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2"

Transcription

1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陀教育學院 淨宗概論 淨土宗 參考講義 2012/5/18 修訂版

2 2

3 綱要目次 : 淨宗概論 ~ 阮貴良 ~ 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陀教育學院 / 淨土宗 課程參考講義開課日期 :2012/4/13 一 何謂 佛土 淨土? 淨土 分類? ( 一 ) 佛土 ( 二 ) 淨土 ( 三 ) 淨土 分類 二 何謂 淨土宗? 日本 淨土真宗? ( 一 ) 淨土宗 ( 二 ) 慧遠流 善導流 慈愍流 ( 三 ) 淨土真宗 三 中國 淨土宗 略史 ( 一 ) 淨宗經典的傳譯 ( 二 ) 念佛修行的弘傳 四 淨土宗 依據之典籍 ( 一 ) 淨土五經一論 五 淨土經論註解 六 淨土宗 宗義 ( 一 ) 總說 ( 二 ) 佛之淨土因果 (1) 阿彌陀佛之因地願行 (2) 彌陀大願 (3) 阿彌陀佛之果德莊嚴 ( 三 ) 眾生往生淨土之因果 (1) 信願行三資糧 ( 往生之因 念佛修行方法 ) (2) 三輩 九品 ( 往生之果 ): 依 四帖疏 科判 觀經 九品 / 49

4 三輩 : 依魏譯 無量壽經 三輩九品之同異 : 七 淨土宗 的教相 教判 ( 一 ) 難行 易行二道 ( 二 ) 聖道 淨土二門 ( 三 ) 聲聞菩薩二藏 漸頓二教 ( 四 ) 天台的教判 ( 五 ) 華嚴的教判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 一 ) 中國淨宗十三祖的成立 (1) 淨宗十三祖 : (2) 十三祖的成立 : ( 二 ) 淨宗十三祖教學特色 慧遠大師 善導大師 承遠大師 法照大師 少康大師 永明大師 省常大師 蓮池大師 蕅益大師 截流大師 省庵 ( 實賢 ) 大師 徹悟 ( 際醒 ) 大師 印光大師 九 結語 : 今時 淨宗 修學觀 / 49

5 淨宗概論 一 何謂 佛土 淨土? 淨土 分類? ( 一 ) 佛土 何謂 佛土? 又作佛國 佛國土 佛界 佛剎 指佛所住之處, 或佛教化之國土 即不僅指淨土, 甚且凡夫居住之現實世界 ( 穢土 ), 以其為佛教化之世界, 亦稱佛土 大乘義章 卷 19: 言佛土者, 安身之處號之為土, 約佛辨土名為佛土 (T44,p.834,a18-19) 因此, 自淨土之意義言, 彌勒菩薩之兜率天 觀音菩薩之普陀洛伽山等, 雖為淨土, 但均非佛土 在初期佛教, 小乘 說一切有部 主張佛土意指釋迦佛陀誕生之娑婆世界而言, 但其後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為法身, 歷史性之佛陀為應身 化身等 ; 故因應化身觀, 而有真佛土 應佛土 ( 又作方便化身土 ) 之說, 並由報身說, 產生報土思想 由於對佛身解釋之異, 佛土 遂有二種 三種 四種 五種等說 二種 :( 一 ) 真土, 真佛之住處也 ( 二 ) 應土, 應佛之住處也 大乘義章 卷 19: 或分為二, 唯真與應 真土即平等法門之土, 妙寂離相, 圓備眾義, 形無所定 ; 應土則係隨情異現, 有局限差別 染淨區分 諸相莊嚴事別各異 (T44,p.835,b5-15) 三種 :( 一 ) 法性土, 自性身之土, 即真如之理也 此身土與體雖無差別, 然相性不同, 故以能知之覺相為佛 ( 即身 ), 以所知之法性為土 ( 二 ) 受用土, 即報身受用之國土 為與大圓鏡智相應之淨識所變現, 盡未來際而相續, 以無漏之色為體 此中有 自受用土 與 他受用土 二種 : 自受用土為佛自受用, 常依而住 他受用土者, 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 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 隨宜而現淨土, 或勝 或劣 或大 或小, 改轉不定者 亦以無漏之五塵為體 ( 三 ) 變化土, 即變化身所居之土也 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 應初地以下乃至一切凡夫, 或現淨土, 或現穢土者 四種 : 天台家所立 ( 一 ) 凡聖同居土, 指凡夫與聖者雜居的國土 ; 有淨穢之別, 淨者如西方極樂世界 ( 二 ) 方便有餘土, 指修方便道的空假二觀, 斷見 5 / 49

6 6 / 49 一 何謂 佛土 淨土? 淨土 分類? 思惑, 出三界分段生死, 但未斷無明惑, 更於界外受變易身的藏教二乘 通教三乘 別教三十心等人所生之土 ( 三 ) 實報無障礙土, 指修真實法的中道妙觀而斷無明的別教初地 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居, 色心無障礙之果報土 ( 四 ) 常寂光土, 指無明全盡, 離二種生死的妙覺極果佛所遊居的真常究竟之土 這是唯佛與佛能至的境界, 乃身土不二之土 亦即以法身 般若 解脫三德為體, 理智冥合, 寂照自在的境界 亦即係如如法界之理 五種 : 三論家所說 吉藏 大乘玄論 卷五, 將佛土分為 : 一淨, 二不淨, 三不淨淨, 四淨不淨, 五者雜土 大乘玄論 卷 5: 此五皆是眾生自業所起, 應名眾生土 ; 但佛有王化之功, 故名佛土 (T45,p.67,a12)1. 不淨土, 造惡眾生所感之穢土 2. 不淨淨土, 不淨緣盡, 清淨眾生來生, 國土轉為清淨, 如彌勒與之釋迦也 3. 淨不淨土, 初為淨土, 但淨緣盡了, 惡眾生來生, 國土轉為染穢 4. 雜土, 起善惡二業的眾生所感的淨穢雜土 5. 淨土, 以善緣構成的純淨之土 大乘玄論 卷 5: 所言淨者, 菩薩以善法化眾生, 眾生具受善法, 同搆善緣, 得純淨土 此有四類.. {1} 凡聖同居土, 是凡夫與聖者同居之土, 如彌勒出世時, 凡聖共居住在淨土之內 {2} 大小同居土, 是羅漢與辟支佛及大力菩薩, 捨三界分段身而生的界外淨土 {3} 獨菩薩所住土, 是不共二乘, 純屬菩薩所居之淨土, 如香積世界等 {4} 諸佛獨居土, 是唯佛與佛的自境界 ( 二 ) 淨土 一 無有四趣 五濁等穢惡, 是名淨土 二 清淨的 佛土 又作清淨土 清淨國土 清淨佛剎 淨剎 淨國 淨邦 淨世界 淨妙土 妙土 佛土 佛剎 佛國 即酬應諸佛因位之本願而成立的清淨莊嚴國土, 為佛所居之所 相對於世俗眾生所居的 穢土, 故謂之為 淨土 三 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 皆不立他方佛與他方世界, 故無大乘所說的 淨土 觀念 大乘佛教則主張有無量諸佛, 諸佛在其國土教化眾生, 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阿閦佛的東方妙喜世界 藥師佛的東方琉璃光世界等 彌勒菩薩所住的兜率天 觀世音菩薩的普陀落迦世界, 雖非佛國土, 亦類似淨

7 淨宗概論 土 凡夫眾生所住的娑婆世界, 雖是釋迦佛教化的世界, 然而是充滿煩惱污染的 穢土 ( 三 ) 淨土 分類一 依佛菩薩而論 :1. 大日如來之 密嚴淨土 2. 阿彌陀佛之 極樂世界 3. 藥師琉璃光如來之 淨琉璃淨土 4. 不動如來之 妙喜淨土 5. 彌勒菩薩之 兜率內院 6. 文殊菩薩之 五台山 7. 普賢菩薩之 峨嵋山 8. 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 9. 地藏菩薩之 九華山 二 依佛土 眾生而論 : 智顗 維摩經略疏 卷一等立四種淨土 維摩經略疏 卷 1 1 佛國品 : 別明佛國者 諸佛利物差別之相無量無邊 今略為四 : 一染淨國凡聖共居,( 例無量壽佛國 ) 二有餘方便人住 三果報純法身居 即因陀羅網無障礙土也 四常寂光 即妙覺所居也 前二是應 即應佛所居 第三亦應亦報 即報佛所居 後一但是真淨 非應非報 即法身所居 (T38,p.564, a28-b5) 二 何謂 淨土宗? 日本 淨土真宗? ( 一 ) 淨土宗 一. 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 後世就稱它為淨土宗, 又稱為蓮宗 二. 東晉慧遠在廬山結白蓮社, 取義生西方淨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 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 本宗特別以 念佛 為主要修行法, 藉彌陀本願之他力及行者之自力, 祈獲生於西方極樂淨土, 故又稱 念佛宗 三. 西方淨土思想乃依據釋尊於耆闍崛山所說之無量壽經 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 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 佛陀入滅後約九百年, 天親所造往生淨土論, 以及馬鳴 龍樹諸論師贊述以上三經之要義, 弘傳此宗 北魏永平元年 (508), 菩提流支來華, 授曇鸞 觀無量壽經, 傳承完備之淨土經論, 使我國淨土法門有劃時代之進展 ( 二 ) 慧遠流 善導流 慈愍流 淨土教三種流派 : 主要以慧遠 善導 慧日三位大師為代表 7 / 49

8 8 / 49 二 何謂 淨土宗? 日本 淨土真宗? 一 慧遠流 即東晉慧遠於廬山結白蓮社所弘傳之淨土教派 又作 廬山流 白蓮社念佛門 慧遠於孝武帝太元年間 (376~396) 入廬山, 先後開創龍泉寺 東林寺 般若臺精舍等, 建立念佛道場, 並於道場前掘蓮池, 內植白蓮花, 與志同道合者一百二十三人約盟結社, 此即廬山白蓮社 其成員多為一時釋門之龍象與文壇之賢俊, 如慧持 道生 曇順 佛馱跋陀羅 劉遺民 雷次宗等 其中, 劉遺民作 西方發願文, 王喬之作 念佛三昧詩, 慧遠作 念佛三昧詩序 等, 皆可窺知結社之旨趣 要之, 白蓮社乃基於念佛以期往生淨土之信念, 而行坐禪觀念之 觀佛三昧 法 慧遠之念佛三昧詩序 (T47,p.166,a): 又諸三昧, 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廬山流念佛門對後世淨土教之影響極大, 如唐代 法照 於大曆四年 (769) 在衡州湖東寺建立 念佛道場, 宋代 省常 於淳化年間 (990~994) 在錢塘昭慶院結 淨行社, 宗賾 於元祐年間 (1086~1093) 在真州長蘆寺建立 蓮華勝會, 南宋 道琛 於紹興年間 (1131~1162) 成立 淨土繫念道場會, 凡此, 皆係欽慕廬山遺風, 而建立道俗共修之淨土道場 日本之淨土門亦深受影響, 早於元代延祐三年 (1316) 日僧澄圓來華, 至廬山禮謁普度, 數年後歸國亦仿傚其風, 結社念佛, 此後廬山流之念佛門亦流傳於日本佛教界 廬山流之教化對象, 多為高士或隱者, 教學態度常以知識義解為目標, 將彌陀淨土視為應土, 而認為凡夫僅能往生 事淨土, 無法至 相淨土 或 真淨土 其末流遂淪為學理上艱澀玄奧之闡論, 缺乏平民性與超越性之宗教特色 廬山蓮宗寶鑑卷一 卷四 樂邦文類卷二 ~ 佛光大辭典 二 善導流 指唐代善導 (613~681) 所立之淨土教派 係由曇鸞 (476 ~542) 道綽(562~645) 相承而來, 依初祖曇鸞之住處, 又稱雁門流 曇鸞從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 並註釋其所譯之淨土論而成 往生論註 二卷 ; 其中兼及觀經所說之十念往生, 愈能顯發曇鸞之教義 然因觀經之宗旨與其時新興之宗義頗為相近, 故地論宗之慧遠 天台宗之智顗 三論宗之吉藏等諸師, 皆基於自宗之見解, 而判認觀經係以觀佛三昧為其宗旨 ; 加之陳代真諦譯出無著 世親之攝大乘論及論釋, 開攝論宗, 倡導別時意趣, 而破斥觀經十念往生

9 9 / 49 淨宗概論 為唯願無行之方便教 至此, 淨土教遂告頓挫, 觀經所被之根機為上根之行人, 身土為應化身與應土等說, 僅由曇鸞而暫露曙光而已 其後, 道綽偶至玄中寺, 觀曇鸞之碑文, 而入念佛法門, 依觀經撰 安樂集 一書, 評破諸說謬見 ; 其弟子善導亦因諸師未解經義, 視觀經係以觀念為主, 以迴向願生為旨, 而非直接教示凡夫往生, 故撰著 觀經四帖疏, 楷定古今, 淨土教因此復興 故此一流派雖肇端於曇鸞, 而弘揚實為善導, 故稱為善導流 善導之其他著作, 如觀念法門 往生禮讚 法事讚 般舟讚等, 其內容均在闡發觀經疏之義蘊 其主張為觀經初說要門, 以導引淨土未熟之根機, 其後則廢除要門, 而顯示弘願 ; 即判定觀經要門方便 弘願真實之旨, 揭闡觀經雖以觀佛 念佛為主, 其本意則在於念佛 並謂稱名之行為正定業, 乃五種正行之一 ; 其餘讀誦 觀察 禮拜 讚歎供養四者, 則為助業, 雖附隨於稱名, 但並非往生之正因 ~ 佛光大辭典 三 慈愍流 指唐朝慈愍三藏慧日 (680~748) 所傳淨土教之流派 慧日於叡宗嗣聖十九年 (702) 入西域, 遍參碩學大德, 曾蒙北印度健陀羅國之觀世音像示教, 開元七年 (719) 歸返長安 平生勤修淨土, 弘揚所證之法門, 並記述傳承之教法, 著有淨土慈悲集三卷 淨土文記五卷等, 今皆不存 僅於法照所作五會法事讚中之 般舟三昧讚 永明延壽之萬善同歸集中所引用之文, 及元照之芝園集一書中之論慈愍三藏集書 佛祖統紀卷四十六等所記載, 略能揣摩慧日學說之一斑, 可推知慧日所倡修者, 頗具 禪淨融合禪淨融合 之傾向, 而後世盛行於我國之 禪淨一致禪淨一致 之說, 論其起源, 或可遠推至慈愍流 宋代法眼宗之永明延壽提倡慈愍流之念佛禪, 並於所著 萬善同歸集 中揭出 淨禪一致 之說 萬善同歸集 卷 1: 慈愍三藏云: 聖教所說正禪定者, 制心一處, 念念相續 ; 離於昏掉, 平等持心 若睡眠覆障, 即須策動, 念佛誦經 禮拜行道 講經說法 教化眾生, 萬行無廢 所修行業, 迴向往生西方淨土 若能如是修習禪定者, 是佛禪定與聖教合, 是眾生眼目, 諸佛印可 一切佛法, 等無差別, 皆乘一如, 成最正覺, 皆云念佛, 是菩提因 何得妄生邪見? (T48,p.963,c5-12) 卷 2: 清涼國師云: 凡聖交徹, 即凡心而見佛心 ; 理事雙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10 二 何謂 淨土宗? 日本 淨土真宗? 古德釋云 : 禪宗失意之徒, 執理迷事, 云 : 性本具足, 何假修求? 但要亡情, 即真佛自現 學法之輩, 執事迷理, 何須孜孜修習理法? 合之雙美, 離之兩傷 ; 理事雙修, 以彰圓妙 (T48,p.973,b5-11) ( 三 ) 淨土真宗 日本佛教中, 屬於淨土門之一宗, 亦稱真宗 古代又稱 一向宗 門徒宗 開祖為日僧親鸞 以親鸞之著述 教行信證 等為教義之根本 ; 以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為所依經典 真宗十派 : 本願寺派 大谷派 高田派 興正派 佛光寺派 三門徒派 山元派 誠照寺派 木邊派 出雲路派 明治五年 (1872), 大藏省下旨稱為 真宗, 宗名問題始告解決, 現在僅有本願寺派沿用 淨土真宗 一名 現在每年由各派主持 真宗連合學會, 進行傳道及教義之振興 在教義方面, 本宗立二雙四重教判, 以教 行 信 證四法為一宗之綱格 分判真假二門, 以信心為往生之正因, 主唱平生業成為其要旨 二雙四重的判釋 : 豎超 難行道 聖道門 實大乘教 ( 禪 真言 天台 華嚴等即身成佛之教 ) 頓教弘橫超 易行道 淨土門 大無量壽經 ( 選擇第十八本願的淨土真宗之教 ) 大乘願豎出 難行道 聖道門 權大乘教 ( 法相宗等歷劫修行之教 ) 漸教要門橫出 易行道 淨土門 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 選擇第十九願 第二十願真門的淨土假宗之教 ) 小乘 緣覺教 聲聞教三願三經三機三往生三土弘願 第十八願 大無量壽經 正定聚機 難思議往生 報土 淨土真宗要門 第十九願 觀無量壽經 邪定聚機 雙樹林下往生 懈慢 淨土假宗真門 第二十願 阿彌陀經 不定聚機 難思往生 疑城 淨土假宗教行信證弘願真實四法 大無量壽經 南無阿彌陀佛 至心信樂欲生 往生報土 淨土真宗教行信證要門方便四法 觀無量壽經 萬善諸行 至心發願欲生 往生懈慢 淨土假宗教行信證真門方便四法 阿彌陀經 稱名念佛 至心迴向欲生 往生疑城 淨土假宗 二雙四重, 即豎出 豎超 橫出 橫超 就中, 此土入聖道門難行道為豎 ; 10 / 49

11 11 / 49 淨宗概論 彼土往生淨土門易行道為橫 ; 漸教為出 ; 頓教為超 期求歷劫修行證果之法相 三論等稱為豎出 ; 期求即身成佛證果之佛心 真言 法華 華嚴等稱為豎超 ; 依 觀經 定散二善之教的往生淨土法門稱為橫出 ; 依 無量壽經 弘願真實之教的淨土法門稱為橫超 此中, 前三重皆為方便權假, 而後者橫超為頓中之頓 真中之真 乘中之一乘 此橫超即為淨土真宗 又, 本宗教義之根本在於親鸞 教行信證 一書之主張 即謂 稱名 係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而來, 因此是無上之行 ( 大行 ) 即此稱名之所以成立, 在於信仰本願之心, 源自阿彌陀佛 因此提倡絕對他力之信仰 又, 行者覺醒自己本質所具之惡性, 係出自本願力, 因此阿彌陀佛所救之正機為惡人, 故唱說 惡人正機 此種主張, 親鸞認為是法然淨土教的本質, 為淨土教中最真實之教法 親鸞立 教行信證 作為標準, 據此, 為了廢聖道門而立淨土門, 首先進行了 二雙四重 的判釋 ( 如上所述 ); 教行信證也有三類..一是攙雜諸行 ( 要門 ); 一是攙雜 自力運心 ( 真門 ); 這兩類都出於釋迦佛的方便教, 因而是淨土假宗, 不是淨土真宗, 這是應當廢棄的 ; 第三種是不攙雜諸行, 又不攙雜自力運心, 這種教行信證出於彌陀 釋迦的真實之教, 這才是淨土真宗 就是說, 在聖道門與淨土門之上, 又加上了關於淨土真 假兩門的廢立, 然後成立本宗的教義 這是自稱 淨土真宗 的由來 教行信證的名目, 不僅是判釋教相的標準, 而且是安心的依據 真宗所說的安心, 是依據 無量壽經 彌陀本願名號的 教說, 聽聞本願名號的 起行 由來之後, 所產生的深深的 信仰 若有此信仰, 就必然得到往生成佛的 證果 在彌陀的願文中稱為 至心信樂欲生 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 ; 淨土論 中稱為 一心歸命 真宗以終生畢命為期, 雖然需要五念門 五正行等正行, 但卻不把此比做自己成佛的因種, 只是以此作為對無限佛恩的報答 按照宗義的序列, 是教 行 信 證 所謂行, 是捨棄雜行雜修的自力小行, 而要彌陀他力的大行, 在皈依這個大行的 信 的一念當中, 已決定了往生淨土的證果, 因而不是把 行 放在 證 之前, 而是把 行 放在 信 之前 因此, 本宗不願意以 信

12 12 / 49 三 中國 淨土宗 略史 後的 起行 比做成佛的因種, 只是作為報謝佛恩而鼓勵人們修持 由於這個緣故, 其宗風也不同於其他宗派, 本宗不是根據佛教戒律來規定宗徒的儀式, 也不是據此樹立宗風, 而是僧俗一樣, 在無戒無律之上建成宗規, 只要履行世上普通的道義就滿意了 這可以說是深鑒於時機, 又斟酌了宗意所產生的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村上專精著 楊曾文譯 日本佛教史綱 三 中國 淨土宗 略史 ( 一 ) 淨宗經典的傳譯據 開元釋教錄 記載 : 安世高曾翻譯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 惜已佚 支婁迦讖於後漢靈帝光和二年 ( 西元 179 年 ) 譯出 佛說般舟三昧經, 此即中國淨宗經典傳譯之開端 繼而又譯出號稱淨宗第一經的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到了三國時代,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 ( 西元 228 年 ) 譯出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出 佛說無量壽經 ( 西元 252 年 ) 姚秦鳩摩羅什( 西元 401 年來洛陽 ) 譯出 佛說阿彌陀經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 西元 411 年 ) 劉宋畺良耶舍譯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 西元 424 年 ), 北魏菩提流支譯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 西元 508 年 ), 唐玄奘重譯 阿彌陀經, 名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 西元 650 年 ), 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譯出 無量壽如來會 ( 此本出 大寶積經, 西元 713 年完成 ), 趙宋西域沙門法賢譯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西元 980 年左右 ) ~ 摘自大安法師 淨土宗教程 ( 二 ) 念佛修行的弘傳一 東晉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 ( 西元 402 年 ), 與眾精修念佛三昧, 劉遺民居士秉承大師意旨, 撰寫 西方發願文, 據般舟三昧經以期能往生見佛, 蓮社 123 人均有往生瑞相, 為我國結社念佛之始, 影響至深且遠 東林寺遂成為我國第一淨土道場, 亦為我國淨土之主流 以此德業故, 慧遠大師遂被推尊為中國淨宗初祖 二 北魏節閔帝 (531) 時, 菩提流支譯出世親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

13 13 / 49 淨宗概論 偈 ; 曇鸞為之注解, 著 往生論註, 兼依龍樹之 十住毘婆沙論 明示難 易二道, 他力 自力之別, 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為五濁惡世中方便易行之道, 始闡淨土立教之本義, 並專重持名念佛, 以求生淨土 至唐代道綽 善導等師, 承曇鸞教旨, 極力強調佛之本願力, 又主倡末法思想而說時教相應之要路 道綽著有 安樂集 一書, 論破諸師之謬解, 開示末世眾生之要路 ; 並依曇鸞難易二道之說, 而立聖道 淨土二門之教判 善導撰 觀無量壽佛經疏, 楷定古今誤解謬見, 明示淨土教義 教相 ; 並承曇鸞 道綽, 而立正行 雜行, 奠定淨土教義獨立系統之基礎 道綽大師 (562~645), 早年遍習經論, 尤精研 大涅槃經, 講及二十四遍 後來修涉 般若, 對禪學有很深的造詣 常住汶水石壁玄中寺, 見寺中石碑記載曇鸞久修淨土之懿業, 至臨終時, 有種種奇異瑞相 師讀後深受感動, 遂捨涅槃宗而歸向淨土法門 每日持念佛號七萬, 坐必面西, 六時禮拜, 講 觀無量壽佛經 近二百遍, 以淨土法門化導有緣道俗, 勸人棄除雜緣思慮, 一心念佛 人各掐珠, 口稱佛號 聚眾念佛, 散席後, 佛號餘音猶播揚泉林山谷 臨終時, 眾人見化佛住立虛空, 天花下散, 受其感化者不計其數 後人又稱他為西河禪師 大師每日自己念佛七萬遍, 廣勸道俗信眾稱念阿彌陀佛名, 以麻豆等記數, 每一稱名便下一粒, 念念相次, 累積得數百斛 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 九十石, 中等的念得五十石, 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 後來他又教人穿木槵子作數珠以為數法 他經常自己穿製念珠, 送給四眾, 教他們稱念佛號 教導信眾不向西方涕唾便利, 不向西方坐臥 有些不信淨土法門的人想加毀謗, 但一接觸到道綽的風采都改容歸向 由於他熱忱弘化, 當時晉陽 太原 汶水三縣, 七歲以上的男女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善導大師 (613~681), 為曇鸞 道綽派之集大成者 幼年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誦法華 維摩等經 後得觀無量壽經, 悲喜交集, 乃修習十六觀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641), 赴西河玄中寺, 謁見道綽, 修學方等懺法, 又聽講觀無量壽經 此後專事念佛, 篤勤精苦, 遂得念佛三昧, 於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

14 14 / 49 三 中國 淨土宗 略史 其後入長安光明寺, 傳淨土法門 師行持精嚴, 日常合掌胡坐, 一心念佛, 至力竭方休 三十餘年中, 不別定寢處, 不舉目視女子, 亦不受沙彌禮拜, 並遠避名利, 不受供養, 好衣美食皆送大廚供養大眾, 自食皆粗惡 以所受之襯施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 及淨土變相三百幅, 見塔廟伽藍損壞者, 必修復之 道化京華諸州, 眾皆仰慕其德, 或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遍者, 或有日課稱名一萬乃至十萬遍者, 或有得念佛三昧而往生淨土者, 遂被稱為 彌陀化身 其後, 有法照大師, 五會念佛的創始者, 通稱 五會法師 其生卒年不詳 初由東吳入廬山慧遠門, 修念佛三昧 一日, 於禪定中往極樂世界, 見承遠侍於佛側, 遂登南嶽師事承遠, 受淨土法, 後始修五會念佛之行 大曆元年 (766), 至彌陀臺發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之願, 同年又受五會念佛誦經之法 二年, 棲止衡州雲峰寺, 勤修不懈 一日於粥缽內忽顯五綵祥雲, 雲內現大聖竹林寺 ; 他日又於缽中感見五臺山諸寺及淨土勝相 四年夏, 入湖東寺 ( 一作湘東寺 ), 於寺內之高樓臺修五會念佛, 又感見阿彌陀佛及文殊 普賢等聖眾 次年四月, 至五臺山佛光寺, 忽有二童子引領, 始見先前缽中所現景物, 普賢 文殊二菩薩並授其念佛之要門, 師遂於其地建碑記之, 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獲大利益 師創五會念佛, 往來於五台山 長安之間, 致力於五會念佛之布教, 故從宮廷至一般社會皆廣行念佛法門 其教義內容, 係承繼善導之教學, 尊之為蓮宗第四祖, 世稱 善導之後身 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一卷 五祖少康, 浙江縉雲縣仙都山人 幼時常端坐含笑, 未曾發語 至七歲, 佛誕日詣靈山寺禮佛聖容, 母問其為誰?師忽發語答釋迦牟尼佛, 聞者皆怪之 於是出家 十五歲時已通 法華 楞嚴 等五部經 尋於越州嘉祥寺受戒, 學律藏 五夏後, 赴上元龍興寺, 聽 華嚴經 及 瑜伽論 唐 貞元 (785 ~804) 初, 於洛陽白馬寺群籍之中, 尋得善導之西方化導文, 有所感悟 於是前往長安善導之影堂陳薦獻 旋赴江陵果願寺, 後入睦州城乞食得錢, 誘小兒念阿彌陀佛, 一聲給予一錢, 後念佛者漸多 如是一年, 無論貴賤少長, 見師皆唱阿彌陀佛, 念佛之聲充衢 貞元十年 (794), 師於烏龍山建念佛道場, 築

15 15 / 49 淨宗概論 壇三級, 集眾晝夜念佛行道 每遇齋日, 所化三千眾雲集 師登座高聲念佛, 男女弟子等皆見其每一聲有佛自口中出, 十聲則十佛續出有如連珠 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囑眾應厭穢欣淨, 旋即放光示寂 年壽不詳 郡人為其造塔於州東臺子巖 時人稱為 後善導 ; 乃中國淨土宗之第五祖 著有 二十四讚 瑞應刪傳 各一卷 唐代淨土宗, 無論理論建構還是修持實踐, 均蔚成大觀 在理論方面, 前有道綽 善導, 繼後有慧日 法照 迦才 懷感 大行 少康等諸師輩出, 各有章疏著述, 例如懷感著 釋淨土群疑論, 闡揚淨宗教義, 其他宗派的各祖師大德亦各有阿彌陀經 觀經等疏, 淨土經典之研究遂達高峰 加之唐代諸帝王的崇信與護持, 文人哲士亦傾慕淨宗, 如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 ; 全國上下形成 家家彌陀佛, 戶戶觀世音 的盛況 風雲際會, 真可謂淨宗建構與弘盛的黃金時代 淨宗理念亦為中國本土文化, 諸如文學 音樂 繪畫 建築 哲學與科技等方面, 注入活力與生機 ( 摘自大安法師 淨土宗教程 ) 三 唐開元初, 慧日自印度歸, 見當時禪家視淨土為引導愚心之 方便說, 乃激烈反對, 而提倡念佛往生之必要 主張戒淨並行 禪淨雙修 教禪一致, 以一切修行皆迴向往生淨土 承遠 法照 飛錫等承其說, 以念佛三昧為無上深妙之禪門, 極力排斥禪徒之空腹高心 於是, 我國淨土宗於唐代, 可分三種教系, 即 慧遠系統 善導系統 慈愍系統 慧日 (680~748), 為慈愍派之開祖 幼見從印度歸來之義淨, 深受其影響, 遂誓遊印度 於中宗嗣聖十九年 (702), 乘船經崑崙 ( 今康道爾群島 ) 佛誓 ( 今蘇門答臘 ) 師子洲 ( 今斯里蘭卡 ) 等, 三年始達印度 乃禮謁聖蹟, 尋求梵文經典, 參訪善知識, 歷時十三年 師獨影孤征, 遠涉雪嶺胡鄉, 備經艱苦, 遂深厭此娑婆世界, 乃尋求有樂無苦 速生佛國之法, 遍問印度之三藏學者, 皆讚淨土 未久, 至北印度健馱羅國, 王城東北有一山, 山有觀音像, 師以頂禮聖像, 斷食畢命祈請, 終至第七日之夜感觀音現紫金色相, 為其摩頂開示 師遍遊七十餘國, 凡歷十八年, 於開元七年 (719) 始歸長安, 呈獻佛像與經典, 玄宗遂敕賜 慈愍三藏 之號 師勤修念佛法門, 弘揚淨土教義 著

16 16 / 49 三 中國 淨土宗 略史 有 淨土慈悲集 般舟三昧讚 願生淨土讚 和 西方讚 等 淨土慈悲集 具名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此書散佚已久,1925 年才在朝鮮的桐華寺發現其殘本 ( 卷上 ) 慧日的思想全貌現在不得其詳, 由這部書裡尚可窺見其梗概 天寶七年 (748) 於洛陽罔極寺入寂, 世壽六十九 又師之淨土思想有其獨特之處, 故有將其淨土學說同淨土大師慧遠和善導兩流並列, 稱為慈愍流 慧日的根本思想在於禪 教 律 淨四行並修而著重於淨土 他批評當時的禪家忽視齋戒, 又指摘求生淨土者不斷酒肉五辛 宋 延壽的禪淨雙修說, 對於後世發生很大的影響, 其思想似多淵源於慧日, 如在他著的 萬善同歸集 中就曾引用了慧日的說法 慧日強調戒律修持的理論極為宋代元照律師所推重 元照憤慨當時禪家輕視律儀生活, 曾於宋 紹聖三年 (1096) 翻刻了 慈愍三藏文集 流通於世 並且作了 論慈愍三藏集書 一文, 詳論教禪律不可偏廢 慧日的弟子, 諸傳錄中未有所載 據唐 呂溫 南岳大師遠公塔銘, 知道承遠曾赴廣州師事慧日, 而法照出於承遠門下, 創唱五會念佛, 他曾受慧日思想的影響是無疑的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林子青 ) 承遠 (712~802) 四川人 俗姓謝 最初師事成都唐公 ( 智詵之弟子, 名處寂 ), 開元二十三年 (735) 出蜀至荊州 ( 湖北江陵縣 ) 玉泉寺, 依蘭若惠真剃度, 後遵師命至南嶽衡山 ( 湖南省 ), 從通相受具足戒, 更學經 律 後至廣州, 就教於慈愍三藏慧日, 傳承念佛三昧之法 天寶元年 (742) 歸衡山, 於山之西南建精舍, 號彌陀臺 粗食弊衣, 精苦修道, 遂發得三昧, 常感勝境現前 當時, 遠近道俗聞其風而至者甚多, 於是大建堂宇, 造經藏 由於門人法照上奏師之異德, 代宗南向禮之, 並於新建之寺賜號般舟道場 ( 德宗時更賜彌陀寺之額 ) 師於衡山六十餘年, 苦節真修, 老而彌篤, 緇素景慕, 道化益盛 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示寂, 世壽九十一, 塔於寺之南崗 受法弟子有千餘人, 中以始創五會念佛的法照, 及日悟 惠詮 知明 道偵 超人等為最著 後世尊為蓮宗第三祖

17 17 / 49 淨宗概論 四 宋初以後, 禪宗 天臺宗 律宗 華嚴宗等祖師大德, 大多兼修兼弘淨土法門, 而形成台 ( 天臺 ) 淨融合 禪淨雙修 淨律合一的思潮 如五祖弘忍門下之宣什倡 南山念佛門禪宗 之一派, 六祖門下之南陽慧忠倡解行兼修 至後周法眼嫡孫永明延壽, 更大力弘揚禪淨雙修, 宋代僧俗之禪淨雙修, 皆承其遺風 天台一門亦多有奉信淨土及解義者, 以宋代四明知禮所撰 觀經疏妙宗鈔 最著, 其約心觀佛說即係台淨融合論, 向為台家所重 宋代結社念佛興隆, 如淨宗七祖省常大師 遵式法師 知禮法師 宗賾禪師等, 以江浙為中心, 盛行結社念佛 據載 : 宗賾禪師宗說兼通, 仰踵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之芳規, 建蓮華勝會, 普勸道俗念佛號, 日記其數, 迴向發願, 期生淨土 據說時感普賢 普慧二大菩薩參與其會 另外, 居士歸信淨土且成就者甚眾, 諸如 : 楊傑 王古 蘇軾 江公望 王闐 ㄊㄧㄢ ˊ 王日休等, 大多禪淨雙修, 自行化他 其中王日 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 每日禮佛一千拜, 臨終站著往生 ; 著有 龍舒淨土文, 內有 : 淨土起信 淨土總要 普勸修持 修持法門 感應事蹟 特為勸喻 指迷歸要 現世感應 助修上品 淨濁如一等十章, 誠為淨宗重要典籍 五 元代以降, 禪淨雙修之風愈流行, 中峰明本 天如惟則等皆心歸西方 然而白蓮教風波, 危害國家社會秩序, 曾一度被朝廷嚴禁, 蓮宗正教法門也由是受其牽連 優曇普度法師撰 廬山蓮宗寶鑑, 闡釋白蓮宗教旨, 兼指斥邪說 至元仁宗朝, 上表乞復教 皇慶元年 ( 西元 1312 年 ) 敕許此書頒行各省, 復興白蓮宗 優曇普度法師被命為白蓮教主, 又賜號虎溪尊者, 淨宗亦得以延續光大 六 明代, 楚山紹琦 空谷景隆 一元宗本 雲棲袾宏 憨山德清 鼓山元賢等, 相繼倡說禪淨合行 尤以雲棲袾宏精修念佛三昧, 注解阿彌陀經, 且著諸書弘揚禪淨一致之旨, 感化廣被一般教界 天台家亦有蘧菴大佑 幽溪傳燈 靈峰智旭等, 各撰書光顯淨教 靈峰智旭倡三學一源論, 以禪教律三學所歸在淨土法門 明末四大師中, 蓮池大師與蕅益大師被後人推尊為淨宗八祖與九祖 紫柏尊者與憨山大師在禪誦之餘, 亦苦切勸導道俗念佛 憨山大師發心念佛時, 曾數數見佛菩薩現身光明, 是故每常開示 : 若念佛得力, 尤勝參柏樹子 乾屎橛也 及晚年住錫廬山五乳峰時, 啟建六時念佛道場, 以代禪期 明

18 18 / 49 三 中國 淨土宗 略史 代居士修持念佛法門且撰著弘揚者有唐宜之 嚴敏卿 莊廣還 袁宏道 姚廣孝 李贄等 莊廣還從袾宏習淨土法門, 編有 淨土資糧全集 六卷 袁宏道以悟道為先鋒, 以念佛為後勁, 篤修淨土, 撰述 西方合論, 洋洋大觀, 理事雙備, 深得蕅益大師贊許, 被選入 淨土十要 七 清代, 淨土信仰承續明朝之禪教律三宗混融思想, 禪淨雙修之風益盛, 同時台宗 律宗之徒亦參禪歸淨, 各派對立疆界消泯, 而念佛一門則寄寓於各宗, 廣行於道俗之間 清代三位淨宗祖師 截流大師 (10) 省庵大師 (11) 徹悟大師 (12), 專倡淨土, 自行化他 加之清代諸多皇帝崇信與護法, 淨宗念佛法門亦呈興隆景象 清朝康熙 雍正年間, 宮廷課誦 無量壽經, 成為定例 居士歸向淨土且著書宣揚淨土者有 : 周克復 張公緯 俞行敏 周夢顏 彭紹 升 彭希涑 ㄙㄨ ˋ 魏承貫 王耕心 沈善登等 彭紹升 希涑父子, 編往生傳及撰 指讚西方 行策 ( ), 字截流, 住常熟普仁院, 創七日念佛法, 著有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為清代 打念佛七 的濫觴 實賢 (1686~1734) 康熙 乾隆年間, 實賢思齊 ( 省庵大師 ) 繼袾宏遺風, 於杭州結蓮社教化遠近, 尊曇鸞 道綽 善導為最初三祖, 為眾所欽仰 俗姓時 字思齊, 號省庵 自幼即不茹葷, 夙有出塵之志 十五歲出家, 二十四歲受具戒 後謁紹曇, 聽講 唯識 楞嚴 止觀, 晝夜研窮, 於三觀十乘之旨 性相之學, 無不通貫, 紹曇遂為授記, 傳為靈峰四世天台正宗 既而掩關於真寂寺三年, 期間, 晝覽藏經, 晚課佛號, 解行兼修 後歷住鄮山阿育王寺 杭州遷林寺等剎 雍正七年 (1729) 結蓮社, 為文示眾, 以畢命為期, 判日課為二十分, 十分持名, 九分作觀, 一分禮懺 雍正十一年臘月, 告弟子曰.. 明年四月, 吾其去矣 遂掩關一室, 日課佛名十萬聲 翌年四月書偈辭眾, 面西趺坐, 合掌稱佛名而寂, 享年四十九 師嚴持戒律, 不離衣鉢, 日僅一食, 恆不倒單 嘗以佛涅槃日, 大合緇白廣修供養, 燃指佛前, 發四十八大願, 卒感舍利發光 著書有 西方發願文註 續往生傳 東海若解 勸發菩提心文 各一卷, 另撰有淨土詩一 0 八首, 及有關舍利 涅槃等之懺文 徹悟 ( ) 名際醒,

19 淨宗概論 字徹悟, 號夢東 投三聖菴榮池老宿薙髮 於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 靡不通達 乾隆三十三年冬從北京廣通寺粹如參禪, 乃印心焉, 後繼主法席, 是為臨濟三十六世, 磬山七世也, 為道俗所歸仰 嘗慕永明延壽禪師之為人, 遂棲心淨土, 主張蓮宗 日限尺香晤客, 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 嘉慶五年 (1800) 居京郊懷柔紅螺山資福寺, 倡導念佛, 依從者甚眾, 遂成北方著名淨土道場 師每當說法, 如瓶瀉雲興, 辯才無礙, 蓮宗之風大扇 當時為法門第一人 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西向合掌, 端坐念佛, 見佛垂引而化 年七十歲 所著有 示禪教律 念佛伽陀 行於世 有 徹悟禪師語錄 二卷 八 民初印光大師 (13), 上承善導專修之宗風, 下應末法眾生之根機, 至靈巖山寺建立專修淨土道場, 專倡念佛法門 主張淨土法門為佛出世之本懷, 力主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信願持名, 求生淨土 其教化平實, 其行持綿密崇高, 道俗傾心歸信者甚眾, 開一代念佛新風, 各地僧俗漸次興起結社念佛之風 中興淨宗, 其流韻遺響迄至當代, 厥功甚偉 ; 且致力社會救濟事業與印贈經書, 在上海創辦弘化社, 流通佛典 民國年間, 兼修念佛 勸導念佛的亦有諦閑 圓瑛 慈舟 弘一 興慈 倓虛等法師大德 另有一批大德居士, 自行化他, 對淨宗弘揚功績甚大 如楊仁山 范古農 江味農 梅光羲 胡松年 夏蓮居 李炳南等 政府遷臺後, 淨土宗得在臺延續發展 ; 其中尤以淨空法師透過電台 衛星電視 網際網路弘法及經書廣泛結緣, 提倡讀誦 無量壽經, 及專修專弘淨土持名念佛法門, 將注重 阿彌陀經 之淨土宗, 轉而重視 無量壽經 之弘揚, 重新推廣於全世界 四 淨土宗 依據之典籍 ( 一 ) 淨土五經一論西方淨土思想乃依據釋迦於耆闍崛山所說之 無量壽經 王舍城說 觀無量壽經 祇樹給孤獨園說 阿彌陀經 等三經 佛陀入滅後約九百年, 天親所 19 / 49

20 20 / 49 四 淨土宗 依據之典籍 造 往生淨土論, 以及馬鳴 龍樹諸論師贊述以上三經之要義, 弘傳此宗 淨土宗即是以三經一論 ( 即 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與 往生論 ), 為本宗成立之重要典據 普賢行願品 最後回向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又為華嚴宗轉入淨土宗的樞紐 往生論中之五念門 : 禮拜 讚歎 作願 觀察 回向, 亦略攝普賢十大行願 宋代華嚴四大家之一的圓澄義和, 認為 普賢行願獨指彌陀, 於乾道元年 (1165) 集 華嚴經 和各種疏記中有關念佛法門文字, 錄為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將華嚴之 相即相入 圓融無礙 之教義, 視為佛與眾生交融 淨土與穢土融通之教, 且以華嚴觀門之 普賢行 即於心中稱念阿彌陀佛, 並稱之為華嚴圓融念佛法門 清朝彭紹升 ( 際清 ), 著 華嚴念佛三昧論, 特別提出 : 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圓滿普賢大願門 在清末, 魏源 ( 承貫 ) 居士提倡 普賢行願品 應與 無量壽經 等三經並行, 稱 淨土四經 民初印光大師認為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實為念佛法門之最妙開示, 故提倡 淨土五經一論 ( 淨土四經一論 + 勢至念佛圓通章 ), 後為淨宗所重視而共遵 ( 二 ) 我國淨土經典之傳譯, 以支婁迦讖 竺佛朔共譯 般舟三昧經 (179) 為嚆矢 該經雖未述及彌陀淨土之莊嚴, 然謂依三昧專念之法得見西方阿彌陀佛 支謙譯 大阿彌陀經, 西晉竺法護譯出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支謙之 慧印三昧經 無量門微密持經, 竺法護之 德光太子經 決定總持經 阿彌陀佛偈 等皆是有關阿彌陀佛因行及往生極樂之經典 姚秦弘始三年 (401), 鳩摩羅什譯出 阿彌陀經 十住毘婆沙論, 其後相繼有北涼曇無讖譯 悲華經 (419), 劉宋寶雲譯新 無量壽經 (421); 又有畺良耶舍譯 觀無量壽經 (424), 明十六觀想念佛法 至此淨土經典傳譯已臻完備 ( 三 ) 無量壽經 十二譯 : 詳述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所發之四十八願, 以致果地圓滿成佛, 莊嚴國土, 攝受十方念佛眾生, 並載明三輩往生之條件 本經之漢譯本極多, 古來即有 五存七缺 等十二種譯本之說 :1.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 後漢 支婁迦讖譯 ;2.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

21 21 / 49 淨宗概論 經 二卷, 吳 支謙譯 ;3. 無量壽經 二卷, 魏 康僧鎧譯 ;4. 無量壽如來會 ( 即 大寶積經 第五會 ) 二卷, 唐 菩提流志譯 ;5.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三卷, 宋 法賢譯 以上是五種存本 此外, 各經錄有記載而現在缺本的還有.. 1. 無量壽經 二卷, 後漢 安世高譯 ;2.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 魏 帛延譯 ;3. 無量壽經 二卷, 西晉 竺法護譯 ;4. 無量壽至尊等正覺經 一卷, 東晉 竺法力譯 ;5. 新無量壽經 二卷, 劉宋 佛馱跋陀羅譯 ; 6. 新無量壽經 二卷, 宋 寶雲譯 ;7. 新無量壽經 二卷, 宋 曇摩蜜多譯 ; 以上是七種缺本, 如 開元釋教錄 卷十四說.. 右七經與 大寶積經 無量壽如來會 同本, 此經前後經十一譯, 四本在藏, 七本缺 加上 開元錄 以後出現的宋 法賢譯本, 即為五存七缺, 共十二譯本 由於各譯本之內容有頗多出入, 故自宋迄今, 會校之本, 凡有四種 :(1) 大阿彌陀經 宋 王日休 ( 龍舒 ) 校輯 (2) 無量壽經 清 彭際清節校 (3) 摩訶阿彌陀經 清 魏源 ( 承貫 ) 會譯 (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民國 夏蓮居會集 ( 四 ) 觀無量壽佛經 : 略稱十六觀經 觀經, 一卷, 劉宋畺良耶舍譯 (424) 另一本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曇摩密多譯 ( 已佚 ) 旨在說明欲生西方極樂國土之眾生所必修之淨業正因, 並以十六觀法諦觀阿彌陀佛之身相及極樂淨土相, 又釋九品往生之因果 漢譯現存只此一本, 梵文原本早已佚失, 藏文未有譯本 ; 近世新疆發現有維吾爾文譯本, 日本西本願寺藏有此片斷 ; 英文譯本有日本高楠順次郎於 1894 年依據漢文劉宋譯本譯出的譯本 ( 五 ) 阿彌陀經 : 描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之事相, 並說明執持名號 發願往生之意義, 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功德, 此經經文較短, 誦讀容易, 被列為修淨土宗者定課必誦之經 在我國有三種譯本 :(1)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2) 佛說小無量壽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已佚 );(3)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唐玄奘譯 ( 六 ) 普賢行願品 : 此乃唐貞元十二年, 罽賓三藏般若譯 普賢行願品 四十卷 ( 貞元譯 ) 之最後一卷

22 五 淨土經論註解 ( 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為 楞嚴經 卷五 二十五圓通 之一章 說明大勢至菩薩於因地時,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故今攝此娑婆世界之念佛眾生, 歸入淨土 ( 八 ) 往生論 : 全名為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北魏菩提流支譯 (531), 又名淨土論 乃依 無量壽經 作願生偈, 讚歎極樂淨土之莊嚴, 闡說修習禮拜 讚歎 作願 觀察 迴向等五念門, 勸往生西方, 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 本論為唯一印度撰述之淨土論, 淨土宗特重之, 與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等三部經合稱三經一論, 為正所依之經論 其論述頗為深妙, 北魏曇鸞著有 往生論註 二卷 五 淨土經論註解 ( 一 ) 無量壽經 : 隋慧遠 義疏 吉藏 義疏 唐圓測 無量壽經疏 新羅元曉 無量壽經宗要 新羅義寂 無量壽經述義記 唐玄一 無量壽經記 唐寂證 無量壽經述義 新羅璟興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彭際清 起信論 黃念祖 解 淨空 講記 日本道隱 甄解 ( 二 ) 觀無量壽經 : 善導 四帖疏 智顗 觀經疏 知禮 妙宗鈔 慧遠 義疏 吉藏 義疏 元照 義疏 傳燈 圖頌 彭際清 約論 ( 三 ) 阿彌陀經 : 蓮池 疏鈔 古德 演義 傳燈 圓中鈔 蕅益 要解 圓瑛 講義 達默 要解便蒙鈔 寶靜 要解親聞記 淨空 要解講記 另有智顗 義記 慧淨 義述 窺基 疏 通贊疏 智圓 疏 元照 義疏 戒度 義疏聞持記 性澄 句解 大佑 略解 大慧 已決 徐槐廷 疏鈔擷 續法 略注 彭際清 約論 ( 四 ) 普賢行願品 : 宗密 別行疏鈔 諦閑 輯要疏 慈舟 親聞記 另, 澄觀 華嚴經行願品 ( 即四十卷 華嚴經 疏第十卷下半卷 ) 淨源 華嚴經普賢行願修證儀 ( 五 ) 念佛圓通章 : 續法 疏鈔 靜權 講義 圓瑛 講義 淨空 親聞記 22 / 49

23 23 / 49 淨宗概論 ( 六 ) 往生論 : 曇鸞 往生論註 印順 往生淨土論講記 六 淨土宗 宗義 ( 一 ) 總說本宗主旨是以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 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 內外相應, 往生極樂國土 ; 而它的實踐修行法門是念佛, 特別是稱名念佛 行者依淨土教理, 修念佛三昧而感莊嚴淨土, 乃至證得事事無礙 不思議無作妙用之寂光土 維摩詰所說經 卷 1 1 佛國品 : 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 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 (T14,p.538,c4-5) 行者依念佛三昧而淨心, 自行化他總皆念佛, 故能感莊嚴之佛淨土矣 智旭 金剛經破空論 云 : 實非離於心性, 別有外依報境可莊嚴也 是故諸佛心內種種眾生, 還依淨心之業, 隨其修力, 生於眾生心內諸佛土中 如此能化 所化, 能生 所生, 皆惟心故 ; 性離造作 若達心外無土, 淨心即是淨土 ; 終日莊嚴而無莊嚴之相可取, 亦無莊嚴之法可著, 是名 真實莊嚴佛土 (X25,p.138,c24-p.139,a8) ( 二 ) 佛之淨土因果 (1) 阿彌陀佛之因地願行 無量壽經 : 世自在王如來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 聞佛說法, 歡喜開解, 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 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號曰法藏, 發無上正覺之心, 修菩薩道, 取願作佛 佛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功德嚴淨 廣大圓滿之相 ; 應其心願悉現與之 說是法時, 經千億歲 法藏聞佛所說,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於彼善惡 麤妙國土, 思惟究竟 ; 便一其心, 選擇所欲, 結得大願, 精勤求索, 恭慎保持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所攝佛國, 超過於彼 發斯弘誓願已, 住真實慧, 勇猛精進, 於無量劫, 積植德行,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 於今十劫, 今現在說法, 有無量無數菩薩 聲聞之眾, 恭敬圍繞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悲華經 卷二: 往昔善持劫時, 有世界名刪提嵐, 有轉輪王名無諍念, 有一大臣名寶海梵志, 其子名寶藏, 後出家證菩提, 號寶藏如來 如來廣為無

24 24 / 49 六 淨土宗 宗義 諍念王說法, 王供養如來及諸聖眾 時寶海梵志勸王及王之千子發菩提心 ; 王即發菩提心, 願求清淨國土, 寶藏如來遂與之授記, 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 佛 (T03,p.174,c) 無量壽經 中, 法藏菩薩發心時之地位, 有三解 : 地前 初地 八地 ( 詳見黃念祖 無量壽經解 卷 2 法藏因地第四 ) (2) 彌陀大願 無量壽經 五種原譯本中, 不盡相同, 漢吳兩譯同為二十四願, 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 宋譯則為三十六願 願之內容, 各譯亦復不同, 可見出入之巨 各譯之差異, 詳見黃念祖 無量壽經解 卷 2 發大誓願第六 依夏蓮居會集之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列舉四十八願名 ( 若依魏譯, 則不盡相同 ):(1) 國無惡道,(2) 不墮惡趣,(3) 身悉金色,(4) 三十二相,(5) 身無差別,(6) 宿命通,(7) 天眼通,(8) 天耳通,(9) 他心通,(10) 神足通,(11) 徧供諸佛,(12) 定成正覺,(13) 光明無量,(14) 觸光安樂,(15) 壽命無量,(16) 聲聞無數,(17) 諸佛稱嘆,(18) 十念必生,(19) 聞名發心,(20) 臨終接引,(21) 悔過得生,(22) 國無女人,(23) 厭女轉男,(24) 蓮華化生,(25) 天人禮敬,(26) 聞名得福,(27) 修殊勝行,(28) 國無不善,(29) 住正定聚,(30) 樂如漏盡,(31) 不貪計身,(32) 那羅延身,(33) 光明慧辯,(34) 善談法要,(35) 一生補處,(36) 教化隨意,(37) 衣食自至,(38) 應念受供,(39) 莊嚴無盡,(40) 無量色樹,(41) 樹現佛剎,(42) 徹照十方,(43) 寶香普熏,(44) 普等三昧,(45) 定中供佛,(46) 獲陀羅尼,(47) 聞名得忍,(48) 現證不退 善導大師稱 : 定成正覺 12 光明無量 13 壽命無量 15 諸佛稱歎 17 十念必生 18, 此五願為四八大願之核心 心要 依雪廬李炳老眉註之分科, 此二十四章 (48 願 ) 可分為七 : ] 1~12 願 - 往生報身之妙 { 13~17 願 - 佛德莊嚴涵濡 ( 涵濡 : 滋潤 沉浸 ) } 18~27 願 - 聞名普益 ( 以名號助眾生成就世出世利益及往生 ) 28~36 願 - 眾生來生獲法之益 ( 極樂眾生的功德受用 )

25 淨宗概論 37~41 願 - 物華莊嚴之享樂 ( 依正二報莊嚴 ) «42~43 願 - 香光普攝十方眾生 ( 香光莊嚴 )» 44~48 願 - 助十方菩薩圓成佛果 ( 亦以名號助菩薩成就功德 ) 若依魏譯, 則如吉藏 無量壽經義疏 卷 1: 四十八願 義要唯三 文別有七 義要三者 一攝法身願 二攝淨土願 三攝眾生願 四十八中 十二 十三及第十七 是攝法身 第三十一 第三十二是攝淨土 餘四十三是攝眾生 文別七者 : 初十一願為攝眾生 次有兩願 是其第二 為攝法身 次有三願 是其第三 重攝眾生 次有一願 是其一願是第四 重攝法身 次有十三 是其第五 為攝眾生 次有兩願 是其第六 為攝淨土 下有十六是其第七 重攝眾生 (T37,p.103,b8-17)( 此中願數為依魏本 ) (3) 阿彌陀佛之果德莊嚴 依 往生論 有二十九種莊嚴 : ( 一 ) 淨土之依報 ( 即器世間清淨 ) 有十七種, 即所謂之國土功德莊嚴 :(1) 清淨功德,(2) 量功德,(3) 性功德,(4) 形相功德,(5) 種種事功德,(6) 妙色功德,(7) 觸功德,(8) 三種功德,(9) 雨功德,(10) 光明功德,(11) 妙聲功德,(12) 主功德,(13) 眷屬功德,(14) 受用功德,(15) 無諸難功德,(16) 大義門功德, (17) 一切所求滿足功德 ( 二 ) 淨土之正報 ( 即眾生世間清淨 ) 有十二種, 即佛功德莊嚴八種與菩薩功德莊嚴四種 佛之八種為 :(1) 座功德,(2) 身業功德,(3) 口業功德,(4) 心業功德,(5) 大眾功德,(6) 上首功德,(7) 主功德,(8) 不虛作住持功德 菩薩之四種為 :(1) 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供養化生莊嚴,(2) 一念一時遍至佛會利益群生莊嚴,(3) 一切世界讚歎諸佛莊嚴,(4) 無三寶處示法莊嚴 ~ 無量壽經優 波提舍 卷 1(T26,p.231,b20-p.232,c2) 依 彌陀要解, 不可思議功德歸納為五種 : 一 橫超三界, 不俟斷惑 二 即西方橫具四土, 非由漸證 ( 不退 一生等義皆攝第二義中 ) 三 但持名號, 不假禪觀諸方便 ( 大有功於淨土 ) 四 一七為期, 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五 持一佛名, 即為諸佛護念 ; 不異持一切佛名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 25 / 49

26 六 淨土宗 宗義 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卷 3(X22,p.874,a14-19) 三 眾生往生淨土之因果 1 信願行三資糧 往生之因 念佛修行方法 念佛法門有三種 (1)稱名念佛 口稱佛名 (2)觀想念佛 觀佛相好功德 (3)實相念佛 觀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理 廬山慧遠大師的淨土古師所弘揚的淨土法門 大都是觀察念佛 到了曇鸞 便包含觀察 稱名兩種 經過道綽到善導 卻側重稱名一門 善導把往生淨土的行業分作正 雜二行 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所修的行業 雜行是其餘諸善萬行 正行又分作五種 讀誦 專讀誦此宗正依的 觀 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觀察 專思想 觀察 憶念彌陀淨土依 正二報的莊嚴 禮拜 專禮拜彌陀一佛 稱名 專稱彌陀一佛的名號 讚歎供養 專讚歎 供養彌陀一佛 五種正行中更有正業 助業的分別 讀誦 觀察 禮拜 讚歎供養都是助業 只 稱名 是符契彌陀本願的正業 善導的淨土法門 便是捨雜行 歸正行 而又正修正業 旁修助業 一心專 念彌陀一佛的名號 念念不捨 以往生淨土為期 自此以後 此宗的行持即 以稱名念佛為主 善導的學說和以前慧遠 淨影 智顗 吉藏諸師的學說不同之點很多 就 教說 有自力 他力的不同 慧遠等說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往生淨土 善導 卻說憑藉佛的願力往生 就機說 有凡夫 聖者的不同 慧遠等說 觀經 的九品通凡夫和聖者 善導卻說九品只是凡夫 就佛身 佛土說 有應佛應 土 報佛報土的不同 慧遠等說彌陀是應身 淨土是應土 善導卻繼承道綽 安樂集 的說法說是報身 報土 總結善導一系的淨土教義 即 無量壽 經 的三輩 觀經 的九品 都是五濁凡夫 憑藉佛的願力即得往生 即 憑藉彌陀本願的他力 雖然是見 思惑未斷的凡夫 也得和地上菩薩同入真 實無漏的報土 因此 一般稱之為他力念佛法門 彌陀要解 云 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啟願 非願不足 導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 次勸發願以 26 / 49

27 淨宗概論 導行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信則信自 信他 信因 信果 信事 信理 願則厭離娑婆次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 一心不亂 信自者 信我現前一念之心 本非肉團亦非緣影 豎無初後橫絕邊涯 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 我雖昏迷倒惑 苟一念迴心 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更無疑慮 是名信自 信他者 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 彌陀世尊決無虗願 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決志求生 更無疑惑 是名信他 信因者 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 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 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 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 決無虗棄 是名信果 信事者 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 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 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 最極清淨莊嚴 不同莊生寓言 是名信事 信理者 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 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 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我心徧故 佛心亦徧 一切眾生心性亦徧 譬一室千燈 光光互徧重重交攝不相妨礙 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薉 而自心薉理應厭離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 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薉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故妙宗云 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 即是執理廢事 既廢於事 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 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 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 名以召德 德不可思議 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故使散稱為佛種 執持登不退也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 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 一一行成皆生淨土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 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最極圓頓 故云明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27 / 49

28 六 淨土宗 宗義 佛號投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也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 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 舉因則果必隨之 故以信 願持名為經正宗 (X61,p.644,c17-p.645,b20) (2) 三輩 九品 ( 往生之果 ): 依 四帖疏 科判 觀經 九品 是名上輩生想. 名第十四觀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辯定其位上品上生者. 三者總舉有緣 一者總明告命佛告阿難. 及韋提希. 三者總舉有緣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四者辯定正因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五者正明簡機復有三種眾生. 當得往 五者正明簡機 生 何等為三. 六者正明受法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上品中生者. 28 / 49 上品下生者.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亦信因果. 不謗大乘 但典 善解義趣. 於第一義發無上道心. 心不驚動, 深信因果, 不謗大乘 七者明迴所修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以此功德. 迴向願求生極以此功德. 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樂國 八者正明修業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行此行者. 命欲終時. 阿日. 即得往生 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 無量大眾眷屬圍繞 持紫金臺至行者前 讚言. 法子. 汝行大乘. 解第一義.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九者臨終聖接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與千化佛. 一時授手 行行者命欲終時. 阿彌陀故. 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者自見坐紫金臺. 合掌叉佛. 及觀世音. 大勢至. 十者華開遲疾生彼國已 十一者華開得益 音. 大勢至. 無數化佛. 手 讚歎諸佛 如一念與諸菩薩. 持金蓮華. 化百千比丘. 聲聞大眾. 無量諸天. 七寶宮殿 觀世頃. 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作五百佛. 來迎此人 五音菩薩. 執金剛臺. 與大百化佛. 一時授手 讚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阿彌言. 法子. 汝今清淨. 發陀佛放大光明, 照行者發無上道心. 我來迎汝 身, 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見此事時. 即自見身坐金觀世音 大勢至與無數菩薩, 讚歎行者, 勸進其蓮華 坐已華合. 隨世尊心 行者見已, 歡喜踊後. 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躍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 隨從佛後, 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光明寶 此紫金臺. 如大寶華. 經宿則開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足下亦有七寶蓮華 佛及菩薩. 俱時放光. 照行者身 目即開明. 因前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 七日之中. 乃得見佛 雖見佛身. 於眾相好. 心不

29 是名中輩生想. 名第十五觀 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辯定其位中品上生者五者正明簡機六者正明受法 29 / 49 淨宗概論 林. 演說妙法 聞已即悟宿習 普聞眾聲. 純說甚明了 於三七日後. 乃了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 歷深第一義諦 即下金臺. 了見 聞眾音聲. 皆演妙事諸佛. 遍十方界 於諸禮佛合掌. 讚歎世尊 經法, 遊歷十方. 供養諸佛前. 次第受記 還至本於七日. 應時即於阿耨多佛 於諸佛前. 聞甚深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法 經三小劫. 得百法明門 是名上品上生者 轉 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門. 住歡喜地 是名上品方, 歷事諸佛 於諸佛下生者 所. 修諸三昧 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現前受記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一者總明告命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 五者正明簡機若有眾生. 若有眾生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六者正明受法受持五戒. 持八戒齊.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齊.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 修行諸戒. 不造五逆. 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無眾過患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 威儀無缺 八者明迴所修以此善根. 迴向願求生 以此功德. 迴向願求生 於西方極樂世界 極樂國 此人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九者臨終聖接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戒香熏修. 如此行者. 聞此事已. 尋即命終 與諸比丘. 眷屬圍繞. 命欲終時. 見阿彌陀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放金色光. 至其人所 佛. 與諸眷屬. 放金色生西方極樂世界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讚光. 持七寶蓮華. 至行歎出家. 得離眾苦 行者前 行者自聞空中有者見已. 心大歡喜 自聲讚言. 善男子. 如汝見己身. 坐蓮華臺. 長善人. 隨順三世諸佛教跪合掌. 為佛作禮 未故, 我來迎汝 行者自舉頭頃. 即得往生極樂見坐蓮華上. 蓮華即世界 合. 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 十者華聞遲疾蓮華尋開 經於七日. 蓮華乃敷 經七日已. 十者華聞遲疾十一者華開得益 是名下輩生想. 名第十六觀 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辯其位五者正明簡機六者作惡. 受苦 當華敷時. 聞眾音聲. 華既敷已. 開目合掌. 讚歎四諦 應時即得阿讚歎世尊 聞法歡喜. 羅漢道. 三明六通. 具得須陀洹 經半劫已. 八解脫 是名中品上生成阿羅漢 是名中品中者 生者 遇觀世音. 及大勢至 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 過一小劫. 成阿羅漢 是名中品下生者 一者總明告命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 五者正明簡機或有眾生. 或有眾生. 或有眾生. 受苦作眾惡業 雖不誹諦方 等經典. 如此愚人. 多 毀犯五戒八戒. 及具足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戒 如此愚人. 偷僧祇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

30 六 淨土宗 宗義 造惡法 無有慚愧 八門臨終逢法 九者臨終聖接 十者華開遲疾 十一者華開得 益 物 盜現前僧物 不淨 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 說法 無有慚愧 以諸 經歷多劫 受苦無窮 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 人 以惡業故 應墮地 獄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命欲終時 地獄眾火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 一時具至 遇善知識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名字 以聞如是諸經名 以大慈悲 即為讚說阿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故 除 卻 千 劫 極 重 惡 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讚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業 智 者 復 教 合 掌 叉 彼 佛 光 明 神 力 亦 讚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 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戒 定 慧 解脫 解 彼 佛 者 應 稱 無 量 壽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 脫知見 此人聞已 除 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地 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 生死之罪 獄猛火 化為清涼風 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吹諸天華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 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 即遣化佛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化觀世音 化大勢至 接此人 如一念頃 即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至行者前 讚言 善男 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 樂世界 子 以汝稱佛名故 諸 內 罪消滅 我來迎汝 作 是語已 行者即見化佛 光明 徧滿其室 見已 歡喜 即便命終 乘寶 蓮華 隨化佛後 生寶 池中 經七七日 蓮華乃敷 經於六劫 蓮華乃敷 於 蓮 華 中 滿 十 二 大 劫 蓮華方開 當華敷時 大悲觀世音 觀世音 大勢至 以梵 觀世音 大勢至 以大 菩薩 及大勢至菩薩 音聲 安慰彼人 為說 悲音聲 為其廣說諸法 放大光明 住其人前 大乘甚深經典 聞此法 實相 除滅罪法 聞已 為說甚深十二部經 聞 已 應 時 即 發 無 上 道 歡喜 應時即發菩提之 已信解 發無上道心 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經十小劫 具百法明 門 得入初地 是名下 品上生者 三輩 依魏譯 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 卷 2 上輩者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 一向專 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中輩者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 食沙門 懸繒然燈 散華燒香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下輩者 假使不能 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 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 30 / 49

31 31 / 49 淨宗概論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 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T12,p.272,b16-c9) 三輩九品之同異 : ] 慧遠 無量壽經義疏 - 上品三人合為上輩, 中品三人合為中輩, 下品三人合為下輩 { 吉藏 無量壽經義疏 - 上中品人為上輩, 中上 中中品人為中輩, 下下品人為下輩 } 元照 觀無量壽經義疏 - 無量壽經之三輩皆標明發菩提心, 故通為觀經上三品所攝, 中三品與下三品因行不同, 非在三輩之列 元曉 遊心安樂道 - 邊地胎生別為一類, 非九品所攝 憬興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 邊地胎生乃中下 下上二品人所攝, 三輩九品無所謂寬狹, 皆攝盡往生 «善導 四帖疏 - 三輩九品皆是凡夫往生, 不干大小聖 綜言之, 以三輩九品為同者, 有曇鸞 慧遠 智顗 吉藏 法位 龍興 憬興七師, 以三輩九品為異者, 有義寂 智圓 元照 戒度四師 今淨土宗兩說各論攝受機緣有別 :(1) 善導說 九品皆是凡夫往生 - 攝護凡夫信心, 上上品往生悉皆可能 (2) 智者說 修心妙觀能感淨土 - 可融會他宗之教理行果, 令識往生因行高下, 捨於中下, 修習上品 七 淨土宗 的教相 教判 ( 一 ) 難行 易行二道 難行道與易行道, 為龍樹菩薩所判 (1) 難行道, 指淨土宗以外之教說, 謂於此娑婆世界, 修六度萬行, 入聖得果之道 此法難行, 故稱難行道 (2) 易行道, 指淨土宗之教說, 乃念佛往生淨土, 於彼土成佛之道 此法易行, 故稱易行道 ~ 十住毘婆沙論 易行品 教行信證 卷六 ( 二 ) 聖道 淨土二門 聖道門 淨土門二種 淨土教於佛陀一代教化中所判立之兩大門 (1) 聖道門 : 依靠自己之能力修行, 在此世間能獲得開悟者 (2) 淨土門 : 相信阿彌陀佛之誓願, 並依靠此一誓願, 死後蒙佛接引至淨土而獲得開悟者 ; 又稱往生淨土門 此係源自龍樹所說之難易二道 唐朝道綽於所著之 安樂集 卷上詳

32 七 淨土宗 的教相 教判 判之, 道綽於聖淨二門中, 主張於末法之世, 聖道之理甚深難證, 唯得以淨土一門蒙獲接引, 故於後世, 有將聖道門稱為自力門 難行道, 淨土門稱為他力門 易行道者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卷 1: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云 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 : 一者難行道 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 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為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毘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蓋上衍之極致 不退之風航者也 (T40,p.826,a28-b11) ( 三 ) 聲聞菩薩二藏 漸頓二教 慧遠 無量壽經義疏 卷 1: 今此經者 二藏之中 菩薩藏收 為根熟人頓教法輪 云何知頓? 此經正為凡夫人中 厭畏生死 求正定者 教令發心 生于淨土 不從小大 故知是頓 (T37,p.91,b9-12) ( 四 ) 天台的教判 (1) 智者 觀無量壽佛經疏 卷 1: 教相者 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赴機適化廣略不同 大本二卷 晉永嘉年中 竺法護譯 此本是宋元嘉時畺良耶舍 於揚州譯 兩經皆在王舍城說 復有小本名阿彌陀 在舍衛國說 阿彌陀無量壽 彼此方言 二藏明義 菩薩藏收 漸頓悟入 此即頓教 正為韋提希及諸侍女 並是凡夫未證小果 故知是頓 不從漸入 (T37,p.188,c13-21) (2) 蕅益 阿彌陀經要解 卷 1: 此是大乘菩薩藏攝 又是無問自說 徹底大慈之所加持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故雖經法滅盡之後 仍以悲心弘願 特留此經住世百年 廣度含識 譬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之奧藏 法華之祕髓 一切諸佛之心要 菩薩萬行之司南 皆不出於此矣 設欲廣為歎述 窮劫莫盡 有智者自當知之 (T37,p.365,b3-10) 淨 32 / 49

33 淨宗概論 土法門 三根普攝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甚深難信 故特告大智慧者 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X61,p.647,b16-18) 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復次 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 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 下又可與此土較量 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 橫超而度越 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X61,p.648,b17-c1) 帶業往生 橫出三界 同居橫具四土 開顯四教法輪 眾生圓淨四土 圓見三身 圓證三不退 人民皆一 生成佛 (X61,p.652,c2-4) (3) 智者 五方便念佛門 卷 1: 開念佛五門: 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 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 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 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 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T47,p.82,a9-12)] 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行者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 心必願生彼國 { 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行者專注想像佛身, 終得見佛光明奕耀, 令行者所有罪障悉皆消滅 } 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觀佛由自心而起, 別無境界 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觀心無自相可得 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行者於無功用位任運修習而興智, 窮盡諸佛之法源, 普賢之願因盡皆圓滿 ( 五 ) 華嚴的教判 (1) 彭際清 華嚴念佛三昧論 卷 1: 念佛法門 略有二途 一普念 一專念 如觀佛相海經 佛不思議境界經等 但明普念 藥師琉璃光如來經 阿閦佛經 無量壽經等 特明專念 今此華嚴 一多相入 主伴交融 即自即他 亦專亦普 略標五義以貫全經 : 一念佛法身 直指眾生自性門 二念佛功德 出生諸佛報化門 三念佛名字 成就最勝方便門 四念毗盧遮那佛 頓入華嚴法界門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圓滿普賢大願門 (X58,p.714,a19-b2) (2) 清 續法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 卷 1(X16,p.381,a3-14): 約能念心 不出五種 : 持名 五種 一緣想境界念佛門 : 小教 一持念佛名門 心外有佛名故 事法界觀 二攝境唯心念佛門 : 始教 二攝名歸心門 佛名唯心現故 理法界觀 三心境無礙念佛門 : 終教 三心名雙融門 即心即佛故 33 / 49

34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四心境俱泯念佛門 頓教 四心名俱絕門 非心非佛故 理事無礙法界觀 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圓教 五圓通無盡門 一念心一佛名 遍含無盡法界故 事事無礙法界觀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一 中國淨宗十三祖的成立 1 淨宗十三祖 1 慧遠 2 善導 3 承遠 4 法照 5 少康 6 延壽 7 省常 8 袾宏 9 智旭 10 行策 11 實賢 12 際醒 13 印光 日本淨土宗則立 1 曇鸞 2 道綽 3 善導 4 懷感 5 少康 6 源信 7 源空 2 十三祖的成立 此宗被推為祖師的 大都以其人弘揚淨土法門有貢獻的緣故 並非像他宗 的法系有前後傳承的關係 宋 四明宗曉 以廬山慧 慧遠為蓮社始祖 善導 善導 法照 善導 法照 少 法照 少 康 省常 省常 宗賾 樂邦文類 卷 3 蓮社之立 既以遠公為始祖 省常 宗賾五人繼之 宗賾 自師歸寂 抵今大宋慶元五年己未 凡八百九年矣 中間繼此道者乃有五師 一曰善導師 二曰法照師 三曰少康師 四曰省常師 五曰宗賾師 是五師者 莫不仰體佛慈 大啟度門 異世同轍 皆眾良導 傳記所載 誠不可掩 以故 錄之 為繼祖焉 (T47,p.192,c19-25) 宋 四明志磐 南宋 生卒年不詳 改立慧遠 慧遠 善導 慧遠 善導 承遠 善導 承遠 法照 承遠 法照 少 法照 少 康 延壽 延壽 省常 佛祖統紀 卷二十六 淨土立教志 (T49,p.260,c) 延壽 省常為蓮社七祖 省常 清朝中葉 才將宗曉 志磐的蓮社諸祖和淨土宗的名稱相提並論 並增 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祖 清道光至同治年間 悟開法師更加推智旭為九祖 實賢為十祖 際醒為 十一祖 蓮宗正傳 民國年間 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 行策 大師為十祖 省庵 實賢 大 師 徹悟 際醒 大師遞降為十一祖 十二祖 印光大師往生後 四眾弟子加 34 / 49

35 淨宗概論 推其為十三祖 祖師稱謂排列依次如下 初祖 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二祖 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三祖 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四祖 五台竹林法照大師 五祖 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六祖 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七祖 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八祖 杭州雲棲蓮池大師 九祖 北天目靈峰蕅益大師 十祖 虞山普仁截流大師 十一祖 杭州梵天省庵大師 十二祖 紅螺資福徹悟大師 十三祖 蘇州靈岩印光大師 二 淨宗十三祖教學特色 摘自大安法師 淨土宗教程 淨宗十三祖的生平與思 想 1.慧遠大師 (1)超越因果輪回的捷徑 往生淨土 啟建蓮社 上品往生 (2)滲透禪智的念佛思想 著重自他二力的念佛三昧修證 以禪觀證悟 棲 神淨土 兼仰佛力 (3)定中見佛 歸命安養 首創以修念佛三昧為主的蓮社 所依據的經典是 無量壽經 與 般舟三昧經 遠公禪定中三次見佛 劉遺民專念禪坐 始涉半年 定中見佛 行足遇像 佛於空現 光照天地 皆作金色 蓮社 123 位同仁 或禪定中 或在夢中 或 在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 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勝境 對淨土教在中土的傳佈 關係重大 中國人從此建立一個念佛求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終極目標 永脫輪回生死之苦 親證窮玄極寂的自性如來 同時 遠公以自己的佛法實踐 昭示 惟憑自力坐斷生死殊不容易 應自力 他力並重 皈投阿彌陀佛極樂世 界 方是了生脫死的穩妥道路 2.善導大師 (1)大師的淨土思想在信仰上 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懷 在理論上 繼承曇鸞 道綽二大師的淨土思想 並豐富發展為一以 他力本願 為核心的淨宗理論體 35 / 49

36 36 / 49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系 宣示 :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2) 如來所說九品往生乃至十六觀法, 但為常沒眾生, 不干大小聖 三心以為九品往生正因 三心既具, 無行不成 ; 願行既成, 若不生者 無有是處也 (3) 指贊彌陀名號, 稱念必生 : 揭示持名乃淨宗之心要, 無量壽經 四十八願中,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 阿彌陀經 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 ; 觀經 定散兩門教法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名號 (4) 以凡夫往生報土為立教本旨 : 三輩九品往生者皆是凡夫, 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乃得往生, 雖一毫煩惱未斷的凡夫, 也能得生真實無漏的報土而見報佛 五乘齊入報土 (5) 淨業因行 : 大師將淨土往生法歸納為安心 起行與作業三種實踐法 安心法即三心 - 至誠心 ( 真實心 ) 深心( 深信心 ) 回向發願心( 回向一切善根願生淨土 ) 三心乃成就淨業的必要條件 起行是起身口意三業之行, 分 正行 與 雜行 兩種 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所示的行業, 共有五種 :] 讀誦 ( 專門讀誦淨土經典 ),{ 觀察 ( 恒常思維觀察阿彌陀佛淨土依正莊嚴 ),} 禮拜 ( 專心禮拜阿彌陀佛 ), 稱名 ( 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 讚歎供養 ( 專門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 ) 五種正行中, 亦可分為正定業與助業兩種 正定業就是第四稱名正行, 餘四種為助業 正定行與助行之外的一切諸善萬行均為雜行 ( 疏雜之行 ) 捨雜行而歸正行, 於五行中, 專修持名念佛, 成就往生, 這即是大師宣導專修的義蘊 作業是遵守四修之法, 進一步落實專修的原則 四修法是 :] 恭敬修 ( 以慇重恭敬之態度禮拜阿彌陀佛 ) { 無餘修 ( 專修稱名, 不雜餘行 ) } 無間修 ( 心行相續, 無有間斷 ) 長時修 ( 常恒不退, 畢生相續 ) 此四修法原出自 攝大乘論 所述, 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中, 依此四法而修, 大師轉用作淨業之儀則 3. 承遠大師大師一生投注念佛實踐, 不圖著作, 未見大師有何著作傳世, 故大師淨土思想亦無從考究 然從承遠大師修道經歷來看, 似服膺慈愍 ( 慧日 ) 三藏的教

37 37 / 49 淨宗概論 旨, 堅持戒行, 專修般舟三昧, 以此自利利他, 成就一代祖師的特有風範 4. 法照大師法照大師的淨土思想主要體現在五會念佛的理念中 五會念佛以 無量壽經 作理論基礎 經云 : 七寶諸樹周滿世界 清風時發, 出五音聲, 微妙宮商, 自然相和, 微風徐動, 出妙法音, 普流十方一切佛國 其聞音者得深法忍, 住不退轉, 至成佛道 ~ 佛說無量壽經 卷 1(T12,p.270,c5-p.271,a9) 大師讚歎 : 修此法者, 即於此生能離五濁煩惱, 除五苦 斷五蓋 截五趣 淨五眼 具五根, 成五力, 得菩提, 具五解脫, 能速成就五分法身 按大師自述, 此五會念佛實係阿彌陀佛親授 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 下 卷 2: 智者當知 此五會念佛誦經法事觀門 實非自意 比常祕密而不述之 今恐後世生疑 墮於惡道 聖教明說 除同行深信為利益故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為慜此故 今略明之 照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 於南岳彌陀臺 廣發弘願 唯為菩提 為諸眾生 更無所求 盡此一形 每夏九旬 常入般舟念佛道場 其夏以為初首 既發願竟 即入道場 勇猛虔誠 至第二七日夜 獨在此臺東北道場內 其夜三更 自作念言 只今現有十方諸佛淨妙國土諸菩薩眾 常聞無上甚深妙法 具大神通 度無量眾 而我不預斯事 莫不由我惡業罪障深重 不入聖流 不能廣度無邊眾生 甚自傷嘆 作是念時 不覺悲淚 哀聲念佛 正念佛時 有一境界 忽不見道場屋舍 唯見五色光明雲臺 彌滿法界 忽見一道金橋 從自面前 徹至西方極樂世界 須臾即至阿彌陀佛所 頭面作禮阿彌陀佛所 頭面作禮 阿彌陀佛歡喜微笑 告法照言 我知汝心實欲至為利樂有情 無一自利 善哉善哉 能發斯願 我有妙法 無價珍寶 今付囑汝 今將此法寶 於閻浮提 廣行流布 普利天人無量眾生 遇斯法寶 皆得解脫 法照白佛言 有何妙法 唯願說之 唯願說之 佛言 有一無價梵音五會念佛有一無價梵音五會念佛法門 正興彼濁惡世 今時末法一切眾生 機感相應 聞汝暫念 皆悉發心 如是無量壽經 說寶樹五音聲 即斯五會佛聲是 以是因緣 便能稱念佛名 報盡定生我國 汝等未來一切貧苦眾生 遇斯五會念佛無價寶珠 貧苦皆除 亦如病得藥 如渴得漿 如飢得食 如裸得衣 如闇遇明 如過海得船 如遇

38 38 / 49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寶藏必獲安樂 何以故 彼諸眾生 遇斯法寶 便能念佛 即此一生 定超苦海 登不退轉 速具六波羅蜜一切種智 疾得成佛 受勝快樂 亦復如是 言訖 彼佛國界 佛菩薩眾 水鳥樹林 皆悉五會念佛誦經 法照粗記少分 而白佛言 今蒙世尊加被 付囑此法 若有疑心 不依行者 永劫沈淪 不生淨土 若依行之已後 未審一切眾生見聞之者 發菩提心 念佛名號不 入深禪定不 疾證菩提不 有大利益不 阿彌陀佛言 汝但依此五會念佛誦經之時 我此國土水鳥樹林 諸菩薩眾 無量音樂 於虛空中 一時俱和念佛之聲 令於一切之處人非人等 亦不勞汝 一一親自化之 但見聞者無不發心歡喜信受而便念佛 至命終時 我來迎接 決定有大利益 已後應知 言訖忽然還見自身 而在道場 覩斯境界 悲喜勇躍 依教念佛 自爾已來 迄至于今 果如先說 疑網悉除 願此世當來 常於惡世 以斯妙法 廣度眾生 咸登極樂 速得成佛 幸諸有緣 見聞之者 勿懷疑謗 必墮泥犁 (T85,p.1253,b24-p.1254,a17) 5. 少康大師大師主要以身弘法, 著述甚少 考其一生的修學弘法歷程, 似以善導大師思想理念為圭臬, 其證念佛三昧, 並以此感召眾生念佛, 與善導大師如出一轍 臨終時, 囑眾應厭穢欣淨, 旋即放光示寂 年壽不詳 時人稱為 後善導 6. 永明大師 (1) 大師集大乘佛法於一身, 繼承慈愍三藏融通各宗 會歸淨土的思想, 主張祖佛同詮 禪教一體, 折衷法相 三論 華嚴 天臺, 以禪融合貫通之 大師持律精嚴, 欣求往生, 以 華嚴 一乘為究竟圓妙, 以吾人靈明妙心為萬法之本源, 以西方淨土為最終歸宿 後世諸宗漸融趨歸淨土, 以慈愍三藏開其先聲, 以永明大師為實質開端 (2) 唯心淨土不礙熾然求生 - 萬善同歸集 卷 1: 問: 唯心淨土, 周遍十方 何得託質蓮臺, 寄形安養, 而興取捨之念, 豈達無生之門? 欣厭情生, 何成平等? 答: 唯心佛土者, 了心方生 識心方生唯心淨土, 著境秖墮所緣境中 既明因果無差, 乃知心外無法 又平等之門, 無生之旨, 雖即仰教生信, 其乃力量未充, 觀淺心浮, 境強習重 ; 須生佛國, 以仗勝緣, 忍力易成,

39 39 / 49 淨宗概論 速行菩薩道 起信論 云 : 眾生初學是法, 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 以住於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諸佛, 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見於佛, 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 :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 回向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十疑論 云: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 達生體不可得, 即真無生, 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即作生解, 聞無生即作無生解 ; 不知生即無生, 無生即生 不達此理, 橫相是非, 此是謗法邪見人也 (T48,p.966,b26-c23) (3) 往生淨土之因 - 以持戒念佛自行化他, 重視戒律, 尤重菩薩戒 以菩提心為往生淨土之正因 菩薩戒為往生必要條件 大師佐證惡人臨終十念往生, 臨終時, 心力能勝終身業力, 是時少許, 心力猛利, 如火量雖小能作大事 由於臨終之心決定勇健, 能勝百歲行力, 如人入陣, 不惜身命, 得以衝出重圍, 此為臨終十念法門之神效 (4) 大師的淨土思想與實踐, 頗具特色, 以法眼宗第三代祖師的身份導歸淨土, 並由此成為淨宗第六祖 一身雙任兩宗祖師, 誠為稀有, 其作 禪淨料簡 亦最具資格 大師會宗各家導歸淨土的思想, 延至今日尚有生命力 足證大師乃德業與學識俱皆卓著的淨宗祖師 淨土聖賢錄 卷 3: 延壽 甞作四料簡云 : 有禪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當來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 鐵牀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 沒箇人依怙 (X78,p.244, c19-23) 7. 省常大師 (1) 生平 : 宋代淨土宗僧 (959~1020) 錢塘 ( 浙江 ) 人 字造微 俗姓顏 七歲厭俗, 十七歲出家受具, 戒行謹嚴 尋通 起信 教旨, 又習止觀法門 淳化 (990~994) 年中, 住杭州西湖昭慶寺, 慕廬山白蓮社之遺風, 遂結社專修淨業, 號 白蓮社, 後易為 淨行社, 蓋取 華嚴淨行品 之意 師嘗刺指以血和墨, 書 華嚴淨行品, 又刻板印製千部, 頒施千人 並以旃

40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檀香雕造毗盧遮那佛像 且集一千大眾與八十比丘誓曰 盡未來際修菩薩行 命終後生安養國 大師嚴持戒律 具無礙辯才 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 數十 年如一日 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 於寺中端坐念佛 有頃 厲聲唱 佛來了 隨之而化 當時在場的信眾見到地面呈金色 良久方退 享年六十二歲 弟子 奉全身建塔于靈隱山鳥窠禪師之側 世稱錢塘白蓮社主 又號昭慶圓淨法師 被尊為蓮宗第七祖 (2)思想 大師無著述問世 故其淨土思想無從詳考 大師在念佛實踐中 注重引進 華嚴 淨行品 來規範 淨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動 使淨業成就更加 上一份保證 蓮社易名淨行社 持戒念佛 止觀並運 深寓大師弘揚淨宗之善 巧與深旨 8.蓮池大師 (1)單提淨土 融匯各宗 自永明延壽以來 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集大成 者 主倡禪淨不二 念佛含攝萬法之旨 著 彌陀疏鈔 十餘萬言 鉤三藏十 二部之玄賾 以莊嚴六字心佛 如來一代時教 盡在裡許 性相雙融 事理無 礙 指歸一心 單持名號 此一心即實相 即同乎法界 即定中之定 即菩薩 念佛三昧 即達摩直指之禪 即是一心三觀 即是轉識成智 故知念佛總攝一 切佛法 大師以楷定古今之氣概 將 阿彌陀經 判釋為與 華嚴經 相類的 圓頓之教 駁正時人貶抑念佛為愚夫愚婦所行之道的瞽論 (2)念佛含攝一切功德 以 華嚴 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 認 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 含攝菩薩六度萬行 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 不主張閱 藏 而是應一心念佛 示閱藏要語 云 大藏經所詮者 不過戒定慧而已 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 (3)注重戒律 普勸念佛 大師整飭清規 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 令求戒者具三衣 於佛前受之 大師為證明 已受戒者 半月誦 梵網經戒 及比丘諸戒品 其住持的道場 規條甚嚴 出 僧約十條 修身十事 等 示眾 各堂執事職責詳明 夜必巡警 擊板唱佛名 聲傳山谷 布薩羯磨 舉 功過 行賞罰 絲毫無錯 大師策厲清規 嚴明梵行 以救末世疲弊之習 由 40 / 49

41 淨宗概論 此遂成大師淨土思想一大特色 9.蕅益大師 (1)念佛即圓頓心宗 倡禪教律三學一源之說 三學之歸根則在念佛一門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 三昧中王 凡偏圓權實之種種三昧 無不從此三昧中流 出 亦無不還歸此三昧門 淨宗念佛法門圓頓之要旨 體現出廣度利鈍眾生的 善巧方便 大師從 一即一切 的圓頓理念出發 判言念佛法門乃總持一切的 妙法 示念佛法門 云 念得阿彌陀佛熟 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 都在裡 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 亦在裡許 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三聚淨戒 亦在 裡許 真能念佛 放下身心世界 即大佈施 真能念佛 不復起貪瞋癡 即大 持戒 真能念佛 不計是非人我 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 不稍間斷夾雜 即大 精進 真能念佛 不復妄想馳逐 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 不為他歧所惑 即大 智慧 這段文句與蓮池大師的 一句阿彌陀佛 賅羅八教 圓攝五宗 之說 同一韻致 (2)淹貫諸宗 會歸淨土 大師注重行解相資 一生精進修行之餘 前後閱 律藏三遍 大乘經兩遍 小乘經及大小論 兩土撰述各一遍 撰 閱藏知津 法海觀瀾 二書 用作後世眾生涉獵佛典之指南 以 華嚴 法華 楞嚴 唯識 宗為司南 而要通達這些經典 又須藉天臺智者大師 華嚴賢首大師 法相窺基大師的詮釋為準繩 融匯貫通 並會歸於淨土 以此 開解 即以此成行 教觀齊彰 禪淨一致 卓絕千古 大師這一思想 遙接慈 愍三藏 永明大師之遺響 善巧導引他宗行人皈投淨土 同時亦強固專修淨業 者的信心 (3)嚴持戒律 專志求生 目睹當時律學多訛 禪徒空腹高心 不重視戒律 遂以弘律自任 撰述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梵網合注 等律典 身體力行 嚴以律己 每自謂躬行多玷 不敢為人作師範 曾于安居日 燃頂香六炷 設 鬮佛前 得菩薩沙彌鬮 遂終身不為人授戒 年譜 云 努力以戒律教觀 匡救時弊 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 令正法重興 後決不可得 遂一意西馳 冀乘本願輪 仗諸佛力 再來與拔 至於隨時著述 竭力講演 皆聊與有緣下 41 / 49

42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圓頓種 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 直下相應 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晚年專修專 弘淨業 五十六歲時 多病 大病 曾寄錢牧齋書云 今夏兩番大病垂死 季秋閱藏方竟 仲冬一病更甚 七晝夜不能坐臥 不能飲食 不可療治 無術 分解 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 求生淨土而已 具縛凡夫 損己利人 人未必利 己之受害如此 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 尚不得力 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 出生死 成菩提 殊非易事 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大師示疾 拋卻己分 專仰佛力濟拔 對自負高慢者 亦不啻當頭棒喝 淨土宗教程 大師在淨宗祖師中是著述最多的一位 其 彌陀要解 獨步千古 成為淨宗經典力作 大師的身行垂範與著述 契理契機 於今尚能 感受到其不竭的活力與影響力 大師的本跡不可思議(印祖常云 蕅祖乃法身大 士再來) 吾人應對大師的言傳身教拳拳服膺 方不負大師之婆心 10.截流大師 行策 嘗起精進念佛七 曾發起一次長達三年的佛七 行 持唯一句名號 唯專唯勤 風範後學 功德無量 (1)真信切願 成辦淨業 淨業行人須具真實信心 有三 淨土警語 卷 1 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無二無差別 我雖顛倒迷惑 覺性未曾失 我雖積劫輪 轉六道 覺性未曾動 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 名字佛 彌陀是究竟佛 性雖 無二 位乃天淵 若不專念彼佛 求生彼國 必至隨業流轉 受苦無量 第三 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 久居苦域 是彌陀心內之眾生 彌陀雖萬德莊嚴 遠在 十萬億刹 之外 是我心內之佛 既是心性無二 自然感應道交 我之苦切必能 感 佛之慈悲必能應 如磁鐵吸鐵 無可疑者 所謂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 定見佛 去佛不遠也 具如上真信者 雖一毫之善 一塵之福 皆可迴向西方 莊嚴淨土 何況持齋秉戒 放生布施 讀誦大乘 供養三寶 種種善行 豈不 足充淨土資糧 唯其信處不真 遂乃淪於有漏 故今修行別無要術 但於二六 時中 加此三種真信 則一切行履 無煩改轍矣 (X62,p.130,b19-24) (2)激揚行人的厭欣心 視三界如牢獄 視家園如桎梏 視聲色如鴆毒 視 名利如韁鎖 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 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 唯以念 42 / 49

43 淨宗概論 佛求生淨土為務 果能如是 若不生淨土者 諸佛皆成誑語矣 願共勉之 淨土警語 卷 1(X62,p.132,a24-b2) (3)事理一心不亂之詮釋 淨土警語 卷 1 七日持名 貴在一心不亂 無間無雜 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但不緩不急 密密持名 使心中佛號 歷 歷分明 著衣喫飯 行住坐臥一句洪名 緜密不斷 猶如呼吸相似 既不散亂 亦不沈沒 如是持名 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若是真正道流 直能體究萬 法 皆如無有二相 所謂生佛不二 自他不二 自他不二 依正不二 淨穢不 二 苦樂不二 忻厭不二 取捨不二 菩提煩惱不二 生死涅槃不二 是諸二 法 皆同一相 一道清淨 不用勉強差排 但自如實體究 體究之極 與自本 心 忽然契合 方知著衣喫飯 總是三昧 嬉笑怒罵 無非佛事 一心亂心 終成戲論 二六時中 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 雖則至心稱念 亦同肆口訶罵 雖則精進修持 亦是夢中苦行 如是了達 方是真正學道人 一心精進持名也 前一心似難而易 後一心似易而難 但能前一心者往生 可必兼能後一心者 上品可階 然此兩種一心 皆是博地凡夫邊事 凡有心者 皆可修學 (X62,p.132, c15-p.133,a7) 11.省庵 實賢 大師 (1)發菩提心 圓成淨業 勸發菩提心文 中云 十種因緣 菩提心得以 發起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師長恩故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眾生恩故 六者念死生苦故 七者尊重己靈故 八者懺悔業障故 九者 求生淨土故 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詮釋第九種因緣時 大師開示發心與求 生淨土的關係 省菴法師語錄 卷 1 謂在此土修行 其進道也難 彼土往 生 其成佛也易 易故一生可致 難故累劫未成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 千 經萬論處處指歸 末世修行無越於此 然經稱少善不生 多福乃致 言多福 則莫若執持名號 言多善 則莫若發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號 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 超過修行歷劫 葢念佛本期作佛 大心不發 則雖念奚為 發心原 為修行 淨土不生 則雖發易退 是則下菩提種 畊以念佛之犁 道果自然增 長 乘大願船 入於淨土之海 西方決定往生 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43 / 49

44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X62,p.236,b3-12) (2)痛斥狂禪 指歸淨土 若禪宗開悟之士 亦應往生淨土 悟達之士 雖 有見地 不斷惑業 若生三界 一入胞胎 便有隔陰之迷 從前所悟 尋復忘 失 畢世功夫 一朝唐喪 大師圓融禪淨 指歸淨土 示禪者念佛偈 云 一句彌陀 頭則公案 無別商量 直下便判 如大火聚 觸之則燒 如太阿 劍 攖之則爛 八萬四千法藏 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 一刀斬斷 任他佛 不喜聞 我自心心憶念 請君不必多言 只要一心不亂 剴切指陳 自行化 他 (3)欣厭心切 拔除愛樁 娑婆眾生淨業難成的原因 主要是愛根難斷 故 而撰文開示 多在激發行人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處下手 其 勸修淨土詩 八苦詩 等 多有指陳 省菴法師語錄 卷 1 不以念佛為急 而以世間 小善為急 不以生死大事為先 而以人天福報為先 是不知先後也 居士雖不 求福而常作福 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 皆由不知所緩在彼 所急在此 致使 北轅適越 卻步求前也 居士今日要務 唯當謝絕人事 一心念佛 加以齋戒 二字 尤為盡美 大抵西方佛國 非悠悠散善所能致 萬劫生死 非因循怠惰 所能脫 無常迅速 旦暮即至 安得不為之早辦耶 (X62,p.245,b24-c8) (4)精進修持 先求自度 大師遵蓮池大師持戒念佛之遺風 一生以 行在 梵網 志在西方 自勵 淨業堂規約 每日課堂 十時念佛 九時作觀 一時 禮拜 且規定黑 白半月誦菩薩戒本 大師自修精進 如救頭然 專精念佛 先求往生 然後圓成菩提大願 對於一些發願來生生到中國 童真出家修道 廣度眾生的行人 大師斥之為愚執 闡明求生西方 總攝一切菩提誓願及十方 三世一切佛法 無有遺餘 12.徹悟 際醒 大師 徹悟大師早年參禪得悟 歸心淨土後 便專志開示念佛宗旨及真實踐行 (1)攝禪歸淨 崇尚念佛 以傳法禪師之資格 詮釋禪淨之本質內涵 比 較二者的下手難易與功德大小 以此建立對淨宗念佛法門的堅固信心 徹悟 禪師語錄 卷 1 古德謂眾生知見 須以佛知見治之 佛知見者 即現前離念 44 / 49

45 淨宗概論 靈知也 然此靈知 不能孑然自立 必隨緣起 不隨佛界之緣 便隨九界緣起 離十界外 無別緣起故 欲隨佛界緣起 無如以信願心持佛名號 但信貴深 願貴切 持名貴專勤 果以深切專勤之心 信願持名 即是以佛知見而為知見 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見治眾生知見也 熾然十使心中 但置一信願持名之心 即轉生界緣起 為佛界緣起 此於修道門中 乃點鐵成金極妙之法 只須赤體 擔當 久久勿替 管取金臺可以坐待 寶蓮不日來迎 是為從此同居 生彼同 居 橫出三界 較之豎出者 不亦省力也哉 (X62,p.341,a23-b10) 大師剖析般若與淨土兩門大義 徹悟禪師語錄 卷 2 佛說種種般若門 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 佛說種種淨土門 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 從本源心性 流出種種般若 淨土法門 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 皆悉指歸本源心性 所謂無 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昔有人問雲棲大師云 參禪念佛 如何得 融通去 大師答云 若然是兩物 即用融通得著 噫 旨哉言乎 夫禪者 淨 土之禪 淨土者 禪之淨土 本非兩物 用融通作麼 然則般若淨土兩門 既 唯一本源心性 不唯分無可分 亦且合無可合 分合尚著不得 況可更論其相 成相礙也哉 (X62,p.343,a19-b4) 大師深鑒禪淨二門精髓 故死心念佛 萬牛莫挽 其 念佛偈 自況 自 憐自作太平僧 了生脫死卻未曾 但願名標蓮蕊裡 不須高列上傳燈 又云 一聲佛號一聲心 向上全提入髓深 臨濟德山如未肯 任教棒喝惱叢林 其不慕宗風 唯欣蓮蕊之宗教情懷 以及每日十萬聲佛號的精勤 來自大師知 見的精確 其自行化他 力量甚巨 (2)十六字淨土綱宗 允為淨業軌則 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 大師進一步演繹為淨宗修持八大要領 一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 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 為下 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 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 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 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 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 為 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 各宜痛講 修淨業者 不可不知 大師將真信具體列為十種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 從古至今 曾無一人 45 / 49

46 八 淨土宗 的祖師 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 入息難保 一息不來 即為後世) 三信輪回 路險(一念之差 便墮惡趣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 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 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 可令墜 落 妙高山王 可使傾動 諸佛所言 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淨土(如今娑婆無 異 的的現有) 七信願生即生(已願已生 今願今生 當願當生 經有明文 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 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 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性具與事造二義 如上諸法 皆我心具 皆 我心造) 修淨業者 如能具備以上十種信心 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操左券 徹悟禪師語錄 卷 2 X62,p.350,c2-11 修習淨業 信貴於深 願貴於切 以信 深願切故 一切邪說莫能搖惑 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以此信願之心 執持名號 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 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 一句佛號 不雜異緣 十念功成 頓超多劫 舍此別修 非狂即癡 大師剴切剖示十六字綱宗 誠為末法眾生淨 業正範 (3)欣厭心切 精進勇猛 大師勸導 念佛當生四種心 一 無始以來造業 至此 當生慚愧心 二 得聞此法門 當生欣慶心 三 無始業障 此法難遭 難遇 當生悲痛心 四 佛如是慈悲 當生感激心 此四種心中有一 淨業即 能成就 大師一生以求生淨土為職事 一天持念十萬聲佛號 不欣世語 孜孜 於出離苦海的道業 大師深感 吾人曠大劫來 久在輪回 豈永不發求出離之 心 修向道之行耶?皆由廢於因循 敗於怠惰 所以常在生死 受大苦惱 今聞 持名簡要法門 若仍循故轍 安於覆敗 可謂第一等無血性漢子矣 13.印光大師 大師上承善導專修之宗風 下應末法眾生之根機 專倡念佛法門 力主敦 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信願持名 求生淨土 其教化平實 其行持綿密崇高 道俗傾心歸信者甚眾 (1)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出離生死的唯一要道 淨土法門誠乃如來普度眾 生之要道 眾生即生出苦之妙法 當今之人 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 捨此一 法 則絕無希望 此斬釘截鐵之苦切語 實乃慈悲之極的誠諦語 46 / 49

47 淨宗概論 (2)儒佛二教並弘 世出世間法並彰 印祖常云 儒佛二教 合之則雙美 離之則兩傷 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 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 具此倫常心 性 而以佛之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為克己復禮 閑邪存誠 父慈子孝 兄友 弟恭之助 由是父子兄弟等 相率而盡倫盡性 以去其幻妄之煩惑 以復其本 具之佛性 印祖的弘法特點 體現在他八句話中 以儒學為基礎的四句 敦倫 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欲學佛道以脫凡俗 若不注重於此四 句 則如無根之木 期其盛茂 無翼之鳥 冀其高飛 以淨土理念為核心的四 句 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 博地凡夫 欲於現生即了生 死 若不依此四句 則成無因而欲得果 未種而思收穫 萬無得理 (3)提倡因果 潛挽劫運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欲挽救世道人心 必須於 此入手 如是提倡因果報應 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 以成全世人仁義之道德 約佛法論 從凡夫地乃至佛果 所有諸法 皆不出因果之外 印祖生前流通 安 士全書 了凡四訓 數百萬冊 足見印祖力倡因果之悲心 (4)誠敬慚愧 以苦為師 印祖針砭時弊 力倡竭誠盡敬 慚愧自牧 以培 淨業行人之福基 誠與恭敬 實為超凡入聖 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欲得佛法 實益 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 則消一分罪業 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 則消十分罪業 增十分福慧 若無恭敬而致褻慢 則罪業愈增 而福慧愈減矣 誠敬與慚愧具相互支持之效用 能自慚愧 生懺悔心 懺悔心生 誠敬隨之 苟能日日慚愧 時時懺悔 則誠敬之心 沛然莫禦 活潑現前 而真信切願與 勤行 必有不期而自集之勢 印祖對症投藥 一生以身作則 自稱常慚愧僧 悲心無極 允為末法眾生之良謨 (5)家庭教育 治平之本 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而家 庭之教 母教最要 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 當致力於家庭教育 九 結語 今時 淨宗 修學觀 底下為末學個人對淨土自修之意見陳述 不揣淺陋 野人獻曝 1.須有定課 份量多少須隨自己的生活狀況而自訂之 但以 日日不缺 47 / 49

48 九 結語 今時 淨宗 修學觀 由少至多 有進無退 為原則 要以持名念佛為主 務必要迴向發願 2.重視業果觀念與淨業修持是密不可分的 三福 是最基本的淨行 了 凡四訓 感應篇 必讀 3.深入研讀根本經典教義 解行並重 一門深入 故五經一論及祖師注疏 須長時薰修 俾使佛之教示融入自己的內心思惟 法隨法行 4.融合各宗匯歸淨土 以 道次第 天台 六即 與 淨業三福 會通 以天台 一心三觀 華嚴 法界觀 與 實相念佛 會通 以中觀 緣 起性空 第一義諦空 融至 持名念佛 修 念佛三昧 即是 首楞 嚴三昧 信願持名 即是圓滿普賢大願門 5.推廣弘揚淨土念佛法門務須與本土文化及時代背景配合 隨緣盡力 所 有善根福德盡皆迴向眾生 皆得念佛三昧 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圓證三不退 圓滿無上菩提 淨空老和尚的教學理念 摘自 淨空法師專集 網站 淨空法師簡介 重要理念略述 1.首要工作在培育師資 (1)必須真正具備 孝廉 誠敬 好學 能持戒吃苦 立志為往聖繼絕學 為天下開太平之志士仁人 萬緣放下 閉門禁足 苦讀十年 (2)必須將儒之 弟子規 佛之 十善業 道之 感應篇 (出家眾則加 以 沙彌律儀 )切實履行 建立聖賢德行基礎 否則縱然廣覽群籍 僅 成學術研究 不能變化氣質 轉凡作聖 (3)三個根本扎穩後 學者可於三家典籍中任選一部 一門深入 長時 十 年 薰修 每人每天提出學習報告半小時 (4)同學者 每天深入自己專修課程 有機會時 須聆聽其他同學心得報告 日日彼此切磋琢磨 十年後成為德學兼備且能傳承光大聖學的優良師資 2.善用高科技傳媒作遠程教學 突破時 空限制 3.傳統文化之堅持與推廣 普遍三種社會教育 祠堂 文廟 與 城隍 48 / 49

49 淨宗概論 廟 達到社會和諧安定之目標 文廟即孔廟 4.結合藝術文化 教化民心 慎思無邪 5.開放著作權 大量印贈經書典籍與光碟 6.淨宗學會與淨宗學院 修行的 學會 與教學的 學院 淨宗學院 以 學習經教 培育教學師資為主 講解淨土五經一論 歡迎大家來聽課 淨 宗學會 以念佛修行為主 建立念佛堂 提供觀想 觀像 持名等不同念 佛方式的佛友修行 現代交通便捷 歡迎全國 全世界修淨土的人都到這 裡來學習 禪 律 天台 華嚴等各宗 都可以依此模式建設運行 7.與社會慈善事業相結合 (1)建養老院 以 山莊 或 別墅 命名 同時也是老人大學 多元文化 活動中心 倫理道德教育傳習所 藝術文化展示廳 音樂劇院等綜合大廈 (2)旁邊附設醫院和幼兒園或小學 其中的服務人員 醫院的醫務人員 幼 兒園或小學的老師都必須經過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 弟子規 感應篇 十善業道 的教育培訓 具備孝親敬老的觀念 以真誠孝心服務老人 成為老人的 孝子賢孫 (3)可由山莊中的老人 專業人士 技藝達人 義務授課 歡迎各地中青年 人來 山莊 學習 也可以將快樂老人幸福生活點滴 錄影製成影音光碟 流通 供大眾分享 (4)傳統文化藝術 如地方戲劇 相聲等 由世界各地的山莊 別墅輪流邀 請至全球各地山莊 別墅巡迴演出 既能使老人們精神生活充實愉悅 更 可提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空間 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延續不斷 發揚 光大 8.華嚴多元和諧社會 與其他不同的宗教合作 開辦 宗教大學 或 多元 文化大學 等活動 事業 49 / 49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頁 ~0( 民國九十六年 ), 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 pp. ~0 (00)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0-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試析 以續法與彭紹升為例 劉貴傑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提要 華嚴宗特重義理思辨, 淨土宗強調念佛實修,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印 贈 莊 嚴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解 佛 說 大 乘 無 量 壽 黃 念 祖 居 士 著 二 0 一 0 年 五 月 修 訂 版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Pure Land Buddhism January. 2016 雙 月 刊 第 18 期 民 國 105 年 1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More information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3,1052,272 791222101452 2014719 58339347 396634355 196413164 28269 26 27 28 29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5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7 11 20 30 42 44 45 47 48 49 51 114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目錄 : 第一場全文視頻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mqewdvwq ( ㄧ ) 觀經在淨土法門的重要...5 ( 二 ) 觀經真正的修法...7 ( 三之一 ) 觀經的由來...9 ( 三之二 ) 觀經的由來... 10 ( 四 ) 世尊的要法... 13 ( 五 ) 認清濁世求生淨土... 15 ( 六之一 ) 學佛如何落實到家庭... 16 ( 六之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Zhongzhi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 3737 2015 目 錄 2 4 5 10 18 20 24 36 38 39 40 42 43 45 104 公司資料 Clifton House 75 Fort House P.O. Box 1350 Grand Cayman KY1-1108 Cayman Islands 3 141 2102 2103 1 22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8 期 民國 103 年 5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01 目錄 02 報 報 21 報 28 報 報 41 年 年報

01 目錄 02 報 報 21 報 28 報 報 41 年 年報 China Financial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Limited 2012 01 目錄 02 報 03 04 05 18 報 21 報 28 報 35 36 37 38 39 40 報 41 年 104 2012 年報 公司資料 02 中國金融國際投資 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 Conyers Dill & Pearman Clarendon House 2 Church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慧淨法師編譯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7 月版本 ) 前言 壹 選擇本願念佛集 ------------------------------------- 一 貳 三部經釋 ---------------------------------------------- 一一九參 法語篇 ----------------------------------------------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5 期 民國 104 年 7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十四祖

More information

HENRO Guide Map 佛教傳播概略圖 四國朝聖歷史 前1世紀 一般認為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在印度開悟 在6世紀經由中國 朝 1世紀 帕米爾 鮮半島傳播到日本 佛教傳入日本後持續分支 發展過程獨特 各 毽陀羅 流派開山祖師甚至比佛陀更為信徒所崇敬 於日本確立真言密教的 前3世紀 弘法大師 空海 也是其中之一 阿姜達 西元12世紀初的文獻中首次出現四國朝聖相關記載 一般認為目前 前3世紀 環繞88站的朝聖形式確立於西元16世紀末至17世紀間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2

2 2 了 綠 什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how to d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 環境教育只是環保署的事 環保署是環境教育法的中央主管機關 但所有部會均為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在環境教育法生效之前 執行與推廣環境教育最力者包 括教育部 農委會 內政部等 5 , (IUCN, 1977) (, 1977) 7 (UNDESD)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目錄成佛捷徑 圓香/1身心淨化的方法 星雲大師/6 淨土十疑論述要 淨業/17 珍惜難得的機緣 呂富枝/25 因淨土信仰喚醒吳修齊的求生意志 周慶祥/38 持名念佛的要義 徐自民/41 神遊淨土的信心巨人 陳柏達/48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元音老人/57 四料簡略釋 印光大師/97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總誦 郭惠珍/120 臨終三疑四關 慈照宗主/132 了生脫死節要 繆滌源/134 念佛飭終津梁節要

More information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保障權益 自然倫理 32 觀念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珍惜唯一的地球 實踐少砍樹, 多種樹美化環境保護水資源重視水土保持以身作則, 帶動他人 場倫理 42 觀念良好互是職場倫理的根本 實踐互助互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保障權益 自然倫理 32 觀念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珍惜唯一的地球 實踐少砍樹, 多種樹美化環境保護水資源重視水土保持以身作則, 帶動他人 場倫理 42 觀念良好互是職場倫理的根本 實踐互助互 法鼓山的新時代倫理觀心六倫 目錄 前言 3 家庭倫理 9 觀念家庭是社會的基石 實踐多付出, 不計較舉行家庭會議提昇家庭教育善用 四它 制定家庭規約延伸家庭倫理到社區關懷 生活倫理 17 觀念和世樂群, 對生活負責資源有限, 珍惜共享 實踐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徹底做好資源回收廢棄物再利用避免製造噪音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 净土真 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作者 : 忻平 作者单位 : 相似文献 (1 条 ) 1. 期刊论文秦永章.Qin Yongzhang 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 西本愿寺派与中国西藏地 方政权及藏传佛教界的接触 - 世界民族 200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这个亚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步西方列强之后尘, 开始向外开疆拓土, 近邻中国便成为日本军国 主义者蚕食的对象.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屋 稅 的 稅 基 係 房 屋 現 值 ( 房 屋 稅 條 例 第 5 條 參 照 ), 房 屋 現 值 之 計 算, 則 係 依 房 屋 標 準 價 格 的 相 關 事 項 定 期 評 定 之 ( 房 屋 稅 條 例 第 11 條 參 照 ) 至 於 評 定 房 屋 標 準 價 格 的 相 關 事

屋 稅 的 稅 基 係 房 屋 現 值 ( 房 屋 稅 條 例 第 5 條 參 照 ), 房 屋 現 值 之 計 算, 則 係 依 房 屋 標 準 價 格 的 相 關 事 項 定 期 評 定 之 ( 房 屋 稅 條 例 第 11 條 參 照 ) 至 於 評 定 房 屋 標 準 價 格 的 相 關 事 案 合 併 審 查 及 合 併 審 定, 專 利 權 人 或 舉 發 人 如 就 其 合 併 審 定 結 果 不 服, 自 得 對 之 一 併 提 起 行 政 爭 訟, 亦 符 合 訴 訟 經 濟 原 則 四 如 果 決 定 無 論 何 種 情 形 均 採 甲 說 ( 第 1 類 判 決 ), 除 應 經 過 適 當 完 全 之 辯 論 外, 對 於 僅 有 部 分 請 求 項 不 具 可 專 利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家 長 對 澳 門 中 小 學 教 育 現 狀 的 意 見 調 查 報 告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中 華 學 生 聯 合 總 會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2009.3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00853-28365314 28526255 傳 真 : 00853-28526937 網 址 :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6F2BBA1AAFCC0B1AAFBB867A4CEAD6EB8D12DEAF9AF71A46AAE76A4CEB946C071AA6BAE76ACECA15DA7EFA15E2E646F63>

<4D F736F F D20A6F2BBA1AAFCC0B1AAFBB867A4CEAD6EB8D12DEAF9AF71A46AAE76A4CEB946C071AA6BAE76ACECA15DA7EFA15E2E646F63> 1 明 蕅益大師文 清 達默法師科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科文 蓮榮共修會印行 2 3 彌陀要解科文序 在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五年十年間, 正值雪廬老人弘法法運達顛峰之際, 老人的座下學生遍佈台灣各地, 不但定期回到蓮社聽課, 也在所住之處興辦各種教法的研學, 使得璀璨的蓮花在台灣寶島上處處開放 老人特別重視淨土法門的弘揚, 所以各地也興起對淨土經典的學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台北, 有親近老人的學生及私淑的弟子共同組成彌陀經要解的研究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28/134 請 大 家 打 開 講 義 第 五 十 八 頁 : 午 二 釋 同 分 妄 見 前 一 科, 佛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2 推薦序一同時擁有醫術和健康

2 推薦序一同時擁有醫術和健康 2 推薦序一同時擁有醫術和健康 3 4 推薦序二用生命換來的醫術 5 6 7 推薦序三萬病歸肝膽 8 9 10 前言感恩的心 2002 11 2002 12 方博土語錄 13 CONTENTS 2 4 7 10 19 20 24 ( ) 26 ( ) 28 31 34 35 37 39 40 44 14 47 48 51 53 55 57 61 62 64 66 69 71 73 76 79 81

More information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會計焦點報 business.lungteng.com.tw 29 期 發 行 人 李枝昌 責任編輯 張瑩馨 羅正堯 出 刊 月 民國 104 年 4 月 發 行 所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 248 新北市五股區五權七路 1 號 電 話 (02)2298-2933 傳 真 (02)2298-9766 會計 我國會計項目之修正及一致化 蕭麗娟老師 經濟 不能不知道的 紅色供應鏈 龍騰商管教研小組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01 20 0K 0.9K 05 () 0.9K 3.2K 06 07 3.2K 9.8K 08 09 10 9.8K 20.6K 11 12 13 14 15 70801 6 06 299 1111 16 17 20.6K 28.9K 18 19 20 308 28.9K 41K 21 22 23 41K 52.5K 24 25 22 6 06 272 6988 fl jintainan@gmail.com

More information

究不識所念何佛 遂令西方有億萬之遙 苦海無回頭之樂 豈知所謂念佛者非徒以 齒舌也 念念是心 念念是佛 纔一動念 西方即爾現前 纔一現前 是名極樂世界 然則念佛往生之說 其諸即心即佛之謂與 以為提宗 離念何處尋宗 以為直證 舍佛將何作證 是知列祖傳燈 頓超生死 眾生篤信 遂脫輪迴 其歸一也 近代蓮 池

究不識所念何佛 遂令西方有億萬之遙 苦海無回頭之樂 豈知所謂念佛者非徒以 齒舌也 念念是心 念念是佛 纔一動念 西方即爾現前 纔一現前 是名極樂世界 然則念佛往生之說 其諸即心即佛之謂與 以為提宗 離念何處尋宗 以為直證 舍佛將何作證 是知列祖傳燈 頓超生死 眾生篤信 遂脫輪迴 其歸一也 近代蓮 池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1176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76-A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 必先淨其心 其心淨則其土淨也 欲淨其心者 必專精其法 其法專則其功純也 往生淨土之書

More information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能 敵 須 彌, 能 深 巨 海 普 賢 行 願 品 云 : 若 此 惡 業 有 體 相 者, 盡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暨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進 修 機 構 審 核 辦 法 問 答 集 105 年 5 月 修 訂 一 會 計 主 管 之 定 義 (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第 2 條 ) ( 一 ) 何 謂 會 計 主 管? 證 券 交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指 導 教 授 : 蔡 伯 郎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果 錚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 月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釋 果 錚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提 要 本 文 以 華 嚴 經 中 信 位 之 六 品 經 文, 來 探 究 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序 黃念祖上師, 學淨於夏蓮居大德, 學密於蓮華正覺王家齊上師 王上師與華藏上師, 同是諾那祖師傳下之金剛阿闍黎 二師相交甚篤, 雖因時局所迫, 闊別天宇, 然相互護持之情, 終生不渝, 實為後世懍遵之典範也 據華藏上師所言, 王上師每譯出新法本, 第一份譯稿必寄付華藏上師 此情此景, 每一思及, 無不令我輩自愧自慚 王上師既將法脈傳付黃念祖上師, 則黃上師與我等, 實是系出同源之師兄矣

More information

所以澫益大師對淨土宗的開示, 認爲說, 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 所謂以心力來感動佛力 也就是說, 我們修淨土宗的人, 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 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 他永遠是處于被動的狀態, 佛陀是不能主動加持我們的, 我們必須要釋放一種對佛陀的信仰, 對佛陀的憶念 你的心力要釋放出去, 佛陀

所以澫益大師對淨土宗的開示, 認爲說, 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 所謂以心力來感動佛力 也就是說, 我們修淨土宗的人, 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 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 他永遠是處于被動的狀態, 佛陀是不能主動加持我們的, 我們必須要釋放一種對佛陀的信仰, 對佛陀的憶念 你的心力要釋放出去, 佛陀 選讀 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選讀 諸位法師慈悲 諸位居士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大家請放掌 從大乘佛法的學習 我們可以知道 在宇宙間有兩種强大的 力量可以改造我們的生命 第一個就是我們心靈的力量 第二個 是佛陀的力量 這兩種力量加起來的話 會改造我們的生命 使 令我們離苦得樂的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 有三種的差別情况 有一種人是完 全仰仗自己的心力的 比如說小乘的禪觀

More information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修訂日期: 2005/08/08 發行日期: 2005/8/1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6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64-A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淨土法門者何 法界緣起也 何謂法界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 不唯非塊然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關 鍵 報 告 KEY POINT REPORT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IC L3C BB Corp 20149 31.6 20157 2

關 鍵 報 告 KEY POINT REPORT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IC L3C BB Corp 20149 31.6 20157 2 no.04 關 鍵 報 告 KEY POINT REPORT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IC L3C BB Corp 20149 31.6 20157 2 社 會 企 業? 社 會 效 益 債 券 創 櫃 板?? 社 會 創 新? KEY WORDS B Lab B 型 企 業 多 元 就 業 開 發 方 案?? 培 力 就 業 計 畫? 3 關 鍵 報 告 KEY POINT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02 2013 2013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報 告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6.2 38 7 2013 42 02 2013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1 091

Chapter 1 091 5 090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pter 1 091 092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pter 1 1 093 2 094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pter 1 3 4 095 5 6 7 096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pter 1 2011 Myself _ _ http://www.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 講述 戒律的精神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是小乘戒 眾善奉行 是菩薩 戒 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 序 無量壽經 乃是淨宗法門之根本所依 經中詳明 西方淨土依正主伴 種種殊勝微妙不思議之莊嚴 阿彌陀 佛因地發願修行 勇猛精進 專志莊嚴淨土之因果 以及 勸令十方世界 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求生淨 土 理事雙彰之妙旨 令有緣者慕西方極樂世界之嚴淨光麗 形色殊妙 進 而發趣道心

More information

,400, ,400, %2.0% ,200, / / , / /

,400, ,400, %2.0% ,200, / / , / / 2011 5 31 1514,336 200820092010 201010-11 10-11 2010 200820092010 6 302010 12 31 720,000780,000760,000250,000 309,400,000 360,400,000 353,200,000 123,700,000 19 15 33435 514 2010 IELTS TOEFL 2010 12 60%

More information

設 計 一 套 評 估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機 制 在 認 可 制 的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品 質 保 證 機 制 之 三 個 精 神 下, 第 二 週 期 系 所 評 鑑 之 評 鑑 目 的 包 括 :( 一 ) 了 解 各 大 學 之 系 所 在 確 保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設 計 一 套 評 估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機 制 在 認 可 制 的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品 質 保 證 機 制 之 三 個 精 神 下, 第 二 週 期 系 所 評 鑑 之 評 鑑 目 的 包 括 :( 一 ) 了 解 各 大 學 之 系 所 在 確 保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之 以 學 生 學 習 成 效 品 質 保 證 為 核 心 之 第 二 週 期 系 所 評 鑑 作 業 規 範 評 鑑 雙 月 刊 2011.9 第 33 期 文 / 王 保 進 高 等 教 育 評 鑑 中 心 評 鑑 業 務 處 處 長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教 育 行 政 與 評 鑑 研 究 所 教 授 以 確 保 提 供 學 生 一 個 優 質 學 習 環 境 為 核 心 之 第 一 週

More information

99學年度新生問卷調查摘要報告

99學年度新生問卷調查摘要報告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100 學 年 度 大 學 新 生 問 卷 調 查 摘 要 報 告 教 務 處 教 學 發 展 中 心 規 劃 研 究 組 101 年 7 月 壹 緣 起 與 目 的 教 學 發 展 中 心 ( 以 下 簡 稱 本 中 心 ) 自 97 年 起, 每 年 均 對 大 一 新 生 實 施 問 卷 調 查, 瞭 解 進 入 臺 大 之 大 一 學 生 的 學 習 背 景, 並 提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14DAE61BEC7AACCABD8C4B3A657B3E6B8EAAEC6AE77ABD8B86DA4CEB0A3A657A740B77EAD6EC24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14DAE61BEC7AACCABD8C4B3A657B3E6B8EAAEC6AE77ABD8B86DA4CEB0A3A657A740B77EAD6EC2492E646F63> 專 家 學 者 建 議 名 單 資 料 庫 建 置 及 除 名 作 業 要 點 一 行 政 院 公 共 工 程 委 員 會 ( 以 下 簡 稱 工 程 會 ) 為 提 升 政 府 採 購 評 選 委 員 會 及 促 進 民 間 參 與 公 共 建 設 甄 審 委 員 會 專 家 學 者 建 議 名 單 資 料 庫 ( 以 下 簡 稱 本 資 料 庫 ) 之 專 業 性 及 公 正 性, 特 訂 定

More information

NO.69

NO.69 No 69 101/11 November 封面故事 冬天來了 政風室為您補正氣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CIVIL SERVICE ETHICS OFFICE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一塵不染克己奉公, 一絲不苟勤於政務, 一生為民樂在其中 出處 : 寧波市人民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廉政文化廉政格言警句 金馬影展 資料來源 http://www.goldenhorse.org.tw/ui/index.php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3-158.doc

Microsoft Word - 93-158.doc 法 鼓 山 默 照 禪 教 學 的 觀 念 與 方 法 之 研 究.93 93. 法 鼓 山 默 照 禪 教 學 的 觀 念 與 方 法 之 研 究 釋 常 慶 第 四 屆 法 鼓 山 僧 伽 大 學 佛 學 系 目 次 一 前 言 二 默 照 禪 的 觀 念 ( 一 ) 諸 宗 要 義 之 教 法 整 合 ( 二 ) 諸 經 疏 要 義 之 教 法 整 合 三 默 照 禪 的 方 法 ( 一 )

More information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劉漢初先生 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 研究生 陳宜伶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撰 103 105 115 123 125 127 129 1 1 618-907 206-8 1 code 2 2 3 4 2 3 4 3 960-1278 1127-1278 5 6 5 6 7 8 4 10 1276-1292 Mangi Faghfour 11 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TH Anniversary Solidity Integrity Innovation 2015-2016 Coalition 上海實業 ( 集團 ) 有限公司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報告簡介 本報告由上海實業 ( 集團 ) 有限公司發佈 2016 年是上海實業 ( 集團 ) 有限公司成立 35 週年, 本報告從百年傳承 開放窗口 滬港紐帶 產業提升和融產結合 創新轉型, 系統介紹上海實業 35

More information

1

1 機甲戦記ドラグナー 機甲戰記龍騎兵 ( サミー (SAMMY)) 八通屋育樂事業有限公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攻略本是引至日本遊戲攻略說明, 內容僅供參考, 一切演出以官方為主, 若有任何錯誤或問題敬請告知, 我們會盡快改善, 謝謝 本書圖片取材自網路 1 2 3 從空白轉輪飛出龍騎兵, 發展戰鬥演出 4 5 6 7 8 9 轉輪排列 役構成 有效線 只有中線有效的

More information

類 別 三 方 法 四 材 法 與 實 習 原 理 必 修 2 2 發 展 與 設 計 必 修 2 2 習 評 量 必 修 2 2 輔 導 原 理 與 實 務 2 2 班 級 經 營 必 修 2 2 媒 體 與 運 用 2 2 實 習 必 修 2 2 國 民 小 語 文 材 法 國 民 小 國 語

類 別 三 方 法 四 材 法 與 實 習 原 理 必 修 2 2 發 展 與 設 計 必 修 2 2 習 評 量 必 修 2 2 輔 導 原 理 與 實 務 2 2 班 級 經 營 必 修 2 2 媒 體 與 運 用 2 2 實 習 必 修 2 2 國 民 小 語 文 材 法 國 民 小 國 語 國 立 屏 東 大 國 民 小 師 師 資 職 前 專 業 科 目 及 一 覽 表 部 103 年 1 月 24 日 臺 師 二 字 第 1030010873 號 函 同 意 核 定 本 校 103 年 11 月 12 日 103 年 度 第 1 期 第 1 次 委 員 會 議 修 正 通 過 原 名 稱 : 國 立 屏 東 大 國 民 小 師 師 資 職 前 專 業 科 目 及 一 覽 表 本 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1教師升等說明會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1教師升等說明會 2 1 3 4 2 5 並以該刊物出具接受證明之日起 6 3 7 8 4 9 10 5 11 12 6 13 14 7 15 靜宜大學教師升等資料 ( 僅供參考 ) 一 姓名 : 二 單位 : 三 現職 : 四 學歷 ( 請詳填起訖日期 ): 五 經歷 ( 請詳填起訖日期 ): 六 教師證書字號 : 年資起算日 : 七 學術專長領域 : 八 任現職期間教學工作 : ( 一 ) 授課記錄 ( 二 )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4) 屬於家長的感動 回首來時路點點滴滴 ( 特生 / 禮綸爸爸 ) 81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儲存愛的能量 ~ 為 1 比 1 特教加油 ( 特生 / 承恩爸爸 ) 9 4 7 5 83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ADHD( ) 4 4 2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4 28 1 28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6EAAF9B0EAA470BCC6BEC7ACEC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6EAAF9B0EAA470BCC6BEC7ACEC2E646F63> 桃 園 縣 第 四 十 七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類 別 : 數 學 組 別 : 國 小 高 年 級 作 品 主 題 : 揭 開 魔 方 陣 之 神 祕 面 紗 關 鍵 詞 : 魔 方 陣 編 號 : 壹 摘 要 因 為 一 個 填 數 字 遊 戲, 在 尋 找 答 案 的 過 程 中 學 到 三 階 四 階 五 階 八 階 等 魔 方 陣 的 作 法, 推 導 出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