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凡例 2.1. 是书原本吴鞠通温病条辨. 参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效秘传. 薛生白温热赘言. 及叶薛缪三家医案. 王孟英五种章雅堂医撮诸书. 略短取长删繁就简. 书中但言见何证宜用何方. 以期明白易晓. 而于古人因证立方之奥旨. 未能一一详着. 如有好学深思之士. 取诸原书. 参观互证. 则知是编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2. 凡例 2.1. 是书原本吴鞠通温病条辨. 参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效秘传. 薛生白温热赘言. 及叶薛缪三家医案. 王孟英五种章雅堂医撮诸书. 略短取长删繁就简. 书中但言见何证宜用何方. 以期明白易晓. 而于古人因证立方之奥旨. 未能一一详着. 如有好学深思之士. 取诸原书. 参观互证. 则知是编"

Transcription

1 1. 序 1.1. 温病之与伤寒. 犹水火冰炭之不相入也. 世以治温古无专书. 袭治伤寒法治之. 以温热之病. 辄投以麻桂辛温之剂. 抱薪救火是自焚也. 或者穷而思变. 则又易以防风通圣之属. 杂苦寒攻下于温散之中. 不惟苦燥伤阴且有下早结胸引邪内陷之患. 近世陈三锡别创升降神化散等方. 虽知力避辛温. 然于初起病在上焦即溷入中下二焦之品. 譬之治盗不分良莠一例. 剪屠寇虽灭而民亦伤矣. 独叶天士. 薛生白诸先哲遵内经风热淫于内治. 以辛凉咸寒之旨. 立三焦分治之法. 界限井然. 深入轩岐阃奥. 淮安吴鞠通复取两贤绪论. 触类引伸. 着为温病条辨. 穷源竟委纲举目张至是而治温之法始大备焉. 是书作于干嘉之际. 百余年来流布南北效若桴鼓. 光绪戊寅涂朗轩中丞重锓于大梁全活不可胜计. 顾以卷帙繁重习医者惮于研索外邑荒陬知者. 尤鲜每遇温病仍沿旧法甚有盛暑染. 犹目为伤寒者药与病乖漫不加察其杀人何异操刃哉余客豫数十年目击心伤久拟别辑简编稍挽积习多事卒卒蓄志未偿. 门人萧吉甫夙精医理愿任编校之劳因与博采旁搜反复考订越半载书成名曰温病指南付之剞劂所冀见者. 广为传布. 务使僻壤穷乡咸知信守庶几迹斯民于仁寿永无疵疠夭札之虞是则区区之大愿也夫光绪癸卯孟春山阴娄杰. 1

2 2. 凡例 2.1. 是书原本吴鞠通温病条辨. 参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效秘传. 薛生白温热赘言. 及叶薛缪三家医案. 王孟英五种章雅堂医撮诸书. 略短取长删繁就简. 书中但言见何证宜用何方. 以期明白易晓. 而于古人因证立方之奥旨. 未能一一详着. 如有好学深思之士. 取诸原书. 参观互证. 则知是编一方一论. 悉皆酌古准今. 丝丝入扣矣. 黄坤载陈修园两家医书. 近世颇有好之者. 按两君学问渊雅. 于伤寒金匮不无发明. 惟泥古太过喜为大言高论. 其于温病治法仍袭伤寒论及防风通圣散诸方. 用之每多偾事. 切勿轻信其言. 致为所误. 新安吕心斋采取陈三锡二分晰义. 杨栗山寒温条辨. 成温疫条辨摘要一卷. 医者以其简便往往奉为枕秘其书所列升降散神化散等方. 实不能尽美尽善. 与是编所本之吴氏温病条辨书名相似而精粗迥别. 幸勿误认. 吴又可以达原饮治温. 吴鞠通陈修园皆斥其非. 章雅堂则谓温病中确有一种邪踞募原之证. 投以又可达原饮立效. 但其余诸方. 不如鞠之精细耳. 今根据章说补列达原饮证治. 聊备一格. 然必细审病情舌色. 确系邪在募原者. 方可用之. 未可一概滥投也. 吴鞠通书附有秋燥寒湿二门原因温病连类而及. 此书意取简明. 但载温病. 他不赘叙者阅. 苟欲博考则自有鞠通原书在. 鞠通书所载诸方. 皆按古方分两. 总煎分服. 初学不免眩惑. 今照时行分剂. 量加改定. 间有一二必须总煎者. 仍从其旧一治温诸法. 除于两卷分列外. 复择其切要者. 总述要略十八则. 附诸卷末. 以为全书之殿. 凡书中双行细注. 俱系紧要节目. 及大有关系之戒律. 务宜潜心细玩. 慎勿忽视. 2

3 1. 温病总论 1.1. 温病与伤寒迥不相同. 伤寒必在冬月. 温病四时皆有. 伤寒乃感严寒之气. 日传一经. 宜分六经施治. 温病乃感温热秽浊之气. 传变不定. 宜分上中下三焦. 及邪之在气在血以治之. 以古书所列温病而论. 春初风木当令而病者为风温. 春末夏初温热渐盛则为温热. 夏令病暑热盛于湿者. 为暑温.( 暑温即受暑也. 若过时而发. 则为伏暑.) 长夏初秋湿盛于热者. 为湿温冬令过暖. 阳不潜藏. 则为冬温. 秽厉传染. 家家如是. 如徭役然. 是为温疫. 秽浊太甚. 诸温夹毒. 则为温毒. 以上各证. 名目甚繁. 而究其治法. 只须细审温邪之兼湿与否. 及湿温二邪. 孰多孰少. 以为用药之差别. 今以温邪之不兼湿者. 统归风温类. 列为上卷. 温邪之兼湿者. 统归湿温类. 列为下卷.( 叶氏温热论. 薛氏温热赘言. 皆以风湿对待立论. 故仿之.) 而二卷之中. 又各按三焦分为三篇. 如此分门别类. 庶可一目了然. 惟上卷之风温温热冬温温毒. 治法并皆相同.( 温毒稍兼解毒 ) 下卷之湿温暑温. 则分湿多热多. 用药稍有区别.( 按湿热合邪之证. 凡热多于湿者. 皆可以暑温法治之. 湿多于热者. 皆可以湿温法治之. 不必拘定夏秋时令. 亦有其人本体有湿. 外感温热而病者. 不拘四时. 皆为湿温. 治法并同. 古书分时论证. 但言其大概耳.) 至温疫乃一时厉气流行. 或兼湿. 或不兼湿. 初无一定. 须临时察其如何见证按两卷所列各条. 根据法施治. 故于二卷中俱列其目. 总之温热最易伤阴. 无论挟湿挟燥. 均须刻刻防其伤阴为第一要义. 最忌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升麻柴胡等辛温升散之药. 倘误用之. 重伤其阴. 必致轻病变重. 重病变为不起. 不可不慎也. 4

4 2. 伤寒温病辨 ( 四则 ) 2.1. 伤寒邪从毛窍而入. 自下而上. 始于足太阳. 温病邪从经络及口鼻而入. 自上而下. 始于手太阴. 寒为阴邪. 阴盛必伤阳. 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 而为头痛身热项强脊痛等证. 以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为阳邪. 阳盛必伤阴. 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 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等证. 以阳盛伤人之阴也. 知此阴阳两大法门. 则伤寒温病之辨自然于心目矣. 伤寒初病. 身虽发热. 一二日内必不烦渴. 左手之脉必紧盛倍于右手. 温病身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 右手之脉洪大倍于左手. 冬温初起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 与伤寒证太阳中风无异. 此处最易相混. 但伤寒中风脉浮缓. 中寒脉浮紧此则不缓不紧而动数. 且有口渴及午后热甚等证. 与伤寒判然不同. 至春夏时天气渐暖. 则只有温病. 绝无伤寒. 更不难知矣. 伤寒病六经递传. 或汗或下. 邪退即愈. 温病则传变不常. 不能一发便尽. 有得汗热退. 二三日复热如前者. 有得下里和. 二三日复见表热者. 有表和复见里证者. 总由邪气未尽之故. 宜随其见证. 细心体认. 根据法疗治. 方不致误. 不可一见变证. 遽尔张皇. 胡疑乱猜. 以致误人性命也. 5

5 3. 风温上焦篇 3.1. (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 ) 风温初起. 头痛身热自汗. 不恶寒而渴. 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 脉动数. 右大于左. 或两寸独大者. 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也. 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b] 银翘散 [/b] 连翘 ( 三钱 ) 银花 ( 三钱 ) 苦桔梗 ( 二钱 ) 薄荷 ( 二钱 ) 竹叶 ( 一钱 ) 甘草 ( 一钱五分 ) 芥穗 ( 一钱 ) 淡豆豉 ( 一钱五分 ) 牛蒡子 ( 二钱 ) 鲜苇根 ( 二钱 ) 水煎. 俟香气大出即取服. 勿过煮. 病重者. 日再服. 咳者加杏仁. 胸膈闷加藿香郁金.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项肿咽痛加马勃元参衄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病二三日后. 热渐入里. 酌加细生地麦冬以保津. 如仍不解. 或小便短. 再加知母黄芩栀子合麦地以清热. 温病初起恶风寒无汗. 头痛身热. 或渴或咳者. 温自内发. 风寒外搏也. 加减杏苏散微解之. 服后恶寒已退. 余证未除者. 仍用银翘散.( 按风温证. 本以辛凉为正治. 忌辛温发表. 此因风寒外搏. 内热外寒. 故用微温之杏苏等暂解其表. 服后恶寒既退. 即宜仍用辛凉不可过散伤阴亦万不可因其恶寒无汗. 竟用麻桂羌独升柴等辛温升散之峻剂也.) 加减杏苏散 ( 尤拙吾王孟英皆极言温病初起. 虽恶风寒. 不可用桂枝汤. 故易以此方.) 杏仁 ( 二钱 ) 苏叶 ( 一钱五分 ) 前胡 ( 一钱五分 ) 淡豆豉 ( 三钱 ) 牛蒡子 ( 二钱 ) 苦桔梗 ( 二钱 ) 甘草 ( 一钱 ) [b] 银翘散 [/b]( 见前 ) 温病初起. 身不甚热. 咳而微渴者. 热伤肺络也. 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b] 桑菊饮 [/b] 杏仁 ( 二钱 ) 连翘 ( 一钱五分 ) 薄荷 ( 八分 ) 桑叶 ( 二钱五分 ) 菊花 ( 一钱 ) 苦桔梗 ( 二钱 ) 甘草 ( 八分 ) 苇根 ( 二钱 ) 水二杯. 煎一杯. 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 气粗似喘. 燥在气分者. 加石膏知母. 舌绛暮热甚. 燥邪初入营. 加元参 ( 二钱 ) 犀角 ( 一钱 ) 在血分者. 去薄荷苇根. 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 ( 各二钱 ) 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太阴温病. 脉浮洪舌黄大渴大汗. 面赤恶热者. 邪热已深. 逼烁津液. 邪欲出而未遂也. 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白虎乃剽悍之剂. 若其人脉浮而细. 或脉沉. 或不渴. 或无汗. 均不可用. 倘 6

6 误用之. 祸不旋踵. 慎之毋忽.) [b] 白虎汤 [/b] 生石膏 ( 三钱 ) 知母 ( 二钱 ) 甘草 ( 一钱 ) 白粳米 ( 一撮 ) 水煎温服. 脉浮大而芤. 汗大出微喘. 甚至鼻孔扇者. 加人参 ( 一钱 ) 脉若散大者倍用人参. 太阴温病. 脉数右大烦渴舌绛者. 气血两燔也. 加减玉女煎主之. 生石膏 ( 五钱 ) 知母 ( 二钱 ) 元参 ( 二钱 ) 细生地 ( 三钱 ) 麦冬 ( 三钱 ) 太阴温病. 血从上溢者. 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也.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若见中焦证以中焦法治之 )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 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 可用清络育阴法. 以挽救之. [b] 犀角地黄汤 [/b] 干地黄 ( 五钱 ) 生白芍 ( 一钱五分 ) 丹皮 ( 一钱五分 ) 犀角 ( 一钱五分 ) [b] 银翘散 [/b]( 见前 ) 以上二方. 合为一剂煎服. 若已用过表药者. 去豆豉芥穗薄荷. 太阴温病. 口渴甚者悉尼浆沃之. 吐粘滞白沫者五汁饮沃之. [b] 悉尼浆 [/b] 大甜梨 ( 一个 ) 切薄片. 新汲水内浸半日. 频饮之. [b] 五汁饮 [/b]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 ( 或用蔗浆 ) 临时斟酌多少. 和匀凉服. 不喜凉者. 重汤炖温服. 温病二三日. 舌微黄. 寸脉盛. 心烦懊. 起卧不安. 欲呕不得. 无中焦证者. 邪在膈中也. 以栀子豉汤涌吐之. 如兼胸痞痰多者. 膈中结为热痰也. 瓜蒂散主之. [b] 栀子豉汤 [/b] 栀子 ( 二钱捣碎 ) 香豆豉 ( 三钱 ) 水三杯. 先煎栀子数沸. 后入香豉. 煎取一杯服. [b] 瓜蒂散 [/b] 甜瓜蒂 ( 一钱 ) 赤小豆 ( 二钱研 ) 山栀子 ( 二钱 ) 水二杯. 煎一杯. 先服半杯得吐则止. 虚者加人参芦 ( 一钱五分 ) 太阴温病. 两寸脉大. 舌绛而干. 口不渴者. 热在营中也. 减味清营汤主之. 7

7 [b] 减味清营汤 [/b] 犀角 ( 一钱五分 ) 生地 ( 二钱五分 ) 元参 ( 一钱五分 ) 竹叶心 ( 五分 ) 麦冬 ( 一钱五分 ) 丹参 ( 一钱 ) 银花 ( 一钱五分 ) 连翘 ( 一钱. 连心用 ) 温病发斑 ( 如云片无颗粒为斑 ) 者. 邪郁肌表也. 化斑汤主之. 发疹 ( 有颗粒为疹 ) 者. 邪郁血络也. 葛根解肌汤主之. 神昏谵语者. 心阳伤而神明乱也. 清宫汤主之.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 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 至宝又次之. 临时酌用可耳.) [b] 化斑汤 [/b] 石膏 ( 三钱 ) 知母 ( 一钱五分 ) 生甘草 ( 一钱 ) 元参 ( 一钱 ) 犀角 ( 七分 ) 白粳米 ( 半合 ) [b] 葛根解肌汤 [/b]( 吴鞠通用加减银翘散治疹. 药味过凉. 往往不能透发. 不如此方稳妥. 至升柴等品. 升散太过. 实非温疹所宜也.) 葛根 ( 一钱五分 ) 前胡 ( 一钱五分 ) 荆芥 ( 一钱五分 ) 牛蒡子 ( 二钱 ) 连翘 ( 一钱 ) 赤芍 ( 二钱 ) 木通 ( 七分 ) 蝉蜕 ( 二钱 ) 甘草 ( 一钱 ) 竹叶 ( 一钱 ) 苦桔梗 ( 一钱 ) 鲜苇根 ( 三钱 ) [b] 清宫汤 [/b] 元参心 ( 三钱 ) 莲子心 ( 五分 ) 竹叶卷心 ( 二钱 ) 连翘心 ( 二钱 ) 犀角尖 ( 二钱磨冲 ) 连心麦冬 ( 三钱 ) 热痰盛加竹沥梨汁 ( 各五匙 ) 咯痰不清加栝蒌皮 ( 一钱五分 ) 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 渐欲神昏加银花 ( 三钱 ) 荷叶 ( 二钱 ) 石菖蒲 ( 一钱 ) [b] 安宫牛黄丸 [/b]( 如僻地无制成丸药或现配. 或研末冲服皆可.) 牛黄 ( 一两 ) 郁金 ( 一两 ) 犀角 ( 一两 ) 黄连 ( 一两 ) 朱砂 ( 一两 ) 梅片 ( 二钱五分 ) 麝香 ( 二钱五分 ) 珍珠 ( 五钱 ) 山栀 ( 一两 ) 雄黄 ( 一两 ) 黄芩 ( 一两 ) 金箔衣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 每服一丸. 大人病重体实者. 日再服. 甚至日三服. 小儿服半丸. 不知. 再服半丸. [b] 紫雪丹 [/b]( 从本事方去黄金 ) 滑石 ( 一斤 ) 石膏 ( 一斤 ) 寒水石 ( 一斤 ) 磁石 ( 二斤 ) 共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 ( 五两 ) 木香 ( 五两 ) 犀角 ( 五两 ) 沉香 ( 五两 ) 丁香 ( 一两 ) 升麻 ( 一斤 ) 元参 ( 一两 ) 炙甘草 ( 半斤 ) 8

8 以上八味. 并捣锉. 入前药汁中煎. 去渣. 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 入前药汁中微火煎. 不住手将柳木搅. 候汁欲凝. 再加入后二味. 辰砂 ( 三两研细 ) 麝香 ( 一两二钱, 研细入前药拌匀 ) 合成退火气. 冷水调服一二钱. [b] 局方至宝丹 [/b] 犀角 ( 一两镑 ) 朱砂 ( 一两飞 ) 琥珀 ( 一两研 ) 玳 ( 一两镑 ) 牛黄 ( 五钱 ) 麝香 ( 五钱 )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 蜡护. 温病舌蹇肢厥者. 热邪已入心包也. 牛黄丸主之. 紫雪丹亦主之. [b] 牛黄丸 [/b] [b] 紫雪丹 [/b]( 见前 ) 温毒咽痛喉肿. 耳前后连颊肿. 或外肿而喉不痛. 甚则耳聋. 俗名大头温. 又名虾蟆温者. 加减普济消毒饮主之. 外敷水仙膏.( 如神昏谵语者. 先与紫雪丹牛黄丸之属. 再服清宫汤.) [b] 加减普济消毒饮 [/b] 连翘 ( 三钱 ) 薄荷 ( 一钱 ) 马勃 ( 一钱五分 ) 牛蒡子 ( 二钱 ) 芥穗 ( 一钱 ) 僵蚕 ( 二钱 ) 元参 ( 三钱 ) 银花 ( 三钱 ) 板蓝根 ( 一钱五分 ) 苦桔梗 ( 三钱 ) 甘草 ( 一钱五分 ) 鲜苇根 ( 二钱 ) 三四日后酌加黄芩黄连. [b] 水仙膏 [/b] 水仙花根 ( 不拘多少 ) 剥去老赤皮与根须. 入石臼捣如膏. 敷肿处. 中留一孔出热气. 干则另敷以肉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温毒敷水仙膏. 皮间生小黄疮后. 不可再敷水仙膏. 宜用三黄二香散. [b] 三黄二香散 [/b] 黄连 ( 一两 ) 黄柏 ( 一两 ) 生大黄 ( 一两 ) 乳香 ( 五钱 ) 没药 ( 五钱 ) 共为极细末. 初用细茶汁调敷. 干则易之. 继用香油调敷. 9

9 4. 风温中焦篇 4.1. (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 ) 温病面目俱赤. 语声重浊. 呼吸俱粗.( 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 或竟不粗者. 即非此证.) 大渴引饮. 大便闭. 小便涩. 舌苔老黄. 甚则黑色有芒刺. 但恶热不恶寒. 下午益甚. 脉浮洪躁甚者. 邪由上焦肺经. 传入中焦阳明胃经尚未结实也. 白虎汤主之. 脉浮而促者. 热邪尚可透表也. 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b] 白虎汤 [/b]( 见前 ) [b] 减味竹叶石膏汤 [/b] 竹叶 ( 二钱五分 ) 石膏 ( 四钱 ) 麦冬 ( 三钱 ) 甘草 ( 一钱五分 ) 阳明温病. 诸证悉具.( 如第一条所云 ) 数日不大便. 脉沉数者. 中焦邪渐结实也. 增液汤主之. [b] 增液汤 [/b]( 凡温病大便不通. 皆宜先服此方. 万不可遽用承气. 盖此方通便生津而不伤气也.) 元参 ( 一两 ) 麦冬 ( 八钱连心 ) 细生地 ( 八钱 ) 水八杯煎三杯. 口干则与饮之. 饮尽便不下. 再作服. 以通为度. 阳明温病. 服增液后. 过十二时. 大便不下者. 增液合调胃承气汤主之.( 即照增液汤原方. 与调胃承气汤方合为一剂.) [b] 调胃承气汤 [/b] 大黄 ( 一钱五分 ) 芒硝 ( 二钱五分 ) 生甘草 ( 一钱 ) 阳明温病. 诸证皆有.( 如第一条所云 ) 数日不大便. 脉沉数有力. 甚则脉体反小. 服增液调胃承气后. 大便仍不通者. 中焦邪已结实也. 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乃攻里峻剂. 必脉象. 证象. 与书中一一相符. 已服增液调胃. 便仍不通者. 方可用之. 如脉浮. 脉迟. 或恶寒. 或小便清长. 或舌虽黄黑. 苔薄而润. 或病者平素阴亏. 及胃弱食少. 均不可轻用也. 慎之慎之.) 温病面目俱赤. 四肢厥冷. 甚则通体皆厥. 不螈. 但神昏. 七八日以外. 大便闭. 小便赤. 脉沉伏. 或并脉亦厥. 胸腹满坚. 甚则拒按. 喜凉饮者. 热结中焦火极似水也. 大承气汤主之. [b] 大承气汤 [/b] 大黄 ( 三钱 ) 芒硝 ( 一钱五分 ) 浓朴 ( 一钱五分 ) 枳实 ( 一钱五分 ) 10

10 水三杯. 先煮枳朴. 后纳大黄芒硝. 煮取一杯服阳明温病.( 如首条所载 ) 诸证悉有而. 脉不浮者. 小承气汤微和之. 阳明温病. 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 有结粪也. 宜小承气汤. [b] 小承气汤 [/b] 大黄 ( 二钱五分 ) 浓朴 ( 一钱 ) 枳实 ( 五分 ) 阳明温病. 无汗. 小便不利谵语者. 恐因邪犯心包. 未可定为结粪也. 先服牛黄丸. 如不大便. 再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温病. 纯泻稀水无粪者. 热结旁流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b] 牛黄丸 [/b]( 见前 ) [b] 调胃承气汤 [/b]( 见前 ) 阳明温病. 下利谵语. 若阳明脉实或滑疾者. 肠虚胃实也. 小承气汤主之. 若脉不实者. 热犯心包也. 牛黄丸主之. 紫雪丹亦主之. [b] 小承气汤 [/b]( 见前 ) [b] 牛黄丸 [/b] [b] 紫雪丹 [/b]( 见前 ) 温病大热大渴. 舌燥. 脉不浮而躁甚. 舌色金黄. 痰涎壅甚者. 上焦未清. 而又阳土燥烈. 煎熬肾水. 三焦俱急也. 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b] 承气合小陷胸汤 [/b] 生大黄 ( 二钱五分 ) 浓朴 ( 一钱 ) 枳实 ( 一钱 ) 半夏 ( 一钱五分 ) 栝蒌 ( 一钱五分 ) 黄连 ( 一钱 ) 温热本伤阴之病. 若下后汗出. 则胃阴受伤. 急复其阴. 益胃汤主之. [b] 益胃汤 [/b] 沙参 ( 二钱 ) 麦冬 ( 三钱 ) 冰糖 ( 六分 ) 细生地 ( 三钱 ) 玉竹 ( 一钱炒香 ) 下后无汗脉浮者. 邪气还表也. 银翘汤主之. 脉浮洪者. 热甚伤津也. 白虎汤主之. 脉洪而芤者. 金受火克元气不支也.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b] 银翘汤 [/b] 银花 ( 二钱五分 ) 连翘 ( 一钱五分 ) 竹叶 ( 一钱 ) 甘草 ( 五分 ) 麦冬 ( 二钱 ) 细生地 ( 二钱 ) [b] 白虎汤 [/b]( 见前 ) [b] 白虎加人参汤 [/b]( 见前 ) 11

11 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 里热未解也. 清燥汤主之. [b] 清燥汤 [/b] 麦冬 ( 二钱五分 ) 知母 ( 一钱 ) 人中黄 ( 八分 ) 细生地 ( 二钱五分 ) 元参 ( 一钱五分 ) 咳嗽胶痰加沙参 ( 一钱五分 ) 桑叶 ( 一钱 ) 梨汁 ( 半酒杯 ) 牡蛎 ( 一钱五分 ) 牛蒡子 ( 一钱五分 ) 下后数日热不退. 或退不尽. 口燥咽干. 舌苔干黑. 或金黄色. 脉沉而有力者. 邪气复聚于胃也. 然津液日耗. 须加意防护其阴. 护胃承气汤微和之. 脉沉而弱者. 增液汤主之. [b] 护胃承气汤 [/b] 生大黄 ( 一钱五分 ) 元参 ( 一钱五分 ) 细生地 ( 一钱五分 ) 丹皮 ( 一钱 ) 知母 ( 一钱 ) 麦冬 ( 一钱五分连心 ) [b] 增液汤 [/b]( 见前 ) 阳明温病. 下后二三日. 下证复见. 脉不甚沉. 或沉而无力. 止可与增液. 不可与承气. 阳明温病. 下之不通者. 险证有五.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 正气既虚邪气复实也. 新加黄龙汤主之. 喘促不宁. 痰涎壅滞. 右寸实大者. 肺气不降里证又实也. 宣白承气汤主之. 左尺坚牢. 小便赤痛. 时烦渴甚者. 火腑不通. 小肠热盛. 下注膀胱也. 导赤承气汤主之. 神昏舌短. 饮不解渴者. 邪闭心包. 内窍不通也. 牛黄承气汤主之. 阳明太热. 津液不足. 间服增液. 仍不下者. 脏燥太甚无水舟停也. 增液承气汤主之. [b] 新加黄龙汤 [/b] 细生地 ( 五钱 ) 生甘草 ( 二钱 ) 人参 ( 一钱五分另煎 ) 生大黄 ( 三钱 ) 芒硝 ( 一钱 ) 元参 ( 五钱 ) 麦冬 ( 五钱连心 ) 当归 ( 一钱五分 ) 海参 ( 二条洗 ) 姜汁 ( 六匙 ) 水八杯煎三杯. 先用一杯. 冲参汁五分. 姜汁二匙. 顿服之. 如腹中有响声或有转矢气. 则为欲便. 候一二时不便. 再如前法服一杯. 候二十四刻不便. 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 止后服. 酌服益胃汤一剂. [b] 宣白承气汤 [/b] 生石膏 ( 二钱五分 ) 生大黄 ( 一钱五分 ) 杏仁粉 ( 一钱 ) 栝蒌皮 ( 八分 12

12 ) [b] 导赤承气汤 [/b] 赤芍 ( 一钱五分 ) 细生地 ( 二钱五分 ) 生大黄 ( 一钱五分 ) 黄连 ( 一钱 ) 黄柏 ( 一钱 ) 芒硝 ( 五分 ) [b] 牛黄承气汤 [/b] 用牛黄丸一丸化开. 调生大黄末一钱五分服之. 不下. 再服. [b] 增液承气汤 [/b]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 ( 三钱 ) 芒硝 ( 一钱五分 ) 下后虚烦不眠. 心中懊. 甚至反复颠倒者. 膈间之邪未清也. 栀子豉汤主之. [b] 栀子豉汤 [/b]( 见前 ) 若少气加甘草 ( 一钱 ) 呕者加姜汁 ( 三匙 ) 阳明温病. 干呕口苦而渴者邪热夹秽扰乱中宫也. 如无下证. 用黄连黄芩汤.( 不渴而舌滑者当照湿温法治之.) [b] 黄连黄芩汤 [/b] 黄连 ( 一钱 ) 黄芩 ( 一钱 ) 郁金 ( 八分 ) 香豆豉 ( 一钱 ) 阳明温病. 舌色绛不渴者. 邪气深入血分也. 清营汤主之.( 若舌苔滑者. 当照湿温法治之.) [b] 清营汤 [/b]( 见前 ) 阳明发斑者. 化斑汤主之. [b] 化斑汤 [/b]( 见前 ) 阳明温病. 下后疹出者. 加减银翘散主之.( 此因下后疹出. 阴液已伤不可再用葛根升发. 故仍从加减银翘法. 而稍变其药味.) [b] 加减银翘散 [/b] 即照银翘散方去银花连翘豆豉加蝉蜕 ( 三钱 ) 赤芍 ( 一钱 ) 丹皮 ( 一钱 ) 杏仁 ( 一钱五分 ) 斑疹用升提则衄血. 或厥逆. 或呛咳. 或昏痉. 用壅补则骛乱. 若阳明证悉具. 外出不快. 内壅特甚者. 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得通则已. 不可令大泄. 大泄则气陷也. [b] 调胃承气汤 [/b]( 见前 ) 阳明温毒发痘者.( 形如小儿痘疮. 或多或少. 紫黑色.) 秽浊太甚也. 脉浮则用银翘散加生地元参. 渴者加花粉. 13

13 毒重者加金汁人中黄. 小便短者. 加芩连之类. 脉沉内壅者. 酌量轻重下之.( 如发疮形似杨梅者. 轻则红紫. 重则紫黑. 多现于面部背部亦照此法. 重用败毒之品. 兼与利湿. 如土茯苓萆之类.) 阳明温病. 无汗. 实证未剧者. 不可下. 小便不利者. 小肠热结. 金受火刑也不可利水. 宜用甘苦合化法. 冬地三黄汤主之. [b] 冬地三黄汤 [/b] 元参 ( 二钱 ) 黄连 ( 五分 ) 苇根汁 ( 五茶匙冲 ) 细生地 ( 二钱 ) 黄柏 ( 五分 ) 银花露 ( 五茶匙冲 ) 麦冬 ( 四钱 ) 黄芩 ( 五分 ) 生甘草 ( 一钱五分 ) 温病小便不利者. 不可以淡渗利水.( 如五苓八正散之类 ) 恐伤阴也. 温病燥热者. 不可纯用苦寒.( 如三黄汤之类 ) 恐苦能化燥也温病. 下后热退不可即食. 食则病必复发. 须周十二时后. 缓与清淡之食. 不可令饱. 饱则病亦复发. 发必重也. 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 舌上津回. 十数日不大便者. 肠胃津液受伤也. 可与益胃增液之属. 下后舌苔未退尽. 身微热. 面微赤. 口微渴. 脉微数. 日浅者. 亦与增液益胃之属. 日深舌微干者. 用下焦复脉法. 均不可再用承气汤. 用之证必增剧. 甚则燥咳泄泻而死. [b] 益胃汤 [/b]( 见前 ) [b] 增液汤 [/b]( 见前 ) 阳明温病. 渴甚者悉尼浆沃之. [b] 悉尼浆 [/b]( 见前 ) 阳明温病. 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 凡神昏谵语者. 安宫牛黄丸主之. [b] 牛黄丸 [/b]( 见前 ) 14

14 5. 风温下焦篇 5.1. (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 ) 温病久羁阳明. 或已下. 或未下. 身热面赤. 口干舌燥. 甚则齿黑唇裂者. 热邪渐伤少阴肾水也. 脉沉实者. 仍可下之. 若脉虚大. 手足心热. 甚于手足背者. 邪热少虚热多也. 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病误表. 以致心中震震. 舌强神昏者. 心气被伤津液被劫也. 宜复脉汤.( 舌上津回则生 ) 温病六七日后耳聋者. 阴火内炽. 病在少阴也. 宜复脉汤.( 若误认少阳证. 服柴胡汤. 则必死.) 劳倦内伤. 复感温病六七日外不解者. 宜复脉汤. 若身不热而倦甚者加人参. 温病已发汗而汗不出. 已下而热不退. 六七日以外. 脉尚躁盛者. 邪正交争也. 重与复脉汤. 温病误用升散. 脉结代. 甚则两至者. 法当急救其里. 所谓留人治病也. 重与复脉汤. 温病汗下后. 口燥咽干. 神倦欲眠. 舌赤苔老者. 少阴液亏也. 与复脉汤. [b] 加减复脉汤 [/b]( 照经方加减也 ) 炙甘草 ( 三钱 ) 干地黄 ( 三钱 ) 生白芍 ( 三钱 ) 麦冬 ( 二钱五分连心 ) 阿胶 ( 一钱五分 ) 麻仁 ( 一钱五分 ) 病甚者. 甘草加至五钱. 地黄白芍加至四钱. 麦冬加至三钱五分. 温病误表. 以致舌强神昏. 汗自出. 中无所主者. 心气津液受伤过甚也. 救逆汤主之. [b] 救逆汤 [/b]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 ( 二钱 ) 生牡蛎 ( 四钱 ) 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 ( 一钱 ) 下后大便溏甚. 日三四行. 脉仍数者真阳素虚而里热未清也. 一甲煎主之. 服一二日后. 如大便不溏. 可与一甲复脉汤. 下焦温病. 凡大便溏者. 即与一甲复脉汤 ( 系于复阴方中. 寓固阴之意 ) [b] 一甲煎 [/b] 生牡蛎 ( 一两碾细 ) 水煎温脉. [b] 一甲复脉汤 [/b]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 ( 五钱 ) 热邪深入下焦. 脉沉数. 舌干齿黑. 手指蠕动者. 真水受亏. 不能涵木也. 急防痉厥. 二甲复脉汤主之. 15

15 [b] 二甲复脉汤 [/b]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加生牡蛎 ( 二钱五分 ) 生鳖甲 ( 四钱 ) 下焦温病. 热深厥甚. 脉细促. 心中大动甚则心中痛者. 肾虚不能济木. 肝风鸱张. 心君失偶也. 三甲复脉汤主之. [b] 三甲复脉汤 [/b] 即于二甲复脉汤内加生龟板 ( 五钱 ) 少阴温病. 心烦不得卧者. 真阴欲竭. 壮火复炽也. 黄连阿胶汤主之. [b] 黄连阿胶汤 [/b] 黄连 ( 四钱 ) 黄芩 ( 一钱 ) 阿胶 ( 三钱 ) 白芍 ( 一钱 ) 鸡子黄 ( 二枚 ) 水八杯. 先煎芩连芍三味. 取三杯去滓. 兑胶化尽. 再入鸡子黄搅匀. 分三次服. 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者. 邪热深伏阴分. 热自阴来也. 青蒿鳖甲汤主之. [b] 青蒿鳖甲汤 [/b] 青蒿 ( 二钱 ) 鳖甲 ( 五钱 ) 细生地 ( 四钱 ) 知母 ( 二钱 ) 丹皮 ( 三钱 ) 既厥且哕.( 俗名呃忒 ) 脉细而劲者. 温邪久踞下焦. 消烁肝液. 扰及冲脉也. 小定风珠主之. [b] 小定风珠 [/b] 鸡子黄 ( 一枚生用 ) 真阿胶 ( 二钱 ) 生龟板 ( 六钱 ) 童便 ( 一杯 ) 淡菜 ( 三钱 ) 水五杯. 先煎龟板淡菜. 取二杯去滓. 兑入阿胶. 火上化尽. 入鸡子黄搅匀. 再冲童便顿服. 下焦温病. 神倦螈. 舌绛苔少. 脉气虚弱. 时时欲脱者. 热邪久羁吸烁真阴也. 大定风珠主之.( 此证多因误表误攻而成 ) [b] 大定风珠 [/b] 生白芍 ( 六钱 ) 阿胶 ( 三钱 ) 生龟板 ( 四钱 ) 干地黄 ( 六钱 ) 麻仁 ( 二钱 ) 五味子 ( 二钱 ) 生牡蛎 ( 四钱 ) 麦冬 ( 六钱连心 ) 炙甘草 ( 四钱 ) 鸡子黄 ( 二枚生 ) 鳖甲 ( 四钱生 ) 水八杯. 煎三杯去滓. 再入鸡子黄搅匀. 分三次服. 喘者加人参. 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 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凡壮火尚盛者. 不得用定风珠复脉. 邪少虚多者. 不得用黄连阿胶汤. 阴虚欲痉者. 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16

16 下焦温病. 痉厥神昏. 舌短烦燥. 如寸脉大. 口气重. 目赤颧红. 壮热者. 手少阴邪热未清也. 先与牛黄丸紫雪丹之属. 开窍搜邪. 再与复脉存阴. 三甲潜阳. 临证细参. 勿致倒乱. [b] 牛黄丸紫雪丹 [/b]( 见前 ) [b] 复脉汤 [/b]( 见前 ) [b] 三甲复脉汤 [/b]( 见前 ) 温邪久羁. 肌肤甲错. 或因下后里通. 邪欲溃. 或因服存阴药. 液增欲汗. 正气已虚. 不能即出. 阴阳互争而战者. 欲作战汗也. 复脉汤热饮之. 虚甚者加人参助汗外出. 若其人肌肉尚盛. 未至甲错. 当听其汗自出. 不可骚动. 时欲漱口不欲咽. 大便黑而不燥者. 阴亏而有瘀血也. 犀角地黄汤主之. [b] 犀角地黄汤 [/b] 夜热昼凉. 少腹坚满. 小便自利. 大便闭. 脉沉实者. 邪盛而蓄血也. 桃仁承气汤主之. [b] 桃仁承气汤 [/b] 大黄 ( 二钱五分 ) 芒硝 ( 一钱 ) 桃仁 ( 一钱五分 ) 当归 ( 一钱五分 ) 芍药 ( 一钱五分 ) 丹皮 ( 一钱五分 ) 温病服清解药后. 脉反濡小. 下利稀水. 或便脓血者. 热撤里虚也. 桃花汤主之. [b] 桃花汤 [/b] 赤石脂 ( 三钱, 二钱整煎一钱研细末调 ) 炮姜 ( 一钱五分 ) 白粳米 ( 三钱 ) 水三杯煎一杯半去滓入石脂末温服. 虚者加人参. 温病七八日后. 身热舌绛苔少. 下利日数十行. 完谷不化. 脉虚数者. 里邪已尽. 脾阳下陷也. 桃花粥主之. [b] 桃花粥 [/b] 人参 ( 三钱 ) 炙甘草 ( 三钱 ) 赤石脂 ( 六钱研细末 ) 白粳米 ( 二合 ) 水十杯先煎参草. 取六杯去滓再入粳米煮取三杯. 以一杯兑石脂末二钱顿服之. 利止. 停后服. 如不止. 再服第二杯. 每次兑石脂末二钱. 或因先过用寒凉. 脉不数身不热者. 加干姜 ( 三钱 ). 妇女温病. 经水适来. 脉数身热. 入夜热甚. 或谵语者. 热入血室也. 法当辛凉退热. 兼清血分. 清热养荣汤主之. [b] 清热养荣汤 [/b] 青蒿 ( 二钱 ) 桑叶 ( 一钱五分 ) 知母 ( 一钱 ) 鳖甲 ( 三钱 ) 赤芍 ( 一 17

17 钱五分 ) 生地 ( 二钱 ) 丹皮 ( 一钱五分 ) 丹参 ( 二钱 ) 如壮盛人服之不解者加柴胡 ( 一钱五分 ). 妇女温病. 经水适来. 脉数耳聋. 干呕烦渴. 十数日不解. 热邪内陷发痉者气血兼病也. 竹叶玉女煎主之. [b] 竹叶玉女煎 [/b] 生石膏 ( 三钱 ) 干地黄 ( 二钱 ) 麦冬 ( 二钱 ) 知母 ( 一钱 ) 牛膝 ( 一钱 ) 竹叶 ( 一钱五分 ) 水四杯. 先煎石膏地黄. 取二杯. 再入余四味煎成一杯. 温服. 热入血室. 服两清气血药后. 邪去其半. 余邪不解. 脉仍数者. 护阳和阴汤主之. [b] 护阳和阴汤 [/b] 白芍 ( 二钱五分 ) 炙甘草 ( 一钱 ) 人参 ( 一钱 ) 麦冬 ( 一钱连心炒 ) 生地 ( 一钱五分炒 ) 热入血室. 邪去八九. 暮微寒热. 右脉虚数者. 邪少虚多. 气血兼病也. 加参复脉汤主之. [b] 加参复脉汤 [/b] 即于复脉汤内加人参一钱五分. 妇女热病. 经水适来. 十余日不解. 舌痿饮冷. 心烦热. 神气忽清忽乱. 脉右长左沉者. 瘀热在里. 有蓄血也. 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b] 加减桃仁承气汤 [/b] 大黄 ( 一钱五分制 ) 桃仁 ( 一钱五分炒 ) 细生地 ( 三钱 ) 丹皮 ( 二钱 ) 泽兰 ( 一钱 ) 人中白 ( 一钱 ) 18

18 1. 湿温上焦篇 1.1. ( 温疫同法. 暑温伏暑附 ) 湿温初起. 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面色淡黄. 舌白不渴. 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 脉弦细而濡者. 邪在上焦气分也. 三仁汤主之.( 按湿温病. 发表则神昏. 攻下则洞泄. 滋阴则湿愈重. 只能以辛开淡渗徐徐疗治. 勿求急功. 以湿邪柔腻. 势虽缓而难速愈也.) [b] 三仁汤 [/b] 杏仁 ( 二钱五分 ) 飞滑石 ( 三钱 ) 白通草 ( 一钱 ) 白蔻仁 ( 一钱 ) 竹叶 ( 一钱 ) 浓朴 ( 一钱 ) 生苡仁 ( 三钱 ) 半夏 ( 二钱五分 ) 甘澜 苔黄有热者蔻仁易蔻皮. 邪在经络一身牵痛者加防己 ( 一钱五分桂枝水炒 ) 秦艽 ( 二钱酒炒 ) 湿温恶寒足冷. 服温散药. 其寒更甚者. 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也. 通阳利窍汤主之. [b] 通阳利窍汤 [/b] 芦根 ( 五钱 ) 白通草 ( 五钱 ) 水煎. 乘热服之. 即津津得汗而解. 湿温神昏谵语. 舌苔黄腻者. 湿热盘踞气分内蒙包络也. 杏仁, 芥子汤主之. [b] 杏仁芥子汤 [/b] 杏仁 ( 三钱 ) 白芥子 ( 一钱五分 ) 木通 ( 一钱五分姜水炒 ) 黄连 ( 八分盐水炒 ) 连翘 ( 二钱 ) 栀子 ( 一钱五分 ) 滑石 ( 三钱 ) 芦根 ( 一钱五分 ) 竹叶 ( 一钱 ) 茯苓 ( 三钱 ) 半夏 ( 二钱 ) 湿温神昏谵语舌赤无苔者. 邪传心包. 化燥伤阴内窍将闭也. 金蒲汤主之 ( 最忌阴寒柔腻之品.) [b] 金蒲汤 [/b] 犀角 ( 一钱五分 ) 郁金 ( 一钱五分 ) 连翘 ( 三钱 ) 银花 ( 三钱 ) 鲜石斛 ( 三钱 ) 鲜菖蒲 ( 三钱 ) 鲜生地 ( 二钱 ) 鲜竹叶 ( 一钱五分 ) 芦根汁 ( 三钱冲 ) 竹沥 ( 二钱冲 ) 生姜汁 ( 一滴冲 ) 湿温误表以致神昏四肢厥逆者. 邪陷心包. 循经入络也. 加减清宫汤煎送至宝丹. 或紫雪丹. [b] 加减清宫汤 [/b] 犀角 ( 一钱 ) 连翘心 ( 三钱 ) 元参心 ( 二钱 ) 竹叶心 ( 二钱 ) 银花 20

19 ( 二钱 ) 赤小豆皮 ( 三钱 ) [b] 至宝丹 [/b]( 见前 ) [b] 紫雪丹 [/b] 湿证初起. 神志模糊. 不能言语. 舌苔白腻者. 寒湿相搏. 内蒙清窍也. 杏仁桔梗汤主之.( 此条以舌苔白腻. 断为寒湿. 可与前三条参观. 故附于此.) [b] 杏仁桔梗汤 [/b] 杏仁 ( 三钱 ) 桔梗 ( 二钱 ) 细辛 ( 三分 ) 白芥子 ( 一钱 ) 茯苓 ( 三钱 ) 泽泻 ( 一钱五分 ) 通草 ( 一钱 ) 温疫盛行之时. 陡然得病. 憎寒壮热. 头痛身痛. 若不可支. 午后益甚. 舌苔白腻如积粉. 板贴不松. 脉象极数. 或沉伏者. 疫毒由人传染. 自口鼻入踞募原也. 达原饮主之.( 体弱者. 先以银翘散透解如不效. 再用达原饮.) [b] 达原饮 [/b] 浓朴 ( 一钱 ) 草果 ( 五分 ) 知母 ( 一钱 ) 白芍 ( 一钱 ) 黄芩 ( 一钱 ) 甘草 ( 五分 ) 槟榔 ( 二钱 ) 水二杯煎八分. 午后服.( 如服后烦燥者. 欲作战汗也. 得汗则解.) 湿温喉阻咽痛者. 邪闭肺气也. 银翘马勃散主之. [b] 银翘马勃散 [/b] 连翘 ( 三钱 ) 牛蒡子 ( 二钱 ) 银花 ( 一钱五分 ) 射干 ( 一钱 ) 马勃 ( 一钱 ) 咽喉不痛但觉阻甚者加滑石 ( 二钱 ) 桔梗 ( 一钱五分 ) 苇根 ( 一钱五分 ) 太阴湿温痹郁而哕者.( 俗名呃忒 ) 上焦清阳气郁也. 宣痹汤主之. [b] 宣痹汤 [/b] 枇杷叶 ( 二钱 ) 郁金 ( 一钱五分 ) 射干 ( 一钱 ) 白通草 ( 一钱 ) 香豉 ( 一钱五分 ) 太阴湿温喘促者. 湿热蒸痰阻滞气分也. 加味千金苇茎汤主之.( 寒饮不在此例 ) [b] 加味千金苇茎汤 [/b] 苇茎 ( 二钱五分 ) 苡仁 ( 二钱五分 ) 桃仁 ( 一钱 ) 冬瓜仁 ( 一钱 ) 杏仁 ( 一钱五分 ) 滑石 ( 一钱五分 ) 21

20 暑温初起头. 痛身热. 面赤心烦. 口渴汗出. 右脉洪大者. 暑伤上焦手太阴气分也. 加味天水散主之. 如右脉洪数有力. 口渴甚. 汗大出而喘者. 金被火刑也. 白虎汤主之. 脉洪大而芤者. 气虚也.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身重者. 湿也. 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苍术燥烈. 阴虚人禁用. 当以淡渗之品代之.) [b] 加味天水散 [/b] 杏仁 ( 二钱 ) 竹叶 ( 一钱 ) 连翘 ( 二钱 ) 鲜苇根 ( 三钱 ) 银花 ( 三钱 ) 滑石 ( 三钱 ) 鲜荷叶 ( 一角 ) 鲜扁豆花 ( 三钱 ) 甘草 ( 五分 ) 微恶寒者加薄荷叶 ( 一钱 ) 恶心呕吐加藿香 ( 一钱 ) 姜炒川连 ( 五分 ) [b] 白虎汤 [/b]( 见前 ) [b] 白虎加人参汤 [/b]( 见前 ) [b] 白虎加苍术汤 [/b]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 ( 一钱 ) 手太阴暑温. 右脉洪大. 头痛身热. 面赤心烦口渴. 凛凛畏寒. 而汗不出者. 暑为寒束也. 新加香薷饮主之.( 服后微得汗. 即勿再服. 恐香薷重伤其表也.) [b] 新加香薷饮 [/b] 香薷 ( 一钱 ) 银花 ( 一钱五分 ) 鲜扁豆花 ( 一钱五分 ) 浓朴 ( 一钱 ) 连翘 ( 一钱 ) 不汗再作服. 暑温四肢倦怠. 精神减少. 身热气高. 心烦溺黄. 口渴自汗脉虚者. 王氏益气汤主之. 暑邪已净气虚倦怠. 口渴汗多. 脉散大欲脱者. 生脉散主之.( 如暑邪未净. 万不可用生脉散. 用之必喘满难治.) [b] 王氏益气汤 [/b]( 王孟英因东垣清暑益气汤. 无清暑之实. 故立此方.) 西洋参 ( 三钱 ) 石斛 ( 三钱 ) 麦冬 ( 二钱 ) 竹叶 ( 二钱 ) 荷梗 ( 一钱 ) 知母 ( 二钱 ) 甘草 ( 八分 ) 西瓜翠衣 ( 三钱 ) 粳米 ( 三钱 ) 热甚者酌加炒山栀. [b] 生脉散 [/b] 人参 ( 一钱五分 ) 麦冬 ( 一钱不去心 ) 五味子 ( 五分 ) 暑温余邪未清. 但头微胀. 目不了了者. 清络饮主之. 22

21 [b] 清络饮 [/b] 鲜银花 ( 二钱 ) 鲜荷叶边 ( 二钱 ) 西瓜翠衣 ( 二钱 ) 丝瓜皮 ( 二钱 ) 鲜扁豆花 ( 一枝 ) 鲜竹叶心 ( 二钱 ) 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 皆可用之. 手太阴暑温. 咳而无痰. 声清亮者. 热伤肺络也. 一加清络饮主之. [b] 一加清络饮 [/b] 即于清络饮原方内加甘草 ( 一钱 ) 桔梗 ( 二钱 ) 甜杏仁 ( 二钱 ) 麦冬 ( 三钱 ) 暑温发寒热. 舌白不渴吐血者. 表里气血俱病也. 名曰暑瘵. 二加清络饮主之. [b] 二加清络饮 [/b] 即于清络饮原方内加滑石 ( 三钱 ) 苡仁 ( 三钱 ) 甜杏仁 ( 三钱 ) 两太阴暑温. 咳嗽声重痰多不甚渴. 或渴不多饮者. 暑温而兼停饮也. 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b] 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 [/b] 半夏 ( 二钱五分 ) 茯苓 ( 二钱 ) 浓朴 ( 一钱 ) 生姜 ( 一钱五分 ) 杏仁 ( 一钱 ) 甘澜水煎温服脉虚夜寐不安. 烦渴面赤. 时有谵语. 目常开不闭. 或喜闭不开者. 暑入手厥阴心包也. 清营汤主之.( 如舌苔滑白. 乃湿重也. 当按湿温法治之.) 手厥阴暑温. 身热不恶寒. 神昏时时谵语者. 牛黄丸主之. 紫雪丹亦主之. 小儿暑温. 身热卒然痉厥者. 名曰暑痫. 清营汤主之.( 热初入营. 肝风内动. 手足螈者. 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亦可少与紫雪丹. 大人暑痫治法亦同. [b] 清营汤 [/b] 犀角 ( 一钱五分 ) 生地 ( 二钱五分 ) 元参 ( 一钱五分 ) 麦冬 ( 一钱五分 ) 丹参 ( 一钱 ) 竹叶心 ( 一钱 ) 银花 ( 一钱五分 ) 黄连 ( 一钱二分 ) 连翘 ( 一钱连心用 ) [b] 牛黄丸 [/b] [b] 紫雪丹 [/b]( 见前 ) 长夏受暑. 过夏而发. 头痛微恶寒. 面赤烦渴. 舌白脉濡而数者. 无论秋冬皆为太阴伏暑. 加减银翘散主之. [b] 银翘散 [/b]( 见前 ) 舌白口渴无汗. 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泥 ( 二钱 ) 飞滑石 ( 三钱 ) 23

22 胸闷加郁金 ( 一钱五分 ) 香豉 ( 一钱五分 ) 呕而痰多者加半夏 ( 二钱 ) 茯苓 ( 二钱 ) 小便短加苡仁 ( 二钱五分 ) 通草 ( 一钱五分 ) 舌赤口渴无汗. 照原方加生地 ( 二钱 ) 丹皮 ( 一钱五分 ) 赤芍 ( 一钱五分 ) 麦冬 ( 二钱 ) 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 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 ( 二钱 ) 生石膏 ( 三钱 ) 黄芩 ( 一钱五分 ) 太阴伏暑. 舌白汗多. 口渴甚脉洪大者. 仍用白虎汤. 脉虚大而芤者. 仍用人参白虎汤. 舌赤口渴汗多者加减生脉散主之. [b] 白虎汤 [/b] [b] 人参白虎汤 [/b]( 见前 ) [b] 加减生脉散 [/b] 沙参 ( 一钱五分 ) 麦冬 ( 一钱五分 ) 五味子 ( 五分 ) 丹皮 ( 一钱 ) 细生地 ( 一钱五分 ) 24

23 2. 湿温中焦篇 2.1. ( 温疫同法. 暑温伏暑附 ) 湿热上焦未清. 因中阳素虚. 或误用攻下. 以致神识如蒙. 舌滑脉缓者. 里虚内陷也. 人参泻心汤主之 ( 按湿证亦舌滑脉濡缓不可以此定为虚象. 必须细加审辨. 实系因虚邪陷者方可用此方. 若辨认未真. 万勿轻用.) [b] 人参泻心汤 [/b] 人参 ( 一钱 ) 干姜 ( 一钱 ) 黄连 ( 八分 ) 黄芩 ( 一钱 ) 枳实 ( 五分 ) 生白芍 ( 一钱 ) 温热受自口鼻. 由募原直走中道. 不饥不食机窍不灵者. 三香汤主之. [b] 三香汤 [/b] 栝蒌皮 ( 二钱 ) 桔梗 ( 二钱 ) 黑山栀 ( 一钱五分 ) 枳壳 ( 一钱五分 ) 郁金 ( 一钱五分 ) 香豆豉 ( 一钱五分 ) 降香末 ( 一钱八分 ) 吸受秽湿. 三焦分布. 热蒸头胀身痛呕逆. 舌苔白渴不多饮. 小便不通. 神识昏迷者. 表里经络脏腑. 俱为湿热所困也. 先服牛黄丸. 继服茯苓皮汤. [b] 牛黄丸 [/b]( 见前 ) [b] 茯苓皮汤 [/b] 茯苓皮 ( 三钱 ) 生苡仁 ( 三钱 ) 猪苓 ( 二钱 ) 大腹皮 ( 二钱 ) 白通草 ( 二钱 ) 淡竹叶 ( 一钱五分 ) 阳明湿温. 气壅为哕者. 湿热阻遏胃气也. 新制橘茹汤主之. [b] 新制橘茹汤 [/b] 橘皮 ( 三钱 ) 竹茹 ( 三钱 ) 柿蒂 ( 七个 ) 姜汁 ( 三茶匙冲 ) 水煎温服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三焦湿郁. 脘连腹胀. 大便不爽者. 升降失司. 表里俱病也. 一加正气散主之. 湿郁三焦. 舌白脘闷身痛便溏. 脉象模糊者. 经络着湿也. 二加正气散主之. 秽湿着里. 舌黄脘闷. 气机不宣者. 湿将化热也. 三加正气散主之. 秽湿着里. 舌白滑. 脉右缓者. 湿阻气分也. 四加正气散主之. 秽湿着里. 脘闷便泄者. 脾胃俱伤也. 五加正气散主之.( 末二条证属寒湿. 因同用正气散. 故列于此.) 25

24 [b] 一加正气散 [/b] 藿香梗 ( 二钱 ) 浓朴 ( 二钱 ) 杏仁 ( 二钱 ) 茯苓皮 ( 一钱 ) 广皮 ( 二钱 ) 神曲 ( 一钱五分 ) 麦芽 ( 一钱五分 ) 茵陈 ( 二钱 ) 大腹皮 ( 一钱 ) [b] 二加正气散 [/b] 藿香梗 ( 三钱 ) 广皮 ( 二钱 ) 浓朴 ( 二钱 ) 茯苓皮 ( 三钱 ) 木防己 ( 三钱 ) 大豆黄卷 ( 二钱 ) 川通草 ( 一钱五分 ) 苡仁 ( 三钱 ) [b] 三加正气散 [/b] 藿香 ( 三钱连梗叶 ) 茯苓 ( 三钱 ) 浓朴 ( 二钱 ) 广皮 ( 一钱五分 ) 杏仁 ( 三钱 ) 滑石 ( 五钱 ) [b] 四加正气散 [/b] 藿香梗 ( 三钱 ) 浓朴 ( 二钱 ) 茯苓 ( 三钱 ) 广皮 ( 一钱五分 ) 草果 ( 一钱 ) 山楂 ( 五钱炒 ) 神曲 ( 二钱 ) [b] 五加正气散 [/b] 藿香梗 ( 二钱 ) 广皮 ( 一钱五分 ) 茯苓 ( 三钱 ) 浓朴 ( 二钱 ) 大腹皮 ( 一钱五分 ) 谷芽 ( 一钱 ) 苍术 ( 二钱 ) 以上俱水五杯煎二杯分二次服 ( 今人以藿香正气一方. 统治四时感冒而时令病情各有不同. 未免互有妨碍. 如此变通方丝丝入扣. 为学人开无限法门. 宜细玩之.) 脉缓身痛. 舌苔淡黄而滑. 渴不多饮. 或竟不渴. 汗出热解. 继而复热者. 内外合邪. 脾胃经络. 兼困于湿也. 黄芩滑石汤主之. [b] 黄芩滑石汤 [/b] 黄芩 ( 一钱五分 ) 滑石 ( 一钱五分 ) 茯苓 ( 一钱五分 ) 大腹皮 ( 一钱 ) 白蔻仁 ( 一钱 ) 通草 ( 五分 ) 猪苓 ( 一钱五分 ) 阳明湿温. 呕而不渴者. 湿多热少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呕甚而痞者. 热邪内陷与停饮相搏也. 一加半夏泻心汤主之. [b] 小半夏加茯苓汤 [/b] 半夏 ( 三钱 ) 茯苓 ( 三钱 ) 生姜 ( 二钱 ) [b] 一加半夏泻心汤 [/b] 半夏 ( 三钱 ) 黄连 ( 一钱 ) 黄芩 ( 一钱五分 ) 枳实 ( 一钱五分 ) 生姜 ( 一钱五分 ) 虚者加人参大枣. 26

25 湿温大便闭中脘微拒按而不硬. 舌苔黄浓. 脉象沉数者. 无形湿热. 与有形渣滓相搏也. 酒军丸缓化之.( 此证若用大剂攻下. 必下利稀水. 变为坏证.) [b] 酒军丸 [/b] 酒煮大黄 ( 四两 ) 为末水泛丸. 如绿豆大. 每服一二钱. 渐加至三钱. 白开水送下. 病重者每料加元明粉 ( 一两 ) 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 不恶寒. 但恶热. 舌上黄滑苔. 渴欲凉饮. 饮不解渴. 得水则呕. 按之胸下痛. 小便短. 大便闭者. 暑温转入阳明. 水结在胸也. 加味小陷胸汤主之. [b] 加味小陷胸汤 [/b] 黄连 ( 一钱 ) 栝蒌 ( 一钱五分 ) 枳实 ( 一钱 ) 半夏 ( 二钱 ) 急流 阳明暑温. 脉滑数. 不食不饥不便. 浊痰凝聚. 心下痞者. 湿热互结. 阻滞中焦气分也. 二加半夏泻心汤主之. [b] 二加半夏泻心汤 [/b] 半夏 ( 三钱 ) 黄连 ( 七分 ) 黄芩 ( 一钱 ) 枳实 ( 七分 ) 杏仁 ( 一钱 ) 虚者加人参 ( 七分 ) 大枣 ( 一个 ) 阳明暑温. 口燥咽干. 渴欲饮水. 面目俱赤. 舌燥黄. 脉沉实者. 湿气已化. 结热独存也. 小承气汤主之. [b] 小承气汤 [/b] 暑温蔓延三焦. 舌滑微黄者. 邪在气分也. 三石汤主之. 邪气久留. 舌绛苔少者. 热搏血分也. 加味清宫汤主之. 神识不清者. 热闭内窍也. 先服紫雪丹. 再服清宫汤.( 照原方不加减.) [b] 三石汤 [/b] 飞滑石 ( 一钱五分 ) 生石膏 ( 二钱五分 ) 寒水石 ( 一钱五分 ) 杏仁 ( 一钱五分 ) 竹茹 ( 一钱炒 ) 银花 ( 一钱五分, 花露更妙 ) 金汁 ( 半酒杯冲 ) 白通草 ( 一钱 ) [b] 加味清宫汤 [/b] 即于清宫汤内加知母 ( 三钱 ) 银花 ( 二钱 ) 竹沥 ( 五茶匙冲 ) 暑温伏暑. 三焦均受. 舌灰白. 胸痞闷. 潮热呕恶. 烦渴自利. 汗出溺短者. 湿热交混. 气分闭结也. 杏仁滑石汤主之. [b] 杏仁滑石汤 [/b] 27

26 杏仁 ( 二钱 ) 滑石 ( 二钱 ) 黄芩 ( 一钱五分 ) 橘红 ( 一钱 ) 黄连 ( 六 分 ) 郁金 ( 一钱五分 ) 通草 ( 八分 ) 浓朴 ( 一钱五分 ) 半夏 ( 二钱 ) 28

27 3. 湿温下焦篇 3.1. ( 温疫同法. 暑温伏暑附 ) 湿温久羁. 三焦弥漫. 神昏窍阻. 少腹硬满. 大便不下者. 湿郁下焦气分也. 宣清导浊汤主之. [b] 宣清导浊汤 [/b] 猪苓 ( 二钱五分 ) 茯苓 ( 二钱五分 ) 寒水石 ( 三钱 ) 晚蚕砂 ( 二钱 ) 皂荚子 ( 一钱五分, 去皮 ) 湿凝气阻. 三焦俱闭. 二便不通者. 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也. 半硫丸主之. [b] 半硫丸 [/b] 石硫黄制半夏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 蒸饼为丸. 梧子大. 每服一二钱. 白滚水送下. 湿温病身热久不解. 口渴舌干. 忽然发痉. 或手足搐搦者. 津枯邪滞. 厥阴风火上升也. 羚羊角汤主之.( 如兼大便不通. 脉沉有力. 舌黄起刺者. 本方去牡蛎. 送酒军丸徐攻之.) [b] 羚羊角汤 [/b] 羚羊角 ( 一钱五分 ) 女贞子 ( 三钱 ) 钩藤 ( 一钱五分 ) 鲜生地 ( 三钱 ) 石决明 ( 三钱生用 ) 鳖甲 ( 三钱醋炒 ) 生牡蛎 ( 二钱 ) 菊花 ( 一钱五分 ) 桑叶 ( 一钱五分 ) 湿温伏暑胁痛. 或咳或不咳. 或但热不寒. 或寒热往来如疟者. 湿邪积为支饮. 悬于胁下也. 不可误认柴胡证. 香附旋复花汤主之. [b] 香附旋复花汤 [/b] 生香附 ( 一钱五分 ) 旋复花 ( 一钱五分绢包 ) 苏子霜 ( 一钱五分 ) 广皮 ( 一钱 ) 半夏 ( 二钱五分 ) 茯苓 ( 一钱五分 ) 苡仁 ( 二钱五分 ) 杏仁 ( 二钱 ) 水煎温服腹满者加浓朴. 痛甚者加降香末. 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 心火独亢肾液受亏也. 深入厥阴麻痹者. 热邪伤阴. 筋失所养也. 俱连梅汤主之. 心热烦燥神迷甚者. 先服紫雪丹. 再服连梅汤 [b] 连梅汤 [/b] 乌梅 ( 一钱五分去核 ) 黄连 ( 一钱 ) 麦冬 ( 一钱五分连心 ) 生地 ( 一钱五分 ) 阿胶 ( 一钱 ) 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29

28 暑邪深入厥阴. 舌灰消渴. 心下板实. 呕恶吐蛔. 寒热. 泻血水. 甚至声音不出. 上下格拒者. 土败木乘. 正虚邪炽危候也. 椒梅汤主之. [b] 椒梅汤 [/b]( 此方寒热并用. 以辅正驱邪为法. 乃从仲景乌梅丸方化出.) 黄连 ( 一钱 ) 黄芩 ( 一钱 ) 干姜 ( 一钱 ) 生白芍 ( 一钱五分 ) 川椒 ( 一钱五分, 炒黑 ) 乌梅 ( 一钱五分去核 ) 人参 ( 一钱 ) 枳实 ( 八分 ) 半夏 ( 一钱 ) 暑邪误治胃口伤残. 延及中下. 气塞填胸. 燥乱口渴者. 邪气内结. 清浊交混. 危候也. 来复丹主之. [b] 来复丹 [/b] 太阴玄精石 ( 一两 ) 舶上硫黄 ( 一两 ) 橘红 ( 二钱 ) 硝石 ( 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 青皮 ( 二钱去白 ) 五灵脂 ( 二钱澄去沙炒令烟尽 ) 上为细末. 醋糊为丸. 如梧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 米饮送下. 暑邪久热. 寝不安. 食不甘. 神识不清者. 阴液元气两伤也. 三才汤主之. [b] 三才汤 [/b] 人参 ( 二钱 ) 天冬 ( 一钱五分 ) 干地黄 ( 三钱五分 ) 水煎温服阴虚甚者加麦冬五味子阳虚甚者加茯苓炙甘草暑温蓄血. 及热入血室证. 均与温热同法. 详见上卷风温下焦篇. 30

29 4. 附温病治法要略 4.1. ( 温病变幻甚多. 非博考不能详尽. 此特粗示规模. 俾知门迳而已.) 白舌. 凡白苔之润而薄者. 为滑白. 初病邪在气分也. 润而浓者为腻白. 湿痰重也. 干燥而白者. 为干白. 肺胃津伤. 未及化黄而已干也. 先以甘寒润之. 待其转黄再议攻下. 俟黄退见薄滑新苔. 乃为病愈. 若白如积粉. 板贴不松者. 为粉白. 乃疫毒入踞募原也. 温病见此最重. 先以银翘散透解. 如不效. 再用达原饮法. 黄舌. 有地而浓者为浓黄. 甚则老黄灰黄燥裂有纹. 宜用增液承气下之.( 凡苔见裂纹. 下时均宜加增液汤.) 虽黄而润. 或薄而滑者. 热未伤津也. 犹可清热透表若薄而干者. 宜甘寒养津. 忌苦重之药. 黄白相兼. 乃气分之邪未全入里. 宜用表里兼治法. 黑舌. 苔黑而燥者为燥黑甚则生芒刺.( 凡舌生芒刺. 不拘黄白黑色. 皆为上焦热极.) 乃胃大热而津枯也. 宜酌用白虎承气等剂. 如黑而润者为阴亏. 不可攻下. 滑黑无苔为胃燥. 宜甘寒养胃. 又有当下而下. 病已减而舌仍黑者. 乃苔皮焦枯未脱. 不久自脱. 勿再误下也. 绛舌. 无苔而深红色为绛舌. 绛而兼黄白色者. 气分之邪未全入里. 宜两清营卫. 绛色中有黄白碎点. 或大红点者. 热毒盛也. 宜黄连金汁等清之. 纯绛鲜色者. 邪已入营. 包络受病也. 宜犀角鲜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 重则牛黄丸至宝丹开之. 若舌色紫暗. 乃其人素有瘀血. 与邪相搏. 当加散血之品. 如丹皮丹参琥珀桃仁之类. 虽绛而干枯不鲜者. 肾阴涸也. 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 自汗. 温病邪热熏蒸. 不因发散而汗自出. 为自汗. 邪退汗自止. 若自汗复大热大渴. 即系白虎证. 里邪盛亦多自汗. 必下后续得战汗方解. 均不可误认为表虚也. 盗汗. 寐则汗出. 醒则汗止也. 温病伏邪内盛. 热蒸于外. 故作盗汗. 邪退汗自止. 亦勿认为表虚若温病已愈. 脉静身凉. 复得盗汗或饮食劳动而自汗者. 乃表虚也. 战汗. 乃邪气与正气相争也. 气盛则一战而汗解. 邪盛虽战而无汗. 当其战时. 不可扰动. 听其自然. 汗出即解. 如不解. 或次日. 或隔一二日. 必复战. 勿疑为疟. 肤冷. 温病战汗后. 肤冷如冰. 甚则倦卧不语. 此乃阳从汗泄之故. 当任其安卧静养. 待过一昼夜. 阳气来复. 31

30 自然温暖如常. 切勿认为脱证惊惶呼唤. 盖脱证脉必急疾. 躁扰不能安卧. 此则脉象和缓. 安神稳睡. 正邪退病除之吉兆也. 发黄. 湿热壅遏于中. 小便不利. 则周身发黄. 其黄亮如金者名阳黄. 热重也. 黄暗而滞者名阴黄. 湿重也. 阳黄用四苓散加茵陈栀子滑石木通. 阴黄用四苓散加官桂苍术浓朴之类. 化疟. 温疟暑疟与常疟不同. 常疟作止有时. 此则作止无定. 常疟寒热两平. 此则寒轻热重. 或单热不寒. 常疟发后饮食如故. 无甚舌苔. 此则不思饮食舌苔浓腻. 常疟发于少阳此则发于阳明. 若概用柴胡汤. 不惟不能去病. 反将由浅引深. 宜用加减清脾饮治之. 化痢. 温病湿热内蕴. 气血凝滞. 致成痢疾者. 宜用加减芩芍汤治之. 痹证. 湿温邪滞经络. 或腰膝疼重. 步履艰难. 或似半身不遂. 起立不便. 皆温热失治. 伤及筋隧而然. 若认为痿证. 则误矣. 宜用威灵仙汉防己川萆生苡仁牛膝桑枝桂枝之属. 结胸. 胸脘按之痛者是也. 宜用加味小陷胸汤. 徐徐推之使下. 若但胸膈满闷. 按之有形不痛者. 为胸痞. 宜用辛开之品. 轻者杏仁橘皮薤白. 重者枳实黄连半夏之类. 虽舌绛神昏. 但胸下拒按. 即宜参以辛开. 不可率投凉润也. 阳极似阴证. 初病手足逆冷. 周身如冰. 面如蒙垢. 头痛似劈. 饮热恶凉. 甚则脉亦沉伏. 纯若阴邪. 但以小便赤白为辨. 赤即阳厥. 亟用清热败毒药. 其伏热自还于表. 仍照温病法治之. 自复. 疫邪已退. 无因反复谓之自复. 乃余邪未尽也. 随其见证以轻药治之. 食复. 温病新愈后. 因饮食不慎. 以致吞酸嗳腐. 胸腹满闷. 身热又作. 名曰食复. 轻则减食自愈重则用药稍稍消导之. 劳复. 病愈后脉证俱平. 惟元气未复. 或因多言劳动. 或因沐浴梳头. 以致前证复发. 静养自愈. 或调补气血以待元气自复. 万不可误进猛剂. 再剥削之. 转变. 温病用药. 须知转变. 不可执定. 如治湿温. 于面白阳微之人. 凉药用至十分六七. 即勿再用. 恐过凉则阳必伤也. 面苍火重之人. 凉药用至十分六七. 虽热减身寒. 仍不可遽用温补. 恐火虽熄犹有余焰也. 又如复脉及大小定风珠诸方. 为温病阴液干枯. 肝风内动之圣药. 然用至数剂后. 察其风平液复. 即宜改用轻剂调理. 若因见效. 服之太过. 则沉阴伤胃. 必有食减面肿之患. 总之药期中病. 过犹不及. 聊举数端. 余可类推也. 32

31 5. 附方 5.1. [b] 加减清脾饮 [/b] 青皮 ( 一钱五分 ) 半夏 ( 一钱五分 ) 黄芩 ( 一钱 ) 甘草 ( 一钱 ) 茯苓 ( 二钱 ) 青蒿 ( 二钱 ) 陈皮 ( 一钱五分 ) 浓朴 ( 一钱 ) 草果 ( 八分 ) 生姜 ( 一片 ) 大枣 ( 二枚 ) [b] 加减芩芍汤 [/b] 当归 ( 二钱 ) 白芍 ( 三钱 ) 黄芩 ( 二钱 ) 黄连 ( 一钱五分 ) 浓朴 ( 一钱五分 ) 木香 ( 一钱煨 ) 广皮 ( 二钱 ) [b] 四苓散 [/b] 茯苓 ( 三钱 ) 猪苓 ( 八分 ) 泽泻 ( 八分 ) 白术 ( 一钱五分 ) 33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名师汇讲 指导 严世芸 男 生 浙江宁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名中医 上海市教学名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带头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副组长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More information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基 于 多 层 次 复 杂 概 念 网 络 生 成 方 法 的 Sunshine * 图 发 现 伤 寒 论 小 便 相 关 方 证 知 识 1 1 1 1 1 2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广 州 510405;2. 燕 山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秦 皇 岛 066004) 摘 要 Sunshine 39 Sunshine - Sunshine 44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第五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教学目的 : 1. 了解温热类温病病证结合 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 2. 了解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 3. 掌握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方药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一 卫分证治 温热类温病卫分证 - 发热, 微恶寒, 口微渴为主 伴见证 - 头痛, 少汗, 咳嗽, 舌苔薄白, 舌边尖红, 脉浮数 治疗大法 - 解表透邪 忌用 - 辛温发散之剂

More information

Slide 1

Slide 1 第二讲 一 辛凉解表银翘散 ; 桑菊饮 ; 柴葛解肌汤 ; * 升麻葛根汤 ; 二 解表止头痛 开鼻窍 * 川芎茶调散 * 苍耳子散 三 解表轻剂 : * 葱豉汤 四 理气解表 : * 香苏散 银翘散 ( 温病条辨 ) 组成 连翘 30g(9~15g) 银花 30g(9~15g) 苦桔梗 18g(3~6g) 薄荷 18g(3~6g)( 最后 5 分钟加入 ) 淡竹叶 12g(3~6g) 生甘草 15g(3~6g)

More information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1.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2. 妊娠禁忌药的分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1.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2. 妊娠禁忌药的分 www.cyikao.com 2017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药学 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 细目五 : 毒性 1.

More information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 :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 : 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 :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 :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 : 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 :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More information

Slide 1

Slide 1 第七讲清热剂 一 清虚热 1. 温病后期, 邪伏阴分证 2. 阴虚内热, 虚劳骨蒸证 3. 阴虚火扰之盗汗证 青蒿鳖甲汤 * 清骨散 * 当归六黄汤 二 清暑热 * 六一散 * 清暑益气汤 青蒿鳖甲汤 ( 温病条辩 ) 组成 青蒿 ( 二钱 ) 鳖甲 ( 五钱 ) 细生地 ( 四钱 ) 知母 ( 二钱 ) 丹皮 ( 三钱 ) 用法 青蒿鳖甲地知丹, 热自阴来仔细辨, 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西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

19 年中西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要点 :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6D0D2BDD4BAA1AAA1AAB6ABB3C7C7F8C9E7C7F8BBF1B5C3D0D4B7CED1D7BCE0B2E2D2A6CEC0BAA3205BBCE6C8DDC4A3CABD5D>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6D0D2BDD4BAA1AAA1AAB6ABB3C7C7F8C9E7C7F8BBF1B5C3D0D4B7CED1D7BCE0B2E2D2A6CEC0BAA3205BBCE6C8DDC4A3CABD5D>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社区获得性肺炎监测 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姚卫海 背景 基于北京市 CDC 北京市科委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监测体系与疾病负担的项目, 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 东城区 ) 背景 西医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 ( 含肺泡壁, 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 炎症 CAP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CAP 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a

Microsoft Word a 2016 年 8 月第 23 卷第 8 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3 基于复杂网络的 伤寒论 六经病证用药规律研究 李瀛 1, 隋毅 1. 山东大学医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2;2. 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01 摘要 : 目的建立 伤寒论 六经病证药物子网, 基于药物子网的拓扑性质分析, 揭示 伤寒论 六经病证用药规律 方法将 伤寒论 方剂按照六经辨证进行分类, 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药物抽象为节点,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中西医助理医师大纲 - 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要点 :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More information

表 1 用药频次大于 10 次以上的药物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 频次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频次 甘草 69 前胡 17 陈皮 27 川芎 12 防风 53 麦门冬 17 紫苏 25 野菊花 12 连翘 52 芦根 16 桂枝 23 川贝母 11 薄荷 49 杏仁 16 黄芪 23 五味子 11 金银

表 1 用药频次大于 10 次以上的药物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 频次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频次 甘草 69 前胡 17 陈皮 27 川芎 12 防风 53 麦门冬 17 紫苏 25 野菊花 12 连翘 52 芦根 16 桂枝 23 川贝母 11 薄荷 49 杏仁 16 黄芪 23 五味子 11 金银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8.02.07 中医药治疗风热感冒用药规律分析 王天琪, 陈婷, 闫海峰, 王怡 (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193) 摘要 :[ 目的 ] 探讨中医药治疗风热感冒用药规律 [ 方法 ] 通过对国家专利网搜索, 筛选出关于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及中药方剂组方共有 164 首, 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V2.5),

More information

数据加工质量管理 工作 探讨 是指配方的名称 主要组分 用量 剂型和用途方面的信息 其中配方的组分为 表 1 推荐标引的方剂信息 必须标引的内容, 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方剂 NO. 方剂名称 方剂组成 剂型 疗效 信息组分不全的非专利文献的加工方法 中药方剂是由中药按照特定用途的 1 止咳丸川贝母 ;

数据加工质量管理 工作 探讨 是指配方的名称 主要组分 用量 剂型和用途方面的信息 其中配方的组分为 表 1 推荐标引的方剂信息 必须标引的内容, 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方剂 NO. 方剂名称 方剂组成 剂型 疗效 信息组分不全的非专利文献的加工方法 中药方剂是由中药按照特定用途的 1 止咳丸川贝母 ; 医药类非专利文献中不完整方剂信息的加工方法探讨 专利检索咨询中心石红梅张雨春 摘要 : 本文概括了医药类非专利文献中几种方 剂信息不完整的情况, 并针对每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加工思路和加工方法, 以期进一步完善医药类非专利文献数据库的信息 关键词 : 非专利文献方剂组成公开不充分数据加工 石红梅 助理研究员, 天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 主要从事医药类非专利文献数据加工工作 张雨春助理研究员, 北京化工大学发酵工程专业,

More information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 2019 年中医执业医师 中药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 : 毒性 1.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名师押题卷第套 1~2 题 A. 君药 B. 臣药 C. 佐助药 D. 佐制药 E. 使药 1. 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是 答案 :1.C 2. 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 答案 :2.D 3~4 题 A. 助卫阳, 通经络, 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B. 温中阳而祛虚寒 C.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D. 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More information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第五章 八纲辨证 [ 能力测试题 ] 一 选择题 1.A 型题 (1) 下述哪种理解最正确 :( ) A. 皮肤的病变均是表证 B. 表证的病位不在脏腑 C. 内脏的病变均无表证 D. 表证的病位均在皮毛 E. 符合表证特征为表证 (2) 下述哪种理解最正确 :( ) A. 表证的病位一般在皮毛 B. 皮肤的病变一般属表证 C. 表证的定位也可在内脏 D.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E. 内脏的病不会出现表证

More information

1. 中药的作用 2. 不良作用 细目二 : 中药的功效 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2. 功效的分类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中药的

1. 中药的作用 2. 不良作用 细目二 : 中药的功效 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2. 功效的分类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中药的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 中药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细目五 : 毒性 1.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要点 : 1.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

More information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 :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要点 :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要点 :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要点 :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 :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要点 :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要点 :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要点 :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中药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第五章 目的要求 1.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2. 熟悉原则 3. 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第一节温病治疗原则 一 祛除温邪 二 扶助正气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治上焦如羽 ( 非轻不举 ); 治中焦如 衡 ( 非平不安 ); 治下焦如权 ( 非重 不沉 ) 二 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More information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8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9 初级中师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学科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一 性理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物的作用 论 2. 四气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四 ) 归经.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More information

外邪还可以引起多种发热的疾患 : 如痄腮即腮腺炎, 寒热 耳前耳后漫肿压痛 ; 乳蛾即扁桃体炎, 寒热 咽喉如肿 咽饮梗痛 ; 赤眼即结膜炎, 寒热 目赤 迎风流泪 ; 又如龈肿即牙龈炎, 寒热 牙龈肿胀作痛 化脓等等 方剂有柴胡葛根汤 ( 医宗金鉴方 : 柴胡 葛根 黄芩 石膏 花粉 牛蒡子 连翘

外邪还可以引起多种发热的疾患 : 如痄腮即腮腺炎, 寒热 耳前耳后漫肿压痛 ; 乳蛾即扁桃体炎, 寒热 咽喉如肿 咽饮梗痛 ; 赤眼即结膜炎, 寒热 目赤 迎风流泪 ; 又如龈肿即牙龈炎, 寒热 牙龈肿胀作痛 化脓等等 方剂有柴胡葛根汤 ( 医宗金鉴方 : 柴胡 葛根 黄芩 石膏 花粉 牛蒡子 连翘 十六种退热法 发热是一个常见的明显症状 由于它的原因复杂, 牵涉疾病的种类较多, 在临床上对于以发热为主诉的初诊病人, 尤其是初发现发热的病人, 很难作出确切的诊断 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 鉴别发热的不同形态及其兼症来分析发热的病因和病灶, 从而估计其病程和发展情况, 及时地进行种种适当治疗, 有着详尽的文献记载 单从我们的临床经验来说, 中医的退热治法就有不少大纲细目, 还意味着这种种退热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在线自习室第七期 若水 心若洒满阳光, 人生处处皆风景 一定记得听 实践技能的应试技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开始了, 不要走神哦 由简到难, 循序渐进 一 方剂名称记忆二 数字 ( 四 六 ) 三 阴阳四 大小五 脏腑热六 气血 ( 补气 补血 理气 理血 ) 七 疾病注 : 代表助理大纲没有的方剂 疾病 1. 窍闭 - 开窍剂 (4) 2. 失眠 - 安神剂 (3) 3. 内风 - 治风剂 (4)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医师考试大纲 - 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 :

More information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方剂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 : 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A2 型题 31. 患者, 女,43 岁 眩晕 2 个月, 加重 1 周, 昏眩欲仆, 神疲乏力, 面色咣白, 时 有心悸, 夜寐欠安, 舌淡, 脉细 治疗应首选 A. 风池 肝俞 肾俞 行间 侠溪 B. 丰隆 中脘 内关 解溪 头维 C. 百会 上星 风池 丰隆 合谷 D. 脾俞 足三里 气海 百会 E. 百会 太阳 印堂 合谷 答案 :D 考察点 : 常见病证的辨证 处方 ( 眩晕 ) 32.

More information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5〕67号)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5〕67号)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附件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 第一批 ) 编号 方名 原文 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 剂型 1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 汉 张仲景 )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 去皮尖 ),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 去皮 ), 甘草二两 ( 炙 ), 芒硝二两 上五味, 以水七升,

More information

内容 一 概 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 断 四 辨证论治 五 病案举例

内容 一 概 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 断 四 辨证论治 五 病案举例 湿温 内容 一 概 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 断 四 辨证论治 五 病案举例 一 概述 概念 一 概述 概念 三要素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身热不扬, 身重肢倦, 胸闷脘痞, 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 起病较缓, 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病变主要稽留于气分 病变过程既可湿热化燥伤阴, 也可湿盛困阻伤阳 本病四时均可发生, 以夏末秋初雨湿较盛 气候炎热之时为多 一 概述

More information

(1) “肝火犯肺”是属于

(1)   “肝火犯肺”是属于 临床医学院基础知识 一 单项选择题 (50 题, 每题 1 分 ) (1) 肝火犯肺 是属于 A. 子病犯母 B. 克 C. 乘 D. 侮 E. 母病及子 (2)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 A. 津液 B. 精液 C. 宗气 D. 血液 E. 营气 (3) 阴阳偏胜形成 : A. 实证 B. 里证 C. 热证 D. 寒证 E. 表证 (4) 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为 : A. 血管 B. 经络 C.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3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7 第三部分 中药学 第四部分 方剂学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19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3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7 第三部分 中药学 第四部分 方剂学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19 中医类 中医学专业知识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3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7 第三部分 中药学... 14 第四部分 方剂学... 15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19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知识点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一 ) 春秋战国至秦汉 形成时期 1. 战国时期著作 五十二病方 最早的医学著作 2. 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3. 汉以前的 难经, 秦越人所著,

More information

概述 1. 温病治则 2. 确立治法的依据 3. 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主要治法 2

概述 1. 温病治则 2. 确立治法的依据 3. 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主要治法 2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1 概述 1. 温病治则 2. 确立治法的依据 3. 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主要治法 2 1. 温病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 : 叶天士 :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 吴鞠通 : 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 非重不沉 3 2.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 审查病邪性质 根据病邪的性质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0 月第 12 卷第 10 期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处 : 见于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 第 3 条 : 肠痈之 病, 其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肿状, 腹无积聚, 身无热, 数, 此 肠 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由薏苡仁 附子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0 月第 12 卷第 10 期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处 : 见于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 第 3 条 : 肠痈之 病, 其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肿状, 腹无积聚, 身无热, 数, 此 肠 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由薏苡仁 附子 2398 经方在治疗腹泻中的应用 许山鹰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 北京,100010) 摘要本人临床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肛肠专家王嘉麟, 耳濡目染, 王老临床应用经方出神入化, 屡获佳效, 深感读经典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故结合临床应用, 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治疗腹泻的常用方剂, 进行全面梳理, 与同道共享 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 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经方 ; 伤寒论

More information

泻下剂 适应证 为有形实邪内结而设, 凡因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 瘀血内停 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 虫积之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泻利 苔厚 脉沉实等属里实证者, 均可用泻下剂治疗 2

泻下剂 适应证 为有形实邪内结而设, 凡因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 瘀血内停 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 虫积之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泻利 苔厚 脉沉实等属里实证者, 均可用泻下剂治疗 2 泻下剂 泻下剂 定义 :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便 泻热 攻积 逐水等作用, 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统称为泻下剂 1 泻下剂 适应证 为有形实邪内结而设, 凡因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 瘀血内停 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 虫积之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泻利 苔厚 脉沉实等属里实证者, 均可用泻下剂治疗 2 泻下剂 分类 : 热结者, 当寒下 ; 寒结者, 当温下 ; 燥结者, 当润下 ; 水结者,

More information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第一单元总论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 : 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青龙汤 九味羌活汤 止嗽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More information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第四节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目的要求 1 了解湿热类温病病证结合 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 2 了解湿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 3 掌握湿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方药 卫气分证治 1 暑湿束表 2 邪遏卫气 ( 湿温 ) 3 邪阻膜原 ( 湿温 ) 4 卫气同病 ( 伏暑 ) 卫气分证治 - 暑湿束表 证候 发热, 微恶风寒, 稍有汗出, 头身困重, 肢体倦怠, 咳嗽胸闷,

More information

清热药 - 概述 选药及配伍 : 1. 辨虚实 : 实热证 - 清热泻火 清营凉血 气血两清 虚热证 - 清热养阴透热, 或滋阴凉血除蒸 2. 里热兼表证 : 先解表后清里 ; 或表里双解 3. 里热兼积滞 : 配通腑泻下药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弱, 食少便溏慎用 苦寒, 易化燥伤阴 - 热证伤阴或

清热药 - 概述 选药及配伍 : 1. 辨虚实 : 实热证 - 清热泻火 清营凉血 气血两清 虚热证 - 清热养阴透热, 或滋阴凉血除蒸 2. 里热兼表证 : 先解表后清里 ; 或表里双解 3. 里热兼积滞 : 配通腑泻下药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弱, 食少便溏慎用 苦寒, 易化燥伤阴 - 热证伤阴或 清热药 - 概述 含义 : 以清解里热, 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药性特点 : 寒凉, 沉降入里, 通过清热泻火 清湿热 凉血 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 使里热得以清解 适应证 : 热病高热烦渴 湿热泻痢 湿热黄疸 痈肿疮毒 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肺 胃 心 肝等脏腑热证 1 清热药 - 概述 选药及配伍 : 1. 辨虚实 : 实热证 - 清热泻火 清营凉血 气血两清 虚热证 - 清热养阴透热, 或滋阴凉血除蒸

More information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 1 -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 1 -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 1 - 常用单味中药 第二章 清热药 清热药凡药性寒凉,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 少数平而偏凉, 味多苦, 或甘, 或辛, 或咸 主能清热 泻火 凉血 解热毒 退虚热, 兼能燥湿 利湿 滋阴 发表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 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如外感热病高热 阴伤内热 湿热泻痢 温毒发斑

More information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名师押题卷第四套 1. 不属于温里剂的方剂是 A. 小建中汤 B. 温胆汤 C. 四逆汤 D. 当归四逆汤 E. 理中丸 答案 :1.B 2. 与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无关的是 A. 药味用量 B. 主治证候 C. 药力大小 D. 药物的药性 E. 剂型 答案 :2.E 3. 慢性疾病的治疗宜选用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科目 中 医 基 础理论 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 一 阴阳五行学说 二 藏象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 ) 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 二 ) 心 ( 三 ) 肺 ( 四 ) 脾 ( 五 ) 肝.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More information

和 解 剂

和 解 剂 中药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生药教研室 赖晓晶 第九章 清热药 一 清热药的含义 凡以清热为主要功效, 治疗里热证 为主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二 功效与主治 清热 治疗里热证 清脏腑热 : 清心热 清肺热 清胃热 三 清热药的功效 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 四 药性归经 药味 : 苦寒甘寒归经 五 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脏腑热证 温热病的气分热证 --- 清热泻火药 湿热证

More information

ML

ML 中 国 科学 院 教 材建 设 专 家委 员 会 规划 教 材 全 国高 等中 医药 院校 教材 案例版 TM 供五年制 七年 制中医药学 各专业使 用 方 剂 学 主 编 副主编 连建伟 邓中甲 编 何国樑 年 莉 徐晓东 按 姓氏笔画 排序 马 骥 辽宁 中医药大学 王 邓中甲 成都 中医药大学 刘持年 山东 中医药大学 李 冀 黑龙 江中医药大 学 何国樑 广州 中医药大学 易自刚 广西 中医学院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十四章 治风剂 定义 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治风剂 适用于 外风 内风 分类 疏散外风剂 平息内风剂 1 外风 --- 疏散 指外来风邪, 侵袭人体肌表 经络 筋骨 关 节等 由于外感六淫常相兼为病, 故其证又有风寒 风湿 风热等区别 它如风邪毒气从皮肤破伤之处侵袭人体而致破 伤风等, 亦属外风 2 内风 --- 平息 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 187 阴, 多肾阳虚衰, 本不应发热, 今 反发热, 故知其证为风寒束表, 卫阳郁遏 然病在表, 脉当见浮, 今 反 沉, 反应了少阳里虚的本质, 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麻黄 细辛解表, 附子温阳 第 302 条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 187 阴, 多肾阳虚衰, 本不应发热, 今 反发热, 故知其证为风寒束表, 卫阳郁遏 然病在表, 脉当见浮, 今 反 沉, 反应了少阳里虚的本质, 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麻黄 细辛解表, 附子温阳 第 302 条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 WORLDCHI NES EMEDI CI NE J 7V N 伤寒论 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范东东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摘要 通过对 伤寒论 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 寒热虚实辨病性 证候演变辨病势 脉证合参辨预后 这 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 八纲辨证 方证 量化 Q T k M E

More information

2016 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线分数线 ( 执业医师综合笔 试满分为 600 分, 助理医师综合笔试满分为 300 分 ) 科目分数线科目分数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360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180 中西医执业 / 助理医师考试科目为 : 1. 基础医学科目 : 中医基础理论 ( 含中医

2016 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线分数线 ( 执业医师综合笔 试满分为 600 分, 助理医师综合笔试满分为 300 分 ) 科目分数线科目分数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360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180 中西医执业 / 助理医师考试科目为 : 1. 基础医学科目 : 中医基础理论 ( 含中医 2017 中西医执业医师 每日一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sks 获取更多备考资料及习题 中公医考网考试交流 QQ 群 :609345652 2016 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线分数线 ( 执业医师综合笔 试满分为 600 分, 助理医师综合笔试满分为 300 分 ) 科目分数线科目分数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360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180 中西医执业 / 助理医师考试科目为 : 1.

More information

A. 肺气不足, 寒饮内停 B. 胸阳不振, 阴寒内盛 C. 恣食生冷, 寒从中生 D. 脾肾阳虚, 阴寒内生 E. 痰湿内阻, 从阴化寒 13. 实 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 邪气亢盛 B. 脏腑功能亢盛 C. 气血郁滞 D. 水液停积 E. 痰浊壅阻 14.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是指 A.

A. 肺气不足, 寒饮内停 B. 胸阳不振, 阴寒内盛 C. 恣食生冷, 寒从中生 D. 脾肾阳虚, 阴寒内生 E. 痰湿内阻, 从阴化寒 13. 实 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 邪气亢盛 B. 脏腑功能亢盛 C. 气血郁滞 D. 水液停积 E. 痰浊壅阻 14.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是指 A. 历年考研专业课真题下载 :2000 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 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 A B C D E 5 个备选答案, 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 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阴阳不能相互维系, 可出现 A.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B.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C.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D. 阴虚阳亢, 阳虚阴盛 E.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2. 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 哪一项是错误的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方剂学各论 台州医院中医科 陈宝军 添加标题 第一章 解表剂 [ 含义 ]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 具有发汗 解肌 透疹等作用, 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统称解表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的理论立法, 属于 八法 中的 汗法 解表剂是为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 肺卫所致的表证而设 此时邪未深入, 病势轻浅, 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从肌表而出 如果失时不治,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初级中药师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考试学科 中 药 学 单元细目要点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三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 四 ) 归经 ( 五 ) 毒性 ( 一 ) 中药的配伍 (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More information

04级七年制病因

04级七年制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病机 邱夏桑 1 病因 病机的概念 病因 : 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 :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 中 西医对病因的认识 外感因素 : 六淫 (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 疠气等 内伤因素 : 内伤七情 (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 饮食失宜 ; 劳逸失度等 其他因素 : 痰饮 ; 瘀血等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初级中药士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考试学科 中药学 单元细目要点 一 药性理论 ( 一 ) 四气 考试科目.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 四 ) 归经 ( 五 ) 毒性 ( 一 ) 中药的配伍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三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More information

A. 元气 B. 肺气 C. 宗气 D. 中气 E. 心气 6.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 督脉 B. 阴维脉 C. 阳维脉 D. 阴跷脉 E. 阳跷脉 7. 其循行既至目外眦, 又至目内眦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 B. 足少阳胆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E.

A. 元气 B. 肺气 C. 宗气 D. 中气 E. 心气 6.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 督脉 B. 阴维脉 C. 阳维脉 D. 阴跷脉 E. 阳跷脉 7. 其循行既至目外眦, 又至目内眦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 B. 足少阳胆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E. 200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一 A 型题 : 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 A B C D E 5 个备选答案, 在答题时请选 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阴阳不能相互维系, 可出现 A.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B.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C.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D. 阴虚阳亢, 阳虚阴盛 E.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2. 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 哪一项是错误的 A.

More information

徐笋晶2.tpf

徐笋晶2.tpf 第 38 卷第 5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8 No. 5 2014 年 9 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 Sept. 2014 文章编号 :1007-791X (2014) 05-0460-06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 徐笋晶 1 2,*, 李赛美, 刘敏 2, 刘超男 1, 刘煜洲 1 1, 李日东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2.

More information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和解少阳要点 :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 : 调和肝脾要点 :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逆散的组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和解少阳要点 :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 : 调和肝脾要点 :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逆散的组 第一单元总论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青龙汤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Design Template

PowerPoint Design Template 正柴胡饮颗粒 1 到底何为感 冒? 又有什 么症状呢? 感冒 感冒又称伤风 冒风, 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 咳嗽 头痛 恶寒发热 全身不适为其特征 西医 分类 普通感冒 流行感冒 中医上感冒的分类 风寒型感冒 风热型感冒 畏寒 发热 口淡无味 腹痛 腹泻 暑湿型感冒 发热重 痰液粘稠呈黄色 畏寒 低热 无汗 流清涕 吐稀薄白色痰 鼻塞 流涕 咳嗽 头痛 风寒感冒 vs 风热感冒

More information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序号 名称 Chinese 拼音 Pin Yin 英文 Common Name 1 八味地黄汤 Ba Wei Di Huang Tang Rehmannia Eight Formula 2 八珍汤 Ba Zhen Tang DangGui & Ginseng Eight Combination 3 八正散 Ba Zheng San Dianthus Formula 4 百合固金汤 Bai He Gu

More information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总论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More information

卫医政疗便函〔2010〕 号

卫医政疗便函〔2010〕 号 国卫办医函 2014 746 号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 年版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 2009 年 登革热诊断 治疗 预防与控制指南, 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 特制定本指南 一 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 直径 45~55nm

More information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 三 ) 发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 莉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 能 攻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物功用异同点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 三 ) 发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 莉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 能 攻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物功用异同点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9 年中学讨论群 :8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9 主管中师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中学 考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 试 科目 学 科 中 一 性理论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学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3.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 解表剂银翘散 组成 : 金银花 9 克连翘 9 克桔梗 6 克薄荷 6 克竹叶 4 克甘草 5 克荆芥穗 5 克淡豆豉 5 克牛蒡子 9 克芦根 30 克 功效 :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 或有汗不畅, 微恶风寒, 头痛口渴, 咳嗽咽痛, 舌尖红, 苔

第一章 : 解表剂银翘散 组成 : 金银花 9 克连翘 9 克桔梗 6 克薄荷 6 克竹叶 4 克甘草 5 克荆芥穗 5 克淡豆豉 5 克牛蒡子 9 克芦根 30 克 功效 :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 或有汗不畅, 微恶风寒, 头痛口渴, 咳嗽咽痛, 舌尖红, 苔 经方传奇 常用经方归纳 本案收纳临床常用经方 50 首, 谨遵医嘱, 请勿擅用 微信扫描上面二维码加关注, 可免费索取 掌上中药房 样品 配有 经方传奇 常用饮片, 实物标本 获取实物, 请至 http://taobao.15888.com.cn 第一章 : 解表剂银翘散 组成 : 金银花 9 克连翘 9 克桔梗 6 克薄荷 6 克竹叶 4 克甘草 5 克荆芥穗 5 克淡豆豉 5 克牛蒡子 9 克芦根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第五章八纲辨证 1 概述 一 含义 1. 八纲 疾病中表里 寒热 虚实 阴阳四对互相矛盾的八个辨证纲领 2. 八纲辨证 根据诊法资料, 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从而辨别疾病部位的浅深 ( 表 里 ) 病情的性质 ( 寒 热 ) 邪正的盛衰 ( 虚 实 ) 及病证类别的阴阳, 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2 二 源流 黄帝内经 : 已述八纲内容, 但并无 八纲 其名 伤寒杂病论 : 已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More information

作中参考使用 ( 信息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4 年 9 月 12 日 - 2 -

作中参考使用 ( 信息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4 年 9 月 12 日 - 2 - 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渝卫办医函 2014 8 号 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 年版 ) 的通知 各区县 ( 自治县 ) 卫生局 ( 卫生计生委 ) 北部新区社发局 万盛经开区卫生局, 委属各医疗单位, 三医大各附院 解放军三二四医院 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 : 为更好地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登革热病例的临床诊疗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

More information

润下方: 济川煎 攻补兼施: 黄龙汤 逐水方: 十枣汤

润下方:      济川煎 攻补兼施:   黄龙汤 逐水方:      十枣汤 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 调和脏腑功能 调和寒热等作用, 用以治疗少阳 病半表半里证 脏腑功能失调 寒热错杂等病证的一类方剂, 统称 为和解剂. 注意亊项 1. 凡外感疾病, 表邪未解, 或邪已入里, 阳明热甚者, 不宜使用和解剂 2. 凡由劳倦内伤, 饮食停滞, 气血不足而见寒热者, 不宜使用 3. 七情内伤, 肝脾不和, 治宜配合思想开导方法 范畴 和解剂原为治疗足少阳胆经病证而设 然而, 胆附于肝,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20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三 ) 升降浮沉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 义.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四

More information

头痛

头痛 头痛 Headache Dr Igor Micunovic Ph.D 概述 summary 定义 concept : 指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疾病 main complains as headache 分类 :classifications: 1 根据发病的缓急 : 急性 ( 二周内 ) 亚急性 ( 三个月内 ) 和慢性头痛 ( 三个月以上 );acutewithin 2 weeks, over 3

More information

12.) 12. 以下哪项不是芦根的功效 ( ) A. 清热泻 B. 生津 止呕 脓 C. 祛痰排 D. 滋阴降 13.) 13. 天花粉具有的功效是 ( ) A. 清热凉 热 B. 清利 C. 滋阴降 痰 D. 润燥化 14.) 14. 可清泄胃热 生津止渴, 尤多用于消渴病的药物是 ( ) A.

12.) 12. 以下哪项不是芦根的功效 ( ) A. 清热泻 B. 生津 止呕 脓 C. 祛痰排 D. 滋阴降 13.) 13. 天花粉具有的功效是 ( ) A. 清热凉 热 B. 清利 C. 滋阴降 痰 D. 润燥化 14.) 14. 可清泄胃热 生津止渴, 尤多用于消渴病的药物是 ( ) A. 清热药练习题 1.) 1. 气分实热亢盛, 壮热烦渴, 脉洪大, 宜首选 ( ) A. 天花粉 B. 石膏 C. 芦根 D. 竹叶 2.) 2. 石膏不具有的功效是 ( ) A. 清热泻 渴 B. 除烦止 燥 C. 滋阴润 D. 煅后外用收敛疮 3.) 3. 煅石膏主要用于 ( ) 疮 A. 口舌生 淫 B. 疹浸 痛 C. 咽喉肿 D. 疮痈红肿不溃 4.) 4. 既可用于肺热咳嗽, 又可用于阴虚燥咳的药物是

More information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舌红脉数等 ; 2. 暑易伤津耗气 : 口渴寒多 体倦少气等 ; 3. 暑多夹湿 : 胸闷, 或身体困重 小便不利,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舌红脉数等 ; 2. 暑易伤津耗气 : 口渴寒多 体倦少气等 ; 3. 暑多夹湿 : 胸闷, 或身体困重 小便不利, 第五章祛暑剂 定义 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 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统称 祛暑剂 属于 八法 中的 清法 分类分类 祛暑解表剂 祛暑利湿剂 祛暑益气剂 治法治法 祛暑清热 益气养阴 1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More information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Bulbus lilii Syndrome, Huhuo and YinyangDu ) 百合病 是由于热病之后, 余热未尽, 或情志不遂, 五志化火所致 其主要症状为精神恍惚不定, 饮食行动失调, 以及口苦, 小便赤, 脉微数等 ; 狐惑 系由湿热虫毒为患 主要症状为咽 眼及前后二阴溃烂 其中咽喉部蚀烂称之为惑 ; 前后二阴部溃烂称之为狐 ; 阴阳毒 是由感染疫毒起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 doc

Microsoft Word - A doc 5 10 15 20 25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关于中成药部分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研究 陈希 1, 宋民宪 1 2**, 杨小兰 (1.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成都 611130; 2. 广元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 :2009 年版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 基层部分 ) 纳入了 102 种中成药, 其中很多中成药的处方组成中涉及珍稀濒危资源, 这与基本药物制度的制定初衷相违背 本文将对

More information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Jing, Humidity and Ye Disease) 痉病邪在筋脉, 是由外感风寒 津液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的, 以项背强急 口噤不开,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 湿病邪在肌肉关节, 是由于感受外湿并兼夹风寒引起的以发热身重, 骨节疼烦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 暍病即伤暑, 以发热身重 汗出烦渴 少气脉虚为主症的疾病 一 痉病 ( 一 ) 病因病机 ( 误治成痉 ):(4

More information

各 论

各  论 中 医 学 自 学 丛 书 孙 氏 方 剂 学 各 论 第 一 章 解 表 剂 凡 以 解 表 药 为 主 要 组 成 成 分, 具 有 发 汗 解 肌 透 疹 等 作 用 以 治 疗 表 证 或 瘟 疫 急 性 期 的 一 类 方 剂, 称 解 表 剂 表 证, 系 指 恶 寒 发 热 头 痛 身 疼 无 汗 或 有 汗 而 表 症 仍 不 解 鼻 塞 声 重 脉 浮 等 证 而 言 因 六 淫

More information

6. 下列病证, 不宜使用消法治疗的是 A. 宿食燥屎 B. 气滞血瘀 C. 水湿内停 D. 痰饮不化 E. 疮疡痈肿正确 :A

6. 下列病证, 不宜使用消法治疗的是 A. 宿食燥屎 B. 气滞血瘀 C. 水湿内停 D. 痰饮不化 E. 疮疡痈肿正确 :A 概述 一 A1 型题 1. 下列各项, 属于 " 反佐药 " 范畴的是 A. 减低君臣药之毒 B. 缓和君臣药之峻 C. 监制君臣药之偏 D. 防止邪甚而拒药 E. 协助君臣药之力正确 :D 2. 由半夏泻心汤化裁为生姜泻心汤属于 A. 药味加减的变化 B. 药量增减的变化 C. 剂型更换的变化 D. 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E. 药味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正确 :D 3. 祛湿剂属于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八纲辨证

第一章  八纲辨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授课教师 : 李果刚 授课时间 : 2008 年度第二学期周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寒热辨证的意义和内容掌握虚实辨证的意义和内容 内 容 教具 时间分 配 使用教材 和参考书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 ( 二 ) 寒热辨证 1. 理解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2. 掌握寒证和热证的各自分类 含义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 掌握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

More information

《伤寒论》级别考试手册

《伤寒论》级别考试手册 方剂学级别考试大纲 ( 供参加方剂学级别考试学生使用 )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基础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 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 具有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通过建立方剂学课程的等级测试体系, 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同时为学生今后提高临床遣药组方 分析和运用方剂能力的培养提供技术平台 一 根据教学大纲, 并结合实际情况, 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同时,

More information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迟发性化疗相关性呕吐的临床研究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迟发性化疗相关性呕吐的临床研究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0, (3), 93-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cm http://dx.doi.org/0./acm.0.303 Clinical Research of Modified Banxiaxiexin for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题号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 (60 题全 ) 第一站 001 病案分析 : 1. 感冒 - 暑湿感冒 2. 肠痈 - 湿热证解析 :1 暑湿伤表证 主症 : 身热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题号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 (60 题全 ) 第一站 001 病案分析 : 1. 感冒 - 暑湿感冒 2. 肠痈 - 湿热证解析 :1 暑湿伤表证 主症 : 身热 题号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 (60 题全 ) 1 2 3 第一站 001 1. 感冒 - 暑湿感冒 2. 肠痈 - 湿热证解析 :1 暑湿伤表证 主症 : 身热, 微恶风, 汗少, 肢体酸重或疼痛, 头昏重胀痛, 咳嗽痰黏, 鼻流浊涕, 心烦口渴, 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 胸闷脘痞, 泛恶, 腹胀, 大 便或溏, 小便短赤, 舌苔薄黄而腻, 脉濡数 证机概要 : 暑湿遏表, 湿热伤中, 表卫不和,

More information

[ 卷一 中风门第一 ] 通顶散 藜芦生甘草川芎细辛人参 ( 各一钱 ) 石膏 ( 五钱 ) 共为末 病患国中风, 不知人事, 口噤不能开, 用此药一字, 吹入鼻中 有嚏者, 肺气未绝, 可治 中风, 不知人事, 病则急矣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故用藜芦与人参 细辛相反, 使其相反而相用也,

[ 卷一 中风门第一 ] 通顶散 藜芦生甘草川芎细辛人参 ( 各一钱 ) 石膏 ( 五钱 ) 共为末 病患国中风, 不知人事, 口噤不能开, 用此药一字, 吹入鼻中 有嚏者, 肺气未绝, 可治 中风, 不知人事, 病则急矣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故用藜芦与人参 细辛相反, 使其相反而相用也, 医方考 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 1584 年 内容提要 : 该书为明代医家吴昆编著 全书共六卷, 收集历代常用方七百余首, 按病症分为中风 伤寒 感冒 暑湿 瘟疫等四十四类, 每类下集同类方若干首, 揆之于经, 酌以己见, 订之于证, 发其微义, 对各方阐明其组成 方义 功用及药物配伍 全书选方精确, 论理清楚, 在方书中, 颇具影响 是一部学习中医方剂的重要参考书 序 上医治未病, 方无尚也, 垂经论焉

More information

586 WORLDCHINESEMEDICINE March2018,Vol.13,No.3 可见, 以知为度 是以服药见疗效作为尺度, 来宏观把握服药用量的一种方法 2 以知为度 亦见于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 16 条赤丸方后注 : 炼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饮下三丸,

586 WORLDCHINESEMEDICINE March2018,Vol.13,No.3 可见, 以知为度 是以服药见疗效作为尺度, 来宏观把握服药用量的一种方法 2 以知为度 亦见于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 16 条赤丸方后注 : 炼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饮下三丸, 585 从 伤寒论 以知为度 谈仲景对用药药量的宏观把握 陈琳王敏李宇航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100029) 摘要 以知为度 一词出自 伤寒论, 是以用药见效为尺度来控制总体给药量的一种方法 临证所见, 病情有轻重 药物有厚薄 人体耐受度也有差异, 所以用药剂量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该以患者服药后确切反应为基础, 从宏观把握用药剂量, 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仲景十分重视对患者服药后出现不同反应的观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É˺®ÂÛ.doc

Microsoft Word - É˺®ÂÛ.doc 伤寒论 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卷第一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卷第二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More information

24 桑寄生 500g*2 同心 年健 健兴 康美 岭南 25 五加皮 500g*2 岭南 年健 健兴 / / 26 骨碎补 500g*2 同心 岭南 康美 年健 / 27 白芍 500g*2 年健 同心 健兴 岭南 康美 28 生地黄 500g*2 同心 年健 康美 健兴 岭南 29 羌活 250

24 桑寄生 500g*2 同心 年健 健兴 康美 岭南 25 五加皮 500g*2 岭南 年健 健兴 / / 26 骨碎补 500g*2 同心 岭南 康美 年健 / 27 白芍 500g*2 年健 同心 健兴 岭南 康美 28 生地黄 500g*2 同心 年健 康美 健兴 岭南 29 羌活 250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中药饮片询价结果 我院于 2018 年 9 月 14 日对中药饮片采购项目进行了院内开标 开标询价结果公示如下 : 序号 药品名称 规格 报价公司 1 报价公司 2 报价公司 3 报价公司 4 报价公司 5 2 油松节 5g*200 健兴 岭南 / / / 3 桂枝 1000g 年健 同心 岭南 康美 健兴 4 红花 1000g 健兴 年健 同心 康美 岭南 5 吴茱萸 1000g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8 年 3 月第 13 卷第 3 期 755 病机有二 : 一 脾胃升降失司 ; 二 中焦寒热错杂 痞证为泻心汤治疗的主要证候, 因无有形实邪, 故痞证的特点为心下痞塞, 但满而不痛, 按之柔软无物, 故云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究其病机, 其痞满可由中气虚 邪热蕴结等证候要素组成

世界中医药 2018 年 3 月第 13 卷第 3 期 755 病机有二 : 一 脾胃升降失司 ; 二 中焦寒热错杂 痞证为泻心汤治疗的主要证候, 因无有形实邪, 故痞证的特点为心下痞塞, 但满而不痛, 按之柔软无物, 故云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究其病机, 其痞满可由中气虚 邪热蕴结等证候要素组成 754 泻心汤类方及其衍化方演化规律中的 方 - 证要素对应 思想探究 张鑫蕾王町囡孙燕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100029) 摘要泻心汤类方为治疗心下痞的一类方剂, 辛开苦降以平调寒热 恢复气机升降 方 - 证要素对应 是指 方剂要素 与 证候要素 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属于临证组方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 是辨证论治临证组方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强调 理法方药 之间的逻辑关系, 组方药物靶向明确

More information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中医内科学 ( 一 ) 总论 1. 绪论 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1.2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 2. 气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2.1 气 : 虚证 ( 气虚 气陷 ) 实证( 气滞 气逆 ) 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2.2 血 : 出血 血瘀 血虚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3. 风寒燥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3.1 风 :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十六章 祛湿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 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属 " 八法 " 中的 " 消法 " 适用于 水湿病证 分类 化湿和胃剂 清热祛湿剂 利水渗湿剂 温化寒湿剂 祛湿化浊剂 祛风胜湿剂 1 湿邪为病较为复杂, 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 1. 在外在上者 : 可微汗疏解以散之 2. 在内在下者 : 可芳香苦燥而化之, 或甘淡渗利以除之 3. 水湿雍盛

More information

(1)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头项强痛, 鼻塞声重, 鼻涕清稀, 或有咽痒咳嗽, 痰白稀, 口不渴, 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证 : 发热重, 微恶风寒, 鼻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汗, 头痛, 咽痛, 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脉浮数 (3

(1)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头项强痛, 鼻塞声重, 鼻涕清稀, 或有咽痒咳嗽, 痰白稀, 口不渴, 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证 : 发热重, 微恶风寒, 鼻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汗, 头痛, 咽痛, 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脉浮数 (3 (1)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头项强痛, 鼻塞声重, 鼻涕清稀, 或有咽痒咳嗽, 痰白稀, 口不渴, 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证 : 发热重, 微恶风寒, 鼻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汗, 头痛, 咽痛, 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脉浮数 (3) 暑湿袭表证 : 恶寒发热, 头重, 胸腹闷胀, 恶呕腹泻, 肢倦神疲, 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四章辨证护理的基础 1 2 3 4 八纲辨证护理脏腑辨证护理卫气营血辨证护理辨体施护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体质的概念 2 掌握八纲辨证护理 辨体施护护理措施 3 熟悉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的护理措施 4 初步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判断九种体质 第一节 八纲辨证护理 里 虚 寒 表 实 热 一 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 : 是指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¾�·½´«Õæ.doc

Microsoft Word - ¾�·½´«Õæ.doc 经方传真 胡希恕冯世纶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绪论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第二章 麻黄汤类方第三章 承气汤类方第四章 白虎汤类方第五章 下瘀血汤类方第六章 陷胸汤类方第七章 泻心汤类方第八章 瓜蒂散类方第九章 甘草干姜汤类方第十章 干姜附子汤类方第十一章 附子汤类方第十二章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第十三章 大黄附子汤类方第十四章 柴胡汤类方第十五章 半夏汤类方第十六章

More information

570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 经期或经量异常, 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是妇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从古至今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医家, 在妇科病方面有颇多建树, 对月经病的认识和治疗亦有独到见解 本文通过对 临证指南医案 未刻本叶氏医案 中关于月经病的医案进行数据

570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 经期或经量异常, 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是妇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从古至今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医家, 在妇科病方面有颇多建树, 对月经病的认识和治疗亦有独到见解 本文通过对 临证指南医案 未刻本叶氏医案 中关于月经病的医案进行数据 论著 基于数据挖掘的叶天士治疗月经病用药规律研究 刘柳青 忻凌 经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 摘要 目的 探索叶天士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 方法 整理 临证指南医案 未刻本叶氏医 案 中关于月经病的医案 采用 EXCEL S SC S S L 软件进行药物频数分 析 关联规则分析 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 结果 药物频数 性味分析 出现频率在 以上的高频药

More information

A. 气机的调节 B. 津液的代谢 C. 血液的运行 D. 情志的调节 E. 精气的封藏 8. 下列选项中, 气不能固摄的物质是 A. 血液 B. 汗液 C 唾液 D. 精液 E. 水谷 9. 治疗血虚病证, 配用补气药物的生理基础是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A. 气机的调节 B. 津液的代谢 C. 血液的运行 D. 情志的调节 E. 精气的封藏 8. 下列选项中, 气不能固摄的物质是 A. 血液 B. 汗液 C 唾液 D. 精液 E. 水谷 9. 治疗血虚病证, 配用补气药物的生理基础是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一 A 型题 :1~75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7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 A B C D E 五个选项中, 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根据 人与天地相应 的观点, 下列除哪项外, 均对人体产生影响? A. 季节气候变化 B. 昼夜晨昏变化 C. 地区方域不同 D. 饮食偏嗜不同 E. 阴 居以避暑 2.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摇 45 环球中医药 2016 年 1 月第 9 卷第 1 期摇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16,Vol郾 9, No郾 1 摇 摇 揖 编者按铱 国家科技部立项的 十二五冶 科技支撑计划的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专项冶 中,名老中医特色 治则治法传承研究部分重在挖掘 研究 传承名老中医的特色治法 依据中医学理论发展与传承创新的特点,使用定性研究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十章 安神剂 定义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 具有安神定志作用, 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安神剂 适用于 神志不安病证 常表现为心悸怔忡 失眠健忘 烦躁惊狂等 心藏神 肝藏魂 肾藏志, 故神志不安的疾患主要责之于心 肝 肾三脏之阴阳偏盛偏衰, 或其相互间功能失调 1 基本病机 安神剂 外受惊恐, 神志不安 郁怒所伤, 肝郁化火, 内扰心神 思虑太过, 暗耗阴血, 心神失养 分类 重镇安神剂 补养安神剂

More information

(13) 二岁患儿于今年 6 月起病即发热, 烦渴, 但未见汗出, 反而尿多 此症延至 9 月 后不药而热退身安 应属 ( ) A. 阳证转阴证 B. 正虚邪恋 C. 邪去正亦虚 D. 小儿夏季热 E. 纯阳之体的反映 (14) 中午寒战, 午后即发热恶热, 汗出好转, 每日 1 次, 其病属 (

(13) 二岁患儿于今年 6 月起病即发热, 烦渴, 但未见汗出, 反而尿多 此症延至 9 月 后不药而热退身安 应属 ( ) A. 阳证转阴证 B. 正虚邪恋 C. 邪去正亦虚 D. 小儿夏季热 E. 纯阳之体的反映 (14) 中午寒战, 午后即发热恶热, 汗出好转, 每日 1 次, 其病属 ( 第三章 问诊 [ 能力测试题 ] 一 选择题 1.A 型题 (1) 中医所谓问诊是 ( ) A. 向病人或陪诊者广泛询问 B. 着重询问病人既往病史 C. 主要询问病人家族病史 D. 重点询问病人现在症状 E. 向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 (2) 总结概括问诊内容为 十问歌 的医学家是 ( ) A. 喻嘉言 B. 张仲景 C. 张景岳 D. 李时珍 E. 赵晴初 (3) 与籍贯或所处地域有关的是

More information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第一单元绪论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姿态异常 (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 ) 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

More information

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门诊 中医门诊病历 姓名 : 魏性别 : 女年龄 : 8 岁 8 个月 就诊日期 : 第 1 诊病历编号 : 主诉 : 哮喘六年, 过敏性鼻炎二年 现病史 : 足月产, 母乳喂养一月, 婴儿湿疹病史 ;6 月时, 发哮喘,

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门诊 中医门诊病历 姓名 : 魏性别 : 女年龄 : 8 岁 8 个月 就诊日期 : 第 1 诊病历编号 : 主诉 : 哮喘六年, 过敏性鼻炎二年 现病史 : 足月产, 母乳喂养一月, 婴儿湿疹病史 ;6 月时, 发哮喘, 就诊日期 : 2013-8-12 第 1 诊病历编号 : 2013072201009587 主诉 : 哮喘六年, 过敏性鼻炎二年 现病史 : 足月产, 母乳喂养一月, 婴儿湿疹病史 ;6 月时, 发哮喘, 五岁时, 常喷嚏流清涕, 省儿童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使用西药 ( 具体不详 ) 有效 ;2012 年 10 月咳嗽较甚 ; 现咳嗽 鼻塞 喷嚏 ; 鼻干 ; 食欲较差, 食少 ; 夜寐磨牙,

More information

12. 导致 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的情志因素是 A. 喜 B. 怒 C. 思 D. 惊 E. 悲 13. 引起 肉胝胎而唇揭 病证的饮食偏嗜是 A 多食酸 B. 多食咸 C. 多食苦 D. 多食甘 E. 多食辛 14. 两目干涩, 视物昏花, 甚则夜盲, 多因 A. 肝气上逆 B. 肝

12. 导致 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的情志因素是 A. 喜 B. 怒 C. 思 D. 惊 E. 悲 13. 引起 肉胝胎而唇揭 病证的饮食偏嗜是 A 多食酸 B. 多食咸 C. 多食苦 D. 多食甘 E. 多食辛 14. 两目干涩, 视物昏花, 甚则夜盲, 多因 A. 肝气上逆 B. 肝 历年考研专业课真题下载 :2006 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历年考研专业课真题历年来都是考研小伙伴复习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 考生可以通过复习历年考研真题了解考研专业课真题的题型, 也可以推测下一年专业课的命题特点以及重点题型 文都教育为了方便大家能够很好的利用真题来复习, 小编整理了统考专业课 2000 年 -2016 年的真题以及答案解析, 以下是统考专业课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1~75

More information

郑虎占-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郑虎占-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方剂的概念 方 : 一张处方 药名 用量 用法 等 一般言, 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方剂的概念 剂 一是指剂型言 如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等 二是指方剂的功能言, 如解表剂 泻下剂 补益剂等 组方依据 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常用治法 理 - 法 - 方 - 药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即是 法 法大而方小, 法统领方 常用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白眉草 2 半枝莲 柴胡 白前 北沙参 柴胡 炒 白芍 荜茇 蝉蜕 白芍( 长 片 荜澄茄 车前草 白芍 酒制 萹蓄 车前 子 白芍 圆 片 扁 豆花 沉 香 鳖甲 陈 皮 白 石英 白术 槟榔 赤芍 白术炒 冰 片 赤 石脂 白头翁 薄荷 赤 小 豆 白薇 薄荷叶 茺蔚 子 白鲜 皮 补 骨脂 川

白眉草 2 半枝莲 柴胡 白前 北沙参 柴胡 炒 白芍 荜茇 蝉蜕 白芍( 长 片 荜澄茄 车前草 白芍 酒制 萹蓄 车前 子 白芍 圆 片 扁 豆花 沉 香 鳖甲 陈 皮 白 石英 白术 槟榔 赤芍 白术炒 冰 片 赤 石脂 白头翁 薄荷 赤 小 豆 白薇 薄荷叶 茺蔚 子 白鲜 皮 补 骨脂 川 1 山楂 生地 黄 红参须 山 熟地个 党参 胖 大海 天 麻 枸杞 子( 一级) 宁夏 柠檬 片 无花果 大枣(红枣) 茉莉花 西洋参(圈 片) 龙眼 肉 玫瑰花 西洋参(圆 片) 矮地茶 贡菊花 溪 黄草茶 艾叶 金银花 野 生何 首乌 八 角茴 香 罗布 麻叶 新疆 野 生天 麻 片 巴戟天(制) 莲 子 心 薏苡仁 菝葜( 金刚刺) 绞股蓝 玉 竹 白扁 豆 决明 子 白 豆蔻 甘草( 大柳叶

More information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More information

ML

ML 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 方剂学笔记 主编韩旭华副主编韩霞杨雷 北京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的一本, 结构概括为 两栏三框 :1 板书与教案栏 : 针对中医各种考试参照教材不一的情况, 本书与近 20 年来国家统编的枟方剂学枠五版 六版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等教材配套, 综合浓缩教材精华, 省去记录及相互参照时间, 使学习效率倍增 ;2 测试与考研栏 : 分析许多中医院校 研究院所历年考研专业课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内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