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Transcription

1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版 ), 李灿东 吴承玉主编 3. 方剂学 方剂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 十二五 " 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12 月第 9 版 ) 李冀主编 4.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三版 ), 吴勉华, 王新月主编 5. 伤寒论 伤寒论选读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王庆国主编 总分 300 分, 其中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各占 60 分 中医内科学 占 80 分 伤寒论 占 40 分

2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 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体现于中医的生理 病理 诊法 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 辨证论治 :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 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 二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精气学说 (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 阴阳学说

3 (1) 阴阳的基本概念 (2) 事物的阴阳属性 :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 阴阳的两分法 ( 太少阴阳 ) 与三分法 ( 三阴三阳 ) (3)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的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 人体生理 病理上的体现 (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说明中药的性能 3. 五行学说 (1) 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特性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生克五行 : 五行的生克 制化 乘侮 母子相及 ; 中土五行 : 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 三 ) 藏象 1. 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及其在志 在液 在体 在窍 在时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脑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4 6.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包括心与肺 心与脾 心与肝 心与肾 肺与脾 肺与肝 肺与肾 肝与脾 肝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 ;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包括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的关系 ; 六腑之间的关系 ;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 四 ) 气 血 津液 1. 气 (1) 气的基本概念 (2) 气的生成 (3) 气的生理功能 (4)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 气机 气化 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 气的分布与分类 :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的概念 组成 分布与主要功能 2. 血 (1) 血的概念及生成 (2) 血的功能及运行 3. 津液 (1) 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 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 ; 脾 肺 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5 (1) 气和血的关系 :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 (2) 气和津液的关系 : 气能生津, 气能行 ( 化 ) 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3) 血和津液的关系 : 津血同源 ( 五 ) 经络 1.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的名称 走向与交接规律 分布规律 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 奇经八脉的含义 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4.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 六 ) 体质 1. 体质的概念 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 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 影响体质的因素, 包括先天禀赋 年龄因素 性别差异 饮食因素 劳逸所伤 情志因素 地理因素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3. 体质的分类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 七 ) 病因 1. 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 六淫的含义,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淫外感与内生 五邪 之区别 3.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 4. 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 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 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 痰饮 瘀血 结石的概念 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 八 ) 发病 1. 发病的基本原理 : 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 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 包括环境因素 体质因素 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3. 发病类型 :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 复发 ( 九 ) 病机 1. 基本病机 (1) 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 邪正盛衰病机 1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 虚实病机 ; 虚实变化 2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 正胜邪退 ; 邪胜正衰 ; 邪正相持 (3) 阴阳失调病机 1 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 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 : 阴阻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 特点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 (4) 气血失常病机 1 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 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 : 气虚 气机失调 (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和气脱 ); 血的失常 : 血虚 血瘀 血热 ;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 气滞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 疾病传变 (1) 疾病传变的形式 1 病位传变 : 包括表里出入, 外感病传变, 内伤病传变等 2 病性转化 : 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2)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 包括体质因素, 病邪因素, 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生活因素等 ( 十 ) 防治原则 1. 预防 (1) 概说 : 预防的概念 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2) 未病先防 : 养生以增强正气 ; 防止病邪侵害 (3) 既病防变 : 早期诊治 ; 防止传变 2. 治则 (1) 概说 : 1 治则的基本概念 ; 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2 治病求本 : 是治病的指导思想, 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 求本即是

8 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3 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 : 治病求本 ; 治则 ; 治法 ( 治疗大法, 具体治法, 治疗措施 ) (2) 正治与反治 1 正治 :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2 反治 :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3) 治标与治本 1 缓则治本 2 急则治标 3 标本兼治 (3) 扶正与祛邪 1 扶正祛邪的概念 2 扶正祛邪的运用 : 单独运用, 同时运用, 先后运用 (4) 调整阴阳 1 损其有余 : 泻其阳盛, 损其阴盛 2 补其不足 :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阴阳并补, 回阳救阴 (5) 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 中医诊断学 ( 一 ) 绪论

9 1.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 : 包括诊法 诊病 辨证 病案书写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因发知受的含义及应用 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 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动静统一的含义及应用 4.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二 ) 望诊 1. 望诊的概念 原理 意义 注意事项 2. 全身望诊 (1) 望神 :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 望色 : 色 泽的意义与关系 ; 常色和病色的概念 特征及临床意义 ; 五色主病 ; 望色十法的具体内容 (3) 望形 : 强弱 胖瘦 体质形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 望态 : 望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 衰惫姿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 局部望诊 (1) 望头面 : 头形 囟门 头发的常见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 面形异常 特殊面容的临床意义 (2) 望五官 : 目部五轮学说, 目之色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 望鼻 望耳 望口与唇 望齿龈及望咽喉的基本内容, 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3) 望颈项 : 瘿瘤 瘰疬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 望躯体 : 胸胁 腹部 腰背部的常见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5) 望四肢 : 手足 掌腕 指趾的常见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6) 望皮肤 : 全身皮肤色泽 形态变化及皮肤病症的基本内容 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7) 望二阴 : 前阴 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 舌诊 (1) 舌的形态结构 : 望舌部位 舌之结构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2) 舌诊的原理 : 舌与脏腑 经络 气血 津液的联系 ; 舌面脏腑分候 (3)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望舌的体位 伸舌姿势, 诊舌方法 ; 光线 饮食 药品 口腔 伸舌姿势对舌象的影响 (4) 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 舌诊的内容 ; 正常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 舌象的生理变异 (5) 望舌质 1 舌神 : 荣舌 枯舌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 舌色 : 淡红舌 淡白舌 红舌 绛舌 青紫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3 舌形 : 老嫩舌 胖瘦舌 点刺舌 裂纹舌 齿痕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4 舌态 : 痿软舌 强硬舌 歪斜舌 颤动舌 吐弄舌 短缩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5 舌下络脉的诊察要点及临床意义 (6) 望舌苔 1 苔质 : 薄厚苔 润燥苔 腻腐苔 剥落苔 偏全苔 真假苔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1 2 苔色 : 白苔 黄苔 灰黑苔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7) 舌象分析要点与舌诊临床意义 5. 望小儿指纹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 正常指纹的特征 意义及影响因素 ; 常见异常指纹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6. 望排出物望痰 涕 涎唾 呕吐物 大小便等排出物的量 色 质变化及临床意义 ( 三 ) 闻诊 1. 听声音 (1) 正常声音 : 正常声音的特点 生理变异 ; (2) 病变声音 1 发声 : 语声变化的临床意义 ; 音哑与失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 语言 : 谵语 郑声 独语 错语 狂言 语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 呼吸 : 喘 哮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 咳嗽 : 各种咳嗽声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 呕吐 呃逆 嗳气 太息等声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6 声重 惊呼 短气 少气 鼻鼾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7 喷嚏 肠鸣异常等声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 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12 ( 四 ) 问诊 1. 问诊的一般内容 : 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等 2. 问现在症 (1) 问寒热 : 寒热的概念 产生机理 询问要点 分类 ;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的概念 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 问汗 : 汗产生的机理 意义 询问要点 ; 有汗无汗 特殊汗出 局部汗出的表现特点 机理及临床意义 (3) 问疼痛 : 疼痛产生的机理, 询问要点 ; 问疼痛的性质 : 胀痛 刺痛 走窜痛 固定痛 冷痛 灼痛 绞痛 隐痛 重痛 痠痛 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问疼痛的部位 : 头痛 胸痛 胁痛 胃脘痛 腹痛 背痛 腰痛 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 问头身胸腹不适 : 头晕 胸闷 心悸 胁胀 脘痞 腹胀 身重 身痒 麻木 拘挛 乏力等症状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5) 问耳目 : 问耳目的原理及意义 ; 重听 耳聋 耳鸣 耳目 : 目痛 目痒 目眩 目昏 雀盲 歧视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 问睡眠 : 睡眠的产生原理及意义 ; 失眠 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7) 问饮食口味 : 口渴与饮水 : 口不渴饮 口渴多饮 渴不多饮等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 : 食欲减退 厌食 多食易饥 饥不欲食 偏嗜食物等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 : 口淡 口苦 口甜 口酸 口咸 口涩和口黏腻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

13 床意义 (8) 问二便 : 大便 : 便次 便质 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小便 : 尿量 尿次 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 问经带 : 月经 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0) 问小儿 : 问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和发病原因的意义 ( 五 ) 切诊 1. 脉诊的概述 : (1) 脉诊的概念 原理 (2) 诊脉的部位 : 遍诊法 三部诊法 寸口诊法 ; 寸口分候脏腑 (3) 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 脉象要素 : 脉位 脉次 脉形 脉势 2. 正常脉象 (1) 正常脉象的形态 特点, 胃 神 根的概念及其表现特征 (2) 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 3. 病理脉象 (1) 常见病理脉象 : 浮 沉 迟 数 虚 实 洪 大 细 濡 弱 微 缓 滑 涩 弦 紧 结 促 代 长 短 芤 革 伏 牢 散 动 疾等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 相似脉象鉴别

14 (3) 相兼脉的概念及主病规律 (4) 真脏脉的概念 特征和临床意义 (5)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的基本内容 ; 脉症顺逆与从舍 ; 脉诊的临床意义 5. 按胸胁 按脘腹 按肌肤 按手足 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 六 ) 八纲辨证八纲 八纲辨证的概念 内容 意义 1. 八纲基本证 (1) 表里辨证 :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的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 ;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 (2) 寒热辨证 : 寒证 热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 ;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 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的概念 临床表现 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3) 虚实辨证 : 实证 虚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 ;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的概念 临床表现 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4) 阴阳辨证 : 阴证和阳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 2. 八纲之间的关系 (1) 证的相兼 : 基本概念 常见类型 证候特点及临床意义 (2) 证的错杂 : 基本概念 常见类型 证候特点及临床意义 (3) 证的转化 : 基本概念 常见类型 证候特点 转化条件及临床意义 ( 七 )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的概念 内容

15 1. 六淫辨证 (1) 六淫辨证的概念 特点 分类 (2) 风淫证 寒淫证 暑淫证 湿淫证 燥淫证 火淫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 辨证要点 (3) 相关证鉴别 : 风淫证与内风证 伤寒证与中寒证 伤暑证与中暑证 外湿与内湿 燥淫证与内燥证 火淫证与阴虚证的证候鉴别 2. 阴阳虚损辨证 (1) 阳虚证 阴虚证 亡阳证 亡阴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 辨证要点 (2) 阳虚证与寒淫证, 阴虚证与火淫证, 亡阴证与亡阳证的证候鉴别 3. 气血辨证 (1) 气病辨证 ( 气虚证 气陷证 气不固证 气脱证 气滞证 气逆证 气闭证 ) 血病辨证( 血虚证 血脱证 血瘀证 血热证 血寒证 ) 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 辨证要点 (2) 气虚证与阳虚证, 气虚证与气陷证, 气脱证与血脱证 亡阳证的证候鉴别 (3) 气血同病证类各证的临床特点 4. 津液辨证 (1) 津液亏虚证 痰证 饮证 水停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 辨证要点 (2) 津液亏虚证与燥淫证的证候鉴别 ; 阳水与阴水的鉴别

16 ( 八 ) 病位辨证病位辨证的概念 内容 ; 脏腑辨证的概念 基本方法 意义及应用范围 1. 心与小肠病辨证 (1) 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 常见病因 症状 体征 证型 (2) 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阳虚脱证 心火亢盛证 心脉痹阻证 痰蒙心神证 痰火扰神证 瘀阻脑络证 小肠实热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与心阳虚脱证的鉴别 ; 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 [ 闭 ] 神证的鉴别 ; 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肺与大肠病辨证 (1) 肺与大肠病的病变范围,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体征 证型 (2) 肺气虚证 肺阴虚证 风寒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 肺热炽盛证 痰热蕴肺证 寒痰阻肺证 饮停胸胁证 风水搏肺证 大肠湿热证 肠热腑实证 肠燥津亏证 肠虚滑泻证 虫积肠道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 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的鉴别 ; 风热犯肺证 肺热炽盛证 痰热壅肺证及燥邪犯肺证的鉴别 ;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 ; 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 ; 寒痰阻肺证与饮停胸胁证的鉴别 3. 脾与胃病辨证 (1) 脾与胃病的病变范围,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体征 证型 (2) 脾气虚证 脾虚气陷证 脾阳虚证 脾不统血证 湿热蕴脾证 寒湿

17 困脾证 胃气虚证 胃阳虚证 寒滞胃脘证 胃阴虚证 胃热炽盛证 食滞胃脘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 脾气虚证 脾虚气陷证 脾阳虚证与脾不统血证的鉴别 ;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 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的鉴别 ; 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 ; 胃阳虚证与寒滞胃脘证的鉴别 4. 肝与胆病辨证 (1) 肝与胆病的病变范围,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体征 证型 (2) 肝血虚证 肝阴虚证 肝郁气滞证 肝火炽盛证 肝阳上亢证 肝风内动证 肝胆湿热证 寒滞肝脉证 胆郁痰扰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的鉴别 ; 肝郁气滞证 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的鉴别 ; 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 5. 肾与膀胱病辨证 (1) 肾与膀胱病的病变范围,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体征 证型 (2) 肾阳虚证 肾虚水泛证 肾阴虚证 肾精不足证 肾气不固证 肾不纳气证 膀胱湿热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 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的鉴别 ; 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 ; 小肠实热证与膀胱湿热证的鉴别 6. 脏腑兼病辨证 (1) 脏腑兼病的概念 规律及内容 (2) 心肾不交证 心肾阳虚证 心肺气虚证 心脾两虚证 心肝血虚证 肺肾阴虚证 肝火犯肺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脾肺气

18 虚证 肝胃不和证的概念 证候表现 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 心肾不交证 肺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的鉴别 ; 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 ; 肝胆湿热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 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虛证的鉴别 7. 六经辨证 (1) 六经辨证的概念 病变特点 与脏腑 经络的关系 (2) 太阳病证 (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 阳明病证(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 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 厥阴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3) 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8. 卫气营血辨证 (1) 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2)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3)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形式 9. 三焦辨证 (1) 三焦辨证的概念 (2) 上焦病证 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3) 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10. 经络辨证的概念, 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三 方剂学 ( 一 ) 方剂学总论

19 1. 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2.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1) 方剂学发展概况 (2) 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贡献及代表作 3. 方剂与治法 (1) 治法的概念 (2)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 常用治法 ( 八法 ) 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4. 方剂的剂型 (1) 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 (2) 常用剂型的适用范围 5.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1) 组方原则中君 臣 佐 使的具体含义 (2) 君臣佐使 理论对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运 用 (3) 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 各种变化与功用 主治的关系 ( 二 ) 方剂学各论 1. 临床常用各类方剂的概念 适应范围 配伍规律 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临床常用方剂的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方解 配伍特点 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 解表剂 :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止嗽散 银翘散

20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败毒散 (2) 泻下剂 : 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温脾汤 十枣汤 (3) 和解剂 : 小柴胡汤 四逆散 逍遥散 半夏泻心汤 (4) 清热剂 :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仙方活命饮 龙胆泻肝汤 清胃散 芍药汤 白头翁汤 青蒿鳖甲汤 (5) 祛暑剂 : 香薷散 清暑益气汤 ( 温热经纬 ) (6) 温里剂 : 理中丸 小建中汤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7) 表里双解剂 : 葛根黄芩黄连汤 (8) 补益剂 :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六味地黄丸 一贯煎 肾气丸 炙甘草汤 (9) 固涩剂 : 牡蛎散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固冲汤 (10) 安神剂 : 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汤 (11) 理气剂 : 越鞠丸 半夏厚朴汤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旋覆代赭汤 (12) 理血剂 :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复元活血汤 温经汤 黄土汤 (13) 治风剂 : 川芎茶调散 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 (14) 治燥剂 : 清燥救肺汤 麦门冬汤 (15) 祛湿剂 :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茵陈蒿汤 三仁汤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17) 消食剂 : 保和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21 3. 临床常用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 (1) 解表剂 : 柴葛解肌汤 参苏饮 麻黄细辛附子汤 (2) 泻下剂 : 大黄附子汤 麻子仁丸 济川煎 黄龙汤 (3) 和解剂 : 蒿芩清胆汤 痛泻要方 (4) 清热剂 : 黄连解毒汤 普济消毒饮 导赤散 左金丸 泻白散 苇茎汤 玉女煎 (5) 祛暑剂 : 六一散 (6) 温里剂 : 吴茱萸汤 暖肝煎 阳和汤 (7) 表里双解剂 : 大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 (8) 补益剂 : 八珍汤 大补阴丸 百合固金汤 左归丸 右归丸 地黄饮子 (9) 固涩剂 :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缩泉丸 易黄汤 (10) 安神剂 : 朱砂安神丸 甘麦大枣汤 (11) 开窍剂 : 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 苏合香丸 (12) 理气剂 : 金铃子散 瓜蒌薤白白酒汤 天台乌药散 橘皮竹茹汤 (13) 理血剂 : 生化汤 桂枝茯苓丸 失笑散 十灰散 咳血方 小蓟饮子 槐花散 (14) 治风剂 : 大秦艽汤 消风散 牵正散 小活络丹 天麻钩藤饮 大定风珠 (15) 治燥剂 : 杏苏散 桑杏汤 玉液汤 (16) 祛湿剂 : 八正散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实脾散 完带汤 萆薢分清饮 独活寄生汤

22 (17) 祛痰剂 :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贝母瓜蒌散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8) 消食剂 : 枳实导滞丸 健脾丸 两项所列方剂中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四 中医内科学 ( 一 ) 总论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命名 ( 二 ) 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 冒 1. 感冒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感冒与风温早期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3. 感冒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二节咳 嗽 1. 咳嗽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素问 咳论 关于咳嗽病理的论述 3.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与感冒的鉴别 联系和转化 ; 咳嗽特点 咳痰特点的鉴别

23 4. 咳嗽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三节哮 病 1. 哮病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3. 哮病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四节喘 证 1. 喘证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实喘与虚喘的鉴别 3. 喘证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五节肺 胀 1. 肺胀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金匮要略 证治汇补 关于肺胀的论述 3. 肺胀与感冒 咳嗽 哮病 喘证的鉴别及者五者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4. 肺胀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六节肺 痈 1. 肺痈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4 2. 肺痈与风温的鉴别 第七节肺 痨 1. 肺痨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3. 肺痨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八节肺 痿 肺痿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心 悸 1. 心悸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惊悸与怔忡的鉴别及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3. 心悸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二节胸 痹 1. 胸痹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 分证论治 2. 金匮要略 关于胸痹的论述

25 3. 胸痹与胃痛 真心痛 悬饮的鉴别 4. 胸痹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三节厥 证 1. 厥证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 厥证与眩晕 中风 癎病的鉴别 3. 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第四节不 寐 1. 不寐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内经 金匮要略 关于不寐的论述 3. 不寐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五节痴 呆 1. 痴呆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 痴呆与健忘的鉴别 第六节癫 狂 癫狂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七节癎 证

26 癎证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 1. 胃痛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胃痛与真心痛 腹痛 胁痛的鉴别 3. 胃痛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二节痞 满 1. 痞满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 痞满与胃痛的鉴别 第三节呕 吐 1. 呕吐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呕吐与反胃 呃逆的鉴别 3. 呕吐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四节呃 逆 1. 呃逆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 呃逆与嗳气的鉴别

27 第五节噎 膈 1. 噎膈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噎膈与反胃 梅核气的鉴别 3. 噎膈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六节腹 痛 1. 腹痛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 妇科腹痛的鉴别 3. 腹痛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七节痢疾 1. 痢疾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痢疾与泄泻的鉴别 3. 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4. 逆流挽舟法及其代表方活人败毒散 葛根芩连汤 5. 痢疾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八节泄 泻

28 1. 泄泻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泄泻与霍乱的鉴别 3. 泄泻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4. 医宗必读 治泻九法 第九节便 秘 1. 便秘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3. 便秘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胁 痛 1. 胁痛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胁痛与悬饮的鉴别 3. 胁痛 黄疸 积聚 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4. 胁痛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二节黄 疸 1. 黄疸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

29 分证论治 2. 阴黄与阳黄的鉴别 3. 黄疸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三节积 聚 1. 积聚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积与聚的鉴别 3. 积聚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四节鼓 胀 1. 鼓胀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气臌 水臌 血臌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4. 鼓胀常见变证的诊治 5. 鼓胀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五节眩 晕 1. 眩晕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 分证论治 2. 内经 丹溪心法 景岳全书 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论述

30 3. 眩晕与中风的区别与联系 3. 眩晕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六节头 痛 1. 头痛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 3. 治疗头痛的循经药物 4. 头痛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七节中 风 1. 中风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内经 金匮要略 朱丹溪 王履 张景岳 王清任论中风病因病机 3. 中脏腑 中经络 闭证 脱证 阳闭 阴闭的区别和联系 4. 中风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八节瘿 病 1. 瘿病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 瘿病与瘰疬的鉴别 第九节疟 疾

31 1. 疟疾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 寒疟 温疟 瘴疟的鉴别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水肿 1. 水肿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内经 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 关于水肿的论述 3. 阳水与阴水的鉴别 4. 水肿 心悸 肺胀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5. 水肿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二节淋 证 1. 淋证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六淋的临床特点 3. 淋证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三节癃 闭 1. 癃闭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 分证论治 2. 癃闭与水肿 淋证 关格的鉴别

32 3. 提壶揭盖法 3. 癃闭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四节关格 关格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五节阳 痿 阳痿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六节遗 精 遗精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郁 证 1. 郁证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六郁的概念和特点 3. 梅核气 脏躁的病机 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4. 郁证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二节血 证 1. 血证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

33 分证论治 2.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论治吐血三要法; 血证论 治血四法; 景岳全书 论血证病理 3. 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相同方剂治疗不同血证 4. 血证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三节痰 饮 1. 痰饮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2. 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的特点 第四节消 渴 1. 消渴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三消的病机 临床特点 3. 消渴的变证和常见并发症 4. 消渴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五节内伤发热 1. 内伤发热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 3. 甘温除热法

34 4. 内伤发热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六节汗 证 1. 汗证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自汗 盗汗 脱汗 战汗 黄汗的病机 临床特点 3. 汗证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七节肥 胖 肥胖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八节虚 劳 虚劳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九节 癌病 癌病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痹 证 1. 痹证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 分证论治 2. 痹证与痿证的区别与联系

35 3. 内经 论痹证 4. 痹证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二节痿 证 1. 痿证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内经 张子和 朱丹溪论痿证 3. 痿证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第三节颤证 颤证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四节痉证 痉证的病因 基本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第五节腰 痛 1. 腰痛的概念 沿革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腰痛症状的鉴别 3. 腰痛的预后转归 调护特点

36 五 伤寒论注 : 汤证辨证论治, 是包括该汤证的症候 病因病机 治法 方药以及方义分析在内的内容范围 ( 一 ) 总论 1. 伤寒杂病论 作者及成书年代 2. 伤寒的含义, 包括对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含义 3. 伤寒论 主要运用的辨证方法 4. 六经病传变 (1) 六经病传变的影响因素 (2) 六经病传变的基本概念 : 传经 直中 合病 并病 变证 ( 二 ) 各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太阳病辨证纲要 (1) 原文第 1 条 : 太阳病提纲及意义 (2) 原文第 条 : 太阳病分为中风 伤寒 温病三类, 各自脉证特点及三者的鉴别 (3) 原文第 7 条 : 外感疾病初期辨阴阳的要点 2. 太阳病本证 (1) 中风表虚证 1 原文第 12 条 :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症候 病因病机 治法 方药 方义 药后调护方法 2 原文 条 :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症候 病机 治法 方药及方义 (2) 伤寒表实证 1 原文第 35 条 : 太阳伤寒证的症候 病因病机 治法 方药及方义 2 原文 条 : 葛根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的症候 病机 治法 方药及方义 (3) 太阳蓄水证原文第 条 : 太阳蓄水证的症候 病因病机 治法 方药及方义

37 (2) 太阳蓄血证原文第 106 条 :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的症候 病因病机 治法 方药及方义 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 3. 太阳病变证 (1) 治则及辨证要点 1 原文 16 条 : 太阳病变证的成因 治疗原则 2 原文第 11 条 : 如何辨寒热真假, 辨寒热真假的临床意义 (2) 热证 1 原文 条 : 麻杏甘石汤证辨证论治 2 原文 34 条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辨证论治 (3) 虚证 1 原文 64 条 : 桂枝甘草汤证辨证论治 2 原文 67 条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辨证论治 3 原文 61 条 : 干姜附子汤证辨证论治 4 原文 177 条 : 炙甘草汤证辨证论治 (4) 结胸证原文 条 : 结胸的概念,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辨证论治 (5) 痞证原文 条 : 痞证的概念及五泻心汤证辨证论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 阳明病辨证纲要 (1) 原文 180 条 : 阳明病提纲及意义 (2) 原文 条 : 阳明病的外证 主脉等脉症特点 2. 阳明病本证 (1) 阳明病热证 1 原文 219 条 : 阳明病白虎汤证辨证论治 2 原文 26 条 :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辨证论治 (2) 阳明病实证 1 原文 249 条 : 阳明病实证 ( 调胃承气汤证 ) 辨证论治

38 2 原文 条 : 阳明病实证 ( 小承气汤证 ) 辨证论治 3 原文 条 : 阳明病实证 ( 大承气汤证 ) 辨证论治 ; 三承气汤证鉴别 4 原文 247 条 : 脾约证 ( 麻子仁丸证 ) 辨证论治 (3) 阳明病寒证原文 243 条 : 阳明中寒呕逆证 ( 吴茱萸汤证 ) 辨证论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 少阳病辨证纲要原文 263 条 : 少阳病辨证提纲 2. 少阳病本证原文 条 : 少阳病本证的辨证论治, 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 3. 少阳病兼变证 (1) 原文 146 条 : 柴胡桂枝汤证 ( 少阳兼太阳表证 ) 辨证论治 (2) 原文 165 条 : 大柴胡汤证 ( 少阳兼阳明里实证 ) 辨证论治 (3) 原文 147 条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 少阳兼水饮内结 ) 辨证论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 太阴病辨证纲要原文 273 条 : 太阴病提纲的临床意义及治禁 2. 太阴病本证原文 277 条 : 太阴病本证的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及方药 3. 太阴病兼变证 (1) 太阴太阳表里同病 1 原文 163 条 : 里证为主之桂枝人参汤证辨证论治 2 原文 276 条 : 表证为主之桂枝汤证辨证论治 4. 太阴病预后原文 278 条 : 太阴病的几种转归及机理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 少阴病辨证纲要原文 281 条 : 少阴病辨证提纲及临床意义 2. 少阴病本证

39 (1) 少阴寒化证 1 原文 323 条 : 少阴病阳衰阴盛证 ( 四逆汤证 ) 辨证论治 2 原文 317 条 : 少阴病阳衰阴盛格阳于外证 ( 通脉四逆汤证 ) 辨证论治 3 原文 314 条 : 少阴病阳衰阴盛格阳于上证 ( 白通汤证 ) 辨证论治 4 原文 条 : 少阴阳虚水泛证 ( 真武汤证 ) 辨证论治 5 原文 条 : 少阴阳虚寒湿身痛证 ( 附子汤证 ) 辨证论治 (2) 少阴热化证原文 303 条 : 少阴病阴虚火旺证 ( 黄连阿胶汤证 ) 辨证论治 (3) 少阴阳郁证原文 318 条 : 少阴阳郁致厥证 ( 四逆散 ) 辨证论治 ; 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的鉴别 3. 少阴病兼变证原文 301 条 : 少阴病兼太阳表证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 辨证论治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 厥阴病辨证纲要原文 326 条 : 厥阴病辨证提纲 误治变证及临床意义 2. 厥阴病本证 (1) 厥阴寒热错杂证原文 338 条 : 乌梅丸证辨证论治 (2) 厥阴寒证 1 原文 351 条 : 当归四逆汤证辨证论治, 当归四逆汤证与通脉四逆汤证的鉴别 2 原文 378 条 : 吴茱萸汤证辨证论治 (3) 厥阴热证原文 371 条 : 厥阴热利证 ( 白头翁汤证 ) 辨证论治 3. 辨厥逆证 (1) 原文 337 条 : 伤寒论 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2) 原文 350 条 : 热厥的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及方药 (3) 原文 条 : 寒厥之阳虚阴盛厥辨证论治 (4) 原文 355 条 : 痰食厥证辨证论治 (5) 原文 356 条 : 水饮厥证辨证论治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方剂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 : 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 2019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姿态异常 (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 ) 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

More information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第一单元总论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 : 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青龙汤 九味羌活汤 止嗽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More information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第一单元绪论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姿态异常 (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 ) 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

More information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望诊 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 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总论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More information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More information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和解少阳要点 :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 : 调和肝脾要点 :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逆散的组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和解少阳要点 :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 : 调和肝脾要点 :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逆散的组 第一单元总论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青龙汤

More information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要点 :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24 小时客服电话 :010-82311666 第一单元绪论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医医师 中医诊断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绪论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要点 :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五年大纲

五年大纲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31.3.1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 中文 )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开课 ( 二级 ) 学院 : 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 : 必修课学分 : 4 分学时 : 56 学时前期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对象 : 中药专业 ( 本科 ) 考核方式 : 考试 考查 ( 小论文, 或作业,

More information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 (611)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

More information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皖南医学院 2018 年考研中医综合 (611))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 (611) 科目是为学校招收学术型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 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学术型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学校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名称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一 考试 内容 1005 或 1006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698 中医综合 方剂学 部分 1. 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方剂学发展概况 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贡献及代表作 2. 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 (" 八法 ") 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 七方 "

More information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生克 制化 胜复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生克 制化 胜复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名称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1005 或 1006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 部分 ( 一 ) 绪论 698 中医综合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初级中药士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考试学科 中药学 单元细目要点 一 药性理论 ( 一 ) 四气 考试科目.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 四 ) 归经 ( 五 ) 毒性 ( 一 ) 中药的配伍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三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More information

附件5

附件5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31.0.3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 ( 二级 ) 学院 : 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 : 必修课学分 :7 分学时 :98 学时前期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对象 : 中医学专业 ( 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 临床方向七年制 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 中医方向五年制 骨伤科学方面五年制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20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三 ) 升降浮沉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 义.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四

More information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8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9 初级中师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学科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一 性理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物的作用 论 2. 四气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四 ) 归经.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More information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2018 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8 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已公布, 为帮助广大考生备考复习, 与 2017 年考试大纲相比会有点小变化, 小编整理了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复习备考和进行下载, 具体内容如下 : 中药学专业知识 ( 一 )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

More information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中医内科学 ( 一 ) 总论 1. 绪论 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1.2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 2. 气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2.1 气 : 虚证 ( 气虚 气陷 ) 实证( 气滞 气逆 ) 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2.2 血 : 出血 血瘀 血虚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3. 风寒燥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3.1 风 :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初级中药师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考试学科 中 药 学 单元细目要点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三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 四 ) 归经 ( 五 ) 毒性 ( 一 ) 中药的配伍 (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5. 诊断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及控制水平分期 细目三 : 肺炎 和病理 细目四 : 肺结核 1. 西医病因 病理 发病机制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8. 预防 [page] 细目五 : 原发性支气管癌 1. 西医病因 病理和分类 细目六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 并发症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

More information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 即对机体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 即对机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8 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612)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7 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612)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7 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612)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确保中医临床医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More information

中医基础理论占 16% 中医诊断学占 16% 中药学占 16% 方剂学占 16% 中医内科学占 20% 针灸学占 1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1. 单项选择题 4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60 分 2. 是非判断题 20 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30 分 3. 填空题 20 空,

中医基础理论占 16% 中医诊断学占 16% 中药学占 16% 方剂学占 16% 中医内科学占 20% 针灸学占 1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1. 单项选择题 4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60 分 2. 是非判断题 20 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30 分 3. 填空题 20 空, 2018 年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学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中医学各专业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More information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 笔试 三 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 13% 中医诊断学约 13% 中药学约 13% 方剂学约 13% 中医内科学约 28% 针灸学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 6%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 笔试 三 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 13% 中医诊断学约 13% 中药学约 13% 方剂学约 13% 中医内科学约 28% 针灸学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 6% 201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编辑 : 中国中医考研 Ⅰ 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科目 中 医 基 础理论 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 一 阴阳五行学说 二 藏象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 ) 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 二 ) 心 ( 三 ) 肺 ( 四 ) 脾 ( 五 ) 肝.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More information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本科课程学习大纲 课程名 : 中医学 课程课时 : 72 学分 : 3.5 开课单位 : 中医学教研室 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编印 二〇一六年九月 一 课程简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医学 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针灸经络学 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等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为一体, 选其精华部分向学生讲授 理论授课主要讲授阴阳五行学说

More information

聚英考研网 24 小时咨询电话 :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

聚英考研网 24 小时咨询电话 :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 2019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More information

中医基础理论 约 13% 中医诊断学 约 13% 中药学 约 13% 方剂学 约 13% 中医内科学 约 28% 针灸学 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 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第 1 36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54 分 第 题, 每小题 2 分, 共 90 分

中医基础理论 约 13% 中医诊断学 约 13% 中药学 约 13% 方剂学 约 13% 中医内科学 约 28% 针灸学 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 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第 1 36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54 分 第 题, 每小题 2 分, 共 90 分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2018 考研大纲原文 ( 完整版 ) 2018 考研大纲即将发布, 新的大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文都教育会及时的给出大纲解析变化, 方便各位考生复习 2018 考研大纲发布在即, 文都考研小编也会及时发布各科考研大纲, 也会及时分析各科大纲的变化 文都教育 2018 考研大纲专题已经上线, 可以随时关注考研大纲专题, 及时了解各科的变化情况 以下是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More information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时间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时间 2017 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 完整版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 三 ) 发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 莉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 能 攻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物功用异同点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 三 ) 发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 莉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 能 攻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物功用异同点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9 年中学讨论群 :8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9 主管中师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中学 考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 试 科目 学 科 中 一 性理论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学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3.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More information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名师押题卷第四套 1. 不属于温里剂的方剂是 A. 小建中汤 B. 温胆汤 C. 四逆汤 D. 当归四逆汤 E. 理中丸 答案 :1.B 2. 与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无关的是 A. 药味用量 B. 主治证候 C. 药力大小 D. 药物的药性 E. 剂型 答案 :2.E 3. 慢性疾病的治疗宜选用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More information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已经顺利公布, 壹医考搜集整理 如下, 请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 大单元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基本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More information

《伤寒论》级别考试手册

《伤寒论》级别考试手册 方剂学级别考试大纲 ( 供参加方剂学级别考试学生使用 )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基础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 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 具有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通过建立方剂学课程的等级测试体系, 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同时为学生今后提高临床遣药组方 分析和运用方剂能力的培养提供技术平台 一 根据教学大纲, 并结合实际情况, 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同时,

More information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基 于 多 层 次 复 杂 概 念 网 络 生 成 方 法 的 Sunshine * 图 发 现 伤 寒 论 小 便 相 关 方 证 知 识 1 1 1 1 1 2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广 州 510405;2. 燕 山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秦 皇 岛 066004) 摘 要 Sunshine 39 Sunshine - Sunshine 44

More information

6. 下列病证, 不宜使用消法治疗的是 A. 宿食燥屎 B. 气滞血瘀 C. 水湿内停 D. 痰饮不化 E. 疮疡痈肿正确 :A

6. 下列病证, 不宜使用消法治疗的是 A. 宿食燥屎 B. 气滞血瘀 C. 水湿内停 D. 痰饮不化 E. 疮疡痈肿正确 :A 概述 一 A1 型题 1. 下列各项, 属于 " 反佐药 " 范畴的是 A. 减低君臣药之毒 B. 缓和君臣药之峻 C. 监制君臣药之偏 D. 防止邪甚而拒药 E. 协助君臣药之力正确 :D 2. 由半夏泻心汤化裁为生姜泻心汤属于 A. 药味加减的变化 B. 药量增减的变化 C. 剂型更换的变化 D. 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E. 药味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正确 :D 3. 祛湿剂属于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站 辨证论治

第一站 辨证论治 2016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6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已经顺利公布,24 小时医学搜 集整理如下, 请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 一 ) 中医学 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2. 辨证论治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内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4 小时客服电话 :010-82311666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正确分析 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中反映执业药师 理论联系实际 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 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理论 ( 包括民族医药 ) 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学年 :2008-2009 学期 :2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题目 : 脉诊 按诊 时数 :10 学时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授课组织形式 : 脉诊教学以课堂讲课为主, 讨论为辅 授课形式 : 板书 多媒体 脉诊教学时间为 8 学时 按诊以示范性教学为主, 进行按诊方法训练 按诊教学时间为 2 学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授课教师

More information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说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学说的临床 (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应用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儿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大纲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与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相互关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说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 ) 整体观念 ( 二 )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概念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症 证 病的概念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 四 ) 藏象 1. 五脏的生理功能 (1) 心的生理功能 (2) 肺的生理功能 (3) 脾的生理功能 (4) 肝的生理功能 (5) 肾的生理功能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 四 ) 藏象 1. 五脏的生理功能 (1) 心的生理功能 (2) 肺的生理功能 (3) 脾的生理功能 (4) 肝的生理功能 (5) 肾的生理功能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正确分析 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中反映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 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 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理论 ( 包括民族医药 ) 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中药联合用药和特殊人群用药等合理用药的综合知识与技能

More information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 心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2) 肺与志 液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 心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2) 肺与志 液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辨证论治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 二 ) 阴阳 学说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儿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儿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84 - 6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考试学科中医学基础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81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大纲 - 相关专业知识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 试 科 目 一 中医学 ( 一 )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内容 2 理 ( 二 ) 辨证论治 1. 症 证 病 2 论体系的基 2. 辨证论治 2 本特点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2 二 阴阳学 ( 一 )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及其特性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皮肤与性病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74 - 0 Ⅰ 全 Ⅱ 国

More information

关注医考,精助辅导

关注医考,精助辅导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已经公布, 华图中 健医考网及时整理如下,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相比 2016 年无变化, 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复习备考, 具体内容如下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正确分析 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 ) 整体观念 ( 二 )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概念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症 证 病的概念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90 学时 )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22917 开课单位中医内科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医内科学 英文名称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学分 5 总学时 90 理论学时 90 实验学时讨论 / 见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张怡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授课语言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耳鼻喉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More information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所需要的医学 ( 中医 西医 )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确保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所需要的医学 ( 中医 西医 )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确保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所需要的医学 ( 中医 西医 )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确保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包括病理学 西医内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 要求系统掌握病理学和西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More information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50010 课程英文名 :BASIC THEORY OF TH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 : 必修课先修课程 : 学分 :5 总学时数 :90 周学时数 :5 适用专业 :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适用学生类别 : 内招生 外招生开课单位 : 医学院中医学系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妇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妇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709 - 6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108 学时 )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22917 开课单位中医内科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医内科学 英文名称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学分 6 总学时 108 理论学时 108 实验学时讨论 / 见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张怡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More information

中医诊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1. 常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 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 ( 二 ) 望面色 3. 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 意 4. 望色十法的含及具体内容 ( 三 ) 望形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 ( 四 ) 望态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的临床表 现及意 1. 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

中医诊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1. 常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 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 ( 二 ) 望面色 3. 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 意 4. 望色十法的含及具体内容 ( 三 ) 望形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 ( 四 ) 望态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的临床表 现及意 1. 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 019 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 相关专业知识第二部分相关专业知识考 试学科 中医诊断学 单元细目要点 一 问诊 二 望诊 1. 一般情况. 主诉 问诊的 3. 现病史 ( 一 ) 内容 4. 既往史 5. 个人生活史 6. 家族史 1. 问寒热的含 ( 二 ) 问寒热. 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 临床 表现及意 ( 三 ) 问汗问汗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 临床表 现及意 ( 四 ) 问疼痛 1.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

More information

1. 掌握肺系病证的一般护理 第一章 2. 熟悉肺系病证的病因病机与常见证候 3. 了解肺的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 1. 肺的生理功能与病变特点的关系 2. 肺系病证的病因病机与常见证候 3. 肺系病证的一般护理 1. 掌握感冒的辨证施护 肺病病证 第一节感冒 2. 熟悉感冒的定义 辨证要点 护治原则

1. 掌握肺系病证的一般护理 第一章 2. 熟悉肺系病证的病因病机与常见证候 3. 了解肺的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 1. 肺的生理功能与病变特点的关系 2. 肺系病证的病因病机与常见证候 3. 肺系病证的一般护理 1. 掌握感冒的辨证施护 肺病病证 第一节感冒 2. 熟悉感冒的定义 辨证要点 护治原则 中医临床护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程编号 : 英文名称 : Clin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课程性质 : 必修课总学时 :48 学时讲课学时 :42 学时实验学时 :6 学时学分 :3 学分适用对象 : 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 ( 含中诊 )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饮食调护等一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90 - 7 Ⅰ 全 Ⅱ 国

More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72 学时 )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22974 开课单位中医内科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医内科学 英文名称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学分 4 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72 实验学时讨论 / 见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张怡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授课语言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眼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针灸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 ) 整体观念 ( 二 )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概念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症 证 病的概念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推拿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眼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眼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76 -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More information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名师押题卷第套 1~2 题 A. 君药 B. 臣药 C. 佐助药 D. 佐制药 E. 使药 1. 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是 答案 :1.C 2. 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 答案 :2.D 3~4 题 A. 助卫阳, 通经络, 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B. 温中阳而祛虚寒 C.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D. 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More information

目录一 中医基础理论 1 二 中医诊断学 6 三 中药学 11 四 方剂学 20 五 内经 26 六 伤寒论 29 七 金匮要略 35 八 温病学 42 九 中医内科学 44 十 针灸学 53 十一 解剖学 61 十二 生理学 65 十三 病理学 69 十四 药理学 72 十五 诊断学基础 75 十

目录一 中医基础理论 1 二 中医诊断学 6 三 中药学 11 四 方剂学 20 五 内经 26 六 伤寒论 29 七 金匮要略 35 八 温病学 42 九 中医内科学 44 十 针灸学 53 十一 解剖学 61 十二 生理学 65 十三 病理学 69 十四 药理学 72 十五 诊断学基础 75 十 (2017 版 ) 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 医学综合笔试大纲 ( 第一阶段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2016.11 目录一 中医基础理论 1 二 中医诊断学 6 三 中药学 11 四 方剂学 20 五 内经 26 六 伤寒论 29 七 金匮要略 35 八 温病学 42 九 中医内科学 44 十 针灸学 53 十一 解剖学 61 十二 生理学 65 十三 病理学 69 十四 药理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9 - 4 Ⅰ 全 Ⅱ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推拿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推拿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82 - 2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骨伤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80 - 8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1) 小肠实热证的表现可有 :( ) (2) 膀胱实热证的表现可有 :( ) A. 心悸怔忡, 胸闷气短 B. 畏寒肢冷 心痛 面色 白或面唇青紫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3) 心气虚证可见 :( ) (4) 心阳虚证可见 :( ) 4.X 型题 (1) 下列哪些是心阴虚和心血虚的共同见

(1) 小肠实热证的表现可有 :( ) (2) 膀胱实热证的表现可有 :( ) A. 心悸怔忡, 胸闷气短 B. 畏寒肢冷 心痛 面色 白或面唇青紫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3) 心气虚证可见 :( ) (4) 心阳虚证可见 :( ) 4.X 型题 (1) 下列哪些是心阴虚和心血虚的共同见 第八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 能力测试题 ] 一 选择题 1.A 型题 (1) 心悸与下列哪项同见, 对诊断心阴虚证最有意义 ( ) A. 失眠多梦 B. 心悸潮热 C. 舌红少苔 D. 五心烦热 E. 怔忡健忘 (2) 心脉痹阻中, 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 :( ) A. 痰阻心脉 B. 气滞血脉 C. 寒凝心脉 D. 热郁心脉 E. 瘀阻心脉 (3) 症见心悸, 兼有口咽干燥,

More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中药方剂学 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药方剂学 课程编号 CHPH4126 英文名称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e 课程类型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 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学 分 2 预修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 适用对象 中药学 中药方剂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研究治法和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 课程简介 学科, 其内容包括中医方剂的基本理论,

More information

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第四章常见病证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忆勤 第四章常见病证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主要内容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证的涵义及定名 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 常见病证的中医证候研究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诊断模式, 使得中医对证的认识, 绝大部分是主观和直观的 开展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不仅是阐明证候的现代病理生理基础, 建立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及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与基础,

More information

FJXBQ

FJXBQ 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 ( 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 ) 方剂学 闫润红 主编 2 0 0 1 内容简介本书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的教材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对中医方剂的基本理论, 如治法 君臣佐使 剂型 剂量等及其现代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各论部分对常用方剂的主治病证 配伍意义 临床应用 加减变化规律及现代研究概况等内容, 按分类进行了系统阐述 在保证方剂学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

More information

方剂学72学时课 程 教 案.doc

方剂学72学时课 程 教 案.doc 课程教案 教研室 : 方剂学教研室课程名称 : 方剂学专业 ( 层次 ): 72 学时中医类各专业教材 :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方剂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7 章节 : 总论 ( 第一 ~ 三章 ) 学时 : 2 学时 (90 分钟 )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媒体 第一章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 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More information

(1) “肝火犯肺”是属于

(1)   “肝火犯肺”是属于 临床医学院基础知识 一 单项选择题 (50 题, 每题 1 分 ) (1) 肝火犯肺 是属于 A. 子病犯母 B. 克 C. 乘 D. 侮 E. 母病及子 (2)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 A. 津液 B. 精液 C. 宗气 D. 血液 E. 营气 (3) 阴阳偏胜形成 : A. 实证 B. 里证 C. 热证 D. 寒证 E. 表证 (4) 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为 : A. 血管 B. 经络 C.

More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学 ( 一 ) 教学大纲 (54 学时 )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22941 开课单位中医内科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中医内科学 ( 一 ) 英文名称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108 实验学时讨论 / 见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张怡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Preliminary Methodology Exploration of TCM Syndrome Regulation Laws Research Based on TCM Constitution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g Nan Zheng Hou Syndromes

More information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序号 名称 Chinese 拼音 Pin Yin 英文 Common Name 1 八味地黄汤 Ba Wei Di Huang Tang Rehmannia Eight Formula 2 八珍汤 Ba Zhen Tang DangGui & Ginseng Eight Combination 3 八正散 Ba Zheng San Dianthus Formula 4 百合固金汤 Bai He Gu

More information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10335700091248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2 72 242 0 386 10335700091200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1 72 242 0 385 10335700091150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7 73 234 0 384 103357000911098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中医 中西医在线自习室 第一期 谭杨 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 教材变动说明 2. 考试时间介绍 3. 实践技能考试形式介绍 4. 笔试及实践技能复习计划 5. 题目测试 本次自习室具体安排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上线考生名单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 业务 1 业务 2 总分 报考类别 考试方式 备注 103357000912484 72 72 242 0 386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2003 71 72 242 0 385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503 77 73 234 0 384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098

More information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 2014 75-1- 2014 4 22 抄送 : 各市 ( 州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卫生局 )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2014 年 4 月 22 日印发 -2- 本 大纲 包括相关基本知识 医学基本知识 中医学基本知识 3 部分 主要适用于省政府序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公共科目笔试 其他省属事业单位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是否使用本 大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6D0D2BDD1DBBFC6D1A720D6D0D2BDB6FAB1C7BAEDBFC6D1A72E646F63>

<4D F736F F D20D6D0D2BDD1DBBFC6D1A720D6D0D2BDB6FAB1C7BAEDBFC6D1A72E646F63> 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 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目录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3 中医诊断学 22 中药学 35 方剂学 56 内经 71 伤寒论 74 温病学 79 金匮要略 88 医古文 95 诊断学基础 99 传染病学 117 医学心理学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6D0D2BDB9C7C9CBBFC6D1A720D6D0D2BDC6A4B7F4D3EBD0D4B2A1D1A72E646F63>

<4D F736F F D20D6D0D2BDB9C7C9CBBFC6D1A720D6D0D2BDC6A4B7F4D3EBD0D4B2A1D1A72E646F63> 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 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目录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3 中医诊断学 22 中药学 35 方剂学 56 内经 71 伤寒论 74 温病学 79 金匮要略 88 医古文 95 诊断学基础 99 传染病学 117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6D0D2BDCDE2BFC6D1A720D6D0D2BDB8D8B3A6BFC6D1A72E646F63>

<4D F736F F D20D6D0D2BDCDE2BFC6D1A720D6D0D2BDB8D8B3A6BFC6D1A72E646F63> 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 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 中医外科学 中医肛肠科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目录 中医外科学 中医肛肠科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3 中医诊断学 22 中药学 35 方剂学 56 内经 71 伤寒论 74 温病学 79 金匮要略 88 医古文 95 诊断学基础 99 传染病学 117 医学心理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全科医学 ( 中医类 ) 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 ) 心 ( 二 ) 肺 ( 三 ) 脾 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2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方剂学72学时课 程 教 案.doc

方剂学72学时课 程 教 案.doc 方剂学 教学大纲 ( 供中医专业本科使用 ) 前 言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是中医药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方剂是中医理 法 方 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临床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 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确与否, 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课程目的 本课程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 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 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

More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学 ( 二 ) 教学大纲 (54 学时 )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22869 开课单位中医内科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中医内科学 ( 二 ) 英文名称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54 实验学时讨论 / 见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张怡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1& # "## 2 * "## 2 * #,0#334**1,33*2" #+,)0 #"0# #*%1### #*## % ( &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