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

Transcription

1

2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收法相門第三前文道有難易定散二業揀示西方二土苦樂娑婆十難淨土十易皆正定聚橫豎二出顯密二修乘戒緩急魔佛真偽兜率勝劣永明料揀法離四執理觀相應智能導行循業發現

3 善根多少六即揀濫觀慧門第四前文一心三觀十六妙觀諦觀落日約心觀佛尊特相好諦觀白毫觀麤見妙普觀坐禪五方便門四教離念般舟三昧行法門第五前文執持聖號四種行願禮佛懺悔晨朝十念發願回向往生神呪無量壽佛說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阿彌陀佛心呪道場儀式尅期修證欣厭二行上品三心日用繫緣睡時入觀臨終正念三種淨業孝養父母修十善業具足眾戒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十種信心一心不亂證驗門第六前文菩薩往生龍樹往生遠公遺跡三覩聖相智者遺誡善導功行遺民見佛聲光現佛別峰行道冥司崇敬西湖結社蓮華勝會御書蓮社七寶華舫誓取金臺

4 焚毀仙經惟恭滅罪雄俊入冥密修淨業臨終見佛臨終說法俸錢畫佛念不間斷西方公據七寶佛像繪像警迷龍舒立化獨孤皇后女流往生惡輩往生靈禽往生決疑門第七前文難信之法淨土非權辨明五惑佛語不虗正信因果自障自蔽身心虗偽婬殺相因臨終業相不求勝進善人會集覺悟前非十種障難疑城退墮十念往生少善不生二乘不生辨明聖號十二如來像即真身齋房設像頓漸二修以理奪事四種清執談空得失反經非聖失於遲暮為小失大不修十失永無魔事般舟三力師子筋弦舟石不沉舉念即生如鏡現像願力強牽求佛加護斥謬門第八前文背宗失旨謬執偏空疑深障重

5 誑妄說法未得謂得胎息邪論默照邪禪長生秘訣撥無因果自甘塗炭指廣門第九前文法華授記華嚴結歸般若念佛仁王觀佛寶積十心情想升沉起信結歸天親造論論釋十疑臨終設像茶毗十念古今著述勸脩門第十前文慈雲勸修校量功德妙觀功深永無退轉高聲念佛禮佛功德現生獲福為僧念佛富貴學道眾善相資勸修利益因循悞事當思身後預偹不虞功在純熟十種勝利指歸直音略訓 No A No B 贊助資訊卷目次 1 2

6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 歡迎自由流通, 但禁止營利使用

7 淨土指歸集目錄卷上原教門第一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土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收法相門第三道有難易定散二善揀示西方二土苦樂娑婆十難淨土十易皆正定聚橫竪二出顯密二修乘戒緩急魔佛真偽兜率勝劣永明料揀法離四執理觀相應智能導行循業發現善根多少六即揀濫觀慧門第四一心三觀十六妙觀諦觀落日

8 約心觀佛尊特相好諦觀白毫觀麤見妙普觀坐禪五方便門四教離念般舟三昧行法門第五執持聖號四種行願禮佛懺悔晨朝十念發願回向往生神呪道場儀式尅期修證欣厭二行上品三心日用繫緣睡時入觀臨終正念三種淨業孝養父母修十善業具足眾戒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十種信心一心不亂卷下證驗門第六菩薩往生龍樹往生遠公遺跡三覩聖相智者遺誡善導功行遺民見佛聲光現佛別峯行道冥司崇敬西湖結社蓮華勝會御書蓮社七寶華舫誓取金臺焚毀仙經惟恭滅罪雄俊入冥密修淨業臨終見佛臨終說法俸錢畫佛念不間斷西方公據七寶佛像繪像警迷

9 龍舒立化獨孤皇后女流往生惡輩往生靈禽往生決疑門第七難信之法淨土非權辨明五惑佛語不虗正信因果自障自蔽身心虗偽婬殺相因臨終業相不求勝進善人會集覺悟前非十種障難疑城退墮十念往生少善不生二乘不生辨明聖號十二如來像即真身齋房設像頓漸二修以理奪事四種情執談空得失反經非聖失於遲暮為小失大不修十失永無魔事般舟三力師子筋弦舟石不沉舉念即生如鏡現像願力強牽求佛加護斥謬門第八背宗失旨謬執偏空疑深障重誑妄說法未得謂得胎息邪論默照邪禪長生祕訣撥無因果自甘塗炭指廣門第九法華授記華嚴結歸般若念佛仁王觀佛寶積十心

10 情想升沉起信結歸天親造論論釋十疑臨終設像茶毗十念古今著述勸修門第十慈雲勸修校量功德妙觀功深永無退轉高聲念佛禮佛功德現生獲福為僧念佛富貴學道眾善相資勸修利益因循悞事當思身後預備不虞功在純熟十種勝利 淨土指歸集目錄 No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北禪寺沙門大佑集 原教門第一 西方大聖人 以一大事因緣 出興於世 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由機分利鈍故 四十餘年三百餘會 隨機演教 大小偏圓不同 皆為一乘之法而作方便 靈山開顯 咸歸一實 而本懷斯暢 三世諸佛出世度生莫不咸然 而求其至簡至易 俾初心凡夫 頓悟上乘 速登不退者 無若乎淨土法門之徑且要也 葢甞論之 眾生佛性 本來成現 不由他教 無上菩提 本自有之 不因修得 然迷情深重 淪墜永劫 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友知識為之開示方便 則何由了生死而入佛慧者哉 爰自法藏比丘值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 此念佛三昧 肇興之於塵點劫前 故彌陀今見於清泰 迦文宣示於竺乾 恒沙如來廣舌讚揚於十方國土 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教法之傳 其來尚矣 若夫東晉遠公 結社於廬山 特發揮先佛之遺訓耳 故曰雖諸三昧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是知諸佛菩薩因地修行 同修此法 果位度生 同說此法 夫欲了生死大事 遊諸佛性海者 何莫由斯道焉 教藉緣興 天台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序云 夫樂邦之與苦域 金寶之與泥沙 胎獄之望華池 棘林之比瓊樹 誠由心分垢淨 見兩土之升沉 行開善惡 覩二方之麤妙 喻形端則影直 源濁則流昏 故知欲生極樂國土 必修十六妙觀 願見彌陀世尊 要行三種淨業 然化因事漸 教藉緣興 是以闍王殺逆 韋提哀請 大聖垂慈 乘機演法 曜玉相而流彩 聳珍臺而顯瑞 雖廣示珍域 而宗歸安養 使末俗有緣 遵斯妙觀 落日懸鼓 用標送想之方 大水結氷 實表琉璃之地 風吟寶葉 共天樂而同繁 波動金蕖 將契經而合響 觀肉髻而瞻侍者 念毫相而覩如來 及其瞑目告終 上珍臺而高踊 文成印壞 坐金蓮而化生 隨三輩而橫截 越五苦而長騖 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 彌陀因地 無量壽經云 過去久遠劫前 有佛出世 名曰錠光 次名光遠 次名龍音 如是次第 至五十三佛 名世自在王 時有國王 聞佛說法 心懷悅豫 棄國出家 號法藏比丘 佛為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莊嚴人天善惡國土麤妙種種不同 法藏聞已 皆悉覩見 發大誓願 設我得佛 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 不取正覺 ( 云云 ) 法藏比丘發如是等四十八願已 大地震動 天雨寶等 一向專志 莊嚴佛土 安立眾生 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今已成佛 現在西方安樂世界 眾寶嚴淨超十方界 無有須彌日月大海 不寒不熱 時常調適 皆是如來往昔大願之所成就 三聖因地 悲華經說 往昔恒河沙劫 有轉輪王 名無諍念 王四天下 王有大臣 名曰寶海 是梵志種 而生一子 相好具足 出家成

11 佛 號寶藏如來 為王說法 王及千子請佛供養 滿二百五十歲 佛入三昧 放大光明 現十方世界 或淨或穢 佛從定起 王白佛言 何故世界有淨不淨 佛言 菩薩以願力故 取清淨土 離於五濁 復有菩薩 以願力故 取不淨國 王言 我今發願 願成佛時 國中無三惡道 皆真金色 種種莊嚴 佛告王言 汝於西方 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 是時世界轉名安樂 汝當作佛 號無量壽如來 爾時佛復告第一不眴太子 今當號汝為觀世音 無量壽佛般涅槃後 當成佛道 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又告第二尼摩太子 次當作佛 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汝以願力 取清淨土 復號汝為得大勢至 淨邦殊勝 柳子厚淨土院記云 中州之西數萬里 有國曰天竺 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 彼佛言 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曰極樂 佛號無量壽如來 其國無有三毒八難 眾寶以為飾 其人無有十纏九惱 羣聖以為友 有能誠心大願 歸心是土者 苟念力具足 則往生彼國 然後出三界之外 其於佛道無退轉者 其言無所欺也 張掄御書蓮社記云 臣甞讀天竺書 知有所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者 光明無量 壽命無量 始享國履位 捐去弗居 超然獨覺 悟心證聖 以大願力 普度一切 其國悉以眾寶莊嚴 曲盡華好 地皆黃金 無山川丘谷之險 氣序常春 無陰陽寒暑之變 無飢寒老病生死之苦 無五趣雜居之濁 用是種種神通方便 現希有事 善導眾生 眾生忻樂起信 於日用中能發一念 念彼佛號 即此一念 清淨純熟 融會真如 同一法性 幻身盡時 此性不滅 一剎那頃佛土現前 如持左契以取寓物 諸佛護念 阿彌陀經云 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 如是南西北方上方下方悉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 及聞諸佛名者 是諸人等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菩提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總十六字 是本經題目 什師隱略 在六方後 而用佛號為題 以彌陀名號眾所樂聞故 唐奘三藏重譯 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攝受即護念也 而具有十方諸佛言 聞是經典 如說行者 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 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文殊教誡 唐大曆間 法照法師因禮五臺 文殊為現大聖竹林寺 照入講堂 見文殊在西 普賢在東 萬菩薩眾圍繞說法 照作禮請問 末代眾生智識淺陋 佛性心地無由顯現 未審修何法門 最為其要 文殊曰 汝所請問 今正是時 諸修行門無如念佛 我於過去 因念佛故 得一切種智 照又問曰 當云何念 文殊曰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 願力難思 汝當繫念 無令間斷 命終決定往生 說已為照摩頂 照聞喜躍 在處大興念佛法門 德宗勑迎入內 教宮人念佛 法道大振 與佛有緣 香山居士曰 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 無賢愚 無貴賤 無幼艾 有起心歸佛者 舉手合掌 必先向西方 有怖厄苦惱者 開口發聲 必先念阿彌陀佛 又範金合土 刻石織紋 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 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 由是而觀 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 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 不然者 三方四維過現未來諸佛多矣 何獨如是哉 折攝二門 牧菴忠禪師南嶽山彌陀墖記 其略曰 偉哉覺皇之道 有折攝二門 調機濟物 故釋迦現穢土以折之 令起厭苦之念 彌陀現淨土以攝之 俾發欣樂之志 穢土者 丘陵坑坎之高低 刀兵飢疫之苦惱 淨土者 寶池金地之莊嚴 法喜禪悅之安樂 故天台云 誠由心分垢淨 見兩土之升沉 行開善惡 覩二方之麤妙 以此言之 則知淨穢在此 而不在彼也 體正觀之者 達彼刀兵等苦 是亦逆化之一端也 然履茲痛惡 而凡情迷夢 猶尚以苦為樂 倒置之甚 亦可悲哉 或曰 忻淨厭穢 取捨未忘 豈聖人以二見之道化人耶 曰 經不云乎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諸羣生 葢熾然忻厭 而不見有忻厭之相 斯為得矣 唯心發現 無功居士曰 極樂去此十萬億剎 凡夫命終頃刻即至者 葢自心本妙耳 故楞嚴云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 隨處滅盡 因緣和合 虗妄有生因緣別離 虗妄名滅 殊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 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以此推之 當命終時 染濁緣離 故娑婆當處幻滅 清淨緣合 故極樂當處幻生 此滅彼生 間不容髮 亦何頃刻之可論乎 抑見終日取捨而未甞取捨者矣 ( 自信錄 ) 四種饒益 慈雲懺主云 大覺世尊 以四種法 度諸眾生 一者示現相好 令觀察者發菩提心 二者示現說法 令得聞者開悟入道 三者示現化事 令見聞者獲諸法利 四者名號流布十方 令其聞者執持繫念 罪滅善生 而得度脫 廬山結社 靈芝照律師曰 彌陀教觀 載于大藏 不為不多 然佛化東流 數百年間 世人殆無知者 晉遠法師居廬山東林 神機獨拔 為天下倡 鑿池栽蓮 建堂立誓 專崇淨業 號白蓮社 當時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 慧持道生 釋門之俊彥 鐂遺民雷次宗 文士

12 之豪傑 皆服膺請教 而預其社焉 是故後世言淨土者 必以東林為始 十八大賢 社主東林辨覺大師慧遠西林覺寂大師慧永罽賓沙門佛陀耶舍 ( 此云覺明 ) 天竺沙門佛陀䟦陀羅 ( 此云覺賢 ) 東林普濟大師道生鴈門法師慧持法師僧叡曇常曇順曇詵道昺道敬彭城劉遺民仲思豫章雷次仲倫鴈門周續之道祖南陽張野萊民南陽張詮秀碩南陽宗炳少文 蓮社立祖 石芝曉法師曰 蓮社之立 既以廬山遠公為始祖 數百年來 繼此道者 代不乏人 莫不仰體佛慈 大啟度門 異世同風 皆眾良導 傳記所載 誠不可掩 故歷代之紀述者錄之 而為繼祖焉 一長安光明法師 諱善導 二南嶽般舟和尚 諱承遠 三雲峯五會國師 諱法照 四新定臺巖法師 諱少康 五永明智覺禪師 諱延壽 六昭慶圓淨法師 諱省常 七長蘆慈覺禪師 諱宗賾 歷代宗尚 真歇云 佛佛授手 祖祖相傳 唯此一事 更無餘事 釋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 說法三百餘會 獨於淨土之教 諄諄屢說而不已 得不以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乎 廬山法師十八大賢百二十三人 俱留瑞應 具載方冊 歷代諸師著述淨土傳記淨業之文 無非祖聖遺誥 淺深工拙 片言隻字 同歸於善 天台智者大師悟法華三昧 說己心所行曰 一心三觀 直示一心 當處即空 全體即假 亦空亦有 非空非有 不可湊泊 不容擬議 心路絕處 即名為佛 故淨土之教 至于天台 其說大備 昭昭然 猶揭日月而耀太虗也 宗旨門第二 世或以念佛往生為難乎 使愚夫愚婦執持聖號 諦信而不疑 無不得生者 或以為易乎 非夫宿植深厚 洞達玄旨 不滯於偏小者 莫窺其閫奧 大本經說 疑心修善 不了佛智 生彼胎宮 壽五百歲 不見三寶 而上品生因 實在乎解第一義 故知明宗得旨 乃萬行之前導 修淨業者 其可緩哉 心觀為宗 此經心觀為宗 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 佛是所觀勝境 舉正報以收依果 述化主以包徒眾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四明尊者妙宗鈔釋曰 經以觀佛而為題目 疏今乃以心觀為宗 此二無殊 方是今觀 良以圓解全異小乘 小昧唯心 佛從外有 是故心佛其體不同 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諸佛性 託境修觀 佛相乃彰 今觀彌陀依正為緣 熏乎心性所具 極樂依正 由熏發生 心具而生 豈離心性 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終日觀心 終日觀佛 是故經目與疏立宗 語雖不同 其義無別 又應須了 若觀佛者 必須照心 若專觀心 未必託佛 如一行三昧 直觀一念 不託它佛而為所緣 若彼般舟 及此觀法 發軫即觀安養依正 而觀依正不離心性 故曰心觀 須知此觀不專觀心 內外分之 此當外觀 以由託彼依正觀故 是以經題稱為觀佛 若論難易 今須從易 法華玄云 佛法太高 眾生太廣 初心為難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觀心則易 今此觀法 非但觀佛 乃據心觀 就下顯高 雖修佛觀 不名為難 是知今經心觀為宗 意在見佛 故得二說義匪殊塗 又應了知 法界圓融不思議體 作我一念之心 亦復舉體作生作佛 作依作正 作根作境 一心一塵 至一極微 無非法界全體而作 既一一法全法界作 故趣舉一 即是圓融法界全分 既全法界 有何一物不具諸法 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 是故今家立於唯色唯香等義 若其然者 何故經論多以一心為諸法總 立觀境耶 良以若觀生佛等境 事既隔異 能所難忘 觀心法者 近而復要 既是能造 具義勿彰 又即能觀而為所照 易絕念故 妙玄云 三無差別 觀心則易 縱觀他境 亦須約心 此經正當約心觀佛也 念佛通別 妙宗云 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所謂眾生性德之佛 非自非它 非因非果 即是圓常大覺之體 故起信論云

13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虗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常住法身 依此法身 說名本覺 故知果佛圓明之體 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故一切教所談行法 無不為顯此之覺體 故四三昧通名念佛 但其觀法為門不同 如一行三昧 直觀三道顯本性佛 方等三昧則兼誦呪 法華兼誦經 觀音兼數息 覺意歷三性 此等三昧歷事雖異 念佛是同 俱為顯於大覺體故 雖俱念佛 而是通塗 顯諸佛體 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 託彼安養依正之境 用微妙觀 專就彌陀 顯真佛體 雖託彼境 須知依正 同居一心 心性遍周 無法不造 無法不具 若一毫法 從心外生 則不名為大乘觀也 四大淨穢 觀經疏云 此經以心觀淨則佛土淨 而為宗致 四種淨土 謂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餘土 實報無障礙土 常寂光土也 各有淨穢 五濁輕重 同居淨穢 體析巧拙 有餘淨穢 次第頓入 實報淨穢 分證究竟 寂光淨穢 娑婆雜惡 荊棘瓦礫 不淨充滿 同居穢也 安養清淨 池流八德 樹列七珍 次於泥洹 皆正定聚 凡聖同居 上品淨土也 方便有餘者 修方便道 斷四住惑 故曰方便 無明未盡 故曰有餘 智論云 出三界外有淨土 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分段生 就中復有利鈍 故論淨穢也 實報無障礙者 行真實法 感得勝報 色心不相妨 故言無障礙 純菩薩居 無有二乘 仁王云 三賢十聖住果報 華嚴云 無量香雲臺 即其土淨妙五塵 就中次第頓入 更論淨穢也 常寂光者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脫 光即般若 是三點不縱橫並別 名祕密藏 諸佛如來所遊居處 真常究竟 極為淨土 分得究竟 上下淨穢耳 故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 為經宗也 妙宗曰 大乘之法 其要在心 心具易知 色具難解 故觀自觀它 皆修心觀 今觀淨土 須求於心 心能具故 心能造故 心垢土垢 心淨土淨 此猶通示 未是的論 的在一心 頓修三觀 此觀觀於安養依正 畢竟清淨 名心觀淨 此觀能令四佛土淨 如是方為此經宗致 此經本為韋提希 厭同居穢 求同居淨 故談妙觀 觀彼依正 三觀若成 麤垢先落 非有餘淨 更生何處 須知正為生同居淨 故說三觀 良由觀妙能破三惑 不獨感於同居淨土 隨其惑斷淺深之處 自然感得有餘等三 如病須藥 本為身安 求得仙方 修合服之 不但身安 兼能輕骨 身安可喻生同居淨 輕骨可喻感上三土 只是一藥効乃深勝 如一妙觀能淨四土 三身勝劣 妙宗云 所言佛者 究竟覺也 理智既極 始本兩忘 無相無名 不可說示 為眾生故 乃順世間立名立相 言佛本無身壽量者 但無有相隨情之三 非無性具微妙身等 是故真佛究竟一切淨穢法門 若一向無 何異小乘所詮真理 故真無俗有 真有俗無 皆順悉檀 不可偏執 如谷答響 大小隨聲 如鑑現形 妍醜在質 依於事識 但空見故 唯屬無常 若依業識不空見者 即此無常全體是常 常身無量 通應三土 無常有量 但應同居 葢實報機分證 方見他受用身方便土 人唯稟別圓 所見佛相 小有優降 然匪生身 悉是報佛 若同居土 具四教機 稟別圓者 能見報佛 故法華明常在靈山 華嚴說法盡未來際 及諸大乘 即於應相見是法性尊特之身 三輩九品 無量壽經云 十方眾生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是人命終 無量壽佛與諸大眾 現其人前 即隨彼佛 生寶華中 住不退轉 其中輩者 發菩提心 願生彼國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其人臨終 無量壽佛與諸大眾 現其人前 即隨化佛 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其下輩人 欲生彼國 發菩提心 若聞深法 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 念於彼國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天台觀經疏曰 此經九品 為令識位上中下 即大本三輩也 孤山刊正記曰 大本三輩 但齊觀經六品 以彼二輩純明善行 不及惡人故也 靈芝謂 大本三輩皆曾發心 可對觀經上品 中下二品則非所對 況復行因與今全別 草庵輔正解曰 天台以今經九品 會同大本三輩 乃約位次相同 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也 六即明佛 妙宗云 一切諸法無不是佛 迷故不知 故圓實教不順迷情 直是一切皆是佛法 世間相常 眾生是佛 不稟教者 但有理是 全不知是 若聞此教 於名知是 若入五品 於觀知是 入十信者 相似知是 四十一位 分真知是 若登極果 究竟證知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 法界無外 攝法不違 諸佛眾生色心依正 同一覺體 此身湛寂 如鑑無情 形對像生 山毫靡間 寂光有相 妙宗云 經論中言 寂光無相 乃是已盡染礙之相 非如太虗空無一物 良由三惑究竟清淨 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 故大經云 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仁王稱為法性五陰 亦是法華世間相常 大品色香無非中道 是則名為究竟樂邦 究竟金寶 究竟華池 究竟瓊樹 又復此就捨穢究盡 取淨窮源 故苦域等判屬三障 樂邦金寶以為寂光 若就淨穢平等而談 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 此之二說 但順悉檀 無不圓極 問 佛無上報是即理之事 可論金等 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 豈有金等 若其同有 事理既混 如何分於二土義耶 答 佛無上報是究竟始覺 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覺 始本既極 豈分二體 應知二土縱分事理 實非有無 豈真善妙有而非理耶 祕藏之理豈同小空 故此事理二名一體 以復本故 名無上報事也 以復本故 名上寂光理也 故妙樂云 修得四德 本有四德 二義齊等 方是遮那身土之相 況淨名疏顯將寂光為佛依報 故知定執報土 有金寶等 寂光定無 斯乃迷名 全不知義矣 勝妙方便 四明尊者云 言極樂之界 葢覺皇之示權者 經論既以淨土之教為勝方便 驗知是如來善巧權用也 但權名不局 實理亦通 是要甄分 方知去取 體外之權須破 體內方便須修 離事之理則麤 即權之實方妙 故小乘無他佛之說 大教有剎海之談 葢心性遍周法界無外 理極故令事廣 華大故省池深 剎如帝珠出現 重重無盡 方顯寂光之理 身類天饌感報 彼彼不同 乃表遮

14 那之性 豈應極樂不預唯心 故如來藏中 七大具足 隨緣發現 應量而知 既能彰地獄天宮 豈不造穢邦淨國 本性雖具 由心發明 彌陀以無緣之慈 取極樂之土 釋迦以樂說之辯 示往生之門 斯皆善巧之權方 攝彼沉淪之品彚 令懼退轉者不退 使不善觀者能觀 淨土權相葢多 今具略論此二 故起信論云 初學大乘正信 以在此土不常值佛 懼謂信心缺緣退失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令其不退 但當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如法身 必生彼國 住正定故 專念真如法身者 豈異大乘正信 以依彼佛為境故 能牽生淨方 斯是如來權巧也 又觀無量壽佛經云 凡夫心想嬴劣 未得天眼 不能遠觀 諸佛如來有異方便 令其得見 此葢釋迦神力 彌陀願心 若有諦觀 必能覩見 斯亦覺皇異妙方便也 此之權巧方便 既約圓論 即與法華微妙方便 無二無別 故諸天及人 聲聞緣覺 事度菩薩 漸修大士 充滿世間 數等河沙 盡思度量 不能知覺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圓信圓解 方能造修 ( 答楊文公書 ) 心外無法 慈雲懺主云 或曰淨土在心 何須外覓 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 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 釋曰 子又不善心土之義也 將謂我心局在方寸 便見西方敻在域外 苟如此者 又云何說心淨則佛土淨耶 華嚴經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佛法既遍 心法亦遍 若各有方面 何謂無差 又云 遊心法界如虗空 虗空豈有分隔 若了一念心遍 一塵亦遍 十萬億剎 咫步之間 豈在心外 世人若談空理 便撥略因果 若談自心 便不信有心外諸法 豈唯謗法 亦謗自心 殃墜萬劫 良可痛哉 無生而生 長蘆賾禪師曰 夫以念為念 以生為生者 常見之所失也 以無念為無念 以無生為無生者 邪見之所惑也 念而無念 生而無生者 第一義諦也 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則無諸佛之可念 無淨土之可生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 則總攝諸根 葢有念佛三昧 還源要術 示開往生一門 所以終日念佛 而不乖於無念 熾然往生 而不乖於無生 故能凡聖各住自位 而感應道交 東西不相往來 而神超淨剎 此不可得而致詰也 生即無生 靈芝大智律師彌陀經疏 問云 達法本空 心淨土淨 何須念佛求生淨土 答 若真達理 語默皆如 不礙修持 何妨念佛 若貶念佛 未是達人 何故然耶 既達法空 則不住於相 既常念佛 則不滯於空 超越二邊 從容中道 念念契合彌陀法身 聲聲流入薩婆若海 臨終決定上品上生 豈非心淨佛土淨乎 故十疑論云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 達生體不可得 是真無生 非謂生外別有無生也 淨名云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諸羣生 此之謂也 淨土唯心 欲達唯心淨土 先了諸法互融 世人不解 遂執方寸之心為淨土 以經中佛說國土莊嚴 悉是表顯 皆無實法 自招謗法之咎 須知心外無法 故曰唯心 經云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 其光遍滿 無壞無雜 十方諸佛九界眾生色心依正 至於一塵一毛 隨舉一法 皆百千燈中之一燈也 行人一念 如在東一燈 彌陀淨土 如在西一燈 以其光遍滿故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 此即事之理 唯心淨土也 以無壞無雜故 此燈彼燈不相混亂 心自是心 佛自是佛 淨土自是淨土 即此土眾生 念彼土之佛 而求往生 此即理之事 西方淨土也 雖分事理 實非兩途 若局於西方 而不達唯心 則得事失理 雖未能稱理 佛神力故 亦得往生 雖居下品 亦無退轉 若局自心而不求西方 則事理俱失 以不求生故 不得往生 此失事也 以不知心外無法故 定執方寸為心 昧心法圓融之旨 此失理也 水澄月現 無為居士楊次公曰 大願聖人從淨土來 來實無來 深心凡夫往淨土去 去實無去 彼不來此 此不往彼 而其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何耶 彌陀光明 如淨滿月 徧照十方 水清而靜 則月現全體 月非取水而遽來 水濁而動 則月無定光 月非舍水而遽去 在水則有清濁動靜 在月則無取舍去來 故華嚴解脫長者云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彼諸如來不來至此 我不往彼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 隨意即見 是知眾生注念 定見彌陀 彌陀來迎 極樂不遠 乃稱性實言 非權教也 ( 决疑集序 ) 天衣懷禪師室中問學者云 若言舍穢取淨 厭此欣彼 則是取舍之情 眾生妄想 若言無淨土 則違佛語 修淨土者 當如何修 眾無語 復自答云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又云 譬如雁過長空 影沉寒水 雁絕遺踪之意 水無留影之心 譬如磨鏡 經云 譬如磨鏡 垢盡明現 古鏡埋塵 雖光明本有 必因磨而後顯 此修成義也 雖因磨顯 全是本有 不從外來 此性德義也 若定執光明本有 不因磨得 則埋塵古鏡 應能鑑物 執自然之過也 若定執因磨而得 則磨磚亦應成鏡 執因緣之過也 經曰是心作佛者 約修德而說 言眾生雖有本覺之體 必因始覺之功 而後證得也 是心是佛者 約性德而說 言眾生佛性雖由修證而顯 全是性德本有 不從他得也 十種無礙 即心觀佛 託境顯性 心心絕待 法法全真 有不達者 橫生疑謗 故有執內心是佛而不許外求者 執自己之佛而不須他佛者 執諸法皆空而不信有佛者 執一切現成而不假修證者 但是不遵聖教 不達理體 隨有所執 皆成邪見 撥無因果 縱任妄情 認礫為金 蒸砂作飯 今以十種無礙 顯淨土之圓融 蕩滌執情 發明正信 一心境一如 行人一念是能觀之心 彌陀淨土是所觀之境 以心外無法故 諸佛淨土全是自心 以法外無心故 此心全是諸佛法體 心境叵得 心境宛然 互泯互存 絕思絕議 故經云 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二修性不二 唯心淨

15 土 是本具之理 全修在性也 發願往生 是隨緣之事 全性成修也 以修性不二故 諸佛淨土雖本來成現 必由淨業成就乃可往生 故經云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三因果理同 以眾生諸佛同一體故 諸佛已悟 眾生在迷 迷悟雖殊 性常平等 是故念佛者 即是念一切眾生之本性 故經云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 四真俗雙泯 諸法本空 纖塵叵得 隨緣建立 法法宛然 以一切法空故 心佛叵得 以一切法假故 心佛宛然 以一切法中故 心佛不二 非有非空 絕思絕議 故經云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 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 有憶想者 必得成就 又經云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五依正互融 國土莊嚴依報也 佛及菩薩正報也 一心具一切剎 一一微塵現一切佛及九界眾生 以體性本同故 是故落日及氷國土莊嚴 唯心發現 水鳥樹林皆演妙法 六勝劣同體 諸佛法身從真起應 如鏡現像 妍醜在機 如水起波 隨風大小 由機有利鈍故 應有勝劣 而法身之體 本來不動 故經云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 於十方國 變現自在 或現大身滿虗空中 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七一多相即 一即多故 一心一塵遍一切佛剎 多即一故 一切佛剎全在一心一塵 為令心專一故 易成就故 故令專念一佛 而一佛即一切佛 故經云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八廣狹自在 以十方法界不離一微塵故 一塵至微 量同法界 佛剎雖廣 不離一塵 十萬遐程 不逾方寸 故經云 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九古今無間 以三際不離一念故 前際不可得故 無過去後際不可得故 無未來中際不可得故 無現在以世相遷流本常住故 經云 觀彼久遠 猶若今日 經須臾間 歷事諸佛 遍十方界 十寂用無礙 謂熾然在用 不動本際 如水起波 波全是水 淨名云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易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即寂而用 故捨穢究盡 取淨窮源 用而常寂 故雖有取捨 而實無取舍是 故熾然 念佛與無念等 熾然往生與無生等 於無見處不礙見佛 於無生處任運往生 以圓頓行人語默動靜一切時中皆如實際故 經云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滅度 無量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此之謂也 如上十種無礙法門 竝是聖教明文 金口所說 了達斯旨 於無礙法 猶尚不著 何況隨世妄情而生執著耶 如斯念佛 無念而念 念而無念 念他方佛即是念自己佛 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 生一淨土即是普生一切諸佛淨土 而無所生也 舉一全收 真歇了禪師曰 或曰 唯心淨土 人人本具 何不直下承當 反求之於十萬億剎之外耶 答曰 若會得唯心淨土 豈但十萬億國微塵剎土亦未為遠 豈不見普賢菩薩於一毛孔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李長者云 無邊剎海 自他不隔 於毛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 於當念故 彌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佛耳 若指心之全體 不但唯心淨土地獄天宮唯心所現 經曰 十方虗空 生汝心內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又曰 既是圓融無礙 如何定指西方 答曰 只為法界圓融故 法法不離本位也 極樂遍在一切處 乃舉一全收也 如帝釋殿千珠寶網 千珠光影咸入一珠 一珠光影遍入千珠 雖珠珠互遍 而此珠不可為彼 彼珠不可為此 參而不雜 離而不分 雖一一遍 亦無所在 彌陀淨土即千珠之一 十方國土一一皆十珠之一 三乘人天 地獄鬼畜 一一無非千珠之一 聖人善巧方便專念阿彌陀佛 乃千珠直示一珠 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 亦見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世古今一印頓圓無餘法矣 法相門第三 諸佛所證 唯一理而已 究而言之 理尚叵得 而法相何有焉 雖然亦一往之語耳 祖師曰 性雖是一 而無定一之性 故使三千色心 相相宛爾 昧者不達 執一理而破差別者有焉 是亦撥波而求水也 若知差別即一理 一理而不礙差別 如大福人執石成寶 何所擇焉 經曰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此之謂也 道有難易 龍樹菩薩毗婆沙論云 佛法有無量門 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 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 難行則久乃可得 是墮聲聞緣覺地者 或有勤行精進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應當念佛 稱其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必定得阿耨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偈曰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即得為現身 故我皈命禮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疑論云 難行道者 在五濁惡世 求阿毗䟦致 甚難可得 略說有五 一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三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四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五唯有自力 譬如跛人步行 一日不過數里 易行道者 謂信佛教念佛三昧 乘阿彌陀佛願力 攝持決定往生 如人水路行船 須臾千里 亦如劣夫從轉輪王 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 非是自力輪王力也 定散二業 天台大師觀經疏云 根有利鈍 行有定散 觀佛三昧名定 修餘善業 說以為散 散善力微 不能滅除五逆 大本就此 故云不生 此經明觀 故得往生 山堂彥倫法師云 諸大乘經勸生淨土 因通二種 一定二散 定謂即心觀佛 想彼西方依正主伴 唯心本具 當處皆空 全體即假 二邊叵得 中道不存 三諦圓融 一心具足 故經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乃至云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此是如來親示 唯心三昧 圓常觀體 了彼淨土 依正色心 悉我自心 性具功德 即境為觀 心外無佛 性外無土 觀之不已 證無生忍 二者散善 用純實心 信有西方 一心不亂 繫念彌陀 一日七日聲聲不絕 念念無間 經云 執持名號 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 佛及聖眾現在其前 唯事想彼國 但無三觀 名散善耳 故三種淨業回向願生 咸登極樂 若定若散 利根鈍根 皆淨土因 咸趣無生 永無退轉 揀示西方

16 此方儒典 以佛為西方大聖人 言釋迦出天竺國 而教流中夏也 在昔法顯玄奘往西天求法 皆指五天竺國而言 或云乾篤印度 梵音賖切也 居閻浮之中漢地在閻浮東 偏但相去數萬里耳 閻浮在須彌海南 兼餘三洲 為一四天下一世界也 如是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 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 總是娑婆化境 為一佛土 若經典所言極樂世界 在娑婆世界之西 過十萬億佛土 一佛土者大千世界也 彼極樂國 梵語須摩提 華言安養 或云清泰 彌陀在彼現在說法 修淨業人 發願往生 即此處也 雖遠在十萬億剎之外 而不離自心 佛神力故 一念即生 實不遠也 世之學佛者 不諳此說 皆言 西方去此十萬餘里 但指天竺國耳 加以八千乃無稽之言 唯柳子厚白樂天記文 言之頗詳也 二土苦樂 無為居士曰 一切眾生未悟正覺 處大夢中 六道升沉未甞休止 諸天雖樂 報盡相衰 修羅方瞋 戰爭互勝 旁生飛走 噉食相殘 鬼神幽陰 飢渴困逼 地獄長夜 痛楚號呼 得生人趣 固以為幸 然而生老病死眾苦嬰纏 唯是淨方更無諸苦 蓮苞託質 無生苦也 寒暑不遷 無老苦也 身非分段 無病苦也 壽命無量 無死苦也 無父母妻子 無愛別離也 上善人聚 無怨憎會也 華裓香食珍寶受用 無求不得 無窮困也 觀照空寂 無蘊苦也 悲濟有情 欲生則生 不住寂滅 非二乘也 智照生死 得不退轉 非凡夫也 三界蕩然 譬如四裔 丘陵坑坎 穢腐所積 谿壑阻絕 孰為津梁 乃有狂人 迷路於此 惡獸魑魅 惱害雜居 刀兵水火 或時傷暴 風霜霹靂 淩厲摧懾 罔知城域可以庇覆 飲食衣服未或充足 甘受是苦 不求安樂 有佛釋迦 是大導師 指清淨土 是安樂國 無量壽佛是淨土師 爾諸眾生但發誠心 念彼佛號 即得往生 若生彼土 則無諸惱 不聞知者 固可哀憐 娑婆十難 慈雲云 五濁得道為難 淨土修行則易 今以娑婆十難淨土十易 而揀示之 十難者 一不常值佛 三界險道 佛為導師 眾生業重 生不值佛 釋迦已滅 彌勒未生 賢聖隱伏 邪法增熾故 二不聞說法 像季澆漓所有言說 惟談外道邪惡之論 不聞正法故 三惡友牽纏 邪惡伴侶 希求利養 扇惑行人 墮惡道故 四羣魔惱亂 九十六種外道惡人壞亂正法 使修行者不成就故 五輪迴不息 循環六趣 如汲井輪無休息故 六難逃惡趣 往來三界 隨業受報 雖生天上 未免淪墜故 七塵緣障道 汩沒塵勞 為出世法之障礙故 八壽命短促 人生百歲 夭橫者多 光陰迅速 菩薩大道難成辦故 九修行退失 此土修行斷見思惑 方能不退 初心行人未免退墮故 十塵劫難成 如大通佛世聞法之徒 退大執小 經塵點劫 住聲聞地 雖涉長時 未成大道故 淨土十易 淨土十易者 一常得見佛 無量壽佛成道以來 經十大劫 常住不滅故 二常聞法音 佛及菩薩樹林水鳥常宣妙法故 三聖賢會集 觀音勢至為其勝友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 四遠離魔事 雖有天魔 皆護佛法 令修行人速成就故 五不受輪迴 蓮華化生 無復輪轉生死苦趣故 六永離惡道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名字尚不聞故 七勝緣助道 瓊樓玉殿 珍衣美饌 皆為助道之資具故 八壽命無量 眾生壽量 與佛齊等 人天凡夫盡其智力 莫知其數故 九入正定聚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 無退轉故 十一生行滿 常隨佛學 一生常得無上菩提故 皆正定聚 妙宗云 此土博地凡夫 屬邪定聚 發心修行 未得不退者 屬不定聚 已得不退者 屬正定聚 若生安養 不論高下五逆罪人 臨終十念 得往生者 亦得不退 故云皆正定聚 橫豎二出 桐江法師論橫豎二出 豎出者 謂三乘行人依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 歷涉地位 如取科第 須有才學 如歷任轉官 須有功効 橫出者 念佛求生淨土 如人廕敘 功由祖父 他力不論學問有無 又如覃恩普轉 功由國王 不論歷任 淺深於橫出中 有定散二善故 善導立專雜二修雜修者 謂散漫修諸善業 回向莊嚴也 專修者 身須專禮阿彌陀佛 不雜餘禮 口須專稱阿彌陀佛 不稱餘號 意須專想阿彌陀佛 不修餘觀 若專修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若雜修者 千百人中 不得一二 今見世人 有日禮彌陀三千拜者 日課彌陀十萬聲者 有晝夜習坐專想彌陀者 竝有感應 斯可驗矣 顯密二修 諸佛法藏 有顯有密 顯謂十二部經三藏聖教 密謂壇場作法誦持祕呪 決取神効 如淨土法中往生神呪等是也 大藏衡字函 有無量壽觀行儀軌一卷 金剛手菩薩說無量壽陀羅尼 壇法依法修習者 往生上品 證入初地 并無量壽如來心呪根本呪拳印真言等 洎諸部祕密 大悲尊勝等呪 功德甚多 如經所說 修淨業人 依法誦持 皆生樂土 乘戒緩急 大涅槃經云 於戒緩者 不名為緩 於乘緩者 乃名為緩 戒謂止惡行善 乘謂解第一義 緩者怠墯 不精進也 祖師於此立四料簡 一戒急乘緩 以戒急故 生人天中 如箭射空 力盡還墜 以乘緩故 雖聞大法 如聾若啞 二乘急戒緩 以戒緩故 生惡趣中 以乘急故 常聞大法 如華嚴會上八部鬼神是也 經云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三乘戒俱急 則生人天中 而常聞大法 四乘戒俱緩 則墮三惡道 而永不聞法 觀二部大乘之意 則知以聞法得旨為難 戒善特助道耳 故曰 寧可學提婆達多常處地獄 不願如鬱頭藍弗暫得生天 學大乘者可不審乎 魔佛真偽

17 樝菴法師引大集經云 斷集諦是降煩惱魔 知苦諦是降陰魔 修道諦是降天魔 證滅諦是降死魔 涅槃經云 佛去世後 五百歲中 魔道漸興 壞亂佛法 然火就燥 水就濕 邪不干正 一生之中 以淳淨心 堅固諦信 至誠禮誦 悔過發願 吾知此人 若身若心 則與彌陀氣類交接 智論云 如風吹樹 勢向西傾 及其倒時 必從西偃 設使願力微薄 罪業深重 臨終相現 稱佛求救 以佛力故 魔無能為 若彼行人多雜魔業 倚恃佛法 邀名射利 外現清白 內唯臭腐 詐偽欺罔 吾我自高 截他人千尺之長為半分 揚自己一勺之水為萬斛 此人氣分 與魔交接 命終之日 不墮惡道 得生魔宮 斯亦幸矣 當知萬法唯心 心淨佛迎 心垢魔接 於理易曉 何須致疑辨魔 佛之真偽 唯教眼明白者識之 悠悠之徒 命終之時 風刀解體精神霍亂 怕怖慞惶 又何暇辨魔佛之真偽哉 世有貪慢溢腹 是非填膺 平居之時 四魔之中 三不能識 臨終之際 恐落魔宮 口言降天魔 而心存坐脫之法 願於豪貴家 托生為人 一何可笑 兜率勝劣彌勒菩薩一生補處 當來成佛 現居兜率內苑 說法度人 上生經說 行眾三昧 深入正定 乃可得生 更無方便接引之義 兜率是欲天 諸天綵女愛著五欲 耽玩不捨 此娑婆界釋迦在日 舍衛城中 三億人家 不見不聞 況餘國耶 彌勒下生亦復如是 不如彌陀淨土無惡道女人 常聞法音 速登不退 十疑論說 西域有三菩薩 一名無著 二名世親 三名師子覺 結願同生兜率 願見彌勒 若先到者 誓來相報 後師子覺一去 數年不來 世親去後 三年始來 無著問云 何以久如 世親云 到彼天宮 聞彌勒一座說法 旋繞即來 以彼天日長故 已經三載 又云 師子覺受天快樂 在彼外苑 不見彌勒 彼菩薩人欲生兜率 尚爾艱難 況下劣凡夫耶 慈恩法師彌陀經通贊言 安養十勝 天宮十劣 言十勝者 一化主所居勝 二所化命長勝 三國非界繫勝 四淨方無欲勝 五女人不居勝 六修行不退勝 七淨方非穢勝 八國土莊嚴勝 九念佛攝情勝 十十念往生勝 天宮不爾 故十皆劣也 永明料揀永明智覺禪師 從天台韶國師 得單傳之旨 專修淨土之行 延三宗學者 會同諸說 為宗鏡錄一百卷 又慮學者執空見為理性 撰萬善同歸集言 大乘菩薩六度萬行恒沙法門 皆當稱性修之 其示參禪念佛四料揀偈 一曰 有禪無淨土 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隨他去 謂單明理性 不願往生 流轉娑婆 則有退墮之患 陰境者 於禪定中 陰魔發現也 如楞嚴所明 於五陰境 起五十種魔事 其人初不覺知魔著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迷惑無知 墮無間獄者 是也 二曰 無禪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謂未明理性 但願往生 乘佛力故 速登不退 三曰 有禪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 來生作佛祖 既深達佛法 故可為人天師 又發願往生 速登不退 腰纏十萬貫 騎鶴上揚州 四曰 無禪無淨土 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 既不明佛理 又不願往生 永劫沉淪 何由出離 欲超生死 速登不退者 當於此四種擇善行之 法離四執淨慈法真禪師曰 淨土之說 經論尚矣 諸師訓辨亦已詳矣 報應間發 不吾欺也 世或有疑者 葢以無明自障 理事不融 法華云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況復一心不亂 於此求生 何獨不然哉 且見善不明 用心不一 雖世間萬法 何往而不疑 豈特佛法哉 要之唯當信受而已 不應疑其有無也 然則淨土果有乎 曰非也 果無乎 曰非也 亦有亦無乎 曰非也 非有非無乎 曰非也 是則淨土果烏乎在 離此諸見 即名淨土 即見如來 若聞是說 不驚不怖 當知是人決定往生 而無所生 以非莊嚴而為莊嚴 信心清淨 一念華開 全體見前 眾相具足 是心即佛 補處何疑 已度生滅 得無量壽 其或於此未能信解 餘方便中 九品具在 隨力修之 亦不唐捐矣 理觀相應永嘉集云 心與空相應 則譏毀讚譽 何憂何喜 身與空相應 則刀割香塗 何苦何樂 依報與空相應 則施與劫奪 何得何失 又復心與不空相應 則見愛俱亡 慈悲普救 身與不空相應 則內同土木 外現威儀 依報與不空相應 則永絕貪求 資財給濟 又復心與非空非不空相應 則實相初明 開佛知見 身與非空非不空相應 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依報與非空非不空相應 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永嘉此說 驗修證工夫之成否也 若三義前後而修成次第三觀 若圓融而修 即一心三觀以與空相應故 讚毀平等 圓覺所謂 觀彼冤家 如己父母 心無有二也 今之人自謂悟空者 譏一言則終身讐隙 讚一語則喜不自勝 而欲刀割香塗 無苦樂相 施與劫奪 無得失相者 不可得也 既皆謂實而妄說法 空則成大妄語矣 況能與不空中道相應耶 實相初明開佛知見 是中道現前 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則不礙於舍此 生彼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是淨土境界 而初心學佛者 多鄙薄之 何倒置之甚耶 智能導行心正則行正 智邪故行邪 大乘菩薩所修之行 以般若為前導故 皆為成佛之因 直趣薩婆若海 凡夫行善 認為實有 故報在人天 外道苦行 以邪見為主 故報在三塗 二乘所修 以志在偏空 故唯證小果 漸修大士雖以理融事 猶存功用 未能一一稱真 故落第二 圓頓行人一毫之善 量同法界 契合真如 不趣二乘 不滯三有 了一切法皆不思議三諦之理 故皆為成佛之因也 以不思議觀修念佛三昧 是圓頓妙行 豈可以凡夫外道取著妄情而測量之耶 循業發現萬善同歸集云 夫善惡二輪 苦樂二報 皆三業所造 四緣所生 六因所成 五果所攝 若一念心嗔恚邪婬即地獄業 慳貪不施即餓鬼業 愚癡暗蔽即畜生業 我慢貢高即修羅業 堅持五戒即人業 精修十善即天業 證悟人空即聲聞業 知緣性離即緣覺業 六度齊修即菩薩業 真慈平等即佛業 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 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 皆是等倫之果 能感增上之

18 緣 離自心源 更無別體 善根多少經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大智律師疏云 凡布施持戒禪誦苦行等一切福業 若無正信回向發願 非往生因 皆名少善 若依此經 執持名號 則決定往生 故知稱名是多善根也 昔作此解 人或未然 近得襄陽石刻經本 於一心不亂下 有云專稱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彼石經本 梁陳人書 與今釋義 文理冥符 則知南方經本相傳訛脫也 當知佛身非相 果德高深 不立嘉名 莫彰妙體 十方諸佛皆有異名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 是以耳聞口誦 無邊聖德 攬入識心 永為佛種 頓除億劫重罪 獲證無上菩提 信知非少善根 是多功德也 六即揀濫天台大師凡釋佛字 皆明六即 謂眾生佛性全體在迷曰理即 聞說生解曰名字即 如理進修曰觀行即 大賢亞聖曰相似即 同佛所證曰分真即 至極無上曰究竟即 六故凡聖不濫 免增上慢 即故初後皆是 免生退屈 六處常即 即不妨六 此六即義 起自一家 深符佛旨 人多謬執 生死垢心 五濁苦境 為心淨土淨 此凡夫四倒中不淨為淨也 圓論諸法 皆須六即 辨其初後 今擬此說 以談淨土 庶無差謬 若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雖處五濁雜染界中 受諸苦報 而性本清淨 此理即 佛本覺清淨也 若聞性本清淨 深生信解 名字淨也 以不思議三觀 稱性修行 觀行淨也 斷枝末無明 獲六根清淨 相似淨也 分破根本無明 分證三德祕藏 分真淨也 三惑究盡 二死永亡 始覺已圓 本覺究顯 成清淨法身 居常寂光土 究竟淨也 又復九界眾生本覺雖淨 未聞圓頓大法 皆為心垢土垢 若眾生以淨信心 發願往生 心專注故 不離當念 得見樂邦華池寶樹清淨境界 此名字觀行位人 心淨土淨故 經曰 聞我說壽命長遠 深心信解 則為見佛 常在耆闍崛山 共大菩薩諸聲聞眾 圍繞說法 方便土淨也 若破根本無明 登十住位 證無生法忍 此分真位人 心淨土淨 經云 又見此娑婆世界 其地琉璃坦然平正 諸菩薩眾咸處其中 實報土淨也 若位登妙覺 智斷圓滿 此極果聖人 心淨土淨 經曰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 遍一切處 其佛所住 名常寂光 常樂我淨 三德涅槃 諸佛如來所遊居處 方名究竟 心淨土淨也 愚俗無知 以博地凡夫 不加修證 同佛清淨 譬如庶民妄號帝王 自取誅滅 謗法之罪孰大於是哉 觀慧門第四眾生本性具一切法 故稱性而觀 則一切諸法唯心發現 十萬億剎不行而至 八萬相好覿體現前 大哉修心妙觀之宗 其起死回生之妙術乎 眾生曠劫淪溺苦海 幾喪乎法身慧命 今獲稟圓乘 知心作佛 知心是佛 猶執炬而入冥室焉 以觀佛身故即見佛心 見一佛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故能於須臾頃 承事諸佛 徧十方界 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 則無所往而非佛法矣 妙觀之功可思議哉 一心三觀四明尊者云 三觀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 恢揚肇自於如來妙悟 近推於智者 全由性發 實匪修成 故於一心 宛有三用 所謂空者 一切皆空 三觀悉彰蕩相之用也 假者一切皆假 三觀悉明立法之功也 中者 一切皆中 三觀悉是絕待之體也 是則終日蕩相而諸法皆成 終日立法而纖塵必盡終日絕待而二諦熾然 故般若談空 八十法門得顯 維摩立法 三界見愛皆忘 法華一乘 世間之相常住 皆由三觀相即 致令諸法無遺故 三即非三 一即非一 非次第而入 非竝別而觀 不可以有無求 不可以中邊取 故云不竝不別 非縱非橫 三一圓融 修性冥泯 豈識心之所測 何言說之能詮 故強示云 不可思議之妙觀也 說即非說 無說而說 能知此已 對一切境 以此觀照了之 立一切行 以此觀導達之 辨一切事 以此觀成就之 設一切教 以此觀敷暢之 修比觀者 能所必忘 取捨斯泯 故真如無念 向則心絕 終日說示不異無言 捨此則必同眾魔 離此則未超諸外 故龍樹云 除諸法實相 餘皆魔事 迦葉云 未聞大涅槃前 皆是邪見 大矣哉 一心三觀之妙宗也 十六妙觀觀無量壽佛經云 如來今者 教韋提希 及未來世一切眾生 觀於西方極樂世界 以佛力故 當得見彼清淨國土 如執明鏡自見面像 見彼國土 極妙樂事 心歡喜故 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 云云 ) 妙宗曰 若但讀文 不名修觀 必須覽經 所詮之相 入一念心 用空假中微妙之觀 照於心性 本具淨土 如法進修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文出像觀 義遍初後 乃不思議三觀 十六觀之總體 一經之妙宗也 圓頓行人 依此修學 速證無生 初六觀觀依報初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二七觀觀正報七華座觀八像觀九佛身觀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

19 十二普觀十三雜觀三三觀觀九品十四上品觀十五中品觀十六下品觀 初觀落日 狀如懸鼓 令心堅住 專想不移 此有二意 一令觀日心不馳散 二令心想正向西方 次觀清水 復想成氷 良以彼土琉璃為地 此地難想 且令想氷 氷想若成 寶地可見 且寄此土 落日及氷以為方便 次觀彼國 地樹池樓 至樓觀成 寶土皆現 故名總觀 ( 已上觀依報竟 次觀正報 ) 既欲觀佛 佛必坐座 故先觀華座 又真佛難觀 要須觀像 像觀若成 真佛可見 八萬相好但觀毫相 如五須彌 此想若成 八萬皆現 次觀觀音勢至真實色身 次修普觀 先想己身 生於彼土 次觀三聖 來入我心 次修雜觀 觀彼佛身 勝劣化用 能大能小 皆全法界 ( 已上七觀觀正報 次觀三輩徃生 ) 次觀三輩九品行人 修因感果 令捨中下 修習上品 諸觀皆用 經所示相 憶持在心 為所觀境 仍了自心 本具此法 託境想成 令性具法 發明心目 觀與經合 稱性而觀 名為正觀 見相乖經 是發魔事 故名邪觀 諦觀落日 觀經云 佛告韋提希 汝及眾生 應當專心繫念一處 想於西方 云何作想 凡作想者 一切眾生自非生盲 有目之徒 皆見日沒 當起想念 正坐西向 諦觀於日 令心堅住 專想不移 見日欲沒 狀如懸鼓 既見日已 閉目開目 皆令明了 是為日想 名曰初觀 妙宗曰 先作日觀 意令繫心 凡心暗昧 何能明見淨土妙境 故令專想落日之形 一事繫心 想之不已 其心則定 心若靜細 種種觀法 皆可造修 繫心之法 須落日者 欲令定想 趣於西方 是向彌陀所居處故 初心行人 雖了根塵 皆是法界 而心想羸劣 勝相難觀 是故如來設異方便 即以初見落日為境 想之令起 觀中之日 圓人妙解 知能想心 本具一切依正之法 今以具日之心 緣於即心之日 令本性日顯現其前 斯乃以法界心 緣法界境 起法界日 既皆法界 豈不即空假中 此猶總示 若別論三觀成日功者 以根境空寂故心日無礙 以緣起假立故 累想日生 以其心日皆法界故 當體顯現 此之三觀 同在一心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不可思議 若不爾者 非是圓人所修觀也 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佛經第八像觀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諦觀彼佛 妙宗釋曰 欲想佛身 須知觀體 體是本覺 起成能觀 依體立宗 斯之謂也 須知本覺 乃是諸佛法界之身 以諸如來無別所證 全證眾生本性故也 若始覺有功 本覺乃顯 故云法身從心想生 又復彌陀與一切佛 一身一智 應用亦然 彌陀身顯即諸佛身 諸佛相明即彌陀體 若論作是 即不思議三觀也 以若破若立 名作空假二觀也 不破不立 名是中道觀也 全是而作 則三諦俱破俱立 全作而是 則三諦俱非破立 即中之空假 名作 能破三惑能立三法 故感他佛三身圓應 能成我心 三身當果即空假之中 名是 則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應佛 心是果佛 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觀 乃十六觀之總體 一經之妙宗 文出此中 義徧初後 是故行者當用此意 修淨土因 尊特相好 觀無量壽佛經第九佛身觀云 無量壽佛身 如百千萬億夜摩天 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右旋宛轉 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青白分明 身諸毛孔 演出光明 如須彌山 彼佛圓光 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於圓光中 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 以為侍者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 不可具說 但當憶想 令心眼見 見此事者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以見諸佛故 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 名觀一切佛身 以觀佛身故 亦見佛心 佛心者 大慈悲是 以無緣慈 攝諸眾生 作此觀者 捨身他世 生諸佛前 得無生忍 諦觀白毫 觀經云 觀無量壽佛者 從一相好入 但觀眉間白毫 極令明了 見眉間白毫者 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得見無量諸佛故 諸佛現前授記 十六妙觀 以觀佛為要 八萬相好 都想難成 故令但觀眉間毫相 如五須彌 此想若成 八萬皆現 此為要門也 若修前諸觀 心得流利 觀已宏深 則可稱彼毫量而觀 使八萬相自然皆現 疏中令觀劣應毫相 乃為未修前諸觀者 及為雖修觀未成者 故於佛身 別示初心可觀之相 為三昧門也 所託之境有勝有劣 若能觀觀 皆須頓照 即空假中 以勝劣相皆心作故 皆心是故 觀佛相海經云 若人至心繫念端坐 觀佛色身 當知是人心如佛心 與佛無異 雖在塵勞 不為諸塵之所覆蔽 作是觀者 是真念佛 比餘散心事善 百千萬分 不及其一 觀麤見妙 黃文獻公曰 娑婆教主稱讚樂邦 務引眾生 出離五濁 教以觀彼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之法身 而先之以華上寶像者 開示方便 使觀麤見妙也 繼之丈六八尺之像者 隨順下凡 使觀小見大也 葢麤妙異想 悉從性而起修 小大殊形 咸自本而垂迹 能觀之性 初無差別 所觀之本 寧可度量 是故圓頓之談 一音普被 開示其次第而非漸 隨順其根器而非偏 竝起觀門 全彰實相 像教之源 不在茲乎 普觀坐禪

20 慈雲懺願儀云 修淨業人 當於一處 敷置禪牀 向西正坐 易觀想故 表正向故 加趺端坐 項脊相對 不昂不傴 調和氣息 定住其心 然所修觀門 經論甚多 初心凡夫那能徧習 今從易想 略示二種 一者扶普觀意 自想所修淨業 功成往生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 結加趺坐 蓮華即合 時至乃開 五百色光 來照我身 眼目開明 見佛菩薩及國土莊嚴 普聞眾聲 皆說妙法 與十二部經合 心想明了 如眼所見 了知諸法唯心所作 全心即是 非有非空 絕思絕議 二觀白毫 如別所明 其餘觀想熟者 任便行之 但得不離淨土法門 皆應修習 五方便門 天台大師示人念佛五方便門 不可不修 謂行者觀佛 住心一境 名凝心禪 諦觀如來玉毫金相 凝然寂靜 了亮洞微故也 復次前雖凝心 所習未慣 不覺馳散 今制之令還 諦觀金相 名制心禪 復次制心得定 既非理觀 皆屬事修 今體之本空 誰凝誰制 無佛無念 名體真禪 復次前雖體真 猶滯空寂 無量名相 昧然不知 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從空入假 萬法洞明 不為空塵之所惑亂 名方便禪 復次前雖體真 及以方便 各據空有 不離二邊 今諦觀靜亂 本無相貌 名言路絕 想念都忘 名息二邊分別禪 如是五門 從淺至深 若夫圓覺體性 本無淺深 而淺深宛然 四教離念 如上雖用五方便門觀佛真體 又須明於四教離念 以示揀偏取圓之意 夫心不孤生 必託緣起 行者念佛之時 意根為因 如來毫相為緣 所起之念即所生法 觀此三相遷動 念念不住 分析方空 即藏教小乘念佛也 即觀念佛心起 能生所生無不即空 妄謂心起 體之即空 所觀佛相 如鏡中像 無佛無念 即通教大乘念佛也 即觀念佛心起 即是假名 假名之心 洞鑑無量名相 了知此心有如來藏 歷劫斷證 離邊顯中 無佛無念 即別教大乘念佛也 即觀念佛心起 即空即假即中 若根若塵 竝是法界 塵剎諸佛 一念照明 六道眾生 剎那普應 初心即是 今始覺知 如大福人執石成寶 必無捨念 別求離念 即邊而中 無佛無念 此大乘圓教念佛 瓔珞經明頓悟如來 即此法也 般舟三昧 摩訶止觀正修章中 四種三昧 第二常行三昧也 梵語般舟 此云佛立 此三昧成 見十方佛在空中立 如清夜觀星 以九十日為一期 嚴飾道場 不受別請 灌沐其身 著淨衣服 唯除飲食大小便利外 晝夜此身常行不息 發大誓願 使我筋骨枯朽 三昧未成 終不休息 口常稱阿彌陀佛名號 心常憶佛 無有休息 以彌陀為法門主 功成即與十方諸佛等 從足下千輻輪相 一一逆緣 乃至無見頂相 復從頂相觀 至千輻輪相 了知能念之心 所念之佛 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 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 不運神通 悉見諸佛者 當修是三昧 於諸功德 最為第一 是諸佛父母 一切如來從是法生 行法門第五 知淨邦之勝 而發願往生 若織紝之有經也 而加功進行 猶緯焉 非緯則經為徒設 非經則緯何所施 兩者相須 則縑素有成矣 願以導行 行以填願 二者相成 則淨邦可至矣 自執持名號 下而至於十念一念 皆淨因也 由淨因而克淨果 其應如響 亦猶耕稼之有刈穫也 希淨報者 可不勉哉 執持聖號 阿彌陀經云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至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淨覺疏云 福德雖多 大略如觀經三種淨業可也 天台判三種淨業為散心 十六妙觀方名正受 以彼例此 福德因緣即散心 一心不亂名正受 孤山判此經為散善 觀經屬定善 予不韙彼說 且普門品疏 釋一心稱名 有事有理 若用心存念不間 名事一心 若達此心 四性不生 與空慧相應 是理一心 用彼驗此 一心亦然 普門品中 無不亂二字 智者尚作空慧釋之 今云一心不亂 何得貶為散善 四種行願 慈雲懺主 為杭州知府馬侍郎亮 作決疑行願二門 其行願有四門 第一禮懺門 禮佛懺悔 淨除業障 使身心皎潔 如淨良田 第二十念門 執持聖號 定心成行 立願要期 植往生正因 如下種子 第三繫緣門 愛護長養 滋發芽莖 如注以膏雨 第四眾福門 助成繁茂 使速成華果 如灌以肥膩 相由雖爾 若或少暇 隨修一門 皆得往生 以四門中各有行願 皆是正因故也 亦可於六齋日 修禮懺法 每日修十念法 其餘二門隨力行之 禮佛懺悔 行人清旦冠帶服飾 端莊謹肅 於佛像前 手自燒香 合掌定心 作是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常住三寶 ( 一禮胡跪然香唱云 ) 願此香烟雲 徧滿十方界 無邊佛土中 無量香莊嚴 具足菩薩道 成就如來香 ( 冥心少頃 運想香雲 供養三寶 普熏眾生 咸生淨土 禮已贊云 )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頂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大智大願力 普度於羣生 令捨熱惱身 生彼清凉國

21 我今淨三業 歸依及禮讚 願共諸眾生 同生安樂剎 一心頂禮常寂光淨土阿彌陀如來清淨妙法身徧法界諸佛一心頂禮實報莊嚴土阿彌陀如來微塵相海身徧法界諸佛一心頂禮方便聖居土阿彌陀如來解脫相嚴身徧法界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觀世音菩薩萬億紫金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勢至菩薩無邊光智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清淨大海眾滿分二嚴身徧法界聖眾 ( 禮已 胡跪 然香 一心作是唱言 ) 我今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 悉願斷除三障 歸命懺悔 至心懺悔 我弟子某 及法界眾生 從無始世來 無明所覆 顛倒迷惑 而由六根三業 習不善法 廣造十惡及五無間一切眾罪 無量無邊 說不可盡 十方諸佛常在世間 法音不絕 妙香充塞 法味盈空 放淨光明 照觸一切 常住妙理 遍滿虗空 我無始來 六根內盲 三業昏闇 不見不聞 不覺不知 以是因緣 長流生死 經歷惡道 百千萬劫 永無出期 經云 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 名常寂光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 而我不了 隨無明流 是則於菩提中 見不清淨 於解脫中 而起纏縛 今始覺悟 今始改悔 奉對諸佛彌陀世尊 發露懺悔 當令我與法界眾生 三業六根無始所作 現作當作 自作教他 見聞隨喜 若憶不憶 若識不識 若疑不疑 若覆若露 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我懺悔已 六根三業淨無瑕累 所修善根悉亦清淨 皆悉迴向莊嚴淨土 普與眾生 同生安養 願阿彌陀佛常來護持 令我善根現前增進 不失淨因 臨命終時 身心正念 視聽分明 面奉彌陀 與諸聖眾手執華臺 接引於我 一剎那頃 生在佛前 具菩薩道 廣度眾生 同成種智 懺悔發願已 皈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 ( 一禮已 旋繞 稱佛菩薩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 或三或七 次向佛前 三自皈命 )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 次至別座 誦經念佛 隨意多少 或更回向 結撮亦得 ) 晨朝十念 每日清晨 服飾已後 面西正立 合掌連聲 稱南無阿彌陀佛 盡一氣為一念 隨氣長短 不限佛數 不高不低 不緩不急 如是十氣 連屬不斷 藉氣束心 令心不散 專精為功 作是念已 回向發願云 我弟子 ( 某 )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 稱如來名 經十念頃 為菩提道 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 欲生我國 志心信樂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今自憶 此生已來 不造逆罪 不謗大乘 願此十念 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 眾罪消滅 淨因增長 若臨欲命終 自知時至 身不病苦 心無貪戀 心不倒散 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 來迎接我 如一念頃 生極樂國 華開見佛 即聞佛乘 頓開佛慧 廣度眾生 滿菩提願 ( 盡此一生 不得一日暫廢 唯將不廢 自要其心 得生彼國 ) 發願回向 我今稱念阿彌陀唯願慈悲垂攝受我昔所造諸惡業從身語意之所生願我臨欲命終時面見彼佛阿彌陀彼佛眾會咸清淨親覩如來無量光蒙彼如來授記已智力廣大遍十方 真實功德佛名號證知懺悔及所願皆由無始貪嗔癡一切我今皆懺悔盡除一切諸障礙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時於勝蓮華生現前授我菩提記化身無數百俱胝普利一切眾生界 ( 慈 云 懺主依華嚴經所立 ) 往生神呪

22 無量壽佛說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跢夜哆地伽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迦蘭帝阿彌利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莎婆訶 此呪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羅譯 出大藏養字函 不思議神力傳具載 流傳神驗 誦持之法 嚼楊枝澡豆漱口 然香於佛像前 日夜六時 各誦三七遍 滅五逆謗法等罪 誦滿三十萬遍 即見阿彌陀佛 雖神呪祕密不翻 而呪前稱名求願詞句 顯然可解 其曰南無阿彌哆婆夜 此云皈命無量壽 哆他伽跢夜 即多他阿伽度 此云如來 哆地夜他 新譯云打的也撻 此云即說呪曰 舊云恒絰他 絰音迭 即地夜二合也 此句後方是密語 由當時書經之人節句舛誤 後之讀者 踵其訛謬 不能以楞嚴等呪比對相同 而反執悞者為正 往往破句讀之 甚為可笑 哆字雖音多曷切 不可作入聲重呼 但可與帶字同音方得其正 近代三藏沙羅巴重譯此呪 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 呪語具足 梵音真的 今併錄於此 修淨業人 依法誦持 任意所求 無不果遂 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 柰麻辢怛納特囉耶也柰麻阿哩也阿彌打䟦也怛撻哿怛也阿囉喝帝三迷三不達也怛的也撻唵阿彌哩帝阿彌哩打嗢巴偉阿彌哩打三巴偉阿彌哩打葛哩比阿彌哩打薛帝阿彌哩打帝際阿彌哩打韋羯蘭帝阿彌哩打韋羯蘭帶哿彌你阿彌哩打哿哿柰羯哩帝葛哩阿彌哩打頓都比蘇哇哩薩哩哇阿勒撻薩怛你薩哩哇哿哩麻吉哩舍吉舍也葛哩莎喝 阿彌陀佛心呪 唵阿彌打巴 哩莎喝 道場儀式 慈雲懺主依大本無量壽經稱讚淨土經 集往生淨土懺願儀 行法周備 四輩弟子修淨業者 不可不遵 其間十科 一嚴淨道場 二方便法 三正修意 四燒香散華 五禮請法 六讚歎法 七禮佛法 八懺願法 九旋繞法 十坐禪法 第一嚴淨道場 當於閒靜堂室 香泥塗地 懸諸旛華 安佛像向東 觀音侍左 勢至侍右 及安九品化生像 敷設薦席 行者十人已還 著新淨衣 竭盡所有種種供養 方有感降 宜於六齋日建首 其餘九法 如行儀具載 尅期修證 慈雲懺願儀云 行人欲入道場 身心散亂 須預行方便 調習案試 治生雜務 即時屏息 但念不久 定生淨土 訶去愛欲 勤息恚癡 行人各有無始惡習 速求捨離 不為障礙 自當觀察 何習偏重 訶棄調停 取令平復 勿使行法唐喪其功 大集經明七七月 鼓音王經及大彌陀經明十日十夜 十六觀經及小彌陀經七日七夜 取此三等為期 晝夜六時禮十方佛 披陳過罪 不得一彈指頃念世五欲 及接外人 語笑戲論 亦不得託事延緩放逸睡眠 專心致志 不惜身命 定取淨業 即時成就 欣厭二行 天台智者大師十疑論第十疑言 欲決定生西方者 具二種行 定得往生 一者厭離行 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 凡夫無始以來 五欲纏縛 輪迴五道 不生厭離 無有出期 為此常觀此身 膿血屎尿 不淨臭穢 上至諸天 亦復如是 行住坐臥 常觀此身 唯苦無樂 深生厭離 作七不淨觀 一觀此身從貪愛婬欲生 是種子不淨 二父母交會 赤白和合 是受生不淨 三在母胎中 居生藏下熟藏上 是住處不淨 四在母胎時 唯食母血 是食噉不淨 五日月滿足 從產門出 臭穢狼藉 是初生不淨 六薄皮覆上 膿血遍滿 是舉體不淨 七死後壞爛 骨肉縱橫 狐狼食噉 是究竟不淨 自身既爾 他身亦然 於所愛境界 深生厭離 名厭離行 二欣願行者 求生淨土 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若在惡世 煩惱境強 自為業縛 何時能得救苦眾生 為此求生淨土 親近諸佛 證無生忍 方能於惡世中 救苦眾生 緣想阿彌陀佛法身報身 八萬四千相好光明 遍照法界 攝取念佛眾生 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 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 回施一切眾生 同生彼國 此謂欣願門也 上品三心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觀云 若有眾生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善導和尚曰 身禮拜彼佛 口稱念彼佛 意觀察彼佛 三業真實 名至誠心 以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具足煩惱 流轉三界 信知彌陀本願 下至十念得生 無有一念疑心 故名深心 凡所作為一切善業 悉皆回向往生 故名回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 必得往生 日用繫緣 慈雲云 凡歷涉緣務 而內心不忘於佛 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 雖經歷語言 去來坐臥 種種作務 而不妨密憶 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 亦應如是 或若失念 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又復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以佛力故 惡念自息 若見他人受苦 以念佛心憐愍於彼 願其離苦 普賢行願云 欲行惡法 皆悉不成 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如是相續 念佛繫心 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龍舒云 凡聞惡聲 則念阿彌陀佛 以消禳之 願一切人不為惡行 凡見善事 則念阿彌陀佛 以贊助之 願一切人皆為善行 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 常在目前 使念念不忘 能如此者 其於淨土 決定往生 睡時入觀

23 大藏集諸經禮懺儀云 修淨土者 凡入觀與睡時 應先起立合掌 一心向西 十稱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畢 即發願言 弟子現是凡夫 罪業深重 輪迴六道 不能出離 今遇善知識 得聞彌陀功德名號 一心稱念 願生淨土 願佛哀憫垂手接引 弟子不識彌陀世尊身相光明 願佛菩薩示現身相 及國土莊嚴等事 說是語已 一心正念 即便入觀及睡 或於正發願時 見諸瑞相 或於觀中得見 或於睡夢得見 此法近來大有靈驗 不能具述 精進行之 方信不虗 臨終正念善導和尚臨終正念訣云 知歸子致問於淨業和尚曰 世之大者 莫越生死 一息不來 乃屬後世 一念若錯 便墮輪迴 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 其理雖明 又恐病來死至之時 心識散亂 仍慮家人惑動正念 忘失淨因 伏望重示歸徑之方 俾脫沉淪之苦 師曰 奇哉斯問之要也 凡人臨命終時 欲得往生淨土者 須先準備 不得怕死貪生 常自思念 我現在之身 多有眾苦 不淨惡業種種交纏 若得捨此穢身 即得往生淨土 受無量快樂 見佛聞法 離苦解脫 乃是稱意之事 如脫臭獘之衣 得著珍御之服 放下身心 莫生貪著 纔有病患 莫論輕重 便念無常 一心待死 須囑家人看病人往來揖問人 凡來我前 但為我念佛 不得說眼前閑雜之事 家緣長短之事 亦不須輭語安慰呪願安樂之詞 此是虗華不實殃及之語 及至病重命將不久之時 家人親屬不得來前垂淚哭泣 發嗟嘆懊惱之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但教記取阿彌陀佛 一時高聲 為我念佛 守令氣絕 待氣盡了 方可哀哭 或有明解淨土之人 頻來筞勵 其理最佳 若如此者 千萬往生 必無疑也 此是端的要急之旨 當信而行之 問 求醫服藥 應不用耶 答 此但論用心耳 服藥醫療不妨自求 然藥只能醫病 豈能醫命耶 命若垂盡 藥豈柰何 問 神祇禍福求禱如何 答 人命長短 生下已定 何假鬼神延之耶 世人迷惑 反更求邪 殺害眾生 祭祀神鬼 但增罪業 倍結冤讐 反損壽矣 大命若盡 小鬼奈何 空自慞惶 必無所濟 切宜謹之 當以此文 帖安堂前飲食之處 及來往要路之間 令時時見之 常記於心 免見臨危忘失 問 平生不曾念佛者 還用得否 答 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 用之皆得往生 決無疑矣 余多見世人 於平時念佛禮拜 發願往生 及到病患臨終 但只怕死 都不見言此事 直待形消氣絕識投冥界 方始十念譬如賊去關門 濟何事耶 而況死門事大 須自著便宜 一念蹉跎 歷劫受苦 誰人相代 思之思之 三種淨業觀無量壽佛經云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此三種業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天台疏云 初名共凡夫業 次名共二乘業 三名大乘不共之業 妙宗云 此經正被頓修之機 雖修佛行 父母師長豈不孝事 輪王十善豈不止行 三歸眾戒威儀等事豈不具修 但能修之心 一一稱性 何妨所修 共於凡夫二乘 依無作境 起無緣誓 名發菩提心 實相不二而二 立因果殊 二而不二 始終理一 信此因果 方名為深 修三智解 運圓乘行 以此解行 教其行者 名為勸進 此三種福 是圓助道 與正觀合 皆如來行 故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孝養父母長蘆賾禪師作勸孝文一百二十篇 前百篇言 孝養甘旨 為世間之孝 後二十篇 勸父母修淨土 為出世之孝 世間之孝 一世而止 出世之孝 無時而盡 能使父母生淨土 莫大之孝也 父母現在 而不以此勸勉 他日徒爾傷心 徒為厚禮 亦何益哉 觀經前後兩說 孝養父母為淨業 即此意也 又曰 父母信知念佛 蓮華種植時也 一心念佛 蓮華出水時也 念佛功成 華開見佛時也 孝子察其往生時至 預以父母平生眾善 聚為一疏 時時讀之 令生歡喜 又請父母 坐臥向西 而不忘淨土 設彌陀像 然香鳴磬 念佛不絕 捨報之時 更須用意 無以哀哭失其正念 父母得生淨土 受諸快樂 豈不嘉哉 平生孝養 正在此時 寄語孝子順孫 無忘此事 修十善業身三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善業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善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華嚴十地品云 十不善業道 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 十善業道 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 又上品十善智慧修習 心狹劣故 缺大悲故 從他聞聲而解了故 成聲聞乘 又上品十善修治清淨 不從他教 悟解甚深因緣法故 成獨覺乘 又上品十善修治清淨 心廣無量 具足悲憫 發生大願 不捨眾生 希求諸佛大智 故成菩薩廣大行 又此上上十善業道 一切種智清淨故 乃至證十力四無所畏故 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十善是一 發心智解有異 故不同耳 觀經修十善業 是圓頓行 乃出世間上上十善

24 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成佛之因也 具足眾戒 欲修淨業 必先持戒 尸羅清淨 三昧現前 觀經三種淨業 及上品上生 具諸戒行 謂在家之人 受持三皈五戒八關齋戒 出家沙彌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 大乘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依師稟受 精進奉持 止惡防非 助成淨業 佛為法王 戒是佛勑 三藏聖教 經通餘人共說 律唯金口親宣 等覺已下但可祇承 如國家賞罰號令 必從王出 臣下僭越 庶人失信 亡敗無日 佛法亦爾 若容他說 羣生不奉 法不久住 末俗無知 輒於佛戒 妄行增損 雖入佛門 濫同魔外 甚為可憫 發菩提心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云無上正等正覺 是諸佛所證 究竟果德 是眾生所迷 本源佛性 學大乘者 依圓頓無作四諦 發四弘誓 初依苦諦境 發一願云 未度者令度 即眾生無邊誓願度 次依集諦境 發一願云 未解者令解 即煩惱無數誓願斷 三依道諦境 發一願云 未安者令安 即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依滅諦境 發一願云 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即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不依諦 悉名狂願 了知陰入皆如 無苦可捨 塵勞本淨 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 無滅可證 如是了達 發心立行 所有功德 唯佛能知 若不然者 雖能發心 滯於偏小 不與菩提心相應 雖勤行精進 如蒸砂作飯 譬如畊田 不下種子 既無其芽 何處求實 可不審哉 讀誦大乘 大乘經典 諸佛所師 佛果菩提皆從中出 觀經三種淨業 并上品上生 皆言讀誦大乘 為往生之行 即法華華嚴般若涅槃等諸大乘經 并觀無量壽佛經等 專談淨土諸大乘經 修淨業人當受持讀誦 仗大乘法力 決取往生 昔鐂遺民因誦法華經 得生淨土 臨終然香供養妙法華經 面西端坐而化 修淨業人 當以此為軌 則天台智者大師云 誦經之法 當使文句分明 音聲辨了 不緩不急 繫緣經中文句 如對文不異 不得謬悞 了音聲性如空谷響 而心歷歷 照諸句義 運此法音 充滿法界 供養三寶 普熏眾生 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親近善友 圓覺經云 末世眾生將發大心 求善知識 欲修行者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 心常清淨 示有諸過 讚歎梵行 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 即得成就無上菩提 又智度論云 於諸導師 生世尊想 若有能開釋深義 解散疑結 於我有益 則盡心恭敬 不念餘惡 如敝囊盛寶 不以囊惡故 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 敝人執炬 不以人惡故 不取其照 華嚴經云 應於自身生病苦想 於善知識生醫王想 於所說法生良藥想 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若聞一句未曾有法 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及釋梵轉輪王位 起信論云 如木中火性 是火正因 若無人知 不假方便 能自燒木者 無有是處 眾生亦爾 雖有正因熏習之力 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 以之為緣 能自斷煩惱 入涅槃者 無有是處 聽聞正法 修淨業人 期生淨土 雖由煉行而得 若不遇正知見人說法開導 則不得其要旨 而或墮於邪倒 錯路修行 不可不謹 譬如畊稼 農夫加功 扶疎益寡 時澤一降 華果敷榮 輪翼雙運 目足更資 則無盲跛之失 而凉池可到 故十六觀經 九品生因 皆須善友說法開示 中品下生 遇善知識 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乃至下品下生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既獲往生 遇二大士 以大悲音聲 為其廣說諸法實相 除滅罪法 發菩提心 聖教明文 豈可不信 道俗念佛多不明理 或被執空之人 橫生譏謗 則心生疑惑 遂致退失 由不聞法故也 學道之人 可不以此為急務者哉 十種信心 欲了生死 修行淨業 當發十種信心 念念不忘 決生淨土 得不退轉 一信佛所說法金口誠言真實不虗 二信凡夫在迷識神不滅六趣循環不息 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輪迴 四信未出輪迴雖生天上不免墮落 五信極樂世界眾生生者永無退轉 六信眾生發願願生淨土決定往生 七信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八信念佛之人阿彌陀佛神通光明攝取不捨 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諸佛同以神力時常護念 十信既生淨土壽命無量一生當得無上菩提 於此十種 不能深信 生疑惑者 雖念佛而不得往生矣 一心不亂 真歇云 念佛法門 徑路修行 接上上根器 旁引中下之機 故一心不亂之說 兼含二意 曰理一心 曰事一心 若事一心人 皆可以行之 只一憶念 如龍得水 似虎靠山 即楞嚴經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若理一心 亦非他法 直將阿彌陀佛四字 做箇話頭 二六時中 自晨朝十念之頃 直下提撕 不以有心念 不以無心念 不以亦有亦無心念 不以非有非無心念 前後際斷 一念不生 不涉階梯 頓超佛地 得非淨土之見佛簡易於宗門乎 信知乃佛乃祖 在教在禪 皆修淨業 同歸一願 入得此門 無量法門 悉皆能入 淨土指歸集卷上

25 淨土指歸集卷下 吳郡北禪寺沙門大佑集 證驗門第六 修念佛三昧 獲往生而登不退 留瑞應於世者 若河沙微塵之多 不可悉數也 傳記所載 葢千萬之一二焉 舉一二則可知千萬之廣 使學者慕前修而取法焉 由正信而立願造修 進進而不息 則今之三昧行人 皆淨邦不退之上士也 菩薩往生 無量壽經 彌勒白佛言 於此世界 有幾菩薩 往生極樂 佛告彌勒 於此世界 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 往生彼國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 次如彌勒者也 諸小行菩薩及修少功德者 不可稱計 皆當往生 不但我國如是 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 有百八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十方世界無量佛剎 往生者甚多無數 若我具說 一切猶未能盡 龍樹往生 入楞伽經偈云 大慧汝當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號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楞伽三譯 此出實叉難陀所譯七卷文中 在四字函 遠公遺跡 法師慧遠 博通經史 尤善莊老 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 豁然大悟 歎曰 九流異議 皆糠粃耳 即剃染事之 大明佛理 苻秦建元間 過潯陽 愛匡廬清峻 刺史桓伊剏東林以居之 三十年影不出山 每送客以虎谿為界 晉安帝自江陵還都 駕幸潯陽 或勸師候見 師稱疾不前 帝乃遣使問勞 謝靈運負材傲物 一與相見 肅然心服 為鑿二池引水栽蓮 求入社 師以心雜止之 高僧鉅儒一百二十三人 竝棄世遺榮 依公游止 鐂遺民著誓辭 建誠立願 蓮漏六時 禪誦不輟 期生安養 由是修淨業者 以東林蓮社 為萬世之師法焉 三覩聖相 廬山遠法師 精修白業 居東林三十年 初於十一年間 三覩聖相 而不令人知 後十九年七月晦夕 於般若臺 方從定起 忽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 圓光之中有諸化佛 觀音勢至侍立左右 又見水流光明 分十四支 流注上下 演說妙法 佛言 我以本願力故 來安慰汝 汝七日後 當生我國 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曇順在佛之側 前揖曰 師志在吾前 何來之遲耶 既知時至 乃為其徒曰 吾始居此 三覩聖相 今復再見 吾生淨土決矣 至期端坐入寂 義熈丙辰八月六日也 智者遺誡 天台智者大師 在剡東石城寺 將入滅 謂弟子曰 吾知命在此 不復前進 輟斤絕弦於今日矣 唱觀無量壽佛經題竟 復曰 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 易往無人 大車相現 一念改悔者 尚得往生 況戒定熏修 聖行道力 功不唐捐矣 梵音聲相 實不誑人 智朗請云 不審證入何位 歿此何生 誰可宗仰 師曰 吾不領徒 必淨六根 損己利它 但至五品 汝問何生者 吾諸師友 侍從觀音 皆來迎我 誰可宗仰者 豈不聞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 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又誡維那曰 人命將終 聞鐘磬聲 增其正念 惟長惟久 氣盡為期 云何身冷 方復鳴磬 世間喪服 皆不應為 言訖唱三寶名 如入三昧 善導功行 唐貞觀間 長安善導和尚 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 嘆曰 此真入佛道之津要也 修餘行業 迂僻難成 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由是三十年間 行道不輟 所得襯施 寫彌陀經十萬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 道俗受化者 不計其數 或問念佛生淨土耶 答曰 如汝所念 遂汝所願 每念佛一聲 有光一道 從其口出 高宗賜寺額 曰光明 有勸世頌曰 漸漸鷄皮鶴髮 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遺民見佛 鐂遺民從廬山法師結社 作誓辭以識盛事 社賢百二十三人 十八人為最 公又拔乎其萃者 公凡念佛時 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 以臨其室 公愧幸悲泣曰 安得如來為我 手摩其頭 衣覆其體乎 俄而佛為摩頂 且引袈裟以覆之 它日又見身遊七寶大池 澄徹無際 蓮華青白相間 一人指池水曰 八功德水 汝可飲之 公飲水甘美 及窹猶覺異香發於毛孔 公曰 此吾淨土之緣至矣 誰為六和之眾 與我證耶 少頃緇徒咸集 公對尊像 然香再拜 祝曰 我以釋迦遺教故 知有阿彌陀佛 此香供養釋迦如來 次供阿彌陀佛妙法華經諸佛菩薩 願一切有情 俱生淨土 發是願已 長跪而卒 聲光現佛 新定少康法師縉雲僊都人 唐貞元初 於洛陽白馬寺 見殿內文字放光 探取之 乃善導和尚化導文 康曰 若於淨土有緣 使光明再現 言未已 光乃閃爍 康曰 劫石可磨 我願無易矣 遂至長安善導影堂 大陳供養 有異僧謂之曰 汝欲化人 當往新定 即今之嚴州也 康至彼 人無識者 康乃乞錢 誘小兒曰 阿彌陀佛是汝本師 能念一聲 與汝一錢 群兒務得錢 皆隨念之 經月餘 俟錢者多 康曰 可念十聲 與汝一錢 如是一年 念佛之人盈于道路 續於烏龍山 建淨土道場 築壇三級

26 集眾 午夜行道 每唱佛一聲 眾見一佛從口而出 連唱十聲 則有十佛 若貫珠焉 康曰 汝見佛者 決定往生 眾滿數千 亦有竟不見者 後囑道俗 當於安養 起精進心 於閻浮提 生厭離心 言訖 放光數道 奄然而逝 天台韶國師 重修其塔 世咸謂善導後身也 別峰行道 永明智覺禪師 應吳越忠懿王請 住靈隱寺二年 遷居永明 日課一百八事 未甞暫廢 學者咨問 指心為宗 以悟為則 至暮則往別峰 行道念佛 自為難繼 不欲強它 然密從之者 常數百人 清宵月朗 空中時聞螺貝天樂之聲 王每歎曰 自古求西方者 未有若是之切至也 特為建香嚴殿 以成其志 冥司崇敬 真歇云 永明壽禪師 宗門之標準 淨業之白眉也 興隆佛法 勸億萬人修白業 臨終預知時至 舍利鱗砌于身 甞有撫州一僧 經年旋繞禪師之塔 人問其故 乃曰 向因病入冥 閻王以陽數未艾 得放還生 見殿左供 畫僧一㡧 王禮敬勤致 遂扣主吏 此是何人 吏曰 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 凡人死者 無不經由冥府判生 唯此人修行精進 徑生極樂上品 王以為希有 故圖像而敬事焉 西湖結社 宋淳化間 錢塘西湖省常法師 住南昭慶 專修白業 結淨行社 王文正公旦為社首 士夫預會者 皆稱淨行社弟子 社友八十 比丘一千 法師刺指 血書華嚴淨行品 以立誓 翰林承旨宋白撰碑 其略曰 師慕遠公啟廬山之社 易白蓮為淨行之名 遠公當衰季之時 所結者半隱淪之士 上人屬升平之世 所交者多有位之賢 方前則名士且多 垂裕則津梁曷已 狀元孫何題社客于碑陰 翰林蘇易簡 作淨行品序曰 予當布髮以承其足 剜身以請其法 猶尚不辭 況陋文淺學而有惜哉 蓮華勝會 長蘆慈覺禪師 宗說兼暢 解行俱高 修禪林清規 作龜鏡文 坐禪儀發明圓解 禁止游言 至于尚清 儉誡洗麵 話行海內 罔不取法以為廣益群生 速登不退 莫如念佛往生元祐四年 廣集緇素 建蓮華勝會 一夕夢 一男子年三十許 峩冠素衣 風貌清美 前揖曰 欲預公勝會 告書一名 禪師曰 公何名 曰普慧 書畢又云 家兄亦曾預名 禪師曰 令兄何人 曰普賢 言訖忽不見 既覺而忽省曰 此華嚴離世間品二大菩薩也 故知佛子行佛事 助揚佛化 則感聖賢幽贊 預是會者 夫豈小緣 普賢變名易號 不知何人 乃以二菩薩為首云 御書蓮社 宋乾道間 兩浙都總管張掄 期生淨土 刻勵精進 惟佛是念 闔門長幼靡不從化 鑿池栽蓮 效東林結社之遺意 日率妻子 課佛萬遍 歲以春秋之季 月即烏戍 普靜蘭若 與信道者共之 見聞隨喜 雲集川至太上光堯壽聖皇帝親灑宸毫 書蓮社二大字為賜 掄拜手登受 雲章奎畫 自天而下 光氣昭倬 焜耀萬目 不獨傳示雲林 以侈萬一之遇 使天下後世 凡獲瞻仰者 普得念佛三昧 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其為饒益 詎可稱量 謹刊諸金石 用對揚丕顯之休命 七寶華舫 梁道珍禪師 志慕淨業 未及進行 一夕夢 數僧乘七寶華舫 泛海西邁 珍問何之 曰將適彌陀佛國也 珍乃求附載 舟人曰 以子之意 孰敢相拒 但於此一日之修 功超永劫 以子未誦彌陀經 及灌沐眾僧 所願未圓 故不可同往耳 既窹感歎 自是誦彌陀經 晝夜不輟 及開室沐僧 後二年 忽見一人捧銀臺而至 曰法師報盡 當乘此臺 將亡之夕 邑人見其山崕石壁 烈火千炬交相輝耀迄旦 即山問之 乃知珍亡 其往生之徵驗歟 誓取金臺 台州懷玉禪師 持律甚嚴 布衣一食 長坐不臥 誦彌陀經三十萬遍 日課佛號五萬聲 天寶元年 見佛菩薩滿虗空中 一人持銀臺來接 玉曰 吾一生念佛 誓取金臺 何為不然 聖眾遂隱 玉彌加精進 三七日後 乃復現前 異光滿室 謂弟子曰 吾生淨土矣 含笑而終 郡守段懷然 見而異之 作偈讚曰 我師一念登初地 佛國笙欲兩度來 唯有門前古槐樹 枝低只為掛金臺 宋政和間 三衢祥符寺 憲章憫法師 感應事亦相類 焚毀仙經 後魏壁谷曇鸞法師 少遊五臺 感靈異出家 而性好言術 聞陶隱居有長生法 千里就之 受仙經十卷 謂神仙必可致也 後還洛下 遇菩提流支三歲 乃問曰 西域有長生之術 能却老不死乎 支笑曰 長生不死 吾佛道也 乃授十六觀經曰 汝學此 則三界無復生 六道無復往 盈虗消息 禍福成敗 無得而至 其為壽也 有河沙焉 有劫石焉 沙石之數有限 壽量之數無窮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鸞大喜 遂焚毀仙經 而專修淨業 雖寒暑之變 疾病之來 亦不少懈 魏主敬慕之 號為神鸞 一夕室中見梵僧 謂曰 吾龍樹也 居淨土久矣 以汝同志 故來相見 鸞曰 何以見教 樹曰 已去不可及 未來未可追 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與回 言訖不見 鸞自知時至 即集眾教誡 令高聲念佛 西向瞑目而終 眾聞管絃之聲自西而來 久而乃已 惟恭滅罪 唐荊州法性寺僧惟恭 性憍傲 慢上凌下 親狎非類 稍暇則講經課佛 期生安養 然酒徒博侶 交集于門 虗誑之為 曾無虗

27 日 寺僧靈巋 其同類也 里人譏之曰 靈巋作盡業 惟恭繼其迹 地獄千萬 重莫厭排頭入 恭聞之曰 我既作業 罪無所逃 然賴淨土教主 憫我愆惡 拔我塗炭 豈復墮惡道耶 乾寧二年 恭病將亡 巋從外而還 見伶人數輩年少奇偉 衣裝鮮潔 巋問何來 曰自西來 惟恭上人寺在何處 巋指寺示之 一人自懷中出一金瓶 瓶中蓮華 其合如拳 俄頃即開 大如盤盂 光彩交映 望寺疾馳 而忽不見 巋至寺 聞鐘聲 眾咸集 廼知恭已死矣 異光籠罩其室 聞天樂之音 巋因言所見 眾皆驚異 巋亦守名節 遂成高邁云 雄俊入冥唐大曆間 成都僧雄俊 膽勇過人 不守戒律 而善於講說 所得施利 非法而用 甞罷道從戎 尋逃難 又為僧 守名節者 多畏避之 因聞經說 一稱佛名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乃大喜曰 賴有此耳 自是雖為惡 而念佛不輟 丁未二月 忽暴亡 經宿復甦 言 至冥司 冥官曰 悞追汝也 然汝罪惡不少可略 經塗炭 令吏卒驅入獄中 俊勵聲曰 一稱佛名 滅無量罪 俊雖造惡 不至五逆 豈佛語無憑耶 吏亟奏王 王召至 語之曰 汝之念佛 本無深信 可還人間精進修之 毋復放逸 人聞其說 嘲之曰 此地獄漏網人也 既而入城南之西山 齋戒念佛 越四年 辛亥三月 緇素駢集 俊喜曰 吾時至矣 爾輩還城 見吾親知 為俊語曰 俊以念佛得生淨土矣 無以為地獄漏網人也 語笑之間 端坐而化 密修淨業圓照本禪師 密修淨業 初參天衣懷禪師 獘衣垢面 躬事炊㸑 略無少怠 或曰太勞乎 師曰 若捨一法 不名滿足菩提 直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勞汴 京資福寺曦法師者 杜門養道 不與世接 往往神遊淨域 不妄與人言 一日步至惠林 殷勤致敬 人問其故 答曰 吾於定中 見淨土金蓮極大 題云永明寺比丘宗本 其他附麗小華 不可勝數 皆禪師所化人也 為此特往修敬 或問禪師云 師乃別傳之宗 何得標名淨土 師曰 雖迹在禪門 而留心淨業故也 臨終見佛上虞化度寺智廉上人 稟性質朴 是非不掛 唇吻為行者 日求度於天童為禪師 師示以偈曰 廉潔身心絕愛憎 碓坊勤力効盧能 純純寂默常光照 他日叢林了事僧 既得度 徧參尊宿 晚節專修淨業 年八十二 忽與眾言別言 我見阿彌陀佛身長八尺 紫金相好 白玉明毫 大眾圍繞 說法言 諸上善人 當起大信 心修諸善法 來生我國 我既見佛 必生淨土矣 乃書偈曰 鴈過長空 影沉寒水 無滅無生 蓮華國裡 書畢 回身向西 一手捉腕 一手捻印 右脇而逝 臨終說法胡宣義 名闉 字達夫 雖信向佛乘 而未諳淨土之說 年四十有四 臨終疾革 其子往告清照律師曰 大人感疾 請師垂訪 照往見謂之曰 某平昔忝交於公 未曾言及末後一著 豈可不知安身立命處 闉曰 心淨則佛土淨 照曰 公平昔時中 還有雜念染污否 闉曰 既處世間 寧無雜念 照曰 若如此又安能心淨佛土淨耶 闉曰 一稱佛名 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耶 照曰 大乘經說阿彌陀佛塵劫修行成身成國依正莊嚴 有大威德光明神力不可思議 是以一稱其名 滅無量罪 猶如赫日消於霜露 復何疑哉 闉遂省悟 即日請僧念佛 次日清照後至 闉遽曰 師來何遲 煩二大士降臨以久 於是清照率眾勵聲稱佛 闉乃合掌 安詳而逝 闉於淨土 平昔未甞留心 老病困迫 聞善知識一言啟廸 頓釋疑情 即生淨土 非宿有善根 而能若是哉 俸錢畫佛唐中大夫太子少傳白居易 當衰莫之歲 中風痺之疾 捨俸錢三萬 命工人杜宗敬 按無量壽經 畫西方世界一部 高九尺 廣丈有三尺 彌陀尊佛坐中央 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 人天瞻仰 眷屬圍繞 樓臺伎樂 水樹華鳥 七寶嚴飾 五彩張施 爛爛煌煌 功德成就 焚香稽首 跪於佛前 起慈悲心 發弘誓願 願此功德 回施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 如我病者 願皆離苦得樂 斷惡修善 不踰南贍 便覩西方 白毫大光 應念來感 青蓮上品 隨願往生 從現在身 盡未來際 常得親近 而供養也 欲重宣此義 以偈讚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眾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壽佛所 念不間斷光州司士參軍王仲回 問無為子曰 經典多教人念彌陀生淨土 祖師則云 心即是淨土不用更求西方 其不同若此 何耶 無為子曰 實際理地 無佛無眾生 無苦無樂 無壽無夭 又何淨穢之有 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 此以理奪事也 然而處此界者 是眾生乎 是佛乎 若是佛境則非眾生 又何淨穢苦樂之有哉 試自忖量 或未出眾生之境 則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佛而求生淨土哉 淨則非穢 樂則非苦 壽則無夭矣 於無念中起念 無生中求生 此以事奪理也 故維摩經云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諸群生 正為此也 又問 如何得念不間斷 答曰 一信之後 更不再疑 即是不間斷也 司士欣躍而去 後二年 無為子守丹陽郡 忽夢 司士云 向蒙指示淨土 今已得生 特來致謝 乃再拜而出 後數日訃音至 言 司士七日前 預知時至 與鄉黨言別而化 政感夢時也 西方公據蘇文忠公南遷日 佩畫一軸 人問之 公曰 此吾西方公據也 展玩之 乃彌陀聖像 母夫人程氏歿 以簪珥遺物 命工胡錫 畫彌陀像施錢 塘照律師自製讚曰 佛以大圓覺 充滿十方界 我以顛倒想 出沒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 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 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 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 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橐 雖有大聖智 亦不能分別 願我先父母 及一切眾生 在處為西方 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 無去亦無來 甞弔海月大師辨公詩曰 生死猶如臂屈伸 情鍾我輩一酸辛 樂天不是蓬萊客 憑仗西方作主人

28 七寶佛像 杭州淨慈道場法真大師守一 結同志檀越 用金銀珍珠珊瑚琥珀硨磲碼碯 造彌陀佛像 聖相殊妙 感應非一 無為子瞻仰贊歎云 碎七寶以為塵 聚寶塵以為佛 見寶塵即見佛 佛無不是寶 見佛身即見寶 寶無不是佛 七寶世間寶也 眾生貪取 無有厭足 不得即瞋而癡 不能悟此惡道之因也 七寶既以為尊像矣 則非世間所用 乃出世之寶也 遇寶像者 應生恭敬 嚴奉禁戒純固定力 了達智慧 此淨土之因也 佛身等於太虗 故不設五藏 以眾生心為心 故會中之人 各書彌陀一願 凡四十八人 而彌陀之願周矣 悉以藏于身中示願 願不忘眾生也 髻螺千有二百 一一實以舍利堅固願力也 像成之日 以八種香湯 灌沐如來 表八功德水也 人隨意以飲之 均甘露味也 一身清淨則一切身清淨 一念清淨則一切念清淨 然則不離娑婆 頓超極藥 一見寶像 成就大緣 豈思議之可及哉 繪像警迷 鎧菴居士曰 發菩提心 必具悲智二行 審欲迷生聖域 正須啟廸群迷 安得寫十界九品 俾萬目瞻敬 知所省覺 為廣大無窮之利也 言未既諸君 翕然稱善 於是同社捐金以成之 聞見隨喜 以助之 選工施彩 幻出二圖于門廡 復捃摭教藏 發明旨趣 一以示萬法唯心 一以指西方徑路 較餘功德 真所謂百千萬分 不及其一者歟 噫光陰電掣 因果影隨 勿倚壯而廢日 勿肆情而造愆 瞻茲簡易法門 能即回光返照 則不離當處 超脫苦輪 諸佛境界 悉現前矣 龍舒立化 龍舒居士王日休 字虗中 端靜簡潔 博通群書 訓傳六經 諸子數十萬言 一旦捐之曰 是皆業習 非究竟法 吾其為西方之歸 自是精進 唯佛是念 年六十布衣蔬茹 日課千拜 夜分乃寢 乾道中 廬陵李彥弼染疾垂革 夢一人神清貌古 以手按摩肢體 弼驚問 答曰 予龍舒居士也 弼因以疾告 公曰 汝起食白粥 即差矣 又曰 汝還記闕仲雅教汝捷徑否 弼曰 每日念佛不輟 弼覺 因索白粥食之 病果愈 後見公畫像 儼如夢睹 弼感戴稱生死骨肉 遂遣子姪 遠從其學 一日忽回曰 居士於某夜講書 罷如常禮念 至三鼓 忽勵聲稱阿彌陀佛數聲 唱言佛來接我 屹然立化 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 三日前 徧別道友 勉進淨業 有不復相見之語 或疑李之夢 因想以成 弼曰 其指白粥愈病 又安可欺哉 李君謹愿 無以報德 遂刊公像并事跡 以傳遠 自是家家供事之 獨孤皇后 隋文帝仁壽元年八月甲子 獨孤皇后 上僊皇后 雖居王宮 深厭女質 常念阿彌陀佛 至臨終時 異香滿宮 從空而至 帝問闍提斯那 是何祥瑞 對曰 西方有佛 號阿彌陀 皇后業高 神超彼國 故有斯瑞 箸作郎王劭言 佛說人應生天 及生佛國 佛天放大光明 以香華伎樂來迎 伏惟皇后福善禎符 備諸祕記 臣謹按 八月二十二日 仁壽宮內 雨金銀華 二十三日 大寶殿後 夜有神光 二十四日卯時 永安宮北 有自然種種音樂 震滿虗空 至夜五更 奄然如 而去 與經文所說事皆符驗 帝聞不勝感歎 女流往生 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 白佛言 唯願世尊 為我廣說無憂惱處 我當往生 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此濁惡處 地獄餓鬼畜生盈滿 多不善聚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 不見惡人 今向世尊 五體投地 求哀懺悔 惟願佛日 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世尊為說三種淨業十六妙觀 頓悟無生法忍 五百侍女發菩提心 皆得往生 或曰 天親論說 女人根缺 二乘不生 何耶 曰 此言安養果報殊勝 無女人根缺 非謂此土女人根缺不得生彼也 法華特記女人往生 豈不然哉 宋荊王夫人王氏 專修淨業 曉夕勤至 給侍之人無不即効 唯一妾懈慢 夫人責之 其妾悔悟 亦加精進 忽無疾而終 託夢於妾云 蒙夫人訓誨 已生淨土 妾白 夫人未之信 忽夫人亦夢 與妾同遊寶池 見一華天衣飄揚 題曰楊傑 一華朝服而坐 題曰馬玗 復見金壇光明晃耀 此夫人生處也 既覺 彌加精進 年八十一 當慶誕之日 秉燭然香 望觀音閣 立左右方 具獻壽之 儀已立化矣 廣平郡夫人馮氏 少多病 慈受深禪師教其齋戒 念佛諦信 一疑行之 十年超然厭世 人或怪之 夫人曰 清淨界中 失念至此 支那緣盡 行即西歸 適我願兮何怪之有 臨終氣絕 復甦謂 其夫妙明居士及侍病者曰 吾已歸淨土 見佛境界 與華嚴十六觀經所說無異 聞者感歎 既亡 三日後 舉屍 如生 異香芬馥 古今女流 念佛獲往生者甚多 傳記具載 惡輩往生 唐人張善和 殺牛為業 臨終見牛數頭來 作人言云 汝殺我 於是大怖 遂喚妻 急請僧來 為我懺悔 僧至云 十六觀經 說臨終惡相現者 至心念佛 即得往生 善和云 不暇取香爐也 遂以手捻香 面西稱佛 未滿十聲 乃言阿彌陀佛從西來接我也 即化去 又張鍾馗者 殺雞為業 病革 見一穿緋人 驅群雞來 叫云啄啄 兩目血流 受大痛苦 有僧為設佛像 令其念佛 俄頃香氣滿室 恬然而化 宋政和間 會稽金奭 網魚為業 一日猛省 持戒精進 日課佛號萬聲 無間斷 後無疾 語家人 言 彌陀與二菩薩在門前待我 歸淨土去也 焚香端坐而化 邑人聞異香天樂終日不散 靈禽往生 唐貞元間 河東裴氏 家畜鸚鵡 常念佛號 過午不食 臨終十念 氣絕火化 得舍利十餘粒 炯然耀目 僧慧觀於靈山 用陶甓建塔 以旌其異 成都尹韋皐為文 記其事甚詳 潭州人養鴝鵒 俗呼八八兒 常念佛 既亡 以棺葬之 生蓮華一朵 自其口 出龍舒淨土文載之 又頌云 有一靈禽八八兒 解隨僧口念阿彌 死埋平地蓮華發 我輩為人豈不知 黃巖正等寺觀師畜鴝鵒 能言 常念佛不輟 一日立斃 穴土塟之 未幾 於舌端生紫蓮華一朵 靈芝律師甞讚之 有立亡籠閉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大奇之句

29 決疑門第七不信曰疑 萬惑之所從生也 不疑曰信 萬善之所從出也 蚩蚩群彚 迷情深厚 念念起妄 心心著我 而妄說法空 撥無因果 自甘沉溺者 比比皆是 何異認瓦礫為真金 指伊蘭為瞻蔔 揠苗助長而槁死 狂熱投圊而欲沒者歟 先德憫之 辯疑解惑之說 由是而作焉 彼無知者 障重疑深 聞而不信 如人疾在膏肓 而畏人說藥 雖良醫有起死回生之妙 亦無如之何也 悲夫 佛言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宜矣 難信之法青山樓弆云 淨土法門決然可信 如來葢甞特言之 屢言之 委曲而言之 而世人尚毀信相半 大抵高明之士則曰 口稱佛名 便能成佛 一何易哉 是未甞稽 其所以不知淨土業成 但生彼國 無惡境界 有進無退 直至成佛 豈纔生彼國 便成佛耶 以少善根 為無以加者 則曰 口稱佛名 定可往生 是亦未為至論 所謂念者 致精誠焉 勿忘之謂也 豈口舌云乎哉 予雖未能不輟香火 揚聲扣拜 然動容周旋 念念不絕 雖衽席之上 踰溷之間 亦必避西 自謂世人莫如我修淨業也 四明法智 起天台大教於既墜之後 使人見性成佛 猶且以此化人 是知此深法門 為不可廢 明矣 若曰 何必生彼 然後成佛 則在家者 亦不必出家 而星居甲乙者 亦不必尋師訪道矣 未透關者 幸留意焉 淨土非權慧覺玉禪師曰 或謂淨土乃聖人之權方 所以接鈍根化凡器也 苟能一超 直入如來地 何藉於他力乎 答曰 佛世文殊普賢 滅後馬鳴龍樹 此土智者智覺 皆發願往生 應盡是鈍根乎 釋迦於大寶積經 勸父王淨飯并六萬釋種 皆生淨土 應盡是凡器乎 此等聖賢 應皆不逮今之利根勝器乎 況若以此為權 將何為實 權實之判 非止一途 自非教眼暸焉 何以甄別 咨爾有識 當信佛言 招報非輕 切勿容易 昔孫莘老學士 始以此疑之 因會楊次公主客 王敏仲侍郎論道契合 遂釋其疑 次公敏仲 皆儒之學禪者 方且汲汲以淨土為歸依 則知淨土非聖人之權設 真禪侶之棲止也 辨明五惑長蘆頤禪師蓮華勝會錄文云 初心入道 忍力未淳 須託淨緣 以為增上 何則娑婆國土 釋迦已滅 彌勒未生 極樂世界彌陀世尊 現在說法 娑婆國土觀音勢至 徒仰嘉名 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 娑婆國土諸魔競作 惱亂行人 極樂世界大光明中 決無魔事 娑婆國土邪聲雜亂 六色妖婬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 正報清淨 實無女人 然則修行緣具 無若西方 淺信之人橫生疑謗 竊甞論之 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喧煩 慕蘭若之寂靜 故有捨家出家 則殷勤讚歎 而娑婆眾苦 何止俗舍之喧煩 極樂優游 豈直蘭若之寂靜 知出家為美 而不願往生 其惑一也 萬里辛勤 遠求知識 發明大事 決擇死生 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 願力洪深 一演圓音 無不明契 願參知識 而不欲見佛 其惑二也 叢林廣眾 皆樂棲遲 少眾道場 不欲依附 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既欲親近叢林 而不慕清淨海眾 其惑三也 此土之人 上壽不過百歲 而童癡老耄 疾病相仍 昏沉睡眠 常居大半 菩薩猶昏隔陰 聲聞尚昧出胎 則尺璧寸陰 十喪其九 而未登不退 可謂寒心 西方之人壽命無量 一託蓮苞 更無死苦 相續無間 直至菩提 可謂便獲阿惟越致佛階 決定可期 而流轉娑婆促景 迷於淨土長年 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 果證無生 在欲無欲 居塵不塵 方能興無緣慈 運同體悲 迴入塵勞 和光五濁 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少善相應 便謂永出四流 高超十地 詆訶淨土 耽戀娑婆 掩目空歸 宛然流浪 並肩牛馬 接武泥犂 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薩 其惑五也 故經云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則不信諸佛誠言 不願往生淨土 豈不甚迷哉 佛語不虗康僧會法師赤烏年間始來 建業吳主孫權 問大夫闞澤曰 佛法理趣何如此方儒老之教 闞澤曰 佛法深妙 以孔老較之 實非比對 何謂也 孔老設教法天 制用不敢違天 諸佛設教 諸天奉行 不敢違佛 由是言之 實非比對 明矣 葢孔子所知一方之事耳 佛則盡十方法界極虗空邊際微塵剎土 其中所有 無不遍知 孔老所言一生之事耳 佛則窮過去極未來無邊際微塵數劫 其中所有 無不明了 淨土法門 是釋迦世尊與十方世界恒沙諸佛 廣長舌相 同音宣示 安可以凡夫狹劣知見 坐井觀天 而於如來金口所宣真實之語 生疑不信也 正信因果龍舒云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試以目前觀之 人生貧富貴賤 壽夭苦樂 榮辱禍福 種種不同 雖曰天命 天豈私于人哉 以前生所為不同故 今生受報亦不同 而天特主之耳 亦如世之官府 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 特以有功當賞 有罪當罰 而主之耳 以其不能純乎善故 不得純受其福報 乃有富貴而夭折者 有貧賤而壽考者 其為果報 各隨所為 如影隨形 如響應聲 絲毫不謬 未有種麻而得豆 種黍而得稷者 但種時少 收穫時多 作善惡時甚小 受禍福之報甚大 故云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 果報亦如此 葢造化自然之理也 世間因果若此 修出世者 因果亦然 安可不信淨土而修之哉 自障自蔽柏庭法師曰 修淨業者常多 得其門而徑造者無幾 談淨土者常多 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 未聞有以自障自蔽為說者 自障者莫若愛 自蔽者莫若疑 但使疑愛二心 了無障礙 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 無為子十疑論序曰 愛不重 不生娑婆 念不一 不生極樂 晉遠法師結社廬山 以淵明則招之 貴其能達而斷愛也 於靈運則拒之 為其心雜而念不能專也 豈非政以二者為淨土之津要乎 身心虗偽

30 唐相國裴休曰 大眾從無始來 常認為我身者 是地水火風假合之身 旋聚旋散 屬無常法 非我身也 大眾從無始來 常認為我心者 是緣慮客塵 虗妄之心 乍起乍滅 屬無常法 非我心也 我有真身 圓滿空寂者是也 我有真心 廣大靈知者是也 空寂靈知 神用自在 性含萬德 體絕百非 如淨月輪 圓滿無缺 惑雲所覆 不自覺知 妄惑既除 真心本淨 十方諸佛一切眾生與我此心 三無差別 此即菩提心體也 捨此不認而認 臭身妄念 隨死隨生 與禽畜雜類 比肩受苦 為丈夫者 豈不羞哉 婬殺相因 龍舒淨土文曰 飲食 男女人之大欲 制之若無 斯為聖人 節而不縱 可為賢人 縱而不節 是為下愚 葢此二者造業之所 更相助發 葢飲食充則血氣盛 使婬欲多 婬欲多則反損血氣 又賴飲食以滋補 若俱能省減 此乃安身延年之道也 慈覺師云 飲食於人日月長 精麤隨分塞飢瘡 纔過三寸成何物 不用將心細較量 務實野夫云 皮包骨肉并膿血 強作嬌嬈誑惑人 千古英雄皆坐此 百年同作一坑塵 果戒得此 二事在世 何由有疾病夭折 身後何由有地獄鬼畜 若決欲求生淨土 當謹護於此 臨終業相 宗鏡錄引華嚴經云 譬如有人將欲命終 見隨其業所受報相 行惡業者 見於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 或見獄卒手持兵仗 或瞋或罵 囚執將去 亦聞號叫悲歎之聲 或見灰河鑊湯刀山劒樹種種逼迫 受諸苦惱 作善業者 即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天諸綵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 宮殿園林盡皆妙好 身雖未死 境已現前 境不現前 唯心妄見苦樂之境 本無從出 善惡之事 唯自召來 未了一心 難逃六趣 不求勝進 靈芝觀經疏曰 有人發願 願未得道前所生之處 值佛聞法 童真出家 今謂若生淨土 則任運值佛為僧 只由不知淨土 故有此願 禪講宗師率多此見 甞試語曰 汝今已得男子為僧 只合便求出離 何乃復求男子 再願出家 略無勝進乎 善人會集 極樂世界 淨業所成 蓮華化生 受用自在 眾生生者 與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於無上菩提 得不退轉 金口所宣 真實之語也 且以一方言之 葢有名山勝地幽居靜室 不聞惡聲 善人會集 而講道不絕者矣 亦有閭閻市井凶徒惡黨群居 終日酣酒嗜婬 而無惡不為者矣 為學之士 固當去惡從善 親賢人遠小人 乃可入於聖賢之域 故曰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久而不聞其香 則與之俱化 諸大乘經勸讚往生 親近聖賢 速登不退 其可不信佛所說而修之哉 覺悟前非 靈芝照律師 初發誓願 常在娑婆濁世 拔濟眾生 復見高僧傳 慧布法師云 方土雖淨 非吾所願 若使十二劫蓮華中受樂 何如三塗苦處救眾生也 由是堅執所見 於淨土法門 略無信向 見修淨業者 復生輕謗 後遭重病 色力尪羸 神識茫然 莫如趣向 既而病差 頓覺前非 悲泣感傷 深自痛責 志雖洪大 力未堪任 仍閱天台十疑論 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 要須常不離佛 又引智度論云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 願生惡世 救苦眾生 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得離母 又如弱羽秪可纏枝 自是盡棄平生所學 專尋淨土教門 二十餘年 未甞暫捨 研詳理教 披括古今 頓釋群疑 愈加深信 十種障難 群疑論云 世間有十種人 臨終不得念佛 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 無勸念之理 二者業苦纏身 不遑念佛 三者偏風失語 不能稱佛 四者狂亂失心 注想難成 五者或遭水火 不暇至誠 六者遭遇豺狼 無復善友 七者臨終惡念 壞彼信心 八者飽食過度 昏迷致死 九者軍陣鬪戰 奄忽而亡 十者忽墜高嵓 傷懷性命 此十種人臨終斷然 不得念佛 應須預修令淨業成 就 縱有難緣 必蒙佛救護也 疑城退墮 大本無量壽經 佛告慈氏 若有眾生 以疑惑心 修諸功德 不了佛智 然猶信罪福 修習善本 願生彼國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 壽五百歲 常不見佛 不聞法不見僧 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於七寶城中 如忉利天 五百歲竟 然始得至阿彌陀佛所 其人聞經 心不開解 以前世求道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故 當知生疑惑者 為失大利 菩薩處胎經中 名懈慢國 即疑城是也 天台觀經疏 釋日觀云 教令正觀為除疑心 妙宗引大本云 不了佛智 則生疑惑 今以三觀 觀十六境 了達佛智 不生疑惑 中下品人 依此回向 懺悔業障 既有乘種 生至彼國 速見三寶 不生邊地 及胎宮也 楊次公曰 一念既信 已投種於寶池 眾善相資 定化生於金地 無輙悔墮 誤認疑城 即時蓮開 得解脫道 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大光明中 決無魔事 十念往生 十疑論問云 眾生業重 云何十念即得往生 答 臨終值遇善友 皆是宿世善根 若無宿因 尚不能值善知識 何由十念成就 若以無始惡業為重 臨終十念為輕者 今以三種較量 不在時節多少 一者在心造惡之時 從虗妄顛倒生 念佛者從善知識 聞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 一虗一實豈得相比 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 豈以久來積暗而不滅也 二者在緣造罪之時 從癡暗心緣虗妄境界生 念佛之心 從聞佛功德名號 緣無上菩提心生 一真一偽 豈得相比 譬如有人被毒箭中 箭深毒慘 傷肌破骨 一聞滅除藥鼓 即箭出毒除 豈以箭深毒慘而不出耶 三者在決定造罪之時 以有間有後心 念佛之時 以無間無後心 遂

31 即捨命 善心猛利 是以即生 譬如十圍大索 千夫不制 童子揮劒 須臾兩分 又如千年積柴 以一豆火 少時焚盡 如人一生修十善業 應得生天 臨終起一念決定邪見 即墮阿鼻地獄 惡業虗妄 心猛利故 尚能排一生善業 令墮惡道 豈況臨終猛心念佛 真實無間善業 而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耶 少善不生 孤山法師彌陀西資鈔曰 觀世人為善心輕 為惡心重 何以得生淨土 請以現事驗之 對佛像則不如接大賓之恭謹 學經法則不如求財利之勤劬 毀他則氣麤言滑 讚彼則氣緩語澁 或以我惡之則覆善揚 惡我好之則掩短美長 或為積惡而怒他私說 或作微善而恨人不知 於惡事則陰費千金 亦能鈐口 施善人則方營一食 便自矜功 凡此用心 方沉惡趣 欲以少善而求 生淨土者難乎哉 二乘不生 十六觀經 中輩三品 持戒行善 發願往生 證聲聞果小彌陀經云 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 皆阿羅漢 然則天親論 說二乘不生 何耶 當知此等機緣本有大乘種性 退大住小 以重聞大法故 宿種今熟 發願往生 權證小果 當知極樂淨境 靈禽演法 非罪報所生 雖有天魔 皆護佛法 然則雖證二乘 豈復執小道耶 妙宗云 論就本始 住小時說 是故不生 經就現今 向大時說 是以得生 回心故得生 慣習故證小 知大證小 不執偏真而為究竟 不久證大也 辨明聖號 梵語捺謨 此云歸命 梵語阿彌陀 此云無量壽 亦云無量光 多含不翻也 梵語佛陀 此云覺者 謂究竟真覺也 小彌陀經 一日至七日 執持名號 觀經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皆謂此六字聖號也 佛號至簡 功德無量 令五濁凡夫 登不退地 所謂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 世俗相傳 釋迦在世日行化 至一俗舍 見翁媼二人 以穀一斗 記數念佛 佛教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 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較之斗穀 數逾億萬 寶王論 王古決疑集 龍舒淨土文 皆載此說 勸人持念 然既是佛說 必出於大藏 經論既無所出 不可遵行云云 ( 釋曰 按此集中行法門有謂經 ) 十二如來 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 無量壽佛 光明最勝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故無量壽佛 亦號無量光佛 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 乃至云超日月光佛 凡十二名 皆彌陀一佛之別號也 又楞嚴勢至圓通云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 云云 ) 此言恒沙劫前 有十二佛 於一劫中 次第出興 但前後二佛 其名偶與大本相同耳 而或者便以大本十二佛名 為勢至所值之佛 謬矣 雖理體無別 而事相不同 既云相繼一劫 則古佛久已滅度 豈可濫同現在說法之佛耶 不原經意 不分今昔異同 何摸棱之甚哉 像即真身 或問芝照律師曰 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今刻木為像世物所成 用此為佛 不知其可也 對曰 佛身無相 亦不離相 以其無相故 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是佛者 雖八萬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 況他物乎 故曰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以其不離相故 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非佛者 況相好乎 故曰 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 如能達此 相即非相 非相即相 則山河國土 草木微塵 四生六道 翾飛蠕動 無非諸佛法身之體 而況範金合土 刻木繪塑 莊嚴相好 而獨非佛乎 諸有智者 當觀此像 材木灰布 膠漆金彩 假彼眾緣 和合而成 求於眾緣 皆世間之物 各有名體 孰為佛乎 然緣無定相 物無定名 既號為佛 一切眾緣莫非佛體 豈可捨此 而別求佛乎 故華嚴經云 色相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若此觀之 不住於相 亦不離相 理事一如 真俗不二 雖復對像 是真見佛聖像記 齋房設像 凡人平居坐臥 處不可安佛菩薩像 取褻凟之罪 竹菴觀法師見學者齋房設像 即誡之曰 汝輩起居無禮 說無益語 少持焚香之敬 不補終日媟慢之罪 大通本禪師見佛菩薩行立之像 則不敢坐齋饌 以魚肉為名者則不食 其真誠敬事 防心離過若此 清規中 誡常人非 禮拜上供 添香換水 無故不得入殿堂 恐怠慢損福獲罪故也 若為臨終人病苦逼迫之際 設像念佛 增其正念 資助往生者 不在此限 頓漸二修 大集經言 菩薩有二種行 緣空真入 名為慧行 帶事兼修 名為行行 達磨大師入道理行 一曰理入 二曰行入 依金剛三昧經立 或謂直入者為頓 兼修者為漸 未必然也 當知佛法中所謂頓漸者 實在乎能修之人 悟解之親疎耳 達修無修 名無作行 非謂不修也 又復直入者根熟故 兼修者常道也 如華嚴經說 塵剎修行豈皆為漸也 入道四行中 三四無所求行 執理者觀之 無法可求 可謂至矣 然對破有求耳 經云 無所求中 吾欲求之 華嚴云 當起勝希望 志求無上覺 豈可定執無求為究竟耶 故第四稱法之行 引淨明經云 法無眾生 離眾生垢故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智者若能了達此理 則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慳 於身命財 行檀捨施 心無慳惜 達解三空 不倚不著 此為自行 復能利它 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 餘五亦然 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 而無所行 正所謂以無住相 修行六度 孰謂頓悟自心 而不加脩證乎 以理奪事 六祖壇經說 韶州人問修西方法 六祖云 自心有西方 何處覓西方 東方人造罪作業 求生西方 若西方人造罪作業 求生何

32 處 但能悟性 何所不可 又誌公云 智者知心是佛 愚人願往西方 二師所言 皆以理奪事 亦應病之藥也 若隨語生解 則執藥成病矣 若直就理說 則一法不可得 有何淨土可生 不獨無淨土 而自心亦不可得 此不可得亦不可得 若然者 則所謂自心有西方 與知心是佛者 皆成疣贅矣 然理是即事之理 空是即有之空 正當掃蕩處 何妨建立諸法而念佛往生也 以事即理 故念而無念 生而無生 方在活路上行 不執死語 後人不會此意 一向隨語生解 毀謗修淨業人 如人乘船涉海 却勸陸行 不副來機 只增惑亂 永嘉云 棄有著空病亦然 還如避溺而投火 不其然哉 四種清執 道非內外 不離內外 道絕自他 不礙自他 以萬法同一體故 一不定一 何妨萬殊 若了斯旨 則一明一切明 萬法皆我自性 無所往而不可 若以有佛可念 為著相者 則無佛可念 著相尤甚 試以四句言之 則有佛 無佛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成四種執 隨執一種 皆邪見也 若於四種 融通無礙 隨觀一種 皆成三昧矣 舉一例諸 可以意得 佛以廣大願力 令初心凡夫 一生彼國 永無退轉 而不肯往生 甘受沉淪 正所謂飯籮邊餓殺死漢也 達磨云 心如墻壁 乃可入道 為破妄情分別 亦應病之藥耳 若直欲無心 則執藥成病矣 善星比丘 能說十二部經 獲四禪果 因狎邪友 妄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 故生陷地獄 皆由妄執法空 撥無因果 招此劇報 今人不遵佛說 執邪見為大乘 謗念佛為小乘 正是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無間重罪 其可免乎 談空得失 經云 諸佛說空法 為度著有者 而復著於空 諸佛所不度 一大藏教應病之藥 善用藥者 病無不差 不善用者 醍醐上味 翻成酖毒 菩提達磨不立文字 單提直指 謂之教外別傳 六祖云 只此不立兩字 亦是文字 道箇直指 早是曲了也 古人為學者 解粘去縛 遣疑破執 其功莫大 須知此道不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無心得 不可以語言造 不可以寂默通 直得逈無依倚 超出聖凡情量 亦不依止逈無依倚 超出聖凡情量處 方名出格道人 後世學者橫計邪執 不明祖意 將古人言語 都作實會 將謂實有一法 為教外別傳 直要掃除文字 認著箇不存一法為究竟 一向在死水裡作活計 向他道將此掃除亦復掃除 則茫然不知 吁可憐也 殊不知斷三界妄想 滅五陰色身 無一毫髮可當情 乃三藏小乘見解 若會得轉身一路 自然法法融通 不妨在活路上行 依佛聖教 發願往生 參禮彌陀 親近善友 速登不退 廣度眾生 校之執偏空之見 甘受輪迴 不求出離者 霄壤不同矣 反經非聖 古人道 修證即不無 染污即不得 如金剛般若一經 言無住相布施 豈以不修布施為無住相耶 特以能修之心 契合般若真空之理 終日行施 而離一切相 為破著故 直言離相 盡理言之 亦不著於離相 故曰於著不著 俱無所著 以稱性修行 離凡夫二乘著空著有等見 故云無住相耳 凡菩薩修行六度萬行 莫不皆然 豈以曠然無修 然後為不住相也 今往生淨土一門 即菩薩萬行中 游歷十方承事諸佛之一法耳 以稱性修行故 了一切法皆是無相 無相亦無 夫如是 則於淨土豈礙往生 於彌陀何妨親近 乘佛願力 速證無生 若定執無生無見為達理者 則墮二乘外道著空偏見 於佛聖教 公然違背 反經非聖 罪莫大矣 失於遲暮 眾生顛倒 躭著五欲 不求出離 未有能發決定心 願生極樂世界者 至於冤憎會遇 恩愛別離 老病死相 危險逼迫 顛沉痛毒 不可堪忍 然後悲涕號呼 歸依佛寶 以冀脫死 又富貴之人 常於佛事 不暇修習 而有暇者 失於不信 能信者又患於不能斷疑 至於困苦而發心者 多失於遲暮 故知生正信發正念 而修善緣者 豈易事哉 為小失大 龍舒居士云 今有貿易者 一錢而得兩錢之息 行路者 一日而及兩日之程 則心自喜 反是則必憂之 是為外物 小有得失 而憂喜也 以吾之光陰有限 汩沒過時 其失大矣 而不以為憂 以淨土之緣難遇 幸而知之 其得大矣 而不以為喜 徒見其失之小者而憂喜 而得失之大者 則不能知 何不思之甚也 不修十失 佛示徑路修行之法 令一切眾生 速超生死 而障重之人 不肯進修者 有十種失 一不信佛言 二不遵聖教 三不信因果 四不重己靈 五不求升進 六不親善友 七不求解脫 八甘受輪迴 九不畏惡道 十甘同魔類 反是而修之者 則得十種勝利 永無魔事 禪師念佛正信決云 或謂臨終見佛放光接引並是魔境 此說如何 答 首楞嚴經修習三昧 或發動陰魔 摩訶衍論及止觀等修習三昧 發動外魔 此等並是約自力修禪之人 先有魔種 被定擊發 儻能明達對治 則成聖法 若任性無知 則被障礙矣 今所修念佛三昧者 託彼佛力 如近帝王 誰敢干犯 葢彌陀有大慈悲誓願威神三昧等力 有大摧邪力 有大降魔力 天眼遠見 天耳遙聞 他心徹鑑 光明遍照 攝取眾生 有如是等功德之力 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 臨終令無障礙耶 且金臺來迎等事 出自觀經 金口所說 若認為魔 亦無知之甚矣 般舟三力 圓通梵法師會宗集 引般舟三昧經言 念佛往生 有三種力 一者本有佛性力 言煩惱心中有如來藏也 二者慈光攝取力 言彌

33 陀光明無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 三者念佛三昧力 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 此三種力 如三股繩合為大索 能牽重物 又如水火鏡子 若將對日以艾取之 即可得火 若將對月以珠取之 即可得水 今以鏡具水火之性 喻眾生本具佛性之力也 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 彌陀慈光攝取之力也 以珠艾能引水火者 信心念佛之力也 此三種物 缺一不可 三事和合 水火方生 三力相資 必生淨土 師子筋弦 唐道綽法師安樂集云 何因緣故 一念佛力能滅諸障耶 答 經云 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弦 其弦一奏 一切餘弦一時俱斷 若人於菩提心中 修念佛三昧 諸煩惱根皆悉斷滅 亦如有人取牛羊驢馬諸乳置一器中 以師子乳一滴投之 一切諸乳悉化為水 若人於菩提心中 修念佛三昧 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 舟石不沉 那先經說 昔有國王 問沙門那先言 眾生業重 云何念佛即得往生 那先言 譬如有人 以大石塊 其數千百 欲渡大海 以船力故 即達彼岸 眾生之罪猶如巨石 彌陀願力如彼大船 石本易沉 因船可渡 橫截生死 苦海全憑 己佛願王 一切時中 以為良導 直登彼岸 不越自心 故俱舍頌云 愚作罪小亦墮惡 智為罪大亦脫苦 如摶鐵小亦沉水 為鉢鐵大亦能浮 舉念即生 十疑論 問云 西方去此十萬億剎 凡夫劣弱 云何可到 答 西方十萬億剎 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 但使眾生淨業成者 臨終在定之心 即是淨土受生之心 動念即是生淨土時 故經云 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業力不思議故 一念即生 不須愁遠 又如人夢 身雖在床 而心意識徧至他方 如平生不異 淨土亦然 動念即生 不須疑也 如鏡現像 龍舒居士曰 十方世界眾生念佛 淨土寶池乃生蓮華一朵 標其名字 或者疑之 予曉之曰 如淨明鏡 物來斯現 鏡何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 故曰 善心纔發 上天之寶殿先成 惡念始萌 下地之火城已具 夫如是 則修淨業者 華蕚題名 以俟其往生 何足怪哉 或曰 持往生呪者 阿彌陀佛常在其頂 修淨業人 臨終之際 佛及菩薩皆來迎接 眾生無量 又安能皆住其頂 皆往迎接耶 予曰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日普照無量世界 唯濁水不現 覆盆不照耳 無量壽佛光明 普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世有不願往生者 其猶濁水覆盆 獨不蒙光 豈日月之咎哉 願力強牽 四明尊者修懺要旨云 堪忍之界 不常值佛 多諸惡緣 深位尚乃有退 若彼安養之士 常得見佛 唯有勝緣 初心即得不退 又彼佛願力普攝有情 若能願求 定得生彼 況過現積集善惡業緣 每至終身 咸來責報 臨終惡念增盛 則眾惡成功 牽生惡道 臨終善念增盛 則眾善皆成 牽生善道 今既求生安養 必須淨業莊嚴 若無願力強牽 焉克臨終正念 故誠心發願 決志要期 既欲往生 宜在專切 求佛加護 照律師云 或問 觀經云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心既是佛 何須念他佛耶 答 祇由心本是佛故 令專念彼佛 梵網戒云 常須自知 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汝心佛者 未成佛也 彌陀佛者 已成佛也 未成佛者 久沉欲海 具足煩惱 杳無出期 已成佛者 久證菩提 具足威神 能為物護 是故諸佛勸令念佛 即是以我未成之佛 求他已成之佛 而為救護耳 是故眾生若不念佛 聖凡永隔 父子乖離 長處輪迴 去佛遠矣 斥謬門第八 凡夫迷倒 不了佛智 全佛境為魔界 我見為本 執斷執常 六十二見 百八煩惱 無所往而非魔矣 舉心動念 魔所為也 息心除妄 魔所為也 經曰 末世眾生 說病為法 雖勤精進 增益諸病 今欲剪覺路之荊榛 闢異端之邪說 此斥謬之篇 所由作也 猶國家之發號施令 懲善誡惡 刑期無刑 豈得而已哉 背宗失旨 天台智者大師觀經疏 以一心三觀釋觀字 以一體三身釋無量壽 乃云 舉正收依 述主包褁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則十六境皆圓妙三諦也 錢塘孤山圓法師 以其師奉先清公遺文 述刊正記以釋之 背宗失旨 以十六觀皆為事想 不須三觀 四明尊者忍俊不禁 初作融心解 後述妙宗鈔 以救當時之獘 妙得佛祖之心 其說大行 其後神智義師 假名湛師 背其師說 復有著述 至于桐江瑛法師立論 以摩訶止觀為無生觀 十六觀門為有生觀 雖宗天台 不得祖意 公為異說 淺鄙可笑 孤山則執理觀為事想 桐江則局聖解為凡情 學佛法者 可不審哉 謬執偏空 淨覺法師曰 世或有引大珠和尚云 捨垢取淨 是生死業 龐居士云 若捨煩惱入菩提 不知何方有佛地 皆是遣著之語 不可執此以非淨土 且不垢不淨之言 即心即佛之義 凡稟釋教者 孰不知之 安以真如平等之談 便廢因緣脩證之法 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生 四果真人亦有變易之死 云何殂落永謂泥洹 須知菩薩未證妙覺已還 常以空心徧修萬行 終日觀佛 無佛可觀 歷劫度生 無生可度 暫趣於空華淨土 權依於幻化彌陀 破昨夢之塵勞 入乾城之地位 乃至成佛雖自行冥寂 而利他宛然

34 故喻之以明鑑之身 現之以隨類之像 世人勿詢大義 唯忻頓悟 直入無生 而不思永嘉云 若實無生無不生 既豁達而取空 恐莾蕩而招禍 此類乎 越中習射 不踰數步之間 隴西學游 翻沒洄波之內 如斯知識 未可參尋 疑深障重 無為楊次公曰 世有善士 發三種不信心 不求生者 尤可嗟惜 一曰 吾當超佛越祖 淨土不足生也 二曰 處處皆淨土 西方不必生也 三曰 極樂聖域 我輩凡夫不能生也 夫行海無盡 普賢願見彌陀 佛國雖空 維摩常修淨土 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讚 十方菩薩有同往之心 試自忖量 孰與諸聖 謂不足生者 何其自欺哉 至如龍猛祖師也 楞伽經有預記之文 天親教宗也 無量論有求生之偈 慈恩通讚 首稱十勝 智者㭊理 明辨十疑 彼皆上哲 精進往生 謂不必生者 何其自慢哉 火車可滅 舟石不沉 現華報者 莫甚於張馗十念而超勝處 入地獄者 莫速於雄俊再甦而證妙因 世人愆尤 未必若此 謂不能生者 何其自棄哉 自欺自慢自棄己靈 流入輪迴 是誰之咎 誑妄說法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云 如今天下解禪解道 如河沙數 說佛說心有百千萬億 纖塵不盡 未免輪迴 絲念不忘 盡從淪墜 如斯之類 尚不能自識業果 妄言自利利他 自謂上流 並他先德 但言觸目無非佛事 舉足盡是道場 原其所習 不如一箇五戒十善凡夫 觀其發言 嫌他二乘十地菩薩 且醍醐上味為世所珍 遇斯等人 翻成毒藥 假使才並馬鳴 解齊龍樹 只是一生兩生不失人身 臨終之時 一毫聖凡情量不盡 纖塵思念未忘 隨念受生 輕重五陰 向驢胎馬腹裏托質 鑊湯爐炭裏燒煑 從前記持憶想見解 一時失却 依舊再為螻蟻 從頭又作蚊虻 雖是善因 而招惡果 永明智覺禪師云 深嗟末世誑說一禪 只學虗頭 全無實解 步步行有 口口談空 自不責業力所牽 更教人撥無因果 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 行盜行婬無妨般若 生遭王法 死陷阿鼻 受得地獄 業消又入畜生餓鬼 百千萬劫無解脫期 除非一念回光立 即翻邪為正 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 諸佛出來 也無救你處 未得謂得 圓悟禪師云 有一等人道 本來無一星事 但只遇茶喫茶 遇飯喫飯 此是大妄語 謂之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見人說心說性說玄說妙 便道只是狂言 本來無事 可謂一盲引眾盲 打在無事界裡 佛也不禮 香也不燒 似則也似 爭奈脫體不是 纔問著 却似極則相似 纔拶著 七華八裂 坐在空腹高心處 及到臈月三十日 換手搥胸 已是遲了也 胎息邪論 圓悟禪師云 嗟見一流拍盲野狐種族 自不曾夢見祖師 却妄傳達磨以胎息傳人 謂之傳法救迷情 引從上年高宗師安國師趙州之類 皆行此氣 及誇達磨隻履普化空棺 皆是此術有驗 遂至渾身脫去 謂之形神俱妙 除夜望影 喚主人公 以卜日月 聽樓皷 驗玉池 覘眼光 以為脫生死法 真誑嚇閭閻 揑偽造訛 貽高人 鄙說趙州十二時歌 龐居士轉河車頌 遞互指授 密行傳持 以圖長年 及全身脫去 豪傑俊頴之士 高談大辨 下視祖師者 往往信之 畫虎成狸 遭有識者覰破 海內學此者 如稻麻竹葦 其高識遠見 自不因循 恐乍發心 未入閫奧 遇增上慢人 導入此邪見林中 末上一錯 永沒回轉 其流浸廣 莫知能遏 因出此顯言 庶有志願 於大解脫門 可以辨之 同入無生薩婆若海 默照邪禪 真淨文禪師云 今時有一般漢 執箇平常心是道 以為極則 天是天 地是地 山是山 水是水 僧是僧 俗是俗 大盡三十日 小盡二十九 並是依草附木 不知不覺 一向迷將去 妙喜云 東林照覺 以平常無事 不立知見 解會為道 更不求妙悟 却將諸佛諸祖見性法門為建立誣誷先聖 聾瞽後昆 眼裡無筋 皮下無血之流 隨例顛倒 恬不知覺 真可憐憫 圓覺經云 末世眾生 雖求善友 遇邪見者 未得正悟 是則名為外道種性 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豈虗語耶 長生秘訣 龍舒居士曰 楞嚴經說 有十類僊 壽千萬歲 休止深山 數盡復入輪回 為不了真性 與六道眾生 同名七趣 世之學仙者 萬不得一 縱使得之 不免輪回 為著於形神 不能捨去故也 且形神者 乃真性中所現之忘想 皆非真實 近數百年來得仙者 唯鍾離呂公 而學鍾呂者 奚止千萬 自余親知間 數亦不少 率皆死亡 埋於下土 未見一人白日飛升者 欲求長生 莫如淨土 不知修此 而學神仙 是捨目前之美玉 而求不可得之碔砆 豈不惑哉 唐香山居士 贈王山人詩曰 聞君減寢食 日聽神仙說 暗待非常人 潛求長生訣 言長本對短 未離生死轍 假使得長生 才能勝夭折 松樹千年朽 槿華一日歇 畢竟同虗空 何須誇歲月 彭殤徒自異 生死終無別 不如學無生 無生即無滅 撥無因果 圓頓行人 語默動靜皆遵聖教 盡合佛心 若以念佛生心動念成妄想者 則息心無念亦成妄想 首楞嚴經云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內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若以念佛著有為患 則執空之人 其患尤甚 永嘉云 谿達空撥因果 漭漭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 還如避溺而投火 若以外求他佛為未達 則內執己心 不達尤甚 長沙云 學道之人不識真 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若以別求淨土為偏見 則執目前為淨土者 其失尤甚 楞嚴經說 落魔道者 都指現前即為佛國 無別淨居及金色相 口中好言 眼耳鼻舌皆為淨土 男女二根即是菩提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迷惑無知 墮無間獄 若以執有修證為權說者 執無修證 墮落外道 其禍尤甚 楞嚴云 其人初不覺知魔著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 謂言此是金銅土木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 却崇土木 實為顛倒 其深信者 從其毀碎 埋棄地中 疑悞眾生 墮無間獄 佛言諄諄 可不信乎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禪的生活 06 自力與他力 ( 禪與淨土 ) 目錄 P.65 ~ 無 P.72 1. 信主者得救? 2. 彌陀的願力 3. 淨土真宗 日蓮宗 4. 自心中的淨土 5. 你能做主嗎? 6. 禪淨雙修 1.1 生命中充滿了煩惱與痛苦 1.2 靠外力的賜予而得升天的信念 1.3 外道神教的通常信念 2.1 佛教也有純他力的法門 2.2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 最終仍多棲心淨土 3.1 淨土真宗 3.2 日蓮正宗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KEBAKTIAN PAGI INA

Microsoft Word - KEBAKTIAN PAGI INA lián chí zàn 蓮 池 讚 lián chí hǎi huì mí tuó rú lái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 uān yīn shì zhì zuò lián tái 觀音勢至坐蓮臺 jiē yǐn shàn jīn jiē dà shì hón kāi 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 pǔ yuàn lí chén āi 普願離塵埃 nā mó lián chí hǎi huì pú sà 南無蓮池海會菩薩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T031J_01

T031J_01 般舟三昧經講義 2011 年 10 月印 鄭石岩教授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目次 第一講淨土宗念佛法門要義... 1 玖 結語.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講 般舟三昧經 釋義... 7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1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一 念佛法門的殊勝 ( 一 ) 觀佛三昧經 中佛告父王念佛, 王問 : 念佛之功, 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 如伊蘭林, 栴檀成樹, 香氣昌盛, 改變此林, 普皆香美,

More information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御製寺碑文 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起顯慶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捨化

More information

T2060 續高僧傳

T2060 續高僧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續高僧傳序 1 譯經篇 1 2 3 4 2 義解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習禪 1 2 3 4 5 4 明律 上 下 附文 5 護法 1 2 6 感通 1 2 7 遺身篇 8 讀誦篇 9 興福篇 10 雜科聲德篇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釋 第 十 二 卷 論 釋 第 十 三 卷 論 No. 843-A 釋 第 二 十 九 卷 論 釋 第 三 十 卷 論 No. 843-B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9 18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More information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序 熊開元序 弘儲序 目錄 住海虞三峰清涼禪院語 住蘇州北禪大慈禪寺語 住杭州臨平安隱禪寺語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一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二 住梁溪龍山錦樹禪院語 住杭州淨慈寺語 住秀州真如寺語 住松陵聖壽寺語 回聖恩寺語 廣錄一 廣錄二 廣錄三 頌古一 頌古二 頌古三 五宗原 臨濟宗 雲門宗 溈仰宗 法眼宗 曹洞宗 總結 傳衣法註 雜偈 大定偈 偈二首 示淨心居士 示懷上人

More information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總目 信州博山語錄 鼓山語錄 杭州虎跑語錄 妙行語錄 信州瀛山語錄 住瀛山語錄 附各剎上堂法語 答問 答上廓居士陳懋德問(雲怡文宗) 答集生余居士問 答雪航法主問(別號汝航) 答聞子將居士問 答玄鍚關主問 答穎學禪人問 答文學祈季超問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答優曇菴主三問 答毛奇生居士問 答天旋禪人問 答徑山語風禪師問 室中勘驗

More information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More information

X1626 高僧摘要

X1626 高僧摘要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626-A 敘高僧摘要 No. 1626-B 敘 卷目 道高僧摘要卷一目 法高僧摘要卷二目 品高僧摘要卷三目 化高僧摘要卷四目 釋攝摩騰 釋道寵 釋寶唱 釋法建 釋慧恭 釋曇倫 釋志超 釋道傑 釋玄奘 釋法融 釋元珪 釋子鄰 釋神會 釋純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 釋無業 釋宗密 釋宣鑒 釋從諗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 居士都貺 釋元安 釋文悅 釋可真

More information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法 語 一 答 鄭 崑 巖 中 丞 示 無 生 祿 禪 人 將 之 雷 陽 舟 中 示 奇 侍 者 示 無 隱 桂 禪 人 促 小 師 大 義 歸 家 山 侍 養 示 洞 聞 乘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結 念 佛 社 示 真 遇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易 真 潭 示 本 淨 貴 禪 人 示 法 錦 禪 人 示 性 淳 禪 人 示 妙 湛 座 主 示 靈 洲

More information

JB277 雲棲法彙

JB277 雲棲法彙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諸經日誦 序 目錄 敘 總集 朝時課誦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咒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消災吉祥神咒 功德寶山神咒 佛母準提神咒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藥師灌頂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 往生淨土神咒 善天女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念佛緣起 回向文 暮時課誦第二 佛說阿彌陀經 懺悔文 蒙山施食儀 念佛回向 三皈依 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 別集 經類第一

More information

Kinh A Di Da

Kinh A Di Da Phật Thuyết A Di Đà Kinh 佛說阿彌陀經 Tam Tạng Pháp Sư Cưu Ma La Thập kính dịch 2 Lián Chí Zàn 蓮池讚 LIÊN TRÌ TÁN Lián Chí Hăi Hùi, Mí Tuó Rú Lái, 蓮 池 海 會, 彌 陀 如 來, Liên Trì Hải Hội, Di Đà Như Lai, Guān Yīn Shì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1 / 6 2016/11/19 p.95 line 7 普觀 觀無量壽佛經疏 卷 1: 普雜何異而為二耶? 普觀作自身往想 稱彼境界 一一具觀 雜觀明佛菩薩神力自在 轉變非恒 大小不定 或隨物現故名為雜 以此為別 (T37,p.193,a22-25) 元照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卷 3: 十二 十三兩觀 前觀依報第六總觀 今此普雜亦即總觀三聖 普觀則先觀自身 後見依正 雜觀則唯觀正報 大小不同 先別後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樂邦文類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9A No. 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 指樂邦令歸依 列聖幽讚 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 燦如星陳 及後之宗焉者漸遠 率以聲色求 而不知求諸心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tahun 1945 (Imlek tanggal 18 bulan 5) di Chiayi, Taiwan. Beliau juga

More information

大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大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大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淨空學 楞嚴者, 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圓通者, 聖性法門無不通也 勢至, 啟教之人 念佛, 修行之法 文雖二百四十字, 義括淨土諸典 教機法喻, 生佛感應以遍含 自他因果而該徹 作心境之月燈, 聖凡之舟楫 念佛教興, 具多因緣 : 1. 指出捷徑修行門路 2. 直示當人念自心佛 3. 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4. 為顯生佛心無差別 5. 度脫凡外橫超三界 6. 接引權小圓成佛果 7. 充足三輩無有疑悔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佛說阿彌陀經手抄文件 Penyalinan Sutra Amitabha Buddha 满足成就佛陀智慧 一切衆生無上福田 Page 1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More information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發心 安樂集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禪師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 總有十二大門 ;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近, 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 力勵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往生禮讚偈 ( 一卷 )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係心助成往益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謹依大經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禮念定生彼國 十九拜當日沒時禮 第二謹依大經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二十四拜當初夜時禮 第三謹依龍樹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十六拜當中夜時禮 第四謹依天親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一學佛的要旨在實行, 然諸實行中, 求其最方便 最簡捷 最要妙 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 都是以淨土法門, 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 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 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 繼之有曇鸞 道綽 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 遂成為專宗 淨土宗, 或云蓮宗, 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 三根普被收機最廣, 則持名一法, 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T1969A 樂邦文類

T1969A 樂邦文類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樂邦文類序樂邦文類序樂邦文類序經呪論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法華經彌陀迹中化緣之始悲華經三聖因願授記名號一向出生菩薩經彌陀因行成就眾生無量壽經法藏比丘發願莊嚴妙土彌陀偈經彌陀本願取土之相首楞嚴經勢至獲念佛圓通鼓音王經彌陀國城父母親屬阿彌陀經極樂過十萬億佛土阿彌陀經七日不亂感佛往生觀無量壽經行三種業得生西方觀無量壽經初修日觀送想西方觀無量壽經第八像觀約心觀佛觀無量壽經具三種心即得往生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十念功成觀無量壽經韋提侍女皆得往生阿彌陀經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無量壽經不了佛智胎宮受生菩薩處胎經生染著心墮懈慢國平等覺經淨土聲聞修行證果無量壽經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無量壽經三輩修因往生之相無量壽經較量二土修善不同無量壽經往生淨土菩薩眾多無量壽經法滅留經百歲度人無量壽經勸各精進努力求之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光明普照無量壽經寶鉢飲食自然盈滿華嚴經較量二土晝夜長短文殊說般若經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般舟經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方等大集經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華嚴經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華嚴經依普賢願主得生極樂法華經聞經修行即往安樂世界大寶積經發十種心得生極樂隨願往生經娑婆濁惡偏讚西方大集日藏經念佛隨心覩見大小目連所問經無量壽國易往易取十往生經念佛之人菩薩守護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求生極樂入楞伽經佛懸記龍樹生極樂國善信摩親經善信厭女求生淨土首楞嚴經情想多少論報高下守護國界主經命終善惡感報優劣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More information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2, No. 4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428-A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敘嗚呼 人生如夢 轉瞬皆虗 富貴等於浮雲 功名同於朝露 當年恩愛 頓入壟邱 塵世繁華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導讀 講述 审阅 : 釋淨界整理 編輯 : 釋法宗 ( 一 ) 前言 3 ( 二 ) 解釋 5 壹 解釋經題 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6 總明 一心三觀 附表一 9 別示 所觀之境 附表二 14 貳 經文大意 20 甲一 逆緣觸動令生欣厭 20 甲二 道前基礎淨業三福 26 甲三 端身靜坐正修止觀 27 甲四 觀行轉深圓發三心 35 甲五 臨終正念成就九品 37 叁 隨文釋義 39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1)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6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我們適逢彌陀七, 所以法師設計這個禮拜跟大家介紹淨土的祖師, 由我 先跟各位介紹淨土宗的起源 形成及發展 淨土宗, 我們常常聽到又有稱為 蓮宗, 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的十宗之一 它的根源取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 在古印度的經典裡面有很多談到有關淨土的國土,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2)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今天跟大家繼續介紹淨土的發展 我們昨天提到了曇鸞法師將淨土宗有 系統的發揚起來的 我們看到屏幕上, 這個是曇鸞法師的法像, 所以今 天跟大家介紹曇鸞法師的生平 雖然在中國淨土宗裡面沒有將曇鸞 法師列為祖師, 但是他對淨土宗的形 成有非常大的關係跟影響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Great China Properties Holdings Limited 大中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 股份代號 : 21 同一夢想 共創未來 2015 年報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More information

念佛法門專題

念佛法門專題 1念佛法門專題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 淨空法師講述講記小組恭敬整理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開示 念佛法門專題,共計二小時 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大家好: 佛就是 作佛, 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每個 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 能往生, 不能往生 說實話,往生的 少,不能往生的 多 即使生 2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

More information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6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64-A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淨土法門者何 法界緣起也 何謂法界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 不唯非塊然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A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A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1196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1196-A 序夫所謂土者 心而已矣 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 淨名所謂心淨則土淨也 倘以肉團為心 緣影為心 既未證心之所以為心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知十號之妙味 因說生解於寶適悅 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 昏夜大朗巨關自闢 此名字佛也 觀行佛者 觀佛相好如鑄金像 心緣妙色與眼作對 開眼閉目若明若闇 常得不離 見佛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 浩浩瀁瀁如大劫水 周眸遍覽無非佛界 念一佛與十方佛等 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 常

知十號之妙味 因說生解於寶適悅 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 昏夜大朗巨關自闢 此名字佛也 觀行佛者 觀佛相好如鑄金像 心緣妙色與眼作對 開眼閉目若明若闇 常得不離 見佛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 浩浩瀁瀁如大劫水 周眸遍覽無非佛界 念一佛與十方佛等 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 常 觀無量壽佛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0 No. 1750 [cf. Nos. 365, 175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并序 ) 天台智者大師說 夫樂邦之與苦域 金寶之與泥沙 胎獄之望華池

More information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就在此 由此可知, 佛法裡面沒有迷信, 它有理論 方法, 教導我們怎樣去修學 一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淨宗經典裡的開示,

More information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修訂日期: 2005/08/08 發行日期: 2005/8/1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6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64-A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淨土法門者何 法界緣起也 何謂法界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 不唯非塊然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2014 : 706 2 3 4 5 6 12 15 簡明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入報表 截至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 二零一三年 3 3,796 4,738 3,796 4,738 4 1,983 1,837 (27,319) (26,934) (21,540) (20,359) 5 (64) (92) (21,604) (20,451) 6 159 196 期 7 (21,445) (20,255)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法會聖眾第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法會 聖 眾 第一 眾萬二千人俱 解 這一品經文 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法會 釋迦牟尼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 04 第一六講 第二五講 目錄 P.147 P.151 #5 Track 3 11:20-12:20 16. 十種威力 讚 P.151 #5 Track 3 17. 圓滿七海 讚 P.153 12:20-end P.153 18. 盡學普賢 讚 P.154 P.154 19. 學文殊行 讚 P.155 P.155 20. 行願功德 讚 P.157 P.157 21. 滅罪生福 讚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摩訶止觀第五講 ( 中觀 息二邊分別止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臺北新店二 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修了空觀, 又修了假觀 請問 : 空觀 假觀都修好了, 可以開悟嗎? 可以開悟嗎? 開悟了沒有?( 答 : 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還不可以開悟? 因為修空觀會墮在空邊 對不對? 他就真的入涅槃去了, 反正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我空 法空 眾生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5) 信自心 : 這是說信自己現前一念靈覺不昧的本性, 常住不變的真心, 與彌陀是無二無別的, 但自無始以來深被煩惱所蔽, 所以枉受的生死不休 一念發心念佛, 以萬德之洪名的彌陀, 可消億劫深重的業障, 同時惑盡自然會成正覺, 親見自心的彌陀, 華嚴經所謂 : 一切眾生, 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 皆得現前 當知此真心,

More information

薩 文殊師利菩薩 皆來集會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儀竊菩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 薩 薩 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觀無住菩薩 神通花菩薩 光英菩薩 寶幢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

薩 文殊師利菩薩 皆來集會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儀竊菩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 薩 薩 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觀無住菩薩 神通花菩薩 光英菩薩 寶幢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二 佛說大乘無亮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耆闍崛山中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法會聖眾第一 一時佛在王舍城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 儀竊大聖 神通已達 會集各譯 法名 慈濟 尊者舍利佛 尊者大目犍連 而唯上首 敬分 章次 與大 其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 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尊者憍陳如 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家世與赴日出家當小沙彌一 我的出身與家族 照片 25 源靈法師法像

第一章家世與赴日出家當小沙彌一 我的出身與家族 照片 25 源靈法師法像 家世與 赴日出家當小沙彌 1 7 1928 2 4 3 5 2006 79 第一章家世與赴日出家當小沙彌一 我的出身與家族 7 3 2 照片 25 源靈法師法像 臺灣經懺佛事縱橫談 源靈法師訪談錄 5 5 2 0 5 3 小沙彌 第一章 1 8 8 21 二 日本永明寺當小沙彌 家世與赴日出家當照片 26 東和禪寺第三代住持正通源靈 ( 陳進財 ) 時十五歲 西元一九四三年 ( 民國三十二年 ) 攝於日本島根縣鹿足郡津和野町覺皇山永明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從 法華三昧懺儀 看人文精神與實踐工夫 The Humanist Spirits and Practical Procedures in Fa-hua-san-mei ch an-i 南華大學哲研所副教授 尤惠貞 摘要 本文主要是就天臺智者大師之 法華三昧懺儀, 以論述行此懺法之相關儀禮 其所依之義理根據 實踐觀行, 以及修習所可能達到的證相 論文之目的在於藉由探討作為大乘佛教一種修證法門的 法華三昧懺儀,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Date:2017/8/19 1. 本經分往生品位為上中下三輩, 三輩各有三, 則為九, 是則 觀經 中之九品也 九品各含九, 則為八十一 如是輾轉推演, 實是無量 品位雖殊, 論其能往生之主因, 莫不由於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蓋此正本經之綱宗, 往生極樂之關鍵 2. 善導大師於 觀經四帖疏 中, 說九品往生正因皆是 三心 又云 : 又看此 觀經 定善, 及三輩上下文意,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淨土聖賢錄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淨土聖賢錄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154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549-A淨土聖賢錄敘 至哉淨土之教 其諸聖人所由以踐形者乎 孟子曰 形色 天性也 知形色之為 天性 則不容離土以言心 知天性之為形色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