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4S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T034S"

Transcription

1 達磨四行觀達磨血脈論達磨悟性論達磨破相論信心銘最上乘論頓悟入道要門論傳心法要佛陀教育基金會恭印合刊

2 達磨四行觀等八合刊目錄3目錄達磨四行觀...五達磨血脈論...一一達磨悟性論...二九達磨破相論...四三信心銘...五九最上乘論...六三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七七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一 九傳心法要(卷上)...一三九傳心法要(卷下)...一六三達磨四行觀等八合刊目錄4

3 達磨四行觀達磨祖師著佛陀教育基金會恭印

4 達磨四行觀7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弟子曇琳序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 神慧 朗,聞皆曉悟;志存摩訶衍道,故捨素隨緇,紹隆聖種;冥心虛寂,通鑒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 悲悔邊隅正教陵替,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 亡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之流,乃生譏謗 于時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門年雖後生,俊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諮啟,善蒙師意 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 如是安心者:壁觀 如是發行者:四行 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 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此略序所由云爾 達磨四行觀8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 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經云:逢苦不憂 何以故?識達故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5 達磨四行觀9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 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 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 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 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 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達磨大師四行觀終達磨四行觀10附達磨大師碑頌梁武帝蕭衍楞伽山頂坐寶日 中有金人披縷褐 形同大地體如空 心有 璃色如雪 匪磨匪瑩恆淨明 披雲卷霧心且徹 芬陀利花用嚴身 隨緣觸物常怡悅 不有不無非去來 多聞辨才無法說 實哉空哉離生有 大之小之眾緣絕 剎那而登妙覺心 躍鱗慧海起先哲 理應法水永長流 何期暫通還 渴 驪龍珠內落心燈 白毫慧刃當鋒 生途忽焉慧眼閉 禪河駐流法梁折 無去無來無是非 彼此形體心碎裂 住焉去焉皆歸寂 寂內何曾存哽咽 用之執手以傳燈 生死去來如電掣 有能至誠心不疑 劫火燃燈斯不滅 一真之法盡可有 未悟迷途茲是竭

6 印達達磨祖師著磨血脈論佛陀教育基金會恭

7 達磨血脈論13達磨大師血脈論序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軍事賜緋魚袋任哲作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泛觀諸家禪說一切經文,原其至當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來真佛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謂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 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馳求 將謂自性真佛外更有別佛,故諸佛諸祖師說法要人省悟自己本來真佛,不假外求 又緣種種法語泛濫不一,轉使學人惑亂本性,無悟入處 惟有達磨血脈論,並黃檗傳心法要二說,最為至論 可以即證自己佛性,使人易曉 比之求師訪道,鑽尋故紙,坐禪行腳,狂費工夫,相去萬倍,此非小補 紹興癸酉見獨老人任哲序 達磨血脈論14達磨大師血脈論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校刻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即心是佛,亦復如是 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自性真實非因非果 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 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 捨不得,是捉空不得 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

8 達磨血脈論15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 若也不信,自誑無益 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 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 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 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 生死根本 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 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 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 性即是佛,佛即達磨血脈論16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 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 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 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 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 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 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 若未悟了,不學亦得 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謗佛忌法 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 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 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 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 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 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 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 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

9 達磨血脈論17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 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 是受報 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成佛須是見性 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 若是佛不習外道法 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 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 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 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 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 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 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 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達磨血脈論18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 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云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曰:汝曾作夢否?答:曾作夢 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答曰:不別 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 亦無男女相 亦無僧俗老少 無聖無凡;亦無佛 亦無眾生 亦無修證 亦無因果 亦無筋力 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 捨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 此心微妙難

10 達磨血脈論19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 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 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 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 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 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 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 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 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四大色達磨血脈論20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 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 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 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 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用禮敬 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 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 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 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 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 但有異境界切不用採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 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 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

11 達磨血脈論21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 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 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都無定實,幻無定相 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 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 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 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佛是西國語,此土云覺性 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 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 又云:見本性為禪 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 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 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 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 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 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 道本圓成,不用修證 道非聲色,微妙難見 如人飲水,冷暖達磨血脈論22自知,不可向人說也 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 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 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 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 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 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 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疑心瞥起,即魔攝 法身本來清淨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 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 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 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 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 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 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 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

12 達磨血脈論23即入如來知見 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 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見 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 唯自知,不可向人說 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或夜靜暗中行住坐臥,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 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 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 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 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 若多瞋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 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 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 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 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 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外道不會佛意,達磨血脈論24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 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 諸行無常 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 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 無罪過 經云:闡提人不生信心,殺欲無罪過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 善惡歷然,因果分明 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 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 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

13 達磨血脈論25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 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 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 欲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 欲 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 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 何以故?性本清淨故 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 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 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 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 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 縱達磨血脈論26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 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 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 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 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 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 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為法 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 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 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 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 不同質礙,不同外道 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 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身是無性,因何運動 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 動是心動,動即其用 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 動不是心,

14 達磨血脈論27心不是動 動本無心,心本無動 動不離心,心不離動 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 動即心用,用即心動 不動不用,用體本空 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 故經云: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 而未曾,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 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 乃至瞋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 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瞋墮地獄,喜即生天 若知瞋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 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 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頌曰心心心難可尋,寬時 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達磨血脈論28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吾本來此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達磨大師血脈論終

15 印達達磨祖師著磨悟性陀教育基金論佛會恭

16 達磨悟性論31達磨大師悟性論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校刻夫道者;以寂滅為體 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貪瞋癡是 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然貪瞋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三毒者:貪瞋癡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達磨悟性論32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 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捨身不,名大布施 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 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平等法中,不見凡夫

17 達磨悟性論33異於聖人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 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 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 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 心無去來,即入涅槃 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 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空閑處者,即是無貪瞋癡也 貪為欲界 瞋為色界 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 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 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 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達磨悟性論34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始名正解 正見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 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 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 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 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 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若解時法逐人,若不

18 達磨悟性論35解時人逐法 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 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 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 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 何以故?罪性空故 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 何以故?罪無處所故 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 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 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 亦如甲折樹 生此業達磨悟性論36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 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 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 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 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槃時,即

19 達磨悟性論37不見有涅槃 何以故?心是涅槃 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 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 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 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 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 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 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 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 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 夫文字者:本性解脫 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 達磨悟性論38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 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 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 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 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 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 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 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 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 即是離心相也 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 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 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 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 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 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 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

20 達磨悟性論39若捨 冰,即無別水;若棄 眾生,則無別菩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 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 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 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 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 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 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 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 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 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 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 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 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達磨悟性論40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 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 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 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 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 此之謂矣!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 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 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 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 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 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後心報,

21 達磨悟性論41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 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 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 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 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 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 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 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 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達磨悟性論42夜坐偈云一更端坐結跏趺 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 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 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象併歸空 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 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 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 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 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 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 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 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 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 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 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磨大師悟性論終

22

23 達磨破相論45達磨大師破相論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校刻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 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 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答: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 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 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 淨心恆達磨破相論46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 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 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 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沈淪三界,受種種苦 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 內燈光,不能顯現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 佛性者,即覺性也 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 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 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 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 其三毒者,貪瞋癡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 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 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

24 達磨破相論47識也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 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沈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 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 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 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 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答: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 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 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瞋界,生於人趣 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達磨破相論48癡界,生阿修羅趣 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 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瞋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 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 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 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瞋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25 達磨破相論49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 制三毒成無量善聚 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 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 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 故名六波羅蜜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眾生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答:佛所說是真實語 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 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諸惡消滅,名為斷 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 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 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達磨破相論50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 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 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 又六度者,其義如何?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 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 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答: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 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

26 達磨破相論51乃是清淨法乳;三斗者,三聚淨戒,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 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豈不謗誤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 經所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溼,不食穀麥糠麩,不與 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盧舍那佛也 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 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 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達磨破相論52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 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 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鍊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 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 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 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 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 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 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 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

27 達磨破相論53香,供養十方諸佛 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沈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得?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 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彫落期 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 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象,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臺,心為燈,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 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 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 愚癡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達磨破相論54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 審察斯理,應不然乎!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 遶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遶身心,念念不停,名為遶塔 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 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 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 淨身心 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此五種食,名為齋食 若復有人,不食

28 達磨破相論55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 唯斷於無明之食 若輒觸者,名為破齋 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又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 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 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 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 舉外明內,性相相應 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瞋癡,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問:如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 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否?答:洗浴眾僧者,非洗世間有為事也 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 隱說七事供養達磨破相論56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淨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枝.五者淨灰.六者蘇.七者內衣 以此七法喻於七事,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 其七法者:一者謂淨戒洗蕩僣非,猶如淨水濯諸塵垢 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淨水 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 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淨口氣 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能辟諸風 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 通潤皮膚 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形體 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 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 其溫室者,即身是也 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 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 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 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 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

29 達磨破相論57為身?事不相應,云何悟道?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內外充滿 若也洗此身求於淨者,猶如 盡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問: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 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 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 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 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 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 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 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 執相求理,終無是處 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 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達磨破相論58萬德之主 涅槃常樂,由息心生 三界輪迴,亦從心起 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 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已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 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 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 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 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 超凡證聖,目擊非遙 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這心心心是佛 達磨大師破相論終

30

31 信心銘61信心銘第三祖僧璨大師著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勿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信心銘62不好勞神何用 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淨盡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32 印弘最忍禪師著上乘陀教育論佛基金會恭

33 最上乘論65最上乘論第五祖弘忍禪師述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脫錯,恐誤後人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答曰: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 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闇 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 只為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 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最上乘論66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答曰:維摩經云:如 無有生,如 無有滅 如者 真如佛性,自性清淨 清淨者,心之原也 真如本有,不從緣生 又云: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一切眾生者,即我等是也;眾賢聖者,即諸佛是也 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 故言皆如也 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問曰:何名自心為本師?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於修 於三世中,所有至親莫過自守於心 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 迷心者,棄之則墮三塗 故知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故論云:了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是本師 問曰:何名自心勝念彼佛?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故云:守本真心勝念他佛 又云:勝者只是約行勸人之語,其實究竟

34 最上乘論67果體平等無二 問曰:眾生與佛真體既同,何故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自在無礙 我等眾生,墮生死中,受種種苦耶?答曰;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於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得不受生死 不生死故,即畢竟寂滅 故知萬樂自歸 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識心本,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即憎愛心起 以憎愛故,則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 心王經云:真如佛性,沒在知見;六識海中,沉淪生死,不得解脫 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無二 問曰: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 何故佛覺性,眾生昏迷,因何故然?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議分,非凡所及;識心故悟,失性故迷;緣合即合,說不可定;但信真諦,守自本心 故維摩經云:無最上乘論68自性 無他性,法本無生,今即無滅 此悟即離二邊,入無分別智 若解此義,但於行知法要,守心第一 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答曰:涅槃者,體是寂滅,無為安樂;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 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答曰:乃至舉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恆沙功德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 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 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也

35 最上乘論69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答曰:如來於一切經中,說一切罪福,一切因緣果報;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種種雜物,起無量無邊譬喻;或現無量神通,種種變化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有種種欲心,心行萬差 是故如來隨其心門引入一乘 我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 一切義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 則今於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 若能了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 雖言真學,竟無所學 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 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 法性雖空,要須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 故涅槃經云:知佛不說法者,是名具足多聞 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答曰:三世諸佛,皆從心性最上乘論70中生 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 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 上來四種問答,若欲廣說何窮!吾今望得汝自識本心是佛,是故慇懃勸汝 千經萬論,莫過守本真心是要也 吾今努力按法華經,示汝大車寶藏明珠妙藥等物,汝自不取 不服 窮苦奈何!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功德,自然圓滿,不假外求,歸生死苦 於一切處,正念察心,莫愛現在樂,種未來苦;自誑誑他,不脫生死 努力努力!今雖無常,共作當來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虛度,枉喪功夫 經云: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 我等眾生,今現如此,不覺不知,驚怖煞人,了無出心 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 日 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 莫使乍麤乍細則令人成病苦 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

36 最上乘論71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 經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 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 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 一切萬法不出自心,所以諸佛廣說,如許多言教譬喻者,只為眾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門差別 其實八萬四千法門,三乘八道位體,七十二賢行宗,莫過自心是本也 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鍊;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於念念中,常供養十方恆沙諸佛 十二部經,念念常轉 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義自現,一切願具足一切行滿,一切皆辦,不受後有 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捨此身已,定得無生,不可思議 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實不妄語,難可得聞,聞而能行者,恆沙眾中,莫過有一 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希有一人 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就視心源 恆令照燎清淨,勿令無記心生 問曰:何名無記心?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麤心小息,內鍊真心;最上乘論72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 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 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是人沈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努力努力!經云:眾生若情誠不內發者,於三世縱值恆沙諸佛無所能為 經云: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 若佛能度眾生者,過去諸佛恆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誠不自內發,是故沉沒苦海 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 過去不知,已過亦不及;今身現在,有遇得聞妙法,分明相勸,決解此語,了知守心,是第一道 不肯發至誠心,求願成佛,受無量自在快樂,乃始轟轟隨俗貪求名利,當來墮大地獄中,受種種苦惱,將何所及 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飧麤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癡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是大精進人也 世間迷人不解此理,於無明心中,多涉艱辛,廣修相善,望得解脫,乃歸生死 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眾生者,是有力菩薩 分明語

37 最上乘論73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癡人也 不肯現在一生忍苦,欲得當來萬劫受殃,聽汝更不知何囑?八風吹不動者,真是珍寶山也 若知果體者,但對於萬境起恆沙作用,巧辯若流,應病與藥,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者,真是出世丈夫;如來在日,歎何可盡!吾說此言者,至心勸汝,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 問曰:云何是我所心滅?答曰:為有小許勝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 涅槃經曰:譬如虛空,能容萬物,而此虛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 此喻我所心滅 趣金剛三昧 問曰: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樂世間無常麤善,不樂第一義諦真常妙善;其理未見,只欲發心緣義,遂思覺心起,則是漏心;只欲亡心,則是無明昏住 又不當理,只欲不止,心不緣義,即惡取空,雖受人身,行畜生行;爾時無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見佛性 只是行人沉沒之處,最上乘論74若為超得到無餘涅槃,願示真心 答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 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 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 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 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 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見阿 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撿熟看,若此經熟,實得能於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究竟不受生死之身 五欲者:色聲香味觸 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此是行人磨鍊佛性處,甚莫,今身不得自在 經曰:世間無佛住處,菩薩不得現用 要脫此報身,眾生過去根有利鈍,不可判;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

38 最上乘論75劫 若有力時,隨眾生性,起菩薩善根,自利利他,莊嚴佛土 要須了四依,乃窮實相 若依文執,則失真宗 諸比丘!汝等學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 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節,臨命終時,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弟子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說,實非了了證知 若乘聖理者,願懺悔除滅;若當聖道者,迴施眾生,願皆識本心,一時成佛 聞者努力,當來成佛,願在前度我門徒 問曰: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答曰:此論顯一乘為宗 然其至意,導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 直言自利,不說利他,約行門攝 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 若我誑汝,當來墮十八地獄,指天地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最上乘論一卷終最上乘論76

39 頓悟入道要門論大珠慧海禪師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40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79大珠慧海禪師師建州朱氏子 依越州大雲寺智和尚受業 初參馬祖 祖曰:來須何事?曰:來求佛法 祖曰: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曰:那箇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 師於言下自識本心,踴躍禮謝 執侍六載,後以受業師老,遽歸奉養;撰頓悟入道要門一卷,傳至馬祖覽訖告眾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自在 眾中知師姓朱,推尋依附者號師為:大珠和尚 贊曰:寶藏久埋拋家外走逢人指出始知本有照用無方龍吟獅吼入道無門師闢其牖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0頓悟入道要門論序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群昏 大珠和尚首參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開寶藏於自家;所以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 於是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烏可以筆舌讚歎哉!妙 維那 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禪餘之暇,閱此老語錄,有所證入;平生礙膺之物,脫然而去 從上佛祖舌頭,一無所疑矣 此亦古塔主 雲門語而嗣之,正所謂也 故捐資鏤板,以廣其傳,期以後之來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豈淺淺耶!此之功勳不墜,行願彌堅,蓋可見矣 庶幾法流不泯,派永接於曹谿,燈焰長存,光愈明於少室者也 阿育王山沙門崇裕書

41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1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唐沙門慧海禪師撰稽首和南十方諸佛 諸大菩薩眾 弟子今作此論,恐不會聖心,願賜懺悔;若會聖理,盡將迴施一切有情,願於來世,盡得成佛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云何為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答:從根本修 云何從根本修?答:心為根本 云何知心為根本?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2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 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 禪門經云: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禪,禪定即得 禪門經云: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 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 衰 毀 譽 稱 譏 苦 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何以故?菩薩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脫,亦名達彼岸 超六度 越三界 大力菩薩 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問:心住何處即住?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云何是無住處?答: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 云何是不住一切處?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 亦不住不空,不住定 亦

42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3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只箇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是佛心 問: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黃 不赤不白 不長不短 不去不來 非垢非淨 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 亦是本身 本身者,即佛身也 問:身心以何為見 是眼見 耳見 鼻見及身心等見?答:見無如許種見 問:既無如許種見,復何見?答:是自性見 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問:只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答:喻如明鑑,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 何以故?為明鑑無心故 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見 法句經云: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也 問:涅槃經金剛身品:不可見 了了見,無有知者 無不知者,云何?答:不可見者,為自性體無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見也 然見不可得者,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4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見也 無有知者,為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無不知者,於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別一切,即無事不知,是名無不知者 般若偈云:般若無知,無事不知;般若無見,無事不見 問:經云:不見有無,即真解脫 何者是不見有無?答:證得淨心時,即名有,於中不生得淨心想,即名不見有也;得想無生無住,不得作無生無住想,即是不見無也;故云不見有無也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亦名解脫 問:云何是無所見?答:若見男子女人 及一切色像,於中不起愛憎,與不見等,即是無所見也 問: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為見;不對色像時,亦名見否?答:見 問:對物時從有見?不對物時,云何有見?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 何以故;為見性常故,有物之時即見,無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見性無來去也,諸根亦爾 問:正見物時,見中有物否?答:見中不立物

43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5問:正見無物時,見中有無物否?答:見中不立無物 問:有聲時即有聞,無聲時還得聞否?答:亦聞 問:有聲時從有聞,無聲時云何得聞?答:今言聞者,不論有聲無聲,何以故?為聞性常故;有聲時即聞,無聲時亦聞 問:如是聞者是誰?答:是自性聞,亦名知者聞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 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問: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箇無念,是名真念 菩提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6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 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問: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聖行;如前所說,不行有無憎愛等是也 大律卷五菩薩品云:一切聖人,不行於眾生行,眾生不行如是聖行 問:云何是正見?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問:云何名見無所見?答: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 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問:即言以智為用者,云何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識體用 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 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 善惡 愛憎,名二性空

44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7問:此門從何而入?答:從檀波羅蜜入 問: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蜜 云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問:何因緣故名為檀度?答:檀者,名為布施 問:布施何物?答:布施 二性 問:云何是二性?答:布施 善惡性,布施 有無性,愛憎性 空不空性 定不定性 淨不淨性,一切悉皆施,即得二性空 若得二性空時,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羅蜜,名萬緣俱絕 萬緣俱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 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 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 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 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 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問:佛說六波羅蜜,今云何說一即能具足?願說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經云:網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捨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 於諸法無所起,名尸波羅蜜,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8即是持戒 於諸法無所念,名羼提波羅蜜,即是忍辱 於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精進 於諸法無所住,名禪波羅蜜,即是禪定 於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 是名六法 今更名六法不異,一捨 二無起 三無念 四離相 五無住 六無戲論 如是六法,隨事方便,假立名字;至於妙理,無二無別;但知一捨,即一切捨;無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悉謂有差;愚者滯其法數之中,即長輪生死 告汝學人,但修檀之法,即萬法周圓,況於五法,豈不具耶?問:三學等用,何者是三學?云何是等用?答:三學者:戒定慧是也 問:其義云何是戒定慧?答:清淨無染是戒 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 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 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問:若心住淨時 不是著淨否?答:得住淨時,不作住淨想,是不

45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89著淨 問:心住空時,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問: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答: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 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 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 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 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 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物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 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 只箇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 經云:證無生法忍是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 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0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 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 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問:為只坐用,行時亦得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臥,所造運為,一切時中,常用無間,即名常住也 問:方廣經云: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 二功德法身 三法性法身 四應化法身 五虛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 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身 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 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 知心無形不可得,是虛空法身 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 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身;若有得有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為外道 何以故?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於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問:經云等覺妙覺,云何是等覺?云何是妙覺?答:即色即空,名為等覺

46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1二性空故,名為妙覺 又云: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也 問:等覺與妙覺為別為不別?答:為隨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別,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問:金剛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其義云何?答: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義云何?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識,唯造惡業,清淨本心被三毒無明所覆,不能顯了,故云應墮惡道也 以今世人輕賤者,即是今日發心求佛道,為無明滅盡,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無亂念,諸惡永滅,故以今世人輕賤也;無明滅盡,亂念不生,自然解脫,故云當得菩提 即發心時名為今世,非隔生也 又云如來五眼者何?答:見色清淨,名為肉眼 見體清淨,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2名為天眼 於諸色境 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別,無所染著,於中自在,名為慧眼 見無所見,名為法眼 無見無無見,名為佛眼 又云:大乘 最上乘,其義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 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問:涅槃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解脫 其義如何?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說 又問:無言無說,即名為定,正言說之時得名定否?答:今言定者,不論說與不說常定 何以故?為用定性言說分別時,即言說分別亦定 若以空心觀色時,即觀色時亦空 若不觀色,不說不分別時亦空;乃至見聞覺知,亦復如是 何以故?為自性空,即於一切處悉空;空即無著,無著即是等用;為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

47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3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脫也 今更為汝譬喻顯示,令汝惺惺得解斷疑,譬如明鑑照像之時,其明動否?不也!不照時亦動否?不也!何以故?為明鑑用無情明照,所以照時不動,不照亦不動 何以故?為無情之中,無有動者,亦無不動者 又如日光照世之時,其光動否?不也!若不照時動否?不也!何以故?為光無情;故用無情光照,所以不動,不照亦不動 照者是慧,不動者是定;菩薩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脫也 今言無情者,無凡情,非無聖情也 問:云何是凡情?云何是聖情?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聖情 問: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義如何?答: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不起觀故,即是無生;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問: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動義,心真如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4故,名如如也 是知過去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現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來佛行此行,亦得成道 三世所修證道無異,故名如如也 維摩經云:諸佛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乃至一切眾生悉皆如也 何以故?為佛性不斷,有性故也 問:即色即空,即凡即聖,是頓悟否?答:是 問: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聖?答:心有染即色,心無染即空 心有染即凡,心無染即聖 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 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滅空 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問:經云盡無盡法門如何?答:為二性空故 見聞無生是盡 盡者,諸漏盡 無盡者,於無生體中,具恆沙妙用,隨事應現,悉皆具足,於本體中亦無損減,是名無盡 即是盡無盡法門也 問:盡與無盡,為一為別?答:體是一,說即有別 問:體既是一,云何說別?答:一者是說之體,說是體之用 為隨事應用,故云體同說別;喻如天上一日,一置種種盆器盛水,

48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5一一器中皆有於日,諸器中日悉皆圓滿,與天上日亦無差別,故云體同 為隨器立名,即有差別,所以有別,故云體同,說即有別 所現諸日悉皆圓滿,於上本日,亦無損減,故云無盡也 問:經云不生不滅,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問:何者善?何者不善?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無染漏心;但無染無漏,即是不善不生;得無染無漏時,即清淨圓明,湛然常寂,畢竟不遷,是名善法不滅也;此即是不生不滅 問:菩薩戒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其義云何?答:佛戒者,清淨心是也 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 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得成佛道;今時有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者,即與佛功德等用,無有異也,故云入諸佛位也 如是悟者,與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從清淨心生智,智清淨名為諸佛子,亦名真佛子 問:只如佛之與法,為是佛在先?為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6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後 問:因何佛法先後?答:若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若據文字法,是佛先法後 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 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引化眾生,眾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後也 問:云何是說通宗不通?答:言行相違,即是說通宗不通 問:云何是宗通說亦通?答:言行無差,即是說通宗亦通 問:經云:到不到 不到到之法云何?答:說到行不到,名為到不到;行到說不到,名為不到到;行說俱到,名為到到 問:佛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者是不盡有為?何者是不住無為?答:不盡有為者,從初發心,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至雙林入般涅槃,於中一切法,悉皆不捨,即是不盡有為也 不住無為者,雖修無念,不以無念為證;雖修空,不以空為證;雖修菩提涅槃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

49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7為證;即是不住無為也 問:為有地獄,為無地獄?答:亦有亦無 問:云何亦有亦無?答:為隨心所造一切惡業,即有地獄;若心無染,自性空故,即無地獄 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答:亦有佛性 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 問: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答:亦同入 問:既同入,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 問:既同入,因何不受?答: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 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 空喻佛性,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箇識共成一智?幾箇識獨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識獨成妙觀察智,第七意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問此四智為別為同?答:體同名別 問: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8體既同,云何名別?既隨事立名,正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答: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 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 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 能令諸根隨時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箇智共成一身?幾箇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 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亦無無住本 問:云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問:云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無,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 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問:只如有無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復從何而立?答:為有問故,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

50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99何以故?譬如明鏡,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時,終不見像 問:云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問:何者是無為法?答:有為是 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是真無為法也 何以故?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 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不二法門 問:何者是中道義?答:邊義是 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答:邊因中立,中因邊生;本若無邊,中從何有?今言中者,因邊始有,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悉是無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問:何名五陰等?答:對色染色,隨色受生,名為色陰 為領納八風,好集邪信,即隨領受中生,名為受陰 迷心取想,隨想受生,名為想陰 結集諸行,隨行受生,名為行陰 於平等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0體,妄起分別繫著,隨識受生,名為識陰 故云:五陰 問:經云: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後有身是也 後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 為眾生現世心迷,好結諸業,後即隨業受生,故云:後有也 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脫,證無生法忍者,即永離三界,不受後有;不受後有者,即證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問: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別?答:本體是一,為隨用立名,顯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十惡 十善 五陰是 問:云何是十惡十善?答:十惡:殺 盜 淫,妄言 綺語 兩舌 惡口,乃至貪 瞋 邪見,此名十惡 十善者,但不行十惡即是也 問:上說無念,尚未盡決 答: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無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為念者,即是邪念,非為正念 何以故?經云:若教人大念,名為非念 有六念名為邪念,無六念者,即真念 經云:善男子!我等住於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

51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1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何況餘乘能知也 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 一切法 何以故?為無念故 經云: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 問:既稱無念,入佛知見,復從何立?答:從無念立 何以故?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又云:喻如明鑑,鑑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 何以故?為鑑明故,能現萬像;學人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 何以知之?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復如是,即修之時,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筍,不離於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 何以故?為心空故 修頓悟者,亦復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故云即凡即聖也 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 經云: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捨煩惱,而入涅槃 不修頓悟者,猶如野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2干,隨逐師子,經百千劫,終不得成師子 又問:真如之性,為實空,為實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 若言空者,即是斷滅 一切眾生,當依何修,而得解脫?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 何以故?真如妙體,無形無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於空無相體中,具足恆沙之用,即無事不應,是名亦不空 經云: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 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云何一法中,而生種種見?如此功業,由行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證,無有是處;自誑誑他,彼此俱墜 努力努力!細細審之,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證無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門 亦名無諍 亦名一行三昧 何以故?畢竟清淨,無我人故;不起愛憎,是二性空,是無所見,即是真如無得之辯 此論不傳無信,唯傳同見同行,當觀前人有誠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示之令悟 吾作此論,為有緣人,非求名利,只如諸

52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3佛所說,千經萬論,只為眾生迷故,心行不同,隨邪應說,即有差別;如論究竟解脫理者,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汝莫求虛名,口說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違,名為自誑,當墮惡道;莫求一世虛名快樂,不覺長劫受殃 努力努力!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眾生總應度盡,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當知眾生自度,佛不能度 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經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問:於來世中,多有雜學之徒,云何共住?答:但和其光,不同其業,同處不同住 經云:隨流而性常也 只如學道者,自為大事因緣解脫之事,俱勿輕未學,敬學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於行,不舉他過;於一切處,悉無妨礙,自然快樂也 重說偈云:忍辱第一道先須除我人事來無所受即真菩提身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4金剛經云: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又云:不取亦不捨,永斷於生死;一切處無心,即名諸佛子 涅槃經云: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 偈曰:我今意況大好他人罵時無惱無言不說是非涅槃生死同道識達自家本宗猶來無有青草一切妄想分別將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除 心中 草我今意況大寬不語無事心安從容自在解脫東西去易不難終日無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自然逍遙見道生死定不相干我今意況大奇不向世上侵欺榮華總是虛誑弊衣麤食充飢道逢世人懶語世人咸說我疾外道瞪瞪暗鈍心中明若 璃默契羅 密行非汝凡夫所知吾恐汝等不會了真解脫理,再示汝等 問: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云何是淨心?答:以畢竟淨為淨 問:云何是畢竟淨為淨?答:

53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5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問:云何是無淨無無淨?答: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 即名無淨也 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即是無無淨也 問:修道者,以何為證?答:畢竟證為證 問:云何是畢竟證?答: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問:云何是無證?云何是無無證?答: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問:云何解脫心?答: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即名真解脫也 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無也;但不取有無,即真解脫 問:云何得道?答:以畢竟得為得 問:云何是畢竟得?答:無得無無得,是名畢竟得 問:云何是畢竟空?答:無空無無空,即名畢竟空 問:云何是真如定?答:無定無無定,即名真如定 經云: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 經云:雖修空不以空為證,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6不得作空想,即是也 雖修定不以定為證,不得作淨想,即是也 若得定得淨,得一切處無心之時,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繫縛,不名解脫;若得如是之時,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將此為證,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脫 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問:云何是中道?答:無中間 亦無二邊,即中道也 云何是二邊?答:為有彼心 有此心,即是二邊 云何名彼心此心?答:外縛色聲,名為彼心;內起妄念,名為此心 若於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內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 此非二邊也 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來道 如來道者,即一切覺人解脫也 經云:虛空無中邊,諸佛身亦然 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處無心也 一切處無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義無別,亦名色空,亦名色無法也 汝若離一切處無心,得菩提 解脫

54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7涅槃 寂滅 禪定 見性者,非也 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 解脫 涅槃 寂滅 禪定 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何以故?金剛經云: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問:若有修一切諸行俱足成就,得受記否?答:不得 問:若以一切法無修,得成就 得受記否?答:不得 問:若恁麼時當以何法而得受記?答: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即得受記 何以故?維摩經云: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諸行是常,無有是處 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即名受記 所言一切處無心者,無憎愛心是 言憎愛者,見好事不起愛心,即名無愛心也;見惡事亦不起憎心,即名無憎心也 無愛者,即名無染心,即是色性空也 色性空者,即是萬緣俱絕 萬緣俱絕者,自然解脫 汝細看之,若未惺惺了時,即須早問,勿使空度 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脫者,吾即終身為汝受大地獄 吾若誑汝者,吾當所生處為師子虎狼所食 汝若不依教,自勤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108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努力努力!須合知爾

55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09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諸方門人參問語錄師諱慧海 建州人 姓朱氏 依越州大雲寺智和尚受業 初參馬祖 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 師遂禮拜問曰:阿那箇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大悟,識自本心,不由知覺 踊躍禮謝,師事六載 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乃晦 藏用,外示癡訥,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法姪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 祖覽訖 謂眾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眾中有知師姓朱者,迭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 時號大珠和尚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0師謂學徒曰:我不會禪, 無一法可示於人,故不勞汝久立,且自歇去 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隨問隨答,其辯無礙 時有法師數人來謁 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眾皆茫然 良久,其僧又問: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 曰:禪師家渾如此 師 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 曰:講金剛般若經 師曰:講幾座來?曰:二十餘座 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 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 僧無對 師少頃又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德且道阿那箇是如來?曰:某甲到此 迷去 師曰:從來未悟,說什麼 迷 僧曰:請禪師為說 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座, 不識如來 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 師曰:如來者,是

56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1諸法如義,何得忘?曰:是,是諸法如義 師曰:大德!是亦未是 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 師曰:木石如否?曰:如 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 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 乃歎云:此上人者,難為酬對 良久 問:如何是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 問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曰:云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僧曰:禪師如和尚者,實謂希有!禮謝而去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箇是佛?師云:汝疑那箇不是佛?指出看 無對 師曰:達即 境是,不悟永乖 有律師法明謂師曰:禪師家多落空 師曰: 是座主家多落空 法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空設,於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 座主執滯教體,豈不落空?法明曰:禪師落空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2否?師曰:不落空 曰:何以不落空?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前,那得落空 法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用名言 法明作色問曰:何處是錯?師曰:律師未辨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曰:請禪師指出法明錯處 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耶 律師雖省過,而心猶憤然 (具梵語:薩婆曷刺他悉陀 中國翻云:一切義成 舊云悉達多,猶是訛略 )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師曰:如狂狗 塊,師子咬人;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法明又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師曰:阿彌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 曰:出何教文?師曰:出陀羅尼集 法明禮謝讚歎而退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 三藏曰:禪師錯也 師 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 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豈不聞善知識者,能迴三毒為三聚淨戒,迴六識為六神通,迴煩惱作菩提,迴

57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3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 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 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 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 三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有道流問:世間有法過自然否?師曰:有 曰:何法過得?師曰:能知自然者 曰:元氣是道否?師曰:元氣自元氣 道自道 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 師曰:知無兩人 又問:云何為邪?云何為正?師曰: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喫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 律師杜口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4有韞光大德問:禪師自知生處否?師曰:未曾死,何用論生 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 祖師云:當生即不生 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否?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 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識即是性,故名識性 了即是性,喚作了性 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 馬鳴祖師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 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喫筍,應總喫法身也;如此之言,寧堪齒錄?對面迷佛,長劫希求,全體法中,迷而外覓;是以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大德又問:太虛能生靈智否?真心緣於善惡否?貪欲人是道否?執是執非人向後心通否?觸境生心人有定否?住於寂寞人有慧否?懷高傲物人有我否?執空執有人有智否?尋文

58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5取證人 苦行求佛人 離心求佛人 執心是佛人,此皆稱道否?請禪師一一開示 師曰:太虛不生靈智,真心不緣善惡,嗜欲深者機淺,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壯,執空執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苦行求佛者俱迷,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為魔 大德曰:若如是應畢竟無所有 師曰:畢竟是大德,不是畢竟無所有 大德踊躍禮謝而去 師上堂曰:諸人幸自好箇無事人,苦死造作,要 枷落獄作麼 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參禪學道 解會佛法,如此轉無交涉也 只是逐聲色走,有何歇時?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我從此一時休去,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 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6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 故華嚴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又淨名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 去!莫久立,珍重!此日大眾普集,久而不散 師曰:諸人何故在此不去?貧道已對面相呈,還肯休麼?有何事可疑?莫錯用心,枉費氣力,若有疑情,一任諸人恣意早問 時有僧法淵問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體三寶?願師垂示 師曰: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 經云:心 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為佛滅度;喻如瞋時無喜,喜時無瞋,唯是一心,實無二體 本智法爾無漏現前,如蛇化為龍,不改其鱗;眾生迴心作佛,不改其面 性本清淨,不待修成,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無滯,應用無窮,無始無終利根頓悟,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無形相,即是

59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7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 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名無盡藏 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 萬法歸如,名如來藏 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又云: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義不歸如也 有客問云:弟子未知律師 法師 禪師何者最勝?願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夫律師者,啟毗尼之法藏,傳壽命之遺風,洞持犯而達開遮,秉威儀而行軌範,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師者,踞師子之座,瀉懸河之辯,對稠人廣眾,啟鑿玄關,開般若妙門,等三輪空施,若非龍象蹴蹋,安敢當斯?夫禪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縱橫應物咸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現前三昧;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 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8假名字,引導諸眾生 客曰:和尚深達佛旨,得無 辯 又問:儒道釋三教,為同為異?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異同 講唯識道光座主問曰:禪師用何心修道?師曰: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曰:既無心可用,無道可修,云何每日聚眾勸人學禪修道?師曰:老僧尚無卓錐之地,什麼處聚眾來?老僧無舌,何曾勸人來?曰:禪師對面妄語 師曰:老僧尚無舌勸人,焉解妄語?曰:某甲 不會禪師語論也 師曰:老僧自亦不會 講華嚴志座主問: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鬱鬱黃華無非般若?師曰:法身無象 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 對黃華而顯相,非彼黃華翠竹 而有般若法身也 故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座主

60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19會麼?曰:不了此意 師曰: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 志禮謝而去 人問:將心修行,幾時得解脫?師曰:將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無生,大用現前,不論時節 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師曰:見性者即非凡夫,頓悟上乘,超凡越聖 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 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 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 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 維摩座主問:經云: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知所墮,汝亦隨墮;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謗於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今請禪師明為解說 師曰:迷徇六根者,號之為六師;心外求佛,名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墮三惡道;汝若能謗於佛者,是不著佛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0求;毀於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眾數者,是不著僧求;終不得滅度者,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禪悅之食 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 問法答法 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 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為無智慧故;譬如將水洗水,將火燒火,都無義趣 人問:言之與語,為同為異?師曰:一也,謂言成句名語矣 且如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所以廓萬象,號懸河;剖乎義海,此是語也 言者一字表心也,內著玄微,外現妙相,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齊王猶 大夫之辭,文殊尚歎淨名之說,今之常人,云何能解?源律師問:禪師常譚即心是佛,無有是處;且一地菩薩,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於十倍;禪師試現神通看!師曰:闍梨自己是凡是聖?曰:是

61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1凡 師曰:既是凡僧,能問如是境界?經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 又問:禪師每云若悟道,現前身便解脫,無有是處!師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賊否?曰:故,知是也 師曰:如今了了見性,云何不得解脫?曰:如今必不可,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始得 師曰:阿僧祗劫還有數否?源抗聲曰:將賊比解脫,道理得通否?師曰:闍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開,瞋一切人見物 源作色而去,云:雖老渾無道!師曰:即行去者是汝道?講止觀慧座主問:禪師辨得魔否?師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我正法中無如是事 曰:一心三觀義又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於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禪師不解止觀 師曰:座主解否?曰:解 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為當將心止心 為復起心觀觀?若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2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請座主仔細說看!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 師曰:何曾止觀!人問般若大否?師曰:大 曰:幾許大?師曰:無邊際 曰:般若小否?師曰:小 曰:幾許小 師曰:看不見 曰:何處是?師曰:何處不是 維摩座主問:經云:諸菩薩各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 是究竟否?師曰:未是究竟,聖意若盡,第三卷更說何事?座主良久曰:請禪師為說未究竟之意 師曰:如經第一卷,是引眾呼十大弟子住心 第二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以言顯於無言;文殊以無言,顯於無言;維摩不以言,不以無言 故默然收前言也 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座主會麼?曰:奇怪如是!師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師曰:且破人執情,作如此說;若據經意,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教且偽行入真行,莫向言

62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3語紙墨上討意度,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者本體也,名者 用也;從本體起 用,從 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 非殊 所以古人道:本 雖殊 不思議一也,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兩字假號,更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只示眾生本性不思議解脫 若不見性人,終身不見理 僧問:萬法盡空,識性亦爾;譬如水泡,一散更無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無;何處更有識性?師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無水?身因性起,身死豈言性滅?曰:既言有性將出來看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 師曰:找將明朝來看 曰: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喫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將性滅性,萬劫終不見;亦如有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4講青龍疏座主問: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禪師如何體會?師曰:為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講華嚴座主問:禪師信無情是佛否?師曰:不信 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 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有法師問:持般若經,最多功德,師還信否?師曰:不信 曰:若爾 靈驗傳十餘卷,皆不堪信也 師曰:生人持孝,自有感應,非是白骨能有感應 經是文字紙墨,文字紙墨性空,何處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試將一卷經安著案上,無人受持,自能有靈驗否?僧問: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 語之與默,如何通會 即得無前後?師

63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5曰:一念起時,本來無相無名,何得說有前後?不了名相本淨,妄計有前有後 夫名相關,非智鑰不能開;中道者病在中道,二邊者病在二邊,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滅,埋沒正智;或斷煩惱,或求菩提,背 般若 人問:律師何故不信禪?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若見性者,號之為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而人遠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 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 迷人執物守我為己,悟人般若應用現前 愚人執空執有生滯,智人見性了相靈通 乾慧辯者口疲,大智體了心泰 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 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人問:如何得神通去?師曰:神性靈通, 周沙界,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剎那萬里,往返無 ;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愚人自無心智,欲得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6四大飛空 經云:取相凡夫,隨宜為說;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實相體空,喚作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故云功德法身 即此法身,是萬行之本,隨用立名,實而言之,只是清淨法身也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 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似火 曰:云何得知業障盡?師曰:見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前佛後佛,萬法同時 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問:云何得住正法?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無邪正故 曰:云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捨眾生心,但莫污染自性 經云:心 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法過語言文字,不用數句中求;法非過現未來,不可以因

64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7果中契;法過一切,不可比對;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非離世間而求解脫 僧問:何者是般若?師曰:汝疑不是者說說看!又問:云何得見性?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又問:如何是修行?師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誑,即是修行;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又問:性中有惡否?師曰:此中善亦不立 曰:善惡俱不立,將心何處用?師曰:將心用心,是大顛倒 曰:作麼生即是?師曰:無作麼生,亦無可是 人問:有人乘船船底刺殺螺蜆,為是人受罪 為復船當罪?師曰:人船兩無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風折樹損命,無作者無受者;世界之中,無非眾生受苦處 僧問:未審託情勢 指境勢 語默勢,乃至揚眉動目等勢,如何得通會於一念間?師曰:無有性外事;用妙者,動寂俱妙;心真者,語默總真;會道者,行住坐臥是道;為迷自性,萬惑滋生 又問:如何是法有宗旨?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8師曰:隨其所立即有眾義,文殊於無住本,立一切法 曰:莫同太虛否?師曰:汝怕同太虛否?曰:怕 師曰:解怕者不同太虛 又問:言方不及處,如何得解?師曰:汝今正說時,疑何處不及?有宿德十餘人同問:經云:破滅佛法 未審佛法可破滅否?師曰:凡夫外道,謂佛法可破滅,二乘人謂不可破滅,我正法中無此二見 若論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惡人 又問: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種性否?師曰:夫法雖無種性,應物俱現;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義不立;迷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如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眾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分經,五部毗尼,五圍陀論,至心而極;心者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 又問:如何是幻?師曰:幻無定相,如旋火輪,如乾

65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29闥婆城,如機關木人,如陽燄,如空華,俱無實法 又問:何名大幻師?師曰:心名大幻師,身為大幻城,名相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 凡夫不識幻,處處迷幻業 聲聞怕幻境, 心而入寂 菩薩識幻法,達幻體,不拘一切名相 佛是大幻師,轉大幻法輪,成大幻涅槃;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轉河沙穢土,成清淨法界 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師曰:如鸚 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 曰:不可離文字言語別有意耶?師曰:汝如是說,亦是學語 曰:同是語言,何偏不許?師曰:汝今諦聽,經有明文,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 得意者越於浮言,悟理者超於文字;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是以發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 也 有法師問:念佛是有相大乘,禪師意如何?師曰:無相猶非大乘,何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0況有相?經云: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又問:願生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師曰: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又問:每聞說道,未審何人能見?師曰:有慧眼者能見 曰:甚樂大乘,如何學得?師曰:悟即得,不悟不得 曰:如何得悟去?師曰:但諦觀 曰:似何物?師曰:無物似 曰:應是畢竟空 師曰:空無畢竟 曰:應是有 師曰:有而無相 曰:不悟如何?師曰:大德自不悟,亦無人相障 又問:佛法在於三際否?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應用無窮,不在於內;中間無住處,三際不可得 曰:此言大混 師曰:汝正說混之一字時,在內外否?曰:弟子究檢內外無 跡 師曰:若無 跡,明知上來語不混 曰:如何得作佛?師曰:是心即佛,是心作佛 曰:眾生入地獄,佛性入否?

66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1師曰:如今正作惡時,更有善否?曰:無 師曰:眾生入地獄,佛性亦如是 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 經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僧問:何者是佛?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 曰:何者是法身?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 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又問:何名有大經卷,內在一微塵?師曰:智慧是經卷 經云: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內在一微塵中 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故云一念塵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 又問:何名大義城?何名大義王?師曰:身為大義城,心為大義王 經云:多聞者善於義,不善於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心為大經卷,心為大義王 若不了了識心者,不名善義,只是學語人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2也 又問:般若經云: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 又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此兩段經文,如何通會?前後人說皆云: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為說 師曰: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溼生,倏起煩惱為化生 悟即是佛,迷號眾生 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為度眾生也 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僧問:言語是心否?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 曰:離緣何者是心?師曰:離言語無心 曰:離言語既無心,若為是心?師曰:心無形相,非離言語 非不離言語;心常湛然,應用自在 祖師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問:如何是定慧等學?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 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行住

67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3坐臥,並是汝性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且住一時休歇去 若不隨外境之風,性水常自湛湛 無事珍重!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安心法門附(出聯燈會要)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 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 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 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 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 從汝種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4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癡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 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虛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問:說法既空,阿誰修道?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 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 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罏炭等事,現見生死相 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 無憶相分別,

68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5即是法界性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昔披閱祖燈,至大珠和尚傳,云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思仰之久,未如所願 後於洪武己酉歲,從壞篋中得一故冊,信手展卷,隨覽數分,如熱得涼,踊躍歡喜,不能自勝!方視其首,即斯論也 復詳披究,見其義理,質直詣實,如飲醍醐,如得至寶 後較諸錄,得無差謬 所願既獲,不敢私秘,願與一切眾生同霑法味 復綴諸宗所問語錄一卷,於後略分上下,共成一冊;並達磨大師安心法門,附於卷末;總名曰:頓悟要門 謹捐布帛,命工繡梓,垂於不朽,流布十方,使天下學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墮邪見,頓悟自心,咸開佛慧 實 之所志願矣!洪武七年歲在甲寅春三月丙戍日比丘妙 焚香稽首拜題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6後序曩閱傳燈錄,至大珠海禪師,自初見馬祖,及接人機語;以至泛應諸宗所問,使之結舌喪氣 心悅誠服處,未嘗不為之慶快而不已!蓋師之言,一本於經律論之要旨,而即事即理 全體全用,以發明向上一機,殺活予奪 縱橫逆順,無不合轍而還源也 所撰頓悟入道要門論,昔既盛行,年來殊不多見 近四明比丘妙 來言,嘗得此論 洎他語共一編,於弊篋斷簡中 寧敢私淑,樂與叢林共之!軌罄已長,俾工復 諸梓,願一言識其後,且由新板之文,自一至六,凡六葉以示 然嘗鼎一臠,又何待 其全書噫!大珠此編,語言文字耶?非耶?謂其語言文字,則道非語言文字;謂其非語言文字,而三藏之文,了了在目,與此老胸襟流出者,融會 貫攝 羅列而前陳其間,或自謂:我不會禪,並無一法可示於人 看他此等

69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7語,直是作賊人心虛,盡情抖擻不下,所以今日不免被人再加塗抹 後之覽者,若於馬祖所謂:大珠圓明 光透自在 無遮障處,當下著得精彩,則隨色摩尼,人人無不具足;其或未然,滯殼迷封,有甚麼數具頂門眼者,試為辨取 洪武六年歲在癸丑秋九月望日前龍河比丘萬金書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138

70 傳心法要黃蘗斷際禪師佛陀教育基金會恭印

71 傳心法要卷上141筠州黃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唐河東裴休集并序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蘗山鷲峰下 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姪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虛空中,光明照耀,淨無纖埃 證之者無新舊 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 不立宗主 不開戶牖,直下便是,運念即乖,然後為本佛 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 四方學徒望山而趨, 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 予會昌二年廉于鍾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 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傳心法要卷上142不聞於未來;遂出之,授門下僧太舟法建,歸舊山之廣唐寺;問長老法眾,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也?時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初八日序

72 傳心法要卷上143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 無形無相,不屬有無 不計新舊,非長非短 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 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 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傳心法要卷上144之時明 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 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此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箇無心道人 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所 無方所 無相貌 無得失;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 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 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

73 傳心法要卷上145道背 恆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 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 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 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 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祇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傳心法要卷上146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祇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 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 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 照,世人不悟,祇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 精明本體 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於虛空, 照十方更無障礙 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 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

74 傳心法要卷上147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 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 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 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祇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祇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 故佛言: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五語所言,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 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 五陰為心,五陰無我亦無主,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有識食 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傳心法要卷上148妄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 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 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 學道人祇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祇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 常人謂法身 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

75 傳心法要卷上149即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 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為心,是認賊為子;為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傳心法要卷上150淨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 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於淨性上轉作境解;所言定慧鑑用歷歷 寂寂惺惺 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沒於有地;但於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磨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以法傳法,不說餘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 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

76 傳心法要卷上151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祇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為化城 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傳心法要卷上152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 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 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 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 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 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 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凡人多為境礙心 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 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然捨有三等:

77 傳心法要卷上153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 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 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 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 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 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 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 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 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傳心法要卷上154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 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 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師云:引接鈍根人語,未可依憑 云:此既是引接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說何法?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覓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中云法法何狀?云:若如

78 傳心法要卷上155此,則都不要求覓也 師云:若與麼,則省心力 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 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你擬覓他 云: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師云:若不覓即便休,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作麼生斷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師云: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你便向者裏生解 云:應是不與人生解耶?師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 云:向者裏莫生情是否?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問:纔向和尚處發言,為甚麼便道話墮?師云:汝自是不解語人,有甚麼墮負?問:向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敵語,都未曾有實法指示於人 師云:實法無顛倒,汝今問處自生顛倒,覓甚麼實法?云:既是問處自生顛倒,和尚答處如何?師云:你且將物照面看,莫管他人 又云:祇如箇癡狗相傳心法要卷上156似,見物動處便吠,風吹草木也不別 又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 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盡處為道;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只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恐汝諸人不了,權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息慮而成,不從學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祇擬學取,有甚麼得時?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閒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喫,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故云我王庫內無如是刀,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

79 傳心法要卷上157須併 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亦云我於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此語只為空你情量知解,但銷鎔表裏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三乘教網,祇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問:從上來皆云即心是佛,未審即那箇心是佛?師云:你有幾箇心?云:為復即凡心是佛 即聖心是佛?師云:你何處有凡聖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和尚何得言無?師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聖心是妄,你今不解,反執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 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向外馳騁,還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無傳心法要卷上158始已來不異今日,無有異法,故名成等正覺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師云:覓什麼道理?纔有道理,便即心異 云:前言無始已來不異今日,此理如何?師云:祇為覓故,汝自異他;汝若不覓,何處有異?云:既是不異,何更用說即?師云:汝若不認凡聖,阿誰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擬向何處覓去?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祇因分別而有,你但於凡聖兩處情盡,自然無妄,更擬若為遣他?都不得有纖毫依執,名為我捨兩臂必當得佛 云:既無依執?當何相承?師云:以心傳心 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 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也,所以祖師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汝會 何堪也

80 傳心法要卷上159問:祇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乎?師云:什麼心教汝向境上見,設汝見得,只是箇照境底心;如人以鏡照面,縱然得見眉目分明,元來祇是影像,何關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時得見?師云:若也涉因,常須假物,有什麼了時,汝不見他向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 云:他若識了,照亦無物耶?師云:若是無物,更何用照?你莫開眼囈語去 上堂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亦無道理可說 無事散去!問:如何是世諦?師云:說葛藤作什麼?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傳心法要卷上160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栲你在;你但離 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 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何益?誌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饒你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祇是在凡聖內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你不是與麼人,須要向古人建化門廣學知解 誌公云: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 或十年,須得箇入頭處自然會去;為汝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禪學道,佛法有甚麼交涉?故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

《最上乘論》

《最上乘論》 最上乘論 五祖弘忍禪師述 夫修道之本體, 須識當身, 心本來清淨, 不生不滅, 無有分別 自性圓滿清淨之心, 此是本師, 乃勝念十 方諸佛 問曰 : 何知自心本來清淨? 答曰 : 十地經雲 : 衆生身中有金剛佛性 猶如日輪, 體明圓滿, 廣大無邊 只爲五陰黑雲之所覆 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 譬如世間雲霧, 八方俱起, 天下陰暗, 日豈爛也 何故無光, 光元不壞, 只爲雲霧所覆 一切衆生清淨之心, 亦複如是

More information

無心 非有非無心 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迷 不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 悟者悟於迷 正見之人 知心空無 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 始名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 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 由色故心 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有者有於無 無者無於有 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 無所不見 亦無所見 見滿十方 未曾有

無心 非有非無心 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迷 不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 悟者悟於迷 正見之人 知心空無 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 始名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 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 由色故心 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有者有於無 無者無於有 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 無所不見 亦無所見 見滿十方 未曾有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3, No. 1219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 ZENCD 經文 No. 1219 達磨大師悟性論夫道者 以寂滅為體 脩者 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 寂滅是菩提 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求知見 所以求知見者如毛 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 普賢當行 理者真空無礙之理 行者離相無盡之行 觀音當大慈 勢至當大智 維摩者淨名也 淨者性也 名者相也 性相不異 故號淨名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 不離一心悟之即是 今學道人 不向自心中悟 乃於心外著相取境 皆與道背 恒河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釋梵諸

求知見 所以求知見者如毛 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 普賢當行 理者真空無礙之理 行者離相無盡之行 觀音當大慈 勢至當大智 維摩者淨名也 淨者性也 名者相也 性相不異 故號淨名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 不離一心悟之即是 今學道人 不向自心中悟 乃於心外著相取境 皆與道背 恒河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釋梵諸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2012A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并序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8, No. 2012A 有大禪師 法諱希運 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峯下 乃曹溪六祖之嫡孫 西堂百 丈之法姪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

More information

50K-CH

50K-CH 達 磨 四 行 觀 達 磨 血 脈 論 達 磨 悟 性 論 合 刊 達 磨 破 相 論 最 上 乘 論 佛陀教育基金會恭印 達磨四行觀等五合刊目錄 2 目錄 達磨四行觀 --------------------- 03 達磨血脈論 --------------------- 13 達磨悟性論 --------------------- 45 達磨破相論 --------------------- 6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T R U S T I N M I N D 信心銘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May 2009 v1.7.4 Namo Fundamental Teacher Shakyamuni Buddha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SUTRA OPENING GATHA 開經偈 The Dharma, infinitel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T R U S T I N M I N D 信心銘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November 2008 From the Chinese by the Third Patriarch Seng Can, 6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ies

More information

性 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 非色色無形 色空同歸一 淨土 得安寧 非空空為妙 非色色分明 色空皆非 相 甚處立身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緣 行識量能寬 遍計心須滅 我病 不相于 解脫心無礙 破執悟心源 故云亦如 是 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說舍論身相 利言一種心 菩薩金剛力 四

性 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 非色色無形 色空同歸一 淨土 得安寧 非空空為妙 非色色分明 色空皆非 相 甚處立身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緣 行識量能寬 遍計心須滅 我病 不相于 解脫心無礙 破執悟心源 故云亦如 是 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說舍論身相 利言一種心 菩薩金剛力 四 No. 2009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8, No. 2009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小室六門 第一門心經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淨海 理密義幽深 波羅到彼岸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56.doc)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56.doc) 達摩四行觀達摩破相論 達摩血脈論最上乘論 合輯 達摩悟性論黃檗傳心法要 達摩四行觀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弟子曇琳序 法師者, 西域南天竺國人, 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 神慧疎朗, 聞皆曉悟 ; 志存摩訶衍道, 故捨素隨緇, 紹隆聖種 ; 冥心虛寂, 通鑒世事, 內外俱明, 德超世表 悲悔邊隅正教陵替, 遂能遠涉山海, 遊化漢魏 亡心之士, 莫不歸信 ; 存見之流, 乃生譏謗 于時唯有道育惠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T R U S T I N M I N D 信心銘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November 2008 From the Chinese by the Third Patriarch Seng Can, 6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ies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Microsoft Word - Trust in Mind v doc T R U S T I N M I N D 信心銘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November 2008 From the Chinese by the Third Patriarch Seng Can, 6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ies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 黄佛法無多子 黃蘗山斷際禪師語錄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能現 69 佛教理論的演進 91 理行圓融 96 大菩薩的真正表徵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黄 佛 法 無 多 子 黃 蘗 山 斷 際 禪 師 語 錄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能現 69 佛教理論的演進 91 理行圓融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30 395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馬祖道一與洪洲禪思想 / 前言 壹 馬祖道一開悟的機緣 709 788 空大學訊 97. 4. 16 31 677 744 1 32 395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貳 馬祖的無相心法三步驟 空大學訊 97. 4. 16 33 2 34 395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叁 洪州禪的特色 一 大珠慧海禪師 ( 西元? 年至 822 年 ) 3 二 石鞏慧藏 空大學訊 97.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问曰 : 众生与佛, 真体既同, 何故诸佛不生不灭, 受无量快乐, 自在无碍, 我等众生, 堕生死中, 受种种苦耶? 答曰 : 十方诸佛, 悟达法性, 皆自然照, 燎于心源, 妄想不生, 正念不失, 我所心灭, 故不受生死, 不生死故, 即毕竟寂灭, 故万乐自归 一切众生, 迷于真性, 不识本心,

问曰 : 众生与佛, 真体既同, 何故诸佛不生不灭, 受无量快乐, 自在无碍, 我等众生, 堕生死中, 受种种苦耶? 答曰 : 十方诸佛, 悟达法性, 皆自然照, 燎于心源, 妄想不生, 正念不失, 我所心灭, 故不受生死, 不生死故, 即毕竟寂灭, 故万乐自归 一切众生, 迷于真性, 不识本心, 最上乘论弘忍禅师著 凡趣圣道, 悟解真宗, 修心要论, 若其不护净者, 一切行无由取见 ; 愿善 知识如有写者, 用心无令脱错, 恐误后人 夫修道之本体, 须识身心本來清净, 不生不灭, 无有分別, 自性圆满, 清 净之心, 此是本师, 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 : 何知自心本來清净? 答曰 : 十地经云 : 众生身中, 有金刚佛性, 犹如日轮, 体明圆滿, 广大无边, 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 如瓶內灯光,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香讚001 開經偈002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00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04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047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048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049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050 迴向偈051 2 3 4 5 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85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85-A 金剛經如是解自述金剛者 性喻也 性無形似 落言即非 天竺先生不得已而有言 於是名之以般若 名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 黄佛法無多子 黃蘗山斷際禪師語錄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能現 69 佛教理論的演進 91 理行圓融 96 大菩薩的真正表徵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般若品第二 金剛經略疏 般若梵語 此云智慧 其體即實相 雖流轉六趣而不損 其用即觀照能炤 破一切而不留 南華寺卓錫泉 六祖洗袈裟處 ( 一 ) 六祖禪為般若, 從智慧下手. 修行從此岸到彼岸, 須以 大智慧 ( 用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 ) 摩訶 = 大 ; 般若 = 智慧 ; 波羅蜜 = 到彼岸 ( 二 ) 般若行 :a. 莫著空 ;b. 持誦 金剛 經 c. 大善知識 ;d. 修無住無相無念 智慧觀照,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金剛經講義 精要擇錄 ( 六 ) 無住 無相 無念張泰隆張泰隆居士於一九六一年自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返鄉前, 登門拜訪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臨行前曾蒙周居士贈予 金剛經講義 一本 時隔五十年, 張居士於二 五年, 年近七旬, 忽然大夢初醒, 瞬覺人生短促, 常於工作之餘, 研讀 金剛經講義, 並將其

金剛經講義 精要擇錄 ( 六 ) 無住 無相 無念張泰隆張泰隆居士於一九六一年自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返鄉前, 登門拜訪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臨行前曾蒙周居士贈予 金剛經講義 一本 時隔五十年, 張居士於二 五年, 年近七旬, 忽然大夢初醒, 瞬覺人生短促, 常於工作之餘, 研讀 金剛經講義, 並將其 無住 無相 無念張泰隆張泰隆居士於一九六一年自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返鄉前, 登門拜訪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臨行前曾蒙周居士贈予 金剛經講義 一本 時隔五十年, 張居士於二 五年, 年近七旬, 忽然大夢初醒, 瞬覺人生短促, 常於工作之餘, 研讀 金剛經講義, 並將其所領會之 金剛經講義 精要擇錄整理, 歸結成十篇心得, 每篇均先擬定題目, 而後再將所擇錄精要相關者歸在主題之下, 如此相信將有助於研讀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全集彙編緣起 1 全集彙編緣起本苑開山第一代住持,上智下諭昌圓和尚,於民國八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十四日圓寂,化緣雖盡(住世七十七歲,僧臘三十二年),但所遺留的著作,其法味幽遠,依然化導十方有緣 和尚於民國七十一年(五十九歲)開始從事撰述,謂之 建無形的大殿 ;並於第二年成立發行組,處理著作流通事宜 從七十二年四月出版第一本 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至八十七年五月出版 側聞散記 第四集為止,將近十五年間,出版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D�nÆ[ÂI.doc

Microsoft Word - 06-¥D�nÆ[ÂI.doc 壇經 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什麼是自性? 什麼是般若? 什麼是修行? 什麼是解脫? 什麼是佛? 修行一定要打坐 唸經 吃素嗎? 在家如何修行? 淨土在那裏? 悟是什麼? 悟前悟後, 生活是一樣, 還是不一樣? 什麼是頓悟, 什麼是漸悟? 南能北秀說法的由來? 惠能認為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一切般若智, 皆從自性而生, 不從外入, 般若之智即為眾生的自性, 若要識心見性, 須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vbs-feb layout.indd

vbs-feb layout.indd 菩 提 田 B ODHI F IELD 信心銘 略解 一 Explaining the Xìnxīn Míng (Verses on the Mind of Faith), Part I 比丘恒興2016年9月3日講於金佛寺 朱雲帆 英譯 A Lecture Given by Dharma Master Heng Hing at Gold Buddha Monastery on September

More information

中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No [cf. Nos ]

中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No [cf. Nos ] 中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64 No. 1564 [cf. Nos. 1565-1567] 中論卷第一 釋僧叡序 中論有五百偈 龍樹菩薩之所造也以中為名者 照其實也 以論為稱者 盡其言 也 實非名不悟

More information

CH DOC

CH DOC 六祖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 佛陀教育基金會敬印 放 [ 六祖大師 ] 法像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 原本(原)順治壬辰秀水王起隆等校刻本 此為元宗寶改編以前之曹溪原本 明成化七年重刻於曹溪. 萬曆元年李材再刻. 萬曆四十四年匡廬法雲寺又有復刻 此本即據李本重刻者 末有王起隆等諸跋. 足正宗寶之非 考壇經向來異本甚多 當時筆錄. 弟子異詞 宗寶以前. 流傳非一 此本與上燉煌興聖二本並為近古可珍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January 2009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5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2

2 2 Tehillim 12:46 Psalmos "le" (I) 27:46 22:1 (II) --- --- --- --- ( 71:14-16) --- ( 71:2) --- ( 71:6) --- ( 71:18) 2 () 73 2 12 50,73-83 11 42,44-49,84-85, 87-88 1 1 48 - 顺 - - - ) 15:1-19 6:33 15:17

More information

大般涅槃經要義 鄭石岩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目錄 第一講大般涅槃經的旨趣...3 第十六講在生活中修梵行...91 第二講佛大般涅槃的莊嚴...9 第十七講佛如來常住世間...99 第三講供養功德之殊勝...15 第十八講保持純真無邪的心...105 第四講甘露法門的秘密之藏...23 第十九講實現光明高貴的美德... 111 第五講如來法性不可思議...29 第二十講認清佛性無上正法...117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More information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繁體 HK Collection Traditional 4 正雅蘭 MEllanHK-SemiBold 5 特黑體 MHeiHK-Heavy 6 特粗楷二 MKai2HK-Black 7 岩流體 MLavaHK-UltraBold 8 毡筆體

More information

No. 651 金剛三昧經註卷第一失譯人名附北凉錄明會稽顯聖寺沙門圓澄註金剛義言堅固三昧義翻正見世以不見為昧佛法以無見為正見故亦云正定因二行所發故有二名為止所發則名正定修觀所發則名正見見驅內惑定却外魔二者同得堅固取喻金剛也夫金剛之為義也而有多種姑舉三名一曰能持二曰勇徤三曰威猛是三者合三世間能持者即是

No. 651 金剛三昧經註卷第一失譯人名附北凉錄明會稽顯聖寺沙門圓澄註金剛義言堅固三昧義翻正見世以不見為昧佛法以無見為正見故亦云正定因二行所發故有二名為止所發則名正定修觀所發則名正見見驅內惑定却外魔二者同得堅固取喻金剛也夫金剛之為義也而有多種姑舉三名一曰能持二曰勇徤三曰威猛是三者合三世間能持者即是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35, No. 651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651-A 金剛三昧經註解敘夫真心獨露若皓月之朗於太虗法性無虧似驪珠之耀於滄海了了不昧日用明明無生即生以真如不守自性而變現隨緣生即無生以實相本來無物而一塵不受求之叵得如木中火決定是有而方處無憑體之即神比鏡內華儼然可見而取不能得無方妙用猶暎色之摩尼影雖移而體實不變具足本來若迷家之貧子身雖困而寶未甞無悲夫我輩沈埋曠劫迷背日深本有家財致生難認良由不逢善友開悟何從故我如來離兜率降皇宮捨富貴逃雪嶺苦行六年覩星成道作眾生之慈父為九界之宗師三七思惟法輪大轉葢為利鈍難齊所以教分漸頓四十餘年欲說不能說權實互覆涅槃時近欲休不能休罄示一心其猶握金剛劒用斬群疑豎正法幢破諸邪惑革小乘而純入一乘會百川而同歸大海真救病之良藥運寶筏以濟人是故世尊無問自說施甘露而普救沉疴伽陀說偈贊揚鼓瑟琶而相席打令解脫發廣問之端知六度皆歸無相心王問無生之義識三行惟一自心無住示法身非來非去大力啟果德有証有修身子重聞一偈之因緣達真空具含四德梵行守真修之一味即俗諦頓具四緣地藏騰七品之餘疑阿難請一經之名字始末究竟秪是自心前後辨明寧逃法性惜乎澆漓末世妙典難逢茲得無瑕師夢祈神授刻此流通旨奧文奇讀者彷彿由是不揣愚庸伸此管見若夫昔人片言而擲地金聲一語而大千廣被余何敢言但心慕大乘聊希贊嘆奈聖言莫測凡智叵思倘或淆訛願施懺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45/134 編輯出版 : 淨願蘭若 / 釋心賢 請大家打開 講義 第 96 頁 : 辛七 明藏性即識大性 - 壬二 明大均在本經的 正宗分 開始的時候, 阿難尊者請佛陀開示 首楞嚴王三昧 的修學法門, 佛陀花了三卷的時間,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迎接下一個五年 01 築 93 10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03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粉墨社區 社團跳動參與社團,開啟了心中的桃花源;走進社區,沉浸在民眾散發的人情味 04 築透過南關社區大學藝術列車, 人文種子在社區中不斷地萌芽與茁壯!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5. 若心取相, 便成我相, 而所取之相, 由能取之我而有, 故所取之境便成人相, 所取之相相疊起叢生便成眾相, 其相不斷變成壽者相, 故曰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也, 言一取便著了 6. 若取法相亦著我 人 眾生 壽者四相了, 所云無法相, 謂其不取著耳, 非畢竟無法無相, 否則落入斷滅 7

5. 若心取相, 便成我相, 而所取之相, 由能取之我而有, 故所取之境便成人相, 所取之相相疊起叢生便成眾相, 其相不斷變成壽者相, 故曰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也, 言一取便著了 6. 若取法相亦著我 人 眾生 壽者四相了, 所云無法相, 謂其不取著耳, 非畢竟無法無相, 否則落入斷滅 7 金剛經 中所開示之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張泰隆 張泰隆居士於一九六一年自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返鄉前, 登門拜訪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臨行前曾蒙周居士贈予 金剛經講義 一本 時隔五十年, 張居士於二 五年, 年近七旬, 忽然大夢初醒, 瞬覺人生短促, 常於工作之餘, 研讀 金剛經講義, 並將其所領會之 金剛經講義 精要擇錄整理, 歸結成十篇心得, 每篇均先擬定題目, 而後再將所擇錄精要相關者歸在主題之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摩訶止觀第五講 ( 中觀 息二邊分別止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臺北新店二 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修了空觀, 又修了假觀 請問 : 空觀 假觀都修好了, 可以開悟嗎? 可以開悟嗎? 開悟了沒有?( 答 : 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還不可以開悟? 因為修空觀會墮在空邊 對不對? 他就真的入涅槃去了, 反正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我空 法空 眾生空,

More information

從認識論閱讀壇經 1 摘要 蔡俊裕 本文第一節為摘要, 第二節為前言 第三節介紹認識論, 第四 第五節以不同的認識論, 架構大乘三系和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及方法論, 在第六節實際應用唯心認識論, 架構壇經之文本環境, 解讀壇經之經文 第七節討論認識的層次, 第八節則列出部分錯誤建構的認識論, 最後在第九

從認識論閱讀壇經 1 摘要 蔡俊裕 本文第一節為摘要, 第二節為前言 第三節介紹認識論, 第四 第五節以不同的認識論, 架構大乘三系和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及方法論, 在第六節實際應用唯心認識論, 架構壇經之文本環境, 解讀壇經之經文 第七節討論認識的層次, 第八節則列出部分錯誤建構的認識論, 最後在第九 從認識論閱讀壇經 1 摘要 蔡俊裕 本文第一節為摘要, 第二節為前言 第三節介紹認識論, 第四 第五節以不同的認識論, 架構大乘三系和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及方法論, 在第六節實際應用唯心認識論, 架構壇經之文本環境, 解讀壇經之經文 第七節討論認識的層次, 第八節則列出部分錯誤建構的認識論, 最後在第九節小結 1 2 前言 知識的定義是真實且被知 (true & known), 知識是無明的相反, 無明是對實相的無知,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次 :#217 講述日期 :06/15/2004 講者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薄海雷 卷三 ( 經文 )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 意生身分別通相, 我今當說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p237-1)

More information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目錄 上篇 : 論語 性情學序論...3...12...23...33...43...54...64...75...89...98...114...141 下篇 : 霍韜晦講 論語 鳳凰衛視同名節目播出記錄稿第一輯 : 現代社會與孔子之教...157 13...163...170...176 第二輯 : 性情之教...185...191...195...200...204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211...216...221...226...231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妙法 指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在這部經即稱為 妙法 如同 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 整部經在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 妙法蓮華經 整部經是在 指引眾生佛的知見 知見 感知與見識 指的是我們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 覺知 感知世界 我們看世間林林總總 無非使用眼 耳 鼻 舌 身 意在看 然而一般凡夫所看的 他的知見與

妙法 指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在這部經即稱為 妙法 如同 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 整部經在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 妙法蓮華經 整部經是在 指引眾生佛的知見 知見 感知與見識 指的是我們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 覺知 感知世界 我們看世間林林總總 無非使用眼 耳 鼻 舌 身 意在看 然而一般凡夫所看的 他的知見與 春風 化雨 釋悟因 法華經 的宗旨與法門 妙妙妙 法華經 的 妙 妙在何處 妙在不可思 不可議 不可量的法 種種法門都是種植得度因緣的方便 由此因緣即可進入佛道 法華經 之 妙 既是 原則 掌握 又是 方便 釐清 妙法蓮華經 解題 妙法蓮華經 依中國佛教的教判 是佛陀晚年時說的 僅稍前 於涅槃時而已 若從印度佛教的發展史來看 是大乘初期的經典 本經說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 乘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台灣新竹二 一四年一月十二日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介紹 心經 這個緣起其實它醞釀了很久, 因為這一 二十年以來, 都有很多人希望能夠聽心經, 但是我都一直拖延 拖延 拖延 拖延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的唯識還沒有上完, 覺知的訓練也還沒有訓練好 所以我們知道心經整個就是講空的, 般若空性的道理, 那如果沒有這些之前的基礎的話,

More information

言 悉由 ( 予 ) 一己之愚見 參悟評定 期歲書成 因發願鏤傳 印送萬部 用廣如來之慈悲 大啟眾生之智慧 今而後得書諸善信 緣經求法 因法悟覺 令真宗了徹 密諦通明 出生死途 登菩提岸 滅無量罪過 獲最勝福田 證果人天 永臻快樂 始信金剛經所說 悉是佛祖最上之密旨 而 ( 予 ) 之所言 真實不虗

言 悉由 ( 予 ) 一己之愚見 參悟評定 期歲書成 因發願鏤傳 印送萬部 用廣如來之慈悲 大啟眾生之智慧 今而後得書諸善信 緣經求法 因法悟覺 令真宗了徹 密諦通明 出生死途 登菩提岸 滅無量罪過 獲最勝福田 證果人天 永臻快樂 始信金剛經所說 悉是佛祖最上之密旨 而 ( 予 ) 之所言 真實不虗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97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97-A 金剛經石注自序西天佛經甚多 惟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 乃禪宗之至寶也 予參悟多年 因著金剛經石註一部

More information

念佛法門專題

念佛法門專題 1念佛法門專題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 淨空法師講述講記小組恭敬整理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開示 念佛法門專題,共計二小時 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大家好: 佛就是 作佛, 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每個 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 能往生, 不能往生 說實話,往生的 少,不能往生的 多 即使生 2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淨空法師法語 ( 三編 ) 弟子記錄淨空法師修訂 處事難, 處人更難 ; 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 這些就是修行 學佛的人, 心有所求最好勸人求佛菩薩, 求 人 求不到, 我們會生煩惱 求佛菩薩 相信佛菩薩, 緣成熟的時候, 佛菩薩自然會為我們安排一切 世間無論如何變, 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 唯一不變的就是 念佛求生淨土 時局險惡, 災難頻繁, 我們想做好事, 而好事多磨, 沒有清淨心 沒有智慧和定力,

More information

俱舍論頌疏 論本第一~五\

俱舍論頌疏 論本第一~五\ 金剛經百家集陀教育基金會敬印成佛註大 目錄看經警文.. 一旃陀羅引.. 二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序). 三重刊序.. 五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內文). 七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附心經註解). 二八一 看經警文1看經警文夫看經之法 後學須知 當淨三業 若三業無虧者 身口意也 一 端身正坐 如對聖容斷諸嬉笑 則口業淨也 三 意不散亂 屏息萬緣 則意業淨也 內心既寂 外境俱捐 方契悟於真源 庶研窮於法理 可謂水澄珠瑩

More information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3 般若心經 要義的中觀學詮釋背景簡介初期大乘經典,約出現於公元前五十年至公元二百年間 其中以 般若經 最為重要,而大乘菩薩的行持,亦是以般若智慧為心要 龍樹亦有註釋 大品般若經 的作品,即鳩摩羅什所譯的 大智度論 般若心經 ( 下稱 心經 ) 不在 大般若經 內,不過很多研究指出, 心經 的經文句義,大部分出於 大般若經 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一,及 大品般若 習應品第三 心經 文字精簡,組識嚴密,內容深廣而微妙,故學者一般認同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082012 newsletter.indd

082012 newsletter.indd 1 3 5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7 18 20 21 22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2 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24 424 24 25 26 27 28 29 30 填色比賽 ආ г 聖 經問 答 遊戲 1. 信心之父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人間佛教的弘法與利生 借鏡 維摩詰經 的論析 尤惠貞 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的關懷為具體論析人間佛教實現佛教在人世間之實踐 若 藉由弘傳大乘菩薩道之代表經典的 維摩詰經 為借鏡 可以映顯出那 些法門是現世佛教之弘法利生的具體參照 同時在如此的借鏡中 是否 亦能彰顯 維摩詰經 所宣說之弘法利生法門 亦蘊含了人間性 生活 性 利他性 喜樂性 時代性與普濟性等特質 關鍵詞

More information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中國佛教石經 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叢書主編雷德侯 Series Editor Lothar Ledderose on behalf of 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Chengd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60 35 ä ü ä ü ß 單一立法 附屬立法 非行政類附屬刑法 非行政類之 特別刑法 ü ü 非行政類之附屬刑法 行政罰 非行政類刑法 ß ä 包含秩序違反法及普 通刑法 輔助刑法以 外附有行政罰處罰的 法律, 其法律效果主 要為罰鍰 行政犯 這塊領域在概念上不存 在, 究係刑事犯或行政 犯, 其歸屬問題乃本章 所欲探究者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