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新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寫須知



Similar documents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

<4D F736F F 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Microsoft Word - 24.doc

2 48 Y % 3% 6.8% M7 Y-STR ( RegionV 9 bp 9.7% 3 ) (758) ( )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瑏瑡 B ~ 瑏瑡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1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Microsoft Word - [00封面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4D F736F F F696E74202D ABE1A4A420A4A4C2E5BEC7B7A7BDD720C2E5BEC7B7BDAC79BB50B56FAE6920ADD9B0B7AFE82E BACDBAE65BCD2A6A15D>

附件1: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 修.doc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2 决 (1) (2) (3) 408AD-537AD AD-509AD 2.66 ( 1990) 衆 ( ) 6.5 1) 1)

<4D F736F F D20A55BA44AA5D8A6B8AABABDD7A4E52E646F63>

%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Meinong s Paper Umbrella Painting Abstract Meinong paper umbrellas are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t for the Hakka peo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Microsoft Word - 口試本封面.doc

<4D F736F F D20D6D0B9FABBB7BEB3CFD6D7B4D3EBD5FEB2DFC6C0C2DB2E646F63>

國立桃園高中96學年度新生始業輔導新生手冊目錄

II

Microsoft Word - 學刊7-內文88-101_14頁_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 : : : : ISBN / C53:H : 19.50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天津娼业改造问题述论:1949-1957

最新文物管理执法全书(十一).doc

(Microsoft Word - outline for Genesis 18\243\2721\243\25519\243\27238.doc)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XBRL标引规范第2号<半年度报告摘要>

<4D F736F F D20BDD7A16DA5BCA5A1A4D1A16EAABAB871B27ABB50A448B1A12E646F63>

文档 9

专科疾病诊治(二十)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Microsoft Word doc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謹 此 致 謝

continuous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Khotan into Dunhuang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into the other kingdoms along the Silk Road s

2 The Abolishment of Family Clans and Family Names Around the May-4 th Campaign Abstract Hsi-mei Hung * The Chinese society is traditionally based on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Te-yu Shih* Tainan is among the first area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there are a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key word Poetry of Tu Fu historicpoetry of Tang Dynasty Lyric, drama and narrative are the principal part of world s literature. In common sense, the

绿化养殖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4D F736F F D205F 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2005 6, :,,,,,,,, ;,,,, :, ;,,,,,,,,,,,,,,,,,,,, :,3,, 1959,89, 98 :,: 1,1959 2

高中英文科教師甄試心得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WTO

C o n t e n t s Acceptance Allow Love Apologize Archangel Metatron Archangel Michael Ask for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07_Temmy_OK.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摘要】

Microsoft Word - ChineseSATII .doc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2005 3,, :,,,, (),,,,, [],,,,,,,,,,, (),, (,, ),,,,,,,,,,,,,,,,,,,,,,,,,( ),, :,,, :,?,,, :,1999,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中 港 溪 流 域 客 家 族 群 瓹 業 經 濟 摘 要 這 是 三 年 研 究 計 畫 的 第 二 年 (98), 接 續 第 一 年 從 清 末 到 日 治 的 基 本 資 料 調 查, 本 年 度 從 戰 後 到 現 在 的 中 港 溪 流 域 的 發 展 呈 現 客 家 族 群 與 瓹 業

() () 5 ( ) ( ) 166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4. 每 组 学 生 将 写 有 习 语 和 含 义 的 两 组 卡 片 分 别 洗 牌, 将 顺 序 打 乱, 然 后 将 两 组 卡 片 反 面 朝 上 置 于 课 桌 上 5. 学 生 依 次 从 两 组 卡 片 中 各 抽 取 一 张, 展 示 给 小 组 成 员, 并 大 声 朗 读 卡

摘 要 互 联 网 的 勃 兴 为 草 根 阶 层 书 写 自 我 和 他 人 提 供 了 契 机, 通 过 网 络 自 由 开 放 的 平 台, 网 络 红 人 风 靡 于 虚 拟 世 界 近 年 来, 或 无 心 插 柳, 或 有 意 噱 头, 或 自 我 表 达, 或 幕 后 操 纵, 网 络

城市设计 U r b a n D e s i g n 图1 Fig.1 50 东晋都建康城范围推测(朱 ) Supposed Jiankang city, capital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VOL.35 NO.8 AUG 城市规划 CITY PLANN

當 代 史 學 第 8 卷 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 文 博 專 輯 香 港 近 十 年 來 文 博 事 業 的 發 展 周 佳 榮 1997 年 7 月 1 日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成 立 以 來, 本 地 的 文 博 事 業 有 了 很 大 的 進 展, 博 物 館 數 目

(Microsoft Word - \275\327\244\345\276\343\246X_v.2.5.1_)

桃園縣政府公報97年度第19期 桃園縣97年度 原住民聯合豐年節 民俗技藝暨體育競賽活動 桃園縣一年一度的聯合豐年節民俗技藝暨體育競賽活動 9月27日在中壢龍岡大操場冒雨 進行 來自全縣各鄉鎮市的十四族在總頭目高阿信的帶領下 於 我們都是一家人 的歌聲 和雨勢中展開為期兩天的傳統豐年祭及歌舞競技 現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ranscription: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校 內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泉 州 文 化 史 初 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Quan-zhou Cultural History 計 畫 類 別 : 整 合 型 計 畫 個 人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MUST 97 人 藝 05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3 月 01 日 至 97 年 09 月 30 日 計 畫 主 持 人 : 張 立 平 共 同 主 持 人 : 曾 錦 華 計 畫 參 與 人 員 : 略 處 理 方 式 : 公 開 於 校 網 頁 執 行 單 位 : 人 文 社 會 與 科 學 學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中 華 民 國 97 年 09 月 30 日

中 文 摘 要 本 計 畫 係 針 對 古 今 東 南 第 一 形 勝 之 地 的 泉 州 所 進 行 一 系 列 的 文 化 深 度 探 索, 其 著 眼 處 在 從 浩 如 煙 海 的 史 料 分 梳 中, 為 這 個 崛 起 於 唐 代 安 史 亂 後 一 度 融 匯 經 濟 文 教 而 化 身 為 海 濱 鄒 魯 晚 近 卻 因 累 朝 海 禁 鎖 國 而 漸 次 消 沉 的 它 尋 求 文 化 史 上 一 個 允 當 且 清 晰 的 定 位 同 時, 也 冀 望 藉 由 大 量 文 獻 與 現 地 考 察 的 分 析 支 持, 重 構 它 身 處 黃 河 文 明 的 中 原 搖 籃 之 外, 卻 可 以 藉 由 一 條 充 滿 著 風 波 險 阻 的 海 上 絲 路 開 創 出 亙 古 未 有 的 人 文 新 局 而 今, 儘 管 逐 鹿 中 原 的 氣 魄 不 再, 但 八 閩 僑 鄉 的 祖 源 寶 地 多 民 族 輻 湊 而 成 的 世 界 宗 教 博 物 館 乃 至 於 梨 園 戲 木 偶 戲 高 甲 戲 打 城 戲 所 釀 就 的 藝 術 殿 堂, 早 已 讓 它 的 風 華 再 上 層 樓, 無 愧 於 早 為 王 朝 上 都 的 北 京 抑 或 繁 華 似 錦 的 上 海 基 於 此 一 理 念, 本 計 畫 之 具 體 架 構 建 立 在 下 列 四 個 支 柱 上 : 一 建 置 史 的 回 顧 : 透 過 掌 握 時 空 雙 軸, 重 建 昔 日 人 事 物 交 相 掩 映 的 歷 史 輝 煌 ; 二 經 濟 與 文 化 間 的 接 駁 : 它 從 商 賈 的 庸 俗 身 影 裡 洗 盡 鉛 華, 從 絲 竹 的 吟 哦 款 擺 中 再 造 丰 標 ; 三 泉 州 文 化 面 面 觀 : 從 開 元 寺 到 洛 陽 橋 從 惠 安 女 到 陳 三 五 娘 ; 四 文 獻 與 教 學 : 特 針 對 本 校 中 文 領 域 與 分 類 通 識 課 程 提 出 講 授 與 實 證 並 重 的 完 整 教 案 是 故, 本 計 畫 之 著 力 處 固 當 先 就 歷 史 文 獻 逐 項 進 行 分 梳, 以 建 立 知 人 論 世 的 前 置 作 業, 藉 此 廓 清 泉 州 人 文 形 象 的 各 個 環 節 其 次, 再 循 序 漸 進 從 事 上 述 研 究, 以 達 成 本 計 畫 之 初 始 立 意, 期 能 近 與 相 涉 之 中 文 領 域 分 類 通 識 課 程 取 得 轉 相 印 證 的 接 點, 遠 則 為 當 前 處 於 覺 醒 之 初 的 本 土 文 化 意 識 開 啟 另 一 扇 反 思 的 窗 口, 以 收 他 山 攻 錯 之 效 關 鍵 詞 : 泉 州 海 上 絲 路 鄭 和 人 文 形 象 I

英 文 摘 要 This plan department gone on in Quan-zhou of the special position at all times. Let s proceed by deeply discovering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t divide into section many every kind of historical data. Quan-zhou that rises abruptly after Anlushan Rebellio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It also merge economy and culture on one, transfer to seashore ZouLu. Because it the no longer foreign exchanges for many years after Ming Dynasty and downhearted gradually in final. We will seek for a proper and clear localization in culture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hope to suppor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ast history records and analysis of investigating. And construct Quan-zhou in Central Plains cradle of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gain. Beside It is full of more dangerous Maritime Silk Road and create the unprecedented new situation by first Quan-zhou is the hometow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many kinds of nationalities gather to The Museum of World Religions. Even on Liyuan Opera, Puppet show, Gaojia Opera, DaCheng Opera to accomplish the Artistic palace. Have already surpassed Dynasty of Beijing or Flourishing Shanghai. 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 this plan structur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1.Revising back where the city was first build:by taking hold of Time and Space, re-establish the past days of people, matter and objects by its glorious history. 2.The plugging of economy and culture:it washes and tries the lead powder used in cosmetics best from the merchant s vulgar figure, gives a new lease of life to the peak in singing from music. 3.The cultural views in Quan-zhou:It s from the Kai-Yuan of temple to Luoyang Bridge. It s from female of Fujian to Chen-San and Wu-Niang. 4.Records of history and education:mainly aiming to the school s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cy class and giving proof and teaching it as a perfect teaching plan. Because of this, this plan that first establishing the history records and processing it by separating that. By this we can clearly look at culture image of detail in Quan-zhou. Secondly, follow in order and advance step by step and engaged in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again, in order to reach the initial conception. Even for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native country in the beginning when awaken at present, open another window reviewed, in order to accept the result that advice from others may help one to overcome one's short comings. Keywords:Quan-zhou Maritime Silk Road Zheng-He Culture image II

目 錄 第 壹 章 緒 論 01~03 第 一 節 研 究 目 的 01 第 二 節 研 究 方 法 02 第 貳 章 泉 州 建 制 史 蹟 04~17 第 一 節 建 制 沿 革 05 第 二 節 海 上 絲 路 09 第 參 章 泉 州 文 化 采 風 18~28 第 一 節 泉 州 到 台 灣 18 第 二 節 人 文 形 象 20 第 三 節 文 藝 發 展 25 第 肆 章 教 學 成 果 演 示 29~37 第 一 節 中 文 領 域. 補 充 教 材 之 鄉 愁 29 第 二 節 分 類 通 識. 文 化 行 旅 之 泉 州 采 風 34 附 錄 一 泉 州 現 地 考 察 行 程 38 參 考 文 獻 44 成 果 自 評 表 45 III

第 壹 章 緒 論 泉 州, 位 居 閩 東 南, 地 勢 枕 山 面 海, 東 南 隅 的 泉 州 灣 更 隔 台 灣 海 峽 與 我 相 望 全 境 山 川 逶 迤, 西 見 雙 溪, 北 繞 晉 江, 又 有 清 源 山 朋 山 紫 帽 山 與 羅 裳 山 夾 抱, 誠 為 東 南 形 勝 之 地 正 以 如 斯 優 越 的 地 理 形 勢, 故 而 早 在 生 民 之 初, 此 地 便 已 為 有 識 者 相 中 而 成 生 聚 蕃 息 之 寶 地 先 是 禹 貢 納 為 揚 州, 周 時 已 成 七 閩 地, 春 秋 戰 國 時 屬 越 直 至 魏 晉, 中 原 離 亂, 北 地 搢 紳 大 舉 南 遷, 泉 州 因 得 地 利 之 便, 文 化 經 濟 乃 至 於 社 會 均 得 以 大 量 複 製 中 原 文 化, 氣 象 為 之 一 新 唐 睿 宗 景 雲 二 年 (711A.D) 始 定 名 為 泉 州, 代 宗 大 曆 (766~779A.D.) 以 後 文 風 大 盛, 書 院 鱗 比, 又 因 海 路 漸 開, 泉 州 已 逐 步 成 為 南 方 足 與 廣 州 並 駕 齊 驅 的 重 要 國 際 港 埠, 北 宋 時 在 泉 州 設 市 舶 司, 正 是 此 一 思 維 下 的 最 佳 落 實 自 此, 泉 州 不 僅 贏 得 了 海 濱 鄒 魯 的 雅 號, 國 際 化 的 文 化 激 流, 帶 來 了 車 旅 輻 輳 商 賈 雲 集, 也 引 領 著 不 同 民 族 的 語 言 宗 教 乃 至 於 截 然 不 同 的 生 活 方 式, 鑄 就 了 泉 州 世 界 宗 教 博 物 館 的 美 名 今 日 的 泉 州, 不 僅 已 成 為 中 國 國 務 院 首 批 公 布 的 全 國 24 個 歷 史 文 化 名 城 之 一 更 由 於 長 期 人 文 薈 萃, 海 外 交 通 頻 繁, 中 西 文 化 持 續 在 這 裏 融 匯, 造 就 了 燦 若 繁 星 的 文 化 名 人, 留 存 了 以 南 戲 南 音 南 少 林 為 代 表 的 文 化 遺 產 和 大 量 珍 貴 的 中 外 歷 史 文 化 瑰 寶 據 統 計 : 其 屬 國 家 級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12 處, 省 級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37 處, 市 級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更 達 200 處 之 多 受 限 於 學 力 與 時 間, 本 計 畫 僅 能 初 步 就 其 中 犖 犖 大 者 先 行 爬 梳, 如 有 疏 漏, 且 容 後 續 再 作 增 補 一 二 第 一 節 研 究 目 的 本 計 畫 構 思 之 初, 即 由 泉 州 的 建 置 史 出 發, 探 索 其 逐 步 蘊 釀 人 文 形 象 的 過 程 同 時, 漸 次 聚 焦 於 宗 教 博 物 館 與 戲 曲 活 化 石 兩 途, 藉 由 文 獻 與 現 地 考 察 並 進 的 方 式, 採 用 今 昔 對 照 的 手 法, 近 期 能 為 本 校 中 文 領 域 與 分 類 通 識 教 學 提 供 實 證 的 基 礎, 遠 可 憑 他 山 之 石 奠 立 觀 照 台 灣 本 土 文 化 的 明 鑒 是 故, 總 結 本 研 究 之 終 極 目 標 有 四 : 一 建 立 廣 角 鏡 式 的 文 化 觀 察 機 制 1

透 過 文 獻 與 現 地 考 察 等 管 道, 從 歷 史 地 理 文 學 乃 至 政 經 實 況 全 面 勾 勒 出 泉 州 人 文 史 蹟 今 昔 蛻 變 之 梗 概, 從 而 建 立 此 一 文 化 觀 察 機 制 二 觀 照 台 灣 本 土 文 化 定 型 的 得 失 近 年 來 本 土 文 化 的 覺 醒 己 是 大 勢 所 趨, 然 總 不 免 於 閉 門 造 車 故 步 自 封 本 研 究 企 圖 藉 此 建 立 觀 照 自 省 機 制, 希 望 有 助 於 本 土 文 化 的 自 覺 與 定 位 三 教 學 與 研 究 的 相 互 印 證 中 文 領 域 教 學 每 因 時 空 阻 隔 而 予 人 有 隔 靴 搔 癢 之 憾, 關 乎 泉 州 的 文 獻 史 料 規 模 之 大 早 已 汗 牛 充 棟 本 研 究 之 立 意, 實 有 藉 此 為 廓 清 前 述 困 境 盡 棉 薄, 使 教 學 與 之 能 更 形 緊 密 結 合 四 建 立 後 續 同 型 研 究 的 基 礎 模 式 華 夏 文 化 的 元 素 除 以 泉 州 為 重 鎮 的 閩 南 文 化 型 態 外, 黃 土 高 原 型 閩 粵 沿 海 型 鄂 湘 湖 盆 型, 多 至 不 可 勝 數 凡 此 皆 可 以 為 他 山 之 石, 故 日 後 同 型 研 究 之 素 材 固 俯 摭 即 是, 而 整 體 模 式 之 建 立, 自 應 準 此 斟 酌 損 益 第 二 節 研 究 方 法 為 求 還 原 歷 史 的 真 相 貼 近 在 地 發 展 的 近 況, 以 突 破 紙 上 談 兵 之 傳 統 格 局, 本 研 究 將 著 重 文 獻 分 梳 與 現 地 考 察 雙 管 齊 下, 各 項 資 料 的 蒐 羅 也 力 求 多 樣 化, 就 形 式 言 文 字 圖 表 影 像 等 ; 就 範 疇 言 海 峽 兩 岸 均 應 著 眼 其 要 點 如 下 : 一 文 獻 考 察 : 除 充 分 運 用 個 人 本 校 的 既 有 資 源 外, 仍 需 另 闢 管 道 : ( 一 ) 赴 國 家 圖 書 館 中 研 院 政 大 國 關 中 心 等 國 內 研 究 重 鎮 ; ( 二 ) 網 際 網 路 資 源 ; ( 三 ) 利 用 現 地 考 察 期 間, 廣 為 蒐 羅 ; 困 境 : 卷 帙 浩 繁, 需 時 孔 急 因 應 : 參 與 人 員 協 力 分 工, 全 力 突 破 二 現 地 考 察 : 利 用 學 年 暑 假 自 費 進 行 除 竭 力 蒐 羅 現 地 各 種 圖 文 影 像 資 料 外, 並 訪 問 當 地 耆 老, 以 充 分 掌 握 並 落 實 計 劃 之 各 項 細 節 困 境 : 行 程 緊 湊, 難 免 掛 一 漏 萬 之 憾 因 應 : 行 前 計 畫 力 求 確 實, 執 行 期 間 再 求 落 實 ; 必 要 時, 可 將 參 訪 時 程 再 予 以 延 長 儀 器 運 用 : 各 項 攝 影 器 材 自 屬 不 可 或 缺 之 配 備 2

三 彙 整 研 究 : 經 彙 集 前 述 各 項 工 作 成 果 後, 復 旁 徵 博 引 以 副 本 計 畫 所 求 同 時, 並 將 之 轉 製 為 課 堂 教 材, 以 落 計 畫 效 益 於 此, 特 就 本 研 究 整 體 流 程 規 畫 之 各 項 步 驟, 羅 列 如 下 : ( 一 ) 計 劃 架 構 試 擬 ( 二 ) 文 獻 蒐 羅 ( 三 ) 資 料 分 析 ( 四 ) 計 劃 架 構 修 訂 ( 五 ) 現 地 考 察 行 程 試 擬 ( 六 ) 現 地 考 察 ( 七 ) 資 料 匯 整 ( 八 ) 成 果 報 告 撰 寫 ( 九 ) 成 果 報 告 修 訂 ( 十 ) 成 果 報 告 完 稿 3

第 貳 章 泉 州 建 制 史 蹟 作 為 一 個 已 是 福 建 省 三 大 中 心 城 市 之 一, 經 濟 發 展 迅 速 市 況 極 具 活 力 的 泉 州 而 言, 它 的 古 " 味 兒 竟 還 能 如 是 鮮 活, 這 毋 寧 說 是 一 項 奇 蹟 從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的 手 中, 它 不 僅 以 南 音 拿 下 了 人 類 文 化 遺 產 的 榮 銜, 緊 接 著 它 又 鍥 而 不 捨 地 打 算 將 光 明 之 城 20 世 紀 90 年 代, 一 位 猶 太 商 人 記 述 其 1271 年 前 後 在 刺 桐 城 的 經 歷 再 一 次 錦 上 添 花, 為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在 中 國 尋 著 一 個 端 點 事 實 上, 泉 州 的 面 目 不 僅 於 此, 此 地 初 步 匯 整 了 一 張 表 單, 其 羅 列 出 的 成 績 即 足 以 令 人 咋 舌 名 稱 年 代 地 址 簡 介 伊 斯 蘭 教 聖 墓 唐 豐 澤 區 靈 山 中 國 現 存 最 古 老 最 完 好 的 伊 斯 蘭 聖 跡 千 年 古 桑 唐 鯉 城 區 開 元 寺 內 中 國 現 存 最 古 老 的 桑 樹, 樹 齡 1300 多 年 老 君 造 像 宋 清 源 山 老 君 岩 中 國 現 存 最 大 的 道 教 石 雕 清 淨 寺 宋 鯉 城 區 塗 門 街 中 國 現 存 最 早 最 古 老 的 伊 斯 蘭 教 寺 祈 風 石 刻 群 宋 南 安 豐 州 九 日 山 中 國 現 存 最 多 的 祈 風 石 刻 洛 陽 橋 宋 惠 安 洛 陽 中 國 現 存 最 早 的 海 港 大 石 橋 天 后 宮 宋 鯉 城 區 天 后 路 中 國 現 存 建 築 規 格 最 高 規 模 最 大 年 代 最 早 的 媽 祖 安 平 橋 宋 晉 江 安 海 和 南 安 水 頭 交 界 處 中 國 現 存 最 長 的 古 石 橋 東 西 塔 宋 鯉 城 區 開 元 寺 中 國 現 存 最 高 石 塔, 高 48.24 米 草 庵 摩 尼 教 寺 元 晉 江 羅 山 華 表 山 中 國 僅 存 的 摩 尼 教 寺 廟 喇 嘛 教 三 世 佛 造 像 元 清 源 山 碧 霄 岩 中 國 現 存 最 早 保 護 最 好 的 三 世 佛 " 石 雕 造 像 崇 武 古 城 明 惠 安 崇 武 中 國 現 存 最 完 整 的 花 崗 岩 濱 海 石 城 4

泉 州 海 外 交 通 史 博 物 館 今 豐 澤 區 東 湖 街 中 國 現 有 唯 一 反 映 古 代 中 外 海 上 交 通 史 的 專 門 性 博 物 館 這 是 一 條 漫 長 的 文 化 遞 嬗 之 路, 但 泉 州 一 路 行 來 卻 留 下 如 許 傲 視 群 倫 的 足 跡 本 章 即 將 從 這 些 足 跡 裡 去 尋 找 這 個 屬 於 原 鄉 的 文 化 價 值, 以 及 在 海 外 交 通 史 上 屬 於 它 的 輝 光 第 一 節 建 制 沿 革 本 計 畫 構 思 之 初, 即 由 泉 州 的 建 置 史 出 發, 因 而 探 索 其 逐 步 蘊 釀 人 文 形 象 的 過 程 但 由 於 時 隔 千 年, 史 料 不 免 多 所 湮 沒, 其 中 僅 能 稍 舉 其 犖 犖 大 者 如 下 : 一 設 郡 立 治 前 史 前 文 明 : 在 今 晉 江 流 域 各 縣 已 發 掘 多 處 舊 新 石 器 遺 址 如 深 滬 灣 音 樓 山 等, 均 顯 示 早 在 自 距 今 八 十 萬 至 三 四 千 年 前, 泉 州 一 地 已 有 晉 江 古 人 等 先 民 在 此 蕃 息 夏 商 兩 代 : 依 禹 貢 所 劃, 歸 屬 揚 州 西 周 時 期 : 為 七 閩 地 春 秋 戰 國 : 屬 越 地, 有 閩 越 人 居 之, 擅 舟 楫 之 利 秦 : 始 皇 26 年 (221B.C.), 立 閩 中 郡, 泉 地 歸 之, 為 閩 越 族 酋 長 無 諸 所 領 漢 : 閩 越 族 酋 長 助 漢 滅 秦 有 功, 封 閩 越 王, 後 因 故 又 有 越 繇 王 東 越 王 東 成 侯 之 變 至 昭 帝 始 元 二 年 (85B.C.), 乃 劃 歸 會 稽 二 魏 晉 南 北 朝 吳 景 帝 永 安 三 年 (260A.D.) 置 建 安 郡 東 安 縣, 治 所 在 今 南 安 市, 為 泉 州 設 縣 置 治 之 始 晉 武 帝 太 康 三 年 (282A.D.) 析 建 安 郡 置 晉 安 郡, 改 東 安 縣 為 晉 安 縣, 屬 晉 安 郡 晉 懷 帝 永 嘉 五 年 (311A.D.) 五 胡 亂 華, 中 原 士 族 南 渡 入 閩, 多 有 沿 古 南 安 江 聚 居 者, 後 改 南 安 江 為 晉 江 梁 武 帝 天 監 年 間 (502~519A.D.) 析 晉 安 郡 置 南 安 郡, 今 泉 州 地 屬 南 安 郡 晉 安 縣 5

陳 廢 帝 光 大 二 年 (568A.D.) 于 晉 安 郡 置 豐 州 ( 治 所 在 今 福 州 市 區 ), 南 安 郡 屬 之 三 隋 唐 五 代 隋 文 帝 開 皇 九 年 (589A.D.) 改 豐 州 為 泉 州 ( 治 所 在 今 福 州 ), 此 為 始 見 唐 高 祖 武 德 年 間 (618~626A.D.) 回 教 聖 者 穆 罕 默 德 門 徒 三 賢 少 謁 儲 四 賢 我 高 士 來 泉 州 傳 教, 後 卒 葬 泉 州 東 郊 靈 山, 俗 稱 聖 墓 唐 中 宗 嗣 聖 元 年 (684A.D.) 析 泉 州 之 南 安 莆 田 龍 溪 置 武 榮 州, 州 治 在 今 南 安 豐 州 鎮 唐 睿 宗 景 雲 二 年 (711A.D.) 武 榮 州 改 稱 泉 州, 隸 屬 閩 州 都 督 府 自 此 凡 稱 泉 州 者, 即 指 今 之 泉 州 無 疑 唐 代 宗 大 歷 年 間 (766~779A.D.) 泉 州 商 貿 繁 榮, 外 商 雲 集, 州 城 呈 現 市 井 十 洲 人 之 盛 況 唐 武 宗 會 昌 四 年 (844A.D.) 阿 拉 伯 人 伊 本 考 爾 大 貝 道 程 及 郡 國 志 中 記 是 時 四 大 海 港 交 州 廣 州 泉 州 揚 州 後 晉 出 帝 開 運 二 年 (946A.D.) 留 從 效 於 泉 州 子 城 內 築 衙 城, 又 對 泉 州 唐 城 重 加 版 築, 闢 七 城 門, 城 高 1 丈 8 尺, 周 長 20 里, 稱 為 羅 城 環 城 遍 植 刺 桐, 嗣 後 泉 州 港 亦 稱 刺 桐 港, 名 聞 遐 邇 四 宋 元 明 清 宋 太 宗 雍 熙 二 年 (985A.D.) 設 福 建 路, 為 福 建 建 置 之 始, 泉 州 屬 福 建 路 宋 真 宗 大 中 祥 符 二 年 (1009A.D.) 阿 拉 伯 人 於 泉 州 城 南 建 聖 友 寺 ( 艾 蘇 哈 蔔 寺 ), 即 今 塗 門 街 清 淨 寺, 為 中 國 現 存 最 早 的 伊 斯 蘭 教 寺 之 一 宋 仁 宗 慶 曆 五 年 (1045A.D.) 四 月, 萬 安 橋 ( 洛 陽 橋 ) 動 工 興 建, 至 嘉 祐 四 年 (1059A.D.) 十 二 月 竣 工, 歷 時 六 年 八 個 月, 首 創 筏 型 基 礎 等 造 橋 技 術 橋 長 360 餘 丈, 寬 1.5 丈 落 成 之 時, 蔡 襄 親 撰 萬 安 渡 石 橋 記, 刻 石 立 碑 宋 神 宗 元 豐 八 年 (1085A.D.) 十 月, 泉 州 始 設 福 建 提 舉 市 舶 司, 泉 州 自 此 成 為 法 定 港 埠 宋 高 宗 建 炎 元 年 (1127A.D.) 七 月, 福 建 ( 泉 州 ) 提 舉 市 舶 司 併 歸 轉 運 使 次 年 五 月, 復 置 三 年 十 二 月, 南 外 宗 正 司 亦 由 鎮 江 遷 置 泉 州 紹 興 二 年 (1132 年 A.D) 福 建 提 舉 茶 鹽 官 兼 領 福 建 市 舶 司 十 月, 移 司 泉 州 6

宋 高 宗 紹 興 六 年 (1136A.D.) 晉 江 縣 安 海 華 僑 黃 護 與 僧 祖 派 捐 資 建 安 平 石 橋 ( 俗 稱 五 里 橋 ) 惜 橋 未 成, 兩 人 已 先 後 故 去 紹 興 廿 一 年, 知 州 趙 令 衿 主 持 續 建, 次 年 竣 工 橋 長 2,255 公 尺, 是 全 國 最 長 的 梁 式 石 橋 宋 高 宗 紹 興 卅 二 年 (1162A.D.) 泉 廣 兩 市 舶 司 的 稅 收 達 200 萬 緡, 約 為 當 時 朝 廷 年 度 財 政 總 收 入 的 二 十 分 之 一, 其 中 泉 州 部 分 已 增 至 百 萬 緡 宋 孝 宗 乾 道 七 年 (1171A.D.) 知 州 汪 大 猷 在 澎 湖 建 造 房 屋 200 間, 派 水 軍 長 期 駐 守, 並 編 管 臺 灣 戶 籍 宋 寧 宗 慶 元 年 間 (1195~1200A.D.) 泉 州 民 間 戲 劇 與 南 音 相 結 合, 逐 步 孕 育 出 以 後 者 為 唱 腔 ( 俗 稱 泉 腔 或 下 南 腔 ) 的 梨 園 戲 元 世 祖 至 元 十 四 年 (1277A.D.) 元 廷 在 泉 州 設 立 行 宣 慰 司, 兼 領 行 征 南 元 帥 府 事, 並 置 市 舶 提 舉 司 次 年, 改 泉 州 行 宣 慰 司 為 行 中 書 省, 升 泉 州 為 泉 州 路 總 管 府 廿 一 年, 又 併 入 江 淮 行 省 元 成 宗 大 德 元 年 (1297A.D.) 二 月, 為 圖 流 求 ( 今 臺 灣 ) 改 福 建 行 省 為 福 建 平 海 等 處 行 中 書 省, 徒 治 泉 州, 大 德 三 年 罷 元 惠 宗 至 元 五 年 (1339A.D.) 晉 江 人 陳 真 澤 捐 資 在 華 表 山 修 建 草 庵, 雕 刻 摩 尼 光 佛 石 像, 是 中 國 目 前 僅 存 的 摩 尼 光 佛 石 刻 元 武 宗 至 正 十 六 年 (1356A.D.) 復 立 福 建 行 中 書 省, 泉 州 路 隸 之 十 八 年, 再 立 泉 州 分 省 明 太 祖 洪 武 元 年 (1368A.D.) 泉 州 置 卫 指 挥 使 司, 领 左 右 中 前 后 五 千 户 所, 隸 福 建 都 指 挥 使 司 次 年, 改 泉 州 為 泉 州 府, 隸 福 建 行 中 書 省 三 年, 設 福 建 市 舶 司 七 年, 又 罷 去, 以 嚴 海 禁 防 倭 寇 故 明 成 祖 永 樂 元 年 (1403A.D.) 復 設 福 建 ( 泉 州 ) 市 舶 司 明 成 祖 永 樂 三 年 (1405A.D.) 十 一 月, 鄭 和 第 一 次 下 西 洋, 大 批 船 舶 在 長 樂 泉 州 等 地 建 造, 水 手 亦 大 量 招 自 福 建 沿 海 明 憲 宗 成 化 八 年 (1472A.D.) 福 建 市 舶 司 由 泉 州 遷 置 福 州, 四 百 年 的 泉 州 市 舶 史 到 此 結 束 明 世 宗 嘉 靖 八 年 (1529 年 ) 倭 患 不 斷, 明 廷 再 三 申 明 海 禁 明 世 宗 嘉 靖 年 間 (1522~1566A.D.) 晉 江 落 第 秀 才 梁 炳 鹿 由 街 頭 說 書 啟 發 而 變 作 隔 簾 表 古, 以 手 掌 操 作 偶 人 表 演 的 布 袋 戲 開 始 流 行 於 泉 州 城 鄉 7

清 世 祖 順 治 十 二 年 ( 南 明 永 曆 九 年 1655A.D.) 清 廷 以 禦 鄭 成 軍 故, 厲 行 海 禁, 不 許 沿 海 片 帆 下 海 十 八 年 八 月, 再 度 頒 布 遷 界 令, 強 迫 閩 浙 粵 等 沿 海 居 民 內 遷 30~50 里, 違 者 處 死, 泉 州 府 沿 海 一 帶 竟 夷 為 廢 墟 清 聖 祖 康 熙 廿 三 年 (1684A.D.) 清 廷 下 旨 解 除 海 禁, 允 許 百 姓 製 造 半 截 五 百 擔 以 下 船 隻, 出 海 貿 易 捕 魚 自 順 治 十 二 年 開 始 的 海 禁 至 此 結 束 同 年, 更 設 閩 海 關 ( 福 建 海 關 ), 管 理 對 外 貿 易 和 徵 收 稅 等 事 務, 僅 泉 州 府 屬 設 立 海 關 口 館 即 近 10 所 : 南 門 外 口 館 法 石 口 館 安 海 口 館 東 石 口 館 馬 頭 山 口 館 廈 門 口 館 廈 門 港 口 館 劉 五 店 口 館 鼓 浪 嶼 口 館 排 樓 門 口 館 隸 屬 閩 海 關 管 轄 清 聖 祖 康 熙 四 十 七 年 (1708A.D.) 泉 州 人 陳 賴 章 入 台 貿 易, 約 人 開 墾 大 佳 臘 ( 臺 北 盆 地 ) 之 野, 為 開 闢 臺 北 之 始 次 年, 晉 江 人 施 世 榜, 招 集 失 業 農 民 墾 殖 彰 化 東 螺 平 原, 建 東 螺 堡, 築 八 堡 圳 水 利 工 程 五 十 一 年, 清 廷 又 諭 令 宣 佈 嚴 拿 偷 渡 臺 灣 之 人 五 十 六 年, 再 禁 與 南 洋 貿 易, 泉 州 海 商 受 到 嚴 重 打 擊 清 高 宗 乾 隆 元 年 (1736A.D.) 清 廷 復 禁 沿 海 居 民 私 渡 臺 灣 五 年, 再 嚴 禁 移 居 臺 灣 的 大 陸 居 民 攜 眷 入 台 十 一 年, 始 稍 弛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十 年 (1755A.D.) 清 廷 下 令 關 閉 寧 波 泉 州 松 江 等 通 商 口 岸, 規 定 夷 船 只 許 在 廣 東 收 泊 貿 易 清 高 宗 乾 隆 卅 四 年 (1769A.D.) 十 月, 清 廷 再 次 嚴 禁 福 建 廣 東 居 民 赴 台 自 康 熙 五 十 一 年 至 此, 清 廷 幾 禁 幾 弛, 但 已 無 法 阻 擋 大 陸 移 民 臺 灣 的 浪 潮 五 民 國 之 後 民 國 元 年 (1912 年 ) 北 京 國 民 政 府 取 消 各 府 州 廳, 實 行 省 道 縣 三 級 地 方 建 制 原 泉 州 府 所 轄 各 縣 隸 屬 南 路 道 ( 址 設 廈 門, 民 國 三 年 改 稱 廈 門 道 ) 民 國 十 六 年 (1927 年 ), 廢 道, 設 行 政 督 察 專 員 公 署, 泉 州 劃 為 第 四 行 政 督 察 專 員 公 署, 轄 晉 江 南 安 安 溪 永 春 莆 田 仙 游 惠 安 金 門 ( 待 統 一 ) 八 縣 1949 年 9 月, 中 共 設 福 建 省 第 五 行 政 督 察 區, 轄 晉 江 惠 安 同 安 安 溪 永 春 莆 田 仙 游 金 門, 政 區 依 舊 同 年 12 月, 德 化 縣 歸 之 1950 年 3 月 改 稱 福 建 省 泉 州 行 政 督 察 專 員 公 署 1985 年 5 月, 原 泉 州 市 升 為 地 級 市, 實 行 市 轄 縣 體 制, 轄 鯉 城 區 惠 安 晉 江 南 安 安 溪 永 春 德 化 及 金 門 縣 目 前 的 泉 州 市, 計 轄 有 : 鯉 城 區 豐 澤 區 洛 江 區 泉 港 區 等 五 區 ; 石 獅 市 晉 江 市 南 安 市 等 三 市 ; 惠 安 安 溪 永 春 德 化 金 門 等 五 縣 和 清 蒙 一 個 管 委 會 8

第 二 節 海 上 絲 路 由 前 節 所 見, 在 此 漫 漫 的 歷 史 長 河 中, 無 論 設 郡 置 州 抑 或 分 縣 理 治, 經 濟 始 終 是 其 崛 起 不 可 忽 視 的 關 鍵 無 論 魏 晉 五 代 乃 至 明 末 清 初, 中 原 的 離 亂 迫 使 無 數 衣 冠 世 閥 湧 向 南 方, 泉 州 恃 其 得 天 獨 厚 的 地 利 之 便, 由 唐 昭 宗 天 祐 間 的 天 下 四 大 港 之 一 至 北 宋 專 設 市 舶 司, 元 時 已 躍 居 全 國 第 一 大 港, 據 稱 足 與 埃 及 的 亞 歷 山 大 港 並 稱 為 世 界 最 大 的 貿 易 港, 同 時 和 世 界 上 100 多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有 貿 易 往 來, 成 為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的 東 方 起 點 一 六 朝 之 前 舟 楫 發 達 秦 漢 以 前, 閩 越 族 就 以 舟 楫 發 達 聞 名 漢 書 嚴 助 傳 曰 : ( 閩 ) 越 方 外 之 地, 斷 髮 文 身 之 民 也, 以 處 溪 穀 之 間, 篁 竹 之 中, 習 于 水 鬥, 便 於 用 舟 太 平 寰 宇 記 泉 州 風 俗 載 : 泉 郎, 即 此 州 之 夷 戶, 亦 日 遊 艇 子 散 居 山 海, 至 今 種 類 尚 繁, 其 居 止 常 在 船 上, 兼 結 廬 海 畔, 隨 時 隨 徙, 船 式 頭 尾 尖 高, 當 中 平 闊, 衝 破 逆 浪, 都 無 畏 懼, 名 曰 了 烏 船 海 外 交 通 六 朝 時, 印 度 高 僧 拘 那 羅 陀 應 梁 武 帝 之 請, 從 扶 南 泛 海 出 發 來 中 國, 曾 兩 次 來 到 泉 州 ( 晉 安 郡 屬 地 梁 安 郡 ), 在 豐 州 九 日 山 下 延 福 寺 掛 錫 和 翻 經, 這 是 泉 州 海 外 交 通 見 諸 文 獻 的 最 早 記 載 二 隋 唐 五 代 隋 大 業 年 間 (605 618 年 ), 隋 煬 帝 遣 使 開 發 夷 州, 曾 泊 舟 于 石 井 港 區 域 經 濟 中 心 入 唐 以 後, 泉 州 港 逐 漸 興 起 由 於 陸 路 運 輸 環 境 的 惡 化, 因 此, 越 來 越 多 地 中 外 商 人 利 用 海 上 交 通 進 行 貿 易 唐 代 後 期, 泉 州 的 區 域 行 政 建 制 逐 步 蛻 變 為 一 種 朝 廷 財 政 收 入 所 依 靠 的 高 稅 區, 地 方 政 府 鼓 勵 相 對 自 由 化 的 經 濟 活 動, 進 一 步 導 致 附 近 州 縣 人 口 向 泉 州 聚 遷 在 與 商 貿 互 動 中, 泉 州 逐 步 獲 得 了 區 域 經 濟 中 心 地 位 市 井 十 洲 人 唐 武 德 年 間 (618 一 626 年 ), 泉 州 已 成 為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的 起 點, 海 路 所 通 國 家 和 地 區, 東 北 至 高 麗 日 本, 南 達 南 海 諸 國, 西 抵 印 度 半 島 大 歷 年 間 (766~779 年 ), 泉 州 商 貿 繁 榮, 外 商 聚 集 中 唐 詩 人 包 何 送 泉 州 李 使 君 之 任 詩 云 : 雲 山 百 越 路, 市 井 十 洲 人 唐 王 朝 還 設 泉 州 參 軍 事 四 人, 專 門 管 理 海 外 往 來 的 使 節 和 商 人 9

唐 宣 宗 大 中 年 間 (847 860 年 ), 當 時 泉 州 與 中 國 南 北 大 港 和 臺 灣 之 間, 已 有 相 對 固 定 的 航 線 阿 拉 伯 地 理 學 家 伊 本 考 爾 大 貝 的 道 程 及 郡 國 志 中, 即 記 載 著 唐 帝 國 境 內 交 州 廣 州 泉 州 揚 州 四 大 港 之 間 的 詳 細 航 程 新 唐 書 地 理 志 也 記 載 泉 州 至 琉 球 的 高 華 嶼 和 黿 鱉 嶼 間 的 航 程 而 唐 代 作 為 泉 州 港 附 屬 港 口 的 海 灣 就 有 十 個 之 多 : 肖 家 港 王 家 港 柯 家 港 李 家 港 中 舍 港 東 石 澳 後 湖 窟 桂 林 港 安 海 港 溪 邊 港 梯 航 遠 至 五 代 中 開 始, 王 審 知 家 族 採 取 保 境 安 民 獎 勵 外 貿 的 政 策, 積 極 招 徠 海 上 蠻 夷 商 賈 泉 州 地 方 的 主 宰 者 即 憑 藉 晚 唐 以 降 通 商 海 外 的 傳 統, 積 極 開 拓 海 上 貿 易 事 業 王 延 彬 留 從 效 等 人 為 保 障 泉 州 的 對 外 貿 易, 繼 承 王 氏 策 略, 設 立 主 管 保 護 航 線 安 全 的 海 路 都 指 揮 使 和 主 管 市 舶 貿 易 的 榷 利 院, 鼓 勵 公 平 買 賣, 拓 展 商 業 活 動 刺 桐 港 由 此 獲 得 了 梯 航 遠 至, 足 見 丹 誠 的 美 譽 三 南 北 宋 時 期 海 外 貿 易 納 入 管 理 北 宋 海 外 貿 易 自 宋 太 祖 開 寶 四 年 (971 年 ) 二 月 滅 南 漢 後, 才 有 了 南 方 海 港 ; 六 月, 設 置 了 第 一 個 海 外 貿 易 的 一 級 管 理 機 構 廣 州 市 舶 司 太 宗 太 平 興 國 三 年 (978 年 ), 漳 州 泉 州 納 土, 吳 越 歸 地 後, 宋 於 杭 州 設 兩 浙 市 舶 司 淳 化 三 年 (992 年 ), 移 杭 州 市 舶 司 於 明 州 ( 今 寧 波 ) 定 海 縣 ( 今 鎮 海 ); 真 宗 咸 平 二 年 (999 年 ) 九 月, 又 令 杭 州 明 州 各 置 市 舶 司, 聽 蕃 從 便 宋 會 要 輯 稿 職 官 44 之 1 載 : 太 平 興 國 (976 984 年 ) 初, 詔 諸 蕃 國 香 藥 寶 貨 至 廣 州 交 趾 泉 州 兩 浙, 非 出 於 官 庫 者, 不 得 私 相 市 易 泉 州 的 海 外 貿 易 以 被 納 入 官 方 管 理 的 軌 道, 也 可 見 運 載 外 國 貨 物 的 船 舶 至 泉 州 者 已 不 在 少 數 往 來 朝 鮮 日 本 南 亞 地 區 北 宋 中, 泉 州 已 是 一 個 海 商 輻 輳 雜 貨 山 積 的 大 港 口 海 商 往 北, 已 達 日 本 朝 鮮, 到 北 宋 後 期, 先 後 滯 留 高 麗 甚 多 泉 州 商 舶 前 往 南 海 諸 國 亦 不 乏 記 載, 北 宋 時 期 古 印 尼 的 闍 婆 三 佛 齊 新 拖 蘇 吉 丹 巴 林 馮 藍 無 裡 ( 蘭 裡 ) 等 國 家 和 地 區 與 泉 州 也 有 貿 易 往 來 據 宋 會 要 記 載, 此 時, 海 外 貨 物 輸 入 泉 州 的 有 十 多 種 絲 綢 陶 瓷 和 銅 鐵 是 刺 桐 港 外 銷 商 品 的 大 宗 此 時, 泉 州 海 外 貿 易 物 貨 之 浩 繁 頻 率 之 高, 已 迫 近 廣 州 泉 州 市 舶 司 之 設 進 入 北 宋 後, 泉 州 的 海 外 貿 易 迅 速 得 到 發 展, 但 泉 州 的 出 口 仍 受 制 於 廣 州 市 舶 司 10

廣 州 為 歷 來 交 通 海 外 的 門 戶, 市 舶 的 設 置 自 唐 就 有, 故 宋 初 僅 是 沿 襲 唐 而 已 明 州 為 通 高 麗 日 本 的 門 戶, 且 距 京 城 較 廣 州 近 得 多, 置 司 亦 有 必 要 泉 州 港 日 趨 繁 榮, 地 位 亦 日 益 重 要, 使 得 宋 朝 統 治 者 不 能 不 正 視 設 置 市 舶 司 這 一 現 實 宋 會 要 輯 稿 職 官 44 之 8 載 : 哲 宗 元 祐 二 年 十 月 六 日, 詔 泉 州 增 置 市 舶 市 舶 司 的 主 要 任 務 是 關 稅 的 執 行 和 監 督, 以 及 對 蕃 國 船 隻 和 本 國 商 船 的 出 入 港 貨 物 人 員 等, 進 行 監 督 和 審 批 從 北 宋 元 祐 二 年 始 設 於 泉 州 開 始, 歷 經 北 宋 南 宋 元 至 明 成 化 十 年 (1474 年 ) 遷 往 福 州 止, 史 籍 所 載 的 泉 州 市 舶 司 福 建 市 舶 司 均 在 泉 州, 負 責 福 建 海 外 貿 易 的 管 理 泉 州 市 舶 司 設 置 的 第 二 年, 即 元 祐 三 年 (1088 年 ), 宋 廷 又 在 密 州 板 橋 鎮 ( 今 山 東 膠 縣 境 ) 增 置 新 的 市 舶 司, 並 改 市 舶 司 或 市 舶 務 十 一 處 除 了 廣 杭 明 泉 膠 西 五 處 外, 尚 有 溫 州 澉 浦 秀 州 的 華 亭 青 龍 鎮 上 海 江 陰 等 但 從 規 模 來 看, 沒 有 超 過 廣 州 泉 州 和 明 州 的 蕃 客 永 居 海 上 絲 路 的 興 起 是 蕃 客 來 華 並 僑 居 泉 州 的 經 濟 原 因, 季 風 的 南 來 北 往 則 是 形 成 泉 州 外 國 僑 民 社 會 的 自 然 原 因 東 南 亞 南 亞 西 亞 的 蕃 商 一 般 在 春 夏 之 交 起 南 風 時 北 上 來 華, 到 秋 冬 之 際 方 能 乘 北 風 南 下 歸 國 麻 六 甲 以 南 以 西 的 地 區 ( 如 南 亞 西 亞 ) 因 路 程 遙 遠 而 趕 不 上 風 信, 還 得 等 來 年 季 風 再 起 才 能 歸 國 如 因 商 務 通 婚 傳 教 或 其 他 原 因 不 能 歸 或 不 願 歸 者, 就 成 了 永 居 蕃 客 由 於 長 居 蕃 客 在 語 言 文 化 及 宗 教 信 仰 上 與 漢 人 不 同, 因 此, 這 些 蕃 客 就 在 僑 居 地 發 展 自 己 的 宗 教 文 化 在 蕃 人 巷 內 外, 蕃 建 的 伊 斯 蘭 教 婆 羅 門 教 摩 尼 教 基 督 教 佛 教 等 廟 宇 林 立, 蕃 商 享 有 充 分 的 宗 教 信 仰 自 由 蕃 商 病 歿, 可 以 其 本 國 習 尚 舉 行 葬 禮, 建 築 墳 墓 隨 著 死 者 人 數 眾 多, 在 泉 州 便 形 成 專 門 的 墓 葬 區 海 商 留 蕃 隨 著 泉 州 港 的 逐 漸 繁 榮, 泉 州 華 僑 不 斷 增 多 北 宋 時 期, 刺 桐 港 海 商 即 時 有 附 帶 曾 經 赴 試 士 人 及 過 犯 停 替 胥 吏 過 海 入 蕃, 或 名 為 住 冬, 留 在 彼 國, 數 年 不 回 ( 宋 會 要 刑 法 二 之 五 七 ) 的 紀 錄 宋 末, 泉 州 戰 亂, 民 眾 紛 紛 逃 難 出 洋 或 仕 占 城, 或 婿 交 趾, 或 別 流 遠 國 到 柬 埔 寨 泰 國 菲 律 賓 爪 哇 等 地 有 的 娶 妻 育 子, 掀 開 了 華 僑 胞 與 駐 在 地 居 民 共 同 開 發 新 鄉 園 的 歷 史 篇 章 此 外, 也 有 一 些 泉 州 手 工 藝 匠 前 往 印 尼 定 居, 如 蘇 門 答 臘 島 西 北 部 的 蘭 裡 就 是 漳 泉 海 商 船 舶 修 理 貨 物 集 散 和 轉 運 的 重 要 港 口, 成 為 泉 州 商 人 和 手 工 業 者 的 聚 居 地 國 內 外 舶 商 之 優 惠 政 策 11

為 促 進 泉 州 市 舶 收 入, 南 宋 朝 廷 批 准 在 刺 桐 港 實 施 一 系 列 優 惠 國 內 外 舶 商 的 政 策, 同 時 採 取 有 力 的 保 障 措 施, 給 泉 州 海 交 外 貿 事 業 以 強 力 推 動 原 來 的 舶 稅, 不 分 粗 細 貨 物 均 為 十 取 其 二 紹 興 六 年 (1136 年 ), 泉 州 市 舶 司 申 奏 朝 廷 將 粗 色 舶 貨 改 為 十 五 征 一, 細 色 依 舊, 迅 即 獲 得 兩 浙 市 舶 司 的 支 持, 經 朝 廷 批 准, 在 沿 海 各 處 市 舶 司 施 行 存 恤 遠 人, 優 異 推 賞 南 宋 確 立 了 存 恤 遠 人, 優 異 推 賞 的 政 策 ( 宋 會 要 職 官 44 之 30 ), 對 能 招 徠 外 國 商 船 增 加 市 舶 收 入, 發 展 海 外 貿 易 有 貢 獻 的 市 舶 官 吏 和 蕃 舶 綱 首, 政 府 兌 現 加 官 晉 級 等 各 種 獎 賞 宋 史 卷 185 食 貨 志 下 七 香 載 : 高 宗 紹 興 六 年 (1136 年 ) 規 定, 諸 市 舶 綱 首 能 招 誘 舶 舟 抽 解 貨 物, 累 價 及 五 萬 貫 十 萬 貫 者, 補 官 有 差 閩 廣 舶 務 監 官 抽 買 乳 香, 每 及 百 萬 兩 轉 一 官 犒 設 蕃 商 市 舶 司 每 年 舉 辦 宴 會, 犒 設 蕃 商, 有 利 於 鼓 勵 更 多 的 外 國 商 人 到 福 建 貿 易 犒 設 蕃 商 時 間 一 般 在 十 月 份, 經 費 由 官 方 支 付 紹 興 年 間, 朝 廷 應 提 舉 福 建 路 市 舶 樓 璹 之 請, 增 撥 官 錢 犒 宴 蕃 商 ( 宋 會 要 輯 稿 職 官 44 之 20 ) 福 建 犒 宴 蕃 商 的 經 費 標 準 與 廣 州 同, 表 明 福 建 海 外 貿 易 的 規 模 已 發 展 到 可 與 廣 州 並 駕 齊 驅 的 地 步 改 革 船 艦 編 籍 制 度 革 新 海 舶 製 造 技 術 為 有 效 驅 動 民 間 海 舶, 泉 州 地 方 政 府 實 行 上 戶 船 艦 編 籍 制 度, 輪 流 按 籍 放 洋 南 宋 前 期, 福 建 沿 海 船 舶 的 產 量 驚 人, 刺 桐 港 港 口 所 在 地 晉 江 縣 製 造 的 船 艦, 品 質 最 佳 最 遲 在 孝 宗 淳 熙 五 年 (1178 年 ) 前, 泉 州 海 船 已 裝 備 浮 針, 配 置 火 長 專 司 航 向 測 報 稍 後, 又 測 繪 並 使 用 了 早 期 的 海 圖 改 善 泉 州 港 口 基 礎 設 施 安 靜 航 路 為 順 暢 運 輸 泉 州 港 口 陸 續 興 建 數 十 座 臥 海 跨 江 石 橋, 導 航 標 誌 與 燈 塔 拔 地 而 起 堅 決 平 定 海 盜 搔 擾 以 安 靜 航 路, 沿 閩 粵 海 岸 建 寨 置 戍 以 策 海 舶 安 全 宋 史 真 德 秀 載 : 海 賊 作 亂, 將 逼 城, 官 軍 敗 衄, 德 秀 祭 兵 死 者, 乃 親 授 方 略, 禽 之 紹 定 五 年 (1232 年 ), 王 子 清 等 泊 舟 晉 江 圍 頭 澳, 真 德 秀 遣 將 破 之 紹 定 間 (1228 1233 年 ), 海 寇 猖 獗, 真 德 秀 巡 海 濱 屯 要 害, 遣 將 擊 賊 于 料 羅, 經 略 料 羅 戰 船 12

異 國 悉 歸 於 互 市 南 宋 建 炎 三 年 (1129 年 ), 南 外 宗 正 司 遷 徙 泉 州 對 於 當 時 泉 州 的 外 貿 情 況, 祝 穆 方 輿 勝 覽 卷 12 泉 州 ( 四 部 叢 刊 本 ) 稱 : 外 宗 分 建 於 維 城, 異 國 悉 歸 於 互 市 南 宋 王 象 之 輿 地 紀 勝 卷 130 福 建 路 泉 州 ( 四 部 叢 刊 本 ) 亦 稱 : 泉 州 水 路 據 七 閩 之 會, 梯 航 通 九 澤 之 重 紹 興 十 一 年 (1141 年 ), 輸 入 泉 州 的 海 外 貨 物 增 為 近 四 百 種, 比 北 宋 時 增 幅 近 9 倍 林 之 奇 拙 齋 文 集 卷 15 泉 州 東 孤 葬 蕃 商 記 云 : 刺 桐 港 通 互 市 於 海 外 者, 其 國 以 十 數 說 明 刺 桐 港 海 外 貿 易 的 對 應 國 家 地 區 或 部 落 已 為 數 不 少 南 宋 乾 道 二 年 (1166 年 ), 宋 廷 罷 兩 浙 市 舶 司 泉 州 市 舶 司 成 為 南 宋 兩 大 市 舶 司 之 一, 海 商 雲 集 各 國 貨 物 齊 聚 據 諸 蕃 志 約 略 統 計, 刺 桐 港 出 口 的 外 銷 商 品 主 要 有 9 大 類, 有 記 載 的 貿 易 口 岸 18 個 按 出 口 的 貿 易 口 岸 和 比 例 計 : 絲 綢 14 個, 占 78%; 瓷 器 17 個, 占 94%; 陶 器 4 個, 占 22%; 鐵 2 個, 占 11%; 金 8 個, 占 44%; 銀 6 個, 占 33%; 金 銀 器 5 個, 占 27%; 飾 品 4 個, 占 22%; 文 化 用 品 2 個, 占 11%; 布 匹 銅 銅 鐵 器 為 0 從 泉 州 輸 出 的 商 品, 除 瓷 器 和 絲 綢 ( 包 括 綢 纈 絹 錦 緞 綾 羅 ) 等 傳 統 出 口 貨 物 外, 品 種 不 斷 增 加 輸 往 加 里 曼 丹 的 貨 物, 有 米 酒 粗 鹽 網 墜 烏 鉛, 輸 往 菲 律 賓 等 地 的 貨 物 有 鐵 鼎 鐵 針 絹 傘 藤 籠 等 這 些 產 品 的 輸 出, 深 受 海 外 各 國 人 民 的 喜 愛 而 輸 入 的 貨 物, 開 始 時 多 數 是 供 統 治 階 級 享 用 的 奢 侈 品, 如 香 料 象 牙 玳 瑁 犀 角 珍 珠 等 隨 著 貿 易 往 來 的 增 加, 生 產 和 生 活 資 料 也 源 源 而 來, 其 中 有 來 自 菲 律 賓 的 貝 紗 和 吉 貝 布, 來 自 高 麗 的 人 參 銀 銅 水 銀 和 綾 布, 還 有 來 自 日 本 的 大 杉, 解 為 枋 板, 以 巨 艦 運 至 吾 泉 貿 易 主 要 航 線 諸 蕃 志 所 載, 凡 與 中 國 來 往 的 國 家 地 區 或 部 落, 其 航 線 距 離 日 數 方 位, 多 以 泉 州 港 為 基 礎, 形 成 一 些 主 要 航 線, 近 至 占 城 ( 今 越 南 南 方 ) 真 臘 ( 今 柬 埔 寨 ) 淩 牙 門 三 佛 齊 ( 今 印 尼 蘇 門 答 臘 東 部 ) 闍 婆 ( 今 印 尼 爪 哇 ), 月 餘 可 到 ; 遠 至 大 食 ( 古 阿 拉 伯 帝 國, 都 城 在 巴 格 達 ), 去 泉 州 最 遠 ; 往 北 至 高 麗 ( 今 朝 鮮 半 島 ) 日 本 ; 經 廣 州 占 城 ( 今 越 南 南 方 ) 渤 泥, 或 經 澎 湖 琉 球 ( 指 今 臺 灣 ) 至 麻 逸 ( 今 菲 律 賓 岷 多 洛 島 ) 四 元 朝 往 來 互 市, 各 從 所 欲 13

元 移 宋 祚, 忽 必 烈 即 下 詔 宣 佈 對 諸 蕃 國 列 居 東 南 島 砦 者 其 往 來 互 市, 各 從 所 欲 ( 元 史 卷 10 世 祖 本 紀. 四 部 叢 刊 本 ), 給 刺 桐 港 帶 來 又 一 個 海 外 貿 易 的 春 天 至 元 十 五 年 (1278 年 ), 占 城 馬 八 兒 國 等 為 首 來 泉 州 通 商, 其 他 諸 國 次 第 效 之 泉 州 對 外 貿 易 迅 速 發 展 舶 稅 制 度 化 元 初, 舶 稅 規 定 : 帝 即 定 江 南, 凡 鄰 海 諸 郡 與 番 國 往 返 互 易 舶 貨 者, 其 細 貨 以 十 分 取 一, 粗 貨 十 五 分 取 一 大 抵 皆 因 宋 代 舊 制, 而 為 之 法 ( 續 文 獻 通 考 卷 26 ) 元 史 卷 11 載 : 至 元 十 八 年 (1281 年 ) 九 月 癸 酉, 商 賈 市 舶 物 貨 已 經 泉 州 抽 分 者, 諸 外 貿 易 止 令 輸 稅 益 凡 在 泉 州 進 口 已 在 泉 州 交 納 進 出 口 稅 的 貨 物, 運 至 國 內 他 處 只 交 行 商 稅 而 已 此 時 泉 州 已 等 於 中 國 海 關 的 總 關, 泉 州 港 海 外 貿 易 進 入 全 盛 時 期 元 至 元 二 十 一 年 (1284 年 ), 泉 州 市 舶 司 併 入 鹽 運 司, 在 泉 州 設 置 福 建 鹽 課 市 舶 都 轉 運 司 ; 至 元 二 十 三 年 (1286 年 ) 十 二 月, 復 置 泉 州 市 舶 提 舉 司 ; 至 元 二 十 六 年 (1289 年 ), 到 泉 州 貿 易 的 國 家 和 地 區 近 百 個 至 元 三 十 年 (1293 年 ) 四 月, 泉 州 市 舶 司 規 定 舶 稅 三 十 取 一, 為 各 市 舶 口 岸 中 最 輕 的 一 種 經 人 申 奏, 元 廷 又 以 泉 州 為 定 制 ( 元 史 卷 15 世 祖 本 紀 至 元 三 O 年 ) 纏 頭 赤 腳 半 蕃 商 隨 著 海 外 貿 易 愈 益 發 達, 泉 州 蕃 商 也 愈 來 愈 多, 這 些 纏 頭 赤 腳 的 蕃 商 主 要 以 西 亞 穆 斯 林 為 多 僅 據 現 存 的 泉 州 伊 斯 蘭 石 刻 即 可 看 出, 泉 州 穆 斯 林 來 自 葉 門 哈 姆 丹 土 耳 其 的 瑪 利 卡 亞 美 尼 亞 的 哈 拉 提 波 斯 的 施 拉 夫 設 拉 子 賈 傑 魯 姆 布 哈 拉 花 刺 子 模 霍 拉 桑 伊 斯 法 罕 大 不 裡 士 吉 蘭 尼 等 地, 以 至 泉 州 民 間 有 半 蒲 街 和 回 半 城 的 說 法 此 外, 來 自 東 南 亞 南 亞 的 蕃 客 也 不 少 蕃 客 的 長 期 僑 居 還 促 進 了 中 外 民 族 融 合, 這 就 是 蕃 漢 通 婚 以 及 宗 教 自 由 元 代 方 濟 各 派 泉 州 教 區 主 教 安 德 肋 ( 此 人 的 墓 碑 已 在 泉 州 出 土 ) 稱 : 在 此 大 帝 國 內, 天 下 各 國 人 民 各 種 宗 教 皆 依 其 信 仰, 自 由 居 住 吾 等 可 自 由 傳 教, 雖 無 特 別 允 許, 亦 無 妨 礙 亦 思 巴 奚 戰 亂 元 末 至 正 十 七 年 (1357 年 ) 到 至 正 二 十 六 年 (1366 年 ), 泉 州 發 生 一 起 持 續 十 年 之 久 的 戰 亂, 史 稱 亦 思 巴 奚 戰 亂 這 場 戰 亂, 發 生 在 元 明 更 替 之 交, 對 泉 州 破 壞 極 大, 一 方 面, 對 泉 州 的 社 會 經 濟 造 成 了 極 大 的 損 害 新 修 大 田 縣 誌 卷 4 人 口 ( 中 華 書 局,1996 年 ) 曰 : 那 兀 納 大 肆 淫 威 數 年 間 民 無 可 逃 之 地 另 方 面, 民 族 矛 盾 的 激 化, 導 致 泉 民 盲 目 排 外, 也 使 僑 居 的 穆 斯 林 遭 到 自 海 絲 興 起 以 來 最 沉 重 的 打 14

擊 連 非 穆 斯 林 的 其 他 宗 教 也 受 到 牽 連, 如 天 主 教 在 泉 州 原 有 相 當 規 模, 亦 因 戰 亂 而 絕 跡, 即 使 是 倖 免 於 難 的 蕃 商 亦 倉 皇 逃 回 本 國 是 役 也, 凡 西 域 人 盡 殲, 胡 發 高 鼻 有 被 誤 殺 者, 閉 門 行 誅 三 日 ( 新 修 大 田 縣 誌 卷 4 人 口. 中 華 書 局,1996 年 ) 尤 其 是 對 泉 州 海 外 交 通 中 心 地 位 的 打 擊 更 為 嚴 重, 直 接 導 致 泉 州 海 外 交 通 從 此 走 向 衰 落 五 明 清 時 期 排 外 與 海 禁 元 末 亦 思 巴 奚 戰 亂 後, 漢 人 對 蕃 人 的 仇 視 至 明 初 仍 然 沿 續 下 來, 泉 州 蒲 氏 家 族 的 遭 遇 就 是 一 個 典 型 事 例 洪 武 七 年 (1374) 太 祖 大 赦 天 下, 獨 蒲 氏 餘 孽 悉 配 戎 行 禁 錮, 世 世 不 得 登 籍 洪 武 四 年 (1371 年 ), 明 廷 更 以 倭 患 實 行 海 禁 政 策 明 太 祖 三 番 五 次 地 訓 誡 沿 海 地 區 商 民 : 敢 有 私 下 諸 番 互 市 者, 必 置 之 重 法 洪 武 十 四 年 (1381 年 ) 冬, 頒 皇 明 世 法 重 申 禁 止 私 出 外 境 及 違 禁 下 海 之 令, 規 定 對 下 海 通 商 的 懲 治 辦 法, 使 長 期 依 靠 海 外 通 商 的 泉 州 沿 海 商 民 受 到 嚴 重 打 擊 並 於 洪 武 十 七 年 (1384 年 ) 正 月, 禁 民 下 海 捕 魚, 實 行 封 海 鄭 和 下 西 洋 明 成 祖 永 樂 三 年 至 宣 宗 宣 德 八 年 (1405 1433 年 ), 明 廷 派 鄭 和 率 領 龐 大 的 遠 航 船 隊 七 下 西 洋, 前 後 達 二 十 八 年 之 久, 遍 訪 亞 非 三 十 多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其 間, 鄭 和 曾 到 泉 州 清 淨 寺 聖 墓 天 后 宮 行 香 副 使 王 景 弘 還 曾 特 地 到 泉 州 顧 東 石 舟, 並 以 東 石 沿 海 名 舟 代 ( 舟 代 " 合 一 字 ) 導 引 下 西 洋 唯 船 隊 用 意 不 在 海 外 貿 易, 而 在 於 宣 揚 國 威 以 示 懷 柔, 實 際 上, 當 時 泉 州 港 對 外 交 通 已 開 始 衰 落 泉 州 港 的 衰 落 明 正 統 年 間 (1436 1449 年 ), 為 徹 底 清 除 海 外 貿 易 勢 力, 還 將 原 來 用 於 鎮 壓 土 匪 的 保 甲 法 施 用 於 對 海 商 社 區 的 管 理 景 泰 三 年 (1452 年 ) 邢 部 禁 止 福 建 ( 泉 州 ) 通 琉 球, 規 定 : 凡 走 東 西 洋 者, 制 其 船 隻 之 多 寡, 嚴 其 往 來 之 程 限, 定 其 貿 易 之 貨 物, 峻 其 夾 帶 之 典 刑, 重 官 兵 之 督 責, 行 保 甲 之 連 坐, 慎 出 洋 之 盤 詰, 禁 番 夷 之 留 業, 厚 舉 道 之 賞 格, 蠲 反 誣 之 罪 累 ( 明 經 世 文 編 卷 400 ) 成 化 八 年 (1472 年 ), 福 建 市 舶 司 由 泉 州 遷 置 福 州 近 四 百 年 的 泉 州 市 舶 史 到 此 結 束, 泉 州 港 降 為 地 方 性 港 口 嘉 靖 二 年 (1523 年 ) 五 月, 罷 福 建 ( 泉 州 ) 市 舶 司, 實 行 海 禁 嘉 靖 二 十 六 年 (1547 年 ) 六 月, 命 副 都 禦 史 朱 紈 為 浙 江 巡 撫, 兼 提 督 福 建 福 興 漳 泉 建 寧 五 府 海 防 軍 務, 嚴 禁 一 切 海 外 貿 易 嘉 靖 四 十 一 年 (1562 年 ), 由 於 實 行 禁 海, 泉 州 經 濟 日 漸 衰 落, 加 之 倭 患 瘟 疫, 人 口 降 至 169935 人, 為 歷 史 上 低 谷 15

榷 關 制 順 治 初 年, 管 理 本 國 商 民 海 外 貿 易 事 務 的 榷 關 制 已 經 建 立 順 治 二 年 (1645 年 ), 敕 令 : 凡 商 賈 有 挾 重 資 願 航 海 市 銅 者, 官 給 符 為 信, 聽 其 出 洋, 往 市 于 東 南 日 本 諸 夷 舟 回, 司 關 者 按 時 值 收 之, 以 供 官 用 ( 皇 朝 掌 故 彙 編 錢 法 一 ) 海 禁 順 治 十 二 年 (1655 年 ) 六 月, 清 廷 為 切 斷 鄭 軍 與 內 地 的 聯 繫 和 物 資 供 應, 中 止 出 海 貿 易 政 策, 厲 行 海 禁 在 全 面 遷 界 以 前, 少 數 地 方 已 經 採 取 了 把 海 濱 居 民 趕 入 內 地 的 措 施 如 順 治 十 七 年 (1660 年 ), 福 建 總 督 李 率 泰 以 海 氛 未 靖 為 由, 在 清 除 弊 害 以 圖 治 安 七 條 ( 皇 清 名 臣 奏 議 彙 編 初 集 卷 13 ) 中 建 議 : 遷 同 安 ( 屬 泉 州 府 ) 之 排 頭 海 澄 之 方 田 沿 海 居 民 入 十 八 堡 及 海 澄 內 地 九 月 得 旨 允 行 順 治 十 八 年 辛 丑 (1661 年 ) 農 曆 三 月, 清 廷 頒 佈 遷 界 令, 史 稱 辛 丑 播 遷 並 派 出 官 員 前 往 各 省 巡 視 立 界 移 民 ( 清 聖 祖 實 錄 卷 33 ), 各 地 雷 厲 風 行 地 把 瀕 海 居 民 驅 趕 進 內 地 奉 詔 遷 界 的 範 圍, 原 則 上 包 括 沿 海 各 省, 共 有 直 隸 山 東 江 蘇 浙 江 福 建 廣 東 六 省 ( 按 現 在 的 分 省 還 包 括 了 廣 西 海 南 二 省 沿 海 地 區 ) 不 過, 由 於 鄭 成 功 的 主 要 據 點 在 福 建, 對 清 政 府 威 脅 最 大, 因 而 遷 界 令 執 行 得 也 最 嚴 格 的 是 福 建 和 與 福 建 相 鄰 的 廣 東 浙 江 三 省 嚴 厲 的 遷 界 政 策, 使 泉 州 府 沿 海 一 帶 幾 成 廢 墟 解 除 海 禁 清 康 熙 二 十 二 年 (1683 年 ) 八 月, 施 琅 統 一 臺 灣 二 十 三 年 (1684 年 ) 九 月, 康 熙 皇 帝 下 旨 解 除 海 禁, 開 放 出 海 貿 易, 並 為 此 設 立 徵 收 貿 易 關 稅 和 管 理 海 外 貿 易 事 務 的 閩 粵 江 浙 四 個 海 關, 自 清 順 治 十 一 年 (1654 年 ) 開 始 的 海 禁 至 此 結 束 海 禁 解 除 後, 海 外 貿 易 雖 有 相 當 復 甦, 唯 仍 是 幾 禁 幾 弛, 泉 州 港 已 難 復 舊 貌 泉 州 港 最 終 沒 落 道 光 二 十 二 年 (1842 年 ), 鴉 片 戰 爭 失 敗, 清 廷 被 迫 簽 定 不 平 等 條 約, 廈 門 被 列 為 五 口 通 商 口 岸 之 一, 遠 洋 航 運 多 改 在 廈 門 港 停 靠, 泉 州 港 地 位 更 趨 下 降 光 緒 十 九 年 (1893 年 ), 出 洋 禁 令 廢 除 晉 江 東 石 王 記 經 營 的 航 運 業 開 始 向 南 洋 群 島 發 展, 直 航 新 加 坡 馬 來 亞 泰 國 緬 甸 印 尼 等 國, 泉 州 航 運 益 趨 於 沉 寂 由 於 官 方 對 於 海 外 貿 易 的 壓 制, 明 清 時 期 泉 州 地 區 的 商 業 發 展 是 無 法 與 宋 元 時 期 相 比 的 在 宋 元 時 期, 泉 州 海 上 貿 易 能 夠 主 動 出 擊, 勢 力 及 於 歐 洲 阿 拉 伯 世 界 及 非 洲 沿 海, 而 明 清 時 期 活 躍 於 海 上 的 商 盜 只 能 被 動 地 應 戰, 利 用 來 自 東 西 洋 的 日 本 和 歐 洲 海 上 勢 力 與 中 國 朝 廷 之 間 的 空 間 缺 環 來 展 開 貿 易 活 動 16

此 外, 由 於 政 府 嚴 格 禁 止 海 外 商 人 登 陸 貿 易, 使 宋 元 時 期 泉 州 那 種 市 井 十 洲 人 的 國 際 性 地 位 已 經 完 全 衰 落, 而 活 躍 於 海 上 的 貿 易 行 為, 也 只 能 以 走 私 的 方 式 進 行 對 於 泉 州 區 域 的 發 展 而 言, 的 確 是 一 個 重 大 打 擊 17

第 叁 章 泉 州 文 化 采 風 泉 州 由 於 是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的 起 點, 所 保 存 之 宋 元 時 期 海 交 文 物, 數 量 之 多 種 類 之 繁 內 容 之 豐 富 涵 蓋 面 之 廣 泛, 不 僅 居 中 國 沿 海 諸 港 之 最, 更 重 要 的 是, 它 充 分 體 現 了 中 世 紀 不 同 文 明 之 間 的 和 平 對 話 及 歷 史 光 榮 泉 州 街 上, 一 幢 幢 閩 南 風 貌 的 老 建 築 盡 顯 古 風 ; 迴 盪 千 年 南 音 的 孔 廟 展 現 鄒 魯 遺 風 其 中 極 負 盛 名 的 還 有 中 國 現 存 最 早 的 伊 斯 蘭 教 清 淨 寺 世 界 惟 一 的 摩 尼 光 佛 像 石 刻 中 國 最 大 的 老 君 石 刻 造 像 葬 有 唐 代 到 泉 州 傳 教 的 穆 罕 默 德 門 徒 的 靈 山 聖 墓 千 年 古 剎 開 元 寺 及 東 西 塔 記 載 古 代 海 上 交 通 和 貿 易 的 九 日 山 祈 風 崖 刻 廣 受 信 眾 膜 拜 的 天 后 宮 媽 祖 民 族 英 雄 鄭 成 功 史 跡 與 陵 墓 宋 代 蔡 襄 修 建 的 洛 陽 橋 號 稱 天 下 無 橋 長 此 橋 的 安 平 橋, 以 及 與 惠 東 民 俗 海 濱 風 光 石 雕 藝 術 融 為 一 體 的 崇 武 古 城 等 自 宋 代 以 來, 包 括 戲 劇 音 樂 方 言 習 俗 等 文 化 又 在 此 生 生 不 息 傳 承 至 今, 其 價 值 之 高, 早 為 國 際 學 術 界 所 珍 視 泉 州 至 今 保 留 著 彌 足 珍 貴 的 戲 曲 文 化 遺 產, 有 梨 園 戲 高 甲 戲 打 城 戲 嘉 禮 戲 等 劇 種, 其 中 蜚 聲 海 內 外 的 有 : 晉 唐 士 樂 餘 韻 南 音 宋 元 南 戲 活 化 石 梨 園 戲 和 中 國 一 絕 提 線 木 偶 作 為 南 少 林 武 術 的 發 源 地, 泉 州 也 具 有 薪 傳 不 息 獨 樹 一 幟 的 武 術 文 化 此 種 古 今 輝 映 中 外 交 通 之 遺 存, 也 使 泉 州 成 為 中 國 國 務 院 第 一 批 公 布 的 二 十 四 個 歷 史 文 化 名 城 之 一, 擁 有 國 家 級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十 二 處, 省 級 二 十 七 處, 在 歷 史 的 長 河 中, 泉 州 顯 得 格 外 光 彩 奪 目 第 一 節 泉 州 到 台 灣 泉 州 市 地 處 福 建 省 東 南 部 台 灣 海 峡 西 岸, 與 台 灣 隔 水 相 望, 離 台 灣 最 近 的 地 方 僅 97 浬 海 岸 線 曲 折 蜿 蜓, 大 部 分 為 基 岩 海 岸, 總 長 約 421 公 里, 有 湄 州 灣 泉 州 灣 深 滬 灣 圍 頭 灣 四 個 港 灣 及 肖 厝 崇 武 後 渚 梅 林 石 井 等 十 四 個 港 口, 不 但 爲 泉 州 海 上 貿 易 奠 定 良 好 的 基 礎, 也 為 閩 南 移 民 前 往 台 灣 及 東 南 亞 一 帶 提 供 良 好 的 交 通 條 件 清 康 熙 二 十 二 年, 福 建 水 師 提 督 泉 州 晉 江 人 施 瑯 率 軍 克 臺, 翌 年, 臺 灣 設 府, 下 轄 鳳 山 臺 灣 諸 羅 三 縣, 隸 屬 福 建 省 分 巡 臺 廈 兵 備 道 ; 雍 正 六 年, 又 改 為 分 巡 臺 廈 道, 合 廈 門 自 成 一 道, 同 屬 福 建 省 行 政 區 域 據 清 嘉 慶 十 六 年 之 統 計, 當 時 全 臺 漢 族 人 口 約 18

兩 百 多 萬, 來 自 泉 漳 一 帶 的 就 佔 了 十 之 六 七 當 年 泉 州 先 民 稱 之 潦 水 過 臺 灣, 可 見 雙 方 往 來 之 頻 繁 一 宗 族 綿 衍 家 族 是 中 國 社 會 的 基 本 單 位, 走 進 泉 州, 在 每 家 大 門 的 門 匾 上, 大 多 提 上 某 某 衍 派 或 某 某 傳 芳 的 字 樣, 人 們 由 此 可 知, 這 家 是 何 姓 氏? 從 何 處 遷 徙 而 來? 祖 上 有 何 遺 風? 東 渡 的 泉 州 人 即 以 這 樣 的 血 緣 鄉 情 為 紐 帶 互 相 扶 持, 在 寶 島 開 闢 聚 落, 激 勵 後 世 飲 水 思 源 ; 或 於 先 人 西 去 之 後, 在 墓 碑 上 留 下 泉 州 府 印 記 台 灣 港 埠 郊 商 的 興 起, 乃 至 於 書 院 建 置 寺 廟 分 靈 建 築 工 藝 習 俗 等, 多 數 可 見 泉 州 風 貌 就 如 多 數 臺 灣 人 在 介 紹 文 化 重 鎮 鹿 港 時, 都 還 記 得 加 上 一 句 鹿 港 小 泉 州 明 代 後 期, 泉 州 人 開 始 有 組 織 的 大 規 模 渡 臺, 特 別 是 明 末 清 初, 鄭 成 功 揮 師 東 渡, 驅 逐 荷 夷 收 復 臺 灣, 大 批 沿 海 居 民 相 繼 渡 海, 加 入 鄭 氏 政 權 開 發 臺 灣 的 行 列 此 階 段 泉 州 先 民 遷 臺 難 以 計 數, 據 粗 略 統 計, 至 少 有 一 百 餘 個 姓 氏 人 丁 入 臺 清 康 雍 年 間 開 始, 至 乾 隆 嘉 慶 年 間, 一 水 之 隔 的 泉 州 人 紛 紛 移 居 臺 灣, 形 成 波 瀾 壯 闊 的 移 民 潮 如 晉 江 東 石 玉 井 蔡 氏 清 代 遷 臺 數 百 人, 至 1947 年, 分 居 臺 灣 人 口 已 達 三 萬 人 ; 南 安 霞 宅 陳 氏 從 清 初 到 民 初 遷 臺 子 孫 約 二 千 人, 從 第 九 世 開 基 臺 灣 後, 第 十 世 至 第 二 十 世 每 代 有 數 十 到 數 百 人 往 臺 灣 繁 衍 分 派 ; 安 溪 大 坪 高 氏 分 上 派 下 派 共 十 三 房, 清 乾 隆 初 起, 其 中 有 十 一 個 房 祧 派 下 子 孫 紛 紛 遷 居 臺 北 盆 地, 現 在 臺 北 地 區 就 有 四 萬 人 日 據 時 期, 臺 泉 人 民 之 間 的 來 往 雖 受 到 一 定 阻 撓, 但 始 終 沒 有 中 斷 泉 州 與 臺 灣 僅 一 水 之 隔, 從 泉 州 到 臺 灣, 距 離 最 近 處 僅 有 九 十 海 浬 航 船 出 崇 武 港, 一 晝 夜 就 可 以 抵 達 臺 灣 的 北 港 兩 地 語 言 相 通, 習 俗 相 同, 文 化 聯 繫 亦 源 遠 流 長 二 方 言 俚 語 中 原 漢 人 自 秦 漢 就 開 始 來 到 泉 州, 至 西 晉 末 年 八 姓 入 閩, 帶 來 了 四 世 紀 的 中 原 河 洛 官 音 當 中 原 板 蕩 之 際, 社 會 變 化 急 劇, 語 言 亦 失 去 穩 定 性, 中 原 地 區 原 來 的 官 音 已 經 變 化 而 處 於 閩 南 海 濱 的 泉 州 相 對 穩 定, 代 代 相 傳, 因 而 把 四 世 紀 的 河 洛 古 漢 語 基 本 保 存 下 來, 猶 如 古 漢 語 的 活 化 石 泉 州 方 言 是 閩 南 方 言 的 一 個 次 方 言, 隸 屬 於 漢 語 七 大 方 言 之 一 的 閩 語, 閩 南 最 早 的 地 方 戲 劇 種 梨 園 戲 以 及 南 音 至 今 仍 以 泉 州 音 為 標 準 音 泉 州 方 言 語 音 上 的 主 要 特 點 是 : 古 全 濁 聲 母 一 部 分 變 為 送 氣 清 音, 一 部 分 變 為 不 送 氣 清 音 ; 古 非 組 字 常 讀 為 雙 唇 音 [ p ] 或 [ ph]; 古 知 組 字 常 讀 為 舌 尖 塞 音 [ t ] 或 [ th ]; 有 [ -m ] [ -n ] [ -ng ] 三 個 鼻 音 韻 尾 和 [-p ] [ -t ] [ -k ] [ -?] 四 個 塞 音 韻 尾 ; 聲 調 一 般 有 七 個, 上 聲 分 陰 陽, 完 整 保 留 著 古 代 的 入 聲 ; 有 複 雜 的 文 白 讀 現 象, 文 讀 和 白 讀 各 成 系 統 辭 彙 上 的 主 要 特 點 是 保 存 了 不 少 古 語 詞, 如 : 汝 ( 你 ) 伊 ( 他 ) 箸 ( 筷 19

子 ) 鼎 ( 鍋 ) 走 ( 跑 ) 食 ( 吃 ) 歷 日 ( 日 曆 ) 雞 母 ( 母 雞 ) 人 客 ( 客 人 ) 等 泉 州 方 言 的 使 用 人 口 約 七 百 多 萬, 隨 著 海 外 交 通 和 對 外 貿 易 的 發 展, 泉 州 方 言 也 流 播 到 菲 律 賓 印 尼 馬 來 西 亞 新 加 坡 緬 甸 泰 國 等 東 南 亞 國 家, 以 及 臺 灣 和 香 港 澳 門 地 區 流 傳 於 臺 灣 的 閩 南 語 有 泉 州 腔 漳 州 腔 的 差 別, 它 們 分 別 來 源 於 福 建 閩 南 方 言 的 泉 州 音 和 漳 州 音 連 橫 在 臺 灣 語 典. 自 序 中 說 : 夫 臺 灣 之 語, 傳 自 漳 泉, 而 漳 泉 之 語 傳 自 中 國 其 源 既 遠, 其 流 又 長 但 泉 州 腔 略 佔 優 勢, 這 是 因 為 西 元 1661 年 從 荷 蘭 人 手 中 收 復 臺 灣 的 鄭 成 功 是 泉 州 府 南 安 縣 人, 他 的 左 右 將 士 也 多 是 泉 州 人 在 初 期 移 居 臺 灣 的 閩 南 人 中, 也 以 泉 州 人 為 多 目 前 在 台 灣 的 漳 泉 差 異 性 已 經 逐 漸 減 少, 原 保 存 腔 調 較 完 整 的, 漳 州 音 以 宜 蘭 為 代 表, 就 是 我 們 所 謂 的 宜 蘭 腔, 特 色 就 是 ㄣ 的 音 發 成 ㄨ ㄣ 的 音, 而 保 存 良 好 的 泉 州 腔 則 在 鹿 港 第 二 節 人 文 形 象 一 風 俗 信 仰 一 世 界 宗 教 博 物 館 泉 州 素 有 宗 教 勝 地 之 稱, 歷 史 上 多 種 宗 教 匯 聚 泉 州 並 留 下 大 量 珍 貴 的 宗 教 遺 跡 遺 物, 被 譽 為 世 界 宗 教 博 物 館 在 泉 州 一 地, 現 存 的 五 大 宗 教 即 佛 教 道 教 伊 斯 蘭 教 基 督 教 和 天 主 教, 仍 擁 有 眾 多 的 信 眾 和 數 目 可 觀 的 寺 觀 教 堂, 還 有 數 以 千 計 的 各 種 民 間 信 仰 宮 廟 由 於 特 殊 的 地 理 位 置 和 歷 史 因 素, 泉 州 不 僅 是 眾 多 宗 教 的 聚 集 地, 也 是 各 種 宗 教 較 早 傳 播 的 地 區 延 福 寺 元 妙 觀 是 福 建 省 最 早 建 造 的 佛 道 寺 觀 之 一, 隨 著 歲 月 的 推 移, 佛 道 兩 教 發 展 更 大, 全 市 有 名 稱 可 考 的 佛 寺 達 六 百 餘 座, 道 教 宮 觀 岩 洞 也 達 幾 百 處 除 了 在 閩 台 等 地 區 影 響 極 大, 供 奉 海 神 媽 祖 的 建 築 規 格 最 高 規 模 最 大 年 代 最 早 的 天 后 宮 ; 還 有 許 多 罕 見 而 有 特 色 的 佛 道 建 築, 如 位 於 清 源 山 上, 石 像 天 成, 好 事 者 略 施 雕 琢 的 老 君 岩 道 教 雕 像 ; 以 及 聞 名 遐 邇 的 佛 教 叢 林, 弘 一 法 師 圓 寂 地 的 開 元 寺, 聳 立 於 開 元 寺 內 的 東 西 兩 座 佛 教 石 塔, 為 中 國 現 存 最 高 的 古 石 塔, 而 寺 內 閱 盡 一 千 三 百 多 年 世 情 的 古 桑, 也 無 聲 地 驗 證 著 泉 州 植 桑 織 綢 歷 史 的 久 遠 因 此, 泉 州 被 佛 教 稱 為 泉 南 佛 國, 被 道 教 稱 為 閩 南 蓬 萊 20

伴 隨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的 興 起, 泉 州 是 伊 斯 蘭 教 傳 入 中 國 最 早 的 地 區 之 一 始 建 於 北 宋 大 中 祥 符 二 年 ( 公 元 1009 年 ), 現 存 於 市 區 塗 門 街 的 清 淨 寺 是 最 古 老 具 有 阿 拉 伯 建 築 風 格 的 中 國 十 大 名 寺 之 一 ; 伊 斯 蘭 教 創 始 人 穆 罕 默 德 高 徒 三 賢 四 聖 埋 骨 之 地 靈 山 聖 墓 ; 現 存 三 百 多 萬 伊 斯 蘭 教 石 刻 佔 全 國 同 類 石 刻 三 分 之 二 以 上, 成 為 稀 世 瑰 寶, 至 今 都 是 海 內 外 穆 斯 林 景 仰 朝 拜 的 地 方 跟 隨 其 後 的 天 主 教 摩 尼 教 基 督 教 印 度 教 日 本 教 景 教 也 相 繼 在 泉 州 傳 播, 如 位 於 晉 江 市 的 摩 尼 教 石 刻 遺 址, 就 是 一 座 馳 名 中 外, 獨 一 無 二 的 摩 尼 教 遺 址 此 外 還 有 眾 多 印 度 教 景 教 等 多 種 宗 教 墓 碑 和 石 刻 的 珍 貴 遺 跡, 為 泉 州 留 下 了 豐 富 多 彩 的 文 化 遺 產 而 在 泉 州 海 外 交 通 史 博 物 館 的 宗 教 石 刻 館 裏, 則 藏 有 五 百 多 件 風 格 多 樣 的 石 刻, 除 了 形 制 十 分 中 國 化 的 墓 碑 外, 還 有 阿 拉 伯 風 格 的 墓 蓋 石 印 度 教 保 護 神 的 雕 像 與 紋 樣 以 及 十 字 架 和 帶 翅 膀 的 天 使 等 屬 於 中 世 紀 基 督 教 不 同 教 派 的 標 誌 ; 刻 記 的 文 字 則 有 阿 拉 伯 文 古 敘 利 亞 文 拉 丁 文 八 思 巴 文 突 厥 文 等 等 這 些 文 化 珍 品, 都 是 構 成 泉 州 歷 史 文 化 名 城 的 重 要 內 涵 之 一 二 海 神 信 仰 由 於 航 海 貿 易 活 動 十 分 頻 繁, 泉 州 的 海 神 信 仰 也 極 為 豐 富, 九 日 山 延 福 寺 即 留 下 許 多 祈 風 石 刻, 其 中 一 塊 祈 風 石 刻, 記 載 了 北 宋 時, 地 方 官 在 延 福 寺 舉 行 祈 風 典 禮, 向 海 神 通 遠 王 祈 禱 船 隻 航 行 平 安 的 情 形 清 康 熙 南 安 縣 誌 卷 2 記 載 其 盛 況 說 : 通 遠 王 在 宋 時 最 為 靈 著, 州 人 祈 禱 翕 赫, 酒 肉 滂 沱 及 乎 散 胙 飲 福, 觴 豆 雜 進, 喧 呼 紛 藉 祭 海 神 通 遠 王 的 目 的, 是 祈 求 順 風, 望 海 舶 能 平 安 到 達 目 的 地 這 樣 的 廟 宇 在 泉 州 也 不 少, 如 建 於 北 宋 嘉 祐 元 年 (1056 年 ) 的 惠 安 洛 陽 昭 惠 廟 大 觀 (1107 1110 年 ) 間 改 名 的 通 遠 王 祠 南 宋 的 法 石 真 武 廟 慶 元 二 年 (1196 年 ) 的 天 后 宮 慶 元 三 年 (1197 年 ) 的 東 石 天 妃 宮 等 泉 州 的 天 后 宮 在 福 建 省 泉 州 市 南 門 天 后 路, 原 稱 天 妃 宮, 占 地 面 積 七 千 兩 百 多 平 方 米, 始 建 于 宋 慶 元 二 年 ( 公 元 1196 年 ), 是 海 內 外 現 存 建 築 規 格 最 高 規 模 最 大 年 代 最 早 的 一 座 媽 祖 行 宮, 也 是 唯 一 被 中 國 國 務 院 審 定 公 布 為 全 國 重 點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的 媽 祖 廟, 素 有 溫 陵 媽 祖 之 稱 其 悠 久 的 建 築 歷 史 大 型 的 建 築 規 模 精 美 的 建 築 藝 術, 也 成 為 眾 多 天 后 廟 宇 的 建 築 範 本, 而 且, 這 裏 一 直 是 海 神 天 后 信 仰 極 為 重 要 的 傳 播 中 心 歷 史 上, 媽 祖 故 里 莆 田 一 度 隸 屬 泉 州 管 轄, 由 於 泉 州 民 眾 不 斷 向 外 移 民 和 進 行 貿 易 活 動, 媽 祖 信 仰 經 由 泉 州 遠 播 世 界 五 大 洲 的 二 十 多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迄 今 已 擁 有 兩 億 多 信 眾, 在 人 類 海 洋 發 展 史 上 產 生 了 重 大 影 響 如 台 灣 歷 史 最 早 的 澎 湖 天 后 宮, 被 稱 為 開 台 天 后 宮, 就 是 從 泉 州 天 后 宮 分 爐 過 去 的, 至 今 已 有 幾 百 年 的 歷 史 了 三 唐 山 神 清 代 漢 人 到 臺 灣 後, 同 一 族 群 多 群 居 於 一 地, 不 僅 沿 用 本 鄉 地 名, 亦 多 供 奉 原 鄉 神 21

明 作 為 守 護 神, 如 漳 州 移 民 供 奉 開 漳 聖 王, 泉 州 移 民 則 供 奉 保 生 大 帝 及 觀 音 媽 祖 ; 以 後 因 漳 泉 雜 居, 所 信 仰 之 守 護 神 亦 逐 漸 不 分 軫 域 早 期 泉 州 先 民 離 鄉 出 外 謀 生, 同 時 也 將 宗 教 信 仰 帶 到 異 國 他 鄉, 並 逐 漸 建 造 寺 觀 供 奉, 如 晉 江 龍 山 寺 在 臺 灣 廨 院 即 達 441 座 台 灣 地 區 名 為 龍 山 寺, 且 創 建 於 清 代 的 寺 廟 只 有 五 座, 即 台 南 艋 舺 鳳 山 鹿 港 和 淡 水 的 龍 山 寺, 它 們 都 是 早 期 泉 州 移 民 渡 海 來 台 時, 由 福 建 安 海 鄉 的 龍 山 寺 分 靈 割 香 到 台 灣 建 造 的 安 海 屬 福 建 省 泉 州 府 晉 江 縣, 其 龍 山 寺 建 於 隋 朝, 又 名 天 竺 寺, 主 祀 觀 世 音 菩 薩 艋 舺 是 台 北 市 最 早 的 聚 落, 移 民 又 以 來 自 泉 州 府 所 轄 的 晉 江 惠 安 與 南 安 等 地 者 較 多, 台 灣 艋 舺 龍 山 寺 就 是 泉 州 安 海 龍 山 寺 之 分 靈 寺 廟, 是 台 灣 頗 具 代 表 性 的 古 寺 保 生 大 帝 又 稱 吳 真 君 或 大 道 公, 本 名 吳 本, 北 宋 泉 州 府 同 安 縣 人, 一 生 潛 心 研 究 醫 理, 以 救 人 濟 世 為 職 志, 深 受 福 建 地 區 人 民 之 敬 重, 五 十 八 歲 羽 化 升 天 後, 為 世 人 所 尊 為 可 治 百 病 之 醫 神, 本 為 泉 州 同 安 縣 移 民 之 鄉 土 保 護 神 後 因 臺 灣 開 拓 之 初, 自 泉 漳 一 帶 渡 海 而 來 之 移 民, 均 面 臨 瘟 疫 災 變 之 威 脅, 醫 藥 之 神 亦 因 之 受 到 普 遍 的 崇 拜 與 信 仰, 方 有 大 道 公 之 尊 稱 在 泉 洲 到 廈 門 之 間, 處 處 名 山 勝 景, 其 中 在 安 溪 縣 北 處 的 蓬 萊 山 供 奉 的 清 水 祖 師, 在 台 灣 也 擁 有 相 當 多 的 分 廟, 粗 估 約 有 九 十 八 座 之 數 此 外, 台 灣 還 有 五 百 多 座 媽 祖 廟 兩 百 座 富 美 宮 兩 百 多 座 保 生 大 帝 廟 宇 等 許 多 寺 觀 都 是 從 泉 州 分 爐 過 去 的 二 名 人 勝 跡 ( 一 ) 泉 州 史 跡 泉 州 是 座 古 城, 也 是 著 名 的 僑 鄉, 更 是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的 起 點, 中 國 在 進 行 泉 州 世 遺 申 報 的 同 時, 也 計 劃 將 散 落 在 1.1 萬 平 方 公 里 上 的 眾 多 明 珠 穿 連 成 串, 集 合 申 報, 包 括 開 元 寺 清 淨 寺 伊 斯 蘭 教 聖 墓 草 庵 摩 尼 教 石 刻 天 後 宮 九 日 山 洛 陽 橋 等 泉 州 主 要 歷 史 文 化 遺 址, 十 四 處 國 家 級 文 保 單 位 中 僅 兩 三 處 未 被 涵 蓋, 這 條 主 線 就 是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 泉 州 史 跡 泉 州 人 有 句 俚 語 是 這 樣 說 的 : 站 如 東 西 塔, 臥 如 洛 陽 橋 可 見 得 東 西 塔 及 洛 陽 橋 是 標 識 著 泉 州 人 的 精 神 狀 態 1 開 元 寺 雙 塔 東 西 塔 位 於 開 元 寺 內, 開 元 寺 與 洛 陽 白 馬 寺 杭 州 靈 隱 寺 北 京 廣 濟 寺 齊 名 於 世 建 於 唐 武 則 天 垂 拱 二 年 ( 西 元 686 年 ), 唐 開 元 二 十 六 年 ( 西 元 739 年 ), 唐 玄 宗 下 令 在 全 國 各 州 建 立 一 座 開 元 寺, 遂 有 其 名, 至 今 有 一 千 三 百 多 年 的 歷 史 為 福 建 省 最 大 的 寺 廟, 位 於 泉 州 鯉 城 區 西 街, 占 地 面 積 七 萬 八 千 平 方 米 開 元 寺 雙 塔 位 於 拜 庭 兩 側 的 廣 場 上, 是 中 國 現 存 最 高 最 大 的 一 對 石 塔 東 塔, 名 為 鎮 國 塔, 西 塔 名 為 仁 壽 塔, 雙 塔 相 距 約 兩 百 米 東 塔 始 建 於 唐 顯 通 六 年 ( 西 22

元 865 年 ); 西 塔, 始 建 於 五 代 後 樑 貞 明 二 年 ( 西 元 916 年 ), 雙 塔 的 規 模 幾 乎 完 全 相 同, 均 為 仿 樓 閣 式 木 塔 結 構, 八 角 五 級, 巍 峨 壯 麗, 為 石 塔 建 築 中 的 珍 品 雙 塔 塔 座 成 須 彌 座 形 式, 其 須 彌 座 束 腰 部, 有 39 幅 以 青 石 為 材 質 浮 雕 的 佛 像, 故 事 取 材 於 釋 迦 牟 尼 佛 的 本 生 故 事 及 古 代 印 度 的 民 間 神 話 傳 說 雕 工 精 緻 相 貌 莊 嚴 神 態 生 動, 體 現 宋 代 泉 州 石 構 建 築 與 石 雕 藝 術 的 高 超 成 就, 也 是 中 世 紀 時 的 泉 州, 海 外 交 通 鼎 盛 時 期 社 會 繁 榮 的 表 徵, 一 直 以 來, 雙 塔 就 是 泉 州 古 城 的 獨 特 標 誌 和 象 徵 2 洛 陽 橋 為 北 宋 皇 祐 五 年 (1053 A.D.) 四 月, 王 實 等 人 始 建 ; 至 和 嘉 祐 間, 蔡 襄 兩 知 泉 州 時 續 建, 至 嘉 祐 四 年 十 二 月 (1059 年 2 月 ) 竣 工 洛 陽 橋 原 名 萬 安 橋, 位 於 泉 州 洛 江 區 橋 南 村 與 惠 安 縣 洛 陽 鎮 交 界 洛 陽 江 入 海 處, 是 我 國 第 一 座 海 港 梁 式 大 石 橋 橋 全 系 花 崗 岩 石 砌 築, 橋 上 東 西 兩 旁 原 立 有 五 百 根 欄 杆 石 柱, 二 八 隻 石 獅, 七 亭 九 塔, 四 尊 石 將 軍 建 橋 中 創 造 了 筏 型 基 礎 種 蠣 固 基 和 激 浪 以 漲 舟 懸 機 以 弦 牽 的 浮 運 架 橋 法, 為 橋 樑 建 築 技 術 開 闢 了 新 紀 元 蔡 襄 撰 書 一 百 五 十 三 字 的 兩 方 萬 安 橋 記 碑 刻 ( 其 中 一 方 仿 刻 ) 立 於 祠 中, 其 文 章 書 法 刻 工 被 譽 為 三 絕 二 歷 史 名 人 歷 史 文 化 名 城 泉 州, 哺 育 出 許 多 爛 若 星 雲 的 英 才, 八 閩 名 勝 無 雙 地, 四 海 人 文 第 一 邦 宋 乾 道 四 年 (1168 年 ) 知 泉 州 事 王 十 朋 撰 寫 此 聯 懸 掛 在 州 衙 門 口, 概 括 了 歷 史 上 泉 州 人 文 著 述 之 盛 自 唐 貞 元 八 年 (792 年 ) 至 清 光 緒 三 十 年 (1904 年 ) 一 千 一 百 多 年, 登 科 舉 載 志 書 的 人 物 達 到 六 千 多 人, 其 中 進 士 2,473 人 賢 才 競 秀, 學 術 文 章 勳 業 氣 節, 各 具 特 色 他 們 以 畢 生 精 力, 專 注 於 人 類 社 會 的 事 業, 為 後 代 樹 立 了 風 範, 用 自 已 的 聰 明 才 智 作 出 了 無 愧 於 時 代 的 貢 獻 泉 州 之 歷 史 聞 人, 較 著 名 的 有 : 可 歌 可 泣 的 民 族 英 雄 鄭 成 功 俞 大 猷 ; 有 政 績 卓 著 的 政 治 家 曾 公 亮 梁 克 家 ; 有 著 名 的 思 想 家 李 贄 ; 有 經 術 湛 深 的 理 學 家 蔡 清 李 光 地 ; 有 雄 才 大 略 的 改 革 家 呂 惠 卿 ; 有 智 勇 雙 全 的 軍 事 家 施 瑯 ; 有 學 識 淵 博 的 史 學 家 呂 夏 卿 何 喬 遠 ; 有 才 華 橫 溢 的 文 學 家 歐 陽 詹 王 慎 中 黃 吾 野 ; 有 勵 志 篤 學 的 科 學 家 丁 拱 辰 除 此 之 外, 尚 有 一 些 雖 不 出 生 於 泉 州, 歷 史 功 業 卻 與 泉 州 互 相 輝 映 者, 如 : 1 朱 熹 宋 代 是 泉 州 人 文 進 入 全 盛 的 時 期, 建 炎 間, 南 外 宗 正 司 又 移 於 泉 州, 泉 州 地 位 上 升 為 南 宋 的 陪 都, 講 學 之 風 更 盛 從 在 私 人 寺 廟 講 學, 逐 步 建 立 獨 立 的 書 院, 並 在 政 府 官 員 協 力 下, 進 入 州 學 和 太 學, 這 階 段 形 成 了 以 朱 熹 為 代 表 的 閩 學 派 朱 熹 出 生 於 龍 溪, 但 青 少 年 時 代 卻 在 泉 州 度 過 其 父 朱 松 於 紹 興 初 任 石 井 鎮 監, 朱 熹 曾 隨 父 至 任 所 朱 熹 於 紹 興 十 八 年 (1148 年 ) 年 登 進 士 第, 廿 一 年 (1151 年 ) 任 同 安 23

縣 主 簿, 廣 交 父 輩 好 友 如 傅 自 得 陳 知 柔 等, 並 與 當 時 一 些 青 年 輩 如 傅 伯 成 傅 伯 壽 許 升 王 力 行 呂 大 圭 論 交 講 學 因 此 泉 州 各 縣 都 有 朱 熹 講 學 處, 一 時 文 風 大 盛, 世 稱 朱 子 過 化 之 地 泉 州 任 職 的 高 層 官 員 也 有 不 少 接 受 了 朱 熹 及 其 他 理 學 家 的 思 想, 十 三 世 紀 初, 任 泉 州 知 府 的 真 德 秀 即 為 其 典 範 清 後 期 泉 州 人 陳 步 蟾 閩 學 源 流 考 云 : 昔 者 明 道 程 子 送 楊 文 靖 而 歎 曰 : 吾 道 南 矣, 是 濂 洛 之 學 又 衍 於 閩, 其 源 正 也 夫 文 靖 再 學 于 伊 川 益 恭, 一 傳 而 為 潛 思 力 行 之 羅 豫 章, 再 傳 達 室 而 為 充 養 真 粹 之 李 延 平, 又 傳 而 為 朱 子 朱 始 學 于 藉 溪 胡 原 仲 白 水 劉 致 中 屏 山 劉 彥 沖 登 第 後 為 同 安 主 簿, 徙 步 謁 願 中 于 延 平 精 思 實 體, 所 造 益 深, 而 閩 學 於 是 大 著 此 所 以 紹 勳 華 之 命 脈, 接 孔 孟 之 薪 傳, 實 為 敵 派, 後 之 人 為 小 孔 子, 不 誠 然 哉! ( 轉 引 自 陳 國 仕 編 豐 州 集 稿 卷 12 ) 2 鄭 和 2004 年 九 月, 鄭 和 下 西 洋 600 周 年 學 術 研 討 會 在 泉 州 舉 行,2005 年, 為 明 三 寶 太 監 鄭 和 下 西 洋 六 百 周 年, 鄭 和 與 泉 州 的 關 係 究 竟 為 何? 鄭 和, 本 姓 馬, 小 字 三 保, 雲 南 昆 陽 ( 今 昆 明 市 晉 寧 縣 ) 人, 為 伊 斯 蘭 教 徒 明 洪 武 十 四 年 (1381 年 ), 鄭 和 的 父 親 病 故, 這 時 他 才 十 二 歲 由 於 地 方 上 新 經 戰 爭, 創 傷 未 復 ; 加 上 家 庭 又 遭 大 變, 於 是 鄭 和 被 送 到 北 平 燕 王 府, 成 為 朱 棣 家 的 一 名 奴 隸 1402 年 6 月 燕 王 朱 棣 攻 破 南 京, 史 稱 靖 難 之 役, 鄭 和 跟 燕 王 朱 棣 南 征 北 戰, 建 立 了 不 少 戰 功 因 此, 朱 棣 登 上 皇 位 ( 明 成 祖 ) 以 後, 對 鄭 和 愈 加 信 任 永 樂 二 年 (1404 年 ) 初, 賜 姓 鄭, 並 提 升 其 為 內 宮 兼 太 監, 人 稱 三 保 太 監 或 三 寶 太 監 泉 州 海 交 館 研 究 員 李 玉 昆 等 大 部 分 文 史 專 家 經 過 考 證 都 認 為 : 泉 州 為 當 時 海 上 絲 路 重 鎮, 鄭 和 七 下 西 洋, 必 經 泉 州 港 多 數 學 者 認 為 明 成 祖 ( 朱 棣 ) 派 鄭 和 下 西 洋 的 意 圖, 除 了 宣 揚 國 威, 擴 大 海 上 貿 易 外, 還 想 用 揚 威 海 外 來 緩 和 國 內 一 部 分 人 對 他 武 力 奪 取 地 位 的 不 滿, 並 伺 機 尋 找 建 文 帝 ( 朱 允 文 ) 的 下 落 有 傳 聞 說, 建 文 帝 曾 在 泉 州 開 元 寺 當 過 和 尚, 之 後 隨 同 阿 拉 伯 船 隊 在 泉 州 下 海 鄭 和 下 西 洋, 豈 有 不 來 泉 州 之 理? 聖 墓 裏 鄭 和 行 香 碑 也 明 確 記 載 他 於 永 樂 十 五 年 (1417 年 ) 五 月 十 六 日 來 此 行 香, 剛 好 和 其 第 五 次 下 西 洋 的 時 間 相 符 加 以 鄭 和 家 世 代 為 伊 斯 蘭 教 徒, 到 聖 墓 行 香 乃 天 經 地 義 此 外, 在 泉 州 民 間 也 流 傳 著 許 多 鄭 和 的 傳 說, 有 些 雖 無 從 無 從 考 證, 卻 也 反 映 出 鄭 和 與 泉 州 千 絲 萬 縷 的 關 係 在 惠 安 百 崎 回 族 鄉 里, 世 世 代 代 流 傳 著 開 基 祖 先 郭 仲 遠 和 鄭 和 的 動 人 故 事 一 說, 鄭 和 下 西 洋, 沿 途 施 恩 布 德, 還 曾 幫 助 過 臺 灣 人 民 發 展 生 產, 至 今 臺 灣 高 雄 鳳 山 一 帶 還 有 一 種 三 保 薑, 據 說 就 是 鄭 和 船 隊 傳 授 技 術 種 植 的 24

現 代 中 國 最 著 名 且 富 傳 奇 性 的 僧 人 弘 一 法 師, 更 是 長 期 住 在 泉 州, 且 死 於 此 泉 州 歷 史 人 物 的 精 神 和 業 績, 留 給 我 們 的 是 一 份 豐 厚 而 寶 貴 的 歷 史 文 化 遺 產 第 三 節 文 藝 發 展 一 南 音 在 開 元 寺 大 雄 寶 殿 橫 樑 的 斗 拱 上, 二 十 四 尊 身 披 羽 翼 色 彩 斑 斕 的 樂 伎 有 飛 天 之 勢 ; 在 甘 露 戒 台 交 疊 上 收 的 如 意 斗 拱 上, 二 十 四 尊 樂 伎 手 持 絲 竹 管 弦 在 歡 欣 地 演 奏, 這 就 是 南 音 泉 州 是 聞 名 中 外 的 南 音 的 故 鄉, 南 音 被 譽 為 中 國 音 樂 史 上 的 活 化 石, 由 於 它 保 存 著 豐 富 的 古 代 音 樂 文 化 遺 產, 因 此 成 為 極 為 珍 貴 的 民 族 音 樂 瑰 寶, 引 起 了 各 國 學 者 專 家 的 關 注 與 重 視 南 音, 又 稱 南 曲 南 樂 南 管 弦 管, 主 要 由 指 譜 曲 三 大 類 組 成 它 薈 集 了 盛 唐 以 來 中 原 雅 樂 之 精 華, 後 來 又 吸 引 了 元 曲 戈 陽 腔 的 特 長, 並 與 閩 南 的 民 間 音 樂 融 彙 一 體 而 逐 漸 成 為 詞 曲 清 麗 柔 曼 旋 律 纏 綿 深 沉 的 美 妙 樂 種 由 於 南 音 保 留 著 唐 宋 古 典 曲 牌, 有 濃 厚 的 中 原 古 樂 遺 風 所 用 的 主 要 樂 器 為 洞 簫, 延 用 唐 簫 規 制, 又 稱 尺 八, 十 目 九 節, 長 一 尺 八 寸, 聲 韻 渾 厚 深 沉 演 奏 南 曲 的 琵 琶, 稱 為 南 琶, 彈 奏 時 採 橫 抱 之 姿, 與 豎 抱 的 北 琶 迥 然 而 異, 卻 和 泉 州 開 元 寺 內 的 飛 天 樂 伎 及 敦 煌 壁 畫 上 的 飛 天 造 型 十 分 相 似 南 音 的 二 弦 則 與 魏 晉 奚 琴 相 似, 拍 板 與 唐 節 相 同 南 音 採 工 尺 譜 之 獨 特 記 譜 方 式, 反 映 了 兩 千 四 百 多 年 前, 曾 侯 乙 編 鐘 銘 文 所 記 載 的 樂 學 理 論, 以 及 南 曲 所 保 存 的 許 多 中 原 古 語 和 音 韻, 這 些 都 足 以 說 明 南 音 與 唐 宋 大 曲 法 曲 宋 詞 元 曲 的 密 切 關 係, 可 說 是 一 部 立 體 的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史 明 末 清 初, 中 國 各 地 有 許 多 新 興 的 地 方 聲 腔 向 南 傳 播 其 中, 在 清 代 經 由 廣 東 福 建 傳 至 台 灣 的 非 閩 客 語 系 戲 曲, 統 稱 為 北 管, 其 戲 曲 演 出 以 官 話 唱 念, 與 閩 南 語 系 的 南 管 不 同 音 樂 風 格 也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北 管 音 樂 大 多 高 亢 喧 囂, 南 管 音 樂 則 是 徐 緩 文 靜 泉 州 絃 管 在 臺 灣, 一 般 稱 之 為 南 管, 來 和 皮 黃 系 統 的 北 管 區 別 主 要 以 泉 州 話 傳 唱, 或 曰 泉 腔, 與 崑 腔 同 屬 南 曲 系 統 之 曲 牌 音 樂 細 分 其 流 派, 還 有 泉 州 和 廈 門 兩 種, 其 實 兩 者 的 差 別 並 不 大 在 泉 州 以 南 音 傳 唱 的 戲 曲 很 多, 最 重 要 的 即 為 梨 園 戲 一 梨 園 戲 25

梨 園 戲 是 閩 南 方 言 地 區 中 最 古 老 的 一 種 劇 種, 被 譽 為 宋 元 南 戲 活 化 石, 流 行 於 泉 州 廈 門 漳 州 及 其 所 屬 各 縣 典 雅 清 麗 委 婉 深 沉, 蘊 含 著 醇 厚 的 唐 宋 風 韻 梨 園 戲 在 泉 州 之 孕 育 形 成, 以 至 於 成 熟 發 展, 其 經 歷 是 漫 長 的 南 宋. 慶 元 間 (1195~1200 年 ), 泉 州 民 間 戲 劇 活 動 與 傳 統 古 樂 南 音 相 結 合, 孕 育 形 成 以 泉 州 古 樂 南 音 為 唱 腔 ( 俗 稱 泉 腔 或 下 南 腔 ) 的 梨 園 戲 梨 園 戲 可 區 分 為 大 梨 園 及 小 梨 園, 各 流 派 均 有 其 保 留 劇 目 和 專 有 曲 牌 由 泉 州 本 土 孕 育 形 成 的 下 南, 保 存 著 方 言 本 色, 具 有 濃 厚 的 鄉 土 氣 息, 較 為 粗 獷 豪 放 樸 實 而 詼 諧 由 外 來 南 戲 班 社 流 入 的 泉 州 上 路, 保 存 大 量 宋 元 南 戲 的 劇 目, 題 材 以 悲 歡 離 合 的 家 庭 生 活 為 多, 具 有 悲 愴 蒼 勁 而 穩 重 的 特 點 兩 者 合 稱 為 大 梨 園, 因 演 員 都 是 成 年 人, 故 俗 稱 老 戲 小 梨 園 則 是 豪 門 貴 族 的 家 班, 又 稱 七 子 班, 因 演 員 都 是 童 伶, 故 俗 稱 戲 仔 福 建 省 梨 園 戲 實 驗 劇 團 成 立 於 1957 年, 其 前 身 為 1952 年 由 政 府 招 集 流 散 民 間 之 藝 人 所 創 設 的 晉 江 縣 大 梨 園 實 驗 劇 團, 後 又 曾 改 名 福 建 省 閩 南 戲 實 驗 劇 團 八 0 年 代 初, 梨 園 戲 訓 練 班 正 式 納 入 福 建 省 藝 術 專 科 學 校 之 正 規 編 制, 經 泉 州 藝 文 人 士 極 力 爭 取, 泉 州 分 校 於 焉 成 立 除 授 業 傳 習 之 外, 更 以 精 準 文 字, 記 錄 如 民 間 抄 本 口 述 劇 本 音 樂 聲 腔 表 演 程 式 等 珍 貴 之 文 化 資 產 二 高 甲 戲 高 甲 戲 形 成 於 明 代, 最 早 是 搬 演 水 滸 的 英 雄 人 物 故 事, 後 來 又 演 文 武 合 璧 的 公 案 戲 為 閩 南 地 區 主 要 地 方 戲 曲 劇 種, 流 行 於 泉 州 廈 門 及 其 所 屬 各 縣, 以 及 漳 州 的 部 分 地 區 為 以 水 滸 等 民 間 傳 說 為 故 事 內 容, 吸 收 融 合 本 地 南 音 梨 園 戲 傀 儡 戲 以 及 京 劇 等 外 來 曲 種, 配 以 閩 南 鑼 鼓 和 民 間 紅 甲 吹 十 音 之 類 的 曲 調, 於 近 代 形 成 的 地 方 劇 種 早 期 無 論 是 兒 童 組 成 的 業 餘 戲 班 宋 江 仔, 或 是 成 年 人 扮 演 的 專 業 戲 班 宋 江 戲, 均 以 梁 山 泊 故 事 為 主 清 中 葉 ( 公 元 1820~24 年 ) 時, 又 與 合 興 班 互 相 吸 收 融 合, 突 破 了 只 演 宋 江 故 事 的 框 框, 演 出 半 文 武 戲, 以 後 又 發 展 演 出 繡 房 戲, 故 高 甲 戲 一 度 又 稱 合 興 戲 高 甲 戲 在 發 展 過 程 中, 形 成 了 大 氣 戲 生 旦 戲 和 丑 旦 戲 大 氣 戲 表 演 風 格 粗 獷 有 力, 曲 牌 運 用 較 為 渾 厚 ; 生 旦 戲 作 工 細 膩, 曲 牌 運 用 亦 較 為 纏 綿 柔 和 ; 丑 旦 戲 則 多 運 用 當 地 流 行 的 民 歌 小 調, 曲 調 活 潑 明 快, 較 生 活 化 1949 年 後, 泉 州 成 立 泉 州 大 眾 劇 團, 後 改 稱 泉 州 高 甲 劇 團, 閩 南 各 縣 市 也 相 繼 組 成 高 甲 戲 演 出 團 體 較 有 影 響 的 劇 目 為 新 編 諷 刺 喜 劇 連 升 三 級, 經 過 整 理 的 傳 統 劇 真 假 王 岫 桃 花 搭 渡 許 仙 謝 醫 蘇 秦, 以 及 新 創 作 的 現 代 戲 唐 山 情 等 26

二 偶 戲 中 國 傳 統 的 偶 戲, 大 致 可 分 傀 儡 戲 和 影 戲 兩 種 不 同 的 表 演 型 態, 歷 史 久 遠 種 類 亦 多, 自 古 以 來 是 宮 庭 嘉 會 裡 重 要 的 表 演 和 禮 的 內 容 之 一, 也 是 民 間 社 會 中 非 常 普 遍 而 重 要 的 娛 樂 項 目 閩 南 偶 戲 其 實 包 括 了 漳 州 泉 州 與 閩 西 山 區 客 家 語 系 的 汀 州 永 定 龍 嚴 上 杭 等 地 區 的 布 袋 戲 與 傀 儡 戲 一 傀 儡 戲 有 關 傀 儡 戲 的 活 動, 宋 代 文 獻 已 提 供 了 很 清 楚 的 材 料 宋 代 傀 儡 戲 相 當 發 達, 除 了 宮 廷 伎 樂 有 傀 儡 戲 外, 民 間 更 為 熱 烈 宋 代 東 京 夢 華 錄 都 城 紀 勝 武 林 舊 事 西 湖 老 人 繁 勝 錄 夢 梁 錄 等 書 已 詳 細 記 載 北 宋 至 南 宋 時 代, 汴 京 杭 州 傀 儡 戲 的 活 動 情 形 傀 儡 戲 與 梨 園 戲 一 樣, 都 是 構 成 泉 腔 戲 曲 的 古 老 曲 種 泉 州 傳 統 傀 儡 戲 專 指 懸 絲 傀 儡, 其 後 流 行 於 泉 南 一 帶 的 布 袋 戲, 雖 同 為 傀 儡, 卻 多 不 以 傀 儡 名 之, 而 稱 之 為 掌 中 班 懸 絲 傀 儡 又 名 牽 絲 傀 儡, 亦 名 線 戲, 泉 南 民 間 俗 稱 嘉 禮, 今 謂 之 提 線 木 偶 內 廉 四 美 是 泉 州 傀 儡 戲 最 古 老 的 演 出 形 式, 所 以 稱 四 美 班, 其 組 織 形 制 十 分 固 定, 如 固 定 由 四 名 演 師 演 出 生 旦 北 雜 四 大 行 當 ; 由 四 名 樂 師 分 別 演 奏 南 鼓 噯 仔 拍 鉦 鑼 等 古 樂 器 ; 每 個 傀 儡 班 擁 有 包 含 戲 神 相 公 爺 田 都 元 帥 在 內 的 三 十 六 尊 傀 儡 形 象 ; 在 十 枝 竹 竿 三 領 被 扎 搭 和 遮 圍 起 來 八 卦 棚 演 出, 演 出 劇 目 也 以 四 十 二 本 落 籠 簿 為 主 各 種 規 制 均 歷 代 相 傳, 延 襲 不 變 清 道 光 前 後, 泉 州 傀 儡 戲 又 產 生 了 一 部 宗 教 民 俗 劇 著 目 連 救 母, 劇 中 新 增 一 名 副 旦 貼, 變 成 了 五 名 家, 伴 奏 上 也 新 添 一 些 管 絃 樂 器 清 末 民 初, 泉 州 傀 儡 才 子 林 承 池 與 本 地 秀 才 揚 壽 眉 合 作, 創 編 屬 於 五 名 家 規 制 的 連 台 本 戲 說 岳 和 水 滸, 至 此, 泉 州 傳 統 傀 儡 進 入 鼎 盛 時 期, 也 逐 漸 確 立 四 美 班 和 五 名 家 之 班 社 組 織 和 藝 術 規 制 台 灣 的 傳 統 偶 戲 有 三 類 : 懸 絲 傀 儡 戲 掌 中 戲 ( 布 袋 戲 ) 皮 影 戲 多 在 十 九 世 紀 初 後 ( 清 中 葉 ) 隨 著 閩 南 粵 東 移 民 一 同 唐 山 過 台 灣 而 發 展 沿 續 下 來 的 如 今, 除 布 袋 戲 遍 佈 全 省 各 地 外, 傀 儡 戲 和 皮 影 戲 的 演 出 性 質 地 區, 也 隨 著 移 民 社 會 族 群 對 生 命 禮 俗 的 信 仰 和 生 活 習 慣 的 改 變, 而 逐 漸 有 所 調 整 皮 影 戲 多 只 在 高 雄 縣 境 內 活 動, 北 部 傀 儡 戲 也 只 在 台 北 宜 蘭 一 帶 活 動 ; 南 部 傀 儡 戲 只 在 高 雄 台 南 交 界 的 幾 個 鄉 鎮 活 動 泉 州 金 門 和 台 灣 南 部 傀 儡 戲 大 致 是 同 一 系 統, 在 造 型 上 相 似, 不 過 泉 州 傀 儡 有 整 套 戲 文, 目 前 金 門 傀 儡 和 台 灣 南 部 傀 儡 除 演 一 些 儀 式 性 戲 文 外, 已 極 少 長 篇 戲 文 二 布 袋 戲 布 袋 戲 又 名 掌 中 戲, 為 中 國 地 方 木 偶 戲 的 一 種, 是 源 自 閩 南 一 帶 的 地 方 戲 劇 近 代 27

福 建 的 布 袋 戲 和 傀 儡 戲 一 樣 聞 名, 然 福 建 布 袋 戲 的 起 源 較 晚, 根 據 考 證 和 藝 人 的 傳 說, 大 約 在 明 末 清 初 才 產 生, 而 且 它 是 根 據 傀 儡 戲 的 演 出 形 式 而 改 變 發 明 的 木 偶 是 由 木 頭 刻 成 中 空 的 人 頭, 搭 配 精 巧 縫 繡 的 古 代 衣 物 而 成 ; 演 出 時 演 師 運 用 手 指 手 掌 及 手 肘 的 運 動 操 作 木 偶, 並 配 合 後 場 音 樂 使 布 袋 戲 藝 術 推 向 更 精 緻 的 藝 術 傳 說 發 明 布 袋 戲 的 是 明 末 清 初 的 泉 州 士 子 梁 炳 麟, 因 屢 試 不 第, 頗 為 灰 心, 偶 見 傀 儡 演 出, 略 有 所 感, 乃 自 雕 木 偶, 以 手 代 線 弄 之, 更 見 靈 活, 再 藉 稗 官 野 史, 編 造 戲 文 演 於 鄉 里, 以 抒 胸 臆, 不 料 竟 以 此 致 富 聞 名 漳 州 布 袋 戲 起 源 傳 說 與 此 大 同 小 異, 只 不 過 是 以 漳 州 士 子 孫 巧 仁 取 代 了 梁 炳 麟 掌 中 戲 遍 布 閩 南 各 地, 俗 稱 布 袋 戲, 結 合 了 福 州 雕 刻 ( 彩 樓 木 偶 頭 ) 泉 州 刺 繡 ( 戲 服 ) 以 及 泉 潮 一 帶 民 間 音 樂 南 管, 成 為 戲 台 行 頭 配 樂 俱 備 的 地 方 戲 劇 精 緻 典 雅, 融 合 民 間 雕 刻 刺 繡 音 樂 文 學 等 藝 術 於 一 爐 它 隨 著 泉 漳 移 民 來 到 台 灣, 成 為 本 省 早 期 重 要 的 民 俗 活 動 之 一 一 直 到 日 據 中 期, 閩 台 布 袋 戲 藝 人 仍 有 往 來, 尤 以 泉 州 師 父 來 台 居 多 28

第 肆 章 教 學 成 果 演 示 本 計 畫 構 思 之 初, 即 設 定 在 應 用 教 學 之 雙 向 互 動, 竊 以 為 所 謂 應 用 者, 尤 應 力 求 與 現 實 短 視 取 向 有 所 區 隔 本 校 雖 歸 屬 技 職 教 育 體 系, 其 人 才 培 育 的 目 標 自 以 各 種 專 業 職 能 為 主 軸, 唯 衡 諸 當 前 全 人 教 育 的 教 育 理 念, 舉 凡 提 昇 人 文 素 養 的 課 程 理 當 成 為 本 校 各 學 制 學 子 通 識 學 門 涉 獵 修 習 之 首 選 所 以 然 者, 在 補 其 識 見 胸 廓 之 失 衡, 並 期 以 日 後 面 對 瞬 息 萬 變 的 世 局 著 眼, 而 非 祇 窄 化 於 當 下 升 學 就 業 的 考 量, 致 自 陷 於 現 實 短 視 之 膚 淺 也 然 而, 人 文 素 養 的 涵 容 既 廣, 所 涉 亦 十 分 龐 雜, 絕 非 一 朝 一 夕 可 以 有 成 本 計 畫 不 過 在 藉 此 管 窺 之 地, 先 拋 以 探 路 之 磚 石, 其 引 玉 之 殷 望 實 昭 然 若 揭, 其 固 不 獨 責 己, 更 在 有 所 就 教 於 方 家 此 次 之 所 以 選 定 泉 州 作 為 研 究 重 心 者, 旨 在 針 對 此 閩 南 文 化 名 城 泉 州 進 行 一 系 列 的 深 度 探 索, 其 著 眼 在 於 從 浩 如 煙 海 的 史 料 分 梳 中, 為 這 個 在 青 史 中 幾 度 沉 浮 的 閩 南 僑 鄉, 尋 求 文 化 史 上 一 個 允 當 且 清 晰 的 定 位 同 時, 也 冀 望 藉 由 大 量 文 獻 與 現 地 考 察 的 分 析 支 持, 重 構 它 身 處 黃 河 文 明 的 中 原 搖 籃 之 外, 竟 可 以 擺 落 一 次 次 天 災 人 禍 乃 至 於 僻 處 海 隅 的 宿 命, 藉 由 其 經 濟 文 化 實 力 的 重 重 積 累 至 今, 其 風 華 已 無 愧 於 早 為 王 朝 上 都 的 兩 京 四 都! 凡 此 種 種, 都 將 是 本 計 畫 亟 欲 探 究 的 核 心 所 在 同 時, 也 趁 教 學 之 便 與 同 學 們 共 同 探 討 原 鄉 意 識 此 一 敏 感 議 題 在 歷 史 與 未 來 理 想 與 現 實 中 的 的 競 合 只 是, 在 以 往 的 教 學 設 計 中, 多 半 僅 及 於 課 堂 講 授 史 料 呈 現 而 已 就 教 育 作 為 啟 發 知 能 的 此 一 功 能 而 言, 所 示 既 過 分 貧 乏, 聽 者 也 多 有 隔 靴 搔 癢 之 憾 本 研 究 的 基 礎 之 一, 即 在 構 思 突 破 這 層 藩 籬, 冀 望 以 現 地 考 察 順 利 取 得 各 種 第 一 手 資 料, 不 單 得 藉 以 實 地 了 解 當 地 的 現 況, 同 時 也 能 由 比 對 歷 史 文 獻 的 過 程 中, 掌 握 其 人 文 形 象 的 縮 影 文 化 傳 承 的 脈 動, 並 進 而 預 見 未 來 可 能 的 世 變, 其 實 用 性 以 此 觀 之, 方 可 稱 之 為 大 用 本 章, 即 針 對 筆 者 在 校 所 開 設 的 兩 門 課 程 中 文 領 域 分 類 通 識. 文 化 行 旅 進 行 整 體 設 計, 現 條 陳 初 步 成 果 於 後 第 一 節 中 文 領 域. 補 充 教 材 之 鄉 愁 本 校 中 文 領 域 的 課 程 架 構 既 屬 於 大 學 體 制, 其 教 學 設 計 便 應 跳 脫 傳 統 國 文 29

課 程 教 學 偏 重 疏 解 文 義 講 授 章 句 的 單 一 模 式, 更 朝 歸 納 分 析 批 判 著 手, 以 期 引 領 學 子 日 後 得 以 面 對 多 變 的 世 局 時, 能 藉 助 聯 想 能 力 的 加 強 胸 懷 識 見 的 開 拓, 內 收 聞 一 以 知 十 之 功, 外 藉 他 山 之 石 磨 礪 而 發 為 原 創 力, 進 而 開 展 出 一 方 真 正 屬 於 自 己 的 天 地 一 課 程 名 稱 : 鄉 愁 二 課 程 範 疇 : 鄉 愁, 對 諸 如 詩 人 余 光 中 等 人 來 說, 彷 彿 從 民 國 卅 八 年 開 始, 以 兩 岸 對 峙 來 釀 就 當 然, 對 這 些 當 日 以 為 即 將 埋 骨 異 鄉 的 遊 子 而 言, 鄉 愁 是 那 麼 地 濃, 特 別 地 醇 不 過 耐 人 尋 味 的 是, 鄉 愁 真 的 僅 僅 是 指 對 故 鄉 的 一 種 回 憶 嗎? 余 秋 雨 先 生 的 文 化 苦 旅 中 有 一 篇 鄉 關 何 處 寫 得 好 : 我 想 任 何 一 個 早 年 離 鄉 的 遊 子 在 思 念 家 鄉 時 都 有 兩 重 性 ; 他 心 中 的 家 鄉 既 具 體 又 不 具 體 具 體 可 具 體 到 一 個 河 灣, 幾 棵 小 樹, 半 壁 蒼 苔, 但 如 果 僅 僅 如 此, 焦 渴 的 思 念 完 全 可 以 轉 換 成 回 鄉 的 行 動 然 而 真 的 回 鄉 又 總 是 失 望, 天 天 縈 繞 我 心 頭 的 這 一 切 原 來 是 這 樣 的 麼? 就 像 在 一 首 激 情 澎 湃 的 名 詩 後 面 突 然 看 到 一 幅 太 逼 真 的 插 圖, 詩 意 頓 消 此 言 最 為 鞭 辟 入 裡, 或 可 解 釋 即 使 家 鄉 就 在 眼 下, 鄉 愁 依 舊 濃 得 化 不 開, 因 為 它 原 本 就 根 柢 於 人 心, 不 是 磚 石 碎 瓦, 也 非 林 木 山 川, 而 是 一 個 彷 彿 遙 不 可 及 卻 又 真 實 得 可 以 的 夢, 一 時 化 身 為 余 光 中 的 長 江 水 海 棠 紅 雪 花 白 臘 梅 香, 一 時 又 幻 作 羅 大 佑 的 鹿 港 霓 虹 燈, 也 曾 經 是 海 外 異 議 人 士 的 補 破 網 又 或 者, 對 於 你 我 這 群 土 生 土 長 的 臺 灣 人 而 言, 透 過 詩 裡 的 鄉 愁 這 個 載 體, 如 鮭 魚 之 生 命 回 溯, 不 妨 藉 由 原 鄉 之 一 的 泉 州 文 化 探 索 去 一 覽 自 己 生 命 本 源 中 的 一 縷 激 情 三 課 程 內 容 : ( 一 ) 作 者 余 光 中, 福 建 永 春 人,1928 年 生 於 南 京 母 親 與 妻 子 均 為 江 蘇 常 州 人, 故 亦 自 命 江 南 人 曾 謂 大 陸 是 母 親, 台 灣 是 妻 子, 香 港 是 情 人, 歐 洲 是 外 遇 1952 年 台 大 外 文 系 畢 業,1959 年 獲 美 國 愛 奧 華 大 學 藝 術 碩 士, 先 後 任 教 於 師 範 大 學 政 治 大 學 中 山 大 學 中 文 大 學 ( 香 港 ), 並 在 台 大 東 吳 東 海 淡 江 大 學 兼 任, 亦 曾 擔 任 中 華 民 國 筆 會 會 長 (1990~98) 中 華 語 文 教 育 促 進 協 會 理 事 長 (2006 年 迄 今 ) 30

自 謂 詩 散 文 評 論 翻 譯 為 其 四 度 空 間, 於 此 四 大 文 類 所 著 專 書 逾 五 十 種, 近 年 在 大 陸 與 香 港 所 出 版 之 各 種 選 集 亦 近 三 十 種 詩 文 作 品 廣 泛 收 入 台 灣 大 陸 香 港 三 地 之 課 本, 頻 率 最 高 者 為 鄉 愁 我 的 四 個 假 想 敵 聽 聽 那 冷 雨 詩 作 如 鄉 愁 鄉 愁 四 韻 民 歌 踢 踢 踏 迴 旋 曲 等 屢 經 楊 弦 李 泰 祥 羅 大 佑 等 人 譜 曲, 傳 唱 甚 廣 在 藝 術 方 面, 余 氏 畫 論 對 於 現 代 畫 在 台 灣 的 發 展 也 有 重 大 影 響, 他 所 翻 譯 的 梵 谷 傳 與 論 梵 谷 的 專 文 曾 鼓 舞 了 不 少 當 代 畫 家 他 在 翻 譯 上 亦 多 貢 獻, 曾 先 後 翻 譯 了 王 爾 德 的 四 齣 喜 劇, 其 譯 本 屢 次 在 台 港 上 演, 不 可 兒 戲 演 出 最 頻 另 出 版 有 譯 書 多 種, 除 戲 劇 外, 以 英 美 土 耳 其 之 譯 詩 最 著 文 壇 頗 具 知 名 度 的 梁 實 秋 文 學 獎 翻 譯 類, 廿 一 年 來 均 由 余 氏 主 持 出 題 並 參 加 決 審, 其 譯 評 譯 論 均 有 廣 泛 之 影 響 ( 二 ) 選 文 其 一 鄉 愁 四 韻 給 我 一 瓢 長 江 水 啊 長 江 水 那 酒 一 樣 的 長 江 水 那 醉 酒 的 滋 味 是 鄉 愁 的 滋 味 給 我 一 瓢 長 江 水 啊 長 江 水 給 我 一 張 海 棠 紅 啊 海 棠 紅 那 血 一 樣 的 海 棠 紅 那 沸 血 的 燒 痛 是 鄉 愁 的 燒 痛 給 我 一 張 海 棠 紅 啊 海 棠 紅 給 我 一 片 雪 花 白 呀 雪 花 白 那 信 一 樣 的 雪 花 白 那 家 信 的 等 待 是 鄉 愁 的 等 待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