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Transcription

1 選擇本願念佛集序藏人頭從三位行左大辨兼兵部卿平朝臣基親夫以專稱南謨之教門者直至西刹之要路也 不但釋迦金之宣亦爲彌陀素意之願 二日三日執持名號之證諸佛舒舌 十聲一聲必得往生之義衆生銘肝 爰吾大師空和尚有一軸文集之書號選擇本願念佛集 誠是渡苦海之通津 亦爲照長夜之靈光 人無三學横截四流 弘願密意斯彰 佛以一行普濟萬機 大悲本懷方暢 隨犯隨懺之行誰非我分 易修易往之法須仰他力 不入此門安到彼岸 我等何幸遇斯靈典 萬劫一聞寧惜身命 雖然 秘密壇行人可閣之定慧優蹄凝即身之觀一也 大小乘學者難操之戒聞精進愛隨心之法也 唯於願生念佛之衆生者道俗貴賎誰不歸者 喜哉 天祐神護濁世之法潤杏命早通 時哉 君感臣悦淨土之宗教嘉運大啓 因茲 雖知埋壁之誠還貽彫版之印 於戲 玄元聖祖五千言 令尹早著上下之典 選擇本願十六章門徒將得摺寫之益 思徳之志古今惟同者歟 于時辛未之歳建子之月 聊勒意樹遥傳來葉 云爾 選擇本願念佛集法然上人第一章二門章 --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 而捨聖道正歸淨土 之文

2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云 : 我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 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 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是故 大經 云 : 若有眾生, 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 十念相續, 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 若據大乘, 真如實相, 第一義空, 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 修入見諦修道, 乃至那含羅漢, 斷五下除五上,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 皆為五戒十善, 能招此報, 然持得者甚希 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 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 但能繫意專精, 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 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3 私云 : 竊計夫立教多少, 隨宗不同 且如 有相宗 立三時教, 而判一代聖教, 所謂有 空 中是也 如 無相宗 立二藏教, 以判一代聖教, 所謂菩薩藏 聲聞藏是也 如 華嚴宗 立五教, 而攝一切佛教, 所謂小乘教 始教 終教 頓教 圓教是也 如 法華宗 立四教五味, 以攝一切佛教, 四教者, 所謂藏 通 別 圓是也 ; 五味者, 所謂乳 酪 生 熟 醍醐是也 如 真言宗 立二教, 而攝一切, 所謂顯教 密教是也 今此 淨土宗 者, 若依道綽禪師意, 立二門而攝一切, 所謂聖道門 淨土門是也 問曰 : 夫立宗名, 本在華嚴天台等八宗九宗, 未聞於淨土之家, 立其宗名 然今號 淨土宗, 有何證據也? 答曰 : 淨土宗名, 其證非一 元曉 遊心安樂道 云 : 淨土宗意 : 本為凡夫, 兼為聖人 又慈恩 西方要訣 云 : 依此一宗 又迦才 淨土論 云 : 此之一宗, 竊為要路 其證如此, 不足疑端 但諸宗立教, 非今正意 且就淨土宗, 略明二門者, 一者聖道門, 二者淨土門 初 聖道門 者, 就此有二 : 一者大乘, 二者小乘 就大乘中, 雖有顯密權實等不同, 今此集意, 唯存顯大, 及以權大, 故當歷劫迂迴之行 準是思之, 應存密大, 及以實大 然則今真言 佛心 天台 華嚴 三論 法相 地論 攝論, 此等八家之意, 正在此也,

4 應知 次小乘者, 總是小乘經律論之中, 所明聲聞 緣覺, 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之道也 ; 準上思之, 亦可攝俱舍 成實諸部律宗而已 凡此聖道門大意者, 不論大乘及以小乘, 於此娑婆世界之中, 修四乘道, 得四乘果也 四乘者三乘之外加佛乘也 次 往生淨土門 者, 就此有二 : 一者正明往生淨土之教, 二者傍明往生淨土之教 初 正明往生淨土之教 者, 謂 三經一論 是也 三經者 : 一 無量壽經 二 觀無量壽經 三 阿彌陀經 也 一論者: 天親 往生論 是也 或指此三經號 淨土三部經 也 問曰 : 三部經名, 亦有其例乎? 答曰 : 三部經名, 其例非一 : 一者法華三部, 謂 無量義經 法華經 普賢觀經 是也 二者大日三部, 謂 大日經 金剛頂經 蘇悉地經 是也 三者鎮護國家三部, 謂 法華經 仁王經 金光明經 是也 四者彌勒三部, 謂 上生經 下生經 成佛經 是也 今者唯是彌陀三部, 故名淨土三部經也 彌陀三部者是淨土正依經也 次 傍明往生淨土之教 者, 華嚴 法華 隨求 尊勝 等明諸往生淨土之行之諸經是也 又 起信論 寶性論 十住毗婆沙論 攝大乘論 等明諸往生淨土之行之諸論

5 是也 凡此集中, 立聖道 淨土二門意者, 為令捨聖道入淨土門 也 就此有二由 : 一由 去大聖遙遠, 二由 理深解微 此宗之中, 立二門者, 非獨道綽, 曇鸞 天台 迦才 慈恩等諸師, 皆有此意 ; 且曇鸞法師 往生論註 云 : 謹案龍樹菩薩 十住毗婆沙 云: 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 一者難行道, 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 :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求阿毗跋致為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 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 亂菩薩法 ; 二者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 三者無顧惡人, 破他勝德 ; 四者顛倒善果, 能壞梵行 ; 五者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 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 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 謂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 乘船則樂 此中難行道者, 即是 聖道門 也 ; 易行道者, 即是 淨土門 也 難行易行 聖道淨土, 其言雖異, 其意是同 天台 迦才同之, 應知 又 西方要訣 云 : 仰惟釋迦啟運, 弘益有緣, 教闡隨方, 並霑法潤 親逢聖

6 化, 道悟三乘 ; 福薄因疏, 勸歸淨土 作此業者, 專念彌陀, 一切善根, 回生彼國 彌陀本願, 誓度娑婆, 上盡現生一形, 下至臨終十念, 俱能決定, 皆得往生 又同後序云 : 夫以生居像季, 去聖斯遙 ; 道預三乘, 無方契悟 ; 人天兩位, 躁動不安, 智博情弘, 能堪久處 若也識癡行淺, 恐溺幽塗 ; 必須遠跡娑婆, 栖心淨域 此中 三乘 者即是聖道門意也 ; 淨土 者即是淨土門意也 三乘淨土 聖道淨土, 其名雖異, 其意亦同 淨土宗學者, 先須知此旨, 設雖先學聖道門人, 若於淨土門有其志者, 須棄聖道, 歸於淨土 例如彼曇鸞法師, 捨四論講說, 一向歸淨土 ; 道綽禪師, 擱涅槃廣業, 偏弘西方行 上古賢哲, 猶以如此, 末代愚魯, 寧不遵之哉! 問曰 : 聖道家諸宗, 各有師資相承, 謂如天台宗者慧文 南岳 天台 章安 智威 慧威 玄朗 湛然, 次第相承 如真言宗者大日如來 金剛薩埵 龍樹 龍智 金智 不空, 次第相承 自餘諸宗, 又各有相承血脈, 而今所言淨土宗, 有師資相承血脈譜乎? 答曰 : 如聖道家血脈, 淨土宗亦有血脈, 但於淨土一宗, 諸家不同 : 所謂廬山慧遠法師 慈愍三藏 道綽 善導等是也 今且依道綽 善導之一家, 論師資相承血脈者 此亦有兩說 : 一者菩提流支三藏 慧寵法師 道場法師 曇鸞法師 大海禪師 法上法師以上出 安樂

7 集 二者菩提流支三藏 曇鸞法師 道綽禪師 善導禪師 懷感法 師 少康法師以上出唐宋兩傳 第二章二行章 --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 而捨雜行歸正行 之文 觀經疏 第四云: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 一者 正行, 二者 雜行 言 正行 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 一心專讀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一心專注思想 觀察 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 : 一者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 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 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回向得生, 眾名疏雜之行也

8 私云 : 就此文有二意, 一明 往生行相, 二判 二行得失 初明 往生行相 者 : 依善導和尚意, 往生之行雖多, 大分為二 : 一正行, 二雜行 初 正行 者, 就此有開合二義 : 初開為五種, 後合為二種 初開為五種者 : 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讚歎供養正行也 第一讀誦正行者 : 專讀誦 觀經 等也 ; 即文云 : 一心專讀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是也 第二觀察正行者 : 專觀察彼國依正二報也 ; 即文云 : 一心專注思想 觀察 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是也 第三禮拜正行者 : 專禮彌陀也 ; 即文云 :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是也 第四稱名正行者 : 專稱彌陀名號也 ; 即文云 :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是也 第五讚歎供養正行者 : 專讚歎供養彌陀也 ; 即文云 :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 是也 若開讚歎供養而為二者, 可名六種正行也 今依合義, 故云五種 次合為二種者 : 一者正業, 二者助業 初 正業 者, 以上五種之中第四稱名為 正定之業 ; 即文云 :

9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是也 次 助業 者, 除第四口稱之外, 以讀誦等四種而為助業 ; 即文云 : 若依禮誦等, 即名為助業 是也 問曰 : 何故五種之中, 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乎? 答曰 : 順彼佛願故 意云 : 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 故修之者, 乘彼佛願, 必得往生也 其本願義, 至下可知 次 雜行 者, 即文云 :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雜行 是也 ; 意云 : 雜行無量, 不遑具述也 但今且翻對五種正行, 以明五種雜行也 : 一讀誦雜行, 二觀察雜行, 三禮拜雜行, 四稱名雜行, 五讚歎供養雜行也 第一讀誦雜行者 : 除上 觀經 等, 往生淨土經以外, 於大小乘, 顯密諸經, 受持讀誦, 悉名讀誦雜行 第二觀察雜行者 : 除上極樂依正以外, 大小顯密事理觀行, 皆悉名觀察雜行 第三禮拜雜行者 : 除上禮拜彌陀以外, 於一切諸餘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禮拜恭敬, 悉名禮拜雜行 第四稱名雜行者 : 除上稱彌陀名號以外, 稱自餘一切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名號, 悉名稱名雜行

10 第五讚歎供養雜行者 : 除上彌陀佛以外, 於一切諸餘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讚歎供養, 悉名讚歎供養雜行 此外亦有布施 持戒等無量之行, 皆可攝盡雜行之言 次判 二行得失 者 :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回向得生, 眾名疏雜之行 即其文也 案此文意, 就正雜二行, 有五番相對 : 一親疏對, 二近遠對, 三有間無間對, 四不回向回向對, 五純雜對也 第一親疏對者 : 先 親 者, 修 正助二行 者, 於阿彌陀佛甚為 親暱 故 疏 上文云 :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 佛即聞之 ; 身常禮敬佛, 佛即見之 ;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眾生 ; 彼此三業, 不相捨離, 故名親緣也 次 疏 者, 雜行 也 眾生口不稱佛, 佛即不聞之 ; 身不禮佛, 佛即不見之 ; 心不念佛, 佛即不知之 眾生不憶念佛者, 佛不憶念眾生 ; 彼此三業, 常相捨離, 故名 疏行 也 第二近遠對者 : 先 近 者, 修正助二行者, 於阿彌陀佛甚為 鄰近 故 疏 上文云 : 眾生願見佛, 佛即應念, 現在目前 故名 近緣 也 次 遠 者, 雜行 也 眾生不願見佛, 佛即不應念 不現目前, 故名遠也 但親近義, 雖似是一, 善導之意, 分而為二, 其旨見於 疏 文, 故今所引釋也

11 第三無間有間對者 : 先 無間 者, 修正助二行者, 於彌陀佛憶念不間斷, 故云 名為無間 是也 次 有間 者, 修雜行者, 於阿彌陀佛憶念常間斷, 故云 心常間斷 是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對者 : 修正助二行者, 縱令不別用回向, 自然成往生業 故 疏 上文云 : 今此 觀經 中, 十聲稱佛, 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 南無 者即是 歸命, 亦是 發願回向 之義 ; 言 阿彌陀佛 者即是 其行, 以斯義故 必得往生 次回向者, 修雜行者, 必用回向之時, 成往生之因, 若不用回向之時, 不成往生之因, 故云 雖可回向得生 是也 第五純雜對者 : 先 純 者, 修正助二行者, 是純極樂之行也 次 雜 者, 是非純極樂之行, 通於人天及以三乘, 亦通於十方淨土, 故云雜也 然者西方行者, 須 捨雜行修正行 也 問曰 : 此純雜義於經論中有其證據乎? 答曰 : 於大小乘, 經律論之中, 立純雜二門, 其例非一 : 大乘即於八藏之中而立雜藏, 當知七藏是純, 一藏是雜 小乘即於四含之中而立雜含, 當知三含是純, 一含是雜 律即立二十犍度以明戒行, 其中前十九是純, 後一是雜犍度也 論則立八犍度明諸法性相, 前七犍度是純, 後一是雜犍度也 賢聖集中唐 宋兩傳立十科法, 明高僧行德, 其中前九是純, 後一是雜科也 乃至 大乘義章, 有五聚法門,

12 前四聚是純, 後一是雜聚也 亦非啻顯教, 密教之中有純雜法, 謂山家 佛法血脈譜 云 : 一胎藏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二金剛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三雜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前二首是純, 後一首是雜 純雜之例雖多, 今略舉小分而已 當知純雜之義, 隨法不定, 因茲今善導和尚意, 且於淨土行, 論純雜也 亦此純雜名, 不局內典, 外典之中, 其例甚多, 恐繁不出矣 但於往生行, 而分二行, 不限善導一師, 若依道綽禪師意者, 往生之行雖多, 束而為二 : 一謂 念佛往生, 二謂 萬行往生 若依懷感禪師意, 往生之行雖多, 束而為二 : 一謂 念佛往生, 二謂 諸行往生 如是三師, 各立二行, 攝往生行, 甚得其旨, 自餘諸師不然, 行者應思之 往生禮讚 云: 若能如上, 念念相續, 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 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五三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 與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故 ; 繫念不相續故 ; 憶想間斷故 ; 迴願不殷重真實故 ;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 心生輕慢, 雖作業行, 常與名利相應故 ; 人我自覆, 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 樂近雜緣,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13 何以故? 余比日自見聞 : 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 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 修雜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 如前已辨, 仰願一切往生人等, 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 願生彼國者, 行住坐臥, 必須勵心克己, 晝夜莫廢, 畢命為期 上在一形, 似如少苦, 前念命終, 後念即生彼國 長時永劫, 常受無為法樂, 乃至成佛, 不經生死, 豈非快哉! 應知 私云 : 見此文彌須 捨雜修專, 豈捨百即百生專修正行, 而堅持千中無一雜修雜行乎! 行者能思量之 第三章本願章 -- 彌陀如來不以餘行為往生本願, 唯以念佛為往生本願 之文 無量壽經 上云: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 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 引上文云: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往生禮讚 同引上文云: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

14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私云 : 一切諸佛各有總別二種之願 : 總者, 四弘誓願是也 ; 別者, 如釋迦五百大願, 藥師十二上願等是也 今此四十八願者, 是彌陀別願也 問曰 : 彌陀如來, 於何時何佛所, 而發此願乎? 答曰 : 壽經 云: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錠光如來, 興出於世, 教化度脫, 無量眾生, 皆令得道, 乃取滅度 次有如來, 名曰光遠 乃至次名處世, 如此諸佛五十三佛也皆悉已過 爾時次有佛, 名世自在王如來 時有國王, 聞佛說法, 心懷悅豫, 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號曰法藏 高才勇哲, 與世超異,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乃至於是世自在王佛, 即為廣說, 二百一十億, 諸佛剎土, 天人之善惡, 國土之粗妙, 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 時彼比丘, 聞佛所說, 嚴淨國土, 皆悉睹見 超發無上, 殊勝之願 其心寂靜, 志無所著, 一切世間, 無能及者 具足五劫, 思惟攝取, 莊嚴佛國, 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 : 彼佛國土, 壽量幾何? 佛言 : 其佛壽命四十二劫 時法藏比丘, 攝取二百一十億, 諸佛妙土, 清淨之行 又 大阿彌陀經 云 : 其佛即選擇二百一十億, 佛國土中, 諸

15 天人民之善惡, 國土之好醜, 為選擇心中所欲願 樓夷亙羅佛此云世自在王佛說經畢, 曇摩迦此云法藏便一其心, 即得天眼徹視, 悉自見二百一十億, 諸佛國土中, 諸天人民之善惡, 國土之好醜 即選擇心中所願, 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 平等覺經 亦復同之 此中 選擇 者, 即是 取捨 義也 謂於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之中, 捨人天之惡, 而取人天之善 ; 捨國土之醜, 而取國土之好也 大阿彌陀經 選擇義如是, 雙卷經 意亦有選擇義, 謂云 : 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 清淨之行 是也 選擇與攝取, 其言雖異, 其意是同 然則, 捨不清淨行, 而取清淨之行也, 上天人之善惡, 國土之粗妙, 其義亦然, 準是應知 夫約四十八願, 一往各論選擇攝取之義者 : 第一 無三惡趣願 者 : 即於所睹見之二百一十億土中, 或有有三惡趣之國土, 或有無三惡趣之國土, 即選捨其有三惡趣粗惡國土, 選取其無三惡趣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第二 不更惡趣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雖國中無三惡道, 其國人天壽終之後, 從其國去, 復更三惡趣之土 或有不更惡道之土, 即選捨其更惡道粗惡國土, 選取其不更惡道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第三 悉皆金色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一土之中, 有黃白二類人天之國土, 或有純黃金色之國土, 即選捨黃白二類粗惡國土,

16 選取黃金一色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第四 無有好醜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人天形色好醜不同之國土, 或有形色一類無有好醜之國土, 即選捨好醜不同粗惡國土, 選取無有好醜善妙國土, 故云選擇也 乃至第十八 念佛往生願 者 : 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以布施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忍辱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精進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禪定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般若信第一義等是也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菩提心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六念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經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起立塔像飯食沙門, 及以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等種種之行, 各為往生行之國土等 ; 或有專稱其國佛名為往生行之土, 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土者, 且是一往之義也 再往論之其義不定, 或有一佛土中, 以多行為往生行之土 ; 或有多佛土中, 以一行通為往生行之土 如是往生之行, 種種不同, 不可具述也 即今選捨前布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等諸行, 而 選取專稱佛號, 故云選擇也 且約五願, 略論選擇, 其義如是, 自餘諸願, 準是應知 問曰 : 普約諸願, 選捨粗惡, 而選取善妙, 其理可然 何故第十八願, 選捨一切諸行, 唯偏選取念佛一行, 為往生本願乎? 答曰 : 聖意難測, 不能輒解, 雖然今試以二義解之, 一者 勝劣

17 義, 二者 難易 義 初 勝劣 者 : 念佛是勝, 餘行是劣, 所以者何? 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 三身 十力 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 相好 光明 說法 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 餘行不然, 各守一隅, 是以為劣也 ; 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攝棟樑椽柱等一切家具, 而棟樑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 以是應知 然則佛名號功德, 勝餘一切功德, 故 捨劣取勝 以為本願歟! 次 難易 義者 : 念佛易修, 諸行難修, 是故 往生禮讚 云 : 問曰 : 何故不令作觀, 直遣專稱名字者, 有何意也? 答曰 : 乃由眾生障重, 境細心麤, 識颺神飛, 觀難成就也 是以大聖悲憐, 直勸專稱名字, 正由稱名易故, 相續即生 又 往生要集 云 : 問曰 : 一切善業, 各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曰 : 今勸念佛, 非是遮餘種種妙行, 只是男女貴賤, 不簡行住坐臥, 不論時處諸緣, 修之不難 ; 乃至臨終, 願求往生, 得其便宜, 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 通於一切 ; 諸行難故, 不通諸機 然則為令一切眾生 平等往生, 捨難取易 以為本願歟!

18 若夫以 造像起塔 而為本願, 則貧窮困乏之類定絕往生望 ; 然富貴者少, 貧賤者甚多 若以 智慧高才 而為本願, 則愚鈍下智者定絕往生望 ; 然智慧者少, 愚癡者甚多 若以 多聞多見 而為本願, 則少聞少見輩定絕往生望 ; 然多聞者少, 少聞者甚多 若以 持戒持律 而為本願, 則破戒無戒人定絕往生望 ; 然持戒者少, 破戒者甚多 自餘諸行, 準是應知 當知以上諸行等而為本願, 則得往生者少, 不往生者甚多 然則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 被催平等慈悲, 為普攝於一切, 不以造像起塔等諸行為往生本願, 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故法照禪師 五會法事讚 云 :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問曰 : 一切菩薩雖立其願, 或有已成就, 亦有未成就, 未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 為已成就, 將為未成就也?

19 答曰 : 法藏誓願一一成就, 何者? 極樂界中既無三惡趣, 當知是則成就無三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願成就文云 : 亦無地獄 餓鬼 畜牲諸難之趣 是也 又彼國人天壽終之後無更三惡趣, 當知是則成就不更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願成就文云 :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 是也 又極樂人天無有一人不具三十二相, 當知是則成就具三十二相願也 何以得知? 即願成就文云 : 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 是也 如是初自 無三惡趣願, 終至 得三法忍願, 一一誓願皆悉成就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豈獨不成就乎? 然則, 念佛之人皆當往生, 何以得知? 即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云 : 諸有眾生, 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 是也 凡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閣無非願力, 何於其中獨可疑惑念佛往生願乎! 加之一一願終云 :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而阿彌陀佛, 成佛以來, 於今十劫, 成佛之誓, 既已成就, 當知一一之願, 不可虛設 故善導云 :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問曰 : 經 云 十念, 釋 云 十聲, 念聲 之義如何? 答曰 : 念聲是一, 何以得知? 觀經 下品下生云: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

20 劫生死之罪 今依此文, 聲即是念, 念即是聲, 其意明矣! 加之 大集月藏經 云 : 大念見大佛, 小念見小佛 感師釋云 : 大念者大聲念佛, 小念者小聲念佛, 故知念即是稱也 問曰 : 經 云 乃至, 釋 云 下至, 其意如何? 答曰 : 乃至與下至, 其意是一 經 云 : 乃至 者 從多向少 之言也 ; 多者上盡一形也, 少者下至十聲一聲等也 釋 云 : 下至 者 : 下者對上 之言也; 下者 下至十聲一聲等也, 上者 上盡一形也 上下相對之文, 其例惟多 宿命通願云 : 設我得佛, 國中人天, 不識宿命, 下至 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 不取正覺 如是五神通, 及以光明壽命等願中, 一一置 下至 之言, 是則 從多至少 以下對上 之義也 例上八種之願, 今此願 乃至 者即是 下至 也, 是故今善導所引釋 下至 之言, 其意不相違 但善導與諸師, 其意不同, 諸師之釋別云 十念往生願 善導獨總云 念佛往生願 諸師別云 十念往生願 者, 其意即不周也, 所以然者? 上捨一形, 下捨一念故也 善導總言 念佛往生願 者, 其意即周也, 所以然者? 上取一形, 下取一念故也 第四章三輩章 -- 三輩念佛往生 之文

21 無量壽經 下云: 佛告阿難,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 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 : 其上輩者, 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此等眾生, 臨壽終時, 無量壽佛, 與諸大眾, 現其人前, 即隨彼佛, 往生其國 便於七寶華中, 自然化生, 住不退轉, 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 是故阿難, 其有眾生, 欲於今世, 見無量壽佛,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修行功德, 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 其中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 願生彼國, 雖不能行作沙門, 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 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繒 燃燈 散華 燒香, 以此迴向, 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 無量壽佛, 化現其身, 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 與諸大眾, 現其人前, 即隨化佛, 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功德智慧, 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 其下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 欲生彼國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意, 乃至十念, 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 若聞深法, 歡喜信樂, 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 念於彼佛, 以至誠心, 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 次如中輩者也 私問曰 : 上輩文中, 念佛之外, 亦有捨家棄欲等餘行 ; 中輩文中,

22 亦有起立塔像等餘行 ; 下輩文中, 亦有菩提心等餘行, 何故唯云念佛往生乎? 答曰 : 善導和尚 觀念法門 云 : 又此經下卷初云: 佛說一切眾生, 根性不同, 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 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 其人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自來迎接, 盡得往生 依此釋意, 三輩俱云念佛往生也 問曰 : 此釋未遮前難, 何棄餘行, 唯云念佛乎? 答曰 : 此有三意 : 一為廢諸行歸於念佛而說諸行也, 二為助成念佛而說諸行也, 三約念佛諸行二門各為立三品而說諸行也 一 為廢諸行歸於念佛 而說諸行者 : 準云善導 觀經疏 中 :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之釋意且解之者, 上輩之中雖說菩提心等餘行, 望上本願, 意唯在眾生, 專稱彌陀名, 而本願中更無餘行 三輩俱依上本願, 故云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也 ; 一向者對二向 三向等之言也 例如彼五竺有三種寺 : 一者一向大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小乘 ; 二者一向小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大乘 ; 三者大小兼行寺, 此寺之中大小兼學, 故云兼行寺 當知 : 大小兩寺有一向之言, 兼行之寺無一向之言 今此經中一向亦然, 若念佛外亦加餘行即非一向, 若準寺者可云兼行 既云一向, 不兼餘明矣! 雖先說餘行, 後云 一向專念, 明知廢諸行, 唯用念佛,

23 故云一向 ; 若不然者, 一向之言, 最以叵消歟! 二 為助成念佛 說此諸行者 : 此亦有二意 : 一以同類善根助成念佛, 二以異類善根助成念佛 初 同類助成 者, 善導和尚 觀經疏 中, 舉五種助行, 助成念佛一行是也 ; 具如上正雜二行之中說 次 異類助成 者, 先就上輩而論正助者,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者是正行也, 亦是所助也 捨家棄欲 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等者是助行也, 亦是能助也 謂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故為一向修念佛,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又發菩提心等也 就中出家發心等者, 且指初出及以初發, 念佛是長時不退之行, 寧容妨礙念佛也? 中輩之中亦有起立塔像 懸繒 燃燈 散華 燒香等諸行, 是則助成念佛也 ; 其旨見於 往生要集, 謂助念方法中, 方處供具等是也 下輩之中亦有發心, 亦有念佛, 助正之義, 準前可知 三 約念佛諸行各為立三品 而說諸行者 : 先約念佛立三品者, 謂此三輩中通皆云 :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是則約念佛門立其三品也 故 往生要集 念佛證據門 云 : 雙卷經 三輩之業雖有淺深, 然通皆云 :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感師同之 次約諸行門立三品者, 謂此三輩中通皆有菩提心等諸行, 是則約諸行立其三品也 故 往生要集 諸行往生門 云 : 雙卷經 三輩亦不出此

24 凡如此三義, 雖有不同, 俱是所以為 一向念佛 也 初義即是 為廢立而說, 謂諸行為廢而說, 念佛為立而說 ; 次義即是 為助正而說, 謂為助念佛之正業, 而說諸行之助業 ; 後義即是 為傍正而說, 謂雖說念佛諸行二門, 以念佛而為正, 以諸行而為傍 故云 : 三輩通皆念佛 也 但此等三義, 殿最難知, 請諸學者, 取捨在心 今若依善導, 以初為正耳 問曰 : 三輩之業, 皆云念佛, 其義可然 但 觀經 九品與 壽經 三輩, 本是開合異也, 若爾者, 何 壽經 三輩之中皆云念佛? 至 觀經 九品, 上中二品不說念佛, 而至下品始說念佛也? 答曰 : 此有二義 : 一 如問端云 : 雙卷 三輩, 觀經 九品, 開合異者, 以此應知 九品之中, 皆可有念佛, 云何得知? 三輩之中皆有念佛, 九品之中何無念佛乎! 故 往生要集 云 : 問: 念佛之行, 於九品中, 是何品攝? 答 : 若如說行, 理當上上, 如是隨其勝劣, 應分九品 然經所說, 九品行業, 是示一端, 理實無量 故知念佛亦可通九品 二 觀經 之意 : 初廣說定散之行, 普逗眾機 ; 後廢定散二善, 歸念佛一行 ; 所謂 汝好持是語 等之文是也, 其義如下具述 故知 九品之行, 唯在念佛 矣!

25 第五章利益章 -- 念佛利益 之文 無量壽經 下云: 佛語彌勒 :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 禮讚 云 :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私問曰 : 準上三輩文, 念佛之外舉菩提心等功德, 何不歎彼等功德, 唯獨讚念佛功德乎? 答曰 : 聖意難測, 定有深意, 且依善導一意而謂之者, 原夫佛意雖唯欲正直說念佛之行, 而一往隨機說菩提心等諸行, 分別三輩淺深不同 然今於諸行者既捨而不歎, 置而不可論者也 唯就念佛一行, 既選而讚歎, 思而容分別者也 若約念佛分別三輩, 此有二意 : 一隨 觀念淺深 而分別之, 二以 念佛多少 而分別之 淺深 者, 如上所引 : 若如說行, 理當上上 是也 次 多少 者, 下輩文中既有十念乃至一念之數, 上 中兩輩, 準此隨增 觀念法門 云 : 日別念一萬遍佛, 亦須依時禮讚淨土

26 莊嚴事 大須精進, 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 皆是上品上生人 當知三萬以上, 是上品上生業 ; 三萬以去, 是上品以下業 既隨念數多少, 分別品位是明矣! 今此言 一念 者, 是指上念佛願成就之中所言 一念, 與下輩之中所明 一念 也 願成就文中雖云一念, 未說功德大利 ; 又下輩文中雖云一念, 亦不說功德大利 ; 至此一念說為 大利, 歎為 無上, 當知是指上一念也 此 大利 者是對小利之言也, 然則以菩提心等諸行而為小利, 以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 又 無上功德 者是對有上之言也, 以餘行而為有上, 以念佛而為無上也 既以一念為一無上, 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 又以百念為百無上, 又以千念為千無上, 如是展轉, 從少至多, 念佛恒沙, 無上功德, 復應恒沙, 如是應知 然則諸願求往生之人, 何廢無上大利念佛, 強修有上小利餘行乎? 第六章特留章 -- 末法萬年後, 餘行悉滅, 特留念佛 之文 無量壽經 下卷云 :

27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 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 皆可得度 私問曰 : 經 唯云: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 全不云 : 特留念佛, 止住百歲 然今何云特留念佛哉? 答曰 : 此 經 所詮, 全在念佛, 其旨見前, 不能再出, 善導 懷感 惠心等意, 亦復如是 然則 此經止住 者, 即 念佛止住 也, 所以然者? 此 經 雖有菩提心之言, 未說菩提心之行相 又雖有持戒之言, 未說持戒之行相 說菩提心行相者, 廣在 菩提心經 等, 彼經先滅, 菩提心之行, 何因修之? 又說持戒行相者, 廣在大小戒律, 彼戒律先滅, 持戒之行, 何因修之? 自餘諸行, 準是應知 故善導和尚 往生禮讚 釋此文云 :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又釋此文, 略有四意 : 一者聖道 淨土二教, 住滅前後 二者十方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 三者兜率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 四者念佛 諸行二行, 住滅前後也 一 聖道 淨土二教, 住滅前後者 : 謂聖道門諸經先滅, 故云經道滅盡 ; 淨土門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聖道機緣淺薄, 淨土機緣深厚也

28 二 十方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者 : 謂十方淨土往生諸教先滅, 故云經道滅盡 ; 西方淨土往生, 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十方淨土, 機緣淺薄 ; 西方淨土, 機緣深厚也 三 兜率 西方二教, 住滅前後者 : 謂 上生 心地 等上生兜率諸教先滅, 故云經道滅盡 ; 往生西方, 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兜率雖近緣淺, 極樂雖遠緣深也 四 念佛 諸行二行, 住滅前後者 : 謂諸行往生, 諸教先滅, 故云經道滅盡 ; 念佛往生, 此經特留, 故云止住百歲也 當知 : 諸行往生, 機緣最淺 ; 念佛往生, 機緣甚深也 加之諸行往生緣少, 念佛往生緣多 ; 又諸行往生, 近局末法萬年之時 ; 念佛往生, 遠霑法滅百歲之代也 問云 : 既云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若爾者, 釋尊以慈悲而留經教, 何經何教而不留也? 而何不留餘經, 唯留此 經 乎? 答曰 : 縱令留何經, 別指一經, 則亦不避此難 ; 但特留此 經, 有甚深意歟! 若依善導和尚意者, 此經 經 之中, 已說彌陀如來念佛往生本願, 釋迦慈悲, 為留念佛, 特留此 經 ; 餘經之中, 未說彌陀如來念佛往生本願, 故釋尊慈悲而不留之也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願, 殊以 念佛為往生規 故善導釋云 :

29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故知 : 四十八願中, 既以念佛往生願而為 本願中王 也 是以釋迦慈悲, 特以此 經 止住百歲也 例如彼 觀無量壽經 中, 不付囑定散之行, 唯獨付囑念佛之行 ; 是即順彼佛願, 故付囑念佛一行也 問曰 : 百歲之間, 特留念佛, 其理可然 此念佛行, 唯為被彼時機, 將為通於正 像 末法之機也? 答曰 : 可廣通於正 像 末法, 舉後勸今, 其義應知 第七章攝取章 -- 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 唯攝取念佛行者 之文 觀無量壽經 云: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同經 疏 云 : 從無量壽佛, 下至攝取不捨以來, 正明觀身別相, 光益有緣, 即有其五 : 一明相多少, 二明好多少, 三明光多少, 四明光照遠近, 五明光所及處, 偏蒙攝益 問曰 : 備修眾行, 但能迴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 唯攝念佛

30 者, 有何意也? 答曰 : 此有三義 : 一明親緣 :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 佛即聞之 : 身常禮敬佛, 佛即見之 ;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 眾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 不相捨離, 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 眾生願見佛, 佛即應念, 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 : 眾生稱念, 即除多劫罪 ;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自來迎接 ; 諸邪業繫, 無能礙者, 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 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 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 處處廣讚, 念佛功能 如 無量壽經 四十八願中,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 彌陀經 中, 一日七日, 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例非一也 廣顯念佛三昧竟 觀念法門 云: 又如前身相等光, 一一遍照十方世界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 常照是人, 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私問曰 : 佛光明 唯照念佛 者, 不照餘行 者, 有何意乎?

31 答曰 : 解有二義 : 一者親緣等三義如文 二者 本願義 : 謂餘行非本願, 故不照攝之 ; 念佛是本願, 故照攝之 故善導和尚 六時禮讚 云 :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又所引文中言 : 自餘眾善, 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 全非比較也 者, 意云是約淨土門諸行而所比論也 念佛是既二百一十億中所選取妙行也, 諸行是既二百一十億中所選捨粗行也, 故云全非比較也 ; 又念佛是本願行, 諸行非本願, 故云全非比較也 第八章三心章 -- 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 之文 觀無量壽經 云: 若有眾生,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同經 疏 云 : 經 云: 一者至誠心 : 至 者真, 誠 者實 欲明一切眾生, 身口意業, 所修解行, 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內懷虛假, 貪瞋邪偽, 奸詐百端, 惡性難侵, 事同蛇蝎, 雖起三業, 名為雜毒之

32 善, 亦名虛假之行, 不名真實業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縱使苦勵身心, 日夜十二時, 急走急作, 如炙頭燃者, 眾名雜毒之善 欲迴此雜毒之行, 求生彼佛淨土者,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彌陀佛, 因中行菩薩行時, 乃至一念一剎那, 三業所修, 皆是真實心中作 ; 凡所施為趣求, 亦皆真實 又真實有二種 : 一者自利真實, 二者利他真實 言自利真實者, 復有二種 : 一者真實心中, 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 行住坐臥, 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 我亦如是也 二者真實心中, 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真實心中, 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 及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 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 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 ; 亦讚歎一切眾生, 三業所為善 若非善業者, 敬而遠之, 亦不隨喜也 又真實心中, 身業合掌禮敬, 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 及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 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 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 及依正二報, 如現目前 又真實心中, 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

33 不善三業, 必須真實心中捨 ; 又若起善三業者, 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簡內外明闇, 皆須真實, 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 言 深心 者, 即是 深信之心 也 亦有二種 : 一者決定深信 :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 : 彼阿彌陀佛, 四十八願, 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 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又決定深信 : 釋迦佛說此 觀經 三福九品 定散二善, 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又決定深信 : 彌陀經 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 一切凡夫, 決定得生 又深信者, 仰願一切行者等, 一心唯信佛語, 不顧身命, 決定依行 佛遣捨者即捨, 佛遣行者即行, 佛遣去處即去 ; 是名隨順佛教 隨順佛意, 是名隨順佛願, 是名真佛弟子 又一切行者, 但能依此 經 深信行者, 必不誤眾生也 何以故? 佛是滿足大悲人故, 實語故 ; 除佛以還, 智行未滿, 在其學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 果願未圓, 此等凡聖, 縱使測量諸佛教意, 未能決了 ; 雖有平章, 要須請佛證為定也 若稱佛意, 即印可言 : 如是! 如是! 若不可佛意者, 即言 : 汝等所說, 是義不如是! 不印者

34 即同無記 無利 無益之語 佛印可者, 即隨順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 正義 正行 正解 正業 正智 若多若少, 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說即是了教, 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 應知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 唯可深信佛語, 專注奉行 ; 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 以為疑礙, 抱惑自迷, 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 決定建立自心, 順教修行, 永除疑錯, 不為一切別解 別行 異學 異見 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問曰 : 凡夫智淺, 惑障處深, 若逢解行不同人, 多引經論, 來相妨難證云 : 一切罪障凡夫, 不得往生者, 云何對治彼難, 成就信心, 決定直進, 不生怯退也? 答曰 : 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 行者即報云 : 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 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 何以故? 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 盡皆仰信 ; 然佛說彼經時, 處別 時別 對機別 利益別 又說彼經時, 即非說 觀經 彌陀經 等時 然佛說教備機, 時亦不同, 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 今說 觀經 定散二善, 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 證言得生 為此因緣, 我今一心, 依此佛教, 決定奉行 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 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35 又行者更向說言 : 仁者, 善聽! 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 縱使地前菩薩 羅漢 辟支等,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十方, 皆引經論, 證言不生者, 我亦未起一念疑心, 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 何以故? 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 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 縱使初地以上, 十地以來,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十方, 異口同音, 皆云 : 釋迦佛指讚彌陀, 毀呰三界六道, 勸勵眾生, 專心念佛, 及修餘善, 畢此一身, 後必定生彼國者, 此必虛妄, 不可依信也 我雖聞此等所說, 亦不生一念疑心, 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何以故? 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 佛是實知 實解 實見 實證, 非是疑惑心中語故 又不為一切菩薩, 異見異解之所破壞, 若實是菩薩者, 眾不違佛教也 又置此事, 行者當知, 縱使化佛報佛,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十方, 各各輝光吐舌, 遍覆十方, 一一說言 : 釋迦所說相讚, 勸發一切凡夫, 專心念佛, 及修餘善, 迴願得生彼淨土者, 此是虛妄, 定無此事也 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 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何以故? 一佛一切佛, 所有知見 解行 證悟 果位 大悲等同, 無少差別 是故一佛所制, 即一切佛同制 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 畢竟不犯不行者, 即名十善 十行, 隨順六度之義 若有後佛出

36 世, 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 以此道理推驗, 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 盡此一身, 專念專修, 捨命以後, 定生彼國者, 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 同勸 同證 何以故? 同體大悲故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 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 彌陀經 中說, 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 又勸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 : 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 同讚釋迦能於五濁, 惡時 惡世界 惡眾生 惡見 惡煩惱 惡邪 無信盛時, 指讚彌陀名號, 勸勵眾生, 稱念必得往生 即其證也 又十方佛等, 恐畏眾生, 不信釋迦一佛所說, 即共同心同時, 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 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釋迦所說 所讚 所證 :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是故一佛所說, 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 此名 就人立信 也 次 就行立信 者, 然行有二種 :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云云如前二行之中所引, 恐繁不載, 見人得意 三者迴向發願心 : 言 迴向發願心 者,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 迴向願生彼國, 故名 迴

37 向發願心 也 又迴向發願願生者,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 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 由若金剛, 不為一切異見 異學 別解 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唯是決定一心, 投正直進, 不得聞彼人語, 即有進退, 心生怯弱, 迴顧落道, 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問曰 : 若有解行不同, 邪雜人等, 來相惑亂, 或說種種疑難, 道不得往生, 或云 : 汝等眾生, 曠劫以來, 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 於一切凡聖身上, 具造十惡 五逆 四重 謗法 闡提 破戒 破見等罪, 未能除盡, 然此等之罪, 繫屬三界惡道, 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 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答曰 : 諸佛教行, 數越塵沙, 稟識機緣, 隨情非一 譬如世間人, 眼可見可信者, 如明能破闇 空能含有 地能載養 水能生潤 火能成壞, 如此等事, 悉名待對之法 即目可見, 千差萬別, 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 豈無種種益也? 隨出一門者, 即出一煩惱門也 ; 隨入一門者, 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 為此隨緣起行, 各求解脫 ; 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 障惑於我? 然我之所愛, 即是我有緣之行, 即非汝所求 ; 汝之所愛, 即是汝有緣之行, 亦非我所求 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 必疾得解脫也 行者當知 : 若欲學解, 從凡至聖, 乃至佛果, 一切無礙, 皆得學

38 也 ; 若欲學行者, 必藉有緣之法, 少用功勞, 多得益也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為行者, 說一譬喻, 守護信心, 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 欲向西行, 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 見有二河, 一是火河在南, 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 各深無底, 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 有一白道, 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 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 其火焰亦來燒道 ; 水火相交, 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 更無人物, 多有群賊惡獸, 見此人單獨, 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 直走向西, 忽然見此大河, 即自念言 : 此河南北, 不見邊畔, 中間見一白道, 極是狹小 二岸相去雖近, 何由可行? 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迴, 群賊惡獸, 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 惡獸毒蟲, 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 尋道而去, 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 不復可言, 即自思念 : 我今迴亦死, 住亦死, 去亦死 ; 一種不免死者, 我寧尋此道, 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 必應可度

39 作此念時, 東岸忽聞人勸聲 : 仁者! 但決定尋此道行, 必無死難, 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人有喚言 : 汝一心正念直來, 我能護汝 ;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 即自正當身心, 決定尋道直進, 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 東岸群賊等喚言 : 仁者! 迴來, 此道嶮惡不得過, 必死不疑, 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 亦不迴顧, 一心直進, 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 永離諸難, 善友相見, 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 言 東岸 者 : 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 西岸 者 : 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 群賊 惡獸詐親 者 : 即喻眾生六根 六識 六塵 五陰 四大也 言 無人空迥澤 者 : 即喻常隨惡友, 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 水火二河 者 : 即喻眾生貪愛如水, 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 白道 四五寸者 : 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 能生清淨願往

40 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 即喻如水火 ; 善心微故, 喻如白道 又 水波常濕道 者 : 即喻愛心常起, 能染污善心也 又 火焰常燒道 者 : 即喻瞋嫌之心, 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 直向西 者 : 即喻迴諸行業, 直向西方也 言 東岸聞人聲勸遣, 尋道直西進 者 : 即喻釋迦已滅, 後人不見, 由有教法可尋, 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 群賊等喚迴 者 : 即喻別解 別行 惡見人等, 妄說見解, 迭相惑亂, 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 西岸上有人喚 者 : 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 須臾到西岸, 善友相見喜 者 : 即喻眾生久沈生死, 曠劫輪迴, 迷倒自纏, 無由解脫 仰蒙釋迦發遣, 指向西方 ;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 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 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 得生彼國, 與佛相見, 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 行住坐臥, 三業所修, 無問晝夜時節, 常作此解, 常作此想, 故名 迴向發願心 又言 迴向 者, 生彼國已, 還起大悲, 迴入生死, 教化眾生, 亦名 迴向 也 三心既具, 無行不成 ; 願行既成, 若不生者, 無有是處也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 應知

41 往生禮讚 云 : 問曰 : 今欲勸人往生者, 未知若為安心 起行 作業, 定得往生彼國土也? 答曰 : 必欲生彼國土者, 如 觀經 說者, 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 所謂身業禮拜彼佛, 口業讚歎稱揚彼佛, 意業專念觀察彼佛 凡起三業, 必須真實, 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 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 流轉三界, 不出火宅 ;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 下至十聲一聲等, 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 所作一切善根, 悉皆迴願往生, 故名迴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 必得生也 ; 若少一心, 即不得生 如 觀經 具說, 應知 私云 : 所引 三心 者, 是行者至要也, 所以者何? 經 則云: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 明知具三, 必應得生 釋 則云 : 若少一心, 即不得生 ; 明知一少, 是更不可 因茲, 欲生極樂之人, 可全具足三心也 其中 至誠心 者, 是真實心也, 其相如彼文 但 外現賢善精進相, 內懷虛假 者, 外者對內之辭也, 謂外相與內心不調之意, 即

42 是外智內愚也 ; 賢者對愚之辭也, 謂外是賢內即愚也 ; 善者對惡之辭也, 謂外是善內即惡也 ; 精進者對懈怠之辭也, 謂外示精進相, 內即懷懈怠心也 若夫翻外蓄內者, 祗應備出要 內懷虛假 等者, 內者對外之辭也, 謂內心與外相不調之意, 即是內虛外實也 虛者對實之辭也, 謂內虛外實者也 ; 假者對真之辭也, 謂內假外真也 若夫翻內播外者, 亦可足出要 次 深心 者, 謂深信之心, 當知 : 生死之家, 以疑為所止 ; 涅槃之城, 以信為能入 故今建立二種信心, 決定九品往生者也 又此中言一切別解 別行 異學 異見等者, 是指聖道門解 行 學 見也, 其餘即是淨土門意, 在文可見 明知善導之意, 亦不出此二門也 迴向發願心 之義不可俟別釋, 行者應知 此三心者, 總而言之, 通諸行法 ; 別而言之, 在往生行 今舉通攝別, 意即周矣 行者能用心, 敢勿忽諸 第九章四修章 -- 念佛行者, 可行用四修法 之文 善導 往生禮讚 云 : 又勸行四修法, 何者為四?

43 一者 恭敬修 : 所謂恭敬禮拜彼佛, 及彼一切聖眾等, 故名恭敬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 長時修 二者 無餘修 : 所謂專稱彼佛名, 專念 專想 專禮 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 不雜餘業, 故名無餘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 長時修 三者 無間修 : 所謂相續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迴向發願, 心心相續, 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 隔時 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 長時修 西方要決 云: 但修四修以為正業 : 一者 長時修 : 從初發心, 乃至菩提, 恒作淨因, 終無退轉 二者 恭敬修 : 此復有五 : 一敬有緣聖人 : 謂行住坐臥, 不背西方, 涕唾便痢, 不向西方也 二敬有緣像教 : 謂造西方彌陀像變, 不能廣作, 但作一佛二菩薩亦得 ; 教者 彌陀經 等, 五色袋盛, 自讀教他 此之經像, 安置室中, 六時禮懺, 香華供養, 特生尊重 三敬有緣善知識 : 謂宣淨土教者, 若千由旬 十由旬以來, 並須敬重親近供養, 別學之者總起敬心, 與己不同但知深敬也 ; 若生輕慢得罪無窮, 故須總敬, 即除行障

44 四敬同緣伴 : 謂同修業者, 自雖障重, 獨業不成, 要藉良朋, 方能作行 扶危救厄, 助力相資, 同伴善緣, 深相保重 五敬三寶 : 同體別相, 並合深敬, 不能具錄, 為淺行者, 不果依修, 住持三寶者, 與今淺識, 作大因緣 今粗料簡言 : 佛寶 者, 謂雕檀 繡綺 素質 金容 鏤玉 圖繒 磨石 削土, 此之靈像, 特可尊承 暫爾觀形, 罪消增福 ; 若生少慢, 長惡善亡 ; 但想尊容, 當見真佛 言 法寶 者, 三乘教旨, 法界所流, 名句所詮, 能生解緣, 故須珍仰, 以發慧基 抄寫尊經, 恒安淨室 箱篋盛貯, 並合嚴敬 讀誦之時, 身手清潔 言 僧寶 者, 聖僧菩薩, 破戒之流, 等心起敬, 勿生慢想 三者 無間修 : 謂常念佛, 作往生心, 於一切時, 心恒想巧 譬若有人, 被他抄掠, 身為下賤, 備受艱辛, 忽思父母, 欲赴歸國, 行裝未辦, 猶在他鄉, 日夜思惟, 苦不堪忍, 無時暫捨, 不念爺娘 為計既成, 便歸得達, 親近父母, 縱任歡娛 行者亦然, 往因煩惱, 壞亂善心, 福智珍財, 並皆散失, 久流生死, 制不自由 ; 恒與魔王, 而作僕使, 驅馳六道, 苦切身心 今遇善緣, 忽聞彌陀慈父, 不違弘願, 濟拔群生, 日夜驚忙, 發心願往 所以精勤不倦, 當念佛恩, 報盡為期, 心恒計念 四者 無餘修 : 謂專求極樂, 禮念彌陀 ; 但諸餘業行, 不令雜

45 起, 所作之業, 日別須修, 念佛誦經, 不留餘課耳 私云 : 四修之文可見, 恐繁而不解, 但前文中, 既云四修, 唯有三修, 若脫其文, 若有其意也 ; 更非脫文, 有其深意也 何以得知? 四修者 : 一長時修, 二慇重修, 三無餘修, 四無間修也 而以初長時, 只是通用後三修也 ; 謂慇重, 若退慇重之行即不可成 ; 無餘, 若退無餘之行即不可成 ; 無間, 若退無間之行即不可成 為使成就此三修行, 皆以長時, 屬於三修, 所令通修也 故三修之下皆結云 :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是也 ; 例如彼精進通於餘五度而已 第十章化讚章 -- 彌陀化佛來迎, 不讚歎聞經之善, 唯讚歎念佛之行 之文 觀無量壽經 云 : 或有眾生, 作眾惡業, 雖不誹謗, 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 多造眾惡,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 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 即遣化佛 化觀世音 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 讚言 : 善男子, 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同經 疏 云 : 所聞化讚, 但述稱佛之功, 我來迎汝, 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 不同雜散之業 如

46 此經及諸部中, 處處廣歎, 勸令稱名, 將為要益也 應知 私云 : 聞經之善非是本願, 雜業故化佛不讚 ; 念佛之行是本願, 正業故化佛讚歎 加之聞經與念佛, 滅罪多少不同也 觀經疏 云 : 問曰 : 何故聞經十二部, 但除罪千劫 ; 稱佛一聲, 即除罪五百萬劫者, 何意也? 答曰 : 造罪之人障重, 加以死苦來逼, 善人雖說多經, 餐受之心浮散, 由心散故, 除罪稍輕 又佛名是一, 即能攝散以住心 ; 復教令正念稱名, 由心重故, 即能除罪多劫也 第十一章讚歎念佛章 -- 約對雜善讚歎念佛 之文 觀無量壽經 云: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 是人中芬陀利華 ;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為其勝友 ; 當坐道場, 生諸佛家 同經 疏 云 : 從若念佛者, 下至生諸佛家以來, 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 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即有其五 : 一明專念彌陀佛名 二明指讚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 此人甚為希有, 更無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為喻 言 芬陀利 者, 名人中 好華, 亦名 希有華, 亦

47 名人中 上上華, 亦名人中 妙好華 ; 此華相傳名蔡華是 若 念佛者, 即是人中 好人, 人中 妙好人, 人中 上上人, 人中 希有人, 人中 最勝人 也 四明專念彌陀名者, 即觀音勢至, 常隨影護, 亦如親友知識也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 即淨土是也 到彼長時聞法, 歷事供養, 因圓果滿, 道場之座豈賒 私問曰 : 經 云: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 等, 雖約念佛者而讚歎之, 釋家有何意云 : 實非雜善, 得為比類, 相對雜善, 獨歎念佛乎? 答曰 : 文中雖隱, 義意是明 所以知者, 此經既說, 定散諸善, 並念佛行 ; 而於其中, 獨標念佛, 喻芬陀利 非待雜善, 云何能顯念佛功超餘善諸行? 然則 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者, 是待惡而所美也 言 人中妙好人 者, 是待粗惡而所稱也 言 人中上上人 者, 是待下下而所讚也 言 人中希有人 者, 是待常有而所歎也 言 人中最勝人 者, 是待最劣而所褒也 問曰 : 既以念佛名 上上者, 何故不說於上上品中, 至下下品而說念佛乎? 答曰 : 豈前不云 : 念佛之行, 廣亙九品, 即前所引 往生要集 云 : 隨其勝劣, 應分九品 是也 加之, 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

48 之人也, 而能除滅逆罪, 餘行所不堪 ; 唯有念佛之力, 堪能滅於重罪, 故為極惡最下之人, 而說極善最上之法 例如彼無明淵源之病, 非中道府藏之藥即不能治 ; 今此五逆重病淵源, 亦此念佛靈藥府藏, 非此藥者, 何治此病? 故弘法大師 二教論 引 六波羅蜜經 云 : 第三法寶者, 所謂過去, 無量諸佛, 所說正法, 及我今所說, 所謂八萬四千, 諸妙法蘊, 乃至調伏, 純熟有緣眾生, 而令阿難陀等, 諸大弟子, 一聞於耳, 皆悉憶持, 攝為五分 : 一素咀纜, 二毘奈耶, 三阿毘達磨, 四般若波羅蜜多, 五陀羅尼門 此五種藏, 教化有情, 隨所應度, 而為說之 若彼有情, 樂處山林, 常居閒寂, 修靜慮者, 而為彼說素咀纜藏 若彼有情, 樂習威儀, 護持正法, 一味和合, 令得久住, 而為彼說毘奈耶藏 若彼有情, 樂說正法, 分別性相, 循環研覈, 究竟甚深, 而為彼說阿毘達磨藏 若彼有情, 樂習大乘, 真實智慧, 離於我法, 執著分別, 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 若彼有情, 不能受持契經 調伏 對法 般若 ; 或復有情, 造諸惡業, 四重 八重 五無間罪 謗方等經 一闡提等, 種種重罪, 使得銷滅, 速疾解脫, 頓悟涅槃, 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 此五法藏, 譬如乳 酪 生酥 熟酥 及妙醍醐 契經如乳, 調伏如酪, 對法教者如彼生酥, 大乘般若猶如熟酥, 總持門者譬如醍醐 醍醐之味, 乳酪酥中, 微妙第一, 能除諸病, 令諸有情, 身心安樂 總持門者, 契經等中, 最為第一, 能除重

49 罪, 令諸眾生, 解脫生死, 速證涅槃, 安樂法身 此中五無間罪者, 是五逆罪也, 即非醍醐妙藥者, 五無間病, 甚為難療 念佛亦然, 往生教中, 念佛三昧, 是如總持, 亦如醍醐, 若非念佛三昧醍醐之藥者, 五逆深重病, 甚為難治 應知 問曰 : 若爾者, 下品上生, 是十惡輕罪之人, 何故說念佛乎? 答曰 : 念佛三昧, 重罪尚滅, 何況輕罪哉! 餘行不然, 或有滅輕而不滅重, 或有消一而不消二 念佛不然, 輕重兼滅, 一切遍治 ; 譬如阿伽陀藥, 遍治一切病, 故以念佛為王三昧 凡九品配當是一往義 五逆迴心, 通於上上 ; 讀誦妙行, 亦通下下 ; 十惡輕罪, 破戒次罪, 各通上下 ; 解第一義, 發菩提心, 亦通上下 一法各有九品, 若約品即九九八十一品也 加之, 迦才云 : 眾生起行, 即有千殊, 往生見土, 亦有萬別也 莫見一往文而起封執 其中念佛, 是即勝行, 故引芬陀利以為其喻, 譬意應知 加之, 念佛行者, 觀音勢至, 如影與形, 暫不捨離, 餘行不爾 又念佛者, 捨命以後, 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餘行不定 凡流五種嘉譽, 蒙二尊影護, 此是 現益 也 亦往生淨土, 乃至成佛, 此是 當益 也 又道綽禪師於念佛一行, 立 始終兩益 安樂集 云 :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壽盡必生, 此名 始益 言 終益 者 :

50 依 觀音授記經 云 : 阿彌陀佛, 住世長久, 兆載永劫, 亦有滅度, 般涅槃時, 唯有觀音 勢至, 住持安樂, 接引十方 其佛滅度, 亦與住世時節等同 ; 然彼國眾生, 一切無有睹見佛者, 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 常見彌陀, 現在不滅, 此即是其終益也 當知念佛有如此等, 現當 二世, 始終 兩益, 應知 第十二章付囑念佛章 -- 釋尊不付囑定散諸行, 唯以念佛付囑阿難 之文 觀無量壽經 云: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同經 疏 云 :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以下, 正明付囑彌陀名號, 流通於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私云 : 案疏文有二行 : 一定散, 二念佛 初言定散者, 又分為二 : 一定善, 二散善 初就 定善 有其十三 : 一者日想觀, 二者水想觀, 三者地想觀, 四者寶樹觀, 五者寶池觀, 六者寶樓觀, 七者華座觀, 八者像想觀, 九者阿彌陀佛觀, 十者觀音觀, 十一者勢至觀, 十二者普往生觀, 十三者雜想觀 ; 具如經說 縱令無餘行, 或一或多, 隨其所堪, 修十三

51 觀, 可得往生 其旨見經, 敢莫疑慮 次就 散善 有二 : 一者三福, 二者九品 初 三福 者 : 經 曰: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孝養父母 者, 就此有二 : 一世間孝養, 二出世孝養也 世間孝養者, 如 孝經 等說 ; 出世孝養者, 如律中生緣奉仕法 奉事師長 者, 就此又有二 : 一世間師長, 二出世師長也 世間師 者, 教仁 義 禮 智 信等師也 ; 出世師 者, 教聖道 淨土二門等師也 縱令無餘行, 以孝養奉事為往生業也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者, 就此有二義 : 一者初 慈心不殺 者, 是四無量心中初慈無量也, 即舉初一攝後三也 縱令無餘行, 以四無量心為往生業也 次 修十善業 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綺語,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貪, 九不瞋, 十不邪見也 二者合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句而為一句, 謂初慈心不殺者, 此非四無量之中慈無量, 是指十善之初不殺, 故知正是十善一句也 縱令無餘行, 以十善業為往生業也 受持三歸 者, 歸依佛法僧也, 就此有二 : 一者大乘三歸, 二者小乘三歸也

52 具足眾戒 者, 此亦有二 : 一者大乘戒, 二者小乘戒也 不犯威儀 者, 此亦有二 : 一者大乘, 謂有八萬 : 二者小乘, 謂有三千 發菩提心 者, 諸師意不同也 天台即有四教菩提心, 謂藏 通 別 圓是也, 具如止觀說 真言即有三種菩提心, 謂行願 勝義 三摩地是也, 具如 菩提心論 說 華嚴亦有菩提心, 如彼菩提心義及 遊心安樂道 等說 三論 法相, 各有菩提心, 具如彼宗章疏等說 又有善導所釋菩提心, 具如疏述 發菩提心, 其言雖一, 各隨其宗, 其義不同 然則菩提心之一句, 廣亙諸經, 遍該顯密, 意氣博遠, 詮測沖邈 願諸行者, 莫執一遮萬, 諸求往生之人, 各須發自宗菩提心 縱令無餘行, 以菩提心為往生業也 深信因果 者, 就此有二 : 一者世間因果, 二者出世因果 世間因果 者, 即六道因果也, 如 正法念經 說 出世因果 者, 即四聖因果也, 如諸大小乘經說 若以此因果二法, 遍攝諸經者, 諸家不同 且依天台 : 謂華嚴者, 說佛菩薩, 二種因果 ; 阿含者, 說聲聞緣覺, 二乘因果 ; 方等諸經者, 說四乘因果也 ; 般若諸經者, 說通別圓因果 ; 法華者, 說佛因佛果 ; 涅槃者, 復說四乘因果也 然則深信因果之言, 普遍該羅於一代矣! 諸求往生之人, 縱令無餘行, 以深信因果為往生業也

53 讀誦大乘 者, 分而為二 : 一者讀誦, 二者大乘 讀誦 者, 即是五種法師之中, 舉轉讀 諷誦二師, 顯受持等三師 若約十種法行者, 即是舉披讀 諷誦二種法行, 顯書寫 供養等八種法行也 大乘 者, 簡小乘之言也, 非別指一經, 通於一切諸大乘經 謂一切者, 佛意廣指一代所說諸大乘經, 而於一代所說, 有已結集經, 有未結集經 又於已結集經, 或有隱龍宮不流布人間之經, 或有留天竺未來到漢地之經 而今就翻譯將來之經而論之者, 貞元入藏錄 中, 始自大般若經六百卷, 終於法常住經顯密大乘經, 總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也, 皆須攝讀誦大乘之一句 願西方行者, 各隨其意樂, 或讀誦法華以為往生業 ; 或讀誦華嚴以為往生業 ; 或受持讀誦遮那教王及以諸尊法等以為往生業 ; 或解說書寫般若方等及以涅槃經等以為往生業 是則淨土宗 觀無量壽經 意也 問曰 : 顯密旨異, 何顯中攝密乎? 答曰 : 此非云攝顯密之旨, 貞元入藏錄 中同編之, 盡入大乘經限, 故攝讀誦大乘一句也 問曰 : 爾前經中何攝法華乎? 答曰 : 今所言攝者, 非論權實偏圓等義, 讀誦大乘之言, 普通前後大乘諸經, 前者 觀經 以前諸大乘經是也, 後者王宮以後諸大乘經是也 唯云大乘而無選權實, 然則正當華嚴 方等 般若 法華

54 涅槃等諸大乘經也 勸進行者, 謂勸進定散諸善及念佛三昧等也 次 九品 者 : 開前三福為九品業, 謂 : 上品上生 中: 言 慈心不殺 者, 即當上世福中第三句 次 具諸戒行 者, 即當上戒福中第二句具足眾戒 次 讀誦大乘 者, 即當上行福中第三句讀誦大乘 次 修行六念 者, 即上第三福中第三句之意也 上品中生 中: 言 善解義趣 等者, 即是上第三福中第二第三意也 上品下生 中: 言 深信因果 發道心 等者, 即是上第三福第一第二意也 中品上生 中: 言 受持五戒 等者, 即上第二福中第二句意也 中品中生 中: 言 或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 等, 又同上第二福之意也 中品下生 中: 言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 等者, 即上初福第一第二句意也 下品上生 者: 是十惡罪人也, 臨終一念, 罪滅得生 下品中生 者 : 是破戒罪人也, 臨終聞佛依正功德, 罪滅得生

55 下品下生 者: 是五逆罪人也, 臨終十念, 罪滅得生 此之三品, 尋常之時, 唯造惡業, 雖不求往生, 臨終之時, 始遇善知識, 即得往生 若準上三福者, 第三福大乘意也 定善散善, 大概如此文, 即云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是也 次 念佛 者 : 專稱彌陀佛名 是也, 念佛義如常 而今言 正明付囑彌陀名號, 流通於遐代 者, 凡此經中, 既雖廣說定散諸行, 即不令以定散付囑阿難流通後世 ; 唯以念佛三昧一行, 即使付囑阿難流通遐代也 問曰 : 何故以定散諸行, 而不付囑流通乎? 若夫, 依業淺深, 嫌不付囑, 三福業中, 有淺有深, 其淺業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也 ; 其深業者, 具足眾戒,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也 須捨淺業, 付囑深業 若依觀淺深, 嫌不付囑, 十三觀中, 有淺有深, 其淺觀者, 日想水想是也 ; 其深觀者, 始自地觀, 終於雜想觀, 總十一觀是也 須捨淺觀, 付囑深觀, 就中第九觀是阿彌陀佛觀也, 即是觀佛三昧也, 須捨十二觀, 付囑觀佛三昧也 就中同 疏 玄義分 中云 : 此經觀佛三昧為宗, 亦念佛三昧為宗 既以二行為一經宗, 何廢觀佛三昧, 而付囑念佛三昧哉? 答曰 : 既云 :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定散諸行非本願, 故不付囑 亦於其中觀佛三昧雖殊勝行, 非佛本願,

56 故不付囑 念佛三昧是佛本願, 故以付囑 言 望佛本願 者, 指 雙卷經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也 言 一向專稱 者, 指同經三輩之中 一向專念 也 本願之義, 具如前辨 問曰 : 若爾者, 何故不直說本願念佛行, 煩說非本願定散諸善乎? 答曰 : 本願念佛行 雙卷經 中委既說之, 故不重說耳 又說定散, 為顯念佛超過餘善 ; 若無定散, 何顯念佛特秀? 例如法華秀三說上, 若無三說, 何顯法華第一? 故今定散為廢而說, 念佛三昧為立而說 但定散諸善, 皆以難測, 凡定善者, 夫依正之觀, 懸鏡而照臨 ; 往生之願, 指掌而速疾 或一觀之力, 能袪多劫之罪愆 ; 或具憶之功, 終得三昧之勝利 然則求往生之人, 宜修行定觀, 就中第九真身觀, 是觀佛三昧之法也 行若成就者, 即見彌陀身, 見彌陀故得見諸佛 ; 見諸佛故現前授記, 此觀利益最深也 然今至 觀經 流通分, 釋迦如來告命阿難, 使付囑流通往生要法, 嫌觀佛法而不付囑阿難, 而選念佛法即以付囑阿難, 觀佛三昧之法尚以不付囑, 何況於日想水想等觀乎! 然則十三定觀, 皆是所不付囑之行也 ; 然世人若樂觀佛等, 不修念佛, 此非唯遠乖彌陀本願, 亦是近違釋尊付囑, 行者宜商量 次散善中有大小 持戒 行, 世皆以為持戒行者是入真要也 ; 破戒之者不可往生

57 又有 菩提心 行, 人皆以為菩提心是淨土綱要, 若無菩提心者即不可往生 又有 解第一義 行, 此是理觀也, 人亦以為理是佛源, 不可離理求佛土, 若無理觀者不可往生 又有 讀誦大乘 行, 人皆以為讀誦大乘經即可往生, 若無讀誦行者不可往生 就此有二 : 一者持經, 二者持咒 持經者, 持 般若 法華 等諸大乘經也; 持咒者, 持隨求 尊勝 光明 阿彌陀等諸神咒也 凡散善十一, 人皆雖貴, 而於其中, 此 四箇行, 當世之人, 殊所欲之行也 以此等行, 殆抑念佛 倩尋經意者, 不以此諸行付囑流通, 唯以念佛一行, 即使付囑流通後世, 應知 釋尊所以不付囑諸行者, 即是非彌陀本願之故也 ; 亦所以付囑念佛者, 即是彌陀本願之故也 今又善導和尚所以廢諸行歸念佛者, 非啻為彌陀本願之行, 亦是釋尊付囑之行也 故知 : 諸行非機失時, 念佛往生當機得時, 感應豈唐捐哉! 當知 : 隨他之前, 雖暫開定散門, 隨自之後, 還閉定散門 ; 一開以後永不閉者, 唯是念佛一門 彌陀本願, 釋尊付囑, 意在此矣! 行者應知 亦此中 遐代 者, 依 雙卷經 意, 遠指末法萬年後之百歲之時也, 是則 舉遐攝邇 也 然則法滅之後猶以然也, 何況末法哉!

58 末法已然, 何況正法像法哉! 故知 : 念佛往生, 道通正像末之三時, 及法滅百歲之時焉 第十三章多善根章 -- 以念佛為多善根, 以雜善為小善根 之文 阿彌陀經 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善導釋此文云 :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踊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私云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者, 諸餘雜行者,

59 難生彼國, 故云 隨緣雜善恐難生 少善根 者, 對多善根之言也 然則雜善是少善根也, 念佛是多善根也 故 龍舒淨土文 云 :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 乃隋陳仁稜所書, 字畫清婉, 人多慕玩 自 一心不亂 而下云 : 專持名號, 以稱名故, 諸罪消滅,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 非啻有 多少 義, 亦有 大小 義 : 謂雜善是小善根也, 念佛勝劣是大善根也 亦有 勝劣 義 : 謂雜善是劣善根也, 念佛是勝善根也, 其義應知 第十四章諸佛證誠章 -- 六方恒沙諸佛, 不證誠餘行, 唯證誠念佛 之文 善導 觀念法門 云 : 又如 彌陀經 云 :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 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 若佛在世, 若佛滅後, 一切造罪凡夫, 但迴心念阿彌陀佛, 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 十聲三聲一聲等 ;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 定為凡夫作證, 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 六方諸佛舒舌, 一出口以後, 終不還入口, 自然壞爛 同 往生禮讚 引 阿彌陀經 云 : 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 南西

60 北方及上下, 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 各於本國, 出其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 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云何名 護念? 若有眾生, 稱念阿彌陀佛, 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聲, 乃至一聲一念等, 必得往生 證誠此事, 故名 護念經 又云 :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同 觀經疏 引 阿彌陀經 云 : 又十方佛等, 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 即共同心同時, 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 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 釋迦所說 所讚 所證 :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同 法事讚 云 : 心心念佛莫生疑六方如來證不虛三業專心無雜亂百寶蓮華應時見法照禪師 淨土五會法事讚 云 :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私問曰 : 何故六方諸佛證誠, 唯局念佛一行乎?

61 答曰 : 若依善導意, 念佛是彌陀本願, 故證誠之 餘行不爾, 故無之也 問曰 : 若依本願證誠念佛者, 雙卷 觀經 等說念佛時, 何不證誠乎? 答曰 : 解有二義 : 一解云 : 雙卷 觀經 等中, 雖說本願念佛, 而兼明餘行, 故不證誠 ; 此經一向純說念佛, 故證誠之 二解云 : 彼 雙卷 等中, 雖無證誠之言, 此經已有證誠 例此思彼, 於彼等經中所說念佛, 亦應有證誠之義 文在於此經, 義通於彼經 故天台 十疑論 云 : 又 阿彌陀佛經 大無量壽經 鼓音聲陀羅尼經 等云 : 釋迦佛說此經時, 有十方世界, 各恒沙諸佛, 舒其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 證誠一切眾生, 念阿彌陀佛, 乘佛本願大悲願力故, 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第十五章護念章 -- 六方諸佛, 護念念佛行者 之文 觀念法門 云: 又如 彌陀經 說 : 若有男子女人, 七日七夜及盡一生, 一心專念, 阿彌陀佛, 願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

62 佛, 共來護念, 故名 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 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 亦無橫病 橫死 橫有厄難, 一切災障, 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 往生禮讚 云: 若稱佛往生者, 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故名 護念經 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 諸佛子等, 何不勵意去也? 私問曰 : 唯有六方如來, 護念行者, 如何? 答曰 : 不限六方如來, 彌陀 觀音等, 亦來護念, 故 往生禮讚 云 : 十往生經 云: 若有眾生, 念阿彌陀佛, 願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 擁護行者 ; 若行 若坐 若住 若臥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又如 觀經 云 : 若稱禮念阿彌陀佛, 願往生彼國者, 彼佛即遣無數化佛, 無數化觀音 勢至菩薩, 護念行者, 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 百重千重圍繞行者, 不問行住坐臥, 一切時處, 若晝若夜, 常不離行者 今既有斯勝益可憑, 願諸行者, 各須至心求往 又 觀念法門 云 : 又如 觀經 下文 : 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 觀音 勢至, 常與行人, 作勝友知識, 隨逐影護 又云 : 又如 般舟三昧經 行品 中說云 : 佛言 : 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 及四天大王, 龍神八部, 隨逐影

63 護, 愛樂相見, 永無諸惡鬼神, 災障厄難, 橫加惱亂 具如 護持品 中說 又云 : 除入三昧道場, 日別念彌陀佛一萬, 畢命相續者, 即蒙彌陀加念, 得除罪障 又蒙佛與聖眾, 常來護念, 即得延年轉壽 第十六章慇懃付囑章 -- 釋迦如來, 以彌陀名號, 慇懃付囑舍利弗等 之文 阿彌陀佛經 云: 佛說此經已, 舍利弗及諸比丘, 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 聞佛所說, 歡喜信受, 作禮而去 善導 法事讚 釋此文云 : 世尊說法時將了慇懃付囑彌陀名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如此生盲闡提輩毀滅頓教永沉淪超過大地微塵劫未可得離三途身大眾同心皆懺悔所有破法罪因緣私云 : 凡案三經意, 諸行之中, 選擇念佛, 以為旨歸 先 雙卷經 中有三選擇 : 一選擇本願, 二選擇讚歎, 三選擇留教

64 一 選擇本願 者 : 念佛是法藏比丘, 於二百一十億土中, 所選擇往生之行也, 細旨見上, 故云選擇本願也 二 選擇讚歎 者 : 上三輩中, 雖舉菩提心等餘行, 釋迦即不讚歎餘行, 唯於念佛而讚歎云 : 當知一念, 無上功德, 故云選擇讚歎也 三 選擇留教 者 : 又上雖舉餘行諸善, 釋迦選擇, 唯留念佛一法, 故云選擇留教也 次 觀經 中又有三選擇 : 一選擇攝取, 二選擇化讚, 三選擇付囑 一 選擇攝取 者 : 觀經 之中, 雖明定散諸行, 彌陀光明, 唯照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故云選擇攝取也 二 選擇化讚 者 : 下品上生人, 雖有聞經 稱佛二行, 彌陀化佛選擇念佛云 : 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故云選擇化讚也 三 選擇付囑 者 : 又雖明定散諸行, 唯獨付囑念佛一行, 故云選擇付囑也 次 阿彌陀經 中有一選擇, 所謂 選擇證誠 也 已於諸經中雖多說往生之諸行, 六方諸佛, 於諸行而不證誠 至此經中, 說念佛往生, 六方恒沙諸佛, 各舒舌覆大千, 說誠實語, 而證誠之, 故云選

65 擇證誠也 加之, 般舟三昧經 中又有一選擇, 所謂 選擇我名 也 彌陀自說言 : 欲來生我國者, 常念我名, 莫有休息, 故云選擇我名也 本願 攝取 我名 化讚, 此之四者, 是彌陀選擇也 讚歎 留教 付囑, 此之三者, 是釋迦選擇也 證誠 者, 六方恒沙諸佛之選擇也 然則釋迦 彌陀, 及十方各恒沙等諸佛, 同心選擇念佛一行, 餘行不爾 故知 : 三經俱選念佛以為宗致耳 計也夫 :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問曰 : 華嚴 天台 真言 禪門 三論 法相諸師, 各造淨土法門章疏, 何不依彼等師, 唯用善導一師乎? 答曰 : 彼等諸師雖造淨土章疏, 而不以淨土為宗, 唯以聖道而為其宗, 故不依彼等諸師也 善導和尚偏以淨土而為宗, 而不以聖道為宗, 故偏依善導一師也

66 問曰 : 淨土祖師其數又多, 謂弘法寺迦才 慈愍三藏等是也, 何不依彼等諸師, 唯用善導一師哉? 答曰 : 此等諸師雖宗淨土, 未發三昧, 善導和尚是三昧發得之人也 ; 於道既有其證, 故且用之 問曰 : 若依三昧發得者, 懷感禪師亦是三昧發得之人也, 何不用之? 答曰 : 善導是師也, 懷感是弟子也 ; 故依師而不依弟子也 況師資之釋, 其相違甚多, 故不用之 問曰 : 若依師而不依弟子者, 道綽禪師者是善導和尚之師也, 抑又淨土祖師也, 何不用之? 答曰 : 道綽禪師者雖是師, 未發三昧, 故不知往生得否 問善導曰 : 道綽念佛, 得往生否? 導令辨一莖蓮華, 置之佛前, 行道七日不萎悴, 即得往生 依之七日, 果然華不萎黃, 綽歎其深詣, 因請入定, 觀當得生否? 導即入定, 須臾報曰 : 師當懺三罪, 方可往生, 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檐牖下, 自處淨房 ; 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 ; 三者營造屋宇, 損傷蟲命 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 於四方僧前懺第二罪, 於一切眾生前懺第三罪 綽公靜思往咎, 皆曰不虛, 於是洗心悔謝, 訖而見導, 即曰 : 師罪滅矣! 後當有白光照燭, 是師往生之相也 以上 新修往生傳

67 爰知 : 善導和尚者, 行發三昧, 力堪師位, 解行非凡, 將是曉矣! 況又時人諺曰 : 佛法東行以來, 未有禪師盛德矣! 絕倫之譽, 不可得而稱者歟! 加之, 修錄 觀經 文義之刻, 頗感靈瑞, 屢預聖化 既蒙聖冥加, 然造經科文, 舉世而稱 證定疏, 人貴之如佛經法, 即彼 疏 第四卷奧云 : 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 : 余既是生死凡夫, 智慧淺短 然佛教幽微, 不敢輒生異解 遂即標心結願, 請求靈驗, 方可造心 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 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 彼土諸菩薩大海眾, 及一切莊嚴相等 某今欲出此 觀經 要義, 楷定古今 若稱三世諸佛 釋迦佛 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 願於夢中, 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 於佛像前結願已, 日別誦 阿彌陀經 三遍, 念阿彌陀佛三萬遍, 至心發願 即於當夜, 見西方空中, 如上諸相境界, 悉皆顯現, 雜色寶山, 百重千重, 種種光明, 下照於地, 地如金色 中有諸佛菩薩, 或坐或立, 或語或默, 或動身手, 或住不動者 既見此相, 合掌立觀, 量久乃覺, 覺已不勝欣喜, 於即條錄義門 自此以後, 每夜夢中, 常有一僧而來, 指授玄義科文, 既了更不復見 後時脫本竟已, 復更至心, 要期七日, 日別誦 阿彌陀經 十遍,

68 念阿彌陀佛三萬遍 初夜後夜, 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 誠心歸命, 一如上法 當夜即見三具磑輪, 道邊獨轉 忽有一人, 乘白駱駝, 來前見勸 : 師當努力, 決定往生, 莫作退轉, 此界穢惡多苦, 不勞貪樂 答言 : 大蒙賢者, 好心視誨, 某畢命為期, 不敢生於懈慢之心 云云 第二夜見阿彌陀佛, 身真金色, 在七寶樹下, 金蓮華上坐, 十僧圍繞, 亦各坐一寶樹下 佛樹上乃有天衣掛繞, 正面向西, 合掌坐觀 第三夜見兩幢杆, 極大高顯, 旛懸五色, 道路縱橫, 人觀無礙 既得此相已, 即便休止, 不至七日 上來所有靈相者, 本心為物, 不為己身 既蒙此相, 不敢隱藏, 謹以申呈義後, 被聞於末代 願使含靈, 聞之生信, 有識睹者西歸 以此功德, 迴施眾生, 悉發菩提心, 慈心相向, 佛眼相看, 菩提眷屬, 作真善知識, 同歸淨國, 共成佛道 此義已請證定竟, 一句一字, 不可加減, 欲寫者一如經法 應知 靜以 : 善導 觀經疏 者, 是西方指南, 行者目足也 然則西方行人, 必須珍敬矣! 就中每夜, 夢中有僧, 指授玄義, 僧者恐是彌陀應現 爾者, 可謂此疏是 彌陀傳說, 何況大唐相傳云 : 善導是彌陀化身也 爾者, 可謂又此文是 彌陀直說 既云 : 欲寫者一如經法, 此言誠乎

69 仰討本地者, 四十八願之法王也, 十劫正覺之唱, 有憑於念佛 ; 俯訪垂跡者, 專修念佛之導師也, 三昧正受之語, 無疑於往生 本跡雖異, 化導是一也 於是貧道者, 披閱茲典, 粗識素意, 立捨餘行, 云歸念佛 自其 以來, 至於今日, 自行化他, 唯縡念佛 然則希問津者, 示以西方通 津 ; 適尋行者, 誨以念佛別行 信之者多, 不信者尠 當知 : 淨土之教, 叩時機而當行運也 ; 念佛之行, 感水月而得昇 降也 而今不圖蒙仰, 辭謝無地, 仍今憖集念佛要文, 剩述念佛要義 唯顧命旨, 不顧不敏, 是即無慚無愧之甚也 庶幾一經高覽之後, 埋 於壁底, 莫遺窗前, 恐令破法之人, 墮於惡道也 經文資訊 校對參考: 大正藏第 83 冊 No.2608 選擇本願念佛集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慧淨法師編譯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7 月版本 ) 前言 壹 選擇本願念佛集 ------------------------------------- 一 貳 三部經釋 ---------------------------------------------- 一一九參 法語篇 ----------------------------------------------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Pure Land Buddhism January. 2016 雙 月 刊 第 18 期 民 國 105 年 1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念佛勝易 -- 念佛感應錄序文 略講 ( 二 一年五月講於大連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1 月版本 ) 緣起 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 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8 期 民國 103 年 5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目錄 : 第一場全文視頻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mqewdvwq ( ㄧ ) 觀經在淨土法門的重要...5 ( 二 ) 觀經真正的修法...7 ( 三之一 ) 觀經的由來...9 ( 三之二 ) 觀經的由來... 10 ( 四 ) 世尊的要法... 13 ( 五 ) 認清濁世求生淨土... 15 ( 六之一 ) 學佛如何落實到家庭... 16 ( 六之二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5 期 民國 104 年 7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十四祖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印 贈 莊 嚴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解 佛 說 大 乘 無 量 壽 黃 念 祖 居 士 著 二 0 一 0 年 五 月 修 訂 版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 講述 戒律的精神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是小乘戒 眾善奉行 是菩薩 戒 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 序 無量壽經 乃是淨宗法門之根本所依 經中詳明 西方淨土依正主伴 種種殊勝微妙不思議之莊嚴 阿彌陀 佛因地發願修行 勇猛精進 專志莊嚴淨土之因果 以及 勸令十方世界 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求生淨 土 理事雙彰之妙旨 令有緣者慕西方極樂世界之嚴淨光麗 形色殊妙 進 而發趣道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序 黃念祖上師, 學淨於夏蓮居大德, 學密於蓮華正覺王家齊上師 王上師與華藏上師, 同是諾那祖師傳下之金剛阿闍黎 二師相交甚篤, 雖因時局所迫, 闊別天宇, 然相互護持之情, 終生不渝, 實為後世懍遵之典範也 據華藏上師所言, 王上師每譯出新法本, 第一份譯稿必寄付華藏上師 此情此景, 每一思及, 無不令我輩自愧自慚 王上師既將法脈傳付黃念祖上師, 則黃上師與我等, 實是系出同源之師兄矣

More information

所以澫益大師對淨土宗的開示, 認爲說, 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 所謂以心力來感動佛力 也就是說, 我們修淨土宗的人, 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 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 他永遠是處于被動的狀態, 佛陀是不能主動加持我們的, 我們必須要釋放一種對佛陀的信仰, 對佛陀的憶念 你的心力要釋放出去, 佛陀

所以澫益大師對淨土宗的開示, 認爲說, 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 所謂以心力來感動佛力 也就是說, 我們修淨土宗的人, 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 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 他永遠是處于被動的狀態, 佛陀是不能主動加持我們的, 我們必須要釋放一種對佛陀的信仰, 對佛陀的憶念 你的心力要釋放出去, 佛陀 選讀 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選讀 諸位法師慈悲 諸位居士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大家請放掌 從大乘佛法的學習 我們可以知道 在宇宙間有兩種强大的 力量可以改造我們的生命 第一個就是我們心靈的力量 第二個 是佛陀的力量 這兩種力量加起來的話 會改造我們的生命 使 令我們離苦得樂的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 有三種的差別情况 有一種人是完 全仰仗自己的心力的 比如說小乘的禪觀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6E6F2E313531A A AF75A4DFACDDA5CDA6BAA145C577B3DFB9EFA8D3A5CD2E646F63>

<4D F736F F D206E6F2E313531A A AF75A4DFACDDA5CDA6BAA145C577B3DFB9EFA8D3A5CD2E646F63> 真心看生死 歡喜對來生 目錄臨終一念往生 您我都能掌握 一 生命的真相二 何謂一念往生三 為何要推廣一念往生助念四 如何為臨終者一念往生助念五 後續處理六 重病患者應如何輔導七 人人皆須預辦的大事 八 勸請大家一起來推動臨終一念 聖言錄臨終一念 往生無疑 一 問 : 一生皆未修持佛法, 或造惡多端的人, 僅憑 臨終一念, 亦能往生嗎? 二 問 : 為臨終者 一念往生 助念, 與捨報後八小時內助念 中陰四十九天助念,

More information

究不識所念何佛 遂令西方有億萬之遙 苦海無回頭之樂 豈知所謂念佛者非徒以 齒舌也 念念是心 念念是佛 纔一動念 西方即爾現前 纔一現前 是名極樂世界 然則念佛往生之說 其諸即心即佛之謂與 以為提宗 離念何處尋宗 以為直證 舍佛將何作證 是知列祖傳燈 頓超生死 眾生篤信 遂脫輪迴 其歸一也 近代蓮 池

究不識所念何佛 遂令西方有億萬之遙 苦海無回頭之樂 豈知所謂念佛者非徒以 齒舌也 念念是心 念念是佛 纔一動念 西方即爾現前 纔一現前 是名極樂世界 然則念佛往生之說 其諸即心即佛之謂與 以為提宗 離念何處尋宗 以為直證 舍佛將何作證 是知列祖傳燈 頓超生死 眾生篤信 遂脫輪迴 其歸一也 近代蓮 池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1176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76-A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 必先淨其心 其心淨則其土淨也 欲淨其心者 必專精其法 其法專則其功純也 往生淨土之書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 隨機施化 雖歸元無二, 而方便多門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 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 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 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 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 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攝事理以無遺 統宗教而無外 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古來註疏 代不乏人 世遠就湮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61C2C3B5D0C2C4A5BBC440B8672DACEC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61C2C3B5D0C2C4A5BBC440B8672DACEC2E646F63> 1 唐 于 闐 國 三 藏 沙 門 實 叉 難 陀 譯 古 鹽 匡 菴 青 蓮 苾 芻 靈 椉 父 輯 地 藏 菩 薩 本 願 經 科 文 2 序 佛 法 在 盛 況 時 是 講 經 的 法 師 道 高 德 備, 學 習 者 是 佛 門 法 器, 聽 經 聞 法 是 尋 幽 覽 勝, 師 資 彼 此 道 合, 能 令 政 治 清 明, 社 會 人 心 淳 厚, 是 國 家 之 大 幸, 眾 生 之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 ) %

( ) % 200923 2009 2009 200933 2009 35 ( 200728 ) 200922 15% ( 199338 ) 300 11 20 ( 2 ) 1 2-5 2-3 www.gxjs. com.cn2009525 2009 623 2009 68 1 2 2 3 3 4 5 6 7 8 9 10 11 4 12 主题词 : 2007 4 13 400 2 第一章总则 199338

More information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修訂日期: 2005/08/08 發行日期: 2005/8/1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6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64-A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淨土法門者何 法界緣起也 何謂法界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 不唯非塊然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8分別業的輕重3

Microsoft Word - 18分別業的輕重3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十二講 [ 下士道 - 深信業果 18] ( 分別業的輕重 3)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我們繼續說明 為什麼業特別重大 的原因 第二個, 是 所依門 的緣故 依它所依的內容, 而有輕重的差別 第一個所依的是什麼呢? 就是你是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還是你是沒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所謂 善巧 的意思, 就是你雖然造惡業, 但是你可以不墮惡趣, 這個很好噢! 那不善巧的修行人呢, 雖然造很小的惡業,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6F2BBA1AAFCC0B1AAFBB867A4CEAD6EB8D12DEAF9AF71A46AAE76A4CEB946C071AA6BAE76ACECA15DA7EFA15E2E646F63>

<4D F736F F D20A6F2BBA1AAFCC0B1AAFBB867A4CEAD6EB8D12DEAF9AF71A46AAE76A4CEB946C071AA6BAE76ACECA15DA7EFA15E2E646F63> 1 明 蕅益大師文 清 達默法師科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科文 蓮榮共修會印行 2 3 彌陀要解科文序 在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五年十年間, 正值雪廬老人弘法法運達顛峰之際, 老人的座下學生遍佈台灣各地, 不但定期回到蓮社聽課, 也在所住之處興辦各種教法的研學, 使得璀璨的蓮花在台灣寶島上處處開放 老人特別重視淨土法門的弘揚, 所以各地也興起對淨土經典的學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台北, 有親近老人的學生及私淑的弟子共同組成彌陀經要解的研究班,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溫金柯 輔仁 大學宗教所博 士 生 10462台北市中 山區北安路55號 Jinkr49@gmail.com 摘要 信 與 他 力 是宗教信仰的特 色 然 而 佛教 是否有 他 力 或 是否應該有 信與他 力 卻有被否認或貶抑的傾向 但是佛教中存在信與他 力的因素 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本 文根據以 雜阿含經 為主的原始佛教經 典 探索信與他 力在其中的存在狀態 佛教從成 立僧團伊始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目錄成佛捷徑 圓香/1身心淨化的方法 星雲大師/6 淨土十疑論述要 淨業/17 珍惜難得的機緣 呂富枝/25 因淨土信仰喚醒吳修齊的求生意志 周慶祥/38 持名念佛的要義 徐自民/41 神遊淨土的信心巨人 陳柏達/48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元音老人/57 四料簡略釋 印光大師/97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總誦 郭惠珍/120 臨終三疑四關 慈照宗主/132 了生脫死節要 繆滌源/134 念佛飭終津梁節要

More information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頁 ~0( 民國九十六年 ), 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 pp. ~0 (00)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0-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試析 以續法與彭紹升為例 劉貴傑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提要 華嚴宗特重義理思辨, 淨土宗強調念佛實修,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5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7 11 20 30 42 44 45 47 48 49 51 114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 CIP) /. : ISBN , G CIP ( 2005) : : : : 31, : ( 010 ) ( ) ; ( 010) ( ) : http

( CIP) /. : ISBN , G CIP ( 2005) : : : : 31, : ( 010 ) ( ) ; ( 010) ( ) : http ( CIP) /. : 2005. 3 ISBN 7-116-04386-1,......... -. G647. 38 CIP ( 2005) 020968 : : : : 31, 100083 : ( 010 ) 82324508 ( ) ; ( 010) 82324580 ( ) : http: / /www. gph. com. cn : zbs@ gph. com. cn : ( 010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地藏經科注

地藏經科注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 目次 科注 5 注序 7 科注序 8 重印科注序 9 綸貫科注緣起 11 綸貫 43 卷上 44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101 分身集會品第二 113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130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167 卷中 167 地獄名號品第五 184 如來讚歎品第六 3 目次 科注 4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 215 利益存亡品第七 230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259 稱佛名號品第九 274

More information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能 敵 須 彌, 能 深 巨 海 普 賢 行 願 品 云 : 若 此 惡 業 有 體 相 者, 盡

More information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法律依據 預算收入 94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法律依據 預算收入 94 第七章行政工作 93 第七章行政工作 7.1 預算 7.1.1 法律依據 7.1.2 預算收入 94 五 2006 年收入管理 圖表二十六 2006 年收入結構 7.1.3 預算支出 95 圖表二十七 2006 年支出管理 96 圖表二十八 2006 年實際支出結構 圖表二十九 2006 年預算支出與實際支出對比 97 7.2 人員 圖表三十 1999 2006 年人員數目比較表 98 附件行政申訴範疇立案調查個案撮要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doc

目    錄.doc I 1 6 10 15 22 30 35 37 40 43 44 45 47 49 52 56 一 $1,272,803,000 $90,000,000 $1,270,258,000 $270,000,000 二 3.2 3.76 28.5% 92 10 26 三 Roadmap 四 五 六 92 6 10 94 七 9 八 ( ) 592 $827,716,760 283 $587,428,59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不可以墮胎

不可以墮胎 不 錄 流 量 殺 裡 什 殺 了 什 來 不來 來 殺 來 了 來 來 殺 了 更 了 不 不 不 錄 刺 異 了 異 亂 留 兩 不 惡 不 來 類 來 累 不 了 女 切 來 女 不 女 不 來 什 女 說 切 來 殺 殺 了 來 更 了 了 了 不 不 樂 切 累 惡 惡 狀 說 1 不 了 不 療 不 不 參 參 來不 了 說 不 不 陸 不 六 了 李 陸 了 念 度 李 錄 女 不 裡來

More information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76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輸入, 曾國豐大德輸入,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76 無量義經序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無量義經者, 取其無相一灋, 廣生眾教, 含義不貲,

More information

77 淨土聖賢錄看來 精進修持稱名念佛者 在念佛論中提及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 亦可達到同樣的境界 何況計數念佛也不 佛之外 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 願 行 失為對治懈怠或督促精進的有效方法之 不堅固 可以常拿四念處和八正道來檢點 一 有些祖師以稱名念佛為主 再輔以持 約束自己的身心 至於念佛的方法 也

77 淨土聖賢錄看來 精進修持稱名念佛者 在念佛論中提及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 亦可達到同樣的境界 何況計數念佛也不 佛之外 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 願 行 失為對治懈怠或督促精進的有效方法之 不堅固 可以常拿四念處和八正道來檢點 一 有些祖師以稱名念佛為主 再輔以持 約束自己的身心 至於念佛的方法 也 76 念佛生西 陳元暉 57農推系畢 有人說 過臘八節的習俗 大約是 藏曆四月十五日 國曆六月七日 至五月 在清朝初期就傳到臺灣 可是我直到中 十四日 國曆七月六日 為釋迦月 Sakya 年 親近陳引舟上師後 因一批來自內地 Dawa 去年佩吟曾e-mail告知大家 此 的年長金剛弟兄說 要在中壢蓮華精舍辦 期不論造惡或行善之效果百萬倍於平常 臘八會 薈 供 慶祝釋迦牟尼佛成道 之吉祥日及遇在日或月蝕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學佛答問(三)

學佛答問(三) 學佛淨空法師講述團法人答華藏淨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問宗學會印贈社(三) 序大覺世尊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從經典中可以發現,大多數佛經都是由佛的弟子提出疑問,請教釋迦牟尼佛解答 由此觀之,學生有疑問請老師解答,消除疑惑,進一步解決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難,乃是學佛很重要的過程 今有華藏講記組整理上淨下空老和尚為人解答學佛問題,從錄音帶抄錄成文字稿,整理後擬印成書本流通,並提供書展,供養大眾,請末學作序,謹以略言數句,以塞其責

More information

观无量寿佛经疏上品上生章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二年九月在美国圣荷西讲善导大师所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 为期一周 兹根据录音带写成讲词, 顺文整理, 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 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是 观经 上品上生章 这本讲义是采取唐朝善导大师的注解, 他将这部经从玄义到经文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又称为 四帖疏 今天选出这一章, 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即 发菩提心 净宗常说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印 順 文 教 基 金 會 推 廣 教 育 叢 書 1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釋 厚 觀 目 錄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編 輯 緣 起 ( 釋 厚 觀 ) iii 0 成 佛 之 道 印 順 導 師 自 序 1 1 第 一 章 歸 敬 三 寶 5 2 第 二 章 聞 法 趣 入 19 3 第 三 章 五 乘 共 法 35 4 第 四 章 三 乘 共 法 65 4.1 甲 發 出 離 心 修 出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D73B8B9A B1CFAD57B1CFC3F8A145B5B4AF67A4A3C4DFAABAC3F6C1E42E2E646F63>

<4D F736F F D20BD73B8B9A B1CFAD57B1CFC3F8A145B5B4AF67A4A3C4DFAABAC3F6C1E42E2E646F63> 救苦救難. 絕症不懼的關鍵 目錄 一 序言篇 人生所為何事? 編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的主題 -- 自心不亂 絕症不懼 二 信心建立篇 世界著名學者對於佛法的肯定與讚賞 佛是什麼? 是創世主? 宇宙的起源? 佛法是科學的 三 知行合一篇 患者座右銘 佛法能解除病苦的經典依據 佛法能解除病苦, 災難的原理 -- 念佛 祈禱無效之因 念佛的意義 -- 為什麼要念佛? 生命的意義 -- 一直這樣念佛有什麼目的?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第一章學佛之根本意趣 一 人生所為何事 1 茫茫生死事難知佛法說明人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現在如何行, 才能安登光明彼岸 2 碌碌終生何所得 人生好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 到老辛苦一場空 這問題容易使人悲觀消極, 萎靡頹廢, 但佛法並不如此 3 孳孳行善復何益唯有佛教建立三世因果, 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收穫不見得立刻來到, 但終究是會得到的 4 逐逐此心安不得人不能滿足,

More information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前言 諸位法師 諸位大德 同修 : 今日承應韓瑛 鄭英良居士啟請的殊勝因緣, 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與大眾同學研習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 以二十二年的時間演說般若, 前後共有十六會, 由此可知, 般若 是整個佛法教學的中心 大般若經 中文譯本有六百卷, 據說藏文有千卷之多 這樣大部的經典, 讀誦已經相當困難, 何況受持 演說 因此, 世尊特別在第九會, 由博而約,

More information

HENRO Guide Map 佛教傳播概略圖 四國朝聖歷史 前1世紀 一般認為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在印度開悟 在6世紀經由中國 朝 1世紀 帕米爾 鮮半島傳播到日本 佛教傳入日本後持續分支 發展過程獨特 各 毽陀羅 流派開山祖師甚至比佛陀更為信徒所崇敬 於日本確立真言密教的 前3世紀 弘法大師 空海 也是其中之一 阿姜達 西元12世紀初的文獻中首次出現四國朝聖相關記載 一般認為目前 前3世紀 環繞88站的朝聖形式確立於西元16世紀末至17世紀間

More information

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能使我們心想事成‧化解災難

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能使我們心想事成‧化解災難 念力淨空法師講述能使弟子張麗玉整理我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們心想事難成印贈化解災 念力能使我們心想事成 化解災難3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 能使我們心想事成 化解災難淨空法師(摘錄自 淨土大經解 及 科註 弟子張麗玉整理)(二 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美國修.藍博士到我這裡來訪問,這就是非常著名夏威夷土著治療方法的一個老師,我看到他的資料,他治好一千多人,都是重病 最出名的是他在夏威夷那個時候,有一個神經病院,病患有三十多個人

More information

地獄界 佛法概念 : 十界 日文中, 地獄 表示 位於地底下的監牢 地獄顯現最底層的生命狀態, 被煩惱 苦悶所束縛, 是徹底缺乏自由的境界 大聖人說 : 地獄可怖 以火燄為家 ( 致新池書, 御書 1515 頁 ) 指的就是, 當我們被痛苦煩惱所摧殘, 就宛如置身於熊熊烈燄中一般 大聖人又說 : 瞋

地獄界 佛法概念 : 十界 日文中, 地獄 表示 位於地底下的監牢 地獄顯現最底層的生命狀態, 被煩惱 苦悶所束縛, 是徹底缺乏自由的境界 大聖人說 : 地獄可怖 以火燄為家 ( 致新池書, 御書 1515 頁 ) 指的就是, 當我們被痛苦煩惱所摧殘, 就宛如置身於熊熊烈燄中一般 大聖人又說 : 瞋 十界 翻譯 :Kitty Chiang 何謂十界 了解十界, 也就是十種生命境界, 可以更清楚的掌握佛教哲學對生命的動態觀察 ; 也能讓我們更加明白如何提升生命境界 所謂十界就是 : 地獄界 餓鬼界 畜生界 修羅界 人界 天界 聲聞界 緣覺界 菩薩界 佛界 其中, 地獄 餓鬼 畜生 修羅 人和天界合稱為 六道 聲聞 緣覺 菩薩和佛合稱為 四聖 六道 源起於古印度的世界觀 他們認為眾生在六道中, 生生世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56.doc)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56.doc) 達摩四行觀達摩破相論 達摩血脈論最上乘論 合輯 達摩悟性論黃檗傳心法要 達摩四行觀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弟子曇琳序 法師者, 西域南天竺國人, 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 神慧疎朗, 聞皆曉悟 ; 志存摩訶衍道, 故捨素隨緇, 紹隆聖種 ; 冥心虛寂, 通鑒世事, 內外俱明, 德超世表 悲悔邊隅正教陵替, 遂能遠涉山海, 遊化漢魏 亡心之士, 莫不歸信 ; 存見之流, 乃生譏謗 于時唯有道育惠可,

More information

末 法 時 代 眾 生 修 行, 罕 一 得 道, 唯 有 依 靠 淨 土 法 門, 仰 仗 佛 力 加 持 方 能 一 了 生 死 若 有 眾 生, 能 一 心 淨 信, 仰 慕 極 樂, 欲 生 彼 國, 而 發 大 菩 提 心, 修 諸 功 德, 信 願 行 資 糧 具 足, 臨 終 蒙 佛 接 引, 即 得 往 生, 九 品 蓮 花 化 生, 其 中 多 有 眾 生, 花 開 見 佛, 悟

More information

永明智覺禪師語錄精華

永明智覺禪師語錄精華 1 萬善同歸集上 萬善同歸集中 萬善同歸集下 唯心訣 定慧相資歌 警世 宗鏡錄序 紫金奧義(爾亮)智覺禪師,功德難量,潤醍世間,光度無限,做佛護法,當聖賢軍,解文字障,權實般若,深入法藏,為眾圓解,不為天下,只為蒼生 大膽取名,紫金奧義,聞思所集,同佛身故,金光閃耀,現七彩故,金性不變,現不動故,金質純淨,現元空故,金月寶鏡,照世間故 2 萬善同歸集卷上 萬善同歸集上 萬善同歸集中 萬善同歸集下 唯心訣

More information

一 ; 行者毅力 信心的強化 二是透過蹔腳步, 通腳氣脈. 再通全身經絡.. 若能得正式閉關修持般舟三昧.. 當然身與心都可成就 Bhante 開示 前加行班的修學方向前加行班即是學前教育班, 重在新知與理解新知 體會新知, 累積正行智慧, 故擬定如下主題做為新知參考 壹 般舟念昧的理知 立一念,

一 ; 行者毅力 信心的強化 二是透過蹔腳步, 通腳氣脈. 再通全身經絡.. 若能得正式閉關修持般舟三昧.. 當然身與心都可成就 Bhante 開示 前加行班的修學方向前加行班即是學前教育班, 重在新知與理解新知 體會新知, 累積正行智慧, 故擬定如下主題做為新知參考 壹 般舟念昧的理知 立一念, 修行法門 般舟念佛三昧前加法淺知 法爾禪修中心優婆塞戒子法住輯 前言般舟行法, 就是邊走邊念佛, 不睡不臥不坐, 而且日中一食 行中特定一日為一期 或二日. 或三日. 或七日. 或二十一日, 或是九十日夜為一期 如 般舟三昧經 卷上 ( 大正 13,906a): ---- 獨一處止, 念西方阿彌陀佛, 今現在隨所聞當念 ---, 一心念之 一日一夜, 若七日七夜, 過七日已後見之 又說 : ----

More information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華嚴系列 釋普獻 講述 善知識的追尋 LOKEYA]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識 參 於善知識生何種心 一 與善知識同一志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icrosoft Word - 生命的真相何謂一念蓮華為何要推廣一念蓮華生命關懷如何為臨終者一念蓮華生命關懷後續處理重病患者應如何輔導人人皆須預辦的大事勸請大家一起來推動 一 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生命不過是靈魂隨業流轉而不斷生生死死的歷程 什麼叫業? 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 所言所語 所思所想 這一切的行為言語思想, 都 有它的能量, 一有造作, 能量便釋放而出, 影響他人 牽繫自己, 稱為 業力 當靈魂隨著業力的牽引,

More information

全彰 念念不忘 文自現 或問酬深妙 而句義玄微 詳究元因 略陳數段 庶一問一答 其文明若日星 重辯重徵 其義曉如白黑 義隨文 而文隨義 左右逢源 珠走盤 而盤走珠 縱橫無礙 信解受持者 洞明真性 見聞隨喜者 咸悟菩提 流通天上人間 普徧微塵剎海 太虗無際 法施何窮 以斯般若功勛總報四恩三有 咦 將此

全彰 念念不忘 文自現 或問酬深妙 而句義玄微 詳究元因 略陳數段 庶一問一答 其文明若日星 重辯重徵 其義曉如白黑 義隨文 而文隨義 左右逢源 珠走盤 而盤走珠 縱橫無礙 信解受持者 洞明真性 見聞隨喜者 咸悟菩提 流通天上人間 普徧微塵剎海 太虗無際 法施何窮 以斯般若功勛總報四恩三有 咦 將此 No. 1494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94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金剛經科儀寶卷唐義淨三藏法師題取經詩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惟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唐太宗題焚經臺詩門徑瀟洒長緣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亟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定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鮮嫌狼籍吹盡當年道教灰銷釋金剛科儀蓋聞漢朝感夢

More information

1230-booklet-13-14

1230-booklet-13-14 CHUNG FUNG CHARITABLE FOUNDATION LIMITED www.chungfung.org.hk 02 03 04 中國健康工程 05 團友吳偉明更即興詠詩二首, 以誌此行 : 06 中國健康工程 07 08 中國健康工程 我們計劃在江西 貴州等貧困鄉鎮選擇適合地點 祈望有其他善長願意捐建, 多多益善 感謝所有善長, 松峰之友的捐獻與支持 各位的善心, 愛心與熱心令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More information

《正理滴點論》解

《正理滴點論》解 總 序 禪 敬 慈宗 依太虛大師之說 為 慈宗 就是 彌勒宗 梵 語彌勒 此譯為慈氏 依據慈氏為宗 乃立 慈宗 的名義 民國十二年元旦 我在武昌佛學院 選集 瑜伽真實義品 以 明其 境 菩薩戒本 以軌其 行 彌勒上生經 以明其 果 叫做 慈宗三要 在敘文有幾句話 遠稽乾竺 仰慈 氏之德風 邇徵大唐 續慈恩之芳燄 歸宗有在 故曰慈宗 是定這個慈宗名義的緣起 意思是說 雖到今時才立慈宗之名 但是 這個法門是可以追朔到佛世時的

More information

我 的 學 佛 因 緣 八 九, 若 不 去 學 習 面 對 及 克 服 它 們, 又 怎 能 突 破 與 超 越 呢? 開 始 覺 得 自 己 就 只 懂 得 求 求 拜 拜 而 已 嗎? 頓 時 內 心 很 想 瞭 解 世 間 一 切 事 理 高 中 時 期 常 與 友 人 到 寺 院 當 義

我 的 學 佛 因 緣 八 九, 若 不 去 學 習 面 對 及 克 服 它 們, 又 怎 能 突 破 與 超 越 呢? 開 始 覺 得 自 己 就 只 懂 得 求 求 拜 拜 而 已 嗎? 頓 時 內 心 很 想 瞭 解 世 間 一 切 事 理 高 中 時 期 常 與 友 人 到 寺 院 當 義 我的學佛因緣 本文榮獲九十七年度太子建設獎學金 釋空雲 圓光佛學院佛學系三年級 壹 前 言 貳 未學佛前 人生有著許多的難關 病苦 未接觸佛教之前 我對佛教是 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生命成長過 門外漢 神 佛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程中 就有這麼一段令我刻骨銘 的 不知世間有正信佛教 更不曉 心的體驗 末學曾是個癌症病患 得什麼是三寶 小時候 常與媽媽 者 這一場病 雖然讓我的身 到廟裡燒香拜神 每次到廟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同声2013第一期2.docx

Microsoft Word - 同声2013第一期2.docx 同声 2013 年 2 月 8 日 第 1 期 同声 期刊内容 第二页 灵修 第三- 四页 读经 第五- 六页 感恩分享 背诵经文 贴撒罗 尼迦前书 5:16-18 要常常喜乐 不住地祷告 凡事谢恩 因 为这是神 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十七- 十八页 第七页 专访 第八- 十页 主日学 第十一- 十三页 教会建造 第十四- 十五页 经历主 第十六页 青少年心声 编辑 徐光 黄黎光 排版 尤国芳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補充教材 394 99 第 4 章第 3 節 伊莉莎白一世婚姻外交的智慧 / 一 前言 1998 Elizabeth 1 1558 1603 17 二 貞女女王的婚姻與外交策略 100 394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6 1547 10 1558 5 1558 25 45 3 400 40 3 4 101 5 6 7 1577 6 8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60 35 ä ü ä ü ß 單一立法 附屬立法 非行政類附屬刑法 非行政類之 特別刑法 ü ü 非行政類之附屬刑法 行政罰 非行政類刑法 ß ä 包含秩序違反法及普 通刑法 輔助刑法以 外附有行政罰處罰的 法律, 其法律效果主 要為罰鍰 行政犯 這塊領域在概念上不存 在, 究係刑事犯或行政 犯, 其歸屬問題乃本章 所欲探究者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2009院訊78期

2009院訊78期 0382 56 0773 TEL(03)521-7125 FAX(03)521-7194 8350 19893/20093 / 0070222-7 56 KAO-FENG ROAD HSINCHU 30064 TAIWAN 2 学學 3 ㆒㈠一一 4 5 印印 名名 有有 名名 6 地 資資 有有優優 有有 代 社社 ㆒㈠一一 ㈤五五㈩十十 天 ㈤五五㈩十十 宗宗 ㆕㈣四四㈩十十 至 ㈩十十 ㆒㈠一一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優婆塞戒經講錄-太虛大師電子書Wiki

優婆塞戒經講錄-太虛大師電子書Wiki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懸論集會品第一發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脫品第四三種菩提品第五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發願品第七名義菩薩品第八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二莊嚴品第十二攝取品第十三受戒品第十四淨戒品第十五息惡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1-Poweredby 牟尼佛法流通網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雜品第十九淨三歸品第二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業品第二十四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重示

More information

P. 2

P. 2 修訂日期: 2005/08/01 發行日期: 2005/8/1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62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62-A淨土資糧全集(前集) 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西方淨土圖(一名極樂世界亦云安養亦云安樂亦云清泰亦云妙意總名淨土)

More information

96 6 27 8 30 12 10 11 4 692 11 08 30 09 00 09 00 09 05 09 05 10 35 10 35 10 40 10 40 11 40 11 40 12 10 12 10 02 2725-6242

96 6 27 8 30 12 10 11 4 692 11 08 30 09 00 09 00 09 05 09 05 10 35 10 35 10 40 10 40 11 40 11 40 12 10 12 10 02 2725-6242 13 96 6 27 8 30 12 10 11 4 692 11 08 30 09 00 09 00 09 05 09 05 10 35 10 35 10 40 10 40 11 40 11 40 12 10 12 10 02 2725-6242 Contents 1 局長的話 清心自在看人生 活動剪影 世界宗教文化 14 從達文西密碼看 聖經故事與宗教藝術 4 弘法利生六十載 台北市佛教會六十週年慶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放生部 興福部 擇交部 思慎部 六度部 業因部 欲蓋部 四生部 受報部 十惡部 詐偽部 惰慢部 酒宍部 占相部 地獄部 送終部 雜要部 諸經要集卷第一 三寶部第一 敬佛篇第一(此別六緣) 普敬述意緣 念十方佛緣 念釋迦佛緣 念彌陀佛緣 念彌勒佛緣 念佛三昧緣 普敬述意緣第一 夫大聖有平等之相 弟子有

放生部 興福部 擇交部 思慎部 六度部 業因部 欲蓋部 四生部 受報部 十惡部 詐偽部 惰慢部 酒宍部 占相部 地獄部 送終部 雜要部 諸經要集卷第一 三寶部第一 敬佛篇第一(此別六緣) 普敬述意緣 念十方佛緣 念釋迦佛緣 念彌陀佛緣 念彌勒佛緣 念佛三昧緣 普敬述意緣第一 夫大聖有平等之相 弟子有 諸經要集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 完成日期: 2001/04/01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4, No. 2123 No. 2123 諸經要集序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 瞻仰異容 正教無偏 說聽殊旨 故師有等雨之況 弟子有異聞 之說 良以隨機授與 逐器淺深 至如十二分教之大綱

More information

全三冊 淨 空 法 師 講述 中冊 彩色圖文 新編出版 地 藏 經 講 記 中 冊 目 錄 正 釋 經 文 地 獄 名 號 品 第 五 004 如 來 讚 歎 品 第 六 063 利 益 存 亡 品 第 七 179 閻 羅 王 眾 讚 歎 品 第 八 219 稱 佛 名 號 品 第 九 291 地藏經講記 中 正釋經文 地獄名號品第五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 薩言 仁者 願為天龍四眾 及未 來現在一切眾生

More information

費燒柱香, 圖個吉利 目 錄 一 靈感事跡 : ( 一 ) 治病篇 1 讀誦 金剛經, 腫瘤不翼而飛 /57 頁 2 老和尚的告誡 自己造業自己平, 念上千部 金剛經 ---5/57 頁 3 痔瘡自愈, 夢見亡故親人求回向超拔 ---6/57 頁 4 金剛經的不可思議功德 ---6/57

費燒柱香, 圖個吉利 目 錄 一 靈感事跡 : ( 一 ) 治病篇 1 讀誦 金剛經, 腫瘤不翼而飛 /57 頁 2 老和尚的告誡 自己造業自己平, 念上千部 金剛經 ---5/57 頁 3 痔瘡自愈, 夢見亡故親人求回向超拔 ---6/57 頁 4 金剛經的不可思議功德 ---6/57 金剛經靈驗錄 1 助您實現人生夢想的金剛殊勝法門! 2 福 祿 壽 喜 財各路神仙, 都來保佑您, 您要傳給 12 個朋友和親人, 七天後, 一定有好運來, 或和您心愛的人永遠在一起, 發吧! 滿靈的, 就當拿電話 費燒柱香, 圖個吉利 目 錄 一 靈感事跡 : ( 一 ) 治病篇 1 讀誦 金剛經, 腫瘤不翼而飛 - ---5/57 頁 2 老和尚的告誡 自己造業自己平, 念上千部 金剛經 ---5/57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