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悉由 ( 予 ) 一己之愚見 參悟評定 期歲書成 因發願鏤傳 印送萬部 用廣如來之慈悲 大啟眾生之智慧 今而後得書諸善信 緣經求法 因法悟覺 令真宗了徹 密諦通明 出生死途 登菩提岸 滅無量罪過 獲最勝福田 證果人天 永臻快樂 始信金剛經所說 悉是佛祖最上之密旨 而 ( 予 ) 之所言 真實不虗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言 悉由 ( 予 ) 一己之愚見 參悟評定 期歲書成 因發願鏤傳 印送萬部 用廣如來之慈悲 大啟眾生之智慧 今而後得書諸善信 緣經求法 因法悟覺 令真宗了徹 密諦通明 出生死途 登菩提岸 滅無量罪過 獲最勝福田 證果人天 永臻快樂 始信金剛經所說 悉是佛祖最上之密旨 而 ( 予 ) 之所言 真實不虗"

Transcription

1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97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97-A 金剛經石注自序西天佛經甚多 惟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 乃禪宗之至寶也 予參悟多年 因著金剛經石註一部 愚註與眾不同 每節分註論講證四段 倣張居正四書直解例 先逐字破義 後以淺言直說 意在闡明佛旨 學者只須由此參悟 自得正果 而不錯矣 略曰 此經註解極多 大半隔靴撓痒 須要實悟真參 纔得心明性朗 我今直說根源 不用狐思亂想 但能至誠受持 開卷瞭如指掌 書內文載讀法十條 闢妄十條 以及總旨辨異 極簡極明 但此書每部計一百二十頁 予發願印送一萬部 奉送二年 已足如願 自愧力薄 不能又送 倘有善信 隨意買紙 予出印板聽刷 分文不取 共勷勝舉 凡求如願 功德不亞於河沙寶施也 但願人人福壽長 此邵子語也 予於人情世事 無論大小雅俗 但有利益者 俱以淺言 刊書行世 正續共取初集 二三四集 亦可聽便編定孝弟忠信字號 但此書若能正續全得 庶可盡悉 善體略者 自必心賞神怡 福壽綿長矣 賜教者 可至揚州府西 昇平街圈門內 便是小齋 No. 497-B 金剛經石註自敘西天經典甚多 惟金剛經是諸經之根 經中所說 悉成佛作祖之密旨 自唐宋元明以來 註此經者 何止數百餘家 各皆極意剖析 總為指引迷途 開悟後學 功甚大而慧甚普矣 諸家講註語義 各有是否 欲求其詳明折衷 竟亦寥寥 良由以語傳語 大都紙上鑽研 未從實地 參悟而得 又何怪其然耶 殊不知 此經乃如來心法 眾生性源 佛本無經 經亦無說 因一切有情 淚於外誘 昧其本靈 顛倒昏迷 輪迴苦海 極可悲痛 是以如來作此真空無相之說 不過為眾生解粘釋縛 還其本來面目 何啻暗室明燈 冥空杲日 若能領悟 立證菩提 幸誠萬萬矣 今窮鄉委巷 但有善信之人 皆知讀誦金剛尊經 及叩其義理云何 則懵然不解其謂 雖有學者曾聽各師所講之論 常覽諸家所著之書 或屬言繁 或成義雜 徒令聞者見者 是非可否 茫然不知適從 豈不以如來至妙之心法 緣此而未即明傳 深可浩歎哉 愧予一介書生 自知本靈半為外誘所淚然 而身雖在家 頗有出家之行 每於儒書之暇 最喜誦讀此經 是以究心於此者 已二十餘年 凡講此經之堂 無論遠近 ( 予 ) 必先到 註此經之書 不拘淺深 ( 予 ) 必悉觀 雖聞見甚多 奈異同不一 自尚未的 又何以曉示將來 獨有儒士王化隆所註 盡發如來精微 又且脉絡貫通 簡明確當 不繁不雜 功亦大矣 惜註中間有與經文未透者 亦有與經文相左者 是猶玉中之瑕 ( 予 ) 不揣愚昧 重加較正 刪其偏背 補其遺漏 另自直解 名之曰石註 凡如來隻字片 P. 1

2 言 悉由 ( 予 ) 一己之愚見 參悟評定 期歲書成 因發願鏤傳 印送萬部 用廣如來之慈悲 大啟眾生之智慧 今而後得書諸善信 緣經求法 因法悟覺 令真宗了徹 密諦通明 出生死途 登菩提岸 滅無量罪過 獲最勝福田 證果人天 永臻快樂 始信金剛經所說 悉是佛祖最上之密旨 而 ( 予 ) 之所言 真實不虗也 在 ( 予 ) 此註 不過為人指引途路之方向 令行者不致錯入崎嶇迂迴之境 他日有幸 或於如來會 不結一指引之因緣已耳 願諸善信 早悟本靈 同歸西天極樂 上不負如來垂示之盛心 下不負( 予 ) 一點指引之微念 誠大快也 康熈四十一年歲在壬午仲陽月之吉旦良覺居士石成金天基撰并書金剛經石註凡例十條此經流布於世 傳本多誤 陰冥之間 惟以壽眷永慶寺南唐道顒法師石本為正 今 ( 予 ) 此著 悉照石本訂正 凡有增減錯誤 俱逐細更改 一字無譌 此經 分三十二分 相傳自梁昭明太子 但天衣無縫 割裂為繁 且如推窮四果 漸至如來政緊關 昔在然燈 何單承莊嚴佛土 又色見聲求四句 原與下文一氣瀠洄 勢難以刀斷水 然而品節有序 讀者賴以記述 今 ( 予 ) 此著 止將各分標存細字於傍 可以不必雜於經文讀 此經 他本前列開經啟請淨口諸文 是皆後人所添 亦可不讀 今 ( 予 ) 此著悉刪此經 世刻甚多 大都付諸梓人 ( 予 ) 幼習宋字 雖未精工 略堪供寫 今 ( 予 ) 此著 一字一葉 俱係親筆書寫 較對明確 始付刊刻 讀者只照此本 可信無誤 此經 世傳非高僧口授 不可擅讀 恐音韻舛誤 致獲罪過 ( 予 ) 拜詢多僧音韻 各有異同 今 ( 予 ) 加考訂 授是則從 授非則改 各將直音 用小字註 附每段之下 讀者只依此音 無誤 此經 古今註解極多 今 ( 予 ) 此著 每段類分註論講證四字 葢將正文中字句 逐一破解 統以 註 字領之 凡議論正文之源流 或辨論他註之是非 則以 論 字領之 其 講 字 所云悉體順如來須菩提口氣 演發本文之妙義 若 證 字所領 則雜引古今成語 或儒書 或僧語 或偈頌 或詩歌 惟取剖明本文之精微而已 四類惟講字 每段俱有其註論證三類 若本文已明 或講中已有 則不重列 自刻經註以來 似未有如 ( 予 ) 之淺明分晰也 間有幾註 不從 ( 予 ) 之改定立正文者 取其通俗也 P. 2

3 此經 他註或另以正經 先刊全本於前 次復逐綱重註 試看儒家四書朱註 世有只讀正文者 竟將有註之書讀之 何嘗另周正文 今 ( 予 ) 此著 將經文高列一字 讀者可以對讀 不必另本 亦不必梵本 此經 他本只用句點 但孰是如來語 孰是須菩提語 在明眼自易分辨 而初學未免混雜 今 ( 予 ) 此著 凡係如來語句 用圈 須菩提語句 用黑圈 阿難結集語 用尖圈 問答起語 用連點 點則語句分明 瞭如指掌矣 此經 他註只用句點 亦有圈者 泛而不切 今 ( 予 ) 此著 凡係工夫密旨 方用連圈 若語句微妙 止用連點 餘悉按句黑圈 其註中有尖圈者 本文之字也 此經 今 ( 予 ) 所著 言雖淺近 悉皆演發如來心義 ( 予 ) 既分晰註解 又復親筆書寫 又復獨力刊印 成書虔誠敬送 得書善信 務要時置案頭 成誦讀正文 或領略註解 或參悟旨趣 或為人演說 否則不妨轉送普利 最不可束之高擱塵封 更不可雜於小說曲本中 非獨負 ( 予 ) 苦心 亦且獲罪甚大 No. 497-C 金剛經辨異金剛經句字增減同異 從無畫一如 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是名凡夫三句 若非無想 若字 即非第一波羅蜜 即字 為利益一切眾生之下故字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之下 世尊二字等 皆古本所無 如是故名阿那含故字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之不 須菩提言四字等 皆古本所有 如前文應云何住 不同後文云何應住 歷辨既詳 雲棲伸公鎞 刻尤加囑 葢前問功夫下手 後問無我是誰為之 經意自別 又見舊本因避高麗諱 改即為則 凡即通作則 後見海虞嚴公諱微 折中諸辨 謂合兩之義為即 相仞之義為則 即可用之相仍 則不可用之合兩 歎譯者復作不易其言 而即與則兩字之從違遂定 大抵等閒應用則者 但隨文義 輕折庶全旨 即非之即 更得顯出玄微 既定一卷持誦 併佐同志參稽 聊引申學問中慎思明辨之意 若曉曉自詡辨真 則吾豈敢 No. 497-D 金剛經闢妄 ( 一切佛經俱應作如是觀 ) 何必靜室世人誦經 多覓靜室 殊不知堅誠全在於心 而不在於境也 本心若靜 雖居閙市叢中 亦是深山僻地 試看吾儒善讀書者 蓬門圭竇 掛角而讀 帶經而鋤 竟以成功 何在書房之靜乎 P. 3

4 何必出家出家原為脫離此罣礙 每見有等出家僧人 貪戀之心仍在 名雖出家 實則與在家之人無異 如此出家 反不如在家 而有出家之行者 轉為上等 試看古今在家善信 得悟菩提者甚多 如傅大士. 龐居士諸公 俱有妻子塵累 於道無礙 可知全不在乎出家也 何必清晨清晨誦經 取其至誠 要知心若至誠 雖午晚十二時 無一非誦經之時 意到即持 斯為得之 何必啟請經中云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遶 可見此經 或是誦讀 或是解說 諸天神不召即至 何須啟請 即其開經文 淨口等呪 讀之不多 不讀不少 何必設像對佛像 意在起人敬畏 殊不知經中云凡所有相 皆是虗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又云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乃知莊嚴以及佛相俱在心之誠否 心若不誠 雖時刻與聖像不離 亦何益矣 何必敲魚木魚鐘磬 取其音韻節奏 無亦不礙於道 何必急誦誦經至在口讀其文 心思其義 只要字句明朗微旨了徹 雖低默讀誦 俱為上乘 若是急急趕讀 含糊圖快 未免到口不到心 縱然讀過萬遍 經義不解 原與不讀者相同 又有高聲朗誦者 徒損其氣 亦甚無益 何必跪諷參悟經義 不拘行住坐臥 無有不可 何必專在於 何必梵本佛法原不繫於文字 即此金剛般若名字 亦是強立 何況拘其經之書本梵本耶 不論囊內之金珠瓦礫 只論外包之錦繡布帛 吾甚惑之 何必全部吾輩在家俗人 難免塵勞緊冗 非同出家閒人可比 假若正在誦經之際 忽有緊急事務 必俟此經誦完 豈不遲悞 果有緊事 但須記著經中分數 就此止住 俟事畢 再來補完 未為不可 至於此經註解 非細加參詳 則妙義不明 若人事勿忙之際 何能全讀 須知塵事稍閒 隨便看一段 可得一段之益 解一分即有一分之功 P. 4

5 試看六祖 當日只聞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即證菩提 可見惟在學人心悟如何 豈計其語句多寡耶 No. 497-E 金剛經總論夫人自二五凝成以來 賦此虗靈不昧之良 莫不各有一卷真經 及其知誘物化之後 本真旋失 名雖為人 實無以異於禽獸 抱朴子有言 人生覆幬間 自幼而趨壯 自壯而趨老 一失一口 如牽牛羊以詣屠肆 每進一步 而去死轉近 可不畏哉 所以我佛不得已權誤方便 引提迷人 何者為性命 何者為修行 強而名之曰經 若有豪傑丈夫 自悟本體 如何不假言詮 則真經露矣 這真經 人人本有 個個不無 不因聖而會 不因凡而減 不用文字 不必註解 不勞刊印誦讀 要知 即刻就知 一些不難 若或不知 萬般費力 到底不知 只要有此真經 一切經典 都無用處 雖列錦軸牙籤 祗為供奉之具耳 如若真經不知 不得不請出環函 研窮蘊奧 晝夜參詳 至於用力之久 一旦豁然貫通 始為絕學無為大快樂之人也 無法可說之言 言不誣矣 No. 497-F 金剛經讀法十條金剛經 語句重疊 各有義理 奧妙甚深 非同法華. 楞嚴 詳明易曉之可比 讀者須細心參詳 始見精微 金剛經 眷索愛語四菩薩 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吾身中之菩薩也 讀者須先有此等心 然後可入大道而悟金剛之義 金剛經 善信男女誦者甚多 得證金剛者甚少 皆因恃口頭語不知會悟妙法 讀者須靜坐觀心 心無其心 然後取其註觀之 庶幾有進 金剛經 無全部演說不開 無後半部搜括不盡 自十七分中 復說云何應住一段 收拾全旨無餘 已後 先詳者略之 先略者詳之 節節相承 各有妙義 金剛經 言語雖多 總是說真空無相妙理 以化度眾生 必眾生能安住降伏 不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纔出到涅槃地位 說布施者 不過令修行易於入門 原不甚重 一經大義 俱盡於應住之義 自第五分之後 許多說話 不過反覆辨明無相之理 恐人一著有相 便不能安住降伏也 金剛經 佛說無相 但去妄念 不去天理 若併天理去了 未免行屍走肉 虗生世間 故於第十四分中 說出生實相三字 亦慮人之流於枯稿也 吾儒不去細究 反言佛氏虗無寂滅 豈不罪過 金剛經中 佛言其大 則謂須彌山王 言其多 則謂如恒河沙等 言其久 則謂如無量阿僧祗劫 實因極大極多極久無盡之數也 非如來形容過當 亦非如來好為此等語 以駭世俗 讀者當求其理 P. 5

6 金剛經 屢言布施 葢有相布施 固修行之不廢 非可論金剛之妙義 若有善信 以身中至寶 不生不滅 乘香華雲 入無邊界 起光明臺 供養十方 則為見性之功 勝此多矣 金剛經 依法出生分中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 不如持經之福 無為福勝分中 恒河沙世界七寶比大千又多矣 亦不如持經之福 如法受持分中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又不徒七寶矣 較之受持解脫 終不能勝 持經功德分中 以恒河沙等三廣身命布施 視前又甚矣 較之持經功德 自為無量 能淨業障分中 自敘供養無量諸佛之多 視七寶身命布施 大有間矣 亦不如持經解說之萬一 福智無比分中 以須彌山王之七寶比喻又大矣 亦不能及持經解說之福 言雖重疊 一步緊一步者 何也 葢佛慈悲之大 先知末法劫中 多以布施當修行 不知解說所以諄諄反復言之 但此經乃見性要旨 受持即得成佛 豈布施之福 所能比類哉 勿謂佛先已說 後為續聽法者重說 非理也 金剛經 如來無相之義 即非即是 何去何來 如水清則月見 水濁則月隱 水有清濁 月無去來 且如人忽思念他州 則境界一時獨現 這心從何處來 少時心歇 從何處去 如此見徹 便知無去無來矣 No. 497 金剛經石註卷一揚州石成金天基撰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般若音鉢惹 後凡又遇 同此 ) 註 金剛是金中之精堅者 剛生金中 百煉不銷 質極堅利 不為物破 而無物不破 譬如智慧 能絕眾生貪嗔癡 一切顛倒執著之見也 般若者 梵語 華言智慧 性體虗融 照用自在 故云般若 梵語波羅蜜 華言到彼岸 欲到彼岸 須憑般若 此岸者 眾生作業受苦 生死輪迴之地 彼岸者 謂諸佛菩薩 究竟超脫 清淨安樂之地 經者 徑也 如一超直入也 論 波羅蜜有六種 布施度慳貪 持戒度淫邪 忍辱度嗔恚 精進度懈退 禪定度散亂 智慧度愚癡 各占六度之一 惟一般若 能生八萬四千智慧 則六度兼該 萬行俱備 佛言多梵語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 奉詔用中國語翻譯此經 指明後學 功誠大矣 講 人亡真性 本是虗靈不昧 歷劫常存 惜為物欲昏蔽 所以沉淪於生死苦海 未能脫離 我佛慈悲 持說此經 猶乘筏渡津 以至彼岸也 所謂金剛者 葢萬物能逃乎五行 而五行之中 惟金最堅利長久 木有時而朽 水有時而涸 火有時而熄 土有時而崩 以金試之於木 則能成器用 沉之於水 則光湛常新 投之於火 則百煉愈精 埋之於土 則永劫不壞 其位在西北 能摧折一切萬物 人能用之於身 P. 6

7 可以斬一己之邪魔 誅萬里之妖怪 儒有龍泉寶劍 安邦定國 道有青蛇寶劍 斷絕情慾 佛有金剛寶杵 降伏魔王 大易以乾為首 玄門以金丹為首 此經以金剛為首 得此般若經者 證西方無量壽果 西方 金方也 金之為義 大矣哉 故以金剛為喻 般若者 智慧也 人生日用間 圖名貪利 奸偽百出 至死心尚不足 自以為乖巧伶俐 不知溺於輪迴苦海 真癡愚人也 必以智慧 打破癡愚 獨稟乾剛 勇猛精進 明了自性 豈不到彼岸 與諸佛同享快樂哉 總之 金剛 喻也 般若 法也 波羅蜜 證果也 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 祇音奇 比音被 ) 註 如是者 此也 我者 結集經者自謂也 言如此之法 我親從佛聞之 非臆說也 一時者 說此般若之一時 佛者 覺也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故名曰佛 舍衛國 波斯匿王之國 祇陀 王之太子也 樹是祇陀所施 故名祇樹 給孤獨園者 王之宰臣 名須達拿 常在此園賑濟貧人 故名給孤獨園 梵語比丘 華言乞士 謂上乞法於佛 以明己之真性 下乞食於人 以為世人種福 葢佛將說真空無相妙理 必得道之深者 方能領悟 豈小比丘所能與哉 千二百五十人 即孔門三千徒眾也 俱者 同處也 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 著 俗作着 已音以 飯食音反四 敷音孚 ) 註 爾時者 彼一時也 世尊者 舉世之人所共尊敬 食時 正當午時也 洗足 以佛行則跣足 敷者設也 論 佛是金輪王子 誰無供養之者 而猶如此乞食 欲使後世緇徒 不植資產 去此貪心 折其驕亢 以煉種性 正君子謀道不謀食也 講 爾時世尊 於午可以乞食之時 於是着僧伽之衣 持四天王所獻之鉢 因祇陀園在城外 自外而入舍衛城中 以次第而乞焉 不越貧以從富 不捨賤以從貴 大慈平等 無有選擇 乞食既畢 還歸給孤獨園 飯食已完 將入禪定 於是收拾其衣鉢 使心無係累也 洗其足 以潔其身也 乃排布高座而坐 而說法之原因起矣 善現起請分第二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 著同着 ) 註 眾弟子之中 惟德尊而年高者 謂之長老 此須菩提 即善現 又名空生尊者 希 少也 希有 讚佛之辭 即自生民以來 未有孔子之義 P. 7

8 講 須菩提 在大眾中 即從自己座位起身 整頓威儀 袒其右肩 以示不敢倍乎師 屈其右膝 以示不敢左乎道 合掌 以示其皈依 恭敬 以示其嚴肅 而啟白於佛 以伸問辭 先讚而後呼之曰 舉世所少有者 我世尊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註 如來 佛之總稱 如而不生 來而不滅 即我真性之體用 單修智慧 曰菩 單修福業曰薩 福慧雙修 曰菩薩 諸菩薩 指會下學道之人 講 須菩提稱讚佛曰 如來起慈悲心 善能衛護眷念此會中之眾菩薩 使之信受 又善能以此佛法 付委囑托於人 使之奉行也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 阿 讀倭 應 因音 ) 註 阿訓無 耨多羅訓上 三訓正 藐訓等 菩提訓覺 乃無上正等正覺 即我之真性也 此真性包含太虗 孰得而上之 故云無上 然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 此性正相平等 故云正等 其覺圓明普照 無偏無虧 故云正覺 應者當也 云何者 如何也 住者 止也 降伏者 制禦之謂也 論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無上正等正覺 即是佛 即是如來 即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只此九字 若能悟明 就得成佛 講 須菩提問佛曰 世間若有善淑男子 并女人 學道之初 先發此無上菩提之佛心 當如何常住而使之不退轉 妄心一起 當如何降伏而使之不惑亂我真心也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 為音位 ) 證 諦聽 仔細聽也 講 佛因須菩提啟問 其言甚善 便重言善哉善哉 以歎美之 汝以如來善護念 善付囑 只此兩句 善發我未發之言 汝當詳審而聽 吾當為汝說此住佛心 降妄心之道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 唯音委 樂音要 ) 註 唯 領諾也 然 是其言也 既諾而然之 又稱世尊以表深願也 願樂欲聞 如蜂思好蜜渴想甘露 傾心側耳 莫可形容也 論 發此心者 究竟無上菩提之心也 凡人一心不昧 萬法皆通 但迷則順此心 謂之無明 悟則逆此心 謂之智慧 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 建大法幢 度無量眾 皆不出此 講 人之一心 明從往來 攻取日眾 最難發此菩提覺心 若善男善女 既發此一念 則滿腔中 純是天理 真如本性 自然顯露 自然常住不滅 吾見五蘊皆空 如是一切妄心 不待驅除而自降伏矣 所謂道心為主 人心退聽也 譬如日光一照 P. 8

9 黑暗盡明 須菩提即領諾其言 稱世尊曰 弟子願聞佛之教 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 眾生音中生 ) 註 摩訶者 廣大之稱 若者 或也 論 世法上說 胎卵濕化 指人與鳥獸魚蟲等物 為欲界. 色界 色想無色想 指無色界非想等天 皆名曰眾生 且與降伏其心句義相悖 不知眾生者指人心之眾生也 自性眾生誓願度 又何說之 六祖以眾生指心言 極妙 講 佛告須菩提 說諸大菩薩 以如是之妄心 欲其降伏 而使菩提真心頓然發現者 果何道以致之 葢人一身 悉皆五陰六識 遮隔我之真性 故種種一切眾生妄心 極難降伏 何以見之 或有心易輕舉 飛揚遠適 謂之卵生 心常流轉 習氣深重 謂之胎生 心隨邪見 沉淪不省 謂之濕生 心見景趣 遷變起幻 謂之化生 執相修因 頓起邪思 名為有色 內守頑空 不修福慧 名為無色 滯諸聞見 係念染著 名為有想 靜沉死水 猶如木石 名為無想 起生滅見 落兩頭機 名非有想非無想 然此九種眾生心 皆非菩提真心 一或有之 死即隨類受生 墮於胎卵濕化之物 虗空等神 天魔等鬼 所以輪迴六道 難入涅槃者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令 平聲 涅音年 入聲 ) 註 我者 佛自謂也 皆者 盡也 令者 使也 入者 行至於內也 無餘 無滲漏也 梵語涅槃 此云無為 無餘涅槃 大涅槃也 滅 消滅也 度 化度也 論 人有虗靈之性 包括天地謂之真空 又名法身 亘古亘今 所不能滅 即大禹見黃龍負舟 自言生寄也 死歸也 四大色身 原是假合 豈無毀壞之理 愚人不能明心見性 所以死歸陰趣 隨業受生 遷轉不已 聖人明覺了然 如虗空杲日 常天普照 或出應世 則為報身 化身隨緣 或不住世 則棄四大如棄敝屣 永證清靜法身 寂然常樂 是其來也 從體起用 無所從來 其去也 攝用歸體 亦無所去 豈非涅槃常住不滅哉 世人不知 誤以為死 非也 講 佛之意 葢說如前 所謂一切眾生妄心 皆不是我菩提覺心 我皆令此受學諸大菩薩 將此妄心入於清淨無為之鄉 消融其滓穢 度脫其染著 如紅爐點雪 必使人欲淨盡 纖毫不留 深造於玄默之境 所謂心外無餘道 道外無餘樂也 證 楞伽經云 涅槃 乃清淨不死不生之地 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 列子曰 生之所生者死矣 而生生者未甞終 裴相國云 寂靜常樂 故曰涅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P. 9

10 講 佛說如是以前所言滅度之道 使般若智慧 打破種種邪見煩惱 故此無限量 無計數 無邊際 一切眾生之心今已滅度無餘者 豈我真能使之令入涅槃而滅度之哉 葢以凡人原有此無上菩提之心 只為迷而不悟 今心地一旦豁然開朗 頓見本性空寂 是乃自性自度 本來無此眾生妄心 曷得而滅度之 證 淨名經云 一切眾生 本性常滅 不復更滅 六祖壇經云 自性自度 名為真度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 相 去聲 ) 註 相者 形迹也 執著形迹 心不虗空 滯而不化 謂之有也 論 此經自始至終 總以四相為張本 反覆言之 講 夫無有眾生得滅度者 此何以故也 葢自性本空 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形 方是無上菩提之心 若或有此四相 則前一切眾生妄心 安能滅度以至涅槃哉 決非菩薩地位中人矣 世間未有一人不自愛其身者 終日營營 爭名奪利 為一身計 又為子孫計 皆是我相也 見人勢利 攀援不已 見人萎弱 嗔壓不已 嫉人之有 吝人之求 皆是人相也 色受想行 計其和合 貪嗔癡愛 汩沒靈源 此眾生相也 焚香禱祝 為求現在福田 煉藥燒丹 希覬長生不老 此壽者相也 證 圓覺經云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妙行無住分第四復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 施音是 ) 註 復 還也 次 再也 還復再與須菩提言之 住 着也 論 世法上論布施 檀波羅蜜 為六度之首 是修行中一大事 但此布施 乃談心要 如來於日用間 從自性中起用 廣布設施於外 不住着於有相 決非外人捨施之說也 ( 六度註 見第一葉 ) 講 佛再與須菩提說 菩薩於所行之事 當無所執着而為敷布設施 何以見之 眼之悅於色 耳之樂於聲 鼻之臭於香 舌之甘於味 身之觸於慾 心之校量分別於其法 皆有相之運用 與眾生何異 豈是我性中本有之福德哉 菩薩於自心眾生 捨其所貪 歸於空寂 不於六根六塵上 有所係累拘執 但自性虗通 妙圓明淨 隨感而應 不住於相也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講 所以然者如何 若有學道的菩薩 不泥着色聲香味觸法之根塵以為運用 則是所有善根純熟圓滿 永得無上菩提之道 其福德量等虗空 豈人之心思可得而測度忖量哉 非享福報之謂也 P. 10

11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虗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凡問之不字 音否 凡答之不字 音弗 ) 註 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 總謂之十方 虗空者 太虗之中 無有纖毫隔礙 蕩然空朗 非心思可能度量 論 六根圓通 四虗無礙 東看皆西 南觀皆北 上俯皆下 下仰皆上 不立中邊 有何四維 既無界畫 何可度量 無能施彼 無所施此 如如自在 湛若十方 空以無所住 住是太虗空 福德性 應如是住矣 講 佛問須菩提 於汝心中 自謂如何 如十方虗空可以心思度量不 須菩提答云 不可思量 葢大莫大於虗空 非人之所能測度 佛又明說 無住相布施之福德 亦如虗空 不可以思量也 既而佛又呼其名而以告之 汝諸菩薩之學道者 不必別處更求道之下落 但當依我所教於汝 無住相布施之理 便就此止應用之間 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可也 證 六祖曰 不住 是菩薩住處 如理實見分第五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註 身相者 色身也 即孟子所謂形色也 非身相者 法身也 即孟子所謂大體也 此如來 吾真性佛也 論 吾之真性如來 湛然常住 本無生滅 無相之可見者也 若要見之 外不見有山河大地 內不見有見聞覺知 舌頭上無十字關 脚跟下無五色線 千聖喚不回頭 百鳥都無尋處 忽然豁開正眼 大地浩流 即見本來面目 講 佛問須菩提曰 於汝之意 所云維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解其意 乃答之曰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故不可以身相見之 葢如來所說身相 不過形體之末 非真空無相之道 豈可指而謂之真如來哉 即非身相也 證 莊子曰 不形之形 川曰 身在海中休覔水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虗妄 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 註 非字莫作無字解 非字活 無字呆 下同 論 凡所有相 皆是虗妄 猶之吾儒不以形體求聖人 而求吾心中之聖人也 講 佛之心 欲人見自性佛 故告須菩提曰 世間凡有形相之可見者 皆是假合變幻 不是汝本有真實的理 雖有所見 亦妄見也 汝若凡見諸相 便識破非我真實本相 必無執相迷真之大 自能迴光返照 即見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來 隨處顯現矣 而如來豈可外求乎 P. 11

12 證 刊定記云 執相迷真 對面千里 虗心體物 天地一家 道川頌曰 有相有求俱是妄 無形無見隨偏枯 堂堂密密何曾間 一道寒光爍太虗 正信希有分第六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眾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性不 講 須菩提恐後之人 聞法不能信受 乃白佛曰 世尊之所說 皆大乘正宗之教 菩薩未有不信受而奉行之 苟末世凡夫名眾生者 得聞如是真空無相之言 其言說中之章句 果能實信之否也 證 學道之人 不可無此信 孔子曰 篤信好學 玉樞經曰 道以誠而入 華嚴經曰 信為萬物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智度論云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 無量 音無亮 ) 註 持戒者 諸惡莫作也 修福者 眾善奉行也 講 佛告須菩提 汝莫作生實信否之說 然此無相真空妙理 必有大根基的善人 方能信任其道 豈同小可 設或佛滅後 到五百歲之時 有人持守戒律 而諸惡莫作 廣修福田 而眾善奉行 又能於此經中之一章一句 信之於心 鑿鑿皆真實語 則此人之善根 培植甚厚 豈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種此善根哉 當於無量千萬佛所中 發生得來 非止淺淺根基所得也 證 六祖曰 信般若波羅蜜 能除一切煩惱 信般若波羅蜜 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 能出生一切諸佛 刊定云 根有生長義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眾生 得如是無量福德 註 世間所享者 名福報 信此經者 名福德 講 佛又告須菩提 若有此善根之人 聞得此經之章句 乃至一念之中 淨焉而心不亂 信焉而心不疑 生此淨信心者 我能盡知盡見此人 雖名為眾生 而持戒修福之德 善根受用不盡 其福德豈有限量哉 何以故 是諸眾生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論 佛先教學者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又恐學者 徒泥言說 不求心得 所以云無法相 又恐學者 執着無法 不去探討其言 以悟真理 故又云無非法相 只此兩句 有多少圓活妙理 此其所以為佛也 講 佛言是諸眾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 其實善根純熟 悟得真空無相之理 無復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四相 亦無有執着此經之章句 實信其言說 落於有見而為法相 亦無有一向沉空守寂 落於無見而為非法相也 不着二邊 方是真空 P. 12

13 何以故 是諸眾生 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註 我人眾生壽者 盡天地間 眾生所有之情狀 盡不出此四者之中 非法者 無法也 淪於頑空 講 前節眾生 既無有此四相 心中無纖毫染着 所以信此經 而得福德矣 佛又反言之 此何以故也 是諸眾生苟或心不虗空 便落我人眾生壽者之形迹 此人之所易曉也 至於我說無法相者 以吾真如本體 不在言語文字之間 汝若取法相 就是與前執着四相者 其心一般 至於非法 則無相矣 我亦謂非法相者 又何故也 葢法界之內 理與事 原不相礙 汝若取非法相 謂之曰無記空 又謂之曰斷滅見 此心不化 與前着四相者 又何異焉 是故當以此兩頭見 直須截斷 不應執其有法而取以為有 亦不應執其非法而取以為無 則太虗之中 渾無偏倚 湛然形迹兩忘矣 以此之義 亦有原故 佛嘗謂汝學道等人 當知我與汝說此法者 因汝諸人 有此四相 不能了悟真空 超於彼岸 我不過假此法門 令汝度脫生死苦海 汝既見自本性 證涅槃樂 則我之法 當棄之無所用矣 譬如編竹成牌 渡人過水 到岸則此筏亦捨之也 夫有法既捨矣 何況非法 又可執着於無 沉空守寂哉 能不着於無 則空而不空 自無非法相也 證 儒書曰 得意忘言 得心忘象 道書曰 得魚忘筌 得兔忘蹄 傅大士曰 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 無得無說分第七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註 耶者 疑辭也 菩提之心 此是如來本性 亦人之所同具 當體即是 豈自外而得 待言而求哉 講 前章既說法相 非法相矣 佛恐須菩提尚未透徹 故又設此問 呼其名而告之曰 汝之意何如 以我如來無上菩提之法 果有所求而得之於己耶 抑以此法 諄諄然 有所說而教之人耶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 解 去聲 音械 ) 註 解者 曉也 定者 泥於一處而不通也 講 須菩提云 如我心中 悟佛所說之義理 則知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此吾本來真空 人人所具足者也 不過各自默契而已 未嘗指定一處 而標其名曰 這是菩提之法也 然佛所說 不過隨機設教 何嘗指定一法以教人 必如是而後修哉 如來不盡廢法 只無定法可名 如來不盡廢言 只無定法可說 P. 13

14 證 永曰 佛說一切法 為除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 不可說. 非法. 非非法 講 須菩提云 如來之法無定名 亦無定說者 此其故何也 葢如來所說者 無上菩提法也 可以心悟 而不可以色相中取 一有所取 心則馳於外求 可以心傳 而不可以言語中擬 一有言說 則泥於口耳 皆不可也 然是法也 若執為有法 而吾性虗靈莫測 果何言有 非有法也 若執為着無法 而吾性隨感即應 果何言無 又非非法也 真空不空 其以是歟 證 川禪師曰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 總不得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差音雌 ) 註 賢者 若須陀洹 阿羅漢之類 聖者 佛也 無為法者 自然覺性 不假人為之法也 差者 參差不齊也 論 此無為法者 即是無上菩提 即是涅槃 即是如來 即是無相 即是無住 即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有為法 世間法也 無為法 出世間法也 後學往往把無為兩字 認作空寂 一向灰心稿形 只說我即是佛 故今時無為道人極多 此真捕風捉影 頑愚不靈之人也 葢人有做作 皆是勉強 若我真性之運用 皆自然而然 何曾有所作為哉 講 須菩提云 我前所謂無可取 無可說者 何以見之 葢無上菩提之法 皆我自然覺性 無假人為 故一切賢聖 皆同此無為之法 但法本無為 悟有遲疾 賢人得道之淺者 或假言說而後自悟 聖人得道之深者 頓悟頓修 本來無說 故有差別不同等爾 及其成功 則一也 此如來之所說法無定在也 證 莊子曰 無為而無不為 華嚴經疏曰 寂寥於萬化之域 動用於一虗之中 依法出生分第八須菩提 於意云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寧為多不 註 三千大千 形容其多也 世界者 世間之方位界限也 三千大千 統言一大世界也 這個布施 作捨施看 與前篇無相布施不同 七寶者 金銀瑠璃 珊瑚瑪瑙 珍珠玻璃也 論 此段初言三千 不即恒河 自少至多也 講 佛將以此持經功德 開示學人 故先設言呼須菩提而告之 設或有人 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 用之以布施 此人所獲福德 多乎不多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講 須菩提答云 七寶布施 其福德甚多 何以言之 葢是福德 乃有相之施 於我性中真空無相 妙法全不相關 必竟非福德性 故如來所言福德者 乃人天小 P. 14

15 果之因 此所以為多也 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註 復者 再也 信力曰受 受之不忘於心也 念力曰持 持之不厭其久也 受持者 承教不逆 結念不息也 經 指金剛義也 說謂廣說經義 令人普得聞知 論 古今以來解四句偈者紛紛不一 惟中峰謂經中凡言四句偈 必上有乃至字 下有等字 言於此經中受持一句 二句 乃至四句偈 此說最為穩當 要知經完一切有為法之四句者 竟是 講 佛言如再有人於此經中 乃至四句偈等直下承受其理 又拳拳持守於心而不失 更為他人解說其義 則是自利利他 所獲之福 勝於彼之七寶布施者 多矣 葢彼乃住相布施 縱得濁福 福盡隨落 此乃因經悟性 福等大虗 歷劫不壞 其福安得不勝彼哉 證 永嘉證道歌曰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虗空 勢力盡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註 非佛法 即前云無為法 即後云無法可說之意 論 一心泯合 非佛非法 為不住相布施也 講 佛言人能受持講說是經 其福勝彼者 此何以故也 葢真空無相之理 是諸佛之本性 即無上菩提之妙法也 從上以來 一切諸佛之多 并一大藏經之法 皆自此經流出 求其直指全體 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 此外更無餘經矣 佛又恐人泥於阿耨專為佛法 又曰 所謂佛法者 本來無有 不過假此開悟眾生 使之言下見性 乃虗名為佛法也 故曰 即非佛法 證 老子曰 大道無名 強名曰道 一切無相分第九須菩提 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 洹音丸 ) 註 梵語須陀洹 此云入流 入聖人之流也 我者指須陀洹而言 非佛自謂也 論 四果者 皆是修行菩薩得道之淺深也 三乘根性 所悟所證隨異 此四果次第而修 則無上菩提可到 若萌有得之心 即著四相 自足而不復上進矣 我佛恐四果菩薩 不知以無念為宗 故設四問 講 佛問須菩提曰 須陀洹 作此念頭 自謂我必要造到此地位 如樹之結果相似 有所得之心否 須菩提知其不然 乃曰 須陀洹不萌得果之心 何也 葢彼已 P. 15

16 造入無相之門 得與聖人之流 但不能頓悟真空無所入於精微奧妙也 僅能強制其 欲不入六塵之境界耳 是名之為初果也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註 梵語斯陀含 此云一往來 論 斯陀含 在世法上說 一往天上 一來人間 六祖曾說破云 前念起妄 後念即止 前念有着 念後即離 名曰斯陀含 據理而言 人之妄念 往來於心中者 無一時能止 往即出乎妄念 時而妄念又或一來 本性未能寂滅故也 講 佛又問之曰 斯陀含動箇念頭 自謂我必得乎此果否 須菩提即不然云 斯陀含心已造到至靜之地 但目覩諸境 此心還有一生一滅 名一往來 而實無第二生滅 謂前念纔着 後念即覺 故無往來 即謂斯陀含之所由名歟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 俱平聲 ) 註 梵語阿那含 此云不來 亦名出欲 講 佛又設問之曰 阿那含作此念頭 自謂我有得果之心否 須菩提即不之云 阿那含 心空無我 已斷塵識思惑 外不見有可欲之境 名為不來矣 謂之曰 為不來 即此為字 諸法尚未空寂 此心尚未融貫 其實無有不來之妙 未免強制也 此已造到佳境矣 非阿那含之謂乎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註 梵語阿羅漢 此云無諍 葢有欲則有爭 此既離欲 何諍之有 又云殺賊 殺去無明煩惱思惑 又云不來 此必已證無為之體 諸漏已盡 自無生滅 道者得無相之理 非徒果也 梵語三昧 此云正受 亦云正見 論 徐士英註曰 大易所謂窒欲 窒則未免費力 孟子所謂寡欲 寡則去猶未盡 今世尊所謂離欲 則於人欲 灑然離脫矣 此言真有喫緊為人處 講 佛又問之曰 阿羅漢作箇念頭 自謂我得這箇道否 須菩提知其不然 而即否之曰 阿羅漢性本自空 實無一法可得也 設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 是所得心猶未除 即着人我等四相矣 須菩提又拈出平日所得佛說而印證之曰 世尊 佛當日曾說我須菩提 一念不生 諸法無諍 得此之正見 於諸弟子中 許我為第一 必定是我 脫盡人欲 斷絕此念 方是許我為離欲阿羅漢也 證 若訥禪師曰 無諍者 涅槃經云 須菩提 住虗空地 若有眾生嫌我立者 我當終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 我當終日立不移處 即此義也 P. 16

17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 樂音要 行音恨 ) 註 樂者 愛也 即孔子曰 仁者樂山之謂 梵語阿蘭那 此云無諍 謂其無人我行也 萌之於心 曰念 見於修為 曰行 實無所行者 古註云 本性空寂 雖隨緣赴感 而實無所行 此說得之 論 四果中皆有無字 乃無為之法 所謂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於此可證 徐士英註曰 佛之有四果 猶孔子之有四教 但佛所說四果 自有等級 第一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則是知欲境當避 此果之初生 第二云一往來 則是蹈欲境不再 此果之方碩 第三云不來 則是去欲境如遺 此果之已熟 第四云離欲 則是脫然無纖欲可除 此果之既收 伊川謂釋氏有上達而無下學 以此觀之 亦是下學上達處 此言最當 然漸教所以如此 若是無上菩提頓悟真空 即此金剛般若波羅蜜 超入佛地也 又何四果之足云 講 須菩提恐大眾不知去所得心 故又詳言曰 我若是作此思念 而必欲得阿羅漢道 則又生一妄想 安得六欲頓空 佛即不於諸大弟子中 說我須菩提 是好樂寂靜之人 有是無諍之行也 何以見之 以我須菩提 外雖所行 心中無一可得 無我無人 其實無此樂阿蘭之行 方纔名我須菩提為樂阿蘭那行也 莊嚴淨土分第十佛告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於法實無所得 註 然燈佛 即定光佛也 乃釋迦佛授記之師 論 佛自謂成佛實無所得 證前四果之無所得 夫無相之理 乃我自有之真性 其成佛 皆由我心之自悟而得也 豈假師授言傳而後成哉 講 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 執着住於有法 不生清淨心 故設是問 告須菩提曰 我當初於然燈佛處 得成無上菩提之道 果然得本師之法不 須菩提即解其意曰 不也 世尊 如來雖在本師處聽法 不過因師開導 實乃自悟自修 本來無有 何曾有法可得 以是得之於心傳也 證 寒山詩曰 常聞釋迦佛 先受然燈記 然燈與釋迦 祗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 異中無一異 一佛一切佛 心是如來地 須菩提 於意云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 土讀度 ) 講 世間所謂莊嚴者 造寺作塔 行種種善事 是有相莊嚴也 佛恐人認做這樣莊嚴 故呼須菩提而謂之曰 菩薩於佛土之中 果作善緣福業 還莊嚴不 須菩提據理以答之 不也 世尊 何以故也 佛所謂莊嚴者 即非外貌相好之莊嚴 必其心 P. 17

18 地明潔 如太虗中 萬行俱足 此所以名為莊嚴也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註 應者 當也 諸菩薩 指大修行人而言也 無所住 不住着在一處 凝滯不化也 葢此心 神明莫測 變化無窮 是真淨土也 不清淨 則逐境遷移 放逸莫檢 便着六塵 而多能所矣 論 心若有住 則為有物 所以佛說應無所住 正欲人不住色聲香味等六塵 惟應無所住而生清淨也 心無所住 則絲毫不掛 萬境澄徹 即清淨也 譬若百花林裡過 一葉不沾身 又若一鏡當空 無所不照 何等清淨 如先着一物 則空明遮蔽 焉能照物 黃梅夜授至此 六祖言下大悟 講 佛告須菩提曰 菩薩莊嚴 既不在於外飾 則當反而求之於心 使泰宇之中 湛然常虗 無一毫染濁 靈臺之內 寂然常定 無一絲擾亂 當如是生清淨心 不當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心 便為六塵所縛 妄念旋起 鮮能清淨矣 爾當知此清淨心 妙湛圓寂 不泥方所 本無所住也 於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明鏡當前 物來悉照 物去即空 自然十分清淨 是淨土莊嚴 孰甚焉 證 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大悟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搖動 五祖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言下 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大人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於意云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註 須彌山 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 為眾山之王 以此喻人身之大 不過假設其詞 如七寶滿三千大千之類 論 徐士英曰 此分凡四段 純是釋氏說心處 第一段 謂本心之善 能自覺悟 不是從他人處得來 第二段 謂涵養此心 須用持敬 第三段 謂打破敬字 全是人欲 須當清淨此心 莫使一毫人欲染着 第四段 生出一件譬喻 言此心之大 包括宇宙 萬化皆從此出 雖須彌山王 不足以喻其大 此說極當 講 佛恐須菩提 錯認色身為大 不知心為大 又為之辨論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可以言大否 須菩提深悟佛意 乃以甚大對之 何以見之 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 為有生滅 必竟不名大身 佛說非身 纔是我之清淨本心 乃真法身也 此心包廓太虗 周藏沙界 無相無住 頓入圓明 豈須彌山所能比量哉 是名為大身也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P. 18

19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於意云何 是諸恒河沙 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註 西土有河 名曰恒河 從阿耨池東流出 周迴四十里 沙細如麫 佛多在此處說法 故取以為喻 西土只有一箇恒河 焉有許多恒河 亦是假說之言 如須彌山王之說 講 佛以眾人之所易見者 先反詰之 恒河多沙固多矣 設或不止一恒河 數其如沙之多恒河 是諸恒河 多乎不多 須菩提答言 甚多 但諸恒河 且多而無數 何況河中之沙乎 言多而又多也 佛設此喻 以為較量福德多寡之張本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講 佛謂須菩提 我今以朴實言語告汝 若有善男女 以七寶等物 滿爾所謂恒河沙數 盡三千大千世界 布施與人 所得之福 多乎不多 須菩提即以甚多答之 佛又再呼而告之曰 若有善男善女 於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 信而受之於心 會其妙義 而毫無所疑 堅而持之於心 存其精蘊 而毫無所失 必見自己真如 菩提三智 朗然備矣 又能以此真空妙義 為人解說 使人聽聞之下 心地開通 明了自性 可以脫離輪迴 永超生死 則是人己兼成自他俱利 此其福即無為福也 所獲利益之多 豈恒沙布施者可同日語哉 證 華嚴經云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此喻菩提妙道 非佛法不至 又喻佛法 非參悟不明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復次 須菩提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註 隨者 隨其所在之處也 當知此處者 謂此心也 天者 四天之類 人者 世間之人 阿修羅 有三種 一屬天趣 一屬人趣 一屬畜生趣 大槩如人爾 唯嗔恨心重 故托生於此 六道中 不言地獄餓鬼畜生者 以三等之蠢昧不知其理故也 講 佛再謂須菩提云 若或有人 隨其所在 便能演說此經之言 乃至四句偈等之妙 令諸聽者 除迷妄心 則一卷真經 當知在此處身中矣 自然感得天人阿修羅等 皆來恭敬 如佛之塔廟 慇懃瞻禮 可見此經此偈 最上希有也 何況有人 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則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P. 19

20 註 受持註 見前第二十五葉 對文曰讀 背文曰誦 讀誦者 口熟其文 心解其義也 講 夫講說經中之義 尚能感天龍八部供養如此 何況有人 盡能以此全經 受持而體騐於心 讀誦而研窮其義 則此無相無住之理 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 真最上而無以加也 第一而無可比也 又絕無而僅有也 定知此人 以一心而成就之 得其全體矣 何以見此法能成就也 蓋所在之處 常修佛行 即自心是佛 不從外得 經在是則佛在是 而弟子之所尊崇 而敬重者 亦在是 宛然佛法僧 三寶共居焉 安得而不成就之也 證 六祖曰 摩訶般若波羅蜜 最尊最上最第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論 此分大意 全在人受持上 然受此法易 持此法難 所以首段未說着受 先講一箇持字 後言細而微塵 大而世界 妙而佛之色身 皆為虗妄 但有名而已 至於捨命布施 俱是不實 惟我此經 乃真空本性 獲福無量也 講 須菩提聞前所說 成就最上之法 深有歆慕 但未知受持之道何如 故白佛云 此經當以何義命名 我等當以何道奉持 佛答 是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 乃無上菩提妙心 無相無住 直至諸佛彼岸 此為最上希有之法 汝當奉行而持守也 其故惟何 然我所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徒取其名 正以妙明本性 湛若太虗 體既尚無 何名之有 如來恐人生斷滅見 不得已而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證 三昧經曰 心無心相 不取虗空 不依佛地 不住智慧 是般若波羅蜜 真妙理也 傅大士曰 恐人生斷見 權且立虗名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講 般若之法 心法也 如人飲水 冷煖自知 何所形其擬議 若有所說 即謗佛也 故佛問有所說法否 須菩提答云 如來無所說 自性自悟 直下何容開口處 所以無得無說矣 證 世尊臨入涅槃 文殊請佛再轉法輪 世尊咄云 吾住世四十九年 未嘗說着一字 汝請再轉法輪 是吾曾轉法輪耶 又佛偈曰 始從成道後 終至跋提河 於是二間中 未嘗說一字 須菩提 於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P. 20

21 論 世界微塵即依報也 傅大士頌云 積塵成世界 析界作微塵 言此者 正見纖毫塵垢 世間境界 皆幻妄不實 佛與眾生 同處此塵世中 但心有迷悟不同 佛之心 清淨心也 即成清淨世界 眾生之心 污濁心也 即成污濁世界 在人之自修何如耳 講 佛告須菩提云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細塵埃 果為名否 須菩提以為世界固多 而微塵不勝其多 佛又呼而告之 如來說諸微塵者 原是幻妄之物 雖有色聲香味觸法之多 紛紛亂起 而虗靈之府 太空澄徹 豈有纖毫塵垢之所點污 故言不是微塵 乃假名為微塵也 如來所說世界者 葢山河大地 明暗色空 原不是我心中本有的 只因妄想安立故也 人於世界中 識得不是世界 則心地廓然 淨無瑕穢 便是出世間法 非世界之所能囿 是名為世界也 證 圓覺經云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世尊答文殊曰 在世離世 在塵離塵 是為究竟法 正此意也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註 三十二相 如眼耳鼻舌等類 此乃色聲佛也 凡所有相 皆是虗妄者也 講 佛問須菩提 可以此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來之相 雖勝妙殊絕 不宜以形色求之 何以故 葢如來所說相者 非真相也 妙體如如 湛然常寂 乃諸佛本心者也 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論 前借捨財以明勝 此借捨身以辨多 講 佛又曰 世間所重者 莫過於身命 若有人以恒河沙之多 比此身命布施 如摩頂放踵 利天下為之 其所獲之福 視寶施之福 尤有加焉 但不明本性 特頑福而已 若以此經反四句偈等 受持而講說之 自利利他 其獲福無量 較彼捨身者 不甚多乎 此金剛般若波羅蜜法 汝當受持可也 離相寂如分第十四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註 深解者 心中大悟也 義趣者 義理旨趣也 慧眼者 聖人之心有七竅 一聞千悟 此智慧眼也 講 須菩提一聞佛言 心中便悟理趣 自傷得聞此經之晚 乃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世間之少有 我世尊也 說此金剛經 深奧典章 雖我昔來 有此慧眼 善能聆悟者 未曾得聞此之經之精奧 昔所未聞 而今聞之 其且悲且喜 當何如哉 P. 21

22 世尊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論 人能信實相者 即是非相 若有少相 即非實相 故以無相為實相 如來說此 而人能信 豈非第一希有 言生實相者 此是無生生也 信心清淨者 信本來心 無法可得 不起妄念 心常空寂 湛然清淨也 了悟萬法 由此淨心建立 是名實相 經以福兼德者屢矣 此獨變福言功 謂功成果滿之時 其福不足道也 講 須菩提言 我既聞是經矣 已悟自性清淨中 本來有此真實相矣 但恐悟之者之少也 若再有人得聞是經 一念發篤信之心 其心純是天真 毫無欲塵所累 便得清淨般若慧光 如露柱燈籠 而真實不虗之相從此生矣 即是我心之功德也 當知是人 成就諸佛第一希有功德 莫能出乎其右矣 證 圓覺經云 一切實相 性清淨故 六祖云 從清淨體中 流出般若波羅蜜多 又云功德在法身中 非在於福 即此義 世尊 是實相者 則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論 則是非相者 實相無相 故言為非 不是無實相 如龜毛兔角 只說龜無毛. 兔無角 不是說無龜無兔 正猶達磨所謂水中鹽味 色裏膠青云耳 世儒不思細細根究 一味班駁佛是虗無寂滅 妄矣 講 須菩提稱世尊而言 我所謂實相者 謂實理也 般若實相 如太虗空 本然未有形迹 若悟實相 不可執着為實相 此如來所名實相者也 證 傅大士云 彼岸更求離 趙州云 佛之一字 吾不忍聞 此說得之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眾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則名諸佛 註 信解者 心無所疑 而了然悟也 受持者 心既領納而守之堅也 講 須菩提言 我今得聞此經 以我從來之慧眼 自能信其言之實 解其理之妙 聽受而持守之 言下承當 不為難事 若當來世 年久之時 有眾生聞是經者 信解受持 則此人明了自性 真第一等人而不易得者也 何故此人不多有也 以其頓悟真空 必無人我等四相 所以然者 因般若波羅蜜 人我兩忘 凡壽盡泯 原無一法可得 即非四相也 若離一切諸相 其心空寂 即到覺地 與諸佛齊驅並駕 名為佛矣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 怖音布 ) 註 如是者 所言當乎其理也 驚者 駭其言之過也 怖者 恐其道之高也 畏者 怯其行之難也 此便是不能信解受持矣 P. 22

23 論 佛恐世遠 僅存言教 設人有此三心 則信解受持 不能堅固 故稱是人甚為希有 講 佛因須菩提之言 而即印可之曰 汝言深契佛理 如是如是 後果有人 得聞般若妙法 不驚而無疑心 不怖而無懼心 不畏而無退心 則渙然氷釋 怡然理順 其人豈不希有哉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講 佛說此人為希有者何也 葢我所說第一波羅蜜 乃真空無相 自性自悟 何曾有波羅蜜可名 不過假是說 以開悟羣迷而已 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論 人以強暴加我 此真可耻 其辱莫甚焉 於此忍之 何事不可做 此忍人所不能忍 波羅蜜有六種 這一波羅蜜 最難克化 今人一言不合 則怒氣相加 起種種無明煩惱 人我干戈 四相未空 障蔽真性 佛所以獨揭此一件 合人滅度 講 佛告須菩提云 凡有辱境之來 恬然處之 不起嗔恨 以亂我之般若 則心同太虗 即造到覺地 此忍辱波羅蜜也 俱真空本來無相 外不見其可辱 內不見其可忍 渾然兩忘 此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矣 證 法華經六波羅蜜云 檀波羅蜜 尸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毗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也 又名六度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於爾時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應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於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解音皆 上聲 ) 註 昔者 前生也 梵語歌利王 此云極惡之君 五百世者 即五百生也 昔如來因地修行 證初地菩薩時 修忍辱行 在山中宴坐 因歌利王出遊獵 王乃憩息 睡醒 不見左右彩女 遂親入山 尋見眾妃宮女 圍繞禮拜仙人 王乃大怒 問曰 云何恣情觀我女色 仙人曰 於諸女色 實無貪着 王曰 云何見色不貪 仙人曰 持戒 王曰 何名持戒 仙人曰 忍辱即是持戒 王乃將刀割仙人身 問曰 還可痛否 仙人曰 實不痛 王即節節支解 問曰 還嗔恨否 仙人曰 我尚非有 何有嗔恨 天怒雨石 王懼乃免 爾時王者 即憍陳如 仙人者 即釋迦如來也 講 此因忍辱 說此以證之 佛言我前生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時 心如虗空 不起四相 何以故也 當初 節節支解 可謂辱之極矣 若有四相 則嗔心定起 恨不能忘 何以言忍 又再思念 曾於過去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曾修忍辱之行 所以於往世 亦無有四相之累 歷劫頓悟真空 此我所修 誠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以是知忍辱波羅蜜 學道者之先務 首要破其嗔心 方離四相 P. 23

24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註 佛言 心有四相 則非清淨 豈我無上菩提之真性 不免住着六塵 非菩薩也 我前所言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又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正般若波羅蜜 為無餘涅槃者也 講 呼須菩提言 菩薩欲成佛道 當空其心 離去一切形迹 方可發此無上菩提道心 又不當住着於色 而萌可好之端 不當住着於聲香味觸法 而起一可欲之念 當於無所住者而生其心 則此心圓通無礙 真純無欲 非一切相之所繫縛 若心於六塵上有一住着 便落他窠臼 不能脫灑 則所住不是菩薩住處也 證 六祖云 我此法門 以無為為本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 應如是布施 註 布施之義 非捨施於人也 何以言之 葢此經乃談真空本性 頓教法門 字字當精切語 俱在心上用功 非教人外面做因果事 深造者 當自得之眾生 非胎卵濕化之類 吾心中之眾生也 利益者 不為色聲香味觸法所染 六根清淨 豈不是利益 一卷中 翻復說來 俱管在受持演說二意 我能受持讀誦 則為布施之體 為人演說 則為布施之用 黃蘗心要云 過去心不可得 是過去捨 現在心不可得 是現在捨 未來心不可得 是未來捨 斯言盡之矣 六塵中 惟色最易染人 所以說色 而不及聲香味觸法者 意在中也 住者 黃蘗棲泊兩字 最下得妙 紫陽夫子曰 人心活物 須要棲之澹泊 然後為得 真確論也 講 佛自謂我說菩薩心者 本虗而明 若住色而為運用 此心不為覺矣 所以不住色布施也 菩薩以此不住覺心 利益我一切眾生妄心 使眾塵不隔 真智現前 當以此廣布而設施之 可也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 講 佛言 如來所說 一切諸相者 乃是外幻 於我真性中 本來何有 故非相也 又說一切眾生者 以心有四相 名為眾生 若能約己迴光 妄心自離 即無眾生可得 故非眾生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講 佛恐人聞此經之言 便生驚怖畏懼 不能成就 乃開導之曰 我如來所說般若波羅蜜法 皆無上菩提 了悟本性 真焉而不妄 實焉而不虗 默契真常之理 如如而不變易其詞 所言者 非欺誑之言 所論者 非異常之論 不過欲人自性自悟 豈謬哉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虗 講 佛言 如來所以得此般若法者 葢緣滅度眾生 以悟真性 只一個空無所空之心法也 將以此法為實耶 真體空寂 本無實也 以此法為虗耶 妙用無方 亦 P. 24

25 無虗也 無實與無虗合 則此法之體用備矣 真空之妙 非以是哉 證 中庸曰 君子之道 費而隱 正謂此也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 闇同暗 ) 註 菩薩者 學道之通稱也 心住法者 謂之法塵也 講 佛言 凡此修行菩薩 當悟真空 不宜有所住着以為運用也 設或心着此法 而行其布施 則四相未除 為無明暗障 如人入於暗室之中 昏焉而一無所見矣 若菩薩 心與法俱泯 無所執泥 而布施於外 此則豁金剛眼 然般若燈 圓悟如來 洞達無礙 乃無上之知見也者 如人本有眼目 又得杲日當空 了一切境 見種種色矣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講 此經具自性中莫大之功用德行 實為希有也 若如來滅後 或有善男善女 能於此經 受持讀誦 直下頓悟 則不事口耳之末 而了此真空之妙 即到菩提覺位 為自性如來 佛以智慧清淨之目 盡知盡見 此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之功德 周法界而無方 歷萬劫而常在 豈有眼量之所哉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 分 去聲 ) 註 初日分 謂早晨 中日分 謂日午 後日分 謂晚間 論 佛所謂捨身布施 要知即是儒家損己益人 後世體認一差 醜怪百出 或破肉燃燈 或刺血書經 或露頂焚香 其弊一至斯極 吁佛之心 愈無以自白於天下 斯人也 其佛之罪人歟 書此以戒流俗 講 佛言 設有善男善女 於一日之間 以恒河沙等身命 三度捨身 至於無量數劫 則無量福量 曷可勝言 然止能受世間頑福耳 若有人聞此經 即信於心 不違逆其說 其受用之福 尚勝彼捨身之福 何況自書寫其章句 而尋繹其言 受持讀誦 而解悟其理 又以是經與人解說其義 則不徒自明己性 且教人各各見性 善根純熟 利益無窮 其福又焉有限量哉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 稱量俱平聲 古稱秤通用 ) 講 佛言 若能明此法門 即見性成佛 以簡要言之 則此般若真經 有不可以凡心測度 亦不可以淺言擬議 又不可如器物平秤而度量之也 則此功德之無邊際 P. 25

26 雖讚歎所不及矣 證 六祖曰 不離自性是功 應用無染是德 功德在法身中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註 六祖曰 法無三乘 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 悟法解義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盡通 為行俱備 一切不染 離諸法相 一無所得 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 不在口爭是也 講 佛言此經 如何有此無邊功德 葢金剛般若 吾之妙用本性 必大乘菩薩 最上乘如來所印證者也 豈小乘人所能堪任 故如來為啟發大乘人而闡此真空之妙 亦為啟發最上乘人而演此般若之法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稱. 無有邊. 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背負為荷 在肩為擔 言無上菩提 至重難任 一旦道由人弘 毅然以身承仕 所以成就大功德也 講 佛言 此般若經 既為大乘最上乘人而說 乃無上正等正覺之妙道也 有人受持讀誦 既以成己 廣為人說 又以成人 人己兼成 功用德行 無有盡藏 如來於此一一知得此人 見得此人 可以成就之也 此人既能成就功德 即能以身挺然任此大道 將如來阿耨菩提之法 一擔負而荷之無遺理矣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功德寧有涯哉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則於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 樂音要 ) 註 樂者 喜好也 小法者 鈍根之人 志意下劣 如佛說法華經 五千人退席 是也 不曰相 而曰見者 心染此四相 墮於邪見也 講 佛云 人或樂小乘法者 局於見聞之小 不免有我人等見之私 於此大乘最上乘法 便起驚怖畏懼之心 其於真性懵然不知 故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也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遶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 華古花字 ) 講 此心中般若無相真經 乃自性佛永為萬世不刊之大典 若在在處處 有此持經之人 則功德素著 如摩尼寶珠 瑞光炳耀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為之供養 當知此處 便是如來真身舍利寶塔 誰肯生一慢心 必作禮而五體之投地 圍繞而大眾之皈依 以諸寶花妙香 布散於持經之處 則供養可謂至矣 此正謂一人辦心 諸天辦供也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P. 26

27 復次須菩提 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則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世者 三十年為一世也 惡道 猶惡境也 小而憂辱 大而死亡 皆是也 六祖云 約理而言 先世 即是前念妄心 今世 即是後念覺心 以後念覺心 輕賤前念妄心 妄不能住 故云先世罪業 即為消滅 妄念既滅 罪業不成 即得菩提 論 圭峯科此經 為轉罪成佛 梁昭明太子科判此經 為淨業障 若是依經解義 便涉到報應因果中去了 不知般若真性 乃最上一乘 必不是此等說 六祖以先世今世 作前念後念 真確論也 不可把先世後世認作前生今生 講 佛言 世有男子女人 既能受持讀誦此經 真可敬重也 而反為人所輕 真可尊貴也 而反為人所賤 其故何哉 葢此人 必是已前年分 未曾得聞此經之時 着於四相 住於六塵 所有罪過業緣 當墮落於惡境下流之污 以今世人所以輕賤之 而不供養恭敬故也 今既持經而真性圓明 是本來無一物 何處有塵埃 已前之罪業 即消滅矣 當得無上菩提之正果也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於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那 平聲 他音陀 分 去聲) 註 梵語阿僧祇 此云無央數 梵語那由他 此云一萬萬 劫者 世也 佛心有六通 無始以來事 慧眼皆知之 謂之宿命通也 末世徒知事佛 而不知佛究竟處 盡在此經 故以此言 較其功德之多寡也 講 佛言 我於無量無央數劫 在然燈佛已前 得遇八百萬億那由他諸佛出世 盡皆供奉 而不敢怠 承順而不敢違 無有空過一處而不供承之者 是我歷事諸佛之多如此 後有末世持經之人 見自本性 永離輪迴 以是功德 較量我供佛之功德 雖百分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之多 譬喻之廣 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也 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於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註 具者 盡也 狐是獸 名野犴 其性多疑 果者功有所成 報者理有所騐 非今生後世 果報之說 講 佛再呼須菩提而曉之 若男子女人 於後末法之時 受持其理 讀誦其言 得此無量功德 必無疑矣 我若再盡言其詳 或有鈍根之人 聞之起驚怖畏懼之心 狂焉而無定持 亂焉而無定見 展轉如狐之疑惑 不能信受 葢不知此經之妙故也 當知此經之義理 乃真空無相 最上一乘 不可以心思言議 探其底蘊也 至於究 P. 27

28 竟一受持讀誦之間 先世之罪業消滅 無量之功德難及 得此果實報驗者 又豈可以思議之哉 真極盛而無以知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講 須菩提復問佛云 菩提心何所止 眾生心何所伏 佛曰 菩提心者 本來具足 當體現成 只因眾生蔽於塵染而戕賊者 總總也 人當先要培養此真心 然欲盡者理方還 我當以此一切眾生心 如煩惱妄想 取捨人我 貪嗔嫉妬 種種四相之類 一一除滅 而度脫之 既滅度眾生已了 則般若觀照 常住不滅 凡前所有一切妄心 原非真性中所有 如紅爐點雪 消融殆盡 無一眾生實滅度也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註 此節實無有法四字當重 佛恐人錯認當生如是心者為真實 故又說破 謂究其實 乃我真性中原無此也 講 佛云 此何以故也 若學道之菩薩 四相未除 則菩提心無由而發 何以言菩薩 所以然者 以性本空寂 渾然天成 其發此心 不過自悟自修 實無有法 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也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於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於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 佛呼須菩提反問云 我始於本師然燈佛處 有法可得 名之為無上正等正覺否 須菩提言 我曉佛所言之理 佛於本師處 乃是自性自悟 無有傳受秘密之典 而得菩提之道也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註 梵語釋迦 此云能仁 即度脫一切也 梵語牟尼 此云寂默 即心體如如也 牟尼為體 即是如字 能仁為用 即是來字 先言釋迦 後言牟尼者 攝用以歸體也 如來者從體以起用也 總是真性 詳言之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略言之 則為如來 又略言之則為佛 諸法如義者 葢我真實之性 本來自如 其見之於諸法事者 亦自然而然 來為應迹 去無留滯 如如不動的義理也 即上無為法也 P. 28

29 講 佛深以須菩提之言為當 故稱如是如是 復謂之曰 實無有法得此菩提 若曰有法 然燈佛即諄諄然舉其佛之所得者 傳之於我 即不當與我止授一記云 爾來世方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也 葢本原不從外得 徧虗空世界而常自如 所謂一法不立 一塵不染也 然燈不過授記而已 何曾得法於他 皆是我如來本性也 何以故 如來者 不離諸法 即一切法中自如的義理也 證 維摩經云 如者不二不異 一切法亦如也 眾聖賢亦於也 至於彌勒亦如也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 無實無虗 講 佛又恐人未悟 復曰 或有人說 我得此菩提之法 不知我從實無有法上得之 然我所以得此法者 皆是我之清淨心中 菩提覺性 本無形迹 此法無有實 色相空處 即是菩提 此法無有虗 正謂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故知如來所證菩提之法 不空不有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講 佛說諸法 皆發明真常之精奧 用為修行之徑路 非外道可比 皆是般若之佛法也 然人心之大事未明 須賴此法指示迷途 除去四相 若真空既悟 我自得之 法亦非有 方名佛法也 佛所以隨說而又掃去者 蓋謂不可泥於法耳 豈真絕無法哉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講 此段設譬以起下文 佛問須菩提 譬如人之一身 雖長且大 果真為大 須菩提答云 如來說人身長大者 心不菩提 徒為委形 則非真實大身 是虗名為大身而已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講 佛告須菩提曰 菩薩之所名覺眾生者 亦如大身之不為真實也 夫我真性中 廓然常虗 本無眾生 因為四相未離 則眾生從業緣中而現 反之太初 了無可得 若菩薩自言 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正所謂驅除妄想重增病也 何以名為菩薩 夫修行得至於菩薩者 誠賴佛所說之法 以滅度乎眾生 但真性中自有無上菩提之妙 本無眾生可度 又何有法可據 此所以名菩薩也 是故佛所說一切法者 不過隨時順宜與人解粘去縛而已 豈有能所心哉 所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之妄心矣 此四者統而言之 皆謂之眾生 眾生本無 何滅度之有 P. 29

30 證 維摩經云 法無眾生 離眾生垢故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法無壽命 離生死故 法無有人 前後際斷故 此真空無相法也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講 佛言 若菩薩自說 謂我能莊飾嚴整其佛之剎土 是着於有相 豈足為菩薩 所以者何 我所說莊嚴佛土者 非為粉飾外貌之具 乃吾心佛土也 佛土無相 本來清淨 云何可莊嚴哉 如來以非莊嚴為莊嚴 有妙莊嚴存焉 是則所以名莊嚴也 證 陳雄曰 以定慧之寶 莊嚴心佛土者 菩薩也 不言其功 而人莫見其迹 以金珠之寶 莊嚴世間佛土者 凡夫也 自言其功 而常急於人知 文殊般若經云 為一切眾生 發大莊嚴 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淨土論云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 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註 通達者 見得十分透徹也 無我者 即吾儒之無以有己也 法者 理也 真菩薩者 造到純然無偽 即等覺也 講 佛言 由前所說阿耨菩提 究竟將來 總是個無我之法 夫法界原無盡藏 有一我心 便着於人眾生壽者 未了真空 必定執其有法 有滅度 有莊嚴 所以不名菩薩也 茲則直下大悟 如漆桶底脫 四通八達 廓然無我 我身既無 何更有法 人法兩空 此如來言說 而稱名之曰 真實的菩薩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註 肉眼一觀 天眼徧觀 慧眼證法 法眼擇法 佛眼度生 凡夫與如來 俱同此眼 異處在覺不覺耳 論 世法上論 指五眼 為佛眼睛之眼 以理論 則心竅之眼也 眼通於心 大凡眾生 皆具此五眼 與佛無二 因四相六塵遮蔽 只有肉團眼一件而已 儒書云 聖人之心有七竅 即是五眼之謂也 佛有五眼 乃常住真心 非過去未來現在之妄心也 講 佛欲闡世間眾生之心 有若干種 先設此五眼. 沙界二喻之問云 如來有此化身觀見之肉眼 普照大千之天眼 般若常明之慧眼 了諸法空之法眼 自性常覺之佛眼 有此五眼否乎 須菩提皆據理答之曰 如來有此五眼矣 P. 30

31 證 昔雲巖問道吾 大悲菩薩 用許多手眼作麼 吾云 通身是手眼 是言極妙 苟無眾生 無四相 一瞬不具 而況多眼乎 要人自見耳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 寧為多不 甚多 世尊 註 沙等恒河者 謂一粒沙為一恒河 廣譬設喻 言恒河之多也 以沙等恒河之沙數佛世界 又不勝其多矣 假設此問而言之也 佛世界者 三千大千內 必有一佛設化 謂之曰佛世界 講 佛欲人明此許多眾生妄心 故以許多世界為問云 舉此無窮之沙以數佛之世界 果多否乎 須菩提亦以甚多答之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眾生 若干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 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註 若 如也 干 數也 心數雖多 不出過去未來現在 環轉鈎連 糾結不了 無非妄心 諸心 即若干種心 講 佛告須菩提云 不必遠論恒沙世界 即如爾之國土中 所有許多眾生 各具一心 則其心有若干種 如來以清淨五眼 皆盡見知之 其故維何 如來所說一切心 皆是眾生妄心 非性中常住真心 識得妄心非心 菩提本體現矣 是名為心也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註 思念前事者 為過去心 思念今事者 為現在心 思念後事者 為未來心 不可得 言本來無有也 論 此三句 我佛談到骨髓處 何必歷覽群藏 向外馳求哉 所以佛恩難報也 凡人一念中 即有未來現在過去 須看得活 故疏鈔云 若一念有起滅 即成六十種邪見 九百種煩惱是也 講 佛言如來所說非心者 何也 葢常住真心 妙湛圓寂 體用如一 若太虗空 離諸緣引之想 過去心已滅 何所凝滯於物 現在心不住 何所專主於有 未來心未至 何所預期於先 虗靈莫測 反觀於內 三心總不可得也 此方是菩提真心 一體同觀矣 證 論語云 子絕四 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 六祖云 前念後念及今念 三念不被邪見染 張無盡云 一念不生全體現 古云 三際俱斷 三念皆妄 了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須菩提 於意云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P. 31

32 論 三千大千布施之福 俗眼為實 佛眼為無 布施既廣 得福自多 所謂以是因緣也 畢竟是有礙有着 不是清淨福德 以無為福纔是不住相布施 故不徒言得 而言多也 講 佛又反復申之 見吾心中法界 所通化無窮者 雖寶施不足以擬之也 故問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 用為布施 其福德果多否 須菩提亦以甚多答之 佛又呼須菩提言曰 若福德之有真實 則徒求之於外 取諸相也 有相以為布施 其報有限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我之所謂福德者 離諸相也 即前無住相布施 在如來無能施之心 在法界無可施之迹 正是無為清淨功德 其福等如虗空 豈有漏之因 所可同日語 此如來說福德多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須菩提 於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註 具足者 無少虧欠也 論 此段專主離色言 此分與第五分 第十三分 意俱同 而佛乃重言之者 葢末世修行 多執色相 如香花頂禮 外貌供奉 不悟自己真性 佛所以反復叮嚀告戒之也 講 佛恐須菩提錯認如來色身 把作如來真身看了 故設此疑而問之曰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 須菩提即解其意 遂答之曰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見之 葢色身 乃血肉之軀 非法身也 若法身 則縱橫無礙 自在自由 念念無非般若 豈八十種好 所能囿也 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 方名具足色身矣 證 華嚴經云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論 此段專主離相言 講 佛又問之曰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 須菩提即解其義而以否答之 葢自受生以來 有形者 有形形者 有生者 有生生者 若無真性法身 則雖有相 亦天地之委形也 此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矣 所以者何 如來所說諸相具足 非徒取諸相也 以如來雖有三十二相 必具足乎三十二行 般若觀照 萬象悉融 凡六神通 八解脫 具於自性中者 皆無欠無餘 常滿足爾 此肉身如來內 有真如來在焉 是名諸相具足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則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P. 32

33 論 此分與第七分 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十三分 如來無所說 意大同 亦不過反復告人 勿執文字之陳言 而寡默識之妙道也 謂之曰 勿謂 又曰 莫作 我佛叮嚀之意 至深切矣 講 佛告須菩提曰 爾切勿自謂 我如來有心作此念頭 有此說法 以開示於人 汝切莫作是念 何以故 設或有人言 佛有法說於人 則是淺見寡識滯在文字之粗 是為謗佛 不能解會我所說之義故也 又呼須菩提曰 我之所謂說法者 不假口說之騰 默契心源之妙 唯能坐斷十方 打成一片 非言語可到 本來無法可說 是名真說法也 證 圓覺經云 依幻說覺 亦名為幻 既名為幻 所說之法 亦皆是幻 張無盡云 非法無以談空 非人無以說法 妙明子云 智高遠水孤峯 性寂寒潭皎月 然後可以盡離不離言之道也 如如居士云 終日喫飯 不曾咬着一粒米 終日著衣 不曾掛着一莖絲 所以我佛橫說直說 四十九年 未嘗道着一字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眾生 於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眾生 非不眾生 何以故 須菩提 眾生眾生者 如來說非眾生 是名眾生 註 慧 言德 命 言壽 即長老之別名 講 須菩提問佛曰 末法之後 略有眾生 聞說此經般若之法 能生敬信之心否也 佛呼須菩提曰 汝勿謂五濁惡世之間 俱是不信佛法的人 葢佛與眾生 原非兩類 同具此般若真心 彼雖為眾生 而真性原有 非可以眾生目之 彼雖非眾生 而業緣現在 又非可以不眾生目之 何以故也 眾生於眾生之中 苟能聞般若法而敬信之 言下見性 是即前之所說 非眾生中人也 是假名眾生爾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 須菩提以解空之性 深悟菩提之奧 乃以無所得為問 佛深許其言之當也 言如是如是 我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不從外得 乃吾之真性也 真性中蕩然虗空 神凝智泯 情卷思澄 迎之無首 隨之無後 不可以色相取 不可以言說求 無有少法可得也 不過強名曰阿耨菩提而已 證 玉樞經云 道在天地 天地不知 有情無情 唯一無二 六祖云 妙性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 顏柄曰 有法可得 是名法縛 無法可得 方名解脫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P. 33

34 復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註 阿耨菩提法者 即真性也 刊定云 在聖不增 故無高 居凡不減 故無下 此言平等性也 真心即是性 原無兩樣 講 佛又再告須菩提云 我所說阿耨菩提之法 乃吾本然之性 居聖位而不加 處凡流而無損 人人具足 世世同然 蕩然太虗 較若畫一 是色身則有高下 真性則無高下 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也 何以見之 以我真性中 原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妄 若有此妄 則嗜欲深者 天機必淺 攻取累者 湛一不全 吾見塵勞 種種異起 何得為平等法哉 法為平等 方名無上菩提矣 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論 夫平等之法 不從外得矣 一向認着本來現成 墮諸無事甲中 不假修進 此又愚迷不返者也 講 佛又說 當修此一切善法 凡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皆是明心見性之善法 依此法修 則虗己冥真 崇德履道 造至覺地矣 即得此阿耨菩提也 然又恐人泥於有法 又呼須菩提曰 我所言善法者 乃接引眾生入道之門 本來原無此善法 不過假此虗名以開悟人爾 若執着善法 便有人我等相矣 又落兩頭機 豈是平等哉 論 傅大士頌云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法中何彼此 理上豈親疎 自他分別遣 高下執情除 了斯平等性 咸共入無餘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於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論 此義雖重 各有妙旨 詳見讀法 講 佛告須菩提云 須彌為眾山之王 三千大千中諸須彌山 又不特一須彌也 設或以七寶之聚 等如許山之多 用此布施 福德固為多矣 然自性若迷 福何可救 若人以此般若經併四句偈 受持有得於心 演說有益於世 則不徒見佛了生死 亦且如佛度一切 是修自性上福德 是聚自身中七寶 比前七寶布施之福德 不及此經百千萬億分之一也 人可徒以布施求之外 而不求之心哉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須菩提 於意云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眾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P. 34

35 論 非說所說分中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如來說非眾生 是名眾生 此分中云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眾生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佛恐人泥着有法可說可度 而不悟自性自度 故又告戒一番 講 佛呼須菩提曰 汝之意何如 凡汝學道之人 勿謂我如來實有此意 而必有化度眾生之心 汝等莫作此念 可也 所以然者 如何 佛雖有此般若波羅蜜法 以開示眾生 然眾生之心 本來空寂 般若智慧 原自具足 苟有聞經悟道 乃眾生自然化度 我何度之有哉 所謂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也 若說一切眾生 必是如來化度 則如來即同凡夫 便有我人等之私矣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講 夫人有一我心 斯有人 有眾生 有壽者 己私未克故也 如曰 有眾生可度 是如來執有我也 佛又呼須菩提曰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心也 在如來以是法 潛孚默化於人 而不見其迹 在凡夫假是法頓悟自修於己 而莫測其自 何嘗區區作此念 曰我當度眾生 而執為有我哉 至於凡夫 未能見性 所以我相未忘 而非以此論佛也 佛又恐人分別凡夫 復呼須菩提曰 凡夫 如來說即非凡夫 葢真空無相之道 自二五凝成之初 原無虧欠 悟則剎那即入覺地矣 豈可以凡夫目之乎 所以如來. 凡夫本同一性 不容區別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 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 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註 觀與見不同 見 視也 觀 諦視也 見屬目 觀兼心目 所謂想見也 論 如法受持分中 佛有三十二相之問 須菩提曾以不也答之 此又以着相答佛者 非前悟後迷也 因世之着相求佛者 往往皆然 不反其意以答世尊 安得世尊盡出肺腑示之哉 善現加慧人 至矣 講 佛告須菩提曰 汝之意 果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 須菩提若未喻其意 反答曰 如是如是 欲觀如來者 不出此三十二相也 佛即聽之曰 設若如來可以三十二相見 則轉輪聖王 乃管四天下如輪之轉 以其福業之多 故其色身 具足三十二相 與佛相似 是轉輪聖王 亦當為佛矣 須菩提隨應聲曰 以我解佛之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也 爾時 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註 偈者 發言成句也 色者 如莊嚴佛像之類 見者 親覩之也 聲者 如歌揚梵讚之類 求者 索也 我者 佛自謂也 邪道者 聲色乃是幻妄 惟真性方為 P. 35

36 正覺也 如來者 真性法身佛也 講 彼時世尊而說偈曰 法身等如虗空 靈覺含真 妙體湛寂 離彼形迹之間 超諸耳目之外 爾等若徒以顏色覩其形容 或徒執聲教聽其謦欬 欲以此二者 求見我之真性 此等之人泥於色身佛 皆捨正路而不由 所行者邪道也 決不能見佛本來面目矣 欲親見如來常住之真性 當求之於精神心術之中 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證 儒書云 視於無形 聽於無聲 太上護命經云 視不見我 聽不得聞 離種種邊 名為妙道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法不說斷滅相 論 此分二段 初則反其辭而詰之 次則正其辭而曉之 因此經中俱說無 恐人執着此無 沉空棄有 反成斷滅相矣 夫斷滅 則無相也 亦曰相者 何哉 葢相者謂之形迹 如晝明則為明相 夜暗則為暗相 以一切法皆斷滅不用 則心何由以明 性何由以見 譬如過河無筏 豈能得濟 一向滯於頑空之迹 將以何者為修行 此所以為斷滅相也 講 佛呼須菩提曰 汝若作此念頭 說如來不用具足之相 得此無上菩提 汝切莫以此念而言 云稱如來原無聲色可求 非三十二相 不假清淨妙行圓滿功德 遽然得此菩提大道也 又呼之曰 如來菩提之心 脫塵緣以備三常 起圓通而滿十度 其神無方 其化無體 原非斷滅者也 汝若作此念 言於一切法 皆斷滅之 大非矣 何以言之 發菩提心者 必依般若之法 以為修行之具 若不用此法 則心花何由發明 而真如亦幾乎熄矣 故於此不說斷滅相也 證 永嘉歌云 棄有着空病亦然 還如避溺而投火 川禪師云 剪不齊兮理還亂 拽起頭來割不斷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註 我者 私己心也 成者 成就也 論 前章於六波羅蜜中 揭出忍辱波羅蜜為言 可見忍之義大矣哉 人於一切萬事執着一個我心 就有四相 於六塵上見其可愛而受之 見其可欲而貪之 便不能忍耐以降伏其心 而於菩提遠矣 講 故佛呼須菩提曰 設或有菩薩 滿河沙世界之七寶 用為布施 福固勝矣 然未免有貪愛之心 非自性功德也 若復有人 深知一 P. 36

37 切萬法 從我自心而生 湛若太虗 不住不着 無有我心 得成就此容忍功德 此等菩薩 勝前菩薩寶施之功德矣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講 佛先言無我 方便成就此容忍功德者 以菩薩原無所得心也 佛恐須菩提錯認世間福德 故又呼而告之曰 菩薩以此忍道勝寶施之福者 葢彼以有相之施 必為有漏之因 必不以此寶施而受用此福德也 須菩提未解其義 問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佛又言 菩薩所作福德 俱是阿耨菩提之理 或受持於己 或演說於人 無有我相 無能所心 何嘗念念貪着今日利葢幾事 明日濟度幾人 而欲受享此因果也 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矣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講 佛見世人 多以四威儀中 求色身有相佛 而不知般若真性佛 乃呼須菩提曰 若有人說如來者 或來而感應 或去而入寂 或坐而趺跏 或臥而偃息 以此四威儀 遂指名曰如來 則皆着於有相 徒覩其形容 未窺其精蘊 此人不解曉我所說之義理也 何故不解 葢我所謂如來者 謂真性佛也 真性佛無相 本不生滅 其來也 徧虗空 盡法界 無一物不闡遮那之形 無一事不播如來之號 要之 諸法空寂 本來無有 何所從而來也 其去也 等觀自在 妙入無為 照五蘊之皆空 見六塵之非有 要之 萬象全彰 一真常住 無所從而去也 如而不去 來而不來 故名如來 亦強名耳 真性不可以形容也 證 華嚴經云 上覺無來處 去亦無所從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圓覺經云 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 葢月未嘗運 岸未嘗移 真如體性 未嘗作止任滅 皆人謬見耳 長水法師云 水清月見 月亦不來 水濁月隱 亦非月去 但是水有清濁 非謂月有升沉 法中亦耳 心淨見佛 非是佛來 心垢不見 亦非佛去 以人心自有垢淨 佛本無去來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於意云何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 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眾 即非微塵眾 是名微塵眾 論 微塵. 世界 皆是假立色相 原不真實 微塵在太虗之中 游氣飄揚 任其起滅 世界在太虗之中 明暗色空 山河大地 任其聚散 若真性般若 窮劫不壞 豈二者所比哉 P. 37

38 講 佛告須菩提曰 如有男女等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分為微細塵埃 汝意以為多否 須菩提答曰 甚多 何以見之 此微塵眾 等是人心妄想安立 若曰 真個有此微塵眾多 佛則不說是微塵眾也 唯此妄塵 皆是外來之物 非吾心上之所本有者 若能心鏡常明 微塵雖多 豈足以障蔽我哉 此非微塵眾 是名微塵眾也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講 須菩提又呼世尊而言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皆由妄塵積聚而成 劫數盡時亦有變壞 此所以虗幻不實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也 何以謂之非世界 若以世界為實有者 必是本來真性 自無始以來 常住不滅 以此真實之性 在於世界中 打成一片 有而不滯於迹 無而不淪於虗 即是一合相 然如來所說一合相者 原以真性等於虗空 豈假言說所能形容哉 即非一合相 乃強名一合相矣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講 佛見須菩提已悟其實 故再呼而告之曰 是一合相之道 空而不空 妙不容言 即是不可以言說求也 但庸常之人 不知真性為實 貪戀執着於世間一切事 認微塵為實有 而妄緣超起 觀世界為實有 而幻境愈增 擊縛於生滅者 不少也 豈知理相合一之為妙哉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論 人無知見 即同頑石 佛豈無之 但知見有真有妄 如法華經云 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 此知見之真也 楞嚴經云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此知見之妄也 黃蘗云 前說四相 此說四見相 粗而見精 又云 佛以見性為見 人以見相為見 講 佛恐人着於妄見 不能見性 故發此問曰 若人言佛說我人等四見 汝意何如 此人能會得義理否 須菩提答曰 佛之所說 是人多不會其理 何以見之 世尊所說 我人等四見 滯於形迹之私 流為物化之累 所見皆虗妄也 若真性中般若之妙 如大明當空 洞達無礙 即非我人眾生壽者之妄見 但虗名為我人眾生壽者見耳 豈真有此見哉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註 如是知如是見者 即無上菩提之真知真見也 法者 事也 相者 形迹也 不生法相者 於事之有形迹 如我人眾生壽者之見 皆不萌於心也 P. 38

39 講 佛呼須菩提曰 若能興起無上正等正覺之真心者 於一切事 不起四見 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當有如是真知 有如是真見 又有如是信受解悟 則阿耨菩提渾然具吾天真內 凡在外有形迹底事 能障吾之真心者 皆不生於其心矣 然我之所言法相者 葢事雖在外 順應而虗 本不在我 即非法相 有形迹之可指也 是假名為法相而已 法相既非 必無我人眾生壽者之見 而菩提真心所當知見而信解者也 發菩提心者 曷審於此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發菩薩心者 持於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註 無量阿僧祇世界者 不止於恒沙也 發菩薩心者 謂發廣大濟度眾生之心 即菩提心也 講 佛呼須菩提曰 若有人滿無量無央數之世界七寶 用施於人 固為世間福矣 若有男女發菩薩普濟之心 於此經偈 不徒受持 自見其性 又演說於人 教人見性 人己兼成 此則出世間之福 受用無有窮盡者也 寧不勝乎彼哉 證 法常滿如來解云 緣此經根本 以破相為宗 了空為義 迷性布施 皆不證真 能識四句涅槃之門 演說法身 如如不動 觀有為法 同於夢幻 若作此見 教化眾生 勝用七寶布施之福也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論 此不取於相兩句 盡全經之要旨 佛之精神命脉 俱在於此 當以心悟可也 講 佛自問云 以此四句偈 與人演說者何如而說之 乃自答云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葢我真性本無上菩提之妙心 為無餘涅槃之實理 人法雙泯 情智俱忘 自無形迹之可求 亦無聲色之可見 不着於我人眾生壽者也 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也 本來真空 何有相之可取 惟見如如焉 自然而然 一神通乎法界而定自真 萬化妙於無方而體常寂 雖滅度眾生而不有 雖布施莊嚴而無心 威儀寂靜而已 知見不生而已 徧虗空世界常住而未嘗動也 此真四句而可以演說矣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註 夢出無心 幻成有意 夢覺入幻 幻結疑夢 皆從顛倒起也 水漚為泡 泡隨水消 形照為影 影從形滅 皆虗無實也 露以日晞 電以霽散 尤是倐忽起滅 此六字中 凡人事之感應 山河之安立 天地之變化 都已說盡 此四句剗盡經旨 正如來真切滅度之處 觀無所其空觀假觀中觀之妙智也 講 佛又曉之云 我所謂如如不動者 何以故也 葢真空無相 本自如如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親證之 若世間有所作為之事 皆虗妄不實 如夢想之非真 P. 39

40 如幻術之假化 如水泡之虗浮 如身影之恍惚 如朝露之易晞 如閃電之易滅 當作如是六者觀看 可見世間之事 諸行無常 皆有生 還有滅 非真有也 惟我如如不動之性 湛若太虗 超萬劫而常存 與人演說 其福德寧有盡哉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一切世間. 天. 人. 阿修羅 聞佛所說 發大歡喜 信受奉行 ( 比音彼 ) 講 佛既反復大闡般若之法 說經已畢 首焉啟請之長老名須菩提者 頓悟真空 已領心印矣 其時同會聽法者 有比丘而名僧焉 有比丘尼而名為師姑焉 有居士而謂之優婆塞焉 有道姑而謂之優婆夷焉 一切世間之人 及天上之天人 并阿修羅之神 聞佛所說此經 各各言下見性 不驚不怖不畏 皆大歡喜 幸正法之難遇 悅今日之躬逢 莫不信受其言而領之於心 奉行其教而演之於人 雖億萬劫來 永證金剛不壞身也 佛之慈悲至矣 覩是經者 其報佛恩哉 證 川禪師頌曰 饑得食 渴得漿 病得瘥 熱得涼 貧人遇寶 孾兒見娘 飄舟到岸 孤客還鄉 旱逢甘澤 國有忠良 四夷拱手 八表來降 頭頭總是 物物全彰 古今凡聖 地獄天堂 東西南北 不用思量 剎塵沙界諸羣品 盡入金剛大道場 金剛經石註 ( 終 ) P. 40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7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78 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上 凡熏修楞嚴究竟懺法 不須別作佛事 不必申奏表牒 不用金銀錢袱 不動鐃鈸 雲鑼 但當延名僧善士

More information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2, No. 143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35-A無異禪師語錄序 大光明中 無物不有 無物不空 真俗二諦 於中影現 一點靈明 溷入知見 一念瞥起 認為安身立命之處

More information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No. 1495-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9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495-A序 夫水懺隨聞錄者 乃晝中禪師註釋也 昔悟達國師患人面之瘡 若不感諾迦尊者 現澗泉之水 焉能不復為冤 始知因緣會遇

More information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5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5-A 無 門 老 子 早 修 杜 多 行

More information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1359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9, No. 135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359-A應庵和尚語錄序 道不可以言傳 不可以情解 不可以識識 夫如是則應庵語錄 將何用哉 自昔 古尊宿 未甞有無言者 如以黃葉止小兒啼

More information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3, No. 1236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236-A 重 編 曹 洞 五 位 序 傳 付

More information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2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Vol. 69, No. 1350 原 始 資 料 : CBETA 人 工 輸 入,CBETA 掃 瞄 辨 識 No. 1350-A 金 陵 保 寧 禪 院 勇 禪 師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2084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1, No. 2084 蓋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者

More information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續傳燈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1, No. 2077 No. 2077 續傳燈錄卷第一目錄 大鑑下第十世 汝州首山念禪師法嗣一十六人 汾陽善昭禪師 葉縣歸省禪師 神鼎洪諲禪師 谷隱蘊聰禪師 廣慧元璉禪師 三交智嵩禪師

More information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2119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進 經 論 等 表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2, No. 2119 沙 門

More information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 No. 2140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完 成 日 期 : 2001/04/01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4, No. 2140 思 一 里 思 咄 鳥 嚧 詵 伊 鳥 嚧

More information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續高僧傳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0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060 續高僧傳序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原夫至道無言 非言何以範世 言惟引行 即行而成立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聖賢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國清百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6, No. 1934 No. 1934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初隱天台 所止之峰舊名佛隴 詢訪土人云 遊其 山者多見佛像 故相傳因而成稱 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

More information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97 No. 1997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耿延禧撰 佛以一音 而演說法 故一切法 同此一音 三世諸佛此一音 六代祖師此一音

More information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625 [No. 624]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15, No.

More information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第 十 明 會 教 始 終 第 一 明 依 教 分 宗 者 夫 如 來 成 道 體 應 真 源 理 事 二 門 一 多 相 徹 智 境 圓 寂 何 法 不 周 只 為 器 有 差 殊 軌 儀 各 異 始 終 漸 頓 隨 根 不 同 設 法 應 宜 大 小 全 別 時 分 因 果 延 促 不 同 化 修 訂 日 期 : 2005/04/24 發 行 日 期 : 2006/2/2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6, No. 1739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307-334

307-334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07-334 21 1 92 6 F90:W3-1 2 1983 1984 760 1 * 1 1991 307 308 21 1 F64:W1 6 2 F43:W1 F90:W1-3 8 6 12 F43:W1 191 97 9 F90:W1 71 140 14 F90:W2 151 135 14 F90:W3 75 140 13 1-5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0, No. 1805 No. 1805 [cf. Nos. 1428, 1804]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撰 出家之士稟戒為體聚法居身 行必據體而修

More information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之簡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之簡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之簡介 前 言 本經是一部一世成佛的大經 唐朝傳入中國 有 許多祖師翻譯注解 而全國各佛教道場法師講解者 更不計其數 目前流通於社會的書也是很多 但對一 般無具深博佛法的人 是看不懂亦聽不懂 更不要說 要他行經得證 晚學是與四十幾位同修 共修 論語 禪修 並共同閉關三年 後有數位同修對此信心不 足 故晚學曾看過了圓瑛法師的講義及海仁法師的講 記 推薦給同修及有緣者閱讀 做為助緣 但反應都

More information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華嚴系列 釋普獻 講述 善知識的追尋 LOKEYA]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識 參 於善知識生何種心 一 與善知識同一志趣

More information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宋 元 嘉 年 曇 無 蜜 多 於 楊 州 譯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09 冊 No. 0277 CBETA 電 子 佛 典 Rev. 1.19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在 毘 舍 離 國 大 林 精 舍 重 閣 講 堂, 告 諸 比 丘 : 却 後 三 月 我 當 般 涅 槃 尊 者 阿 難 即 從 座 起, 整 衣 服, 叉 手 合 掌,

More information

booklet_preview_v2

booklet_preview_v2 第十屆晞望獎學金頒獎典禮 日期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時間 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 沙田 瀝源村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禮堂 晞望獎學金.01 為紀念愛兒林俊晞 1990-2008 從小受讀寫困難和腦腫瘤的困擾 但仍在學習路途表現堅毅不屈的精神 他的父母林植強伉儷成立了 晞望獎學金 化思念為助人的動力 表揚同受長期病患或特殊學 習困難影響 仍熱愛生命和努力學習的學生 獲獎者將獲頒發獎學金 港幣壹千元以作鼓勵

More information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167 176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167 176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通往幸福的嚮導 印順法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 選讀 釋圓悟編 2016 年 7 月 目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1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1 貳 佛學的兩大特色... 9 第二篇 適切的理論與方法... 16 參 法印經 略說... 16 肆 中道之佛教... 26 第三篇 修行的指標與景仰... 36 伍 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 36 陸 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41 壹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印 贈 莊 嚴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解 佛 說 大 乘 無 量 壽 黃 念 祖 居 士 著 二 0 一 0 年 五 月 修 訂 版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More information

正 德 慈 善 醫 療 機 構 開 山 和 尚 常 律 法 師 簡 介 常 律 法 師 畢 生 致 力 佛 教 弘 法 利 生 志 業, 為 使 佛 法 深 耕 民 間, 倍 極 艱 辛, 歷 經 多 年, 相 繼 於 屏 東 高 雄 新 營 彰 化 埔 里 台 中 台 北 宜 蘭 花 蓮 及 海 外 加 拿 大 的 溫 哥 華, 創 立 正 德 癌 症 醫 療 基 金 會 佛 教 正 德 慈 善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正覺電子報-第64期 雜 阿 含 經 卷 3 What are the sensation-skandhas of the consciousness? They are the bodies of six sense-consciousnesses. What are the six? They are the eye consciousness body, and even the mind consciousness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北 年 度 領 參 II 北 III 陸 錄 參 錄 IV V 1 2 3 4 參 錄 5 6 參 錄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 2 1 2 28 29 (三) 教學方法 躍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教科書教學採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思 路 教授一個主題單元時 可以把教學過程分成幾個模塊 自學模塊 字詞

More information

96 6 27 8 30 12 10 11 4 692 11 08 30 09 00 09 00 09 05 09 05 10 35 10 35 10 40 10 40 11 40 11 40 12 10 12 10 02 2725-6242

96 6 27 8 30 12 10 11 4 692 11 08 30 09 00 09 00 09 05 09 05 10 35 10 35 10 40 10 40 11 40 11 40 12 10 12 10 02 2725-6242 13 96 6 27 8 30 12 10 11 4 692 11 08 30 09 00 09 00 09 05 09 05 10 35 10 35 10 40 10 40 11 40 11 40 12 10 12 10 02 2725-6242 Contents 1 局長的話 清心自在看人生 活動剪影 世界宗教文化 14 從達文西密碼看 聖經故事與宗教藝術 4 弘法利生六十載 台北市佛教會六十週年慶

More information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能 敵 須 彌, 能 深 巨 海 普 賢 行 願 品 云 : 若 此 惡 業 有 體 相 者, 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序 分...... 一 佛陀前生 善慧 二 苦諦 三 燃燈佛出世... 四 見燃燈佛... 12 五 佛的預言... 1 六 波羅密行... 20... 23... 2 七 燃燈佛涅槃 八 吉祥佛 九 禮敬諸佛... 31

目 錄 一 序 分...... 一 佛陀前生 善慧 二 苦諦 三 燃燈佛出世... 四 見燃燈佛... 12 五 佛的預言... 1 六 波羅密行... 20... 23... 2 七 燃燈佛涅槃 八 吉祥佛 九 禮敬諸佛... 31 佛 的 本 生 故 事 精 選 十 九 篇 目 錄 一 序 分...... 一 佛陀前生 善慧 二 苦諦 三 燃燈佛出世... 四 見燃燈佛... 12 五 佛的預言... 1 六 波羅密行... 20... 23... 2 七 燃燈佛涅槃 八 吉祥佛 九 禮敬諸佛... 31 目 錄 二 正 分 一 無戲論... 3 二 施捨波羅密... 3 三 精進波羅密... 四 誠實波羅密... 五 般若波羅密...

More information

1935 1 15 1936 1990 83

1935 1 15 1936 1990 83 1926 1980 82 1935 1 15 1936 1990 83 44 10 52 1935 1 15 84 其二持器 又一人存半 左方上半 下半 骑者一 辎车一 车马一 坐舞 女子三人 再如 嘉祥孙家庄画象 如图五 鲁迅 说明如下 嘉祥孙家庄画象一石 打碑人手记 云 在城东南八里庄 东南井上距鲁寨 一里 高一尺八寸 广四尺七寸 右半 二人立 一人搏虎 左半上方 一羊首 甚巨 下方残阙 唯一人坐一人跽可辨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壹 出 家 篇 11 一 鳥 窠 和 尚 12 二 四 百 天 沒 有 睡 覺 14 三 拜 佛 消 業 障 15 四 虛 雲 老 和 尚 入 定 16 五 曬 蠟 燭 18 六 與 鬼 往 來 20 七 元 曉 法 師 喝 死 屍 水 22 八 六 道 輪 迴 是 真 24

目 錄 壹 出 家 篇 11 一 鳥 窠 和 尚 12 二 四 百 天 沒 有 睡 覺 14 三 拜 佛 消 業 障 15 四 虛 雲 老 和 尚 入 定 16 五 曬 蠟 燭 18 六 與 鬼 往 來 20 七 元 曉 法 師 喝 死 屍 水 22 八 六 道 輪 迴 是 真 24 Ven. Master Chin Kung tell stories 彩 色 繪 本 目 錄 壹 出 家 篇 11 一 鳥 窠 和 尚 12 二 四 百 天 沒 有 睡 覺 14 三 拜 佛 消 業 障 15 四 虛 雲 老 和 尚 入 定 16 五 曬 蠟 燭 18 六 與 鬼 往 來 20 七 元 曉 法 師 喝 死 屍 水 22 八 六 道 輪 迴 是 真 24 九 談 禪 法 師 修 布 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就註冊中醫陳通進行研訊的決定及理由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就註冊中醫陳通進行研訊的決定及理由 香 港 中 醫 藥 管 理 委 員 會 中 醫 組 根 據 中 醫 藥 條 例 第 98(2) 條 就 註 冊 中 醫 陳 通 進 行 研 訊 的 決 定 及 理 由 研 訊 日 期 及 時 間 : 2016 年 3 月 2 日 下 午 4 時 至 4 時 45 分 研 訊 地 點 : 香 港 灣 仔 皇 后 大 道 東 213 號 胡 忠 大 廈 22 樓 會 議 室 被 告 人 姓 名 : 註

More information

全三冊 淨 空 法 師 講述 中冊 彩色圖文 新編出版 地 藏 經 講 記 中 冊 目 錄 正 釋 經 文 地 獄 名 號 品 第 五 004 如 來 讚 歎 品 第 六 063 利 益 存 亡 品 第 七 179 閻 羅 王 眾 讚 歎 品 第 八 219 稱 佛 名 號 品 第 九 291 地藏經講記 中 正釋經文 地獄名號品第五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 薩言 仁者 願為天龍四眾 及未 來現在一切眾生

More information

聽 母 親 說 話 散 文 讀 本 4 美 麗 的 陷 阱 002

聽 母 親 說 話 散 文 讀 本 4 美 麗 的 陷 阱 002 蔡逸君 作者介紹 蔡逸君 1966 出生於彰化小 農村 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後 當過電影場記 副導演與編劇 跨足寫 作 劇場等不同領域 為一多棲的創作 人 三十歲開始文學創作 2004年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 離開 聯 合文學 雜誌編輯工作 做一位專職作家 專心做兩件事 走路與 寫字 發表文章於報刊專欄 出版有小說 童顏 笑彈祕笈 鯨少年 我 城 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 中央日報 文學獎短篇小說第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正覺電子報-第98期 雖 行 諸 法 不 生 不 滅, 而 以 相 好 莊 嚴 其 身, 是 菩 薩 行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2 Although one acts in all dharmas that are neither arising nor ceasing, one can adorn one s body with auspicious marks; such is the bodhisattva

More information

( 二 ) 輔 導 員 除 有 特 殊 情 形 外, 同 時 間 以 輔 導 一 人 為 原 則, 至 多 不 得 超 過 二 人 ( 三 ) 實 務 訓 練 機 關 ( 構 ) 學 校 於 實 務 訓 練 期 間 對 由 資 深 人 員 擔 任 之 輔 導 員 得 酌 減 業 務 五 輔 導 重

( 二 ) 輔 導 員 除 有 特 殊 情 形 外, 同 時 間 以 輔 導 一 人 為 原 則, 至 多 不 得 超 過 二 人 ( 三 ) 實 務 訓 練 機 關 ( 構 ) 學 校 於 實 務 訓 練 期 間 對 由 資 深 人 員 擔 任 之 輔 導 員 得 酌 減 業 務 五 輔 導 重 公 務 人 員 考 試 錄 取 人 員 實 務 訓 練 輔 導 要 點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年 十 一 月 十 五 日 保 訓 會 公 訓 字 第 九 六 四 四 七 號 函 發 布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一 年 十 月 二 十 一 日 保 訓 會 公 訓 字 第 九 一 六 二 四 號 函 修 正 發 布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三 年 三 月 八 日 保 訓 會 公 訓 字 第 九 三 一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3,1052,272 791222101452 2014719 58339347 396634355 196413164 28269 26 27 28 29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P. 2

P. 2 修訂日期: 2005/08/01 發行日期: 2005/8/1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62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62-A淨土資糧全集(前集) 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西方淨土圖(一名極樂世界亦云安養亦云安樂亦云清泰亦云妙意總名淨土)

More information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宣 道 會 鄭 榮 之 中 學 科 目 : 通 識 教 育 科 教 學 進 度 表 2015-16 級 別 : 中 ( 六 ) 級 編 寫 人 姓 名 : 黃 志 偉 老 師 其 他 任 教 老 師 : 黃 愛 敏 老 師 譚 活 幹 老 師 顏 燕 玲 老 師 教 科 書 : 1. 雅 集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現 代 中 國 (2012 年 更 新 版 ) 2. 採 用 校 本 教 材 全

More information

揮 別 二 一 年 之 前, 眾 所 期 待 的 大 盛 事, 大 概 就 屬 跨 年 煙 火 秀 的 施 放 按 照 往 例, 除 了 台 北 城 舉 行 跨 年 晚 會, 在 桃 園 台 中 高 雄 等 縣 市, 也 一 同 舉 辦 晚 會 活 動, 以 最 熱 鬧 的 排 場 最 溫 暖 的 祝 福 迎 新 送 舊 而 座 落 於 信 義 區 的 一 一 大 樓, 一 向 擔 任 台 北 縣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議 會 委 員 會 向 行 政 當 局 索 取 資 料 的 權 力 背 景 一 九 九 五 年 五 月, 立 法 局 保 安 事 務 委 員 會 成 立 小 組 委 員 會, 研 究 有 關 警 隊 管 理 問 題 檢 討 的 報 告 政 府 當 局 將 全 部 42 份 報 告 中 的 41 份

議 會 委 員 會 向 行 政 當 局 索 取 資 料 的 權 力 背 景 一 九 九 五 年 五 月, 立 法 局 保 安 事 務 委 員 會 成 立 小 組 委 員 會, 研 究 有 關 警 隊 管 理 問 題 檢 討 的 報 告 政 府 當 局 將 全 部 42 份 報 告 中 的 41 份 RP10/94-95 議 會 委 員 會 向 行 政 當 局 索 取 資 料 的 權 力 立 法 局 秘 書 處 資 料 研 究 及 圖 書 館 服 務 部 一 九 九 五 年 七 月 議 會 委 員 會 向 行 政 當 局 索 取 資 料 的 權 力 背 景 一 九 九 五 年 五 月, 立 法 局 保 安 事 務 委 員 會 成 立 小 組 委 員 會, 研 究 有 關 警 隊 管 理 問 題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引 新 北 市 電 子 遊 戲 場 業 設 置 辦 法 作 為 否 准 訴 願 人 申 請 公 司 變 更 登 記 之 依 據, 顯 有 違 誤, 將 前 揭 處 分 撤 銷, 命 原 處 分 機 關 另 為 適 法 之 處 分 原 處 分 機 關 乃 重 行 審 酌, 並 以 訴 願 人 申 請

引 新 北 市 電 子 遊 戲 場 業 設 置 辦 法 作 為 否 准 訴 願 人 申 請 公 司 變 更 登 記 之 依 據, 顯 有 違 誤, 將 前 揭 處 分 撤 銷, 命 原 處 分 機 關 另 為 適 法 之 處 分 原 處 分 機 關 乃 重 行 審 酌, 並 以 訴 願 人 申 請 經 濟 部 訴 願 決 定 書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06 月 13 日 經 訴 字 第 10506306380 號 訴 願 人 : 鑫 賀 電 子 遊 戲 場 業 有 限 公 司 指 定 送 達 地 址 : 新 北 市 板 橋 區 文 化 路 1 段 266 號 13 樓 代 表 人 : 黃 芹 君 訴 願 人 因 申 請 公 司 遷 址 及 修 正 章 程 變 更 登 記 事 件, 不 服

More information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細 則 下 述 合 約 細 則 適 用 於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 相 關 資 產 合 約 單 位 交 易 貨 幣 合 約 月 份 報 價 最 低 價 格 波 幅 立 約 成 價 立 約 價 值 持 倉 限 額 成 色 不 少 於 995 的 黃 金 100 金 衡 安 士 美 元 現 貨 月 及 下 兩 個 曆 月 集 團 行 政 總 裁 與 證 監 會 會 商 後 可

More information

105 () 可 以 同 時 報 考 兩 種 以 上 群 類 別 的 包 括 電 機 與 電 子 群 電 機 類 + 電 機 與 電 子 群 資 電 類 家 政 群 生 活 應 用 類 + 家 政 群 幼 保 類 商 業 與 管 理 群 + 外 語 群 英 語 類 + 外 語 群 日 語 類, 其

105 () 可 以 同 時 報 考 兩 種 以 上 群 類 別 的 包 括 電 機 與 電 子 群 電 機 類 + 電 機 與 電 子 群 資 電 類 家 政 群 生 活 應 用 類 + 家 政 群 幼 保 類 商 業 與 管 理 群 + 外 語 群 英 語 類 + 外 語 群 日 語 類, 其 105 () () 01 02 03 04 05 (C) (C) (C) (C) (C) 06 (C) 07 (B) 08 (C) 09 (B) 10 (A) 11 (B) 12 (A) 13 14 (A) (B) 15 (B) 16 (B) 17 18 19 (B) (B) (B) 20 (S) () () () 105 () 可 以 同 時 報 考 兩 種 以 上 群 類 別 的 包 括 電 機

More information

Focus Topic NO.535 1 2013 05-06 No.535 10 2 NO.535 3 NO.535 04 38 40 32 34 35 36 37 33 08 28 06 Trend Analysis 4 NO.535 NO.535 5 焦點人物 Focus People 做政府的助力 謀業界之福 抱著感恩回饋的心 為臺灣觀光創造價值 專訪台灣觀光協會新任會長賴瑟珍 文 唐祖湘

More information

2 肇 論 - 悟 光 金 剛 上 師 釋 義 是 斷 滅 的 空, 原 料 是 有 的, 不 是 真 實 的 空, 原 料 能 製 造 東 西, 製 成 的 東 西 雖 然 無 自 性, 可 是 原 料 是 有 的, 若 無 原 料 就 不 能 製 造 了, 所 以 空 不 是 實 在 的 空,

2 肇 論 - 悟 光 金 剛 上 師 釋 義 是 斷 滅 的 空, 原 料 是 有 的, 不 是 真 實 的 空, 原 料 能 製 造 東 西, 製 成 的 東 西 雖 然 無 自 性, 可 是 原 料 是 有 的, 若 無 原 料 就 不 能 製 造 了, 所 以 空 不 是 實 在 的 空, 1 不真空論第二 不 真 空 論 又 稱 之 真 空 不 空 這 是 我 們 所 要 觀 照 所 要 悟 的 真 實 道 體 境 界 我 們 原 本 認 為 是 真 的 事 相 卻 是 假 的 認 為 是 假 的 事 相 卻 又 被 認 為 是 真 的 真 和 假 要 如 何 區 別 呢 我 們 要 用 甚 深 地 般 若 智 慧 去 透 視 宇 宙 的 真 理 在 空 門 的 如 聲 聞 緣 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第四課

第四課 羅 馬 書 : 第 七 課 1 第 七 課 引 言 ( 三 )& 定 罪 ( 羅 1:16-3:20) 複 習 羅 馬 書 分 段 我 們 說 過 羅 馬 書, 如 果 把 它 仔 細 一 點 的 分 段, 可 以 分 成 八 個 大 段 (1) 引 言 (1:01 1:17) (2) 定 罪 (1:18-3:20) 神 的 忿 怒 (3) 稱 義 (3:21-5:21) 神 的 公 義 (4) 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周 安 平 性 权 利 的 产 生 是 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史 前 性 既 非 权 利 也 非 义 务 后 来 性 附 属 于 生 育 而 成 了 一 项 义 务 随 着 文 艺 复 兴 以 及 性 革 命 浪 潮 等 的 推 动 性 权 利 开 始 为 人 所 关 注 并 最 终 为 性 权 宣 言 所 肯 定 性 权 宣 言 以 性 自 由 权 为 核 心 构 筑 了 性 权 利 体 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C12711--CH4.tpf

C12711--CH4.tpf 第 直 流 迴 路 章 4-1 節 點 電 壓 法 4-2 迴 路 電 流 法 4-3 重 疊 定 理 4-4 戴 維 寧 定 理 4-5 最 大 功 率 轉 移 4-6 諾 頓 定 理 4-7 戴 維 寧 與 諾 頓 之 轉 換 重 點 掃 描 習 題 探 討 熟 練 節 點 電 壓 法 的 解 題 技 巧 熟 練 迴 路 電 流 法 的 解 題 技 巧 熟 練 重 疊 定 理 的 解 題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5_專題研究

Microsoft PowerPoint - 5_專題研究 2014 年 IEET 教 學 與 評 量 策 略 研 討 會 (II) Capstone Course 之 設 計 與 實 例 - 專 題 研 究 報 告 人 : 簡 良 榮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2 月 01 日 化 學 工 程 系 發 展 沿 革 高 工 化 工 科 (86~92) 四 技 化 工 系 (93~) 生 化 工 程 新 能 源 技 術 綠 色 化 工 製 程 尖 端 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DCBA569ADCBAB44B160ADCBA740AB7EBBA1A9FAAED1A4BAAE6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DCBA569ADCBAB44B160ADCBA740AB7EBBA1A9FAAED1A4BAAE652E646F63> 研 究 主 題 : 倒,, 可 倒? 非 常 倒! - 倒 亦 有 道 摘 要 : 只 知 容 積 但 沒 有 刻 度 的 數 個 容 器, 要 得 到 確 定 數 量 的 體 積, 這 就 是 所 謂 的 分 液 問 題 分 液 問 題 由 於 條 件 的 限 制, 只 要 修 改 條 件 或 情 況, 就 會 變 成 另 一 個 問 題 甚 至 於 一 道 新 的 問 題, 所 用 到 的 數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103 學 年 度 第 1 學 期 第 1 次 校 務 會 議 修 訂 第 4 6 12 條 通 過 (1031013) 103 年 10 月 15 日 第 九 屆 第 四 次 董 事 會 議 修 訂 第 4 6 12 條 通 過 (1031015) 103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6 次

103 學 年 度 第 1 學 期 第 1 次 校 務 會 議 修 訂 第 4 6 12 條 通 過 (1031013) 103 年 10 月 15 日 第 九 屆 第 四 次 董 事 會 議 修 訂 第 4 6 12 條 通 過 (1031015) 103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6 次 和 春 技 術 學 院 組 織 規 程 ( 核 定 本 ) 1 附 件 九 十 年 五 月 二 十 二 日 台 ( 九 ) 技 ( 二 ) 字 第 九 六 九 四 九 七 號 函 准 予 備 查 九 十 年 七 月 十 一 日 八 十 九 學 年 度 第 二 學 期 第 四 次 校 務 會 議 修 正 通 過 九 十 年 八 月 三 日 九 十 學 年 度 第 一 次 ( 臨 時 ) 校 務 會 議

More information

於日用 全體是波羅提木叉 故當寶之 如我身之頂首手足 不可暫離也 曷不裒成 一集 以便學者頂戴乎 雖然 余何人耶 敢創斯論 葢承雲棲報國志願未完 重為 編次 以極其備 非別有所加也 然恐學者不知雲棲斷章句法故 即於句下 引證經 史 并彚箋之 俾其即知經史源委 不至朦朦 又恐學者觸途滯句 不知格外之機

於日用 全體是波羅提木叉 故當寶之 如我身之頂首手足 不可暫離也 曷不裒成 一集 以便學者頂戴乎 雖然 余何人耶 敢創斯論 葢承雲棲報國志願未完 重為 編次 以極其備 非別有所加也 然恐學者不知雲棲斷章句法故 即於句下 引證經 史 并彚箋之 俾其即知經史源委 不至朦朦 又恐學者觸途滯句 不知格外之機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0, No. 1120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20-A序言 佛言乘戒俱急 即祖言解行相應 禪與戒 佛祖未甞畫為二法也 去聖時遙 法 門好諍 習禪者呵木叉為粃糠 而恣意莾蕩

More information

49.12%1997 52010 59.99% 82.48% 20101220119 88.67%201112 2.31%201212 9.02% 2012 47.28% 2012 42.28%27 10.44% 74.65% 2013 20.28%4.06%1.01% 2016100%

49.12%1997 52010 59.99% 82.48% 20101220119 88.67%201112 2.31%201212 9.02% 2012 47.28% 2012 42.28%27 10.44% 74.65% 2013 20.28%4.06%1.01% 2016100% 1938 1953 2000CRC 2006CRC 50% CRC2010 2007510 2007 200711 20087CRCCRC56.62% 23.14%19967 27.80% 20081166.98% 20003 63.59% 2011CRNC 49%1% BEID Fund 49.12%1997 52010 59.99% 82.48% 20101220119 88.67%201112

More information

度 ph 度 降 量 量 phph 糖 ph 度 更 3 說 酪 不 不 什 參 度 識 不 度 1

度 ph 度 降 量 量 phph 糖 ph 度 更 3 說 酪 不 不 什 參 度 識 不 度 1 中 華 民 國 第 52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國 小 組 生 物 科 080318 沒 齒 難 忘 的 乳 香 ~ 乳 飲 品 對 牙 齒 的 影 響 學 校 名 稱 : 臺 北 市 大 安 區 私 立 復 興 國 民 小 學 作 者 : 指 導 老 師 : 小 四 甘 杰 生 小 四 陳 宗 駿 林 淑 慧 陳 顥 仁 小 四 黃 暐 哲 小 四 沈 平 關 鍵

More information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御製寺碑文 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起顯慶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捨化

More information

T2060 續高僧傳

T2060 續高僧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續高僧傳序 1 譯經篇 1 2 3 4 2 義解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習禪 1 2 3 4 5 4 明律 上 下 附文 5 護法 1 2 6 感通 1 2 7 遺身篇 8 讀誦篇 9 興福篇 10 雜科聲德篇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釋 第 十 二 卷 論 釋 第 十 三 卷 論 No. 843-A 釋 第 二 十 九 卷 論 釋 第 三 十 卷 論 No. 843-B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9 18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More information

醫療資訊79期

醫療資訊79期 79 國 內 郵 資 已 付 台 北 郵 局 許 可 證 台 北 字 第 4663 號 NKF R.O.C. 104 3 16 104 68 10 (02)2562-2062 (02)2531-8940 http://www.kidney.org.tw ( 1292 ) 2015 2 2 1 2015-02-13 2 2015 2 13 3 2015-02-04 2015 2 12 4 2015 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4-143-144-812-824 \252\370\252\314\305@\262z\265u\264\301\275\322\265{\250t\246C.doc)

(Microsoft Word - 34-143-144-812-824 \252\370\252\314\305@\262z\265u\264\301\275\322\265{\250t\246C.doc) 生 命 科 學 及 科 技 學 院 護 理 學 及 健 康 護 理 部 長 者 護 理 短 期 課 程 系 列 護 理 學 及 健 康 護 理 部 香 港 北 角 英 皇 道 250 號 北 角 城 中 心 12 樓 1206-07 室 課 程 查 詢 : 2975 5688 / 2975 5687 / 2587 3253 nursing.health@hkuspace.hku.hk http://hkuspace.hku.hk/programme/subject/nursing-studies-health-care

More information

T051F_01

T051F_01 維 摩 詰 經 節 要 1.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卷 1 1 佛 國 品 : 眾 生 之 類 是 菩 薩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隨 所 化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所 調 伏 眾 生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入 佛 智 慧 而 取 佛 土, 隨 諸 眾 生 應 以 何 國 起 菩 薩 根 而 取 佛 土 所 以 者 何? 菩 薩 取 於 淨 國, 皆

More information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1 of 9 第 一 章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亲 眼 看 过, 亲 手 摸 过 的 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传 给 你 们 ) 3 我

More information

印光大師文 鈔 續 編 卷 下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序 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 民國己卯冬作時年七十九 印光大師著 世出世間之理 不外心性二字 批出世間之事 不外因果二字 心性之理微 雖聖人 2

印光大師文 鈔 續 編 卷 下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序 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 民國己卯冬作時年七十九 印光大師著 世出世間之理 不外心性二字 批出世間之事 不外因果二字 心性之理微 雖聖人 2 印光大師文 鈔 續 編 卷 下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序 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 民國己卯冬作時年七十九 印光大師著 世出世間之理 不外心性二字 批出世間之事 不外因果二字 心性之理微 雖聖人 2 猶有所不知 因果之事顯 縱愚夫亦可以略曉 聖人欲天下永太平 人民常安樂 特作大 學 以示其法 開章節曰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然明德 乃人各自具 由無克念省察之 功 則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 不能顯現而得受用

More information

EATery Concept Concept (1) 440,000,000 598,000,000 35.9% 598,000,000 762,800,000 27.5% 167,300,000 223,600,000 33.7% 53,800,000 64,900,000 20.6% 64,90

EATery Concept Concept (1) 440,000,000 598,000,000 35.9% 598,000,000 762,800,000 27.5% 167,300,000 223,600,000 33.7% 53,800,000 64,900,000 20.6% 64,90 Frost & Sullivan 26 (1) 21 23 (i) 2011 2012 (ii) Frost & Sullivan (1) 139 EATery Concept Concept (1) 440,000,000 598,000,000 35.9% 598,000,000 762,800,000 27.5% 167,300,000 223,600,000 33.7% 53,800,000

More information

98 條 所 稱 之 公 務 人 員, 至 議 長 處 理 會 務 如 有 不 當 情 事, 應 由 議 會 本 身 予 以 制 裁 (43.4.2) 3. 釋 字 第 38 號 縣 立 法 權 非 依 法 不 得 限 制 人 民 之 自 由 權 利 憲 法 第 80 條 之 規 定 旨 在 保 障

98 條 所 稱 之 公 務 人 員, 至 議 長 處 理 會 務 如 有 不 當 情 事, 應 由 議 會 本 身 予 以 制 裁 (43.4.2) 3. 釋 字 第 38 號 縣 立 法 權 非 依 法 不 得 限 制 人 民 之 自 由 權 利 憲 法 第 80 條 之 規 定 旨 在 保 障 一 司 法 院 大 法 官 會 議 解 釋 1. 釋 字 第 14 號 民 意 代 表 非 監 察 權 行 使 之 對 象 查 憲 法 與 本 問 題 有 關 之 第 97 條 第 98 條 第 99 條, 係 由 憲 法 草 案 第 102 條 第 103 條 第 104 條 而 來 第 102 條 原 稱 監 察 院 對 於 行 政 院 或 其 各 部 會 人 員 認 為 有 違 法 失 職 情

More information

001-560-s.pdf

001-560-s.pdf 開顯遍智妙道 目 錄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7 釋題名... 119 喚醒癡夢... 123 前行準備工作... 139 共同前行... 149 壹 四轉心修法 一 暇滿難得... 151 二 壽命無常... 194 三 業因果不虛... 207 四 輪迴過患... 254 貳 認識已過... 277 不共同前行 壹 皈依... 287 貳 發心... 327 參 修誦金剛薩埵...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目 錄 2016 年 中 國 語 文 科 試 卷 三 聆 聽 及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樣 本 試 卷 示 例 及 說 明 前 言 1 第 五 級 示 例 一 2 第 五 級 示 例 二 11 第 四 級 示 例 一 20 第 四 級 示 例 二 28 第 三 級 示 例 一 37 第 三 級 示 例 二 45 第 二 級 示 例 一 53 第 二 級 示 例 二 61 第 一 級 示 例 一 68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府 任 命 阿 美 士 德 为 正 使 访 华 斯 当 东 被 任 命 为 副 使 陪 同 阿 美 士 德 再 次 来 到 北 京 在 觐 见 礼 仪 问 题 上 中 英 双 方 产 生 了 分 歧 斯 当 东 坚 决 反 对 阿 美 士 德 向 中 国 皇 帝 行 叩 头 礼 最 终 导 致 这

府 任 命 阿 美 士 德 为 正 使 访 华 斯 当 东 被 任 命 为 副 使 陪 同 阿 美 士 德 再 次 来 到 北 京 在 觐 见 礼 仪 问 题 上 中 英 双 方 产 生 了 分 歧 斯 当 东 坚 决 反 对 阿 美 士 德 向 中 国 皇 帝 行 叩 头 礼 最 终 导 致 这 年 月 第 期 清 史 研 究 编 译 组 按 年 下 半 年 戴 逸 先 生 在 谈 话 中 指 出 年 英 国 政 府 再 次 派 遣 阿 美 士 德 使 团 来 华 其 目 的 与 马 戛 尔 尼 使 团 大 致 相 同 由 于 该 使 团 不 愿 意 向 嘉 庆 帝 行 叩 头 礼 遭 到 清 政 府 驱 逐 这 次 礼 仪 之 争 中 方 记 载 较 少 英 国 方 面 是 如 何 记 载

More information

修 正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公 務 員 懲 戒 法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 立 法 院 104 年 5 月 1 日 三 讀 通 過 ) ( 正 確 文 字 以 總 統 公 布 為 準 )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第 一 章 通 則 第 一 章 通 則 第 一 條 公 務 員 非 依 本 法 不 受 懲 戒 但 法 第 一 條 公 務 員 非 依 本 法 不 受 懲 戒 但 律 另 有 規 定 者, 從 其 規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Pure Land Buddhism January. 2016 雙 月 刊 第 18 期 民 國 105 年 1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02 2013 2013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報 告 2013 03 1 02 1.1 03 1.2 03 1.3 03 1.4 03 2 04 3 06 3.1 07 3.2 09 3.3 11 3.4 14 4 16 4.1 18 4.2 21 5 24 5.1 26 5.2 27 5.3 29 5.4 32 5.5 33 6 34 6.1 35 6.2 38 7 2013 42 02 201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鳥 Í «Ë 是 拧 发 条 的 意 思 拧 发 条 ¹ Í «Ë ¹

鳥 Í «Ë 是 拧 发 条 的 意 思 拧 发 条 ¹ Í «Ë ¹ 村 上 春 树 可 以 作 为 东 亚 的 斗 士 吗 奇 鸟 形 状 录 战 争 叙 事 论 刘 研 奇 鸟 形 状 录 因 交 错 描 写 日 本 当 代 国 家 暴 力 机 制 和 侵 华 历 史 而 成 为 村 上 春 树 的 转 型 之 作 本 文 从 新 历 史 主 义 批 评 的 视 角 切 入 指 出 村 上 虽 然 在 文 本 表 层 结 构 设 置 了 集 体 记 忆 的 编 年

More information

<3937A67EAAC0B0CFA7EFB379A4A7A6A8AA47B14DB6B02E706466>

<3937A67EAAC0B0CFA7EFB379A4A7A6A8AA47B14DB6B02E706466> 50 96 7 2 TNR 7 1 3 A 2 20 http://tw.myblog.yahoo. com/smile_jongsheng/ 51 52 5024 () 12 (26 ) 16 (30 ) ( ) ( 40 ) () 79 11 1 82 1.5 88 ( ) 84 84 ( ) 86 86 ( ) 88 53 54 ( ) 5 3010 ( ) ( ) 88 SGS 971-10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3 卷 第 12 期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lderly Empolyment in China 楊 銘 杰 (Yang, Ming-Jey)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山 與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所 博 士 候

More information

耶 穌 基 督 所 倡 導 的 僕 人 特 質 與 知 見 歸 納 有 下 列 六 種 : 若 要 做 為 眾 生 真 正 的 僕 人 應 具 備 六 種 特 質 一 真 正 的 僕 人 志 工, 得 隨 時 準 備 去 服 務 眾 生 二 真 正 的 僕 人 志 工, 得 隨 時 留 意 眾 生

耶 穌 基 督 所 倡 導 的 僕 人 特 質 與 知 見 歸 納 有 下 列 六 種 : 若 要 做 為 眾 生 真 正 的 僕 人 應 具 備 六 種 特 質 一 真 正 的 僕 人 志 工, 得 隨 時 準 備 去 服 務 眾 生 二 真 正 的 僕 人 志 工, 得 隨 時 留 意 眾 生 耶 穌 基 督 所 倡 導 的 僕 人 特 質 與 知 見 歸 納 有 下 列 六 種 : 若 要 做 為 眾 生 真 正 的 僕 人 應 具 備 六 種 特 質 一 真 正 的 僕 人 志 工, 得 隨 時 準 備 去 服 務 眾 生 二 真 正 的 僕 人 志 工, 得 隨 時 留 意 眾 生 的 需 求 三 真 正 的 僕 人 志 工, 得 隨 時 盡 能 力 服 事 眾 生 四 真 正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 香 港 中 醫 藥 管 理 委 員 會 中 醫 組 根 據 中 醫 藥 條 例 第 91(2) 條 就 表 列 中 醫 葉 冠 恩 的 研 訊 個 案 的 決 定 及 理 由 研 訊 日 期 及 時 間 研 訊 地 點 被 告 人 姓 名 : 2016 年 2 月 24 日 下 午 3 時 30 分 至 4 時 : 香 港 灣 仔 皇 后 大 道 東 213 號 胡 忠 大 廈 22 樓 會 議 室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