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Transcription

1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泰 州 學 者 的 原 著 論 點 ; 酌 參 其 他 歷 史 文 獻 及 後 學 觀 點, 藉 雙 方 思 想 之 對 照 比 較, 以 窺 其 如 何 繼 承 並 改 造 泰 州 學 派 思 想 文 由 生 命 的 轉 折 與 符 契 思 想 的 接 榫 與 活 化 行 動 的 續 成 與 開 新 等 三 大 面 向 切 入, 藉 窺 梁 漱 溟 對 人 生 走 向 的 抉 擇 思 想 內 涵 的 成 形 社 會 問 題 的 解 決, 均 有 取 資 借 鏡 於 泰 州 學 者 此 間 尤 以 對 孔 顏 之 樂 的 體 會 前 期 直 覺 說 的 提 出 後 期 對 身 心 問 題 的 關 注, 及 對 鄉 村 建 設 教 育 席 不 暇 暖 的 投 入, 均 汲 泰 州 學 派 為 源 頭 活 水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原 出 泰 州 學 派 領 導 人 王 心 齋 之 樂 學 歌, 引 為 副 題 除 彰 顯 心 齋 思 想 之 一 隅, 亦 轉 化 為 梁 漱 溟 樂 學 於 彼 之 意 關 鍵 詞 : 梁 漱 溟 泰 州 學 派 王 心 齋 樂 學 歌 *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1

2 The reason of happiness is to learn how to make the heart happy;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o study how to acquire this happy heart.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 Zhou School by Liang Shu-ming Zu-hua Wang Abstract Liang Shu-ming, a scholar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voted his life in popularizing new Confucius theory. Tai Zhou School w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him from the original belief of Buddhism to Confucianism.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ang Shu-ming and Tai Zhou School from studying the work series of Liang Shu-ming, the original works of Tai Zhou School,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arguments from scholars in later times; we intend to make comparison and find out how he inherited and transformed the thought of Tai Zhou School. From examining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ransition and agreement of life, conn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ought, continuance and innovation of actions, we realize that Liang Shu-ming used to learn from scholars of Tai Zhou School in the choice of life direction, the formation of thought content and the re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 Liang Shu-ming especially appreciated the true essence of happiness; from the notion of intuition in his early work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body and mind in his later piece as well as his active involvement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movement, all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ai Zhou School. The subtitle of this article is the reason of happiness is to learn how to make the heart happy;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o study how to acquire this happy heart which originated from Happy Study Song of Wang Hsin-Chai who was the leader of Tai Zhou School ; at the same time these two sentences show that Liang Shu-ming identified with the thought of Tai Zhou School and thus was happy to learn from Tai Zhou School. Keyword: Liang Shu-ming, Tai Zhou School, Wang Hsin-Chai, Happy Study Song *Assistant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

3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1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一 前 言 鴉 片 戰 爭 的 隆 隆 砲 火 太 平 天 國 的 農 民 起 義 洋 務 思 潮 的 興 起 維 新 變 法 的 提 倡 辛 亥 革 命 的 點 燃 北 洋 軍 閥 的 割 據 袁 世 凱 帝 制 野 心 的 運 作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的 開 展, 近 現 代 中 國 在 瞬 息 更 迭 中 按 出 一 幕 幕 的 歷 史 快 門, 伴 隨 文 化 的 瓦 解 價 值 體 系 的 崩 潰, 維 繫 傳 統 精 神 的 儒 學 觀, 也 在 尊 孔 護 孔 釋 孔 批 孔 去 孔 等 多 元 思 維 及 多 重 主 張 下 展 開 競 賽 拉 拔, 至 於 唯 意 志 主 義 新 黑 格 爾 主 義 實 證 主 義 馬 克 思 主 義 生 命 哲 學 派 等 多 家 西 方 哲 學, 更 趁 時 東 進 打 熱 一 時 面 對 西 方 文 化 的 凌 厲 攻 勢 ; 固 有 文 化 的 岌 危 頹 勢, 如 何 取 捨 因 應, 成 為 考 驗 當 代 知 識 份 子 的 首 當 課 題 審 視 民 初 的 學 術 界, 派 別 岐 出, 主 張 各 異, 要 言 之, 有 以 新 青 年 為 主 要 發 聲 利 器, 陣 營 龐 大 迴 響 熱 烈 的 激 進 派, 如 陳 獨 秀 李 大 釗 魯 迅 胡 適 錢 玄 同 周 作 人 傅 斯 年 蔡 元 培 等 即 主 張 棄 守 舊 有 全 盤 更 新 ; 有 以 東 方 雜 誌 為 主 要 表 意 媒 介, 如 杜 亞 泉 辜 鴻 銘 林 琴 南 劉 師 培 黃 侃 等 守 護 固 有 捍 衛 傳 統 的 保 守 派, 東 西 文 化 論 戰 於 焉 開 打, 唇 槍 舌 戰 沸 騰 一 時 而 梁 漱 溟 ( ), 正 是 在 民 初 此 等 西 進 主 張 熾 熱 批 孔 浪 潮 厲 猛 改 革 呼 聲 嘎 響 的 歷 史 背 景 與 文 化 氛 圍 下, 透 過 豐 富 著 作 及 實 際 行 動, 投 入 儒 學 現 代 改 革, 欲 圖 護 持 文 化 命 脈 的 先 鋒 之 一 審 視 梁 漱 溟 的 一 生, 其 以 九 五 高 齡 譜 寫 出 其 易 於 識 別 的 生 命 座 標 : 席 不 暇 暖 的 社 會 實 踐, 讓 他 贏 得 行 動 的 儒 者 的 美 譽 ; 2 傾 力 發 皇 現 代 孔 學 精 神, 使 其 獨 能 生 命 化 了 孔 子 的 標 誌 蔚 然 成 形 ; 3 至 於 對 宋 明 理 學 中 陸 王 思 想 的 靈 活 發 揮, 遂 有 新 文 化 運 動 以 來, 倡 導 陸 王 之 學 最 有 力 量 的 人 的 封 稱 ; 4 另 如 最 後 一 個 儒 家 當 代 新 儒 家 學 者 中 最 具 有 準 西 方 宗 教 的 聖 徒 人 格 等, 都 是 爲 其 量 身 專 設 的 評 語, 5 藉 此 突 顯 其 一 生 學 思 歷 程 的 路 徑 與 基 調 在 批 判 東 西 文 化 建 構 心 性 理 論 著 手 鄉 村 建 設 致 力 儒 學 重 建 的 同 時, 他 一 方 面 縱 橫 來 去 於 中 西 印 之 間, 既 是 純 粹 的 儒 者, 亦 是 探 勘 西 方 心 理 學 最 用 力 的 學 者, 更 是 一 個 不 穿 袈 裟 的 和 尚 他 順 應 思 想 脈 絡 的 開 展, 訪 晤 唯 識 學 躍 入 柏 格 森 ( 法 國 哲 學 家, 原 出 明 王 艮 : 樂 學 歌,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 台 北 : 中 文 出 版 社 出 版 廣 文 書 局 印 行,1975 年 5 月, 岡 田 武 彦 荒 木 見 悟 主 編, 近 世 漢 籍 叢 刊 思 想 續 編 第 十 三 冊 ) 卷 四, 頁 100, 於 此 援 為 副 題, 除 彰 顯 王 艮 ( 號 心 齋 ) 思 想 要 義 之 一 隅 外, 並 藉 茲 寄 託 梁 漱 溟 樂 學 於 心 齋 之 意 景 海 峰 等 著 : 梁 漱 溟 評 傳 ( 天 津 : 百 花 文 藝 出 版 社,1995 年 5 月 ), 頁 84 牟 宗 三 : 現 時 中 國 之 宗 教 趨 勢, 生 命 的 學 問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4 年 7 月 ), 頁 112 賀 麟 : 梁 漱 溟 與 東 西 文 化 文 化 問 題, 梁 漱 溟 先 生 紀 念 文 集 ( 北 京 : 中 國 工 人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 頁 199 艾 凱 著 王 宗 昱 冀 建 中 譯 : 中 文 版 序 言, 最 后 的 儒 家 - 梁 漱 溟 與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兩 難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04 年 9 月 ), 頁 3; 楊 儒 賓 : 新 儒 家 與 冥 契 主 義, 當 代 新 儒 家 的 關 懷 與 超 越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7 年 12 月 ), 頁 347 3

4 Henri Bergson, ) 叔 本 華 ( 德 國 哲 學 家,Arthur Schopenhauer, ) 麥 獨 孤 ( 英 國 心 理 學 家,William McDougall, ) 克 魯 泡 特 金 ( 俄 國 革 命 家 和 地 理 學 家,Peter Kropotkin, ) 羅 素 ( 英 國 哲 學 家 社 會 學 家,Bertrand Russell, ) 杜 威 ( 美 國 哲 學 家 教 育 家,John Dewey, ), 更 親 向 孔 孟 陸 王 等, 成 為 發 揚 新 孔 學 及 開 啟 現 代 新 儒 家 的 一 員 大 將 本 文 沿 循 梁 漱 溟 的 思 想 軌 轍, 捫 索 其 學 術 資 源 中 未 可 輕 忽 的 一 端 明 代 泰 州 學 派, 審 視 其 如 何 出 入 以 王 艮 為 主 的 泰 州 學 派, 並 針 對 泰 州 學 派 相 關 學 說 進 行 闡 述 承 接 乃 至 轉 化 改 造 十 六 世 紀 初 期 王 陽 明 良 知 說 的 出 現, 一 洗 程 朱 末 流 的 拘 謹 格 套 與 制 式 思 考, 為 明 代 儒 學 觸 啟 新 的 契 機 與 方 向, 而 賡 續 陽 明 對 傳 統 理 學 的 跨 越, 泰 州 學 派 的 創 始 領 袖 王 艮 ( 號 心 齋, ), 則 師 承 陽 明 心 學, 繼 續 挑 戰 傳 統 的 思 維 觀 念 ; 強 調 人 格 意 識 的 覺 醒 ; 側 重 知 識 分 子 務 實 的 社 會 參 與 ; 注 重 心 性 道 德 與 社 會 實 踐 的 平 衡, 既 為 上 層 知 識 分 子 開 啟 新 的 思 考 方 向 ; 也 致 力 為 下 層 平 民 百 姓 振 聾 發 聵 啟 迪 心 智 其 後 顏 鈞 王 襞 何 心 隱 羅 近 溪 李 贄 焦 竑 周 汝 登 等 續 承 衣 缽 一 路 傳 衍, 成 為 陽 明 後 學 中 耀 眼 的 一 個 支 脈 又 出 身 平 民 階 層 的 王 心 齋, 因 膺 服 陽 明 言 良 知 的 簡 易 直 截, 6 乃 入 事 為 陽 明 高 弟, 然 其 學 實 自 成 體 系, 因 此 明 儒 學 案 別 於 王 門 弟 子, 另 出 泰 州 學 案 7 以 啟 發 愚 蒙 為 生 命 志 業 的 泰 州 學 派, 在 晚 明 特 定 時 空 背 景 下, 除 發 展 出 獨 樹 一 幟 的 思 想 內 涵 外, 其 赤 身 擔 當 不 容 自 已 的 行 動 實 踐 ; 其 狂 者 胸 次 勇 於 批 判 的 領 導 魅 力, 亦 造 成 學 者 靡 然 從 風 盛 極 一 時 的 景 況 至 於 其 懷 疑 精 神 獨 創 意 識, 乃 至 庶 人 非 下, 侯 王 非 高 曷 嘗 有 高 下 貴 賤 者 哉 的 平 等 意 識, 8 則 成 為 明 清 之 際 民 主 思 潮 的 活 水 源 頭 之 一 而 其 講 學 模 式 教 育 理 念, 也 對 晚 清 太 谷 學 派 等 生 發 一 定 影 響 9 及 至 民 國, 對 泰 州 學 派 發 出 關 注, 並 提 煉 泰 州 學 術 以 融 入 己 學 者, 則 首 推 梁 漱 溟 二 生 命 的 轉 折 與 符 契 梁 漱 溟 的 治 學 歷 程 幾 經 遷 嬗, 透 過 如 下 自 我 剖 析 得 以 略 窺 梗 概 : 關 于 我 的 人 生 思 想 之 轉 變 或 是 哲 學 的 變 化, 可 分 為 三 期 第 一 時 期 為 實 用 主 義 時 期, 從 十 四 五 歲 起 至 十 九 歲 止, 以 受 先 父 之 影 響 為 多 第 二 時 期 即 為 上 文 所 講 之 出 世 思 想 歸 入 佛 家, 從 二 十 歲 起 至 二 十 八 九 歲 止, 在 此 時 期 中 一 心 想 出 家 做 和 尚 第 三 時 期 由 佛 家 思 想 轉 入 于 儒 家 思 想, 從 二 十 八 九 以 後, 即 發 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書 之 際 10 6 年 譜,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一, 頁 21: 講 及 良 知, 曰 : 簡 易 直 截, 予 所 不 及 下 拜 隅 坐 7 清 黃 宗 羲 明 儒 學 案 不 採 師 承 關 係 為 立 案 準 則, 而 以 論 學 宗 旨 為 準 據 8 明 李 贄 : 老 子 解 下 篇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65 年 3 月, 無 求 備 齋 老 子 集 成 初 編, 第 10 函 ), 頁 3 9 太 谷 學 派 係 創 立 於 清 道 光 年 間, 以 泰 州 揚 州 為 主 要 腹 地 的 學 術 社 團, 由 周 太 谷 開 傳 道 授 徒 之 端, 張 積 中 李 晴 峰 黃 堡 年 高 爾 庚 劉 鶚 等 續 其 後, 其 間 李 晴 峰 所 傳 之 太 谷 學 派 或 稱 之 為 泰 州 教 另 史 學 家 如 柳 詒 徵 范 文 瀾 等 即 視 太 谷 學 派 為 泰 州 學 派 於 新 條 件 下 的 產 物, 或 逕 稱 之 為 新 泰 州 學 派 10 梁 漱 溟 : 自 述, 梁 漱 溟 全 集 ( 濟 南 : 山 東 人 民 出 版 社,2005 年 5 月 ) 第 二 卷, 頁 9 4

5 我 常 常 說 我 一 生 思 想 轉 變 大 致 可 分 三 期, 其 第 一 期 便 是 近 代 西 洋 這 一 路 從 西 洋 功 利 派 的 人 生 思 想 後 來 折 反 到 古 印 度 人 的 出 世 思 想, 是 第 二 期 從 印 度 出 世 思 想 卒 又 轉 歸 到 中 國 儒 家 思 想, 便 是 第 三 期 11 在 繞 膝 趨 庭 朝 夕 濡 沐 下, 父 親 梁 濟 的 身 傳 言 教 蘊 為 其 評 判 事 物 的 潛 在 標 準, 而 當 下 社 會 的 種 種 情 勢 - 西 方 文 化 的 嚴 厲 衝 擊 亡 國 滅 族 的 憂 患 意 識 熾 烈 熱 誠 的 救 國 呼 聲 等, 亦 助 導 其 步 向 以 去 苦 滅 樂 趨 利 避 害 為 目 的 的 功 利 主 義, 此 為 梁 漱 溟 第 一 期 思 想 其 後 由 於 一 感 情 真 摯 易 多 感 傷 感 觸, 佛 家 所 謂 煩 惱 重 二 事 功 派 的 誇 大 心 理 易 反 動 而 消 極 三 用 思 太 過, 不 知 自 體, 以 致 神 經 衰 而 神 經 過 敏 等 因 素, 12 他 開 始 轉 向 閉 門 謝 客, 潛 心 佛 法, 茹 素 不 婚, 甚 且 企 圖 出 家 的 第 二 期 思 想, 透 過 否 定 生 命 消 解 欲 望, 欲 期 進 入 無 我 之 境, 達 至 佛 家 涅 盤 境 地 其 後 藉 1917 年 任 教 北 大 前 的 一 次 南 遊, 親 睹 軍 閥 混 戰 的 亂 局 ; 父 親 梁 濟 自 盡 殉 道 的 衝 擊 ; 以 及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對 傳 統 的 強 力 批 判 等, 始 重 回 現 實 人 生, 而 經 由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書 的 出 版, 則 正 式 完 成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路 徑 至 於 泰 州 學 派, 更 是 梁 漱 溟 由 第 二 期 邁 入 第 三 期 思 想 的 一 大 推 手 透 過 他 的 三 度 自 白, 得 窺 泰 州 學 派 於 此 間 所 扮 演 的 轉 圜 角 色, 梁 曰 : 我 曾 有 一 個 時 期 致 力 過 佛 學, 然 后 轉 到 儒 家 于 初 轉 入 儒 家, 給 我 啟 發 最 大, 使 我 得 門 而 入 的, 是 明 儒 王 心 齋 先 生 ; 13 又 曰 : 我 佛 家 思 想 一 直 到 29 歲, 也 就 是 1921 年 發 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前 後, 我 放 棄 了 出 家 的 念 頭, 轉 入 儒 家, 這 個 儒 家 指 的 是 王 陽 明 門 下 的 泰 州 學 派 14 再 曰 : 機 會 是 在 1920 年 春 初, 我 應 少 年 中 國 學 會 邀 請 作 宗 教 問 題 演 講 后, 在 家 補 寫 其 講 詞 此 原 為 一 輕 易 事, 乃 不 料 下 筆 總 不 如 意, 寫 不 數 行, 塗 改 滿 紙, 思 路 窘 澀, 頭 腦 紊 亂, 自 己 不 禁 詫 訝, 擲 筆 嘆 息 即 靜 心 一 時, 隨 手 取 明 儒 學 案 翻 閱 之 其 中 泰 州 王 心 齋 一 派 素 所 熟 悉, 此 時 于 東 崖 語 錄 中 忽 看 到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 八 個 字 驀 地 心 驚 : 這 不 是 恰 在 對 我 說 的 話 嗎? 這 不 是 恰 在 指 斥 現 時 的 我 嗎? 頓 時 頭 皮 冒 汗, 默 然 有 省 遂 由 此 決 然 放 棄 出 家 之 念 是 年 暑 假 應 邀 在 濟 南 講 演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題, 回 京 寫 定 付 印 出 版, 冬 十 一 月 尾 結 婚 15 東 崖 為 王 襞 之 號, 王 襞 即 心 齋 次 子, 曾 師 事 龍 溪 緒 山, 心 齋 既 沒, 因 繼 父 講 席, 主 持 教 事, 其 主 張 心 性 至 善, 倡 言 直 下 便 是 不 須 旁 求 他 批 評 為 學 者 若 偏 好 計 量 打 算, 則 導 致 心 神 不 寧 情 緒 浮 躁 心 力 交 瘁, 此 等 倍 受 折 騰 的 景 況, 東 崖 以 11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三 卷, 頁 601; 另 可 參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散 篇 論 述 (1969 年 ),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自 述, 頁 8 13 朝 話,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二 卷, 頁 梁 漱 溟 :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 台 北 : 駱 駝 出 版 社,1987 年 ), 頁 回 到 世 間 來, 我 的 自 學 小 史,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二 卷, 頁 699 5

6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八 字 具 體 形 容 其 時 梁 漱 溟 正 居 處 第 二 期 思 想, 在 逃 避 現 實 抑 遏 欲 念 崇 尚 出 世 的 同 時, 內 心 的 衝 突 矛 盾 卻 糾 纏 萬 端, 時 刻 未 寧 他 日 日 在 茹 素 獨 身 觀 照 自 我 的 佛 學 實 踐 者, 與 處 乎 人 世 關 懷 現 實 的 儒 者 間 拉 扯 競 拔 及 至 聞 得 東 崖 語 指 斥, 當 下 驀 地 心 驚 震 顫 不 已 也 透 過 東 崖 棒 喝 式 的 開 顯, 使 其 長 期 淤 塞 的 心 結 終 至 鬆 開, 決 定 重 返 孔 孟 親 向 人 世, 功 利 主 義 者 的 梁 漱 溟 與 佛 教 徒 的 梁 漱 溟 經 過 了 辯 證 的 發 展 以 後, 終 於 統 合 在 當 代 儒 者 的 梁 漱 溟 手 裡 16 由 此 觀 來, 泰 州 學 派 正 是 他 回 歸 孔 學 的 支 點 與 起 點, 此 後 他 便 奮 力 向 前, 游 刃 於 第 三 期 思 想 中, 成 為 新 孔 學 的 代 言 人 泰 州 學 派 除 引 領 梁 漱 溟 走 向 生 命 的 新 桃 花 源 外, 泰 梁 二 者 對 孔 學 不 遺 餘 力 的 發 皇 亦 若 合 符 契 泰 州 人 物 均 以 宣 講 孔 孟 之 道 為 志, 視 孔 學 精 華 為 挽 救 僵 死 學 風 的 靈 丹 妙 藥 其 間 王 心 齋 傳 道 授 業 以 大 成 學 著 稱 於 世, 並 歌 曰 : 我 將 大 成 學 印 證, 隨 言 隨 悟 隨 時 躋, 只 此 心 中 便 是 聖, 說 此 與 人 便 是 師 自 古 英 雄 誰 能 此, 開 闢 以 來 惟 仲 尼 仲 尼 之 後 微 孟 子, 孟 子 之 後 又 誰 知 17 又 曰 : 我 而 今 只 說 志 孔 子 之 志, 學 孔 子 之 學 18 儼 然 以 孔 孟 傳 人 自 居, 另 心 齋 學 言 簡 易 現 成 良 知 樂 尊 身 重 道 等 則 無 不 歸 諸 孔 聖, 而 其 論 學 方 針 及 倡 導 民 間 講 學 服 務 社 會 的 大 成 精 神, 也 在 在 影 響 了 梁 漱 溟 至 於 其 子 王 襞 亦 時 效 習 洙 泗 精 神, 以 孔 孟 之 識 為 識 孔 孟 之 好 為 好 孔 孟 之 求 為 求 ; 而 顏 鈞 申 講 大 中 之 學, 即 是 以 儒 典 大 學 中 庸 轉 化 為 大 中 學 庸 的 一 門 學 問 ; 至 於 卓 然 成 家 的 焦 竑, 亦 多 講 述 論 孟 學 庸 由 此 觀 來, 托 孔 孟 以 弘 己 見 正 是 泰 州 學 人 的 特 色 之 一 梁 漱 溟 亦 以 續 承 孔 學 自 期,1917 年 其 應 蔡 元 培 之 邀 赴 北 大 教 授 印 度 哲 學 時 即 表 示 : 我 此 來 除 替 釋 迦 孔 子 去 發 揮 外 更 不 做 旁 的 事, 19 此 正 是 其 處 身 第 二 期 轉 第 三 期 思 想 之 際 ;1918 年 接 踵 成 立 孔 子 哲 學 研 究 會 ;1921 年 東 方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出 版, 正 式 轉 趨 儒 家 ;1924 年 赴 武 昌 師 大 講 孔 子 人 生 哲 學 大 要 其 後 在 孔 家 思 想 史 中 提 出 仁 樂 訥 言 敏 行 看 自 己 看 當 下 反 宗 教 毋 意 必 固 我 非 功 利 非 刑 罰 禮 樂 孝 悌 不 遷 怒 不 貳 過 天 命 等 十 三 種 孔 子 人 生 態 度 及 至 1973 年 批 林 批 孔 運 動 登 場, 梁 漱 溟 仍 透 過 今 天 我 們 應 當 如 何 評 價 孔 子 來 詮 釋 孔 孟 儒 學 與 一 己 見 地 1975 年 專 為 闡 揚 孔 孟 心 理 學 的 人 心 與 人 生 完 成, 而 其 心 跡 透 過 如 下 表 白 更 得 以 昭 然 : 孔 孟 之 學, 現 在 晦 塞 不 明, 或 許 有 人 能 明 白 其 旨 趣, 卻 无 人 能 深 見 其 係 基 於 人 類 生 命 的 認 識 而 來, 並 爲 之 先 建 立 他 的 心 理 學 而 后 乃 闡 明 其 倫 理 思 想 此 事 唯 我 能 做, 又 必 于 人 類 生 命 有 認 識, 乃 有 眼 光 可 以 判 眀 中 國 文 化 在 人 類 文 化 史 上 的 位 置, 而 指 證 其 得 失 此 除 我 外, 當 世 亦 无 人 能 做 前 16 楊 儒 賓 : 梁 漱 溟 的 儒 家 將 興 說 之 檢 討, 清 華 學 報 第 23 卷 第 1 期 (1993 年 3 月 ), 頁 大 成 歌 寄 羅 念 菴,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一 章,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一 卷, 頁 344 6

7 人 云 : 為 往 聖 繼 絕 學, 為 萬 世 開 太 平, 此 正 是 我 一 生 的 使 命 20 在 這 狂 者 的 發 語 中, 卻 流 溢 深 沉 的 憂 患 意 識 與 道 德 使 命 此 實 鑒 於 處 身 意 義 危 機 的 年 代, 面 對 價 值 淪 喪 焦 慮 惶 恐 的 群 生, 周 孔 教 化 無 疑 是 慰 勉 人 生 安 頓 人 心 的 最 佳 方 帖 然 當 時 西 學 有 人 提 倡, 佛 學 有 人 提 倡, 只 有 談 到 孔 子 羞 澀 不 能 出 口 21 因 此 梁 漱 溟 乃 挺 身 倡 導 過 孔 家 生 活, 高 揚 孔 家 尚 情 無 我 的 人 生 觀, 並 以 孔 子 心 理 學 作 為 解 決 人 生 問 題 的 基 石 由 上 所 述, 得 窺 泰 州 學 派 與 梁 漱 溟 均 以 孔 學 為 學 術 依 歸, 而 梁 漱 溟 回 歸 孔 學 的 思 想 進 路, 則 非 泰 州 學 派 莫 屬 三 思 想 的 接 榫 與 活 化 ( 一 ) 孔 顔 樂 處 的 深 心 契 合 發 軔 於 先 秦 的 孔 顏 樂 處, 22 經 由 孟 子 中 庸 等 的 開 展, 及 至 宋 明, 仍 成 為 周 敦 頤 二 程 朱 熹 王 陽 明 諸 儒 興 味 十 足 的 索 探 課 題, 泰 州 學 派 則 沿 循 王 陽 明 的 觀 點 加 以 推 擴, 而 梁 漱 溟 亦 在 孔 孟 及 泰 州 學 者 牽 引 下, 在 其 峰 迴 路 轉 的 學 思 歷 程 後, 具 現 其 心 得 於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孔 家 思 想 史 儒 佛 異 同 論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諸 作 中 23 1 心 齋 的 樂 此 學 陽 明 針 對 尋 孔 顏 樂 處 曰 : 樂 是 心 之 本 體 仁 人 之 心,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訢 合 和 暢, 原 無 間 斷 來 書 謂 人 之 生 理, 本 自 和 暢, 本 無 不 樂, 但 為 客 氣 物 欲 攪 此 和 暢 之 氣, 始 有 間 斷 不 樂 是 也 聖 人 亦 只 是 至 誠 無 息 而 已, 其 工 夫 只 是 時 習 時 習 之 要, 只 是 謹 獨 謹 獨 只 是 致 良 知 良 知 即 是 樂 之 本 體 24 言 樂 為 心 之 本 體, 此 與 喜 怒 哀 樂 之 情 不 同, 樂 之 心 體 為 人 人 共 有, 能 有 此 樂, 主 因 心 體 毫 無 遮 蔽, 和 暢 明 朗, 一 旦 為 物 欲 所 障, 此 樂 即 遭 間 斷, 而 歸 結 其 工 夫 在 時 習 謹 獨, 即 所 謂 致 良 知, 因 此 良 知 實 是 心 體 之 樂 的 根 據, 而 真 樂 本 體 即 是 此 良 知 其 後 王 心 齋 則 承 繼 陽 明 的 思 路, 以 不 亦 悅 乎, 說 是 心 之 本 體 天 性 之 體, 本 自 活 潑, 鳶 飛 魚 躍, 便 是 此 體 表 述 心 之 本 體 的 自 然 流 暢 25 更 以 屢 為 後 人 引 頌 的 樂 學 歌 道 出 樂 與 學 的 關 係 : 人 心 本 自 樂, 自 將 私 欲 縛 私 欲 一 萌 時, 良 知 還 自 覺 一 覺 便 消 除, 人 心 依 舊 樂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不 樂 不 是 學, 不 學 不 是 樂 樂 便 然 後 20 處 險 境 中 我 的 心 理, 香 港 脫 險 寄 寬 恕 兩 兒, 散 篇 論 述 (1942 年 ),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六 卷, 頁 自 序,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頁 述 而, 論 語 : 飯 疏 食 飲 水, 曲 肱 而 枕 之, 樂 亦 在 其 中 矣! 不 義 而 富 且 貴, 於 我 如 浮 雲 雍 也 : 一 簞 食, 一 瓢 飲, 在 陋 巷, 人 不 堪 其 憂, 回 也 不 改 其 樂, 賢 哉! 回 也 23 詳 參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 孔 家 思 想 史,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 儒 佛 異 同 論, 散 篇 論 述 (1966 年 ),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頁 明 王 守 仁 : 與 黃 勉 之 二, 文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年 12 月 ) 上 冊, 頁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8 學, 學 便 然 後 樂 樂 是 學, 學 是 樂 於 戲! 天 下 之 樂, 何 如 此 學! 天 下 之 學, 何 如 此 樂 26 前 六 句 以 人 心 之 陷 溺 與 回 歸 為 軸, 言 人 心 原 係 處 於 悅 樂 的 本 然 狀 態, 惟 因 私 欲 遮 蔽 束 縛, 始 下 墜 陷 溺 而 憂 苦 不 樂, 然 此 憂 苦 不 樂 究 非 吾 心 之 常 態, 良 知 究 竟 無 法 容 受 纖 毫 障 蔽, 因 此 當 私 欲 一 起, 便 被 照 見, 在 良 知 作 主 下, 乃 將 私 欲 逐 之 淨 盡, 人 心 終 又 回 歸 原 初 之 悅 樂 樂 學 歌 中 強 調 私 欲 一 萌 發, 良 知 即 動 即 覺 即 覺 即 化, 其 工 夫 即 在 覺 字, 只 要 能 覺, 即 能 去, 良 知 本 有 私 欲 本 無, 存 其 本 有 去 其 本 無, 回 復 心 體 之 清 朗 順 暢, 因 此 乃 能 悅 樂 不 已 至 於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以 下 各 句, 就 形 式 言, 則 兩 兩 重 複, 並 於 重 複 中 將 樂 與 學 交 替 應 用 心 齋 直 以 樂 是 樂 此 學 的 樂, 點 出 人 心 因 良 知 的 知 覺, 由 私 欲 的 陷 溺 中 解 縛 出 來, 所 回 復 的 本 然 狀 態, 而 以 學 指 出 良 知 之 消 除 私 欲 以 回 復 悅 樂 心 體 的 知 覺 活 動 27 不 學 不 是 樂 學 便 然 後 樂 承 樂 是 樂 此 學, 強 調 此 良 知 之 學 中 必 蘊 有 真 樂, 反 之 真 樂 則 必 由 良 知 之 學 而 來 ; 由 於 私 欲 遮 蔽, 因 生 不 樂, 若 能 去 除 幾 分 私 欲, 便 復 幾 分 本 體, 便 見 幾 分 真 樂, 是 以 吾 人 當 以 良 知 省 視 自 家 生 命, 使 意 誠 心 正 而 身 修, 則 私 欲 自 除 良 知 本 體 自 復, 悅 樂 自 現, 即 所 謂 學 便 然 後 樂 者 若 藉 諸 外 物 刺 激 或 外 在 條 件, 而 不 源 於 良 知 本 體 的 率 性 之 樂, 則 此 逐 物 在 外 的 適 意 均 只 是 假 象, 唯 有 求 諸 在 己 方 真, 因 言 不 學 不 是 樂 學 是 學 此 樂 強 調 良 知 得 復, 悅 樂 自 然 伴 隨 而 至, 因 此 當 著 力 在 良 知 心 體 的 回 復, 而 非 在 悅 樂 的 刻 意 追 求 不 樂 不 是 學 樂 便 然 後 學, 承 學 是 學 此 樂, 強 調 學 的 目 的 在 求 復 此 悅 樂 心 體, 能 知 心 體 原 是 悅 樂 方 可 與 學, 既 知 悅 樂 心 體, 更 當 時 修 之 不 使 放 弛 其 後 則 揭 示 學 與 樂 合 一 之 境, 即 無 時 無 處 不 可 學, 無 時 無 處 不 可 樂 另 心 齋 詩 云 : 此 樂 多 言 無 尋 處, 原 來 還 在 自 家 心 28 亦 強 調 維 持 心 體 清 明, 樂 便 能 如 清 泉 活 水, 源 源 不 竭 而 至, 因 此 悅 樂 實 無 外 於 良 知, 此 種 對 自 家 真 樂 的 發 揮 與 掌 握, 正 與 孔 顏 之 樂 遙 相 契 合 除 前 述 外, 心 齋 並 強 調 聖 人 之 學 的 特 色 : 天 下 之 學, 惟 有 聖 人 之 學 好 學, 不 費 些 子 氣 力, 有 無 邊 快 樂 若 費 些 子 氣 力, 便 不 是 聖 人 之 學, 便 不 樂 29 所 謂 費 些 子 氣 力, 即 是 有 所 著 意, 一 著 意 則 離 卻 心 體, 生 命 即 窒 塞 而 鬱 鬱 不 樂 至 於 聖 人 之 學 則 展 現 於 日 用 倫 常, 絲 毫 不 艱 澀 深 奧, 只 要 把 握 此 活 潑 心 體, 不 須 持 學 太 嚴, 行 事 放 輕 快 些, 學 而 後 樂, 樂 而 後 學, 此 種 樂 學 思 想, 成 為 心 齋 學 的 特 色 心 齋 之 後, 王 襞 亦 強 調 樂 者, 心 之 本 體 也 有 不 樂 焉, 非 心 之 初 也 吾 求 以 復 其 初 而 已 矣! 30 王 棟 則 教 人 反 身 樂 學 的 工 夫 : 事 事 反 身 以 自 誠, 則 障 礙 不 生, 而 真 樂 在 我, 所 謂 學 便 然 後 樂 也 31 他 如 羅 近 溪 則 扣 緊 樂 與 仁 的 關 係 26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吳 佳 璇 : 王 心 齋 樂 學 思 想 研 究,(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4 年 6 月 ), 頁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清 黃 宗 羲 撰 沈 芝 盈 點 校 :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 台 北 : 華 世 出 版 社,1987 年 2 月 ) 中 冊, 卷 三 十 二, 頁 明 王 棟 : 會 語 續 集, 一 菴 王 先 生 遺 集 ( 台 南 : 莊 嚴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5 年 9 月, 四 8

9 而 發 : 所 謂 樂 者, 竊 意 只 是 個 快 活 而 已 豈 快 活 之 外, 復 有 所 謂 樂 哉! 生 意 活 潑, 了 無 滯 礙, 即 是 聖 賢 之 所 謂 樂, 卻 是 聖 賢 之 所 謂 仁 誠 知 仁 本 不 遠, 方 識 樂 不 假 尋 32 由 此 看 來, 心 齋 追 復 孔 孟 蹈 承 陽 明, 以 人 心 為 本 樂 所 提 出 的 樂 學, 在 泰 州 學 人 的 接 續 開 發 下, 蔚 為 該 派 的 一 大 特 色 2 梁 漱 溟 的 學 此 樂 所 欲 得 遂 則 樂, 所 欲 不 遂 則 苦 苦 樂 繫 乎 外 境 是 常 人 也 是 梁 漱 溟 對 苦 樂 的 最 初 體 會, 至 於 因 應 之 道, 功 利 主 義 者 肯 定 欲 望, 而 佛 家 則 要 人 徹 底 取 消 欲 求, 以 免 陷 於 迷 妄 苦 惱 梁 漱 溟 對 樂 的 嶄 新 體 會, 是 透 過 論 語 與 王 心 齋 而 發 現 的 他 憶 及 硏 讀 論 語, 起 首 即 拈 出 悅 樂 字 樣, 其 後 樂 字 又 層 見 疊 出, 通 篇 不 見 一 苦 字, 此 與 長 僅 二 百 多 字 的 般 若 心 經 即 有 三 苦 字, 旨 趣 大 異 33 其 後 他 乃 體 會 出 樂 是 一 種 生 機 的 活 潑 暢 達 生 命 原 是 自 然 流 行 的 生 趣 盎 然 的 暢 達 溢 洋 的 充 滿 活 氣 的, 無 須 憑 藉 外 界 刺 激, 便 時 時 新 新 不 已, 此 即 前 述 心 齋 所 言 天 性 之 體, 本 自 活 潑, 鳶 飛 魚 躍, 便 是 此 體 及 人 心 本 自 樂, 亦 即 羅 近 溪 所 言 所 謂 樂 者, 竊 意 只 是 個 快 活 而 已! 常 人 將 樂 的 基 礎 繫 於 外 境, 或 透 過 活 動 或 藉 由 欲 求 而 得 樂, 此 種 樂 是 有 所 依 恃 的 樂, 真 正 的 樂 是 不 繫 於 環 境 的 絕 對 之 樂, 它 是 人 人 皆 可 體 得 的 真 樂, 它 是 一 種 不 打 量 計 算 的 態 度, 也 是 一 種 不 繫 於 物 不 藉 待 於 外 的 作 法, 更 是 一 種 自 得 的 絕 對 之 樂, 它 不 是 取 消, 也 不 是 去 解 決, 只 是 順 生 活 的 路 上 走 去, 著 重 生 活 的 本 身, 不 著 眼 環 境 的 關 係 34 此 種 樂 與 孔 顏 樂 處 及 樂 學 歌 的 精 神 吻 合 無 間, 也 因 此 梁 漱 溟 曰 : 宋 明 人 常 說 : 尋 孔 顏 樂 處 ", 那 是 不 差 的 它 只 是 順 天 理 而 無 私 欲, 所 以 樂, 所 以 無 苦 而 只 有 樂 所 有 的 憂 苦 煩 惱 - 憂 國 憂 民 都 在 內 - 通 是 私 欲 私 欲 不 是 別 的, 就 是 認 定 前 面 而 計 慮 隨 感 而 應 則 無 所 不 可, 繫 情 於 物 則 無 一 而 可 ; 所 謂 得 其 正 者, 不 傾 敧 於 外 也 念 念 計 慮, 繫 情 於 物, 即 便 有 樂, 其 樂 不 真 35 對 於 宋 明 學 者 所 欲 效 求 體 悟 的 孔 顏 樂 處, 梁 漱 溟 獨 鍾 泰 州 觀 點, 因 言 : 惟 晚 明 泰 州 王 氏 父 子 心 齋 先 生 東 崖 先 生 為 最 合 我 意 心 齋 先 生 以 樂 為 教, 而 作 事 出 處 甚 有 聖 人 的 樣 子, 皆 可 注 意 處 也 36 除 逕 直 道 出 與 心 齋 父 子 的 契 合, 更 多 次 援 引 樂 學 歌 表 述 一 己 觀 點 : 後 世 如 宋 儒, 每 言 尋 孔 顏 樂 處 " 明 儒 王 心 齋 更 作 有 樂 學 歌 云 :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不 樂 不 是 學, 不 學 不 是 樂 ( 見 明 儒 學 案 中 泰 州 學 案 一 章 ) 王 氏 又 云 : 人 心 本 無 事, 有 事 心 不 樂 ; 有 事 行 無 事, 多 事 亦 不 錯 " 其 云 有 事 " 者, 指 此 心 有 所 罣 碍, 即 失 其 流 暢 也 其 云 無 事 " 者, 指 此 心 隨 感 而 應, 過 而 不 留 也 此 樂 是 深 造 自 得 之 樂,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 卷 上, 頁 泰 州 學 案 三, 明 儒 學 案 中 冊, 卷 三 十 四, 頁 參 儒 佛 異 同 論 之 二,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孔 家 思 想 史,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同 上 9

10 與 彼 有 所 得 于 外 之 樂 迥 然 兩 回 事, 恰 為 生 活 上 兩 條 脉 絡 37 又 云 : 前 人 最 喜 歡 說 孔 子 樂 的 意 思 的 王 心 齋, 他 有 四 句 話, 說 人 心 本 無 事, 有 事 心 不 樂, 有 事 行 無 事, 多 事 亦 不 錯 " 就 是 說, 人 原 來 只 此 生 命 之 理 流 行, 若 是 多 了 一 點 意 思 的 人, 通 統 不 流 暢 而 所 謂 仁 者, 則 雖 有 事 亦 行 所 無 事, 都 是 所 謂 隨 遇 而 應, 過 而 不 留, 安 和 自 在, 泰 然 無 事, 他 感 觸 變 化 只 隨 此 生 命 自 然 之 理, 所 以 他 時 時 是 調 和, 是 暢 達 快 樂 王 心 齋 說 樂 者 心 之 本 體 也 ", 誠 然 可 信 38 人 心 本 無 事 四 句 言 人 心 原 是 光 明 潔 淨 纖 塵 不 染, 若 有 絲 毫 著 意, 吾 心 便 失 卻 原 先 的 和 暢 悅 樂 如 能 以 無 染 無 礙 的 心 臨 事, 則 即 縱 事 多 亦 不 致 成 為 生 命 的 負 擔, 仍 能 常 保 此 心 之 清 明 悅 樂, 然 如 若 內 心 存 有 私 欲, 將 使 人 耽 溺 不 樂 此 與 樂 學 歌 的 旨 意 頗 為 相 契 梁 漱 溟 強 調 去 除 著 意 安 排 計 慮, 強 調 隨 順 生 命 自 然 之 理, 強 調 吾 心 之 自 覺 自 主 自 得 調 和, 如 此 方 能 品 味 真 樂 的 精 神, 實 源 自 泰 州 學 派 的 啟 迪, 而 孔 門 之 學 亦 要 在 啟 發 人 的 此 自 覺 之 心 而 已 他 屢 引 樂 學 歌 的 目 的, 即 在 強 調 人 心 本 自 樂, 從 而 改 換 那 求 生 活 美 滿 於 外 邊 享 受 的 路 子, 而 回 頭 認 取 自 身 活 動 上 的 樂 趣 39 這 樣 的 呼 喊 並 非 無 因 可 尋, 其 時 處 身 在 科 學 主 義 高 漲 價 值 意 義 迷 失 的 梁 漱 溟, 接 觸 的 盡 皆 粗 糙 的 功 利 主 義, 與 僵 化 阻 滯 裂 為 片 斷 的 苦 悶 生 命, 在 此 般 的 反 動 中, 當 然 使 他 特 為 欣 賞 強 調 生 命 流 暢 自 如 的 泰 州 學 派, 而 對 執 外 境 為 樂 以 找 為 主 的 理 智 主 義 傳 達 強 烈 不 滿 ( 二 ) 天 理 良 知 的 取 捨 改 造 簡 易 精 微 的 致 良 知 三 字, 是 陽 明 的 立 教 重 點 陽 明 曰 : 心 之 本 體, 即 天 理 也, 天 理 之 昭 然 明 覺, 所 謂 良 知 也 良 知 是 天 理 之 昭 靈 明 覺 處, 故 良 知 即 天 理 40 在 陽 明 看 來, 良 知 既 是 吾 人 的 心 性 主 體, 也 是 天 地 萬 物 共 有 的 本 體 ; 既 是 道 德 實 踐 之 所 依, 也 是 天 理 之 所 在 ; 天 理 的 朗 現, 即 在 本 心 良 知 處 發 見 而 透 過 存 養 省 察 的 致 知 實 功, 才 不 致 為 私 欲 所 奪, 才 能 將 吾 心 良 知 的 天 理 推 擴 出 來, 貫 徹 於 事 事 物 物 上 至 於 其 後 的 心 齋 亦 針 對 天 理 良 知 展 開 論 述, 而 梁 漱 溟 則 在 陽 明 心 齋 及 特 有 時 代 背 景 下, 進 行 融 通 與 改 鑄 1 王 心 齋 - 自 然 人 性 的 發 聲 良 知 為 心 齋 思 想 的 基 石 之 一, 前 述 樂 學 歌 示 學 者 強 調 吾 心 之 樂, 實 亦 未 脫 良 知 之 天 理 自 然 活 潑 義 心 齋 從 游 陽 明 時 期 曾 作 天 理 良 知 說, 此 乃 為 調 停 化 解 陽 明 與 甘 泉 同 倡 聖 學, 而 思 想 方 法 則 互 有 歧 異, 遂 成 為 雙 方 後 37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頁 孔 家 思 想 史, 頁 909 又 人 心 本 無 事 四 句 原 出 示 學 者,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梁 漱 溟 :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漱 溟 卅 前 文 錄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9 年 10 月, 民 國 叢 書 第 一 編 97), 頁 答 舒 國 用, 文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五, 頁 190; 答 歐 陽 崇 一, 傳 習 錄 中, 語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二, 頁 72 10

11 學 爭 辯 無 已 的 懸 案 蓋 陽 明 既 以 良 知 為 天 理 自 然 明 覺 的 發 現 處, 因 此 乃 直 指 良 知 而 談 ; 甘 泉 則 著 重 隨 處 體 認 天 理, 強 調 即 物 窮 理, 以 天 理 為 學 問 頭 腦 心 齋 為 消 弭 彼 此 爭 議, 乃 為 文 將 致 良 知 與 隨 處 體 認 天 理 合 而 為 一 文 曰 : 或 問 : 天 理 良 知 之 學 同 乎? 曰 : 同 有 異 乎? 曰 : 無 異 也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也 良 知 者,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者 也, 惟 其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所 以 為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惟 其 天 人 自 有 之 理, 所 以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也 41 心 齋 認 為 天 理 是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而 良 知 則 是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的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由 此 和 會 天 理 與 良 知 二 者 為 無 異 此 雖 未 能 切 中 雙 方 紛 歧 之 所 在, 然 以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釋 天 理, 則 突 出 理 乃 自 存 自 然, 毋 須 經 後 天 的 學 習 思 慮 便 可 知 能 又 曰 :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也 纔 欲 安 排 如 何, 便 是 人 欲 42 此 以 天 理 與 人 欲 對 舉, 並 以 天 然 自 有 與 造 作 安 排 來 分 判 天 理 人 欲 之 迥 然 相 對, 再 曰 : 良 知 之 體 與 鳶 鳥 同 一 活 潑 潑 地, 當 思 則 思, 思 通 則 已, 要 之 自 然 天 則, 不 著 人 力 安 排 43 良 知 一 點, 分 分 明 明, 亭 亭 當 當, 不 用 安 排 思 索 44 凡 此 均 強 調 良 知 即 是 天 理, 良 知 係 循 順 自 然 天 則 發 展 而 出, 無 須 經 由 後 天 學 習 思 慮, 自 然 穩 當 妥 實, 至 於 後 天 的 人 為 造 作 念 慮 計 度 均 不 合 於 天 理 良 知 由 於 良 知 乃 本 性 具 足 不 假 學 慮, 因 此 就 工 夫 論 而 言 便 是 不 須 防 檢 不 須 窮 索, 所 謂 安 焉 率 此 性, 無 為 亦 無 思 即 是 45 又 王 子 敬 問 莊 敬 持 養 工 夫 子 曰 : 道 一 而 已 矣 中 也, 良 知 也, 性 也, 一 也 識 得 此 理, 則 見 見 成 成, 自 自 在 在 即 此 不 失, 便 是 莊 敬 ; 即 此 長 存, 便 是 持 養 真 體, 不 須 防 檢 不 識 此 理, 莊 敬 未 免 著 意, 纔 著 意, 便 是 私 心 46 能 把 握 認 肯 此 心 長 存 不 失, 便 是 莊 敬 持 養 工 夫, 若 以 外 物 加 諸 心 體, 或 將 心 體 投 諸 於 外, 皆 是 著 意 然 其 工 夫 論 究 非 不 作 工 夫, 而 是 工 夫 要 自 然, 不 著 心 著 力, 隨 順 良 知 自 然 本 體 的 自 然 天 則, 遮 撥 意 必 固 我 等 人 為 的 種 種 造 作, 方 能 擺 落 所 有 造 作 安 排, 回 復 良 知 本 體 的 清 明 瑩 澈 流 行 暢 達 由 此 觀 來, 心 齋 較 諸 陽 明 更 強 調 良 知 天 理 乃 是 自 然 天 成, 不 涉 人 為 安 排, 其 對 自 然 人 性 的 強 調 為 其 思 想 特 色 之 一 此 外 心 齋 雖 承 襲 陽 明 形 而 上 學 的 良 知 說, 然 其 後 對 良 知 的 運 思 重 點 更 落 於 百 姓 日 用 之 學, 此 基 本 上 亦 是 承 陽 明 良 知 良 能, 愚 夫 愚 婦 與 聖 人 同 的 概 念 下 加 以 發 展, 47 唯 平 民 出 身 的 心 齋, 在 此 課 題 的 發 揮 上 較 陽 明 更 趨 鮮 活, 心 齋 強 調 常 人 的 良 知 本 心 無 異 於 聖 人 的 良 知 本 心, 百 姓 日 用 條 理 處, 即 是 聖 人 之 條 理 處 48 聖 人 之 道 即 在 百 姓 日 用 之 中, 唯 聖 愚 之 別 即 在 知 與 不 知 耳! 因 此 心 齋 乃 著 重 以 日 用 見 在 指 點 良 知, 甚 而 申 言 : 百 姓 日 用 處, 不 假 安 排, 俱 是 順 帝 之 則 49 欲 人 體 悟 良 知 的 把 握 非 遙 不 可 及, 41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中 冊, 卷 三 十 二, 頁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與 俞 純 夫, 尺 牘,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五, 頁 和 萬 鹿 園,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答 顧 東 僑 書, 傳 習 錄 中, 語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頁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年 譜,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一, 頁 27 11

12 在 當 下 日 用 常 行 處 即 是 入 道 之 堂 為 求 良 知 的 普 及 化, 心 齋 以 百 姓 日 用 代 替 聖 的 概 念, 使 此 自 然 天 則 更 為 淺 顯 易 懂, 其 立 說 的 庶 民 化 傾 向 於 焉 可 觀 2 梁 漱 溟 直 覺 理 性 的 回 應 劉 宗 周 評 述 心 齋 學 曰 : 王 門 惟 心 齋 氏 盛 傳 其 說, 從 不 學 不 慮 之 旨, 轉 而 稱 之 曰 自 然, 曰 樂 學 50 對 於 心 齋 學 術 重 點 頗 能 賅 要 掌 握, 梁 漱 溟 對 心 齋 學 的 最 初 掌 握 亦 不 脫 此, 梁 曰 : 他 ( 指 心 齋 ) 最 稱 頌 自 然, 我 便 是 如 此 而 對 儒 家 的 意 思 有 所 理 會 開 始 理 會 甚 粗 淺, 但 無 粗 淺 則 不 能 入 門 51 梁 對 心 齋 言 天 理 良 知 強 調 自 然 而 然, 無 計 慮 無 著 意, 天 理 良 知 即 體 現 於 日 用 百 姓 之 間 的 思 想, 亦 有 相 對 的 呼 應 繼 承 與 改 造 首 先, 梁 曰 : 人 的 本 性 不 是 貪 婪, 也 不 是 禁 欲, 不 是 馳 逐 於 外, 也 不 是 清 靜 自 守, 人 類 的 本 性 是 很 自 然 很 條 順 很 活 潑 如 活 水 似 的 流 了 前 去 所 以 他 們 一 定 要 把 好 動 的 做 到 靜 止, 一 定 要 遏 抑 諸 般 本 能 的 生 活, 一 定 要 弄 許 多 矯 揉 造 作 的 工 夫, 都 是 不 對 的, 都 不 是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52 人 自 然 會 走 對 的 路, 原 不 須 你 操 心 打 量 的, 遇 事 他 便 當 下 隨 感 而 應, 這 隨 感 而 應, 通 是 對 的, 要 于 外 求 對, 是 沒 有 的 我 們 人 的 生 活 便 是 流 行 之 體, 他 自 然 走 他 那 最 對, 最 妥 帖 最 適 當 的 路 53 梁 漱 溟 於 此 強 調 自 然 條 順 活 潑 的 人 性 特 質, 與 心 齋 強 調 良 知 之 體 與 鳶 魚 同 一 活 潑 潑 地, 54 其 義 切 近 心 齋 欲 人 順 此 自 然 天 則, 而 梁 漱 溟 亦 反 對 遏 抑 及 矯 揉 造 作 等 違 逆 人 性 自 然 的 作 為, 唯 有 順 應 自 然 人 性 才 是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而 透 過 自 然 而 然 的 隨 感 而 應, 自 能 步 上 妥 適 正 確 的 人 生 之 路, 此 與 心 齋 強 良 知 的 現 現 成 成, 自 自 在 在, 不 須 防 檢, 一 著 意 即 有 私 心 等 旨 意 亦 相 通 梁 又 曰 : 這 自 然 流 行 日 用 不 知 的 法 則 就 是 天 理 ", 完 全 聽 憑 直 覺, 活 動 自 如, 他 自 能 不 失 規 矩, 就 謂 之 合 天 理 "; 于 這 個 之 外 自 己 要 打 量 計 算, 就 通 通 謂 之 私 心 " 私 欲 " 王 心 齋 說 的 好 :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也, 才 欲 安 排 如 何, 便 是 人 欲 " 大 家 要 曉 得, 天 理 不 是 認 定 的 一 個 客 觀 道 理, 如 臣 當 忠, 子 當 孝 之 類 ; 是 我 自 己 生 命 自 然 變 化 流 行 之 理, 私 心 人 欲 不 一 定 是 聲 色 名 利 的 欲 望 之 類, 是 理 智 的 一 切 打 量 計 較 安 排, 不 由 直 覺 去 隨 感 而 應 孔 家 生 活 本 是 讚 美 生 活 的, 所 有 飲 食 男 女 本 能 的 情 欲, 都 出 于 自 然 流 行, 並 不 排 斥 若 能 順 理 得 中, 生 機 活 潑, 更 非 常 之 好 的 ; 所 怕 理 智 出 來 分 別 一 個 物 我, 而 打 量 計 較, 以 致 直 覺 退 位, 成 了 不 仁 師 說, 明 儒 學 案 上 冊, 頁 12 又 師 說 係 黃 宗 羲 採 選 其 師 劉 宗 周 對 明 代 學 術 的 評 論, 以 示 學 術 淵 源 51 朝 話, 頁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漱 溟 卅 前 文 錄,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13 他 定 義 天 理 為 吾 人 生 命 自 然 流 行 變 化 之 理 自 然 流 行 日 用 不 知 的 法 則, 均 扣 緊 人 的 生 命 並 結 合 生 活 的 實 踐 而 發, 與 陸 王 心 學 視 天 理 為 宇 宙 的 本 體, 亦 是 吾 人 生 命 的 內 在 根 據 不 同, 梁 漱 溟 顯 然 略 前 者 而 重 後 者 而 其 對 心 齋 自 然 思 想 的 汲 取 則 側 重 於 隨 感 而 應 不 假 思 慮 計 較, 亦 即 強 調 聽 憑 直 覺, 以 求 順 理 得 中 合 於 天 理 ; 再 者 梁 漱 溟 雖 主 張 寡 欲 或 抑 欲, 然 其 所 言 的 欲 是 因 理 智 計 較 所 引 起 的 憂 苦 煩 惱, 是 理 智 作 用 下 的 打 量 計 較 安 排, 而 對 於 發 乎 自 然 本 能 的 飲 食 男 女 等 情 感 欲 望, 則 予 以 順 應 尊 重 不 加 抑 遏 就 泰 州 學 派 言 之, 由 前 述 樂 學 歌 得 見 心 齋 反 對 造 作 安 排 及 後 天 人 為 的 念 慮 計 度, 強 調 良 知 之 體 係 現 成 自 在 的 自 然 天 則, 因 此 強 調 發 心 動 念 須 合 乎 天 理, 尤 重 意 念 造 作 的 廓 清, 認 為 良 知 自 能 省 察 私 欲, 且 自 與 消 除, 而 回 復 人 心 之 本 樂 又 平 民 階 級 出 身 的 心 齋, 多 持 正 面 肯 定 態 度 來 看 待 人 的 自 然 天 性, 而 其 對 基 本 物 質 的 需 求 亦 予 以 認 可, 由 其 人 有 困 於 貧 而 凍 餒 其 身 者, 則 亦 失 其 本, 而 非 學 也 即 可 窺 知, 56 其 兼 顧 德 性 與 血 肉 形 骸 之 軀 的 觀 念 亦 影 響 泰 州 後 學, 因 此 王 襞 亦 言 : 鳥 啼 花 落, 山 峙 川 流, 飢 餐 渴 飲, 夏 葛 冬 裘, 至 道 無 餘 蘊 矣! 57 前 兩 句 為 自 然 天 則, 後 兩 句 為 生 理 需 求, 即 便 屬 穿 衣 吃 飯 的 欲, 在 其 看 來 亦 是 本 然 具 足 的 良 知 至 道, 其 後 何 心 隱 李 贄 等 承 續 心 齋 精 神 一 路 發 展 而 梁 漱 溟 尊 重 自 然 人 性, 對 欲 貨 欲 色 的 自 然 本 能 需 求, 其 觀 點 亦 相 契 於 泰 州 學 派 (1) 前 期 : 直 覺 說 的 多 方 涵 攝 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等 早 期 作 品 中, 梁 漱 溟 主 以 直 覺 此 一 概 念 來 理 解 人 性 替 代 傳 統 儒 家 的 仁 或 良 知, 而 以 理 智 的 計 算 考 量 來 指 稱 私 心 人 欲 就 仁 言, 敏 銳 的 直 覺, 就 是 孔 子 所 謂 仁 58 仁 就 是 當 下 易 感 的 直 覺, 而 直 覺 的 感 應 必 以 仁 為 其 體 梁 藉 由 聶 雙 江 的 寂 與 感 來 說 明 仁 的 特 質 所 謂 寂 - 像 是 頂 平 靜 而 默 默 生 息 的 樣 子 ; 所 謂 感 - 最 敏 銳 而 易 感 且 很 強 59 而 仁 則 兼 括 二 者, 亦 即 是 敏 銳 易 感 極 具 活 氣 卻 又 穩 靜 平 衡 的 一 種 心 理 狀 態 就 陽 明 的 良 知 言, 在 其 評 謝 著 陽 明 學 派 一 文 中, 將 直 覺 等 同 於 良 知, 並 提 出 三 點 關 於 良 知 亦 即 其 直 覺 的 規 範 : 一 是 一 切 後 天 知 識 均 非 良 知, 一 切 具 體 觀 念 或 抽 象 概 念 均 為 良 知 所 不 能 知 ; 二 是 能 知 非 屬 於 良 知, 亦 即 先 天 所 有 能 創 造 能 傳 習 能 了 解 後 天 知 識 的 作 用, 即 所 謂 感 覺 作 用 和 概 念 作 用 ( 即 理 智 ) 均 非 良 知 ; 第 三, 只 有 痛 癢 好 惡 才 相 接 觸 即 時 覺 知 更 不 待 慮, 即 此 痛 癢 好 惡 才 是 良 知, 亦 即 良 知 是 孟 子 的 不 慮 而 知, 是 一 種 有 情 味 意 味 主 觀 性 的 知 60 至 於 直 覺 與 理 智 的 判 別 之 處 在 於 : 就 認 識 對 象 言, 直 覺 的 認 識 對 象 為 人 的 道 德 本 性 與 事 物 美 感, 理 智 則 以 客 觀 世 界 的 外 在 事 物 為 主, 前 者 涉 及 主 觀 情 感, 重 在 求 善 求 美, 後 者 在 於 求 真 ; 就 認 識 方 法 言, 直 覺 的 認 識 方 法 是 一 種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的 認 識 56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東 崖 語 錄,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中 冊, 卷 三 十 二,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同 上, 頁 參 評 謝 著 陽 明 學 派,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14 形 式, 是 當 下 即 悟, 毋 需 對 認 識 結 果 進 行 累 積 與 分 析 等 過 程, 是 認 識 上 的 一 種 頓 悟 與 飛 躍, 而 理 智 為 認 識 對 象 與 認 識 主 體 相 互 對 立, 認 識 主 體 係 獨 立 於 認 識 對 象 之 外 來 進 行 客 觀 的 觀 察 ; 就 認 識 功 能 言, 直 覺 具 備 道 德 實 踐 的 功 能 與 藝 術 美 感 的 認 識 功 能, 理 智 則 係 對 零 散 具 體 事 物 進 行 區 別 歸 類 分 析 與 綜 合, 其 具 體 表 現 在 征 服 自 然 科 學 方 法 或 民 主 他 屢 次 強 調 唯 有 沿 循 直 覺 之 路, 才 能 走 出 對 的 路, 才 能 真 正 認 識 生 命 本 體 在 梁 漱 溟 的 發 揮 下, 直 覺 是 人 人 本 具 的 一 種 求 善 求 對 不 加 造 作 的 自 然 本 能 ; 它 是 認 識 內 在 生 命 的 道 德 本 體 的 唯 一 途 徑 ; 它 是 孟 子 的 良 知 良 能 ; 它 也 是 一 種 依 自 不 依 他 的 情 感 ; 更 是 人 的 生 命 主 宰 價 值 之 源 只 要 聽 憑 敏 銳 的 直 覺, 人 就 可 以 當 下 感 應, 活 動 自 如 不 失 規 矩 至 於 凡 事 打 量 計 較 利 弊 得 失 費 心 計 算 者 即 是 理 智, 當 直 覺 感 情 作 用 盛 時, 理 智 擊 退 伏 隱 沒 ; 若 理 智 當 家 時, 直 覺 即 隱 晦, 人 生 即 置 身 於 此 直 覺 與 理 智 對 立 下 的 競 拔 大 抵 說 來, 梁 漱 溟 的 直 覺 是 一 個 廣 泛 融 攝 取 源 多 端 不 斷 遷 變, 頗 難 條 析 縷 分 的 概 念, 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它 相 當 於 與 理 智 對 立 的 求 善 本 能, 也 與 生 活 創 造 根 源 的 意 欲 一 詞 切 近 ; 直 覺 是 人 的 道 德 本 性, 也 是 一 種 生 活 態 度 ; 它 融 合 陽 明 心 齋 的 天 理 良 知 自 然 人 性 及 孔 子 的 仁 中 庸 的 率 性 乃 至 易 經 的 生 等 多 重 概 念, 欲 藉 由 道 德 上 的 直 覺 來 承 認 人 心 的 主 體 性, 強 調 我 欲 仁 斯 仁 至 矣, 藉 以 抬 高 人 的 自 主 地 位 除 此 之 外, 直 覺 一 詞 的 運 用, 更 是 直 接 取 攝 自 法 國 柏 格 森 : 柏 格 森 以 其 獨 具 的 慧 眼 在 十 九 世 紀 後 半 期 實 證 風 潮 熾 盛 之 際, 提 出 其 生 命 哲 學, 強 調 直 覺 綿 延 創 造 進 化, 欲 期 重 新 尋 回 人 類 精 神 的 意 義, 此 等 觀 點 對 梁 漱 溟 蔚 為 鮮 明 影 響 由 其 早 期 成 名 作 究 元 決 疑 論 對 柏 格 森 觀 點 的 引 述 ;1921 年 應 民 鐸 的 柏 格 森 號 專 輯 撰 寫 唯 識 家 與 柏 格 森 一 文, 及 至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朝 話 人 心 與 人 生 諸 作 中 亦 時 見 其 對 柏 格 森 思 想 的 引 述 或 讚 語, 而 透 過 梁 漱 溟 的 多 次 自 白 更 得 窺 知 : 于 初 轉 入 儒 家, 給 我 啟 發 最 大, 使 我 得 門 而 入 的, 是 明 儒 王 心 齋 先 生 ; 后 來 再 與 西 洋 思 想 印 證, 覺 得 最 能 發 揮 盡 致, 使 我 深 感 興 趣 的 是 生 命 派 哲 學, 其 主 要 代 表 者 為 柏 格 森 61 中 國 儒 家 西 洋 生 命 派 哲 學 和 醫 學 三 者, 是 我 思 想 所 從 來 之 根 柢 62 在 柏 格 森 作 品 中, 時 間 與 意 志 自 由 一 書 主 張 自 覺 並 非 由 理 智 所 掌 控, 而 係 由 直 覺 所 催 生, 此 直 覺 即 是 一 種 生 命 衝 力 ; 而 物 質 與 記 憶 則 強 調 精 神 生 活 是 決 定 人 類 價 值 與 尊 嚴 的 基 礎 ; 另 創 造 進 化 論 旨 在 說 明 生 命 進 化 由 由 無 機 物 有 機 物 到 完 整 生 命, 此 間 動 物 發 展 主 要 表 現 在 本 能 人 類 則 表 現 在 智 力, 而 均 以 生 命 奮 進 生 命 衝 動 為 原 動 力 大 抵 以 言, 柏 格 森 係 採 直 觀 方 法, 發 現 生 命 具 有 衝 力, 而 此 生 命 衝 力, 所 表 現 出 的 特 質 即 為 延 續, 由 有 限 的 生 命, 演 變 為 無 限 的 延 續, 宇 宙 即 由 之 進 化 由 於 柏 格 森 的 唯 意 志 論 與 直 覺 主 義, 批 評 理 智 無 法 認 識 宇 宙 大 生 命 的 變 化 流 行 本 體, 無 法 通 達 內 在 生 命 的 真 實, 唯 有 直 覺 方 能 膺 任, 此 為 梁 漱 溟 所 欣 然 接 受, 因 乃 援 柏 格 森 以 入 儒, 除 直 覺 理 智 一 詞 的 直 接 沿 用 外, 並 將 宋 儒 的 天 理 流 行 萬 物 生 化, 易 經 生 生 之 謂 易 等, 與 柏 61 朝 話, 頁 同 上 14

15 格 森 言 宇 宙 本 體 為 生 命 綿 延 加 以 銜 接 通 合 然 究 實 說 來, 柏 格 森 的 理 智 純 係 指 西 方 傳 統 的 邏 輯 推 理 思 辨 概 念, 而 梁 漱 溟 則 包 含 分 別 計 較 的 私 心 人 欲 向 外 逐 求 的 人 生 態 度 乃 至 科 學 主 義 等 ; 至 於 柏 格 森 的 直 覺 僅 是 一 種 別 於 理 智 的 認 識 方 法, 是 超 道 德 的 ; 而 梁 漱 溟 的 直 覺 卻 是 一 種 道 德 的 體 認 與 反 省 由 此 看 來, 梁 的 直 覺 與 理 智 雖 揉 入 柏 格 森 的 相 關 概 念, 卻 向 宋 儒 - 尤 其 是 陽 明 與 泰 州 學 派 取 攝 自 更 多 的 養 分 (2) 後 期 : 理 性 觀 的 回 轉 修 正 自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起, 梁 漱 溟 提 出 理 性 一 詞, 藉 以 替 代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的 直 覺, 除 沿 用 原 有 概 念 外, 並 對 其 進 行 若 干 修 正 與 深 化 首 先, 前 期 之 直 覺 中 混 有 本 能 概 念 ; 後 期 之 理 性 則 剔 除 本 能 概 念 : 前 期 梁 漱 溟 承 接 泰 州 學 派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的 自 然 主 義 思 想 ; 柏 格 森 的 生 命 衝 動 學 說 以 及 克 魯 泡 特 金 互 助 論 的 道 德 本 能 說 等, 將 道 德 視 為 一 種 生 命 本 能, 一 種 自 然 而 然 的 本 能 衝 動, 因 言 : 這 一 個 生 字 是 最 重 要 的 觀 念, 知 道 這 個 就 可 以 知 道 所 有 孔 家 的 話 孔 家 沒 有 別 的, 就 是 要 順 著 自 然 道 理, 頂 活 潑 頂 流 暢 的 去 生 發, 他 以 為 宇 宙 總 是 向 前 生 發 的, 萬 物 欲 生, 即 任 其 生, 不 加 造 作 必 能 與 宇 宙 契 合, 使 全 宇 宙 充 滿 了 生 意 春 氣 63 孔 子 是 走 順 著 調 理 本 能 路 的 先 覺 64 等, 此 係 將 本 能 視 為 人 類 的 本 性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出 版 後, 漸 覺 原 有 觀 點 之 不 當, 因 本 能 實 有 三 種 : 一 是 動 物 式 的 本 能 ( 如 麥 獨 孤 弗 洛 伊 德 所 言 即 屬 之 ); 二 是 某 些 動 物 和 人 類 的 社 會 本 能 ( 如 克 魯 泡 特 金 所 言 即 屬 之 ); 三 為 人 類 的 本 能 ( 如 孟 子 所 云 不 學 而 能, 不 慮 而 知 即 屬 之 ), 65 倘 籠 統 以 言 本 能 是 人 類 的 本 性, 道 德 出 於 本 能, 則 勢 將 混 淆 上 述 三 種 本 能 因 此 他 乃 接 受 羅 素 社 會 改 造 原 理 一 書 中 的 本 能 理 智 靈 性 三 分 法, 並 以 理 性 一 詞 替 代 靈 性, 將 人 類 心 理 由 前 期 的 本 能 理 智 二 分 法 改 為 本 能 理 智 理 性 三 分 法, 將 原 歸 屬 於 本 能 的 人 類 無 私 感 情 改 納 入 理 性 之 中 其 次, 改 變 前 期 直 覺 理 智 之 對 立 關 係 而 為 密 切 相 繫 體 用 相 依 關 係 : 如 就 彼 此 的 功 能 言 : 理 性 理 智 為 心 思 作 用 之 兩 面 : 知 的 一 面 曰 理 智, 情 的 一 面 曰 理 性, 二 者 本 來 密 切 相 聯 不 離 譬 如 計 算 數 目, 計 算 之 心 是 理 智, 而 求 正 確 之 心 便 是 理 性 分 析 計 算 假 設 推 理 理 智 之 用 無 窮, 而 獨 不 作 主 張, 作 主 張 的 是 理 性, 理 性 之 取 舍 不 一, 而 要 以 無 私 的 感 情 為 中 心 66 理 智 與 理 性 之 別 在 於 一 為 認 知 一 為 道 德, 理 智 具 有 認 識 客 觀 事 物 的 功 能, 而 理 性 則 為 人 心 之 主, 擔 任 支 配 及 指 導 理 智 的 角 色 又 就 二 者 的 體 用 關 係 言 : 理 智 者 人 心 之 妙 用 ; 理 性 者 人 心 之 美 德 后 者 為 體, 前 者 為 用 就 人 心 - 人 類 生 命 - 而 言 之, 理 性 為 體, 理 智 為 用 而 言 乎 人 類 文 化 文 明 之 創 造 也, 理 智 為 科 學 之 本, 理 性 為 道 德 之 本 67 理 性 固 為 理 智 的 主 宰, 但 理 智 的 發 展 則 為 人 類 理 性 產 生 的 條 件, 藉 63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同 上, 第 五 章, 頁 參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頁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三 卷, 頁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頁 614; 第 二 十 一 章, 頁

16 由 理 智 可 幫 助 人 類 脫 離 動 物 界 的 本 能 生 活 由 此 可 知, 梁 漱 溟 一 改 前 期 排 斥 理 智 的 態 度,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承 認 理 智 的 重 要 此 外 他 亦 再 三 強 調 人 類 特 徵 在 理 性, 68 由 於 理 性 在 人 必 漸 次 開 發, 因 此 中 西 各 有 所 偏, 西 洋 偏 於 理 智 而 短 於 理 性 ; 中 國 則 偏 於 理 性 短 於 理 智, 亦 即 西 洋 長 於 物 觀 上 的 理 - 物 理 ; 中 國 則 長 於 人 情 上 的 理 - 情 理 梁 漱 溟 於 後 期 提 出 理 性 概 念, 它 是 一 種 平 靜 通 達 的 心 理 狀 態, 不 偏 執 不 迷 信, 係 強 暴 與 愚 蔽 的 反 面 ; 它 是 一 種 清 明 自 覺 的 情 感 ; 它 是 情 感 上 隨 感 而 應 的 自 覺 判 斷 ; 它 是 先 天 具 有 的 合 理 人 性 等, 凡 此 均 與 前 期 直 覺 概 念 相 似 然 梁 漱 溟 於 早 期 的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既 未 能 區 別 本 能 與 直 覺, 甚 且 明 言 仁 即 是 本 能 情 感 直 覺 後 期 論 良 知 本 心, 則 不 稱 直 覺 而 改 以 理 性 一 詞, 梁 曰 : 人 有 無 私 的 情 感 存 于 天 生 的 自 覺 中 此 自 覺 在 中 國 古 人 言 語 中, 即 所 謂 良 知 ( 見 孟 子 ) 亦 或 云 獨 知 ( 見 大 學 中 庸 ), 亦 或 云 本 心 ( 宋 儒 陸 象 山 楊 慈 湖 ) 者 是 已 良 知 既 是 人 人 現 有 的, 卻 又 往 往 迷 失 而 難 見, 不 是 現 成 的 事 情 孔 子 之 學 就 是 要 此 心 常 在 常 明, 以 至 愈 來 愈 明 的 那 種 學 問 工 夫 69 所 謂 無 私 的 情 感 即 意 指 理 性, 它 雖 為 人 生 本 具, 然 仍 須 透 過 修 煉 修 為 工 夫 方 能 體 現 此 外 他 亦 強 調 論 語 一 書 一 面 極 力 避 免 宗 教 之 迷 信 與 獨 斷, 而 一 面 務 為 理 性 之 啟 發 70 孔 子 即 專 從 啟 發 人 類 的 理 性 作 工 夫, 處 處 教 人 用 心 回 省, 如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於 人 君 子 有 九 思 : 視 思 眀, 聽 思 聰, 色 思 溫, 貌 思 恭, 言 思 忠, 事 思 敬, 疑 思 問, 忿 思 難, 見 得 思 義 等 均 在 教 人 自 我 省 察 培 養 辨 識 能 力 ; 至 於 孟 子 並 能 直 抉 出 理 性 以 示 人, 如 言 心 之 官 則 思 先 立 乎 其 大 者, 則 小 者 不 能 奪 及 怵 惕 惻 隱 等 說 均 直 截 了 當 以 言 ; 又 如 王 陽 明 之 只 好 惡, 便 盡 了 是 非 亦 屬 之, 71 在 梁 漱 溟 看 來, 上 自 孔 孟 下 迄 宋 明 諸 哲 的 理 學, 均 為 理 性 思 想 的 發 揮, 乃 至 中 國 文 化 重 視 禮 樂 揖 讓 安 排 倫 理 名 分 以 迄 組 織 社 會 等, 亦 是 理 性 文 化 的 呈 顯, 而 儒 家 之 特 色 即 在 此 理 性 至 上 主 義 由 上 申 述, 得 知 梁 漱 溟 早 期 以 泰 州 學 派 的 自 然 人 性 觀 為 思 想 進 路, 著 重 吾 人 自 覺 心 的 啟 迪, 並 融 攝 柏 格 森 克 魯 泡 特 金 等 的 觀 點, 以 直 覺 為 主 要 觀 念 來 理 解 儒 家 思 想, 視 道 德 為 一 種 自 然 本 能 ; 後 期 則 將 本 能 與 道 德 分 離, 強 調 道 德 反 乎 本 能, 道 德 並 非 本 能 的 充 擴, 而 係 本 能 的 減 損, 而 理 性 即 是 解 放 減 損 本 能 的 關 鍵, 另 前 期 一 任 直 覺 寂 而 且 感 的 修 持 方 式, 至 後 期 乃 改 而 強 調 修 身 慎 獨, 然 不 論 前 期 或 後 期, 他 始 終 堅 持 良 知 本 心 的 主 宰 與 超 越 地 位 ( 三 ) 安 身 立 本 的 提 煉 取 資 自 朱 子 以 至 陽 明, 均 側 重 並 詳 闡 大 學 義 理, 藉 以 彰 顯 思 想 特 質 心 齋 亦 踵 繼 其 後 提 出 相 關 論 點 : 1 王 心 齋 的 安 身 說 68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參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17 心 齋 於 嘉 靖 十 六 年 五 十 五 歲 時 提 出 淮 南 格 物 論, 並 在 此 基 礎 上, 構 建 其 獨 創 而 頗 具 特 色 的 安 身 論 心 齋 釋 格 物 的 物 即 物 有 本 末 的 物, 而 身 與 天 下 國 家 均 是 一 物 ; 至 於 格 義, 心 齋 曰 : 格 如 格 式 之 格, 即 後 絜 矩 之 謂 吾 身 是 箇 矩, 天 下 國 家 是 箇 方 絜 矩 則 知 方 之 不 正, 由 矩 之 不 正 也 是 以 只 去 正 矩, 卻 不 在 方 上 求 ; 矩 正 則 方 正 矣, 方 正 則 成 格 矣, 故 曰 物 格 72 以 格 為 絜 度 之 義, 欲 落 實 絜 矩 工 夫, 即 須 確 定 矩 之 所 在, 而 吾 身 即 是 此 矩, 矩 正 則 方 正, 身 正 則 天 下 國 家 為 之 正, 由 此 亦 可 見 其 格 物 的 目 的 在 於 匡 正 身, 因 為 身 是 社 會 國 家 的 本 源 至 於 如 何 匡 正 吾 身, 其 一 要 不 失 身, 亦 即 不 可 忽 視 基 本 的 物 質 需 求, 此 即 前 述 之 人 有 困 於 貧 而 凍 餒 其 身 者, 則 亦 失 其 本, 其 二 則 要 注 意 安 身 修 身, 心 齋 曰 : 止 至 善 者, 安 身 也 安 身 者, 立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本 治 而 末 治, 正 己 而 物 正 也, 大 人 之 學 也 是 故 身 也 者, 天 地 萬 物 之 本 也 ; 天 地 萬 物, 末 也 身 未 安, 本 不 立 也 本 亂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安 其 身 而 安 其 心 者, 上 也 ; 不 安 其 身 而 安 其 心 者, 次 之 ; 不 安 其 身 又 不 安 其 心, 斯 其 為 下 矣! 73 凡 此 均 強 調 安 身 修 身 為 天 下 萬 物 之 大 本, 安 之 則 本 立, 本 立 方 能 論 天 下 國 家 的 末, 又 安 心 之 前 務 求 先 能 安 身, 其 尊 身 觀 由 此 可 見 除 此 之 外, 心 齋 並 將 身 與 道 相 提 並 論, 曰 : 身 與 道 原 是 一 件, 尊 身 不 尊 道, 不 謂 之 尊 身 ; 尊 道 不 尊 身, 不 謂 之 尊 道 須 道 尊 身 尊, 纔 是 至 善 74 將 身 的 地 位 提 升 至 與 道 同 尊, 因 為 道 的 彰 明 實 賴 吾 人 之 實 踐, 所 謂 人 能 弘 道, 非 道 弘 人 即 是, 既 然 修 身 而 後 達 道, 則 力 行 實 踐 的 身 與 被 實 踐 的 道 之 間 當 無 分 軒 輊, 尊 身 即 是 尊 道, 安 身 是 爲 行 道, 心 齋 將 道 收 攝 於 身 的 實 踐 中, 亦 代 表 身 的 主 體 性 地 位 的 確 立 由 上 申 述, 得 見 尊 身 觀 為 心 齋 思 想 之 基 礎, 其 以 身 為 本 的 目 的 在 於 由 本 及 末, 在 於 道 的 落 實, 因 此 其 尊 身 觀 不 僅 在 於 獨 善, 更 側 重 由 己 身 向 外 擴 展, 由 保 身 愛 身 敬 身 而 至 保 人 愛 人 敬 人, 建 立 不 斷 延 展 的 群 己 社 會 也 因 此 岑 溢 成 先 生 認 為 大 學 言 身 其 身 分 有 二 : 由 格 致 誠 正 所 及 的 身, 為 道 德 人 格 的 行 動 者 ; 由 齊 家 治 國 平 天 下 所 涉 的 身, 除 個 人 道 德 的 實 踐 者 外, 更 是 社 會 乃 至 政 治 的 行 動 者, 而 朱 子 王 陽 明 王 龍 溪 劉 蕺 山 等 偏 向 前 者, 心 齋 所 倡 言 的 身 的 意 義 則 偏 重 後 者, 75 由 於 泰 州 學 派 講 學 大 眾 化 全 無 學 究 氣, 其 所 言 義 理 亦 多 偏 向 現 實 倫 理 或 社 會, 也 因 此 其 雖 以 身 為 主 體, 但 強 調 由 己 身 而 他 身 展 現 人 我 同 體 的 精 神, 而 安 身 論 所 強 調 的 社 會 行 動 的 傾 向, 除 影 響 泰 州 後 學 外, 亦 深 深 影 響 了 梁 漱 溟 2 梁 漱 溟 的 身 心 觀 梁 漱 溟 說 論 大 學 深 受 襟 兄 伍 庸 伯 及 友 人 嚴 立 三 影 響, 晚 年 曾 就 伍 嚴 講 述 大 學 資 料 加 以 編 錄 出 版 成 禮 記 大 學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梁 亦 就 兩 家 說 解 重 點 與 個 人 見 解 而 發 為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二 文 伍 庸 伯 釋 格 物 之 物 為 物 有 本 末 之 物, 認 為 天 下 國 72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同 上, 頁 同 上, 頁 參 岑 溢 成 : 王 心 齋 安 身 論 今 詮, 鹅 湖 雜 誌 第 14 期 (1995 年 6 月 ), 頁

18 家 身 為 一 大 物, 而 其 本 則 在 身, 家 國 天 下 則 為 末, 倘 知 修 身 為 本, 則 方 能 近 道 至 於 致 知 之 知, 並 非 陽 明 之 良 知, 而 朱 子 之 即 物 窮 理 又 過 於 寬 泛, 知 實 是 一 種 知 識, 以 知 社 會 人 間 事 之 本 末 先 後 為 主 梁 漱 溟 極 認 同 伍 說,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一 文 中, 亦 詳 闡 格 物 致 知 的 目 的 在 知 修 身 為 本, 而 近 道 亦 必 自 修 身 做 起 方 能 落 實, 故 曰 : 如 何 便 得 近 道 呢? 精 神 莫 逐 逐 於 外, 而 返 回 到 自 身 來, 不 離 當 下, 便 自 近 道 故 曰 反 之 ", 亦 曰 身 之 " 也 76 另 梁 亦 針 對 心 齋 之 淮 南 格 物 論 加 以 評 述, 曰 : 在 此 之 前, 有 明 儒 王 心 齋 先 生 ( 艮 ) 講 : 格 物 即 格 物 有 本 末 " 之 物 ; 身 與 家 國 天 下 為 一 物, 而 身 為 之 本 ; 又 云 : 格 物 然 后 知 反 ", 反 己 是 格 物 的 工 夫 ", 其 說 似 同 于 伍 先 生 但 他 引 用 易 經 上 身 安 而 天 下 國 家 可 保 也 ", 君 子 安 其 身 而 後 動 ", 利 用 安 身 ", 一 些 話 引 申 來 講 到 愛 身 敬 身 保 身 尊 身 等 等, 又 全 出 乎 大 學 原 書 之 外, 便 大 不 同 于 伍 先 生 77 梁 漱 溟 雖 不 認 同 心 齋 引 易 經 之 語 以 言 身, 認 為 與 大 學 義 未 契, 但 伍 梁 言 致 知 為 致 其 物 有 先 後 之 知, 格 物 為 格 其 物 有 本 末 之 物, 強 調 身 為 本, 家 國 天 下 為 末, 致 知 格 物 歸 結 至 以 修 身 為 本 等, 均 與 心 齋 切 合, 另 心 齋 由 安 身 修 身 而 言 尊 道, 梁 漱 溟 亦 主 張 修 身 為 近 道 的 基 石, 心 齋 由 安 身 論 而 走 向 社 會 行 動 的 力 行 實 踐, 梁 漱 溟 亦 以 修 身 為 本 而 走 向 文 化 與 社 會 改 革 運 動, 將 個 體 生 命 的 安 頓 視 為 社 會 改 造 的 前 提, 由 此 觀 來, 梁 之 受 益 啟 蒙 於 心 齋, 當 無 可 議 除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一 文 外, 梁 於 思 索 領 悟 輯 錄 人 心 與 人 生 等 書 中, 對 身 心 課 題 亦 多 有 論 述 首 先, 梁 於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繼 格 物 致 知 修 身 後 申 說 誠 意 慎 獨 之 旨, 視 誠 意 慎 獨 為 大 學 工 夫 所 在, 亦 即 修 身 要 由 誠 意 做 起, 而 誠 意 工 夫 又 在 慎 獨 誠 意 要 在 求 諸 吾 人 的 身 心 內 外 表 裡 應 相 應 不 離, 身 心 分 著, 即 是 意 向 不 一, 而 意 向 不 一 常 使 意 之 萌 芽 偏 向 身 而 心 則 無 力 主 宰, 因 此 伍 嚴 均 強 調 身 心 務 須 合 一, 均 重 視 反 己 自 修 以 復 其 本 性 其 次, 在 人 心 與 人 生 中 則 界 定 身 主 要 指 大 腦 以 下 的 器 官 肢 體 機 能 本 能 及 後 天 習 慣, 以 及 由 涵 括 主 動 性 靈 活 性 計 畫 性 等 的 自 覺 能 動 性 來 論 人 心 就 身 心 關 係 言 則 強 調 心 為 身 之 體 身 為 心 之 用 ; 心 為 主 宰 身 為 工 具, 二 者 具 主 從 關 係 卻 又 相 反 相 成, 身 固 然 可 能 遮 蔽 心 阻 礙 心, 但 身 的 發 展 亦 能 促 進 心 的 發 展, 心 必 然 要 通 過 身 方 能 發 展 與 彰 顯, 若 身 離 心 則 產 生 盲 動, 因 此 梁 漱 溟 再 三 提 醒 人 心 要 緣 人 身 乃 可 得 見, 是 必 然 的 ; 但 從 人 身 上 得 有 人 心 充 分 表 見 出 來, 卻 只 是 可 能 而 非 必 然 人 心 不 是 現 成 可 以 坐 享 的 78 由 其 屢 言 修 身 慎 獨 生 命 不 懈 踐 形 盡 性, 強 調 工 夫 實 踐 看 來, 已 與 早 期 承 襲 泰 州 學 派 主 觀 一 任 直 覺 的 自 然 人 性 觀 大 異 其 趣 再 者 心 齋 即 縱 由 早 期 言 自 然 人 性 不 假 安 排 發 展 至 其 後 的 安 身 立 本 說, 然 而 身 仍 未 能 取 代 心 的 主 宰 地 位, 他 如 羅 近 溪 亦 主 張 身 應 受 心 支 配, 倡 言 身 心 一 76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同 上,, 頁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十 章, 頁

19 致, 至 於 梁 漱 溟 的 身 心 觀, 一 方 面 係 面 對 西 方 身 的 文 化 的 衝 擊 所 發 出 的 思 考 與 回 應, 一 方 面 亦 在 傳 統 儒 家 與 泰 州 學 派 濡 化 下, 堅 持 心 對 身 控 制 統 馭 的 主 宰 地 位 四 行 動 的 續 承 與 開 新 將 生 命 學 問 傳 遞 給 普 羅 大 眾, 將 學 術 內 涵 改 換 為 生 活 語 言, 將 教 育 場 域 轉 向 至 社 會 民 間, 泰 州 學 派 與 梁 漱 溟 都 透 過 行 動 實 踐, 致 力 民 間 講 學, 欲 期 改 造 社 會 重 建 倫 理 ( 一 ) 泰 州 學 派 的 鄉 會 講 學 以 社 會 為 講 場, 以 廣 大 民 眾 為 教 育 對 象, 素 為 泰 州 學 人 的 生 命 志 業 與 優 良 傳 統 如 泰 州 學 派 領 導 人 王 心 齋 一 生 堅 持 以 教 師 為 專 業, 仿 孔 子 周 遊 列 國 之 方 式, 過 市 井 啟 發 蒙 愚, 從 事 布 衣 講 道 始 終 未 歇, 其 目 的 在 藉 百 姓 日 用 之 學 安 身 之 教, 使 修 賢 學 聖 過 程, 不 復 艱 深 難 曉, 因 此 弟 子 王 棟 曾 讚 其 師 教 化 平 民 之 功 : 天 生 我 師, 崛 起 海 濱, 慨 然 獨 悟, 直 超 孔 孟, 直 指 人 心, 然 後 愚 夫 俗 子 不 識 一 字 之 人, 皆 知 自 性 自 靈, 自 完 自 足, 不 暇 聞 見, 不 煩 口 耳 而 二 千 年 不 傳 之 消 息, 一 朝 復 明 79 此 等 直 指 人 心 的 教 育 方 式, 已 擺 脫 長 期 以 來 繁 瑣 的 經 傳 注 解 傳 統, 而 趨 向 簡 潔 易 明 另 李 二 曲 亦 言 及 心 齋 之 講 學 景 況 與 其 影 響 : 當 是 時, 雨 化 風 行, 萬 眾 環 集, 先 生 抵 掌 其 間, 啟 以 機 鑰, 導 以 固 有, 靡 不 心 開 目 明, 霍 然 如 牿 得 脫, 如 旅 得 歸 門 人 咸 承 傳 其 學, 轉 相 詔 流 播 海 內, 火 傳 無 盡, 先 生 之 道, 彌 久 彌 尊 80 心 齋 有 教 無 類 深 入 民 間 的 講 學 模 式, 影 響 泰 州 後 學, 無 不 追 繼 效 習 長 期 薪 傳 如 其 子 王 襞 畢 生 從 事 鄉 間 庶 民 教 育 ; 第 二 代 傳 人 顏 鈞 因 張 狂 講 學, 卒 就 囹 圄, 獄 中 仍 對 囚 犯 講 學 不 輟 ; 何 心 隱 於 家 鄉 宗 族 間 辦 理 合 族 興 學 的 教 學 工 作, 其 後 於 逃 亡 中 講 學, 四 方 之 士 無 不 從 風 ; 羅 汝 芳 施 政 以 講 述 鄉 約 為 主, 刑 設 而 不 用, 又 七 十 餘 年 間 各 處 講 學, 兼 容 三 教 九 流, 言 談 扣 人 心 弦 引 人 入 勝 ; 李 贄 晚 年 居 龍 湖 芝 佛 院 講 學, 藉 講 學 體 現 教 育 理 念 此 等 入 世 化 通 俗 化 的 教 育 方 式, 實 蔚 為 泰 州 學 派 的 最 大 特 色 觀 諸 泰 州 學 派 的 民 間 講 學 風 尚, 其 特 色 不 外 如 下 數 端 : 其 一, 就 教 育 對 象 言 : 各 行 各 業, 無 不 包 攬, 舉 凡 官 紳 士 農 工 商 匠 僕 童 族 人 獄 囚, 莫 不 從 學, 尤 以 下 層 庶 民 為 最, 此 與 陽 明 學 生 率 皆 天 下 鉅 儒 碩 士 迥 別 就 教 學 方 式 與 地 點 言, 依 學 者 需 要, 不 拘 滯 一 式, 或 採 流 動 講 學 沿 途 聚 講 ; 或 建 蓋 或 應 聘 至 書 院 主 講 ; 或 群 聚 友 朋 家 中 微 談 侃 論 ; 或 假 佛 寺 廟 宇 立 會 施 教 教 學 時 或 口 傳 心 授, 或 問 答 討 論, 或 隨 機 指 點, 再 者 亦 重 視 師 友 間 的 誘 掖 獎 勸 就 教 材 使 用 言 : 多 為 儒 家 經 典, 如 大 學 中 庸 論 語 孟 子 詩 禮 易 等 ; 或 有 拈 舉 佛 教 義 理 者 ; 或 選 用 詩 歌 ; 或 自 編 教 材, 以 求 其 通 俗 化 簡 易 化 生 活 化, 要 者 在 通 過 日 用 常 道 以 啟 發 良 知, 藉 茲 復 明 本 心 追 求 真 樂, 並 達 安 身 立 命 成 己 成 人 的 教 育 目 的 79 教 諭 王 一 奄 先 生 棟,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卷 三 十 二, 頁 李 二 曲 : 觀 感 錄 序, 王 心 齋 全 集 附 錄, 頁

20 ( 二 ) 梁 漱 溟 的 鄉 治 教 育 鄉 村 建 設 是 梁 漱 溟 針 對 社 會 改 革 所 發 出 的 具 體 行 動, 其 思 想 來 源 有 三 : 一 是 源 自 北 宋 時 呂 大 鈞 所 發 起 成 立, 以 德 業 相 勸 過 失 相 規 禮 俗 相 交 患 難 相 卹 為 精 神 核 軸 的 呂 氏 鄉 约 之 啟 益 ; 次 是 來 自 閱 讀 孟 憲 承 譯 著 丹 麥 民 眾 學 校 與 農 村, 對 丹 麥 民 眾 高 等 學 校 強 調 促 進 民 族 精 神 自 覺 的 省 思 ; 第 三 則 是 來 自 泰 州 學 派 鄉 會 組 織 與 建 構, 及 講 學 教 育 的 引 導 倘 專 就 後 者 言, 梁 曾 道 及 個 人 對 泰 州 學 派 講 學 之 風 的 注 意 : 照 我 意 思 要 如 宋 明 人 那 樣 再 創 講 學 之 風, 至 于 我 心 目 中 所 謂 講 學, 自 也 有 好 多 與 從 前 不 同 處 ; 最 好 不 要 成 為 少 數 人 的 高 深 學 業, 應 當 多 效 力 于 普 及 而 不 力 求 提 高 由 我 看 去, 泰 州 王 氏 一 路 獨 可 注 意 ; 黃 黎 洲 所 謂 其 人 多 能 赤 手 以 搏 龍 蛇 ", 而 東 崖 之 門 有 許 多 樵 夫 陶 匠 田 夫, 似 亦 能 化 及 平 民 者 81 梁 欲 透 過 講 學 之 風 的 倡 導 藉 以 昭 蘇 復 活 已 然 剝 盡 生 機 的 中 國, 而 所 謂 宋 明 人 主 要 即 指 泰 州 學 人 泰 州 學 派 崛 起 於 草 澤 魚 鹽 之 中, 以 師 道 自 任 四 方 翕 從 的 大 眾 化 學 風, 正 是 他 提 倡 講 學 的 最 佳 學 習 典 範 梁 又 曰 : 我 很 佩 服 王 心 齋, 他 是 個 鹽 工, 出 於 其 門 下 的 也 大 多 是 勞 工 他 是 本 著 自 己 的 思 想 而 實 踐 的 人, 所 以 他 是 個 社 會 活 動 家 我 自 己 也 是 個 作 社 會 運 動 的 人, 鄉 村 建 設 就 是 改 造 運 動 我 不 是 個 書 生, 是 個 實 行 的 人 我 以 為 我 持 的 是 大 乘 菩 薩 的 救 世 精 神, 這 一 點 和 泰 州 學 派 的 精 神 是 相 通 的 82 對 於 屢 屢 強 調 自 己 不 是 爲 學 問 而 學 問 一 生 實 事 求 是 的 梁 漱 溟 而 言, 鄉 村 建 設 便 是 他 一 生 實 踐 之 所 在, 而 以 心 齋 為 主 的 泰 州 學 人 的 社 會 改 造 運 動, 無 疑 是 他 效 習 的 最 原 始 動 力 1923 年 梁 漱 溟 尚 執 教 於 北 大 時, 即 赴 山 東 曹 州 中 學 演 講, 提 出 農 村 立 國 ; 1928 年 接 辦 廣 州 第 一 中 學, 籌 設 鄉 治 講 習 所 ;1929 離 粵 北 游 考 察 各 地 農 村 改 進 事 業 自 治 事 業 試 驗 區 ;1930 年 在 河 南 村 治 學 院 任 教 鄉 村 自 治 組 織 等 課 程 ;1931 年 山 東 鄒 平 之 山 東 建 設 研 究 院 正 式 開 辦, 並 以 鄒 平 及 荷 澤 兩 縣 為 實 驗 區, 展 開 實 際 建 設, 另 成 立 鄉 農 學 校, 藉 以 實 施 鄉 村 教 育 推 行 鄉 村 自 衛 組 織 合 作 社 以 發 展 農 村 經 濟 舉 行 朝 會 以 陶 煉 精 神 等, 其 所 建 構 的 農 村 改 造 思 想 體 系, 透 過 中 國 民 族 自 救 運 動 之 最 後 覺 悟 鄉 村 建 設 大 意 鄉 村 建 設 理 論 等 作 品 得 窺 其 梗 概 其 實 鄉 村 建 設 的 提 出, 實 呼 應 著 梁 所 面 對 的 時 代 背 景, 處 身 西 方 文 化 向 東 方 節 節 進 逼 斬 伐 之 際, 中 國 何 去 何 從? 梁 乃 提 出 老 根 上 發 新 芽 的 因 應 策 略, 他 堅 持 挺 護 的 文 化 老 根, 就 無 形 言 即 是 以 真 孔 學 為 核 心 的 中 國 人 講 的 老 道 理 - 亦 即 包 括 以 對 方 為 重 的 倫 理 情 誼 改 過 遷 善 的 人 生 向 上 等 理 性 精 神 ; 就 有 形 而 言 則 即 是 鄉 村, 因 中 國 社 會 即 是 以 鄉 村 為 基 礎, 以 農 業 為 經 濟 主 體, 欲 解 決 中 國 問 題, 須 由 鄉 村 入 手, 藉 由 教 育 以 發 揚 儒 家 理 性 傳 統, 重 建 倫 理 秩 序, 改 善 鄉 村 81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五 章, 頁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頁

21 風 俗, 掌 握 農 業 科 學 技 術, 發 展 農 村 經 濟, 如 此 方 能 真 正 護 住 老 根 發 出 新 芽 抵 禦 外 侵 雖 然 梁 漱 溟 以 創 造 新 文 化 救 活 舊 農 村 為 目 標 的 鄉 村 建 設, 終 因 對 日 抗 戰 科 學 技 術 掌 握 理 論 與 實 施 落 差 鄉 民 配 合 等 諸 多 原 因 而 落 幕, 但 是 他 對 傳 統 教 育 體 制 的 改 造 對 培 育 鄉 村 人 才 的 努 力 對 引 進 西 方 科 學 技 術 的 嘗 試 對 重 建 文 化 的 著 力 等, 均 仍 有 其 一 定 意 義 與 借 鏡 價 值 鄉 村 建 設 運 動 是 梁 漱 溟 企 圖 透 過 實 踐 以 解 決 傳 統 文 化 與 現 代 化 問 題 的 一 次 嘗 試, 雖 然 係 立 基 於 時 代 的 反 動, 且 其 實 施 背 景 方 式 內 容 亦 大 異 於 泰 州 學 派, 然 而 梁 漱 溟 投 身 社 會 改 造 運 動, 泰 州 學 人 赤 手 以 搏 龍 蛇 的 無 畏 精 神, 確 乎 提 供 給 梁 漱 溟 最 大 的 鼓 舞 作 用, 而 泰 州 學 派 的 理 想 亦 成 為 梁 漱 溟 鄉 村 教 育 運 動 的 直 接 契 機 五 結 語 梁 漱 溟 居 身 民 初, 面 對 西 學 大 舉 入 侵 威 勢 橫 掃 中 國 之 際, 知 識 份 子 們 或 趨 新 或 守 舊 或 中 體 西 用, 而 梁 漱 溟 則 標 舉 新 孔 學 的 旗 幟 以 為 因 應, 其 新 孔 學 的 主 要 取 資 則 包 含 佛 教 唯 識 宗 法 國 哲 學 家 柏 格 森 以 及 宋 明 理 學 - 特 別 是 泰 州 學 派 王 心 齋 的 思 想 理 論, 於 現 代 新 儒 家 中 開 啟 援 西 學 入 儒 的 先 河, 而 對 於 儒 家 人 文 精 神 與 倫 理 價 值 的 重 新 論 證 與 掘 發 亦 成 績 斐 然, 再 者 由 於 他 是 通 過 宋 明 儒 學 以 活 釋 孔 學, 亦 因 之 使 隱 晦 偌 久 的 宋 明 學 術 能 重 新 抬 頭, 是 以 牟 宗 三 先 生 言 : 他 獨 能 生 命 化 了 孔 子, 使 吾 人 可 以 與 孔 子 的 真 實 生 命 及 智 慧 相 照 面, 而 孔 子 的 生 命 與 智 慧 亦 重 新 活 轉 而 披 露 于 人 間 同 時, 我 們 也 可 以 說 他 開 啟 了 宋 明 儒 學 復 興 之 門, 使 吾 人 能 接 上 宋 明 儒 者 之 生 命 與 智 慧 吾 人 須 知 宋 明 儒 學 與 明 亡 而 俱 亡, 已 三 百 年 于 茲, 因 梁 先 生 之 生 命 而 重 新 活 動 了 83 在 尋 訪 孔 學 的 桃 花 源 之 際, 梁 漱 溟 以 宋 明 儒 學 為 入 徑, 而 宋 明 諸 儒 中 又 與 心 齋 最 契 影 響 最 深, 本 文 因 乃 由 三 大 面 向 入 探, 藉 觀 其 如 何 出 入 泰 州 學 派 : 其 一, 就 人 生 走 向 的 抉 擇 言, 東 崖 語 錄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一 語 驚 震, 使 其 放 棄 出 家, 轉 歸 儒 學, 而 以 志 孔 子 之 志, 學 孔 子 之 學 的 心 齋 及 心 齋 後 學, 也 成 為 其 回 歸 孔 學 的 思 想 進 路 其 二, 就 思 想 內 涵 的 汲 攝 言 : 首 先 是 心 齋 追 繼 孔 顏 樂 處 的 樂 學 思 想, 尤 其 樂 學 歌 中 的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認 為 真 樂 必 由 良 知 之 學 而 來, 而 學 的 目 的 則 在 求 復 吾 人 的 悅 樂 心 體, 此 種 強 調 人 心 本 自 樂 人 心 本 無 事, 重 在 啟 發 人 心 自 覺 的 精 神, 為 梁 漱 溟 所 深 心 認 可, 本 文 標 題 因 援 之 以 突 顯 心 齋 的 思 想 特 色, 亦 寄 寓 梁 漱 溟 樂 學 於 泰 州 學 派 之 意 其 次 是 心 齋 論 說 天 理 良 知, 強 調 良 知 即 是 天 理, 良 知 不 假 學 慮, 自 自 在 在, 現 現 成 成, 應 隨 順 良 知 本 體 的 自 然 天 則, 此 等 自 然 人 性 的 發 聲, 亦 為 梁 漱 溟 所 接 受, 其 前 期 以 直 覺 說 為 主 的 思 想 內 涵 與 此 多 相 應, 後 期 理 性 說 則 抽 離 直 覺 中 的 本 能, 並 一 改 前 期 直 覺 理 智 之 對 立 而 為 理 性 理 智 之 體 用 並 立 相 互 輔 成, 再 者 前 期 不 假 思 慮 的 自 然 人 性, 後 期 則 更 側 重 道 德 修 持 復 次 是 王 心 齋 淮 南 格 物 論 與 尊 身 安 身 說, 也 提 供 梁 漱 溟 後 期 對 身 心 關 係 的 注 重, 然 而 二 者 均 仍 堅 持 心 對 身 的 主 宰 地 位 其 三, 就 社 83 牟 宗 三 : 現 時 中 國 之 宗 教 趨 勢, 生 命 的 學 問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4 年 7 月 ), 頁

22 會 問 題 的 解 決 言 : 泰 州 學 派 入 世 化 通 俗 化 生 活 化, 有 教 無 類 深 入 民 間 的 講 學 活 動, 成 為 梁 漱 溟 再 創 講 學 之 風 的 效 習 典 範, 而 泰 州 學 派 的 鄉 會 組 織 建 構 運 作 推 動, 亦 是 梁 漱 溟 鄉 村 建 設 教 育 的 活 水 源 頭 由 是 看 來, 泰 州 學 派 在 梁 漱 溟 的 人 生 思 想 與 行 動 上, 都 扮 演 關 鍵 的 引 領 角 色 然 而 當 知 之 者, 梁 的 思 想 源 頭 多 端, 中 西 印 俱 兼, 欲 離 析 或 定 論 梁 的 某 項 思 想 即 歸 源 某 端, 恐 亦 失 之 主 觀, 如 其 言 孔 顏 之 樂 直 覺 理 性 或 鄉 村 建 設 教 育 等, 均 取 益 多 方 再 者 二 者 所 值 逢 的 時 代 背 景 與 思 潮 有 異, 即 縱 相 近 的 概 念 亦 不 免 幾 許 落 差, 難 以 全 然 符 契, 尤 其 二 者 的 思 想 內 涵 係 持 續 發 展 變 化 的 過 程, 而 其 間 的 相 應 關 係 亦 非 一 成 不 變 另 梁 漱 溟 作 品 時 援 引 大 量 心 理 學 生 理 學 社 會 學 文 化 學 材 料, 凡 此 均 造 成 文 獻 對 比 的 困 難 雖 然 二 者 的 接 榫 難 以 完 全 密 合, 但 無 庸 置 疑 的,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堪 稱 多 端, 而 梁 漱 溟 亦 擅 於 靈 活 轉 化, 由 是 形 塑 了 梁 漱 溟 在 民 國 乃 至 在 現 代 新 儒 家 的 鮮 明 地 位 22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0 No. 0 6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6 0087 K09 A 00-0 0-00- 90 89 0-0-8 0JJD77000 < > 99 97 98 00 07 0 90 9 97 9 90 000 998 99 9 96 9 7 9 6 99 99 989 9 9 9 000 60 007 687 0 6 7 8 9 瑏瑠 90 6 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 92 1 冃 3 92 5 30 *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1498-1583),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ekiang, who was very much concerned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4 卷第 6 期 2013 年 12 月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4 No. 6 Dec. 2013 1961 年中央常委农村调查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王摇 涛 ( 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部 北京 100091) [摘摇 要] 摇 三年 大跃进冶 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中农村是重灾区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ISSN 1021-4542

ISSN 1021-4542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7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7,22,77-89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劉見成 1 摘 要 一般以老子為修道思想開宗之祖 道德經 一書自然成為修道之根本 經典 老子 道德經 中的修道思想是以其道論作為基礎 老子之道論可分 為 天道 與 人道 兩部分 天道 所指為 本體義的道 即以道為 天地萬物之本根 道為天地根 為萬物之宗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朱 書 萱 博 士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乾 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八 月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摘 要 明 代 吳 中 書 派 自 祝 允 明 文 徵 明 一 出, 引 領 時 代 潮 流, 將 整 個 吳 中 書 法 藝 術

More information

續論

續論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95 年 3 月 )23~50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2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 黃 雅 歆 摘 要 引 領 康 熙 詩 壇 的 王 士 禎, 匯 聚 有 清 以 來 詩 人 對 詩 歌 創 作 的 主 張, 加 以

More information

P

P 100871 I0-03 A 1671-7511 2011 04-0072 - 11 6 18 1 2 3 4 2010-01 - 04 1 2 3 4 72 1 20 2 1 P309 310 1 2 73 1 3 2 1933 1 2 3 74 13 1976 7 2 1 2 P281 1929 1930 1935 1937 1948 1 2 1933 3 25 11 1998 5 ~ 1999

More information

6 ( ) 2008, ;,,,,,,,,,,,, :,,,,, ( ),,,,,,, ;,,,,,,,, ; ( ),, :,,,,,,,,,,,,,,,,,,,,,,,,,,,,,,,,,, :,,, : 1997 :, : 2006, 132 : 1 ( ), : 1975, 649, 42,

6 ( ) 2008, ;,,,,,,,,,,,, :,,,,, ( ),,,,,,, ;,,,,,,,, ; ( ),, :,,,,,,,,,,,,,,,,,,,,,,,,,,,,,,,,,, :,,, : 1997 :, : 2006, 132 : 1 ( ), : 1975, 649, 42, 45 3 2008 5 (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5, No. 3 May 2008 ( ) :,,, ;,,,,, : ; ; ; : G640 :A :100025919 (2008) 0320005211 :,,,,,,,,,,,,,,,,,,,,,,,,,,,,,,,,,,,,,,

More information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1981 1982,,, : (1980 ),,,,,, (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1981 1982,,, : (1980 ),,,,,, ( 2006 2 No. 2,2006 122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22 (, 100875 ;, 100006) [ ],, [ ] [ ] K092 [ ]A []100225332 (2006) 0220001211, :,,,,,,,,,,,,,,,,,,,,,, [] 2005212220 1924 ;,, ( :,,1924 ),,,,,,,,,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生 死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吳 晟 詩 文 作 品 中 生 命 觀 之 研 究 A Study On Life Viewpoint Of Wu S heng's Poems and Essays 研 究 生 : 施 玉 修 指 導 教 授 : 廖 俊 裕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5 月 14 日 謝 誌 感 謝 我 的 父 母, 賦 予 我 一 個 圓 滿 的 生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杨 振 洪 等 : 试 论 我 国 老 年 教 育 的 社 会 治 理 85 [2013]27 号 文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老 年 教 育 工 作 的 意 见 规 定, 参 加 各 类 老 年 教 育 机 构 学 习 的 老 年 人 要 保 持 在 本 地 区 老 年 人 口 的 10% 以

杨 振 洪 等 : 试 论 我 国 老 年 教 育 的 社 会 治 理 85 [2013]27 号 文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老 年 教 育 工 作 的 意 见 规 定, 参 加 各 类 老 年 教 育 机 构 学 习 的 老 年 人 要 保 持 在 本 地 区 老 年 人 口 的 10% 以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28 卷第 6 期 Vol 28,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5 年 11 月 Nov, 2015 试论我国老年教育的社会治理 杨振洪 杨源哲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 我国老年教育的现状 特点和问题在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办学主体以党委老干部工作部门为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 99 92 *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5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教 科 書 研 究 第 六 卷 第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59-94 民 國 初 年 小 學 國 語 課 本 的 實 用 主 義 傾 向 以 黎 錦 暉 編 寫 版 本 為 主 要 分 析 對 象 郭 澤 寬 1 陳 祥 丹 2 實 用 主 義 曾 在 上 世 紀 初 前 後, 深 刻 影 響 中 國 發 展 自 本 土, 承 續 洋 務 運 動 素 樸 的 致 用 思 維, 與 來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目 次 論 漢 代 的 宴 飲 文 化... 韓 秀 利 1 北 宋 市 肆 飲 食 的 美 感 追 求 以 東 京 夢 華 錄 為 中 心 的 考 察... 劉 香 蘭 19 旅 行 社 資 訊 管 理 系 統 課 程 及 專 業 認 證 推 廣 可 行 性 之 研 究 以 醒 吾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系 為 例... 丁 寧 李 菊 芬 39 我 國 國 內 線 航 空 公 司 競 合 賽

More information

第2期定稿.FIT)

第2期定稿.FIT) 云梦学刊 第 37 卷 第 2 期 Vol.37袁 No.2 Journal of Yunmeng 2016 年 3 月 Mar. 2016 言意之辨 要要 要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韩扬文 渊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袁 云南 昆明 650091冤 摘 要院野言意之辨冶为魏晋玄学崤函之固袁后世讲论此期文学袁多探及该题遥 在野言意之辨冶中袁欧阳建尧张韩主要论及野言冶 与野意冶的关系袁而荀粲尧王弼的界说则包含了对于野言冶野象冶野意冶三者的讨论遥

More information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2007 12 183-210 The Chényù-Dùncuò (Profound and Forceful) Theory in Zhan-Tai Wu s 183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1 1 34 林 逸 論 林 量 錄 歷 錄 數 行 行 行 類 理 林 便 老 林 行 來 論 1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s Sayings by Buddhism in Xi-Yi Lin s Verb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Min-Chie Chiu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噶舉派在台灣的教學內容之研究

噶舉派在台灣的教學內容之研究 噶 舉 派 在 台 灣 的 教 學 內 容 之 研 究 薛 榮 祥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主 要 是 以 1980 年 至 2000 年 期 間, 藏 傳 佛 教 噶 舉 派 在 台 灣 的 教 學 內 容 作 分 析, 並 且 依 照 噶 舉 派 的 四 個 分 支 - 噶 瑪 噶 舉 直 貢 噶 舉 香 巴 噶 舉 以 及 竹 巴 噶 舉 作 分 節 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S DEGREE DISSERTATION 80 后 女 硕 士 生 择 偶 现 状 以 武 汉 市 七 所 高 校 为 例 POST-80S FEMALE POSTGRADUATE MATE SELECTION STATUS STUDY TAKE WUHAN SEVEN UNIVERSITIES

More information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2006 6 211 238 211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belief in Ji-Gong

More information

1邱敏捷-人文.indd

1邱敏捷-人文.indd 39 2 94 1 27 1 1 1893 1964 2 3 NSC93 2411 H 024 003 1 80 2 76 878 3 80 12 21 59 2 4 437 495 5 6 7 343 413 8 4 72 12 3649 5 5568 6 7 147 167 334 416 8 6 91998 2 280 3 9 10 11 1990 1847 2073 2778 4382 9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24.doc 水 陸 畢 陳 晚 明 飲 食 風 尚 初 探 蕭 慧 媛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飲 食 是 人 類 維 持 與 發 展 生 命 的 基 礎 之 一, 飲 食 風 尚 會 隨 著 社 會 地 位 物 質 條 件 以 及 人 為 因 素 轉 移, 不 同 階 層 的 飲 食 方 式, 往 往 標 誌 著 他 們 的 社 會 身 分, 甚 至 反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 1 61 146 167 374 36 14 2 2 1 1 9 1 3 2 3 1 7 1 1 3 1 1 3 28 4 104 35 5 22 3 3 2 1 2 1 11 5 10 2 3 1 1 2 2 1 1 2 1 2 1 1 3 1 3 2 1 3 3 2 1 5 1 600 166 77 50 6 5 8 2 22 5 1 1 2 6 1 3 1 3 5 1 1 3 17 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政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05 年 12 月 59-78 頁 陸 游 評 價 的 系 譜 愛 國 詩 人 與 國 家 主 義 高 津 孝 摘 要 本 文 以 南 宋 詩 人 陸 游 為 檢 點 的 焦 點, 從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陸 游 的 評 價 歷 史, 探 討 文 學 研 究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性 問 題 和 國 家 主 義 問 題 文 學 史 在 取 舍 評

More information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71 384 414 72 476542 1 2 3 1 476 531 1955 803 1988 3 240 476 542 2 5 1 2003 9 4561 2006/04/23 http://www.confucius2000.com/buddhism/index.htm 3 73 384414 4 452536 携 508 55 6 50 470ac 1998 2 106110 1991

More information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教科書研究 第九卷 第一期 2016 年 4 月 37-70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 小學社會科 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周淑卿 1 章五奇 2 1979~1988 年間 板橋教師研習會發展社會科實驗教材 其後成為全國 通行的國立編譯館教科書 這段歷程是臺灣課程史上由 課程編製 轉向 課程發展 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典範轉移中 實驗教材如何轉 型為官方課程 國立編譯館與教師研習會成員如何歷經磋商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陳 榮 輝 台 南 女 子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從 篤 加 村 非 平 埔 族 裔 的 正 名 運 動, 探 討 篤 加 村 民 因 不 認 同 廟 後 區 ( 邱 ) 所 形 成 的 平 埔 族 裔 概 念, 從 地 理 變 遷 村 廟 沿 革 族 譜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民 99,24 期,57 79 57 臺 灣 與 中 國 大 陸 視 障 教 育 師 資 培 育 制 度 之 比 較 以 臺 南 大 學 與 南 京 特 殊 教 育 職 業 技 術 學 院 為 例 莊 素 貞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袁 東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盲 童 學 校 摘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47-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1376-1383 * 1310-1381 1357-1402 2008 11 3 2009 10 21 * 147 14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3 1 1993 164 John Dardess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23-46

23-46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3-46 19 1 90 6 1 2 * 1 121 1982.11 3124-3125 2 1988.3 6 23 24 19 1 3 4 3 1986.12 4 1980.9 505 25 5 6 7 8 5 9 1993.10 425 6 579-580 7 552-554 8 26 19 1 9 10 11 12 Benedetto

More information

253-277

253-277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53-277 21 1 92 6 1085 1055-1101 1 *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 253 254 21 1 1036-1101 2 : 3 1048-1116 1977 280d 10 1974 6b-7a 1991 155 2 11 7b-8b 26 1982 1374 809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More information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73-206 (2005.12) 173 1794-1857 1797-1866 1794-1857 1797-1866 Keywords Documentary Science Guo Han Ma Han Xu Shan Dong Documentary E-mail: ting6153@scu.edu.tw 174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วารสารจ นศ กษา มหาว ทยาล ยเกษตรศาสตร การเล อกสรรของย คสม ยท แตกต างก น โดยว เคราะห 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 บทละครโทรท ศน หร อบทภาพยนต จากผลงานคลาสส 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 สม ยใหม ของจ น The Choice of Times Film Adaptation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01-323 302 2009 2007 2009 2007 Dewey 1960 1970 1964 1967 303 1994 2008 2007 2008 2001 2003 2006 2007 2007 7 2013 2007 2009 2009 2007 2009 2012 Kendall 1990 Jacoby 1996 Sigmon 1996 1 2 3 20062000

More information

311121 xudajun@ 263. net 15ZDB074 14BZW066 Title The Play-text Forms of Early Zaju and Narrative Sanqu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the recitative protagonist is the core of Sanqu

More information

335-365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 Managing Traditional Temples A Case Study of Representative Temples in CHIA-YI 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used the methodology of field study historic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

More information

a Honig 986 Hershatter Walder

a Honig 986 Hershatter Walder 95 * 95 * 50 004 949 67 00. 0 949 00a Honig 986 Hershatter 986 949 Walder 984-48 95 950 99 95 00 995 998 985 999 00 68 95 Shue 980 997 00 00 005 00 949 949 00b 07 004 95 5 99 45-460 950 69 00. 949 7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通 識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五 期 2009 年 06 月 頁 01 ~ 24 開 南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臺 灣 寺 廟 碑 碣 與 村 莊 社 會 (1683-1945) 1 王 志 宇 摘 要 本 文 以 臺 灣 寺 廟 碑 記 為 對 象, 從 寺 廟 碑 碣 的 類 型 及 內 容 進 行 分 析, 以 此 來 觀 察 臺 灣 鄉 村 社 會 的 權 力 運 作 情 況 作

More information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59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 霍 力 岩 ** 李 敏 誼 摘 要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現 代 化 走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其 中 經 歷 了 四 次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83-112

83-112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83-112 19 2 90 12 ** * ** 1997 2000 83 84 19 2 1 2 3 4 1 1985 102 2 1985 168 3 1972 387 4 1984 30-36 85 5 6 505-436 B.C. 7 5 1993 29-39 6 40-54 7 1985 7 86 19 2 1. 8 9 10

More information

I

I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Transfer of Grade 5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I II Abstract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ai Pin Chin as the topic of the essay, it s because: first, as knowing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ai Pin Chin as the topic of the essay, it s because: first, as knowing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 2002 12 211~240 A Research for the theory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of Tai Ping Classic * Yong Shu-Howi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is the main idea in Taoism. Because the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遠 東 通 識 學 報 第 二 卷 第 一 期 2008 年 1 月 頁 73~84 遠 東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陸 游 贈 序 文 析 論 * 莊 桂 英 張 忠 智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分 析 陸 游 贈 序 文 體 之 散 文, 首 先, 說 明 贈 序 之 名 義 與 內 涵, 及 陸 游 贈 序 文 之 寫 作 時 地 其 次, 分 析 陸 游 贈 序 文 中 的

More information

118 華 梵 人 文 學 報 一 前 言 : 從 科 幻 閱 讀 到 科 幻 沉 思 對 從 小 酷 愛 閱 讀 小 說 的 筆 者 來 說, 閱 讀 科 幻 作 品 倒 是 比 較 晚 起 的 經 驗 ( 大 約 從 青 少 年 時 期 開 始 ) 但 與 許 多 台 港 科 幻 人 口 的 '

118 華 梵 人 文 學 報 一 前 言 : 從 科 幻 閱 讀 到 科 幻 沉 思 對 從 小 酷 愛 閱 讀 小 說 的 筆 者 來 說, 閱 讀 科 幻 作 品 倒 是 比 較 晚 起 的 經 驗 ( 大 約 從 青 少 年 時 期 開 始 ) 但 與 許 多 台 港 科 幻 人 口 的 ' 華 梵 人 文 學 報 第 十 一 期 (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一 月 ) 117-158 0 華 梵 大 學 文 學 院 從 戰 爭 遊 戲 死 者 代 言 人 與 明 日 滅 亡 的 生 命 救 贖 及 宗 教 關 懷 論 析 科 幻 小 說 的 深 層 意 義 鄭 主 定 堅 中 華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 freedom1238 @Yahoo.com.tw 摘 要 在 西 方,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465.doc

Microsoft Word - 465.doc 第 13 卷 第 4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3 No4 2007 年 8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ug 2007 幽 人 空 山, 过 雨 采 蘋 唐 代 诗 歌 蘋 意 象 探 微 张 俊 峰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江 苏 南 京,210097) 摘 要 : 蘋 意 象 源 自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中 正 漢 學 研 究 2012 年 第 一 期 ( 總 第 十 九 期 ) 2012 年 6 月 頁 111~134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111 從 哀 傷 到 哀 而 不 傷 : 陳 子 昂 與 張 九 齡 的 感 遇 詩 對 比 研 究 * 丁 涵 摘 要 在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語 境 中, 一 個 主 題 的 奠 立 往 往 需 要 歷 時 彌 久, 而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85-409 1993 Hans Küng Global Ethic Declaration 1997 9 1997 4 Hans Küng 386 2005 Mahmoud Ahmadinejad 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 2005 12 8 1962-1965 1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51 2 3

More information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Love Taiwan through transcending Taiwan Social reform and relief operation by Inagaki Tobe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Abstract Ruled under Japanese c

Love Taiwan through transcending Taiwan Social reform and relief operation by Inagaki Tobe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Abstract Ruled under Japanese c 超 越 臺 灣 而 愛 臺 灣 1 日 治 時 期 稻 垣 藤 兵 衛 的 社 會 改 革 與 救 助 行 動 摘 要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下, 臺 灣 人 民 為 求 生 存 與 平 等 待 遇, 透 過 各 種 方 式 爭 取 權 利, 當 時 主 要 領 導 者 多 為 臺 籍 知 識 分 子 不 過, 日 籍 人 士 稻 垣 藤 兵 衛, 卻 懷 著 跨 越 族 群 藩 籬 的 信 念,

More information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 新 學 報 31 期 pp.37-55 Volume 31, Ming Hsin Journal, October 2005 李 商 隱 審 美 觀 之 形 成 及 其 理 論 初 探 陳 靜 芬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部 摘 要 唐 代 詩 歌 雲 蒸 霞 蔚, 詩 人 各 擅 其 場, 李 商 隱 是 晚 唐 詩 壇 最 後 的 絕 響, 在 深 美 閎 約 的 詩 歌 花

More information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379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歷 來 論 者 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01何寄澎.doc

01何寄澎.doc 1 * ** * ** 2003 11 1-36 Imi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on: Lu Chi s Nigushi Ho Chi-p 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Ming-ch

More information

襍 0-6 - -162-

襍 0-6 - -162- 00 6 章 太 炎 早 年 的 春 秋 左 傳 學 與 清 代 公 羊 學 的 關 係 以 春 秋 左 傳 讀 為 討 論 中 心 一 引 言 (6-6) () (06-0) 000 0-161- 襍 0-6 - -162- 6 6 00-6 - (6-) -0 0-6 - 00-00 - 6- -163- 二 公 羊 學 三 科 九 旨 簡 述 疎 10 11 10 6 b 11 00-164-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35-55

35-55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5-55 18 2 89 12 * 35 36 1 1 24 1980 802-805 37 2 2 128 1959 3223 38 3 4 36 5 6 7 3 5 179 4 14 1805 5 6 258-260 6 127 3215 7 6 255 87 39 8 9 10 11 12 13 14 8 5 1986 642 9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人生年壽不永-論李白詩歌中的人生態度.PDF

人生年壽不永-論李白詩歌中的人生態度.PDF * * 2 The Transient 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Perspectives of Life in Li Po s Poems Mei-hua Chen Lecturer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Yuanpei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 It is well-known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版样板

中文版样板 第 17 卷 第 3 期 衡 水 学 院 学 报 Vol. 17, No. 3 2015 年 6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15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05 董 仲 舒 : 儒 学 发 展 史 上 的 一 座 丰 碑 钱 耕 森 ( 安 徽 大 学 哲 学 系, 安 徽 合 肥 230039)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Traversing Humanity sports arena Persevering-- Aanalyze writer's creation heart history based on Ting-Chiun Wang s Wen-Shiao-Chiang-Hu Abstract Ding-C

Traversing Humanity sports arena Persevering-- Aanalyze writer's creation heart history based on Ting-Chiun Wang s Wen-Shiao-Chiang-Hu Abstract Ding-C 穿 越 人 性 競 技 場 的 堅 守 從 王 鼎 鈞 文 學 江 湖 探 析 作 家 的 創 作 心 史 黃 雅 莉 (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中 文 系, 台 灣 新 竹 ) 1 摘 要 文 學 江 湖 是 王 鼎 鈞 回 憶 錄 的 最 後 一 冊, 在 繼 昨 天 的 雲 怒 目 少 年 關 山 奪 路 前 三 冊 已 寫 盡 了 他 一 生 所 經 歷 的 抗 戰 內 戰 等 苦 難 人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