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Transcription

1 慧淨法師編譯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 (2009 年 7 月版本 )

2 前言 壹 選擇本願念佛集 一 貳 三部經釋 一一九參 法語篇 二七五肆 問答篇 四八九伍 書簡篇 六一七陸 制誡篇 六九五 總目錄 一

3 二 柒 雜篇 七 九捌 源空上人傳 七二 玖 圓光大師略傳 七五一拾 知恩講私記 七六三 一 選擇集 綱要 七七三二 選擇集 編序 八二四三 源信念佛法語 八三九

4 壹 選擇本願念佛集 一第一章二門章 三第二章二行章 一二第三章本願章 二二第四章三輩章 三四第五章利益章 四一第六章特留章 四四第七章攝取章 四九第八章三心章 五三第九章四修章 七二 細目錄 三 四 第十章化讚章 七七第十一章讚歎念佛章 七九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八六第十三章多善根章 九九第十四章諸佛證誠章 一 二第十五章護念章 一 六第十六章慇懃付囑章 一 九貳 三部經釋 一一九 三部經釋 解題 一二一一 無量壽經釋 一二三二 觀無量壽經釋 一八三三 阿彌陀經釋 二四二

5 參 法語篇 二七五一 淨土宗大意 二七七二 一枚起請文 二七八三 二枚起請文 二八 四 念佛決定往生文 二八二五 一紙小消息 二八四六 十念法要 二八六七 念佛法語 ( 一 ) 二八八八 念佛法語 ( 二 ) 三 三九 三心料簡及法語 三一二十 淨土宗略要文 三三 十一 三部經釋 三五 細目錄 五 六 一 無量壽經 釋 三五 二 觀無量壽經 釋 三五五三 阿彌陀經 釋 三六七十二 念佛往生義 三六九十三 念佛大意 三七四十四 三心義 三八六十五 淨土宗略鈔 三九二十六 登山狀 四 七十七 無量壽經釋 四三 十八 逆修說法 四三三十九 大原問答時所說之法語 四五八二十 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四六

6 二一 述 阿彌陀經 大意之法語 四六三二二 示隆寬之法語 四六五二三 示聖光之法語 四六六二四 示乘願之法語 四七二二五 示道遍之法語 四七四二六 示隨蓮之法語 四七五二七 示信寂之法語 四七六二八 示尼眾之法語 四七七二九 示無品之法語 四七九三十 示賴綱之法語 四八 三一 示忠綱之法語 四八一三二 示重衡之法語 四八二 細目錄 七 八 三三 示四郎之法語 四八四三四 示妓女之法語 四八五三五 辨食魚之法語 四八六三六 白慈母出家文 四八七三七 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四八八肆 問答篇 四八九一 淨土隨聞記 四九一二 大原談義聞書鈔 五一一三 念佛往生要義鈔 五三七四 四條問答 五四七五 要義問答 五五四六 十二問答 五七八

7 七 十二條問答 五九一八 東大寺十問答 六 一九 叡空上人之問答 六 七十 顯真法印之問答 六 八十一 靜嚴法印之問答 六 九十二 明遍僧都之問答 六一 十三 天台宗人之問答 六一二十四 諸弟子之問答 六一四伍 書簡篇 六一七一 答光明書 六一九二 示或人詞 六二二三 致某人書 六二五 細目錄 九 一 四 答蓮生書 六二七 五 答兼實夫人書 六三 六 答鎌倉之禪尼書 六三二 七 答秀實夫人書 六三八 八 答秀實書 六四四九 答正如書 六五三十 答津戶三郎書 六五八十一 御消息 六六六十二 往生淨土用心 六七六十三 基親取信本願章 六八八十四 兵部卿基親奉上人書 六九一十五 上人答兵部卿基親書 六九二十六 答空阿彌陀佛書 六九三

8 陸 制誡篇 六九五一 沒後遺誡文 六九七二 七條起請文 六九九三 送山門起請文 七 三四 一念義停止起請文 七 六柒 雜篇 七 九一 夢感聖相記 七一一二 三昧發得記 七一三三 臨終祥瑞記 七一六捌 源空上人傳 七二 細目錄 一一 一二 玖 圓光大師略傳 七五一 拾 知恩講私記 七六三 附 錄 一 選擇集 綱要 七七三一 本集體裁 : 標章 出文 私釋 七七三二 立教開宗之淨宗寶典 七七四三 念佛為經, 四法為緯 七七五四 捨閉擱拋之四字方針 七七六五 選擇本願念佛集大綱 七七八六 本集十六章大意略述 七九

9 七 本集十六章生起次第 七九七 八 勢至應化 開創淨宗 八 六 九 大原談義 宣揚宗旨 八一一 十 懷念先師 嘆未能度 八一二 十一 師範前來 同修念佛 八一四 十二 慈母上京 導歸極樂 八一五 十三 示僧三髻 勝他名利 八一八 十四 開宗根源 在流通文 八二一 二 選擇集 編序 八二四 三 源信念佛法語 八三九 細 目 錄 一三 法 然 上 人 全 集 一四 標宗 南無阿彌陀佛 結論 正定之業者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選擇本願念佛集

10 顧名思義, 即是法然上人 ( 法名 源空 西元一一三三 一二一二 ) 親手所寫或親口所傳之念佛法語 法然上人一生不作玄談, 不事筆墨 ; 其遺留之法語, 或由某種因緣而作, 或因他人之請而寫 其法語有中文及日文, 悉皆闡揚淨土教理, 不涉其他宗派 ; 後人編輯之, 名為, 有一部份亦收錄於 大正藏 第八十三冊 今為利於全世界華人之念佛者方便閱讀, 乃將其中文著作加以分段標點, 日文著作則譯成中文, 編成一冊, 分為十個單元, 仍然名為 而出版流通之; 所謂 令法久住, 利樂有情, 以使上人一生行德及法語, 永作長夜明燈, 引導苦海群萌, 共登淨土 前言 一 二 之彼岸, 齊證涅槃之常樂 ( 中文著作中尚有 逆修說法 往生要集詮要, 日文著作中尚有 往生大要抄 等, 由於內容或與其他之文相雷同, 或於法義不甚重要, 故未編譯 ) 此十單元之中, 第一是 選擇本願念佛集, 此集是中文, 是上人淨土思想的結晶與標準, 被尊為 淨宗本典, 也是立教開宗之寶典 第二是 三部經釋, 也是中文 ; 三部經是淨土宗正依經典, 而此釋是綱要解釋, 三經宗旨, 盡在此篇 以上兩篇, 文字較長, 屬於教旨之類 ; 其餘之文較短, 除 淨土宗略要文 也是教旨之外, 大多是屬於法語與問答性質, 但見目錄便知 後面 源空上人傳 等三篇, 是法然上人傳記 上人之傳記頗多, 古今中外, 高僧大德, 賢士文流之傳記, 少有出其右者 卷數多少不定, 多則有天皇命令所纂輯的 敕修御傳 四十八卷, 少則有十卷

11 傳 九卷傳 一卷傳不等 ; 大多日文, 少數漢文 其中聖覺上人以日文所撰述之 源空上人傳 ( 又稱 十六門記 ) 為最早 聖覺上人是法然上人嫡傳弟子, 瀉瓶上足, 當時耆宿, 眾所欽仰, 其撰述簡要而信實 而 圓光大師略傳 是後代之白譽秀道氏以中文所簡略集記 另有一篇 知恩講私記, 也是中文, 是法然上人往生之後十年左右由其另一高徒隆寬上人所寫, 見其文體, 應是紀念上人之法會中所朗誦之文, 是敘述上人芳躅, 歎其高德之短文 此三篇傳記, 互有長短詳略, 可大概瞭解上人一生之行德, 故一併編輯之 最後面 附錄 三篇, 一是 選擇集綱要, 是略述上人根本思想及淨宗大綱之文, 淨宗行人, 亦應閱讀 二是 選擇集編者序 是 選擇集 單行本之編者序文, 以敘述上人之靈應奇瑞為主, 意在增進讀者敬信之情 而可謂 全集 殿後之 源信念佛法語, 可說 前言 三 四 字字放光, 句句響亮 ; 文字雖少, 擲地有聲 ; 內容平淺, 響徹十方 ; 既深念佛之仰信, 又徹人情之機微 ; 吟味再三, 口留餘香 此文與 一枚起請文, 古稱雙璧 ; 此之雙璧, 亦可作為座右銘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 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 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 ; 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 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 法然上人九歲出家, 十五歲 ( 一說十三歲 ) 登佛學重鎮之比叡山修行 生死心切, 無常觀深, 為速求證悟, 閱藏五遍, 兼學八宗, 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 教界第一之學匠 四十三歲時, 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 觀經四帖疏, 至 散善義

12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之文時 眼睛一亮 當下信心開發 豁然徹悟彌陀救度宗旨 罪惡深重 煩惱熾盛之散亂凡夫 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乘佛願力 必定往生彌陀報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 感悅徹髓 高聲念佛 不覺淚湧 此事本書第 四六六頁之 示聖光之法語 及第四九 頁 淨土隨聞記 略有記載 誠然 彌陀佛王 大悲願力 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令諸眾 生 功德成就 其真實功德 全在六字名號之中 但念佛名 即是乘 佛願力 全部領受彌陀惠施之真實功德 必定往生成佛 無一遺漏 此後上人一生捨棄雜修雜行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自行化他 皆 前 言 五 法 然 上 人 全 集 六 以念佛 專談淨土之法 懇勸念佛之行 因之華夷緇素 遠近貴賤 晨昏輻湊 門前成市 問義尋行之輩 濟濟煌煌 絡繹不絕 常隨近 侍之眾 如百川之歸巨海 若鱗介之宗龜龍 計其出家弟子三百餘人 皆稟上人之教 或閑居念佛 或弘化四方 日本之佛教 一天四海 大半歸入淨土門 皆由法然上人之勸化 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 一言以蔽之 即是 選擇本願念佛集 所 標宗 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及其 結論 (大綱 )之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標宗及結論之法語 乃完全遵循善導大師之思想以闡明往生之正因

13 所謂 稱名必得生, 何以故? 乘佛本願故 只要稱念佛名, 即是乘佛本願 ; 若非稱念佛名, 即非乘佛本願 此亦即簡潔扼要明瞭地解釋本願之王的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的正意 乃至十念 即是 念佛, 亦即 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一聲一念 之念佛; 果能於此深信不疑, 則信行一體, 從今以後, 其人必定自然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直至臨終永不退轉 ; 此即善導大師所言 : 一發心以後, 誓畢此生, 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之意 如此之人, 往生淨土現在已定, 不必等到臨終正念 ; 所謂 十念業成, 往生決定, 這都是彌陀佛王願力之所使然 前言 七 八 法然上人的思想與行誼, 完全崇敬 傾倒 依循於善導大師, 所謂 偏依善導一師 其教化一向簡要淺顯, 摒棄複雜深奧, 真正合乎淨土法門之 易行 與 安樂 之原則 綜觀本 全集 內容, 除了 大原談義聞書鈔 一篇以外, 其餘各篇, 雖文有長短, 但每篇都以淺白的文字, 易懂的道理, 要言不繁, 透徹根源地闡明 稱念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的淨土宗義, 以使不論有智無智, 任何人都能疑慮冰消, 信心怒放, 既喜念佛, 更喜往生決定 故知淨土法門, 如阿彌陀佛之本願所言 :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如善導大師之解釋所云: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此外別無深奧 因此, 若有人來妨礙說 : 念佛不能往生! 便是彌陀之敵, 祖師之仇, 不可親近, 不可聽從 淨土法門不可講得很雜 很深 很玄 很難, 或別立新義, 欲顯

14 異惑眾 ; 要講得平易樸實, 親切自然, 使得連不識字 沒有文化的老太公 老太婆也能聽得懂 做得到 否則不如不講, 以免上違佛意, 下誤眾生 淨土法門極其簡易平常, 不可好多 好雜 好深 好玄 好難, 或尋奇覓巧, 欲與人不同 ; 此則如羊走迷, 必入歧途, 遭受矇騙, 將再度沉淪, 不得往生, 因為這些皆非往生之因 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 本願稱名 的念佛思想, 現將善導大師念佛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 使讀者一目了然, 得其精要 ; 易持易記, 容易掌握領解 : 1 2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 前言 九 一 3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一者決定深信 :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 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 :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攝受眾生 ; 4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 5 無疑無慮, 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 流轉三界, 不出火宅 ;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 下至十聲一聲等, 定得往生 ;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15 6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 日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7 言 弘願 者 如 大經 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8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由此可知 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 雖說定散 兩門之益 (一代教法 )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本願念佛 ) 故 一向專稱 是彌陀本願 釋尊本懷 是佛法精華 佛教結 論 前 言 一一 法 然 上 人 全 集 一二 因此 法然上人也以善導大師之 觀經流通釋文 而建立淨土 宗 以顯明 散亂凡夫 但稱佛名 則乘佛願力 必生彌陀報土 之宗義 以此明知 信有彌陀 信有極樂 信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一聲一 念 必得往生 如是信受願生而念佛者 則不論何時 何地 何人 無不往生極樂 亦即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即是 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即 是第十八願 念佛往生願 (本願 )之宗旨 簡表如下 本尊 南無阿彌陀佛 目的 願生彌陀淨土 方法 專稱彌陀佛名 信而行之

16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 目的在於開創淨土宗 若不別開淨 土宗 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 則淨土之教理被混 淆 宗旨不明 方針不知 欲修淨土之人 不免多歧亡途 雜信雜修 甚或求渡無津 望洋興嘆 然若建立淨土宗 則淨土之信解行證 亦即 目標與方法 瞭如指掌 朗然不紊 不致誤導方向 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 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 而完全在於闡釋善 導大師的淨土宗義 則凡欲了解善導大師之淨土精髓者 若虛心細讀 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淨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 而忠誠虔敬專一 無二的傳此思想 加以純粹不雜 簡明精要 踏實穩健的開展 令人 如日朗照 心開意解 歡喜信受的奉行者 即是法然上人 前 言 一三 法 然 上 人 全 集 一四 故此 也是淨土宗的精華 念佛人的龜鏡 篇篇直指彌陀肝心 句句顯露救度本懷 是淨宗的骨髓 信心的腑臟 念佛的咽喉 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 六道苦海的慈航 饑者的佳餚 貧者的寶 珠 歧路的指標 浪者的歸宿 恐懼的人有福了 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 空虛的人有福了 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 濁世惡機 欲於今生往生 直入報土 速證佛道 不可不閱 末代愚人 欲於現在斷疑 徹底安心 永除恐懼 不可不讀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 取之不竭 讀之不厭 其味無窮 常看常新 佛恩橫流 法喜四溢 此書是彌陀真意 釋尊本懷 諸佛護念之書 有緣得之 宜珍重

17 恭敬 信受奉行 又 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 同是彌陀勢至應化 同是現生證入三 昧 同是才學智慧高邁 同以淨土法門為專宗 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 故其淨土思想 是淨宗正脈 淨宗標準 若後之學者 善知識 或任 何人 其著書立論 與此二祖相背 則棄而不依 因為此之學者 善知 識等 仍是凡夫 未證三昧 智行未具 其所言論 若不全依祖師 (善導 法然 ) 則難免所謂 別解別行 而別立新義 是故不可依循 又 善導大師 觀經四帖疏 等 五部九卷 的淨宗寶典 於唐武宗滅法浩劫之後 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 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 瀛 但 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 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 則不 只寶典埋沒 乏人問津 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 是故 法然 上人之恩 不可言喻 前 言 一五 法 然 上 人 全 集 一六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 (本願 ) 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 要的解釋 稱為 本願取意文 此解釋是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原 則 標準的解釋 凡淨土行人 應依此釋 信解之 實踐之 茲列本 願文及三段取意文於後 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善導大師 觀經疏 玄義分 本願取意文 善全五一頁 若我得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願生我國 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於 觀念法門 本願取意文 善全三五四頁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18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於 往生禮讚 本願取意文 善全五三九頁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第十八願與 玄義分 觀念法門 往生禮讚 取意文 對照表 第十八願 玄義分 觀念法門 往生禮讚 設我得佛 若我得佛 若我成佛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稱我名號 願生我國 欲生我國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稱我名號 乃至十念 下至十念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下至十聲 前 言 一七 法 然 上 人 全 集 一八 若不生者 若不生者 若不生者 若不生者 不 取 正 覺 不 取 正 覺 不 取 正 覺 不 取 正 覺 故知 願生彌陀淨土 專稱彌陀佛名 即是乘佛願力 必生彌陀 淨土 故淨土宗 宗旨 即是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當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 六一九頁 云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此文應常稱於口 浮於心 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 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 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 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19 是故, 一稱一念之人, 阿彌陀佛無有不知 ; 攝取光明, 不捨其身, 臨終來迎, 無有空過 此文者 : 四十八願之眼也 肝也 神也 結為四十八字者, 此之故也 前言 一九

20 選擇本願念佛集 選擇本願念佛集 一 選擇集 章目 典據 二 選擇集 章目 典據 選擇集 一 標宗 二 本論 三 結勸 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一二門章二二行章三本願章四三輩章五利益章六特留章七攝取章八三心章九四修章十化讚章十一讚歎念佛章十二付囑章十三多善根章十四證誠章十五護念章十六慇懃付囑章 依道綽示捨聖歸淨依善導示捨雜歸正 依大經顯念佛要義 依觀經顯念佛要義 依小經顯念佛要義 欲速離生死

21 標宗 選擇本願念佛集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章二門章 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法然上人集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 而捨聖道正歸淨土 之文 安樂集 聖道淨土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 選擇集第一章二門章 三 四 二由 一證 十八願取意文 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云 : 我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 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 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是故 大經 云 : 若有眾生, 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 十念相續, 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 若據大乘, 真如實相, 第一義空, 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 修入見諦修道, 乃至那含羅漢, 斷五下除五上,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 皆為五戒十善, 能招此報, 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 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 但能繫意專精,

22 教判論各宗教判 淨宗教判聖淨二門 宗名論 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 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私云 : 竊計夫立教多少, 隨宗不同 且如 有相宗 立三時教, 而判一代聖教, 所謂有 空 中是也 如 無相宗 立二藏教, 以判 一代聖教, 所謂菩薩藏 聲聞藏是也 如 華嚴宗 立五教, 而攝一 切佛教, 所謂小乘教 始教 終教 頓教 圓教是也 如 法華宗 立四教五味, 以攝一切佛教, 四教者, 所謂藏 通 別 圓是也 ; 五 味者, 所謂乳 酪 生 熟 醍醐是也 如 真言宗 立二教, 而攝 一切, 所謂顯教 密教是也 今此 淨土宗 者, 若依道綽禪師意, 立二門而攝一切, 所謂聖道門 淨土門是也 問曰 : 夫立宗名, 本在華嚴天台等八宗九宗, 未聞於淨土之家, 立其宗名 然今號 淨土宗, 有何證據也? 選擇集第一章二門章 五 六 淨宗證據 二門 聖道門 答曰 : 淨土宗名, 其證非一 元曉 遊心安樂道 云 : 淨土宗意 : 本為凡夫, 兼為聖人 又慈恩 西方要訣 云 : 依此一宗 又迦才 淨土論 云 : 此之一宗, 竊為要路 其證如此, 不足疑端 但諸宗立教, 非今正意 且就淨土宗, 略明二門者, 一者聖道門, 二者淨土門 初 聖道門 者, 就此有二 : 一者大乘, 二者小乘 就大乘中, 雖有顯密權實等不同, 今此集意, 唯存顯大, 及以權大, 故當歷劫迂迴之行 準是思之, 應存密大, 及以實大 然則今真言 佛心 天台 華嚴 三論 法相 地論 攝論, 此等八家之意, 正在此也, 應知 次小乘者, 總是小乘經律論之中, 所明聲聞 緣覺, 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之道也 ; 準上思之, 亦可攝俱舍 成實諸部律宗而已 凡此聖道門大意者, 不論大乘及以小乘, 於此娑婆世界之中, 修四

23 淨土門 經典論 正依經典三經一論 三部經名之例 乘道, 得四乘果也 四乘者三乘之外加佛乘也 次 往生淨土門 者, 就此有二 : 一者正明往生淨土之教, 二者 傍明往生淨土之教 初 正明往生淨土之教 者, 謂 三經一論 是也 三經者 : 一 無量壽經 二 觀無量壽經 三 阿彌陀經 也 一論者 : 天 親 往生論 是也 或指此三經號 淨土三部經 也 問曰 : 三部經名, 亦有其例乎? 答曰 : 三部經名, 其例非一 : 一者法華三部, 謂 無量義經 法華經 普賢觀經 是也 二者大日三部, 謂 大日經 金 剛頂經 蘇悉地經 是也 三者鎮護國家三部, 謂 法華經 仁王經 金光明經 是也 四者彌勒三部, 謂 上生經 下 生經 成佛經 是也 今者唯是彌陀三部, 故名淨土三部經也 選擇集第一章二門章 七 八 二道 難行道 彌陀三部者是淨土正依經也 次 傍明往生淨土之教 者, 華嚴 法華 隨求 尊勝 等明諸往生淨土之行之諸經是也 又 起信論 寶性論 十住毗婆沙論 攝大乘論 等明諸往生淨土之行之諸論是也 凡此集中, 立聖道 淨土二門意者, 為令捨聖道入淨土門 也 就此有二由 : 一由 去大聖遙遠, 二由 理深解微 此宗之中, 立二門者, 非獨道綽, 曇鸞 天台 迦才 慈恩等諸師, 皆有此意 ; 且曇鸞法師 往生論註 云 : 謹案龍樹菩薩 十住毗婆沙 云: 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 一者難行道, 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 :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求阿毗跋致為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 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 亂菩薩法 ;

24 易行道 二者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 三者無顧惡人, 破他勝德 ; 四者顛倒善果, 能壞梵行 ; 五者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 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 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 謂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 乘船則樂 此中難行道者, 即是 聖道門 也 ; 易行道者, 即是 淨土門 也 難行易行 聖道淨土, 其言雖異, 其意是同 天台 迦才同之, 應知 又 西方要訣 云 : 仰惟釋迦啟運, 弘益有緣, 教闡隨方, 並霑法潤 親逢聖化, 道悟三乘 ; 福薄因疏, 勸歸淨土 作此業者, 專念彌陀, 一切善根, 回生彼國 彌陀本願, 誓度娑婆, 上盡現生一形, 下至 選擇集第一章二門章 九 一 捨聖歸淨 臨終十念, 俱能決定, 皆得往生 又同後序云 : 夫以生居像季, 去聖斯遙 ; 道預三乘, 無方契悟 ; 人天兩位, 躁動不安, 智博情弘, 能堪久處 若也識癡行淺, 恐溺幽塗 ; 必須遠跡娑婆, 栖心淨域 此中 三乘 者即是聖道門意也 ; 淨土 者即是淨土門意也 三乘淨土 聖道淨土, 其名雖異, 其意亦同 淨土宗學者, 先須知此旨, 設雖先學聖道門人, 若於淨土門有其志者, 須棄聖道, 歸於淨土 例如彼曇鸞法師, 捨四論講說, 一向歸淨土 ; 道綽禪師, 擱涅槃廣業, 偏弘西方行 上古賢哲, 猶以如此, 末代愚魯, 寧不遵之哉! 問曰 : 聖道家諸宗, 各有師資相承, 謂如天台宗者慧文 南岳 天台 章安 智威 慧威 玄朗 湛然, 次第相承 如真言宗者大日如來 金剛薩埵 龍樹 龍智 金智 不空, 次第相承 自餘諸宗,

25 又各有相承血脈, 而今所言淨土宗, 有師資相承血脈譜乎? 答曰 : 如聖道家血脈, 淨土宗亦有血脈, 但於淨土一宗, 諸家不 相承論 同 : 所謂廬山慧遠法師 慈愍三藏 道綽 善導等是也 今且依道綽 善導之一家, 論師資相承血脈者 此亦有兩說 : 一者菩提流支三藏 以上出慧寵法師 道場法師 曇鸞法師 大海禪師 法上法師 安樂集 二 者菩提流支三藏 曇鸞法師 道綽禪師 善導禪師 懷感法師 少康 以上出唐宋法師兩傳 選擇集第一章二門章 一一 一二 第二章 二行章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 而捨雜行歸正行 之文 就行立信正雜二行 五正行 讀 觀 禮 稱 讚 正定業 觀經疏 第四云 :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 一者 正行, 二者 雜行 言 正行 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 一心專讀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一心專注思想 觀察 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 : 一者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行住

26 助業雜行二行得失疏雜之行往生行相五種正行 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 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 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迴向得生, 眾名疏雜之行也 私云 : 就此文有二意, 一明 往生行相, 二判 二行得失 初明 往生行相 者 : 依善導和尚意, 往生之行雖多, 大分為二 : 一正行, 二雜行 初 正行 者, 就此有開合二義 : 初開為五種, 後合為二種 初開為五種者 : 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讚歎供養正行也 第一讀誦正行者 : 專讀誦 觀經 等也 ; 即文云 : 一心專讀 選擇集第二章二行章 一三 一四 正業 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是也 第二觀察正行者 : 專觀察彼國依正二報也 ; 即文云 : 一心專注思想 觀察 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是也 第三禮拜正行者 : 專禮彌陀也 ; 即文云 :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是也 第四稱名正行者 : 專稱彌陀名號也 ; 即文云 :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是也 第五讚歎供養正行者 : 專讚歎供養彌陀也 ; 即文云 :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 是也 若開讚歎供養而為二者, 可名六種正行也 今依合義, 故云五種 次合為二種者 : 一者正業, 二者助業 初 正業 者, 以上五種之中第四稱名為 正定之業 ; 即文云 :

27 助業 稱名念佛正定業 五種雜行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是也 次 助業 者, 除第四口稱之外, 以讀誦等四種而為助業 ; 即文云 : 若依禮誦等, 即名為助業 是也 問曰 : 何故五種之中, 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乎? 答曰 : 順彼佛願故 意云 : 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 故修之者, 乘彼佛願, 必得往生也 其本願義, 至下可知 次 雜行 者, 即文云 :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雜行 是也 ; 意云 : 雜行無量, 不遑具述也 但今且翻對五種正行, 以明五種雜行也 : 一讀誦雜行, 二觀察雜行, 三禮拜雜行, 四稱名雜行, 五讚歎供養雜行也 第一讀誦雜行者 : 除上 觀經 等, 往生淨土經以外, 於大小乘, 選擇集第二章二行章 一五 一六 二行得失 顯密諸經, 受持讀誦, 悉名讀誦雜行 第二觀察雜行者 : 除上極樂依正以外, 大小顯密事理觀行, 皆悉名觀察雜行 第三禮拜雜行者 : 除上禮拜彌陀以外, 於一切諸餘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禮拜恭敬, 悉名禮拜雜行 第四稱名雜行者 : 除上稱彌陀名號以外, 稱自餘一切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名號, 悉名稱名雜行 第五讚歎供養雜行者 : 除上彌陀佛以外, 於一切諸餘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讚歎供養, 悉名讚歎供養雜行 此外亦有布施 持戒等無量之行, 皆可攝盡雜行之言 次判 二行得失 者 :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迴向得生, 眾

28 五番相對 親疏對 近遠對 名疏雜之行 即其文也 案此文意, 就正雜二行, 有五番相對 : 一親疏對, 二近遠對, 三有間無間對, 四不迴向迴向對, 五純雜對也 第一親疏對者 : 先 親 者, 修 正助二行 者, 於阿彌陀佛甚為 親暱 故 疏 上文云 :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 佛即聞之 ; 身常禮敬佛, 佛即見之 ;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眾生 ; 彼此三業, 不相捨離, 故名親緣也 次 疏 者, 雜行 也 眾生口不稱佛, 佛即不聞之 ; 身不禮佛, 佛即不見之 ; 心不念佛, 佛即不知之 眾生不憶念佛者, 佛不憶念眾生 ; 彼此三業, 常相捨離, 故名 疏行 也 第二近遠對者 : 先 近 者, 修正助二行者, 於阿彌陀佛甚為 鄰近 故 疏 上文云 : 眾生願見佛, 佛即應念, 現在目前 故名 近緣 也 次 遠 者, 雜行 也 眾生不願見佛, 佛即不 選擇集第二章二行章 一七 一八 有間無間對 不迴向迴向對 純雜對 應念 不現目前, 故名遠也 但親近義, 雖似是一, 善導之意, 分而為二, 其旨見於 疏 文, 故今所引釋也 第三無間有間對者 : 先 無間 者, 修正助二行者, 於彌陀佛憶念不間斷, 故云 名為無間 是也 次 有間 者, 修雜行者, 於阿彌陀佛憶念常間斷, 故云 心常間斷 是也 第四不迴向迴向對者 : 修正助二行者, 縱令不別用迴向, 自然成往生業 故 疏 上文云 : 今此 觀經 中, 十聲稱佛, 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 南無 者即是 歸命, 亦是 發願迴向 之義 ; 言 阿彌陀佛 者即是 其行, 以斯義故 必得往生 次迴向者, 修雜行者, 必用迴向之時, 成往生之因, 若不用迴向之時, 不成往生之因, 故云 雖可迴向得生 是也 第五純雜對者 : 先 純 者, 修正助二行者, 是純極樂之行也

29 次 雜 者, 是非純極樂之行, 通於人天及以三乘, 亦通於十方淨土, 故云雜也 然者西方行者, 須 捨雜行修正行 也 問曰 : 此純雜義於經論中有其證據乎? 答曰 : 於大小乘, 經律論之中, 立純雜二門, 其例非一 : 大乘即於八藏之中而立雜藏, 當知七藏是純, 一藏是雜 小乘即於四含之中而立雜含, 當知三含是純, 一含是雜 律即立二十犍度以明戒行, 其中前十九是純, 後一是雜犍度也 論則立八犍度明諸法性相, 前七犍度是純, 後一是雜犍度也 賢聖集中唐 宋兩傳立十科法, 明高僧行德, 其中前九是純, 後一是雜科也 乃至 大乘義章, 有五聚法門, 前四聚是純, 後一是雜聚也 亦非啻顯教, 密教之中有純雜法, 謂山家 佛法血脈譜 云 : 一胎藏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二金剛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三雜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前二首是純, 後一首是雜 純 選擇集第二章二行章 一九 二 百即百生四得 十三失 雜之例雖多, 今略舉小分而已 當知純雜之義, 隨法不定, 因茲今善 導和尚意, 且於淨土行, 論純雜也 亦此純雜名, 不局內典, 外典之 中, 其例甚多, 恐繁不出矣 但於往生行, 而分二行, 不限善導一師, 若依道綽禪師意者, 往生之行雖多, 束而為二 : 一謂 念佛往生, 二謂 萬行往生 若依懷感禪師意, 往生之行雖多, 束而為二 : 一 謂 念佛往生, 二謂 諸行往生 如是三師, 各立二行, 攝往生 行, 甚得其旨, 自餘諸師不然, 行者應思之 往生禮讚 云 : 若能如上, 念念相續, 畢命為期者, 十即 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 故, 不違教故, 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五三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 與教相違故, 不順

30 千中無一 捨雜修專 佛語故 ; 繫念不相續故 ; 憶想間斷故 ; 迴願不殷重真實故 ;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 心生輕慢, 雖作業行, 常與名利相應故 ; 人我自覆, 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 樂近雜緣,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余比日自見聞 : 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 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 修雜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 如前已辨, 仰願一切往生人等, 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 願生彼國者, 行住坐臥, 必須勵心克己, 晝夜莫廢, 畢命為期 上在一形, 似如少苦, 前念命終, 後念即生彼國 長時永劫, 常受無為法樂, 乃至成佛, 不經生死, 豈非快哉! 應知 私云 : 見此文彌須 捨雜修專, 豈捨百即百生專修正行, 而堅持千中無一雜修雜行乎! 行者能思量之 選擇集第二章二行章 二一 二二 第三章本願章 彌陀如來不以餘行為往生本願, 唯以念佛為往生本願 之文 第十八願 釋 四十八字本願釋 無量壽經 上云 :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 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 生者, 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 引上文云 :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 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取正覺 ; 往生禮讚 同引上文云 :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

31 總願別願 法藏發願 得往生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 私云 : 一切諸佛各有總別二種之願 : 總者, 四弘誓願是也 ; 別者, 如釋迦五百大願, 藥師十二上願等是也 今此四十八願者, 是彌陀別 願也 問曰 : 彌陀如來, 於何時何佛所, 而發此願乎? 答曰 : 壽經 云 : 佛告阿難 :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 數劫, 錠光如來, 興出於世, 教化度脫, 無量眾生, 皆令得道, 乃取 乃至五十三滅度 次有如來, 名曰光遠 次名處世, 如此諸佛佛也皆悉已過 爾時次有佛, 名世自在王如來 時有國王, 聞佛說法, 心懷悅豫, 尋 發無上正真道意, 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號曰法藏 高才勇哲, 與世 乃至超異,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於是世自在王佛, 即為廣說, 二百一 選擇集第三章本願章 二三 二四 選擇清淨 十億, 諸佛剎土, 天人之善惡, 國土之粗妙, 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 時彼比丘, 聞佛所說, 嚴淨國土, 皆悉睹見 超發無上, 殊勝之願 其心寂靜, 志無所著, 一切世間, 無能及者 具足五劫, 思惟攝取, 莊嚴佛國, 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 : 彼佛國土, 壽量幾何? 佛言 : 其佛 壽命四十二劫 時法藏比丘, 攝取二百一十億, 諸佛妙土, 清淨之行 又 大阿彌陀經 云 : 其佛即選擇二百一十億, 佛國土中, 諸 此云世自天人民之善惡, 國土之好醜, 為選擇心中所欲願 樓夷亙羅佛在王佛說此云經畢, 曇摩迦法藏便一其心, 即得天眼徹視, 悉自見二百一十億, 諸佛國土中, 諸天人民之善惡, 國土之好醜 即選擇心中所願, 便結得 平等覺經 是二十四願經亦復同之 此中 選擇 者, 即是 取捨 義也 謂於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 之中, 捨人天之惡, 而取人天之善 ; 捨國土之醜, 而取國土之好也

32 大阿彌陀經 選擇義如是, 雙卷經 意亦有選擇義, 謂云 : 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 清淨之行 是也 選擇與攝取, 其言雖異, 其意是同 然則, 捨不清淨行, 而取清淨之行也, 上天人之善惡, 國土之粗妙, 其義亦然, 準是應知 夫約四十八願, 一往各論選擇攝取之義者 : 無惡趣願 第一 無三惡趣願 者 : 即於所睹見之二百一十億土中, 或有有 三惡趣之國土, 或有無三惡趣之國土, 即選捨其有三惡趣粗惡國土, 選取其無三惡趣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不更惡趣 第二 不更惡趣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雖國中無三惡道, 其國人天壽終之後, 從其國去, 復更三惡趣之土 或有不更惡道之土, 即選捨其更惡道粗惡國土, 選取其不更惡道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悉皆金色 第三 悉皆金色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一土之中, 有黃白 選擇集第三章本願章 二五 二六 二類人天之國土, 或有純黃金色之國土, 即選捨黃白二類粗惡國土, 選取黃金一色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無有好醜 第四 無有好醜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人天形色好醜不同 之國土, 或有形色一類無有好醜之國土, 即選捨好醜不同粗惡國土, 選取無有好醜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念佛之願 選捨諸行 乃至第十八 念佛往生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以布施為往 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忍辱為往生行之土, 或 信第一義有以精進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禪定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般若等是也 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菩提心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六念為往生行之 土, 或有以持經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起 立塔像飯食沙門, 及以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等種種之行, 各為往生行 之國土等 ; 或有專稱其國佛名為往生行之土, 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土

33 選取稱名 勝劣之義 者, 且是一往之義也 再往論之其義不定, 或有一佛土中, 以多行為往生行之土 ; 或有多佛土中, 以一行通為往生行之土 如是往生之行, 種種不同, 不可具述也 即今選捨前布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等諸行, 而 選取專稱佛號, 故云選擇也 且約五願, 略論選擇, 其義如是, 自餘諸願, 準是應知 問曰 : 普約諸願, 選捨粗惡, 而選取善妙, 其理可然 何故第十八願, 選捨一切諸行, 唯偏選取念佛一行, 為往生本願乎? 答曰 : 聖意難測, 不能輒解, 雖然今試以二義解之, 一者 勝劣 義, 二者 難易 義 初 勝劣 者 : 念佛是勝, 餘行是劣, 所以者何? 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 三身 十力 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 相好 光明 說法 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攝在阿彌陀佛 選擇集第三章本願章 二七 二八 屋舍之譬難易之義 名號之中, 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 餘行不然, 各守一隅, 是以為劣也 ; 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攝棟樑椽柱等一切家具, 而棟樑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 以是應知 然則佛名號功德, 勝餘一切功德, 故 捨劣取勝 以為本願歟! 次 難易 義者 : 念佛易修, 諸行難修, 是故 往生禮讚 云 : 問曰 : 何故不令作觀, 直遣專稱名字者, 有何意也? 答曰 : 乃由眾生障重, 境細心麤, 識颺神飛, 觀難成就也 是以大聖悲憐, 直勸專稱名字, 正由稱名易故, 相續即生 又 往生要集 云 : 問曰 : 一切善業, 各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曰 : 今勸念佛, 非是遮餘種種妙行, 只是男女貴賤, 不簡 行住坐臥, 不論時處諸緣, 修之不難 ; 乃至臨終, 願求往生, 得

34 平等往生 諸行比較 其便宜, 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 通於一切 ; 諸行難故, 不通諸機 然則為令一切眾生 平等往生, 捨難取易 以為本願歟! 若夫以 造像起塔 而為本願, 則貧窮困乏之類定絕往生望 ; 然富貴者少, 貧賤者甚多 若以 智慧高才 而為本願, 則愚鈍下智者定絕往生望 ; 然智慧者少, 愚癡者甚多 若以 多聞多見 而為本願, 則少聞少見輩定絕往生望 ; 然多聞者少, 少聞者甚多 若以 持戒持律 而為本願, 則破戒無戒人定絕往生望 ; 然持戒者少, 破戒者甚多 自餘諸行, 準是應知 當知以上諸行等而為本願, 則得往生者少, 選擇集第三章本願章 二九 三 普攝一切 唯念佛願 佛誓念佛之偈 願悉成就 不往生者甚多 然則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 被催平等慈悲, 為普攝於一切, 不 以造像起塔等諸行為往生本願, 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故法 照禪師 五會法事讚 云 :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問曰 : 一切菩薩雖立其願, 或有已成就, 亦有未成就, 未審法藏 菩薩四十八願, 為已成就, 將為未成就也? 答曰 : 法藏誓願一一成就, 何者? 極樂界中既無三惡趣, 當知是 則成就無三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願成就文云 : 亦無地獄 餓

35 念佛願成就文 鬼 畜牲諸難之趣 是也 又彼國人天壽終之後無更三惡趣, 當知是則成就不更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願成就文云 :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 是也 又極樂人天無有一人不具三十二相, 當知是則成就具三十二相願也 何以得知? 即願成就文云 : 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 是也 如是初自 無三惡趣願, 終至 得三法忍願, 一一誓願皆悉成就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豈獨不成就乎? 然則, 念佛之人皆當往生, 何以得知? 即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云 : 諸有眾生, 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 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 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 是也 凡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閣無非願力, 何於其中獨可疑惑念佛往生願乎! 加之一一願終云 :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而阿彌陀佛, 成佛以來, 於今十劫, 成佛之誓, 既已成就, 當知一一之願, 不可虛設 故善導云 :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選擇集第三章本願章 三一 三二 念聲是一乃至 下至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問曰 : 經 云 十念, 釋 云 十聲, 念聲 之義如何? 答曰 : 念聲是一, 何以得知? 觀經 下品下生云 : 令聲 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 劫生死之罪 今依此文, 聲即是念, 念即是聲, 其意明矣! 加之 大 集月藏經 云 : 大念見大佛, 小念見小佛 感師釋云 : 大念 者大聲念佛, 小念者小聲念佛, 故知念即是稱也 問曰 : 經 云 乃至, 釋 云 下至, 其意如何? 答曰 : 乃至與下至, 其意是一 經 云 : 乃至 者 從多向 少 之言也 ; 多者上盡一形也, 少者下至十聲一聲等也 釋 云 : 下至 者: 下者對上 之言也; 下者 下至十聲一聲等也, 上

36 念佛往生願 者 上盡一形也 上下相對之文, 其例惟多 宿命通願云 : 設我得佛, 國中人天, 不識宿命, 下至 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 不取正覺 如是五神通, 及以光明壽命等願中, 一一置 下至 之言, 是則 從多至少 以下對上 之義也 例上八種之願, 今此願 乃至 者即是 下至 也, 是故今善導所引釋 下至 之言, 其意不相違 但善導與諸師, 其意不同, 諸師之釋別云 十念往生願 善導獨總云 念佛往生願 諸師別云 十念往生願 者, 其意即不周也, 所以然者? 上捨一形, 下捨一念故也 善導總言 念佛往生願 者, 其意即周也, 所以然者? 上取一形, 下取一念故也 選擇集第三章本願章 三三 三四 第四章三輩章 三輩念佛往生 之文 上輩 中輩 無量壽經 下云 : 佛告阿難,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 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 : 其上輩者, 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此等眾生, 臨壽終時, 無量壽佛, 與諸大眾, 現其人前, 即隨彼佛, 往生其國 便於七寶華中, 自然化生, 住不退轉, 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 是故阿難, 其有眾生, 欲於今世, 見無量壽佛,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修行功德, 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 其中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 願生彼國, 雖不能行作沙門, 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 無

37 下輩 量壽佛, 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繒 燃燈 散華 燒香, 以此迴向, 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 無量壽佛, 化現其身, 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 與諸大眾, 現其人前, 即隨化佛, 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功德智慧, 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 其下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 欲生彼國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意, 乃至十念, 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 若聞深法, 歡喜信樂, 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 念於彼佛, 以至誠心, 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 次如中輩者也 私問曰 : 上輩文中, 念佛之外, 亦有捨家棄欲等餘行 ; 中輩文中, 亦有起立塔像等餘行 ; 下輩文中, 亦有菩提心等餘行, 何故唯云念佛往生乎? 選擇集第四章三輩章 三五 三六 三輩俱云念佛往生 1 廢諸行歸念佛 答曰 : 善導和尚 觀念法門 云 : 又此經下卷初云 : 佛說一 切眾生, 根性不同, 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 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 名 ; 其人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自來迎接, 盡得往生 依此釋 意, 三輩俱云念佛往生也 問曰 : 此釋未遮前難, 何棄餘行, 唯云念佛乎? 答曰 : 此有三意 : 一為廢諸行歸於念佛而說諸行也, 二為助成念 佛而說諸行也, 三約念佛諸行二門各為立三品而說諸行也 一 為廢諸行歸於念佛 而說諸行者 : 準云善導 觀經疏 中 :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 陀佛名 之釋意且解之者, 上輩之中雖說菩提心等餘行, 望上本願, 意唯在眾生, 專稱彌陀名, 而本願中更無餘行 三輩俱依上本願, 故 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也 ; 一向者對二向 三向等之言也 例如彼

38 一向不兼 一向專念 2 助念佛說諸行 同類助業 異類助業 五竺有三種寺 : 一者一向大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小乘 ; 二者一向小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大乘 ; 三者大小兼行寺, 此寺之中大小兼學, 故云兼行寺 當知 : 大小兩寺有一向之言, 兼行之寺無一向之言 今此經中一向亦然, 若念佛外亦加餘行即非一向, 若準寺者可云兼行 既云一向, 不兼餘明矣! 雖先說餘行, 後云 一向專念, 明知廢諸行, 唯用念佛, 故云一向 ; 若不然者, 一向之言, 最以叵消歟! 二 為助成念佛 說此諸行者 : 此亦有二意 : 一以同類善根助成念佛, 二以異類善根助成念佛 初 同類助成 者, 善導和尚 觀經疏 中, 舉五種助行, 助成念佛一行是也 ; 具如上正雜二行之中說 次 異類助成 者, 先就上輩而論正助者,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者是正行也, 亦是所助也 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等者是助 選擇集第四章三輩章 三七 三八 3 念佛諸行各立三品 行也, 亦是能助也 謂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故為一向修念佛,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又發菩提心等也 就中出家發心等者, 且指初出 及以初發, 念佛是長時不退之行, 寧容妨礙念佛也? 中輩之中亦有起 立塔像 懸繒 燃燈 散華 燒香等諸行, 是則助成念佛也 ; 其旨見 於 往生要集, 謂助念方法中, 方處供具等是也 下輩之中亦有發 心, 亦有念佛, 助正之義, 準前可知 三 約念佛諸行各為立三品 而說諸行者 : 先約念佛立三品者, 謂此三輩中通皆云 :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是則約念佛門立其三品 也 故 往生要集 念佛證據門 云 : 雙卷經 三輩之業雖有 感師淺深, 然通皆云 :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同之 次約諸行門立三品者, 謂此三輩中通皆有菩提心等諸行, 是則約諸行立其三品也 故 往 生要集 諸行往生門 云 : 雙卷經 三輩亦不出此

39 凡如此三義, 雖有不同, 俱是所以為 一向念佛 也 初義即是 為廢立而說, 謂諸行為廢而說, 念佛為立而說 ; 次義即是 為助正而說, 謂為助念佛之正業, 而說諸行之助業 ; 後義即是 為傍正而說, 謂雖說念佛諸行二門, 以念佛而為正, 以諸行而為傍 故云 : 三輩通皆念佛 也 但此等三義, 殿最難知, 請諸學者, 取捨在心 今若依善導, 以初為正耳 問曰 : 三輩之業, 皆云念佛, 其義可然 但 觀經 九品與 壽經 三輩, 本是開合異也, 若爾者, 何 壽經 三輩之中皆云念佛? 至 觀經 九品, 上中二品不說念佛, 而至下品始說念佛也? 答曰 : 此有二義 : 一 如問端云 : 雙卷 三輩, 觀經 九品, 開合異者, 以此應 選擇集第四章三輩章 三九 四 九品皆有念佛 廢定散歸念佛 知 九品之中, 皆可有念佛, 云何得知? 三輩之中皆有念佛, 九品之 中何無念佛乎! 故 往生要集 云 : 問 : 念佛之行, 於九品中, 是何品攝? 答 : 若如說行, 理當上上, 如是隨其勝劣, 應分九品 然經所說, 九品行業, 是示一端, 理實無量 故知念佛亦可通 九品 二 觀經 之意 : 初廣說定散之行, 普逗眾機 ; 後廢定散二善, 歸念佛一行 ; 所謂 汝好持是語 等之文是也, 其義如下具述 故知 九品之行, 唯在念佛 矣!

40 第五章利益章 念佛利益 之文 大利無上 念佛皆生之偈 無量壽經 下云: 佛語彌勒 :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 禮讚 云 :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私問曰 : 準上三輩文, 念佛之外舉菩提心等功德, 何不歎彼等功德, 唯獨讚念佛功德乎? 答曰 : 聖意難測, 定有深意, 且依善導一意而謂之者, 原夫佛意 選擇集第五章利益章 四一 四二 淺深 多少 一念 雖唯欲正直說念佛之行, 而一往隨機說菩提心等諸行, 分別三輩淺深不同 然今於諸行者既捨而不歎, 置而不可論者也 唯就念佛一行, 既選而讚歎, 思而容分別者也 若約念佛分別三輩, 此有二意 : 一隨 觀念淺深 而分別之, 二以 念佛多少 而分別之 淺深 者, 如上所引 : 若如說行, 理當上上 是也 次 多少 者, 下輩文中既有十念乃至一念之數, 上 中兩輩, 準此隨增 觀念法門 云 : 日別念一萬遍佛, 亦須依時禮讚淨土莊嚴事 大須精進, 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 皆是上品上生人 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 ; 三萬以去, 是上品以下業 既隨念數多少, 分別品位是明矣! 今此言 一念 者, 是指上念佛願成就之中所言 一念, 與下輩之中所明 一念 也 願成就文中雖云一念, 未說功德大利 ; 又下

41 諸行小利念佛大利 餘行有上念佛無上 輩文中雖云一念, 亦不說功德大利 ; 至此一念說為 大利, 歎為 無 上, 當知是指上一念也 此 大利 者是對小利之言也, 然則以菩提心等諸行而為小利, 以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 又 無上功德 者是對有上之言也, 以餘行而為有上, 以念佛而 為無上也 既以一念為一無上, 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 又以百念為百 無上, 又以千念為千無上, 如是展轉, 從少至多, 念佛恒沙, 無上功 德, 復應恒沙, 如是應知 乎? 然則諸願求往生之人, 何廢無上大利念佛, 強修有上小利餘行 選擇集第五章利益章 四三 四四 第六章特留章 末法萬年後, 餘行悉滅, 特留念佛 之文 念佛止住 無量壽經 下卷云: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 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 皆可得度 私問曰 : 經 唯云 :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 全不云 : 特留念佛, 止住百歲 然今何云特留念佛哉? 答曰 : 此 經 所詮, 全在念佛, 其旨見前, 不能再出, 善導 懷感 惠心等意, 亦復如是 然則 此經止住 者, 即 念佛止住 也, 所以然者? 此 經 雖有菩提心之言, 未說菩提心之行相 又雖有持戒之言, 未說持戒之行相 說菩提心行相者, 廣在 菩提心經

42 念佛常住之偈 聖道淨土 十方西方 等, 彼經先滅, 菩提心之行, 何因修之? 又說持戒行相者, 廣在大小戒律, 彼戒律先滅, 持戒之行, 何因修之? 自餘諸行, 準是應知 故善導和尚 往生禮讚 釋此文云 :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又釋此文, 略有四意 : 一者聖道 淨土二教, 住滅前後 二者十方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 三者兜率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 四者念佛 諸行二行, 住滅前後也 一 聖道 淨土二教, 住滅前後者 : 謂聖道門諸經先滅, 故云經道滅盡 ; 淨土門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聖道機緣淺薄, 淨土機緣深厚也 二 十方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者 : 謂十方淨土往生諸教先滅, 選擇集第六章特留章 四五 四六 兜率西方念佛諸行 故云經道滅盡 ; 西方淨土往生, 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十方淨土, 機緣淺薄 ; 西方淨土, 機緣深厚也 三 兜率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者 : 謂 上生 心地 等上生兜率諸教先滅, 故云經道滅盡 ; 往生西方, 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兜率雖近緣淺, 極樂雖遠緣深也 四 念佛 諸行二行, 住滅前後者 : 謂諸行往生, 諸教先滅, 故云經道滅盡 ; 念佛往生, 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諸行往生, 機緣最淺 ; 念佛往生, 機緣甚深也 加之諸行往生緣少, 念佛往生緣多 ; 又諸行往生, 近局末法萬年之時 ; 念佛往生, 遠霑法滅百歲之代也 問云 : 既云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若爾者, 釋尊以慈悲而留經教, 何經何教而不留也? 而何不留餘經, 唯留此

43 為留念佛特留此經 念佛往生規偏標念佛之偈 特留大經 唯囑念佛 經 乎? 答曰 : 縱令留何經, 別指一經, 則亦不避此難 ; 但特留此 經, 有甚深意歟! 若依善導和尚意者, 此 經 之中, 已說彌陀如來念佛 往生本願, 釋迦慈悲, 為留念佛, 特留此 經 ; 餘經之中, 未說彌 陀如來念佛往生本願, 故釋尊慈悲而不留之也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 願, 殊以 念佛為往生規 故善導釋云 :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故知 : 四十八願中, 既以念佛往生願而為 本願中王 也 是 以釋迦慈悲, 特以此 經 止住百歲也 例如彼 觀無量壽經 中, 不付囑定散之行, 唯獨付囑念佛之行 ; 是即順彼佛願, 故付囑念佛 一行也 選擇集第六章特留章 四七 四八 念佛通三時 問曰 : 百歲之間, 特留念佛, 其理可然 此念佛行, 唯為被彼時 機, 將為通於正 像 末法之機也? 答曰 : 可廣通於正 像 末法, 舉後勸今, 其義應知

44 第七章攝取章 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 唯攝取念佛行者 之文 光攝念佛 光攝三緣 觀無量壽經 云: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同經 疏 云 : 從無量壽佛, 下至攝取不捨以來, 正明觀身別相, 光益有緣, 即有其五 : 一明相多少, 二明好多少, 三明光多少, 四明光照遠近, 五明光所及處, 偏蒙攝益 問曰 : 備修眾行, 但能迴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 唯攝念佛者, 有何意也? 答曰 : 此有三義 : 選擇集第七章攝取章 四九 五 親緣 近緣 增上緣 諸行雖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較 一明親緣 :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 佛即聞之 : 身常禮敬佛, 佛即見之 ;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 眾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 不相捨離, 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 眾生願見佛, 佛即應念, 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 : 眾生稱念, 即除多劫罪 ;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自來迎接 ; 諸邪業繫, 無能礙者, 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 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 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 處處廣讚, 念佛功能 如 無量壽經 四十八願中,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 彌陀經 中, 一日七日, 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 又十方 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 經 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例非一也

45 唯照念佛不照餘行三緣本願 唯攝念佛之偈 廣顯念佛三昧竟 觀念法門 云 : 又如前身相等光, 一一遍照十方世界 但 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 常照是人, 攝護不捨, 總不論 照攝餘雜業行者 私問曰 : 佛光明 唯照念佛 者, 不照餘行 者, 有何意乎? 答曰 : 解有二義 : 一者親緣等三義如文 二者 本願義 : 謂餘 行非本願, 故不照攝之 ; 念佛是本願, 故照攝之 故善導和尚 六 時禮讚 云 :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所引文中言 : 自餘眾善, 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 全非比 較也 者, 意云是約淨土門諸行而所比論也 念佛是既二百一十億 選擇集第七章攝取章 五一 五二 中所選取妙行也, 諸行是既二百一十億中所選捨粗行也, 故云全非比 較也 ; 又念佛是本願行, 諸行非本願, 故云全非比較也

46 第八章三心章 念佛行者, 必可具足三心 之文 至誠心真實心 真實解行 觀無量壽經 云: 若有眾生,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同經 疏 云 : 經 云 : 一者至誠心 : 至 者真, 誠 者實 欲明一切眾生, 身口意業, 所修解行, 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內懷虛假 ; 貪瞋邪偽, 奸詐百端, 惡性難侵, 事同蛇蝎 雖起三業, 名為雜毒之善, 亦名虛假之行, 不名真實業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縱使苦勵身心, 日夜十二時, 急走急作, 如炙頭燃者, 眾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五三 五四 雜毒不生之由 彌陀真實 二種真實 自利真實 真實厭離 真實欣求 口業讚歎 口業毀厭 名雜毒之善 欲迴此雜毒之行, 求生彼佛淨土者,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彌陀佛, 因中行菩薩行時, 乃至一念一剎那, 三業所修, 皆是真實心中作 ; 凡所施為趣求, 亦皆真實 又真實有二種 : 一者自利真實, 二者利他真實 言自利真實者, 復有二種 : 一者真實心中, 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 行住坐臥, 想同一 切菩薩制捨諸惡, 我亦如是也 二者真實心中, 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真實心中, 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 及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 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 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 事 ; 亦讚歎一切眾生, 三業所為善 若非善業者, 敬而遠之, 亦 不隨喜也

47 身業禮敬 身業厭捨 意業憶念 意業厭捨 內外明闇皆須真實 深心 深信之心二種深信 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 身業合掌禮敬, 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 及依 又真實心中, 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 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 及依正二報, 如現目前 中作 又真實心中, 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 不善三業, 必須真實心中捨 ; 又若起善三業者, 必須真實心 不簡內外明闇, 皆須真實, 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 言 深心 者, 即是 深信之心 也 亦有二種 : 一者決定深信 :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 轉, 無有出離之緣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五五 五六 第三深信使人欣慕 第四深信諸佛證勸 就人立信第五深信唯信佛語三遣 真佛弟子之相 第六深信果人了義 因人不了 二者決定深信 : 彼阿彌陀佛, 四十八願, 攝受眾生, 無疑無 慮, 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又決定深信 : 釋迦佛說此 觀經 三福九品 定散二善, 證 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又決定深信 : 彌陀經 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 一切凡夫, 決定得生 又深信者, 仰願一切行者等, 一心唯信佛語, 不顧身命, 決 定依行 佛遣捨者即捨, 佛遣行者即行, 佛遣去處即去 ; 是名隨 順佛教 隨順佛意, 是名隨順佛願, 是名真佛弟子 以故? 又一切行者, 但能依此 經 深信行者, 必不誤眾生也 何 佛是滿足大悲人故, 實語故 ; 除佛以還, 智行未滿, 在其學

48 唯可 不可 第七深信 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 果願未圓, 此等凡聖, 縱使測量諸佛教意, 未能決了 ; 雖有平章, 要須請佛證為定也 若稱佛意, 即印可言 : 如是! 如是! 若不可佛意者, 即言 : 汝等所說, 是義不如是! 不印者即同無記 無利 無益之語 佛印可者, 即隨順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 正義 正行 正解 正業 正智 若多若少, 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說即是了教, 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 應知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 唯可深信佛語, 專注奉行 ; 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 以為疑礙, 抱惑自迷, 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 決定建立自心, 順教修行, 永除疑錯, 不為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五七 五八 二別三異 四重破人 第一破解行不同人 一故 四別 一切別解 別行 異學 異見 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問曰 : 凡夫智淺, 惑障處深, 若逢解行不同人, 多引經論, 來相妨難證云 : 一切罪障凡夫, 不得往生者, 云何對治彼難, 成 就信心, 決定直進, 不生怯退也? 答曰 : 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 行者即報云 : 仁者雖 將經論來證道不生, 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 何以故? 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 盡皆仰信 ; 然佛說彼經 時, 處別 時別 對機別 利益別 又說彼經時, 即非說 觀經 彌陀經 等時 然佛說教備機, 時亦不同, 彼即通說人天菩薩 之解行, 今說 觀經 定散二善, 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 一切凡夫, 證言得生 為此因緣, 我今一心, 依此佛教, 決定奉 行 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 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49 第二破地前菩薩 二故 第三破地上菩薩 三故 又行者更向說言 : 仁者, 善聽! 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 縱使地前菩薩 羅漢 辟支等,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十方, 皆引 經論, 證言不生者, 我亦未起一念疑心, 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 何以故? 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 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 縱使初地以上, 十地以來, 若一若多, 乃至遍 滿十方, 異口同音, 皆云 : 釋迦佛指讚彌陀, 毀呰三界六道, 勸 勵眾生, 專心念佛, 及修餘善, 畢此一身, 後必定生彼國者, 此 必虛妄, 不可依信也 我雖聞此等所說, 亦不生一念疑心, 唯增 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何以故? 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 佛是實知 實解 實見 實證, 非是疑惑心中語故 又不為一切菩薩, 異見異解之所破壞, 若實是菩薩者, 眾不違佛教也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五九 六 第四破化佛報佛 四故 諸佛道同 四同 又置此事 行者當知, 縱使化佛報佛,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 十方, 各各輝光吐舌, 遍覆十方, 一一說言 : 釋迦所說相讚, 勸 發一切凡夫, 專心念佛, 及修餘善, 迴願得生彼淨土者, 此是虛 妄, 定無此事也 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 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何以故? 一佛一切佛, 所有知見 解行 證悟 果位 大悲 等同, 無少差別 是故一佛所制, 即一切佛同制 如似前佛制斷 殺生十惡等罪, 畢竟不犯不行者, 即名十善 十行, 隨順六度之 義 若有後佛出世, 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 以此道理推驗, 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 盡此一身, 專念專修, 捨命以後, 定生彼國者, 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 同勸 同證 何以故? 同體

50 二所化 諸佛證誠 六惡 二同 三所不問罪福 大悲故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 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 彌陀經 中說, 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 又勸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 : 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 同讚釋迦能於五濁, 惡時 惡世界 惡眾生 惡見 惡煩惱 惡邪 無信盛時, 指讚彌陀名號, 勸勵眾生, 稱念必得往生 即其證也 又十方佛等, 恐畏眾生, 不信釋迦一佛所說, 即共同心同時, 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 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釋迦所說 所讚 所證 :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是故一佛所說, 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 此名 就人立信 也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六一 六二 就行立信 迴向發願心 如實願生心 見學解行 念佛往生得否問答 次 就行立信 者, 然行有二種 :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行之中所引, 恐繁不載, 見人得意 云云如前二 三者迴向發願心 : 言 迴向發願心 者, 過去及以今生, 身 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 身口意業, 所修 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 迴向願生 彼國, 故名 迴向發願心 也 又迴向發願願生者,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 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 由若金剛, 不為一切異見 異學 別解 別行人等之 所動亂破壞 唯是決定一心, 投正直進, 不得聞彼人語, 即有進 退, 心生怯弱, 迴顧落道, 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問曰 : 若有解行不同, 邪雜人等, 來相惑亂, 或說種種疑難, 道不得往生, 或云 : 汝等眾生, 曠劫以來, 及以今生, 身口意

51 七惡教益多門五譬二門隨緣起行學解學行 業, 於一切凡聖身上, 具造十惡 五逆 四重 謗法 闡提 破戒 破見等罪, 未能除盡, 然此等之罪, 繫屬三界惡道, 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 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答曰 : 諸佛教行, 數越塵沙, 稟識機緣, 隨情非一 譬如世間人, 眼可見可信者, 如明能破闇 空能含有 地能載養 水能生潤 火能成壞, 如此等事, 悉名待對之法 即目可見, 千差萬別, 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 豈無種種益也? 隨出一門者, 即出一煩惱門也 ; 隨入一門者, 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 為此隨緣起行, 各求解脫 ; 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 障惑於我? 然我之所愛, 即是我有緣之行, 即非汝所求 ; 汝之所愛, 即是汝有緣之行, 亦非我所求 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 必疾得解脫也 行者當知 : 若欲學解, 從凡至聖, 乃至佛果, 一切無礙, 皆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六三 六四 二河白道喻人向西行中間白道水火濕燒 得學也 ; 若欲學行者, 必藉有緣之法, 少用功勞, 多得益也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為行者, 說一譬喻, 守護信心, 以 防外邪異見之難 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 欲向西行, 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 見有二河, 一是火河在南, 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 各深無底, 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 有一白道, 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 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 其火焰亦來燒道 ; 水火相交, 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 更無人物, 多有群賊惡獸, 見此人單獨, 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 直走向西, 忽然見此大河, 即自念言 : 此河南

52 三正欲 三定死 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得聞彌陀呼喚之聲 北, 不見邊畔, 中間見一白道, 極是狹小 二岸相去雖近, 何由 可行? 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迴, 群賊惡獸, 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 惡獸毒蟲, 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 尋道而去, 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 不復可言, 即自思念 : 我今迴亦死, 住亦死, 去亦死 ; 一種不免死者, 我寧尋此道, 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 必 應可度 作此念時, 東岸忽聞人勸聲 : 仁者! 但決定尋此道行, 必 無死難, 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 汝一心正念直來, 我能護汝 ; 眾不畏 墮於水火之難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六五 六六 此遣彼喚一心念佛合喻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 即自正當身心, 決定尋道直進, 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 東岸群賊等喚言 : 仁者! 迴來, 此道嶮惡不得過, 必死不疑, 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 亦不迴顧, 一心直進, 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 永離諸難, 善友相見, 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 言 東岸 者 : 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 西岸 者 : 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 群賊 惡獸詐親 者 : 即喻眾生六根 六識 六塵 五 陰 四大也

53 二河白道意 眾生願心白道 東岸發遣意 西岸招喚意 言 無人空迥澤 者 : 即喻常隨惡友, 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 水火二河 者 : 即喻眾生貪愛如水, 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 白道 四五寸者 : 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 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 即喻如水火 ; 善心微故, 喻如白道 又 水波常濕道 者 : 即喻愛心常起, 能染污善心也 又 火焰常燒道 者 : 即喻瞋嫌之心, 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 直向西 者 : 即喻迴諸行業, 直向西方也 言 東岸聞人聲勸遣, 尋道直西進 者 : 即喻釋迦已滅, 後人不見, 由有教法可尋, 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 群賊等喚迴 者 : 即喻別解 別行 惡見人等, 妄說見解, 迭相惑亂 ; 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 西岸上有人喚 者 : 即喻彌陀願意也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六七 六八 此遺彼喚信順二尊之意 彌陀願力白道 二迴向 三心結語 通攝定善安心起行作業 言 須臾到西岸, 善友相見喜 者 : 即喻眾生久沈生死, 曠 劫輪迴, 迷倒自纏, 無由解脫 仰蒙釋迦發遣, 指向西方 ; 又藉 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 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 乘 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 得生彼國, 與佛相見, 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 行住坐臥, 三業所修, 無問晝夜時節, 常作此 解, 常作此想, 故名 迴向發願心 又言 迴向 者, 生彼國已, 還起大悲, 迴入生死, 教化眾 生, 亦名 迴向 也 三心既具, 無行不成 ; 願行既成, 若不生者, 無有是處也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應知 往生禮讚 云 : 問曰 : 今欲勸人往生者, 未知若為安心 起行 作業, 定得往生彼國土也?

54 答曰 : 必欲生彼國土者, 如 觀經 說者, 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 所謂身業禮拜彼佛, 口業讚歎稱揚彼佛, 意業專念觀察彼佛 凡起三業, 必須真實, 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 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 流轉三界, 不出火宅 ;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 下至十聲一聲等, 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 所作一切善根, 悉皆迴願往生, 故名迴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 必得生也 ; 若少一心, 即不得生 如 觀經 具說, 應知 私云 : 所引 三心 者, 是行者至要也, 所以者何? 經 則云 :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六九 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 明知具三, 必應得生 釋 則云 : 若少一心, 即不得生 ; 明知一少, 是更不可 因茲, 欲生極樂之人, 可全具足三心也 其中 至誠心 者, 是真實心也, 其相如彼文 但 外現賢善精進相, 內懷虛假 者, 外者對內之辭也, 謂外相與內心不調之意, 即是外智內愚也 ; 賢者對愚之辭也, 謂外是賢內即愚也 ; 善者對惡之辭也, 謂外是善內即惡也 ; 精進者對懈怠之辭也, 謂外示精進相, 內即懷懈怠心也 若夫翻外蓄內者, 祗應備出要 內懷虛假 等者, 內者對外之辭也, 謂內心與外相不調之意, 即是內虛外實也 虛者對實之辭也, 謂內虛外實者也 ; 假者對真之辭也, 謂內假外真也 若夫翻內播外者, 亦可足出要 次 深心 者, 謂深信之心, 當知 :

55 信疑決判文生死之家, 以疑為所止 ; 涅槃之城, 以信為能入 故今建立二種信心, 決定九品往生者也 又此中言一切別解 別行 異學 異見等者, 是指聖道門解 行 學 見也, 其餘即是淨土門意, 在文可見 明知善導之意, 亦不出此二門也 迴向發願心 之義不可俟別釋, 行者應知 此三心者, 總而言之, 通諸行法 ; 別而言之, 在往生行 今舉通攝別, 意即周矣 行者能用心, 敢勿忽諸 選擇集第八章三心章 七一 七二 第九章四修章 念佛行者, 可行用四修法 之文 1 恭敬修 2 無餘修 3 無間修 善導 往生禮讚 云 : 又勸行四修法, 何者為四? 一者 恭敬修 : 所謂恭敬禮拜彼佛, 及彼一切聖眾等, 故名恭敬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 長時修 二者 無餘修 : 所謂專稱彼佛名, 專念 專想 專禮 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 不雜餘業, 故名無餘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 長時修 三者 無間修 : 所謂相續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迴向發願, 心心相續, 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 隔時 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

56 4 長時修 1 長時修 2 恭敬修聖人像教善知識 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 長時修 西方要決 云: 但修四修以為正業 : 一者 長時修 : 從初發心, 乃至菩提, 恒作淨因, 終無退轉 二者 恭敬修 : 此復有五 : 一敬有緣聖人 : 謂行住坐臥, 不背西方, 涕唾便痢, 不向西方也 二敬有緣像教 : 謂造西方彌陀像變, 不能廣作, 但作一佛二菩薩亦得 ; 教者 彌陀經 等, 五色袋盛, 自讀教他 此之經像, 安置室中, 六時禮懺, 香華供養, 特生尊重 三敬有緣善知識 : 謂宣淨土教者, 若千由旬 十由旬以來, 並須敬重親近供養, 別學之者總起敬心, 與己不同但知深敬也 ; 選擇集第九章四修章 七三 七四 同緣伴 三寶 3 無間修 若生輕慢得罪無窮, 故須總敬, 即除行障 四敬同緣伴 : 謂同修業者, 自雖障重, 獨業不成, 要藉良朋, 方能作行 扶危救厄, 助力相資, 同伴善緣, 深相保重 五敬三寶 : 同體別相, 並合深敬, 不能具錄, 為淺行者, 不果依修, 住持三寶者, 與今淺識, 作大因緣 今粗料簡言 : 佛寶 者, 謂雕檀 繡綺 素質 金容 鏤玉 圖繒 磨石 削土, 此之靈像, 特可尊承 暫爾觀形, 罪消增福 ; 若生少慢, 長惡善亡 ; 但想尊容, 當見真佛 言 法寶 者, 三乘教旨, 法界所流, 名句所詮, 能生解緣, 故須珍仰, 以發慧基 抄寫尊經, 恒安淨室 箱篋盛貯, 並合嚴敬 讀誦之時, 身手清潔 言 僧寶 者, 聖僧菩薩, 破戒之流, 等心起敬, 勿生慢想 三者 無間修 : 謂常念佛, 作往生心, 於一切時, 心恒想

57 4 無餘修 巧 譬若有人, 被他抄掠, 身為下賤, 備受艱辛, 忽思父母, 欲赴歸國, 行裝未辦, 猶在他鄉, 日夜思惟, 苦不堪忍, 無時暫捨, 不念爺娘 為計既成, 便歸得達, 親近父母, 縱任歡娛 行者亦然, 往因煩惱, 壞亂善心, 福智珍財, 並皆散失, 久流生死, 制不自由 ; 恒與魔王, 而作僕使, 驅馳六道, 苦切身心 今遇善緣, 忽聞彌陀慈父, 不違弘願, 濟拔群生, 日夜驚忙, 發心願往 所以精勤不倦, 當念佛恩, 報盡為期, 心恒計念 四者 無餘修 : 謂專求極樂, 禮念彌陀 ; 但諸餘業行, 不令雜起, 所作之業, 日別須修, 念佛誦經, 不留餘課耳 私云 : 四修之文可見, 恐繁而不解, 但前文中, 既云四修, 唯有三修, 若脫其文, 若有其意也 ; 更非脫文, 有其深意也 何以得知? 四修者 : 一長時修, 二慇重修, 三無餘修, 四無間修也 而以初長時, 選擇集第九章四修章 七五 七六 只是通用後三修也 ; 謂慇重, 若退慇重之行即不可成 ; 無餘, 若退無餘之行即不可成 ; 無間, 若退無間之行即不可成 為使成就此三修行, 皆以長時, 屬於三修, 所令通修也 故三修之下皆結云 :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是也 ; 例如彼精進通於餘五度而已

58 第十章化讚章 彌陀化佛來迎, 不讚歎聞經之善, 唯讚歎念佛之行 之文 稱佛之功我來迎汝 觀無量壽經 云 : 或有眾生, 作眾惡業, 雖不誹謗, 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 多造眾惡,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讚大乘十 二部經首題名字,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 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 彼佛, 即遣化佛 化觀世音 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 讚言 : 善男子, 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同經 疏 云 : 所聞化讚, 但述稱佛之功, 我來迎汝, 不論 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 不同雜散 之業 如此經及諸部中, 處處廣歎, 勸令稱名, 將為要益也 應 選擇集第十章化讚章 七七 七八 聞經稱佛除罪比較 知 私云 : 聞經之善非是本願, 雜業故化佛不讚 ; 念佛之行是本願, 正業故化佛讚歎 加之聞經與念佛, 滅罪多少不同也 觀經疏 云 : 問曰 : 何故聞經十二部, 但除罪千劫 ; 稱佛一聲, 即除罪五 百萬劫者, 何意也? 答曰 : 造罪之人障重, 加以死苦來逼, 善人雖說多經, 餐受 之心浮散, 由心散故, 除罪稍輕 又佛名是一, 即能攝散以住心 ; 復教令正念稱名, 由心重故, 即能除罪多劫也

59 第十一章讚歎念佛章 約對雜善讚歎念佛 之文 專念佛名 芬陀利譬 觀無量壽經 云: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 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為其勝友 ; 當坐道場, 生諸佛家 同經 疏 云 : 從若念佛者, 下至生諸佛家以來, 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 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即有其五 : 一明專念彌陀佛名 二明指讚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 此人甚為稀有, 更無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為喻 言 芬陀利 者, 名人中 好華, 亦名 稀有華, 亦名人中 上上華, 亦名人中 妙好華 ; 此華相傳名蔡 選擇集第十一章讚歎念佛章 七九 八 五種嘉譽 二尊影護 往生淨土 以雜善顯念佛 華是 若 念佛者, 即是人中 好人, 人中 妙好人, 人中 上上人, 人中 稀有人, 人中 最勝人 也 也 四明專念彌陀名者, 即觀音勢至, 常隨影護, 亦如親友知識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 即淨土是也 到彼 長時聞法, 歷事供養, 因圓果滿, 道場之座豈賒 私問曰 : 經 云 :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 等, 雖約念佛者而讚 歎之, 釋家有何意云 : 實非雜善, 得為比類, 相對雜善, 獨歎念 佛乎? 答曰 : 文中雖隱, 義意是明 所以知者, 此經既說, 定散諸善, 並念佛行 ; 而於其中, 獨標念佛, 喻芬陀利 非待雜善, 云何能顯念 佛功超餘善諸行? 然則 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者, 是待惡而所

60 美也 言 人中妙好人 者, 是待粗惡而所稱也 言 人中上上人 者, 是待下下而所讚也 言 人中稀有人 者, 是待常有而所歎也 言 人中最勝人 者, 是待最劣而所褒也 問曰 : 既以念佛名 上上者, 何故不說於上上品中, 至下下品而說念佛乎? 答曰 : 豈前不云 : 念佛之行, 廣亙九品, 即前所引 往生要集 云 : 隨其勝劣, 應分九品 是也 加之, 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之人也, 而能除滅逆罪, 餘行所不堪 ; 唯有念佛之力, 堪能滅於重罪, 故為極惡最下之人, 而說極善最上之法 例如彼無明淵源之病, 非中道府藏之藥即不能治 ; 今此五逆重病淵源, 亦此念佛靈藥府藏, 非此藥者, 何治此病? 故弘法大師 二教論 引 六波羅蜜經 云 : 選擇集第十一章讚歎念佛章 八一 八二 第三法寶者, 所謂過去, 無量諸佛, 所說正法, 及我今所說, 所謂八萬四千, 諸妙法蘊, 乃至調伏, 純熟有緣眾生, 而令阿難陀等, 諸大弟子, 一聞於耳, 皆悉憶持, 攝為五分 : 一素呾纜, 二毘奈耶, 三阿毘達磨, 四般若波羅蜜多, 五陀羅尼門 此五種藏, 教化有情, 隨所應度, 而為說之 若彼有情, 樂處山林, 常居閒寂, 修靜慮者, 而為彼說素呾纜藏 若彼有情, 樂習威儀, 護持正法, 一味和合, 令得久住, 而為彼說毘奈耶藏 若彼有情, 樂說正法, 分別性相, 循環研覈, 究竟甚深, 而為彼說阿毘達磨藏 若彼有情, 樂習大乘, 真實智慧, 離於我法, 執著分別, 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 若彼有情, 不能受持契經 調伏 對法 般若 ; 或復有情, 造諸惡業, 四重 八重 五無間罪 謗方等經 一闡提等, 種種重罪, 使得銷滅, 速疾解脫, 頓悟涅槃, 而為彼

61 說諸陀羅尼藏 此五法藏, 譬如乳 酪 生酥 熟酥 及妙醍醐 契經如乳, 調伏如酪, 對法教者如彼生酥, 大乘般若猶如熟酥, 總持門者譬如醍醐 醍醐之味, 乳酪酥中, 微妙第一, 能除諸病, 令諸有情, 身心安樂 總持門者, 契經等中, 最為第一, 能除重罪, 令諸眾生, 解脫生死, 速證涅槃, 安樂法身 此中五無間罪者, 是五逆罪也, 即非醍醐妙藥者, 五無間病, 甚為難療 念佛亦然, 往生教中, 念佛三昧, 是如總持, 亦如醍醐, 若非念佛三昧醍醐之藥者, 五逆深重病, 甚為難治 應知 問曰 : 若爾者, 下品上生, 是十惡輕罪之人, 何故說念佛乎? 答曰 : 念佛三昧, 重罪尚滅, 何況輕罪哉! 餘行不然, 或有滅輕而不滅重, 或有消一而不消二 念佛不然, 輕重兼滅, 一切遍治 ; 譬如阿伽陀藥, 遍治一切病, 故以念佛為王三昧 凡九品配當是一往義 選擇集第十一章讚歎念佛章 八三 八四 現益當益始終兩益 五逆迴心, 通於上上 ; 讀誦妙行, 亦通下下 ; 十惡輕罪, 破戒次罪, 各通上下 ; 解第一義, 發菩提心, 亦通上下 一法各有九品, 若約品即九九八十一品也 加之, 迦才云 : 眾生起行, 即有千殊, 往生見土, 亦有萬別也 莫見一往文而起封執 其中念佛, 是即勝行, 故引芬陀利以為其喻, 譬意應知 加之, 念佛行者, 觀音勢至, 如影與形, 暫不捨離, 餘行不爾 又念佛者, 捨命以後, 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餘行不定 凡流五種嘉譽, 蒙二尊影護, 此是 現益 也 亦往生淨土, 乃至成佛, 此是 當益 也 又道綽禪師於念佛一行, 立 始終兩益 安樂集 云 :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壽盡必生, 此名 始益 言 終益 者 : 依 觀音授記經 云 : 阿彌陀佛, 住世長久, 兆載永劫, 亦

62 有滅度, 般涅槃時, 唯有觀音 勢至, 住持安樂, 接引十方 其佛滅度, 亦與住世時節等同 ; 然彼國眾生, 一切無有睹見佛者, 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 常見彌陀, 現在不滅, 此即是其終益也 當知念佛有如此等, 現當 二世, 始終 兩益, 應知 選擇集第十一章讚歎念佛章 八五 八六 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釋尊不付囑定散諸行, 唯以念佛付囑阿難 之文 觀經眼目 要弘廢立唯囑稱名 定善 觀無量壽經 云 :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 無量壽佛名 同經 疏 云 :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以下, 正明付囑彌陀 名號, 流通於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 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私云 : 案疏文有二行 : 一定散, 二念佛 初言定散者, 又分為二 : 一定善, 二散善 初就 定善 有其十三 : 一者日想觀, 二者水想觀, 三者地想觀, 四者寶樹觀, 五者寶池觀, 六者寶樓觀, 七者華座觀, 八者像想觀,

63 散善 三福 九者阿彌陀佛觀, 十者觀音觀, 十一者勢至觀, 十二者普往生觀, 十三者雜想觀 ; 具如經說 縱令無餘行, 或一或多, 隨其所堪, 修十三觀, 可得往生 其旨見經, 敢莫疑慮 次就 散善 有二 : 一者三福, 二者九品 初 三福 者 : 經 曰 :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孝養父母 者, 就此有二 : 一世間孝養, 二出世孝養也 世間孝養者, 如 孝經 等說 ; 出世孝養者, 如律中生緣奉仕法 奉事師長 者, 就此又有二 : 一世間師長, 二出世師長也 世間師 者, 教仁 義 禮 智 信等師也 ; 出世師 者, 教聖道 淨土二門等師也 縱令無餘行, 以孝養奉事為往生業也 選擇集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八七 八八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者, 就此有二義 : 一者初 慈心不殺 者, 是四無量心中初慈無量也, 即舉初一攝後三也 縱令無餘行, 以四無量心為往生業也 次 修十善業 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綺語,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貪, 九不瞋, 十不邪見也 二者合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句而為一句, 謂初慈心不殺者, 此非四無量之中慈無量, 是指十善之初不殺, 故知正是十善一句也 縱令無餘行, 以十善業為往生業也 受持三歸 者, 歸依佛法僧也, 就此有二 : 一者大乘三歸, 二者小乘三歸也 具足眾戒 者, 此亦有二 : 一者大乘戒, 二者小乘戒也 不犯威儀 者, 此亦有二 : 一者大乘, 謂有八萬 : 二者小乘, 謂有三千

64 發菩提心 者, 諸師意不同也 天台即有四教菩提心, 謂藏 通 別 圓是也, 具如止觀說 真言即有三種菩提心, 謂行願 勝義 三摩地是也, 具如 菩提心論 說 華嚴亦有菩提心, 如彼菩提心義及 遊心安樂道 等說 三論 法相, 各有菩提心, 具如彼宗章疏等說 又有善導所釋菩提心, 具如疏述 發菩提心, 其言雖一, 各隨其宗, 其義不同 然則菩提心之一句, 廣亙諸經, 遍該顯密, 意氣博遠, 詮測沖邈 願諸行者, 莫執一遮萬, 諸求往生之人, 各須發自宗菩提心 縱令無餘行, 以菩提心為往生業也 深信因果 者, 就此有二 : 一者世間因果, 二者出世因果 世間因果 者, 即六道因果也, 如 正法念經 說 出世因果 者, 即四聖因果也, 如諸大小乘經說 若以此因果二法, 遍攝諸經者, 諸家不同 且依天台 : 謂華嚴者, 說佛菩薩, 二種因果 ; 阿含者, 說聲 選擇集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八九 九 聞緣覺, 二乘因果 ; 方等諸經者, 說四乘因果也 ; 般若諸經者, 說通別圓因果 ; 法華者, 說佛因佛果 ; 涅槃者, 復說四乘因果也 然則深信因果之言, 普遍該羅於一代矣! 諸求往生之人, 縱令無餘行, 以深信因果為往生業也 讀誦大乘 者, 分而為二 : 一者讀誦, 二者大乘 讀誦 者, 即是五種法師之中, 舉轉讀 諷誦二師, 顯受持等三師 若約十種法行者, 即是舉披讀 諷誦二種法行, 顯書寫 供養等八種法行也 大乘 者, 簡小乘之言也, 非別指一經, 通於一切諸大乘經 謂一切者, 佛意廣指一代所說諸大乘經, 而於一代所說, 有已結集經, 有未結集經 又於已結集經, 或有隱龍宮不流布人間之經, 或有留天竺未來到漢地之經 而今就翻譯將來之經而論之者, 貞元入藏錄 中, 始自大般若經六百卷, 終於法常住經顯密大乘經, 總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

65 百八十三卷也, 皆須攝讀誦大乘之一句 願西方行者, 各隨其意樂, 或讀誦法華以為往生業 ; 或讀誦華嚴以為往生業 ; 或受持讀誦遮那教王及以諸尊法等以為往生業 ; 或解說書寫般若方等及以涅槃經等以為往生業 是則淨土宗 觀無量壽經 意也 問曰 : 顯密旨異, 何顯中攝密乎? 答曰 : 此非云攝顯密之旨, 貞元入藏錄 中同編之, 盡入大乘經限, 故攝讀誦大乘一句也 問曰 : 爾前經中何攝法華乎? 答曰 : 今所言攝者, 非論權實偏圓等義, 讀誦大乘之言, 普通前後大乘諸經, 前者 觀經 以前諸大乘經是也, 後者王宮以後諸大乘經是也 唯云大乘而無選權實, 然則正當華嚴 方等 般若 法華 涅槃等諸大乘經也 選擇集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九一 九二 九品 勸進行者, 謂勸進定散諸善及念佛三昧等也 次 九品 者 : 開前三福為九品業, 謂 : 上品上生 中: 言 慈心不殺 者, 即當上世福中第三句 次 具諸戒行 者, 即當上戒福中第二句具足眾戒 次 讀誦大乘 者, 即當上行福中第三句讀誦大乘 次 修行六念 者, 即上第三福中第三句之意也 上品中生 中: 言 善解義趣 等者, 即是上第三福中第二第三意也 上品下生 中: 言 深信因果 發道心 等者, 即是上第三福第一第二意也 中品上生 中: 言 受持五戒 等者, 即上第二福中第二句意也

66 念佛 中品中生 中: 言 或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 等, 又同上第二福之意也 中品下生 中: 言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 等者, 即上初福第一第二句意也 下品上生 者: 是十惡罪人也, 臨終一念, 罪滅得生 下品中生 者 : 是破戒罪人也, 臨終聞佛依正功德, 罪滅得生 下品下生 者: 是五逆罪人也, 臨終十念, 罪滅得生 此之三品, 尋常之時, 唯造惡業, 雖不求往生, 臨終之時, 始遇善知識, 即得往生 若準上三福者, 第三福大乘意也 定善散善, 大概如此文, 即云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是也 次 念佛 者 : 專稱彌陀佛名 是也, 念佛義如常 而今言 正明付囑彌陀名號, 流通於遐代 者, 凡此經中, 既雖廣說定散諸行, 選擇集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九三 九四 即不令以定散付囑阿難流通後世 ; 唯以念佛三昧一行, 即使付囑阿難流通遐代也 問曰 : 何故以定散諸行, 而不付囑流通乎? 若夫, 依業淺深, 嫌不付囑, 三福業中, 有淺有深, 其淺業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也 ; 其深業者, 具足眾戒,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也 須捨淺業, 付囑深業 若依觀淺深, 嫌不付囑, 十三觀中, 有淺有深, 其淺觀者, 日想水想是也 ; 其深觀者, 始自地觀, 終於雜想觀, 總十一觀是也 須捨淺觀, 付囑深觀, 就中第九觀是阿彌陀佛觀也, 即是觀佛三昧也, 須捨十二觀, 付囑觀佛三昧也 就中同 疏 玄義分 中云 : 此經觀佛三昧為宗, 亦念佛三昧為宗 既以二行為一經宗, 何廢觀佛三昧, 而付囑念佛三昧哉? 答曰 : 既云 :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67 定散諸行非本願, 故不付囑 亦於其中觀佛三昧雖殊勝行, 非佛本願, 故不付囑 念佛三昧是佛本願, 故以付囑 言 望佛本願 者, 指 雙卷經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也 言 一向專稱 者, 指同經三輩之中 一向專念 也 本願之義, 具如前辨 問曰 : 若爾者, 何故不直說本願念佛行, 煩說非本願定散諸善乎? 答曰 : 本願念佛行 雙卷經 中委既說之, 故不重說耳 又說定散, 為顯念佛超過餘善 ; 若無定散, 何顯念佛特秀? 例如法華秀三說上, 若無三說, 何顯法華第一? 故今定散為廢而說, 念佛三昧為立而說 但定散諸善, 皆以難測, 凡定善者, 夫依正之觀, 懸鏡而照臨 ; 往生之願, 指掌而速疾 或一觀之力, 能袪多劫之罪愆 ; 或具憶之功, 終得三昧之勝利 然則求往生之人, 宜修行定觀, 就中第九真身觀, 是觀佛三昧之法也 行若成就者, 即見彌陀身, 見彌陀故得見諸佛 ; 選擇集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九五 九六 見諸佛故現前授記, 此觀利益最深也 然今至 觀經 流通分, 釋迦如來告命阿難, 使付囑流通往生要法, 嫌觀佛法而不付囑阿難, 而選念佛法即以付囑阿難, 觀佛三昧之法尚以不付囑, 何況於日想水想等觀乎! 然則十三定觀, 皆是所不付囑之行也 ; 然世人若樂觀佛等, 不修念佛, 此非唯遠乖彌陀本願, 亦是近違釋尊付囑, 行者宜商量 次散善中有大小 持戒 行, 世皆以為持戒行者是入真要也 ; 破戒之者不可往生 又有 菩提心 行, 人皆以為菩提心是淨土綱要, 若無菩提心者即不可往生 又有 解第一義 行, 此是理觀也, 人亦以為理是佛源, 不可離理求佛土, 若無理觀者不可往生

68 四箇行非本願 又有 讀誦大乘 行, 人皆以為讀誦大乘經即可往生, 若無讀誦行者不可往生 就此有二 : 一者持經, 二者持咒 持經者, 持 般若 法華 等諸大乘經也; 持咒者, 持隨求 尊勝 光明 阿彌陀等諸神咒也 凡散善十一, 人皆雖貴, 而於其中, 此 四箇行, 當世之人, 殊所欲之行也 以此等行, 殆抑念佛 倩尋經意者, 不以此諸行付囑流通, 唯以念佛一行, 即使付囑流通後世, 應知 釋尊所以不付囑諸行者, 即是非彌陀本願之故也 ; 亦所以付囑念佛者, 即是彌陀本願之故也 今又善導和尚所以廢諸行歸念佛者, 非啻為彌陀本願之行, 亦是釋尊付囑之行也 故知 : 諸行非機失時, 念佛往生當機得時, 感應豈唐捐哉! 當知 : 隨他之前, 雖暫開定散門, 隨自之後, 還閉定散門 ; 一開以後永不閉者, 唯是念佛一門 彌陀本願, 釋尊付囑, 意在此矣! 選擇集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九七 九八 行者應知 亦此中 遐代 者, 依 雙卷經 意, 遠指末法萬年後之百歲之時也, 是則 舉遐攝邇 也 然則法滅之後猶以然也, 何況末法哉! 末法已然, 何況正法像法哉! 故知 : 念佛往生, 道通正像末之三時, 及法滅百歲之時焉

69 第十三章多善根章 以念佛為多善根, 以雜善為小善根 之文 阿彌陀經 云 : 少善不生 念佛得生 教念彌陀之偈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善導釋此文云 :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選擇集第十三章多善根章 九九 一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多少大小 私云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者, 諸餘雜行者, 難生彼國, 故云 隨緣雜善恐難生 少善根 者, 對多善根之言也 然則雜善是少善根也, 念佛是多善根也 故 龍舒淨土文 云 :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 乃隋陳仁稜所書, 字畫清婉, 人多慕玩 自 一心不亂 而下云 : 專持名號, 以稱名故, 諸罪消滅,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 非啻有 多少 義, 亦有 大小 義 : 謂雜善是小善根也, 念佛

70 勝劣是大善根也 亦有 勝劣 義 : 謂雜善是劣善根也, 念佛是勝善根也, 其義應知 選擇集第十三章多善根章 一 一 一 二 第十四章諸佛證誠章 六方恒沙諸佛, 不證誠餘行, 唯證誠念佛 之文 諸佛同證念佛必生 善導 觀念法門 云 : 又如 彌陀經 云 :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 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 若佛在世, 若佛滅後, 一切造罪凡夫, 但迴心念阿彌陀佛, 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 十聲三聲一聲等 ;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 定為凡夫作證, 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 六方諸佛舒舌, 一出口以後, 終不還入口, 自然壞爛 同 往生禮讚 引 阿彌陀經 云 : 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 南西北方及上下, 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 各於本國, 出其舌相,

71 佛證專稱之偈 專念得生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 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云何名 護念? 若有眾生, 稱念阿彌陀佛, 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聲, 乃至一聲一念等, 必得往生 證誠此事, 故名 護念經 又云 :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同 觀經疏 引 阿彌陀經 云 : 又十方佛等, 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 即共同心同時, 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 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 釋迦所說 所讚 所證 :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選擇集第十四章諸佛證誠章 一 三 一 四 心心念佛之偈 萬行急要之偈 證誠念佛 同 法事讚 云 : 心心念佛莫生疑六方如來證不虛三業專心無雜亂百寶蓮華應時見法照禪師 淨土五會法事讚 云 :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私問曰 : 何故六方諸佛證誠, 唯局念佛一行乎? 答曰 : 若依善導意, 念佛是彌陀本願, 故證誠之 餘行不爾, 故無之也 問曰 : 若依本願證誠念佛者, 雙卷 觀經 等說念佛時, 何不證誠乎? 答曰 : 解有二義 :

72 一解云 : 雙卷 觀經 等中, 雖說本願念佛, 而兼明餘行, 故不證誠 ; 此經一向純說念佛, 故證誠之 二解云 : 彼 雙卷 等中, 雖無證誠之言, 此經已有證誠 例此思彼, 於彼等經中所說念佛, 亦應有證誠之義 文在於此經, 義通於彼經 故天台 十疑論 云 : 又 阿彌陀佛經 大無量壽經 鼓音聲陀羅尼經 等云 : 釋迦佛說此經時, 有十方世界, 各恒沙諸佛, 舒其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 證誠一切眾生, 念阿彌陀佛, 乘佛本願大悲願力故, 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選擇集第十四章諸佛證誠章 一 五 一 六 第十五章護念章 六方諸佛, 護念念佛行者 之文 護念經 六方如來 觀念法門 云: 又如 彌陀經 說 : 若有男子女人, 七日七夜及盡一生, 一心專念, 阿彌陀佛, 願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 共來護念, 故名 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 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 亦無橫病 橫死 橫有厄難, 一切災障, 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 往生禮讚 云: 若稱佛往生者, 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故名 護念經 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 諸佛子等, 何不勵意去也? 私問曰 : 唯有六方如來, 護念行者, 如何?

73 彌陀觀音等 化佛化菩薩 答曰 : 不限六方如來, 彌陀 觀音等, 亦來護念, 故 往生禮讚 云 : 十往生經 云 : 若有眾生, 念阿彌陀佛, 願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 擁護行者 ; 若行 若坐 若住 若臥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又如 觀經 云 : 若稱禮念阿彌陀佛, 願往生彼國者, 彼佛即遣無數化佛, 無數化觀音 勢至菩薩, 護念行者, 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 百重千重圍繞行者, 不問行住坐臥, 一切時處, 若晝若夜, 常不離行者 今既有斯勝益可憑, 願諸行者, 各須至心求往 又 觀念法門 云 : 又如 觀經 下文 : 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 觀音 勢至, 常與行人, 作勝友知識, 隨逐影護 選擇集第十五章護念章 一 七 一 八 諸天八部 又云 : 又如 般舟三昧經 行品 中說云 : 佛言 : 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 及四天大王, 龍神八部, 隨逐影護, 愛樂相見, 永無諸惡鬼神, 災障厄難, 橫加惱亂 具如 護持品 中說 又云 : 除入三昧道場, 日別念彌陀佛一萬, 畢命相續者, 即蒙彌陀加念, 得除罪障 又蒙佛與聖眾, 常來護念, 即得延年轉壽

74 第十六章慇懃付囑章 釋迦如來, 以彌陀名號, 慇懃付囑舍利弗等 之文 慇懃付囑之偈 阿彌陀佛經 云: 佛說此經已, 舍利弗及諸比丘,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 歡喜信受, 作禮而去 善導 法事讚 釋此文云 : 世尊說法時將了, 慇懃付囑彌陀名 ; 五濁增時多疑謗, 道俗相嫌不用聞 見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壞競生怨 ; 如此生盲闡提輩, 毀滅頓教永沉淪 超過大地微塵劫, 未可得離三途身 ; 大眾同心皆懺悔, 所有破法罪因緣 選擇集第十六章慇懃付囑章 一 九 一一 大經三選擇 觀經三選擇 私云 : 凡案三經意, 諸行之中, 選擇念佛, 以為旨歸 先 雙卷經 中有三選擇 : 一選擇本願, 二選擇讚歎, 三選擇留教 一 選擇本願 者 : 念佛是法藏比丘, 於二百一十億土中, 所選擇往生之行也, 細旨見上, 故云選擇本願也 二 選擇讚歎 者 : 上三輩中, 雖舉菩提心等餘行, 釋迦即不讚歎餘行, 唯於念佛而讚歎云 : 當知一念, 無上功德, 故云選擇讚歎也 三 選擇留教 者 : 又上雖舉餘行諸善, 釋迦選擇, 唯留念佛一法, 故云選擇留教也 次 觀經 中又有三選擇 : 一選擇攝取, 二選擇化讚, 三選擇付囑

75 小經一選擇 般舟一選擇 一 選擇攝取 者 : 觀經 之中, 雖明定散諸行, 彌陀光明, 唯照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故云選擇攝取也 二 選擇化讚 者 : 下品上生人, 雖有聞經 稱佛二行, 彌陀化佛選擇念佛云 : 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故云選擇化讚也 三 選擇付囑 者 : 又雖明定散諸行, 唯獨付囑念佛一行, 故云選擇付囑也 次 阿彌陀經 中有一選擇, 所謂 選擇證誠 也 已於諸經中雖多說往生之諸行, 六方諸佛, 於諸行而不證誠 至此經中, 說念佛往生, 六方恒沙諸佛, 各舒舌覆大千, 說誠實語, 而證誠之, 故云選擇證誠也 加之, 般舟三昧經 中又有一選擇, 所謂 選擇我名 也 彌 選擇集第十六章慇懃付囑章 一一一 一一二 總結要文集大意 ( 三選文 ) 陀自說言 : 欲來生我國者, 常念我名, 莫有休息, 故云選擇我名也 本願 攝取 我名 化讚, 此之四者, 是彌陀選擇也 讚歎 留教 付囑, 此之三者, 是釋迦選擇也 證誠 者, 六方恒沙諸佛之選擇也 然則釋迦 彌陀, 及十方各恒沙等諸佛, 同心選擇念佛一行, 餘行不爾 故知 : 三經俱選念佛以為宗致耳 計也夫 :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 正助二業中, 猶傍於助業, 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76 善導宗淨土 善導發三昧 問曰 : 華嚴 天台 真言 禪門 三論 法相諸師, 各造淨土法門章疏, 何不依彼等師, 唯用善導一師乎? 答曰 : 彼等諸師雖造淨土章疏, 而不以淨土為宗, 唯以聖道而為其宗, 故不依彼等諸師也 善導和尚偏以淨土而為宗, 而不以聖道為宗, 故偏依善導一師也 問曰 : 淨土祖師其數又多, 謂弘法寺迦才 慈愍三藏等是也, 何不依彼等諸師, 唯用善導一師哉? 答曰 : 此等諸師雖宗淨土, 未發三昧, 善導和尚是三昧發得之人也 ; 於道既有其證, 故且用之 問曰 : 若依三昧發得者, 懷感禪師亦是三昧發得之人也, 何不用之? 答曰 : 善導是師也, 懷感是弟子也 ; 故依師而不依弟子也 況師 選擇集後跋歎歸善導 一一三 一一四 善導是師 三罪 資之釋, 其相違甚多, 故不用之 問曰 : 若依師而不依弟子者, 道綽禪師者是善導和尚之師也, 抑 又淨土祖師也, 何不用之? 答曰 : 道綽禪師者雖是師, 未發三昧, 故不知往生得否 問善導 曰 : 道綽念佛, 得往生否? 導令辨一莖蓮華, 置之佛前, 行道七 日不萎悴, 即得往生 依之七日, 果然華不萎黃, 綽歎其深詣, 因請 入定, 觀當得生否? 導即入定, 須臾報曰 : 師當懺三罪, 方可往生, 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檐牖下, 自處淨房 ; 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 ; 三者 營造屋宇, 損傷蟲命 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 於四方僧前懺第二 罪, 於一切眾生前懺第三罪 綽公靜思往咎, 皆曰不虛, 於是洗心 悔謝, 訖而見導, 即曰 : 師罪滅矣! 後當有白光照燭, 是師往生之 以上 新修相也 往生傳

77 善導盛德 證定疏 請證 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爰知 : 善導和尚者, 行發三昧, 力堪師位, 解行非凡, 將是曉矣! 況又時人諺曰 : 佛法東行以來, 未有禪師盛德矣! 絕倫之譽, 不 可得而稱者歟! 加之, 修錄 觀經 文義之刻, 頗感靈瑞, 屢預聖化 既蒙聖冥加, 然造經科文, 舉世而稱 證定疏, 人貴之如佛經法, 即彼 疏 第四卷奧云 : 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 : 余既是生死凡夫, 智慧淺短 然佛教 幽微, 不敢輒生異解 遂即標心結願, 請求靈驗, 方可造心 南 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 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觀音勢 至, 彼土諸菩薩大海眾, 及一切莊嚴相等 某今欲出此 觀經 要義, 楷定古今 若稱三世諸佛 釋迦佛 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 者, 願於夢中, 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 於佛像前結願已, 日別誦 阿彌陀經 三遍, 念阿彌陀佛三萬遍, 至心發願 選擇集後跋歎歸善導 一一五 一一六 第一證第二證夢僧指授第三證 即於當夜, 見西方空中, 如上諸相境界, 悉皆顯現, 雜色寶山, 百重千重, 種種光明, 下照於地, 地如金色 中有諸佛菩薩, 或坐或立, 或語或默, 或動身手, 或住不動者 既見此相, 合掌立觀, 量久乃覺, 覺已不勝欣喜, 於即條錄義門 自此以後, 每夜夢中, 常有一僧而來, 指授玄義科文, 既了更不復見 後時脫本竟已, 復更至心, 要期七日, 日別誦 阿彌陀經 十遍, 念阿彌陀佛三萬遍 初夜後夜, 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 誠心歸命, 一如上法 當夜即見三具磑輪, 道邊獨轉 忽有一人, 乘白駱駝, 來前見勸 : 師當努力, 決定往生, 莫作退轉, 此界穢惡多苦, 不勞貪樂 答言 : 大蒙賢者, 好心視誨, 某畢命為期, 不敢生於懈慢之心 云云 第二夜見阿彌陀佛, 身真金色, 在七寶樹下, 金蓮華上坐,

78 總結 彌陀傳說 十僧圍繞, 亦各坐一寶樹下 佛樹上乃有天衣掛繞, 正面向西, 合掌坐觀 第三夜見兩幢杆, 極大高顯, 旛懸五色, 道路縱橫, 人觀無礙 既得此相已, 即便休止, 不至七日 上來所有靈相者, 本心為物, 不為己身 既蒙此相, 不敢隱藏, 謹以申呈義後, 被聞於末代 願使含靈, 聞之生信, 有識睹者西歸 以此功德, 迴施眾生, 悉發菩提心, 慈心相向, 佛眼相看, 菩提眷屬, 作真善知識, 同歸淨國, 共成佛道 此義已請證定竟, 一句一字, 不可加減, 欲寫者一如經法 應知 靜以 : 善導 觀經疏 者, 是西方指南, 行者目足也 然則西方行人, 必須珍敬矣! 就中每夜, 夢中有僧, 指授玄義, 僧者恐是彌陀應現 爾者, 可謂此疏是 彌陀傳說, 何況大唐相傳云 : 善導是彌陀化身也 爾者, 可謂又此文是 彌陀直說 既云 : 欲寫者一如 選擇集後跋歎歸善導 一一七 一一八 彌陀直說本地彌陀垂跡善導唯事念佛 經法, 此言誠乎 仰討本地者, 四十八願之法王也, 十劫正覺之唱, 有憑於念佛 ; 俯訪垂跡者, 專修念佛之導師也, 三昧正受之語, 無疑於往生 本跡雖異, 化導是一也 於是貧道者, 披閱茲典, 粗識素意, 立捨餘行, 云歸念佛 自其以來, 至於今日, 自行化他, 唯縡念佛 然則希問津者, 示以西方通津 ; 適尋行者, 誨以念佛別行 信之者多, 不信者尠 當知 : 淨土之教, 叩時機而當行運也 ; 念佛之行, 感水月而得昇降也 而今不圖蒙仰, 辭謝無地, 仍今憖集念佛要文, 剩述念佛要義 唯顧命旨, 不顧不敏, 是即無慚無愧之甚也 庶幾一經高覽之後, 埋於壁底, 莫遺窗前, 恐令破法之人, 墮於惡道也

79 三部經釋 三部經釋 一一九 一二 念佛草菴雖隘, 而恒沙聖眾雲集, 同菴羅園之華座 ; 三昧道場雖狹, 而無數賢聖側塞, 等靈鷲山之苔筵 十萬億剎, 宛如咫尺 ; 容膝丈室, 殆如太虛 法然上人 觀無量壽經釋

80 三部經釋 解題 三部經釋 是法然上人撰述, 收錄於 大正藏 第八十三冊之二六一一 漢語燈錄 專以善導大師之淨土思想, 並傍考諸師著作, 以解釋淨宗正依經典之 淨土三經 此書之原型是一一九 年二月時, 法然上人應其歸依弟子重源法師之請, 於奈良之東大寺, 為南都諸宗之僧眾所講述之筆記, 後來以漢文改寫 內容分為三卷 : 無量壽經釋 一卷, 觀無量壽經釋 一卷, 阿彌陀經釋 一卷 其中 無量壽經釋 分為 大意 立教開宗 淨教本末 釋名 入文解釋 等五科; 觀無量壽經釋 亦分為 說時前後 來意 釋名 釋二善義 入文解釋 等五科; 阿彌陀經釋 三部經釋 解題一二一 一二二 則分為 明往生所依 辨二門勝劣 述經來意 釋經題名 入文解釋 等五科 此書也是了解法然上人述作 選擇本願念佛集 以前念佛思想的重要資料 此外, 上人之著作中, 另一卷亦名 三部經釋, 是日文體, 翻譯於本書之三四七頁 ; 是就三經之中有關往生淨土之重要經文, 加以扼要解說之短篇

81 三部經釋 ( 原文 ) ( 大正藏 八三 一 五 一三二 ) 一 無量壽經釋 正依善導, 傍依諸師, 并述愚懷 將釋斯經, 略有五意 : 一者大意, 二者立教開宗, 三者淨教本末, 四者釋名, 五者入文解釋 一 大意者 : 釋迦世尊捨無勝淨土, 而出此穢土, 為欲說淨土教, 勸誘眾生, 令得生淨土 彌陀如來捨此穢土, 而出彼淨土, 為欲引導穢土眾生, 令得生淨土 是則諸佛攝取淨土, 出興穢土之本意也 善導和尚 ( 散善義 ) 云 : 釋迦斯方發遣, 彌陀即彼國來迎, 彼喚此遣 等, 此乃此經大意也 三部經釋一 大經 釋 一二三 一二四 二 立教開宗者, 亦分為二 : 一諸宗立教不同, 二正立二教 一 諸宗立教不同 者 : 法相三時, 三論二藏, 天台四教五時, 華嚴五教十宗, 真言二教十住心等 二 正立二教 者 : 依道綽禪師, 略立二教, 以判一代佛教 : 一 聖道教, 二淨土教 攝 一 聖道教 者 : 若小乘 若大乘 若顯教 若密教, 皆聖道之 二 淨土教 者 : 小乘法中, 全不說淨土法門 大乘之中, 多說 往生淨土法門, 名之淨土教 今此經正是淨土教攝 次以 橫截五惡趣 文, 釋二教差別 道綽 淨影 龍興 曇鸞, 意同之 抑! 三乘四乘聖道, 正像既過, 至末法時, 但虛有教, 無有行證 故 澆末之世, 求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之人, 是甚難得 然則濁惡眾生, 何以

82 得離生死? 然, 往生淨土法門, 雖未斷盡無明煩惱, 依彌陀願力生彼淨土, 超出三界永離生死, 求其事跡, 紀傳所載甚多 故知 : 往生淨土法門, 是未斷惑而出過三界之法門也, 末代出離生死, 除往生淨土之外更有者, 無有是處 ; 故欲速出五濁魔境, 超二死苦際者, 必當歸淨土門故 道綽禪師 ( 安樂集卷下 ) 釋此經 橫截五惡趣 之文云: 若依此方修治斷除, 先斷見惑, 離三途因滅三途果 ; 後斷修惑, 離人天因絕人天果 ; 斯皆漸次斷除, 不名 橫截 若得往生彌陀淨國, 娑婆五道, 一時頓捨, 故名 橫截 橫截五惡趣 者, 截其果也 ; 惡趣自然閉 者, 閉其因也 天台 真言皆名頓教, 然彼斷惑證理故, 猶是漸教也 三部經釋一 大經 釋 一二五 一二六 明未斷惑凡夫, 直出過三界長夜者, 偏是此教 ( 淨土法門 ), 故以此教為 頓中之頓 也 三 淨教本末者 : 於往生教, 有根本, 有枝末 例如 : 真言以毘盧遮那經而為根本, 以餘雜部而為枝末 淨教亦爾, 故以此經而為根本, 以餘兼明往生淨土諸經而為枝末 ; 又以斯經名正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傍往生教 ; 又以此經名有功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無功往生教 ; 又以斯經名具足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不具足往生教 四 釋名者 : 佛 者, 乃是梵音, 此翻為 覺, 三覺圓滿故以名佛 此指能說釋迦, 即舉通號, 以顯別體 說 者, 口音陳唱, 名句為體 無量壽 者, 所說佛名 梵 阿彌陀 此譯云 無量壽 經 者, 梵 修多羅, 此翻名 綖 聖人言說, 能貫諸法, 如綖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選擇本願念佛集序藏人頭從三位行左大辨兼兵部卿平朝臣基親夫以專稱南謨之教門者直至西刹之要路也 不但釋迦金之宣亦爲彌陀素意之願 二日三日執持名號之證諸佛舒舌 十聲一聲必得往生之義衆生銘肝 爰吾大師空和尚有一軸文集之書號選擇本願念佛集 誠是渡苦海之通津 亦爲照長夜之靈光 人無三學横截四流 弘願密意斯彰 佛以一行普濟萬機 大悲本懷方暢 隨犯隨懺之行誰非我分 易修易往之法須仰他力 不入此門安到彼岸 我等何幸遇斯靈典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慧淨法師編述 觀經四帖疏 綱要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4 月版本 ) 目錄... 一 五部九卷本疏具疏教門行門安心起行 1... 二 彌陀指授諸佛證誠楷定古今尊信如經 3... 三 九品唯凡觀經一部佛為凡說非為聖人 12... 四 彌陀報身極樂報土凡夫入報全託佛願 24... 五 六字名號機法一體具信願行是正定業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900??indd

900??indd 900 432 中華民國一 二年七月十六日 中鋼半月刊 第九版 六月份公司業務概況 八 碳鋼產量 六九九 七 三公噸 碳 鋼銷量 七三六 九公噸 合併營收 二五 八七五 一七五千元 福利金收支統計 項 福 利 資 訊 請 參 閱 EIP 快速選 單 總務福利資訊平台 本公司福委會一 二年六月 份福利金收入及各項補助之人 數 金額統計如下表 至於各 一 二年合併累計營收 二千元 一七三 一五五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2009院訊78期

2009院訊78期 0382 56 0773 TEL(03)521-7125 FAX(03)521-7194 8350 19893/20093 / 0070222-7 56 KAO-FENG ROAD HSINCHU 30064 TAIWAN 2 学學 3 ㆒㈠一一 4 5 印印 名名 有有 名名 6 地 資資 有有優優 有有 代 社社 ㆒㈠一一 ㈤五五㈩十十 天 ㈤五五㈩十十 宗宗 ㆕㈣四四㈩十十 至 ㈩十十 ㆒㈠一一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7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改_.doc

Microsoft Word - 017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改_.doc 智隨法師著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目錄 序言 ----------------------------------------------------------------------------------------------------------------------------------------------------------- 一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 ------------------------------------------------------------------------------------------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Pure Land Buddhism January. 2016 雙 月 刊 第 18 期 民 國 105 年 1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Date:2017/8/19 1. 本經分往生品位為上中下三輩, 三輩各有三, 則為九, 是則 觀經 中之九品也 九品各含九, 則為八十一 如是輾轉推演, 實是無量 品位雖殊, 論其能往生之主因, 莫不由於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蓋此正本經之綱宗, 往生極樂之關鍵 2. 善導大師於 觀經四帖疏 中, 說九品往生正因皆是 三心 又云 : 又看此 觀經 定善, 及三輩上下文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2011 年 12 月 21-62 頁 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Reading Hōnen s Senchaku Hongan Nembutsu Shuwith New Eyes 溫金柯 Wun Jin-Ke 摘要 五代以後, 淨土信仰成為漢地佛教不同宗派的共同結論, 而不廢各宗的教學 而在日本, 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建立 除了稱名念佛之外, 一切皆拋捨 的觀念, 產生深遠的影響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2011 年 12 月 21-62 頁 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Reading Hōnen s Senchaku Hongan Nembutsu Shuwith New Eyes 溫金柯 Wun Jin-Ke 摘要 五代以後, 淨土信仰成為漢地佛教不同宗派的共同結論, 而不廢各宗的教學 而在日本, 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建立 除了稱名念佛之外, 一切皆拋捨 的觀念, 產生深遠的影響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6 年 9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8 期 Pure Land Buddhism September. 2017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 二祖 曇鸞大師 三祖 道綽大師 四祖 善導大師 宗祖 五祖 承遠大師 六祖 法照大師 七祖 少康大師 八祖 延壽大師 九祖 省常大師 十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2 期 民國 104 年 1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版權開放歡迎流通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 講解 淨宗法師 2005 年 6 月講於 佛林寺 一 第一部分 南無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 法然上人全集 第 288 頁, 我們共同來學習 念 佛法語 法然上人的法語, 很簡捷, 很好懂 法然上人的教化風格, 都是很簡單明瞭, 一語到位 所以, 也未必要怎樣深入地去思維 我們就按照順序往下學習 一 正定之業者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這是四句偈 這一條可以講是我們淨土門的總綱要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6 期 民國 103 年 1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9 期 民國 103 年 7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往生禮讚偈 ( 一卷 )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係心助成往益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謹依大經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禮念定生彼國 十九拜當日沒時禮 第二謹依大經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二十四拜當初夜時禮 第三謹依龍樹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十六拜當中夜時禮 第四謹依天親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故 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音大勢至 無數化佛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2)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今天跟大家繼續介紹淨土的發展 我們昨天提到了曇鸞法師將淨土宗有 系統的發揚起來的 我們看到屏幕上, 這個是曇鸞法師的法像, 所以今 天跟大家介紹曇鸞法師的生平 雖然在中國淨土宗裡面沒有將曇鸞 法師列為祖師, 但是他對淨土宗的形 成有非常大的關係跟影響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雙月刊 第 5 期 民國 102 年 11 月出刊 贈閱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發心 安樂集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禪師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 總有十二大門 ;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近, 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 力勵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3 期 民國 104 年 3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十四祖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1)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6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我們適逢彌陀七, 所以法師設計這個禮拜跟大家介紹淨土的祖師, 由我 先跟各位介紹淨土宗的起源 形成及發展 淨土宗, 我們常常聽到又有稱為 蓮宗, 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的十宗之一 它的根源取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 在古印度的經典裡面有很多談到有關淨土的國土,

More information

2

2 990027 Chinese 248 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99 5 1 1 二 詩 詩 文 本 趙 幼 文 曹 植 集 校 注 一 書 2 2 3 4 2 此 處 論 點 參 見 張 淑 香,< 三 面 夏 娃 - 漢 魏 六 朝 詩 中 女 性 美 的 塑 像 >, 中 外 文 學 第 15 卷 第 10 期 ; 及 趙 彩 花,< 先 秦 到 漢 代 詩

More information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淨宗法師著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3 編者序一半凡夫一半佛 佛 二 情切 佛 佛 一 一 三 意深 佛 一 佛 一 一 佛 佛 四 文美 一 凡 一 一 一 一 凡夫 一半凡夫一半佛 凡夫 佛 佛 凡夫 凡夫 一 佛 一 一 一半凡夫一半佛 佛 一 凡夫 佛 一 佛 凡夫 一 一 凡 佛 佛 凡 凡 佛 佛 凡 5 目錄4 一半凡夫一半佛 目錄一 人生小悟 3 4 7 8 4 5 6 3 6 7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8 期 民國 103 年 5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慧淨法師書信集 - 淨宗叢書 021

慧淨法師書信集 - 淨宗叢書 021 淨宗法師編 慧淨法師書信集 ( 增訂版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6 月版本 ) 編者序 不管是淨土行人還是他宗行人, 甚至教外學術研究人士, 當涉及到淨土宗時, 人們的眼睛都越來越關注到善導大師, 越來越關注阿彌陀佛的 他力本願 認識雖然不盡相同, 但反映出一股回歸善導的思潮正在興起,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宗 旨 雙月刊 第 14 期 民國 104 年 5 月出刊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贈閱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數 學 教 育 第 三 十 四 期 (2/202) 整 數 這 個 名 稱, 避 免 混 淆 例 如 : 我 們 可 以 說, 對 於 一 切 的 完 整 數, 以 下 的 等 式 成 立 : + r + r 2 + + r = r r, 其 中 r 不 講 不 知, 生 活 在 現 代 社 會 的

數 學 教 育 第 三 十 四 期 (2/202) 整 數 這 個 名 稱, 避 免 混 淆 例 如 : 我 們 可 以 說, 對 於 一 切 的 完 整 數, 以 下 的 等 式 成 立 : + r + r 2 + + r = r r, 其 中 r 不 講 不 知, 生 活 在 現 代 社 會 的 EduMath 34 (2/202) 在 成 長 中 不 斷 優 化 的 數 學 定 義 梁 子 傑 循 道 中 學 在 第 三 十 三 期 的 數 學 教 育 之 中, 刊 登 了 兩 篇 涉 及 數 學 定 義 的 文 章, 刺 激 起 我 的 一 些 想 法, 故 此 也 來 湊 湊 熱 鬧, 談 談 我 對 數 學 定 義 的 看 法 在 過 去 幾 年, 的 確 多 了 一 些 數 學 教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1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四劉宋畺良耶舍譯經唐沙門善導集記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卽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廻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卽得往生 生彼國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2教師升等說明會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2教師升等說明會 2 1 3 4 2 5 6 3 7 8 4 9 10 5 11 12 6 13 14 7 15 靜 宜 大 學 教 師 升 等 資 料 ( 僅 供 參 考 ) 一 姓 名 : 二 單 位 : 三 現 職 : 四 學 歷 ( 請 詳 填 起 訖 日 期 ): 五 經 歷 ( 請 詳 填 起 訖 日 期 ): 六 教 師 證 書 字 號 : 年 資 起 算 日 : 七 學 術 專 長 領 域 : 八 任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文 ( 一 ) 閱 讀 理 解 英 語 數 學 社 會 自 然 及 國 文 ( 二 ) 語 文 表 達 等 各 科 此 外 嘉 義 區 則 另 外 單 獨 辦 理 測 驗 五 專 亦 有 辦 理 特 色 招 生 考 試 分 發 入 學, 與 高 中 高 職 分 開 辦 理, 但 成 績 同 樣 採

文 ( 一 ) 閱 讀 理 解 英 語 數 學 社 會 自 然 及 國 文 ( 二 ) 語 文 表 達 等 各 科 此 外 嘉 義 區 則 另 外 單 獨 辦 理 測 驗 五 專 亦 有 辦 理 特 色 招 生 考 試 分 發 入 學, 與 高 中 高 職 分 開 辦 理, 但 成 績 同 樣 採 想 報 考 103 年 五 專 特 色 招 生 考 試 分 發 入 學 103.2.20 1. 文 藻 外 語 大 學 ( 雙 外 語 跨 領 域 國 際 專 業 人 才 菁 英 班 ) 2. 國 立 臺 中 科 技 大 學 ( 資 訊 應 用 菁 英 班 創 意 商 品 設 計 菁 英 班 ) 3. 國 立 臺 北 商 業 技 術 學 院 ( 企 業 管 理 菁 英 班 國 際 貿 易 科 企 業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旨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宗January Pure Land Buddhism 雙月刊 第 36 期 民國 108 年 1 月出刊 贈閱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旨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宗January Pure Land Buddhism 雙月刊 第 36 期 民國 108 年 1 月出刊 贈閱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旨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宗January. 2019 Pure Land Buddhism 雙月刊 第 36 期 民國 108 年 1 月出刊 贈閱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 二祖 曇鸞大師 三祖 道綽大師 四祖 善導大師 宗祖 五祖 承遠大師 六祖 法照大師 七祖 少康大師 八祖 延壽大師 九祖 省常大師 十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目 錄 CONTENTS...1...2...3 105...4...4 5...4...5...5...5...6...7...9...10...11...11...12...13 ...13...14...15...16...17...17...17...17...17...18...19 30 1...19 2 30 2...19 4 30 1...20 8 30 3...21 Q&A...22...31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旨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宗May. 2018 Pure Land Buddhism 雙月刊 第 32 期 民國 107 年 5 月出刊 贈閱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 二祖 曇鸞大師 三祖 道綽大師 四祖 善導大師 宗祖 五祖 承遠大師 六祖 法照大師 七祖 少康大師 八祖 延壽大師 九祖 省常大師 十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目 錄 2016 年 中 國 語 文 科 試 卷 三 聆 聽 及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樣 本 試 卷 示 例 及 說 明 前 言 1 第 五 級 示 例 一 2 第 五 級 示 例 二 11 第 四 級 示 例 一 20 第 四 級 示 例 二 28 第 三 級 示 例 一 37 第 三 級 示 例 二 45 第 二 級 示 例 一 53 第 二 級 示 例 二 61 第 一 級 示 例 一 68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李 白 咏 侠 诗 述 论 侯 长 生 唐 代 是 中 国 诗 歌 的 鼎 盛 时 期 诗 歌 的 思 想 内 容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丰 富 和 发 展 咏 侠 诗 在 唐 朝 也 成 为 众 多 诗 人 表 述 心 志 的 另 一 种 方 式 李 白 不 仅 有 任 侠 的 经 历 而 且 创 作 了 大 量 的 咏 侠 诗 通 过 对 这 些 诗 歌 的 分 析 对 于 理 解 李 白 的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加強規管物業管理行業

如何加強規管物業管理行業 民 政 事 務 總 署 諮 詢 文 件 設 立 物 業 管 理 行 業 的 規 管 架 構 的 公 眾 諮 詢 ( 2010 年 12 月 ) 最 近 修 訂 日 期 : 2010 年 12 月 3 日 http://www.had.gov.hk/tc/publications/consultation_papers/consultation_papers.htm 錄 數 行 度 行 行 見 歷 力

More information

14.07 25% 100% 14 (i) (ii) 65% 2

14.07 25% 100% 14 (i) (ii) 65% 2 Solargiga Energy Holdings Limited 陽 光 能 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 股 份 代 號 :757) 主 要 及 關 連 交 易 及 發 行 可 換 股 債 券 收 購 13.09 3.7 835,200,000 1.92 435,000,000 24.07% 19.40% 1 14.07 25% 100% 14 (i) (ii) 65% 2 一 般 事 項 (i)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