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升中?的适?与?展



Similar documents
紋 (2002) 之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目 前 有 15% 以 上 身 心 健 全 的 學 生, 由 於 種 種 因 素, 無 法 受 惠 於 主 流 數 學 教 學 中 的 教 材 和 教 法, 導 致 學 生 在 數 學 學 習 的 挫 敗, 因 此 我 們 應 該 更 認 真 思 考

13-4-Cover-1

56

跨 界 的 視 野 壹 緒 論 工 作 動 機 (Task motivation) 是 美 國 Harvard 大 學 教 授 Teresa M. Amabile, 歸 納 歷 年 研 究 所 建 構 之 創 造 力 成 份 模 式 (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i

穨report.PDF


2010, spring, v12, n1

1988 Demo & Acock 1988 Demo & Acock Richard & Cynthia % 1996 Feigelman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教 育 科 學 期 刊

1

<4D F736F F D FA764AB57BB5420B67DB1D2A741AABAA668A4B8B5F8B3A5202D20B0B7B164ACDDABDDA668A4B8A9CAA74FA1492E646F63>

44(1) (1) (4) (4) 63-88TSSCI Liu, W. Y., & Teele S. (2009). A study on the intelligence profile

59 1 MSLQ 2. MSLQ 2. 1 被 试 Kuhl 1987 Corno & Kanfer 1993 D rnyei % 111 commitment control strategies 37% 65 21% % metac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2011年南臺灣教育論壇

單 親 幼 兒 的 家 長 參 與 同 儕 人 際 及 學 習 表 現 之 探 析 - 以 幼 兒 園 之 教 保 服 務 人 員 觀 點 為 例 Parents Involvement, Peer Relationship and Achievement of Children of Single

第一章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小組工作定義 (Lee, 1999)

<4D F736F F D205FB2C4A454B4C15FAB6EA578A448A4E5AAC0B77CBEC7B3F84235AAA E646F63>

<4D F736F F D DBEC7AED5B0D1BB50AAC0B0CFC0E7B379AABAB27ABDD7BB50B9EAB0C8BDD7AD7A2D484B2DABA2A6F2A4E5C46D2E646F6378>

1

六 到 八 歲 兒 童, 設 計 並 發 展 一 套 以 van Hiele 幾 何 思 考 層 次 理 論 為 基 礎 的 悅 趣 化 學 習 數 位 教 材, 取 名 為 米 德 玩 形 狀, 同 時 探 討 低 年 級 學 童 在 使 用 本 數 位 教 材 之 後, 在 平 面 幾 何 的

3邢敏華-顧玉山--教育.indd

Microsoft Word - 146專題-12 陳振盛.李麗雲.doc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untitled

全文6-1陳文獻.doc

穨e235.PDF

生涯規劃團體尊女性幼教人員生涯規劃行為之輔導效果

<4D F736F F D20322EA764AC57C0732DA668B443C5E9B1D0BEC7A4E8AED7B9EFB0EAA470B4BCAFE0BBD9C3AABEC7A5CDAEC9B6A1B7A7A9C0BEC7B2DFA6A8AEC4A4A7BC76C5545FA7EF32>

Vygotsky的中介讀寫教學模式

1

西方心理輔導理論與實踐的臺灣本土化研究

第一章 緒論

<4D F736F F D203036AE61AE78A4E5A4C6B8EAA5BBB9EFBEC7AED5B1D0A87CBC76C554A4A7ACE3A8732E646F63>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引言

條 件, 以 及 個 人 內 在 的 消 費 能 力 的 提 昇 與 中 國 人 傳 統 所 講 究 的 福 祿 壽 閉 目 段 時 間 的 充 裕 之 利 基 下 ; 休 開 時 代 的 喜 J. 正 是 人 生 追 求 的 終 極 目 標, 即 使 到 了 來 臨, 已 從 生 活 中 更 是

研 究 的 信 念, 這 種 信 念 會 影 響 個 人 對 活 動 的 選 擇 繼 續 努 力 與 動 機 的 堅 持 度, 以 及 精 熟 的 表 現 水 準, 換 言 之, 影 響 為 出 現 的 因 素, 不 只 是 增 強 作 用 造 成 的, 還 包 括 個 人 的 自 我 知 覺 及

The Counter-School Culture of Playgirls and Its Gender and Class Implication Lin, Yu-Hsuan Abstract Since resistance theory appears, counter-school cu

教 育 與 多 元 文 化 研 究 二 本 刊 為 雙 向 匿 名 審 查, 請 勿 於 投 稿 本 文 中 出 現 作 者 姓 名 或 任 何 足 以 辨 識 作 者 身 分 之 資 料 三 稿 件 之 版 面 規 格 為 A4 紙 張 電 腦 打 字,word 版 面 設 定 上 下

<4D F736F F D D 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Mult

188 ICF ICF ICF

ARCLE No.2

Self determin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akeshi FURUYA and Yoshiaki MITANI Bank Mikkelsen


學生輔導法立法與我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的未來展望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 卷‧第 期

穨CY03518.PDF

總務主任甘苦談—四項堅持

目 录

<4D F736F F D2039AAC0B0CFB7D3C555BB50A46BA9CAB7D3C555AACC>

(in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s) (specific emotional disturbance) (disorders of physical regulation) 1. : 2. : 3. : 4. : 5. : 6. : 7. : : 2

001柯正峰.PDF

2. 專 業 化 的 標 準 何 謂 專 業 化 的 標 準? 其 論 述 不 少, 茲 歸 納 相 關 專 家 學 者 的 看 法 如 下 ( 潘 文 忠, 2002; 謝 文 全,2012;Liberman,1956): (1) 透 過 專 業 培 育 擁 有 專 業 知 能 ;(2) 訂 定

一 教 師 職 業 發 展 與 學 校 改 良 的 文 獻 回 顧 對 於 教 師 職 業 發 展 的 研 究 集 中 於 三 個 領 域 : 一 是 心 理 學 職 業 發 展 領 域 的 職 業 調 適 研 究, 其 主 要 關 注 個 體 入 職 後 的 各 種 職 業 心 理 表 現 ; 二

Microsoft Word - Constructing and Res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chool Readiness Survey.doc

ming.PDF

2

從兩個個案看教師因素對施行閱讀策略教學的影響

untitled

096THU DOC

,2488, %, 80 %,,, ( 1) ,,35 %, 8 ( 2),,3/ 4,; 20 %, ( 3),, 68 %, 14 % 3, 18 %,20 % ( 1), 17 % 1 %

個人基本資料

R1_C_V5.PDF

Microsoft Word doc

幼 兒 教 育 年 刊 改 善 一 位 幼 兒 岡 儕 關 係 之 行 動 研 究 莊 淑 婷 台 中 市 黎 明 國 民 小 學 附 設 幼 稚 園 團 長 謝 瑩 慧 國 立 台 中 教 育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學 系 副 教 授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如 何 協 助 被 拒

1 * 1 *

¯S±Ð¾Ç³ø37´Á

1362 A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obability Concepts on Sixth-Grade Students Hsin-Chien Tsai Chi-Tsuen Ye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Abstrac

目 錄 一 引 言... 1 二 研 究 生 學 位 論 文 寫 作 流 程 進 入 學 位 論 文 寫 作 階 段 的 前 提 選 題 及 確 定 指 導 老 師 選 題 申 請 開 題 報 告 學 位 論 文 寫 作...2

IJDMD

一 般 論 著 背 背 背 背 背 性 別 : 國 外 研 究 樣 本 中 之 受 害 者 以 女 性 占 多 數, 各 研 究 顯 示 之 比 例 在 50% 至 75% 之 間 國 內 之 研 究 亦 發 現 受 害 者 以 女 性 為 多, 高 達 95% ( 劉 文 英, 2005) 年 齡


i-v

第 2 頁 中 華 民 國 科 學 教 育 學 會 e-news 且 學 會 亦 將 於 今 年 (2009) 科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中 公 告 欲 爭 取 辦 理 第 27 屆 ( 2011 年 ) 科 學 教 育 研 討 會 者, 須 於 2010 年 2 月 15 日 前 提 出

<4D F736F F D20B1D0A87C2D312DABC4B4A3AEC9B4C1B943C0B8BCCBBBAAA4A7ACE3A8732DBDB2A8CEBF50A142B7A8B251A6B62E646F63>

11-...R.D...S...D |......

城市家庭的经济压力:社会脉动、自我支持与政策环境

* UNDP Volunteering Australia * 10 94

~19 20~29 30~39 40~49 50~59 Count Row % Column % Count Row % Colum

非傳染病直擊2010年12月 - 汽水及兒童的健康

1224東華特教52期.indd

On Macro-Planning for China s English Education from Elementary to Tertiary Level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MEI Deming ZHAO Meijuan Abstract This p

課展齊.PDF

...|

( 五 ) 重 要 日 期 : 開 放 投 稿 日 :2016 年 1 月 11 日 ( 星 期 一 ) 起 投 稿 截 止 日 : 延 後 至 2016 年 4 月 11 日 ( 星 期 一 ) 下 午 5 時 止 論 文 全 文 審 查 結 果 公 告 日 :2016 年 4 月 22 日 (

Microsoft Word - wck.doc

252 A Case Study about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Private Speech Jung-Tzeng Gau* Abstract In this study, Based on Piaget s and Vygotsky s theory about

課程實踐與教學創新

P. C Evelyn. M. Duvall 2 quality of life cabana


Avision

壹 前 言 後 設 幼 兒 圖 畫 書 為 近 年 來 新 興 的 一 股 風 潮, 越 來 越 多 的 圖 畫 書 作 家 嘗 試 此 種 創 作 型 態, 不 僅 獲 得 高 度 藝 術 評 價, 在 學 術 研 究 上 亦 顯 示 其 對 幼 兒 各 方 面 發 展 深 具 正 面 意 義 雖

Transcription:

小 學 生 升 中 學 的 適 應 與 發 展 王 燕 引 言 人 的 求 學 生 涯 中 有 許 多 的 轉 折 過 渡 時 期 從 小 學 進 入 中 學 恐 怕 是 最 大 的 轉 折 之 一 相 關 的 文 獻 顯 示, 面 對 即 將 到 來 的 這 個 新 階 段, 除 了 期 待 和 興 奮 外, 小 學 生 們 更 普 遍 地 感 到 憂 慮 和 害 怕 ; 父 母 親 們 也 覺 得 緊 張 和 擔 心 學 校 心 理 師 不 乏 見 到 有 適 應 困 難 的 學 生 (Chung,Elias,& Schneider, 1998) 研 究 文 獻 中 也 存 在 對 這 一 問 題 的 普 遍 關 注 (Odegaard & Heath, 1992) 困 難 主 要 表 現 在 學 業, 情 緒, 社 會, 行 為 諸 方 面 (Leland-Jones, 1998) 進 入 任 何 一 所 新 學 校 都 有 適 應 問 題, 但 這 一 問 題 在 升 入 中 學 時 更 顯 突 出 (Leland-Jones) 在 美 國,88% 以 上 公 立 學 校 的 學 生 升 入 中 等 年 級 (middle grades) 就 意 味 著 進 入 新 的 學 校 就 讀 (Arowosafe & Irvin,1992) 這 一 階 段 的 特 殊 性 並 非 僅 限 於 環 境 的 變 化 及 其 所 牽 動 的 比 如 社 會 人 際 及 學 業 課 程 的 變 動, 而 是 諸 多 變 化 併 發 在 一 個 非 常 特 別 的 時 期 青 春 期 這 一 階 段 的 適 應 困 難 可 能 對 學 生 今 後 的 長 遠 發 展 造 成 不 利 影 響 (Seidman,Allen, Ab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怎 樣 幫 助 學 生 順 利 渡 過 這 一 階 段, 適 應 中 學 的 環 境, 並 在 中 學 取 得 良 好 發 展 是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重 大 職 責 之 一 過 往 的 追 蹤 調 查 對 學 校 轉 換 的 本 質 及 其 對 學 生 青 春 初 期 發 展 的 影 響 進 行 了 研 究 (Chung, Elias, & Schneider) 學 校 轉 換 對 青 少 年 自 我 體 系 (self-system) 的 衝 擊 在 二 十 世 紀 80 和 90 年 代 曾 是 中 等 教 育 學 術 研 究 的 中 心 議 題 ( Seidman, Allen, Ab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根 據 已 有 研 究, 以 下 我 們 將 深 入 探 討 這 一 轉 折 對 學 生 產 生 的 多 方 面 的 衝 擊, 探 求 衝 擊 的 來 源, 並 提 供 應 對 策 略 以 作 參 考 之 用 本 篇 文 章 探 討 的 是 美 國 小 學 生 升 入 中 學 後 的 適 應 與 發 展 問 題 美 國 中 小 學 按 年 級 結 構 (grade configuration) 可 劃 分 為 至 少 四 類 系 統 的 學 校 : 小 學 K(kindergarten) 8 ( 年 級 ), 高 中 9 12; 小 學 K 6, 初 中 7 9, 高 中 10 12; 小 學 K 5, 初 中 6 8, 高 中 9 12; 小 學 K-6, 初 中 7 8, 高 中 9 12 中 等 年 級 (middle grades) 指 的 是 6,7 到 8, 9 年 級 不 等 這 個 階 段 的 教 育 就 是 通 常 所 說 的 初 中 教 育 K 8 學 校 的 學 生 在 本 校 ( 即 小 學 ) 接 受 這 一 階 段 的 教 育 其 他 類 結 構 學 校 的 學 生 則 在 5 或 6 年 級 結 束 時 離 開 本 校 進 入 初 級 中 學 ( 新 學 校 ) 就 讀 本 文 中 用 小 學 指 K 8, K 5, K 6 學 校, 中 學 指 初 中 和 高 中, 初 級 中 學 指 初 中, 中 等 教 育 與 初 中 教 育 互 用 都 指 中 等 年 級 的 教 育 升 入 中 學 的 定 義 是 轉 入 新 學 校 而 非 留 在 K 8 就 讀 中 等 年 級 升 學 帶 來 的 衝 擊 與 困 擾

相 關 文 獻 顯 示, 升 入 中 學 後, 學 生 在 心 理 狀 態, 學 業 表 現, 課 外 活 動 的 參 與 及 行 為 的 其 他 方 面 出 現 問 題 這 幾 方 面 相 互 關 聯 牽 扯 而 非 比 彼 此 孤 立 例 如 : 心 理 調 整 不 適 影 響 學 習 效 果, 考 試 成 績 下 滑 則 可 能 削 弱 自 信 心 學 業 表 現 在 行 為 方 面, 學 業 表 現 受 到 最 大 關 注 (Seidman, Allen, Ab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現 有 研 究 普 遍 指 出 升 學 後 學 業 表 現 變 差 的 現 象 (Blyth, Simmons, & Carlton-Ford, 1983; Finger & Silverman, 1966; Petersen & Crochett, 1985; Simmons & Blyth, 1987; Wampler, Munsch, & Adams, 2002) Simmons, Blyth 及 Peterson, Crochett 的 研 究 資 料 顯 示, 升 入 初 中 後 學 生 的 學 年 考 試 平 均 成 績 (GPA) 大 幅 下 降 Blyth, Simmons 和 Carlton-Ford 發 現 6 到 10 年 級 的 學 生 考 試 成 績 普 遍 下 降, 但 最 嚴 重 的 情 況 發 生 在 剛 進 入 中 學 的 學 生 中 (Mullins & Irvin, 2000) 據 此 項 研 究, 一 部 分 學 生 在 K 8 學 校 就 讀 7 年 級, 其 他 學 生 在 6 年 級 結 束 後 進 入 中 學 這 些 學 生 的 成 績 遠 遠 低 於 留 在 K 8 的 同 級 學 生 Eccles, Lord, 和 Midgley (1991) 的 報 告 也 指 出 就 讀 於 K 8 學 校 的 學 生 相 對 于 6 8, 7 8, 或 7 9 學 校 的 同 輩 成 績 較 好, 在 標 準 化 成 就 測 試 中 獲 得 的 分 數 更 高 進 入 中 學 後 學 業 成 就 的 滑 坡 是 否 有 性 別 查 異 還 不 清 楚 Harter, Whitesell, Kowalshi (1992) 認 為 沒 有 差 異 Seidman, Allen, Ab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也 沒 發 現 這 一 轉 折 帶 給 學 生 的 影 響 因 性 別 而 不 同 ; 男 女 生 在 自 信, 對 課 業 的 準 備 及 學 年 考 試 平 均 成 績 (GPA) 上 的 下 降 程 度 相 似 而 Chung, Elias, Schneider (1998) 比 較 了 學 生 小 學 結 束 時 和 升 入 初 中 後 第 一 學 年 的 成 績 報 告 後 指 出 男 生 在 這 一 階 段 學 業 成 績 大 副 下 降 而 女 生 則 沒 有 Anderman 和 Midgley (1996) 有 類 似 的 發 現, 女 生 在 剛 進 入 中 學 後 成 績 上 升, 第 二 年 則 有 下 降 ; 男 生 的 平 均 成 績 在 中 學 三 年 全 部 呈 下 降 趨 勢 心 理 狀 況 學 業 成 就 的 下 降 與 學 習 動 力 (motivation) 減 弱 有 關 (Eccles, Lord, & Midgley 1991; Finger & Silverman, 1966). 人 的 自 我 系 統 中 (self-system) 的 動 機 體 系 (motivational domain) 在 升 學 轉 折 的 研 究 中 受 到 注 意 (Seidman, Allen, Ab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Eccles 和 Midgley 指 出 學 生 對 學 校 的 態 度, 成 就 動 力, 內 在 及 外 在 動 機 都 在 這 一 階 段 向 負 面 轉 變 (Seidman, Allen, Aber, Mitchell, & Feinman, p. 508) Anderman 以 及 Midgley (1996) 發 現 進 入 中 學 後 學 生 的 學 習 功 效 感 (self-efficacy) 急 劇 下 降 功 效 感 的 高 低 是 與 學 業 成 就 的 好 壞 相 關 的 因 素 之 一 升 入 中 學 對 學 生 自 信 心 (self-esteem) 的 衝 擊 是 升 學 轉 折 研 究 的 核 心 問 題 之 一 多 數 此 類 研 究 都 認 為 這 一 轉 折 對 學 生 的 自 信 心 有 負 面 影 響 Simmons, Rosenberg 和 Rosenberg 對 3 到 12 年 級 的 2000 名 學 生 調 查 後 發 現, 12 到 14 歲 間 的 學 生 表 現 出 最 低 的 自 信 心 ; 很 多 7 年 級 的 學 生 認 為 他 人 ( 老 師, 父 母, 同 輩 ) 對 其 印 象 不 如 過 去 (Mullins & Irvin, 2000)

不 同 年 級 結 構 的 學 校 似 乎 是 相 關 的 因 素 之 一 Blyth, Simmons, Bush (1978) 對 八 所 K 6 和 六 所 K 8 學 校 做 了 比 較, 其 結 果 顯 示 K 8 學 校 的 7 年 級 學 生 比 前 一 年 更 為 自 信 ; 相 反 在 中 學 就 讀 的 同 年 級 學 生 則 自 我 感 覺 變 差 性 別 差 異 可 能 是 另 一 因 素 現 有 文 獻 對 這 一 階 段 不 同 性 別 在 自 信 心 的 走 向 上 沒 有 共 識 性 結 論 Simmons, Blyth, Van Cleave, 以 及 Bush (1979) 於 1974 到 79 年 間 對 Milwalkee 公 立 學 校 中 798 名 學 生 在 6 和 7 年 級 時 進 行 了 調 查 這 些 學 校 包 括 六 所 K 8 和 十 二 所 K 6 學 校 其 結 果 顯 示, 大 約 一 半 進 入 初 中 就 讀 的 7 年 級 女 生 自 我 評 價 極 低, 比 初 中 同 年 級 男 生 低 2 倍, 同 時 也 低 於 留 在 K 8 學 校 就 讀 的 女 生 另 有 研 究 者 提 出 男 性 的 自 信 心 受 的 衝 擊 比 女 性 的 大 Anerman, Hicks 和 Machr (1994) 調 查 了 六 所 小 學 和 兩 所 中 學 的 313 名 學 生 後 指 出, 男 女 生 在 進 入 中 學 後 自 信 心 都 有 降 低, 但 男 生 降 低 的 較 多 缺 乏 共 識 性 結 論 還 表 現 在 有 的 研 究 反 應 自 信 心 沒 下 降 或 沒 有 明 顯 下 降 (Chung, Elias, Schneider, 1998; Fenzel & Blyth, 1986; Nottlemann, 1987) Chung 及 同 事 對 63 名 男 生 和 57 名 女 生 在 小 學 5 年 級 末 做 了 測 試, 然 後 在 中 學 6 年 級 末 對 他 們 做 了 第 二 次 測 試 據 其 結 果, 學 生 的 自 我 評 價 在 升 入 中 學 前 後 沒 有 變 化 導 致 矛 盾 結 論 的 原 因 可 能 是 測 試 工 具 的 不 同 或 測 試 時 間 上 的 查 異 ( 在 中 學 第 一 年 初 還 是 第 一 年 末 做 的 ) 另 外 的 原 因 可 能 是 所 升 入 的 中 學 的 大 小, 所 在 地 點 是 城 市 還 是 郊 區, 以 及 學 校 是 公 立 還 是 私 立 (Simmons & Blyth, 1987) 在 Chung 及 同 事 們 (1998) 的 調 查 中, 學 生 的 自 信 心 在 升 入 中 學 後 雖 未 下 降, 但 心 理 不 適 (psychological distress) 有 明 顯 增 長 這 裏 心 理 不 適 指 的 是 壓 力 感 及 情 緒 變 化 比 如 高 興, 悲 傷, 憂 慮 Eccles, Midgley, Wigfield, Buchanan, Reuman, Flanagan 和 Maclver (1993) 也 指 出 升 入 中 學 帶 給 學 生 心 裏 調 適 的 困 難 主 要 表 現 在 降 低 的 自 我 評 價, 情 緒 低 落 感, 和 學 習 動 力 的 下 降 對 學 校 及 學 業 的 看 法 學 生 對 學 校 及 學 業 的 看 法 (perceptions) 隨 著 升 入 中 學 而 有 所 改 變 他 們 對 中 學 的 功 課 及 新 環 境 表 示 擔 心 (Mekos, 1989; Schulenberg, Asp, & Peterson, 1984) 還 有 研 究 表 示 學 生 對 學 校 的 滿 意 度, 對 所 學 科 目 的 態 度, 及 對 老 師 的 看 法 都 走 下 坡 路 (Haladyna & Thomas, 1979; Hirsch & Rapkin, 1987) 中 學 生 對 學 校 生 活 質 量 的 評 價 普 遍 低 於 小 學 生, 但 最 大 的 差 別 發 生 在 這 些 學 生 剛 升 入 初 中 的 階 段 (Diemert, 1992; Hirsch & Rapkin) Seidman, Allen, Aber, Mitchell 和 Feinman (1994) 指 出, 隨 著 升 入 中 學, 學 生 課 外 活 動 的 參 與 減 少, 對 學 校 的 興 趣 降 低, 對 學 校 員 工 的 看 法 變 差 中 小 學 環 境 之 差 異 儘 管 在 某 些 問 題 上 存 有 爭 議, 現 有 文 獻 一 致 認 為 升 入 中 學 是 一 個 具 有 挑 戰 性 的 轉 折 它 帶 給 學 生 多 方 面 的 衝 擊 甚 至 困 擾 從 小 學 進 入 中 學, 學 生 置 身 于 一 個 陌 生 的 環

境, 而 且 面 臨 著 新 的 角 色 期 待, 人 際 關 係, 和 新 的 學 習 任 務 這 期 間 的 差 異 體 現 在 學 校 和 教 室 環 境 及 物 質 與 社 會 人 際 環 境 上 物 質 環 境 之 差 異 中 學 通 常 在 面 積 和 學 生 數 量 上 比 小 學 大 很 多 一 所 中 學 的 生 源 來 自 幾 所 小 學 學 生 的 社 經 及 種 族 背 景 更 多 樣 化 (Wampler, Munsch, Adams, 2002) 中 學 的 教 室 也 比 小 學 的 大, 一 個 班 級 內 的 學 生 更 多 中 學 的 科 系 之 間 更 獨 立 (departmentalization) 根 據 科 目 的 不 同, 上 課 的 教 室 也 不 一 樣 一 天 內 每 隔 45 分 鐘 學 生 要 換 一 次 教 室 剛 入 學 的 新 生 會 擔 心 在 迷 宮 般 的 走 廊 裏 走 失, 找 不 到 上 課 的 教 室 和 存 放 個 人 物 品 的 櫃 子 (Odagaard & Heath, 1992, p. 24) 學 校 建 築 結 構 的 本 身 就 讓 新 生 感 到 不 安 全 和 憂 慮 (Odagaard & Heath) 由 於 面 積 大 加 上 人 數 多, 初 級 中 學 的 多 數 學 生 覺 得 老 師 和 其 他 學 生 都 不 認 識 他 們 (Blyth, Simmons, & Bush, 1978) 而 這 些 學 生 剛 剛 告 別 的 小 學 是 一 個 面 積 較 小, 更 個 人 化 的 環 境 (Chung, Elias, Schneider, 1998) 與 中 學 相 比, 小 學 更 有 人 情 味 和 家 庭 氣 氛 小 學 生 通 常 在 同 一 間 教 室 由 同 一 位 老 師 教 授 不 同 科 目 ; 而 中 學 生 則 一 天 內 多 次 更 換 教 室, 一 周 內 由 8 到 10 位 不 同 的 老 師 授 課 (Wampler, Munsch, Adams) 社 會 人 際 環 境 之 差 異 人 際 關 係 社 會 人 際 環 境 的 差 異 首 先 表 現 在 師 生 及 同 輩 的 關 係 上 小 學 階 段 的 結 束, 中 學 階 段 的 開 始, 打 破 了 之 前 建 立 的 社 會 關 係 特 別 是 同 輩 關 係 (Chung, Elias, Schneider, 1998) 這 一 過 渡 期 的 學 生 需 要 建 立 新 的 社 會 人 際 網 路 並 重 新 定 位 自 我 角 色 對 學 校 結 構 和 社 會 角 色 連 續 性 上 的 破 壞 需 要 青 春 初 期 的 學 生 用 極 大 的 努 力 來 做 調 整 ; 這 些 變 化 對 有 些 學 生 是 富 具 壓 力 和 挑 戰 性 的 (Chung, Elias, & Schneider, p. 84) 中 學 老 師 所 教 的 學 生 在 數 量 上 是 小 學 老 師 的 5 到 6 倍 (Wampler, Munsch, Adams, 2002); 加 上 學 科 間 的 獨 立, 不 同 科 目 分 別 由 不 同 的 老 師 教 授, 學 生 與 老 師 的 個 人 接 觸 減 少 (Diemert, 1992) 中 學 生 覺 得 老 師 更 有 距 離 感, 給 他 們 的 支 持 較 少 ; 因 為 與 老 師 不 熟 悉, 也 較 少 主 動 向 他 們 求 助 (Wampler, Munsch, Adams) 學 生 與 老 師 和 學 校 其 他 員 工 的 往 來 很 有 限 (Seidman, Allen, Ab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Feldlaufer 及 其 同 事 比 較 了 升 學 前 後 學 生 對 師 生 關 係 品 質 的 看 法 後 指 出,7 年 級 的 老 師 比 6 年 級 的 缺 乏 支 持, 友 愛 和 公 正 (Eccles, Lord, & Midgley, 1991) Midgley 和 同 事 們 的 研 究 發 現, 學 生 認 為 來 自 老 師 的 支 持 越 大, 就 會 覺 得 其 所 授 科 目 越 有 價 值, 相 反 情 形 下 則 會 覺 得 其 所 授 科 目 越 沒 價 值 (Eccles, Lord, & Midgley, 1991) 中 學 老 師 對 學 生 在 學 業 上 有 更 高 期 望 並 更 注 重 學 生 的 個 人 責 任 感 ( Wampler, Munsch, & Adams, 2002) 但 同 時 師 生 關 係 中 較 缺 發 信 任, 老 師 更 注 重 紀 律 和 操 控 (Eccles et al., 1993) 從 發 展 的 角 度 看, 與 同 伴 的 關 係 在 這 個 階 段 顯 得 極 為 重 要, 但 這 類 關 係 卻 廣 泛 而 缺 乏 穩 定 性 (Elias, Gara, & Ubriaco, 1985) 與 同 伴 關 係 的 變 化 還 體 現 在 同 校 生 的 年 齡 段 上 在 小 學 曾 是 年 齡 和 個 頭 都 最 大 的 學 生 進 入 中 學 後 成 了 最 小 的 Blyth, Simmons 和 Bush (1978) 指 出, 在 初 中 念 7 年 級 的 學 生 被 欺 負 的 現 象 急 劇 增 加, 而 這 一 現 象 在 K 8 學 校 同

年 級 的 學 生 中 明 顯 減 少 其 部 分 原 因 是 7 年 級 在 中 學 是 最 低 年 級 而 在 K 8 則 是 最 高 年 級 之 一 在 Odegaard 和 Heath (1992) 對 五 所 小 學 225 名 5, 6 年 級 學 生 的 調 查 中, 接 近 半 數 的 學 生 對 於 將 要 與 大 年 齡 的 學 生 同 校 表 示 擔 心 與 教 學 相 關 的 差 異 中 學 所 開 的 科 目 多, 功 課 比 小 學 繁 重 對 學 生 上 課 記 筆 記, 回 家 做 功 課, 按 時 交 作 業 有 更 高 要 求 (Chung, Elias, & Schneider, 1996) 在 Odegaard 和 Heath (1992) 對 200 多 位 學 生 的 調 查 中, 半 數 學 生 對 中 學 的 家 庭 作 業 表 示 擔 心 這 兩 位 研 究 者 指 出, 怎 樣 有 效 完 成 家 庭 作 業 是 一 個 要 交 給 學 生 的 技 巧 其 他 有 效 的 學 習 技 巧 還 包 括 怎 樣 有 效 地 使 用 課 本, 並 通 過 筆 記, 圖 畫, 提 綱 來 獲 取 最 多 資 訊 (p.25) 怎 樣 設 立 實 際 目 標, 記 錄 並 追 蹤 繳 作 業 和 考 試 的 時 間, 以 及 建 立 良 好 的 學 習 習 慣, 也 需 要 教 給 學 生 (Odegaard & Heath) 中 學 教 學 的 另 一 特 點 是 重 視 相 對 能 力 和 互 比 而 忽 視 努 力 的 因 素 和 成 績 的 提 高 (Schumacher, 1998) 大 班 授 課, 按 能 力 分 班 和 學 生 之 間 的 互 比 分 數 造 成 學 習 不 以 掌 握 內 容 為 重 而 是 強 調 自 我 能 力 的 評 價 (Feldlaufer, Midgley, & Eccles, 1988) 課 堂 教 學 的 目 標 取 向 (goal structure) 影 響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力 和 效 果 能 力 目 標 取 向 (ability goal structure) 的 課 堂 強 調 學 生 間 的 競 爭 和 能 力 較 量 ; 任 務 目 標 取 向 (task goal structure) 的 課 堂 則 重 視 掌 握 學 習 內 容 和 學 生 個 人 的 發 展 與 提 高 (Anderman & Midgley, 1996) 將 這 兩 類 課 堂 進 行 比 較, 後 類 課 堂 的 學 生 對 學 習 表 現 出 更 積 極 的 態 度 而 且 所 採 用 的 方 法 也 更 有 效 (Anderman & Midgley) 參 加 Anderman 和 Midgley 調 查 的 學 生 認 為 中 學 課 堂 與 小 學 的 比 任 務 目 標 取 向 下 降 而 能 力 目 標 取 向 增 加 中 小 學 對 學 生 成 績 的 評 量 方 法 也 不 近 相 同 Eccles 和 Midgley 指 出 中 學 老 師 在 評 量 學 生 的 能 力 和 表 現 上 用 的 標 準 更 高 (Eccles,Lord,& Midgley, 1991) 而 且 小 學 老 師 在 衡 量 分 數 時 會 以 學 生 所 付 出 的 努 力 和 取 得 的 進 步 為 考 慮 的 因 素 之 一 (Anderman & Midgley, 1996) 組 織, 結 構, 程 式, 及 運 做 上 的 差 異 中 小 學 結 構 上 的 差 異 之 一 體 現 在 科 目 的 組 織 結 構 上, 這 一 點 在 前 面 有 提 及 在 中 學, 不 同 學 科 之 間 更 獨 立, 而 且 由 不 同 專 業 的 老 師 教 授 習 慣 於 一 間 教 室, 一 位 老 師 的 小 學 生 在 進 入 中 學 後 對 於 每 天 換 幾 次 教 室 和 老 師 的 方 式 可 能 有 適 應 的 困 難 (Midgley & Feldhaufer, 1987) 此 外, 學 生 還 要 學 習 中 學 一 整 套 新 的 規 定, 規 則, 比 如 說 對 遲 到 缺 席 和 紀 律 方 面 的 規 定 (Odegaard & Heath, 1992) 中 學 對 學 生 的 行 為 制 定 有 明 確 的 準 則 (Eccles, Lord, & Midgley, 1991), 而 且 在 執 行 上 更 嚴 格 相 應 地, 在 中 學 的 課 堂 裏 老 師 的 操 控 和 紀 律 管 制 更 強, 學 生 有 較 少 的 機 會 做 選 擇, 決 定, 和 自 我 管 理 (Eccles & Midgley, 1989) 升 入 中 學 後 產 生 適 應 困 難 的 原 因 為 什 麼 進 入 中 學 後 學 生 會 出 現 心 理 及 行 為 問 題 呢? 有 關 文 獻 中 對 此 現 象 有 兩 種 主 要 的 解 釋 其 一, 根 據 多 重 壓 力 理 論 (cumulative stress theory), 有 學 者 提 出 生 活 中 多 種 變

化 的 同 時 發 生, 即 升 入 中 學 的 轉 變 剛 好 與 青 春 期 發 育 的 開 始 同 步, 造 成 學 生 在 適 應 上 的 困 難 (Simmons & Blyth, 1987) 換 學 校 加 上 青 春 期 的 生 心 理 變 化 使 青 少 年 無 所 適 從 (Mullins & Irvin, 2000), 其 原 因 是 同 時 應 付 多 種 變 化 比 一 種 更 為 困 難 (Eccles, Lord, & Midgley, 1991) Simmons, Blyth, Cleave, 以 及 Bush (1979) 比 較 了 K 8 和 K 6 學 校 的 學 生 後 指 出 自 信 心 最 低 的 是 同 時 經 歷 多 種 變 化 青 春 期 發 育 開 始, 有 約 會 行 為, 並 升 入 中 學 就 讀 的 女 生 至 於 為 什 麼 是 女 生, 他 們 猜 測 是 男 女 價 值 體 系 及 來 自 性 夥 伴 的 壓 力 的 不 同 另 一 類 解 釋 是 以 Eccles 和 Midgley 為 首 的 研 究 者 依 據 人 與 環 境 相 適 應 理 論 (Person- Environment Fit Theory) 提 出 的 這 一 理 論 指 出 人 的 心 理 需 要 與 社 會 環 境 特 徵 是 否 吻 合 影 響 人 的 動 力 和 心 理 健 康 (Eccles, Lord, & Midgley, 1991) Eccles 和 Midgley 認 為 升 入 中 學 的 青 少 年 的 身 心 需 要 與 中 學 環 境 的 結 構 不 相 吻 合 (Seidman, Allen, Ak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青 春 初 期 的 少 年 人 自 我 意 識 強 (self-focus), 敏 感 (self-conscious), 而 中 學 的 環 境 重 視 競 爭 和 能 力 的 自 我 評 價 (Eccles, Lord, & Midgley); 隨 著 年 齡 的 增 長, 學 生 想 要 更 多 的 自 主 權, 自 我 管 理 和 作 決 定 的 機 會, 而 中 學 老 師 的 看 法 則 與 學 生 的 相 反 (Midgley & Feldlaufer, 1987); 就 在 青 少 年 們 最 注 重 同 伴 關 係 的 時 候, 升 入 中 學 破 壞 了 他 們 熟 悉 的 社 會 網 路 (Eccles, Lord, & Midgley); 就 在 他 們 發 展 自 我 而 需 要 家 庭 以 外 的 成 年 人 的 聆 聽 和 支 持 時, 中 學 大 而 官 僚 式 的 組 織 結 構 卻 不 能 提 供 這 種 自 持 性 的 關 係 (Seidman, Allen, Aker, Mitchell, & Feinman, 1994) Eccles, Lord 和 Midgley (1999) 分 析 了 國 家 教 育 追 蹤 調 查 (NELS) 的 資 料 中 不 同 年 級 結 構 的 學 校 學 生 的 成 就 後 發 現, 在 K 8 念 中 等 年 級 的 學 生 比 其 他 類 學 校 同 級 的 學 生 成 就 高 蹺 課, 使 用 暴 力, 濫 用 藥 物 的 情 形 較 少, 學 生 也 對 功 課 更 有 準 備 和 興 趣 自 信 和 自 控 力 更 強, 考 試 成 績 更 好 研 究 者 們 認 為 構 成 K 8 和 其 他 類 學 校 的 環 境 差 異 在 於 學 校 的 大 小, 公 立 還 是 私 立, 是 否 有 宗 教 牽 連 分 析 結 果 顯 示 學 校 越 大, 老 師 的 功 效 感 (efficacy) 越 低, 缺 席, 暴 力, 和 藥 物 濫 用 的 現 象 越 多 私 立 學 校 學 生 的 成 就 比 公 立 的 高 K 8 學 校 一 般 比 較 小 而 且 普 遍 是 私 立 或 宗 教 學 校 他 們 得 出 的 結 論 是 在 青 春 期 這 一 階 段 升 學 轉 校 並 不 是 青 少 年 行 為 和 動 力 出 問 題 的 原 因 所 在 中 學 環 境 的 結 構 特 點 才 是 造 成 問 題 的 關 鍵 怎 樣 幫 助 學 生 儘 快 適 應 中 學 並 取 得 良 好 的 發 展 就 小 學 生 升 入 中 學 後 的 適 應 困 難, 在 瞭 解 了 問 題 本 身 及 其 可 能 的 原 因 後, 重 要 的 是 如 何 在 實 際 的 工 作 中 在 教 育 政 策, 學 校 管 理, 教 學 活 動 及 其 他 實 踐 中 提 出 應 對 策 略 及 方 法 以 解 決 或 減 少 問 題 雖 然 對 問 題 的 產 生 在 理 論 上 有 不 同 的 解 釋 從 對 現 有 文 獻 的 探 討 中 不 難 看 出 中 學 環 境 的 結 構 特 徵 應 負 至 少 一 定 的 責 任 從 長 遠 角 度 看, 怎 樣 對 中 學 環 境 物 質 及 人 文 社 會 進 行 調 整 和 改 造 使 其 更 符 合 青 少 年 發 展 需 要 是 一 個 值 得 考 慮 的 工 作 方 向 不 僅 是 剛 入 學 的 新 生, 其 他 學 生 也 將 會 因 此 受 益 討 論 這 一 改 革 的 規 劃 是 一 個 龐 大 的 工 程, 超 出 了 本 文 篇 幅 的 範 圍 而 現 有 文 獻 對 此 的 探 討 到 目 前 為 止 還 很 有 限 在 此, 我 僅 將 這 些 探 討 做 一 個 簡 要 陳 述

符 合 青 少 年 發 展 需 要 的 學 校 應 該 是 一 個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溫 暖, 有 人 情 味 的 環 境 學 生 應 有 更 多 的 機 會 做 決 定 (Mizelle & Mullins, 1997) Dorman, Lipstitz 和 Verner 建 議 學 校 讓 學 生 至 少 部 分 參 與 規 則 的 制 定, 同 時 又 對 他 們 有 明 確 的 期 待 和 制 約 (Diemert, 1992) 老 師 應 更 具 學 生 導 向 (person-oriented), 和 學 生 建 立 更 親 密 的 關 係 (Mizelle & Mullins) 青 少 年 一 方 面 追 求 獨 立 另 一 方 面 仍 非 常 需 要 成 年 人 的 關 注 和 支 援 在 教 學 上,Lake 以 及 Dorman 指 出 應 採 用 多 種 教 法 並 為 學 生 製 造 自 我 發 現 的 機 會 (Diemert) 多 位 學 者 : Dorman; Campbell; Dorman, Lipsititz 和 Verner 建 議 將 身 體 活 動 納 入 課 堂 活 動, 因 為 長 時 間 坐 著 對 青 少 年 不 可 能 產 生 好 的 學 習 效 果 (Diemert) 另 外, 在 衡 量 分 數 時, 應 減 少 相 對 能 力 的 比 較 (Mizelle & Mullins)) 針 對 升 學 這 一 特 殊 時 期, 學 校 可 以 設 計 過 渡 活 動 (transition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以 幫 助 學 生 儘 快 適 應 中 學, 順 利 渡 過 這 一 階 段 我 們 從 現 有 文 獻 中 總 結 出 一 些 設 計 有 效 活 動 的 原 則 和 方 法 以 下 就 談 談 這 些 原 則 和 方 法 並 列 舉 一 些 可 行 的 活 動 原 則 和 方 法 1. 過 渡 活 動 給 學 生 的 幫 助 應 發 生 在 轉 折 期 之 前, 之 中, 和 之 後 (schumacher, 1998) 活 動 的 範 圍 應 涵 蓋 這 三 個 時 間 而 不 應 只 放 在 之 中 或 之 前 而 忽 略 學 生 進 校 後 的 狀 況 2. 過 渡 活 動 應 由 各 路 人 馬 共 同 參 與 : 中 小 學 的 老 師, 學 生, 和 其 他 工 作 人 員, 及 學 生 家 長 (schumacher,1998) 3. 過 渡 期 前 後 老 師 的 支 持 非 常 重 要 Wenz-Gross, Siperstein 和 Parker (1997) 的 研 究 顯 示 老 師 的 支 援 可 以 減 輕 青 少 年 對 新 學 校 的 壓 力 感 中 小 學 老 師 間 的 互 動 有 助 於 學 生 在 新 學 校 得 到 合 理 的 安 置, 某 些 學 生 的 特 殊 需 要 也 能 被 照 顧 到 (Smith, 1991) 4. 家 庭 的 支 持 也 必 不 可 少 Eccles 及 其 同 事 們 (1997) 指 出, 關 心 子 女 並 懂 得 其 發 展 需 要 的 父 母 對 升 中 學 過 渡 期 的 孩 子 起 到 保 護 作 用 (Wampler, Munsch, & Adams, 2002) Wenz-Gross 和 同 事 們 (1997) 的 研 究 也 顯 示 家 庭 支 援 可 降 低 青 少 年 在 這 一 階 段 的 抑 鬱 感 和 對 自 我 的 消 極 感 覺 5. 另 一 個 重 要 的 因 素 是 新 友 誼 的 建 立 (Arowosafe & Irvin, 1992) 成 功 渡 過 轉 折 期 的 條 件 之 一 是 同 伴 的 支 持 (Diemert, 1992) 學 校 應 採 取 各 種 措 施 讓 過 渡 期 的 學 生 儘 快 在 新 的 環 境 裏 結 識 新 朋 友, 建 立 新 的 同 伴 社 會 網 路 學 校 也 可 以 讓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到 幫 助 新 生 的 活 動 中 來 6. 在 學 生 離 開 小 學 進 入 中 學 前, 中 小 學 聯 合 通 過 各 種 途 徑 讓 學 生 在 開 學 前 對 中 學 的 環 境 熟 悉 起 來 過 渡 活 動 的 例 子 George R. Austin 中 學 開 展 了 多 種 有 創 意 的 活 動 來 幫 助 學 生 順 利 渡 過 升 學 這 一 轉 折 這 些 活 動 包 括 (Smith, 1991): 1. 參 觀 小 學 畢 業 生 到 中 學 參 觀, 在 中 學 一 年 級 老 師 的 分 別 帶 領 下 參 觀 教 室 並 與 老 師 交 談

2. 信 息 學 校 編 制 了 一 本 小 冊 子, 介 紹 學 校 的 活 動, 日 程, 及 其 他 事 項, 是 新 生 可 參 照 的 指 導 3. 導 向 活 動 (Orientation Programs): 學 校 老 師 們 設 計 了 一 項 終 合 性 的 導 向 活 動 這 一 活 動 在 夏 天 舉 行, 分 四 天, 內 容 涵 蓋 新 學 校 的 各 個 方 面 另 外, 在 學 年 末, 老 師 們 對 全 校 員 工 及 教 室 錄 影 錄 影 帶 在 夏 季 導 向 活 動 時 播 放, 並 於 整 個 夏 天 在 地 方 電 視 屏 道 播 出 其 他 可 參 照 的 例 子 包 括 : 1. 中 學 工 作 人 員 參 觀 小 學, 向 小 學 生 們 介 紹 中 學 (Smith, 1991) 2. 派 學 生 大 使 (student ambassadors) 到 小 學 回 答 小 學 生 對 中 學 的 問 題 (Odegaard & Heath, 1992) 3. 多 組 織 課 外 活 動, 比 如 建 立 俱 樂 部 及 特 別 興 趣 組, 讓 學 生 有 機 會 互 相 認 識, 結 交 朋 友 (Odegaard & Heath, 1992) 4. 為 新 生 安 排 一 個 指 導 者 (advisor), 當 遇 到 麻 煩 事, 可 以 向 其 求 助 (Diemert, 1992) 5. 家 長 會 上 除 了 談 論 學 校 和 課 程 外, 談 談 家 長 和 學 生 應 怎 樣 有 效 溝 通 6. 小 學 老 師 參 觀 中 學, 與 中 學 老 師 接 觸 7. 對 於 有 學 習 困 難 的 新 生, 可 以 採 用 同 伴 輔 導 (peer-tutoring) 和 指 導 (peermentoring) 的 方 法 (Leland-Jones, 1998) 結 論 小 學 生 升 中 學 的 適 應 與 發 展 是 近 幾 十 年 來 美 國 中 等 教 育 研 究 的 主 要 課 題 之 一 雖 然 對 適 應 困 難 與 發 展 障 礙 在 這 一 過 渡 階 段 存 在 的 普 遍 性 及 嚴 重 性 的 直 接 記 錄 甚 少, 但 是 由 這 一 現 象 在 教 育 工 作 者 和 研 究 者 中 引 起 的 注 意 程 度, 不 難 推 斷 出 其 在 廣 度 和 深 度 上 的 影 響 學 習 成 績 的 下 降 最 明 顯, 最 引 人 注 目 中 小 學 在 評 分 標 準 及 學 業 要 求 上 的 差 異 似 乎 是 合 理 的 解 釋 中 學 對 成 績 的 衡 量 使 用 更 嚴 格 的 標 準, 而 且 不 考 慮 學 生 努 力 及 進 步 的 因 數 中 學 所 開 學 科 更 多, 作 業 量 更 大, 學 習 的 難 度 也 可 能 更 高 但 是 縱 觀 初 中 三 年 的 成 績, 研 究 者 們 發 現 進 入 中 學 後 第 一 年 的 成 績 是 最 低 的 由 此 可 見 這 一 現 象 的 確 與 升 入 中 學 這 一 變 化 相 關 心 理 上 的 問 題 比 如 學 習 動 力 的 下 降, 抑 鬱 及 壓 力 感 的 增 加, 對 學 校 態 度 的 變 化 等 也 都 發 生 在 升 入 中 學 後 的 學 生 中, 雖 然 現 有 文 獻 對 這 些 問 題 是 否 有 性 別 上 的 差 異 和 差 異 的 走 向 存 有 爭 議 在 這 些 問 題 的 歸 因 上, 有 從 青 少 年 發 展 的 角 度 出 發 的 討 論, 有 根 據 多 重 壓 力 理 論 所 做 的 研 究, 以 及 以 人 的 需 要 與 環 境 結 構 相 吻 合 理 論 為 依 據 的 探 討 從 青 少 年 發 展 的 角 度 看, 升 入 中 學 這 一 過 渡 階 段 剛 好 是 許 多 學 生 青 春 期 發 育 的 開 始 這 個 階 段 的 青 少 年 內 心 敏 感 脆 弱, 情 緒 動 盪 不 定 從 累 積 壓 力 的 角 度 看, 青 春 期 的 身 心 變 化 加 上 就 學 環 境 的 變 化 造 成 升 入 中 學 的 學 生 適 應 及 發 展 的 困 難 從 人 與 環 境 相 吻 合 的 方 面 考 慮, 中 學 環 境 比 如 師 生 關 係 的 疏 遠, 對 競 爭 的 鼓 勵, 對 學 生 自 主 權 的 限 制, 與 青 少 年 的 身 心 需 要 相 衝 突, 導 致 學 生 在 心 理 與 行 為 上 向 負 面 發 展 針 對 適 應 困 難 問 題, 有 的 中 學 設 置 了 過 渡 期 活 動 有 關 文 獻 也 有 對 這 些 活 動 的 研 究 和 建 議 有 效 的 過 渡 活 動 應 由 中 小 學 兩 方 面 的 老 師, 學 生, 和 工 作 人 員 以 及 家 長 的 共 同

參 與 其 著 眼 點 應 放 在 讓 學 生 充 份 熟 悉 中 學 的 新 環 境 並 幫 助 學 生 在 新 學 校 儘 快 建 立 社 會 人 際 網 過 渡 活 動 應 在 過 渡 期 開 始 之 前 就 展 開, 並 一 直 延 伸 到 過 渡 期 中 間 及 之 後 總 體 來 看, 有 關 文 獻 提 出 教 育 界 應 以 改 善 中 學 環 境 使 其 更 適 合 青 少 年 發 展 需 要 為 途 徑 來 解 決 升 中 學 的 適 應 與 發 展 問 題 調 整 改 善 中 學 組 織 結 構 使 其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更 具 人 情 味, 給 學 生 更 多 自 主 權, 減 少 相 對 能 力 的 比 較 等 方 法 從 長 遠 角 度 看 利 於 所 有 中 學 生 而 不 僅 是 新 生 的 發 展 參 考 資 料 Anderman, E. M., & Midgley, C. (1996, March). Changes in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middle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for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Boston, MA. Anerman, E. M., Hicks, L. H., Machr, M. L. (1994, February). Present and possible selves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middle grades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San Diego, CA. Arowosafe, D. S., & Irvin, J. L. (1992). Transition to a middle level school: What kids say.. Middle School Journal, 24 (2), 15-20. Blyth, D. A., Simmons, R. G., & Bush, D. (1978). The transition into early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youth in two educational contex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1 (3), 149-162. Blyth, D. A., Simmons, R. G., & Carlton-Ford, S. (1983). The adjustment of early adolescents to school transition.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3, 105-160. Chung, H., Elias, M., & Schneider, K. (1998). Patterns of individual adjustment changes during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6 (1), 83-101. Diemert, A. (1992). A needs assessment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in a middle school (Report No. 021 82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2 332)

Eccles, J. S., & Midgley, C. (1989). Stage-environment fit: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lassrooms for young adolescents. In C. Ames & R. Ames (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Vol. 3. Goals and cognitions (pp.139-186)..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Eccles, J. S., Lord, S., & Midgley, C. (1991). What are we doing to early adolescents?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on early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9 (4), 521-542. Eccles, J. S, Midgley, C., Wigfield, A., Buchanan, C. M., Reuman, D., Flanagan, C., & Maclver, D. (1993). Development during adolescence: The impact of stage-environment fit on young adolescents experiences in schools and in famil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 90-101. Elias, M. J., Gara, M., & Ubriaco, M.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support in children s transition to middle school: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4, 112-118. Feldlaufer, H., Midgley, C., & Eccles, J. S. (1988).Student, teacher, and observer perceptions of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8, 133-156. Fenzel, L. M., & Blyth, D. A. (1986). Individual adjustment to school transition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supportive peer relation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6, 315-329. Finger, J. A., & Silverman, M. (1966). Change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5, 157-164. Haladyna, T., & Thomas, G. (1979). The attitu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oward school and subject mat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8, 18-23.

Harter, S., Whitesell, N. R., & Kowalshi, P. (199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on young adolescent s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 777-807. Hirsch, B. J., & Rapkin, B. D. (1987).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symptomatology, school life, and social support. Child Development, 58 (5), 1235-1243. Leland-Jones, P. J. (1998). Improving the transition of sixth-grade student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middle school through a Peer Counselor Mentor and Tutoring progra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va Southern University, Fort Lauderdale, Florida. Mekos, D. (1989, Apri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Kansas City, MO. Midgley, C., & Feldhaufer, H. (1987). Students and teachers decision-making fi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7, 225-241. Mizelle, N. B., & Mullins, E. (1997). Transition into and out of middle school. In J. L. Irvin (Ed.), What current research says to the middle level practitioner (pp. 303-313). Columbus, OH: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Mullins, E., & Irvin, J. (2000). Transition into middle school. Middle School Journal, 31 (3), 57-60. Nottlemann, E. D. (1987). Competence and self-esteem during 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441-450. Odegaard, S. L., & Heath, J. A. (1992).Assist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iddle level school. Middle School Journal, 24 (2), 21-25.

Petersen, A. C., & Crochett, L. (1985). Pubertal timing and grade effects on adjust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4, 191-206. Schulenberg, J. E., Asp, C. E., & Peterson, A. C. (1984). School from the young adolescent s perspective: A descriptive report.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4, 107-130. Seidman, E., Allen, L., Aber, J. L., Mitchell, C., & Feinman, J. (1994). The impact of school transition in early adolescence on the self-system and perceived social context of poor urban youth. Child Development, 65, 507-522. Simmons, R. G., & Blyth, D. A. (1987). Moving into adolescence: The impact of pubertal change and school context. Hawthorn, NY: Aldine de Gruyter. Simmons, R. G., Blyth, D. A., Van Cleave, E. F., & Bush, D. M. (1979). Entry into early adolescence: The impact of school structure, puberty, and early dating on self-este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6), 948-967. Smith, K. A. (1991). Eas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chools in the Middle, 29-30. Wampler, R. S., Munsch, J., & Adams, M. (2002). Ethnic differences in grade trajector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0 (3), 213-237. Wenz-Gross, M., Siperstein, G. N., & Parker, R. (1997, April).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iddle school.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