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Similar documents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 ~ ~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明新學報第31期

59-81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瑏瑡 B ~ 瑏瑡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排版稿.FIT)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 ).doc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17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穨1-林聖欽.doc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03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A-錢穆宗教觀-171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35-55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高中英文科教師甄試心得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精 簡 報 告 計 畫 主 持 人 : 丁 旭 輝 壹 中 英 文 摘 要 摘 要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是 成 就 最 高 的 現 代 詩 人, 作 品 中 出 現 大 量 對 中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文档 9

<4D F736F F 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Microsoft Word doc

093_114_Koh_khee_heong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4D F736F F D 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标题


Microsoft Word - 13丁帆.doc

(Microsoft Word \277\372\255Z\260\266.doc)

Microsoft Word - 09吳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ISS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4D F736F F D 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上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hks298cover&back

1.第二卷第二期p1




2 决 (1) (2) (3) 408AD-537AD AD-509AD 2.66 ( 1990) 衆 ( ) 6.5 1) 1)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untitled

Øfi ™‚

中文版样板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雙 親 形 象 研 究 楊 書 瑋 摘 要 下 : 本 論 文 旨 在 分 析 張 愛 玲 小 說 作 品 中 雙 親 人 物 形 象 的 特 色 及 異 同, 重 點 如 一 張 愛 玲 的 母 親 黃 逸 梵 為 湖 南 武 將 後 代, 生 母 去 世 後 由 父 親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WTO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Microsoft Word 谢雯雯.doc

Transcription: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三 十 篇 何 以 首 黃 帝? 且 本 紀 所 述 黃 帝 形 象 與 封 禪 書 中 所 見 不 同, 一 書 而 有 二 說, 如 此 安 排, 是 否 寓 涵 作 史 深 意? 緣 此, 筆 者 遂 取 以 為 題 文 中 首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所 見 黃 帝 形 象, 自 孔 子 作 春 秋 以 來, 史 家 之 人 文 意 識 逐 漸 抬 頭, 太 史 公 承 此 精 神, 進 一 步 以 人 為 本 位, 思 考 歷 史 發 展 之 規 律, 因 此, 敘 黃 帝 之 形 象 便 著 力 於 修 德 仁 民 之 事 蹟, 不 僅 為 後 世 帝 王 立 典 範, 更 對 時 政 寓 諷 刺 之 意 再 者, 將 史 記 刻 劃 之 黃 帝 形 象 與 神 話 及 先 秦 載 籍 所 見 作 比 較, 在 神 話 中 可 以 看 到 古 史 神 話 與 傳 說 雜 揉 之 情 況 ; 在 諸 子 百 家 書 中, 可 看 到 各 取 所 需 而 塑 造 黃 帝 不 同 之 形 象, 其 中 也 透 露 了 各 家 學 說 對 古 史 世 系 的 組 織 逐 漸 成 型, 只 是 諸 說 紛 陳, 直 到 太 史 公 取 大 戴 禮 中 之 五 帝 德 及 帝 繫 姓 作 成 五 帝 本 紀, 才 使 古 史 系 統 初 步 定 型 接 著 則 是 本 文 之 重 心 -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雖 然 黃 老 之 學 在 漢 初 已 為 社 會 思 潮 之 主 流, 太 史 公 在 此 大 環 境 及 父 親 司 馬 談 崇 黃 老 家 學 的 雙 重 影 響 下, 其 作 史 記 以 黃 帝 為 首 是 很 容 易 理 解 的 但 筆 者 以 為 除 了 環 境 及 家 學 背 景 之 外, 應 有 更 深 層 之 意 涵 值 得 探 討, 遂 就 : 大 一 統 史 觀 敘 漢 史 淵 源 寓 諷 諫 深 意 等 三 個 層 面 加 以 討 論 另 外, 黃 帝 時 期 之 器 物 製 作, 開 拓 華 夏 文 化 的 端 源, 實 為 中 華 文 明 之 曙 光, 如 此 成 就, 置 之 書 首, 亦 稱 允 當! 最 後 由 五 帝 本 紀 贊 語 述 太 史 公 作 史 之 法, 且 為 後 世 史 家 立 則 發 凡, 因 成 茲 篇 關 鍵 字 : 黃 帝 五 帝 本 紀 史 記 司 馬 遷 39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The Intention to Begin from Huang-Ti in Shi-ji Biographic Sketches of Five Emperors Li-Jen Li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Ming C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s a historian and with his father s unfulfilled wish, Ssu-Ma Chien determined to undertake the history of 500 years ago by inheriting and exalting Confucian historical science and orthodoxy from Chunchiu and write Shi-ji as a masterpiece which linked ideas of mankind and spirits, explained the change of time, and integrated all ideas into only one in it. Why did he set Huang-Ti as the first chapter? Furthermore, he revealed the different images of Huang-Ti in Biographic Sketches of Emperors and Feng-Shan-Shu. Did he imply any special meaning in it? That s why I choose this topic. On the image of Huang-Ti in the first episode, Shiji- Biographic Sketches of Five Emperors, we can comprehend that the historians cultural senses enhanced gradually after Confucius s Chunchiu. Following this idea, furthermore, Ssu-Ma thought over the order of historical evolvements by basing people as his central idea. Therefore, he focused images of Huang-Ti on his charity to people not only to establish a paragon for future emperors but also to put politics irony intended. Furthermore, comparing with Shiji, we can find the image of Huang-Ti combined with ancient history and legends in other myths and molded as different shapes by various schools. It revealed that various schools started to establish their own ideas and systems which were not the same with others about ancient history until Ssu-Ma s integrating. Let s talk about my topic. Ssu-Ma was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theory of Huang-Ti and Lao-tzu, the main trend of thought in early Han Dynasty, from his father, so it s really easy to understand why he set Huang-Ti as the first section in Shi-ji. Besides that, I think there should be more profound meanings and discuss them in three parts: a unified view of history, the history of the narration 40

of the Han, and irony. In addition, during Huang-Ti, the production of artifacts to open up the client the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 is indeed the daw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ause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 it s no doubt to set it as the first section of Shiji. Finally, I sum up Ssu-Ma s method of writing history by Biographic Sketches of Five Emperors which became a paragon for future historians. That s why I write this article. Keywords:Huang-Ti, Biographic Sketches of Five Emperors, Shi-ji, Ssu-Ma Chien 41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壹 前 言 中 華 民 族 是 一 個 重 視 歷 史 的 民 族, 傳 說 中, 遠 古 時 代 的 倉 頡, 就 已 是 黃 帝 的 史 官 了 1 春 秋 時 期, 史 官 的 職 責 除 了 記 言 記 事, 還 有 卜 筮 占 夢 祭 祀 司 禨 祥 災 異 司 天 文 星 曆 等 工 作 2, 擔 負 著 溝 通 神 人 的 嚴 肅 任 務, 地 位 雖 然 卑 微 3, 但 因 他 們 可 以 憑 藉 觀 察 天 文 星 象 而 預 言 吉 凶 禍 福 預 測 天 意 神 命, 因 而 成 為 統 治 者 非 常 重 視 的 一 個 階 層, 甚 至 可 以 左 右 君 王 的 決 定, 影 響 力 不 可 謂 之 不 小 這 種 文 化 背 景 或 許 就 是 影 響 後 來 史 官 直 接 向 歷 史 負 責 而 不 受 任 何 政 治 權 力 脅 迫 的 潛 在 因 素 4, 於 是 秉 筆 直 書 成 為 中 國 史 官 的 優 良 傳 統, 這 種 不 虛 美 不 隱 惡 的 寫 作 態 度, 使 中 華 民 族 十 分 信 任 歷 史, 史 家 們 在 編 纂 或 撰 寫 史 書 時 更 以 千 秋 大 業 自 許, 民 族 文 化 於 焉 綿 延 不 絕 中 國 偉 大 的 史 學 家 -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 以 下 行 文 皆 以 太 史 公 稱 之 ),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太 史 公 自 序 中 記 載 司 馬 談 臨 終 遺 囑 : 幽 厲 之 後, 王 道 缺, 禮 樂 衰, 孔 子 脩 舊 起 廢, 論 詩 書, 作 春 秋, 則 學 者 至 今 則 之 自 獲 麟 以 來, 四 百 有 餘 歲, 而 諸 侯 相 兼, 史 記 1 2 3 4 唐 劉 知 幾 撰 清 浦 起 龍 釋 清 蔡 焯 舉 例 舉 要 史 通 通 釋 卷 十 一 外 篇 史 官 建 置 第 一 : 蓋 史 之 建 官, 其 來 尚 矣! 昔 軒 轅 氏 受 命, 倉 頡 沮 誦 實 居 其 職, 至 於 三 代, 其 數 漸 繁, 台 北 : 世 界 書 局, 民 國 77 年 4 月 6 版, 頁 145 至 於 倉 頡 造 字 的 傳 說, 在 戰 國 時 期 已 見 記 載, 如 呂 不 韋 呂 氏 春 秋 卷 第 五 審 分 覽 君 守 : 蒼 頡 作 書, 后 稷 作 稼 詳 見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 中 華 叢 書 編 審 委 員 會, 民 國 68 年 2 月 再 版, 頁 60 西 漢 劉 安 淮 南 子 卷 八 本 經 : 昔 者 倉 頡 作 書, 而 天 雨 粟, 鬼 夜 哭 台 北 : 台 灣 古 籍 出 版 有 限 公 司,2000 年 6 月 出 版, 頁 476 東 漢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敘 : 倉 頡 之 初 作 書, 蓋 依 類 象 形, 故 謂 之 文 ; 其 後 形 聲 相 益, 即 謂 之 字 詳 見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第 十 五 卷 叙, 台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民 國 68 年 5 月 5 版, 頁 761 唐 張 彥 遠 歷 代 名 畫 記 敘 畫 之 源 流 : 頡 有 四 目, 仰 觀 天 象 因 儷 烏 龜 之 跡, 遂 定 書 字 之 形 造 化 不 能 藏 其 秘, 故 天 雨 粟 ; 靈 怪 不 能 遁 其 形, 故 鬼 夜 哭 是 時 也, 書 畫 同 體 而 未 分, 象 制 肇 創 而 猶 略 無 以 傳 其 意 故 有 書, 無 以 見 其 形 故 有 畫, 天 地 聖 人 之 意 也 此 書 收 於 國 家 圖 書 館 四 樓 善 本 書 室, 民 國 11 年, 上 海 涵 芬 樓 影 印 本 詳 見 陳 桐 生 中 國 史 官 文 化 與 史 記 第 一 章 中 國 史 官 的 天 官 職 能 與 天 人 理 論 一 中 國 史 官 的 天 官 職 能,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民 國 82 年 11 月, 頁 3~10 漢 司 馬 遷 報 任 少 卿 書 : 僕 之 先, 非 有 剖 符 丹 書 之 功, 文 史 星 曆, 近 乎 卜 祝 之 間, 固 主 上 所 戲 弄, 倡 優 所 蓄, 流 俗 之 所 輕 也 ( 詳 見 梁 蕭 統 增 補 六 臣 注 文 選 第 四 十 一 卷 書 上,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民 國 69 年 7 月 初 版, 頁 765 史 官 秉 筆 直 書 不 屈 於 政 治 勢 力 之 脅 迫 史 多 記 載, 如 : 左 傳 宣 公 二 年 所 記 : 春 秋 時, 趙 盾 為 晉 大 夫, 晉 靈 公 失 道, 不 聽 趙 盾 勸 諫, 反 欲 殺 之, 趙 盾 畏 其 逼 殺 而 逃 亡 之 後, 趙 穿 ( 趙 盾 之 弟 ) 弒 靈 公, 趙 盾 歸 國 執 政 史 載 : 大 史 ( 董 狐 ) 書 曰 : 趙 盾 弒 其 君 以 示 於 朝 孔 子 曰 : 董 狐, 古 之 良 史 也, 書 法 不 隱 詳 見 楊 伯 峻 著 春 秋 左 傳 注, 台 北 : 源 流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民 國 71 年 4 月 再 版, 頁 663 又 如 : 左 傳 襄 公 二 十 五 年 所 記 : 春 秋 時, 齊 大 夫 娶 妻 棠 姜, 因 莊 公 私 通 其 妻, 崔 杼 遂 弒 莊 公, 改 立 景 帝 史 載 : 大 史 書 曰 : 崔 杼 弒 其 君 崔 杼 殺 之 其 弟 嗣 書, 而 死 者 二 人 其 弟 又 書 之, 乃 舍 之 南 史 氏 聞 太 史 盡 死, 執 簡 以 往, 聞 既 書 矣, 乃 還 前 揭 書, 頁 1099 42

放 絕 今 漢 興, 海 內 一 統, 明 主 賢 君 忠 臣 死 義 之 士, 余 為 太 史 而 弗 論 載, 廢 天 下 之 史 文, 余 甚 懼 焉, 汝 其 念 哉! 5 可 見 司 馬 談 認 為 要 有 一 部 史 書 繼 承 孔 子 春 秋 之 道 統, 方 不 愧 良 史 之 職 此 時 太 史 公 俯 首 流 涕 自 誓 : 小 子 不 敏, 請 悉 論 先 人 所 次 舊 聞, 弗 敢 闕 更 以 捨 我 其 誰 之 恢 弘 氣 度 自 許 : 先 人 有 言 : 自 周 公 卒, 五 百 歲 而 有 孔 子 孔 子 卒 後, 至 於 今 五 百 歲 有 能 紹 明 世 正 易 傳 繼 春 秋, 本 詩 書 禮 樂 之 際? 意 在 斯 乎! 意 在 斯 乎! 小 子 何 敢 讓 焉! 太 史 公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自 許, 以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6, 他 認 為 春 秋 就 是 治 國 之 綱 紀, 寄 寓 著 孔 子 的 政 治 理 想, 因 之 深 含 微 言 大 義, 故 言 : 夫 春 秋, 上 明 三 王 之 道, 下 辨 人 事 之 紀 ; 別 嫌 疑, 明 是 非, 定 猶 豫 ; 善 善 惡 惡 賢 賢 賤 不 肖 ; 存 亡 國, 繼 絕 世, 補 敝 起 廢, 王 道 之 大 者 也 撥 亂 世 反 之 正, 莫 近 於 春 秋 故 有 國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 秋 為 人 臣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 秋, 故 春 秋 者, 禮 義 之 大 宗 也 可 見 太 史 公 及 其 父 司 馬 談 所 理 解 的 五 百 年 大 運 勢 的 嬗 遞 是 : 周 公 制 禮 作 樂 孔 子 作 春 秋 及 太 史 公 所 欲 著 述 之 史 書, 他 們 不 僅 是 表 面 上 繼 承 孔 子 作 史 之 傳 統, 更 重 要 的 是 文 化 道 統 之 傳 承 也 因 這 深 沉 的 使 命 感, 使 太 史 公 縱 遭 李 陵 事 件, 忍 辱 苟 活 7, 亦 未 中 挫 其 志, 只 為 成 就 此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的 史 學 巨 作 5 6 7 漢 司 馬 遷 史 記 卷 一 百 三 十 太 史 公 自 序,( 詳 見 凌 稚 隆 輯 校 李 光 緒 增 補 有 井 範 平 補 標 史 記 評 林 卷 之 一 五 帝 本 紀, 台 北 : 地 球 出 版 社, 民 國 81 年 3 月 第 一 版, 頁 2865 ~2866 以 下 兩 段 引 文 同 此, 不 再 重 複 註 釋 孔 子 為 司 馬 遷 心 中 非 常 仰 慕 的 對 象, 在 范 文 芳 司 馬 遷 的 創 作 意 識 與 寫 作 技 巧 第 二 章 天 才 的 成 長 三 他 對 先 賢 極 為 仰 慕 中 說 : 司 馬 遷 所 愛 的 人 物 很 多 而 真 正 影 響 他 一 生 的 人 物, 大 概 可 以 孔 子 屈 原 為 代 表 若 將 兩 人 再 做 分 類, 可 以 說 孔 子 是 他 理 智 世 界 的 仰 慕 者, 屈 原 是 他 情 感 世 界 的 追 隨 者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 民 國 76 年 5 月 初 版, 頁 55 此 外, 在 史 記 卷 四 十 七 孔 子 世 家, 太 史 公 曰 : 詩 有 之, 高 山 仰 止, 景 行 行 止 雖 不 能 至, 然 心 嚮 往 之 余 讀 孔 氏 書, 想 見 其 為 人 適 魯, 觀 仲 尼 廟 堂 車 服 禮 器, 諸 生 以 時 習 禮 其 家, 余 祇 回 留 之, 不 能 去 云 孔 子 布 衣 傳 十 餘 世, 學 者 宗 之 自 天 子 王 侯, 中 國 言 六 藝 者, 折 中 於 夫 子, 可 謂 至 聖 矣! 這 一 段 話 已 清 楚 而 深 刻 地 將 太 史 公 仰 慕 孔 子 之 情 道 出 了 前 揭 書, 頁 1541 司 馬 遷 因 李 陵 之 禍, 發 憤 著 書, 故 歷 來 對 於 史 記 一 書 之 創 作 動 機 亦 有 謗 書 之 說, 關 於 此 點 在 陳 桐 生 中 國 史 官 文 化 與 史 記 第 八 章 謗 書 說 辯, 論 之 頗 詳, 此 處 不 再 贅 述 詳 見 前 揭 書, 頁 285~308 43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史 記 百 三 十 篇 而 首 黃 帝, 太 史 公 自 言 : 罔 羅 天 下 放 失 舊 聞, 王 迹 所 興, 原 始 察 終, 見 盛 觀 衰, 論 考 之 行 事, 略 推 三 代, 錄 秦 漢, 上 記 軒 轅, 下 至 於 茲, 著 十 二 本 紀 8 太 史 公 把 孔 子 以 來, 敘 歷 史 斷 自 堯 舜 的 儒 家 傳 統 史 學, 更 上 溯 自 五 帝, 使 蒼 茫 古 史 有 了 一 個 系 統, 把 三 代 天 子 西 周 諸 侯 及 四 方 民 族 都 歸 本 於 黃 帝 9, 幾 乎 確 定 了 黃 帝 為 中 華 民 族 始 祖 的 地 位 及 至 今 日, 我 們 仍 以 炎 黃 子 孫 自 居, 豈 非 受 太 史 公 之 影 響! 然 而, 太 史 公 何 以 立 黃 帝 於 五 帝 之 首? 10 且 本 紀 所 述 黃 帝 形 象 與 封 禪 書 中 所 見 不 同, 前 者 所 見 為 歷 史 的 黃 帝, 後 者 所 見 為 神 仙 的 黃 帝 11, 一 書 而 有 二 說, 如 此 安 排, 是 否 寓 涵 作 史 深 意? 緣 此, 筆 者 不 揣 翦 陋, 取 以 為 題 文 中 首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所 見 黃 帝 形 象, 再 將 之 與 先 秦 載 籍 所 見 作 比 較, 並 據 之 以 論 史 記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深 意, 最 後 由 五 帝 本 紀 贊 語 述 太 史 公 作 史 之 法, 因 成 茲 篇 貳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中 的 黃 帝 形 象 太 史 公 自 序 言 : 略 推 三 代, 錄 秦 漢, 上 記 軒 轅, 下 至 於 茲, 著 十 二 本 紀, 既 科 條 之 矣 意 指 : 從 黃 帝 到 漢 武 帝, 科 分 條 列, 舉 其 大 綱 所 謂 本 紀, 據 司 馬 貞 史 記 索 隱 之 言 為 : 紀 者, 記 也, 本 其 事 而 記 之, 故 曰 本 紀 又 紀, 理 也, 絲 縷 有 紀, 而 帝 8 9 10 11 此 處 所 述 亦 見 於 司 馬 遷 報 任 少 卿 書, 惟 文 句 略 有 不 同 : 網 羅 天 下 放 失 舊 聞, 略 考 其 事, 綜 其 終 始, 稽 其 成 敗 興 壞 之 紀, 上 計 軒 轅, 下 至 于 茲, 凡 百 三 十 篇, 亦 欲 以 窮 究 天 地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詳 見 梁 蕭 統 增 補 六 臣 注 文 選, 前 揭 書, 頁 769 顧 頡 剛 中 國 上 古 史 研 究 講 義 二 四 史 記 依 史 記 之 說, 把 各 族 祖 先 皆 歸 之 於 黃 帝 之 後 152 裔 台 北 : 洪 葉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4 年 10 月, 頁 太 史 公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亦 有 學 者 持 不 同 之 看 法, 如 : 東 漢. 張 衡 即 認 為 : 易 稱 宓 戲 氏 王 天 下, 宓 戲 氏 沒, 神 農 氏 作, 神 農 氏 沒, 黃 帝 堯 舜 氏 作 史 遷 獨 載 五 帝, 不 記 三 皇, 今 宜 幷 錄 詳 見 後 漢. 范 曄 新 校 後 漢 書 注 卷 五 十 九 張 衡 列 傳 第 四 十 九 台 北 : 世 界 書 局, 民 國 70 年 11 月 4 版, 頁 1940 周 先 民 司 馬 遷 的 史 傳 文 學 世 界 第 一 章 : 盡 善 盡 美 的 理 想 帝 王 開 宗 明 義 的 五 帝 本 紀. 一 自 黃 帝 始 的 必 然 性 一 節 中 有 詳 盡 之 論 述,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民 國 84 年 10 月 初 版, 頁 50-55 詳 見 阮 芝 生 三 司 馬 與 漢 武 帝 封 禪 一 文 之 五 史 記 封 禪 書 與 五 帝 本 紀 中 的 黃 帝, 台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20 期, 頁 336 44

王 書 稱 紀 者, 言 為 後 世 綱 紀 也 12 張 守 節 史 記 正 義 引 裴 松 之 史 目 云 : 天 子 稱 本 紀, 諸 侯 稱 世 家 本 者, 繫 其 本 系, 故 曰 本 ; 紀 者, 理 也, 統 理 眾 事, 繫 之 年 月, 名 之 曰 紀 劉 知 幾 撰 浦 起 龍 釋 史 通 通 釋 卷 二 本 紀 第 四 則 解 為 : 蓋 紀 者, 綱 紀 庶 品, 網 羅 萬 物 考 篇 目 之 大 者, 其 莫 過 於 此 乎? 及 司 馬 遷 之 著 史 記 也, 又 列 天 子 行 事, 以 本 紀 名 篇 蓋 紀 之 為 體, 猶 春 秋 之 經, 繫 日 月 以 成 歲 時, 書 君 上 以 顯 國 統 13 可 知, 本 紀 之 寫 作 是 以 帝 王 為 中 心, 依 年 月 記 載 有 關 國 家 之 大 事, 進 而 條 理 出 歷 史 事 件 的 綱 領 孔 子 刪 書 斷 自 唐 虞, 加 上 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人 們 很 自 然 地 就 接 受 以 唐 虞 為 信 史 的 開 端 的 說 法 但 仔 細 思 量 斷 自 二 字, 則 其 前 必 有 記 述 者, 孔 子 為 了 宣 揚 其 法 堯 舜 的 理 念, 因 之 斷 自 唐 虞 14 今 觀 尚 書 敘 堯 舜 之 治, 已 具 國 家 規 模, 且 典 章 制 度 完 善 足 為 後 世 依 循 依 邏 輯 推 論, 其 必 有 所 本, 後 出 轉 精, 方 合 情 理 ; 況 且 在 先 秦 載 籍 中 不 乏 記 載 黃 帝 事 蹟 之 資 料, 故 此, 太 史 公 記 史 溯 至 黃 帝, 自 有 其 根 據 惟 其 既 推 崇 孔 子 之 學, 卻 不 承 其 舊 說, 其 中 意 涵, 自 應 深 究 以 下 先 論 黃 帝 形 象 一 黃 帝 的 形 象 炎 黃 子 孫 是 我 們 共 同 的 文 化 記 憶, 炎 帝 黃 帝 都 是 戰 國 時 期 才 出 現 的 詞 彙, 他 們 都 是 神 話 人 物, 也 是 神 話 歷 史 化 的 典 型 例 子 炎 黃 一 詞 連 用, 直 到 國 語 周 語 下 稱 鲧 禹 共 工 四 伯 杞 鄫 申 呂 齊 許 等 皆 炎 黃 之 後 也 15, 才 第 一 次 出 現, 才 有 炎 黃 子 孫 之 概 念 論 始 祖, 12 詳 見 凌 稚 隆 輯 校 李 光 緒 增 補 有 井 範 平 補 標 史 記 評 林 卷 之 ㄧ 五 帝 本 紀, 前 揭 書, 頁 7 下 段 引 述 唐 張 守 節 之 說 同 此 13 唐 劉 知 幾 撰 清 浦 起 龍 釋 清 蔡 焯 舉 例 舉 要 史 通 通 釋 卷 二 本 紀 第 四, 前 揭 書, 頁 17~18 14 孔 子 刪 書 斷 自 堯 舜, 除 為 宣 揚 政 治 理 念, 亦 因 文 獻 所 見 之 故 論 語 八 佾 第 三 子 曰 : 夏 禮, 吾 能 言 之, 杞 不 足 徵 也 ; 殷 禮, 吾 能 言 之, 宋 不 足 徵 也 ; 文 獻 不 足 故 也 足, 則 吾 能 徵 之 矣 詳 見 新 譯 四 書 讀 本,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民 國 72 年 9 月 修 訂 8 版, 頁 71 15 詳 見 左 丘 明 原 著 黃 永 堂 譯 注 國 語 周 語 下, 台 北 : 台 灣 古 籍 出 版 有 限 公 司,2007 年 6 月 初 版, 頁 134-138 45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若 據 國 語. 晉 語 四 之 說 16, 則 黃 帝 炎 帝 皆 為 少 典 之 子, 因 之, 中 華 民 族 當 為 少 典 子 孫, 但 少 典 事 蹟 渺 茫, 黃 帝 之 說 卻 有 典 籍 可 循, 史 公 遂 以 黃 帝 為 17 民 族 之 共 祖 因 此, 五 帝 本 紀 開 首 即 言 : 黃 帝 者, 少 典 之 子, 姓 公 孫, 名 曰 軒 轅, 生 而 神 靈, 弱 而 能 言, 幼 而 徇 齊, 長 而 敦 敏, 成 而 聰 明 文 後 又 敘 : 黃 帝 崩, 葬 橋 山, 其 孫 昌 意 之 子 高 陽 立, 是 為 帝 顓 頊 也 已 清 楚 地 說 明 了 黃 帝 天 賦 神 靈 長 而 聰 明, 是 個 有 生 有 死 的 人 18 自 孔 子 作 春 秋 以 來, 史 家 之 人 文 意 識 逐 漸 抬 頭, 太 史 公 承 此 精 神, 進 一 步 以 人 16 詳 見 左 丘 明 原 著 黃 永 堂 譯 注 國 語. 晉 語 四 : 昔 少 典 娶 於 有 蟜 氏, 生 黃 帝 炎 帝, 前 揭 書, 頁 482 此 段 說 法 參 考 鍾 宗 憲 黃 帝 形 象 與 黃 帝 學 說 的 窺 測 - 兼 以 反 省 黃 帝 四 經 的 若 干 問 題, 輔 仁 學 誌 人 文 藝 術 之 部 第 32 期, 頁 18-19 關 於 黃 帝 命 名 之 因, 眾 說 紛 紜, 略 舉 數 家 如 下 : (1) 唐 司 馬 貞 索 隱 : 有 土 德 之 瑞, 土 色 黃, 故 稱 黃 帝, 詳 見 史 記 評 林 卷 之 一 五 帝 本 紀, 前 揭 書, 頁 8 (2) 姜 蘊 剛 黃 帝 及 其 時 代 一 文 : 黃 帝 之 所 以 名 為 黃 帝 者, 當 因 沿 黃 河 而 來 所 得 名, 黃 河 乃 由 於 其 水 之 黃 濁 的 緣 故 東 方 雜 誌 第 42 卷 第 3 號, 頁 40 (3) 錢 穆 黃 帝 第 二 章 黃 帝 的 故 事 第 一 節 黃 帝 和 炎 帝 : 古 史 上 對 於 黃 帝 的 稱 謂, 種 種 不 一 他 的 帝 號, 又 叫 皇 帝, 又 叫 黃 精 之 君, 又 叫 中 央 之 帝 他 的 姓 氏, 因 為 居 軒 轅 之 丘, 稱 軒 轅 氏 因 為 他 是 有 熊 國 君, 稱 有 熊 氏 長 於 姬 水, 所 以 姓 姬 他 是 少 典 國 君 的 子 孫, 又 姓 公 孫 他 是 有 熊 國 君, 有 熊 是 後 來 的 河 南 省 新 鄭 縣, 縣 西 北 有 軒 轅 丘, 又 有 黃 水, 水 經 注 說 : 黃 水 出 太 山 南 黃 泉, 至 鄭 城 東 北 與 黃 溝 合 黃 帝 的 名 稱 或 者 和 黃 水 黃 溝 有 闗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民 國 76 年 4 月 臺 三 版, 頁 5~6 (4) 何 光 岳 炎 黃 源 流 史 認 為 : 黃 帝 族 部 落 居 黃 土 高 原, 見 黃 土 黃 水, 為 其 土 生 土 長 之 地, 因 而 推 崇 黃 色, 遂 命 其 祖 名 黃 帝 詳 見 該 書 第 三 十 六 章 黃 帝 軒 轅 氏 的 來 源 和 變 遷. 第 一 節 黃 帝 的 起 源. 第 二 節 黃 帝 軒 轅 氏 的 名 義, 南 昌 : 江 西 教 育 出 版 社,1992 年 4 月 第 1 版, 頁 507~515 (5) 王 仲 孚 試 論 黃 帝 傳 說 中 的 幾 個 問 題 二 黃 帝 名 稱 的 由 來 : 黃 帝 一 詞, 筆 者 ( 王 仲 孚 ) 較 傾 向 它 是 後 起 的 名 稱, 而 不 是 當 時 的 先 稱, 大 約 先 秦 時 代 五 行 思 想 興 起, 五 行 家 把 遠 古 時 代 重 要 帝 王 依 據 五 行 的 方 位, 做 為 五 方 帝 或 五 色 帝, 黃 帝 為 華 夏 集 團 的 領 袖, 列 為 中 央 之 帝, 故 稱 黃 帝 所 以 唐 代 司 馬 貞 說 : 有 土 德 之 瑞, 土 色 黃, 故 稱 黃 帝 是 值 得 重 視 的 一 種 說 法 此 文 見 於 漢 學 研 究 中 心 施 合 鄭 民 俗 基 金 會 主 辦 之 中 國 神 話 與 傳 說 學 術 研 討 會, 民 國 84 年 4 月 21~23 日, 頁 4 至 於 軒 轅 之 命 名 由 來, 亦 有 數 說 : (1) 唐 司 馬 貞 索 隱 引 皇 甫 謐 之 言 : 黃 帝 生 於 壽 丘, 長 於 姬 水, 因 以 為 姓, 居 軒 轅 之 丘, 因 以 為 名, 又 以 為 號, 是 本 姓 公 孫, 長 居 姬 水, 因 改 姓 姬, 前 揭 書, 頁 9 (2) 東 漢 班 固 漢 書 卷 二 十 古 今 人 表 第 八 : 上 上 聖 人 - 黃 帝 軒 轅 氏 下, 顏 師 古 注 引 張 晏 之 說 : 作 軒 冕 之 服, 故 謂 之 軒 轅 台 北 : 鼎 文 書 局, 民 國 80 年 9 月 7 版, 頁 867 (3) 宋. 李 昉 等 著 太 平 御 覽 卷 七 百 七 十 二 車 部 一. 敘 車 上 引 釋 名 : 黃 帝 造 車, 故 號 軒 轅 氏 台 北 : 大 化 書 局, 民 國 66 年 5 月 出 版, 頁 3421 17 18 46

為 本 位, 思 考 歷 史 發 展 之 規 律, 遂 創 紀 傳 體 之 寫 作 體 例 在 寫 作 五 帝 本 紀 時, 黃 帝 顓 頊 帝 嚳 唐 堯 虞 舜 都 是 有 生 有 死 之 人 至 於 中 國 傳 說 中 之 聖 王, 除 了 五 帝 之 外, 尚 有 三 皇, 據 司 馬 貞 所 補 三 皇 本 紀 : 庖 犧 氏 蛇 身 人 首 女 媧 氏 蛇 身 人 首 神 農 氏 人 身 牛 首 19, 其 形 體 異 於 常 人, 皆 為 半 神 半 人 之 形 象, 太 史 公 不 取 之 為 歷 史 人 物, 其 因 即 在 太 史 公 之 史 觀 是 從 人 的 角 度 思 維 歷 史 之 進 程, 而 非 從 神 的 角 度 至 於 黃 帝 之 性 格, 則 可 用 以 德 服 人 無 私 奉 獻 涵 括 之 20, 今 觀 史 記 所 敘 黃 帝 之 動 兵 戈, 皆 為 拯 百 姓 於 水 火 之 中, 因 之 修 德 振 兵 以 達 撫 萬 民 之 目 的 ( 詳 下 節 : 黃 帝 之 武 功 ) 其 中 修 德 二 字 正 寫 黃 帝 以 德 服 人 之 特 質, 且 振 兵 之 目 的 在 撫 萬 民, 此 為 天 下 生 靈 之 義 戰 也 此 外, 舉 賢 治 民, 教 導 人 民 播 種 五 穀, 改 善 生 活, 觀 其 一 生, 為 平 天 下 而 披 山 通 道 未 嘗 寧 居, 為 教 化 萬 民 而 勤 勞 心 力 耳 目, 節 用 水 火 財 物, 凡 此 皆 見 其 無 私 奉 獻 之 性 格 太 史 公 敘 黃 帝 形 象, 不 僅 褪 去 神 話 色 彩, 更 為 後 世 帝 王 德 行 立 下 典 範 二 黃 帝 的 事 功 ( 一 ) 武 功 太 史 公 五 帝 本 紀 著 意 記 載 黃 帝 之 武 功 : 軒 轅 之 時, 神 農 氏 世 衰, 諸 侯 相 侵 伐, 暴 虐 百 姓, 而 神 農 氏 弗 能 征 於 是 軒 轅 乃 習 用 干 戈, 征 不 享, 諸 侯 咸 來 賓 從, 而 蚩 尤 最 為 暴, 莫 能 伐 炎 帝 欲 侵 陵 諸 侯, 諸 侯 咸 歸 軒 轅, 軒 轅 乃 修 德 振 兵, 治 五 氣, 藝 五 種, 撫 萬 民, 度 四 方, 教 熊 羆 貔 貅 貙 虎, 以 與 炎 帝 戰 於 阪 泉 之 野, 三 戰, 然 後 得 其 志 蚩 尤 作 亂, 不 用 帝 命, 於 是 黃 帝 乃 徵 師 諸 侯, 與 蚩 尤 戰 於 涿 鹿 之 野, 遂 禽 殺 蚩 尤, 而 諸 侯 咸 尊 軒 轅 為 天 子, 代 神 農 氏 是 為 黃 帝 天 下 有 不 順 者, 黃 帝 從 而 征 之, 平 者 去 之, 披 山 通 道, 未 嘗 寧 居, 東 至 於 海, 登 丸 山 及 岱 宗, 西 至 於 空 桐, 登 雞 頭, 南 至 於 江, 登 熊 湘, 北 逐 葷 粥, 合 符 釜 山, 而 邑 於 涿 鹿 之 阿, 遷 徙 往 來 無 常 處, 以 師 兵 為 營 衛, 官 名 皆 以 雲 命, 為 雲 師 ; 置 左 右 大 監, 監 於 萬 國, 萬 國 和, 而 鬼 神 山 川 封 禪 與 為 多 焉 戰 爭 為 禍 甚 於 水 火, 故 古 來 皆 以 兵 器 為 不 祥 今 觀 史 記 先 敘 諸 侯 相 19 20 唐 司 馬 貞 三 皇 本 紀, 見 史 記 評 林 首 卷, 前 揭 書, 頁 2~3 此 處 參 考 周 先 民 司 馬 遷 的 史 傳 文 學 世 界 第 一 章 : 盡 善 盡 美 的 理 想 帝 王 開 宗 明 義 的 五 帝 本 紀. 三 盡 善 盡 美 的 理 想 帝 王 一 節 所 述, 前 揭 書, 頁 58-64 47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侵 伐, 暴 虐 百 姓, 且 神 農 氏 弗 能 征 21, 才 有 黃 帝 之 征 不 享 ; 又 敘 炎 帝 欲 侵 陵 諸 侯, 黃 帝 乃 修 德 振 兵 撫 萬 民 此 處 炎 帝 欲 侵 陵 諸 侯 之 炎 帝 應 指 蚩 尤 22 黃 帝 打 敗 蚩 尤, 代 神 農 氏 為 天 子 當 時 各 部 落 的 共 主 ; 又 討 伐 四 方 不 順 之 國, 於 天 下 平 定 後, 巡 行 四 方, 其 疆 域 遼 闊, 東 到 海, 西 到 空 桐 ( 今 甘 肅 省 平 涼 縣 ), 南 到 長 江 ( 湖 南 省 之 湘 山 熊 山 ), 北 到 山 西 南 部, 甚 至 趕 走 覬 覦 南 方 的 匈 奴 ; 為 了 維 持 和 平, 又 常 在 釜 山 ( 今 河 南 省 闗 鄉 縣 ) 朝 會 諸 侯, 置 左 右 大 監, 監 臨 萬 國, 以 防 諸 侯 貳 心 文 中 已 可 見 政 治 制 度 的 萌 芽 及 疆 域 的 確 定, 為 中 華 民 族 日 後 的 發 展 奠 下 基 礎, 太 史 公 故 特 書 之 如 前 所 述, 太 史 公 以 史 記 繼 承 孔 子 春 秋 弘 揚 王 道 之 傳 統 自 我 期 許, 因 之, 在 史 記 中 亦 以 王 道 精 神 考 察 君 王 之 作 為, 其 述 黃 帝 修 德 振 兵, 雖 善 戰, 卻 不 戀 戰, 凡 不 順 者, 平 則 去 之, 自 可 達 萬 國 和 之 境 界 太 史 公 認 為 推 行 德 政 才 是 國 家 興 衰 之 關 鍵, 正 如 太 史 公 自 序 中 述 其 作 禮 書 之 因 : 維 三 代 之 禮, 所 損 益 各 殊 務, 然 要 以 近 性 情, 通 王 道, 故 禮 因 人 質 為 之 節 文, 略 協 古 今 之 變 作 禮 書 第 一 近 性 情, 通 王 道 正 為 太 史 公 著 意 處, 因 此 敘 黃 帝 形 象 便 著 力 於 修 德 仁 民 之 事 蹟, 不 僅 立 帝 王 典 範, 更 對 時 政 寓 諷 刺 之 意 21 22 此 處 之 神 農 氏, 應 是 神 農 氏 之 後 代 按 : 唐 司 馬 貞 三 皇 本 紀 : 炎 帝 神 農 氏 神 農 納 奔 水 氏 之 女 曰 聽 詙 為 妃, 生 帝 哀, 哀 生 帝 克, 克 生 帝 榆 罔 凡 八 代 五 百 三 十 年, 而 軒 轅 氏 興 焉 詳 見 凌 稚 隆 輯 校 李 光 緒 增 補 有 井 範 平 補 標 史 記 評 林 三 皇 本 紀, 前 揭 書, 頁 3~4 此 處 炎 帝 應 是 蚩 尤 按 : 五 帝 本 紀 中 既 言 神 農 氏 弗 能 征, 又 稱 炎 帝 欲 侵 陵 諸 侯, 語 意 難 通, 則 炎 帝 神 農 非 同 一 人 明 矣 而 蚩 尤 為 炎 帝 之 後 裔, 故 亦 可 稱 炎 帝 晉. 孔 鼂 逸 周 書 卷 第 八 史 記 解 第 六 十 一 引 嘗 麥 解 : 蚩 尤 逐 赤 帝, 爭 于 涿 鹿 之 阿, 赤 帝 說 黃 帝 執 蚩 尤 殺 之 詳 見 叢 書 集 成 新 編 第 110 冊,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民 國 74 年 初 版, 頁 154 此 外, 古 籍 中 亦 有 稱 炎 帝 而 實 指 蚩 尤 者, 如 : 西 漢 劉 安 淮 南 子 卷 十 五 兵 略 : 黃 帝 嘗 與 炎 帝 戰 矣, 顓 頊 嘗 與 共 工 爭 矣, 故 黃 帝 戰 於 涿 鹿 之 野 炎 帝 為 火 災, 故 黃 帝 擒 之, 前 揭 書,1003~1005 西 漢 賈 誼 新 書 卷 第 一 益 壤 : 故 黃 帝 者, 炎 帝 之 兄 也 炎 帝 無 道, 黃 帝 伐 之 涿 鹿 之 野, 血 流 漂 杵, 誅 炎 帝 而 兼 其 地, 天 下 乃 治 台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影 印 四 庫 善 本 叢 書. 子 部 因 此, 史 記 會 注 考 證 : 夫 神 農 氏 既 不 能 征 諸 侯 矣, 又 安 能 侵 陵 諸 侯? 既 云 世 衰 矣, 又 何 待 三 戰, 然 後 得 志 乎? 且 前 文 言 衰 弱, 凡 兩 稱 神 農 氏, 皆 不 言 炎 帝 ; 後 文 言 征 戰, 凡 兩 稱 炎 帝, 皆 不 言 神 農 氏, 然 則 與 黃 帝 戰 者 自 炎 帝, 與 神 農 無 涉 也 其 後 又 云 : 諸 侯 尊 軒 轅 為 天 子, 代 神 農 氏, 又 不 言 炎 帝 ; 然 則 帝 於 黃 帝 之 前 者 神 農 氏, 與 炎 帝 無 涉 也 則 神 農 炎 帝 之 別, 可 知 矣 詳 見 瀧 川 龜 太 郎 史 記 會 注 考 證 卷 一 五 帝 本 紀 第 一, 台 北 : 唐 山 出 版 社,2007 年 9 月 初 版, 頁 20 48

( 二 ) 文 治 戰 爭 可 以 平 定 亂 事, 統 一 天 下, 但 一 個 國 家 要 能 長 治 久 安, 必 得 有 文 治 關 於 黃 帝 製 作 器 物 之 事 蹟, 在 易 繫 辭 傳 中 記 載 為 了 黃 帝 堯 舜 垂 衣 裳 治 天 下, 且 製 作 許 多 器 物 23, 為 中 國 古 代 文 明 奠 下 了 重 要 的 基 礎 太 史 公 記 黃 帝 : 萬 國 和, 而 鬼 神 山 川 封 禪 與 為 多 焉 獲 寶 鼎, 迎 日 推 筴, 舉 風 后 力 牧 常 先 大 鴻 以 治 民 順 天 地 之 紀, 幽 明 之 占, 死 生 之 說, 存 亡 之 難 時 播 百 穀 草 木, 淳 化 鳥 獸 蟲 蛾, 旁 羅 日 月 星 辰 水 波 土 石 金 玉, 勞 勤 心 力 耳 目, 節 用 水 火 材 物, 有 土 德 之 瑞, 故 號 黃 帝 黃 帝 和 萬 國, 行 封 禪 之 禮, 告 功 於 天 地 神 靈 又 舉 賢 治 民, 制 訂 曆 法, 推 測 日 月 星 辰 之 運 行, 以 知 節 候 之 變, 方 有 利 於 百 穀 之 播 種 及 鳥 獸 蟲 蛾 之 馴 養, 凡 此 皆 見 其 對 農 業 民 生 之 重 視 且 由 前 文 所 言 遷 徙 往 來 無 常 處, 到 此 處 播 百 穀 草 木, 也 可 看 出 上 古 時 代 由 游 牧 進 入 農 業 社 會 的 契 機 24 農 業 本 為 中 華 民 族 立 國 之 本, 太 史 公 此 處 書 之, 足 見 黃 帝 於 文 化 發 展 上 之 重 要 地 位 總 上 可 知, 太 史 公 筆 下 的 黃 帝, 是 一 個 生 而 神 靈 聰 明 的 人, 他 修 德 愛 民, 戰 勝 蚩 尤, 驅 逐 葷 粥, 使 得 生 民 得 以 安 居 樂 業 建 國 以 後, 又 開 疆 闢 土, 建 立 制 度, 訂 定 曆 法 重 視 農 業, 武 功 文 治 皆 有 可 稱 者 因 此, 太 史 公 綜 合 了 各 種 文 獻 載 籍 及 地 方 傳 說, 擇 其 言 尤 雅 者 而 作 了 有 系 統 的 論 述 立 黃 帝 於 五 帝 之 首, 幾 乎 確 定 了 黃 帝 為 中 華 民 族 始 祖 的 地 位, 五 帝 本 紀 所 記 黃 帝 協 和 萬 國 修 德 愛 民 化 育 天 下 之 事 蹟, 更 為 後 世 帝 王 立 下 不 朽 之 典 範 ; 班 固 漢 書. 23 易 繫 辭 : 黃 帝 堯 舜 垂 衣 裳 而 天 下 治, 蓋 取 諸 乾 坤 刳 木 為 舟, 剡 木 為 楫, 舟 楫 之 利, 以 濟 不 通, 致 遠 以 利 天 下, 蓋 取 諸 渙 服 牛 乘 馬, 引 重 致 遠 以 利 天 下, 蓋 取 諸 隨 重 門 擊 柝 以 待 暴 客, 蓋 取 諸 豫 斷 木 為 杵, 掘 地 為 臼, 臼 杵 之 利, 萬 民 以 濟, 蓋 取 諸 小 過 弦 木 為 弧, 剡 木 為 矢, 弧 矢 之 利, 以 威 天 下, 蓋 取 諸 睽 上 古 穴 居 而 野 處, 後 世 聖 人 易 之 以 宮 室, 上 棟 下 宇, 以 待 風 雨, 蓋 取 諸 大 壯 古 之 葬 者, 厚 衣 之 以 薪, 葬 之 中 野, 不 封 不 樹, 喪 期 无 數, 後 世 聖 人 易 之 以 棺 槨, 蓋 取 諸 大 過 上 古 結 繩 而 治, 後 世 聖 人 易 之 以 書 契, 百 官 以 治, 萬 民 以 察, 蓋 取 諸 夬 詳 見 十 三 經 注 疏 1 周 易 尚 書 卷 第 八 繫 辭 下, 台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民 國 68 年 6 月 5 版, 頁 167~168 晉 皇 甫 謐 帝 王 世 紀 云 : 蚩 尤 氏 叛, 不 用 帝 命, 黃 帝 於 是 修 德 撫 民, 始 垂 衣 裳 以 班 上 下, 刳 木 為 舟, 剡 木 為 橶, 舟 橶 之 利, 以 濟 不 通, 服 牛 乘 馬, 以 引 重 致 遠, 重 門 擊 柝, 以 待 暴 客, 斷 木 為 杵, 掘 地 為 臼, 臼 杵 之 用, 以 利 萬 人, 弦 木 為 弧, 剡 木 為 矢, 弧 矢 之 利, 以 威 天 下, 諸 侯 咸 叛 神 農 而 歸 之 黃 帝 於 是 乃 擾 馴 野 獸, 與 神 農 是 戰 於 阪 泉 之 野, 三 戰 而 克 之 詳 見 叢 書 集 成 新 編 第 110 冊, 前 揭 書, 頁 324 24 王 仲 孚 試 論 黃 帝 傳 說 中 的 幾 個 問 題 一 文 之 四 黃 帝 制 器 故 事 的 探 討 中 認 為 黃 帝 時 期 應 為 新 石 器 時 代, 其 言 : 筆 者 於 七 0 年 代 中, 著 有 黃 帝 制 器 傳 說 試 釋 一 文, 認 為 黃 帝 制 器 傳 說 頗 具 有 新 石 器 革 命 的 許 多 特 徵, 考 察 有 關 黃 帝 對 食 衣 住 行 四 類 發 明 內 容, 大 多 可 以 與 新 石 器 革 命 的 理 論 相 對 照, 所 以 黃 帝 時 代 一 時 出 現 許 多 發 明 的 傳 說, 應 有 其 史 實 為 之 素 地, 黃 帝 制 器 故 事, 反 映 了 黃 帝 時 代 應 為 中 國 遠 古 文 明 的 一 個 重 要 階 段 前 揭 文, 頁 10 49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古 今 人 表 將 黃 帝 列 於 上 上 聖 人 之 等 25, 亦 見 其 推 崇 之 意 参 史 記 與 神 話 及 先 秦 載 籍 所 見 之 黃 帝 形 象 比 較 黃 帝, 在 中 國 人 心 中 有 著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他 是 神? 是 人? 是 英 雄? 是 聖 王? 太 史 公 論 其 為 帝 王 典 範 已 述 於 前, 此 處 略 論 先 秦 載 籍 中 所 見 之 黃 帝 形 象, 並 與 史 記 所 述 作 一 比 較, 以 期 探 索 史 公 作 史 深 意 一 神 話 中 的 黃 帝 形 象 人 類 記 載 歷 史 的 形 成, 總 始 於 神 話, 又 衍 為 傳 說, 二 者 混 在 古 史 中 流 傳 下 來, 由 簡 樸 而 複 雜, 由 零 散 而 有 系 統, 由 神 性 而 漸 為 人 性, 由 神 話 而 漸 為 歷 史 事 件 如 袁 珂 在 中 國 神 話 傳 說 中 就 認 為 : 中 國 神 話 和 歷 史 這 兩 條 綫 互 相 平 行, 又 往 往 糾 纏 在 一 起, 神 話 可 以 轉 化 為 歷 史, 歷 史 也 可 以 轉 化 為 神 話 26 早 期 的 神 話 和 傳 說, 總 不 離 氏 族 部 落 敘 述 其 來 源 或 祖 先 的 神 靈 事 蹟, 黃 帝 神 話 亦 如 此, 以 下 論 之 ( 一 ) 黃 帝 形 象 及 世 系 黃 帝 的 神 話 及 事 蹟 在 山 海 經 中 有 極 多 之 記 載, 如 海 外 西 經 : 軒 轅 之 國, 在 此 窮 山 之 際, 其 不 壽 者 八 百 歲 在 女 子 國 北, 人 面 蛇 身, 尾 交 首 上 27 大 荒 東 經 : 東 海 之 渚 中, 有 神, 人 面 鳥 身, 珥 兩 黃 蛇, 踐 兩 黃 蛇, 名 曰 禺 虢 黃 帝 生 禺 虢, 禺 虢 生 禺 京, 禺 京 處 北 海, 禺 虢 處 東 海, 是 為 海 神 ( 頁 350) 25 26 27 詳 見 班 固 漢 書 卷 二 十 古 今 人 表 第 八 : 列 九 等 之 序, 究 極 經 傳, 繼 世 相 次, 總 備 古 今 之 略 要 云 遂 分 上 上 聖 人 上 中 仁 人 上 下 智 人 中 上 中 中 中 下 下 上 下 中 下 下 九 等 前 揭 書, 頁 861 詳 見 袁 珂 中 國 神 話 傳 說 導 論 篇 第 十 章 : 中 國 神 話 的 一 個 最 突 出 的 特 徵, 就 是 神 話 這 條 綫 和 歷 史 這 條 綫 互 相 平 行, 而 又 往 往 糾 纏 在 一 起, 攪 混 不 清 神 話 可 以 轉 化 為 歷 史, 即 天 上 的 諸 神 可 以 轉 化 為 人 間 的 聖 主 賢 臣, 如 皇 帝 ( 皇 天 上 帝 ) 轉 化 做 黃 帝 歷 史 是 否 也 可 能 因 人 民 世 代 的 口 耳 相 傳 而 轉 化 為 神 話, 即 人 間 的 聖 主 賢 臣, 是 否 也 可 能 神 話 化 而 為 天 上 諸 神 呢? 歷 史 人 物 轉 化 作 神 話 人 物, 是 完 全 有 可 能 的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 民 國 76 年 9 月, 頁 77~78 詳 見 袁 注 山 海 經 校 注,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 民 國 71 年 8 月 出 版, 頁 221 此 節 引 文 同 出 袁 注 山 海 經 校 注, 僅 於 引 文 之 後 加 註 頁 數, 以 省 註 釋 篇 幅, 謹 此 說 明 50

西 山 經 西 次 三 經 : 峚 山, 其 中 多 白 玉, 是 有 玉 膏, 其 原 沸 沸 湯 湯, 黃 帝 是 食 是 饗 是 生 玄 玉, 玉 膏 所 出, 以 灌 丹 木, 丹 木 五 歲, 五 色 乃 清, 五 味 乃 馨 黃 帝 乃 取 峚 山 之 玉 榮, 而 投 之 鍾 山 之 陽 瑾 瑜 之 玉 為 良, 堅 粟 精 密, 濁 黑 而 有 光, 五 色 發 作, 以 和 柔 剛 天 地 鬼 神, 是 食 是 饗, 君 子 服 之, 以 禦 不 祥 ( 頁 41) 海 內 經 : 黃 帝 妻 雷 祖, 生 昌 意, 昌 意 降 處 若 水, 生 韓 流 韓 流 擢 首 謹 耳 人 面 豕 喙 麟 身 渠 股 豚 止, 取 淖 子 曰 阿 女, 生 顓 頊 ( 頁 442) 大 荒 北 經 : 黃 帝 生 苗 龍, 苗 龍 生 融 吾, 融 吾 生 弄 明, 弄 明 生 白 犬, 白 犬 有 牝 牡, 是 為 犬 戎, 肉 食 有 神, 人 面 獸 身, 名 曰 犬 戎 ( 頁 434 436) 海 內 經 : 黃 帝 生 駱 明, 駱 明 生 白 馬, 白 馬 是 為 鲧 洪 水 滔 天, 鲧 竊 帝 之 息 壤 以 喑 洪 水, 不 待 帝 命 帝 令 祝 融 殺 鲧 於 羽 郊, 鲧 腹 生 禹 ( 頁 465 472) 大 荒 西 經 : 黃 帝 之 孫 曰 始 均, 始 均 生 北 狄 ( 頁 395) 總 上 可 見 山 海 經 中 描 述 了 黃 帝 的 形 象 為 : 人 面 蛇 身 尾 交 首 上 以 玉 為 食 且 年 壽 極 長, 其 子 孫 亦 為 半 人 半 神 之 形 象, 如 禺 虢 人 面 鳥 身 韓 流 人 面 麟 身 犬 戎 人 面 獸 身 等 因 黃 帝 為 當 時 的 統 治 者, 故 多 敘 其 世 譜, 以 見 子 孫 浩 繁, 勢 力 盛 大 此 外, 太 平 御 覽 卷 七 九 引 尸 子 亦 有 黃 帝 形 象 之 描 寫 : 子 貢 曰 : 古 者 黃 帝 四 面, 信 乎? 孔 子 曰 : 黃 帝 取 合 己 者 四 人, 使 51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至 四 方, 不 計 而 耦, 不 約 而 成, 此 之 謂 四 面 28 此 處 所 謂 黃 帝 四 面, 應 為 先 民 對 黃 帝 形 象 之 傳 說, 然 而 孔 子 欲 推 行 其 王 道 思 想 遂 將 之 解 作 取 合 己 者 四 人, 使 至 四 方, 此 正 是 神 話 人 物 歷 史 化 之 痕 跡 ( 二 ) 黃 帝 之 事 功 太 平 御 覽 卷 七 九 引 蔣 子 萬 機 論 : 黃 帝 之 初, 養 性 愛 民, 不 好 戰 伐, 而 四 帝 各 以 方 色 稱 號, 交 共 謀 之, 邊 城 日 驚, 介 冑 不 釋 黃 帝 歎 曰 : 夫 君 危 于 上, 民 不 安 于 下, 主 失 於 國, 其 臣 再 嫁, 厥 病 之 由, 非 養 寇 耶? 今 處 民 萌 之 上, 而 四 盜 亢 衡, 遞 震 于 師 於 是 遂 即 營 壘 以 滅 四 帝 29 張 君 房 纂 輯 雲 笈 七 籤 卷 一 百 軒 轅 本 紀 : 帝 巡 狩 東 至 海, 登 桓 山, 於 海 濱 得 白 澤 神 獸, 能 言, 達 於 萬 物 之 情 因 問 天 下 鬼 神 之 事, 自 古 精 氣 為 物 遊 魂 為 變 者, 凡 萬 一 千 五 百 二 十 種, 白 澤 言 之, 帝 令 以 圖 寫 之, 以 示 天 下, 帝 乃 作 祝 邪 之 文 以 祝 之 30 時 有 馬 師 皇 善 醫 馬, 有 神 通 之 妙 思 有 龍 下 於 庭, 伏 地 張 口 閉 目, 師 皇 視 之 曰 : 此 龍 有 病 求 我 醫 也 師 皇 乃 引 針 於 龍 口 上 下, 以 牛 乳 煎 甘 草 灌 之 龍 病 癒, 師 皇 乘 此 龍 仙 去 黃 帝 聞 之, 自 擇 日 卜 運, 還 宅 升 仙 之 日, 得 戊 午, 果 有 龍 來 垂 胡 髯 下 迎, 黃 帝 乃 乘 龍 與 友 人 無 為 子 及 臣 僚 等 從 上, 七 十 二 人 同 去 此 處 所 述, 前 者 大 抵 說 明 黃 帝 養 性 愛 民, 不 好 戰 伐 之 性 格, 因 邊 城 不 寧, 生 民 塗 炭, 乃 興 義 戰 至 於 雲 笈 七 籤 則 帶 著 濃 厚 的 神 話 色 彩, 黃 帝 平 定 天 下, 尋 真 訪 道, 終 得 乘 龍 昇 天, 已 接 近 道 教 修 道 人 之 性 格 了 ( 三 ) 黃 帝 與 蚩 尤 之 戰 爭 至 於 黃 帝 與 蚩 尤 的 戰 爭, 更 為 神 話 中 的 精 彩 情 節, 如 山 海 經 大 荒 北 經 吳 任 臣 注 引 廣 成 子 傳 : 28 29 30 詳 見 宋. 李 昉 等 著 太 平 御 覽 卷 七 九 引 尸 子, 前 揭 書, 頁 369 詳 見 宋. 李 昉 等 著 太 平 御 覽 卷 第 七 十 九 皇 王 部 四. 黃 帝 軒 轅 氏 引 蔣 子 萬 機 論, 前 揭 書, 頁 369 詳 見 宋. 張 君 房 纂 輯 蔣 力 生 等 校 注 雲 笈 七 籤 卷 一 百 軒 轅 本 紀, 北 京 : 華 夏 出 版 社, 1996 年 8 月 北 京 第 一 版, 頁 611 下 段 引 文, 見 頁 613 52

蚩 尤 銅 頭 啖 石, 飛 空 走 險 ( 黃 帝 ) 以 馗 牛 皮 為 鼓, 九 擊 而 止 之, 尤 不 能 飛 走, 遂 殺 之 31 徐 堅 初 學 紀 卷 九 引 歸 藏 啟 筮 : 蚩 尤 出 自 羊 水, 八 肱 八 趾 疏 首, 登 九 淖 以 伐 空 桑, 黃 帝 殺 之 於 青 丘 32 山 海 經 大 荒 北 經 : 蚩 尤 作 兵 伐 黃 帝, 黃 帝 乃 命 應 龍 攻 之 冀 州 之 野 應 龍 蓄 水, 蚩 尤 請 風 伯 雨 師, 縱 大 風 雨 黃 帝 乃 下 天 女 曰 魃, 雨 止, 遂 殺 蚩 尤 ( 頁 430) 太 平 御 覽 卷 一 五 引 志 林 : 黃 帝 與 蚩 尤 戰 於 涿 鹿 之 野, 蚩 尤 作 大 霧 彌 三 日, 軍 人 皆 惑, 黃 帝 乃 令 風 后 法 斗 機 作 指 南 車, 以 別 四 方, 遂 擒 蚩 尤 33 同 書 卷 十 五 引 黃 帝 玄 女 戰 法 : 黃 帝 與 蚩 尤 九 戰 九 不 勝, 黃 帝 歸 於 太 山, 三 日 三 夜, 霧 冥 有 一 婦 人, 人 首 鳥 形, 黃 帝 稽 首 再 拜, 伏 不 敢 起 婦 人 曰 : 吾 玄 女 也, 子 欲 何 問? 黃 帝 曰 : 小 子 欲 萬 戰 萬 勝 遂 得 戰 法 焉 34 卷 七 九 引 龍 魚 河 圖 : 黃 帝 攝 政 前, 有 蚩 尤 兄 弟 八 十 一 人, 並 獸 身 人 語, 銅 頭 鐵 額, 食 沙 石 子, 造 立 兵 杖 刀 戟 大 弩, 威 振 天 下, 誅 殺 無 道, 不 仁 不 慈 萬 民 欲 令 黃 帝 行 天 子 事, 黃 帝 仁 義, 不 能 禁 止 蚩 尤, 遂 不 敵 乃 仰 天 而 歎, 天 遣 玄 女 下 授 黃 帝 兵 信 神 符, 制 伏 蚩 尤, 以 制 八 方 蚩 尤 沒 後, 天 下 復 擾 亂 不 寧, 黃 帝 遂 畫 蚩 尤 形 象, 以 威 天 下, 天 下 咸 謂 蚩 尤 不 死, 八 方 萬 邦 皆 為 殄 伏 35 31 32 33 34 35 詳 見 古 神 話 選 釋, 台 北 : 長 安 出 版 社, 民 國 71 年 3 月 出 版, 頁 129 詳 見 唐. 徐 堅 初 學 紀 卷 第 九 帝 王 部 引 歸 藏 啟 筮, 台 北 : 鼎 文 書 局, 民 國 65 年 10 月 再 版, 頁 205 詳 見 宋. 李 昉 等 著 太 平 御 覽 卷 第 十 五 天 部 十 五. 霧 引 志 林, 前 揭 書, 頁 78 詳 見 宋. 李 昉 等 著 太 平 御 覽 卷 第 十 五 天 部 十 五. 霧 引 黃 帝 玄 女 戰 法, 前 揭 書, 頁 78 詳 見 宋. 李 昉 等 著 太 平 御 覽 卷 第 七 十 九 皇 王 部 四. 黃 帝 軒 轅 氏 引 龍 魚 河 圖, 前 53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神 話 把 黃 帝 與 蚩 尤 這 一 場 戰 爭 描 繪 得 驚 天 動 地, 雙 方 陣 營 都 請 了 天 兵 天 將 助 陣 蚩 尤 形 象 凶 暴, 銅 頭 鐵 額, 獸 身 人 語, 食 沙 石, 因 其 善 製 武 器, 且 率 魑 魅 與 戰, 使 得 這 場 涿 鹿 之 戰, 黃 帝 打 得 十 分 艱 辛, 最 後 幸 得 天 女 魃 及 玄 女 之 相 助, 方 能 戰 勝 強 敵 蚩 尤 黃 帝 蚩 尤 之 戰, 也 可 視 為 原 始 社 會 部 落 與 部 落 間 之 戰 爭, 如 傅 錫 壬 即 認 為 : 黃 帝 與 蚩 尤 之 戰, 只 是 社 會 型 態 從 遊 牧 民 族 變 為 農 耕 民 族 過 程 中 的 一 種 必 然 衝 突 36 因 此, 若 從 神 話 的 角 度 而 言, 黃 帝 與 蚩 尤, 皆 可 視 之 為 神 ; 若 從 傳 說 的 角 度 來 看, 他 們 則 是 兩 大 部 族 的 首 領 這 正 是 古 史 神 話 與 傳 說 雜 揉 之 情 況 二 先 秦 史 籍 與 諸 子 書 中 的 黃 帝 形 象 黃 帝 事 蹟, 在 已 出 土 的 甲 骨 卜 辭 中 並 未 出 現, 就 連 五 經 及 周 初 古 籍 亦 不 見 記 載 37 今 可 於 左 傳 國 語 及 戰 國 時 代 的 陳 侯 因 錞 中 見 到 早 期 有 關 黃 帝 的 記 載 38 今 略 述 於 下, 左 傳 僖 公 二 十 五 年 記 載 : 春 秦 伯 師 於 河 上, 將 納 王 ( 晉 侯 ) 使 卜 偃 卜 之, 曰 : 吉, 遇 黃 帝 戰 於 阪 泉 之 兆 39 左 傳 昭 公 十 七 年 郯 子 之 言 : 秋, 郯 子 來 朝, 公 與 之 宴 昭 子 問 焉, 曰 : 少 皞 氏 鳥 名 官, 何 故 也? 郯 子 曰 : 吾 祖 也, 我 知 之 昔 者 黃 帝 氏 以 雲 紀, 故 為 雲 師 而 雲 名 ; 炎 帝 氏 以 火 紀, 故 為 火 師 而 火 名 ; 共 工 氏 以 水 紀, 故 為 水 師 而 水 名 ; 仲 尼 聞 之, 見 於 郯 子 而 學 之 揭 書, 頁 368 36 詳 見 傅 錫 壬 戰 神 - 從 炎 黃 之 爭 談 起 之 二 黃 帝 與 蚩 尤 之 戰, 此 文 收 於 淡 江 學 報 民 國 82 年 3 月 出 版, 頁 3~4 37 詳 見 郭 美 玲 韓 非 子 與 黃 帝 四 經 之 比 較 研 究, 逢 甲 大 學 中 研 所 碩 士 論 文, 民 國 81 年 6 月, 頁 21 38 鄭 素 春 道 教 仙 傳 中 的 黃 帝 在 前 言 部 分, 敘 述 多 有 關 黃 帝 事 蹟 之 載 籍, 文 中 提 及 : 古 代 文 史 中 有 關 黃 帝 的 記 載, 除 了 劉 向 所 著 列 仙 傳 司 馬 遷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外, 漢 以 前 未 有 黃 帝 本 紀, 其 事 蹟 散 見 先 秦 作 品 逸 周 書 國 語 戰 國 策 世 本 竹 書 紀 年 呂 氏 春 秋 以 及 漢 大 戴 禮 記 和 淮 南 子 之 中 列 子 莊 子 混 合 真 實 而 著 重 於 故 事 寓 言 的 成 分 ; 山 海 經 則 常 用 於 神 話 的 解 釋 直 到 晉. 皇 甫 謐 撰 帝 王 世 紀 對 史 記 有 所 補 充, 宋. 李 昉 等 撰 太 平 御 覽. 皇 王 部 四 為 官 方 類 書, 卷 七 十 九 有 黃 帝 軒 轅 氏 的 傳 記, 宋. 羅 泌 撰 路 史 在 卷 十 四 十 五 有 黃 帝 紀 凡 此 皆 為 可 參 閱 之 資 料 收 於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14 期,2006 年 冬, 頁 68~71 39 詳 見 楊 伯 峻 著 春 秋 左 傳 注, 前 揭 書, 頁 431; 下 段 所 引 左 傳 昭 公 十 七 年 郯 子 之 言, 見 同 書, 頁 1386~1389 54

國 語 魯 語 上 : 展 禽 曰 : 黃 帝 能 成 命 百 物, 以 明 民 共 財, 顓 頊 能 修 之, 帝 嚳 能 序 三 辰 以 固 民, 堯 能 單 均 刑 法 以 儀 民, 舜 勤 民 事 而 野 死, 鲧 障 洪 水 而 殛 死, 禹 能 以 德 修 鲧 之 功 故 有 虞 氏 禘 黃 帝 而 祖 顓 頊, 郊 堯 而 宗 舜 ; 夏 后 氏 禘 黃 帝 而 祖 顓 頊, 郊 鯀 而 宗 禹 40 國 語 晉 語 四 : 司 空 季 子 曰 : 昔 少 典 氏 娶 于 有 蟜 氏, 生 黃 帝 炎 帝 黃 帝 以 姬 水 成, 炎 帝 以 姜 水 成 成 而 異 德, 故 黃 帝 為 姬, 炎 帝 為 姜, 二 帝 用 師 以 相 濟 也, 異 德 之 故 也 在 左 傳 國 語 的 記 載 中, 約 略 可 知 黃 帝 乃 一 曾 戰 於 阪 泉 的 領 導 者, 因 與 炎 帝 異 德, 遂 兵 戎 相 向 此 外, 左 傳 郯 子 之 言, 則 可 看 出 原 始 社 會 氏 族 崇 拜 圖 騰 的 現 象, 如 說 黃 帝 號 有 熊 氏, 可 能 黃 帝 是 屬 於 熊 的 圖 騰 ; 又 如 說 黃 帝 與 炎 帝 戰 於 阪 泉 之 野, 帥 熊 羆 狼 豹 貙 虎 為 前 驅, 可 能 就 是 作 為 部 落 酋 長 的 黃 帝, 率 領 著 這 些 以 猛 獸 命 名 的 氏 族 集 團, 和 炎 帝 在 阪 泉 進 行 一 場 大 戰 41 尤 其 可 注 意 者 是 : 國 語 中 敘 述 了 黃 帝 的 誕 生, 並 將 他 與 古 代 帝 王 及 夏 商 周 的 祖 先 連 繫 起 來, 更 讚 賞 他 能 成 命 百 物, 以 明 民 共 財 為 後 世 帝 王 之 典 範 這 些 記 載 都 成 了 大 戴 禮 五 帝 德 帝 繫 姓 及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中 有 關 黃 帝 事 蹟 的 材 料 來 源 之 一 至 於 古 器 物 銘 文 中, 有 關 黃 帝 之 記 載, 最 早 見 於 陳 侯 因 錞 : 唯 正 六 月 癸 未, 陳 侯 因 曰 : 皇 考 孝 武 桓 公 恭 哉, 大 謨 克 成 其 唯 因, 揚 皇 考 昭 統, 高 祖 黃 帝, 邇 嗣 桓 文, 朝 問 諸 侯, 合 揚 厥 德, 諸 侯 貢 獻 吉 金, 用 作 孝 武 桓 公 祭 器 敦, 以 蒸 以 嘗, 保 有 齊 邦, 萬 葉 子 孫, 永 為 40 41 詳 見 左 丘 明 原 著 黃 永 堂 譯 注 國 語. 魯 語 上, 前 揭 書, 頁 209~210 此 說 亦 見 於 東 漢. 漢 書 卷 二 十 一 下 律 曆 志 第 一 下 世 經, 台 北 : 鼎 文 書 局, 民 國 80 年 9 月 7 版, 頁 1011 下 段 所 引 國 語 晉 語 四, 見 同 書, 頁 482 詳 見 袁 珂 中 國 神 話 傳 說. 導 論 篇 第 二 章 : 萬 物 有 靈 是 原 始 人 類 對 自 然 界 各 種 事 物 初 步 擬 人 化, 以 為 環 繞 在 他 們 週 遭 的 自 然 界 事 物, 能 夠 為 禍 為 福 於 人, 由 此 而 產 生 了 對 自 然 的 崇 拜, 成 為 原 始 的 拜 物 教 圖 騰 主 義 也 是 原 始 人 宗 教 觀 念 的 有 機 組 成 部 分 之 一 圖 騰 (totem) 一 語, 出 自 北 美 安 部 落 聯 盟 之 一 的 亞 爾 經 干 人, 意 思 是 它 的 親 族 圖 騰 主 義 相 信 人 和 動 物 植 物 乃 至 自 然 現 象 以 及 無 生 物 之 間, 存 在 著 某 種 不 可 見 的 密 切 聯 繫 圖 騰 主 義 在 我 國 的 神 話 ( 或 歷 史 ) 的 敘 述 中 還 殘 留 著 好 些 痕 跡, 前 揭 書, 頁 12~13 55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常 典 42 桓 公 為 齊 威 王 父 陳 侯 午, 威 王 既 言 : 高 祖 黃 帝, 邇 嗣 桓 文, 可 知 當 時 齊 國 人 以 黃 帝 為 其 遠 祖, 銘 文 中 有 朝 問 諸 侯 保 有 齊 邦, 所 指 或 為 黃 帝 開 疆 闢 土 的 功 業, 故 後 代 子 孫 承 之 在 諸 子 書 中 亦 不 乏 提 及 黃 帝 者, 如 : 莊 子 天 運 中 說 : 北 門 成 問 於 黃 帝 曰 : 帝 張 咸 池 之 樂 於 洞 庭 之 野, 吾 始 聞 之 懼, 復 聞 之 怠, 卒 聞 之 而 惑 ; 蕩 蕩 默 默 乃 不 自 得 帝 曰 : 汝 怠 其 然 哉! 吾 奏 之 以 人, 徽 之 以 天, 行 之 以 禮 義, 建 之 以 大 清, 四 時 迭 起, 萬 物 循 生 ; 故 汝 懼 也 老 聃 曰 : 余 語 汝 三 皇 五 帝 之 治 天 下! 黃 帝 之 治 天 下, 使 民 心 一, 民 有 其 親 死, 不 哭, 而 民 不 非 也 堯 之 治 天 下 舜 之 治 天 下 禹 之 治 天 下 是 以 天 下 大 駭, 儒 墨 皆 起 43 同 書 繕 性 篇 中 說 : 古 之 人 在 混 茫 之 中, 與 ㄧ 世 而 得 澹 漠 焉 當 是 時 也, 莫 之 為 而 常 自 然 逮 德 下 衰, 及 燧 人 伏 羲 始 為 天 下 德 又 下 衰, 及 神 農 黃 帝 始 為 天 下 德 又 下 衰, 及 唐 虞 始 為 天 下, 興 治 化 之 流, 澆 淳 散 朴, 文 滅 質, 博 溺 心, 然 後 民 始 惑 亂, 无 以 反 其 性 情 而 復 其 初 知 北 遊 篇 中 說 : 知 北 遊 於 玄 水 之 上, 知 不 得 問 ( 道 ), 反 於 帝 宮, 見 黃 帝 而 問 焉 黃 帝 曰 : 无 思 无 慮 始 知 道, 无 處 无 服 始 安 道, 无 從 无 道 始 得 道 黃 帝 曰 : 夫 知 者 不 言, 言 者 不 知, 故 聖 人 行 不 言 之 教 道 不 可 致, 德 不 可 至 仁 可 為 也, 義 可 虧 也, 理 相 偽 也 故 曰 : 失 道 而 後 德, 失 德 而 後 仁, 失 仁 而 後 義, 失 義 而 後 禮 禮 者, 道 之 華 而 亂 之 首 也 從 上 述 引 文 可 以 看 出 莊 子 筆 下 的 黃 帝 已 成 為 一 個 知 道 解 道 行 道 之 人, 在 老 聃 的 口 中 描 寫 黃 帝 之 治 民 黃 帝 之 治 天 下, 使 民 心 一, 民 有 42 銘 文 轉 引 自 汪 師 惠 敏 老 子 與 黃 老 轉 變 中 的 道 家 思 想 一 文, 輔 仁 學 誌 17 期, 頁 12 43 詳 見 陳 鼓 應 莊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民 國 73 年 10 月 6 版, 頁 402~403 420~421 下 二 段 所 引 繕 性 篇, 見 頁 445; 知 北 遊 篇, 見 頁 610~611 56

其 親 死, 不 哭, 而 民 不 非 也 之 後, 堯 舜 禹 繼 之, 天 下 大 駭, 軒 輊 之 意 明 矣 在 黃 帝 與 知 的 對 話 中, 又 言 无 思 无 慮 始 知 道, 无 處 无 服 始 安 道, 无 從 无 道 始 得 道, 更 見 其 面 對 生 命 之 態 度, 與 儒 家 建 功 立 業 之 說 自 是 不 同 在 韓 非 子 卷 第 三 十 過, 衛 靈 公 之 晉, 晉 平 公 觴 之 於 施 夷 之 臺, 平 公 欲 聞 清 角, 師 曠 曰 : 不 可 昔 者 黃 帝 合 鬼 神 於 泰 山 之 上, 駕 象 車 而 六 蛟 龍, 畢 方 並 鎋, 蚩 尤 居 前, 風 伯 進 掃, 雨 師 灑 道, 虎 狼 在 前, 騰 蛇 伏 地, 鳳 皇 覆 上, 大 合 鬼 神, 作 為 清 角 今 主 君 德 薄, 不 足 聽 之, 聽 之 恐 將 有 敗 44 同 書 五 蠹 : 儒 以 文 亂 法, 俠 以 武 犯 禁, 而 人 主 兼 禮 之, 此 所 以 亂 也 雖 有 十 黃 帝 不 能 治 也 屬 於 雜 家 的 呂 氏 春 秋 卷 第 十 八 孟 夏 紀 尊 師 也 提 到 了 黃 帝 諸 上 古 聖 王 : 神 農 師 悉 諸, 黃 帝 大 師 撓, 帝 顓 頊 師 伯 夷 父, 帝 嚳 師 伯 招, 帝 堯 師 子 州 支 父, 帝 舜 師 許 由, 禹 師 大 成 贄, 湯 師 小 臣 45 同 書 卷 第 十 九 仲 夏 紀 古 樂 中 亦 說 : 昔 黃 帝 令 伶 倫 作 為 律 帝 顓 頊 令 飛 龍 作 樂 帝 嚳 命 咸 黑 作 為 聲 帝 堯 立, 乃 命 質 為 樂 舜 立, 命 延 乃 扮 瞽 叟 之 所 為 瑟 在 諸 子 百 家 書 中, 可 看 到 黃 帝 各 種 不 同 的 面 貌, 或 為 聖 王, 或 為 崇 尚 自 然 的 道 家 代 言 人, 或 因 治 世 而 為 道 家 批 評, 其 形 象 不 一, 乃 因 百 家 各 取 所 需 而 塑 造 黃 帝 不 同 之 形 象 因 之, 或 者 將 之 神 話 歷 史 化, 或 者 將 之 神 話 哲 學 化 其 中, 也 透 露 了 各 家 學 說 對 古 史 世 系 的 組 織 逐 漸 成 型, 只 是 諸 說 紛 陳 46, 直 到 太 44 45 46 詳 見 陳 奇 猷 韓 非 子 集 釋,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民 國 72 年 5 月 初 版, 頁 172 下 段 引 文 見 同 書 卷 第 十 九, 頁 1057 詳 見 尹 仲 容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 中 華 叢 書 編 審 委 員 會, 民 國 68 年 2 月 再 版, 頁 193 下 段 引 文 見 同 書 卷 第 十 九 仲 夏 紀 古 樂, 頁 204 戰 國 時 期, 古 史 系 統 尚 未 定 型, 如 五 帝 之 源 流 及 呈 現 眾 說 紛 紜 之 現 象 : 大 戴 禮 五 帝 德 主 張 : 黃 帝 顓 頊 帝 嚳 堯 舜 戰 國 策 趙 策 : 包 犧 神 農 黃 帝 堯 舜 ( 易 繫 辭, 同 此 說 ) 57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史 公 取 大 戴 禮 之 五 帝 德 及 帝 繫 姓 作 成 五 帝 本 紀, 才 使 古 史 系 統 初 步 定 型 三 史 記 與 先 秦 載 籍 所 見 黃 帝 形 象 比 較 先 秦 載 籍 所 見 黃 帝 豐 富 而 神 奇 的 形 象, 到 了 西 漢, 太 史 公 以 嚴 謹 的 態 度 作 史, 因 此, 無 論 神 農 黃 帝 蚩 尤 都 褪 去 了 神 祕 的 外 衣, 成 為 有 生 有 死 的 凡 人 但, 看 看 漢 書 藝 文 志 中 託 為 黃 帝 君 臣 所 著 之 書 竟 多 達 二 十 餘 種 47, 這 正 是 太 史 公 五 帝 本 紀 中 所 謂 百 家 言 黃 帝 的 反 映, 載 籍 如 此 浩 繁, 太 史 公 如 何 選 擇 材 料? 進 而 藉 著 材 料 的 運 用 呈 現 其 史 觀? 對 於 這 個 問 題, 顧 頡 剛 作 了 一 個 假 設 : 五 帝 的 傳 說 到 司 馬 遷 時 代 已 經 發 生 了 三 百 年 左 右 了, 在 傳 說 裏, 在 文 籍 裏, 業 已 根 深 柢 固, 但 只 是 偏 於 神 話 的 奇 蹟 的, 或 是 道 家 的 口 氣 的, 司 馬 遷 不 願 用 ; 惟 有 五 帝 德 中 的 五 帝 形 象 是 完 全 站 在 儒 家 的 立 場 上 的, 與 論 語 孟 子 中 的 堯 舜 禹 湯 最 相 近, 可 以 說 是 在 一 種 方 式 之 下 的, 所 以 雖 是 很 空 洞, 卻 是 僅 有 的 一 篇, 遂 被 採 用 了 ( 只 有 乘 龍 的 話 近 於 神 仙 家 言, 依 然 不 雅 馴, 所 以 史 記 裏 便 把 這 些 文 字 刪 去 了 ) 48 把 顧 氏 的 推 論, 再 配 合 太 史 公 於 伯 夷 列 傳 開 宗 之 言 : 夫 學 者 載 籍 極 博, 猶 考 信 於 六 藝, 則 太 史 公 站 在 儒 家 立 場 敍 黃 帝 事 蹟 之 論, 大 抵 可 信 因 此, 史 記 中 的 黃 帝 形 象, 才 與 神 話 諸 子 中 所 見 者 截 然 不 同, 純 然 是 儒 家 聖 王 之 形 象 西 漢 初 年, 戴 德 大 戴 禮 記 五 帝 德 中 記 載 : 宰 我 聽 說 黃 帝 三 百 年, 因 而 請 教 孔 子 黃 帝 者 人 邪? 亦 非 人 邪? 何 以 至 於 三 百 年 乎? 孔 子 答 其 問 : 黃 帝 者, 少 典 之 子, 曰 軒 轅 生 而 神 靈, 弱 而 能 言, 幼 而 慧 齊, 長 而 敦 敏, 成 而 聰 明 治 五 氣, 藝 五 種, 撫 萬 民, 度 四 方 教 熊 羆 貔 貅 豹 虎, 以 與 赤 帝 戰 於 阪 泉 之 野, 三 戰, 然 後 得 行 其 志 黃 帝 黼 黻 衣, 大 帶 黼 裳, 乘 龍 扆 雲, 以 順 天 地 之 紀, 幽 明 之 故, 死 生 之 說, 存 亡 之 難 時 播 百 榖 草 木, 故 教 化 淳 鳥 獸 昆 蟲, 歷 離 日 月 星 辰, 極 畋 土 石 金 玉, 勞 心 力 耳 目, 47 48 呂 氏 春 秋 十 二 紀 : 太 皞 炎 帝 黃 帝 少 皞 顓 頊 詳 見 東 漢. 班 固 漢 書 卷 三 十 藝 文 志 第 十 : 黃 帝 四 經 四 篇 黃 帝 銘 六 篇 黃 帝 君 臣 十 篇 雜 黃 帝 五 十 八 篇 黃 帝 泰 素 二 十 篇 等 前 揭 書, 頁 1730~1779 詳 見 顧 頡 剛 中 國 上 古 史 研 究 講 義, 台 北 : 洪 葉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4 年 10 月, 頁 95 58

節 用 水 火 材 物 生 而 民 得 其 利 百 年, 死 而 民 畏 其 神 百 年, 亡 而 民 用 其 教 百 年, 故 曰 三 百 年 49 五 帝 德 不 提 黃 帝 與 蚩 尤 之 戰 爭, 但 黃 帝 與 蚩 尤 之 戰 爭, 除 了 見 於 山 海 經 等 書 之 中, 亦 見 於 戰 國 策, 如 秦 策 中 記 蘇 秦 欲 行 連 橫 之 策, 遂 說 秦 惠 王 : 昔 者 神 農 伐 補 遂, 黃 帝 伐 涿 鹿 而 禽 蚩 尤, 堯 伐 驩 兜, 由 此 觀 之, 惡 有 不 戰 者 乎? 50 趙 策 武 靈 王 曰 : 宓 戲 神 農 教 而 不 誅, 黃 帝 堯 舜 誅 而 不 怒 文 中 提 及 之 神 話 情 節 亦 未 被 太 史 公 史 記 所 採 用, 可 見 在 太 史 公 的 判 斷 中, 黃 帝 是 歷 史 人 物, 而 非 神 話 人 物 51 五 帝 德 一 文 藉 由 孔 子 與 宰 我 之 對 話, 敘 述 了 黃 帝 人 的 性 格, 更 將 其 治 理 萬 民 開 創 文 明 之 事 蹟 具 體 表 達, 因 之 民 蒙 其 利 三 百 年 此 聖 王 之 形 象, 正 為 太 史 公 五 帝 本 紀 述 黃 帝 形 象 之 所 本 肆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漢 承 秦 弊, 初 有 天 下, 于 時 社 會 貧 瘠, 生 民 疲 憊, 因 此 主 張 與 民 休 息 無 為 而 治 的 黃 老 思 想 便 成 為 當 時 的 治 國 方 針 漢 高 祖 即 位, 首 先 變 更 秦 制, 約 法 省 禁, 輕 田 租, 什 五 而 稅 一, 量 吏 祿, 度 官 用, 以 賦 于 民 52 惠 帝 呂 后 繼 承 了 高 祖 的 政 策, 君 臣 俱 欲 休 息 乎 無 為, 故 惠 帝 垂 拱, 高 后 女 主 稱 制, 政 不 出 房 戶, 天 下 晏 然 刑 罰 罕 用, 罪 人 是 希 民 務 稼 穡, 衣 食 滋 殖 53 之 後 的 文 帝 景 帝 仍 以 主 張 無 為 的 黃 老 治 術 為 施 政 方 針 54 ; 在 下 者, 如 曹 參 陳 49 詳 見 高 明 註 釋 大 戴 禮 記 今 註 今 釋 五 帝 德 第 六 十 二, 台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民 國 64 年 出 版, 頁 235~236 50 詳 見 西 漢. 劉 向 戰 國 策 卷 三 秦 一 蘇 秦 始 將 連 橫,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 民 國 79 年 9 月 出 版, 頁 81 下 段 引 文 同 此, 見 卷 十 九 趙 二 武 靈 王 平 晝 閒 居, 頁 663 51 詳 見 鍾 宗 憲 黃 帝 形 象 與 黃 帝 學 說 的 窺 測 - 兼 以 反 省 黃 帝 四 經 的 若 干 問 題, 前 揭 文, 頁 22-23 52 詳 見 東 漢. 班 固 漢 書 卷 二 十 四 上 食 貨 志 第 四 上, 前 揭 書, 頁 1127 53 詳 見 史 記 卷 九 呂 后 本 紀 第 四 太 史 公 曰, 前 揭 書, 頁 350 54 史 記 卷 十 孝 文 本 紀 第 十 : 孝 文 帝 從 代 來 即 位 二 十 三 年, 宮 室 苑 囿 狗 馬 服 御 無 所 增 益, 有 不 便, 輒 弛 以 利 民 上 常 衣 绨 衣 以 示 敦 樸, 為 天 下 先 治 霸 陵 皆 以 瓦 器, 不 得 以 金 銀 銅 錫 為 飾, 不 治 墳, 欲 為 省, 毋 煩 民 前 揭 書, 頁 370 東 漢. 班 固 漢 書 卷 九 十 七 上 外 戚 列 傳 第 六 十 七 : 竇 太 后 好 黃 帝 老 子 言, 景 帝 及 諸 竇 不 得 不 讀 老 子, 尊 其 術 前 揭 書, 頁 3945 59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平 汲 黯 等 55, 亦 是 推 崇 黃 老 之 學 者, 可 見 黃 老 之 學 在 漢 初 已 蔚 為 風 氣, 成 為 社 會 思 潮 之 主 流 太 史 公 在 此 大 環 境 及 父 親 司 馬 談 崇 黃 老 家 學 的 雙 重 影 響 下, 其 作 史 記 以 黃 帝 為 首 是 很 容 易 理 解 的 但 筆 者 以 為 除 了 時 代 氛 圍 家 學 背 景 之 外, 太 史 公 實 欲 藉 此 敍 其 史 觀, 論 其 政 治 理 想, 其 中 深 意 是 值 得 探 討 的 一 大 一 統 史 觀 上 古 時 期, 周 室 東 遷 以 後, 中 國 社 會 便 長 期 處 於 動 亂 之 中, 諸 子 百 家 蓬 勃 發 展, 都 在 探 討 治 亂 的 根 源 和 歷 史 發 展 的 規 律, 也 各 自 塑 造 其 理 想 的 帝 王 形 象 直 到 秦 統 一 了 戰 國, 漢 統 一 了 秦 末 亂 世, 才 有 了 大 一 統 的 國 家, 才 形 成 了 大 一 統 的 政 治 型 態 因 此, 太 史 公 作 五 帝 本 紀 便 著 意 於 黃 帝 滅 蚩 尤, 統 一 華 夏, 於 是 諸 侯 咸 尊 軒 轅 為 天 子, 置 黃 帝 於 五 帝 之 首, 正 是 大 一 統 的 觀 念 使 然 ; 且 更 進 一 步 在 大 一 統 的 史 觀 下, 站 在 儒 家 立 場, 把 眾 說 紛 紜 的 古 史 世 系 統 一 起 來, 這 亦 是 史 學 上 的 大 一 統 在 史 記 卷 八 十 七 李 斯 列 傳 第 二 十 七, 李 斯 從 荀 卿 學 帝 王 之 術, 度 楚 王 不 足 成 事, 加 以 六 國 皆 弱, 遂 西 入 秦, 說 秦 王 成 霸 業 : 今 諸 侯 服 秦, 譬 若 郡 縣 夫 以 秦 之 彊, 大 王 之 賢, 由 竈 上 騷 除, 足 以 滅 諸 侯, 成 帝 業, 為 天 下 一 統, 此 萬 事 之 一 時 也 今 怠 而 不 急 就, 諸 侯 復 彊, 相 聚 約 從, 雖 有 黃 帝 之 賢 不 能 併 也 56 李 斯 說 秦 王 以 黃 帝 為 所 本, 可 見 黃 帝 平 天 下 之 事 蹟 必 有 著 濃 厚 的 大 一 統 思 想, 方 具 說 服 力, 也 因 此 成 為 戰 國 時 期 大 一 統 思 想 的 代 表 人 物 今 觀 太 史 公 置 黃 帝 於 篇 首, 亦 覺 隱 含 此 意, 且 太 史 公 自 序 中 寫 道 : 海 外 殊 俗, 重 譯 款 塞, 請 來 獻 見 者, 不 可 勝 數 這 正 是 漢 帝 國 王 道 興 盛 天 下 一 統 之 表 徵 因 此, 黃 帝 大 一 統 之 傳 說 更 能 迎 合 當 時 人 之 需 求 郭 應 哲 即 從 大 57 張 征 伐 底 定 天 下 制 作 器 物 刑 德 並 用 陰 陽 術 數 及 修 身 治 國 等 六 點 論 述 55 史 記 卷 五 十 四 曹 相 國 世 家 第 二 十 四 : ( 曹 參 ) 聞 膠 西 有 蓋 公, 善 治 黃 老 言, 使 人 厚 幣 請 之 其 治 要 用 黃 老 術, 故 相 齊 九 年, 齊 國 安 集, 大 稱 賢 相 前 揭 書, 頁 1621 史 記 卷 五 十 六 陳 丞 相 世 家 第 二 十 六 : 太 史 公 曰 : 陳 丞 相 平 少 時, 本 好 黃 帝 老 子 之 術 前 揭 書, 頁 1657 史 記 卷 一 百 二 十 汲 黯 列 傳 第 六 十 : 黯 學 黃 老 之 言, 治 官 理 民, 好 清 靜, 擇 丞 史 而 任 之 其 治 責 大 指 而 已, 不 苛 小 黯 多 病, 臥 閨 閣 内 不 出, 歲 餘, 東 海 大 治, 稱 之 前 揭 書, 頁 2674 56 詳 見 凌 稚 隆 輯 校 李 光 緒 增 補 有 井 範 平 補 標 史 記 評 林 卷 之 八 十 七. 李 斯 列 傳 第 二 十 七, 前 揭 書, 頁 2127~2119 57 詳 見 郭 應 哲 黃 帝 傳 說 與 黃 老 政 治 思 想 之 關 係, 台 灣 人 文 生 態 研 究 第 二 卷 第 一 期,1999 60

黃 帝 傳 說 具 有 濃 厚 的 大 一 統 思 想, 進 而 影 響 漢 代 黃 老 學 說 之 發 展 總 之, 司 馬 遷 在 面 對 漢 帝 國 大 一 統 時 代 的 來 臨, 立 足 於 歷 來 說 法 的 基 礎 上 而 作 出 推 祖 黃 帝 的 敘 述, 是 有 其 深 刻 意 義 的 : 一 方 面 是 史 家 對 於 時 間 與 世 系 的 本 能 反 應, 另 一 方 面 也 為 了 破 除 諸 侯 分 割 民 族 對 立 的 現 象, 宣 示 了 漢 民 族 正 式 形 成 58 史 記 從 黃 帝 統 一 天 下 寫 到 漢 武 帝 的 大 一 統, 象 徵 著 歷 史 發 展 的 方 向, 華 夏 民 族 皆 為 黃 帝 世 系 子 孫, 與 當 時 各 民 族 之 相 互 融 合, 日 益 統 一 的 情 況 是 相 似 的, 這 是 太 史 公 的 大 一 統 的 史 觀, 更 是 其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宏 願 二 敘 漢 史 淵 源 太 史 公 自 序 言 : 維 我 漢 繼 五 帝 末 流, 接 三 代 統 業 周 道 廢, 秦 撥 去 古 文, 焚 滅 詩 書, 故 明 堂 石 室 金 匱 玉 版 圖 籍 散 亂 於 是 漢 興 司 馬 氏 世 主 天 官, 至 於 余 乎, 欽 念 哉! 欽 念 哉! 罔 羅 天 下 放 失 舊 聞, 王 迹 所 興, 原 始 察 終, 見 盛 觀 衰, 論 考 之 行 事, 略 推 三 代, 錄 秦 漢, 上 記 軒 轅, 下 至 於 茲 清 代 學 者 錢 大 昕 則 言 : 史 公 以 漢 繼 三 代, 不 以 漢 繼 秦 若 繫 漢 於 秦 之 下, 是 尊 秦 而 貶 漢 也 59 太 史 公 撰 史 記 上 溯 五 帝 三 代 之 世, 自 有 其 通 古 今 之 變 的 宏 觀 氣 度, 但 更 直 接 之 用 意 當 在 追 叙 漢 史 淵 源 他 認 為 漢 繼 五 帝 末 流, 接 三 代 統 業, 其 因 即 在 秦 為 暴 政, 五 帝 三 代 為 王 道, 故 以 漢 承 三 代 而 興 可 知 太 史 公 作 史 記 上 溯 五 帝, 實 敘 漢 史 淵 源 所 在, 即 欲 明 王 迹 所 興 原 始 察 終 之 意 清 李 景 星 史 記 評 議 五 帝 本 紀 : 孔 子 刪 書, 斷 自 二 典, 詳 政 治 也 ; 太 史 公 記 史, 始 於 五 帝, 重 種 族 也 蓋 五 帝 始 於 黃 帝, 為 我 國 種 族 之 所 自 出 蓋 史 記 開 首 第 一 篇 文 字, 亦 全 部 史 記 中 第 一 篇 加 意 文 字 也 60 58 59 年 11 月, 頁 8~12 詳 見 鍾 宗 憲 黃 帝 形 象 與 黃 帝 學 說 的 窺 測 - 兼 以 反 省 黃 帝 四 經 的 若 干 問 題, 前 揭 文, 頁 19 錢 大 昕 潛 研 堂 文 集 卷 三 十 四 與 梁 耀 北 論 史 記 書, 轉 引 自 陳 桐 生 中 國 史 官 文 化 與 史 記, 前 揭 書, 頁 287 60 清 李 景 星 史 記 評 議 五 帝 本 紀 見 歷 代 名 家 評 史 記, 北 京 :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61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更 清 楚 地 將 太 史 公 未 依 孔 子 舊 說 斷 自 堯 舜 之 深 意 道 出 此 外, 太 史 公 於 高 祖 本 紀 贊 語 中 論 : 三 王 之 道 若 循 環, 終 而 復 始 其 意 即 在 通 古 今 之 變, 而 非 證 明 歷 史 循 環 論 ; 在 高 祖 功 臣 侯 年 表 序 中 言 : 居 今 之 世, 志 古 之 道, 所 以 自 鏡 也 可 見 其 述 史 非 僅 材 料 之 整 理, 而 是 要 人 以 史 為 鏡, 知 歷 代 帝 王 成 敗 興 衰 之 理, 故 述 往 事 而 期 思 來 者 尤 其 在 伯 夷 列 傳 中, 述 其 觀 堯 舜 禹 禪 讓 之 際, 那 種 慎 重 久 核 之 苦 心, 亦 不 禁 感 慨 : 王 者 大 統, 傳 天 下 若 斯 之 難 也 於 此, 雷 家 驥 有 清 楚 的 論 述 : 王 者 大 統, 即 所 謂 帝 王 之 道 帝 王 統 業, 傳 之 既 難 者 亦 即 意 味 受 之 繼 之 亦 難 也 堯 舜 禹 湯 文 武 周 公 一 統 相 承, 抑 且 經 數 百 年 始 得 再 傳 而 授 之, 斯 實 難 矣 夏 殷 周 繼 體 之 主, 奉 其 開 統 之 正 而 失 守, 必 待 王 者 另 受 命 而 興, 則 其 所 失 不 明, 斯 則 繼 統 者 亦 難 矣 秦 因 周 之 失 道 而 興, 卻 踵 繼 其 文 致 之 失, 無 以 知 道 統 之 正 而 撥 亂 反 正, 是 則 若 謂 秦 統 繼 之 以 正, 不 亦 難 耶? 司 馬 遷 在 傳 統 繼 統 的 系 統 上, 是 否 定 秦 的 61 可 見, 既 以 五 帝 為 漢 史 淵 源, 在 顯 示 帝 王 淵 源 百 世 授 受 之 正 統 的 同 時, 在 位 者 得 此 王 者 大 統, 可 不 慎 乎? 可 不 慎 乎? 史 公 之 用 心 亦 深 矣! 三 寓 諷 諫 深 意 太 史 公 於 五 帝 本 紀 贊 語 中 說 : 非 好 學 深 思, 心 知 其 意, 故 難 為 淺 見 寡 聞 道 也 因 此, 歷 來 評 史 家 對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安 排, 皆 認 為 有 諷 意 存 焉 62 其 中 李 鄴 嗣 論 之 頗 詳, 其 言 : 余 謂 史 公 稱 尚 書 載 堯 以 來, 而 今 自 黃 帝 始 蓋 黃 帝 本 紀, 實 太 史 公 之 諫 書 也, 當 與 封 禪 書 並 讀, 即 可 見 矣 自 漢 初 學 者 多 治 黃 老 言, 至 孝 武 皇 帝 時 始 嚮 儒 術, 而 帝 更 好 言 神 仙 神 仙 者, 道 家 之 外 乘 也, 其 言 亦 本 諸 黃 老, 然 李 聃 一 守 藏 室 史, 避 世 而 去, 時 稱 為 隱 君 子, 凡 方 61 62 1986 年 3 月, 頁 325~326 詳 見 雷 家 驥 兩 漢 至 唐 初 的 歷 史 觀 念 與 意 識 ( 六 )- 兼 論 其 與 史 學 成 立 的 關 係, 華 學 月 刊 第 144 期, 民 國 72 年 12 月, 頁 40 主 張 五 帝 本 紀 為 諫 書 之 說, 有 : 柯 維 騏 史 記 考 要 卷 一 : 太 史 公 紀 封 禪 書 已 見 武 帝 之 惑 此 ( 五 帝 本 紀 ) 云 崩 且 葬, 所 以 祛 後 世 之 惑 也 蔣 世 榮 蛟 川 先 生 文 存 卷 十 四 書 小 司 馬 補 三 皇 紀 後 : 子 長 首 稱 黃 帝, 正 為 漢 武 辨 其 怪 誕 荒 唐 之 無 足 信 也, 如 此 則 方 士 神 仙 之 說 矣 子 長 忠 愛 之 思, 有 以 諷 之 乎! 以 上 二 書 具 轉 引 自 歷 代 名 家 評 史 記, 前 揭 書, 頁 318~319 321~322 62

士 所 造 荒 怪 不 經, 不 能 與 之 附 益, 足 以 動 人 主 至 軒 轅 古 帝 大 聖 人, 又 世 絕 遠, 可 以 極 言 附 會, 竦 人 主 之 聽, 于 是 諸 方 士 競 進 其 說 而 天 子 亦 喟 然 翹 首 曰 : 嗟 乎! 吾 誠 得 如 黃 帝, 吾 去 妻 子 如 脫 躧 耳 其 足 以 動 人 主 若 此 今 史 公 所 作 黃 帝 本 紀, 簡 而 雅, 質 而 不 侉 其 敘 黃 帝 修 政, 一 曰 師 兵, 二 曰 疆 理, 三 曰 設 官, 四 曰 定 曆 ; 復 舉 其 要 曰 治 五 氣, 藝 五 種, 曰 勞 勤 心 力 耳 目, 節 用 材 物, 俱 治 天 下 之 大 本 大 經 為 萬 世 法, 而 鬼 神 山 川 封 禪 與 焉, 則 僅 一 言 及 之, 不 復 道 至 後 書 黃 帝 崩, 葬 橋 山, 而 世 所 傳 鼎 湖 上 仙 及 諸 荒 誕 不 經, 盡 可 不 辯 而 見 矣 余 嘗 考 漢 書. 藝 文 志 所 謂 百 家 言 黃 帝, 俱 一 時 方 士 詭 撰 以 欺 人 主, 縉 紳 先 生 難 言 之 今 本 紀 盡 削 不 載, 而 別 於 封 禪 書 俱 述 前 說, 而 直 斷 之 曰 : 海 上 怪 迂 之 方 士 阿 諛 苟 合 之 徒, 所 言 不 經 無 驗 者 蓋 一 以 徵 信, 一 以 斥 誣, 使 人 主 開 卷 惕 然, 知 黃 帝 憂 勞 聖 人, 諸 所 以 治 天 下 若 此 太 史 公 則 其 言 尤 雅 者, 著 為 本 紀 書 首, 此 其 愛 君 之 誠, 翻 覆 諷 諫, 冀 人 主 讀 其 書 而 有 悟 63 今 觀 史 記 封 禪 書 開 頭 即 言 : 自 古 帝 王 受 命, 何 嘗 不 封 禪? 蓋 有 無 其 應 而 用 事 者 矣, 未 有 睹 符 瑞 見 而 不 臻 乎 泰 山 者 也 可 見 帝 王 受 命 於 天, 待 其 功 成 德 洽 天 現 符 瑞 之 際, 自 應 登 泰 山 行 封 禪 大 典 以 告 天 地 神 明 64 篇 中 又 言 : 元 年, 漢 興 已 六 十 餘 歲 矣, 天 下 艾 安, 搢 紳 之 屬 皆 望 天 子 封 禪 改 正 度 也 可 見 太 史 公 是 讚 成 行 封 禪 大 典 的 與 卷 二 十 八 封 禪 書 第 六 中 引 管 子 封 禪 篇 所 言 同 看, 其 意 更 明 : 管 子 曰 : 古 者 封 泰 山 禪 梁 父 者 二 十 七 家, 而 夷 吾 所 記 者 十 有 二 焉, 昔 無 淮 氏 伏 羲 神 農 炎 帝 黃 帝 顓 頊 帝 俈 堯 舜 禹 湯 周 成 王 皆 受 命 然 後 得 封 禪 65 然 而 封 禪 書 中 雖 屢 寫 武 帝 封 禪 祭 祀 與 方 士 往 來 求 神 仙 等 事, 卻 63 64 65 李 鄴 嗣 杲 堂 文 鈔 卷 四 五 帝 本 紀 論 見 歷 代 名 家 評 史 記, 前 揭 書, 頁 320~321 此 外, 蔣 士 學 蛟 川 先 正 文 存 卷 一 四 書 小 司 馬 補 三 皇 紀 後 之 說 與 李 鄴 嗣 相 似 : 史 記 不 載 三 皇 之 事, 豈 其 才 學 有 所 不 能 哉? 蓋 子 長 之 慨 然 懷 古, 而 首 稱 黃 帝, 正 為 漢 武 辨 其 怪 誕 荒 唐 之 無 足 信 也, 如 此 則 方 士 神 仙 之 說 絀 矣 方 士 託 言 黃 帝, 以 為 是 天 子 而 聖 人 者 也, 以 聖 人 天 子 而 終 之 鑄 鼎, 以 作 神 仙, 此 真 漢 武 之 所 甘 心 矣 史 遷 蓋 曰 : 以 臣 所 聞, 古 黃 帝 何 嘗 若 此 而 朝 廷 方 惑 於 其 說, 又 不 能 執 書 策 所 當 考 信 者 而 爭 之, 則 史 記 之 首 稱 黃 帝, 故 闕 三 皇 也 則 夫 孝 武 晚 年 之 悔 所 云 天 下 豈 有 仙 人 者, 安 知 不 從 讀 史 中 來, 而 子 長 忠 愛 之 思 有 以 諷 之 乎! 見 歷 代 名 家 評 史 記, 前 揭 書, 頁 321~322 唐. 杜 佑 通 典 卷 第 五 十 四 禮 十 四 沿 革 十 四 吉 禮 十 三 釋 封 禪 : 古 者 帝 王 之 興, 每 易 姓 而 起, 以 致 太 平, 必 封 乎 泰 山, 所 以 告 成 功 也 禮 云 : 因 名 山 升 於 中 天 封 訖, 而 禪 梁 甫, 亦 以 告 太 平 也 收 於 傳 世 藏 書. 史 庫, 誠 成 企 業 集 團 ( 中 國 ) 有 限 公 司 製 作, 海 南 國 際 出 版 中 心 出 版,1996 年 12 月 出 版, 頁 387 詳 見 史 記 卷 二 十 八 封 禪 書 第 六, 前 揭 書, 頁 1018~1019 63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結 之 以 終 無 有 驗 方 士 言 祀 神 者 彌 眾, 然 其 效 可 睹 矣 諷 意 極 明 鍾 伯 敬 評 史 記 中 曾 言 : 此 書 妙 在 將 黃 虞 歷 代 祀 典 與 封 禪 牽 合 為 一, 將 封 禪 與 神 僊 牽 合 為 一, 又 將 河 決 匈 奴 諸 事 與 求 僊 牽 合 為 一, 似 涉 附 會, 而 其 格 格 不 相 蒙 處, 讀 之 自 見 累 累 萬 餘 言, 無 一 實 語, 每 用 虛 字 誕 語 翻 弄, 其 褒 貶 即 在 其 中 66 此 數 語 已 可 看 出 鍾 惺 認 為 太 史 公 作 封 禪 書 之 諷 刺 意 味, 然 需 加 說 明 者 : 太 史 公 所 批 評 的 是 : 武 帝 藉 行 封 禪 之 儀 而 冀 求 神 仙 之 事, 雖 行 封 禪, 實 非 封 禪 原 意 按 封 禪 本 意 為 帝 王 功 成 德 洽 之 後, 祭 告 天 地 山 川 神 靈 的 儀 式, 故 於 封 禪 書 開 首 即 言 : 自 古 受 命 帝 王, 何 嘗 不 封 禪 觀 諸 五 帝 本 紀 可 知 黃 帝 亦 是 在 平 定 天 下 之 後 才 鬼 神 山 川 封 禪 與 為 多 焉, 因 此, 封 禪 並 非 每 位 君 王 都 可 得 而 行 之, 封 禪 書 中 即 述 齊 桓 公 欲 行 封 禪 之 儀, 管 仲 卻 以 未 見 符 瑞 其 德 未 能 感 天 為 由 而 止 之, 可 見 封 禪 之 神 聖 性 然 封 禪 書 中 既 寫 武 帝 大 行 封 禪, 又 寫 河 決 天 旱 蝗 災 及 伐 匈 奴 南 越 朝 鮮 諸 事 67, 如 此 可 謂 德 洽? 可 謂 功 成? 兩 相 對 比, 則 史 公 深 意 自 顯 太 史 公 以 民 心 向 背 為 國 家 興 亡 盛 衰 之 關 鍵, 君 王 之 修 德 愛 民 又 為 得 民 心 與 否 之 關 鍵 所 以 正 當 董 仲 舒 天 人 相 應 之 說 蔚 為 主 流, 漢 武 帝 又 沉 迷 於 神 仙 之 事 的 時 代, 太 史 公 卻 語 重 心 長 地 道 出 : 日 變 修 德, 月 變 省 刑, 星 變 結 和, 凡 天 變 過 度 乃 占 國 君 強 大, 有 德 者 昌, 弱 小, 詐 飾 者 亡 太 上 修 德, 其 次 修 政, 其 次 修 救, 其 次 修 禳, 正 下 無 之 68 史 家 之 用 心 處, 於 此 可 見 一 斑 太 史 公 認 為 君 王 當 以 安 民 為 先, 因 此 反 對 大 事 征 伐 與 橫 徵 暴 歛, 他 的 看 法 正 反 映 出 武 帝 時 期 的 政 治 現 況, 他 所 提 出 的 原 始 66 詳 見 鍾 伯 敬 評 史 記, 此 書 未 見, 轉 引 自 陳 桐 生 中 國 史 官 文 化 與 史 記 第 六 章 四 司 馬 遷 論 武 帝 封 禪, 前 揭 書, 頁 236 67 史 記 卷 二 十 八 封 禪 書 第 六 中 所 記 天 災 人 禍, 如 是 時 上 憂 河 決, 而 黃 金 不 就, 乃 拜 大 為 五 利 將 軍 ( 前 揭 書, 頁 1046) 是 歲 旱, 於 是 天 子 既 出 無 名, 乃 禱 萬 里 沙, 過 祠 太 山, 還 至 瓠 子, 自 臨 塞 決 河, 留 二 日, 沉 祠 而 去 使 二 卿 將 卒 塞 決 河, 徙 二 渠, 復 禹 之 故 跡 焉 ( 前 揭 書, 頁 1059) 夏, 旱 公 孫 卿 曰 : 黃 帝 時 封 則 天 旱, 乾 封 三 年 上 乃 下 詔 曰 : 天 旱, 意 乾 封 乎? 其 令 天 下 尊 祠 靈 星 焉 ( 前 揭 書, 頁 1060) 十 一 月 乙 酉 柏 梁 烖 ( 前 揭 書, 頁 1062) 是 歲, 西 伐 大 宛 蝗 大 起 ( 前 揭 書, 頁 1063) 等 68 詳 見 史 記 卷 二 十 七 天 官 書 第 五 太 史 公 曰, 前 揭 書, 頁 1011 64

察 終, 見 盛 觀 衰 是 將 考 察 歷 史 與 陳 述 政 事 融 合 在 一 起 69 再 看 黃 帝 行 封 禪 前 之 作 為 : 修 德 振 兵 撫 萬 民 萬 國 和 未 嘗 寧 居, 行 封 禪 之 後, 推 賢 治 民, 勞 勤 心 力, 節 用 財 物, 豈 非 功 成 德 洽! 尤 當 注 意 者, 本 紀 述 黃 帝 死 且 葬, 封 禪 書 卻 藉 方 士 之 口 言 黃 帝 鑄 鼎 乘 龍 飛 天 70, 何 者 可 信? 不 辯 自 明! 面 對 武 帝 的 興 兵 征 戰, 太 史 公 亦 有 話 要 說, 在 太 史 公 自 序 中 言 : 非 兵 不 彊, 非 德 不 昌 黃 帝 湯 武 以 興, 桀 紂 二 世 以 崩, 可 不 慎 歟! 黃 帝 以 戰 爭 統 一 天 下, 秦 亦 以 戰 爭 統 一 天 下 ; 然 黃 帝 不 窮 兵 黷 武, 故 得 永 保 天 命, 秦 因 窮 兵 黷 武, 二 世 而 亡! 可 不 慎 歟 四 字 已 可 看 出 太 史 公 不 滿 武 帝 多 慾 爭 戰 之 意 此 外, 太 史 公 以 黃 帝 為 五 帝 之 首, 其 原 因 應 可 再 加 上 文 化 因 素 史 記 中 並 未 述 及 黃 帝 之 制 作, 但 在 漢 書 律 曆 志 71 世 本 高 郵 茆 泮 林 輯 本 72 則 多 有 敘 述 ; 近 人 張 其 昀 在 中 華 五 千 年 史 中 以 最 偉 大 的 發 明 家 稱 黃 帝, 從 食 衣 住 行 育 樂 等 六 大 民 生 需 求 之 發 明, 及 武 器 與 文 治 的 結 合, 論 述 黃 帝 奠 定 中 華 民 族 開 國 規 模 之 貢 獻 73 ; 錢 穆 於 黃 帝 一 書 中, 更 分 天 文 曆 法 食 衣 住 行 武 器 和 文 字 及 其 它 方 面, 詳 細 論 述 黃 帝 在 文 化 發 展 上 之 貢 獻 74 可 見 黃 帝 時 期, 開 創 了 社 會 物 質 文 化 生 活 的 踐 行, 而 文 化 是 社 會 人 與 自 然 界 交 互 活 動 中 形 成 的 物 質 要 素 與 精 神 要 素 的 統 一 型 態, 他 開 拓 了 華 夏 文 化 的 端 源 75, 69 詳 見 陳 其 泰 史 學 與 中 國 文 化 傳 統 上 篇 傳 統 史 學 的 確 立 與 文 化 問 題 之 五 史 記 久 遠 生 命 力 的 奧 蘊 三 平 民 階 層 政 治 要 求 的 反 映 北 京 : 書 目 文 獻 出 版 社,1992 年 9 月 北 京 第 一 版, 頁 106-107 70 史 記 卷 二 十 八 封 禪 書 第 六 : 黃 帝 采 首 山 銅, 鑄 鼎 於 荊 山 下 黃 既 成 ( 按 : 黃 應 作 鼎 ), 有 龍 垂 胡 髯 下 迎 黃 帝, 黃 帝 上 騎, 群 臣 後 宮 從 上 者 七 十 餘 人, 龍 乃 上 去 餘 小 臣 不 得 上, 乃 悉 持 龍 髯, 龍 髯 拔 墮, 墮 黃 帝 之 弓, 百 姓 仰 望 黃 帝 既 上 天, 乃 抱 其 弓 與 胡 髯 號, 故 後 世 因 名 其 處 曰 鼎 湖, 其 弓 曰 烏 號 詳 見 史 記 評 林, 前 揭 書, 頁 1051 關 於 此 段 所 記, 袁 珂 中 國 神 話 傳 說 黃 炎 篇 第 八 章 中 說 : 按 黃 帝 鑄 鼎 的 傳 說, 當 系 記 其 與 蚩 尤 戰 爭 的 成 功, 非 煉 丹 修 道, 如 古 今 注 答 孫 興 公 說 從 龍 迎 黃 帝 的 迎 字, 已 可 見 他 確 係 返 歸 天 庭, 非 修 道 登 遐 前 揭 書, 頁 328 71 東 漢. 班 固 漢 書 卷 二 十 一 上 律 曆 志 第 一 : 五 聲 之 本, 生 於 黃 鐘 之 律 其 傳 曰, 黃 帝 之 所 作 也 黃 帝 使 泠 綸 以 為 黃 鐘 之 宮 同 書 卷 二 十 一 下 律 曆 志 第 一 下 : 黃 帝 始 垂 衣 裳, 有 軒 冕 之 服 前 揭 書, 頁 959 1012 72 詳 見 世 本 八 種. 茆 泮 林 輯 本 : 世 本 作 篇. 黃 帝 列 黃 帝 見 百 物 始 穿 井 黃 帝 樂 名 咸 池 等 27 條 台 北 : 西 南 書 局, 民 國 63 年 1 月 初 版, 頁 109~115 73 詳 見 張 其 昀 中 華 五 千 年 史 第 一 冊 遠 古 史 第 三 章 最 偉 大 的 發 明 家 - 黃 帝, 台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出 版 部, 民 國 52 年 11 月 5 版, 頁 14~21 關 於 黃 帝 之 事 蹟 亦 可 見 王 仲 孚 秦 照 芬 陳 文 豪 陳 惜 珍 陳 淑 芬 等 箸 中 國 文 化 史 第 一 章 從 遠 古 到 秦 漢 文 化 的 演 進. 三 神 話 傳 說 與 歷 史,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民 國 89 年 8 月 初 版 五 刷, 頁 12~13 74 詳 見 錢 穆 黃 帝, 前 揭 書, 頁 17 ~29 75 詳 見 陸 建 猷 黃 帝 崇 敬 中 的 多 重 文 化 情 感 形 式. 二 黃 帝 開 創 政 治 文 化 的 導 向 召 力, 孔 65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五 期 2009 年 3 月 實 為 中 華 文 明 之 曙 光, 置 之 書 首, 亦 稱 允 當! 總 上 所 論, 太 史 公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實 有 深 意, 藉 由 黃 帝 之 具 體 作 為 點 出 其 理 想 的 政 治 型 態, 此 正 太 史 公 自 序 所 言 : 維 首 黃 帝, 法 天 則 地, 四 聖 遵 序, 各 成 法 度, 唐 堯 遜 位, 虞 舜 不 台, 厥 美 帝 功, 萬 世 載 之, 作 五 帝 本 紀 第 一 之 旨 伍 餘 論 從 黃 帝 本 紀 看 太 史 公 作 史 之 法 班 固 漢 書 司 馬 遷 傳 贊 言 : 劉 向 揚 雄 博 極 群 書, 皆 稱 遷 有 良 史 之 材, 服 其 善 序 事 理, 辨 而 不 華, 質 而 不 俚, 其 文 質, 其 事 核, 不 虛 美, 不 隱 惡, 故 謂 之 實 錄 76 以 實 錄 稱 之, 並 非 溢 美 明 陳 仁 錫 評 論 五 帝 本 紀 更 言 此 篇 乃 太 史 公 所 極 用 意 之 文, 其 敍 次 征 誅 揖 讓 朝 覲 會 同 聖 人 經 世 大 典, 嚴 整 慎 重, 一 切 齊 諧 怪 語 之 書, 不 敢 輕 入, 所 以 為 史 中 之 經 77 可 見 評 價 之 高! 欲 知 太 史 公 作 史 之 法, 可 由 黃 帝 本 紀 窺 其 要 領, 其 於 五 帝 本 紀 贊 言 : 學 者 多 稱 五 帝 尚 矣 然 尚 書 獨 載 堯 以 來, 而 百 家 言 黃 帝, 其 文 不 雅 馴, 薦 紳 先 生 難 言 之 孔 子 所 傳 宰 予 問 五 帝 德 及 帝 繫 姓, 儒 者 或 不 傳 余 嘗 西 至 空 峒, 北 過 涿 鹿, 東 漸 於 海, 南 浮 江 淮 矣 至, 長 老 皆 各 往 往 稱 黃 帝 堯 舜 之 處, 風 教 固 殊 焉, 總 之 不 離 古 文 者 近 是 予 觀 春 秋 國 語, 其 發 明 五 帝 德 及 帝 繫 姓 章 矣 顧 弟 弗 深 考, 其 所 表 現 皆 不 虛, 書 缺 有 間 矣, 其 軼 乃 時 時 見 於 他 說 非 好 學 深 思, 心 知 其 意, 固 難 為 淺 見 寡 聞 道 也 余 並 論 次, 擇 其 言 尤 雅 者, 故 著 為 本 紀 書 首 思 量 此 段 文 字, 則 知 太 史 公 作 史 之 材 料, 包 括 文 字 部 分 的 載 籍 檔 案 及 遊 歷 天 下 所 得 之 見 聞 至 於 材 料 的 取 捨, 其 原 則 為 考 信 於 六 藝 ( 伯 夷 列 傳 ), 在 寫 黃 帝 本 紀 時, 以 百 家 之 言 多 不 雅 馴, 而 採 孔 子 所 傳 之 五 帝 德 及 帝 繫 姓, 然 亦 非 全 盤 接 受, 而 是 經 過 見 聞 所 得 之 印 證, 乃 成 此 篇 在 文 字 上, 則 以 不 離 古 文 者 近 是, 可 知 其 自 序 中 言 : 十 歲 誦 古 文 正 為 作 史 之 孟 月 刊 第 44 卷 第 7 8 期, 頁 6-7 76 詳 見 東 漢. 班 固 漢 書 卷 六 十 二 司 馬 遷 傳 第 三 十 二, 前 揭 書, 頁 2738 77 詳 見 凌 稚 隆 輯 校 李 光 緒 增 補 有 井 範 平 補 標 史 記 評 林 卷 之 ㄧ 五 帝 本 紀, 前 揭 書, 頁 34 66

基 礎 養 成 古 文, 指 先 秦 文 字, 以 之 考 定 先 秦 史 實, 自 然 較 接 近 歷 史 的 真 實 可 見 資 料 之 取 捨 何 其 謹 慎, 透 過 資 料 編 寫 而 展 現 歷 史 事 件 的 價 值, 正 是 太 史 公 史 識 不 凡 處! 關 於 此 點, 錢 鍾 書 管 錐 篇. 史 記 會 註 考 證 五 十 八 則 之 二 五 帝 本 紀 中 說 : 學 者 多 稱 五 帝 尚 矣 然 尚 書 獨 載 堯 以 來, 而 百 家 言 黃 帝, 其 文 不 雅 馴, 縉 紳 先 生 難 言 之 軼 事 時 見 於 他 說, 余 擇 其 言 尤 雅 者 按 封 禪 書 : 其 語 不 經 見, 縉 紳 者 不 道 ; 大 宛 列 傳 : 故 言 九 州 山 川, 尚 書 近 之 矣 ; 至 禹 本 紀 山 海 經 所 有 怪 物, 余 不 敢 言 也 此 三 則 足 徵 馬 遷 載 筆 取 才 之 旨, 亦 即 為 後 世 史 家 立 則 發 凡 78 可 見 太 史 公 立 黃 帝 於 本 紀 之 首, 除 了 漢 初 尊 崇 黃 老 的 時 代 背 景 外, 亦 與 武 帝 沉 迷 封 禪 神 仙 之 說 有 關, 故 言 不 首 黃 帝, 失 臣 子 將 順 之 道 79, 但 在 取 材 上 卻 是 嚴 謹 的, 五 帝 本 紀 所 記 黃 帝 之 事 跡, 以 不 離 古 文 者 擇 其 言 尤 雅 者 作 為 歷 史 之 記 載, 至 於 不 雅 馴 或 荒 誕 不 經 者, 則 另 立 篇 章 記 之, 因 此 在 史 記 中 仍 可 見 許 多 有 關 黃 帝 的 傳 說, 如 此 用 心, 實 為 寓 規 於 頌, 文 微 義 嚴 矣, 因 此, 錢 鍾 書 讚 其 為 後 世 史 家 立 則 發 凡 至 於 作 史 的 態 度, 除 上 段 引 文 見 其 考 證 之 詳 外, 亦 可 由 三 代 世 表 序 言 中 所 說 : 疑 則 傳 疑, 蓋 其 慎 也 看 出 如 此 謹 慎 及 負 責 的 態 度, 不 僅 寫 下 曠 世 鉅 作, 更 為 後 世 史 家 立 下 不 朽 的 典 範! 子 曰 : 君 子 疾 没 世 而 名 不 稱 焉, 報 任 安 書 道 盡 太 史 公 作 史 之 心 路 歷 程 : 所 以 隱 忍 苟 活, 幽 於 糞 土 之 中 而 不 辭 者, 恨 私 心 有 所 不 盡, 鄙 陋 沒 世 而 文 采 不 表 於 後 世 也 史 記 成, 太 史 公 可 謂 無 憾 矣! 78 79 詳 見 錢 鍾 書 管 錐 篇. 史 記 會 註 考 證 五 十 八 則. 二 五 帝 本 紀, 北 京 : 生 活. 讀 書. 新 知 三 聯 書 店,2001 年 1 月 出 版, 頁 480~481 同 上 註, 錢 鍾 書 於 其 書 中 引 周 廣 業 蓬 廬 文 鈔 卷 二 史 記 首 黃 帝 說 : 不 首 黃 帝, 失 臣 子 將 順 之 道, 然 而 寓 規 於 頌, 文 微 義 嚴 矣 頁 480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