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誌 火 紅 耀 眼 的 鳳 凰 花 開, 引 人 入 勝 卻 帶 著 淡 淡 的 離 愁, 細 數 在 的 日 子, 從 至 研 究 所, 一 晃 眼, 也 已 過 了 六 年 感 謝 多 元 開 放 的 習 環 境, 教 育 系 優 秀 的 師 資 陣 容, 讓 我 能 盡 情 探 索 知 識



Similar documents
摘 要 華 語 教 學 實 習 : 教 學 創 新 與 教 學 成 效 本 文 旨 在 討 論 華 語 教 學 實 習 此 一 科 目 該 如 何 教 的 學 科 教 學 知 識, 探 究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所 建 立 的 教 學 模 式 第 一 章 緒 論 從 各 種 宏 觀 的 角 度 檢

i

以 项 目 写 作 促 进 英 专 学 生 思 辨 能 力 培 养 的 实 证 研 究 2 文 献 回 顾 2.1 何 为 思 辨 思 辨 不 是 一 个 新 概 念 礼 记 中 庸 第 19 章 就 有 博 学 之, 审 问 之, 慎 思 之, 明 辨 之, 笃 行 之 的 说 法 在 以 分 析

E I

鷹 架 寫 作 教 學 對 於 提 升 國 小 學 生 描 述 能 力 之 行 動 研 究 摘 要 本 研 究 採 取 行 動 研 究 的 方 法, 旨 在 運 用 鷹 架 的 策 略 提 升 學 生 描 述 能 力 以 花 花 國 小 六 年 級 七 班 三 十 五 個 學 生 作 為 研 究 對

六 到 八 歲 兒 童, 設 計 並 發 展 一 套 以 van Hiele 幾 何 思 考 層 次 理 論 為 基 礎 的 悅 趣 化 學 習 數 位 教 材, 取 名 為 米 德 玩 形 狀, 同 時 探 討 低 年 級 學 童 在 使 用 本 數 位 教 材 之 後, 在 平 面 幾 何 的

13-4-Cover-1

,

文件1

Microsoft Word - 04-內文-02.doc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學校發展計劃(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年)

穨CY03518.PD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of Civil Service by Applying 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Ci

學校發展計劃(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年)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新 竹 縣 教 育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一 期 民 100 年 12 月 Guo,Na-Yi Teacher of Chu-Bei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4D F736F F D D DA7DAB0EAAE76B8EAB0F6A87CAABAC075B6D5BB50B0DDC3445FADD7A7EF5F2E646F63>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4D F736F F D F30335FB8EAB054ACECA7DEBFC4A44AB0EAA470A743A67EAFC5A5CDACA1BDD2B57BB3D0B379ABE4A6D2B1D0BEC7A4A7ACE3A8735FB6C0A871ACC32E646F63>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穨應用布魯納教學論於中文教學

untitled

2011 餐 年 旅 教 育 創 新 發 展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99 Vocational Hospitality Programme Group -By C School for Example

台灣童謠主題教學運用於幼稚園之研究

Microsoft Word ¶À°ê¾±¼B²»³q.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Microsoft Word doc

穨CY03519.PDF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An Action Research in Teaching Life Curriculum

1.第二卷第二期p1

2011年南臺灣教育論壇

66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數 理 科 技 類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a quasi experiment method to utilize an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via frog ecological lessons

TWGHs S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小三年級閱讀理解教學行動研究

1

MIT 4 MIT 2014 / MIT 30% MIT 2 MIT 20%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MIT MIT 3 CNKI


第 2 頁 中 華 民 國 科 學 教 育 學 會 e-news 且 學 會 亦 將 於 今 年 (2009) 科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中 公 告 欲 爭 取 辦 理 第 27 屆 ( 2011 年 ) 科 學 教 育 研 討 會 者, 須 於 2010 年 2 月 15 日 前 提 出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STEAM STEAM STEAM ( ) STEAM STEAM ( ) 1977 [13] [10] STEM STEM 2. [11] [14] ( )STEAM [15] [16] STEAM [12] ( ) STEAM STEAM [17] STEAM STEAM STEA

20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Number 4, 2013(General Serial No.78) CONT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um Three-Year Blueprint of Undergraduate Cours

計畫申請書

豐佳燕.PDF

Microsoft Word - 體制外之生命教育初探:大學生追尋生命意義之敘事研究.doc

~m~li~* ~ ± ~ 1Jz. IDfU Y:.. a~~.~.oor.~~b~.~fi~~p A Study of Developing a Mobile APP for Support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Pulse Diagnosis Based on Pul

1

小組工作定義 (Lee, 1999)

<4D F736F F D205F 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E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穨e235.PDF

考試學刊第10期-內文.indd

第二部分

Microsoft Word - 科學教育第51期.doc

Cruickshank 1990 Danielson(1996) (Garland & Shippy, 1995, pp.15-17). () 1. (component) (element) 2. () (What the teacher knows) Shulman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Microsoft Word - 從家長觀點來看融合-輔大.doc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Engineering October Vol No. 10 Web SaaS B /S Web2. 0 Web2. 0 TP315 A

目 錄 (1) 我 們 的 學 校 學 校 簡 介 學 校 管 理 班 級 組 織 學 生 出 席 率 中 六 畢 業 生 狀 況 教 師 資 歷 教 學 經 驗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2) 關 注 事 項 的 成 就 與 反 思 重 點 發 展 項 目 一 : 深 化 研 習 英 語 之 優

各 级 领 导 及 世 界 技 能 组 织 主 席 西 蒙 巴 特 利 参 观 深 圳 技 师 学 院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和 课 程 改 革 创 新 成 果 展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部 职 业 能 力 建 设 司 司 长 吴 道 槐 中 国 职 工 教 育 和 职

44 深 圳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0 卷 业 实 际 进 出 口 单 证 样 本 的 演 示 与 讲 解, 导 致 学 生 在 学 校 看 到 的 都 是 过 时 的 单 据 演 练 的 陈 旧 的 工 作 流 程, 走 上 工 作 岗 位 后, 一 旦 遇 到 实 际 问

附件1:

. STEM OER STEM 600 STEM CCSS STEM CCSS STEM ISTE Indiana Department of STEM Education 2013 STEM STEM STEM STEM STEM 10 STEM 2017 S

Microsoft Word tb 赵宏宇s-高校教改纵横.doc

2011/ P P

荨荨 % [3] [4] 86%( [6] 27 ) Excel [7] 27 [8] 2 [9] K2 [2] ; Google group+ 5 Gmail [2] 2 fxljwcy 3E [22] 2 2 fxljzrh 2D [23] 3 2 fxzphjf 3D 35

ARCLE No.2

zt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Microsoft Word tb 谢涛.doc

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在 应 用 实 践 上 指 导 性 建 议 ( 黄 白,2008) 近 几 年 来, 国 家 政 府 在 教 育 方 面 高 度 重 视 教 育 信 息 化 工 作, 相 继 出 台 一 系 列 政 策 文 件 和 规 范 来 促 进 和 推 动 信 息 技 术 在 教 育 教 学 领 域 的 广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Mult

謝 誌 猶 記 得 六 年 前 初 入 教 育 界 如 誤 闖 叢 林 的 小 白 兔 般, 深 感 自 己 對 教 育 的 徬 徨 與 不 足, 因 而 毅 然 決 然 踏 入 碩 士 學 問 窄 門 課 堂 上 浩 瀚 的 知 識, 引 領 著 我, 同 時 也 備 感 挫 折 ; 寫 論 文

Microsoft Word - 林文晟3.doc

English Language

Microsoft Word doc


4. 每 组 学 生 将 写 有 习 语 和 含 义 的 两 组 卡 片 分 别 洗 牌, 将 顺 序 打 乱, 然 后 将 两 组 卡 片 反 面 朝 上 置 于 课 桌 上 5. 学 生 依 次 从 两 组 卡 片 中 各 抽 取 一 张, 展 示 给 小 组 成 员, 并 大 声 朗 读 卡

三、四級日文讀解試題之分析及其教學啟示

92南師學術研討會

. 3. MOOC 2006 MOOC Automated Text Marker 2014 e-rater Yigal et al MOOC Coursera Edx 97


<4D F736F F D20B773B0AAA4A4BFEFACECC2B2A4B628B6B6A7C7AAA D E65772E646F63>

259 I

Microsoft Word - S.3 guide book 15-16

第三章 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情况

謝誌

投影片 1


Transcription:

教 育 院 教 育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洪 煌 堯 博 士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對 師 培 生 教 反 思 與 教 實 務 知 識 探 究 之 影 響 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on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研 究 生 : 花 儷 月 中 華 民 103 年 6 月

謝 誌 火 紅 耀 眼 的 鳳 凰 花 開, 引 人 入 勝 卻 帶 著 淡 淡 的 離 愁, 細 數 在 的 日 子, 從 至 研 究 所, 一 晃 眼, 也 已 過 了 六 年 感 謝 多 元 開 放 的 習 環 境, 教 育 系 優 秀 的 師 資 陣 容, 讓 我 能 盡 情 探 索 知 識 寶 庫, 在 寬 廣 的 術 領 域 徜 徉 翱 翔 碩 士 論 文 得 以 順 利 完 成, 要 感 謝 每 一 位 曾 教 導 我 給 予 我 幫 助 的 恩 人, 首 先, 非 常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老 師 - 洪 煌 堯 教 授, 您 的 教 誨 提 攜, 是 我 在 術 研 究 上 的 明 燈 與 指 引 ; 您 對 生 的 關 心 與 不 辭 辛 勞 的 付 出, 永 遠 是 我 心 中 良 師 的 楷 模 與 典 範 三 言 兩 語 無 法 道 盡 對 您 的 感 謝 之 意, 期 許 自 己 在 未 來 能 邁 向 夢 想 有 所 成 就, 以 不 枉 費 您 的 教 導 與 栽 培! 此 外, 特 別 感 謝 兩 位 口 試 委 員, 台 灣 科 技 的 梁 至 中 教 授, 以 及 交 通 的 邱 力 教 授, 兩 位 教 授 專 業 嚴 謹 的 論 態 度, 與 卓 越 豐 富 的 術 研 究 經 驗, 指 導 我 論 文 不 足 之 處 與 修 正 方 向, 幫 助 我 的 論 文 更 臻 完 善, 感 謝 兩 位 老 師! 感 謝 教 育 系 全 體 師 長 的 教 導, 特 別 感 謝 湯 志 民 院 長 詹 志 禹 教 務 長 吳 達 主 任 胡 悅 倫 教 授 馮 朝 霖 教 授 鄭 同 僚 教 授 陳 木 金 教 授 邱 美 秀 教 授 張 奕 華 教 授 葉 玉 珠 教 授 王 素 芸 教 授 與 陳 榮 教 授, 感 謝 有 此 榮 幸 向 您 們 習 請 教, 從 各 位 師 長 的 身 上, 讓 我 看 到 優 秀 者 的 風 範, 以 及 身 為 教 育 工 作 者 應 有 的 氣 度 與 精 神 謝 謝 闕 助 教 和 王 先 生, 親 切 地 為 我 們 處 理 系 所 行 事 務, 因 為 您 們, 讓 教 育 系 辦 公 室 總 是 像 家 一 般 的 溫 馨 研 究 所 短 短 兩 年 的 時 光, 回 想 起 來 卻 也 豐 富 多 彩, 謝 謝 教 碩 101 級 的 同 窗 好 友, 亞 衡 幼 芸 函 汝 彥 玫 恩 如 淑 儀, 我 們 共 同 經 歷 系 所 各 種 小 活 動, 因 為 有 你 們 相 伴, 碩 班 生 活 變 得 更 歡 樂 與 美 好 特 別 感 謝 佩 蓉, 在 研 究 團 隊 裡 的 一 路 陪 伴, 彼 此 互 相 提 醒 打 氣, 與 我 共 同 攻 克 碩 論 口 試 感 謝 團 隊 的 長 姊, 芷 瑄 婕 欣 奎 宇 宇 慧 惠 萍 倍 伊 永 康 炫 臻 子 耘 和 筱 毓, 在 我 面 對 論 文 撰 寫 的 各 種 疑 問 時, 提 供 許 多 精 闢 的 見 解, 並 給 予 我 相 當 多 的 幫 助 最 後, 由 衷 感 謝 我 的 家 人, 無 條 件 支 持 我 的 決 定, 做 為 我 堅 強 的 後 盾 與 避 風 港, 我 知 道, 當 我 倦 了 累 了 的 時 候, 家 裡 那 盞 溫 暖 的 燈 光 永 遠 都 會 為 我 留 著 ; 感 謝 廸 桀, 一 路 上 的 陪 伴 與 鼓 勵, 讓 我 更 有 勇 氣 和 力 量 面 對 各 種 挑 戰 與 難 關 ; 還 有 無 法 在 這 短 短 謝 誌 中 一 一 細 述 的 所 有 朋 友, 謝 謝 你 們 的 包 容 及 關 心, 讓 我 在 面 對 研 究 所 生 活 的 各 種 情 緒, 有 個 傾 訴 的 窗 檯 回 首 在 的 六 年 時 光, 有 太 多 的 感 動 與 收 穫, 謝 謝 在 求 道 路 上 與 我 相 遇 的 所 有 人, 萬 分 感 謝, 點 滴 在 心 頭, 在 此 獻 上 我 最 誠 摯 的 感 謝 與 祝 福, 願 家 都 能 朝 向 自 己 的 夢 想 與 目 標 邁 進, 謝 謝 您 們! 2014 夏 謹 誌 於 指 南 山 城 i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師 培 生 能 否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knowledge building) 課 程 活 動, 進 行 教 反 思 以 增 進 對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理 解 本 研 究 使 用 個 案 研 究 法 研 究 對 象 為 修 習 數 教 材 教 法 課 程 ( 共 18 週 ) 之 9 位 師 培 生 資 料 來 源 與 分 析 包 括 :(1)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本 問 卷 參 考 Mishra 和 Koehler (2006) 提 出 的 科 技 科 教 知 識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架 構, 以 七 項 教 知 識 類 型 進 行 生 教 反 思 內 容 之 編 碼, 透 過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比 較 期 前 後 師 培 生 在 教 實 務 知 識 上 的 改 變 或 成 長 ;(2) 師 培 生 的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 以 Sawyer(2004) 創 意 教 設 計 取 向 作 為 編 碼, 對 師 培 生 兩 次 的 教 設 計 取 向 進 行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比 較 ;(3)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Knowledge Forum) 上 的 互 動 情 形 -- 資 料 分 析 係 透 過 知 識 論 壇 的 內 建 工 具 (analytic toolkit), 主 要 分 析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張 貼 文 章 閱 讀 貼 文 等 相 關 習 社 群 互 動 資 料, 並 以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比 較 師 培 生 於 期 前 後 的 社 群 互 動 的 情 況 ; 以 及 (4) 同 儕 的 教 回 饋 -- 本 分 析 主 要 參 考 Cheng 和 Hou(2013), 以 及 Tsai 和 Liang(2009) 的 同 儕 回 饋 (peer feedback) 架 構, 以 編 修 後 的 回 饋 品 質 編 碼 內 容 分 析 回 饋 的 品 質 和 類 型 是 否 有 所 改 變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1) 以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可 增 進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2)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鼓 勵 教 案 設 計 的 多 元 發 展, 透 過 嘗 試 不 同 教 案 設 計, 有 助 於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3)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設 計 有 助 於 提 升 師 培 生 的 教 回 饋 品 質 ;(4) 鼓 勵 師 培 生 給 予 同 儕 教 回 饋, 有 助 於 師 培 生 的 教 反 思 與 成 長 根 據 研 究 結 果, 本 研 究 提 出 以 下 相 關 建 議 供 未 來 師 資 培 育 之 參 考 :(1) 師 資 培 育 過 程 可 以 安 排 更 多 教 實 踐 課 程, 提 供 師 培 生 實 際 設 計 教 案 並 加 以 實 踐 之 機 會 ;(2)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可 引 導 師 培 生 進 行 同 儕 回 饋 之 活 動, 以 增 加 其 參 與 習 社 群 討 論 之 經 驗, 並 鼓 勵 師 培 生 參 與 教 專 業 習 社 群 ;(3) 師 資 培 育 過 程 應 加 強 師 培 生 的 教 反 思 能 力, 並 協 助 其 瞭 解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透 過 教 反 思 與 探 究, 培 養 其 成 為 具 備 永 續 習 能 力 的 自 主 習 者, 與 具 備 精 進 教 專 業 能 力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關 鍵 字 : 知 識 翻 新 ; 師 培 生 ; 教 反 思 ; 教 實 務 知 識 i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teaching knowledge through reflection on their desig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 and pedagogy. The present study was a case study with participants coming from 9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who engaged in a math-teaching course for one semester (about 18 weeks). The course was designed based on 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 and pedagogy. Data sources and analysis included: (1) a reflection survey concerning practical teaching knowledge: this survey was designed using Mishra and Koehler s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Analysis compared pre-post test results by means of Wilcoxon sign-rank test; (2)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design: analysis compared students design orientation for two separate but related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he results was content-analyzed using Sawyer s creative teaching approach as cording scheme; (3)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interaction logs recorded in Knowledge Forum: analysis compared students online performance in two different online phases focusing on students interaction activities, and the focus of analysis was on calculating the frequency of online activities in the forum; and (4) content analysis of students peer feedback: analysis was based on the feedback framework that was modified from coding schemes derived from Cheng and Hou s (2013) research, and Tsai and Liang s (2009) research.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were able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after they reflected on their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knowledge building pedagogy; (2) engaging students in knowledge building was likely to enhance their teaching designs, and encouraged their teaching reflection capacity; (3) fostering a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 wa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feedback activities and quality; and (4)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were able to advance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became more reflective about their own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peer feedback. Building on these results, this study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teacher education; (2) enhancing the experience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peer feedback and discussion activities is a useful instructional approach for teacher education. It would be of great help to encourage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3) enhancing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refle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pract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 is important as a way to help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learn how to teach better. Doing so can help make these students develop a mental habit of critical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for their own teaching. Keywords: knowledge building;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s; teaching reflection; practical knowledge iii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與 研 究 問 題... 4 第 三 節 重 要 名 詞 釋 義... 5 第 四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6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7 第 一 節 知 識 翻 新 教... 7 第 二 節 教 實 務 知 識... 12 第 三 節 教 反 思... 17 第 四 節 師 培 生 之 教 專 業 成 長... 21 第 三 章 研 究 方 法... 27 第 一 節 研 究 設 計... 27 第 二 節 教 設 計 與 實 施... 30 第 三 節 研 究 步 驟... 34 第 四 節 資 料 來 源 與 分 析... 35 第 四 章 研 究 結 果... 50 第 一 節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之 改 變... 50 第 二 節 師 培 生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之 歷 程... 58 第 三 節 師 培 生 同 儕 回 饋 品 質 分 析... 64 第 四 節 同 儕 回 饋 品 質 與 師 培 生 教 反 思 之 分 析... 71 第 五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76 第 一 節 結 論... 76 第 二 節 建 議... 79 參 考 文 獻... 83 附 錄... 91 iv

圖 目 錄 圖 2-1 TPACK 概 念 圖... 15 圖 2-2 教 師 PCK 知 識 發 展 樹... 22 圖 2-3 TPACK 發 展 過 程... 23 圖 3-1 研 究 架 構 圖... 29 圖 3-2 教 設 計 流 程 圖... 30 圖 3-3 教 反 思 與 教 精 進 概 念 圖... 31 圖 3-4 知 識 論 壇 首 頁 ( 登 入 畫 面 )... 32 圖 3-5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上 給 予 同 教 回 饋 之 平 台 介 面 圖... 33 圖 3-6 研 究 步 驟... 34 圖 3-7 研 究 資 料 來 源... 35 圖 3-8 周 哈 里 窗 示 意 圖... 36 圖 4-1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問 卷 前 後 測 分 數 長 條 圖... 50 圖 4-2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之 教 回 饋 品 質 趨 勢 圖... 66 v

表 目 錄 表 3-1 研 究 對 象 背 景 一 覽 表... 28 表 3-2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編 碼 類 別 與 說 明... 39 表 3-3 師 培 生 回 饋 品 質 編 碼 類 別 說 明 與 舉 例... 43 表 3-4 師 培 生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取 向 編 碼 類 別 與 說 明... 48 表 4-1 師 培 生 前 後 測 教 實 務 知 識 類 型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摘 要 表... 52 表 4-2 師 培 生 前 後 測 周 哈 里 窗 之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摘 要 表... 53 表 4-3 師 培 生 前 後 測 周 哈 里 窗 之 重 複 量 數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55 表 4-4 師 培 生 兩 次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取 向 的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摘 要 表... 58 表 4-5 師 培 生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取 向 與 教 實 務 知 識 之 相 關 係 數 摘 要 表... 62 表 4-6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活 動 之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摘 要 表... 65 表 4-7 師 培 生 回 饋 品 質 類 型 數 量 的 前 後 期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摘 要 表... 67 表 4-8 師 培 生 細 項 回 饋 類 別 數 量 的 前 後 期 相 依 樣 本 無 母 數 檢 定 摘 要 表... 68 表 4-9 師 培 生 同 儕 回 饋 品 質 與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取 向 之 費 雪 精 確 檢 定 摘 要 表... 71 表 4-10 同 儕 回 饋 品 質 與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取 向 對 教 實 務 知 識 成 長 之 逐 步 迴 歸 分 析 摘 要 表... 74 vi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教 育 部 (2012) 於 師 資 培 育 白 皮 書 中 提 及 家 的 未 來, 關 鍵 在 教 育 ; 教 育 的 品 質, 奠 基 於 良 師, 突 顯 教 師 於 教 育 中 所 扮 演 之 重 要 角 色, 教 師 與 其 教 專 業 乃 是 生 習 成 效 與 教 育 成 敗 的 重 要 因 素, 亦 是 影 響 家 人 力 資 源 與 競 爭 力 的 重 要 關 鍵 所 謂 十 年 樹 木, 百 年 樹 人, 師 資 培 育 與 教 師 教 專 業 的 養 成 是 個 複 雜 且 漫 長 的 道 路 過 往 習 經 驗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以 及 教 育 現 場 之 教 實 踐 皆 不 斷 形 塑 著 教 師 的 教 模 式, 並 影 響 其 對 教 專 業 的 認 知 隨 著 網 路 科 技 發 達 資 訊 快 速 流 通, 二 十 一 世 紀 已 邁 入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吳 清 山 (2003) 即 認 為 社 會 經 濟 型 態 的 轉 變, 對 教 育 亦 會 產 生 極 的 影 響 ; 為 了 培 育 知 識 經 濟 社 會 所 需 人 才, 教 育 應 重 視 的 不 再 是 過 去 傳 統 教 所 強 調 之 記 憶 背 誦 能 力, 而 更 應 是 協 助 生 主 動 習 積 極 思 考 的 能 力 教 應 不 再 是 知 識 的 灌 輸 傳 遞 與 操 控, 教 師 在 教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更 應 是 分 享 多 元 資 訊 與 觀 點 啟 迪 生 習 的 知 識 領 航 者 再 者, 不 同 於 過 去 工 業 社 會 下 的 教 育 模 式, 因 應 知 識 經 濟 社 會 之 來 臨, 未 來 師 資 培 育 的 課 程 規 劃, 除 了 基 本 教 理 論 與 專 業 科 知 識 外, 亦 須 注 重 教 師 的 溝 通 表 達 訊 息 整 合 參 與 教 專 業 團 體 和 自 我 專 業 成 長 等 能 力 培 養 教 師 專 業 與 否 乃 是 社 會 各 界 關 注 之 議 題 ( 陳 木 金 邱 馨 儀 陳 宏 彰,2006), 而 教 師 專 業 與 教 品 質 亦 是 影 響 教 育 成 果 的 關 鍵 之 一 ( 張 德 銳,2003) 教 師 自 我 反 思 是 教 成 長 與 教 專 業 精 進 的 開 端, 透 過 教 者 真 誠 地 自 省 教 之 優 缺 點, 瞭 解 自 身 教 優 劣 才 能 邁 向 改 進 的 方 向 檢 視 目 前 台 灣 師 資 培 育 過 程, 整 體 師 培 課 程 規 劃 較 偏 重 於 科 知 識 專 門 科 目 能 力 的 培 養, 鮮 少 課 程 將 重 點 放 於 師 培 生 檢 視 自 身 教 與 反 思 自 我 教 知 識 上, 過 於 忽 略 師 培 生 對 自 我 之 認 識 與 了 解 ( 楊 巧 玲,2006), 教 者 瞭 解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重 要 性 在 於, 當 教 師 深 知 自 我 的 教 特 質 與 優 缺 點, 並 由 此 不 斷 反 思 與 改 進 自 身 教, 才 能 提 升 教 師 教 專 1

業 能 力, 幫 助 生 習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是 持 續 且 複 雜 的 動 態 歷 程, 教 師 的 自 我 知 識 乃 是 影 響 教 師 教 專 業 成 長 的 要 素 ( 曾 崇 賢 段 曉 林 靳 知 勤,2011), 而 探 討 教 師 知 識 的 內 涵 乃 是 教 研 究 的 焦 點 之 一 ( 簡 紅 珠,2002), Shulman(1986;1987) 提 出 科 教 法 知 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認 為 教 師 教 應 具 備 相 關 知 識 基 礎, 後 續 者 針 對 教 師 知 識 的 本 質 與 類 別, 有 許 多 不 同 見 解 與 探 討 方 向 (Angeli & Valanides, 2009;Grossman, 1994;Mishra & Koehler, 2006) 再 者, 教 師 如 何 透 過 教 反 思 策 略, 來 獲 得 發 展 與 利 用 知 識 進 行 教, 亦 是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與 師 資 培 育 領 域 研 究 者 關 心 的 議 題 ( 李 婉 玲,2005; 單 小 琳,2000; 駱 怡 君 許 健 將, 2010;Avalos, 2011) 陳 彥 廷 康 木 村 與 柳 賢 (2010) 指 出, 目 前 已 有 許 多 以 自 我 反 思 策 略 促 進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之 研 究, 因 此, 在 師 資 培 育 過 程, 亦 應 引 導 師 培 生 反 思 自 我 教 當 其 增 進 對 自 我 教 知 識 的 認 識 與 了 解, 才 能 促 使 教 精 進 與 教 師 專 業 之 發 展 再 者,Wilson 和 Dunn(2004) 認 為, 若 想 加 強 對 自 我 知 識 的 瞭 解 不 能 只 依 賴 自 省 (introspection) 的 方 式, 同 儕 的 回 饋 能 提 供 更 多 元 之 觀 點, 幫 助 個 人 更 全 面 性 地 瞭 解 自 我 相 關 研 究 顯 示 教 師 同 儕 的 回 饋 能 協 助 教 師 專 業 之 成 長 ( 單 小 琳, 2000), 由 此 可 知, 教 反 思 不 僅 只 有 個 人 自 我 省 思, 教 同 儕 團 體 的 回 饋 亦 是 極 為 重 要 且 不 可 忽 略 的 部 分 近 年 來, 有 別 於 過 去 傳 統 教 著 重 於 教 師 中 心 的 講 述 教 方 式, 教 方 法 與 習 模 式 逐 漸 朝 向 多 元 化 發 展 ; 在 目 前 資 訊 爆 炸 的 科 技 時 代, 教 師 進 行 填 鴨 式 教 以 及 被 動 吸 收 知 識 的 生, 此 種 習 模 式 已 不 符 合 現 今 知 識 快 速 發 展 的 社 會 型 態 由 此 可 知, 現 今 教 師 在 教 時 應 改 變 其 故 有 做 法, 改 採 生 習 為 主 的 教 方 式, 鼓 勵 生 反 思 自 我 習 成 效, 將 習 的 責 任 回 歸 於 生 ( 史 美 瑤,2012) Sawyer(2004) 亦 鼓 勵 教 師 以 較 彈 性 的 方 式 規 劃 課 程, 以 及 教 過 程 可 著 重 於 師 生 間 的 互 動 討 論 等 方 式, 營 造 開 放 式 的 協 同 習 環 境, 以 培 養 生 反 思 能 力 與 增 進 其 習 成 效 2

而 知 識 翻 新 (knowledge building) 教 採 用 建 構 主 義 導 向 的 教 原 則, 以 生 為 教 中 心, 鼓 勵 生 主 動 建 構 習 經 驗 (Hong & Lin, 2010) 再 者, 知 識 翻 新 教 理 念 強 調 習 者 在 習 社 群 中 共 享 共 構 知 識, 透 過 社 群 成 員 彼 此 討 論 以 及 想 法 交 流 的 互 動, 來 展 現 精 進 知 識 的 動 態 歷 程, 幫 助 習 者 習 ; 相 關 研 究 中 亦 證 實 知 識 翻 新 教 法 有 助 提 升 生 的 習 成 效 (Hong, Scardamalia, Messina, & Teo, 2008;Lee, Chan, & Aalst, 2006;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3) 因 此, 本 研 究 欲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之 教 設 計, 探 討 是 否 能 由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再 者, 探 討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是 否 能 協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對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認 識 與 瞭 解 3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與 研 究 問 題 依 據 上 述 之 研 究 動 機, 本 研 究 目 的 主 要 為 探 討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是 否 能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以 及 進 行 反 思 活 動 對 師 培 生 探 究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影 響 因 此, 就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目 的, 提 出 以 下 待 答 問 題 進 行 研 究 : 壹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成 長 內 涵 為 何? 一 在 參 與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後, 師 培 生 反 思 教 實 務 知 識 是 否 有 所 增 長? 二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成 長 與 發 展 方 向 為 何? 貳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師 培 生 對 課 程 設 計 取 向 之 觀 點 是 否 有 所 改 變? 一 師 培 生 反 思 兩 次 教 案 設 計 方 向 是 否 有 所 改 變? 二 參 與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後, 師 培 生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的 發 展 方 向 為 何? 三 師 培 生 教 案 設 計 之 觀 點 改 變, 是 否 會 影 響 其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成 長? 參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師 培 生 之 回 饋 品 質 是 否 有 所 改 變? 一 在 參 與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後, 師 培 生 之 回 饋 品 質 類 型 是 否 有 所 改 變? 二 師 培 生 回 饋 品 質 類 型 改 變 的 方 向 為 何? 肆 同 儕 回 饋 是 否 會 影 響 師 培 生 之 教 反 思? 一 同 儕 回 饋 是 否 影 響 師 培 生 教 設 計 反 思 的 方 向? 二 同 儕 回 饋 品 質 是 否 會 影 響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成 長? 4

第 三 節 重 要 名 詞 釋 義 為 使 研 究 前 後 一 致 並 便 於 闡 述 說 明, 以 下 針 對 本 研 究 的 重 要 名 詞 進 行 明 確 之 定 義 與 說 明 : 壹 知 識 翻 新 (knowledge building) 教 知 識 翻 新 教 是 以 持 續 推 演 精 進 知 識 與 想 法 的 教 方 式, 教 師 鼓 勵 生 提 出 自 我 看 法, 並 與 習 社 群 成 員 ( 教 師 或 同 儕 ) 交 流 彼 此 想 法 進 而 瞭 解 想 法 之 可 變 性, 並 透 過 他 人 的 回 饋 和 批 判, 反 思 自 我 想 法 與 知 識, 產 出 逐 漸 完 備 成 熟 群 體 共 構 知 識 的 教 方 法 貳 師 資 培 育 生 ( 師 培 生 )( teacher-education student) 師 培 生 為 就 讀 專 院 校 教 育 程, 且 尚 未 實 習 的 生 本 研 究 所 指 師 培 生 為 修 習 某 教 育 程 數 教 材 教 法 課 程 之 生 參 教 反 思 (teaching reflection) 教 師 對 於 教 相 關 人 事 物, 透 過 內 在 思 考 歷 程 持 續 反 思 與 辯 證, 重 新 審 視 自 身 教 信 念 教 方 式 與 教 實 務, 以 促 進 自 我 教 專 業 成 長 肆 教 實 務 知 識 (practical knowledge) 教 實 務 知 識, 係 指 教 師 在 教 過 程 所 使 用 的 教 知 識, 教 師 會 依 據 個 人 過 去 經 驗 教 育 價 值 觀, 結 合 教 理 論 與 實 務, 用 以 解 決 教 現 場 的 各 種 問 題 與 狀 況 ( 簡 紅 珠,2002) 在 目 前 科 技 發 達 的 資 訊 時 代, 為 瞭 解 教 師 整 合 科 技 媒 體 於 教 活 動 之 相 關 實 務 知 識,Mishra 和 Koehler(2006) 提 出 TPACK 理 論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而 本 研 究 以 TPACK 理 論 做 為 分 析 的 基 礎 架 構, 用 以 探 討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成 長 與 發 展 方 向 5

第 四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範 圍 基 於 有 限 之 時 間 人 力 經 費 與 受 試 者 等 影 響 因 素 下, 所 產 生 之 研 究 結 果 不 代 表 能 推 論 至 其 他 範 圍, 本 研 究 僅 就 以 下 範 圍 進 行 研 究 限 制 之 討 論 壹 研 究 對 象 研 究 對 象 為 台 灣 某 師 資 培 育 生, 與 全 專 院 校 相 比 該 校 錄 取 分 數 門 檻 較 高, 即 該 校 生 之 業 表 現 高 於 一 般 專 院 校 之 生 再 者, 本 研 究 課 程 為 數 教 材 教 法, 研 究 對 象 僅 限 定 於 數 科 師 培 生, 數 科 師 培 生 的 人 格 特 質 或 習 經 驗, 或 許 會 與 其 他 科 目 師 培 生 有 所 差 異, 故 不 宜 將 本 研 究 結 果 過 度 推 論 於 所 有 生 貳 研 究 時 間 受 限 於 有 限 的 研 究 人 力 經 費 與 校 方 課 程 時 數 安 排, 所 採 計 之 研 究 資 料 時 間 為 一 期 (18 週 ) 的 教 設 計 若 進 行 相 同 教 設 計 介 入, 研 究 結 果 或 許 會 受 教 時 間 之 長 短 而 有 所 不 同, 因 此, 在 探 討 本 研 究 結 果 時 應 考 慮 此 因 素, 不 宜 過 度 推 論 之 參 研 究 方 法 本 研 究 採 用 混 合 方 法 研 究 (mixed methods research), 先 以 質 性 編 碼 分 析 開 放 式 問 卷, 再 以 量 化 分 析 師 培 生 期 前 後 之 差 異 為 求 呈 現 客 觀 結 果, 在 質 性 編 碼 過 程 中, 研 究 者 所 歸 類 之 質 性 編 碼 內 容 係 由 瞭 解 知 識 翻 新 教 理 論 之 研 究 夥 伴 進 行 編 碼, 以 確 保 質 性 編 碼 內 容 具 有 評 分 者 間 信 度 (inter-rater reliability), 然 而, 在 質 性 編 碼 過 程 中, 仍 無 法 全 然 地 避 免 個 人 主 觀 因 素 影 響 分 類 與 結 果 分 析 再 者, 本 研 究 採 用 個 案 研 究 法 (case study), 深 入 分 析 師 培 生 在 經 過 知 識 翻 新 教 法 後, 其 教 反 思 之 歷 程 與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之 改 變, 但 研 究 對 象 以 一 個 班 級 為 個 案, 因 此 在 研 究 結 果 推 論 之 廣 度 必 然 有 其 限 制 6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第 一 節 知 識 翻 新 教 本 研 究 採 用 知 識 翻 新 教 法 將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設 計 實 踐 於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中, 因 此, 研 究 者 在 本 節 對 知 識 翻 新 教 作 進 一 步 之 探 討 壹 知 識 翻 新 教 理 論 隨 著 科 技 發 展 網 際 網 路 發 達, 訊 息 與 知 識 不 再 只 是 掌 握 在 少 數 人 的 手 中, 我 們 可 以 透 過 網 路 與 各 種 媒 體 的 傳 播, 輕 鬆 獲 得 量 的 資 訊, 因 此, 傳 統 強 調 記 憶 背 誦 的 教 模 式, 已 不 符 合 目 前 知 識 爆 炸 的 資 訊 時 代, 為 了 因 應 環 境 的 改 變, 教 育 的 方 向 與 教 的 方 式 皆 必 須 有 所 改 變 加 以 革 新 與 創 新 有 別 於 傳 統 習 理 論, 知 識 翻 新 (knowledge building) 理 論, 強 調 透 過 知 識 內 容 的 交 流 與 習 社 群 的 集 體 反 思, 從 中 創 新 重 新 建 構 知 識 之 習 歷 程 知 識 翻 新 理 論 係 由 加 拿 多 倫 多 教 授 Bereiter 和 Scardamalia 共 同 提 出, 知 識 翻 新 的 基 本 定 義 為 : 原 先 在 社 群 中 提 出 個 人 的 某 個 想 法 或 習 得 的 知 識, 透 過 習 社 群 之 成 員 共 同 對 上 述 二 者 的 反 思 與 探 討, 進 而 建 構 出 整 合 社 群 成 員 意 見 的 集 體 知 識 之 歷 程 (Scardamalia, 2004) 知 識 翻 新 理 論 所 關 注 的 重 點 在 於 想 法 的 創 造 與 創 新, 透 過 群 體 共 同 參 與 的 過 程, 創 造 習 社 群 共 享 的 知 識 (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3) 過 去 傳 統 教 多 以 教 師 講 述 的 方 式 將 知 識 傳 遞 給 生, 教 過 程 強 調 教 師 的 主 導 性 與 權 威 性, 生 在 課 堂 多 扮 演 被 動 強 迫 吸 收 的 角 色, 缺 乏 習 之 主 動 性 與 自 主 探 索 的 機 會 知 識 翻 新 教 則 將 課 堂 之 主 體 回 歸 生, 重 視 習 社 群 中 每 位 成 員 的 意 見, 給 予 習 者 探 索 與 發 表 的 空 間, 鼓 勵 習 者 共 同 探 究, 建 習 社 群 共 享 的 知 識 產 出 (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6) 在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中, 習 社 群 共 構 的 知 識 為 全 體 成 員 所 共 同 擁 有, 所 有 成 員 皆 對 其 建 構 的 內 容 與 品 質 有 同 等 責 任 因 此, 習 者 應 瞭 解 在 知 識 翻 新 過 程 中, 自 身 對 此 社 群 之 貢 獻 與 其 個 人 7

習 成 就 同 樣 重 要, 習 者 需 要 提 出 想 法, 透 過 社 群 成 員 的 交 流 互 動 才 能 促 使 知 識 共 構 或 翻 新 由 此 可 知,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強 調 對 話 的 重 要, 社 群 成 員 彼 此 的 對 話 不 僅 為 知 識 的 交 流, 並 且 培 養 習 者 在 面 對 多 元 觀 點 時, 能 整 合 既 有 概 念 與 想 法, 使 知 識 更 趨 精 緻, 以 產 生 更 具 品 質 的 習 成 效 Scardamalia(2002) 提 出 12 項 知 識 翻 新 原 則, 以 展 現 在 知 識 翻 新 中 教 師 與 習 者 在 進 行 知 識 翻 新 時 的 整 體 樣 貌 為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研 究 者 使 用 以 下 三 項 知 識 翻 新 原 則, 進 行 本 研 究 之 教 設 計 : 一 想 法 改 進 的 動 態 歷 程 (improvable ideas) 在 知 識 翻 新 過 程 中, 所 有 的 想 法 都 被 認 為 是 可 改 進 的, 習 者 與 他 人 交 流 討 論, 檢 視 自 我 想 法 之 不 足 並 加 以 修 正, 建 一 個 較 完 備 的 暫 時 說 法 而 習 社 群 成 員 透 過 持 續 地 進 行 想 法 的 討 論 與 探 究, 反 思 想 法 的 內 涵 並 深 化 品 質, 藉 以 邁 向 更 精 緻 化 的 習 產 出 因 此, 在 進 行 知 識 翻 新 教 時, 教 師 須 營 造 一 個 自 由 開 放 並 鼓 勵 同 儕 討 論 的 習 環 境, 讓 習 者 能 勇 於 提 出 自 己 尚 待 著 墨 的 想 法 與 社 群 成 員 分 享 和 討 論, 透 過 對 話 產 生 想 法 的 交 流 與 激 盪, 累 積 質 量 皆 具 的 互 動 內 容, 其 內 容 成 為 習 社 群 再 次 進 行 想 法 交 流 的 養 份 與 來 源, 進 而 產 生 動 態 的 想 法 精 進 過 程 二 想 法 的 多 元 性 (idea diversity) 過 去 傳 統 教 模 式, 多 強 調 既 有 知 識 與 概 念 的 習, 忽 略 多 樣 化 的 想 法 或 不 同 觀 點 對 知 識 創 新 與 精 進 的 重 要 性 ; 在 知 識 翻 新 過 程 中, 強 調 多 樣 化 想 法 的 重 要 性, 藉 由 習 社 群 成 員 提 出 的 各 式 觀 點, 強 化 想 法 概 念 的 深 度 與 廣 度, 建 構 更 具 品 質 的 共 構 知 識 再 者, 在 知 識 翻 新 教 時, 教 師 應 鼓 勵 社 群 成 員 勇 於 發 表 不 同 想 法 或 意 見 原 因 在 於, 不 論 是 對 某 一 想 法 的 認 同 或 質 疑 與 批 評, 都 能 讓 此 想 法 更 加 成 熟 能 接 受 不 同 觀 點 的 回 饋 是 知 識 翻 新 與 知 識 發 展 的 必 經 之 路, 如 此 才 能 達 到 想 法 品 質 的 提 升 以 及 知 識 內 涵 的 精 進 8

三 知 識 的 自 主 追 求 者 (epistemic agency) 在 知 識 翻 新 過 程 中, 強 調 習 應 是 習 者 自 發 地 進 行 的, 而 非 被 動 式 的 接 受 教 師 之 安 排 與 規 劃 透 過 每 一 位 習 者 積 極 主 動 的 習 態 度, 才 能 營 造 習 社 群 共 構 知 識 的 環 境 氛 圍, 而 習 者 主 動 與 社 群 成 員 進 行 想 法 的 互 動 交 流, 積 極 提 出 自 我 看 法 並 反 思 討 論 內 容, 才 能 建 知 識 共 構 的 基 礎 因 此, 教 師 在 知 識 翻 新 教 時, 應 鼓 勵 習 者 主 動 發 表 想 法, 引 導 其 能 自 發 地 與 社 群 成 員 進 行 知 識 共 構 與 翻 新, 透 過 自 主 習 探 究 的 過 程 與 經 驗, 培 養 習 者 成 為 具 備 永 續 習 能 力 的 自 主 習 者 以 上 原 則 指 出, 在 以 知 識 翻 新 為 核 心 的 習 環 境 中, 生 透 過 群 體 參 與 知 識 翻 新 的 過 程, 不 斷 反 思 並 修 正 原 有 知 識, 將 能 提 升 其 對 習 內 容 的 瞭 解 並 建 群 體 知 識 再 者, 知 識 翻 新 強 調 尊 重 多 元 觀 點, 不 論 認 同 或 批 評 與 質 疑, 都 能 讓 該 想 法 更 加 成 熟, 因 此, 接 受 不 同 觀 點 去 蕪 存 菁, 並 讓 知 識 翻 新, 進 而 提 升 師 培 生 對 教 設 計 的 思 考 觀 點 與 實 踐 課 程 設 計 的 能 力 而 主 動 習 與 追 求 知 識 的 態 度 亦 是 知 識 翻 新 過 程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元 素, 透 過 全 體 社 群 成 員 的 主 動 投 入, 才 能 建 更 具 品 質 的 社 群 共 構 知 識 綜 上 所 言, 知 識 翻 新 教 是 以 持 續 推 演 精 進 知 識 與 想 法 的 教 方 式, 透 過 習 社 群 的 對 話 與 想 法 的 交 流, 進 而 提 升 想 法 的 品 質 與 內 涵 有 鑑 於 此, 在 知 識 翻 新 教 過 程 中, 教 師 鼓 勵 生 勇 於 提 出 自 我 看 法, 而 為 使 習 社 群 成 員 的 互 動 交 流 更 具 便 利 與 即 時 性, 其 發 展 出 可 供 習 者 公 開 發 表 與 記 錄 想 法 之 網 路 習 平 台 - 知 識 論 壇 (Knowledge Forum, KF), 讓 生 可 在 平 台 上 闡 述 自 身 想 法 與 他 人 ( 教 師 或 同 儕 ) 交 流 彼 此 想 法 進 而 瞭 解 想 法 之 可 變 性, 並 透 過 他 人 的 回 饋 和 批 判, 反 思 自 我 想 法 與 知 識, 以 逐 漸 發 展 出 更 完 備 成 熟 的 教 方 法 9

貳 知 識 翻 新 教 相 關 研 究 習 是 習 者 認 知 態 度 和 技 能 改 變 的 過 程 (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3), 且 現 在 的 教 已 從 教 師 主 導 逐 漸 回 歸 至 習 者 本 位, 生 的 習 方 式 也 應 有 所 改 變, 由 單 向 的 獲 取 知 識 轉 變 為 須 與 他 人 互 動 並 產 出 自 我 想 法 之 雙 向 溝 通 模 式, 若 能 透 過 群 體 共 建 知 識 的 方 法, 能 讓 習 的 品 質 與 成 效 更 加 提 升, 而 教 師 所 設 計 之 教 也 應 以 生 為 主 體, 透 過 習 社 群 知 識 共 構 的 方 式, 引 導 生 深 度 習 傳 統 教 偏 重 教 師 單 向 灌 輸 生 知 識, 但 一 味 地 記 憶 背 誦 易 造 成 習 之 僵 化, 約 束 生 習 自 主 性 ( 熊 艱 張 春 紅 伍 行 素,2010) 目 前 的 教 方 式 已 從 教 師 中 心 逐 漸 回 歸 至 習 者 本 位, 培 養 生 主 動 習 反 思 之 積 極 習 模 式, 才 能 激 發 創 新 思 考 與 深 化 習 Lee Chen 和 Aalst(2006) 將 知 識 翻 新 教 應 用 於 香 港 九 年 級 生 的 課 程 中, 該 研 究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強 調 習 者 之 主 動 習 精 神, 並 以 知 識 翻 新 之 鷹 架 輔 助, 鼓 勵 生 自 行 建 數 理 科 目 的 習 檔 案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原 則 的 引 導, 生 能 建 更 具 品 質 的 習 檔 案, 並 對 習 內 容 有 更 具 架 構 性 的 理 解 再 者, 由 其 習 成 果 亦 可 發 現, 習 社 群 成 員 透 過 共 構 知 識 的 過 程, 不 僅 提 升 團 隊 成 果 的 品 質, 亦 展 現 自 我 習 成 效 的 進 步 且 由 相 關 研 究 指 出, 生 在 進 行 知 識 習 活 動 時, 如 何 能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歷 程, 進 而 獲 得 更 深 層 的 概 念 理 解, 其 關 鍵 在 於, 授 課 教 師 是 否 能 引 導 生 使 用 與 實 踐 知 識 翻 新 原 則 (Hong & Sullivan, 2009), 因 此, 由 其 研 究 結 果 可 知, 若 習 者 能 實 踐 知 識 翻 新 原 則, 可 提 升 其 對 知 識 概 念 的 理 解 程 度 與 習 品 質 Hong 和 Sullivan(2009) 指 出, 想 法 的 產 生 乃 是 個 體 知 識 成 長 的 開 端, 透 過 想 法 的 生 成 與 同 儕 進 行 想 法 的 互 動 交 流, 進 而 精 進 想 法 的 品 質, 以 促 進 習 者 知 識 內 涵 的 進 步 因 此, 協 助 生 產 出 想 法 之 教 設 計, 在 目 前 教 課 程 中 就 變 得 極 為 重 要 再 者, 知 識 翻 新 教 之 課 程 設 計 以 知 識 翻 新 原 則 為 架 構, 透 過 教 師 引 導 生 進 行 知 識 的 探 索 與 反 思, 並 強 調 習 者 的 角 色 應 由 過 去 傳 統 教 育 中 的 知 識 接 受 者, 轉 變 為 主 動 的 知 識 探 索 者, 與 社 群 成 員 組 成 一 習 社 群 共 同 進 行 知 識 的 翻 新 而 Scardamalia 與 Bereiter(2006) 指 出, 知 識 翻 新 教 乃 是 強 調 探 索 式 習 (inquiry-based learning) 與 問 題 導 向 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的 教 10

方 式, 教 師 引 導 生 與 習 社 群 成 員 進 行 知 識 與 想 法 概 念 的 思 辨, 並 協 助 習 社 群 成 員 以 協 作 討 論 方 式 進 行 習 活 動 Scardamalia(2004) 認 為 在 知 識 翻 新 的 習 環 境 中, 以 知 識 論 壇 做 為 輔 助 教 的 習 平 台, 可 以 使 習 更 具 成 果 知 識 論 壇 之 設 計 鼓 勵 習 者 思 考 產 生 想 法, 並 透 過 習 社 群 成 員 協 作 以 共 構 知 識, 透 過 此 種 習 模 式 培 養 終 生 習 能 力 因 此, 應 用 此 平 台 於 教 活 動 中 有 利 於 生 分 享 想 法, 並 促 進 生 進 行 創 造 性 思 考 ( 余 亮,2009) 在 進 行 知 識 翻 新 教 過 程 中, 使 用 知 識 論 壇 輔 助 習 社 群 成 員 進 行 協 作 習, 強 調 以 想 法 為 核 心, 鼓 勵 社 群 成 員 互 相 分 享 交 流 想 法, 如 此 亦 能 幫 助 生 透 過 他 人 的 回 應, 反 思 自 我 想 法 與 深 化 習 者 對 知 識 之 理 解 ; 再 者, 在 Hong Scardamalia Messina 和 Teo(2008) 的 實 證 研 究 中, 提 到 以 知 識 論 壇 協 助 知 識 翻 新 教, 可 有 效 促 進 習 活 動, 以 及 達 成 知 識 翻 新 教 目 標 此 外,Sawyer(2006) 指 出, 在 教 中 設 計 良 善 的 知 識 建 構 活 動 可 讓 習 產 生 重 轉 變 因 此, 教 師 若 能 以 知 識 翻 新 教 法 融 入 實 際 教 中, 提 供 生 不 同 以 往 傳 統 的 習 模 式, 並 以 知 識 論 壇 做 為 輔 助 習 成 員 互 動 交 流 的 習 平 台, 或 許 可 為 陷 入 傳 統 教 中 死 板 僵 化 思 考 的 生 提 供 一 個 新 的 成 長 契 機, 協 助 生 成 為 具 反 思 能 力 的 自 主 習 者 在 面 對 資 訊 爆 炸 且 強 調 知 識 即 力 量 的 知 識 經 濟 社 會, 傳 統 灌 輸 式 或 填 鴨 式 教 育, 已 不 再 能 培 養 出 社 會 所 需 的 人 才, 習 的 重 點 不 再 是 單 純 的 知 識 獲 得, 教 育 的 重 心 應 致 力 於 創 新 教 批 判 思 考 與 問 題 解 決 的 教 方 式 ( 吳 清 山,2003), 透 過 對 知 識 的 共 同 探 究 與 討 論, 思 辨 既 有 知 識 與 資 訊, 精 進 對 某 一 概 念 或 議 題 的 理 解 上 述 研 究 結 果 與 知 識 翻 新 原 則 互 相 呼 應, 研 究 者 期 望 師 培 生 透 過 協 作 討 論 互 相 思 辨 統 整 不 同 觀 點, 能 夠 歸 納 出 習 社 群 成 員 意 見, 建 構 此 教 專 業 團 體 的 共 構 知 識 ; 亦 期 待 透 過 此 一 習 探 究 知 識 方 式, 能 協 助 其 成 為 知 識 的 自 主 追 求 者, 且 在 未 來 能 成 為 具 備 永 續 習 與 持 續 專 業 成 長 能 力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11

第 二 節 教 實 務 知 識 壹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意 涵 自 我 (self) 的 研 究 一 直 是 心 理 家 欲 探 討 的 主 題 之 一 透 過 探 討 自 我 的 面 向 或 內 涵, 能 幫 助 個 人 更 瞭 解 自 身 優 缺 點, 進 而 改 進 自 己, 以 邁 向 成 功 與 達 成 目 標 然 而, 所 謂 的 自 我 無 法 從 外 在 面 向 測 量, 僅 能 由 個 體 自 我 之 察 覺 與 描 述 迄 今 許 多 研 究 嘗 試 以 不 同 的 方 法 幫 助 個 體 瞭 解 自 己, 並 探 討 自 我 的 內 涵 此 外, 各 派 者 對 自 我 的 分 析 也 採 用 不 同 觀 點 與 名 詞 解 釋, 例 如 : 自 我 知 識 (self-knowledge) 自 我 概 念 (self-concept) 等 等, 目 前 亦 無 一 固 定 或 統 一 的 用 詞 來 定 義 分 析 自 我 ( 張 春 興,2001) 同 樣 地, 在 教 研 究 領 域, 教 師 對 自 我 教 的 瞭 解 與 認 識, 乃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議 題, 當 教 師 對 自 我 教 現 況 具 有 正 確 的 認 知, 能 幫 助 教 師 發 現 問 題 促 進 其 改 進 自 我 教, 進 而 提 升 教 師 的 教 成 效 ; 而 有 關 教 師 知 識 的 本 質 內 涵, 以 及 教 師 如 何 獲 得 發 展 並 運 用 其 知 識 在 教 過 程 中 之 議 題, 都 是 關 注 職 前 師 資 培 育 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研 究 者, 值 得 探 討 的 焦 點 與 方 向 ( 簡 紅 珠,2002) 近 年 來, 內 外 探 討 教 師 知 識 的 相 關 研 究 不 勝 枚 舉, 者 對 教 師 之 教 知 識, 提 出 許 多 不 同 的 觀 點 ( 邱 憶 惠 高 忠 增,2003), 豐 富 後 續 研 究 者 與 教 育 相 關 工 作 者 對 教 知 識 的 認 識 教 師 知 識 乃 是 教 專 業 發 展 相 關 研 究 的 議 題 焦 點 之 一,Elbaz 於 1983 年 提 出 教 師 教 實 務 知 識 (practical knowledge), 認 為 教 師 在 教 過 程 所 使 用 的 教 知 識, 並 非 僅 依 賴 傳 統 教 育 理 論, 教 師 會 依 據 個 人 過 去 經 驗 教 育 價 值 觀, 結 合 教 理 論 與 實 務, 用 以 解 決 教 現 場 的 各 種 問 題 與 狀 況,Elbaz 將 此 種 教 師 知 識 類 別 稱 作 實 務 知 識, 因 此,Elbaz 可 算 是 探 討 教 師 實 務 知 識 內 涵 的 首 位 研 究 者 ( 簡 紅 珠,2002) Elbaz 以 對 一 位 高 中 教 師 之 個 案 研 究, 將 實 務 知 識 分 為 五 類 別 : 自 我 知 識 (knowledge of self) 教 情 境 知 識 (knowledge of the milieu of teaching) 科 內 容 知 識 (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 課 程 發 展 知 識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以 及 教 法 知 識 (knowledge of instruction), 並 認 為 12

教 師 運 用 之 實 務 知 識 具 有 原 則 (principle) 規 則 (rule) 與 意 象 (image) 三 種 高 低 層 次 之 分 ( 邱 憶 惠 高 忠 增,2003) 在 Elbaz 發 表 對 教 師 實 務 知 識 的 研 究 後, 許 多 教 育 研 究 者 持 續 探 究 教 師 實 務 知 識 之 內 涵 例 如,Grossman(1994) 統 整 過 去 相 關 研 究, 歸 納 出 教 師 知 識 之 六 種 向 度 : 科 專 業 知 識 (knowledge of content) 瞭 解 生 和 習 的 知 識 (knowledge of learner and learning) 一 般 教 法 知 識 (knowledge of general pedagogy) 課 程 知 識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情 境 知 識 (knowledge of context) 以 及 自 我 知 識 (knowledge of self) Shulman(1986;1987) 提 出 教 師 教 應 具 備 相 關 知 識 基 礎 之 見 解, 其 與 Stanford 同 事 透 過 對 教 師 所 做 的 個 案 研 究, 提 出 教 師 教 的 知 識 基 礎 包 含 : 科 內 容 知 識 (content knowledge) 一 般 教 法 知 識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課 程 知 識 (curriculum knowledge) 習 者 特 性 知 識 (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教 育 脈 絡 知 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科 教 法 知 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以 及 教 育 哲 與 教 育 史 知 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 Shulman 認 為 教 師 不 能 僅 具 備 科 的 內 容 知 識, 教 乃 是 實 踐 推 理 (practical reasoning) 的 結 果, 必 須 習 運 用 各 種 教 知 識 基 礎, 進 行 課 程 活 動 的 選 擇 與 行 動 ( 楊 深 坑,1999) 在 各 種 教 知 識 中,Shulman 認 為 以 科 教 法 對 教 師 教 最 為 重 要, 因 為, 科 教 法 代 表 教 師 能 統 整 科 內 容 知 識 與 各 式 教 法, 以 合 適 的 教 方 法 幫 助 生 更 加 理 解 與 有 效 習 科 內 容 由 上 述 各 者 之 研 究 可 瞭 解, 對 於 教 師 的 教 實 務 知 識, 已 漸 漸 有 一 雛 形 之 架 構, 但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類 別 與 模 式, 卻 仍 因 研 究 向 度 不 同 而 有 所 差 異 本 研 究 以 知 識 翻 新 教 設 計, 讓 師 培 生 進 行 自 我 教 反 思 活 動, 亦 是 期 望 師 培 生 能 結 合 教 理 論 與 實 務 經 驗, 協 助 師 培 生 對 自 我 實 際 教 情 況 的 瞭 解, 因 此, 本 研 究 將 師 培 生 自 我 反 思 的 教 知 識 稱 做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13

貳 TPACK 理 論 概 念 與 相 關 研 究 隨 著 科 技 網 路 與 各 式 輔 助 習 媒 介 的 發 展,Mishra 和 Koehler(2006) 以 Shulman 的 PCK 理 論 架 構 為 基 礎, 發 展 TPCK 理 論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CK), 其 理 論 架 構 強 調 在 現 在 資 訊 發 達 取 得 便 利 的 時 代, 教 師 如 何 將 科 技 媒 體 整 合 於 教 活 動, 藉 以 提 升 教 成 效 與 突 破 傳 統 教 方 式 的 框 架 與 限 制 Thompson 與 Mishra(2007-2008) 建 議 將 TPCK 名 稱 縮 寫 改 為 TPACK, 除 了 增 加 發 音 流 暢 性, 更 強 調 三 種 基 礎 知 識 的 整 合, 其 認 為 TPACK 乃 是 一 整 體 的 知 識 內 涵 (total PACKage), 期 待 教 師 能 適 切 地 將 教 科 技 融 入 課 程 中, 以 增 進 生 的 習 成 效 TPACK 理 論 整 體 概 念 圖 如 圖 2-1 所 示 以 下 分 別 闡 述 各 知 識 之 內 涵 : 一 科 內 容 知 識 (content knowledge, CK) 強 調 教 師 必 須 瞭 解 教 科 目 的 內 容 概 念 與 理 論 發 展, 以 數 教 師 為 例 : 教 師 能 證 明 公 式 講 述 某 一 數 概 念 二 教 法 知 識 (pedagogical knowledge, PK) 教 師 對 教 方 法 策 略, 以 及 習 理 論 的 知 識, 例 如 : 不 同 教 方 法 的 使 用 班 級 經 營 技 巧 瞭 解 關 注 生 習 狀 況 之 重 要 性 等 等 三 教 科 技 知 識 (technology knowledge, TK) 係 指 教 師 能 使 用 教 相 關 科 技 的 知 識, 此 處 所 稱 之 科 技, 乃 是 廣 義 的 定 義, 包 含 書 籍 黑 板 投 影 片 網 路 媒 體 與 相 關 的 教 育 輔 助 教 軟 體 等 等, 例 如 : 教 師 是 否 能 操 作 電 腦 來 進 行 教, 或 是 教 師 是 否 具 備 操 作 電 子 白 版 的 能 力 四 科 教 知 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係 指 教 師 瞭 解 不 同 教 法 適 用 之 教 主 題 或 課 程 單 元 ; 以 及, 能 依 照 生 所 具 備 的 先 備 知 識, 使 用 不 同 方 式 教 授 該 單 元, 以 增 進 生 習 成 效 五 科 技 科 知 識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 14

教 師 能 操 作 教 科 技 來 輔 助 某 一 課 程 單 元 之 講 解, 或 是 瞭 解 某 課 程 活 動 可 利 用 特 定 教 科 技, 以 達 更 具 教 效 果 的 成 果 六 科 技 教 知 識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 係 指 教 師 具 備 選 擇 適 合 教 科 技 進 行 教 的 能 力, 抑 或 教 師 能 運 用 不 同 教 策 略 搭 配 合 適 科 技 產 品 來 進 行 教 七 科 技 科 教 知 識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教 師 具 備 使 用 科 技 教 知 識 進 行 某 單 元 內 容 教 的 能 力, 或 是 能 使 用 教 科 技 幫 助 生 習 課 程 內 容 以 更 有 效 率 之 方 式 解 決 生 對 於 該 科 目 的 習 問 題 TCK TK TPK CK PCK PK TPACK 圖 2-1 TPACK 概 念 圖 資 料 來 源 : 修 改 自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teachers knowled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6), p.1025. 再 者, 後 續 研 究 建 在 TPACK 架 構 之 上, 探 討 教 師 如 何 透 過 運 用 及 整 合 科 技 提 升 教 效 能 與 生 習 品 質, 例 如,Angeli 和 Valanides(2009) 提 出 ICT-TPCK 15

架 構, 其 教 知 識 的 內 涵, 除 了 原 先 TPACK 有 提 及 的 科 內 容 知 識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教 法 知 識, 考 慮 到 現 今 教 以 生 為 主 體, 強 調 師 生 互 動 以 及 外 界 環 境 對 教 師 教 的 影 響, 新 增 加 習 者 知 識 (knowledge of students) 和 習 情 境 知 識 (knowledge of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learning takes place), 而 ICT knowledge 則 是 指 教 師 能 運 用 科 技 媒 體 進 行 教 活 動 的 知 識, 此 五 向 度 可 交 集 成 ICT-TPCK, 亦 即,ICT-TPCK 代 表 綜 合 上 述 各 類 知 識 的 交 集 知 識 此 外, 內 亦 有 者 以 TPACK 理 論 架 構 為 主 軸, 發 展 資 訊 協 同 團 隊 模 式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ordinating team, ITC Team)( 蔡 宏 謝 文 惠,2011), 以 教 科 技 結 合 創 新 教 方 法, 提 供 教 師 與 教 育 研 究 者 一 個 發 展 與 參 考 的 方 向 而 為 了 探 究 師 培 生 整 合 教 科 技 於 課 程 內 容 之 能 力,Schmidt 等 人 以 TPACK 為 研 究 架 構, 使 用 問 卷 法 進 行 初 探 研 究, 透 過 瞭 解 師 培 生 對 於 自 我 TPACK 的 自 評 成 果, 藉 以 進 行 後 續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的 實 施 (Schmidt, Baran, Thompson, Mishra, Koehler, & Shin, 2009) 有 鑒 於 目 前 教 育 領 域 強 調 多 元 能 力 整 合 的 概 念, 以 及 整 合 課 程 教 法 與 教 科 技 的 課 程 設 計 趨 勢, 本 研 究 以 TPACK 理 論 做 為 分 析 的 基 礎 架 構, 用 以 探 討 師 培 生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成 長 與 發 展 方 向, 期 待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協 助 師 培 生 瞭 解 並 發 展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16

第 三 節 教 反 思 壹 教 反 思 的 意 涵 自 我 反 思 能 幫 助 個 人 檢 視 其 所 面 對 的 難 題, 透 過 尋 找 各 種 可 能 性 來 解 決 問 題, 良 好 且 有 意 義 的 反 思 活 動 應 以 解 決 問 題 為 目 的, 思 考 有 其 方 向 與 聚 歛 性, 而 非 發 散 雜 亂 的 想 法 或 意 見 而 已 在 教 過 程 中, 教 師 可 以 運 用 教 反 思 改 進 自 身 教, 並 幫 助 生 習, 相 關 研 究 亦 指 出 教 反 思 是 教 師 專 業 的 要 素 之 一, 具 備 反 思 能 力 的 教 師 更 能 掌 握 問 題 核 心, 協 助 生 習 ( 張 德 銳 李 俊 達,2011) 教 育 家 杜 威 (John Dewey, 1859-1952) 於 其 著 作 思 維 術 (HOW WE THINK) 中 認 為 理 想 的 思 維 乃 是 反 省 思 維 (reflective thinking), 而 所 謂 反 省 思 維 是 指 針 對 一 特 定 問 題 加 以 反 覆 的 考 慮, 並 持 續 不 斷 深 思 ( 吳 木 崑,2009) 林 逢 祺 (2003) 則 認 為 杜 威 的 反 省 思 維 具 備 以 下 教 原 則 : 一 主 動 性 : 以 問 題 導 向 式 習 方 式 進 行 教, 教 師 針 對 特 定 議 題 進 行 想 法 經 驗 或 知 識 上 的 交 流, 引 發 生 思 考 的 動 力 二 目 標 性 : 反 省 思 維 是 種 具 目 標 性, 並 能 促 進 知 識 與 概 念 向 前 發 展 的 思 考 歷 程, 若 缺 乏 目 標 或 目 標 太 過 紛 亂 雜 散, 便 無 法 達 到 有 效 的 反 思 成 果, 因 此, 教 師 於 教 過 程 中 應 聚 焦 問 題 重 點, 在 清 楚 的 脈 絡 下 與 生 進 行 知 識 或 問 題 的 探 索 三 完 整 性 : 思 維 的 完 整 性 表 現 在 驗 證 想 法 或 假 設 的 過 程, 在 教 過 程 中, 透 過 協 助 生 回 顧 並 檢 視 習 成 果, 鼓 勵 其 表 達 說 明 自 身 的 觀 點, 並 給 予 其 足 夠 的 時 間 統 整 並 驗 證 觀 點 四 繼 續 性 : 反 省 思 維 是 個 不 斷 向 前 推 演 的 歷 程, 觀 點 與 知 識 經 由 初 始 概 念 推 展, 最 後 產 生 結 論, 而 原 有 的 反 思 結 論, 會 成 為 新 的 反 思 問 題 之 開 端, 透 過 持 續 的 循 環 反 思 歷 程, 精 進 其 想 法 概 念 ; 唯 有 持 續 處 於 動 態 歷 程 的 反 思 模 式, 才 能 使 個 人 反 思 能 力 持 續 地 向 上 提 升 17

由 反 省 思 維 教 原 則 之 敘 述, 顯 示 在 教 過 程 中 培 養 生 反 思 的 重 要, 教 不 僅 是 傳 遞 知 識, 亦 要 協 助 生 創 造 知 識 ; 其 突 顯 教 師 具 備 教 反 思 能 力 的 重 要 性, 教 師 於 教 設 計 善 用 問 題 導 向 式 的 習 方 法, 透 過 發 現 問 題 提 出 問 題 尋 求 答 案 獲 取 知 識, 並 再 次 發 問 的 動 態 求 知 歷 程, 以 培 養 生 建 反 省 思 考 的 能 力 與 習 慣 再 者, 教 反 思 不 能 僅 止 於 想 法 精 進 的 反 省 思 維, 更 有 賴 於 反 思 後 的 具 體 實 踐, 透 過 實 際 的 行 動 來 檢 視 想 法 概 念 的 可 行 性, 藉 以 精 進 教 的 品 質 Schön 於 1983 年 提 出 反 思 實 踐 者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之 概 念, 其 認 為 反 思 問 題 並 實 踐 解 決 的 過 程, 可 協 助 個 人 重 新 檢 視 過 去 經 驗, 由 持 續 的 反 省 與 實 作 中 產 生 新 的 領 悟 Schön 挑 戰 過 去 傳 統 將 知 識 理 論 與 教 實 踐 分 離 的 觀 點, 反 思 實 踐 者 應 以 行 動 理 解 評 價 等 步 驟 來 解 決 問 題 ( 行 動 中 反 思,reflection-in-action), 根 據 其 論 述, 反 思 乃 是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重 要 能 力 之 一, 而 培 育 反 思 型 教 師 亦 成 為 許 多 師 資 培 育 的 重 點 課 程 (Liu, 2013) 爾 後,Schön 針 對 反 省 思 維 與 教 行 動 的 關 係, 又 將 教 反 思 依 據 分 為 三 項 類 型 : 行 動 前 反 思 (reflection-for-action) 行 動 中 反 思, 以 及 行 動 後 反 思 (reflection-on-action) 駱 怡 君 許 健 將 (2010) 認 為 教 師 並 非 逐 步 發 展 此 三 種 反 思 活 動, 而 是 在 教 過 程 中 螺 旋 性 地 交 叉 使 用, 且 三 種 反 思 類 型 並 無 層 級 之 分, 教 師 須 透 過 妥 善 運 用 各 種 教 反 思 策 略, 以 達 到 其 教 專 業 成 長 之 目 標 李 婉 玲 (2005) 之 研 究 指 出, 教 師 從 教 新 手 (novice) 逐 漸 成 為 專 家 (expert) 的 重 要 關 鍵 在 於 教 師 對 自 我 教 的 反 思 能 力 透 過 反 思 歷 程 分 析, 反 省 教 活 動, 以 改 善 教 過 程 的 缺 失, 精 進 教 師 教 專 業 教 反 思 並 不 是 漫 無 目 的 地 批 判, 透 過 結 構 式 的 反 思, 可 以 協 助 教 師 更 有 效 率 的 改 進 自 我 教 ; 張 德 銳 和 李 俊 達 (2011) 在 針 對 內 中 教 師 之 行 動 研 究 中, 以 五 項 省 思 觀 點 分 析 教 師 之 省 思 內 容, 藉 此 瞭 解 教 師 進 行 教 反 思 的 內 涵 與 方 向 : 一 術 觀 省 思 : 觀 察 重 點 以 科 有 關 知 識 之 反 思 內 容 二 教 策 略 與 方 法 的 省 思 : 教 師 在 教 過 程 中, 結 合 個 人 經 驗 研 究 結 果 18

等 觀 點 進 行 教 策 略 與 方 法 之 運 用 三 生 發 展 為 主 的 省 思 : 教 師 透 過 觀 察 生 習 狀 況 來 調 整 教 設 計 四 社 會 再 建 構 的 省 思 : 關 注 個 體 與 外 界 之 互 動, 例 如 師 生 生 同 儕 或 和 社 區 家 長 的 互 動 過 程 與 結 果 五 關 注 省 思 的 省 思 : 著 重 於 反 思 品 質 與 反 思 能 力 的 變 化 然 而, 該 研 究 者 發 現, 教 師 教 反 思 內 容 偏 重 科 知 識 與 教 方 法, 顯 示 教 師 於 教 現 場, 仍 以 科 知 識 與 教 法 為 其 重 點, 對 生 與 師 生 互 動 等 方 面 的 教 活 動 較 不 重 視 為 了 更 聚 焦 瞭 解 教 反 思 對 教 師 教 專 業 成 長 的 影 響, 黃 琴 扉 和 劉 嘉 茹 (2012) 使 用 教 資 源 - 策 略 表 以 具 體 指 標 逐 項 引 導 個 案 教 師 進 行 教 反 思, 其 研 究 結 果 指 出, 透 過 結 構 式 引 導 反 思 工 具, 教 師 可 檢 視 自 身 教 策 略 是 否 有 助 於 生 習 成 效, 進 而 修 正 教 策 略 以 更 有 效 地 幫 助 生 習 由 此 可 知, 教 師 透 過 觀 察 分 析 自 我 教 過 程, 並 使 用 教 反 思 策 略 與 相 關 檢 視 教 的 方 式, 能 協 助 其 改 善 實 務, 以 達 教 師 教 之 專 業 成 長 貳 教 反 思 策 略 之 相 關 研 究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是 費 時 淬 鍊 的 成 長 過 程, 需 要 長 時 間 養 成 而 教 師 的 自 我 反 思 是 觸 發 專 業 成 長 的 起 步, 教 師 教 反 思 能 力 的 發 展, 已 成 為 研 究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主 流 價 值 之 一 ( 單 小 琳,2000; 駱 怡 君 許 健 將,2010;Avalos, 2011), 目 前 已 有 許 多 者 運 用 各 種 教 反 思 策 略, 探 討 是 否 能 促 進 教 師 之 專 業 成 長 吳 金 聰 和 劉 曼 麗 (2013) 以 行 動 研 究 探 討 數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策 略 與 模 式, 透 過 教 材 理 解 設 計 轉 化 教 反 省 再 教 反 省 等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的 鷹 架 策 略, 可 有 效 協 助 數 教 師 發 展 數 單 元 教 的 專 業 知 能 其 研 究 結 果 亦 發 現, 受 教 生 之 數 成 績 與 喜 愛 習 數 的 態 度 有 顯 著 的 提 升, 顯 示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有 助 提 升 生 的 習 成 效, 並 培 養 其 對 習 的 良 好 態 度 和 興 趣 19

Avalos(2011) 回 顧 過 去 相 關 研 究, 指 出 研 究 者 協 助 教 師 使 用 自 我 教 評 估 工 具 與 問 卷 的 方 式, 使 教 師 的 教 反 思 內 涵 能 更 真 實 地 展 現 於 教 發 展 研 究 中 ; 而 由 教 專 業 團 體 的 討 論 來 探 討 教 師 之 教 專 業 發 展, 透 過 教 同 儕 團 體 的 回 饋 與 建 議, 能 協 助 教 師 針 對 教 問 題 進 行 專 業 對 話, 改 進 教 問 題 和 教 的 態 度 與 信 念, 亦 能 提 升 生 習 成 效 ( 張 景 媛 鄭 章 華 范 德 鑫 林 靜 君,2012; 魏 韶 勤 張 德 銳,2006) Park 和 Oliver(2008) 認 為, 教 師 藉 由 與 教 同 儕 生 的 對 話 交 流, 能 促 進 其 反 思 自 身 教, 透 過 對 教 行 為 的 反 思 與 批 判, 也 可 增 進 教 師 的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其 研 究 結 果 也 顯 示, 生 的 表 現 與 回 饋 亦 是 影 響 教 師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因 素 魏 韶 勤 張 德 銳 (2006) 亦 提 到, 教 觀 察 與 回 饋 不 僅 能 提 升 初 任 教 師 的 教 表 現, 且 能 促 使 教 師 建 評 估 自 我 表 現 的 習 慣, 進 而 增 進 其 教 反 思 知 覺 而 陳 彥 廷 康 木 村 和 柳 賢 (2010) 探 討 兩 位 數 教 師 進 行 同 儕 對 話 與 教 觀 察 之 研 究, 其 研 究 結 果 指 出, 教 師 同 儕 間 若 能 進 行 持 續 且 密 集 的 教 專 業 對 話, 則 能 協 助 教 師 改 善 自 我 的 教 品 質, 發 展 其 教 反 思 能 力 ; 上 述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透 過 教 專 業 同 儕 的 交 流 與 回 饋, 有 助 發 展 教 師 的 教 反 思 能 力, 進 而 促 進 教 師 的 教 專 業 成 長 姚 如 芬 (2006) 亦 指 出, 數 教 成 長 團 體 的 習 情 境, 有 助 教 師 進 行 數 教 的 交 流 與 反 思, 發 現 與 累 積 更 多 教 資 源, 並 使 其 自 身 數 課 程 知 識 更 加 全 面 性 且 在 參 與 研 究 教 師 之 回 饋 中, 可 得 知, 數 教 案 設 計 的 實 踐 歷 程, 有 助 於 增 進 教 師 自 我 數 知 識 的 深 度 與 廣 度, 並 協 助 其 建 更 具 結 構 性 的 數 課 程 知 識 顯 示, 透 過 教 成 長 團 體 的 數 教 支 持 系 統, 能 協 助 教 師 增 加 對 生 習 狀 況 的 理 解, 以 及 增 廣 其 對 數 教 設 計 的 觀 點, 並 促 進 其 數 教 專 業 之 發 展 綜 上 所 述, 同 儕 團 體 的 教 討 論 與 觀 摩, 能 協 助 教 師 對 自 我 教 與 成 果 表 現 進 行 評 價 與 反 省 ; 教 師 透 過 他 人 的 回 饋, 做 為 改 進 自 身 教 的 方 向 指 引, 並 由 教 反 思 的 過 程, 增 加 對 自 身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認 識 由 上 述 研 究 結 果 可 知, 教 反 思 能 協 助 教 師 朝 向 更 高 品 質 的 教 成 效, 並 達 到 教 專 業 能 力 之 向 上 發 展 20

第 四 節 師 培 生 之 教 專 業 成 長 課 程 是 教 育 的 具 體 化, 亦 是 達 成 教 育 目 標 的 實 踐 過 程, 欲 培 養 優 秀 的 未 來 教 師, 即 必 須 回 歸 到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之 設 計 與 安 排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的 良 窳 乃 是 影 響 師 資 培 育 成 果 的 重 要 關 鍵, 適 切 的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應 是 能 協 助 師 資 培 育 生 在 修 課 期 間 習 得 教 相 關 理 論, 與 提 供 場 域 與 機 會 將 教 育 與 教 理 論 實 踐 於 實 務 經 驗 中, 藉 此 瞭 解 其 教 表 現, 建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並 透 過 說 理 論 與 實 務 經 驗 的 交 叉 印 證, 以 及 持 續 進 行 教 反 思 與 精 進, 涵 養 師 資 培 育 生 之 教 育 專 業 能 力 壹 師 培 生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之 相 關 研 究 如 同 前 述 者 (Grossman, 1994;Mishra & Koehler, 2006;Schmidt et al., 2009;Shulman, 1986) 的 研 究 成 果, 教 者 對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理 解 極 為 重 要, 當 教 師 對 自 身 教 現 況 有 正 確 的 認 知, 能 提 供 其 進 行 教 品 質 改 進 的 方 向, 藉 此 提 升 教 師 的 教 專 業 能 力, 並 更 有 效 幫 助 生 習 Mulholland 和 Wallace(2005) 對 一 位 科 教 師 進 行 10 年 之 縱 貫 研 究, 探 討 其 由 師 培 生 (student teacher) 初 任 教 師 (beginning teacher), 到 專 家 教 師 (established teacher) 的 科 教 知 識 發 展 其 將 科 教 師 知 識 分 成 : 科 科 知 識 (science subject knowledge) 一 般 教 知 識 (general teaching knowledge) 與 互 動 知 識 (interactive knowledge) 三 部 分, 如 圖 2-2 所 示 由 其 研 究 指 出, 教 師 隨 著 教 年 資 的 增 加, 在 不 同 時 期 之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發 展 有 所 差 異, 一 開 始 師 培 生 的 教 實 務 知 識 主 要 集 中 在 科 的 內 容 知 識, 而 教 師 進 入 教 現 場, 逐 漸 發 展 教 方 法 的 相 關 知 識, 當 教 師 累 積 量 的 教 實 踐 時, 過 去 與 生 同 儕 教 師 以 及 其 他 環 境 的 經 驗, 能 協 助 其 發 展 互 動 知 識, 並 且 在 教 法 知 識 上 持 續 茁 壯 然 而, 其 個 案 研 究 亦 顯 示, 教 師 的 科 內 容 知 識 在 後 期 無 法 持 續 地 發 展, Mulholland 和 Wallace 發 現, 乃 是 由 於 教 師 習 慣 並 依 賴 課 本 教 材 內 容 的 輔 助, 較 少 自 行 主 動 深 究 內 容 知 識 由 此 可 知, 持 續 追 蹤 並 鼓 勵 教 師 反 思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能 協 助 其 檢 視 自 我 教 相 關 知 識 與 能 力 的 發 展 與 現 況, 透 過 其 結 果, 引 導 教 師 再 次 進 修 的 方 向 改 善 自 身 教 專 業 能 力, 以 達 教 品 質 之 向 上 提 升 21

圖 2-2 教 師 PCK 知 識 發 展 樹 註 :(a) 科 科 知 識,(b) 一 般 教 知 識,(c) 互 動 知 識 資 料 來 源 : 引 用 自 Mulholland, J., & Wallace, J. (2005). Growing the tree of teacher knowledge: Ten years of learning to teach elementary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2(7), p.785. 有 鑑 於 此, 在 師 資 培 育 過 程 中, 培 養 未 來 教 師 具 備 瞭 解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能 力, 亦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Niess 與 其 研 究 團 隊 以 TPACK 為 研 究 架 構, 探 討 數 教 師 在 教 實 務 知 識 上 的 成 長 與 發 展 (Niess et al., 2009), 並 建 教 師 的 TPACK 教 知 識 發 展 層 次 理 論, 如 圖 2-3 所 示 Niess 等 人 亦 認 為, 此 知 識 發 展 的 層 次 概 念 可 應 用 於 數 師 資 培 育, 以 協 助 師 培 生 與 數 教 師 發 展 TPACK 教 知 識, 其 發 展 階 段 分 別 說 明 如 下 : 一 認 識 (recognizing)- 知 識 (knowledge) 教 師 具 備 使 用 教 科 技 的 能 力, 且 亦 了 解 數 內 容 與 教 科 技 的 對 應 關 係, 但 教 師 卻 仍 無 法 將 教 科 技 實 際 應 用 於 教 中 二 接 受 (accepting)- 說 服 (persuasion) 教 師 對 於 是 否 使 用 教 科 技 進 行 數 教 的 態 度 與 場 三 適 應 (adapting)- 決 定 (decision) 22

在 教 過 程 中, 教 師 選 擇 或 拒 絕 使 用 教 科 技 於 數 教 中 四 探 索 (exploring)- 履 行 (implementation) 教 師 積 極 整 合 教 科 技 與 數 課 程, 並 能 將 適 當 的 教 科 技 結 合 於 數 教 中 五 進 展 (advancing)- 確 認 (confirmation) 教 師 反 思 選 擇 的 教 科 技 是 否 適 切 地 融 合 於 教 內 容 中, 以 及 針 對 結 合 教 科 技 於 數 教 的 結 果 進 行 評 估 認 識 recognizing 接 受 accepting 適 應 adapting 圖 2-3 TPACK 發 展 過 程 探 索 exploring 進 展 advancing 資 料 來 源 : 修 改 自 Niess, M. L., Ronau, R. N., Shafer, K. G., Driskell, S. O., Harper, S. R., Johnston, C.,...Kersaint, G.(2009). Mathematics teacher TPACK standards and development model.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9(1), p.10. Niess 等 人 提 出 的 教 知 識 發 展 層 次 可 幫 助 師 培 生, 檢 視 自 身 TPACK 教 知 識 的 現 況 與 困 難, 亦 能 協 助 師 資 培 育 教 育 者, 透 過 瞭 解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發 展 概 況, 引 導 師 培 生 教 知 識 的 成 長 此 外, 亦 有 許 多 研 究 透 過 使 用 不 同 策 略 的 師 培 課 程, 探 究 如 何 協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其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例 如 : 孫 敏 芝 (2006) 23

探 討 40 位 實 習 教 師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內 涵 與 發 展, 其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透 過 教 活 動 的 實 務 經 驗 與 反 思 自 我 教, 有 助 豐 富 實 習 教 師 的 科 教 知 識 因 此, 其 認 為, 師 培 課 程 應 增 加 實 習 教 師 試 教 練 習 機 會, 透 過 教 實 務 的 淬 煉, 體 會 教 的 複 雜 多 變 與 高 度 挑 戰 性, 並 且 透 過 持 續 反 思 試 教 之 經 驗, 藉 以 增 進 其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相 關 研 究 亦 發 現, 以 教 師 專 業 社 群 討 論 會 教 反 思 的 研 究 設 計, 可 協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其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並 能 更 加 了 解 習 者 在 習 過 程 可 能 遭 遇 的 習 障 礙 與 問 題, 並 且 透 過 教 實 踐 過 程 中, 發 現 運 用 相 關 教 科 技 之 輔 助, 可 增 進 生 習 效 率 與 品 質 (Jong, Van Driel, & Verloop, 2005) Van Driel Jong 與 Verloop(2002) 針 對 12 位 師 培 生 的 個 案 研 究, 探 討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具 體 實 務 特 徵, 統 整 出 師 培 生 的 科 教 知 識 包 含 : 對 科 知 識 重 點 的 理 解 教 策 略 的 使 用, 以 及 針 對 生 在 習 單 元 內 容 的 習 狀 態 與 可 能 遭 遇 習 困 難 點 之 理 解 能 力 其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師 培 生 能 透 過 實 際 的 教 經 驗, 增 進 其 對 自 我 科 教 知 識 的 認 識 ; 且 由 其 研 究 亦 發 現, 師 培 生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成 長, 會 受 到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內 容 與 授 課 教 師 的 影 響 由 上 述 研 究 結 果 可 知, 教 實 踐 能 協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然 而, 師 培 課 程 的 教 設 計, 以 及 授 課 教 師 的 引 導 模 式, 亦 是 影 響 師 培 生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成 長 與 否 的 因 素 之 一, 因 此, 在 師 資 培 育 過 程 中, 應 適 當 加 入 教 實 踐 的 課 程 設 計, 提 供 師 培 生 進 行 實 際 教 的 試 教 機 會, 並 且 透 過 教 授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教 師 妥 善 的 引 導 與 鼓 勵, 協 助 師 培 生 發 展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貳 師 培 生 教 反 思 之 相 關 研 究 教 育 部 (2012) 於 師 資 培 育 白 皮 書 中 提 及,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重 要 策 略 包 含 : 教 師 之 自 主 教 省 思, 與 教 師 專 業 習 社 群 的 對 話 等 兩 部 分 欲 提 升 教 師 教 反 思 的 能 力, 其 根 本 方 法 須 由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著 手, 藉 由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各 種 教 省 思 策 略 的 課 程 設 計, 協 助 師 培 生 習 並 進 行 教 省 思 實 踐, 逐 步 培 養 師 培 生 的 教 24

反 思 能 力, 並 透 過 營 造 教 專 業 同 儕 團 體 交 流 的 空 間, 培 養 社 群 成 員 彼 此 分 享 討 論 教 議 題 的 習 氛 圍, 以 提 升 未 來 教 師 素 質 與 教 專 業 發 展 之 態 度 與 精 神 教 反 思 的 功 能 在 於, 教 師 對 照 自 身 教 觀 點 與 其 實 務 教, 透 過 反 思 和 改 變 教 設 計 教 行 動 的 歷 程 中, 促 成 教 觀 點 之 轉 變, 進 而 成 為 教 專 業 成 長 的 動 力 來 源 Liu(2013) 提 出 教 師 進 行 批 判 性 反 思 (critical reflection) 的 策 略 方 法, 教 師 可 針 對 教 現 況 進 行 改 進 教 的 問 題 假 設, 分 析 其 假 設 的 正 確 性 (assumption analysis), 再 者, 將 前 述 反 思 得 到 的 想 法 實 踐 於 教 活 動 中 (reflection-based actions), 並 對 教 實 踐 的 結 果 進 行 評 價 (reflect on the effect of reflection-based actions), 而 最 後 獲 得 的 反 思 成 果 亦 成 為 下 次 教 反 思 的 基 礎 Liu 建 議 可 將 此 種 反 思 方 式 應 用 於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中,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活 動, 亦 可 將 反 思 做 為 評 鑑 師 培 生 教 專 業 能 力 的 指 標 工 具, 協 助 師 資 培 育 者 評 估 師 培 生 教 反 思 的 表 現, 以 檢 視 其 是 否 具 備 改 善 自 身 教 的 能 力 丁 一 顧 (2010) 亦 認 為 教 省 思 對 師 培 生 相 當 重 要, 師 培 生 處 於 習 教 的 成 長 階 段, 透 過 教 反 思, 可 幫 助 他 們 更 瞭 解 自 身 教 的 優 缺 點 ; 因 此, 反 思 能 力 也 是 影 響 師 培 生 改 善 與 提 升 自 我 教 能 力 的 因 素 之 一 統 整 多 位 者 之 研 究 成 果,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可 採 用 多 樣 化 的 教 策 略, 例 如 : 撰 寫 教 日 誌 自 我 教 反 思 團 體 協 同 反 思 探 討 教 實 例, 以 及 分 析 教 錄 影 帶 等 等 ; 然 而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經 驗 較 少, 不 易 查 覺 自 身 教 問 題 所 在, 因 此, 許 多 師 培 生 無 法 有 效 運 用 教 反 思 策 略 來 檢 視 自 身 教 之 優 缺 點 ( 黃 琴 扉 劉 嘉 茹,2010) 陳 泰 (2011) 針 對 師 培 生 的 實 證 研 究 指 出, 使 用 反 省 取 向 的 師 培 課 程, 能 協 助 師 培 生 透 過 觀 察 與 覺 知 質 疑 與 批 判 探 查 與 深 究 頓 悟 與 認 同 之 思 考 歷 程, 發 展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並 達 到 更 好 的 教 成 效 透 過 強 調 教 反 思 的 課 程 設 計, 協 助 其 逐 步 聚 焦 其 教 問 題 與 檢 視 教 盲 點, 透 過 不 斷 檢 驗 自 身 教 與 想 法, 經 由 實 踐 教 驗 證 後, 再 次 進 行 教 反 思 與 調 整 教 設 計, 幫 助 其 教 精 進 而 由 相 關 研 究 顯 示, 藉 由 觀 摩 資 深 教 師 教 實 踐 以 及 記 錄 教 反 思 日 誌 等 25

方 式, 師 培 生 發 現 於 教 過 程 中, 僅 使 用 傳 統 講 述 教 法 是 不 夠 的, 透 過 教 反 思 的 過 程, 師 培 生 嘗 試 尋 求 其 他 更 有 效 的 教 方 法, 並 透 過 教 活 動 的 實 踐 增 進 其 教 實 務 知 識 (Jang & Chen, 2010) 再 者, 透 過 教 實 踐 活 動 亦 能 促 進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Schmidit(2010) 使 用 不 同 教 實 踐 方 法, 協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其 教 實 務 經 驗 與 教 專 業 能 力, 其 符 應 教 育 家 Dewey 所 提 之 做 中 (learning by doing) 的 概 念, 師 培 生 透 過 實 踐 ( 行 動 ) 與 理 解 ( 反 思 ) 的 過 程, 增 進 其 教 經 驗, 也 能 由 他 人 的 回 應 互 動 中, 獲 得 直 接 且 具 體 的 習 成 果 回 顧 過 去 研 究, 透 過 教 專 業 同 儕 的 互 動 與 回 饋, 有 助 於 教 師 改 善 教 實 務 與 教 專 業 成 長 ( 姚 如 芬,2006; 陳 彥 廷 康 木 村 柳 賢,2010; 張 景 媛 鄭 章 華 范 德 鑫 林 靜 君,2012; 魏 韶 勤 張 德 銳,2006; Avalos, 2011;Park & Oliver, 2008) Tsai 與 Liang(2009) 以 線 上 同 儕 互 評 模 式, 協 助 師 培 生 教 反 思 與 提 升 教 案 設 計 之 品 質, 其 結 果 顯 示, 透 過 同 儕 的 評 鑑 和 回 饋, 師 培 生 能 規 畫 更 具 創 意 與 適 合 習 者 的 教 活 動 而 De John Cullity Haig Sharp Spiers 和 Wren(2011) 將 團 體 取 向 習 法 (group-based learning,gbl) 應 用 於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中, 結 果 亦 顯 示, 透 過 實 際 對 話 溝 通 與 互 動 之 團 體 取 向 習, 有 助 於 師 培 生 進 行 團 體 探 究 能 力 的 發 展, 並 增 進 其 對 師 培 課 程 的 理 解, 產 生 深 具 意 義 的 習 因 此, 在 師 資 培 育 過 程, 應 融 入 習 社 群 的 概 念, 透 過 同 儕 的 回 饋 與 互 動, 協 助 師 培 生 反 思 習 成 果 與 促 進 其 教 專 業 成 長, 並 且 藉 由 持 續 參 與 習 社 群 的 討 論 和 對 話, 培 養 與 鼓 勵 師 培 生 在 未 來 教 師 生 涯 中, 主 動 參 與 教 專 業 發 展 社 群 的 習 慣 與 意 願 統 整 上 述 研 究 可 知, 由 於 缺 乏 教 實 務 經 驗, 師 培 生 較 無 法 有 效 運 用 反 思 策 略 以 改 進 自 身 教, 而 透 過 實 際 教 演 練 各 式 反 思 策 略, 與 教 同 儕 團 體 的 交 流 回 饋, 則 能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瞭 解 自 我 教 實 況, 再 加 以 改 進 教 不 足 之 處, 便 能 有 效 幫 助 其 精 進 教 專 業 因 此, 本 研 究 欲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教 設 計, 以 教 實 踐 同 儕 回 饋, 與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問 卷 等 教 反 思 策 略, 促 使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 期 望 透 過 多 樣 化 的 反 思 策 略, 協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之 認 識, 藉 此 提 供 師 培 生 教 專 業 能 力 發 展 的 目 標 與 方 向 26

第 三 章 研 究 方 法 本 研 究 旨 在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協 助 師 培 生 進 行 教 反 思, 並 透 過 教 反 思 過 成 協 助 師 培 生 瞭 解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希 冀 透 過 本 章 之 說 明 呈 現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過 程 與 分 析 架 構, 以 下 分 別 就 研 究 設 計 教 設 計 與 實 施 研 究 步 驟 資 料 蒐 集 與 分 析, 進 行 相 關 之 說 明 第 一 節 研 究 設 計 壹 個 案 研 究 法 本 研 究 採 個 案 研 究 法 (case study) 葉 重 新 (2001) 指 出, 個 案 研 究 中 之 個 案, 就 狹 義 而 言 代 表 某 單 一 個 體, 廣 義 來 說 亦 可 指 稱 一 族 群 社 團 或 校 等 等, 因 此, 個 案 研 究 不 僅 限 於 單 一 個 人 之 研 究, 亦 可 指 稱 特 定 個 人 或 團 體 周 新 富 (2007) 定 義 個 案 研 究 乃 是 採 用 各 種 方 法 蒐 集 有 效 的 資 料, 對 單 一 個 人 或 團 體 進 行 縝 密 且 深 入 的 研 究 方 法, 其 分 析 的 單 位 不 限 場 所 參 與 者 或 研 究 文 件 的 數 量, 而 是 針 對 研 究 的 焦 點, 進 行 資 料 的 蒐 集 與 分 析, 其 目 標 在 於 深 入 剖 析 與 瞭 解 某 教 育 實 體 或 歷 程 的 現 象 目 前 知 識 翻 新 理 論 應 用 與 教 實 踐 逐 漸 在 各 教 育 與 研 究 中 展 開, 但 鑑 於 內 以 知 識 翻 新 理 論 探 討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教 之 研 究 仍 屬 於 初 探 階 段, 為 深 入 瞭 解 透 過 知 識 翻 新 教, 師 資 培 育 生 對 其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教 反 思 之 影 響, 因 此 以 個 案 研 究 法 做 為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方 法 本 研 究 以 修 習 數 教 材 教 法 課 程 之 班 級 為 一 個 案, 透 過 蒐 集 開 放 式 問 卷 知 識 論 壇 之 活 動 情 形 自 我 教 反 思 記 錄 等 內 容, 以 多 元 的 資 料 來 源 與 比 較 分 析, 比 較 其 教 反 思 與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前 後 轉 變 並 且 希 望 透 過 多 重 角 度 的 資 料 分 析, 以 三 角 驗 證 (triangulation) 方 式 提 升 本 研 究 分 析 之 效 度 27

貳 研 究 對 象 研 究 對 象 為 某 修 習 數 教 材 教 法 課 程 之 師 培 生, 共 9 位, 以 性 別 區 分, 男 性 有 3 位, 女 性 有 6 位 ; 以 習 階 段 區 分, 則 其 中 2 位 為 研 究 生, 其 餘 7 位 為 生 研 究 時 間 為 一 期, 共 計 18 週 之 知 識 翻 新 課 程 教 研 究 對 象 背 景 一 覽 表 請 見 表 3-1 表 3-1 研 究 對 象 背 景 一 覽 表 編 號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就 讀 系 所 教 育 系 教 育 系 應 數 系 應 數 系 教 育 系 教 育 系 台 史 所 應 數 系 應 數 系 年 級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碩 二 碩 三 四 性 別 女 男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女 註 : 表 格 中 所 出 現 (S+ 數 字 ) 為 修 課 師 培 生 之 編 碼 代 號 28

參 研 究 架 構 研 究 設 計 理 念 想 法 的 多 元 性 (idea diversity) 知 識 的 自 主 追 求 者 (epistemic agency) 知 識 翻 新 理 念 原 則 想 法 改 進 的 動 態 歷 程 (improvable ideas) 教 設 計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同 儕 回 饋 影 片 分 析 教 實 踐 反 思 教 設 計 研 究 預 期 結 果 師 培 生 教 實 務 知 識 教 反 思 圖 3-1 研 究 架 構 圖 29

第 二 節 教 設 計 與 實 施 壹 研 究 課 程 教 設 計 本 研 究 中 所 探 究 的 課 程 為 數 領 域 教 材 教 法, 課 程 教 目 標 為 透 過 師 培 生 實 際 設 計 與 實 踐 教 案 內 容, 以 下 簡 稱 為 試 教 活 動 (teaching practice), 協 助 其 瞭 解 自 身 教 能 力 與 優 缺 點 ; 再 者, 課 程 採 用 知 識 翻 新 教 法, 授 課 教 師 鼓 勵 與 引 導 師 培 生 進 行 同 儕 討 論 與 教 設 計 之 反 思, 期 望 透 過 教 實 踐 同 儕 回 饋 與 教 反 思 等 方 式, 協 助 其 瞭 解 自 身 教 能 力 與 優 缺 點 每 位 師 培 生 需 自 行 設 計 數 領 域 教 課 程, 並 於 期 中 分 別 進 行 兩 次 試 教, 每 次 試 教 時 間 約 20 分 鐘 試 教 內 容 以 七 至 九 年 級 數 科 目 之 範 圍 為 主, 教 主 題 與 教 模 式 均 無 限 制, 試 教 者 須 撰 寫 教 案 準 備 教 材 教 具, 並 於 本 研 究 課 堂 中 進 行 教 實 踐, 以 培 養 其 未 來 擔 任 教 師 所 需 的 教 案 設 計 與 教 實 踐 能 力 本 研 究 於 課 程 中 實 施 多 樣 化 的 教 反 思 策 略, 透 過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問 卷 同 儕 給 予 教 回 饋 自 我 教 設 計 反 思, 以 及 自 我 教 影 片 分 析 等 方 式, 以 多 角 度 分 析 幫 助 師 培 生 瞭 解 自 我 教 的 真 實 樣 貌 本 研 究 課 程 之 教 活 動 流 程 圖 請 見 圖 3-2 期 初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期 末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第 一 次 試 教 師 培 生 教 實 踐 同 儕 給 予 教 回 饋 自 我 教 反 思 第 二 次 試 教 師 培 生 教 實 踐 同 儕 給 予 教 回 饋 自 我 教 反 思 分 析 自 我 教 影 片 反 思 兩 次 教 案 設 計 之 改 變 圖 3-2 教 設 計 流 程 圖 30

最 後, 課 程 中 使 用 知 識 論 壇 作 為 生 互 動 交 流 的 線 上 習 平 台, 師 培 生 可 於 知 識 論 壇 張 貼 教 案 教 材 習 單 與 其 他 相 關 資 訊, 而 教 師 鼓 勵 師 培 生 給 予 同 儕 ( 試 教 者 ) 教 活 動 之 回 饋, 亦 營 造 習 社 群 間 互 動 交 流 的 習 風 氣 ; 期 望 透 過 實 際 試 教 活 動 同 儕 回 饋 與 反 思 自 我 之 教, 協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對 自 我 教 之 瞭 解 與 認 識, 鼓 勵 其 朝 向 更 具 特 色 多 元 的 教 方 式 前 進, 並 藉 由 知 識 翻 新 教 強 調 之 想 法 改 進 的 動 態 歷 程, 以 不 斷 反 思 與 改 良 教 設 計 的 自 主 習 方 式 協 助 師 培 生 邁 向 教 精 進 圖 3-3 為 本 研 究 所 探 究 課 程 中 的 教 反 思 與 教 精 進 概 念 圖 教 設 計 教 實 踐 教 設 計 教 實 踐 自 我 反 思 自 我 反 思 同 儕 回 饋 同 儕 回 饋 圖 3-3 教 反 思 與 教 精 進 概 念 圖 貳 知 識 論 壇 本 研 究 教 設 計, 是 以 知 識 翻 新 教 為 基 礎, 使 用 知 識 論 壇 平 台 作 為 課 程 輔 助 工 具 為 使 生 能 瞭 解 知 識 論 壇 的 平 台 功 能 以 及 使 用 方 法, 教 者 在 期 初, 針 對 知 識 論 壇 的 使 用 介 面 及 其 功 能 進 行 教, 讓 生 可 以 有 效 運 用 該 平 台 之 各 項 功 能, 藉 此 進 行 與 課 程 相 關 之 習 活 動 知 識 論 壇 是 由 加 拿 多 倫 多 教 授 Scardamalia 和 Bereiter, 及 其 團 隊 共 同 開 發 而 成, 知 識 論 壇 的 前 身 為 CSILE(computer supported intentional learning 31

environments), 其 為 一 電 腦 輔 助 教 平 臺, 提 供 習 者 知 識 建 構 與 實 踐 的 習 環 境 知 識 論 壇 運 用 知 識 翻 新 鷹 架 支 持 理 論 (scaffolding theory) 與 知 識 翻 新 社 群 (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ies) 等 概 念, 建 構 一 個 強 調 合 作 以 想 法 為 核 心, 並 鼓 勵 成 員 分 享 想 法 互 動 交 流 以 建 構 群 體 知 識 的 線 上 互 動 習 環 境 在 知 識 論 壇, 使 用 者 皆 可 自 由 建 對 關 心 議 題 的 文 章, 並 可 持 續 修 改 精 進 原 先 貼 文 的 內 容 與 品 質, 每 個 貼 文 可 視 為 使 用 者 習 的 過 程 或 表 徵, 知 識 論 壇 提 供 給 使 用 者 的 不 只 是 張 貼 訊 息 或 文 章 的 空 間, 更 是 討 論 的 環 境, 建 構 及 翻 新 知 識 的 過 程 目 前 知 識 論 壇 與 各 種 瀏 覽 器 ( 如 IE 或 Google Chrome) 皆 相 容, 讓 使 用 者 可 以 在 任 何 地 點, 透 過 網 路 自 由 登 入 平 台, 且 平 台 介 面 提 供 多 種 語 言, 方 便 各 使 用 者 使 用 知 識 論 壇 登 入 首 頁 請 見 圖 3-4 圖 3-4 知 識 論 壇 首 頁 ( 登 入 畫 面 ) 其 平 台 功 能 如 下, 生 可 以 透 過 貼 文 (note) 分 享 訊 息 或 想 法, 藉 由 此 發 表 文 章 之 動 作, 進 行 分 享 教 想 法 的 第 一 步 生 在 閱 讀 同 儕 的 貼 文 時, 可 透 過 回 文 (build-on) 直 接 回 應 原 作 者 的 想 法 或 問 題, 產 生 初 步 對 話 與 想 法 交 流 ; 生 亦 能 透 過 使 用 關 鍵 字 (keyword) 加 以 突 顯 該 貼 文 內 容 的 核 心 概 念, 以 方 便 習 社 群 成 員 快 速 瞭 解 此 貼 文 之 重 點, 生 也 能 在 建 關 鍵 字 的 過 程 中, 更 32

聚 焦 於 自 身 的 想 法, 從 中 精 進 提 升 想 法 的 品 質 ; 而 平 台 中 鷹 架 (scaffolding) 的 功 能, 可 以 協 助 生 整 合 習 社 群 中 發 布 相 關 想 法, 促 使 其 產 生 更 高 階 精 煉 的 想 法 內 涵 師 培 生 可 透 過 貼 文 張 貼 自 己 的 教 案 與 教 設 計 理 念 於 知 識 論 壇, 而 在 實 際 教 過 後, 同 儕 再 於 平 台 上 回 文 給 予 試 教 者 有 關 教 的 意 見 與 回 饋 ; 在 回 文 過 程, 師 培 生 可 使 用 鷹 架 建 構 自 身 文 章 的 想 法 架 構, 例 如 : 我 的 理 論 我 想 知 道 更 好 的 理 論 等 等 師 培 生 亦 可 用 關 鍵 字 來 標 註 該 篇 回 饋 之 重 點 或 關 心 的 主 題, 以 幫 助 讀 者 快 速 瞭 解 此 篇 回 應 的 中 心 想 法 與 內 涵 本 研 究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給 予 試 教 者 回 饋 的 平 台 介 面 圖 示 請 見 圖 3-5 點 選 鉛 筆 圖 案, 新 增 貼 文 貼 文 介 面 : 輸 入 標 題 與 內 容, 並 可 使 用 鷹 架 與 關 鍵 字 等 輔 助 功 能 圖 3-5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上 給 予 同 教 回 饋 之 平 台 介 面 圖 33

第 三 節 研 究 步 驟 準 備 階 段 擬 定 課 程 內 容 架 構 開 設 數 教 材 教 法 課 程 實 施 研 究 課 程 ( 一 期 ) 研 究 前 期 初 步 分 析 研 究 資 料 分 析 研 究 資 料, 尋 找 有 價 值 之 研 究 主 題 整 理 觀 察 與 探 索 研 究 資 料 與 指 導 教 授 討 論 研 究 主 題 蒐 集 研 究 資 料 擬 定 研 究 主 題 撰 寫 研 究 計 畫 統 整 與 歸 納 參 考 文 獻 蒐 集 內 外 相 關 文 獻 研 究 中 期 與 指 導 教 授 討 論 研 究 計 畫 提 出 研 究 計 畫 彙 整 相 關 分 析 進 行 正 式 資 料 資 料 分 析 進 行 研 究 計 畫 口 試, 聽 取 專 家 意 見 修 改 研 究 計 畫 研 究 後 期 撰 寫 論 文 結 論 與 指 導 教 授 討 論 論 文 初 稿 進 行 論 文 口 試 提 交 研 究 論 文 修 改 研 究 論 文 圖 3-6 研 究 步 驟 34

第 四 節 資 料 來 源 與 分 析 本 研 究 採 個 案 研 究 法, 研 究 資 料 皆 來 自 師 培 生 參 與 本 研 究 課 程 之 相 關 內 容, 來 源 包 括 :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中 的 互 動 資 料 師 培 生 給 予 同 儕 的 教 回 饋 內 容, 以 及 師 培 生 教 案 設 計 的 反 思 內 容 研 究 者 將 研 究 資 料 依 其 類 型, 分 類 為 結 果 資 料 與 過 程 資 料, 並 針 對 各 類 型 資 料 進 行 後 續 分 析 ; 資 料 來 源 類 型 如 圖 3-7 所 示 結 果 資 料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過 程 資 料 圖 3-7 研 究 資 料 來 源 知 識 論 壇 量 化 資 料 教 回 饋 內 容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內 容 壹 結 果 資 料 一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本 研 究 參 與 之 師 培 生 於 期 課 程 開 始 與 期 末, 均 需 填 寫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該 問 卷 為 以 周 哈 里 窗 ( 說 明 如 下 ) 之 格 式 所 設 計 的 開 放 問 題, 透 過 後 設 認 知 的 分 析 方 式, 幫 助 師 培 生 增 進 對 自 身 教 之 認 識 周 哈 里 窗 (Johari Window) 係 由 心 理 家 Joseph Luft 和 Harry Ingham 於 1955 年 提 出, 其 依 據 個 體 對 自 身 的 瞭 解 與 否, 以 及 他 人 對 自 己 的 瞭 解 與 否, 可 將 自 我 35

知 識 區 分 為 四 個 部 份 ( 黃 天 中,1996), 如 圖 3-8 所 示 圖 中 四 個 區 域 代 表 四 種 不 同 層 次 :(1) 開 放 我 (open self): 係 指 自 己 知 道 別 人 也 知 道 的 部 份 屬 於 公 開 性 的 資 訊, 例 如 : 名 字 系 級 興 趣 等 等 (2) 隱 藏 我 (hidden self): 係 指 自 己 知 道, 但 別 人 不 知 道 的 部 份 唯 有 主 動 向 他 人 展 現 或 說 明, 才 能 讓 他 人 更 認 識 自 己 (3) 盲 目 我 (blind self): 係 指 他 人 知 道, 但 自 己 沒 有 覺 察 的 部 份 例 如 : 自 己 沒 察 覺 的 口 頭 禪 習 慣 動 作 等 等, 透 過 他 人 的 意 見 回 饋, 我 們 才 能 更 加 了 解 自 己 (4) 未 知 我 (unknown self): 係 指 自 己 和 別 人 都 不 清 楚 的 部 份, 通 常 代 表 個 體 尚 待 發 掘 的 潛 在 能 力 與 可 能 性 自 己 知 道 自 己 未 知 他 人 知 道 開 放 我 盲 目 我 他 人 未 知 隱 藏 我 未 知 我 圖 3-8 周 哈 里 窗 示 意 圖 周 哈 里 窗 強 調 透 過 自 我 揭 露 與 他 人 回 饋 的 方 式, 縮 小 自 我 認 知 的 私 人 領 域 ( 隱 藏 我 ) 與 自 我 盲 點 ( 盲 目 我 ), 擴 公 眾 領 域 ( 開 放 我 ), 以 增 進 個 體 對 自 我 之 認 識 再 者, 透 過 他 人 對 自 身 的 回 饋, 可 驗 證 他 人 對 自 己 的 看 法 增 進 自 我 覺 知, 藉 此 以 更 客 觀 與 全 面 性 的 角 度 建 個 體 自 我 知 識, 因 此, 周 哈 里 窗 可 作 為 個 人 進 行 自 我 瞭 解 時 所 使 用 之 工 具 依 據 上 述 理 由, 本 研 究 運 用 周 哈 里 窗 於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問 卷 中, 內 容 主 要 為 詢 問 師 培 生 對 自 我 教 優 缺 點 的 看 法 與 理 解, 問 卷 以 周 哈 里 窗 之 形 式 設 計, 藉 以 進 一 步 探 討 師 培 生 對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的 理 解 來 源 分 別 為 以 下 四 個 向 度 :(1) 開 放 我 : 關 於 自 己 在 數 科 教 的 優 缺 點, 我 知 道 別 人 也 知 道 的 部 分 (2) 36

隱 藏 我 : 關 於 自 己 在 數 科 教 的 優 缺 點, 我 知 道, 但 別 人 不 知 道 或 不 確 定 的 部 分 (3) 盲 目 我 : 關 於 自 己 在 數 科 教 的 優 缺 點, 別 人 知 道, 而 我 不 清 楚 或 不 太 確 定 的 部 分 (4) 未 知 我 : 關 於 自 己 在 數 科 教 的 優 缺 點, 我 和 他 人 都 不 確 定 的 部 分 上 述 之 周 哈 里 窗 式 自 我 教 實 務 知 識 反 思 內 容 屬 質 性 資 料, 研 究 者 將 反 思 內 容 予 以 編 碼, 再 進 行 後 續 之 資 料 分 析 貳 過 程 資 料 一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之 活 動 量 化 資 料 本 研 究 使 用 知 識 論 壇 做 為 師 培 生 進 行 想 法 交 流 的 線 上 平 台, 師 培 生 可 於 知 識 論 壇 張 貼 教 案 教 材 習 單 與 其 他 相 關 資 訊, 同 時 亦 可 觀 摩 同 儕 之 教 設 計, 並 能 藉 此 平 台 給 予 對 方 教 意 見 回 饋 為 了 解 該 習 社 群 於 平 台 之 互 動 情 況, 研 究 者 利 用 知 識 論 壇 資 料 庫 的 分 析 工 具 (Analytic Toolkit, ATK), 計 算 師 培 生 整 期 在 知 識 論 壇 進 行 之 活 動 數 量, 包 含 發 表 文 章 數 量 閱 讀 貼 文 數 量, 以 及 與 他 人 文 章 之 連 結 度 等 等, 藉 此 分 析 師 培 生 於 知 識 論 壇 中 的 參 與 情 形 二 同 儕 給 予 教 回 饋 本 研 究 對 象 之 師 培 生 皆 須 進 行 兩 次 試 教 活 動, 在 該 週 試 教 者 教 演 示 完 成 後, 其 他 師 培 生 可 於 知 識 論 壇 給 予 試 教 者 教 回 饋, 以 協 助 試 教 者 以 不 同 觀 點 瞭 解 自 身 教 情 況 師 培 生 回 饋 內 容 屬 質 性 資 料, 研 究 者 將 回 饋 內 容 予 以 編 碼, 再 進 行 後 續 之 資 料 分 析 三 自 我 教 案 設 計 分 析 與 反 思 研 究 對 象 ( 師 培 生 ) 在 完 成 兩 次 試 教 活 動 後, 須 進 行 自 我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活 動, 說 明 教 案 設 計 之 理 念 兩 次 教 設 計 的 改 變, 並 說 明 改 變 原 因 為 何, 最 後, 將 其 反 思 內 容 上 傳 至 知 識 論 壇 研 究 者 由 師 培 生 反 思 教 案 設 計 之 內 容, 探 討 其 在 教 設 計 取 向 上 的 改 變 或 成 長 師 培 生 教 案 設 計 反 思 內 容 屬 質 性 資 料, 研 究 者 將 反 思 內 容 予 以 編 碼, 再 進 行 後 續 之 資 料 分 析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