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z-ww386-劉恆妏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z-ww386-劉恆妏"

Transcription

1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劉 恆 妏 ** 要 目 壹 前 言 貳 科 舉 取 仕 對 中 國 傳 統 法 學 與 法 學 教 育 的 影 響 一 流 動 法 律 專 家 手 中 實 用 的 邊 緣 知 識 二 不 成 制 度 的 知 識 傳 承 方 式 三 同 治 中 興 : 舊 制 自 我 更 新 之 嘗 試 參 廢 科 舉 興 學 堂 等 新 政 措 施 一 新 政 變 法 下 法 制 與 學 制 之 變 革 二 獎 勵 出 身 制 度 肆 廢 科 舉 獎 勵 出 身 對 法 學 教 育 近 代 化 的 近 程 影 響 一 學 科 地 位 之 確 立 與 傳 承 方 式 之 改 變 二 教 學 目 標 的 設 定 : 從 為 官 到 為 司 法 官 三 盛 極 一 時 的 教 育 規 模 伍 廢 科 舉 獎 勵 出 身 對 法 學 教 育 近 代 化 的 長 期 效 應 * 本 文 初 稿 曾 發 表 於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101: 後 科 舉 時 代 的 反 思 學 術 研 討 會,2006 年 12 月 21 日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律 學 研 究 所 法 學 博 士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公 民 教 育 與 活 動 領 導 學 系 專 任 助 理 教 授

2 136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一 學 科 的 污 名 化 : 以 學 干 祿 二 教 育 規 模 : 政 府 強 力 管 制 而 限 縮 陸 結 語 參 考 文 獻 摘 要 清 末 民 初, 中 國 社 會 興 起 學 習 法 政 的 熱 潮, 直 至 1930 年 代 國 民 政 府 時 期 依 然 如 此 其 後, 法 政 教 育 卻 因 發 展 蓬 勃 而 遭 國 民 政 府 打 壓 二 次 戰 前 中 國, 法 政 教 育 從 盛 極 一 時 到 積 弱 不 振, 與 其 專 業 知 識 是 否 被 各 政 權 視 為 治 國 之 術, 或 只 是 干 祿 之 階, 有 重 大 的 關 係 再 者, 由 於 清 末 實 施 學 堂 獎 勵 出 身 留 學 獎 勵 出 身 辦 法, 使 得 新 式 教 育 與 舊 式 功 名 間, 產 生 直 接 的 對 應 連 結 關 係, 新 式 教 育 的 學 位 與 當 官 的 官 位, 有 了 制 度 性 連 結 種 種 措 施, 雖 非 專 門 針 對 法 政 人 才, 在 實 踐 上, 卻 呈 現 大 量 法 政 人 才 藉 此 為 官 的 情 形, 社 會 上 對 法 政 之 學 的 看 法, 逐 漸 導 向 集 中 在 求 官 這 種 印 象, 導 引 了 清 末 民 初 法 政 教 育 的 興 盛, 於 此 同 時, 也 形 成 了 日 後 國 民 政 府 打 壓 法 政 教 育 的 重 要 理 由 關 鍵 字 : 清 末 民 初 國 民 政 府 法 學 教 育 法 律 專 業 廢 科 舉

3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37 壹 前 言 筆 者 研 究 臺 灣 法 學 教 育 之 發 展, 從 二 戰 後 的 發 展 趨 勢 來 看, 在 1990 年 代 高 等 教 育 政 策 轉 向 大 眾 化 之 前, 在 臺 灣 的 高 等 教 育 體 系 中, 法 學 教 育 一 直 以 一 種 小 規 模 受 限 制 的 狀 態 慢 慢 發 展, 至 1990 年 以 後, 設 有 法 學 系 所 的 學 校, 才 快 速 增 加 法 律 科 系 躍 升 為 文 組 的 第 一 志 願 發 展 前 景 受 到 社 會 重 視, 也 是 1991 年 起 才 有 的 轉 變 1 習 慣 於 臺 灣 法 學 這 種 規 模 小 發 展 遲 滯 且 地 位 不 高 的 狀 態, 初 次 接 觸 日 本 法 學 教 育 史 料 時, 赫 然 發 現 在 日 本 高 等 教 育 史 上, 法 學 教 育 始 終 具 有 一 種 特 殊 地 位, 頗 感 新 奇 在 新 式 教 育 引 入 的 過 程 中, 日 本 近 代 法 律 學 校 不 但 數 量 龐 大, 而 且 備 受 重 視, 不 少 學 校 成 為 日 本 近 代 高 等 教 育 的 發 源 地, 眾 多 日 本 知 名 大 學 以 法 學 起 家, 傳 統 悠 久 傳 習 不 輟 其 後, 筆 者 進 一 步 檢 視 清 末 民 初 法 學 教 育 的 發 展, 發 現 法 政 教 育 在 引 入 初 期, 受 到 日 本 的 影 響, 其 實 也 曾 盛 極 一 時, 無 論 在 學 校 數 或 學 生 人 數 上, 都 鰲 頭 獨 占, 居 當 時 新 式 教 育 之 冠 然 而, 此 種 獨 大 的 局 面, 到 了 南 京 國 民 政 府 訓 政 時 期, 即 因 官 方 政 策 刻 意 扭 轉 而 急 轉 直 下 在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的 發 展 過 程 中, 究 竟 發 生 了 什 麼 樣 的 變 化, 引 發 政 策 上 劇 烈 的 轉 變, 激 起 筆 者 研 究 的 動 機 如 從 法 學 學 科 知 識 的 地 位 考 察, 亦 可 發 現, 法 學 在 戰 前 日 本, 類 同 於 在 歐 洲 智 識 發 展 史 上 的 情 形, 擁 有 相 對 崇 高 的 地 位 2 日 本 自 西 歐 年 代, 僅 有 台 大 中 興 法 商 2 間 大 學 設 有 法 律 系 ;1950 年 代 增 加 了 東 吳 ;1960 年 增 加 在 台 復 校 的 政 大 輔 仁 2 校, 以 及 新 設 的 文 化 ;1970 年 代 未 有 任 何 增 加 ; 至 1980 年 代, 多 了 東 海 1 所 ; 在 1987 年 解 嚴 之 前, 台 灣 僅 設 了 7 所 法 律 系 至 1990 年 以 後, 設 有 法 律 系 所 的 學 校, 才 快 速 增 加, 至 2003 年 底, 已 一 路 爆 增 至 29 所, 而 新 設 的 法 律 系 所, 多 以 財 經 法 律 的 形 式 建 立 在 大 學 招 生 志 願 選 填 方 面,1991 年 起, 台 大 法 律 學 系 法 學 組 才 首 度 成 為 大 學 聯 招 社 會 組 第 一 志 願 參 見 劉 恆 妏, 從 知 識 繼 受 與 學 科 定 位 論 百 年 來 臺 灣 法 學 教 育 之 變 遷 ( 台 北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律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5), 頁 有 關 歐 洲 法 學 發 源 的 探 討, 可 參 考 Wieacker 從 德 國 繼 受 羅 馬 法 歷 程 為 中 心, 追 索 法 律 學 ( 民 法 學 ) 的 產 生, 綜 觀 近 代 歐 洲 法 學 意 識 法 律 思 想 發 展, 如 何 影 響 著 歐 洲 近 代 國 家 社 會 變 遷, 以 及 不 同 時 期 的 法 律 家 階 層 法 律 養 成 教 育 更 易 情 形 之 研 究 詳 參 ( 德 ) Franz Wieacker 著, 陳 愛 娥 黃 建 輝 譯, 近 代 私 法 史 以 德 意 志 的 發 展 為 觀 察 重 點

4 138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繼 受 而 來 的 法 學, 帶 著 國 家 學 (allgemeine Staatslehre) 的 廣 義 傳 統, 到 了 日 本, 逐 步 被 尊 為 一 套 依 法 律 統 治 的 治 國 之 術 ( 雖 然 被 批 評 並 非 rule of law, 僅 為 rule by law ), 發 展 成 明 治 時 期 絕 對 王 權 國 家 領 導 人 才 的 基 礎 教 養 學 問 3 戰 前 日 本 發 展 成 獨 尊 法 學 的 法 科 萬 能 主 義 情 形, 4 實 為 二 次 戰 後 臺 灣, 乃 至 戰 前 中 國 大 部 分 的 時 期 裡, 所 難 以 想 像 何 以 西 歐 法 學 知 識 繼 受 到 日 本, 與 繼 受 到 中 國 的 過 程, 產 生 重 大 的 差 距, 此 種 差 距 又 如 何 而 來? 亦 為 困 擾 筆 者 的 問 題 本 文 試 圖 透 過 清 末 新 政 繼 受 西 方 法 制, 以 及 廢 科 舉 興 學 堂 等 制 度 變 遷 的 過 程, 重 新 思 考 近 代 法 學 教 育 ( 或 法 政 教 育 ) 在 戰 前 中 國 因 何 而 興? 其 後, 又 為 何 而 衰? 探 討 其 轉 折 與 變 遷 對 科 舉 廢 除 後 的 近 代 中 國, 乃 至 於 當 代 臺 灣 社 會 可 能 的 意 義 在 既 有 的 研 究 成 果 方 面, 針 對 近 代 中 國 高 等 教 育 轉 型 或 新 式 學 門 建 立 過 程 的 討 論 者, 有 左 玉 河 劉 龍 心 等 人 之 著 作, 然 其 討 論 多 半 集 中 於 文 史 哲 類 科, 5 較 少 著 墨 於 法 政 諸 學 6 而 專 門 針 對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的 討 論, 如 葉 龍 彥 湯 能 松 等 人 之 著 作, 7 側 重 於 描 述 法 政 教 育 ( 台 北 : 五 南,2004) 3 參 見 ( 日 ) 天 野 郁 夫, 近 代 日 本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 東 京 : 玉 川 大 学 出 版 部,1989), 頁 參 見 ( 日 ) 福 島 正 夫, 明 治 初 年 における 西 欧 法 の 継 受 と 日 本 の 法 および 法 学, ( 日 ) 福 島 正 夫 著, 吉 井 蒼 生 夫 編, 福 島 正 夫 著 作 集 第 1 卷 日 本 近 代 法 史 ( 東 京 : 勁 草 書 房,1993), 頁 參 見 左 玉 河, 從 四 部 之 學 到 七 科 之 學 學 術 分 科 與 近 代 中 國 知 識 系 統 之 創 建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2004) 劉 龍 心, 學 術 與 制 度 : 學 科 體 制 與 現 代 中 國 史 學 的 建 立 ( 台 北 : 遠 流 出 版 社,2002) 6 左 玉 河 於 第 六 章 中 專 章 探 討 近 代 法 政 諸 學 各 門 類 的 初 建, 在 第 四 節 從 刑 名 之 學 到 近 代 政 治 學 法 學 中, 亦 從 西 方 法 學 著 作 典 籍 之 翻 譯 情 況 新 式 大 學 分 科 設 學 的 實 證 研 究, 專 節 討 論 西 方 法 學 與 政 治 學 在 中 國 的 建 立 惟 著 墨 亦 少, 且 認 為 法 學 與 政 治 學, 是 中 國 傳 統 學 術 中 缺 乏 與 落 後 的 學 術 學 科, 無 固 有 學 術 傳 統 可 以 轉 化, 是 清 季 鴉 片 戰 爭 之 後, 直 接 將 西 方 學 術 學 科 移 植 到 中 國 的 方 式 所 建 立 者, 較 少 討 論 其 建 立 過 程 特 殊 性 參 見 左 玉 河, 從 四 部 之 學 到 七 科 之 學 學 術 分 科 與 近 代 中 國 知 識 系 統 之 創 建, 頁 參 見 葉 龍 彥, 清 末 民 初 之 法 政 學 堂 ( ) ( 台 北 : 私 立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史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1974) 湯 能 松 等, 探 索 的 軌 跡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發 展 史 略 ( 上 ) ( 北 京 : 法 律 出 版 社,1995) 康 雅 信 著, 王 健 譯, 培 養 中 國 的 近 代 法 學 家 : 東 吳 大 學 法 學 院, 賀 衛 方 編,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路 ( 北 京 : 中 國 政 法 大 學,1997), 頁 ( 美 ) 劉 伯 穆 (W. W. Blume) 著, 王 健 譯, 二 十 世 紀 初 期 中 國 的 法 律 教 育, 南 京

5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39 的 學 門 制 度 史 發 展, 與 筆 者 的 關 懷 略 有 不 同 張 亞 群 曾 專 章 討 論 科 舉 廢 除 對 清 末 民 初 法 政 高 等 教 育 所 能 立 見 的 影 響, 就 高 等 教 育 轉 型 的 一 個 側 面, 分 析 科 舉 廢 除 對 清 末 民 初 十 餘 年 間 法 政 教 育 一 度 興 盛 的 影 響, 8 唯 該 文 尚 未 言 及 法 政 教 育 遠 程 發 展 上 萎 縮 的 情 形 承 續 上 述 研 究, 本 文 試 圖 針 對 二 次 戰 前 中 國 近 代 性 法 政 教 育 之 發 展, 作 一 制 度 性 考 察, 嘗 試 在 更 長 更 廣 的 脈 絡 下, 解 析 科 舉 廢 除 與 其 後 制 度 更 替 的 效 應, 以 及 其 對 於 法 學 教 育 多 層 次 的 影 響, 藉 以 解 釋 法 學 在 戰 前 中 國 的 劇 烈 性 轉 折 在 名 詞 使 用 上 面, 由 於 清 末 起 法 政 學 科 的 引 入, 仿 自 二 次 戰 前 日 本, 祖 述 德 意 志 國 家 主 義 在 學 制 設 計 與 學 科 分 類 上, 並 不 嚴 格 區 劃 法 律 政 治 經 濟 社 會 學 等 科, 而 合 稱 為 國 家 學 這 種 併 同 法 政 諸 學 的 國 家 學 國 法 學 (Staatsrecht) 傳 統, 9 多 以 法 政 學 校 法 學 院 的 形 式 出 現, 在 二 次 戰 前, 蔚 為 主 流 其 中, 法 律 與 政 治 兩 學 科 在 公 法 領 域 上 法 政 不 分 家 的 緊 密 傳 統, 更 是 至 二 次 戰 後 美 國 芝 加 哥 學 派 (Chicago School) 主 導 政 治 學 路 線 轉 向, 改 走 觀 察 現 實 政 治 過 程 的 行 為 科 學 實 證 研 究 路 線 後, 才 漸 漸 變 化 10 因 而, 早 期 常 將 法 法 學 法 科 等 用 語 混 用, 大 學 法 學 評 論 1999 年 春 季 號, 頁 參 見 張 亞 群, 科 舉 革 廢 與 近 代 中 國 高 等 教 育 的 轉 型 ( 武 漢 : 華 中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05), 頁 德 國 學 者 將 國 家 學 分 為 記 述 上 之 國 家 學 與 理 論 上 之 國 家 學 兩 大 類 前 者 為 歷 史 與 統 計, 後 者 則 包 括 國 家 通 論 公 法 國 家 道 義 學 與 政 治 學 國 家 通 論 者, 泛 論 國 家 之 性 質 起 源 及 其 組 織 方 法 ; 國 家 道 義 學 者, 論 治 國 家 之 道 德 規 則 ; 政 治 學 者, 論 國 家 欲 達 成 其 目 的 之 適 宜 行 為 ; 公 法 者, 論 有 人 格 之 國 家 所 定 之 法, 尚 可 大 分 為 國 際 法 與 國 法 學 兩 種 另 有 認 公 法 中, 除 國 際 法 而 代 之 以 行 政 法, 稍 足 近 之 總 之, 國 法 學 屬 公 法, 為 理 論 上 國 家 學 之 一 部, 為 有 人 格 之 國 家 自 定 自 認 之 法, 對 人 民 所 行 之 權 力 行 為 參 見 岩 畸 昌 中 村 孝 著, 章 宗 祥 譯, 國 法 學 ( 東 京 : 譯 書 彙 編 社, 1901), 頁 至 1990 年 代, 行 政 法 等 重 視 規 範 面 討 論 的 公 法 類 科, 雖 然 仍 被 保 留 在 政 治 學 門 之 中, 但 在 逐 漸 走 向 實 證 研 究 的 政 治 學 門 中, 這 類 傳 統 研 究 典 範 日 益 式 微, 被 視 為 法 學 延 伸 至 政 治 學 的 現 象, 屬 於 公 共 行 政 領 域 中, 還 未 能 改 採 政 治 分 析 實 證 方 法 以 跳 脫 法 學 性 質, 尚 不 能 與 政 治 學 主 流 研 究 接 軌 的 一 個 次 領 域 參 見 吳 玉 山, 政 治 與 知 識 的 互 動 : 台 灣 的 政 治 學 在 九 年 代 的 發 展, 何 思 因 吳 玉 山 主 編, 邁 入 廿 一 世 紀 的 政 治 學 ( 台 北 : 中 國 政 治 學 會,2000), 頁 21-23

6 140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泛 指 法 政 之 學 以 今 日 的 學 科 分 劃 回 溯 觀 察, 經 常 包 含 了 好 幾 門 學 科, 並 非 限 縮 於 民 刑 訴 訟 的 狹 義 法 律 學 概 念 11 此 外, 以 臺 灣 的 發 展 為 例, 在 高 等 教 育 體 系 裡, 培 育 相 當 於 今 日 專 業 法 律 人 才 的 處 所, 在 日 治 時 期, 主 要 為 台 北 帝 國 大 學 文 政 學 部 的 政 學 科 至 二 次 戰 後, 台 北 帝 國 大 學 為 國 民 政 府 接 收 改 制 為 臺 灣 大 學, 在 法 商 學 院 之 下, 設 有 法 律 系 政 治 系 等 科 系, 至 1999 年, 法 律 學 院 才 正 式 與 社 會 科 學 院 從 法 學 院 裡 分 家 早 先 法 商 學 院 或 法 學 院 的 規 劃, 某 種 程 度 亦 反 應 這 種 國 家 學 的 傳 統, 包 括 了 政 治 經 濟 社 會 等 系 所 而 其 中, 法 律 系 與 政 治 系 的 科 目 與 師 資, 在 過 去 亦 有 不 少 重 疊 共 通 之 處 再 者, 在 戰 後 臺 灣 司 法 官 的 考 試 資 格 規 定 裡, 政 治 公 行 與 法 律 科 系, 均 具 備 報 考 資 格 於 此, 因 應 歷 史 發 展 上 學 科 分 化 的 複 雜 性, 在 從 事 長 時 期 的 學 科 發 展 回 顧 時, 不 得 不 權 宜 地 採 取 法 學 法 政 甚 至 法 科 混 用 的 廣 義 用 法, 廣 泛 地 加 以 考 察, 難 以 嚴 格 區 分 貳 科 舉 取 仕 對 中 國 傳 統 法 學 與 法 學 教 育 的 影 響 一 流 動 法 律 專 家 手 中 實 用 的 邊 緣 知 識 在 過 去, 主 流 看 法 多 半 認 為, 傳 統 中 國 並 非 沒 有 規 範 制 約 社 會 生 活 的 法 律, 但 是, 相 當 輕 視 有 關 法 律 的 知 識 傳 統 中 國 不 存 在 現 代 意 義 的 法 學, 而 是 以 先 秦 荀 子 韓 非 等 強 調 法 術 勢 的 法 家 思 想, 或 是 窮 究 律 令 刑 名 刀 筆 之 學 的 律 學 技 術 為 代 表 12 在 中 國 11 此 概 念 用 語 本 身 理 念 與 內 涵 的 變 遷, 並 非 不 變 的 歷 史 事 實, 可 專 文 另 為 分 析 討 論 12 有 關 律 學 之 研 究 著 作 頗 豐, 歷 來 重 要 研 究 成 果 之 彙 整, 詳 參 何 勤 華 編, 律 學 考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2004) 日 本 學 者 滋 賀 描 述 中 國 傳 統 律 學 是 關 於 刑 罰 上 下 輕 重 的 學 問, 頗 能 抓 住 其 技 術 性 實 用 之 特 徵 ( 日 ) 滋 賀 秀 三, 中 國 法 文 化 的 考 察 以 訴 訟 的 型 態 為 素 材, 王 亞 新 等 譯, 明 清 時 期 的 民 事 審 判 與 民 間 契 約 ( 北 京 : 法 律 出 版

7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41 固 有 的 知 識 傳 統 中, 涉 及 法 律 的 知 識 僅 僅 擁 有 一 種 實 用 但 非 正 式 的 地 位, 既 缺 乏 研 究 法 律 的 職 業 法 學 家 存 在 的 空 間, 也 一 直 未 能 形 成 法 律 專 業 團 體 13 在 官 方 知 識 分 類 系 統 中, 法 學 知 識 並 未 被 承 認 為 一 類 專 門 學 問 以 清 代 御 制 叢 書 四 庫 全 書 選 編 過 程 為 例, 法 律 著 作 遭 到 經 史 子 集 分 類 方 法 的 支 解 摒 除 換 言 之, 官 方 並 不 認 為 法 學 具 有 自 成 一 格 的 專 門 性 再 者, 在 匯 編 四 庫 全 書 的 書 籍 蒐 羅 過 程 中, 附 帶 了 沒 收 私 人 藏 書 的 目 的, 反 而 嚴 重 影 響 了 法 學 的 傳 播 14 然 而, 在 民 間 流 傳 的, 數 量 龐 雜 的 行 政 書 籍 官 吏 行 政 須 知 手 冊 訟 師 秘 本 等, 卻 顯 現 出 實 務 上 對 法 律 的 需 求 與 活 力, 15 以 及 中 國 古 老 法 律 傳 統 的 持 久 與 更 新 16 總 體 而 言, 或 許 因 為 唯 一 有 權 授 予 官 職 的 科 舉 制 度 的 荒 謬 勝 利, 讓 一 切 技 術 課 程 均 被 抹 煞 ; 或 許 因 為 儒 家 獨 大, 以 德 化 民 始 終 遠 高 於 以 法 治 國, 使 得 法 學 以 及 法 律 的 實 務 功 能 逐 漸 邊 緣 化, 在 官 方 學 問 體 系 中 長 期 受 到 排 擠 非 但 在 官 方 知 識 體 系 中, 攸 關 國 家 大 政 的 法 律 成 為 隨 著 流 動 法 律 專 家 來 來 去 去 微 不 足 道 的 邊 緣 知 識, 清 代 中 國 的 法 學 專 家, 也 從 未 像 西 方 同 儕 般, 制 度 性 地 獲 得 肯 定, 17 其 學 門 的 獨 立 地 位 一 直 不 被 承 認 社,1998), 頁 參 見 瞿 同 祖, 中 國 法 律 與 中 國 社 會 ( 台 北 : 禮 仁 書 局,1984), 頁 ( 美 ) 德 克 布 迪 (Derk Bodde) 克 拉 倫 斯 莫 里 斯 (Clarence Morris) 合 著, 朱 勇 譯, 中 華 帝 國 的 法 律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1998), 頁 1-5 林 端, 韋 伯 論 中 國 傳 統 法 律 韋 伯 比 較 社 會 學 的 批 判, 儒 家 倫 理 與 法 律 文 化 : 社 會 學 觀 點 的 探 索 ( 台 北 : 自 版, 巨 流 經 銷,1994) 張 偉 仁,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上,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8:1( 台 北 : ), 頁 參 見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北 京 : ),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8 142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二 不 成 制 度 的 知 識 傳 承 方 式 學 者 研 究 認 為, 傳 統 中 國 並 不 存 在 近 代 意 義 的 法 學 與 制 度 化 的 法 學 教 育 然 而, 由 於 社 會 中 確 實 存 在 著 法 制 和 執 法 人 員, 當 然, 也 存 在 著 各 類 法 制 工 作 者 所 需 的 法 律 知 識 18 但 此 類 知 識 係 由 團 體 成 員 中 通 過 科 舉 考 試 的 人 ( 亦 即 具 有 學 識 教 養 者 ), 扮 演 起 家 族 氏 族 及 村 莊 裡 相 關 問 題 的 顧 問 19 由 於 儒 家 思 想 與 主 政 朝 廷 都 不 重 視 法 學, 在 傳 統 教 育 單 位 ( 如 私 塾 官 學 與 書 院 等 ) 及 國 家 掄 才 的 科 舉 考 試 裡, 僅 看 重 以 經 義 為 憑 的 道 德 判 斷, 不 在 意 法 律 知 識, 20 法 學 亦 被 輕 忽 學 者 將 傳 統 的 法 律 工 作 者 分 為 三 類 一 為 幕 友 : 半 官 方 的 法 學 家, 將 法 律 服 務 租 給 地 方 官 的 流 動 性 專 業 幕 僚 ; 二 為 訟 師 : 為 私 人 客 戶 服 務 的 私 人 法 律 顧 問, 受 律 法 禁 止 ; 三 為 刑 部 官 員 : 是 在 中 央 刑 部 職 司 律 例 應 用 刑 案 覆 查 執 行 的 法 律 專 家 21 從 事 法 制 工 作 者 之 法 律 知 識, 大 多 由 自 力 修 習 歷 練 而 得, 不 成 制 度 22 即 使 是 專 司 刑 案 的 刑 部 官 員, 仍 由 科 舉 取 仕, 完 全 是 法 律 的 門 外 漢, 僅 因 吏 部 抽 籤 分 官 職 時, 被 分 發 到 刑 部, 才 因 職 務 需 求 在 職 自 修 23 刑 部 18 參 見 張 偉 仁,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上,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8:1, 頁 參 見 ( 德 ) 韋 伯 (Max Weber) 著, 康 樂 簡 惠 美 譯, 法 律 社 會 學 ( 台 北 : 遠 流, 2003), 頁 ( 德 ) 韋 伯 (Max Weber) 著, 簡 惠 美 譯, 中 國 的 宗 教 : 儒 教 與 道 教 ( 台 北 : 遠 流,2002), 頁 清 代 科 舉 考 試 中 雖 有 制 義 論 策 詔 誥 表 判 詩 等 項, 事 實 上 除 了 制 義 與 策 論 之 外, 其 他 幾 項 時 設 時 停 看 似 唯 一 需 要 依 據 法 律 擬 寫 的 判 的 考 核 方 式, 原 本 規 劃 以 大 清 律 例 門 目 為 題, 但 並 非 以 實 例 題 考 核, 而 是 聽 任 考 生 揣 摩 其 義, 自 行 擬 定 一 事, 加 以 判 斷, 不 需 要 引 用 條 文, 做 成 具 體 判 決 漸 漸 成 了 無 須 過 多 法 律 知 識, 僅 以 經 義 為 憑 據 的 道 德 性 判 斷 甚 至 到 清 代 中 葉, 這 項 考 試 竟 因 題 目 有 限, 易 於 揣 摩 等 缺 點 而 被 取 消 張 偉 仁,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上,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8:1,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例 如 日 後 到 哈 佛 燕 京 學 社 擔 任 研 究 員 的 洪 業 ( 洪 煨 蓮 ) 追 憶,1906 年, 他 13 歲 時 起, 即 追 隨 科 考 中 舉 外 派 山 東 濟 南 任 七 品 候 補 知 縣 的 父 親 洪 曦, 在 衙 門 生 活 他 回 憶 父 親 洪 曦 在 審 理 刑 案 時, 經 常 參 考 宋 朝 傳 下 來 的 折 獄 龜 鑑, 依 賴 書 上 記 載 來 判 斷 被 毒 死 的 人 中 的 是 什 麼 毒 到 魚 台 就 任 後, 還 自 費 買 了 很 貴 的 純 銀 筷 子, 遇 到 命 案 用 以 驗 屍 參 見 陳 毓 賢 著, 洪 業 傳 ( 台 北 : 聯 經,1992), 頁 根 據 民 國 後 曾 任 大 理 院 院 長 最 高 法 院 院 長, 清 末 曾 在 刑 部 任 職 的 許 世 英 回 憶, 當 年 係 因

9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43 官 員 地 位 之 取 得, 與 法 學 能 力 的 關 係 不 大 24 反 而 是 官 員 私 聘 的 幕 友, 通 常 透 過 從 師 受 業 隨 師 辦 事 的 學 徒 制 方 式 學 習, 25 相 形 之 下, 較 有 制 度 26 是 以, 幕 友 之 學, 被 學 者 視 為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的 正 科 ; 而 刑 名 幕 友, 一 面 實 習 辦 案 一 面 自 修 群 書, 被 視 為 清 代 法 制 筋 脈 27 總 體 而 言, 由 於 官 方 不 重 視, 傳 統 中 國 並 未 建 立 起 制 度 性 的 法 學 專 門 人 才 培 育 傳 統 法 學 知 識 的 傳 播, 長 期 依 賴 個 人 的 主 動 性, 透 過 人 脈 關 係 來 拜 師 傳 承 這 種 不 成 制 度 的 知 識 傳 承 缺 失, 使 得 法 學 知 識 無 法 穩 定 的 代 代 相 承 28 三 同 治 中 興 : 舊 制 自 我 更 新 之 嘗 試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學 者 認 為 清 末 同 治 中 興 ( ) 後, 科 舉 考 取 丁 酉 拔 貢 一 等, 初 以 七 品 小 京 官 官 銜 ( 大 約 是 高 考 及 格 分 發 在 各 部 中 擔 任 薦 任 科 員 ) 由 吏 部 依 照 抽 籤 方 式, 於 光 緒 二 十 四 年 四 五 月 間 分 發 刑 部, 派 任 浙 江 司 任 副 主 稿 吏 部 依 抽 籤 分 發, 是 為 了 避 免 人 事 關 說 紛 擾 當 他 被 分 發 到 刑 部 時, 也 是 個 法 律 的 門 外 漢, 如 果 不 是 被 派 去 校 對 薛 允 升 尚 書 的 法 學 名 著, 也 不 會 對 法 律 懂 得 這 樣 多 參 見 許 世 英 口 述, 冷 楓 撰 記, 許 世 英 回 憶 錄 ( 台 北 : 人 間 世 月 刊 社,1966),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知 縣 手 下 的 刑 名 師 爺 及 錢 穀 師 爺 大 半 都 是 浙 江 紹 興 人, 他 們 以 學 徒 制 專 業 出 身 ; 而 管 理 文 件 的 文 案 師 爺 則 是 受 過 教 育 的 人, 通 常 是 待 考 的 秀 才 參 見 陳 毓 賢 著, 洪 業 傳, 頁 另 阮 毅 成 先 生 回 憶 其 先 祖 父, 亦 因 少 年 應 考 不 成, 師 事 吳 客 塵 習 金 穀,22 歲 就 任 清 河 縣 幕, 其 後 於 各 縣 遊 幕, 曾 代 理 兩 年 知 縣 參 見 阮 毅 成, 八 十 憶 述 上 下 ( 台 北 : 作 者 自 版,1984), 頁 張 偉 仁,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上,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8:1, 頁 3 另 參 見 張 偉 仁,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下,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8:2( 台 北 : ), 頁 張 偉 仁,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上,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8:1, 頁 33-35; 張 偉 仁, 清 代 法 學 教 育 下,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8:2, 頁 1-55 該 文 並 透 過 對 清 乾 隆 年 間 名 幕 汪 輝 祖 的 汪 龍 莊 遺 書 15 卷 等 著 作 清 末 曾 業 幕 的 陳 天 錫 先 生 1970 年 出 版 的 遲 莊 回 憶 錄 以 及 謬 全 吉 先 生 先 前 有 關 清 代 幕 府 的 研 究 與 訪 談 張 偉 仁 先 生 自 己 進 行 的 訪 談 紀 錄 等 資 料, 搜 索 其 等 一 面 實 習 辦 案 一 面 自 修 群 書 的 軌 跡, 重 建 清 代 幕 友 的 養 成 過 程 有 關 幕 友 的 研 究, 另 可 參 見 張 偉 仁 訪 問, 清 季 地 方 司 法 : 陳 天 鍚 先 生 訪 問 記 ( 上 ) ( 下 ), 食 貨 月 刊 1:6-7( 台 北 : ), 頁 張 偉 仁, 良 幕 循 吏 汪 輝 祖 : 一 個 法 制 工 作 者 的 典 範 上 下,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法 學 論 叢 19:1-2( 台 北 :1989),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10 144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中 國 傳 統 法 學 ( 或 律 學 ) 的 內 涵, 發 生 了 從 下 向 上 的 更 新 這 樣 的 發 展, 最 高 曾 達 巡 撫, 最 終 則 表 現 在 刑 部 內 部 改 革 派 法 學 家 幕 僚 之 設 立 29 雖 然, 其 力 圖 復 興 中 國 法 律 的 成 果 有 限, 但 對 此 後 法 律 現 代 化 的 過 程, 帶 來 了 深 刻 持 久 的 影 響 30 至 此, 中 國 法 學 ( 或 律 學 ) 作 為 一 種 官 僚 技 術, 已 漸 漸 發 展 成 一 門 淵 博 的 學 問, 既 有 實 務 判 例 集 亦 有 理 論 特 點 學 派 區 分 31 這 套 專 門 知 識, 呈 現 在 大 量 公 私 文 獻 ( 執 行 手 冊 律 例 文 本 判 例 文 集 理 論 專 著 ) 裡, 蘊 含 將 法 律 條 文 應 用 到 實 際 案 例 的 理 論 與 技 術 32 法 學 家 們 博 覽 群 書 諳 熟 掌 故, 研 究 功 令 並 融 會 貫 通, 將 傳 統 科 舉 學 科 邊 緣 發 展 出 的 校 勘 考 證 技 術, 應 用 到 法 律 文 本 與 司 法 檔 案, 並 以 此 法 教 導 後 人 ; 33 而 學 習 者, 亦 以 過 去 研 讀 經 典 及 準 備 科 舉 應 試 的 背 誦 技 巧, 熟 讀 背 誦 法 律 律 典, 將 之 應 用 在 法 律 事 務 上 34 學 者 分 析, 這 種 法 學 研 究 的 復 興, 正 是 清 末 主 張 中 學 為 體 西 學 為 用 的 一 種 表 現 從 過 去 的 歷 史 中 找 到 前 例, 應 付 新 事 件, 以 古 人 理 論 對 抗 西 方 概 念, 律 學 專 家 以 傳 統 律 學 來 對 抗 他 們 所 負 責 監 督 引 進 的 西 方 法 律, 影 響 了 新 舊 法 律 學 問 的 重 新 組 合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在 此, 學 派 指 的 是 中 央 刑 部 內 所 謂 的 律 學 博 士 學 會 組 織, 這 類 學 會 通 常 具 有 學 派 及 地 方 派 系 的 特 色 其 中, 陝 西 派 由 編 纂 讀 例 存 疑 的 薛 允 升 趙 舒 翹 與 張 麟 閣 組 成, 其 下 尚 有 沈 家 本 許 世 英 等 幾 十 個 門 生 ; 另 一 個 派 系 則 是 豫 派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例 如 許 世 英 於 清 末 服 務 於 刑 部 時, 負 責 校 對 薛 允 升 編 纂 的 40 冊 法 律 全 書 ( 即 讀 例 存 疑 )2 年 此 書 在 當 時 被 認 為 是 最 完 整 的 唯 一 經 典, 只 要 熟 讀 這 部 書, 便 可 成 為 法 學 權 威 由 於 負 責 校 對 及 職 業 上 的 強 迫 性, 必 須 熟 讀 它, 即 使 尚 不 能 全 文 照 背, 至 少 已 經 可 以 熟 記 無 訛 這 一 點, 對 於 以 後 經 常 問 案 時, 實 獲 得 了 極 大 的 幫 助 許 世 英 口 述, 冷 楓 撰 記, 許 世 英 回 憶 錄, 頁 39-40; 另 參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同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11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45 同 治 中 興 之 後, 地 方 省 級 單 位, 為 培 訓 地 方 官, 出 現 創 立 法 學 書 院 調 整 教 學 更 新 理 論, 並 開 設 書 局 出 版 私 人 藏 書 的 的 舉 措 而 中 央 刑 部 內 的 專 業 法 學 家, 亦 在 刑 部 職 務 上 培 訓 官 員, 對 通 過 科 舉 的 官 員, 進 行 訟 案 的 專 業 實 務 訓 練, 邊 做 邊 學 中, 逐 漸 形 成 饒 富 技 術 性 的 律 學 專 業 幕 僚 這 樣 的 革 新, 改 變 了 傳 統 中 國 法 律 從 業 人 員 的 訓 練 方 式 36 然 而, 由 於 科 舉 取 仕 的 制 度 一 直 存 在, 新 式 教 育 體 制 亦 未 引 入, 在 大 環 境 的 框 限 下, 法 學 人 才 始 終 沒 有 被 系 統 性 的 培 育, 傳 統 律 學 內 部 更 新 的 自 我 嘗 試, 成 效 有 限 總 言 之, 在 仿 照 二 次 戰 前 日 本 體 制 的 法 政 學 堂 設 立 之 前, 法 學 知 識 的 傳 播, 仍 持 續 依 賴 個 人 主 動 性, 透 過 家 族 或 特 定 團 體 圈 內 人 脈 關 係 來 拜 師 傳 承 刑 名 幕 友 如 此 承 審 聽 訟 的 知 縣 如 此, 即 便 是 中 央 層 級 刑 部 灌 輸 給 官 方 法 學 家 的 律 學, 其 實 也 只 是 一 個 圍 繞 主 官 小 團 體 的 家 族 式 培 養 訓 練, 頂 多 只 能 培 訓 出 幾 十 個 門 生 37 參 廢 科 舉 興 學 堂 等 新 政 措 施 一 新 政 變 法 下 法 制 與 學 制 之 變 革 日 本 明 治 維 新 勵 行 西 方 法 化, 成 功 於 1899 年 撤 廢 所 有 不 平 等 條 約 收 回 法 權, 此 經 驗 鼓 舞 了 中 國 清 廷 實 施 新 政, 積 極 變 法 廢 科 舉 興 學 堂, 種 種 興 革, 帶 來 清 末 中 國 制 度 性 改 革 的 重 要 契 機 在 變 法 方 面, 自 年 新 訂 中 英 商 約 開 始, 英 國 允 諾 當 中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另 參 許 世 英 口 述, 冷 楓 撰 記, 許 世 英 回 憶 錄, 頁 ( 法 ) 鞏 濤 (Jérôme Bourgon) 著, 林 惠 娥 譯, 西 方 法 律 引 進 之 前 的 中 國 法 學, 法 國 漢 學 教 育 史 專 號 8, 頁 242

12 146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國 改 定 律 例 而 與 各 西 國 律 例 改 同 一 律 時, 願 意 放 棄 治 外 法 權 38 自 此, 為 廢 除 不 平 等 條 約, 撤 廢 領 事 裁 判 權, 中 國 決 定 追 隨 日 本, 採 歐 陸 成 文 法 為 修 法 範 本, 39 展 開 西 方 法 制 的 全 面 繼 受 1902 年, 上 諭 以 沈 家 本 伍 廷 芳 為 修 律 大 臣, 考 訂 擬 議 律 例, 開 始 修 訂 律 法 40 而 在 教 育 方 面, 清 末 新 政 改 採 近 代 新 式 高 等 教 育 自 1903 年 起, 開 始 遞 減 科 舉 注 重 學 堂, 至 1905 年, 更 正 式 宣 布 自 丙 午 年 (1906) 起, 停 止 科 舉, 廢 除 了 施 行 1300 年 之 久 的 科 舉 制 度 41 在 新 式 教 育 引 入 的 過 程 中, 法 學 教 育 以 仿 自 日 本 法 政 教 育 的 類 型 率 先 出 現 清 末 中 央 與 各 地 封 疆 大 吏, 紛 紛 開 辦 課 吏 館 校 士 館 仕 學 館 等, 展 開 現 職 官 吏 的 在 職 教 育, 42 各 部 亦 紛 紛 自 辦 學 堂 43 在 此 風 之 下, 法 部 最 初 為 了 本 署 司 員 肄 習 律 例, 自 行 核 辦 律 學 館 其 後, 再 仿 日 本 欽 定 大 學 堂 章 程 奏 定 學 堂 章 程 法 政 學 堂 章 程 等 規 劃 設 置, 開 辦 法 律 學 堂 者 44 其 後, 系 統 化 的 西 式 法 學 知 識, 從 法 政 學 堂 法 政 專 校 至 大 學 法 學 院 法 律 系 所, 在 年 7 月, 張 之 洞 與 英 國 代 表 會 談 簽 訂 之 中 英 商 約 第 12 條 中 國 深 欲 整 頓 本 國 律 例, 以 期 與 各 西 國 律 例 改 同 一 律, 英 國 允 愿 盡 力 相 助, 以 成 此 舉, 一 俟 查 悉 中 國 律 例 情 形 及 其 審 斷 辦 法 及 一 切 相 關 事 宜 皆 臻 妥 善, 英 國 即 允 棄 其 治 外 法 權 其 後 中 美 商 約 中 日 商 約 等, 亦 作 出 相 同 規 定 參 見 王 健 朗, 中 國 廢 除 不 平 等 條 約 的 歷 程 ( 南 昌 :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2000), 頁 清 末 修 訂 法 律 的 重 臣 張 之 洞 劉 坤 一 袁 世 凱 等 多 以 日 本 法 學 風 土 人 情 近 同 文 種 等 資 取 較 易 之 理 由, 偏 重 借 資 日 本 法 律 連 精 研 傳 統 中 國 律 例 的 沈 家 本 與 身 為 英 國 大 律 師 精 通 英 美 法 學 的 伍 廷 芳 亦 認 同, 並 未 見 激 烈 的 法 典 繼 受 國 爭 論 見 程 燎 原, 清 末 法 政 人 的 世 界 ( 北 京 : 法 律 出 版 社,2003), 頁 詳 參 黃 源 盛, 晚 清 法 制 近 代 化 的 動 因 及 其 開 展, 中 國 傳 統 法 制 與 思 想 ( 台 北 : 五 南,1998), 頁 張 德 美, 探 索 與 選 擇 晚 清 法 律 移 植 研 究 ( 北 京 : 清 華 大 學 出 版 社,2003) 韓 秀 桃, 司 法 獨 立 與 近 代 中 國 ( 北 京 : 清 華 大 學 出 版 社, 2003) 張 生, 民 國 初 期 民 法 的 近 代 化 以 固 有 法 與 繼 受 法 的 整 合 為 中 心 ( 北 京 : 中 國 政 法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陳 剛, 清 末 司 法 制 度 現 代 化 進 程 研 究, 陳 剛 編, 中 國 民 事 訴 訟 法 制 百 年 進 程 ( 清 末 時 期 第 一 卷 ) ( 北 京 : 中 國 法 制 出 版 社,2004), 頁 ( 清 帝 ) 諭 立 停 科 舉 以 廣 學 校, 沈 桐 生 輯, 光 緒 政 要 ( 五 ), 卷 31, 頁 59, 轉 引 自 張 亞 群, 科 舉 革 廢 與 近 代 中 國 高 等 教 育 的 轉 型, 頁 關 曉 紅, 晚 清 學 部 研 究 ( 廣 州 : 廣 東 教 育 出 版 社,2000), 頁 最 初 各 部 開 設 對 口 專 門 學 堂 之 各 類 學 堂, 原 本 是 短 期 培 訓, 而 非 學 歷 教 育, 只 在 系 統 內 得 到 認 可, 關 曉 紅, 晚 清 學 部 研 究, 頁 參 見 關 曉 紅, 晚 清 學 部 研 究, 頁 參 見 葉 龍 彥, 清 末 民 初 之 法 政 學 堂 ( ), 頁 53-64

13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47 漸 趨 中 央 集 權 與 高 度 管 制 的 近 代 中 國 的 高 等 教 育 體 系 中, 逐 步 提 供 在 學 科 知 識 的 分 類 上, 隨 著 西 方 學 科 發 展 日 益 細 密, 法 律 與 政 治 學 門 知 識 日 益 分 道 揚 鑣, 在 學 制 中, 法 政 學 門 逐 漸 發 展 為 法 律 與 政 治 不 同 的 兩 個 學 門 二 獎 勵 出 身 制 度 實 行 千 餘 年 的 科 舉 制 度, 並 非 系 統 性 的 教 育 制 度, 僅 是 一 種 官 方 人 才 考 選 制 度 這 樣 的 制 度, 牢 牢 地 將 求 取 知 識 的 目 的 跟 為 官 仕 途 結 合 在 一 起 在 這 個 制 度 中, 朝 廷 訂 出 知 識 的 官 方 規 格, 給 予 相 應 高 官 厚 祿, 誘 導 民 間 社 會 遵 行, 並 成 為 具 備 此 類 知 識 人 才 的 最 大 雇 主 清 末 新 式 教 育 體 系 由 官 方 主 導 引 入, 彰 顯 出 官 方 轉 換 知 識 規 格 的 企 圖 但 是, 官 方 僅 提 供 系 統 性 的 新 知 識 規 格, 並 不 保 證 畢 業 後 的 出 路, 其 對 社 會 的 吸 引 力, 即 大 打 折 扣 這 也 是 新 式 教 育 引 入 之 初, 僅 能 吸 引 已 有 功 名 或 公 職 的 舊 學 人 才 在 職 進 修, 發 揮 已 仕 成 人 法 學 教 育 成 效, 45 不 能 廣 泛 吸 引 社 會 大 眾 投 入 的 重 要 因 素 為 了 增 加 誘 因, 在 舊 式 科 舉 取 士 往 新 式 教 育 過 渡 的 期 間 裡, 清 廷 採 行 了 學 堂 畢 業 獎 勵 出 身 與 留 學 畢 業 生 獎 勵 出 身 制 度, 結 合 學 歷 ( 學 力 ) 與 功 名, 給 予 新 式 教 育 體 系 為 官 的 出 路 保 證 這 項 制 度 雖 屬 過 渡, 卻 意 義 深 遠 代 表 新 式 教 育 不 但 為 官 方 所 認 可, 更 正 式 被 官 方 宣 告 為 科 舉 之 外 的 官 吏 選 拔 新 管 道 亦 即, 在 新 式 文 官 考 選 制 度 建 立, 正 式 切 斷 新 式 學 制 與 官 吏 任 用 的 直 接 關 連 之 前, 新 式 教 育 同 時 兼 具 了 官 吏 選 拔 與 培 訓 的 功 能 這 種 發 展, 對 中 國 新 式 教 育 的 轉 型, 帶 來 了 很 大 的 影 響 法 政 教 育 傳 入 中 國, 約 莫 亦 於 此 一 時 期 此 種 過 渡 制 度, 與 清 末 民 初 十 餘 年 間 法 政 教 育 盛 極 一 時 一 枝 獨 秀 的 發 展 盛 況, 關 係 密 切 參 見 湯 能 松 等, 探 索 的 軌 跡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發 展 史 略 ( 上 ), 頁 參 見 張 亞 群, 科 舉 革 廢 與 近 代 中 國 高 等 教 育 的 轉 型, 頁 202

14 148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學堂畢業獎勵出身 制度首由張之洞 劉坤一於1901年7月12 日 會奏變法自強第一疏 中提出 47早在廢科舉前即已實施 原係 為解決新舊教育過渡問題 試圖連接科舉功名與學堂出身 逐漸使學 堂教育取代科舉 1902年1月起 清廷正式訂定 奏定各學堂獎勵章 程 按程度區別學業等差 給予學堂出身者相應之科舉功名與實 官 48同時 政務處與禮部的 遵旨核議學堂選舉鼓勵章程折 亦經 清廷核准頒佈實施 該折承認學堂學生入仕具有與科舉仕人同等的資 格 給與相應出身以示鼓勵 其選拔程序與科舉接近 但機會優於科 舉 至1904年1月 張之洞主持制定 奏定各學堂獎勵章程 詳細 規定各級各類學堂畢業獎勵的實施細則 授予學堂出身者科舉功名及 實官 讓其在各衙門盡先補用 49 此制自1902年1月實施至1911年9月 施行期間迭有批評 亦有主 張仿效日本 改授各類學士 博士學位即可 議裁學堂獎勵 但此制 一直繼續實施 50至1911年9月9日大清帝國崩潰前夕 學部方以 學 部會奏酌擬停止各學堂實官獎勵並定畢業名稱折 請廢學堂畢業生 實官獎勵及遊學畢業生廷試 但仍保留舊式進士 舉人 貢生等功名 之名義 認為對於刺激學人入學 仍有一定作用 51 至於 留學畢業生獎勵出身 制度 與 學堂獎勵出身 類似 是以科考功名錄用留學生任官的考試制度 洋務運動時期 科舉為取 47 參見關曉紅 晚清學部研究 頁 分科大學 程度甚高 畢業考試獲中等以上者 均作為進士出身 按其等第分別授予翰 林院編修 檢討 庶吉士 各部主事 入通儒院 或委以相應官職 其考列下等者 作為 同進士出身 留堂補習一年 再行考試分等錄用 如第二次考仍下等者 及不願留堂補習 者 以知縣分省補用 高等學堂 及其他程度相等之學堂程度次之 畢業可獲舉人出 身 分受內閣中書 中書科中書 各部司務 七品小京官 知州 知縣 州同 通判等 職 凡考列下等者 也准其補習一年再考 按等錄用 中等學堂 程度又次之 畢業按 等獎予優 拔 歲貢生 高等小學堂 畢業分等獎以廩 增 附生 生入中等學堂 初等小學堂 則不設畢業獎勵 參見劉海峰等著 中國考試發展史 武漢 華中師 範大學出版社 2002 頁 參見關曉紅 晚清學部研究 頁 參見關曉紅 晚清學部研究 頁 參見張亞群 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 頁 關曉紅 晚清學部 研究 頁191

15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49 仕正途 出身不維科第 所言多不見重 為鼓勵留學 乃在少數 洋務部門 權宜且非正式地授予部分從事洋務的留學生功名與實官 52至新政 留學生獎勵出身開始制度化 1901年 清廷通令自費留學 生學成獲有優等憑照回華 准照派出學生一體考驗獎勵 均分別賞給 進士 舉人各項出身 以備任用 1903年 張之洞奉命擬定 獎勵遊 學畢業生章程 10條 視留學生文憑程度 相應給予拔貢 舉人 進 士 翰林 翰林升階等各種獎勵出身 分別錄用 原本 僅針對留日 學生而定 其後 批轉全國 成為各省通行的獎勵歸國留學生依據 1904年 學部正式頒佈 考驗出洋遊學畢業生章程 共8條 全面採 用考試方法獎勵回國留學生 至1911年 清廷先後舉辦過7屆 歸國留學畢業生獎勵出身考試 從考試科目來看 以法政科最多 其 次為工 農 商科 國別上則以留日 美為多 54其中 尤以留學日 本 以攻讀法政為主 為最 一時之間 出國留學 成為替代科舉的 求官新途 55致使當時社會流傳 科舉停辦 日本為我國一大貢院 的說法 至1911年 清廷又辦4屆遊學畢業生廷試 57 這些被稱為 洋翰林 洋進士 洋舉人 的遊學畢業生 所學之知識結 構 明顯異於舊式官吏 這種僵化又略嫌荒謬的對應關係 名實不 52 參見劉海峰等 中國考試發展史 頁 參見劉海峰等 中國考試發展史 頁 留學畢業生獎勵出身考試之錄取人數逐年上升 依宣統年間之 政治官報 記載 共有 1976人選考 1598人獲准報考 最後授予1399人進士 舉人出身 有些並給與相應官職 另有進士館的遊學畢業生的學部考試 4年間考試獎勵進士館遊學畢業生共計約147人 參 見劉海峰等 中國考試發展史 頁 參見 日 實藤惠秀著 潭汝謙等譯 中國人留學日本史 增補版 北京 三聯書 店 1983 頁 張元濟 議改良留學日本辦法 張元濟詩文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6 頁 136 轉引自關曉紅 晚清學部研究 頁 清末留學生畢業考試參照近代外國文官考試制度 逐步區分 學成考試 與 入官考試 兩階段 先由學部考驗 遊學生考獲出身之後 再依 遊學畢業生廷試錄用章程 仿照 從前科舉殿試之例 每年舉行廷試 已得出身者 按照成案分別授予翰林 主事 內閣中 書 小京官 知縣等職 凡經學部考試獎給進士 舉人者 則參照部試 廷試結果 分別 授予相應的官職 從1908年始 清廷每年對上年學部考試及第的遊學畢業生進行廷試 先 後4屆 共錄取829人 參見劉海峰等 中國考試發展史 頁278

16 150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符 格格不入 顯而易見 至1911年8月 終告取消 58 清末這種將新式教育與舊式科舉功名結合的過渡規定 直接促進 了新式學堂發展與留學風氣 但這種功名與官位的授予辦法 將新式 學制與當官直接對應 產生緊密的制度性連結 運作的結果 扭曲了 新式教育追求高深學術研究的宗旨 助長 以學干祿 的不良風氣 在正規文官考試制度尚未建立之前 成為清末官僚人才選拔的新途 徑 強化了 官本位 的社會意識 59 肆 廢科舉 獎勵出身對法學教育近 代化的近程影響 一 學科地位之確立與傳承方式之改變 在中世紀歐洲 法學是一門與神學 醫學併立的傳統世俗專業知 識 這門學問在大學學院等組織內 逐漸取得學科地位 維持其在知 識與職業上的階級壟斷 杜絕競爭 至16 17世紀 大學除了訓練牧 師等神職人員外 也成為供應政府法學學位官員的機構 60 這套機 制 幾經演變 為二次戰前日本所繼受 至清末新政 官方引入新式的教育體制 在官辦新學中 亦包含 了法學 在中國 法學之學科地位 由是確立 而法學人才的培育 法學知識的組織和生產方式 亦因而有了制度 前述刑部京官 刑幕 等不成制度的人才培訓方式 漸漸為新式學制所取代 在這波風潮 中 過去習幕 任職刑名幕友之人 開始放棄科舉 轉向新式教育 例如前往日本留學 攻讀法政 年 一批傳承清末刑部在職京 58 參見劉海峰等 中國考試發展史 頁 參見劉海峰等 中國考試發展史 頁 參見 英 彼得 柏克 Peter Burke 著 賈士蘅譯 知識社會史 從古騰堡到狄德 羅 台北 麥田 2003 頁 阮毅成回憶 其先祖母深知教育重要 認為諸兒必須放棄科舉 到日本求學 舉債送子媳

17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51 官律學傳統的京派法學家 更集結私人學會的力量 依西式教育制 度 設立了有 無朝 陽 不成 法 院 美譽的北京朝陽大學 朝 陽學院 62舊學人士逐步轉入西學體制 使得傳統律學式的京官在 職訓練 非正規 小範圍的傳承模式 逐漸為西式法學教育制度所吸 納 自此 學校正式成為法學知識傳授的新陣地 而其傳播的知識內 容 也從下班後私人校注 讀律存疑 等律例實務訓練 改為新式的 西方法學知識 在清末 一套新的學科知識體系 逐步透過新學制的採用於中國 建立 然而 在民族存亡危機感之下 中學與西學之爭 帶來整個知 識體系的轉換問題 在官方主導下 高教與學科體制均照著西方形式 建立 傳統中國的知識體系 經史子集 的國學 儒學體系 63 在官方知識架構上所享有的正統地位 逐步被打破 以四書五經等儒 家經典為主的士人養成方式 受到嚴厲挑戰 外來西方知識體系透過 新式大學學制 學科知識分類架構 逐漸為官方採行 經史子集體系 逐步被瓦解 各類知識幾乎完全參照近代西方學科分類形式 重新被 編排 認識 這種知識架構的動搖 造成劇烈的波動 顛覆並挑戰了 中國固有知識體系安身立命之基 動搖了幾千年來中國帝制王朝的統 治命脈 在此背景下 外來的新式法學 法政 知識 也逐步被建立 承 認為一門學科 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學科內傳授的內容都是西方法學 法政 知識元素 法學的發展卻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發展的獨到特 色 到了中國 獨尊儒術的知識架構雖被動搖 但僅僅是動搖 並未 取代其原有主流的地位 受到傳統儒學輕視 法家 律學 的想 赴日 幸而後多取得官費 減輕負擔 其父阮性存與其母 三姑丈 三叔與三嬸 四叔 五叔 俱皆前往日本求學 父親與先祖均曾習幕 並任刑幕 與其三叔均赴日本私立法政 大學學法政 參見阮毅成 八十憶述 上下 頁 有關朝陽大學之書籍文章甚多 參見熊先覺等主編 法學搖籃 朝陽大學 北京 北 京燕山出版社 1997 朝陽大學校友會編印 朝陽校友通訊 1-5 北京 參見左玉河 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 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 頁1972

18 152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法影響 西方法學來到中國 並未取得其在西方知識體系中舉足輕重 的重要地位 即使在清末官方興辦的新式教育體系裡 法政之學的學 科地位已告確立 被視為一門專業學門 但律學式的思維架構 仍影 響了西式法學 法政 進入中國後 被解讀與吸納的理解方式 逐步 地 將法學 法政 界定在學科體制知識版圖的邊緣位置 64 二 教學目標的設定 從為 官 到為 司法官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走過幕末儒 洋學 和魂洋材 之爭 確立 以繼受西歐法律為主的法制近代化為主軸來進行改革 因此 明治維 新史 被學者認為是 一段連續實行法律改正的歷史 65在此背景 下 法科萬能主義 搭配了官尊民卑的傳統 開啟了日本以西方法 政之學作為統治階層文官任用取材標準的發展路線 這樣的轉折 使 得法學在日本取得一種獨特的崇高地位 由於官方在政策與制度上的 強力主導 法學與國家官吏任用間緊密扣連 發展出強烈的 官僚法 學 特色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法學被視為絕對王權國家領導人才的 基礎教養學問 66 清末新政仿效日本維新 亦引入國家學傳統 發展較為廣義的 法政教育 並不精密區分法律與政治 以培訓具西式法政素養之 治國棟梁人才為主要的教育目標 然而 或許是因為法政之學普遍被 認為較易學習 加以實用性高 官方早期確實曾將法政教育當作舊制 已仕官員的在職進修知識 成為舊學人才轉型的重要途徑 從清廷採 行 獎勵出身 制度 以 學歷 作為連結功名官位的設計來看 清 64 參見劉恆妏 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論百年來臺灣法學教育之變遷 頁 參見 日 天野郁夫 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 頁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由於司法權在絕對王權的國家中 地位遠弱於獨強的行政權 因 此 有志擔任行政官者普遍多於司法官 這樣的循環 亦使得戰前日本司法官相對於行政 官而言 社會評價較低 而在官尊民卑的傳統下 在朝法曹 判官 法官 之地位 在當時 顯然又凌駕於在野法曹 辯護士 之上 參見劉恆妏 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 論百年來臺灣法學教育之變遷 頁21-65

19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53 廷雖繼受了新式教育 認同新式學制與學歷 但即便外在的制度設計 仿照了日本體制的形態 實質上 並未如戰前日本一樣獨尊法學 在 官吏的選拔上 並未強調法學知識的重要 詳言之 清末學堂 留學獎勵出身制度 或可認為是一種以新式 學堂 留學教育的 學歷 學力 資格來選任官吏的文官選拔制度 雖然當時尚未建立 學位 制 仍以 科考功名 名義行之 在 制度設計上 依照形式學歷 學力 不分文 法 商 理 工 醫 農等不同學科專長 廣泛地選拔任用各種人才 換言之 並未特 定化或標舉某類學科知識內容 廢科舉後的中國 不再獨尊經義儒學 但也未如二次戰前日本般 獨尊 法學 直接授予帝大法學院畢業生高等文官任用資格 給予 法科獨佔 Juristenmonopol 特權 並以法學科目為各類 行 政 外交 司法三大類科 官吏任用的考選標準 確立 法學 為國 家文官的學識標準 67然而 或許是受到日本風氣影響 清末最初引 入的新式教育 數量最多者 仍為法政學堂 而留學類別中 攻讀人 數最多者 亦屬法政科 加以前述法政學科進入 學習的門檻 比起 理工醫農等科 感覺較低 選擇就讀法政科系的人數 事實上確實最 多 因而 透過獎勵出身制度為官的人 確實以法政人才最多 綜言之 身為法政知識的最大雇主 清廷並未制度性地以法政或 特定學科知識作為國家取仕的標準 然而 透過獎勵出身制度 因緣 際會地 順應了當時教育市場的發展趨勢 使得清末選任官員的標 準 事實上與法政學門產生某種連結 連帶使得當時之人 視新式教 育中的法政教育為求官的干祿之階 造就了新式教育 尤其是其中的 法政學科 取代科舉 成為終南新捷徑的心態 影響了之後中國 法學教育的發展 這段時期雖不長 但因為社會上攻讀法政的人數眾多 確實造成 67 參見 美 Herbert Passin 著 劉焜輝 洪祖顯譯 日本的現代化與教育 台北 幼 獅 1973 頁127

20 154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當時法政之學或法科 短期取代傳統 儒學 國學 成為國家選 任官吏的事實上標準 這種知識地位的轉型 衝擊到仰賴傳統儒家 尊君 思想維繫命脈的大清帝國傳承 助長了革命之風 68也使法 學或法政之學的教育目標 在 替代科舉 的求官登龍術意義下 被 視為一種治國之術 至民國初成 獎勵出身制度已不行 然而 清末對法政知識的想 法 繼續被民初社會所接受 在新式西方民主共和政體之下 學習法 政之風更熾 在新式文官考試制度未確立前 或受到日本影響 或延 續清末替代科舉的為官想法 法政之學繼續被視為致仕任官的知識 法政學門蓬勃發展 在公 私立法政學堂 法政專門學校中普遍地提 供 而在一些數量仍少的大學裡 也開始設置 民國成立後 開始規劃文官考選制度 在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 文官考試令草案 中 高等文官的必擇考試科目為 憲法 刑律 行政法 國際公法與經濟學 6種 69而1913年1月北京政府的 文官 考試法草案 亦規定 初試必考 國法學 刑法 民法 國際公法 行政法 經濟學與財政學 7科 兩種草案 明顯受到日本維新的影 響 走獨尊法學路線 擬以 法學科目 為考選文官的主要學門知 識 不過 必須注意的是 兩案最後 均未實施 70 至1915年 真正被實施的北京政府 文官高等考試令 裡 大幅 更動了先前草案的設計 文官考試分為四試 第一試改以 經義 史論 與 現行法令解釋 各一道 經義 等傳統知識元素 重 新成為國家官吏選拔的標準 但與法學有關的 現行法令解釋 亦 首次正式被官方列入考選標準中 自第二試起 廣泛細分23科 不特 68 學者認為清末留學風潮引入大量法政之學 即使程度不高 絕大多數僅為今日中學程度 但這類西式自由民主之法政思潮 對民國革命之成功 具不可抹滅的影響 參見 美 任 達 Douglas R. Reynolds 著 李仲賢譯 新政革命與日本 中國 南 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參見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通史 卷四 民國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頁 參見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 第七卷 民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頁

21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55 別獨尊某類科 各別訂定考試科目 另外 外交 司法等職務 則另 以其他考試舉行 71此考試自1916年起實施4年 共錄取1379人 當然 必須注意的是 事實上 文官考試不是當時最重要的官吏 選拔方式 在北京政府所有文官裡 經高等文官考試而錄取的人數 比例低微 沿用前朝 前政府舊有人員 或甄別 甄用或依仗人事勢 力 保薦 的他途 才是北京政府文官晉用的大宗 然而 國家取才 的高考科目如何設計 仍帶有官方對 文官基本素養 想法是否轉變 的宣示意義 72 進而在這樣的意義上 影響了社會對學門知識的觀 感 透過考試科目的選定 社會人士對於何種知識受到官方所重視 何種知識可以為官治國 自然會有不同的認知 是以 北京政府的文 官考選制度 展現出政府拒絕獨尊法學 改走綜合學門路線 並且回 頭擁抱傳統知識的態度 相較於一般行政類科的文官考選 在權力分立體系下 司法權被 劃出行政權 出現了 司法官 考試 從1915年北京政府 司法官考 試令 起 即採行非法學者不得充任法官之新式制度 73因而 司法 官考試成為民國以來國家官吏考選制度中 明白高舉以法學知識為篩 選標準的領域 誘導了法學教育的發展方向 其後 法學教育逐步在 制度上直接與司法院 司法官培訓機制作出連結 成為提供國家建設 司法人才之場所 74 整體而言 無論清末或民初北京政府 在官方人才的考選制度 上 並未正式將法政知識列為一般 為官 的主要智識 但法政教育 的教學目標 仍與 治國 功能連結 延續著清末民間法政之學可替 71 參見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 第七卷 民國 頁 參見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通史 卷四 民國 頁46-47 另參朱偰 中國考試制 度 載於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 第七卷 民國 原載於 東方雜 誌 1927年第24卷第20號 頁 年9月30日公布教令第53號 關於司法官考試令第三條甄錄規則 收於 法令 東方雜誌 第12卷第11號 年份不詳 轉引自韓秀桃 略論北洋時期的司法發 展 載於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 2002年第2卷第2期 頁60 74 有關中國法學朝向 司法官僚法學 發展的情形 詳見劉恆妏 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 論百年來臺灣法學教育之變遷 頁

22 156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代科舉為官的想法 自文官考選制度逐漸確立 排除了法學在一般文 官任用的獨尊性 僅在 司法 領域標舉法學知識的重要性 確認司 法人員必須具備法學知識 此種走向 逐漸轉化了近代中國法政教育 的教學目標 三 盛極一時的教育規模 受到明治維新經驗影響 在新政與預備立憲時期 清廷均積極添 設法政學堂 培養新式法政人才 不過 法政教育雖然是由官辦的天 津中西學堂 京師大學堂來主導與推廣 75 卻被官方視為涉及朝廷 官權 的敏感危險知識 希望將法政知識控制在官方掌握下 清廷 對西方法政知識中自由 民權 以法治國知識的普及 始終持保留態 度 為 防空談妄論民權自由種種悖謬之流弊 一度禁止私人設學 堂講習政治法律專科 76呈現由官方壟斷的 官學 型態 然而 此 項禁令 最後迫於預備立憲的人才需求而解體 77 由於仕途吸引大 兼以辦學經費少 學習門檻低 刺激私人投 入 清末之際 公 私立法政學堂如同雨後春筍般興起 蜂擁氾濫 78 至民國成立 法政教育仍熱 雖然北京政府袁世凱當政時 一度以法 政學校為造亂淵藪 將民元時上海8所法政學校全數封閉 79 然而 官方對法政知識的避忌與控制 難擋社會對法政之學的需求 加上自 75 參見湯能松等 探索的軌跡 中國法學教育發展史略 上 頁 參見 法 蒲依蓮 Lilian Pudles 著 許苗杰譯 二十世紀初中國留日學生的法政教 育 收於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法國漢學 教育史專號 8 頁260 另參阮毅 成 條文主義的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的失敗及其補救 收於阮毅成 法語 下 台 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0 頁 原載於 教育雜誌 1935年第25卷第4號 另參關曉紅 晚清學部研究 頁 參見關曉紅 晚清學部研究 頁 參見康雅信著 王健譯 培養中國的近代法學家 東吳大學法學院 賀衛方編 中 國法學教育之路 頁 參見沈雲龍訪問 謝文孫 胡耀恒紀錄 上海法政大學之創立 張知本先生訪問記錄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國49年6月9日至9月1日接受訪問 1996 頁52

23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57 北京政府起 律師制度正式推行 為法政知識開創了民間專門職業的 新出路 法政學校的畢業生與教師 擁有免試取得律師證照之經濟利 益 80利之所在 私人興辦的法學教育機構仍急速膨脹 盛極一時 81 根據清政府學部 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 1909年 全中國共有 高等教育學堂127所 學生23,735人 其中 法政學堂47所 學生 12,282人 分別佔學堂總數的37%與學生總數的52% 82 在各類教育 中 法政教育可以說是一枝獨秀 1918年 北京政府教育部之統計資料顯示 在公立專門學校部 分 各省區法政專門學校校數計22所 而其他農 工 商 醫 外國 語各專門學校 合計僅23所 法政專門學校幾乎過半 而在私立專門 學校部分 法政專校校數雖從1915年的21所 剩下13所 但其他私 校 卻僅存商業專校1所與醫學專校3所 83可見法政教育仍然興盛蓬 勃 另依國民政府教育部 歷年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統計表 年度 如表1 數字可能有點疑義 但仍有參考價值 所 載 從民國肇建至1937年 全中國大專畢業生總人數約104,095人 法科 此概念在統計中為一集合式概念 涵蓋法律 政治 社 會 外交諸系之總稱 但承如前言所述 在長時期的歷史發展上 很 難嚴格只看法律系的部分 部分32,713人 占31.4% 84總體而言 有關民國時期中國律師考選 歷來僅以 律師考試與司法官考試合併舉行 為說詞 維持 名義上的律師考試制度 從未舉辦過任何一次專門之律師考試 中華民國首次律師考試 為 民國35年台灣省律師臨時考試 錄取1人 此前律師資格之取得 除有段時間規定與 司法官考試併同取得之外 一律採取學經歷檢覈 甄拔等寬鬆認定方式 這種幾乎是依學 歷認證來發給執照的方式 成為法政教育蓬勃發展的另一利多 唯此部分非本文討論重 點 詳參孫慧敏 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 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 台北 台灣 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 頁152 任拓書 中華民國律師考試制度 台 北 正中書局 1984 頁 參見劉伯穆著 王健譯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法律教育 南京大學法學評論 1999 年春季號 頁23 82 參見湯能松等 探索的軌跡 中國法學教育發展史略 上 頁 參見北洋政府教育部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三輯 教育 無錫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 頁 僅憑簡單加法 即可發現本統計表數據錯誤很多 有刻意為 實類 灌水之嫌 唯目前並

24 158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年來 各年度之法科畢業生人數 一直是所有類科中最多的 從 歷 年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統計圖 年度 亦可輕易看 出 法科的畢業生人數 甚至長期超越所有以 理工醫農 各科合計 的 實類 畢業人數總和 此一蓬勃態勢 自1935年之後 才有所改 變 表1 歷年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統計表 年度 年度別 共計 1912年度 1913年度 1914年度 1915年度 1916年度 1917年度 1918年度 1919年度 1920年度 1921年度 1922年度 1923年度 1924年度 1925年度 1926年度 1927年度 1928年度 1929年度 1930年度 1931年度 1932年度 1933年度 1934年度 ,048 1,364 1,470 1, ,137 1,446 1,428 1,742 2,005 2,397 2,272 2,841 2,714 3,253 4,164 4,583 7,034 7,311 8,665 9,622 小計 , ,072 1,059 1,274 1,467 1,759 1,666 2,052 1,958 2,514 3,230 3,576 4,996 5,173 5,982 6,729 文 ,541 1,404 1,156 1,267 文類 法 ,031 1,010 1,420 1,681 1,898 2,560 2,713 3,175 3,478 商 教育 小計 , , , ,090 2, ,315 2,834 理 實類 工 醫 農 師範 , , 無其他更可靠數據可資參照 故本文略帶保留地以 依表載 方式引用其數據 該表所載 文類65,346人 實類46,748人 兩類合計已為112,094人 遠超過其所記載總人數104,095 人 如再計入師範類人數 總數應為112,458人 假設以表載各年度記載人數為真 一筆一 筆逐年重行核算 則26年來畢業生總人數為92,907人 100% 文類為65,317人 70.3% 實類為27,226人 29.3% 師範類仍為364人 0.4% 其中 法科系畢業生 仍為32,713人 35.2% 畢業生總人數在最後加總時憑空多了上萬人 但 實類 人數更 多了近兩萬人

25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59 文類 實類 小計 文 法 商 教育 小計 理 工 醫 農 師範 1935年度 8,673 5,745 1,741 2, , , 年度 9,154 6,118 2,014 2, , , 年度 5,137 2, , , 總計 104,095 65,346 17,513 32,713 6,089 9,031 46,748 7,673 19,347 3,643 4, 備考 民元以前畢業生總數為3,184人 出處 國民政府教育部檔案 收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 彙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 一 無錫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4 頁 粗體斜線 部分係筆者自行標示 是筆者計算後認為有問題的數 據 年度別 共計 圖1 歷年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統計圖 年度 歷年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統計圖 年度 共 計 文 類 小 計 人數 文 類 法 實 類 小 計 年度 1915年度 1918年度 1921年度 1924年度 1927年度 1930年度 1933年度 1936年度 年度 備註 本圖為筆者依表一數據自製 出處同表一 在留學教育方面 與國內新式教育的發展趨勢類似 仍以攻讀法 政者最多 清末學部面對此種 避難就易 紛紛講習法政 以致實業 人才愈見其少 的現象 於1908年10月起 開始限制官費生攻讀法 政 85直至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法政仍為熱門選擇 觀諸整體 留學概況 在學科類別上 仍以法政為多 85 學部議復御史俾壽奏請選派子弟分送各國學習工藝折 1908年10月15日 學部總務 司案牘科編 學部奏咨輯要 卷四 宣統二年刊本 轉引自關曉紅 晚清學部研 究 頁393

26 160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據1931年1月26日 教育部報告民國19年度高等教育概況 記 載 1928年度之國外留學生狀況調查 研究科別最多者為法科 計 554名 佔全部人數的27.7% 1930年教育部核發的留學證書 全年共 計1,484張 亦以法科最多 計460名 86 伍 廢科舉 獎勵出身對法學教育近 代化的長期效應 一 學科的污名化 以學干祿 伴隨近代國家的思潮 南京國民政府視教育為國家建設重要的一 環 重視教育體系的設置與內容的提供 希望其更符合國家建設的實 際需要 87 在中央集權之下 政府的教育管制能力也大幅提升 自 九一八 之後 教育政策丕變 朝民族精神教育 生產教育 實科 教育等救國 建國的國難教育改革方向 猛力推進 88調整高等教育 結構 整頓教育機構 以符合國家需求為當務之急 面對法政教育獨 大的現象 官方對法政教育的論述與作法 也相對改變 中國的科舉制度 重在考選官吏 學而優則仕 一直是非常明 確的求學目標 透過科舉考試 熟讀儒家經典便可以謀取高官厚祿 中國士人對知識的價值觀 長久以來一直重在 經世致用 各式知 識之最高價值與核心議題 都在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 86 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 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 一 無錫 江蘇古籍出版社 年 頁 參見 加 許美德 Ruth Hayhoe 著 許洁英譯 中國大學 一個文化衝突 的世紀 北京 科學教育出版社 1999 頁 中外學者視1931年 九一八 事變為中國高等教育大轉型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學者研究 九一八 之後教育政策偏重實科之現象 認為提倡實科教育 與當時各學院學潮洶湧 致令當局懷疑大學功能 銳意整頓有關 關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國難與 年各地 狂暴學潮帶來中國高等教育方針之轉向研究 參見陳能治 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0 頁

27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61 治世 面向尋求實踐 最深奧的學問 是通過國家權威以科舉所考 選出來的士大夫 經認證之知識權威 對於儒家治國信念全面而廣 泛地實踐所融貫 達致者 任何不合這層篩選機制的學問或個人 都 是較低層次者 在這種價值體系下 也不在乎特殊專門知識之學術研 究 89 或許因為前述清末獎勵出身制度 使得新式法政教育與為官之 間 產生短期的事實上連結 這種可以當官的 利多 效應 鼓動了 法政教育市場 此後 制度雖廢 但法政教育市場的人才供應量仍 大 當然 搶辦學校的結果 就是法政教育辦學品質下滑 產生良莠 不齊的弊端 此外 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以國民政府考選文官 公務員 的標準來看 在訓政時期黨國體制下 要求以黨領政 實施公文行 政 但與北京政府時期相同 法政知識雖然在新式教育體系裡 取得 一席之地 成為一門學科 仍然非國家考選文官的重點科目 文言式 道德文章 等因奉此 的行政文書製作能力 以及政治意識型態掛 帥的黨政資歷 才是考選的要點 如略去大量黨政人員從政甄審等管 道不看 僅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高考考試科目檢視 1931年舉辦的 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 共同必考之第一試 為 國文 論文與公 文 與 黨義 三民主義 建國大綱 建國方略 中國國民黨重要 宣言及決議案 第二試 則依各種類科選考不同的必試與選試專業 科目 90 至1933年第二屆高考 第一試改為6科 除 國文 黨 義 新增 中國歷史 中國地理 與 憲法 3科與另一選考 科目 91雖然增加 憲法 但法政類科的比重 顯然不高 再者 考選法規體系看似現代化卻無法落實 資格寬泛且不乏非 法任用情形 是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考選制度飽受批評之處 透過其他 89 參見 加 許美德 Ruth Hayhoe 著 許洁英譯 中國大學 一個文化衝突 的世紀 頁 參見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通史 卷四 民國 頁 參見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通史 卷四 民國 頁94-103

28 162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非考試管道進入文官體系者 反居多數且佔優勢 至1948年5月止 經高等 普通 特種考試錄取之人員約16萬餘人 92惟依國民政府主 計處統計局1946年統計 中央機關及各省市政府公務人員約35萬人 如併計司法 外交官 領事官及其他公務人員 總數在70萬人以上 93顯見考試及格任用人員所佔比例甚低 國家文官考選制度的失靈 非但使考試機制為國求賢的功效不彰 也讓專業學養沈淪 94 很明顯地 除了司法官之外 南京國民政府一般官吏的考選標 準 與北京政府相同 亦不重視法政知識 當國家公部門體系的門檻 不以法政專業為標準 法政知識與 為官 間的連帶已相當薄弱 南 京國民政府並不積極吸納法政人才進入政府體系 僅著力於填補部分 審判體系的司法人力需求 由於法政知識的最大雇主 公部門機 關 對法政人才的需求不高 造成了供過於求的現象 過去以為官為 目標教育出的法政人才 其所學不能致用情形 可想而知 但清末民 初已然成形的法政教育市場 仍然依循過去既成的結構 大量提供法 政人才 衍生出人力供需失調情形 面對中國教育這種人力供需結構失調情形 1932年10月 國聯教 育考察團發表的 中國教育之改進 考察報告認為 中國傳統知識份 子 求作官 的心態 使得大學生選擇文法科系 造成中國教育的文 法科過度發展 95這樣的結論 立刻被政府當局接受 雖然 法政學門與 當官 之間的制度關連已十分薄弱 但在當 時黨國明令提倡 農工醫理 實科教育的政策論述裡 迅速發展出近 乎仇視法政知識的污名化言論 法政教育 或被稱 法科 被認為 92 參見李里峰 民國文官考試制度的運作成效 載於 歷史檔案 2004年第1期 93 參見梁之碩 中國現行公務員考試制度之檢討及改進 手稿 節錄 中國第二歷史檔 案館藏 全宗號27 案卷號 年 載於楊學為總主編 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 第 七卷 民國 頁 參見梁之碩 中國現行公務員考試制度之檢討及改進 手稿節錄 載於楊學為總主 編 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 第七卷 民國 頁 參見國聯教育考察團著 國立編譯館譯 中國教育之改進 台北 正中書局 1963 頁165

29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63 導引青年求官享福 96 文法教育的各種社會科學被認為不當駢 設 不合社會建設之需要 97法科的一枝獨秀 尤其是過去私立法校 良莠不齊的蓬勃發展趨勢 成為眾矢之的 被解讀為最不需要但卻膨 脹過度 是排擠其他學科正常發展資源的罪魁 甚至 被歸責為 內 容腐敗 徒造就一般無職業能力之高等流氓而已 是 導致國 家產業不能發達 社會秩序 日趨於崩潰 阻礙中國政治發展的禍 首 98換言之 中國近代教育之不振 都被歸到法科一枝獨秀的蓬勃 發展上 誠如前述 綜觀清末至民國各時期官方考選人才之制度 其實從 未正式標舉法學或法政學科知識 亦未曾制度性地將法政之學尊為治 國之術 為官的基礎知識 法政之學在歷史上真正與 求官 發生關 係 成功發揮所謂 以學干祿 的求官功能者 似乎僅在清末新政廢 科舉 興學堂 採行獎勵出身這段過渡性變革時期 然而 即使是清 末獎勵出身制度 其實也僅是以形式上學歷 學力 規格作為官吏選 96 此類對法科的看法 見羅家倫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理紀念週上講演之 中國大學教育之危 機 一文 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檔案 載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 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 一 無錫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4 頁 年11月15日 教育部長朱家驊表示 中央最近明令提倡農工醫理諸科實科教育 本部 切實奉行 使現有文法諸科教育不事擴張而於現有農工醫諸實科與理科則力求充實 農工 醫諸實科並需注意實習 期其先行調節充實 再事提倡發展 而文法教育諸社會科學 其 為超過社會需要或社會需要未臻迫切者 為節省教育力量計 自不應任其於同區之內隨意 駢設 參見朱家驊 九個月來教育部整理全國教育之說明 載於黃季陸主編 革 命文獻 第五十三輯 抗戰前教育與學術 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 員會 1970 頁116 原載於 教育部公報 1932年第4卷49-50期 頁 年 國民黨 中央組織委員會 提出的 改革高等教育案原文 中 展現出歸罪法政 教育之態度 該案認為 產業落後的中國 原應注重生產教育 以求產業發達 但各大學 獨立學院中 多無此類院系之設置 或有設置但經費人才缺乏 內容不充實 最奇者 極 不需要之私立法學院及法政專科學校 反如雨後春筍 遍立各處 其內容甚為腐敗 徒造 就一般無職業能力之高等流氓而已 似此情形 無怪國家產業不能發達 社會秩序 日趨 於崩潰 參見中央組織委員會 改革高等教育案原文 收於黃季陸主編 革命文獻 第 五十五輯 抗戰前教育概況與檢討 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971 頁 原載於 中央週報 1933年第239期 專載頁1-3 對法政不懷好感 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部首長陳果夫 在1933年10月出任江蘇省主席時發表談 話表示 後來我聽到蘇北鹽城等縣 讀書人甚多 大學畢業生尤夥 其中大半為習法 政者 照理地方政治應當進步 但結果適得其反 他們反而阻擾了政治的改革 因此 我 對教育的效果越加的擔憂 參見徐詠平 陳果夫傳 台北 正中書局 1978 頁

30 164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拔 任 用 標 準, 並 非 以 特 定 學 門 知 識 ( 如 法 學 ) 內 容 為 準 在 大 力 提 倡 實 學 的 政 策 下, 教 育 注 重 普 通 與 實 業 兩 途, 實 學 一 詞, 逐 漸 被 詮 釋 為 專 指 有 形 船 堅 炮 利 式 的 實 業 發 展 經 世 致 用 性 格 強 烈 的 法 科, 並 未 成 為 民 國 以 降 國 家 官 吏 選 拔 之 基 準, 在 被 逐 步 排 除 於 官 吏 任 用 大 門 之 外 後, 功 能 亦 不 能 有 效 發 揮, 便 與 其 他 文 科 一 道, 被 官 方 認 定 為 無 用 虛 學 早 已 無 力 求 官 干 祿 的 法 政 之 學, 在 政 府 積 極 朝 向 實 業 教 育 發 展 之 際, 因 為 民 間 教 育 體 系 因 循 清 末 舊 有 規 模, 繼 續 提 供 大 量 法 政 人 才, 造 成 人 力 供 需 失 調 教 育 結 構 不 均 衡 之 情 形 對 此, 南 京 國 民 政 府 並 未 提 出 協 助 人 才 就 業 等 擴 大 需 求 面 的 解 決 方 案, 也 未 對 整 體 教 育 結 構 應 如 何 發 展 比 例 方 屬 均 衡 提 出 通 盤 規 劃 在 論 述 上, 直 接 點 名 選 擇 攻 讀 法 科 的 人 民 心 態 可 議, 以 心 態 論 的 方 式, 讓 法 科 概 括 承 受 千 年 來 科 舉 制 度 造 成 民 間 學 而 優 則 仕 想 法 的 責 任 在 此 論 述 下, 法 科 被 官 方 仇 視, 貼 上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標 記 是 以, 雖 然 清 末 民 初 社 會 裡 透 過 制 度 實 踐 殘 存 的, 認 為 法 政 之 學 可 以 為 官 治 國 可 以 經 世 致 用 的 期 待 與 印 象, 至 此 已 與 現 實 發 展 出 現 落 差, 成 為 一 種 不 能 實 現 的 虛 幻 妄 想 這 種 無 效 的 期 待 心 理, 繼 續 被 南 京 國 民 政 府 加 以 污 名 化 至 1930 年 代, 南 京 國 民 政 府 更 著 手 以 嚴 峻 的 行 政 管 控 手 法, 調 整 高 等 教 育, 大 量 削 減 文 法 科 的 發 展 空 間, 進 行 文 類 實 類 學 科 結 構 的 矯 正 措 施 其 管 制 行 為, 即 是 在 這 種 污 名 化 法 科 不 當 引 導 青 年 求 官 享 福 以 學 干 祿, 攻 擊 法 校 腐 敗 禍 國, 將 文 法 科 併 同 視 為 無 用 虛 學 的 論 述 中, 取 得 了 正 當 性 基 礎 二 教 育 規 模 : 政 府 強 力 管 制 而 限 縮 上 述 論 述 內 容, 成 為 1930 年 代 以 降, 中 國 國 民 黨 發 展 實 業, 改 革 文 法 科 之 關 於 整 頓 學 校 教 育 造 就 適 用 人 才 案 整 頓 高 等 教 育, 全 面 性 地 禁 止 新 設 文 法 學 院 的 重 要 依 據 該 案 於 ( 丁 ) 關 於 人 才 教

31 以學干祿 的污名 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165 育 的 第六點 部分 通過 各省市及私立大學或學院 應以設立 農工商醫理各學院為限 不得添設文法學院 99這樣的決議 引發 當時文 史 法學各學界輿論的不滿 100但此決議仍被國民政府教育 部 選列為影響教育發展既深且巨的重大決議 並恪遵其指示辦理 如考察政策被具體實踐的情形 依據教育部表示 自1933年暑假 起 中央議決案已付諸實施 歷年院系之調整亦本此指示辦理 平 滬 廣州等地之文法科學校 因辦理不善 撤銷立案或勒令停辦者計 有8校 文法科自限制增設之後 實科逐漸發展 1933年度起 為使 文 實兩科學生平均發展起見 訂定 限制招生辦法 規定每校 文 實兩科之新生須維持均衡比例 實施的結果 使得原本超過實科 學生人數甚多的文類學生人數漸見減少 實類學科因而逐年增加 101 政府直接從教育供給面之控管著手 透過裁汰停招文法院校 年秋 102 限縮文法類科教育經費 停止文法科公費留 99 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 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 二 無錫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4 頁 又同 年中央政治會議改革教育初步方案決議 改革大學文法科 發展實科 其要義在限制文法 科之過份發展 必以節省之經費 充實及發展實科 期為國家儲備建設之技術人才 參 見 教育部關於國民黨歷屆會議對於教育決議案及其實施情形之檢討總述 1942年 國民 政府教育部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五輯 第二編 教 育 一 頁 這種裁汰文類以發展實類的政策 引發當時教育界眾多批評 認為此舉無異扼殺在中國處 於萌芽階段之文法教育 走回提倡 中體西用 技術職業教育的老路 史學家蔣廷黻甚 至不客氣的在 獨立評論 雜誌上撰寫 陳果夫先生的教育政策 一文 表示不相信有人 會提出這種意見 還以為這是報紙 造謠生事 的言論 參見陳能治 戰前十年中國的 大學教育 頁91-93 在法學界方面 阮毅成當時就為文反駁法學院停辦 10年之建議過於偏頗 短視 恐是不樂見中國培養出自己的法政大家 中國工農醫人才過 少 與就讀法科人數多之間並無因果連帶關係 不應以停辦法科因應 且中國若能實行專 家政治 重用法政人才 以中國之需求量 現有法治人才恐不敷使用 不會無出路 如單 就中國法院近日無擴充或改良可能 故應停辦法科 實為偏見 國家教育應當就全國長遠 發展通盤規劃 如認訓政6年 司法可以不必獨立 政治可以不必改進 未免過於遷就事 實 參見阮毅成 中國法治前途的幾個問題 載於阮毅成 法語 下 台北 台灣 商務印書館 1970 頁 教育部關於國民黨歷屆會議對於教育決議案及其實施情形之檢討總述 1942年8月 國民政府教育部檔案 收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五輯 第二編 教育 一 頁 裁汰過劣院校的措施 原訂自 年起 實施4年 後提前1年結束 教育部方面表 示 至1935年秋天 已因風氣大有轉變 所存校系水準已差強人意等等理由 提前1年結 束 參見陳能治 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 頁

32 166 法制史研究 第十八期 學 限制文法科招生名額 年 等手段 積極調節科系發 展 根據教育部的報告表示 至1938學年度 雖未實施限制文法科招 生名額的辦法 然錄取新生中 實類佔53.8% 文類僅佔26.1% 師範 佔19.9% 足見著重實科的政策已收成效 103 在限縮文法科的政策下 被歸為 文類 的所有學門規模 通通 被強制削減 此其中 原本一枝獨秀的法政教育學門 更是大幅銳 減 萎縮 受到的影響最大 如從前開 歷年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統 計表 年度 來看 自1935年之後 法科的畢業生人數 確實呈現驟減趨勢 以1935年為例 相較於1934年 1935年的文類畢 業生人數較前一年減少了373人 減少人數約佔1934年文類畢業生人 數的5% 而其中 1935年的法科畢業生人數較前一年則減少了882 人 減幅達1934年法科畢業生人數的25% 雖然行憲後 法學教育一度重獲教育當局重視 提出了仿美制設 置新式法學院等規劃 並試行了4校 然推行未幾 大陸淪陷 並未 獲預期成效 104戰前中國這種重視實類 限縮文類 尤其是法科 教 育發展的政策 繼續被延用至戰後台灣 影響了戰後臺灣教育長期重 理工 輕文法的教育結構 陸 結語 科舉的廢除 直接帶來了學科知識結構的變動 新式教育體制的 建立以及人才選拔方式的巨大變革 在這個變革過程中 外來的西式 法政知識也被中國繼受 得以被納入學科體制內 正式成為學科知識 103 限制招生名額的手段 從 年 至少實施了5年 教育部 十年來之高等教 育 杜元載主編 革命文獻 第五十六輯 抗戰前之高等教育 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 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971 頁 參見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 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 民46年7月 全 台 北 正中書局 1957 頁449 吳惠齡 李壑編 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一集 近現代部 份 北京 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2 頁502

33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67 版 圖 的 一 塊 在 這 個 轉 型 的 過 程 中, 法 學 知 識 被 建 立 且 承 認 為 新 式 學 科 的 一 種, 傳 統 律 學 原 本 不 成 制 度 的 傳 承 方 式 被 徹 底 改 變, 法 律 人 員 的 知 識 高 度 與 知 識 專 業 性, 亦 在 制 度 性 的 學 歷 認 證 甚 至 專 業 執 照 認 證 下, 逐 漸 被 確 立, 使 人 員 的 流 動 性 降 低 或 因 受 日 本 維 新 經 驗 影 響, 在 清 末 官 方 並 未 制 度 性 獨 尊 法 學 知 識 的 情 形 下, 民 間 教 育 市 場 仍 看 好 法 政 知 識 遠 景, 在 高 等 教 育 朝 新 式 教 育 體 制 轉 型 之 際, 大 量 投 入 於 法 政 教 育 而 清 末 有 關 學 堂 獎 勵 出 身 留 學 獎 勵 出 身 等 辦 法, 以 新 式 教 育 的 學 歷 ( 學 力 ) 為 任 官 標 準, 使 得 新 式 教 育 體 制 與 舊 式 登 科 功 名 之 間, 產 生 了 直 接 的 對 應 連 結 關 係 種 種 轉 型 期 之 過 渡 措 施, 意 外 使 得 進 入 門 檻 低 最 多 人 就 讀 的 法 政 知 識 與 仕 途 緊 密 連 結 在 科 舉 之 路 不 通 之 後, 一 時 之 間, 進 入 新 式 學 堂 或 赴 國 外 學 習 西 方 法 政 知 識, 成 為 時 人 心 中 求 官 干 祿 的 新 終 南 捷 徑, 一 度 儼 然 有 取 代 傳 統 道 德 文 章 之 勢 但 由 其 後 各 時 期 文 官 考 試 的 科 目 設 計, 某 程 度 即 可 看 出, 在 選 拔 官 員 的 文 官 考 選 體 制 裡, 除 了 必 須 依 法 律 審 判 的 司 法 人 才 之 外, 諸 如 行 政 立 法 等 人 才 之 考 用 選 任, 並 不 十 分 重 視 法 政 素 養 由 於 清 末 獎 勵 出 身 制 度 的 實 踐, 使 得 大 量 法 政 人 才, 事 實 上 得 以 進 入 清 政 府 體 系 為 官, 新 式 教 育 可 以 替 代 科 舉 為 官 的 制 度 設 計, 以 法 政 知 識 最 容 易 替 代 科 舉 為 官 的 印 象 出 現 在 短 程 影 響 上, 鼓 動 了 清 末 民 初 法 政 教 育 的 熾 熱 發 展, 奠 定 了 法 政 教 育 獨 大 的 市 場 規 模 然 而, 雖 然 在 清 末, 法 政 之 學 建 立 起 學 科 地 位, 受 到 民 間 社 會 歡 迎, 此 門 學 問 卻 未 曾 被 官 方 重 視 其 後, 在 民 初 各 政 權 的 文 官 考 選 制 度 設 計 中, 法 學 知 識 依 然 不 受 重 視, 除 司 法 官 領 域 外, 法 政 知 識 與 國 家 官 員 選 拔 的 連 結 已 逐 漸 淡 化 但 是, 在 既 存 的 新 式 高 等 教 育 結 構 裡, 法 科 仍 一 枝 獨 秀 此 種 法 科 獨 大 人 力 供 需 失 調 的 情 形, 成 為 亟 欲 發 展 實 業 調 整 高 等 教 育 結 構 的 南 京 國 民 政 府 心 頭 之 大 患 對 此, 南 京 國 民 政 府 並 未 提 出 協 助 人 才 就 業 等 擴 大 需 求 面 的 解 決 方 案, 也 未 對 整 體 教 育 結 構 應 如 何 發 展 比 例 方 屬 均 衡 提 出 通 盤 規 劃,

34 168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而 是 直 接 從 教 育 供 給 面 削 減 文 法 科 的 規 模 著 手 為 有 效 執 行 削 減 文 法 科 的 政 策, 在 論 述 上, 藉 助 法 學 知 識 曾 經 短 暫 在 歷 史 上 發 揮 過 求 官 功 能 的 既 定 印 象, 污 名 化 法 科 知 識 是 以, 法 政 知 識 雖 然 與 為 官 間 已 無 太 大 關 連 性, 但 其 曾 經 可 以 謀 官 的 歷 史 卻 在 長 期 效 應 上, 成 為 民 國 政 府 調 整 教 育 結 構 文 法 類 科 發 展 的 論 述 基 礎 而 在 發 展 實 學 的 政 策 之 下, 文 法 科 等 虛 學 被 一 體 裁 併, 其 中 受 到 影 響 最 大 的, 便 是 法 政 教 育 的 發 展

35 以 學 干 祿 的 污 名 清 末 廢 科 舉 對 近 代 中 國 法 學 教 育 之 影 響 169 The Stigma of Trickery for Official Job : the Influence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over the Legal Education of Modern China Liu, Heng-Wen * Abstract From the late Qing period on, a trend of learning western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rose among Chinese intelligentsia. The heat of this trend did not cool down until the 1930s under Republican rule. There after this trend was constrained by the same government. This constrain-policy was derived from an idea that learning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was a trick to obtain an official position rather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a modern state.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exam system and modern school system was built during the reform of late Qing Imperial court, when it bestowed official positions to students who completed western style education. Institutionally, the graduates thus became equivalent to those intellectuals who were selected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s. Although this arrangement did not serve students of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exclusively, most of the official positions were taken by them. General impressions to contempories judged it as an usual channel to access official positions. This impression resulted to the enlargement of the school attending in the courses of jurisprudence and government around revolutionary era, while triggered the constrain-policy *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Ph.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6 170 法 制 史 研 究 第 十 八 期 of republican government later on. Keywords: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Republican Government, Legal Education, Legal Profession, The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System

untitled

untitled 論 2004/02/21 立 TP TP TP PT PT PT PT 論 料 不 禮 樂 吏 益 不 參 蓮 若 林 若 諸 不 若 類 錄 不 車 錄 了 曆 1 2 3 行 TP PTTP PT 說 TP 1 2 3 論 1993 251-25211996111-121 林 772(1994/3)157-189 1996189-238 說 沈 遼 1991 說 見 20022000 玲 不 論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趙 詠 寬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班 研 究 生 摘 要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的 經 典, 然 實 踐 性 高, 受 歷 來 帝 王 重 視 但 在 清 末 民 初, 傳 統 思 維 受 到 挑 戰, 被 視 為 維 護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館 館 0 年 9 館 90 0% 館館 Common School Graduates and Taiwanese Society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ihsien Hsu *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valuate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e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131-161

131-161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31-161 20 1 91 6 ** 1576-1629?-1630?-1631 1621 * ** NSC88-2411-H-007-006 131 132 20 1 1569-1625?-1632 1 1576-1629 1621 2 1629 1584-1630 3 4 1 1997 218-242 2 1633 26-27 3

More information

02-14-孫青氏-Sim.indd

02-14-孫青氏-Sim.indd 作 为 表 达 方 式 的 周 礼 : 清 末 变 局 与 中 国 传 统 典 籍 孙 青 The Ritual of Chou: as an EXPRESSION under the Knowledge Crisis of Later Imperial China SUN Qing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19 th century China, changes in fields

More information

穨2-08.doc

穨2-08.doc CCMP 91-RD-202 ( )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Recognition of Chini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China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25 29 29 724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制度缺失与家国利益 晚清内务府腐败问题探析 强光美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 北京 100872 摘 要 晚清内务府以腐败著称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制度设计及现实执行的种种缺失 即内务 府管理的封闭性 监督机制的失效 内务府大臣整体素质的降低及皇室的奢靡与包庇 作为满洲特权的某 种象征和代表 腐败不堪的内务府成为时人诟病清室的口实 随着清末民族主义的觉醒和立宪运动的展 开 整肃 改革内务府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呼声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6 期 頁 63-87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3 年 12 月 曹 學 佺 湘 西 紀 行 的 探 究 許 建 崑 提 要 天 啟 二 年 (1622) 曹 學 佺 授 命 為 廣 西 布 政 使 司 右 參 議, 次 年 四 月 十 二 日 出 發, 自 福 建 福 州 啟 程, 取 道 江 西 廣 東, 再 到 廣 西 桂 林 七 月 四 日 抵 達 公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49-279 19 2 90 12 1161-1189 1115-1234 120 1161-1189 * 249 250 19 2 1 1261 1265 2 3 1 1985 2 404 2 1962 32 10-11 1967 81 1 3 Hok-lam Chan,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2 0 1 0 1 Jan. 2 0 1 0 3 9 1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9 No. 1 I207. 41 A 1004-8634201001-0065-11 100732 200 200 2009-09-20 1940-65 1 1644 168340 1652

More information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1 / 2 / / 1 2 McCulloch v. State of Maryland Gibbons v. Ogden James C. F. W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all 2002 pp. 161-177 2009 1994 329 107 2012 1 3 1990 4 1956

More information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 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208 248,:,, 1981,459 460 2 ,,,,?,,,,,, (7 19 ),,,,,,,,,,,,,, : (),1959,187 190 :,1907 7 21 24 ;,1907 8 2 ;,1907 7 20 22 23 28

More information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 劇 研 究 第 10 期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2012 年 7 月 頁69-108 近代劇評的發生 順天時報 與辻聽花 1 吳宛怡 日本京都大學人間 環境學研究科博士 緒論 依據中國戲劇發展史 我們可以得知 清代道光 1782-1850 至咸豐 1831-1861 同治 1862-1874 年間 經歷了徽調 秦腔 漢調的合流 並 吸收了崑曲 京腔特長的新興劇種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1-3 蘇全正教授.doc

Microsoft Word - 21-3 蘇全正教授.doc 霧 峰 林 家 的 女 性 學 佛 人 以 台 中 靈 山 寺 德 真 法 師 為 例 61 霧 峰 林 家 的 女 性 學 佛 人 以 台 中 靈 山 寺 德 真 法 師 為 例 蘇 全 正 摘 要 : 霧 峰 林 家 在 臺 的 發 跡 歷 程, 由 地 方 豪 強 經 歷 清 初 林 爽 文 抗 清 事 件 的 頓 挫 及 其 後 遷 徙 至 霧 峰 重 整 崛 起 沒 落, 家 勢 幾 度

More information

洪麗珠 84 4 人 南人的任官差別只是一種集團主義 collectivism 的用人方法罷了 確實元代 史料中 參用 一詞頗為常見任官與族群對應的狀況除了蒙古人之外色目與漢人 5 並非一直有上與下的差別元代法律上更找不到四等人制的明文規定 應該思考的 是四 等 人或者四類人的存在是否需要法律明文規

洪麗珠 84 4 人 南人的任官差別只是一種集團主義 collectivism 的用人方法罷了 確實元代 史料中 參用 一詞頗為常見任官與族群對應的狀況除了蒙古人之外色目與漢人 5 並非一直有上與下的差別元代法律上更找不到四等人制的明文規定 應該思考的 是四 等 人或者四類人的存在是否需要法律明文規 寓制衡於參用元代基層州縣官員的族群結構分析 * 洪麗珠 臺灣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前 言 至元二年 1264 元世祖 忽必烈 1260 1294 在位 下詔曰 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 1 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 定調路級地方政府用人的族群政 策 二十八年 1291 又詔曰 路府州縣除達魯花赤外長官並宜選用漢人素有聲 望及勳臣故家并儒吏出身資品相應者佐貳官遴選色目 漢人參用庶期於 2 政平訟理民安盜息而五事備矣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2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緒 論 每 到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升 學 大 專 校 院 甄 試 的 簡 章 公 佈 時, 高 中 職 老 師 都 可 以 聽 到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問 : 為 什 麼 學 系 這 麼 少? 部 分 學 生 因 選 擇 少 而 不 參 加 甄 試

2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緒 論 每 到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升 學 大 專 校 院 甄 試 的 簡 章 公 佈 時, 高 中 職 老 師 都 可 以 聽 到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問 : 為 什 麼 學 系 這 麼 少? 部 分 學 生 因 選 擇 少 而 不 參 加 甄 試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民 95,16 期,1 24 1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升 大 學 甄 試 簡 章 之 分 析 研 究 趙 麗 華 臺 北 市 立 中 正 高 級 中 學 王 天 苗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系 摘 要 本 研 究 的 目 的 在 於 探 討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升 學 大 專 校 院 甄 試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3 2/3 5 P P9 7 P P348 9 P P P P P P83 7 P397 86

/3 2/3 5 P P9 7 P P348 9 P P P P P P83 7 P397 86 100091 K25 1002-3054 2016 06-0085-11 A DOI 10. 13262 /j. bjsshkxy. bjshkx. 160610 20 3 1 P68-79 2 3 2015-12-19 1984-. 85 2016 6 2564 1/3 2/3 5 P23 40 4 6 P9 7 P397 10 36 16 1936 18. 8 1 8 P348 9 P85 91

More information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教科書研究 第九卷 第一期 2016 年 4 月 37-70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 小學社會科 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周淑卿 1 章五奇 2 1979~1988 年間 板橋教師研習會發展社會科實驗教材 其後成為全國 通行的國立編譯館教科書 這段歷程是臺灣課程史上由 課程編製 轉向 課程發展 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典範轉移中 實驗教材如何轉 型為官方課程 國立編譯館與教師研習會成員如何歷經磋商

More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 99 92 *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5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More information

戲劇研究 第二期 9 0 周育德 金水 中國戲史略 鄧濤 劉立文 中國古代戲劇文學史 張 庚 9-003 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廖奔 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 12 史 等都或簡或繁地把它當作論題 就中後兩部著墨較多 自然也較富於參考 價值 而盧前之書成書較早 已將花雅爭衡分為三期 始於秦腔 繼以徽調

戲劇研究 第二期 9 0 周育德 金水 中國戲史略 鄧濤 劉立文 中國古代戲劇文學史 張 庚 9-003 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廖奔 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 12 史 等都或簡或繁地把它當作論題 就中後兩部著墨較多 自然也較富於參考 價值 而盧前之書成書較早 已將花雅爭衡分為三期 始於秦腔 繼以徽調 戲 劇 研 究 008 年 7 月 第 期 頁 48 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 上 從明嘉靖至清乾隆 曾永義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中國戲曲史上有所謂 花雅爭衡 或作 花雅之爭 這是一件大事 因 為論時間在百年之上 論結果則使得劇壇盟主 由雄霸元明兩代的詞曲系曲牌體 戲曲劇種 轉而為詩讚系板腔體戲曲劇種 同時也使得腔調劇種由明代之單腔調 劇種轉為多腔調劇種 其劇場之主宰者也由元明兩代之劇作家劇場轉為演員中心

More information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 史 学 研 究, 2016, 4(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hs http://dx.doi.org/10.12677/ojhs.2016.41001 Protection Republic Award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3 : : 63,,,,,,,, 1903,,, 1904, (, ), [5 ],,,,,, [ 4 ] ( P191 192),,,,,,,,, [ 4 ] ( P192 193),,,,,, 1904,,,,,,,,,,, 1900,, : ( ) ; ( ) ; ( ) ; ( ), ; (

3 : : 63,,,,,,,, 1903,,, 1904, (, ), [5 ],,,,,, [ 4 ] ( P191 192),,,,,,,,, [ 4 ] ( P192 193),,,,,, 1904,,,,,,,,,,, 1900,, : ( ) ; ( ) ; ( ) ; ( ), ; ( 40 3 2003 5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0, No. 3 May, 2003 : (, 100871) :,,, 20,, 1907 : ; ; ; : I20615 :A :100025919 (2003) 0320062213,,,,,,, 1898 ( ), [ 1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01-220 19 2 90 12 206-8 * 201 202 19 2 1 25-220?-194 2 188-141 157-141 3 56-88 75-88 4 5 1 1983 26-27 31 11 4 1936 1007-1063 1980 1985 60 3 1989.9 527-577 2 1984 53 3 145-86

More information

310 日治時期前臺灣醫療發展之探討 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臺灣早期醫療的發 臺灣的歷史發展 自明朝時期荷蘭 西班牙 展即是以原始醫療及從中國大陸傳習至臺灣的中 來臺灣發展之後 臺灣的史料記載才逐漸多了起 醫體系為主 而此時期來臺灣之中醫師 其技術 至清朝 從中國大陸移民來臺的人數大量增加 水平

310 日治時期前臺灣醫療發展之探討 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臺灣早期醫療的發 臺灣的歷史發展 自明朝時期荷蘭 西班牙 展即是以原始醫療及從中國大陸傳習至臺灣的中 來臺灣發展之後 臺灣的史料記載才逐漸多了起 醫體系為主 而此時期來臺灣之中醫師 其技術 至清朝 從中國大陸移民來臺的人數大量增加 水平 309 J Chin Med Special Edition (2): 309-320, 2014 DOI: 10.3966/101764462014122502017 日治時期前臺灣醫療發展之探討 張加昇 蘇奕彰 *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班 台中 台灣 本文探討從 17 世紀荷蘭 西班牙占領時期以及明清統治時期的關於臺灣早期醫療發展事 項的記載 以及中醫在臺灣早期發展之成果 在臺灣的歷史發展之中

More information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2018 3 40 2 Modern Law Science Mar. 2018 Vol. 40 No. 2 1001-2397 2018 02-0041 - 16 100872 DF092 A DOI 10. 3969/j. issn. 1001-2397. 2018. 02. 03!"# 1 2017-12 - 05 2017 17CFX006 1. 1982 M. 1997 73-146 216-244.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0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Nov. 0 No.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K9 A 00-887 0-0 - 00-6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0-06 - 0 978 000 tianmi@ 6. com 0 CZS0 0 NJSY0 99 09 998

More information

穨CY03519.PDF

穨CY03519.PDF 519544 519 * * CY03517- 520 519544 521 * 1987 76 ( 86) 1993 1995 * 522 ( 86 87) 20 ( 1991) 523 1 1 524 1949 22 3 5 ( 86) 1. 2. 3. 4. ( 72) ( 1993 1997) 525 34 5 4 10 34 2 526 134 2 2 527 19 ( 1996) ( 19881991)

More information

33 3 2014 285 297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3 2014 210008 N092 P1-092 A 1000-0224 2014 03-0285-13 0 1437 ~ 1442 1 1261 1931 1 2 2014-03-12 2014-05-09 1943 1971 11020302 28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民 國 93 年,2(1),1-36 櫟 社 詩 人 的 社 會 意 識 與 女 性 態 度 之 研 究 王 振 勳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櫟 社 是 台 灣 日 治 時 期 由 中 部 詩 人 所 組 成 的 詩 社, 藉 以 彼 此 透 過 擊 缽 酬 吟 增 益 感 情, 豐 富 個 人 生 活 與 提 升 文 采, 初 期 成

More information

排版稿.FIT)

排版稿.FIT) 第 30 卷 第 2 期 2015 年 4 月 Journal ofjingdezhen University Vol.30No.2 Apr.2015 弘 扬 陶 瓷 文 化 提 升 名 城 价 值 特 约 栏 目 主 持 人 韩 晓 光 教 授 景 德 镇 是 闻 名 世 界 的 瓷 都, 千 年 不 息 的 窑 火 创 造 了 辉 煌 璀 璨 的 陶 瓷 艺 术, 同 时 也 积 淀 了 博 大

More information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九 期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43 頁 64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umber 19, Jun. 2012, Research, pp. 43-64 消 失 的 理 想 住 宅 方 案 劉 欣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72,, :,,,1905,,,,,, 1911,,,,, (,, ),,,,,,,, 37 534. 591,,1918 4,,,,,,,,, :,,,,,,,,,,,, 1918 6,,,,5 :1. ;2. ;3. ;4. ;5.,,,, :1. ;2. ;3. ;4. ;5.,;6. ;7.

72,, :,,,1905,,,,,, 1911,,,,, (,, ),,,,,,,, 37 534. 591,,1918 4,,,,,,,,, :,,,,,,,,,,,, 1918 6,,,,5 :1. ;2. ;3. ;4. ;5.,,,, :1. ;2. ;3. ;4. ;5.,;6. ;7. 71 2010 3 1918 1926 (, 100006) [] ; ; [ ] 19181926,,,,,,, [] K313. 44 ;D801 ; G513. 3 [] A [ ] 058320214 (2010) 0320071212 The Study o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s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to the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陈 异 叶 玉 佩 赋 曳 院 余 幼 好 此 奇 服 兮 袁 企 前 修 之 耿 光 遥 咱 1 暂 渊 册 59 袁 P518 冤 54 袁 P21 冤 P319 冤 胡 或 火 叶 东 白 山 赋 曳 院 佳 树 连 蜷 兮 山 之 幽 遥 咱 1 暂 渊 册 甘 衢 叶 孺 子 亭 赋 曳

陈 异 叶 玉 佩 赋 曳 院 余 幼 好 此 奇 服 兮 袁 企 前 修 之 耿 光 遥 咱 1 暂 渊 册 59 袁 P518 冤 54 袁 P21 冤 P319 冤 胡 或 火 叶 东 白 山 赋 曳 院 佳 树 连 蜷 兮 山 之 幽 遥 咱 1 暂 渊 册 甘 衢 叶 孺 子 亭 赋 曳 2012 年 9 月 求 是 学 刊 Sep.,2012 第 39 卷 第 5 期 SEEKING TRUTH Vol.39 No.5 阴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新 视 界 院 诗 文 研 究 元 朝 后 期 的 骚 体 赋 牛 海 蓉 袁 柳 建 国 渊 湖 南 大 学 文 学 院 袁 湖 南 长 沙 410082 冤 摘 要 院 元 朝 后 期 袁 骚 体 赋 盛 行 一 时 遥 赋 家 的

More information

80 戲劇學刊 Evaluating the Verbal Descriptions of Obscure and Lost Peking Operas in Taiwan as Recorded in Chinese Opera Monthly Liu Hui-Fen* Abstract Chin

80 戲劇學刊 Evaluating the Verbal Descriptions of Obscure and Lost Peking Operas in Taiwan as Recorded in Chinese Opera Monthly Liu Hui-Fen* Abstract Chin 劉慧芬臺灣冷門京劇劇目出記錄考察 以 國劇月刊 為據 臺灣冷門京劇劇目出記錄考察 以 國劇月刊 為據 劉慧芬* 中文摘要 國劇月刊 雜誌對臺灣京劇自民國66年1月始 至79年7 月 1977.1~1990.7 大約十四年間的出檔期 京劇員 出劇目 出團 體 出地點 出類型與出評價等等總體劇場現象 有著第一手的記錄與論 述 忠實反映出臺灣京劇繁榮時期的發展特色 本文以此為據 針對臺灣冷門劇 目之出記錄加以歸納整理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田村容子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田村容子** 中文摘要 近年 以抗戰時期的上海話劇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在中國相繼出版問世 但是另一方面 不僅僅局限於話劇 而對同時期的其它諸如京劇 平劇 文明 戲以及申曲 越劇之類的演劇形態也加以關注 並從這些劇種都在 抗戰時期的 上海 這一特殊歷史時空中並存共生這一視角出發所做的研究卻不多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5 * ** 45-86 TAIPEI THEATRE JOURNAL 24 (2016) : 45-86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5.11.20 2016.6.22 * 14BZS079 13BZS017 1980 15CZW044 **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339-367 20 1 91 6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 339 340 20 1 1 1854-1921 1881-1973 Dante Germino 1 2 1979 Marianne Bastid- Bruguière 1990 1991 6 1995 2 1995 2 1998 5

More information

32 庶 民 文 化 研 究 第 11 期 圖 14 七 品 夏 朝 冠, 新 竹 李 錫 金 家 族 傳 世 文 物, 國 立 台 灣 歷 史 博 物 館 藏 ( 引 自 張 淑 卿 等 2013, 頁 76-77 ) 4 小 結 透 過 文 物 的 實 際 觀 察, 得 知 目 前 現 有 的

32 庶 民 文 化 研 究 第 11 期 圖 14 七 品 夏 朝 冠, 新 竹 李 錫 金 家 族 傳 世 文 物, 國 立 台 灣 歷 史 博 物 館 藏 ( 引 自 張 淑 卿 等 2013, 頁 76-77 ) 4 小 結 透 過 文 物 的 實 際 觀 察, 得 知 目 前 現 有 的 臺 灣 考 古 出 土 與 傳 世 清 代 官 帽 與 頂 戴 研 究 31 (2) 新 竹 李 錫 金 家 族 傳 世 夏 朝 冠 國 立 臺 灣 歷 史 博 物 館 藏 新 竹 李 錫 金 家 族 傳 世 七 品 夏 朝 冠, 其 冠 頂 可 分 成 三 個 部 分, 為 朝 冠 頂 紅 纓 與 帽 胎 圖 14 朝 冠 頂 為 銅 胎 鎏 金, 座 頂 銜 有 鎏 金 角 錐 狀 銅 質 立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2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2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台 南 科 大 學 報 第 26 期 人 文 管 理 頁 167-186 中 華 民 國 96 年 9 月 古 典 文 學 中 具 功 名 仕 宦 意 象 的 植 物 及 其 文 化 意 涵 探 討 以 槐 紫 薇 柏 桂 為 例 周 明 儀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在 科 舉 盛 行 於 中 國 的 一 千 三 百 年 中, 追 求 功 名 可 說 是 社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嘉 大 教 育 研 究 學 刊, 第 2 5 期 : 9 5-1 1 7 2 0 1 0 國 立 嘉 義 大 學 蔡 元 教 隆 育 朱 學 啟 系 華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學 校 課 後 補 習 經 驗 初 探 蔡 元 隆 朱 啟 華 衛 生 系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探 討 臺 灣 日 治 時 期 (1927-1945 年 ) 初 等 學 校 ( 含 小 學 校 公 學 校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1950 1955) 1950,,,,,,, 1949, ( 200433) 10,,, 1950,,,,,,, : 1950,,,,,,??,,,,,,,,,,, :,,, 1991, 1, 3 178 : (1950 1955),,,,, 1958,,, 1950 1955, 263, 231, 32 1950,,,,,,,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More information

穨1-林聖欽.doc

穨1-林聖欽.doc 1 39 92 11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 39, November. 2003 *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tudy of the Taiwanese christening culture: A case of Xuei-gia-liau, Xuei-gia Bau, Yan-Shui-Gang Ting in Japanese Rule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69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69, Dec 2010 水 淫 茶 癖 : 晚 明 張 岱 的 感 官 世 界 潘 江 東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台 灣 飲 食 文 化 產 業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兼 副 校 長 羅 保 羅 明 新

More information

<A448A4E5AAC0B77CBEC7B3F8B2C43132A8F7B2C434B4C15F E706466>

<A448A4E5AAC0B77CBEC7B3F8B2C43132A8F7B2C434B4C15F E706466> 105 12 4 319-340 1 2 2 3 1 2 3 6 NVDA NVDA 2015 2014 320 5 37 22 5 2014 3000 2016 3 313 2016 12% inclusive education screen reader 321 2 3 2015 self-learn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2002 2011 2008 322

More information

p

p 49 2 Vol 49 No 2 2016 3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Mar 2016 200042 341000 1936 1949 K262 9 A 1000-579 2016 02-0136 - 13 On the Salaries of Staffs in County Judicial Department

More information

9(3)人文封面

9(3)人文封面 102 9 3 243-256 摘要 30 1931 1930 322-323 1943 7 31 30 40 1895 1896 244 1 2005 1-17 1943 1933 73 2011 116 30 30 1931 1 2011 24 33 245 1937 1941 12 1930 322-323 1943 7 31 2003 28-59 1920-1925 1926-1937 1937-1978

More information

369-397

369-397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369-397 20 1 91 6 1931 1931 1932 1945 * 369 370 20 1 1 2 1941 12.30 3 4 1 91 1975.3 56-64 2 19 4 1983 202-211 28 4 1986 156-166 3 12.30 1989 2 59-65 12.30 1996 359-385 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9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Microsoft Word - 29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ϲ ฯ र ቑ ጯ 高雄師大學報 2010, 29, 71-97 日治時期臺灣 燈謎 對 詩經 的運用 王淑蕙 1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臺灣傳統文人於日治時期運用 詩經 的狀況 藉由 燈謎 謎底 運用 詩經 為例 以挖掘 探究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如何看待 運用經學的記憶 研究發現自 1914 年 10 月 臺灣日日新報 以 陳風 澤陂 或 鄭風 野有蔓草 的 有美一人 為謎底開始 直到 1936 年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examination qualification of examinees with foreign school records Chia-Hsin Lin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

A study 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examination qualification of examinees with foreign school records Chia-Hsin Lin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 * 93 99 38 33 86 10 10 26 105 * Professor and Chai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 study 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examination qualification

More information

6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九 期 From Chinese Original Domicile to Taiwanese Ethnicity: An Analysis of Censu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Fu-chang Wang Instit

6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九 期 From Chinese Original Domicile to Taiwanese Ethnicity: An Analysis of Censu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Fu-chang Wang Instit 由 中國省籍 到 台灣族群 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 王甫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這篇論文有兩個目的 一是釐清台灣戶口普查中籍別類屬形成與 轉變的歷史 社會 與政治過程 二是定位籍別類屬在戰後台灣政治 與社會體制中的意義與角色 特別是它與當代台灣族群關係的關連 針對第一個目的 本文首先探究歷次戶口普查中 籍別項目的統計類 屬與統計方式之變化 除了將籍別類屬變化區分為四個階段之外 也 經由歷史材料分析

More information

應用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考古遺址探坑抽樣試掘之研究

應用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考古遺址探坑抽樣試掘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第八期 頁 39-58 二 一三年九月 從文化資產的保存觀察戰後 鹽水八角樓 的轉化 1945 2013 陳美惠* 摘要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程 在日治或二次戰後 文化資產保存對象具有濃厚的 政治色彩 政權的更迭 直接影響了 文化資產保存 的精神與內涵 期間 民間 或各地團體積極努力保存文化資產的作為 催促著政府立法及修法 然政府握有法 令及權力 在文資保存工作上扮演關鍵性角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刘藤升答辩修改论文.doc

Microsoft Word - 刘藤升答辩修改论文.doc 武 汉 体 育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全 日 制 硕 士 ) 社 会 需 求 视 角 下 武 汉 体 院 乒 乓 球 硕 士 研 究 生 就 业 状 况 研 究 研 究 生 : 刘 藤 升 导 师 : 滕 守 刚 副 教 授 专 业 : 体 育 教 育 训 练 学 研 究 方 向 : 乒 乓 球 教 学 训 练 理 论 与 方 法 2015 年 5 月 分 类 号 : G8 学 校 代

More information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人權教育在台灣的推動及其進取之道 但昭偉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摘要 2016 年台灣的大選結果 素來對人權倡議有較多同情的民主進步黨取得政權 假如這曾提出以人權立國的政黨重新要來推動人權教育 並期許以人權政策和 國際社會接軌 他們在人權教育的推動上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作為才會最有 效 在這篇論文中 本文作者先交待從 2000 年到 2015 年當中兩個執政黨在人 權教育上的作為 在交待過程中 作者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觀點來評述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館 館 2014 年 9 1-41 館 1885 1943 78 3 1947-1949 3 65 81 1909 8 20 1909-1- 館 館 41 A Study of the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Pi-ling Yeh *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ABSTRACT As we know the Si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ily as 19 th century some works have already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And among this the studies of lineages and folk beliefs in Southeast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6 : : 37,,, ;,,,,,, [ 1 ] ( P166),,,,,,,,, :, [ 2 ]? :,,, [ 2 ],,,,,, [ 3 ],,,,,,,,,,,,,,,, :,,,, [ ] S :,, 1996, 59,, :, :, :, 18,, 13, ; 19 ; 20 18,

6 : : 37,,, ;,,,,,, [ 1 ] ( P166),,,,,,,,, :, [ 2 ]? :,,, [ 2 ],,,,,, [ 3 ],,,,,,,,,,,,,,,, :,,,, [ ] S :,, 1996, 59,, :, :, :, 18,, 13, ; 19 ; 20 18, 25 6 2007 11 Tribune o f Po litica l Science a nd Law Vol. 25, No. 6 Nov. 2007 : (, 100871) :,,,,, : ; ; ; : DF08 : A : 100020208 (2007) 062036215,,,,,, ( Philosophic breakthrough),,,,,,,,,,,,,, : 2007209210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日 本 教 師 教 育 改 革 之 研 究 楊 思 偉 臺 教 育 大 校 長 陳 盛 賢 臺 灣 師 範 大 教 育 系 博 士 候 選 江 志 正 臺 教 育 大 教 育 系 副 教 授 摘 要 進 入 21 世 紀 的 今 日, 日 本 教 師 教 育 政 策 面 臨 最 重 大 的 挑 戰 而 其 主 要 理 由 不 僅 是 因 為 教 育 荒 廢 而 已, 更 因 為 在 高 度 經 濟

More information

臺灣對外貿易的回顧和政策之探討

臺灣對外貿易的回顧和政策之探討 Review and Research of the Foreign Trade and Policy in Taiwan ProfessorRoger Lo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economic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53-276 20 1 91 6 * 253 254 20 1 1724-1805 1 1729-1781 2 3 4 1 1980 6 3 2 1974 54 1967 223 3 1755 1980 106 4 1966 7 255 5 6 7 8 5 1325 4 7 6 1979 1933 7 19 7 8 4 2000.12

More information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13 期, 頁 185-206 民 國 101 年 6 月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 1920 年 臺 灣 廢 廳 反 對 運 動 與 地 方 意 識 *1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政 治 史 的 再 論 析 **2 蔡 蕙 頻 摘 要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與 戰 後 特 殊 的 時 空 背 景, 日 治 時 期 政 治 史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

content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Vol. 6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7 (1994-2005) Learning experience in public-exam-oriented "Liberal Studies" an analysis of AS Liberal Studies examination reports (1994-2005)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DOI:10. 15942 / j. jcsu. 2016. 03. 001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16 年 ( 第 42 卷 ) 第 3 期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Vol. 42 No. 3. 2016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建 设 体 育 特 色 鲜 明 多 学 科 协 调 发 展 的 高 水 平 应 用 研 究 型 大 学 冶

More information

12

12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301-325 20 2 91 12 ** 1 * ** 90 1 301 302 20 2 2 3 4 1881-1936 5 6 discursive formation 1873-1929 1885-1967 7 2 1974 79-105 3 1879-1942 1 6 1916.2 4 4 1989 1 57 5 1 217 6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67-390 21 1 92 6 69 27 34 5 5 1864 1912 1895 * 367 368 21 1 1 2 3 4 1 1993.6 103-119 2 1998 384-390 3 1996 30-31 1999.5 28 4 2 323 3 8-9 369 5 6 7 5 1998 1 44 446 6 imagery

More information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 * 沈俊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 緒言 1 考試用書早在唐代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立便已開始出現 在宋元明三代迭有 2 出版 入清以後出版環境極為艱辛 其後坊刻考試用書出版漸多在嘉道年間 3 甚至出現了 如山如海 的繁盛局面 在這兩個多世紀期間坊間充斥著幫助士子了 解經書意旨的四書五經講章指導寫作四書文和五經文章法結構的制義考據訓詁 四書人物事物的參考書八股文選本試律詩選本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661.doc

Microsoft Word - 3661.doc 高 考 改 革 的 理 想 与 现 实 郑 若 玲 ( 厦 门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福 建 厦 门,361005) 摘 要 : 高 考 作 为 我 国 一 项 重 要 的 大 规 模 教 育 考 试 制 度, 具 有 强 大 社 会 导 向 功 能 和 重 大 社 会 影 响, 其 改 革 复 杂 而 艰 巨 高 考 改 革 常 常 陷 入 理 想 与 现 实 的 矛

More information

32 台 灣 文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Hino Ashihei and war-time writing by Japanes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Lin, Hui-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of Gene

32 台 灣 文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Hino Ashihei and war-time writing by Japanes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Lin, Hui-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of Gene 台灣文學學報 第二十四期 2014 年 6 月 頁 31-62 火野葦平與日據時期在台日人的戰爭書寫 林慧君 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從法西斯主義的戰爭美學化觀點 比較火野葦平戰記文學 麥田與士 兵 麥と兵隊 與在台日人作家的戰爭小說 相較於火野葦平實戰經驗所展現 的紀實體文學 在台日人作家以台灣為審美對象 對台灣之外占領區的描寫反 映了殖民地觀點外 這一類殖民地的戰爭書寫顯示出決戰體制下文學標準受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二 期 2011 年 3 月 頁 87-124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從 明 清 縮 編 版 到 現 代 演 出 版 牡 丹 亭 崑 劇 重 構 的 幾 個 關 鍵 蔡 孟 珍 * 摘 要 戲 劇 為 搬 演 而 設 格 高 調 雅 的 文 士 劇 本, 宜 於 案 頭 清 玩, 卻 未 必 適 合 場 上 表 演 玉 茗 四 夢, 曲 壇 向

More information

http / /yxxy. cbpt. cnki. net / % % %

http / /yxxy. cbpt. cnki. net / % % % 2017 3 Mar. 2017 5 2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 5 No. 2 DOI 10. 15998 /j. cnki. issn1673-8012. 2017. 02. 006 230039 2011 2015 2016 G649. 21 A 1673-8012 2017 02-0037-11 2017-01-03 2015zdjy024

More information

一般认为,学

一般认为,学 (, 510641) K A 1 2 3 5 4 5 1 6 2 9 10 11 12 3 20 1922 13 14 1921 15 79 6 4 16 17 18 19 4 20 21 22 23 1924 24 5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Absolute or Pure Ideas 34 35 36 37 6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More information

09仇小屏.doc

09仇小屏.doc 2003 11 247-264 * * 247 The Phenomena of the Time Structure From Permanent to Momentary and its Aesthetics Examination on Neo Poetry Chou Hsien-p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2009 9 47-94 1945-1947 1945-1947 42 15 228 15 15 15 34 1946 35 3 4 15 15 15 15 228 228 15-47- 21 The Sales of Tai-Sugar during 1945-194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150,000 Metric Tons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