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Similar documents
曹美秀.pdf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 3,2000 7,1990, , , :( ), , 31 ; :, :,2001,



Microsoft Word - z-ww386-劉恆妏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1-34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國 史 館 館 刊 第 23 期 Chiang Ching-kuo 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Its Effects ( ) Abstract Wen-yuan Chu * Chiang Ching-kuo wa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文档 9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Microsoft Word v...doc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M J M M

untitled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 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03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A4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59-81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untitled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200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1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 (,1988: 630) 218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台灣舞獅歷史發展脈絡之探析…全文

赵建新-财会研究杂志印刷稿.pdf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I 3 TI TABLE 4 RANDBIN Research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80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 第 25 卷 第 1 期 构 混 乱 表 意 不 明 不 合 逻 辑 其 中 前 四 种 属 于 结 构 类 语 病, 考 查 几 率 较 高 ; 后 两 种 属 于 语 义 类 语 病, 有 时 会 单 独 出 题 上 面 这 道 题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 F736F F 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第2期定稿.FIT)

2010/

标题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雙 親 形 象 研 究 楊 書 瑋 摘 要 下 : 本 論 文 旨 在 分 析 張 愛 玲 小 說 作 品 中 雙 親 人 物 形 象 的 特 色 及 異 同, 重 點 如 一 張 愛 玲 的 母 親 黃 逸 梵 為 湖 南 武 將 後 代, 生 母 去 世 後 由 父 親

untitled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35-55

Microsoft Word - 18-p0402-c3.doc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謝 誌 猶 記 得 六 年 前 初 入 教 育 界 如 誤 闖 叢 林 的 小 白 兔 般, 深 感 自 己 對 教 育 的 徬 徨 與 不 足, 因 而 毅 然 決 然 踏 入 碩 士 學 問 窄 門 課 堂 上 浩 瀚 的 知 識, 引 領 著 我, 同 時 也 備 感 挫 折 ; 寫 論 文

Microsoft Word 完整版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 D313738B1F5A46CB5C4B773B1B42DB4BFA5C3B8712E706466>

<4D F736F F D 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2005 3,, :,,,, (),,,,, [],,,,,,,,,,, (),, (,, ),,,,,,,,,,,,,,,,,,,,,,,,,( ),, :,,, :,?,,, :,1999,

39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1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A Study of Postpartum Recuperation t

20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http / /yxxy. cbpt. cnki. net / % % %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 M. 20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A Community Guide to Environmental Health

ZHONG Chong A Study on the Map of Provincial Capital of Zhejiang Past and Present

Microsoft Word - ChineseSATII .doc

Microsoft Word - 王明排版.doc

65,, [ 3 ] ( P80) ;,,,,, [ 4 ] ( P8,16),, ;,,, : (1),,, [ 5 ] ( P5051) (2),, ; :,,, [ 5 ] ( P5055) (3) :,,,, [ 5 ] ( P ) : (1) : ( ),,,,,,,,,,


2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Transcription: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趙 詠 寬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班 研 究 生 摘 要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的 經 典, 然 實 踐 性 高, 受 歷 來 帝 王 重 視 但 在 清 末 民 初, 傳 統 思 維 受 到 挑 戰, 被 視 為 維 護 封 建 體 系 的 孝 經 亦 難 逃 此 責 難 當 時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維 新 派 對 孝 經 頗 不 以 為 然, 然 康 有 為 之 同 窗 - 簡 朝 亮 有 不 同 立 場, 在 動 盪 之 時, 傳 經 授 業, 對 於 孝 經 亦 有 相 關 著 作 -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該 書 書 末 附 有 學 生 與 簡 朝 亮 之 答 問, 這 一 群 學 生 正 處 於 清 末 民 初 思 想 激 盪 之 時, 若 檢 視 他 們 對 於 孝 經 的 疑 問, 可 看 出 在 該 時 代 簡 朝 亮 的 學 生 之 看 法 經 由 本 文 之 整 理, 學 生 對 於 孝 經 的 關 注 有 兩 大 方 面 : 一 是 在 各 家 注 疏 解 讀 上, 二 是 經 本 身 引 發 之 議 題 在 各 家 解 讀 上 探 討 的 有 :1. 尋 各 注 中 最 佳 解 釋 2. 探 各 注 說 法 之 原 因 3. 對 注 疏 說 法 之 質 疑 4. 覓 各 注 的 交 流 融 通 5. 找 異 於 各 注 之 說 法 在 經 本 身 引 發 之 議 題 上 有 :1. 孝 經 年 代 作 者 的 問 題 2. 孝 經 今 古 文 的 探 討 3. 孝 經 章 名 經 文 的 疑 慮 4. 孝 經 與 其 他 典 籍 的 關 聯 5. 孝 經 在 實 務 上 的 討 論 這 些 討 論 中 以 在 實 務 上 的 討 論 最 具 時 代 性, 由 學 生 的 問 題 中 可 見 當 時 孝 經 不 被 重 視 或 是 受 到 質 疑, 由 問 題 的 收 錄 來 看,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此 現 象 已 有 注 意 八 十 八 條 問 題 中, 呈 現 出 簡 朝 亮 學 生 仍 相 當 傳 統, 然 傳 統 中 不 失 對 時 代 的 關 懷, 亦 可 見 簡 朝 亮 輯 這 些 問 題 的 用 心 關 鍵 字 : 簡 朝 亮 孝 經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讀 書 堂 答 問 清 末 民 初 1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一 前 言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者, 僅 一 千 八 百 餘 字, 然 影 響 中 華 民 族 深 遠, 孝 的 闡 發 亦 是 歐 美 少 見 雖 歷 來 朝 代 更 替, 然 各 代 君 主 莫 不 重 視 孝 經 唐 玄 宗 御 注 孝 經, 使 孝 經 得 到 空 前 地 位 孝 經 亦 為 帝 王 守 護 其 封 建 制 度 利 器 之 一 而 依 孝 經 所 衍 生 的 孝 子 傳 或 二 十 四 孝, 幾 乎 為 孝 行 典 範, 影 響 民 間 甚 鉅 然 在 晚 清 之 時, 西 學 東 漸, 中 國 傳 統 經 學 受 到 不 少 挑 戰, 孝 經 亦 難 逃 此 責 難, 孝 經 被 一 些 學 者 視 為 封 建 不 進 步 之 象 徵, 如 維 新 派 之 康 有 為 (1858~1927 年 ) 梁 啟 超 (1873~1929 年 ) 等 1 光 緒 二 年 (1876 年 ) 康 有 為 拜 師 於 朱 次 琦 ( 即 朱 九 江 1807~1881 年 ) 門 下, 朱 次 琦 為 嶺 南 大 儒 之 一 朱 次 琦 另 有 一 名 得 意 弟 子 - 簡 朝 亮 (1851~1933 年 ), 簡 朝 亮 與 康 有 為 彼 此 為 師 兄 弟 關 係, 然 兩 人 在 政 治 及 學 術 發 展 完 全 相 反 康 有 為 極 欲 變 法 圖 新, 簡 朝 亮 則 保 守 不 仕 在 學 問 上 亦 是 如 此, 康 有 為 對 於 傳 統 經 典 抱 持 懷 疑, 如 新 學 僞 經 考 為 其 代 表, 2 而 簡 朝 亮 則 對 傳 統 文 獻 作 補 充 及 闡 發, 在 孝 經 上 亦 是, 著 有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簡 朝 亮 雖 為 朱 次 琦 學 生, 然 名 聲 不 及 同 窗 康 有 為 響 亮, 可 能 與 其 性 格 較 為 保 守 所 致, 故 其 相 關 論 文 著 作 不 多 中 國 大 陸 在 2008 年 10 月 9 日 10 日 佛 山 市 順 德 區 北 滘 鎮 舉 辦 簡 朝 亮 學 術 研 討 會, 此 研 討 會 是 第 一 次 較 全 方 面 探 討 簡 朝 亮, 然 由 於 為 第 一 次, 故 其 論 文 多 著 重 在 簡 朝 亮 之 生 平 愛 國 情 操 與 朱 次 琦 康 有 為 之 關 係 論 語 集 注 補 正 述 疏 粵 東 簡 氏 大 同 譜 的 討 論 上 1 陳 鐵 凡 於 孝 經 學 源 流 (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1986 年 ), 頁 280~281 提 到 : 康 氏 雖 謂 孝 經, 義 理 也 ; 春 秋, 經 世 也 ( 長 興 筆 記 ) 而 未 見 申 論 郭 正 昭 等 著 : 嚴 復. 康 有 為. 譚 嗣 同. 吳 敬 恆 (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9 年 ), 頁 166 提 到 : 何 休 將 春 秋 與 孝 經 同 等 看 待, 但 康 有 為 因 為 有 大 同 的 思 想 所 以 很 少 提 到 孝 經 以 上 兩 位 說 法 可 見 康 有 為 對 於 孝 經 漠 視, 而 在 其 作 品 新 學 僞 經 考 對 孝 經 之 著 墨 亦 不 多 梁 啟 超 曾 提 過 :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的 一 部 古 人 最 重 通 經, 若 像 這 經, 通 起 來 最 易 解 釋 意 義, 讀 幾 年 書 的 人 就 行 列 為 一 經, 實 為 可 笑 論 語 孝 經 只 是 傳 記, 不 配 稱 經 這 個 書 名 實 在 很 糟, 只 有 孝 字, 又 不 成 名 詞 等, 可 見 梁 啟 超 對 於 孝 經 的 態 度 語 見 於 梁 啟 超 : 國 學 要 籍 研 讀 法 四 種 ( 北 京 : 國 家 圖 書 出 版 社,2008 年 ), 頁 110~111 2 有 部 分 學 者 認 為 新 學 僞 經 考 是 抄 襲 之 作, 抄 自 張 之 洞 學 生, 廖 平 的 知 聖 篇 和 辟 劉 篇 如 張 建 偉 : 溫 故 戊 戌 年 ( 北 京 : 作 家 出 版 社,1999 年 ) 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故 本 文 欲 從 較 少 人 關 注 之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出 發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後 附 有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3, 該 書 為 簡 朝 亮 與 弟 子 間 在 孝 經 上 的 問 答 經 由 對 該 書 的 整 理, 應 可 見 當 時 學 生 對 於 孝 經 注 意 的 面 向, 而 這 些 面 向 是 否 與 民 初 社 會 有 關? 或 是 無 關? 這 些 為 本 文 關 注 之 焦 點 本 書 使 用 之 版 本 為 北 京 出 版 社 之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第 陸 輯 的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其 底 本 為 民 國 七 年 讀 書 堂 校 刊 本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後 附 有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一 卷, 此 卷 即 本 文 欲 討 論 之 對 象 二 簡 朝 亮 生 平 與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簡 介 簡 朝 亮 (1851~1933 年 ), 字 季 紀, 號 竹 居 廣 東 順 德 簡 岸 鄉 ( 今 廣 東 省 佛 山 市 順 德 區 ) 人 道 光 三 十 年 ( 辛 亥,1851 年 ) 生 於 南 海 忠 義 鄉 ( 今 廣 東 省 佛 山 市 南 海 區 ) 4 自 幼 聰 穎, 十 五 歲 可 遍 誦 七 經 同 治 十 三 年 (1874 年 ), 二 十 四 歲, 遊 學 於 朱 次 琦 門 下, 為 朱 九 江 二 大 弟 子 之 一 ( 另 一 位 為 康 有 為 ) 二 十 八 歲, 為 一 等 第 一 補 廩 生, 然 個 性 過 於 耿 介, 五 試 不 第, 故 三 十 九 歲 絕 意 科 舉, 專 力 於 學 問, 不 久 於 簡 岸 設 立 讀 書 草 堂, 開 始 其 講 授 生 涯 光 緒 二 十 五 年 (1900 年 ), 一 月, 簡 朝 亮 五 十 歲, 為 避 禍 亂, 夏 季 全 家 遷 往 陽 山 將 軍 山 ( 今 廣 東 省 陽 山 縣 ), 讀 書 草 堂 亦 搬 於 此, 八 年 後, 隱 居 佛 山, 專 心 著 述 光 緒 三 十 四 年 (1908 年 ), 二 月, 簡 朝 亮 五 十 八 歲, 禮 部 尚 書 溥 良 聘 之 為 禮 學 館 顧 問, 簡 以 病 為 由 辭 之, 並 附 兩 千 餘 言 救 時 之 論 民 國 元 年 (1911 年 ), 辛 亥 國 變, 簡 朝 亮 六 十 歲, 以 喪 禮 自 處 民 國 四 年 (1915 年 ), 簡 朝 亮 六 十 五 歲, 袁 世 凱 來 信 問 候, 然 簡 朝 亮 拒 之 不 理 民 國 五 年 (1916 年 ), 簡 朝 亮 六 十 六 歲, 清 史 館 館 長 趙 爾 巽 欲 聘 之 為 修 纂, 然 簡 亦 不 回 應 民 國 二 十 一 年, 簡 朝 亮 八 十 一 歲, 從 佛 山 遷 居 至 廣 州, 在 蘆 荻 巷 開 設 松 桂 堂 重 新 講 學 5 民 國 二 十 二 年 九 月 二 十 九 日 病 逝 於 廣 州, 享 壽 八 十 三 歲 3 其 原 名 為 讀 書 堂 答 問, 然 在 論 語 集 注 補 正 述 疏 尚 書 集 注 述 疏 後 皆 會 附 讀 書 堂 答 問, 為 以 資 區 別, 故 在 此 處 稱 為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4 出 生 年 有 兩 種 版 本, 若 依 周 駿 富 輯 : 清 代 傳 記 叢 刊. 學 林 類. 清 儒 學 案 小 傳 ( 三 ), 頁 007-299 所 提 : 民 國 二 十 二 年 卒, 年 八 十 三 簡 朝 亮 之 生 年 應 為 道 光 三 十 年 ( 辛 亥 ), 即 西 元 1951 年 而 廣 州 市 志 卷 十 九, 頁 208, 則 認 為 是 西 元 1952 年 然 若 依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序 提 到 : 丁 巳 歲 季 冬, 越 歲 季 秋, 身 年 六 十 有 八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編 纂 編 委 會 編 :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第 陸 輯 第 3 册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 頁 陸 輯 3-377 可 以 發 現, 丁 巳 年 為 西 元 1917 年, 越 歲 季 則 應 為 西 元 1918 年, 也 就 是 簡 朝 亮 六 十 八 歲, 由 於 古 人 算 虛 歲, 所 以 其 生 年 應 為 1918-68+1=1851 故 筆 者 以 周 駿 富 輯 : 清 代 傳 記 叢 刊. 學 林 類. 清 儒 學 案 小 傳 ( 三 ) 之 記 載, 以 1851 年 為 簡 朝 亮 之 生 年 5 蘆 荻 巷 : 今 廣 州 荔 灣 區 西 華 路, 中 山 七 路 附 近 3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簡 朝 亮 雖 終 身 不 仕, 然 極 為 關 懷 國 家 之 運 命, 如 割 地 賠 款 喪 權 辱 國 之 事 仍 是 拍 案 疾 呼, 激 動 不 已 其 人 重 視 由 體 達 用, 經 學 要 義 貴 在 實 踐 於 自 身, 不 空 泛 言 又 建 立 讀 書 草 堂, 講 學 時, 聲 如 洪 鐘 培 育 後 進 亦 不 餘 遺 力, 如 國 粹 派 之 黃 節 (1973~1935 年 ) 等 皆 為 其 門 徒 簡 朝 亮 在 治 學 上, 不 分 漢 宋, 兼 採 其 長 處 為 了 解 經 義, 在 訓 詁 有 一 定 功 夫 在 經 義 的 闡 發 上, 重 視 其 詮 釋 合 乎 經 文 脈 絡, 若 有 注 疏 不 合 者, 首 先 以 經 補 正 其 義, 再 其 次 則 以 子 史 補 充, 故 對 鄭 玄 朱 熹 說 法 有 一 定 補 充 其 著 作 有 粵 東 簡 氏 大 同 譜 朱 九 江 先 生 年 譜 尚 書 集 注 述 疏 論 語 集 注 補 正 述 疏 禮 記 子 思 子 言 鄭 注 補 正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禮 記 子 思 子 言 鄭 注 補 正 讀 書 堂 詩 文 集 等 6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附 於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之 後, 書 成 之 時 應 為 民 國 七 年, 7 內 容 為 門 弟 子 與 簡 朝 亮 之 問 答 全 卷 分 為 說 全 經 與 說 諸 章 兩 部 份, 說 全 經 針 對 孝 經 之 整 體 問 題 作 問 答, 有 十 七 條 說 諸 章 依 孝 經 十 八 章 內 容 問 答, 有 七 十 一 條, 故 全 書 答 問 有 八 十 八 條 在 提 問 人 上, 依 筆 者 整 理, 明 記 姓 名 者 有 十 五 位, 未 標 其 名 的 以 或 問 之 代 之 十 五 位 學 生 名 字 依 提 問 數 如 下 : 伍 蘭 清 (13) 尤 潤 慶 (7) 馮 春 林 (6) 黃 德 鄰 (5) 梁 脩 ( 修 ) 為 (4) 黃 煒 羣 (4) 蘇 祖 敬 (4) 陳 達 隆 (4) 梁 應 揚 (3) 張 子 沂 (3) 沈 維 松 (3) 何 猷 (3) 李 禮 興 (3) 張 懷 愨 (3) 梁 啟 沃 (2) 以 伍 蘭 清 提 問 次 數 最 多, 有 十 三 次, 梁 啟 沃 提 問 次 數 最 少, 僅 二 次 若 從 說 全 經 與 說 諸 章 之 標 題 看, 提 問 數 以 說 諸 章 之 開 6 簡 朝 亮 之 生 平 詳 見 下 列 書 籍 周 駿 富 輯 : 清 代 傳 記 叢 刊. 學 林 類. 清 儒 學 案 小 傳 ( 三 ) 第 007 冊 ) 台 北 : 明 文 書 局,1984 年 ), 頁 007-298~007-299 周 駿 富 輯 : 清 代 傳 記 叢 刊. 綜 錄 類. 碑 傳 集 三 編 ( 三 ) 第 126 冊 ( 台 北 : 明 文 書 局,1984 年 ), 頁 007-298~007-299 廣 州 市 地 方 志 編 纂 委 員 會 : 廣 州 市 志. 人 物 志. 簡 朝 亮 卷 十 九 ( 廣 州 : 廣 州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208 廣 州 市 地 方 志 編 纂 委 員 會 : 廣 州 市 志. 人 物 志. 黃 節 卷 十 九 ( 廣 州 : 廣 州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223 7 在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序 提 到 : 丁 巳 歲 季 冬, 論 語 數 草 既 畢, 乃 孝 經 為 諸 經 之 導 也, 當 有 集 而 疏 之 越 歲 季 秋, 草 有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一 卷 今 無 幾 何, 身 年 六 十 有 八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編 纂 編 委 會 編 :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第 陸 輯 第 3 册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 頁 陸 輯 3-377 從 上 文 可 以 發 現, 丁 巳 年 為 西 元 1917 年, 即 民 國 六 年, 越 歲 季 則 應 為 戊 午 年, 西 元 1918 年, 即 民 國 七 年 又 李 鍌 於 孝 經 著 述 考 ( 一 ) 提 到 : 簡 氏 此 書, 蓋 成 於 民 國 七 年 戊 午, 其 實 年 已 六 八 高 齡 矣. 汪 中 : 孝 經 著 述 考 ( 一 ) (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2003 年 ), 頁 416 可 為 一 證 4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宗 明 義 章 與 聖 治 章 最 多, 各 有 十 條 提 問, 喪 親 章 七 條 為 次, 再 來 是 庶 人 章 六 條 說 全 經 提 問 數 最 多 為 孝 經 唐 宋 疏, 有 四 條, 孝 經 偽 古 文 偽 孔 傳 為 次, 有 三 條 提 問 數 多 寡 可 見 學 生 對 孝 經 部 分 議 題 之 重 視, 由 上 可 見, 以 孝 經 總 發 之 開 宗 明 義 章 和 聖 人 治 天 下 之 聖 治 章 較 獲 學 生 注 意 若 就 整 體 孝 經 的 議 題 上, 學 生 關 注 的 是 孝 經 唐 宋 疏 的 問 題 若 從 各 問 答 的 篇 幅 來 看, 可 發 現 簡 朝 亮 回 答 比 學 生 問 題 行 數 要 來 得 多, 若 從 學 生 問 題 行 數 來 看, 以 梁 應 揚 在 諍 諫 章 提 問 篇 幅 最 多, 有 十 五 行, 梁 脩 為 在 感 應 章 提 問 有 十 二 行, 居 次, 伍 蘭 清 在 庶 人 章 提 問 有 十 一 行, 居 第 三 梁 應 揚 問 題 是 爭 字 解 讀, 梁 脩 為 是 父 兄 的 解 讀 何 說 法 為 佳, 伍 蘭 清 是 天 子 至 庶 人 孝 無 終 始 各 版 本 之 解 讀 由 上 觀 之, 問 題 篇 幅 較 多 者, 集 中 在 經 義 解 讀 上 若 從 簡 朝 亮 對 學 生 回 答 篇 幅 量 而 言, 以 回 答 黃 德 鄰 三 才 章 之 問 題 最 多, 有 一 百 零 九 行 ; 回 答 黃 德 鄰 諍 諫 章 問 題 有 九 十 七 行, 居 次 ; 回 答 黃 德 鄰 庶 人 章 問 題 有 五 十 九 行, 居 第 三 黃 德 鄰 三 才 章 之 問 題 為 天 地 之 經 因 地 之 利 之 各 家 解 讀 ; 諫 諍 章 問 題 為 爭 臣 人 數 之 邢 昺 解 讀 ; 庶 人 章 問 題 為 用 天 之 道, 分 地 之 利 之 各 家 解 讀 由 上 可 知, 讓 簡 朝 亮 使 用 較 多 篇 幅 解 釋 者, 皆 為 黃 德 鄰 之 問 題, 由 於 黃 德 鄰 問 題 為 各 家 解 讀, 故 簡 朝 亮 之 回 答 方 式 為 以 孝 經 上 下 文 脈 絡 解 之, 再 以 諸 經 解 之, 如 周 易 周 官 尚 書 等, 直 接 以 第 一 手 文 獻 還 原 其 原 貌 孝 經. 讀 書 堂 答 問 除 了 師 生 於 孝 經 的 問 答 外, 亦 有 破 音 字 生 難 字 之 讀 音 紀 錄, 使 用 直 音 法 反 切 法 或 直 標 其 聲 調 等 這 些 語 音 記 載, 可 見 清 末 民 初 在 四 聲 別 義 上 的 狀 況 由 於 本 文 關 注 在 簡 朝 亮 師 生 在 問 答 上 的 解 讀, 故 其 音 韻 上 的 探 討 不 在 本 文 研 究 範 圍 之 內 以 上 為 孝 經. 讀 書 堂 答 問 整 體 鳥 瞰, 學 生 在 孝 經 關 注 之 議 題 在 下 文 說 明 三 學 生 在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的 關 注 在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中, 學 生 對 於 孝 經 關 注 的 議 題 有 兩 大 類 : 一 是 各 家 注 疏 對 孝 經 詮 釋 的 問 題, 一 是 對 孝 經 本 身 如 經 文 等 上 的 問 題 基 本 上, 學 生 較 關 心 於 注 疏 上 的 問 題, 共 有 五 十 五 條, 而 孝 經 本 身 上 的 問 題 有 三 十 三 條 現 分 述 如 下 5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 一 ) 在 各 家 注 疏 解 讀 上 學 生 在 各 家 注 疏 的 關 心 上, 多 集 中 在 注 釋 說 法 的 原 因 各 家 注 釋 的 優 劣 對 注 疏 說 法 的 質 疑 等 少 部 份 關 注 各 注 釋 間 的 共 通 性 和 注 釋 之 外 的 經 文 詮 釋 以 下 為 其 說 明 1. 尋 各 注 中 最 佳 解 釋 該 項 為 簡 朝 亮 學 生 於 孝 經 注 疏 上 最 關 心 之 議 題 注 意 在 經 文 釋 義 上, 何 家 注 疏 最 合 經 義, 故 該 部 分 學 生 問 題 之 形 式 多 為 列 舉 各 家 之 說, 以 求 簡 朝 亮 之 指 點 在 注 家 比 較 上, 有 兩 家 相 比 較 者, 如 : 釋 文 對 唐 注 邢 疏 對 司 馬 注 司 馬 注 與 范 注 等 ; 亦 有 三 家 互 比 者, 如 唐 注 對 邢 疏 和 司 馬 注 唐 注 對 司 馬 注 和 范 注 等, 茲 舉 例 如 下 : 釋 文 與 唐 注 比 較 者 : 伍 蘭 清 問 曰 : 孝 經 云 : 先 王 有 至 德 要 道 其 言 先 王 也, 釋 文 引 鄭 云 : 禹, 三 王 最 先 者 又 釋 文 云 : 王, 謂 文 王 也 唐 注 云 : 先 代 聖 王 孰 是 歟? 8 上 列 問 題 在 確 認 對 於 王 之 說 法, 是 釋 文 引 用 鄭 康 成 的 說 法 對? 或 是 唐 玄 宗 的 御 注 的 說 法 對 唐 注 與 司 馬 注 比 較 者 : 尤 潤 慶 問 曰 : 孝 經 云 : 在 醜 不 爭, 唐 御 注 云 : 醜, 眾 也, 司 馬 注 云 : 醜, 類 也 謂 己 之 等 夷, 其 說 何 如? 9 這 裡 可 見 醜 字 之 詮 釋, 二 家 注 釋 並 不 相 似, 故 尤 潤 慶 詢 問 簡 朝 亮 之 意 見 邢 疏 與 司 馬 注 比 較 者 : 何 猷 問 曰 : 孝 經 云 : 其 所 因 者, 本 也, 唐 御 注 云 : 本, 謂 孝 也, 邢 疏 云 : 此 依 鄭 注 也, 遂 稱 首 章 云 : 夫 孝, 德 之 本 也, 司 馬 注 云 : 本, 謂 天 性, 注 說 二 者, 何 如? 10 8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第 陸 輯 第 3 册 ), 頁 433 9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5 10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2 6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在 此 可 見 何 猷 對 於 本 之 兩 種 詮 釋, 孝 或 天 性 能 從 簡 朝 亮 那 得 到 一 些 看 法 司 馬 注 與 范 注 比 較 者 : 伍 蘭 清 問 曰 : 孝 經 首 章, 司 馬 注 云 : 聖 人 之 德, 無 以 加 於 孝, 故 曰 : 至 德 可 以 治 天 下, 通 神 明, 故 曰 : 要 道 范 注 至 德 同, 其 異 者 則 云 : 治 天 下 之 道, 通 神 明, 故 曰 : 要 道 竊 以 為 范 注 優 矣, 何 如? 11 由 上 列 問 題 可 以 看 出, 伍 蘭 清 已 有 對 於 二 注 的 優 劣 判 斷, 但 其 把 握 度 並 不 太 夠, 仍 是 請 教 簡 朝 亮 給 予 意 見 至 於 三 家 注 釋 以 上 比 較 者 有 多 種 排 列 組 合, 以 下 為 唐 注 邢 疏 司 馬 注 互 相 比 較 者 : 伍 蘭 清 問 曰 : 孝 經. 卿 大 夫 章 云 : 三 者 備 矣, 唐 玄 宗 注 云 : 三 者, 服, 言 行 也, 邢 疏 云 : 此 謂 法 服 法 言 德 行 也, 司 馬 注 云 : 三 者, 謂 出 於 身, 接 於 人, 及 於 天 下 此 釋 三 者 不 同, 而 范 注 無 說 焉, 未 知 宜 從 何 者? 12 在 此 可 見, 伍 蘭 清 對 於 三 者 之 義, 由 於 各 家 詮 釋 不 同, 有 種 莫 衷 一 是 之 感 三 家 注 釋 之 比 較 者 另 有 唐 注 司 馬 注 范 注 互 相 比 較 者 : 伍 蘭 清 問 曰 : 孝 經 云 : 父 子 之 道, 天 性 也 君 臣 之 義 也, 唐 御 注 云 : 父 子 之 道, 天 性 之 常, 加 以 尊 嚴, 又 有 君 臣 之 義, 司 馬 注 云 : 不 慈 不 孝, 情 敗 之 也, 又 云 : 父 君 子 臣, 范 注 云 : 父 慈 子 孝, 本 於 天 性, 非 人 為 之 也 父 尊 子 卑, 則 君 臣 之 義 立 矣, 故 有 父 子 然 後 有 君 臣, 三 注 孰 為 洽 歟? 13 上 列 問 題 可 見, 伍 蘭 清 對 於 父 子 之 道 有 些 疑 惑, 故 希 能 得 知 最 接 近 本 義 的 解 釋 以 上 問 題 可 見 學 生 對 於 各 家 注 釋 有 一 定 掌 握, 故 才 能 進 行 比 較 或 產 生 疑 問, 由 於 每 一 注 釋 皆 代 表 著 注 家 自 己 的 詮 釋 系 統, 在 此 可 見, 學 生 在 有 些 地 方 仍 是 接 受 舊 說 的, 只 是 舊 說 紛 雜, 無 所 適 從, 故 希 能 得 到 某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4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8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2 11 12 13 7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家 說 法 為 準 簡 朝 亮 對 學 生 的 回 應 多 大 同 小 異, 故 每 議 題 舉 一 或 二 回 應 為 例 此 部 分 筆 者 舉 回 應 伍 蘭 清 父 子 之 道 疑 惑 分 述 如 下 : 答 曰 : 易. 序 卦 云 : 有 父 子 然 後 有 君 臣 范 注 釋 君 臣 之 義, 据 易. 序 卦 焉, 則 洽 也, 此 范 注 可 申 司 馬 注 矣 14 簡 朝 亮 認 為 范 注 君 臣 之 義 依 據 易. 序 卦, 而 這 也 可 讓 司 馬 光 的 註 解 更 加 清 楚, 然 仍 有 些 問 題 : 惟 范 注 如 司 馬 沿 邢 疏 而 言 慈, 則 非 孝 經 專 與 人 子 言 孝 之 意 也 禮 坊 記 云 : 父 母 在, 言 孝 不 言 慈 君 子 以 此 坊 民, 民 猶 薄 於 孝 而 厚 於 慈, 由 是 推 之, 邢 疏 言 慈 者, 非 經 意 也 亦 非 注 意 也 15 范 注 和 司 馬 注 延 續 邢 昺 的 說 法, 然 禮 坊 清 楚 記 著 父 母 在, 言 孝 不 言 慈, 因 此, 邢 昺 闡 述 慈 的 部 分 並 不 是 經 之 本 義 再 來 是 針 對 唐 御 注 的 看 法 : 唐 御 注 釋 父 子 之 道, 故 不 言 慈 也, 唐 注 洽 矣 16 從 上 可 知, 簡 朝 亮 認 為 唐 御 注 解 釋 父 子 之 道 的 地 方 較 恰 當, 因 為 他 沒 有 以 慈 來 解 釋 那 麼 邢 昺 為 何 有 以 慈 解 之 的 現 象? 簡 朝 亮 認 為 有 如 下 因 素 : ( 孝 ) 經 云 : 若 夫 慈 愛 恭 敬, 其 言 慈 者, 謂 愛 親 也 疏 引 劉 炫 稱 禮 ( 記 ). 內 ( 則 ) 說 : 子 事 父 母, 慈 以 旨 甘, 喪 服 四 制 云 : 高 宗 慈 良 於 喪, 莊 子 云 : 事 親 則 孝 慈, 知 慈 是 愛 親 也, 此 必 邢 因 元 疏 焉, 而 疏 於 父 子 之 道 言 慈 者, 殆 邢 所 增 爾 17 由 上 引 文 可 見, 邢 昺 為 何 以 慈 解 之 的 原 因, 經 典 在 孝 行 上 雖 有 使 用 到 慈, 然 而 這 慈 並 不 是 用 在 父 子 之 道 上, 故 以 慈 解 父 子 之 道 也 應 是 邢 昺 所 增 加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2 同 上 注 同 上 注 同 上 注 14 15 16 17 8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上 述 回 答 可 見, 簡 朝 亮 認 為 好 的 注 疏 須 符 經 典 本 義, 過 度 引 申 則 會 失 去 簡 朝 亮 除 回 答 好 壞 外, 並 用 經 典 說 明 何 以 妥? 何 以 不 妥? 使 得 回 答 有 憑 有 據, 益 於 學 生 學 習 其 思 辯 過 程 下 段 之 討 論 不 只 優 劣 問 題, 而 是 關 切 注 家 之 說 法 何 以 如 此, 期 能 更 深 入 注 家 詮 釋 的 系 統 2. 探 各 注 說 法 之 原 因 該 項 是 簡 朝 亮 學 生 在 孝 經 注 疏 次 要 關 心 之 議 題 他 們 詢 問 注 釋 為 何 有 這 說 法 的 原 因, 其 疑 問 詞 之 使 用 多 為 何 也, 故 這 議 題 在 對 注 疏 的 了 解 上 被 討 論 到 的 注 者 有 唐 玄 宗 陸 德 明 邢 昺 司 馬 光 朱 熹 等 探 求 唐 玄 宗 御 注 說 法 舉 例 如 下 : 或 問 曰 : 唐 注 依 魏 注 言 博 愛 者, 何 也? 18 尤 潤 慶 問 曰 : 孝 經 云 : 陳 之 以 德 義, 而 民 興 行 唐 注 釋 陳 為 陳 說, 明 矣! 其 釋 興 行 云, 起 心 而 行 之, 何 也? 19 馮 春 林 問 曰 : 孝 經. 孝 治 章 唐 御 注 釋 經 言 萬 國 者 云 : 皆 得 懽 心, 則 各 以 其 職 來 助 祭 也, 釋 經 言 百 姓 者 云 : 得 所 統 之 懽 心, 則 皆 恭 事 助 其 祭 享 也, 其 皆 言 助 祭, 何 也? 20 上 述 問 題 可 見 學 生 對 唐 玄 宗 御 注 的 博 愛 興 行 助 祭 等 有 想 更 進 一 步 的 了 解 探 求 陸 德 明 說 法 舉 例 如 下 : 或 問 曰 : 孝 經 云 : 雖 無 道, 不 失 其 天 下, 釋 文 從 鄭 本, 無 其 字, 謂 其, 衍 字 耳 孝 經 云 : 則 身 不 離 於 令 名, 釋 文 無 不 字 離, 力 智 反, 何 如? 21 上 述 問 題 可 見 學 生 欲 了 解 陸 德 明 在 其 不 字 的 刪 減 原 因 探 求 邢 昺 疏 說 法 舉 例 如 下 : 伍 蘭 清 問 曰 : 孝 經 疏, 何 為 乎 其 稱 老 子 也? 22 或 問 曰 : 孝 經. 開 宗 明 義 章 第 一, 邢 疏 云 : 此 章 總 標, 諸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7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7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9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1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1 18 19 20 21 22 9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章 以 次 結 之, 故 為 第 一, 冠 諸 章 之 首 焉 其 言 總 標, 言 結 之 者, 何 也? 23 伍 蘭 清 問 曰 : 孝 經. 孝 治 章 疏, 言 諸 侯 之 祭 而 及 禘, 何 也? 24 上 述 問 題 可 見 學 生 對 邢 昺 疏 的 老 子 稱 謂 首 章 總 標 諸 侯 與 禘 等 有 想 更 進 一 步 的 了 解 探 求 司 馬 注 疏 說 法 舉 例 如 下 : 伍 蘭 清 問 曰 : 司 馬 注 据 焉, 其 注 諸 文, 多 可 於 司 馬 通 鑑 而 得 知 矣 惟 所 謂 激 君 以 自 高 者, 未 知 其 說 也? 25 上 述 問 題 可 見 學 生 對 司 馬 注 的 激 君 以 自 高 有 想 更 進 一 步 的 認 識 探 求 朱 熹 注 疏 說 法 舉 例 如 下 : 蘇 祖 敬 問 曰 : 孝 經 云 : 先 王 見 敎 之, 可 以 化 民 也, 是 故 先 之 以 博 愛, 而 民 莫 遺 其 親 司 馬 氏 云 : 敎 當 作 孝, 聲 之 誤 也, 朱 子 云 : 此 句 與 上 文 不 相 屬, 故 溫 公 改 敎 為 孝 但 謂 聖 人 見 孝 可 以 化 民, 而 後 以 身 先 之, 於 理 悖 矣!, 然 朱 子 謂 此 句 與 上 文 不 相 屬, 何 也? 26 上 述 問 題 可 以 見 到, 朱 熹 對 於 司 馬 光 的 解 說 有 一 些 意 見, 而 蘇 祖 敬 是 想 要 了 解, 為 什 麼 朱 熹 認 為 該 句 與 上 文 不 合 從 上 列 問 題 可 見, 學 生 對 於 部 分 注 疏 之 文 的 意 思 有 一 些 疑 問, 有 字 句 上 的 用 法 上 的, 這 也 代 表 著 當 時 簡 朝 亮 之 學 生 對 於 舊 說 有 一 些 疑 問, 但 可 能 學 生 自 己 不 太 有 把 握, 故 希 望 聽 見 簡 朝 亮 給 予 他 們 注 疏 者 的 用 意, 或 許 能 了 解 注 者 之 用 心, 對 於 經 義 之 瞭 解 也 更 加 深 入 此 部 分 回 應 筆 者 舉 回 答 應 伍 蘭 清 老 子 稱 謂 疑 惑 分 述 如 下 : 答 曰 : 史 記 云 : 老 子 者, 姓 李 氏, 名 耳, 字 聃, 蓋 史 遷 不 能 知 其 姓 也, 則 缺 其 姓 而 記 其 氏 焉 唐, 李 氏 也, 故 尊 老 子 而 封 之, 於 是 乎 諸 經 唐 疏 皆 尊 老 子 矣! 孝 經 為 唐 御 注, 元 氏 疏 尤 尊 老 子, 其 勢 然 也 27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3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1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3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7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1 23 24 25 26 27 10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此 段 先 解 釋 李 聃 之 來 歷 和 尊 稱 老 子 之 原 因, 由 於 孝 經 是 李 氏 御 注, 李 氏 皇 族 尊 老, 故 元 行 沖 尊 稱 老 子 是 情 勢 使 然, 然 而 邢 昺 已 處 宋 代, 老 子 非 皇 室 最 為 敬 仰, 邢 昺 不 須 將 李 聃 以 子 稱 之, 故 簡 朝 亮 對 邢 昺 有 以 下 意 見 : 邢 氏 脩 其 疏 而 於 此 不 削 之, 亦 不 辯 之, 則 過 矣, 蓋 邢 氏 惑 於 老 子 之 學, 攷 諸 論 語 邢 疏 而 知 也 28 簡 朝 亮 認 為, 邢 昺 沒 修 正 元 行 沖 對 李 聃 稱 謂 是 有 過 失 的 批 評 邢 昺 後, 簡 朝 亮 述 說 對 老 子 之 看 法 : 老 子 有 道 德 經, 豈 同 孔 子 之 經 乎? 史 記 云 : 尚 書 獨 載 堯 以 來, 蓋 孔 子 之 道 由 斯 也 老 子 云 : 失 道 而 後 德, 失 德 而 後 仁, 失 仁 而 後 義, 蓋 老 子 言 道 者, 自 上 古 黃 帝 時 言 之, 此 漢 治 所 以 尚 黃 老 而 失 之 也 其 言 道 德 仁 義 云 者, 皆 於 孔 子 名 同 而 實 異 焉 老 子 云 : 六 親 不 和 有 孝 慈, 此 矯 激 以 為 言 爾 韓 文 公 之 在 唐 也, 作 原 道 文 而 辯 老 子 也, 其 言 人 所 不 敢 言 也, 其 於 孔 子, 則 閑 也 29 由 上 引 文 可 見, 簡 朝 亮 是 儒 家 的 信 仰 者, 對 於 老 子 思 想 有 些 排 斥, 認 為 道 德 經 的 地 位 不 可 與 孔 子 著 作 等 同, 且 老 子 有 些 說 法 過 於 偏 激, 如 六 親 不 和 有 孝 慈 等, 又 舉 韓 愈 原 道 來 佐 證 自 己 的 想 法 簡 朝 亮 此 部 分 回 答 如 該 例, 回 答 每 注 釋 說 法 的 原 因, 並 舉 經 典 或 他 人 著 作 輔 助 說 明, 並 讓 學 生 了 解 自 己 的 意 見 或 看 法 下 段 之 關 注, 則 是 學 生 有 較 明 顯 之 己 見, 有 了 與 注 疏 間 的 對 話 3. 對 注 疏 說 法 之 質 疑 這 一 部 份 是 學 生 對 於 注 家 說 法 較 有 質 疑 的 地 方, 因 此 其 疑 問 詞 多 為 然 乎?, 對 注 家 說 法 的 懷 疑 之 對 象 有 唐 玄 宗 邢 昺 司 馬 光 范 祖 禹 顧 炎 武 等, 在 經 句 的 解 讀 上, 有 對 單 家 說 法 疑 問 者, 亦 有 同 時 對 多 家 說 法 疑 義 者, 以 下 為 其 舉 例 說 明 對 單 家 說 法 疑 義 者, 在 唐 玄 宗 上 : 黃 德 鄰 問 曰 : 孝 經 云 : 夫 孝, 天 之 經 也 地 之 義 也 民 之 同 上 注 同 上 注 28 29 11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行 也 天 地 之 經, 而 民 是 則 之, 則 天 之 明, 因 地 之 利, 以 順 天 下 是 以 其 教 不 素 而 成 唐 玄 宗 注 云 : 經, 常 也 利 物 為 義, 孝 為 百 行 之 首, 人 之 常 德, 若 三 辰 運 天 而 有 常, 五 土 分 地 而 為 義 也 然 有 疑 者, 天 經 地 義 以 實 理 言, 如 注 說, 是 若 天 三 辰 地 五 土 云 然, 蓋 非 經 本 義 也 30 在 此 可 見 黃 德 鄰 認 為 唐 玄 宗 以 天 三 辰 地 五 土 之 解 釋 並 不 符 合 經 的 本 意, 認 為 可 能 是 其 他 說 法 的 以 實 理 言 可 能 較 合 乎 經 義 對 唐 注 的 質 疑 另 有 如 下 : 尤 潤 慶 問 曰 : 孝 經 云 : 父 母 生 之, 續 莫 大 焉 ; 君 親 臨 之, 厚 莫 重 焉, 此 君 親 兼 成 父 母 之 言, 而 唐 御 注 云 : 謂 父 為 君, 以 臨 於 己, 則 偏 承 矣, 經 文 豈 叶 乎? 31 上 列 問 題 可 見 尤 潤 慶 已 有 自 己 對 經 文 的 看 法, 他 認 為 父 母 君 親 是 一 種 互 文 相 對 的, 而 不 是 如 唐 玄 宗 注 般 的 上 下 階 層 關 係 對 單 家 說 法 疑 義 者, 在 邢 昺 上 : 馮 春 林 問 曰 : 孟 子 云 : 世 俗 所 謂 不 孝 者 五 : 惰 其 四 支, 不 顧 父 母 之 養, 一 不 孝 也 ; 博 弈 好 飲 酒, 不 顧 父 母 之 養, 二 不 孝 也 ; 好 貨 財 私 妻 子, 不 顧 父 母 之 養, 三 不 孝 也 ; 從 耳 目 之 欲, 以 為 父 母 戮, 四 不 孝 也 ; 好 勇 鬥 很, 32 以 危 父 母, 五 不 孝 也, 孝 經 云 : 謹 身 節 用, 以 養 父 母 其 無 五 不 孝 者 乎? 蒙 謂 孝 經 疏 宜 引 之! 33 由 於 注 疏 本 身 重 在 闡 發 義 理, 因 此 對 於 經 文 的 說 明 及 補 充 是 需 要 的 上 述 引 文 可 見, 馮 春 林 認 為 邢 昺 的 孝 經 疏 應 補 充 說 明 五 不 孝 的 部 份 對 邢 疏 的 質 疑 另 有 如 下 : 30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4 黃 德 鄰 這 一 問 題 為 簡 朝 亮 花 最 多 心 力 解 答 者 簡 朝 亮 先 從 易 經 的 三 才 ( 天 地 人 ) 乾 坤 談 起, 再 引 述 到 禮. 郊 特 牲 之 萬 務 本 乎 天 地 載 萬 物, 再 以 左 傳 引 伸 至 人 倫, 如 為 君 臣 上 下, 以 擇 地 義, 為 夫 婦 外 內, 以 經 二 物, 中 間 不 斷 以 禮 記 中 庸 尚 書 辯 證 星 辰 之 觀 念, 再 由 論 語 易 傳 孝 經. 開 宗 明 義 章 等 得 出 因 天 之 明, 則 地 之 利 兩 兩 互 文 的 情 形, 最 後 由 易 傳. 說 卦 : 坤 為 地, 為 母, 得 出 孝 經 地 之 義 為 言 事 母 孝, 故 事 地 察 也 31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2 32 好 勇 鬥 狠 原 版 本 用 很 字 33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1 1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或 問 曰 : 今 讀 孝 經 終 篇, 乃 思 邢 疏 云 : 曾 子 至 孝, 藜 烝 不 熟 而 出 其 妻, 家 法 嚴 也 然 曾 子 出 妻, 其 有 誣 乎? 34 這 問 題 較 牽 涉 到 個 人 對 某 人 看 法 的 主 觀 上, 曾 子 自 古 以 來 算 的 上 是 賢 人, 故 這 學 生 心 目 中 的 曾 子 是 豁 達 開 朗 的, 應 不 會 因 妻 子 煮 飯 不 熟 而 休 妻, 故 對 邢 疏 的 說 法 有 一 些 質 疑 對 單 家 說 法 疑 義 者, 在 司 馬 光 上 : 梁 脩 為 問 曰 : 孝 經 云 : 毀 不 滅 性, 司 馬 注 云 : 滅 性, 謂 毀 極 失 志, 變 其 常 性 也, 然 乎? 35 從 上 可 以 發 現, 司 馬 光 的 解 釋 是 繞 一 層 解 釋, 比 較 曲 折 但 簡 朝 亮 在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喪 親 章 認 為 性 可 直 接 解 釋 為 形, 亦 即 身 體 之 意, 36 故 身 為 簡 朝 亮 學 生 之 梁 脩 為 有 此 疑 問 對 司 馬 注 的 質 疑 另 有 如 下 : 李 禮 興 問 曰 : 孝 經 云 : 生 事 愛 敬, 死 事 哀 戚, 生 民 之 本 盡 矣, 司 馬 注 云 : 夫 人 之 所 以 能 勝 物 者, 以 其 眾 也, 所 以 眾 者, 聖 人 以 禮 養 之 也 夫 幼 者 非 壯 則 不 長, 老 者 非 少 則 不 養, 死 者 非 生 則 不 藏 人 之 情 莫 不 愛 其 親, 愛 之 篤 者, 莫 若 父 子, 故 聖 人 因 天 之 性, 順 人 之 情, 而 利 導 之 故 孝 者, 生 民 之 本 也, 其 說 洽 歟? 37 司 馬 注 在 此 的 解 說 看 似 完 整, 但 總 有 往 外 延 伸 之 感, 孝 經 最 後 倒 數 三 四 五 句 ( 生 事 愛 敬 生 民 之 本 盡 矣 ) 其 實 可 以 直 接 解 釋, 並 不 需 牽 扯 到 聖 人, 故 司 馬 光 之 解 釋 對 李 禮 興 而 言, 似 有 不 妥 之 處 除 了 對 單 家 注 疏 有 質 疑 外, 亦 有 同 時 對 多 家 注 疏 產 生 質 疑 者, 舉 例 說 明 如 下 : 黃 德 鄰 問 曰 : 孝 經. 諫 諍 章 邢 疏 引 內 則 云 : 父 母 有 過, 下 氣 怡 色 柔 聲 以 諫, 諫 若 不 入, 起 敬 起 孝, 說 則 復 諫, 又 引 曲 禮 云 : 子 之 事 親 也, 三 諫 而 不 聽, 則 號 泣 而 隨 之, 此 疏 之 申 注 者, 無 疑 矣! 若 夫 襄 二 十 六 年 左 傳 云 : 自 上 以 下, 降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5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4 簡 朝 亮 :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第 陸 輯 第 3 册 ), 頁 423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4 34 35 36 37 13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殺 以 兩, 禮 也, 唐 注 据 此, 以 為 爭 臣 七 人 五 人 三 人 之 差, 此 當 有 實 數 焉? 邢 疏 其 未 審 歟? 38 上 述 問 題 在 於 黃 德 鄰 認 為 七 五 三 人 數 應 該 是 虛 數, 即 多 數 之 意, 故 認 為 唐 注 和 邢 疏 可 能 有 不 妥 之 處 對 多 家 注 疏 產 生 質 疑 者 亦 有 如 下 : 蘇 祖 敬 問 曰 : 孝 經. 庶 人 章 結 語 云 : 此 庶 人 之 孝 也, 唐 御 注 云 : 庶 人 為 孝, 唯 此 而 已, 邢 疏 云 : 此 依 魏 注 也 案 天 子 諸 侯 卿 大 夫 士 皆 言 蓋, 而 庶 人 獨 言 此, 注 釋 言 此 之 意 也 謂 天 子 至 士, 孝 行 廣 大, 其 章 略 述 宏 綱, 所 以 言 蓋 也 庶 人 曰 此, 言 惟 此 而 已 庶 人 不 引 詩 者, 義 盡 於 此, 無 贅 詞 也, 39 司 馬 注 云 : 明 自 士 以 上, 非 直 養 而 已 要 立 身 揚 名, 保 其 家 國, 今 以 舊 說 思 之, 恐 不 皆 然 也 孔 門 七 十 二 子, 其 未 仕 者, 亦 庶 人 也, 非 庶 人 而 立 身 揚 名 者 乎? 40 上 述 問 題 在 唐 注 邢 疏 司 馬 注 的 解 說 充 滿 士 人 之 自 我 優 越, 故 蘇 祖 敬 對 此 解 說 有 質 疑 外, 並 明 確 提 出 反 駁 對 多 家 說 法 產 生 質 疑 者 亦 有 如 下 : 蘇 祖 敬 問 曰 : 唐 御 注 云 : 君 愛 其 親, 則 人 化 之, 無 有 遺 其 親 者, 此 注 言 愛 親, 未 言 博 愛 也 邢 疏 則 強 以 博 愛 言 之 爾 顧 氏 炎 武 云 : 左 右 就 養 無 方, 謂 之 博 愛, 其 以 禮. 檀 弓 文 言 博 愛 者, 然 乎? 41 蘇 祖 敬 問 題 在 孝 經. 三 才 章 提 到 博 愛, 然 唐 御 注 邢 疏 卻 出 現 不 同 調 情 形, 而 顧 炎 武 之 詮 釋 似 乎 不 合 於 孝 經. 三 才 章 云 的 而 民 莫 遺 其 親 從 上 述 學 生 對 各 家 注 疏 說 法 之 質 疑, 可 見 學 生 內 心 中 已 有 自 己 之 認 知, 且 能 提 出 反 駁 之 意 見, 而 不 是 為 批 評 而 批 評 在 各 家 說 法 的 質 疑 上, 可 見 簡 朝 亮 學 生 非 墨 守 古 人 舊 說 之 治 學 態 度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8 庶 人 曰 此 處 為 蘇 祖 敬 摘 錄 孝 經 邢 炳 正 義, 邢 炳 正 義 原 文 為 : 庶 人 用 天 分 地, 謹 身 節 用, 其 孝 行 已 盡, 故 曰 此, 言 惟 此 而 已 見 唐 李 隆 基 宋 邢 昺 : 孝 經 注 疏 ( 十 三 經 注 疏 )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 頁 20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2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7 38 39 40 41 14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此 部 分 回 應 舉 答 蘇 祖 敬 對 唐 邢 司 馬 之 士 人 自 我 優 越 為 例 : 答 曰 : 善 哉! 斯 問 也, 知 大 義 矣 舊 說 大 義 之 失, 以 不 知 文 法 爾 庶 人 之 孝, 豈 盡 於 此 歟? 經 文 言 蓋 言 此, 則 互 文 也, 有 省 文 之 故 焉 此 蓋 天 子 之 孝 也, 蓋 庶 人 之 孝 也 其 義 則 然, 其 文 則 未 省 矣, 則 不 宜 其 讀 矣 互 文 以 省 文 而 宜 其 讀, 經 之 善 於 文 也 況 有 互 通 之 實 理 乎, 則 大 義 乃 見 於 文 法 中 矣 42 上 述 可 見 簡 朝 亮 非 常 高 興 學 生 這 提 問, 在 於 蘇 祖 敬 已 察 覺 到 孝 是 不 分 天 子 與 庶 人, 天 子 之 孝 就 是 庶 人 之 孝 那 麼 為 何 注 疏 們 會 有 如 此 誤 差? 在 於 不 知 文 法 的 緣 故, 經 典 常 使 用 互 文 見 義, 除 了 可 使 文 句 簡 練 之 外, 更 可 讓 意 義 更 加 深 邃 接 著 簡 朝 亮 解 釋 士 與 庶 人 間 的 關 係 : 夫 經 上 文 言 士 之 孝 者 : 上 士 中 士 下 士 也, 皆 既 仕 也 若 士 之 在 四 民 列 者, 方 為 農 而 未 仕 也, 庶 人 也 43 由 上 可 知, 當 士 人 未 有 官 職 時, 就 是 百 姓, 為 增 加 說 服 性, 簡 朝 亮 引 用 經 典 說 明 如 下 : 其 當 有 道 時, 史 記 錄 鴻 範 所 謂 畯 民 用 章 者 ; 其 當 無 道 時, 鴻 範 所 謂 畯 民 用 微 者 畯 民, 田 閒 之 俊 民 也 儀 禮 說 : 章, 明 也 畯 民 用 以 章 明, 若 詩. 甫 田 歌 : 烝 我 髦 士 也, 今 尚 書 本 作 俊 釋 詁 云 : 隱, 微 也, 則 微 亦 隱 也 畯 民 用 以 微 隱, 若 顏 子 居 陋 巷, 而 食 貧 於 負 郭 田 也 士 相 見 禮 云 : 庶 人 則 曰 刺 草 之 臣, 孟 子 云 : 在 國, 曰 市 井 之 臣 ; 在 野 曰 草 莽 之 臣, 皆 謂 庶 人, 是 士 之 在 四 民 列 也 管 子 言 四 民 者, 稱 野 處 之 秀 民, 言 其 方 為 農 而 未 仕 也 44 由 上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於 文 獻 的 熟 悉, 這 些 文 獻 證 明 了 士 在 未 做 官 時 多 是 平 民 的 身 分 再 來 簡 朝 亮 以 本 經 證 本 經, 說 明 注 疏 的 誤 差 : 經 首 章 云 : 身 體 髮 膚, 受 之 父 母, 不 敢 毀 傷, 孝 之 始 也 立 身 行 道, 揚 名 於 後 世, 以 顯 父 母, 孝 之 終 也, 今 庶 人 章 即 總 結 之 云 : 故 自 天 子 至 於 庶 人, 孝 無 終 始, 而 患 不 及 者, 未 之 有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2 同 上 註 同 上 註 42 43 44 15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也, 孰 謂 立 身 揚 名 者, 不 統 庶 人 邪? 45 由 上 可 見, 孝 經 在 立 身 行 道, 揚 名 後 世 並 沒 有 限 定 階 級, 在 最 終 章 又 提 到 孝 是 上 自 天 子, 下 至 百 姓, 因 此, 立 身 揚 名 當 然 包 括 老 百 姓 那 麼, 在 庶 民 之 中 的 士 為 何 不 任 官 職? 簡 朝 亮 有 以 下 回 答 : 而 又 云 : 夫 孝 始 於 事 親, 中 於 事 君, 終 於 立 身, 明 乎 天 下 有 道 則 見, 無 道 則 隱, 事 君 之 道, 決 於 立 身 之 道 也 則 士 有 終 身 野 處 而 為 庶 人 者 矣, 於 此 見 經 之 以 大 義 成 文 法 焉 46 上 述 引 文 可 知 有 道 則 仕, 無 道 則 隱, 因 此, 有 士 人 一 輩 子 終 身 為 百 姓 的, 就 如 學 生 提 到 孔 門 七 十 二 子 有 未 任 官 職 的 最 後 簡 朝 亮 再 以 互 文 這 觀 念 來 解 釋 孝 是 不 分 階 級 : 謹 案 蓋 者, 大 略 之 辭 ; 此 者, 所 指 之 辭 或 言 蓋, 或 言 此, 皆 互 文 而 省 文 爾 猶 曰 : 蓋 此 天 子 之 孝 也, 諸 侯 卿 大 夫 士 皆 然 亦 猶 曰 : 此 蓋 庶 人 之 孝 也, 是 以 經 總 言 五 孝 而 皆 無 異 辭 矣, 其 分 言 五 孝, 尊 卑 之 分 雖 有 異, 而 孝 之 理 則 無 異 而 可 互 通 也 47 由 上 述 可 見, 天 子 之 孝 就 是 諸 侯 卿 大 夫 士 庶 人 之 孝, 雖 然 五 者 的 身 分 尊 卑 有 所 差 異, 然 而 孝 在 這 五 者 是 沒 有 差 異 的 由 上 回 答 可 見 到 簡 朝 亮 思 緒 之 縝 密, 這 部 分 的 回 答 如 抽 絲 剝 繭 般, 一 層 一 層 釐 清 注 疏 者 未 善 之 處, 並 佐 以 經 典 來 加 以 證 明, 使 得 學 生 的 疑 問 獲 得 解 答 外, 也 能 學 習 到 簡 朝 亮 逐 步 踏 實 的 思 辨 下 面 一 段 則 是 學 生 認 為 各 家 注 疏 有 理, 是 否 可 以 兼 用 的 問 題 4. 詢 注 解 兼 用 可 行 性 除 上 段 提 到 對 注 疏 說 法 的 質 疑 上, 亦 有 學 生 希 能 參 酌 各 家 注 疏 而 得 到 更 完 整 經 義 者, 舉 例 說 明 如 下 : 伍 蘭 清 問 曰 : 今 文 孝 經, 其 總 言 五 孝 者, 唐 玄 宗 曰 : 始 自 天 子, 終 於 庶 人, 尊 卑 雖 殊, 孝 道 同 致, 而 患 不 能 及 者, 未 之 有 也 司 馬 氏 光 曰 : 始 則 事 親 也, 終 於 立 身 行 道 也, 患 謂 禍 敗 言 雖 有 其 始, 而 無 其 終, 猶 不 得 免 於 禍 敗, 而 羞 及 其 親, 同 上 註 同 上 註 同 上 註 45 46 47 16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未 足 以 為 孝 也, 范 氏 祖 禹 曰 : 始 於 事 親, 終 於 立 身 者, 孝 之 終 始 自 天 子 至 於 庶 人, 孝 不 能 有 終 有 始, 而 禍 患 不 及 者, 未 之 有 也 今 參 唐 注 三 者 之 意 何 如? 48 在 此 伍 蘭 清 認 為 三 者 說 法 有 理, 因 此 詢 問 簡 朝 亮 是 否 可 行 參 酌 各 家 注 疏 之 例 另 有 如 下 : 陳 達 隆 問 曰 : 孝 經 云 : 非 孝 無 親 唐 玄 宗 注 云 : 善 事 父 母 為 孝, 而 敢 非 之, 是 無 親 也, 司 馬 注 云 : 父 母 且 不 能 事, 而 況 他 人, 其 誰 親 之?, 二 說 不 同, 可 兼 用 乎? 49 在 此 唐 注 與 司 馬 注 雖 然 說 法 不 同, 但 在 經 義 的 解 釋 上 似 乎 又 說 得 通, 故 二 說 兼 用 似 乎 更 可 完 整 地 詮 釋 經 義, 所 以 陳 達 隆 有 此 疑 問 從 上 述 學 生 的 提 問, 可 見 雖 然 對 注 說 有 一 定 的 認 同, 但 也 因 為 認 同, 故 有 各 說 法 可 備 一 說, 並 從 中 得 到 更 完 整 經 義 之 態 度 此 部 分 回 應 舉 答 陳 達 隆 對 唐 司 馬 二 注 的 看 法 為 例 : 答 曰 : 孝 經 無 親, 與 無 上 連 言 猶 孟 子 無 父 與 無 君 竝 言 唐 注 釋 無 親 者 酌 焉 隱 四 年 左 傳 云 : 安 忍 無 親, 言 親 離 也, 司 馬 說 例 同 然 其 例 非 無 親, 與 無 上 連 言 者 也 且 其 人 無 父 母 親 者, 其 無 親 近 不 言 而 可 知 矣 50 由 上 回 答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於 無 親 解 釋 認 為 需 看 上 下 文, 由 於 孝 經 非 孝 者 無 親 前 尚 有 要 君 者 無 上 非 聖 人 者 無 法 二 句, 在 此 無 親 與 無 上 二 句 結 構 一 樣, 因 此, 唐 御 注 的 說 法 較 接 近 至 於 司 馬 注 的 用 法 則 是 同 於 左 傳 的 用 法, 然 這 樣 就 不 是 與 要 君 者 無 上 這 結 構 相 映, 所 以 司 馬 注 的 意 思 偏 離 了 些 此 處 無 親 可 說 是 沒 有 父 母 親 存 在 之 義, 而 不 是 親 人 的 疏 遠 或 是 離 開 此 部 分 回 應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於 字 句 解 讀 的 細 膩, 認 為 解 釋 經 典 必 須 合 乎 經 義, 若 有 注 疏 偏 離 經 之 原 義 者, 針 對 每 家 注 釋 一 一 說 明 何 以 未 叶, 並 舉 經 典 為 證, 增 加 說 服 性 再 佐 以 一 層 又 一 層 的 論 辯, 使 得 經 義 能 更 加 明 朗 下 段 是 學 生 希 望 聽 簡 朝 亮 對 於 各 家 注 疏 之 外 的 想 法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42~443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6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6 48 49 50 17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5. 找 異 於 各 注 之 說 法 這 一 部 分 是 學 生 認 為 注 說 並 無 太 大 問 題, 在 經 義 解 讀 上 也 合 於 經 義, 但 仍 希 望 聽 見 簡 朝 亮 的 引 申 及 看 法 以 下 為 舉 例 說 明 : 蘇 祖 敬 問 曰 : 孝 經 云 : 夫 孝, 始 於 事 親, 中 於 事 君, 終 於 立 身, 唐 玄 宗 注 云 : 言 行 孝 以 事 親 為 始, 事 君 為 中, 忠 孝 道 著, 乃 能 揚 名 榮 親, 故 曰 : 終 於 立 身 也, 此 注 於 經 義 明 矣, 然 經 義 猶 有 待 者 乎? 51 蘇 祖 敬 認 為 唐 玄 宗 注 之 說 明 已 經 明 朗 完 整, 但 仍 希 望 能 聽 見 簡 朝 亮 有 更 多 的 發 揮 例 子 另 有 :: 或 問 曰 : 孝 經 云 : 哭 不 偯, 釋 文 云 : 偯, 於 豈 反, 俗 做 哀, 非 說 文 作, 云 痛 聲 也, 音 同, 邢 疏 稱 禮. 閒 傳 云 : 斬 衰 之 哭, 若 往 而 不 反 ; 齊 衰 之 哭, 若 往 而 反 ; 大 功 之 哭, 三 曲 而 偯, 鄭 禮 注 云 : 三 曲, 一 舉 聲 而 三 折 也 偯, 聲 餘 從 容 也, 此 疏 據 理 以 互 推 而 明 矣, 今 可 引 申 歟? 52 有 的 學 生 認 為, 偯 之 解 釋 參 照 各 家 註 解 已 經 清 楚 明 白, 但 仍 覺 得 有 可 闡 發 的 地 方, 故 向 簡 朝 亮 請 教 以 上 可 見 學 生 對 各 家 注 釋 的 看 法, 雖 然 他 們 覺 得 注 說 已 趨 完 整, 用 於 經 義 的 解 讀 上 也 不 違 背, 但 經 典 詮 釋 可 多 方 面 思 考, 故 有 這 些 疑 問 此 部 分 回 應 舉 答 蘇 祖 敬 的 疑 問 為 例 : 答 曰 : 事 君 章 邢 疏 云 : 孔 子 曰 : 天 下 有 道 則 見, 無 道 則 隱 前 章 言 明 王 之 德, 應 感 之 美, 天 下 從 化, 無 思 不 服, 此 孝 子 在 朝 事 君 之 時 也, 由 疏 推 之, 孟 子 曰 : 孔 子 進 以 禮, 退 以 義, 蓋 事 君 又 當 然 矣 謹 案 孝 子 由 事 親 而 事 君 之 道, 必 以 立 身 之 道 而 行 孔 子 曰 : 天 下 有 道 則 見, 無 道 則 隱, 孟 子 曰 : 孔 子 進 以 禮, 退 以 義, 蓋 孝 子 由 事 親 而 事 君, 其 所 以 立 身 行 道 者, 若 斯 也 經 曰 : 終 於 立 身, 以 道 終 也, 若 夫 舜 禹 湯 武, 其 中 於 事 君, 皆 終 於 立 身, 今 可 攷 之 書. 皋 陶 謨 易. 革 傳 詩. 商 頌 論 語 中 庸 孟 子 諸 經, 而 明 其 孝 也 見,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6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3 51 52 18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賢 遍 反 皋 陶, 讀 若 高 遙 53 由 上 述 回 應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於 諸 經 之 間 的 融 會 與 貫 通, 由 於 唐 玄 宗 本 身 身 為 帝 王, 因 此 自 然 的 不 會 思 考 到 另 一 狀 況, 那 就 是 是 否 能 中 於 事 君 這 問 題, 孝 經 已 說 得 清 楚 : 終 於 立 身, 而 非 終 於 事 君 在 有 道 之 時, 可 以 輔 佐 君 王, 推 行 聖 道, 然 而 在 無 道 之 時, 君 王 無 法 輔 佐, 需 退 而 求 其 次, 也 就 是 無 道 則 隱 退 已 義, 也 就 是 中 於 事 君 只 是 個 過 程, 重 點 在 於 自 己 是 否 有 以 立 身 行 道 當 成 最 終 目 標 才 是 重 點 由 上 回 答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於 孝 經 的 了 解 是 全 面 的, 而 不 會 失 之 一 方, 故 能 得 到 不 同 於 注 疏 的 說 法 由 上 述 五 點 學 生 對 於 注 疏 的 關 注, 可 見 各 家 注 疏 紛 雜, 引 起 學 生 們 一 些 疑 問, 例 如 經 義 的 解 說 是 要 用 甲 說 或 是 乙 說, 又 為 何 甲 說 會 如 此 說 法 等 若 對 該 段 經 義 有 一 定 掌 握 者, 則 會 質 疑 注 家 說 法 的 不 妥, 如 注 家 說 法 較 站 在 精 英 角 度 或 是 較 不 貼 近 民 生 等 亦 有 覺 注 家 之 說 皆 可, 是 否 兼 用? 或 是 注 說 不 錯, 但 徵 詢 其 他 解 讀 這 些 可 見 學 生 們 對 經 典 的 解 讀 並 不 偏 狹, 願 意 參 考 諸 家 之 說, 有 一 定 的 科 學 態 度 雖 有 些 問 題 偏 於 瑣 碎, 然 亦 有 被 簡 朝 亮 稱 讚 的 大 哉 問, 無 論 在 注 疏 問 題 的 深 與 淺, 皆 可 看 出 學 生 欲 從 注 說 親 近 明 白 經 之 本 義 的 用 心 但 若 從 簡 朝 亮 會 收 錄 這 些 問 題 的 角 度 來 看, 可 見 簡 朝 亮 希 望 學 生 能 多 吸 收 各 家 說 法, 發 展 出 屬 於 自 己 對 經 義 的 理 解, 能 推 翻 舊 說, 且 合 於 經 義 在 簡 朝 亮 的 回 答 上, 其 回 答 雖 然 篇 幅 頗 多, 然 思 緒 條 理 分 明, 有 一 定 步 驟, 先 說 明 各 家 注 疏 是 否 洽 當? 詳 述 原 因, 佐 以 經 典 為 證, 有 時 會 再 述 說 自 己 觀 點, 一 樣 輔 以 經 典, 使 其 想 法 有 憑 有 據 回 答 過 程 可 讓 學 生 學 習 縝 密 的 思 考 嚴 謹 的 學 術 態 度 ( 二 ) 經 本 身 引 發 之 議 題 這 一 部 份 學 生 的 問 題 與 上 部 份 相 反, 較 集 中 在 孝 經 本 身 上, 如 作 者 年 代 今 古 文 章 名 經 文 與 其 他 典 籍 互 文 實 務 運 用 這 些 議 題 中 最 特 別 的 是 實 務 的 運 用 上, 由 於 簡 朝 亮 學 生 的 問 題 多 從 知 識 層 面 探 討, 難 見 到 這 些 問 題 與 時 代 的 呼 應, 然 這 議 題 中 的 二 三 個 問 題 反 映 出 民 國 初 年 反 傳 統 的 聲 音 在, 也 可 見 到 簡 朝 亮 學 生 對 於 孝 經 的 態 度 1. 孝 經 年 代 作 者 的 問 題 53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6 19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這 一 議 題 主 要 在 討 論 孝 經 是 否 年 代 久 遠? 作 者 是 誰? 的 問 題, 以 下 為 其 舉 例 說 明 : 或 問 曰 : 孝 經 其 古 歟? 54 這 一 提 問 在 詢 問 孝 經 的 年 代 是 否 久 遠 的 問 題 在 作 者 上 的 問 題 如 下 : 或 問 曰 : 史 記. 仲 尼 弟 子 列 傳 敘 曾 子 者 云 : 孔 子 以 為 能 通 孝 道, 故 授 之 業, 作 孝 經, 或 俱 此 謂 孝 經 曾 子 作, 何 也? 55 這 一 問 題 可 以 看 見, 提 問 者 在 問 這 問 題 前 可 能 已 有 預 設 立 場, 認 為 孝 經 是 孔 子 或 曾 子 弟 子 或 是 其 他 人 所 作, 故 有 此 疑 問 此 部 分 回 應 以 孝 經 是 否 為 曾 子 所 作 為 例 : 答 曰 : 非 也, 其 傳 首 云 : 孔 子 曰 : 受 業 身 通 者, 七 十 有 七 人, 則 此 言 孔 子 作 孝 經 授 之 業, 知 曾 子 能 受 業 身 通 也 邢 疏 引 孝 經 緯. 鉤 命 決 云 : 孔 子 曰 : 吾 志 在 春 秋, 行 在 孝 經, 又 云 : 孔 子 曰 : 春 秋 屬 商, 孝 經 屬 參, 此 緯 言 孔 子 作 孝 經 矣 與 史 記 同 56 上 述 回 答 可 見, 簡 朝 亮 先 明 確 否 定 孝 經 為 曾 子 所 作 的 說 法, 證 據 有 哪 些? 先 舉 孝 經 緯 為 例, 孝 經 緯 認 為 孝 經 為 孔 子 所 作, 再 這 回 答 之 後 也 舉 傅 氏 孝 經 邢 疏 鄭 說 等 為 例, 這 些 例 子 都 認 為 是 孔 子 作 孝 經, 然 而, 孝 經 真 的 是 孔 子 所 作? 簡 朝 亮 以 各 經 典 對 孔 子 之 稱 謂 說 明 之 : 今 據 經 曰 : 仲 尼 居, 曾 子 侍, 蓋 曾 子 門 人 記 之, 甚 明 也 禮 記 : 孔 子 閒 居, 子 夏 侍 仲 尼 燕 居, 子 張 子 貢 言 游 侍, 其 下 稱 子 曰, 不 稱 仲 尼 曰, 以 論 語 例 之, 孔 子 稱 子, 朋 友 稱 字, 子 貢 亦 稱 孔 子 為 仲 尼, 孝 經 非 其 例 也 大 戴 禮. 王 言 篇 云 : 孔 子 閒 居, 曾 子 侍, 其 例 也, 謂 曾 子 作 孝 經, 豈 當 自 稱 子 乎? 謂 孔 子 作, 豈 自 稱 字 乎? 且 為 子 曰 之 文 而 自 稱 子 乎? 疏 云 : 古 者 謂 師 為 子, 故 夫 子 以 子 自 稱, 是 烏 知 聖 人 皆 自 謙,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27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29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29 54 55 56 20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而 無 自 尊 者 邪! 57 簡 朝 亮 提 到 孝 經 仲 尼 居, 曾 子 侍 的 記 載, 由 於 孔 子 為 曾 子 學 生, 因 此, 若 孝 經 為 曾 子 所 作, 則 不 會 稱 身 為 老 師 的 孔 子 為 仲 尼, 而 上 述 經 典 對 孔 子 的 稱 謂 也 可 見 孝 經 是 較 特 別 的, 況 且, 如 果 孝 經 為 曾 子 所 作, 他 也 不 會 自 稱 自 己 為 子, 因 為 聖 人 是 自 謙 的 後 面 的 回 答 也 是 由 用 字 及 句 法 來 討 論, 在 此 略 之, 總 之, 由 此 回 應, 可 知 簡 朝 亮 認 為 孝 經 為 曾 子 門 人 所 記 載 簡 朝 亮 此 部 分 回 答 是 詳 細 逐 層 闡 釋 的, 如 舉 反 證, 再 加 以 否 定, 再 舉 以 各 經 典 證 明 他 的 想 法, 可 見 其 辯 證 思 維 2. 孝 經 今 古 文 的 探 討 這 一 部 分 在 探 討 今 古 文 孝 經 的 問 題, 由 於 歷 來 孝 經 有 今 文 古 文 之 分, 然 曾 經 亡 佚 的 古 文 孝 經 又 在 清 代 從 日 本 傳 回 中 國, 故 清 代 至 民 國 初, 孝 經 的 今 古 文 是 受 關 注 的, 而 學 生 在 古 文 孝 經 的 問 題, 多 集 中 在 僅 古 文 孝 經 有 的 閨 門 章, 以 下 為 其 舉 例 說 明 在 孝 經 的 真 偽 ( 及 今 文 古 文 ) 問 題 如 下 : 梁 應 揚 問 曰 : 或 言 孝 經 之 偽 者 何 也? 58 這 一 問 題 在 探 討 孝 經 是 否 偽 造, 且 探 究 認 為 是 偽 者 的 原 因 理 由 59 在 今 古 文 孝 經 章 數 的 比 較 有 : 張 子 沂 問 曰 : 邢 疏 謂 孝 經 遭 秦 焚, 為 言 之 所 藏, 芝 子 貞 始 出 之, 長 孫 氏 及 張 禹 等 所 說, 皆 十 八 章, 及 魯 恭 王 壞 孔 子 宅, 得 古 文 二 十 二 章, 孔 安 國 作 傳, 劉 向 校 經, 比 量 二 本, 除 其 煩 惑, 以 十 八 章 為 定, 如 邢 說, 則 劉 向 刪 古 文 以 從 今 文 矣, 是 古 文 經 本 自 劉 向 刪 後, 亦 如 今 文 之 十 八 章 歟? 60 在 一 問 題 即 古 文 孝 經 二 十 二 章 經 劉 向 刪 減 後, 是 否 如 今 本 孝 經 十 八 章 的 問 題 至 於 在 古 文 孝 經. 閨 門 章 的 問 題 有 : 同 上 註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27 這 一 問 題 至 於 此 是 因 簡 朝 亮 師 生 認 為 現 今 的 古 文 孝 經 是 偽 書, 真 書 早 已 亡 佚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28 57 58 59 60 21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尤 潤 慶 問 曰 : 樂 記 云 : 在 閨 門 之 內, 父 子 兄 弟 同 聽 之, 則 莫 不 和 親, 竊 謂 樂 記 為 漢 河 間 獻 王 共 諸 生 等 作, 故 其 為 說 有 不 如 古 禮 內 則 之 嚴 者 矣, 若 此 文 殆 然 也 惟 猶 不 至 如 偽 古 文 孝 經, 於 閨 門 之 內, 而 言 臣 妾 之 臣 也 61 這 部 份 較 屬 於 尤 潤 慶 之 看 法, 認 為 樂 記 的 說 法 也 許 在 禮 法 的 階 層 上 有 所 疏 漏, 但 還 不 至 於 偽 古 文 孝 經 所 說 的 臣 妾 之 臣, 在 禮 法 的 階 層 是 混 淆 的 或 問 曰 : 今 文 孝 經. 廣 揚 名 章 云 : 君 子 之 事 親 孝, 故 忠 可 移 於 君 ; 事 兄 悌, 故 順 可 移 於 長 ; 居 家 理, 故 治 可 移 於 官, 此 三 可 移 者 也 古 文 孝 經 於 廣 揚 名 章 下 有 閨 門 章 云 : 子 曰 : 閨 門 之 內, 具 禮 矣 乎! 嚴 父 嚴 兄, 妻 子 臣 妾, 猶 百 姓 徒 役 也, 此 因 三 可 移 者 而 為 文 也, 古 文 之 偽 者 何? 62 該 問 題 認 為 古 文 孝 經. 閨 門 章 內 容 可 視 為 廣 揚 名 章 的 延 伸, 故 多 位 學 者 認 為 閨 門 章 不 合 禮 法 的 地 方 是 可 商 榷 的, 也 就 是 現 今 所 見 古 文 孝 經 並 不 是 偽 書 這 部 分 回 應 舉 梁 應 揚 疑 惑 的 孝 經 之 偽 者 為 例 : 答 曰 : 偽 古 文 經 也, 偽 孔 安 國 傳 也 漢 書. 藝 文 志 云 : 魯 共 王 壞 孔 子 宅, 而 得 古 文 尚 書 及 禮 記 論 語 孝 經, 凡 數 十 篇, 皆 古 字 也, 孔 安 國 悉 得 其 書 而 志 言 安 國 獻 之 者, 惟 古 文 尚 書, 其 後 古 文 孝 經, 則 獻 之 由 三 老 焉 漢 許 沖 為 其 父 慎 獻 說 文 而 上 書 云 : 慎, 又 學 孝 經 孔 氏 古 文 說, 古 文 孝 經 者, 孝 昭 帝 時 魯 國 三 老 所 獻, 建 武 時 給 事, 中 議 郎 衛 宏 所 校, 皆 口 傳, 官 無 其 說, 謹 撰 具 一 篇 并 上, 今 可 攷 也, 漢 志 云 : 孝 經 古 孔 氏 一 篇, 班 固 自 注 云 : 二 十 二 章, 顏 師 古 注 引 劉 向 云 : 古 文, 庶 人 章 分 為 二 也, 曾 子 敢 問 章 為 三 又 多 一 章, 凡 二 十 二 章, 顏 注 引 桓 譚 新 論 云 : 古 孝 經 千 八 百 七 十 二 字, 今 異 者 四 百 餘 字 由 是 言 之, 孝 經 有 孔 氏 古 文, 而 無 孔 氏 古 文 說 也, 非 若 今 文 傳 諸 家 說 矣 63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28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8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27 61 62 63 2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先 說 明 孝 經 之 偽 者 是 偽 古 文 孝 經 偽 孔 安 國 傳 他 認 為 古 文 孝 經 以 前 是 存 在 的, 以 漢 書. 藝 文 志 說 明 古 文 孝 經 發 現 過 程, 並 舉 許 沖 上 書 等 為 例, 說 明 古 文 孝 經 過 去 確 實 存 在 過 有 二 十 二 章, 共 一 千 八 百 七 十 二 字 然 這 些 文 獻 有 古 文 孝 經 的 紀 錄 並 無 古 文 孔 安 國 傳 的 紀 錄 之 後 古 文 孝 經 和 孔 安 國 傳 重 現 人 世, 簡 朝 亮 舉 隋 書. 經 籍 志 說 明 如 下 : 隋 書. 經 籍 志 云 : 秦 焚 書, 孝 經 為 河 閒 ( 趙 案 : 此 處 確 用 閒 字 ) 人 顏 芝 所 藏 漢 初, 芝 子 貞 出 之, 志 言 今 文 也, 即 司 馬 貞 議 稱 漢 河 閒 王 所 得 顏 芝 本 也 隋 志 云 : 古 文 孝 經, 長 有 閨 門 章, 孔 安 國 為 之 傳, 又 云 : 安 國 之 本, 亡 於 梁 亂,( 趙 案 : 此 處 省 陳 及 周 齊, 唯 傳 鄭 氏 ) 至 隋, 秘 書 監 王 劭 於 京 訪 得 孔 傳, 送 至 河 閒 劉 炫 炫 因 序 其 得 喪,( 趙 案 : 此 處 省 述 其 議 疏 ), 講 於 人 間, 漸 聞 朝 廷, 後 遂 著 令, 與 鄭 氏 並 立 儒 者 諠 諠, 皆 云 炫 自 作 之, 非 孔 舊 本, 而 祕 府 又 先 無 其 書 64 此 處 借 由 隋 書. 經 籍 志, 說 明 今 文 孝 經 的 來 歷 和 孔 安 國 傳 重 現 於 隋 代 的 經 過, 然 而 此 時 就 有 人 懷 疑 這 些 其 實 是 劉 炫 偽 作 簡 朝 亮 明 白 指 出 此 時 的 古 文 孝 經 和 孔 安 國 傳 皆 是 偽 作, 其 說 如 下 : 此 隋 時 古 文 孝 經 與 孔 傳 同 出, 而 皆 偽 也 自 唐 御 注 行, 偽 孔 傳 久 佚 於 五 代 以 來 矣, 迨 乾 隆 時, 日 本 偽 孔 傳, 又 隨 市 舶 而 至 也, 此 偽 中 之 偽 也 而 偽 古 文 孝 經, 則 自 司 馬 氏 光 用 之, 至 於 朱 子 亦 不 去 偽 閨 門 章 也 65 上 述 明 顯 可 見 簡 朝 亮 的 立 場, 他 認 為 現 今 流 傳 的 古 文 孝 經 和 孔 安 國 傳 都 是 偽 作, 而 不 是 真 本, 至 於 閨 門 章, 簡 朝 亮 認 為 是 混 淆 禮 制, 其 說 如 下 : 偽 古 文 云 : 閨 門 之 內, 具 禮 矣 乎! 嚴 父 嚴 兄 妻 子 臣 妾, 猶 百 姓 徒 役 也, 此 偽 者 之 淆 禮 制 也 66 上 述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閨 門 章 說 法 頗 不 以 為 然 同 上 註 同 上 註 同 上 註 64 65 66 23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此 議 題 的 回 應 簡 朝 亮 的 立 場 是 非 常 鮮 明 的, 他 認 為 現 今 所 見 古 文 孝 經 和 孔 安 國 傳 皆 是 偽 作, 而 閨 門 章 更 是 混 淆 禮 制 雖 然 古 文 孝 經 和 孔 安 國 傳 真 偽 與 否 至 今 仍 有 討 論 空 間, 如 劉 沅 (1767~1855 年 ) 孝 經 直 解 廖 平 (1852~1932 年 ) 孝 經 學 凡 例 認 為 古 文 孝 經 是 真 的, 只 是 分 章 和 字 句 的 差 異 罷 其 中 廖 平 與 簡 朝 亮 同 時 代, 可 見 當 時 對 孝 經 今 古 文 這 議 題 有 不 同 的 角 度 及 觀 察 3. 孝 經 章 名 經 文 的 疑 慮 這 部 份 的 議 題 在 孝 經 的 章 名 和 經 文 的 周 延 性 解 讀 上, 以 下 為 其 舉 例 說 明 在 章 名 上 有 : 或 問 曰 : 孝 經 分 章 而 名, 何 也? 67 由 於 孝 經 分 為 十 八 章, 每 一 章 皆 有 章 名, 但 章 名 並 非 原 本 就 有, 故 學 生 有 此 疑 問 在 經 文 的 周 延 性 上 的 問 題 有 舉 例 內 部 理 論 等, 在 經 文 舉 例 上 的 問 題 有 : 梁 啟 沃 問 曰 : 孝 經 第 一 章, 當 有 顏 淵 其 人 者, 今 攷 論 語 云 : 德 行 : 顏 淵 閔 子 騫, 惟 人 之 言 曰 : 孝 哉! 閔 子 騫, 而 顏 淵 不 以 是 聞 中 庸 述 孔 子 云 : 仁 者, 人 也, 親 親 為 大, 而 孔 子 稱 回 也 之 仁, 不 以 其 事 親 稱, 何 歟? 或 曰 : 其 父 顏 路, 慈 父 也 故 顏 淵 死, 而 從 門 人 厚 葬 之 父 慈 子 孝, 其 常 也, 斯 異 乎 閔 子 騫 蘆 花 衣 寒 者 歟? 68 梁 啟 沃 認 為 孝 經 第 一 章 應 提 到 顏 淵, 由 於 顏 淵 是 仁 者, 而 仁 者 往 往 也 具 孝 順 美 德, 因 此, 顏 淵 之 孝 行 應 不 亞 於 閔 子 騫 或 問 曰 : 孝 經 云 : 五 刑 之 屬 三 千, 而 罪 莫 大 於 不 孝, 今 ㄈ ㄟˋ 据 書. 呂 刑 云 : 墨 罰 之 屬 千, 劓 罰 之 屬 千, 剕 罰 之 屬 五 百, 宮 罰 之 屬 三 百, 大 辟 之 罰, 其 屬 二 百 五 刑 之 屬 三 千, 惟 無 以 見 其 首 不 孝 之 刑 爾 69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1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5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5 67 68 69 24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這 部 分 問 題 在 學 生 實 地 考 察 過 尚 書. 呂 刑 對 於 刑 罰 的 記 載, 然 該 書 中 未 提 到 最 大 的 罪 在 於 不 孝, 故 有 此 疑 問 在 其 內 部 理 論 的 疑 問 有 : 梁 脩 為 問 曰 : 孝 經 云 : 身 體 髮 膚, 受 之 父 母, 不 敢 毀 傷, 孝 之 始 也, 司 馬 氏 光, 孝 經 指 解 云 : 或 曰 : 孔 子 云 : 有 殺 身 以 成 仁, 然 則 仁 者 固 不 孝 與? 曰 : 非 也, 此 之 所 言, 常 道 也 彼 之 所 言, 遭 時 不 得 已 而 為 之 也, 今 竊 思 之, 期 以 彼 此 別 之, 是 矣, 惟 孝 經 何 為 乎 其 未 備 也? 70 梁 脩 為 之 問 題 在 於 身 體 髮 膚, 受 之 父 母, 不 敢 毀 傷 是 否 會 造 成 理 論 的 矛 盾 與 衝 突, 因 孔 子 說 過 殺 身 以 成 仁, 殺 身 即 毀 壞 父 母 所 賜 之 身 軀, 也 就 是 不 孝, 而 孝 經 是 繼 承 孔 子 思 想 而 作, 然 這 段 描 述 與 孔 子 說 法 相 違, 故 有 此 疑 問 在 經 文 的 解 讀 上 的 問 題 有 : 伍 蘭 清 問 曰 : 孝 經 云 : 孝 子 之 事 親 終 矣, 何 謂 也? 71 孝 經 末 章 談 論 父 母 過 世 的 處 理, 如 果 這 些 都 做 到, 一 位 孝 子 該 盡 之 責 任 亦 隨 之 結 束, 然 由 於 經 文 簡 潔, 大 義 隱 含 於 文 字 之 中, 故 伍 蘭 清 詢 問 該 句 更 詳 細 的 解 讀 從 上 述 問 題 來 看, 簡 朝 亮 之 學 生 不 僅 在 注 釋 上 有 疑, 對 經 文 本 身 亦 有 懷 疑 之 精 神, 能 成 為 十 三 經 之 一 的 孝 經, 其 理 論 或 是 文 字 應 是 相 容 無 瑕, 然 孝 經 為 十 三 經 中 最 簡 潔 易 讀 之 經 典, 故 有 些 學 生 問 題 看 似 尋 求 字 句 的 解 讀, 然 其 實 他 們 要 的 應 是 經 為 何 如 此 描 寫? 也 可 見 得 他 們 看 重 經 典 的 真 詮 更 勝 於 經 典 的 權 威 此 部 分 議 題 可 舉 回 應 最 受 人 關 注 的 身 體 髮 膚, 受 之 父 母 為 例 : 答 曰 : 備 矣! 經 云 : 立 身 行 道, 揚 名 於 後 世, 以 顯 父 母, 孝 之 終 也, 經 所 謂 道 者, 其 備 常 變 者 乎! 詩 云 : 既 明 且 哲, 以 保 其 身, 行 道 之 常 也 論 語 云 : 有 殺 身 以 成 仁, 行 道 之 變 也 故 身 不 毀 傷 者, 豈 不 曰 孝 之 始 也 邪? 斯 孝 非 惟 以 是 終 也! 72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5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5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5 70 71 72 25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上 述 可 見, 簡 朝 亮 認 為 孝 經 於 此 並 沒 有 理 論 缺 陷 的 地 方, 反 而 還 是 完 備 的, 因 為 經 文 明 顯 說 到 立 身 行 道, 揚 名 於 後 世, 以 顯 父 母, 孝 之 終 也, 也 就 是 孝 道 的 極 致 不 完 全 在 於 身 體 髮 膚 保 全 而 已, 簡 朝 亮 舉 例 如 下 : 曾 子 居 武 城, 寇 至 而 去 子 思 居 衛, 寇 至 而 守 孟 子 云 : 曾 子, 子 思 同 道, 曾 子, 師 也, 父 兄 也 子 思, 臣 也, 微 也 曾 子 子 思 易 地 則 皆 然 皆 行 道 也, 如 曾 子 而 行 道 之 變 邪 則 其 所 謂 臨 大 節 而 不 可 奪 也, 其 死 節 以 成 君 子 人 也, 亦 無 異 其 臨 終 之 啟 手 啟 足 而 知 免 也 73 由 上 述 舉 例 可 知, 曾 子 與 子 思 雖 然 面 對 敵 寇 來 臨 時 的 做 法 不 同, 但 其 基 本 核 心 是 一 致 的, 曾 子 其 身 分 為 師, 不 可 於 武 城 受 到 傷 亡, 以 免 讓 他 的 弟 子 們 感 到 內 咎 而 子 思 是 臣 子, 必 須 為 守 衛 家 國, 即 使 因 此 殉 國, 也 是 成 君 子 之 道, 與 曾 子 臨 終 時 保 全 髮 膚 是 沒 有 差 別 的 此 部 分 的 回 答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於 孝 經 的 嫻 熟 與 深 刻 的 了 解, 無 論 是 章 名 或 經 文 上 的 問 題, 皆 能 以 經 解 經, 更 能 證 明 孝 經 之 義 理 完 善 4. 孝 經 與 其 他 典 籍 的 關 聯 這 一 部 分 可 以 說 是 孝 經 與 其 他 典 籍 的 關 聯 性 問 題, 以 與 十 二 經 的 經 義 互 相 應 證 或 相 輔 相 成 為 主, 少 部 份 的 問 題 在 孝 經 與 後 世 著 作 的 關 連 上, 以 下 為 其 舉 例 說 明 孝 經 與 十 二 經 的 經 義 互 證 或 相 輔 的 問 題 有 : 或 問 曰 : 大 戴 禮. 衛 將 軍 文 子 篇 云 : 博 無 不 學, 其 貌 恭 其 德 敦, 其 言 於 人 也, 無 所 不 信 其 橋 大 人 也, 常 以 皓 皓, 是 以 眉 壽, 是 以 曾 参 之 行 也, 蓋 子 貢 稱 焉, 而 盧 氏 辯 舊 注 未 安 矣 其 言 橋 者 何? 詩. 豳 風 云 : 為 此 春 酒, 已 介 眉 壽, 今 若 何 而 以 皓 皓 乎? 74 該 問 題 乍 看 之 下 與 孝 經 無 關, 然 其 描 述 之 行 為 即 是 孝 之 實 踐, 故 可 與 孝 經 作 一 呼 應 探 討 與 十 二 經 的 經 義 互 證 或 相 輔 的 問 題 另 有 : 同 上 註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7~458 73 74 26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梁 應 揚 問 曰 : 禮. 檀 弓 云 : 事 親 有 隱 而 無 犯, 事 君 有 犯 而 無 隱, 則 事 親 事 君 之 道 異 矣, 今 孝 經. 諫 諍 章 云 : 故 當 不 義, 則 子 不 可 以 不 爭 於 父, 臣 不 可 以 不 爭 於 君, 是 統 而 言 之 曰 爭, 經 未 言 其 爭 之 異 也 論 語 所 謂 幾 諫 也, 其 爭 之 宜 有 異 焉 孟 子 云 : 責 難 於 君 謂 之 恭, 又 云 : 父 子 之 間 不 擇 善, 夫 於 君 可 責 難 者, 惟 孝 經 何 以 未 言 其 爭 之 之 異 也? 75 此 處 即 呈 現 經 文 可 相 互 應 證, 論 語 孟 子 提 到 對 於 不 同 對 象 爭 的 差 異, 然 孝 經 未 提 出, 是 經 文 上 的 疏 漏 或 是 有 其 他 因 素? 故 梁 應 揚 有 此 疑 問 至 於 與 後 世 著 作 相 關 之 問 題 有 : 梁 應 揚 問 曰 : 朱 子 著 孝 經 刊 誤, 采 今 文 古 文 而 自 成 本 焉, 分 為 經 一 章, 傳 十 四 章 刪 舊 文 二 百 二 十 三 字, 或 章 刪 其 句, 或 句 刪 其 字, 何 也? 或 謂 刊 誤 乃 朱 子 未 定 之 書, 然 乎? 76 由 於 朱 熹 著 有 孝 經 刊 誤 一 書, 然 觀 其 體 例 成 果, 似 乎 尚 未 完 成, 故 有 此 疑 問 與 後 世 著 作 相 關 之 問 題 另 有 : 何 猷 問 曰 : 孝 經 於 西 銘 何 如? 77 該 問 題 在 探 討 孝 經 對 張 載 西 銘 有 何 影 響 由 上 述 問 題 可 以 發 現 到, 簡 朝 亮 之 學 生 對 孝 經 之 關 注 不 僅 在 經 本 身, 對 於 其 他 經 典 可 相 呼 應 之 處 或 是 後 世 相 關 著 作 亦 能 有 所 顧 及, 更 具 廣 度 此 部 分 的 回 答 以 回 應 論 語 孟 子 提 到 爭 的 差 異, 孝 經 未 提 為 例 : 答 曰 : 此 其 異, 實 於 孝 經 而 得 之 矣 經 言 孝 者, 首 言 以 順 天 下 然 則 孝 者, 順 親 也 孟 子 云 : 不 順 乎 親, 不 可 以 為 子, 蓋 順 親 者, 親 能 順 道 也 不 責 善 而 終 能 善 也 其 為 爭 之 而 無 犯 可 知 也 78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0~461 最 後 一 句 原 文 之 字 出 現 二 次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2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1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1 75 76 77 78 27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簡 朝 亮 認 為, 父 子 之 爭 與 君 臣 之 爭 的 差 異 其 實 細 品 孝 經 即 可 了 解, 因 為 孝 者 即 順 親, 也 就 是 孟 子 的 責 善, 朋 友 之 道 也 ; 父 子 責 善, 賊 恩 之 大 者, 面 對 父 母, 不 能 以 善 道 責 之, 若 責 之, 則 會 疏 離 因 此, 孝 經 提 到 的 則 子 不 可 以 不 爭 於 父 是 爭 之 而 無 犯 的, 但 面 對 君 王 又 是 另 一 種 狀 況 : 經 曰 : 夫 孝, 始 於 事 親, 中 於 事 君, 終 於 立 身, 其 曰 中 於 事 君, 以 此 見 或 去 位 者 爭 之 而 有 犯 矣 曲 禮 云 : 為 人 臣 之 禮, 不 顯 諌, 三 諌 而 不 聽, 則 逃 之 子 之 事 親 也, 三 諌 而 不 聽, 則 號 泣 而 隨 之, 蓋 逃, 去 也 去 之 者, 事 君 之 道 也 夫 不 顯 諌 者, 且 去 之, 況 直 諌 者 邪? 經 曰 : 父 子 之 道, 天 性 也, 號 泣 者, 由 天 性 動 之 也 幾, 及 號, 皆 讀 平 聲 79 由 上 述 可 知, 諍 諫 君 王 與 父 母 不 同, 面 對 父 母 是 無 犯 的, 而 面 對 君 主, 往 往 是 有 犯 的 禮 記. 曲 禮 更 把 這 差 異 的 本 質 提 出, 在 於 君 臣 與 父 子 間 的 親 疏 不 同, 父 子 是 天 性, 但 君 臣 是 後 天, 因 此, 孝 經 雖 統 而 言 之 曰 爭, 然 細 讀 每 字 句 的 用 法 和 變 化, 仍 是 可 以 區 分 其 差 異 此 部 分 回 應 除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孝 經 的 熟 悉, 亦 可 見 其 對 相 關 著 作 的 涉 獵, 無 論 是 十 三 經 西 銘 或 是 孝 經 刊 誤, 皆 可 見 其 閱 讀 的 廣 泛 和 治 學 的 細 心 5. 孝 經 在 實 務 上 的 討 論 這 一 部 分 應 是 整 本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中 最 具 時 代 色 彩 的, 由 這 些 學 生 問 題 中, 可 見 當 時 孝 經 的 地 位 已 有 動 搖, 也 可 見 當 地 的 一 些 風 俗 民 情 等, 以 下 為 其 舉 例 說 明 : 沈 維 松 問 曰 : 後 漢 書. 荀 爽 列 傳 云 : 漢 制, 使 天 下 誦 孝 經, 選 吏 舉 孝 廉, 續 漢 書. 百 官 志 云 : 司 隸 校 尉, 假 佐, 二 十 五 人 孝 經 師, 主 監 試 經 蓋 諸 州 以 此 制 推 矣 咸 豐 中, 歲 科 試 士 府 州 縣, 皆 增 孝 經 論, 而 主 事 者 視 為 具 文, 如 之 何 而 可 也? 80 由 沈 維 松 之 問 題 可 以 看 見, 中 國 自 古 以 孝 選 吏, 重 視 其 孝 道 的 實 踐, 然 在 清 末, 孝 經 的 考 試 僅 具 形 式, 並 無 實 質 上 的 教 化, 故 對 此 同 上 註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2 79 80 28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現 象 有 所 擔 憂 下 一 問 題 為 如 果 有 祿 仕 機 會, 是 否 該 掌 握? 其 問 題 如 下 : 何 猷 問 曰 : 孝 經 云 : 立 身 行 道, 今 而 應 舉 祿 仕, 其 於 道 也, 何 如? 81 儒 家 重 視 立 功, 立 其 功 較 易 經 世, 然 該 問 題 可 以 發 現 一 現 象, 學 生 對 於 功 名, 尤 其 是 任 官 職 的 態 度 上 有 所 保 留, 這 也 可 看 出 在 當 時, 政 府 之 行 政 體 系 已 出 甚 大 問 題, 擔 任 官 職 有 可 能 損 害 自 己 修 為, 故 有 此 疑 慮 再 下 一 問 題 更 可 見 傳 統 孝 道 觀 被 挑 戰 之 情 形, 其 問 題 如 下 : 張 子 沂 問 曰 : 今 非 孝 焉, 而 又 非 忠 謂 忠 於 君 者, 不 能 忠 於 國 也 彼 烏 知 孝 於 親 者, 必 忠 於 君 ; 忠 於 君 者, 必 忠 其 國 其 斯 為 聖 人 之 大 道 乎! 今 何 憒 憒 若 斯 乎? 82 由 張 子 沂 之 描 述 可 見, 當 時 已 有 反 傳 統 的 聲 浪, 被 視 為 傳 統 觀 的 核 心 思 想 之 一 的 忠 孝 亦 難 逃 其 質 疑, 然 這 些 質 疑 是 沒 有 領 會 聖 人 之 奧 義 的, 是 曲 解 的, 故 有 此 無 奈 下 一 問 題 可 見 學 生 對 質 疑 孝 道 者 之 依 據 探 索, 其 問 題 如 下 : 或 問 曰 : 今 之 非 孝 者 云 : 孝 知 有 家, 不 知 有 國 也, 韓 非 子 云 : 魯 人 從 君 戰, 三 戰 三 北 仲 尼 問 其 故, 對 曰 : 吾 有 老 父, 身 死 莫 之 養 也, 仲 尼 以 為 孝, 舉 而 上 之 以 是 觀 之, 夫 父 之 孝 子, 君 之 背 臣 也, 今 之 非 孝 者, 乃 若 斯 乎? 83 由 上 述 可 見, 當 時 非 孝 者 反 孝 道 之 理 由, 他 們 認 為 孝 只 讓 人 重 視 家, 而 不 是 國 又 加 上 韓 非 子 之 三 戰 三 北 之 記 載, 更 證 明 非 孝 者 之 看 法, 故 學 生 詢 問 非 孝 之 理 由 是 否 如 此 另 一 實 務 性 問 題 如 下 : 或 問 曰 : 古 喪 事 有 浴 尸 之 禮, 今 粵 俗 買 水, 禮 歟? 84 此 問 題 之 買 水, 南 宋 周 去 非 嶺 外 代 答. 卷 六, 就 有 買 水 沽 水 條 目 : 欽 人 始 死, 孝 子 披 髮, 頂 竹 笠, 攜 甁 甕, 持 紙 錢, 往 水 濱 號 慟,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35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6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7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4 81 82 83 84 29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擲 錢 於 水 而 汲 歸 浴 屍, 謂 之 買 水 否 則 鄰 里 以 為 不 孝 85 欽 人, 現 多 翻 作 克 欽 人, 現 生 活 於 中 國 與 緬 甸 交 界 一 帶 由 上 列 引 文 可 知 買 水 是 浴 屍 是 西 南 方 ( 雲 南 緬 甸 一 帶 ) 習 俗, 問 題 在 中 原 傳 統 禮 教 沒 有 以 水 擦 拭 遺 體 的 儀 式, 86 故 學 生 對 廣 東 地 區 的 浴 尸 是 否 合 於 禮 教 有 所 疑 惑 由 上 述 問 題 可 見 當 時 反 傳 統 的 聲 浪, 無 論 是 官 方 或 是 民 間, 對 於 傳 統 的 孝 道 產 生 輕 忽 與 質 疑, 而 學 生 的 話 語 中 可 見 對 這 現 象 的 憂 慮 至 於 浴 尸 之 俗, 可 見 民 國 初 年 廣 東 一 帶 仍 有 此 風 俗 此 部 分 回 應 以 答 張 子 沂 對 今 之 非 孝 和 買 水 問 題 為 例, 對 張 子 沂 之 回 應 如 下 : 答 曰 : 此 孝 經 之 教 不 行 於 天 下 故 也 孝 經 為 天 地 之 經, 天 下 萬 世 安 有 一 道 而 可 改 為 之 哉? 孔 子 之 易 傳 曰 : 乾 為 天, 坤 為 地, 而 曰 乾 坤 毀, 則 無 以 見 易 易 不 可 見, 則 乾 坤 或 幾 乎 息 矣, 孝 經 之 道, 易 之 道 也 立 乎 天 地 而 有 常, 此 乾 坤 之 不 毀 者 也, 憤 古 對 反, 幾 讀 平 聲 87 上 述 回 答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於 這 現 象 的 回 應 似 乎 是 平 靜 的, 他 認 為 孝 經 之 道 就 是 易 之 道, 將 孝 拉 到 天 地 循 環 的 形 上 層 次, 也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孝 道 的 重 視 然 對 孝 的 非 議 問 題, 簡 朝 亮 回 應 多 是 冷 靜 的, 除 回 應 學 生 提 問 今 非 孝 者 是 因 韓 非 三 戰 三 北 緣 故? 而 有 甚 哉! 韓 非 之 誣 也! 較 有 明 顯 的 反 應, 其 他 多 是 冷 靜 的 客 觀 分 析, 可 能 是 身 為 教 師 需 維 持 身 教, 當 學 生 可 能 已 有 較 衝 動 的 感 慨, 教 師 應 給 予 冷 靜 客 觀 的 分 析, 或 許 如 此, 更 能 一 同 面 對 大 環 境 的 改 變 在 買 水 的 回 應 上, 簡 朝 亮 回 應 如 下 : 答 曰 : 非 禮 也, 於 喪 親 時 不 敢 行 之 也 桂 海 虞 衡 志 云 : 蠻 俗 親 始 死, 披 髮 持 缾, 哭 水 濱, 擲 銅 錢 紙 錢 於 水, 汲 歸 浴 屍, 謂 之 買 水 否 則 鄰 里 以 為 不 孝, 蓋 蠻 俗 如 斯 也 嗚 呼! 今 奉 聖 人 之 教, 何 為 而 同 蠻 俗 邪? 棺 槨 衣 衾 之 禮, 何 為 而 以 私 非 禮 竄 其 閒 邪? 擲, 讀 呈 入 聲 竄, 七 亂 反 88 85 宋 周 去 非 著 楊 武 泉 校 注 : 嶺 外 代 答 校 注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9 年 ), 頁 239 86 浴 屍, 有 象 徵 式 的 以 水 擦 拭 遺 體 即 可, 亦 有 須 以 水 清 洗 遺 體, 使 亡 者 全 身 乾 淨 地 離 開 人 間 87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56 88 簡 朝 亮 :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頁 464 30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上 述 回 應 可 見, 簡 朝 亮 非 常 遵 守 儒 家 禮 儀, 認 為 南 方 買 水 之 俗 不 合 聖 人 禮 教, 其 保 守 似 於 今 日 有 些 人 對 於 火 化 仍 無 法 接 受 之 理 雖 由 今 日 角 度 觀 之, 簡 朝 亮 似 乎 缺 少 多 元 文 化 的 概 念 ( 每 地 方 的 習 俗 必 有 其 道 理 ), 然 也 可 見 簡 朝 亮 對 聖 人 教 化 奉 行 故 簡 朝 亮 久 居 廣 東, 但 受 儒 家 薰 習 甚 深, 雖 知 當 地 有 此 習 俗, 仍 無 法 接 受 並 施 行 之 上 述 即 學 生 對 於 孝 經 本 身 所 關 注 的, 作 者 年 代 章 名 的 探 討 是 許 多 初 學 孝 經 者 會 欲 先 想 到 的 問 題, 而 今 古 文 的 探 討, 可 見 自 乾 嘉 由 日 本 傳 入 的 古 文 孝 經 至 民 初 仍 有 一 定 的 話 題 性 對 於 學 生 認 為 的 經 文 舉 例 或 是 說 法 上 的 矛 盾, 是 學 生 未 能 了 解 體 會 經 文 大 義 產 生, 然 也 見 到 他 們 對 於 經 文 並 不 是 完 全 地 一 味 的 相 信, 仍 有 自 己 的 思 考 邏 輯 在 至 於 與 其 他 著 作 的 關 聯 可 見 得 學 生 對 於 相 關 書 籍 有 一 定 掌 握 最 可 貴 的 是 在 孝 經 的 實 務 上 的 議 題, 由 於 當 時 傳 統 價 值 觀 產 生 動 搖, 對 於 這 些 現 象, 學 生 並 沒 有 隨 之 起 舞, 反 而 是 擔 憂 與 無 奈 的 若 從 簡 朝 亮 收 錄 這 些 問 題 角 度 來 看, 他 的 目 的 應 是 讓 更 多 人 了 解 孝 經 這 部 經 典, 因 此 無 論 是 較 基 礎 的 作 者 年 代 問 題, 或 是 反 映 時 代 現 象 的 問 題 均 會 收 入, 望 能 在 這 反 傳 統 的 洪 流 中 提 供 一 線 清 流 而 簡 朝 亮 的 回 應 除 了 提 供 解 答 外, 更 讓 學 生 觸 及 到 其 他 經 典 的 說 法, 使 得 對 經 典 的 學 習 更 為 紮 實 四 結 語 由 上 述 討 論 可 以 發 現, 在 民 國 六 七 年 期 間, 雖 然 國 勢 動 盪, 反 傳 統 聲 浪 沸 沸 揚 揚, 然 在 簡 朝 亮 學 生 對 於 孝 經 無 論 是 經 本 身 或 是 注 疏 上 的 問 題, 基 本 上 是 相 當 傳 統 的, 從 注 疏 出 發, 從 經 文 本 身 出 發, 若 扣 除 少 數 與 當 時 代 相 關 之 問 題, 學 生 的 問 題 在 孝 經 上 注 疏 上 並 無 太 大 挑 戰 而 簡 朝 亮 的 回 應 也 是 較 傳 統 的, 沒 有 太 多 標 新 立 異 的 意 見 學 生 對 於 孝 經 所 關 注 的 議 題, 在 這 些 問 題 中, 有 些 看 似 瑣 碎, 例 如 字 數 的 比 較 或 是 字 句 的 解 釋 等 不 過, 依 簡 朝 亮 教 學 多 年, 學 生 的 問 題 數 應 不 會 僅 有 八 十 八 條, 然 這 八 十 八 條 問 題 可 集 結 成 卷, 可 見 這 些 問 題 應 有 經 過 簡 朝 亮 之 篩 選, 也 就 是 這 些 學 生 的 問 題 可 能 反 映 出 二 個 面 向 : 一 是 這 些 問 題 是 詢 問 率 較 高, 故 收 錄 於 此 ; 二 是 這 些 問 題 是 簡 朝 亮 相 當 關 注 的 議 題, 也 就 是 學 生 的 問 題 可 反 映 出 簡 朝 亮 的 立 場 或 態 度 從 對 注 疏 的 關 注 中 可 見 學 生 重 視 各 家 注 疏 說 法 之 比 較, 注 疏 說 法 之 探 究, 再 來 是 對 注 疏 說 法 的 質 疑 這 些 問 題 可 見 簡 朝 亮 在 教 學 中 向 學 生 提 供 各 家 之 說, 並 無 規 定 必 信 何 家 之 說, 一 切 依 叶 於 經 義 為 主 在 對 孝 經 31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本 身 的 問 題 上, 作 者 年 代 章 名 經 文 解 讀 等 問 題 應 是 詢 問 率 較 高 的 問 題, 也 是 初 學 者 在 讀 孝 經 時 會 欲 先 了 解 的 至 於 今 古 文 上 的 問 題 多 集 中 在 閨 門 章, 由 學 生 問 題 中 隱 約 可 看 出 簡 朝 亮 不 認 同 古 文 孝 經, 並 認 為 是 偽 作 至 於 對 當 時 反 孝 問 題 的 收 錄, 亦 可 見 簡 朝 亮 注 意 到 當 時 這 聲 浪 而 在 簡 朝 亮 回 應 上, 多 細 膩 而 清 晰 答 法 多 是 先 作 出 評 斷, 再 來 述 說 為 什 有 此 判 斷, 並 且 舉 大 量 文 獻 加 以 證 明, 使 其 說 必 有 其 據, 不 厭 其 煩 辯 證 字 句 意 涵 又 闡 釋 注 重 合 於 經 之 本 義, 不 作 妄 解, 故 多 以 孝 經 釋 孝 經, 或 是 以 其 他 十 二 經 證 之, 說 服 力 強, 也 可 避 免 偏 離 經 義 這 些 回 應, 可 見 簡 朝 亮 治 學 的 嚴 謹 和 對 學 生 問 題 的 重 視 雖 然 學 生 問 題 僅 八 十 八 條, 然 這 些 問 題 依 說 全 經 與 說 諸 章 有 條 不 紊 地 放 置, 讓 初 學 孝 經 者 能 便 利 地 進 入 其 問 題 脈 絡, 也 可 藉 該 書 籍 的 發 行, 對 外 澄 清 世 人 對 孝 經 之 誤 解, 這 也 可 見 簡 朝 亮 其 用 心 之 處 參 考 書 目 李 隆 基 邢 昺 (2000) 孝 經 注 疏 ( 十 三 經 注 疏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汪 中 (2003) 孝 經 著 述 考 ( 一 )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 周 駿 富 (1984) 清 代 傳 記 叢 刊. 學 林 類. 清 儒 學 案 小 傳 ( 三 ). 第 007 冊 台 北 : 明 文 書 局 周 駿 富 (1984) 清 代 傳 記 叢 刊. 綜 錄 類. 碑 傳 集 三 編 ( 三 ) 第 126 冊 台 北 : 明 文 書 局 郭 正 昭 等 (1999) 嚴 復. 康 有 為. 譚 嗣 同. 吳 敬 恆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陳 鐵 凡 (1986) 孝 經 學 源 流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 梁 啟 超 (2008) 國 學 要 籍 研 讀 法 四 種 北 京 : 國 家 圖 書 出 版 社 張 建 偉 (1999) 溫 故 戊 戌 年 北 京 : 作 家 出 版 社 楊 武 泉 (1999) 嶺 外 代 答 校 注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廣 州 市 地 方 志 編 纂 委 員 會 (1996) 廣 州 市 志 廣 州 : 廣 州 出 版 社 簡 朝 亮 (2000)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第 陸 輯 第 3 册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 簡 朝 亮 (2000) 孝 經 集 注 述 疏 -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第 陸 輯 第 3 册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 3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to Chien Chao-Liang s "Questions and Answers to Study Hall,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Take his Students Questions in Book as an Example Zhao Yong-Kuan Abstract Composed of the least number of words in the thirteen classics,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s yet high in practicality and held the highest regard by the emperors in the past. Howeve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traditional thinking had been challenged and thus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was blamed and mistaken as the means of maintaining the feudal system. At that time, Kang Yo-Wei, Liang Qi-Chao and others, the Reform Party, looked down upo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whereas Chien Chao-Liang, Kang's classmate, ha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above. At upheaval, not only did he pass dow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by teaching, but he also wrote "the Variorum, Narration o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At the end of his book is attached with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between Chien Chao-Liang and his students, who were trapped during the surging upheaval era. Further examining Chien Chao-Liang s students doubts about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we could locate the students viewpoints. Through clarification, it suggested that his students focus o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aspects: on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schools notes, variorum, narration, the other is the issues triggered by themselves. The interpretations of various schools in need of exploration are: 1. searching for the best explanations in each and every note; 2. exploring into the reasons for each and every note; 3. questioning the interpretations of variorum and narration; 4. probing into the interchange and infusion among the 33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notes; 5. tel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pretations of notes. As to the issues triggered by the Classic itself, there are: 1. i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era, the author's questions; 2. the modern and ancient discussions o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3. the doubts about the names of chapters and table of contents i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and other classical books; 5. the discussion of practicality o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Among these discussions the fifth is the most contemporary. Based on the students quest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was either held with the low regard or doubted at that time. Judged by the anthology of questions, Chien Chao-Liang had already paid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a. Among the eighty-eight questions, despite the fact that Chien Chao-Liang s students were rather conventional, they were still concerned about the contemporary. Thus, Chien Chao-Liang s attention to these questions was revealed herein. Key words:chien Chao-liang,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The Variorum and Narration o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to The Study Hall,"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