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Transcription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3 問答章 引證章 贊助資訊 卷目次

4

5

6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回報 版權所有 歡迎自由流通 但禁止營利使用

7 No 宗鑑錄序 左朝請郎尚書禮部員外郎護軍楊傑撰 諸佛真語 以心為宗 眾生信道 以宗為鑑 眾生界即諸佛界 因迷而為眾生 諸佛心是眾生心 因悟而成諸佛 心如明鑑 萬 象歷然 佛與眾生 其猶影像 涅槃生死 俱是強名 鑒體寂而常照 鑒光照而常寂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國初吳越永明智覺 壽禪師 證最上乘 了第一義 洞究教典 深達禪宗 稟奉律儀 廣行利益 因讀楞伽經云 佛語心為宗 乃製宗鑑錄 於無疑 中起疑 非問處設問 為不請友 真大導師 擲龍宮之寶 均施群生 徹祖門之關 普容來者 舉目而視 有欲皆充 信手而 拈 有疾皆愈 蕩滌邪見 指歸妙源 所謂舉一心為宗 照萬法為鑑矣 若人以佛為鑑 則知戒定慧為諸善之宗 人天聲聞緣覺 菩薩如來 由此而出 一切善類莫不信受 若以眾生為鑑 則知貪瞋癡為諸惡之宗 脩羅旁生地獄鬼趣 由此而出 一切惡類莫 不畏憚 善惡雖異 其宗則同 返鑑其心 則知靈明湛寂 廣大融通 無為無住 無修無證 無塵可染 無垢可磨 為一切諸法 之宗矣 初吳越忠懿王 序之 祕于教藏 至元豐中 皇弟魏端獻王 鏤板分施名藍 四方學者 罕遇其本 元祐六年夏 游東都法雲道場 始見錢唐新本 尤為精詳 乃吳人徐思 恭 請法涌禪師 同永樂法真二三耆宿 遍取諸錄 用三乘典籍 聖賢教語 校讀成就 以廣流布 其益甚博 法涌知予喜閱是 錄 因請為序云 宗鏡錄序 天下大元帥吳越國王俶製 詳夫 域中之教者三 正君臣 親父子 厚人倫 儒 吾之師也 寂兮寥兮 視聽無得 自微妙 升虛無 以止乎乘風馭景 君 得之則善建不拔 人得之則延貺無窮 道 儒之師也 四諦十二因緣 三明八解脫 時習不忘 日修以得 一登果地 永達真 常 釋道之宗也 惟此三教 並自心修 心鏡錄者 智覺禪師所撰也 總乎百卷 包盡微言 我佛金口所宣 盈于海藏 蓋亦提誘後學 師之智慧辯才 演暢萬法 明了一心 禪際河遊 慧間雲布 數而稱之 莫能盡紀 聊為小序 以頌宣行云爾 宗鏡錄序 大宋吳越國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伏以 真源湛寂 覺海澄清 絕名相之端 無能所之迹 最初不覺 忽起動心 成業識之由 為覺明之咎 因明起照 見分俄 興 隨照立塵 相分安布 如鏡現像 頓起根身 次則隨想 而世界成差 後即因智 而憎愛不等 從此遺真失性 執相徇名 積滯著之情塵 結相續之識浪 鎖真覺於夢夜 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於昏衢 匍匐九居之內 遂乃縻業繫之苦 喪解脫之門 於無身中受身 向無趣中立趣 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 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 皆從情想根由 遂致依正差別 向不遷境上 虛受 輪迴 於無脫法中 自生繫縛 如春蠶作繭 似秋蛾赴燈 以二見妄想之絲 纏苦聚之業質 用無明貪愛之翼 撲生死之火輪 用谷響言音 論四生妍醜 以妄想心鏡 現三有形儀 然後 違順想風 動搖覺海 貪癡愛水 資潤苦芽 一向徇塵 罔知反 本 發狂亂之知見 翳於自心 立幻化之色聲 認為他法 從此 一微涉境 漸成戞漢之高峯 滴水興波 終起吞舟之巨浪 邇 後將欲反初復本 約根利鈍不同 於一真如界中 開三乘五性 或見空而證果 或了緣而入真 或三祇熏鍊 漸具行門 或一念 圓修 頓成佛道 斯則剋證有異 一性非殊 因成凡聖之名 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窮微洞本 究旨通宗 則根本性離 畢竟寂 滅 絕昇沈之異 無縛脫之殊 既無在世之人 亦無滅度之者 二際平等 一道清虛 識智俱空 名體咸寂 逈無所有 唯一真 心 達之名見道之人 昧之號生死之始 復有邪根外種 小智權機 不了生死之病原 罔知人我之見本 唯欲厭喧斥動 破相析 塵 雖云味靜冥空 不知埋真拒覺 如不辯眼中之赤眚 但滅燈上之重光 罔窮識內之幻身 空避日中之虛影 斯則勞形役思 喪力捐功 不異足水助氷 投薪益火 豈知重光在眚 虛影隨身 除病眼而重光自消 息幻質而虛影當滅 若能迴光就已 反境 觀心 佛眼明而業影空 法身現而塵跡絕 以自覺之智刃 剖開纏內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鋒 斬斷塵中之見網 此窮心之旨 達 識之詮 言約義豐 文質理詣 揭疑關於正智之戶 薙妄草於真覺之原 愈入髓之沈痾 截盤根之固執 則物我遇智火之焰 融 唯心之爐 名相臨慧日之光 釋一真之海 斯乃內證之法 豈在文詮 知解莫窮 見聞不及 今為未見者 演無見之妙見 未聞 者 入不聞之圓聞 未知者 說無知之真知 未解者 成無解之大解 所冀因指見月 得兔忘罤 抱一冥宗 捨詮檢理 了萬物 由我 明妙覺在身 可謂搜抉玄根 磨礱理窟 剔禪宗之骨髓 標教網之紀綱 餘惑微瑕 應手圓淨 玄宗妙旨 舉意全彰 能 摧七慢之山 永塞六衰之路 塵勞外道 盡赴指呼 生死魔軍 全消影響 現自在力 闡大威光 示真寶珠 利用無盡 傾祕密 藏 周濟何窮 可謂 香中爇其牛頭 寶中探其驪頷 華中採其靈瑞 照中耀其神光 食中啜其乳糜 水中飲其甘露 藥中服其 九轉 主中遇其聖王 故得法性山高 頓落群峯之峻 醍醐海闊 橫吞眾派之波 似夕魄之騰輝 奪小乘之星宿 如朝陽之孕 彩 破外道之昏蒙 猶貧法財之人 值大寶聚 若渴甘露之者 遇清涼池 為眾生所敬之天 作菩薩真慈之父 抱膏肓之疾 逢 善見之藥王 迷險難之途 偶明達之良導 久居闇室 忽臨寶炬之光明 常處裸形 頓受天衣之妙服 不求而自得 無功而頓 成 故知 無量國中 難聞名字 塵沙劫內 罕遇傳持 以如上之因緣 目為心鏡 現一道而清虛可鑒 辟群邪而毫髮不容 妙 體無私 圓光匪外 無邊義海 咸歸顧眄之中 萬像形容 盡入照臨之內 斯乃曹谿一味之旨 諸祖同傳 鵠林不二之宗 群經 共述 可謂萬善之淵府 眾哲之玄源 一字之寶王 群靈之元祖 遂使離心之境 文理俱虛 即識之塵 詮量有據 一心之海 印 揩定圓宗 八識之智燈 照開邪闇 實謂 含生靈府 萬法義宗 轉變無方 卷舒自在 應緣現迹 任物成名 諸佛體之號 三菩提 菩薩修之稱六度行 海慧變之為水 龍女獻之為珠 天女散之為無著華 善友求之為如意寶 緣覺悟之為十二緣起 聲 聞證之為四諦人空 外道取之為邪見河 異生執之作生死海 論體則妙符至理 約事則深契正緣 然雖標法界之總門 須辯一乘

8 之別旨 種種性相之義 在大覺以圓通 重重即入之門 唯種智而妙達 但以根羸靡鑒 學寡難周 不知性相二門 是自心之體 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體 如無水有波 若得體而闕妙用之門 似無波有水 且未有無波之水 曾無不濕之波 以波徹水源 水 窮波末 如性窮相表 相達性原 須知體用相成 性相互顯 今則細明總別 廣辯異同 研一法之根元 搜諸緣之本末 則可稱 宗鏡 以鑒幽微 無一法以逃形 則千差而普會 遂則編羅廣義 撮略要文 鋪舒於百卷之中 卷攝在一心之內 能使難思教 海 指掌而念念圓明 無盡真宗 目覩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 永息馳求 猶覺樹垂陰 全消影跡 獲真寶於春池之內 拾礫 渾非 得本頭於古鏡之前 狂心頓歇 可以深挑見刺 永截疑根 不運一毫之功 全開寶藏 匪用剎那之力 頓獲玄珠 名為一 乘大寂滅場 真阿蘭若正修行處 此是如來自到境界 諸佛本住法門 是以普勸後賢 細垂玄覽 遂得智窮性海 學洞真源 此 識此心 唯尊唯勝 此識者 十方諸佛之所證 此心者 一代時教之所詮 唯尊者 教理行果之所歸 唯勝者 信解證入之所 趣 諸賢依之而解釋 論起千章 眾聖體之以弘宣 談成四辯 所以掇奇提異 研精洞微 獨舉宏綱 大張正網 撈摝五乘機 地 昇騰第一義天 廣證此宗 利益無盡 遂得正法久住 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廣濟含生 塞小乘之亂轍 則無邪不正 有偽皆 空 由自利故 發智德之原 由利他故 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 則慈起無緣之化 成恩德故 則悲含同體之心 以同體故 則 心起無心 以無緣故 則化成大化 心起無心故 則何樂而不與 化成大化故 則何苦而不收 何樂而不與 則利鈍齊觀 何苦 而不收 則怨親普救 遂使三草二木 咸歸一地之榮 邪種焦芽 同霑一雨之潤 斯乃盡善盡美 無比無儔 可謂括盡因門 搜 窮果海 故得創發菩提之士 初求般若之人 了知成佛之端由 頓圓無滯 明識歸家之道路 直進何疑 或離此別修 隨他妄 解 如搆角取乳 緣木求魚 徒歷三祇 終無一得 若依此旨 信受弘持 如快舸隨流 無諸阻滯 又遇便風之勢 更加櫓棹之 功 則疾屆寶城 忽登覺岸 可謂資糧易辦 道果先成 被迦葉上行之衣 坐釋迦法空之座 登彌勒毘盧之閣 入普賢法界之 身 能令客作賤人 全領長者之家業 忽使沈空小果 頓受如來之記名 未有一門匪通斯道 必無一法不契此宗 過去覺王 因 茲成佛 未來大士 仗此證真 則何一法門而不開 何一義理而不現 無一色非三摩鉢地 無一聲非陀羅尼門 甞一味而盡變醍 醐 聞一香而皆入法界 風柯月渚 並可傳心 烟島雲林 咸提妙旨 步步蹈金色之界 念念嗅薝蔔之香 掬滄海而已得百川 到須彌而皆同一色 煥兮開觀象之目 盡復自宗 寂爾導求珠之心 俱還本法 遂使邪山落仞 苦海收波 智檝以之安流 妙峯 以之高出 今詳祖佛大意 經論正宗 削去繁文 唯搜要旨 假申問答 廣引證明 舉一心為宗 照萬法如鏡 編聯古製之深 義 撮略寶藏之圓詮 同此顯揚 稱之曰錄 分為百卷 大約三章 先立正宗 以為歸趣 次申問答 用去疑情 後引真詮 成 其圓信 以茲妙善 普施含靈 同報 佛恩共傳斯旨耳 宗鏡錄卷第一 標宗章第一 詳夫 祖標禪理 傳默契之正宗 佛演教門 立詮下之大旨 則前賢所稟 後學有歸 是以先列標宗章 為有疑故問 以決疑故 答 因問而疑情得啟 因答而妙解潛生 謂此圓宗難信難解 是第一之說 備最上之機 若不假立言詮 無以蕩其情執 因指得 月 不無方便之門 獲兔忘罤 自合天真之道 次立問答章 但以時當末代 罕遇大機 觀淺心浮根微智劣 雖知宗旨的有所 歸 問答決疑漸消惑障 欲堅信力 須假證明 廣引祖佛之誠言 密契圓常之大道 遍採經論之要旨 圓成決定之真心 後陳引 證章 以此三章 通為一觀 搜羅該括 備盡於茲矣 問 先德云 若教我立宗定旨 如龜上覓毛 兔邊求角 楞伽經偈云 一切法不生 不應立是宗 何故標此章名 答 斯言遣滯 若無宗之宗 則宗說兼暢 古佛皆垂方便門 禪宗亦開一線道 切不可執方便而迷大旨 又不可廢方便而絕後 陳 然機前無教 教後無實 設有一解一悟 皆是落後之事 屬第二頭 所以大智度論云 以佛眼觀一切十方國土中一切物 尚 不見無 何況有法 畢竟空法 能破顛倒 令菩薩成佛 是事尚不可得 何況凡夫顛倒有法 今依祖佛言教之中 約今學人 隨 見心性發明之處 立心為宗 是故西天釋迦文佛云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此土初祖達磨大師云 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 則 佛佛手授 授斯旨 祖祖相傳 傳此心 已上約祖佛所立宗旨 又諸賢聖所立宗體者 杜順和尚依華嚴經 立自性清淨圓明體 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 從本已來 性自滿足 處染不垢 修治不淨 故云自性清淨 性體遍照 無幽不矚 故曰圓明 又隨 流加染而不垢 返流除染而不淨 亦可在聖體而不增 處凡身而不減 雖有隱顯之殊 而無差別之異 煩惱覆之則隱 智慧了之 則顯 非生因之所生 唯了因之所了 斯即一切眾生自心之體 靈知不昧 寂照無遺 非但華嚴之宗 亦是一切教體 佛地論 立一清淨法界體 論云 清淨法界者 一切如來真實自體 無始時來 自性清淨 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 無生無 滅 猶如虛空 遍一切有情 平等共有 與一切法 不一不異 非有非無 離一切相 一切分別 一切名言 皆不能得 唯是清 淨聖智所證 二空無我所顯 真如為其自性 諸聖分證 諸佛圓證 此清淨法界 即真如妙心 為諸佛果海之源 作群生實際之 地 此皆是立宗之異名 非別有體 或言宗者 尊也 以心為宗 故云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或言體者 性也 以心為體 故 云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或言智者 以心為智 即是本性寂照之用 所以云 自覺聖智 普光明智等 若約義用而分 則體宗 用別 若會歸平等 則一道無差 所以華嚴記問云 等妙二位 全同如來普光明智者 結成入普 所以 此會說等妙二覺 二覺 全同普光明智 即是會歸之義 問 等覺同妙覺 於理可然 妙覺之外 何有如來普光明智 為所同耶 答 說等覺 說妙覺 即是約位 普光明智 不屬因果 該通因果 其由自覺聖智超絕因果 故楞伽經 妙覺位外 更立自覺聖 智之位 亦猶佛性有因 有果 有因因 有果果 以因取之 是因佛性 以果取之 是果佛性 然則佛性非因非果 普光明智 亦復如是 體絕因果 為因果依 果方究竟 故云 如來 普光明智 或稱為本者 以心為本 故涅槃疏云 涅槃宗本者 諸行 皆以大涅槃心為本 本立道生 如無綱目不立 無皮毛靡附 心為本故 其宗得立 問 若欲明宗 只合純提祖意 何用兼引諸佛菩薩言教 以為指南 故宗門中云 借蝦為眼 無自己分 只成文字聖人 不入祖

9 位 答 從上非是一向不許看教 恐慮不詳佛語 隨文生解 失於佛意 以負初心 或若因詮得旨 不作心境對治 直了佛心 又有 何過 只如藥山和尚 一生看大涅槃經 手不釋卷 時有學人問 和尚尋常不許學人看經 和尚為什麼自看 師云 只為遮眼 問 學人還看得不 師云 汝若看 牛皮也須穿 且如西天第一祖師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首傳摩訶迦葉為初祖 次第相傳 迄 至此土六祖 皆是佛弟子 今引本師之語 訓示弟子 令因言薦道 見法知宗 不外馳求 親明佛意 得旨即入祖位 誰論頓漸 之門 見性現證圓通 豈標前後之位 若如是者 何有相違 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 此土六祖 乃至洪州馬祖大師 及南陽忠 國師 鵝湖大義禪師 思空山本淨禪師等 並博通經論 圓悟自心 所有示徒 皆引誠證 終不出自胸臆 妄有指陳 是以綿歷 歲華 真風不墜 以聖言為定量 邪偽難移 用至教為指南 依憑有據 故圭峯和尚云 謂諸宗始祖 即是釋迦 經是佛語 禪 是佛意 諸佛心口 必不相違 諸祖相承 根本 是佛親付 菩薩造論 始末 唯弘佛經 況迦葉乃至毱多弘傳皆兼三藏 及馬 鳴龍樹 悉是祖師 造論釋經 數十萬偈 觀風化物 無定事儀 所以凡稱知識 法爾須明佛語 印可自心 若不與了義一乘圓 教相應 設證聖果 亦非究竟 今且錄一二以證斯文 洪州馬祖大師云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 唯傳大乘一心之法 以楞伽經 印眾生心 恐不信此一心之法 楞伽經云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何故佛語心為宗 佛語心者 即心即佛 今語即是心語 故云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者 達本性空 更無一法 性自是門 性無有相 亦無有門 故云 無門為法門 亦名空門 亦 名色門 何以故 空是法性空 色是法性色 無形相故 謂之空 知見無盡故 謂之色 故云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隨生 諸法處 復有無量三昧門 遠離內外知見情執 亦名總持門 亦名施門 謂不念內外善惡諸法 乃至皆是諸波羅蜜門 色身佛 是實相佛家用 經云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皆從心想生 亦名法性家焰 亦法性功勳 菩薩行般若時 火燒三界內外諸物盡 於中不損一草葉 為諸法如相故 故經云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 今知自性是佛 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 更無一法可得 乃至真如 不屬一切名 亦無無名 故經云 智不得有無 內外無求 任其本性 亦無任性之心 經云 種種意生身 我說為心量 即無心 之心 無量之量 無名為真名 無求是真求 經云 夫求法者 應無所求 心外無別佛 佛外無別心 不取善 不作惡 淨穢兩 邊俱不依 法 無自性 三界唯心 經云 森羅及萬像 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 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心 色不自色 因心故色 故經云 見色即是見心 南陽忠國師云 禪宗法者 應依佛語一乘了義 契取本原心地 轉相傳授 與佛道同 不得 依於妄情 及不了義教 橫作見解 疑誤後學 俱無利益 縱依師匠領受宗旨 若與了義教相應 即可依行 若不了義教 互不 相許 譬如師子身中蟲 自食師子身中肉 非天魔外道 而能破滅佛法矣 時有禪客問曰 阿那箇是佛心 師曰 牆壁瓦礫無情 之物 並是佛心 禪客曰 與經大相違也 經云 離牆壁瓦礫無情之物 名為佛性 今云 一切無情之物皆是佛心 未審心之與 性 為別不別 師曰 迷人即別 悟人不別 禪客曰 與經又相違也 經云 善男子 心非佛性 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今云不 別 未審此意如何 師曰 汝自依語不依義 譬如寒月結水為氷 及至暖時釋氷成水 眾生迷時結性成心 悟時釋心成性 汝定 執無情之物非心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 故華嚴經云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今且問汝 無情之物 為在三界內 為在三界 外 為復是心不是心 若非心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 若是心者 又不應言無性 汝自違經 我不違也 鵝湖大義禪師 因詔入 內 遂問京城諸大師 大德 汝等以何為道 或有對云 知見為道 師云 維摩經云 法離見聞覺知 云何以知見為道 又有對 云 無分別為道 師云 經云 善能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云何以無分別為道 又皇帝問 如何是佛性 答不離陛下所 問 是以或直指明心 或破執入道 以無方之辯 祛必定之執 運無得之智 屈有量之心 思空山本淨禪師 語京城諸大德云 汝莫執心 此心皆因前塵而有 如鏡中像 無體可得 若執實有者 則失本原 常無自性 圓覺經云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 緣影為自心相 楞伽經云 不了心及緣 則生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維摩經云 法非見聞覺知 且引三經 證斯真 實 五祖下莊嚴大師 一生示徒 唯舉維摩經寶積長者讚佛頌末四句云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學人問云 此是佛語 欲得和尚自語 師云 佛語即我語 我語即佛語 是故初祖西來 創行禪道 欲傳心 印 須假佛經 以楞伽為證明 知教門之所自 遂得外人息謗 內學稟承 祖胤大興玄風廣被 是以初心始學之者 未自省發已 前 若非聖教正宗 憑何修行進道 設不自生妄見 亦乃盡值邪師 故云 我眼本正 因師故邪 西天九十六種執見之徒 皆是 斯類 故知木匪繩而靡直 理非教而不圓 如上略引二三 皆是大善知識 物外宗師 禪苑麟龍 祖門龜鏡 示一教而風行電 卷 垂一語而山崩海枯 帝王親師 朝野歸命 叢林取則 後學稟承 終不率自胸襟 違於佛語 凡有釋疑去偽 顯性明宗 無 不一一廣引經文 備彰佛意 所以永傳後嗣 不墜家風 若不然者 又焉得至今紹繼昌盛 法力如是 證驗非虛 又若欲研究佛 乘 披尋寶藏 一一須消歸自己 言言使冥合真心 但莫執義上之文 隨語生見 直須探詮下之旨 契會本宗 則無師之智現 前 天真之道不昧 如華嚴經云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故知教有助道之力 初心安可暫忘 細詳法利無 邊 是乃搜揚纂集 且凡論宗旨 唯逗頓機 如日出照高山駃馬見鞭影 所以丹霞和尚云 相逢不擎出 舉意便知有 如今宗 鏡 尚不待舉意 便自知有 故首楞嚴經云 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揚眉動目 早是周遮 如先德頌云 便是猶倍句 動目即差 違 若問曹谿旨 不更待揚眉 今為樂佛乘人 實未薦者 假以宗鏡 助顯真心 雖挂文言 妙旨斯在 俯收中下 盡被群機 但任當人 各資己利 百川雖潤 何妨大海廣含 五嶽自高 不礙太陽普照 根機莫等 樂欲匪同 於四門入處雖殊 在一真見 時無別 如獲鳥者羅之一目 不可以一目為羅 理國者功在一人 不可以一人為國 如內德論云 夫一水無以和羹 一木無以構 室 一衣不稱眾體 一藥不療殊疾 一彩無以為文繡 一聲無以諧琴瑟 一言無以勸眾善 一戒無以防多失 何得怪漸頓之異 令法門之專一 故云 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如為眾多 一人亦然 豈同劣解凡情 而生局見 我此無礙廣大法門 如虛空非 相 不拒諸相發揮 似法性無身 匪礙諸身頓現 須以六相義該攝 斷常之見方消 用十玄門融通 去取之情始絕 又若實得一 聞千悟 獲大總持 即胡假言詮 無勞解釋 船筏為渡迷津之者 導師因引失路之人 凡關一切言詮 於圓宗所示 皆為未了 文字性離 即是解脫 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 向心外取法 而起文字見者 今還將文字對治 示其真實 若悟諸法本源 即不見 有文字 及絲毫發現 方知一切諸法 即心自性 則境智融通 色空俱泯 當此親證圓明之際 入斯一法平等之時 又有何法是 教而可離 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頓而可取 何法是漸而可非 則知皆是識心 橫生分別 所以祖佛善巧 密布權門 廣備教 乘 方便逗會 纔得見性 當下無心 乃藥病俱消 教觀咸息 如楞伽經偈云 諸天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我說此 諸乘 乃至有心轉 諸乘非究竟 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一乘 引導眾生故 分別說諸乘 故先德云 一 瞖在目 千華亂空 一妄在心 恒沙生滅 瞖除華盡 妄滅證真 病差藥除 氷融水在 神丹九轉 點鐵成金 至理一言轉凡成 聖 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鏡淨心明 本來是佛

10 問 如上所標 已知大意 何用向下更廣開釋 答 上根利智 宿習生知 纔看題目宗之一字 已全入佛智海中 永斷纖疑 頓明大旨 則一言無不略盡 攝之無有遺餘 若直 覽至一百卷終 乃至恒沙義趣 龍宮寶藏 鷲嶺金文 則殊說更無異途 舒之遍周法界 以前略後廣 唯是一心 本卷末舒 皆 同一際 終無異旨有隔前宗 都謂迷情妄興取捨 唯見紙墨文字 嫌卷軸多 但執寂默無言 欣為省要 皆是迷心徇境 背覺合 塵 不窮動靜之本原 靡達一多之起處 偏生局見 唯懼多聞 如小乘之怖法空 似波旬之難眾善 以不達諸法真實性故 隨諸 相轉 墮落有無 如大涅槃經云 若人聞說大涅槃一字一句 不作字相 不作句相 不作聞相 不作佛相 不作說相 如是義 者 名無相相 釋曰 若云即文字無相 是常見 若云離文字無相 是斷見 又若執有相相 亦是常見 若執無相相 亦是斷 見 但亡即離斷常 四句百非 一切諸見 其旨自現 當親現入宗鏡之時 何文言識智之能詮述乎 所以先德云 若覓經 了性 真如無可聽 若覓法鷄足山間問迦葉 大士持衣在此山 無情不用求專甲 斯則豈可運見聞覺知之心 作文字句義之解 若明宗 達性之者 雖廣披尋 尚不見一字之相 終不作言詮之解 以迷心作物者 生斯紙墨之見耳 故信心銘云 六塵不惡 還同正 覺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如斯達者 則六塵皆是真宗 萬法無非妙理 何局於管見 而迷於大旨耶 豈知諸佛廣大境界 菩薩 作用之門 所以大海龍王 置十千之問 釋迦文佛 開八萬勞生之門 普慧菩薩 申二百之疑 普賢大士答二千樂說之辯 如華 嚴經普眼法門 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 須彌聚筆 寫於此普眼法門 一品中一門 一門中一法 一法中一義 一義中一句 不得 少分 何況能盡 又如大涅槃經中 佛言 我所覺了一切諸法 如因大地生草木等 為諸眾生所宣說者 如手中葉 只如已所說 法 教溢龍宮 龍樹菩薩 暫看有一百洛叉 出在人間 於西天尚百分未及一 翻來東土 故不足言 豈況未所說法耶 斯乃無 盡妙旨 非淺智所知 性起法門 何劣解能覽 燕雀焉測鴻鵠之志 井蛙寧識滄海之淵 如師子大哮吼 狸不能為 如香象所負 擔 驢不能勝 如毘沙門寶 貧不能等 如金翅鳥飛 烏不能及 唯依情而起見 但逐物而意移 或說有而不涉空 或言空而不 該有 或談略為多外之一 或立廣為一外之多 或離默而執言 或離言而求默 或據事外之理 或著理外之事 殊不能悟此自在 圓宗 演廣非多 此是一中之多 標略非一 此是多中之一 談空不斷 斯乃即有之空 論有不常 斯乃即空之有 或有說亦 得 此即默中說 或無說亦得 此即說中默 或理事相即亦得 此理是成事之理 此事是顯理之事 或理理相即亦得 以一如無 二如 真性常融會 或事事相即亦得 此全理之事 一一無礙 或理事不即亦得 以全事之理非事 所依非能依 不隱真諦故 以全理之事非理 能依非所依 不壞俗諦故 斯則存泯一際 隱顯同時 如闡普眼之法門 皆是理中之義 似舒大千之經卷 非 標心外之文 故經云 一法能生無量義 非聲聞緣覺之所知 不同但空孤調之詮 偏枯決定之見 今此無盡妙旨 標一法而眷屬 隨生 圓滿性宗 舉一門 而諸門普會 非純非雜 不一不多 如五味和其羹 雜綵成其繡 眾寶成其藏 百藥成其丸 邊表融 通 義味周足 搜微抉妙 盡宗鏡中 依正混融 因果無礙 人法無二初後同時 凡舉一門 皆能圓攝無盡法界 非內非外 不 一不多 舒之則涉入重重 卷之則真門寂寂 如華嚴經中 師子座中 莊嚴具內 各出一佛世界塵數菩薩身雲 此是依正人法無 礙 又如佛眉間出勝音等佛世界塵數菩薩 此是因果初後無礙 乃至剎土微塵 各各具無邊智德 毛孔身分 一一攝廣大法門 何故如是奇異難思 乃一心融即故爾 以要言之 但一切無邊差別佛事 皆不離無相真心而有 如華嚴經頌云 佛住甚深真法 性 寂滅無相同虛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眾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別 入於究竟皆無 相 又攝大乘論頌云 即諸三摩地 大師說為心 由心彩畫故 如所作事業 故知 凡聖所作 真俗緣生 此一念之心 剎那起 時 即具三性三無性六義 謂一念之心 是緣起法 是依他起 情計有實 即是遍計所執 體 本空寂 即是圓成 即依三性說 三無性 故六義具矣 若一念心起 具斯六義 即具一切法矣 以一切真俗萬法 不出三性三無性故 法性論云 凡在起滅 皆 非性也 起無起性故 雖起而不常 滅無滅性 雖滅而不斷 如其有性 則陷於四見之網 又云 尋相以推性 見諸法之無性 尋性以求相 見諸法之無相 是以性相互推 悉皆無性 是以若執有性 墮四見之邪林 若了性空 歸一心之正道 故華嚴經 云 自深入無自性真實法 亦令他入無自性真實法 心得安隱 以茲妙達 方入此宗 則物物冥真 言言契旨 若未親省 不發 圓機 言之則乖宗 默之又致失 豈可以四句而取六情所知歟 但祖教並施 定慧雙照 自利利他 則無過矣 設有堅執己解 不信 佛言起自障心 絕他學路 今有十問以定紀綱 還得了了見性 如晝觀色 似文殊等不 還逢緣對境 見色聞聲 舉足下 足 開眼合眼 悉得明宗 與道相應不 還覽一代時教 及從上祖師言句 聞深不怖 皆得諦了無疑不 還因差別問難 種種徵 詰 能具四辯 盡決他疑不 還於一切時一切處 智照無滯 念念圓通 不見一法能為障礙 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不 還於一 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 不為間隔 盡識得破不 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內 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原起處 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 亂不 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 欽承祗對 著衣喫飯 執作施為之時 一一辯得真實不 還聞說有佛無佛 有眾生無眾生 或讚 或毀 或是或非 得一心不動不還聞差別之智 皆能明達 性相俱通 理事無滯 無有一法不鑒其原 乃至千聖出世 得不疑 不 若實未得如是功 不可起過頭欺誑之心 生自許知足之意 直須廣披至教 博問先知 徹祖佛自性之原 到絕學無疑之地 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心 或自辦則禪觀相應 或為他則方便開示 設不能遍參法界 廣究群經 但細看宗鏡之中 自然得入 此 是諸法之要 趣道之門 如守母以識子 得本而知末 提綱而孔孔皆正 牽衣而縷縷俱來 又如以師子筋為琴絃 音聲一奏 一 切餘絃悉皆斷壞 此宗鏡力 亦復如是 舉之而萬類沈光 顯之而諸門泯跡 以此一則 則破千途 何須苦涉關津 別生岐路 所以志公歌云 六賊和光同塵 無力大難推托 內發解空無相 大乘力能翻却 唯在玄覽得旨之時 可驗斯文究竟真實 宗鏡錄卷第一 丙午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11 宗鏡錄卷第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諸佛境寂 眾生界空 有何因緣而興教迹 答 一實諦中 雖無起盡 方便門內 有大因緣 故法華經偈云 諸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以萬法常無性 無不性空時 法爾 能隨緣 隨緣不失性 且夫起教所由 因緣無量 古德略標 有其十種 一由法爾故 二願力故 三機感故 四為本故 五顯德 故 六現位故 七開發故 八見聞故 九成行故 十得果故 今諸大菩薩所集唯識論等 大意有其二種 一為達萬法之正宗 破 二空之邪執 二為斷煩惱所知之障 證解脫菩提之門 斯則自證法原本覺真地 不在文字句義敷揚 今為後學慕道之人 方便纂 集 又自有二意 用表本懷 一為好略之人撮其樞要 精通的旨免覽繁文 二為執總之人不明別理 微細開演 性相圓通 截二 種生死之根 躡一味菩提之道 仰群經之大旨 直了自心 遵諸聖之微言 頓開覺藏 去彼依通之見 破其邪執之情 深信正 宗 令知月不在指 迴光返照 使見性不徇文 唯證相應 斯為本意 不可橫生知解 沒溺見河 於無得觀中 懷趣向之意 就 真空理上 興取捨之心 率自胸襟 疑誤後學 須親見性 方曉斯宗 問 既慮執指徇文 又何煩集教 答 為背己合塵 齊文作解者 恐封教滯情 故有此說 若隨詮了旨 即教明心者 則有何取捨 所以藏法師云 自有眾生 尋 教得真 會理教無礙 常觀理而不礙持教 恒誦習而不礙觀空 則理教俱融 合成一觀 方為究竟傳通耳 斯乃教觀一如 詮旨 同原矣 問 諸大經論 自成片段 科節倫序 句義分明 何假撮錄廣文 成其要略 答 但以教海弘深 窮之罔知其際 義天高廣 仰之不得其邊 今則以管窺天 將螺酌海 如掬滄溟之涓滴 似撮太華之一塵 本為義廣難周 情存厭怠 亦為不依一乘教之正理 唯徇不了義之因緣 罕窮橫竪之門 莫知起盡之處 所以刪繁簡異 採妙探 玄 雖文不足而大義全 緣不備而正理顯 搜盡一乘之旨 抉開萬法之原 為般若之玄樞 作菩提之要路 則資糧易辦 速至大 乘 證入無疑免迂小徑 所以馬鳴菩薩造起信論云 或有自無智力 因他廣論而得解義 亦有自無智力 怖於廣說 樂聞略論攝 廣大義而正修行 我今為彼最後人故 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而造此論 瑜伽論云 有二緣 故說此論 一為如來無上法教 久住世故 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 又為如來甘露聖教已隱沒者 憶念採集重開顯故 未隱沒者 問答決擇倍興盛故 又為 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今斯錄者 雖無廣大製造之功 微有一期述成之事 亦知鈔錄前後 文 勢不全 所冀直取要詮 且明宗旨 如從石辯玉 似披沙揀金 於群藥中 但取阿陀之妙 向眾寶內 唯探如意之珠 舉一蔽 諸 以本攝末 則一言無不略盡 殊說更無異途 亦望後賢 未垂嗤誚 所希斷疑生信 但以見道為懷 非徇虛名以邀世譽 願 盡未來之際 遍窮法界之中 歷劫逾生 常弘斯道 凡有心者 皆入此宗 去執除疑 見聞獲益 承三寶力加被護持 誓報佛 恩 廣濟含識 虛空可盡茲願匪移 法界可窮 斯文不墜 問 了義大乘 廣略周備 解一義具圓通之見 聞一偈有成佛之功 何假述成 仍煩解釋 答 上上根人 一聞千悟 性相雙辯 理事俱圓 若中下之徒 須假開演 莊嚴之道 讚飾之門 格量其功 不可為喻 所以法 華經偈云 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 希有 過於優曇華 般若頌云 般若無壞相 過一切言語 適無所依止 誰能讚其德 般若雖叵讚 我今能得讚 雖未脫死地 則為已得出 又古聖云 若菩薩造論者 名莊嚴經 如蓮華未開 見雖生喜 不如已剖香氣芬馥 如金未用 見雖生喜 不如用 之為莊嚴具 故知弘教一念之善 能報十方諸佛之恩 論希有 則如華擅優曇之名 說光揚 則似金作莊嚴之具 是以菩薩釋大 乘密旨 聞於未聞 能斷深疑 成於圓信 法利何盡 功德無邊 如大般若經云 復次憍尸迦 置贍部洲諸有情類 若四大洲諸 有情類 若小千界諸有情類 若中千界諸有情類 若大千界諸有情類 若復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有情類 皆於無上正等菩 提 得不退轉 同作是言 我今欣樂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濟拔有情生死眾苦 令得殊勝畢竟安樂 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為成彼 事 書深般若波羅蜜多 眾寶莊嚴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普施與彼 受持讀誦 令善通利 如理思惟 於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 女人等 由此因緣 得福多不 天帝釋言 甚多世尊 甚多善逝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書深般若波羅蜜多 眾寶莊嚴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於彼眾中 隨施與一 受持讀誦 令善通利 如理思惟 以無量門巧妙文義 廣為解釋 分別 義趣 令其解了 教授教誡 令勤修學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所獲福聚 甚多於前 無量無邊 不可稱數 大涅槃經云 佛言 善男子 除一闡提 其餘眾生 聞是經已 悉皆能作菩提因緣 法聲光明入毛孔者 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若 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 方乃得聞大涅槃經 薄福之人 則不得聞 故知得聞宗鏡所錄一心實相常住法門 皆是曩結深因 曾 親佛會 甚為大事 非屬小緣 若未聞熏 曷由值遇 又大涅槃經云 佛告迦葉菩薩 諸善男子善女人 常當繫心修此二字 佛 是常住 迦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修此二字 當知是人 隨我所行 至我至處 是以信此法人 即凡即聖 修持契會 住佛所 住之中 進止威儀 行佛所行之跡 釋摩訶衍論云 第一顯離疑信入功德門者 謂有眾生 聞此摩訶衍之甚深極妙廣大法門已 即其心中 亦不疑畏 亦不怯弱 亦不輕賤 亦不誹謗 發決定心 發堅固心 發尊重心 發愛信心 當知是人 真實佛子 不 斷法種 不斷僧種 不斷佛種 常恒相續 轉轉增長 盡於未來 亦為諸佛親所授記 亦為一切無量菩薩之所護念 故如論云 若人聞是法已 不生怯弱 當知是人 定紹佛種 必為諸佛之所授記 第二比類對治示勝門者 謂若有人 能善攝化三千大千世 界中遍滿眾生 皆悉無餘 令行十善 或有眾生於一食頃 於此甚深法觀察思量 若校量此二人功德 彼第一人 所得功德甚極 微少 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之量 此第二人 所得功德甚極廣大 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塵數量 故如論云 假使有人 能化三千大千 世界滿中眾生 令行十善 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 過前功德 不可為喻 第三舉受持功讚揚門者 謂若有人 受持此論 觀察義理 若一日 若一夜 中間 所得功德無量無邊 不可言說 不可思量 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菩

12 薩 以十方世界微塵數舌 各各皆悉於十方世界微塵數之量 不可說劫 讚揚其人所有功德 亦不能盡 所以者何 法身真如之 功德 等虛空界 無邊際故 何況凡夫二乘之人 能稱歎之 一日一夜不多 中間受持人 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議 何況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乃至百日中 受持讀誦 思惟觀察 不可思議 不可說中不可說 故如論云 復次若人受持此論 觀察修行 若一日一夜 所有功德無量無邊 不可得說 假令十方諸佛 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歎其功德 亦不能盡 何以故 謂法性功 德 無有盡故 此人功德 亦復如是 無有邊際 故知信此心宗 成摩訶衍 同三世諸佛之所證 義理何窮 等十方菩薩之所 乘 功德無盡 偶斯玄化 慶幸逾深 順佛旨而報佛恩 無先弘法 闡佛日而開佛眼 只在明心 此宗鏡中 若得一句入神 歷 劫為種 況正言深奧 總一群經 此一乃無量中一 若染此法 即是圓頓之種 可謂甘露入頂 醍醐灌心 耀不二之慧燈 破情 根之闇惑 注一味之智水 洗意地之妄塵 能令厚障深遮 若暴風之卷危葉 繁疑積滯 猶赫日之爍輕氷 猶如於諸王中 為金 輪之王 於諸照中 為晨旭之照 於諸寶中 為摩尼之寶 於諸華中 為青蓮之華 於諸諦中為真空之門 於諸法中 為涅槃之 宅 故金剛三昧經偈云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能於一切眾生中 為首為師 為明為導 如勝天王般若經云 一切法中 心 為上首 大智度論云 三世諸佛 皆以諸法實相為師 祖師云 一切明中 心明為上 法華經偈云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又若未入宗鏡 非唯不得見道 實乃理絕修行 即本立而道生 歸根方究竟 如觀本質 知畫像而非真 若了藏性 見塵境而為 妄 故經偈云 非不證真如 而能了諸行 猶如幻事等 似有而非真 是以若得本 即得末 故華嚴經中海會菩薩 用法界微塵 以為三昧 又出現品云 此法門 名為如來祕密之處 乃至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 不思議究竟法 故先德云 剖微塵之經卷 則 念念果成 盡眾生之願門 則塵塵行滿 未悟宗鏡 焉信斯文 若暫信之 功力悉等 不易所習 盡具法門 即塞即通 即邪即 正 所以昔人云 遇斯教者 應須自慶 其猶溺巨海而遇芳舟 墜長空而乘靈鶴矣 問 凡申弘教 開示化人 應須自行功圓 歷位親證 方酬本願 開方便門 則所利非虛 不違正教 今之所錄 有何證明 答 此但唯集祖佛菩薩言教 故稱曰錄 設有問答解釋 皆依古德大意 傍讚勸修 述成至教 豈敢輒稱開示 妄有指陳 且夫 祖佛正宗 則真唯識性 纔有信處 皆可為人 若論修證之門 諸方皆云 功未齊於諸聖 且教中所許 初心菩薩皆可比知 亦 許約教而會 先以聞解信入 後以無思契同 若入信門 便登祖位 今集此宗鏡 證驗無邊 應念皆通 寓目咸是 今且現約世 間之事 於眾生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現知 第三約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夢 夢中所見好惡境界 憂喜宛然 覺來床上安眠 何曾是實 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 則可比知 覺時所見之事 皆如夢中無實 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境界 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 唯本識所變 若現在之境 是明了意識分別 若過去未來之境 是獨散暗意識思惟 夢覺之境 雖殊 俱不出於意識 則唯心之旨 比況昭然 第二現知者 即是對事分明 不待立 況且如現見青白物時 物本自虛 不言我 青我白 皆是眼識見分自性任運分別 與同時明了意識 計度分別為青為白 以意辯為色 以言說為青 皆是意言自妄安置 且 如六塵鈍故 體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萬法咸爾 皆無自性 悉是意言 故云萬法本閑而人自鬧 是以若有心起時 萬 境皆有 若空心起處 萬境皆空 則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不自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則唯識唯心 若無於心 萬法安 寄 又如過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隨念起處 忽然現前 若想不生 境終不現 此皆是眾生日用 可以現知 不待功成 豈假修 得 凡有心者 並可證知 故先德云 如大根人 知唯識者 恒觀自心 意言為境 此初觀時 雖未成聖 分知意言 則是菩 薩 第三約教而知者 經云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此是所證本理 能詮正宗 廣在下文 誠證非一 如成實論云 佛說內外中 間之言 遂即入定 時有五百羅漢 各釋此言 佛出定後 同問世尊 誰當佛意 佛言 並非我意 又白佛言 既不當佛意 將 無得罪 佛言 雖非我意 各順正理 堪為聖教 有福無罪 且如說小乘自證法門 尚順正理 何況純引一乘 唯談佛旨乎 六 行法云 諸大智人 欲學道者 莫問大小 皆依理教 若見權教 雖是佛說 知非實語 即不依從 若見凡人說有理者 雖非佛 語 亦即依行 以有智人學佛法者 善解如來 教有權實 依佛實教 宣說道理 則過凡愚謬執權者 是以智人若有所說 人雖 是凡 法則同佛 如瓶傳水 寫置餘瓶 瓶雖有異 所寫水一 是故凡夫結雖未盡 不妨有解 能說實義 但使解理心數 思 量 此初觀理 則異餘凡 謂思人空 則是二乘 若觀法空 則是菩薩 故攝論云 初修觀則是凡夫菩薩 以此文證 初學觀 者 雖未斷結 即是菩薩 以能解理同大聖故 說則合理 一一可依 寶篋經云 猶如迦陵頻伽鳥王卵中鳥子 其嘴未現 便出 迦陵頻伽妙聲 佛法卵中諸菩薩等 未壞我見 未出三界 然能演出佛法妙音 謂空無相無作行音 迦陵頻伽 至孔雀群 終不 鳴呼 還至迦陵頻伽鳥中 乃須鳴呼 菩薩若至一切聲聞緣覺眾中 終不演說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至菩薩眾 爾乃演說 以此文 證 凡夫地中 過雖未盡 不妨深解 說有理者 皆可信受 但諸凡夫說有理者 皆是宿習 非今始學 若非宿習 今學至老 唯謂他語 自仍迷理 以迷理故 雖得多言 未解權實 說則乖理 若解理者 不揀尊幼 但求道不求事 依法不依人 如阿濕 婆恃 因舍利弗見之求法 即偈答言 我年既幼稚 學日又初淺 豈能宣至真 廣說如來義 舍利弗言 可略說其要 便說偈 言 諸法因緣生 是法說因緣 是法因緣盡 大師如是說 舍利弗一聞即獲初果 轉教目連 再說得道 以此證知 智人求法 唯重他德 不恥下就 不同凡愚我慢自高 雖知他勝 恥不肯學 凡夫無始不能入道 多皆由此不能求法 故諸愚人 迷實教 者 未能自悟 唯應訪德 以迷理者 雖有世智 若無勝友 常迷道故 如勝天王般若經云 如生盲人不能見色 如是煩惱盲諸 眾生 不能見法 如人有眼 無外光明 不能見色 行人如是 雖有智慧 無善知識 不能見法 以此證知 人雖有智 未能自 悟 要須良友 故付法藏經云 善知識者 即是得道全分因緣 佛自勸人 逐善知識 不合守愚 一生虛過 是故諸佛有遺旨 但令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菩薩尚變身作畜生 為人說法 顯此奇異 令聞者信受 皆令悟道 入平等法 豈令心生高下 耶 故華嚴演義 難云 此旨微密 極位方知 何以凡情 輒窺大教 釋云 依憑教理 聖教許故 涅槃經云 具縛凡夫 能知 如來祕密之藏 毘盧遮那品頌云 如因日光照 還見於日輪 以佛智慧光 見佛所行道 即因佛教能了教也 今宗鏡中 始終引 佛智慧之教光 顯佛所行之道跡 若深信者 則是以眾生之心光 見眾生之行跡 若難云 凡夫不合知者 斯乃邪見不信人耳 故大集經云 若有人言 我異佛異 當知是人 即魔弟子 又云 了了見者 知一切法無二相也 又云 觀諸法等 名之為佛 所以學人問忠國師云 如來說般若 即非般若 是名般若 既盡是非 云何是般若 答 能見非名者是般若 問 佛亦如是說 答 古今不異 得則千佛等心 萬聖同轍 問 諸佛方便教門 皆依眾生根起 根性不等 法乃塵沙 三十七品助道之門 五十二位修行之路 云何唯立一心以為宗鏡 答 此一心法 理事圓備 是大悲父 般若母 法寶藏 萬行原 以一切法界 十方諸佛 諸大菩薩 緣覺聲聞 一切眾生皆同 此心 諸佛已覺 眾生不知 今為未知者 方便直指 以本具故不虛 以應得故非謬 故華嚴經頌云 譬如世間人 聞有寶藏

13 處 以其可得故 心生大歡喜 寶藏處者 即眾生心 纔入信門 自然顯現 方悟從來具足 豈假功成 始知本性無差 非因行 得 可謂最靈之物 至道之原 絕妙之門 精實之義 為凡聖根本 作迷悟元由 如萬物得地而發生 萬行證理而成就 諸門競 入 眾德攸歸 作千聖趣道之基 為諸佛出世之眼 是以若了自心 頓成佛慧 可謂會百川為一濕 摶眾塵為一丸 融鐶釧為一 金 變酥酪為一味 如華嚴經頌云 不能了自心 焉能知佛慧 阿差末經云 但正自心 不尚餘學 禪要經云 內照開解 即大 乘門 見自心性 謂之曰照 眾聖所遊 謂之曰門 入楞伽經偈云 心具於法藏 離無我見垢 世尊說諸行 內心所知法 月燈 三昧經偈云 若有受持是一法 能順菩薩正修行 因此一法功德故 速得成於無上道 勝鬘經云 世尊 我見攝受正法 有斯大 力 如來以此為眼 為法根本 為引導法 為通達法 釋曰 所言正法者 即第一義心也 心外妄計 理外別求皆墮邊邪 迷於 正見 所以得為如來正眼 攝盡十方之際 照窮法界之邊 總歸一心 是名攝受正法 起信論云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 一切凡 夫 聲聞緣覺 菩薩諸佛 無有增減 非前際生 非後際滅 常恒究竟 從無始來 本性具足一切功德 謂大智慧光明義 遍照 法界義 如實了知義 本性清淨心義 常樂我淨義 寂靜不變自在義 如是等過恒沙數 非同非異 不思議佛法 無有斷絕 依 此義故 名如來藏 亦名法身 問 上說真如離一切相 云何今說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 雖實具有一切功德 然無差別相 彼一切法 皆同一味一真 離分別相 無二性故 以依業識等生滅相 而立彼一切差別之 相 此云何立 以一切法 本來唯心 實無分別 以不覺故 分別心起 見有境界 名為無明 心性本淨 無明不起 即於真 如 立大智慧光明義 若心生見境 則有不見之相 心性無見 則無不見 即於真如 立遍照法界義 若心有動 則非真了知 非本性清淨 非常樂我淨 非寂靜 是變異 不自在 由是具起過於恒沙虛妄雜染 以心性無動故 即立真實了知義 乃至過於 恒沙清淨功德相義 若心有起 見有餘境可分別求 則於內法有所不足 以無邊功德 即一心自性 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 是故 滿足過於恒沙非一非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無有斷絕 故說真如名如來藏 亦復名為如來法身 然此一心 非同凡夫 妄認緣慮 能推之心 決定執在色身之內 今遍十方世界 皆是妙明真心 如入法界品云 華藏世界海中 無問若山若河 大地虛空 草木 叢林 塵毛等處 無不咸稱真法界 具無邊德 故先德云 元亨利貞 乾之德也 始於一氣 常樂我淨 佛之德也 本乎一心 專一氣而致柔 修一心而成道 心也者 沖虛粹妙 炳煥靈明 無去無來 冥通三際 非中非外 朗徹十方 不滅不生 豈四山 之可害 離性離相 奚五色之能盲 處生死流 驪珠獨耀於滄海 踞涅槃岸 桂輪孤朗於碧天 大矣哉 萬法資始也 萬法虛 偽 緣會而生 生法本無 一切唯識 識如幻夢 但是一心 心寂而知 目之圓覺 彌滿清淨 中不容他 故德用無邊 皆同一 性 性起為相 境智歷然 相得性融 身心廓爾 方之海印 越彼太虛 恢恢焉 晃晃焉 逈出思議之表也 又先德云 如來藏 者 即一心之異名 何謂一心 謂真妄染淨一切諸法無二之性 故名為一 此無二處 諸法中實 不同虛空 性自神解 故名為 心 是以若於外別求 從他妄學者 猶如鑽氷覓火 壓沙出油 以氷砂非油火之正因 欲求濟用 徒勞功力 又若但修漸行 空 住權乘 則似畫無膠 如坏未鍛 以坏畫非堅牢之器 欲求究竟 無有是處 若能諦了自心 不妄外求者 如從木出火 從麻出 油 不壞正因 速得成辦 又如畫得膠 如坏經火 堪成器用 事不唐捐 凡有施為 悉皆究竟 若未信入 取捨萬端 隨境生 迷 為法所害 不觀空以遣累 但取空而廢善 不達有以興慈 但著有而起罪 皆為不了空有一心 致茲得失 若入宗鏡 纔發 心時 非唯行成 理即頓具 便同古佛 一際無差 如大涅槃經云 拘尸那城 有旃陀羅 名曰歡喜 佛記是人 由一發心 當 於此界千佛數中 速成無上正真之道 法華玄義云 心法者 前所明法 豈得異心 但眾生法太廣 佛法太高 於初學為難 然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別者 但自觀己心則為易 涅槃經云 一切眾生 具足三定 上定者 謂佛性也 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上 能兼下 即攝得眾生法也 華嚴經云 遊心法界如虛空 則知諸佛之境界 法界即中也 虛空即空也 心佛即假也 三種即佛境 界也 是為觀心 仍具佛法 又遊心法界者 觀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 於十界中 必屬一界 若屬一界 即具百界千法 於一念 中 悉皆備足 此心幻師 於一日夜 常造種種眾生 種種五陰 種種國土 所謂地獄界 假實國土 乃至佛界 假實國土 行 人當自選擇 何道可從 又如虛空者 觀心自生心 不須藉緣 有心 心無生力 心無生力 緣亦無生 心緣名無 合云何有 合尚叵得 離則不生 尚無一生 況有百界千法耶 以心空故 從心所生 一切皆空 此空亦空 若空 非空 點空 設假 假 亦非假 無假無空 畢竟清淨 豈止三觀 萬行 乃至十方虛空 尚從心變 豈況空中所生物像 如首楞嚴經頌云 空生大覺 中 如海一漚發 所以華嚴疏云 空有二法 俱稱真之理 則有與空皆性空也 鈔釋云 空有稱真之理者 此空是外空 若以理 空對外空 外空離法 是斷滅空 理空即名為真空 若以外空亦心現 亦由對色 滅色方顯 則此斷空 從緣無性 即性空也 故十八空中明大者 謂十方空 即十方虛空 亦是性空矣 所以千聖付囑 難遇機緣 若對上根 豁然可驗 如寒山子詩云 自 古多少聖 語路苦叮嚀 人根性不等 高下有利鈍 真佛不肯信 置功抂受困 不如心淨明 便是心王印 先德云 欲知法要 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 入道要門 此心門者 三世之佛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一乘法者 一 心是 但守一心 即心真如門 一切諸法 無有缺少 一切法行 不出自心 唯心自知 更無別心 心無形色 無根無住 無生 無滅 亦無覺觀可行 若有可觀行者 即是受想行識 非是本心 皆是有為功用 諸祖只是以心傳心 達者印可 更無別法 如 華嚴經中 文殊童子 化五百童子 發菩提心 唯一人 善財童子 達本心原 遊一百一十城 問菩提萬行 所學三昧門 皆如 幻化而無實體 故知從心所生 皆同幻化 但直了真心 自然真實 如唯識樞要云 依境教理行果 五唯識中 此論有義 但明 境唯識 捨離心外取境 一切境不離心故 有義 但說教唯識 成論本教 釋彼說故 有義 但取理唯識 成立本教所說之理 分別唯識性相故 有義 但取行唯識 明五位修唯識行故 有義 但取果唯識 求大果故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故 乃至今 釋彼說 唯取教理 說 依教理 成彼性相 性相即攝一切盡故 一切皆取 於理為勝 是知唯識之理 成佛正宗 但以理該 羅 無法不是 故云萬法唯識 述宗鏡之正意 窮祖佛之本懷 唯以一法逗一機 更無別旨 故法華經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 乘法 大涅槃經云 師子吼者 是決定說 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 又云 眾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問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者 此該萬法 應別立真如為宗 答 真如是識性 識既該萬法 即是有為無為諸法平等之性 故經云 未曾有一法 而出於法性 司馬彪云 性者 人之本也 蔡邕云 性者 心之本也 故古師云 唯識論 是十支中高建法幢支 何法而不收 何宗而不立 唯以簡為義 識以了為義 離 識之外 無別唯體 即識 有遮心外之用 故名為唯 唯之名獨 性相俱收 真如是識性 依他相分色等是識相 心所 以識為

14 主 皆不離識故 總名唯識 又問 三界是有漏法 由屬三界愛結所繫 故名三界 其無為無漏法 不為三界愛結所繫 即不名三界法 經何故但言三界唯 心 即不攝無為無漏等法 此豈非唯識 而但言三界耶 答 三界所治 迷亂之法 尚名唯識 無為無漏法 性是能治 體非迷亂 不說自成 故但言三界唯心也 又諸部總句 有為無 為 染淨諸法 皆心為本 薩婆多等云 無為由心故顯 有為由心故起 由心起染淨法 勢用緣強故 說心為本 問 立心為宗 具幾功德之門 能起見聞之信 答 真心自體 非言所詮 湛如無際之虛空 瑩若圓明之淨鏡 毀讚不及 義理難通 以功德過患二門 絕對待故 今依先德 約相分別心 略有五義 一遠離所取差別之相 二解脫能取分別之執 三遍三際無所不等 四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五不墮有無一 異等邊 超心行處 過言語道 又此無住之心 雙泯二諦 故無出俗入真之異 既無出入 不在空有 故經言 心處無在 無在 之處 唯是一心 一心之體 本來寂滅 不可以有無處所窮其幽迹 不可以識智詮量談其妙體 唯有入者 只在心知 如擣萬種 而為香丸 爇一塵而具足眾氣 似入大海水中浴 掬微滴而已用百川 執礫而盡成真金 攬草而無非妙藥 空器悉盈甘露之味 滿室唯聞薝蔔之香 眾義同歸 若太虛包含於萬像 千途競入 猶多影靡礙於澄潭 若論一心性起功德 無盡無邊 豈以有量之 心 讚無為之德 任盡神力 未述一毫 以信入之人 悉皆現證 即凡即聖 感應非虛 堅信不移 法空之虛聲自息 明誠可 驗 靈潤之野焰俄停 豈假神通 心魔頓絕 匪憑他術 識火自消 除不肖人 焉明斯旨 如昔人云 依智不依識者 謂識現 行 隨塵分別 眼色耳聲 耽迷不覺 大聖示教 境是自心 下愚氷執 塵為識外 今人口誦其空 心未亡有 騰空不起 入火 逾難 俱是心相封迷故爾 後得通達 隨心轉用 豈不同鳥之遊空 自常如是 布之火浣 不足怪也 但群生識性不同 致令大 聖隨情別說 然據至道 但是自心 故經云 三界上下 法義唯心 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 又云 如如與真際 涅槃及法界 種 種意生身 我說為心量 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 終窮至實 畢到斯原 隨流感果 還宗了義 問 一心為宗 可稱綱要者 教中何故 廣談諸道 各立經宗 答 種種諸法雖多 但是一心所作 於一聖道 立無量名 如一火因然 得草火木火種種之號 猶一水就用 得或羹或酒多多之 名 此一心門 亦復如是 對小機而稱小法 逗大量而號大乘 大小雖分 真性無隔 若決定執佛說有多法 即謗法輪 成兩舌 之過 故經云 心不離道 道不離心 如大涅槃經云 爾時世尊 讚迦葉菩薩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典 所有祕密 故作是問 善男子 如是諸經 悉入道諦 善男子 如我先說 若有信道 如是信道 是信根本 是能佐助菩提之 道 是故我說 無有錯謬 善男子 如來善知無量方便 欲化眾生 故作如是種種說法 善男子 譬如良醫 識諸眾生種種病 原 隨其所患 而為合藥 并藥所禁 唯水一種 不在禁例 或服薑水 或甘草水 或細辛水 或黑石蜜水 或阿摩勒水 或尼 婆羅水 或鉢晝羅水 或服冷水 或服熱水 或蒲萄水 或安石榴水 善男子 如是良醫 善知眾生所患種種 藥雖多禁 水不 在例 如來亦爾 善知方便 於一法相 隨諸眾生 分別廣說種種名相 彼諸眾生 隨所說受 受已修習 除斷煩惱 如彼病 人 隨良醫教 所患得除 復次善男子 如有一人 善解眾語 在大眾中 是諸大眾 熱渴所逼 咸發聲言 我欲飲水 我欲飲 水 是人即時以清冷水 隨其種類 說言是水 或言波尼 或言欝持 或言娑利藍 或言婆利 或言波耶 或言甘露 或言牛 乳 以如是等無量水名 為大眾說 善男子 如來亦爾 以一聖道 為諸聲聞種種演說 從信根等 至八聖道 復次善男子 譬 如金師 以一種金 隨意造作種種瓔珞 所謂鉗鎖鐶釧 釵鐺天冠臂印 雖有如是差別不同 然不離金 善男子 如來亦爾 以 一佛道 隨諸眾生 種種分別 而為說之 或說一種 所謂諸佛一道無二 復說二種 所謂定慧 復說三種 謂見慧智 復說四 種 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 乃至復說二十道 所謂十力四無所畏 大慈大悲 念佛三昧 三正念處 善男子 是道一體 如 來昔日為眾生故 種種分別 復次善男子 譬如一火 因所然故 得種種名 所謂木火草火 糠火[麩-夫+戈]火 牛馬糞火 善 男子 佛道亦爾 一而無二 為眾生故 種種分別 復次善男子 譬如一識 分別說六 若至於眼 則名眼識 乃至意識 亦復 如是 善男子 道亦如是 一而無二 如來為化諸眾生故 種種分別 復次善男子 譬如一色 眼所見者 則名為色 耳所聞 者 則名為聲 鼻所嗅者 則名為香 舌所甞者 則名為味 身所覺者 則名為觸 善男子 道亦如是 一而無二 如來為欲化 眾生故 種種分別 善男子 以是義故 以八聖道分 名道聖諦 善男子 是四聖諦 諸佛世尊次第說之 以是因緣 無量眾生 得度生死 又云 若言十善十惡 可作不可作 善道惡道 白法黑法 凡夫謂二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實性 陀 羅尼經 云無有一切諸法 是名一字法門 又經云 佛言 三世諸佛所說之法 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 故知此一心門 能成至 道 若上根直入者 終不立餘門 為中下未入者 則權分諸道 是以祖佛同指 賢聖冥歸 雖名異而體同 乃緣分而性合 般若 唯言無二 法華但說一乘 淨名無非道場 涅槃咸歸祕藏 天台專勤三觀 江西舉體全真 馬祖即佛是心 荷澤直指知見 又教 有二種說 一顯了說 二祕密說 顯了說者 如楞伽密嚴等經 起信唯識等論 祕密說者 各據經宗 立其異號 如維摩經以不 思議為宗 金剛經以無住為宗 華嚴經以法界為宗 涅槃經以佛性為宗 任立千途 皆是一心之別義 何者 以真心妙體 不在 有無 智不能知 言不可及 非情識思量之境界 故號不思議 體虛相寂 絕待靈通 現法界而無生 超三世而絕跡 故號之無 住 竪徹三際 橫亘十方 無有界量 邊表不可得 故稱法界 為萬物之根 由作群生之元始 在凡不減 處聖非增 靈覺昭 然 常如其體 故曰佛性 乃至或名靈臺妙性 寶藏神珠 悉是一心 隨緣別稱 經云 三阿僧祇百千名號 皆是如來之異名 只為不知諸佛方便 迷名著相 隨解成差 但了斯宗豁然空寂 有何名相 可得披陳 如龍王一味之雨 隨人天善惡之業 所雨 不同 各見差別 華嚴經云 譬如娑竭羅龍王 欲現龍王 大自在力 饒益眾生 咸令歡喜 從四天下 乃至他化自在天處 及 於地上 於一切處 所雨不同 所謂於大海中雨清冷水 名為無斷絕 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 種樂音 名為美妙 於化樂天 雨大摩尼寶 名為放大光明 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 名為垂髻 於夜摩天雨大妙華 名為種種莊嚴具 於三十三天雨眾妙香 名 為悅意 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 名為覆蓋 於龍王宮雨赤真珠 名為踊出光明 於阿脩羅宮雨諸兵仗 名為降伏怨敵 於北欝單 越雨種種華 名曰開敷 餘三天下 悉亦如是 然各隨其處 所雨不同 雖彼龍王 其心平等 無有彼此 但以眾生善根異故 雨有差別 是以龍王一味之雨 隨諸天感處不同 猶如諸佛一心法門 逐眾生見時有別 宗鏡錄卷第二

15 丙午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16 宗鏡錄卷第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教明一切萬法 至理虛玄 非有無之詮絕自他之性 若無一法自體 云何立宗 答 若不立宗 學何歸趣 若論自他有無 皆是眾生識心分別 是對治門 從相待有 法身自體 中實理心 豈同幻有 不隨幻 無 楞伽經云 佛言 大慧 譬如非牛馬性 牛馬性 其實非有非無 彼非無自相 古釋云 馬體上不得說牛性是有是無 然非 無馬自體 以譬法身上不得說陰界入性是有是無 然非無法身自相 此法空之理 超過有無 即法身之性 然有趣有向 智背天 真 無得無歸情生斷滅 但有之不用求真規宛爾 無之自然足 妙旨煥然 則寂爾有歸 恬然無間 頓超能所 不在有無 可謂 真歸 能通至道矣 問 以心為宗 如何是宗通之相 答 內證自心第一義理 住自覺地 入聖智門 以此相應 名宗通相 此是行時 非是解時 因解成行 行成解絕 則言說道 斷 心行處滅 如楞伽經云 佛告大慧 宗通者 謂緣自得勝進相 遠離言說文字妄想 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 遠離一切虛妄覺 想 降伏一切外道眾魔 緣自覺趣光明輝發 是名宗通相 所以悟心成祖 先聖相傳 故達磨大師云 明佛心宗 寸無差悟 行 解相應 名之曰祖 又偈云 亦不覩惡而生慊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愚而近賢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 過量 通佛心 兮 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 名之曰祖 問 悟道明宗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云何說其行相 答 前已云 諸佛方便 不斷今時 密布深慈 不令孤棄 已明達者 終不發言 只為因疑故 問因問故答 此是本師 於楞伽 會上 為十方諸大菩薩 來求法者 親說此二通 一宗通 二說通 宗通為菩薩 說通為童蒙 祖佛俯為初機童蒙 少垂開示 此約說通 只為從他覓法 隨語生解 恐執方便為真實 迷於宗通 是以分開二通之義 宗通者 謂緣自得勝進相 遠離言說文 字妄想 乃至緣自覺趣光明輝發 若親到自覺地 光明發時 得云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如群盲眼開 分明照境 驗象真體 終 不摸其尾牙 見乳正色 豈在談其鵠雪 當此具眼人前 若更說示 則不得稱知時名為大法師 實見月人 終不觀指 親到家 者 自息問程 唯證相應 不俟言說 終不執指為月 亦不離指見月 如大涅槃經云 譬如有王 告一大臣 汝牽一象 以示盲 者 爾時大臣 受王勅已 多集眾盲 以象示之 時彼眾盲 各以手觸 大臣即還 而白王言 臣已示竟 爾時大王 即喚眾 盲 各各問言 汝見象耶 眾盲各言 我已得見 王言 象為何類 其觸牙者 即言 象形 如蘆菔根 其觸耳者 言象如箕 其觸頭者 言象如石 其觸鼻者 言象如杵 其觸脚者 言象如木臼 其觸脊者 言象如床 其觸腹者 言象如瓮 其觸尾者 言象如繩 善男子 如彼眾盲 不說象體 亦非不說 若是眾相 悉非象者 離是之外 更無別象 善男子 王喻如來應正遍 知 臣喻方等大涅槃經 象喻佛性 盲喻一切無明眾生 是諸眾生聞佛說已 或作是言 色是佛性 何以故 是色雖滅 次第相 續 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常色 如來色者 常不斷故 是說色名為佛性 譬如真金 質雖遷變 色常不異 或時作釧 作盤 然其黃色初無改易 眾生佛性 亦復如是 質雖無常 而色是常 以是故 說色為佛性 乃至說受想行識等為佛性 又有 說言 離陰有我 我是佛性 如彼盲人 各各說象 雖不得實 非不說象 說佛性者 亦復如是 非即六法 不離六法 善男 子 是故我說眾生佛性 非色不離色 乃至非我不離我 善男子 有諸外道 雖說有我 而實無我 眾生我者 即是五陰 離陰 之外 更無別我 善男子 譬如莖葉鬚臺 合為蓮華 離是之外 更無別華 又佛言 善男子 是諸外道 癡如小兒 無慧方 便 不能了達 常與無常 苦與樂 淨不淨 我無我 壽命非壽命 眾生非眾生 實非實 有非有 於佛法中 取少許分 虛妄 計有 常樂我淨 而實不知常樂我淨 如生盲人 不識乳色 便問他言 乳色何似 他人答言 色白如貝 盲人復問 是乳色 者 如貝䩕耶 答言不也 復問 貝色為何似耶 答言 猶稻米粖 盲人復問 乳色柔軟 如稻米粖耶 稻米粖者 復何所似 答言 猶如雨雪 盲人復言 彼稻米粖冷如雪耶 雪復何似 答言 猶如白鵠 是生盲人 雖聞如是四種譬喻 終不能得識乳真 色 是諸外道 亦復如是 終不能識常樂我淨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我佛法中 有真實諦 非於外道 夫真實諦者 宗鏡所歸 未聞悟時 不信解者 所有說法 及自修行 皆成生滅折伏之門 不入無生究竟之道 如菴提遮女經云 爾時文殊師利 又問 曰 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 為生所留者不 答曰有 雖自明見 其力未充 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又問曰 頗有無知不識生性 而 畢竟不為生所留者不 答曰無 所以者何 若不見生性 雖因調伏 少得安處 其不安之相 常為對治 若能見生性者 雖在不 安之處 而安相常現前 若不如是知者 雖有種種勝辯談說 甚深典籍 而即是生滅心 說彼實相密要之言 如盲辯色 因他語 故 說得青黃赤白黑 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 今不能見諸法者 亦復如是 但今為生所生 為死所死者 而有所說者 乃於其 人 即無生死之義耶 若為常無常所繫者 亦復如是 當知大得空者亦不自得空 故說有空義耶 故知能了萬法無生之性 是為 得道 大般若經云 佛言 善現 以一切法空無所有 皆不自在 虛誑不堅 故一切法 無生無起 無知無見 復次善現 一切 法性 無所依止 無所繫屬 由此因緣 無生無起 無知無見 華嚴經云 如實法印 印諸業門 得法無生 住佛所住 觀無生 性 印諸境界 諸佛護念 發心迴向 與諸法性 相應迴向 入無作法 成就所作方便 是以不了唯心之旨 未入宗鏡之人 向 無生中 起貪癡之垢 於真空內 著境界之緣 以為對治 成其輪轉 若能返照 心境俱寂 如諸法無行經云 若菩薩見貪欲 際 即是真際 見瞋恚際 即是真際 見愚癡際 即是真際 則能畢滅業障之罪 乃至凡夫愚人 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 自見其 身 亦見他人 以是見故 便起身口意業 乃至不見佛 不見法 不見僧 是則不見一切法 若不見一切法 於諸法中 則不生 疑 不生疑故 則不受一切法 不受一切法故 則自寂滅 不思議佛境界經云 爾時世尊 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 童子 汝能了 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 世尊 我已了知 佛言 童子 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 世尊 一切 凡夫 起貪瞋癡處 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 童子 云何一切凡夫 起貪瞋癡處 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 世 尊 一切凡夫 於空無相無願法中 起貪瞋癡 是故一切凡夫 起貪瞋癡處 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 童子 空豈是有法 而言於中 有貪瞋癡 文殊師利菩薩言 世尊 空是有 是故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 童子 空云何有 貪瞋癡 復云何有 文殊 師利菩薩言 世尊 空以言說故有 貪瞋癡 亦以言說故有 如佛說 比丘有 無生無起 無作無為 非諸行法 此無生無起

17 無作無為非諸行法 非不有 若不有者 則於生起作為諸行之法 應無出離 以有 故言出離耳 此亦如是 若無有空 則於貪 瞋癡 無有出離 以有 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中觀論偈云 從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 法 及於非法 直釋偈 意 法即是有 如色心等 非法是無 如兔角等 若從法生法 如母生子 法生非法 如人生石女兒 從非法生法 如兔角生 人 從非法生非法者 如龜毛生兔角 故般若假名論云 復有念言 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 佛法即一非是無邊 是故經言 如來 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佛法謂何 即無所得 未曾一法 有可得性 是故一切 無非佛法 云何一切 皆無所得 經云 一切法 者 即非一切法 云何非耶 無生性故 若無生即無性 云何名一切法 於無性中 假言說故 一切法無有性者 即是眾生如來 藏性 龐居士偈云 劫火燃天天不熱 嵐風吹動不聞聲 百川競注海不溢 五嶽名山不見形 澄清靜慮無蹤跡 千途盡總入無 生 故知諸法從意成形 千途因心有像 一念澄寂 萬境曠然 元同不二之門 盡入無生之旨 所以傅大士行路難云 君不見 諸法但假空施設 寂靜無門為法門 一切法中心為主 余今不復得心原 究撿心原既不得 當知諸法併無根 又無生有二 如通 心論云 一法性無生 妙理言法 至虛言性 本來自爾 名曰無生 二緣起無生 夫境由心現 故不從他生 心籍境起 故不自 生 心境各異 故不共生 相因而有 故不無因生 亦云 一理無生 圓成實性 本不生故 二事無生 緣生之相 即無生故 止觀云 若釋金剛經 即轉無生意 度入不住門中 種種不住 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等布施 雖諸法不住 以無住法住般若 中 即是入空 以無住法住世諦 即是入假 以無住法住實相 即是入中 此無住慧 即是金剛 三昧 能破盤石沙礫 徹至本 際 又如釋迦牟尼入大寂定金剛三昧 天親無著論 開善廣解 詎出無生無住之意 若得此意 千經萬論 豁矣無疑 此是學觀 之初章 思議之根本 釋異之妙慧 入道之指歸 綱骨曠大 事理具足 一解千從 法門自在 故知一切諸法 皆從無生性空而 有 有而非有 不離俗而常真 非有而有 不離真而恒俗 則幻有立而無生顯 空有歷然 兩相泯而雙事存 真俗宛爾 斯則無 生而無不生 不住二邊矣 如古德頌云 無生終不住 萬像徒流布 若作無生解 還被無生固 問 以心為宗 理須究竟 約有情界 真妄似分 不可雷同 有濫圓覺 如金鍮共爇 真偽俄分 砂米同炊 生熟有異 未審以 何心為宗 答 誠如所問 須細識心 此妙難知 唯佛能辯 只為三乘慕道 見有差殊 錯指妄心 以為真實 認妄賊而為真子 劫盡家 珍 收魚目以作驪珠 空迷智眼 遂使愚癡之子 陷有獄之重關 邪倒之人 溺見河之駭浪 戲熾焰於朽宅 忘苦忘疲 臥大夢 於長宵 迷心迷性 皆為執斯緣慮 作自己身 遺此真心 認他聲色 斯則出俗外道 在家凡夫之所失也 乃至三乘慕道 法 學 禪宗 亦迷此心 執佛方便 致使教開八網 乘對四機 越一念而遠驟三祇 功虛大劫 離寶所而久淹化壘 跡困長衢 斯 即權機小果 乃至禪宗不得意者之所失也 所以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種種顛倒 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 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猶如煮砂欲 成嘉饌 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云何二種 阿難 一者 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 與諸眾生 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 二者 無 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 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釋 曰 此二種根本 即真妄二心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者 即根本無明 此是妄心 最初迷一法界 不覺忽起而有其念 忽起即是無 始 如睛勞華現 睡熟夢生 本無元起之由 非有定 生之處 皆自妄念 非他外緣 從此成微細業識 則起轉識 轉作能心 後起現識 現外境界 一切眾生 同用此業轉現等三識 起內外攀緣 為心自性 因此生死相續 以為根本 二者無始菩提 涅 槃元清淨體者 此即真心 亦云自性清淨心 亦云清淨本覺 以無起無生 自體不動 不為生死所染 不為涅槃所淨 目為清 淨 此清淨體 是八識之精元 本自圓明 以隨染不覺不守性故 如虛谷任響 隨緣發聲 此亦如然 能生諸法 則立見相二 分 心境互生 但隨染淨之緣 遺此圓常之性 如水隨風 作諸波浪 由此眾生 失本逐末 一向沈淪 都不覺知 枉受妄苦 雖受妄苦 真樂恒存 任涉昇沈本覺不動 如水作波 不失濕性 唯知變心作境 以悟為迷 從迷積迷 空歷塵沙之劫 因夢生 夢 永昏長夜之中 故經云 當知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 轉 以不了不動真心 而隨輪迴妄識 此識無體 不離真心 元於無相真原 轉作有情妄想 如風起澄潭之浪 浪雖動而常居不 動之源 似瞖生空界之華 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 瞖消空淨 浪息潭清 唯一真心 周遍法界 又此心不從前際生 不居中際 住 不向後際滅 昇降不動 性相一如 則從上稟受 以此真心為宗 離此修行 盡縈魔羂 別有所得 悉陷邪林 是以能動深 慈 倍生憐愍 故二祖求此妄心不得 初祖於是傳衣 阿難執此妄心 如來所以呵斥 如經云 佛告阿難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願出生死 今復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 屈五輪指 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 汝何所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 舉臂屈指為光明拳 耀我心目 佛言 汝將誰見 阿難言 我與大眾 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 如來屈指為光明拳 耀 汝心目 汝目可見 以何為心 當我拳耀 阿難言 如來現今徵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 我將為心 佛言 咄 阿難 此非汝心 阿難 矍然避座 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想相 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 至于今生 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佛寵弟 心愛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 歷恒沙國土 承事諸佛 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 行諸一切難行法事 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不是 心者 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云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眾無不疑惑 唯垂大悲 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 開示阿難 及諸大眾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於師子座 摩阿難頂而告之言 如來常說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 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阿難 若諸世界 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 詰其根元 咸有體性 縱令虛空 亦有名貌 何況 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無體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 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別有全 性 如汝今者 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內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我非勅汝執為非心 但汝於 心 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 即真汝心 若分別性 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塵非常住 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 兔角 則汝法身同於斷滅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古釋云 能推者 即是妄心 皆有緣慮之用 亦得名心 然不是真心 妄心是真 心上之影像 故云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 妙心中所現物 若執此影像為真 影像滅時 此心即斷 故云若執緣塵 即同斷 滅 以妄心攬塵成體 如鏡中之像 水上之泡 迷水執波 波寧心滅 迷鏡執像 像滅心亡 心若滅時 即成斷見 若知濕性不 壞 鏡體常明 則波浪本空 影像元寂 故知諸佛境智 遍界遍空 凡夫身心 如影如像 若執末為本 以妄為真 生死現時 方驗不實 故古聖云 見鑛不識金 入爐始知錯 問 真妄二心 各以何義名心 以何為體 以何為相

18 答 真心以靈知寂照為心 不空無住為體 實相為相 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 無性為體 攀緣思慮為相 此緣慮覺了能知之妄 心 而無自體 但是前塵 隨境有無 境來即生 境去即滅 因境而起 全境是心 又因心照境 全心是境 各無自性 唯是因 緣 故法句經云 焰光無水 但陽氣耳 陰中無色 但緣氣耳 以熱時炎氣 因日光爍 遠看似水 但從想生 唯陽氣耳 此虛 妄色心 亦復如是 以自業為因 父母外塵為緣 和合似現色心 唯緣氣耳 故圓覺經云 妄認六塵緣影 為自心性 故知此能 推之心 若無因緣 即不生起 但從緣生 緣生之法 皆是無常 如鏡裏之形 無體 而全因外境 似水中之月 不實 而虛現 空輪 認此為真 愚之甚矣 所以慶喜執而無據 七處茫然 二祖了而不生 一言契道 則二祖求此緣慮不安之心不得 即知真 心遍一切處 悟此為宗 遂乃最初紹於祖位 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 乃至於五陰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 七大性 一一微細窮 詰 徹底 唯空 皆無自性 既非因緣自他和合而有 又非自然無因而生 悉是意言識想分別 因茲豁悟妙明真心 廣大含容遍 一切處 即與大眾俱達此心 同聲讚佛 故經云 爾時阿難 及諸大眾 蒙佛如來 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罣礙 是諸大 眾 各各自知 心遍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圓 含裏十方 反觀 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 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了然自知 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於如來前 說偈讚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消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即同初 祖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問 真心行相 有何證文 答 持世經云 菩薩觀心 心中無心相 是心從本以來 不生不起 性常清淨 客塵煩惱染 故有分別 心不知心 亦不見心 何以故 是心空 性自空 故根本無所有 是心無有一定法 定法不可得故 是心無法 若合若散 是心前後際不可得 是心無 形 無能見者 心不自見 不知自性 乃至是人 爾時 不分別是心是非心 但善知心無生相 通達是心無生性 何以故 心無 決定性 亦無決定相 乃至不得心垢相 不得心淨相 但知是心 常清淨相 大般若經云 於一切法 雖無所取 而能成辦一切 事業 釋曰 若了自心 無事不辦 或妄取前境界 却成內自不足 所以金剛三昧經云 菩薩觀本性相 謂自滿足 千思萬慮不 益道理 徒為動亂 失本心王 論釋云 無量功德 即是一心 一心為主 故名心王 生滅動亂 違此心王 不得還歸 故言失 也 又心者 統攝諸法 一切最勝 無一法而不攝 王者 統御四海 八表朝宗 無一民而不臣 故如幻三昧經云 不求諸法 是名己身 進趣大乘方便經云 真如實觀者 思惟心性 無生無滅 不住見聞覺知 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問 心能作佛 心作眾生 以了真心 故成佛 以執妄心 故成眾生 若成佛 皆具圓通五眼 無漏五陰 故經云 滅無常色 獲得常色 又云 妙色湛然常安住 又云 善能分別諸法相 云何說真心 不住見聞覺知 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答 若是妄心見聞 須假因緣能所生起 如云 眼具九緣生等 若無色空和合之緣 見性無由得發 五根亦然 皆仗緣起 斯則 緣會而生 緣散而滅 無自主宰 畢竟性空 如楞伽經偈云 心為工技兒 意如和技者 五識為伴侶 妄想觀技眾 如歌舞立技 之人 隨他拍轉 拍緩則步緩 拍急則步急 五根亦如是 但隨意轉 如云 身非念輪 隨念而轉 何者 意地若生 身輪動 作 意地若息 根境寂然 真心則不爾 常照常現 鐵圍不能匿其輝 遍界遍空 穹蒼不能覆其體 非純非雜 萬法不能隱其 真 無住無依 塵勞不能易其性 豈假前塵發耀 對境生知 自然寂照靈知 湛然無際 故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 如是六根 由彼覺明 有明明覺 失彼精了 黏妄發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 無有見體 離動離靜 元無聽質 無通無塞 嗅性不生 非變 非恬 甞無所出 不離不合 覺觸本無 無滅無生 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 恬變通塞 生滅暗明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隨拔一根 脫黏內伏 伏歸元真 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 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由是六 根互相為用 阿難 汝豈不知 今此會中 阿那律陀 無目而見 跋難陀龍 無耳而聽 殑伽神女 非鼻聞香 驕梵鉢提 異舌 知味 舜若多神 無身有觸 如來光中 映令暫現 既為風質 其體元無 諸滅盡定 得寂聲聞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 久滅意 根 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阿難 今汝諸根 若圓拔已 內瑩發光 如是浮塵 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如湯消氷 應念化成無上知 覺 阿難 如彼世人 聚見於眼 若令急合 暗相現前 六根黤然 頭足相類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 彼雖不見 頭足一辯 知覺 是同 緣見因明 暗成無見 不明自發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根塵既消 云何覺明 不成圓妙 釋曰 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者 此 先明世見 非眼莫觀 若令急合 則無所見 與耳等 五根相似 彼人以手 循體外繞 雖不假眼 而亦自知 此況真見 不藉 外境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者 此牒世間眼見 須仗明暗因緣 根塵和合 方成於見 無見 不明自發者 此正明真見之時 見性 非眼 既不屬眼 又何假明暗根塵所發 則不明之明 無見之見 自然寂照靈知 何曾間斷 且世間明暗虛幻出沒之相 又焉能 覆蓋乎 是以明不能明 暗不能暗也 故云 則諸暗相 永不能昏 真性天然 豈非圓妙 所以學人問先德云 如何是大悲千手 眼 答云 如人夜裏摸得枕子 問 妄心行相 有何證文 答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云 佛言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念心作是思惟 此心無常 而謂常住 於苦謂樂 無我謂我 不淨謂 淨 數動不住 速疾轉易 結使根本 諸惡趣門 煩惱因緣 壞滅善道 是不可信 貪瞋癡主 一切法中 心為上首 若善知 心 悉解眾法 種種世間皆由心造 心不自見 若善若惡 悉由心起 心性迴轉 如旋火輪 易轉如馬 能燒如火 暴起如水 作如是觀 於念不動 不隨心行 令心隨已 若能伏心 則伏眾法 大涅槃經云 佛言 善男子 心若常者 亦復不能分別諸 色 所謂青黃赤白紫色 善男子 心若常者 諸憶念法 不應忘失 善男子 心若常者 凡所讀誦 不應增長 復次善男子 心 若常者 不應說言 已作今作當作 若有已作今作當作 當知是心必定無常 善男子 心若常者 則無怨親 非怨非親 心若常 者 則不應言 我物他物 若死若生 心若常者 雖有所作 不應增長 善男子 以是義故 當知心性 各各別異故 當知無 常 又云 云何現喻 如經中說 眾生心性 猶如獼猴 獼猴之性 捨一取一 眾生心性 亦復如是 取著色聲香味觸法 無暫 住時 是名現喻 可驗 即今眾生之心 如猿猴之處高樹 上下不停 猶彌泥之泛迅流 出入無礙 似幻士之遊眾會 名相皆 虛 若技兒之出戲場 本末非實 所以正法念處經云 又彼比丘 次復觀察心之猿猴 如見猿猴 如彼猿猴躁擾不停 種種樹 枝 華果林等 山谷巖窟 迴曲之處 行不障礙 心之猿猴 亦復如是 五道差別 如種種林 地獄 畜生 餓鬼 諸道 猶如 彼樹 眾生無量 如種種枝 愛如華葉 分別愛聲諸香味等 以為眾果 行三界山 身則如窟 行不障礙 是心猿猴 此心猿

19 猴 常行地獄餓鬼 畜生 生死之地 又彼比丘 依禪觀察心之技兒 如見技兒 如彼技兒 取諸樂器 於戲場地 作種種戲 心之技兒 亦復如是 種種業化 以為衣服 戲場地者 謂五道地 種種裝飾 種種因緣 種種樂器 謂自境界 技兒戲者 生 死戲也 心為技兒種種戲者 無始無終長生死也 又彼比丘 依禪觀察心彌泥魚 如見彌泥 如彌泥魚 在於河中 若諸河水 急速亂波 深而流疾 難可得行 能漂無量 種種樹木 勢力暴疾 不可遮障 山㵎河水 峻速急惡 彼彌泥魚 能入能出 能 行能住 心之彌泥 亦復如是 於欲界河急疾波亂 能出能入 能行能住 大智度論云 如佛說 凡夫人 或時知身無常 而不 能知心無常 若凡夫人 言身有常猶差 以心為常 是大惑 何以故 身住或十歲 二十歲 是心日日過去 生滅各異 念念不 停 欲生異生 欲滅異滅 如幻事 實相不可得 如是無量因緣 故知心無常 是名心念處 行者思惟 是心屬誰 誰使是心 觀已 不見有主 一切法因緣和合 故不自在 不自在 故無自性 無自性 故無我 若無我 誰當使是心 止觀云 起一念慮 知之心 隨善惡而生十道 一若其心念念專貪瞋癡 攝之不還 拔之不出 日增月甚 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 此發地獄之 心 行火塗道 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 如海吞流 如火焚薪 起中品十惡 如調達誘眾者 此發畜生心 行血塗道 三若其心 念念欲得名聞 四遠八方 稱揚欽詠 內無實德 虛比賢聖 起下品十惡 如摩犍提者 此發鬼心 行刀塗道 四若其心念念常 欲勝彼 不耐下人 輕他珍已 如鵄高飛下視 而外揚仁義禮智信 起下品善心 行阿脩羅道 五若其心念念 欣世間樂 安其 嗅身 悅其癡心 此起中品善心 行於人道 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 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 為天上樂 折伏麁惡 此上品 善心 行於天道 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 身口意纔有所作 一切弭從 此發欲界主心 行魔羅道 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 聰 高才勇哲 鑒達六合 十方顒顒 此發世智心 行尼乾道 九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 外樂蓋微 三禪之樂 猶如石泉 其樂 內重 此發梵心 行色無色道 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 凡夫耽湎 賢聖所訶 破惡由淨慧 淨慧由淨禪 淨禪由淨戒 尚此 三法 如飢如渴 此發無漏心 行二乘道 此上十心 或先起非心 或先起是心 或是非並起 譬象魚風 並濁池水 象譬諸 非 自外而起 魚譬內觀羸弱 為二邊所動 風譬內外合雜 穢濁混和 前九種心是生死 如蠶自縛 後一種心是涅槃 如麞獨 跳 雖得自脫 未具佛法 俱非 故雙簡 明知三界無別理 但是妄心生 為八倒之根株 作四流之源穴 疾如掣電 猛若狂 風 起塵勞 速甚瀑川之水 歘生五欲 急過旋火之輪 是以結構四魔 驅馳十使 沈二死之河底 投八苦之焰中 醉迷衣裏 之珠 徒經艱險 鬪沒額中之寶 空自悲嗟 皆因妄心 迷此真覺 終無別失 有出斯文 如上依教所說 真妄二心 約義似 分 歸宗匪別 何者 真心約理體 妄心據相用 今以理恒是心 不得心相 心恒是理 不動心相 如水即波 不得波相 波即 是水 不壞波相 是以動靜無際 性相一原 當凡心而是佛心 觀世諦而成真諦 所以華嚴經云 菩薩摩訶薩 觀一切法 皆以 心為自性 如是而住 若攝境為心 是世俗勝義 心之自性 即是真如 是勝義勝義 如是而住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雙照真 俗 無住住故 宗鏡錄卷第三 丙午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20 宗鏡錄卷第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所言心法者 云何是心 云何是心法 答 了塵通相 說名心王 由其本一心 是諸法之總原也 取塵別相 名為數法 良因其根本無明 迷平等性故也 辯中邊論 云 若了塵通相 名心 取塵別相 名為心法 問 此一心法 幾義而成 答心法總有四義 一是事 隨境分別 見聞覺知 二是法 論體唯是生滅法數 此二義 論俗故有 約真故無 三是理 窮之空 寂 四是實 論其本性 唯是真實如來藏法 問 心四義之中 前二義是緣慮妄心 後二義是常住真心 約真心 則本性幽玄窮理空寂 既無數量 不更指陳 只如妄心既涉 見聞 又言 生滅 此緣慮心 有其幾種行相 答 有五種心 一率爾心 謂聞法創初 遇境便起 二尋求心 於境未達 方有尋求 三決定心 審知法體 而起決定 四染淨 心 法詮欣厭 而起染淨 五等流心 念念緣境 前後等故 法苑義林云 辯五心相者 且如眼識 初墮 於境 名率爾墮心 同時意識 先未緣此 今初同起 亦名率爾 故瑜伽論云 意識任運散亂 緣不串習境時 無欲等生 爾時意識 名率爾墮心 有欲生時 尋求等攝故 又解深密經 及決擇論說 五識同時 必定有一分別 意識 俱時而轉 故眼俱意 名率爾心 初卒墮 境故 此既初緣 未知何境為善為惡 為了知故 次起尋求 與欲俱轉 希望境故 既尋求已 識知先境 次起決定即解境故 決定已 識界差別 取正因等相 於怨住惡 於親住善 於中住捨 染淨心生 由此染淨意識為先 引生眼識 同性善染 順前 而起 名等流心 如眼識生 耳等識亦爾 先德問 五心於八識中 各有幾心 答 前五識有四心 除尋求心 無分別故 第六具五心 第七無率爾尋求二心 有決定染淨等流三心 謂第七常緣現在境故 無 率爾也 問 第七現有計度分別 何無尋求心 答 夫尋求心皆依率爾 後尋求方生 第七既無率爾 尋求亦無 問 前五既有率爾 何無尋求 答 尋求有二緣方有 一即率爾心引 二即計度分別心 前五種雖有率爾 而無計度分別 第八有三心 率爾決定等流 無染淨 尋求 問 第八同第七 常緣現在境 何得有率爾 答 第七緣境 即無間斷 第八緣境 境有間斷 第八初受生時 創緣三界 三種境故 問 初受生時 第七亦創緣三界 第八識 何無率爾心 答 第七隨所繫 常緣當界第八識也 今助一解 第七常內緣一境 即無率爾 第八外緣多境 而有率爾 無分別故 即無尋 求 問 五心之中 何心熏種 何心不熏種 答 率爾心有二說 一云 不熏種 任運緣境 不強盛故 二云 若緣生境 即不熏種 若緣曾聞熟境 即熏種 由串習力故 餘心總熏種 今解 且如率爾聞聲境時 不簡生熟聲境 皆熏實聲種子 更有九心成輪 廣略不同 真理是一 其心如輪 隨境 而轉 故經云 身非念輪 隨念而轉 其義如何 上座部師 立九心輪者 一有分 二能引發 三見 四尋求 五貫徹 六安 立 七勢用 八返緣 九有分體 且如初受生時 未能分別 心但任運 緣於境轉 名有分 若有境至 心欲緣時 便生警覺 名能引發 其心既於此境上轉 見照矚彼 既見彼已 便成尋求 察其善惡 既察彼已 遂貫徹識其善惡 而安立心 起語分別 說其善惡 隨其善惡 便有動作勢用 動作既興 欲休廢道 故返緣前所作事 既返緣已 還歸有分 任運緣境 名為九心 可 成輪義 其中見心通於六識 餘唯意識 有分心通生死 返緣心唯得死 若離欲者 死唯有分心 既無我愛 無所返緣 不生顧 戀 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 有戀愛故 若有境至 即心可生 若無異境 恒住有分 任運相續 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 問 若隨分別 立真妄心 約此二心 總有幾種 答 大智度論云 有二種道 一畢竟空道 二分別好惡道 若畢竟空道 尚不得一 何況說多 若分別好惡道 理從義別 事乃 恒沙 且約一心 古釋有四 一紇利陀耶 此云肉團心 身中五藏心也 如黃廷經所明 二緣慮心 此是八識 俱能緣慮自分境 故 色是眼識境 根身 種子器世界 是阿賴耶識之境 各緣一分 故云自分 三質多耶 此云集起心 唯第八識積集種子 生 起現行 四乾栗陀耶 此云堅實心 亦云貞實心 此是真心也 然第八識無別自體 但是真心 以不覺故 與諸妄想 有和合不

21 和合義 和合義者 能含染淨 目為藏識 不和合者 體常不變 目為真如 都是如來藏 故楞伽經云 寂滅者 名為一心 一 心者 即如來藏 如來藏 亦是在纏法身 經云 隱為如來藏 顯為法身 故知四種心 本同一體 但從迷悟分多 經偈云 佛 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佛說如來藏者 即法身在纏之名 以為阿賴耶 即是藏識 惡慧不能知 藏 即賴耶識 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 是惡慧也 然雖四心同體 真妄義別 本末亦殊 前三是相 後一是性 性相無礙 都是一 心 即第四真心以為宗旨 又古德廣釋一心者 望一如來藏心 含於二義 一約體絕相義 即真如門 謂非染非淨 非生非滅 不動不轉 平等一味 性無差別 眾生即涅槃 不待滅也 凡夫彌勒 同一際也 二隨緣起滅義 即生滅門 謂隨熏轉動 成於 染淨 染淨雖成 性恒不動 只由不動 能成染淨 是故不動 亦在動門 楞伽經云 如來藏名阿賴耶識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如大海波 常不斷絕 又云 如來藏者 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 名為識藏 若此一心 推末歸本者 謂證第一義 則得解脫 第 一義 是緣之性 若見緣性 則脫緣縛 華嚴經云 皆一心作 論云 但是一心者 一切三界 唯心轉故 諸教同引 證成唯 心 云何一心而作三界 有三 一二乘 謂有前境 不了唯心 縱聞一心 但謂真諦之一 或謂由心轉變 非皆是心 二異熟賴 耶 名為一心 簡無外境 故說一心 三如來藏性 清淨一心 理無二體 故說一心 是知凡聖二法 染淨二門 無非一心矣 又此一心 約性相體用本末即入等義 更有十門 一假說一心 則二乘人 謂實有外法 但由心變動 故說一心 下之九門 實 唯一心 二相見俱存 故說一心 此通八識 及諸心所并所變相分 本影具足 由有支等熏習力故 變現三界依正等報 三攝相 歸見 故說一心 亦通王數 但所變相分 無別種生 能見識生 帶彼影起 四攝數歸王 故說一心 唯通八識 以彼心所 依 王無體 亦心變故 釋云 攝相歸見者 唯識偈云 唯識無境界 以無塵妄見 如人目有瞖 見毛月等事 凡作論有三義 一者 立義 即初句 二者引證 即第二句 三者譬喻 即下二句 所緣緣論云 內識如外現 為識所緣緣 許彼相在識 及能生識 故 意云 內識似外境現 為所緣緣 許眼等識 帶彼相起 及從彼生識故 結云 諸識唯內境 相為所緣緣 理極成也 則非 全無相 相全屬識 故云歸見 攝數歸王者 如莊嚴論偈云 自界及二光 癡共諸惑起 如是諸分別 二實應遠離 釋曰 自 界 謂自阿賴耶識種子 二光 謂能取光 所取光 此等分別 由共無明 及諸餘惑 故得生起 如是諸分別 二實應遠離 二 實 謂所取實 及能取實 如是二實染污應求遠離 所以論偈云 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貪光及信光 二光無二法 釋曰 求唯識人 應知能取 所取 此之二種 唯是心光 五以末歸本 說一心 謂七轉識 皆是本識 差別功能 無別體故 經偈 云 譬如巨海浪 無有若干相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六攝相歸性 說一心 謂此八識 皆無自體 唯如來藏 平等顯現 餘相皆盡 一切眾生 即涅槃相 經云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七性相俱融 說一心 謂如來藏 舉體隨緣 成辦諸事 而 其自性 本不生滅 即此理事 混融無礙 是故一心二諦 皆無障礙 八融事相入 說一心 謂由心性 圓融無礙 以性成事 事亦鎔融不相障礙 一入一切 一一塵內各見法界 天人脩羅不離一塵 九全事相即 說一心 謂依性之事 事無別事 心性既 無彼此之異 事亦一切即一 一即是多 多即一等 十 帝網無礙 說一心 謂一中有一切 彼一切中 復有一切 重重無盡 皆以心識如來藏性 圓融無盡 以真如性 畢竟無盡故 觀一切法 即真如故 一切時處 皆帝網故 如漩洑頌云 若人欲識真 空理 身內真如還遍外 情與非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不離幻色即見空 此即真如含一切 一念照入於多劫 一一念劫收 一切 於一境內一切智 於一智中諸境界 只用一念觀諸境 一切諸境同時會 時處帝網現重重 一切智通無罣礙 漩洑者 水 之 漩流洄洑之處 一甚深故 二迴轉故 三難渡故 法海漩洑亦然 一唯佛能究故 二真妄相循 難窮初後 三聞空謂空 聞 有謂有 則沈於漩洑 若不了斯宗 難超有海 隨善惡之浪 漂苦樂之洲 不遇慈航 焉登覺岸 如偈云 真如淨法界 一泯未 嘗存 隨於染淨緣 遂成十法界 隨染緣成六凡法界 隨淨緣成四聖法界 六凡法界者 一天法界 二人法界 三脩羅法界 四 地獄法界 五餓鬼法界 六畜生法界 四聖法界者 一聲聞法界 二緣覺法界 三菩薩法界 四佛法界 眾生於真性上 以情想 自異 則六趣昇沈 諸聖於無為法中 以智行為差 則四聖高下 然凡聖迹雖昇降 縛脫似殊 於一真法界之中 初無移動 又 依華嚴宗 一心隨理事 立四種法界 一理法界者 界是性義 無盡事法 同一性故 二事法界者 界是分義 一一義別有分劑 故 三理事無礙法界者 具性分義 圓融無礙 四事事無礙法界者 一切分劑事法 一一如性 融通 重重無盡故 以此十法 界 因理事四法界 性相 即入 真俗融通遰出無窮 成重重無盡法界 然是全一心之法界 全法界之一心 隨有力無力 而立 一立多 因相資相攝 而或隱或顯 如一空 遍森羅之物像 似一水 收萬疊之波瀾 入宗鏡中 坦然顯現 又有所入能入 二 種法界 如清涼疏云 先明所入 總唯一真無礙法界 語其性相 不出事理 隨其義別 略有五門 一有為法界 二無為法界 三俱是 四俱非 五無障礙 然五各二門 初有為二者 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 名為法界 如論云 無始時來界等 此約因義 而其界體 不約法身 二三世之法差別邊際 名為法界 不思議品云 一切諸佛 知過去一切法界 悉無有餘等 此即分劑之 義 二 無為法界二者 一性淨門 在凡位中 性恒淨故 真空一味 法無差別故 二離垢門 謂由對治 方顯淨故 隨行淺 深 分十種故 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二者 一隨相門 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為 此十六法 唯意所知 十八界中 名為法 界 二無礙門 謂一心法界 具含二門 一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 雖此二門 皆各總攝一切諸法 然其二位 恒不相雜 其猶 攝水之波非靜 攝波之水非動 故迴向品云 於有為界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於無為界 示有為法 而不分別無為之 性 此明事理無礙 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二門者 一形奪門 謂緣無不理之緣 故非有為 理無不緣之理 故非無為 法體平 等 形奪雙泯 大品經云 須菩提白佛言 是法平等 為是有為 為是無為 佛言 非有為法 非無為法 何以故 離有為法 無為法不可得 離無為法 有為法不可得 須菩提 是有為性 無為性 是二法不合不散 此之謂也 二無寄門 謂此法界 離 相離性 故非此二 又非二諦故 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 是故俱離 解深密經云 一切法者 略有二種 所謂有為無為 是中有 為 非有為非無為 無為 非無為非有為等 五無障礙法界二門者 一普攝門 謂於上四門 隨一即攝餘一切故 是故善財 或 覩山海 或見堂宇 皆名入法界 二圓融門 謂以理融事故 令事無分劑 微塵非小 能容十剎 剎海非大 潛入一塵也 以事 顯理故 令理非無分 謂一多無礙 或云一法界 或云諸法界 然由一非一故即諸 諸非諸 故即一 乃至重重無盡 是以善 財 暫時執手 遂經多劫 纔入樓閣 普見無邊 皆此類也 上來五門十義 總明所入法界 應以六相融之 二明能入 亦有五 門 一淨信 二正解 三修行 四證得 五圓滿 此五於前所入法界 有其二門 一隨一能入 通五所入 隨一所入 遍五能 入 二此五能入 如其次第各入一門 此上心境 二義十門 六相圓融 總為一聚 無障礙法界 百門義海云 入法界者 即塵 緣起是法 法隨智顯 用有差別是界 此法以無性故 則無分劑 融無二相 同於真際 與虛空等 遍通一切 隨處顯現 無不 明了 然此一塵與一切法 各不相見 亦不相知 何以故 由各各全是圓滿法界 普攝一切 更無別法可知見也 經云 即法界 無法界 法界不知法界 若如是 更無別法可知見者 云何言入 以悟了之處 名為入故 又雖入而無所入 若有所入 則失諸 法性空義 以無性理同故 則處處入法界 前約情智凡小所見 隨染淨緣成十法界者 即成其過 今依華嚴性起法門 悉為真法 界 若成若壞 若垢若淨 全成法界 如經云 分別諸色無量壞相 是名上智者 古釋云 六道之色 壞善壞定 二乘之色 壞

22 因壞果 菩薩之色 壞有壞無 佛色者 壞上諸壞 壞為法界 非壞非不壞 悉是法界 問 心分四名 義開十種 識之名義 約有幾何 答 若約同門自相 不可分別 若約異門共相 隨義似分 名約性相有九義 包內外具五 名有九者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 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阿賴耶識 九淨識 義具五者 一識自相 謂識自證分 二識所變故 一切境界 從心現起 三識相應故 同時受想等心法 四識分位故 識上四相等 五識實相故 謂二空真如 是識實性 自上諸法 皆不離 識 總名唯識 故知若相若性 若境若心 乃至差別分位 皆是唯識 卷舒匪離 總別同時 猶雲霧之依空 若波瀾之涌海 又 古德廣釋唯識 義有十門 明此唯識二字 先離解 次合解 先且離解 初唯後識 初唯字者 有三義 一者揀持之義 揀之 謂揀去我法所執 持謂持取 持取依圓二性 唯識論云 唯言為遣離識我法 非無不離識心所無為等 二者決定義 決無離心之 境 定有內識之心 謂小乘離心有境 清辯破無內心 三者顯勝義 謂心王勝 心所等劣 今但顯勝 不彰於劣 瞿波論師二十 唯識云 此說唯識 但舉王勝 理兼心所 如言王來 非無臣佐 次解識字者 即了別義 謂八種心王 是識自性等 五位百 法 理之與事 皆不離識 不爾 真如應非唯識 攝餘歸識 總立識名 經云 三界唯心 次合釋唯識者 唯謂揀去 遮無外 境 境無非有 識能了別 詮有內心 心有非無 合名唯識 唯謂遮無是用 識表詮有是體 攝用歸體 唯即識 持業釋 夫六 釋之文 簡法為妙 今欲性相俱辯 且略引持業依主二釋 可稱今文 第一持業釋者 有二 一持業 二同依 且持業者 持謂 任持 業謂業用 若法體能持用 用能顯體 名為持業 如言藏識 識是體 藏是用 識體能持藏用 即名持業 又如妙法即蓮 華等 二同依釋者 即多用同依一體 如言分段生死即身 變易生死即身等是 所以一切萬法 以心為體 萬法是用 法不離 心 用不離體 心體能持萬法 法即是心 用即是體 名持業釋 若一切法 不得自心之任持 無一法可立 又若無法 則無業 用 無用不能顯體 故知一切法是心 心是一切法 體用相成 非一非二 第二依主釋者 有二 一依主釋 二依士釋 依主 者 有法以勝釋劣 將劣就勝以彰名 如言眼識 眼是所依即勝 識是能依即劣 以勝眼釋劣識故 將劣就勝 以彰其名 眼之 識故 依主釋也 或以別簡通 依主 即別名勝 通名劣 二依士釋者 謂劣法是勝法之士用故 今將劣法解於勝法 勝法從劣 法以彰名 如言擇滅無為 擇滅是有為即劣 無為即勝 將勝就劣以彰名 依士釋 是知心王為勝 一切法盡是心法 又心是所 依即勝 法是能依即劣 以劣顯勝 心之法故 即依主釋 無有一法不屬心者 若以一切法顯心 以劣彰勝 法之心故 即依士 釋 所以宗鏡內 於持業 有財依主 依士 隣近 帶數 六釋之中 不出持業依主等二釋 下文不更一一廣明 以一例諸 自 然無惑 問 此言唯遮外境不有 為遮離心之境 為遮不離心之境 答 設爾何失難 二俱有過 若遮離心之境是無餘 有不離心相分在 何以但言唯識 不言唯境識 若遮不離心境是無 應但有 能變三分 闕所變相分過 如何通釋 答 所言唯識者 遮心外境無 不遮內境不離識相分是無 問 內境與識 既並非無 如何但言唯識 不言唯境識耶 答 以護法菩薩云 境名通於內外 謂有離心境 不離心境 恐濫外境 但言唯識 所以唯識論云 謂諸愚夫 迷執外境 起煩 惱業 生死輪迴 不解觀心 非謂內境相分 如外都無 問 唯識性與唯識 有何同異 答 各有二義 且唯識性二義者 一者 虛妄唯識性 即遍計性 所遣清淨 二者 真實唯識性 即圓成實性 所證清淨 若言 唯識者 有二義 一者 世俗唯識 即依他起所斷清淨 二者 勝義唯識 即圓成實 所得清淨 又言唯識性相不同 相是依 他 唯是有為 通漏無漏 性即圓成 唯是真如 無為無漏 又云 唯言識者 是了別義 意云 五位一百法理之與事 不離 識 今攝歸識 總言識名 以萬法由心起故 然即非唯一人之識 亦非唯一識 更無餘識等 出唯識體者 一所觀出體者 即取 五位一百法為體 以通觀有為無為法故 即以識相識性 合為唯識體 皆不離識故 二能觀出體者 即唯取心心所為體 心所與 識 常相應故 即唯能非所 若約唯識觀 即取於境中慧為體 於所觀境 觀察勝故 又明唯識差別 總攝諸緣及理 有其十 種 一遣虛存實義者 遣為除遣 虛為虛妄 觀遍計所執 唯虛妄起 都無體用 應正除遣 為情有理無故 存者留義 實謂實 有 即觀依圓法 體是實有 是本後二智境 應正存留 為理有情無故 良由一切異生小乘 無始時來 妄執我法為有 清辯菩 薩等 妄撥理事為空 今於唯識觀中 遣虛者 空觀 對遣有執 存實者 有觀 對遣空執 非有非空 法無分別 離言詮故 二者 捨濫留純義 捨為捨離 濫即相濫 留謂存留 純為無雜 雖觀事理 有境有心 為心不孤起 仗境方生 境不自生 識 變方起 由境有濫 捨之不稱 唯 心體既純 留說唯識 故唯識論云 我唯內有 境亦通外 恐濫外境 但言唯識 非為內 境 如外都無 華嚴經云 三界唯心故 三攝末歸本義 攝謂綰攝 末即見相二分 歸即向 本 謂識自證分 是所依體故 今 攝末見相分 歸本自證分體 故言唯識 故解深密經云 諸識所緣 唯識所現 四隱劣顯勝義 謂王所俱能示現 心所即劣 依 他起故 隱劣不取 心王即勝 所依體故 故言唯識 即名顯勝故 莊嚴論云 許心似二現 如是似貪等 五遣相證性義 識言 所表 具有事理 事謂相用 遣而不取 理為體性 應求作證 故攝論偈云 依繩起蛇解 見繩知是無 證見彼分明 方知明性 亂 六境義 境謂所觀境 識即能觀心 此所觀境 由識變現 境不離識 立境唯識義 阿毘達磨經云 鬼人天等 所見各異 七教義 即能詮教 說有唯識義故 楞伽經偈云 由自心執著 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 是故說唯心 八理義 道理唯識 唯 識頌云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九行義 行謂觀行 即菩薩在定位 作四尋伺觀等 即觀行及 定 俱不離識故 瑜伽論偈云 菩薩於定位 觀境唯是心等 十果義 謂佛果四智 菩薩所有功德 皆不離識 故莊嚴論云 真 如無境識 是淨無漏界等 如上十義 性相境智教理行果等 皆唯是識 無有一法而非所標 故稱群經了義中王 諸聖所依之 父 若有遇者 頓息希望 無一法而可求 無一事而不足 全獲如來無上之珍寶 寧同荊岫璞中 已探教海祕密之靈珠 豈比驪 龍頷下 遂得盡眾生之苦際 斷煩惱之病原 一念功全 千途自正 是以法華經云 如清涼池 能滿一切諸渴乏者 如寒者得 火 如裸者得衣 如商人得主 如子得母 如渡得船 如病得醫 如闇得燈 如貧得寶 如民得王 如賈客得海 如炬除闇 此 法華經 亦復如是 能令眾生離一切苦 一切病痛 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故知唯此真實 萬法皆空 以此標宗 更無等等 如觀

23 法經云 彼有菩薩 名曰上首 作一乞士 入城乞食 時有比丘 名曰恒伽 謂乞士言 汝從何來 答 我從真實中來 又問 何謂真實 答曰 寂滅故名為真實 又問 寂滅相中 有所求無所求耶 答曰 無所求 又問 無所求者 何用求耶 答言 無 所求中 吾故求之 又問 無所求中 何用求耶 答 有所求者 一切皆空 得者亦空 著者亦空 實者亦空 來者亦空 語者 亦空 問者亦空 寂滅涅槃 一切虛空分界 亦復皆空 吾為如是次第空法 而求真實 故知若能於法法上求空 則於門門中解 脫 若人法問答言語往來 如宗鏡中像 若般若智照 寂滅涅槃 如宗鏡中明 所以若像若明 一切皆空 唯有鏡體 恒常披 露 遍一切處 未甞出沒 故云 吾為如是次第空法 而求真實 即知一切法 皆真實故 無所求中 吾故求之矣 亦是夫求法 者 於一切法 應無所求 故融大師云 若有一法可得 即是非時求也 所以淨名經云 空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六十二見中 求 又問 六十二見 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 諸佛解脫 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古釋 云 空智因於見生 則空智無性 無性故智空 故名空智 邪見因諸佛解脫而有 邪因正生 邪見亦空矣 諸佛解脫 因悟眾 生 心行 則解脫空矣 即約其空體無二 所以互求理無不遍 釋曰 邪正既體本同 空理 又未曾暫隱 若於此平等性中 即 不須求 為未知者說求耳 如無生義云 如經云 願求諸佛慧 亦不著願求 求佛慧尚不令貪著 何況其餘善法 又菩薩以離願 求 但眾生不知求佛道 菩薩故發願 只云我願求佛道 眾生因此 方知發心而求佛道 得意自知無所求也 如上所解 則念念 與實相相應 更無餘念也 所以楞伽經云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是知若於諸相 常與實相相應 自然遠離諸過 會第一 義 清淨真心 朗然明徹 而無念著 即事即如 唯心直進 即佛之所許 自覺之境矣 故論偈云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問 此唯識大約有幾種 答 略有二種 一具分 二不具分 且具分唯識者 以無性理故 成真如隨緣義 則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 識 即是具分 若不全依真心 事不依理 故唯約生滅 便非具分 有云 影外有質 為半頭唯識 質影俱影 為具分者 此乃 唯識宗中之具分耳 又若決定信入 此唯識正理 速至菩提 如登車而立至遐方 猶乘舟而坐昇彼岸 如成唯識寶生論云 謂依 大乘 成立三界 但唯是識 釋云 如經所說 言大乘者 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路 及佛勝果 為得此故 修唯識觀 是無過失 方便正路 為此類故 顯彼方便 於諸經中 種種行相 而廣宣說 如地水火風 并所持物 品類難悉 方處無邊 由此審知 自心相現 遂於諸處 捨其外相 遠離欣戚 復觀有海 喧靜無差 棄彼小途 絕大乘望 及於諸有耽著之類 觀若險崖 深生 怖畏 正趣中道 若知但是自心所作 無邊資糧 易為積集 不待多時 如少用功 能成太事 善遊行處 猶若掌中 由斯理 故 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 宗鏡錄卷第四 丙午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24 宗鏡錄卷第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真心靡易 妙性無生 凡聖同倫 云何說妄 答 本心湛寂 絕相離言 性雖自爾 以不守性故 隨緣染淨 且如一水 若珠入則清 塵雜則濁 又如一空 若雲遮則昏 月 現則淨 故大智度論云 譬如清淨池水 狂象入中 令其渾濁 若清水珠入 水即清淨 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 心亦如是 煩惱 入故 能令心濁 諸慈悲等善法入心 令心清淨 然垢淨不定 真妄從緣 若昧之則念念輪迴 遺失真性 若照之則心心寂滅 圓證涅槃 故知真妄無因 空有言說 約真無說 約說無真 皆是狂迷 情想建立 千途競起 空迷演若之頭 一法纔生 唯現 闥婆之影 以含生不窮實際 但徇狂情 則諸聖俯順機宜 悉同其事 以楔出楔 說妄而從妄旋真 將麁接麁 舉相而因相通 性 若不執妄 尚不說真 幻影纔消 智光息焰 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 精真妙明 本覺圓淨 非留生死 及諸塵垢 乃至虛 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 妄以發生 諸器世間 如演若多 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 於妄想中 立因緣性 迷 因緣者 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 因緣自然 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 知妄所起 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 元無所有 何況不知 推自然者 肇法師窮起妄之由 立本際品云 夫本際者 即一切眾生 無礙涅槃之性 何為忽有如是妄 心 及種種顛倒者 但為一念迷心 此一念者 從一而起 又此一者 從不思議起 不思議者 即無所起 故經云 道始生一 一者 謂無為 一生二 二謂妄心 乃至三生萬法也 既緣無為而有心 復緣有心而有色 故經云 種種心色 是以心生萬慮 色起萬端 和合業緣 遂成三界種子 所以有三界者 為執本迷真一故 即有濁辱生其妄氣者 澄清微為無色界 所謂心也 澄 濁辱為色界 所謂身也 散滓穢為欲界 所謂塵境也 故經云 三界虛妄 唯一妄心變化 夫內有一生 即外有無為 內有二 生 即外有有為 內有三生 即外有三界 既內外相應 遂生種種諸法 及恒沙煩惱也 故知三界內 無有一法不從自心生 因 心想念 分別造作 如幻術力 變化萬物 於外似有發現 現無現性 唯自心生 迷倒之人 執為外境 隨境了別 妍醜自分 纔生忻厭之情 便起塵勞之迹 故遠法師云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但內一不生 則無諸有 欲 塞煩惱之窟穴 截生死之根株 但能內觀一念無生 則空華三界 如風卷烟 幻影六塵 猶湯沃雪 廓然無際 唯一真心矣 進 趣大乘方便經云 佛言 一實境界者 謂眾生心體 從本已來 不生不滅 乃至一切眾生心 一切二乘心 一切菩薩心 一切諸 佛心 皆同不生不滅 真如相故 乃至盡於十方虛空 一切世界求心形狀 無一區分而可得者 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 現 妄境界 令生念著 所謂此心不能自知 妄自謂有 起覺知想 計我我所 而實無有覺知之相 以此妄心畢竟無體 不可見故 若無覺知 能分別者 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以一切法 皆不能自有 恒依妄心分別故有 所謂一切境界 各各不自 念為有 知此為自 知彼為他 是故一切法 不能自有 則無別異 唯依妄心 不了不知 內自無故 謂有前外所知境界 妄生 種種法想 謂有謂無 謂好謂惡 謂是謂非 謂得謂失 乃至生於無量無邊法想 當如是知 一切諸法 皆從妄想生 依妄心為 本 然此妄心 無自相故 亦依境界而有 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 說名為心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 雖俱相依 起無前後 而此 妄心 能為一切境界原主 所以者何 謂依妄心 不了法界一相故 說心有無明 依無明力因 故現妄境界 亦依無明滅 故一 切境界滅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 說境界有無明 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 以一切諸佛 於一切境界 不生無明故 又復不依 境界滅故 無明心滅 以一切境界 從本已來 體性自滅 未曾有故 因如此義 是故但說一切諸法 依心為本 當知一切諸 法 悉名為心 以義體不異 為心所攝故 又一切諸法 從心所起 與心作相 和合而有 共生共滅 同無有住 以一切境界 但隨心所緣 念念相續故 而得住持 暫時而有 如上廣引佛言 委曲周細 只為成後學之信 明我自心 寶藏論云 古鏡照 精 其精自形 古教照心 其心自明 當知一心遍一切心 無塵可異 一切性含一性 有法皆同 無形而廓徹虛空 誰分彼此 搜迹而任窮法界 莫得纖毫 何故眾生界中 即今顯現 斯則皆因妄念積集熏成 如鏡上之塵 似遮光影 若空中之霧 暫混清 虛 但有一法現前 皆是自心分別 設當一念纔起 盡因幻境牽生 起滅同時 更無前後 若知能所無體 頓悟人空法空 忽了 物我無依 始信境寂心寂 又乃心生非是因彼 境未曾生 心滅亦不因他 境未曾滅 當知境因心起 還逐心亡 但心生非境 生 心滅非境滅 似魚母念魚子 如蜂王攝眾蜂 若魚母不念 則魚子亡 蜂王不攝 而眾蜂散 是以有心緣想 萬境縱然 無 念憶持 纖塵不現 終無心外法 能與心為緣 但是自心生 還與心為相 是以楞伽經云 不覺自心所現分劑 不覺內識轉變外 現為色 但是自心所現 不通達如此分劑 名惡見論 以不知心現 起差別見故云分劑 是知若不於宗鏡正義之中 所有知解 皆是邪道宗黨 設形言說 悉墮惡見論議 此宗鏡法義 可以憑准 正理無差 可以依行 現前得力 萬邪莫迴 其致 千聖不 改其儀 遂能洗惑塵 消滯慮 湛幽抱 豁神襟 獨妙絕倫 故無等等 問 若言有真有妄 是法相宗 若言無真無妄 是破相宗 今論法性宗 云何立真立妄 又說非真非妄 答 今宗鏡所論 非是法相立有 亦非破相歸空 但約性宗圓教 以明正理 即以真如不變 不礙隨緣 是其圓義 若法相宗 一向說有真有妄 若破相宗 一向說非真非妄 此二門各著一邊 俱可思議 今此圓宗 前空有二門俱存 又不違礙 此乃不可 思議 若定說有無二門 皆可思議 今以不染而染 則不變隨緣 染而不染 則隨緣不變 實不可以有無思 亦不可為真妄惑 斯乃不思議之宗趣 非情識之所知 今假設文義對治 只為破其邪執 若情虛則智絕 病差則藥消 能窮始末之由 方洞圓常之 旨 故復禮法師問天下學士真妄偈云 真法性本淨 妄念何由起 從真有妄生 此妄安可止 無初即無末 有終應有始 無始而 無終 長懷懵茲理 願為開玄妙 析之出生死 澄觀和尚答云 迷真妄念生 悟真妄則止 能迷非所迷 安得全相似 從來未曾 悟 故說妄無始 知妄本自真 方是恒常理 分別心未亡 何由出生死 宗密禪師釋云 大乘經教 統唯三宗 一法相宗 二破 相宗 三法性宗 今此問 是法性宗中 齧鏃關節 不問二宗 若法相宗 所說一切 有漏妄法 無漏淨法 無始時來 各有種 子 在阿賴耶識中 遇緣熏習 即各從自性起 都不關真如 誰言從真生妄也 彼說真如 一向無為寂滅 無起無止 不可難 他 從真有妄生也 若破相宗一向說凡聖 染淨 一切皆空 本無所有 設見一法過涅槃者 亦如幻夢 彼且本不立真 何況於 妄 故不難云從 真有妄也 唯疑法性宗 以此宗經論 言依真起妄者 如云法身流轉五道 如來藏受苦樂等 言悟妄即真者 如云初發心時 即成阿耨菩提 知妄本自真 見佛即清淨等 又言凡聖混融者 如云一切眾生 本來成正覺 般涅槃 毘盧遮那 身中 具足六道眾生等 真妄相即 雖說煩惱菩提 無有始終 又說煩惱終盡 方名妙覺 華嚴起信等經論 首末之文 義宗有

25 礙 自語相違 擬欲揀之 不可取一捨一 欲合之 又難會 俱用之 又相違 試問天下學士 有達者即知真入道 若諸師所答 悉迷問意 皆約泯相歸理而說 都不識他所問 從真起妄之由 修妄證真之理 然迷真起妄 蓋有因由 息妄歸真 非無所以 復禮法師 豈不知真妄俱寂 理事皆如 如寂之中 何有問答 然有二門 義理易辯 即無違妨 一者 一向說有妄可斷 有真 可證 二者 一向說非真非妄 無凡無聖 此二門 皆可思議 故勝鬘經云 眾生自性清淨心 無煩惱所染 不染而染 染而不 染 皆云難可了知 復禮正問此義 諸師所答但說無垢染耳 唯觀和尚所答 約真如不變 不礙隨緣 方為契當 今宗密試答 曰 本淨本不覺 由斯妄念起 知真妄即空 知空妄即止 止處名有終 迷時號無始 因緣如幻夢 何終復何始 此是眾生原 窮之出生死 又人多謂真能生妄 故疑妄不窮盡 為決此理 重答前偈 不是真生妄 妄迷真而起 知妄本自真 知真妄即止 妄止似終末 悟來似初始 迷悟性皆空 性空無終始 生死由此迷 達此出生死 又約始終 有四句分別 一 有始無終 即是 始覺 二有終無始 即是無明 三無終無始 謂實際 四有始有終 是一期生死 又釋云 無始而有終 長懷懵斯理者 即法相 事 而例難之 今云 有妄即真 則同無終始 若分別說 應有四句 真理則無終無始 妄念則無始有終 真智則無終有始 起妄念 有終有始 若約圓融 同無終始 既無終始 亦復無有無終無始 唯亡言絕想 可會斯玄 詳上答意 深合圓宗 於隨 緣門 初即迷真起妄 後乃悟妄即真 於迷悟中 似分終始 約不變門 妄自本空 誰論前後 真俗無性 凡聖但名 譬如迷繩 作蛇 疑杌為鬼 真諦非有 世諦非無 二諦相成 不墮邪見 是以俗諦不得不有 有常自空 真諦不得不空 空恒徹有 今時 學者 多迷空有二門 盡成偏見 唯尚一切不立 拂迹歸空 於相違差別義中 全無智眼 既不辯惑 何以釋疑 故云涅槃心易 曉 差別智難明 若能空有門中 雙遮雙照 真俗諦內 不即不離 方可弘法為人 紹隆覺位 問 法相法性二宗 如何辯別 答 法相多說事相 法性唯談理性 如法相宗 離第八識 無眼等諸識 若法性宗 離如來藏 無有八識 若真如不守自性 變 識之時 此八識 即是真性上隨緣之義 或分宗辯相 事則兩分 若性相相成 理歸一義 以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故 如全波之 水 全水之波 動靜似分濕性無異 清涼記引密嚴經偈云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鐶 展轉無差別 即賴耶體 是 如來藏 與妄染合 名阿賴耶 更無別體 又金色如指鐶金體即金 然此上異 總有四句 一以本成末 本隱末存 此即存隱不 異 故云以妄無體 攬真而起 則真無不隱 唯妄現也 二攝末歸本 末盡本顯 此即顯滅明不異故 故云以真體實 妄無不 盡 唯真現也 三攝本從末末存 攝末歸本本顯 此則兩法俱存 但真妄有異 即有真有妄 明不異故 故云是即無體之妄 不 異體實之真 故云無有異也 四攝本從末本隱 是不無義 攝末歸本末盡 是不有義 此則不有不無明不異 亦是末後二句 又 非異故非邊 不一故非中 非中非邊 是無寄法界 妙智所證 湛然常住 無所寄也 又非一即非異故 恒居邊而即中等 又非 一即生死 非異即涅槃 非一即非異故 恒住生死 即處涅槃等 亦可眾生迷故 成阿賴耶 如來悟故 成如來藏 如金隨工匠 緣成時 展作指鐶 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 却復為金 成壞展轉 但是一金 更無差別 如來藏心 亦復如是 但隨染緣之時 迷作阿賴耶 隨淨緣之時 悟成如來藏 本末展轉 唯是一心 畢竟無別 如無生義云 眾生身中有涅槃 即是末中含有本 眾 生是涅槃家用 即是本中含有末 貪欲即是道 即是末中含有本 貪欲即是道家用 即是本中含有末 故經言 一切凡夫 常在 於定 問言 常在何定 答言 以不壞法性三昧故 此是末中含有本 法性中含有眾生 即是本中含有末 大品經言 不可離有為說無為 不離無為說有 為 又末即是本 本即是末 義 如波即是水 水即是波 如經言 生死是涅槃 無滅無生故 又楞伽經云 真識現識 如泥團 微塵等 乃至大慧 若泥團微塵異者 非彼所成 而實彼成 是故不異 若不異者 泥團微塵 應無差別 如是轉識藏識真相 若異者 藏識非因 若不異者 轉識滅 藏識亦應滅 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非自真相滅 但業相滅耳 此中真相 是如來藏 轉識 是七轉識 藏識 是賴耶 又云 諸識有三種相 謂轉相 業相 真相 此三種相 通於八識 謂起心名轉 八俱起故 皆有生滅 故名轉相 動則是業 如三細中 初業相故 八識皆動 盡名業相 八之真性 盡名真相 故經云 略說有三種識 廣說有八種相 何等為三 謂真識 現識 分別事識 約不與妄合 如來藏心 以為真識 現即第八 經云 譬如明鏡 持眾色 像 現識處現 亦復如是 餘七皆名分別事識 經云 若異者 藏識非因者 謂三 若異藏識 則應不用真相及轉識為因 既以 轉識熏故 真識隨緣而成藏識 則知不異 非以藏識為二識因 故經云 非自真相滅 但業相滅 斯則三事備矣 經喻中有三 一塵 二水 三泥 以水和塵 泥團方成 以業熏真相 業識便生 經云 若自真相滅者 藏識則滅者 反顯藏識 以真妄和合 而成 但其妄滅 而真體不無 又自真相者 曉法師釋云 本覺之心 不藉妄緣 性自神解 名自真相 約不一義說 又隨無明 風 作生滅時 神解之性與本不異 亦名自真相 是依不異義說 又經云 如來藏 為無始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 又云 大慧 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能遍興一切趣生 譬如技兒 變現諸趣 是以諸教 皆如來藏為識體 故知心性即如來藏 此外無法 唯識 論偈云 又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明知天親 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 但後釋論之人 唯立不變 則 過歸後人 以要言之 總上諸義 皆是真妄和合 非一非異 能成一心二諦之門 不墮斷常處中妙旨 事理交徹 性相融通 無 法不收 盡歸宗鏡 問 真妄二心 行相各異 如何融會得人法性之圓宗 答 但了妄念無生 即是真心不動 此不動之外 更無毫氂法可得 如經云 預流 一來果 不還 阿羅漢 如是諸聖人 皆依 心妄有 大般若經云 復次善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分析諸法 過極微量 竟不見有少實可得 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又真妄無 體 俱有名字 名字無體 皆依言說 言說性空 俱無起處 則一切言語 悉皆平等 一切諸法 悉皆真實 所以勝思惟梵天所 問經云 梵天謂文殊言 仁者所說 皆是真實 文殊曰 善男子 一切言說 皆是真實 問曰 虛妄言說 亦真實耶 答曰 如 是 何以故 善男子 是諸言說 皆為虛妄 無處無方 若法虛妄 無處無方 即是真實 以是義故 一切言說 皆是真實 善 男子 提婆達多所有言說 與如來語無異無別 何以故 諸有言說 皆是如來言說 不出如故 諸有言語所說之事 一切皆以無 所說故 得有所說 又輔行記 釋一念心以成觀境 此有二義 一者 以禪為境 不同世心 二者 即此境心 復須離著 向辯 禪心 既言一念 一多相即 為是何等一心能具 故簡示云 不得同於妄計一念 能了妄念無一異相 達此無相具一切心 三千

26 具足 方能照於一多相即 此據初心習觀之人 恐濫於妄情境觀 是故應須簡示入門 若據理論 無非法界 亦何隔於取著妄 情 以念本自空 妄不可得故 為執有者 令觀空耳 又先德云 未念之時 念則未生 未生則是不有 不有之法 亦無自相 現在之念 從緣而生 念若自有 不應待緣 待緣生故 即無自體 故知心無自性 緣起即空 如欲斷其流 但塞其源 欲免其 生 但斷其根 不用多功 最為省要 故通心論云 夫縛從心縛 解從心解 縛解從心 不關餘處 出要之術 唯有觀心 觀心 得悟一切俱了 是故智者 先當觀心 觀心得淨 返觀自心 欺誑不實 如幻如化 躁擾不住 又如猿猴 騰躍奔擲猶如野馬 無始無明 歷劫流浪 不知何由得出 若能如是觀心過患 又推諸境 境無自性 由見而有 不見即無 又推見處 見無自性 由心有動 不動即無 又推動心 動無自性 獨由不覺 覺則不動 又推不覺 無有根本 直是無始虛習 念念自迷 無念真 心 一無所有 論云 如人迷故 謂東為西 方實不轉 眾生亦爾 無明迷故 謂心為動 心實不動 若能觀心 知心無起 即 得隨順 入真如門 當知所有 皆是虛妄心念而生 心有即有 心無即無 有無從心 彌須自覺 勿不自覺 為心自欺 既知心 誑 更勿留心 好惡是非一時都放 則心無住處 心無住處 則無有心 既無有心 亦無無心 有無總無 身心俱盡 身心盡 故 泯齊萬境 萬境無相 合本一冥 冥然玄照 照無不寂 以寂為體 體無不虛 虛寂無窮 通同法界 法界緣起 無不自 然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又法無定相 真妄由心 起盡同原 更無別旨 所以古師廣釋真妄交徹之義云 夫真妄者 若約三 性 圓成是真 遍計為妄 依他起性 通真通妄 淨分同真 染分為妄 約遍計為妄者 情有即是理無 妄徹真也 理無即是情 有 真徹妄也 若染分依他為妄者 緣生無性 妄徹真也 無性緣成 真徹妄也 若約隨俗說真妄者 真妄本虛 則居然交徹 真妄皆真 則本來一味 故知真妄常交徹 亦不壞真妄之相 則該妄之真 真非真而湛寂 徹真之妄 妄非妄而雲興 如水該波 而非水濕性 凝停 波徹水而非波 洪濤洶涌 則不存不泯 性相歷然 一一融通 重重交徹 無障無礙體相用收 入宗鏡中 自然法爾 故先德云 然其真妄所以交徹者 不離一心 故禪原集云 謂一切凡聖根本 悉是一法界心 性覺寶光 各各圓滿 本不名諸佛 亦不名眾生 秖以此心靈妙自在 不守自性 隨迷悟之緣 成凡聖之事 又雖隨緣 而不失自性 常非虛妄 常無 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遂名真如 故此一心 常具二門 未曾暫闕 秖隨緣門中 凡聖無定 謂本來未 曾覺悟 故說煩 惱無始 若修證即煩惱斷盡 故說有終 然實無別始覺 亦無不覺 畢竟平等 故此一心 常具真如生滅二門 又真妄各有二 義 一真有不變隨緣二義 二妄有體空成事二義 謂由真不變 故妄體空 為真如門 由真隨緣 故妄識成事 為生滅門 以生 滅即真如故 諸經說 無佛無眾生 本來涅槃 常寂滅相 又以真如即生滅故 經云 法身流轉五道 號曰眾生 既知迷悟凡 聖 在生滅門 今於此門 具彰凡聖二相 即真妄和合 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識 此識在凡 本來常有覺與不覺二義 覺是三乘 賢聖之本 不覺是六道凡夫之本 今推此不覺之心 無體 則真覺之性現前 寶積經云 佛言 菩薩如是求心 何者是心 若貪 欲耶 若瞋恚耶 若愚癡耶 若過去未來現在耶 若心過去 即是滅盡 若心未來 未來未至 若心現在 則無有住 是心非內 非外 亦非中間 是心無色 無形無對 無識無知 無住無處 如是心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不已見 不今見 不當見 若一 切佛 過去來今而所不見 云何當有 但以顛倒想故 心生諸法種種差別 是心如幻 以憶想分別故 起種種業 受種種身 乃 至如是迦葉 求是心相而不可得 若不可得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若非過去未來現在 則出三世 若出三世 非有非無 若非有 非無 即是不起 若不起者 即是無性 若無性者 即是無生 若無生者 即是無滅 若無滅者 則無所離 若無所離者 則無 來無去 無退無生 若無來無去 無退無生 則無行業 若無行業 則是無為 若無為者 則是一切諸聖根本 持世經云 菩薩 爾時作是念 世間甚為狂癡 所謂從憶想分別識 起於世間 與心意識合 三界唯皆是識 是心意識 亦無形無方 不在法內 不在法外 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 於識陰中貪著於我 若我所 金剛三昧經云 知諸名色 唯是癡心分別 癡心分別諸法 更 無異事出於名色 知法如是 不隨文語 心心於義 不分別我 論釋云 此明方便觀 於中有二 一明唯識尋思 更無異事出於 名色者 名謂四蘊 色是色蘊 諸不相應 皆假建立 離此名色 更無別體 故諸有為之事 皆為名色所攝 如是諸法 唯心所 作 離心無境 離境無心 如是名為唯識尋思 二顯如實智 知法如是 不隨文語者 是名尋思所引 如實智故 心心於義 不 分別我者 是義尋思所引 如實智故 人法二我 皆無有義 所以於中 不分別故 此真妄二心 情分二種 智了唯一 一二俱 亡 方入宗鏡 所以維摩經云 妙臂菩薩曰 菩薩心聲聞心為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 無菩薩心 無聲聞心 是為入不二法門 故知既以無心現心 則無法現法 何者 以一切境界 隨念而生 念既本空 法復何有 如大法炬陀羅尼經云 佛言 憍尸迦 若人來問 今此大眾 食調眾具 須功幾何 彼問如是 汝云何答 天帝釋言 世尊 我無所報 何以故 世尊 今我此處 三 十三天 凡是所須衣食眾具 隨念現前 非造作故 佛言 憍尸迦 一切諸法 亦復如是 皆住心中 隨所念時 即得成就 憍 尸迦 猶如卵生諸眾生等 但以心念 即便受生 一切諸法 亦復如是 皆由心念 法即現前 憍尸迦 又如一切濕生之類 所 謂魚鼈黿虬坻彌宜羅 此等皆是卵生所攝 此等或唯行一由旬 或二由旬 或至三四 或復過七 達彼地已 安處己卵 不令疲 乏 故能成熟 憍尸迦 此三藏教 亦復如是 隨憶念時 彼業現前 次第不亂 相續不斷 與彼句義 和合相應 又佛地論 云 三十三天 有一雜林 諸天和合福力所感 令諸天眾 不在此林 宮殿等事 共樂等受 勝劣有異 有我我所 差別受用 若在此林 若事若受 都無勝劣 皆同上妙 無我我所 和合受用 能令平等和合受用 故名雜林 此由諸天 各修平等和合福 業 增上力故 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 同處同時 同一相狀 由此雜林 增上力故 令彼轉識亦同變現 雖各受用 而謂 無別 是以若達諸法 皆心想生 即從世俗門 人聖行處 如無盡意菩薩經云 爾時舍利弗 問無盡意 唯善男子 從何處來 佛號何等 世界何名 去此近遠 無盡意言 唯舍利弗 有來想耶 舍利弗言 唯善男子 我知想已 無盡意言 若知想者 應 無二相 何緣問言 從何處來 唯舍利弗 有來去者 為和合義 如和合相 是無合不合 無合不合 即不去來 不去來者 是 聖行處 佛藏經云 佛言 舍利弗 隨所念起一切諸想 皆是邪見 舍利弗 隨無所有 無覺無觀 無生無滅 通達是者 名為 念佛 海龍王經云 佛言 大王 一切諸法 皆從念興 隨其所作 各各悉成 諸法無住 亦無有處 大智度論云 菩薩云何觀 心念處 菩薩觀內外心 是內心有三相 生住滅 作是念 是心無所從來 滅亦無所至 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 是心無有定實 相 亦無實生住滅 亦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 是心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是心亦無性無相 亦無生者 無使生者 外有種 種種雜六塵因緣 內有顛倒心想生滅相續 故強名為心 如是心中 實心相不可得 是心性不生不滅 常是淨相 客煩惱相著 故 名為不淨心 心不自知 何以故 是心心相空故 是心本末無有實法 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 亦無前際後際中際 無色無形 無對 但顛倒虛誑生 是心空 無我無我所 無常無實 是名隨順心觀知心相無生 入無生法中 何以故 是心無生無性無相 智者能知 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 亦不得實生滅法 不分別垢淨 而得心清淨 以是心清淨故 不為客塵煩惱所染 如是等 觀 內心 觀外心 觀內外心亦如是 故知法本不有 因心故生 離憶想而無法可成 除分別而無塵可現 又反觀憶想分別 畢竟無 生 從三際求 求之不見 向十方覓 覓之無蹤 既無能起之心 亦無所滅之跡 起滅俱離 所離亦空 心境豁然 名為見道 於見道中 相待之真妄自融 對治之能所皆絕 能所盡處 自然成佛 如華嚴論云 此經云 以少方便 疾得菩提 不同權教菩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無知者卻執 不有 而忘了 不空 成為極端的偏空 頑空 為 糾正此弊 大乘虛妄唯識系主張 無境唯識 無境故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一 前言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一般被認為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 ( ) 的學說而建立 窺基在 大乘法苑義林章 及 般若心經幽贊 立五重唯識觀 法藏在 華嚴經探玄記 卷 十地品 中解釋 三界虛妄, 但一心作 的 一心 時, 約教時說此十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55-272(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道厚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提要 : 華嚴宗集大成者唐朝法藏大師,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 大 專 學 生 佛 學 論 文 集 頁 441-460( 西 元 2010 年 ), 台 北 市 華 嚴 蓮 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 未 申 請 ) 澄 觀 華 嚴 法 界 玄 鏡 之 真 空 觀 的 開 展 - 並 以

More information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HQ / HQCN / HQC / HS Series ISO 9001 Certified WALRUS PUMP CO., LTD WALRUS HQ / HQCN / HQC / HS HQ / HQCN HQ / HQCN HQCN 入 口 壓 力 需 小 於 啟 動 壓 力 抽 深 6m 環 境 溫 度 +4º ~ +40º 40º :+4º ~ +40º :+4º ~ +40º +4º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大 學 部 第 六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六 相 思 想 之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蔡 伯 郎 老 師 學 生 : 釋 明 達 中 華 民 國 八 十 七 年 五 月 前 言 六 相 說 是 在 表 明 法 界 緣 起 的 相 貌, 說 明 宇 宙 萬 法 的 無 盡 緣 起 皆 是 同 一 起 緣, 別 無 二 法 華 嚴 以 六 相 來 闡 明 現 象 界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45/134 編輯出版 : 淨願蘭若 / 釋心賢 請大家打開 講義 第 96 頁 : 辛七 明藏性即識大性 - 壬二 明大均在本經的 正宗分 開始的時候, 阿難尊者請佛陀開示 首楞嚴王三昧 的修學法門, 佛陀花了三卷的時間,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102.6.30.xls

102.6.30.xls 之 二 資 產 負 債 權 益 展 開 表 102 年 6 月 30 日 單 位 : 新 臺 幣 千 元 資 產 會 計 項 目 展 開 項 目 現 金 及 約 當 現 金 75,497 75,497 存 放 央 行 及 拆 借 銀 178 178 同 業 透 過 損 益 按 公 允 價 值 衡 量 之 金 融 資 產 139,578 139,578 對 金 融 相 關 事 業 之 資 本 投 資

More information

9705.pdf

9705.pdf 004 005 006 008 010 016 018 020 022 024 026 028 030 032 034 036 038 040 042 044 046 048 050 052 054 056 058 060 062 XO 064 066 068 070 072 074 076 078 080 082 084 086 088 090 092 094 096 098 100 102 104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御製寺碑文 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起顯慶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捨化

More information

T2060 續高僧傳

T2060 續高僧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續高僧傳序 1 譯經篇 1 2 3 4 2 義解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習禪 1 2 3 4 5 4 明律 上 下 附文 5 護法 1 2 6 感通 1 2 7 遺身篇 8 讀誦篇 9 興福篇 10 雜科聲德篇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釋 第 十 二 卷 論 釋 第 十 三 卷 論 No. 843-A 釋 第 二 十 九 卷 論 釋 第 三 十 卷 論 No. 843-B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9 18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More information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序 熊開元序 弘儲序 目錄 住海虞三峰清涼禪院語 住蘇州北禪大慈禪寺語 住杭州臨平安隱禪寺語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一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二 住梁溪龍山錦樹禪院語 住杭州淨慈寺語 住秀州真如寺語 住松陵聖壽寺語 回聖恩寺語 廣錄一 廣錄二 廣錄三 頌古一 頌古二 頌古三 五宗原 臨濟宗 雲門宗 溈仰宗 法眼宗 曹洞宗 總結 傳衣法註 雜偈 大定偈 偈二首 示淨心居士 示懷上人

More information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總目 信州博山語錄 鼓山語錄 杭州虎跑語錄 妙行語錄 信州瀛山語錄 住瀛山語錄 附各剎上堂法語 答問 答上廓居士陳懋德問(雲怡文宗) 答集生余居士問 答雪航法主問(別號汝航) 答聞子將居士問 答玄鍚關主問 答穎學禪人問 答文學祈季超問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答優曇菴主三問 答毛奇生居士問 答天旋禪人問 答徑山語風禪師問 室中勘驗

More information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More information

X1626 高僧摘要

X1626 高僧摘要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626-A 敘高僧摘要 No. 1626-B 敘 卷目 道高僧摘要卷一目 法高僧摘要卷二目 品高僧摘要卷三目 化高僧摘要卷四目 釋攝摩騰 釋道寵 釋寶唱 釋法建 釋慧恭 釋曇倫 釋志超 釋道傑 釋玄奘 釋法融 釋元珪 釋子鄰 釋神會 釋純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 釋無業 釋宗密 釋宣鑒 釋從諗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 居士都貺 釋元安 釋文悅 釋可真

More information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法 語 一 答 鄭 崑 巖 中 丞 示 無 生 祿 禪 人 將 之 雷 陽 舟 中 示 奇 侍 者 示 無 隱 桂 禪 人 促 小 師 大 義 歸 家 山 侍 養 示 洞 聞 乘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結 念 佛 社 示 真 遇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易 真 潭 示 本 淨 貴 禪 人 示 法 錦 禪 人 示 性 淳 禪 人 示 妙 湛 座 主 示 靈 洲

More information

JB277 雲棲法彙

JB277 雲棲法彙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諸經日誦 序 目錄 敘 總集 朝時課誦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咒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消災吉祥神咒 功德寶山神咒 佛母準提神咒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藥師灌頂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 往生淨土神咒 善天女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念佛緣起 回向文 暮時課誦第二 佛說阿彌陀經 懺悔文 蒙山施食儀 念佛回向 三皈依 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 別集 經類第一

More information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封 面 故 事 開 講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要 甩 掉 複 製 膽 秀 自 己 他 屢 獲 獎 知 將 送 上 舞 重 要 推 手 而 且 他 也 淵 源 甚 深 深 知 業 優 缺 點 財 訊 地 赴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以 他 協 助 打 天 豐 富 經 驗 娓 娓 道 對 建 議 www.wealth.com.tw 80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More information

實德證券網上交易系統示範

實德證券網上交易系統示範 實 德 證 券 網 上 交 易 系 統 示 範 實 德 證 券 網 上 交 易 系 統 分 別 提 供 增 強 版 及 標 準 版, 使 用 標 準 版 必 須 安 裝 JAVA, 標 準 版 自 動 更 新 戶 口 資 料, 而 使 用 增 強 版 則 不 必 安 裝 JAVA, 但 必 須 按 更 新 鍵 才 能 更 新 戶 口 資 料, 請 用 戶 根 據 實 際 需 要 選 擇 使 用 標

More information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四 增 進 認 知 體 驗 五 提 升 語 言 層 次 六 激 發 創 造 力 發 展 88 肆 幼 兒 在 積 木 遊 戲 上 的 發 展 過 程 86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法 性 空 慧 學 目 次 教 釋 一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義 脈... 一 二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講 錄... 一 九 三 能 斷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經 釋... 九 一 懸 論 釋 經 甲 一 序 分 甲 二 正 宗 分 乙 一 請 乙 二 許 乙 三 正 說 丙 一 示 宗 本 答 三 問 丙 二 斷 餘 疑 丁 一 斷 所 行 疑 戊 一 三 斷 一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自序 緣 起 法 一 滴 印 順 導 師 與 佛 法 劉 松 勇 撰 民 國 102 年 ( 西 元 2013 年 ) 7 月 自 序 本 書 是 引 用 印 順 導 師 的 一 些 著 作, 稍 微 排 列 之 組 合 之, 並 且 粗 糙 地 整 理 一 下, 有 時 再 加 上 或 引 用 其 他 善 知 識 如 虛 雲 老 和 尚 太 虛 大 師 阿 姜 查 讚 念 長 老 ( 也 就 是 當 代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之 處 一 相 一 味 究 竟 平 等 更 無 三 異 於 一 體 中 義 分 能 所 爾 亦 名 一 乘 亦 名 無 上 乘 也 起 信 謂 用 者 以 此 論 中 能 破 疑 執 生 正 信 故 起 即 顯 發 信 謂 忍 樂 謂 於 前 大 乘 一 心 三 義 境 上 顯 發 忍 樂 之 心

之 處 一 相 一 味 究 竟 平 等 更 無 三 異 於 一 體 中 義 分 能 所 爾 亦 名 一 乘 亦 名 無 上 乘 也 起 信 謂 用 者 以 此 論 中 能 破 疑 執 生 正 信 故 起 即 顯 發 信 謂 忍 樂 謂 於 前 大 乘 一 心 三 義 境 上 顯 發 忍 樂 之 心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4, No. 1848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48 [cf. Nos. 1666,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制 訂 及 修 正 紀 錄 一 本 規 則 初 版 於 2012 年 7 月 21 日 制 訂 二 本 規 則 第 一 次 修 訂 於 2013 年 6 月 29 日 三 本 規 則 第 二 次 修 訂 於 2014 年 6 月 25 日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第 1 條 本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含及特色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指 導 教 授 : 蔡 伯 郎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果 錚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 月 華 嚴 經 十 信 法 門 之 探 究 釋 果 錚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第 十 一 屆 提 要 本 文 以 華 嚴 經 中 信 位 之 六 品 經 文, 來 探 究 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行CB轉換辦法_1030717_.doc

Microsoft Word - 發行CB轉換辦法_1030717_.doc 振 樺 電 子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國 內 第 一 次 無 擔 保 轉 換 公 司 債 發 行 及 轉 換 辦 法 一 債 券 名 稱 振 樺 電 子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以 下 簡 稱 本 公 司 ) 國 內 第 一 次 無 擔 保 轉 換 公 司 債 ( 以 下 簡 稱 本 轉 換 公 司 債 ) 二 發 行 日 期 民 國 103 年 07 月 28 日 ( 以 下 簡 稱 發 行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壇 經 心 性 觀 與 心 靈 管 理 研 究 生 : 李 重 慶 指 導 教 授 : 釋 依 空 撰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六 月 三 十 日 摘 要 新 時 代 運 動 可 以 說 是 一 種 心 靈 革 命 的 運 動, 也 是 一 種 修 心 的 運 動, 進 步 的 世 界, 不 止 是 改 頭 換 面, 表 面 上 有 所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會計學、中級會計學、會計學概要

Microsoft Word - 會計學、中級會計學、會計學概要 一 會 計 學 適 用 考 試 名 稱 適 用 考 試 類 科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特 種 考 試 地 方 政 府 公 務 人 員 考 試 三 等 考 試 公 務 人 員 特 種 考 試 原 住 民 族 考 試 三 等 考 試 公 務 人 員 特 種 考 試 身 心 障 礙 人 員 考 試 三 等 考 試 財 稅 行 政 金 融 保 險 財 稅 行 政 財 稅 行 政 財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 華 嚴 專 宗 研 究 所 第 十 九 屆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經 異 生 世 主 之 生 命 實 踐 研 究 以 主 林 神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陳 英 善 老 師 研 究 生 : 釋 天 承 中 華 民 國 一 三 年 六 月 三 十 日 摘 要 所 謂 生 命 實 踐, 是 對 生 命 本 然 之 理 的 力 行 實 踐, 以 及 對 於 生 命 價 值 意 義 的 追 尋 與 證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第五十六講)妄識生死輪迴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五十六講)妄識生死輪迴電子書.pdf 楞嚴經 ( 第五十六講 ) 妄識生死輪迴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56) 第五十六講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 (3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義貫,271 頁, 中間, 經文 : 云何二種? 阿難, 一者 無始生死根本 : 則汝今者, 與諸眾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 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 則汝今者, 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