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Similar documents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PowerPoint 簡報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觀經四帖疏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觀經四帖疏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2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念佛法門專題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百回本《西遊記》之唐僧「十世修行」說考論 謝明勳 撰

目 錄 CONTENTS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此觀經一部之內 先作七門料簡 然後依文釋義 第一先標序題 第二次釋其名 第三依文釋義並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第四正顯說人差別 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 第六和會經論相違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第一先標序題者 竊以真如廣大 五乘不測其邊 法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4D F736F F D20A6F2BBA1C65BB54CB671B9D8A6F2B867C1BFB04F5F342D32305FA4DFBDE >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4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4 月 貳 中 央 ( 全 國 ) 對 臺 工 作 會 議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專 題 研 究 貳 文 獻 探 討 1 1 民 族 國 家 的 終 結 : 區 域 經 濟 的 興 起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Microsoft Word - 017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改_.doc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壹 前 言... 2 Contents 目 錄 貳 液 態 有 機 質 肥 料 的 優 缺 點 參 製 作 有 機 液 肥 資 材 種 類 與 成 分... 5 肆 有 機 液 肥 製 作 及 使 用 方 法 伍 有 機 液 肥 的

慧淨法師書信集 - 淨宗叢書 021

TablesDivision_Chinois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知十號之妙味 因說生解於寶適悅 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 昏夜大朗巨關自闢 此名字佛也 觀行佛者 觀佛相好如鑄金像 心緣妙色與眼作對 開眼閉目若明若闇 常得不離 見佛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 浩浩瀁瀁如大劫水 周眸遍覽無非佛界 念一佛與十方佛等 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 常

極樂密碼封面--繁1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經是 轉障之祕術, 淨土之洪因, 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國 8 藥王藥上觀 即是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T.20, no. 1161), 現收錄於大正藏密教部經典 此二經於劉宋時代, 被以認定具有 轉障秘術 而宏傳, 值得深思研究 後代僅僅熟知 觀經 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顯教經典, 甚少提及具有密法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目錄 本解序文 ( 淨空法師作 )... 一第一卷... 一壹 前言... 一貳 概要... 八一 教起因緣... 九二 本經體性... 一七三 一經宗趣... 二一四 方便力用... 三四五 所被根器... 三八六 藏教所攝... 四五 目錄 一 二 七 部類差別... 六一八 譯會校釋... 六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服 務 與 推 廣 :1 Fackebook 95.1% 57.7% 13.7%8.1%5.6% 81.9% 11.0% 3.1% 1.2% Facebook 2015/8/24 / 3, % 2, % 3, % % 5

認識佛教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Microsoft Word - 北朝《觀無量壽經》觀-定稿.docx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T0882_999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第二節 女性往生淨土的實踐-行「五念門」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Internet) 2 :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 ~57 社 會 科 學 論 叢 ( ~179 問 題 與 研 究 ( ~4 40~53 展 望 與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Transcription: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同收在 東方聖書 第四十九冊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畺良耶舍 此云 時稱, 西域人, 南朝劉宋元嘉元年 (424), 經沙河抵達建業 ( 南京 ), 元嘉 19 年 (442) 示寂 師性剛直, 寡嗜欲, 善誦阿毘曇, 博涉律部, 其餘諸經多所該綜 三藏兼明, 以禪門為專業, 每一禪觀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 宋元嘉初來京洛, 太祖文皇帝深加嘆賞, 使居鍾山道林精舍 沙門寶誌崇其禪法, 沙門僧含筆受譯藥王藥上經 觀無量壽經二經 壽六十終 此經的重要註疏, 現存有隋慧遠的 義疏 二卷, 智顗 疏 一卷, 吉藏 義疏 一卷, 唐 善導 疏 四卷, 法聰 記 一卷, 宋 元照 義疏 三卷, 戒度 義疏正觀記 三卷 扶新論 一卷, 四明知禮 疏妙宗鈔 六卷 融心解 一卷, 明 幽溪傳燈 圖頌 一卷, 清 續法 直指疏 二卷, 彭際清 約論 一卷, 楊仁山 略論 一卷 現今佚傳的有名註疏, 有唐 道綽 玄義 一卷, 懷感 玄義 二卷 疏 二卷, 璟興 疏 二卷, 惠苑 義記 一卷, 澄觀 疏 一卷, 宋 智圓 刊正記 二卷 科 一卷, 宋 擇英 淨土修證義 一卷, 用欽 白蓮記 四卷等 此經古來在朝鮮 日本也頗流行, 尤其在日本弘傳很盛 有新羅義寂 綱要 一卷, 太賢 古跡記 一卷 ( 今佚 ), 日本源空 釋 一卷, 證空 秘決集 二十卷 疏觀門要義鈔 二十一卷, 顯定 疏楷定記 三十六卷, 良忠 疏傳通記 十五卷, 又 略鈔 八卷 ( 以上均存 ) 等 義疏 :1. 二卷 隋代慧遠撰 係由地論宗之立場解釋觀經, 為現存最早之觀經註疏 本疏判定阿彌陀佛之身土為應身 應土, 往生之九品, 乃大 小之聖人, 其修證與自力修行之通規無別, 而不論彌陀本願之勝力, 故善導疏破斥之 於隋唐之際, 淨土教義之暸解, 可自本疏窺其鱗爪, 為研究善導觀經疏不可或缺之作 2. 全一卷 隋代吉藏撰 係由三論宗之立場解釋觀經 其說與慧遠所撰之義疏同, 亦以聖道門自力修行之意判定往生彌陀淨土之因果, 故道綽斥為謬解, 善導於觀經四帖疏中亦加以駁斥 ~ 佛光大辭典 智顗 疏 知禮 妙宗鈔 : 以天台宗五重玄義釋經, 判此經乃以實相為體, 以圓教心觀為宗旨, 以生善滅惡為用, 為菩薩藏之頓教所攝 ; 且以十六觀悉為定善 1 / 2

善導大師 四帖疏 的特點 本疏奠定淨土宗的教理基礎, 在行持中倡導 稱名 念佛為主, 使之大眾化, 因此成為後來中國和日本佛教宗派中最為流行的一個宗派 古來諸師以為十六觀都是定善, 善導大師則以觀佛依 正報的前後十三觀是定善, 觀三輩九品往生的後三觀以及淨業三福是散善 古來諸師認為十六觀都是佛應韋提希請而說, 大師則以前十三觀定善是佛應韋提希的啟請而說, 後三觀散善是佛無問自說 後三觀中九品, 古來有諸師認為上輩三品是約大乘賢聖, 中輩三品是約二乘學人, 下輩三品是約大乘始業凡夫 ; 大師則認為都是約今時的善惡凡夫, 欲令同沾九品生信 乘願往生而言 故 疏 卷 1 云 : 總是佛去世後, 五濁凡夫, 但以遇緣有異, 致令九品差別 何者? 上品三人, 是遇大凡夫 中品三人, 是遇小凡夫 下品三人, 是遇惡凡夫 (T37,p.249,a29-b3, 本會版 p.12) 此一解說, 與淨宗其他祖師多有不同 對於此經的經文, 古來諸師多以序 正宗 流通三分分科 大師則以此經分為 王宮會 和 耆闍會 兩會, 王宮一會又分序 正宗 得益 流通四分 ; 耆闍會也分序 正宗 流通三分 古來諸師多以觀佛三昧為宗 大師稱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 又以念佛三昧為宗 ; 一經兩宗 大師主張 : 阿彌陀佛是報佛, 佛土是報土 凡夫往生淨土, 完全依靠佛的願力, 所以, 五乘齊入報土 大師將往生淨土的修行分為正行和雜行 正行有五種 :1 讀誦 : 一心專讀誦 觀經 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 2 觀察 :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彌陀淨土依正二報的莊嚴 ;3 禮拜 : 一心專禮彌陀一佛 ;4 稱名 : 一心專稱彌陀名號 ;5 讚歎供養 : 一心專讚歎彌陀一佛 正行中更有正定業和助行業的區別 所謂正定業, 即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念念相續不捨, 即第四稱名正行 助行業者, 即禮拜讀誦等, 是正行的助業 除正助二行業之外, 自餘一切諸善萬行, 稱雜行 捨去雜行, 歸正行業 ; 傍修助業, 專修正業, 稱念佛名, 期求往生 大師解三心 - 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 :(1) 不說與菩提心同或不同 (2) 至誠心 - 真實心, 深心 - 深信之心, 迴向發願心 - 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 (3) 九品往生皆以此三心為正因 ; 三心既具, 無行不成 願行既成, 若不生者, 無有是處也 2 / 2

2016/5/24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依據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p.21~56)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p.57~128)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 三 得益分 :(p.129) 韋后及侍女等見佛得忍, 得授記往生 四 流通分 :(p.130~131) 1. 王宮流通 :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2. 耆闍流通 : 阿難尊者覆講 貳 解釋經題 (p.3~5) 一 佛 : 智者 覺者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此指釋迦牟尼佛 二 說 : 對機說法, 師資道合, 皆蒙證益 三 觀 : 觀者, 照也 常以淨信心手, 以持智慧之輝, 照彼彌陀依正等事 四 無量壽佛 : 即 阿彌陀佛, 是所觀之境 四帖疏 將所觀之境分二 : 依 正二報 一 地下莊嚴 一 主莊嚴 : 阿彌陀佛 一 依報 二 地上莊嚴 二 正報 三 虛空莊嚴 二 聖眾莊嚴 : 蓮池海眾 通 : 前六觀 ; 假依 - 第一 二觀 一 依報 真依 - 第二 ~ 六觀 別 : 第七觀, 唯屬彌陀佛 二 正報 通 : 第十 ~ 十六觀 別 : 假正報, 第八像觀 真正報, 第九真身觀 五 經 : 佛說為經 有 貫 攝 常 法 四義, 亦有 徑 鏡 之義 1/6

參 本經宗旨 一經兩宗 (p.5)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肆 十六觀的名稱 1 日想觀 2 水想觀 3 地想觀 4 寶樹觀 5 寶池觀 6 寶樓觀 7 華座觀 8 像觀 9 真身觀 10 觀音觀 11 勢至觀 12 普想觀 13 雜想觀 14 上三品 15 中三品 16 下三品 伍 序分 本經之發起 ( 由來 ) 略說 : 太子殺父 禁毋, 王后厭苦 請法 主角 - 阿闍世王子 韋提希王后 釋迦牟尼佛 人物 - 頻婆娑羅王 提婆達多 ( 佛之堂弟 阿難尊者親兄 ) 月光 耆婆大臣 大目犍連尊者 富樓那尊者 阿難尊者 地點 - 古印度摩伽陀國王舍城王宮內 事件演變過程 - 1 太子受調達之煽動, 發動政變, 囚禁父王 ( 此事有前因後果 ) 2 韋后密奉王食, 父王被禁求法, 法 食俱有, 多日不死 3 太子得知此事, 欲殺母后, 二大臣勸阻, 王后被禁深宮 4 韋后被禁, 心中憂愁, 生厭離心, 請佛為說 清淨業處, 發起佛說 觀經 一部 陸 三種淨業 (p.47~52) 淨業三福, 此三種業乃是過 現 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第一福 -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四帖疏 : 世俗善根, 曾未聞法, 但自行孝養, 仁義禮智信 第二福 -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四帖疏 : 戒善, 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 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或有具持不具持, 但能迴向, 盡得往生 不犯威儀 - 身口意業 行住坐臥能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 若輕重粗細皆能護持, 犯即悔過 2/6

第三福 -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2016/5/24 四帖疏 : 行善, 此是發大乘心凡夫, 自能行行, 兼勸有緣, 捨惡持心, 迴生淨土 發菩提心 - 發願成佛度生之心, 我發此願, 運運增長 ; 猶如虛空, 無處不遍, 行流無盡, 徹窮後際, 身無疲倦, 心無厭足 深信因果 - 信世出世間苦樂 染淨因果, 不生疑謗 勸進行者 - 善如明鏡, 照正道以歸真 ; 法如甘露, 注法雨而無竭 ; 為使含靈受潤 等會法流, 故須相勸 單行世福 戒福 行福, 迴俱得生 ; 行上二福, 行下二福, 迴俱得生 ; 俱行三福, 迴亦得生 三福俱不行, 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此三種淨業, 是散動根機, 九品往生之正因 ; 淨土念佛行者須於此處篤踐力行, 方有往生之份 柒 料簡定散兩門 分二 (p.6~7) ( 一 ) 此經是佛為凡夫所說, 不為聖人 - 1 此乃善導大師於 四帖疏 中與他人不同見解處 2 疏云: 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 總是佛去世後, 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 致今九品差別 何者? 上品三人, 是遇大凡夫 ; 中品三人, 是遇小凡夫 ; 下品三人, 是遇惡凡夫, 以惡業故, 臨終藉善, 乘佛願力, 乃得往生 3 大師之意: 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 生信無疑, 乘佛願力, 悉得生也 如來說此十六觀法, 但為常沒眾生, 不干大小聖也 ( 二 ) 定善 散善之義 : 此二為善導大師之說 1 疏云: 定善一門, 韋提致請 ; 散善一門, 是佛自說 又云 : 除斯已外,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 上盡一形, 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 莫不皆往 ( 斯者, 指謗法與無信 八難及非人等, 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 又云 : 一切眾生, 機有二種, 一者定 二者散 若依定行, 即攝生不盡 ; 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 以應散動根機 2 定善: 從初日觀至十三觀 散善 : 三福九品 定善所依經文 :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 唯願世尊, 教我思惟, 教我正受 疏云 : 思惟者, 即是觀前方便, 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 即地觀 3/6

文中說言 : 如此想者, 名為麤見極樂國地 正受者, 想心都息, 緣慮並亡, 三昧相應, 名為正受 即地觀文中說言 : 若得三昧, 見彼國地, 了了分明 如華嚴經說, 思惟正受者, 但是三昧之異名 ; 與此地觀文同 以斯文證, 豈得通於散善 3 韋提二請, 唯是定善 ; 散善之文, 都無請處, 但是佛自說耳 ; 如經文 ( 淨業三福前 ):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 4 大師所註, 一經正宗在此定散兩門 5 經文: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 在流通分 ) 而大師疏云 :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捌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p.81~84) ( 一 ) 文出第八像想觀 文 :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 二 ) 善導解 法界身, 以 1 心遍故 2 身遍故 3 無障礙故 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 身隨於心, 故言是法界身 法界, 是眾生界, 是所化之境 身者, 諸佛身, 是能化之身 言 入眾生心想中 者, 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 佛即以無礙智知, 即能入彼想心中現 但諸行者, 若想念中, 若夢 定中見佛者, 即成斯義也 ( 三 ) 疏云 : 言是心作佛者, 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 言是心是佛者, 心能想佛, 依想佛身而現, 即是心佛也 離此心外, 更無異佛者也 ( 四 ) 心想佛 者, 或想佛頂相乃至足下千輪之相, 心想不捨, 一一觀之, 無暫休息 作此想時, 佛像相好具足了然而現 由心緣相故, 即一一相現 心若不緣, 眾相不可見 但自心想作, 即應心而現 故言 是心即是卅二相 八十隨形好 疏云 : 諸佛得圓滿無障礙智, 作意不作意, 常能遍知法界之心, 但能作想, 即從汝心想而現, 似如生也 ( 五 ) 疏云 : 今此觀門等, 唯指方立相, 住心而取境, 總不明無相離念也 末代罪濁凡夫, 立相住心, 尚不能得, 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如無術通人, 居空立舍也 玖 三心與菩提心 (p.100~109) ( 一 ) 何謂菩提心?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之願心 真誠發起四弘誓願者 4/6

2016/5/24 即是 往生論註 云 : 此無上菩提心, 即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者, 即是度眾生心 度眾生心者, 即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 梵語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無上正等正覺心 ) ( 二 ) 何謂三心? 此經第十四觀上品上生章云 :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 三 ) 大乘起信論 明菩提心有三重:1 信成就發心, 信位菩薩所修 2 解行發心, 三賢位菩薩所修 3 證發心, 地上菩薩所證 信成就發心, 略說有三種 :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 四 ) 三心與菩提心之異同 : 若依 妙宗鈔 云 : 與起信論中三心義合 即 至誠心 合於 直心, 迴向發願心 合於 大悲 拔苦之義 故知此三心即是菩提心 又依大本, 三輩往生正因皆云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故不發菩提心者不能往生 但若依善導疏, 不說與菩提心同不同 但說九品往生皆以此三心為正因 ; 三心既具, 無行不成 願行既成, 若不生者, 無有是處也 ( 五 ) 善導疏云 : 一者, 至誠心 至者真, 誠者實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 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內懷虛假 ; 貪瞋邪偽, 奸詐百端, 惡性難侵, 事同蛇蠍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縱使苦勵身心, 日夜十二時, 急走急作, 如炙頭燃者, 眾名雜毒之善 欲迴此雜毒之行, 求生彼佛淨土者, 此心不可也 又真實有二種 : 一者自利真實, 二者利他真實 言自利真實者, 復有二種 : 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 行住坐臥, 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 我亦如是也 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 此中又分身 口 意三業所為 ) 不善三業, 必須真實心中捨 又若起善三業者, 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簡內外明暗, 皆須真實, 故名至誠心 ( 六 ) 二者深心, 即是深信之心也 亦有二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 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 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又依此經信釋迦說 ; 依小經信諸佛證 次廣釋分二 : 就人立信, 就行立信 初則一心唯信佛語, 不顧身命, 決定依行, 是名真佛弟子 次則不為他妨礙所傾動,1 多引經論證云不生 2 地前菩薩羅漢辟支佛, 引經論證云 5/6

不生 3 地上菩薩 4 報佛化佛遍滿十方, 說此是虛妄 我雖聞此等說, 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就行立信者, 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正行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廣釋有五 此正行中復有正助二行 ( 七 ) 三者迴向發願心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 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又迴向發願願生者,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 由若金剛, 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唯是決定一心, 投正直進 一切行者, 行住坐臥, 三業所修, 無問晝夜時節, 常作此解, 常作此想, 故名迴向發願心 又言迴向者, 生彼國已, 還起大悲, 迴入生死, 教化眾生, 亦名迴向也 ( 八 ) 九品往生, 皆須具足三心 ; 但下三品之三心, 非具有菩提心 ; 上三品皆是發無上道心之行者, 此菩提心與三心無別 如此法門方才是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 若欲穩操往生勝卷, 蓮品上升, 還以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為妥 拾 流通付囑念佛名 (p.130~131) ( 一 ) 行定善十三觀 ( 經文 : 行此三昧者 ) 現生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 ( 二 ) 但聞三聖名號, 除多劫罪業, 何況正念歸依修行 ( 三 )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希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 四 ) 專念彌陀名者, 觀音勢至常隨影護, 亦如親友知識 今生蒙此益,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 生淨土也 ( 五 )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正明付囑彌陀名號, 流通於未來 故善導大師謂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