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indd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百回本《西遊記》之唐僧「十世修行」說考論 謝明勳 撰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406.htm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2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031J_01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PowerPoint 簡報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學佛五講

6-1-1極限的概念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Microsoft Word DRW B <???? > ????.doc

成佛之道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25K-CH 往生論講記_道源法師_-2012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龍 藷 擬 馨 籠 艶連繋韓 鼓驚養親鵜諒繭 曹観務等略奉 観 国産.著} / 弱く一 r率十 字 t/ 議奮格特寵護韻 I 諸 三,:'- 霊許 j 羞+ 心."読,, 章一 群議 - ヽ #&.I- 圏 _ ら: 藍二三 -ら.言 "苒粐 俟ィ. メ ヌFツメ f奉 z 嗣圏 教授 一缶言語 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所以有些修行人 修禪不修淨土, 這樣的人, 十個人有九個人會走錯路, 容易走火入魔 陰境若現前 的 陰境, 就是 楞嚴經 最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 ; 在打坐的過程裡面, 五十陰魔 如果現前不認識的話, 一下子就被它拖去做天魔外道的眷屬 第二個就是 無禪有淨土, 就是我不會參禪, 但是我會念佛 這樣的人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極樂密碼封面--繁1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第二節 女性往生淨土的實踐-行「五念門」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這是表示佛與菩薩特有的勝德, 菩薩修行的獨到法門, 也表示了利益眾生所特有的方便 ( 二 ) 能成為眾所共知的佛菩薩, 應有傳說的淵源與特殊的適應性 以初期的大乘經而論, 現在 ( 或過去 ) 佛與菩薩的名字 ; 過去發心 修行 授記的傳說, 是非常多的 但有的只偶然一見, 有的卻有許多經說到他的往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スライド 1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若有人於淨土教法生起殷重信心, 一時願力俱足, 念力提起, 發懇切心, 恭敬虔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當下能銷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清淨深心植入八識田中成為當來成佛菩提種子, 因謹遵彌陀經教法如實虔修故, 十方諸佛悉皆護念, 彌陀乘願慈光加被, 淨土即刻蓮開一朶, 光華燦爛, 炯耀異常 百萬善門開啟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標楷體26號字)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重點是現在我們有藉著發願的力量, 選擇往生何處的自由, 在此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小心好好地選擇 我們要選擇我們有可能往生的地方, 而且是我們想往生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 : 準備好旅途上所需要的物品 在西藏, 當你要旅行時, 需要帶些食物, 因為途中沒有飯館或商店 在這裏, 所準備的是那些可以導致往生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12 中國哲學Chinese philosophy

念佛法門專題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T1969A 樂邦文類


學佛五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五)

地藏經的啟示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淨土聖賢錄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16?????[?????~???Q??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認識佛教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Untitled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淨土指歸集目錄原教門第一前文教藉緣興彌陀因地三聖因地淨邦殊勝諸佛護念文殊教誡與佛有緣折攝二門唯心發現四種饒益廬山結社十八大賢蓮社立祖歷代宗尚宗旨門第二前文心觀為宗念佛通別四大淨穢三身勝劣三輩九品六即明佛寂光有相勝妙方便心外無法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淨土唯心水澄月現譬如磨鏡十種無礙舉一全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Transcription: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往生淨土論講記 民國五十二年冬講於臺北慧日講堂 釋如暘敬編 2012/08/30 壹 懸論 ( 壹 ) 釋題一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為淨土宗之要典此論全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或稱 往生淨土論, 或簡稱 淨土論 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 1, 三經者, 一為 佛說阿彌陀經 ( 小本 ) 2 ; 二者亦名 阿彌陀經 ( 大本 ), 有多種譯本 3, 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 是為通用之大本 ; 第三為 觀無量壽經 4 其一論即本論, 根據阿彌陀經造論, 故稱之為阿彌陀經論 時人有謂念阿彌陀佛, 僅中國有之, 印度人並不念阿彌陀佛 此說不確 5 實際上, 印度, 尤其是西北印至伊朗 ( 古稱安息 ) 一帶, 念阿彌陀佛者甚眾 6 ( 今已絕跡 ), 但不若國人之立宗專念耳 且馬鳴菩薩 大乘起信論 7, 龍樹菩薩 1 印順導師 青年的佛教 (p.224): 淨土宗: 依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及 往生淨土論 而成立 唐光明善導大師, 提倡稱名念佛, 求生極樂世界, 可說是本宗最主要的大師 2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二冊 (p.218): 小本 阿彌陀經, 有兩種譯本 :1. 佛說阿彌陀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2.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一卷, 唐玄奘譯 3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二冊 (p.218- p.218) 大本 阿彌陀經, 共存五種譯本, 經考定為 :1.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二卷,( 傳為吳支謙譯 ), 後漢支婁迦讖譯 2.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 傳為支婁迦讖譯, 或作曹魏白延譯 ), 吳支謙譯 這二部, 是二十四願的古本 3. 無量壽經, 二卷,( 傳為曹魏康僧鎧譯 ), 晉竺法護譯 4. 編入 大寶積經 的 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 (Bodhiruci) 譯 這二部, 是四十八願本 無量壽經 保存了 五大善 ( 五戒 ) 及乞丐與國王的譬喻, 可說是從二十四願到四十八願間的經本 5.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三卷, 趙宋法賢譯, 是三十六願本 4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二冊 (p.218): 佛說觀無量壽經, 一卷, 宋疆良耶舍譯 立十六觀, 九品往生, 是屬於觀相念佛的 5 確 :3. 真實 ; 準確 ( 漢語大詞典( 七 ),p.1093) 6 宋 非濁集 三寶感應要略錄 卷 1( 大正 51,831c11-22): 安息國人, 不識佛法, 居邊地, 鄙質愚氣 時有鸚鵡鳥, 身肥氣力弱 有人問曰 : 汝以何物為食? 曰 : 我聞阿彌陀佛唱以為食, 身肥力強, 若欲養我, 可唱佛名 諸人競唱 ( 佛名 ), 鳥漸飛騰空中, 指西方而去 王臣歎異曰 : 此是阿彌陀佛化作鳥身, 引攝邊鄙, 豈非現生往生! 以其已來, 安息國人少識佛法, 往生淨土者蓋多矣 7 大乘起信論 卷 1( 大正 32,583a12-21): 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 以住於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諸佛 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 迴向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 1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355 364)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彌陀義 無量壽梵文為 Amitayus 世人壽命皆有限量 故為不徹底 不究竟 如學佛達最究竟圓滿之境界 即得常樂我淨 常為佛 德之一 佛壽無限 此經即係指各本 阿彌陀經 而言 二 釋 優波提舍 優波提舍 為十二部9之一 為順經義解釋之論 印度論有二種 一者 同 於中國之註疏 逐句解釋文義 謂之釋經論 一者 為宗經論 依經義為宗 予以發揮 不重文句 本論為宗經論 三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是以修行為主之論 關於本論須注意者 本論並不講解阿彌陀經 亦不闡明阿彌陀經之義理 而是 根據該經 提出一種修行法門 故全論所說明者 皆為如何念佛 如何發願往 生 所以是以修行為主之論 (貳)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 念佛非只口中念佛 須念念不忘佛及佛之淨土 並發願求生該淨土 一 阿彌陀佛即無量佛 今先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無量佛 (一)佛果圓滿故稱無量 說無量須先知何為量 量者 大小 久暫 輕重 長短 彼此可以衡量者之 謂 世間萬物無不可量 可思 可議 可以文句詮釋 但究竟圓滿佛果之佛 則其境界不可衡量 不可思議 故為無量 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 十住毘婆沙論 卷 5(大正 26 43a10-12)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 稱名自 歸 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以偈稱讚 9 印順導師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p.493) 教法在次第集成中 以形式或內容不同 漸形成不同的部類 把不同的部類 綜合起 來 成為 九分教 這是教法的原始分類 九分教 是 修多羅 祇夜 記 說 伽陀 優陀那 本事 本生 方廣 未曾有法 然在佛法的開展 中 特別是律部與論議的發達 對於聖典的部類 感到有補充的必要 於是又增加而 綜合為 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 是 九分以外 又加入 因緣 譬喻 論議 8 2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355 364) (二) 一 即 一切 故稱無量 1 舉喻 喻如眾水入海 即失其名詮 總為一水 平等平等 不可分別 不可詮解10 2 法合 如眾生福報智慧 等等差別 但至成佛 則法身平等平等 等無差異 即成 無量 3 舉經為證 雖在眾生眼中 仍有無數佛 其實在佛境界 一佛即一切佛 一切佛即一佛 如華嚴經說11 般舟三昧經 說 修行念阿彌陀佛 成就般舟三昧時 即 得見佛 而所見者為阿彌陀佛 亦見一切佛現前12 故阿彌陀佛可說即一切 佛之總代表 此為阿彌陀佛之根本意義 4 阿彌陀佛與 華嚴經 之淵源 (1)華藏世界即華嚴世界 阿彌陀佛與 華嚴經 淵源極深 如本論所稱 發願往生阿彌陀佛 蓮華 藏世界 此華藏世界 即華嚴經之華嚴世界 (2)普賢行願品導歸極樂 又 八十八佛懺悔文 依 華嚴經 最後一品 普賢行願品 而來 淨土 宗同人皆知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13 故阿彌陀佛法門與 華嚴經 關係極深 (3) 蓮池大師以華嚴宗義解 阿彌陀經 蓮池大師之解釋 阿彌陀經 即以華嚴宗義解釋 (三)無量光 無量壽故稱無量 無量者以無量光 無量壽為尤著 阿彌陀婆耶為無量光 阿彌陀廋斯為無量 壽 光有二種 一者 佛身光 表佛身清淨 二者 智光 表智慧無邊 皆 為眾生所求對象 而於佛得究竟 又阿彌唎多 amṛta 甘露義 印人所謂甘露 通俗義乃不死之藥 其實 不 生 不死即佛之常義 往生咒中之阿彌唎多 即此義 故甘露王佛亦即阿彌 陀佛 經題標無量壽 似為順應世俗 依下論義 固以無量光為主也 10 11 12 13 詮解 解釋 ( 漢語大詞典(十一) p.18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9 33 離世間品 (大正 9 648a12-13) 一切佛身示現一佛 身自在 一佛身示現一切佛身自在 般舟三昧經 卷 1 1 問事品 (大正 13 898b3-4) 有三昧 名十方諸佛悉在前 立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40(大正 10 848a8-11)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我 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 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3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355 364) (四)佛由 無量 中現 有量 使眾生從 有量 達 無量 以上為阿彌陀本義 但今所稱之阿彌陀佛 既稱前身為法藏比丘 今成佛在 西方說法 其後佛滅 由觀世音菩薩繼續佛位 而極樂世界在西方 亦有方 位 故其壽命 領域 均非無量 此又何以解說 此乃因眾生心量有限 故作此說 如 維摩詰經 中 舍利弗以佛感穢土為 疑 不知視為穢土者 乃舍利弗之眼見如此 非佛土本來如是也 14今阿彌 陀佛土 本是無量 為有量眾生 方便故說為在西方 如是如是耳 此乃無 量中現有量 使眾生得從有量達無量也 二 極樂國土 1 辨淨土之有無 再講極樂國土 先辨淨土之有無 因如無淨土 則何往生之有 (1)淨土有無之不同說法 今講淨土有無 有二說 一者 普通人武斷的認為迷信 因信者既未見過 又未去過 不能證其有 二者 信佛之人認為必有 因信經說如此 (2)印順導師之申論 今就常理判斷 不必親身經歷 亦不必全賴經說 亦可認定必有 茲申論如 下 一 如今科學昌明 已證實我此世界 只是無量星球中一行星 是可知此世 界外尚有其他世界 二 再問各種世界有否優劣之別 但看世間各地均有優劣 可推知各種世界 必有優劣 三 如世界有優劣 則我今世界是否即為最佳者 當知不然 然則 可知更 優世界之存在 當無可疑 即如近日科學界 因有飛碟之謎 亦認為其 他星球可能有智慧較我為高之生物存在 (3)結 從上知淨土不但有 而且極多 且有殊勝各別 14 佛說維摩詰經 卷 1 1 佛國品 (大正 14 520b24-c1) 賢者舍利弗 承佛威神 心念是語 以意淨故得佛國淨 我世尊本為菩薩時 意豈 不淨 而是佛國不淨若此 佛知其意 即報言 云何 舍利弗 我日月淨 不見色者 豈日月過耶 對曰 不也 非日月過 佛言 此 舍利弗 咎在眾人無有智慧 不見如來佛國嚴淨 非如來咎 此 舍利 弗 我佛國淨 汝又未見 4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2 辨唯心淨土或實有淨土 佛教界又有言唯心淨土者, 認為淨土唯在人心中, 心外實無淨土 如是說法, 大違佛意 須知世界唯心所現, 是說固是, 但既如是說, 須知穢 土亦是唯心所現 今承認唯心所現之穢土為現前實有, 何以又不承認唯心所 現之淨土為實有? 故既信淨土, 必信其實有, 不可執理廢事 3 辨淨土為報土 抑化土 (1) 淨土為報土或化土 又關於極樂世界, 向有小小論諍 即此淨土究為佛之報土 15 16 抑化土 17 ( 即 佛應化之世界 )? 向來言佛 ( 姑約二身說 ), 有法身 應化身 18 法身之土 為實報土, 應化身之土為化土 今此淨土如為報土, 則罪惡眾生何能到達? 如為化土, 則未斷煩惱眾生, 亦可仗自願力及佛願力, 得以往生, 但此土似 又不甚究竟 (2) 經典之不同說法 今此問題, 雖不必深究, 但如從各本 阿彌陀經 看, 此土似專為化導穢土 眾生, 而現為攝引者 若依 般舟三昧經 言, 修成者得阿彌陀佛現身為之說法, 而行者是時起念 作觀 : 佛寧有來? 我寧有去? 不去不來, 而佛現前, 知由心現 是心念佛, 是心作佛 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 如此觀法 從而悟入諸法實相, 如此往 生極樂, 則極樂世界即非應化土 彼華開見佛, 悟無生忍時, 其淨土不在東方, 不在西方, 乃遍一切處, 而為 報土矣 (3) 佛身土異解而衍生之諍辯 大藏經中有關極樂淨土者極多, 非止今一般所說三種而已 其各經所述淨土, 有敘為佛之報土者, 有為應化土者, 故引起古人種種諍辯 如云 念佛即生 極樂 一種人解釋為念佛必定往生, 如所謂帶業往生 15 16 17 18 印順導師 大乘起信論講記 (p.269-p.270): 報身佛的身土, 並不如此 約佛的報身說, 這是本有的, 不過由修行而顯發而已, 不可說佛有生有滅, 佛土有成有壞 所以報佛身土, 被讚為窮虛空, 遍法界的 抑 :5. 連詞 還是 表示選擇 ( 漢語大詞典( 六 ),p.391) 印順導師 大乘起信論講記 (p.269): 如這個娑婆世界, 是釋迦佛的應化土, 有成住壞空的現象 ; 而釋迦佛也示現誕生到入滅的無常相 印順導師 大乘起信論講記 (p.265): 說到佛身, 從來有三身說 四身說 三身, 是法身 報身 應身 法身是佛的境界, 是就佛論佛的 ; 報身是菩薩所見的, 應身是凡夫所見的 5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另一種人則認為此乃 別時意趣, 即說為往生, 非即往生, 乃累世展轉進 19 修, 終必往生之義, 非指現生即往, 如俗言一本萬利, 乃逐漸營生, 攢積 而得, 非投一文即可得萬利也 此種異解, 當然皆從對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 (4) 印順導師之見解 見報土 化土全視眾生修行而定 其實淨土只一, 而見為報土 化土, 全視眾生修行程度而定 而修行功深, 仍可在化土得法身, 則此化土亦不離報土也 三 往生極樂之意趣 何故欲往生極樂耶? 何故發是願耶? ( 一 ) 淨土乃大乘法門 須知淨土法門乃大乘法門, 小乘無十方淨土, 故求往生淨土為大乘特色 ( 二 ) 大乘要義 - 具菩提心 而大乘要義, 在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如念佛不離此大乘心境, 則與生極樂 意義相符 如只為離苦得樂, 則是小乘根性矣 ( 三 ) 凡夫恐退失菩提心, 故求生極樂 但發大乘心, 何故求生極樂? 因穢土因緣不具足, 學佛不易, 雖發菩提心, 而障礙特多 生老病死, 毫無把握, 故須往生極樂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決不致退失大心 20 馬鳴菩薩在 大乘起信論 說 : 如來有勝方便, 勿令退轉 ( 退失菩提心 ) 21, 即此之謂 可見往生之究竟意趣, 乃在不失菩提心 至於八地菩薩馬鳴與初地菩薩龍樹之生淨土, 與凡夫求生, 大不相同 登地 菩薩之已悟無生忍者, 隨願往生淨土, 如水之趨壑 22, 乃勢之所必至, 與發 心求生者不同也 23 故眾生無高下, 悉可生之, 惟不發菩提心者不預焉 19 攢積 : 積聚 ( 漢語大詞典( 六 ),p.984) 20 明 蕅益智旭 阿彌陀經要解 卷 1( 大正 37,371a9-14):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指前文所說 : 無數阿羅漢 無數諸菩薩乃至無數一生補處人也 苟無大信大願, 何得與此諸上善人會一處哉? 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 正與此同 21 大乘起信論 卷 1( 大正 32,583 a15-19): 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 :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 迴向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22 壑 :2. 山谷 ; 坑地 ( 漢語大詞典( 二 ),p.1236) 23 預 :2. 參與 ; 參加 ( 漢語大詞典( 十二 ),p.273) 6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四 作者與譯者 論, 在印度為大乘菩薩或小乘阿羅漢作, 造者即著作義 24 菩薩者, 發菩提心,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極覺有情者為菩薩 ( 一 ) 作者 25 婆藪槃豆舊譯天親, 玄奘法師改譯為世親, 其實二譯均不甚妥 因天在印 語為提婆, 婆藪為神名, 而又無世義 該神為世人所親, 求子者求之即得子, 故名世親 ( 天 ) 此大菩薩極為有名, 為唯識法相宗二大菩薩之一 在印度有 大名聲, 稱為千部論師 小乘之聰明論 ( 俱舍論 ), 即彼所造 大乘論 中之 三十唯識論 ( 後人加以注解成 成唯識論 ), 為唯識宗所依, 此論亦 彼所著 因彼對全體佛法, 有極深刻之認識, 故對此念佛法門之看法 修法, 亦有獨到之見解 茲略談菩薩生平 : 菩薩生於佛滅九百年頃 ( 中國西晉時代 ) 之西北印 兄弟 三人, 兄無著, 弟師子覺, 均為出家佛弟子 時印人出家, 均在小乘教團出 家 彼於有部出家, 先習小乘, 成 俱舍論 其兄無著面見彌勒, 得唯識觀 26 知弟迷於小乘, 稱病, 函召來見, 為說大乘義 世親覺悟, 擬自割舌, 無 著勸以回小向大, 以此舌宏揚大乘, 遂承餘緒 27 其所著論, 無所不及, 凡 大乘經, 無不闡揚 此論即本於全體大乘經要義, 以解釋 阿彌陀經 之名著 ( 二 ) 譯者 1 菩提流支對中國佛教之影響譯者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 元魏即拓跋魏 天竺 印度也 三藏者, 精通經律論 菩提流支, 菩提 覺義, 流支 希求 愛好義, 為喜求覺悟之義 此師在佛教史上地位極高, 關係極大 彼於元魏時, 從印度到魏京, 所譯經論甚多, 主要皆無著 世親之論著, 如 金剛經 法華經 十地經 等皆有論, 其尤要者為 十地經論 此論譯本, 一時風行, 成地論宗 後又演為華嚴宗, 28 其影響中國佛教至深 但彼所譯唯識, 與後玄奘法師所明, 略有不同 其所提倡之 真心, 尤合本國人脾胃 29 彼所譯本論, 對於國 24 25 26 27 28 29 極 :2. 頂點 ; 最高地位 ( 漢語大詞典( 四 ),p.1134) 唐 普光 俱舍論記 卷 1 1 分別界品 ( 大正 41,1a8-10): 筏蘇為世, 槃豆為親, 印度有天俗號世親, 世人親近供養, 故以名焉 菩薩父母從所乞所為名也 舊譯為天, 此翻謬矣, 若言天應號提婆也 ) 函 : 致函 ; 去信 ( 漢語大詞典( 二 ),p.506) 餘緒 :1. 留傳給後世的部分 ( 漢語大詞典( 十二 ),p.544) 印順導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 (p.116): 魏菩提留支等, 譯出世親之 十地論, 以黎耶為真識 承其學者, 名地論宗, 為大乘有宗之一系, 後擴展而演為華嚴宗 脾胃 :2. 脾氣 ; 性情 ; 習性 ( 漢語大詞典( 六 ),p.1332) 7

人念佛, 亦有重大啟示 2 菩提流支對淨土宗之影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今人但知廬山慧遠法師為淨土宗始祖, 不知淨土法門, 初未專宗弘揚, 其真 正專門弘揚者, 實為曇鸞法師 30, 而曇鸞之弘淨土, 亦有一番特殊因緣 原 31 來曇鸞體弱, 恐不及弘法而夭, 遂至南方, 向道士陶弘景學服餌之方, 及 歸北魏, 與菩提流支相遇, 告以訪道經過 菩提流支斥之為妄 32 曇鸞請示 佛教長生之術, 菩提流支示以本論, 曇鸞習之大悟, 乃著力弘揚, 著有 無 33 34 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 其後道綽繼之, 再傳至唐善導而大行, 故淨 土之風靡一世, 實以菩提流支此論之功為大也 30 31 32 33 34 印順導師 淨土與禪 (p.63): 中國的念佛法門, 是初傳說廬山十八高賢, 結白蓮社念佛 但考究起來, 也還是重於繫心念佛 如慧遠即曾於定中見阿彌陀佛, 正是 般舟三昧經 的法門 到北魏曇鸞, 依世親 往生淨土論, 著重於稱名念佛 服餌 : 服食丹藥 道家養生延年術 ( 漢語大詞典( 六 ),p.1197) 妄 :3. 虛罔, 不實 ( 漢語大詞典( 四 ),p.277) 明 雲棲袾宏輯錄 往生集 卷 1( 大正 51,132a16-22): 唐道綽, 并州汶水人, 十四出家, 習經論, 晚事瓚禪師學禪, 又篤志神鸞淨土之業 有僧定中, 見綽數珠, 如七寶大山 平居為眾講無量壽觀經, 將二百遍 人各掐珠, 口稱佛號, 或時散席, 嚮彌林谷 六時禮敬, 初不廢缺, 念佛日以七萬為限 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歸寂, 聞而赴者, 滿於山寺, 見化佛住空, 天花下散焉 明 雲棲袾宏輯錄 往生集 卷 1: ( 大正 51,130b10-22) 唐善導, 貞觀中, 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 喜曰 : 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餘行業, 迂僻難成, 惟此法門, 速超生死 於是勤篤精苦, 晝夜禮誦, 激發四眾, 每入室互跪, 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則為人演說淨土, 三十餘年不暫睡眠 或問 : 念佛生淨土耶? 師曰 : 如汝所念, 遂汝所願 乃自念一聲, 有一光明從其口出, 十至於百, 光亦如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