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講義 行了六次的校對, 於 2004 年由印順文教基金會發行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筆記 光碟, 與大眾結緣 另外, 為了解決 大智度論 100 卷中前後交互引證的出處, 我與郭忠生老師合編了 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 全文刊行於 1998 年 9 月 25 日出版的 正觀 第 6 期 印順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大智度論 講義 行了六次的校對, 於 2004 年由印順文教基金會發行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筆記 光碟, 與大眾結緣 另外, 為了解決 大智度論 100 卷中前後交互引證的出處, 我與郭忠生老師合編了 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 全文刊行於 1998 年 9 月 25 日出版的 正觀 第 6 期 印順"

Transcription

1

2 序 序 大智度論 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的釋經論, 向來有 佛教百科全書 的美譽 大智度論 除了廣釋 般若波羅蜜經 之外, 還引用了大量的經 律 論, 無論是文獻研究, 或是修行實踐, 大智度論 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不過, 要深入 大智度論 的內涵, 必須充實 阿含經 部派思想 初期大乘經典, 乃至 中論 論法等, 才能正確掌握其中要義 大智度論 由鳩摩羅什譯師傳入中國, 根據文獻記載, 距今一千多年前, 當 大智度論 翻譯完成後, 宣講法席盛況空前, 一時之間蔚為風潮, 曾出現過多本相關注疏 遺憾的是, 流傳至今, 卻僅存北周慧影法師的 大智度論疏 殘本, 甚為可惜! 筆者弘講 大智度論 多年, 為了教學的方便, 著手 大智度論講義 的編輯, 經過多次修訂, 終於因緣成熟, 於是決定印行出版 感恩種種殊勝的助緣聚合, 大智度論講義 才得以完成; 在此, 願將這段因緣歷程略述如下, 以供後人參考 與 大智度論 的因緣 說起我與 大智度論 的因緣, 要從 1975 年說起 當時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我, 到佛教書局請購佛書, 一眼看到架上 大智度論 這四個字, 立刻生起無量的歡喜心 或許是宿昔因緣, 我與 大智度論 從此展開了法喜充滿的旅程 初次瀏覽 大智度論 時, 對其中精彩的故事與生動的譬喻特別感興趣, 只是許多 阿毘達磨 的名詞與法義都看不懂, 又沒有人指導, 只好略過, 無法完整地看完 後來, 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 陳榮波老師於 1983 年帶領我們上 大智度論 課程, 以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標點本 為讀本 當時我們班上有八位同學, 簡單編輯講義上台報告 ; 惠敏法師實力比較深厚, 分配多一點, 其他每人大約 12 卷, 以一學期的時間將 100 卷的 大智度論 讀完 另外, 陳榮波老師還開了一門 俱舍論, 也僅是一學期 雖然時間很短, 無法仔細研讀, 但在上完這兩部論之後, 對佛法的架構更能掌握, 對法義的理解也深入許多 當時, 便決定以 大智度論 作為我的研究論文 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年結業後,1985 年秋, 我依止印公導師出家 1987 年 4 月, 到日本東京大學留學, 這段期間, 仍以 大智度論 為研究主題 每年寒假或暑假都會回來臺灣到華雨精舍小住幾天, 向導師請安, 並請教 大智度論 相關問題 記得約於 1991 年的某一天, 請教法義之後, 導師說 : 你等等, 我有一樣東西送給你 沒想到, 拿出來的竟然是導師整理最勤 最詳細的 大智度論 筆記 當時真是滿心法喜, 感激不已! 我當下就發願, 未來要設法使這份手稿發揮最大功用, 並將這份筆記的內容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2003 年起, 我們先將 大智度論 筆記進行掃描, 又請福嚴佛學院師生及福嚴推廣教育班學員共三十餘人, 日以繼夜地將導師筆記轉打成文字檔, 並進 I

3 大智度論 講義 行了六次的校對, 於 2004 年由印順文教基金會發行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筆記 光碟, 與大眾結緣 另外, 為了解決 大智度論 100 卷中前後交互引證的出處, 我與郭忠生老師合編了 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 全文刊行於 1998 年 9 月 25 日出版的 正觀 第 6 期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筆記 及這份 相互索引, 成為日後編輯 大智度論講義 的重要參考 以 大智度論 為主的教學 編輯完整的 大智度論講義 之前, 藉由講授 大智度論 教學相長, 不斷地深入 旁通, 是非常必要的 我以 大智度論 為主體的教學, 可分為兩種模式 : 一為主題式探討, 二為全面性研讀 一 主題式探討 : 提出 大智度論 中幾項重要的主題, 引導學生 聽眾進入 大智度論 的大門 在日本留學期間, 惠敏法師與我, 以及在日本工作的居士 留學生等組成 菩提會, 每月聚會研討佛法 1993 年 9 月起, 定期以 大智度論 中的 六度 為主題, 作深入淺出的講授 1997 年, 東京大學印度學佛教學博士課程修畢後回國, 一方面在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開了一年的 大智度論 課程, 同時也回到新竹福嚴佛學院任教 1997 年 9 月至 1998 年 6 月, 與福嚴佛學院學生一起研討 大智度論 中的 菩薩觀與六波羅蜜 ; 1999 年 9 月至 2000 年 6 月, 則以 大智度論 的 共聲聞的三十七道品 三解脫門, 及佛的十八不共法, 淨佛國土 為主題 而 2001 年 4 年 11 日至 2001 年 6 月 27 日, 首次開辦 福嚴推廣教育班 第 1 期, 由於授課對象為學佛的社會大眾, 因此選讀了 大智度論 中的 六波羅蜜 此外, 多次海外弘法時, 由於需要在短短的幾小時內, 使聽眾得到法益, 也多半採取 主題式探討 二 全面性研讀 : 以 大智度論 100 卷為教材, 進行完整的研討 授課 於 2004 年 9 月至 2006 年 6 月間, 每週 4 至 5 小時的時數, 以新竹福嚴佛學院院內學生為主, 首次將 100 卷的 大智度論 完整上過一回 上課前, 由我指導同學編輯講義, 平均修改過七次才定稿, 上台報告及師生討論後, 又再次修訂才完成 2006 年, 我被推舉為慧日講堂第 13 任住持, 在台北成立 慧日佛學班, 為一般大眾講授 大智度論 第 1 期至第 8 期的慧日佛學班 (2006 年 9 月 23 日至 2010 年 6 月 5 日 ), 以四年的時間上完 大智度論 卷 1 至卷 年 6 月 27 日, 我回任為福嚴精舍住持及佛學院院長, 繼續在新竹福嚴推廣教育班 (2010 年 9 月 18 日至 2013 年 6 月 8 日 ) 上完 大智度論 卷 56 至卷 100 從 2006 年 9 月至 2013 年 6 月, 前後整整七年, 由我自己完整地講完 大智度論 100 卷 這份 大智度論講義, 就是這段時期編輯修訂完成的 II

4 序 於此同時, 為了強化對於 大智度論 引證文獻的背景知識, 我和福嚴佛學院學有專精的老師們, 共同於院內開設 大毘婆沙論 200 卷 俱舍論 30 卷的研究課程 另外, 也和學院師生一起完整地研讀過漢譯四部 阿含經, 我也完整地講授過龍樹菩薩兩部重要的著作 中論 十住毘婆沙論, 以及 大乘大義章 ( 東晉慧遠問, 羅什答,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 至今, 即使 100 卷的 大智度論講義 已編輯完成,2009 至 2010 年 2013 至 2014 年, 每學年我仍於學院內開設 大智度論 課程, 一方面溫故知新, 另一方面鍛鍊學生深入經藏的能力 由於隨時要查閱 大智度論, 大正藏 第 25 冊這本精裝書幾乎成了我的 日常課誦本, 且已經多次解體, 只能勉強以膠帶黏貼繼續使用 每次師友們看到我這本 大智度論, 總是笑稱這是 韋編三絕 的現代版! 大智度論講義 的編輯 大智度論講義 的編輯, 以 大正藏 第 25 冊中的 大智度論 原文為底本, 除了改用新式標點之外, 並分段落 加科判, 並加註難解的字詞及 大智度論 所引用的經 律 論出處, 方便讀者對照參考 關於 新式標點, 參考了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標點本 ( 民國 64 年 12 月 8 日完成校勘標點, 香港佛慈淨寺藏版 ) 不過, 印順導師所用的底本是清光緒 9 年 (1883 年 ) 姑蘇刻經處的版本, 用字與 大正藏 有不少出入, 必須視情形加以調整 科判 部分, 除了參考北周慧影的 大智度論疏 ( 卍新纂續藏經 第 46 冊 ) 隋吉藏的 大品經義疏 ( 卍新纂續藏經 第 24 冊 ) 之外,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筆記 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少部分參考了玅境法師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科判表 ( 美國法雲禪寺出版社般若編輯小組編,2005 年 4 月, 美國法雲寺發行 ), 其他多是筆者所加 關於 大智度論 的 引文出處, 比利時 Lamotte 教授的 大智度論 法文譯注 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非常感謝郭忠生老師幫忙翻譯其中部分內容! 不過,Lamotte 教授僅譯出 大智度論 卷 1~ 卷 34 及 發趣品, 因此, 第 35 卷之後的 引文出處, 都是在教學及講義的編輯過程中由筆者及同學找出來加註的 事實上, 還有很多豐富的內容, 因受限於篇幅, 無法全部記載於 大智度論講義 中 如果要將我上課的內容整理成書, 分量勢必相當可觀 因此, 有心研讀的讀者們, 若能搭配我講授的 大智度論 MP3, 或許可以解決 法門分別 等較深奧的問題 相關影音資料可以到慧日講堂影音下載網站 ( 及 Youtube 土豆網瀏覽 由於講義增補了一些腳注, 加上重新排版, 影音中提到的頁數與腳注, 可能有些地方與本講義的內容稍有出入, 還請各位諒察 在講義編輯過程中, 關於法義及經文的解讀, 與宗證法師有較多的討論, 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 ; 關於中文字詞問題, 慧璉法師 王志攀居士曾給過我一些建議 ; 福嚴佛 III

5 大智度論 講義 學院師生間的討論 腦力激盪, 彼此教學相長, 也多少呈現於 大智度論講義 中 ; 在排版印刷方面, 本良法師幫了很大的忙 ; 在影音方面, 還有多位法師 居士幫忙錄影 錄音 視訊 聽打 校對 剪接 後製等, 提供種種助緣, 在此一併致謝 2013 年 7 月起, 臺灣大學哲學系漢傳佛學研究室, 每個月於臺大校內舉辦的 大智度論 研讀會 1, 使用筆者編的 大智度論講義 來研討 ; 台北中華佛教青年會 佛陀教育基金會 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等單位, 也應用過這份講義來開課 ; 海內外也時有耳聞開辦 大智度論 課程的消息, 實在令人感到欣慰 大智度論講義 的編輯, 前後花了七年的時間, 科判層次 編輯體例未能統一, 疏失難免, 還請讀者海涵 ; 大智度論 的解讀與科判見仁見智, 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還望賢達智士不吝指正 最後, 願以此功德, 迴向於菩提,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014 年 9 月 1 日釋厚觀序於新竹福嚴精舍 參與臺大哲學系舉辦的 大智度論 研讀會, 照片中由右至左, 分別為筆者 陳平坤教授 嚴瑋泓教授 李明書助理 1 詳情見臺灣大學哲學系漢傳佛學研究室網址 ( ) 大智度論 研讀會 始自 2013 年 7 月 20 日, 目前持續進行中 IV

6 凡例 凡例 壹 編輯原則 本講義以 大正藏 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為底本, 改用新式標點, 並分段落, 加上科判, 加註難解的字詞及 大智度論 所引用的經 律 論出處, 保留 大正藏 部分校勘, 適時比對 高麗藏, 作為判讀文義依據 貳 編輯體例 一 正文 ( 一 ) 大智度論 是 經 論 合編, 經文以 標楷體 標示, 論文以 新細明體 標示 如 : 經 住王舍城 論 今當說 ( 二 ) 正文中, 左方上標括弧中數字 ( 1 ) ( 2 ), 表示第 1 2 項, 非註腳 如 : 檀有種種利益 : ( 1 ) 檀為寶藏, 常隨逐人 ; ( 2 ) 檀為破苦, 能與人樂 ( 三 ) 正文中, 括弧中反底色英文及數字 ( ), 表示 大正藏 頁碼 如 : 佛記彌勒菩薩 汝當來世, 當得作佛, 號 (58a) 字彌勒 二 科判 ( 一 ) 科判以縮小粗體加框, 以便與 大智度論 區別, 序號以壹 ( 壹 ) 一 ( 一 ) 1 (1) A (A) a (a) 等分層次標示 如 : 壹 釋 檀波羅蜜滿 問曰 : 云何名檀波羅蜜滿? ( 壹 ) 唯科判中部分含有 因論生論 者, 以 符號表示 如 : 因論生論 : 何謂不到彼岸問曰 : 云何名不到彼岸? ( 二 ) 在卷 1 至卷 40 底本中, 小段經文之後緊接著大段釋論, 為配合原文架構, 將經 論合併科判 不分經文 釋論, 科判均以 新細明體 標示 自卷 41 起, 大段經文之後才出現釋論, 因為經文內容甚多, 有必要再分 V

7 大智度論 講義 段 ; 而且, 有些經文並沒有對應的釋論, 因此將經文與釋論分別做科判, 經文以 標楷體 標示, 釋論以 新細明體 標示 經文與釋論之科判可以相互對照 如 : 經 二 須菩提以 不住門 說般若復次, 世尊! 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 色中不應住, 受 想 行 識中不應住 論 釋曰: 二 須菩提以 不住門 說般若上須菩提以 謙讓門 說般若, 雖言不說, 而實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今須菩提以 不住門 直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 三 ) 科判反底色, 表示此段前已述 如 : 參 佛八現神力 ( 壹 ) 出身分光 ( 承上卷 7( 大正 25,113a9-114b19)) ( 四 ) 部分科判引用印順法師之 大智度論筆記, 由於這些筆記並非一時一地所完成, 筆記的內容也不一定按照藏經次序, 格式也不統一, 筆記的用紙, 有中小學的筆記本, 也有漢藏教理院所印製的宣紙, 也有一般的十行紙 為方便整理, 暫且依筆記本的冊數編號為 A 至 J 如下例表示轉寫打字本編號 A001, 第 1 頁 : 貳 般若緣起二十一事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A001 p.1) VI

8 第五冊 : 目錄 目錄 序 I 凡例 V 目錄 VII ( 第 09 期 ) 卷 56 釋顧視品第三十 ( 大正 25,457a2-460a26) 1587~1602 釋滅諍亂品第三十一 ( 大正 25,460a27-463b13) 1603~1615 卷 57 釋寶塔校量品第三十二 ( 大正 25,463b16-467b20) 1616~1631 釋述誠品第三十三 ( 大正 25,467b21-468a9) 1631~1633 卷 58 釋勸受持品第三十四 ( 大正 25,468a12-470a14) 1634~1642 釋梵志品第三十五 ( 大正 25,470a15-471b16) 1643~1648 釋阿難稱譽品第三十六 ( 大正 25,471b17-475a22) 1648~1665 卷 59 釋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 ( 大正 25,475b2-481b12) 1666~1693 卷 60 釋校量法施品第三十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1694~1713 卷 61 釋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九 ( 大正 25,487a2-496a18) 1714~1751 VII

9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10 期 ) 卷 62 釋照明品第四十 ( 大正 25,496a21-500a27) 1752~1771 釋信謗品第四十一 ( 大正 25,500a28-503a13) 1772~1783 卷 63 釋信謗品第四十一之餘 ( 大正 25,503a16-506b14) 1784~1798 釋歎淨品第四十二 ( 大正 25,506b15-509a5) 1799~1813 卷 64 釋歎淨品第四十二之餘 ( 大正 25,509a8-510b3) 1814~1820 釋無作實相品第四十三 ( 大正 25,510b4-514c23) 1821~1842 卷 65 釋無作實相品第四十三之餘 ( 大正 25,515a2-518b1) 1843~1855 釋諸波羅蜜品第四十四 ( 大正 25,518b2-522a6) 1856~1877 卷 66 釋歎信行品第四十五 ( 大正 25,522a9-527a29) 1878~1897 卷 67 釋歎信行品第四十五之餘 ( 大正 25,527b2-532c23) 1898~1923 總目錄 i~x VIII

10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56 釋顧視 1 品第三十 2 ( 大正 25,457a2-460a26)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釋厚觀 ( ) 壹 般若畢竟空而有三乘, 有三乘而不著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 壹 ) 諸天稱歎 一 諸天歎須菩提承佛恩說般若 3 4 爾時, 諸天王及諸天 諸梵王及諸梵天 伊賒那天及神仙并諸天女同時三反稱歎 : 5 6 快哉! 快哉! 慧命須菩提所說法, 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 演布是教 二 歎行般若人 7 ( 一 ) 行般若而不遠離者, 諸天視之如佛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 我輩視是人如佛 ( 二 ) 般若雖畢竟空而有三乘之教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 雖無法可得, 所謂色 受 想 行 識乃至一切種智, 8 而有三乘之教 聲聞 9 辟支佛 10 佛乘 11 ( 貳 ) 佛述成諸天所歎, 更說因緣, 並舉本生事為證 一 佛述成諸天所歎 爾時, 佛告諸天子 : 如是! 如是! 諸天子! 如汝所言 : 是般若波羅蜜中, 雖無法可得, 而有三乘之教, 所謂聲聞 辟支佛 佛乘 1 顧視 :1. 轉視, 回視 2. 探視 ( 漢語大詞典 ( 十二 ),p.363) 2 顧視品第三十 = 第三十品三歎品 宮, 顧視品 = 三歎品 宋 元 明 ( 大正 25,457d, n.2) 3 大智度論 卷 顧視品 : 伊賒那, 是大自在天王并其眷屬 ( 大正 25,457b17-18) 4 反 :6. 重複 宋陸游 贈蘇趙叟兄弟 詩 : 攜文數過我, 每讀必三反 ( 漢語大詞典 ( 二 ),p.855) 5 快 :1. 高興, 愉快 2. 舒適, 暢快 ( 漢語大詞典 ( 七 ),p.435) 6 (1) 布 = 出 石 ( 大正 25,457d,n.4) (2) 演 :5. 推演, 闡發 ( 漢語大詞典 ( 六 ),p.104) 布 :15. 傳播, 擴散 ( 漢語大詞典 ( 三 ),p.674) 7 大品經義疏 卷 6: 若菩提 下, 第二, 歎行般若人為二 : 初作如佛歎 ; 何以故 下, 舉般若釋歎, 由般若能出生三乘方便, 此人既行般若, 故與佛無異也 ( 卍新續藏 24,265b12-14) 案 : 菩提 應作 菩薩 8 ( 所謂 )+ 聲 元 明 聖 石 ( 大正 25,457d,n.5) 9 聞 +( 乘 ) 聖 石 * ( 大正 25,457d,n.6) 10 佛 +( 乘 ) 聖 石 * ( 大正 25,457d,n.7) 11 般若 : 無法可得而有三乘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02 p.288) 1587

11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12 諸天子!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 視是人當如佛, 以無所得故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 廣說三乘之教, 所謂聲聞 13 辟支佛 14 佛乘 二 諸法中佛不可得, 離諸法佛亦不可得 ; 能如是學之菩薩, 當視之如佛 檀波羅蜜中佛不可得, 離檀波羅蜜佛亦不可得 ; 乃至般若波羅蜜中佛不可得, 離般若波羅蜜佛亦不可得 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一切種智亦如是 佛語諸天子 : 菩薩摩訶薩若能學是一切法 17 18, 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以是事故, 當視是菩薩摩訶薩如佛 19 三 舉本生事為證 20 諸天子! 我昔於然燈佛時, 華嚴城內, 四衢道頭 21, 見佛聞法, 即得不離檀波羅蜜行, 不離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行 ; 不離內 (457b) 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 ; 不離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 定 一切三昧門 一切陀憐尼門 ; 不離四無所畏 佛十力 四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及餘無量諸佛法行, 亦無所得故 25 是時, 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 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 26 阿羅訶 有 - 宮 ( 大正 25,457d,n.8) 13 聞 +( 乘 ) 石 ( 大正 25,457d,n.9) 14 佛 +( 乘 ) 石 ( 大正 25,457d,n.10) 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授記品 : 何以故? 諸天等! 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 雖廣說有三乘聖教而說, 非即布施波羅蜜多如來可得, 非離布施波羅蜜多如來可得, 乃至非即般若波羅蜜多如來可得, 非離般若波羅蜜多如來可得 ; 非即內空如來可得, 非離內空如來可得, 乃至非即無性自性空如來可得, 非離無性自性空如來可得 ; 非即四念住如來可得, 非離四念住如來可得, 廣說乃至非即十八佛不共法如來可得, 非離十八佛不共法如來可得 ; 如是乃至非即一切智如來可得, 非離一切智如來可得, 非即道相智 一切相智如來可得, 非離道相智 一切相智如來可得 ( 大正 7,145c22-146a6) 16 學 - 聖 ( 大正 25,457d,n.11) 17 ( 諸 )+ 法 元 明 石 ( 大正 25,457d,n.12) 18 謂 = 諸 聖 ( 大正 25,457d,n.13) 19 本生 : 七華供養燃燈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H013 p.401) 20 衢 ( ㄑㄩˊ):1. 大路, 四通八達的道路 ( 漢語大詞典 ( 三 ),p.1110) 21 (1) 頭 = 中 聖 石 ( 大正 25,457d,n.14) (2) 道頭 : 路邊, 路口 ( 漢語大詞典 ( 十 ),p.1085) 22 ( 三種 )+ 三 聖 ( 大正 25,457d,n.15) 23 陀 = 他 聖 ( 大正 25,457d,n.16) 24 憐 = 羅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57d,n.17) 25 故 -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7d,n.18) 26 多陀阿伽度 ( 如來 如去 ), 梵語 tathāgata, 巴利語同 (1)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 如法相解 ; 如法相說 ; 如諸佛安隱道來, 佛亦如是來, 更不去後有中, 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 大正 25,71b16-19) (2) 另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1 1 序品 ( 大正 25,219b3-12) 27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云何名 阿羅呵? 阿羅 名 賊, 呵 名 殺 是名 殺賊 1588

12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三藐三佛陀 28 鞞侈遮羅那 29 脩伽度 30 路迦憊 31 無上士 32 調御丈夫 33 天人師 佛 34 世尊 復次, 阿 名 不, 羅呵 名 生 是名 不生 佛心種子, 後世田中不生, 無明糠脫故 復次, 阿羅呵 名 應受供養 佛諸結使除盡, 得一切智慧故, 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 ; 以是故, 佛名 阿羅呵 ( 大正 25,71b19-c1) 28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云何名 三藐三佛陀? 三藐 名 正, 三 名 遍, 佛名 知 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 大正 25,71c1-3) 29 鞞侈遮羅那 ( 明行足 ), 梵語 vidyā-caraṇa-saṃpanna, 巴利語 vijjā-caraṇa-sampanna (1)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復名 鞞侈遮羅那三般那, 秦言明行具足 云何名 明行具足? 宿命 天眼 漏盡, 名為三明 行名身口業, 唯佛身 口業具足 餘皆有失 是名明行具足 ( 大正 25,71c13-72a10) (2) 另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1 1 序品 ( 大正 25,219b18-23) 30 脩伽度 ( 善逝 ): 梵語 sugata, 巴利語同 (1)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復名 修伽陀 : 修 秦言 好, 伽陀 或言 去, 或言 說 是名 好去 好說 好去者, 於種種諸深三摩提 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如偈說 : 佛一切智為大車, 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 好說者, 如諸法實相說, 不著法愛說 觀弟子智慧力, 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 亦無如之何 ; 是人可度是疾 是遲, 是人應是處度 ; 是人應說布施, 或說戒, 或說涅槃 ; 是人應說五眾 十二因緣 四諦等諸法能入道 如是等種種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 是名好說 ( 大正 25,72a10-21) (2) 大智度論 卷 21 1 序品 : 若行是二行, 得 善去 ; 如車有兩輪 善去 者, 如先佛所去處, 佛亦如是去, 故名 修伽陀 ( 大正 25,219b24-26) 31 路迦憊 ( 世間解 ): 梵語 lokavid, 巴利語 lokavidū (1)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復名 路迦憊 : 路迦 秦言 世, 憊 名 知 是名知世間 ( 大正 25,72a21-22) (2) 大智度論 卷 21 1 序品 : 若有言 佛自修其法, 不知我等事, 以是故, 知世間, 知世間因, 知世間盡, 知世間盡道 故名為 路迦憊 ( 大正 25,219b26-28) 32 (1) 士 - 宮 ( 大正 25,457d,n.19) (2)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大正 25,72a29-b8) 33 (1) 丈夫 - 宮 ( 大正 25,457d,n.20) (2)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復名 富樓沙曇藐婆羅提 : 富樓沙 秦言 丈夫, 曇藐 言 可化, 婆羅提 言 調御師 是名 可化丈夫調御師 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 有時軟美語, 有時苦切語, 有時雜語, 以此調御令不失道 ( 大正 25,72b9-13) 34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復名 佛陀 ( 秦言 知者 ) 知何等法? 知過去 未來 現在, 眾生數 非眾生數, 有常 無常等一切諸法 菩提樹下了了覺知, 故名為佛陀 ( 大正 25,73a2-5) 35 (1) 佛世尊 - 宮 ( 大正 25,457d,n.21) (2)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大正 25,70b15-c3) 1589

13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 參 ) 諸天領解重讚 : 般若令菩薩得薩婆若, 於諸法不取不捨爾時諸天子白佛言 : 世尊! 希有! 是般若波羅蜜, 能令諸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 於色 37 不取不捨故, 於受 想 行 識不取不捨故, 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捨故 38 論 釋曰: 壹 般若畢竟空而有三乘, 有三乘而不著心 ( 壹 ) 諸天稱歎一 諸天歎須菩提承佛恩說般若 ( 一 ) 諸天歡喜, 三反稱歎須菩提說般若人以歡喜之至, 則三反稱歎 ; 是故諸天聞大德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 歡喜言 : 快哉! 快哉! ( 二 ) 釋 諸天眾等 天王 者, 四天處四天王, 三十三天王釋提桓因, 乃至諸梵天王 ; 梵天已上更無有王 諸天, 是欲界天 諸梵, 是色界天 伊賒那, 是大自在天王并其眷屬 神仙 者, 有二種 : 或天, 或人 41 天女 者, 是天帝釋夫人舍脂等諸天女 ( 三 ) 歎須菩提說般若, 知其承佛力故所以歎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者, 知其承佛神力故 二 歎行般若人 ( 一 ) 行般若而不遠離者, 諸天視之如佛若能行是般若波羅蜜, 我等當視是人如佛 所以者何? 尊重法故 ( 二 ) 般若雖畢竟空而有三乘之教, 雖有三乘而不生著心 法 者, 所謂深般若波羅蜜 深法 者, 一切法雖畢竟空, 而有三乘分別 所以者何? 諸法若畢竟空, 更不應修集三乘功德, 則墮斷滅中 ; 若修三乘功德, 則是分別差降 42, 不應是畢竟空 36 佛 之異名,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大正 25,70b14-73b13) 卷 21 1 序品 ( 大正 25,219b2-c8) 37 不取不捨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3) 3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授記品 : 時, 諸天等咸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希有! 善逝!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為希有, 令諸菩薩摩訶薩眾速能攝受一切智智,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於一切色無取無捨, 於受 想 行 識無取無捨, 乃至於一切智無取無捨, 於道相智 一切相智無取無捨 ( 大正 7,146a24-29) 39 四天 = 天四 宋 宮, 四 - 聖 ( 大正 25,457d,n.23) 40 已 = 以 石 * ( 大正 25,457d,n.24) 41 二種仙 : 人 天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3) 1590

14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是般若波羅蜜, 雖畢竟空而不墮斷滅, 雖分別有三乘亦不生著心 於二事中不取定相 44 是事甚深微妙 (457c), 故諸天大歡喜, 歎言 : 快哉! ( 貳 ) 佛述成諸天所歎, 更說因緣, 並舉本生事為證一 佛述成諸天所歎, 更說因緣 : 諸法中佛不可得, 離諸法佛亦不可得佛然其讚, 更說甚深因緣 : 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中佛不可得; 離此, 佛亦不可得 ; 諸法和合因緣故有佛, 無有自性 若菩薩能如是行者, 當知是菩薩即是佛 即是佛 者, 是世界中語 ; 如太子雖未正位, 必當為王 二 舉本生事為證此中佛自引本事以為證 ; 此菩薩已得無生忍, 入菩薩位, 見十方諸佛 45 ( 參 ) 諸天領解重讚 : 般若令菩薩得薩婆若, 於諸法不取不捨 諸天聞佛廣明已所歎義, 解心轉深, 重復讚歎 以見一切法過罪故 不取, 有利益故 不捨 又以一切法畢竟空 不生不滅故 不取 不捨 48 經 貳 讚般若功德 ( 壹 ) 明應機之眾 帝釋天主爾時, 佛觀四眾和合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及諸菩薩摩訶薩, 并四天 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 皆會坐 普觀已, 佛告釋提桓因 : 憍尸迦! ( 貳 ) 聞持般若得種種功德一 魔不能得便 自行 教他般若, 不離薩婆若心, 知諸法不可得故 若菩薩摩訶薩 若比丘 若比丘尼 若優婆塞 若優婆夷 若諸天子 若諸天女, 42 差降 : 按等第遞降 ( 漢語大詞典 ( 二 ),p.976) 43 二 = 三 石 ( 大正 25,457d,n.26) 44 深法 : 畢竟空而有三乘, 有三乘而不著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45 關於釋尊昔時證得無生法忍的歷程, 大智度論 中似存載不同的傳說 如 大智度論 卷 49: 如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 名曰樂法 時世無佛, 不聞善語, 四方求法精勤不懈, 了不能 得 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 : 我有佛所說一偈, 汝能以皮為紙 以骨為筆 以血為墨, 書寫此偈, 當以與汝 樂法即時自念 : 我世世喪身無數, 不得是利 即自剝皮, 曝之令 乾, 欲書其偈, 魔便滅身 是時佛知其至心, 即從下方踊出, 為說深法, 即得無生法忍 ( 大正 25,412a12-20) 46 歎 = 讚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7d,n.27) 47 重復 : 亦作 重複 1. 謂相同的事物又一次出現 ( 漢語大詞典 ( 十 ),p.390) 48 不 : 不取不捨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3) 49 天 -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7d,n.28) 50 會 :2. 會合, 聚會 ( 漢語大詞典 ( 五 ),p.782) 51 若 - 宮 聖 石 ( 大正 25,457d,n.29) 52 若 - 石 ( 大正 25,457d,n.30) 1591

15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53 是般若波羅蜜, 若聽 受持 親近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 不離薩婆若心, 諸天子! 是人, 魔 若魔天不能得其便 何以故? 是善男子 善女人諦了知色空, 空不能得空便, 無相不能得無相便, 無作不能得無作便 ; 諦了知受 想 行 識空, 空不能得空便, 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 ; 乃至諦了知一切種智空, 空不能得空便, 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 何以故? 是諸法 56 自性不可得, 無事可得便, 誰受惱者? 57 二 人非人等不得其便 以無所得修四無量心故復次, 憍尸迦! 是善男子 善女人, 若人 非 58 人不能得其便 何以故? 是善男子 善女人, 一切眾生中善修慈心 悲喜捨心, 以無所得故 三 終不橫死 等心施眾生故憍尸迦! 是善男子 善女人終不橫死 59 何以故? 是善男子 善女人 (458a) 行檀波羅蜜, 於一切眾生等心供給故 四 諸天有發無上道心者, 應深心聽聞受持般若復次, 憍尸迦! 三千大千世界, 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陀天 化樂 60 天 他化自在天, 梵天 光音天 遍淨天 廣果天 是諸天中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未聞是般 61 若波羅蜜, 未受持 親近, 是諸天子今應聞 受持 親近 讀 誦 正憶念, 不離薩婆若心 五 行般若者住於三處無畏 以無所得明十八空故復次, 憍尸迦! 諸善男子 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 受持 親近 讀 誦 正憶念, 不離薩婆若心, 是諸善男子 善女人, 若在空舍 若在曠 62 野 63 若人住處, 終不怖畏 何以故? 是諸 64 善男子 善女人明於內空, 以無所得故 ; 明於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以無所得故 53 ( 於 )+ 是 元 明 ( 大正 25,457d,n.31) 54 (1) 便 :7. 指適宜的時機 ( 漢語大詞典 ( 一 ),p.1360) (2) 得便 :1. 遇到適宜的機會 ( 漢語大詞典 ( 三 ),p.995) 5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授記品 : 當知是輩一切惡魔及惡魔軍不能嬈害 ( 大正 7,146b9-10) 56 法 - 聖 ( 大正 25,457d,n.32) 5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授記品 : 善男子 善女人等善住色空 無相 無願, 善住受 想 行 識空 無相 無願 如是乃至善住一切智空 無相 無願, 善住道相智 一切相智空 無相 無願 不可以空嬈害於空, 不可以無相嬈害無相, 不可以無願嬈害無願 所以者何? 如是諸法皆無自性, 能 所嬈害俱不可得 ( 大正 7,146b10-16) 58 若人非 - 宋 宮 聖 ( 大正 25,457d,n.33) 59 橫死 : 指因自殺 被害或因意外事故而死亡 ( 漢語大詞典 ( 四 ),p.1242) 60 (1) 槃 = 樂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58d,n.1) (2) 大正藏 原作 槃, 今依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及 高麗藏 作 樂 ( 第 14 冊,940a11) 61 般 = 槃 石 * ( 大正 25,458d,n.2) 62 曠 = 廣 石 ( 大正 25,458d,n.3) 63 曠野 :1. 空闊的原野 ( 漢語大詞典 ( 五 ),p.845) 64 諸 -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8d,n.4) 1592

16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論 貳 讚般若功德 ( 壹 ) 明應機之眾 帝釋天主一 以帝釋為應機眾之理由問曰 : 此中佛觀四部眾已 65, 何以告釋提桓因? 答曰 : ( 一 ) 欲讚般若功德故餘品中多說般若波羅蜜體, 66 今欲讚般若功德, 故命釋提桓因 ; 譬如先以好寶示人, 然後讚寶所能 ( 二 ) 說功德應以白衣為證, 白衣中帝釋大故 67 復次, 普觀者, 欲令會中眾生各知佛顧念 68, 則不自輕 ; 不自輕故, 堪任聽法, 是 69 以普觀 譬如王顧眄群下 70 71, 群下則欣然自慶 說功德故, 應以白衣證 72 ; 白衣中釋提桓因為大 說般若者, 以出家人為證 ; 出家人中 73, 是舍利弗 須菩提等為大 二 佛喚帝釋為憍尸迦之理由 問曰 : 先言 釋 是字, 提婆因 是天主, 今佛何以不言 釋, 乃命言 憍尸迦? 76 答曰 : 昔摩伽陀國中, 有婆羅門名摩伽, 姓憍尸迦, 有福德大智慧, 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 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 摩伽婆羅門為天主, 三十二人為輔臣 以此三十三人故, 名為 三十三天 喚其本姓故言 憍尸 (458b) 迦 ; 或言 天主, 或言 千眼 等 大人喚之, 65 已 = 以 明 ( 大正 25,458d,n.5) 66 釋厚觀 郭忠生合編, 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 正觀 (6),p.156: (1) 大智度論 卷 43 9 集散品 : 世尊! 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 應如是思惟 : 何者是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 是誰般若波羅蜜? ( 大正 25,369b26-28) (2) 大智度論 卷 無生品 : 爾時, 慧命舍利弗語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諸法, 何等是菩薩?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 何等是觀? ( 大正 25,435c25-27) (3) 大智度論 卷 天主品 : 爾時, 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 : 一切和合, 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 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 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 大正 25,442b25-c1) 67 欲 = 故 聖 ( 大正 25,458d,n.6) 68 顧念 :1. 眷顧想念, 念及 ( 漢語大詞典 ( 十二 ),p.361) 69 (1) 眄 = 明 聖 ( 大正 25,458d,n.7) (2) 眄 ( ㄇ-ㄢˇ):5. 眷顧 ( 漢語大詞典 ( 七 ),p.1166) 70 群下 : 泛指僚屬或群臣 ( 漢語大詞典 ( 九 ),p.184) 71 欣 = 仰 聖 ( 大正 25,458d,n.8) 72 證 :2. 驗證, 證實 4. 以之為準則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429) 73 中 +( 大 ) 石 ( 大正 25,458d,n.9) 74 是 = 提 宋 ( 大正 25,458d,n.10) 75 婆 = 桓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8d,n.11) 76 知友 : 知心朋友 ( 漢語大詞典 ( 七 ),p.1526) 1593

17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故稱其姓 77 ( 貳 ) 聞持般若得種種功德一 魔不能得便 自行 教他般若, 不離薩婆若心, 知諸法不可得故 ( 一 ) 略說聽聞 受持般若等, 當得種種功德此中所說 般若波羅蜜 者, 是十方諸佛所說語言名字 書寫經卷, 宣傳顯示實相智慧 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 而因語言 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蜜, 是故以名字 經卷名為 般若波羅蜜 78 此中略說佛意 : 若能聞 受持般若等, 當得種種功德, 後當廣說 81 ( 二 ) 魔不能得便 1 總說欲度眾生 為得佛道故, 供養受學般若波羅蜜 ; 是人, 魔 若魔天不能得便 77 雜阿含經 卷 40(1106 經 ):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異比丘, 來詣佛所, 稽首佛足, 退住一面, 白佛言 : 世尊! 何因何緣, 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 佛告比丘 : 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行於頓施沙門 婆羅門, 貧窮困苦求生, 行路乞, 施以飲食 錢財 穀帛 華香 嚴具 床臥 燈明, 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比丘復白佛言 : 世尊! 何因何緣故釋提桓因復名富蘭陀羅? 佛告比丘 : 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數數行施衣被 飲食乃至燈明, 以是因緣故, 名富蘭陀羅 比丘復白佛言 : 何因何緣故復名摩伽婆? 佛告比丘 : 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名摩伽婆, 故釋提桓因即以本名名摩伽婆 比丘復白佛言 : 何因何緣復名娑婆婆? 佛告比丘 : 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數以婆詵和衣布施供養, 以是因緣故, 釋提桓因名娑婆婆 比丘復白佛言 : 世尊! 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憍尸迦? 佛告比丘 : 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為憍尸族姓人, 以是因緣故, 彼釋提桓因復名憍尸迦 比丘問佛言 : 世尊! 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名舍脂缽低? 佛告比丘 : 彼阿修羅女, 名曰舍脂, 為天帝釋第一天后, 是故帝釋名舍脂鉢低 比丘白佛言 : 世尊! 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千眼? 佛告比丘 : 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聰明智慧, 於一坐間思千種義, 觀察稱量, 以是因緣, 彼天帝釋復名千眼 比丘白佛 : 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復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 : 彼天帝釋於諸三十三天為王 為主, 以是因緣故, 彼天帝釋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 : 然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受持七種受, 以是因緣得天帝釋 何等為七? 釋提桓因本為人時, 供養父母, 乃至等行惠施, 是為七種受, 以是因緣為天帝釋 爾時, 世尊即說偈言, 如上廣說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大正 2, 290c20-291a26) 78 文字般若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3) 79 般若功德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80 後 = 復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8d,n.12) 81 (1) 大智度論 卷 顧視品 至 大智度論 卷 挍量法施品 ( 大正 25, 457a6-486a21) (2) 書寫 聽聞 受持般若功德, 參見印順法師, 華雨集 ( 二 ),pp

18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別辨 (1) 云何魔能得便問曰 : 何者是魔? 何故惱菩薩? 云何得便? 答曰 : A 釋 何者是魔 魔 名自在天主 B 釋 魔何故惱菩薩 (A) 菩薩欲出三界, 魔心生嫉妬故惱菩薩雖以福德因緣生彼, 而懷諸邪見, 以欲界眾生是己人民, 雖復死生展轉, 不離我界 ; 若復上生色 無色界, 還來屬我 ; 若有得外道五通, 亦未出我界, 皆不以為憂 若佛及菩薩出世者, 化度我民, 拔生死根, 入無餘涅槃, 永不復還, 空我境界, 是故起恨讎嫉 又見欲界人皆往趣佛, 不來歸己 ; 失供養故, 心生嫉妬 84 85, 是以以佛 菩薩名為怨家 (B) 未得阿鞞跋致, 或起懈怠 著世樂等, 魔得其便是菩薩入法位, 得法性生身, 魔雖起惡不能壞敗 ; 若未得阿鞞跋致者, 魔則種種破壞 若菩薩一心不惜身命, 有方便求佛道者, 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皆共護持, 以是因緣故, 能成佛道 若為菩薩而有懈怠, 貪著世樂, 不能專心勤求佛道, 是則自欺, 亦欺十方諸佛及諸菩薩 所以者何? 自言 我為一切眾生故求佛道, 而行雜行, 壞菩薩法 ; 以是罪故, 諸佛菩薩所不守護, 魔得其便 86 所以者何? 一切聖人已入正位, 一心行道, 深樂涅槃 ; 魔入邪 (458c) 位, 愛著 87 邪道 ; 邪正相違, 是故憎嫉正行, 狂愚自高, 喚佛沙門瞿曇, 佛稱其實名為弊魔 以相違故 88, 名為怨家 (C) 以般若力故, 四魔不能得便如 經 說魔有四種 : 一者 煩惱魔, 二者 五眾魔, 三者 死魔, 四者 自在天子魔 (1) 嫉 = 疾 石 ( 大正 25,458d,n.13) (2) 讎嫉 : 仇恨, 嫉恨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907) 83 歸 = 師 宮 ( 大正 25,458d,n.14) 84 嫉妬 = 妬嫉 石 ( 大正 25,458d,n.15) 85 名 - 宮 聖 ( 大正 25,458d,n.16) 86 愛 = 受 宮 ( 大正 25,458d,n.17) 87 弊 :5. 壞, 低劣 ( 漢語大詞典 ( 二 ),p.1317) 88 故 - 宮 聖 石 ( 大正 25,458d,n.18) 89 (1) 增壹阿含經 卷 大愛道般涅槃分品 : 云何比丘而降四? 於是比丘降身魔 欲魔 死魔 天魔, 皆悉降伏 ( 大正 2,827a20-22) (2) 四魔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1595

19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此中以般若力故, 四魔不能得便 : 得諸法實相, 煩惱斷, 則壞煩惱魔, 天魔亦 90 不能得其便 ; 入無餘涅槃故, 則壞五眾魔及死魔 C 釋 云何得便 云何為得便? 91 魔及魔民來恐怖菩薩, 如 經 中說 : 魔作龍身, 種種異形可畏之象 92, 夜來恐怖行者 ; 或現上妙五欲, 壞亂菩薩 ; 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 行者貪著供養故, 則失道德 ; 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 或罵 或打 或傷 或害, 行者遭苦, 或生瞋恚憂愁 93 如是等, 魔隨前人意所趣向, 因而壞之, 是名 得便 如 魔品 94 中廣說 (2) 肉身菩薩云何魔不能得其便 諸佛菩薩所護, 善修諸法空故問曰 : 魔力甚大, 肉身菩薩道力尚少 95, 云何不得便? 答曰 : A 諸佛菩薩所護故如上說 96, 為諸佛菩薩所護故 B 善修諸法空 無相 無作, 亦不著空 無相 無作故此中佛自說因緣 : 是人善修諸法空, 亦不著空 ; 不著空者, 云何當得便! 譬 97 如無瘡則不受毒 無相 無作亦如是 C 如實觀一切法皆是空 無相 無作相故無得便, 亦無受便者復次, 一切法實觀, 皆是空 無相 無作相 ; 皆是空 無相 無作相故, 則無得便, 亦無受便者 ; 是故空不應得空便, 無相不應得無相便, 無作不應得無作便, 以一相故 如火不能滅火, 得水則滅, 以異相故 因論生論 : 三解脫門無有自性, 菩薩雖住而不著, 故魔不能得便問曰 : 菩薩住三解脫門, 則是受便處, 與一切法相違故 空與有相違, 無相與有相相違, 無作與有作相違! 答曰 : 此經中佛自說 : 三解脫門無有自性 又先論議中說 : 於空 無相 無作中亦不著 壞 = 懷 聖 ( 大正 25,458d,n.19) 91 民 = 人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58d,n.20) 92 象 = 像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58d,n.21) 93 前 - 聖 ( 大正 25,458d,n.22) 94 正觀 (6),p.156: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魔事品 47 兩過品 ( 大正 8,318b-323a) (2) 放光般若經 卷 覺魔品 48 不和合品 ( 大正 8,72c-76b) 95 少 = 小 聖 ( 大正 25,458d,n.23) 96 正觀 (6),p.157: 大智度論 卷 37( 大正 25,332c8-16) 97 瘡 = 創 石 ( 大正 25,458d,n.24) 98 正觀 (6),p.156: 大智度論 卷 20( 大正 25,207b2-c15) 1596

20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是 (459a) 故雖住三解脫門, 魔及魔民不得其便 二 人非人等不得其便 以無所得修四無量心故 ( 一 ) 稱言 善男子 善女人 之意問曰 : 餘處皆言 菩薩摩訶薩, 今何以言 善男子 善女人? 答曰 : 1 能信受實相般若者, 得名 菩薩摩訶薩 ; 供養受持文字般若, 得稱 善男子 善女人 先說實相智慧難受, 以能受故, 則是菩薩摩訶薩 ; 今說供養 受持 讀 誦等, 雜 99 說故, 得稱 100 善男子 善女人 2 雖經說 女人五礙, 然女人可得作佛故, 佛於此間說善男子 善女人 復次, 經 中說女人有五礙: 不得作釋提桓因 梵王 魔王 轉輪聖王 佛 101 聞是五礙不得作佛, 女人心退, 不能發意 或有說法者, 不為女人說佛道 是故佛此間說 善男子 善女人 女人可得作佛, 非不轉女身也 102 五礙者, 說一身事 善男子 善女人義, 先已廣說 103 ( 二 ) 人不得便 : 修四無量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1 略說 : 官府 怨賊等人欲惱菩薩 人不得便 者, 人 名若賊 若官 若怨等, 欲惱亂菩薩, 求索其便 2 釋疑 : 先說 善修諸法空, 魔不得便 ; 今云何說 修四無量心, 人不得便 問曰 : 先說不得便因緣, 何以但說 空? 今說人不得便, 但說 四無量心? 答曰 : (1) 怨大, 故說空 ( 法大 ); 怨小, 故說四無量心 ( 法小 ) 有人言 : 先說 魔若魔民, 怨大故法亦大, 故說 空 ; 怨小故法亦小, 故說 四無量心 (2) 前修四無量, 為集諸功德故 ; 後以般若空相, 令除邪見, 不著眾生與法 有人言 : 四無量心是菩薩常行, 為集諸功德故 ; 後以般若波羅蜜空相, 令除邪見, 不著眾生, 亦不著法 是二法前後無在 雜 = 離 宋 ( 大正 25,459d,n.1) 100 得稱 = 攝得 宋 元 明 宮,= 稱得 聖 石 ( 大正 25,459d,n.2) 101 參見 中阿含經 卷 28 瞿曇彌經 ( 大正 1,607b10-15),MN. III, pp.65-66, 中部 多界 經 ( 日譯南傳 11 下,pp.62-63, 漢譯南傳 12,pp.45-46),AN. I, p.28, 增支部 一集 ( 日 譯南傳 17,pp.40-41, 漢譯南傳 19,p.35), 大智度論 卷 2 1 序品 ( 大正 25,72b27-28) 卷 9 1 序品 ( 大正 25,125a5-7) 等 102 女人成佛非不轉身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8 p.316) 103 正觀 (6),p.157: 大智度論 卷 35( 大正 25,315c24-317a9) 104 說 +( 魔 ) 宋 元 明 ( 大正 25,459d,n.3) 105 但 = 恒 聖 ( 大正 25,459d,n.4) 106 (1) 在 :14. 在乎 ( 漢語大詞典 ( 二 ),p.1008) (2) 無在 :1. 猶言不在乎 ( 漢語大詞典 ( 七 ),p.107) (3) 案 : 是二法前後無在 可解作 四無量心與般若波羅蜜, 何者在前何者在後都沒關係 1597

21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3) 魔作恐怖事多不現本形, 是故說 諸法空 ; 人來惡口罵詈 刀杖打斫, 故用 四無量心 107 復次, 上魔作恐怖事甚多, 多不現本形, 或現雷震 或作風雨 或作病痛等, 是故說諸法空 ; 令人來惡口罵詈 刀杖打斫 , 故用四無量心 三 終不橫死 ( 一 ) 釋 橫死 114 不橫死 者, 所謂無罪而死 或壽命未盡, 錯投藥故, 或不順藥法, 或無看 115 病人 ; 或飢渴 寒熱等夭命, 是名 橫死 ( 二 ) 終不橫死 : 普施眾生故, 行般若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菩薩從初發意來, 於一切眾生中, 常行檀波羅蜜 應病與藥, 隨病所須, 拯濟孤 窮, 隨其所乞皆給與之, 於一切眾生中, 悉皆平等, 好心供養 ; 亦行是般若波羅蜜 以是功德故 (459b) 不橫死 四 諸天有發無上道心者, 應深心聽聞受持般若 ( 一 ) 般若為佛道之本, 發無上道心者應深心聽聞受持 118 是中略說三功德已, 三千大千世界中, 諸天發心, 未聞般若波羅蜜者, 先說善男子 善女人應聞 受持乃至正憶念, 今說因緣 諸天有大功德, 猶尚供養, 何況於人? 雖一切人天應聽般若, 能發無上道心者, 最應深心聽 所以者何? 般若是佛道之本故 因論生論 : 明諸天發心何以不聞般若 問曰 : 此天發心, 何以不聞般若? 答曰 : 1 欲界天五欲覆心故, 不聞般若 有人言 : 此天前世人中發意, 今生天上, 五欲覆心故不聞 2 欲界天五欲染著深故, 色界天味著禪定深故, 皆不能求般若 復次, 諸天雖發無上道心, 五情利, 五欲妙, 染著深故, 視東忘西, 不能求般若 色界諸天, 雖先聞法發心, 以味著禪定深故, 不能求般若 是故說 不聞者應聞 受持 107 多 -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9d,n.5) 108 諸 - 聖 石 ( 大正 25,459d,n.6) 109 令 = 今 宋 元 宮 聖 石 ( 大正 25,459d,n.7) 110 杖 = 仗 聖 ( 大正 25,459d,n.8) 111 打 - 宮 聖 ( 大正 25,459d,n.9) 112 斫 = 破 石 ( 大正 25,459d,n.10) 113 量 = 礙 宋 ( 大正 25,459d,n.11) 114 順 = 慎 石 ( 大正 25,459d,n.12) 115 飢 = 饑 明 下同 ( 大正 25,459d,n.13) 116 乞 = 乏 石 ( 大正 25,459d,n.14) 117 給 = 繼 聖 ( 大正 25,459d,n.15) 118 三功德 者, 即指前經文 : 魔等不能得便 人非人等不得其便 終不橫死 三事 詳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8( 大正 8,280a5-24), 大智度論 卷 56( 大正 25,457c12-458a1) 1598

22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 二 ) 諸天應護持菩薩不使魔得便 天與菩薩同事故 119 復次, 先說 魔及魔民不能得其便, 是內因緣, 所謂空三昧及四無量心 ; 今更說 不得便, 是外因緣, 所謂佛告諸天 : 汝等供養受持般若, 是善男子 善 120 女人亦受持供養是般若 ; 同事故, 若魔來破, 汝應守護! 五 行般若者住於三處無畏 以無所得明十八空故 ( 一 ) 明三處 復次, 受持般若者, 若在空舍住 若在曠野 若在人間住 1 空舍 處空舍中, 多諸鬼魅及以賊寇, 眾惡易來, 故初說 2 曠野 除人住處及以空舍, 餘殘山澤樹林等, 皆是曠野 ; 少人行故, 多諸虎 狼 師子 惡賊 鬼魅 3 人住處 人所住處不淨故, 魔及鬼神尠 121 來 ; 諸難少故, 是以後說 ( 二 ) 終不怖畏 : 善修十八空故, 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行者於三處住, 無所畏懼, 以二因緣故 : 一者 善修十八空, 二者 般若波羅蜜威 122 德故 經 參 諸天發願, 常守護受持般若之菩薩 123 ( 壹 ) 以菩薩因緣故有人天善業善果及三乘聖行聖果, 諸天誓願守護 一 諸天發願守護受持般若之菩薩 爾時,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陀天 化樂天 他化自 124 在天乃至首陀婆諸天白佛言 : 世尊! 是善男子 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 親近 讀 誦 正憶 (459c) 念, 亦 125 不離薩婆若心者, 我等常當守護! 二 釋應守護菩薩之原因 何以故? 世尊! ( 一 ) 因菩薩因緣故斷三惡道及斷善道中諸不如意事 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 斷三惡道, 斷天人 126 貧, 斷諸災患 疾病 飢餓 民 = 天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59d,n.16) 120 同事 :2. 相與共事 ( 漢語大詞典 ( 三 ),p.109) 121 尠 ( ㄒㄧㄢˇ): 同 鮮 少 ( 漢語大字典 ( 一 ),p.565) 122 威 = 咸 聖 ( 大正 25,459d,n.17) 123 由菩薩有 : 人天善業善果, 三乘聖行聖果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124 翻譯名義集 卷 2: 首陀婆, 大論 云: 秦言淨居天, 通五淨居 ( 大正 54,1077c14) 125 亦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59d,n.18) 126 天人 = 人天 石 ( 大正 25,459d,n.19) 12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卷 授記品 : 世尊! 由是菩薩摩訶薩故, 令諸有情永斷地 1599

23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 二 ) 因菩薩故有世間及出世間諸善法 128 以菩薩因緣故, 便有十善道出世間, 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 ( 三 ) 因菩薩故有人天善果以菩薩因緣故, 世間便有生剎利大姓 婆羅門大姓 居士大家, 諸王及轉輪聖王, 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 ( 四 ) 因菩薩故有二乘聖者 二乘果以菩薩因緣故, 有須陀洹 須陀洹果, 乃至阿羅漢 阿羅漢果, 辟支佛 辟支佛道 ( 五 ) 因菩薩故有三寶出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 有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 便有諸佛出現於世, 便有轉法輪, 知有佛寶 法寶 比丘僧寶 三 結 : 應守護世尊! 以是因緣故,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 阿脩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訶薩 ( 貳 ) 佛述成, 更說菩薩之勝德一 佛述成佛語釋提桓因 132 : 如是! 如是! 憍尸迦! 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 斷三惡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 以是故, 諸天及人 阿修羅常應守護 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是菩薩摩訶薩 二 佛更說菩薩之勝德 ( 一 ) 供養行般若之菩薩, 即是供養佛憍尸迦! 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是菩薩摩訶薩, 即是供養我 以是故, 是諸菩薩摩訶薩, 諸天及人 阿修羅常應守護 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 ( 二 ) 供養二乘不如供養初發心菩薩憍尸迦! 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聲聞 辟支佛, 譬如竹𥯤 133 稻 麻 叢林,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 不如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初發心菩薩 134 摩訶薩不離六波羅蜜所得福德 獄 傍生 鬼界 阿素洛等諸險惡趣 世尊! 由是菩薩摩訶薩故, 令諸天 人 藥叉 龍等永離一切災橫 疾疫 貧窮 飢渴 寒熱等苦 世尊! 由是菩薩摩訶薩故, 令諸天 人 阿素洛等永離種種不如意事, 所住之處兵戈永息, 一切有情慈心相向 ( 大正 7,146c15-22) 128 羅 - 宋 元 明 宮 下同 ( 大正 25,459d,n.20) 129 世界 = 國土 元 明 石 下同 ( 大正 25,459d,n.21) 130 知 = 智 聖 ( 大正 25,459d,n.22) 131 有 = 是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59d,n.23) 132 因 +( 言 ) 石 ( 大正 25,459d,n.24) 133 (1) 𥯤 = 𨗨 聖 ( 大正 25,459d,n.25) (2) 𥯤 : 竹名 ( 漢語大字典 ( 五 ),p.2995) 134 所 = 不 聖 ( 大正 25,459d,n.26) 1600

24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何以故? 不以聲聞 辟支佛因緣故有菩薩摩訶薩及諸佛出現於世, 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有聲聞 辟支佛 諸佛出現於世 以是故, 憍尸迦! 是諸 (460a) 菩薩摩訶薩,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 阿修羅常應守護 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 論 釋曰: 參 諸天發願, 常守護受持般若之菩薩 ( 壹 ) 以菩薩因緣故有人天善業善果及三乘聖行聖果, 諸天誓願守護一 諸天發願守護受持般若之菩薩 135 爾時諸天白佛 : 我等當守護是菩薩, 與我等同事故 ; 亦以求佛道者, 能自捨身樂欲, 使一切眾生得樂故 136 二 釋應守護菩薩之原因 ( 一 ) 因菩薩因緣故斷三惡道及斷善道中諸不如意事 137 因菩薩斷三惡道 者, 菩薩雖未離欲, 能遮眾生十不善故, 斷三惡道及天人貧 138 諸災患等 ( 二 ) 因菩薩故有世間及出世間諸善法行十善故, 開三善道門 或有菩薩見五欲過罪 , 能離欲得四禪 ; 以本願故, 起四無量心 ; 欲離種種因緣身苦故, 起四無色定 為佛道故, 修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是法, 亦自行 亦教人 ; 以是福德道法, 於眾生中展轉相教, 常在世間 ( 三 ) 因菩薩故有人天善果 二乘及三寶出現於世今當說是諸善法果報 生剎利大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 ; 如先義中說 142 三 結 : 應守護 143 今是菩薩結業生身, 在因緣中, 無有力勢, 而能說是善法, 令眾生修行, 我等云何當不守護? 譬如太子雖小, 群臣百官無不奉承 以 - 聖 石 ( 大正 25,460d,n.1) 136 般若功德 : 天與菩薩同事故, 菩薩捨己利他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137 遮 = 癈 聖 ( 大正 25,460d,n.2) 138 貧 +( 窮 )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0d,n.3) 139 過罪 = 罪過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0d,n.4) 140 欲 = 破 聖 石 ( 大正 25,460d,n.5) 141 離 - 聖 石 ( 大正 25,460d,n.6) 142 正觀 (6),p.158: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3 習相應品 ( 大正 8,222b22-c2), 大智度論 卷 36( 大 正 25,323a29-c20) (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 5 歎度品 ( 大正 8,230a3-18), 大智度論 卷 40( 大正 25,354b28-c11) 143 云何當 = 當云何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0d,n.7) 144 承 = 敬 石 ( 大正 25,460d,n.8) 1601

25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 貳 ) 佛述成, 更說菩薩之勝德一 佛述成佛可諸天, 述而成之 二 佛更說菩薩之勝德 ( 一 ) 供養行般若之菩薩, 即是供養佛 145 若供養菩薩, 即是供養佛 者, 般若是三世佛母 ; 若為般若故供養菩薩, 則為供養佛 ( 二 ) 供養二乘不如供養初發意菩薩 不如供養恭敬初發意菩薩 者 146 問曰 : 二乘已證實際, 是一切眾生福田, 何以故不如初發意菩薩? 答曰 : 以三事故不如 : 一者 用薩婆若心行般若 147, 二者 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 三者 由是菩薩斷三惡道 出生三乘 依二乘人, 不能斷三惡道 出生 三乘 故 - 宋 宮 ( 大正 25,460d,n.9) 146 如 = 知 宮 * ( 大正 25,460d,n.10) 147 般若 -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0d,n.11) 148 用薩婆若心行發意菩薩三事勝二乘 常不離六度 斷三惡, 出三乘 1602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B019 p.146)

26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釋滅諍亂品第三十一 150 ( 大正 25,460a27-463b13) 經 壹 明受持般若得今世及後世功德 ( 壹 ) 帝釋稱歎受持般若功德一 明受持般若得今世功德 151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 : 世尊! 甚奇希有! 諸菩薩摩訶薩, 是般若波羅蜜, 若聞 152 受持 親 (460b) 近 讀 誦 為他人說 正憶念時, 得如是今世功德 ; 亦成就眾 153 生 淨佛世界 ; 從一佛界至一佛界, 供養諸佛 ; 所欲供養之具, 隨意即得 ; 從諸佛聞法, 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終不中忘 ; 亦得家成就 母成就 生成就 眷屬成 154 就 相成就 光明成就 眼成就 耳成就 三昧成就 陀羅尼成就 是菩薩以方便力變身如佛, 從一界至一界, 到無佛處, 讚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讚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 以方便力說法, 以三乘法度脫眾生, 所謂聲聞 辟支佛 佛乘 二 受持般若總攝五度乃至一切種智等功德 157 世尊! 快哉! 希有! 受是般若波羅蜜, 為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亦攝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辟支佛道 佛道 一切智 一切種智 ( 貳 ) 如來述成, 更廣說今世及後世功德一 如來述成佛告釋提桓因 : 如是! 如是! 憍尸迦! 受是般若波羅蜜, 為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二 更廣說今世及後世功德 ( 一 ) 初說二世功德 1 明今世功德 149 一 +( 經作現滅諍品 ) 夾註 明 ( 大正 25,460d,n.15) 150 ( 大智度論釋滅諍亂品第三十一 ) 十三字 =( 大智度第三十一品釋滅諍品 ) 十二字 宮, =( 釋第卅品 ) 四字 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滅諍亂品第卅 ) 十四字 石, 大智度 論 - 明 ( 大正 25,460d,n.12) 151 是 = 從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0d,n.16) 152 人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60d,n.17) 153 界 = 國 石 * ( 大正 25,460d,n.18) 154 眼 = 明 石 ( 大正 25,460d,n.19) 155 (1) 十種成就 : 菩薩得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5)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攝受品 : 速能攝受族姓圓滿 生母圓滿 生身圓滿 眷屬圓滿 相好圓滿 光明圓滿 勝眼圓滿 勝耳圓滿 音聲圓滿 等持圓滿 總持 圓滿 ( 大正 7,147b21-24) 156 界 = 佛界 宋 宮 *,= 佛國 元 明 石 * ( 大正 25,460d,n.20) 157 已 = 以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0d,n.21) 1603

27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1) 佛勸諦聽, 天主領受 復次, 憍尸迦! 是般若波羅蜜, 受持 親近 讀 誦 為他 158 說 正憶念, 是善男子 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 汝一心諦聽! 釋提桓因言 : 唯! 世尊! 受教! (2) 正明 : 外道梵志 魔 增上慢人欲壞菩薩般若, 終不從願 佛告釋提桓因 : 憍尸迦! 若有外道諸梵志 若魔 若魔民 若增 159 上慢人欲乖 160 錯 161 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 是諸人適生此心, 即時滅去, 終不從願 162 (3) 釋因由 : 菩薩無量世自行化他故 A 自行六度, 亦安立眾生於六度 何以故? 憍尸迦! 菩薩摩訶薩長夜行檀波羅蜜, 行尸羅 163 羼提 164 毘梨耶 165 禪 166 般若波羅蜜 以眾生長夜貪諍故, 菩薩悉捨內外物 167, 安立眾生於檀波羅蜜中 ; 以眾生長夜破戒故, 菩薩悉捨內外法, 安立眾生於戒 ; 以眾生長夜鬪諍故, 菩薩悉捨內外法, 安立眾生於忍辱 ; 以眾生長夜懈怠故, 菩薩悉捨內 (460c) 外法, 安立眾生於精進 ; 以眾生長夜亂心故, 菩薩悉捨內外法, 安立眾生於禪 ; 以眾生長夜愚癡故, 菩薩悉捨內外法, 安立眾生於般若波羅蜜 B 以方便力, 安立眾生於諸禪定 三十七道品 三三昧 三乘 以眾生長夜為愛結故流轉生死, 是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 168, 斷眾生愛結, 安立 169 於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 空無相無作三昧, 安立眾生於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辟支佛道 佛道 憍尸迦! 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得現世功德 2 明後世功德 後世功德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菩薩轉法輪, 所願滿足, 入無餘涅槃 憍尸迦! 是為菩薩摩訶薩後世功德 他 +( 人 ) 石 ( 大正 25,460d,n.22) 159 增 = 憎 明 ( 大正 25,460d,n.23) 160 乖 = 亦 聖 ( 大正 25,460d,n.24) 161 乖錯 :1. 謬誤 2. 混亂, 錯亂 3. 違背 ( 漢語大詞典 ( 一 ),p.663) 16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攝受品 : 佛告憍尸迦 : 若有種種外道族類, 若諸欲界自在天魔及彼眷屬, 若餘暴惡增上慢者, 欲於 如是諸善男子 善女人等, 發起種種不饒益事, 欲令遠離 違害 厭背 毀謗般若波羅蜜多, 彼適起心速遭殃禍, 自當殄滅, 不果所願 ( 大正 7,147c18-23) 163 羅 +( 波羅蜜 ) 石 ( 大正 25,460d,n.25) 164 提 +( 波羅蜜 ) 石 ( 大正 25,460d,n.26) 165 耶 +( 波羅蜜 ) 石 ( 大正 25,460d,n.27) 166 禪 +( 波羅蜜 ) 石 ( 大正 25,460d,n.28) 167 物 - 石 ( 大正 25,460d,n.29) 168 故 -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0d,n.30) 169 立 +( 眾生 ) 石 ( 大正 25,460d,n.31) 170 般若功德 : 後世功德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1604

28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 二 ) 重明今世功德 1 魔 外道 增上慢人等不得便 (1) 舉喻明理 A 正說 復次, 憍尸迦! 善男子 善女人, 是般若波羅蜜, 若聞 受持 親近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 其所住處, 魔 若魔民 若外道梵志 增上慢人欲輕毀 難問 破壞般若波羅蜜, 終不能成 ; 其人惡心轉滅 功德轉增, 聞是般若波羅蜜故, 漸以三乘道, 得盡眾苦 B 舉喻 譬如, 憍尸迦! 有藥名摩祇, 有蛇飢行索食, 見虫欲噉 171 ; 虫趣藥所, 藥氣力故, 蛇不能前, 即便還去 何以故? 是藥力能勝毒故 C 合法 172 憍尸迦! 摩祇藥有如是力 是善男子 善女人, 是般若波羅蜜, 若受持 親近 173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 ; 若有種種鬪諍起, 欲來破壞者, 以般若波羅蜜威力 174 故, 隨所起處, 即疾消滅 ; 其人即生善心, 增益功德 (2) 釋因由 : 般若能滅諸法諍亂故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諍亂 何等諸法? 所謂 (1 ) 婬 怒 癡 ; 無明乃至大苦聚 ; (2 ) 諸蓋 結 使 纏 ; (3 ) 我見 人見 眾生見, 斷見 常見, 垢見 淨見, 有見 無見 如是一切諸見 ; (4 ) 慳貪 犯戒 瞋恚 懈怠 亂意 無智 ; (5 ) 常想 樂想 淨想 我想 如是等 (461a) 愛行 (6 ) 著色, 著受 想 行 識 ; (7 ) 著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 (8 ) 著內空 外空 內外空, 乃至無法有法空 ; (9 ) 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 著一切智 一切種智 ; 著涅槃 175 是一切法諍亂, 盡能滅, 不令增長 論 釋曰 : 壹 明受持般若得今世及後世功德 ( 壹 ) 帝釋稱歎受持般若功德 一 明受持般若得今世功德 171 噉 ( ㄉㄢˋ):1. 食, 吃 ( 漢語大詞典 ( 三 ),p.495) 172 是 - 聖 ( 大正 25,460d,n.32) 173 他 +( 人 )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0d,n.33) 174 疾 = 自 石 ( 大正 25,460d,n.34) 175 能 +( 消 )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61d,n.1) 1605

29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 一 ) 釋 聞 乃至 正憶念 176 聞 者, 若從佛 若菩薩 若餘說法人邊聞般若波羅蜜 是十方三世諸佛法寶藏 聞已, 用信力故 受 ; 念力故 持 得氣味故, 常來承奉 177 諮受 178 故 親近 親近已, 或看文, 或口受, 故言 讀 179 ; 為常 180 得不忘故 誦 181 宣傳未聞, 故言 為他說 182 聖人經書, 直說難了, 故解義 ; 觀諸佛法不可思議, 有大悲於眾生故說法 ; 不以邪見戲論求佛法, 如佛意旨, 不著故, 說法亦不著 183 除四顛倒等諸邪憶念故, 住四念處正憶念中, 但為得道故 不為戲論, 名為 正憶念 正憶念是一切善法之根本, 修習行者初入, 名為 正憶念 ; 常行得禪定故, 名為 修 ( 二 ) 明今世功德 今世功德 者, 如先說義 今釋提桓因更說今世功德, 所謂教化眾生乃至令眾生得三乘 二 受持般若總攝五度乃至一切種智等功德 先說 般若波羅蜜攝三乘 186, 令解其義, 是故言 : 般若波羅蜜中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 貳 ) 如來述成, 更廣說今世及後世功德 一 如來述成 佛可其所說者, 欲令人信故 二 更廣說今世及後世功德 ( 一 ) 初說二世功德 187 明今世功德 176 十一法行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177 承奉 :1. 承命奉行 ( 漢語大詞典 ( 一 ),p.772) 178 諮受 : 請教 承受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350) 179 讀 = 讚 聖 ( 大正 25,461d,n.2) 180 為常 = 當為 宮 ( 大正 25,461d,n.3) 181 未 = 不 聖 ( 大正 25,461d,n.4) 182 佛 - 石 ( 大正 25,461d,n.5) 183 為 = 說 宮 ( 大正 25,461d,n.6) 184 正觀 (6),p.158: 大智度論 卷 56( 大正 25,457c15-460a26) 185 更說 = 說更 聖 ( 大正 25,461d,n.7) 186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顧視品 : 是般若波羅蜜中, 雖無法可得, 而有三乘之教, 所 謂聲聞 辟支佛 佛乘 ( 大正 25,457a14-16) 187 案 : 因經所說之 後世功德 內容簡要, 故論無註釋 1606

30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佛勸諦聽, 天主領受 188 所得今世功德, 汝一心諦聽 者, 上略說今世功德, 佛今欲廣說 189, 其事難信 190, 故言 一心諦聽 復次, 因小果大, 難信, 故言 一心諦聽 191 帝釋雖信受, 人不知, 故言 : 唯! 世尊! 2 正明: 外道梵志 魔 增上慢人欲壞菩薩般若, 終不從願 (1) 實相般若不可破, 文字般若可破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8 p.316) 是般若波羅蜜, 雖不可破壞, 而宣示實相語言可破 ; 語言破故, 信心未定者亦可 192 破, 是故 (461b) 說 : 若外道梵志等來, 欲破壞般若波羅蜜 (2) 釋欲破壞般若之人 A 外道梵志 梵志 者, 是一切出家外道, 若有承用其法者, 亦名 梵志 梵志愛著 195 其法, 聞實相空法, 不信故, 欲破壞 196 B 魔 魔民 197 魔 若魔民, 如先說 198 C 增上慢人 增上慢人 者, 是佛弟子, 得禪定, 未得聖道, 自謂已得 是人聞無須陀洹 199 乃至無阿羅漢, 無道 無涅槃, 便發增上慢, 生忿惱心, 欲破是實相空法 (3) 顯般若之妙用是般若波羅蜜神力故, 令彼惡心即時滅去, 終不成願 ; 如人以手障鉾 200, 但自傷其手, 鉾無所損 3 釋因由: 菩薩無量世自行化他, 修集福德力故, 欲壞般若者不能得便何以故? 菩薩於內外法不著 眾生從無始世界來, 常著內外法故起鬪諍 201 菩薩捨內外著處, 自安立六波羅蜜 ; 教化眾生, 令捨內外鬪法, 安立眾生於六波羅蜜 是無量世修集福德力, 鬪諍根盡故, 雖有鬪亂事來, 不能得便 188 今 = 令 元 明 ( 大正 25,461d,n.9) 189 說 - 聖 ( 大正 25,461d,n.10) 190 信 +( 持 )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61d,n.11) 191 不 - 聖 ( 大正 25,461d,n.12) 192 來欲 = 欲來 石 ( 大正 25,461d,n.13) 193 承用 : 因襲, 沿用 ( 漢語大詞典 ( 一 ),p.771) 194 其 - 宋 宮 ( 大正 25,461d,n.14) 195 破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61d,n.15) 196 壞 - 石 ( 大正 25,461d,n.16) 197 若 = 共 元 ( 大正 25,461d,n.17) 198 正觀 (6),p.158: 大智度論 卷 56( 大正 25,458b-c) 卷 5( 大正 25,99b11-14) 199 惱 = 怒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1d,n.18) 200 鉾 ( ㄇㄡˊ): 劍鋒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1286) 201 捨 - 聖 ( 大正 25,461d,n.19) 1607

31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 二 ) 重明今世功德 1 魔 外道 增上慢人等不得便 (1) 舉喻明理譬如毒蛇欲食蝦蟇 202, 常隨逐之 ; 蝦蟇到摩祇藥所, 蛇聞藥氣, 毒即消歇 是壞法惡人, 亦復如是, 欲壞行般若波羅蜜人, 常隨逐之 ; 以般若力勢故, 瞋恚 邪見之毒即時消滅 有降伏得道者, 有作弟子者, 有復道還去者 203 (2) 釋因由 : 般若能滅諸法諍亂故 是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等諸結使, 滅諸斷 常 邪見等, 能滅著 204 五 205 眾乃至涅槃, 何況瞋恚 嫉妬 鬪亂之事而不能滅! 206 (3) 重說三種壞般若者之理由 問曰 : 先已說魔 若魔民等三種人 207 欲破壞 208 般若, 今何以故重說? 答曰 : 佛先說三種人來, 求便 恐怖, 欲令愁惱 209 經 中來者 210, 不為惱人, 但欲破毀般若波羅蜜 ; 不隨其願, 不能得破 後來三種人 211, 雖欲生心破壞, 即時滅去 諸天及諸佛守護, 諸惡滅 眾善增 (1) 諸天及諸佛守護 復次, 憍尸迦! 三千大千世界中, 諸四天王天 213 諸釋提桓因 諸梵天王乃至阿 202 蝦蟆 : 亦作 蛤蟆,2. 青蛙和蟾蜍的統稱 ( 漢語大詞典 ( 八 ),p.936) 203 增上慢人聞般若, 不能毀謗, 此異法華 亦可同 [ 降伏得道 作弟子 復道去 ]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8 p.316) 204 著 +( 諸 ) 聖 ( 大正 25,461d,n.21) 205 五 = 吾 聖 ( 大正 25,461d,n.22) 206 般若 : 破無明等結使染著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02 p.288) 207 三種人 : 若有外道諸梵志 若魔若魔民 若增上慢人 大智度論 卷 56( 大正 25,460b17-23) 208 壞 - 宮 聖 石 ( 大正 25,463d,n.1) 209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顧視品 : 是般若波羅蜜, 若聽 受持 親近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 不離薩婆若心, 諸天子! 是人, 魔 若魔天不能得其便 復次, 憍尸迦! 是善男子 善女人, 若人 非人不能得其便 ( 大正 25,457c17-26) 210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滅諍亂品 : 若有外道諸梵志, 若魔 若魔民, 若增上慢人, 欲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 ; 是諸人適生此心, 即時滅去, 終不從願 ( 大正 25,460b20-23) 211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滅諍亂品 : 復次, 憍尸迦! 善男子 善女人, 是般若波羅蜜, 若聞 受持, 親近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 其所住處, 魔 若魔民, 若外道梵志, 增上慢人, 欲輕毀難問, 破壞般若波羅蜜, 終不能成 ; 其人惡心轉滅, 功德轉增 聞是般若波羅蜜故, 漸以三乘道, 得盡眾苦 是善男子 善女人, 是般若波羅蜜, 若受持 親近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 ; 若有種種鬪諍起, 欲來破壞者, 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 隨所起處, 即疾消滅 ; 其人即生善心, 增益功德 ( 大正 25,460c12-25) 212 以上八十字原位於 大正藏 25,463a2-7, 今依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 ( 標點本 )( 六 ), p.2127 校勘移至此處 213 天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61d,n.23) 1608

32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迦尼吒天常守護是善男子 善女人 能受持 供養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 215 念般若波羅蜜者, 十方現在諸佛亦共擁護是善男子 善女人 能聞 受持 供養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 216 (2) 諸惡滅 眾善增 A 所言人皆信受 是善男子 善女人,(461c) 不善法滅, 善法轉增 所謂檀波羅蜜轉增, 以無所得故 ; 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 以無所得故 ; 內空轉增乃至無法有法空轉增, 以無所得故 ;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轉增, 以無所得故 ; 諸三昧門 諸陀羅尼門 一 217 切智 一切種智轉增, 以無所得故 是善男子 善女人所說, 人皆信受 B 親友堅固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親友堅固 ; C 不說無益語 不說無益之語 ; D 不為惑覆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不為瞋恚所覆, 不為憍慢 慳 218 貪 嫉妬所覆 以四種正行 ( 自行 教他 讚歎 隨喜 ) 修一切善法 (1) 十善 是人自不殺生, 教人不殺生 221, 讚不殺生法, 亦歡喜讚歎不殺生者 ; 自遠離不與取, 亦教人遠離不與取, 讚遠離不與取法, 亦歡喜讚歎遠離不與取者 ; 自不邪婬, 222 教人不邪婬, 讚不邪婬法, 亦歡喜讚歎不邪婬者 ; 自不妄語, 教人不妄語, 讚不妄語法 , 亦歡喜讚歎不妄語者 ; 兩舌 惡口 無利益語亦如是 自不貪, 教人不貪, 讚不貪法, 亦歡喜讚歎不貪者 ; 不瞋惱 不邪見亦如是 他 +( 人 ) 石 ( 大正 25,461d,n.24) 215 共 = 發 聖 ( 大正 25,461d,n.25) 216 般若功德 : 人皆信受, 親友堅固, 不說綺語, 不為惑覆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217 種 - 聖 ( 大正 25,461d,n.26) 218 慳 = 堅 聖 ( 大正 25,461d,n.27) 219 覆 = 受 聖 ( 大正 25,461d,n.28)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攝受品 : 憍尸迦! 是善男子 善女人等, 由此因緣, 言 詞威肅, 聞皆敬受, 稱量談說, 語無謬亂, 善知恩報, 堅事善友, 不為慳嫉 忿恨 覆惱 諂誑 矯等之所隱蔽 ( 大正 7,148c24-27) 221 生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61d,n.29) 222 讚 +( 嘆 ) 石 ( 大正 25,461d,n.30) 223 法 = 者 宮 ( 大正 25,461d,n.31) 224 語 = 讚 聖 ( 大正 25,461d,n.32) 225 雜阿含經 卷 37(1059 經 ): 有四十法成就, 如鐵槍鑽空, 身壞命終, 上生天上 何等 為四十? 謂不殺生, 教人不殺, 口常讚歎不殺功德, 見不殺者心隨歡喜 ; 乃至自行正見, 教 人令行, 亦常讚歎正見功德, 見人行者心隨歡喜, 是名四十法成就, 如鐵槍鑽空, 身壞命終, 上生天上 ( 大正 2,275c8-14) 1609

33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2) 六度自行檀波羅蜜, 教人行檀波羅蜜, 讚行檀波羅蜜法, 亦歡喜讚歎行檀波羅蜜者 ; 自行尸羅波羅蜜, 教人行尸羅波羅蜜, 讚尸羅波羅蜜, 亦歡喜讚歎行尸羅波羅蜜 226 者 ; 自行羼提波羅蜜, 教人行羼提波羅蜜, 讚羼提波羅蜜 227, 亦歡喜讚歎行羼提波羅蜜者 ; 自行毘梨耶波羅蜜, 教人行毘梨耶波羅蜜, 讚毘梨耶波羅蜜, 亦歡喜讚歎行毘梨耶波羅蜜者 ; 自行禪波羅蜜, 教人行禪波羅蜜, 讚禪波羅蜜, 亦歡喜讚歎行禪波羅蜜者 ; 自行般若波羅蜜, 教人行般若波羅蜜, 讚般若波羅蜜, 亦歡喜讚歎行般若波羅蜜者 (3) 十八空自修內空, 教人修內空, 讚 228 (462a) 內空 229, 亦歡喜讚歎修內空者 ; 乃至自修無法有法空, 教人修無法有法空, 讚無法有法空, 亦歡喜讚歎修無法有法空者 (4) 一切三昧 陀羅尼 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230 自入一切三昧中, 教人入一切三昧中, 讚一切三昧 , 亦歡喜讚歎入一切三昧者 233 自得陀羅尼, 教人得陀羅尼, 讚陀羅尼 234, 亦歡喜讚歎得陀羅尼者 自入初禪, 教人入初禪, 讚初禪 235, 亦歡喜讚歎入初禪者 ; 二禪 三禪 四禪亦如是 自入慈心中, 教人入慈心中 236, 讚慈心 237, 亦歡喜讚歎入慈心者 ; 悲 喜 捨心亦如是 238 自入無邊空處, 教人入無邊空處, 讚無邊空處 239, 亦歡喜讚歎入無邊空處者 ; 無邊識處 無所有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5) 三十七菩提分自修四念處, 教人修四念處, 讚四念處 240, 亦歡喜讚歎修四念處者 ; 四正勤 四 241 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亦如是 226 讚 +( 行 ) 石 ( 大正 25,461d,n.33) 227 蜜 +( 法 ) 石 ( 大正 25,461d,n.34) 228 讚 +( 修 ) 石 ( 大正 25,461d,n.35) 229 空 +( 法 ) 石 ( 大正 25,462d,n.1) 230 讚 +( 入 ) 石 ( 大正 25,462d,n.2) 231 昧 +( 法 ) 石 ( 大正 25,462d,n.3) 232 入 = 行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62d,n.4) 233 讚 +( 得 ) 石 ( 大正 25,462d,n.5) 234 尼 +( 法 ) 石 ( 大正 25,462d,n.6) 235 禪 +( 法 ) 石 ( 大正 25,462d,n.7) 236 中 - 宋 宮 聖 ( 大正 25,462d,n.8) 237 慈心 = 入慈心法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2d,n.9) 238 讚 +( 入 ) 石 ( 大正 25,462d,n.10) 239 處 +( 法 ) 石 ( 大正 25,462d,n.11) 240 四念處 = 修四念處法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2d,n.12) 241 覺 = 學 聖 ( 大正 25,462d,n.13) 1610

34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6) 三三昧 八解脫 九次第定自修空 無相 無作三昧, 教人修空 無相 無作三昧, 讚空 無相 無作三昧 245, 亦歡喜讚歎修空 無相 無作三昧者 ; 自入八解脫中, 教人入八解脫, 讚八解脫, 亦歡喜讚歎入八解脫者 ; 248 自入九次第定中, 教人入九次第定, 讚九次第定, 亦歡喜讚歎入九次第定者 (7) 佛果德自修佛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大慈大悲 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 自行不謬錯法 自行常捨法, 教人行不謬錯法 常捨法, 讚不謬錯法 常捨法, 亦歡喜讚歎行不謬錯法 常捨法者 自得一切種智, 教人得一切種智, 讚一切種智, 亦歡喜讚歎得一切種智者 4 攝一切善法入六度中, 所得果報與眾生共, 並迴向無上菩提 (1) 以無所得行六度, 所得果報與眾生共, 迴向無上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 所有布施與眾生共已,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462b) 提, 以無所得故 ; 所有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與眾生共已, 迴向阿耨 253 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亦無所得故 254 (2) 思惟不行六度之過患 A 不行六度則不能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亦不能得一切種智是善男子 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 作是念 : 我若不布施, 當生貧窮家, 不能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亦不能得一切種智 我若不持戒, 當生三惡道中, 尚不得人身, 何況能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得一切種智! 242 相 = 想 聖 ( 大正 25,462d,n.14) 243 作 = 住 聖 ( 大正 25,462d,n.15) 244 讚 +( 修 ) 石 ( 大正 25,462d,n.16) 245 昧 +( 法 )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2d,n.17) 246 (1) 解脫 = 背捨 聖 石 ( 大正 25,462d,n.18) (2) 八解脫,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1 1 序品 ( 大正 25,215a7-217a4) 247 讚 +( 入 )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2d,n.20) 248 ( 法 )+ 亦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2d,n.21) 249 自行 - 聖 ( 大正 25,462d,n.22) 250 讚 +( 行 ) 元 明,( 嘆行 ) 石 ( 大正 25,462d,n.23) 25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攝受品 : 自能修無忘失法 恒住捨性, 亦勸他修無忘失 法 恒住捨性, 無倒稱揚修無忘失法 恒住捨性法, 歡喜讚歎修無忘失法 恒住捨性者 ( 大正 7,149b8-11) 252 讚 +( 得 ) 石 ( 大正 25,462d,n.24) 253 是亦 = 亦以 宋 元 明 宮,= 是以 聖 ( 大正 25,462d,n.25) 25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攝受品 : 憍尸迦! 是善男子 善女人等, 修行布施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 大正 7, 149b15-18) 1611

35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我若不修忍辱, 則當諸根毀壞, 色不具足, 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 眾生見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得一切種智 我若懈怠, 不能得菩薩道, 亦不能得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得一切種智 我若亂心, 不能得生諸禪定, 不能以此禪定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得一切種智 我若無智, 不能得方便智 以方便智過聲聞辟支佛地 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得一切種智 B 若隨六蔽則不能具足六度, 終不得成佛道是菩薩復作是思惟 : 我不應隨慳貪故不具足檀波羅蜜, 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尸 羅波羅蜜, 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 不應隨懈怠故不具足毘梨耶波 259 羅蜜, 不應隨亂意故不具足禪波羅蜜, 不應隨癡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若不具足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我終不能出到一切種智 ( 三 ) 結 : 得今世 後世功德如是善男子 善女人, 是般若波羅蜜受持 親近 讀 誦 為他說 正憶念, 亦不離薩婆若心, 得是今世 後世功德 貳 明無方便行及有方便行 ( 壹 ) 略說 釋提桓因白佛言 : 世尊! 希有! 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為迴向薩婆若心故, 亦為不高心故 ( 貳 ) 詳辨一 佛問 263 佛告釋提桓因 : 憍尸(462c) 迦! 云何 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為迴向薩婆若心故, 亦為不高心故? 二 天主答 ( 一 ) 明無方便行釋提桓因白佛言 : 世尊! 菩薩摩訶薩若行世間檀波羅蜜, 布施諸佛 264 辟支佛 聲聞及諸貧窮 265 乞匂 266 行路人, 是菩薩無方便故生高心 ; 若行世間尸羅波羅蜜, 255 方便智 ( 般若 )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8 p.316) 256 ( 便 )+ 佛 聖 ( 大正 25,462d,n.26) 257 ( 我 )+ 不 聖 ( 大正 25,462d,n.27) 258 隨懈 = 墮解 聖 ( 大正 25,462d,n.28) 259 隨 = 墮 聖 ( 大正 25,462d,n.29) 260 薩 - 聖 ( 大正 25,462d,n.30) 261 婆 = 波 聖 ( 大正 25,462d,n.31) 262 心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62d,n.32) 263 菩 = 善 聖 ( 大正 25,462d,n.33) 264 佛 - 聖 ( 大正 25,462d,n.34) 265 貧窮 = 窮貧 聖 ( 大正 25,462d,n.35) 1612

36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言 267 : 我行尸羅波羅蜜, 我能具足尸羅波羅蜜 無方便故生高心 ; 言 : 我行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 我行般若波羅蜜, 我修般若波羅蜜 以是世間般若波羅蜜, 無方便故生高心 世尊! 菩薩修世間四念處時, 自念言 : 我修四念處, 我具足四念處 無方便力故生高心 我修四正懃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自念言: 我修空 無相 無作三昧 ; 我修一切三昧門, 當得一切陀羅尼門 268 我修佛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我當成就眾生, 我當淨佛世界, 我當得一切種智 著吾我無方便力故生高心 世尊! 如是菩薩摩訶薩行世間善法 269, 著吾我故生高心 ( 二 ) 明有方便行世尊! 若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 不得施者, 不得受者, 不得施物, 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 為迴向薩婆若故, 亦不生高心 ; 行尸羅波羅蜜, 尸羅不可得 ; 行羼提波羅蜜, 羼提不可得 ; 行毘梨耶波羅蜜, 毘梨耶不可得 ; 行禪波羅蜜, 禪不可得 ; 行般若波羅蜜, 般若不可得 ; 修四念處, 四念處不可得 ; 乃至修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 修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不可得 ; 乃至修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不可得 世尊! 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為迴向薩婆若故,(463a) 亦為不生高心故 論 2 諸天及諸佛守護, 諸惡滅 眾善增 (1) 所言人皆信受 所語人皆信受 者, 是菩薩常令不善法斷滅 善法轉增, 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是人修集福德 智慧故, 成大威德 ; 設使妄語, 人皆信受, 何況實語! (2) 親友堅固 272 親友堅固 者, 是人於一切眾生中, 深有慈悲心, 何況親友於我有益! 266 (1) 匂 = 自 聖 ( 大正 25,462d,n.36) (2) 匂 同 丐 ( 漢語大字典 ( 一 ),p.257) 267 ( 自念 )+ 言 石 ( 大正 25,462d,n.37) 268 ( 一切 )+ 眾 石 ( 大正 25,462d,n.38) 269 法 +( 者 ) 石 ( 大正 25,462d,n.39) 270 此處原有 : 問曰: 先已說魔若魔民等三種人欲破壞般若, 今何以故重說? 答曰 : 佛先說三 種人來求便 恐怖, 欲令愁惱 中來者, 不為惱人, 但欲破毀般若波羅蜜 ; 不隨其願, 不能 得破 後來三種人, 雖欲生心破壞, 即時滅去 ( 大正 25,463a2-7) 等八十字, 今依印順 法師, 大智度論 ( 標點本 )( 六 ),p.2127 校勘, 移至上段論文最後 271 語 = 謂 聖 ( 大正 25,463d,n.3) 272 有 - 宮 ( 大正 25,463d,n.4) 1613

37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3) 不說無益語 是菩薩愛敬佛道, 知身口無常故, 不說無益之言 (4) 不為惑覆 以善法增長故, 瞋恚等煩惱不能覆心 行者作是念 : 結使雖起, 智慧思惟, 不令覆心 ; 結使若起, 今世不善, 後世不善, 妨於佛道! 設使心起結使, 不起口業 ; 273 設口業起, 不成身業 ; 設身業起, 不至大惡如凡夫人也 是菩薩雖卑陋鄙賤, 以行勝法故, 得在勝人數中 結 是今世功德 3 以四種正行 ( 自行 教他 讚歎 隨喜 ) 修一切善法 是人深樂善法故, 能於善法四種正行求 ; 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 以不深樂善法故 (1 所謂 ) 自不殺生, 慈悲一切 ; ( 2 ) 277 深自利故, 亦教他 ; ( 3 ) 慈是一切賢聖法故, 常讚歎 ; ( 4 ) 是菩薩常欲令人得樂故, 見有不殺者, 歡喜愛樂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4 攝一切善法入六度中, 所得果報與眾生共, 並迴向無上菩提 (1) 以無所得行六度, 所得果報與眾生共, 迴向無上菩提 上四種行廣說 ; 今略說一切 278 功德總攝入六波羅蜜中, 所得果報與眾生共之 (2) 思惟不行六度之過患 279 是菩薩未入正位, 諸煩惱未盡故, 或時起慳等諸煩惱, 280 爾時應作是思惟, 諫 281 喻其心 : 若不布施, 我自 282 失 (463b) 四事功德, 所謂 (1 ) 283 後身生貧窮, 貧窮故, 自不能利益, 何能利他! (2 ) 若不利他, 則不能成就眾生 ; (3 ) 284 若不能成就眾生, 亦不能淨佛世界 何以故? 以眾生淨故, 世界清淨 (4 ) 若不具足是等眾事, 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273 至 = 生 聖 ( 大正 25,463d,n.5) 274 也 - 宮 聖 ( 大正 25,463d,n.6) 275 雖卑 = 離復賊 聖, 雖 +( 復 ) 宋 元 明 宮 石 ( 大正 25,463d,n.7) 276 ( 故 )+ 得 石 ( 大正 25,463d,n.8) 277 亦 +( 不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63d,n.9) 278 一切 - 宋 元 明 宮 聖 ( 大正 25,463d,n.10) 279 或 = 成 聖 ( 大正 25,463d,n.11) 280 未入正位, 煩惱未盡, 時或起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8 p.316) 281 諫諭 : 亦作 諫喻 勸諫曉喻 ( 漢語大詞典 ( 十一 ),p.335) 282 自 = 身 聖, 自 - 石 ( 大正 25,463d,n.12) 283 生 - 石 ( 大正 25,463d,n.13) 284 若 - 宋 元 明 宮 聖 石 ( 大正 25,463d,n.14) 1614

38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6 貳 明無方便行及有方便行 ( 壹 ) 述要一 明無方便行 285 以要言之, 無方便者雖行六波羅蜜, 內不能離我心, 外取諸法相 286 所謂我是施者, 彼是受者, 是布施物 ; 是因緣故, 不能到佛道! 二 明有方便行與此相違, 是有方便 ( 貳 ) 釋疑 : 世間波羅蜜等非正道, 佛何以於般若中說之 287 問曰 : 若世間波羅蜜等非是正道, 是般若波羅蜜中, 佛何以說? 答曰 : 此是行者初門, 與正道相似故 ; 先行相似法, 後得真道 要 = 惡 石 ( 大正 25,463d,n.15) 286 內不離我心 無方便 外取諸法相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B019 p.146) 287 若 - 聖 ( 大正 25,463d,n.17) 288 相 - 宮 ( 大正 25,463d,n.18) 289 後得 = 得後 宋 ( 大正 25,463d,n.19) 290 先行世間六度為初門 [ 似 ], 引出世六度 [ 真 ]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8]p.316) 1615

39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壹 再明受持般若的利益 4 ( 壹 ) 不為刀箭所傷 一 正明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57 釋寶塔校量 1 品第三十二 2 3 ( 大正 25,463b16-467b20) 釋厚觀 ( )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 5 :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 受持 親近 讀 誦 正憶念, 不離薩婆若心, 兩陣戰時, 是善男子 善女人誦般若波羅蜜故, 入軍陣中, 終不失命, 刀箭不傷 二 釋因由 : 能離自他煩惱刀箭故 何以故? 是善男子 善女人長夜修行六波羅蜜, 自除婬欲刀箭, 亦除他人婬欲刀箭 ; 自除瞋恚刀箭, 亦除他人瞋恚刀箭 ; 自除愚癡刀箭, 亦除他人愚癡刀箭 ; 自除邪見刀箭, 亦除他人邪見刀箭 ; 自除纏垢刀箭, 亦 (463b) 除他人纏垢刀箭 ; 自除諸結使刀箭, 亦除他人結使刀箭 三 結成 憍尸迦! 以是因緣, 是善男子 善女人不為刀箭所傷 ( 貳 ) 不為水火眾惡所傷 一 正明 復次, 憍尸迦! 是善男子 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 受持 親近 讀 誦 正憶念, 6 不離薩婆若心, 若以毒藥薰 若以蠱道 7 8 若以火坑 若以深水 若欲刀殺 若與毒, 1 校量 :1. 衡量, 考查 2. 較量, 計較 ( 漢語大詞典 ( 四 ),p.1003) 2 (( 釋寶 二 )) 十字 =(( 釋大明品第三十二 )) 八字 宋 元 明, 但文中第八字二下明本有經作寶塔大明品七字夾註,(( 釋第三十二品大明品 )) 九字 宮 ( 大正 25,463d,n.24) 3 (( 大智 七 )) 十八字 =(( 大智度經論卷第五十七釋第卅一品訖第卅二品 )) 二十字 聖,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寶塔校量品第卅一五十九 )) 十九字 石 ( 大正 25,463d,n.23) 4 (1) 般若功德 : 刀箭水火等不傷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2) 大品經義疏 卷 6: 不橫死果有二: 第一 明刀箭不傷, 二 明水火等不害 初明刀箭不傷中有二 : 第一 正離橫死果, 二 何以故 下, 釋意云 : 斷三毒是內, 刀箭在內 ; 自他既兩除, 外刀箭刀等則不害也 內無故果無也 ( 卍新續藏 24,267c6-10) 案 : 刀 字疑剩 ( 卍新續藏 24,267d,n.8) 5 因 +( 憍尸迦 ) 石 ( 大正 25,463d,n.27) 6 離 = 坑 聖 ( 大正 25,463d,n.30) 7 (1) 蠱 :3. 傳說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 6. 誘惑, 迷亂 ( 漢語大詞典 ( 八 ),p.999) (2) 蠱道 : 蠱術 ( 漢語大詞典 ( 八 ),p.1000) (3)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 卷 6: 蠱道: 姑五反, 韻英 云: 蠱毒媚惑人也 韻詮 云 : 蠱 蠱物病害人亦蠱毒也 字書 云 : 蠧神也 說文 云 : 腹中蟲也, 從蟲從皿 1616

40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057 如是眾惡皆不能傷 二 釋因由 ( 一 ) 般若是大明呪, 於般若中學, 能離諸惱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 是無上呪 若善男子 善女人於是明呪中學, 自不惱身, 亦不惱他, 亦不兩惱 ( 二 ) 人與法皆不可得故, 能離諸惱 何以故? 是善男子 善女人不得我 不得眾生 不得壽命, 乃至知者 見者皆不可得 ; 9 10 不得色 受 想 行 識, 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 不自惱身, 亦不惱他, 亦不兩惱 三 得益 : 三世諸佛學大明咒皆得無上菩提 學是大明呪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觀一切眾生心, 隨意說法 何以故? 過去諸佛學是大明呪,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當來諸佛學是大明呪,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今現在諸佛學是大明呪,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參 ) 但書寫供養般若, 人 非人不得其便 一 正明 復次, 憍尸迦! 般若波羅蜜, 若有但書寫經卷, 於舍供養, 不受 不讀 11, 不誦 不說 不正憶念, 是處若人 若非人不能得其便 12 二 釋因由 : 諸天守護般若故 13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 為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諸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 及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所守護故 是般若波羅蜜所止處, 諸天皆來供養 (464a) 恭敬 尊重 讚歎, 禮拜已去 是善男子 善女人, 是般若波羅蜜, 但書寫經卷, 於舍供養, 不受 不讀 不誦 不說 不正憶念, 今世得如是功 德 14 或作蛄, 或有音野, 道者方言不同耳 蟲音逐融反, 蠧音都固反, 皿音明秉反 ( 大正 54,321a16-17) 8 與 = 以 石 ( 大正 25,463d,n.31) 9 般若功德 : 行六度故不得我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 p.304) 10 得色 = 可得 宮 ( 大正 25,463d,n.35) 11 讀 = 讚 宮 ( 大正 25,463d,n.36) 1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復次, 憍尸迦! 若善男子 善女人等書此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呪王, 置清淨處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雖不聽聞 受持 讀誦 精勤修學 如理思惟, 亦不為他開示分別, 而此住處國邑王都人 非人等, 不為一切災橫疾疫之所傷害 ( 大正 7,151c5-10) 13 一切經音義 卷 22: 阿迦尼吒天( 具云 阿迦尼瑟吒, 言 阿迦 者, 色 也; 尼瑟吒, 究竟 也 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終極也) ( 大正 54,443a16-18) 1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何以故? 憍尸迦!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呪王隨所住處, 為此三千大千世界及餘十方無邊世界所有四大王眾天乃至色究竟天并諸龍神 阿素洛等, 常來守護,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不令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呪王有留難故 憍尸迦! 是善男子 善女人等, 但書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呪王, 置清淨處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尚獲如是現法利益, 況能聽聞 受持 讀誦 精勤修學 如理思惟, 及廣為他開示分別! 當知是輩功德無邊, 速證菩提利樂一切 ( 大正 7,151c10-20) 1617

41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三 舉菩提樹為證 譬如若人 若畜生來入菩提樹下, 諸邊內外 ; 設人 非人來, 不能得其便 15 何以故? 是處, 過去諸佛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未來諸佛 現在諸佛亦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得佛已, 施一切眾生無恐無畏, 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受天上 人中福樂, 亦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得須陀洹果,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般若波羅蜜力故, 是處得恭敬 禮拜, 華香 瓔珞 擣香 18 澤香 幢蓋 伎樂供養 論 壹 再明受持般若的利益 21 ( 壹 ) 不為刀箭所傷 一 釋疑 : 佛說 業因緣無能免者, 云何此中言 讀誦般若者不為刀箭所傷 問曰 : 現有受持 讀 誦, 入於軍陣, 為刀兵所傷, 或至失命 又佛說 : 業因緣, 非空非海中, 無有得免者 24 是中佛何以故言 讀誦般若者, 入軍陣中兵 25 刃不傷, 亦不失命? 答曰 : ( 一 ) 有二種業因緣, 此中為不必受報故說 有二種業因緣 : 一者 必應受報, 二者 不必受報 26 為必應受報故, 法句 27 中如是說 此中為不必受報故, 說 讀誦般若, 兵刃不傷 ( 二 ) 舉喻合法 譬如大逆重罪應死之人, 雖有強力 財寶, 不可得免 ; 有人罪輕, 雖入死科 2829, 理 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譬如有人或傍生類入菩提樹院, 或至彼院邊, 人 非人等不能傷害 ( 大正 7,151c26-27) 16 瓔珞 = 纓絡 明 下同 ( 大正 25,464d,n.5) 17 擣 = 揭 石 ( 大正 25,464d,n.6) 18 一切經音義 卷 11: 擣香( 多老反 末香也, 古人語 : 朴, 故云 擣香 也 ) ( 大正 54,375-b21) 19 唐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 16: 澤香, 即塗香也 ( 大正 35,625c29) 20 伎 = 妓 元 明 下同 ( 大正 25,464d,n.7) 21 般若功德 : 刀箭水火等不傷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0]p.304) 22 法句經 : 非空非海中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H006]p.393) 23 免 = 勉 石 ( 大正 25,464d,n.9) 24 (1) 法句經 卷上 1 無常品 :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 大正 4,559b6-7) (2) 法句經 卷上 17 惡行品 : 非空非海中, 非隱山石間, 莫能於此處, 避免宿惡殃 ( 大正 4,565a24-25) 25 刃 = 刀 聖 石 ( 大正 25,464d,n.10) 26 必應受報二種業 不必受報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B019]p.146) 27 法句經 卷上 1 無常品 ( 大正 4,559b6-7) 卷上 17 惡行品 ( 大正 4,565a24-25) 28 (1) 科 :4. 法規, 刑律 5. 審理獄訟, 判刑 ( 漢語大詞典 ( 八 ),p.48) (2) 科 = 料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4d,n.13) 29 科 = 料 宋 元 明 宮 ( 大正 25,464d,n.13) 1618

42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在可救, 用力勢 財物, 便得濟命, 不救則死 善男子亦如是, 若無必受報罪, 雖有死事來, 至讀誦般若波羅蜜, 則得濟度 ; 若不讀誦, 則不免死, 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羅蜜無有力勢 二 釋因由 ( 一 ) 斷惡修善修集福慧, 慈悲教化眾生除其惡心故 31 復次, 善男子 善女人若遠離惡法 調伏其心, 煩惱折減, 一心直信善法, 無有疑悔 ; 從久遠已來, 修集福德 智慧, 於一切眾生有慈悲心, 教化眾生 (464b), 除去惡心 如是善男子, 刀兵不傷, 命不中斷 ( 二 ) 常行六度廣集福慧, 除自他三毒刀箭故如佛自說因緣 : 長夜行六波羅蜜, 除己身及他身三毒刀箭 五波羅蜜是福德,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 32 以廣集此二事故, 不中失命 ( 貳 ) 不為水火眾惡所傷一 略明如前 不為刀箭所傷 毒藥 水 火等, 亦如是 二 明般若是無上咒, 能離眾惡復次, 如外道神仙呪術力故, 入水不溺 入火不熱 毒蟲不螫, 何況般若波羅蜜是十方諸佛所因成就呪術! ( 參 ) 但書寫供養般若, 人非人不得其便一 釋疑 : 云何但書寫供養般若便得如是功德問曰 : 如上所說, 是事可信 ; 今此中不能受持 讀 誦 念般若等, 但書寫 供養, 云何得是功德? 答曰 : 是人所得功德, 亦同於上 何以故? 有人先已聞師說般若義, 深入愛樂, 然不 33 識文字, 違離師故 34, 不能讀誦 ; 而不惜財寶, 雇人書寫, 盡心種種供養, 意與讀誦者同, 故亦得功德 二 釋因由 : 諸天守護般若故人不能得便者, 諸天守護 三 舉菩提樹為證 35 是事難信, 故佛以菩提樹為喻 佛以般若力故, 於菩提樹下成無上道, 無上道氣勢故, 其處猶有威德, 眾生入中, 眾惡不得其便 ; 何況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 善男子盡心供養而無功德? 30 力 = 刀 聖 ( 大正 25,464d,n.14) 31 直 = 真 聖 ( 大正 25,464d,n.18) 32 (1) 六度 : 前五福, 第六慧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07]p.298) (2) 六度配二嚴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8]p.316) 33 違 = 遠 石 ( 大正 25,464d,n.27) 34 故 = 教 元 明 石 ( 大正 25,464d,n.28) 35 氣勢 = 力勢 宋 元 明,= 力熟 宮 ( 大正 25,464d,n.30) 1619

43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貳 校量功德 ( 壹 ) 以 供養般若 與 供養舍利 校量一 明 供養般若 勝 供養舍利 ( 一 ) 天主問 : 供養般若 與 供養舍利, 何者得福多釋提桓因白佛言 : 世尊! 若善男子 善女人書寫般若波羅蜜, 華香 瓔珞乃至伎樂供養 ; 若有人, 佛般涅槃後, 若供養舍利, 若起塔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 華香 瓔珞乃至伎樂供養 是二何者得福多? ( 二 ) 佛反問令天主答 1 佛反問: 佛之一切種智及相好身依何法修學而得佛告釋提桓因 : 我還問汝, 隨汝意答我 於汝意云何? 如佛得一切種智及得是身, 從何道學, 得是一切種智 得是身? 36 2 天主答: 依般若修學而得釋提桓因白佛言 : 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 得一切種智及相好身 37 ( 三 ) 佛述成, 並顯 供養般若 勝 供養舍利 1 般若為本, 舍利為末 (1) 不以相好身名為佛, 得一切種智方名為佛佛告釋提桓因 : 如是! 如是! 憍尸迦! 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 得 (464c) 一切種智 憍尸迦! 不以是身名為佛, 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 憍尸迦! 是佛一切種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38 (2) 佛身是一切種智所依處, 故佛涅槃後應供養舍利以是故, 憍尸迦! 是佛身, 一切種智所依處, 佛因是身得一切種智 39 善男子當作是思惟 : 是身, 一切種智所依處 是故我涅槃後舍利, 當得供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佛告憍尸迦 : 我還問汝, 當隨意答 於意云何? 如來所得一切相智及相好身, 依何等法修學而得? ( 大正 7,152a25-27) 37 (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天帝釋言 : 世尊! 如來所得一切相智及相好身, 依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修學而得 ( 大正 7,152a27-29) (2) 大品經義疏 卷 6: 天主答云 : 般若是本, 舍利是末 ( 卍新續藏 24,268c7) 3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佛言 : 憍尸迦! 如是! 如是! 如汝所說 我依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修學故, 得一切相智及相好身 何以故? 憍尸迦! 不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 憍尸迦! 非但獲得相好身故說名如來 應 正等覺, 要由證得一切相智故名如來 應 正等覺 ( 大正 7,152a29-b6) 39 ( 般 )+ 涅 石 ( 大正 25,464d,n.36) 4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憍尸迦! 如來所得一切相智, 要由般若波羅蜜多為因而起 ; 佛相好身但為依處, 若不依止佛相好身, 一切相智無由而起 是故般若波羅蜜多正為因起一切智智, 欲令此智現前相續故, 復修集佛相好身 此相好身若非遍智所依處者, 一切天 龍 人 非人等不應竭誠供養恭敬, 以相好身與佛遍智為所依止故, 諸天 龍神 人 非人等供養恭敬 由此緣故, 我涅槃後, 諸天 龍神 人 非人等供養恭敬我設利羅 ( 大正 7,152b6-15) 1620

44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供養般若 勝 供養舍利 (1) 供養般若即供養一切種智 復次, 憍尸迦! 善男子 善女人若聞是般若波羅蜜, 書寫 受持 親近 讀 誦 正憶念, 華香 瓔珞 擣香 澤香 幢蓋 伎樂, 恭敬 供養 尊重 讚歎, 是善男子 善女人則為供養一切種智 (2) 供養般若得福勝供養舍利 以是故, 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 若受持 親近 讀 誦 說 正憶念 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 華香 瓔珞乃至伎樂 ; 若復有善男子 善女人, 佛般涅槃後, 供養舍利, 起塔, 恭敬 尊重 讚歎, 華香乃至伎樂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是般若波羅蜜, 書 持 供養 恭敬 尊重 讚歎, 華香 瓔珞乃至伎樂, 是人得福多! 41 (3) 釋因由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 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一切三昧 一切禪定 一切陀羅尼, 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 成就眾生 淨佛世界, 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 菩薩家成就 色成就 資生之物成就 眷屬成就 大慈大悲成就, 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 42 剎利大姓 婆羅門大姓 居士大家, 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 ; 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 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辟支佛 諸菩薩摩訶薩 諸佛, 諸佛一切種智, 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 二 釋疑 : 供養般若得福甚多, 云何閻浮提人不供養 ( 一 ) 天主問 爾時, 釋提桓因白佛言 : 世尊! 閻浮提人不供養般若波羅蜜, 不恭敬 不尊重 不 讚歎, 為不知供養多 (465a) 所利益耶? 43 ( 二 ) 佛答 1 佛反問答 (1) 第一反問答 閻浮提中幾人於三寶得不壞信 無疑, 決了 A 佛問 佛告釋提桓因 : 憍尸迦! 於汝意云何? 閻浮提中幾所人信佛不壞? 信法 44 信僧不壞? 幾所人於佛無疑? 於法 於僧無疑? 幾所人於佛決了? 於法 於僧決了? 般若 : 能生 能受一切善法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02 p.288) 4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能辦菩薩摩訶薩族姓圓滿 色力圓滿 財寶圓滿 眷屬圓滿故, 能辦一切大慈 大悲 大喜 大捨故 ( 大正 7,152c14-16) 43 大品經義疏 卷 6: 爾時, 釋自佛 下第五釋為二 : 初 疑, 二 釋疑 釋疑中四 : 第一 反問答, 第二 正答, 第三 釋答, 第四 證答 ( 卍新續藏 24,268a5-6) 案 : 自 疑 白, 次同 ( 卍新續藏 24,268d,n.1) 44 法 +( 不壞 ) 石 ( 大正 25,465d,n.1) 4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佛告憍尸迦: 我還問汝, 當隨意答 於意 1621

45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B 天主答 釋提桓因白佛言 : 世尊! 閻浮提人於佛 法 僧不壞信少, 於佛 法 僧無疑 決了亦少 46 (2) 第二反問答 閻浮提中幾人得三十七品乃至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A 佛問 憍尸迦! 於汝意云何? 閻浮提幾所人得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 八解脫 九次第定 四無礙智 六神通? 閻浮提幾所人斷三結故, 得須陀洹道? 幾所人斷三結, 亦婬瞋癡薄故, 得斯陀含道? 幾所人斷五下分結, 得阿那含道? 幾所人斷五上分結, 得阿羅漢? 閻浮提幾所人求辟支佛? 幾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B 天主答 釋提桓因白佛言 : 世尊! 閻浮提中少所人得三十七品, 乃至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47 2 佛正答 閻浮提中少人得三不壞信乃至行菩薩道轉少 佛告釋提桓因 : 如是! 如是! 憍尸迦! 少所人信佛不壞 信法不壞 信僧不壞, 少所人於佛無疑 於法無疑 於僧無疑, 少所人於佛決了 於法決了 於僧決了 ; 憍尸迦! 亦少所人得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 八解脫 九次第定 四無礙智 六神通 ; 憍尸迦! 亦少所人斷三結得須陀洹 斷三結亦婬瞋癡薄得斯陀含 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 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 少所人求辟支佛 ; 於是中亦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發心中亦少所人行菩薩道 48 云何? 贍部洲內有幾許人成佛證淨 成法證淨 成僧證淨? 有幾許人於佛無疑 於法無疑 於僧無疑? 有幾許人於佛究竟 於法究竟 於僧究竟? ( 大正 7,152c26-153a2) 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天帝釋言: 世尊! 贍部洲內有少許人成佛證淨 成法證淨 成僧證淨, 乃至有少許人發心定趣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 大正 7,153a10-12) 47 大品經義疏 卷 6: 佛告釋: 如是! 如是! 下第二正答, 既一切門少, 當知般若固行少, 不便疑也 ( 卍新續藏 24,268a14-15) 案 : 知 下一有 信 字 ( 卍新續藏 24,268d,n.2) 4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窣堵波品 : 爾時, 佛告天帝釋言 : 如是! 如是! 如汝所說 憍尸迦! 贍部洲內極少分人成佛證淨 成法證淨 成僧證淨, 轉少分人於佛無疑 於法無疑 於僧無疑, 乃至轉少分人發心定趣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轉少分人既發心已精勤修習趣菩提行, 轉少分人精勤修習菩提行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 憍尸迦! 諸有情類流轉生死, 無量世來多不見佛, 不聞正法, 不親近僧, 不行布施, 不持淨戒, 不修安忍, 不起精進, 不習靜慮, 不學般若 ; 不聞內空, 不修內空, 乃至不聞無性自性空, 不修無性自性空 ; 不聞四念住, 不修四念住, 廣說乃至不聞十八佛不共法, 不修十八佛不共法, 不聞一切三摩地門, 不修一切三摩地門 ; 不聞一切陀羅尼門, 不修一切陀羅尼門 ; 不聞一切智, 不修一切智, 不聞道相智 一切相智, 不修道相智 一切相智 憍尸迦! 由是因緣, 當知於此贍部洲中極少分人成佛證淨 成法證淨 成僧證淨, 轉少分人 1622

46 第五冊 : 大智度論 卷 佛釋答 眾生前世不聞諸法不修諸善, 乃至少有行菩薩道證無上菩提 何以故? 是眾生前世不見佛 不聞法 不供養比丘僧, 不布施 不持戒 不忍辱 不精進 不禪定 無智慧, 不聞內空 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亦不聞不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亦不聞不修諸三昧門 諸 (465b) 陀羅尼門, 亦不聞不修一切智 一切種智 憍尸迦! 以是因緣故, 當知少所眾生信佛不壞 信法不壞 信僧不壞 ; 乃至少所眾生求辟支佛道 ; 於是中少所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發心中少所眾生行菩薩道, 於是中亦少所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0 4 佛證答 佛觀眾生遠離般若力故住阿鞞跋致地者少, 多墮二乘地 憍尸迦! 我以佛眼見東方無量阿僧祇眾生發心, 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行菩薩道 ; 是眾生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 若一 若二住阿鞞跋致地, 多墮聲聞 辟支佛地 南西北方 四維 上下, 亦如是 三 結勸 ( 一 ) 勸修般若及諸餘善法 1 勸修般若 以是故, 憍尸迦! 善男子 善女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應聞般若波羅蜜, 應受持 親近 讀 誦 說 正憶念 ; 受持 親近 讀 誦 說 正憶念已, 應書經卷, 恭敬 供養 尊重 讚歎, 香華 瓔珞乃至伎樂 2 勸修諸餘善法 諸餘善法入般若波羅蜜中者, 亦應聞 受持乃至正憶念 何等是諸餘善法? 所謂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內空 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諸三昧門 諸陀羅尼門,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 如是等無量諸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 51 是亦應聞 受持乃至正憶念 52 ( 二 ) 釋因由 於佛無疑 於法無疑 於僧無疑, 乃至轉少分人發心定趣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轉少分人既發心已精勤修習趣菩提行, 轉少分人精勤修習菩提行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 大正 7,153a12-b6) 49 大品經義疏 卷 6: 何以故? 是眾生無世不見佛 下第三釋答, 今數論及地論人有所得解義, 有佛可見, 有法可聞 此至不見佛, 不聞法也 ( 卍新續藏 24,268a16-18) 案 : 無 應作 前 50 (1) 大品經義疏 卷 6: 我以佛眼 下第四證答, 明見如此也 ( 卍新續藏 24,268a18) (2) 發心者多, 不退者少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11,p.305) 51 般若 : 無量善法入般若中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E002]p.288) 52 大品經義疏 卷 6: 何以故 下三何以故釋勸 初何以故, 歎般若是佛所學 第二何以故, 歎般若是三乘所應學, 亦是三乘法印 第三何以故, 轉廣明般若是依止, 及是三乘 五乘人依止也 ( 卍新續藏 24,268a22-b1) 案 : 大智度論 卷 摩訶衍品 : 此諸經中, 般若波羅蜜最大, 故說 摩訶衍, 即知已說 般若波羅蜜 諸餘助道法, 無般若波羅蜜和合, 則不能至佛 ; 以是故, 一切助道法, 皆是般若波羅蜜 ( 大正 25,394b22-26) 162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果清和尚開示

果清和尚開示 - 1-101.03.05 第 二 次 廣 教 誡 清 公 和 尚 宣 講 一 宣 說 八 敬 法 比 丘 尼 八 敬 法 諸 族 姓 女 諦 聽! 如 來 無 所 著 等 正 覺, 說 八 不 可 違 法, 應 尊 重 恭 敬 讚 歎, 盡 形 壽 不 應 違 第 雖 百 臘 比 丘 尼, 見 初 受 戒 比 丘, 應 起 迎 逆 禮 拜 問 訊 請 令 坐 第 比 丘 尼 不 得 罵 謗 比 丘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止 觀 大 意 1995/3/4 于 加 州 南 灣 菩 提 學 會 各 位 法 友! 近 多 少 年 來, 各 地 區 的 佛 教 徒, 歡 喜 禪 的 人 增 多 了 很 多 這 也 可 能 是 各 地 的 善 知 識 的 提 倡, 也 是 各 地 方 的 佛 教 徒 的 善 根 所 以, 在 台 灣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有 多 少 百 人 報 名 坐 禪 這 件 事 ( 或 者 說 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anel Paper on T&D-Chinese _as at 6.2.2013__final_.doc

Microsoft Word - Panel Paper on T&D-Chinese _as at 6.2.2013__final_.doc 二 零 一 三 年 二 月 十 八 日 會 議 討 論 文 件 立 法 會 CB(4)395/12-13(03) 號 文 件 立 法 會 公 務 員 及 資 助 機 構 員 工 事 務 委 員 會 公 務 員 培 訓 及 發 展 概 況 目 的 本 文 件 介 紹 公 務 員 事 務 局 為 公 務 員 所 提 供 培 訓 和 發 展 的 最 新 概 況, 以 及 將 於 二 零 一 三 年 推 出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17 17.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 以 安 樂 行 品 為 中 心 釋 常 源 第 二 屆 法 鼓 山 僧 伽 大 學 佛 學 系 目 次 一 前 言 二 法 華 經 的 安 樂 行 品 ( 一 ) 四 安 樂 行 的 定 義 ( 二 ) 四 安 樂 行 的 大 意 三 三 無 漏 學 與 安 樂 行 之 關 係 ( 一 ) 以 戒 安 身 即 是 安 樂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P2018_Report_Chi _12Apr2012_.doc

Microsoft Word - MP2018_Report_Chi _12Apr2012_.doc 人 力 資 源 推 算 報 告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二 零 一 二 年 四 月 此 頁 刻 意 留 空 - 2 - 目 錄 頁 前 言 詞 彙 縮 寫 及 注 意 事 項 摘 要 第 一 章 : 第 二 章 : 第 三 章 : 第 四 章 : 附 件 一 : 附 件 二 : 附 件 三 : 附 件 四 : 附 件 五 : 附 件 六 : 附 件 七 : 引 言 及 技 術 大 綱 人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1 i -------------------------------------------------- ii iii iv v vi vii 36~39 108 viii 15 108 ix 1 2 3 30 1 ~43 2 3 ~16 1 2 4 4 5 3 6 8 6 4 4 7 15 8 ----- 5 94 4 5 6 43 10 78 9 7 10 11 12 10 11 12 9137

More information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3 1 2 3 4 4 5 6 7 8 9 5 10 1 2 11 6 12 13 7 8 14 15 16 17 18 9 19 20 21 22 10 23 24 23 11 25 26 7 27 28 12 13 29 30 31 28 32 14 33 34 35 36 5 15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ore information

皮肤病防治.doc

皮肤病防治.doc ...1...1...2...3...4...5...6...7...7...9...10... 11...12...14...15...16...18...19...21 I ...22...22...24...25...26...27...27...29...30...31...32...33...34...34...36...36...37...38...40...41...41...42 II

More information

性病防治

性病防治 ...1...2...3...4...5...5...6...7...7...7...8...8...9...9...10...10... 11... 11 I ...12...12...12...13...14...14...15...17...20...20...21...22...23...23...25...27...33...34...34...35...35 II ...36...38...39...40...41...44...49...49...53...56...57...57...58...58...59...60...60...63...63...65...66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南北特色风味名菜 _一)

中国南北特色风味名菜 _一) ...1...1...2...3...3...4...5...6...7...7...8...9... 10... 11... 13... 13... 14... 16... 17 I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36... 37...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16DA46AB4BCABD7BDD7A16EA4A7C4B4B3EBA15DBAD6C459AED5A4CDB77CA141323031342E31302E3032A15EA15DC4C0AB70C65BA15E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16DA46AB4BCABD7BDD7A16EA4A7C4B4B3EBA15DBAD6C459AED5A4CDB77CA141323031342E31302E3032A15EA15DC4C0AB70C65BA15E2E646F6378> 大 智 度 論 之 譬 喻 福 嚴 校 友 會 第 五 次 佛 學 研 習 營 大 智 度 論 之 譬 喻 一 親 近 善 知 識, 敬 師 如 佛 ( 一 ) 大 智 度 論 卷 49 20 發 趣 品 ( 大 正 25,414b21-c24): 1 若 人 憍 心 自 高, 則 法 水 不 入 ; 若 恭 敬 善 師, 則 功 德 歸 之 ( 釋 厚 觀,2014.10.02, 福 嚴 校 友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穨學前教育課程指引.PDF

穨學前教育課程指引.PDF i 1 1.1 1 1.2 1 4 2.1 4 2.2 5 2.3 7 2.4 9 2.5 11 2.6 1 2 1 5 3.1 1 5 3.2 1 5 19 4.1 19 4.2 19 4.3 2 1 4.4 29 4.5 38 4.6 4 3 4.7 47 50 5.1 5 0 5.2 5 0 5.3 6 2 5.4 9 4 5.5 1 2 6 ( ) 1 2 7 ( ) 1 31 ( ) 1

More information

39898.indb

39898.indb 1988 4 1998 12 1990 5 40 70.................................................. 40.............................................................. 70..............................................................

More information

穨ecr2_c.PDF

穨ecr2_c.PDF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6 27 2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3 4 41 42 43 5 44 45 46 6 47 48 49 50 51 52 1 53 2 54 55 3 56

More information

電腦相關罪行跨部門工作小組-報告書

電腦相關罪行跨部門工作小組-報告書 - ii - - iii - - iv - - v - - vi - - vii - - viii - (1) 2.1 (2) (3) 13.6 (4) 1.6 (5) 21 (6) (7) 210 (8) (9) (10) (11) ( ) ( 12) 20 60 16 (13) ( ) (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20 .. ===== ===== ===== ===== ===== ======.. 21 22 ===== ===== ===== ===== 23 24 25 26 27 28 29 ==== ====

More information

发展党员工作手册

发展党员工作手册 发 展 党 员 工 作 问 答 目 录 一 总 论...9 1. 发 展 党 员 工 作 的 方 针 是 什 么? 如 何 正 确 理 解 这 个 方 针?... 9 2. 为 什 么 强 调 发 展 党 员 必 须 保 证 质 量?... 9 3. 如 何 做 到 慎 重 发 展?... 10 4. 如 何 处 理 好 发 展 党 员 工 作 中 的 重 点 与 一 般 的 关 系?...11 5.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01 19.02 19.03 [ 2009 1 1 ] 19.04 (1) 19.29 19.73 19.72 (c) (d) 200% (e) 1/13 19 1 (i) 20.06(3) 19.04(8) 20.06(17) (ii) (iii) 19.04(8) 20.06(17) (A) (aa) 1 (bb) (B) (f) (i) 19.04(1)(g) (ii) (iii) (A)

More information

某 些 人 不 能 夠 分 辨 哪 一 個 是 我 該 行 的 布 施, 哪 一 個 是 不 該 行 的 布 施, 所 以, 這 樣 一 來, 很 多 的 布 施 將 成 為 輪 迴 和 惡 趣 之 因 所 以, 有 時 候 我 們 雖 然 是 在 布 施, 但 是, 這 個 布 施 能 不 能 夠

某 些 人 不 能 夠 分 辨 哪 一 個 是 我 該 行 的 布 施, 哪 一 個 是 不 該 行 的 布 施, 所 以, 這 樣 一 來, 很 多 的 布 施 將 成 為 輪 迴 和 惡 趣 之 因 所 以, 有 時 候 我 們 雖 然 是 在 布 施, 但 是, 這 個 布 施 能 不 能 夠 35.4 次 者 : 阻 止 能 布 施 者 布 施 不 淨, 並 且 令 他 們 學 習 清 淨 布 施 : 某 些 人 當 他 布 施 時 不 知 清 淨 或 不 清 淨 的 布 施, 由 此 之 故, 很 多 成 為 輪 迴 和 惡 趣 之 因 的 布 施, 故 理 當 學 習 與 此 相 反 的 布 施 如 是 在 廣 博 仙 人 請 問 經 中 所 說 的 三 十 二 個 不 淨 布 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釋 厚 觀 (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2015.9.26) 各 位 法 師 各 位 居 士, 大 家 好! 今 天 跟 大 家 分 享 一 則 佛 典 故 事, 這 故 事 出 自 法 句 譬 喻 經, 在 大 正 藏 第 4 冊 595 頁 中 欄 到 596 頁 上 欄 過 去, 佛 在 舍 衛 國 祇 園 精 舍 時, 有 四 位 新 學 比 丘 一 起 來 到 㮈 樹 下 坐 禪 修

More information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法 性 空 慧 學 目 次 教 釋 一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義 脈... 一 二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講 錄... 一 九 三 能 斷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經 釋... 九 一 懸 論 釋 經 甲 一 序 分 甲 二 正 宗 分 乙 一 請 乙 二 許 乙 三 正 說 丙 一 示 宗 本 答 三 問 丙 二 斷 餘 疑 丁 一 斷 所 行 疑 戊 一 三 斷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指 導 教 授 : 蔡 伯 郎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果 錚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 月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釋 果 錚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提 要 本 文 以 華 嚴 經 中 信 位 之 六 品 經 文, 來 探 究 其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自序 緣 起 法 一 滴 印 順 導 師 與 佛 法 劉 松 勇 撰 民 國 102 年 ( 西 元 2013 年 ) 7 月 自 序 本 書 是 引 用 印 順 導 師 的 一 些 著 作, 稍 微 排 列 之 組 合 之, 並 且 粗 糙 地 整 理 一 下, 有 時 再 加 上 或 引 用 其 他 善 知 識 如 虛 雲 老 和 尚 太 虛 大 師 阿 姜 查 讚 念 長 老 ( 也 就 是 當 代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頁 93-154( 民 國 一 二 年 ), 新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4, pp. 93-154 (2013)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93. 從 一 心 試

More information

辛 寂 法 師 突 然 遇 見 我, 說 : 我 現 在 實 在 頗 為 慚 愧, 特 地 向 你 懺 悔 我 聞 聽 此 言 一 時 驚 惶 不 知 所 措, 只 好 怔 怔 地 盯 住 他 辛 寂 法 師 又 真 誠 地 說 : 世 尊 在 世 之 日, 有 大 居 士 維 摩 助 佛 教 化

辛 寂 法 師 突 然 遇 見 我, 說 : 我 現 在 實 在 頗 為 慚 愧, 特 地 向 你 懺 悔 我 聞 聽 此 言 一 時 驚 惶 不 知 所 措, 只 好 怔 怔 地 盯 住 他 辛 寂 法 師 又 真 誠 地 說 : 世 尊 在 世 之 日, 有 大 居 士 維 摩 助 佛 教 化 三 世 多 杰 羌 佛 說 僧 俗 辯 經 分 類 : 第 三 世 多 杰 羌 佛 說 法 2008/05/21 09:20 論 文 正 誤 一 提 起 我 的 論 文, 有 些 人 就 會 產 生 許 多 說 法 有 說 是 天 書, 需 要 破 析, 有 說 是 談 禪 理, 處 處 潛 伏 禪 機, 還 有 的 說 是 儒 道 莊 老 哲 學, 不 見 現 代 科 學 這 些 說 法 都 是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研 習 營 釋 果 慨. 象 岡 道 場 2015 年 7 月 2~10 日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三 業 供 養 法 釋 果 慨. 象 岡 道 場 2015 年 7 月 5 日 ( 上 ) 第 三 明 行 者 修 三 業 供 養 法 ( 初 入 道 場 至 法 座 前 先 敷 尼 師 壇 正 身 倚 立 應 先 慈 念 一 切 眾 生 欲 興 救 度 次 當 起 殷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 第 4 期 成 佛 之 道 大 乘 不 共 法 乙 大 乘 菩 薩 行 (p.279~p.398) 壹 布 施 波 羅 蜜 (p.279~p.290) 釋 厚 觀 (2002.10.9) 一 (p.279) 總 說 菩 薩 行 位 ( 一 ) 菩 薩 行 法 : 1 六 度 : 布 施 持 戒 忍 辱 精 進 禪 定 般 若 2 四 攝 : 布 施 愛 語 利 行 同 事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根 据 澳 门 特 别 行 政 区 第 11/1999 号 法 律 第 三 条 规 定, 审 计 长 执 行 其 职 责, 已 经 对 财 政 局 提 交 的 2011 年 度 澳 门 特 别 行 政 区 总 帐 目 ( 总 帐 目 ) 进 行 了 审 计 与 2010 年 度 相 同, 本 年 度 的 总 帐 目 由 政 府 一 般 综 合 帐 目 及 特 定 机 构 汇 总 帐 目, 两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相 應 不 生 染 漏 是 比 丘 言 : 諸 大 德! 我 不 能 滅 此 諍, 我 詣 舍 衛 城 到 世 尊 所, 當 問 滅 此 諍 事 是 比 丘 到 已, 頭 面 禮 佛 足, 却 住 一 面, 白 佛 言 : 世 尊! 拘 睒 彌 諸 比 丘 鬪 諍 相 言, 同 止 不 和 合, 所

相 應 不 生 染 漏 是 比 丘 言 : 諸 大 德! 我 不 能 滅 此 諍, 我 詣 舍 衛 城 到 世 尊 所, 當 問 滅 此 諍 事 是 比 丘 到 已, 頭 面 禮 佛 足, 却 住 一 面, 白 佛 言 : 世 尊! 拘 睒 彌 諸 比 丘 鬪 諍 相 言, 同 止 不 和 合, 所 佛 教 戒 律 專 題 研 究 資 料 四 諍 和 滅 諍 林 崇 安 編 ( 內 觀 雜 誌,100 期,pp.7-26,2013.12) 說 明 : (1) 團 體 中 發 生 諍 事 時, 如 何 處 理? 以 下 是 處 理 集 體 事 件 的 重 要 資 料 佛 陀 指 出 有 四 種 諍 事 :1 相 言 諍 2 誹 謗 諍 3 罪 諍 4 常 所 行 事 諍 以 下 引 摩 訶 僧 祇

More information

一、

一、 ... 1...24...58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i. ii. iii. iv.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 9 - xi. - 10 - - 11 - -12- -13- -14- -15- C. @ -16- @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修 訂 日 期 : 2006/01/04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16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916 禪 波 羅 蜜 序 禪 波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談 發 菩 提 心, 行 菩 薩 行, 首 先 必 須 清 楚 了 解 的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八 十 華 嚴 離 世 間 品 菩 提 心 觀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自 莊 一 序 言 在 大 乘 佛 教 領 域 裡, 菩 提 心 是 一 個 很 基 本 的 名 相, 而 其 根 本 的 定 義 究 竟 是 什 麼? 其 在 大 乘 佛 法 中 的 重 要 性 是 如 何? 這 是 我 們 在

More information

2015年廉政公署民意調查

2015年廉政公署民意調查 報 告 摘 要 2015 年 廉 政 公 署 周 年 民 意 調 查 背 景 1.1 為 了 掌 握 香 港 市 民 對 貪 污 問 題 和 廉 政 公 署 工 作 的 看 法, 廉 政 公 署 在 1992 至 2009 年 期 間, 每 年 均 透 過 電 話 訪 問 進 行 公 眾 民 意 調 查 為 更 深 入 了 解 公 眾 對 貪 污 問 題 的 看 法 及 關 注, 以 制 訂 適 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闥 婆 正 因 如 此, 在 一 般 傳 說 中 的 神 與 鬼 神 與 畜 生 的 界 限, 就 很 難 分 得 清 楚 了 但 是 眾 生 在 死 後 的 最 初 四 十 九 天, 往 往 是 不 會 立 即 投 生 的, 在 佛 教 來 說, 人 死 之 後, 除 了 善 業 或 定 力 高

闥 婆 正 因 如 此, 在 一 般 傳 說 中 的 神 與 鬼 神 與 畜 生 的 界 限, 就 很 難 分 得 清 楚 了 但 是 眾 生 在 死 後 的 最 初 四 十 九 天, 往 往 是 不 會 立 即 投 生 的, 在 佛 教 來 說, 人 死 之 後, 除 了 善 業 或 定 力 高 神 鬼 的 種 類 - 聖 嚴 法 師 神 與 鬼 ( 註 一 ) 是 神 祕 的, 也 是 人 人 不 知 不 見 的, 萬 一 見 到, 也 是 可 怕 的 所 以, 孔 子 要 說 不 語 怪 力 亂 神 但 是, 神 與 鬼 的 存 在, 即 使 遭 受 科 學 家 的 議 論, 也 無 法 加 以 否 定 因 此, 今 天 來 跟 各 位 談 談 這 個 問 題, 相 信 也 會 感 到

More information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天 台 教 觀 綱 宗 講 記 009 目 錄 88 佛 陀 說 法 只 為 了 一 個 目 的, 就 是 要 啟 發 我 們 內 心 的 覺 悟!... 1 89 佛 陀 隨 時 等 待, 你 準 備 好 就 可 以 開 示 悟 入 佛 的 知 見 了... 16 90 古 代 法 師 的 判 教, 到 底 哪 裡 出 了 差 錯, 必 須 要 智 者 大 師 重 新 判 教?19 91 成 佛

More information

榫 卯 是 什 麼? 何 時 開 始 應 用 於 建 築 中? 38 中 國 傳 統 建 築 的 屋 頂 有 哪 幾 種 形 式? 40 大 內 高 手 的 大 內 指 什 麼? 42 街 坊 四 鄰 的 坊 和 街 分 別 指 什 麼? 44 北 京 四 合 院 的 典 型 格 局 是 怎 樣 的

榫 卯 是 什 麼? 何 時 開 始 應 用 於 建 築 中? 38 中 國 傳 統 建 築 的 屋 頂 有 哪 幾 種 形 式? 40 大 內 高 手 的 大 內 指 什 麼? 42 街 坊 四 鄰 的 坊 和 街 分 別 指 什 麼? 44 北 京 四 合 院 的 典 型 格 局 是 怎 樣 的 目 錄 中 華 醫 藥 以 醫 術 救 人 為 何 被 稱 為 懸 壺 濟 世? 2 什 麼 樣 的 醫 生 才 能 被 稱 為 華 佗 再 世? 4 中 醫 如 何 從 臉 色 看 人 的 特 質? 6 中 醫 怎 樣 從 五 官 看 病? 8 中 醫 看 舌 頭 能 看 出 些 什 麼 來? 10 中 醫 真 的 能 靠 一 個 枕 頭, 三 根 指 頭 診 病 嗎? 12 切 脈 能 判 斷

More information

尿路感染防治.doc

尿路感染防治.doc ...1...1...2...4...6...7...7...10...12...13...15...16...18...19...24...25...26...27...28 I II...29...30...31...32...33...34...36...37...37...38...40...40...41...43...44...46...47...48...48...49...52 III...55...56...56...57...58

More information

心理障碍防治(下).doc

心理障碍防治(下).doc ( 20 010010) 787 1092 1/32 498.50 4 980 2004 9 1 2004 9 1 1 1 000 ISBN 7-204-05940-9/R 019 1880.00 ( 20.00 ) ...1...2...2...3...4...5...6...7...8...9...10... 11...12...13...15...16...17...19...21 I ...23...24...26...27...28...30...32...34...37...39...40...42...42...44...47...50...52...56...58...60...64...6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東西二大淨土之比較.doc

Microsoft Word - 6東西二大淨土之比較.doc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 第 26 期 淨 土 學 論 集 東 西 二 大 淨 土 之 比 較 淨 土 學 論 集 p.157 ~ p.240( 錄 自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之 起 源 與 開 展 多 處 ) 釋 貫 藏 敬 編 2013.9.20 1 目 次 一 阿 閦 阿 彌 陀 大 目... 4 初 期 大 乘 經 中, 出 現 重 要 的 三 位 佛 陀 : 佛 陀 的 出 現, 應

More information

绝妙故事

绝妙故事 980.00 III... 1... 1... 4... 5... 8...10...11...12...14...16...18...20...23...23...24...25...27...29...29...31...34...35...36...39...41 IV...43...44...46...47...48...49...50...51...52...54...56...57...59...60...61...62...63...66...67...68...69...70...72...74...76...77...79...80

More information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2389 30 1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a) (b) (c) (d) (e) 3 (i) (ii) (iii) (iv) (v) (vi) (vii) 4 (1) (2) (3) (4) (5) 400,000 (a) 400,000300,000 100,000 5 (b) 30% (i)(ii) 200,000 400,000 400,000 30,000,000

More information

穨_2_.PDF

穨_2_.PDF 6 7.... 9.. 11.. 12... 14.. 15.... 3 .. 17 18.. 20... 25... 27... 29 30.. 4 31 32 34-35 36-38 39 40 5 6 : 1. 2. 1. 55 (2) 2. : 2.1 2.2 2.3 3. 4. ( ) 5. 6. ( ) 7. ( ) 8. ( ) 9. ( ) 10. 7 ( ) 1. 2. 3. 4.

More information

2. 我 沒 有 說 實 話, 因 為 我 的 鞋 子 其 實 是 [ 黑 色 / 藍 色 / 其 他 顏 色.]. 如 果 我 說 我 現 在 是 坐 著 的, 我 說 的 是 實 話 嗎? [ 我 說 的 對 還 是 不 對 ]? [ 等 對 方 回 答 ] 3. 這 是 [ 實 話 / 對 的

2. 我 沒 有 說 實 話, 因 為 我 的 鞋 子 其 實 是 [ 黑 色 / 藍 色 / 其 他 顏 色.]. 如 果 我 說 我 現 在 是 坐 著 的, 我 說 的 是 實 話 嗎? [ 我 說 的 對 還 是 不 對 ]? [ 等 對 方 回 答 ] 3. 這 是 [ 實 話 / 對 的 附 錄 美 國 國 家 兒 童 健 康 與 人 類 發 展 中 心 (NICHD) 偵 訊 指 導 手 冊 I. 開 場 白 1. 你 好, 我 的 名 字 是, 我 是 警 察 [ 介 紹 房 間 內 的 其 他 人, 不 過, 在 理 想 狀 態 下, 房 間 裡 不 該 有 其 他 人 ] 今 天 是 ( 年 月 日 ), 現 在 是 ( 幾 點 幾 分 ) 我 是 在 ( 地 點 ) 問 你

More information

以 大 地 妙 高 山 是 第 五 大 地 就 是 第 六 所 以 古 代 的 學 習 瑜 伽 師 地 論 說 這 五 下 面 應 該 有 個 六 字 五 六 蘇 迷 盧 山 及 以 大 地 應 該 這 樣 子 這 樣 就 足 這 個 數 了 一 共 是 六 樣 事 妙 高 山 和 大 地 體 堅

以 大 地 妙 高 山 是 第 五 大 地 就 是 第 六 所 以 古 代 的 學 習 瑜 伽 師 地 論 說 這 五 下 面 應 該 有 個 六 字 五 六 蘇 迷 盧 山 及 以 大 地 應 該 這 樣 子 這 樣 就 足 這 個 數 了 一 共 是 六 樣 事 妙 高 山 和 大 地 體 堅 玄 二 徵 云 何 名 為 六 所 燒 事? 云 何 名 為 六 所 燒 事 一 小 大 溝 坑 由 第 二 日 輪 之 所 枯 竭 二 小 河 大 河 由 第 三 日 輪 之 所 枯 竭 前 面 是 說 出 來 六 個 太 陽 加 原 來 的 一 個 就 是 七 個 太 陽 這 個 世 界 上 熱 遂 增 七 這 個 熱 增 加 到 這 個 程 度 的 時 候 會 出 現 什 麼 事 情 呢 就

More information

《佛法修學概要》003

《佛法修學概要》003 0 目 錄 佛 法 修 學 概 要 講 記 003 42 佛 陀 宣 說 法 的 目 的 是 什 麼?... 1 43 安 樂 道 相 狀 的 背 後 是 什 麼 道?... 2 44 安 樂 道 到 解 脫 道 是 一 個 關 鍵!... 5 45 善 加 利 用 人 生 的 相 狀 是 你 歷 事 練 心 最 好 的 地 方!... 9 46 佛 陀 為 什 麼 示 現 在 五 濁 的 惡 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aper on PA (Chi)_2016.01.19.docx

Microsoft Word - Paper on PA (Chi)_2016.01.19.docx 立 法 會 發 展 事 務 委 員 會 二 零 一 六 年 施 政 報 告 及 施 政 綱 領 有 關 發 展 局 的 措 施 引 言 行 政 長 官 在 二 零 一 六 年 一 月 十 三 日 發 表 題 為 創 新 經 濟 改 善 民 生 促 進 和 諧 繁 榮 共 享 的 二 零 一 六 年 施 政 報 告 施 政 報 告 夾 附 施 政 綱 領, 臚 列 政 府 推 行 的 新 措 施 和

More information

如 果 違 背 就 是 大 逆 不 道 在 婆 羅 門 教 的 法 典 中, 就 明 確 寫 道 : 女 人 不 但 能 使 愚 昧 的 人 墜 落, 誤 入 岐 途, 也 能 使 博 學 的 人 成 為 貪 欲 和 嗔 恨 的 奴 隸 在 家 庭 中, 不 管 是 年 輕 的 還 是 年 老 的

如 果 違 背 就 是 大 逆 不 道 在 婆 羅 門 教 的 法 典 中, 就 明 確 寫 道 : 女 人 不 但 能 使 愚 昧 的 人 墜 落, 誤 入 岐 途, 也 能 使 博 學 的 人 成 為 貪 欲 和 嗔 恨 的 奴 隸 在 家 庭 中, 不 管 是 年 輕 的 還 是 年 老 的 佛 教 的 婦 女 觀 1993.07.24/ 學 愚 法 師 / 柏 林 禪 寺 http://bailinsi.net:60001/06xly/03yjj/01/01-09.htm 今 天 我 就 上 座 部 佛 教 的 觀 點 和 大 家 談 談 婦 女 在 佛 教 中 的 作 用 問 題, 這 是 女 居 士 關 心 的 問 題 婦 女 問 題 在 上 座 部 佛 教 的 經 典 中 經 常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 華 嚴 專 宗 研 究 所 第 十 九 屆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經 異 生 世 主 之 生 命 實 踐 研 究 以 主 林 神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陳 英 善 老 師 研 究 生 : 釋 天 承 中 華 民 國 一 三 年 六 月 三 十 日 摘 要 所 謂 生 命 實 踐, 是 對 生 命 本 然 之 理 的 力 行 實 踐, 以 及 對 於 生 命 價 值 意 義 的 追 尋 與 證

More information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是 快 樂 當 然 也 有 多 少 苦 這 是 求 三 昧 樂 求 三 昧 樂 的 人 為 什 麼 他 不 求 欲 樂 而 要 求 三 昧 樂 呢 他 就 是 對 欲 樂 不 滿 足 感 覺 到 欲 樂 不 是 樂 所 以 放 棄 了 欲 樂 去 追 求 三 昧 樂 在 豐 子 愷 畫 的 護 生 四 禪 八 定 1985 年 于 舊 金 山 大 覺 蓮 社 第 一 堂 課 時 間 很 快 上 個 月 十 月 五 號 金 剛 經 講 完 的 到 現 在 一 個 多 月 四 禪 八 定 是 在 講 經 的 時 候 有 兩 位 居 士 提 出 來 的 問 題 當 時 的 時 間 不 夠 用 所 以 留 待 以 後 安 排 在 現 在 來 講 這 個 問 題 甲 一 學 習 者 分 三 科 四 禪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938BEC7A67EABD7B942B0CAC15AC075B3E6BF57A9DBA5CDC2B2B3B92DA5BFBD5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938BEC7A67EABD7B942B0CAC15AC075B3E6BF57A9DBA5CDC2B2B3B92DA5BFBD542E646F63> 98 年 3 月 11 日 依 本 校 98 學 年 度 招 生 委 員 會 第 1 次 會 議 核 定 大 同 技 術 學 院 98 學 年 度 重 點 運 動 項 目 績 優 學 生 單 獨 招 生 簡 章 大 同 技 術 學 院 招 生 委 員 會 編 印 校 址 :600 嘉 義 市 彌 陀 路 253 號 電 話 :(05)2223124 轉 203 教 務 處 招 生 專 線 :(05)2223124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 第三屆研究生畢業論文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三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三 祖 法 藏 十 門 唯 識 說 的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高 明 道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慧 學 中 華 民 國 八 十 六 年 六 月 序 言 華 嚴 宗 是 闡 揚 大 乘 佛 法 圓 滿 教 義 的 宗 派 ( 註 一 ) 開 創 華 嚴 宗 風, 集 其 大 成 的 是 唐 朝 法 藏 大 師 法 藏

More information

捕捉儿童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 目弽 2010 捕捉儿童敏感期 I a mao 2010-3-27 整理 早教资料每日分享 http://user.qzone.qq.com/2637884895 目弽 目彔 目弽... I 出版前言... - 1 竨一章 4 丢孝子癿敂感朏敀乞... - 1 - 妞妞 0 4 岁 海颖 妞妞癿妈妈... - 1 黑白相亝癿地斱... - 1 斵转... - 2 就丌要新帰子... - 2 小霸王...

More information

但 是 我 們 初 開 始 的 人 當 然 是 分 身 息 心 這 三 個 部 分 先 要 調 身 調 息 調 身 的 時 候 譬 如 在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打 禪 七 有 坐 然 後 又 經 行 經 行 完 了 又 坐 實 在 這 就 是 調 身 為 什 麼 要 去 跑 香 呢 就 是 調

但 是 我 們 初 開 始 的 人 當 然 是 分 身 息 心 這 三 個 部 分 先 要 調 身 調 息 調 身 的 時 候 譬 如 在 打 禪 七 的 時 候 打 禪 七 有 坐 然 後 又 經 行 經 行 完 了 又 坐 實 在 這 就 是 調 身 為 什 麼 要 去 跑 香 呢 就 是 調 靜 坐 漫 談 1995 年 于 福 嚴 佛 學 院 阿 彌 陀 佛 我 們 大 家 學 習 攝 大 乘 論 以 後 應 該 是 沒 有 事 了 但 是 現 在 又 多 出 來 一 樣 事 多 出 來 這 一 件 事 就 是 要 學 習 靜 坐 的 這 件 事 這 件 事 在 我 個 人 的 想 法 來 看 倒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這 一 件 事 應 該 是 從 出 家 那 一 天 就 學 習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ain....3.doc

Microsoft Word - main....3.doc 法 華 經 注 釋 書 文 獻 概 介 佛 光 山 電 子 大 藏 經 主 任 釋 永 本 摘 要 法 華 經 自 竺 法 護 鳩 摩 羅 什 譯 出 後, 引 起 中 國 佛 教 界 廣 泛 的 信 仰 與 研 究 ; 智 顗 大 師 並 依 法 華 經 建 立 天 台 哲 學 的 教 觀 體 系 而 法 華 經 的 研 究 領 域, 是 多 元 化 的 ; 不 管 從 原 典 譯 本 思 想 文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16DA46AB4BCABD7BDD7A16EA4A7BAEBB669AA69C3B9BB6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16DA46AB4BCABD7BDD7A16EA4A7BAEBB669AA69C3B9BB652E646F63> !"#$%&'()*+, 釋 淨 照 編. 福 嚴 佛 學 院 2001/4/17!"#$%&'()* ( 一 ) 波 羅 蜜 (paramita) 的 涵 義 : (1)parama( 最 高 的 最 上 的 ) parami( 女 性 名 詞 ) + ta( 抽 象 名 詞 ) 成 就 最 上 完 成 (2)pAra( 彼 岸 ) param( 受 詞 ) + I( 去 的 動 詞 )+ ta

More information

樹 木 管 理 專 責 小 組 報 告 人 樹 共 融 綠 滿 家 園

樹 木 管 理 專 責 小 組 報 告 人 樹 共 融 綠 滿 家 園 樹 木 管 理 專 責 小 組 報 告 人 樹 共 融 綠 滿 家 園 序 言 我 們 都 愛 樹, 愛 那 鬱 鬱 葱 葱 的 綠 意, 愛 那 股 清 新 的 氣 息, 更 愛 那 溽 暑 中 遍 地 搖 曳 的 斑 斕 樹 蔭 人 與 樹 本 應 是 那 麼 近, 但 去 年 8 月 赤 柱 塌 樹 意 外, 卻 令 我 們 赫 然 發 現, 樹 木 原 來 也 可 以 潛 藏 著 危 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169 \244\337\301n\277\375.doc)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169 \244\337\301n\277\375.doc) 目 錄 序 一 佛 法 的 基 本 與 要 徑 心 聲 錄 黃 念 祖 上 師 著 以 一 九 八 九 年 於 北 京 蓮 舍 錄 音 為 基 礎 二 淨 宗 心 要 以 一 九 八 九 年 講 於 北 京 廣 濟 寺 念 佛 七 道 場 錄 音 為 基 礎 三 彌 陀 願 王 大 願 核 心 善 導 大 師 獨 尊 之 五 真 實 願 以 一 九 八 九 年 於 北 京 廣 化 寺 念 佛 七 道

More information

心經釋義

心經釋義 心 經 釋 義 壹 前 言 : 金 剛 經 是 佛 經 的 濃 縮 本, 而 心 經 是 金 剛 經 的 濃 縮 本, 雖 然 只 有 二 百 六 十 個 字, 但 是 浩 瀚 如 海 的 佛 法 都 涵 攝 在 裡 面, 釋 迦 牟 尼 佛 講 經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遺 留 的 佛 經 數, 但 是 所 有 經 典 的 奧 義, 都 離 不 開 心 經 的 範 圍, 如 果 將 心 經 裡

More information

01repc.doc

01repc.doc I....1 II. III. IV....1...3...5 V.... 12 VI. VII. VIII. IX.... 14... 18... 21... 21 1... 22 2... 23 3... 25 4 (D3 ).. 26 5 ( )... 27 01repc.doc - 1 - ( 1) ( ) - 2 - - 3 - http://www.csb.gov.hk/hkgcsb/psc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 嚴 專 宗 佛 學 研 究 所 第 七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逆 行 度 生 法 門 之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陳 一 標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修 諦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一 年 六 月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逆 行 度 生 法 門 之 研 究 釋 修 諦 華 嚴 專 宗 佛 學 研 究 所 第 七 屆 第 一 章 目 的 佛 教 以 八 萬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第五十二講)上帝創造天地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五十二講)上帝創造天地電子書.pdf 楞 嚴 經 ( 第 五 十 二 講 ) 上 帝 創 造 天 地 電 子 書.pdf 慧 律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 楞 嚴 經 (52) 第 五 十 二 講 :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講 義 研 究 (31)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講 義 139 頁, 倒 數 第 四 行,[

More information

都 在 內 了 那 麼 這 樣 的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的 法 住 智 這 也 是 意 地 才 能 成 就 的 這 個 意 才 能 成 就 的 辰 二 出 世 智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前 面 說 這 個 法 住 智 是 要 依 據 名 句 文

都 在 內 了 那 麼 這 樣 的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的 法 住 智 這 也 是 意 地 才 能 成 就 的 這 個 意 才 能 成 就 的 辰 二 出 世 智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前 面 說 這 個 法 住 智 是 要 依 據 名 句 文 卯 二 依 得 二 智 辨 分 二 科 辰 一 法 住 智 或 法 住 智,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或 法 住 智 如 實 了 知 諸 所 知 事 或 善 清 淨 出 世 間 智 如 實 覺 知 所 知 諸 法 如 是 名 為 如 理 所 引 這 個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現 在 的 文 是 最 後 一 科 作 業 作 業 分 兩 科

More information

色 不 可 盡 乃 至 識 不 可 盡 如 此 等 經 皆 約 中 道 之 理 以 名 無 盡 通 達 空 假 中 三 諦 之 法 不 可 盡 故 名 無 盡 意 菩 薩 亦 名 無 盡 心 智 識 色 受 想 行 等 義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不 能 具 載 菩 薩 者 外 國 云 摩 訶 菩

色 不 可 盡 乃 至 識 不 可 盡 如 此 等 經 皆 約 中 道 之 理 以 名 無 盡 通 達 空 假 中 三 諦 之 法 不 可 盡 故 名 無 盡 意 菩 薩 亦 名 無 盡 心 智 識 色 受 想 行 等 義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不 能 具 載 菩 薩 者 外 國 云 摩 訶 菩 觀 音 義 疏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4, No. 1728 No. 1728 [cf. Nos. 262(25), 1729] 觀 音 義 疏 卷 上

More information

Teaching kit_A4_part4.indd

Teaching kit_A4_part4.indd 4 ( 學 生 ) i. 認 識 專 題 研 習 甚 麽 是 專 題 研 習? 專 題 研 習 是 學 會 學 習 的 其 中 一 個 關 鍵 項 目 學 生 根 據 自 己 或 老 師 所 訂 立 的 主 題, 依 照 本 身 的 興 趣 和 能 力, 在 老 師 的 指 導 下, 擬 定 研 習 題 目, 設 定 探 討 的 策 略 和 方 法, 進 行 一 系 列 有 意 義 的 探 索 歷

More information

與 神 和 好 朋 友, 我 們 會 不 以 為 然, 更 把 我 們 誤 解 了 的 看 法 說 出 來, 把 這 位 朋 友 的 性 格 抹 黑, 也 為 我 們 對 他 的 敵 意 進 行 辯 護 很 多 人 與 神 的 關 係 也 出 現 同 樣 的 問 題 在 他 們 內 心 深 處, 往

與 神 和 好 朋 友, 我 們 會 不 以 為 然, 更 把 我 們 誤 解 了 的 看 法 說 出 來, 把 這 位 朋 友 的 性 格 抹 黑, 也 為 我 們 對 他 的 敵 意 進 行 辯 護 很 多 人 與 神 的 關 係 也 出 現 同 樣 的 問 題 在 他 們 內 心 深 處, 往 4. 與 神 和 好 平 安 之 路 我 們 在 上 一 章 研 究 了 人 類 所 患 上 的 道 德 和 屬 靈 的 疾 病 以 及 這 疾 病 的 癥 狀, 即 我 們 與 創 造 主 隔 離 現 在 我 們 就 開 始 研 究 用 來 描 述 醫 治 方 法 的 術 語 首 先 是 和 好 這 個 美 妙 的 詞 語, 並 與 它 同 詞 源 的 動 詞 復 和 這 個 詞 也 許 是 所

More information

緒 言 董 事 會 宣 佈, 為 能 更 具 效 率 調 配 本 集 團 內 的 資 金 有 效 降 低 集 團 的 對 外 貸 款, 並 促 進 本 集 團 內 公 司 間 的 結 算 服 務, 於 2016 年 9 月 30 日, 本 公 司 中 糧 財 務 與 管 理 公 司 訂 立 財 務

緒 言 董 事 會 宣 佈, 為 能 更 具 效 率 調 配 本 集 團 內 的 資 金 有 效 降 低 集 團 的 對 外 貸 款, 並 促 進 本 集 團 內 公 司 間 的 結 算 服 務, 於 2016 年 9 月 30 日, 本 公 司 中 糧 財 務 與 管 理 公 司 訂 立 財 務 香 港 交 易 及 結 算 所 有 限 公 司 及 香 港 聯 合 交 易 所 有 限 公 司 對 本 公 告 的 內 容 概 不 負 責, 對 其 準 確 性 或 完 整 性 亦 不 發 表 任 何 聲 明, 並 明 確 表 示, 概 不 對 因 本 公 告 全 部 或 任 何 部 分 內 容 而 產 生 或 因 倚 賴 該 等 內 容 而 引 致 的 任 何 損 失 承 擔 任 何 責 任 JOY

More information

色 不 可 盡 乃 至 識 不 可 盡 如 此 等 經 皆 約 中 道 之 理 以 名 無 盡 通 達 空 假 中 三 諦 之 法 不 可 盡 故 名 無 盡 意 菩 薩 亦 名 無 盡 心 智 識 色 受 想 行 等 義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不 能 具 載 菩 薩 者 外 國 云 摩 訶 菩

色 不 可 盡 乃 至 識 不 可 盡 如 此 等 經 皆 約 中 道 之 理 以 名 無 盡 通 達 空 假 中 三 諦 之 法 不 可 盡 故 名 無 盡 意 菩 薩 亦 名 無 盡 心 智 識 色 受 想 行 等 義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不 能 具 載 菩 薩 者 外 國 云 摩 訶 菩 修 訂 日 期 : 2004/11/14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4, No. 1728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728 [cf. Nos. 262(25),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 E30332E333020ABF9B262A7D9AACCA5FDA8A3A6F2AA6BA8AD2028A5D5B8DCA4CEB867A4E5A55BB5F929202D6F6B2E646F63>

<4D F736F F D D E30332E333020ABF9B262A7D9AACCA5FDA8A3A6F2AA6BA8AD2028A5D5B8DCA4CEB867A4E5A55BB5F929202D6F6B2E646F63> 釋 厚 觀 (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0..0) 各 位 法 師 各 位 居 士, 大 家 好! 今 天 跟 大 家 分 享 一 則 佛 典 故 事, 這 故 事 出 自 法 句 譬 喻 經 護 戒 品, 在 大 正 藏 第 冊 78 頁 上 欄 到 中 欄 過 去, 佛 在 舍 衛 國 祇 桓 精 舍, 為 諸 天 及 人 們 宣 揚 開 示 經 法 當 時, 在 羅 閱 祇 國 ( 也 就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A4B0EAB371AB4FB3E65FA4A4A4E5AAA95F5F3230313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A4B0EAB371AB4FB3E65FA4A4A4E5AAA95F5F32303133> 香 港 德 輔 道 中 71 號 永 安 集 團 大 廈 9 樓 電 話 :2867 0888 傳 真 :3906 9906 查 詢 熱 線 :3187 5100 中 國 通 意 外 急 救 醫 療 計 劃 保 單 投 保 人 以 一 份 投 保 書 及 聲 明 謹 向 中 銀 集 團 保 險 有 限 公 司 ( 下 稱 本 公 司 ) 申 請 下 述 保 險 該 份 投 保 書 及 聲 明 已 被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