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Transcription

1 樂邦文類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9A No. 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 指樂邦令歸依 列聖幽讚 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 燦如星陳 及後之宗焉者漸遠 率以聲色求 而不知求諸心 故大鑒示以 惟心 俾知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是善逝說觀佛 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 是具三心十 心 而往生之方也 是法藏發勝願 其心寂靜 志無所著之因行也 及後之宗焉者漸 遠 率弟視九品 恬嬉具縛 夫恬嬉具縛 則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 而群生之流浪無 已也 不求諸心 則愈求愈遠 三聖之觀 皆外逐於相也 聖人因病以致藥 眾生因 藥而滋疾 可不哀耶 是故稱樂邦 所以使理即者 緣般若而修證 拯流浪於苦輪也 言唯心 所以使觀行者 本法身而解脫 見三聖於真常也 善逝指人以寶藏 大鑒 啟之以元鑰 大鑒示人以因華 善逝接人以果地也 披其華而遺其果 猶夫無華矣 有其藏而不能啟 猶夫無藏矣 事樂邦者 能外夫唯心耶 古今吾心之古今也 延極 三世而不可際也 剎界吾心之剎界也 廣被無邊而不可窮也 淨而四聖 染而六凡 吾心之四聖六凡也 不曰唯心 將安所而求樂邦也 誠知 唯心必不能無事於樂邦也 蠢爾含生 遠自無始 於無生而妄生 於無我而執我 三縛十使 習染久矣 非藉 濟願船棲靈聖域 則菩薩尚迷於隔陰 聲聞有昧於出胎 乃下焉者 而可自期不退哉 文殊七佛導師也 無生忍非不證也 而受記往生 善財一生圓曠劫之果者也 第一 義非不聞也 而發願導歸 不事樂邦 將何修而盡惟心之妙也 吾心中之阿彌陀佛 於因地所莊嚴 吾心之勝土為樂邦 原我之初 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 我則迷而流浪 為佛心中之眾生 佛則覺而修證 為眾生心中之佛耳 我心即佛心 我不可得而我 也 佛心即我心 佛不可得而他也 不可得而他之佛 念念度生 無間於我 而眾生 執不可得而我之幻我 背覺合塵 役役而顛冥於三界 悲夫 故盡修乎樂邦者 所以 盡修乎吾心也 盡修乎吾心 所以遠離顛倒 而證我所同於阿彌陀佛者也 諸佛別無 所證 全證眾生本性耳 凡阿彌陀佛所具足 我亦具足 不離我心故 樂邦非相 即 我心故 非空無相 即相非相故 即相非相 則依正皆真 生佛同體矣 依正皆真 生佛同體 則樂邦之過去尊音王如來 未嘗入滅 未來功德山王如來 久已成佛 現 在阿彌陀如來 在十萬億佛剎外 而靡所隔也 八萬四千隨形好 隨念隨見 我心非 往 彼佛不來 如鏡中燈 如水中月 鏡非攬燈 燈自現鏡 月非入水 水常含月 在在爾 法法爾 毫相常觀而非觀 寶臺無生而往生 若然者 謂之惟心乎 謂之樂 邦乎 吾不得而知也 鹿亭上人 梓宋曉師所集樂邦文類 乞予言辨其卷 遂為稽首 P. 1

2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方淨土之教者 其說曰 凡夫生於五濁惡世 業網縈覆 生死不能出 苦海不能 停 大雄氏不得已 而偏指一方 使人繫心專注 果由是而之則達無方所矣 雖然不 得其門而入 亦徒為耳 曾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見於善故 佛指示曰 是心 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若因是而論 則彌 陀果覺即我性是極樂遐方即我心 是一念到處應用無虧 亦何高下遠近之有哉 比丘 宗曉 留心教典 類成此書 其大藏經論 古今儒釋所著 無非西方淨土教門 或闡 揚奧義 以警未達 或明示顯應 以誘方來 至於長行短偈片言隻字 無一不備 其 善用身心可尚矣 一日持以示余 且有請曰 某留心於此有年 將以刊板化一為多廣 示學者 儻得一言冠其首 使人起信起修 則某克苦編鏤不為枉矣 余取其書讀之 諸家所示 頗有深趣 真可以發明往生大旨 啟迪人之善心 徐復究其理 蓋人固有 之性 本自明白 無始迷妄不貪則悋 緣此病根是生眾苦 若令離苦惱而獲安隱 當 以是而對治之 譬如神醫用藥 病根既去則本體如初 又如明鏡受塵 揩摩有力 則 本明如舊 夫如是則此書真復性還元之策 豈可寢之哉 嗚呼道在邇不必求諸遠 事 在易不必求諸難 昔無著師 禮五臺見文殊說偈有曰 寶塔畢竟化為塵 一念淨心成 正覺 佛法無量斯言蔽諸佛土既以心為本 其務西歸者 惟當善淨其心而已矣 斷無 它術焉 慶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序 樂邦文類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乾道中德壽宮親灑宸毫 大書蓮社二字 賜防禦使浙西路總管張 龍驤鳳翥八 法俱全 真希世河洛之瑞也 竊惟高宗皇帝 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 功成不居 脫屣 萬乘 退藏之暇 游心內典 且欲追還廬阜念佛之風 故有斯舉焉 歷考自古帝王興 隆釋教 或建立塔廟者有之 或翻譯經論者有之 或廣度僧尼者有之 而未嘗聞操觚 染翰發揮淨邦 俾一切人升出五濁 如吾聖君者 至今薄海內外宗古立社 念佛之聲 洋洋乎盈耳 乃知至德如風 民應如草 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請試論之 我佛能仁誕生迦維 不戀金輪寶位 直向雪山宴坐 既成道已 隨機闡化故 使 大小偏圓教法有殊 最後法華高會一道無偏 開彼權乘悉歸真實 故出世本懷 至是 始暢矣 又念將來之世人 根暗鈍不能自求出離 唯彌陀本願 取土極樂 可以橫截 愛河徑超佛地故 於諸大乘經 殷勤勸往者不一 斯蓋如來異妙方便 診卹沈淪 父 P. 2

3 去留藥之謂耳 然大教東流人或未知 而東晉遠公法師 神機秀發 肇開化源 引水 栽蓮 締結淨社 爾時預者一百二十有三人 劉遺民等十八大賢而為上首 自是念佛 三昧之道行焉 迨今八百餘載 遺風遺烈 凜然尚在 故得張 所修 遠踵其事矣 然則務學必求師 進業必託法 故茲社之興 專以彌陀為宗主 諸經為司南 自晉唐 以來 高僧巨儒 咸有著述讚美斯事 雖其間說義有淺深屬辭有工拙 譬如萬派東流 同歸滄海 使夫飲用者咸沾一味焉 (宗曉)侵尋晚景 悟世非堅深 仰高宗皇帝 道參 天地 德邁羲軒 猶乃宣揚至教 啟迪群蒙 況愚忝簉僧倫 敢怠思修之路乎 由是 囊括諸經 網羅眾製 伏而讀之 意圖良導 雖微辭奧旨未易窺測 然研味有年 粗 亦識其梗概 重念 隋珠和璧為天下之至寶 苟韞櫝而藏諸 則人孰得而共之 遂於 假日 即其所得次而編之 始於經呪終乎詩詞 凡十有四門 總二百二十餘首 析為 五卷 目曰樂邦文類 蓋倣儒家柳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 其有集之不盡 當有與吾同 志者續焉時 經(凡四十六處)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緣之始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眾生 無量壽經 法藏發願莊嚴妙土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首楞嚴經 大勢至獲念佛圓通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P. 3

4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眾多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歲度人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無量壽經 寶鉢飲食自然盈滿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文殊說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華嚴經 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華嚴經 依普賢願得生極樂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得往生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讚西方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見小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入楞伽經 佛記龍樹往生樂國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西方 首楞嚴經 約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呪(凡一十道)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此儀軌中錄出三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此經中錄出一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此經中錄出三呪如下) P. 4

5 一字真言 溥遍解脫心真言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彌陀不思議神力傳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 論(凡六處)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 毘婆沙論 念佛為易行道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德者求生淨國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大乘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阿彌陀佛尊號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 余編類斯文 所以先示經論者 欲修淨業人務本故也 其諸經論皆散在大藏 今 載經題函號 以助撿閱之易耳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 即無量壽佛異號也 清淨平等四字壽字意也 覺即佛之華言 佛說阿彌陀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吳月支三藏支謙譯 此經亦名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無量壽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 此經更有晉永嘉年中竺法護所譯之本 藏中今缺 天台觀經疏所指大本 即法護 所譯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卷第十七十八 師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寶積總方等諸大乘經四十九會 第七即無量壽會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賢奉詔譯 以上五經 其平等覺與阿彌陀 並譯出法藏比丘二十四願 無量壽與大寶積會 則譯出四十八願 世有單本 四十八願經一卷 此乃於無量壽經錄出 非別有本也 又無量壽莊嚴經 譯出三十一願 輔行曰 願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 然細讀五經 大概起盡皆同 似同梵本 但譯師之異 廣略隨宜耳 而荊溪謂 部異見別者 則 顯佛說 是同隨機不等 至於結集翻譯皆不同也 然則同異之說 未敢定判覽者詳之 五譯之中 文相頗明 取曹魏本以故 祖師諸文多引用之 P. 5

6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養字函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天台觀經疏 指此經為小本 前無量壽經為大本 觀無量壽佛經 處兩經之間 義當中本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養字函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以上二經同本異譯 秦本列六方諸佛稱讚 唐譯具有十方諸佛稱讚 此亦譯師 適時廣略不同 龍舒淨土文謂 秦本脫去四方者不曉 翻譯部別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養字函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此經單本藏中無重譯之文 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養字函 後漢失譯 此經唯五十六句偈頌 說法文體簡古 古今不得而評 阿彌陀皷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羔字函 失譯 以上二經謂之失譯者 失去譯師名也 有不曉者 謂不譯名失譯 不譯則梵書矣 般舟三昧經一部三卷 罪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 並與般舟同本異譯 專說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 摩訶止觀常行三昧所準之經也 佛說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 高字函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詔譯 此經無量壽佛 說神呪為眾生延壽 命終即得往生極樂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衡字函 大興善寺三藏不空奉詔譯 此儀軌 結壇誦呪 專期往生 無量壽優波提舍論一卷 堂字函 婆藪婁豆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婆藪婁豆 此翻天親 天台十疑論所指往生論即此也 此論通伸淨土諸經 或能 觀之甚資淨行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養字函 此傳失載造傳人名 與小本彌陀經同卷 往生神呪在內 P. 6

7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門智昇集 上半卷通禮諸佛 下半卷別以偈頌禮讚西方 及懺悔發願等 文 下卷比丘善導揀示專修西方要義 及集記諸祖六時禮讚淨土偈頌等 以上經論傳集一十六種 並專談淨土 故十疑論云 藏中有數十餘部經論 殷勤 指授勸生西方是也 先賢謂淨土但有七經者 其不審乎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緣之始 化城喻品曰 過去有佛 名大通智勝 其佛未出家時 有十六子 皆以童子出家 而為沙彌 爾時彼佛 說是經已 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 是時十六菩薩 知佛入室 各升法座 為四部眾 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 生 是十六菩薩所化眾生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 十六沙彌 今於十方現在說法 乃至 云 西方二佛 一名阿彌陀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 爾時所化眾生 汝等諸比丘 及我 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 為說是 經 台宗明法華本迹 迹中以大通為首 此文乃有三意 一昔日共結緣(從是時十六菩薩 下)二中間相逢值(從是十六菩薩下)三今日還說法華(從若如來下)此三總括迹中一期他化盡 矣 釋迦既爾 彌陀亦然 良以十六王子 於大通時覆講 為物結緣 其諸王子 各 得成佛 西方號阿彌陀 以果驗因 彌陀爾時乃為第九王子 為眾講說 是知 彌陀 為物結緣明矣 故妙玄六云 大通為結大乘之首 彼佛八千劫說經 十六王子八萬四 千劫覆講 于時聽眾 或當座已悟 或中間得入 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 如是銓量非 唯顯 佛佛施化道同 抑亦知 古往今來生淨土者 並第九王子當時結緣之眾矣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 名刪提嵐 劫名善持 有轉輪王 名無諍念 主 四天下 有一大臣 名曰寶海 是梵志種時生一子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常光一尋 生時 有百千諸天 來共供養 因為作字 號曰寶藏 其後出家 剃除須髮 成菩提 道 還號寶藏 如來廣為聖王說於正法 王請如來及諸聖眾 三月供養 王有千子 王及千子 如是供養 滿二百五十歲 各各向佛及比丘僧 悔諸不及 爾時如來 即 入三昧放大光明 現十方世界 或有世界五濁弊惡 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等 王白佛言 諸菩薩等 以何業故取淨世界 以何業故取不淨世界 佛言 菩薩以願力故 取清 淨土 離五濁惡 復有菩薩 以願力故 求五濁惡 王言 我今真實欲得菩提 不願 取不淨佛土 我已先於十歲之中 端坐思惟 莊嚴清淨佛土 我今發願 願成道時 世界之中 無有地獄畜生餓鬼 眾生皆作金色 人天無別 無有女人等 一化生壽命 無量 世界清淨無有臭穢 所有宮殿 種種莊嚴 如第六天 餘佛世界 若有眾生 聞我名者 修諸善本 欲生我界 願其命終 必定得生 唯除五逆誹謗聖人破壞正法 等(安養記云 悲華經備有二十四願 但文略耳)輪王發深願已 佛即告曰 大王汝見西方過 百千萬億佛土 有尊音王如來世界 清淨莊嚴 悉如大王所願 如是四佛出現 入滅 P. 7

8 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 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 是時世界轉名安樂 汝於是時 當得 作佛 號無量壽如來等 爾時寶藏如來 尋為第一不眴太子授記曰 汝觀天人三惡一 切眾生 生大悲心 欲斷眾生諸苦惱故 欲令眾生住安樂故 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無 量壽佛般涅槃已 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種種莊嚴 安樂世界所不及也 汝 成菩提道 號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又告第二尼摩太子 汝今所願 取大世界 如汝所願 汝當成菩提道 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由汝取大世界故 因是字汝為 得大勢至(三聖因願授記劫國名號經 涉第二第三以上 但略錄耳) 一向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眾生 佛言 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有佛號寶功德威宿劫王 彼佛將入涅槃 為眾廣說法本陀羅尼 時有輪王 名曰持火 王有太子 名曰不思議勝功德 生年 十六 從彼如來 聞是法本 即於七萬歲中 精勤修習 未曾睡眠 亦不偃側 端坐 一處 不貪財寶及以王位 不樂自身 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 諸佛脫法 盡能聞 持修習 厭家剃髮而作沙門 作已復於九萬歲中 修習此陀羅尼 復為眾生 分別顯 示 一生之中 力精教化 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得發道心 積功累德 住不退地 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 豈異人乎 即阿彌陀如來是也(經在大藏知字函) 無量壽經 法藏比丘發願莊嚴妙土 過去久遠錠光佛出世 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 名世自在王 彼佛世中 有一國王 聞佛說法 心懷悅豫 棄國棄王而作沙門 號曰法藏 高才勇哲 與世超異 佛說 法言 譬如大海 人以昇量 經歷劫數 尚可窮底得其妙寶 有人至心精進 求道不 止 何願不得 佛因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麁妙 法藏聞說 皆悉睹 見 發起勝願 其心寂靜 志無所著 重白佛言 唯垂聽察 如我所願 當具說之 設我得佛 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云云)法藏說四十八願已 大地震動 天雨妙 華 法藏誠諦不虛 超出世間 一向專志 莊嚴妙土 教化安立無數眾生 住於無上 正真之道 今已成佛 現在西方安樂世界 其國七寶奇麗 超十方界 無有須彌日月 大海溪渠井谷等 亦無四惡趣 亦無春夏秋冬 不寒不熱 常和調適 其諸眾生功德 善力行業之地 故能爾耳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喻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見諸佛 垓數無有量 不廢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淨 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易 豐樂多上人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P. 8

9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慮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叟則旋還 首楞嚴經 勢至獲念佛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 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 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 人相憶 二憶念深如是 乃至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 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 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 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 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提 斯為第一 長水疏曰 無量壽亦名無量光 一專為憶如佛 一人專忘 謂不念者 如是眾生 見佛不定 故云若逢不逢等 佛與眾生憶念相應 故如形影 念佛心者 初即以生滅 心緣佛相好 專注一境心無間 然見佛相好 如鏡現像 復觀所念之佛 俱為虛妄 本無自性 從念想現 故能念之心已起 未起自何而有 不見一法畢竟空寂 本來離 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故曰入無生忍 我既得度 眾生與我無異 無異之性互相關涉 故念佛者 我皆攝之 念屬意根 意即諸根所依 故云都攝 念即無念 故云淨念 不以念間故云相繼 集解曰 以證 驗修 念佛之心 不可單約事解 念存三觀 佛具三身 心破三惑 無生忍位 方可 得入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佛在贍波大城 法會說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 若人能持名號 臨欲終時 彼佛 大眾 往此人所 令其得見 見已歡悅 所生之處 永離胞胎穢欲之形 寶蓮華中 自然化生 其國號清泰聖王 其城縱廣十千由旬 於中充滿剎利之種 阿彌陀佛父 名月上轉輪聖王 其母名殊勝妙顏 子名月明 奉事弟子 名無垢稱 智慧弟子 名 曰攬光 神足精進 名曰大化 魔主名曰無勝 有提婆達多 名曰寂靜 若人誦此鼓 音聲王大陀羅尼 十日十夜 六時專念敬禮彼佛 堅固正念 悉除散亂 念念不絕 十日之中 必見彼佛 并見十方如來及所住處 唯除重障鈍根之人 所不能覩(呪廣不 錄) 孤山彌陀疏曰 鼓音王經 既有女人及惡逆者 豈非彌陀現穢土耶 天竺決疑曰 天親論女人根缺不生 鼓音王佛母 且指初降生時 成正覺已 國土隨淨 必無女 人 其母或轉成男子 如此方龍女 或復命終 如悉達母 二家所說 天竺為正 以 經所說遠離胞胎穢欲 佛勸人往生故 但對機不等 與諸經少差降耳 P. 9

10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霅川新疏曰 極樂之土有四不同 所謂同居方便實報寂光 前三傳傳而論 有苦 有樂 唯寂光乃至極之樂耳 同居中有二 謂同居穢同居淨 今經所明 是同居淨 佛意意令行人至寂光之樂 而彼未宜 且令取於同居之淨 既至彼淨 則究竟寂光之 樂可期矣 大哉聖人善權 其若是乎 十疑論問曰 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 凡夫劣弱 云何可到 答為對凡夫肉眼生死 心量說耳 西方去此十萬億剎 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 臨終在定之心 即是淨土受生 之心 動念即是生淨土時 為此觀經云 彌陀佛國 去此不遠 又業力不可思議 一 念即生 不須愁遠 又如人夢 身雖在床 而心意識 遍至他方 生淨土亦爾 不須 疑也 自信錄曰 極樂去十萬億剎 凡夫命終頃刻至者 自心本妙耳 如楞嚴曰 汝猶 未明 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 隨處滅盡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 虛妄名滅 殊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 所得 以此推之 當命終時 染濁緣離 故娑婆當處幻滅 清淨緣合 故極樂當處幻 生 此滅彼生 間不容髮 亦何頃刻之可論乎 抑見終日取捨 而未甞取捨者矣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日至若七 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顛 倒 即得往生 孤山疏曰 不可以少善根得生 則反顯可以多善得生也 少善謂等閑發願散亂稱 名 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 執謂執受 持謂任持 信力故執受在心 念力故任持 不忘 霅川疏曰 福德雖多 大略如觀經中 三種淨業可也 天台判三種淨業為散心 十六妙觀方名正受 以彼例此 福德因緣即散心 一心不亂即正受 孤山判此經是散 善 觀經屬定善 予不韙彼說 且普門品疏 釋一心稱名有事有理 若用心存念 不 間名事一心 若達此心 四性不生 與空慧相應 是理一心 用彼驗此 一心亦然 普門品中 無不亂二字 智者尚作空慧釋之 今云一心不亂 何苦貶為散善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此三種業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天台觀經疏曰 初業共凡夫 次共二乘 後是大乘不共之法 第一敬上接下慈心 行也 修十善業 是其止行 身除三邪 口離四過 意斷三惡 第二在家戒 亦即十 戒 具足眾戒者 道俗備受微細 不犯威儀者 三千悉不缺也 第三發菩提心是願 P. 10

11 起意趣向名為發心 佛果圓通 說為菩提 讀誦大乘 明修解也 行能運通 說之為 乘 妙宗曰 此三種業 得前者 不得後後 得後後者 必得前前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佛告韋提希 汝及眾生 當起想念 正坐西向 諦觀於日 令心堅住 專想不移 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觀經疏曰 落日懸皷 用標送想之方 妙宗曰 繫心之法 須觀落日者 欲令定 想趣於西方 是向彌陀所居處故 即以所見落日 為境想之 今起觀中之日 以圓人 知 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 今以具日之心 緣於即心之日 令本性日顯現其前 斯乃 以法界心 緣法界境 起法界日 既皆法界 豈不即空假中 此心堅住明了 則日觀 成也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次當想佛 所以者何 諸佛如來 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 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 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諦觀彼佛 觀經疏曰 諸佛如來下 泛明諸佛 是故應當下 徧觀彌陀 法界身者 報佛法 性身也 眾生心淨 法身自在 故言入 如白日升天影現百川 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 也 又法界身是佛身 無所不遍 法界為體 得此觀佛三昧 解入相應 故言入心想 也 是心作佛者 佛本是無心淨故有 是心是佛者 向問佛本是無心淨故有 便謂條 然 故言即是 始學名作 終成即是 妙宗釋曰 欲想佛身 須知觀體 體是本覺起 成能觀 本覺乃是諸佛法界之身 以諸佛無別所證 全證眾生本性故也 若始覺有功 本覺乃顯 故云法身從心想生 又復彌陀與一切佛 一身一智應用亦然 彌陀身顯 即諸佛身 諸佛相明即彌陀體 是故泛明諸佛 以為彌陀觀體 從法界身下 是約感 應道交釋 從又法界身下 是解入相應釋 融心解曰 若無初釋 則觀非觀佛 若無 次釋 則生佛體殊 二釋相成 是今觀法 是心作佛者 明即心變全性成修 是心是 佛者 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既全是心 心豈見心 如指不自觸刀不自傷 般舟所謂 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者 不知心等止觀 約此而立中觀 般舟與此文同也 如來恐人 著相觀佛故 於真像之前 示乎觀體 令依此法而觀佛身 妙宗又曰 今之心觀 非 直於陰觀本性佛 乃託他佛顯乎本性 故先明應佛入我想心 次明佛身全是本覺 故 應佛顯知本性明 託外義成 唯心觀立 若論作是 即不思議三觀也 以若破若立名 作 空假二觀也 不破不立名是 中道觀也 全是而作 則三諦俱破俱立 全作而是 則三諦俱非破立 即中之空假名作 能破三惑 能立三法 故感他佛三身圓應 能 成我心三身當果 即空假之中名是 則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 故知 作是一心修此三觀 乃十六觀之總體 一經之妙宗 文出此中 義遍初後 是 故行者 當用此意修淨土因 不可不知 P. 11

12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若有眾生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 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觀經疏曰 至誠心者 即實行眾生 至之言專 誠之言實 深者佛果深高 以心 往求 故云深心 亦從深理生 亦從厚樂善根生 故十地經云 入深廣心 涅槃云 根深難拔 故曰深心 善導釋曰 身禮拜彼佛 口稱場彼佛 意觀察彼佛 三業真實 故名至誠心 以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界 信知彌陀本願稱名下至十聲 得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 凡所作為一切善根 悉皆迴願往生 故名迴向 發願心 具此三心 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 即不得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下品下生者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 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 應稱 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即得往生 觀經疏曰 善心相續至於十念 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 以念佛除滅罪障故 即以 念佛為勝緣也 問云何以少時心力 而能勝終身造惡耶 大論自有此責 是心雖少時 而力猛利諦心決斷 勝百年願力 是心名為大心 以捨身事急故 如人入陣不惜身 命名為健人也 妙宗曰 此雖造惡 已曾修觀 故使臨終勸念 定心則成 亦是乘急 戒緩人也 縱現世不修三昧 亦是宿種今熟 故十疑論云 臨終遇善知識 十念成就 者 並是宿善業強 始遇知識 作此解釋 方合定善之義 若本不修三昧者 則屬前 悔有輕重義也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說是語時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 聞佛所說 應時即見極樂世界 心生歡喜 逮無 生忍 世尊悉記 皆當往生 觀經疏問曰 論說女人根缺不生 此經韋提希五百侍女同生云何 曰論說女人根 缺不生者 就彼為言 生彼國者 淨根離欲故無女人 身根精上 故無根缺 經語初 生故 有善心一切得往 十疑論曰 彼無女人 及無盲聾瘖瘂人 但此處女人及盲聾 瘖瘂人 心念彌陀悉生彼國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佛言其中輩人 雖不去家捨欲 當持經戒 分檀布施 常信佛語 欲生佛國 其 人命終 自見阿彌陀佛 往至佛國 可得智慧勇猛 若人中悔 心中狐疑 不信分檀 諸善得福 不信彌陀佛國往生 其人續念不絕 暫信暫不信 無所專據 續其善願為 本故得往生 其人壽終 不能得至阿彌陀佛所 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邊七寶城中 心 大歡喜 便止其中 七寶水池蓮華化生 其城縱廣二千里 快樂如忉利天 不見彼佛 P. 12

13 但見光明 心自悔責 其人於城中五百歲 乃得往至阿彌陀佛 聞經聞解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佛告慈氏 彼國人民 有胎生者 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 或 百由旬 或五百由旬 各於其中 受諸快樂 如忉利天 慈氏白佛 何因何緣 彼國 人民 胎生化生 佛言 若有眾生 以疑惑心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 不 思議智 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 疑惑不信 然猶信罪 福 修習善本 願生其國 此諸眾生 生彼宮殿 壽五百歲 常不見佛 不聞法 不 見僧 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 明信佛智乃至勝智 作諸功德 信心迴向 此 諸眾生 於七寶華中 自然化生 加趺而坐 須臾之頃 身相光明 智慧功德 如諸 菩薩 具足成就 彌勒當知 彼化生者 智慧勝故 佛言 其人作是以後 若復中悔 心意狐疑 不信作善後世得福 不信往生佛國 其人雖爾 續得往生 其人命欲終 時 阿彌陀佛 即令其人於臥夢中見阿彌陀國土 心中大喜 意自念言 我悔不知益 作諸善 今當往生 其人但念 口不能言 即自悔過者 疑差減少 悔無所及 其人 命終 即生阿彌陀佛國 不能得前至 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中 心獨歡喜 便止其中 於七寶浴池 蓮華化生 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 於其城中五百歲竟 乃得出至 阿彌陀佛所 其人聞經 心不開解 智慧不明 所居舍宅在地 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 在虛空中 復去阿彌陀佛大遠 不能得近 亦如第二中輩狐疑也 其人久久亦當智慧 開解 知經勇猛 次如上第一輩也 所以者何 皆坐前世求道時 中悔狐疑 暫信暫 不信 不信作善得其福德 皆自然得之爾 當知 生疑惑者 為失大利 是故應當明 信諸佛無上智慧 觀經疏釋日觀中云 教令正觀 為除疑心 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諸功德 落在邊地 復受胎生故 作此觀令除疑惑也 妙宗曰 經云 不了佛智則生疑惑 疏云 故作此 觀 令除疑惑 即顯此觀 能了佛智 若不用三觀觀落日者 則迷佛智 日觀既爾 餘觀例然 故知 大師依乎佛智立今觀法 若凡小善乃至臨終迴向佛智作眾惡者 須 依佛智求滅罪障 既有乘種生彼 速見三寶 不生邊地及胎宮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佛言 過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剎有懈慢國 決樂安隱 人欲往生阿彌陀佛國 若 從此國過 人多染著 即願生其中 遂不得到彌陀佛土 若人見此 不貪不愛 即得 越過至安樂國 彌陀經鈔曰 此懈慢國 即無量壽經所謂疑城 佛恐眾生念佛生疑 故現此國也 問既云懈慢 何得快樂 答若對極樂即為懈慢 若對娑婆即為快樂也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清淨佛國 其諸菩薩阿羅漢 各自行道 中有在地講經 誦經坐禪者 有在 虛空講經經行者 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 則得須陀洹道 未得斯陀含道者 則得斯陀 含道 未得阿那含道者 則得阿那含道 未得阿羅漢道者 則得阿羅漢道 未得阿惟 P. 13

14 越致者 則得阿惟越致 各自行道 莫不歡喜 又彌陀經云 彼佛弟子皆阿羅漢 非 是算數 又觀經中中三品人 生彼聞法 皆得阿羅漢果 十疑論曰 彼無二乘之心 純一大乘清淨良伴 觀經疏問曰 依往生論 二乘種 不生 觀經中輩小乘得生何耶 答正處小行不生 要由垂終發大乘種 爾乃得生 以 其先多學小 至彼聞苦空無常 發其本解 元證小果 得小果已 於小不住 必還入 大 妙宗曰 迴心故得生 慣習故證小 知大證小 不執偏真而為究竟 不久證大也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四十八願第十八云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 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又下卷云 諸有聞佛名號 信心歡喜 乃至 一念 迴向願生即得往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經疏云 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 此觀經逆罪得生 釋有兩義 約人造罪有上有 下 上根如世王造逆 必有重悔 令罪消薄 容使得生 下根造逆多無重悔 故不得 生 二者約行 行有定散 觀佛三昧名定 修餘善業為散 散善力微 不除五逆 不 得往生 大本就此 故言不生 此經明觀故說得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佛言 十方眾生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 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 發菩提 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是人壽終 無量壽佛與諸大眾 現其 人前 即隨彼佛 生七寶華中 住不退轉 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 其中輩人 至心願 生彼國 雖復不作沙門 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 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等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 無量壽佛化 現其身 與諸大眾現其人前 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功德智慧次上輩也 其 下輩人 至心欲生彼國 假使不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 若聞深法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次中輩也 觀經疏曰 觀經九品 為令識位之上中下 即是大本三品也 孤山刊正記曰 大 本三輩 但齊觀經六品 以彼三輩純明善行 不及惡人故也 靈芝謂 大本三品 皆 曾發心 可對觀經上品 中下二品 則非所對 況復行因與今全別 輔正解曰 天台 以今經九品 會同大本三輩 乃約彼此位次高下相同而會 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以會三 品也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佛言 後世人得佛經語 當熟思之 能於其中 端心正行 主行為善 率化其下 轉相勅令 各自端守 廣殖德本 布恩施惠 忍辱精進 一心智慧 正心正意 齋 戒清淨一日一夜 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 彼佛國土 無為自然皆積眾善 無毛髮之惡 故於此修善十日十夜 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以他方佛國為善 者多 為惡者少故 唯此多惡無有自然 心勞形困 飲苦食毒 吾哀汝等 苦心誨諭 P. 14

15 教令修善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眾多 彌勒白佛言 於此世界 有幾不退菩薩往生極樂 佛告彌勒 於此世界 有六十 七億不退菩薩 往生彼國 一一菩薩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 次如彌勒者也 諸小行菩 薩 及修習少功德者 不可稱計 皆當往生 又不但我剎諸菩薩往生 他方佛土 如 遠照佛剎 有百八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乃至不但此十四佛國諸菩薩往生 十方世界 無量佛國 往生者甚多無數 若我具說 一劫尚未能盡 今略說耳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歲度人 若有聞此經者 於無上道 終不退轉 是故應當專心說行 吾說此經法 令見無 量壽佛及其國土 所當為者 皆可求之 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當來之世 經 道滅盡 我以慈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其有不信讚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而謗毀者 五劫之中 當墮地獄具受眾苦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佛告彌勒 諸天人等 無量壽國 微妙安樂 清淨若此 何不力為善 念道之自 然 著於無上下 洞達無邊際 宜各勤精進 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絕去 往生安養國 橫截五惡道 惡趣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 何不棄世事 勤行求道德 可獲極長生 壽樂無有極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佛告阿難 無量壽佛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或有佛光 照百佛世界 或千佛世界 取要言之 乃照東方恒沙佛剎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亦復 如是 或有佛光 照于七尺 或照一由旬 如是轉倍 乃至照一佛剎 是故無量壽佛 號無量光佛 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等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 三垢消滅 身意柔軟 歡喜踊躍 善心生焉 若在三塗 見此光明 無復苦惱 壽終之後 皆蒙解脫 無量壽經 寶鉢飲食自然盈滿 彼佛國土 諸往生者所處宮殿 衣服寶器 自然在前 金銀瑠璃等鉢 隨意而至 百味飲食 自然盈滿 雖有此食 實無食者 但見色聞香 意以為食 自然飽足 身心柔軟 無所味著 事已化去 時至復現 又平等覺經 大彌陀經並云 阿彌陀佛 菩薩阿羅漢 悉有自然七寶鉢 鉢中百味飲食 不類世間天上乃八方上下 飲食中精 味香味無比 自然化生 欲得甜醋 在所欲得 所食不多不少 亦不言美惡 食訖化 去 皆清淨無染所食 但用作氣力耳 往生論云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安養記曰 初言實無食者 次二經謂用氣力故食 準欲界未離段食 故須食之 據滿願子成佛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則淨土亦容實無食者 當知 彼土百味四 微 既隨意而具 食與不食 安可一途 二經各說 乃適時好尚耳 P. 15

16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壽量品心王菩薩言 此娑婆世界釋迦佛剎一劫 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 為一日 一夜 極樂世界一劫 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 為一日一夜 如是次第過百萬阿僧祇 世界 最後世界一劫 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 為一日一夜 又彌陀經云 彼佛國土 晝夜六時 慈恩彌陀通贊曰 淨土晝夜各有六時 問淨土人絕無明 國無昏曉 何言晝夜 答華開金沼化生 為天曙之情 鳥宿瓊林 菩薩作時昏之想 霅川新疏曰 當知 六 時應是晝三夜三 彼國眾生 身有光明 無須彌山 不以日之出沒分其晝夜 若如釋 籤 謂諸天以華開華合以表晝夜 則慈恩之說或然 此則寄此方晷刻 名彼土時分耳 如華嚴所說 則西方六時 誠不可用此間寅卯等校其長短也 或不取慈恩所說 以 無證據故 予閱悲華經 彼明蓮華尊佛世界乃曰 彼佛常有光明 以華合鳥棲菩薩入 定 即知夜分 若風吹華散 諸鳥和鳴 菩薩從禪定起 知是晝分 文殊說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文殊言 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 法界一相繫緣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欲入一行 三昧 應處空閑 捨諸亂意 不取相貌 繫心一佛 專稱名字 隨佛方所 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 念念相續 即是念中 能見過去現在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 亦與 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皆成一如 成最正覺 天台止觀云 常坐三昧 出文殊說文殊問經 名一行三昧 九十日為一期 結加 正坐 隨一佛方面 端坐正向 時刻相續 若坐疲極 或疾病所困 或睡蓋所覆 內 外障侵奪 却當專稱一佛名字 慚愧懺悔以命自歸 與十方佛名 功德正等 輔行釋 曰 隨一佛方面等者 隨向之方 必須正西 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 經雖不局令向西 方 既令專稱一佛 諸教所讚多在彌陀故 以西方而為一準 與十方佛等者 釋疑也 恐有人疑 何故獨令稱彌陀 是故釋云 功德正等也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佛言 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 其有四眾持戒完具 獨一處止 心念西方 阿彌陀佛 今現在去是千億萬佛剎 其國名須摩提 在眾菩薩中央 說經一切常念彼 佛 譬如夢中 見金寶親屬 相與娛樂 覺已說之 若人念彼佛一日晝夜 若過七日 七夜 阿彌陀佛 於覺不見 夢中見之 心作念時 諸佛國土 大山須彌 幽冥之處 悉為開闢 不持神足到其佛剎 便於是間 坐見彼佛 聞所說經 譬如舍衛有三婬 女 時羅閱國有三男子 本未曾見 聞之婬意即動 夢到其所 與共棲宿 婬事宛然 用是念故 見佛當生 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無比 用念佛故 得空三昧 又如 夢中食甘美飲食 覺已腹空 自念一切所有 皆如夢也 佛於三昧中 立有三事持 佛威神力持 佛三昧力持 本功德力持 用是三事故得見佛 作是念 佛從何所來去 到何所 自念佛無所從來 我亦無所至 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 自見心是佛心是 恒 薩阿竭 心是我身心 見佛心不自知心 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為癡心 無想是泥洹 P. 16

17 是法無可樂者 皆念所為 設使念為空耳 復有四事 疾得是三昧 一者不得有世間 思想 如指相彈頃三月 二者不得臥出三月 如指相彈頃 三者經行不得休息 不得 坐三月 除飯食左右 四者為人說經 不得望人衣服飲食 佛威神力 於三昧中立 東視百千佛百萬佛百億佛 如是十方悉見諸佛 止觀云 常行三昧出般舟經 般舟翻為佛立 佛立有三義(如經)此三昧成 能於定 中 見十方佛在前立 明此三昧有三 一身開遮 身開常行 避惡知識 常獨處止 常行乞食 不受別請 嚴飾道場 盥沐其身 改換衣服 唯專行旋 九十日為一期 要期誓願 使我筋骨枯朽 學是三昧不得 終不休息 二口說默 九十日口常唱阿彌 陀佛名無休息 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 或唱念俱運 或先念後唱 或先唱後 念 唱念相繼 無休息時 若唱彌陀 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 但專彌陀為法門主 舉 要言之 步步聲聲 念念唯在彌陀 三意止觀 三月常念彌陀三十二相 從足下千輻 輪相 一一逆緣念諸相 乃至無見頂 亦應從頂緣至千輻輪 令我亦逮是相 又念我 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 佛不用心得 不用身得 不用心得佛色 不用色得佛心 智者 曉了 本無所有 壞本絕末(空)如夢見七寶親屬 覺已不知在何處 又如婬女夜夢從 事 覺已念之 不來不往 樂事宛然 又如夢食美食 覺已腹空 自念一切所有法 皆如夢 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從何所來 我亦無所至 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 自見 心見佛心 是佛心 是我心見佛心 不自知心 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為癡心 無想是 泥洹 是法無可示者 皆念所為 設有念亦了無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 於此 坐不運神通 悉見諸佛者 當修是三昧 是三昧於諸功德 最為第一 此三昧是諸佛 父母 一切如來從是法生 輔行釋曰 意止觀中 先念三十二相 以為觀境 又念我當下 正明於境 以修 三觀 我所念諸句中佛字 一自心三昧所見佛 二西方從因感果佛 今具二義 共為 一境 為順理故 從初義釋 三昧既成 隨念即見 見是心性名心作佛 佛既心作故 見佛時名見自心 若見自心 即見佛心 以彼佛心是我心故 故此中意 但觀自心 及所見佛 不出法性故 見佛心即見己心 己心佛心即是中道 四明融心解曰 止觀 判般舟文 心佛叵得為空 夢事宛然為假 心不見心為中 說則三相歷然 修則一念 備(矣)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佛告賢護 若欲成就諸佛現前三昧 隨所念處即見如來 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 用是四物觀己而像 善惡好醜影現分明 而彼現像 不從四物出 亦非餘處來 非 自然有 非人造作 當知 彼像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無生無滅 無有住所 菩薩亦 爾 即復思惟 今此佛者 從何所來 而我是身 復從何出 觀彼如來 竟無來處及 以去處 我身亦爾 本無出處 豈有轉還 彼復應作如是思惟 今此三界 唯是心有 何以故 隨彼心念 還自見心 今我從心見佛 我心作佛 我心是佛 我心是如來 我心是我身 我心見佛 心不知心 心不見心 心有想念 則成生死 心無想念 P. 17

18 即是涅槃 所思既滅 能想亦空 當知 菩薩因此三昧 證大菩提 此經與前般舟經 同本異譯 此中所明中道觀法 文相顯著 故更重錄 華嚴經 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長者言 善男子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 隨意即見 如是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如來 我若欲見 隨意即見 我能了知一切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 無所從來 亦無所至 無有行處 亦無住處 亦如己身 無來無去 無行住處 然彼如來 不來 至此 我不往彼知 一切佛及與我心 皆如夢故 如夢所見從分別生 見一切佛 從 自心起 又知自心 如器中水 悟解諸法 如水中影 又知自心 猶如幻術 知一切 佛 如幻所作 又知自心諸佛菩薩 悉皆如響 譬如空谷隨聲發響 悟解自心 隨念 見佛 我如是知 如是憶念 所見諸佛 皆由自心(此出貞元華嚴經) 清涼貞元疏曰 無所從來下 正辨唯心 即心無心 便入真如 了彼相虛 唯心 現故 以我即寂之唯心 叩彼即體之妙用 能念念念 何動寂之相干 既了唯心 了 心即佛故 隨所念無非佛矣 況志一不撓 精研造微 佛應克誠 于何不見下列四喻 通顯唯心 喻無來往 別喻兼明不出入等 四喻皆具四觀 一正是唯心 二唯心故 空 三唯心故假 四唯心故中融而無礙 即華嚴意夢 喻不來不去 影喻不出不入 幻喻非有非無 響喻非合非散 三觀齊驅 以性融相 則入重重念佛之境 已見德雲 華嚴經 依普賢願主得生極樂 行願品 普賢菩薩 於逝多林末會 發十大願王 其一一願皆云 虛空界盡 眾 生界盡 我此大願 無有窮盡 是人臨命終時 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 悉皆散壞 一 切威勢 悉皆退失 輔相大臣 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 伏藏無復相隨 唯此願王 不相捨離 於一切時 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其人自見 生蓮華中 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 經無數劫 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 界 以智慧力 隨眾生心 而為利益 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 拔濟眾生 令其出離 皆得往生極樂世界 又下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 眾生界 貞元疏曰 問不求生華藏 期生極樂何耶 答有四意 一者有緣故 二欲使眾生 歸憑情一故 三不離華藏故 四即本師故 行願鈔曰 有緣者彌陀願重 偏接娑婆人 也 歸憑情一者 若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 則初心茫茫 無所依託 故方便引之 不 離華藏者 極樂去此 但十萬億佛土 華嚴中所有佛剎 皆微塵數故不離也 即本師 者 如經第三十九云 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 疏判云 讚本尊遮那之德也 疏又曰 華藏剎海皆遮那境 無量壽佛 去十萬億 並未出於剎種之中 豈非本師 隨名異化也 P. 18

19 道純法師曰 問普賢行願 是華嚴流通 何故於世界海中 偏指極樂 既信解圓 宗 十方佛剎 皆可往生 結歸西方 必有深旨 答普賢為善財海眾 說願王已 結 歸西方者 蓋為信解圓宗人 入文殊智 修普賢行 福慧事理皆稱法界 此大心人 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 然猶力用未充 未及如來出現普利眾生 所以暫依淨土 親近 彌陀海眾 直至成佛 故經曰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 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即斯意也(此文出直指淨土決疑 集)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往安樂世界 佛言 若有女人 聞是經典 如說修行 於此命終 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 薩眾圍繞住處 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不復為貪欲所惱 亦復不為嗔恚愚癡所惱 亦復 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荊溪法華記曰 若有女人等者 此中秖云聞是經典如說修行即淨土因 不須更指 觀經等也 問如何修行 答既云如說修行 依經立行 具如分別功德品中 直觀此土 四土具足 故此佛身即三身也 故此大眾即一切眾 以惑未斷故 故安樂行 是同居 淨土行之氣分也 故不離同居穢 見同居淨 問同居類多 何必極樂 答教說多故 由物機故 是攝生故 令專注故 宿緣厚故 約多分故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彌勒白佛言 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 若有眾生 發十種心 隨一 一心 專向於佛 是人命終 當得往生 世尊何等名為十種心 佛告彌勒 如是十心 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何等為十 一者於諸眾生 起於大慈 無損 害心 二者於諸眾生 起於大悲 無逼惱心 三者於佛正法 不惜身命 樂守護心 四者於一切法 發生勝忍 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 恭敬尊重 淨意樂心 六者求 佛種智 於一切時 無忘失心 七者於諸眾生 尊重恭敬 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 於菩提分 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 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者於諸如來 捨離諸 相 起隨念心 是名菩薩發十種心 由是心故 當得往生 若人於此十心 隨成一心 樂欲往生彼佛世界 若不得生 無有是處(經第九十二卷)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讚西方 普廣菩薩白佛言 何故經中讚嘆阿彌陀佛剎七寶諸樹 宮殿樓閣 諸願生者 皆 悉隨彼所欲 應念而至 佛告普廣 汝不解我意 娑婆世界人多貪濁 信向者少 習 邪者多 不信正法 不能專一 令諸眾生專心有在 是故讚嘆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 悉隨彼願 無不獲果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覩見大小 P. 19

20 佛言 欲生清淨佛剎 不生障礙 而此眾生 應淨洗浴 著鮮潔衣 菜食長齋 勿噉辛臭 於寂靜處 正念結加 或行或坐 念佛身相 更莫他緣 或一日夜 或七 日夜 至心念佛 乃至見佛 小念見小 大念見大 乃至無量念者 見佛色身無量無 邊 佛身三十二相 於一一相 亦念亦觀 皆能明了 隨所見相 見青光明 於彼光 相 專精繫意 無令心亂 彼光出已 從行者頂入 爾時安心 謹莫驚怖 念此青光 於自身中 支體遍行 見身火然 乃至成灰 風來散滅 如是念時 無有一相 十 方皆空 如是修者 能於一彈指頃 到一佛剎及無量剎 此經所明念佛 雖不定指西方 竊見慈雲懺主念佛方法 引證念佛大小之義 故 此錄之庶覽彼文者 知經始末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佛告目連 譬如萬川長流 有浮草木 前不顧後 後不顧前 都會大海 世間亦 爾 雖有豪貴富樂自在 悉不得免生老病死 秖由不信佛經 後世為人 更甚困劇 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說 無量壽國 易往易取 而人不能修行往生 返事九十 六種邪道 我說 是人名無眼人 名無耳人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佛言 若有眾生 念阿彌陀佛 願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 擁護行者 若 行若坐 若住若臥 若晝若夜 一切時一切處 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白佛言 我念過去 寶威德上王佛時有長者 名一切施 長者有子 名曰戒 護 子在母胎 以敬信故預 為其子受三歸依 生年八歲 童子見佛 恭敬作禮 一 見佛故 即得除滅百千萬億生死之罪 從是已後 常生淨土 得百千億念佛三昧門 故今釋尊復記之曰 文殊師利 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證入初地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 成滿諸大願 阿彌陀如來 現前授我記 嚴淨普賢行 滿足文殊願 盡未來際劫 究竟菩薩行 入楞伽經 佛懸記龍樹生極樂國 大慧汝當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號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P. 20

21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楞伽經有三本 此出七卷成文 實叉難陀所譯 在四字函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淨土 佛在舍衛 有長者女 名曰善信 智慧博達 常有大願 不樂世俗 自念萬物無 常 當歸於死 天地亦當敗壞 何況人身 念我父母兄弟不知罪福 貪欲無厭 我年 三五 以許他男 我家兄弟 受取匹帛 我身當往受諸苦難 不如 今日清淨 當發 上願 求覓安隱長樂之處 可以自娛 便正一心 自誓身命 爾時天帝現於空中 告 善信言 若當自歸西方安隱清淨法國 先向十方禮拜 慈心敬意念必達也 女便歡喜 澡浴燒香 向十方禮 天又告曰 汝當說頌讚嘆阿彌陀佛 善信依教 帝釋即化端 生男子 手抱黃金 以頌調之 善信答頌 訶男女過 帝釋叉手勞之 欲何求索 普 世無雙功德洋洋 不可稱量 善信聞已歡喜 地為大動 說偈歸佛 佛即與大眾俱飛 到其家 善信禮佛 佛便放光微笑 為授二十四戒 善信聞已而得七住 即於佛前化 為男子 父母兄弟 皆受五戒(此緣出經律異相第三十八卷) 首楞嚴經 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佛告阿難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 未捨煖觸 一 生善惡 俱時頓現 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 兼福兼慧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 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隨願往生 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 情想均等 不 飛不墜 生於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 族 七情三想 沈下水輪 生於火際 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 水能害已 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二種地獄 純情 即沈入阿鼻獄 若沈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誑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佛言 若人命終之時 預知時至 正念分明洗浴著衣 吉祥而逝 光明照身 見 佛相好 眾善俱現 定知 此人決定往生淨土 若人念佛持戒 無精進心 命終亦無 善相 亦無惡相 地府不收 安養不攝 如睡眠去 此人疑情未斷 生於疑城 五百 歲受樂 再修信願 方歸淨土 若人起憐憫心 正念現前 於財寶妻子 心無愛戀 眼色清淨 仰面含笑 想念天宮 當來迎我 耳聞天樂 眼見天童 捨此報身 定生 天界 若人生於柔軟善心 起福德心 身無病難 憶念父母妻子 於善於惡 心不錯 亂 其心正直 遺囑家財 辭別而去 定生人界 若人於夫妻男女 惡眼瞻視 舉手 捫空 便利不覺 身常嗅穢 兩目紅赤 仆面而臥踡身左脇 百節酸疼 或見惡相 口不能言 聲吟叫喚 冤債現前 心識散亂 狂惑顛倒 遍體如氷 手捻死拳身硬如 石 此人命終 定入地獄 若人好舐其唇 身熱如火 常患飢渴 好說飲食 張口不 合 貪戀財寶 命卒難斷 開眼而去 此人定入餓鬼 若人身染重病 如在雲霧 心 P. 21

22 神昏散 怕聞佛名 多愛食噉血肉之味 不受勸化 愛戀妻兒 踡手足指 遍身流汗 出麁澁聲 口中咀沫 此相現前 定入畜生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出大藏衝字函) 爾時金剛手菩薩 在毘盧遮那大集會中 白佛言 我為當來雜染世界惡趣眾生 說無量壽陀羅尼 修三密門 證念佛三昧 得生淨土 入菩薩位 不以少福無慧方便 得生彼剎 依此教法 決定得生上品初地 應先入曼荼羅 得灌頂已 然後從師受此 儀軌 當於勝地 塗拭淨室 建立方壇 上張天蓋 周匝懸旛 上壇分布八曼荼羅 磨白壇香 用塗聖位 壇西安無量壽像 持誦者東坐面像 坐卑脚床 行者每日澡浴 登壇三時散種種華 置二閼伽 或新寶器 滿盛香水 置於壇上 於壇四角 安四 賢瓶 香華飲食 隨力所辦 一一加持 殷勤供養 行者即觀察一切有情本性清淨 為諸客塵所蔽 不悟真理 是故說此三密加持 能令自他清淨 右儀軌一卷 三藏不空所譯 自此文後 列淨三業及普禮結界獻座觀想並結印誦 呪總二十四章 非不精切 願依法行持者撿之 今於中錄其簡 而可行者 三章于后 庶資廣淨業云 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次結如來拳印 以左手四指握拳 竪大指以右手作金剛拳 握左大指即成 以此 拳印地 真言加持七遍 變其世界 如來拳真言曰 唵(引一)步欠(平聲二) 由結此印 真言威力故 即變此大千世界 成極樂剎 七寶為地 水鳥樹林 皆 演法音 無量莊嚴 如經所說 行者由數習此定 每於定中 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 在大眾會 聞說契經 臨命終時 心不散動 三昧現在 剎那迅速生蓮華中 證菩薩 位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真言 次結無量壽如來根本印 二手外相叉作拳 竪二中指頭相拄 如蓮華葉形 結此 契已 誦無量壽真言七遍 以印於頂上 散陀羅尼曰 曩謨(引)囉怛曩(二合)夜(引)耶(一)娜莫阿(引)哩野(二合引)弭跢(引)婆(去引)耶(二)怛佗 (去)孽跢(引)夜囉曷(二合)帝三(去)藐三(去)沒馱耶(三)怛儞也佗(四)唵阿蜜 (二合)帝(五)阿 蜜 (二合)妬(引)納婆(二合)吠(微閉反引六)阿蜜 (二合)多三(去)婆(上)吠(準上七)阿蜜 (二合 )多孽陛(八)阿蜜 (二合)多悉弟(九)阿蜜 (二合)多帝際(自曳反十)阿蜜 (二合十一)多尾訖 磷(二合引)帝(十二)阿蜜 (二合)多誐曩吉(引)底(丁以反)迦 (十三)阿蜜 (二合)多嬾(上)弩枇 娑嚩(二合) (十四)薩嚩(引)囉佗(二合)娑(去引)馱寧(十五)薩嚩磨訖禮(二合引)捨乞灑(三合)孕 迦 娑嚩(二合引)賀(引十六) 此真言纔誦一遍 身中十惡四重 無間罪 一切業障 悉皆消滅 若苾芻苾芻尼 犯根本罪 誦七遍 即時還得清淨 誦滿萬遍 獲得不廢忘菩提心三昧 菩薩心顯 現 身中皎潔圓明 如淨月輪 臨命終時 見無量壽與大眾俱來迎安慰 即生極樂上 P. 22

23 品上生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曰 唵(引一)阿蜜 (二合)多帝際賀囉吽(引二) 此真言能誦十萬遍滿 得見阿彌陀如來 命終決定 得生極樂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出大藏高字函)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極樂剎大善法堂中坐 爾時無量壽如來 告觀自在言 一切 眾生 疾病短壽者 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法門 若人受持讀誦 速得無病長壽 安樂 即時觀自在請佛宣說(呪廣不錄)若人書寫此法 安置塔中 廣大供養 右繞千匝 恭敬禮拜 則獲智慧 若七日壽命延至七年 若七年壽命延至七十 獲得如是長壽 安樂 無諸疾病 得宿命通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爾時無量壽如來 入普照吉祥三摩地 從定出已 即說一切如來無量壽總持法門 曰 唵(引)阿蜜哩(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覩 婆(二合)吠阿蜜哩(二合) 多尾訖 (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多誐(引)彌儞(去)阿蜜哩(二合)多哩那(二合)禰誐誐曩計 哩帝(二合)羯哩(引)薩哩嚩(二合)吉梨(二合引)舍叉演羯哩曳(引)娑嚩(二合引)賀 若人用此法門 加持淨土作塔 又復書此總持 安在塔內 香華供養 延於壽命 及增智慧 若人於此塔前 倍興供養 日日誦持滿八百遍 發自利利他平等之心 如是依法消除八難 是人命終 不生地獄畜生焰摩羅界 如蛇蛻皮 即生極樂 獲大 果報 受勝妙樂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一字真言 觀世音菩薩 說一字真言曰 唵(喉中擡聲引呼 此下三呪唵字 並同此呼) 如是真言大悲心觀觀世音 如法受持 應善修行者 能害過現重罪 一切垢障 盡皆消滅 當得一切諸佛菩薩 天仙龍神 悉皆歡喜 當捨命後 往於西方極樂國土 住極喜地 蓮華化生 溥遍解脫心真言 爾時觀世音菩薩 即於佛前諦觀一切 說溥遍解脫心真言曰 此道呪二百一十二句 文廣不錄(此下三呪 經中具有結壇捻印立像等法 文涉一卷) 又溥遍解脫心真言曰 唵沒(二合)囉 麼(一)廢灑陀(上)囉(二)馱囉馱囉(三)地利地利(四)度嚕度嚕(五)縒曼嚲 入縛攞(六)畝佉 (七)莎縛(二合)訶(八) P. 23

24 又溥遍解脫心一字真言曰 唵惡(輕呼一)莎縛(二合)訶(去二) 若人六時 倍復精進 如法嚴治身器 依法持誦 滿一落叉 是業成熟 觀世音 菩薩 現金色身 當滅無始一切根本重罪 若不現者 復倍精進 誦滿二落叉或三落 叉 是業成熟 觀世音定當現身執手 指示西方淨土阿彌陀佛 坐寶蓮華師子之座 復得阿彌陀佛手摩其頭 謂同彼土一切菩薩福命功德 捨此身後 往於西方安樂國土 上品蓮華 具諸相好 識宿命智 得不退轉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出不空羂索神變經第二十八卷潔字函)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 即伸右手 摩清淨蓮華明王頂 時大千世界六變震動 所有 十方剎土 過現未來一切如來 毘盧遮那如來 一時皆現 亦同授與清淨蓮華明王灌 頂三昧耶 爾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毘盧遮那如來 各伸右手 摩清淨蓮華明王頂 同說不空大灌頂光真言曰 唵(喉中擡聲引呼一)旖暮伽(上)廢(無計反)嚕者娜(二)摩訶畝 (能乙反)囉麼抳(三)鉢頭(二 合)麼入縛攞(四)跛囉(二合) 嚲野 (五) 若有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 得聞此大灌頂光真言三七遍 即得除滅一切罪 障 若諸眾生 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 猶如微塵滿斯世界 身壞命終 墮諸惡道 以是真言 加持土沙一百八遍 屍陀林中 散亡者屍骸上 或散墓上塔上 彼所亡者 若地獄餓鬼修羅傍生中 以一切不空如來毘盧遮那如來真言 加持沙土之力 應時 即得光明 及身除諸罪報 捨所苦身 往於西方極樂國土 蓮華化生 乃至菩提更不 墮落 秀州海鹽普照院釋智圓 母喪以遺骨 盛於小匣 日誦毘盧灌頂呪 加持土沙 覆于骨上 殆至盈尺 一日頂骨 忽涌於土面 初不以為然 仍舊覆之 翌日復爾 眾皆驚駭 時武夷公權作記以廣其事 大智律師 作讚以美之 文見芝園集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呪(出彌陀不思議神力傳養字函) 拔一切業障根本 得生淨土神呪 宋元嘉年 求那跋陀奉制譯 合計五十九字一 十五句 若人能誦此呪者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日夜擁護 無令怨家而得其便 現世 常得安隱 臨命終時 任運往生 龍樹菩薩 願生安養 夢感此呪 那舍三藏誦此呪 天平寺銹法師 從那舍口授此呪 其人云 經本外國不來 若欲受持 當嚼楊枝 澡豆漱口然香 於佛像前 胡跪合掌 日夜六時 各誦三七遍 所有四重五逆十惡謗 方等罪 悉得滅除 現世所求皆得 不為諸惡鬼神之所惑亂 若誦滿二十萬遍 即感 得菩提芽生 若至三十萬遍 即面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一)他伽跢(二)夜哆地(三)夜他阿彌唎(四)都婆毘(五)阿彌唎哆(六) 悉耽婆毘(七)阿彌唎哆(八)毘迦蘭諦(九)阿彌利哆(十)毘迦蘭哆(十一)伽彌膩(十二)伽伽那 (十三)枳多迦隷(十四)莎婆訶(十五) P. 24

25 此呪有六哆字 藏中經本 注多曷切 此為正呼也 龍舒文 恐人不正此音 並 改為掇字 擅改呪文 世所不許 有二他字 俱透戈切 跢字都餓切 地字澄買切 唎字上聲 與里同音 枳字止音 此呪人所誦持 並不與上一十五句相應 失本真也 欲期傚驗者 須正此句讀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天親菩薩)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量光如來 願生安養國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眾 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往生 阿彌陀佛國 我作論說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若人修行五念門成就者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 一者禮拜門 身業禮拜 阿彌陀佛 為生彼國意故 二者讚嘆門 口業讚嘆彼佛光明智相 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三者作願門 心常作願 一心專念畢竟往生 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四者觀察門 以智慧觀察 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一觀察彼國土莊嚴 二觀察彼佛莊嚴 三觀察 彼諸菩薩莊嚴 五迴向門 所有功德善根 以方便迴向攝取眾生 不捨一切世間故 又觀察門三種莊嚴 略說入一法句 謂清淨句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菩薩如是修五 門 自利利他 速得成就菩提故 毘婆沙論 念佛為易行道 龍樹菩薩 論第四曰 佛法有無量門 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 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 難行則久可得(是墮聲聞緣覺地者)或有勤行精進 以信方便 易行疾至 應當念佛稱其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必定得阿耨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偈曰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 是故我歸命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轉地者 P. 25

26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供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歎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其土具莊嚴 殊彼諸天宮 功德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三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十疑論曰 難行道者 在五濁惡世 求阿鞞跋致 甚難可得 略述有五 一外道 相善亂菩薩法 二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三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四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五唯有自力 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 易行道者 謂信佛教念佛三昧 乘彌陀願 力攝持 決定往生 如人水路行船須臾千里 亦如劣夫從轉輪王 一日一夜周行四天 下 非是自力輪王力也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德者 求生淨土(同前) 論四十三問曰 菩薩法應度生 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國土中 答菩薩有二種 一者慈悲心多為眾生 二者多集諸佛功德 樂多集功德者 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 好多為眾生者 至無佛法眾處 讚歎三寶之音 又論四十五曰 菩薩有二 有先自成 就功德 然後度眾生 有先成就眾生 後自成就功德者 妙宗鈔問曰 觀經上品 是出假位 合在穢土 利益有情 何故求生淨土耶 答 今十向菩薩 求生淨土 乃是大論 先自成就功德人也 故十疑論明 未得無生忍已 還 要須常不離佛故須求生(十向菩薩 約別教說 約圓即十信位)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同前) 論三十六曰 當知 釋迦文佛 更有清淨國土 如阿彌陀佛國 阿彌陀佛 亦有 不嚴淨國 如釋迦文佛國 又三十八卷曰 此間閻浮惡故 釋迦壽應短 餘處好故 佛壽應長 又涅槃經二十二曰 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乃至有無勝國 所有莊嚴 如安樂世界 我於彼土 出現於世 P. 26

27 觀經疏曰 應佛皆為兩量 逐物隨緣參差長短 妙宗釋曰 佛佛既皆三身圓證 應身被物 物壽長短 豈不隨順 各示兩量故 彌陀現長 亦能現短 釋迦現短 亦 能現長 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佛(馬鳴菩薩) 復次眾生 初學是法 欲求正信 其心性弱 以住此娑婆 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 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當知 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 謂以專欲 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見於佛 求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 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 迴向願求 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 賢首起信疏曰 往生有三位 一如蓮華未開信行未滿 未名不退 但以處無退緣 故稱不退 二信位滿足已去 華開見佛 入十住位 得少分見法身 住正定位也 三 三賢位滿 入初地已去 證遍滿法身 生無邊佛土 如佛記龍樹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 是後二位 四明融心解曰 此土濁重 十信方出苦輪 彼土境勝 九品悉皆不退 故今託彼 勝境修觀 縱理未顯 見愛俱存 捨報必生無退轉處 起信令觀彼佛真如法身者 自 非一心三觀 將何觀之 今家以三觀釋經 與馬鳴之意 更無少異 故十疑論 令想 彌陀法身報身光明相好 故知 往生之行 正在三觀 想彼三身 捨此求彼 初心不 退 其義皆成也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觀無量壽佛 有二種人 鈍者先自觀察額上一寸 除却皮肉 但見赤骨 繫念在 緣 不念他念 心若餘緣 攝之令還 次觀赤骨 辟方一寸 令白如珂 又復通變其 身 皆作白骨 無有皮肉 更變此骨身 使作瑠璃光色清淨 從此瑠璃身中 放白光 明 自近及遠 遍滿閻浮 唯見光明 不見諸物 還攝光明 入於身中 既入之後 乃於光中 觀無量壽佛 結加趺坐 顏容巍巍 如紫金山 繫念在佛 不令他緣 常 如與佛對坐不異 若利根者 但當先作明想晃然空淨 乃於明中觀佛 便可得見 行 者若欲生彼國者 當作是觀 次觀諸法畢竟空相 而於眾生 常興大悲 所有善本 盡以迴向 願生彼國 便得往生 右法見大藏圖字函 詳其文非佛說 又不載菩薩所造 而是鳩摩羅什所譯 必西 竺教典之類也 今錄於此願 資思修云爾 阿彌陀佛尊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昔釋迦牟尼佛住世行化 至一俗舍見翁婆二人 以穀一斗 記數共念阿彌陀佛 願生淨土 佛言 我有異方便 令汝於一聲中念得多穀之數 遂令念上佛名 P. 27

28 右佛尊號因緣 諸淨土經 並不見出 始因唐飛錫禪師寶王論 以此佛號 立一 念多佛門 次侍郎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承之 後龍舒淨土文 廣勸人受持 乃曰 甞 以秈禾穀校之 一合有千八百粒 若一稱此號 乃滿二千碩穀之數 佛既自以此教人 則其功德不可思議也 切緣寶王論 不載所出經論 尤為缺典 今恐稱誦者欲知 故茲錄示 樂邦文類卷第一 P. 28

29 樂邦文類卷第二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序跋(三十二家) 念佛三昧詩序 圓悟法師 慧遠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智者禪師 阿彌陀經通讚疏序 慈恩法師 窺基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 智圓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 仁岳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 宗頤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 遵式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淨土往生傳敘 飛山禪師 戒珠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 飛錫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圓澄法師 義和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 成大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 元照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 傑 淨土十疑論跋 待制陳 瓘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 傑 龍舒淨土文序 狀元張 孝祥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 宗杲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 古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 齊玉 淨土警策序 吳興法師 元頴 淨土自信錄序 無功叟王 闐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 仲珪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 鎬 寶城易記錄序 待制陳 瓘 遠法師齋忌禮文序 正言沈 濬 稱讚淨土海眾詩序 府判方 楶 P. 29

30 西歸蓮社序 月堂法師 惠詢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吳克已 文(十三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晉逸士劉 遺民 東海若 唐禮部柳 子厚 東海若跋 文忠公蘇 軾 東海若跋 橘洲禪師 寶曇 弔武侍 畫佛文 唐文公韓 愈 結社法集 通慧僧錄 贊寧 蓮華勝會錄文 慈覺禪師 宗賾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念佛迴向發願文 同前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 遵式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 師友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 擇瑛 讚(十七首)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讚 唐翰林李 白 繡西方淨土 讚 唐侍郎白 居易 繡阿彌陀佛讚 同前 西方淨土讚 孤山法師 智圓 無量壽佛讚 大智律師 元照 畫阿彌陀像讚 文忠公蘇 軾 李伯時畫彌陀讚 寂音禪師 惠洪 安樂國讚三十章 提刑楊 傑 善導彌陀道場讚 同前 白蓮咸教主真讚 同前 傚禪月作遠公詠 太史黃 庭堅 遠法師贊 給事程 俱 劉遺民贊 同前 陶靖節贊 同前 謝康樂贊 同前 陸道士贊 同前 P. 30

31 臨行自餞 樝菴法師 有嚴 念佛三昧詩序 廬山法師慧遠 序曰 念佛三昧者何 思專想寂之謂 思專則志一不撓 想寂則氣虛神朗 氣虛 則智恬其照 神朗則無幽不徹 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 會一而致用也 是故靖恭閑宇 而感物通靈 御心唯正 動而入微 此假修以凝神 積習以移性 猶或若茲 況夫尸 居坐忘 冥懷至極 智落宇宙 而闇蹈大方者哉 請言其始 菩薩初登道位 甫窺玄 門 體寂無為 而無弗為 及其神變也 則令修短葺常度巨細互相違 三光迴景以移 照 天地卷而入懷矣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窮玄極寂 尊號如 來 神體合變 應不以方 故今入斯定者 昧然忘知 即所緣以成鑒 鑒明則內照交 映 而色象生焉 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 於是覩夫淵凝虛鏡之體 則悟靈相湛一 清明 自然察玄音之叩 心聽則塵累每消 滯情融朗 非天下之至妙 孰能與於此 以茲而觀 一覿之感 乃發久習之深覆 豁昏俗之重迷 若匹夫眾定之所緣 故不得 語其優劣 居可知也 是以奉誠諸賢 咸思一揆之契咸寸陰之頹景 懼來儲之未積 於是洗心法堂 整衿清向 夜分忘寢 夙霄惟勤 庶夫貞詣之功 以通三乘之志 臨 津濟物 與九流而同往 仰援超步 拔茆之興 俯引約進 秉策其後 以覽眾篇之揮 翰 豈徒文詠而已哉(廬山集 又載王喬之念佛三昧詩 見下第五卷)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天台智者大師 夫樂邦之與苦域 金寶之與泥沙 胎獄之望華池 棘林之比瓊樹 誠由心分垢淨 見兩土之升沈 行開善惡 覩二方之麁妙 喻形端則影直 源濁則流昏 故知 欲 生極樂國土 必修十六妙觀 願見彌陀世尊 要行三種淨業 然化因事漸 教藉緣興 是以闍王殺逆 韋提哀請 大聖垂慈 乘機演法 曜玉相而流彩 聳珍臺而顯瑞 雖廣示珍域 而宗歸安養 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 落日懸鼓 用標送想之方 大水結 水 實表瑠璃之地 風吟寶葉 共天樂而同繁 波動金渠 將契經而合響 觀肉髻而 瞻侍者 念毫相而覩如來 及其瞑目告終 上珍臺而高踊 文成印壞 坐金蓮而化生 隨三輩而橫截 越五苦而長騖 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 此經心觀為宗 實相為體 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 佛是所觀勝境 舉正報以收 依果 述化主以包徒眾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 經者訓法訓常 由聖人金口故 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慈恩法師窺基 詳夫理絕眾詮 豈三乘之可攝 智圓萬德 非十地以能觀 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 雨而津九有 由是降神兜率 誕跡迦維 厭欲樂於王宮 獲真常於覺樹 良以群生業 惑魔黨增強 騰苦海以闢三途 溺慈舟而吞萬善 是以高張教網 直指淨方 是入聖 P. 31

32 之玄門 乃超凡之妙躅 十重淨土 約地位以等差 九品蓮臺 契根宜之次第 大矣 哉 逈拋空有之門 獨頴斷常之表 佛者覺道已圓 說者慈心演法 阿彌陀者 無量 壽也 經者常法攝貫也 常則百王不易 法則千代同規 攝則包括眾詮 貫者通連妙 理 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智圓 夫心性之為體也 明乎靜乎一而已矣 無凡聖焉 無依正焉 無延促焉 無淨穢 焉 及其感物隨緣而變 則為六凡焉 為三聖焉 有依焉有正焉 依正既作 則身壽 有延促矣 國土有淨穢矣 吾佛大聖人 得明靜之一者也 乃假道於慈 託宿於悲 將欲歐群迷使復其本 於是乎 無身而示身 無土而示土 延其壽淨其土俾其忻 促 其壽穢其土俾其厭 既忻且厭 則漸誘之策行矣 是故釋迦現有量而取穢土 非欲其 厭耶 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 非欲其忻乎 此則折之 彼則攝之 使其復本而達性耳 故淨名曰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者 其是之謂乎 雖寶樓金池為悅目之翫 而非 惑蕩之色 而能達唯心無境矣 雖風樹鳥聲有入耳之娛 而非惉懘之音 而能念三寶 有歸矣 夫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 如轉掌耳 經云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 大矣哉 聖人之善權也如此 是故群經森列 而偏讚淨方 其有旨哉 佛說阿彌陀經 者 其偏讚之謂歟 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備 足可以誘弱喪而係童蒙焉 於 是約龍樹之宗 準智者之說 依經辨理 為之義疏 若極深研幾 則吾豈敢 庶乎有 助於真風 為益於後昆爾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仁岳 或曰 虛空無涯 世界無量 其間有凡有聖 有淨有穢 何為其然乎 曰妄念而 然也 真則不然 諸佛證真 空界殞裂 至論應化身土之事 亦隨眾生妄念所感 蓋 使夫革凡成聖捨穢趣淨 然後純純乎 如諸佛之證也 噫眾生之妄也久矣 故我佛能 仁氏起無緣慈悲 出堪忍世界 以若干方便 開諸度門 繇是五時設教 三乘授道 雖頓漸不同 同歸于理 其有我佛未度 而度在他佛者 則曰補處之有慈氏 極樂之 有彌陀 乃至十方淨佛國土 示若鏡像 導如津梁 隨其所應 利有攸往 然而補處 雖近 十方俱遠 諸大乘經 莫不稱讚乎極樂為最彌陀為勝 依正既異 壽命且長 眾生信而願生者多矣 神化之蹟粲在群藉 佛言 將來法滅 唯留無量壽經 住世百 年 天台云 當知 彼佛於此惡世 偏有緣爾 茲經也 始慈恩法師甞有譔釋 復有 疏本 亦題基公之名 相傳云 此無名師 假託而行也 校其文旨 實大同而小別 洎孤山中庸子章句後出 盛傳于時 以病中援毫 詞簡義略 凡用敷訓 似未盡於方 等之詮乎 走不敏探智者之教 頗歷歲紀 常欲以一家法要并淨土諸說覆述斯文 竊 避人之多忌 未果所志 年逼耳順 退藏故園 伏念玉泉報恩 九旬揮於犀柄 圭峯 思孝七月薦於蘭盆 緬挹清芬遂獲操染 卷成析為上下 以新疏目之 別舊章也 若 P. 32

33 乃言之無文 吾何敢以前說並駕 或言下之理粗通大方 亦所不讓云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宗頤 夫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諸佛世界 隨心淨土 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 極樂雖 遙 豈離方寸 所以念佛而即得見佛 求生而遂能往生 觀無量壽經者 以法界心照 實相境 三種淨業 明法行之正因 十六妙觀 為寂照之方便 法身與化身隨量 依 報與正報齊觀 是以韋提希豁然大悟 授記往生 佛世尊親勅受持 廣說斯事 經傳 此土 人罕流通 不有圓機 誰陳法施 常山比丘瓊安等 憫眾生之日用不出塵勞 嗟妙境之無邊 願為鄉導 同心鏤板 庶廣受持 非勢至之同倫 即遠公之舊社 聊 伸序引 普告未聞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遵式 此經文句雖約 與大本意同 上聖赴緣 廣略異耳 依正主伴 於是備焉 願行 方軌 有加諸說辭簡義博諷易功多 良在茲矣 初則廣讚依正 引物忻求 次則六方 引同訓勉生信 三則舉難況易 使聞者知歸 第一廣讚依正者 初讚次勸修願行 佛 告長老下 標立所讚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下 先讚依果 即珠網麗天 瓊林矗地(一) 池流八德 蓮吐四光(二) 天樂韻於六時 裓華散於億剎(三) 他禽演於道品 風樹 傳於法音(四) 舍利弗於意下 廣讚正報 先讚化主 相好八萬 舉光明以遍收 功 德喻沙 言壽命以統括 成佛十劫 簡過未以釋疑(已上化主)又舍利弗下 讚眷屬 聲 聞雖眾 皆發大心 菩薩云多 率居補處 生者咸歸於定聚 趣途即預於阿鞞(已上眷 屬)次眾生聞者下 勸修願行 先願 次不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 正在用心之厚 薄 不在責時之久近 宜遵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下 明得果 我見是利下結勸 次 如我今者下 第二六方引同訓勉生信 先引同 次於汝意下勸信 亦是勸持 如我今 者下 第三舉難況易 五濁得道為難 淨土修行則易 並如文請 先熟尋節段 然後 誦文 則起盡有倫 功不虛棄 如或清晨靜夜 收視聽以端居 口誦心游 蕩神明於 幽極 氛累斯滌 淨境弗迷 廣舌勸持 豈不然也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維西方淨土者 瓊林寶網珠閣瑤池 超倍剎於玉毫 耀千光於沙界 諸佛同讚 群賢所宗 遍告曼殊咸願生乎其國 天親彌勒 皆誓往於彼方 大聖尚然 況常徒者 也 至若散因定業少善多福 截五道而長騖 睠九品以高升 直到薩雲無復退轉 故 彼佛本願云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 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者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殺阿羅漢 殺父 殺母也)今既幸 無逆罪 不謗大乘 豈有願求而不遂也 況復十六觀云 下品下生者 具足諸罪 四 重五逆謗方等法地獄火現 十念稱佛 地獄猛火 化為涼風 即生彼土 斯則又許逆 P. 33

34 罪之輩十念得生 況無此罪者乎 推此而言 宜各自信 凡願生者 無不遂心 故天 台智者臨終讚曰 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 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 一念改悔 尚得往生 況戒定熏修 淨行道力實不唐捐 又本願云 十方眾生 聞我名號 繫 念我國 迴向欲生 若不果遂者 誓不成佛 又應校量業行久近者 十念信樂 尚生 彼國 況復一日信樂者 況復一月一年一生而信樂者耶 又應校量滅罪輕重者 一念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重罪者 即前五逆也)一念稱佛滅罪既爾 況復十念所滅罪耶 況復 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滅罪耶 重逆尚滅 況輕罪乎 又應校量念佛功德比餘善根 優劣之相者 經云 若人以四事極好之物 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阿羅漢辟支聖人 所得福德 不如有人一合掌 一稱南無佛陀 如彼大千聖福 假使百分千分百千億分 算數譬喻皆所不及 一稱佛名者功德無量 一稱佛名功德尚爾 況復十念佛者 況 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 念阿彌陀佛者所得功德耶 復次應知 念佛之人 現世安隱 眾聖守護 離諸災厄 且近校量今時風俗 競祭鬼神 求其福祐 望得安隱 信邪殺 命 造罪結冤 必無福慶而可利人 虛招來生地獄罪報 易曰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 殃 殺生害命 祖承祭法 非一朝一夕 豈非積不善耶 殃咎何疑也 若言殺生非不 善者 古今帝王 何故仁慈化世 勝殘去殺 禽魚遂性 令登壽域 咸稱善耶 然祭 祀之法 天竺韋陀支那祀典 既未逃於世論 真誘俗之權方 周公雖稱事神 不達彙 征之道 仲尼焉能事鬼 蓋迷六趣之源 老氏經既混於九流 莊子未移於百氏 惟釋 宗所辨 曲盡其理 天趣在上 人居其次 修羅處中 鬼畜斯下 今以人事鬼 其猶 俛首就足抑君奉民 何逆之甚也 又鬼有邪力 事之既久 物黨方類 死墮其中 世 其迷哉 且三界大師萬德慈父 歸之者罪滅 尚之者福生 諸經具說 若能暫歸三寶 受持一佛名者 現世當獲十種勝利 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 河沙眷屬隱 形守護 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薩 如觀世音等 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者常為諸佛 晝夜護念 阿彌陀佛常放光明 攝受此人 四者一切惡鬼 若夜叉若羅剎 皆不能害 一切毒蛇毒龍毒藥 悉不能中 五者一切火難水難 冤賊刀箭 牢獄枷柚 橫死枉 死 悉皆不受 六者先所作罪皆悉消滅 所殺冤命 彼蒙解脫 更無執對 七者夜夢 正直 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 八者心常歡喜 顏色光澤 氣力充盛 所作吉利 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 恭敬供養 歡喜禮拜 猶如敬佛 十者命終之時 心無怖 畏 正念歡喜 現前得見阿彌陀佛 及諸聖眾 持金蓮臺 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盡未 來際 受勝妙樂 諸有智人 請觀念佛 所獲現世福利功德 豈同世人祠祀之法 現 無福利未來受苦耶 又復當信一切大乘經典 皆讚西方莊嚴淨土勸令往生 若華嚴方 等般若法華涅槃 諸部諸經 皆示行相 及讚功德 又諸菩薩天親龍樹 皆各造論稱 讚淨土 又此方諸法師禪師 各造論著疏 光讚西方 道安法師往生論六卷 慧遠法 師造觀經疏一卷 天台智者造十疑論觀經疏彌陀經疏 各一卷 道綽禪師撰安樂集三 卷 善導和尚 立五會教勸人念佛 造觀經疏一卷二十四讚六時禮文各一卷 懷感法 師 得念佛三昧造決疑論七卷 慈愍三藏 撰淨土慈悲集三卷 慈恩法師 造彌陀經 P. 34

35 疏二卷 鎮國沙門澄觀 造觀經疏一卷 有誰聞此眾聖稱楊誘勸往生 而不信樂 除 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 斯更復引自古及今 西天東夏道俗士女 往生高人三十三條顯 驗之事 具示將來諸有賢達 願共往生云也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原其諸佛憫物迷盲 設多方便而引取之 但唯安養淨業 捷直可修 諸大乘經 皆啟斯要 十方諸佛 無不稱美者也 若比丘四眾及善男女諸根缺具者 欲得速破無 明諸闇 欲得永滅五逆十惡犯禁重罪及餘輕過 當修此法 欲得還復清淨大小戒律 現前得念佛三昧 及能具足一切菩薩諸波羅蜜門者 當學此法 欲得臨終離諸怖畏 身心安快喜悅如歸 光照室宅 異香音樂 阿彌陀佛觀音勢至 現在其前 送紫金臺 授手接引 五道橫截 九品長騖 謝去熱惱 安息清涼 初離塵勞 便至不退 不 歷長劫 即得無生者 當學是法 欲修少法而感妙報 十方諸佛俱時稱讚 現前授記 一念供養無央數佛 即還本國 與彌陀坐食 觀音議論 勢至行步 眼耳洞視徹聞 身量無際 飛空自在 宿命了了 遍見五道如鏡面像 念念證入無盡三昧 如是稱 述 不可窮盡 應當修習此之勝法 如所說者 皆實不虛 十方諸佛 出廣長舌 稱 美此事 以示不妄 我等云何敢不信佛 今取淨土眾經立此行法 若欲廣知 尋經補 益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維安養寶剎 大覺攸贊 三輩高升 夕孕金華 列宿猶暫於海滴 晨游玉沼 世 燈彊喻於河沙 良以 十方爰來 四生利往 雖騰光而普示 終稽首而偏求 故其竺 國皇州自今觀古 彼則鉅賢至聖 咸舒藻以為盟 此則覺德鴻儒 盡摛毫而作誓 自 茲迴向綿續 唱和相尋 誠為道德之通衢常樂之直濟者也 但世多創染割截 未識方 隅 忽遇問津 靡暫濫吹 或攘臂排為小教 或大笑斥作權乘 以其言既反經 人惑 常典 易不云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則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者乎 遂輒述往生淨 土決疑行願二門 詞愧不文 理存或當 視菽麥而且辨 挹涇渭而永分 翦伊蘭之臭 林 植栴檀之香幹 信解行願 原始要終 不數千言而能備舉者 實茲二門矣 淨土往生傳敘 飛山禪師戒珠 給孤園中聖賢之眾畢集 是時眾無一詞之請 如來遽然而告曰 過是西方十萬億 國有淨土焉 其土廣博 百寶成焉 又曰 眾生思焉念焉 求而以生者 皆如願焉 說者曰 十二分教以羅萬有 此乃無問自說之一分也 其義猶何 猶母之拊嬰兒不俟 其請 但欲顧其手足乳而哺之 腹而擁之也 然如來捨兜率降迦維 其說法者五十年 流慈振毓 隨機有授 其間龍天釋梵聲聞緣覺大菩薩眾 棄頭目捐髓腦 外於國城 珍寶 殷勤三請者非一 如來或辭或默 止止而不說者有之 至是而乃自說 誠悲五 P. 35

36 濁異生流浪而不息者長劫 夫將厭五濁 期生于淨土 必在乎專念 念言之至以繫乎 想十六觀 所以第資焉 經稱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其故何哉 明其始也 舉其漸 之之謂也 行始於有修 智始於有習 無上極果 以始于深心 深心者 確乎其不可 拔者也 故一念轉三塗之苦 十念階九品之華 此雖大乘方等諸經 皆所互陳而互發 非止一經言而發之也 漢魏已來翹誠西向 聞其有人者 實以大法初流 經文之未 備矣 西晉時 劉曜寇蕩京雒 僧顯避地江東 始由三事因願 驟感祥異 然其拳拳 之志 以遭亂世 遺風勝業代或無聞 東晉之末 遠師憩跡廬阜 其同意法師釋道炳 竺道生佛陀耶舍 洎在家英豪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 一百二十有三人 締結方外之 游 希風來集 遠以幻集之期不克以常保 夢游之軀不可以長存 因指無量壽國 結 之遐游 焉其已也 又言 其國清淨 無三塗無六趣 眾生依向不一生而生者 寶幢 為之前導 金蓮為之受質 於是相與而有蓮社之稱焉 今之以蓮社云云 蓋其始也 或時以為淨社 義亦詳矣 自遠而下 淨土之修益振 故宋有曇弘 齊有慧進 梁有 道珍 李唐之間 頴悟通識之士 如道綽善導者 累復有焉 余以像季之餘 值佛遺 法 緬懷淨業 其亦有年 每以前賢事跡散於諸傳 淪於異代 不得類例相從條然以 見 繇是歷考梁隋而下 慧皎道宣諸師所撰傳記十有二家 洎大宋通慧大師新傳 且 得顯等七十五人 其傳之作 理或有所暗昧 詞或有所叢脞 因復修正而發明之 外 有鴻業慧明等六十二人 在其生平想像 至於捨生之際 不甞以矚勝相 備之不足起 深信 乃無以備之 後之明哲 或患其所不足 摭而備之者 亦余之闕有補焉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飛錫 客有高信 至吾禪居 前禮致問 辭甚清逸 問吾曰 修心之人成道捷徑 法華 三昧不輕之行 念佛三昧般舟之宗 僉為無上深妙禪門者 願聞其致 對曰 吾拱默 九峰 與世異營 天書曲臨 自紫閣山草堂寺 令典千福法華勝場 向三十年矣 希 高扣寂 未有若君之所問者也 子將涉無生之龍津 欲圖南以鵬舉 吾不敏也 甞試 論之 今則略開二十門 以明斯旨耳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序 圓澄法師義和 六道凡夫三乘賢聖 其根本悉是靈明清淨 一法界心 性覺寶光 各各圓滿 本 不名諸佛 亦不名眾生 但此心靈妙自在 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 作業受苦 名曰 眾生 修道證真 遂名諸佛 佛憫眾生顛倒妄想 執著而不證得 於是稱法界性 說 華嚴經 欲令眾生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至於善財證入法界 參諸知識 最初吉祥雲比丘 教以無礙智慧念佛門 又解脫長者 教以唯心念佛門 又普遍吉淨光夜神 教以觀德相念佛門 其後華嚴諸祖 慮念佛者 莫得其要 於 善知識解脫門中 復設諸門 意使諸佛與眾生交徹 淨土與穢土融通 法法彼此該收 塵塵悉包遍法界 相即相入 無礙圓融 儻得其門 則等諸佛於一朝 不得其門 P. 36

37 則徒修因於曠劫 夫不龜手之藥一也 有終身洴澼洸者 有裂土而封者 蓋用有工拙 而利有大小念佛法門一也 有涉時之久 致力之多 而平素失其指歸 逮乎垂亡 他境強奪尠能超邁 此終身不免於洴澼洸之謂也 唯華嚴觀行 得圓至功於頃刻 見 佛境於塵毛 諸佛心內眾生 新新作佛 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 至簡至易 雖然諸 佛拔苦與樂之心一也 不思議力一也 唯西方彌陀世尊 接引娑婆眾生願力偏重 即 本師故 是以流通經中 普賢行願獨指彌陀 極為至切(義和)晚年退席平江能仁 遍搜 淨土傳錄與諸論讚 未甞有華嚴圓融念佛法門 蓋巴歌和眾 雪曲應稀 無足道者 嗚呼不思議法門 散乎大經與疏記之中 無聞於世 離此別求 何異北轅而之楚耶 於是備錄法門 著為一編 使見聞者不動步而歸淨土 安俟階梯 非思量而證彌陀 豈存言念 諸佛則背塵合覺故明 眾生則背覺合塵故昏 欲使冥者皆明 明終無盡 因目其篇曰無盡燈云爾 乾道元年九月望 臨安府慧因院 華嚴教觀義和序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成大 念佛三昧深廣微密 世但以音聲為佛事 此書既出 當有知津者 乾道丁亥季夏 七日 吳郡范成大書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元照 元照自下壇來 便知學律 但稟性庸薄 為行不肖 後遇天台神悟法師苦口提誨 始知改跡 遂乃深求祖教 博究佛乘 而於佛祖微言 薄有所領 竊自思曰 初心 晚學 寧無夙善 但不遇良導 作惡無恥 虛喪一生 受苦長劫 於是發大誓願 常 生娑婆五濁惡世 通達佛理 作大導師 提誘群生 令入佛道 復見高僧傳 慧布法 師云 方土雖淨 非吾所願 若使十二劫蓮華中受樂 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 由 是堅持所見 歷涉歲年 於淨土門 略無歸向 見修淨業 復生輕謗 後遭重病 色 力痿羸 神識迷茫 莫知趣向 既而病差 頓覺前非 悲泣感傷 深自克責 志雖洪 大 力未堪任 仍覽天台十疑論 初心菩薩 未得無生忍 要須常不離佛 又引智度 論云 具縛凡夫 有大悲心 願生惡世 救苦眾生 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得離母 又如弱羽秖可傳枝 自是盡棄平生所學 專尋淨土教門二十餘年 未甞暫捨 研詳理 教 披括古今 頓釋群疑 愈加深信 復見善導和尚專雜二修 若專修者 百即百生 若雜修者 萬千一二 心識散亂 觀行難成 一志專持四字名號 幾生逃逝 今始 知歸 仍以所修 展轉化導 盡未來際洪贊何窮 方便多門 以信得入 如大勢至 以念佛心 獲悟圓通 入三摩地 復自思念 已前所造無量罪業 不信淨土謗法毀人 業因既成 苦果必克 縱百千劫所作不亡 業性雖空 果報不失 內懷慚恥 曉夕 兢惶 於是躬對聖前 吐露肝膽 五體投地 苦到懺悔 仍發大願 普攝眾生 同修 念佛 盡生淨土 欲常修習 須立軌儀 故集諸文 布成此法 從始至末第列十門 並準聖言 咸遵古式 事從簡要 法在精專 所貴自備修持 豈敢貽諸先達 後賢披 P. 37

38 覽 知我志焉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世之學佛者 其始莫不皆曰為生死事大故也 及乎聲利所動世緣所汨 則死生大 事置而弗論 或為人所扣擊 則他辭託跋 不能自決 或云此不須問 或云不必須知 或云符到奉行莫作計挍 或云隨處受生出入自在 或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復男子身 或云把定精神見善惡相不得隨去 或令預候知時 或教臨終奪陰 或云百骸潰散一 物長靈 或云形散氣消歸去寂滅 如是種種臆度矯亂 皆不出凡夫外道斷常二見 逮 乎四大解分病苦所迫 識神無主 隨業輪迴決無疑矣 借令定日剋時 坐脫立化 世 術可致 未足為奇 斯由不見十六觀經 不知九品生相 不信彌陀願力 而堅持所見 自甘塗炭 豈不為之悲哉 姑蘇逸上人 久歷叢林 不滯偏見 屬意觀經蓋有年矣 將恐道俗未閱經本 乃命工圖繪九品之相 具引經文 以示其說 隨於經後 各以 偈頌為之激勵 且使知死生事大者 有超越之路 而不溺於異見枉受輪轉 若乃因相 以舉目 因文而動懷 是必有信者解者修者生者焉 以至疑者謗者 莫不皆為往生因 種 則斯文於世 豈小補哉 青山安忍子 仰之不已 輒復命筆 隨喜讚嘆云 天台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傑 愛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極樂 娑婆穢土也 極樂淨土也 娑婆之壽有量 彼土之壽則無量矣 娑婆備諸苦 彼土則安養無苦矣 娑婆隨業輪轉生死 彼土一往 則永證無生法忍 若願度生 則任意自在 不為諸業轉矣 其淨穢壽量 苦樂生死 如是差別 而眾生冥然不知 可不哀哉 阿彌陀佛 淨土攝受之主也 釋迦如來 指導淨土之師也 觀音勢至 助佛揚化者也 是以如來一代教典 處處丁寧勸往生也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 乘大願船 泛生死海 不著此岸 不留彼岸 不止中流 唯 以濟度為佛事 是故阿彌陀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 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又無量壽經云 十方眾生 聞我名號 憶念我國 植 諸德本 至心迴向 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 不取正覺 所以祇洹精舍無常院 令病者 面西作往生淨土想 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聖凡一體 機感相應 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 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 吾以是觀之 智慧者易生 能斷 疑故 禪定者易生 不散亂故 持戒者易生 遠諸染故 布施者易生 不我有故 忍 辱者易生 不瞋恚故 精進者易生 不退轉故 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 念純一故 諸 惡已作 業報已現者易生 實慚懼故 雖有眾善 若無誠信心無深心 無迴向發願心 者 則不得上上品生矣 噫彌陀甚易持 淨土甚易往 眾生不能持不能往 佛如眾生 何 夫造惡業入苦趣 念彌陀生極樂 二者皆佛言也 世人憂墮地獄 而疑往生者 不亦惑哉 晉慧遠法師 博通教乘 出稱夙德 甞與耶舍尊者劉遺民諸英豪等 結白 P. 38

39 蓮社於廬山 蓋致精誠於此爾 其後七百年 梁周隋唐至于 國朝 其僧俗修奉獲感 應者非一 咸見于淨土傳記 豈誣也哉 然贊輔彌陀教觀者 其書山積 唯天台智者 大師淨土十疑論 最為首冠 援引聖言 開決群惑 萬年闇室 日至而頓釋群陰 千 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 非法藏後身 不能至於是也 傑頃於都下 甞獲斯文 讀示 所知 無不生信 自遭酷罰 感悟益深 願廣其傳 因為序引 熙寧九年仲秋述 淨土十疑論後序 待制陳瓘 人心無常 法亦無定 心法萬差 其本在此 信此則遍信 華嚴所以說十信 疑 此則遍疑智者所以說十疑 出疑入信 一入永入 不離於此 得究竟處 淨土者究竟 處也 此處有說法之主 名無量壽 此佛說法 未甞間斷 疑障其耳 則聾而不聞 疑障其心 則昧而不覺 不聞不覺 安住惡習 讚嘆不念 隨喜麁心 妄指蓮胞以為 虛誕 終不自念 此分段身 從何而得 自何而來 胎獄穢濁 真實安在 信憑業識 自隔真際 於一幻境 非彼執此 生生不靈 永絕聖路 以如是故 釋迦如來 起 大慈憫 於穢濁中 發大音聲 讚彼淨土上妙之樂 於生死中 為大船師 載以法船 令趍彼岸 晝夜度生 無有休息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 釋迦之船實非往來 譬 如一燈分照八鏡 鏡有東西光影無二 彌陀說法遍光影中 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 故 已到彼岸者 乃可以忘彼此 未入法界者 何自而泯東西 於此法中 若未究竟 勿 滯方隅 勿分彼此 但當正念諦信而已 此二聖之意 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萬善 之母 疑者眾惡之根 能順其母能耡其根 則向之所謂障緣眾生 聾可復聞 昧可復 覺 未出生死 得出生死 未生淨土 得生淨土 順釋迦之誨 往面彌陀 隨彌陀之 願 來助釋迦 在此而遍歷十方 即西而普入諸鏡 自二聖建立以來 如是之人 如 河沙數 云何不信 云何而疑 能自信己 又作方便 令諸未信無不信者 此則智者 之所以為悲也 明智大師(中立)學智者之道 不順其文 而順其悲 所以又印此論 冠 以次公之序 而請予申廣其說以助其傳 元祐八年七月十一日 左宣義郎前簽書鎮東 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陳瓘序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傑 大願聖人從淨土來 來實無來 深心凡夫 往淨土去 去實無去 彼不來此 此 不往彼 而其聖凡會遇 兩得交際者何也 彌陀光明如大圓月 遍照十方 水清而靜 則月現全體 月非趣水而遽來 水濁而動 則月無定光 月非捨水而遽去 在水則 有清濁動靜 在月則無取捨去來 故華嚴解脫長者云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彼諸如來 不來至此 我不往彼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 隨意即見 是知 眾生注念 定見彌陀 彌陀來迎 極樂不遠 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 淨土無欲 非 欲界也 其國地居 非色界也 生有形相 非無色界也 一切眾生 未悟正覺 處大 夢中 六道升沈 未甞休止 諸天雖樂 報盡相衰 脩羅方瞋 戰爭互勝 旁生飛走 P. 39

40 噉食相殘 鬼神幽陰 飢渴困逼 地獄長夜 痛楚號呼 得生人趣 固已為幸 然 而生老病死眾苦嬰纏 唯是淨方更無諸苦 蓮苞託質無生苦也 寒暑不遷無老苦也 身非分段無病苦也 壽命無量無死苦也 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也 上善人聚會無怨憎 會也 華裓香食珍寶受用 無求不得無窮困也 觀照空寂無蘊苦也 悲濟有情 欲生 則生 不住寂滅非二乘也 智照生死 得不退轉非凡夫也 三界蕩然 譬如四裔 丘 陵坑坎穢腐所積 溪壑阻絕孰為津梁 乃有狂人迷路於此 惡獸魑魅惱害雜居 刀兵 水火 或時傷暴風霜 霹靂淩厲 摧懾罔知城域 可以庇覆飲食衣服 未或充足 甘 受是苦 不求安樂 有佛釋迦 是大導師 指清淨土是安樂國 無量壽佛是淨土師 爾諸眾生 但發誠心 念彼佛號 即得往生 若生彼土 則無諸惱 不聞知者 固可 哀憐 亦有善士 發三種不信心 不求生者 尤可嗟惜 一曰吾當超佛越祖 淨土不 足生也 二曰處處皆淨土 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極樂聖域 我輩凡夫 不能生也 夫行 海無盡 普賢願見彌陀 佛國雖空 維摩常修淨土 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讚 十方菩薩 有同往之心 試自忖量 孰與諸聖 謂不足生者 何其自欺哉 至如龍猛祖師也 楞 伽經有預記之文 天親教宗也 無量論有求生之偈 慈恩通讚首稱十勝 智者析理明 辨十疑 彼皆上哲精進往生 謂不必生者 何其自慢哉 火車可滅 舟石不沈 現華 報者 莫甚於張馗 十念而超勝處 入地獄者 莫速於雄俊 再甦而證妙因 世人愆 尤 未必若此 謂不能生者 何其自棄般舟三昧經云 跋陀惒菩薩 請問釋迦佛 未 來眾生 云何得見十方諸佛 佛教念阿彌陀佛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又大寶積經云 若他方眾生 聞無量壽如來名號 廼至能發一念淨信 歡喜愛樂 所有善根 迴向願 生無量壽國者 隨願皆生 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淨土 何土可生 自欺自慢 自棄己靈 流入轉迴 是誰之咎 四十八願悉為度生 一十 六觀同歸繫念 一念既信 已投種於寶池 眾善相資 定化生於金地 無輒悔墮誤認 疑城 即時蓮開得解脫道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大光明中決無魔事 直指淨土決疑集 者 吾友王古敏仲之所編也 博采教典該括古今 開釋疑情 徑超信地 其載聖賢之 旨 在淨土諸書 最為詳要 蓋安養國之鄉導也 若登彼岸 舟固可忘 來者問津 斯言無忽 元豐七年九月十日序 次公此序反覆詳盡 其論三種不求生 最為一篇警策 但謂淨土非三界 及云身 非分段 有違經論 謹引二文 以正其非 釋籤云 若大論中 明安養國非三界者 秖是非此娑婆三界耳 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 無量壽經 阿難白佛 彼安養界既無須 彌 忉利諸天依何而住 佛反質云 此土夜摩乃至色界 依何而住 阿難默領 反質 意者 此夜摩等 既許依空 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空而住 具明土相 復有多種共別 不同 如無動界 雖是淨土 猶有男女及須彌等 此同居淨土既其不同 同居穢土亦 應不等 釋論云 出三界外有淨土 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分段生 P. 40

41 龍舒淨土文序 狀元張孝祥 阿彌陀如來 以大願力攝受群品 繫念甚簡 證果甚速 或者疑之(余)甞為之言 阿彌陀佛即汝性是 極樂國土即汝心是 眾生背覺 合塵淪於七趣 立我與佛 天 地懸隔 佛為是故 慈悲方便 開示悟入 現諸無量如幻三昧莊嚴其國 備極華好 復以辯智而為演說 令諸眾生歡喜愛樂 於日用中 能發一念 念彼如來 欲生其國 即此一念清淨堅固 還性所有與佛無異 當是念時 不起于座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悉皆現前 如是修習 乃至純熟 幻身壞時 此性不壞 金蓮華臺 由性種生 往 生其中 如歸吾廬 諸佛菩薩 即我眷屬 性無異故 自相親愛 友人龍舒王虛中端 靜簡潔 博通群書 訓傳六經諸子 數十萬言 一旦捐之曰 是皆業習 非究竟法 吾其惟西方之歸 自是精進 惟佛惟念 年且六十 布衣 茹 重研千里 以是教人 風雨寒暑弗遑恤 閒居日課千拜 夜分乃寢 面目奕奕有光 望之者 信其為有道 之士也 紹興辛巳秋 過家君於宣城 留兩月始見其淨土文 凡修習法門 與感驗章 著 具有顛末 將求信道者 鋟木傳焉 諉(余)序其書 故為之題其端云 虛中名日 休 十月旦 歷陽張(孝祥)序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宗杲 龍舒王虛中日休 博覽群書之餘 留心佛乘 以利人為己任 真火中蓮也 佛言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 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予)嘉其志 為 題其後 若見自性之彌陀 即了唯心之淨土 未能如是 則虛中為此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 書于劉景文懶窠云 雙徑妙喜(宗杲)跋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古 眾生心淨則佛土淨 法性無生而無不生 有佛世尊 今現說法 在極樂國 號阿 彌陀 緣勝劫長 悲深願大 無邊際光明攝受 不思議淨妙莊嚴 珠網麗空 瑤林矗 地 池含八德 華發四光 韻天樂於六時 散裓華於億剎 諸佛共讚 十方來歸 彌 陀心內眾生 新新攝化 眾生心中淨土 念念往生 質託寶蓮 不離當處 神超多剎 豈出自心 如鏡含萬象而無有去來 似月印千江而本非升降 被圓頓機 則皆一生 補處 明方便門 則有九品階差 念本性之無量光 本來無念 生唯心之安養國 真 實無生 解脫苦輪 十念亦超於寶地 會歸實際 二乘終證於菩提 如大舟載石而遂 免沈淪 若順風揚帆而終無留難 悟之則甚近而不遠 迷之則益遠而無人 嗟夫學寡 障多 疑深觀淺 斥為權小 閴若存亡 則以馬鳴龍樹為未然 天台智覺為不達 不 信當受菩提記 不肯頓生如來家 籠鳥鼎魚翻為游戲 隙駒風燭妄計久長 虛受一報 身 枉投諸苦趣 豈知大雄讚勸金口叮嚀 侶聖賢於剎那 具相好於俄頃 樂受則永 拋五濁 悲增則迴救三塗 於此不知 是為可憫 自魏晉大經初出 則有遠顯諸賢繼 P. 41

42 修 事列簡編 驗彰耳目 福唐釋戒珠 採十二家傳記 得七十五人 蒐補闕遺 芟 夷繁長 該羅別錄 增廣新聞 共得一百九人 隱顯畢收 緇素並列 會江河淮濟於 一海 融瓶盤釵釧無二金 標為險道之津梁 永作後來之龜鑑 元豐七年八月十五日 記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齊玉 或曰 淨土乃聖人之權方 所以接鈍根化凡器也 苟能一超 直入如來地 何藉 於他力乎 對曰 佛世文殊普賢 滅後馬鳴龍樹 此土智者智覺 皆願生淨土 應盡 是鈍根乎 釋迦勸父王淨飯并六萬釋種 亦願生淨土 應盡是凡器乎 此等聖賢 應 皆不逮今人之利根勝器乎 況若以此為權 指何為實 權實之判 非止一途 自非教 眼瞭焉 何以甄別 咨爾有識 當信佛言 招報非輕 切勿容易 昔孫莘老學士 始 以此疑之 因會楊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 論道契合 遂釋其疑 故莘老云 四方言禪 者 唯黃蘗慧林為最盛 臨濟之後有慈明 慈明傳江西黃蘗之道 次公實傳之 雲門 之後唯雪竇 雪竇傳懷 懷傳本 本公居慧林時 敏仲早得其法 次公敏仲皆儒者學 禪 得師如此 方且汲汲 以淨土為依歸 則知 淨土非聖人之權設 真禪侶之棲止 也 苟能即心淨土本性彌陀 生則隨念往生 去則實無所去 則亦焉有彼此之異 而 橫相是非於其間也哉 觀夫莘老之言 則信真善知識 不違佛訓 不欺自心 事理俱 圓 實可宗仰 願諸仁者 當以死生大事為心 無以人情取捨自礙 賴如是願力 念 阿彌陀佛 發決定信 誠起娑婆險惡之程 作淨土水雲之客 濯足於八種功德池水 掛錫於七重行樹叢林 入清淨海眾中 參彌陀善知識 覽勝境而得不退轉 聞妙法而 易悟無生 七寶樓邊四華池畔優游泮渙 樂莫大焉 庶以此願為憑 前程定無間阻 苟或謂之不然 則吾末如之何也矣 淨土警策序 吳興法師元頴 一切諸佛 歷劫修行所成國土 安立眾生 蓋以眾生流轉生死 未遇知識 阻聞 法要 不獲脫苦也 而眾生或宜以苦事迫切者 則聖人於大悲心行折伏也 眾生或宜 以樂事誘引者 則聖人於大悲心行攝受也 攝受則有殊勝莊嚴 珍妙樓閣 大丈夫相 安隱之事也 折伏則有胎卵濕化四生 九有百憂九惱五苦八苦之相也 然於聖人之 心 豈曰差別乎 且釋迦牟尼 亦有清淨國土 如西方極樂 阿彌陀佛必有五濁世界 如娑婆堪忍也 所以一期化物 有彼有此 有淨有穢者 由諸佛結緣異也 由眾生 誓願異也 若達彼岸登果位 無必固也 世智下凡不曰分別 其可知覺乎 不曰取捨 其可造措乎 群經廣有警策之語 偏讚西方阿彌陀佛所居淨土 今纂集之 庶裨補 遺化激勸土俗 嗚呼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而世人或沒於苦海 則自甘其分 或迷 於富貴 則自逞其得 而不知生生死死於瞬息間也久矣 至有謂心淨佛土淨空身即法 身 及大期忽終 無所安立 當是時也 與夫守志淳一 著相修行之人 億劫不殆故 P. 42

43 覽斯文其有發未發之心歟 淨土自信錄序 無功叟王闐 古之大聖人 立言垂教 被于百世之下 其志猶欝而未暢 晦而未明者 蓋有之 矣 即吾佛淨土法門是也 余遍覽諸經 深求其旨 往生功德 一言以蔽之 曰在凡 夫獲不退而已矣 何則此土修行圓教初信 小乘初果人邪見及邪三毒 永不起慈 為 斷惑發悟 剏入聖流 則越生不昧其所證 斯超四趣 不失人天 至於凡夫地中 雖 伏惑發悟 菩薩一經生死非常之變 則忘其所證所修 是故遇緣或退 仍墮苦塗者容 有之 乃若凡聖同居淨土 如極樂國等 雖具三界 唯有人天 故一切含識獲生者 即長辭四趣 又助緣大備 壽數莫量 縱至鈍根 一生熏修 無不證聖果 寧復有退 失事乎 如來讚勸之本意 不過如此 且圓機體道 是最上淨業 苟加願導之即預優 品 若夫愚朴輩 但能稱佛發願者 而莫不往生 嗚呼觀淨土一門 則知聖人無棄物 矣 彼守癡空之徒 効無礙無修 起自障心 絕他學路 乃高其言曰 淨土末事也 何足道哉 可不哀耶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仲珪 娑婆苦境也 欲脫眾苦 必修西方 西方樂國也 欲生極樂 必信佛言 譬如有 人行於曠野 暮夜昏黑群賊在後 執持利器競來逼逐 四顧旁皇逃避無所 呼天叫地 誰來救卹 忽遇老父 而告之言 此去不遠 有長者居 福德威勢 盜賊不侵 樓閣 真實 快樂自在 烟霧所障 汝不能睹 汝但決往 吾不汝誑 其人聞語 歡喜勇躍 策步高驤 不復迴顧 注目一心 更無他想 俄頃之間 至長者所 群賊苦惱 杳 絕蹤跡 種種快樂 無異所聞 彌陀攝受眾生長者居也 安可不往 釋迦指導群迷 老父言也 安可不信 世之人於西方之說 懵不能知 比比皆是 知矣而不信 信矣 而不修 修不能力者 十亦常八九焉 我今重覆設此譬喻 其不知者 可以解會 而 不信不修不力者 亦可加勉矣 夫修西方而決願往生者 豈有他哉 善盡其力 如遇 老父於避賊之時而已矣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鎬 予甞讀冲虛至德經 而得林類之言 以謂 死於是者 安知不生於彼 雖知死之 與生一往一返 然求其說而未得者 意其死於是者 不過捨是報身而已 生於彼者 必竟落在什麼處 此所以求其說而未得也 今觀福清禪師所述明師勝地論 始知世外 別有兜率內院西方淨土 為諸人依託之地 非念慮積習 不能到也 予因三復其說 究其本性空寂之中 非斷滅相 此生報盡 還有他生 若存堅固願力 成就善根 且 無沈淪惡道之憂 決有超登勝報之地 乃今而後始知 兜率西方不隔毫端 常自現前 但堅此心 即能見佛 如妙喜云 見自性之彌陀 了唯心之淨土者 誠可為此論一 P. 43

44 言之蔽也 師妙喜之的嗣 於明師得依託之地 故能以三處正論 饒益眾生 參政大 資周公(葵)得而序之 謂師之言 信而有證 且愛其宗通說通 於實相教相 不相違 背 而老婆心切 有如是諄諄之言也 諸仁者 儻能因周公之序 以求老師之心 則 兜率西方不勞問途 便請驀直去也 獨醒居士林鎬敬跋 乾道中 婺之蘭溪 釋子光道號雲水 少習台教 厥後南詢 得法於大慧杲公 晚住莆田福清 作依託明師勝地論三卷行於世 其大概謂佛法高妙 若增上勝緣 唯 明師勝地為堪依託 蓋凡學道者貴見性 見性者貴修習 見性未明 必務求師 修習 未成 必務於地 得其師則模範正 得其地則心跡安 一曰人間中國聖賢所居 二曰 兜率陀天彌勒說法 三曰西方淨土彌陀闡化 是三處皆名勝地 並得依託修行 至中 下兩卷 則專明西方法門 勸人修習 文多不能具載 但書林公一跋 聊為敘其大旨 云 寶城易記錄序 待制陳瓘 安養不在彼 浮雲非我有 此涑永公所謂安樂土也 餘既得罪台州 自壬辰八月 捐書不復為文 革心改過 專趣此土 路長身老 恨發心之晚也 比閱晁文元公道 院集 論空不空三昧 因繫之以辭 而曰 辭者貫心而易記耳 其辭則四句偈也 文 元公深入佛海 言無枝葉 至於貫心之辭 則亦未忘 而且欲其易記焉 公之所謂易 記者 豈主於記其辭而已哉(余)竊慕焉 凡貫心之辭 欲已而未能已者 筆之于此 名之曰寶城易記錄云 了齋依延慶明智法師 得台教淵源 晚歲專意西方 誠為得所 其紀所行之法 擬晁公貫心易記之辭者 彼曰 吾即今自定日用之法 先入空三昧 旋滅一切忘念 如空華谷響 經視聽而無留礙也 又入不空三昧 安住一真法界 如額珠髻寶 常愛 戴而無失墜也 此法交濟 更不異時 精密久長 百法無敵 貫心易記 因繫之以辭 曰心空如太空 豁然無可觸 一真法界中 靈照常安住 遠法師齊忌禮文序 正言沈璿 釋迦如來出現於世 說種種法接引眾生 於種種門最捷徑者 無以易於西方安養 之教也 嗚呼無無量壽佛之四十八願 則西方之教 無以啟其端 無釋迦如來之演說 諸經 則無量壽佛之願 無以傳於世 前佛作願於前 後佛說經於後 此道章明著較 可信無疑 然而多門之法 或擇之而不精 精詳之士 或傳之而未習 譬之肘後之方 載聞簡牘 有擇之而精 傳之而習 以開後悟 此恩此施 顧與製是方於心載是方 於書 其厚薄何如哉 惟茲修行安養之方 無量壽佛實製之 釋迦如來實筆之 擇之 傳之習之 以貽後人者 東晉遠公其人也 西湖秀士李濟 予同年執友 樂清令尹李 公素 見素之子遭家多難 幼失所怙 兩罹鼓盆 孤苦之中坐進此道 曩從證通主人 師友 為西資社 蓋有意乎遠公之遺法也 三年于茲 來者益盛 凡預此社 而精進 P. 44

45 不懈者 奇祥異覩 妙果殊證 如經所說 往往有之 則同社相與 稱頌自慶 益期 進修 李君唯念凡今若此 雖前佛後佛開大法門 而遠公之德 其何可遂忘 退而考 諸傳記 作禮文一通以示同志(予)輒為識其始末 因為之言曰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 道 得仲尼而後明 至於沿仲尼之所傳 以深入乎數聖人之道 而為後人之資者 孟 軻氏其人也 以西方教法觀之 則遠公者猶吾儒之孟子耳 子其何嫌 雖然李君之是 文也 固將尊其所以為遠公者 則遂從而學之 如吾儒之於孟子哉 若夫且拜且誦 而徒為觀美焉 非李之所祈望於同社者也 乾道二 四月望序 稱讚淨土海眾詩序 府判方楶 淨土與娑婆 凡聖對治之法也 以苦樂言之 則淨土樂而娑婆苦 以清濁言之 則淨土清而娑婆濁 以壽夭死生言之 則淨土壽而常生 娑婆夭而必死 然眾生多沈 滯於娑婆之境 而罕有知往生淨土之路者 亦以其業報所蔽之耳 釋迦法王 為此土 教化之導師彌陀世尊 為彼方接引之慈父而眾聖群賢 又發明釋迦彌陀之大願 指示 眾生 使修淨業為超脫輪迴之計 若乃娑婆煩惱之纏縛 淨土莊嚴之境界 如來經旨 開喻甚明 諸上善人闡揚尤著 今李子濟 從而為稱讚詩 擬諸詠史 凡若干篇 一 披卷帙 則彌陀海眾淨土勝境 如在目前 使人心開意悟即願往生 則子濟開導群迷 其功豈淺淺哉 子濟儒家者流 四世登科有聲士類 來處清白 兼通佛理 凡留心 於西方之教 如飢之必食渴之必飲夏之葛冬之裘 有不能自已者 蓋地可動金可革 而子濟信心堅固 截然不撓 則他世化生 必為九品會中之人矣 楶因敬覽 謹隨喜 而為之序云 西歸蓮社敘 月堂法師惠詢 昔廬山遠法師 偕慧持曇順 結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一十八人 并同志一百二十 有三人 修淨業以西歸為盟 號白蓮社焉 自此厭娑婆忻淨域者 繼踵其修 故晉宋 之世至于隋唐 高僧賢士世世行之 由是臨終 有見乘紫金臺者 有銀臺金蓮者 有 祥光異瑞者 有聽空聲讚歎者 有聞異香盈室者 至有目繫彌陀行來迎者 徵感非一 詳于本傳 故我皇朝林下高人都邑賢哲 忻樂精修猶為特盛 矧茲小菴溪聲遶屋 松 翠凝門 池淨紅蓮 水涵皓月 境靜地幽 車馬之塵不到 則可以策勵進行 為此身 孕質青蓮之託也 謹遵先範募一十八人 為念佛三昧西歸蓮社 須端方貞亮 始終無 易節者 請得預焉 建社主菴(行因)謹募 住持延慶寺月堂(惠詢)勸緣書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吳克己 余甞考前代士夫學出世法 能知如來設教本意 不為空有所陷者 在晉則有若劉 仲思 在唐則有若柳子厚 在我朝則有若楊次公 仲思入遠公蓮社 臨終唯請僧 讀 無量壽法華二經 子厚作無姓和尚碑 稱其止讀法華經 且指極樂土正路為生物所歸 P. 45

46 次公作天台無相院碑 亦稱智者大士建化天台 以法華三昧為極致 以安養國土為 依歸 蓋不讀法華 則無以明我心本具妙法 不生安養 則無以證我心本具妙法 如 來諄諄示誨 智者懇懇洪經 乃知佛祖垂慈初無異轍也 今代士夫 棲心佛乘 力求 出離者 固不為少矣 然為異見所奪者 尚未免焉 印公法師 勸發信士 捐金鏤木 流布慈雲懺主淨土行願法門及略傳 其殆有意救斯弊乎(余)聞之喜而不寐 遂攟摭 三君子言行 為作證明 庶實心賢達 知有佛法正宗 相與造修 俱脫苦輪云爾 彼 為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 雖南陽國師復生 亦無可柰何者(余)言尚奚施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東晉逸士劉遺民 朝士謝靈運高人劉遺民等 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 令遺民著誓辭 其辭曰 維歲 在攝提格 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師釋慧遠 真感幽奧 霜懷特發 乃延命同 志 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 率以香華敬 薦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眾 夫緣化之理既明 則三世之傳顯矣 遷感之數既符 則善 惡之報必矣 推交臂之潛淪 悟無常之期切 審三報之相催 知險趣之難拔 此其同 志諸賢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蓋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迹求 必感之有物 則幽路咫尺 荷求之無生 則渺茫何津 今幸以不謀 而僉心西境 叩篇開信 亮情 天發 乃機象通於寢夢 忻歡百於子來 於是靈圖表暉 景侔神造 功由理諧 事非 人運 茲實天啟其誠 冥運來萃者矣 可不剋心剋念 重精疊思 以凝其慮哉 然其 景續參差 功福不一 雖晨祈云同 而夕歸攸隔 即我師友之眷 良可悲矣 是以慨 焉 胥命整矜法堂 等施一心 亭懷幽極 誓茲同人 俱遊絕域 其有警出絕倫首登 神界 則無獨善於雲嶠 忘兼全於幽谷 先進之與後升 勉思彙征之道 然後妙觀大 儀 啟心貞照 識以悟新 形由化革 藉芙蓉於中流 蔭瓊柯以詠言 飄雲衣於八極 泛香風以窮年 體妄安而彌穆 心超樂以自怡 臨三塗而緬謝 傲天宮而長辭 紹 眾靈之繼軌 指太息以為期 究茲道也 豈不洪哉 並棄世榮慕西方之訓 終時各感 佛來迎也 東海若 禮部柳子厚 東海若陸遊 登孟諸之阿 得二瓠焉 刳而振其犀以嬉 取海水雜糞壤蟯蚘而實 之 臭不可當也 窒以密石 舉而投之海 逾時焉而過之曰 是故棄糞耶 其一徹聲 而呼曰 我大海也 東海若呀然笑曰 怪矣今夫大海 其東無東其西無西 其北無北 其南無南 旦則浴日而出之 夜則滔列星涵太陰 揚陰火珠寶之光以為明 其塵霾之 雜不處也 必泊之西澨 故其大也 深也潔也光明也 無我若者 今汝海之棄滴也 而與糞壤同體 臭朽之與曹 蟯蚘之與居 其狹咫也 又冥暗若是而同之海 不亦 羞而可憐哉 子欲之乎 吾將為汝抉石破瓠 盪群穢於大荒之島 而同子於向之所陳 者可乎 糞水泊然不悅曰 我固同矣 吾又何求於若 吾之性也 亦若是而已矣 穢 P. 46

47 者自穢 不足以害吾潔 狹者自狹 不足以害吾廣 幽者自幽 不足以害吾明 而穢 亦海也 狹幽亦海也 突然而往 于然而來 孰非海者 子去矣 無亂我 其一聞若 之言 號而祈曰 吾毒是久矣 吾以為是固然不可異也 今子告我以海之大 又目我 以故海之棄糞也 吾愈急焉 涌吾沫不足以發其窒 旋吾波不足以穴瓠之腹也 就能 之窮歲月耳 願若幸而哀我哉 東海若乃抉石破瓠 投之孟諸之陸 盪其穢於大荒之 島 而水復於海 盡得向之所陳者焉 而向之一者 終與臭腐處而不變也 今有為佛 者 二人同出於毘盧遮那之海 而泊於五濁之糞 而幽於三有之瓠 而窒於無明之石 雜於十二類之蟯蚘 人有問焉 其一人曰 我佛也 毘盧遮那五濁三有無明十二類 皆空也 一切無善無惡 無因無果 無修無證 無佛無眾生 皆無焉 吾何求也 問 者曰 子之所言性也 有事焉 夫性與事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子守一而定 則大患 者至矣 其人曰 子去矣 無亂我 其一人曰 嘻吾毒之久矣 吾盡吾力 而不足以 去無明 窮吾智 而不足以超三有離五濁 而異夫十二類也 就能之 其大小劫之多 不可知也 若之何 問者乃為陳西方之事 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說 於是聖人憐之 接而致之極樂之境 而得以去群惡 集萬行居聖者之地 同佛知見矣 向之一人者 終與十二類同而不變也 夫二人之相違也 不若二瓠之水哉 今不知去一而取一 甚矣 東海若後跋(二家) 東坡橘洲 軾久欲書柳子厚所作東海若一篇 刻之而置之淨住院無量壽佛堂中 元祐六年二 月九日 與海陵曹輔 開封劉季孫 永嘉侯臨 會堂下 遂書以遺僧從本使刻之 眉 山蘇軾記 淨土之旨 無善惡無取舍無靜亂無男女 一念真正 決定往生 或者置疑於其間 先佛豈不能也 柳子厚東海若 是亦子莊子亡羊之詞 吾能自信不疑 何慮淨土之 不生也 為普照書此 為來者勸 紹熙五年三月望 橘洲老衲(寶曇)敬書 右東海若一篇 誠為樂邦文類之冠 本朝東箂(呂祖謙)集 麗澤文粹 亦曾編入 竊恐呂公 徒愛西方之文 未必履行西方之行而作西方之歸也 嗚呼昔人 以淨土為 誕妄 柳公故作斯文以譏其失 大哉 達佛旨者也 近世沮茲道者猶多 豈不愧於柳 乎 愚頃過霅上 於李子濟家 得東坡碑刻及跋文 乃知前輩高明亦有賞音者 今併 橘洲之跋 以刊之 庶發人之深信也 弔武侍御畫佛文 文公韓愈 侍御武君 當年喪其配 斂其遺服櫛珥鞶帨于篋 月旦十五日 則一出而陳之 抱嬰兒以泣 有為浮屠之法者 造武氏而諭之曰 是豈有益耶 吾師云 人死則為鬼 鬼且復為人 隨所積善惡受報 環復不窮也 極西方有佛焉 其土大樂 親戚姑能 相 為圖是佛而禮之 願其往生 莫不如意 武君撫然辭曰 吾儒者其可以為是 既 P. 47

48 又逢月旦十五日 復出其篋實而陳之 抱嬰兒以泣 殆而悔曰 是真何益也 吾不能 了釋氏之信不 又安知其不果然 於是悉出其遺服櫛 合若干種 就浮屠師 請圖 前所謂佛者 浮屠師受而圖之 韓愈聞而弔之曰 晢晢兮目存 丁寧兮耳言 忽不見 兮不聞 奔誰窮兮本源 圖西佛兮道予懃 以妄塞悲兮慰新魂 嗚呼柰何兮弔以茲文 韓文公 以平時排佛之心 而作此文 有所謂以妄塞悲之語宜也 雖然彼徒知妄 之為非 意以斥佛 殊不知妄亦有合於教意 且夫第一義諦一法不可得 則凡佛之所 以為像 教之所以為言 與夫今淨土之所以為門 莫非妄也 苟濟於道 孰曰非乎 然則文公之說 未必非陽抑而陰助之耳 則今類見於此 亦宜也 結社法集文 通慧僧錄贊寧 晉宋間有廬山慧遠法師 化行潯陽 高士逸人 輻湊于東林 皆願結香火 時雷 次宗宗炳張詮劉遺民周續之等 共結白蓮華社 立彌陀像 求願往生安養國 謂之蓮 社 社之名始於此也 齊竟陵文宣王 募僧俗行淨住法 亦淨住社也 梁僧祐曾撰法 社 建功德邑會文 歷代以來 咸就僧寺為法會社也 社之法以眾輕成一重 濟事成 功 莫近於社 今之供社 共作福田 修約嚴明 愈於公法 行人互相徹勵 勤於修 行 則社有生養之功大矣 近聞周鄭之地 邑社多結 守庚申會 初集鳴鐃鈸 唱佛 歌讚 眾人念佛行道 一夕不睡 以避三彭奏上帝 免注罪奪算也 然此實道家之法 往往有無知釋子 入會圖謀小利 曾不尋其根本 誤行邪法 深可痛哉 蓮華勝會錄文 慈覺禪師宗賾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 常見之所失也 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 邪見之 所惑也 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 第一義諦也 是以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則上無諸佛 之可念 下無淨土之可生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 則總攝諸根 蓋有念佛三昧 還原要 術 示開往生一門 所以終日念佛 而不乖於無念 熾然往生 而不乖於無生 故能 凡聖各住自位 而感應道交 東西不相往來 而神遷淨剎 此不可得而致詰也 故經 云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乃至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 樂國土 夫如來世尊 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 然本聖之意 豈直以娑婆國土丘 陵坑坎五趣雜居 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以是為可厭 極樂世界黃金為地 行樹參空 樓聳七珍 華敷四色 以是為可忻 蓋以初心入道 忍力未淳 須託淨緣 以為增上 何則娑婆國土 釋迦已滅 彌勒未生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現在說法 娑婆國土 觀音勢至 徒仰嘉名 極樂世界 彼二上人親為勝友 娑婆國土 諸魔競作 惱亂 行人 極樂世界 大光明中 決無魔事 娑婆國土 邪聲雜亂 女色妖婬 極樂世界 水鳥樹林 咸宣妙法 正報清淨 實無女人 然則修行緣具 無若西方 淺信之人 橫生疑謗 竊甞論之 此方之人 無不厭俗舍之喧煩 慕蘭若之寂靜 故有捨家出 家 則殷勤讚歎 而娑婆眾苦 何止俗舍之喧煩 極樂優游 豈直蘭若之寂靜 知出 P. 48

49 家為美 而不願往生 其惑一也 萬里辛勤 遠求知識者 蓋以發明大事 決擇死生 而彌陀世尊 色心業勝 願力洪深 一演圓音 無不明契 願參知識 而不欲見佛 其惑二也 叢林廣眾 皆樂棲遲 少眾道場 不欲依附 而極樂世界 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 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既欲親近叢林 而不慕清淨海眾 其惑三也 此方 之人 上壽不過百歲 而童癡老耄 疾病相仍 昏沈睡眠 常居太半 菩薩猶昏隔陰 聲聞尚昧出胎 則尺璧寸陰 十喪其九 而未登不退 可謂寒心 西方之人 壽命 無量 一託蓮苞更無死苦 相續無間 直至菩提 所以便獲阿惟越致 佛階決定可期 流轉娑婆 促景而迷於淨土長年 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 果證無生 在欲無欲 居塵不塵 方能興無緣慈 運同體悲 迴入塵勞 和光五濁 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 少善相應 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 詆訶淨土 耽戀娑婆 掩目空歸 宛然流浪 並 肩牛馬 接武泥犁 不知自是何人 擬比大權菩薩 其惑五也 故經曰 應當發願願 生彼國 則不信諸佛誠言 不願往生淨土 豈不甚迷哉 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 則累 繫之所不能拘 劫波之所不能害 謝人間之八苦 無天上之五衰 尚無惡道之名 何 況有實 唯顯一乘之法 決定無三 歸依一體三寶 奉事十方如來 佛光照體 萬惑 潛消 法味資神 六通具足 三十七品助道法 應念圓成 三十二應隨類身 遍塵剎 土 周旋五趣 普被諸根 不動一心 遍行三昧 洒定水於三千 引眾生於火宅 自 利利他皆悉圓滿 然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蓋解脫之要門 乃修行之捷徑 是以了義 大乘 無不指歸淨土 前賢後聖 自他皆願往生 凡以欲得度人 先須自度故也 嗚 呼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一失人身 萬劫深悔 故率大海眾 各念彌陀佛 百聲千聲 乃至萬聲 迴向同緣 願生彼國 竊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 綺互相資 必諧斯願 操 舟順水 更加櫓棹之功 則十萬之遙 可不勞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賾)夜夢一男子 烏巾白衣 可三十計 風貌清美 舉措閑雅 揖謂 (宗賾)曰 欲入公彌陀會 告書一名(宗賾)乃取蓮華勝會錄 秉筆問曰 公何名 白衣 者云 名普慧(宗賾)書已 白衣者云 家兄亦曾上名(宗賾)問曰 令兄何名 白衣云 家兄名普賢 白衣者遂隱(宗賾)覺而詢諸耆宿 皆云 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宗賾 )以為 佛子行佛事 助佛揚化 必有賢聖幽贊 然預此會者 亦豈小緣 普賢變名易 號 不知誰何 今更以二大菩薩為首云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普勸道友曰 念阿彌陀佛 或百聲千聲乃至萬聲 迴願往生西方淨土 各於日下 以十字記之 念佛之時 一心專注 不得異緣 常念娑婆眾苦 五濁煎熬 況乎一 失人身 何時可復 幸諸道友 終始精勤 寶蓮華中 決定見佛 念佛迴向發願文 P. 49

50 同前 願弟子(某甲)普及四恩三有法界眾生 從今已去 安住第一義諦 修行淨業 孝養 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念佛法僧 解第一義 以至誠心 稱佛名號 觀 佛依正十六妙境 念佛本起四十八願 籌量三輩 深入五門 隨順三種菩提門 信受 十方諸佛教 或以散心定心 而修散善定善 依經起行 畢命為期 惟願阿彌陀佛法 力冥加 神通顯益 令我等凝神覺路 暗蹈大方 進止威儀不離見佛 如執明鏡自見 面像 及於夢中 得見彼國眾妙樂事 慰悅我心 令生增進 承佛威神 遠離魔事 所有無量劫來業惑塵勞 皆為梵行 善根功德 同入性海 積集諸緣 併用迴向 臨 命終時 無諸障難 七日已前預知時至 身無痛苦 心不顛倒 身心安樂 如入禪定 遇善知識教稱十念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 放大光明 授手迎接 自見其 身 乘金剛臺 隨從佛後 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 見佛色身 眾相具足 光明寶林 演說妙法 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住正定聚 永不退還 究竟至於一生補處 化身自在 周遍十方 無量國中 成等正覺 極重苦處 游戲設化 念念之中 令 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發菩提心 念念之中 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住普賢行 福慧資糧悉 得圓滿 同成無上正等菩提 各各莊嚴淨土 各各攝化眾生 如我世尊 等無有異 所有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 常無盡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遵式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號 惟願慈悲垂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見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從我昔所造下 並華嚴行願品經文)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掄 如是我聞 西方有佛名阿彌陀 一名無量光 一名無量壽 又有觀音勢至二菩薩 助佛揚化 皆以大願力 濟度諸眾生 其國以七寶莊嚴 清淨自然 無諸雜穢故名 淨土 其人皆蓮華化生 壽命無量 衣食受用 隨念而至 更無諸苦 亦無輪轉故 P. 50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T1969A 樂邦文類

T1969A 樂邦文類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樂邦文類序樂邦文類序樂邦文類序經呪論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法華經彌陀迹中化緣之始悲華經三聖因願授記名號一向出生菩薩經彌陀因行成就眾生無量壽經法藏比丘發願莊嚴妙土彌陀偈經彌陀本願取土之相首楞嚴經勢至獲念佛圓通鼓音王經彌陀國城父母親屬阿彌陀經極樂過十萬億佛土阿彌陀經七日不亂感佛往生觀無量壽經行三種業得生西方觀無量壽經初修日觀送想西方觀無量壽經第八像觀約心觀佛觀無量壽經具三種心即得往生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十念功成觀無量壽經韋提侍女皆得往生阿彌陀經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無量壽經不了佛智胎宮受生菩薩處胎經生染著心墮懈慢國平等覺經淨土聲聞修行證果無量壽經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無量壽經三輩修因往生之相無量壽經較量二土修善不同無量壽經往生淨土菩薩眾多無量壽經法滅留經百歲度人無量壽經勸各精進努力求之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光明普照無量壽經寶鉢飲食自然盈滿華嚴經較量二土晝夜長短文殊說般若經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般舟經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方等大集經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華嚴經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華嚴經依普賢願主得生極樂法華經聞經修行即往安樂世界大寶積經發十種心得生極樂隨願往生經娑婆濁惡偏讚西方大集日藏經念佛隨心覩見大小目連所問經無量壽國易往易取十往生經念佛之人菩薩守護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求生極樂入楞伽經佛懸記龍樹生極樂國善信摩親經善信厭女求生淨土首楞嚴經情想多少論報高下守護國界主經命終善惡感報優劣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嘉 義 市 第 三 十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猜 拳 決 勝 負 的 最 佳 策 略 探 討 科 別 : 數 學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關 鍵 詞 : 剪 刀 石 頭 布 黑 白 猜 編 號 : 壹 摘 要 在 玩 遊 戲 時 往 往 需 要 運 用 猜 拳 剪 刀 石 頭 布 或 黑 白 猜 來 決 勝 負 或 是 分 組, 但 人 數 一 多, 便 無 法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包 裝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營 養 標 示 應 遵 行 事 項 一 本 規 定 依 食 品 安 全 衛 生 管 理 法 第 二 十 二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二 本 規 定 所 稱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指

包 裝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營 養 標 示 應 遵 行 事 項 一 本 規 定 依 食 品 安 全 衛 生 管 理 法 第 二 十 二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二 本 規 定 所 稱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指 包 裝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營 養 標 示 應 遵 行 事 項 一 本 規 定 依 食 品 安 全 衛 生 管 理 法 第 二 十 二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二 本 規 定 所 稱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指 以 營 養 添 加 劑 作 為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來 源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三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管 理 師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規 劃 師 術 科 考 試 題 解 製 作 單 位 :TMCA 台 灣 行 動 商 務 運 籌 管 理 協 會 證 照 評 測 試 務 中 心 1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T031J_01

T031J_01 般舟三昧經講義 2011 年 10 月印 鄭石岩教授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目次 第一講淨土宗念佛法門要義... 1 玖 結語.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講 般舟三昧經 釋義... 7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1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一 念佛法門的殊勝 ( 一 ) 觀佛三昧經 中佛告父王念佛, 王問 : 念佛之功, 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 如伊蘭林, 栴檀成樹, 香氣昌盛, 改變此林, 普皆香美,

More information

(DP_MFP_Training

(DP_MFP_Training 影 印 機 操 作 說 明 1 人 性 化 操 作 面 板 超 大 液 晶 觸 控 面 板 : 容 易 觀 看 及 了 解 (192 x 72mm) 直 覺 性 操 作 面 板 設 計 : 由 上 而 下 由 左 至 右 的 消 費 者 直 覺 操 作 設 計 圖 形 化 界 面 : 所 有 功 能 一 目 了 然, 使 用 方 便 啟 動 統 一 式 設 計 : 全 系 列 相 同 操 作 界 面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李 白 咏 侠 诗 述 论 侯 长 生 唐 代 是 中 国 诗 歌 的 鼎 盛 时 期 诗 歌 的 思 想 内 容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丰 富 和 发 展 咏 侠 诗 在 唐 朝 也 成 为 众 多 诗 人 表 述 心 志 的 另 一 种 方 式 李 白 不 仅 有 任 侠 的 经 历 而 且 创 作 了 大 量 的 咏 侠 诗 通 过 对 这 些 诗 歌 的 分 析 对 于 理 解 李 白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往生淨土論講記 民國五十二年冬講於臺北慧日講堂 釋如暘敬編 2012/08/30 壹 懸論 ( 壹 ) 釋題一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為淨土宗之要典此論全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或稱 往生淨土論, 或簡稱 淨土論 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 1, 三經者, 一為 佛說阿彌陀經 ( 小本 ) 2 ; 二者亦名 阿彌陀經 ( 大本 ), 有多種譯本 3, 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

More information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目 錄 緣 起 聖 嚴 法 師 2 一 我 們 環 保 的 目 標 推 動 全 面 社 會 的 淨 化 4 二 禮 儀 環 保 的 基 礎 觀 念 的 淨 化 與 個 人 的 淨 化 8 ( 一 ) 觀 念 的 淨 化 : 負 責 任 盡 責 任 8 ( 二 ) 個 人 的 淨 化 : 心 儀 口 儀 身 儀 8 三 禮 儀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10 ( 一 ) 個 人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淨土五經系列 佛說阿彌陀經 演講第二講演講緣起與受持功德利益 下 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 07 年 6 月 4 日菩薩戒弟子蔡恆明居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演講大綱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二冊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二冊 五 -1 單 元 五 比 與 比 例 式 主 題 1 比 與 比 值 及 其 應 用 一 比 : 兩 個 數 量 以 : 區 隔, 藉 以 呈 現 兩 個 數 量 的 關 係 稱 為 比 例 如 : 一 年 四 班 有 15 個 男 生,18 個 女 生, 則 男 生 人 數 : 女 生 人 數 =15:18 練 習 大 小 兩 個 正 方 形 的 邊 長 各 為 3 公 分 與 2 公 分, 請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禪觀與淨土︾

-︽禪觀與淨土︾ - 1 - 禪觀與淨土 ( 三 ) 念佛篇 甲三 念佛篇一 法脈傳承 入文分三二 修學綱要三 結示勸修今初 乙一 法脈傳承難行道 惟靠自力 勤修戒定慧 于無量劫 捍勞忍苦 次第破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豎出三界 歷劫修證 是為難行道 易行道 仰賴佛力 一心執持名號 得佛願力加持 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疾速圓成菩提 是為易行道 龍樹菩薩印度傳承 - 2 - 聖道門於娑婆世界 但憑自力 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之法

More information

NCKU elearning Manual

NCKU elearning Manual 成 績 一 簡 介... 3 二 成 績 彙 總... 4 三 瀏 覽 成 績... 7 1. 成 績 分 析 長 條 圖... 7 2. 成 績 單... 7 3. 用 戶 報 告... 11 四 類 別 和 項 目... 12 1. 簡 單 檢 視... 12 2. 完 整 檢 視... 15 五 成 績 匯 入... 16 六 成 績 匯 出... 19 1. 成 績 登 錄 檔... 19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駛 學 校 順 成 駕 駛 學 校 新 中 華 駕 駛 學 校 新 社 亮 汽 車 電 單 車 教 授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新 順 成 汽 車 駕 駛 學 校 及 新 福 利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其 中 除 新 福 利 只 提 供 輕 型 汽 車 ( 自 動 ) 教 學 課

駛 學 校 順 成 駕 駛 學 校 新 中 華 駕 駛 學 校 新 社 亮 汽 車 電 單 車 教 授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新 順 成 汽 車 駕 駛 學 校 及 新 福 利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其 中 除 新 福 利 只 提 供 輕 型 汽 車 ( 自 動 ) 教 學 課 駕 駛 學 校 收 費 調 查 發 佈 日 期 :2016 年 8 月 9 日 本 澳 近 年 有 不 少 消 費 者 報 讀 輕 型 汽 車 及 摩 托 車 駕 駛 課 程, 但 自 去 (2015) 年 起 本 澳 收 緊 對 輕 型 摩 托 車 的 技 術 規 格 審 批, 避 免 在 原 產 地 單 座 位 的 輕 型 摩 托 車 到 達 本 澳 後 可 申 報 為 兩 座 位, 使 不 少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101年性別圖像1.doc

101年性別圖像1.doc 衛 生 局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性 比 例 男 性 人 口 年 增 率 低 於 女 性, 致 性 比 例 逐 年 降 低 100 年 臺 北 市 男 女 性 比 例 ( 指 男 性 人 口 對 百 位 女 性 人 口 的 比 例, 即 男 / 百 女 ) 為 92.85, 與 91 年 97.09 相 較, 性 比 例 減 少 4.24, 即 十 年 來 每 百 名 女 性 人 口 相 對 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1

1 地 獄 少 女 地 獄 少 女 ( 藤 商 事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取 材 自 網 路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