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Similar documents
<4D F736F F 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ISSN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1-2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


第一章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33-57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谢雯雯.doc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A-錢穆宗教觀-171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 ).doc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untitled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24.doc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linan Adviser:Prof. Han Xinmin Nanjing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16 (),,, ,,,,, ;,, ;,,,,,,,,,,,,,, :,,, 1982,,, [2 ]63,,?,,,,, 1954, 1975, ,,1978,,1954, 1975,,1975,,,, 1975, 197

M M. 20


1-34

桃創學報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 修.doc

Microsoft Word 李若鶯.doc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

Tenure-track Tenure-track WTO Peer Effect 46

标题

1

David Faure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2 ( ) ,,,,, ( ),, ;, ( ) ; ; 2. (1), (2), (3) ,,

/ / /

Microsoft Word doc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 ~


Microsoft Word - HKU_Scholars_Hub_2011.doc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 (? - 960) (? - 960), ( ) ; (963),,, ( ) (966),, :, ( ), (975), ( ), ( ) ( , ),, (? ) ( , ),,,,,,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06-p0329-c10.doc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 )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 )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标题

zt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Microsoft Word 王振勳136.doc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untitled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一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论研究 在一个理论体系中,本体论居于逻辑起点的地位,它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社会现象赖以存在的 根基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研究亦不例外,它涵盖了区域法治的概念内涵 必要性与可行性 合法性 与合理性 区域法治发展的各种基础 发展模式( 道路) 发展动力( 机制) 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构

<4D F736F F D D 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Transcription: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分 突 出 尤 其 視 孟 子 (372-289 B.C.) 性 善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善, 視 荀 子 ( 約 298-238 B.C.) 性 惡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惡, 王 充 當 是 歷 史 上 第 一 人 ; 因 該 說 法 未 見 於 其 先 前 的 董 仲 舒 ( 約 179-104 B.C.) 職 是 之 故, 欲 考 察 儒 學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源 流 發 展, 王 充 對 人 性 論 的 見 解 實 不 能 忽 略 王 充 身 處 一 片 讖 緯 風 尚 之 中, 其 謂 論 衡 之 作, 一 言 以 蔽 之 曰 疾 虛 妄 其 談 論 人 性 的 態 度 亦 是 如 此 本 文 指 出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人 性 意 義 如 下 : 一 宇 宙 萬 物 均 由 氣 所 構 成, 故 人 性 亦 由 氣 所 決 定 二 人 性 內 容 有 善 有 惡, 乃 稟 氣 之 厚 薄 不 同 所 致 三 不 管 任 何 人 的 人 性, 或 多 或 少 均 具 五 常 之 氣, 故 或 多 或 少 具 有 五 常 之 性 四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三 品, 乃 是 就 所 有 的 人 總 體 論 說, 即 天 下 或 許 有 些 人 性 是 極 善 極 惡 ( 但 仍 包 含 少 量 善 惡 ), 但 大 多 數 為 中 人 之 性 五 人 性 包 含 實 踐 能 力, 即 所 謂 識 知 或 知 慧, 論 者 稱 為 才 性, 保 證 人 性 得 以 展 現 六 人 性 呈 顯 在 於 後 天 教 化, 率 性 言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即 是 王 充 人 性 論 的 歸 宗 正 是 基 於 此, 王 充 批 評 孟 子 等 六 家 人 性 說, 斷 其 未 能 得 實 王 充 才 性 說 開 啟 魏 晉 時 代 的 討 論 ; 天 道 與 人 道 之 分 亦 影 響 了 理 學 的 思 維 255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方 式 王 充 的 人 性 展 現 有 其 局 限, 僅 止 於 個 人 道 德 修 養, 與 家 國 治 亂 無 關 家 國 治 亂 取 決 於 命, 人 之 富 貴 貧 賤 亦 然 人 的 道 德 修 養 無 法 改 善 人 自 降 生 便 已 決 定 的 命 此 乃 來 自 王 充 宿 命 傾 向 的 宇 宙 觀 故 欲 理 解 王 充 的 人 性 論, 不 可 不 注 意 此 點 為 集 中 探 析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人 性, 本 文 區 分 三 點 陳 述 : 一 析 論 王 充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二 研 析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三 陳 述 王 充 對 人 性 展 現 的 見 解 最 後 作 一 結 論 關 鍵 辭 :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人 性 論 氣 教 化 256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On Wang Chong s Human Nature Cheng-Wei Liu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Wang Chong has a noticeable status. He is famous for his doctrine that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and also famous for his critique of previous theories. Moreover, probably he is the first philosopher to interpret Mencius thesis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as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and XunZi s thesis human nature is evil as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evil. His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s have noticeable influence up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Wang Chong s philosophical attitude is against unfounded and unreal beliefs. The points of his theory: 1) Human beings, as every other things, are constituted by Air (Qi). So that human nature is also determined by Air; 2) the content of human na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thinness or thickness of Air, so it contain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3) The constituting air of human beings has more or less elements of five constant virtues, so any human being has more or less the nature of five constant virtues; 4)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degrees, but most individuals are of the Middle Degree; 5) Human beings have practical power of recognition or wisdom for actualizing their nature; 6) The actu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 needs another condition education. The ultimate conclusion 257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of Wang Chong s theory is that (human cultivation) not only depends upon human nature, but also upon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doctrine, he criticized Mencius theory (and others) as unreal. Moreover, his doctrine of three degrees of human nature opened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nature of talent 才 性 in Wei-Jin dynasties. Finally,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way of heaven and the way of human being has great influence on Neo-Confucianism. The limit of Wang Chong s philosophy is his cosmological fatalism. According to him, human cultivatio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or society, also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 well-being. These affairs are wholly determined by fate or fortune.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1) Wang Chong 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 2) Wang Chong s critique of other theories; 3) the actu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wang Chong,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 Human Nature, Air (Qi), Education 258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前 言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以 之 為 據, 綜 合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分 突 出 考 其 所 論, 最 能 引 人 注 目 者, 乃 在 視 孟 子 (372-289 B.C.) 性 善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具 善 性, 視 荀 子 ( 約 298-238 B.C.) 性 惡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具 惡 性 孟 荀 人 性 主 張, 吾 人 曾 予 陳 述, 顯 與 王 充 所 見 甚 有 歧 義 1 同 時, 王 充 該 說 法 未 見 其 先 前 的 大 儒 董 仲 舒 ( 約 179-104 B.C.) 2, 且 對 董 氏 人 性 論 有 所 疵 議 因 此, 欲 考 察 儒 學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源 流 與 發 展, 王 充 對 人 性 的 見 解 實 不 能 予 以 忽 略 王 充 學 思 主 要 保 存 於 論 衡 85 篇 中 3, 主 旨 泰 半 致 力 於 肅 清 古 今 思 想 習 俗 之 謬 誤 4 但 歷 代 學 者 對 之 評 斷 褒 貶 各 半 5 理 學 * 本 文 為 國 科 會 補 助 民 國 94 年 度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部 分 內 容, 計 畫 名 稱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失 落 環 節 之 研 究 (II-I), 計 畫 編 號 NSC-94-2411-H-324-001, 特 此 誌 之 文 曾 發 表 於 華 梵 大 學 哲 系 主 辦 第 十 屆 儒 佛 會 通 暨 文 化 哲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中 國 哲 學 的 心 性 論 (2007 年 3 月 17-18 日 ) 上 感 荷 匿 名 審 察 者 給 予 意 見, 慷 慨 大 度 指 出 若 問 題 及 論 述 不 妥 處, 深 為 感 激 至 於 較 大 議 題 抑 或 是 立 場 問 題, 當 能 作 為 筆 者 爾 後 進 一 步 研 析 方 向 然 仍 須 聲 明 是, 本 文 所 論, 不 敢 必 自 以 為 是, 但 決 可 訴 諸 公 論 闡 釋 缺 失 遺 漏 在 所 難 免, 敬 盼 賢 友 不 吝 批 評 指 正 1 參 拙 著,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2 卷 2 期 (2004.06.), 頁 37-76;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6 期 (2004.07.), 頁 57-92 俱 收 於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 臺 中 : 光 鹽 出 版 社,2006), 頁 1-19 125-145 2 參 拙 著,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4 卷 1 期 (2006.06.), 頁 1-34 3 本 文 所 據 論 衡 文 本, 乃 以 北 京 中 華 書 局 1990 年 出 版 黃 暉 之 論 衡 校 釋 為 據 後 文 出 於 論 衡 者 只 注 篇 名, 不 另 列 注 4 蕭 公 權 (1897-1981) 語, 見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 臺 北 : 華 岡 出 版 公 司,1966), 頁 344-345 5 參 論 衡 校 釋,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三 : 論 衡 舊 評, 頁 1237-1266 林 麗 雪, 王 259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為 盛 的 宋 代 反 對 最 為 激 烈, 理 由 主 要 是 為 了 問 孔 刺 孟 和 不 隱 瞞 其 祖 先 弱 點 兩 個 原 因 6 ; 朱 熹 (1130-1200) 語 類 中 未 見 其 名, 可 作 一 旁 證 按 王 充 身 處 於 一 片 讖 緯 風 尚 中 7, 面 對 此 景, 自 云 : 詩 三 百, 一 言 以 蔽 之, 曰 思 無 邪 ; 論 衡 篇 以 十 數, 亦 一 言 也, 曰 疾 虛 妄 ( 佚 文 ) 疾 虛 妄 的 精 神, 即 在 訂 其 真 偽, 辯 其 實 虛 ( 對 作 ), 是 可 見 及 王 充 求 真 之 態 度 8 王 充 討 論 人 性 亦 是 如 此 王 充 論 人 性, 特 點 亦 如 董 仲 舒 一 樣, 有 一 宇 宙 論 的 根 本 預 設 不 同 地 是, 董 氏 的 宇 宙 論 具 有 內 在 目 的 性, 因 此 人 性 發 展 必 然 朝 向 既 定 的 內 在 目 的 前 行 9 ; 但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宇 宙 論, 基 本 上 偏 向 6 7 8 9 充 (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1), 第 一 章, 頁 1-51 李 維 武,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 貴 陽 :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2000), 第 七 章, 頁 261-296 徐 道 鄰, 王 充 論 原 刊 於 東 海 學 報, 卷 3 第 1 期 (1961.06.), 頁 197-215; 收 於 項 維 新 劉 福 增 主 編, 中 國 哲 學 思 想 論 集 兩 漢 魏 晉 隋 唐 篇 ( 臺 北 : 水 牛 出 版 社,1988), 頁 147-177 引 文 見 是 書 頁 173 胡 適 (1891-1962) 說 : 漢 代 的 歷 史, 從 漢 武 帝 提 倡 種 種 道 士 迷 信 以 後, 直 到 哀 帝 平 帝 王 莽 的 時 候, 簡 直 是 一 個 災 異 符 瑞 的 迷 信 時 代 西 漢 末 年 最 特 別 是 讖 緯 的 書 但 是 漢 朝 的 君 王 和 學 者 都 是 神 迷 了 心 竅, 把 這 些 書 奉 作 神 聖 的 經 典, 用 來 改 元 定 曆, 決 定 嫌 疑 見 王 充 的 論 衡 原 刊 現 代 學 生, 1 卷 4, 6, 8-9 期 (1931); 收 於 論 衡 校 釋,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四, 頁 1267-1294; 引 文 見 頁 1267-1270 王 充 於 對 作 中 說 : 論 衡 細 說 論 微, 解 釋 世 俗 之 疑, 辨 照 是 非 之 理, 使 後 進 曉 見 然 否 之 分 俗 傳 蔽 惑, 偽 書 放 流 ; 賢 通 之 人, 疾 之 無 已 是 反 為 非, 虛 轉 為 實, 安 能 不 言? 浮 妄 虛 偽, 沒 奪 正 是 心 濆 涌, 筆 手 擾, 安 能 不 論? 論 則 考 之 以 心, 效 之 以 事 ; 虛 浮 之 事, 輒 立 證 驗 考 之 以 心 效 之 以 事, 以 理 性 邏 輯 陳 述, 以 事 實 證 據 檢 驗, 去 俗 傳 偽 書 等 浮 妄 虛 偽 之 說, 如 是 方 能 明 是 非 然 否 虛 實 與 真 偽 由 是 即 可 見 及 其 求 真 之 精 神 董 仲 舒 於 春 秋 繁 露 深 察 名 號 中 言 : 故 性 比 於 禾, 善 比 於 米, 米 出 禾 中 而 禾 未 可 全 為 米 也, 善 出 性 中 而 性 未 可 全 為 善 也 善 與 米, 人 所 繼 天 而 成 於 外, 非 在 天 所 為 之 內 也 天 之 所 為, 有 所 至 而 止, 止 之 內 謂 之 天 性, 止 之 外 謂 之 人 事 事 在 性 外, 而 性 不 得 不 成 德 董 仲 舒 區 分 天 性 與 人 事 天 性 是 指 天 之 所 為, 其 有 所 止 ; 而 於 其 所 止 之 外 的 作 為, 稱 為 人 事, 一 內 一 外 善 與 米, 是 人 承 繼 天 之 意 志 成 就 出 來 的, 不 是 上 天 作 為 之 內 所 完 成 的 260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現 今 對 自 然 世 界 的 認 知, 故 對 董 氏 之 說 提 出 批 判, 但 卻 呈 顯 濃 厚 的 宿 命 論 傾 向 10 ; 於 是, 王 充 對 人 性 的 理 解 也 就 帶 了 命 定 的 蘊 味 基 本 上, 王 充 不 認 為 天 的 運 行 具 有 何 種 意 志, 亦 不 認 為 天 人 得 以 感 應, 天 的 運 行 只 是 自 然 無 為 而 已 ; 天 自 然 無 為 之 因 乃 在 於 氣, 氣 的 特 性 是 恬 澹 無 欲, 無 為 無 事 者 也 ( 自 然 ) 相 對 於 天 的 自 然 無 為, 人 之 行, 求 有 為 也 ; 人 道 有 為, 故 行 求 ( 說 日 ) 所 以, 天 道 與 人 道 不 同, 何 能 交 感? 但 天 與 人 有 一 共 同 的 元 素, 即 是 氣 人 與 物 就 稟 氣 而 言 則 同, 但 人 因 具 有 知 慧 則 異 於 其 他 萬 物 ( 見 辨 崇 ) 因 天 人 之 間 無 感 應 問 題, 於 是 王 充 批 評 五 行 災 異 符 瑞 譴 告 等 謬 說, 得 出 夫 人 不 能 以 行 感 天, 天 亦 不 隨 行 而 應 人 ( 明 雩 ) 的 結 論 而 欲 理 解 王 充 人 道 之 有 為, 則 當 自 其 所 認 知 的 人 性 入 手 本 文 集 中 探 析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人 性, 區 分 三 點 陳 述 : 一 析 論 王 充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二 研 析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三 陳 述 王 充 對 人 性 展 現 的 見 解 最 後 作 一 結 論 一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根 本 上, 王 充 不 認 為 天 的 運 行 具 有 何 種 意 志, 亦 不 認 為 天 人 得 以 感 應, 天 的 運 行 只 是 自 然 如 此 而 已 ; 此 自 然 如 此 的 原 因 在 於 氣 王 充 說 : 10 天 之 動 行 也, 施 氣 也, 體 動 氣 乃 出, 物 乃 生 矣 由 人 動 氣 所 以 人 事 作 為 是 在 天 之 作 為 外 的, 故 人 性 成 德 是 人 之 作 為, 而 且 成 德 是 不 得 不 的 趨 向 又 董 仲 舒 以 為 天 是 完 美 的 化 身, 為 一 有 意 志 之 主 宰, 故 謂 其 宇 宙 論 是 具 有 內 在 目 的 性 的 有 關 論 述, 參 拙 著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一 文 蕭 公 權 指 出 論 衡 最 大 之 特 點 為 其 以 自 然 主 義 為 根 據 之 宿 命 論,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頁 345 261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也, 體 動 氣 乃 出, 子 亦 生 也 夫 人 之 施 氣 也, 非 欲 以 生 子, 氣 施 而 子 自 生 矣 天 動 不 欲 以 生 物, 而 物 自 生, 此 則 自 然 也 施 氣 不 欲 為 物, 而 物 自 為, 此 則 無 為 也 謂 天 自 然 無 為 者 何? 氣 也 ; 恬 澹 無 欲, 無 為 無 事 者 也 ( 自 然 ) 天 的 運 行 在 於 氣 之 推 行, 於 是 萬 物 便 存 在 了, 小 孩 便 出 生 了 但 人 之 施 氣, 目 的 不 在 生 出 小 孩, 而 是 因 為 氣 運 行 小 孩 便 自 然 而 然 地 降 生 此 皆 是 自 然 如 此, 所 以 說 天 動 不 欲 以 生 物, 而 物 自 生, 此 則 自 然 也 ; 是 毫 無 主 觀 作 為 的, 故 言 施 氣 不 欲 為 物, 而 物 自 為, 此 則 無 為 也 天 自 然 無 為 之 因 即 在 氣, 氣 的 特 性 是 恬 澹 無 欲, 無 為 無 事 者 也 相 對 於 天 的 自 然 無 為, 人 之 行, 求 有 為 也 ; 人 道 有 為, 故 行 求, 所 以, 天 道 與 人 道 不 同, 何 能 交 感? 但 天 人 有 一 共 同 的 元 素 氣 : 人, 物 也, 萬 物 之 中 有 知 慧 者 也 其 受 命 於 天, 稟 氣 於 元, 與 物 無 異 ( 辨 崇 ) 人 與 物 稟 氣 則 同, 但 人 具 有 知 慧 則 異 於 其 他 萬 物 王 充 認 為, 天 地 萬 物 均 是 合 氣 自 生, 並 無 目 的, 他 說 : 儒 者 論 曰 : 天 地 故 生 人 此 妄 言 也 夫 天 地 合 氣, 人 偶 自 生 也 猶 夫 婦 合 氣, 子 則 自 生 也 夫 婦 合 氣, 非 當 時 欲 得 生 子, 情 欲 動 而 合, 合 而 生 子 矣 且 夫 婦 不 故 生 子, 以 知 天 地 不 故 生 人 也 然 則 人 生 於 天 地 也, 猶 魚 之 於 淵, 蟣 虱 之 於 人 也 因 氣 而 生, 種 類 相 產, 萬 物 生 天 地 之 間, 皆 一 實 也 ( 物 勢 ) 萬 物 的 存 在 是 自 然 如 此, 不 具 任 何 內 外 目 的, 人 的 產 生 亦 是 偶 然, 如 同 夫 婦 合 氣, 目 的 不 在 生 子, 而 是 情 欲 衝 動 交 合, 小 孩 自 然 生 出 可 知 天 地 是 無 意 志 產 生 人 的, 所 以 說 天 地 不 故 生 人 也 人 存 在 於 天 地 之 間, 就 像 魚 存 在 於 水 淵, 虱 子 存 在 於 人 身 上 一 樣, 自 然 而 然, 就 是 如 此 究 其 原 因, 乃 是 氣 運 行 之 故 因 藉 氣 存 262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在, 萬 物 各 自 依 其 種 類 繁 殖, 故 萬 物 存 在 天 地 間 的 道 理 都 是 一 樣 的, 是 所 謂 因 氣 而 生, 種 類 相 產, 萬 物 生 天 地 之 間, 皆 一 實 也 之 義 王 充 又 說 : 夫 天 不 能 故 生 人, 則 其 生 萬 物 亦 不 能 故 也 天 地 合 氣, 物 偶 自 生 矣 ( 仝 上 ) 萬 物 的 產 生, 只 是 天 地 合 氣 中 偶 然 出 現 的, 萬 物 之 生, 皆 稟 元 氣 ( 言 毒 ), 故 萬 物 存 在 不 具 含 任 何 目 的 依 之, 天 無 法 譴 告 人, 人 亦 不 能 動 天, 故 五 行 災 異 符 瑞 譴 告 之 謬 說, 皆 可 依 實 駁 之 11 以 譴 告 論, 王 充 說 : 如 譴 告 人, 是 有 為, 非 自 然 也 ( 譴 告 ) 故 譴 告 之 有 為 與 天 道 自 然 之 無 為 不 類 又 說, 造 成 譴 告 之 因, 在 於 末 世 衰 微, 上 下 相 非, 災 疑 時 至, 則 造 譴 告 之 言 矣, 人 以 心 准 况 之 也 ( 自 然 ), 末 世 微 言, 心 無 所 依 託, 遂 而 主 觀 任 意 比 附 以 得 出 某 種 說 法 對 之, 王 充 認 為 譴 告 於 天 道 尤 詭 ( 譴 告 ) 總 地 來 說, 王 充 認 為 人 不 能 以 行 感 天, 天 亦 不 隨 行 以 應 人 ( 明 雩 ), 天 人 區 別 是 十 分 明 顯 的 時 人 肯 認 王 充 者 多 是 著 眼 於 此 並 予 以 引 申 發 揮 12 然 而, 王 充 破 除 感 應, 其 目 的 在 闡 明 悲 觀 之 宿 命 論 13, 是 否 果 真 如 此, 11 12 13 如 感 類 言 : 聖 人 純 完, 行 無 缺 失 矣, 何 自 責 有 五 過? 然 如 書 曰, 湯 自 責, 天 應 以 雨 湯 本 無 過, 以 五 過 自 責, 天 何 故 雨? 以 無 過 致 旱, 亦 知 自 責 不 能 得 雨 也 由 此 言 之, 旱 不 為 湯 至, 雨 不 應 自 責 然 而 前 旱 後 雨 者, 自 然 之 氣 也 以 天 的 運 行 乃 自 然 如 此 之 氣, 駁 斥 天 譴 告 人 人 感 動 天 之 說 又 人 以 五 行 勝 剋 理 解 世 事, 王 充 於 物 勢 說 : 凡 萬 物 相 刻 賊, 含 血 之 蟲 則 相 服 至 於 相 啖 食 者, 自 以 齒 牙 頓 利, 筋 力 優 劣, 動 作 巧 便, 氣 勢 勇 桀 若 人 之 在 世, 勢 不 與 適, 力 不 均 等, 自 相 勝 服, 以 力 相 服 則 以 刃 相 賊 也 故 與 五 行 勝 剋 無 關 夭 異 符 瑞 亦 非 確 然, 見 商 蟲 講 瑞 是 應 寒 溫 譴 告 變 動 變 虛 等 篇 實 論 衡 主 旨 意 義 即 是 在 此 如 蔡 元 培 (1868-1940) 言 : 其 抱 革 新 之 思 想, 而 敢 與 普 通 社 會 奮 鬪 者, 王 充 也 見 中 國 倫 理 學 史 ( 北 京 : 東 方 出 版 社,1996), 頁 66 胡 適 說 : 王 充 的 哲 學 動 機, 只 是 對 於 當 時 種 種 虛 妄 和 種 種 迷 信 的 反 抗 王 充 哲 學 的 方 法, 只 是 當 時 科 學 精 神 的 表 現 王 充 的 批 評 哲 學 的 最 大 貢 獻 就 是 提 倡 這 三 種 態 度 : 疑 問, 假 設, 證 據 見 王 充 的 論 衡, 頁 1273 1278 諸 此 等 等 東 洋 與 西 洋 對 之 認 知 的 肯 定, 亦 多 在 此, 參 林 麗 雪, 王 充, 頁 45-51 蕭 公 權,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頁 348 263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按 下 不 表, 但 王 充 認 為 宇 宙 萬 物 的 產 生 均 是 偶 然 機 遇 : 命, 吉 凶 之 主 也, 自 然 之 道, 適 偶 之 數 ; 非 有 他 氣 旁 物, 厭 勝 感 動, 使 之 然 也 ( 偶 會 ) 此 自 然 之 道, 適 偶 之 數 王 充 稱 為 命, 其 以 為 人 世 間 一 切 均 由 命 安 排, 人 的 作 用 是 無 能 為 力 的, 故 而 呈 顯 了 宿 命 的 蘊 味 他 說 : 自 王 公 逮 庶 人, 聖 賢 及 下 愚, 凡 有 首 目 之 類, 含 血 之 屬, 莫 不 有 命 命 當 貧 賤, 雖 富 貴 之, 猶 涉 禍 患, 失 其 富 貴 矣 ; 命 當 富 貴, 雖 貧 賤 之, 猶 逢 福 善, 離 其 貧 賤 矣 故 命 貴 從 賤 地 自 達, 命 賤 從 高 位 自 危 故 夫 富 貴 若 有 神 助, 貧 賤 若 有 鬼 禍 ( 命 祿 ) 莫 不 有 命, 說 明 了 王 充 所 認 為 的 宇 宙 間 個 物 均 受 一 必 然 趨 勢 之 束 縛, 如 言 命 為 貧 賤 者, 即 使 後 來 富 貴 了, 也 會 牽 涉 禍 患 ; 命 為 富 貴 者, 即 使 後 來 貧 賤, 也 會 遭 逢 福 善 的 所 以, 王 充 認 為 命 貴 從 賤 地 自 達, 命 賤 從 高 位 自 危, 富 貴 若 有 神 助, 貧 賤 若 有 鬼 禍, 此 為 命 定 義 ; 而 此 命 定, 乃 是 順 其 對 宇 宙 認 知 而 來 的 王 充 對 宇 宙 認 知, 並 不 認 為 天 地 有 一 起 始, 因 為 有 始 即 該 有 終 若 天 地 有 一 起 始, 那 麼 亦 應 有 一 結 束, 與 他 認 為 天 地 是 長 生 不 死 無 始 無 終 不 合 王 充 說 : 天 地 不 生 故 不 死, 陰 陽 不 生 故 不 死 死 者 生 之 效, 生 者 死 之 驗 也 夫 有 始 者 必 有 終, 有 終 者 必 有 始 唯 無 始 無 終 者, 乃 長 生 不 死 ( 道 虛 ) 14 14 王 充 自 云, 其 言 天 道 自 然 無 為 是 違 儒 家 之 說, 合 黃 老 之 義 ( 自 然 ) 事 實 上, 王 充 之 見 與 黃 老 之 說 猶 有 差 異, 因 黃 老 天 道 自 然 無 為 為 一 有 始 有 終 之 說, 起 於 渾 淪 虛 廓, 如 淮 南 子 天 文 訓 264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天 地 陰 陽 所 構 成 的 宇 宙 是 不 生 不 死 的, 因 此 是 無 始 無 終 ; 其 與 萬 物 不 同 萬 物 之 所 以 存 在, 乃 是 由 於 氣 的 積 聚 ; 萬 物 之 所 以 消 失, 乃 是 由 於 氣 的 消 散 萬 物 有 生 死, 有 始 終, 前 題 即 是 立 基 於 無 始 無 終 之 氣 上 的 因 此, 對 王 充 而 言, 宇 宙 本 身 有 一 恆 定 的 規 律, 是 不 變 的 法 則, 如 言 : 夫 變 異 自 有 占 候, 陰 陽 物 氣 自 有 始 終, 履 霜 以 知 堅 冰 必 至, 天 之 道 也 ( 譴 告 ) 此 顯 然 是 指 自 然 律 (nature law), 乃 一 類 似 永 恆 性 之 原 則 如 是 物 氣, 王 充 認 為 : 凡 物 能 相 割 截 者, 必 異 性 者 也 ; 能 相 奉 成 者, 必 同 氣 者 也 ( 仝 上 ) 同 氣 相 成 異 性 相 截, 已 然 是 對 萬 物 加 以 分 類 不 僅 如 此, 王 充 並 以 之 解 釋 自 然 現 象, 如 : 火 金 殊 氣, 故 能 相 革 如 俱 火 而 皆 金, 安 能 相 截? ( 仝 上 ) 又 言 : 凡 萬 物 相 刻 賊, 含 血 之 虫 則 相 服, 至 於 相 啖 食 者, 自 以 齒 牙 頓 利, 筋 力 優 劣, 動 作 巧 便, 氣 勢 勇 桀 ( 物 勢 ) 異 性 相 截, 故 萬 物 相 刻 賊, 甚 具 現 代 適 者 生 存 之 見 除 此 自 然 律 之 必 然 外, 王 充 亦 認 為 外 在 世 界 充 滿 了 偶 然, 如 謂 天 地 合 氣, 物 偶 自 生 矣 萬 物 的 偶 自 生, 則 是 建 立 於 自 然 律 的 必 然 之 上, 他 說 : 世 謂 秋 氣 擊 殺 穀 草, 穀 草 不 任, 凋 傷 而 死 此 言 失 實 夫 物 以 春 生 夏 長, 秋 而 熟 老, 適 自 枯 死, 陰 氣 適 盛, 與 之 會 遇 何 以 驗 之? 物 有 秋 不 死 者, 生 性 未 極 也 ( 偶 會 ) 穀 草 春 生 夏 長, 至 秋 熟 而 老 並 枯 死, 是 為 外 在 世 界 之 必 然 ; 時 正 好 是 季 節 變 化, 至 秋 天 陰 氣 轉 盛 如 是 兩 個 必 然 只 是 偶 然 相 遇, 不 是 秋 氣 造 成 穀 草 老 死, 因 為 有 些 事 物 於 秋 天 未 死, 原 因 是 其 生 性 未 終 又 如 螻 蟻 行 於 地, 人 舉 足 而 涉 之, 足 所 履, 螻 蟻 笮 死 15 ; 足 所 不 蹈, 全 活 不 傷 ( 幸 偶 ), 螻 蟻 行 於 地 與 人 舉 足 而 行 均 是 必 然, 15 笮 死, 原 作 苲 死 黃 暉 引 孫 詒 讓 (1848-1908) 之 說, 並 注 : 說 文 : 笮, 265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但 有 些 螻 蟻 被 足 踩 死 則 是 偶 然 故 王 充 認 為 的 宇 宙 事 實 是 二 偶 參 合, 遭 適 逢 會, 他 說 : 夫 寒 溫 之 應 急 舒, 猶 兆 數 之 應 令 問 也, 外 若 相 應, 其 實 偶 然 何 以 驗 之? 夫 天 道 自 然, 自 然 無 為 二 偶 參 合 16, 遭 適 逢 會, 人 事 始 作, 天 氣 已 有, 故 曰 道 也 使 應 政 事, 是 有 為 17, 非 自 然 也 ( 寒 溫 ) 天 氣 寒 溫 與 卜 筮 兆 數 皆 為 自 然 無 為 之 道, 但 人 事 則 是 有 為 的 歷 程, 天 人 之 間 似 有 關 聯, 但 只 是 偶 合, 故 謂 使 應 政 事, 是 有 為, 非 自 然 也, 並 非 是 因 果 關 係 王 充 認 為, 在 對 宇 宙 事 實 的 清 楚 認 知 下, 人 才 能 理 解 到 人 為 的 目 的, 人 不 能 改 變 自 然 律, 僅 能 順 遂 自 然 律 施 以 輔 助 作 用 以 完 善 人 為, 譬 如 他 說 : 雖 為 自 然, 亦 須 有 為 輔 助 耒 耜 耕 耘, 因 春 播 種 者, 人 為 之 也 ; 及 穀 入 地, 日 夜 長 大 18, 人 不 能 為 也 或 為 之 者, 敗 之 道 也 宋 人 有 閔 其 苗 之 不 長 者, 就 而 揠 之, 明 日 枯 死 夫 欲 為 自 然 者, 宋 人 之 徒 也 ( 自 然 ) 16 17 18 迫 也 依 之 為 是 見 論 衡 校 釋, 頁 37-38 原 作 二 令 參 偶, 黃 暉 注 云 : 當 作 二 偶 參 合 令 合 形 誤, 文 又 誤 倒 偶 會 篇 : 二 偶 三 合, 似 若 有 之, 其 實 自 然 文 義 同 遂 盼 案 : 令 疑 為 合 之 形 譌 二 合 與 三 偶 為 駢 文 也 論 衡 校 釋, 頁 631 就 文 義 言, 與 偶 會 同, 故 作 二 偶 參 合 黃 暉 引 吳 檢 齋 (1884-1939) 云 : 有 下 脫 一 為 字 又 云 : 有 為 自 然, 與 上 自 然 無 為 二 義 相 應 譴 告 篇 云 : 如 譴 告 人, 是 有 為, 非 自 然 也 文 句 正 同 論 衡 校 釋, 頁 631 原 作 日 夜 長 夫, 劉 盼 遂 校 為 日 夜 長 大, 從 之 論 衡 校 釋, 頁 780 266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春 耕 播 種 是 人 為, 然 穀 物 入 地 自 長 是 自 然, 穀 物 成 熟 遲 早 是 其 偶 然 ; 自 然 之 道 人 不 可 為, 若 欲 為 之 即 如 揠 苗 助 長 般 地 敗 亡 於 此, 王 充 論 及 了 人 為 與 宇 宙 事 實 間 的 關 係, 人 對 宇 宙 中 的 必 然 與 偶 然 只 能 順 遂, 人 為 僅 在 輔 助 因 此, 在 人 道 上 必 須 認 清 自 然 之 道, 適 偶 之 數 之 命 ; 命 之 內 蘊 有 二, 其 與 宇 宙 中 的 必 然 與 偶 然 相 配 王 充 說 : 凡 人 稟 命 有 二 品 : 一 曰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二 曰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所 當 觸 值, 謂 兵 燒 壓 溺 也 ; 強 弱 壽 夭, 謂 稟 氣 渥 薄 也 ( 氣 壽 ) 人 之 一 生, 皆 受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以 及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之 配 當 所 謂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乃 指 如 遭 兵 燹 火 災 受 迫 沉 迷 之 類, 是 為 偶 然, 如 其 云 及 遭 禍 福, 有 幸 與 不 幸, 及 觸 賞 罰, 有 偶 有 不 偶 ( 幸 偶 ) 至 於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則 是 稟 氣 而 來, 人 稟 元 氣 於 天, 各 受 壽 夭 之 命 ( 無 形 ), 因 此 人 之 貧 富 貴 賤 由 之 而 定 19 無 論 何 樣 之 命, 皆 是 人 為 所 不 可 著 力 者, 故 王 充 說 : 命 則 不 可 勉, 時 則 不 可 力, 知 者 歸 之 於 天 ( 初 稟 ) 形 不 可 變 化, 命 不 可 減 加 ( 無 形 ) 於 是 人 之 命 運 打 從 氣 稟 自 然 聚 合 時 便 已 決 定, 如 漢 初 高 祖 ( 劉 邦,247-195 B.C.) 與 張 良 (?-189 B.C.) 韓 信 (?-196 B.C.): 夫 高 祖 命 當 自 王, 信 良 之 輩 時 當 自 興, 兩 相 遭 遇, 若 故 相 求 ( 偶 會 ) 認 為 漢 高 祖 與 張 良 韓 信 雖 若 故 相 求, 但 事 實 上 只 是 雙 方 各 自 有 其 必 然 之 命, 碰 巧 遭 遇 到 了 王 充 認 為, 此 均 是 期 數 自 至, 人 行 偶 合 也 ( 仝 上 ) 於 是, 行 善 行 惡 的 行 舉 與 人 的 目 的 追 求 並 無 太 大 關 聯, 因 為 宇 宙 一 切 皆 已 命 定 是 故, 人 在 整 體 宇 宙 的 必 然 與 偶 然 之 下, 則 呈 顯 了 十 足 宿 命 的 傾 向 19 如 初 稟 云 : 人 生 性 命 當 富 貴 者, 初 稟 自 然 之 氣, 養 育 長 大, 富 貴 之 命 效 矣 命 義 云 : 命 當 夭 折, 雖 稟 異 行, 終 不 得 長 ; 祿 當 貧 賤, 雖 有 善 行, 終 不 得 遂 等 等 267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儘 管 如 此, 王 充 指 出 天 道 自 然 無 為 的 目 的 乃 在 對 襯 出 人 道 之 有 為, 自 然 之 道, 非 或 為 之 也 ( 自 然 ), 人 道 有 為, 故 求 行 欲 理 解 人 道 之 有 為, 王 充 認 為 應 自 對 人 性 的 認 識 切 入 二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建 基 於 命 定 之 宇 宙 的 認 知 上, 王 充 認 為 人 亦 受 命 運 束 縛, 所 以 人 性 與 命 運 之 關 係 十 分 緊 密 : 命, 謂 初 所 稟 得 而 生 也 人 生 受 性, 則 受 命 矣 性 命 俱 稟, 同 時 並 得, 非 先 稟 性, 後 乃 受 命 也 ( 初 稟 ) 自 然 賦 予 的 初 稟 之 氣, 不 但 決 定 了 人 的 貧 富 貴 賤, 同 時 也 決 定 了 人 的 賢 愚 善 惡, 所 以 人 性 先 天 上 便 具 有 了 善 惡 王 充 說 : 豆 麥 之 種, 與 稻 梁 殊, 然 食 能 去 飢 ; 小 人 君 子, 稟 性 異 類 乎? 譬 諸 五 穀 皆 為 用, 實 不 異 而 效 殊 者, 稟 氣 有 厚 泊, 故 性 有 善 惡 也 殘 則 受 仁 之 氣 泊 20, 而 怒 則 稟 勇 渥 也 仁 泊 則 戾 而 少 慈 21, 勇 渥 則 猛 而 無 義 而 又 和 氣 不 足, 喜 怒 失 時, 計 慮 輕 愚 ; 妄 行 之 人, 非 故 為 惡 22 人 受 五 常, 含 五 臟, 皆 具 於 身 稟 之 泊 少, 故 其 操 行 不 及 善 人, 猶 酒 或 厚 或 泊 也 23, 非 厚 與 泊 殊 其 釀 也, 多 少 使 之 然 也 是 故 酒 之 泊 厚, 同 一 ; 人 之 善 惡, 共 一 元 氣 氣 有 多 少, 故 性 有 賢 愚 ( 率 性 ) 五 穀 雜 糧 因 稟 氣 不 一 而 有 不 同 功 效, 但 就 人 食 去 飢 而 言 其 功 效 20 原 作 殘 則 授 不 仁 之 氣 泊, 吳 檢 齋 云 : 授 當 作 受 不 字 衍 文 受 仁 氣 泊 故 殘, 稟 勇 氣 渥 故 怒, 文 正 相 對 下 文 云 仁 泊 勇 渥, 其 無 不 字 可 知 論 衡 校 釋, 頁 80 21 慈 原 作 愈, 黃 暉 據 元 本 校 論 衡 校 釋, 頁 80-81 22 楊 守 敬 (1839-1914) 謂 : 罪 疑 非 訛 故 與 固 同 論 衡 校 釋, 頁 81 23 原 無 酒 字, 依 吳 檢 齋 校 論 衡 校 釋, 頁 81 268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則 是 一 樣 的 同 理, 人 性 稟 氣 之 內 蘊 不 同 遂 有 善 惡 不 一, 稟 氣 厚 薄 決 定 了 人 性 的 善 惡, 如 殘 暴 之 人 是 因 含 仁 氣 薄, 故 而 少 慈 ; 憤 怒 者 是 因 所 受 勇 氣 厚, 故 而 無 義 而 此, 就 如 同 多 少 決 定 所 釀 之 酒 的 好 壞 一 樣, 所 以 說 氣 有 多 少, 故 性 有 賢 愚 由 是 觀 之, 如 仁 慈 義 勇 等 德 性 均 為 氣 之 屬 性 人 性 既 由 氣 所 決 定, 因 此 先 天 上 人 性 中 必 然 蘊 含 五 常 等 德 性, 而 人 人 不 同 差 異 的 呈 顯 則 在 稟 氣 厚 薄 不 同 之 故, 故 謂 : 性 本 自 然, 善 惡 有 質 ( 本 性 ) 但 如 前 已 指 出 的, 人 與 他 物 猶 有 區 別, 區 別 在 於 人 是 有 知 慧 的, 王 充 說 : 人 生 稟 五 常 之 性, 好 道 樂 學, 故 辨 於 物 蟲 三 百, 人 為 之 長 ; 天 地 之 性, 人 為 貴, 貴 其 識 知 也 ( 別 通 ) 人 性 與 物 性 均 為 氣 所 構 成, 然 人 性 貴 於 物 性, 因 具 識 知 能 力, 此 即 是 王 充 所 指 之 知 慧 由 人 生 稟 五 常 之 性, 好 道 樂 學, 故 斷 言 人 與 他 物 有 別 24, 遂 引 孝 經 聖 治 章 天 地 之 性, 人 為 貴 為 證 顯 見 識 知 或 知 慧 之 能 力 是 先 天 具 含 的, 是 為 人 性 內 蘊 之 一 ; 對 此, 牟 宗 三 (1909-1995) 首 稱 為 才 性 25 又 人 的 存 在 即 稟 受 著 五 常 之 性, 於 是 好 道 樂 學, 由 是 可 知 識 知 能 力 是 建 基 於 五 常 之 性 上 的 所 以, 就 王 充 言, 無 論 何 人 實 都 具 含 或 多 或 少 的 五 常 之 性, 也 正 代 表 了 其 識 知 或 知 慧 能 力 的 多 寡 這 個 多 寡, 意 指 人 稟 氣 之 厚 薄 而 偶 合 出 來 的 陳 拱 謂 王 充 所 論 之 人 性 非 就 每 一 個 人 立 說, 而 是 就 所 有 人 而 言 24 好 道 樂 學, 故 辨 於 物, 黃 暉 云 : 御 覽 引 辨 作 別 按 : 辨 讀 作 別 言 好 道 樂 學 者, 則 能 與 物 相 異 論 衡 校 釋, 頁 600 25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8), 頁 5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1988),( 二 ), 頁 132 林 麗 雪, 王 充, 頁 252 李 維 武 視 為 精 神 現 象 因 王 充 說 : 陰 氣 主 為 骨 肉, 陽 氣 主 為 精 神 ( 訂 鬼 ) 人 之 形 體 由 陰 氣 構 成, 人 之 精 神 由 陽 氣 構 成, 人 因 兩 者 合 則 存 在, 兩 者 分 則 消 亡 見 李 維 武 的 分 析 討 論,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74-75 269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26 此 就 王 充 的 譬 喻 性 對 比 的 解 說 來 看, 並 無 不 妥, 如 王 充 舉 例 的 五 穀 雜 糧 等, 均 是 如 是 言 說 但 考 王 充 主 張, 其 是 認 定 任 何 人 或 多 或 少 均 懷 五 常 之 性 的, 除 上 述 陳 論 外, 王 充 於 他 處 亦 曾 說 道 : 夫 不 肖 者 皆 懷 五 常, 才 劣 不 逮, 不 成 純 賢, 非 狂 妄 頑 囂, 身 中 無 一 知 也 ( 藝 增 ) 人 之 所 以 聰 明 智 惠 者, 以 含 五 常 之 氣 也 ; 五 常 之 氣 所 以 在 人 者, 以 五 藏 在 形 中 也 ( 論 死 ) 上 世 之 人 所 懷 五 常 也, 下 世 之 人 亦 所 懷 五 常 也 俱 懷 五 常 之 道, 其 稟 一 氣 而 生 夫 上 世 之 士, 今 世 之 士 也, 俱 含 仁 義 之 性, 則 其 遭 事 并 有 奮 身 之 節 ( 齊 世 ) 不 僅 認 為 人 先 天 上 稟 受 或 多 或 少 的 五 常 之 氣, 而 且 主 張 人 人 皆 具 五 常 之 性, 不 因 時 代 更 迭 而 有 不 同, 因 為 都 是 稟 一 氣 而 生 職 是 之 故,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不 僅 僅 是 就 所 有 人 之 整 體 人 性 分 說, 更 明 白 是 指 每 一 個 個 人 而 言 的 就 所 有 人 整 體 而 論, 王 充 則 首 提 人 性 三 品 說 27 ; 就 個 人 善 惡 混 而 論, 此 即 是 其 批 判 其 先 前 論 說 26 27 陳 拱 言 :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不 是 就 每 一 個 人 (Every Man) 的 性 而 說 的, 而 是 就 一 切 人 (All Men) 的 性 而 說 的 就 每 一 個 人 的 性 而 說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乃 是 說 每 一 個 人 的 性 中 有 善 的 成 份, 亦 有 惡 的 成 份 那 是 人 性 善 惡 混 的 意 思, 那 是 董 仲 舒 和 揚 雄 的 講 法 王 充 並 不 如 此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乃 是 指 一 切 人 中, 有 一 部 分 的 性 善, 另 一 部 分 的 性 惡, 合 而 全 體 的 人 性 之 有 善 有 惡 見 王 充 思 想 評 論 ( 臺 中 : 私 立 東 海 大 學,1978), 頁 160-161 考 王 充 所 論 人 性 有 上 下 及 中 人 是 先 天 本 具 並 區 分 三 品, 故 性 三 品 說 的 理 論 陳 述, 王 充 當 為 第 一 人 張 岱 年 (1909-2004) 即 言 : 最 初 明 白 的 講 性 有 三 品 的, 是 王 充 見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2), 頁 205 論 者 多 謂 性 三 品 說 始 於 董 仲 舒, 然 仔 細 研 析 春 秋 繁 露 旨 意 恐 須 修 正 董 氏 於 深 察 名 號 中 云 : 聖 人 之 性 不 可 以 名 性, 斗 筲 之 性 又 不 可 以 名 性, 名 性 者 中 民 之 性 蘇 輿 注 言 : 夫 人 生 皆 中 民 也, 以 教 則 性 勝 情, 謂 之 聖 人 ; 失 教 則 情 勝 性, 謂 之 斗 筲 非 性 有 三 等 見 春 秋 繁 露 義 證, 頁 309 考 董 氏 人 性 論 之 主 旨 在 於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人 透 過 教 化 以 完 善 不 得 不 為 的 內 270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的 基 礎 28 王 充 談 論 人 性 較 多 是 整 體 人 性 的 區 判 其 以 土 地 肥 沃 貧 瘠 為 例, 說 明 人 性 三 品 的 觀 點, 他 說 : 實 者,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猶 人 才 有 高 有 下 也 高 不 可 下, 下 不 可 高 謂 性 無 善 惡, 是 謂 人 才 無 高 下 也 稟 性 受 命, 同 一 實 也 命 有 貴 賤, 性 有 善 惡 ; 謂 性 無 善 惡, 是 謂 人 命 無 貴 賤 也 九 州 田 土 之 性, 善 惡 不 均, 故 有 黃 赤 黑 之 別, 上 中 下 之 差 ; 水 潦 不 同, 故 有 清 濁 之 流, 東 西 南 北 之 趨 人 稟 天 地 之 性, 懷 五 常 之 氣, 或 仁 或 義, 性 術 乖 也 ; 動 作 趨 翔, 或 重 或 輕, 性 識 詭 也 ; 面 色 或 白 或 黑, 身 形 或 長 或 短, 至 老 極 死, 不 可 變 易, 天 性 然 也 余 固 以 孟 軻 言 人 性 善 者, 中 人 以 上 者 也 ; 孫 卿 言 人 性 惡 者, 中 人 以 下 者 也 ; 揚 雄 言 人 性 善 惡 混 者, 中 人 也 若 反 經 合 道, 則 可 以 為 教 ; 盡 性 之 理, 則 未 也 ( 本 性 ) 人 之 才 能 對 比 具 有 高 下, 然 依 其 高 不 可 下, 下 不 可 高, 顯 然 是 先 天 義 因 此, 王 充 論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自 指 人 性 先 天 上 即 是 混 雜 善 惡 的 王 充 以 九 州 田 土 之 性 區 分 黃 赤 黑 之 上 中 下 為 例, 又 28 在 目 的 之 善 因 此, 對 董 氏 人 性 三 分 的 理 解, 時 人 曾 振 宇 范 學 輝 在 天 人 衡 中 : 春 秋 繁 露 與 中 國 文 化 ( 開 封 : 河 南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一 書 中 的 理 解 值 得 參 究 : 指 的 是 天 下 芸 芸 眾 生 在 社 會 化 過 程 中, 由 於 所 處 文 化 環 境 不 同 個 人 道 德 自 覺 體 認 和 努 力 不 同, 從 而 形 成 的 三 種 不 同 的 人 性 面 貌 這 是 對 社 會 人 性 現 象 的 客 觀 描 述 與 分 類, 而 且 僅 僅 只 是 現 象 性 的 描 述, 而 不 是 對 人 性 學 說 的 高 度 哲 學 概 括 見 是 書, 頁 116 王 充 於 本 性 中 批 評 其 之 前 六 家 論 人 性, 皆 是 就 該 說 焦 點 而 予 以 反 駁 的 以 告 子 主 性 無 善 惡 之 分 為 例, 王 充 以 之 乃 為 環 境 染 患 之 故, 是 以 此 說 有 病, 即 引 孔 子 下 智 下 愚 不 移 反 證, 至 於 極 善 極 惡, 非 復 在 習 性 有 善 不 善, 聖 化 賢 教, 不 能 復 移 易 也 之 語, 斷 告 子 之 言 僅 適 於 中 性 之 人, 無 法 論 及 所 有 人 之 人 性 職 是 之 故, 若 將 善 惡 混 僅 視 為 性 三 品 說 中 之 中 人 之 性, 顯 然 不 是 王 充 的 主 張 詳 參 文 後 論 述 271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以 水 潦 之 清 濁 與 四 方 趨 向 為 喻, 以 之 說 明 人 稟 受 天 地 之 性 而 懷 藏 五 常 之 氣, 也 許 稟 受 仁 氣 抑 或 是 義 氣, 此 乃 是 性 術 不 同 ; 動 作 步 伐, 有 輕 有 重, 乃 是 因 性 識 有 別 29 ; 臉 部 顏 色 是 白 或 黑, 身 體 或 長 或 短, 至 老 死 都 不 能 改 變, 這 是 天 性 如 此 因 此, 人 稟 受 何 樣 氣 的 內 容, 便 決 定 了 其 人 性 的 內 蘊 如 是 的 總 體 人 性, 王 充 區 分 三 種 : 一 是 如 孟 子 言 性 善, 乃 為 中 人 以 上 ; 二 是 如 荀 子 言 性 惡, 乃 為 中 人 以 下 ; 三 是 如 揚 雄 (53 B.C.-18 A.D.) 言 善 惡 混, 乃 視 為 中 人 先 天 上 善 惡 之 人, 其 人 之 質 性 恐 怕 是 無 法 變 更 的 ; 然 就 王 充 論 點 言, 天 下 恐 無 純 善 抑 或 是 純 惡 的 人 性, 故 對 上 下 之 人 性, 我 們 只 能 理 解 為 性 善 者 含 具 善 的 成 份 特 多 性 惡 者 含 具 善 的 成 份 特 少 30 至 於 中 人 之 性, 先 天 上 具 備 善 惡 混 雜 之 質 性, 但 可 透 過 教 化 使 之 變 化, 所 以 說 : 夫 中 人 之 性 在 所 習 焉, 習 善 而 為 善, 習 惡 而 為 惡 也 ( 仝 上 ) 所 以, 王 充 性 三 品 的 觀 點 是 就 整 體 人 之 性 予 以 論 說 的 王 充 又 說 : 論 人 之 性, 定 有 善 有 惡 其 善 者, 固 自 善 矣 ; 其 惡 者, 故 可 教 告 率 勉 使 之 為 善 凡 人 君 父 審 觀 臣 子 之 性, 善 則 養 育 勸 率, 無 令 近 惡 ; 近 惡 則 輔 保 禁 防, 令 漸 於 善 善 漸 於 惡, 惡 化 於 善, 成 為 性 行 ( 率 性 ) 討 論 人 性, 定 有 善 有 惡 倘 若 性 善, 其 自 然 為 善 ; 惡 則 需 教 29 30 黃 暉 注 云 : 禮 記 樂 記 : 聲 音 動 靜, 性 術 之 變 疏 : 性 術, 性 之 道 路 後 漢 書 馬 融 傳 : 識 能 匡 欲 者 鮮 矣 李 注 : 識, 性 也 論 衡 校 釋, 頁 142 牟 宗 三 即 言 :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不 能 就 個 體 人 分 別 地 分 類 說 有 人 的 氣 性 是 善, 有 人 的 氣 性 是 惡, 有 人 的 氣 性 可 善 可 惡 只 能 說 : 有 人 的 氣 性, 善 的 傾 向 分 數 多 ; 有 人 的 氣 性, 善 的 傾 向 分 數 少 而 此 義 進 一 步, 落 在 個 體 人 身 上 說, 便 是 每 一 人 的 氣 性 皆 有 善 與 惡 的 傾 向, 或 善 惡 混 雜 的 傾 向 才 性 與 玄 理, 頁 9-10 272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告 率 勉, 教 育 告 戒 引 導 與 勉 勵, 使 之 為 善 君 與 父 對 臣 與 子 之 觀 察 亦 當 著 眼 於 此, 養 育 勸 率 於 善, 無 令 近 惡 ; 若 發 現 近 惡 傾 向, 則 應 輔 導 禁 制, 使 之 漸 染 轉 變 為 善 31 善 為 惡 所 漸 染 而 為 惡, 惡 為 善 所 遷 化 而 為 善, 這 是 所 謂 性 行 故 成 善 成 惡 之 行 舉 並 非 先 天, 欲 使 人 成 善 則 是 透 過 教 告 率 勉 漸 染 於 善 方 能 有 得 王 充 以 練 絲 為 例, 染 之 藍 則 青, 染 之 丹 則 赤, 人 之 性, 善 可 變 為 惡, 惡 可 變 為 善, 猶 此 類 也 ; 復 本 荀 子 勸 學 引 言 蓬 生 麻 中, 不 扶 自 直 ; 白 紗 入 緇, 不 練 自 黑 為 證, 進 而 總 結 說 : 彼 蓬 之 性 不 直, 紗 之 直 不 黑, 麻 扶 緇 染, 使 之 直 黑 夫 人 之 性 猶 蓬 紗, 在 所 漸 染 而 善 惡 變 矣 ( 仝 上 ) 此 是 就 個 人 人 性 善 惡 混 而 言 由 是 可 知, 王 充 認 為 中 人 之 性 是 可 改 變 的, 但 命 則 無 法 變 更, 性 命 對 立 十 分 明 顯 王 充 云 : 夫 性 與 命 異, 或 性 善 而 命 凶, 或 性 惡 而 命 吉 操 行 善 惡 者, 性 也 ; 禍 福 吉 凶 者, 命 也 或 行 善 而 得 禍, 是 性 善 而 命 凶 ; 或 行 惡 而 得 福, 是 性 惡 而 命 吉 也 性 自 有 善 惡, 命 自 有 吉 凶 使 命 吉 之 人, 雖 不 行 善, 未 必 無 福 ; 命 凶 之 人, 雖 勉 操 行, 未 必 無 禍 孟 子 曰 : 求 之 有 道, 得 之 有 命 性 善 乃 能 求 之, 命 善 乃 能 得 之 性 善 命 凶, 求 之 不 能 得 也 ( 命 義 ) 性 與 命 異, 操 持 施 行 善 惡 是 性, 福 禍 吉 凶 已 定 為 命 對 之, 論 衡 他 處 亦 言, 如 骨 相 : 貴 賤 貧 富, 命 也 ; 操 行 清 濁, 性 也 本 性 : 命 有 貴 賤, 性 有 善 惡 所 以, 有 行 善 而 得 禍, 是 性 善 而 命 凶 者 ; 有 行 惡 而 得 福, 是 性 惡 而 命 吉 者 王 充 以 孟 子 求 之 有 道, 得 之 有 命 ( 孟 子 盡 心 上 ) 為 證, 使 性 為 善 是 能 追 求 的, 31 黃 暉 云 : 廣 雅 釋 詁 : 漸, 漬 也 考 工 記 鍾 氏 注 : 漬, 染 也 楚 詞 七 諫 : 漸 染 而 不 自 知 兮 王 注 : 稍 漬 為 漸 見 論 衡 校 釋, 頁 68 273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但 人 之 命 為 福 才 能 擁 有, 故 即 使 性 為 善 但 命 為 凶, 追 求 亦 無 法 擁 有 的 如 前 已 指 出 的, 人 之 一 生, 皆 受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以 及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之 配 所 以, 人 行 善 行 惡 與 人 自 身 的 追 求 實 並 無 太 大 關 聯, 因 為 宇 宙 一 切 皆 已 命 定 至 此, 王 充 陳 述 似 乎 顯 得 前 後 不 一 一 方 面 認 為 性 命 相 對, 另 一 方 面 則 又 主 張 性 命 俱 稟, 同 時 並 得, 性 猶 命 也 例 如 : 夫 物 不 求 而 自 生, 則 人 亦 有 不 求 貴 者 矣 人 情 有 不 教 而 自 善 者, 有 教 而 終 不 善 者 矣 夫 性 猶 命 也 ( 命 祿 ) 然 於 理 論 上 猶 有 圓 詮 之 處 就 性 對 善 惡 的 決 定 層 面 言, 與 命 對 貴 賤 貧 富 的 決 定 性 來 說 是 一 樣 的, 因 此 才 說 用 氣 為 性, 性 成 命 定 就 性 與 命 的 來 源 論 之, 均 是 稟 氣 而 決 定 的, 故 性 命 均 是 一 類, 所 以 說 性 命 俱 稟, 同 時 並 得, 性 猶 命 也 性 命 相 對 的 意 義, 在 於 細 分 性 與 命 各 自 決 定 的 層 面 內 涵 不 同, 性 主 人 之 操 行 清 濁 的 善 惡, 命 主 人 之 禍 福 吉 凶 的 貴 賤, 無 法 相 互 影 響, 因 此 操 行 良 善 但 無 命 之 富 貴 者 大 有 人 在, 是 為 人 生 之 無 奈 論 者 有 見 於 此, 謂 王 充 所 論 之 性 實 有 歧 出, 故 而 作 出 氣 性 與 才 性 之 別 意 指 才 性 者, 性 命 相 對 ; 意 指 氣 性 者, 即 為 性 成 命 定 之 性 32, 甚 能 言 之 成 理 但 總 觀 王 充 人 性 論 的 核 心, 可 借 率 性 結 語 說 明 :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換 句 話 說, 人 性 是 可 因 受 教 而 呈 顯 良 善 的 對 之 可 能 的 基 礎, 即 是 建 立 於 人 性 是 有 善 有 惡 的 混 合 體 之 上, 如 是 混 合 乃 是 基 於 稟 氣 而 論 的 先 天 觀, 因 此 善 惡 混 一 說 是 就 每 一 個 人 的 人 性 而 立 說 王 充 正 是 以 之 論 點, 批 評 了 在 其 之 前 他 家 所 主 張 的 人 性 說, 就 整 個 儒 學 人 性 議 題 的 發 展 來 看, 呈 顯 了 理 論 轉 折 的 重 要 痕 跡 王 充 於 本 性 中 肯 定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一 家 說 法 可 為 旁 證, 他 說 : 32 林 麗 雪 云 : 氣 性 偏 重 於 具 體 的 物 質 性, 可 以 理 性 知, 才 性 偏 重 於 抽 象 274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周 人 世 碩 33 以 為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舉 人 之 善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善 長 ; 惡 性 34, 養 而 致 之 則 惡 長 如 此, 則 情 性 各 有 陰 陽, 善 惡 在 所 養 焉 故 世 子 作 養 性 書 一 篇 35 密 子 賤 漆 雕 開 公 孫 尼 子 之 徒 亦 論 情 性, 與 世 子 相 出 入, 皆 言 性 有 善 有 惡 ( 本 性 ) 世 碩 以 為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成 為 善 人 抑 或 是 惡 人 則 是 後 天 可 以 培 養 的 與 世 碩 主 張 相 同 者, 尚 有 密 子 賤 (502-? B.C.) 漆 雕 開 (540-? B.C.) 公 孫 尼 子 諸 人 王 充 是 肯 認 此 說 的, 故 言 : 自 孟 子 以 下, 至 劉 子 政, 鴻 儒 博 生, 聞 見 多 矣, 然 而 論 情 性 竟 無 定 是 唯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之 徒 頗 得 其 正 ( 仝 上 ) 王 充 以 之 為 據, 批 評 其 他 六 家 陳 述, 這 六 家 包 含 了 孟 子 告 子 荀 子 陸 賈 (240-170 B.C.) 董 仲 舒 與 劉 向 (77-6 B.C.) 至 於 揚 雄 善 惡 混 之 說, 王 充 則 視 為 主 張 中 人 之 性 其 中, 最 值 得 注 意 是 王 充 對 孟 荀 人 性 論 的 理 解 王 充 稱 孟 子 性 善 : 謂 人 生 於 天 地, 皆 稟 善 性, 長 大 物 交 接 者, 放 縱 悖 亂, 不 善 日 以 生 矣 ( 仝 上 ) 顯 然 認 為 人 降 生 即 具 善 性 又 謂 : 性 惡 者, 以 為 人 生 皆 得 惡 性 也 偽 者, 長 大 之 後, 勉 使 為 善 也 ( 仝 上 ) 亦 理 解 荀 子 性 惡 為 人 先 天 上 即 具 含 惡 性 王 充 認 為 各 有 所 偏, 故 取 世 碩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揚 雄 善 惡 混 之 見, 言 : 余 固 以 孟 軻 言 人 性 善 者, 中 人 以 上 者 也 ; 孫 卿 言 人 性 惡 者, 中 人 以 下 者 也 ; 揚 雄 言 人 性 善 惡 混 者, 中 人 也, 則 可 以 為 教, 盡 性 之 理, 則 未 也 的 精 神 性, 須 以 感 性 解 見 王 充, 頁 250-254 33 漢 書 藝 文 志 : 世 子 二 十 一 篇, 名 碩, 陳 人 也 七 十 子 之 弟 子 王 充 云 為 周 人, 與 漢 志 異 ; 然 是 否 指 朝 代 言, 未 悉 34 本 作 性 惡 孫 蜀 丞 於 論 衡 舉 正 中 云 : 本 作 惡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惡 長, 與 上 善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善 長 對 文 今 作 性 惡, 蓋 誤 倒 也 見 王 暉 注 引, 論 衡 校 釋, 頁 132 35 則 情 性 各 有 陰 陽 與 故 世 子 作 養 性 書 一 篇, 雙 引 號 中 的 字, 依 王 應 麟 玉 海 卷 53 補, 見 黃 暉 注 引, 論 衡 校 釋, 頁 133 275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 仝 上 ) 遂 而 易 使 人 以 為 王 充 人 性 論 僅 是 折 衷 於 孟 荀 之 見 而 已 36 實 則, 王 充 已 然 對 孟 荀 人 性 之 說 作 了 全 新 的 詮 釋, 這 個 詮 釋 即 是 將 孟 子 性 善 視 為 先 天 本 善 荀 子 性 惡 視 為 先 天 本 惡, 開 創 了 前 所 未 見 的 人 性 本 然 內 含 善 惡 的 論 述 37 三 人 性 的 展 現 依 王 充 理 解, 人 是 氣 之 交 合 偶 然 產 生 的, 故 為 萬 物 之 一 38, 但 人 不 同 於 其 他 萬 物, 乃 在 人 具 有 知 慧 或 識 知 能 力, 此 能 力 保 證 人 雖 受 性 命 界 定, 卻 是 可 以 成 就 出 道 德 人 格 的 王 充 認 為 性 決 定 了 人 具 有 善 惡 之 質 性, 命 則 決 定 人 命 定 的 貧 賤 富 貴 ; 命 無 法 變 更, 但 性 則 能 透 過 教 化 使 之 為 善 ( 亦 能 使 之 為 惡 ), 即 使 是 惡 人, 教 導 以 學, 漸 漬 以 德, 亦 將 日 有 仁 義 之 操 ( 率 性 ); 此 即 是 因 為 人 具 有 知 慧 或 識 知 能 力 之 故 王 充 如 是 認 知, 乃 基 於 對 人 之 反 省 不 應 僅 停 留 於 感 官 認 識 階 段, 而 當 進 入 詮 訂 於 內 必 開 心 意 的 理 性 思 索 有 關 : 夫 論 不 留 精 澄 意, 苟 以 外 效 立 事 是 非, 信 聞 見 於 外, 不 詮 訂 於 內, 是 用 耳 目 論, 不 以 心 意 議 也 夫 以 耳 目 論, 則 以 虛 象 36 37 38 馮 友 蘭 引 率 性 論 人 之 性, 實 有 善 有 惡 段 云 : 此 亦 取 孟 荀 對 於 人 性 之 見 解, 折 衷 之 也 見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5), 頁 597 人 性 本 然 內 含 善 惡 的 論 述, 王 充 或 為 第 一 人 然 至 少 孟 子 荀 子 以 及 董 仲 舒 未 如 是 闡 述, 參 拙 著 之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以 及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諸 文 如 王 充 云 : 儒 者 論 曰 : 天 地 故 生 人 此 妄 言 也 夫 天 地 合 氣, 人 偶 自 生 也 猶 夫 婦 合 氣, 子 則 自 生 也 夫 婦 合 氣, 非 當 時 欲 得 生 子, 情 欲 動 而 合, 合 而 生 子 矣 且 夫 婦 不 故 生 子, 以 知 天 地 不 故 生 人 也 然 則 人 生 於 天 地 也, 猶 魚 之 於 淵, 蟣 虱 之 於 人 也 因 氣 而 生, 種 類 相 產, 萬 物 生 天 地 之 間, 皆 一 實 也 ( 物 勢 ) 276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為 言, 虛 象 效, 則 以 事 實 為 非 是 故 是 非 者, 不 徒 耳 目, 必 開 心 意 ( 薄 葬 ) 留 精 澄 意, 即 是 現 代 強 調 的 理 性 態 度, 是 故 是 非 者, 不 徒 耳 目, 必 開 心 意, 是 非 價 值 判 斷 不 可 止 於 耳 目 的 感 官 認 知, 當 應 透 過 開 闊 的 人 心 理 解 在 此 基 礎 上, 王 充 提 出 事 莫 明 於 有 效, 論 莫 定 於 有 證 ( 仝 上 ) 的 檢 證 原 則 又 說 : 凡 天 下 之 事, 不 可 增 損, 考 察 前 後, 效 驗 自 列 自 列, 則 是 非 之 實 有 所 定 矣 ( 語 增 ) 效 驗 乃 因 考 察 前 後 而 自 列, 是 非 即 順 之 呈 顯, 故 考 察 前 後 方 是 檢 證 標 準 此 即 是 王 充 所 謂 知 慧 或 識 知 之 能 力 的 呈 顯 因 此, 即 使 王 充 整 體 論 述 傾 向 宿 命, 但 其 卻 相 當 有 信 心 地 認 為 人 是 可 以 成 就 出 美 好 道 德 人 格 的 39 王 充 清 楚 指 出, 人 先 天 上 稟 受 或 多 或 少 的 五 常 之 氣 人 之 有 賢 與 不 賢 的 不 同 乃 是 性 所 造 成 的 ; 性 造 成 的 不 同 乃 在 於 稟 受 之 氣 或 多 或 少 或 厚 或 薄 之 故, 所 以 即 使 再 頑 劣 狂 妄 者 亦 稟 受 著 些 許 的 五 常 之 氣 如 是 便 能 理 解 人 性 三 分 中 所 謂 極 善 極 惡 者 無 法 變 化 ; 理 論 上 極 善 必 然 是 稟 受 五 常 之 氣 較 為 純 粹, 而 極 惡 者 稟 受 五 常 之 氣 則 甚 為 薄 弱 至 於 中 人 之 性, 則 稟 五 常 之 氣 外 尚 有 其 他 雜 質, 故 而 有 善 有 惡 對 於 中 人 之 性 者, 王 充 認 為 是 可 以 教 化 的, 他 舉 例 說 道 : 魏 之 行 田 百 畝, 鄴 獨 二 百, 西 門 豹 灌 以 漳 水, 成 為 膏 腴, 則 畝 收 一 鐘 夫 人 之 質 猶 鄴 田, 道 教 猶 漳 水 也, 患 不 能 化, 不 患 人 性 之 難 率 也 雒 陽 城 中 之 道 無 水, 水 工 激 上 雒 中 之 水, 日 夜 馳 流, 水 工 之 功 也 由 此 言 之, 迫 近 君 子, 而 仁 義 之 道 數 加 39 至 於 如 是 能 力 如 何 保 證 人 必 然 成 就 道 德 人 格, 王 充 似 僅 有 樂 觀 的 認 定, 並 無 進 一 步 的 論 述 這 與 孟 子 論 及 人 之 能 力 ( 才 )( 或 指 思 良 知 良 能 等 ), 是 實 踐 人 性 良 善 的 保 證 有 些 雷 同, 但 孟 子 亦 無 進 一 步 說 明 此 亦 可 看 出, 傳 統 中 國 哲 學 並 無 區 判 何 謂 知 識 理 性 或 道 德 理 性 277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於 身, 孟 母 之 徙 宅, 蓋 得 其 驗 人 間 之 水 污 濁, 在 野 外 者 清 潔 俱 為 一 水, 源 從 天 涯, 或 濁 錯 清, 所 在 之 勢 使 之 然 也 南 越 王 趙 佗, 本 漢 賢 人 也, 化 南 夷 之 俗, 背 畔 王 制, 好 之 若 性 陸 賈 說 以 漢 德, 懼 以 聖 威, 蹶 然 起 坐, 心 覺 改 悔, 奉 制 稱 蕃, 其 於 椎 髻 箕 坐 也, 惡 之 若 性 前 則 若 彼, 後 則 若 此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 仝 上 ) 魏 國 本 行 一 夫 百 畝 之 制, 然 鄴 地 因 土 地 貧 瘠 故 實 行 一 夫 二 百 畝, 西 門 豹 執 政 並 引 漳 水 灌 溉, 使 貧 瘠 土 地 成 為 膏 腴 沃 土, 收 穫 甚 豐 王 充 認 為, 人 之 質 性 猶 如 鄴 地 之 土 地, 道 德 教 育 猶 如 灌 溉 之 漳 水, 重 點 在 患 不 能 化, 不 患 人 性 之 難 率 也 由 是 可 見, 王 充 談 論 人 性 的 主 旨 在 強 調 教 化 40 又 如 雒 陽 城 中 水 道 無 水, 水 工 引 雒 水 使 之 有 水, 水 工 就 是 使 雒 陽 城 良 善 之 人 ; 如 同 人 應 接 近 有 德 君 子, 仁 義 之 道 便 會 增 加 於 身, 孟 母 三 遷 即 是 明 證 水 經 過 人 多 之 地 就 顯 得 污 濁, 但 於 野 外 便 顯 得 清 潔, 同 樣 是 水, 源 自 天 涯, 或 清 或 濁, 乃 在 於 外 在 環 境 之 勢 的 關 係 就 如 同 南 越 王 趙 佗 ( 約 241-135 B.C.), 本 為 漢 朝 賢 人, 後 為 南 夷 風 俗 所 化, 以 為 是 其 質 性 ; 陸 賈 以 漢 德 遊 說, 其 吃 驚 聳 身 盤 坐, 惡 視 南 夷 風 俗 為 其 質 性, 並 心 覺 悔 改 此 前 後 不 一, 重 點 不 在 人 性, 而 在 於 教 化 所 以, 王 充 說 : 是 故 王 法 不 廢 學 校 之 官, 不 除 獄 理 之 吏, 欲 令 凡 眾 見 禮 義 之 教 學 校 勉 其 前, 法 禁 防 其 後, 使 丹 朱 之 志 亦 將 可 勉 ( 仝 上 ) 教 育 是 使 頑 劣 者 如 丹 朱 一 般 者 亦 能 改 過 遷 善, 完 善 人 格 其 方 有 內 外 兩 面, 內 是 學 校 的 勉 勵, 外 是 法 律 的 禁 制, 正 是 基 於 此, 王 40 趙 雅 博 說 : 行 善 行 惡, 王 充 認 為 在 根 本 上 說 是 在 教 化, 而 不 在 人 性 如 何, 實 在 教 化 的 功 能, 就 是 要 將 賦 性 不 良 的 人, 由 教 化 而 化 為 性 善 見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下 冊, 頁 361 278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法 不 廢 學 校 之 官, 不 除 獄 理 之 吏, 因 此 強 調 禮 義 之 教 除 此 之 外, 王 充 認 為 禮 樂 之 所 以 存 在, 目 的 就 在 使 人 之 性 情 保 持 於 一 定 軌 道 之 中, 不 可 逾 越 : 情 性 者, 人 治 之 本, 禮 樂 所 由 生 也 故 原 情 性 之 極, 禮 為 之 防, 樂 為 之 節 性 有 謙 卑 辭 讓, 故 制 禮 以 適 其 宜 ; 情 有 好 惡 喜 怒 哀 樂, 故 作 樂 以 通 其 敬 禮 所 以 制 樂 所 為 作 者, 情 與 性 也 ( 本 性 ) 此 本 荀 子 樂 論, 指 出 人 之 事 實 展 現 的 根 本 在 情 性, 情 指 人 之 六 欲 的 呈 顯, 性 指 如 謙 卑 辭 讓 之 德 行, 各 由 作 樂 制 禮 使 之 為 正, 毋 令 誤 入 歧 途 因 此, 王 充 遂 強 調 率 性, 其 意 旨 是 : 性 善 者 勸 率 無 令 近 惡, 性 惡 者 率 勉 使 之 為 善 41 前 文 已 然 指 出 王 充 教 告 率 勉 之 旨, 如 麻 扶 緇 染 使 之 直 黑 般, 人 之 性 善 可 變 為 惡 同 時 惡 亦 可 變 為 善, 此 乃 是 環 境 影 響 之 故, 所 以 說 人 之 性 猶 蓬 紗, 在 所 漸 染 而 善 惡 變 矣 故 王 充 在 談 論 率 性 是 可 能 時, 皆 是 循 事 例 以 證 之, 如 言 : 傳 曰 : 堯 舜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封, 桀 紂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誅 斯 民 也, 三 代 所 以 直 道 而 行 也 聖 主 之 民 如 彼, 惡 主 之 民 如 此, 竟 在 化, 不 在 性 也 聞 伯 夷 之 風 者, 貪 夫 廉 而 懦 夫 有 立 志 ; 聞 柳 下 惠 之 風 者, 薄 夫 敦 而 鄙 夫 寬 徒 聞 風 名, 猶 或 變 節, 況 親 接 形 面 相 敦 告 乎?( 率 性 ) 此 引 陸 賈 新 語 論 語 與 孟 子 之 言 42, 證 明 人 民 德 行 41 42 劉 盼 遂 (1906-1966?) 語, 見 論 衡 校 釋, 頁 68 陸 賈 新 語 無 為 : 故 曾 閔 之 孝, 夷 齊 之 廉, 豈 畏 死 而 為 之 哉? 教 化 之 所 致 也 故 曰 堯 舜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封, 桀 紂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誅 者, 教 化 279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乃 受 上 位 者 作 風 影 響 甚 深 聞 風 即 能 化 性, 故 若 是 親 接 形 面 相 敦 告 的 聖 王 之 教, 性 更 是 必 然 可 化 譬 如 子 路, 未 入 孔 子 門 時, 戴 雞 佩 豚, 勇 猛 無 禮 ; 聞 誦 讀 之 聲, 搖 雞 奮 豚, 揚 脣 吻 之 音, 聒 聖 賢 之 耳, 惡 至 甚 也, 然 受 孔 子 教 導, 漸 漬 磨 礪, 闓 導 牖 進, 猛 氣 消 損, 驕 節 屈 折, 卒 能 政 事, 序 在 四 科, 此 者 蓋 變 性 使 惡 為 善 之 明 效 也 ( 仝 上 ), 即 是 使 惡 變 化 為 善 最 明 的 顯 例 子 不 僅 如 此, 教 化 不 但 能 使 惡 成 善, 更 能 與 善 者 同 甚 至 超 越 之, 王 充 說 : 夫 肥 沃 墝 埆, 土 地 之 本 性 也 肥 而 沃 者 性 美, 樹 稼 豐 茂 ; 墝 而 埆 者 性 惡, 深 耕 細 鋤, 厚 加 糞 壤, 勉 致 人 功, 以 助 地 力, 其 樹 稼 與 彼 肥 沃 者 相 似 類 也 地 之 高 下, 亦 如 此 焉 以 钁 鍤 鑿 地, 以 埤 增 下, 則 其 下 與 高 者 齊 如 復 增 钁 鍤, 則 夫 下 者 不 徒 齊 者 也, 反 更 為 高, 而 其 高 者 反 為 下 使 人 之 性 有 閃 有 惡, 彼 地 有 高 有 下, 勉 致 其 教 令, 不 善 則 將 與 善 者 同 之 矣 善 以 化 渥, 釀 其 教 令, 變 更 為 善, 善 則 且 更 宜 反 過 於 善 猶 下 地 增 加 钁 鍤, 更 崇 於 高 地 也 ( 仝 上 ) 如 是 說 明, 實 甚 具 信 心 關 鍵 處 在 於 不 論 性 善 性 惡, 必 須 以 後 天 的 教 化 努 力 方 能 成 之, 如 同 墝 埆 土 地, 經 過 深 耕 細 鋤, 厚 加 糞 壤 的 加 工, 可 與 肥 沃 土 地 生 長 之 樹 稼 相 當 ; 又 如 低 窪 之 地, 經 過 以 钁 鍤 鑿 地, 以 埤 增 下, 不 但 可 與 高 地 齊 甚 至 能 超 越 之 王 使 然 也 斯 民 也, 三 代 所 以 直 道 而 行 也 語 出 論 語 衛 靈 公 孟 子 萬 章 下 云 : 伯 夷, 目 不 視 惡 色, 耳 不 聽 惡 聲, 非 其 君 不 事, 非 其 民 不 使 ; 治 則 進, 亂 則 退, 橫 政 之 所 出, 橫 民 之 所 止, 不 忍 居 也 思 與 鄉 人 處, 如 以 朝 衣 朝 冠 坐 於 塗 炭 也. 當 紂 之 時, 居 北 海 之 濱, 以 待 天 下 之 清 也 故 聞 伯 夷 之 風 者, 頑 夫 廉, 懦 夫 有 立 志 柳 下 惠, 不 羞 汙 君, 不 辭 小 官. 進 不 隱 賢, 必 以 其 道 遺 佚 而 不 怨, 阨 窮 而 不 憫 與 鄉 人 處, 由 由 然 不 忍 去 也 爾 為 爾, 我 為 我, 雖 袒 裼 裸 裎 於 我 側, 爾 焉 能 浼 我 哉? 故 聞 柳 下 惠 之 風 者, 鄙 夫 寬, 薄 夫 敦 王 充 取 其 意 280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充 又 以 千 金 之 劍 為 例, 如 棠 谿 魚 腸 龍 泉 太 阿 等, 原 先 只 是 山 中 之 恒 鐵, 但 經 過 冶 工 鍛 鍊, 成 為 銛 利 ; 同 樣 的, 即 使 拿 一 把 普 通 之 劍, 更 熟 鍛 鍊, 足 其 火, 齊 其 銛, 也 是 能 成 為 千 金 之 劍 的 因 此, 王 充 說 : 夫 鐵 石 天 然, 尚 為 鍛 鍊 者 變 易 故 質, 況 人 含 五 常 之 性, 賢 聖 未 之 熟 鍛 鍊 耳, 奚 患 性 之 不 善 哉? ( 仝 上 ) 正 是 基 於 此, 王 充 樂 觀 認 為, 勉 致 其 教 令, 不 善 則 將 與 善 者 同 之 矣 至 於 性 惡 之 人, 王 充 猶 是 樂 觀 地 說 : 凡 含 血 氣 者, 教 之 所 以 異 化 也 三 苗 之 民, 或 賢 或 不 肖, 堯 舜 齊 之, 恩 教 加 也 楚 越 之 人, 處 莊 嶽 之 間, 經 歷 歲 月, 變 為 舒 緩, 風 俗 移 也 故 曰 : 齊 舒 緩, 秦 慢 易, 楚 促 急, 燕 戇 投 以 莊 嶽 言 之, 四 國 之 民, 更 相 出 入, 久 居 單 處, 性 必 變 易 夫 性 惡 者, 心 比 木 石, 木 石 猶 為 人 用, 況 非 木 石! 在 君 子 之, 庶 幾 可 見 ( 仝 上 ) 是 以 只 要 是 血 氣 之 驅 者 必 能 教 化, 即 使 性 惡, 透 過 教 化, 加 以 率 勉, 亦 能 進 入 君 子 之 列 如 同 急 燥 的 楚 人 與 散 慢 的 秦 人, 於 齊 國 莊 嶽 間 住 久 了, 也 會 變 成 如 齊 人 般 的 和 緩 所 以, 環 境 影 響 人 的 性 格 甚 大 職 是 之 故, 王 充 認 為 人 必 須 於 良 好 的 環 境 中 學 習, 是 以 率 性 強 調 : 不 患 性 惡, 患 其 不 服 聖 教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所 謂 良 好 環 境, 即 是 其 所 言 之 聖 教 王 充 進 一 步 指 出, 聖 教 使 學 有 益 於 身, 如 同 人 加 工 於 他 物 般, 譬 如 夫 人 之 不 學, 猶 穀 未 成 粟 米 未 成 飯 也, 唯 學 士 簡 練 於 學, 成 熟 於 師, 身 之 有 益, 猶 穀 成 飯, 食 之 生 肌 腴 也 ( 量 知 ) 而 學 之 目 的, 在 於 反 情 治 性 盡 材 成 德, 王 充 說 : 夫 儒 生 之 所 以 過 於 文 吏 者, 學 問 日 多, 簡 練 其 性, 彫 琢 其 材 也 故 夫 學 者 所 以 反 情 治 性, 盡 材 成 德 也 材 盡 德 成, 其 281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比 於 文 吏, 亦 彫 琢 者, 程 量 多 矣 ( 仝 上 ) 人 能 反 情 與 治 性, 盡 材 而 成 德, 那 麼 便 能 保 持 文 化 於 不 墜, 故 言 : 諸 夏 之 人 所 以 貴 於 夷 狄 者, 以 其 通 仁 義 之 文, 知 古 今 之 學 也 ( 別 通 ) 仁 義 乃 五 常 之 性 發 顯 後 之 德 行, 知 古 今 之 學 是 後 天 努 力 的 加 工, 是 識 知 的 呈 顯 ; 倘 若 飽 食 快 飲, 慮 深 求 臥, 腹 為 飯 坑, 腸 為 酒 囊, 是 則 物 也 ( 仝 上 ) 由 是 可 知, 王 充 認 為 人 性 呈 顯 在 於 識 知 的 學 習, 也 是 人 存 在 的 價 值 所 在 ; 性 是 需 要 治 的 通 仁 義 之 文, 知 古 今 之 學 皆 是 學 習 得 來, 故 云 人 才 有 高 下, 知 物 由 學, 學 之 乃 知, 不 問 不 識 ( 實 知 ) 所 以 人 只 要 肯 學, 有 朝 一 日 亦 能 成 為 聖 賢, 故 王 充 說 : 所 謂 聖 者, 須 學 以 聖 ( 仝 上 ) 此 處 強 調 學 習 重 要, 即 使 是 才 智 高 於 一 般 人 之 聖 人, 亦 須 透 過 精 思 好 問 之 學 習 方 能 成 就 故 欲 躋 身 聖 賢 之 境, 乃 建 立 於 人 自 省 之 上, 如 西 門 豹 性 急, 董 安 于 性 緩, 但 其 均 知 自 身 缺 點, 故 佩 韋 以 自 緩 帶 弦 以 自 促, 以 使 自 身 人 格 完 善 ( 見 率 性 ), 故 謂 聖 人 可 勉 成 也 ( 知 實 ) 43 王 充 所 論 人 性 展 現 已 如 上 所 述, 唯 尚 有 一 茫 點 待 解, 即 情 與 性 的 關 係 為 何? 對 此, 王 充 並 未 明 說 不 過, 王 充 認 為 人 之 喜 怒 哀 樂 等 情 不 可 斷 然 視 之 為 惡, 如 言 : 富 貴 皆 人 所 欲 也, 雖 有 君 子 之 行, 猶 有 飢 渴 之 情 ( 答 佞 ) 所 以 其 不 認 為 老 子 ( 約 600-500? B.C.) 所 言 的 無 欲 以 及 無 欲 可 帶 來 延 壽 的 說 法 44 對 於 人 情 之 實, 王 充 認 為 要 有 所 節 制, 以 納 入 正 軌, 謂 : 君 子 耐 以 禮 防 情 45, 以 義 割 欲, 43 李 維 武 言 : 值 得 重 視 的 是, 王 充 講 率 性 不 僅 是 指 要 接 受 後 天 的 教 化, 而 且 包 括 人 對 自 己 本 能 的 自 覺 改 造 見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102 44 如 於 道 虛 云 : 夫 恬 淡 少 欲, 孰 與 鳥 獸? 鳥 獸 亦 老 而 死 鳥 獸 含 情 欲, 有 與 人 相 類 者 矣, 未 足 以 言 草 木 之 生 何 情 欲? 而 春 生 秋 死 乎! 夫 草 木 無 欲, 壽 不 踰 歲 ; 人 情 多 欲, 壽 至 於 百 此 無 情 欲 者 反 天, 有 情 欲 者 壽 也 夫 如 是, 老 子 之 術, 以 恬 淡 無 欲 延 壽 度 世 者, 復 虛 也 45 耐 原 作 則, 依 黃 暉 校 改 論 衡 校 釋, 頁 517 同 頁 黃 暉 在 注 解 時 說 282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故 得 循 道, 循 道 則 無 禍 ; 小 人 縱 貪 利 之 欲, 踰 禮 犯 義, 故 進 得 苟 佞, 苟 佞 則 有 罪 ( 仝 上 ) 以 禮 防 情, 以 義 割 欲, 方 能 依 循 正 道 而 行 不 僅 如 此, 禮 義 不 止 於 抑 制 人 之 情 欲, 同 時 更 是 國 家 存 亡 的 關 鍵 : 國 之 所 以 存 者, 禮 義 也 民 無 禮 義, 傾 國 危 主 ( 非 韓 ) 由 是 查 考, 王 充 所 論 之 道 德 善 惡, 與 先 天 人 性 所 具 之 善 惡, 蘊 義 頗 有 差 距, 例 如 他 說 : 傳 曰 : 倉 廩 食, 民 知 禮 節 ; 衣 食 足, 民 知 榮 辱 讓 生 於 有 餘, 爭 起 於 不 足 穀 足 食 多, 禮 義 之 心 生 ; 禮 豐 義 重, 平 安 之 基 立 矣 故 饑 歲 之 春, 不 食 親 戚 ; 穰 歲 之 秋, 召 及 四 鄰 不 食 親 戚, 惡 行 也 ; 召 及 四 鄰, 善 義 也 為 善 惡 之 行, 不 在 人 質 性, 在 於 歲 之 饑 穰 由 此 言 之, 禮 義 之 行, 在 穀 足 也 ( 治 期 ) 韓 信 寄 食 於 南 昌 亭 長, 何 財 之 割? 顏 淵 簞 食 瓢 飲, 何 財 之 讓? 管 仲 分 財 取 多, 無 廉 讓 之 節, 貧 乏 不 足, 志 義 廢 也 ( 定 賢 ) 外 在 禮 義 的 彰 顯, 並 非 建 基 於 是 人 必 須 追 求 的 標 的, 而 是 建 基 於 人 之 飲 食 等 欲 望 滿 足 之 上 的 46 所 以, 王 充 反 對 孔 子 民 無 信 不 立 的 說 法 ( 見 問 孔 ) 由 是 可 知, 王 充 認 為 即 使 是 人 性 先 天 具 含 善 性, 但 並 不 等 同 後 天 實 現 出 來 的 道 德 行 為 ; 人 之 所 以 能 成 就 道 德 行 為, 乃 在 於 受 到 外 在 環 境 影 響 之 故 47 因 此, 對 於 人 性 的 展 現, 46 47 道 : 宋 元 天 啟 本 並 作 割 欲 朱 校 同 程 錢 黃 王 崇 文 本 並 作 制 欲 本 性 篇 云 : 禁 情 割 欲 程 材 篇 云 : 割 切 將 欲 則 作 制 欲 非 也 故 若 以 之 云 王 充 主 張 以 義 制 欲, 亦 是 非 也 王 充 於 人 性 論 上 所 言 善 惡, 與 禮 樂 國 家 所 要 求 的 道 德 價 值, 顯 然 是 不 甚 一 致 的 因 為 王 充 將 人 性 善 惡 視 為 是 由 氣 稟 而 來 的 先 天 內 容, 也 就 具 有 了 先 天 道 德 的 意 義 王 充 論 述 社 會 價 值 有 荀 子 的 痕 跡 荀 子 認 為 性 惡, 乃 指 人 性 欲 望 相 同 且 無 節 制 但 物 質 有 限 的 前 題 下, 造 成 爭 亂 的 後 果 而 論 惡 ; 禮 樂 制 度 實 現 的 善 惡 並 不 是 就 價 值 意 義 而 論 的, 參 拙 著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論 述 亦 有 如 是 傾 向 曾 春 海 云 : 值 得 注 意 者, 他 ( 按 指 王 充 ) 對 人 性 的 善 惡 傾 向, 不 側 重 在 人 自 283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除 了 教 化 之 外, 猶 需 配 合 刑 罰 之 禁, 所 以 說 : 學 校 勉 其 前, 法 禁 防 其 後, 使 丹 朱 之 志, 亦 將 可 勉 再 者, 王 充 認 為 個 人 的 道 德 行 為 與 禍 福 貧 賤 無 關, 他 常 說 : 修 身 正 行, 不 能 來 福 ; 戰 栗 戒 慎, 不 能 避 禍 禍 福 之 至, 幸 不 幸 也 ( 累 害 ) 然 夫 惡 人 之 命 不 短, 善 年 之 人 不 長 天 不 命 暗 人 常 享 一 百 載 之 壽, 惡 人 為 殤 子 惡 死, 何 哉?( 福 虛 ) 才 行 高 潔, 不 可 保 以 必 尊 貴 ; 能 薄 濁 操, 不 可 保 以 必 卑 賤 或 高 才 潔 行, 不 遇, 退 在 下 流 ; 伯 能 濁 操, 遇, 在 眾 上 ( 逢 遇 ) 禍 福 不 在 善 惡, 善 惡 之 證 不 在 禍 福 ( 治 期 ) 一 句 話, 凡 人 遇 偶 及 遭 累 害, 皆 由 命 也 ( 命 祿 ) 不 僅 如 此, 個 人 道 德 行 為 亦 與 家 國 天 下 安 危 無 關, 如 言 : 教 之 行 廢, 國 之 安 危, 皆 在 命 時, 非 人 力 也 世 之 治 亂, 在 時 不 在 政 ; 國 之 安 危, 在 數 不 在 教 賢 不 賢 之 君, 明 不 明 之 政, 無 能 損 益 ( 仝 上 ) 因 此, 人 性 展 現 只 能 就 個 人 論 王 充 認 為, 正 確 作 法 是 : 信 命 者, 則 可 幽 居 俟 時, 不 須 勞 精 苦 形 求 索 之 也, 猶 珠 玉 之 在 山 澤, 不 求 貴 價 於 人, 人 自 貴 之 48 ( 命 祿 ) 如 是 之 見, 與 其 對 宇 宙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息 息 相 關 由 是, 論 者 謂 王 充 是 一 位 不 提 供 理 想, 只 指 明 人 間 的 是 非 之 論 斷 49, 是 很 合 乎 王 充 理 論 實 境 的 然 考 其 人 性 論 及 人 性 展 現 的 意 義, 筆 者 認 為 猶 是 承 續 儒 家 核 心 論 題 的 關 身 的 自 覺 自 主 性, 而 側 重 於 外 在 環 境 的 影 響 見 兩 漢 魏 晉 哲 學 史 (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公 司,2002), 頁 105 這 點, 近 於 荀 子 主 張, 參 拙 著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48 不 求 貴 價 於 人, 人 自 貴 之, 據 太 平 御 覽 引 補 論 衡 校 釋, 頁 26 49 陳 麗 桂, 王 充, 頁 1; 收 於 王 壽 南 總 編, 中 國 歷 代 思 想 家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7),( 二 ) 284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懷, 正 如 徐 復 觀 (1902-1982) 指 出 : ( 王 充 ) 在 正 面 論 到 人 性 時, 除 中 人 之 性 可 善 可 惡, 固 須 教 化 而 成 以 外, 並 在 率 性 篇 中 為 性 惡 也 開 出 一 條 自 立 之 路, 這 在 他 全 盤 的 思 想 中, 固 然 顯 得 突 出 而 不 調 和 但 正 賴 有 此 一 突 出, 使 我 們 可 以 承 認 他 的 思 想 家 的 地 位 50 事 實 上, 王 充 一 生 踐 履 即 充 分 表 現 身 載 重 任, 至 於 終 死 ( 效 力 ) 的 奮 發 精 神, 正 為 人 性 的 可 能 展 現 提 供 一 個 活 生 生 的 注 腳 51 結 論 王 充 學 思 龐 雜, 於 論 述 間 產 生 甚 多 矛 盾 嫌 疑, 肯 定 者 多 指 其 具 反 對 虛 妄 求 真 求 是 之 精 神, 否 定 者 多 就 其 論 點 矛 盾 並 違 背 儒 家 聖 教 而 予 以 批 駁 前 者 如 章 炳 麟 (1869-1936): 作 為 論 衡, 趣 以 正 虛 妄, 審 鄉 背, 懷 疑 之 論, 分 析 百 端, 有 所 發 擿, 不 避 孔 氏 漢 得 一 人 焉, 足 以 振 恥, 至 於 今, 亦 未 有 能 逮 者 也 52 後 者 如 宋 代 黃 震 (1213-1280) 云 隨 事 各 主 一 說, 彼 此 自 相 背 馳 明 代 胡 應 麟 (1551-1602) 謂 其 文 猥 爾 沓, 世 所 共 輕 53 近 有 論 者 提 出 一 個 解 說, 認 為 論 衡 中 前 後 許 多 言 論 看 似 矛 盾, 實 則 他 是 在 和 人 辯 論, 故 其 觀 點 因 時 因 事 在 進 行 變 化 54, 甚 有 新 義 本 文 重 點 無 意 於 此 但 從 王 充 所 論 人 性 觀 之, 其 論 點 之 一 致 性 倒 是 十 分 明 顯 的, 其 目 的 在 指 出 人 之 受 教 的 可 能 性, 即 使 含 蘊 惡 質 甚 多 者 亦 能 透 過 教 化 而 遷 善, 理 論 基 礎 則 在 於 人 具 有 知 慧 或 識 知 之 能 力, 50 51 52 53 54 徐 復 觀 (1902-1982), 增 訂 兩 漢 思 想 史 卷 二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6), 頁 638 參 李 維 武 的 分 析,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102-104 章 炳 麟 著 徐 復 注, 訄 書 詳 注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學 變 第 八, 頁 90 黃 震 之 言 見 黃 氏 日 抄 卷 57 諸 子 三, 胡 應 麟 之 言 見 少 室 山 房 筆 叢 卷 28 九 流 緒 論 ; 收 於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三 : 論 衡 舊 評 論 衡 校 釋, 頁 1243 鄧 紅, 王 充 新 八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3), 頁 43 285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所 以 可 說 : 行 善 行 惡, 王 充 認 為 在 根 本 上 說 是 在 教 化, 而 不 在 人 性 如 何 55 本 文 以 為, 王 充 主 張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之 說 的 主 旨 如 下 : 一 人 性 的 基 礎 有 其 宇 宙 論 的 背 景, 宇 宙 萬 物 均 由 氣 所 構 成, 故 人 性 亦 由 氣 所 決 定 二 人 性 內 容 有 善 有 惡, 乃 因 稟 氣 之 厚 薄 不 同 所 致, 但 未 明 言 如 何 本 具 善 惡 56 三 不 管 任 何 人 的 人 性, 或 多 或 少 均 具 五 常 之 氣, 故 而 稟 受 或 多 或 少 之 五 常 之 性 ( 王 充 : 五 常 之 道, 仁 義 智 信 也 ( 問 孔 ), 且 五 常 內 蘊 乃 是 漢 代 儒 者 所 共 認 ) 四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三 品, 乃 是 就 所 有 的 個 人 論 說, 即 使 是 極 善 極 惡 之 人, 分 別 亦 多 少 具 含 惡 善 之 質 五 人 性 包 含 人 實 踐 的 能 力, 即 所 謂 識 知 或 知 慧, 論 者 稱 此 為 才 性, 保 證 了 人 性 是 得 以 展 現 的 六 人 性 的 呈 顯 在 於 後 天 的 教 化, 率 性 所 言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即 是 王 充 人 性 論 的 歸 宗 七 人 性 與 命 有 一 致 亦 有 區 隔, 一 致 部 分 是 就 氣 之 決 定 而 論, 區 隔 在 於 命 決 定 人 的 貴 賤 貧 富, 命 定 無 法 變 更 ; 性 決 定 人 之 操 行 清 濁 之 善 惡, 無 論 先 天 之 性 內 蘊 為 何, 透 過 教 化 均 可 使 之 由 惡 轉 善 八 人 性 與 情 亦 有 差 別, 情 指 好 惡 喜 怒 哀 樂 等 人 情 之 實, 需 樂 以 節 之 而 呈 敬 ; 與 性 之 善 惡 呈 顯 的 謙 卑 辭 讓, 故 而 制 禮 使 之 行 舉 合 宜, 甚 有 差 異 正 是 基 於 如 是 原 則, 王 充 批 評 了 孟 子 純 善 與 荀 子 純 惡 的 人 性 說 ; 告 子 性 無 善 惡, 則 未 考 慮 到 上 智 與 下 愚 不 移 之 極 善 極 惡 的 少 部 分 人 之 人 性 ; 又 董 仲 舒 性 陽 情 陰 之 說, 未 能 注 意 到 夫 人 情 性, 同 生 於 陰 陽, 情 性 各 有 其 內 蘊, 顯 然 亦 各 具 其 善 惡 劉 向 所 言 情 陽 性 陰, 並 非 依 據 本 性 稟 受 的 根 源 立 論, 所 以 故 更 不 值 得 一 駁 了 55 56 趙 雅 博,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下 冊, 頁 361 勞 思 光 說 : 王 充 自 身 對 價 值 根 源 問 題 ( 即 好 壞 及 善 惡 之 意 義 如 何 出 現 之 問 題 ) 可 說 全 無 立 場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二 ), 頁 132 另 陳 拱 批 評 : 稟 氣 厚 泊 乃 是 量 的 多 少, 善 惡 則 涉 及 質 的 規 定, 王 充 顯 然 並 未 說 明 量 如 何 轉 化 為 質 見 王 充 思 想 評 論, 頁 180 286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歷 史 上, 孟 子 主 張 性 善, 旨 在 彰 顯 人 性 是 呈 顯 出 善 的, 是 人 後 天 戮 力 為 之 而 呈 顯 的, 並 無 所 謂 宇 宙 論 或 本 體 論 的 預 設 ; 朱 熹 的 性 本 善 固 然 保 持 了 孟 子 性 善 主 張 的 部 分 蘊 義, 然 而 卻 將 人 性 訴 諸 天 理, 不 但 是 本 體 論 的 說 法, 亦 訴 諸 於 太 極 陰 陽 的 宇 宙 大 化 之 論 57 但 王 充 視 孟 子 性 善 說 視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善 將 荀 子 性 惡 說 視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惡, 當 為 歷 史 上 的 第 一 人 另 外, 其 又 肯 定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一 脈, 甚 至 是 揚 雄 等 對 人 性 論 的 主 張,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舉 人 之 善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善 長 ; 惡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惡 長 是 其 標 宗, 意 指 人 性 先 天 上 即 具 善 惡, 行 舉 善 性 養 之 則 為 善 行, 反 之 則 為 惡 行 其 行 舉 能 力 乃 屬 人 性 內 蘊 的 識 知 或 知 慧 之 才 性, 如 是 開 啟 了 魏 晉 時 代 的 討 論 58 王 充 又 同 董 仲 舒 談 論 人 性, 均 直 接 將 人 性 內 蘊 直 接 訴 諸 宇 宙 論, 則 開 起 了 理 學 將 人 之 道 德 價 值 視 為 先 天 並 將 其 根 源 訴 諸 於 天 理 的 思 維 理 路 59 因 此, 倘 若 將 王 充 人 性 論 看 法 置 於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大 脈 絡 觀 之, 便 呈 顯 了 其 特 殊 的 意 義, 同 時 提 供 一 個 由 經 驗 義 理 轉 化 為 宇 宙 論 預 設 之 理 論 轉 化 的 重 要 解 答 60 57 58 59 60 參 拙 著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7 期 (2005.07.), 頁 85-122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序, 頁 2 勞 思 光 說,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二 ), 頁 132 139 徐 復 觀 指 出 : 所 以 有 這 種 歧 出, 一 方 面 原 於 王 充 思 想 本 來 很 駁 雜 ; 同 時 也 是 因 為 唯 氣 論 對 人 性 的 解 釋 太 單 純 化 了, 難 於 順 著 一 條 直 線 作 解 釋 的 原 故 宋 儒 周 敦 頤 二 程 朱 元 晦, 皆 受 有 漢 儒 唯 氣 論 的 影 響 ; 而 朱 元 晦 特 顯 出 理 氣 二 元 論, 從 某 一 角 度 看, 這 是 漢 儒 唯 氣 論 的 合 理 發 展, 也 解 除 了 王 充 不 自 覺 地 所 遭 遇 到 的 難 題 增 訂 兩 漢 思 想 史 卷 二, 頁 637 時 賢 理 解 儒 家 人 性 論, 大 體 區 分 以 理 論 性 與 以 氣 論 性 兩 路, 此 說 固 為 精 確, 然 亦 未 能 清 楚 解 釋 孟 子 性 善 何 以 一 躍 為 朱 熹 性 本 善 此 外, 即 使 是 以 理 論 性 之 理 學, 其 理 氣 關 係 亦 是 一 大 關 鍵 是 以 筆 者 以 為, 兩 漢 儒 者 以 宇 宙 論 闡 發 人 性, 或 許 已 為 理 學 式 人 性 之 形 上 層 面 預 作 準 備 王 充 之 見 即 為 一 例 287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參 考 文 獻 一 統 文 獻 漢 賈 誼 新 語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6 據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世 界 書 局 編 印 ), 第 7 冊 漢 劉 安 淮 南 子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第 7 冊 漢 王 充 論 衡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第 7 冊 漢 王 充 著 現 代 黃 暉 撰 論 衡 校 釋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0) 漢 班 固 漢 書 ; 收 於 二 十 四 史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第 2 冊 宋 邢 昺 論 語 注 疏 ( 臺 北 : 藍 燈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依 阮 元 刻 十 三 經 注 疏, 重 刊 宋 本 論 語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孝 經 注 疏 ( 臺 北 : 藍 燈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依 阮 元 刻 十 三 經 注 疏, 重 刊 宋 本 孝 經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宋 孫 奭 孟 子 注 疏 ( 臺 北 : 藍 燈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依 阮 元 刻 十 三 經 注 疏, 重 刊 宋 本 孟 子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清 蘇 輿 撰, 現 代 鍾 哲 點 校 春 秋 繁 露 義 證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2) 清 王 先 謙 荀 子 集 解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第? 冊 二 近 人 論 著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8) 李 維 武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 貴 陽 :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2000) 金 春 峰 漢 代 思 想 史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7) 周 桂 鈿 虛 實 之 辨 : 王 充 哲 學 的 宗 旨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94) 林 麗 雪 王 充 (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1) 胡 適 王 充 的 論 衡 原 刊 現 代 學 生, 1-4,6,8-9 期 (1931.01-07) 收 於 黃 暉,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四, 頁 1267-1294 徐 復 觀 增 訂 兩 漢 思 想 史 卷 二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6) 徐 道 鄰 王 充 論 ; 原 刊 於 東 海 學 報, 卷 3 第 1 期 (1961.06.), 頁 197-215; 收 於 收 於 項 維 新 劉 福 增 主 編, 中 國 哲 學 思 想 論 288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集 兩 漢 魏 晉 隋 唐 篇 ( 臺 北 : 水 牛 出 版 社,1988), 頁 147-177 陳 拱 王 充 思 想 評 論 ( 臺 中 : 私 立 東 海 大 學,1978) 陳 叔 良 王 充 思 想 體 系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2) 陳 麗 桂 王 充 ; 收 於 王 壽 南 總 編, 中 國 歷 代 思 想 家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7),( 二 ) 張 岱 年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2) 章 炳 麟 著 徐 復 注 訄 書 詳 注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馮 友 蘭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5)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1988),( 二 ) 曾 春 海 兩 漢 魏 晉 哲 學 史 (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公 司,2002) 曾 振 宇 范 學 輝 天 人 衡 中 : 春 秋 繁 露 與 中 國 文 化 ( 開 封 : 河 南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蔡 元 培 中 國 倫 理 學 史 ( 北 京 : 東 方 出 版 社,1996) 趙 雅 博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鄧 紅 王 充 新 八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3) 劉 文 典 三 餘 札 記 ( 合 肥 : 黃 山 書 社,1990)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4 卷 1 期,2006.06., 頁 1-34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7 期 (2005.07.), 頁 85-122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6 期 (2004.07.), 頁 57-92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2 卷 2 期 (2004.06.), 頁 37-76 蕭 公 權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 臺 北 : 華 岡 出 版 公 司,1966) 289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