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Transcription

1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2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民情 文化 觀念 風俗習慣等 有著不同的飲食方式 佛教徒對於素食的看法不盡相同 有必要對原始佛學教義深入解讀 才能 知悉中國北傳大乘佛教 以下簡稱漢傳佛教 對慈悲護生實際做法的內涵與意 義 漢傳佛教極重視因緣與果報 認為食素能培養修習慈悲心 食肉者會斷滅 慈悲心 無法修成正果達到涅槃的境界 在多部經典中也都明確地記載了食肉 斷大慈種的原因 闡述大覺智慧之中的佛教根本教義 此觀念 讓信徒認為即 使是在心中產生了食肉的念頭 也有礙慈悲的修行 更何況是日常生活中食肉 之行為 而後強化了漢傳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實踐素食之行誼 本文將著重以佛教對中國素食觀念的影響與演變過程為導論 並詳述中國 歷經儒釋道家等各種因素產生的交互作用 使漢傳大乘佛教素食觀念得以在中 國生根發芽 甚至上自國君下至黎民百姓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藉由各朝的史料及相關文獻 可知佛法初傳來中國時 中國本早有齋戒習 俗 佛教傳入中國後 因以尊重生命 慈悲不殺的思想 與春秋戰國時代以 仁 為中心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 與梁武帝 隋文帝等帝王因宗教信仰敕令 僧伽務斷酒肉 發願追福 及齋日禁斷屠戮等種種因素 素食終成為漢傳佛教 的基本飲食概念 關鍵字 素食文化 漢傳佛教 仁愛 戒殺 護生

3 Abstrac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understand that Buddhism originated in India. The concept and ways to implement vegetarian diet is not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ese society, many members regard Buddhist as vegetarian by intuition. As Buddhism spread all over the globe, Buddhists in different places worldwide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ways of vegetarian diet according to their local customs, cultures, values and practices. Buddhists have their own perspectives for vegetarian diet. The following will elaborate further in the original doctrine of Buddhism in order to introduce how Mahayana do practically for mercy and life-saving. It is believed in Mahayana that a heart for mercy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vegetarian diet. On the contrary, people eating meat will lose their mercy and therefore can t reach Nirvana. Buddhism practice puts high emphasis on the heart, even a thought in mind of meat-eating could hinder one from practicing mercy, let alone daily eating meat. This notion leads to the gradual vegetarian practice for Mahayana to follow in their daily lives. My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egetarian concept and it s resounding influence from Emperors to civilian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documents, in the early period when Buddhism spread to China, people in China had already adapted to vegetarianism. After Buddhism came to China with the concept of life respect and mercy, it s concept was integrated within benevolence, the core value of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during the Chines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urthermore, due to the edicts issued by different Emperors that believed Buddhism and several reasons about not to kill in fast days, vegetarian diet finally become basic concept of Buddhists that believe in Mahayana. Keywords:Chinese vegetarian culture, Mahayana, Humanity, Ahimsa, Life-saving

4 目 次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2 第 二 節 學 界 對 中 國 素 食 相 關 文 獻 探 討...6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 及 範 圍 第 四 節 研 究 架 構...12 第 二 章 佛 教 素 食 觀 的 緣 貣 與 演 進 第 一 節 原 始 佛 教 對 禁 斷 肉 食 的 規 範...14 第 二 節 藏 傳 佛 教 對 素 食 的 規 範...20 第 三 節 漢 傳 佛 教 對 素 食 規 範 的 演 進...25 第 三 章 儒 家 思 想 對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的 助 力 第 一 節 先 秦 素 食 與 階 級 性 的 關 係...29 第 二 節 儒 家 思 想 以 仁 為 本 觀 念 的 體 現...32 第 三 節 孝 道 思 想 對 素 食 文 化 的 廣 傳...40 第 四 章 帝 王 敕 仙 對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的 影 響 第 一 節 梁 武 帝 促 使 佛 教 素 食 文 化 確 立...44 第 二 節 北 齊 文 宣 帝 推 行 戒 殺 放 生...47 第 三 節 隋 朝 帝 王 詔 仙 明 訂 斷 屠 期...48 第 四 節 唐 朝 諸 帝 頒 仙 斷 屠 禁 殺...52 第 五 節 五 付 以 後 帝 王 續 敕 斷 屠...64

5 第 五 章 中 國 僧 人 及 士 庹 對 素 食 文 化 的 推 廣 第 一 節 僧 人 對 戒 殺 素 食 文 化 的 推 廣...74 第 二 節 士 庹 大 德 對 素 食 文 化 的 推 行...90 第 六 章 結 論

6 第一章 緒 論 中國漢傳佛教認為 食素能培養修習慈悲心 食肉的人會斷滅慈悲心 無法 達到佛教涅槃的修行境界 不能修成正果 這是大覺智慧之中流露出來的佛教根 本教義 佛教諸多經典均闡述食肉之惡及不食肉之功德 除此之外 經典亦有提 到眾生因輪迴皆是過去世眷屬 食其肉如同食己眷屬之肉 思之應不忍食之 如 在 大般泥洹經 闡述了 食肉斷大慈種 1的原因 在 入楞伽經 內則提及 斷我法輪 絕滅聖種 一切皆由食肉者過 2抑或佛告迦葉 一切眾生食肉 者 斷大慈種 不食肉者 更大功德 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3 此外 央掘魔 羅經 則說 一切眾生 無始生死 生生輪轉 無非父母 兄弟 姊妹 猶如 技兒變易無常 自肉他肉則是一肉 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4 而 梵網經 菩薩 心地戒品 也提到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是故 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5佛教修行首重於心 即使是在心 中產生了食肉的慾望或念想 也有礙慈悲的修行 更何況是日常生活中為食肉而 殺生之種種行為 經典所闡明不食肉的觀念 隨著佛教逐步的傳遞到中國每個角 落及各個社會階層 漸而深入人心 影響日常生活飲食方式 1 東晉 法顯譯 大般泥洹經 卷四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大正新脩大藏經 冊 以下均簡稱為 T 不另註明 12 頁 北魏 菩提流支譯 入楞伽經 卷八 T16 頁 562 徐紹強整理 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藏外佛教文獻 冊 1 頁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央掘魔羅經 卷四 T2 頁 姚秦 鳩摩羅什譯 梵網經 卷二 T24 頁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佛陀在世時的教團 係由許多原信奉婆羅門教 耆那教等不同宗教與不同階 層的人士組成 教團以經常追隨佛陀的沙門團為主 因信奉佛法者眾 除有許多 出家人外 也有很多在家佛弟子跟隨佛陀修行 出家與在家者可分為 比丘 比 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 優婆塞 優婆夷 等七種不同身分 而不同身 分也適用了不同的規定與戒律 對於歸依三寶後的人 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規 範 至少要遵守五項戒律 簡稱五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 飲酒 為何會有食素的觀念 在此 必須提及佛教歸依三寶與受持五戒6 食素想法 之起源與根據 是緣於歸依三寶並受持五戒而來 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信徒 和 一般人之基本不同之處 就是歸依三寶並進而受持五戒 也就是說 進了佛門即 先須對佛陀生起崇敬之心 此非由於佛陀有什麼權威而強制信徒的想法 而是為 了崇敬佛陀的超凡人格與智慧 他將他自己所悟的解脫方法 慈悲地告訴了人 們 人們對他的救世精神從內而外自然產生崇敬之心 而對於佛陀的崇敬 乃是 為了提挈自己 使得自己也能漸漸地走向成佛的道路 既已接受了佛法的教化 也自然見賢思齊而對佛陀的人格有所嚮往 這對於佛陀的敬仰和歸信 佛經中即 稱為 歸依佛陀 亦稱 三歸依 歸依三寶 素食的觀念 即屬五戒之一的 不殺生 而五戒即為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殺生 是指不殺害有情眾生 偷盜 是不屬於自己 應得的任何財物 均不得不予而取 不論巧取或強奪 皆為不如法的行為 邪 淫 是不得與夫婦之外的男女發生性關係 夫婦之間亦不得過度縱慾 妄語 不 得虛語妄言 惡口罵人 兩舌挑撥 淫詞艷語 飲酒 不飲酒精類品 亦不得食 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殺 盜 邪淫 屬於身業 妄語屬於口業 而飲酒是為防 6 五戒 不殺 不盜 不邪婬 不欺 不飲酒 見 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長阿 含經 卷二 T1 頁 14 2

8 止因酒亂性 事實上 五戒的內容 已在八正道7的正業和正語之中 能夠實踐八 正道 便能受持五戒 佛教的戒律精神 並非僅止於消極的不得作 更有積極的 不得不作的要求在內 例如 不殺害有情眾生 進而要救生和放生 有情之中 要以人為中心 幫助病貧和災難中的人們 不偷盜他人的財物 進而要量力施捨 多行慈善 不淫他人的妻女 純化人間的男女關係 不妄語 說話要真實不虛 對人施以慧言善語 佛陀最初的說法 是指點人們循著根本教義去實行修學 大小乘共同的依據 和教法即是 苦 集 滅 道 的四聖諦法 catursatya 8 四聖諦 是四種轉 凡夫為聖人的真理 佛陀的教育 藉由傳持和宣揚才能長時間讓廣大的人們接觸 到 故對傳持佛法的人 亦應恭敬如同佛法 此名為 歸依僧伽 歸依三寶之 後的人 依照佛陀所教導的生活規範確實執行 在五戒提到不殺害有情眾生意 義 就是說對於具有感情意識的一切生物 不得加以殺害 佛法基於兩大重因素 闡明不殺之因 一是從因果及輪迴的觀點來說 現世殺害有情眾生 將來也要接 受殺害 亦即一報還一報 為了急求解脫生死 不得再造生死的殺業 另一是從 滅除無明煩惱及增長慈悲心的觀點上說 不應為了自身的慾求而殺害眾生 更不 應為了瞋怒而殺害眾生 因此 在願雲禪師戒殺詩云 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聽 屠門夜半聲 9 佛教在由印度傳入中國並和中國文化相結合之前 對於素食的實行做法與現 今中國做法是有所不同的 但基本上 佛陀對不殺生的態度是十分堅定的 甚至 7 八正道 一正見 二正念 三正思惟 四正業 五正精進 六正語 七正命 八正定 此八 法者 諦是聖道 見 東晉 法顯譯 大般涅槃經 卷上 T1 頁 四聖諦 一者苦諦 二者集諦 三者滅諦 四者道諦 見 東晉 法顯譯 大般涅槃 經 卷上 T1 頁 清 程兆鸞等著 蓮修起信錄 卷六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卍新纂續藏經 冊 以下均 簡稱為 X 不另註明 62 頁 705 3

9 也曾對婆羅門祭典中大量使用牲畜祭祀做出抨擊 10 他對動物被奴役與傷害所發 出的悲泣聲感到不喜 因為這樣的祭祀會造成動物生靈們的大苦難 然而 在印 度的當時宗教或社會祭祀習俗上 卻仍未能實行不殺或少殺 甚至規定祭祀時需 奉獻牲畜 根據 十誦律 卷三十七 雜誦中調達事之二 所述 當時佛陀的堂弟提婆 達多曾為了一些原因 如種姓問題 爭奪教團領導權等 11與佛陀理念不合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 往至佛所 惡口罵詈 阿難聞已 極生瞋恚 驅 提婆達多仙出去 而語之曰 汝若更來 我能使汝得大苦惱 12 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 推山壓佛 放護財象 欲蹋於佛 惡名流布 提 婆達多 於眾人前 向佛懺悔 嗚如來足 無眾人時 於比丘中 惡口罵 佛 諸人皆言 提婆達多 向佛懺悔 心極調順 無故得此惡名流 布 13 提婆達多最後帶領許多信眾離開教團 但提婆達多曾想以 頭陀行 苦 行 與禁絕肉食來做為僧侶的修行方式 且這種修行方式當時也有獲得許多修 行者的支持與跟隨 但由於佛陀基本上基於中道理念 不走過激路線 並配合當 時印度社會現實狀況來逐漸修正做法 讓一般人能逐步接受佛陀的教育 原始佛教僧人的飲食 與佛陀時代印度人的飲食習慣有相當顯著的關係 當 時印度僧人的化緣及飲食 受到境內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人民有不同的飲食習慣 影響 無法徹底食素 傳統佛教所規定的教義是為了兼顧圓融與變通 避免招致 10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 卷四 T2 頁 22 原文為 佛告優波迦 若邪盛大會 繫群少特牛 水特 水牸 及諸羊犢 小小眾生悉皆傷殺 逼迫苦切 僕使作人 鞭笞恐怛 悲泣號呼 不喜不樂 眾苦作役 如是等邪盛大會 我不稱歎 以造大難故 若復大會不繫縛 群牛 乃至不令眾生辛苦作役者 如是邪盛大會 我所稱歎 以不造大難故 11 姚秦 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十誦律 卷三十七 T23 頁 北魏 吉迦夜共曇曜譯 雜寶藏經 卷三 T4 頁 同上註 4

10 有如糟蹋糧食或其他負面影響的評論 而這些原因與細節 在佛陀告知比丘的經 典當中都有詳盡分析利弊得失 至於我國傳統儒家文化則是以仁愛為本 對於動 物 有所謂 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 的觀念 相教於印度 僧侶 出家人較少托缽乞食 而多是在寺院中自炊自食 所以能逐漸形成了食素 的傳統 出家僧侶既然食素 在家信眾在耳濡目染之下 也能逐漸培養素食的習 慣 除了佛教東傳至中國進而促使素食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外 原本就已在中國 各地區廣為士庶遵行的儒家思想文化 對於素食文化的形成與推動也有其貢獻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 儒家的經典已經出現不殺生的觀念 如 禮記 王制 云 諸侯無故不殺牛 大夫無故不殺羊 士無故不殺犬豕 庹人無故不食珍 14 另外在 禮記 玉藻 曰 君無故不殺牛 大夫無故不殺羊 士無故不殺犬豕 君子遠麃廚 凡更血 氣之類 弗身踐也 15 而 孟子 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獸也 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 遠庖廚也 16 但因為儒家的祭祀仍重視血食的觀念 在佛法尚未傳到中國之時 儒家思想中 仍未見有明顯禁止殺生的觀念 近年來台灣社會素食風氣日益盛行 根據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17 出版的 2008 年台灣食品消費統計年鑑 資料顯示 台灣的素食人口約佔全部人 14 姜義華注譯 黃俊郎校對 新譯禮記讀本 臺北市 三民書局 2014 年 8 月 頁 同上註 頁 423 宋 朱熹 孟子 梁惠王上 四書集註 臺北市 世界書局 2014 年 10 月 頁 214 5

11 口的 10 含全素者 蛋素 奶素 特定時間素食等 其中全素人口約占 2% 而特定時間素食比率相對較高 葷素不拘的占九成 相同條件下 僅次於印度 的 35 素食人口比例為全世界第二名 另外 截至 2013 年 5 月止 台灣地區 的素食人口約 250 萬人 素食市場的規模約 590 億元 約有 6,000 家的餐廳提供 各樣式的素食佳餚 究竟是什麼重要的因素 讓台灣社會的各個階層人士普遍能 接受素食觀念 不但不排斥 反而成為一種健康時尚概念 是單一因素的影響 還是因為有多種因素彼此的交互影響所造成 頗值得深入探討 本研究針對台灣 現今社會流行的素食文化 探索最主要的影響因子 漢傳佛教對中國素食文化的 影響 進而瞭解兩者彼此間的關係 進而揭開為何素食文化能在現今社會廣為流 行的原因 第二節 學界對中國素食相關文獻探討 前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康樂所撰 潔淨 身分與素食 18中 作者提到 素 食在印度被視為一種較為聖潔與高尚的生活方式 是在不殺生此一傳統觀念的要 求下才發展出來的 故從印度歷史及社會文化等因素探討素食觀念的演變 其認 為 在古印度的 家庭經 及 律法經 即有記載 舉行某些儀式時可以殺母 牛 例如祭祖 接待尊貴的客人 這種客人被稱為 goghna 殺牛者 某一特 定的獻祭中則要殺公牛 換言之 牲畜對他們而言 實具有一種宗教的意義 因 此在古印度人的觀念裡 至少到西元前五世紀佛陀的時代還是如此 而在西元前 五世紀 佛陀與耆那大雄分別創立佛教與耆那教 其不殺生的觀念使婆羅門教重 新思考不殺生戒的問題 但於吠陀經典對祭祀有明文規定 使婆羅門感到困擾 17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簡稱食工所 網址 是台灣的一所 非營利性研究機構 成立於 1965 年 創辦者謝成源 位於台灣省新竹市 專門研究食品科 學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 18 康樂 潔淨 身分與素食 大陸雜誌 1991 年 1 月 卷一O二 第 1 期 6

12 而遲至阿育王時代 西元前三世紀中葉 官方文獻有禁止在特定地點及特定時 間不得殺害諸類動物的記載 而在從阿育王將不殺生與素食的觀念連接起來 素 食在印度社會的價值觀有漸居上風的現象 這可以從 摩奴法論 第三及第四頌 可以看得出來 另外 佛教與耆那教對印度民間社會的影響也不可以忽視 最後 康樂認為 宗教為了招來信徒必須以較高的倫理道德標準才能贏得大眾信賴 因 此婆羅門教 大乘佛教逐漸將素食與潔淨劃上等號 而將肉食與不淨歸為一類 他提出會產生這類思想的關鍵點在於 潔淨 與 身分 的互動關係上 基本 上 康樂認同法國人類學者杜蒙 Louis Dumont 的觀點 肉食被印度社會普遍 認為不淨外 另外潔淨與否隱含印度意識形態中身分高低的問題 也就是說身分 高貴較低賤者潔淨 因肉食者不潔 進而使素食成為潔淨的象徵 因此 古印度 尊貴的客人 殺牛者 肉食者 轉變成 尊貴的婆羅門 素食者 康樂另篇著作 素食與中國佛教 19則探討佛教不殺生與素食之間的關聯 並對中國南朝梁武帝運用政治力因素使僧團禁斷酒肉的過程加以討論 他認為 梁武帝不僅親撰 斷酒肉文 也建立了中國的 新素食觀 他認為素食觀之 所以在中國得以流行 除了佛教的不殺生戒外 也別忘了當時中國一般物質條件 的配合 當時中國社會的相對匱乏的現象 他指出除了少數幾個被視為 太平 盛世 的時期以外 在歷史上中國基本上是個貧窮的國家 呈現在日常生活上就 是肉食的匱乏 而對於生活在當今富裕社會的人來說 是很難想像 一肉難求 的時代 只是這樣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過 而且還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因 此 素食觀之所以能在中國社會盛行這麼久 這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在林伯謙 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 20提到 中國是以農立國的民族 幾 千年來 百姓多賴耕種維生 在飲食方面 長期皆以穀物菜蔬為主 除非是上層 19 康樂 素食與中國佛教 國史浮海開新錄 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 臺北市 聯經 出版公司 2002 年 頁 林伯謙 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 東吳中文學報 第 4 期 1998 年 5 月 7

13 階級 才得以享用鮮肥的食物 因此發展出來的傳統飲食習慣和素食相當近似 但這並不表示先民皆喜好素食 且已形成慈悲止殺的高度人文風潮 素食文化的 推廣 畢竟有待佛教東傳 佛家戒殺思想與中國傳統省欲去奢的理念相融和 使 素食不僅是佛教的餐食 也是中國諸多具特色的菜系之一 因中國素食文化與佛 教關係密切 作者從佛教的飲食要求 帝王的敕斷葷腥 士庶的齋素心態等多種 角度 釐清佛教素食的歷史發展背景 及其對中國社會習尚的影響 另外他也從 藝文效應 來說明素食文化已經滲入文學家的生活及詩文 對其文學創作的啟迪 與薰陶 人生觀及精神領域的探索追求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徐立強 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素食文化的關係 21指出 中國佛 教素食文化的形成 源於梁武帝的制斷酒肉 而梁武帝的制斷酒肉 是受到中國 與印度素食傳統的影響 中國的素食傳統包括 儒家的仁恕 安貧樂道的精神以 及居喪持素盡孝之禮 除此之外 道教為成就法術而素食的思想也對中國素食傳 統有一定的影響 在印度方面 於佛教之前即有不殺生 不食肉的傳統 佛教也 延續了這種傳統 因此在初期佛教中即有 三淨肉 與 濾水囊 的制訂 然而 此時佛教並未嚴盡肉食 到了大乘佛教興起之後 宣說彌勒與如來藏思想的經典 中 嚴禁肉食的主張才開始出現 此外 凃宗呈在 中國中古的素食觀 22 則以儒家 佛教及道教的素食觀 點 廣泛地探討中國中古時期素食觀念的形成原因 他認為中國中古的素食觀包 涵了三教的因素 儒家的服喪 祭祀與齋戒 佛教不殺生 素食的戒律和教義 道教的神仙術 養生和戒律 這些因素互相混雜 難分彼此 卻都成為中古素食 觀重要的組成部分 另外在該篇論文 他也提出一些論點 比如對中古素食的流 21 徐立強 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素食文化的關係 臺北市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 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年 6 月 22 凃宗呈 中國中古的素食觀 臺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年 6 月 8

14 行 發 揮 巨 大 影 響 的 正 是 佛 教 的 素 食 觀 印 度 的 原 始 佛 教 並 沒 有 要 求 僧 人 全 面 素 食, 釋 迦 牟 尼 允 許 僧 人 食 用 三 種 淨 肉, 只 要 不 見 不 聞 不 疑 的 肉 類 都 可 以 食 用 因 此, 佛 教 的 戒 律 中 並 沒 有 要 求 僧 人 完 全 素 食 的 規 定 這 種 情 形 在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之 始 依 然 如 此, 從 很 多 記 載 中 都 可 以 看 到 僧 人 肉 食 的 情 形 等 到 涅 槃 經 被 翻 譯 出 來, 經 文 中 已 明 確 提 到 不 得 食 肉, 當 時 還 有 楞 伽 經 梵 網 經 也 同 樣 提 到 不 得 食 肉 到 了 梁 武 帝 時, 根 據 涅 槃 經 楞 伽 經 中 禁 絕 食 肉 的 教 義, 用 皇 帝 的 力 量 舉 辦 法 會, 甚 至 寫 了 有 名 的 斷 酒 肉 文, 要 求 僧 人 全 面 斷 肉 素 食, 不 再 允 許 食 用 三 淨 肉 從 此 中 國 的 佛 教 僧 人 都 必 須 遵 守 斷 肉 素 食 的 規 定 他 還 提 到, 其 實 道 教 對 於 素 食 的 流 行 也 發 揮 了 很 大 的 作 用, 尤 其 為 了 追 求 養 生 健 康 早 在 先 秦 兩 漢 的 神 仙 方 術 之 士 就 已 提 出, 想 要 長 生 不 死 或 成 仙, 飲 食 上 必 須 辟 穀, 也 就 是 不 食 五 穀, 這 套 方 法 後 來 也 為 神 仙 道 教 所 吸 收 道 教 之 所 以 要 辟 穀, 就 是 認 為 五 穀 對 人 體 有 害, 既 然 連 五 穀 都 有 害, 更 何 況 酒 肉 葷 辛 之 物, 因 此 按 道 教 的 理 論, 不 管 是 想 要 成 仙, 還 是 要 長 生 不 死, 酒 肉 葷 辛 之 物 也 是 需 要 禁 食 這 樣 的 觀 念 還 影 響 了 養 生 理 論 中 的 飲 食 觀 中 國 的 養 生 理 論 深 受 道 家 道 教 傳 統 中 醫 的 影 響, 特 別 重 視 飲 食 的 效 用 和 禁 忌, 在 飲 食 上 強 調 淡 薄 清 淡 的 原 則, 素 食 正 符 合 此 項 原 則 最 後 凃 宗 呈 在 該 文 總 結, 中 國 中 古 所 形 成 的 素 食 觀, 並 非 只 是 單 純 的 佛 教 素 食 觀, 其 中 還 融 合 了 儒 家 和 道 教 的 素 食 觀 念 除 了 三 教 的 這 些 思 想 淵 源 外, 在 素 食 觀 的 傳 播 過 程 中, 從 中 古 開 始 素 食 就 脫 離 了 單 純 的 飲 食 行 為, 逐 漸 被 人 們 賦 予 各 式 各 樣 的 象 徵 意 義, 素 食 不 僅 是 飲 食 行 為, 更 具 有 道 德 的 意 涵 在 內 他 認 為, 從 社 會 學 家 的 說 法, 這 正 是 一 種 飲 食 上 的 象 徵 消 費 (symbolic consumption), 所 謂 象 徵 消 費 意 謂 消 費 時 不 只 單 純 地 消 費 了 物 質 上 的 東 西, 也 消 費 了 這 種 東 西 的 象 徵 意 義, 亦 即 象 徵 在 消 費 的 過 程 中 佔 有 重 要 的 角 色 以 現 代 社 會 為 例, 人 們 會 藉 由 消 費 商 品 形 塑 自 己 想 要 的 樣 子 這 些 商 品 有 助 於 創 造 和 維 持 他 們 對 自 己 的 看 法 形 象 和 認 同 感, 舉 凡 衣 服 食 物 汽 車 等 都 可 派 上 用 場 人 們 素 食 並 非 僅 僅 是 食 用 一 種 非 肉 類 的 食 物, 而 是 在 素 食 之 時 順 便 食 用 了 與 素 食 相 連 繫 的 象 徵 意 涵, 也 就 是 在 意 象 上 的 聯 結, 諸 如 : 孝 順 慈 悲 潔 淨 善 良 清 高 廉 潔, 這 些 更 深 層 的 內 在 意 象 當 然, 這 並 非 意 指 素 食 者 都 是 基 於 獲 取 這 些 形 象 的 目 的 而 素 食, 只 是 說 明 素 9

15 食除飲食本身之外 還具有了某些道德上的象徵意涵 而這些意涵 也具有種種 不同的目的與功用 素食和日常生活因而產生了密切的聯結 成為人們日常飲食 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另外 廖佩英在 唐代斷屠政策之研究 23 亦指出 在中國素食觀的傳佈 上 唐代帝王對於斷屠政策的運用實為一項關鍵性轉折 由此看來 唐代的斷屠 政策雖承襲自魏晉 深受佛教信仰影響 但因唐代帝王也優容道教 使得斷屠政 策在唐代充滿著佛道思想 隨後再加諸帝王誕日與特殊節慶的結果 使得斷屠政 策在唐代實施的原因趨向多元 而這些斷屠政策實施的時機後來也成為中國各朝 代及唐朝境外諸國爭相仿效的對象 他認為 後世在繼受唐代斷屠政策時有著 變 與 不變 的特性 不變 的斷屠政策之運用反映在諸多史料裡 舉凡 帝王誕日 遭逢災荒禁忌 或最單純的受佛道教影響而在齋戒日中實行斷屠 而 後世繼受唐代斷屠政策所轉化的 變 最明顯的則反映在道教勢力的衰微 唐 代視道教為國教 斷屠政策中 十齋日 禁止宰殺牲畜是自唐高祖便立下的規 矩 但唐代以後的中國諸朝代 並非再如唐代帝王般崇奉道教 即使後世有金章 宗於承安二年 公元1197年 秋七月壬寅朔 幸天長觀 建普天大醮 禁屠宰七日 無奏刑 百司權停決 罰 24 但這類受道教影響而反映在斷屠禁殺的政治措施 後代史料相形之下要比唐 代來得少 就連鄰近的日本在政治制度與文化傳習的過程中 也並非不自覺地接 受固有的唐律 反而展現了充分的自覺性 例如日本就相當重視佛教 六齋日 25 沒有如中國唐代對於 十齋日 斷屠守戒的重視 此外 日本斷屠政策另一 23 廖佩英 唐代斷屠政策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6 月 元 脫脫等撰 金史 臺北市 鼎文書局 1992 年 卷十 章宗 頁 242 同前註 23 10

16 個與唐代斷屠政策的差異之處在於日本重視寺院週遭的潔淨 故而天皇時常下詔 規定寺院周圍二里以內禁止宰殺牲畜 比起佛道兩教以柔性勸導斷肉素食 唐代 帝王藉由政治力罰禁違反斷屠令之人 則能更迅速達到擴展斷肉素食的目的 試 想在一年將近一百五十多天的日子裡 普天之下禁止宰殺牲畜 除非是適逢冬 季 否則在當時肉類無法妥善保存的情況下 一般民眾幾乎是被迫吃素的 當 然 唐代帝王運用斷屠政策的原由 仍然是為了鞏固政權 企圖以宗教服務政 治 就如同遭逢天災時 下詔斷屠往往能撫慰民心 使百姓安於接受現狀的道理 一般 而中國斷肉素食的觀念就在佛教僧徒自身的努力 文人士子的推廣 以及 政治力的介入這三項重要因素的刺激下得以開展 自唐代起 斷肉素食的觀念更 加普及 內化至民間 逐漸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之一環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範圍 目前大部份學者研究 主要是在中古飲食文化的變遷或是唐代佛 道教等宗 教教義與素食相關的議題上 或有提到政治力與法律層面對素食的影響力上 但 是均集中在某一個特定時期帝王的敕令在宗教傳布所扮演的助力 以至於忽略時 間縱斷面文化間相互之影響 事實上 政治力與佛法傳佈兩者關係 是相互依 存 一體兩面的 且期間不僅限於一時 而是會隨時間的延長增加其影響的層次 及力度 因此 本文研究的重點是以素食文化與漢傳佛教的關係為主軸 避免同 時探討其他宗教因素對素食文化的影響 造成篇幅及內容過於複雜 鑒於主題係 以佛教對素食文化影響為主 因此筆者認為 若要能充份掌握兩者間的關係 即 必須探索佛教傳入中國後對相關歷史人物之間的思考 行為模式產生的影響 乃 至於相關歷史人物受影響後之種種作為 進而對佛教本身的改革及世間各階層人 士在生活或藝文上的變新 當然不同的時代背景 政治力甚至於民族性都會對整 個斷屠戒殺 素食風氣的推廣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因此 為通盤瞭解彼此間 交互之影響 亦為本文研究範圍 11

17 在進入主題前先需將佛教的素食定義予以釐清 並探討在佛教傳入中國之 前 中國源自周朝傳承下的禮樂觀念及儒家思想中的仁 孝等核心價值 並考量 士庶對素食文化在宣傳及推廣的影響力亦為本文研究之方向 此外 在文獻的引用與撰寫方法上 本文主要的資料為歷朝文獻 檔案資料 等基本史料為主 因此著重在漢文文獻方面 由於本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歷史 方面的研究 所以內容上以史實 佛教經典中的規範為主 非佛教義理上詳細之 探究 筆者將可能影響素食文化風潮的政治 佛教 歷史及文化作統整性的探 討 非只限於佛教與素食文化單純一對一之關係 本文除關於帝王之行誼 敕令及斷屠政策部份可由官方史料查閱得知外 另 為探討佛教戒殺及食素相關議題 則需仰賴閱覽佛教經典而證引之 本文引用之 佛教經典 主要取材自 大正新脩大藏經 卍續藏 卍新纂續藏經 等 另外 拜於網際網路的發達 許多社團法人與基金會已利用雲端科技 建立 大數據雲端資料庫儲存資料 將經典與史料詳細記載 並隨時勘誤與補充中 利 用強大的搜尋引擎即可查閱相關素食文獻的記錄 含文字及掃瞄圖像檔 再配 合中國佛教學會提供之數位電子佛典光碟 藉由交互之比對分析 來綜合探討大 乘佛教與素食文化間之關係 惟個人歷史學養不足 又因在職與求學並進之際 時間有限 但所蒐集的資料與知識的掌握 已盡全力蒐羅完備 又因中國歷史悠 久 佛學博大精深 資料量龐大無法一一羅列 只能採取精要而不作過多鋪陳 研究內容若仍有錯謬疏漏 將盡己所能貼近原典原意來完整詮釋 並就接觸所及 之處擇要論述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分六大章節 概述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 本文緣起想法與研究發展方向 並試由學界同質性相關文獻之探討 來 理解學者們對中國素食文化議題不同面向之觀點 12

18 第 二 章 : 先 闡 釋 原 始 佛 教 素 食 觀 念 的 緣 起, 再 論 藏 傳 佛 教 因 特 殊 居 住 環 境 與 文 化 背 景 對 佛 教 素 食 觀 念 所 持 有 的 不 同 態 度, 而 後 再 分 析 中 國 漢 傳 佛 教 素 食 觀 念 之 興 起 與 演 進 過 程 第 三 章 : 敘 述 中 國 傳 統 儒 家 思 想 ( 從 仁 及 孝 的 觀 點 ) 與 素 食 文 化 密 不 可 分 的 關 係, 卻 又 有 別 於 佛 家 思 想 的 差 異 第 四 章 : 由 梁 武 帝 首 頒 敕 令 促 成 素 食 文 化 的 形 成, 再 深 入 研 究 各 朝 代 帝 王 禁 肉 食 與 斷 屠 釣 敕 令 的 規 範, 對 素 食 文 化 產 生 的 根 深 蒂 固 之 影 響 第 五 章 : 從 僧 人 與 士 庶 們, 僧 俗 不 同 角 度 之 看 法, 來 分 別 論 述 其 觀 點 的 不 同, 演 進 到 後 來 素 食 文 化 能 在 中 國 各 階 層 社 會 融 合 的 原 因, 致 帝 王 宰 官 貴 人 文 士 百 姓, 都 能 對 素 食 觀 念 廣 為 流 傳, 並 實 際 普 遍 地 體 現 於 民 間 第 六 章 : 針 對 研 究 的 結 果 予 以 總 結, 證 得 素 食 文 化 得 以 在 中 國 發 揚 的 真 正 原 因 直 到 近 代, 則 皆 以 民 間 佛 教 徒 主 動 發 心 推 行 為 主 ; 文 章 後 段, 亦 略 帶 一 提 素 食 與 環 保 的 關 聯, 祈 能 給 予 社 會 健 康 善 良 正 面 的 能 量 13

19 第二章 佛教素食觀的緣貣與演進 第一節 原始佛教對禁斷肉食的規範 佛陀住世時 僧團 包括佛陀本人 都是奉行托缽正命 清淨乞食 除開酒 類 不論葷素 在家人供養什麼就吃什麼 況印度人原本就少有素食的習慣 佛 教僧團的比丘也隨緣不吃素 但由於不同的地域性 民族性 社會特性等種種因 素 其他佛教傳播區 如尼泊爾 不丹 西藏 斯里蘭卡 東南亞 及現代日韓 等地 並未行素食之制 故不同環境因素對於素食便有了各種不同的實行方法 佛陀雖未禁止比丘吃肉 但也有做出一些規定 就是只許被動的接受而不許 主動的索取 並訂明比丘不應揀擇化緣的食物 但如食物含肉 則必須屬 三淨 肉 才允許食用 五分律 記載 佛陀不許比丘向施主求取美食 比丘得到美 食魚肉又不敢吃 於是佛陀以是事集比丘僧 告諸比丘 若不索美食 自得而 噉 犯波逸提者 無更是處 26又云 若比丘 到諸白衣家求乳 酪 酥 油 魚 肉 若得噉 波逸提 27這是佛教初期比丘可以吃肉的根據與限制 在 十誦律 對三淨肉的說明 我聽噉三種淨肉 何等三 不見 不聞 不疑 不見者 不自眼見為我故 殺是畜生 不聞者 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 不疑者 是中更屠 兒 是人慈心 不能奪畜生命 我聽噉如是三種淨肉 劉宋 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八 T22 頁 姚秦 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十誦律 卷三十七 T23 頁 同上註 14

20 另 十誦律 所載與三淨肉相反之肉 即謂 三不淨肉 此詞是指 對於 我眼見牠被殺時的情景的肉 我耳聽見牠被殺時哀叫聲音的肉 有疑為我而殺的 肉 這三種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如 我不聽噉三種不淨肉 若見 若聞 若疑 見者 自眼見是畜生為我故 殺 聞者 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 疑者 是中無屠賣家 又無自死 者 是人凶惡 能故奪畜生命 29 在 四分律 也提到 自今已去 若故為殺者不應食 是中故為殺者 若故見 故聞 故疑 更 如此三事因緣不淨肉 我說不應食 若見為我故殺 若從可信人邊聞為我 故殺 若見家中更頭更皮更毛 若見更脚血 又復此人能作十惡業常是殺 者 能為我故殺 如是三種因緣不清淨肉不應食 更三種淨肉應食 若不 故見 不故聞 不故疑應食 若不見為我故殺 不聞為我故殺 若不見家 中更頭脚皮毛血 又彼人非是殺者 乃至持十善 彼終不為我故斷眾生 命 如是三種淨肉應食 30 也就是 見為我殺者 二聞為我殺者 三有為我所殺之殺念者 屬 三不淨 肉 依律比丘是不可食的 在這些條件下 更不用說為口腹之慾而為自己殺 生 此外還有五淨肉的說法 是除上述三種不淨肉外 加上自然死亡 以及被其 他鳥獸殺死之遺體 再食餘肉 此規定於經 律中皆處處可見 31 原始佛教初期戒律除三淨肉 五淨肉可食外 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狀況下另 訂有九種32淨肉得食 另有一說為九種眾生肉不得食 人 龍 象 馬 狗 烏 29 同前註 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四分律 卷四十二 T22 頁 唐 般剌蜜帝譯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六 T19 頁

21 鴉 鷲鳥 獼猴 獅子 與十種眾生肉不得食 人 蛇 象 馬 驢 狗 獅 子 豬 狐 獼猴等系 肉類不得食 33等等各種不同說法 在 大般涅槃經 中 對食肉之事記載 佛讚迦葉 善哉 善哉 汝今乃能善知我意 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善男 子 從今日始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若受檀越信施之時 應觀是食如子肉 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云何如來不聽食肉 善男子 夫 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 如來何故 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 迦葉 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 故 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 佛告迦葉 亦是因事漸次而 制 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34 在 佛說佛醫經 中 則從更廣泛的角度說明有六種因緣不得殺生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 諸畜生皆為我作父母 兄弟 妻子 不可數 亦更六 因緣不得食肉 一者 莫自殺 二者 莫教殺 三者 莫與殺同心 四 者 見殺 五者 聞殺 六者 疑為我故殺 無是六意得食肉 不食者更 六疑 人能不食肉者 得不驚怖福 35 可見除了前面所提最基本的三淨肉戒律之外 又加入了 不自殺 不教他人殺 不與殺人者同心 這三樣心態 符合這六者條件之下的肉類才可以食用 但 佛 說佛醫經 根據六道輪迴之說 最高原則仍是希望完全禁斷肉食 以禁絕肉食的 貪慾為修行的目標 32 北涼 曇無讖譯 大般涅槃經 卷四 T12 頁 劉宋 慧嚴等依 泥洹經 加之 大般涅槃經 卷十八 T12 頁 同上註 吳 竺律炎共支越譯 佛說佛醫經 卷一 T17 頁

22 最 初 期 的 佛 教 飲 食 觀 念 中, 是 以 思 想 為 主 體, 並 非 以 食 葷 或 食 素 來 判 定 一 個 人 的 污 染 或 淨 化 佛 陀 說 法, 源 自 於 生 活 中 各 種 狀 況 的 示 現, 而 後 再 加 以 訂 定 修 正 與 加 強 補 充 準 則, 能 確 實 符 合 當 時 生 活 的 實 際 狀 況, 尤 其 佛 陀 在 世 時 的 教 團, 散 佈 在 印 度 恆 河 流 域 一 帶, 是 由 許 多 原 本 不 同 宗 教 不 同 思 想 的 各 種 人 士 所 組 成 ; 而 教 團 組 成 人 員 又 多 以 經 常 追 隨 佛 陀 的 沙 門 團 為 主 因 佛 法 教 化 的 廣 泛, 不 僅 有 許 多 不 同 形 式 的 出 家 團 體, 也 有 很 多 跟 著 修 行 的 在 家 佛 弟 子, 他 們 雖 不 參 與 教 團 集 體 生 活, 卻 也 學 習 著 如 何 跟 著 修 行, 以 便 提 升 自 我 層 次 漸 進 式 的 食 素 想 法 起 源 與 根 據, 是 從 歸 依 三 寶 和 受 持 五 戒 而 來 在 家 的 男 女 們 與 出 家 的 大 小 男 女 也 依 狀 況 分 別 有 了 比 丘 比 丘 尼 沙 彌 沙 彌 尼 式 叉 摩 那 優 婆 塞 優 婆 夷 七 種 不 同 身 分, 而 不 同 身 分 也 適 用 了 不 同 的 規 定 與 戒 律 作 為 一 個 在 家 的 佛 教 信 徒, 和 一 般 人 之 基 本 不 同 之 處, 就 是 歸 依 三 寶 ( 皈 依 三 寶 ) 並 進 而 受 持 五 戒 歸 依 三 寶 後 的 人, 依 照 佛 陀 所 示 的 生 活 規 範, 至 少 要 遵 守 五 點 戒 律 : 不 殺 生, 不 偷 盜, 不 邪 淫, 不 妄 語, 不 飲 酒 也 就 是 說, 進 了 佛 門, 人 們 自 然 崇 敬 佛 陀 的 超 凡 人 格 與 智 慧, 佛 陀 將 他 自 己 所 悟 的 解 脫 方 法, 慈 悲 地 告 訴 了 人 們, 人 們 對 他 的 救 世 精 神 從 內 而 外 也 自 然 產 生 崇 敬 與 歸 信 之 心 佛 教 徒 為 了 提 挈 自 己, 使 得 自 己 也 能 漸 漸 地 走 向 成 佛 的 道 路, 自 願 接 受 了 佛 法 的 教 化, 而 見 賢 思 齊 的 對 佛 陀 指 示 自 然 配 合 歸 依 後 所 遵 守 五 戒 之 一 的 不 殺 生 是 指 不 殺 害 有 情 眾 生, 也 就 是 說 對 於 具 有 感 情 意 識 的 一 切 生 物, 不 得 加 以 殺 害 此 有 兩 個 重 要 原 因 : 一 是 從 因 果 及 輪 迴 的 觀 點 上 來 說, 現 世 殺 害 有 情 眾 生, 將 來 也 要 被 所 殺 的 眾 生 殺 害, 為 了 急 求 生 死 的 解 脫, 不 得 再 造 生 死 的 殺 業 ; 另 一 是 從 滅 除 無 明 煩 惱 及 增 長 慈 悲 心 的 觀 點 上 說, 不 應 為 了 自 身 的 慾 求 而 殺 害 眾 生, 更 不 應 為 了 瞋 怒 而 殺 害 眾 生 事 實 上, 五 戒 的 內 容, 已 在 八 正 道 的 正 業 和 正 語 之 中, 能 夠 實 踐 八 正 道, 便 能 受 持 五 戒 佛 教 的 戒 律 精 神, 並 非 僅 止 於 消 極 的 不 殺 害 有 情 眾 生, 而 是 有 更 積 極 的 救 生 和 放 生 涵 義 雜 阿 含 經 載 : 17

2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更非法 更正法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何等 為非法 謂殺生 乃至邪見 是名非法 何等正法 謂不殺生 乃至正 見 是名正法 36 爾時 世尊告婆繫門長者 我當為說自通之法 諦聽 善思 何等自通 之法 謂聖弟子作如是學 我作是念 若更欲殺我者 我不喜 我若 所不喜 他亦如是 云何殺彼 作是覺已 受不殺生 不樂殺 生 37 故知佛陀是以對眾生慈悲之同理心來答覆此類問題 而 大般涅槃經 中更 有詳述 將殺業分之為下 中 上三級 善男子 佛及菩薩知殺更三 謂下中上 下者蟻子乃至一切畜生 唯除菩 薩示現生者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以願因緣示受畜生 是名下殺 以下殺 因緣墮於地獄 畜生 餓鬼 具受下苦 何以故 是諸畜生更微善根 是 故 殺者具受罪報 是名下殺 中殺者 從凡夫人至阿那含是名為中 以 是業因 墮於地獄 畜生 餓鬼 具受中苦 是名中殺 上殺者 父母乃 至阿繫漢 辟支佛 畢定菩薩 是名為上 以是業因緣故墮於阿鼻大地獄 中 具受上苦 是名上殺 38 因此 下殺 者指殺害蟲蟻 乃至一切畜生 犯者墮地獄道 畜生道 餓鬼 道 具受下苦 因諸畜生尚有微妙善根 是故殺者具受罪報 中殺 者指殺害 凡夫人 乃至一切阿那含 犯者墮地獄道 畜生道 餓鬼道 具受中苦 上 殺 者指殺害父母 阿羅漢 辟支佛 菩薩等 犯者墮阿鼻地獄 具受上苦 至於殺 一闡提 的部分 罪該如何 大般涅槃經 載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 卷三十七 T2 頁 275 同上註 頁 273 劉宋 慧嚴等依 泥洹經 加之 大般涅槃經 卷十五 T 12 頁 702 上 18

24 善男子 若更能殺一闡提 則不墮此三種殺中 善男子 諸婆繫門等一切 皆是一闡提也 譬如掘地刈草砍樹 斬截死屍罵詈鞭韃無更罪報 殺一闡 提亦復如是無更罪報 何以故 諸婆繫門乃至無更信等五根 是故雖殺不 墮地獄 39 根據經典所載 當時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 曾為了一些緣故 如種姓制度 爭奪教團領導權等諸多因素 與佛陀理念不合 最後並因此帶領許多信眾離開教 團 當時提婆達多曾想以 頭陀行 或稱為苦行 不食肉來做為僧侶的修行 方式 且這種修行方式當時確有獲得許多修行者的支持與跟隨 但緣於當時社會 背景與實務處裡上 食三淨肉實非得已 雖此事因導致一些信眾出走 但佛陀兼 顧多方面考量 還是採取較為中道方式 不走過激路線 並配合當時民情與社會 現實狀況來逐漸修正作法 讓更多人能逐步並普遍的接受佛陀的教育 印度僧侶的化緣傳統 因境內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讓人民有不同的飲食習 慣 嚴格來說 並無法讓素食能夠貫徹執行 原始佛教規定的教義兼顧圓融與變 通 避免招致有如糟蹋糧食或其他負面影響的評論 而這些原因與細節 在佛陀 告知比丘的經典當中都有詳盡分析利弊得失的說明 簡而言之 佛陀對不殺生的 要求是堅定的 也曾對婆羅門祭典中大量使用牲畜來祭祀 抱持反對態度 因為 祭祀造成動物們生靈塗炭 每當聽聞動物被奴役與被傷害時 所發出的悲泣哀號 聲 更另人感到難過 然而 在印度的傳統宗教或社會祭祀習俗上 並未能順利 推行素食 在小乘戒中 雖不禁比丘食全素 但大乘經典則有明載一切葷食的禁 止 對於佛教興起於中印度的東部 漸從中印度而擴展到南印與北印 及東 西 印度 更發展到印度境外 故而有南傳與漢傳佛教的分別 可惜在西元四世紀 以後 北印與南印的佛教就日漸衰落 信仰人口萎縮到中 東印度 至今更因為 印度教的壯大與回教的傳入而更顯衰微 反觀境外的佛教卻互有消長 以筆者實 39 同上註 頁 702 中 19

25 際訪談過的印度友人所敘述 從某個角度來觀察印度當地實際的素食習慣 相對 於肉食來說 並非全因信仰因素 故在原始佛教時期 雖然佛陀在戒律上有強調 不殺生的觀念 但不殺生與素食相互結合的觀念 在當時的印度社會並尚未受到 重視 第二節 藏傳佛教對素食的規範 佛教約在西元七世紀傳入吐蕃 因受歷代贊普的扶持和弘揚 最終形成了寧 瑪 噶當 薩迦 噶舉和格魯等教派 平時僧尼的飲食皆以糌粑 曲拉 酥油茶 爲主 也食牛羊肉 很少吃菜甚或不吃菜 按照佛教的戒律 40 僧尼是不能吃 葷 但因整個藏區沒有蔬菜可吃 如果不吃肉再無其他可食之物 因此沒有葷 戒 但僧尼有不吃三禁肉的戒律 即不吃自己親自宰殺的牛羊肉 不吃他人專門 爲自己宰殺的牛羊肉 不吃命令他人宰殺的牛羊肉 即三淨肉 41他們除了牛 羊肉 日常的主食就是糌粑 即將青稞炒熟後磨成麵粉之物 藏人會把糌粑放在 碗裏 加入酥油茶或清茶 攪勻到可以揉揑成團即可食用 曲拉 是牛奶提去脂 肪後做成的乾奶酪 著名的酥油茶則是僧尼平時必需的飲品 是用酥油 牛奶中 提煉出來的油脂 磚茶和鹽製成 酥油茶不僅有滋補的作用 並能産生足夠的 熱量 食用後既可禦寒 又有潤唇效果 然而西藏的僧人為何不茹素 應從西藏地理位置及氣候等因素來瞭解 西藏 位於中國西南高原 海拔超過三千公尺 因地勢高且氣候惡劣 物產極為匱乏 除了一些農區能出產青稞 土豆等植物性食物以外 大多數的地區 都只有畜牧 產品 加之山高路險 交通 政治不便等因素 外來的食物也很難進入藏區 因 40 佛教基本戒律稱為 五戒 與 十善 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稱為 律藏 與 經 藏 論藏 合稱 三藏 以戒律研習為主之宗派稱為 律宗 專修戒律的僧侶稱為 律師 有關不殺生之戒律與說法 於各經典中皆可見 41 周潤年著 藏傳佛教的習俗及其活動內容 法光雜誌 第 153 期 2002 年 6 月, 20

26 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僧人是普遍不吃素的 另外一般平民百姓因草牧方便 不 種植五穀而多以牛肉為食 僧人出外則是以托缽乞食 僧人於僧院烹膳也是隨緣 而食 不忌葷素 故素食者並不多見 若以漢傳佛教觀點而論 雖說藏區是因地理環境使然而不食全素 其實也有 方便法門可行 如在 大般涅槃經 卷四 如來性品 第四之一 迦葉尊者問佛 陀 若乞食時 得雜肉食 云何得食應清淨法 42佛言 迦葉 當以水洗 仙與肉別 然後乃食 若其食器 為肉所污 但使無味 聽用無罪 若見食中多 更肉者 則不應受 一切現肉 悉不應食 食者得罪 我今唱是斷肉之制 若廣 說者 即不可盡 涅槃時到 是故略說 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43 另外 佛陀在 雜阿含經 中亦說 若更欲殺我者 我所不喜 我若所不喜 他亦如是 云何殺彼 作是覺 已 受不殺生戒 44 在 十善業道經 中則說 若離殺生 即得成尌十離惱法 何等為十 一 於諸眾生 普施無畏 二 常於眾生 貣大慈心 三 永斷一切瞋恚 習氣 四 身常無病 五 壽命長遠 六 恒為非人之所孚護 七 常無 惡夢 寢覺快樂 八 滅除怨結 眾怨自解 九 無惡道怖 十 命終生 天 是為十 若能迴向阿耨多繫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隨心自在 壽命 北涼 曇無讖譯 大般涅槃經 卷四 T12 頁 386 同上註 44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 卷三十七 T2 頁 唐 實叉難陀奉制譯 十善業道經 卷一 T15 頁

27 近代有些藏傳佛教僧人終究也體悟佛陀的教義 開始實踐素食主義 如生於 十九世紀的巴楚仁波切 烏金吉美卻基旺波 曾說 作為一位佛教徒 我們已 經皈依三寶 皈依法寶的主要內涵 是我們不能對伕何眾生更伕何 的敻力行 為 46 另智者賈札仁波切 47 在 賈札仁波切談素食護生 48 內針對素食 肉食過 患 護生等問題提出了他的見解 他認為基乘 小乘 與大乘的經論裡都有提到 我們不應吃肉 在密續 49裡也更提到我們不應享受酒肉 而自己是釋迦牟尼佛 的弟子 作為一位修行者 應不沾酒肉 也要求別人不要碰這些東西 50當賈 札仁波切在四十七歲抵達菩提迦耶金剛座時 在十方諸佛菩薩前 立下盡形壽不 食酒肉的誓願 在他所有的寺院 都立下禁絕酒肉的規矩 任何願意聽他開導 者 都不得違越此重要的佛陀戒律 必須終生健康茹素 因此仁波切說 若是 我們繼續吃肉 而這些肉都是無辜的眾生遭受屠殺而來的 這麼一來 我們豈不 違反當初皈依三寶所立下的承諾 51因此 不可諱言 由於傳統環境的現實與 習慣等因素 相對於吃葷的喇嘛 素食的喇嘛是較少的 46 慧炬雜誌 賈札仁波切談素食護生 文中賈札仁波切爰引巴楚仁波切口述 臺北市 慧 炬雜誌社 期 2010 年 2 3 月合刊 47 賈札仁波切 又名夏札仁波切 恰札仁波切 桑吉多傑 朝嘉多傑 夏札布達班札 尊者 是寧瑪巴大圓滿成就者 藏人稱之為 夏札 亦有 捨世 之意 白玉法訊 月刊第八期 賈札仁波切談素食護生 2007 年 11 月 宗喀巴 密宗道次第廣論 密續 的內容 內載修行次第 儀軌 法器使用等等 分為 四部 事續 所作怛特羅 行續 行怛特羅 瑜伽續 瑜伽怛特羅 無上瑜伽續 無上 瑜伽怛特羅 臺北市 妙吉祥出版社 1986 年 50 同上註 51 同前註 48 22

28 然而現今仍有許多西藏的喇嘛是素食者 他們來自寧瑪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 中最早的派別 薩迦 格魯等教派 有些是西康 安多等地的西藏素食喇嘛 在西藏 除了肉類與糌粑之外少有主食 西藏地處高緯度 近似凍原地帶 因此 蔬果極少 種植不易 但是當喇嘛們流亡到南亞地區 如印度等國家 之後 由 於各種蔬果菜類都垂手可得 因此並沒有必要依循過去在西藏的飲食習慣 可以 在有選擇食物的機會前提下來選擇茹素 丹增嘉措活佛 索達吉堪布 在其所著 藏傳佛教放生文 中 引用 百業 經 52之義云 諸般更情之苦樂 佛說皆由業所致 業種之因 由此眾生種類 多 53他依據經中所載之義講解說 諸更情之一切善惡苦樂不是無緣無故生 成的 也並非是如其它教派所承認的那樣由造物主創造而成的 而是無一例外 絕對是業力而生 尤其南贍部洲是業的世界 無論做什麼善惡業 都與其他世 界的業不同 力量極強 由此 謹慎思維業果是必不可缺的 善因產生與其相應 的孜樂之果 而其中產生苦果的機緣是沒更的 而惡因產生與其相應的痛苦之 果 而其中產生樂果的機緣也是沒更的 這尌是因果規律 這種無欺因果的原 理 是佛教所特更的觀點 也尌是 佛教教法的總攝即根本所在 指一切法皆 源於此因果論 54活佛著作的 藏密的素食觀 雖言 嚴格說來 如果上 師是一位大成尌者的話 他吃肉可使被吃的眾生得到超度 55但這並不能作為 一位佛教徒吃肉的合理解釋 故亦應詳見他在 藏傳佛教放生文 中的說明 52 索達吉堪布譯 百業經 西藏 藏文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1 月 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 不虛的經典 內載 127 個公案 共 460 頁 53 丹增嘉措活佛 索達吉堪布 著 藏傳佛教放生文 羅桑白登譯 甘肅 民族出版社 1992 年 1 月 頁 17 活佛生於 1962 年 17 歲出家 現常住四川省色達喇榮-五明佛學 院 54 同上註 55 丹增嘉措活佛 藏密的素食觀 宜蘭縣 中華護生協會 2006 年 03 月 頁 16 23

29 發貣慈悲心 對因自然死亡而得到肉和三淨肉 不見殺 不聞殺和不疑殺 依照密咒儀軌 誦咒加持 迴向發願後食用 這是例外 56文中的最終解釋 仍是禁止殺生的 大智者加納班扎對 楞伽經 中食三淨肉的遮止則解釋道 釋迦牟尼佛從 初轉四諦法輪開始 一直到為持明者轉密宗法輪之間 其間所宣說的別解脫戒 大乘菩薩戒以及密乘戒律 其境界尌像階梯一樣次第上升 為不失毀上法 大乘 戒律全陎遮止了聲聞乘戒條中曾經開許過的食用三淨肉等規定 雖說個別經典中 未曾遮止食用十種自然死亡之眾生血肉 但此類開許僅限於方便攝受眾等兇惡眾 生之用 或為直接 間接利益眾生而已 嚴格說來 何時何地都應禁絕食用一切 眾生血肉 57 施身法覺的傳奇女性修持者 瑪吉拉準說 對我來說 我絕無可能食肉 當我看到旁生充滿恐懼且無助的眼神時 我會產生極廣大的慈悲心 58她認為 有許多偉大的修行者 亦多喝斥食肉就如食毒一般 以此來表達她對肉食的反 對 寧瑪派瑜珈士 立津吉美林巴祖師說 尌像阿闍梨卡達亞納乞食的故事 般 我看到此旁生即是我過去世的母親 我怎麼可能見到屠夫殺害我母親 而我 還嚥得下母親的肉呢 可想像我們會多麼憂心呀 因此 只要我們真實地去思 維 我們是不可能不對旁生生貣大慈悲的 59 並表示有些人聲稱自己是修行 者 卻說 為了健康著想 多少也該吃一點酒肉 否則身體會衰弱甚至死 56 丹增嘉措活佛 藏傳佛教放生文 動物歡喜園 羅桑白登譯 宜蘭縣 中華護生協會 2006 年 10 月 頁 同上註 慧炬雜誌 期月刊 臺北市 慧炬雜誌社 2010 年 2 3 月合刊 同前註 48 24

30 亡 60如今醫學上已證實這種說法並非正確的 且生物科技的進步 使得素食 營養品不斷創新研發上市 虔誠的佛教徒甚至有可能為了修持佛法 完全禁絕酒 肉 即使營養攝取上可能少了一些 也會被認為是值得的 近年來由於達賴喇嘛 法王及許多仁波切們都極力推崇素食 加上西藏地區 交通陸續開通 通訊網路發達等因素 促使藏傳佛教的僧人也開始漸漸改變原有 的飲食型態 有發心者紛紛改為素食 以符合佛教慈心不殺的戒律 使素食文化 在藏傳佛教區已有機會得以開始廣為推行 第三節 漢傳佛教對素食規範的演進 佛法東傳中國之初百餘年 帝王大臣 普通百姓們雖都知道要供養三寶 卻 仍是以供養三淨肉為多 無論是王法或是當時的戒律並尚未明訂要求僧人食素 只有少數參照佛經並對修行自律要求較為嚴格之高僧大德依教食素 而早在春秋戰國時代 儒家的經典已經出現不殺生的觀念 佛教傳入中國 後 佛經中戒殺之內容與原本已在中國各地信奉的宗教觀念 士庶遵行的儒家仁 民愛物的思想文化相互影響結合 促使初期的中國佛教素食概念逐漸在民間社會 萌芽與傳佈 但又因為傳統儒家的祭祀仍著重牲祭觀念 在佛法傳到中國之初期 此一觀 念習俗仍未改變 相較以仁愛為本的思想與節慶中殺生祭祀的做法 彼此存在矛 盾 只能空有著慈悲的概念卻無法完全落實於日常生活 另外 相較於印度僧侶 的飲食傳統 中國出家人也較少托缽乞食 而多是集中在寺院內自炊自食 故能 逐漸順利的形成了素食的習慣 而出家僧侶既然素食 日漸久之 在家信眾在耳 濡目染下也逐漸學習跟隨 而後素食的風氣與習慣便自然養成 此乃傳入中國之 60 同前註 55 25

31 佛教相較於原始佛教 因風土民情之不同 反而促成素食文化能在佛教傳入中國 初期更能在僧人間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三國曹魏 嘉平二年 公元 250 年 時 中天竺國的沙門曇柯迦羅來到洛 陽 譯出 僧衹戒心 一卷 並創立戒壇 給僧尼傳授三壇大戒 自此中國佛教 始有真正的比丘 比丘尼 兩晉時期 鳩摩羅什 曇摩流支 卑摩羅叉 佛陀耶 舍 竺佛念 法顯 覺賢等高僧 又陸續翻譯出 十誦律 四分律 僧 衹律 五分律 等 而前述所舉均屬小乘律 小乘律法是允許僧尼食用 淨 肉 如 十誦律 卷三十七 我聽噉三種淨肉 何等三 不見不聞不疑 不見者 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 畜生 不聞者 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 不疑者 此中更屠兒 此 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 61 另外 在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二十二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 告諸比丘 更三種肉不得食 若見若聞若疑 見 者 自見為己殺 聞者 從可信人聞為己殺 疑者 疑為己殺 若不見不 聞不疑 是為淨肉 聽隨意食 若為比丘殺 比丘及沙彌不應食 聽比丘 尼 式叉摩那 沙彌尼 優婆圔 優婆夛食 若為比丘尼 優婆圔 優婆 夛殺 亦如之 62 這是在小乘律上的講法 若是在大乘經典上 則如 大般涅槃經 卷四 如來性 品第四之一 61 姚秦 弗若多羅譯 十誦律 卷三十七 T23 頁 1 62 劉宋 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二十二 T22 頁

32 從今日始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若受檀越信施之時 應觀是食如子肉 想 夫食者 斷大悲慈種 三種淨肉 隨事漸制 亦是因事漸次而 制 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63 從大乘經典內佛陀所說之法 可明確知受戒比丘僧尼不得再食眾生之肉 也就是說 在魏晉時期當時僧人有依從大乘經教 戒一切肉食 或是依小乘 律教聽食淨肉 也有的是不禁肉食 如此看來 三淨肉也有它的時空背景 佛陀 在世時代 印度地區生活方式是托缽 信徒吃什麼就供養什麼 供養什麼托缽的 僧人便吃什麼 決定沒有分別 沒有執著 這才吃三淨肉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 後 托缽制度在中國就無法普遍流行 接受信徒供養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初期佛 法傳到中國 印度一些高僧大德是由國家供養 之後時間久了 國王大臣 普通 百姓也漸漸學習到如何供養三寶 只是在初傳入時期仍是吃三淨肉的 雖然佛法傳來初期 不管是王法或是現有的戒律並未明訂要求僧人食素 但 是還是有不少高僧大德食素 如 梁高僧傳 所載高僧 有多人雖不列於 明 律 篇 但是其操行仍為後世所稱揚 如慧皎記其 專謹戒律 執節精 峻 乃至 齋戒無闕 蔬食永歲 蔬食精苦 蔬食布衣 蔬 食有德行 等行誼 另在 高僧傳 亡身 篇中 曾記載宋文帝元嘉年間高僧慧紹 自幼不近葷 腥的傳奇事蹟 64在 高僧傳 義解 篇 竺道生深受宋文帝歎重 文帝曾駕臨 道生駐錫的青園寺赴筵 因時間拖延太久的一段過程 帝親同眾御於地筵 下食良久 眾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 曰 白日麗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鉢便食 於是一眾從之 莫不歎其樞機得衷 北涼 曇無讖譯 大般涅槃經 卷四 T12 頁 梁 慧皎撰 高僧傳 卷十四 T50 頁

33 此顯示當時僧團也有謹遵佛制 有過午不食之情形 所以 廣弘明集 慈濟篇 序 南朝齊國沈約 究竟慈悲論 云 昔 涅槃 未啟 十數年間 廬阜名僧 已更蔬食者矣 豈非乘心闇踐 自與理合者哉 66顯然大本 涅槃經 尚未傳 來中國 六朝諸位高僧已經多能仰體佛陀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之理念 蔬食 長齋 總而言之 在梁武帝頒布詔令要求僧尼斷酒肉前 中國並未有強制要求僧人 食素之規範 所有文獻均指出 中國佛教僧人開始完全禁肉食素 是始自梁武帝 頒布的 斷酒肉文 此一事件改變漢傳佛教僧人飲食習慣 並讓五戒中的 不 殺生 戒律與素食相結合 進而發展出我國與其他國家僧人不同的飲食文化 如 東北亞的日本 韓國 或東南亞的泰國 緬甸等國的僧人並未曾強制食素 即與 現今中國僧人的飲食文化有極大明顯的差異 65 梁 慧皎撰 高僧傳 卷七 T50 頁 唐 道宣撰 廣弘明集 卷二十六 T52 頁

34 第三章 儒家思想對中國素食文化的助力 第一節 先秦素食與階級性的關係 素食 一詞並非外來詞彙 而是中國固有的語詞 素食 一詞與 疏 食 蔬食 菜食 在語意文字上彼此相通 在 論語 述而 篇中提 及 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67文中之 疏食 是指以粗 糧或菜食充飢 有清苦貧寒之意 這與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有十分重要的關係 從 比較確切的史料記載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 中國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 大部分以 蔬食為主 只有在大夫以上的階級 才得以享用肉食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左 傳等的記載來看出在那個時代 貴族與平民百姓的飲食是存在階級上的差異 左傳 莊公十年春載 齊師伐我 公將戰 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 肉食 者謀之 又何間焉 68肉食 大夫以上之稱 也就是說 大夫以上的階級 平 時才有食肉的資格 一般平民分為國人跟野人 在平常都是沒有食肉資格的 如 何區分國人跟野人 國人就是居於國中之民 他們與統治貴族屬同族 有較為疏 遠的血緣關係 周代之宗法制推行 由於按照天子 諸侯 卿大夫 士順序分 封 最後就會有人淪落為平民 這樣的平民就是稱之國人 國人與統治者同一 族 自然享有較多的政治權力 在王朝和諸侯國中 國人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政治 勢力 其干預政治的方式很多 或決定國君的廢立 或過問外交和戰 或參議國 67 宋 朱熹 四書集註 頁 左傳 莊公十年春載云 齊師伐我 公將戰 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 又何 間焉 十三經注疏 本 頁 147 杜預註云 肉食 在位者 孔穎達疏曰 賤 人不得食肉 故云在位者 竹添光鴻 左傳會箋 亦曰 哀十三年 肉食者無墨 昭 四年 食肉之祿 冰皆與焉 大夫命婦喪浴用冰 是肉食 大夫以上之稱 臺北 市 鳳凰出版社 1997 年 9 月 頁 27 29

35 都遷徙等 至於所謂的野人 即居於野之人 亦稱庶人 與周的統治階層沒有血 緣關係 他們的來源是被征服的民人 周武王滅商和東征勝利以後 他們對被迫 遷於成周的殷民稱之為 殷庶 或 庶殷 對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國 則稱 之為 庶邦 庶人與國人不同之處 在於前者是外族 後者是本族 他們的地 位差別 表現非常明顯 當時的 野人 雖也保有公社組織 但在古籍中絕無 野人 參政之例 野人雖不能不參政 但是他們亦不是奴隸 野人與國人一 樣 都必須服役 而且亦與國人一樣可以享受一定免役 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國人 要差許多 比如兵役 野人僅負責軍械的搬運等粗笨之活 以及照顧侍侯國人 他們多無參戰之權力 但野人地位雖低 畢竟尚屬平民階層 他們平時生產和生 活有自己的公社組織 周人在征服東方廣大區域後 並沒有破壞該地區原有之公 社機構 甚至其公社中之貴族亦不更換 只是讓他們轉而效忠服侍他們而已 與 國人一樣 貴族無權對野人隨意進行處置和殺戮 從前述可知 除非是上層階 級 才得以享用鮮肥的肉食 至於一般以耕種為生的百姓 皆以穀物菜蔬為主 另外 在 戰國策 內 也有提到在戰國時代平民的平日的飲食情況 在 戰國策 韓策一 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曰 韓地險惡山居 五穀所生 非麥而豆 民之所食 大抵豆飯藿羹 一歲不 收 民不饜糟糠 地方不滿九百里 無二歲之所食 69 這意謂在戰國時代的韓國 百姓大多都居在山野間 所種植的五穀 大多是 麥跟大豆 所以只要一年收成不好 百姓就可能因為食物不足發生饑荒 而就算 是平常沒有饑荒的年歲 也僅可以依賴豆飯藿羹這些東西來裹腹 春秋戰國時 期 國與國間 大小諸侯間無時不刻為爭奪土地 勢力 水源等而發生戰爭 除 王公貴人或是富裕的商人有錢權可以食肉 普通的平民百姓 三餐常因為戰爭或 徵稅而食不裹腹 蔬食能填飽肚子已十分不易 更不用提到有肉可食 69 何建章 戰國策注釋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0 年 2 月 頁

36 由 上 可 知, 中 國 自 古 以 來, 平 民 以 耕 種 為 生, 飲 食 以 穀 物 蔬 菜 為 主 加 上 周 朝 即 實 行 嚴 格 階 級 飲 食 制 度, 平 日 只 有 特 定 官 階 以 上 才 得 享 用 肉 食, 平 民 於 日 常 生 活 中 少 有 食 肉 到 春 秋 戰 國 時 代, 各 國 之 間 連 年 戰 亂, 除 了 富 商 或 是 貴 族 能 享 用 肉 食 以 外, 一 般 平 民 百 姓 的 主 食 仍 以 黍 稷 麥 豆 麻 及 粟 為 主 菜 則 以 藿 葵 薇 芥 菜 山 蒜 蕨 菜 等 為 日 常 生 活 的 蔬 菜, 日 常 飲 食 與 現 今 素 食 十 分 相 似 31

37 第二節 儒家思想以仁為本觀念的體現 儒家思想與不殺生最接近的就是 仁民愛物 的觀念 在這觀念下 早在先 秦時期 儒家的經典已經出現所謂不殺生的概念 如果將儒家仁的觀念 從人與 人之間到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範疇 其實是非常深遠廣闊的 如一言以概之 即 孟子 盡心上 所提到的 君子之於物也 愛之而弗仁 於民也 仁之而弗 親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 70如果而從孔子繼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傳統來 說 以人之性為本所提出仁之觀念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這個核心從春秋時代 開始 已趨於崩壞和喪失 主要是因周天子力量已旁落 諸侯相續稱霸及禮樂失 去人文精神的內在意涵 而成為形式上的儀式 子弒其父 臣弒其君 僭禮越分 的事在春秋戰國時代層出不窮 傳統的禮教已無法約束貴族及平民 百姓 因此 孔子重新反思為禮樂建立道德根源 以重興文治 禮樂 在周朝是 維持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 而這種制度是規範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機制 猶如 現今社會的法規等 這種客觀制度自有其維持社會人民生活的重要價值 但如果 此一制度僵化 無法配合社會時代的變遷來適時調整 執行者本身又不從內心遵 循只徒具外在形式 不但反過來限制人民日常作為 甚至不能持續維持基本的社 會秩序 孔子指出 禮樂的價值在於每個人所自內而外將 仁 表現於日常生活 上的各種行為 它原是順著人性人情之常而來 是讓人們的道德能夠允當地發 揮 因此 孔子即以出於 仁 或 仁心 的道德感受來作為禮樂的基礎 因 此 孔子在 論語 八佾第三 提出 攝禮歸仁 的主張 子曰: 人而不仁 如 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禮何 71即禮樂所表現的是源自人類的 仁 的價值 孔子通過 攝禮歸仁 的方式 把社會以至人類一切價值都收歸到仁的基礎上 70 宋 朱熹 四書集註 頁 宋 朱熹 四書集註 頁 73 32

38 孔子在 論語 述而第七 再進一步說明 仁 的價值根源 子曰 仁遠乎 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72 仁 代表的是人的最高價值 此價值同時存在每一個人身上 孔子所指的 仁 是我們每個人本身所具備 是認真實行即可以做到的 亦即它不必要經他 人賞賜或向外追求才能得到 是從內心自然發出來的 孔子指出所謂 仁 就 是我們的道德行為及意識 我們的道德經驗明顯表示 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做應 該做的行為 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去做 願不願意將內含於心的道德加以實踐 只 要自己願意 則必定可以做到內心的道德標準 因此 孔子所謂 仁 即是我 們作為行動者所具有的道德價值 而且是最高的道德價值 道德價值具有普世意 義 並不是我們自己的私心私意 換言之 仁 所指的是我們的道德主體性 孔子提出 仁 的重要貢獻 是奠定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價值 而 仁 就是 價值根源 因此每個人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是不可以其他價值能交換的來 因此 儒家所提倡的理念是 人是一具有崇高價值的道德行動者 具有尊嚴 的生命 此所以在不能兩存的情況下 人會選擇寧死不吃嗟來之食 士可殺不可 辱 孔子所說之 仁 並不是什麼神秘難懂的東西 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對 其他人苦樂的感通表現 孔子曾提及 仁 只不過是我們對其他人的苦難 父 母之死 所感到的 不安 如果我們連最無私愛護和養育自己的父母之死都沒 有不安的感受 即為 麻木不仁 之人 猶如自己手足麻痺了 卻無關痛癢 這 種感應是對父母之死猶如自己身體受傷一樣 好像連成一體的感受 也如同父母 對子女受傷時最直接的反應 亦即 感同身受 之意 甚至有時候願意比子女感 受到更大的痛苦 甚至願意代替兒女承受痛苦 因此 仁 的感通是使我們對 其他人受到苦難時自然會發出一不安不忍的感受 會促使我們去積極採取行動以 消除不安不忍的來源 亦即他人的苦難 這即是我們所感受到而應有的行為 也 是對他人應有的義務 而這種義務並不是他人有所要求我們才後知後覺的去做 72 宋 朱熹 四書集註 頁

39 完全是出自我們自我的要求 是一種自律性 此即儒家所謂良知良能的表現 這 是人類一切道德判斷與行動的終極根源和基礎所在 孔子並不限於對個人的道德經驗作分析和說明 他並將此種不忍他人受苦的 仁心 和 仁的價值 推擴出去 他想透過禮樂制度去塑造一個禮樂仁政王道 的社會 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 鑒於儒者對於百姓有一種同情共感 憂戚相通的 道德自我要求 要為生民立命 因此孔孟荀諸子都積極去遊說各諸侯 推行儒家 的政治理想 以拯救受殘政暴行而生活苦難的人民 但儒者並不把這種感覺只限 於人類世界 而是推展到其他生命 以至天地萬物 而透過 仁 的觀念 孔子在 論語 八佾第三 就有提到有關犧牲與否 的祭祀禮儀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 賤也 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 73 以牲畜作祭祀之犧牲 然後分食 是中國自古以來社會流傳的一種祭祀儀 式 告朔乃是周朝的一種制度 而羊是作為告朔之禮的工具 告朔之禮所指的是 天子治理國家的政務規劃 是天子告訴諸侯來年十二個月中所應有的施政大計 以告朔儀式來公告是隆而重之的意思 按朱子之注解說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 頒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 諸侯受而藏之祖廟 月 朔 則以特羊告廟 請而行之 餼 生牲也 魯自文公始不視朔 而更司 猶供此羊 故子貢欲去之 74 此儀式是天子與諸侯每月都要履行的儀式 由於是治理國家之大事 本是隆 重而莊嚴的儀式 可以說是對全國的一種政令公告 但到春秋時代 周天子已無 實權 而魯國國政衰弛 實質上由大夫主政 因而已不行此禮很久了 也可以說 已缺少應有恭敬之心 但主事之官員仍然依例獻祭羊 由於名不符實 子貢認為 宋 朱熹 四書集註 頁 77 同上註 34

40 可以除掉所供奉的羊了 但孔子卻認為 此禮乃是國之大事 是國君對治國的一 種恭敬慎重的態度 上對天子是負責的表現 下對老百姓是負責和公開的宣示 這可說是關乎千萬百姓福祉的國家大事 孔子所重視的是這一治國之禮的內在精 神 換言之 孔子所重視的不是奉獻 而是國君治國之莊重守禮的態度 雖然人 君已不守禮 但有此餼羊的形式 還是希望統治者多遵從以禮治國 以百姓福祉 為存心之本 如果連這一點最後都取消掉 那麼國家更無指望了 但到了戰國時 代 殺人盈野已勢不可擋了 保護百姓也是孟 荀與後之儒者所戮力以赴的使 命 雖然表面上來看孔子好像不太重視餼羊之生命 事實上孔子所重視的是內在 的遵禮精神 君主能以禮治國為最要 孔子並非在意一定要以牛羊作犧牲才能完 成這樣重要的事件 孟子 梁惠王上 亦有一段相類似的論述 謂孟子遊說齊宣王時 齊宣王 不忍看見被牽去釁鐘之牛恐懼之貌 而改以羊代之 孟子藉此事以指點宣王不忍 牛死之心 是可以行王政的不忍人之心 縱使老百姓的看法或許認為宣王只是以 小易大 實乃逃避現實 眼不見為淨而已 孟子曰 無傷也 是乃仁術也 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 見其 生 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75 孟子在此明顯表達齊宣王在此事上所流露的不忍人之心 希望宣王能本此心施 政 則千萬百姓即可以免於苦難 此段亦可看出儒家認為牛羊也有貪生畏死的表 現 並非沒有痛苦的感受 對於孟子之說 朱子如此注解 術 謂法之巧者 蓋殺牛既所不忍 釁鐘又不可廢 於此無以處之 則此 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 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 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 無所妨 故以羊易牛 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害 此所以為仁之術也 聲 謂將死而哀鳴也 蓋人之於禽獸 同生而異類 故用之以禮 而不忍之心 75 宋 朱熹 四書集註 頁

41 施於見聞之所及 其所以必遠庖廚者 亦以預養是心 而廣為仁之術也 76 依朱子 朱熹 之解 所謂仁術是指行為上避免兩難的權宜方法 因為宣王既見 牛之情狀而不忍人之心油然而起 必須救助面前此一生命 但為國祈福之禮又不 可廢 似陷於兩難 雖然齊宣王是有野心的諸侯 只希望統一天下 不必是為百 姓著想之仁君 但釁鐘作為治國的一種儀式 基本精神也是為國祈福 造福老百 姓之義 可以說 齊宣王在此陷於一種道德兩難 而他的解決方式是用以未見到 的羊易掉面前所感知的牛 朱子以為這是一種做法上的巧妙方式 即一種合宜的 方式去化解此一兩難 當然 此說似乎有違道德之普遍意義 即不能施於牛的也 應不能施於羊 因此 朱子只能說是基於道德感受之強烈程度之不同 而有的不 得已的取捨 朱子謂 用之以禮 亦有恭敬之意 非是由於異類即可濫殺濫用 這也解釋孟子此段的重點是發揮宣王之仁心來行仁政而已 如上文討論 論語 一例所述 如果可以不用犧牲而達到同樣的政治效果 相信儒者必會作此選擇 不會讓自己的良心受到不必要的責難 此如孟子在論施 行仁政王道時 絕無附加此類的祭祀條件時 即可見一斑 以三牲禮品行祭祀之 禮 主要是表示隆重莊嚴與團結民眾之作用 此於古代沒有素食之習慣 而肉品 又不是平常百姓日常食糧的情況之下 藉由政令或禮教精神宣示之時 讓民眾得 以分享一次豐盛的饗宴 亦未可厚非 儒家在這同時也沒有以 犧牲 作為宣揚 重要的政令 人文禮樂之必需品 至於朱子進而解釋孟子遠庖廚之意為 預養不忍之心 用以促進仁術之推 廣 恐怕也如孟子之遠庖廚之說一樣 仍然難免受到閉眼不視 不面對現實的批 評 儒家沒有主張素食 是不爭的事實 但孔子也多用蔬果為食 並沒有為口腹 之慾而加重動物之不幸 76 同上註 36

42 孟子也認為 養心莫善於寡慾 主張在維持生活的使用之餘仍要保留更多 魚鱉林材 讓後人不會因此而乏竭 古人沒有如今天農場規模養殖生產動物的工 廠方式 所食用的肉品 除少量家禽家畜外 可能多數是自然捕獵而來的肉品 但由孟子遠庖廚之言 可以感覺到儒者有存在一種道德兩難的感受 一方面人類 的生存不得不倚賴其他生命的供養 一方面人類不但有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感通 更有不能自已的不忍生命受傷害之道德心 這是儒家作為一道德主體的行動者 對所生命存在著不可免的兩難 實不容易化解 孟子與朱子之避開不忍之人心兩 難 看似不是最合理的解決方式 但也確是在不採取素食之下最合理的方法 而 孟子也提供寡慾與保存物種更繁富的措施去作補救 這是傳統儒家對此事的基本 作法 相對於孟子的 性善論 荀子提出 人性本惡 他唯恐人們自恃 性 善 聽任自然發展 而忽略人為努力的重要性 他認為人的慾望無法避免 不能 根除 但又不可放任 故而主張聖人制禮義以治亂 在 荀子 性惡 篇即以性 偽之分來定義 性 其言 凡性者 天之尌也 不可學 不可事 禮義者 聖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學 而能 所事而成者也 77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 謂之性 可學而能 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謂之 偽 是性偽之分也 78 荀子認為 性 是不能學習而得也不能操作而得的 反之 可學可事者為 偽 因此荀子所說的 偽 只是說後天矯正後的狀態 而不是惡 只是 飾 以這樣的定義來看荀子 偽 之義 則是工夫修養的部份 此一定義本 來就極為清楚 問題是當我們要討論善惡問題的時候 人性之善惡問題便成為對 77 唐 楊倞注 清 王先謙集解 荀子集解 考證 臺北市 世界書局 2013 年 10 月 頁 同上註 37

43 於人性中之何者 能 何者 不能 以及何者 事 何者 不事 之決定觀點 上 那麼 荀子的論點為何呢 這可以從同篇的論述看出 若夫目好色 耳好聲 口好味 心好利 骨體膚理好愉佚 是皆生於人之 情性者也 感而自然 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 夫感而不能然 必且待事而 後然者 謂之生於偽 是性偽之所生 其不同之徵也 79 另外荀子一開始對 性惡 的部份就開宗明義提到 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 生而更好利焉 順是 故爭奪生而辭 讓亡焉 生而更疾惡焉 順是 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更耳目之欲 更好聲色焉 順是 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 順人之 情 必出於爭奪 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曓 故必將更師法之化 禮義之 道 然後出於辭讓 合於文理 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 然則 人之性惡 明矣 其善者偽也 80 因此 荀子 性惡論 的第一個論證是 人之性生而有好利 有疾惡 有耳 目之慾等 順性而為 會導致天下大亂 因順之而使天下大亂 故性惡明矣 然 而 就人之本性而言 即使在荀子的 性偽之分 的定義以及 好利 惡念 耳 目之慾 的自然慾求之實況下 本來仍可以不必提出性惡主張的 而仍可以是中 性義的 但荀子提出 順著此性走下去 必致天下大亂 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本性 發動的時候 必因需求之衝突而導致為惡作亂 於是由之可以證得性惡之說 亦 即是這些 惡慾 必會是向著為惡的方向活動 此為本性 荀子的性惡說 是他本人從當時的社會現象觀察歸納而得到的 從經驗判斷 上 他認為人們總是會順其慾望而行 最後通常會產生社會混亂的結果 這樣可 79 同前註 77 頁 同前註 77 頁

44 以 得 出 有 別 於 其 他 學 者 的 論 說 但 他 所 歸 納 並 不 一 定 能 保 證 性 惡, 一 如 不 能 保 證 性 善 一 般, 因 為 彼 此 反 例 的 事 實 仍 是 存 在, 就 如 孟 子 所 提 的 性 善 說 欲 成 立 性 善 說, 可 有 兩 個 方 向 的 論 述, 其 一 為 由 建 立 性 善 說, 將 為 惡 不 為 善 解 說 成 自 暴 自 棄, 以 此 定 位 為 惡 現 象 的 理 論 意 義 因 為 人 性 的 本 質 是 善 的, 順 著 人 性 則 必 為 善, 於 是 惡 之 存 在 地 位 即 不 成 立 此 說 預 設 了 性 善 的 存 在 優 位 性, 對 於 惡 的 出 現 則 僅 視 為 存 在 的 歧 出 現 象 而 已 這 也 使 人 存 有 著 可 以 在 工 夫 實 踐 中 自 行 化 消 惡 之 狀 態, 因 此 為 惡 只 是 一 種 狀 態, 而 非 本 性 這 是 經 過 人 性 本 質 規 定 與 工 夫 修 養 活 動 而 界 定 了 善 惡 的 相 關 地 位 的 理 論 方 式, 此 為 人 性 論 與 工 夫 論 的 進 路 其 二, 為 以 天 之 內 涵 意 義 與 目 的 來 定 位 此 一 性 善 論 的 人 性 論 在 實 踐 者 為 善 活 動 的 實 行 中, 將 體 現 天 的 意 涵, 於 是 在 理 論 的 效 果 上 就 可 以 天 的 實 義 來 保 證 人 性 的 根 本 義 理 亦 應 如 是, 此 為 形 上 學 本 體 論 的 進 路 雖 然 孟 子 並 未 積 極 反 由 天 論 以 證 明 其 人 性 理 論 其 上 二 者 之 內 涵 的 一 致, 實 有 為 性 善 說 開 創 理 論 功 效 之 益 孔 子 所 提 到 的 仁, 是 以 心 為 根 本, 重 視 的 是 一 切 禮 儀 規 範 在 執 行 時 是 否 有 仁 愛 之 心, 否 則 就 失 去 禮 儀 內 含 的 本 質 孔 子 論 仁 之 重 要 目 的, 就 是 因 為 周 朝 禮 儀 文 化 到 了 孔 子 之 春 秋 晚 期, 已 有 表 裡 不 符 的 現 象, 故 而 孔 子 要 求 其 本 質, 而 以 仁 的 概 念 價 值 意 識 作 為 禮 儀 活 動 的 指 導 心 靈, 仁 成 為 一 種 感 通 的 主 體 心 靈 意 識, 無 此 仁 愛 之 心, 則 一 切 禮 儀 即 失 去 意 義, 因 為 禮 儀 本 就 是 表 達 人 與 人 之 間 良 善 的 關 係 而 設 定 的 因 此, 由 仁 立 說 的 理 論 體 系, 對 於 人 性 的 側 面, 將 會 強 調 真 實 仁 愛 之 情 的 本 質, 與 其 彰 顯 的 意 義, 其 為 性 善 論 極 為 明 確 孟 子 即 在 理 論 體 系 中, 認 為 人 若 不 能 提 起 善 心 善 行 者, 即 為 自 暴 自 棄 者, 或 為 自 我 放 矢 者, 這 都 是 為 提 醒 人 文 可 以 化 成 儒 者 的 主 觀 道 德 意 識, 以 作 為 行 動 的 目 的, 故 而 從 性 善 論 立 說, 從 人 性 中 直 接 說 明 儒 家 思 想 的 理 論 性 ; 此 亦 與 借 由 天 道 論 而 說 禮 義 的 思 考 脈 絡 是 可 以 上 下 合 構 的 建 立 性 善 說 顯 然 較 容 易 在 理 論 上 一 致 地 符 合 於 儒 家 追 求 禮 義 的 理 想, 相 較 於 荀 子 的 性 惡 論, 孟 子 的 思 想 可 說 是 較 為 風 行 的 儒 家 知 識 分 子 對 禪 學 的 接 受 程 度 因 人 而 異, 但 卻 紛 紛 受 到 影 響 也 因 儒 家 唱 說 國 政 的 言 論, 對 個 人 安 身 立 命 並 無 太 大 助 益, 這 些 士 大 夫 雖 在 表 層 政 治 世 界 中 39

45 維持並構築儒家秩序 卻在自我精神世界內建構可親近禪學的環境 儒家思想在 此延續 漸而產生處裡心性問題的傾向 如十一世紀的程顥 公元 年 程頤 公元 年 兄弟更創立學派 標榜上承孔孟之道 最終 形成稱為 道學 的思想體系 朱子在某時期醉心於 道學 之後構築 理氣 論 他強烈批駁禪學 尤以融合禪思想的儒家教派 藉此鞏固己說 並全力注 釋儒典 以證明自我學說的正統性 也就是孔孟學說的一貫性 第三節 孝道思想對素食文化的廣傳 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文化深遠 而 孝 更是受到上自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的重 視 而孝的定義可以引用 孝經 中的一段話來說明 孝子之事親也 居則致其敬 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 祭 則致其嚴 五者備矣 然後能事親 81 依照 孝經 規範 從生前的奉養到父母死後的祭祀 符合前述五項條件才可以 算是孝 而 喪禮 及 祭禮 兩者雖然是死後才做的事情 卻佔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 父母生時或許隨時盡量讓父母有些肉食可吃 以表示些許孝道 但父母喪 後時期子女卻應以 哀 來表現出自己對父母的孝親之情 不管是表面或是內心 皆應呈現出其哀傷心情 表諸於外的就是在飲食上不求甘美 所以儒家的禮典對 喪禮的飲食 服裝 儀式皆有其詳細的規定 如在 儀禮 喪服 與 禮記 間 傳 兩篇中 都有提到為父母服喪食 與在飲食上不得飲酒食肉的規定 儀 禮 喪服 載 喪服 斬衰裳 苴絰杓絞帶 冠繩纓 菅屨者 傳曰 斬者何 不緝也 苴絰者 麻之更蕡者也 苴絰大搹 左本在下 去五分一以為帶 齊衰之 絰 斬衰之帶也 去五分一以為帶 大功之絰 齊衰之帶也 去五分一以 81 賴炎元 黃俊郎注譯 新譯孝經讀本 臺北市 三民書局 2013 年 5 月 頁 48 40

46 為帶 小功之絰 大功之帶也 去五分一以為帶 緦麻之絰 小功之帶 也 去五分一以為帶 苴杓 竹也 削杓 桐也 杓各齊其心 皆下本 杓者何 爵也 無爵而杓者何 擔主也 非主而杓者何 輔病也 童子何 以不杓 不能病也 婦人何以不杓 亦不能病也 絞帶者 繩帶也 冠繩 纓 條屬 右縫 冠六升 外畢 鍛而勿灰 衰三升 菅屨者 菅菲也 外納 居倚廬 寢苫枕塊 哭晝夜無時 歠粥 朝一溢米 夕一溢米 寢 不說絰帶 既虞 翦屏柱楣 寢更席 食疏食水飲 朝一哭 夕一哭而 已 既練舍 外寢 始食菜果 飯素食 哭無時 82 依 儀禮 喪服 所言 父母過世後所服之喪 除了早晚吃粥 行過虞祭之 後 可以疏食與飲水 過了一年舉行過小祥祭後 才可以開始吃菜果 飯素食 另外在 禮記 間傳 內 則提到疏食的規定 斬衰 三日不食 齊衰 二日不食 大功 三不食 小功緦麻 再不食 士與斂焉 則壹不食 故父母之喪 既殯食粥 朝一溢米 莫一溢米 齊 衰之喪 疏食水飲 不食菜果 大功之喪 不食醯醬 小功緦麻 不飲醴 酒 此哀之發於飲食者也 父母之喪 既虞卒哭 疏食水飲 不食菜果 期而小祥 食菜果 又期而大祥 更醯醬 中月而禫 禫而飲醴酒 始飲 酒者先飲醴酒 始食肉者先食乾肉 父母之喪 居倚廬 寢苫枕塊 不說 絰帶 齊衰之喪 居堊室 芐翦不納 大功之喪 寢更席 小功緦麻 牀 可也 此哀之發於居處者也 83 若照 禮記 間傳 內容 服喪者衰喪三天都不吃飯 父母的喪事要到殯棺 以後才可以吃粥 在量的方面 還有早上一溢米 晚上一溢米的規定 在舉行過 82 顧寶田 鄭淑媛注譯 黃俊郎校對 新譯儀禮讀本 臺 北 市 三民書局 2002 年 11 月 頁 姜義華注譯 黃俊郎校對 新譯禮記讀本 臺北市 三民書局 2014 年 8 月 頁

47 虞祭和卒哭祭後 才可以 疏食 與飲水 直到一週年舉行過小祥祭後 才可以 食用蔬菜瓜果 過了二十五月舉行過大祥祭後 食物才可以有醋醬 而到三年之 喪服除去後才可以飲酒食肉 在 儀禮 喪服 及 禮記 間傳 內有提到 疏食 其是否就是所謂的 素食 東漢鄭玄注云 疏猶麤也 因此 鄭玄認為疏食就是麤食之義 而 論語注疏 何晏注云 疏食 菜食 雖然不同人對 疏食 有不同的看 法 但是基本上一致認為 喪三年要酒肉絕 也就是為父母服喪的三年期間 必 須要斷除酒肉 禮制對於父母之喪的飲食起居有一定性的規範 其目的就是要藉著斷肉食素 的飲食行為來表達自身對父母喪的哀戚之心行 照上述的規定 服喪三年不得飲 酒食肉算是基本的要求 這樣才算是孝 然而後世有許多的孝子 其行為遠遠超 過禮制的規定 像 陳書 王固傳 內載篤信佛教的王固盡孝 清虛寡欲 居 喪以孝聞 又崇信佛法 及丁所生母憂 遂終身蔬食 夜間坐禪 晝誦佛經 84 魏書 崔敬友傳 則有 精心佛道 晝夜誦經 母憂 免喪之後 遂菜食 終世 85此二者之所以素食終世 皆因其篤信佛法 因此在服完母喪後就不再 食肉 其行誼除了符合傳統儒家思想的孝道精神外 更符合佛法 此外 不只是一般人服父母之喪時需要斷肉素食 古代君王也不例外 否則 史官便會記載於史冊上 如 漢書 霍光傳 載西漢昌邑王因為 典喪 服斬 衰 亡悲哀之心 廢禮誼 居道上不素食 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 內所居傳舍 始至謁見 立為皇太子 常私買雞豚以食 86被霍光冠上不孝的罪名 最後被廢 除了其繼承皇位的資格 身為貴族因為喪期食肉即被廢除 可以看出居喪不得食 肉與孝的聯結性 連皇帝也不得違背 此外 不僅子女為父母服喪時不得飲食酒 84 唐 姚思廉撰 陳書 卷 21 臺北市 鼎文書局 1998 年 10 月 頁 北齊 魏收撰 魏書 卷 67 臺北市 鼎文書局 1993 年 10 月 頁 東漢 班固撰 漢書 卷 68 臺北市 鼎文書局 1997 年 10 月 頁

48 肉 禮制還規定為其他人服喪也不得飲食酒肉 只是禁止的期間較短 如在 禮 記 喪大紀 云 期之喪 三不食 食 疏食水飲 不食菜果 三月既葬 食肉飲酒 期終 喪 不食肉 不飲酒 父在為母 為妻 九月之喪 食飲猶期之喪也 食 肉飲酒 不與人樂之 五月三月之喪 壹不食再不食可也 比葬 食肉飲 酒 不與人樂之 叔母 世母 故主 宗子食肉飲酒 不能食粥 羹之以 菜可也 更疾 食肉飲酒可也 五十不成喪 七十唯衰麻在身 87 從上可見 服一年 九月 五月及三月之喪 即葬即可 不與人樂之 的飲 酒食肉 只有葬前才不得飲酒食肉 雖然儒家的經典及教義早在先秦時期就存在仁心的觀念 但是因自古中國就 有以犧牲祭祀的淵遠傳統延續 所以沒有推行禁止殺生 故在喪禮之外除依周禮 提倡素食以盡孝外 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特別提倡素食觀念 由於儒家原本就不倡來世或輪迴轉生 無論如何探討死亡結構 均無法克服 對死亡的恐懼 宋代的劉安世曾援用司馬光之說 指出五經無法讓人理解生死 而佛教面臨此課題卻能夠處於優勢 即使連朱熹本身 也聲稱經書雖充分說明聖 賢事蹟 卻對生死交關之事隻字未提 倒是道學家張載 程頤勇於面對這問題 張載以自我之氣與太虛思想來說明死亡 死後冰融於水 與宇宙同一化 這樣便 能感悟永恆 程頤則主張身為士大夫應祭祀神主 目的是促進士大夫從佛教信仰 回歸儒家祭祀 佛教本無神主牌 至宋代始採用88 此習俗亦傳至日本 87 姜義華注譯 黃俊郎校對 新譯禮記讀本 頁 果鏡等編 辛如意譯 中國文化中的佛教 中國 III 宋元明清 原編 日 沖本克 己 菅野博史 臺北市 法鼓文化 2015 年 4 月 頁 65 43

49 第四章 帝王敕仙對中國素食文化的影響 在君主專制的時代 君王平日的喜好行為 深受臣子關注 凡上有所好 下 必有甚焉者 而由於帝王敕斷葷腥 臣屬為符合君王之喜好所產生的效果 自然 會使素食風氣更深入民間 本章從梁武帝首頒敕令要求僧尼斷酒肉起 羅列對斷 屠及素食風氣較有明顯貢獻之歷代帝王 並分析其推行之政策對素食文化推廣之 影響 第一節 梁武帝促使佛教素食文化確立 中國佛教僧人完全斷肉食素 是從梁武帝蕭衍 公元 開始 梁武 帝篤信佛法 當時 涅槃經 與 梵網經 開始在中國廣泛流行 對武帝推行斷 肉素食有極大關係 因此 在 梁書 武帝本紀 即言 帝篤信正法 尤長釋典 製 涅槃 大品 淨名 三慧 諸 經義記 復數百卷 聽覽餘閒 即於重雲殿及同泰孝講說 名僧碩學 四 部聽眾 常萬餘人 89 並且說他 日止一食 膳無鮮腴 惟豆羹糲食而已 庹事繁擁 日儻移中 便漱口以過 90 魏書 蕭衍傳 也說 衍每禮佛 捨其法服 著乾陀袈 裟 仙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誡 更事佛精苦者 輒加以菩薩之號 其臣下奏表上書 亦稱衍為皇帝菩薩 91在 廣弘明集 慈濟篇 亦可見到武帝親頒 斷殺絕宗 廟犧牲詔 斷酒肉文 92因其對佛教經典熟稔於心 根據佛經 戒殺 的 唐 姚思廉撰 梁書 卷三 臺北市 鼎文書局 1993 年 1 月 頁 96 同上註 頁 北齊 魏收撰 魏書 卷九十八 頁 唐 道宣撰 廣弘明集 卷二十六 T52 頁

50 規定 於天監十年 公元 511 年 梁武帝寫了四篇 斷酒肉文 並在皇宮鳳 莊門集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眾 宣唱 斷酒肉文 此事被視為歷史上官方重大 禁斷肉食之轉捩點 該文篇幅甚長 茲摘錄於下 弟子蕭衍 敬白諸大德僧尼 諸義學僧尼 諸孝三官 夫匡正佛法 是黑 衣人事 乃非弟子白衣所急 猶自飲酒 無所疑難 此事違於師教 一不及外道 又外道雖復邪僻 持 牛狗戒 既受戒已 後必不犯 今出家人既受戒已 輕於毀犯 是二不及 外道 又外道雖復五熱炙身 投淵赴火 窮諸苦行 未必皆啖食眾生 今 出家人啖食魚肉 是三不及外道 又外道行其異學 雖不當理 各習師 法 無更覆藏 今出家人啖食魚肉 於所親者 乃自和光 於所疏者 則 更隱避 如是為行四不及外道 佛經中究竟說斷一切肉 乃至自死者亦不許食 何況非自死者 諸僧尼出 家 名佛弟子 云何今日不從師教 諸出家人雖復不能行大慈大悲究竟菩薩行 成尌無上菩提 何為不能忍此 臭腥 修聲聞 辟支佛道 鴟鴉嗜鼠 蝍蛆甘螮 以此而推 何可嗜著 至於豺 犬 野犴 皆知嗜肉 人最更知 勝諸眾生 近與此等同甘臭 腥 豈直常懷殺心 斷大慈種 凡食肉者 自是可鄙 諸大德僧 諸解義 者講 涅槃經 何可不殷勤此句 仙聽受者心得悟解 又更一種愚痴之 人云 我止啖魚 實不食肉 亦應開示 此處不殊 水陸眾生 同名 為肉 諸聽講者豈可不審諦受持 如說修行 斷酒肉文 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 食一切肉 的主張 並以 王法治問 的強制措施嚴加管制 形成中國僧人吃素的制度 並一直堅持至今 同時 梁武 帝還提倡臣民吃素 並規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 不准用三牲 而改成麵粉 45

51 做的素牲品 另外 在所寫的 東都發願文 也有提到 願從今以去 至乎道 場 生生世世不復噉食眾生 乃至夢中不飲乳蜜 93 自梁武帝規定僧人吃素之後 佛教倡導素食可謂最力 諸多大乘佛教經典明 文規定不得食一切眾生之肉 並以因果報應 三世輪迴觀點論證食肉之過失 因 此素食風氣開始在中國流傳與發展 而要瞭解梁武帝敕令的推行 必須瞭解 涅 槃經 在中國的流通時期 涅槃經 在中國開始翻譯流傳是在北涼之時 據 魏書 釋老志 的記載 先是 沮渠蒙遜在涼州 亦好佛法 更罽賓沙門曇摩讖 習諸經論 於姑 臧 與沙門智嵩等 譯 涅槃 諸經十餘部 94 曇摩讖即為曇無讖 其翻譯 大涅槃經 是在北涼玄始十年 即劉宋武帝永 初二年 公元 421 年 到了宋文帝元嘉 公元 年 中 此本才流傳 到當時的建業 在當時的南方已經有法顯根據同樣原經所翻譯的 泥洹經 但 是並不齊全 只有區區六卷 大般涅槃經 原有四十卷 世稱北文 經慧嚴 慧觀 謝靈運等人的修改後 成為三十六卷 世稱南本 而南北兩本文字上不過 稍有差別 內容上並無太大的不同 其實在 涅槃經 開始流行前 已有一些僧人依佛法教義先行斷肉素食 等 涅槃經 翻譯出來並逐漸流通 到梁武帝開始要求僧人全面斷肉之前 已經有 不少與該經有接觸的僧人奉行經中的義理 開始斷肉素食 如幫助曇摩讖翻譯 涅槃經 的沙門智嵩 著有 涅槃義記 其中提到僧人對於信仰的強度 更 高過於生命的重要 佐證如以下節錄 黃永武編 敦煌寶藏 第一一六冊 臺北市 新文豐公司 1985 年 6 月 頁 417 北齊 魏收撰 魏書 卷一一八 釋老志 頁

52 戒行峻整 門人齊肅 知涼州將更兵役 與門徒數人 欲往胡地 道路飢 饉 絕糧積日 弟子求得禽獸肉 請嵩強食 嵩以戒自誓 遂餓死於酒泉 之西山 95 此時已有許多僧人對於貫徹素食之信念堅定不移 至死方休 在此同時 武帝亦 時常探究經中義理 其受 涅槃經 觀念的影響極深 第二節 北齊文宣帝推行戒殺放生 除了梁武帝極力提倡戒殺放生外 北方的北齊文宣帝高洋也大力推行戒殺放 生政策 根據 續高僧傳 卷十 義解篇 六記載 屬高齊之盛 佛教中興 都下大孝 略記四千 見住僧尼 僅將八萬 講席相距二百更餘 在眾常聽出過 一萬 故孙內英傑咸歸厥邦 96北齊皇帝對佛教的禮敬如同梁武帝 如禮敬僧 人 獎勵譯經 建立塔寺 廣造佛像 刻鑿經典等 在 續高僧傳 卷八 義解 篇 四也有提及 天保二年 公元 551 年 北齊文宣帝為報佛恩 下詔放生 造塔 建寺 伖惟慈明緝寧四海 欲報之德 正覺是憑 諸鷲鳥傷生之類 宜 放於山林 即以此地為太皇太后經營寶塔 廢鷹師曹為報德孝 97 續高僧 傳 卷十六 僧稠傳 提到 斷酒禁肉 放舍鷹鷂 去官畋漁 鬱成仁國 又 斷天下屠殺 月六年三敕民齋戒 官園私菜葷辛悉除 98此後三年 文宣帝又 連續三次下詔戒殺蔬食 這可以從 北齊書 的記載可以得知 天保七年 公元 558 年 帝以肉為斷慈 遂不復食 同上註 96 唐 道宣撰 續高僧傳 卷十 T50 頁 唐 道宣撰 續高僧傳 卷八 T50 頁 唐 道宣撰 續高僧傳 卷十六 T50 頁 唐 李百藥 北齊書 臺北市 鼎文書局 1998 年 10 月 卷四 頁 61 47

53 天保八年 下仙捕取蝦蟹蜆蛤之類 悉仙停斷 唯聽捕魚 下仙公私捕獵 用的鷹鷂完全禁絕 100 天保九年 詔限伓冬一月野 不得他時行燎火 損昆蟲草木 101 而北齊文宣推行的斷肉素食的理論依據也是源於 大般涅槃經 中 食肉斷 慈悲種 的思想 北齊的放生 戒殺 斷肉 食素規模空前 影響深遠 只是因 為北齊繼承的是少數民族的鮮卑族政權 在當時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下 不僅見 諸於文字記載的史料不多 就是在對後世的影響方面 也遠不及梁武帝推行的素 食運動 以致鮮有人知道這麼一段歷史 可以說 梁與北齊一南一北 共同促進 了中國漢傳佛教僧人特有的素食傳統 第三節 隋朝帝王詔仙明訂斷屠期 一 隋文帝推廣佛法斷殺斷屠 至隋朝 隋文帝對佛法的推廣不遺餘力 這跟隋文帝在十三歲以前是由比丘 尼智仙所撫養有顯著的關係 在即位後 文帝與一位名為 靈藏 的和尚經常往 來 兩人甚至 坐必同榻 行必同輿 102 關係緊密 續高僧傳 中便提到 開皇四年 關輔亢旱 帝引民眾尌給洛州 敕藏同行共通聖化 既達所在 歸投極多 帝聞之告曰 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為道人天子 更樂離俗 100 唐 李百藥 北齊書 卷四 頁 唐 李百藥 北齊書 卷四 頁 唐 道宣撰 續高僧傳 卷二十一 T50 頁

54 者 伕師度之 遂依而度 前後數萬 晚以事聞 帝大悅曰 律師度 人為善 弟子禁人為惡 言雖更異 意則不殊 103 隋文帝相當明瞭佛教可以幫助統治者 度人為善 加上其本身對佛教信 仰 政治統治上便與佛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這可從多方面史料記載 觀察到隋 文帝對佛教之尊崇與策略上的運用 在 廣弘明集 卷十七 佛德篇 記載隋文 帝繼承北朝重視修建佛寺 造像與念佛寫經的佛教傳統 諸如在仁壽年間 他曾 先後三次下詔在全國一百一十一州 修建了一百一十一座舍利塔 民間迎舍利 時 往往是 道俗士女傾城遠迎 總管刺史諸官人夾路步引 104 可謂盛況空 前 再者 文帝廣度僧尼 由官方出資寫一切經 民眾也爭相模仿 使寫經成為 風尚 民間佛經的數量甚至一度超過了儒家六經的數量 此外 佛祖統紀 卷 三十九 隋文帝傳 亦載有隋文帝 敕更毀佛天尊像者大逆不道論 詔諸更佛像 碎身遺影所在 官檢送孝莊嚴 105 並且 翻經學士費長房 進開皇三寶錄 106 以上皆顯隋文帝個人崇佛之虔誠 他並以其帝王之尊將佛教活動推廣至全 國 而開皇三年 公元 583 年 及仁壽三年 公元 603 年 分別頒布了 敕佛 寺行道日斷殺 及 生日海內斷屠 兩詔 好生惡殺 王政之本 佛道垂教 善業可憑 稟氣含靈 唯命為重 宜勸 勵天下 同心救護 其京城及諸州官立孝之所 每年正月 五月 九月 103 同上註 104 唐 道宣撰 廣弘明集 卷十七 T52 頁 佛祖統記 卷三十九 T49 頁 同上註 頁

55 恆貣八日至十五日 當孝行道 其行道之日 遠近民庹 凡是更生之類 悉不得殺 107 哀哀父母 生我劫勞 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 但風樹不靜 嚴敬莫追 霜 露既降 感思空切 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 宜仙海內為武元皇帝 元明皇 后斷屠 108 關於這個詔令 佛祖統記 的記載為 正五九并六齋日不得殺生命 109 增加 了六齋日也要斷屠殺的記載 和後來有差異的是 隋文帝的三長齋月並非從初一 日 而是從八日至十五日 二 隋煬帝推廣佛法店續斷屠戒殺 隋煬帝楊廣 在歷史上的政治定位毀譽參半 關於其對佛教方面 或許是基 於政治目的 或者可能從小受到父母影響 而對佛教頗為推崇 在佛教推行過程 最顯著的成果 是獲得當時江南宗教界領袖 天臺宗創始人智顗的支持 智顗早 先便與陳王室多有往來 陳宣帝稱其為 佛法雄傑 時匠所宗 訓兼道俗 國之 望也 陳宣帝並將一縣之稅收用作寺院費用 並發給智顗兩戶居民 以供寺中 役使 在江南佛教界 智顗有極高的聲望 自隋滅陳後 楊廣把智顗請至揚州 開皇十一年 公元 591 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 並於揚州總管寺城設 千僧會 智顗將菩薩戒與法號 總持菩薩 授予楊廣 楊廣則奉智顗為 智者大師 開 皇十七年智顗圓寂 楊廣又轉而延攬三論宗大師嘉祥寺之吉藏 吉藏至揚州主持 慧日道場 楊廣則給予優厚禮遇 其後甚至隨同楊廣至長安日嚴寺 待楊廣即位 後 吉藏更成為隋朝佛教界領導人物 10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 卷二 T49 頁 唐 魏徵等撰 隋書 臺北市 鼎文書局 1980 年 卷二 高祖本紀 仁壽 三年條 頁 佛祖統記 卷三十九 隋文帝 T49 頁

56 楊廣對高僧的青睞不僅是其個人對佛教信仰之虔誠 實際上也代表著隋王朝 征服江南以後 注意加強南北的文化交流 使王朝的發展能盡量達到長遠穩固 楊廣在江南期間結交名僧 多方搜集經文 抄寫經卷 保護江南宗教文化 與智 顗 吉藏之結識 展現其努力修補王權與佛教的裂痕 待其即位後 更於長安 洛陽擴建道場 江南名僧湧入中原 這使得北方佛教坐禪 修行 造像的宗教實 踐 與南方僧侶偏重義理玄談的傳統相互結合 南北佛學的交流使佛學義理走向 多元 隋唐佛教諸宗派建立興起 隋煬帝舉措實有其關鍵性因素 經由隋文帝 隋煬帝兩代君王對佛教的大力扶植 佛教於民間傳播上顯得更為廣泛普及 隋煬帝崇敬佛法較之乃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 續高僧傳 卷十七 清禪 寺曇崇禪師傳 記載楊廣在擔任晉王時 便為僧人曇崇建造寺廟 並且 前後送 戶七十更餘 水磑及碾上下之具 永充基業 110由於在隋文帝平陳之初 對於 南方佛教寺廟的管理採行嚴格管制 如 續高僧傳 卷十二 隋江都慧日道場 釋慧覺傳 南方僧人慧覺曾表示 隋朝剋定江表 憲仙惟新 一州之內 止置 佛孝二所 數外佒藍皆從屏廢 111這項舉措引起了江南佛教界的不滿 使隋朝 在平陳之後的兩年內 江南大小叛亂不斷 揚州總管晉王楊廣深諳佛教勸善化 民 資助王權的功能 為了爭取江南佛教僧侶的支持 楊廣命人搜集整理散失於 江南各地的佛經約十萬軸 廣弘明集 卷二十二中 寶臺經藏願文 其中 楊廣立誓 寶臺四藏將十萬軸 因發弘誓永事流通 仍書願文悉連卷後 頻屬 朝覲著功始畢 今止寶臺正藏親貤受持 其次藏以下 則慧日 法雲道場 112 除此之外 楊廣並把江南一代德高望重的僧侶道士集中在揚州 使其居住在慧 日 法雲兩佛寺及玉清 金洞兩道觀 併稱為四道場 楊廣廣泛收納名僧高道 110 唐 道宣撰 續高僧傳 卷十七 T50 頁 唐 道宣撰 續高僧傳 卷十二 T50 頁 唐 道宣撰 廣弘明集 卷二十二 T52 頁

57 由官府供給一切 並且不屬州縣管轄 儼然成為隋代晉王之 家僧 而四道場 與北方隋文帝命人所建之 大興善寺 遙相呼應 成為全國性的佛教思想中心 第四節 唐朝諸帝頒仙斷屠禁殺 受佛教信仰影響 唐代多位帝王頒斷屠令 同時也並容道教 使斷屠政策在 唐代充滿著佛道綜合的思想 加上諸帝王誕日與特殊節慶也推行斷屠政策 故素 食文化在唐代推廣程度遠較其他朝代深廣 在唐代 所謂年三月六的斷屠敕令 讓戒殺素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唐代從 高祖開始幾乎一直到唐末都有斷屠令的頒布 可見遍及整個唐代都有斷屠的規 定 113唐高祖武德二年詔 自今以後 每年正月五月九月 114 及每月十齋日 並不得行刑 所在公私 宜斷屠釣 115武德三年 禁關內諸州屠 116 不同 於前朝 唐代自建國起 所實行就不是之前所謂 年三月六 的斷屠 而是改為 年三月十 117的斷屠 雖說是 斷屠令 其實不僅禁斷屠宰 也包括不得從事漁釣 打獵 採捕等活動 宋 王溥撰 唐會要 作 正月九日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 年 據 全 唐文 改 115 宋 王溥撰 唐會要 卷四十一 斷屠釣 頁 宋 歐陽修 宋祁合撰 新唐書 臺北 鼎文書局 1976 年 卷一 高祖本 紀 武德三年 條 頁 年三月十 指的是一年中的三長齋月和十齋日 和之前的 年三月六 中的六齋日不同 關 於斷屠從 六齋日 演變成 十齋日 的研究 參見 劉淑芬撰 年三月十 中古後 期的斷屠與齋戒-上 大陸雜誌 第 104 卷一期 2002 年 1 月 頁

58 將六齋日改為十齋日 118 比之前增加了四天 唐高祖所以實施年三月十的斷 屠和佛教關係密切 他在斷屠的詔令中提到 釋典微妙 淨業始於慈悲 119 以此作為斷屠的原因之一 武宗時的大臣也是認為 齋月斷屠 出於釋氏 緣 國初風俗猶近梁陳 卿相大臣 頗遵此教 120可見唐朝年三月十的斷屠和佛教 關係密切 為何佛教會在年三月六或年三月十的特定的日子中斷屠 根據 雜阿含 經 佛說四天王經 的記載 佛教徒本該在 六齋日 中受持齋戒 而後來 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民間的偽經 提謂波利經 在六齋日外 又主張 三長齋月 也應持齋 兩者合稱 年三月六 的齋戒 所謂 年三 即一年中的正 五 九 月的 三長齋月 裡從初一到十五日齋戒素食 月六就是每個月的六齋日 八 十四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九 三十日 也是要持齋素食 按照佛教的說法 這 些日子天神會派遺使者到人間巡視 案察眾生善惡 以及 覆校眾生罪福多 少 121 因此在 年三月六 時要持齋以避免犯罪過 122 在 弘明集 卷十三 奉法要 載 東晉郗超提到佛教徒在奉行 五戒 之後 便修歲三月六齋 在 這些 齋日 中 飲食方面 皆當魚肉不御 迎中而食 既中之後 甘香美味 118 唐代的十齋日又作十直日 屬於 禁殺日 參見 唐 長孫無忌等撰 唐律疏議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86 年 卷三十 頁 571 以及 日 仁井田陞著 粟勁等編譯 唐令拾遺 長春市 長春出版社 1989 年 頁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一 禁行刑屠殺詔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 頁 宋 王溥撰 唐會要 卷四十一 斷屠釣 頁 佛祖統記 卷三十三 三長齋 T49 頁 齋日 的起源除了佛教的因素外 也有道教因素 甚至受中國民間陰陽 月令 忌月等習俗 的影響 詳細討論參見 莊明興撰 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 臺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委員會 1999 年 頁

59 一不得嘗 123齋日既然要持齋 不得殺生 斷肉素食就成了必須遵循的重要項 目 原本 年三月六 的持齋只限於佛教徒遵守 但到了南北朝時 有許多信佛 虔誠的帝王 不但自己持齋 也 食素以徼福 124 甚至為了使 徼福 的效力 更大 希望全國人民共同斷肉素食 然而 要求人們主動配合全面素食難度極 高 於是就禁止人們在年三月六的日子裡屠宰牲畜 從上游斷絕肉食的來源 以 此變相要求人們茹素 甚至在這些日子中實施程度不同的斷屠戒殺 要求全國人 民一起斷肉素食 125 除了受佛教影響外 唐代的斷屠殺也受到道教的影響 如 唐會要 雜記 記錄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的 禁屠宰敕 : 道家三元 誠更科戒 朕嘗精意久矣 而物未蒙福 今月十五日 是下元 齋日 禁都城內屠宰 自今已後 及天下諸州 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 日 十三日至十五日 並官禁斷屠宰 126 三元即正月十五 七月十五 十月十五 換言之 玄宗因信奉道教的緣故 在原本的年三月十外 又增加了正 七 十等三個月的十三至十五日禁斷屠宰 而原正月十三到十五本來就是 三長齋月 的日子 因此玄宗的敕令實際上僅增 加了七月和十月的十三到十五日斷屠 唐武宗時排佛 認為斷屠是出自於佛教觀 念 曾經修改斷屠的禁令 廢除三長齋月的斷屠 保留道教的三元日斷屠 如在 會昌四年詔 仍望准開元二十二年十月二十日敕 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 各斷 屠三日 餘望並停 緣斷屠日數既少 法仙所宜畫一 127然而由於年三月十的 傳統在唐代行之有年 在社會已有根深蒂固觀念 因此武宗死後的皇帝隨即重新 123 梁 僧祐撰 弘明集 卷十三 T52 頁 南宋 洪邁撰 容齋隨筆 卷十六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頁 同前註 117 宋 王溥撰 唐會要 卷五十 頁 879 同上註 54

60 恢復年三月十斷屠令 根據圓仁的描述 會昌六年 武宗死後 宣宗即位 還定 三長月 依舊斷屠 128由此可見 即便如武宗如此反佛之人 也沒有辦法完全 廢除斷屠 因為自唐初以來 斷屠已成為唐朝歷任皇帝的政策和傳統 難以輕易 廢除 只是令人好奇的是 究竟唐代斷屠令 在民間的執行的成效如何 在首都長 安 一般百姓的肉類需求來自市場買賣 加上國家的控制和執行力較強 只要控 制市場肉類的流通 就容易控管人民肉類的取得 這可從當時人記載得知 如唐 初的陳杲仁 親病須肉 時屬禁屠 肉不可致 公乃割股以充羹 129又如唐 玄宗時 蘇州常熟縣令郭思謨 太夫人嘗更疾 羊宍 時禁屠宰 犯者加 刑 130由以上之例可見唐代斷屠令的執行確是有效果的 但在鄉村地區 由於人們的肉類來源為自行飼養的動物 私宰偷殺恐怕就非 官方所能控制 唐玄宗就曾下過一個 禁屠殺雞犬詔 其中特別強調 犬以孚 禦 雞以司晨 更用於人 不同常畜 好生之德 遍宜仙及 自今並不得屠 殺 131 既然已經斷屠 理應包括一切牲畜都不得殺 為何唐玄宗仍要再下一 個這樣的詔令 從唐代的史料中不易找到答案 宋代的史料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 因大早禱雨 詔禁屠宰 諫議大夫趙霈上言 自來祈禱 128 日 圓仁撰 顧承甫 何泉達點校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卷四 頁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九一五 德宣 隋司徒陳公捨宅造寺碑 上海市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90 年 頁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三 五 孫翌 蘇州常熟縣令孝子太原郭府君墓誌銘并 序 頁 李希泌 毛華軒編 唐大詔令集補編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卷二十 六 頁

61 斷屠止禁豬羊 今後請并禁鵝鴨 132由此看來 斷屠令所規定斷屠的對象或許 並非包括所有的動物 可能只有豬 牛 羊等大型動物 至於雞 鴨 鵝 犬等 小型動物 就不在禁屠的範圍 這不光是想不想禁的問題 更涉及有無辦法執行 禁令的執行面 畢竟雞 鴨 鵝 犬等小動物為農村人家所飼養 宰殺也難以發 現 想要徹底禁斷恐怕有相當的困難 況且 肉類食物關係到人們的日常生計 也非禁令所能禁 武則天時期的崔融就言 江南食魚 河西食肉 一日不可無 富者未陏 貧者難堪 況貧賤之人 伖屠為生 日戮一人 終不能絕 但資恐喝 徒長姦欺 為政者苟順月 仙 合禮經 自然物遂其生 人得其性矣 133 一般人民生活所仰賴的魚和肉 一日也不可或缺 如果僅有此種食物可吃 想要完全禁絕 根本困難重重 即便再多的禁令 再嚴的懲罰 也難以遏止 只 會造成陽奉陰違的結果 況且 即便是在城市的市場中才能夠買賣的豬 羊肉 由於各地區對執行法令的鬆緊程度有所不同 又因為有市場的需求 實際上偷宰 私屠的現象屢見不鮮 從唐代幾乎每一個帝王都要頒布同樣的禁斷屠殺的詔令 甚至同一個皇帝就頒過好幾次 就可以知道其效果恐怕不彰 武則天自幼隨母接觸佛教 加上之後在感業寺出家期間受到佛教的薰陶 斷 屠觀念更為明顯 但所謂 官府斷屠 從來虛套 常言道 官禁私不禁 只好作 成公差和里正 134想要達到官私一體禁屠的效果 在虛應故事官場陋習下 恐 非易事 在 太平廣記 無賴 中有此記載 132 宋 羅大經撰 鶴林雨露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83 年 8 月 卷六 擒虎尋 龍 頁 宋 司馬光編 資治通鑑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5 年 卷二 七 唐紀 則 天順聖皇后久視元年 條 頁 明 羅貫中 馮夢龍撰 三遂平妖傳 臺北市 桂冠出版社 1995 年 第十七回 博平縣張鸞祈雨 五龍壇左黜鬥法 頁

62 武則天長壽年中 斷屠極切 左拾遺張德 妻誕一男 秘宰一口羊宴客 其宴客日 命諸遺補 杒肅私囊一餤肉 進狀告之 至明日 在朝前 則 天謂張德曰 郎妻誕一男 大歡喜 德拜謝 則天又謂曰 然何處得肉 德叩頭稱死罪 則天曰 朕斷屠 吉凶不預 卿命客 亦須擇交 無賴 之人 不須共聚集 出肅狀以示之 肅流汗浹背 舉朝唾其陎 135 雖然看得出武則天斷屠極切 不管吉事或凶事都不得用肉類 卻仍有人敢冒著風 險殺羊宴客 可見生男的喜悅勝過禁屠的規定 吃肉的渴望甚至超過了法令的限 制 更可想見全天下禁屠之不易 同書之 雜錄 有另一段有趣的記載 則天禁屠殺頗切 吏人弊於蔬菜 師德為御史大夫 因使至於陝 廚人進 肉 師德曰 敕禁屠殺 何為更此 廚人曰 豺咬殺羊 師德曰 大解事豺 乃食之 又進鱠 復問何為更此 廚人復曰 豺咬殺 魚 師德因大叱之 智短漢 何不道是獺 廚人即云是獺 師德亦 為薦之 136 婁師德為了替自己吃肉找到理由 編造如此可笑的藉口 也可想見人們對於吃肉 的渴望 目前能見到對於斷屠反諷嘲笑的記載 不少是在武則天時期 可見當時 恐怕真的是斷屠殷切 人們才會有這樣的反應 然而即使是斷屠最切的武則天敕 令之下 都有這些不遵守斷屠令之人 更別提其他那些態度不堅定 弛禁不 一 的皇帝 斷屠大概都是空有其文 糾察者皆受賄財 比來人情 共知 此弊 137 成效如何 不言可喻 為了使斷屠令達到更好的效果 唐代不僅用法令強制人民遵守 更透過柔性 宣傳斷肉觀念 試圖改變人民的觀念 使得人們可以習慣主動素食 135 宋 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1981 年 卷二六三 頁 宋 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 卷四九三 頁 宋 王溥撰 唐會要 卷四十一 頁

63 唐憲宗元和十年的詔令 詔京城孝觀講 宜淮興元元年九月一日敕處分 諸畿縣講宜勒停 其觀察 使節度州 每三長齋月 伕一孝一觀置講 餘州悉停 138 又唐文宗所頒之 條流僧尼敕 京城及諸州府三長齋月置講 集眾兼戒懺 139 由此處亦可見 唐代在 三長齋月 中不僅是在京城長安有俗講 各府州也都 有 選擇在 三長齋月 舉辦俗講 可見其內容大概與宣傳斷肉素食脫不了關 係 目的就是希望要人們不是因斷屠而被迫素食 更能在心裏真正接受佛教的素 食觀念 徹底地斷肉素食 唐代斷屠宰的日子除了有 年三月十 和道教的 三元日 外 尚有皇帝的 生日和忌日 皇帝生日禁屠殺的作法 始於隋文帝為先帝先后追福 140 在 隋 書 高祖本紀 有隋文帝仁壽三年詔 六月十三日 是朕生日 宜仙海內為武 元皇帝 元明皇后斷屠 141所謂生日斷屠 其實目的就是為了替自身父母斷屠 戒殺追福 而從唐玄宗開始 皇帝的生日訂定為 聖節 142當天普天同慶 且 皇帝要求宴會時只能素食 不得隨意宰殺牲畜以慶生 唐文宗的生日 慶成 138 宋 王欽若編 冊府元龜 臺北市 中華書局 1968 年 卷五十二 帝王部 頁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七十四 頁 宋 莊季裕撰 雞肋編 卷下 隋以後帝后於誕日禁屠宰考略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83 年 頁 唐 魏徵等撰 隋書 卷二 頁 49 關於唐朝皇帝將生日訂為 聖節 的討論 參見 清 顧炎武著 日知錄集釋 卷十八 聖節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 頁 中國皇帝誕辰祝之源 流 參見 日 池田溫撰 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流史 天長節管見 東京市 吉川 弘文館 2002 年 頁

64 節 宜仙內外司及天下州府 但以素食 不用屠殺 永為常式 143要求各 地官員轉知百姓 慶祝皇帝的生日時僅能用素 不得屠殺 原因為何 在 舊唐 書 卷十七 文宗本紀 有詳細的說明 慶成節朕之生辰 天下錫宴 庹同歡泰 不欲屠宰 用表好生 非是信尚 空門 將希無妄之福 恐中外臣庹不謄朕懷 廣置齋筵 大集僧眾 非燅 凋耗物力 兼恐致惑生靈 自今宴會蔬食 伕陳脯醢 永為常例 144 從這個詔令可以看出 文宗生日時斷屠宰素食的原因 自言是上天的好生之 德罷了 並強調不是 信尚空門 相信佛教的福報觀念 才要求斷屠宰 為表示 與佛教無關 特別詔令宴會時除蔬食外 尚可 任陳脯醢 這看來只是為免廣 置齋筵會鋪張浪費而增加麻煩而已 到了唐武宗的生日 慶陽節 時 就不再有 脯醢 頂多就只有 備素食合宴 的情形了 145 如同生日一般 唐代許多皇帝的忌辰 也就是所謂 國忌日 必須斷屠 如 在 全唐文 卷三十四 唐玄宗所頒之 禁屠敕 : 五月是齋 舊更常式 六月緣忌 特仙斷屠 宜仙所事進蔬食 府縣捉 搦 勿仙屠宰 146 因為六月碰到忌日的緣故 所以命所司進蔬食 都城和齋月一樣須禁斷屠 殺 另外 封禪前也須斷屠 如 將封泰山斷屠詔 其緣祀祭 及在路供頓 犧牲餼牢 禮不可闕 除此之外 天下諸州 並 仙斷屠 及漁獵採捕 駕迴至京 都依常式 宋 王溥撰 唐會要 卷四十一 頁 後晉 劉昫等著 舊唐書 卷十七 頁 後晉 劉昫等著 舊唐書 卷十八 頁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三十四 頁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二十九 玄宗 將封泰山斷屠詔 頁

65 為封禪泰山除了祭禮中不可或缺的牲牢外 天下斷屠釣漁獵 其目的就正是以不 殺生來祈福 並表示玄宗本人的誠心誠意 封禪外 唐代也常有為了祈雨而 徙 市禁屠 徙市斷屠 148 其實 唐代所謂斷屠 並非只是禁斷屠殺牲畜 也包括禁止漁釣田獵行為 從唐初高祖的斷屠令開始 就直言 宜斷屠釣 後來的斷屠令也多半提到禁止 弋獵採捕 換言之 年三月十不只是禁斷屠宰而已 也不准有漁釣 打獵等 涉及殺生的行為 如在 新唐書 卷四十八 百官志 就明確有三元日也有 非 供祠不採魚 的記載 149 令人好奇的是 為何唐代皇帝都頒布天下斷屠釣的詔令 如果要詳究其原 因 是極為困難的 但仍可以藉由相關的文獻找出可能原因 如在唐高祖武德二 年所頒 禁行刑屠殺詔 釋典微妙 淨業始於慈悲 道教沖虛 至德去其殘殺 四時之禁 無伐麛 卵 三驅之化 不取前禽 蓋欲敦崇仁惠 蕪衍庹物 立政經邦 咸率茲 道 150 其提出斷屠的理由包括佛教的慈悲 道教的去殺與儒家的仁惠等 可以說將 三教關於斷肉素食的理論依據全數包含在內 此後所頒布的斷屠令 其中所提及 的理由多半也不出於此 然而 三教的論述只是表面上的說詞 其實並未真正講 148 元 脫脫等撰 宋史 卷一二三 禮志 言 忌日前後 各禁刑三日如天慶節 神 杖以下情輕者 復斷屠宰 不視事前後各三日 禁樂各五日 其後 以歲月漸遠 禁刑 不 視事各二日 禁樂各三日 章憲明肅太后忌辰 禮官請依章懿太后禮例 前後各二日不視 事 一日禁屠宰 各三日禁樂 詔 應大忌日 行香 臣僚並素食 臺北市 鼎文書 局 1991 年 頁 宋 歐陽修 宋祁合撰 新唐書 卷四十八 頁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一 頁 23 60

66 出戒殺斷屠在政治經濟上的目的 如果以武德元年十月所下的 減用祭牲詔 來 看: 國初草創 日不暇給 凡厥禮儀 鮮熊盡備 且生人末乂 彫弊日多 至 於畜產 思致蕪息 祭祀之本 皆以為身 窮極事神 更乖正直 殺牛不 如禴祭 明德即是馨香 望古推今 祭神一揆 其祭圜丘方澤宗廟以外 並可止用少牢 先用少牢者 宜用特牲 待時和年豐 然後克循常禮 151 此外 據高祖初年的 斷屠詔 所言 更隋失馭 喪亂宏多 民物凋殘 俗化踰侈 耽嗜之族 競逐旨甘 屠宰 之家 恣行刳殺 芻豢之畜 靡供肴核之資 胎夭之群 莫遂蕪滋之性 傷財墮業 職此之繇 郳攘穿窬 因茲未息 禮 曰 君無故不殺牛 大夫無故不殺羊 士無故不殺犬豕 庹人無故不食珍 非惟務在仁愛 蓋 亦示之儉約 方域未寧 尤須節制 凋弊之後 宜先蕪育 豈得恣彼貪 敻 殘珍庹類之生 苟循目前 不為經久之慮 導民之理 更未足乎 其 關內諸州 宜斷屠殺 庹六畜滋多 而民庹殷贍 詳思厥衷 更為條式 152 由以上兩個詔令 可以看出唐代初年的斷屠釣恐怕有更實際的理由 就是經 濟上的因素 隋末戰亂後的民生凋弊 再加上北方外族的威脅 此時必須提倡節 儉 以能休養生息 以培養國力 153如果連祭祀所用的牲禮都需節儉省用 等到 時和年豐 之時 才能恢復常禮 更不要說是一般的平民沒能力屠宰肉食了 李希泌 毛華軒編 唐大詔令集補編 卷十八 頁 794 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 卷二 高祖皇帝 斷屠詔 頁 27 劉淑芬撰 年三月十 中古後期的斷屠與齋戒-上 刊於 大陸雜誌 臺北市 大 陸雜誌社 2002 年 1 月 頁 21 61

目 次 論 漢 代 的 宴 飲 文 化... 韓 秀 利 1 北 宋 市 肆 飲 食 的 美 感 追 求 以 東 京 夢 華 錄 為 中 心 的 考 察... 劉 香 蘭 19 旅 行 社 資 訊 管 理 系 統 課 程 及 專 業 認 證 推 廣 可 行 性 之 研 究 以 醒 吾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系 為 例... 丁 寧 李 菊 芬 39 我 國 國 內 線 航 空 公 司 競 合 賽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Rebuilding The Golden Town Everyday Life and Space at Jin-gua-shi 1897-1987.. ABSTRACT Rebuilding The Golden Town Everyday Life and Space at Jin-gua-shi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73B0AAA4A4BFEFACECC2B2A4B628B6B6A7C7AAA92920323031322D323031336E6577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73B0AAA4A4BFEFACECC2B2A4B628B6B6A7C7AAA92920323031322D323031336E65772E646F63> 選 科 程 序 5 月 24 日 - 新 高 中 選 科 講 座 5 月 30 日 或 之 前 - 交 模 擬 選 科 表 6 月 26 日 或 之 前 - 交 正 式 選 科 表 ( 需 家 長 簽 名 ) 學 校 依 學 生 1. 選 修 科 目 的 意 願 2. 配 對 科 目 的 成 績 3. 科 目 的 學 額 分 配 學 生 的 選 修 科 目 8 月 初 - 公 布 學 生 獲 編 配

More information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3,,,,,, 1872,,,, 3 2004 ( 04BZS030),, 1 2005 5,,,,,,,,,,,,,,,,, 1928 716,1935 6 2682 1928 2 1935 6 1966, 2174, 7014 %, 94137 % 4, 1961, 59 1929,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 :,,,, :,,,,,,

More information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38 93 43 59 43 44 1 2 1621 1645 1646 3 1647 1649 4 1 1996 12 121 2 1988 1 54---79 3 1990 2 39 4 1987 8 16 19 1649 27---28 45 1651 5 1656 1662 1664 1667 1668 6 1681 1683 7 13 1958 2 1651 2002 11 67 196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2-社 003--陳俐如

Microsoft Word - 02-社 003--陳俐如 入 選 論 文 社 會 組 2014 年 12 月 253~271 頁 當 原 鄉 教 會 遇 上 部 落 老 人 日 間 關 懷 站 陳 俐 如 摘 要 論 文 以 2013 年 南 投 地 區 承 辦 原 民 會 部 落 老 人 日 間 關 懷 站 計 畫 的 教 會 為 研 究 對 象, 檢 視 教 會 與 政 府 合 作 供 給 部 落 老 人 福 利 服 務 的 狀 況 與 合 作 關 係

More information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201 1945 8 1945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e war and had to retreat from Taiwan.

More information

_1_論文封面1.PDF

_1_論文封面1.PDF 96 01 26 (95 7 ) I Abstract The kitchen of the monastery has a refined name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Although it is not the mystical forbidden area, actually is not the place in which numerous

More information

清  华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综 合 论 文 训 练 题 目 : 陶 瓷 艺 术 中 的 昆 虫 元 素 系 专 姓 别 : 美 术 学 院 业 : 陶 瓷 艺 术 设 计 名 : 胡 莹 莹 指 导 教 师 : 郑 宁 教 授 2015 年 6 月 6 日 关 于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的 说 明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清 华 大 学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即 : 学

More informatio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A Study of Postpartum Recuperation 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A Study of Postpartum Recuperation t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學 院 台 灣 飲 食 文 化 產 業 研 究 所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碩 士 論 文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近 五 十 年 來 台 灣 閩 南 婦 女 產 後 月 內 飲 食 調 養 之 研

More information

341-367

341-367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41-367 18 2 89 12 341 342 1 2 3 1 19 1983 2 3 1996. 10 1218 343 4 5 6 7 11 8 28 9 10 11 12 13 14 4 3 1808 5 3 1349 6 3 343 7 3 1292 8 9 1996 4 988 10 3 187 11 3 1506 12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2002 12 143~165 Sacred Mountains as Locatio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Daoism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in Tiantai Mountai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 Lin Chia-jung 143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20世纪50_60年代西藏墨脱县珞巴族老照片与民风民俗_冀文正;李跃平

20世纪50_60年代西藏墨脱县珞巴族老照片与民风民俗_冀文正;李跃平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2 /02 10 DOI 10. 3969 /j. issn. 1674-9391. 2012. 02. 007 20 50 ~ 60 / 28 16 C951 A 1674 9391 2012 02 0048 15 1933-610071 1958-610041 1950 1988 47 1954-1970 16 84 56 3 1 P. 44-45

More information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2016 3 30 122 May 2016 NO. 3 1942 100091 K26 E297 A 1009-3451 2016 03-0012 - 19 Vivid Descriptions and Tensile Force of Life in Narrative Texts during the Early Long Mar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1942 Edition

More information

33 3 2014 285 297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3 2014 210008 N092 P1-092 A 1000-0224 2014 03-0285-13 0 1437 ~ 1442 1 1261 1931 1 2 2014-03-12 2014-05-09 1943 1971 11020302 286

More information

83-112

83-112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83-112 19 2 90 12 ** * ** 1997 2000 83 84 19 2 1 2 3 4 1 1985 102 2 1985 168 3 1972 387 4 1984 30-36 85 5 6 505-436 B.C. 7 5 1993 29-39 6 40-54 7 1985 7 86 19 2 1. 8 9 10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人 文 與 社 會 研 究 學 報 第 44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10):1-24 山 海 經 校 注 與 袁 珂 的 神 話 研 究 鍾 佩 衿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生 摘 要 作 為 中 國 神 話 研 究 的 重 要 學 者, 袁 珂 的 研 究 重 心 即 在 於 對 山 海 經 神 話 進 行 詮 釋 與 探 討 ; 研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針刺.doc

Microsoft Word - 7-針刺.doc 針 刺 結 合 推 拿 治 療 單 純 性 肥 胖 症 ( 胃 腸 腑 熱 型 ) 臨 床 研 究 59 針 刺 結 合 推 拿 治 療 單 純 性 肥 胖 症 ( 胃 腸 腑 熱 型 ) 臨 床 研 究 彭 淑 珍 春 風 中 醫 診 所 前 言 當 前, 肥 胖 病 已 成 為 國 內 外 的 一 個 熱 門 問 題, 現 代 醫 學 已 經 揭 示 肥 胖 病 與 糖 尿 病 腦 血 管 疾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徐 婉 真 這 四 天 的 綠 島 人 權 體 驗 營 令 我 印 象 深 刻, 尤 其 第 三 天 晚 上 吳 豪 人 教 授 的 那 堂 課, 他 讓 我 聽 到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正 義 之 聲 轉 型 正 義, 透 過 他 幽 默 熱 情 的 語 調 激 起 了 我 對 政 治 的 興 趣, 願 意 在 未 來 多 關 心 社 會 多 了 解 政 治 第 一 天 抵 達 綠 島 不 久,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Action Research of Transforming Life Experiences Into a Story --Take Pottery Education at Da-Yun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27 1995 1 2 3 4 5 6 7 8 9 Abstract Action Research of transforming life experiences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肉 蒲 團 研 究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肉 蒲 團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Rou Pu Tuan 研 究 生 : 林 欣 穎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01-129 20 1 91 6 1 * 1 1991 1039 101 102 20 1 2 3 4 5 6 2 1990 23 1 3 1012 4 1-5 1 2000 3 4 54-58 6 1 103 7 8 9 10 11 7 2 33 8 33-34 9 3 1013 10 1 11 1 13 104 20 1 12 1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2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2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台 南 科 大 學 報 第 26 期 人 文 管 理 頁 167-186 中 華 民 國 96 年 9 月 古 典 文 學 中 具 功 名 仕 宦 意 象 的 植 物 及 其 文 化 意 涵 探 討 以 槐 紫 薇 柏 桂 為 例 周 明 儀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在 科 舉 盛 行 於 中 國 的 一 千 三 百 年 中, 追 求 功 名 可 說 是 社

More information

2005 3,, :,,,, (),,,,, [],,,,,,,,,,, (),, (,, ),,,,,,,,,,,,,,,,,,,,,,,,,( ),, :,,, :,?,,, :,1999,

2005 3,, :,,,, (),,,,, [],,,,,,,,,,, (),, (,, ),,,,,,,,,,,,,,,,,,,,,,,,,( ),, :,,, :,?,,, :,1999, (), 70,,,,,, :,31, 1555,;18,,, ;,, (1895),, 1 2005 3,, :,,,, (),,,,, [],,,,,,,,,,, (),, (,, ),,,,,,,,,,,,,,,,,,,,,,,,,( ),, :,,, :,?,,, :,1999,24 25 2 (),,,,,,, 1970,,,,,, ;,; :,,?? 1988,,, 1987 1990,,,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he applied science that enables the enterprises to promptly control the trend direc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trategic training education. It can also have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一 場 交 換 學 生 的 夢, 夢 想 不 只 是 敢 夢, 而 是 也 要 敢 去 實 踐 為 期 一 年 的 交 換 學 生 生 涯, 說 長 不 長, 說 短 不 短 再 長 的 路, 一 步 步 也 能 走 完 ; 再 短 的 路, 不 踏 出 起 步 就 無 法 到 達 這 次

前 言 一 場 交 換 學 生 的 夢, 夢 想 不 只 是 敢 夢, 而 是 也 要 敢 去 實 踐 為 期 一 年 的 交 換 學 生 生 涯, 說 長 不 長, 說 短 不 短 再 長 的 路, 一 步 步 也 能 走 完 ; 再 短 的 路, 不 踏 出 起 步 就 無 法 到 達 這 次 壹 教 育 部 獎 助 國 內 大 學 校 院 選 送 優 秀 學 生 出 國 研 修 之 留 學 生 成 果 報 告 書 奧 地 利 約 翰 克 卜 勒 大 學 (JKU) 留 學 心 得 原 就 讀 學 校 / 科 系 / 年 級 : 長 榮 大 學 / 財 務 金 融 學 系 / 四 年 級 獲 獎 生 姓 名 : 賴 欣 怡 研 修 國 家 : 奧 地 利 研 修 學 校 : 約 翰 克 普

More information

2009.05

2009.05 2009 05 2009.05 2009.05 璆 2009.05 1 亿 平 方 米 6 万 套 10 名 20 亿 元 5 个 月 30 万 亿 60 万 平 方 米 Data 围 观 CCDI 公 司 内 刊 企 业 版 P08 围 观 CCDI 管 理 学 上 有 句 名 言 : 做 正 确 的 事, 比 正 确 地 做 事 更 重 要 方 向 的 对 错 于 大 局 的 意 义 而 言,

More information

9 * B0-0 * 16ZD097 10 2018 5 3 11 117 2011 349 120 121 123 46 38-39 12 2018 5 23 92 939 536 2009 98 1844 13 1 25 926-927 3 304 305-306 1 23 95 14 2018 5 25 926-927 122 1 1 self-ownership 15 22 119 a b

More information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2007 10 177-196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Food in the First Lunar Month between China and 177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28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2003,15,287-307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 李 若 鶯 摘 要 莊 子 哲 學 不 是 理 論 的 思 維 哲 學, 而 是 實 用 的 生 活 哲 學, 是 經 由 觀 照 人 生, 思 考 存 在 本 質, 歸 納 出 的 性 命 對 應 莊 子

More information

1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獎 勵 人 文 與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博 士 候 選 人 撰 寫 博 士 論 文 成 果 報 告 八 0 年 代 後 台 灣 散 文 之 家 國 書 寫 研 究 核 定 編 號 :NSC 98-2420-H-006-003-DR 獎 勵 期 間 :98 年 08 月 01 日 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24.doc 水 陸 畢 陳 晚 明 飲 食 風 尚 初 探 蕭 慧 媛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飲 食 是 人 類 維 持 與 發 展 生 命 的 基 礎 之 一, 飲 食 風 尚 會 隨 著 社 會 地 位 物 質 條 件 以 及 人 為 因 素 轉 移, 不 同 階 層 的 飲 食 方 式, 往 往 標 誌 著 他 們 的 社 會 身 分, 甚 至 反

More information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林清鏡 著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The Mind Reflects the Scenery Research into the Painting of Living Concepts 林清鏡 著 境隨心游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摘要 中國水墨繪畫發展淵源流長 有如一部是歷史的長卷 承繼往開來的延續 在中國美術史上 有著篳路藍縷的輝煌階段 呈現最具特色的演變經驗脈絡 及 受外來文化洗禮的過往歷史

More information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67 7 8 7 21 8 3 9 10 11 12 168 169 13 14 13 66 14 15 16 17 15 66-67 16 34 17 37 1 6 170 18 19 20 18 34 19 79 8 5 20 37 1 6-7

More information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 教 与 中 国 士 大 夫 的 人 文 精 神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 夏 金 华 内 容 提 要 : 佛 教 自 东 汉 传 入 本 土 后, 一 直 与 中 国 的 封 建 士 大 夫 们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事 实 上, 他 们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充 当 了 吹 鼓 手 的 角 色 因 而 佛 教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也 是 全 方 位 的 本 文 仅

More information

10384 X9908009 UDC Study On Causation Of Civil Tort Liability 2004 4 2004 2004 2004 4 [M] 1991476 [M] 1996635 ABSTRACT ABSTRACT Theory of causation, which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thorny of tort law,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九 期, 頁 167-188 1 二 七 年 九 月 誤 入 與 遊 歷 宋 傳 奇 王 榭 仙 鄉 變 型 例 探 究 黃 東 陽 摘 要 肇 興 六 朝 的 仙 鄉 傳 說 不 僅 騰 播 於 當 時, 後 世 亦 多 仿 摹 其 撰 寫 體 制 及 內 容, 嘗 為 小 說 及 戲 曲 的 重 要 命 題 惟 於 六 朝 所 奠 定 下 仙 鄉 的 基 本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傳 播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人 鬼 共 生 與 存 在 的 自 由 : 從 語 藝 觀 點 分 析 華 語 鬼 電 影 的 故 事 敘 說 The Symbiosis of Beings and the Ghosts and the Freedom of Existence: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host Movies 研 究 生

More information

4.阿的故事地圖-林曉萍.doc

4.阿的故事地圖-林曉萍.doc ( 肆 ) 從 阿 的 故 事 地 圖 出 發 論 原 住 民 兒 童 文 學 於 原 住 民 兒 童 的 教 育 功 能 林 曉 萍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教 學 暑 期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班 ) 摘 要 台 灣 原 住 民 歷 史 記 憶 的 喪 失, 一 方 面 是 殖 民 者 的 文 化 機 制 取 代 了 原 住 民 最 初 的 文 化 樣 貌, 其 次 便 是 因

More information

I

I The Discussion on Manchu-City of Foochow in Qing Dynasty I Abstract II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Eight-Banner garrison in Foochow, explore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the banner-people

More information

廣州舊城區的保護和發展

廣州舊城區的保護和發展 黄 爲 爲 爲 爲 塲 爲 茘 爲 爲 爲 爲 産 统 装 爲 爲 爲 爲 爲 爲 爲 茘 衞 産 爲 塲 爲 爲 爲 爲 爲 滙 爲 滙 爲 爲 爲 爲 爲麽麽 强 迹 啓 啓 産 産 [1] [2] [3] [4] 20 [5] 2000 [6] [7], 20 [8] http://www.gz.gov.cn2002.7.14 [9] 2000.4 [10] [11] 20 2001.1.29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陳 榮 輝 台 南 女 子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從 篤 加 村 非 平 埔 族 裔 的 正 名 運 動, 探 討 篤 加 村 民 因 不 認 同 廟 後 區 ( 邱 ) 所 形 成 的 平 埔 族 裔 概 念, 從 地 理 變 遷 村 廟 沿 革 族 譜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Since 1980 s, the Coca-Cola came into China and developed rapidly. From 1985 to now, the numbers of bottlers has increased from 3 to 23, and

Abstract Since 1980 s, the Coca-Cola came into China and developed rapidly. From 1985 to now, the numbers of bottlers has increased from 3 to 23, and Abstract Since 1980 s, the Coca-Cola came into China and developed rapidly. From 1985 to now, the numbers of bottlers has increased from 3 to 23, and increases ulteriorly. When the Coca-Cola company came

More information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五 期 2006 年 9 月 頁 327-358 鍾 理 和 疾 病 書 寫 探 析 洪 玉 梅 摘 要 鍾 理 和 一 生 坎 坷 多 舛 貧 病 交 迫, 然 而, 他 熱 愛 人 生 熱 愛 文 學, 始 終 以 溫 馨 敏 銳 的 筆 觸, 僕 僕 風 塵 於 創 作 之 途, 倒 在 血 泊 中 死 而 後 已 歷 來, 研 究 鍾 理 和 的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20,, ; ;,,,,,,,, 20 30,,,,,, ( 2000 ) ( 2002 ) ( ) ( ) ( ), ( ) :, ;:, ; 20 ( ) (181 ) 185

,20,, ; ;,,,,,,,, 20 30,,,,,, ( 2000 ) ( 2002 ) ( ) ( ) ( ), ( ) :, ;:, ; 20 ( ) (181 ) 185 20 (1900 1930) 20,,,,,, 20,,20, (,50 ),, 90, 184 ,20,, ; ;,,,,,,,, 20 30,,,,,, ( 2000 ) ( 2002 ) ( 2002 6 ) 20 20 40 ( 2002 4 ) ( 2000 2 ), ( 2002 4 ) :, 1995 2 ;:, 1997 3 ; 20 ( 2003 4 ) (181 ) 185 2004

More information

穨2-08.doc

穨2-08.doc CCMP 91-RD-202 ( )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Recognition of Chini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China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25 29 29 724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More information

第三期版面_3_

第三期版面_3_ 庶 民 文 化 研 究 第 3 期 研 究 論 文 第 40-91 頁 2011 年 3 月 Journal for Studies of Everyday Life No.3, March 2010, pp.40-90 媽 祖 名 稱 由 來 試 析 * 戴 文 鋒 摘 要 海 神 林 默 信 仰 早 期 在 明 清 之 際, 大 陸 當 地 一 般 民 間 多 以 娘 媽 稱 之, 而 清 初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71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 楊 開 煌 一 前 言 二 學 科 之 建 立 與 發 展 三 歷 史 的 回 顧 四 反 省 代 結 論 本 文 主 要 是 透 過 歷 史 的 回 顧 來 檢 討 在 台 灣 的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發 生 與 發 展 的 歷 程 本 文 作 者 以 個 人 親 與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麻将竞赛规则20140409world.indd

麻将竞赛规则20140409world.indd 入 局 斗 牌, 必 先 炼 品, 品 宜 镇 静, 不 宜 躁 率, 得 牌 勿 骄, 失 牌 勿 吝, 顺 时 勿 喜, 逆 时 勿 愁, 不 形 于 色, 不 动 乎 声, 浑 涵 宽 大, 品 格 为 贵, 尔 雅 温 文, 斯 为 上 乘 麻 将 的 旨 意 与 精 神 Before playing mahjong, you must refine your character. You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CFAA755AAA92DABC8AE61AAE1A5ACB2A3B77EB56FAE69A4A7ACE3A873A147A548B8EAB7BDB0F2C2A6AABAC65BC24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CFAA755AAA92DABC8AE61AAE1A5ACB2A3B77EB56FAE69A4A7ACE3A873A147A548B8EAB7BDB0F2C2A6AABAC65BC2492E646F63>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 家 政 治 經 濟 研 究 所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花 布 產 業 發 展 之 研 究 : 以 資 源 基 礎 的 觀 點 研 究 生 : 李 怡 萱 指 導 教 授 : 周 錦 宏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二 月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98 年 度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行 政 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30627完整版

Microsoft Word - 20130627完整版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台 灣 飲 食 文 化 產 業 研 究 所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碩 士 論 文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中 國 美 容 養 生 保 健 文 化 之 研

More information

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背後的地方問題

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背後的地方問題 1997 7 27 12 15 25 T 1 1999 8 8 30 2 2001 8 7 10 45 59 60 6 85 3 (Yilan International Children s Folklore & Folkgame Festival) 7 1996 1996 19 1997 23 1999 40 2000 60 2001 91 2002 86 2004 79 2000 81.79%70

More information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 年 代 臺 灣 武 俠 電 影 之 傳 播 陳 韻 琦 修 平 科 技 大 學 博 雅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武 俠 文 化 的 面 世, 必 須 具 有 社 會 意 義 和 普 世 價 值 透 過 各 種 表 達 手 法, 傳 遞 珍 貴 的 俠 義 精 神 武 俠 電 影 在 臺 灣, 為 一 種 多 元 化 的 文 化 資 產, 並 從 1950 年 代 開 始

More information

徐汇教育214/3月刊 重 点 关 注 高中生异性交往的小团体辅导 及效果研究 颜静红 摘 要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郑日昌编制并 与同性交往所不能带来的好处 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 能 修订 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问卷测量 实验组前后测 在 够度过更快乐的时光 获得与别人友好相处的经验 宽容 量表总分和第 4 项因子分 异性交往困扰 上均有显著差 大度和理解力得到发展 得到掌握社会技术的机会 得到 异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生 死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與 羈 絆 的 靈 魂 共 舞 - 一 位 阿 茲 海 默 氏 症 患 者 之 主 要 照 顧 者 的 生 命 經 驗 敘 事 研 究 Dances with the Fetters of Soul A Narrative Research o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an Alzheimer's Key Caregiver 研

More information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都 市 發 展 與 建 築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高 雄 後 勁 地 區 傳 統 民 居 特 徵 之 研 究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Houjing District in Kaohsiung 研 究 生 : 許 輝 隆 撰 指 導 教 授 : 陳 啟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撰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2007 4 1-44 着 1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4230365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4230365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運 用 多 媒 體 製 作 華 文 補 充 教 材 江 惜 美 銘 傳 大 學 應 用 中 文 系 chm248@gmail.com 摘 要 : 本 文 旨 在 探 究 如 何 運 用 多 媒 體, 結 合 文 字 聲 音 圖 畫, 製 作 華 文 補 充 教 材 當 我 們 在 進 行 華 文 教 學 時, 往 往 必 須 透 過 教 案 設 計, 並 製 作 補 充 教 材, 方 能 使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More information

encourages children to develop rich emotions through close contact with surrounding nature. It also cultivates a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s balanced de

encourages children to develop rich emotions through close contact with surrounding nature. It also cultivates a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s balanced de * ** *** **** The Instruction of a Sense of Seasons in the Field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Kindergartens in Germany, Australia and Japan Kazuyuki YOKOIKimihiko SAITOKatsushi ONO Koichi EBIHAR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淡 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呂 正 惠 蘇 敏 逸 博 士 博 士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陳 麗 淑 撰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 月 淡 江 大 學 研 究 生 中 文 論 文 提 要 論 文 名 稱 :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頁 數 :128 校 系 (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金 圣 基 中 文 提 要 : 本 文 是 为 了 探 究 释 奠 祭 礼 之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释 奠 礼 指 在 文 庙 祭 奠 孔 子 等 先 圣 先 贤 的 仪 式 释 奠 是 自 古 以 来 本 着 儒 学 的 独 特 文 化 意 识, 从 学 校 奉 行 下 来, 而 备 受 关 注 本 文 主 要 对 形 成 释 奠

More information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 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208 248,:,, 1981,459 460 2 ,,,,?,,,,,, (7 19 ),,,,,,,,,,,,,, : (),1959,187 190 :,1907 7 21 24 ;,1907 8 2 ;,1907 7 20 22 23 28

More information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五期 2007年10月 頁217-258 國立台灣文學館 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 ] 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 南國文藝 的創刊 柳書琴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1937年7月台灣報刊廢止漢文欄 漢文文學雜誌紛紛停刊 然而 就在1941年12月1日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一週 台北市日 新町意外發行了一份帶有重建純文學理想的漢文雜誌 南國 文藝 何以一份漢文純文學雜誌得以在太平洋戰爭前夕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Surve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vorable Local Conditions and Field,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Decoration of Street Taking Hai An Road of Tainan City for Example Abstract It has been several decades

More information

课题调查对象:

课题调查对象: 1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大 文 化 管 理 职 能 与 机 构 整 合 模 式 比 较 研 究 武 汉 大 学 陈 世 香 [ 内 容 摘 要 ] 迄 今 为 止,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文 化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已 经 由 试 点 改 革 进 入 到 全 面 推 行 阶 段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结 合 典 型 调 查 法 与 比 较 研 究 方 法, 对 已 经 进 行 了 政 府

More information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一 段 蝶 蝶 不 休 的 生 命 教 育 故 事 幼 兒 園 生 命 教 育 之 實 踐 歷 程 幼 兒 教 保 研 究 期 刊 2010 第 4 期 李 麗 娟 姚 維 芬 陳 宜 君 陳 萱 蔡 佩 其 劉 秋 燕 鄭 莉 君 四 季 藝 術 兒 童 教 育 機 構 教 研 中 心 四 季 藝 術 幼 稚 園 摘 要 本 研 究 以 做 中 學 之 蝴 蝶 飼 養 教 學 實 踐 活 動, 探

More information

问 她! 我 们 把 这 只 手 机 举 起 来 借 着 它 的 光 看 到 了 我 老 婆 正 睁 着 双 眼 你 在 干 什 么 我 问, 我 开 始 想 她 至 少 是 闭 着 眼 睛 在 yun 酿 睡 意 的 我 睡 不 着 她 很 无 辜 地 看 着 我 我 问 她 yun 酿 的 yu

问 她! 我 们 把 这 只 手 机 举 起 来 借 着 它 的 光 看 到 了 我 老 婆 正 睁 着 双 眼 你 在 干 什 么 我 问, 我 开 始 想 她 至 少 是 闭 着 眼 睛 在 yun 酿 睡 意 的 我 睡 不 着 她 很 无 辜 地 看 着 我 我 问 她 yun 酿 的 yu 果 皮 云 写 作 NO.6: 响 水 不 滚 滚 水 不 响 时 间 :2011 年 12 月 25 日 主 编 : 乌 青 作 者 : 秦 留, 新 a, 伊 文 达, 乌 青, 张 墩 墩, 娜 娜, 女 斑 马 王, 马 其 顿 荒 原, 尼 码, 萨 尔 卡, 傀 儡 尫 仔, 东 成, 二 天, 老 马 迷 途, 曾 骞, 郑 在, 柚 子, 以 下 简 称 刘 某, 大 棋, 张 维,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趙 詠 寬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班 研 究 生 摘 要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的 經 典, 然 實 踐 性 高, 受 歷 來 帝 王 重 視 但 在 清 末 民 初, 傳 統 思 維 受 到 挑 戰, 被 視 為 維 護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1 第 二 節 研 究 動 機... 5 第 三 節 研 究 問 題... 6 第 四 節 研 究 方 法... 6 第 五 節 研 究 架 構... 7 第 六 節 研 究 流 程... 8 第 七 節 研 究 限 制...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1 第 二 節 研 究 動 機... 5 第 三 節 研 究 問 題... 6 第 四 節 研 究 方 法... 6 第 五 節 研 究 架 構... 7 第 六 節 研 究 流 程... 8 第 七 節 研 究 限 制... 東 吳 大 學 國 際 經 營 與 貿 易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蔣 成 博 士 東 南 亞 華 語 文 教 育 市 場 之 探 討 - 以 印 度 尼 西 亞 為 例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Education Market in Southeast Asia- Take Indonesia for Example 研 究 生 : 曾 子

More information

1 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2004 2 Berman, Marshal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2003 3 1995 1895-1927 199

1 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2004 2 Berman, Marshal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2003 3 1995 1895-1927 199 3 2005 7 157~174 1 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2004 2 Berman, Marshal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2003 3 1995 1895-1927 1996 158 3 4 1998 5 2003 6 1993 1995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67-196 18 2 89 12 * 167 168 6 577 578 6 2 2 580 5 8 581 2 2 8 9 1 2 1 1 119 19 2 1977.6 1 1 22-23 Denis Twitche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 ang

More information

03

03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57-80 20 2 91 12 vs. 1684-? * 57 58 20 2 1 2 3 4 5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6 Whiggish interpretation 1 2000 8 559-563 539-558 1993 4 64-67 16 4 1995 3-7 2 1978 3 4 HPM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 Managing Traditional Temples A Case Study of Representative Temples in CHIA-YI 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used the methodology of field study historic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

More information

20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6 年 村 坐 落 于 气 势 磅 礴 纵 横 交 错 的 阿 欲 部 山 脚 下, 距 西 一 镇 9 公 里, 是 现 今 仅 存 的 两 个 举 行 祭 火 并 保

20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6 年 村 坐 落 于 气 势 磅 礴 纵 横 交 错 的 阿 欲 部 山 脚 下, 距 西 一 镇 9 公 里, 是 现 今 仅 存 的 两 个 举 行 祭 火 并 保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6 年 6 月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文 化 旅 游 情 境 中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消 费 边 界 研 究 以 阿 细 祭 火 仪 式 为 例 邵 媛 媛 摇 吴 兴 帜 [ 摘 摇 要

More information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20 30 20 30,,,, 20 30,,,, (1994 ),1930 1939 25, 1900,1921,,, 1926 1952,1966 10 111 2002 2,,,,,,, 1928 1933,,,,,,,,,, 1907,1925,, 1927 1,, 2 1952 1966 6 1985, 1928,1934,1934 5,, 1935 1933,, 1941 10 9,,,,

More information

211-234 ¿ Ê£º˝

211-234 ¿ Ê£º˝ 2003 9 211 234 1 5 7 8-1 6 4 5 1 2 1 1 974 1998 2-211- 3 4 5 3 1 49-150 4 1980 17-19 5 1980 8-9 2000 12-16 39-42 -212- 6 7 8 6 1-22 7 1 9 9 7 7 47 8 8 149-213- 1 0 11 1 2 1 3 14 9 9 151 10 77 11 1955 15

More information

163-186

163-186 BIBLID 0254-4466(2000)18:1 pp. 163-185 18 1 89 6 6 1 * 1 6 1972.1 1986 2 1986.3 4-13 1994.12 1990.1 163 164 7 13 165 2 3 1772-1778 37 43 4 3 2 1. 6 1987.9 292 2. 1939.11 3. 8 20 1995.5 87 3 13-2 1986.3

More information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田村容子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田村容子** 中文摘要 近年 以抗戰時期的上海話劇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在中國相繼出版問世 但是另一方面 不僅僅局限於話劇 而對同時期的其它諸如京劇 平劇 文明 戲以及申曲 越劇之類的演劇形態也加以關注 並從這些劇種都在 抗戰時期的 上海 這一特殊歷史時空中並存共生這一視角出發所做的研究卻不多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