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PowerPoint 簡報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學佛五講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慧淨法師書信集 - 淨宗叢書 021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T031J_01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旨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宗January Pure Land Buddhism 雙月刊 第 36 期 民國 108 年 1 月出刊 贈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Microsoft Word - 017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改_.doc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觀經四帖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觀經四帖疏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Microsoft Word D0A-1861AA.doc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所以有些修行人 修禪不修淨土, 這樣的人, 十個人有九個人會走錯路, 容易走火入魔 陰境若現前 的 陰境, 就是 楞嚴經 最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 ; 在打坐的過程裡面, 五十陰魔 如果現前不認識的話, 一下子就被它拖去做天魔外道的眷屬 第二個就是 無禪有淨土, 就是我不會參禪, 但是我會念佛 這樣的人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有人於淨土教法生起殷重信心, 一時願力俱足, 念力提起, 發懇切心, 恭敬虔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當下能銷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清淨深心植入八識田中成為當來成佛菩提種子, 因謹遵彌陀經教法如實虔修故, 十方諸佛悉皆護念, 彌陀乘願慈光加被, 淨土即刻蓮開一朶, 光華燦爛, 炯耀異常 百萬善門開啟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indd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T0A27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Microsoft Word DRW B <???? > ????.doc

Untitled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Microsoft Word - chbj1406.htm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究不識所念何佛 遂令西方有億萬之遙 苦海無回頭之樂 豈知所謂念佛者非徒以 齒舌也 念念是心 念念是佛 纔一動念 西方即爾現前 纔一現前 是名極樂世界 然則念佛往生之說 其諸即心即佛之謂與 以為提宗 離念何處尋宗 以為直證 舍佛將何作證 是知列祖傳燈 頓超生死 眾生篤信 遂脫輪迴 其歸一也 近代蓮 池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Microsoft Word - KEBAKTIAN PAGI INA

淨土文選五.indd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念佛法門專題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

T1969A 樂邦文類

淨土文選一.indd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淨五-小.indd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淨土聖賢錄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法林即是彌陀國逍遙快樂不相侵眾等傾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高接下讚云下接高讚云願往生願往生如來教法元無二正為眾生機不同一音演說隨緣悟不留殘結證生空或現神通或說法或服外道滅魔蹤自利一身雖免縛悲心普益絕無功灰身滅智無餘證二萬劫盡復生心生心覺動身還現諸佛先教發大乘眾等迴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下接高讚云高接下

<4D F736F F D206E6F2E313531A A AF75A4DFACDDA5CDA6BAA145C577B3DFB9EFA8D3A5CD2E646F63>

Transcription: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祖師的傳承 列舉如下 一 樂邦文類 石芝宗曉撰於南宋寧宗慶元六年 1200 間 在其卷三書中 舉廬山慧遠為蓮社始祖 次舉五大法師為繼祖 即善導 法照 少康 省常 宗賾 共為六位祖師說 樂邦文類 卷三云 蓮社之立 既以遠公為始祖 繼此道者乃有五師 一曰善導師 二曰法照師 三曰少康師 四曰省常師 五曰宗賾師 是五師者 莫不仰體佛慈 大啟度門 異世同轍 皆眾良導 二 佛祖統紀 志磐所撰 於宋朝咸淳五年 1269 成書 其書中的卷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別名 淨土立教志 列舉 蓮社七祖 即廬山慧遠 光明善導 南岳承遠 長安法照 新定少康 永明延壽 照慶省常 共有七名祖師說 以上 樂邦文類 佛祖統紀 二書所舉祖師 即成為後世淨土宗祖師說之所本 並依此廣被引用沿承 三 淨土指歸集 元朝蘧菴大佑所撰 除列舉前七祖外 尚尊宗賾為八祖 到了明後 有人改以蓮池為八祖 到了清初 蓮社的祖師說與淨土宗或蓮宗的名稱相結合 並增加了智旭蕅益為九祖 四 蓮宗正傳 清朝靈巖悟開所著 書中所立十一祖為慧遠 善導 承遠 法照 少康 延壽 省常 蓮池 智旭 省庵 徹悟 民國年間 印光改推截流為十祖 省庵 徹悟降為十一 十二祖 印光往生後 淨業行人推其為十三祖 至此淨宗十三祖圓成 便相沿承用至今 茲將淨宗祖師之稱謂排列依次如下 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三祖南岳般舟承遠大師 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師 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八祖杭州雲棲蓮池大師 九祖北天目靈峰蕅益大師 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師 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師 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 十三祖蘇州靈巖印光大師 從中國淨土教的發展 延續及祖師的傳承 可以發現幾個特徵 淨土宗雖創傳於魏晉 經南北朝而盛弘於隋唐 然直至宋末 歷時一千餘年 有關文獻 迄未使用 淨土宗 的名稱 但有 淨業 淨土門 或 蓮社 蓮宗 的名義 所立祖師 不僅無師資相承的必然關係 也無傳承淨土宗教義的法統關係 所立祖師 在原意上是代表當時修學淨業功德高盛者 係後人的推舉 此為個人意趣之說 認定因人而異 非有標準

2 貳 中國淨土三大系由中國淨土教歷代流傳之概況 日本淨土教開宗祖師法然上人於 選擇本願念佛集 言 如聖道家血脈 淨土宗亦有血脈 但於淨土一宗 諸家不同 所謂廬山慧遠法師 慈愍三藏 道綽 善導等是也 由此可知 法然上人判淨土宗為三系 即 慧遠流 善導流 慈愍流 其流派 傳承 行持 思想 著作 列表如下 一 慧遠大師思想 慧遠的念佛思想與其修學背景密切相關 從漢至晉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主要是般若與禪學兩系 慧遠出家後 跟隨道安二十五年 受其熏陶影響甚大 道安的 本無論 是般若學六家之一 認為一切諸法本性空寂 故云本無 道安的修行方法 是般若與禪法並重 般若是理論 禪法是實踐 二者不可偏廢 只有通過禪法的修持 才能真正證悟般若 臻於法性境界 慧遠承繼了此一思想 於 禪修行方便經 序云 夫三業之興 以禪智為宗 禪非智無以窮其寂 智非禪無以深其照 則禪智之要 照寂之謂 其相濟也 照不離寂 寂不離照 慧遠注重禪智的理念 運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之中 形成禪觀念佛的特色 慧遠所創的蓮社 以修念佛三昧為主 其所依據的經典是 般舟三昧經 蓋當時 觀經 尚未譯傳 般舟三昧意為十方諸佛悉在前立 故名定意法 般舟要旨 為宜一念 兼重觀想 行者修此念佛觀 目的在現生親見阿彌陀佛 即見一切諸佛 慧遠以及蓮社其他同倫 修念佛三昧 大多有定中見佛的體驗 廣弘明集 第二十七記載慧遠與劉遺民等證得念佛三昧 廬山集 記載慧遠臨終告其弟子法敬 惠寶說 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至今 十一年中 三次見到西方三聖像 今又再次見到 我往生淨土是決定不移的了 著作思想行持傳承流派 廬山集 十卷認為凡夫往生的是彌陀事淨土 依般舟三昧 期念佛見佛 佛圖澄 道安 232 348 312 385 慧遠 332 416 慧遠流 觀經四帖疏 四卷 觀念法門 一卷 法事讚 二卷 往生禮讚 一卷 般舟讚 一卷認為凡夫念佛能夠直入彌陀報土 依本願力 現生得不退轉 菩提流支 曇鸞 530 476 542 道綽 善導 562 645 613 681 善導流 往生淨土集 三卷 般舟三昧讚 願生淨土讚 西方讚 認為往生彌陀淨土必須綜合的修行 依教 禪 淨 戒 萬善同歸 慈愍 延壽 680 748 904 975 蓮池 蕅益 1532 1615 1599 1655 慈愍流

3 二 慈愍三藏思想 對於佛法 慈愍主張以念佛為正宗 其 往生淨土集 言 菩提道有八萬四千 其中要妙而功易成 速得見佛 速出生死 速得禪定 速得解脫 速得神通 速得聖果 速得自在 速遍十方 供養諸佛 現大神變 遍十方界 隨形六道 救攝眾生 有進無退 萬行速圓 速成佛者 唯淨土之一門 慈愍特重般舟三昧之行持 其 般舟三昧讚 讚文中每半偈均有 般舟三昧樂 願往生 專心念佛見彌陀 無量樂 之唱和語 與善導之 法事讚 及 般舟讚 之行事一致 依之 慈愍主要是承善導之說 而專重於實踐 慈愍亦重視彌陀弘誓願力 其 般舟三昧讚 讚彌陀之弘誓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 皆得往生 不簡貧窮富貴 不簡下智高才 不簡外道闡提人 不簡長時修行 今日發心 不簡多聞持淨戒 破戒罪根深 但能迴心多念佛 瓦礫變成金 不問機之善惡 不論罪之輕重 唯能念佛者 皆得往生 此說無異善導之主張 慈愍於其 往生淨土集 批難禪家之無視於齋戒 墮於空見 廢捨萬行之偏見 力說求生淨土要在持戒 斷酒 肉 五辛 並且提倡融通教 禪 淨 戒 萬善同歸於淨土 此一提倡深受教界的歡迎 宋 元 明 清各朝代的淨土宗大德及各宗諸師的導歸淨土 莫不受其影響 而且主張禪淨雙修 奠定後代延壽等之禪淨雙修之基礎 三 善導大師思想 善導之淨土思想 一言以蔽之 即是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八字 略述如下 本願稱名 觀經四帖疏 彌陀本誓願 極樂之要門 定散等迴向 速證無生身 言弘願者 如 大經 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一心信樂 求願往生 上盡一形 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 莫不皆往 初不逢善 獄火來迎 後逢善故 化佛來迎 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 下品三人 是遇惡凡夫 以惡業故 臨終藉善 乘佛願力 乃得往生 欲使今時善惡凡夫 同沾九品 生信無疑 乘佛願力 悉得生也 但能上盡一形 下至十念 以佛願力 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問曰 彼佛及土 既言報者 報法高妙 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 云何得入 答曰 若論眾生垢障 實難欣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 致使五乘齊入 問曰 佛德尊高 不可輒然輕舉 既能不捨本願 來應大悲者 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答曰 此明如來別有密意 但以娑婆苦界 雜惡同居 八苦相燒 動成違返 詐親含笑 六賊常隨 三惡火坑 臨臨欲入 若不舉足以救迷 業繫之牢 何由得免 為斯義故 立撮即行 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4 又念彌陀本願言 弟子某甲等 生盲罪重 障隔處深 願佛慈悲 攝受護念 指授開悟 所觀之境 願得成就 今頓捨身命 仰屬彌陀 見以不見 皆是佛恩力 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 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 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 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仰蒙釋迦發遣 指向西方 又藉彌陀 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 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 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 得生西方 與佛相見 慶喜何極也 但述稱佛之功 我來迎汝 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 不同雜散之善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觀念法門 言三力者 即如 般舟三昧經 說云 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 故得見佛 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 故得見佛 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 故得見佛 至誠心 信心 願心為內因 又藉彌陀三種願力以為外緣 外內因緣和合故 即得見佛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此即是願往生行人 命欲終時 願力攝得往生 若有眾生 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 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為增上緣 乃由彌陀本願力故 女人稱佛名號 正命終時 即轉女身 得成男子 彌陀接手 菩薩扶身 坐寶華上 隨佛往生 入佛大會 證悟無生 又一切女人 若不因彌陀名願力者 千劫 萬劫 恒河沙等劫 終不可轉得女身 佛滅後凡夫 乘佛願力 定得往生 又如 觀經 九品云 一一品中 所告眾生者 皆是若佛在世 若佛滅後 五濁凡夫 遇善知識 勸令生信 持戒 念佛 誦經 禮讚 決定往生 以佛願力 盡得往生 法事讚 他方凡聖 乘願往來 到彼無殊 齊同不退 三界火宅難居止 乘佛願力往西方 以佛願力 五逆之與十惡 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 迴心皆往 此是彌陀悲願力 無衰無變湛然常 到彼華開入大會 無明煩惱自然亡 三明自然乘佛願 須臾合掌得神通 終時正意念彌陀 見佛慈光來照身 乘此彌陀本願力 一念之間入寶堂 彌陀願力皆平等 但使迴心華自捧 如來出現於五濁 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 或說少解證三明

5 或教福慧雙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四十八願慇懃喚 乘佛願力往西方 往生禮讚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 流轉三界 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 下至十聲 一聲等 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 然彌陀世尊 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 攝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 一聲等 以佛願力 易得往生 若能如上 念念相續 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 隨順佛語故 仰願神光蒙授手 乘佛本願生彼國 願弟子等 臨命終時 心不顛倒 心不錯亂 心不失念 身心無諸苦痛 身心快樂 如入禪定 聖眾現前 乘佛本願 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弟子某甲 現是生死凡夫 罪障深重 輪迴六道 苦不可言 今日遇善知識 得聞彌陀本願名號 一心稱念 求願往生 願佛慈悲 不捨本弘 誓願攝受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般舟讚 得此無生寶國地 皆是彌陀願力恩 因佛願力來相見 常住此國不須還 佛與聖眾身金色 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莊嚴無殊異 皆是彌陀願力成 不蒙彌陀弘誓力 何時何劫出娑婆 或想或觀除罪障 皆是彌陀本願力 光能變現稀奇事 盡是彌陀願力作 彌陀願力莊嚴地 作一蓮華大寶王 得見淨土稀奇事 皆是佛力遙加備 彌陀願力隨心大 四種莊嚴普皆遍 臨終遇值善知識 為說極樂彌陀願 凡夫入報 中國淨土宗自天台智者判屬彌陀淨土為 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餘土 實報莊嚴土 常寂光土以來 後之淨業學人 大多相沿承用採行此說 然有關淨土莊嚴及所居之聖眾等之分類 自隋代以後 有不同論說 如下表

6 諸師之中 慧遠 智者 吉藏等認為彌陀淨土為事淨粗土 為凡夫往生所居 攝論家則主張彌陀淨土是報土 但凡夫無法往生 迦才 元曉等則認為彌陀淨土通報 化二土 地上聖人生報土 凡夫 二乘人生化土 如上三種看法 誰也不承認凡夫往生報土之說 此等諸師皆認為淨土是眾生自業所感 即慧遠等認為眾生亦有淨土 隨眾生各自有漏 無漏業而召感得粗妙之淨土 隨凡聖之階位而所感之土 有高下之不同 是以隨凡夫有漏業所感者 即事淨土 又攝論家認定土之高 下 淨 粗 是以所住人為標準 報土是地上菩薩之所居 地前凡夫無法往生報土 如此 隋唐當時諸家皆否認凡夫能生報土 可是 善導卻毅然主張 凡夫可生報土 有楷定古今之氣概 並充分發揮淨土立教之本旨 蓋善導認為彌陀是報身 其土為報土 並非依 攝大乘論 等所說 而是根據 大乘同性經 淨土得道者為報身 彌陀如來 蓮華開敷星王如來等 即依淨土得道之佛 又 無量壽經 中說 法藏比丘於因位中發四十八願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今既成佛 此即顯示彌陀是酬因之報身 而以此為 大乘同性經 之佐證 如此 善導提倡彌陀淨土是報土 反對當時一般教界之通論 毅然認為罪惡凡夫亦能生彌陀之報土 倡說所謂 凡入報土論 其論據是如來本願力 為眾生入報土之增上緣 其 觀經疏 說 問 彼佛及土既言報者 報法高妙 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 若論眾生垢障 實難欣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 致使五乘齊入 其實此說 曇鸞 道綽早已倡導 道綽 安樂集 言 問曰 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 極樂之國是何土 答曰 現在彌陀是報佛 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 到了善導時代 由於上述諸家 均不同意凡夫入報土之主張 而使淨土法門本來度世利人之大用 隱沒不彰 經過善導之極力提倡 仗託佛願強緣之攝引 不但使諸家獲得啟信 同時亦激發修行淨土之行者 求生西方 四 結論從歷史的傳承 思想的接續來論 曇鸞 道綽 善導決不只是中國淨土宗史上的一個流派 而是有足夠的條件成為中國淨土宗史上的正宗 中國淨土宗經曇鸞 道綽至善導而集其大成 吸收了包括慧遠念佛三昧在內的中國淨土思想的精華 不論中日淨業行者 除了公認善導是淨土的集大成者外 也認為善導是淨土的實際開創者 故後人也有將淨土三流視為善導思想的開展 即專稱佛名的少康流 重視悟解的慧遠流及教禪戒淨兼修的慈愍流 而歷來之淨業行者普遍認為 慧遠流以吸引上根者為主 慈愍流以契應中根者為主 少康流以攝受下根者為主 無論淨土三流是如何分類法 三流之分並非是絕對壁壘分明 體現在一個人身上很難說屬於哪一流 畢竟歷代諸祖師的淨土思想 有同有異 後繼者吸取先賢者之主要論說 往往提出新義 這也使淨土宗的發展呈現紛繁面貌 然而 三系之思想傳承 道風修持 所依經論 修因感果等 的確是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 今之淨業行者安心起行 理應有所取捨 學一家之言 方能如法實行 往生西方 故中國淨土三系 提供淨業行者更廣闊的選擇空間 三系如春蘭秋菊 各擅其美 只是應機的差異 並無實質的高下

7 參 淨土分類法淨土為諸大乘經論所盛說 在曇鸞時代 對一般淨土分類之說 似尚未有明確的判別 慧遠詳研諸義 分別淨土為三類 以論判其高下優劣 此或為中國淨土分類論之嚆矢 有關淨土莊嚴及所居之聖眾等之分類 自隋代以後 有不同論說 唐朝之時 玄奘門下並其他諸家對彌陀身土之論說 有很多不同之看法 其中 從玄奘到惠景 神泰 遁倫均主張彌陀唯屬報土 而迦才 玄惲 窺基 圓測 元曉 懷感 憬興 智周等皆主張通於報 化二土 今謹就淨土之分類 諸師所判 列表如下 序次宗密大師元曉大師懷感大師窺基大師玄惲大師道宣律師道基大師善導大師道綽禪師迦才大師法常法師吉藏大師智顗大師慧遠大師師號華嚴宗淨土宗淨土宗法相宗攝論宗律宗攝論宗淨土宗淨土宗淨土宗攝論宗三論宗天台宗地論南派宗派唐唐唐唐唐唐唐唐隋唐唐隋隋隋隋年代華嚴經華嚴經阿彌陀經佛地經論唯識論四分律攝大乘論觀經觀經攝大乘論攝大乘論中論 百論十二門論法華經十地經論主依經論法性身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身土法性身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身土法性身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身土法性身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身土合 報土 化土開 法性土 實報土 事淨土 化淨土合 報土 化土開 法性土 實報土 事淨土 化淨土報土化土報土化土報土化土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化身淨土法性土實報土事淨土化淨土凡聖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獨菩薩所住土諸佛獨居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淨土分類法

8 四 深思往生之道以下經論所列之往生淨土者 計有五逆十惡之愚人 蟲蛆之類 鑊湯地獄之罪人 彼諸眾生往生之道為何 敬請諸君仁者深思 一 觀無量壽佛經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 作眾惡業 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 多造惡法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以聞如是 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 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即遺化佛 化觀世音 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 讚言 善男子! 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作是語已 行者即見 化佛光明 遍滿其室 見已歡喜 即便命終 乘寶蓮華 隨化佛後 生寶池中 二 觀無量壽佛經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 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三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出師子國 今錫蘭 而往波羅奈大城 江繞城 穢惡之處 彼有無數百千萬類蟲蛆之屬 依止而住 觀自在菩薩為欲救度彼有情故 遂現蜂形而往 於彼口中出聲 作如是云 曩謨沒馱野 南無佛陀耶 彼諸蟲類 隨其所聞 而皆稱念 亦復如是 由斯力故 彼類有情 所執身見 雖如山峰 及諸隨惑 金剛智杵 一切破壞 便得往生 極樂世界 皆為菩薩 同名妙香口 於是救度彼有情已 出波羅奈大城而往摩伽陀國 四 三寶感應要略錄 昔 天竺阿輸沙國中 有一婆羅門 愚癡不信 惡業嚴身 其婦淨信 解念佛定 婦每勸夫曰 汝可念無量壽佛 夫不隨 此婆羅門多欲愛婦 情深染著 不知厭足 時婦曰 夫婦如雙羽 汝如何不似我行 既不隨我心 我亦汝不隨 眾不順情 時婆羅門曰 我愚癡故 不能持汝行 將如何 婦曰 汝定一時 我修念佛定訖 擊金鼓時 將唱南無阿彌陀佛 入寢屋方交臥 婆羅門如言而行 三年後 依微疾而卒 脅下尚暖 婦疑不葬 五日方活 悲泣謂婦言 吾死入鑊湯地獄 羅剎婆以鐵杖打罪人 打動鑊緣 即謂汝金鼓聲 不覺高聲唱南無阿彌陀佛 爾時地獄如涼池 蓮花彌滿其中 聲所及 罪人皆生淨土 羅剎白王 王放吾還曰 以此奇事 傳說人間 即說一偈云 若人造多罪 應墮地獄中 纔聞彌陀名 猛火為清涼 婆羅門憶持而再說 聞者歡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