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chbj1406.htm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chbj1406.htm"

Transcription

1 中華佛學學報第 14 期 (pp ): ( 民國 9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4, (2001)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彌陀淨 信仰對漢儒內 世界的影響 釋慧嚴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提要 阿彌陀佛淨土的信仰, 出現在印度佛教史上, 應是紀元前後的時候 其經緯, 是因釋迦世尊涅槃後, 以佛塔為追思的地方, 而形成了崇拜佛陀的佛塔信仰, 之後, 由此逐漸浮現見佛的思想 因此, 約在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 ( 紀元前 268~232 年 ), 或至遲到紀元前二世紀時, 由四聖諦苦集滅道的道諦, 即八正道, 也就是所謂古仙人道的教義, 產生了過去七佛的觀念 接著紀元前二世紀末葉, 未來彌勒佛的概念也成立了, 自此至西曆紀元的時候, 現在賢劫的觀念也出現了 原本在原始佛教的時代, 是一時一世界無二佛的, 但現在賢劫的觀念出現後, 現在此娑婆世界雖是無佛存在, 但十方世界有無數的現在佛, 則被肯定 因此在此娑婆世界無佛之世, 欲求覺悟, 遂發展出二種成佛之道 此二種, 即 ( 一 ) 信仰現在十方諸佛;( 二 ) 獲得般若波羅蜜 前者以阿彌陀佛為現在十方諸佛的代表之一, 後者則發展成見法者見我的法身佛見佛的般若思想 如此這兩股思想 信仰在紀元 120 年至 150 年間結合在一起, 形成 般舟三昧經 行品 的形態,[1] 而且在 無量壽經 中, 也蘊含了般若中觀的思想 如此的思想信仰, 在支婁迦讖等西北印度僧侶 佛教信徒, 因西北印度貴霜王朝胡為色迦王的毀佛, 而往東遷移, 來到洛陽 由於如此的因緣, 般若系統及彌陀淨土教的經典, 可以說同時傳入了洛陽, 也因此漢人知識份子, 即漢儒接觸到了如此的思想信仰 從東晉慧遠大師於東晉安帝元興元年 ( 紀元 402)7 月 28 日, 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位名賢高僧, 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 依據 般舟三昧經 結社修念佛三昧起, 至清朝彭際清 魏源 楊仁山諸居士等的時代為止, 阿彌陀佛的淨土教, 對他們, 即漢人的知識份子的心靈, 應有相當的滋潤作用, 也就是說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 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 應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 p. 160 因此, 拙文想就以下幾個課題來作探討 這些課題, 是 ( 一 ) 彌陀淨土經論中的般若 華嚴思想,( 二 ) 慧遠 曇鸞二師的迴心淨土,( 三 ) 漢儒王日休 彭際清 魏源的彌陀淨土信仰 筆者擬就上揭課題的探討, 以了解漢儒因信仰彌陀淨土後的心靈世界 ( 拙文曾於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上作口頭報告 ) 關鍵詞 : 1. 王日休 2. 彭際清 3. 魏源 4. 華嚴念佛 5. 漢儒心靈世界 目次 一 彌陀淨土經論中的般若華嚴思想二 慧遠 曇鸞二師的迴心淨土三 漢儒王日休 彭際清 魏源的彌陀淨土信仰 ( 一 ) 王日休的儒佛生涯 ( 二 ) 彭際清的由儒向佛 ( 三 ) 今文學家魏源的淨土教信仰四 結論 p. 161 一 彌陀淨土經論中的般若華嚴思想 漢譯經論中, 與彌陀淨土有關的經論, 依藤田宏達氏的研究, 說是有二百九十件, 事實上, 自古就有天台宗荊溪湛然 (711~782 年 ) 在 止觀輔行傳弘決 中, 談到 諸教所讚, 多在彌陀 [2] 不過筆者將在這諸多經論中, 舉出 般舟三昧經 及淨土三經一論為例, 來了解其中所含有的般若 華嚴思想, 而為什麼要以 般舟三昧經 為例呢? 因為就如筆者在提要中談過的, 該經成立於紀元 120 年至 150 年間, 是屬於大乘初期佛教的經典, 而且該經的 行品 是結合了阿彌陀佛的信仰及般若 華嚴思想的緣故 要了解其情形, 先來看如下該經三卷本 行品 的內容

3 如是颰陀和, 其有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持戒完具, 獨一處止, 心念西方阿彌陀佛, 今現在隨所聞當念, 去是間千億萬佛剎, 其國名須摩提 (Sukhāvatī 漢譯安樂國 極樂國 ), 在眾菩薩中央說經, 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 當念彼方佛, 不得缺戒, 一心念, 若一晝夜, 若七日七夜, 過七日以後, 見阿彌陀佛,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 不持天耳徹聽, 不持神足到其佛剎, 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 乃見, 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 聞所說經悉受, 得受三昧中悉能具足, 為人說之 如是? 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 聞阿彌陀佛數數念, 用是念故, 見阿彌陀佛 見佛已, 從問, 當持何等法, 生阿彌陀佛國? 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言 : 菩薩欲來生我國者, 常念我數數, 常當守念, 莫有休息, 如是得來生我國 [3] 上述經文, 是闡明以憶念阿彌陀佛為方法, 使能進入現前三昧或稱念佛三昧, 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4] 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 [5] 現在佛面住定意, [6] 達到現世定中見佛, 或夢中見佛為目的 在這當中, 蘊含了見佛思想及阿彌陀佛的信仰 就如筆者在序文中, 引學界的說法, 見佛思想產生於紀元前二世紀, 源自於佛塔的信仰, 而阿彌陀佛的信仰, 則是在現在賢劫千佛的概念成立時, 也就是至遲在西曆紀元的時候 在這時代, 信仰崇拜現在十方諸佛, 是成佛之道的觀念, 可見於以下諸經 後漢安玄譯 法鏡經 云 : p. 162 又復理家, 居家修道者, 假使為離師者之教誨, 時世無佛, 無見經者, 不與聖眾相遭遇, 是以當稽首十方諸佛, 亦彼前世求道所行, 志願之弘, 願者其一切成就佛法之德, 以思念之, 以代其善, 於是晝三夜亦三, 以誦三品經事 [7] 一切前世所施行惡, 以自首誨, 改往修來, 為求哀於一切佛, 以法故愍傷之, 亦以無央數無極之法愍傷之 [8] 此中, 所云 三品經 事, 如注 (7) 所說, 可參考如下 舍利弗悔過經 文 : 第一弟子舍利弗, 起前長跪叉手問佛言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欲求佛道, 若前世為惡, 當何用悔之乎? 佛言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羅漢道者, 欲求辟支佛道者, 欲求佛道者, 欲知去來之事者, 常以平旦, 日中日入, 人定夜半雞鳴時, 澡漱整衣服, 叉手禮拜十方, 自在所向當悔過言, 某等宿命從無數劫以來, 所犯過惡 某等諸所作過惡, 願從十方諸佛求哀悔過, 今某等今世不犯此過殃, 令某等後

4 世亦不被此過殃 今十方現在諸佛所當過度者, 教人布施不犯經戒 [9] 由上二經所述, 可窺視出初期大乘佛教時代, 對現在十方諸佛的崇拜, 特別是表現在求哀懺悔的信仰上 而我們從 般舟三昧經 上看到的阿彌陀佛, 是離我們這娑婆世界千億萬剎的極樂世界的教主, 如此的敘述在 阿彌陀經 [10] 及 無量壽經 [11] 都是一致的, 而如此的敘述, 正是告訴我們, 阿彌陀佛是屬於他方現在佛 他方現在佛的崇拜, 就是前述信仰現在十方諸佛的事, 信仰他方現在佛可以得到解脫, 其中間的過程, 有著固定的形式, 而這形式, 是以阿彌陀佛的形式作為典型 此阿彌陀佛的形式, 首先是作為菩薩, 而在修行中願解救眾生而立誓願, 再以無量劫的時間修行, 累積功德, 而開悟, 莊嚴淨土, 因此之故, 眾生實踐所定的淨業者, 可以往生淨土, 於是在淨土可以得到佛的指導, 而達到不退轉 如此的典型, 我們可以確認菩薩的行為有二種方向, 一是立誓願而成佛, 解救眾生, 因此眾生成為被解救者 ; 二是我們自身必須是菩薩, 而立誓願, 進行淨佛國土的修行工作 由此二方向來看, 像阿彌陀佛的存在, p. 163 就是屬於前者, 而後者, 則是般若思想所重視的 [12] 如眾所知, 前者屬他力救濟, 後者則重自力解脫 此二種方向, 原本是有很大差異的, 雖然般若思想也是承認現在十方諸佛, 可是不以它為崇拜的對象, 因般若思想的主旨, 在於 欲見十方諸佛者, 宜學般若波羅蜜, 可以說堅守著原始佛教 見法者見我 的思想,[13] 不過這二種方向相異的思想信仰, 何以能結合在一起呢? 這我們必須從最早結合此二種方向的 般舟三昧經 行品 說起 正如前揭 行品 的經文, 明示了阿彌陀佛的極樂國, 及思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淨土, 且以憶念阿彌陀佛, 也就是說將精神集中於阿彌陀佛的方法, 達到直接見佛的目的 而如果不能直接見佛, 也就是定中見佛的話, 夢中見佛, 雖是差一等, 也能差強人意 但是見佛之後, 心裏該如何自處呢? 行品 云 : 用念佛故, 得空三昧, 如是為念佛 [14] 如是颰陀和, 菩薩其所向方, 聞現在佛, 常念所向方, 欲見佛, 即念佛, 不當念有, 亦無我所立, 如想空, 當念佛立, 如以珍寶倚琉璃上, 菩薩如是見十方無央數佛清淨 [15] 欲見佛即見, 見即問, 問即報, 聞經大歡喜, 作是念 : 佛從何所來? 我為到何所? 自念 : 佛無所從來, 我亦無所至 [16] 仔細看以上 行品 中的經文, 應可看出其中所含的般若空的思想, 根據學界的說法, 般舟三昧經 的主調是般若空的思想 [17] 而我們都知道空是般若思想的主旨, 而空者, 是說真理用語言和概念是不能把握的, 又事物萬象不具有, 如語言概念所規定的實体, 故說 般若性空, 當然這空的思想, 是繼承原始佛教無我的思想而來 [18] 如眾所知, 無我的思想, 目的在破除我

5 執, 不用說, 空的思想, 亦在破除執著, 而其方法則一貫用否定的方式來表達, 所謂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 非一非異等的方式 就如上揭文中的 佛無所從來, 我亦無所至, 由此令人想到 金剛經 p. 164 上說的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至 不過 行品 中, 不只是具有以上的般若思想而已, 也還含有華嚴系的思想 行品 中云 : 自念三處, 欲處 色處 無想處 是三處意所為耳 我所念即見, 心作佛, 心自見, 心是佛, 心是怛薩阿竭, 心是我身, 心見佛, 心不自知心, 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為痴, 心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可樂者, 皆念所為, 設使念為空耳, 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 [19] 上述經文中的 三處, 欲處, 色處, 無想處, 無非就是一般所知道的欲界 色界 無色界的三界 而 是三處意所為耳, 到了 華嚴經 十地品 的第六現前地, 就說成 : 又作是念,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20] 這是 華嚴經 用來說明修行者開悟的心地, 也是 華嚴經 的中心思想, 它在小乘佛教來說, 相當於見道位, 也相當於禪宗的明心見性 [21] 至於 心是佛, 心是怛薩阿竭, 即 Tathāgata 譯為如來, 則明白地顯示了唯心佛陀觀 而 設使念為空耳, 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 則顯然不離般若空的思想 如此看來, 般舟三昧經 行品 中, 很清楚地呈現出阿彌陀佛的信仰, 及般若空 華嚴唯心思想的結合, 又因 行品 是 般舟三昧經 修行的指南, 所以如此的修行內容, 在淨土宗初祖東晉慧遠大師, 將之作為結社念佛修行的依據之後, 對漢地淨土教的流傳應有影響, 是不庸置疑 關於此, 請容筆者留之於後述 在漢譯經典中, 專說彌陀淨土教的, 是所謂淨土三經 此中, 敘述阿彌陀佛的誓願, 極樂世界的莊嚴及眾生修行以往生極樂國的, 是 無量壽經, 而現有漢譯五存的 無量壽經, 各本的成立應有其時代的先後 在這五種漢譯本中, 最具原形的, 是 大正藏 收錄吳支謙譯的 大阿彌陀經, 原名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它是紀元二 三世紀的譯本, 但梵文本成立於紀元前後 此經中, 看不到 道行般若經 [22] 空的思想, 而且傳述著非常素樸的初期阿彌陀佛信仰的形態, 但是康僧鎧譯本的 無量壽經, 則明顯地受到了空思想的影響 為便於說明, 今將相關經文列之於下 : p. 165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佛, 化現其身, 猶如電光, 善學無畏, 曉了幻法, 壞裂魔網, 解諸纏縛, 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得空無相無願三昧, 善立方便, 顯示三乘, 於此化終而現滅度, 亦無所作, 亦無所有, 不起不滅, 得平等法,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 諸根智

6 慧, 廣普寂定 深入菩薩法藏, 得佛華嚴三昧, 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住深定門, 悉睹現在無量諸佛 [23] 唯然世尊 : 我發無上正覺之心,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 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 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語阿難 : 時世自在王佛, 告法藏比丘, 如所修行莊嚴佛土, 汝自當知 比丘白佛 : 斯義弘深, 非我境界, 唯願世尊, 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 我聞此已, 當如說修行, 成滿所願 時彼比丘, 聞佛所說嚴淨國土, 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24]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 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遠離粗言, 自害害彼, 彼此俱害, 修習善語, 自利利人, 彼我兼利, 棄國捐王, 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 教人令行 以上諸段經文, 均出自康僧鎧譯 無量壽經, 其中空無相無願三昧, 也稱之為三三昧 三三摩地 三解脫門或三空 三等持等 空者, 是說一切的存在是空的 ; 無相者, 意思是無特別的特徵 ; 無願者, 是對對象無特定的願望, 它也含有無作無起的意義在內 至於無所有, 則是超越煩惱的範圍, 是無所得 空的異名 而不起不滅, 無非是不生不滅之意, 是用來說明空理的, 由此看來 無量壽經 中含有般若空的思想, 已是很清楚 又 無量壽經 中說的 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莊嚴佛土 及 嚴淨國土, 就是 淨佛國土 的異譯語, 而此 淨佛國土 的思想, 在 般若經 法華經 [25] 及 華嚴經 [26] 等初期大乘經典隨處可見 [27] 在此可從龍樹著 鳩摩羅什翻譯的 大智度論 卷 92 中說的 : 是故, 諸菩薩莊嚴佛土, 為令眾生易度, 故國土中無所乏少 無我心故, 則不生慳貪瞋恚等煩惱 p. 166 有佛國土一切樹木, 常出諸法實相音聲, 所謂無生無滅, 無起無作等, 眾生但聞是妙音, 不聞異聲, 眾生利根, 故便得諸法實相, 如是等佛土莊嚴, 名為淨佛國土, 如阿彌陀等諸經中說 [28] 如眾所知, 大智度論 是龍樹用來註解六百卷的 般若經, 因此, 此句 如是等佛土莊嚴, 名為淨佛國土, 如阿彌陀等諸經中說, 不正是告訴我們淨佛國土, 與彌陀淨土教的關係密切嗎? 又,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6 云 : 如是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能淨佛國土, 是菩薩隨爾所時, 行菩薩道, 滿足諸願, 是菩薩自成就一切善法, 亦成就一切眾生善法 是菩薩受身端正, 所化眾生亦得端正, 所以者何? 福德因緣厚故 須菩提! 菩

7 薩摩訶薩應如是淨佛國土 是國土中乃至無三惡道之名, 亦無邪見三毒二乘聲聞辟支佛之名, 耳不聞有無常苦空之聲, 亦無我所有, 乃至無諸結使煩惱之名, 亦無分別諸果之名 風吹七寶之樹, 隨所應度而出音聲, 所謂空 無相 無作如諸法實相之音 有佛無佛, 一切法相一切法相空, 空中無有相, 無相中則無可作出 如是法音, 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若立若行常聞此法, 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十方國土中諸佛讚歎, 眾生聞是佛名, 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9] 如上述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的淨佛國土思想, 其所描述的國土相特色, 我們也可從上述 無量壽經 中看到, 由此更能了解 無量壽經 與般若空思想的關係 又 華嚴經 將 淨佛國土, 也時有譯作 嚴淨佛剎 的情形,[30] 這與上述 無量壽經 的 嚴淨國土 是一致的, 因 佛剎 是佛的剎土 國土的緣故, 又上述 無量壽經 中, 談及 深入菩薩法藏, 得佛華嚴三昧, 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住深定門, 悉睹現在無量諸佛 此中 佛華嚴三昧, 也稱之為華嚴定, 是華嚴十定之一, 普賢菩薩入的禪定 [31] 又 無量壽經 中的十六位正士, 也都遵普賢大士之德,[32] 在此我們可看到 無量壽經 與華嚴系統經典的結合, 不僅是如此, 觀無量壽佛經 p. 167 第八觀中云 :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33] 又第九觀說 : 但當憶想令心明見, 見此事者,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以見諸佛故, 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 名觀一切佛身, 以觀佛身故, 亦見佛心, 諸佛心者, 大慈悲是 [34] 上述 觀無量壽佛經 中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及 以觀佛身故, 亦見佛心, 都是在告訴我們, 佛心不在外, 而是我們眾生自己的心, 這也令我們想起前述 般舟三昧經 中說的 心作佛 心自見, 心是佛 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的 華嚴經 名句, 在此, 華嚴唯心佛陀觀的思想, 如何呈現在彌陀淨土教的信仰領域裏, 已可明白看出 走筆至此, 我們已可清楚地知道, 在印度的佛教, 般若空 華嚴的思想已與彌陀淨土教的信仰結合, 如此的思想信仰傳入漢地之後, 對漢人尤其是士大

8 夫知識份子的心靈世界, 究竟有何作用呢? 首先從慧遠 曇鸞二師的迴心淨土來探討 二 慧遠 曇鸞二師的迴心淨土 東晉廬山慧遠 (334~416 年 ) 的迴心淨土, 是在東晉安帝元興元年 (402)4 月 28 日, 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位名賢高僧, 集中於廬山之陰的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 根據 般舟三昧經 修念佛三昧的時候 在宋朝以後, 被漢人敬仰為淨土宗初祖的廬山慧遠, 在他二十一歲時, 開始親近東晉道安 (312~385 年 ) 根據東晉道安的 綜理眾經目錄 ( 以下簡稱 道安錄 [35] ), 可以知道直至東晉慧遠的晚年, 即紀元 370 年起至 410 年止, 大約五十年間, 陸續由西域來到長安洛陽的譯經僧, 有竺佛念 僧伽跋澄 曇摩難提 僧伽提婆 佛陀跋陀羅 鳩摩羅什 曇摩耶舍 曇無讖等, 而在這之前, 則有後漢末年來洛陽的安世高 支婁迦讖 支亮 支謙 竺法護等 由這些譯經家所譯出的 : 有阿含經典 阿毘達磨論書 有說禪觀實修的經典 有釋迦佛的傳記 p. 168 彌陀淨土的經典 般若系統的經典 還有法華經典等 此中般若系統的經典, 是以支婁迦讖譯的 道行般若經 (179 年譯出 ) 為最早, 其次陸續有三世紀前葉, 支謙譯的 大明度無極經 286 年竺法護譯的 光讚般若經 291 年無羅叉譯的 放光般若經 等, 在這些般若系統經典所說的般若空的思想, 對當時的漢人來說, 應是一大課題 這從所謂格義佛教, 是與老莊無為自然的思想作比較, 致力於理解佛教的主題, 是在般若空的思想就可知 又在北方的道安, 著作 道行經集異注, 講 放光般若經, 進行 光讚 放光 兩般若經的比較研究, 可是南方的竺道潛 支遁 于法開 ( 于法蘭 ) 等, 也都各各發表著作, 闡明獨自的 般若經 解釋, 可以說 般若經 的流行, 是東晉佛教的特色 [36] 而東晉慧遠在他二十一歲, 即 354 年時開始親近東晉道安 相信出生於位在山西省大同和太原之間, 有紫府之稱的五台山山麓的樓煩 ( 代州崞縣 ) 的慧遠, 必然成為般若空的思想家才對 因為東晉道安是該時代的般若學大家, 在這個時代有所謂竺法蘊的心無義 支遁的即色義及道安的本無義三派, 或說有六家七宗之說 而慧遠跟隨道安於 360 年進入襄陽, 一直到 379 年苻堅發動襄陽之役, 道安北去長安, 慧遠南下廬山為止, 前後十餘年間, 是過著安定的生活, 道安在此新建檀溪寺安置大眾 (363 年 ), 道安僧團儼然成型 道安在這十餘年間, 每年講 放光般若經 二次, 且無中斷過, 而慧遠也是聞道安講 般若經 而豁然有悟, 感歎 儒道九流皆糠秕, 由此歸投在道安座下, 學 無生實相之玄, 般若中道之妙, 即色空慧之秘, 緣門寂觀之要 爾後, 鳩摩羅什於 401 年來到長安, 慧遠以書信往返的方式, 就教於羅什, 使得慧遠的般若學造詣, 就如謝靈運在 廬山法師碑 中說的 無不窮究, 心本無二即色三家之談, 而著 法性論 [37] 如此, 般若學大家的慧遠, 為何會在 402 年迴心淨土呢? 這要從慧遠南下廬山的部份說起 慧遠於 379 年與師道安分開後, 於 381 年來到潯陽,385 年進入廬山, 住進東林寺之後, 終其一生沒離開過廬山一步, 在廬山三十多年的歲月中, 最令世人注目,

9 是他不畏桓玄 (?~404 年 ) 的沙汰僧侶令, 而作 沙門不敬王者論, 及結社念佛 在此筆者就他的結社念佛一事, 來作探討 如前述慧遠是在 402 年 4 月 28 日, 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位名賢高僧, 於盧山之陰的般若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 依 般舟三昧經 修念佛三昧 這從 大乘大義章 卷中 次問念佛三昧并答 所載, 就可知道, 今將其內容列述於下 : 遠問曰 : 念佛三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 多引夢為喻, 夢是凡夫之境, 惑之與解, p. 169 皆自捱已還理了, 而經說念佛三昧見佛, 則問云, 則答云, 則決其疑網 若佛同夢中所見, 則是我相之所矚想相 專則成定, 定則見佛, 所見之佛, 不自外來, 我亦不往, 直是想專, 理會大聞, 於夢了疑大我, 或或不出, 境佛不來, 而云何有解? 解其安從乎? 若真茲外應, 則不得以夢為喻, 神通之會, 自非實相, 則有往來 往則是經表之談, 非三昧意, 復何以為通? 什答 : 見佛三昧有三種 : 一者菩薩或得天眼 天耳, 或飛到十方佛所, 見佛難問, 斷諸疑網 二者雖無神通, 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 心住一處, 即得見佛, 請問所疑 三者學習念佛, 或以離欲, 或未離欲, 或見佛像, 或見生身 ( 指色身 ), 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是三種定, 皆名念佛三昧 其實不同者, 得神通見十方佛, 餘者最下, 統名念佛三昧 又學般舟三昧者, 離憶想分別而非虛妄, 所以者何? 釋迦文佛所說眾經, 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 是如來之至言 又 般舟經 種種設教, 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 過十萬佛土, 彼佛以無量光明, 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經所說, 能見佛者, 則有本末, 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 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 作是念 : 未得神通, 何能遠見諸佛也 是故佛以夢為喻耳 如人以夢力故, 雖有遠事, 能到能見 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 以此定力故, 遠見諸佛, 不以山林等為礙也 以人信夢故, 以之為喻 又夢是不然之法, 無所施作, 尚能如是, 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 [38] 上文慧遠所提出的疑問, 實是針對 般舟三昧經 行品 而提出的, 慧遠所說的念佛章, 實際上是 行品 的事 由於 行品 以夢喻來說明見佛一事, 對此, 慧遠頗不以為然, 同時提出了他自己的見佛觀 他說 : 專則成定, 定則見佛, 所見之佛, 不自外來, 我亦不往, 直是想專, 理會大聞 他強調修禪定以達見佛之境, 但所見之佛是無所從來, 自已也無所至 如此的見佛觀, 實不出上述 行品 的見佛思想 又從羅什的回答中, 可以知道羅什談到見佛聞法斷疑有三種情況, 此三種情況, 即是 ( 一 ) 以神通力,( 二 ) 依 般舟三昧經, 憶念現在他方佛阿彌陀佛, 以阿彌陀佛作為攝心的對象,( 三 ) 是屬

10 於觀佛三昧的領域, 是觀佛經典中如 觀佛三昧海經 思惟略要法 觀無量壽佛經 等修行的方式 羅什將之視為見佛三昧, 又名之為念佛三昧, 可知羅什視見佛三昧與念佛三昧是一体的 又以慧遠時代淨土教經典譯出的情況來看, 慧遠所接觸到的淨土教經典, 可能只限於 般舟三昧經 三卷本, p. 170 及後漢支婁迦讖 東吳支謙二位所譯的 無量壽經 原型本而己 因為直到 402 年 4 月為止, 譯出的淨土教經典, 僅有 179 年支婁迦讖譯的 般舟三昧經,178~189 年支婁迦讖譯的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通稱 大阿彌陀經 ),[39] 及 308 年西晉竺法護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40] 而已的緣故 或許直到 416 年慧遠大師往生為止, 他曾接觸到鳩摩羅什譯的 阿彌陀經 (402 年譯出 ) 也不一定, 但從他與鳩摩羅什的往返書信來看, 慧遠的淨土教實踐, 應是依據 般舟三昧經 不過慧遠等的實踐淨土教, 是基於什麼目的呢? 高僧傳 卷 6 慧遠傳 云 : 既而謹律息心之士, 絕塵清信之賓, 並不期而至, 望風遙集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宗炳張萊民張秀碩等, 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 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 建齋立誓, 共期西方, 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 : 惟歲在攝提秋 7 月戊辰朔 28 日乙未, 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 宿懷特發, 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 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眾, 夫緣化之理既明, 則三世之傳顯矣 遷感之數既符, 則善惡之報必矣 推交臂之潛淪, 悟無常之期功, 審三報之相催, 知險趣之難拔, 此其同志諸賢,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41] 此 慧遠傳 中, 劉遺民就慧遠大師帶領緇俗百二十三名集結於廬山之北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修淨土教的緣起, 所撰寫的文章, 亦載於 出三藏記集 卷 15 慧遠法師傳 ( 大正藏 冊 55, 頁 109c) 從上述劉遺民撰述的緣起文來看, 我們可以看出, 他們共期西方的原因, 是畏懼三世果報的輪迴 如眾所知, 三世輪迴說是來自印度, 在此南北朝時代, 此說對當時的知識份子, 是具有相當震憾性的人生觀,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人生哲學, 其視野只是局限於今世的緣故 然而慧遠大師本人, 應是將淨土教的念佛, 作為修禪定的方法而採用之 這從他在 念佛三昧詩集序 中說 又諸三昧, 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42] 可窺其一二 又從上述相關資料來看, p. 171 慧遠欲借念佛求往生的跡象幾乎是無, 這也證明了慧遠的淨土教實踐, 是用之於止觀上的工夫, 與後世流傳的中國淨土教是相異的 而日後的淨土教實踐, 應是以曇鸞為始的善導流派

11 談到曇鸞 (476~542 年 ), 其生平相關資料有 續高僧傳 卷 6 曇鸞傳 安樂集 卷下 及迦才的 淨土論 卷下 往生人相貌章 等 依據以上的資料, 我們可以知道曇鸞尚未迴心淨土教前, 是位研究四論 ( 即龍樹造 中論 十二門論 大智度論 及提婆造 百論 ) 及佛性 ( 曇無讖 385 ~433 年於北涼譯出的 大般涅槃經 ) 的專家, 但因試想注解同是曇無讖譯的 大方等大集經 而病倒了 為了治病, 四處求醫, 深研本草諸經, 病癒之後, 為求長生之術, 於 529 年 7 月至 10 月之間,( 時曇鸞 54 歲 ), 遠至南朝梁國, 拜訪精於本草研究, 熱中植物性藥劑的陶弘景 曇鸞受到陶弘景的禮遇, 並接受了他贈與的仙經十卷,[43] 高興地回到洛陽, 遇到了在 508 年來到洛陽的菩提流支, 因此向菩提流支請教長生之法 今將當時兩人的對話, 揭之於下 : 行至洛下, 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 鸞往啟曰 : 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 勝此土仙經者乎? 留支唾地曰 : 是何言歟? 非相比也, 此方何處有長生法, 縱得長年, 少時不死, 終更輪迴三有耳 即以觀經授之曰 :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 當得解脫生死 鸞尋頂受, 所齋仙方, 並火焚之 [44] 從以上兩人的對話, 可以注目到曇鸞自身為了佛道的修行, 弘法利眾, 而求長生之法的事情, 但是依據史實, 我們可以知道這決不是個例, 而是自古至今教界的一般情形, 以當時的教團內, 如僧稠 (480~560 年 ) 慧思 (515~577 年 ) 就是例子 [45] 但是菩提流支的忠告及 僧稠傳 中僧稠說 : 我本修佛道, 豈拘域中長生者乎, 言已須臾自失, 其感致幽現, 皆此類也 [46] 由此可知, 在漢地本有求現世的長生之法, 而且這也是許多人包括僧俗在內的知識份子, 心裏的需求 不過在印度佛教傳入三世輪迴說之後, 逐漸接受了此思想, 知道即使求現世的長生之術, 有助於修道或弘法利生, 但終不免三界輪迴之苦, 相信曇鸞也經歷了如此的心路歷程, p. 172 認識到以解脫生死為目的的佛道實踐的重要性 然而欲解脫生死的輪迴, 該如何實踐呢? 依據 曇鸞傳, 可以知道, 是菩提流支贈給他 觀經, 而使他迴心淨土, 也就是說, 曇鸞的解脫生死實踐法是依據 觀經 而此 觀經, 不用說是指 觀無量壽經, 不過此 觀經 說, 很可能是在凸顯他南入梁國所受到的影響, 因為 觀經 是? 良耶舍在建康於 430~442 年之間譯出的, 而曇鸞於 529 年南入建康, 故有接觸 觀經 的機會 又曇鸞因與菩提流支的相會而迴心歸土, 是有脈絡可尋的 原本曇鸞是研究四論, 因此對龍樹懷有敬仰之心, 應是很自然的事, 加上菩提流支於延昌元年 (513) 譯出了 入楞伽經, 此經卷 9 載有 龍樹安樂國往生懸記, 其內容如下 : 如來滅度後, 未來當有人 ; 大慧汝諦聽, 有人持我法 ;

12 於南大國中, 有大德比丘 ; 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 ; 為人說我法, 大乘無上法 ; 證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47] 上述內容, 被稱之為 龍樹安樂國往生懸記, 而此懸記應是曇鸞迴心淨土, 由四論的研究者轉為追求往生安樂國的淨土教實踐者的引導文, 這從如下迦才撰 淨土論 卷下 曇鸞法師傳 中說的 : 恆請龍樹菩薩臨終開悟, 誠如所願 此方報盡, 半宵之內, 現聖僧像, 忽來入室云 : 我是龍樹, 便為說曰 : 已落之葉, 不可更附枝也 未束之粟, 不可倉中求也 白駒過隙, 不可暫時留也 已去叵反, 未來未可追, 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可迴 法師妙達言旨, 如是告終 [48] 就可一窺真相, 也可由此了知前述曇鸞的淨土教實踐, 確是受到了 龍樹安樂國往生懸記 的影響 不過曇鸞的淨土教實踐, 主要是依據淨土三經, 這從他在六十歲, 即紀元 535 年以後, 註解的 往生論註 [49] 中, 說的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 於大眾之中, 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 就可知道曇鸞一定研讀過淨土三經, 因為 觀無量壽佛經 及 無量壽經 的說法處是在王舍城, 而舍衛國則是 阿彌陀經 的說法處 又可確信曇鸞從淨土三經中, 找到了自己心靈的皈依處, 他在 往生論註, 關於修行的難易問題作了如下的介紹 :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云 : 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 一者難行道, 二者易行道 p. 173 難行道者,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求阿毘跋致為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 一者外道相善, 亂菩薩法 ; 二者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 三者無顧惡人, 破他勝德 ; 四者顛倒善果, 能壞梵行 ; 五者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 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 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謂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毘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蓋上衍之極致, 不退之風航者也 [50] 依上揭文, 可知道曇鸞是依龍樹菩薩著 鳩摩羅什譯 十住毘婆沙論 卷 5 易行品 第九說的 :

13 佛法有無量門, 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 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 或有勤行精進,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51] 所做的解釋 在他的釋文中, 談到難行道時, 其時空的界限, 是定於 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這顯示了曇鸞所感到的危機意識, 也就是說, 要解脫三界生死輪迴的危機感 當然五濁惡世之說, 均出現於淨土三經, 而 無佛時, 則是 阿彌陀經 及 無量壽經 言明的, 阿彌陀佛是屬於他方現在佛 如 阿彌陀經 說 :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52] 又 無量壽經 云 : 法藏菩薩今已成佛, 現在西方, 去此十萬億剎, 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成佛已來, 凡歷十劫 [53] 由此可知, 娑婆世界現在無佛, 但十方世界有佛, 這是般若空系經典的說法, 如 大智度論 卷 9 說 : 如是十方世界, 皆有佛出因緣 是故知有十方佛, 復次過去世有無量佛, 未來世亦有無量佛, 以是故現在亦應有無量佛 [54] p. 174 又 十住毘婆娑論 卷 5 易行品 第九亦云 :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應當念是十方諸佛, 稱其名號 [55] 又云 : 阿彌陀等佛, 及諸大菩薩 ; 稱名一心念, 亦得不退轉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 亦應恭敬禮拜, 稱其名號 [56] 上述二論, 均是般若空系的論典, 也是龍樹的著作 此二論, 顯示了阿彌陀佛為他方現在佛, 也標示了 易行品 修行的內容, 是在憶念 恭敬 禮拜 稱名 當然其前提是相信十方諸佛的存在, 所以 十住毘婆沙論 說, 以信方便, 然而曇鸞則是說, 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曇鸞強調的信佛因緣, 應該是加上佛的願力, 所以他說,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而且以

14 往生淨土, 達到不退轉地, 也就是阿毘跋致, 換句話說, 是跳出三界六趣的輪迴苦 由此, 可看出曇鸞的心靈, 那種欲解脫生死輪迴的迫切感 在他研究淨土三經及世親的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即 往生論 或叫 淨土論 之後, 他認為 往生論, 確是欲達到上述理想的最佳指南, 因而他在六十歲 (535 年 ) 時, 完成了 往生論註 的註解工作 三 漢儒王日休 彭際清 魏源的彌陀淨土信仰 漢地淨土教的弘揚, 在曇鸞之後, 歷經隋唐諸大師的實踐與弘揚, 逐漸普及漢地, 到了宋代, 已與禪 華嚴 天台合流, 但其中值得注目的, 是 無量壽經 漢譯五存本的糅合, 而完成此工作者, 自宋至清, 先後有漢儒, 即士大夫知識份子的王日休 彭際清 魏源三人,[57] 他們之中尤其是王日休 彭際清的淨土教實踐, 是眾所周知的事 ( 一 ) 王日休的儒佛生涯 王日休 (1105~1173 年 ), 字虛中, 龍舒人, 故自號為龍舒居士, 是位儒釋兼通, p. 175 嘗為六經語孟訓解, 多達數十萬言, 尤篤信淨土之說的儒者 [58] 在淨土教的弘揚方面, 有宋高宗紹興 30 年 (1160) 完成的 龍舒淨土文 及 1164 年的 大阿彌陀經 二部著書, 而且是位實踐家, 這從他臨終瑞象即可明白 龍舒淨土文 卷 11 盧陵李氏夢記 云 : 彥弼稔聞, 居士 ( 指王日休 ) 潛通六藝, 尤精於易, 誨人不倦, 所至學者輻湊, 謝君以靜逸堂待之, 戶外之屨常滿 正月十一日令子姪往承其教 不久回云 ; 居士夜來講書罷如常, 持誦禮佛至三鼓, 忽厲聲念阿彌陀佛數聲云 : 佛來接我 言訖立化, 是夕邦人有夢, 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 傳為勝異, 識與不識, 咸來瞻敬, 恨不款奉談塵而重惜焉 居士未示寂滅前三日, 遍囑諸人勉進道業, 有此後不復再見之語 [59] 由此, 我們可知道王日休亦儒亦佛的生活, 而在其臨終時, 能預知時至, 無疾而終, 說走就走, 而且是站著往生, 這是王日休淨土教實踐成果, 最好的說明 不過, 王日休的淨土教觀, 是如何呢? 當然我們可以透過 大阿彌陀經 及 龍舒淨土文 來了解, 關於這事, 可請參考拙文 無量壽經 糅合本一研究 ( 一 ) 王日休 大阿彌陀經 在此, 我想引 龍舒淨土文 中, 具代表性的文章, 來作介紹 在卷 1 淨土起信 ( 一 ) 云 :

15 淨土之說, 多見於日用之間, 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 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 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 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 無非善, 與儒教之所以訓人, 何以異哉! 唯其名有不同耳 故其以淨土為心, 則見於日用之間者, 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為, 無適而非善, 善則為君子為大賢, 現世則人敬之 神祐之, 福祿可增, 壽命可永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於生前乎? 或曰 : 從孔子之言, 而以儒教為心, 豈不益於生前乎? 何必淨土哉? 曰 : 此世間法耳, 非出世間法, 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 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外, 淨土既益於生前, 又益於身後者, 以其兼出世間法故也 [60] 又, 卷 2 淨土總要 ( 一 ) 云 : 故至心信向, 念其名號者, 現世必消除災難, 禳卻冤鬼, 安靜形神, 增迎福壽, p. 176 西方七寶池中則生蓮花一朵, 他日於其中託生, 直脫輪迴之外 若此者皆有事跡, 非虛言也, 其說甚易行, 盡大藏中八萬四千法門, 無如此之要捷者, 而人或不知, 可痛惜, 或知而不行, 尤可痛惜也 [61] 又 淨土總要 ( 三 ) 云 : 故人至信向, 念其名號, 現世必蒙福祐, 身後必經生極樂世界 若能精心想其形相, 現世必見佛之真身, 以佛之威靈無所不在, 而人心念與佛純熟, 則自然交通, 故佛現其身也 [62] 由上述諸文來看, 可以知道王日休的淨土教觀, 是將現世利益與解脫輪迴的信仰, 融入淨土教 其中, 更是將解脫輪迴, 寄望在往生淨土中 如此, 脫離三界輪迴與淨土教的往生淨土相結合, 應是廬山諸賢結社念佛以來, 漢地淨土教實踐者的共同趨向 不過王日休還強調現世利益, 這是他淨土教觀的特色 又他說的現世見佛, 依據該論卷 5 的話, 可以知道他的說法是傾向於現世的臨終見佛, 這是與 般舟三昧經 強調的定中見佛是有不同的 ( 二 ) 彭際清的由儒向佛 蘇州彭氏, 是江南士大夫階級典型的家族, 到了乾隆 26 年 (1761), 出有進士彭際清 (1740~1796 年 ), 他是大司馬芝庭公彭啟豐的第四子, 字允初, 或云尺木, 或紹升, 號知歸子 一行居士及二林 他原本是一位以 明道先生為的, 而且兼通陸朱 陽明 梁谿 ( 指高忠憲 ) 之說 的人, 但為何在三十餘歲時, 會成為一位以淨土為歸的儒者呢? 也就是說他由儒向佛的經緯是如何呢? 一行居集 卷 6 四大師傳 云 :

16 知歸子曰 : 予究心佛乘, 始自紫柏老人集 其後讀雲棲書, 遂傾心淨土, 讀憨山 藕益書, 而西歸之願益堅 又該書卷 3 蓮池大師文錄序 云 : 予年三十餘而閱大師文, 即知以淨土為歸 由上二文, 我們應可明白, 彭際清是因閱讀紫柏達觀 雲棲祩宏 憨山德清及藕益智旭, 所謂明末清初四大師的著書而由儒向佛, 且成為一位 志在西方, 行在梵網 的淨土教實踐者 p. 177 不過, 這也與他一向敬仰梁谿 ( 東林 ) 的高忠憲與盧山 ( 東林寺 ) 的劉遺民有關, 而且與彭氏一族的家學和生活規範, 是以陽明學為依歸也有密切的關係, 因為陽明學比朱子學, 比較容易接納佛教的緣故, 所以彭際清的由儒向佛, 我們不可忽視其家學的淵源關係 正如彭際清在 二林居集 卷 22 汪大紳述 說的 : 儒佛相爭久矣! 自趙宋以來, 道儒學者, 尤喜闢佛 僅慈湖楊氏 西山真氏 潛谿宋氏 白沙陳氏其書不諱言佛, 且樂引以為助 陽明王氏倡良知之學, 一再傳後, 折至入佛者, 殆悉不可數, 其最著者大洲趙氏 復所楊氏 海門周氏 石簣陶氏 憺園焦氏 東溟管氏 正希金氏也 遂乃徹兩家之藩, 以究竟一乘之恉, 其人類皆卓然有本末, 茍非為論議者 除了受家學陽明學的影響外, 明末清初四大師帶來漢地佛教中興的氣象, 尤其是蓮池祩宏淨土教的實踐與弘揚, 對當代士大夫的影響, 是眾所周知的事, 彭際清身在如此的時空環境及受家學的影響, 不僅成為佛教學者, 而且是位篤實的淨土教實踐者 他在二十九歲時, 斷肉食, 三十四歲時, 從真諦寺香山老人聞學實定 (1712~1778 年 ), 受菩薩戒 歸依受戒後的彭際清, 真摯地修行者, 一行居集 卷 5 一行居閉關記, 將他的實踐, 作了如下的描述 乾隆五十年春, 知歸道人屏居文星閣, 顏所住處, 曰一行居 佛語文殊師利, 欲修一行三昧, 心繫一佛, 專稱名字 即於念中, 能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 道人習此三昧久矣, 因以命之 [63] 如此, 彭際清雖身為居士, 但是過著如僧侶似的生活 不過, 彭際清為何如此謹嚴地從事宗教生活呢? 他在 一行居集 卷 1 受菩薩戒發願文 中, 敘述自已的心願如下 :

17 若我際清克勵身心, 護持戒品, 盡此形壽, 必生淨土 十方三寶為我証明, 令我速得念佛三昧, 於命終時, 遠離塵垢, 親見彌陀, 脫然邁西, 更無遮障 依據上文, 可以清楚地看出, 他此身即欲往生西方淨土的心願非常殷切, 不過, 卻沒談到脫離生死輪迴的事, 或許到了這時代, 往生西方淨土的信仰, 已經含蓋了脫離生死輪迴的思想也說不定 在淨土教史上, 一般視他為與宋世隆文森 畢奇紫嵐及周夢顏安世, p. 178 為近代中國居士佛教的代表者,[64] 也是使居士佛教性格鮮明化的居士 [65] 他的淨土教實踐與弘揚, 影響及魏源 (1793~1856 年 ) 與龔自珍 (1792~1841 年 ) 等公羊學派的碩儒, 並招來劃時代居士佛教的全盛期, 這在教史上是值得注目的 ( 三 ) 今文學家魏源的淨土教信仰 魏源與龔自珍均隨江蘇省武進縣出身的公羊學者劉逢祿, 學公羊春秋, 以公羊思想對時勢加以批判, 因此之故他們的學問, 被視為今文學, 也就是常州公羊學派 此學派的學者, 較多傾向佛教, 他們擁有佛教信仰或佛學素養的人似是不少 梁啟超說 : 其後龔自珍受佛學於紹升, 晚受菩薩戒 魏源亦然, 晚受菩薩戒, 易名承貫, 著 無量壽經會譯 等 龔 魏為今文學家所推獎, 故今文學家多兼治佛學 [66] 如上文所說, 今文學家多兼治佛學, 事實上, 除了上述龔自珍 魏源之外, 尚有如康有為 譚嗣同及梁啟超都是 然而有關龔 魏二氏的佛教信仰, 可參考拙文,[67] 在此僅就魏源的淨土教信仰來作介紹 魏源字默深, 法名承貫, 是湖南省邵陽出身, 是位寄心於中國西北邊境, 且對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界, 播撒改革種子的人物 他精通宗教, 晚年專心於淨業 [68] 其因緣是咸豐元年 (1851), 魏源任江蘇高郵的知州, 同 3 年 (1854)2 月, 太平天國軍攻陷南京 揚州, 那時固守在四十里外高郵的魏源, 卻因三月才報告的罪名, 被問罪免職, 為此六十歲的他, 從政壇引退, 體悟到世間有為法是無常的 不可依恃的, 唯有超出三界的輪迴, 才是要事 而欲跳出三界輪迴, 唯賴阿彌陀佛的願力, 專心於淨土教的修持, 往生西方淨土 不過在此事件之前, 魏源早在他三十五歲, 即道光 8 年 (1828) 就接觸到佛教 這一年他潛居在杭州錢伊菴即錢東父的家一個月, 研究佛學, 聽曦潤 慈峰二僧講 楞嚴經 法華經 而此錢伊菴, 即是繼彭際清的弟子江沅 (?~1838 年 ) 之後, 影響龔自珍學佛的人物

18 p. 179 從政壇引退的魏源, 於咸豐 4 年 (1855) 編輯了 無量壽經會譯, 且在淨土教史上, 樹立了淨土四部經的說法 所謂淨土四部經, 即是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及 普賢行願品 不過在教史上, 首先將 普賢行願品, 放入淨土教修行的, 是彭際清 [69] 然而魏源將此經與淨土三經, 並列為淨土教依歸的經典成為淨土四部經, 顯然在魏源的時代, 此種風氣已成形吧! 魏源在 普賢行願品敘 中云 : 普賢行願品 乃 華嚴 一經之歸宿, 非淨土一門之經也 華嚴 以華藏世界海, 諸佛微塵國無量無邊, 明心佛之無盡, 何嘗專指極樂 蓋以 經 十大願末, 皆結曰 :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則併此法界微塵數佛, 微塵數眾生念之也 人人以為念盡法界微塵生佛, 卒歸彌陀 而自性彌陀之一心, 本周法界, 雲棲所謂不知 傾華藏海水, 入西方一蓮華中, 未曾滿蓮之一蕊 也 盡法界為一念, 故為念中之王 修淨土, 而不讀 行願品, 則其教偏而不圓, 故以殿四經之末, 為淨土之歸宿 [70] 從上述魏源引雲棲祩宏之語, 來佐證修淨土者, 必須兼讀 普賢行願品 的重要性 而眾所周知, 此 普賢行願品 乃屬華嚴經系統的經典, 魏源的說法, 可說是基於 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的思想, 也不離彭際清說的 普賢十大願, 導歸極樂 由此可見淨土教信仰與華嚴思想融合的情形 而如此現象的形成, 實始自清乾隆彭際清的時代 四 結論 在上文 彭際清的由儒向佛 中, 筆者談到彭際清的淨土教信仰, 影響清末知識份子的心靈頗深, 就是指的淨土教信仰與華嚴思想的結合 關於彭際清的淨土教觀, 我們可從直至目前為止, 學界前輩的看法來一窺其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牧田諦亮, 在 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 的說法, 今將其相關看法, 譯之於下 : 超越直到現在為止的禪 淨融合, 或台 淨一致等諸說, 而在此唱導華嚴 ( 教 ) 念佛 ( 淨 ) 一體的, 是彭際清的卓見, 這已是認為念佛的唯一絕對性, 是率直地表現對居士念佛的信念 ( 頁 248) p. 180 又小川貫弍在 居士佛教近世的發展 云 :

19 彼 ( 彭際清 ) 基於 華嚴經 的思想, 著有 華嚴念佛三昧論, 以念佛三昧來統合整個佛教, 圖謀教淨的融合 ( 中略 ) 明末蓮池雲棲說禪 淨一致, 藕益智旭述台 淨一致 對此, 彭際清居士以華嚴同旨為宗, 而闡西方之教, 所論教 淨一致, 是放異彩於中國淨土教學史上 [71] ( 自譯 ) 又, 望月信亨在 中國淨土教理史 上亦說 : 主要是基於華嚴教旨而立論, 其次列舉經典的本文, 而略述之 ( 頁 529, 自譯 ) 還有荒木見悟在 陽明學開展佛教 中, 作了如下的評述 : 乾隆 39 年, 際清以華嚴思想作基礎, 著作了解釋 無量壽經 的 無量壽經起信論 ( 頁 313, 自譯 ) 同時荒木見悟在 雲棲祩宏研究, 也說 : 彭際清的念佛信仰, 成立於華嚴學的基礎上, 這依據他的著作 華嚴念佛三昧論 可以察知 ( 頁 215, 自譯 ) 根據上揭諸位學界前輩的研究成果, 我們若透過 無量壽經起信論 和 華嚴念佛三昧論, 就可掌握彭際清的淨土教觀, 是屬於華嚴思想和淨土教信仰結合的型態 如此的型態, 可追溯自, 如上文 彌陀淨土經論中的般若華嚴思想 中所敘述的 般舟三昧經 及康僧鎧譯 無量壽經 但是在此, 我們需要了解, 為何到了乾隆時代此型態之所以形成的時空背景 此時空背景為何? 森三樹三郎氏在 中國思想史 中, 作了如下指摘 : 清朝中葉以後的學者, 尤其是公羊學學派的人中, 多寄心於佛教, 是何故也? 在朱子學和陽明學的精神衰微的當時, 而支撐個人安心立命的原理, 不是因在儒學上有了失落感, 而為彌補心靈的空白, 而選擇了佛教嗎? 就其佛教信仰的內容來看, 有淨土信仰的人是很多, 這是一種特徵, 可是同時對華嚴和法相的理論抱持關心的情形, 可說是顯示了作為知識份子的性格 ( 頁 428, 自譯 ) 以上森三樹三郎的指摘, 應是指的道咸年間以後, 漢地知識份子即士儒的心靈世界, p. 181 而比道咸年間稍早的乾隆時代士儒的心靈世界又是如何呢? 荒木見悟在他的 雲棲祩宏研究 說 :

20 到了清朝中葉, 士大夫對滿洲王朝的敵愾心完全消縱無影了 凝視個人命運的去向, 在社會上, 伸展奔放羽翼的方向, 仍然撇開著 另一方面, 在內心的世界, 追求自由天地的傾向變得強烈 ( 頁 215, 自譯 ) 以上是日本學界, 對清朝中葉以來, 漢儒心靈世界的看法 事實上自古以來, 漢儒生存於以儒家為主的世界裏, 一般來說, 基於生存的需要, 也就是說, 為擠身於士林, 對儒者的身份是不能不顧的, 因此有外表是儒, 內心是佛的情形出現 在漢儒來說, 當然有表裏均儒的人, 但是也有不少為追求心靈自由的人, 對這些人來說, 佛教往往是他們最佳的精神食糧, 特別是在那專制獨裁的政治世界裏, 漢儒更能感受到冷暖的滋味, 也深感這世界的罪惡才對 因此為跳脫三界的輪迴, 他們選擇了淨土教的信仰, 由淨土教的信仰, 延伸到華嚴的世界, 這也是 華嚴經 流傳於明清士林的背景 ( 完稿於鳳山佛教蓮社 2001 年 4 月 10 日 ) p. 182

21 The Influence of Belief in Amitābha's Pure Land on theinner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i Ven. Huey-yen Part-time Associate Researcher,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The Amitābha Pure Land faith appeared most likely in the first century B.C. After the Lod Buddha passed into parinirvana, stupa became the place of remembrance and thus the stupa faith of worshipping the Buddha was formed. Later on, the thought of seeing the Buddha emerged gradually.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Aśoka of Maurya Dynasty or at latest the second century B.C., the concept of the past seven Buddhas was created out of the truth of the path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one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i.e. the truth of suffering, the truth of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the truth of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and the truth of the path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The truth of the path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is the Eightfold Noble Path or the so-called the teaching of the ancient yogi's path.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century B.C., the concept of the future Maitreya Buddha was also formed. Until the first century C.E., the concept of the present bhadra kalpa appeared. In the time of Primitive Buddhism, the concept is one time, one world, and one Buddha. But, now the concept of the present bhadra kalpa asserted the existence of numerous present Buddhas in the worlds of ten directions despite the non-existence of the Buddha in this Sahā world. So, if one wants to seek for enlightenment in the age of no Buddha in this Sahā world, there are two ways: 1. To have faith in the present Buddhas of ten directions, and 2. To obtain prajñā pāramitā. In the first way, Amitābha Buddha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esent Buddhas of ten directions. In the second way, the prajñā thought that dharmakāya Buddha means seeing the Buddha was developed out of the concept that seeing the dharma means seeing the Buddha. These two streams of thought and faith merged in the period between 120A.D and 150A.D, and developed into the style of the Chapter of Practice in Pratyutpanna-samādhi Sūtra.

22 In the meantime, the Sukhāvatī-vyūha Sūtra also contained the thought of prajñā Mādhyamika. Such thought and faith were carried to Loyang of China by Lokaṣema and other northwestern saṅgha and Buddhists of northwestern India because of the incident of destroying Buddhism by King Huvishka of Kushan Dynasty. As a result, the sutras of both prajñā thought and Amitābha pure land Buddhism were introduced into Loyang at the same time. Thus,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got in touch with such thought and faith. Since Master Hui-yuan, Liu Yi-min and other monks and lay people of Eastern Tsin Dynasty followed the Pratyutpanna-samādhi Sūtra to establish a society to practise the samādhi of recollecting the Buddha in front of the statue of Amitābha Buddha at prajñā Plateau in the north side of Mt. Lu-shan on the 28th day of the 7th month of 402C.E until the time of Peng Jiqing, Wei Yuan, Yang Renshan and other lay people of Ch'ing Dynasty, the Amitābha pure land Buddhism might exert considerable function of enrichment or impact upon the minds of Chinese Literati.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nner world of the Chinese Literati by investigating following topics: 1. The thought of prajñā and Hwa-yen in the sutras and commentaries of Amitābha pure land Buddhism. 2. The reverting mind into pure land of Masters Hui-yuan and Tan Luan. 3. The Amitābha pure land faith of Chinese Literati such as Wang Rixiu, Peng Jiqing and Wei Yuan. Keywords:1.Wang Rixiu 2.Peng Jiqing 3.Wei Yuan 4.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Huayen Sūtra 5.the inner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i

23 [1] 以上參考 淨土佛教思想 二, 梶山雄一 般舟三昧經, 講談社, [2] 大正藏 冊 46, 頁 182c [3] 大正藏 冊 13, 頁 905a b [4] 支婁迦讖譯本 [5] 闍那崛多譯本 [6] 拔陀菩薩經 譯本 [7] 三品經 現已不存在, 但其內容與紀元 303 年竺法護譯出的 舍利弗悔過經 是一致的 參考注 1, 梶山雄一氏文 [8] 大正藏 冊 12, 頁 18c [9] 大正藏 冊 24, 頁 1090a~1091b [10]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 大正藏 冊 12, 頁 346c) [11] 佛告阿難, 無量清淨佛作佛已來, 凡十小劫, 所居國名須摩提, 正在西方, 去是閻浮利地界, 千億萬須彌山佛國 ( 大正藏 冊 12, 頁 282c ) [12] 參考末木文美士氏 觀無量壽佛經 ( 淨土佛教思想 二, 頁 123~ 126) [13] 同注 12, 頁 130 [14] 大正藏 冊 13, 頁 905b [15] 大正藏 冊 13, 頁 905b c [16] 大正藏 冊 13, 頁 905c [17] 同注 12, 頁 131 [18] 同注 12, 頁 129~130 [19] 大正藏 冊 13, 頁 904c~905a [20] 東晉佛陀跋羅譯六十卷 華嚴經 卷 25, 大正藏 冊 9, 頁 558c [21] 同注 1

24 [22] 道行般若經, 是後漢支婁迦讖譯的, 它的異譯本有鳩摩羅什譯 小品般若經 施護譯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經, 其梵文本是 八千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 計有十卷三十品, 依學界的說法, 從初品至累教品第二十五, 是紀元一世紀中葉以前成立的, 是原始的部份, 而第二十六品至三十品則是一世紀末葉, 後人加上去的 ( 參考注 1, 梶山氏文 ) [23] 大正藏 冊 12, 頁 266b [24] 大正藏 冊 12, 頁 267b c [25] 妙法蓮華經 卷 2 信解品第四, 大正藏 冊 9, 頁 16b~19a [26] 六十卷 華嚴經 卷 30 佛不思議法品, 大正藏 冊 9, 頁 590b~ 594a [27] 藤田宏達氏 無量壽經 ( 淨土佛教思想 一, 講談社, [28] 大正藏 冊 25, 頁 708c [29] 大正藏 冊 8, 頁 408b~409a 此異譯本有 放光般若經 卷 19( 大正藏 冊 8, 頁 136a 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476( 大正藏 冊 7, 頁 411c~414c) 又同卷 393~394( 大正藏 冊 6, 頁 1035b~1038c) 又同卷 535~536( 大正藏 冊 7, 頁 749c~751b) 以上參考藤田宏達氏 原始淨土思想研究, 頁 515, 岩波書店, [30] 大正藏 冊 9, 頁 594b [31] 唐法藏 華嚴遊心法界記 ( 大正藏 冊 45, 頁 646b) [32] 大正藏 冊 12, 頁 265c [33] 大正藏 冊 12, 頁 343a [34] 大正藏 冊 12, 頁 343b c [35] 綜理眾經目錄 是東晉道安於寧康 2 年 (374) 編纂的, 此目錄已佚失, 但所幸梁僧祐 (445~518 年 ) 著 出三藏記集 多所引用, 故大致可知其內容 [36] 以上參考櫻部建氏 慧遠 念佛 鼻祖 ( 淨土佛教 思想 三, 講談社, [37] 同注 36 [38] 大正藏 冊 45, 頁 224b c

25 [39] 在 大正藏 冊 12 中, 收錄的 大阿彌陀經 是為吳支謙譯的, 但據藤田宏達氏的研究, 提出此譯本是支婁迦讖原譯 支謙改譯的, 而香川孝雄氏則提出是支婁迦讖譯出的 ( 藤田宏達氏 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淨土 淨土佛教思想 一, 講談社, [40]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在 大正藏 冊 12 中是作支婁迦讖譯, 但香川孝雄氏等考證結果, 提出是西晉竺法護譯的 ( 同上藤田宏達氏文 ) 至於曹魏康僧鎧譯的 無量壽經, 實際上是東晉佛陀跋陀羅與劉宋寶雲於 421 年譯出的 ( 同上藤田宏達氏文 ) [41] 大正藏 冊 50, 頁 358c~359a [42] 大正藏 冊 52, 頁 351b( 廣弘明集 卷 30) [43] 此仙經十卷, 可能是指陶弘景撰的 眾醮義 10 卷, 或指 抱朴子注 或指 本草集注 ( 藤堂恭俊 曇鸞 淨土教開花人思想, 收於 淨土佛教思想四, 頁 20 講談社, ) [44] 大正藏 冊 50, 頁 470b c [45] 參考注 43 揭示的藤堂恭俊文 [46] 續高僧傳 卷 16, 大正藏 冊 50, 頁 553c~554a [47] 大正藏 冊 16, 頁 569a [48] 大正藏 冊 47, 頁 97c [49] 同注 45 [50] 大正藏 冊 26, 頁 826a b [51] 大正藏 冊 26, 頁 41b [52] 大正藏 冊 12, 頁 346c [53] 大正藏 冊 12, 頁 270a [54] 大正藏 冊 25, 頁 126b [55] 大正藏 冊 26, 頁 41b [56] 大正藏 冊 26, 頁 42c [57] 見拙文 無量壽經 糅合本一研究 ( 一 ) 王日休 大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 糅合本一研究 ( 二 ) 彭際清

26 無量壽經起信論 及 今文學家龔自珍魏源佛教信仰 ( 慧嚴佛學論文集 頁 281~442, 春暉出版社, 民國 85 年 10 月 ) [58] 周必大 (1126~1204 年 ) 省齋文集 卷 9 王日休真贊 [59] 大正藏 冊 47, 頁 285b c [60] 大正藏 冊 47, 頁 254b c [61] 大正藏 冊 47, 頁 257b [62] 大正藏 冊 47, 頁 258a [63] 見拙文 無量壽經 糅合本一研究 ( 二 ) 彭際清 無量壽經起信論 [64] 牧田諦亮 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 頁 215 [65] 同注 64, 牧田氏書, 頁 232 小川貫式 居士佛教近世的發展 ( 龍谷大學論集 第 339 號 ) 玉城康四郎 佛教史 二, 頁 168 [66] 清代學術概論, 頁 102 [67] 拙文 今文學家龔自珍魏源佛教信仰 ( 慧嚴佛學論文集, 頁 281~310, 春暉, 民國 85 年 10 月 ) [68] 周詒樸, 原刊淨土四經敘 ( 卍續藏 冊 150, 頁 705 上 ) [69] 見注 63 [70] 魏源集, 頁 252~253 [71] 龍谷大學論集, 第 339 號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1 期 (pp.137-152):( 民 國 76 年 ), 臺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 (1987)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 7132 壇 經 與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253-277

253-277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53-277 21 1 92 6 1085 1055-1101 1 *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 253 254 21 1 1036-1101 2 : 3 1048-1116 1977 280d 10 1974 6b-7a 1991 155 2 11 7b-8b 26 1982 1374 80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全 身 的 毒, 癌 自 然 會 消 失 而 癌 症 的 起 因 為 何? 當 我 們 身 體 部 分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1)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6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我們適逢彌陀七, 所以法師設計這個禮拜跟大家介紹淨土的祖師, 由我 先跟各位介紹淨土宗的起源 形成及發展 淨土宗, 我們常常聽到又有稱為 蓮宗, 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的十宗之一 它的根源取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 在古印度的經典裡面有很多談到有關淨土的國土,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 3 5 45 47 50 53 54 57 60 61 社 論 教 宗 華 嚴 行 歸 兜 率 --- 是 華 嚴 行 者 亦 彌 勒 老 人 的 成 一 老 和 尚 本 社 先 導 師 七 七 法 會 日 誌 道 行 菩 薩 彌 勒 是 尊 特 別 報 導 法 乳 深 恩 編 輯 部 追 思 長 老 不 分 僧 俗 上 下 --- 成 一 老 和 尚 追 思 讚 頌 會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continuous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Khotan into Dunhuang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into the other kingdoms along the Silk Road s

continuous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Khotan into Dunhuang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into the other kingdoms along the Silk Road s DUNHUANG RESEARCH NO. TOTAL 10 11 荣新江 1 朱丽双 2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 ;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 ) ;; ; ; ( ) 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2014.03.026 From Tribute to Trade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2)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今天跟大家繼續介紹淨土的發展 我們昨天提到了曇鸞法師將淨土宗有 系統的發揚起來的 我們看到屏幕上, 這個是曇鸞法師的法像, 所以今 天跟大家介紹曇鸞法師的生平 雖然在中國淨土宗裡面沒有將曇鸞 法師列為祖師, 但是他對淨土宗的形 成有非常大的關係跟影響

More information

_1_論文封面1.PDF

_1_論文封面1.PDF 96 01 26 (95 7 ) I Abstract The kitchen of the monastery has a refined name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Although it is not the mystical forbidden area, actually is not the place in which numerous

More information

9 61-89 2004 12 * * 62 9 1 2 3 4 5 6 1 3 4 5 6 7 8 2 3 4 5 6 63 7 8 12 1 1 1 1 2 3 1 6 1 1 9 56 11 13 24 2 7 8 9 64 9 7 7 3 4 9 10 23 11 1357 2468 11 10 19 2003 10 1 65 7 5 3 1 2 4 6 8 1 6 8 4 4 6 1 30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 劇 研 究 第 10 期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2012 年 7 月 頁69-108 近代劇評的發生 順天時報 與辻聽花 1 吳宛怡 日本京都大學人間 環境學研究科博士 緒論 依據中國戲劇發展史 我們可以得知 清代道光 1782-1850 至咸豐 1831-1861 同治 1862-1874 年間 經歷了徽調 秦腔 漢調的合流 並 吸收了崑曲 京腔特長的新興劇種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台灣舞獅歷史發展脈絡之探析…全文

Microsoft Word - 台灣舞獅歷史發展脈絡之探析…全文 1 1 73 2 3 4 5 2003 p259 2 7 1997 p136 3 4 17 53 20 165~167 74 1064 5 ( ) 26 6 7 8 < > 37 39 37.1p4 40 9 10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1887 17 ~ 1962 小譃竟成生死 53 54 55 皷角鬧西皮 11 : 56 金獅献瑞慶春王 燈明花市艶風光 58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M170: M179: a 3~4 M211: b M50: c M268: M247: M207: a M275: b M221

M170: M179: a 3~4 M211: b M50: c M268: M247: M207: a M275: b M221 2011.2/ 119 430072 K876. 3 A 1. A M190: 1 23.2 17.6 M348:5 21.4 17.2 M239: 1 16.1 16 B 1001-0327(2011)02-0071-12 Ba M210: 2 18.8 19 2011-03-28 1964-71 M170:3 16.8 16.6 M179: 4 19.9 16 a 3~4 M211:2 25 21.2

More information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BIBLID 0254-4466(2010)28:2 pp. 327-36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 年 6 月 ) ** * 關 鍵 詞 : 2009 1 5 2009 11 3 2010 5 6 * ** 2008.8.14-16 327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 02 社 論 佛 教 的 慈 悲 主 義 本 社 04 特 別 報 導 寒 冬 送 暖 見 溫 情 華 嚴 蓮 社 101 年 冬 令 慰 問 金 發 放 典 禮 特 別 報 導 編 輯 部 08 人 間 關 懷 慈 悲 濟 世 不 捨 眾 生 從 華 嚴 蓮 社 冬 令 慰

目 錄 CONTENT 02 社 論 佛 教 的 慈 悲 主 義 本 社 04 特 別 報 導 寒 冬 送 暖 見 溫 情 華 嚴 蓮 社 101 年 冬 令 慰 問 金 發 放 典 禮 特 別 報 導 編 輯 部 08 人 間 關 懷 慈 悲 濟 世 不 捨 眾 生 從 華 嚴 蓮 社 冬 令 慰 謹詹於 民國一 二年三月廿八日 農曆二月十七 上午九時起 啟建七處九會海印道場修證法會一永日 三月廿九日至四月七日 農曆二月十八至廿七日 每日上午八時起 啟建春季華嚴誦經會暨清明祭祖 法會十天 諷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一至卷四十 由本社董事長賢度法師及住持天演法師共同主持 並開示華嚴經要義 圓滿日下午舉行三時繫念普施佛事一堂 以祈本社延生堂上諸蓮友 福壽康寧 家門吉慶 並願以此功德拔度 本社功德堂上各姓護法門中尊親先靈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47 3 200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7No. 3 May 200 200062 20 I207. 2 A 000-59920003-0027-2 2009-0- 2 956 2007 20 28 200 979 90 94 3 29 2 3 2 3 979 93 94 94 98 288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往生淨土論講記 民國五十二年冬講於臺北慧日講堂 釋如暘敬編 2012/08/30 壹 懸論 ( 壹 ) 釋題一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為淨土宗之要典此論全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或稱 往生淨土論, 或簡稱 淨土論 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 1, 三經者, 一為 佛說阿彌陀經 ( 小本 ) 2 ; 二者亦名 阿彌陀經 ( 大本 ), 有多種譯本 3, 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

More information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 教 与 中 国 士 大 夫 的 人 文 精 神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 夏 金 华 内 容 提 要 : 佛 教 自 东 汉 传 入 本 土 后, 一 直 与 中 国 的 封 建 士 大 夫 们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事 实 上, 他 们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充 当 了 吹 鼓 手 的 角 色 因 而 佛 教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也 是 全 方 位 的 本 文 仅

More information

9(3)人文封面

9(3)人文封面 102 9 3 243-256 摘要 30 1931 1930 322-323 1943 7 31 30 40 1895 1896 244 1 2005 1-17 1943 1933 73 2011 116 30 30 1931 1 2011 24 33 245 1937 1941 12 1930 322-323 1943 7 31 2003 28-59 1920-1925 1926-1937 1937-1978

More information

,,!!!?,?,!,,,,,,,,,,!,,, : 1 ,,,,!, :, :,?,,,, 2 ( 1 ) 7 0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7 ) ( 18 ) ( 19 ) ( 21 ) ( 22 ) ( 23 ) ( 25 ) ( 26 ) ( 27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More information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 6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 現狀與問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 Reforms in China 林文軒 (Lin, Wen-Hsu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生 1 摘要 關鍵詞 : 權力下放 職能轉換 地方主義 部門利益 壹 前言 1 76 吉首大學學報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淨土五經系列 佛說阿彌陀經 演講第二講演講緣起與受持功德利益 下 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 07 年 6 月 4 日菩薩戒弟子蔡恆明居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演講大綱

More information

试卷

试卷 ( 试 题 中 凡 主 观 题 答 案 意 思 对 即 可, 若 与 答 案 不 同 而 言 之 成 理, 亦 可 酌 情 给 分 ) 一 ~ 二 (45 分 ) 1.B( 原 文 并 未 说 网 络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与 现 实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不 同 ) 2.D( 服 务 网 络 收 集 到 的 数 据 要 和 关 系 网 络 的 数 据 整 合 在 一 起,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2012 年 5 月 当 代 中 国 史 研 究 May,2012 第 19 卷 第 3 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 19 No. 3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刘 志 青 [ 摘 要 ] 中 共 十 六 大 以 来, 中 国 军 事 变 革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注 重 实 际,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16 13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Вавилов

16 13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Вавилов DOI:10.13931/j.cnki.bjfuss.2014.02.006 13 2 2014 6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2 Jun. 2014 2 000 19 K20 A 1671-61162014-02-0015-11 The Cultivation History of Apple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

: Thesis on Court Banquet and Assemblage Poetry in Early Tang : I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different stages early Tang: Taizong GaozongWuhou and Zhongzong,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s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2 3 13 17 22 26 1 2 8 100738 +86 (10) 8508 5000 +86 (10) 8518 5111 www.kpmg.com.cn 2006 4 2002 2006 1 28% 2006 17 8 500 2006 2006 2006 7 2.5 2 1 500 500 40% 500 10 16 14 12 10 8 6 4 2 2002-2006 5.1 5.9

More information

ºB€`¶p

ºB€`¶p 2004 3 105 128 1 2 3 1 1992 2 1 993 1 3 11 3 2 000 1 2 000 1 2000 4-105- 4 5 (Bodhidharma,? - 528) 6 7 (1 5 9 2) (1 6 0 2) 4 2 000 2 2 20 2000 657-658 5 6 7 1 997 2 16-217 1 984 487-491 1997 3 193-270

More information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 史 学 研 究, 2016, 4(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hs http://dx.doi.org/10.12677/ojhs.2016.41001 Protection Republic Award

More information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蕭 吉 五 行 大 義 的 陰 陽 五 行 與 空 間 分 割 思 想 林 敏 勝 蕭 吉 五 行 大 義 的 陰 陽 五 行 與 空 間 分 割 思 想 林 敏 勝 國 立 清 華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博 士 生 摘 要 本 文 透 過 隋 代 蕭 吉 的 五 行 大 義 一 書 文 本, 以 略 窺 陰 陽 五 行 與 空 間 分 割 思 想 之 間 的 關 係 蕭 吉 廣 羅 蒐 集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東 華人文 學報 第十七期 頁 21-59 2010 年 7 月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黃州詩景 張耒的地方表述與遷謫意識 李妮庭 提 要 如同蘇軾在黃州的居遊為宋人所樂道 張耒的黃州詩也喚起了宋人對黃州這 一地方的情感與想像 然而 與前人迥異 張耒詩卻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感 顯現其遷謫意識 具體而言 張耒詩中所描寫的黃州 意味著 非吾土 的南方 北方的城市映像與荒山野水的現實 相互對立 激盪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目錄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2 婚姻的意義 4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7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9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婚姻的意義 婚姻的意義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 一 ) 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 二 ) 以家庭的淨化, 提昇人品 淨化人間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提要 本文以 高僧傳 與 比丘尼傳 的實例為基礎, 劃分四種的淨土觀行, 以窺探初期中國佛教往生彌陀淨土者的修行法門與經典依據 又根據 無量壽經 的梵文本, 探討漢譯 往生 的原始意義 與 極樂國土 淨土 譯詞的演變過程, 以及 觀無量壽佛經 何時才被 簡稱為 觀經, 並釐清 淨土十疑論 作者之疑 最後探討 無量壽經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校 內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A Study of Chinese Tea Poetry and The Tea Rule of Poet 計 畫 類 別 : 整 合 型 計 畫 個 人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 MUST- 97- 人 藝 -02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3 月 01 日 至 97 年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6 期 頁 63-87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3 年 12 月 曹 學 佺 湘 西 紀 行 的 探 究 許 建 崑 提 要 天 啟 二 年 (1622) 曹 學 佺 授 命 為 廣 西 布 政 使 司 右 參 議, 次 年 四 月 十 二 日 出 發, 自 福 建 福 州 啟 程, 取 道 江 西 廣 東, 再 到 廣 西 桂 林 七 月 四 日 抵 達 公

More information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1950 1955) 1950,,,,,,, 1949, ( 200433) 10,,, 1950,,,,,,, : 1950,,,,,,??,,,,,,,,,,, :,,, 1991, 1, 3 178 : (1950 1955),,,,, 1958,,, 1950 1955, 263, 231, 32 1950,,,,,,,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頁 ~0( 民國九十六年 ), 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 pp. ~0 (00)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0-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試析 以續法與彭紹升為例 劉貴傑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提要 華嚴宗特重義理思辨, 淨土宗強調念佛實修,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2006 6 105 138 105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Fu-Yung Instructor, Center for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223-260).doc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223-260).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七 期, 頁 223-260 1 二 六 年 九 月 禪 學 對 唐 代 詩 歌 美 學 的 影 響 邱 湘 雲 摘 要 禪 宗 大 顯 於 唐 朝, 詩 歌 也 大 盛 於 唐 朝, 禪 學 與 詩 學 交 會 於 一 時, 進 而 又 激 發 出 美 學 的 火 花 禪 與 詩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之 美 有 許 多 相 通 之 處, 例 如 重 直 觀

More information

HENRO Guide Map 佛教傳播概略圖 四國朝聖歷史 前1世紀 一般認為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在印度開悟 在6世紀經由中國 朝 1世紀 帕米爾 鮮半島傳播到日本 佛教傳入日本後持續分支 發展過程獨特 各 毽陀羅 流派開山祖師甚至比佛陀更為信徒所崇敬 於日本確立真言密教的 前3世紀 弘法大師 空海 也是其中之一 阿姜達 西元12世紀初的文獻中首次出現四國朝聖相關記載 一般認為目前 前3世紀 環繞88站的朝聖形式確立於西元16世紀末至17世紀間

More information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調查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調查 84 年 台 灣 地 區 在 校 學 生 性 知 識 態 度 與 行 為 研 究 調 查 過 錄 編 碼 簿 題 號 變 項 名 稱 變 項 說 明 選 項 數 值 說 明 備 註 i_no 學 生 編 號 問 卷 流 水 號 location 學 校 所 在 縣 市 編 號 1 台 北 市 2 基 隆 市 3 台 中 市 4 台 南 市 5 高 雄 市 6 新 竹 市 7 嘉 義 市 21 宜 蘭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敦煌金光明经变的几个问题

敦煌金光明经变的几个问题 2006 1973 417 154 158 133 S.painting83P.3998 154 11 Some questions on Dunhuang Suvaraprabhāsottamasūtra Sha Wutian Biography: Sha Wutian, born 1973, male, from Huining in Gansu, PhD, post-doc researcher

More information

183-215 ©P§jø

183-215 ©P§jø 2004 3 183 215 1 2 3 4 5 1 1 988 3 2 640 2 1 1983 52 1 3 6 4 1982 149 5 24 851-183- 6 (3 35-356) 7 8 3 1 4-3 6 6 3 6 9 2 1 1 0 6 1 988 21 162 7 1992 256 8 1 997 4 159-161 9 1 59 1 63 8 1995 7 243-271 10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201 1945 8 1945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e war and had to retreat from Taiwan.

More information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 : 1978,,,, ( ),,,,, 20,,,,,,,,,,,,,, 3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 ( ),,,,,,,,,,,,,,,,,,,,,,,,,,,,,, :,,,,,,,, ( ),?, :?,,,,, 5

More information

131-161

131-161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31-161 20 1 91 6 ** 1576-1629?-1630?-1631 1621 * ** NSC88-2411-H-007-006 131 132 20 1 1569-1625?-1632 1 1576-1629 1621 2 1629 1584-1630 3 4 1 1997 218-242 2 1633 26-27 3

More information

正觉电子报 第64期

正觉电子报 第64期 杂 阿 含 经 卷 3 What are the sensation-skandhas of the consciousness? They are the bodies of six sense-consciousnesses. What are the six? They are the eye consciousness body, and even the mind consciousness

More information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999 1992 11 7 1999 8811218 800 150.456 1387 1392 1680 The Research on the Faith in Cheng Hwang Yeh in Kinmen This research is written by a native kinmenese who does a long period of field research and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 3,2000 7,1990, , , :( ), , 31 ; :, :,2001,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 3,2000 7,1990, , , :( ), , 31 ; :, :,2001, Ξ,,,,,,,,,, Ξ,,,,,, 79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01 3 ;20, 3,2000 7,1990,210 245 1996 2,18 22 1998,528 537 :(1580 1644), 1997 1, 31 ; :, :,2001,146 148 80 ,,,,,,,,,,,,,,,,, (),,,,, (20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2011年高职语文考试大纲

2011年高职语文考试大纲 2016 年 湖 北 省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招 收 中 职 毕 业 生 技 能 高 考 文 化 综 合 考 试 大 纲 2016 年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招 收 中 职 毕 业 生 技 能 高 考, 是 由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 含 普 通 中 专 职 业 高 中 技 工 学 校 和 成 人 中 专 ) 机 械 类 电 子 类 计 算 机 类 会 计 专 业 护 理 专 业 建 筑

More information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113~136 97 3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Vol.5, pp.113~136 (Mar, 2008) 1 2 ヽ - 113 - 97 3 ヽ 3 4 5 6 ヽ 7 8 9 ヽ ヽ ヽ 10 ヽ - 114 - 11 4 1650 12 ヽ ヽ ヽ 13 ヽ ヽ - 115 - 97 3 14 ヽ ヽ ヽ ヽ 16 17-116 - ヽ 19 20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