明 念我 稱名 自歸 沒 有做詳細的解釋 天親菩薩在 往生論 則將之系統展開為五念門行 並賦予種 種理論 由本願取意文之 念我 開出觀察門 稱名 開出讚歎門 自歸 開出 作願門 又由 讚彌陀偈 常常說 稽首禮 歸命禮 而開出禮拜門 由最後 之迴向偈開出迴向門 何以得知從 念我 開出觀察門 此 念我 龍樹菩薩自己解釋說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天親菩薩以 佛本願力 解讀 無量力 以國土功德 佛功德 菩薩功德 之 三嚴二十九種 解讀 無量功德 龍樹菩薩也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彌陀章 讚偈也開此無量功德為佛德 眾生德 國土德 又龍樹菩薩以 無量 力 與 無量功德 是一體不分之物 合為一處 無量力功德 天親菩薩也以 三嚴二十九種功德為 願心莊嚴 而歸入不虛作住持功德之佛本願力 二者全 28

31 往生論 將讚歎門 觀察門 作願門一一釋為 如實修行相應 這是承 順並進一步顯明龍樹菩薩本願取意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的 念我 稱名 自 法義闡釋 然一致 歸 之故 再取全論對比龍樹菩薩本願取意文之教 行 果三法關係 可知 偈頌是 教 主要在敷演彌陀本願教理 建立 彌陀本願力 為真實功德 之理論 相當於龍樹菩薩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一句之展開 長行開五念門是 行 相 當於 念我稱名自歸 之展開 五功德果及一菩提果是 果 相當於 即入必 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之展開 如上可知 一部 往生論 為龍樹菩薩本願取意文的展開 根本精神完全一 致 表述方法有所不同 一 在體裁上 易行品 為龍樹菩薩論一般大乘修行十地階位之 十住 論 中所夾帶之一品 往生論 為天親菩薩為顯明淨土宗旨單獨所造之論 可 見龍樹菩薩時代之淨土教法在整個大乘佛法中仍呈含蓄之貌 經由天親菩薩而顯 現獨立的形態 二 在切入上 龍樹菩薩是就一般大乘佛法此土之修行 如何達至不退轉 為目標 而展開彌陀淨土之教說 天親菩薩則直接就往生彌陀淨土為目標展開議 論 往生論 開章即言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龍樹菩薩是採取迂迴導引的方式 而天親菩薩則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 三 在依據上 易行品 簡要提出 阿彌陀佛本願 更無餘言 往 生論 於標題先出 無量壽經 名 又於偈中宣明 我依修多羅 真實功德相 等 即是以淨土三經為大背景加以廣泛開演 四 在形式上 易行品 採用單點 直線式的表達 單點即 本願 直線即 念佛 成佛 也即本願稱名為因 不退成佛為果 往生論 則將 此本願核心教理予以系統理論化 將念佛成佛之直線擴展為結構性 即修五念門 為因 得五功德果 最後得一菩提果 淨土宗雙月刊 29

32 法義闡釋30 ( 五 ) 在教相上, 易行品 比較通途法門之難行, 側重說明彌陀淨土法門之易行, 開出下劣凡夫得救之道 ; 往生論 則進一步說明此易行並非僅僅為下劣凡夫所設, 其中含有大乘菩薩道之豐富內涵, 即使高級菩薩也不出其外 也就是說 易行品 側重在說明淨土法門之 易, 而 往生論 在易的基礎上, 顯現法門 勝 的一方面 當然 易行品 之易, 同時也是勝, 即僅以稱名之易行, 現生速得不退菩提之果, 豈非殊勝 ; 而 往生論 之勝, 同時也是易, 即本來屬菩薩之勝行 勝果, 凡夫五念行也可得之, 豈非容易 易且勝, 勝且易, 為何? 因為本願稱名 ( 六 ) 在化導上, 易行品 為從一般大乘佛法中, 剝離出淨土法門, 尚處於一種消極自立的狀態 ; 往生論 更進一步, 導一般聖道修行歸入淨土法門, 呈現出積極立人的趨向 以上可知, 天親菩薩完成了淨土法門從夾帶到獨立, 從迂迴到直接, 從消極到積極, 從自立到立人, 從本願一點到淨土三經, 從單一性稱名到結構性五念, 從下濟劣等凡夫到上包高級菩薩之偉大功績 經由龍樹 天親二菩薩, 彌陀淨土法門遂以純澈而完整的姿態躋身於印度大乘佛教之大舞臺, 如同璀璨之星, 萬人共仰 ( 完 )

33 文 / 釋慧淨 淨宗俗 淨土宗宗風諦( 一 ) 淨土宗雙月刊 淨土宗宗風 有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真諦 往生之道, 第二部分是俗諦 處世之道 學佛不管是出家也好, 在家也好, 都是為了 法 法有世間法 出世間法, 世間法就是俗諦 處世之道, 出世間法有 難行道, 有 易行道, 我們的出世間法是 易行道, 也就是 淨土法門, 就是 念佛往生 易言之, 所謂 俗諦 是現世生活的利益, 真諦 是念佛往生的利益 02. 我們的宗風, 分為真諦 俗諦 往生之道跟處世之道 往生之道就是專一稱名 ; 處世之道, 包括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三綱五倫 四維八德, 該遵守的就要遵守, 但不以這些作為往生的功能 往生的必要條件 03. 宗風一 真諦 : 一 一向專稱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二 三不疑雜 不懷疑, 不間斷, 不夾雜 ( 不雜餘佛, 不雜餘行 ) 三 守愚無諍 專崇本宗, 不譏他宗 ; 法門高下, 不相諍論 ; 唯守愚念佛 四 六不六化 不尚體驗而平凡化, 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 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 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五 恪守傳承 著作講演, 必依傳承, 絕不妄自, 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 言論若異, 敬而不依, 堅持本流

34 淨宗俗32 諦六 親近同門 親近同門, 切磋法義 ; 若非同門, 不親不近, 防退失故 04. 宗風一 真諦 有六點, 這六點可以從三方面來談 第一點 第二點, 可說是總綱性的 第一點是從正面來說明, 第二點是從反面來解釋 第三 第四點, 則是就行門的實踐來講的 第三點主要在於自行, 而跟其他法門無諍 ; 第四點主要在於對外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易行平實, 同時也保護自己 第五 第六點, 可以說是從守護教理上來講的 第五點在於保證知見能夠正確 不偏差 ; 第六點, 就是防範有邪雜的外緣, 使我們這個法門能夠純淨 所以這六點可以分三方面 : 第一 二點從總綱方面來談, 第三 四點從行持的實踐方面來講, 第五 六點從教理的守護方面來規範 05. 宗風的 真諦 是針對念佛法義來講的, 至於苦 空 無常觀 罪惡觀等, 這些都是引導我們入念佛法門的 前方便, 不僅不能擱置, 反而是很需要的 06. 無諍, 就是不跟人家計較, 亦即 : 無諍之人, 心都是平和的, 不計較 不生氣, 平日就如同當一個瞎子, 當一個聾子, 沒有眼睛去看是非, 沒有耳朵去聽是非 人家說 某某人, 你了不起啊! 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人家說 某某人, 你怎麼這樣啊? 你真糟糕! 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看到是非, 沒有聽到是非 ; 看到了 聽到了, 也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不放在心上 07. 淨土法門的正依經論就是 三經一論, 至於旁依的經典,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 有關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經典, 就有兩百多部, 所謂 千經萬論, 處處指歸 ; 往聖前賢, 人人趨向, 可見這個法門的學術是很豐富的

35 淨宗俗諦, 不學術而信仰化, 並不是反對 學術, 而是反對 學術化 為 因此什麼? 既然不學術而信仰化, 就表示是要信仰化, 而不是要學術化, 有學術而不以學術化為目的, 它始終是要導歸於信仰 所以它不是以學術為目的, 而是要以信仰為目的, 不管我們有沒有學術, 始終都要歸於信仰 即使有學術, 但人到了臨終的時候, 有再豐厚的學問, 再深入的經藏, 都要擱一邊, 一生所擁有的包括財富 地位 名聲 權勢, 還有學位 學問, 都產生不了作用 甚至一生的修身養性, 到臨終都沒有力量, 沒辦法依靠這些了脫生死輪迴, 往生極樂世界 到最後就是靠我們所信仰的, 即善導大師所說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也就是宗風裏面所講的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08. 宗風說 : 不尚體驗而平凡化, 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 這個法門從現在到成佛, 很簡單 很容易 很單純 很不複雜, 是大家都做得到的 ; 若是追求複雜 不平凡, 這樣會失去這個法門的利益 所以我們就把自己當成愚癡的人, 就算有智慧 根器高, 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 什麼都不會, 縱然有十八般武藝, 也要置於無用武之地 因為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所做的善事 所修的行, 就微不足道, 不堪一提, 通通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因此法然上人說 : 聖道門的修行是以智慧證悟涅槃, 而淨土門的修行, 則是還愚癡往生極樂 還愚癡, 就是不將自己的才華 智慧 賢能表現在這個法門, 要把自己當成愚癡的人, 什麼法都不會修, 什麼事情都不知道, 我只知道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 只會跟老公公 老太婆一樣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參禪悟道是聖道門的修行, 至於我們這個法門, 每一步都要依照祖師所講的去做, 若自作聰明可能就會產生偏失 09. 念佛就是我們的學問, 就是我們的智慧 如果能夠這樣的話, 就是無諍念佛 老實念佛, 也就是 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到最後, 歸入信仰, 信仰才是我們的目標, 才是我們所盼望 歸趣的地方 淨土宗雙月刊 33

36 淨宗俗諦 有句話說 : 行由解起, 行起解絕 好比走一條路, 在還沒有走之前, 先瞭解地圖 說明書 ; 一旦車子上路了, 不必右手抓方向盤, 左手又拿地圖, 就直接開車上路, 這個就是 行由解起, 行起解絕 因為佛教重在信仰和實踐, 而不在於做學問 講理論, 或單單只是研究學術而已 所謂 藉教觀心 依教奉行, 如果研究佛學而不藉教觀心 依教奉行, 等於是一種學術性的討論或研究, 則只是一門哲學而已, 不能稱之為宗教 11. 佛教裏面, 尤其淨土宗更是實踐的法門, 而不是講學問的法門 即使我們有淨土三經, 以及祖師論著等依據傳承, 但這都不是目的 ; 甚至我們有出版上百本的書, 也不是目的, 這都是一種前方便, 也就是預備教育 所以, 方便與真實 手段和目的, 必須有所取捨 我們這個法門, 需要探討理論時, 也無妨多探討, 但最後還是在於實踐 12. 信仰對我們非常重要, 甚至超越我們的生命 一個有信仰的人, 他的全身心靈, 他的日常生活, 都是為這個信仰而活, 都是融入這個信仰當中的, 所以, 他最有興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 開口閉口, 都會談到他的信仰 如果信仰不相同, 能談得來嗎? 一定談不來 基督教有一句話說 信不同, 不同負一軛 ; 孔子也說 道不同, 不相為謀 所以, 如果不是同門, 我們就不要去親近 在外國, 能派出去弘揚自己法門的, 都是科班出身的講師, 否則不隨便向外布教, 因為要勸導非同門, 大非易事 是故, 對一般人尚且不輕易布教, 何況是非同門的人! 甚至還要引導他, 就更加不易, 自己不反被影響就很難得了! 13. 我們這個法門是他力信仰, 而且是完全他力 絕對他力, 即使是上根利器, 能夠廣修六度萬行, 可是在彌陀的面前也是低下頭來, 不以這六度萬行來迴向, 而完全以彌陀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 以他為自, 捨自歸他 就好像再大的電燈

37 淨宗俗諦字 / 小魚且既然在太陽底下了, 也不需要那一種亮度 因為是絕對他力的信仰, 所以是專稱彌陀佛名, 是有相的稱名, 而不是無相的念佛, 至於觀想佛像就更不用講, 也不需要, 所以我們就只專稱彌陀佛名, 不須假藉其他方便 何況在這個娑婆世界, 又值末法時代, 有一些弘法者, 本身知見就已經不正了, 又到處為人印證, 無知的人就會因好奇而前往親近 所以學習我們這個法門如果無法 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 往往就會走向岔路 不過這一點也是不容易的, 因為有些人總是喜好高深 貪好玄奇, 如果對教理的認識沒有正確到一個程度, 或者沒有經歷過多種的摸索體驗, 徹底覺悟自身是卑微渺小無能為力的事實, 往往都會由本門退轉而走向他途 14. 在一個同信同願同行 同理念同目標的團體之中, 不可全無規範, 否則龍蛇混雜 良莠不齊, 三毒凡夫, 我行我素的結果, 將建不成一個和合的團體 故百丈立清規, 法然制戒條, 善導大師自行化他, 以垂典範 祖師亦有 不可親近淨土宗雙月刊 35 光明, 在太陽底下也頓時暗淡無光, 因為燈光再強也不可能比太陽還要亮, 而

38 淨宗俗諦36 非同行善知識 之戒, 蓋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 豈可隨緣逐隊, 妨礙大事, 若要度惡人, 化知見不正者, 亦宜量己之分 ; 否則從淨土回來時, 不怕不能合光同塵地廣度群迷 凡夫狂性難歇, 若無規範, 將如野馬不羈, 為害更大 ; 倘復知見不正, 極易誤解彌陀本願而墮落 15. 有首偈語說 :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我們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無病, 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 跟我們最親近的是善友, 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善知識, 倒不是家人, 因為夫妻往往同床異夢, 而父子雖是至親, 然而將來都各自隨業流轉, 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礙 因此, 對我們一生有益處 有幫助的, 能使我們法身慧命得解脫的, 是我們的善友 善知識 涅槃第一樂, 極樂世界是涅槃世界,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夠證悟涅槃, 而涅槃才是真正的樂, 所以說涅槃第一樂 16. 學佛, 親近善友是很重要的, 因為善知識所談的都是善法, 都是有關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 親近他就可以消除我們不正確的知見, 而增長我們正確的知見 所謂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 近智者明, 近愚者暗, 又說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修行就是要親近善知識, 同時要遠離非善知識, 若能常常親近善知識, 而不親近非善知識, 即使愚癡者也會有正知正見, 不至於走錯道路 17. 善知識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釋迦牟尼佛說, 善知識不只是我們得道解脫成佛的半因緣, 而是全部的因緣 也就是說, 我們之所以能夠解脫, 能夠往生成佛, 都是仗著善知識給我們的提攜指導 18. 親近同門 親近同門, 切磋法義 ; 若非同門, 不親不近, 防退失故 這一條可說完全依循 傳承於善導大師立教開宗的精神, 也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 這五句都是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 著作而來, 等同善導大師所講的 它攸關我

39 淨宗俗諦字 / 小魚苟且, 也不可以妥協 同時, 能夠做這樣的立論, 其實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現, 因為它能夠堅固地維持我們這個宗派寬廣 平坦的大道 孔子說 : 一言以為智, 一言以為不智 聽他所講出來的話, 就知道他懂還是不懂, 有正確掌握, 還是沒有正確的掌握 親近同門 中的 親近 二字和一般的親近不一樣, 這裏所說是 真諦 的範圍, 所講的都是有關 往生之道 的教理, 不是在討論俗諦的處世之道 這裏的 親近, 有類似 依止 的意思, 就是 : 依賴有德有行的地方( 人 事 地 物 ) 而不離開, 這個叫作 依止 淨土宗雙月刊 37 們這個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問題, 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可以模糊, 不可以

40 淨宗俗諦 為學與為道 文 釋智隨 有些人覺得 我修道 了生 麼佛學院可以關門了 寺院也可不 死 念佛就可以了 不用看書學習 建了 出家也不必了 經書都不需要 學那麼多也是白學 為學和為道 了 法也不用講了 什麼都不做 但 一個是學知識 一個是了生死 二者 其實 損 的並非外相 而是內心 看似兩個方向 但其實可以合一 心態上無所得 放下心裡的東西 而 為學幫助為道 為道幫助為學 為學 正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手 道有大小 了生死是大道 德行 段 愈是學得深入 愈能放得下 反 是小道 小道能夠促成大道 小道不 之 愈是不學 愈放不下 因此 要 學 則無法辦大道 試看古今 有德 為學 要去追求 深入瞭解 要 行 有修養之人 哪一個不是飽學之 有所得 世間人 大部分都不學 他 士 儒家的孔子 道家的老子 每一 們與道相應嗎 孔子講 百姓日用 個宗派或學派的祖師都是大學問人 而不知 每天生活在道中 卻不知 學問和修道並不矛盾 如果矛盾的 什麼叫道 只有通過學習才知道什麼 話 孔子就不會著書立說 不會編輯 叫道 才能夠契入道 古代這些文化資源 老子也不會留下 道德經 這樣的著作了 38 淨土宗也是如此 要往生西方 單念一句佛號 老實念一輩子即可 老子曾說 為學日益 為道 但從古到今 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沒 日損 為學要不斷地增進 收穫 有哪一個說 我就念一句佛號 不 有所得 知識不斷地積累 修道則天 用學的 乃至於很多老太婆 雖然 天減少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 如 文化不高 沒有求學的大志向 但求 果單從字面理解的話 損至無為 那 學的精神 有些可能比我們學僧還要

41 修行的角度講 為學和為道實質上是 不識字 但她要背 阿彌陀經 跟 統一的 並非是兩個方向 著錄音帶學 跟著人家上課 查字 世間也講 志於道 游於藝 典 學得多艱難 為什麼要學 因為 你志在修道 但身心要 游於藝 在她們心中 有一種想知道真相 想 當然 藝 的範圍很廣 包括學問 瞭解念佛的目的 想明確到底如何才 技能等等 志有出入 但心態是為 能往生的強烈願望 雖然不知道學習 了求道 那麼學就成了求道所用的工 方向 可能定位 思路也不清晰 但 具 我們在這裡讀書 兩年 三年 是她們有這種求知的慾望 十年 二十年 這是修道的過程 學習 當然就是不斷地增進 所 求道的工具 通過學習增進道心 增 謂 為學日益 每天都要有收穫 進出離解脫的心 所以 即使我們在 每過一天 都要檢查自己今天學到東 學世間法 比如儒家 道家的思想 西沒有 不管多少 總之不可以空 甚至世間一些文化基礎內容 這些 過 如果每天都有收穫 那就是 為 東西表面上看 跟修道似乎沒什麼關 學日益 天天在增長 另外 還要 係 但是這些基礎紮實了 慢慢地就 自我檢查 為學日益 的同時 自 會轉化成修道的資源 淨宗俗諦 強 我遇到很多老太婆 沒有文化 己的道業有什麼變化 學業是在促進 道 還是跟道背道而馳呢 世間讀書人 雖然做到 為學日 益 學了很多知識 但是沒有轉化 成修道的資源 我們學佛人 則可以 把為學和為道統一起來 用為學的資 源促進修道 學得愈多 損得愈多 知道哪些東西要捨 要放 求往生的 人 知道要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 專 修的人 知道要放下雜修 其實學的 過程就是在放 在損的過程 所以從 淨土宗雙月刊 39

42 淨宗俗諦40 道和學, 一個為學日益, 一個為道日損 損益之間, 自己游心, 心態出入比較自在, 學的同時又能夠契入佛法解脫之道 誠然, 淨土是念佛往生之道, 故而有些人會認為 : 學來學去沒什麼用, 也很辛苦, 不如老實念佛好 佛教裡喜歡參禪 打坐 閉關的, 也不太注重學, 認為 參禪參自己是誰, 把這個問題參懂就可以了 但是自古到今, 不學習能夠悟道的人, 很少! 禪宗只有慧能大師, 好像沒怎麼學就開悟了 但其實不是沒學, 而是會學, 學到點子上, 聞到 金剛經 裡的一句話就開悟了, 並非自己坐在那裡悟道, 是通過一個渠道 當然, 前提是他的根機比我們一般人高, 不需要廣學多聞, 不需要慢慢積累, 一句話就解決問題 如今的佛教界, 不論出家在家, 在禪堂裡用功幾十年, 閉關修行幾十年, 有幾人能真正成就? 很多人都是在盲修瞎練, 包括我們自己 不學, 出了問題怎麼解決都不知道 有很多人出問題, 雖然主要還是在於業障, 但很多其實是出於無知, 對教理不明瞭 不論哪一個法門 宗派, 教理基 礎不明白, 面對問題時, 就不知如何處理 應對, 心中無數 修行過程中, 肯定會出現很多問題, 淨土法門也不例外 雖然靠佛力, 有保障, 但念佛人很多也出問題, 有的精神出問題, 有的被附體 為什麼? 理論上, 念一句佛足矣, 名號功德具足一切, 但很多人身上, 名號功德沒有展現出來 遇到問題, 用什麼方式調劑 處理 化解, 確實需要理論引導 如果完全茫然或隨心所欲, 那麼在實修或生活中, 在念佛過程中, 就會出很多問題 所以, 學習對於修道還是非常重要的 ( 年講於鑒真學院 )

43 淨宗時論 念佛只會變好 不會變壞 文 釋淨宗 問 您講只要念佛即可往生 理由 是因為反正不怕因果 不怕墮 不會墮落阿鼻地獄 只要精進念佛 地獄 如果這樣的話 不利於國人學 就算吃肉 或者是萬惡的罪人也能往 善從善 怎麼辦 生 許多人心生歡喜心 往生那麼容 這個問題我分為三方面回答 第 易 只要念佛即可 念佛學佛的人愈 一是審題 對這個提問先審核一番 來愈多 但是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 第二交流如何正確提問 第三再來回 也愈來愈多了 他們想 反正念佛即 答 可往生 不墮地獄 不怕輪迴 不 怕報應下一代 作惡還有什麼可怕的 呢 這樣是不是很不利於教育國人學 善從善呢 答 你的問題歸納起來 是一個 前提 派生出兩種結果 然後針對其 中一種結果作了推想和疑問 你的前提是 法師你講只要念佛 就可以往生 派生出的兩種結果 一個是有的人很歡喜念佛了 另一個 是一邊念佛一邊造業的人也多了 念佛是好的結果 就不問了 關 於一邊念佛一邊造業 你提出問題 為什麼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呢 也給出 一 審題 從問題的歸類 法義問題 生活 問題 虛擬問題 上看 這個問題屬 於哪一類 不是生活問題 似乎是法 義問題 但其實是一個虛擬問題 是 藉法義來提問 所以這裏就有陷阱 這個問題 回答者如果不清楚 就可能繞進去了 因為提問者自己已 經繞進去了 人情上的東西一旦繞進 去 這個陷阱是非常巨大的 因為這裏不僅是個人的人情 而 且也是大眾的人情 就是說 它是把 念佛跟國人的學善從善對立起來了 淨土宗雙月刊 41

44 淨宗時42 學善在世間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都覺得很好, 那你們念佛人怎論麼可以不學善從善呢? 所以它成了 大眾公認的一種人情, 這可能成為世俗的見解, 這樣, 裏面就有很大的裹挾空間 所以, 一般人在這個地方都會望而卻步, 都會很害怕 因為你不可能得罪大眾, 你沒有勇氣 沒有力量得罪大眾的這種見解, 你不敢 因此, 碰到這個問題, 你可能就要討好大眾, 講一些浮表的話, 而這時你已經離開了佛法, 完全埋在人情當中 因為你沒有勇氣, 被裹挾了, 它有一個巨大的陷阱 從五點來分析 : 第一, 開頭說 您講, 這兩個字就有問題, 這不是我講 因為如果是 您講, 他才有可能提問 所以我們強調, 提問一定要以佛言 佛法為標準 只要念佛就可往生, 不是我講的, 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是阿彌陀佛講的 如果他在心中認定這是佛所講的, 他下面還敢不敢問呢? 如果問題的來源把握得很準, 問的方向就不一樣 他認為這是某一個現實當中的人所講的, 那未必就是真理, 所以我就可以來考問你 如 果是佛講的, 我們作為佛弟子, 下面你該怎麼來問, 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 一定要明確問的前提和來源 這個問題一開口就顯示出它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因為來源不是在我這個地方 他如果說 您根據經典這樣講, 那就不一樣 只要念佛就能往生, 不會墮入阿鼻地獄,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 觀經 當中講的 佛這樣講, 那你要問, 能夠給你回答的只有佛 只要盡心念佛, 就算吃肉, 或者是萬惡的罪人也能往生, 是這樣, 但也不是我講的 第二, 許多人生歡喜心, 往生那麼容易, 只要念佛即可, 念佛學佛的人是愈來愈多了, 從這裏能看出, 問者是站在一個事不關己的立場上 你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沒有生歡喜心? 是哪些人生起了歡喜心? 如果你也生起了歡喜心, 還會不會問這個問題? 我想底下問題就沒有了, 因為你就會說 : 哦, 那我也可以往生, 那好, 我也念佛 就不會再問其他問題 很可能你沒有躬行實踐, 也沒有親自去追求往生 念佛一事, 置身事外, 這樣就有可能是搞人情, 沒有自己真實去嘗試

45 淨宗時論 問的問題一定要跟自己的心相 關 當然, 你也可能是代別人問的, 許多人是這樣 第三, 念佛學佛的人愈來愈多了, 但是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了 這句話也是虛擬的 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了, 這個答案怎麼來的? 而且, 一邊學佛一邊造業, 這八個字的概念是什麼? 也表達不清晰 我們每個人都在造業, 即便做飯也是造業 業有善業惡業, 這裏根據上下推斷, 應該是指造惡業 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是只造業不念佛, 一種是邊學佛邊造業, 一種是專學佛不造業 對基本的佛學知識, 我們要瞭解 所有眾生, 都是一天到晚在造業, 造貪瞋癡 只要沒有離開貪瞋癡三毒, 身口意都在造業 所以, 不存在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的問題 譬如地球有七十億人口, 這七十億人不管他學不學佛, 都是整天到晚在造業, 所以曇鸞大師才說 一念一時所造業, 足繫六道滯三途, 我們一天有八萬四千個念頭, 念念皆是三途業 不管念不念佛, 都是這樣 所以一般人完全埋沒在無明黑暗和造業當中, 所謂埋頭造業, 頭 都抬不起來 這樣的人只有兩種可能 : 一種是沒接觸到佛法, 繼續造下去 ; 另一種是接觸到了佛法 所以, 你說 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了, 好像不學佛之前是乾淨的 不造業的, 學佛了反而造業, 而且愈來愈多 這顯然是虛擬的, 也是因為你沒有觀察這麼細緻 這是第三點虛擬, 跟事實完全違背 第四, 他們想, 反正念佛即往生, 不墮地獄, 不怕報應下一代, 作惡還有什麼可怕的? 他們想, 這是自己的想像, 這個問題裏有很多陷阱 你自己這麼推論, 認為 反正肯定有人這麼想 比如一萬個人聽到念佛即可往生, 其中有幾個人認為 念佛即可往生, 就可以作惡 的 或許有人會說 : 肯定有人心裏這麼想 那請問, 心裏這麼想為什麼嘴上沒說出來? 可能不好意思說, 為什麼不好意思說? 他心裏這麼想, 嘴上不講的原因何在? 他認為這個話講不出來, 為什麼不能講出來? 因為這話不符合佛教, 說明他心裏是有標準 有是非的, 他不好意思 其實這些問題和想法, 都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 為什麼會這樣想像? 因為沒有躬行實踐 一個真正老實念淨土宗雙月刊 43

46 佛 追求往生的人 聽到這個法門 淨宗時論 絕對不會這樣想 第五 這樣不利於國人學善從 善 這裏沒有用肯定的語氣 是用 疑問的語氣 這樣就有空間 以兼而得之 因為念佛 善法更加純 淨 因為學善 更喜歡念佛 二 正面回答 你得到的結論 就是念佛和學 審完題 也交流了如何正確提 善之間產生了矛盾 念佛的人愈來愈 問 下面來正面回答 一句話 念 多 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 不去學善 佛只會止惡增善 只會變好 不會變 了 這是不是事實呢 退一步講 壞 這是論點 假如是事實 也就是念佛和學善有矛 論據 有四方面 一是經文的證 盾 那我們作一個極端的推論 假如 據 二是道理的證據 三是事實的證 這兩者有矛盾 我們要怎麼選擇 是 據 四是反證 從反面證明 前三方 選擇世善 還是選擇學佛 有信仰的 面是從正面說明 人 肯定選擇學佛 而世情 世俗見 一 經文的證據 很重的人 可能就會拋棄佛法 選擇 念佛只會止惡增善 只會讓一 世善 選擇的關鍵 就看這個人內心 個人變好 不會讓一個人變壞 不管 是否認同佛法是真理 什麼人 遇到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 如果佛法是真理 佛法是標準 那我們自然要以佛法來考究世間善 門 他決定會止息惡念 增長善行 只會變好 不會變壞 而不是以世間善為標準來考究佛法 提問者不是擔心嗎 因為 一邊 一看佛法跟世間善法不一樣 就認 念佛一邊造業的愈來愈多了 事實 定佛法是錯誤的 不是這樣的 如果 上 哪裡會愈來愈多 不會的 經文 發現世間善法不符合佛法 它是輪迴 的證據 在諸大乘經典裏太多了 我 的因緣 是不究竟 不清淨 不圓滿 只說幾條 先引用 觀經 大經 的 就應該回歸到純淨圓滿的佛法的 等淨土經典 大家熟悉的 軌道 這才是我們作為佛教信仰者的 1. 觀經 的證據 正確思維模式 所以 這個提問也顯 觀經 淨土宗聖教集 示提問者本身的信仰 腳跟站立的位 第 146 頁 說 如來今者 為未來 置還是不穩定 在世法跟佛教之間搖 世一切眾生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 說 擺 44 當然 念佛和學善並不矛盾 可

47 淨宗時論 清淨業 煩惱賊之所害者 煩 惱像賊一樣危害我們 我們被煩惱賊 所侵害 為我們 說清淨業 清 淨業 指念佛 當然觀想也算在內 念佛一聲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被煩 惱賊所害的人 為我們說清淨業就是 能夠把我們的煩惱賊趕走 能夠讓我 們得到解脫和清淨 這不就是說明念 佛能夠止惡增善嗎 不然怎麼能稱為 清淨業 怎麼能夠除煩惱賊呢 觀經 下品下生 淨土宗聖教集 第 179 頁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句佛號 能 夠滅一個人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們 講 罪惡 罪 和 惡 是不同 的表達 其實是講一件事 如果念佛 不能止惡 怎麼能夠滅掉八十億劫生 死重罪 這是很明顯的經文證據 觀經 下品中生 淨土宗聖 教集 第 178 頁 此人聞已 除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觀經 下品上生 淨土宗聖 南宋 阿彌陀佛接引圖 美國大都會 藝術博物館典藏 教集 第 176 頁 稱佛名故 除 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此人聞已 就是耳朵一聽到 佛的名號 就滅掉了八十億劫的生死 之罪 不是滅少罪 也不是滅一般的 罪 是八十億劫 而且是生死之罪 淨土宗雙月刊 45

48 淨宗時論46 所以念佛能止惡滅罪, 這是經文明確的證據 我們信佛, 當是信佛所說, 觀經 說 :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念佛的眾生被彌陀的光明攝取不捨, 怎麼會造罪勇猛呢? 已經被攝取不捨, 當然會止惡向善 又說 : 善男子, 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本來是造作十惡罪的罪人 惡人, 可是因為他稱念佛名, 就稱他 善男子, 這不是明顯的滅惡生善嗎? 因為諸罪消滅, 罪惡滅掉, 善生起來了, 所以稱為 善男子 這就是滅惡生善 又說 : 念佛者, 當知此人, 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為其勝友 念佛的人稱為 人中芬陀利華, 會去故意為惡嗎? 而且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是他的勝友, 觀音 勢至交朋友, 會交那個因為有佛法就可以故意為惡的人嗎? 不可能的事情 觀音 勢至的勝友, 是人中芬陀利華, 自然是心中嚮往清淨, 嚮往著淨善光明 2. 大經 的證據 大經 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三願 觸光柔軟願, 這一願說得很清楚 : 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眾生之類, 蒙我光明觸其身者, 身心柔軟, 超過天人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念佛就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觸其身, 就會身心柔軟 身心柔軟的人會去故意為惡嗎? 你看大街上, 搞暴力衝突的, 拿炸藥包的, 上房頂澆汽油的, 這些人都是身心剛硬, 身心冰冷, 他們都是冷酷 絕望了, 心很硬, 才去造業 沒有身心柔軟去造業的, 身心柔軟就會給人歡喜, 給人輕鬆, 給人愛 無量壽經 又說: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 三垢消滅, 身意柔軟, 歡喜踴躍, 善心生焉 眾生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 也就是遇到這句名號, 遇到念佛法門, 他怎麼樣呢? 三垢消滅, 三垢就是貪瞋癡, 人之所以造罪造業, 就是因為貪瞋癡的推動, 而念佛光明就可以消滅貪瞋癡, 這不就止惡了嗎? 三垢消滅就是止惡 歡喜踴躍, 這種歡喜, 是佛性本身所具足的歡喜, 而不是發財等等世間染污的情緒 是垢染息滅, 佛性甦醒, 佛性本身所生起的清淨喜悅 這種歡喜, 是 三垢消滅, 身意柔軟, 身心不是那麼剛強, 反而很溫順, 非常調柔, 柔軟慈悲 歡喜踴躍, 善心生焉, 是佛性的光明, 佛

49 所以 惑 業 苦這三條 像輪子一 善心自然生發出來 而這種善心跟一 樣 互相銜接 迴圈不息 惱 是 般道德說教的善心完全不一樣 因為 煩惱 有苦了 想脫苦 脫苦又有惑 它是從歡喜心 柔軟心所生 三垢消 業煩惱 才會造罪造業 惑 業 苦 滅 是從心地自然生發出來的 是非 不斷地迴圈 那麼 念佛就把這個迴 常喜樂 舒服的 這段話和三十三願 圈的輪子切斷 是配對的 是三十三願的成就文 無量壽經 四十八願當中還 大經 第三十三願成就文說 有好幾條願 都是說聞到佛的名號止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 三垢消滅 身 惡向善 譬如第三十四願 聞名得忍 意柔軟 歡喜踴躍 善心生焉 若在 願 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 得三法 三途極苦之處 見此光明 皆得休 忍 當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 息 無復苦惱 壽終之後 皆蒙解 第三十六願 常修梵行願 梵 脫 這裏說了好幾個 皆 就是 行即清淨修行 聽到阿彌陀佛名 沒有例外的意思 三途極苦 為 號 不僅這一生 而且下一生還可以 什麼會在三途 因為造了罪惡 現在 繼續保持清淨修行 沒有說聽到這句 受苦 罪為因 苦為果 見此光 名號造業的人更多了 這種說法和經 明 皆得休息 名號不僅能止住因 文完全相反 不是正知正見 上的惡 也能消除果上的苦 所以這 第三十七願 人天致敬願 句名號不可思議 從因到果都能夠更 聽到這句名號 就發菩提心 行菩薩 正 三垢消滅 是止息因 善心 道 一切人天都加以致敬 聽到這句 生焉 指因上的善法生起了 果上 名號就造業 人天會致敬嗎 不可 怎麼樣呢 果上是 三途極苦之處 能 皆得休息 無復苦惱 壽終之後 皆 第四十三願 生尊貴家願 聽 蒙解脫 所以 這句名號本身是從 到阿彌陀佛名號 下一生可以在尊貴 因到果全包的 的家庭出生 當然 尊貴 是指菩薩 無復苦惱 一個人之所以 造罪 不是他喜歡造罪 是他遇到 淨宗時論 性的甦醒 一旦佛性甦醒之後 這種 發心 有大勢力 有大福德 可以 利益眾生 苦惱 他有苦 想脫苦 可是他沒有 第四十七願 得不退轉願 聽 正確的方法 因而才去造罪造業 聞阿彌陀佛名號 可以住不退轉 住 淨土宗雙月刊 47

50 淨宗時論48 不退轉境界很高, 我們理解不了那麼高, 最起碼來講, 是不會從善法退轉下來 住不退轉, 是說不會從畢竟成佛的階位退轉, 又怎麼可能會退下來造罪造業呢? 無量壽經 還說: 聞法能不忘, 見敬得大慶, 則我善親友, 是故當發意 聽聞念佛法門, 起了敬重心, 心中大歡喜, 這樣的人, 釋迦牟尼佛說 : 你是我的善親友 釋迦牟尼佛最好的朋友 善親友, 會喜歡造惡嗎? 說不過去 無量壽經 付囑彌勒文 :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也說明聽到這句名號, 獲得無上功德, 也就是無量善法一時滿足, 善法增到無量無邊 則是具足, 無上功德, 不可能反而造業 無量壽經 特留此經文 :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 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 皆可得度 這些經文我們都很熟悉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那個時候的眾生, 法都滅盡了, 其他經典都沒有了, 這時的眾生純惡無善, 都是造惡的 就好像房子著火了, 要救裏面的人, 一定得澆水滅火 那麼純惡無善 的人, 必須純善的法才救度得出來, 不可能拿惡法去救度他們 那個時候一切經教都沒有用了, 因為那些他們都做不來, 特留這部 無量壽經, 特留念佛法門, 能夠讓這些純惡無善的眾生隨意所願皆可往生淨土 如果不能止惡向善, 不能把一個人從罪惡的深淵當中救拔出來 往生純善純美的淨土, 怎麼可能特留此經呢? 特留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特留到末法時代乃至法滅時代, 充分說明它是在純惡無善的環境 時代當中, 能夠展現止惡向善, 能夠阻止貪染, 引向淨土, 它有充分 絕對的力量, 才會特留此經 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 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裏邊有幾句話 :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個比喻非常好, 充分說明止惡 向善兩方面功能都有 比如我們身上有汗氣, 有臭味, 把衣服或者整個人用香一熏, 香是純善好香, 汗臭味就沒有了, 熏沒了, 沾上香氣了, 染香的人身上就有了香氣 這句名號就是香, 稱念名號的人就是染香之人, 身上就有香氣 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圓滿功德,

51 所以曇鸞大師說 阿彌陀佛的世 是惡的 有汗臭 有污穢 可是念佛 界是一個正覺的世界 不可能有不正 了 遮住了惡 甚至消滅了惡 變 覺的事情 我們的心如果被阿彌陀佛 得清淨 讓我們的心體純善 圓滿起 的正覺所住持 自然心心念念嚮往著 來 所以身有香氣 這叫 香光莊 正覺 而不是向於罪惡 即使我們還 嚴 這四個字聽起來非常優美 是凡夫 沒有斷盡煩惱 但趨向是嚮 香光莊嚴 妙香光明 莊嚴 念 往著淨善光明 嚮往著覺悟境界 佛這麼好 這樣優美舒服 哪會造業 往生論 又說 觀佛本願 造惡呢 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 3. 往生論 的證據 大寶海 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就 天親菩薩的 往生論 說 正 淨宗時論 是阿彌陀佛的純善 我們念佛人原來 是行善 增長我們的善法功德力 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正覺阿 往生論 又說 稱彼如來 彌陀 法王善住持 念佛法門是阿 名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如彼名義 彌陀佛的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所生 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這句話也非常 出的法門 從大慈悲而出 是正道善 好 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 就像阿 法裏所出 是出世的善法 怎麼可能 彌陀佛光明智慧一樣 就像阿彌陀佛 會造惡 這是不相應的 從大慈悲裏 名號本身所具足的意義一樣 這樣就 出會流露出惡嗎 從正道當中會流露 是 如實修行相應 如實修行相 出邪道嗎 從出世善裏怎麼會流露出 應 的人怎麼可能倚仗彌陀的慈悲造 造業呢 所以 出世善根所生的正道 罪造業呢 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是 大慈悲的法門 不存在這些問題 實相法 是如實修行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這些充分說明 念佛可以止惡向 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正覺 所謂 若不 善 生者 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是法 4. 往生論註 的證據 王 有無量的善法 他的善功德力住 曇鸞大師 往生論註 淨土 持在名號當中 也住持在一個歸命阿 宗聖教集 第 287 頁 說得更清楚 彌陀佛 專念彌陀名號的人的心中 此如來名號 及彼國土名號 能止 因為彌陀法王之善在住持著 所以他 一切惡 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以 不會去造惡 及國土名號 能止一切惡 具體有三 淨土宗雙月刊 49

52 淨宗時論 種 止 一是止一切惡 二是到 以上是經文的證據 了淨土自然能止貪瞋癡等一切惡的根 先用經證的原因是 經是佛的聖 源 無明 三是止求小乘的心 這 言量 聖言量是標準 佛已徹證宇宙 些都是佛的名號功德 我們念佛當然 人生的真理 我們所認為的道理如果 能夠止惡行善 通不過佛經的勘驗 不算為道理 不 往生論註 又說 在此作 想 觀彼三種莊嚴功德 此功德如實 故 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 阿彌陀 二 道理的證據 佛的功德是如實的 不像世間善法是 在經證的前提下 再引用理證 雜染的 雜染的 有善也有惡 甚至 第一 念佛法門是佛的慈悲 愛會變成恨 恩會變成仇 善也可 佛的慈悲是悲智圓滿的慈悲 慈悲當 能會轉為惡 好比有的人原本互相恩 中含攝無窮智慧 是徹底究竟圓滿的 愛 後來卻拔刀相向 這都是世間雜 智慧 不會像人情一樣 人情會出現 染之法 不是如實功德 而阿彌陀佛 什麼呢 所謂 慈悲生禍害 方便出 的功德是如實功德 清淨不顛倒 真 下流 這其實根本就沒有慈悲 是 實不虛偽 順二諦 順法性 所以念 人情才會這樣 比如父母溺愛孩子 佛所得的功德 絕對沒有雜染 絕對 而我們不能認為 阿彌陀佛慈悲 不會產生無常 變滅 讓我們受苦受 可能就有人仗著這慈悲出下流 生禍 難 害 這等於把佛的慈悲跟人情混 善導大師說 利劍即是彌陀 50 算為真理 同 道理說不過去 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就是止惡向 第二 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 同 善 念念稱名常懺悔 這都是說 體大悲 同體大悲是說被慈悲的人 名號本身具足止惡向善的力量 他和佛的慈悲是一體的 既然是一體 在佛教諸大乘經典中 沒有任何 的 這個人感受到佛的慈悲反而去 一句經文說 弘揚阿彌陀佛慈悲救度 造惡 不就是說阿彌陀佛和你一起造 的念佛法門 反而有人造罪造業 執 惡嗎 怎麼可能佛和你一起造惡呢 著邪見 沒有這樣的經文 一切經教 你只能跟佛一體 只能被佛同化 因 都證明 念佛必然只會變好 不會變 為念佛眾生和佛一體 所以只會變得 壞 愈來愈好 不可能佛變成眾生 跟你

53 在造罪 沒有人喜歡罪 人都喜歡喜 樣 木頭一定會變為火 不能火反而 樂 歡喜 你蒙受了佛的慈悲 苦惱 變為木頭 佛是智慧火 眾生是柴 消除 坦然自在 身意柔軟 身心喜 既然是一體的 就會被火所燒 變為 樂 自自然然就沒有造罪的必要 所 火 以止息了苦惱 止息了造罪 觀 第三 慈悲具備引人向上 向 經 裏說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 善的力量 這是我們的生活常識 如 惱法 說清淨業 和 除苦惱 果我們正在苦惱 絕望當中 這時有 法 是一樣的 能除苦惱 能令身心 一個人理解我們 關愛我們 慈悲我 清淨 能滅我們的罪 們 蒙受他這樣慈悲的對待 我們會 第五 名號是實相法 是實相 因此而造惡嗎 任何人都不會 因 身 是為物身 它本身是真實的 是 為這和我們的心是相反的 我們會感 無量清淨莊嚴真實的摩尼寶珠名號 動 會向他訴說一切 心一定會很柔 這句名號能破眾生一切虛妄 能滿眾 軟 很歡喜 自然謙卑柔順 願意聽 生一切志願 念佛人只要稱念彌陀名 他的引導 號 自然納入實相的軌道 曇鸞大師 世間是無常的 我們受煩惱賊所 作了一個比喻 蛇性曲 走路腰身彎 害 產生種種邪見 貪染 佛對我們 曲 如果把它放到竹筒裏 它不得不 無限慈愛 只有佛對我們是真實的 直 我們的心充滿罪惡的貪瞋癡 彎 關愛我們 我們在佛面前當然會非常 彎扭扭的 但是一念佛 六字名號就 柔順 會聽佛的慈悲教言 佛當然會 是竹筒 你進去就不得不直 正直是 慈悲我們 佛的慈悲會引導我們向著 佛心 自自然然順著這個軌道 所 純善 淨美 光明的世界 以 即使本來是扭曲造罪的眾生 念 第四 慈悲能夠止息人的苦惱 有苦有惱的人才會犯罪 無苦無惱的 淨宗時論 一起造罪 就像木頭和火成為一體一 佛也自然納入實相軌道 正直無為 向善向淨的軌道 這是必然的 人為什麼要犯罪呢 他沒有犯罪的必 阿彌陀佛的名號 慈悲 智慧 要 人不是喜歡犯罪 是因為有苦 就像光明 光明能破除黑暗 不可能 有惱 要擺脫苦惱 又沒有正確方 光明來了黑暗更加黑暗 彌陀的慈 法 所以才犯罪 如果沒有苦惱 苦 愛 就像春天般溫暖 能化除堅冰 惱都消除了 就不會犯罪 犯罪是 不可能愈溫暖冰結得愈厚 怎麼可能 淨土宗雙月刊 51

54 佛愈慈愛我 我愈去造罪造業呢 造 淨宗時論 罪造業是因為心中冰冷 寒冷如堅 首先是吃素 世間人貪口腹之 冰 阿彌陀佛光一照 我們心裏罪業 欲 好像吃素是多大的難事 認為 的冰霜被滅除 慢慢融化 柔軟 就 人活著就是吃喝玩樂 吃喝玩樂都沒 像冰化為水一樣 不可能冰層更加結 了 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但是只要 厚 只有在無常凜冽的風霜中 在貪 念幾年佛 自自然然就吃素 不殺生 瞋癡三毒的染污中 我們的心才會愈 了 有很多明顯的例證 不可能愈念 來愈冰冷 堅硬 才會犯罪 遇到了 佛愈殺生幹壞事 念佛有止惡保平安 佛法 遇到了阿彌陀佛的救度 就像 的功能 遇到暖氣一樣 自然就會融化 這是 自然的道理 還有人脾氣很大 怎麼都改不 了 所謂 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經中有 塗毒鼓 的比喻 戰士 真心念佛 脾氣會逐漸變得柔軟 這 上前線打仗 被敵方的毒箭射中了 也是止惡修善 還有很多人 因為念 有一種鼓 上面塗了一種藥 只要鼓 佛 家庭關係好了 有的人心裏一天 一敲 箭自然就拔出來 身體自然平 到晚煩躁 怎麼講道理都不管用 但 復 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這種鼓 我們 只要真正念佛 心裏自然安靜 平靜 被三毒之箭所射 六字名號一念 毒 了 遇到大苦惱的事情 甚至要瘋 箭自然拔出來 身體平復如初 不可 了 六神無主 只要念佛 心裏就會 能六字名號一念 毒箭往裏鑽 感到暖洋洋的 感到有所依靠 有所 阿彌陀佛名號是 阿伽陀藥 萬 平復 這明顯是止惡向善 病總治 萬病不過就是貪 瞋 癡 還有很多人去寺院供佛 拜佛 三毒煩惱 既然萬病總治 就沒有煩 念佛 求佛 求逢凶化吉 遇難呈 惱 邪見對治不了的 都可以對治 祥 消災免難 增福增慧 如果一個 這才能稱為阿伽陀藥 人念佛了還喜歡造罪造業 那還能求 從這幾方面說明 念佛必然引導 我們向好 向善 向純淨光明 三 事實的證據 用事實證明只會變好 不會變 52 壞 這樣的事實在周邊見得很多 得了嗎 那不是愈求愈造罪嗎 正因 為念佛自然具足止惡向善的功能 所 以人們才去求消災免難 不能止惡怎 麼能消災免難呢 正因為佛號自自然 然能止惡 人們才向佛求消災免難

55 淨宗時論 如果佛號不能給眾生帶來善法 人們 怎麼能夠去求增福增慧呢 所以 很 明顯 逢凶化吉 遇難呈祥 消災免 難 增福延壽 這都是名號裏本來具 足的功能 因為有止惡向善的力量 所以顯現這個功能效果 被歷來芸芸 眾生所信奉 依靠 祈求 這是實事 的證據 太多了 念佛感應錄 中 有很多記載 四 反證 講反面的證據 從反面來證明 敦煌飛天圖 首先 佛經中沒有記載因為有彌 陀慈悲而造惡的 如果有 一定會記 載 像般若空門中 有執著空見 豁 達空而造罪放浪的 這個經典中有記 載 要遮止 淨土三經沒有 因為這 個法門是慈悲救度的法門 能夠破除 係 你抱持這個邪見照樣往生 這就 一切邪見的法門 根本不存在這種問 是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 你就邪不起 題 即使是煩惱邪見的眾生 依靠這 來 你想邪 六字名號把你拿住 這 個法門也完全得以度脫 個法門厲害 不可思議 是一切眾生 眾生為什麼會造罪造業 就是 最後的救度之法 因為有邪見 煩惱 眾生邪見主要有 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樣 勢不兩 五種 我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立 哪有黑暗擋住光明的 不存在 戒禁取見 在聖道門中 一定要破我 就像冰和火一樣 火燒來了 冰不 執 身見 淨土門不需要 有身見的 化 反而更加強硬 這個道理不存 眾生 以佛法來看 就是邪見眾生 在 道理完全相反 事實完全相反 因為你有身見 有我 聖道門不破這 所以 從反面來說 絕對不存在念佛 個邪見 不可能解脫 但淨土門沒關 讓一個人喜歡造業 讓一個人抱持邪 淨土宗雙月刊 53

56 淨宗時論54 見, 不存在 退一萬步說, 如果有這樣的人, 阿彌陀佛慈悲救度了, 他就可以造罪造業了, 那這個人肯定不是念佛的人 這是他本身邪見的過錯, 他還沒有和阿彌陀佛發生交集, 他純粹是一種觀念, 才會這樣 這樣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 假如有, 也是他自已邪見的過失, 不是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過失 打個比喻, 有個人想自殺, 他就要找很多自殺的理由, 可以跳樓 跳橋 撞車 為了不讓他死, 難道樓也不蓋了, 橋也不架了, 車也不開了嗎? 即便這些都不做, 他還是會死 可以撞牆, 沒有牆可以撞地 你沒有辦法, 因為他被冤家附體了, 一定要死, 不死不行 我們所說的, 是按正常情況來說, 有的人就是邪見, 邪見的人不管遇到什麼, 都會增長他的邪見 因為這一點, 就不弘揚阿彌陀佛的救度, 這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邪見眾生, 我還沒有遇到過 但是提這樣問題的, 還是經常會有 如果反問他 你擔心別人念佛造惡, 你自已會這樣嗎? 他會立即否定 你會因為念佛從此對父母不孝順了嗎? 我不會這樣 找不出例證 這都是虛妄假 相, 沒有遇到一個實事 這樣的虛擬問題, 往往給我們很大的纏繞 以後所有問到這個問題的, 希望不要執著這樣的邪見, 如果執著不改的話, 不僅是邪見, 甚至是謗佛謗法 阿彌陀佛怎麼會讓人造罪造惡? 我們怎麼會產生這個流弊? 如同光和暗不能兩立一樣 所以, 大家一定要以佛法為標準 如果有人住於邪見的話, 那是他個人的邪見問題 對於這樣的邪見, 在 無量壽經 中其實也有遮止, 就是所謂 抑止門 比如說三毒五惡這一段, 還有第十八願講的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這些就是有所抑止的 這樣, 真諦和俗諦, 二諦圓滿

57 淨土常識 業力自然 不必假借人為的 人為不能改變的, 叫做 自然 有三種自然 : 業力自然 願力自然 無為自然 眾生自身的因果, 是業力自然 如果行善業, 自自然然地, 將來會得到善的果報 ; 如果為惡, 也必定地 自然地, 將來會受痛苦的惡果, 這個是不能更改的, 所以叫做 業力自然, 這是 自因自果, 自作自受 念佛往生成佛是願力自然 阿彌陀佛發下了 使念佛眾生往生成佛 的四十八大願, 這四十八大願已經成就, 十方眾生只要依循他的願, 就自自然然地順著他願力的自然性, 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結果, 這是 他因自果, 他作自受 猶如生為天人, 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 自然具足五種神通 ; 生為飛禽, 也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 自然能夠展翅高飛 ; 生為水族, 亦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 自然能夠悠游深海 極樂世界是 無為自然的涅槃境界, 一旦往生, 不須假藉有為地造作 功用, 而自然地證悟涅槃 這是 無為自然 他力的因果就是他作自受 -- 別人做, 而我們來領受 這種是就諸佛菩薩發四弘誓願, 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來利益眾生 救度眾生 消眾生的罪業 度脫眾生的輪迴, 這樣就叫 他作自受 淨土宗雙月刊 55 願力自然 無為自然 他作自受 淨土宗小常識

58 淨土常識56 他 是指佛菩薩的意思, 若以淨土法門來說, 他 單指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是為十方眾生所發, 他兆載永劫 積植菩薩萬行功德, 是為十方眾生所累積, 這叫做 他作 ; 阿彌陀佛所做的, 而果報功德, 卻是我們眾生來領受 信受, 叫作 自受 曇鸞大師在 往生論註 卷下說 : 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顯示不僅現在要往生的眾生, 是靠彌陀的本願力 ; 即使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將來成佛, 廣度眾生, 也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所成就的, 也就是 往還皆由本願力 阿彌陀佛修行, 願行圓滿所得的果, 由眾生來接受, 這個叫作 他作自受 真實之利 大經. 序分 開宗明義即顯示釋尊出世之本懷而言 : 如來以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大經 旨在宣說彌陀救度眾生之本願, 其真實之利者, 廣而言之, 即彌陀四十八願, 所謂 四十八願殷勤喚, 乘佛願力往西方 略而論之, 即第十八願, 所謂 十方眾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釋 : 四十八願,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此真實之利, 即無上大利, 一念具足無上功德, 圓滿成就無上佛道 大經 彌勒付囑文云 : 其有得聞, 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 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59 問答釋疑 淨土 釋疑 問 為什麼通身放下地靠著阿彌陀佛 身體卻不見好 答 所謂 通身放下 靠倒阿彌陀佛 果然這樣 那這個人的心一定會平靜 平 和 逆來順受 很包容 接受一切 自己反思一下 有點小毛病就著急了 看 來還是沒有通身放下 如果通身放下 是感恩的 都會接受的 你接受了 自 然就順了 才能改變 我們要改變 往往先從心開始 心改變了 行為也會調整 身體也會隨之改 變 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心地上沒有密密實實地下功夫的話 改起來就比較 難 效果不明顯 這不是佛不靈 問 念佛考試能取得好成績 真有這樣事嗎 答 所謂 福至心靈 一個人聰明不聰明 靈敏不靈敏 往往跟個人的福報有 關 如果福報不夠 智慧也開發不起來 所以福報和智慧是相關的 如果福報 夠的話 甚至福報非常充足 心自然就會靈敏 所以講福至心靈 至 有兩 層含義 一是到達 二是圓滿 充足 福來到心中 心就會聰明起來 所以福 報和智慧是有關係的 我們念阿彌陀佛 因為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光明 光明就 是智慧 能夠破暗 增長智慧 也能增長我們的福報 這是一個基本的原理 有佛力的加持 我們的心會逐漸靜定 業障會消除 自自然然就會聰明起來 原來不會的題目 自然就會了 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淨土宗雙月刊 57

60 問答釋58 疑問 : 雖念佛, 心不清淨, 雜念紛飛, 能往生嗎? 答 : 能! 很多往生事例所記都是普普通通的念佛人, 也都不免多少有些雜念, 但都能往生 其實心清淨不清淨 念佛有沒有雜念, 與能不能往生是絲毫也不相關的 專修念佛, 真願往生, 即使是一天到晚雜念紛飛也一點點都不會障礙阿彌陀佛的救度, 一點點都不會影響往生的 只是說一個人的妄想雜念多, 內心就不容易安定, 心裏也多一些煩惱, 所以念佛的人還是希望雜念少一些 那也有方法, 就是儘量看淡世事, 多念佛, 久而久之, 自然雜念就會少一些 印光大師的 十念計數法 便是攝心念佛的好方法 問 : 平時有念佛, 臨終時沒辦法念出佛, 這樣也能往生嗎? 答 : 往生並不是必須要到臨終才能決定的, 平時專修念佛 真願往生, 則其往生平時就已經定了, 臨終雖沒能念出佛, 也必往生 這在淨土宗叫作 平生業成 好像一棵大樹, 長的時候就向西傾斜, 鋸斷的時候雖不再加力, 也自然往西而倒 又好比早就安坐船上的人, 即使船離碼頭的時候睡著而不知, 也絲毫不影響安達彼岸 善導大師說念佛是往生正定之業, 正是如此

61 春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編按 羊年除夕夜 大陸安徽弘願寺舉行團拜會 慧淨法師自 臺灣打電話 給寺院的法師和蓮友們 作了新年開示 此文為根據 當時錄音整理而成 今天是臘月三十日 也就是除夕 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新舊 交接的時刻 隨俗 首先向大家拜年 恭喜新年 新年快樂 念佛 歡喜 我現在要跟大家講的分為四點 第一點 感謝辛勞 放下委屈 感謝過去的辛勞 放下過去的委屈 也就是感謝過去一年的辛勞 放下過去一年的委屈 我們弘 願寺從上到下 首座和尚啦 當家師啦 知客師啦 副寺啦 維那 啦 僧值啦 香燈啦 大寮人員 行堂人員 庫頭 菜頭 園頭 圊頭 大大小小這些崗位 為了我們弘願寺的弘法活動 可以說大 家是勞心勞力盡心盡力 也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付出 都是為了 弘願寺這個教團 為了阿彌陀佛悲心救度眾生這一個法門 一年 三百六十五天 一般上班都有休息 但是我們出家眾 我們道場的 住眾 是沒有分週末或假日的 這樣的辛勞 值得欣慰 值得一年 之後的今天 表示對大家的慰問 還有對大家的感恩 感謝 大家 所做的都做在阿彌陀佛的身上 這是人生最值得的 所做的都是為 利他 為眾生而做的 都是為過去的父母 為未來的諸佛所做的 所以大家的苦勞都有功德的 都是值得讚歎的 所以很感恩 感謝 淨土宗雙月刊 59

62 念 大家過去一年的辛勞 同時 也希望放下過去一年的種種委屈 畢竟 我們雖然同 居一處 共住生活 所謂 六和敬 但我們是末法時代的五濁罪 惡凡夫 所以往往在身口意方面 為彼此帶來矛盾 給對方帶來苦 惱 那麼 我們就要為大局著想 把覺得矛盾的捨棄掉 把苦惱的 包裹放下來 以大局為重 每一個人他的本心都是為教團 為這個 法門 只是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有缺失是難免的 可貴的在於 能夠彼此體諒 寬恕 包容 接納 因為畢竟我們是同門 也是共 同為阿彌陀佛 為眾生在做事 不是為自己的名 利 或者是權 勢 地位 因此 這一年來 如果有矛盾 有委屈 就不要放在心 上 所謂 以前種種 猶如昨日死 未來種種 猶如今日生 第二點 檢討過失 懷抱信心 檢討過去的得失 懷抱未來的信心 失敗是成功之本 這一年來 如果有所成就 很感恩阿彌陀佛 的加持 大眾的辛勞 如果有不圓滿 有失敗之處 就加以檢討 作為未來的改進 檢討過去一年的成敗得失 然後對未來這一年能 60

63 佛 夠定位 能夠規劃 對所定下來的能夠懷抱著信心 努力地向前 第三點 迎接羊年 恩孝柔和 跪乳反哺吃素柔 恩慈體貼謙卑和 羊年體會羊之美德 羊有什麼美德呢 就是恩孝柔和之美德 所謂 羊有跪乳之恩 鴉有反哺之義 牠本身顯示得很孝順 吃 母親的乳汁都要跪下來 而且牠不吃肉 牠是吃素的 個性是很溫 和 很柔順的 與人無諍的 不像獅 象 或者是虎 豹 豺 狼 脾氣很暴躁 弱肉強食 那麼我們體會羊的美德 我們一定要 像宗風所講的 恩慈體貼 謙卑柔和 對眾生的恩慈體貼就是孝 順天下的母親 自己凡事能夠謙卑的 不傲慢 柔和的 不激烈 凡事都能夠平穩地 平和地 不過與不及 不偏與不倚 永遠都處 在中和的境界 這樣就是謙卑柔和 所以在這羊年 讓我們體會到宗風的 恩慈體貼 謙卑柔 和 在這一年當中 更加地把這個美德落實到我們的團體當中 落實到我們的處事為人上面 第四點 每逢過年 倍感無常 所謂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 今天除夕之夜 大家在這裏圍 爐團圓 在這裡團拜 可是過了今天 大家就要回到各單位上 可 知 萬事萬物它都是無常的 不是永恆的 像 無量壽經 所講 的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 無可樂者 人在世間 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 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所以 在這六道輪迴當中 我們都是孤獨而來 也是孤獨而 去 雖然現在有個伴 但也不是永恆的同伴 地藏經 中 父 子至親 歧路各別 縱然相逢 無肯代受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世 淨土宗雙月刊 61

64 歡 間都是隨業流轉 這世間不是我們的故鄉 我們是接受這個業而 來 要想長久地 安樂地 就必須回歸極樂世界 我們佛性的家 鄉 每逢過年 倍增無常之感 有五段話 跟大家勉勵 這五段 話 或許大家都看過 也已經背過 老生常談 就是 臘月三十日是閻羅王的請帖 準備好的人可喜 沒準備好的人可悲 過年是人生終點站的里程碑 準備好的人可喜 沒準備好的人可悲 人在世間 種種愛戀 種種馳求 一旦臨終 究有何物 為我所有 世間眷屬 報盡則離; 圖久聚者 當結佛緣 同念彌陀 同生淨土 普願有情皆念佛 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 光壽如同大願王 這五段話 都登在我們的網站 也登在我們的刊物上 最後再講一點我們本身的職責 也就是宗祖善導大師所講的法 語 自信教人信 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也就是說 只有自信教人信 才是行大悲 也才是真正報佛 恩 如果不是 自信教人信 那麼自己沒有大悲 同時也不能夠 報答佛恩 什麼叫作 自信教人信 呢 自信教人信 是有兩個層次 第一 唯有自信 才能教人信 第二 唯有自信 必會教人信 怎麼講呢 62

65 喜 第一 唯有自信 才能教人信 也就是我們要布施 必須是自 己有東西 如果口袋空空 沒有東西 那怎麼能夠給人家呢 所以 預先自信了 有了信心這個東西才能夠傳播出信心 所以 唯有自 信才能教人信 要教人信必須先自信 第二 唯有自信 必會教人信 自己信受彌陀救度之後 就會 主動地 沛然莫之能禦地來教人信 是自然地 不用別人的鼓勵 勉強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獲得了生死輪迴的解決 獲得了彌陀慈 悲的救度 我們還有六親眷屬 還有生生世世的父母 也都同在輪 迴當中 需要彌陀的救度 我們一旦體會了彌陀的救度 獲得了彌 陀的救度 就自然地巴不得把這個救度告訴我們深愛的親人 這是 自然的 一般人都有惻隱之心 因為 無惻隱之心 非人也 所以每 一個人基本上都有良心 都有仁心 愛心 現在我們發現到了彌陀 救度這顆摩尼寶珠 不可能會自己藏著 不讓人來享用 所以只要 自信的話 必然會教人信 而且會沛然莫之能禦地 主動地想教人 信 否則便是還沒有自信 所以 自信才能教人信 自信必會教人 信 那麼剛剛講了 我們即使出家了 學佛了 學了這個法門了 獲得了彌陀的救度了 但是根機各不一樣 不能以一個標準來衡 量 也不能用一個框框來涵蓋 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要能夠適才適 用 那就可以了 不然過多的要求反而造成對方的壓力 苦惱 導 致彼此的矛盾而離開 最後 我先祝福我們的出家眾 能夠 各安其位 各司其職 身心安住 身安道隆 也祝福我們在家眾一年當中 甚至年年能 夠 家庭幸福 身體健康 事業發達 萬事吉祥 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 2015年1月18日 晚上八點 淨土宗雙月刊 63

66 人生如同泥鰍鑽豆腐 文 / 釋淨宗 在我們家鄉有一道菜 ( 當然這個例子可能有點殘忍, 希望大家起憐憫心 不過這個例子倒是說明我們人生的一個現狀 ), 這道菜叫作 泥鰍鑽豆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他是把泥鰍先放到清水裏, 把體內的髒物吐乾淨, 然後再把牠放到冷水鍋裏, 下面加柴燒, 水的溫度就愈來愈高 ; 泥鰍一開始也不知道, 在鍋裏邊游來游去, 你說這個泥鰍有沒有目標呢? 牠在裏邊從東游到西, 從西游到東, 但是不管怎麼游, 都在鍋裏 等到水溫愈來愈熱了, 泥鰍的速度就愈游愈快, 牠著急啊! 但是牠還是沒有目標, 牠只是著急, 怎麼辦? 沒辦法, 還是游來游去 這個時候呢, 廚師就會拿來一塊豆腐 ( 這個豆腐比較清涼 ), 放進去, 泥鰍在熱水當中很著急, 就被涼涼的豆腐所吸引, 就鑽到豆腐裏面去, 以躲避外面的炎熱 鑽進去之後呢, 慢慢地愈燙愈熟, 最後死在裏邊出不來 這叫泥鰍鑽豆腐 我們的人生其實和這個差不多, 大家不要笑, 哎, 這個泥鰍很愚蠢, 牠是沒有智慧, 如果有智慧的話, 牠應該在鍋裏的水燒熱之前就想辦法離開, 這才是牠正確的目標 鍋, 就好像我們的三界火宅 ; 下面的火, 就好像我們的貪瞋癡煩惱, 在加熱 ; 裏邊的泥鰍, 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我們眾生 ; 冷豆腐, 就是世間的五欲之樂, 名利啊, 財富啊, 健康啊 好像這些能讓我們感到快樂一點, 能夠稍微減少一點煩惱 比如說今天是國慶日, 很多人就去旅遊了 ( 就是鑽豆腐 ), 為什麼呢? 因為平時很繁忙, 工作壓力很大, 就好像熱鍋裏的泥鰍一樣, 鑽來鑽去, 沒有辦法停息 哎, 今天剛好是國慶日, 放假, 我們找到一塊風景優美的地方, 到那裏去放鬆一下 就好像一塊涼豆腐, 鑽進去 那麼, 一旦被五欲之樂所迷惑的話, 不知道自己躲到豆腐裏了, 將來被閻羅王連這個五欲豆腐, 加上你這個泥鰍一把端起來 64

67 我們人生其實就是如此 所以, 一般的人, 人生是沒有目標的, 他不過是在這個永遠不能出離的圓鍋當中游來游去, 無論如何, 即使是蓋世英才, 即使是一代梟雄, 即使是萬古高人, 你還是在三界裏邊輪迴, 沒有出去啊!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啊! ( 年 月講於廈門 ) 攀藤圖 淨土宗雙月刊 65

68 四大菩薩與阿彌陀佛 文 釋智隨 佛法修學 旨在依法得果 轉凡 者必有大願 有大願者必有大行 有 成聖 於諸聖之中 大分有三 一 大行者必有大悲 四者圓滿具足 即 因圓果滿 究竟無上之佛 二 上求 成無上佛道 佛道 自行化他之菩薩 三 生死 四大菩薩既為學佛成佛之重要因 已了 所作已辦之羅漢 此三者前二 素 自然成為眾生之必然依怙 故四 為大乘聖人 後一為小乘聖人 漢傳 大菩薩於民間信仰最為普及 人人皆 包括藏傳 佛法偏重大乘 故佛 知 普皆信仰 已完全成為人格化之 菩薩普為學修者所信仰 所依止 觀 信仰對象 並因茲形成一一對應之四 釋迦本師一代所說 虛空法界 微塵 大名山 浙江普陀山之觀音道場 國土 諸佛菩薩無量無邊 於無量無 山西五臺山之文殊道場 安徽九華山 邊之諸佛菩薩中 四大菩薩與阿彌陀 之地藏道場 四川峨眉山之普賢道 佛 於此娑婆世界可謂影響深遠 最 場 觀禮朝拜者 絡繹不絕 可見其 為人知 信仰之深入 影響之廣泛 欲滿眾所 四大菩薩為觀音 文殊 地藏 希求者 則多求大悲觀音菩薩 欲得 普賢 分別代表修學成佛之四大精 智慧圓滿者 則偏信大智文殊菩薩 神 悲 智 願 行 觀音菩薩代表 欲免三途苦海者 則偏歸大願地藏菩 大悲 文殊菩薩代表大智 地藏菩薩 薩 欲使眾行圓滿者 則效法大行普 代表大願 普賢菩薩代表大行 此 賢菩薩 此四大菩薩已成佛法人格化 四大精神並非一一割裂 只是分而論 之精神支柱 已完全融入佛法信仰者 之 各表一法耳 實則彼此具含 一 之修行生活中 攝一切 有大悲者必有大智 有大智 66 於此四大菩薩之外 信仰最普

69 及之佛, 則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乃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 雖為十方諸佛之一, 但阿彌陀佛為 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 釋迦宣說, 諸佛稱歎, 故於諸佛之中, 信仰最廣泛, 影響最深遠 男女老少, 巷里鄉野, 無不聞知 一佛四菩薩, 於中國漢地形成別開生面的佛法信仰, 此二者看似無甚關聯, 但若將四大菩薩與阿彌陀佛一一對比, 即會發現, 大悲 大智 大願 大行, 欲得疾速圓滿, 無過念佛, 往生西方 彌陀大悲, 普救一切, 五逆十惡, 迴心皆往, 即暢觀音之大悲 ; 彌陀大智, 圓超一切, 佛中之王, 唯佛能知, 即含文殊之大智 ; 彌陀大願, 五劫思惟, 永劫修成, 光壽無量, 度苦眾生, 即攝地藏之大願 ; 彌陀大行, 果地究竟, 功德無上, 萬善圓具, 眾行皆成, 即圓普賢之大行 故觀音 文殊 普賢皆一一求生西方, 以究竟圓滿其大悲 大智 大行 地藏似無求生之說, 然觀地藏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 ; 度盡眾生, 方證菩提 之大願, 實為彌陀大願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之一內在表現也, 其常居三途苦海, 救度沉溺眾生, 亦正為助 成 圓滿彌陀之大願也 地藏乃因地之願, 彌陀則果地之覺, 因願欲圓, 必歸果覺 雖諸多眾生因地藏之救度而出離三途苦海, 得生人天, 因未究竟出離生死輪迴故, 以致無量眾生, 又 旋出旋入 可見生界不盡, 地獄難空 若眾皆往生, 則地獄即空 故地藏之願, 唯憑彌陀之願方得大成 如是而觀, 四大菩薩可謂與阿彌陀佛關係甚深, 一佛圓攝四菩薩, 一法圓成四心要 經言, 一稱彌陀佛名, 十方諸佛護念, 二十五大菩薩相隨, 正顯二者密切關係 淨土宗雙月刊 67

70 淨土宗藝術 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絹本設色 左 cm 中 cm 右 cm 稱名必來迎 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文 佛救 此畫是日本平安時代 末期阿彌陀佛來迎圖中最為傑出的珍品 相傳是日本弘揚淨土信仰的高僧源信大師所繪 源信大師生於平安時代中期 自幼智慧過人 十五歲時便能為皇室講經 大 師早年修習天臺宗 讀破一切經 後受中國善導大師著作影響 乃弘揚淨土 著 有 往生要集 68

71 此幅來迎圖氣勢恢宏, 場面壯闊, 極具感染力 畫中阿彌陀佛跏趺而坐於蓮花寶座之上, 右手當胸結說法印, 左手膝前結接引印, 顯悲智雙行, 導法界同歸 花座下方左右, 分別為手捧蓮臺的觀世音菩薩與胡跪合掌的大勢至菩薩, 四周環繞供養菩薩, 皆乘渦捲形五色雲浩浩蕩蕩前來迎接行者 引人注目的是, 諸菩薩眾之妙服色彩綺麗清雅, 天冠寶飾之造型華美稀有 每一位菩薩微妙殊特的神態 動作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 或奏琵琶而歡喜, 或捧花果來供養, 或舉幢幡自莊嚴, 或如觀音手持蓮臺雙膝而跪竭誠來迎 每一支樂器, 箜篌 阮咸 排簫 手鼓 都被描繪得精緻細膩 宛在目前 可以想像, 一場聲勢浩大 清暢和雅的天樂正迎空而起, 響徹十方 而大師所畫之湧動的流雲, 彷彿隨天樂自然流露出歡快的韻律感, 令這場盛大的 來迎會 躍然紙上, 有聲有色 淨土宗雙月刊 69

72 淨土宗藝術70 觀者不禁要問 : 若非讚佛威德, 是何方 神聖 能令菩薩聖眾如此歡欣鼓舞 集諸供養 奏樂歌歎? 答曰 : 乃是順佛本願 專稱佛名的念佛人, 今臨命終, 乘佛願力將往生淨土故, 特現前恭迎 法事讚 言 :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臨終聖眾持華現, 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 一念迎將至佛前 畫面主尊阿彌陀佛妙相圓滿, 超諸菩薩 唇若含丹, 在色彩上與菩薩寶衣 寶樹楓葉頗為協調 佛身施以金泥, 不著重彩, 與四周聖眾及祥雲之色調構成鮮明反差, 突顯佛身光明熾盛, 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整幅畫作的視覺中心因此形成 曇鸞大師 讚阿彌陀佛偈 有云 : 佛身相好如金山, 一一又放百千光 善導大師亦云 : 正坐以來經十劫, 心緣法界照慈光 蒙光觸者塵勞滅, 臨終見佛往西方 阿彌陀佛正是一尊以光明度生的佛 所謂 : 彌陀世尊, 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一一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然亂想凡夫疑惑佛智 : 雖念佛恐心不清淨 妄念紛飛不得往生 ; 業障深重 貪瞋洶湧不得往生 ; 新學懈怠, 時間尚短不能往生 源信大師對此便有一段慶喜念佛的安心法語 : 信心雖淺, 本願深故, 任憑必往生 ; 念佛雖倦, 功德大故, 稱念定來迎! 字字直言彌陀本願不虛, 故而稱念來迎 畫中彌陀端身正意, 放大光明 既智慧說法, 暢殊勝本願 ; 又悲心接引, 攝念佛眾生 此是對 稱名必來迎 之深重誓願 大慈大悲最好的說明! 繪者深體佛心, 將阿彌陀佛置於與觀者正面相視的中央, 使人彷若身臨其境 : 感受著這尊佛正是能救度你的佛 來迎你的佛 ; 佛來迎接的不是別人, 正是念佛的你! 同時菩薩眾隨彩雲簇擁環繞之勢撲面而來, 生動逼真, 給人極大的欣慕極樂 願隨西去之信念!

73 老土解讀. 小魚作畫 瓶花玩偶圖 皆無益之物也 然而, 什麼是有益之物呢?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淨土宗雙月刊 71

74 救恩 ( 一 ) 輯 / 釋慧淨 72 } 彌陀是諸佛之王, 是眾生唯一救主 } 我溺大海, 岸上眾人皆大呼 : 努力往上游! 游上來, 游上來! 唯有一人, 躬身入海, 救我於岸 岸上眾人者, 其他諸行也 ; 躬身入海者, 彌陀一佛也 } 凡夫罪重, 較之佛力, 猶如大海一滴 石頭量重, 投入大海必沉, 投入大船必浮 ; 凡夫罪重, 投入六道必墮, 投入願船必度 } 若靠彌陀, 重罪尚滅, 何況輕罪 ; 不靠彌陀, 輕罪不滅, 何況重罪 一沙雖輕, 直沉海底 ; 重石乘船, 可達彼岸 } 我今無智, 亦無戒行, 人中牛羊, 園中枯木 我無依怙, 法財盡故 ; 我有怖畏, 具諸怨故 }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 作為標準, 則天下尚有完人 ; 若把意業中的所思所念, 作為標準, 則天下無一完人 若從人所見處, 作為標準, 則世間尚有賢人 ; 若從人不見處, 作為標準, 則世間皆是罪人 } 暗夜依燈, 渡海依船, 病人依醫, 生西依佛 凡夫三業, 皆地獄業 但稱佛名, 念佛為業 } 如石必沉是其自性 煩惱具足的凡夫, 必墮地獄是自性 人靠自己的努力, 不能脫離輪迴 ; 唯靠彌陀救度, 不但能離輪迴, 而且速成佛道 } 佛教的特色是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拔苦與樂, 亦即是純淨平等的愛心 佛教若無 大慈大悲, 不能 救苦救難, 拔苦與樂, 即非佛教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 能圓滿 救苦救難, 拔苦與樂 的法門, 即是 淨土法門

75 } 淨土法門講愛心, 講彌陀慈悲的愛心 彌陀慈悲的救度 彌陀愛一切眾生, 但願眾生皆往生, 不願一人獨輪迴 } 慈父不因兒女行惡而歡喜, 亦不因兒女行惡而捨棄 彌陀悲愍眾生之罪惡, 因悲愍而不捨棄, 誓必救度 } 彌陀愛我們, 彌陀為救度我們 : 以五劫時間為我們發願, 以永劫時間為我們修行, 十劫之前終於為我們成就極樂世界, 成就我們能夠往生成佛的功德, 此功德皆在 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光明名號中, 使我們信心求念 } 彌陀愛我們, 他若不慈悲, 我們得救無望 彌陀五劫所發的願為我們而發, 彌陀永劫所修的行為我們而行, 彌陀願行所成就的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淨土, 所成就的六字洪名是我們往生成佛的功德資糧 } 唯有彌陀為我們五劫發願, 唯有彌陀為我們永劫修行, 唯有彌陀的功德可以消我們的罪, 所以也唯有彌陀能救度我們出離輪迴 不是因為我們做了多少好事, 也不是因為我們修多少行, 我們自己無法救自己, 因為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斷除貪瞋癡 } 彌陀慈悲救度, 主動積極而來, 不因祈求拜託 ; 不問對象, 不講條件 ; 與智慧無關, 與學問無關, 與修行無關, 與道德無關, 與善惡無關 不論何人, 只要相信, 只要接受, 即能得救 得救之人, 已是極樂聖數, 已非凡數攝 } 彌陀是超越善惡, 講求愛心 我們如此之惡, 佛仍然愛我們, 因為愛能接納一切, 包容一切, 遮蓋一切, 赦免一切, 所以救度超越一切 } 彌陀救度的愛心, 超越一切, 超越通途之因果 善惡 報應, 超越世間之公平 公道 正義 也因此, 即使我們極惡, 無有出緣, 也能蒙救 } 救度的法門以愛心為原則, 非以善惡 公平為原則 當用愛心的原則, 代替善惡 公平的原則 } 純正淨土法門乃超情離見之 不可思議 法門, 是佛與佛的境界, 於凡夫但能無條件地信受, 絲毫不可擬議 淨土宗雙月刊 73

76 不可思議 即是指彌陀的慈悲救度 故欲入淨土門之人, 應 信受彌陀救度 } 彌陀是我們不請之友, 彌陀為我們荷負重擔, 彌陀視我們如他自己 不論如何, 彌陀愛我們絕不改變 不論如何, 彌陀都不會捨棄我們 不論如何, 我們都要信彌陀救度 } 生命不可沒有依靠, 彌陀是永遠的依靠 ; 人生不可沒有歸宿, 極樂是究竟的歸宿 } 雖是凡夫 : 若信受彌陀救度, 即是大福報 大智慧 ; 若專稱彌陀佛名, 即是大善根 大功德 ; 若弘揚淨土法門, 即是大慈悲 大願力 } 淨土法門千信即千生, 萬信即萬生 五逆十惡極重罪人應墮阿鼻, 佛可以救 ; 若不信佛佛不能救 因為不信佛 不靠佛 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 淨土法門誰信受誰得救, 誰不信誰沉淪 } 彌陀悲智, 冤親平等, 超越善惡 若執善惡, 以論救否, 即是不知彌陀慈悲, 漏於救度 } 我本無心, 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 自然而至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 真是佛子 } 信彌陀救度即是真實功德, 疑彌陀救度即是無明顛倒 ; 信彌陀救度即是絕對之善, 疑彌陀救度即是最大之惡 74

77 附錄 : 愛的心語 沒有人不需要遮掩, 如同沒有人不需要寬恕 當我寬恕人的時候, 我自己也在被寬恕 當我遮掩人的時候, 我自己也在被遮掩 人生就是一場奮鬥, 所以許多時候, 我們又疲倦又疲憊, 又受創又受傷, 當然也犯錯也犯罪 此時,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朋友呢? 還是一個批評者? 是一個預備理解我們 安慰 包容我們的人呢? 還是一個準備批評我們 審判 定罪我們的人呢? 親愛的 : 你將永遠被珍愛 你不必有任何恐懼 你不會做錯任何事 ( 亞歷山大 瀕死體驗 )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 沒有邏輯的 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 你要原諒他們 說到底, 它是你和彌陀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縱然做到極處, 具是合當如此, 著不得一絲感激的念頭 如施者任德, 受者懷恩, 便是路人, 便是市道矣 境由心造 給予就會被給予, 剝奪就會被剝奪 信任就會被信任, 懷疑就會被懷疑 愛就會被愛, 恨就會被恨 生命就像是一種回聲, 送出什麼就收回什麼 ; 你播種什麼就收穫什麼 ; 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 你怎樣對待人們, 取決於你怎樣看待他們, 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是自己對自己態度的投射 這是普遍的真理, 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佛門以慈救為宗 平等潔淨的慈愛, 非貪著的愛 愛心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 愛是人性通往佛性的橋 愛能和諧社會, 愛能消弭仇恨, 愛能化敵為友 淨土宗雙月刊 75

78 教育無他, 愛與榜樣而已 惡事向己, 好事與他 忘己利物, 慈悲之極 心有慈愛, 慈愛便遍佈四方, 自然地, 無須刻意表現 先不要恨人 佛性是住在心腸柔軟的人裡面 慈之根源是 悲 善莫大於 恕 要原諒人七十個七次 我是承蒙大家包容我而活著的人 若人家不包容 原諒我, 我此身將被片片切割 當你感知自身生存之苦, 你的心才能為他人之苦而打開 愈感自身苦, 愈愍同苦人 要使對方對自己有如釋重負之感, 有賓至如歸之感 愛人如愛己, 率己以隨人 愛者愛也, 愛除了愛之外, 再沒有任何心機的才是真愛 愛必須在無所求的情況下施與, 才更顯得它的高貴純潔 唯有這種無我的愛, 才能帶給施愛者與被愛者雙方的幸福感 愛是最偉大的力量 真正愛他時, 就想為他付出 真正的愛他, 就會有真正的智慧冒出來 愛的語言便是最高的禮物 愛將招來愛 付出去就回來 你給他他就給你 愛將招來愛, 為一個人而盡心的愛, 它不會只在這個人, 依次地傳達至無限 愛在哪裡, 人就會在哪裡 愛之所在, 心即在之 在愛裡成長的人沒有懼怕, 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個愛別人的人, 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愛的裡面不計較, 不須酬勞 回報, 不懼怕, 愛的力量偉大 義務變權利, 工作變享受 愛是給人, 利人, 耐心, 恆心 ; 愛不傷人, 不佔有, 不求報 凡事謙虛 溫柔 忍耐, 用愛心互相寬容 作人原則 : 愛, 愛佛 愛人 愛使我們有幸福 喜樂 平安 76

79 文 / 釋延能 風水修 談學園地淨土宗雙月刊 77 卜卦算命看風水是我的看家本領, 也確很靈 這是 易經, 是中國古老文 化, 也是中國五千年古國文明的一個象徵 教 圓滿 不可否定, 佛教理論究竟圓滿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 逐漸取代了道教和儒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世間法, 佛法是出世間法, 與世間法同步進行, 既究竟又 算命排八字是生下來就確定了, 你會讀書不會讀書, 你會不會賺錢, 有沒有 官當, 你是農民還是商家, 定下來了 一生有沒有牢獄之災, 血光之災, 這個針對誰準呢? 不善不惡的人才準, 如 果大善大惡的人就不準了 佛教傳到中國後, 各處小寺院流行的 觀音籤一百問, 有事問觀音 我寺 院也有籤筒, 自我接觸善導大師教法以後, 這麼容易解脫的法門, 卜卦算命看風水之事, 我就全部放下了, 準備成佛度眾生, 我就經常看淨宗法師的講座和書 以前一般信眾見我是要提前預約的, 不準怎麼要排隊呢? 念佛的人沒有必要算命抽籤看風水, 阿彌陀佛就是羅經, 阿彌陀佛就是看相先生 念佛之人是大事化小事, 小事化無事, 一切如意吉祥, 除不至心 一向專稱的人, 現世利益, 一一如願 應捨己歸佛, 不求自得 ; 東摸摸西摸摸阿彌陀佛就不靈 有事就找慈父, 阿彌陀佛都辦不到的事, 找其他也就沒有用了 一切眾生, 不怕迷深, 只怕覺遲 以上是我學佛信佛的心得體會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四 增 進 認 知 體 驗 五 提 升 語 言 層 次 六 激 發 創 造 力 發 展 88 肆 幼 兒 在 積 木 遊 戲 上 的 發 展 過 程 86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Layout 1

Layout 1 視 為 優 講 燈 1 講 開 場 簡 報 隨 齡 發 視 變 資 訊 討 論 檢 討 會 與 會 將 夠 幾 點 與 變 關 視 變 兩 種 視 習 慣 個 問 專 業 員 問 題 講 1 燈 2 隨 齡 長 會 視 變 視 變 會 動 變 難 閱 讀 電 腦 視 變 會 裡 絆 體 風 險 藥 護 務 駕 車 動 難 會 響 並 導 慮 鬱 過 適 當 應 對 視 變 繼 續 動 並 減 關 慮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嘉 義 市 第 三 十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猜 拳 決 勝 負 的 最 佳 策 略 探 討 科 別 : 數 學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關 鍵 詞 : 剪 刀 石 頭 布 黑 白 猜 編 號 : 壹 摘 要 在 玩 遊 戲 時 往 往 需 要 運 用 猜 拳 剪 刀 石 頭 布 或 黑 白 猜 來 決 勝 負 或 是 分 組, 但 人 數 一 多, 便 無 法

More information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1Part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1. 980301 980302 980303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C14 C15 C16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life930106

life930106 下 象 棋 暗 棋 一 象 棋 是 什 麼? 象 棋 是 中 國 老 祖 先 發 明 的, 下 象 棋 可 以 讓 頭 腦 變 聰 明, 所 以 象 棋 是 益 智 遊 戲 象 棋 的 棋 子 有 二 種 顏 色 : 黑 色 和 紅 色 請 你 數 一 數, 總 共 有 多 少 個 棋 子? - 1 - 休 閒 教 育 領 域 教 材 範 例 紅 色 的 棋 子 有 16 個 黑 色 的 棋 子 也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稱 謂 表 目 錄 一 父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2 二 母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3 三 父 母 稱 謂... 3 四 家 族 同 輩 稱 謂... 3 五 夫 婦 及 子 女 稱 謂... 3 六 妻 外 家 家 族 稱 謂... 3 七 夫 家 家 族 稱 謂... 3 八 姻 親 家 族 稱 謂 因 結 婚 而 形 成 的 親 屬 關 係... 3 九 其 他 稱 謂...

More information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著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自 序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 吳 錦 發 自 序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2003 40 5 20037 24 25

2003 40 5 20037 24 25 無 毒 飲 食 有 一 群 人, 關 心 已 經 生 病 的 地 球, 也 擔 心 自 己 生 病, 於 是 開 啟 了 一 種 新 生 活 運 動 ; 吃 健 康 食 品 與 有 機 蔬 菜 穿 天 然 材 質 棉 麻 衣 物 利 用 二 手 家 用 品 與 環 保 家 具 騎 腳 踏 車 或 雙 腿 步 行 練 瑜 珈 健 身 聽 身 心 靈 音 樂 注 重 個 人 成 長, 這 群 人 跨 越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22 8 2005 15 Guji Guji 12 14 (Peter Pan Prize) 2013 2014 2014 2015 2014 NSO NSO& 2014 Guji Guji 20

22 8 2005 15 Guji Guji 12 14 (Peter Pan Prize) 2013 2014 2014 2015 2014 NSO NSO& 2014 Guji Guji 20 第 二 十 七 屆 信 誼 幼 兒 文 學 獎 1987 27 126 76 22 8 2005 15 Guji Guji 12 14 (Peter Pan Prize) 2013 2014 2014 2015 2014 NSO NSO& 2014 Guji Guji 20 27 70% 27 501 42% 第 二 十 七 屆 信 誼 幼 兒 文 學 獎 得 獎 作 品 / / / 圖 畫 書 創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2 工 礦 衛 生 技 師 證 明 文 件 者 火 災 學 消 防 法 規 警 報 系 統 消 防 安 全 設 備 專 技 人 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技 師 考 試 高 考 ( 專 技 ) 專 科 三 高 等 檢 定 相 當 類 科 及 格 者 四 消 防 設 備

2 工 礦 衛 生 技 師 證 明 文 件 者 火 災 學 消 防 法 規 警 報 系 統 消 防 安 全 設 備 專 技 人 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技 師 考 試 高 考 ( 專 技 ) 專 科 三 高 等 檢 定 相 當 類 科 及 格 者 四 消 防 設 備 公 共 衛 生 學 系 相 關 公 職 報 考 資 格 以 下 資 料 係 作 為 報 名 之 參 考, 最 終 仍 須 經 考 選 部 應 考 資 格 審 查 通 過 為 準 類 科 別 種 類 名 稱 等 級 學 歷 資 格 應 考 資 格 特 殊 限 制 條 件 專 技 人 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暨 普 通 消 防 設 備 人 員 高 考 ( 專 技 ) 專 科 一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第四課

第四課 羅 馬 書 : 第 七 課 1 第 七 課 引 言 ( 三 )& 定 罪 ( 羅 1:16-3:20) 複 習 羅 馬 書 分 段 我 們 說 過 羅 馬 書, 如 果 把 它 仔 細 一 點 的 分 段, 可 以 分 成 八 個 大 段 (1) 引 言 (1:01 1:17) (2) 定 罪 (1:18-3:20) 神 的 忿 怒 (3) 稱 義 (3:21-5:21) 神 的 公 義 (4) 成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103 年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暨 普 通 考 試 ( 含 公 職 類 科 第 一 試 ) 報 考 人 數 暨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按 類 科 分 報 考 人 數 到 考 人 數 類 科 別 需 用 人 數 錄 取 標 準 % % % % 錄 取 或 及 格 人 數 到 考 率 (%)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 % % 總 到 考 率 總 及 格 率 119,959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台中市29個行政區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文心院區之交通路線規劃

台中市29個行政區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文心院區之交通路線規劃 台 中 市 29 個 行 政 區 至 中 山 醫 學 大 學 附 設 文 心 院 區 之 交 通 路 線 規 劃 中 山 醫 學 大 學 附 設 醫 院 文 心 院 區 院 址 : 台 中 市 南 區 建 國 北 路 一 段 110 號 * 註 一 : 汽 以 95 無 鉛 汽 油 一 公 升 25 元 計 價 * 註 二 : 汽 油 耗 以 一 公 升 汽 油 可 跑 10 公 里 計 算 * 註

More information

1010327

1010327 核 算 加 計 利 息 滯 納 金 滯 納 利 息 規 定 及 計 算 範 例 各 稅 法 對 納 稅 義 務 人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大 多 有 加 徵 滯 納 金 加 計 利 息 之 規 定, 而 逾 期 與 否, 應 以 繳 款 書 所 填 載 之 繳 納 期 間 繳 納 期 限 或 限 繳 日 期 為 準 認 定 之 各 代 收 稅 款 金 融 機 構 對 於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More information

2

2 990027 Chinese 248 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99 5 1 1 二 詩 詩 文 本 趙 幼 文 曹 植 集 校 注 一 書 2 2 3 4 2 此 處 論 點 參 見 張 淑 香,< 三 面 夏 娃 - 漢 魏 六 朝 詩 中 女 性 美 的 塑 像 >, 中 外 文 學 第 15 卷 第 10 期 ; 及 趙 彩 花,< 先 秦 到 漢 代 詩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目 錄 2016 年 中 國 語 文 科 試 卷 三 聆 聽 及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樣 本 試 卷 示 例 及 說 明 前 言 1 第 五 級 示 例 一 2 第 五 級 示 例 二 11 第 四 級 示 例 一 20 第 四 級 示 例 二 28 第 三 級 示 例 一 37 第 三 級 示 例 二 45 第 二 級 示 例 一 53 第 二 級 示 例 二 61 第 一 級 示 例 一 68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3 \245\277\244\361\273P\244\317\244\361.doc)

(Microsoft Word - 3-3 \245\277\244\361\273P\244\317\244\361.doc) 觀 念 篇 關 係 式 描 述 兩 個 變 數 x 與 y 之 間 關 係 的 數 學 式 子 例 題 練 習 1. 時 速 60 (km/h) 前 進, 求 距 離 y ( 公 里 ) 與 時 間 x ( 小 時 ) 的 關 係 式 關 係 式 就 是 描 述 兩 個 變 數 x 與 y 之 間 關 係 的 數 學 式 子 例 如 :y=60x 2. 媽 媽 的 年 齡 (x 歲 ) 比 女 兒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蘇 打 粉 檸 檬 酸 活 氧 漂 白 劑 讓 我 們 擦 亮 雙 眼 見 證 天 下 無 敵 的 三 劍 客 奇 蹟 吧! 09

蘇 打 粉 檸 檬 酸 活 氧 漂 白 劑 讓 我 們 擦 亮 雙 眼 見 證 天 下 無 敵 的 三 劍 客 奇 蹟 吧! 09 天 然 生 活 08 蘇 打 粉 檸 檬 酸 活 氧 漂 白 劑 讓 我 們 擦 亮 雙 眼 見 證 天 下 無 敵 的 三 劍 客 奇 蹟 吧! 09 11 100% 100% 0%0% ph ph tip 1 using 2 using 3 using 1 using 2 using 4 using 21 一 秒 讓 我 們 的 家 搖 身 一 變 成 為 天 然 空 間 的 工 具 和 清 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02 學 年 就 是 要 學 好 數 學 (JUST DO MATH) - 子 計 畫 一 : 數 學 活 動 營 數 學 奠 基 活 動 模 組 示 例 : 分 數 假 帶 互 換 _ 國 小 三 四 年 級 桌 遊 活 動 名 稱 : 分 數 心 臟 病 編 號 :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設 計 者 : 新 竹 縣 蔡 寶 桂 老 師 壹 活 動 器 材 : 一 分 數 撲 克 牌,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封 面 故 事 開 講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要 甩 掉 複 製 膽 秀 自 己 他 屢 獲 獎 知 將 送 上 舞 重 要 推 手 而 且 他 也 淵 源 甚 深 深 知 業 優 缺 點 財 訊 地 赴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以 他 協 助 打 天 豐 富 經 驗 娓 娓 道 對 建 議 www.wealth.com.tw 80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More information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二冊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二冊 五 -1 單 元 五 比 與 比 例 式 主 題 1 比 與 比 值 及 其 應 用 一 比 : 兩 個 數 量 以 : 區 隔, 藉 以 呈 現 兩 個 數 量 的 關 係 稱 為 比 例 如 : 一 年 四 班 有 15 個 男 生,18 個 女 生, 則 男 生 人 數 : 女 生 人 數 =15:18 練 習 大 小 兩 個 正 方 形 的 邊 長 各 為 3 公 分 與 2 公 分, 請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73A55FA5ABAC46A9B2BDC3A5CDA7BD313034A67EA6DC313035A67E33A4EBBFECB27AA9CAA74FA5ADB5A5ABC5BEC9B1A1A7CE>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73A55FA5ABAC46A9B2BDC3A5CDA7BD313034A67EA6DC313035A67E33A4EBBFECB27AA9CAA74FA5ADB5A5ABC5BEC9B1A1A7CE> 新 北 市 政 府 衛 生 局 104 年 至 105 年 3 月 辦 理 性 別 平 等 宣 導 情 形 宣 導 方 式 ( 含 平 面 網 頁 廣 播 影 音 座 談 會 說 明 會 性 別 平 等 宣 導 文 宣 製 作 情 形 CEDAW 宣 導 情 形 宣 導 成 效 記 者 會 及 活 動 等 ) 時 間 :104 年 1 月 10 日 內 容 : 溫 柔 生 產 分 享 及 母 乳 支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