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就 華嚴經 禪定波羅蜜探究 以 十定品 為主題, 目的在瞭解等覺位菩薩定用的範圍及殊勝, 就菩薩乘與聲聞乘而言, 大小乘分別各有三藏, 在經律論三藏中經藏詮定學, 華嚴經 屬菩薩藏, 就所詮義理則為大乘的定學, 尤以一佛乘為立基點 本論文先述及 十定品 的修行位階, 再以十大三昧的內容做釋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提要 本文就 華嚴經 禪定波羅蜜探究 以 十定品 為主題, 目的在瞭解等覺位菩薩定用的範圍及殊勝, 就菩薩乘與聲聞乘而言, 大小乘分別各有三藏, 在經律論三藏中經藏詮定學, 華嚴經 屬菩薩藏, 就所詮義理則為大乘的定學, 尤以一佛乘為立基點 本論文先述及 十定品 的修行位階, 再以十大三昧的內容做釋"

Transcription

1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十定品 禪定波羅蜜之探究 研究生 : 釋天觀 中華民國一 年六月

2 提要 本文就 華嚴經 禪定波羅蜜探究 以 十定品 為主題, 目的在瞭解等覺位菩薩定用的範圍及殊勝, 就菩薩乘與聲聞乘而言, 大小乘分別各有三藏, 在經律論三藏中經藏詮定學, 華嚴經 屬菩薩藏, 就所詮義理則為大乘的定學, 尤以一佛乘為立基點 本論文先述及 十定品 的修行位階, 再以十大三昧的內容做釋義, 主要提出的看法在於 : 等覺位菩薩的行相與定用, 是別於小乘的四禪八定, 華嚴經 主要是以普賢道來呈顯一佛乘觀點, 以事事無礙的法界觀, 來表達一真法界菩薩的真空妙有行相, 就此筆者以修行的所依身在 華嚴經 中唯以分段身來論述, 是別於其他經典中具有分段身與變易身, 依此論述呈顯一佛乘普賢道與三乘菩薩道之差別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主要工具書, 以大正藏的經文為主, 輔以諸祖論述, 研究的對象雖為等覺位菩薩, 就研讀的程序上則採逆行法, 華嚴四祖澄觀大師將 華嚴經 以信 解 行 證分為五周四分說, 十定品 雖屬修因契果生解分, 但屬親證之位, 以普賢為依因 依人 依法的定用, 所行為表法, 筆者先就證入成德分的 入法界品 說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回參普賢菩薩, 後引出 離世間品 的無相法, 更以三賢十聖的位階來看普賢行, 觀察其行法 就 華嚴經 文來看, 修證是證道與教道並行的自利 利他雙行道, 以菩提不離眾生故, 無盡法界不離染 淨緣起 筆者嘗試從等覺位菩薩觀點, 論述普賢道不離禪教合一的經教依據, 就證道與教道方面, 是非一非異, 故教即是觀, 以教觀合一來闡述一佛乘觀點 關鍵字 : 十定 三昩 法身 法界心 華嚴禪 如來禪 I

3 第一章 緒論 大乘禪法的發展發端於東晉羅什 佛陀跋陀羅時, 南宋. 求那跋陀羅的 楞伽經 將禪以愚夫所行禪 觀察義禪 攀緣如禪 如來禪而分, 華嚴經 中以證入所述及的禪定波羅蜜, 所指禪定非但是大乘, 更以一佛乘的觀點來呈顯, 唯以第四禪為真實之禪, 四禪之體以心一境性為主, 其特點離欲界感受而與色界的觀想與感受相應, 十定品 是親證等覺位菩薩之定用, 以親證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故知人人本具佛性, 唯以一佛乘觀點為所詮 在佛教發展史上, 禪宗始自宏揚達磨學說的慧可大師 ( 公元 年 ), 本文探討的八十 華嚴經 是唐朝實叉難陀所翻譯的 ( 公元 695 年譯 ), 華嚴經 是匯集而成, 若以華嚴四祖澄觀大師的信 解 行 證四分說, 屬證分的 入法界品 是最早出現的華嚴典籍, 約在西元 150 年前後, 以秦. 聖堅譯的 羅摩伽經. 入法界品 以及般若三藏所譯的 四十華嚴 為相當譯本, 都是早於東晉的 六十華嚴 離世間品 為託法進修成行分, 相當的譯本是 度世品經, 而本文探討的 華嚴經. 十定品 相當的譯本為 本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屬修因契果生解分, 十定品 強調的是定用, 若以菩提樹下成佛, 七處九會是一時頓演無前後次第, 然華嚴一乘教典有其行布別與圓融別, 行布別是以次第而方便演說, 如信 住 行 向 地 等妙二覺等六位因果法, 以三賢十聖為因果相續的因終之位, 三賢位是教道, 以解導行願 十地品 別譯本為 漸備一切智德經, 即集一切智為一切功德法門, 這十聖位是證前三心之教, 為證道, 以所證的真如來辯定法門 十定品 是承十地而來的因圓之位, 初地已證人 法二空的根本智, 以等 妙二覺位顯所證之果, 不離因地的初發菩提心, 故重會於普光明殿, 等覺所顯為定用, 屬後得智, 妙覺位所證為因圓果滿之位, 亦屬後得智, 然所證之佛智, 都不離剎那際的金剛喻定 華嚴宗以理 事 理事而事事的四法界來闡述華嚴教觀, 以法界三觀說明法界 性, 華嚴初祖杜順以 華嚴五教止觀 顯一乘圓教, 以華嚴三昧門即含融了小 1

4 始 終 頓 圓等五教, 法界觀以理 事為起點, 是大乘終教與一乘圓教契合點, 表修行以自性清淨心為起點, 乃入法界的前方便 三祖賢首大師的判教承五教止觀, 若論小教, 以事相為入點, 證果為標的 ; 大乘始教以般若思想為萌點, 實相空慧從大悲心而生, 法性空慧是以般若智慧明了一切法性為之空性 ; 然, 大乘終教闡述的菩薩行僅至十地法雲地 筆者以為, 此是一乘普賢道與三乘菩薩道的分別點, 華嚴經. 十定品 是唯以一佛乘為普賢道的立論 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 將唐譯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 簡稱 華嚴經 ) 以七處 九會 1 而分, 十定品 屬第七會, 九會中的第二會是在普光明殿, 所說為十信法 門, 歷經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他化自在天, 到了第七會又重回到普光明殿, 顯成就等覺位不離於正信, 等覺位的成就亦不離三賢十聖的修行, 六位因法皆成就, 就能顯法地的莊嚴, 成就佛德是從覺悟中來, 以 一念 相應法界, 入 剎那際三昧 是就 圓融 來論, 等 妙二覺將五十二位階之別, 會歸於總, 起果德大用, 等同於佛 華嚴經疏 云 : 菩薩地盡, 唯有果累無常, 生相未寂猶名識藏, 若以無間智,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遠離微細念故, 即無剎那, 若入此際, 即見心性常住, 名究竟 覺, 故云 : 諸佛三昧, 亦顯差別歷位 2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乃始覺同於本覺, 究竟覺是果, 以得果才能知融通於前 舉如一個人到達了目的地, 才能回首來時路, 倒駕慈航為世作明燈 因此, 果報體以 修德 所顯, 依真如起用, 為諸佛因地修行諸波羅蜜, 攝化眾生的智行, 以不思議業用, 徧一切處的報身用大, 報得即為所覺圓滿的一真法界 十定品 就修行的位階, 屬修因契果生解分的差別因, 是位後的因相, 住 位到等 妙覺位的六位因法, 從因中說所證之果, 是因賅果海, 若就果德來說則 1 2 見附表 ( 一 ) 華嚴經疏. 十定品, CBETA, T35, no. 1735, p. 841, a

5 是果徹因源, 等覺位菩薩的一乘菩薩, 以當生成就的普賢行願為行法, 若以修行 3 的所依身而論唯以分段身而言, 由十信滿心即能頓翻彼際, 以因果相契不離初心, 此乃就圓融而論 十大定所指的大三昧有別於一般禪定, 十大定是定慧等持 以定顯用 依用明 慧 華嚴經 的六位行法特色在 行布不礙圓融, 圓融不礙行布 的因果相攝, 因是果中之因, 得果不捨因故, 果是果中之果, 大用無涯故, 5 十地以前是以行布別來呈顯, 十地後的 十定品 則是以圓融的觀點來論述, 所以, 華嚴經. 十定品 等覺位菩薩之定用, 筆者藉 普賢道 來呈顯 4 七處九會分說華嚴大法, 第七會是重會普光明殿, 以普法顯聖德, 等 妙二覺皆入於普光明智, 表 極果由於始信, 以過去所修善根力, 因果皆為極果, 發一佛乘的心, 自然能成就佛果, 能凸顯圓教以 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是 故, 十信滿心即攝五位, 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 帝網重重 主 伴具足, 名圓教 就佛智入法界則行用無礙, 知諸劫三世即一念, 深入諸世界, 廣大非廣大, 一身無量剎, 一剎無量身 7 不可說諸劫, 即是須臾頃, 莫見修與短, 究竟剎那法 8 以大悲一味水, 無有分別的入於如來心量大海, 大慈大悲依方便善巧智, 攝生法門, 皆隨一切眾生心樂示現其身, 無量功德乃得成, 以遍一切處的普賢心法, 顯德用自在, 普賢心法以定顯用, 非一相而能詮 6 十定品 乃如來自入剎那際三昧, 令普賢菩薩代說的十大三昧, 以 大 顯 非一般之禪定, 而是等覺位大菩薩的正定用, 其定中不僅能善知善覺, 更能顯智 3 探玄記. 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 : 如善財童子以分段身至普賢位 CBETA, T35, no. 1733, p. 229, b9-10 華嚴以眾生皆具佛性, 肯定其凡夫身亦得當生成就, 故華嚴唯以分段身為修行所依身 4 華嚴經疏. 世主妙嚴品, 以行布是教相施設, 圓融是理性德用, 相是即性之相, 故行布不礙圓融 性是即相之性, 故圓融不礙行布 CBETA, T35, no. 1735, p. 504, b 華嚴經疏. 十定品, CBETA, T35, no. 1735, p. 840, b 探玄記, CBETA, T35, no. 1733, p. 115, c 華嚴經. 普賢行品, CBETA, T10, no. 279, p. 260, a3-5 8 華嚴經. 普賢行品, CBETA, T10, no. 279, p. 260, c

6 慧之妙用, 所以此定以大三昧為其呈顯, 有別於小乘行者的定中不能覺知 十定品 為十地後的因圓之用, 此定用表智波羅蜜圓滿後的佛智, 凸顯定慧等持的力用 十度波羅蜜的方便 願 力 慧等持, 方能顯現大菩薩悲智相導的攝生, 乃在動 靜中行禪定力, 顯十度波羅蜜齊修, 萬行之功德圓滿 十大三昧所顯的業用差別, 即 以定為用, 其定體必具文殊之智, 即根本智的空慧法身, 以 心性 入剎那際三昧即能窮法真源, 此心性即自性清淨心 時 相 俱寂, 故能達 性 相融通 的事事無礙法界, 以同佛力般的 一切智 自神通力現如來身, 所言定用非單指六度中的禪定波羅蜜度, 然其 定用 卻能顯禪定波羅蜜 照寂 的慧定並用, 十大三昧主要在說明深定的妙用無盡, 所表為行願滿, 稱 法界 之定, 同於普賢菩薩自證境的普賢三昧, 十大定都可單一的視為十度波羅蜜的其中一度, 每一定所顯無非佛的不思議一切智, 在十地時地地以分修呈顯, 十定品 則凸顯佛力不假方便的大自在力, 隨拈一法皆含佛智, 以法界境 定慧等持 十度齊修為主要定用, 以一攝十又以十含一的直顯法界境 一乘圓教所表即 法界圓覺 的一真法界無礙境界, 以事事無礙法界的佛境為無止盡的悲願行, 十定品 的等覺位菩薩是證悟, 就華嚴一乘成佛論, 初發心即成正覺 乃一位即一切位的相攝相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云 : 極果由於始信 9, 一念相應於一法中能澈悟, 則事事物物諸法皆能悟入, 以性 相不二, 自 他一體故 在十地後起 金剛喻定, 一剎那中名為 等覺, 第二剎那為 妙覺, 此 覺 即等同於修行之初因, 即 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10 楞嚴經 云: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唯願如來不捨大悲,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捐捨小乘 必獲如來, 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 9 10 CBETA, T35, no. 1735, p. 840, b13-14 楞嚴經 卷 4, CBETA, T19, no. 945, p. 122, a

7 入佛知見 11 筆者以為 楞嚴經 中的 要因門入 之因, 不離於 華嚴經 所言的 初發菩提心, 在 華嚴經 的寄位修行表法, 以十信滿心即入菩薩位, 住於佛住即無縛無著的般若空慧 諸佛出興於世, 為開示眾生悟入佛所證悟的無障礙法界, 唯以一佛乘為發心, 就圓融門來講初發心即成正覺, 以修因契果, 故發成佛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 亦即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顯, 由凡夫身當生成就的一乘佛道進路, 故華嚴唯以分段身, 而別於其他教典的變易身之說, 強調入法界行得以當生成佛, 法界境以果法界為華嚴所強調的, 故以證道為華嚴所要表, 然所證法界非語言文字能詮, 唯藉其定用所顯來表達佛智的差別 就華嚴一佛乘觀點, 心 佛 眾生皆是一體, 三無差別 當善財童子參至彌勒樓閣, 如經文 : 彌勒菩薩前詣樓閣, 彈指出聲, 其門即開, 命善財入 12 見其樓閣, 廣博無量同於虛空 13 善財童子見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 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 生大歡喜踊躍無量, 身心柔軟, 離一切想, 除一切障滅一切惑, 所見不忘, 所聞能憶, 所思不亂, 入於無礙解脫之門, 普運其心, 普見一切, 普申敬禮, 纔始稽首, 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 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 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 14 華嚴經. 入法界品 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顯依人證入成德的當生成就表法 論華嚴圓教的修行斷證, 分有行布別與圓融別, 行布別是寄位修行顯現, 以有次第的來論說十信及次第至等 妙二覺的六位因果行法 ; 圓融別則可以信滿成佛來論, 以一位攝一切位, 位位相即的因果無二, 從初發心不出剎那際成等正覺, 故 楞嚴經 卷 4, CBETA, T19, no. 945, p. 122, a18-21 CBETA, T10, no. 279, p. 435, a2-3 CBETA, T10, no. 279, p. 435, a3-4 CBETA, T10, no. 279, p. 435, a26-b4 5

8 妙法蓮華經. 提婆達多品 有龍女成佛 15 之典故 三生成佛, 三生所表即見 聞 解行 證入 當第五十二參參至彌勒菩薩時, 彌勒讓他再去參文殊, 如何圓滿普賢行? 文殊菩薩卻告訴善財童子 : 佛法的基礎建立在信心, 在智慧門修學完善後就要修學行願, 令他再回頭去參普賢菩薩, 最後善財童子到了普賢菩薩那裡, 普賢迎入普賢行願的 法 菩提場中, 普賢菩薩教以 四弘誓願 成就其十大願, 所以普賢智地都能成就, 也才是普賢菩薩印證的佛果 筆者以為行普賢願行, 具有倒駕慈航的一佛乘無盡願行的象徵, 以自身即是未 來佛的大菩薩氣度, 於境以不染不著的般若空慧, 將體 相 用融為一體成自在 用, 以三賢十聖行法為遍一切處表法 十定品 以自證境而宣, 所宣即自證法界境, 就六相圓融義而言, 總相即法界境, 普賢行是修行的同相, 16 以法界緣起六相圓融, 17 因果同時 相即自在, 因即普賢信 解行及所證入之果 等覺位後為妙覺位, 而後才是究竟極佛, 普賢菩薩以無盡願行為行法, 故 十定品 具賢聖差別的表法, 以證而無證, 顯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是以第十一地菩薩的利他行用為主, 華嚴經 以一切法門表無盡意, 融 ( 國土 眾生 五陰 ) 三世間而十身具足, 以十度波羅蜜齊修為利他行, 以悲智願行為業用, 於定中顯定慧等持的禪定力用, 以普賢行使因位圓滿, 波羅 15 妙法蓮華經. 提婆達多品 : 有娑竭羅龍王女, 年始八歲, 智慧利根, 善知眾生諸根行業, 得陀羅尼, 諸佛所說甚深祕藏, 悉能受持 深入禪定, 了達諸法, 於剎那頃發菩提心, 得不退轉, 辯才無礙 慈念眾生 猶如赤子, 功德具足, 心念口演, 微妙廣大, 慈悲仁讓, 志意和雅, 能至菩 提 CBETA, T09, no. 262, p. 35, b15-21 妙法蓮華經. 提婆達多品 : 當時眾會, 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無垢 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CBETA, T09, no. 262, p. 35, c 華嚴綱要( 第 45 卷 - 第 80 卷 ) 卷 60: 以六相圓融 具顯十重玄門, 故成事事無礙法界, 正 是今經所說 法界深玄妙極於此, 是為毗盧遮那所證之法界, 故文殊之大智所照者照此法界, 普賢 之妙行依此而修, 依此而證, 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是為此經之宗極 然善財之所 證, 如下入彌勒樓閣, 入普賢身等, 皆一生頓證此無障礙法界, 故名所入之法界也, 然前信解成行 兩番因果, 皆依此無障礙法界而說, 故今證入, 亦入此而已 CBETA, X09, no. 240, p. 127, b24-c9 17 華嚴經疏鈔. 如來名號品 : 總以六相圓融 文殊為總者, 若以法門為總 文殊主般若統 收萬行, 九首之德皆是般若, 隨緣別相同明佛德, 即是同相緣起, 教化互不相收, 即是異相 統十 甚深為成佛境, 即是成相 各住一甚深即是壞相 CBETA, T36, no. 1736, p. 213, a5-10 6

9 蜜示其到彼岸, 圓教以一念即多劫, 念劫圓融為一生補處菩薩的解行自在, 往來 無礙得以出沒任運 瑜伽師地論 云 : 於菩薩道菩提資糧極善圓滿, 爾時無師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得一剎那, 名 無障礙智三摩地, 是其菩薩學道所攝金剛喻定 18 菩提指一切智智, 能滿菩提法者皆名為資糧, 以長養菩提為資糧義, 極善圓滿 為菩薩道的因種圓滿之意, 果的境界唯證者方知, 果境界既不可說, 就強調因地的因種來呈顯, 以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為入因圓之際, 入無障礙智三摩地的金剛喻定, 此金剛喻定即十地菩薩後所圓滿的禪定, 十地後等 妙二覺所顯即為一乘普賢道, 以等覺位是現觀真如之位, 非以比量智所得, 故乃為圓教思想論禪定波羅蜜度的圓滿 瑜伽師地論 的金剛喻定之說, 若以寄位修行表法 華嚴經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在四地焰慧地, 得出世間智慧, 初地已捨二乘心, 然所證為三乘菩薩果位, 而親證菩薩位不退是在 十定品 的等覺位, 十定品 是十地的勝進, 故 十定品 是親證一佛乘的菩薩位 本文共分為六個章節, 第一章是緒論, 交代全文章節分布概況, 並陳述一佛乘的基礎理念, 首先說明 十定品 在 華嚴經 中的修行位階, 若論修行的所依身 華嚴經 唯以分段身, 以法界無差別性故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是以凡夫身即能修行入佛位的修法, 此寄位修行是別於其他三乘經典以分段 變易而說, 凸顯一佛乘的普賢道與三乘的菩薩道分野 十定品 主要以十度波羅蜜齊修的普賢行為主, 顯其定用, 所謂 三生成佛 所指為見聞 解行 證入三生, 在 十定品 屬最後生, 筆者藉 入法界品 說明一生補處的等覺位菩薩行, 是以 普賢行 為主, 善財童子參到五十二參, 彌勒菩薩已是等覺位菩薩, 卻要善財童子再去拜見文殊, 請教如何修行菩薩道, 文殊菩薩告訴善財童子, 要再去參訪普賢 18 瑜伽師地論. 建立品, CBETA, T30, no. 1579, p. 574, b7-9 7

10 菩薩, 請教成佛之道, 故等覺位後所行的仍是普賢的願行, 入普賢菩薩的一毛孔 中遍遊無量塵剎的世界, 普賢行是 因賅果海, 果徹因源 的一乘行法, 而本文 以普賢行, 顯入剎那際三昧的定用 第二章以經文釋義, 十定包括 : 一 普光大三昧, 二 妙光大三昧, 三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四 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五 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六 智光明藏大三昧, 七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八 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九 法界自在大三昧, 十 無礙輪大三昧 十大三昧每一定都是悲智願行的業用, 唯諸大菩薩乃能善入, 也是三世諸佛所說的成佛之道 大乘佛法由六度開展至十度波羅蜜, 華嚴經 顯十度波羅蜜齊修之功用在 十定品 最為鮮明, 筆者就 以經解經 的方式, 說明十大定的每一定皆能與十度波羅蜜作對應, 入剎那際三昧以普賢道為當生成佛的一佛乘觀點, 皆能以自性清淨心契入法界境, 以十度齊修為定用此唯大菩薩能顯, 故別於三乘教典 第三章以經文譬喻, 歸納 整理顯十大定用, 是以 喻 表法 第四章說明 十定品 是現觀真如, 非以比量智而成, 顯 華嚴經 的等 妙二覺, 非三乘的菩薩道, 而是 華嚴經 所特別強調的一佛乘普賢道, 屬親證人人本具之佛性的修行位階 第五章闡述 十定品 的十地果後等覺位普賢道, 大菩薩行非以相上分別而為, 乃遍一切處, 以無相為其形相, 故五十二位階的普賢行皆是等覺位的利他行, 能融通 華嚴經 主要在於大悲不捨, 安隱眾生的普賢自在力, 德用含融了修行位階的信 解 行 證各階段, 以普賢行即能入一佛乘普賢道, 十十無盡的願行即普賢位菩薩所得, 以自分與勝進分來承顯無盡願行, 就融通五十二位階的普賢行說明一佛乘的等覺位 佛法遍一切處故得以 一一塵中見法界, 然事由理顯, 世出世法不離理 事, 以理法界即事法界, 既一事之中全攝理盡, 多事豈不於中現, 故需以理融通, 利益眾生的 行 相 背後, 一定具有無分別智的空慧 文殊智慧, 能成就 一切佛智 乃後得智的不斷提昇, 十大定的定用在慧定 等持, 以 性 相 融通, 以親證法身理體, 故可由理事無礙法界進而 8

11 入事事無礙法界, 事理相融才能無有障礙 一佛乘 普賢 道的心法, 普賢行在 位前為因行, 位後為果行, 位中則是義通因果, 以法界為體, 緣起行願為用, 就 修因 依人 法而論 普賢 第六章是總結, 十大三昧顯等覺位菩薩的殊特 因果德用圓備, 平等因 果由差別成, 然此因是一乘的圓因, 果則是佛果德的妙用, 以因圓必獲妙果, 就 因就果皆屬一乘圓融之理, 故為圓備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一 問題意識的提出 澄觀大師將八十卷三十九品的 華嚴經 經文, 以七處九會 四分五周因果周 分為信 解 行 證等修行階段, 華嚴經. 十定品 是在第七會普光明殿的法菩提場所說, 會主如來, 令普賢菩薩為普眼菩薩等諸大菩薩所說的等 妙覺法門, 在第二十七品, 經卷四十至四十三卷 十定品 乃差別因果周的差別因, 第七會所說既屬等 妙覺法門, 等 妙二覺的差異究竟為何? 諸經中在十地後即為佛地, 唯獨 華嚴經 在十地後, 別顯十地後的等覺位, 此等覺位是十地的因圓, 既因圓為何其後仍有妙覺位? 普賢行願為果後的普賢行, 其果所指若是十地的果滿, 何以果滿後還有勝進? 若十地後就是佛智的圓滿, 為何 華嚴經 在十地後還要行普賢萬行的無盡願行, 別顯重重無盡的悲願與禪定波羅蜜, 十大定用與一般的禪定度差異為何? 華嚴經 中的等覺位定用, 是否是最能凸顯一乘普賢道與三乘菩薩道的差別關鍵? 主要是否在於十度波羅蜜齊修萬行因華之圓滿, 因位能夠圓滿有何特點? 上述種種對於 華嚴經 等覺位菩薩的禪定波羅蜜, 是否別具意義? 此正是筆者要探討的等覺位菩薩 十大定之特色 見附見(表一) 9

12 二 相關問題的追問 十定品 的入剎那際三昧, 所證非以攝生方便, 而是直顯的法界境, 既是直顯的佛境, 依佛智則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也就是等覺位菩薩以同體的大悲心故, 就不該會有眾生與佛的差別, 以法界境同一體性故, 華嚴經 以一佛乘為其立論, 何以唯談分段身究竟其因位? 以因地發成佛之心, 為嚴淨佛國淨土, 此有別於三乘教的分段 變易之說 20 十定品 雖具等覺位菩薩的意義, 然在經文裡, 卻並不特別標榜等覺的名稱, 筆者以為那是依於理法界的表法, 非事法界 十定品 大菩薩的定用即業用, 別於三乘教典的禪定是以出離三界為生死 涅槃的象徵, 華嚴經 以住三界而不著三界為 離世間 之正住, 並非是真的要往生他方淨土, 而是將娑婆世界轉為華藏莊嚴的十方國土 其次, 入剎那際 所指僅剎那而已, 故剎那際之後, 仍會回歸人身的受生, 以在三界受生卻無有住著, 為勤修無諍的 無相法, 以此際為等覺位菩薩實受果報的分段之身故, 十定品 是證位, 其真心雖行於三界, 都能以憶念 所證之剎那, 入佛智而得以自在的當生成佛, 這就是何以 華嚴經 唯以分段身為所依身, 又為何普賢十大願以禮敬諸佛為首, 因等覺位是親證人人本具之佛性者, 故得以 信 滿成佛 這其中隱含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也就是 初發心即成正覺 與無作戒體的關聯性 華嚴經 屬菩薩藏, 若以一般四禪八定之說, 禪定力依戒定慧而生, 而菩薩戒體別於聲聞戒的別解脫戒僅盡形壽, 而是盡未來際受持, 既屬盡未來際, 今生初發心受戒, 就有可能是接續過去生的行願, 非重新開始 就入不退轉地而言, 屬地前的位不退菩薩 或是初地後至七地的意不退 還是八地以上的決定不退都是有可能的, 故三生成佛, 見聞 解行 證入, 在當生成就並非不可能, 經典言 : 今生得以見聞 受持皆是無始劫來, 已深重善根而致 21 又, 華嚴經. 十迴向品 云 : 20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卷 2: 若依小乘, 但有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 是實非化 CBETA, T45, no. 1866, p. 491, a 妙法蓮華經 卷 4 10 法師品 :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 若見 若聞是法華經, 聞已信解受持者, 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BETA, T09, no. 262, p. 31, c6-9 10

13 願一切眾生滅三界縛, 得一切智, 究竟出離 22 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超出三界, 周行一切, 悉得自在 23 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 離苦得樂是大菩薩的悲心, 三界受生自在, 為大菩薩的 定用, 就教道 24 的迴向所言, 也是願一切眾生能滅三界縛, 得一切智而究竟出離, 此超出三界具修德所攝, 於一心的清淨無染而周行一切 若依教道與證道 25 而言, 三賢十聖皆屬教道施設方便門, 依華嚴一乘成佛論, 就證道真實門, 十地前皆是 依比量智推測而證得真理, 並非實證, 十地以上方得以直觀真如 若以證道門來 講, 華嚴經 以一攝一切法, 以法身佛遍一切處, 故一一法無非是法界實德所起, 所證即具功德力, 故言 緣起實德 十定品 以因圓得大自在而不捨眾生的普賢行, 是成就因圓得證菩提道的要因, 由第九迴向位的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 以一切善根迴向得大自在行普賢行 第九迴向位仍屬解位, 以解導行, 得大自在解脫是就果來說, 以普賢行成就普賢如來, 不捨因行的 果用 是由賢導聖的主因, 歷十地地滿的等覺位亦依於此, 等覺位是就普賢因行的圓滿來論, 顯 因賅果海, 果徹因源 的華嚴特色, 行滿成果得妙覺位, 是等覺位菩薩十度齊修的普賢智地圓滿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主張禪教合一, 所有廣大佛法皆為教道, 然證道唯以智慧呈 顯, 以大悲為前提的利他行是大菩薩的大智大用, 將教道與證道行解相資, 是一 佛乘菩薩行的普賢道 括有 : 由上文所述整理, 大乘一乘禪觀具實修與研究的必要, 筆者此文的主要動機包 華嚴經. 十迴向品, CBETA, T10, no. 279, p. 143, c13-14 華嚴經. 十迴向品, CBETA, CBETA, T10, no. 279, p. 163, b23-25 三賢位是教道, 以言說為教, 能講出來的指導修行之法 十地後以斷惑證真, 證前三賢位之教為證因 11

14 1. 有幸遠熏如來因種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一乘教典要有人發大心, 專研專修, 才能使佛法不至滅絶, 雖力有未逮, 然 法不孤起, 必有因由, 26 筆者有幸, 以遠薰如來因種為研讀 十定品 的動力 十定品 為一生補處菩薩十地果後行因的圓滿, 亦是普賢行願行 一乘普賢道是大乘佛法的主要精神, 27 等覺位的菩薩行以無相為相, 實非容易 詮釋, 華嚴經 以眾生皆具佛性, 也必可成佛為其論點, 唯以一佛乘的普賢心法入於禪觀, 實有別於其他教典 華嚴經 所強調的是由信始入, 信己俱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 以一念相契入佛法界, 依信 解 行 證, 成觀入普賢行, 乃萬行齊修以十度波羅蜜圓滿莊嚴佛國淨土, 行佛一切種智的悲智行 2. 華嚴禪具實踐必要 真如自性本自具足, 唯一佛乘觀點在此等覺位最能表現, 以等 妙二覺為本分與勝進的方便歷位差別, 就本分而言, 當位該去圓滿所行的一切, 皆是華嚴普賢三昧義, 就勝進分, 以 所入無極, 表有始無終的大乘普賢道華嚴禪之殊勝, 論世俗諦, 則是觀察現象界的以四念處住, 不求真 不捨妄 為自性清淨心的本來面目, 此即第一義諦的涅槃意 大乘佛法走入般若空觀後, 若無世出世法的積極面, 也許就與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的初衷相違, 所以, 筆者認為 華嚴經. 十定品 是大乘終教所無法呈顯的, 十地後的果後行因是最能凸顯一乘 普賢道 的表現, 乃人間佛教的佛法現代意, 就現代佛法實踐面的研究, 具有必要研究華嚴禪觀中 大乘起信論疏略 卷 1, CBETA, X45, no. 765, p. 445, b11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普賢三昧品 云 : 普賢身相如虛空, 依真而住非國土, 隨諸眾生心所欲, 示現普身等一切 普賢安住諸大願, 獲此無量神通力, 一切佛身所有剎, 悉現其形而詣彼 一切眾海無有邊, 分身住彼亦無量, 所現國土皆嚴淨, 一剎那中見多劫 普賢安住一切剎, 所現神通勝無比, 震動十方靡不周, 令其觀者悉得見 CBETA, T10, no. 279, p. 34, a

15 真空妙有 的意涵 3. 以起信入華嚴禪觀 對一乘教典的不熟諳致使無法信受 奉行而契入, 乃漢傳佛教的隱憂及憾事, 這是筆者於現代佛法的身影下, 以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試圖努力的方向 八十華嚴 以匯集而成, 因之, 容易使人誤解, 有大乘菩薩道思想 非佛說 的質疑, 這是由於信心無法建立的緣故 筆者以為, 華嚴禪觀是佛說法本懷, 入佛門以三昄依為始, 四弘誓願是佛道無盡願行的總相, 自性三寶顯其無盡寶藏的菩薩道學處, 此非僅是漢傳佛教所特有, 亦非是依人文粹瀝而成, 是有其教典依據, 更有實踐面可考 筆者藉此 十定品 的探究, 想將 華嚴經 的禪觀以動 靜皆宜, 為其攝化眾生的方便呈顯, 雖不敢揣度等覺位的境界, 但以佛法不離世間覺, 不離於聞 思 修慧而成, 也由於經云 : 覺悟慧身, 不由他教, 筆者嘗試以 不違佛教 28 的立場為文詮釋, 效法古人, 驥望此文能拋磚引玉, 使更多人留心於 一乘普賢道, 以 信己修生本有 的起信入華嚴禪觀, 驥望一乘教典 流通於世, 欲使仰希菩提者, 追蹤以悟理, 故冀於後代同聞焉 29 佛法教導離苦得樂的四聖諦法, 開示以中道的八正道為成就無漏之學, 經由實踐三十七道品入三解脫門, 佛陀的敎法關鍵在於般若理體, 即禪定, 禪定乃佛心, 通於一切佛典 就 十定品 的經文可看出大乘菩薩道思想的縮影, 從憶念三寶 以大悲心調伏一切眾生 示現不思議清淨國土智 深入決定解 住平等相菩提 以無礙無著際 住無相性以及平等善根, 就法界無差別業, 以清淨三業為先導智, 不違佛教 : 指以不違背於自性清淨心, 與般若空慧相契, 不違背於佛說法本懷的立場而言 梵網經 卷 1, CBETA, T24, no. 1484, p. 997, b4-5 13

16 示現八相成道的般涅槃, 悉入於剎那際 30 菩薩道以菩提心為主, 以深重善根 願求菩提 大悲心為其行相, 大悲為本, 所緣為願善決定的直心, 等眾生心為深淨心之本,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即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發心本, 六波羅蜜以方便慧開權為方便 願 力 智, 合為十度, 然方便慧以不放逸即三善行為本, 尋根發業, 追根結底, 究以 十善業道 都攝六根 為本, 不離正憶念的正觀 正念為先, 此是修禪的根本, 開演出以初發心 行道心 不退轉心 一生補處心, 為攝因攝果的信 解 行 證階段, 相對於 華嚴經. 十定品 則是屬 證 位 為悲憫眾生上求佛道, 以攝眾生為應眾生心, 菩提道的資糧無不是以眾生為念為先, 為圓滿解脫與涅槃的成佛之道 十定品 是一生補處菩薩行, 以普賢道的攝生方便與善巧慧為定用, 於諸經中論及普賢道的, 包括有姚秦. 鳩摩羅什譯 (4 01-) 的 妙法蓮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420-) 的 文殊師利發願經, 以及唐. 菩提留志譯 (683-)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 云: 行普賢道而得出離, 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31 菩提者, 佛的一切智智, 若不行普賢道而得出離, 是無法成就菩提佛果, 故筆 者想以學習普賢道而轉妙法輪 4. 就普賢道轉妙法輪 就大乘菩薩道而言, 似乎沒有提出一切皆普皆賢, 遍一切處佛法身影的概念, 而 普賢道 唯以一佛乘的平等觀點, 是轉妙法輪的一佛乘關鍵 若就經典的結集, 來論斷大乘菩薩道思想是否為佛親口所說, 容易陷入文字 或為事相所障 筆者想以法 義的探討來陳述 華嚴經 中的 普賢道 觀點, 無異於佛陀說法 參考 : 華嚴經, CBETA, T10, no. 279, p. 227, b13-21 大寶積經, CBETA, T11, no. 310, p. 94, a

17 四十九年的行徑, 若以一佛乘, 人人本具佛性皆可成佛之觀點, 來論述證悟後的 說法度眾, 以自實踐力, 修而證得, 復以這樣的無盡普賢行願行, 令眾生因聞法 而得以證悟, 此即是佛陀說法的原動力 大般涅槃經 以 淨持禁戒 讀誦經典 思惟諸法深妙之義, 斯則名為供養佛也 32 淨持禁戒 即與自性清淨心相契, 以本自清淨的心, 讀誦經典或思惟法義, 皆名為如說修行的真供養, 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 淨持禁戒所行則為供養自性佛的真修行, 若聽聞 讀誦大乘經典不能成就將來未來成佛的因種, 佛陀又何需說法? 若執文字義卻不明白自心即佛心, 此不一不異的一佛乘觀點, 綜將三藏教典熟諳, 亦無法轉妙法輪的行於普賢道 法界圖記叢髓錄 以行布別顯三乘教, 而 一乘成佛論 則以圓融來說, 33 故普賢道的 圓融不礙行布, 行布不礙圓融 特色, 筆者以為正是 華嚴經 要體現的一佛乘觀點 此文, 就十地後的等覺位菩薩無相為一相, 帶出一生補處菩薩的定用, 實際上是含攝於修行的五十二位階, 就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的翻譯年代與他經之比較時間點, 以法義的特點, 舉出 華嚴經 一佛乘觀點不異於佛陀說法初衷 八十華嚴 (699 譯 ), 以華嚴的 三聖圓融觀門 而言, 普賢表如 大, 以所證理體, 無不包故 ; 文殊表 方廣, 是理上之智, 為業用 又, 通是普賢, 理含體用, 通為所證, 文殊 普賢皆表華嚴萬行, 披 敷 信 智 解 行皆是 因 華 用 嚴 34 以普賢大用顯文殊智慧的理智圓融, 體用一如 大寶積經 由唐朝菩提留支 (683) 所譯, 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 文殊師利發願經 (42 0) 譯於東晉時, 陀跋陀羅, 大寶積經 雖是唐朝才出現的經典, 而 普賢菩薩勸發品 在姚秦年代 ( ) 年就有, 大品般若經 的翻譯年代, 約在羅什時 ( ) 由上, 約略可看出 八十華嚴 是最晚翻譯的經典, 大般涅槃經, CBETA, T01, no. 7, p. 199, a23-25 法界圖記叢髓錄, CBETA, T45, no. 1887B, p. 738, a6-7 參考 : 三聖圓融觀門, CBETA, T45, no. 1882, p. 671, c

18 普賢菩薩勸發品 的年代稍早, 可能與 大品般若經 的年代相仿, 或更早 然印度撰述的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提及 : 菩薩欲觀如來, 全體成佛身者, 即以應聲菩薩釋迦心, 修智禪, 證妙觀察智, 修聖禪, 證大圓鏡智 修自禪 證平等性智 修覺禪 證成所作智 以地藏菩薩曇未心, 修如來禪 證法界體智, 住無漏覺果, 三世諸佛皆依此道, 轉因成果, 取正覺名如來 是名後真實禪, 35 由上, 歸納菩薩禪觀, 有修智禪 聖禪 自禪 覺禪 如來禪等次第方式, 其智由妙觀察智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成所作智 法界體智, 漸修而成, 法界體智住無漏覺果, 三世諸佛皆依此道, 而轉因成果, 成就真實禪 若以此對照 華嚴經 的修行位次, 即初發心便成正覺, 住凡夫地, 是下品道的得善人位, 是以 信 悟為主 悟 解 成佛為中品行者入普賢道法 上品行者即 十定品 的一生補處菩薩之 行 化, 得三昧位是聖人, 唯佛為最上品行者 由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可看出信 解 行 證的修行位階, 下品道為名字菩薩, 此為信悟, 中品道得覺悟位, 是解悟, 上品道為得三昧位, 即行悟 普賢道 在中品道即可契入, 以妙觀察智而成, 相對於 華嚴經 即為三賢位的普賢行, 修 如來禪 者為 證 法界體智, 即後真實禪, 是 十定品 的十地果後行因的普賢道 可見, 一佛乘的普賢道精神, 非是大乘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應該可以說是世尊最初說法的動機 佛法是生活中的智慧修持, 慧由禪修生, 華嚴經. 十定品 的禪定波羅蜜將佛法由佛心轉成佛語的佛教本懷, 將 宗 教 對現世人類的關懷面, 發揮至不思議境, 以眾生本具佛性的成佛觀, 闡述當生成佛的信 解 行 證藍圖, 為探討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本懷 筆者撰寫本文的動機主要有三 35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卷 1, CBETA, X01, no. 27, p. 454, a22-b12 16

19 點 : 第一 不忍聖教衰, 欲探討一乘禪法的修持, 因一乘的止觀雙運是以無盡願為普賢行, 為趣向一切佛智的普賢道 第二 欲聞法修行, 諸佛菩薩的清淨智慧所緣之境界, 即真實義, 於探究如來 真實 法義時, 盼能不違佛意, 且能令己知見愈明 第三 闡述禪教合一的必然性 由 華嚴 普賢道, 闡述佛陀說法初衷, 亦即以照寂 寂照為一乘禪定的定慧等持 佛法雖無法以 宗教 一言以蔽之, 然一乘禪觀, 若偏離經教的驗證則有隱含的危險性, 故以禪教合一為華嚴禪行法藍本, 將以慧為體的定, 視為一乘所謂的 宗體, 攝生方便慧的定用則視為轉無礙法輪, 普賢行願之 教? 簡言之, 筆者的研究動機 : 一 不忍聖教衰, 華嚴禪觀具有現代佛法研究 實 踐面的必要 二 欲聞法修行,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以解行相資, 將華嚴禪觀的一 乘佛教普賢道行法, 視為遠薰如來因種的法緣 三 彰顯禪教合一的重要性 第二節 範圍和進路 關於本文筆者原鎖定以華嚴禪為範圍, 但在研讀過程中發現, 華嚴經. 十定品 的定慧等持最能代表華嚴禪, 在研究範圍上雖也想廣泛涉及, 然似乎助益不大, 對於禪定 三昧 史學等的相關論述, 倒可成為累積佛學資糧的參考, 就思想史部份以法無定法, 三世間皆相即相入的不可分, 每個觀點有其時代背景與人文風氣, 所以, 拿掉思想史部份 但禪 教都是佛心所宗, 所以還是將相關參考文獻列入 一 研究的範圍 本文的研究範圍主要是 八十華嚴. 十定品 經文為主, 華嚴經 的禪定波羅蜜論題雖以 十定品 為主, 但屬十地後等覺位的菩薩定用, 毗盧遮那佛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為華嚴三聖之代表, 六相圓融以佛境為總, 然佛境以眾生為因, 應因普入世間, 則同相為普賢行, 所以本文的探討部份也包括有普賢行, 主要是 17

20 就筆者於三賢十聖的經文理解, 以及因位 果後的普賢行為主, 因位之法為普賢行法, 果後之法為佛所有, 以普賢因成就普賢果即是等覺位菩薩的普賢道, 故筆者亦參考以 普賢行品 普賢行願品 為輔, 資料來源參考諸祖的相關著作為主, 包括有杜順 ( ) 智儼( ) 法藏( ) 慧苑( ) 李通玄(729) 澄觀( ) 等, 就華嚴禪的提倡者而言, 也包括有提倡禪教合一的宗密 ( ) 大師 相關的論文集方面, 包括有印順法師的 中國禪宗發展史 以及日人相關著作 : 吉津宜英的 華嚴禪の思想史的研究 參考華嚴宗大德的著作包括有 : 二祖智儼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 以下簡稱 搜玄記 ) 華嚴五十要問答 三祖法藏大師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以下簡稱 妄盡還源觀 )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金師子章解 華嚴三昧章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 以下簡稱 一乘分齊章 ) 華嚴經探玄記 ( 以下簡稱 探玄記 ) 大乘起信論義記 ( 以下簡稱 起信論義記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法藏弟子慧苑的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 ( 以下簡稱 刊定記 ) 與四祖澄觀大師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鈔 ) 華嚴經疏 華嚴經行願品疏 以及唐. 李通玄 華嚴經合論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 以下簡稱 修行次第決疑論 ) 與道霈的 華嚴經疏論纂要 華嚴經合論 於消文釋意上著墨較少, 僅能方便於經文段落的整理與理解 五祖宗密的著作部份, 有承自法藏與澄觀的 注華嚴法界觀門 以及 禪源諸詮集都序 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 等 除了華嚴相關的教典也旁及其他經典, 如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姚秦. 鳩 摩羅什 ( 或 ) 譯的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十住 18

21 經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首楞嚴三昧經 姚秦. 竺佛念 36 譯 最 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 以下簡稱 十住斷結經 ) 後魏. 菩提留支譯 (51 1) 十地經論 (683-) 大寶積經 唐. 玄奘譯 (645-) 瑜伽師地論 唐. 佛陀多羅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以下簡稱 圓覺經 ) 唐. 尸羅達摩譯 佛說十地經 唐. 不空譯 ( 約 ) 大乘密嚴經 西晉. 竺法護譯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元魏. 曇摩流支譯 信力入印法門經 等為參考 二 方法與進路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以詮釋法中的文獻學為主, 雖以經文等文獻為主要詮釋, 主要探討的仍不離經文義理的內涵 就研究進路而言, 筆者以近涉遠, 除讀誦 華嚴經. 十定品 原文, 先以近代的佛法講輯為參考, 參考夢參老和尚佛法演講專輯法帶 玅境長老所講 瑜伽師地論 近代持松法師 ( ) 的 華嚴宗教義始末記 以及家師賢度法師的著作 華嚴學講義 華嚴經十地品淺釋 轉法輪集 等 再者, 筆者參考四祖澄觀大師的 華嚴經疏鈔 與三祖法藏大師的 探玄記, 探玄記 十地後就接 十明品, 法藏大師並未對 十定品 作詮釋, 郤對另一 梵網經 下卷菩薩戒本作疏, 上卷所說即四十位法身大士的心地法門, 三祖法藏在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以恒沙戒品為圓滿三聚淨戒之緣收, 具六位而緣攝, 既如因陀羅網, 似薩婆若海, 故五位菩薩皆賴此因圓, 三世如來無不由此果滿 以當體離染名為梵, 網是就喻來彰顯, 以其功能立號, 為貫穿縫綴之經 具體用同詮的盧舍那則遍照果圓 37 三祖法藏亦以戒所攝功德為自性清淨心的恒沙性德, 就戒品的範疇來論述菩薩學處的二持 在第二章的十大定消文釋義上, 主要參考慧苑的 刊定記 與澄觀大師的 華 生卒年不詳簡介 : 前秦 後秦時代的譯經僧 參考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卷 1, CBETA, T40, no. 1813, p. 602, b

22 嚴經疏鈔, 並對照清涼國師, 四分五周因果說的信 解 行 證修證次第 本文以普賢菩薩的普賢行作為輔助 華嚴經. 十定品 的禪定波羅蜜探討, 等覺位的十地果後行因, 等覺位緣於十地而來, 十地不離三賢, 三賢不離最初發心, 故筆者在本文第五章, 以 華嚴經 的普賢行為探討, 十地果後的普賢行願, 以無相為相, 針對三賢位與 入法界品 的普賢行, 本文皆略提 筆者以為, 等覺位菩薩是不會自說為等覺位菩薩, 也不會有要讓眾生效仿自身的念頭, 而是要幫助眾生自我覺悟, 以佛德所攝, 法界無有一法非佛法, 無有一眾生沒有佛性, 所以, 針對等覺位的 十定品 部份, 筆者僅以第二章, 普賢因果德用圓備為 十定品 作消文釋義, 而第三章則是就 華嚴經 文的譬喻法作整理 十定品 的定用是以圓融的觀點來論述, 本文的禪定波羅蜜的定用也放在融 通 華嚴經 的普賢行, 以定顯用, 禮敬諸佛為首, 佛不自言己德, 但歎菩薩德 用圓備為表而顯法 由於此 十定品 的現代學術研究範圍, 目前尚無專論探討, 筆者的研究方式, 僅能以釋經為主, 消文釋義上以 十定品 的法顯 義, 以經解經, 故雖以諸 經典為其佐證, 但筆者仍期望能不違佛教的 真實義 第三節 相關文獻 有關華嚴禪定波羅蜜的研究成果, 禪定或三昧部份, 無論是國內或國外, 都不 乏專文探討, 相對於十定的現代研究, 卻相形見拙, 因之, 筆者以 十定品 與 華嚴禪分為二部份探討 20

23 一 十定品 有關 華嚴經. 十定品 的相關經典研究, 在新羅. 太賢 梵網經古跡記 以及永銘延壽智覺禪師的 宗鏡錄 裡都有略略提到, 華嚴經 與 法華經 有關提及部份比起其他三乘教典, 相形較多 就華嚴典籍的形成, 龍樹以前的單行流通本以 十地經 不可思議解脫經 為主, 後漢. 支婁迦讖譯的 佛說兜沙經 是一般認同最早的漢譯 華嚴經 典籍, 日本學者高峰了州以為 十住品 十地品 十定品 離世間品 入法界品 的形成, 約於西元 年間 西晉. 竺法護 ( 約三世紀至四世紀 ) 所譯的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 一名普賢菩薩定意 ) 與 華嚴經 為同質性經典, 相當於 華嚴經. 十定品 38 此外, 六十 華嚴經 將七處八會的 十定品 與 十地品 排一起, 八十 華嚴經 則是分開 吳. 支謙所譯的 佛說菩薩本業經 有出現十定, 西晉. 聶承遠譯的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亦提及十定 以華嚴宗諸祖對十定的論著涉及最多, 其次為天台的湛然大師 法華文句記. 釋安樂行品 華嚴宗方面, 以唐. 李通玄長者所撰 新華嚴經論 華嚴經決疑論 以及唐. 慧苑的 刊定記 都有 十定品 的相關探討, 尤以華嚴三祖法藏的弟子慧苑的 刊定記, 以及華嚴四祖澄觀大師的 華嚴經疏鈔 探討最為詳盡 柯明進的 華嚴經. 十定品 之研究 是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九十九年度的碩士畢業論文, 主要在探討 十定品 的修學重點, 學習生命開展的出路 作者主要從 十定品 的相關概念做探討, 包括 十 在 華嚴經 中呈顯的意含, 以代表華嚴三昧的普賢三昧與海印三昧, 配合 十定品 的十大三昧探討其關係 在作者的研究中, 尤其以第四章來說明十地品的因行與 十定品 的果德 38 參考 : 劉貴傑 (2002), 華嚴宗入門, 臺北 :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1

24 筆者以為作者很用心於十地因與十定果的探究, 但作者似乎一直在用三乘教的菩薩道觀點, 非一佛乘普賢道觀點, 在筆者本論文 華嚴經 禪定波羅蜜的探究 以 十定品 為主 的第五章, 筆者就 以德用自在融通 華嚴經 的普賢行 章節, 是以 華嚴經 整體的五十二位階在呈顯 十定品 的等覺位菩薩行, 以及 十定品 在 華嚴經 中所代表的特殊意涵, 是唯以一佛乘普賢道在闡述, 此是筆者本篇論文有別於柯明進先生論文陳述之觀點 二 華嚴禪研究成果 由華嚴專宗佛研所第七屆釋天喜所撰的 華嚴經 三地禪波羅密 作者於 十地品 的地位與弘傳做概要說明, 詳述發光地的禪定行, 於華嚴禪的契入, 更以海印三昧與華嚴三昧, 為其圓頓與行布別作說明 作者指出三地的禪觀是建立在世間禪的有漏禪修, 而華嚴禪是圓融法界緣起的觀行, 融攝圓頓與行布別, 所以發光地是趣入華嚴禪的核心, 而華嚴的法界觀行都容攝於華嚴三昧觀門中 作者以華嚴經三地禪波羅密為主要論述點, 雖於禪定行有詳述, 然對 華嚴經 的三賢十聖以及等覺位的禪定波羅蜜, 似乎較少著墨 筆者在本論文, 則主要以等覺位 十定品 的十大三昧為主要探討, 並旁及三賢十聖的普賢行, 以區分出其圓融與行布之別 華嚴專宗佛研所第十一屆畢業論文, 釋果資所撰的 華嚴三昧行位之研究 本文主要以三祖法藏大師的觀點為詮釋, 就成果研究方面, 作著提及日本小林實玄的 華嚴三昧觀の研究, 指出華嚴三昧觀是以華嚴三昧門為基礎, 法藏的 探玄記 以觀行為基礎, 開顯華嚴一乘的教學體系, 法藏的 遊心法界記 重點即是說明華嚴三昧觀 高峰了州著的華嚴論集, 亦有 華嚴經 的三昧相關探討 作者以法藏大師的判教為三昧的行位別, 行布與圓融觀點探討如何達到華嚴三 昧, 而以華嚴三昧的展現表現在普賢圓行, 即普賢的二千行法與十大願行 以華 22

25 嚴即是三昧, 在定與亂中動 靜雙融, 而不相妨礙, 以三昧的體證即理 智, 因 果無二故 作者就華嚴三昧的德用探討, 主要以法藏的 妄盡還源觀 的自性清淨圓明之體來表達, 以此體通十定之體, 十定之體是三昧之體 針對第三章華嚴三昧之行位的探討, 作者就五教的修證立位做說明, 於教理上做清晰的整理, 就法藏的 探玄記 得到華嚴三昧的位地, 四種位地也以唯識觀點列表整理, 然, 筆者以為似乎仍是以三乘觀點陳述, 雖作者提及以一乘圓教是不依位, 乃寄顯, 但, 也許是無法與 華嚴經 文作對照說明, 筆者看不出, 以一乘寄顯三乘的差異 筆者以為一乘的普賢道是有始無終的, 39 始於初始信而無盡於重重緣起觀 上文, 作者以法藏 探玄記 的華嚴三昧的位地四種說明始 終, 認為 以 始 為十信滿心, 終 是指十地 40 筆者以為, 似乎表現不出一乘普賢道的特色, 反將華嚴三昧受限於大乘終教, 於此, 更令筆者覺得 十定品 的特色有必要彰顯 八十三年由華嚴專宗佛研所釋體信法師所寫的 宗密禪教合一思想之探討 一文, 主要說明宗密與荷澤宗的淵源, 做為宗密禪教的基礎, 以南北朝的初期禪法談起, 說明宗密的 圓覺經大疏鈔 為中期禪法標的, 以禪的三宗 : 息妄心宗 泯絶無寄宗 直顯心性宗為主, 並以三教 : 依性說相教 ( 人天因果教 斷惑滅苦樂教 將識破境教 ), 破相顯性教, 顯示真心即性教, 說明宗密的禪教合一論, 不離於性 相二說, 作者並說明宗密禪教合一的理論基礎 作者指出, 禪宗明顯的敵對始於八世紀的神會, 神會屬荷澤禪系, 宗密本身為 荷澤傳人, 宗密以為的最上乘禪是 於解則見諸相非相, 行於修而無修, 神會主 39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報恩品 : 爾時菩薩入金剛定, 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 證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妙果, 名現報利益, 是真報身, 有始無終 CBETA, T03, no. 159, p. 298, c 華嚴專宗佛研所第十一屆畢業論文, 釋果資法師所撰的 華嚴三昧行位之研究,P25 頁 23

26 張無修而頓悟, 宗密的主張卻是頓悟漸修 作者以為宗密的荷澤禪思想是承自於 澄觀, 宗密在出家後次年, 其師授與 華嚴法界觀門, 後得 華嚴經 與 華嚴 經疏 華嚴經疏演義鈔 是其宗教體驗與思想融通的關鍵 針對宗密於禪教合一的理論, 筆者以為在 禪源諸詮集都序 已說得很清楚, 而上述之文, 有助於將宗密由禪轉教的思想做一探討 筆者以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 ) 與華嚴三祖法師大師 ( ) 是同時期的宗門代表人物, 而南宗禪法的興起與發展一直到荷澤神會 ( ) 才受到重視, 也就是在慧能圓寂後四十多年的時間, 禪宗的發展出現變化, 而華嚴五祖宗密大師亦為荷澤傳人, 宗密的年代使華嚴與禪正式進入了交融的關鍵時刻, 宗密大師會有 禪源諸詮集都序 就時代背景而言, 出現禪教合一有其必然性, 先由荷澤禪法進而以 華嚴經 為教理相詮, 是與 華嚴經 的旨趣相契的, 以 華嚴經 任一處皆能相攝入佛地故, 所有言詮皆是方便, 無非令悟入佛之知見, 而華嚴一乘教典是以直顯佛境為主 其次, 頓悟之說始於南北朝時, 宋元嘉五年 (428), 竺道生唱導闡提成佛說, 頓悟説而被逐出建康, 進虎丘山 41 道生 ( ) 的法身說, 以十住後, 一次將一切惑斷盡, 才能得到正覺, 亦即所謂的頓悟, 此說對華嚴四祖澄觀大師 ( ) 有著參考性的價值 呂澂在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 裡提及, 斷惑要悟, 悟即是證得道理 42 筆者以為, 呂澂看待道生的頓悟說, 是以解悟即證之理, 實非親證, 故十住後即得所謂的頓悟, 而真正的證得是在此 十定品, 以悟後起修, 修而證得, 皆能以一念相應而契入, 故頓漸只是歷位差別, 由機有頓漸故 開濟 (1996) 的 華嚴禪 由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本文指出大慧宗 鎌田茂雄著, 鄭彭年 (1984) 譯, 簡明中國佛教史, 臺北 : 谷風出版社,P336 頁 呂澂 (2006) 著,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 北京 : 中華書局,P114 24

27 杲立闡華嚴禪, 以看話禪為其行門, 說明其看話禪與默照禪的差異 此書著重點在於看話禪與默照禪的分野, 與時代背景之影響, 作者指出 從唐朝 五代至北宋, 有華嚴宗徒習禪, 也有禪師研習 華嚴經, 在時代背景下, 大慧宗杲用心良苦的提出了 華嚴禪 作為禪宗心性思想的歸宿, 然而筆者以為, 大慧宗杲的 華嚴禪 思想是以禪宗為出發點, 與本文所要探討的 華嚴經 的禪定波羅蜜所指的 華嚴禪, 以禪教合一的法界心為其禪觀方法, 其立足點是有別 日本學者吉津宜英 : 華嚴禪の思想史的研究 一書, 此書偏向於華嚴思想史的探究 吉津宜英著, 華嚴禪の思想史的研究, 東京 : 大東出版社,1985 年 吉津宜英為東京駒澤大學教授, 作者以 華嚴和禪 為題, 先以唐代佛教界如何了解華嚴和禪做說明, 再闡釋宗密對兩宗的看法, 著者以為宗密的思想是可以被稱為 華嚴禪 的開端 然, 禪教合一的思想, 是在五代後被長水子璿等所繼承的 在日本華嚴宗專家, 詳論中國佛教史上 華嚴禪 的, 也只有鎌田茂雄而已 作者認為 : 日本學者除高峰了州的 華嚴與禪的通路 (1956 年 ) 以外, 似乎並沒有特別的專著, 探討中國佛教史上有關禪宗與華嚴的特殊因緣 然, 高峰了州的觀點, 較偏向禪宗五家七宗的看法 另外, 就三祖法藏部份, 以信滿成佛和舊來成佛, 是法藏成佛論的二大高峰 第四節 十定品 的組織架構 一 序分 法不孤起 華嚴經 云 :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 清淨 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 令見者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所謂 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 25

28 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 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智慧深入, 演真實義 43 十地後包括等 妙二覺及究竟佛, 十定品 在第七會由佛宣說, 十地以前都是以行布別, 十地後是約圓融而論, 由過去的別, 彙歸為總, 普光明殿是最初的發心, 又重回到普光明殿, 表成就佛果不離於初心, 由佛說十定之名, 普賢菩薩入普賢三昧說十定之用 普賢菩薩的行願是以 :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此迴向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 語 意業無有疲厭 44 普賢道以無盡願行, 絶不捨一眾生, 故 華嚴經 唯以分段身攝, 而不別立變易身, 普賢菩薩威德力所攝, 能令見者悉得開悟 45 十定品 的如來入剎那際三昧, 僅剎那際而已, 能入剎那際表佛德所攝, 在 離世間品 云 : 佛德所攝即具二十一種功德, 以智德 斷德 恩德 作用平等德, 顯自利, 以達無相法 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等顯利他行 故後說 阿僧祇品 顯無止盡的修而證得, 普賢行品 更一步說到妙覺之果相, 本文等覺位以普賢願行 十度波羅蜜齊修, 性 相融通為一乘行法 性 者真如自性的堅實心, 相 者, 不離五蘊身心的四大假合作用 華嚴經. 十定品 主要在說明承十地的慧波羅蜜因行圓滿, 所顯十地後菩薩的定用以慧為先, 非指一般的四禪八定 禪源諸詮集都序 云 : 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 46 然只約今生而論 別教一乘, 具寄位顯 約報名位 約行明位等三義 寄 CBETA, T10, no. 279, p. 211, a6-15 華嚴經.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CBETA, T10, no. 293, p. 846, b8-10 探玄記 卷 1: 若是變化聲聞即實是諸佛菩薩, 豈可迷自所示涅槃乃生滅度之想 若作此釋元未讀經 違理者, 若入涅槃是永斷滅 諸佛菩薩於所化前示現涅槃, 若彼所化不定種性是勇猛者, 不怖生死能修勝行 若有一類性怯弱者, 怖畏生死學佛菩薩, 先入涅槃擬欲於後行菩薩道, 汝宗入滅既無有起, 豈不誤彼一類眾生, 此乃誤眾生何成引導, 況復此文無不相干 又亦未見勝鬘經意, 乃輒斷一乘以為方便 彼經云 : 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 ( 謂二乘 ), 即是一乘無有二乘 二乘入於一乘, 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又彼經中, 廣破二乘, 云 : 無涅槃 又云 : 此經斷一切疑, 決定了義入一乘道, 豈說一乘以為方便 解深密經 一乘是密意者, 是未說法華之前, 故作是說 及後說法華時, 會前三乘皆是方便 瑜伽 轉本俱滅, 顯揚 六義說一乘, 攝論 十義說一乘, 皆 同深密會釋 CBETA, T35, no. 1733, p. 114, a 禪源諸詮集都序 卷 2, CBETA, T48, no. 2015, p. 408, a2-5 26

29 位顯是以寄顯方式說明階位差別, 若以直顯方式則不立階位, 一位即一切位, 因 果不二故 華嚴三聖以本師毗盧遮那如來為主, 文殊表智 普賢表行, 具有解 行相對, 理 智相對之意, 普賢表所起萬行及所證法界, 以智 行如一則為法身佛, 普賢以普法為行法, 故不捨一法, 就修行的明位差別, 有本分與勝進分之別, 本分為當位, 勝進分則是趣向後位, 在本文除就 十定品 的經文釋義, 以定即是用, 用遍於一切處, 以普賢道來呈顯一佛乘十地果後菩薩的普賢行 就 華嚴經. 十定品 的經文以序分 請分 示說者分 本分 說分, 分成五個部份 序分以世尊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三昧, 主要說明時間 處所 會主的三成就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能令見者悉得開悟, 與會者都是入灌頂位的大菩薩眾, 具菩薩德行, 以等法界心量, 獲諸菩薩所普見的三昧, 同於如來的智慧深入, 雖入世間心恆寂靜, 住世間而離世間的住無所住得大解脫自在 普賢菩薩能讓與會的十地後等覺位的大菩薩恭敬請法, 自有其超過諸大菩薩的特點, 就 入剎那際 三昧而言, 具三世間圓滿的意含, 以妙悟皆滿, 能 所二行永絶, 達無相法 入剎那際得金剛喻定即是十地因行的圓滿, 十定品 乃窮究分段身, 47 除世尊的成正覺, 更舉十佛剎微塵數的菩薩摩訶薩眾俱, 以主伴圓融的別顯眾德, 始成正覺時又回到普光明殿, 由佛自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與會皆是大菩薩, 有三十位象徵般若, 以慧為代表的大菩薩表純德, 另七十位大菩薩, 表示十佛剎微塵數眾, 顯示雜德 具安隱一切眾生的大悲心, 神通自在同於如來的智慧深入, 最重要的是這些大菩薩都是過去與毗盧遮那如來同修善根的同行者 此品以普賢因果德用圓滿為宗趣, 令入佛果, 十定為普賢三昧無礙自在, 廣大 無邊用的無盡, 所說的是佛的根本智及普賢德用的差別智, 一切智智即是體用圓 備, 以普賢因修與體本具, 都是同一個體性, 即不動智, 明不動的因乃人人本具 47 補處菩薩的當生成就生, 分段身唯一佛乘所顯, 變易身, 以三乘機感有別而方便說 勝鬘寶窟 卷 3 云 : 就小乘說, 因亡名有餘, 果盡名無餘 二 唯就大乘說, 因盡名有餘, 果盡名無餘 如變易因盡為有餘, 變易果盡為無餘 所以然者, 金剛心斷變易因盡, 而變易果猶存, 有餘累故 曰有餘 佛果為解脫道起, 則無復因累, 變易生死果亦亡, 則無復果累故, 故名無餘也 CBETA, T37, no. 1744, p. 70, a

30 的佛性, 依於根本智起後得智, 由 十定品 開始都是以圓融的角度, 來論述修 行位階, 故得以一攝一切位 二 請分 普眼菩薩為利後世而請法 普眼菩薩承佛神力請法, 為令與會諸大菩薩眾皆得善入, 成滿普賢三昧及所有行願, 佛讚歎普眼菩薩, 為利益三世諸菩薩眾而來請法問義, 教普眼問於普賢, 其三昧自在解脫 諸菩薩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 然雖得十千阿僧祇三昧, 以三昧力也見不到普賢菩薩, 佛言 : 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 舉幻術文字所陳幻相尚不可得, 何況普賢菩薩境界甚深! 普賢菩薩所在之處, 無處不包, 以金剛慧普入法界, 佛令普賢菩薩說十大三昧 此品普眼請法, 佛自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普賢菩薩入普賢三昧說法, 眾菩薩三請說法, 皆不見普賢菩薩, 佛告訴與會者, 之所以見不到的原因, 乃因普賢菩薩得大自在力入 師子奮迅定, 其大用是應真而起並不待念, 所以 無畏自在, 以恒遍十方皆能普為作用定, 以恒為常行, 以普為週遍義, 無失時故, 以剎那際入於一念, 表無始以來與今同一念, 具 大用常寂, 別於十地前仍有出世一心, 其中含有自 他不二的表法, 48 如來身 普眼 普賢皆是表歷位差別, 若依圓融論, 實則同一體性 三 示說者分 普賢菩薩以普賢三昧入師子奮迅定說法 在佛教導欲見普賢菩薩的方法, 一者禮敬, 二者以深觀, 觀察十方想普賢現身, 三者起願思齊 以自念力, 觀想自身即普賢菩薩, 以一念相契就能入真實之法, 令其身普現世間, 悉知眾生諸根差別, 而徧一切處, 集 普賢道 經文上說 : 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 如其所應為現色身, 令彼一切諸菩薩眾皆見 48 參考 : 新華嚴經論. 十定品, CBETA, T36, no. 1739, p. 924, c

31 普賢親近如來, 於此一切菩薩眾中坐蓮華座 49 以解脫神通之力, 如其所應為現色身, 表普賢菩薩所說的定用是自證境, 以定必依佛體 般若根本智, 十定之用為體用, 令彼一切諸菩薩眾, 皆見普賢 親近如來, 於此一切菩薩眾中坐蓮華座 乃後得差別智用的動力 十定品 與 會的菩薩眾都是同樣程度的他方世界, 或此世界的等覺位菩薩, 在往昔都與 如 來同修菩薩諸善根行, 50 其功德皆是不可思議, 51 然卻三請仍不見普賢菩薩, 普賢 菩薩以神通力過於諸大受職位的菩薩, 52 而令諸大菩薩 心生渴仰, 願得瞻覲, 53 在依佛 教起見方, 諸菩薩聞名而獲益, 佛告訴普眼菩薩, 不得見的源由是在於 普賢菩薩住處甚深, 入師子奮迅定, 得無上自在用, 生如來十力, 以法界藏為身, 為一切如來所共護念, 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 普賢菩薩以 金剛 慧 普入於法界, 所以不得見 普眼及諸菩薩眾復更禮敬普賢, 殷請求請, 以佛 神力及諸菩薩 信解 力 普賢本願力, 而能現瑞成益, 令不可說菩薩入普賢行 成普賢行, 於普賢行願悉得圓滿菩提 在眾菩薩眾們誓與普賢同一行願, 終感得 普賢現身, 普眼菩薩讚歎普賢菩薩是住大威德者 歎德深廣, 也得到如來的印可 與重述, 普賢菩薩的阿僧祇清淨功德, 包括有十德 : 無等莊嚴功德 無量寶功德 不思議海功德 無量相功德 無邊雲功德 無邊際不可稱讚功德 無盡法功德 不可說功德 一切佛功德 稱揚讚歎不可盡功德 54 四 本分 承於十地的十大定名 此十定為十地的勝進, 雖是如來告普賢菩薩, 應為眾說十大三昧, 令得善入, 成滿普賢行願 此法門主要是在顯剎那際三昧的甚深廣大, 而非普賢菩薩, 此十 CBETA, T10, no. 279, p. 212, b4-6 CBETA, T10, no. 279, p. 211, b18-19 CBETA, T10, no. 279, p. 211, a11-16 CBETA, T10, no. 279, p. 211, c23-28 CBETA, T10, no. 279, p. 212, a13-17 CBETA, T10, no. 279, p. 212, c1-4 29

32 大三昧, 唯諸大菩薩乃能善入, 為三世一切佛所說 入剎那際即是入法界觀, 以普賢的金剛慧智入於法界, 於一切境無著無縛而得以自在無礙, 這十大定不同於阿羅漢等二乘行者的定用, 以入 住 出定皆能自在顯其定用的殊勝, 十定皆是以大三昧為名, 定名由佛親口所說, 以普賢顯其定用, 以境智 身智等法界一如顯等覺位的等覺義 以諸神眾, 都是如來以歷位差別而行攝生方便之眾 十定承十地而來, 十地以前皆以行布別顯修行歷位, 唯十地後是以圓融觀, 來顯現入一真法界的等覺位菩薩入剎那際三昧的風光 李通玄的 新華嚴經論. 世主妙嚴品 云 : 若自心達理不與妄合, 其智自神, 不為不思而智善通萬有故 55 達心本源的理法界, 以自心不起妄念分別所顯的自然智即能顯德用的神通自在 力, 就事法界的分別相所顯, 能以無分別智而觀, 其智自可善通於萬有, 即後得 智的事事無礙法界 以普賢三昧顯, 普賢表因果相契, 此十大定即十大三昧, 諸菩薩若能愛樂 尊重而修習, 則得成就佛果, 得以身智周徧, 知法界無邊, 於一念普得三世智, 以諸菩薩法相門 智覺門 一切種智無勝幢門 行願門 猛利神通誓願門, 總持辯才門 諸法差別門 以薩婆若安立一切眾生門 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等舉益令說, 並歎定勝德, 以入此三昧則勝德無限, 得智德自在, 能示現種種廣大神通, 結勸成益 五 說分 十大三昧的定用 十大三昧定名即是業用, 即定用 ( 一 ) 普光大三昧 : 以智慧為光, 能境智一如, 以遍一切處故為普 55 新華嚴經論. 世主妙嚴品, CBETA, T36, no. 1739, p. 781, a

33 ( 二 ) 妙光大三昧 : 一多交映, 能現多身顯其妙用, 以身智遍照為其勝用 ( 三 )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 以其心平等, 故能就平等心以神通力遍往十方 ( 四 ) 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 以契於真理, 離於想念為清淨深心, 以如說修行為深心行 ( 五 ) 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 入 住 出定皆能自在, 以劫 剎皆名為莊嚴 ( 六 ) 智光明藏大三昧 : 以般若體性, 智起照用, 就光明藏說真空妙有義 ( 七 )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 般若無知, 則無所不知, 以無分別智得見真法, 以方便慧於一切世界, 皆能了知而成就佛果莊嚴 ( 八 ) 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 以願力堅, 故定用大, 能自由入 住 出定, 顯其境界自在, 於眾生差別身亦得自在 ( 九 ) 法界自在大三昧 : 以法界力用, 自在無礙為其定用 ( 十 ) 無礙輪大三昧 : 十定品雖是因位, 然以無礙輪因地諸行等為用, 能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圓滿 上文略提十定作用, 針對經文筆者於本論文的第二章, 以 普賢因果德用圓備 的 十定品 釋義 為此說分的消文釋義 第四十卷, 由序分說起, 至說分的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 第四十一卷從第三定 次第徧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說起, 至第七定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智 ; 第四十二卷經文, 主要介紹第八定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與第九定法界自在大三昧善巧智 ; 第四十三卷經文僅介紹第十無礙輪大三昧 四卷經文的比例, 除初卷由序分至本分的敍述, 說分的部份比例偏重在第八 第九 第十大三昧, 尤以第十無礙輪大三昧為其精要 十定品 的因位圓滿承十地所成, 第七會的重會普光明殿, 將信 住 行 迴向 及十地之法, 彙總為十定 十通 十忍, 因位圓滿後呈顯的心量是無限期 31

34 的, 依 通 起用, 故後接 阿僧祇品 壽量品 諸菩薩住處品 等, 以開展出的阿僧祇等象徵無盡願行的佛國淨土, 十定後各品所說為如來法義 身相及性德等大用, 若廣說則為無量相 在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後, 先明修行的同相, 平等因果的 普賢行品, 後說 如來出現品 離世間品 入法界品 等, 此有其表法上的義涵, 正顯 悟後起修, 修而證得 32

35 第二章 十定品 釋義 第十法雲地已具悲願力, 功行圓滿得一切智智, 為受佛職者, 得離垢三昧, 但仍屬菩薩位 十定品 是等覺位, 佛的海印三昧以大智海印清淨無垢, 得三世境界悉周徧智, 此等覺位菩薩慈光無處不遍, 法雖是一, 然以心量見道, 力用有別 等覺位菩薩以文殊體性, 知眾生業行攝化, 於毛孔中現無量剎土身, 如是一事一時 同異自在, 以智齊佛故, 能一念頃悉能受, 隨心念力, 神通德用悉自在, 以 稱性 無依的光明智體, 周滿十方, 與眾生同體, 智能變現眾生境界, 然純為淨利, 以自他無礙智, 能一身作多身, 多身作一身, 此神通智力, 覺性雖無能 所造作, 卻能與一切眾 境同色, 因為不執於頑空, 故為真空 妙 有 的大智用, 在第十地, 金剛藏菩薩入 一切佛土體性三昩, 以恒處生死, 差別利生, 到了等覺位菩薩的定用更甚 第七會的 十定品 以根本定與差別智用的利他行為主, 普賢菩薩入 師子 奮迅定 時, 全身諸毛孔一時普震, 所指為大用定海, 等覺位菩薩是純處生死大 用的普賢行, 以生死即涅槃, 泯然一性故 佛言 : 普眼! 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 親近我住, 初無動移 56 表此定用的差別智不離根本智, 普賢菩薩以金剛慧普入法界, 即 全體是普 賢身, 法界即是普賢, 故以佛力加持, 以信解力 普賢本願力, 興想 念 願力, 即可感普賢現身, 故攝前三賢十聖之行法 等覺位由十地圓滿所成, 然此位也是因, 是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等的六位因法, 圓滿功德的因相總結, 入剎那際 諸佛 三昧是 十定品 的特色, 具總持義, 顯事事無礙法界, 華嚴宗以四法界詮經, 何以 十定品 能顯事事無礙法界, 而不是理事無礙法界? 以如來所證境為自 他不二, 能 所俱泯 56 CBETA, T10, no. 279, p. 211, c

36 故 離世間品 云 : 二行永絕, 達無相法 57 又, 於如來的八相成道中, 不出一剎那際三昧 以降生即說法時, 亦即涅槃時, 皆不出一心 58 能以一念根本智, 融通事法界, 以差別智而成方便善巧智 59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云 : 以除惡道苦大悲願為根, 善巧方便為莖, 遍法界智 諸波羅蜜以為其枝, 禪定 解脫 諸大三昧為其葉, 總持 辯才 菩提分法為華, 究竟無變諸佛解脫以為其果 究竟無休息 不斷菩薩行故 ; 菩薩行即如來性, 如來性即 菩薩行, 名為 : 無盡根 60 無盡根, 即普賢行願的一佛乘普賢道 經文 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 同修菩薩諸善根行, 61 表此定有主伴相即, 以一攝多為其力用, 不攝生無法成就其莊嚴妙果, 凡見聞 若有憶念 生信解 始趣向 興誓願, 皆能獲利益 十大定即普賢菩薩的大三昧, 無礙自在無邊的大用, 以定名顯其力用差別 第一節 普光大三昧 十大定以普光大三昧為首, 以 正智 徧周, 得照迷破惑, 亦顯法身的無相理, 所現世間報境及世間法, 能融通為事理圓融之境, 皆能如影像重重不礙, 故為事事無礙法界, 入此大定之菩薩能明瞭 心法 如幻, 故得 身 心業用 周遍 若菩薩住此三昧時, 則得十無盡法, 能發十種無邊心, 以十種不同方式入三昧差別智, 入大三昧善巧智, 茲列表整理如下 : 華嚴經. 離世間品, CBETA, T10, no. 279, p. 279, a7-10 心賦注, CBETA, X63, no. 1231, p. 144, a7-9 CBETA, T10, no. 279, p. 213, a17-19 參考 :CBETA, T10, no. 279, p. 272, a19-28 CBETA, T10, no. 279, p. 211, b

37 十無盡法發十種無邊心十種入三昧差別智 1. 饒益一切眾生故 2. 以本願善迴向故 3. 一切劫無斷絕故 4. 盡虛空界悉開悟心無限故 5. 迴向有為而不著故 6. 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 7. 大願心無變異故 8. 善攝取諸陀羅尼故 9. 一切諸佛所護念故 10. 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1. 度脫一切眾生無邊心 2. 承事一切諸佛無邊心 3. 供養一切諸佛無邊心 4. 普見一切諸佛無邊心 5. 受持一切佛法不忘失無邊心 6. 示現一切佛無量神變無邊心 7. 為得佛力故, 不捨一切菩提行無邊心 8. 普入一切智微細境界, 說一切佛法無邊心 9. 普入佛不思議廣大境界無邊心 10. 於佛辯才起深志樂, 領受諸佛法無邊心 11. 示現種種自在身, 入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無邊心 1. 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 現身遍此蓮華之上結跏趺坐 2. 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 3. 其中有百億四天下, 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 4. 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5. 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修行 6. 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 7. 一一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 8. 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 9. 然所現身非一非多, 入定 出定無所錯亂 10. 佛子! 如羅睺阿脩羅王, 本身長七百由旬, 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 於大海中出其半身, 與須彌山而正齊等 十具圓備的表法, 以十表普法, 就普賢菩薩的因行在 普賢行品 云 : 不見一法為大過失, 表無有一法非佛法, 故十無盡法皆具十無邊心的象徵, 普賢行不離眾生(迴向有為而不著) 願力及善根 迴向, 以心法直顯的心境, 無盡延伸即為無邊的心量, 凡所發心不離一切眾生, 一切時 處等的智慧展現, 以度脫眾生為初始心, 承事 供養 普見 受持 示現等, 皆為表不捨一切菩薩行, 以普入智說一切佛法, 普入不思議佛法境, 於佛辯才, 能領納 受持佛法為起深志樂行, 能示現種種自在身都不離以普賢行願為發心, 而廣入一切如來道場, 所以能得十 35

38 無盡法是因為眾生的緣故, 發十無邊心而得 以度脫眾生為發心, 則有十種入三 昧差別智, 經文以 東方入定西方起, 西方入定東方起 就相對性來顯現絶 對性的無有差別, 而有十種入大三昧善巧智, 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 現身 徧此 蓮華之上結跏趺坐, 表動中行禪的的定用, 無論是修行 決定解, 或是根性圓滿 菩薩法不退業, 其所現身都不能以一或多看待, 以法界境一即一切, 一毛孔一微 塵皆是整體全包的概念, 普光大三昧能入定 出定無所錯亂 大智論 云 : 唯法入 法界中增無為法 62 法界中增無為法, 其法為覺照之法, 以不離於有為世間的有為法, 但 唯法入, 即不變於世間法而增其出世法, 故增無為法, 然此法, 是世尊率先發現, 非證與 不證而有增減, 增無為法 為覺心初起所攝, 法即是心 在六地現前地時, 因已圓滿修習不可壞心 決定心 純善心 甚深心 不退轉心 不休息心 廣大心 無邊心 求智心及方便慧相應心 63 故能斷惑證真, 第六地菩薩善修般若度, 此可分有善對治與善饒益兩部份, 具此度即善能觀察為般若體性, 一旦煩惱心起, 就能生起智慧妙用力以對治, 即以真如智慧, 善觀察眾生心性差別而為饒益, 到了八地能成就意生身, 也就是説到了八地已證真實無相解脫, 由諸佛勸請, 故仍不捨大悲, 依佛教而修, 發大願修習佛道, 唯以聖道拔出相, 又知受生種種相 64 在十地復修智波羅蜜, 以成就方便 願 力 智, 成就其因圓的十度行滿, 到此等覺位菩薩得三昧差別智 因菩薩能善修十無盡法, 發十種無邊心, 及入圓滿三昧差別智, 則能入 普光大三昧, 普光大三昧 有何特徵? 擬於下文介紹之 大智度論. 習相應品, CBETA, T25, no. 1509, p. 326, b12-13 參考 :CBETA, T10, no. 279, p. 194, c26-29 華嚴經. 十定品, CBETA, T10, no. 279, p. 202, b

39 一 周遍全包為普 身心業用, 周遍全包為普, 智照自在名光 65 四祖澄觀大師在 華嚴經疏 以 身 心業用 來論此定 菩薩的業用, 並非以自求解脫為目標, 而是以他受用令眾生身心安穩為主, 所以其念, 非但僅以無縛無著為主, 除離縛更以菩提心行普賢行為勝進, 其念是同佛智的清淨無染, 所現自在力即是大定作用的業用, 此業用依願力為導, 非業力所牽 二 境智一如為用 普是外境, 光明是內智 雖有兩釋, 前釋為勝 66 慧苑在 刊定記 中以普為外境, 光明為內智體, 而特別以外境為著重點 67 相是虛妄的, 能變的是真性, 以能 所一如為用, 顯光明的正定, 有五種法要 : 智無盡 無邊心 定自在 智巧現 觀超絶 智無盡代表的是所有人 事 時 地 物等等, 三世間各種不同問題的解決智慧, 此三世智是以化導他人為主, 以法界為境, 法界無邊, 以對境發心, 境無處不現, 佛法無邊故心亦無有邊 現智成就大三昧善巧 -- 其身普住無量境界, 以佛智淨修一切菩提行 諸道雖別, 法界無差別, 以一切諸法是如來境界, 諸法平等, 無有住處 光者, 以文殊智照其外境, 以自體不自證, 亦無思念, 圓滿普賢願, 善住彼際為 其定用, 以本性覺, 自性離, 為定慧等持定 觀超絶, 入三昧差別智, 以相對為 絶對, 入此三昧, 以無差別為其差別, 觀察法身, 見諸世間普入其身 了達心法 如幻, 心不錯亂, 名為定, 於諸世間及世間法, 皆無所著 69 此定以得身 心 68 普 華嚴經疏, CBETA, T35, no. 1735, p. 842, b3-4 刊定記. 十定品,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7-8 參考 : 刊定記,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7-8 CBETA, T10, no. 279, p. 213, c8-13 CBETA, T10, no. 279, p. 213, c

40 業用周遍, 於一切皆能捨, 無所著, 故筆者將 普光 大三昧, 視為布施波羅蜜 之圓滿勝進 第二節 妙光大三昧 以真如性, 能普入 普觀 普思 普了一切諸法實相, 得以入諸世界而無所著, 諸世界亦能入此身, 顯其智慧與妙用 一 身智勝用交映 妙光者, 身智遍照為光, 勝用交映為妙 70 根本智為智光體, 以如幻智為用, 後得智來自於根本智, 故多入一中, 以如智為用, 所以能一現多境, 達一多自在, 以自 他, 相即相入為妙光的智用, 如因陀羅網, 能以絲毫微念, 普容納偌大的事物, 能相容安立, 達圓融無盡, 皆在於一剎那微細智的智光所照, 探玄記 卷 1 云 : 以因陀羅網, 參互影而重重, 錠光玻黎, 照塵方而隱隱, 一即多而無礙, 多即一而圓通 攝九世以入剎那, 舒一念而該永劫, 三生究竟, 堅固種而為因 十信道圓, 普德顯, 而成果 果無異因之果, 派五位以分鑣, 因無異果之因, 總十身以齊致 71 以因陀羅網為喻, 先識其相, 諸法緣起之相, 達法界緣起, 即一多無礙, 由一 而圓通, 諸佛與眾生交徹, 相入相即, 全諸法之一心, 由根本智與後得智交相攝 用, 入剎那, 舒一念而該永劫 華嚴經疏, CBETA, T35, no. 1735, p. 842, b4-5 探玄記 卷 1, CBETA, T35, no. 1733, p. 107, a28-b5 38

41 二 妙用能現多身 妙光明者, 由住此定, 能現多身, 放多光明, 現多妙用故 72 等覺位菩薩往昔皆與諸菩薩同修善根行, 由金剛藏菩薩開始, 顯其正等覺由金剛平等性而起, 能現多身在於轉八識成四智菩提 由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輾轉相熏, 即真妄和合義, 以真如與賴耶皆名為如來藏, 但雖同體, 真妄義別, 本末亦殊 然此定能於一念頃入十方國土同一法性, 由平等性而起, 故得隨念而 轉 73 三 以法喻妙 舉如語言文字的組合是一事相, 然因幻相文字表現的手法不同, 所呈現的就不一, 好比一封信, 若依文解字, 很可能會錯意, 如能用心去體察, 瞭解寫信者的用心, 以 心 為能現, 幻 相 文字為所現, 離此心念即無幻相, 能悟此心, 即能離色證空 以法即是心, 故以法喻妙,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上說: 眾生的無始無明也是一種幻相, 皆由如來圓覺心所建立, 然卻如虛空般是無所依著的, 幻的的生滅即是覺心的生起與不動, 若覺知諸法本空皆由幻覺, 則能知幻即離, 若諸幻皆離則如火燃木, 木盡火還滅, 本自空寂, 方便善法亦如是 離開事相, 佛性無所表現, 圓教等覺位的菩薩在一切事相中, 仍能表現世出世法, 於所見事, 知幻即離 一切諸法, 性無障礙故 74 於見 聞 覺 知間, 靈明覺知, 明上立覺, 即是 幻從諸覺生, 若覺心 不動, 則能離幻見真, 行於無礙自在 刊定記,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8-9 參考 : 禪源諸詮集都序 :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74 CBETA, T48, no. 2015, p. 402, a4-6 佛說淨業障經 卷 1, CBETA, T24, no. 1494, p. 1097, b

42 華嚴經. 十定品 云 : 能以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 知無數眾生種種差別, 見無數菩薩各各發趣, 觀無數諸佛, 處處出興 ; 彼諸如來所演說法, 其諸菩薩悉能領受, 亦見自身於中修行 ; 然不捨此處而見在彼, 亦不捨彼處, 而見在此, 彼身 此身無有差別, 入法界故, 常勤觀察無有休息, 不捨智慧, 無退轉故 75 所說即是心法之妙用, 在三地已具四無量心, 其定能定慧均等, 發五神通, 十定品 由神通妙用, 故能以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 以住大悲法故 在每個與眾生相處的對待中, 都能反觀自身是否真具慈悲? 對處於痛苦中的眾生, 包容對方的好 壞, 就像是看到自己, 也同等歷經一切的感同身受, 如來 等視一切眾生, 如羅睺羅 76 僅是陪伴眾生一起走過, 感恩其於境界裡的示現, 而每個境都像個鏡, 會令生命的觸角不斷延伸, 看到的是別人, 也是自己, 以平等心入法界, 常勤觀察而不捨智慧, 是此妙光大三昧的定用 第三節 次第徧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此定能於十方, 以不礙時節而歷然分明為次第, 諸剎土皆至入定, 名為徧往 以智用如理, 為佛力神通自在用, 於諸世界皆能以剎那入, 或長 短劫不一, 隨 方便而示現入 出剎土, 得明見一切世界 此菩薩摩訶薩過於東方無數世界, 復過爾所世界微塵數世界, 於彼諸世界 中入此三昧 77 東方世界名曰妙喜, 種種莊嚴見生喜故, 其佛號 阿閦, 表無瞋, 有八風不 CBETA, T10, no. 279, p. 214, b24-c1 佛說大般泥洹經. 長壽品, CBETA, T12, no. 376, p. 864, a26 CBETA, T10, no. 279, p. 215, a7-9 40

43 擾 四魔不侵 常安不變之意, 為度眾生, 此從彼生 78 過於東方無數世界 表入正定, 以出 入自在為其不動智, 而文殊菩薩是不動智佛世界中的菩薩, 次第遍往為深修禪那, 永斷煩惱, 成就無上菩提, 即忍辱波羅蜜的圓善, 能把果地所受的苦, 剎那變成行願, 將身心業用化為願力, 凡事若以圓融一切眾生為主, 又何來眾生的過錯? 以自利 利他, 不期圓而自無不圓, 表其定之大用 金剛智體, 文殊師利即是初心, 及究竟成果已來, 所覺根本法身成智之母 79 此菩薩摩訶薩過於東方無數世界, 表依於本性如來的佛性功德, 以不動智 復過爾所世界, 微塵數世界 在本文序分已提及, 十定品 是一切智智即是體用圓備, 以普賢因修與體本具, 都是同一個體性, 即不動智, 明不動的因乃人人本具的佛性, 依於根本智起後得智用, 疏鈔 言 : 金色世界即是本性 彌勒 樓閣, 即是法門 80 本性如來即是不動智的文殊師利之智, 文殊師利由金色世界等而來 81, 所指為 依於根本智而化用的後得智等法門, 此法門以本性如來而成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此定非以世間智所能解, 以能入即無所不能忍, 顯普賢菩薩所說的定用 一 智用如理本自遍 華嚴經合論纂要 云 : 78 參考 : 大寶積經. 授記莊嚴品 : 佛告舍利弗: 從是東方過千世界, 彼有佛剎, 名曰妙喜 昔廣目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彼, 與諸菩薩摩訶薩說微妙法, 從六波羅蜜為首 善男子! 汝今當知, 菩薩教法難可修習, 何以故? 菩薩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 故時彼比丘白佛言 : 世尊! 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無諂 無誑 實語不異語, 求一切智智, 乃至未得無上菩提, 若於眾生起瞋害心者, 則為違背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中, 現在說法諸佛如來 乃至未得無上菩提, 若於眾生起愛欲 瞋癡之心, 或與惛沈 貢高 惡作相應, 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CBETA, T11, no. 310, p. 102, a20-b8 79 新華嚴經論 卷 3, CBETA, T36, no. 1739, p. 738, a 華嚴經疏鈔 卷 11, CBETA, T36, no. 1736, p. 81, a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光明覺品, CBETA, T10, no. 279, p. 64, c

44 以智用自體徧周, 即神通徧周 如空谷響應擊成音, 自無能 所造作也 82 由唐. 李通玄長者譔, 明. 方澤纂的 華嚴經合論纂要 裡, 以智用為自體徧周, 來表達神通次第徧往之定用, 若以空谷響音為喻, 表其沒有能 所對待的相對性, 正如同禪宗的 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公案般 以二掌相擊有聲, 隻手有何音聲? 時間 空間與處所三和合, 離開能所, 才能參透本自具足的真性, 即本來面目 華嚴經疏 云 : 十方無餘之剎, 皆至入定為遍往, 往無雜亂, 不礙時節 歷然為次第, 能 起用名神通, 以智用如理, 本自遍故 83 此位菩薩的正定, 以神通定, 能次第徧往諸佛國土, 等覺位為因圓之位, 以等同佛智為其定用 若就世間法而言, 如暮年之人, 憶念回顧一生所行, 在一念間將一生所歷事遍經, 即十方剎土皆至入定, 一生所歷事或片刻, 或多年, 入時次第, 皆能無所錯亂的次第演說, 以所演說, 皆為自所經歷的原因, 但等覺位的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是大菩薩的定用一如, 是沒有眾生的多餘五蘊 情想 感慨萬千 不管是那個階段, 在何時憶念, 都能歷然映現, 因為是自所見境的緣故, 把握當下, 放下自在 二 神通遍往歷十方 刊定記 云 :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者, 菩薩由住此定, 能以神通遍往十方, 各過阿僧 祇剎塵剎中皆入此定故 84 於彼諸世界中入此三昧, 或剎那入, 或須臾入, 或相續入, 或日初分時入, 華嚴經合論纂要. 十定品第二十七, CBETA, X05, no. 226, p. 29, b14-15 華嚴經疏, CBETA, T35, no. 1735, p. 842, b5-8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

45 或日中分時入, 或日後分時入, 或夜初分時入, 或夜中分時入, 或夜後分 時入, 或一日入, 或五日入, 雖離此分別而以神通方便從三昧起, 於 一切法不忘不失, 至於究竟 85 此定用著重點在於利他行, 以離於分別 染著而能為, 是稱法性而為之 舉如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 面對不同的人 事, 我們會有不同的身份, 如對父母自稱子女, 對手足自稱兄弟, 對友人自稱朋友, 在同一時間的決定, 對週遭的人都有其影響, 剎那入, 或須臾入, 或相續入, 或日初分時入, 或日中分時入 即是對不同人的各種問題, 也許是在一天前, 或半年前的困惑, 都能在一時間, 同時解答, 而等覺位的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是以 雖離此分別, 而以神通方便從三昧起, 以佛智為解, 非以凡情俗智, 因之, 此等覺位菩薩是不會自認為是在行普, 或是在行普賢行, 但以自性清淨心, 才能真自在的稱法界性為之 十定品 的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以心契定體為其大用, 如日能周行照 曜, 不廢起通, 此如同說書者, 所欲宣其意, 已了然於胸, 了達心法如幻, 自即 為導演, 以能次第開演為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三 了知諸劫次第興 於虛空中能見 能修, 一切世間種種差別 妙莊嚴業, 於一念頃, 悉能了 知無數世界, 若成 若壞, 亦知諸劫相續次第 86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 能修世間種種妙莊嚴業, 就普賢萬行而得成, 普賢自說普賢境, 故於 一念頃, 能了知無數世界, 若成 若壞, 然於一切處皆無所著 如日劇 阿信 女主角, 回憶一生所發生的一切, 在一念頃, 即能了知無數世界, 若成 若壞, 在經歷形形色色的磨難後, 才真正 悟 解 人生, 故 亦知, 諸 CBETA, T10, no. 279, p. 215, a8-23 CBETA, T10, no. 279, p. 214, c

46 劫相續次第, 以一念頃, 為自身自覺所成的證悟, 故得了知諸劫次第 四 泯絶一性一多容 去 來 現在清淨業力, 出生無量上妙珍寶, 如是等事, 咸悉示現, 入一 世界 菩薩於此, 普皆明見, 普入 普觀 普思 普了, 以無盡智, 皆如 實知, 不以彼世界多故, 壞此一世界, 不以此世界一故, 壞彼多世界 87 以佛智為境, 入一真法界, 如是等事, 咸悉示現入一世界 是以主伴圓融為相攝意, 以等覺位菩薩為主, 故得示現入一世界, 以 一多相容, 泯絶一性 為其解讀, 是就緣起義來論, 以 次第 徧往 諸劫 皆具有諸法因緣生的空無自性之理, 以一多相互間能互融通, 又能相互獨立, 在於泯絶一性, 以法性空, 故常空 常幻, 於色 空能自在, 以心自在故, 所以 不以此世界一故, 壞彼多世界, 以能融通為其自在意 第四節 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住此三昧, 能明達諸法, 本自 清淨, 乃離於想念, 故云 深心, 以此清淨 深心起用, 名為 行 此菩薩摩訶薩, 知諸佛身數等眾生, 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 於彼一一諸如來所, 以一切種種妙香, 而作供養, 以一切種種妙華而作供養, 於一念頃, 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然於諸佛出興於世 入般涅槃, 如是之相皆無所得 88 知諸佛, 身數等眾生 即是深心, 以一切眾生都與佛同一體性而言, 供養是 CBETA, T10, no. 279, p. 214, b8-12 CBETA, T10, no. 279, p. 215, b

47 為請佛說法, 89 以讚佛平等心性, 表深心行, 心與法性體, 都能達於一一佛所, 皆以深重清淨心, 種種供佛, 請法稱讚故 90 以同體大悲行, 轉輪之相, 故以 於一念頃, 一切佛所, 勤求妙法 佛說月喻經 云 : 以利養心為他說法, 為不清淨行 若於佛法, 安住正見, 離諸染污, 如鍊真金, 去除鑛穢, 見如是法, 證如是法, 如佛所發起 以如是法, 為他演說, 令他聞法, 修行得大利樂 由是因, 得令佛正法久住, 以如是心, 為他說法, 為清淨行 91 在佛制時代, 佛陀應供後, 都會為施主應機說法, 以法施為利益眾生行 於佛 法安住正見, 離諸染污所行, 以此因行此法, 復為他說, 則大菩薩三昧的清淨行 一 離想念契理入深心 華嚴經合論纂要 云 : 以無量供具, 供無量佛, 然於諸佛出興 入滅, 如燄 如幻, 了不可得 雖則如燄 如幻, 然見佛 聞法皆憶持不忘, 而普為眾生, 說如是法也 92 了心法如幻是契理深心行, 了達諸佛出興 入滅, 都是方便善巧的示現, 如夢 幻了不可得, 以見佛 聞法都能憶持不忘, 而普為說法 89 華嚴經疏. 十地品 : 親近集, 即經善供養諸佛, 供佛為欲集聞慧故 1735, p. 757, a 刊定記,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 佛說月喻經, CBETA, T02, no. 121, p. 544, c28-p. 545, a14 92 華嚴經合論纂要. 十定品, CBETA, X05, no. 226, p. 29, b16-18 CBETA, T35, no. 45

48 二 以請法起說名為行 華嚴經疏 云 : 明達諸法本自清淨, 離於想念, 契理深心, 依此起用, 遍供諸佛, 請法起 說, 名之為行 93 於相 非相皆能無所著的行於生死中, 是以本自清淨的真心而為, 是離想 念的契理深心行 等覺位以他受用為主, 能以自定力控制身心, 觀諸法因緣和合而生, 然境裡所有的因緣決定結果, 若眾生業力不斷, 只是在六道中牽流, 菩薩則能以其自身定力, 來影響物理世界, 以不變應萬變, 造成種種奇跡等神奇功用, 而達善巧攝生 在 楞嚴經 中以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說明佛滅後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身生於末法中, 雖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 然終不自言 : 我真菩薩 真阿羅漢, 唯除命終, 陰有遺付 94 是故仍 應當勤修方便, 斷壞煩惱, 大般涅槃經 云: 雖有佛性, 以未修習諸善方便, 是故未見, 以未見故, 不能得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以是 義 故, 佛法甚深不可思議 95 請法起說即為菩薩的諸善方便, 清淨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以大悲心為導, 於化度有情時, 觀機逗教, 凡所諫舉, 皆以清淨心為之, 此有別於三毒, 或同戒或耆老使其達佛教之義, 為護自 他之心, 於三寶生淨信心, 是以深心達護法行, 為契理深心行 經上說 遍供諸佛, 請法起說, 故此定於十度齊修時, 亦偏顯精進波羅蜜, 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以不懈的上求下化為所顯的定用 就經文的內容, 先明定內深心行, 後明定起深心行, 以妄念無知的譬喻, 喻其契實無念, 以陽燄似水為喻, 了妄同真 華嚴經疏, CBETA, T35, no. 1735, p. 842, b8-10 楞嚴經 卷 6, CBETA, T19, no. 945, p. 132, c13-14 大般涅槃經, CBETA, T12, no. 374, p. 405, b

49 第五節 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此三昧能知一切法次第, 佛出興 入劫 剎土等事, 名為莊嚴 以莊嚴佛土行與報恩行為無盡莊嚴藏, 行因解成, 以菩薩大行成就, 故得莊嚴佛土, 定能受法, 得法故得莊嚴, 以入定能入劫, 出定能受法, 是以三輪無著之智, 成就清淨法身 一 知諸佛出世生善法 刊定記 云 : 知過去莊嚴藏者, 此菩薩住此定故, 能知諸佛出世, 即為莊嚴國界 從佛 出生無盡善法, 是故佛即是藏 依過去門, 顯佛比德故, 名為過去莊嚴藏, 亦名過去清淨藏者 佛是清淨者故, 能淨世間故, 餘如前說 96 又, 央掘魔羅經 云 : 如自煩惱盛, 而教誡彼為作諸難, 則為供養自界, 如自求畢竟樂, 棄捨欲 樂 衣 食 命樂, 如自害身, 而調伏彼, 是名善知如來之藏 97 能知諸佛出世, 即為莊嚴國界, 央掘魔羅經 裡隱含有斷惡 修善 度眾生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四念處等, 復以五根 五力 七覺支行八正道為 善知如來之藏, 亦即十大定的 知過去莊嚴藏者 又, 由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入真言門住心品 可知, 從法性平等, 三業所顯的差別相, 所現威儀 音聲, 無非如來密意 98 十定品 的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乃一念中能入過去不可說劫中, 佛出興國土莊嚴次第法, 表根本智中所具的差別智 刊定記,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13-17 CBETA, T02, no. 120, p. 540, c7-21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入真言門住心品, CBETA, T39, no. 1796, p. 583, b

50 二 入出定劫剎皆莊嚴 華嚴經疏 云 : 佛出劫 剎等事, 皆名莊嚴, 過去門中, 包此無盡為藏, 亦名過去清淨藏 者 入定能入劫, 一念無緣, 起定能受法, 三輪無著, 皆名清淨 99 了知過去諸佛之出現 劫剎 度生 壽命之次第名為 莊嚴 劫有大劫 中劫 小劫 人壽命, 一增一減為一個小劫, 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 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於佛 出劫 剎等事, 皆能以一念無緣 的文殊智慧起定, 一念無緣 是斷染緣起, 淨緣生, 在一剎那能 所雙泯, 與體性相契, 故入定能入劫, 以普賢心法, 即是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的慈悲心 普賢菩薩在如來的常寂光淨土, 100 是沒有起心動念的, 以清淨心故, 知諸佛出現 說法, 心樂, 諸根等事, 能於一念中入百劫 千劫, 乃至能入不可說不可說劫, 入定能入劫為莊嚴 三 三昧定起得十種法 入第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並非絶三世而別入, 而是不滅現在也不緣過去, 故為入剎那際 已無有時間長短之別, 因為親證, 故從此三昧起, 得受如來十種 不可思議灌頂法, 平等了達能知 所知 正知的三輪清淨 此十法為 : 一者辯不違義, 二者說法無盡, 三者訓辭無失, 四者樂說不斷, 五者心無 恐畏, 六者語必誠實, 七者眾生所依, 八者救脫三界, 九者善根最勝, 十 者調御妙法 華嚴經疏, CBETA, T35, no. 1735, p. 842, b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卷 1: 常寂光淨土, 毗盧遮那佛, 常住此月輪, 十方諸如來, 俱住於此殿, 百福本具足, 萬善莊嚴身, 一念間知見, 心性形月輪, 一念間憶念, 我身毗盧理, 是人名真實, 修念佛行者, 為得大功德 CBETA, X01, no. 27, p. 444, c 彼菩薩摩訶薩從此三昧起, 於如來所受十種不可思議灌頂法, 亦得 亦清淨 亦成就 亦入 亦證 亦滿 亦持, 平等了知三輪清淨 何等為十? 一者辯不違義, 二者說法無盡, 三者訓辭 48

51 以隨於自性清淨心, 隨拈一法無非佛法, 故辯一違義 說法無盡, 訓辭無失 樂說不斷, 為自證 不滅現在 不緣過去是以當下直觀的入剎那際三昧證入 五地入六地依十種平等法起觀得平等智, 是由禪定度到般若度的關鍵, 第六現前地以十二支逆順緣法起觀, 由緣起與緣生看生死不斷之因, 乃三世觀行互為因果, 能對治, 得逆觀, 滅其相續則斷三際, 在第六地以 三際輪迴門 為其觀法, 以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光明, 由此與具自在力勝的方便智慧恒共相應, 於空正見如實了達, 生出般若智慧 等覺位菩薩入剎那際三昧時, 以三輪無著能知 所知 正知泯然一性, 平等法界現前, 故得清淨 平等, 以方便慧成則得四無礙辯, 以 如言能行 得心無恐畏及語必誠實, 成眾生所依與諸善法等善巧智, 此十法非同第六現前地仍起觀漸進而為, 而是在證得真如體性, 一念間總持十法 四 第五定的五種類分 澄觀大師對第五知莊嚴藏大三昧善巧智, 解釋分有五類 : 1. 對境 辨 智 2. 正顯 智 知 知諸佛 諸剎 法門 諸劫 諸法 諸心 諸解 諸眾生 諸煩惱 諸儀式 諸清淨 3. 所知時分 一念能入百劫乃至能入不可說不可說劫, 以劫來詮釋 過去 4. 顯 知 相狀 無失, 四者樂說不斷, 五者心無恐畏, 六者語必誠實, 七者眾生所依, 八者救脫三界, 九者善根最勝, 十者調御妙法 CBETA, T10, no. 279, p. 215, c26-p. 216, a4 49

52 以不滅現在, 不緣過去為其相狀 5. 出定獲益 以出定, 受灌頂法為其獲益 眾生心性差別, 於境千差萬別, 等覺位菩薩皆能如實了知, 分別眾生所說語言是為境所感, 還是非眾生根機所感, 等覺位能知無量無邊的眾生, 過去所修的次第因緣, 於眾生煩惱亦能如實了知 舉如前定所說 清淨深心行三昧, 以 遍供諸佛, 請法起說 為深心, 等覺位菩薩菩薩在面對眾生 請法起說 時, 能如實了知, 眾生所請之法是否 對眾生之機? 舉如華嚴雖以一佛乘為立論, 然眾生機感不同, 若無大菩薩清淨平等的大氣量, 眾生雖請說一乘之法, 然眾生心量仍未打開, 也許尚不契機, 等覺位菩薩菩薩都能以善巧方便智, 隨眾隨類演說 如觀世音菩薩的應以何身得度, 即示現生死於何身的應機權施, 此定以 示現生死, 而不失其定, 顯其 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以文殊智起定, 普賢行出定, 以入 出定不二, 入定即入劫, 皆能如實了知, 筆者以為此定更顯其禪定波羅蜜度的圓滿完善 第六節 智光明藏大三昧 住此三昩能知未來世, 諸佛及一切佛法, 然不離於一念間, 得此定用的智慧, 名為藏 一 智起照用為光明 能知 未來 一切世界 一切劫中所有諸佛, 已說 未說之名號, 當出現於世 利益眾生, 作法王, 成一切智等事, 能以智慧光 圓滿智, 成圓滿覺, 主要說明 一念悉含諸剎, 為藏 此處所指的 剎, 即是佛國土, 以智起照用為光明 50

53 智光明藏者, 由此菩薩, 住此定故, 能知未來一切世界, 一切劫中, 佛所 有事業, 能以智慧, 皆悉了知, 依智起於照用, 故曰光明 102 智光明藏 以能知 未來, 顯其神通定用的利益 歷史上於未來世, 能知悉者, 如後漢. 安世高, 及春秋時魯人公冶長, 能懂鳥語具他心智, 安世高亦具宿命智, 能預知時至, 為了宿仇, 不遠千里至廣州, 泰然伸頸受刄 又因, 昔日好瞋道友, 雖前世明經 好施, 得生龍王福報, 但由於多瞋將墮畜生道, 安世高以能知未來事, 特為其超度 十地具長養義, 十地後的 十定品 則具總持義, 以心能攝持, 故前定說得十 法, 以持而不失故得四無礙辯才益, 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昩則具有通三世的宿命智, 於未來佛所有事業亦能以智慧了知 如是未來一切世界, 所有劫數, 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以了知故, 其心復入 十種持門 103 以智而起照用, 此定以 了知 為智光明所顯, 故此定以 知見 不空, 令生善根, 得聞法故有入處, 就見 聞 覺 知而言, 信必得聞法始入, 調伏眾生, 得現同類生, 所以此定所顯, 尤以 不空, 故 能以智慧, 皆悉了知, 已具總持德, 以智力持則定慧雙運, 以無分別而能知, 其心復入十種持門 二 光明藏說不空義 就 不空 而言有十種 : 見 聞 同住 發起空 行空 親近 願空 善巧 雨法雨 出現不空等 以見不空, 能生善根 聞不空, 故得成熟 同住不空, 得令眾心得調伏 發起不空, 得 如 言而作 行不空, 得令世界悉清淨 親近不空, 普賢說法的目的, 為斷除眾生疑惑 願不空, 令眾同一行願, 得令眾生成就 刊定記,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17-20 CBETA, T10, no. 279, p. 216, b6-8 51

54 諸願, 供養三寶 ( 強調自性三寶 ) 善巧不空, 得無礙自在 雨法雨不空, 得方便開示 出現不空, 眾生才能蒙照 普賢菩薩以理成事, 事即是理, 能圓融無礙就在於 不空, 對於執有眾生說空, 執頑空的眾生, 則說不空, 而能 不空 才是華嚴境界的無邊相, 以空為盡虛空界, 連界的分別都拿掉, 就是一真法界的無邊相 顯依 未來 不生雜染, 在 瑜伽師地論 卷 16, 以由此 相 無有分別, 未來無相故 雖不分明, 取其相貌, 卻可隨種類而分別 以依現在行, 分別為因, 生諸雜染 行雖無始, 但於現在行, 始可得 顯示雜染, 有時分的差別, 由無始時來常隨逐, 故剎那剎那新所起 104 瑜伽師地論 所論述是地位菩薩, 非如等覺位菩薩般的無有雜染, 地位菩薩尚有三世間的轉依存在, 而等覺位菩薩非以念想, 不以 識 別, 故於過去莊嚴藏 入定即入劫, 於未來則能如實了知, 以 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 此 智光明藏大三昧, 尤強調以般若波羅蜜為圓滿度 第七節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能知世界的差別性, 在八地就可辦得到, 以所有一切佛為力用, 皆是以身相, 行利世益物, 故為佛莊嚴, 以次第入十方, 名為一切, 能示現為其定用 能以一 切世界示現諸佛, 故見一切佛教化, 亦見自身及佛身 刊定記 云 :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者, 此菩薩住此定故, 於現在世, 能次第入十方世界, 皆見諸佛, 示現種種佛事, 利益世間 瑜伽師地論, CBETA, T30, no. 1579, p. 364, c15-25 刊定記, CBETA, X03, no. 221, p. 811, c

55 佛莊嚴者表佛佛道同, 佛華嚴, 是就己因地的發心來莊嚴佛國而論, 佛莊嚴者 屬他方佛國者同入華藏莊嚴而言, 故菩薩住此定, 能次第入十方世界, 以他為主, 己為伴, 故 現在世,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 而非因華莊嚴 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 所有世界悉亦如是, 能次第入, 皆見諸佛, 出 興於世, 亦見彼佛一切神力, 亦見諸佛種種莊嚴, 亦見諸佛神足變化 106 了知 即是大菩薩所 見 境, 以淨法界無增減法界境, 故能了真入俗, 此定所入為 佛莊嚴大定, 以等同於佛的果報, 才有辦法 了知, 所以是就實報者而言, 以別於寄顯 一切世界佛莊嚴, 即是令一切世界, 皆成就佛智莊嚴道, 此要以等覺位的見才能了知 在十地法雲地, 金剛藏菩薩入 一切佛國體性菩薩三昧 107, 十地菩薩已具此一切世界佛莊嚴的能力, 而在第等覺位菩薩, 強調的是依此體為用的禪定力用 華嚴經 云 : 大智照光明能令一切眾生, 乃至住一切智智, 其餘智慧之明, 所不能壞 108 大智照光明, 是以離於妄想, 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則能顯現, 佛智的大智 用, 是智體無邊的周遍法界, 而此佛智實際上也不離於眾生身, 乃人人本自具足 的 華嚴經要解 云 : 一切佛國體性, 即 無作 法性身 也 菩提樹即法性中 覺體 智通 王 即法性中 妙智 也 人人本具, 唯不自加行顯發耳 愚謂行人, 苟 自顯發, 不獨 不疑十地菩薩神通智力, 足知 華嚴 所詮, 一切佛德, CBETA, T10, no. 279, p. 217, a1-8 十地經論 卷 12, CBETA, T26, no. 1522, p. 199, a28-29 CBETA, T26, no. 1522, p. 200, a

56 皆吾性之常分也, 剎塵同名等者 109 就戒環法師的 華嚴經要解 以無作法性身為一切佛國體性, 即人人本具的妙智, 並不因個人加行而顯發, 而是本自具足, 若能親證此體, 就不會再懷疑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 也就了知 華嚴經 所說的一切佛德, 不離人人本具的自性清淨心, 是和光同塵, 塵說剎說無非表此真心之體用 一切佛國體性, 即 無作 法性身, 見諸佛出興於世 即是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所言的 : 一切諸佛皆同一相, 不思議相 110 佛為福慧二足尊, 在定中, 依 正二報如是莊嚴, 故為佛莊嚴大定, 法身是上妙清淨, 佛身如虛空, 無有一定形相, 然一切諸法 無不皆從法界流, 無不還歸於法界, 111 以 無作法性身 故 若以 芥子納須彌 為喻, 空以現相顯其大小, 空無有增減, 把芥子變成是空義, 空就包括了須彌山, 而芥子則為空之體, 故得以大小相容 廣狹無礙 一多相容等十玄門來詮釋, 此事事無礙法界的佛莊嚴大三昧, 以 了知 即見, 隨眾生心念不同, 所見境亦異, 以見量的大小, 量其世界差異,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由普賢菩薩宣其定用, 故此 了知 是普賢之見, 非十地的 一切佛國體性三昧 所能見, 也不是其他等覺位菩薩所能見, 以 普賢行願 為 了知 重點 109 華嚴經要解, CBETA, X08, no. 238, p. 459, a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云: 文殊師利言 : 若佛住世, 恒沙諸佛亦應住世, 何以故? 一切諸佛皆同一相, 不思議相 不思議相, 無生無滅 若未來諸佛出興於世, 一切諸佛亦皆出世, 何以故? 不思議中, 無過去未來現在相 但眾生取著, 謂有出世, 謂佛滅度 CBETA, T08, no. 232, p. 729, a CBETA, T44, no. 1848, p. 381, a

57 一 以無分別智得見法 以眾會皆清淨, 每個莊嚴世界都有佛在說法, 都能陞座, 以法不自入, 得以普入為圓融自在的事事無礙法界, 故能普詣諸佛國土 一切皆得圓滿即十地果後的等覺位普賢行, 如日盛的日光得以普照 在事法界裡, 所有的現象都是本體所幻化出的, 然缺其體性, 則顯不出其化用, 如金器是金體所成, 只要 會相歸性 則能不被外相事物迷惑, 契悟本體, 以平等 清淨的覺心, 則處處是道, 一切皆成正覺 第七大定, 以入十方悉見諸佛, 教化莊嚴事為其定用, 以能入一切世界, 所有世界悉能次第入 112 因為自證境故, 以自身入諸法, 法即是自身故, 以無分別智的智慧, 為佛莊嚴三昧之所入, 過去劫剎已成事實, 故能見諸佛 大師子吼 所修諸行 種種莊嚴 神足變化 眾會雲集 等 二 住定得益 住此第七大定得成就 1. 十種速疾法 速增諸行圓滿大願, 速以法光照耀世間, 速以方便轉於法輪度脫眾生, 速隨眾生業示現諸佛清淨國土, 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 速與一切如來同住, 速以大慈力摧破魔軍, 速斷眾生疑令生歡喜, 速隨勝解示現神變, 速以種種妙法言辭淨諸世間 113 增加諸行圓滿的大願, 以三昧之智利益世間, 法光即是智慧光, 能以方便慧隨眾生業報而妙轉法輪, 使眾生離迷醒悟, 隨眾生業所感而示現諸佛國土, 以平等智慧趣入佛十力而與如來同住, 以慈悲力破魔網, 斷眾生疑惑使獲覺悟而生歡喜, 隨其勝解示現神通變化, 以妙法淨諸世間, 住十大定的等覺菩薩都能做到 CBETA, T10, no. 279, p. 217, a1-4 CBETA, T10, no. 279, p. 217, c29-p. 218, a6 55

58 2. 得十種法印同佛益 得十種法印, 印一切法 何等為十? 一者同去 來 今一切諸佛平等善根, 二者同諸如來得無邊際智慧法身, 三者同諸如來住不二法, 四者同諸如來觀察三世無量境界皆悉平等, 五者同諸如來得了達法界無礙境界, 六者同諸如來成就十力所行無礙, 七者同諸如來永絕二行住無諍法, 八者同諸如來教化眾生恒不止息, 九者同諸如來於智善巧 義善巧中能善觀察, 十者同諸如來與一切佛平等無二 114 此十法印是就理體上來說, 以一真法界來印證一切法, 一切法即一真法界, 一 念入真如理體, 證得無分別智而得十法印, 此十法印是眾生本自具足的, 但在證 得真如理體時, 才能顯其與佛相當的功用 3. 以德成人益 十行品 時, 諸佛即與功德林菩薩 無師智, 到 十定品 成就第七定,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方便門時, 即是 無師者 的不由他教, 以證得 佛智故 德成就, 成無師者, 即佛者 慧苑在 刊定記. 十地品 認為 : 內雖先有無師自然智, 然為黑闇, 纏裹不 得顯現 115 以 由無師 自然智, 得永離世染 116 認為 眾生心中具有無師自 然智, 故多聞熏習, 與阿賴耶識中, 解性識知為聖因故 117 李通玄的 華嚴經合 CBETA, T10, no. 279, p. 218, a6-15 CBETA, X03, no. 221, p. 769, a8-9 CBETA, X03, no. 221, p. 840, c11-12 CBETA, X03, no. 221, p. 845, c4-6 56

59 論 就聞法悟入, 則能成就如是功德, 少作功力, 得無師自然智 118 由上知慧苑與李通玄長者所言的 無師 自然智, 非親證所得的佛智 ( 性 ), 而是以等覺位以前的, 聞 薰 悟入為契入點, 可知 少作功力, 得無師自然智 有作用上的差別, 十定品 : 即是無師者, 不由他教, 顯此為普賢菩薩所親證的佛智 住此定之益, 包括智德, 包含益 身威超勝益 令他圓滿益 轉作佛事益 三 廣莊嚴 以能現十方諸佛眾會, 以身相增益, 有世界的產生才能名為莊嚴, 以能入一切世界, 而每個莊嚴世界都有佛在教化說法, 亦在陞座, 此表自 他一如, 以法不分別自法, 故無執著才能普入, 能了知一切佛莊嚴剎三昧, 即是以十地後普賢行的德智而行其定, 故名為莊嚴 119 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 得成就十種速疾法 廣大智藏 最清淨威德身, 而得圓 滿復為眾生廣作佛事 整理如下表 CBETA, X04, no. 223, p. 543, b15-c5 華嚴經疏, CBETA, T35, no. 1735, p. 842, b

60 獲此寶得十法得十種廣大智藏 得十種最清淨威德身 120 一者色相 一者照耀一切佛剎智 一者為照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 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 ; 二者形體 二者知一切眾生受生智 二者為令世界咸清淨故, 放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色相光明輪 ; 三者示現 三者普作三世變化智 三者為調伏眾生故, 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 ; 四者眷屬 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 四者為親近一切諸佛故, 化作不可說不可說身 ; 五者資具 五者通達一切佛法智 五者為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 雨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殊妙香華雲 ; 六者音聲 六者普攝一切淨法智 六者為承事供養一切佛, 及調伏一切眾生故, 於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說不 七者神通 七者普令一切眾生入法身智 可說種種音樂 ; 八者自在 八者現見一切法普眼清淨智 七者為成熟眾生故, 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自在神變 ; 九者慧解 九者一切自在到於彼岸智 八者為於十方種種名號一切佛所請問法故, 一步超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 十者智用 十者安住一切廣大法普盡無餘智 九者為令一切眾生見聞之者皆不空故, 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清淨色相 身, 無能見頂 ; 十者為與眾生開示無量祕密法故, 發不可說不可說音聲語言 能令眾生得十種圓滿 復為眾生作十種佛事 一者能令眾生得見於佛, 以音聲作佛事, 為成熟眾生故 ; 二者能令眾生深信於佛, 以色形作佛事, 為調伏眾生故 ; 三者能令眾生聽聞於法, 以憶念作佛事, 為清淨眾生故 ; 四者能令眾生知有佛世界, 以震動世界作佛事, 為令眾生離惡趣故 ; 120 CBETA, T10, no. 279, p. 218, a15-c20 58

61 五者能令眾生見佛神變, 以方便覺悟作佛事, 為令眾生不失念故 ; 六者能令眾生念所集業, 以夢中現相作佛事, 為令眾生恒正念故 ; 七者能令眾生定心圓滿, 以放大光明作佛事, 為普攝取諸眾生故 ; 八者能令眾生入佛清淨, 以修菩薩行作佛事, 為令眾生住勝願故 ; 九者能令眾生發菩提心, 以成正等覺作佛事, 為令眾生知幻法故 ; 十者能令眾生圓滿佛智 以轉妙法輪作佛事, 為眾說法不失時故 ; 以現住壽命作佛事, 為調伏一切眾生故 ; 以示般涅槃作佛事, 知諸眾生起疲厭故 十定品 以摩尼寶珠成網, 現重重成無盡意, 是以佛觀點入世界 而另一乘教典 梵網經 由菩薩初發意即學佛所行道, 以當體離染, 喻彰功能而為網, 是凡夫位趣向佛果的必經之途, 以戒為定之基, 菩薩學處, 三聚淨戒無不攝於十發趣 ( 十住 ) 十長養( 十行 ), 由信 想入於菩薩學處, 具防三業, 律儀令惑業種子除滅, 得淨戒, 令因位究竟, 若約教體 十定品 為佛智所顯事事無礙教體, 梵網經 菩薩戒為理事 性相鎔融之理事無礙法界, 以憶念諸佛所教理體, 非自證而有別 就四十二位階而言, 梵網經 乃由發心住 十行等而成就萬行, 就三祖法藏的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別列戒品十門, 依制意 次第 釋名 具緣 闕緣 輕重 得報 通塞 對治 釋文, 皆詳述其別 戒為無上菩提本, 亦為禪定之根本, 若就本節所探討的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 嚴大三昧 而言, 以芥子納須彌為喻, 能納須彌在於空體, 禪定的根本自性清淨 心亦不離此空體, 三聚淨戒所攝亦與華嚴的普賢道相仿, 故筆者以為 梵網經 59

62 的上卷與 華嚴經. 十定品 皆屬證道門, 而 梵網經 的下卷, 以菩蕯戒二持 為主的則為教道門所攝, 故得以順理 隨緣 造修為所行所修, 仍有別於 華嚴 經 等覺位 十定品 的業用 121 然, 此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以一切世界皆能以佛變化身相, 行利世 益物, 由信始入, 位位皆能含攝, 以普賢無盡願行含有迴入娑婆度有情的本願力 若約圓融論, 此 十定品 亦與 梵網經 四十二位階相仿, 以顯其大定用 佛莊嚴者 除顯其大定用, 以具方便善巧智為其莊嚴, 筆者以為此大三昧是以 能次第入十方世界 顯其方便波羅蜜為圓滿度 第八節 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對一切眾生的根機差別, 能知時起化, 以知根 知業, 這是承前十地的密處智大與入劫智大, 得以一攝一切 一入一切的行捨, 以入劫遷流的 命行, 為佛度眾的悲智行, 此三昧得以為眾生, 於生死中流轉, 以捨自得大自在而隨心轉, 為化眾不在乎時間的長 短劫, 住此三昧得十種無所著, 於眾生身內 外皆能入 出自在, 三世間皆圓滿, 由 多 以 眾生 表, 顯此定用 菩薩於此定得十種稱讚法, 十種光明照耀, 十種無所作及境界自在, 十種神通 華嚴經合論纂要. 十定品 云 : 一身入定多身起, 多身入定一身起 一 多, 自 他, 同 異皆自在也 122 第八定若相對於十度波羅蜜, 以悲願力堅, 故攝化廣, 能一身入定, 多身起 就世間法而言, 就如以妙觀察智看待一位學童, 若細心觀察, 雖不用廿四小時與 學童相處, 卻能由一學童得知其所處, 舉如家庭生活的互動 學校生活的師生相 121 參考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 納法在心, 故名為受 受興於前, 持心後起, 順本所受, 令戒光潔, 故名為隨 又受是總, 發萬行後生 隨是別修, 順成本誓 CBETA, T40, no. 1813, p. 604, a 華嚴經合論纂要. 十定品, CBETA, X05, no. 226, p. 29, c1-2 60

63 處 同儕狀況 等, 一 多, 自 他, 同 異皆自在, 是以大菩薩的智慧力觀照而為的定用, 以一切眾生差別身顯大三昧的廣用攝化, 若不以普賢願的悲願智行, 無法成就 十定品 大菩薩所謂的成就一切眾生差別身 若就 華嚴經 文來看, 住七地已是 念念皆以大悲為首, 修行佛法, 向佛智故 所有善根, 為求佛智 123 八地菩薩 以大方便善巧智, 所起無功用覺慧, 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124 知諸眾生心之所樂, 能以眾生身, 作自身, 亦作國土身 業報身, 能以眾 生身作自身 125 在 華嚴經. 如來現相品 則提到佛 以一一身, 處處轉法輪, 法界悉周遍, 思議莫能及 126 一切眾生差別身即是演法處, 等覺位菩薩的 入師子奮迅定 時亦無此 念, 以 思議莫能及 故, 能在 一身入定多身起, 多身入定一身起, 是以法界境為身, 達一多相容, 自 他不二的 於圓明中, 遍法界為一身心 127 在一切眾生身入定 出定自在, 若仍有念即有所執, 就不是無縛無著的解脫, 也不是等覺位的佛不思議境, 以 一切眾生差別身 顯其神通智慧, 入 一切眾生差別身 即此定用 又, 華嚴經. 普賢三昧品 云 : CBETA, T10, no. 279, p. 196, b26-27 CBETA, T10, no. 279, p. 199, c12-13 CBETA, T10, no. 279, p. 200, a22-25 華嚴經. 如來現相品, CBETA, T10, no. 279, p. 32, a5-6 尊勝佛頂脩瑜伽法軌儀. 修瑜伽本尊真言品, CBETA, T19, no. 973, p. 373, b4 61

64 普賢恒以種種身, 法界周流悉充滿, 三昧神通方便力, 圓音廣說皆無礙 一切剎中諸佛所, 種種三昧現神通, 一一神通悉周十方國土無遺者 128 以 普賢三昧品 的 恒以種種身, 法界周流悉充滿, 對應此第八大定的一 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則較容易理解眾生身與法界周流的一致性 於 一切眾生 表 無 眾生 相, 故得定自在 在 十定品 以 法界為身, 無有分別 129 故知等覺位菩薩於剎那際三昧已無 想 念, 以示生 行業即 投眾生心, 入大覺海, 常處生死, 隨物受生, 此等覺位的 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雖能顯六趣的差別身, 然此定能得定自在, 以依 正報相攝故, 徧一切處皆是化處, 故得差別身大三昧 130 華嚴經 云: 普現神通周法界, 皆為宣揚普賢行 131 知一切法性, 證一切法體, 通達一切法的方便善巧即是普賢行, 以無差別光明智, 得佛 無畏, 以佛智的無畏力, 故得此定用, 有智慧的方便, 即能解脫自在, 此定菩薩住 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為演真實法, 以神通自在力, 修萬行因, 成就淨佛國土的果, 此業用依外境而有, 此定用依智慧明達而神通自在, 境隨心轉, 能令染 淨國土皆入法界, 即普賢行願的淨佛國土願, 以染緣起與性起是一非二, 皆屬一真法界淨性, 以法即是所證境, 此定用, 以徧一切處是化處, 即為普賢行 後文, 以智 相作說明 一 能入之智 華嚴經. 如來現相品 云 : 華嚴經. 普賢三昧品, CBETA, T10, no. 279, p. 33, c27-p. 34, a1 CBETA, T10, no. 279, p. 225, a 華嚴經. 如來現相品 : 依於一實理, 演說諸法相, 佛以圓滿音, 闡明真實理, 隨其解差別, 現無盡法門, 一切剎土中, 見佛坐道場, 佛身如影現, 生滅不可得 CBETA, T10, no. 279, p. 32, a CBETA, T10, no. 293, p. 671, a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以行布與圓融來看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之起信 釋演惠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 大智度論 云 :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此處的信不是一般的仰信, 而是智信 而且證入一真法界的方式, 法藏認為有五門, 第一就是要有信 入法界品 其主要人物為善財童子, 以及他的啟信老師文殊菩薩, 兩者都含有信的寓意 善財童子在過去世中, 就已深種善根,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新探 ( 上 ) 王家軒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6 期 2017 年 1 月一 緣起 華嚴經 是佛門的寶藏, 廣大圓融莊嚴, 華嚴 是 開演萬行之因華, 莊嚴萬德之佛果, 以萬行交飾, 緣起集成故, 又名 雜華經 相傳是由有 第二佛陀 之稱的大乘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 從龍宮請出 依佛陀弘法度生的因緣, 自古以來有 開悟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富貴的華嚴 的說法, 所以圭峰宗密大師說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T051F_01

T051F_01 維 摩 詰 經 節 要 1.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1 1 佛 國 品 : 眾 生 之 類 是 菩 薩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隨 所 化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所 調 伏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入 佛 智 慧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起 菩 薩 根 而 取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取 於 淨 國, 皆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5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5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15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 十五 ) 目錄 卷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一 第一 普光明三昧 第二 妙光明三昧 四七 五三 卷四十一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六四 第三 次第偏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第四 清淨深心行三昧第五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五重十善之研究 - 以 十地品 離垢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通是 中華民國一 年五月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會極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一 緒論 釋會極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 在原始佛教聖典依文體與內容類別為十二種, 稱為十二分教, 或譯為十二部經 十二分聖教 譬喻 ( avadāna,apadāna, 阿婆陀那 阿波陀那 ) 即是其中之一, 其本意是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一 前言 : 古德曾言 : 不讀華嚴, 不知佛家之富貴, 誠哉斯言, 一旦著手研究 華嚴學, 遊心於華嚴重重無盡的深邃義海, 當有此感 ; 尤其 華嚴經 素有 經王 之美譽, 所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自內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一 前言 : 古德曾言 : 不讀華嚴, 不知佛家之富貴, 誠哉斯言, 一旦著手研究 華嚴學, 遊心於華嚴重重無盡的深邃義海, 當有此感 ; 尤其 華嚴經 素有 經王 之美譽, 所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自內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57-178(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趙太極 * 1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華嚴經 浩瀚深廣, 要想了解實乃不易, 然而想知道如何從凡夫而最終成就佛道的過程, 就要透過 華嚴經 入法界品 來了解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描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依人求道, 親證平等法界, 在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 而成就佛道的過程 本文以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位善知識,

壹 前言 華嚴經 浩瀚深廣, 要想了解實乃不易, 然而想知道如何從凡夫而最終成就佛道的過程, 就要透過 華嚴經 入法界品 來了解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描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依人求道, 親證平等法界, 在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 而成就佛道的過程 本文以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位善知識, 慈行童女修行法門之探析 以 八十華嚴 入法界品 為主 釋道悅台北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本文是依 華嚴經 的三種譯本作為對照, 以 八十華嚴 為主, 六十華嚴 與 四十華嚴 二種譯本為輔, 作為研究範圍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 八十華嚴經 的最後一品, 也是 華嚴經 之義理如何在人間實現修行的最好顯現 其通過善財童子對五十三位善知識的參訪, 從而令善財童子一步一步成就無上佛道的過程 而本文所探討的對象是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之第十位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2

2 990027 Chinese 248 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99 5 1 1 二 詩 詩 文 本 趙 幼 文 曹 植 集 校 注 一 書 2 2 3 4 2 此 處 論 點 參 見 張 淑 香,< 三 面 夏 娃 - 漢 魏 六 朝 詩 中 女 性 美 的 塑 像 >, 中 外 文 學 第 15 卷 第 10 期 ; 及 趙 彩 花,< 先 秦 到 漢 代 詩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11-130( 西元 2010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 - 以 五教章 為主 釋正持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提要 : 法華經 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修訂日期 : 2005/05/08 發行日期 : 2006/2/2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6, No. 174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742 [cf. No. 279] 華嚴經骨目序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成 天台宗教第九祖師荊溪尊者有願行觀門骨目一卷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研究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研究 華嚴經 異生世主 之生命實踐探討 以 主林神 為例 釋妙毅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所謂 生命實踐, 是對生命本然之理的力行實踐, 以及對於生命價值 意義的追尋與證成, 從 不覺 覺知生命要向上提昇, 再從 始覺 邁向 本覺 的法爾之境 華嚴經 中的 異生世主 實乃華嚴別教一乘的大菩薩, 正以往昔於因地修道的因緣不同, 故今示現同彼異生眾之生類, 意在攝取 度化彼類有情眾生 從一乘不共教的角度來說,

More information

直至菩提 本文依 華嚴經 之法界觀, 以休捨優婆夷無窮盡之悲願為代表, 與六祖大師所說的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之入世精神相契應 關鍵字 : 華嚴經 休捨優婆夷 善知識 方便 入世精神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mpassionate vow by Upa

直至菩提 本文依 華嚴經 之法界觀, 以休捨優婆夷無窮盡之悲願為代表, 與六祖大師所說的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之入世精神相契應 關鍵字 : 華嚴經 休捨優婆夷 善知識 方便 入世精神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mpassionate vow by Upa 善才童子五十三參 --- 休捨優婆夷悲願之初探 釋如觀 華嚴專宗研究生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參善知識中, 有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 從出家眾到在家眾 方便示現的外道與反倒 菩薩 鬼神 都是倒駕慈航來為眾生排憂解難, 滌蕩身心, 趣菩提路 其中在家眾占得比例是最大的, 女性就有二十位, 本文著重談的是休捨優婆夷, 以一位在家女居士的身份呈現在第七參,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印度和早期社會,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鄭石岩教授講授 二 0 一三年重排版 華嚴經講義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華嚴經講義 鄭石岩教授講授 序 7 緒論 11 第一 真實圓融的精神世界 你不可不讀華嚴經 11 第二 法界之旅的藍圖 華嚴經教入門玄要 18 第三 十玄門大義 25 第四 釋五會念佛 32 第一會舉果勸樂生信分 法界莊嚴 ( 菩提場 ) 39 第一世主妙嚴品 40 第二如來現相品 46 第三普賢三昧品 50 第四世界成就品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四十七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高中組生物 ( 生命科學 ) 科 040718 光鮮外表下的神秘面紗 - 探討草莓果實生長及其生殖 學校名稱 : 國立鳳新高級中學 作者 : 高二簡溥辰 指導老師 : 王美玲 高二謝宜芬 高二歐盈佛 高二陳柏維 關鍵詞 : 草莓 (Fagaria sp. ) 果實發育 (fruit develop) 萌芽 (germination) ~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焰慧地為主 釋隆運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0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以 華嚴經 燄慧地為主 壹 緒論 2 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2 二 研究範圍與進路 2 三 今人的研究成果 4 貳 精進波羅蜜之意涵 4 一 精進波羅蜜之定義 4 ( 一 ) 精進與波羅蜜 4 ( 二 ) 精進波羅蜜 5 二 大小乘中對於精進的詮釋 6 ( 一 ) 小乘中的 精進 之意涵及類別 7 (

More information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第 6 章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1. 2.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二 內部指令 CHAPTER 6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內文教學區 1 行政法概要

More information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目錄 一 可以再多想想, 放下自殺念頭 4 二 正確的價值觀, 破解自殺迷思 9 三 肯定自我價值, 實踐生命意義 11 四 落實人文關懷, 成功防治自殺 15 五 放下自責內疚, 勇敢承擔責任 19 六 呼吸就是財富, 活著就有希望 23 七 重新檢視媒體, 重視精神生活 28 八 重建媒體道德, 善盡社會責任 30 九 不做成功的人, 做個實在的人 33 十 逆境讓人成長, 打擊磨練意志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十地品 之悲智雙運 指導教授 : 高明道老師 學生 : 陳宏怡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壹 緣起 觀察思維, 在生活與工作中是極為重要的生命課題, 接受過佛法薰陶後, 才知道我的生命意義是在追求生活智慧, 目地是看清楚 我 的真面目 在環境變遷的人 事 物裏, 觀照自己才得以更了解自己 深知這個由業而成的色身, 唯有佛法的教育, 才會更有價值, 於是在九一年七月再度回到華嚴蓮社,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疏

《華嚴經疏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28(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正持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提要 : 中國最早將佛典注疏運用科判方式呈現的是東晉道安,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十種廣大佛事」之研究

「十種廣大佛事」之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二屆畢業論文 十廣大佛事 之研究 以 華嚴經 佛不思議法品 為中心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潤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五月 十廣大佛事 之研究 以 華嚴經 佛不思議法品 為中心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2 第一節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三節 全文章節大要 4 第二章 十廣大佛事意涵 4 第一節 佛事釋義 5 第二節十廣大佛事中的八道成道 8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Social formation 144 1990 2 15 145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146 theoretical practice 147 搞 148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freelance 149 此 外, 自 由 供 稿 者 因 為 被 其 他 社 會 因 素 分 化 的 程 度 很 高, 所 以 其 共 同 利 益 之 落 差 很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55-272(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道厚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提要 : 華嚴宗集大成者唐朝法藏大師,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並且是在一念之間即可成就, 為何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並且是在一念之間即可成就, 為何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二十一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八相成道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李治華老師 研究生 : 釋妙嚴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14 日 摘要 八相成道是瞭解佛陀一生的重要依據, 在華嚴中八相分別是 :1 入胎相 2 住胎相 3 初生相 4 在家相 5 出家相 6 成道相 7 轉法輪相 8 涅槃相 諸多經典中更是多以佛陀成道為中心, 作為佛陀轉法輪事的起點 而華嚴一乘所體現的則是能夠在八相中皆轉法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悅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釋天悅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一 研究動機目的 古人說 :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華嚴所彰顯的乃是如來的根本法輪 以毘盧遮那佛的法身為果, 以十蓮華藏的世界海為其依報化境 ; 以文殊菩薩的大智,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華嚴經 十地品 - 善慧地修行之研究 - 釋清忍 華嚴宗研究所 摘要 華嚴經 是佛陀成道後, 於最初二七日, 在摩伽提國菩提樹下, 對十方世界的法身菩薩, 開顯正覺內容根本法輪 佛陀教導弟子, 以超凡入聖為目標, 就是要弟子用佛陀所教導的智慧, 去破除凡夫的情執, 而入於滅盡煩惱的涅槃境界 如何九地名善慧者? 為是攝大乘云 : 由得最勝無礙智與得四無礙解 無礙解智, 於諸智中最為殊勝, 智即是慧,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論 為方向, 旁攝與之同期的大乘經典, 依序說明菩薩與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並探討二者之異名 次第

More information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生命的價值 目錄 生命的價值 2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4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 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18 墮胎是不尊重個體的生存權 28 栽培自我, 展現生命之光 40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