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Transcription

1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故 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音大勢至 無數化佛 百千比丘聲聞大眾 無量諸天 七寶宮殿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 與大勢至菩薩 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 放大光明 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 授手迎接 觀世音大勢至 與無數菩薩 讚歎行者 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 歡喜踊躍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 隨從佛後 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 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光明寶林 演說妙法 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 歷事諸佛 遍十方界 於諸佛前 次第受記 還至本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是名上品上生者 疏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 亦先舉 次辯 後結 即有其十二 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上品上生者 疏一從佛告阿難已下 則雙標二意 一明告命 二明辯定其位 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1

2 經 若有眾生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疏三從若有眾生下 至即便往生已來 正明總舉有生之類 即有其四 一明能信之人 二明求願往生 三明發心多少 四明得生之益 經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疏四從何等為三下 至必生彼國已來 正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 即有其二 一明世尊隨機顯益 意密難知 非佛自問自徵 無由得解 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 經云一者至誠心 至者真 誠者實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 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內懷虛假 貪瞋邪偽 奸詐百端 惡性難侵 事同蛇蝎 雖起三業 名為雜毒之善 亦名虛假之行 不名真實業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縱使苦勵身心 日夜十二時 急走急作 如炙頭燃者 眾名雜毒之善 欲迴此雜毒之行 求生彼佛淨土者 此心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 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 皆是真實心中作 凡所施為趣求 亦皆真實 又真寶有二種 一者自利真實 二者利他真寶 言自利真實者 復有二種 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 行住坐臥 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 我亦如是也 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 亦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 若非善業者 敬而遠之 亦不隨喜也 又 2

3 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被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如現目前 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不善三業 必須真實心中捨 又若起善三業者 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簡內外明闇 皆須真寶 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言深心者 即是深信之心也 亦有二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 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 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 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證讚彼佛依正二報 使人欣慕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又深信者 仰願一切行者等 一心唯信佛語 不顧身命 決定依行 佛遣捨者即捨 佛遣行者即行 佛遣去處即去 是名隨順佛教 隨順佛意 是名隨順佛願 是名真佛弟子 又一切行者 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 必不誤眾生也 何以故 佛是滿足大悲人故 實語故 除佛已還 智行未滿 在其學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 果願未圓 此等凡聖 縱使測量諸佛教意 未能決了 雖有平章 要須請佛證為定也 若稱佛意 即印可言 如是如是 若不可佛意者 即言汝等所說 是義不如是 不印者 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 佛印可者 即隨順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說 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若多若少 眾不問菩薩人天等 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說 即是了教 菩薩等說 盡名不了教也 應知 是故今 3

4 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 唯可深信佛語 專注奉行 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 以為疑礙 抱惑自迷 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 決定建立自心 順教修行 永除疑錯 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問曰 凡夫智淺 惑障處深 若逢解行不同人 多引經論來相妨難 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 云何對治彼難 成就信心 決定直進 不生怯退也 答曰 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 行者即報云 仁者雖將經論來證* (*上 道 下 口 ) 不生 如我意者 決定不受汝破 何以故 然我亦不是不信 彼諸經論 盡皆仰信 然佛說彼經時 處別 時別 對機別 利益別 又說彼經時 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 然佛說教備機 時亦不同 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 今說觀經定散二善 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 證言得生 為此因緣 我今一心依此佛教 決定奉行 縱使汝等百千萬億* (*上 道 下 口 ) 不生者 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說言 仁者善聽 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 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十方 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 我亦未起一念疑心 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 何以故 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 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 縱使初地已上 十地已來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十方 異口同音 皆云 釋迦佛指讚彌陀 毀此三界六道 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 畢此一身後 必定生彼國者 此必虛妄 不可依信也 我雖聞此等所說 亦不生一念疑心 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何以故 4

5 乃由佛語真寶決了義故 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 非是疑惑心中語故 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 若實是菩薩者 眾不違佛教也 又置此事 行者當知 縱使化佛報佛 若一若多 乃至遍滿十方 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 一一說言 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切凡夫 專心念佛及修餘善 迴願得生彼淨土者 此是虛妄 定無此事也 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 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何以故 一佛一切佛 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 無少差別 是故一佛所制 即一切佛同制 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 畢竟不犯不行者 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 若有後佛出世 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 以此道理推驗 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 盡此一身專念專修 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 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 何以故 同體大悲故 一佛所化 即是一切佛化 一切佛化 即是一佛所化 即彌陀經中證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 又勸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 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 同讚釋迦 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 指讚彌陀名號 勸勵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即其證也 又十方佛等 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 即共同心同時 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是故一佛所說 即一切佛同證 誠其事也 此名就人立信也 次 5

6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 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 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 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 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 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迴向得生 眾名疏雜之行也 故名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言迴向發願心者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 迴向願生彼國 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又迴向發願願生者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 由若金剛 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唯是決定一心 投正直進 不得聞彼人語 即有進退 心生怯弱 迴顧落道 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問曰 若有解行不同 邪雜人等 來相惑亂 或說種種疑難 道不得往生 或云汝等眾生曠劫已來 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 於一切凡聖身上 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 未能除盡 然此等之罪 繫屬三界惡道 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 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答曰 諸佛教行 數越塵沙 稟識機緣 隨情非一 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 如明能破闇 6

7 空能含有 地能載養 水能生潤 火能成壞 如此等事 悉名待對之法 即目可見 千差萬別 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 豈無種種益也 隨出一門者 即出一煩惱門也 隨入一門者 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 為此隨緣起行 各求解脫 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 障惑於我 然我之所愛 即是我有緣之行 即非汝所求 汝之所愛 即是汝有緣之行 亦非我所求 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 必疾得解脫也 行者當知 若欲學解 從凡至聖 乃至佛果 一切無礙 皆得學也 若欲學行者 必藉有緣之法 少用功勞 多得益也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 守護信心 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 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 一是火河在南 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 各深無底 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 有一白道 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 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溼道 其火燄亦來燒道 水火相交 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 更無人物 多有群賊惡獸 見此人單獨 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 直走向西 忽然見此大河 即自念言 此河南北不見邊畔 中間見一白道 極是狹小 二岸相去雖近 何由可行 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迴 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 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 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 即自思念 我今迴亦死 住亦死 去一死 一種不免死者 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 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 東岸忽聞人勸聲 仁者 但決定尋此道行 必無死難 若住 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7

8 汝一心正念直來 我能護汝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 即自正當身心 決定尋道直進 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 東岸群賊等喚言 仁者迴來 此道陰惡不得過 必死不疑 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 亦不迴顧 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 永離諸難 善友相見 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 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 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 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澤者 即喻常隨惡友 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 即喻眾生貪愛如水 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 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 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 即喻如水火 善心微故 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溼道者 即喻愛心常起 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燄常燒道者 即喻瞋嫌之心 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 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 即喻釋迦已滅 後人不見 由有教法可尋 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 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 妄說見解迭相惑亂 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 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 即喻眾生久沈生死 曠劫淪迴 迷倒自纏 無由解脫 仰蒙釋迦發遣 指向西方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 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 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已後 得生彼國 與佛相見 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 行住坐臥 三業所修 無問晝夜時節 常作此解 常作此想 故名迴向發願心 又言迴向 8

9 者 生彼國已 還起大悲 迴入生死 教化眾生 亦名迴向也 三心既具 無行不成 願行既成若不生者 無有是處也 又此三心 亦通攝定善之義 應知 經 復有三種眾生 當得往生 疏五從復有三種眾生已下 正明簡機 堪能奉法 依教修行 經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疏六從何等為三下 至六念已來 正明受法不同 即有其三 一明慈心不殺 然殺業有多種 或有口殺 或有身殺 或有心殺 言口毅者 處分許可 名為口殺 言身殺者 動身手等指授 名為身殺 言心殺者 思念方便計校等 名為心殺 若論殺檠 不簡四生 皆能招罪障生淨土 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 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 亦是最上勝妙戒也 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殺也 即有止行二善 自不殺故名止善 教他不殺故名行善 自他初斷名止善 畢竟永除名行善 雖有止持二善 總結成慈下行也 言具諸戒行者 若約人天二乘之器 即名小戒 若約大心大行之人 即名菩薩戒 此戒若以位約者 當此上輩三位者 即名菩薩戒 正由人位定 故自然轉成 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二明讀誦大乘者 此明眾生性習不同 執法各異 前第一人 但用修慈持戒為能 次第二人 唯將讀誦大乘為是 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 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 若以德用來比校者 各有一能 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讀誦大乘也 三明修行六 9

10 念者 所謂念佛法僧 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 言念佛者 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 身業功德 意業功德 一切諸佛亦如是 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 並諸眷屬菩薩僧 又念諸佛之戒 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 難作能作 難捨能捨 內捨外捨 內外捨 此等菩薩 但欲念法 不惜身財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 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 又念天者 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 此等難行之行已過 三祇之劫已超 萬德之行已成 灌頂之位已證 行者等既念知已 即自思念 我身無際已來 共他同時發願 斷惡行菩薩道 他盡不惜身命 行道進位 因圓果熟證聖者 踰於大地微塵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虛然流浪 煩惱惡障 轉轉增多 福慧微微 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 忽思忖此事 不勝心驚悲歎者哉 經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疏七從迴向發願已下 正明各各迴前所修之業 向所求處 經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疏八從具此功德已下 正明修行時節延促 上盡一形 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 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 一發心已後 誓畢此生 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又言具此功德者 或一人具上二 或一人具下二 或一人三種盡具 或有人三種無分者 名作著人皮畜生 非名人也 又不問具三不具三 迴盡得往生 應知 經 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故 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音大 10

11 勢至 無數化佛 百千比丘聲聞大眾 無量諸天 七寶宮殿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 與大勢至菩薩 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 放大光明 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 授手迎接 觀世音大勢至 與無數菩薩 讚歎行者 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 歡喜踊躍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 隨從佛後 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疏九從生彼國時下 至往生彼國已來 正明臨命終時 聖來迎接不同 去時遲疾 即有其十一 一明標定所歸之國 二明重顯其行 指出決定精勤者 亦是校量功德強弱 三明彌陀化主身自來赴 四明觀音已下 更顯無數大眾等 皆從彌陀來迎行者 五明寶宮隨眾 六明重觀音勢至共執金臺至行者前 七明彌陀放光照行者之身 八明佛既舒光照及 即與化佛等同時接手 九明既接昇臺 觀音等同聲讚勸行者之心 十明自見乘臺從佛 十一正明去時遲疾 經 生彼國已 疏十從生彼國已下 正明金臺到彼 更無華合之障 經 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光明寶林 演說妙法 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 歷事諸佛 遍十方界 於諸佛前 次第受記 還至本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疏十一從見佛色身下 至陀羅尼門已來 正明金臺到後 得益不同 即有其三 一者初聞妙法 即悟無生 二者須臾歷事 次第授記 三者本國他方 更證聞持二益 經 是名上品上生者 11

12 疏十二從是名已下 總結 上來雖有十二句不同 廣解上品 上生義竟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簡 ) 製作 12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1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四劉宋畺良耶舍譯經唐沙門善導集記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卽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廻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卽得往生 生彼國時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選擇本願念佛集序藏人頭從三位行左大辨兼兵部卿平朝臣基親夫以專稱南謨之教門者直至西刹之要路也 不但釋迦金之宣亦爲彌陀素意之願 二日三日執持名號之證諸佛舒舌 十聲一聲必得往生之義衆生銘肝 爰吾大師空和尚有一軸文集之書號選擇本願念佛集 誠是渡苦海之通津 亦爲照長夜之靈光 人無三學横截四流 弘願密意斯彰 佛以一行普濟萬機 大悲本懷方暢 隨犯隨懺之行誰非我分 易修易往之法須仰他力 不入此門安到彼岸 我等何幸遇斯靈典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記佛唐沙門善導大師集說觀無量疏財壽佛經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觀經四帖疏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目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玄義分... 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二 序分義... 2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三 定善義... 57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四 散善義... 99 等愚癡佛大悲礙神通應一念用無功劫滿未一菩薩尊我一發金剛俗時眾勸義大眾發願歸三觀經玄義劫來流時無退加願攝德涅槃智未證行圓未屬等無命盡十超斷四發無上逢釋迦願遙加等咸歸等咸歸覺及等使盡未嚴及變性真如入彌陀死甚難法之遺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此觀經一部之內 先作七門料簡 然後依文釋義 第一先標序題 第二次釋其名 第三依文釋義並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第四正顯說人差別 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 第六和會經論相違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第一先標序題者 竊以真如廣大 五乘不測其邊 法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此觀經一部之內 先作七門料簡 然後依文釋義 第一先標序題 第二次釋其名 第三依文釋義並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第四正顯說人差別 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 第六和會經論相違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第一先標序題者 竊以真如廣大 五乘不測其邊 法 觀無量壽佛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3 No. 1753 [cf. No. 365]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沙門善導集記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生死甚難厭 共發金剛志 願入彌陀界 世尊我一心

More information

唯說念佛-淨土宗略要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4

唯說念佛-淨土宗略要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4 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唯說念佛 -- 淨土宗略要文 略講 ( 二 二年四月講於山東龍口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7 月版本 ) 緣起 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 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慧淨法師編述 觀經四帖疏 綱要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4 月版本 ) 目錄... 一 五部九卷本疏具疏教門行門安心起行 1... 二 彌陀指授諸佛證誠楷定古今尊信如經 3... 三 九品唯凡觀經一部佛為凡說非為聖人 12... 四 彌陀報身極樂報土凡夫入報全託佛願 24... 五 六字名號機法一體具信願行是正定業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鄭振煌居士講述 明宣整理緒言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是很特殊的, 雖然淨土經典最初以梵文寫成, 來自印度, 但是淨土法門在印度並沒有成為宗派, 南傳佛教沒有淨土的修行法門, 藏傳佛教也沒有淨土宗, 唯獨在中國成宗, 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傳到韓國, 照理講, 韓國應該有淨土宗才對, 可是淨土修行在韓國依然沒有成立宗派 佛教由韓國再傳到日本, 日本接受韓國佛教, 也間接地接受中國佛教和文化,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集 唐 道綽禪師 撰 凡夫 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如何下手研讀 實是一大問題 然而也不是問題 因為 法法頭頭 皆能入門 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再鑽研下去 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 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 實不易懂 因此本系列叢書 以把佛典經論及 古大德註釋 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

安樂集 唐 道綽禪師 撰 凡夫 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如何下手研讀 實是一大問題 然而也不是問題 因為 法法頭頭 皆能入門 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再鑽研下去 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 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 實不易懂 因此本系列叢書 以把佛典經論及 古大德註釋 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 安樂集 唐 道綽禪師 撰 凡夫 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如何下手研讀 實是一大問題 然而也不是問題 因為 法法頭頭 皆能入門 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再鑽研下去 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 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 實不易懂 因此本系列叢書 以把佛典經論及 古大德註釋 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 俾便利有心者閱讀 文採原文與白話文對照方 式刊出 一來希望讀者能逐漸養成閱讀原文之習慣 以便將來自己能更深入閱讀經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 內文 902 頁 台共 944 頁 29.5 全文 902+33 索引共 書眉 397 釋慧淨 釋淨宗 頁 935 編述 善導大師全集 二 玄義分 教門 本疏 文義分 五部九卷 觀 行 行門 具疏 行 儀 玄 義 分 一卷 序 分 序 分 義 一卷 正宗分 定 善 義 一卷 流通分 散 善 義 一卷 別時行法 觀念法門 一卷 臨時行法 法 事 讚 二卷 尋常行法 往生禮讚 一卷 別時行法 般 舟 讚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 編述 內文 902 頁 台共 944 頁 29.5 全文 902+33 索引共 書眉 397 釋慧淨 釋淨宗 頁 935 善導大師全集 二 五部九卷 編 者 序 教門 本疏 行門 具疏 玄義分 文義分 觀 行 行 儀 尋常行法 臨時行法 別時行法 流通分 正宗分 序 分 般 舟 讚 一卷 往生禮讚 一卷 法 事 讚 二卷 觀念法門 一卷 散 善 義 一卷 定 善 義 一卷 序 分 義 一卷 玄 義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往生禮讚偈 唐.. 善導大師編著 作者簡介 善導大師 ( 西元六一三 六八一 ), 唐代 隨煬大葉九年生, 山東臨淄人, 俗姓朱, 號中南大師 善導十四歲時依止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學習 < 法華 > < 維摩 > 等經, 後讀誦觀無量壽佛經, 乃依之修習時十六種觀行 一日, 善導見西方變相圖而大受感

往生禮讚偈 唐.. 善導大師編著 作者簡介 善導大師 ( 西元六一三 六八一 ), 唐代 隨煬大葉九年生, 山東臨淄人, 俗姓朱, 號中南大師 善導十四歲時依止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學習 < 法華 > < 維摩 > 等經, 後讀誦觀無量壽佛經, 乃依之修習時十六種觀行 一日, 善導見西方變相圖而大受感 往生禮讚偈 唐.. 善導大師編著 作者簡介 善導大師 ( 西元六一三 六八一 ), 唐代 隨煬大葉九年生, 山東臨淄人, 俗姓朱, 號中南大師 善導十四歲時依止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學習 < 法華 > < 維摩 > 等經, 後讀誦觀無量壽佛經, 乃依之修習時十六種觀行 一日, 善導見西方變相圖而大受感動, 發願往生淨土 一回, 善導大師請問道綽念佛是否真能往生淨土, 道綽示意扇導兩人各取蓮花一朵, 精進念佛七日,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福慧圓滿 

福慧圓滿  福慧圓滿整理自淨空老法師講演集 墨寶原文 : 佛是福慧圓滿, 大乘表大智慧, 無量壽表第一大德, 莊嚴即是真善美慧 此皆一切眾生本自具足, 但以妄想執著, 而不能證得 聖佛教人, 修清淨 平等 慈悲心 ; 十善 六度 利生行, 則能自證大覺, 名曰成佛 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此是佛陀 佛陀教育宗旨如是 大乘無量壽經, 是其治要, 世法佛法盡在其中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智慧 理念

More information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慧淨法師編譯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7 月版本 ) 前言 壹 選擇本願念佛集 ------------------------------------- 一 貳 三部經釋 ---------------------------------------------- 一一九參 法語篇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2-劉正山.doc

Microsoft Word - 02-劉正山.doc 習慣領域期刊 * 第 7 卷第 1 期 2016 年 3 月 頁 39-61 DOI 10.3966/199891212016030701002 從學佛念佛領略習慣領域的奧趣 劉正山摘要 從學理與佛法來看, 習慣領域 的確存在, 電網 也不只是一個絕妙的比喻或構想 電網 概念使佛法經典中深奧的概念, 更容易被現代人所理解與掌握 本研究呈現了一個學佛念佛人學習習慣領域理論的心得, 透過對方法論的討論,

More information

大乘無量壽經易解簡註

大乘無量壽經易解簡註 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夏蓮居大士會經淨空法師專集網(沙門釋淨空註解製作)站簡 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2 序往年韓 老居士在美國舊金山,曾依黃智海居士的 彌陀經白話解,節要改寫成為 彌陀經易解 出版之後,很受大眾歡迎,確能契合當代眾生機宜 一九九五年,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會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當面囑咐韓老居士說: 應當再為 無量壽經 作一易解 廣度眾生,功德無量 韓老居士歡喜受命 爾後一直以身體欠安而未能執筆,往生前一日猶念念不忘此事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p44-49 《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研究心得(上) an doc

Microsoft Word p44-49 《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研究心得(上)  an doc 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 研究心得 ( 上 ) 廖翎而 本文榮獲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慧三法師獎學金 秋天翩翩來到金山小鎮, 季節的變換, 使得荷花低垂了頭, 紛紛委泥落地, 化作一梗梗的蓮子, 散播陣陣的清香 一如往常, 我走在田間小路上, 欣賞無常的手在大地施展魔術, 眼前的一切, 田野美景無限, 波光瀲灩, 好風如水, 令人心曠神怡 隨著一隻白鷺鷥的展翅衝天, 青山柔和的稜線展現在前, 天地為之一寬,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淨空學 楞嚴者 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圓通者 聖性法門 無不通也 勢至 啟教之人 念佛 修行之法 文雖二百四十字 義括淨土諸典 教機法喻 生佛感應以遍含 自他因果而該徹 作心境之月燈 聖凡之舟楫 念佛教興 具多因緣 ( 一 ) 指出捷徑修行門路 ( 二 ) 直示當人念自心佛 ( 三 ) 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 四 ) 為顯生佛心無差別 ( 五 ) 度脫凡外橫超三界 ( 六 ) 接引權小圓成佛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宗叢書 022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宗叢書 022 淨慈居士編 慧淨法師講演集 ( 一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8 月版本 ) 總目錄... 編者序一... 一 佛教的無常觀一... 二 六字名號的意義一四... 三 念佛之殊勝利益三六... 四 阿彌陀經 兩文解釋四九... 五 第十八願 略解六四... 六 難易二道判九一... 七 人生的目的一五六...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T0A27

T0A27 宋西域㆔藏 良耶舍譯 如是我聞 ㆒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 與大比丘眾千㆓百五十 俱 菩薩㆔萬㆓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 而為 首 爾時王舍大城有㆒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㆒不得往 國大夫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 用塗其身 諸瓔珞 盛葡萄漿密以 王 爾時大王 食 飲漿 求水漱口 漱口畢已 合掌恭敬 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 而作是言 大目乾連是吾親友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陳摶神數秘旨

陳摶神數秘旨 數 數 75 數 數 數 數 9 數 數 行 96 數 64 數 數 數 兩數 便 數 數 數 數 數 1 4 7 2 5 8 離 3 6 9 金 老 離 老 老 臨 老 金 泥 離 泥 泥 數 1 2 3 4 5 6 7 8 9 臨 臨 臨 臨 臨 例 女 辰 雷 數 數 9544 數 數 6 6 數 9544 9544+6+6=9556 81 數 =127 數 =79 數 =79 數 =117

More information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十行菩薩饒益行初探 以 華嚴經 ( 十行品 ) 為主 釋傳智 一 前言 ( 一 ) 寫作動機 華嚴經 說: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1 由此可知佛教對戒律的重視 佛教的根本能維持不墮, 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戒律的尊重與遵守 換言之, 不論在家或出家, 只要是佛弟子都應堅持守戒律的本份 當然, 這樣說不是無根無據 戒分積極的行善 ( 作持 ) 與消極的避免做惡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念佛勝易 -- 念佛感應錄序文 略講 ( 二 一年五月講於大連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1 月版本 ) 緣起 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 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

More information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tahun 1945 (Imlek tanggal 18 bulan 5) di Chiayi, Taiwan. Beliau juga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大 乘 無 量 壽 經 指 歸

大 乘 無 量 壽 經 指 歸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十方諸佛 共同稱讚 千經萬論 處處指歸 壹 前言一 清代彭紹升曰 : 無量壽經 者, 如來稱性之圓教, 眾生本具之化儀 二 日本釋道隱曰 : 如來興世之正說, 奇特最勝之妙典 ; 一乘究竟之極說, 速疾圓融之金言 ; 十方稱讚之誠言, 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三 梅光羲居士云 : 無量壽經 者, 如來稱性之極談, 眾生本具之化儀 ; 一乘之了義, 萬善之總門 ; 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033A46AB4BCABD7BDD7A4A7A472C3B9AA69C3B9BB65A15D ABD7B0B2C0E7A15E2E646F63>

<4D F736F F D203033A46AB4BCABD7BDD7A4A7A472C3B9AA69C3B9BB65A15D ABD7B0B2C0E7A15E2E646F63> 大智度論 之尸羅波羅蜜 ( 釋厚觀,2006.7.7, 於佛法度假營 ) 一 尸羅 之意義 ( 一 ) 大智度論 卷 13( 大正 25,153b9-10): 尸羅 ( 秦言性善 ), 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是名尸羅, 或受戒行善, 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尸羅 ( 二 ) 大毘婆沙論 卷 44( 大正 27,230a4-5): 尸羅者, 是數習義, 常習善法, 故曰尸羅 1 二 初期大乘經論之尸羅波羅蜜,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1 173-216 論 林 立 行 行 六 異 便 2002 年年 91 年 3 2-3 北 立 樓 樓 錄 論 略 兩 匿 見 兩 了 更 更 說 論 不 論 論 兩 略 說 (1) Ta,b,c 欄 例 T46.35a 46 35 欄 (2) a,b,c,d 欄 欄 欄 欄 例 99.44a 99 44 欄 林 理 理 173 行 便 見 不 理 不 不 度 便 行 切 切 行 來說

More information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1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筆記師諱行策,字截流,姓蔣,宜興人 父全昌老儒也,與憨山清公為友 憨山既示寂之三年,為天啟六年 一夕,全昌夢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夢憨 及長,父母相繼逝,發出世志 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問公出家 脅不至席者五年,頓徹法源 問公化去,師住報恩寺,遇同參息庵瑛師,勸修淨業 又遇錢塘樵石法師,引閱合教,乃同入淨室,修法華三昧,宿慧頓通,窮徹教髓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拉 理 行 行 行 行 流 例 例 1 行 行 異 度 列 利 行 理 異 異 行 行 年 年 年六 年六 行 年 年 年六 年六 行 行 益 切 行 列 行 列 行 行 識 行 行 列 不 2 行 行 行 利 行 行 不 料 行 六 不 列 行 理 留 留 留 行 六 落 落 六 行 不 行 六 列 理 留 留 留 行 列 車 年 令 行 異 理 行 3 離 離車 行 理 易 行 列 車 識 精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1 ( 發菩提心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中士道 大家都知道中士道是解脫道, 解脫就是解脫三界, 從六道當中跳出輪迴 修完解脫道, 是不是我們的修行就結束了呢? 因為很多人覺得說娑婆世界太苦, 我發誓不要再來了, 因為太辛苦, 所以像這一類的發心, 他可能就是修完解脫道, 他的修行就到此為止, 就不願意再繼續 可是, 佛陀祂教導我們中士道,

More information

臨終助念之形成

臨終助念之形成 臨終助念之形成 / 釋果定 壹 前言提到臨終就會聯想到助念, 臨終助念以稱名念佛幫助瀕死者提起正念, 並將往生極樂當作是一種生死的超越 佛教重視往生去處, 是淨土教的特色 稱名念佛沒有繁瑣的教理思辨, 簡單 易學, 容易被佛教徒接受, 故成為現代佛教對臨終者的關懷 本文探討的目的, 為了解臨終助念形成的背景因緣及助念的理論依據, 釐清佛法正義, 避免將念佛視為往生極樂的 空中餡餅 貳 佛教對臨終的看法在探討臨終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佛教與現代醫學對死亡的定義認定不同

More information

zt

zt 1 2 3 1 0 只 P 6 8 T P 了 Y y 8 一 T 只 0 儿 二 Y 1 6 Y 口 4 1 P P 5 : : 6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00... 29... 30... 31... 32... 33... 34... 35 7 ... 36... 37... 38...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T0882_999

T0882_999 -1- 佛說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補充講表補充講表補充講表 附表㆒:釋附表㆒:釋附表㆒:釋附表㆒:釋 教起所因 義教起所因 義教起所因 義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鬥爭,轉展陵夷 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鬥爭,轉展陵夷 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鬥爭,轉展陵夷

More information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 幸福美滿的教育 ) 淨空法師講於 1991/12 美國邁阿密淨空法師鑑定華藏講記組修訂目錄一 什麼是佛法?... 1 二 什麼是佛教?... 4 三 現代的變體佛教... 6 四 佛陀的教育目標... 8 ( 一 ) 佛教的學位制度... 8 ( 二 ) 佛教的教學目標... 9 五 佛教教育之入門 - 地藏經... 10 ( 一 ) 大圓滿... 10 ( 二 ) 大乘圓滿法 / 地藏

More information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 釋印融 一 前言本文主要探討的方向有三個, 一者, 迴向的語義 ; 二者, 迴向在佛教中的演變 ; 三者, 迴向的可行性 在語義方面, 主要以南 北傳之經典為依據, 及梵 巴辭典中探其意義 對於演變流程, 僅以原始佛教至初期大乘為限 至於可行性方面, 則從有限之相關資料來作探討 二 迴向之語義平川彰先生, 於其所編輯的 佛教漢梵大辭典 1 內, 對迴向的梵文用詞注有 :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序 無量壽經,乃是淨宗法門之根本所依,經中詳明西方淨土依正主伴,種種殊勝微妙不思議之莊嚴;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修行,勇猛精進,專志莊嚴淨土之因果;以及勸令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理事雙彰之妙旨 令有緣者慕西方極樂世界之嚴淨光麗,形色殊妙,進而發趣道心,求願往生,證三不退,入寂光淨土 導師為報法乳之恩,欲令 無量壽經 遍布世界各地,廣開法筵,闡 無量壽經 之祕義於環宇,並印送流通全世界多達數百萬冊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 講解 淨宗法師 2005 年 6 月講於 佛林寺 一 第一部分 南無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 法然上人全集 第 288 頁, 我們共同來學習 念 佛法語 法然上人的法語, 很簡捷, 很好懂 法然上人的教化風格, 都是很簡單明瞭, 一語到位 所以, 也未必要怎樣深入地去思維 我們就按照順序往下學習 一 正定之業者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這是四句偈 這一條可以講是我們淨土門的總綱要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

各位居士大德 圓覺經第一講文殊章 ( 上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淨名佛學社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 於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jingxiu淨修捷要.DOC

Microsoft Word - jingxiu淨修捷要.DOC 1 淨修捷要(一名五念簡課)菩薩戒弟子夏蓮居撰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未深 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 病中發願 敬集經文 副以祖意 作為簡課 俾授初機 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

More information

2 辛一化有情聲壬一鳥音法利壬二徵釋略顯辛二化無情聲丙二正報妙丁一徵釋名號戊一徵庚二總結戊二釋己一約光明釋己二約壽命釋丁二別釋主伴戊一別釋己一主己二伴戊二結示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丙二重勸乙一普勸丙一勸信流通丙二勸願流通丙

2 辛一化有情聲壬一鳥音法利壬二徵釋略顯辛二化無情聲丙二正報妙丁一徵釋名號戊一徵庚二總結戊二釋己一約光明釋己二約壽命釋丁二別釋主伴戊一別釋己一主己二伴戊二結示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丙二重勸乙一普勸丙一勸信流通丙二勸願流通丙 1 隨堂講義一佛說阿彌陀經科判表乙一通序丙一標法會時處丙二引大眾同聞丁一聲聞眾甲一序分丁二菩薩眾丁三人天眾乙二別序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丙一依報妙丁一徵釋戊一徵戊二釋己一約能受用釋己二約所受用釋丁二廣釋戊一別釋所受己一釋生處己二結示佛力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庚一正明庚二結示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庚一別明甲二正宗分 2 辛一化有情聲壬一鳥音法利壬二徵釋略顯辛二化無情聲丙二正報妙丁一徵釋名號戊一徵庚二總結戊二釋己一約光明釋己二約壽命釋丁二別釋主伴戊一別釋己一主己二伴戊二結示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丙二重勸乙一普勸丙一勸信流通丙二勸願流通丙三勸行流通乙二結勸甲三流通分

More information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淨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HTU 淨)UTH (製空法師專集網站UTHTU 簡作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2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淨空法師講述弟子劉承符筆記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講 無量壽經 全部經文,甚為難得 我們每週講六次,共十二週,大概有一百多個小時,對於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夠用了 經本帶來很多,大家可以人手一冊 這個小本子是這部經的講義,也就是概要 從前道場講經先講玄義,在講經之前先說概要,使大家對於全經要旨先有一個印象,然後講入正文就容易懂了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E1C24EBB78B2A7AA47B3F8AC47A8C6ACE3A873BDD7A4E E646F63>

<4D F736F F D20B2E1C24EBB78B2A7AA47B3F8AC47A8C6ACE3A873BDD7A4E E646F63> 第二章 因果報應觀念的流變與蒲松齡的宗教思想 大乘經上常說 :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左傳 宣公十五年 記載了 結草 的故事 : 晉大夫魏顆不從父親病中的亂命, 在父親死後, 嫁了父妾 後來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師, 生擒秦將杜回, 就因為父妾的父親在冥中報恩, 結草絆倒了杜回, 所以 結草 便成為死後報恩的代名詞 13 後漢書 楊震傳 記載了 銜環 的故事 : 楊寶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發心 安樂集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禪師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 總有十二大門 ;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近, 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 力勵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More information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 隨機施化 雖歸元無二, 而方便多門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 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 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 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 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 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攝事理以無遺 統宗教而無外 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古來註疏 代不乏人 世遠就湮

More information

學佛問答(一)

學佛問答(一) 學佛問答(一2) 序大覺世尊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從經典中可以發現,大多數佛經都是由佛的弟子提出疑問,請教釋迦牟尼佛解答 由此觀之,學生有疑問請老師解答,消除疑惑,進一步解決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難,乃是學佛很重要的過程 今有華藏講記組整理上淨下空老和尚為人解答學佛問題,從錄音帶抄錄成文字稿,整理後擬印成書本流通,並提供書展,供養大眾,請末學作序,謹以略言數句,以塞其責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淨空法師講述黃念老的 大乘無量壽經解,引 大寶積經 中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 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 這十種心非常重要,即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落實 於是我就將 大寶積經 的這段經文查出 全經共有兩卷,經文很長,我仔細看了兩遍,覺得非常重要 世尊將現代學佛的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確是現代修學救命的一部經典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1 念 說 論 說 兩 不離 烈 兩 聯 來 論 理 力 理 來說 說裡 裡 來 識論 說 歷 識 識 力 料 sense data 來 理 力 行 行 不 便 論來 理 力 立 來 便 不勞 力 識論 類 識 說 識 論 不 2 來 1 若不 識 留 識 2 梁 3 說 4 若 便 了 行 說 類 識 說 識 來 料 省 料 來 力 累 5 來說 若 力 識 不 不見 雷 不 見 論 見 識 1

More information

重點是現在我們有藉著發願的力量, 選擇往生何處的自由, 在此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小心好好地選擇 我們要選擇我們有可能往生的地方, 而且是我們想往生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 : 準備好旅途上所需要的物品 在西藏, 當你要旅行時, 需要帶些食物, 因為途中沒有飯館或商店 在這裏, 所準備的是那些可以導致往生

重點是現在我們有藉著發願的力量, 選擇往生何處的自由, 在此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小心好好地選擇 我們要選擇我們有可能往生的地方, 而且是我們想往生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 : 準備好旅途上所需要的物品 在西藏, 當你要旅行時, 需要帶些食物, 因為途中沒有飯館或商店 在這裏, 所準備的是那些可以導致往生 堪布卡特仁波切原文 : 恰美山居法 噶瑪恰美仁波切著中譯 : 楚村桑伯 雖然有許多報身淨土, 也有很多化身凡聖同居土, 但除了一個例外, 一般人是不可能轉生那些淨土的, 必須達到初地菩薩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轉生這些淨土 至於那些凡聖同居的化身佛土, 即使可能轉生那裏, 但是不是值得也還是個問題 例如說 : 我們所在的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土, 佛在這裏示現 他的教法也存在, 若你有緣, 也可以在這裏遇到許多的菩薩及法教

More information

大悲心陀羅尼經四十手印用途

大悲心陀羅尼經四十手印用途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六 經文疏注 ( 一 ) 經題 第四講 :2010/04/10 佛光山普門寺大雄寶殿 上下永富法師講述 / 假日佛學院同學摘錄整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是這部經的總名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 是其簡略稱呼 ( 簡稱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則是這部經的別名 而 經 這一字, 是經的通名 什麼叫別名?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6 期 民國 103 年 1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观无量寿佛经疏上品上生章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二年九月在美国圣荷西讲善导大师所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 为期一周 兹根据录音带写成讲词, 顺文整理, 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 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是 观经 上品上生章 这本讲义是采取唐朝善导大师的注解, 他将这部经从玄义到经文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又称为 四帖疏 今天选出这一章, 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即 发菩提心 净宗常说

More information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往生禮讚偈 ( 一卷 )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係心助成往益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謹依大經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禮念定生彼國 十九拜當日沒時禮 第二謹依大經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二十四拜當初夜時禮 第三謹依龍樹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十六拜當中夜時禮 第四謹依天親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VCC-1.doc

Microsoft Word - VCC-1.doc 2006 年佛法度假中文營隊課程講義 十住毘婆沙論 之菩薩修行要略 釋長慈編 2006/5/22 壹 簡介一 釋 論 題 : ( 一 ) 關於 十住 (DazabhUmi): 1 十住毘婆沙論 中的 十住, 即 華嚴經 十地品中之 十地, 如 十住毘婆沙論 卷 1 入初地品第二 ( 大正 26,22c25~23a3) 云 : 此中十地法去來今諸佛為諸佛子故已說今當說初地名歡喜第二離垢地三名為明地第四名焰地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第七深遠地第八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分別十地相次後當廣說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樂邦文類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9A No. 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 指樂邦令歸依 列聖幽讚 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 燦如星陳 及後之宗焉者漸遠 率以聲色求 而不知求諸心

More information

2

2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陀教育學院 淨宗概論 淨土宗 參考講義 2012/5/18 修訂版 2 綱要目次 : 淨宗概論 ~ 阮貴良 ~ 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陀教育學院 / 淨土宗 課程參考講義開課日期 :2012/4/13 一 何謂 佛土 淨土? 淨土 分類?---------------------------------------------------------- 5 ( 一 ) 佛土 ---------------------------------------------------------------------------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目錄 : 第一場全文視頻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mqewdvwq ( ㄧ ) 觀經在淨土法門的重要...5 ( 二 ) 觀經真正的修法...7 ( 三之一 ) 觀經的由來...9 ( 三之二 ) 觀經的由來... 10 ( 四 ) 世尊的要法... 13 ( 五 ) 認清濁世求生淨土... 15 ( 六之一 ) 學佛如何落實到家庭... 16 ( 六之二

More information

Kinh A Di Da

Kinh A Di Da Phật Thuyết A Di Đà Kinh 佛說阿彌陀經 Tam Tạng Pháp Sư Cưu Ma La Thập kính dịch 2 Lián Chí Zàn 蓮池讚 LIÊN TRÌ TÁN Lián Chí Hăi Hùi, Mí Tuó Rú Lái, 蓮 池 海 會, 彌 陀 如 來, Liên Trì Hải Hội, Di Đà Như Lai, Guān Yīn Shì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印光大師嘉言錄

印光大師嘉言錄 嘉言錄題詞 印光法師嘉言錄皈依弟子李圓淨謹編 淨土大法門, 其大無有外, 如天以普覆, 似地以普載 等覺欲成佛 尚復作依賴, 逆惡將墮獄, 十念登蓮界 普被九界機, 咸皆勤頂戴, 暢佛度生心, 唯一了無再 我以宿業力, 曾作一闡提, 傚法韓歐等, 其愚莫能醫 幸得病數年, 時復深長思, 古今眾聖賢, 豈皆無所知 彼既悉尊奉, 我何敢毀訾, 雖聖有不知, 韓歐焉足師 因茲皈依佛, 剃髮而披緇, 自諒宿業深,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 又名彌勒菩薩所問經 ) -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 簡介 一 大寶積經 簡介 蕅益大師曰 : 始從華嚴, 終大涅槃, 一切菩薩法藏, 皆稱方 等 今更就大乘中, 別取獨被大機者, 名華嚴部 融通空有者, 名般若部 開權顯實者, 名法華部 垂滅談常者, 名涅槃部 其 餘若顯若密, 或對小明大, 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 事理 行位 智斷, 皆此方等部收 非同流俗訛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8分別業的輕重3

Microsoft Word - 18分別業的輕重3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十二講 [ 下士道 - 深信業果 18] ( 分別業的輕重 3)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我們繼續說明 為什麼業特別重大 的原因 第二個, 是 所依門 的緣故 依它所依的內容, 而有輕重的差別 第一個所依的是什麼呢? 就是你是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還是你是沒有善巧智慧的修行人 所謂 善巧 的意思, 就是你雖然造惡業, 但是你可以不墮惡趣, 這個很好噢! 那不善巧的修行人呢, 雖然造很小的惡業,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雙月刊 第 5 期 民國 102 年 11 月出刊 贈閱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 以南北朝 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 ( )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頁 31 提要 本文以 高僧傳 與 比丘尼傳 的實例為基礎, 劃分四種的淨土觀行, 以窺探初期中國佛教往生彌陀淨土者的修行法門與經典依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 以南北朝 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 ( )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頁 31 提要 本文以 高僧傳 與 比丘尼傳 的實例為基礎, 劃分四種的淨土觀行, 以窺探初期中國佛教往生彌陀淨土者的修行法門與經典依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 以南北朝 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 (1997.10)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29-62. 頁 31 提要 本文以 高僧傳 與 比丘尼傳 的實例為基礎, 劃分四種的淨土觀行, 以窺探初期中國佛教往生彌陀淨土者的修行法門與經典依據 又根據 無量壽經 的梵文本, 探討漢譯 往生 的原始意義 與 極樂國土 淨土 譯詞的演變過程, 以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前言 諸位法師 諸位大德 同修 : 今日承應韓瑛 鄭英良居士啟請的殊勝因緣, 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與大眾同學研習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 以二十二年的時間演說般若, 前後共有十六會, 由此可知, 般若 是整個佛法教學的中心 大般若經 中文譯本有六百卷, 據說藏文有千卷之多 這樣大部的經典, 讀誦已經相當困難, 何況受持 演說 因此, 世尊特別在第九會, 由博而約,

More information

<433A5C CA5B0C440C1BFB0F35C B746F705CA8A3C3D2AAFCC0B1AAFBA6F2B74FB464C440A44F5CA8A3C3D2AAFCC0B1AAFBA6F2B74FB464C440A44F2E787073>

<433A5C CA5B0C440C1BFB0F35C B746F705CA8A3C3D2AAFCC0B1AAFBA6F2B74FB464C440A44F5CA8A3C3D2AAFCC0B1AAFBA6F2B74FB464C440A44F2E787073> 證 釋廣心編著見 目錄 見證阿彌陀佛慈悲願力 經證 1~8 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及往生方法 9~26 四十八願淺譯 27~41 事證 42~100 廣心法師記述事證 皈依一週 往生極樂 101~104 廿五年中風 念佛痊癒 105~114 三十年冤魂 蒙佛救度 115~133 黃仁柏念佛 轉變人生 134~145 行業選錯 後代遭殃 146~155 見證阿彌陀佛慈悲願力 見證阿彌陀佛慈悲願力 經證 佛說阿彌陀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2章 遺傳.doc

Microsoft Word - 第2章  遺傳.doc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2 1 4 1 8 1 16 1-64

More information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tahun 1945 (Imlek tanggal 18 bulan 5) di Chiayi, Taiwan. Beliau juga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宗 旨 雙月刊 第 14 期 民國 104 年 5 月出刊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贈閱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6 年 9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8 期 Pure Land Buddhism September. 2017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 二祖 曇鸞大師 三祖 道綽大師 四祖 善導大師 宗祖 五祖 承遠大師 六祖 法照大師 七祖 少康大師 八祖 延壽大師 九祖 省常大師 十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不 碌碌 不 爲了 不 牢 輪 不 來 便 爲 都 輪 不 切 輪 離輪 不論 裡 都 說 751 爲 樂 爲 樂 說 諸 福 不見 爲 不 了 離 兩 樓 樓 類 神 掠 亮女 不 不 不 神 産 更不 說了 便 了 752 便 神 便不 都 兩 力 更爲 神 不 留 裡 歷 見 殺戮 見 神 樂 神 慄 裂殺 說 爲不 不樂 諸 神 諸 諸 753 神 不 刺 落 歷 度 不 爲例 年 754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念佛往生淨土如何可能 - 以印光大師全集為主要範圍 How is it possible to chant Buddha for rebirth in Amitabha s Pure Land-Focus on Literatures

More information

25K-CH 往生論講記_道源法師_-2012

25K-CH 往生論講記_道源法師_-2012 道源長老講述施旺坤敬記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講記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 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 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 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當遠罪求益, 離苦得樂也

More information

<433A5CA7D9AAC55CA1B4AC4FAED1A149A149A149A149A149A149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FC163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E787073>

<433A5CA7D9AAC55CA1B4AC4FAED1A149A149A149A149A149A149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FC163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E787073> 釋廣心編著 臨終助念開示範例 目錄 理證 1~9 提醒家屬注意事項 10~14 助念開示範例 ( 一 ) 15~22 助念開示範例 ( 二 ) 23~31 助念開示範例 ( 三 ) 32~39 助念開示範例 ( 四 ) 40~50 事證 51~67 廣心法師記述事證 三十年冤魂 蒙佛救度 68~84 悲慘苦女子 念佛消冤業 85~96 拓路罹難亡靈 討要佛號救度 97~108 臨終助念開示範例 理證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