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Transcription

1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二屆畢業論文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 楊政河教授 研究生 : 釋傳智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2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釋傳智 序 佛陀是一個偉大的成就者, 其留下來的法寶是三藏十二部經典 假使令一人獨立地直接看大藏經, 要能整理出一個眉目, 有頭緒, 實在很難 即使有眉目, 略得頭緒, 又幾時能到往賢所達的程度? 是以吾人必須間接的, 憑藉往賢層層累積的稱述以悟入 自佛而後, 除經典為佛所說外, 大小乘義理, 都是往賢層層累積的稱述 在印度已有部派佛教, 大乘空宗, 大乘有宗, 經過翻譯, 傳到中國來 此外, 又繼續有新的發展, 除了印度原有者外, 復有天台宗 華嚴宗, 以及禪宗等的出現 由於不能停留于印度原有的空宗與有宗為足, 其他的經教, 當有一個安排與判釋 因此各宗祖師, 就開始給于客觀而公平的排列與判釋, 其中最大爭執的是天台宗與華嚴宗, 皆認為自宗所崇之經典為 經中之王 我研究華嚴, 對它有所偏好, 但是當我著力浸潤於天台宗時, 我也很欣賞它, 為了要了解華嚴經與法華經, 為何同為 經中之王 時, 我想應該通過彼此之判教, 作個橋樑去了解 由於學人才疏學淺, 以及外語的障礙, 因此在文獻上的使用, 所引用的是大正藏, 以及國內現有的文獻, 透過祖師大德及專家學者們的著作, 去了解二教之異同 雖然這不是一篇很成熟的論文, 但是在我學佛的過程中, 這只是一個過程, 而非結束, 望教內諸專家學者, 先進大德予以匡正, 以增其益 - 1 -

3 第一章緒論 佛教傳到中國南北朝的二三百年間, 三藏教典已大致譯出, 這些教典, 在印度出現的時間, 地點和因緣各異, 而且隸屬的部派有別, 所顯義理互有出入, 空有性相等許多學說同時分存並立 由於教典略備, 思想體系逐漸成熟, 學者鑽研探討, 各有所崇, 因而逐漸呈現宗派的雛形, 像毘曇師 成實師 涅槃師 地論師 攝論師等相繼而出, 他們將釋迦如來一代教典加以分類, 並且依講經年代前後, 或教理的淺深判其優劣, 以闡明各宗在整個佛教當中, 所佔的地位和價值, 這是判教發生的原因 給予判教重大啟發的, 乃是中天竺曇讖無三藏, 於北涼譯出 大般涅槃經 涅槃經 卷十四云: 從牛出乳, 從乳出酪, 從酪出生酥, 從生酥出熟酥, 從熟酥出醍醐 佛亦如是, 從佛出十二部經, 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 從修多羅出方等經, 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 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 ( 註一 ) 這表示了整個佛教的教義, 有它的體系, 同時表示了教義有高下淺深, 這可以說是樹立了教判的典型 因此, 由 涅槃經 的啟發而從事教判的, 可以說是涅槃師, 特別是道場慧觀, 慧觀是盧山慧遠的弟子, 後來師事鳩摩羅什, 是劉宋時代著名的佛教學者, 著有 辯宗論 論頓悟漸悟義 等書 涅槃經 在北方譯出, 後來卻在南方盛行, 而南本 涅槃經 的修訂, 慧觀亦預其列, 所以慧觀的思想, 是深受涅槃經影響的 據隋吉藏 三論玄義 云 : 昔涅槃初度江左, 宋 道場寺沙門慧觀乃製經序, 略判佛教凡有二種 : 一者頓教, 即華嚴之流, 但為菩薩具足顯理 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鵠林, 自淺至深, 謂之漸教 於漸教內開為五時 : 一者三乘別教, 為聲聞人說四諦 ; 為辟支佛演說十二因緣 ; 為大乘人明於六度 行因各別, 得果不同, 謂三乘別教 二者般若通化三機, 謂三乘通教 三者淨名, 思益讚揚菩薩, 抑挫聲聞, 謂抑揚教 四者法華會彼三乘, 同歸一極, 謂同歸教 五者涅槃名常住教 自五時已後, 雖復改易, 屬在其 - 2 -

4 間 ( 註二 ) 級又有 南三北七 ( 註三 ) 等十家, 就一代時教分別以時間 教理 及說 法的方式, 配列而成不同的教判, 在智者大師 法華玄義 卷十云 : 所謂南三北七, 南北地通用三種教相 : 一 頓 二 漸 三 不定 華嚴為化菩薩, 如日照高山, 名為頓教 三藏為化小乘, 先教半字, 故名有相教 十二年後為大乘人, 說五時般若乃至常住, 名無相教, 此等俱為漸教也 別有一經非頓漸攝, 而明佛性常住, 勝鬘光明等是也, 此名偏方不定教, 此之通途共用也 ( 註四 ) 南北諸師的判教互有出入, 然而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 就是都用頓 漸 不定三種教相 江南三家, 在頓 漸 不定三教相當中, 關於頓教及不定教的判釋, 大致相同, 他們的分別在漸教 而江北七家的特點, 是開出了圓教, 即北魏慧光僧統, 承佛陀扇多之說, 把一代教法大別為頓 漸 圓三教, 並以華嚴為圓教之初, 為後來賢首宗所採用 南北之分, 據荊溪湛然, 法 法華玄義釋籤 卷十九云 : 南三北七者, 南謂南朝, 即京江之南 ; 北謂北朝, 河北也 ( 註五 ) 江南三家, 江北七家 南地諸師之說, 側重佛說法的形式, 主要把一代教法加以時間的配列, 而以教理的組織輔之 北地諸師之說, 側重佛說法的內容, 主要把一代教法, 就教理的淺深加以組織, 其中也有參合時間的配列 後來天台智者大師在 法華玄義 當中縱橫難破南三北七十家之說, 但他的化議四教 ( 頓 漸 秘密 不定 ), 實淵源於南地諸師之說, 他的化法四教 ( 藏 通 別 圓 ), 也是基於北地諸師之說而發展的, 所以他的判教可以說是集南三北七之大成 華嚴宗法藏大師, 三時五教十宗判, 則可謂依天台之判教, 為自宗判教之基本, 重加增補修造而成 雖然法藏大師在 一乘教義章, 提出十家諸先論師的判教方法云 : 古今諸賢所立教門差別非一, 且略敘十家以為龜鏡, 一 依菩提流支, 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 謂一切聖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霔 二 依護法師, 依楞伽經等之頓漸二教 三 依光統律師立三種教, 謂漸頓圓 四 依大衍法師等一時諸德, 立四宗教, 以通收一代聖教 五 依護身法師立五種教 六 依耆闍法師立六宗教 七 依南岳師及天台智者禪師立四種教, 統攝東流一代聖教 一名三藏教, 謂是小乘 八 依江南慜法師立二教 - 3 -

5 九 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 謂臨門三車為三乘, 四衢所授大白牛車方為第四 十 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師, 依解深密經 金光明經 及瑜伽論立三種教, 即三法輪是也 此上十家立教諸德, 並是法將英悟絕倫 聖說差異其宜各契耳 ( 註六 ) 對於判教的歷代賢明, 法藏大師認為 聖說差異, 各宣其宜 其判教雖然是依杜順, 智儼大師的一脈相傳, 但其主要的影響, 乃採用了天台判教加以修造而完備 附註 註一 : 大正一二冊, 第四九九頁上 註二 : 大正五四冊, 第五頁中 註三 : 所謂南三 : 1. 三時教說 : 虎丘山岌師在漸教內開為有相教 ( 見有得道 ); 無相教 ( 明空得道 ) 及常住教等三時 2. 四時教說 : 宗愛 莊嚴 僧旻師在漸教內更為有相教 無相教 常住教 ; 第四同歸教 ( 指法華經 ) 3. 五時教說 : 定林 柔次 首場觀 開善 光宅師, 更開漸為五時 : 有相 無相 抑揚 ( 指淨名 思益之方等經 ) 同歸 常住教 所謂北七 : 4. 五時教說 : 北地師用人天教 ( 提謂 波利經 ) 無相教( 淨名 般若 ) 有相教 常住教 同歸教 5. 半 滿二教說 : 菩提流支之半字教 滿字教 亦云聲聞 菩薩二藏 6. 四宗說 : 佛陀三藏 學士光統, 把一代教法以四宗判教, 即因緣宗 ( 毘曇六因四緣 ) 假名宗( 成實三假 ) 誑相宗( 大品 三論 ) 常宗( 涅槃 華嚴 ) 7. 五宗說 : 護身寺自軌法師, 採用四宗如前, 第五法界宗 ( 指華嚴 ) 8. 六宗說 : 耆闍凜師所採用, 四宗如前, 第五真宗 ( 指法華 ), 第六圓宗 ( 大集 ) 9. 二種大乘教 : 北地禪師立二種大乘教, 即有相大乘 ( 華嚴 瓔珞 大品等說十地功德行相 ); 無相大乘 ( 楞伽 思益真法無詮次 ) - 4 -

6 10. 一音教 : 北地禪師用一音教 註四 : 大正三三冊, 第八 一頁上 - 中 註五 : 大正三三冊, 第九五一頁上 註六 : 大正四五冊, 第四八 頁中 - 四八一頁中 - 5 -

7 第二章同別二教對一代佛教的判釋 第一節同教之五時八教判 五時是將佛陀的化導時期分為五段, 即華嚴時 阿含時 方等時 般若時 法華涅槃時 又 化儀四教 化法四教 謂之八教 化儀是佛陀化導的方式, 即 : 頓 漸 不定 秘密的四教 ; 化法是教法內容的分類, 即 : 藏 通 別 圓的四教 五時有通 別兩種 一 別五時 關於五時的由來, 法華玄義 等都是說, 依 涅槃經 聖行品的 五味 之喻, 作為敘述以顯示的 如經云 : 譬如從牛出乳, 從乳出酪, 從酪出生酥, 從生酥出熟酥, 從熟酥出醍醐 佛亦如是, 從佛出生十二部經, 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 從修多羅出方等經, 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 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 猶如醍醐 ( 註一 ) 五味是指由牛乳煉出 醍醐 的經過, 分為 : 乳 酪 生酥 熟酥 醍醐的五味, 配合一代時教的佛法次第為旨趣, 和佛陀自內證的功夫沒有關係, 唯以化導對象的根機, 及成熟程度為前提 換言之, 就是以佛法 次第相生 和眾生根機淺深的階段為對象 這可由 華嚴 的三照 ( 註二 ) 涅槃 的五味 及 法華 的方便品 信解品, 無量義 的說法品等諸文可尋得到的( 註三 ) 佛陀成道後, 最初試說 華嚴, 是將自內證的真如法身所流露, 相似於牛之始出 乳, 其內容是屬圓教中兼帶別教的法門, 如日先照高山, 小根機的聽眾, 無法了解其內容, 如聾若啞的狀態, 佛陀知根機未熟, 而遂轉說 阿含, 專談小乘法門, 針對鈍根眾生, 如日照幽谷, 由乳成 酪 的相生次第 又從 阿含 到 方等, 廣說大小乘教法, 俾其均等受益, 這是屬日照平地的食時 ( 午前八點 ), 如牛酪精製後的 生酥 諸小乘人, 經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 雖已心慕大乘, 但情執未銷, 故不敢直下承當, 是以陀為蕩相破執, 而開真空實相, 宣說 般若經, 屬日照地的禺時 ( 午前十點 ), 如生酥精製後所得的 - 6 -

8 熟酥 味 最後 法華 涅槃 時, 法華經是佛陀教化的本懷, 因前之禪斥 融會 至法華時, 根機純熟, 猶如長子堪承家業了 由此, 法華是開權顯實, 會權歸實的同教一乘 法華時猶如日照大地無側影的正中 ( 正午十二時 ), 在五味中的熟酥再受精製, 成為最上無比的 醍醐味 涅槃時, 是佛陀在臨終前的一日一夜中, 為法華時所遺漏的機類, 宣說眾生悉有佛性的法門, 並且追說 追泯四教 ( 註四 ) 二 通五時 佛陀的一代說法, 是隨時隨地, 應機而施教, 不限於年月, 更不依次第而教化攝受, 如說華嚴頓教時, 遇漸教小機來參加時, 則為之方便開示 ; 或說阿含小教時, 若有菩薩在座, 則說大法, 使聽眾獲益均等 雖然佛法是應機施教, 不限年月, 不依次第, 但是後世學者們, 為了研究便利起見, 才將教義相同之類, 結歸而統一, 由別五時攝 所以 別五時, 是針對佛陀所說教義的淺深 權實, 歷然不亂的組織 ; 通五時 卻是闡明佛陀的教化, 屬隨時隨地的施教, 為其旨趣 三 八教判 上面所說的五時判, 是屬豎說, 對於橫說, 還有八教判, 即 : 化儀 化法的各具四教 化儀是由佛陀化導形式的分判, 如世藥方 ; 化法是化導的實質分判, 如世藥味 兩者間, 是站在形式與內容的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 ( 一 ) 化儀四教 化儀四教, 即 : 頓 漸 秘密 不定, 是佛陀一代教化的說法形式 智者大師主張, 頓是局限於華嚴 漸分為 : 漸初是鹿苑 漸中是方等 漸未是般若, 法華即非頓 非漸 非秘密 非不定 所謂不定, 即屬同聽同聞, 而所得意旨不同之類 至於秘密, 是屬佛陀的不思議力的教化 ( 二 ) 化法四教 以佛陀一代教法的內容論, 是分為界內 界外, 而分別利鈍 淺深, 具此整然的組織, 即 : 藏 通 別 圓的四教判 智者大師在 四教義 卷一說 : - 7 -

9 今影傍大乘經論, 立四教名義者, 如 大涅槃經 明四不可說,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四種之說, 以此化前緣, 即是四教意 又 涅槃經 云 : 四種轉四諦法輪, 即是四教意 又 法華經 明三草二木, 稟澤不同, 譬方便說, 即三教也 一地所生, 一雨所潤, 譽說最實事, 即圓教也 中論 破諸異執既訖, 復說因緣四句, 通佛四說, 即是四教之意, 如此等四說法, 隨機化物, 即四教義, 四說即是四教之異名也 ( 註五 ) 這是智者大師, 為組成化法四教判, 所引來作為文證的經論之文 茲析之如次 : 1. 藏教 ; 純係開示界內鈍根眾生, 明生滅四諦 十二因緣 事六度 修析空觀 斷見思惑, 得一切智, 除分段生死, 證偏真涅槃的過程, 為藏教 2. 通教 : 是針對三乘共同的說法, 其教義通於聲聞 緣覺 菩薩的三乘 換言之, 即通前藏教, 且通後別教 圓教 3. 別教 : 是別於界內所修的藏通二教, 即界外菩薩獨修的法門 此界外鈍根菩薩, 為趨入中道觀, 修次第三觀, 能徹底以利他為職責, 內心即斷無明, 由一地一地而上進, 證中道無住涅槃, 為別教義 4. 圓教 : 是一代教法的最高極談, 純以圓融原理為基盤, 即諸法本來恆有, 迷悟無別 因果不二, 舉一全收 真即是俗 煩惱即菩提 當體融攝自在 在實踐修道的斷惑證理, 是斷而不斷, 不斷而斷的最高境界 故智者大師, 稱圓教的定義為 : 教圓 理圓 智圓 斷圓 行圓 位圓 因圓 果圓 ( 註六 ) 的圓融理論 第二節別教之五教十宗與三時判 別教之 五教十宗 判, 乃法藏大師, 承初祖杜順和尚及智儼大師的教判思想成立 杜順和尚作 五教止觀 ( 註七 ), 為別教之五教判的根據 智儼大師則於 搜玄記 立三教云 : 教門有三, 一曰漸教 二曰頓教 三曰圓教 ( 註八 ) 此三門中, 智儼大師更開漸教為三 : 一 小教, 二 初教, 三 熟教 合之為小 初 熟 頓 圓五教, 為賢首國師判教之張本, 如 華嚴孔目章 云 : - 8 -

10 依教有五位差別不同 一 依小乘 二 有名之教, 詮有名之義 初教位中義, 當即名義即空教也 三 有名之教, 目有名之義 此當熟教位中, 即性實成有之義 四 無名之教, 顯無名之義, 義當在頓教位中 五 有名之教, 說有名之義 無名之教, 顯無名之義, 當在圓教位中見聞處說 ( 註九 ) 法藏大師, 繼承初祖 二祖的學說, 判為 五教十宗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初就法分教, 教類有五 後以理開宗, 宗乃有十 ( 註一 ) 一 五教判 言五教者, 一 小乘教, 二 大乘教, 三 終教, 四 頓教, 五 圓教 ( 一 ) 小乘教者 : 不堪聽受大法者所受持之教門, 即愚法二乘教 愚法者, 迷執自法, 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 此教逐機設故, 但說人空, 不明法空 縱少說法空, 亦不明顯, 但依六識三毒, 建立染淨根本, 唯論小乘, 名為小教 此教總攝四阿含等經, 六足 發智 婆娑 俱舍等論所說 ( 二大乘始教者 : 大乘之初門, 為自小乘教出, 始入大乘者所說教法, 未盡大乘法理, 名之為始 於中廣說法相, 少說法性 ; 又說諸法一切皆空, 不說不空中道妙理, 此始教有二門 : 相始教 空始教 解深密等經, 唯識等論, 立眾生根性法爾有五種不同, 建立依他萬法, 名相始教 般若等經, 中觀等論, 說諸法皆空, 除有所得迷執, 名空始教 ( 三 ) 終教者 : 大乘終極之教門, 此教言定性聲聞 無性闡提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名之為終 於中少說法相, 多說法性, 雖說法相, 亦會歸性 如楞伽 勝鬘等經, 起信 寶性等論 此上始 終二教, 並立階位, 漸次修行成佛, 故總名為漸 ( 四 ) 頓教者 : 速疾頓悟之教門, 此教明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而說, 故立為頓 於中不說法相, 唯辨真性, 五法與三自性俱空, 八識及二無我盡遣, 訶教勸離, 毀相泯心 如淨名默住, 顯不二等, 是其意也 - 9 -

11 ( 五 ) 圓教者 : 無礙圓滿之教門, 此教所說, 唯是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 緣起 無礙, 相即相入, 如因陀羅網, 重重無盡, 微細相容, 主伴無盡 於中明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故十信滿心, 即成正覺, 名為圓教, 即華嚴經所說 二 十宗判 言十宗者, 一 我法俱有宗, 二 法有我無宗, 三 法無去來宗, 四 現通假實宗, 五 俗妄真實宗, 六 諸法但名宗, 七 一切皆空宗, 八 真德不空宗, 九 相想俱絕宗, 十 圓明具德宗 ( 一 ) 我法俱有宗者 : 謂人天乘及小乘中犢子部等 人天乘, 計我法俱有實體, 犢子部等, 立三世有為無為諸法, 及勝義我 ( 二 ) 法有我無宗者 : 謂小乘中, 薩婆多部等, 彼計一切法皆悉實有, 而不立我 ( 三 ) 法無去來宗者 : 謂小乘中, 大眾部等, 彼說過 未之法, 體用俱無, 唯現在諸有為法, 及無為法有 ( 四 ) 現通假實宗者 : 謂小乘中, 說假部等, 此宗不唯說過 未無體, 於現在有為法中, 亦有假法, 有實法 在五蘊可實, 在十二處 十八界為假 ( 五 ) 俗妄真實宗者 : 謂小乘中, 說出世部等, 彼說世俗之法皆假, 以虛妄故, 出世之法皆實, 非虛妄故 ( 六 ) 諸法但名宗者 : 謂小乘中, 一說部等, 彼說一切我法, 但有假名, 都無實體, 以上六宗, 收小乘教 然諸法但名宗, 又通於初教之始 ( 七 ) 一切皆空宗者 : 謂五教中, 大乘始教, 始教有空始教 相始教二種, 此就空始教立名, 即無相大乘, 彼說一切諸法, 不問有漏無漏, 悉皆真空, 此賢首所立, 清涼改為三姓空有宗 謂此宗但說遍計所執是空, 依他 圓成二性是有 ( 八 ) 真德不空宗者 : 謂五教中終教, 說一切法唯是真如, 如來藏中實德攝故, 有自體故, 具性德故, 清涼改此為 真空絕相宗, 謂此宗說真空實相之中, 絕一切虛妄假名之相

12 ( 九 ) 相想俱絕宗者 : 謂五教中頓教, 泯所緣境相, 絕能緣心想, 直顯離言法 性, 清涼改此為 空有無礙宗, 謂此宗說空是即有之空, 談有是即空之有, 二互交徹, 圓融無礙 ( 十 ) 圓明具德宗者 : 謂五教中圓教, 說法海圓明, 具足眾德, 一多相容, 主伴無盡, 清涼改此為 圓融具德宗 ( 註一一 ) 法藏大師, 將十宗中的前六宗, 為小乘部派思想, 以第七 一切皆空宗 為始教, 第八 真德不空宗 為終教, 第九 相想俱絕宗, 以 絕言 示為為頓教, 第十 圓明具德宗, 乃法界性起的一乘圓教, 具萬德明朗獨絕的境界 以上所述五教與十宗的關係如下 : 愚法小乘教五教 - 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 我法具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 十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俱德宗 然十宗在理論上, 不出於五教組織, 但特以窺基大師的八宗組織 ( 註一二 ), 攝入於華嚴教中的性相融會, 綜合顯示針對法相教學的批判為特色 第三節三時判 別教除 五教十宗 判, 亦以 三時 配合五教 三時亦即三期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三十七之一云 : 譬如日出於閻浮提, 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 次照黑山, 次照高原,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日不作念, 我先照此, 而後照彼 但以山地有高下, 故照有先後, 如來應正等覺, 亦復如是 ( 註一三 ) 別教根據此文, 將如來五十年中所說之言教, 分為三時, 即 ; 日出先照時,

13 日昇轉照時, 日沒還照時 第一 日出先照時 : 為圓頓大根眾生, 轉無上根本法論, 名為直顯教 故經云 : 譬如日出, 先照須彌山等諸大山王 因太陽初出, 尚未越過地平線以上, 只射高山之上端 此喻佛初成正覺, 將自己所覺悟之最高真理, 全盤吐露, 所能接受此真理者, 皆初住以上之菩薩 此在佛學上之術語, 名曰 直暢本懷, 隨自意語 實專指華嚴經而言 華嚴經直顯佛陀所證之一真法界, 因果該徹, 事理交融, 號稱無上根本法輪, 是佛教至極之理論 但眾生根機不一, 對此高深佛法有若聾盲, 於是第二時的教育方法, 如太陽漸漸上昇, 陽光下射, 平原幽谷, 莫不蒙照, 使根機下劣之眾生, 悉在如來智慧光照之下, 深得法益, 此為日昇轉照時 第二 日昇轉照時 : 此轉照時, 為下中上三類眾生, 轉依本起末法輪, 名為方便教 於日昇轉照時, 又分初 中 後三轉 ( 一 ) 初轉時者, 謂 : 佛初於鹿苑, 為鈍根下類眾生, 轉小乘法輪, 名為隱實教 轉生滅四諦 十二因緣, 教化聲聞緣覺, 了生死苦, 得涅槃樂 指阿含 俱舍等是, 於五教中, 稱為小教 ( 二 ) 中轉時者, 謂 : 佛次於中時, 為中根一類眾生, 轉三乘法輪, 名為引攝教, 令彼三乘人等, 轉小成大 有相始教 空始教 與終教 1. 相始教 : 此時建立五法三自性 ( 註一四 ), 八識二無我, 是為法相唯識宗 主要經論為解深密經 勝鬘經 楞伽經, 瑜伽師地論, 成唯識論, 唯識二十論, 唯識三十頌等 2. 空始教 : 明因緣和合而生萬法, 萬法唯是假名, 其體畢竟是空, 如中論云 :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 註一五 ) 能證所證, 一切皆空, 是為空始教 主要經論為般若經, 以及中論 百論 十二門論 大智度論等 以上二者, 在五教中, 稱為大乘始教 3. 終教 : 所謂性宗者, 以融會空有二宗為主旨, 以外在之事相觀之, 雖相似有, 而其性本空, 謂之 即有而空 : 其性雖空, 不礙幻相之存在, 是謂 即空而有 即有而空故非常, 即空而有故非斷, 非常非斷, 是謂 雙照空有 此在五教中, 名為終教 其主要經典, 以楞嚴經 起信論為代表

14 ( 三 ) 後轉時者, 謂 : 佛次於後時, 為利根上類眾生, 轉大乘法輪, 名為融通教, 令彼轉權成實 此類眾生, 根性猛利, 性喜超脫名相, 不立文字, 直指現前一念心性, 其教義是以性奪相, 則相泯而非有 ; 以相奪性, 則性隱而非空, 互奪互泯, 則為雙遮空有之頓教 主要經論為般若經, 及維摩詰經 圓覺經等是 第三 日沒還照時 : 為上上根眾生, 轉攝末歸本法輪, 名為開會教 ( 註一六 ); 令彼偏教五乘人等, 轉偏成圓 此一期之佛法, 以法華 涅槃為代表 法華經 於有學 無學諸聲聞弟子, 同圓種智, 悉皆授記作佛 涅槃經 更表示無住處大般涅槃, 為學佛者之最高造詣 - 常 樂 我 淨的境界 因此比如太陽落時, 到達平地線以下, 陽光上射, 還照高山, 與佛初成正覺所說之教法, 獨被利根眾生, 初無二致, 是為 攝末歸本 法輪 附註 註一 : 大正一二冊, 第四四九頁上 註二 : 所謂 華嚴 三照, 即 : 佛之五時說法, 喻之如日照世界, 其在華嚴時之說法, 如日之初照高山, 為日出先照時 在阿含時 方等時 般若時所說者, 如日昇轉照時 在法華涅槃時所說者, 乃日沒還照時 註三 : 大正三三冊, 第八 六頁 - 八 九頁上 註四 : 追說四教, 是在法華會上, 尚未證圓妙之類, 由追說而收拾, 俾其同證一乘之道 追泯四教, 是佛陀在追說補充前四教的教義時, 隨說隨除 註五 : 大正四六冊, 第七二三頁下 註六 : 同上, 第七二二頁中 註七 : 五教止觀者, 即一 法有我無門 ( 小乘 ), 二 生即無生門 ( 大乘始教 ), 三 事理圓融門 ( 大乘終教 ) 四 語觀雙絕門 ( 大乘頓教 ), 五 華嚴三昧門 ( 大乘圓教 ) 這是杜順大師敘述佛教實踐修行, 由淺入深, 由小向大的次第 註八 : 大正三五冊, 第一三頁下 註九 : 大正四五冊, 第五三七頁上 註一 : 同上, 第四八一頁中 註一一 : 參考大正四五冊, 第四八一頁下 - 四八二頁上 註一二 : 唐朝法相宗大德窺基大師, 對大小乘佛法之判釋, 稱為 慈恩八宗, 即 : 一 我法俱有宗, 二 有法我無宗, 三 法無去來宗, 四 現通假

15 實宗, 五 俗妄真實宗, 六 諸法但名宗, 七 勝義皆空宗, 八 應理圓實宗 八宗中, 前六宗與華嚴的前六宗相同, 後二宗與華嚴的七 八兩宗, 名義雖稍不同, 但第七的內容大體相同, 只是第八的分類有一點不同 由此可知, 小乘教配合六宗之事, 賢首以前就有釋例 不過第八 九 十是華嚴特有的判法 註一三 : 大正十冊, 第二六六頁中 註一四 : 所謂五法三自性, 此中五法為相 名 分別 正智 真如 三自性為遍計所執自性 依他起自性 圓成實自性 註一五 : 大正三 冊, 第三三頁中 註一六 : 所謂開會教, 即是 開權顯實 會三歸一, 指法華經

16 第三章同別二教判與三乘一乘的問題 第一節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 云 : 華嚴哲學同別二教判, 其重要的思想系統, 是在智儼的 孔目章, 其卷四 夫圓通之法, 以具德為宗, 緣起理實用二門取會, 其二門者, 所謂同別二 教也 別教者, 別於三乘故, 法華經云 : 三界外別索大牛之車故也 同教者, 經云會三歸一故, 知同也 所言同者, 三乘同一乘故 ( 註一 ) 這素為學者公認為分齊之所, 其義趣的詳細判明和發揮, 實在法藏 一乘教義分齊章 中 一乘教義章 共有四卷, 其組織次第分為十門 : ( 一 ) 建立一乘門 ( 二 ) 教義攝益門 ( 三 ) 敘古今立教門 ( 四 ) 分教開宗門 ( 五 ) 乘教開合門 ( 六 ) 教起前後門 ( 七 ) 決擇其意門 ( 八 ) 施設異相門 ( 九 ) 義理分齊門 ( 十 ) 所詮差別門 ( 註二 ) 就中建立一乘門, 即分類為同別二教, 依 華嚴經 樹立其別於三乘的別教一乘, 與依 法華經 樹立其同於三乘的 同教一乘 法藏大師, 闡明一乘教義的分齊, 以及三乘 一乘教義的懸殊, 使人了解在三乘外, 猶有一乘圓頓大法, 並將圓教分為 別教一乘, 與 同教一乘 一 別教一乘 建立一乘的完整, 乃法藏大師卓越的成就 別教一乘的思想淵源, 係依 海印三昧, 樹立 性海果分不可說, 與 緣起因分可說 的因果二門 如 一乘教義章 卷一云 : 一 性海果分是不可說義, 何以故? 不與教相應故, 則十佛自境界也 故 地論 云: 因分可說, 果分不可說者是也 二 緣起因分, 則普賢境界也 ( 註三 ) 其可說的部分, 開為 分相門 與 該攝門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17 就普賢門, 復作二門, 一分相門, 一分相門, 二該攝門 ( 註四 ) 分相門是別教一乘自體, 別於三乘, 其超越三乘的論證, 乃依諸經論而有十說, 如 一乘教義章 卷一云 : 然此一乘三乘差別, 請聖教中略有十說 : 一 權實差別 : 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 權引諸子務令得出, 是故臨門三車, 俱是開方便門, 四衢道中別授大白牛車, 方為示真實相 二 教義差別 : 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 但有其名, 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三 所明差別 : 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許三車, 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 皆云非本所望 四 德量差別 ; 謂宅內指外但云牛車, 不言餘德, 而露地所授七寶大車, 謂寶網寶鈴等, 無量眾寶而莊嚴等, 此即體具德也 五 約寄位差別 : 如本業經 仁王經 及地論 梁攝論等, 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 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 八地己上寄出出世間 於出世間中, 四地 五地寄聲聞法, 六地寄緣覺法, 七地寄菩薩法, 八地已上寄一乘法, 若大乘即是一乘者, 七地即應是出出世, 又不應一乘在於八地 六 付囑差別 : 如法華經云 :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信如來智慧者, 當為演說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 為令人其人得彿智慧故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 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餘深法者即是大乘, 非一乘故稱之為餘 然非小乘, 是以稱深 當之法華別意, 正在一乘故, 作此付囑也 七 根緣受者差別 : 如此經性起品云, 佛子, 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 修習道品善根, 未聞此經, 雖聞不信受持隨順, 是等猶為假名菩薩 三乘菩薩根未熟故, 雖如是經爾許劫修行, 不信不聞此一乘經者, 是人當知是前法華經內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者是也 以望一乘究竟法, 是故說彼以為假名, 若望自宗亦真實也, 此文意明華嚴是別教一乘, 不同彼也 八 難信 易信差別 : 如此經賢首品云, 一切世界群生類, 尠有欲求聲聞乘, 求緣覺者轉復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此法甚為難 解云 : 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終心即攝一切位, 及成佛等事, 既超三乘, 恐難信受故, 舉三乘對比決之

18 九 約機顯理差別 : 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 : 若眾生下劣, 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 令出于眾苦 若復有眾生, 諸根小明利, 樂於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 若人根明利, 有大慈悲心, 饒益諸眾生, 為說菩薩道 若有無上心, 決定樂大事, 為示於佛身, 說無盡佛法 解云 : 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足, 故云無盡佛法 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 以此地中作大法師, 明說法儀軌, 是故開示一乘 三乘文義差別也 十 本末開合差別 : 如大乘同性經云 : 所有聲聞法 辟支佛法 菩薩法諸佛法, 如是一切諸法, 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此文約本末分異, 仍會末歸本, 明一乘三乘差別顯耳 此上十證, 足為龜鏡, 其別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 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 全別不同, 廣在經文, 略如下辨 縱無教證, 依彼義異尚須分宗, 況聖教雲披煥然溢目矣 ( 註五 ) 以上的十說, 是由 分相門, 說明別教一乘行位因果等相, 與彼三乘教, 施設分齊全別不同 都是以 法華 等經, 而詮顯 華嚴經 為主體的明示 以 分相門 故, 知有超三乘之一乘, 但又以 該攝門 故, 顯無離一乘之三乘 所謂 該攝門, 乃以一乘為絕對, 故三乘本來就不離一乘, 以此成立 不異 不一 兩門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該攝門者, 一切三乘等, 本來悉是彼一乘法, 何以故, 以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 謂不一 不異也 ( 註六 ) 所謂 不異, 乃三即一 一即三 對三乘具 存壞 四句的分析是 三即一 ; 一乘由 隱顯 四句而成立是 一即三 三即一 明不異者,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問: 若據初門三即一者, 未知彼三為存為壞, 若存如何為一, 若壞彼三乘機, 更依何法而得進修 答 : 有四句 一 由即一故不待壞 二 由即一故不礙存 三 由即一故無不壞 四 由即一故無可存 由初二義, 三機得有所依, 由後二義, 三機得入一乘, 由四句俱即一故, 是故唯有一乘, 更無餘也 ( 註七 ) 所謂不待壞 不礙存是 從實施權 ; 無不壞 無可存是 泯權歸實 又, 不待壞 不礙存二句, 體義俱存, 於中不待壞明體存, 不礙存明義存 ; 無不壞 無可存二句, 攝義歸體 於中無不壞明攝義, 無可存明歸體 由彼三存故, 三乘得有所依 由彼三壞故三乘直入一乘

19 又, 一即三 明不異者,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 隱顯四句, 反上思之 是故唯有一乘, 更無一也, 此如下同教中辨 ( 註八 ) 一乘即三明不異者, 即攬實成權門, 隱顯四句, 反上者, 即 : 一 由即三故, 不待隱 二 由即三故, 不礙顯 三 由即三故, 無不隱 四 由即三故, 無可顯 三乘本是一乘, 更無異故, 入三即入一, 此是不異門, 故云一乘入三乘 又, 一乘法門以主伴具足, 本來無疑, 以末攝本故, 故云一乘入三乘 三乘入一乘, 或一乘入三乘, 此乃依同教的理論為依據 所謂 不一, 乃以 即一之三 與 即三之一 為對象, 乃屬前述的 分相門 此 即一之三 與 即三之一 非一, 是不壞不一而明不異,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不一者, 此即一之三, 與上即三之一, 是非一門也 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 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 此中不異是此該攝門也 ( 註九 ) 別教一乘以不一 不異配結二門, 更以 分相門 與 該攝門 的理論依據, 顯明別教一乘的妙論 二 同教一乘 同教一乘展開為 分諸乘 與 融本末 兩門 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 云 : 以一同三, 一三和合, 名為同教 同教分為兩種,( 一 ) 三乘同教, 謂一乘垂於三乘, 使三乘同於一乘, 乃三乘同教也 ( 二 ) 一乘同教, 謂三乘參於一乘, 法兼具德, 乃一乘同教也 纂釋云 : 法華開權顯實, 名為同教 於一同教中, 別指所開之權, 名三乘同教 若別指所顯之實, 名一乘同教 初 分諸乘 者, 一為無量也 後 融本末 者, 無量為一也 ( 註一 分諸乘 有六重, 即 : 一乘 二乘 三乘 四乘 五乘 無量乘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同教者, 於中二 初分諸乘, 後融本末 初中有六重, 一明一乘, 於中有七 二明二乘有三種 三明三乘, 亦有三種 四者或為四乘, 亦有

20 三種 五者或為五乘, 亦有三種 六者或無量乘, 謂一切法門也 故此經云 : 於一世界中, 聞說一乘者, 或二三四五, 乃至無量乘, 此之謂也 ( 註一一 ) 此 分諸乘, 以一乘分為七種之說, 二乘至五乘各以三說, 乃至有無量乘, 即 一即三 的妙論 融本末 者, 以一乘為本, 三乘為末 分諸乘, 以顯包含無盡 融本末, 以明法界本同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此同上說諸乘等, 會融無二, 同一法界, 有其二門, 一 泯權歸實門, 即一乘教也 二 攬實成權門, 則三乘教等也 初則不壞權而即泯, 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礙三 後則不異實而即權, 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礙一, 是故一三融攝, 體無二也 ( 註一二 ) 此同上說諸乘等, 指上 分諸乘 會融無二, 指 融本末, 同一法界故能融 泯權歸實門, 是三亡而一顯, 即同教一乘, 此即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 攬實成權門, 是一隱而三顯, 即同教三乘, 所謂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也 前者是 三即一, 後者屬 一即三, 一三不異, 乃能融攝而成立無二 然所謂 權, 三乘即一, 雖有存壞, 存亦有盡, 以假施設故 所謂 實, 一乘即三, 雖有隱顯, 隱亦無盡, 以真實不虛故 由此融鎔, 而有分析的四句, 即 : 一 一乘是別教, 圓實獨秀, 高越群機 二 唯三乘, 曲就權機, 方便說故, 執權乘為究竟 三 亦一亦三, 三一和合, 是同教 四 非一非三乃果海不可說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權起必一向賴於實, 是故攬實, 實不失 實 現未必一向藉於權, 故泯權權不立, 是故三乘即一, 雖具存壞, 竟必有盡 一乘即三, 雖具隱顯意恆無盡 由此鎔融有其四句, 一或唯一乘, 謂如別教 二或唯三乘, 如三乘等教, 以不知一故 或亦一亦三, 如同教 四 或非一非三, 如三乘等教, 以不知一故 或亦一亦三, 如同教 四 或非一非三, 如上果海 ( 註一三 ) 總之, 由同別二教來看, 別教裡面有 分相門 該攝門 之別, 同教裡面有 分諸乘 與 融本末 兩門 分相門 是把三乘一乘相對, 判定其本末權實, 認為三乘之外, 另有一乘教的存在, 別教的名詞, 從由而來 該攝門 是認為 : 一乘之外, 別無三乘, 以一乘圓教而該攝三乘教 分相門 是由相對的方法, 而顯別教甚深的義理 該攝門 乃以絕對的方法而表示法體的廣大, 兩者的關係, 不一不異 分諸乘 是隨諸乘之差別而表示三一和合相, 以明其同教之體 融本末 是把無量乘的法門, 都認為是從根本一乘流出, 以論其法體

21 之一, 融合其本末 分諸乘是隨 機 的別義門, 融本末是法體的融通門 上來 所述同別二教, 表解如下 : 同別二教 - 別教 - 同教 - 分相門 - 相對的看法 ( 一三相對 ) ( 一乘攝三乘 ) 該攝門 - 絕對的看法分諸乘 ( 隨機之別而明同教之體 ) 融本末 ( 由根本一乘而融合本末 ) 同別二教各開二門, 而網羅三乘一乘, 最後論到三乘一乘的不一不異, 把佛一代教法, 攝在同別二教的範疇, 再把同別二教歸納於無礙的一乘圓教, 而一切法門, 結果都不出華嚴大教海, 這是法藏大師 絕對判教 的宗旨 第二節三乘與一乘的問題 所謂三乘, 是有三種教法之意, 即聲聞 緣覺 菩薩之三教 三乘之詞, 在增一阿含經語中常被使用, 然而最初之三乘, 不是後來所謂討論互相比較其優劣之三乘, 而是說佛陀教法應機而有三種 其後, 基於大乘經典的盛大編纂, 大乘思想發揚起來, 才顯明與小乘思想之間的對立, 那些褒貶, 優劣的層次才油然而生 對於法華經 會三歸一 開三顯一 或 開權顯實 的看法, 自南北朝以來, 極為盛傳, 而變作佛學上的常用術語 但是, 會三歸一 的 所歸 一乘, 能歸 三乘的關係, 究意如何? 具體的說, 在三乘之外, 另有一乘? 或是在三乘之中的菩薩乘, 即是一佛乘的看法為其焦點 如果借法華經 譬喻品 的詞句來表示的說, 是以羊車 鹿車 牛車的三車之別, 另立四衢別受的大白牛車, 或是以三車中的牛車為大白牛車呢? 吉藏 大乘玄論 云 : 三車四車之諍論紛紛由來久矣, 了之則一部可通, 速之則八軸皆壅, 今以八文徵之 唯有三車, 則執四為謬矣 略舉八證, 此釋既非, 則四乘義謬, 會三亦失 ( 註一四 ) 昔光宅大師大講法華, 立宗開教, 謂三車虛構, 三外立一, 即成四車, 天台諸德依之, 至嘉祥慈恩, 並立三車, 不許四車, 由是頗多諍論 三一合論, 總成

22 四車, 此即法藏大師之宗旨 主張四車說的, 那就要推法雲大師了, 他在 法華義記 卷三云 : 十方佛世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此明因一, 言尚無二乘者, 言尚無遍行六度菩薩乘, 辟支佛乘, 何況有聲聞乘, 故知唯是一佛乘, 即是明因一義也 ( 註一五 ) 又, 卷四云 : 三種寶車即是羊車 鹿車 牛車, 即譬昔日阿羅漢 辟支佛 大力菩薩三學人究竟果, 珍寶大車平等種, 無三種差別, 即譬今日 法華經 中, 為眾生受記同得佛果 ( 註一六 ) 法雲是四車說的學者 智者大師雖然也是四車說, 為了顯示法華為純圓獨妙, 冠群經之首, 而於 法華文句 卷四說 : 有人云無菩薩 緣覺為無二, 無聲聞為無三, 若作此解, 祇是無三藏諸乘存於通乘, 何關一佛乘耶 有人言, 無緣覺為無二, 無聲聞為無三, 存於菩薩大乘, 若爾, 祇無三藏中二乘, 不無三藏中菩薩, 此存有餘, 何關佛乘, 何處經論, 以聲聞為三? 既無此次第, 都是妄說 ( 註一七 ) 又云 : 今言但以一佛乘者, 純說佛法之圓教乘也, 無餘乘者, 無別教帶方便有餘之說, 無二者, 無般若中之帶二, 無三者, 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 如此二 三皆無, 況三藏中三耶 ( 註一八 ) 智者大師為鞏固自家的教判, 而攻擊先輩之說, 因為當時的學者們, 都認為 華嚴經 和 涅槃經 為最上, 因此, 不得不有攻外而自顧的作風 此外, 唐法相宗窺基大師, 在 法華玄贊 卷二云 : 一乘義正是經宗 ( 註一九 ) 窺基大師所謂一乘, 不過方便引攝不定性的聲聞緣覺, 而依 攝大乘論 莊嚴論 及 法華論 等為論證, 而鞏固了三乘真實, 這是針對一乘真實, 三乘方便說為對立的陣營 例如 法華玄贊 卷四云 :

23 一乘根本行者, 謂六度等菩薩萬行 攝大乘云亦乘亦大, 故名大乘 辨中邊說十波羅蜜名正行無上, 方便行者勝鬘亦云正法住等為大乘說, 依三藏教進善滅惡, 修無漏行皆行大乘 法花論云方便者聲聞觀蔭界入, 厭苦離苦, 菩薩修六度四攝二利行, 由此二行皆一乘故 ( 註二 ) 又云 : 勝鬘云一乘即佛乘, 佛乘即大乘, 攝大乘云亦乘亦大, 故名大乘, 萬行是也 ( 註二一 ) 又勘察梵本的 無二亦無三, 只是略去 第 字而已, 如 法華玄贊 云 : 佛乘第一, 獨覺第二, 聲聞第三, 無第二獨覺, 無第三聲聞, 非無三乘中之大乘體極 勘梵本云, 無第二第三, 今翻之略, 故云無二亦無三也 ( 註二二 ) 窺基大師從唯識法相五性各別的立場, 去解釋 法華經, 所以關於一乘三乘多依不定性, 而諸佛說一乘 如 法華玄贊 云 : 如來為二種人正與解釋, 此二皆是不定姓種, 為此二種, 故說一乘 聲聞身具有聲聞及佛種姓, 由有此姓故說一乘 ( 註二三 ) 這不過是為引誘不定性的二乘, 使其迴心向大, 趣入菩薩道, 證取佛果 所謂菩薩乘即一乘, 二乘即權方便, 其結果是站在破二乘, 歸一乘的三車說立場 華嚴宗法藏大師, 於 一乘教義分齊章, 對於一乘三乘的關係, 樹立種種的立場, 而加以考察, 極力以論證一乘真實, 三乘方便, 其 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一云 : 別教一乘別於三乘, 如法華中宅內所指, 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 是三乘教也 界外露地所授牛車是一乘教也 ( 註二四 ) 又法藏大師, 為區別一乘三乘兩者的相異, 立下了十種差別,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此一乘三乘差別, 諸聖教中略有十說 : 一 權實差別 二 教義差別 三 所明差別 四 德量差別 五 約寄位差別 六 付囑差別 七 根緣受者差別 八 難信易信差別 九 約機顯理差別 十 本末開合差

24 別 說明別教一乘行位因果等相, 與彼三乘教, 施設分齊全別不同 ( 註二五 ) 其中就 權實差別 而言 : 以三中牛車, 亦同羊鹿, 權引諸子, 務令得出, 是故臨門三車, 俱是開方便門, 四衢道中, 別授大白牛車, 方為示真實相 ( 註二六 ) 三乘為權, 假施設故, 一乘為實, 有實體故 法藏大師是繼承智者大師的一乘三乘觀, 而言三乘為權, 一乘為實, 以對抗窺基大師的三乘真實, 一乘方便說, 又對智者所立華嚴一乘, 兼圓帶別, 法華一乘純圓獨妙的見解, 加以貶斥, 置法華同教一乘, 於華嚴別教一乘之下 此外, 更立一乘五種, 與三乘五種, 配合華嚴五教判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以教攝乘者有二, 先一乘隨教有五 一 別教一乘云云 二 同教一乘云云 三 絕想一乘, 如楞伽此頓教 四 約佛性平等為一乘等, 此終教云云 五 密義意一乘, 如八意等, 此約始教云云 ( 註二七 ) 又云 : 明三乘亦有五 一 小乘中三, 謂始別終同, 以俱羅漢故 二 始教中三, 始終俱別, 以有入寂故 三 終教中三, 始終俱同, 並成佛故 四 頓教中三, 始終俱離云云 五 圓教中三, 始終俱同,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故云云 ( 註二八 ) 此可謂中國佛教一乘三乘思想論的權威學者 附註 註一 : 大正四五冊, 第五八五頁下 - 五八六頁上 註二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七頁上 註三 : 同上 註四 : 同上 註五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七頁上 - 四七八頁中 註六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八頁中

25 註七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八頁下 註八 : 同上 註九 : 同上 註十 : 靄亭法師著 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 華嚴蓮社印行 註一一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八頁下 - 四七九頁下 註一二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九頁下 註一三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九頁下 - 四八 頁上 註一四 : 大正四五冊, 第四四頁上 - 中 註一五 : 大正三三冊, 第六 四頁中 註一六 : 大正三三冊, 第六一九頁上 註一七 : 大正三四冊, 第五二頁上 註一八 : 大正三四冊, 第五二頁上 - 中 註一九 : 大正三四冊, 第七一三頁上 註二 : 大正三四冊, 第七一四頁上 註二一 : 大正三四冊, 第七一 頁上 - 中 註二二 : 大正三四冊, 第七一五頁中 註二三 : 大正三四冊, 第七一六頁上 註二四 : 大正五四冊, 第四七七頁上 註二五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七頁上四七八頁中 註二六 : 同註二四 註二七 : 大正四五冊, 第四八二頁上 註二八 : 大正四五冊, 第四八二頁上 - 中

26 第四章本教與末教 同別二教於佛陀一代教法, 皆主五時之說 同教以佛在第五時所說之 法華 涅槃時 為究竟 別教於同教之五時說法, 更喻之如 日照世界 之三時 其 華嚴時 之說法, 如日初出之照高山, 為 日出先照時, 為佛自內證境界, 此時為圓頓大根眾生, 轉無上根本法論, 稱之為 稱性的本教 或 稱法的本教 而 法華 涅槃時 之說法, 如日落還照高山, 乃彼三乘人, 轉偏成圓後, 令彼三乘人, 會歸一乘之 攝末歸本 法輪 第一節稱法本教之別教 法藏大法 一乘教義分齊章 教起前後第六, 言教有本末 曰 : 第六教起前後者, 於中有二 : 初明稱法本教, 二明逐機末教 ( 註一 ) 其 稱法本教 者, 謂 : 初者謂別教一乘, 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 在菩提樹下, 猶如日出, 先照高山 於海印定中, 同時演說十十法門, 主伴具足, 圓通自在, 該於九世十世, 盡因陀羅微細境界, 即於此時, 一切因果理事等, 一切前後法門, 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 並同時顯現 何以故? 卷舒自在故, 舒則該於九世, 卷則在於一時, 此卷即舒, 舒又即卷 何以故? 同一緣起故, 無二相故 經本云 : 於一塵中, 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 又云 : 於一念中, 即八相成道, 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 廣如經說 是故依此普聞, 一切佛法並於第二七日, 一時前後說, 前後一時說, 如世間印法, 讀文則句義前後, 印之則同時顯現 同時前後, 理不相違,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準以思之 ( 註二 ) 此即 稱法本教 之旨趣 同別二教俱主五時判教, 俱謂 華嚴經 是五時中之第一時 第一時者, 即佛陀成道後第二七日, 於菩提樹下, 所說的圓頓法門, 這是為普賢大機所說的根本法論 本來, 受法者有二類, 一是能夠接受圓融無礙的 普法 之機, 叫做 普機, 二是不堪接受普法的二乘 三乘人, 叫做 別

27 機 今稱法本教, 是為了普機所說的圓融無礙, 相即相入, 自由自在之甚深法 門 佛在第二七日說華嚴經, 猶如日出, 先照高山, 例如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第三十七之一云 : 復次, 佛子, 譬如日出於閻浮提, 先照一切須彌等諸大山王, 次照黑山, 次照高原,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日不作念, 我先照此, 後照於彼, 但以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先後 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 成就無邊法界智輪, 常放無礙智慧光明, 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 次照緣覺, 次照聲聞, 次照決定善根眾生, 隨其心器, 示廣大智, 然後普照一切眾生, 乃至邪定, 亦皆普及, 為作未來利益因緣, 令成熟故 而彼如來大智日光不作是念 : 我當先照菩薩大行, 乃至後照邪定眾生, 但放光明, 平等普照, 無礙無障, 無所分別 佛子, 譬如日月, 隨時出現, 大山幽谷, 普照無私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 普照一切, 無有分別, 隨諸眾生根欲不同, 智慧光明種種有異 ( 註三 ) 先照高山喻先照菩薩, 華嚴會上只有大菩薩眾, 無有聲聞緣覺 佛智雖不作是念 : 我先照此, 然後照彼 然而稱性極談, 如所如說, 彼根器差者, 自不能入, 故小乘如聾如啞 此非佛智隔眾生, 乃眾生自隔也 佛智雖然 但放光明, 平等普照, 無礙無障, 無所分別, 然彼二乘不堪接受大法, 故 別教一乘圓教, 不同於 同教一乘圓教 之誘導攝化 又, 佛于說 華嚴經 時, 一方面先照高山, 一方面在海印三昧 ( 註四 ) 中, 同時演說十十法門 所謂 十十法門 者, 不是十個十, 乃是十而又十, 種種十之意 華嚴經之特色, 就法而言, 是礙無盡 然表示此無礙無盡的方式, 則于說法時必以十十出之 全經除講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為菩薩修行次第階位外, 離世間品 第三十八卷之一, 列舉有二百問, 每一問皆以十方法門答之, 是則共有二百種十 所謂 普慧雲興二百問, 普賢瓶瀉二千酬 問一答十, 以顯無盡, 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的二百個根本問題 此外, 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佛不思議法品 普賢行品 如來出現品, 皆以十示之 此種十十之鋪排, 是華嚴經之特色 一乘教義章 施設異相第八中, 以十門說華嚴經 稱法本教 之異相, 其中第九 法門異 云 :

28 九者法門異, 謂略舉十種以明之, 一彼有三佛, 此有十佛 二彼有六通, 此有十通 三彼有三明, 此有十明 四彼有八解脫, 此有十解脫 五彼有四無畏, 此有十無畏 六彼有五眼, 此有十眼 七彼說三世, 此說十世 八彼有四諦, 此有十諦 九彼有四辯, 此有十辯 十彼有十八不共法, 此有十不共法 餘門無量, 廣如經說 ( 註五 ) 此處列舉十種十, 以明彼此差別 彼 指三乘教, 此 指華嚴一乘別教說, 十十法門表主伴具足, 圓滿無盡之意 又, 一乘教義章 所謂: 即於此時, 一切因果理事等, 一切前後法門, 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 並同時顯現 ( 註六 ) 其顯現, 非如因中修行之次第現, 乃是一時頓現, 而且是於一塵 一念 一毛孔中圓融無礙地現, 帝網 ( 註七 ) 種種地現, 此顯現是 法界緣起 ( 註八 ), 非因地中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之生滅緣起 此 法界緣起, 可說是起而無起, 緣而非緣, 乃是 炳然齊頭同時顯現 說其為緣起, 乃只是因地中之緣起相, 倒映於佛法身, 而實際上是佛法身之實德, 而非緣起 佛法身 舒卷自在, 舒則彌綸六合, 相相宛然 卷則退藏于密, 寂然無相 焉可說緣起? 然成佛身後, 得曰佛法界, 正因法界故, 就法而言法, 遂得方便假說為緣起耳 例如 : 於一念中, 即八相成道 ( 註九 ), 八相在因地中, 為歷別緣起事, 在毗盧遮那佛法身上則無, 只是於 海印三昧 中炳然頓現耳 若不假說緣起, 則 性海果分, 是不可說義, 何以故? 不與教相應故, 則十佛自境界也 ( 註一 ) 將果分展示為法界緣起, 即示教相也 說緣起者, 只是因中緣起相之倒映, 而方便假說之, 以明 稱法本教 圓滿無礙, 重重無盡之稱性極談 第二節攝末歸本法輪之同教 別教以 法華時 所說之會三歸一, 攝末歸本法門, 乃從 開權顯實, 廢權立實 而言, 此是有權可廢, 意在開顯 攝未歸本 法輪, 可由同教之三種教相看出 所謂三種教相, 在 法華玄義 卷一云 : 教相為三, 一 根性融不融相 二 化道始終不始終相 三 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 註一一 ) 如下說明 : 一 根性融不融相

29 此乃同教對於所化的根機成熟 未成熟為前提而判釋 在佛陀一代的化導中, 眾生根性各有差別, 故以誘導而攝持 認為 法華經 以外的諸教典, 悉為導入 法華一佛乘 的輔實所施的前方便之粗教 - 迹門 如 法華玄義 卷一所云 : 日光普照, 高下悉均平, 土圭測影, 不縮不盈, 若低頭, 若小音, 若散亂, 若微善, 皆成佛道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具如今經 ( 註一二 ) 此開權顯實, 究竟諸法實相的理論, 佛陀四十多年, 尚未顯露的本懷, 直留至法華會上, 才將三世儲佛出世的本懷, 盡磬的流露出來 二 化導始終不始終相 一代時教, 無非是化導當機眾生, 眾生必具根機的成熟, 才能獲得隨自意真實的世界, 故法華會上, 始說教化的淵源, 二乘作佛的因緣, 絕非是昨今之事, 乃係由遙遠的往昔, 所播下的種子而來, 因為經此一段歷程, 直至今日才能調熟而長育成就的, 所以法華經為化導始終 如 法華玄義 卷一云 : 此經明佛設教, 元始巧為眾生, 作頓 漸 不定, 顯密種子, 中間以頓漸五味, 調伏長養而成熟之, 又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 並脫 並熟 並種 番番不息, 大勢威猛, 三世益物 ( 註一三 ) 由此可知, 佛化導眾生是三世益物, 而非 本成跡化, 乃是根源於三千塵點劫前的大通智勝如來 法華 的覆講, 故其時既圓聞大法, 且已種下妙緣, 生生世世教養培育成熟, 導入 法華 而得解脫, 顯明化導的始終為旨趣 三 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今世所示現的能化主釋迦牟尼佛, 是菩提樹下成道的新佛, 但是在法華上, 亦有 迹門 和 本門 的開顯, 認為佛陀在五百億塵點劫的往昔, 已經成道的佛, 而現在留跡印度的佛陀, 是其示現之一而已 同時, 諸大弟子也都是老早成就菩薩道, 且專是內秘菩薩行, 外現聲聞身的法身菩薩, 為了輔助佛陀的化導, 隨緣降世而來 如 法華玄義 卷一云 : 又眾經咸云: 道樹師實智始滿, 起導樹始施權智, 今經明師之權實, 在道樹前久久已滿 諸經明二乘弟子, 不得入實智, 亦不能施權智, 今經明弟子入實甚久, 亦先解行權 又眾經, 尚不論道樹之前, 師之與弟近近權實, 況復遠遠,

30 今經明道樹之前, 權實長遠, 補處數世界, 不知況其塵數 ( 註一四 ) 同教為闡明佛陀一代幽玄的教義, 以 權 實 兩面剖析, 顯 實 開 權, 由 權 證 實, 這與別教之 稱性極談, 相互輝映, 終始相生, 如一圓周, 可見佛之說法, 始終皆圓 附註 註一 : 大正四五冊, 第四八二頁中 註二 : 同上, 第四八二頁中 - 下 註三 : 大正十冊, 第二六六頁中 註四 : 海印三昧 是佛說華嚴經所依之大定 海者取廣大義, 又取海水清淨, 無象不現義 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云: 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以阿修羅, 乃至摩侯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又, 法藏大師 妄盡還源觀 云 : 言海印者, 真如本覺也, 妄盡心澄, 萬現齊像 ; 猶如大海因風起浪, 若風止息, 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及 探玄記 卷四云 : 海印者從喻命名, 如修羅四兵, 列在空中, 於大海內, 印象其象 菩薩定心, 猶如大海, 應機現異, 如彼兵像 註五 : 大正四五冊, 第四八四頁中 註六 : 大正四五冊, 第四八二頁中 - 下 註七 : 帝網, 又名因陀羅網, 指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 網上珠光交映, 彼此透視, 重疊無窮 註八 : 別教所說 法界緣起, 乃是認為法界中的一切諸法, 無不互為緣起, 這是以盡法界的量, 來作為緣起, 因為法界的量無盡, 故又稱為 無盡緣起 註九 : 所謂八相成道者, 起信論 曰: 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 所謂從兜率天退 入胎 住胎 出胎 出家 成道 轉法輪 入於涅槃

31 天台四教儀, 除第三之住胎, 加入第五降魔之相為八相 註十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七七頁上 註一一 : 大正三三冊, 第六八三頁中 註一二 : 大正三三冊, 第六八三頁下 註一三 : 大正三三冊, 第六八四頁上 註一四 : 同上

32 第五章同別二教之思想義理 第一節別教一乘之義理 別教一乘義理, 雖則無盡, 而不過三性同異 因門六義 十玄緣起 六相圓 融等四門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義理分齊第十, 有四門 : 一 三性同異義 二 緣起因門六義法 三 十 玄緣起無礙法 四 六相圓融義 ( 註一 ) 法藏大師對於別教一乘的義理舉出了以上四門 三性同異 與 因門六義, 這兩門是構成緣起說的原理 十玄緣起 與 六相圓融, 這兩門說明無盡緣起的內容 一 三性同異義 言三性者, 一 偏計所執性, 二 依他起性, 三 圓成實性 在 攝論 所知相品, 把中心放在依他起性上, 說依他起性, 同時具備遍計所執性, 這是它染污的一面, 又具有圓成實性, 這是它淨的一面, 染淨二性, 在依他起上都有, 不過有顯隱差別而已 如攝論 所知相品 云 : 阿毗達摩大乘經中, 薄伽梵說法有三種 : 一 雜染分, 二 清淨分, 三 彼二分 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於依他起自性中, 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 圓成實性是清淨分,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 註二 ) 賢首大師吸收了這一說法, 並更進一步, 提出了三性同一 三性一際無量的說法 據依他起性來說, 認為一切緣起現象, 都可以拿染淨統一來講, 染淨也是真妄, 真妄相互貫徹, 真包括了妄, 妄中也可以看到真的源頭 真與妄, 淨與染, 互相貫通, 由真見妄, 由妄見真, 所以是同一的 如果從圓成實性與遍計所執上看, 二者也是融通無礙的, 性相融通, 無障無礙,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初三性同異說有二門 先別明, 後總說 別中亦二, 先直說後決擇 前中三性各有二義 真中二義者, 一 不變義, 二 隨緣義 依他二義者, 一 似有

33 義, 二 無性義 所執中二義者, 一 情有義, 二 理無義 由真中不變 依他無性 所執理無, 由此三義故, 三性一際, 同無異也 此則不壞末而常本也 經云 : 眾生即涅槃, 不復更滅也 又約真如隨緣, 依他似有, 所執情有, 由此三義, 亦無異也 此則不動本而常末也 經云 : 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眾生也 由此三義與前三義, 是不一門也, 是故真該妄末, 妄徹真源, 性相融通, 無障無礙 ( 註三 ) 不壞末而常本, 即同般若經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義, 真實性中之 不變, 是指其 自性清淨 說, 即此清淨之自性, 不因其隨染淨緣, 而有改變 由此故, 雖隨緣而可歸于真實 依他起性中之 無性, 即 性空 也, 依他雖似有, 而實即無性 知無性, 則亦當體歸於真實也 遍計所執性中之 理無, 即執相無體 知無體而不執, 則亦歸於真實也 是故從三性之各前一義說, 則三性一際, 同無異也, 此則 不壞末而常本也 不動本而常末, 則是無差而差也 此由三性之各後一義而說 真實性中之隨緣義, 即隨染淨緣起, 現一切染淨法也 ; 而所現起之一切法, 亦即是緣生無法, 故即是 依他似有 似有即幻有, 假有, 非真實有 自性 之有, 故緣起性空似有, 本即是實相無相他 遍計所執性中之 情有, 即就似有而執實也 故凡定相如生滅 常斷 一異 來去 乃至時空 因果相等, 皆是所執之定相也, 離開似有, 並無別體 此等既是執相, 故是 情有, 而理上實無 若離計執, 便是如似有之實相而無相 故由隨緣 似有 情有這三義說, 亦三性一際, 同無異也 此即 不動本而常末也 二 緣起因門六義法 緣起法中, 就因門說有六義 此六義出自 攝論 所知依分, 所說的種子六義 對於 種子, 攝論 提出了六種特徵, 如偈頌云 :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剎那滅俱有, 恆隨轉應知, 決定待眾緣, 唯能引自果 ( 註四 )

34 所謂一 剎那滅 : 是不斷的變化 二 俱有 : 種子生現行後, 它同時存在, 並支持著現行 三 恆隨轉 : 永遠與藏識共存 四 決定 : 種子的善惡 無記等性質, 始終不變 五 待眾緣 : 種子之成為現行, 要具備其他條件 六 引自果 : 種子只能引自類之果 攝論 說六義, 是就種子識說, 即就阿賴耶種子識, 因受熏而起現行, 此種子與現行之關係, 亦是依他起 凡依他起法皆是似有無性, 故就之可引出空 有二義, 又就之引出有力 無力二義, 與待緣 不待緣二義 此三對配合起來有六可能, 以此六可釋種子識之六義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謂一切因, 皆有六義 一 空 有力 不待緣 二 空 有力, 待緣 三 空 無力 待緣 四 有 有力 不待緣 五 有 有力 待緣 六 有 無力 待緣 ( 註五 ) 又云 : 初者( 空 有力 不待緣 ) 是剎那滅義, 何以故? 由剎那滅故, 即顯無自性是空也 由此滅故, 果法得生, 是有力也 然此謝滅, 非由緣力, 故云不待緣也 二者 ( 空 有力 待緣 ) 是俱有義, 何以故? 由俱有故方有 即顯是不有, 是空義也, 俱故能成有, 是有力也 俱故非孤, 是待緣也 三者 ( 空 無力 待緣 ) 是待眾緣義 何以故? 由無自性故, 是空也 因不生緣生故, 是無力也 即由此義故, 是待緣也 四者 ( 有 有力 不待緣 ) 決定義, 何以故? 由自類不改故, 是有義, 能自不改而生果故, 是有力義 然此不改, 非由緣力故, 是不待緣義也 五者 ( 有 有力 待緣 ) 引自果義, 何以故? 由引現自果 是有義 雖待緣方生, 然不生緣果, 是有力義 六者 ( 有 無力 待緣 ) 是恆隨轉義, 何以故? 由隨他故不可無 不能違緣, 故無力用 即由此故, 是待緣也 ( 註六 ) 以上空 有兩面皆無 無力 不待緣 之可能, 因 無力而又不待緣 非 因 義, 故不論

35 法藏大師於此六義, 又云 又, 由空有義故, 有相即門也, 由有力 無力義故, 有相入門也 由待緣 不待緣義故, 有同體 異體門也 由有此等義故, 得毛孔容剎海事也 ( 註七 ) 空 有是約法體說, 由此說 相即, 有力 無力是約力用說, 由此說 相入 待緣 不待緣是約資助說, 由此說同體 異體 相即相入 ( 註八 ) 明, 則一毛孔容剎海, 亦可明矣 總之, 法藏大師開 三性門 貫通了真妄, 又開 六義門, 指出緣起法相即相入的關係, 以此奠定了別教無盡緣起的理論基礎 三 十玄緣起無礙法 在法藏大師的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四, 舉出別教一乘的四門義理, 後二門是與他教不共的, 即所謂 十玄緣起 和 六相圓融, 這兩門是說明無盡緣起的內容 其性質屬於 觀法 十玄緣起的主要典據, 是華嚴經的 賢首品, 舉出了 海印三昧, 來說明佛的最高境界, 而用以形容三昧的, 就是 十玄緣起 這樣的輪廓 法藏大師在 一乘教義章 云 : 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 夫法界緣起, 乃自在無窮 今以要門略攝為二 : 一者明究竟果證義, 即十佛自境界也 ; 二者隨約因辯教義, 即普賢境界也 ( 註九 ) 究竟果證, 是指性海果分, 屬於佛陀自身內證的境界, 由於果海妙境, 為十佛自身證悟的果報境界 ( 註一 ) 實在是難言其相, 在 果分不可說 的狀況下, 祇能隨緣約因辯教義, 以顯法界緣起, 重重無盡之境界 法藏大師列十門, 以顯無盡, 如 一乘教義章 云 : 略立十義門, 以顯無盡 何者為十 : 一 教義, 即攝一乘 三乘, 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 餘下準之 二 理事, 即攝一切理事 三 解行, 即攝一切解行 四 因果, 即攝一切因果 五 人法, 即攝一切人法 六 分齊境位, 即攝一切分齊境位 七 師弟法智, 即攝一切師弟法智 八 主伴依正, 即攝一切主伴依正 九 隨其根欲示現, 即攝一切隨其根欲示現 十 逆順體用自在等, 即攝一

36 切逆順體用自在等 此十門為首, 皆各總攝一切法, 成無盡也 ( 註一一 ) 以上十種法義, 即為十玄緣起所依之事 每一個十玄門皆復具十, 會成一百 由此基礎, 而提出了 十玄無盡 的說法, 因此, 華嚴一乘別教所具圓頓教法的十玄門, 是 重玄門, 並非單一的玄門而已 所 十玄門, 法藏大師於 一乘教義章 義理分齊第十云 : 一者, 同時具足相門, 此上十義同時相應, 成一緣起, 無有前後始終差別, 具足一切自在逆順, 參而不雜, 成緣起際 此依海印三昧, 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二者, 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上諸義, 隨一門中, 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 三者, 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上諸義,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圓融自在, 無礙成耳 四者, 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但從喻異前耳 此上諸義體相自在, 隱顯互現, 重重無盡 五者, 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上諸義於一念中具足始終 同時 別時 前後 逆順等, 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 無不明了, 猶如束箭, 齊頭顯現耳 六者, 秘密隱顯俱成門 此上諸義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也 七者, 諸藏純雜見德門 此上諸義或純或雜 如前 人法 等, 若以 人 門取者, 即一切皆 人, 故名為 純 又即此 人 門, 具含 理事 等一切差別法, 故名為 雜 八者, 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上諸義遍十世中, 同時別差異具足顯現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九者, 唯心迴轉善成門 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 但性起具德, 故異三乘耳 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 十者, 託事顯法生解門 以上諸義, 隨託之事以顯別法, 謂諸 理事 等一切法門

37 此上十門等解釋, 及上本文十義等, 皆悉同時融會,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 眼境界 ( 註一二 ) 具澄觀清涼國師, 華嚴經疏鈔 卷五所說, 是法藏承自二祖智儼尊者 後作 華嚴經探玄記, 則有兩點修改 : 一 諸藏純雜具徳門 改為 廣狹自在無礙門 ; 二 唯心此二點修改, 清涼國師於 華嚴經疏鈔 卷五云 : 廣狹自在門, 同法界觀中, 廣容普徧之義, 而名小異, 此門賢首新立, 以 替至相十玄諸藏純雜具德門 意云 : 一行為純, 萬行為雜等, 即事事無礙義 若一理為純, 萬行為雜, 即事理無礙, 恐濫事理無礙, 所以改之 主伴一門, 至相所無, 而有唯心迴轉善成門 今為玄門所以, 故不立之 ( 註一三 ) 十玄緣起, 說明事事無礙, 與重重無盡的關係, 可說是別教之特別處 這種緣起歸結於佛地心境的開展, 所以叫做 性起 緣起 別教用十玄解釋緣起, 意在發揮 性起 的理論, 以為 此心 本來具足一切功德, 不假修成而隨緣顯現, 是最究竟的, 又是稱性的, 唯有淨法 此 性起 論, 和同教 性具 ( 註一四 ) 論立異, 中國佛學的思想發展, 到此可說是登峰造極了 四 六相圓融義 為了要剖析十玄緣起, 事事無礙的法界妙境, 進而解說其圓融的理論結構, 勢必要討論到 六相圓融 六相圓融 的理論, 它是出於 十地品 中的歡喜地, 也就是菩薩十大願中, 第四修行願說 : 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 無可壞 無分別諸波羅蜜所攝, 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 總相 別相 有相 無相 有成 有壞心得增長 ( 註一五 ) 而來 這是根據東晉佛駝跋陀羅所譯的 六十華嚴 的記載 如果依據菩提流支所譯的 十地品, 則說 : 一切菩薩所行, 廣大無量, 不雜諸波羅蜜所攝, 諸地所淨, 生諸助道法 總相 別相 同相 異相 成相 壞相 ( 註一六 ) 初地十願裡第四大願所說, 菩薩行用六種方便, 構成廣大無量無涯的論點, 闡明了對經文十句與六相的關係 經中所有十句, 都可用六相去解釋 六相分為三對 : 總別 同異 成壞 用它去理解十句即: 一 第一句為總相, 其餘九句為別相 二 第一句為同相, 其餘九句是異相 三 第一句為成相, 其餘九句為

38 壞相 一乘教義分齊章 義理分齊第十言六相云 : 總相者, 一含多德故 別相者, 多德非一故, 別依止總, 滿彼總故 同相者, 多義不相違故, 同成一總故 異相者, 多義相望, 各各異故 成相者, 由此諸義, 緣起成故 壞相者, 諸義各住自法, 不移動故 ( 註一七 ) 又, 例如 金獅子章 云 : 獅子是總相, 五根差別是別相, 共一緣起是同相, 眼耳各不相到是異相, 諸根合會是成相, 諸緣各住自位是壞相 ( 註一八 ) 此六相皆由緣起說, 而推論到法與法法之間的關係上, 認為都有這六相三對, 因為全體與部分, 一與多, 一與一切等等關係, 大都不出六相的範圍, 因此, 六相推衍到義理上, 從而見出法法構成錯綜複雜的緣起關係 法藏大師在 一乘教義章 裡, 對此有一個總結性的頌文說 : 一即具多名總相, 多即非一是別相, 多類自同成於總, 各別體異現於同 ; 一多緣起理妙成, 壞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識, 以此方便會一乘 ( 註一九 ) 此中總相 同相 成相是平等的看法 別相 異相 壞相是差別的看法 平等和差別圓融無礙, 這是法界緣起的主旨, 所以總相之外無別相, 同相之外無異相, 成相之外無壞相, 此平等無差別稱之圓融門, 而差別的方面稱之行布門 此二門互不妨礙, 相即相入稱之六相圓融 若欲識別教一乘教義者, 當依六相十玄, 作入法界方便 第二節同教一乘之思想體系 同教之思想體系, 可說是表現於一念三千, 十界互具 三諦圓融 十如是 百界千如, 六即說等上面 一 一念三千 同教的性具思想, 是以一一諸法, 具一切法 強調心法絕對, 佛法絕對 眾生法絕對的三法無差別的看法 這和別教的由一真法界性起 ( 註二 ) 唯是一心,

39 是各具千秋的 智者大師所著十卷 摩訶止觀 的中心思想, 可以說是一念三千的別釋 在 摩訶止觀 卷五上云 : 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 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種世間, 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無心而已, 介爾有心, 即具三千 ( 註二一 ) 這就是說, 我們日常行住坐臥一舉一動, 即具足三千種類的世間, 就在現前的一念心, 當下即是具足三千 又, 一念與三千, 是不縱不橫的關係 所謂 不縱不橫, 即 : 祇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 的關係 如 摩訶止觀 卷五云 : 亦不言一心在前, 一切法在後,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 一心在後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 此則是縱 ; 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 此即是橫 縱亦不可, 橫亦不可, 祇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故 ( 註二二 ) 二 十界互具與三諦圓融 由於眾生的每一念心, 逐情偏起意念, 在於迷悟之境, 而成為十種法界 但關於十界的類別, 未曾發現於經典或論部, 具有明顯的記載, 唯在 華嚴經十地品 明法雲地云 : 受職位的菩薩, 坐大蓮華座, 由足下至頂上, 放光明照大地獄, 畜生趣 閻羅王界 人趣 諸天及阿修羅 聲聞 辟支佛 菩薩 諸佛會等 ( 註二三 ) 在論部, 即龍樹菩薩造 大智度論 卷二七, 解釋 道慧 道種慧 段云 : 地獄道 畜生道 餓鬼道 聲聞道 辟支佛 菩薩道 佛道 地獄道 畜生 餓鬼 人 天 阿修羅道 ( 註二四 ) 所以在經論裡, 十界尚未有健全的名且可知 智者大師, 且由 華嚴經 的蓮華藏世界海之具備 一即一切 ( 一與一切融即 ) 的思想, 才成就了 十界互具 的圓滿組織 又皆稱法界者, 其意有三, 如 法華玄義 卷二上云 : 十數皆依法界, 法界外更無復法, 能所合稱, 故言十法界也 二 此十種法, 分齊不同, 因果隔別, 凡聖有異, 故加之以界也 三此十皆即法界, 攝一切法, 一切法趣地獄, 是趣不過, 當體即理, 更無所依, 故名法界, 乃至佛法界, 亦復如是 ( 註二五 )

40 上述三種解釋, 可說是微妙之至 這是以權實二義, 顯明十界圓融的含義, 即 : 九界屬權, 唯佛界為實 但所謂權實, 卻非永久性的對立, 如 : 開權即成實, 隱實即顯權, 是以九界的權, 能融合佛界之實 並且十界中的各界, 各具權實, 即權即實 亦權亦實 非權非實, 即屬 三諦圓融 如 法華玄義 卷二云 : 若十數依法界者, 能依, 從所依, 即入 空 界也 十界, 界隔者, 即 假 界也 十數皆法界者, 即 中 界也 ( 註二六 ) 三 十如是與百界千如 所謂 十如是, 即 : 如是相 性 體 力 作 因 緣 果 報 本末究竟等, 悉具諸法實相的本體 ( 一 ) 如是相 : 相是指相狀, 能在外表可以分別得出, 使人一目瞭然 ( 二 ) 如是性 : 性是不改義, 即指潛伏在內心的自性 ( 三 ) 如是體 : 體是實質義, 能統攝相 性, 即十界的體是五陰色心的體質 ( 四 ) 如是力 : 力是堪任義, 於主體上, 具有潛在的力量, 能保持不被侵擾 ( 五 ) 如是作 : 作是構造義, 依力量所起的作用, 乃得任運自在 ( 六 ) 如是因 : 因是招感義, 依因而成果 指生十界果的直接原因 ( 七 ) 如是緣 : 緣是緣由義, 由因而加助緣, 是間接原因的增上緣 ( 八 ) 如是果 : 果是尅獲義, 依因而成的果 ( 九 ) 如是報 : 報是酬因義, 由一期相續的異熟果報, 所引生的後世報 ( 十 ) 如是本末究竟等 : 本是指相, 末即指報, 由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的所歸趣, 即三諦實相的究竟平等 智者大師, 認為十如是之前 九 是別, 後 一 是總, 別納入於總, 總攝盡別, 總別相即, 十如互攝, 該收十法界的色心依正, 融會染淨迷悟, 統事理之不二, 權實一如, 現諸法實相的妙趣, 究究平等, 沒有次第的隔別, 得圓融自在 十如是為十法界的共通範疇, 如 法華經 方便品, 佛對舍利弗說 : 止! 舍利弗! 不須復說, 所以者何?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 註二七 )

41 又, 十界的每一界, 各具有其他的九界, 故云百界, 此百界, 乘十如是, 即 成 百界千如 如 法華玄義 卷二云 : 一法界具十如是, 十法界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 則有百法界千如 是 ( 註二八 ) 四 六即說 即 是指不二義, 但在修證的進程上, 方便分為六段的階位 因為具六段的差別, 才能顯明凡聖的不同, 然理體上是平等的, 故稱為 六即 如果只知 即, 而不知 六, 則容易生起 生佛一如, 迷悟不二, 自認為與佛無異的增上慢, 若只知 六, 而不悉 即, 則易生自卑感 是以智者大師, 為輔救兩者間的獲益, 了知證果的階位, 持立六即, 而顯明凡聖始終不二為旨趣 所謂 六即 是 : 理即 名字即 觀行即 相似即 分證即 究竟即 ( 一 ) 理即 : 指一切眾生悉具佛性, 性相常住,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在 摩訶止觀 卷一云 : 理即者, 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 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中, 具不可思議 如上說 : 三諦一諦 非三非一 一色一香 一切法 一切心, 亦復如是, 是名理即菩提心 ( 註二九 ) 眾生雖具真如佛性之理, 因為缺乏解行證, 故無法證得 ( 二 ) 名字即 : 乃屬知識上的言教所了解, 故云名字 如 摩訶止觀 云 : 名字即者, 理雖是日用不知, 以未聞三諦, 全不識佛法, 如牛羊眼, 不解方隅, 或從知識, 或從經卷, 聞上所說一實菩提, 於名字中, 通達了解,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為名字即菩提 ( 註三 ) 名字即, 屬尚未證入實踐修觀的理體, 但卻己發菩提心, 或云 : 發菩是心位 ( 三 ) 觀行即 : 或云觀行五品位 依教法修行, 證悟心觀, 獲得理與慧相應, 明瞭其所言, 所行的所證位 ( 四 ) 相似即 : 明靜止觀, 得六根清淨, 斷除見思 塵沙惑, 唯能降伏無明惑, 即相似於真證 - 同教內凡十信位

42 上述理即 名字即, 尚未入外凡位, 至觀行即, 才稱是外凡位 相似即, 始 稱內凡位 ( 五 ) 分證即 : 或云分真即 斷一分無明, 證一份法身, 而呈現真如, 普門示 現, 行利他濟度事業 有四十一階位 即 :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 ( 六 ) 究竟即 : 是智斷的圓滿位 永別無明煩惱, 證涅槃果, 現清淨法身, 居 常寂光淨土 以上為同教修行證果的六個階段 其菩薩四十一階位中, 以別教的妙覺, 比 照為同教十行中的第二行, 以顯示出別教之修證, 遠不如同教 附註 註一 : 大正四五冊, 第四九九頁上 註二 : 大正三一冊, 第一四 頁下 註三 : 同註一 註四 : 大正三一冊, 第一三五頁上 註五 : 大正四五冊, 第五 二頁上 註六 : 同上 註七 : 大正四五冊, 第五 三頁上 註八 : 澄觀大師, 華嚴經疏鈔 卷五云: 相入如二鏡相照, 相即則如海水相收 註九 : 大正四五冊, 第五 三頁上 註十 : 大正十冊, 第八 頁下 - 八一頁上 在 華嚴經 昇須彌山頂品, 所指的十佛是 : 迦葉佛 拘那牟尼佛 迦羅鳩駝佛 毘舍浮佛 尸棄佛 毘婆尸佛 弗沙明達佛 捨舍佛 波頭摩佛 然燈佛等 註一一 : 大正四五冊, 第五 頁下 - 五 五頁上 註一二 : 大正四五冊, 第五 四頁上 - 五 七頁上 註一三 : 華嚴經疏鈔, 第一冊, 卷五, 第三 頁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註一四 : 性具又日體具 理具 謂本覺之性, 具菩薩界以下九界之惡法, 及佛界之善法, 總具十界三千之善惡諸法

43 註一五 : 大正九冊, 第五四五頁中 - 下 註一六 : 大正二六冊, 第一三九頁上 註一七 : 大正四五冊, 第五 七頁下 註一八 : 大正四五冊, 第六七 頁中 註一九 : 大正四五冊, 第五 頁下 - 五 九頁上 註二 : 華嚴經疏鈔, 第一冊, 第十頁, 澄觀大師解說 一真法界 時說 : 一真法界, 本無內外, 不屬一多, 佛自證窮, 知物等有, 欲令物悟, 義分心境, 境為所證, 心為能證 他引裕公所說 : 心則諸佛證之以為法身, 境則諸佛證之以為淨土 故 如來出現品 云 : 欲知諸佛心, 當觀佛智慧 ; 佛智無依處, 如空無所依 又說 : 若有欲知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佛境界就是 一真法界 所彰顯 對於 性起 一詞, 見於 六十華嚴 寶王如來性起品, 經智儼, 法藏所確立 智儼引 性起品 說 : 菩提心, 名為性起 又如 搜玄記 所說 : 性起眾生心中有微塵經卷, 眾生心中有菩提大樹, 眾聖共證 ; 人證前後不同, 其樹不分別異 這是說性起即眾生心中的本覺, 是由根本直覺所闡發的心地, 以直接把握真理的見地 註二一 : 大正四六冊, 第五四頁上 註二二 : 同上 註二三 : 大正十冊, 第二 五頁中 - 下 註二四 : 大正二五冊, 第二五七頁下 註二五 : 大正三三冊, 第六九三頁下 註二六 : 同上 註二七 : 大正九冊, 第五頁下 註二八 : 大正三三冊, 第六九三頁下 註二九 : 大正四六冊, 第一 頁中 註三 同上

44 第六章結論 別教的整個哲學理論, 是由 法界緣起 彰顯一心之義用 有關 心 之本性, 是清淨 染污, 或具染淨, 或日非淨非染的問題, 從宗教的立場, 或人類的倫理來考察, 由來已久 在部派佛教時代, 對此心性問題, 大別有兩個不同的思想傾向 第一是大眾部及分別論者等的主張, 是心性本淨說, 第二是站在成實論, 順正理論的立場, 則主張心性具有染淨的二面說 到了大乘佛教的 瑜伽師地論 卷五十四說 : 諸識自性非染 ( 註一 ), 這無疑是對經中 心性本淨 說, 所作的解釋 至於 成唯識論 卷二, 以為心性本淨者, 即是識的實性清淨之意 ; 在該論卷四則謂 : 謂染淨法, 以心為本 ( 註二 ) 此處的心, 指的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染淨的種子, 具有有漏種子及無漏種子, 故成為雜染和清淨了 至於 攝大乘論 的立場, 三性之中, 真實性為清淨分, 分別性為染污分, 唯依他性則為染污清淨分 ( 註三 ) 發展到後來, 成為如來藏思想的許多經論中, 如勝鬘經 楞伽經 如來藏經 究竟一乘寶性論 以及大乘起信倫等, 都是根據心性本淨說, 來強調見性或開悟的可能性 蓋如來藏是眾生的本質, 自有其常恆性及清淨性, 但卻隨緣而造諸法, 不染而染, 也就是 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 別教承繼心性本淨如來藏緣起思想 ( 註四 ), 發展成 法界緣起 說 依據法界緣起的 起 而有 性起 所謂 性起, 是稱性而起, 於真如本性, 所起之果海大用之謂 性起 非從虛妄分別心而起, 而是從佛的真性流出 智儼尊者於 孔目章 云 : 性起者, 明一乘法界, 緣起之際, 本來究竟, 離於修造 何以故? 以離相故, 起在大解 大行 離分別 菩提心中, 名為 起 也 由是緣起性故, 起即不起, 不起者是性起 ( 註五 ) 後來別教強調 性起, 以對抗同教的 性具 此 性起 是佛陀 海印三昧 中的法界真理, 佛心所展現, 從這一本旨上, 當當絕對純淨, 而不能有染 又, 果地是修行實踐的終點, 所以在階位上, 佛當然與尚在實踐過程中的三乘不同 由此 別教一乘 與 同教一乘 二者不共

45 智儼尊者, 於 華儼五十要問答 卷上云 : 一乘教有二種, 一共教, 二不共教 圓教一乘所明諸義, 文文句句, 皆具一切, 此是不共教 ( 註六 ) 因此, 別 以 不共 為義 在別教看來, 同教處處以一乘 三乘對舉, 而 開權顯實 會三歸一 ; 既有權可開 有三可會, 則雖顯示終極, 其教說之運用, 仍在過程當中 別教一乘 便不同了, 自始不與三乘相對, 其所宗的 華嚴經, 是毗盧遮那佛稱法本教, 直顯法身, 根本無權可開, 無三可會, 換言之, 別教一乘 即是絕對的一乘, 由這一絕對的意義, 來彰顯自身的圓教地位 相對別教之 性起 性具 的確可以顯示同教的特色 所謂性者, 是心之性, 心之本體 由內向外發是性 ; 由外向內觀是心, 因此, 心具三千, 即是性具三千 在一一事法中便圓具了迷悟 因果等一切諸法 這是基於智者大師, 三諦圓融及一念三千的理論而成立, 智者大師在 法華文句 法華玄義 麼訶止觀 的所謂法華三大部中, 宣揚其十界互具 百界千如 一念三千的思想, 主要即是說的性具哲學 同教所立的圓教, 是相應 法華經 開權顯實皆歸一佛乘而立者, 因它要表達這個一乘圓教, 必須決了藏教與通教而通暢之, 不令其滯於六識與界內 ; 亦須決了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緣起而通暢之 它經過這一切決了, 而說出此一心具十法界而成佛, 若必隔斷了此凡夫或小機, 以為成佛別是一套作法, 則佛終不得成, 即有所成亦不是圓佛, 蓋其因不圓, 故果亦不圓 必即于九法界之任何一法界成而成佛, 此即眾生而為佛也 故於別教之專就佛法身, 說圓融無礙圓滿無盡之圓教, 稱之為 不開權 不發迹 不暢佛之本懷, 猶有一權之隔, 非真正的圓教, 此為別圓 ( 帶別兼圓 ) 如諦觀 天台四教儀 云: 此教明界外獨菩薩位 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別前二教, 別後圓教 故名別也 ( 註七 ) 雖然圓教之別, 二經不同, 同教以 法華經 為一乘圓教, 是自 開權顯實 廢權立實 而說, 此是有權可廢, 意在開顯 ; 別教以 華嚴經 為一乘圓教, 只說佛境界之實, 意在直顯, 無權可廢 其本末之別, 二者不一 然始終皆圓之勝義, 是各具其所, 而難分優劣的 附註

46 註一 : 大正三 冊, 第五九五頁下 註二 : 大正三一冊, 第一八頁下 註三 : 大正三一冊, 第一二一頁上欄云 : 阿毗達磨修多羅中, 佛世尊說法有三種, 一 染污分 二 清淨分 三 染污清淨分 依何義說此三分? 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 真實性為清淨分 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 註四 : 大乘佛教的思想, 乃以心性本淨說, 作為貫串 以心性本淨說為基礎, 發展了如來藏 佛性 菩提心 法身 空性 心真如等許多思想 註五 : 大正四五冊, 第五八 頁下 註六 : 大正四五冊, 五二二頁中 註七 : 大正四六冊, 第七七八頁上

47 參考書目 1. 佛馱跋羅譯 六十華嚴 大正藏第九冊 2. 實叉難陀譯 八十華嚴 大正藏第十冊 3. 般若三藏譯 四十華嚴 大正藏第十冊 4. 法藏撰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大正藏第四五冊 5. 杜順說智儼撰 華嚴一乘十玄門 大正藏第四五冊 6. 杜順撰 五教止觀 大正藏第四五冊 7. 法藏撰 華嚴經探玄記 大正藏第三五冊 8. 智儼撰 華嚴經搜玄記 大正藏第三五冊 9. 法藏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大正藏第四五冊 10. 智儼撰 五十要問答 大正藏第四五冊 11. 楊政河撰 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 慧炬出版社印行 12. 高峰了州著 釋慧獄譯 華嚴思想史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 13. 龜川教信者 釋印海譯 華嚴學 美國法印寺印行 14. 方東美著 華嚴宗哲學上下冊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5. 釋慧獄編著 天臺教學史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 16. 呂澄著 中華佛學思想概論 天華出版公司印行 17. 張曼濤主編 華嚴宗之判教及其發展 大乘文化出版社 18. 張曼濤主編 華嚴學概論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 張曼濤主編 天臺思想論集 大乘文化出版社 20. 張曼濤主編 天臺典籍研究 大乘文化出版社 21. 李志夫著 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 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 22. 安藤俊雄著 演培法師譯 天臺性具思想論 天華出版公司 23. 黃懺華撰 佛教各宗大意 文津出版社印行

48 24. 霍韜晦著 絕對與圓融 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25. 牟宗三著 佛性與般若上下冊 學生書局印行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11-130( 西元 2010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 以 五教章 為主 釋正持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提要 : 法華經 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五屆畢業論文 賢首判教體系之探討 指導教授 : 成公院長 學生 : 釋慈汶 一 緒言 賢首法藏大師的華嚴思想對我國的文化史 佛教史 哲學史影響相當重大深 遠, 而且也影響 推動了朝鮮和日本華嚴宗的創立和弘揚 賢首大師一生中, 建樹良多, 乃是集各種大家於一身者, 他不祇被尊為國師 宗師 ; 亦是偉大的佛學家 哲學家 ; 又是出色的翻譯家和弘法家 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相當完整充實, 可概略地歸納成教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4 期 (pp.353-359): ( 民國 9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4, (2001)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教觀綱宗 緒論 釋聖嚴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More information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Master of Arts in Buddhist Studies Term 2 Alternative Saturday, 9:30am-12:30pm,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55-272(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道厚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提要 : 華嚴宗集大成者唐朝法藏大師,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七屆畢業論文 華嚴教判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 : 蔡伯郎先生 研究生 : 鄭德承撰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 綜觀人類古今中外思想之發展, 無不隨著歷史之遷移而改變, 或是融合 或是創新 或是被取代, 而這種思想在歷史上的轉化, 正是人類歷史的特徵之一 佛教做為人類重要思想的一環, 自亦不能避免其在歷史上的影響與轉變 因此在整個佛教思想史上,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三屆畢業論文 法藏大師的五教論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修德 法藏大師的五教論 釋修德 提要 釋尊成道後第二七日對文殊 普賢菩薩宣說了自證法門, 所謂的最初的說法 - 華嚴經 自從該經首次傳譯東晉乃至六朝時代, 佛教東傳中國以來, 對於傳譯的許多經典, 引起一種風潮, 就是系統的研究, 教系的組織, 教學的整理等, 結果釀成教判的研究, 乃至發生三乘一乘, 頓漸,

More information

900??indd

900??indd 900 432 中華民國一 二年七月十六日 中鋼半月刊 第九版 六月份公司業務概況 八 碳鋼產量 六九九 七 三公噸 碳 鋼銷量 七三六 九公噸 合併營收 二五 八七五 一七五千元 福利金收支統計 項 福 利 資 訊 請 參 閱 EIP 快速選 單 總務福利資訊平台 本公司福委會一 二年六月 份福利金收入及各項補助之人 數 金額統計如下表 至於各 一 二年合併累計營收 二千元 一七三 一五五

More information

天臺宗非常特別的是它有教理也有實修, 在八宗裡面它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宗 解行並重 蕅益大師他並沒有跟天臺的祖師學, 完全自己研究, 後來他講了一句話, 雖然他一心研究天臺的教理, 可是他不肯成為天臺的子孫 ; 他也不敢去認自己是天臺的法脈, 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聽了我這一堂課以後, 你還不知道答案的話

天臺宗非常特別的是它有教理也有實修, 在八宗裡面它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宗 解行並重 蕅益大師他並沒有跟天臺的祖師學, 完全自己研究, 後來他講了一句話, 雖然他一心研究天臺的教理, 可是他不肯成為天臺的子孫 ; 他也不敢去認自己是天臺的法脈, 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聽了我這一堂課以後, 你還不知道答案的話 明末四大高僧 (11) 蕅益大師 教觀綱宗 近育法師講於 2016 年 8 月 13 日 / 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師父上人, 各位法師, 各位善知識 : 大家阿彌陀佛!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蕅益大師的 教觀綱宗 我們昨天聽近康師講蕅益大師的生平, 知道蕅益大師他學佛是從坐禪這個 法門開始, 後來研律, 想要註解 梵網經菩薩戒, 因此他在佛前抓鬮, 以決定用什麼教別來註釋 抓鬮是中國的一個傳統, 在小孩子新生一歲左右,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緒論 五教止觀 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所作 杜順和尚除著重於觀門的實踐外, 並將佛教各種經論中的教義, 分為五個層次, 作為修行者觀行實踐的次第 第一為法有我無門 - 小乘教, 第二為生即無生門 - 大乘始教, 第三為事理圓融門 - 大乘終教, 第四為語觀雙絕門 - 大乘頓教, 第五為華嚴三昧門

第一章緒論 五教止觀 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所作 杜順和尚除著重於觀門的實踐外, 並將佛教各種經論中的教義, 分為五個層次, 作為修行者觀行實踐的次第 第一為法有我無門 - 小乘教, 第二為生即無生門 - 大乘始教, 第三為事理圓融門 - 大乘終教, 第四為語觀雙絕門 - 大乘頓教, 第五為華嚴三昧門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四屆畢業論文 五教止觀 ~ 華嚴三昧門 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開慈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第一章緒論 五教止觀 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所作 杜順和尚除著重於觀門的實踐外, 並將佛教各種經論中的教義, 分為五個層次, 作為修行者觀行實踐的次第 第一為法有我無門 - 小乘教, 第二為生即無生門 - 大乘始教, 第三為事理圓融門 - 大乘終教, 第四為語觀雙絕門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2.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 ( 民國一 三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十地品 的唯心 ( 一 ) 三界的起源 ( 二 ) 十地品 的四種心三 十地經論 的唯心 ( 一 ) 心意識 ( 二 ) 阿梨耶識四 法藏的唯心 ( 一 ) 染法緣起 ( 二 ) 十重唯識五 澄觀的唯心 ( 一 ) 相應心 不相應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五期頁 1-35( 民國一 三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5, pp. 1-35 (2014)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1. 華嚴宗唯心的開展 以 十地品 為核心 釋正持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學博士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2009院訊78期

2009院訊78期 0382 56 0773 TEL(03)521-7125 FAX(03)521-7194 8350 19893/20093 / 0070222-7 56 KAO-FENG ROAD HSINCHU 30064 TAIWAN 2 学學 3 ㆒㈠一一 4 5 印印 名名 有有 名名 6 地 資資 有有優優 有有 代 社社 ㆒㈠一一 ㈤五五㈩十十 天 ㈤五五㈩十十 宗宗 ㆕㈣四四㈩十十 至 ㈩十十 ㆒㈠一一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第一章 國際間對終身學習的關切 76 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 華嚴法界觀緣起觀的超越意義 ㆒項 擬世界觀 的建構 提要 就佛教理論發展而言, 謂華嚴宗為㆒高峰, 實不為過 然由佛法基本義而法界大義, 其間實已歷經多重意理之轉折, 以及實踐修為的具體意念 因此, 本文將以華嚴法界觀為基本論題, 探索其 之宗教意義與哲學意義, 並針對其與實有論之世界觀相對應之部分, 進行必要的對比, 而後由對比㆔義 ( 差異性 發展性與目的性 ),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第二頁 n n n n 增值稅稅率和徵收率 % 11% 17% 5% 3% 36 1

第二頁 n n n n 增值稅稅率和徵收率 % 11% 17% 5% 3% 36 1 國富浩華稅務 ( 香港 ) 有限公司 Crowe Horwath Tax Services (HK) Limited Member Crowe Horwath International 第 13 期 2016 年 8 月 1 日 中國快訊 中國全面推進 營改增 改革 陳維端先生 : +852 2894 6818 : charles.chan@crowehorwath.hk 譚建國先生 : +852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第 6 章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1. 2.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二 內部指令 CHAPTER 6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內文教學區 1 行政法概要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緣起 慧日講堂於 2016 年 9 月 2 日至 11 月 25 日舉辦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班, 這一期的主題為 人間佛教, 構想來自住持宏印長老希望大家用心研讀印順導師著作中具有特見之單篇文章 以此為緣, 選了三篇主題涉及 人間佛教 和 大乘入世精神 為主的長篇文章, 秉持導師所言 : 大乘是佛法, 我有堅決的信仰 ( 華雨香雲 p.245) 來學習 ; 並於課程最後一天介紹導師的自傳 平凡的一生,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從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對唯識三性的不同解釋看其思想發展之意義 元弼聖 一 前言在唯識教學中, 所謂三性說是指 遍計所計性 (parakapita-svabhava: 分別性 )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依他性 ) 圓成實性(parimispanna-svabhava: 真實性 ) 在此所謂 svabhava( 自性 ) 是以 parikapita paratantra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卷 第三期 書目文獻 1 2 二 獨著 / 編譯書目述評 (Auguste Comte,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卷 第三期 書目文獻 1 2 二 獨著 / 編譯書目述評 (Auguste Comte, ) 書目文獻 民國文人易君左著作述要 王兵 * 一 前言 (1899-1972) * 王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227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卷 第三期 書目文獻 1 2 二 獨著 / 編譯書目述評 1. 2. 3. (Auguste Comte,1798-1857) 1 2 1981 11 678 1961 2 228 書目文獻 民國文人易君左著作述要 4. 5. 6.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3AEC9B6A1BB50B1D4A8C6B0DDC344AABAB5F8B0ECBFC4A6582E646F63>

<4D F736F F D2033AEC9B6A1BB50B1D4A8C6B0DDC344AABAB5F8B0ECBFC4A6582E646F63> 78 正觀第七十三期 / 二 Ο 一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時間 與 敘事 之視域融合: 以呂格爾 三重再現 及法藏 新 十玄門 為線索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郭朝順 相對而言, 本文也從法藏新十玄門提供對於時間性的反省, 可以對映呂格爾對時間問題沈思之差別 基於對於人性與佛性的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時間哲學觀點, 也衍生不一樣的關於 敘事 的主張, 法藏著重於終極覺悟的敘事, 而呂格爾則注視著敘事者在敘事活動中對自我存在經驗的修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heepwoh-cover

heepwoh-cover 2016-2017年度 enquiry@heepwoh.edu.hk PDF processed with CutePDF evaluation edition www.cutepdf.com 目 錄 一 本校辦學團體...P. 3 二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教育事工部組織架構...P. 3 三 願景 使命及核心價值...P. 3 四 辦學宗旨...P. 3 五 校徽 校訓...P. 3 六 校歌...P.

More information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conjuncture 446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vs vs vs 448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449 平等分享塑造性偏好的權力 450 多元主義 : 自由派 vs 人民民主 451 self-legitimizing 更精確地說, 如 452 果某個團體就地共同決定的反宰制實踐, 沒有遭到其他人民主體 (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 處於全球氣候變遷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全球各國各地頻繁出現極端氣候似乎已成定局 為此, 如何在五濁惡世的當今, 人門在理所當然享有舒適奢華的物質條件的同時, 對整個地球環境的破壞也是日益顯著的客觀事實 天災人禍不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公平的調戲, 而是我們應為自己所作的一切買單和承當 若以

摘要 : 處於全球氣候變遷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全球各國各地頻繁出現極端氣候似乎已成定局 為此, 如何在五濁惡世的當今, 人門在理所當然享有舒適奢華的物質條件的同時, 對整個地球環境的破壞也是日益顯著的客觀事實 天災人禍不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公平的調戲, 而是我們應為自己所作的一切買單和承當 若以 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九屆碩士論文 華嚴經 無情有性說之探究 以法藏和澄觀詮釋為主 A Study of Non-sentient beings with a Buddha-nature Though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zang and Chengguan in Avatamsaka Sutra 指導教授 陳英善老師 研 究 生 釋如觀 中華民國 一 三

More information

2014 : 706 2 3 4 5 6 12 15 簡明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入報表 截至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 二零一三年 3 3,796 4,738 3,796 4,738 4 1,983 1,837 (27,319) (26,934) (21,540) (20,359) 5 (64) (92) (21,604) (20,451) 6 159 196 期 7 (21,445) (20,255)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會極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一 緒論 釋會極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 在原始佛教聖典依文體與內容類別為十二種, 稱為十二分教, 或譯為十二部經 十二分聖教 譬喻 ( avadāna,apadāna, 阿婆陀那 阿波陀那 ) 即是其中之一, 其本意是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2013~2015 保健食品產業專業人才 供需調查 2011 5 2011529 2012 2013~2015 2012 44.67% 2011 11.96% 2013~2015 ... 1... 1... 5... 10... 12... 13... 14... 19... 20... 22... 24... 12... 19... 21... 22 III IV 1... 1 2... 3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2014.10.15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Upper Mustang Trekking, Nepal 2 3 4 巨人雕像一個個豎立 像在直立行走 他們頭很大 脖頸很長 下頷骨突起 目光深沈 驕傲地立於他們的孤獨之中 他們聳立在那裡

More information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學報 藝文 第十期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妙凡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 一 前言 天台智顗大師於 法華玄義 中說明 法華經 當知此經 唯論如來設教大綱 不委微細綱目 1 意為 法華經 不是要談 佛陀所欲教導的內容問題 這是微細綱目 而是要談佛陀教育眾生 的宗旨以及佛陀教育的基本方法等原則性的問題 這即是所謂的 如來設教大綱 2 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在 止觀義例 中提到智者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哲學與懷德海的形上範疇

華嚴哲學與懷德海的形上範疇 華嚴佛學的哲學詮釋 --- 參照懷德海的形上範疇論 * 俞懿嫻 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arche@ thu.edu.tw 中文摘要 在 歷程與真際 (Process and Reality) 一書, 當代英國哲學家懷德海 (A. N. Whitehead) 提出了一個形上思辨的方案, 他宣稱這項方案是個 邏輯一致地 必然的普遍觀念的體系, 在其中我們經驗的每個成分都能得到詮釋 麥克亨利 (L. B.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 以智儼 法藏為主 陳英善撰 提要 阿賴耶識, 乃是唯識學的核心思想, 以阿賴耶識作為生死流轉之所依, 且涅槃之證得亦不離阿賴耶識 在唯識相關的經論典籍中, 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較著重於生滅事法 妄染的角度來詮釋阿賴耶識, 而對阿賴耶識本身亦含有真淨的成分, 則以較曖昧的方式表達之 有關阿賴耶識是染? 淨? 染淨和合? 非染非淨? 在佛教諸經論中, 皆有論及 之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佛教學生論文 第六集 The Buddhistic themes of student Book Six

佛教學生論文 第六集 The Buddhistic themes of student Book Six 佛教學生論文 第六集 The Buddhistic themes of student Book Six 序 釋淨明 承蒙菩妙老和尚鼓勵與鼎力支持, 特成立 演培長老佛教論文獎勵會, 以實現 弘揚佛法真義, 提昇研究風氣 ; 紀念演公一生, 培育教化精神 之宗旨 自民國八十七年, 委請 妙林雜誌 社辦理佛教論文甄選活動, 廣向海內外各佛教教育學術單位以及大學 研究所邀徵佛學研究論文, 深獲青年學子的熱烈回響與積極支持,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30 395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馬祖道一與洪洲禪思想 / 前言 壹 馬祖道一開悟的機緣 709 788 空大學訊 97. 4. 16 31 677 744 1 32 395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貳 馬祖的無相心法三步驟 空大學訊 97. 4. 16 33 2 34 395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叁 洪州禪的特色 一 大珠慧海禪師 ( 西元? 年至 822 年 ) 3 二 石鞏慧藏 空大學訊 9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210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中, 關於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以行布與圓融來看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之起信 釋演惠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 大智度論 云 :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此處的信不是一般的仰信, 而是智信 而且證入一真法界的方式, 法藏認為有五門, 第一就是要有信 入法界品 其主要人物為善財童子, 以及他的啟信老師文殊菩薩, 兩者都含有信的寓意 善財童子在過去世中, 就已深種善根,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Great China Properties Holdings Limited 大中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 股份代號 : 21 同一夢想 共創未來 2015 年報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讀 大乘三系概觀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37 ~ p.149) 讀 大乘三系概觀 以後講義 4 1 目次 釋貫藏敬編 2012.6 引言...2 一三宗立名...2 ( 一 ) 三宗的分別與三宗的了不了義, 是不同件事 ; 應以三宗的本義說三宗的差別...2 ( 二 ) 三宗的立名...2 1. 沒說 法體, 是說 所宗依的法則, 依此分為 性空 虛妄 真常 三系...2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並且是在一念之間即可成就, 為何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並且是在一念之間即可成就, 為何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二十一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八相成道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李治華老師 研究生 : 釋妙嚴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14 日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