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Transcription

1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會極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2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一 緒論 釋會極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 在原始佛教聖典依文體與內容類別為十二種, 稱為十二分教, 或譯為十二部經 十二分聖教 譬喻 ( avadāna,apadāna, 阿婆陀那 阿波陀那 ) 即是其中之一, 其本意是 英雄行為的故事 1, 與因果業報說有關係 在原始佛教來說, 所謂的譬喻是 訓誡式的故事 或簡稱為 故事, 是具有輕鬆的意味 除了 avadāna 以外, 梵語中的 upamā 和 dṛṣṭānta 同樣具有譬喻的意涵, 雖然在呈現的風格上稍有不同, 但同樣是做為比況或例證事理上的一種運用方式, 所以在佛典漢譯時, 都將之同譯為 譬喻, 因為在漢文的 譬喻 一詞, 其詞意與這三類梵語字義皆有相通之處 2 更由於 譬喻 之應用, 是在於達到通俗教化的目的, 所以隨著時代或經典類型的不同, 使用在表顯的意義和內容上就有所變化 因此, 譬喻 的另一則通俗意義, 也就是 以了知之法, 顯未了知之法 的一種說法方式 在各部經典中, 就不乏運用 法喻合 的方式詮釋義理, 使得 譬喻 在表法的呈現上有了畫龍點睛之妙 所謂 譬喻說法 即是佛陀教化眾生的一種表現方式, 智者皆以譬喻而得解, 不論是闡明教義或重申事理, 為加強善巧解釋, 欲令聞法者能明快的通曉義理, 往往得借助譬喻來啟發思想 同時, 譬喻也具有一種能引人入勝, 提高聞法者興趣, 使其集中精神的作用 尤其 華嚴經 所詮釋的盡是如來果地的成就, 法義甚深難解, 因此, 經中的譬喻說法自然就有其必要性, 而且其所佔的比例遠超過其他各類經典甚多, 可以說是一部兼具佛學與文學的鉅著 華嚴經 是以闡揚菩薩精神為主軸, 貫通行布和圓融的無礙修行, 這其中最主要的動力, 就是靠菩提心的發起 此經中為詮釋 菩提心 就用了一百一十八個譬喻來說明, 3 而 菩提心 所生之功德, 以譬喻來說明, 也輕易的舉出了一百零三個表述, 4 而且每一喻都能夠契合悲心和智慧的內涵, 這樣的善巧譬喻, 1 2 參見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第二冊,p ,1992 年 參見丁敏 佛教譬喻文學研究, 博碩士論文,p.13,1990 年.06 月 3 參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78,CBETA, T10, no. 279, p. 429, b25 4 參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78,CBETA, T10, no. 279, p. 429, b25-1 -

3 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不但兼具義理的闡揚, 亦同時散發出濃郁的文學氣息, 在不 可言說的甚深佛果上, 增加了許多令人可以想像的空間 經中最著名 華嚴三照 5 的譬喻, 在各宗判教上就多被引用, 佐證出如來一代時教之教化次第, 此則便是出自 如來出現品 6 此喻說明佛之出世, 說法教化之順序, 依次為菩薩 緣覺 聲聞乃至普及一切眾生, 雖隨著根機高下而有先後之序, 但是其心平等, 沒有分別, 唯是隨應眾生之機感而已 又如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7 等名句, 亦是出自於 如來出現品 基於此品中所記載的部份經文和譬喻, 千百年來一向被各宗學者所引用, 乃 至於普遍融入在大乘佛教思想中 因此, 筆者想了解此品譬喻說法的運用, 是如 何深入人心, 以達到善巧教化的目的 本文是以唐譯八十華嚴為主, 研究目的有三 : 一 從此品之義涵, 了解如來出現的意義 二 分別此品中譬喻表法之類型 三 深入探討 如來出現 之譬喻有何特色 二 如來出現 之義涵 ( 一 ) 分別 如來 (tathāgata) 與 出現 (utpāda utpatti sambhava) 的意義 如來 8 梵文 tathāgata, 音譯為 多陀阿伽佗, 義譯是 如來, 也可譯為 如去 因為 tathāgata 可以拆解為 tathā+āgata 或 tathā+gata, tathā 是指 如 真如 或 法性 的意思,āgata 是 來 義,gata 是 去 義,tathāgata 為一複合詞, 皆通於這兩個意思, 所以可以說 從真如 5 參見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第三冊,p ,1992 年 6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 譬如日出於閻浮提, 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 次照黑山, 次照高原,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如來 應 正等覺亦復如是, 成就無邊法界智輪, 常放無礙智慧光明, 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 次照緣覺, 次照聲聞, 次照決定善根眾生, 隨其心器示廣大智, 然後普照一切眾生, 乃至邪定亦皆普及, 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 (CBETA, T10, no. 279, p. 266, b3) 7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2, c5 8 參見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第五冊 ,1992 年 - 2 -

4 而來 或 從真如而去, 本義原是形容一種絕對的真理, 其體用自在的不可思議, 進而成為 證得這個真理的人 的代名詞 據澄觀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中說明所謂 如來 的意義有五項 9 : 1. 就理顯 : 謂法性名 如, 出障名 來 這完全是從法性的觀點來說 法性也就是真如法身, 體實無相, 量等虛空, 究竟清淨, 本自如如, 是菩薩發心趣求菩提之究竟處 如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所謂 : 真如名為菩薩摩訶薩菩提道, 法界 法性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離生性 法定 法住 實際 虛空界 不思議界, 名為菩薩摩訶薩菩提道 10 其中所說的 法界 法性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離生性 法定 法住 實際 虛空界 不思議界 等, 都是在重申真如本體的性質, 可以說也是真如的異名, 是指實相的真際 眾生因無始以來, 煩惱覆障, 所以真如自性的光明不能得顯, 唯有出此覆障, 證此無相真理, 方得名為 如來 2. 唯就行 : 言無虛妄, 故名 如來 澄觀此語舉自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菩薩地之 初持瑜伽處菩提品 如來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之一 如 金剛經 所言 :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11 這是就語業清淨之行來說, 非但言無虛妄, 而且是稱性而說, 以稱如理之性而說如實之語, 故名為 如來 在 如來出現品 普賢菩薩即用十種特色來形容如來的音聲, 音聲 泛指如來的 語業 如經文所示 : 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遍至, 普遍無量諸音聲故 ;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 說法明了故 ;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 心得清涼故 ; 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 所應聞者無不聞故 ; 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 如呼響故 ; 應知如來音聲無主, 修習一切業所起故 ; 應知如來音聲甚深, 難可度量故 ; 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 法界所生故 ; 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 普入法界故 ; 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 至於究竟故 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知如 來音聲, 非量 非無量, 非主 非無主, 非示 非無示 12 其中之 如來音聲 無邪曲, 法界所生故 就是唯有如來的性德所顯, 方能稱得上是 言無虛妄 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T35.no p.0562a22 1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75,CBETA, T05, no. 220, p. 426, b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卷 1,CBETA, T08, no. 235, p. 750,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68, a25-b7-3 -

5 但是如來之行並不唯語業的彰顯而已, 尚有身業和意業之行兩者, 意業之行 因為是屬於智慧的層面, 所以可以視同第一點 就理而顯, 也就是從真如實智 所現的思惟 另外, 身業雖有運作施為, 卻也是稱性而為, 究竟不失其本來清淨之行 在 疏鈔 亦舉 無礙行是如來行 真如行是如來行 等經句來體會如來的身行 如經文所示 : 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知無礙行是如來行, 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 佛子! 如真如, 前際不生, 後際不動, 現在不起 ; 如來行亦如是, 不生 不動 不起 佛子! 如來 應 正等覺住無礙行, 無有住處, 而能普為一切眾生示現所行, 令其見已, 出過一切諸障礙道 13 這是如來身行的不可思議處, 都是稱真如性所起的功德大用 3. 理智合說 : 第一義諦名 如, 正覺名 來, 正覺第一義諦故名 如來 什麼是 第一義 呢?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實際品 有言 : 第一義相者, 無作 無為 無生 無相 無說, 是名第一義, 亦名性空, 亦名諸佛道 14 又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二諦品 佛說七佛偈云 : 無相第一義, 無自無他作, 因緣本自有, 無自無他作 法性本無性, 第一義空如, 諸有本有法, 三假集假有 無無諦實無, 寂滅第一空, 諸法因緣有, 有無義如是 有無本自二, 譬若牛二角, 照解見無二, 二諦常不即 解心見不二, 求二不可得, 非謂二諦一, 非二何可得 於解常自一, 於諦常自二, 通達此無二, 真入第一義 世諦幻化起, 譬如虛空華, 如影三手無, 因緣故誑有 幻化見幻化, 眾生名幻諦, 幻師見幻法, 諦實則皆無, 名為諸佛觀, 菩薩觀亦然 15 筆者列舉這兩則引文, 同是出自般若經系, 雖然凡是大乘經典都不免講究第一義的真理, 但是在般若經典中, 尤其著重再三的 微細的分析這不可說之法, 務求令眾生都能夠解悟這個道理, 澄觀也簡明的說 : 真如為中道第一義諦 16 所以在理上, 第一義諦 是離一切言說戲論, 畢竟不可得的 然於不可得而知之的, 就是正覺的般若智慧, 此唯是聖智自證的境界 如在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問佛 : 世尊, 說言佛, 何義故名佛? 佛告須菩提: 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 復次, 得諸法實相故名為佛 復次, 通達實義故名為佛 復次, 如實知一 13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4, b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5,CBETA, T08, no. 223, p. 403, a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卷 1,CBETA, T08, no. 245, p. 82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 62,CBETA, T36, no. 1736, p. 493, c6-4 -

6 切法故名為佛 17 其中所使用的動詞 知 得 通達 如實知 等都是般若智慧的現前發用, 並非凡夫眾生的虛妄分別識 又 問相品 云 : 有佛無佛, 相性常住 佛得如實相性故, 名為如來 18 佛就是如來的別號, 因此, 正覺此不可得智慧的就叫做 如來 4. 離相說 :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 如來 19 上面就理而明法身無相無作, 根本是沒有來去之相可得, 但是若無有相可見, 則連法身的無相都尚且不立, 何得而知本來無相清淨呢? 故而從末歸本, 以眾生的輪迴見為生死根本來切入, 令眾生開悟自性法身 既然眾生所見的如來, 有來去坐臥, 應機化物之度生事業, 明明有相有作, 有來去之相, 又如何說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呢? 此語乃出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以般若智慧為除遣眾生迷相執有之病, 故從離相的角度來說明眾生應該如何去認識 如來 如其註解所作的說明 : 有來去坐臥者, 乃如來應身也 無來無去者, 法身也 然如來昔行菩薩道時不受福報, 云何至果有去來坐臥之相, 使諸眾生供養獲福? 恐有此疑, 故告以釋之 謂如來應用示有動作, 而法身之體如如不動也 20 所以經中又云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這無不是要破除眾生迷相執有的心, 為遣相蕩執所作的一番直言 因此澄觀所立的這一項意義說, 乃是從相上破執, 復歸於如如之理的一種方式 5. 融攝說 : 謂一如無二如, 若理若智 若開若合, 無不皆如, 故名 如來 華嚴教義以 一真法界 為宗旨, 暢演法界無盡緣起的圓融思想, 顯揚華嚴一乘教說的特色, 可以說將佛法的勝義推展到一個圓滿極致的地位, 融攝了真俗 染淨 空有於唯一真如性體, 回歸到佛法身的實德展現上, 故佛所證入的 海印三昧 21 又名 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應是此融攝義最佳的註解, 這有別於終教 緣起無性, 一切皆如 的觀點, 而是以佛果位的立場來看待自性本德所呈顯的境界所言 1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2,CBETA, T08, no. 223, p. 379, a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4,CBETA, T08, no. 223, p. 325, c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卷 1,CBETA, T08, no. 235, p. 752, b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卷 1, 明, 宗泐 如玘同註,CBETA, T33, no. 1703, p. 237, b 法藏於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解曰 : 言海印者, 真如本覺也 妄盡心澄, 萬象齊現, 猶如大海因風起浪, 若風止息, 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起信論云 : 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 所以名為海印三昧也 經云 :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言一法者, 所謂一心也 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妄念, 唯一真如, 故言海印三昧也 華嚴經云 : 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脩羅乃至摩睺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 依此義故, 名海印三昧也 CBETA, T45, no. 1876, p. 637, b21-c4-5 -

7 由於此真性海普能印現一切眾生色身形像, 而且是 遠離二邊, 住於中道, 出過一切文字言說, 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 根性欲樂 煩惱染習 ; 舉要言之, 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 22 由此可知, 一切諸法印現性海之中, 雖然了了分明, 但 法 之與 海 畢竟無二無別, 性相一如 若開之從相上看, 是萬法紛然, 若合之從性上論, 則就唯一大海寂然, 縱使諸法隱沒不現, 而海水湛藍, 依舊是不改本色, 這是從 真如性 和 性起法 究竟一如的關係來詮釋 如來 的意義 如疏中所謂 : 如 外無法, 來 亦即如, 如是來者, 是真 如來 但實際上, 澄觀在疏中對這一項意義的說法並沒有舉經證的文句來說明, 筆者忖度他不無就整體佛法的圓融觀點做綜合性結論的傾向, 一般認為是以法藏所作的判教觀為藍本的 續法集合了法藏的思想, 在 賢首五教儀 中就終教所詮的義理, 便分析了 如來藏 和唯識 三性 的論點, 以 終 其萬法一如的旨趣 如 密嚴經 云 :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23 以如來藏具不生滅之理, 即所謂 空如來藏, 雖隨無明緣成阿賴耶之事, 但自性卻不為所染, 亦不失本具之恆沙性德, 唯理以成事, 事能顯理, 事理融通, 二而不二, 此亦即法藏所謂 不變隨緣 義 又由明 不空如來藏 顯真如中道妙理, 而不是只以空為最究竟的說法, 所以終教所說的八識是通於如來藏, 能夠隨緣而成立萬法, 乃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 非一非異, 此亦即法藏 隨緣不變 的義涵 由此如來藏義, 一切眾生皆是平等一性, 皆同一乘, 同一解脫, 但是真如, 隨緣成立, 依他無性, 即是圓成, 也就是唯有自性常住真心, 才是真實的道理 此真如體, 唯是一心, 一心真實, 本自能知 如 起信論 明自體相云 : 從本 以來, 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24 這是通於理智, 徹於染淨之說法 並且認為終教所詮釋的法義亦具足三諦 : 色等即空 是為真諦, 空即色等 乃為俗諦, 一真心性, 非色非空, 能空能色 名為中道第一義諦 若就三性而言 : 遍計所執性 雖有情想的作用, 但究理而言是空無的, 依他起性 雖有相可見, 但是並無有真實的體性, 圓成實性 則是情無理有, 無有相但卻有實性, 這在在都吸收融合了唯識的主張在真如一心當中 簡而言之, 以終教來說 : 真如自性不變隨緣, 是 俗諦 義 染而不染隨緣不變, 成 真諦 義 雖有二義, 但並無二體, 真俗相融, 是二而不二 2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5, a 大乘密嚴經,CBETA,T16.0 NO.681.p0746b16 24 大乘起信論,CBETA,T32.NO.1666.p0579a12-6 -

8 所以就澄觀在這一義當中所謂 若理若智 若開若合 來看, 也許澄觀是從終教這一個角度來定義 如來 的也不一定, 這個層次, 若就華嚴法界觀來說是屬於 理事無礙 的層面 現代譯者李世傑曾在他所譯的 華嚴思想 這本書的序中, 就整理出日本學者玉城康四郎在 唯心的追究 一文中的論述, 分別提到了智儼 法藏和澄觀他們三人對 華嚴三界唯心 的主張和觀法 他說 : 智儼從阿賴耶識而進到如來藏, 最後, 三界融沒於唯心, 然後連唯心的性也沒有, 變成了法界第一義諦本身 到了法藏的時候, 唯心乃變成 理體 或 智體, 而終於擴散到事事無礙的法界緣起的無盡性本身, 所以心即是法界, 而法藏乃重視這個法界妙用無礙的地方, 這就是事事無礙論的極點 但至於澄觀時, 又以事理無礙來做事事無礙的依據, 認為 : 觀心性才是千佛同轍的唯一絕對的 一道, 他非常強調這一點 澄觀借用 起信論 的理論方式, 重視 心 的方面, 這是觀修上所需要的方法 25 起信論 的理路正是如來藏思想的典型, 也是法藏終教的教義核心, 因此, 從他的說法看來, 正與筆者的想法是不謀而合, 誠如筆者先前所言 : 佛所證入的 海印三昧 又名 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應是此融攝義最佳的註解 這才真是屬於圓教的特色 : 所謂性海圓融, 圓具無盡法性, 隨緣起而成無盡法界, 相即相入, 彼此也不相妨礙 ;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彼彼法界又交徹自在, 如 因陀羅網 一般, 既重重無際, 而且微細相容, 法法互攝, 主伴無盡, 十十法門, 各攝法界, 以此 事事無礙 的最高境界而言 如來 之義, 方可說是達到 融攝 的圓滿極致 以上筆者茲就 如來 一義略做分析, 通識性的來說, 如來 是佛的十種 26 德號之一, 意義是具有法 報 化三身 ( 廣說十身乃至無量身 ) 四智 十力 27 四無所畏和十八不共法的正報莊嚴功德, 是理智圓備之智正覺者 因此, 如來 是指有法之人, 於佛德上說, 是法 報 化三身乃至十身之通稱 而 出現 則是依人之法, 是得佛果後所顯發的德用, 也是應化自在用的一種名稱 如來 雖有多重涵義, 但是從出現上來講, 其十身都有所謂的出現, 都可以寄於法 報 化三身來加以說明, 這都是佛的正報莊嚴的展現 依澄觀在疏中對 出現 的看法認為 : 25 華嚴思想, 川田熊太郎 中村元等著, 李世傑譯, 台北, 法爾出版社, 民國 78 年 6 月, 第 296~297 頁 2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 4: 以佛身上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意生身, 即三身中化身攝也 相好身, 威勢身, 福德身, 義通報化 法身即法身, 智身義通三身, 局唯報身故 即三是十, 即十是三 CBETA, T36, no. 1736, p. 31, a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5: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所謂十八不共法 何等十八? 一 諸佛身無失, 二 口無失, 三 念無失, 四 無異相, 五 無不定心, 六 無不知 [14] 己捨心, 七 欲無減, 八 精進無減, 九 念無減, 十 慧無減, 十一 解脫無減, 十二 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 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 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十七 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十八 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 CBETA, T08, no. 223, p. 255, c24-p. 256, a5-7 -

9 若依據法身如來, 即指 諸法如義, 以如理常現, 所以名之為 出現 如經文所謂 普現一切眾生心念 根性樂欲而無所現 28, 或指佛 體性平等不增減 29 而言等, 都是 出現 的涵義 這個出現所指的如來, 自然是上述如來五義中的第一義 就理顯, 謂法性名 如, 出障名 來 而言出現, 但是第四義 離相說 及第五義 融攝說 也是同於就理說, 所以此三義是通於法身如來的出現 若依報身來說, 所謂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 故曰如來 30 這是就本性功德一時頓顯的層面, 而說名為出現, 如經文中說 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 31 等 此處的出現, 則合乎上述如來五義中的第三義 理智合說 和第五義 融攝說 又若依化身來說, 則 乘薩婆若乘來化眾生, 故曰如來 32, 此則是謂佛順應眾生而起的機緣大用, 一時出現 如經文中有 以本願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33, 又說 隨其所能, 隨其勢力, 於道場菩提樹下師子座上, 以種種身成正覺 34 等, 皆是指如來的 出現 這個部分很簡明的, 只有第二義 唯就行 是化身如來為度眾生所現的出現 如圖所示 : 1. 就理顯法身 2. 唯就行 3. 理智合說報身 4. 離相說 5. 融攝說化身 但是 出現 的梵文原語是否就是如澄觀所解釋的 出現 義呢? 若從尋常的中文詞義來看, 出現 彷彿是原來即已存在, 但是隱沒起來, 在適當的時機下才出現的意思, 若是以這樣的詞意來看 出現 的譯詞, 倒也很符合 眾生皆有佛性 如來藏 的義理 但佛經是透過翻譯的轉換所呈現的學說, 其中, 文詞句義的表達與譯者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此 出現 的用語究竟是傳述什麼樣的訊息, 這是必須要先確認的 2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5, a8 2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5, b1 30 成實論 卷 1,CBETA, T32, no. 1646, p. 242, a25 3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5, a20 32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9,CBETA, T35, no. 1735, p. 872, a4 33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5, b9 3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5, b22-8 -

10 日本學者高崎直道就曾對這個問題做過研究, 在他所做的論述當中, 他以 六十華嚴 寶王如來性起品 為中心, 比對與此品相同的其他異譯本 如來興顯經 八十華嚴 如來出現品 和西藏譯本等, 從這幾本經文所使用的原語, 來解析這個 出現 的真正意涵究竟是指何義 出現 是 八十華嚴 所使用的譯詞, 與 如來興顯經 和藏譯本似乎都是同樣的原語 tathāgata-utpatti-sambhava, 在 六十華嚴 則譯為 性起, 兩者所使用的詞意是截然不同, 從中文字面上看不出彼此有相等義, 高崎直道懷疑是否是 六十華嚴 的譯者已將教義帶入, 而直接意譯這個語詞, 因而考察在經中被翻譯為 性起 一詞的用例 35 最後他將 如來出現 的定位指向 法身的顯現, 而此 法身的顯現 又必需透過 成等正覺 的淨化才能顯現出來, 兩者的關係是不可或離 法身即是如來, 這從上述就理而顯如來之義已經很明白了, 法身本來不生不滅, 無起無作, 也不可得而見之, 那麼由成正覺的 顯相 而展開一切度生的事業, 就是 出現 的要義了 就經中所說的 如來出現, 不難看出其主旨是闡揚 成等正覺 的意義, 由毗盧遮那如來展現成佛的果德, 而示諸菩薩大眾 毗盧遮那 梵文 vairocana, 意為 光明遍照 遍一切處 或 種種德圓, 係指修行圓滿的菩薩證得真理 成就佛果時, 所具足的智慧功德, 就如同太陽的光明一樣, 遍一切處, 普照十方無邊世界, 能照耀種種法 種種眾生, 以此比喻如來智慧光明的廣大德用, 這個無相的廣大德用就是法性身本具的功德, 在菩薩修行圓滿時現相彰顯了出來 ( 二 ) 如來出現 的因緣 從上述的引述得知 法身的顯現 是必需透過 成等正覺 的淨化才能顯現出來, 在佛經上記述如來每要說法必然都有大因緣才會說, 尤其要開顯大教, 其因緣更是無量 就像佛陀說 般若經 是為流行世間廣益群品的緣故 在 法華經 說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謂開示悟入佛知見等 而廣博精深的 華嚴經, 自然也有其興起大教的緣由, 從諸位祖師的觀點一致認為 華嚴經 乃是 為顯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 36 為什麼呢? 誠如法藏在 探玄記 中引 如來出現品 所說 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 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 成等正覺出興于世 見高崎直道 華嚴教學與如來藏思想 -- 性起 思想在印度的開展, 收於 華嚴思想, pp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CBETA,T35.no.1733.p0107,b27 37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CBETA,T35.no.1733.p0107,b27-9 -

11 在這個大法所起的因緣中, 法藏與澄觀均略舉十義來彰顯它無盡的義涵, 澄觀以 先因後緣各開十義, 以顯無盡因 十義者 : 一 法應爾故, 二 酬宿因故, 三 順機感故, 四 為教本故, 五 顯果德故, 六 彰地位故, 七 說勝行故, 八 示真法故, 九 開因性故, 十 利今後故 38 而筆者參考法藏所立的十義 : 由法爾故 願力故 機感故 為本故 顯德故 顯位故 開發故 見聞故 成行故 得果故 39 發現二人的主張雖略有不同, 但互有圓密周延的所在, 所以筆者也就綜合其二人的觀點做以下說明 1. 因為 法爾如是 的緣故 所謂 法爾 就是本來如是的意思, 一切諸佛本來就是如此的在無盡的世界 常轉無盡的法輪 如在 華嚴經 佛不思議法品 中說 : 一切諸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 一一頭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舌, 一一舌化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差別音聲 法界眾生靡不皆聞, 一一音聲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修多羅藏, 一一修多羅藏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 一一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文字句義 ; 如是演說, 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 盡是劫已, 復更演說, 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 如是次第, 乃至盡於一切世界微塵數, 盡一切眾生心念數 未來際劫猶可窮盡, 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 40 如經文所述, 從一身之處乃至一毛端這麼微小的地方, 在一念中就能周遍那麼不可思議的業用, 何況是一一毛端在念念之中是業用無盡的, 而且是不待因緣, 諸佛法爾本然所致 2. 以佛往昔的大悲願力所使然 此經該於十方, 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及諸塵內諸剎土中 同時說此經者, 皆是本師願力所致 41 除了如來本願力的緣故, 還有他過去因地修行的行力, 才能令此教法稱機顯現 如在經中說 : 十方中所有諸大世界海, 佛神通願力處處轉法輪 42 又云 : 無邊國土一一中, 悉入修行經劫海, 以諸願力能圓滿, 普賢菩薩一切行 43 或 38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 T35, no. 1735, p. 503, c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CBETA, T35, no. 1733, p. 107, c9 4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47,CBETA, T10, no. 279, p. 249, b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CBETA,T35.no.1733.p.0108,a20 4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6,CBETA, T10, no. 279, p. 31,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1,CBETA, T10, no. 279, p. 57, c

12 頌云 無量無數劫此法甚難值, 若有得聞者當知本願力 44 都是說明因佛的願力而成就的 華嚴經 中所講的境界, 之所以該於十方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 及諸塵內 諸剎土中, 又能同時說此經, 此皆是本師的願力所致 這也就是說, 是因為佛有這個願力, 要令大眾都能聽聞大法, 所以才一時頓演無上大法 3. 是眾生機感顯現的關係 謂昔因法爾雖能常遍, 約可流傳皆由機感 離機說法無所用故 其猶上有白月, 下資澄潭, 潭清影現, 機感應生 故兜率偈云 : 見佛亦復然, 必假眾善業 十方諸佛告功德林, 言及 諸菩薩眾善根力 故, 解脫月云 : 此眾無諸垢, 志解悉明潔 等, 皆是機感, 廣顯機感 45 如來平等無有改易, 是隨應眾生之機感而現身說法 筆者也參考了法藏對機 感的解釋, 就法藏的說法, 這有三層涵義 46 : (1) 是以佛果的色相和音聲之清淨功德為增上緣, 以應眾生的機感而成就攝化的事業 如 入法界品 云 : 佛於過去行, 得一微妙音, 無心於彼此, 而能應一切 (2) 以佛果而言, 並無有色聲粗相可見, 但以佛德平等理智的增上願力, 能機感相應, 而現有形相的顯示 (3) 一切三世諸佛, 法身悉是清淨的 唯隨其所應化的不同, 而普現勝妙色身, 一切諸如來, 本無有說佛法, 但隨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 這三點不論是就現相的意義或說法的意義來說, 都是無礙的 因為這是稱法界性的關係, 所以無障礙 如 現相品 云 :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恆處此菩提座 47 就是最佳的寫照 4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9, CBETA, T10, no. 279, p. 101, a2 4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 T35, no. 1735, p. 504, a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T35.no.1733 p0108b02 47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6,CBETA, T10, no. 279, p. 30, a6-11 -

13 4. 為開顯佛法的根本 甚深妙法不容易令眾生都能接受, 所以將必須逐機漸漸的開示末教 最初就先顯示根本大法給上根的菩薩大眾, 繼而延展開來, 直致最末的起修方法普示聲聞緣覺等, 故澄觀分為 開漸之本 和 攝末之本 兩方面來說 因此, 最初說此華嚴經法, 然後才於鹿野苑等地方, 漸說枝末小乘等法 如 出現品 云 猶如日出先照高山 是開漸之本, 如日沒時還照高山 為攝末之本的意思就是如此, 所以說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出, 又無不還歸此法界中 5. 為彰顯佛的自在功德 此本法中顯佛勝德, 令諸菩薩信向證故 不識寶玉不得其用, 不知此德安能仰求 然果德有二 : 一依果, 謂華藏世界海等 二正果, 如來十身等, 此二無礙以為佛德 48 意即彰顯佛果殊勝之功德, 欲令諸菩薩起深信心, 朝向證得佛果而精進修行 首先顯示如來的依正二報, 依報的果就是 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正報的果就是如來的十身, 此十身並通三世間等等的莊嚴相報 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 : 一 依內現依, 如塵中剎海 ; 二 正內現正, 如毛孔現佛 ; 三 正內現依 ; 四 依內現正 ; 五 依內現依正 ; 六 正內現正 依 49 澄觀據此依正無礙作了六點說明 : 一是依報內現依報相, 如在微塵內現十方剎海 二是正報內現正報相, 如從一毛孔中現無量諸佛等 三是正報內現依報相, 如於一毛孔中現無量剎等 四是依報內現正報相, 如於微塵內現諸佛身等 五依報內現依正二報, 六正報內現正依二報 ( 筆者另外參考法藏的 探玄記, 發現澄觀在佛果依正二報的發明上, 比法藏多注入圓融無礙的表現 法藏只提出前四者, 澄觀則多加五 六兩點, 更強調其依正無礙 如因陀羅互攝互入的境界 ) 又唯以依報而言, 佛即是剎 或唯以正報來說, 剎即是佛 或是兩者皆俱, 或是兩者皆泯, 是故隨舉一門即攝一切, 無不含攝皆盡, 都是佛的自在功德 48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 T35, no. 1735, p. 504,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 T35, no. 1735, p. 504, b

14 6. 為表顯菩薩位至佛位的位階 為顯菩薩修行佛因, 一道至果有階差故 50 此即顯示菩薩位的一切修行乃是成佛之因, 而且每一位階都有其進修次第, 位位增上以至於佛 如澄觀所謂 : 夫聖人之大寶曰位, 若無此位, 行無成故 此亦二種 : 一行布門, 立位差別故 二圓融門, 一位即攝一切位故, 一一位滿即至佛故 初地云 : 一地之中, 具攝一切諸地功德, 信該果海,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 然此二無礙, 以行布是教相施設, 圓融是理性德用, 相是即性之相, 故行布不礙圓融 性是即相之性, 故圓融不礙行布 圓融不礙行布, 故一為無量 行布不礙圓融, 故無量 為一 無量為一, 故融通隱隱 一為無量, 故涉入重重 51 將圓融無礙的觀法 表露無遺 7. 為說殊勝的修行法門從地位的建立以後, 菩薩便須努力的實踐修行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 因此如何修行才能成就, 是需要已經成就佛果者的指導, 才足以讓人信服, 所以佛才出世說法 修行觀法和上項階位理事融通道理一樣, 這可以分為二門 : (1) 次第行布門也就是從十信位起修, 漸次的修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以後方至佛地, 從微至著, 各各階位都有其次第的修法 (2) 圓融相攝門所謂於一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 所以若是修得一一位滿皆至佛地 8. 開示真實之法 欲成行位, 須解法理, 不體理事, 行亦非真 故兜率偈云 : 不了真實法, 諸佛故興世 此亦二種 一顯事理無礙法, 二顯事事無礙法 52 這是華嚴性起法界的宗旨, 也是華嚴法界觀法的特色, 為如來一代時教劃下了究竟了義 圓滿真實的句點, 因為華嚴教義是 稱法本教, 如其第四義 為教本故 所明, 以此教為說真實之法是如來出現的主要原因 9. 為欲開發眾生心中的 如來之藏 50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T35,no.1735,p.504,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T35,no.1735,p.504,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T35,no.1735,p.504,c5-13 -

15 性起功德有不可思議的業用, 能令諸菩薩依此修學破無明殼, 而彰顯性德 此本有的 如來之藏 因為在纏, 所以菩薩或眾生並不知曉, 佛才必須以言說顯示令知本有, 然後再教其如何修行才得以顯現 法藏在 探玄記 直捷的以 為欲開發眾生心中如來之藏性起功德, 令諸菩薩依此修學破無明顯性德故 此亦有二種, 一 以言說顯示令知有故 二 教其修行得顯現故 53 澄觀則僅含蓄地表示 : 謂上因果理事, 皆由眾生性有, 若性非金玉, 雖琢不成寶器 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 依智海以為源, 但相變體殊, 情生智隔, 今令知心合體, 達本情亡, 故談斯經以為顯示 54 文中並沒有明顯使用 如來之藏 的用語, 是很耐人尋味的 10. 為利益眾生的緣故 如來出現利益的層面很廣, 除了現前當機的菩薩以外, 以後見聞教法的眾生也都一樣蒙受其利, 如今之見聞者即是 此見聞利益又要引發兩種作用力, 一是令得見聞者都成為堅固的菩提種 二是令見聞者由此發起勝行, 證成佛果, 所以如來才出現於世說無上法 ( 三 ) 現相之表法與意趣 基於以上的十種理由所以如來要出現, 在經中的 出現 鋪敘是先以 法身的顯現 為 出現 拉開序幕, 展示成等正覺的果報 此時的法身如來沒有言說說法, 純以現不可思議相來代替言說, 所現的五種瑞相究竟代表什麼意思? 筆者茲就經中所述, 及參考澄觀的說明, 於不可思議處, 略窺其奧妙之法, 作如下分析 : 1. 表法的實義 在此品中, 如來所展現的相有五個特色 : (1) 現面門光相, 以此光明感召十方菩薩雲集 經云 : 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即於面門眾齒之間, 放佛剎微塵數光明 55 這是 光召有緣 的意思 由於與會的諸菩薩眾和一切世間主, 心中對於佛的種種勝妙功德, 都同時生起了一些疑惑, 這些疑惑總共四十個問題, 而世尊他也了解到, 他們想要知道成佛所必須要了解的所有的問題 所以他就在面門眾齒之間, 先放了佛剎微塵數的光明 事實上, 這個放光的用意, 最主要的動機就是要召集 53 華嚴經探玄記 卷 1,CBETA,T35.no1733.p.0108,c09 54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CBETA, T35, no. 1735, p. 504, c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 no.0279.p.0026,b

16 有緣的大眾一起來聽法, 這是它放光最主要的意義 而且所放的光是普照十方各一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 有如此的廣大遙遠 因此, 凡是感得被此佛光所照耀的眾生, 都能於此光明之中, 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的種種莊嚴妙相, 藉由此一現相, 展現佛自己已經圓滿的因果報相, 同時感召大眾一同來觀禮和聽法 (2) 展現眉間的白毫相光 白毫 是佛的莊嚴相之一, 以佛的威德力, 令此相光發出光明, 正表示欲說大法的人就是已成正覺的佛 經云 :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 放眉間光 此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 普照耀十方藏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 遍照十方一切佛剎, 其中國土及以眾生, 悉令顯現 56 放眉間光 在現瑞表法當中的意義, 是要透過這個光, 讓大眾知道放光的人正是說法主 此一現相表法, 主要展現這位教主所說之法是屬於何等法? 如經疏所言 : 眉間者, 表離二邊故 於體, 不計有無二邊, 於義, 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 於行, 不習苦樂二邊, 於道, 不住邪正二邊, 於人, 不執因果二邊, 於教, 不說世出世二邊, 於諦, 不見真俗二邊, 於化, 不定權實二邊, 是故為眾放眉間光 57 這表示佛是證得中道實相, 遠離兩邊種種計度的差別相 所以佛展放眉間光, 一方面是表示其大願普周, 以此光明遍及整個十方世界當中, 都可以展現他所說的法 一方面透過這個眉間光展現這個法是修因順果的 所以此光 右繞於佛, 從足下入 表示佛法從因到果都是要順佛順法來修的, 並且在行上要依佛教法而修, 要履佛所行, 也就是依佛所行去實踐才能夠證入的意思 (3) 振動重重如網一般的諸佛剎土此項表法, 大有將眾生的一向昏蒙震醒的含義, 也是藉以警覺大眾要專注聽法 在經中有多處提及, 佛每欲說法之前, 神變放光的動作之一, 就是 震動剎網 或 震動一切佛剎 其作用是 滅除一切諸惡道苦, 隱蔽一切諸魔宮殿, 示一切佛得菩提處, 道場眾會莊嚴威德 58 故如此 現相品 中所示 又普震動諸世界網, 一一塵中, 現無數佛 隨諸眾生性欲不同, 普雨三世一切諸佛妙法輪雲, 顯示如來波羅蜜海 又雨無量諸出離雲, 令諸眾生永度生死 復雨諸佛大願之雲, 顯示十方諸世界中 59 便是有警覺之意 56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 no p.0029,c05 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T35. no p.0562,a22 58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206,a08 59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029,c

17 華藏世界品 中說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 是毘盧遮那如來, 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 一一劫中, 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 一一佛所, 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 60 三世一切諸佛國土, 所有莊嚴而為校飾 摩尼妙寶以為其網, 普現如來所有境界, 如天帝網於中布列 61 佛於此華藏世界海中, 普現十方一切世界極微塵內的所有世界, 其相續次第, 橫豎交絡猶如帝網 一一世界中之一一塵中都現有無數佛, 佛以其佛力震動剎網, 令惡趣休息, 國土嚴淨 讓所有大眾一時得見此莊嚴不思議境界, 集中了所有大眾聽法的注意力, 並且還十分仰慕和期待, 佛繼而隨諸眾生好樂的不同, 雨種種雲而為說不同的法 (4) 在佛的面前出現大蓮花這是表示將要說的法都是佛果的究竟大法, 蓮花在佛法中的象徵意義, 就是因與果是同時成就的 經中所言 爾時佛前有大蓮華, 忽然出現 其華具有十種莊嚴, 一切蓮華, 所不能及 62 現 華 所表示的義涵即是經題 佛華嚴 這三個字 佛 即代表果, 華 是代表因, 用因來莊嚴所有的修行, 來莊嚴佛果的成就, 所以在如來成就現相時, 有大蓮華出現, 所象徵的意義是指修普賢行的成就, 成滿了佛依報莊嚴的果德 因此在佛欲開演大法的時候, 他的面前才會有無比莊嚴的大蓮華出現 既顯出佛法身具備了眾德, 又顯其妙用自在的不可思議 不但彰現佛身顯依正無礙, 並同時發出種種音聲, 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法及其願力 如 十地品 中所形容 此三昧現在前時, 有大寶蓮華, 忽然出生 其華廣大, 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 以眾妙寶間錯莊嚴, 超過一切世間境界 出世善根之所生起, 知諸法如幻性, 眾行所成, 恒放光明普照法界, 非諸天處之所能有 63 (5) 從白毫相中出現大菩薩眾這是表示佛教的道理是從佛所親宣, 如經所述 : 此華生已, 一念之間, 於如來白毫相中, 有菩薩摩訶薩, 名一切法勝音, 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 俱時而出右遶如來 64 又從華裡面於一念當中現眾, 在如來白毫相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出現 白毫 所代表的是顯現佛所說的一切法, 是圓滿究極而且是無礙的, 所以菩薩名 一切法勝音 便是此圓滿教法的詮釋 而不僅只有勝音菩薩出現在蓮華台上展現他的莊嚴相, 伴隨著他而來的眷屬還有 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 那麼多 這意味著圓教法門必然攝含眷屬, 表其 60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039,a16 61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040,a03 62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029,c05 63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205,a23 64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029,c

18 所詮是權實無礙的 而且這些菩薩大眾就一一各坐在蓮華鬚上, 亦表示其彼此之間的修行階位, 在程度上是有差別的 以教來說, 是指說法的內容有權實次第, 此處現眾是普攝十地功德, 這一切都是成佛必要的修行, 如果沒有建立十地行法, 佛果是不可能這個成就, 所以十地的所行也就是佛所行 2. 意趣的所在 以上的五種瑞相是如來於出現之時所現的相, 畢竟 成等正覺 是一件希有難得之事, 展現其大神變威德之力, 自是引人入勝的方法 而其表法所顯示的意趣, 筆者認為不外以下兩點 : (1) 彰顯佛果之殊勝 華嚴經 是彰顯一乘圓教佛果之門, 而所謂 佛果 則有二種涵意 : 一是指佛的體性功德究竟清淨 無成無壞, 周遍含容 無所窒礙, 並圓具一切繁興自在妙用 二是言佛為度化眾生, 示現自成正覺, 而顯露成佛所得的依正二報, 殊特莊嚴, 德用無邊之果 這種甚深絕妙的境界, 唯有成等正覺的佛徹了, 其餘一切眾生, 若非經佛開曉, 是茫然不解的 所以佛才在 始成正覺 時, 現相說法, 舉自己所修的五位因果及所攝化的境界, 和顯示他依正二報的莊嚴妙相給眾生知道, 為的就是欲令眾生都能發心依法修學, 成就佛果 如來現相的部份是屬於第一會菩提場, 也就是於始成正覺時, 首先示現出來的如來依正二報 依報 所現的是 十華藏世界莊嚴海, 這是佛所居的淨土 正報 所呈現的是佛的身相和他的智慧成就 而此二者更相互交融, 互攝互入, 體用圓備, 散放出無盡的光明, 重重映現廣大無邊的妙化勝境, 普遍的示諸大眾, 佛德因圓果滿的殊勝 這所謂的 十華藏世界莊嚴海 和佛的身智二光, 彼此之間是如何交徹輝映, 殊變自在的呢? 經文又是如何展現的呢? 如果我們要讀得懂這部經所述的勝境, 不得不先要有超出一般的思惟模式, 才有可能如經中所說的次第, 去想像經中所陳述 無法以想像得 的境界 如 世界成就品 在顯現出如來身行周遍的功德時說 : 遍滿十方虛空界,

19 所有一切諸國土, 如來神力之所加, 處處現前皆可見 65 一一世界海有世界微塵數所依住, 或方或圓, 或非圓方, 無量差別 或如水漩形, 或如山焰形,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皆無量同虛空 如來身行盡周遍, 於一一國土, 一一微塵中, 悉有如來轉法輪, 徧至一一眾生前, 化無失時 66 寫照出佛的身密應化之善巧圓融, 不可思議處 又如 華藏世界品 中在說明如來悲智圓滿, 而報得功德莊嚴周徧時說 : 此 華藏莊嚴世界海, 有須彌山, 微塵數風輪所持 67 舉其風輪次第共有十二重所 持, 其上有無數莊嚴差別 如偈云 :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寶光 現佛如雲集, 此是如來剎自在 廣大願雲周法界, 於一切劫化群生, 普賢智地行 悉成, 所有莊嚴從此出 68 又有 大輪圍山, 住日珠王蓮華之上 所有大地, 一切皆以金剛所成 三世 一切, 諸佛國土, 所有莊嚴而為校飾 摩尼妙寶, 以為其網 普現如來, 所有境 界 如天帝網, 於中布列 69 又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 一一海中, 皆有世界種安住其中 一一世界, 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也是如天帝網, 分布而住 為什麼示現佛廣大無邊嚴淨的世界呢? 主要是說明這種種的成就乃是由普賢願力所起, 因為欣求佛果, 發無盡大願方得成就此行 而佛身則一一如是充徧法界, 身語意業深密遠達, 大願普周不可思議, 這都是啟示最初的 因 大 由於發廣大心, 發菩提心, 行普賢大願之行, 所以才成就如此莊嚴殊勝的佛果 佛的一切德用示現, 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能耐, 而是為了要接引眾生, 度化眾生同證菩提的 法 雖然本自任運具足, 但是需要知法的人將之弘揚, 眾人才會恍然明白, 此經於初會中現相所表法的深意, 就是要傳達這個主旨 因此佛以放光 以震動剎網 以現大寶蓮花種種神變, 招感了如海一般不可勝數的菩薩大眾雲集來聞法, 這也是佛應機說法的一種善巧表現 (2) 勸眾生發起信心而修行 由於這是唯證妙覺者方能了知的果德境界, 因此不容易令凡夫眾生普遍信受, 但 信心堅固 卻是首要的修學資糧, 因此佛的現相表法, 無非也是為了要先建 65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 p.0035,b25 66 華嚴經決疑論,CBETA,T36.no.1741.p.1012,b15 67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 no.0279.p. 0039,a16 68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 no.0279.p.0039,a16 69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 no.0279.p.0039,c

20 立聞法者的信心所作的施設 故而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為眾生 開示佛知見 便是首要的步驟, 眾生由得聞佛知見故, 便自然發起信心, 好樂進求佛果, 這也是諸佛菩薩之所願 經云 :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 若離妄想, 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70 之所以不能取證的關鍵, 除了每個人的根器受用不同之外, 最重要的是 : 我們眾生的心中, 都有一個 疑 覆蓋了我們的心智, 所以才難登佛法的大雅之堂, 如來現相的目的之一, 也是為了令眾生明見諸法, 無有疑惑, 而能發趣修行 然所發之趣, 第一便是要先 發菩提心, 因為此心是成佛的根本 為欲求一切種智, 欲度一切眾生, 利樂一切有情, 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故, 發菩提心 但菩提心其實並不容易發, 誠如五祖宗密大師所說 : 發菩提心者, 崇德廣業虛心外身圓覺之謂也 自非達恢廓之道, 稟仁恕之性, 懷遠大之志者, 其誰能發斯意 焉 71 由這句話也可以得知, 發菩提心 非如泛泛之言那般輕率, 其中是包含 大智 大悲和大願三者之心, 方成菩提之心的 所以若有人能發此心, 功德是不可限量, 若廣說則如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中所宣說 : 假使有人, 於一念頃, 能過東方阿僧祇世界 ; 念念如是, 盡阿僧祇劫, 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又第二人, 於一念頃, 能過前人阿僧祇劫所過世界 ; 如是, 亦盡阿僧祇劫 次第展轉, 乃至第十 南 西 北方, 四維 上 下, 亦復如是 佛子! 此十方中, 凡有百人, 一一如是過諸世界, 是諸世界可知邊際 ; 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 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72 由已發菩提心開始而修集一切善法, 行普賢行, 也就是依序往信 住 行 向以至十地等的歷位修行, 以達到究竟成佛的目標 因此可以明白華嚴教旨 勸發菩提心 的重要, 這也是初會菩提場被列為 舉果勸樂生信分 的意趣所在, 佛果的成就端在 發菩提心 的勝因上 但是只要發了菩提心難道就能得聞勝法嗎? 聞法了就能信解受持了麼? 發菩提心 和 信心 之間又是孰先孰後? 若準五祖所說 非達恢廓之道 者, 不能發起菩提心, 那麼應該是先具足信心, 體真達道之後才會發菩提心 否則若對佛法沒有信心, 或有信心卻對正真之道茫然不解, 那所發之心必落空談, 不能堅固 因此在修十信位的時候就要不斷的積集善根, 培植福德 此集一切種 一 73 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 若諸眾生, 不種善根, 不可得聞 因為 非不聞此功德法門, 而能信解受持讀誦, 何況精進如說修行? 是故當知, 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 乃能信解受持修習, 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74 往前推之, 廣種善根 7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2, c 勸發菩提心文,CBETA,X58. no p.0485,c06 7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17,CBETA, T10, no. 279, p. 89,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9,CBETA, T10, no. 279, p. 209, b25 7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9,CBETA, T10, no. 279, p. 209, b

21 又是 信心滿足 的前行, 這益發顯出 發菩提心 之難得和殊勝處, 不達 十信滿心 入 初發心住 的階位, 不能發起堅固不退的菩提心 由此可知 舉果勸樂生信分 的最終意旨就在於闡揚 發菩提心 行普賢行 大悲普覆一切眾生 成就佛果菩提 這一個前題上, 這也是整部華嚴一貫的精神指標 故佛以現出瑞相的方式, 無說而說無上法門, 表彰佛果的殊妙莊嚴, 一則示佛無量功德藏, 二則明佛所演之法不虛, 誠欲令眾生起信效尤, 發趣菩提而為之, 這就是法身的顯現所深具的意義 ( 四 ) 如來出現 與 如來現相 的融會 華嚴經 中對於如來所做的呈現和意義, 其實都匯集在前後這兩品經裡面 在初會菩提場中, 如來始成正覺時, 承海印三昧之力, 佛身不起於座, 而一時頓現華藏莊嚴世界, 身剎相融 又同時在不同的地點, 對不同的眾生, 說不同的法 除了佛身的神變不可思議, 佛所放的光耀目絢麗之外, 十方菩薩海眾雲集更是不可言喻 由於佛所成就的依正二報, 無量莊嚴的殊勝妙相, 那樣廣博無盡, 重重交映的境界, 實非凡夫耳目之所到, 也非思慮分別能得其究竟, 即便是諸菩薩大眾亦難解其妙, 但這卻是佛成正覺之後, 先要昭顯以取信眾生, 而不假功用所現的表法方式 所以當中的 現相 乃是清淨法身如來的現相, 一般我們稱此法佛的名號為 毘盧遮那佛, 以 毘盧遮那 為 徧一切處 之意 如來出現品 所詮釋的如來相, 則是從經由五位修行圓滿而成就的結果, 雖然在經中沒有提及佛的名號, 但後來一致稱為圓滿報身 盧舍那佛, 就筆者所知, 同一品經在 六十華嚴 是翻為 寶王如來性起品, 在 八十華嚴 則譯名為 如來現相品, 而且在 六十華嚴 中無有 毘盧遮那 一詞, 在 八十華嚴 中則大量使用 毘盧遮那, 盧舍那 之稱只出現在少數偈頌當中, 由此可知現相的如來既是 盧舍那佛 也是 毘盧遮那佛, 以法身必依報身而能顯相的緣故, 並不是義同而譯詞不同的關係, 否則無相的法身如來如何現 面門相光 和 眉間白毫相光 呢? 在後品的 如來出現 指的是盧舍那佛的出現是毋庸置疑了, 那也就是初發心以來, 修行已達至極的佛果所做的呈現, 亦即如前所言因 成等正覺 而出現

22 如來出現品 全文總共分為十大段, 主要就是在敘說如來出現之相 第一是敘述如來為救濟眾生 發菩提心, 乃至隨眾生根器之不同, 而說種種法以教化調伏等十種無量因緣的出現, 這是總說 而後則是別說如來的身 口 意業之殊勝 ; 如來所現的修行菩提 轉法輪 乃至般涅槃等大事蹟, 以及為令眾生能見聞 供養如來而出現之善根功德 總之, 凡是如來為度化眾生的所作所為, 以及眾生對如來的見聞供養, 都是包括在 如來出現 的意義裡面 此品與前一品的 普賢行品 互為平等因果, 因為有 稱果之因 所以有 如因之果, 因賅果海, 果徹因源 先說因 後說果, 在法義上有次第的開顯, 這也是大分 修因契果生解分 的最終成就 又, 此品的另一個意義, 也是為回答前面 佛不思議品 中, 佛出現時, 眾菩薩心之所念, 75 並回答第二會菩薩所要問有關佛地的種種問題, 也就在這一品經中予以說明 在 華嚴經 中如來每欲說法之前, 必然放光動地先現瑞相, 而後受菩薩請法 在 如來出現品 中, 佛從眉間白毫放光, 此光名 如來出現 放光的作用是什麼呢? 如經所說即為 顯現如來無量自在, 覺悟無數諸菩薩眾, 震動一切十方世界, 除滅一切諸惡道苦, 映蔽一切諸魔宮殿, 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 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 76 此時大眾見到如來放大光明, 都生大歡喜, 知 道如來必當演說甚深大法, 所以就紛紛的期待著 此光出現後, 即於十方盡虛空法界一切世界, 右遶十匝後, 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的頭頂, 如來性起妙德菩薩 也就是文殊菩薩, 令其向普賢菩薩請問如來出現之法, 而展開此品經的序幕 如來之所以出現, 無非是受到眾生的業感所召, 故如來起於大悲而出現, 也就是為了度眾生而現身說法 而如來出現之法, 乃是總集多因多緣而成就的 此出現法含有 持軌 的意思, 持是不失, 軌是正直之道, 表示由此出現, 別顯如來功德之圓滿, 展現如來智慧度化眾生之自在利行是無有限量, 而且秉此正直之道而行, 恆常不失 如經所言, 如來是以無量法而得出現 非以一緣, 非以一事, 如來出現而得成就, 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77 這 十 的含意是廣顯無量, 又極盡圓滿的意思, 在這無量當中, 又有 無量百千阿僧祇事 為因緣 阿僧祇 是個數名, 指的也是不可數的數字, 那也就是表示這個因緣的成事, 是多到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 表顯如來出現是非常難得 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諸經常見有 百千萬劫難值遇 的讚歎 但是即使在這麼多不可思量的甚深因緣當中, 普賢菩薩 7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46 佛不思議法品 : 爾時, 大會中有諸菩薩作是念 : 諸佛國土云何不思議? 諸佛本願云何不思議? 諸佛種性云何不思議? 諸佛出現云何不思議? 諸佛身云何不思議? 諸佛音聲云何不思議? 諸佛智慧云何不思議? 諸佛自在云何不思議? 諸佛無礙云何不思議? 諸佛解脫云何不思議? CBETA, T10, no. 279, p. 242,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2,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3, a21-b2-21 -

23 仍然告訴我們, 有十個緣由能得成就如來出現 : 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 菩提心所成故 過去無量清淨殊勝, 志樂所成故 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 大慈大悲所成故 過去無量相續行願所成故 過去無量修諸福智, 心無厭足所成故 過去無量供養諸佛, 教化眾生所成故 過去無量智慧方便, 清淨道所成故 過去無量清淨功德藏所成故 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 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 78 由這些過去十種無量殊勝因緣的成就, 如來出現才得以成就, 不但說明了成就佛果的的因地修行有無量, 也說明了若沒有過去無量因行的累積, 則不能莊嚴成就無上的佛果, 也就不能得成就如來出現的機感大用 華嚴經 的說法地點一共有七處九會, 在第二會於普光明殿說十信心時, 是以不動智佛為初信之首 其後無礙智佛等共有九位佛, 是十信中之次第進修的表徵 從十信中可以了解, 信進修行是不離根本智這個不動的智體 若發起大悲之願行, 去修差別智以成就大慈悲, 必然要達到圓滿佛位, 那麼本智的自性如來才會出現, 彰顯妙德之周圓, 因此在此品名為 如來出現品, 也正分別了之前在初會於菩提場中 出現 的始成正覺者, 是毘盧遮那佛出現 此品中 出現 則是菩薩經由五個階位的進修, 已經圓滿行解悲智之功德而得的出現, 也就是 盧舍那佛 出現 在此品中, 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 此光名 如來出現 加持文殊菩薩頂, 又放口光, 光名 無礙無畏 入普賢菩薩口, 令他二人來說如來出現之法 為什麼如來不自己宣說此品經, 而要透過放光的加持, 令文殊和普賢二人來說法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如來所放之光的德相, 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意義 疏中解說如來由眉間放光是表示自己已是證得中道實相, 離有無二邊 白毫相 是表示如來所出現之莊嚴身相是性淨無垢, 又以法身自性白淨無垢中, 而能現自體無依明淨之本智, 能詮諸教之根本教法 此光從文殊菩薩之頂入, 表佛果之智德是高妙殊勝, 唯有妙智之極者方能顯發宣說, 所以欲令文殊菩薩起問佛果之門 再者, 放口光加持入於普賢菩薩之口中, 是表示教道必以口傳, 而此說是如佛所說, 欲令聞者深生敬心, 無有疑慮 之所以加於普賢菩薩, 是因為 如來出現 是 普賢行 之果成就, 也就是經歷五位修行之昇進而終成的佛果, 所證法界皆由真如理所顯的緣故 因此要藉由他們二人的問答, 來解說如來出現之法門, 目的也是為了令後學者容易理解, 並非是如來不能自己說法 如澄觀在其疏中所分析 : 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3, a

24 所以加此菩薩者, 如名所顯故 性有二義 : 一 種性義, 因所起故 二 法性義, 若真 若應 皆此生故 亦有釋云, 此之妙德即是文殊, 說此法 門加性起稱 此釋無違大理, 以文殊大智為能顯, 普賢法界為所顯, 共成 毘盧遮那之出現故, 亦是解行滿故, 佛出現也 從頂入者, 是加持相, 妙智之極方能顯故 79 又如 新華嚴經論 所云 : 文殊是如來法身無相, 善決正邪, 妙慧之果 普賢是如來大智遍周, 對現色身, 知根利俗之行果 一切諸佛用此二法而成佛故 80 文殊菩薩 ( 也就是性起妙德菩薩 ) 是表現根本智, 普賢菩薩代表的是後得的差別智, 表明從十信開始昇進修行至得佛果位時, 根本智及差別智方才齊滿周圓, 悲行圓滿 誠以文殊 普賢二位, 是代表成就佛果之理智行門, 而這也正是成就饒益眾生之門, 所以如來放光加持令其說法, 自有其特殊的意義, 以此成就如來出現度化眾生的目的 三 如來出現品 譬喻表法分類 由於文殊菩薩是表現佛法身的根本智, 其自體是離言絕相, 並不可說, 所謂因分可說, 果分不可說 凡是可說的都是差別智, 所以普賢菩薩所代表的差別智, 81 便在不可說中, 以譬喻的方式來說明如來出現, 和如來出現時同時呈現的無量利行之相 當然, 無量之無量, 仍是以十點來說明佛德之深廣, 並且藉著譬喻, 也回答第二會菩薩眾所要明白佛的種種不思議行 在經文中, 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 : 菩薩摩訶薩要如何得知諸佛如來 應 正等覺的出現之法呢? 並且先向普賢菩薩介紹, 現在這些希望聽這個出現之法的菩薩眾會 ( 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麼多 ), 都已經是 久修淨業, 念慧成就, 到於究竟大莊嚴岸, 具一切佛威儀之行, 正念諸佛未曾忘失, 大悲觀察一切眾生, 決定了知諸大菩薩神通境界, 已得諸佛神力所加, 能受一切如來妙法 ; 具如是等 7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9,CBETA,T35, no. 1735, p. 872, b 新華嚴經論 卷 23,CBETA,T36, no. 1739, p. 876, a 佛法無言, 以用世間法託事表之 有言說者, 皆是世間法也 無言啟蒙何達? 以此義故, 用佛文殊普賢三德互為主伴, 以成法則, 化利眾生之首 佛收一切果, 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 普賢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別智, 以此義故, 或說文殊普賢為一切諸佛之母, 或說文殊普賢小男長子, 三人互體成一法界之體用也 即文殊為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 普賢即為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 佛即二事之中無作體也 故以文殊法身, 該此一部之教所說法身本智, 備一切眾生初見道 普賢該此一部之教所說行門差別智, 備一切眾生行行之門 新華嚴經論, 卷 3,CBETA, T36, no. 1739, p. 739, b20-c4-23 -

25 無量功德, 皆已來集 82 表示這些聞法大眾的根器 和他們所修集的功德已堪 聞大法, 因此希望普賢菩薩為說 如來 應 正等覺出現之法, 身相 言音 心 意境界, 所行之行, 成道轉法輪, 乃至示現入般涅槃, 見聞親近所生善根 ; 如是等事 83 這十個項目若分別配以上述如來出現因緣的話 : 如來是以無量法而得出現 非以一緣, 非以一事, 如來出現而得成就, 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則總共有十百千阿僧祇事, 也就是要說明 : 一 如來十無量出現, 二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身, 三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音聲, 四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心, 五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境界, 六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所行之行, 七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成正覺, 八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轉法輪, 九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入涅槃, 十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見聞親近 每一項中又各有十點表述, 十十百千 以總顯如來無量的廣大德用 在華嚴經疏的科文表解中, 每一品經文都分總 別加以釋義, 乃至每說一法亦精闢有總說 別說, 以下便依順科文中一貫的簡稱, 以 總相 別相 來進行分述 ( 詳細則依科文表解圖示於後 ): ( 一 ) 約總相說 第一項 如來十無量出現 是總說, 也就是主旨, 其餘九項則是別說出現以後所呈現的種種功德 今茲舉 如來十無量出現 中的譬喻, 略為探討其所要表法的意涵, 此十喻所立之喻名乃是根據澄觀 華嚴經疏 所引 : 1. 大千興造喻 84 此喻為總總喻眾緣 以成出現故 85 以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 並不是單以一個因緣, 或一件事情就能成就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必然要有無量緣, 無量事, 方乃得成 這無量因緣就是由興布大雲, 降霔大雨, 和四種風輪相續為依而得成就, 是由眾生共業及諸菩薩之善根所起, 令於其中一切眾生, 各隨所宜而得受用 因為法性如是, 而如來出現也是如此, 由於曾於過去佛所, 聽聞受持大法雲雨, 因此能起如來四種大智風輪, 隨眾生之機感而為說法 2. 法霔大千喻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T10,no. 279, p. 262,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T10,no. 279, p. 262,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3,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9,CBETA, T35, no. 1735, p. 873,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3, b25-c3-24 -

26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將欲成時, 會有大雲降雨, 但是任何地方都不能受持, 只有大千界堪受 成就如來出現的大法雲雨, 即成就佛果的理智二行, 廣大深遠, 一切二乘, 因為心志狹劣, 都不能受持 只有諸大菩薩的心, 因為信種堅固, 能夠領納深妙的旨趣, 故以此心相續力能夠受持大法 3. 雲雨無從喻 87 譬如菩薩善根生起時, 因為眾生共業的感召, 而出現為眾生說法 就如大雲降雨一般, 來無所從, 去亦無所至 因此, 法雲 法雨 是指如來若是應眾生機感而出現, 並不是有個固定的方所, 能說如來有來去相, 因為法身無有生滅, 無有住相, 以無生故無從 4. 大雨難知喻 88 譬如大雲要降霔大雨, 此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眾生, 沒有人能知到究竟下了多少滴的雨, 如果起心想要算算看, 只會使他算得要發狂, 仍是沒辦法了知 唯有這個大千世界的世界主叫 摩醯首羅, 以他過去所修的善根力, 即使是一滴雨, 他都是清清楚楚, 不會漏失 這是在說明佛果難思議, 非是心之所識, 故思必發狂 也可以說, 當如來要廣演無量無上的甚深教法的時候, 一切眾生, 不論是聲聞或獨覺根性的眾生, 他都不能知曉真實的法義 如果強要思量的話, 他的心必會因此而狂亂不已 唯有身為一切世間之主的菩薩摩訶薩, 以過去所修覺慧力的緣故, 乃至一文或一句, 聽聞法義, 皆無不明了 5. 大雨成敗喻 89 譬如大雲降雨之時, 有大雲雨名為能滅, 能滅火災 有大雲雨名為能起, 能起大水, 有大雲雨名為能止, 能止大水, 有大雲雨名為能成, 能成一切摩尼諸寶 有大雲雨名為分別, 分別三千大千世界 這是譬喻如來出現也是如此, 如來教法能滅一切眾生的煩惱, 能起一切眾生的善根, 能止一切眾生的見惑障礙, 能成就一切的智慧法寶, 又善於分別一切眾生心之所樂 6. 一雨隨別喻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4, a

27 譬如大雲, 雨一味水, 隨其所雨, 無量差別 如來出現, 亦復如是 雨於大悲一味法水, 隨宜說法, 無量差別 這是說明如來所說的教法是只有一法, 以平等無我, 故說一味 就是以大悲心說出令眾生能夠圓證菩提佛果之法, 但隨眾生根器的無量差別, 就隨其所能納受的程度而說法, 或曲說或直說, 法如水, 平等無我, 但隨器方圓而已 7. 勝處先成喻 91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初始成時, 先成色界諸天宮殿, 次成欲界諸天宮殿, 次成於人及餘眾生諸所住處 如來出現說法, 先對大根機的菩薩說諸行智慧, 次對緣覺啟發諸行智慧, 再次對聲聞根機者說善根諸行智慧, 依次後對其餘眾生說有為善根諸行智慧, 由於說法無盡的關係, 所以能遍化諸乘 雖然對各各根機的眾生說不同的法, 但法水仍然是一味, 因各各善根之不同, 所以好像所蓋的宮殿就有種種不同, 這個譬喻的表法和第六相是相表裏的, 一則表示如來心平等普化一切眾生, 二則說明最先得到聞法利益因緣的是大根機的菩薩, 就好像大雨下下來的時候是那些特別高大的樹木先承接到雨水一樣, 這裡譬喻三千大千世界, 初始成時, 先成色界諸天宮殿也是一樣的意思 8. 事別由因喻 92 譬如世界初欲成時, 有大水生,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生大蓮華, 名如來出現功德寶莊嚴, 遍覆水上, 光照十方一切世界 時摩醯首羅 淨居天等, 見是華已, 即決定知於此劫中, 有爾所佛出興于世 疏云 : 事別由因喻, 喻佛成辦大事德, 亦是德殊由智喻 93 並說明此中 蓮華 表佛, 遍覆水上 表一切善根功德, 生大蓮華 即是表佛出現的意思, 亦以蓮花根種相連之義, 表佛種不斷 光照十方 即是指佛的智慧, 能遍照十方一切世界, 因為由於智慧的殊勝無比, 所以才益發顯示出佛德的廣大難量 9. 四輪相依喻 94 如依虛空, 起四風輪, 能持水輪 何等為四, 一名安住, 二名常住, 三名 9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4,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4, 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9,CBETA, T35, no. 1735, p. 87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4, c

28 究竟, 四名堅固 此四風輪, 能持水輪, 水輪能持大地, 令不散壞 是故說地輪依水輪, 水輪依風輪, 風輪依虛空, 虛空無所依 雖無所依, 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 這是說如來出現是依無礙慧光明而起佛的四種大智風輪, 能持一切眾生善根 哪四種呢? 所謂普攝眾生皆令歡喜大智風輪, 建立正法令諸眾生皆生愛樂大智風輪, 守護一切眾生善根大智風輪, 具一切方便通達無漏界大智風輪 95 如疏云 : 以如來出現則成大局 今謂一 未信入者, 以四攝普攝示以正理 二 已信受者建立教法 三 已入法者令其成行 四 已成行者令其得果 96 諸佛世尊以大慈救護一切眾生, 以大悲度脫一切眾生 大慈大悲普遍饒益一切眾生 然此大慈大悲之德用, 乃是依於大方便善巧的智慧, 大方便善巧的智慧又依於如來出現才起大德大用, 而如來出現則是依於無礙慧光明, 此無礙慧光明則無有所依, 無相 無住 又, 以經中的四輪相依譬喻, 來結合如來出現, 疏中所說更為簡明 一 以慈悲合地輪, 因大地能厚載山川萬物, 表慈悲能普遍饒益一切眾生 二 以方便善巧合水輪, 表說法隨眾生之所宜 三 以出現合風輪, 表如來力能持一切 四 以無礙慧合虛空, 如空無為, 故平等無礙 97 此文意主要在表述其展轉相依的關係, 並且也將如來出現所做的因緣行相做了解說 10. 大千饒益喻 98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既成就已, 饒益無量種種眾生 所謂水族眾生, 得水饒益 陸地眾生, 得地饒益 宮殿眾生, 得宮殿饒益 虛空眾生, 得虛空饒益 如來出現, 亦復如是 種種饒益無量眾生 : 所謂見佛生歡喜者, 得歡喜益 住淨戒者, 得淨戒益 住諸禪定及無量者, 得聖出世大神通益 住法門光明者, 得因果不壞益 住無所有光明者, 得一切法不壞益 是故, 說言如來出現饒益一切無量眾生 99 如來出現本來就是為眾生而出現, 所謂以悲智為因, 眾生為緣, 是應眾生機感而出現, 所以必然利益滿足一切眾生 這段經文不但表現了如來慈悲的本懷, 也同時傳頌出如來威德廣大無邊之能力, 俱能滿足無量善根分別不同的眾生, 皆予以隨願利益, 無一失時 9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4, c16 9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9,CBETA, T35, no. 1735, p. 874,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49,CBETA, T35, no. 1735, p. 874,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4, c25-p. 265, a6 9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4, c

29 ( 二 ) 約別相說 總說的部份, 將如來出興於世必須具備的理由和條件, 以及他出現的因緣目 的, 先作了整體的說明 接著有九項別說, 大約可分為三個重點 : 一是就如來本身而言, 他的身語意是如何展現? 二是如來於世所行之事有哪 些? 即出現境界 所出現之行 出現成正覺 轉法輪和涅槃等, 這些現相又是如 何? 三是能帶給眾生什麼好處? 即所謂 出現見聞親近所生善根 普賢菩薩在敘說如來的這些功德時, 每一項各舉十個譬喻加以說明, 筆者將 這近百個喻說以逆向歸類的方式, 重組其中相同的譬喻, 但卻喻說不同出現功德 的部份, 可以簡要的看出譬喻說法所要表達的深意 1. 虛空喻 以虛空的譬喻來作比況的有 : 如來的身 語 意業, 和如來境界 所行之行 及成正覺等, 在九項如來出現中就佔了六項, 可見虛空的性相, 用以比況如來的 諸多境界是最合乎如來體性的 (1) 如來身業 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 非至非不至 何以故? 虛空無身故, 如來身亦復如是 100 以虛空周遍喻, 比況如來身周遍十方 譬如虛空寬廣, 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 而彼虛空無有分別, 亦無戲論 如來身亦復如是 以如來智慧光明普照明於世間, 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的所有善根業行皆得成就, 雖然如此, 但如來身無有分別, 亦無戲論 因為從本已來, 一切執著 一切戲論皆已永斷 此是空無分別喻, 以況如來無著無礙身, 所行無礙就如虛空一樣, 雖然萬象森羅其中, 而虛空遍容一切卻不受一切所礙 (2) 如來語業 故 101 應知如來音聲有十種無量, 何等為十? 所謂如虛空界無量, 至一切處 經文中舉出如來有十種音聲, 以顯功德無盡之義, 如虛空界無量, 能遍 至一切處, 便是其中之一 如來音聲殊妙, 不但能普遍一切處皆得聞之, 而且不論人天種種異類眾生, 都能一時齊聞 ; 並且能隨各各眾生心所欲樂, 而一一演說 10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6, a9 101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0, c2-28 -

30 相應之法令其信解歡喜, 如來音聲遍遠, 即使目連的神足通欲窮其邊際亦不可得 (3) 如來心 也就是如來的意業 譬如虛空為一切物所依, 而虛空無所依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 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 而如來智無所依 102 意謂所有三乘乃至五乘之智慧, 無不是依佛智而得生起 也就是說眾生本來是顛倒迷執, 因依於佛智的教化而啟發覺悟, 所以說如來智慧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 如偈頌說 : 下方至有頂, 欲色無色界, 一切依虗空, 虗空不分別, 聲聞與獨覺, 菩薩 103 眾智慧, 皆依於佛智, 佛智無分別 (4) 如來境界 如來的境界是怎麼樣的境界呢? 經文說 虛空無分量境界, 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104 此以虛空的境界來形容如來成正覺的境界, 自是離言絕相, 無能言喻, 既廣大難量卻又不可得 (5) 如來所行之行 菩薩摩訶薩應知無礙行是如來行, 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 虛空界無邊際故, 如來行亦如是 105 如疏云 : 無礙行者, 即理之事行, 真如行者, 即事之理行 前即行相, 後即行體 又前是即智之悲, 後是即悲之智 前即真之俗, 後即俗之真, 融而無礙, 為如來行 106 說明如來所行是理事圓融 悲智雙運, 應知如虛空界不能究其邊際的 (6) 成正覺 虛空無生故, 諸佛菩提亦復如是 若成正覺 不成正覺亦無增減 何以故? 菩提無相 無非相 無一 無種種故 107 譬如世界有成敗, 而於虛空不增減, 一切諸佛出世間, 菩提一相恒無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1,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3,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4, 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 T35, no. 1735, p. 881, b7 107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5,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5, c6-29 -

31 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大涅槃者, 當須了知根本自性 109 所謂 成正覺 從勝義的角度來說, 也不過只是個假名而已, 就如同虛空一般, 求其自性是了不可得 2. 雲雨喻 (1) 如來語業 & 如來心 如來語業包含 說法 和 音聲 而言, 說法是智慧的流露, 智慧的流露須 要藉由音聲的表達, 因此在語業的詮釋上便結合這兩者互為彰顯 從如來大法身雲, 大慈悲雲, 大不思議雲, 雨不思議廣大法雨, 令一切眾生身心清淨 110 以雲比喻如來現相, 說法則以雨合之, 兩者正有因果相續的連結 如來說法令眾生得解脫, 猶如雨水普遍而降, 滋養草木令得生長一般 而如來音聲既不從身出, 又不從心出, 但卻能利益無量眾生 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 興大密雲, 遍閻浮提普霔甘雨, 百穀苗稼皆得生長, 江河泉池一切盈 滿 此大雨水不從龍王身心中出, 而能種種饒益眾生 111 此喻如來歡喜之聲, 如降雨滋榮萬物, 猶言隨稱眾生根器需要自得利益增長, 眾生也是感得機緣才能聽聞法音 譬如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 未便即降 先起大雲彌覆虛空, 凝停七日, 待諸眾生作務究竟 何以故? 彼大龍王有慈悲心, 不欲惱亂諸眾生故 過七日已, 降微細雨, 普潤大地 112 說明如來在說法之前, 必先以方便成熟眾生, 令其心 無驚怖 等到時機成熟, 然後才普降甘露法雨, 演說甚深微妙善法, 漸次的令眾生滿足如來的智慧, 得到無上法味 此漸降成熟喻, 喻如來音聲無變的特色, 不論是說何種法, 最終都是要導入究竟之地 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 於大海中降雨之時, 或降十種莊嚴雨, 或百 或千, 或百千種莊嚴雨 佛子, 水無分別, 但以龍王不思議力令其莊嚴 降霔難思的比喻, 在呈顯如來音聲無有分別, 以佛於甚深法界中, 一切皆圓滿清淨, 故能隨眾生根之所宜, 出種種言音, 皆令歡喜 113 此 諸佛如來隨眾生心, 雨如是等廣大法雨, 充滿一切無邊世界 佛子, 如來 10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6, b2 1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0,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6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69, b7 113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69, b

32 應正等覺, 其心平等, 於法無恡, 但以眾生根欲不同, 所雨法雨示有差別 114 如來之心平等的度化眾生, 但因眾生根器種種差別, 所以所說的法就必須隨順眾 生的需要, 而予以濟度, 使各各都能得到利益 3. 大海喻 (1) 如來心 譬如大海, 其水潛流四天下地, 及八十億諸小洲中, 有穿鑿者無不得水 而彼大海, 不作分別我出於水 佛智海水亦復如是, 流入一切眾生心中, 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 則得智慧清淨明了 而如來智平等無二, 無有分別, 但隨眾生心行異故, 所得智慧各各不同 115 如來智慧如大海遍佈地底洲中, 任穿鑿者得水取用, 水有滌淨之能, 不論器物大小 垢穢多寡, 水都平等以對 象徵佛智有清淨之功, 能淨除眾生顛倒心垢, 凡欲求佛智者, 皆隨眾生心器, 應現所求, 而佛智平等流入, 無有分別 (2) 成正覺境界 如大海水, 皆從龍王心力所起 諸佛如來一切智海亦復如是, 皆從如來往昔大願之所生起 116 一切智海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不可言說 117 上皆以海水宏深比喻如來境界乃是願力所致,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4. 水喻 (1) 如來語業 譬如眾水, 皆同一味 隨器異故, 水有差別, 水無念慮, 亦無分別 如來言音亦復如是, 唯是一味, 謂解脫味 隨諸眾生心器異, 故無量差別 而無念慮, 亦無差別 118 此以眾水一味之喻說明如來語無邪曲聲, 所有言說唯是令眾生得解脫的利益 (2) 成正覺境界 11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0,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1, b4 116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69, a

33 如是大海其水無量, 眾寶無量, 眾生無量, 所依大地亦復無量 119 佛智 一念即無窮盡, 故如來智海無量可知 5. 日月喻 (1) 如來身業 譬如日出於閻浮提, 無量眾生皆得饒益 所謂破闇作明, 變濕令燥, 生長 草木, 成熟穀稼, 廓徹虗空, 開敷蓮華, 行者見道, 居者辦業 何以故? 日輪普放無量光故 120 譬如日月隨時出現, 大山幽谷普照無私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 普照一切無有分別, 隨諸眾生根欲不同, 智慧光明種種有異 121 譬如日出, 生盲眾生無眼根故, 未曾得見 雖未曾見, 然為日光之所饒益 何以故? 因此得知晝夜時節, 受用種種衣服飲食, 令身調適, 離眾患故 122 (2) 如來所行之行 譬如日月獨無等侶, 周行虛空利益眾生 不作是念, 我從何來, 而至何所 諸佛如來亦復如是, 性本寂滅無有分別, 示現遊行一切法界, 為欲饒益諸眾生故, 作諸佛事無有休息 不生如是戲論分別, 我從彼來而向彼去 123 譬如日月遊虛空, 照臨一切不分別, 世尊周行於法界, 教化眾生無動念 124 如來所行不可思議, 此以日月無私之德, 巧喻如來悲智雙運之行 (3) 如來般涅槃 如日舒光照法界, 器壞水漏影隨滅, 最勝智日亦如是, 眾生無信見涅槃 125 日光有劃破黑暗的功能, 一如如來的智慧能破眾生的無明覆翳一般, 但若是 眾生沒有信心, 仍然不能得慧光照耀 11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4,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6,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6,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6,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4, c9 124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4,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7, a4-32 -

34 6. 寶喻 (1) 如來身業 譬如大海有大摩尼寶, 名集一切光明毗盧遮那藏, 若有眾生觸其光者, 悉 同其色 若有見者, 眼得清淨, 隨彼光明所照之處, 雨摩尼寶名為安樂, 令諸眾生離苦調適 126 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寶王, 名一切世間莊嚴藏, 具足成就百萬功德 隨所住處, 令諸眾生災患消除, 所願滿足 然此如意摩尼寶王, 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 上以摩尼寶之利益, 比喻佛莊嚴剎土利益眾生之功德 又如寶王能滿眾生願, 形容佛身相好莊嚴, 令有福眾生見者, 所願滿足 (2) 如來心 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 能生海內一切珍寶 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 於中有四大智寶珠, 具足無量福智功德 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 及諸菩薩智慧之寶 此約四智菩提而言, 如疏云 : 一 大圓鏡智 以離諸分別, 名 無染著 所緣行相微細難知, 不忘不愚一切境界, 名 巧方便 二 平等性智 觀一切法若為 無為, 自他平等, 名 善分別 三 妙觀察智 此智善觀諸法自相 共相, 無礙而轉, 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 無量法者, 即攝觀無量總持定門等 而言說者, 雨大法雨, 斷一切疑故 四 成所作智 知機 知時, 作所應作故 127 有四種大智慧寶具足無量威德光明, 此智寶光觸諸菩薩乃至令得如來大智 何等為四? 所謂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 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 慧光普照大智慧寶, 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 128 譬如大海, 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 性極猛熱, 常能飲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 是故大海無有增減 129 此中所謂四大寶各有名號, 一名日藏, 二名離潤, 三名火燄光, 四名盡無餘 這是比喻佛具有除滅煩惱的威德智慧 由於有前面所說的四智菩提的成就, 所以無智不生 也由於具有此光明智寶, 所以無惑不斷, 這兩者都是形容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的深廣德用 126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7, b7 12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 T35, no. 1735, p. 879, a5 12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1,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1, c2-33 -

35 7. 大藥王樹喻 (1) 如來身業 譬如醫王善知眾藥及諸呪論, 閻浮提中諸所有藥, 用無不盡 復以宿世諸善根力 大明呪力, 為方便故, 眾生見者, 病無不愈 130 以佛如大醫王, 能延壽命為喻, 喻佛度化眾生的事業無有窮盡 (2) 如來心 如來智慧大藥王樹, 何故得名為無盡根? 以究竟無休息故, 不斷菩薩行故, 菩薩行即如來性, 如來性即菩薩行, 是故得名為無盡根 131 不唯身業具無邊相好功德, 令眾生見之得消病惱, 其心意悲愍深切, 為不捨眾生故, 不斷菩薩行無有休息 (3) 饒益見聞所生善根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齅觸消眾疾, 若有見聞於十力, 得勝功德到佛智 132 眾生由病故輪迴顛倒, 如來知見如良藥能除眾病, 因此讚嘆若得見佛聞法, 功德自是不可思議, 得勝功德 也就是強調在 依法修行, 就如服藥除病一般, 必能得到佛智的殊勝功德 以上所歸納的七種譬喻, 是筆者認為在此品中提出引用的次數最多, 並不是此品中的譬喻只有這七種 其他是因為譬喻敘述過於冗長, 並且著重在因緣次第的轉進, 故不容易歸類 如在 如來音聲 第十相說 : 譬如娑竭羅龍王, 欲現龍王大自在力, 饒益眾生咸令歡喜, 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處, 興大雲網周匝彌覆 133 而後說其雲色相無量差別 又出種種電光 繼而雷聲 繼而涼風 然後乃降種種諸雨, 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像這樣的陳述, 如果單立一個 龍王喻 並不能盡其譬喻的真意, 所以難以一言一語概括, 才僅蒐列其中較簡要 但寓意明確的譬喻作為主題 130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0,CBETA, T10, no. 279, p. 267,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72,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2,CBETA, T10, no. 279, p. 278,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69, b29-c2-34 -

36 四 如來出現品 所用譬喻之特色 以上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十種相, 不論總別, 其所引用的譬喻格局都是難以思量的 筆者根據自己的心得, 歸納出以下四點特色加以說明 誠如 譬喻 是利用彼此兩者的相似點, 用彼方來說明此方, 這個相似的部份, 也許是從體性上說, 也許是從相用上說, 但不外是以易知來說明難知, 以具體來說明抽象, 所以大致上列出以下四點特色 : ( 一 ) 華嚴玄義, 朗然齊現 從上所略述的譬喻分類當中, 不難發現某些譬喻似乎與它所要詮釋的相, 形容得並不十分貼切 ; 又有些譬喻好像隱含不止一相, 似乎一種譬喻就可通喻其他多相, 乍看之下, 不免使人有模糊了主旨的感覺 但從澄觀在 華嚴經疏 中的解析得知 言無量乃是總相, 今明有十箇無量, 以顯無盡, 理實則有百千阿僧祇數無量, 此十無量皆遍十喻 言百千者, 古人云, 以十無量入中, 十喻成百 ( 總 ), 以後結中十句 ( 別 ), 一一結前百門為千, 其中更有別義, 方成無量 134 因此, 筆者的疑惑就此得解, 無怪乎覺得講如來身的譬喻, 看來好像是在形容如來智慧, 講如來涅槃又近似指向如來語業, 如來語業卻又通於如來心的喻說 原來這正是華嚴表法的不思議處, 一中有多, 多中有一, 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 其圓融無礙的意境隨處可見, 正如杜順和尚以 十玄門 135 闡發華嚴要義中所明, 已在在呈顯法界無盡之理趣 十玄門 分別舉出法界本具的十種現象, 彼此互相依存, 互為緣起, 而形成重重無礙無盡的法界, 其中 因陀羅網境界門 和 託事顯法生解門 便是善巧譬喻之門, 對於一向幽玄莫測的華嚴勝境, 古德們便擅以譬喻來開解 此品中對描述如來的德行亦復如是, 不但 能譬喻 的境界廣大難量, 所譬喻 的寓意亦深遠難思, 唯於非喻中略喻少分, 令後學者也能夠從中理解得一二, 這也正是其譬喻說法的特色和目的 畢竟佛的果德是高勝莫測, 聖智難思 雖然我們說法體實相只有一個, 但其 相 義 開之卻有萬端, 且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機, 對不同社會階層與不同教育背景的人說法, 自需廣開方便, 多方譬喻, 以使人得到 因譬得解 的效果 134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 T35, no. 1735, p. 873, a 華嚴一乘十玄門 卷 1: 此下明約法以會理者凡十門 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 ( 此約相應無先後說 ) 二者因陀羅網境界門 ( 此約譬說 ) 三者祕密隱顯俱成門 ( 此約緣說 ) 四者微細相容安立門 ( 此約相說 ) 五者十世隔法異成門 ( 此約世說 ) 六者諸藏純雜具德門 ( 此約行行 )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門 ( 此約理說 ) 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 ( 此約用說 ) 九者唯心迴轉善成門 ( 此約心說 ) 十者託事顯法生解門 ( 此約智說 ) (CBETA, T45, no. 1868, p. 515, b17-27)

37 ( 二 ) 法喻相當, 易於領會 如來的境界對我們來說是無法想像得出的, 因為我們誰也沒見過佛! 不知道佛的真相究竟是如何? 我們的知識和認識, 全來自於長輩的教導 資訊的薰陶 和現象界的經驗, 因此我們無法憑空揣測出佛的具體德相 所以普賢菩薩用種種已知的大自然景象, 取其特性, 透過他的說明以闡揚如來的功德 如以 虛空 譬喻如來的身語意 境界和所行之行等, 以 日光 譬喻佛德無私 以 雲雨 譬喻說法無量, 都是容易讓人領會的 由於如來果地是超勝一切萬象, 遠離一切差別對待, 是甚深無上, 獨一圓滿, 因此世法的譬喻以虛空 大海 雨水 日光, 來比擬如來的性德或德用, 其格局是世間相的至極, 引之比擬出世間相可以說是相稱的, 所要表達的寓意也非常明確 如經云 : 譬如虛空寬廣非色, 而能顯現一切諸色, 而彼虛空無有分別亦無戲論 136 這是因為虛空以其無相卻能含容萬相的特色, 能喻法身無相而遍一切處, 亦如實相之無相無不相 又以虛空既是空無形相, 無有邊際可得, 正因此故, 方才得 圓滿 之名, 得以喻如來法身 遍滿一切處 之義 又如說 一切智海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不可言說 137 譬如眾水, 皆同一味 隨器異故, 水有差別 138 以其大海廣闊深不可測, 百川匯入皆同一味, 能涵養水族萬類, 利益無盡 ; 能納受大雨不盈不溢 ; 受烈日燥熱亦不乾不涸 ; 如雨水普潤萬物, 隨所受用, 等而雨之, 這種種特質皆不失喻如來慈悲眾生之德 又以水性至柔, 喻如來無我無住 ; 水性無諍, 似如來所行之行無依無著 ; 如來廣大智慧日身, 放無量光普照耀故 139 如日光普照天下, 明亮所有幽暗之地, 喻如來智慧能明亮眾生幽暗心地亦復如是, 都是很切實的譬喻 如來功德的體現, 大都是從德用上來呈顯, 像舉例的這些譬喻, 在世間現象界中, 都有著最崇高 最廣大 最無可計量的特性, 不可破壞 不可變易, 正可以模擬形容如來境界的深廣無際 不可思議 無作無起 而又遍興利益之德能 最重要的一點是 : 這些譬喻在在都契合如來性德 如來境界的詮釋, 有不違法性空寂的本義, 而現法爾隨順之相的特色 136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6, a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73, c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51,CBETA, T10, no. 279, p. 26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6, b

38 如偈頌說 : 如來境界譬如虛空無際之不可量 ; 十方國土碎為微塵數, 亦難量如來一毛之功德量 ; 如持尺量虛空, 求邊際之不可得 ; 如法界雖遍滿遍一切, 卻不可見取為一切 ; 如真如離妄恒寂靜, 無生無滅普周遍是諸佛境界 ; 如法性無作無變易, 猶如虛空本清淨來說諸佛性淨之理一樣 ; 因為 法性不在於言論, 無說離說恒寂滅 ; 十力境界性亦然, 一切文辭莫能辯 了知諸法性寂滅, 如鳥飛空無有迹, 以本願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140 皆是巧說善喻, 深入性德, 也襯托佛德的圓滿無失, 令諸菩薩能隨所譬喻, 聞即開解 ( 三 ) 一音教化, 141 含攝次第 五教序中說 : 華嚴稱根本法輪, 不唯為開漸之本, 亦且為攝末之本 中指出一代佛教不出 三時 這 三時 143 分別是 : 142 文 ( 第一 ) 日出先照時 為圓頓大根眾生, 轉無上根本法輪 如此品中說 : 譬如日出於閻浮提, 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 但以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先後 如來 應 正等覺亦復如是, 成就無邊法界智輪, 常放無礙智慧光明, 先照菩薩 摩訶薩等諸大山王, 144 ( 第二 ) 日昇轉照時 為下中上三類眾生, 轉依本起末法輪 在此照中含攝下中上三類眾生, 故有三轉, 分為初轉 中轉和後轉 依五教儀中所釋 初轉時者, 謂佛初於鹿苑, 為鈍根下類眾生, 轉小乘法輪, 名為隱實教 令彼凡夫外道, 轉凡成聖 華嚴云 : 次照黑山 如來智輪, 次照聲聞緣覺 145 中轉時者, 謂佛次於中時, 為中根一類眾生, 轉三乘法輪, 名為引攝教 令彼二乘人等, 轉小成大 華嚴云 : 次照高原, 如來智輪, 次照決定善根眾生, 隨其心器, 示廣大智 146 後轉時者, 謂佛次於後時, 為利根上類眾生, 轉大乘法輪, 名為融通教 令彼權教三乘, 轉權成實 華嚴云 :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如來智輪, 然後普照一 140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5, a17-b9 141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1: 敘今古立教者, 謂古今諸賢所立教門差別非一, 且略敘十家以為龜鏡 一依菩提流支, 依維摩經等, 立一音教 謂一切聖教皆是一音 一味 一雨等霔, 但以眾生根行不同, 隨機異解, 遂有多種, 如克其本, 唯是如來一圓音教 故經云,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等是也 (CBETA, T45, no. 1866, p. 480, b9-16) 142 賢首五教儀,CBETA, X58, no. 1024, p. 625, b 賢首五教儀,CBETA, X58, no. 1024, p. 625, b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6, b 賢首五教儀開蒙,CBETA, X58, no. 1025, p. 689, b 賢首五教儀開蒙,CBETA, X58, no. 1025, p. 689, b

39 切眾生, 乃至邪定亦皆普及, 為作未來利益因緣, 令成熟故 147 ( 第三 ) 日沒還照時 為上上根眾生, 轉攝末歸本法輪 令彼偏教五乘人 等, 轉偏成圓, 所謂或日後分時入, 後善是也 故古德義取出現文意說云 : 如日沒時, 還照高山, 如來智輪, 最後還照菩薩諸大山王 148 此三時教判即是依據 如來出現品 的譬喻所做的判釋, 唯如來的大日智光 但放光明平等普照, 無礙無障, 無所分別 譬如日月隨時出現, 大山 幽谷普照無私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 普照一切無有分別, 隨諸眾生根欲不同, 智慧光明種種有異 149 正如在 如來出現 的第七相中所言 :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 先成色界諸天宮殿, 次成欲界諸天宮殿, 次成於人及餘眾生諸所住處 佛子! 如來出現亦復如是, 先起菩薩諸行智慧, 次起緣覺諸行智慧, 次起聲聞善根諸行智慧, 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 佛子! 譬如大雲雨一味水, 隨諸眾生善根異故, 所起宮殿種種不同 如來大悲一味法雨, 隨眾生器而有差別 150 一味水 猶如 一音 之喻, 由此可以清楚的了解, 佛法縱然有三藏十二部之浩繁, 總不出如來一音所演 又如說明 如來音聲第四相 的殊勝所言 : 於一音中出無量聲, 隨諸眾生心樂差別, 皆悉遍至, 悉令得解 151 強調如來之心無有高下, 如來智慧教化眾生無有偏頗, 以顯示如來性德 平等 無分別 的特質 像這樣的譬喻在經文中比比皆是, 但隨眾生的根器 和應機攝化的因緣不同而現差別 如心器較小, 所裝的水量就少 ; 心器較大, 能裝的水量就多, 容量不同, 但水是一樣的味道, 一樣的滿, 水並不做取捨容器的分別 在 如來音聲第六相 即做如是說 : 譬如眾水皆同一味, 隨器異故水有差別, 水無念慮亦無分 別 152 因此筆者認為如來以一音教化眾生, 其中已然含攝對諸乘說法的次第, 這從此品中的譬喻就可以見其端倪, 也因此成為後來古德們在判釋如來一代時教的依據 ( 四 ) 如來藏義, 蘊涵其中 華嚴經 的成佛觀可以說是密合如來藏思想的一個關鍵, 如在此品中即說 : 佛子! 如來智慧無處不至 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顛 147 賢首五教儀開蒙,CBETA, X58, no. 1025, p. 689, b 賢首五教儀開蒙,CBETA, X58, no. 1025, p. 689, c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6, b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4, a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9, a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69, a

40 倒執著而不證得 ; 若離妄想, 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153 如來智慧 具足在於眾生身中, 因妄想覆蓋, 故隱而未顯, 這是如來藏說的根本意義 而此品中是如何譬喻說明的呢? 在 如來心第十相 中說 : 譬如有大經卷, 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 一切皆盡 所謂 : 書寫大鐵圍山中事, 量等大鐵圍山 ; 書寫大地中事, 量等大地 ; 書寫中千世界中事, 量等中千世界 ; 書寫小千世界中事, 量等小千世界 ; 如是, 若四天下, 若大海, 若須彌山, 若地天宮殿, 若欲界空居天宮殿, 若色界宮殿, 若無色界宮殿, 一一書寫, 其量悉等 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 而全住在一微塵中 ; 如一微塵, 一切微塵皆亦如是 時, 有一人智慧明達, 具足成就清淨天眼, 見此經卷在微塵內, 於諸眾生無少利益, 即作是念 : 我當以精進力, 破彼微塵, 出此經卷, 令得饒益一切眾生 作是念已, 即起方便, 破彼微塵, 出此大經, 令諸眾生普得饒益 在這則譬喻中所說的 大經卷 即是後來大乘經所謂的 如來藏, 盡此大經中 所書 即是隱喻 如來智慧 的德用廣大, 微塵 喻 無明, 亦可比擬為 眾生 透露出 如來智慧 量等太虛, 然全遍於一微塵中, 不為有餘 ;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亦不為不足 將如來性德的兼容並蓄 圓滿具足, 任運展現出無量 無際 亦無有盡的功德力, 超越有相的對待, 而體現圓融無礙的不思議境界 印順法師在 如來藏之研究 中也指出 : 眾生身中有如來的如來藏說, 在華嚴的無礙法界中, 以象徵的 譬喻的形式, 漸漸的開展出來 154 大乘經中, 主要是 華嚴經, 充分表達了佛身的遍滿, 沒有一處沒有法身的 法身無所不在, 那末眾生的身心中, 也不能說沒有佛身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所說 : 如來智慧, 無處不至 如來智慧 無相智慧 無礙智慧, 具足在於眾生身中 如來智慧在其身內, 眾生身中有如來法身 ( 智慧 ), 與佛無異, 所以可說眾生有如來藏了! 155 由此可知, 在八十卷的 華嚴經 裡面雖然沒明確的使用如來藏一詞, 但是其所傳述的要旨, 卻是昭然顯明的 如來藏 梵文 tathāgata-garbha 指隱藏於一切眾生之貪瞋煩惱中的自性清淨如來法身, 這也就是 佛性 的異名 眾生皆有佛性 是強調人人都能成佛, 只是因為現在無明覆蓋, 不覺而輪迴生死流中罷了 在此品中雖無具體出現 如來藏 名, 但實已蘊涵 如來藏 義 而闡述佛性義最廣泛的大乘經典, 當數 大般涅槃經, 其中 如來性品 提到佛性的不可思議, 連十住菩薩才不過只能知 153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72, c 印順著, 如來藏研究, 台北, 正聞出版社,1992 年 5 月,39p 印順著, 如來藏之研究, 台北, 正聞出版社,1992 年 5 月,39pp.168~

41 見少分而已 : 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 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156 也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所以佛才會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如 法華經 所謂欲令眾生 開示悟入佛知見 而古德釋整部 華嚴經 所詮則 不出信解行證四門 157, 因此也可說此經是為欲令眾生 信解行證佛境界 而施設 誠以如來境界之不可思議, 連聲聞緣覺亦如癡如聾 不見不聞的緣故 因此, 如來現身說法的目的, 也就在於令眾生 信 成佛有如此的殊勝利益, 藉由譬喻指明 一切眾生身中, 皆含有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鼓勵眾生應起 信 而生上求佛果之心, 漸以 解 行 證 而達到究竟的佛地 因此筆者認為此品譬喻的特色, 不僅開顯如來果德,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亦為日後華嚴 宗以 性起 說 158 弘揚如來教義為建立華嚴宗旨, 奠定了相當有力的基礎 五 結論 一切如來諸所作, 世間譬喻無能及, 為令眾生得悟解, 非喻為喻而顯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 百千萬劫難可聞, 精進智慧調伏者, 乃得聞此祕奧義 159 從 如來出現品 的譬喻中, 可以看出如來的出現因緣, 若非具有無量因緣不能得如來出現應機化物 除了上述所引例的總相有十種關於 出現因緣 的譬喻之外, 另有殊勝的身語意三業, 秘密難思, 一一更有十種譬喻的表法, 未能予以詳述 若總括如來出現時之十種無量利行之相, 則共成百種, 文言浩繁, 誠不能於此盡書其趣, 故另以譬喻表法之類型加以分類, 以釐清其中譬喻說法的真實義涵 至於 如來出現 譬喻之特色, 筆者則著重在華嚴獨具的 十玄 特色 譬喻的 取材 和隱含 如來教化次第 及 如來藏義 這四點略試探討 如來藏 思想的盛行約在四世紀左右, 綜合印順與日本學者香川孝雄的推論 160, 東晉時, 繼 華嚴經 之後譯出的 大方等如來藏經, 可以說是第一部 出現的如來藏經典 161 經中以九種譬喻 162 說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筆者對照 156 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p. 411, c28-p. 412, a1 157 華嚴經綸貫,(CBETA, X03, no. 220, p. 567, a 性起 是不等待其他因緣, 從性而起, 一切事物隨順其真實本性而顯現, 也即從佛果的境界來說事物的現起 性起 一詞, 見於六十卷 華嚴經 的 寶王如來性起品 ( 唐譯八十卷譯作 如來出現品 ) 詳見方立天, 法藏, 東大圖書,1991,p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78, c 香川孝雄, 如来蔵経典の成立について, 日本,1956, 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7(4-1) 161 參見印順著, 如來藏之研究, 台北, 正聞出版社,1992 年 5 月,39p 九喻是 : 萎變花 巖樹蜜 粳糧 金在不淨 貧家寶藏 菴羅果 金像弊穢物 貧女懷貴子 開模出金像 詳見 大方等如來藏經,CBETA, T16, no. 666, p. 457, a6-40 -

42 之下, 發現 如來藏經 的 九喻 與 如來出現品 所用的 塵含經卷喻 在喻題表述的運用上, 幾乎如出一轍 一樣是 先引譬喻, 後有一人 ( 如來 ) 天眼見之, 巧智方便而令得 的模式, 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由這一點的雷同, 不禁令人聯想到 如來藏經 顯然是受到 如來出現品 的啟發, 而延展出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 163 這個巧合不知道是不是同屬一個譯者有關? 六十華嚴 和 大方等如來藏經 同是東晉時佛陀跋陀羅所翻譯的, 雖然如此, 但是在 六十華嚴 中的 塵含經卷喻 卻沒有出現 如來藏 的用語, 不過單就這兩者的譬喻來看, 雖然風格一致, 其實仔細琢磨, 畢竟 如來出現品 所引的 塵含經卷喻 在表法的格局上是勝於 如來藏經 的九喻 因為它不僅達到示眾生有如來藏, 而且以 一微塵之極小中, 住書有三千大千世界事之極大經卷 這樣超乎世俗知見的境界, 正是闡揚華嚴 一多無礙 普遍含容 的法界觀特色的運用 至於大乘經典中提到 眾生皆有佛性, 經常見到使用 金礦 的譬喻來說明, 眾生是礦, 佛性是金, 只要去礦出金, 則可以隨意製作金莊嚴具 ( 指成佛後, 德用自在的比喻 ) 這充分符合 眾生皆有佛性 的議題, 容易讓人明白只要如法修行就能成佛的道理 但是有關 真金 的譬喻, 在 如來出現品 中卻一次也沒用 為什麼呢? 難道 金礦 的譬喻是以後的經典才提出的嗎? 筆者認為這不是重點! 佛經中雖然常以 真金 能成就種種金莊嚴具來做譬喻, 是以其金性不變易, 比之 佛性 於生死流轉中, 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的特性, 但金性實不足以比況成佛後之境界 倒是在 十地品 ( 成佛以前 ) 的經文裡面, 每一地菩薩的修行都以 煉金 為譬喻, 來引申地地的勝進修行, 使得功德善根能夠轉更明淨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 譬喻 的使用, 也有 權實 或 了義不了義 的區分 金性雖然不變, 但畢竟其初相是細碎不聚又與泥礦混雜 ( 如在凡夫位的眾生心性散亂與煩惱和合一樣 ), 須要靠提煉加工, 去蕪存菁 ( 去除理事二障 ), 才能顯出金的本色 ( 佛性 ) 這樣的結構, 並不合乎已成就的如來 於無相中現相 於無住處普化群機 的性德妙用, 更難吻合 大方廣 的旨趣 故筆者認為這應該是此品沒有用 真金 來譬喻 如來果德 最主要的原因 從以上所舉例各的種譬喻可以讓人明白, 佛法要深入人心, 不得不透過譬喻的善巧來加以說明, 令主題鮮明活潑, 才能躍然於聞法者的心胸, 以增加其對法的記憶而能念持不失 如來出現之法, 則在一連串具有磅礡氣勢的譬喻下, 呈現如來慈悲無量 智慧無邊的內德, 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現相表法, 演法無盡 譬喻 也是一種比類的方式, 以現有可了知之法, 比類而顯未了知之法, 雖然所喻非是所說之法, 但是在 法 喻 的合成之下, 則能顯示出法的真實義涵, 襯托出佛法的奧妙處, 所以譬喻的善巧, 實是佛法的弘揚中不可或缺的助緣 163 參見印順著, 如來藏之研究, 台北, 正聞出版社,1992 年 5 月, 39p

43 < 如來出現因緣之總別相列表 > 總相 ( 壹 ) 一 出現之法 1. 大千興造喻 2. 洪霔大雨喻 3. 雲雨無從喻 4. 大雨難知喻 5. 大雨成敗喻 6. 一雨隨別喻 7. 勝處先成喻 8. 事別因由喻 9. 四輪相依喻 10. 大千饒益喻 別相 ( 玖 ) 二 身業 1. 虛空周徧愈況周徧十方身 2. 空無分別喻況無著無礙身 3. 日光饒益喻喻普入成益身 4. 日光等照喻喻平等隨應身 5. 日益生盲喻喻無生潛益身 6. 月光奇特喻喻佛圓迴等住身 7. 梵王普現喻喻佛無心普應身 8. 醫王延壽喻喻佛窮盡後際身 9. 摩尼利物喻喻佛嚴剎益生身 10. 寶王滿願喻喻佛相嚴滿願身 三 語業 1. 劫盡唱聲喻 2. 響聲隨緣喻 3. 天鼓開覺喻 4. 天女妙聲喻 5. 梵音及眾喻 6 眾水一味喻 7. 降雨滋榮喻 8. 漸降成熟喻 9. 降霔難思喻 10. 徧降種種喻 四 意業 1. 虛空無依為依喻

44 2. 法界湛然喻 3. 大海潛益喻 4. 大寶出生喻 5. 珠消海水喻 6. 虛空含受喻 7. 藥王生長喻 8. 劫火燒盡喻 9. 劫風持壞喻 10. 塵含經卷喻 五 出現境界 1. 前二喻喻無縛無脫 2. 後海水宏深喻喻無量無邊 六 所出現之行 1. 金翅闢海喻 2. 日月無思喻 七 出現成正覺 八 出現轉法輪 1. 文字無盡喻 2. 徧入無住喻 九 出現涅槃 1. 盈虧不還 2. 隨緣起盡 十 出現見聞親近所生善根 1. 少服金剛喻 2. 少火燒多喻 3. 藥王徧益喻

45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1. 原典文獻 大方廣佛華嚴經 T10,no.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T10,no.300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T10, no.301 大方等如來藏經 T16,no.66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T35,no.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T36,no.173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T45,no.1876 新華嚴經論 T36,no 華嚴經探玄記 T35, no.1733 華嚴經決疑論 T36,no.1741 華嚴一乘十玄門 T45,no.1868 華嚴經綸貫 X58,no.220 華嚴綱要 X9,no.240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 X58,no.991 賢首五教儀 X58,no 中日文專書 論文 丁敏 (1990) 佛教譬喻文學研究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丁敏 (1996) 森羅萬象的佛教譬喻 台北 : 人生雜誌社 丁敏 (1991) 譬喻佛典之研究 台北 : 中華佛學學報 印順 (1992) 如來藏之研究 臺北: 正聞出版社 平川彰 (1989) 彰縁起と性起華厳の唯心偈をめぐって 日本 : 南都仏教 61 伊藤瑞叡 (1983) 華厳経の成立大本の構想内容と集成意図および十地経の位置 日本 : 春秋社 杜正民 (1998) 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 臺北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吳可為 華嚴判教論辨微 臺北 : 中華佛學學報 20 香川孝雄 (1956) 如来蔵経典の成立について 日本 : 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7(4-1)

46 高峯了州 (1941) 如来出現の思想と華厳経結構の意図 日本: 龍谷学報 331 唐秀英 (1995) 杜順和尚 華嚴法界觀門 及其影響之研究 臺北: 全國博碩士論文 洪梅珍 (2006) 百喻經 故事的文學特質 台北: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程觀林 (2003) 鏡花水月-- 佛教譬喻. 故事和傳說 中國,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曾瓊瑤 (2002) 華嚴如來性起正法之研究---- 以法藏 探玄記 為主 臺北 : 全國博碩士論文 楊政河 (1997) 華嚴哲學研究 臺北: 慧炬出版社 黃懺華 (2003) 佛教各宗大意 臺北: 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廖明活 (1997) 智儼的 緣起 和 性起 思想 臺北: 佛學研究中心郭朝順 (1983)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 臺北: 全國博碩士論文 董靜宜 (2004) 道生法師佛性論之研究 臺北: 全國博碩士論文 學報 2 鎌田茂雄 (1957) 性起思想の成立 日本 : 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10(5-2) 釋永本 (1996) 佛教經典中的蓮花與譬喻 台北 : 1994 年佛學研究論文集 - 佛與花 工具書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以行布與圓融來看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之起信 釋演惠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 大智度論 云 :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此處的信不是一般的仰信, 而是智信 而且證入一真法界的方式, 法藏認為有五門, 第一就是要有信 入法界品 其主要人物為善財童子, 以及他的啟信老師文殊菩薩, 兩者都含有信的寓意 善財童子在過去世中, 就已深種善根,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當智慧財產 侵犯人權? 智慧財產與人權 Kickstarter The Matrix The Matrix Avatar Eywa 12 2013 4 484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新探 ( 上 ) 王家軒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6 期 2017 年 1 月一 緣起 華嚴經 是佛門的寶藏, 廣大圓融莊嚴, 華嚴 是 開演萬行之因華, 莊嚴萬德之佛果, 以萬行交飾, 緣起集成故, 又名 雜華經 相傳是由有 第二佛陀 之稱的大乘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 從龍宮請出 依佛陀弘法度生的因緣, 自古以來有 開悟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富貴的華嚴 的說法, 所以圭峰宗密大師說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凡發生過的必留下痕跡 同位素分析的考古應用? 如何考古 06 2013 9 489 經由人骨中碳和氮同位素的分析, 提供考古學家另一個探討古代攝食系統的途徑 另外, 可以藉由鍶同位素分析了解人群的來源與遷移過程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13 15 13 12 15 14 13 15 13 12 15 13 15 13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2013 9 489 07 δ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55-272(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道厚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提要 : 華嚴宗集大成者唐朝法藏大師,

More information

T051F_01

T051F_01 維 摩 詰 經 節 要 1.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1 1 佛 國 品 : 眾 生 之 類 是 菩 薩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隨 所 化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所 調 伏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入 佛 智 慧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起 菩 薩 根 而 取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取 於 淨 國, 皆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3AEC9B6A1BB50B1D4A8C6B0DDC344AABAB5F8B0ECBFC4A6582E646F63>

<4D F736F F D2033AEC9B6A1BB50B1D4A8C6B0DDC344AABAB5F8B0ECBFC4A6582E646F63> 78 正觀第七十三期 / 二 Ο 一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時間 與 敘事 之視域融合: 以呂格爾 三重再現 及法藏 新 十玄門 為線索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郭朝順 相對而言, 本文也從法藏新十玄門提供對於時間性的反省, 可以對映呂格爾對時間問題沈思之差別 基於對於人性與佛性的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時間哲學觀點, 也衍生不一樣的關於 敘事 的主張, 法藏著重於終極覺悟的敘事, 而呂格爾則注視著敘事者在敘事活動中對自我存在經驗的修補

More information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基本數學數學核心能力測驗 G2 行為觀察記錄記錄紙 學校 : 班級 : 姓名 : 日期 : 記錄者 : ~ 學生作答時, 請他 ( 她 ) 將雙手皆置於桌面 ~ 認識數字 ( 三 ): 數列 ( 共 1 頁 ) 注意事項 逐題觀察並作底下記錄, 等分測驗做完後, 每一個策略任選一題問 這一題你是怎麼算的? ( 如果只運用一種策略, 則再任選 2-3 題訪問 ) 利用學生的回答來作為 自己觀察記錄的證據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 處於全球氣候變遷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全球各國各地頻繁出現極端氣候似乎已成定局 為此, 如何在五濁惡世的當今, 人門在理所當然享有舒適奢華的物質條件的同時, 對整個地球環境的破壞也是日益顯著的客觀事實 天災人禍不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公平的調戲, 而是我們應為自己所作的一切買單和承當 若以

摘要 : 處於全球氣候變遷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全球各國各地頻繁出現極端氣候似乎已成定局 為此, 如何在五濁惡世的當今, 人門在理所當然享有舒適奢華的物質條件的同時, 對整個地球環境的破壞也是日益顯著的客觀事實 天災人禍不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公平的調戲, 而是我們應為自己所作的一切買單和承當 若以 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九屆碩士論文 華嚴經 無情有性說之探究 以法藏和澄觀詮釋為主 A Study of Non-sentient beings with a Buddha-nature Though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zang and Chengguan in Avatamsaka Sutra 指導教授 陳英善老師 研 究 生 釋如觀 中華民國 一 三

More information

四技二專統測國文科 93 ~ 98 年 表一 單元名稱 字音辨正 ( 正確讀音 形近字讀音辨識 ) 字形測驗 ( 正確字形 同音字形使用辨識 ) 字 詞義 解釋 ( 一字多義 古今異義

四技二專統測國文科 93 ~ 98 年 表一 單元名稱 字音辨正 ( 正確讀音 形近字讀音辨識 ) 字形測驗 ( 正確字形 同音字形使用辨識 ) 字 詞義 解釋 ( 一字多義 古今異義 93 98 臺中高工 張麗美老師 93 98 93 10 98 19 93 98 -- 四技二專統測國文科 93 ~ 98 年 表一 單元名稱 93 94 95 96 97 98 1. 字音辨正 ( 正確讀音 形近字讀音辨識 ) 1 2 1 1 1 1 2. 字形測驗 ( 正確字形 同音字形使用辨識 ) 3 3 3 3 2 4 3. 字 詞義 解釋 ( 一字多義 古今異義 2 2 3 2 2 3 4.

More information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四十七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高中組生物 ( 生命科學 ) 科 040718 光鮮外表下的神秘面紗 - 探討草莓果實生長及其生殖 學校名稱 : 國立鳳新高級中學 作者 : 高二簡溥辰 指導老師 : 王美玲 高二謝宜芬 高二歐盈佛 高二陳柏維 關鍵詞 : 草莓 (Fagaria sp. ) 果實發育 (fruit develop) 萌芽 (germination) ~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劉漢初先生 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 研究生 陳宜伶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撰 103 105 115 123 125 127 129 1 1 618-907 206-8 1 code 2 2 3 4 2 3 4 3 960-1278 1127-1278 5 6 5 6 7 8 4 10 1276-1292 Mangi Faghfour 11 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1 壹 研究動機 一般而言 傳統大三弦琴碼的擺放位置 圖 1 大約在琴鼓下方 由下往 上三分之一的地方 約 8.5 公分 但是這種擺法 學生在初學大三弦時 左手 常伴隨著指距較大 音準較難以掌握的困擾 為解決這個技巧上的問題 必須不 斷練習將手指指距撐開 並在琴桿上做記號來加以輔助 圖 1 傳統琴碼三分之一的擺放位置 8.5 公分 目前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談龍建教授 採取將琴碼位置 往上移至 五度音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華嚴經 浩瀚深廣, 要想了解實乃不易, 然而想知道如何從凡夫而最終成就佛道的過程, 就要透過 華嚴經 入法界品 來了解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描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依人求道, 親證平等法界, 在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 而成就佛道的過程 本文以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位善知識,

壹 前言 華嚴經 浩瀚深廣, 要想了解實乃不易, 然而想知道如何從凡夫而最終成就佛道的過程, 就要透過 華嚴經 入法界品 來了解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描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依人求道, 親證平等法界, 在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 而成就佛道的過程 本文以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位善知識, 慈行童女修行法門之探析 以 八十華嚴 入法界品 為主 釋道悅台北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本文是依 華嚴經 的三種譯本作為對照, 以 八十華嚴 為主, 六十華嚴 與 四十華嚴 二種譯本為輔, 作為研究範圍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 八十華嚴經 的最後一品, 也是 華嚴經 之義理如何在人間實現修行的最好顯現 其通過善財童子對五十三位善知識的參訪, 從而令善財童子一步一步成就無上佛道的過程 而本文所探討的對象是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之第十位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11-130( 西元 2010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 以 五教章 為主 釋正持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提要 : 法華經 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More information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百變的 廚房世界 廚藝與感官的饗宴 5 26 2014 2 494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2014 2 494 27 28 2014 2 494 食物的物理變化 5 廚房好比是一個食物實驗室, 運作時, 都在進行無數的物理與化學變化, 才能把樸實的原料食材轉為一道道令人驚嘆的美味 食物的化學變化 C 2014 2 494 29 62 65 廚房的魔術秀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五重十善之研究 - 以 十地品 離垢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通是 中華民國一 年五月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More information

汝見諸眾生顛倒惑所覆而興大悲意求證無師道汝以清淨心尋求佛菩提承事善知識不自惜身命汝於諸世間無依無所著其心普無礙清淨如虛空汝修菩提行功德悉圓滿放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世汝不離世間亦不著於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譬如火災起一切無能滅汝修菩提行精進火亦然勇猛大精進堅固不可動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一切法界中所有諸剎海

汝見諸眾生顛倒惑所覆而興大悲意求證無師道汝以清淨心尋求佛菩提承事善知識不自惜身命汝於諸世間無依無所著其心普無礙清淨如虛空汝修菩提行功德悉圓滿放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世汝不離世間亦不著於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譬如火災起一切無能滅汝修菩提行精進火亦然勇猛大精進堅固不可動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一切法界中所有諸剎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爾時善財童子 向迦毘羅城 思惟修習受生解脫 增長廣大 憶念不捨 漸次遊行 至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 其中有神 號無憂德 與一萬主宮殿神俱 來迎善財 作如是言 善來丈夫有大智慧 有大勇猛 能修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 心恒不捨廣大誓願 善能觀察諸法境界 安住法城 入於無量諸方便門 成就如來功德大海 得妙辯才 善調眾生 獲聖智身 恒順修行 知諸眾生心行差別 令其歡喜趣向佛道

More information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contents 1 2 3 4 5 6 7 8 9 10 4 6 14 21 27 30 35 37 40 44 5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8 65 68 73 77 81 91 95 T.S. 102

More information

鄭石岩教授講授 二 0 一三年重排版 華嚴經講義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華嚴經講義 鄭石岩教授講授 序 7 緒論 11 第一 真實圓融的精神世界 你不可不讀華嚴經 11 第二 法界之旅的藍圖 華嚴經教入門玄要 18 第三 十玄門大義 25 第四 釋五會念佛 32 第一會舉果勸樂生信分 法界莊嚴 ( 菩提場 ) 39 第一世主妙嚴品 40 第二如來現相品 46 第三普賢三昧品 50 第四世界成就品

More information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4 素人頭家圓夢 65 圓夢 桃城食在好味道 3 5 2000 9 6 5 11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68 素人頭家圓夢 69 透過臉書分享, 用美食料理和粉絲搏感情 3 好手藝 講究的製程, 這些店家習以為常 的事, 對消費者來說卻是最難得的堅持, 3 消費者在找的不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2000 1500 1000 8 70 素人頭家圓夢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並且是在一念之間即可成就, 為何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並且是在一念之間即可成就, 為何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二十一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八相成道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李治華老師 研究生 : 釋妙嚴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14 日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More information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頁 1-35( 民國一 三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5, pp. 1-35 (2014)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以 十地品 為核心 釋正持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學博士

More information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修訂日期 : 2005/05/08 發行日期 : 2006/2/2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6, No. 174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742 [cf. No. 279] 華嚴經骨目序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成 天台宗教第九祖師荊溪尊者有願行觀門骨目一卷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SW cdr

SW cdr 1~2 3 4 5~6 7~8 9~10 11 12 13 14 15 16~18 16 16 17 17 18 18 18 19 19 19 20 21 22 23~26 23 24 24 25 26 27 27 27 : 110V 1 110V 110V 15A 2 3 23 24 4 ( ) 5 6 1 2 26 20 l 1 7 3 4 5 15 17 18 12 7~13 6 ~ 8 ~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一 前言 : 古德曾言 : 不讀華嚴, 不知佛家之富貴, 誠哉斯言, 一旦著手研究 華嚴學, 遊心於華嚴重重無盡的深邃義海, 當有此感 ; 尤其 華嚴經 素有 經王 之美譽, 所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自內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一 前言 : 古德曾言 : 不讀華嚴, 不知佛家之富貴, 誠哉斯言, 一旦著手研究 華嚴學, 遊心於華嚴重重無盡的深邃義海, 當有此感 ; 尤其 華嚴經 素有 經王 之美譽, 所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自內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57-178(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趙太極 * 1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十種廣大佛事」之研究

「十種廣大佛事」之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二屆畢業論文 十廣大佛事 之研究 以 華嚴經 佛不思議法品 為中心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潤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五月 十廣大佛事 之研究 以 華嚴經 佛不思議法品 為中心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2 第一節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三節 全文章節大要 4 第二章 十廣大佛事意涵 4 第一節 佛事釋義 5 第二節十廣大佛事中的八道成道 8

More information

2 3 13 17 22 26 1 2 8 100738 +86 (10) 8508 5000 +86 (10) 8518 5111 www.kpmg.com.cn 2006 4 2002 2006 1 28% 2006 17 8 500 2006 2006 2006 7 2.5 2 1 500 500 40% 500 10 16 14 12 10 8 6 4 2 2002-2006 5.1 5.9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Amabile 創造力成分模式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證 以國小五年級繪畫為例 研究生 : 賴足菁撰 指導教授 : 鄭英耀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1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經》的主要思想

《如來藏經》的主要思想 如來藏經 之 如來藏說 釋果智 課程 : 印度佛教史 (MC6103) 老师 : 法慶博士 2013 年 9 月 13 日 一 如來藏經 現存漢文譯本 如來藏經 ( 梵語 tathāgatagarbhasūtra) 出自於 大正藏 經集部類, 共有四次漢譯, 西晉法炬和白 ( 帛 ) 法祖所譯均已佚失 ; 此經現存漢文譯本有兩種 : 一為 大方等如來藏經, 共一卷, 東晉天竺三藏法師佛陀跋陀羅 (Buddhabhadra,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Erwin Schrodinger

Erwin Schrodinger 基因改造 的過去 與未來 一般報導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星球 在這兒 各種生物所展現的生命跡象都有一些共通性 只是 這麼多千奇百怪的生命現象與生物個體 又具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呢 演講人 周成功 演講人 Erwin Schrodinger 20042374 57 ATGC DNA J. D. Watson and F. Crick DNAATGC DNAATGC DNA ATGC ATGC DNA A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1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美國之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1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美國之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Marxism s Sinicization and Communist China s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Discourse Privilege 趙春山 (Chao, Chun-Shan)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林祐斳 (Lin, You-Chin)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Soft Power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CU0594.pdf

CU0594.pdf 8 SOHO 1 3 003 SOHO SOHO Coder Programmer HTML CSS PHP JavaScrip 009 LECTURE 1-1 1 048 PART 2 LECTURE 1-1 1 049 SOHO Landing Page Landing 050 PART 2 LECTURE 1-1 1 SEO SEO P.093 SEO SEO SEO SEO SEO 051

More information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佛子 菩薩摩訶薩 以種種車 眾寶嚴飾 奉施諸佛 及諸菩薩 師長善友 聲聞緣覺 如是無量種種福田 乃至貧窮 孤露之者 此諸人眾 或從遠來 或從近來 或承菩薩名聞故來 或是菩薩因緣故來 或聞菩薩 往昔所發 施願故來 或是菩薩 心願請來 菩薩是時 或施寶車 或施金車 悉妙莊嚴 鈴網覆上 寶帶垂下 或施上妙 瑠璃之車 無量珍奇 以為嚴飾 或復施與白銀之車 覆以金網

More information

意指唯有滅苦 起精進勇猛心, 才能離苦得樂 究竟涅槃 如何勇猛 如何滅苦? 起菩提心 行菩薩道是實踐之路 菩提 梵文為 bodhi, 覺 也, 亦即後來禪宗所說的 悟 佛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即此覺性 悟性從沉睡中醒來 原來的漫漫長夜 無明與煩惱均掃蕩乾淨, 內心呈現的是澄淨 清明 自由自在

意指唯有滅苦 起精進勇猛心, 才能離苦得樂 究竟涅槃 如何勇猛 如何滅苦? 起菩提心 行菩薩道是實踐之路 菩提 梵文為 bodhi, 覺 也, 亦即後來禪宗所說的 悟 佛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即此覺性 悟性從沉睡中醒來 原來的漫漫長夜 無明與煩惱均掃蕩乾淨, 內心呈現的是澄淨 清明 自由自在 華嚴經 的生命境界曹郁所謂生命境界, 應包含了以下要素 : 一 它與生命有關, 或者更確切地說, 它意謂了 生死 二 它與人生的 修為 有關 在世俗來說是道德意志 精神修養, 在佛教來說是對治煩惱 懺除業力的修練功夫 生死 與 修練 既是相反又是相成 若不知淨化身心( 修練 ), 擺脫業力與輪迴的纏縛, 則 生死 永無解脫之日 然而若無 生死 煩惱, 又何須修練? 故知 生死 與 修練 是一體, 不可視為對立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76 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 華嚴法界觀緣起觀的超越意義 ㆒項 擬世界觀 的建構 提要 就佛教理論發展而言, 謂華嚴宗為㆒高峰, 實不為過 然由佛法基本義而法界大義, 其間實已歷經多重意理之轉折, 以及實踐修為的具體意念 因此, 本文將以華嚴法界觀為基本論題, 探索其 之宗教意義與哲學意義, 並針對其與實有論之世界觀相對應之部分, 進行必要的對比, 而後由對比㆔義 ( 差異性 發展性與目的性 ),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