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Transcription

1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前言 諸位法師 諸位大德 同修 : 今日承應韓瑛 鄭英良居士啟請的殊勝因緣, 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與大眾同學研習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 以二十二年的時間演說般若, 前後共有十六會, 由此可知, 般若 是整個佛法教學的中心 大般若經 中文譯本有六百卷, 據說藏文有千卷之多 這樣大部的經典, 讀誦已經相當困難, 何況受持 演說 因此, 世尊特別在第九會, 由博而約, 宣說 金剛般若 此經在中國前後有六種譯本, 流通最廣的是羅什大師的譯本 羅什大師將它翻譯成一卷, 又加上魏譯一小段, 全經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個字, 以現代人來看, 不算是一篇很長的文章 但 般若 的精華 宗旨盡在此經之中 我們讀此一卷, 整個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這一卷經是 般若 的綱要 般若是一切佛法的總綱領, 必須通達一切佛法, 才真正通達 金剛般若 古人有個比喻說, 因網而得綱 捕魚用魚網, 因為有網才能抓到綱領, 網和綱關係非常密切, 實在分不開 換言之, 必須對 金剛般若 的義趣深解, 對於一切佛法才能 頭頭是道, 左右逢源 因為綱舉則目張故, 這是說明互為因緣, 就是佛法的綱要與整個佛法的關係 此經, 既然是整個佛法的綱領, 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 義理的深廣, 條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本經文字雖然不多, 但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 唐代, 禪宗五祖忍和尚與六祖惠能大師極力提倡, 所以 金剛經 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 流通之廣無過此經 用現代話講, 在中國佛經裡知名度最高的, 無過於 金剛經 有很多人不知道 阿彌陀經, 但是沒有人不知道 金剛經, 這就是古德的提倡 由於經典流通得廣, 讀誦的人多, 國家 人民皆蒙諸佛護念加持, 則是必然的事實 1

2 今日我們採取的經本, 是江味農居士的校正本, 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些不一樣 江居士一生讀誦 受持 金剛經, 為人演說 他根據敦煌石窟的寫經, 及古大德數十種註疏, 一字一字 一句一句的校對, 這樣才訂正全經的經文 現在我們所見各種 金剛經 的本子, 可以說這是最好的版本 諸位可以參考江味農居士 金剛經講義 校勘記 江味農居士出生於民國前四十年 ( 公元一八七二年 ) 祖籍江蘇江甯, 距離南京很近 祖父在湖北作官, 所以全家就遷到湖北 因祖父每天讀誦 金剛經, 所以他從小也就熟讀 金剛經, 每天讀誦, 一生不缺, 再忙也會讀一遍 光緒二十八年 ( 一九 O 二 ), 三十歲時中舉人 雖可以作官, 但他對於功名相當淡泊, 官場的興趣不濃 此時又逢他的夫人過世, 此事也是學佛的增上緣, 他倍感世間無常, 對於學佛就更認真 努力 民國七年 ( 公元一九一八 ), 江居士正式皈依佛門, 依止禪宗大德微軍和尚, 受菩薩戒 同時, 又親近諦閑老法師 ( 天台宗近代的大德 ), 聽老法師講 圓覺經 他每天聽講都寫筆記, 隔天請老法師校正 印證, 完成後即 圓覺經親聞記, 流通很廣 同年, 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請, 整理 校對敦煌石窟裡的唐人寫經, 用兩年多的時間校對八千多卷 這對他深入經藏是大好機緣 民國九年 ( 公元一九二 O 年 ), 江居士辦了一個佛經流通處, 印經流通佛法, 從事於弘法利生的事業 一九二一年他請諦閑老法師講 大乘止觀, 也是每一堂都寫筆記, 很用心且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將筆記整理出來, 請諦閑老法師校正, 這就是 大乘止觀述記 雖然是諦閑法師講的, 內容很多重要的發揮, 幾乎都是江味農居士的心得, 是他的領悟與體會 ; 所以諦老對他說 : 這不應該用我的名字, 該用你的名字才對 學生的成就, 當然一切都要歸功於老師, 實際上, 大乘止觀述記 是他寫的 公元一九三 O 年, 江居士以一年多的時間將 大乘止觀述記 講 2

3 圓滿 一九三四年七月, 他在上海省心蓮社講 金剛經 老居士見解可說晚年完全成熟, 契入佛境界, 真正的證入 金剛三昧 由於他晚年體弱多病, 因此一週只講兩次, 從一九三四年七月到次年九月講圓滿 他講 金剛經 確實有許多地方是古大德註疏裡沒見過的, 真有獨到的見解 有超越古人之處 譬如, 經的一開端, 他告訴我們, 世尊說一切重要的大乘經典, 往往都以放光 現瑞來發起, 像 無量壽經, 發起的因緣非常希有殊勝 唯獨 金剛般若, 發起於穿衣吃飯, 入舍衛大城乞食 金剛般若又是整個 大藏經 的精要, 用意非常深 爾時 世尊表演給我們看, 將至高無上的佛法, 究竟圓滿的智慧, 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沒有離開生活 學佛, 學什麼? 諸佛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的智慧之中, 表演給我們看 我們凡夫很可憐, 終日生活在妄想 煩惱之中, 苦不堪言 學佛 就是教我們如何從妄想 煩惱的生活裡突破 ; 也要活得像諸佛菩薩一樣, 生活在究竟圓滿的智慧之中, 這才得到真實的受用 所以, 我們也不要辜負江居士的啟示, 當然更不能辜負諸佛菩薩的加持, 希望在這一會中, 大家皆得真實受用 這是他說經善巧之處 通行本 金剛經, 前後兩次問答, 經文皆作 云何應住 一般的本子多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 前十六分是前半部, 後十六分是後半部 江居士根據敦煌的寫經, 就是唐朝以前的古註來校對, 發現前後句子不一樣, 四個字完全相同, 但組合不同 前半部是 應云何住, 後半部是 云何應住 字句顛倒, 意思完全不同 他說, 前面問 應云何住, 就是我們的心應該住在那裡 這是問, 發菩提心要如何安住, 才能使心神集中, 不至於分散 所以, 明明是為初發大心的人說的 而後半部是講 云何應住, 為什麼要這樣安住? 意思當然不一樣, 確實不同 前面世尊教我們 離一切相, 發菩提心, 於是就不能沒有這一問 既然說要 離一切相, 發菩提心, 為什麼應住菩提心? 如果不住, 則沒有菩提心 所以這一問, 發菩提心的人是將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 3

4 而佛說不許我們住, 發了菩提心, 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 不住菩提心上, 就不發心了, 就沒得發! 究竟怎樣降伏其心? 問的意思在此 換言之, 這是為已經發心修行的人而問 這樣深入發明, 在古大德註疏裡沒有見過 他對於 金剛經 的要義, 發揮精采 透徹, 像這樣的地方很多 我們在這份講義裡能看到, 他的講義寫得非常詳細 以上簡單介紹的這些文字, 都在江居士傳記裡, 在講義序文裡寫得很清楚 他是民國二十七年 ( 一九三八年 ) 五月十八日往生的 他往生時, 自己告訴大眾, 金光遍照, 佛來接引, 這是決定往生 他見到佛 見到佛光 最後的遺言勸導大眾, 修持以普賢十願為最要 江居士一生所標榜的是 教宗般若, 行在彌陀, 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 這位大德可以說是清末民初, 在家學佛成就最殊勝最希有, 是我們的好榜樣 他在 金剛經 上真正用功夫, 大概有四十多年 ; 小時候念經, 不懂經義, 往後真正下功夫研究, 四十年間, 將 金剛經 整理出一個完善的本子 他的功德不在夏蓮居之下, 夏蓮居為我們整理一部 無量壽經會集本 他以十幾種版本校勘, 訂正一個最好的 最完整的 金剛經 的本子 這都說明我們這一代學佛人有福報, 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大德為我們選擇版本 金剛經講義 很長, 分量太大, 於是我將講義裡精采的部分節錄下來, 寫成 金剛經講義節要, 內容全是江居士所說的 節要的分量, 大概還不到講義的十分之一 卷一 綱要 綱要 即是一般講經的玄義 江居士採取天台的五重玄義, 先說明全經綱要 1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 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 六度以般若為本 4

5 首先說明, 般若部在整個佛法裡所佔的地位和重要性 我們學佛 聽經, 首先要問問自己, 為什麼學佛, 為什麼聽經? 首先要將我們的目標 方向找清楚, 決定不能含糊籠統, 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 有些人是為了升官 發財 平安 長壽而學佛, 他們所得到的利益太少了 要是為這個目標, 不學佛也能得到 學佛正是為 自度度他 什麼是 度? 比喻過河, 我們坐小船從此岸度到彼岸 度 與 渡 是一個意思 此岸是生死 輪迴 煩惱 我們要從此岸, 度到諸佛菩薩永遠沒有生死 輪迴, 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 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 換言之, 如果不將目的定在了脫生死, 超越輪迴 我們這一生學佛一定空過, 真正可惜! 諸位同學今天能在此講堂坐上兩小時, 世尊在 無量壽經 上講過, 在 金剛經 裡也講過, 你們 不是凡人! 不是普通人, 都是過去生中, 曾經親近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 善根福德無比深厚, 才能歡歡喜喜在這裡坐上兩個小時 既然是無量劫來, 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 為什麼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 還當一個苦惱眾生! 這不能不問問自己 原因是生生世世學佛, 都沒有下定決心要了生死出三界 由此可知, 無論你修學那一個法門 那一個宗派, 修得再好, 要是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都不能算成就 為什麼不能算成就? 想想我們現在這個狀況就明瞭, 我們無量劫供養諸佛如來, 豈不是生生世世修行, 修成這個樣子, 所以不能算成就 要想在今生有成就, 一定要發心求生淨土 江味農居士自己雖然一生研習 金剛經, 講解 金剛經, 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 這麼多年我專講淨土, 為什麼這一次又將 金剛經 提出來? 固然是韓 鄭二位大德之啟請, 也是見到許多念佛的同修, 功夫不得力 為什麼不得力? 第一是看不破, 第二是放不下 所以雖然念佛, 若不能往生, 又空過了這一生 所以, 想想 金剛經 不錯, 再講一遍, 5

6 幫助大家看破, 放下 真的看破放下, 自然就老實念佛了 我此次再講 金剛經 目的在此, 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 換言之, 我們只當這一生凡夫, 來生定要作菩薩, 決定不作凡夫, 這才是自度 ; 同時我們也要幫助別人 自度度他, 一定要修六度, 本經特別著重六度, 要將六度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行為 ; 六度是菩薩行 佛法的殊勝處, 就是能在自己本位生活環境中, 在自己本身的行業中, 落實六度萬行, 就是修菩薩道, 就是成佛 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行, 都是菩薩道 金剛經 為我們說出學習的理論 方法 華嚴經 末後一品 普賢行願品, 一般稱為 四十華嚴, 裡面最著名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即是五十三尊佛, 在 金剛經 裡稱 諸佛如來 他們所示現的, 有男女老少 各行各業, 都是在本行修學, 沒有改行, 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環境之中, 懂得怎樣修學六度萬行, 怎樣修學菩薩道, 怎樣學習普賢行, 一生達到圓滿成就 金剛經 講的是理論 方法 ; 四十華嚴 是諸佛菩薩落實理論方法, 而作榜樣給我們看, 表演出來 金剛般若 跟 華嚴 是一不是二, 理論 方法與要領在這部經上 本經一開端, 世尊不用放光 現瑞來發起, 就在日常生活中表演給我們看, 看看諸佛菩薩, 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要向他學習, 這就是 自度度他, 以六度為本 六度即是菩薩的生活規範 守則 ; 即是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而以般若為主 換言之, 佛教導我們, 希望我們生活在究竟圓滿的智慧之中, 這樣就是佛菩薩 2 般若攝無量義: 性體空寂, 我法俱遣, 情執盡空, 得無所得 般若 是智慧, 含無量義, 這是真實的無量 般若之體是空 是寂 這個 空 不當 無 講 為什麼稱為空? 因為它沒有形象, 眼睛看不見 ; 它沒有音聲, 耳朵聽不見 ; 它不是形體, 我們捉摸不到 不但摸不到, 起心動念想, 也想不到, 而它真實存在, 所以就用 空 6

7 字形容, 它的體是空 寂 是定 是清淨至極的意思, 絲毫不染 不但沒有 我, 也沒有 法, 就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的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 就是我 法兩邊都離開 離 就是不執著, 也就是 金剛經 說的 不住 應無所住 的意思 遣 是放下 捨棄 情執盡空, 情 是起心動念 貪瞋癡是很嚴重粗顯的情執 起心動念是微細的情執 執 是執著 這兩個字就是世尊在 華嚴經 上所說的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情是妄想 ; 執就是執著 可見 情執 就是妄想與執著 將妄想 執著去掉, 自性就恢復, 也就是禪家講的 明心見性 所以, 為什麼要將情執放下, 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變成凡夫在生死輪迴中受這樣的苦, 就是情執不肯放下 為什麼不肯放下? 事實真相沒搞清楚, 不知道它是什麼 佛在本經上講,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情執是虛妄, 不是真的 但是你將假的當成真的, 堅固的執著, 這個虧吃大了 佛得無所得, 菩薩得無所得 試問, 我們有沒有得? 我們還是得無所得 若你自己以為有所得, 你就錯了, 這才是真正情執, 迷惑顛倒! 得無所得 是真的, 我們要從此處覺悟 生知 諸法緣生, 未見本性, 逐相而轉, 迷而不覺 生知, 生 是眾生, 眾生的知見 眾生以為 諸法緣生 這是佛常講的, 即使佛不講, 眾生也發現了 現代西方很多科學家, 發現一切法是緣生的 他們講, 一切物質分成分子 原子 電子 粒子, 認為是小的組合而成 佛法講的是因緣生法, 他不稱因緣, 但是跟佛法講的因緣是一個意思 他懂得, 但是 未見本性 近代科學家比上一代進步很多, 曉得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物質的現象是什麼? 愛因斯坦認為是 場, 場 是能量集中而產生的現象 也有科學家說, 一切物象是 波動 的現象 這些說法與佛法相當接近 佛在大乘經裡告訴我們, 物質現象從那裡來的 唯 7

8 識經論說,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無明 就是妄想 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這樣發展為十法界依正莊嚴 物質是從無而有的, 換言之, 有 是從 空 變現出生的 它的體是空寂的, 所以 有 不是真有, 稱為 幻有, 在佛法裡稱 妙有, 而不是真的有 科學家雖然講 場 講 波動, 還沒有見性, 還是凡夫知見 凡夫 逐相而轉, 迷而不覺 這就是苦! 所以他沒有辦法超越輪迴, 很難突破輪迴的界限 佛知 緣生性空, 有即非有, 當體即空, 覺而不迷 佛知 的是 緣生性空 佛菩薩明心見性, 知道一切現象是緣生的現象, 體是空寂, 沒有自性 真正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 故 有即非有 有與非有是一, 不是二 心經 說 色即是空, 色 是色相, 是物質, 就是空 不是說色等於空, 本身就是空 當體即空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這話很難懂, 要是真正懂得, 你就很自在 很快樂, 許多煩惱都沒有了 金剛經 末後教我們修行的方法,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佛舉這個比喻教我們觀察 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 兩個人睡在一起, 各人作各人的夢, 同床異夢, 沒有作一樣的夢 當你作夢時, 如果你是學佛的, 學佛學久了, 佛法的印象比較深刻, 夢中忽然想到, 佛講夢, 我正在作夢, 夢裡的現象是不是當體即空? 心經 說 色即是空, 則夢即是空, 空即是夢, 空與夢是一, 不是二 從這裡體會得, 常常這樣想, 這樣觀察, 再看看現前這個花花世界, 一切眾生, 就跟作夢沒兩樣! 一切萬法當體即空, 有即非有 有與非有, 空與有是一, 不是二 我們在佛法裡最難明瞭的, 就是將色與空看成兩樁事, 怎麼也合不來, 不曉得它們根本就是一樁事, 不是兩樁事 金剛經 發揮這個道理的經文很多 真的了解 當體即空, 就是 覺而不迷, 不會隨著境界轉 不會受外面環境的誘惑 因為外面境界當體即空, 了不可 8

9 得, 你就不會受它欺騙, 不會為它所轉, 不會為它作牛 作馬 作奴才 世間人之可憐, 佛眼看, 可憐愍者! 都在作夢, 在夢中造業, 苦不堪言 佛與眾生對於宇宙人生真相, 迷悟不同, 眾生迷, 佛覺悟 3 因迷而成六道, 因悟而有三乘 六道輪迴從迷執來的, 迷執就有六道 為什麼會有六道? 迷執的淺深不一樣 迷得淺一點的是天人兩道 天有二十八層, 所以天上還有天 迷得輕的升天, 迷得重的就往下墮落, 最重的是地獄 六道皆因迷執而現 覺悟也有究竟 不究竟, 換言之, 覺悟的功夫也有淺深不一樣 究竟圓滿覺悟的稱為佛 ; 少分覺悟的是聲聞 緣覺 菩薩 一乘比一乘高, 但不圓滿, 所以覺悟有三乘果報差別 這就說明十法界是怎麼來的 佛常講, 十法界是依迷悟淺深不同, 而說三乘六道 三乘是聲聞 緣覺 菩薩 4 本經綱要 遣除妄想執著, 念佛淨心之樞要 本經的目的非常明顯, 幫助我們破妄想 去執著 情執要是破除, 念佛就不難, 功夫容易得力, 功夫成片 事一心不亂 理一心不亂, 都不難達到 無始無明, 無明 就是我們完全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人生真相, 我們本來是明瞭的, 現在不明瞭, 現在 無明 了 有同修提出疑問, 本來我們明瞭, 為什麼會不明瞭? 我們幾時不明瞭的? 現在我們依照佛法修行, 破了無明, 恢復明瞭 ; 我們恢復明瞭之 9

10 後, 會不會那一天又不明瞭? 其實這個問題, 在佛法裡稱為根本大問, 可見不是小問題, 是根本的大問題 世尊當年在世, 富樓那尊者就提出這樣問題 他聽佛說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既然眾生本來是佛, 為什麼會迷了變成凡夫? 幾時迷的? 現在修行成佛之後, 將來會不會再迷, 再變成凡夫? 這個問題, 我在此地不解答 諸位如果想明暸, 可以參看 楞嚴經 第四卷 富樓那尊者問, 釋迦牟尼佛答覆 你看佛是怎麼解釋的, 好好的讀那一段經文, 看看你會不會開悟 若果開悟, 你就成佛了 無明 是 無始 的, 這兩個字非常妙! 不是指很久以前, 說不出時間 無始 就是沒有開始 你若不相信, 我問一個很淺顯的問題, 你能不能答得出來, 晚上你是幾點 幾分 幾秒開始作夢的? 這不是很近似的問題, 連這個問題都答不出來, 就不要再問了 夢也如是, 因為心裡本來沒有夢, 夢那有開始 有始有終, 就真有這件事 既然當體即空, 怎麼能說它是事實! 無始, 就說明它徹底是假的, 根本就沒有這個事實, 那有開始 若真有其事, 才可說有始有終 無始 的深義, 就像圓一樣 圓, 那個地方是起點, 從那裡開始? 圓沒有開始 若明此理, 破無明就不難 無明真有開始, 真有結束的話, 我們怎能破得了, 修行還能有成就嗎? 正因為它無始, 所以只要心清淨, 不再分別執著, 不再妄想, 無明就斷了 無明有兩個現象 : 一是 妄想, 一是 分別執著 這就是 華嚴經 上說的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妄想是 分別心, 執著是 我執 與 法執, 分為這兩大類 一是執著身是我, 執著能思惟 能想像, 有思想見解的是我 即是 金剛經 上講的 我見 我相, 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這裡生的 我執 演變就是 煩惱障 一是法執, 認為所有一切諸法也是真實存在 不知道一切諸法也是當體即空, 於是就變成 所知障 所知 是你應該知道的, 本來知道的, 現在被障礙住, 就不知道了 這叫 所知障 10

11 眾生因此兩種執著就變現出六道輪迴的幻象 惑 業 苦 是輪迴的因果現象 兩種障是迷惑 ; 迷惑就造業 ; 造業就有果報 苦 是果報, 六道輪迴就是惑業的果報 受報時又迷惑 ; 迷惑再造業 ; 造業再受報, 這就是輪迴的現象 從這個現象觀察, 我們來生會不會比這一生更好呢? 事相則是愈迷愈深, 造業愈造愈重, 所以後來的果報必然是愈來愈苦 六道, 住不得, 太苦了! 一世不如一世, 這是事實 覺悟的人, 明白的人, 要下定決心, 在這一生中決定要超越六道輪迴 妄想 是分別心, 能變境界 佛在大乘經上常講 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 十法界依正莊嚴 是從心想生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真正能體會得 佛教導的理論方法, 自然就能相信, 不會懷疑 因為 從心想生 ; 想佛, 就變成佛, 就是佛法界, 所以佛教我們念佛 念佛就是轉變觀念 現前的念頭是念貪瞋痴, 是念自私自利, 將來的果報是地獄 餓鬼 畜生, 苦不堪言! 如果能將現前念頭轉一轉, 我們念佛, 將來就作佛 ; 念菩薩, 就作菩薩 念什麼, 就變什麼境界 連作夢都如是, 所謂 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 若情執很深, 晚上會作夢, 夢境現前, 證明佛講得沒錯 我們每天晚上作夢都夢不到佛, 原因是佛的念頭太淡薄, 印象不夠深刻 晚上作夢都夢見妖魔鬼怪, 這說明妖魔鬼怪的觀念太深刻 因為耳目所見聞的, 電視 報紙 雜誌, 全是妖魔鬼怪, 所以晚上作夢就亂七八糟 我們能將佛所講的道理, 在生活中體驗 證實, 然後才知道佛講的道理方法正確 只要我們一心專念, 決定能變境界 情執我見, 實為愛根, 這一句話要牢牢的記住, 因為佛在經上常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 娑婆就是六道輪迴 愛不重不入輪迴, 入輪迴是情愛很重的, 不是好事, 一定要覺悟! 愛根不除, 心何由淨 貪 瞋 癡 慢, 都是從情愛生的 這個根若不拔掉, 則心不能清淨 心不清淨就不能生淨土 我們為什麼念佛? 即是修清淨心 無量壽經 上講得很清楚, 經題上標示修行的總綱領 清淨平等覺 我們的功夫就在清淨心, 心淨則佛土淨,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靠清淨心 清淨心 11

12 就變現清淨佛土 如果心不清淨, 口裡念阿彌陀佛, 一天念十萬聲佛號, 心裡還有貪瞋癡慢 利害得失 是非人我, 古人講得很好, 喊破喉嚨也枉然, 一點也不錯 我們念佛就是要恢復清淨心 用佛這一念, 將我們九法界的念頭, 都轉變成佛的念頭, 這才是念佛人 5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 無上正等正覺 照見事實真相, 此即佛之知見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 般若 是佛法的精髓 我們不能將它看得太深 太玄, 好像高不可攀 它是我們的自性 自性 就是自己的真心 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 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 無上正等正覺 梵文稱之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我們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 不是從外面來的 學佛, 首先要知道這個事實 我們學佛, 不為別的, 只是恢復自己本性而已 照見事實真相, 此即佛之知見 法華經 說 入佛知見, 就是此義 唯有自性真智現前, 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瞭, 這是 照見 可見它不是分別見, 不是妄想見, 是照見 像鏡子照物一樣, 清清楚楚, 無有分別執著 6 老實念佛, 則能一心不亂 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 攀緣不息, 何能老實 老實可貴, 但不容易! 由此可知, 我們無量劫來, 雖然多劫長時供佛修行, 可惜從來沒有老實過, 所以落到今天這個樣子 果真老實, 早就成就, 早就出三界了 沒出三界, 就是不老實 為什麼不老實? 攀緣, 就是常常講的, 放不下! 這樣也貪, 那樣也愛, 這就壞了 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此地的金銀財寶不肯放下, 那怎麼行! 所以才搞到這個地步 所以, 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 沒有別的, 就是老實 老實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因為身心世界都是因緣所生, 不是真的, 經云 當體即空 所以, 佛教我們放下, 是正確的, 是真實智慧 不 12

13 肯放下, 還有貪戀就是情執, 就是迷惑 本經的宗旨是幫助我們 看破 放下, 這是般若的總綱領 經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 七字是本經的別題 末後的 經 字是通題 經題 七字, 可分為三段 1 金剛: 物名, 金中之精, 最堅最利 能壞一切物, 一切物不能壞 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 喻般若正智, 能破煩惱重障 ; 徹見一切凡情妄相, 照破無明 金剛 是第一段, 是比喻 金剛 是 物名, 金中之精 即是金中的精華, 金中最精之物 最堅 最利, 能壞一切物, 一切物不能壞金剛 先說明這個物質的名字是 金剛, 因為在一切物質裡, 它最堅固 最鋒利, 一切物不能破壞它, 而它能破壞一切物, 比其他五金都堅固 經中又說 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 這種希有之寶物, 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因為眾生福薄, 許多的寶藏, 我們都見不到了 一切眾生福報大時, 許多的珍寶自然出現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 依報隨著正報轉 依報 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隨著正報的大小 福報大的, 七寶自然現前 ; 沒有福報, 七寶就隱沒了 這都是心轉境界, 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原理是真實的 因此, 世尊用金剛比喻, 般若正智, 能破煩惱重障, 是取它堅利 鋒利能破煩惱的意思 徹見一切凡情妄相, 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 照破無明, 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見到了 金剛的特性 : 堅固 鋒利 光明 以這三個特性比喻般若 2 般若: 是梵語, 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 所謂佛之知見 就理體曰覺性 又名實相般若 就作用曰正智, 即觀照般若 般若, 是梵語的音譯, 意思是智慧 我們不將它翻譯成智慧, 13

14 仍用 般若 梵音, 這在從前翻譯體例裡稱為 尊重不翻 對這個名詞尊重, 所以用音譯, 再加以解釋 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 所謂佛之知見 佛與大菩薩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 因果, 看得非常清楚 非常明瞭, 這種能力就稱為 般若正智 就理體曰覺性, 般若之體就是覺性 覺性就是真如本性 本性 本能就有覺的意思 自覺覺他, 覺性圓滿 又名實相般若, 實 是真實, 決定不是虛妄的 意思就是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而 般若 是真實的, 不是虛妄的 這種能力是真實的, 一切現象是虛妄的 這都是講它的本體, 理體 就作用曰正智, 有體就有用, 淨宗法門的體是清淨心, 清淨心起作用就是 正智, 就是 照見 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 是被污染了 佛常說, 五濁惡世, 從事上講, 是指我們生活環境 ; 從理上講, 就是指我們的心 濁 是污染 五種嚴重的污染, 所以心起作用, 就是起貪 瞋 癡這些惡念 因為有惡念, 才有錯誤的行為, 才有苦報 用現代話講, 即是惡性循環, 輪迴不息的緣因 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見 宇宙人生的真相, 看得清楚明白, 即 觀照般若 所以, 觀照般若是實相般若的起用 體用一如, 覺照一體, 故皆名般若 體 與 用 是一不是二 清淨心是體, 清淨心起作用, 是照見, 所以體與用是一 學般若 學大乘, 要從此處體會 佛為一切眾生, 開示大乘, 使令悟入者, 名文字般若 眾生迷, 自己心性裡雖然本來具足, 本有, 但是不知道 一切眾生的真心都清淨, 不清淨的是妄心 我們都有一個真心, 但是真心迷了, 雖有, 不知道 它依然在起作用 佛告訴我們, 我們眼見外面的色相, 耳聽音聲, 第一念就是真心 為什麼第一念是真心? 它沒有分別, 沒有執著 你見得明白清楚, 沒有執著, 沒有分別, 這是真心 可是第二念就迷了, 分別這是花 這是紅的 這是黃的 這很美, 我 14

15 很愛它, 這就迷了, 墮落在妄想分別裡 諸佛菩薩有本事保持第一念, 不墮入二念, 他們用真心 我們第一念是真心, 二念 三念就迷惑, 變成妄心 妄心作主, 真心不管事, 不起作用, 這是凡夫 所以, 能永恆保持第一念就是佛 大菩薩 法身大士, 不是普通人 佛將事實真相 道理為我們說清楚, 後人將佛的話記錄下來, 成為經典 佛當年說法, 是般若, 是言說 現在記錄下來成文字, 就是 文字般若 文字是幫助我們開悟的, 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雖然說三種般若, 其實是一而三, 三而一 3 梵語波羅密: 義為彼岸到 所謂離生死此岸, 渡煩惱中流, 達涅槃彼岸 波羅密又有到家 究竟 圓滿諸多義 梵語波羅密: 義為彼岸到, 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 與中文文法恰恰相反 中國人講 到彼岸, 他說 彼岸到 依原文的義譯, 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謂離生死此岸, 渡煩惱中流, 達涅槃彼岸, 這就是 到彼岸 的意思 涅槃 是梵語, 義為不生不滅, 也就是一般宗教講的永生 以後再沒有生死, 稱作涅槃彼岸 涅槃 也譯成 圓寂 圓是圓滿, 寂是寂滅 滅的是念頭 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妄念, 妄念是生滅法, 前念才滅, 後念又生 有生滅, 就有生死, 就有輪迴 涅槃的意思是永滅生滅的妄想, 心真正達到清淨, 一念不生 不生當然就不滅, 這是真心完全現前 妄心沒有了, 生死輪迴的現象就沒有, 所以稱為了生死出輪迴 佛將這個道理為我們說出來, 只要你心裡沒有生滅的念頭, 就沒有輪迴, 就沒有生死 輪迴 生死都沒有了, 你還會老 病? 當然沒有, 生 老 病 死都沒有了, 這些完全是事實 波羅密又有到家 究竟 圓滿諸多義, 梵文 波羅密 的含義很多, 有 到家 的意思 功夫做到圓滿, 我們稱為 到家了 印度人稱之為 波羅密 波羅密就是到家了 作畫功夫, 達到最好境界, 就是作畫到家了 炒菜功夫好, 色香味具足, 也稱波羅密, 凡是功夫 15

16 到家, 究竟圓滿, 即稱為波羅密 4 梵語涅槃: 義為不生不滅, 所謂本自不生, 今亦不滅 又翻圓寂 這是解釋 達涅槃之彼岸 涅槃 有不生不滅的意思 不生不滅 就是真心, 就是本性 禪宗講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見性就是見不生不滅之理體 所以, 千萬不要誤認為 涅槃 就是死, 果如此又何必修行, 豈人人最後皆入般涅槃 涅槃 是真正證得不生不滅, 證得清淨心現前, 就是證得涅槃 所以, 涅槃與死完全不相干 死了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死了就不得了, 決定不能死 學佛, 我們就要在這一生中, 真正證得不生不死, 真的了斷生死 證得不生不滅, 這才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 5 因見思煩惱, 而有分段生死 因塵沙無明, 而有變異生死 佛法說生死有兩種, 一種是 分段, 就是一階段一階段, 粗顯的現象, 像我們現在這一生, 是一個大的階段 小的階段, 如一年比一年老化, 一年是一個階段 再細分, 一月是一個階段 再分, 一天是一個階段 每天晚上睡覺, 等於死了一次 ; 昨天再也不會回來, 永遠消失了 要是頭腦再清楚一點, 再明白一點, 則剎那剎那又何嘗不是更小的階段 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化, 而是剎那剎那的老化 這是真正覺悟, 真正明瞭 剎那 剎那即是分段生死 變異 是變化 從幼到少, 從少到壯, 到老, 到死的變化 這是很明顯的變化 微細的變化在心裡 心裡的變化, 如果我們冷靜一點, 細心一點, 也不難覺察到 迷悟的變化, 情識的變化, 貪瞋癡慢, 煩惱的變化, 無量無邊, 這都是變異生死 在佛法裡講, 變異生死 主要的意思是指 超凡入聖, 境界不斷的改變 菩薩剛剛證得初信位, 初信到二信是一個變化, 二信到三信又是一個變化, 就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 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是一個變化, 二年升三年 ; 小學到中學, 中學到大學, 這種心境上的提升稱為變異 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 即 16

17 是五十一次變異, 稱之為變異生死 變異跟分段不一樣, 分段裡有無明煩惱, 變異則是分破無明煩惱 一是從煩惱障來的, 一是從所知障來的 因為障有兩種, 所以生死有兩種 塵沙無明與見思煩惱,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兩種生死都斷了, 這是 圓寂, 圓滿 清淨 寂滅 大智度論云 : 有無二見, 皆屬此岸 ; 二執俱空, 始達彼岸 大智度論 在佛教經典中, 是一部很重要的論典 這部論典在古印度梵文典籍裡, 分量相當大, 有千卷之多 中國人好簡厭繁, 所以譯經的大師, 為了在中國弘法, 也像我們現在這種情形, 把它節要翻譯, 並沒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譯 只有初分, 就是第一分完全詳細譯出來, 後面則取其經論摘要的翻譯, 譯成一百卷 這一部論典是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的註解 古德講經 註經, 引用 大智度論 裡的文字很多, 所以我們常常會見到 大論上說 有 無, 這兩種看法 想法, 都是屬於 此岸, 也就是經上講的 輪迴見 與佛菩薩的正知正見不同 有 無 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 ; 說有 無, 只是舉一個例子來講, 有 無是相對的, 換言之, 凡是相對的見解都是輪迴見 例如 : 人我 真妄 善惡 邪正 是非, 皆是相對的, 乃至於大小 長短無非都是相對的, 也稱為情識的知見 真如本性則是一念不生, 沒有對立 故佛教人必須把兩種執著, 相對的兩邊都離開, 心得清淨 ; 像古德講的, 本來無一物 清淨心超越輪迴, 因為輪迴是從妄心建立的 相對的知見是虛妄的, 所以才變現輪迴 ; 心恢復清淨, 輪迴就沒有了 六度中, 布施 捨也, 若不捨, 則不離此界 眾生不肯捨, 無觀照正智耳 菩薩修學的綱領是六度 六度 是菩薩日常生活必須遵守的六條原則 這六則歸納起來, 只有一個 布施 布施有三種 : 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 持戒 忍辱可以說是無畏布施 精進 禪定 般若是法布施 所以一個 布施 就把菩薩的行門全部包括了, 布施 非 17

18 常重要 布施 真正的意義, 不是要你在寺院庵堂捨一點錢 ; 要是這種看法, 就完全錯了 布施 是捨, 是放下 譬如, 有 無 二見, 你要把它捨掉 捨就是布施 如果不捨有無二見, 就像本經所說的具足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就是凡夫, 決定不能出離六道 要想出離六道, 一定要捨, 一定要放下 捨到無可捨, 連 捨 也要放下 如果還有捨的觀念, 依舊不能出三界 這個 界 指三界, 就是六道輪迴 眾生為什麼不肯捨, 為什麼放不下? 因為他沒有智慧, 沒有 看破 ; 換言之, 他不清楚 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如果真的明白, 不需要佛菩薩勸告, 自自然然就放下 因為一切法, 都是虛妄, 不是真實, 包括自己的身體, 起心動念的念頭, 我們講的心, 也是假的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決定不執著, 才能恢復清淨心 清淨心是真心, 是永恆不會變的 佛法講的 常住真心, 才是自己本來面目 禪宗參究的話頭 父母未生前, 本來面目 所以此處講, 無觀照正智, 沒有智慧, 不能把世間真相看破 般若波羅密, 因位名圓滿之觀慧 ; 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密 菩薩在修學時代, 還沒有成佛之前稱為因地, 包括等覺菩薩都是屬於因地 般若就是 觀慧, 心經 說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 照見五蘊皆空, 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相 有 體 空, 是真正的智慧見解 證到究竟果位時, 也就是成佛時, 般若和波羅密是一回事 般若 義為智慧, 波羅密 義為圓滿 智慧達到究竟圓滿, 就是般若智慧, 是一不是二 由此可知, 在出世間甚深佛法中, 假如還有二的念頭存在, 就不能成佛 ; 必須入不二法門, 才能成佛 我們在 六祖壇經 裡看到, 惠能大師初到廣卅, 聽印宗法師講經, 當時風吹幡動, 有人問是風動? 還是幡動? 幾位法師爭論不休, 18

19 有的說風動, 有的說幡動 ; 惠能大師說了一句話, 不是風動, 也不是幡動, 是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聽了, 曉得這個人很不尋常, 以後知道他是從黃梅得法, 是五祖忍和尚的傳人, 歡喜無量! 向他請教, 問五祖在黃梅說法開示, 有沒有講到 禪定 涅槃 能大師的答覆非常好, 他說 禪定與涅槃是二法, 佛法是不二法, 二法就不是佛法 這種答覆極高明, 真正說到真實之法 印宗非常佩服 這就說明, 菩薩還有二的念頭就不能證果 不但究竟佛果證不到, 分證佛果也沒有辦法證得 他的境界達到最高, 也是天台家講的相似位 ; 相似再往上才是分證, 他沒有辦法證得 必須兩邊都放下了, 才能證到分證的佛果 分證佛果就是 華嚴經 上講的 法身大士, 破一品無明, 證一分法身, 才得佛法真實受用 如果我們看到般若波羅密是二法, 自己曉得, 不能證得分證果位 這也是舉例說明 有無二見 是世間法, 般若波羅密 是佛法, 佛法與世法都不能執著, 所以世尊在本經說得很清楚,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捨 就是放下, 不能執著 我們要善用 法, 但是不能執著 金剛即喻此觀智, 最堅 最利 最明 果位喻如來法身, 金剛不壞身也 金剛即喻此觀智, 經題上 金剛 比喻智慧, 觀察世出世間, 照見一切法的智慧 最堅 最利 最明, 這是金剛的性質 在念佛法門講, 最堅固就是無比的信願 念佛法門成功的條件有三, 稱為三資糧 信 願 行 我們的信與願要堅固 行就是執持名號 這一句名號能斷煩惱, 就是 利 這一句佛號能破無明, 就是 明 最利 最明, 念佛的功夫要利 要明 有同修問我 : 念佛功夫不得力, 煩惱 妄想還是很多, 一面念佛, 一面生煩惱, 起妄想 雜念怎麼辦? 我告訴他不用怕, 這是很平常的現象 假如沒有煩惱 沒有妄想, 你就成佛了, 還要念佛嗎? 正是因為妄想 雜念多, 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 何以伏不住? 那是功夫還 19

20 不到家 你的妄想 煩惱 習氣, 無始劫就培養成, 你念佛才念幾天, 怎麼能伏得住! 明白這個道理就好, 妄想起來, 不要理它, 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號上, 一直念下去, 念久了, 功夫得力, 妄想 雜念慢慢的少了 幾時到沒有妄想雜念, 只有佛號, 沒有妄念, 這是 事一心不亂, 就是 念佛三昧 三昧 就是禪定 用念佛的方法得禪定 得禪定就是沒有妄念, 這是 事一心 繼續念, 一直念下去, 念到無明破了 怎麼知道無明破了? 般若智慧現前, 也就是 心經 上說, 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 完全呈現在面前,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這就是開般若智慧了 不但明瞭現前的事, 即使是過去 未來也都能明瞭, 這是智慧開了的樣子 智慧沒有開, 沒有妄想, 是得禪定, 是事一心不亂 從事一心提升至理一心, 則金剛堅 利 明, 明 的作用就現前了 果位喻如來法身, 金剛不壞身也, 如來的法身, 是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 法身大士證得 雖證得, 但不究竟 不圓滿 破一品無明, 證一分法身, 一直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 證到究竟的果位, 法身才圓滿 所以, 圓教初住菩薩證得一分法身 法身即是金剛不壞身 此經別題, 簡介說竟 此經題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 將金剛之堅 利 明, 融匯入三資糧, 這樣念佛, 功夫自然得力 經 : 具貫 攝 常 法四義, 常則三世不易, 法則十界同遵 又有徑義, 修行成佛之路徑 經 是通題, 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稱為 經 經 有很多意義, 此處只取最常說的四義, 就是 貫 攝 常 法 一 貫 是貫穿的意思 古人對佛經的註解, 在經文前面都有科判, 像表解一樣 再大部的經, 科判都判得很細密 大方廣佛華嚴經, 分量很大, 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冊 更大的, 像六百卷 大般 20

21 若, 分量大, 它的科判有好幾本 我見到之後, 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科判是解釋經的, 從科判裡觀察, 才發現佛經不簡單, 真正做到不能增減一字 章法結構組織的嚴密是科學方法 從章法結構裡看它思想體系的細密, 條理整齊, 絲毫不亂, 這是貫的意義 最好的文章才能符合這個標準 二 攝 指其文言能攝受人心 這就比較難, 淺而言之, 就是使你讀了之後欲罷不能, 好像磁石吸鐵一樣, 有攝受的力量 諸位看報紙, 看一遍, 不會想再看第二遍, 就是沒有攝受的能力 好的小說, 像中國古代的四大部,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紅樓夢 是中國四大名著, 你還想看第二遍, 但是看過十遍 二十遍以後, 就不想再看了 但是讀 四書 五經, 攝受的力量就強, 從小念起, 念到鬍鬚都白了, 還是愈念愈有味道 換言之, 這種能力可以攝受幾十年, 讓你一生都不會厭倦, 每讀一遍有一遍的味道, 這個攝受力量就大, 所以稱之為 經 佛經的攝受力量超過世間典籍, 眾生自初發心一直到成佛, 這一部經都念不厭 這種攝受力太強大了 佛門的典籍, 任何一部經論都有這種攝受力 讀的遍數愈多, 體會愈深! 他為什麼喜歡讀? 每讀一遍有每一遍的悟處, 愈念愈歡喜 三 常 常則三世不易 三世 指過去 現在 未來 老一輩的大德們, 如虛雲老和尚 印光法師 諦閑法師都採用中國古代的記載, 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 三千零二十二年 三千年前講的理論原則, 現在也適用, 將來還適用, 永恆不變, 這就是 三世不易 世間許多典籍, 很難超越時空, 現在有用, 過幾年 百年 百世紀, 終於被淘汰了 佛的典籍 教訓永恆不變, 萬古常新 四 法 指修行的方法, 破迷開悟的方法, 修行證果的方法 法則十界同遵, 十法界眾生, 包括佛法界 佛還需要嗎? 需要, 因為佛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佛 天台家判教, 有藏 通 別 圓四教 藏教佛 21

22 通教佛 別教佛都要遵守這個方法 原則, 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只有圓教佛才是究竟圓滿, 所以說 十界同遵 具足以上四義, 才稱之為 經 又有徑義, 修行成佛之路徑, 徑 是道路的意思, 是成佛之道 我們要尋著這個道路, 才能超凡入聖 經 還有 鏡 的意義, 就像是鏡子 讀經, 要以經典的道理為標準, 與自己的起心動念對照 用經典中的教訓比照自己的心, 清不清淨, 善不善良? 經教是聖賢的標準 合起來說,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好比金剛一樣堅固 鋒利 光明, 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 佛說這部經, 希望我們都能依世尊所說的金剛般若, 開啟我們自性的金剛般若智慧 這一生一定過得非常幸福 美滿, 決定超越三界六道 ; 決定往成佛之道邁進, 以至於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這是佛說這部經的意義 顯體 體 義為性質, 也就是世尊所說的理論依據 佛講這部經是依據什麼理論說的 如果沒有依據, 怎麼能取信於人 所以一定要有理論根據, 說明佛講的這些道理 方法是從那裡生出來的, 這稱為 體 顯 是顯示 顯明 讓我們清楚 明白, 對佛講的理論與方法的依據就能生起信心 1 一切大乘經, 皆以諸法實相為體 佛四十九年所說, 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這是說明佛講經的由來 佛完全是根據事實真相, 不是他憑空推想的 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法稱之為 諸法實相 諸法 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 實 是真實, 相 是相狀, 實相即是真實相 佛經為什麼值得我們相信 採取 接納, 因為他所講的都是事實真相 宇宙 是我們生活環境 ; 人生 就是本人 換言之, 世尊所說一切經, 22

23 無非是為我們說明我們自己和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而已 還有什麼比這個對我們更親切! 由此可知, 如果對自己, 對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不明白, 這就是迷 迷 就是凡夫 如果對於自已, 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清楚 明白, 這個人就覺, 覺 就是佛菩薩 可見佛菩薩與凡夫, 只是對自己和自己生活環境真相, 迷 悟的不同名稱而已 除此之外, 那有凡聖的差別? 所以凡聖是二法, 也不能執著 凡聖名詞的來源, 就是對這個事實真相迷悟而說的 離開迷悟, 確實沒有凡聖這個名詞 2 智者大師以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為經體 江味農以 生實相 為經體 天台宗的祖師 智者, 在他 金剛經註解 的 顯體 部分, 是取本經的經文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作為本經的經體, 也就是世尊說法的依據 江味農居士以 生實相為體 此處應當注意什麼是 生? 我們原來是迷, 現在覺悟了 其實 生實相 就是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世尊是依此而說經 下文解釋實相 3 實相即是非相, 此中非字, 是一切俱非, 空 有 雙亦 雙非之諸相俱非, 非亦不立 諸法實相, 本來如是, 真實如是 無以名之, 強名實相耳 實相即是非相, 實相 二字很難體會, 難在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 執著 心中稍有分別 執著, 距離 實相 遠之遠矣! 這是 般若 最難懂之處 佛說 實相, 我們就緊緊抓住 執著一個實相, 便又錯了 清淨心裡那有這些東西? 但是佛要不用這些假名詞, 怎麼說法? 為了說法, 表達意義方便起見, 不得不假設許多名詞, 是要學人從假名裡, 體會真實義 開經偈云, 願解如來真實義, 才是如來言說之目的 要了解如來真實義, 決定不可以分別 執著 ; 一有分別 執著, 就錯了 故世尊在此不得不說 實相即是非相, 意思是教我們不要執著 23

24 此中非字, 是一切俱非, 空 有 雙亦 雙非之諸相俱非, 這是佛經常說的根本四句 我們起心動念, 總離不開這四句, 不是落在 有, 就是落在 空, 不然就是 亦有 亦空, 非有 非空 這就是佛法裡常講的 四句百非 ; 所有一切妄想 分別 執著, 就是這樣產生的 佛告訴我們, 這些錯誤觀念都要捨 非 就是捨的意思, 都不能執著 非亦不立 非的念頭也不可放在心上, 非 也不能成立 它只是指引眾生悟入之言 若再執著這個 非, 你又錯了! 你的悟門永遠堵塞 諸法實相, 本來如是, 真實如是 無以名之, 強名實相耳, 強 是很勉強的 建立一個名詞稱為 實相 真實狀況裡, 絲毫分別 執著都沒有, 則 一切皆如, 一切皆是 ; 你就能看到一切法的真相 真相是 相亦非有, 體是真空 我們見不到真相, 因為我們把 相有 與 體空 分成兩樁事, 相是相, 體是體, 不知道這兩個是一樁事, 所以沒有法子開悟, 沒有法子懂得佛說的真實義 幾時這種妄想雜念都沒有了, 就是真的離四句, 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 才能悟入體 相 作用是一, 不是二, 是一個整體 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整體, 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佛說這是法身, 這是真我, 這是事實真相 諸法實相 我是我, 你是你, 他是他, 怎麼會是一體? 你若跟人說自他是一體, 他不能理解, 六道眾生皆是把假相當成真實 所以對佛說的大經 深經, 很難體會 我們接受佛的教導, 一定要用真誠心 清淨心 平等心才能體會, 像 無量壽經 經題上顯示的修行三大綱領 : 清淨 平等 覺 清淨, 是絲毫染污都沒有 什麼是染污? 七情五欲, 情愛 嗜愛是染 怎樣平等? 永離一切分別就平等 稍有分別, 即是不平? 由此可知, 要離妄想 分別 執著, 才真正能達到清淨 平等 覺悟的境界 如果心裡不清淨 不平等, 則是迷心 學佛就是要覺悟! 我們修什麼? 就是修清淨 平等 在不清淨裡修清淨 ; 在不平等裡修平等 清淨 平等心現前, 這才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實相如是, 沒有 24

25 辦法表達, 不得已起個名字稱為 實相 4 離即不取之義,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無以名之, 強名曰生 離 就是離相 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不取 就是不分別 不執著 心裡不要起分別執著的念頭, 事相上不能離開 事相上若離開, 也錯了, 就落空 ; 心裡分別執著, 就著有 因此心裡實無分別執著, 事上努力認真的做, 這樣才是空有兩邊都不執著, 兩邊都不取, 也就是本經末後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 最粗淺的意思是不受外境的誘惑 現在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 在家同修難成就, 出家人也一樣不能成就, 原因是受不了五欲 六塵 名聞利養的誘惑 六根接觸外面境界, 就起貪 瞋 癡 慢, 就動心了, 這怎麼能成功! 要想成功, 必須外面不被誘惑, 裡面能做到不起念不動心, 這才是真功夫 有此功夫, 無論修學那個法門, 都會成就 ; 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亂 ; 參禪可以明心見性 ; 學教可以大開圓解, 關鍵在此 這樣深 這樣重要的經典, 釋迦牟尼佛發起此經的因緣, 完全在日常生活中,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意義在此 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 每天還去托缽, 於世間榮華富貴的環境中, 他真能放下, 不受誘惑, 內心確實如如不動 世尊所示現的最佳模範, 無論在家 出家修學, 要想成就道業, 第一要 以苦為師, 唯能吃苦, 才不為外境誘惑 ; 第二要 以戒為師, 必能守規矩 守本分 人能守規矩 守本分, 喜歡吃苦, 這個人就能成就 不肯吃苦, 不肯守法, 修得再好, 也決定出不了輪迴 從前出家人沒有財產, 住的道場是十方常住的, 真的是 貧僧 從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 出三界 現在出家人不一樣了, 現代是 富僧 佛門常講, 地獄門前僧道多, 現在出家人將到哪裡去? 真 25

26 的到地獄嗎?! 應當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現在出家人怎麼會是 富僧? 接受供養多 從前出家人沒人供養, 一般信徒只是供養常住, 而不是供養個人 個人縱然得到供養, 也都交給常住, 個人沒有私財 現在出家人皆有私財, 有積蓄, 還有不少比在家人還要富有 須知出家人無財時沒有貪心, 心還在道上, 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若是積蓄錢多, 還想再多, 貪心愈來愈重, 如何放下 現在出家人, 若不接受他人供養也不如法, 怎麼辦? 應知這裡接受來, 就當輾轉布施出去, 不可以積財物, 要知道積蓄財喪道, 果報在三惡道 人生光陰有限, 要是墮落三惡道, 歷時極長, 經有明訓, 虧就吃大了 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要記住佛的教訓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在家修行成就, 也是這兩句 你看大藏經的 居士傳, 在家修行成就的, 不少是大富長者, 自己的生活還是很簡單 很樸素 他有福報 有財富, 將財富布施給大眾, 讓社會大眾共享 他自己不享, 福報雖然愈來愈大, 社會大眾享他福的人愈多, 他與大眾廣結法緣, 這是真正有智慧 古今中外的例子, 我們看了很多 所以佛說的這兩句話真實教誨, 吾人果真想了生死出三界, 一定要遵守 無以名之, 強名曰生, 生實相, 也沒有辦法說, 不得已起個名字為 生實相 5 文字詮此實相 觀照 觀此實相 實相般若, 則圓滿顯現, 到彼岸矣 文字詮此實相, 文字和言語都是世尊教化眾生的工具 觀照 觀此實相, 所以言語 文字全是說明事實真相而已 你要得受用, 要得好處, 要用觀照觀察 照 是用智慧觀察, 不是用情識思想 用智慧仔細觀察, 逐漸才了解事實真相 實相般若, 則圓滿顯現, 到彼岸矣 觀察一切人 事 物, 要用智慧, 不能用情識 情識和智慧從那 26

27 裡分別? 有分別 有念頭 有執著的就是情識 ; 沒有分別 不動念 無執著的就是智慧 觀照 要用清淨心 平等心觀察一切法 如果起心 動念 分別 執著, 就不是觀照, 決定不能了解佛所說的真實義 縱然你說得天花亂墜, 所著作的也全是凡夫知見, 全是輪迴心造輪迴業 用輪迴心 用凡夫知見解釋佛法, 佛法也變成世間法, 所以佛法著重在行, 不在說 如果心地真清淨, 一個妄念都沒有, 真的做到清淨 平等, 則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 若心不清淨, 則 大方廣佛華嚴經 也不是佛法 此處要細細體會, 才不至於學佛, 學了一輩子, 原來所學的全是世間法 由此可知 金剛般若 的重要性, 我們不可以再錯用功, 否則就浪費自己寶貴的光陰與精力 6 本經之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 以其能離一切諸相, 除我見, 斷煩惱, 生實相 這是為金剛立名, 比喻本經的文字, 教人觀照的方法 以其能離一切諸相, 這是 金剛經 修行重要的原則 離一切諸相, 就是不取 不執著 ; 不但世間一切諸法不執著, 佛法也不執著 除我見, 斷煩惱, 生實相 實相般若 是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足的, 不是外面來的 為什麼本來具足的實相般若, 現在不能現前? 因為眾生有我見, 有煩惱 實相般若像太陽一樣, 我見 煩惱如雲霧 ; 陰天, 雲霧把太陽遮住, 陽光不能現前 金剛般若 能令烏雲化解, 使太陽光明遍照, 就是 生實相 之義 所以, 這部經的理論 方法 確實能協助修行人 除我見 斷煩惱 煩惱習氣重的人, 對本經所說的理論與方法, 應當特別留意 我們了解佛說經的根據, 道理 方法 境界, 自然不會懷疑 所以, 顯體的目的, 無非建立我們學習堅定的信心 信 為入道之門! 世出世間, 求學 修道成功與否, 關鍵在老師 親近一位好老師, 他不但有修有證, 而且和自己要有緣 沒緣, 再好的老師, 對你也起不了作用 什麼緣? 你對他信賴 尊敬, 這是 27

28 最重要的緣 因為你尊敬信賴, 他講的話, 就能聽, 能照做 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 沒有恭敬心, 老師的教導聽不進去, 也不照做, 就一點用處都沒有 所以, 和老師的緣, 就是你心目中最仰慕 最尊敬的, 你跟他學, 決定有成就, 華嚴經 上說 信為道元功德母 明宗 宗 是宗旨, 修行的綱領 明白經典的理論出處, 有了信心, 信 解 行 證, 他為什麼不講 解, 就講 行? 這說明 行 的重要 佛法教學自始至終著重修行 縱然不解而能力行, 也能成功 解得再透徹若不肯行, 還是等於零 所以, 在總綱領裡不講解而講行, 道理在此 事實上, 我們觀察自古至今, 有很多沒聽過 沒有讀過經的人 ; 老師教他念一句 阿彌陀佛, 他就一句 阿彌陀佛 念到底, 真的證得事一心不亂 理一心不亂 往生時站著走的 坐著走的, 預知時至, 也不生病, 證明行比解重要 解 是為什麼人說的? 為信心不堅固 半信半疑的人說的 為他詳細講解, 建立信心 真的完全相信, 解則可以暫時放下, 一心專注修行, 念到心地清淨自然就解 就開悟, 何必費那麼多口舌! 由此可知, 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就是為信心不堅固的人所說的 慈悲到了極處! 上智之人 ( 特別聰明 有智慧的 ), 佛一說, 他就懂 就開悟了 第二種是下愚之人, 他不需要懂 不需要聽, 老實念就好, 他也能成功 這兩種人容易成就! 最難的是半吊子, 說上不上, 說下不下, 所以佛為這些人, 才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凡是來聽經的, 都是當中這一層次的人, 最難度的 這就說明他為什麼不用 解, 而用 明宗 表修行 1 宗者修也 經義之主體雖顯, 非修莫證 讀經聞法, 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修 是修正 修理 我們心思行為有了錯誤, 才要修正 那些 28

29 錯誤? 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 想法 說法 作法錯了, 惹出許多麻煩 麻煩就是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是從一切心行錯誤中發生的假相, 都不是真實的 相 雖然是假的, 受苦的感受可不假! 就像晚上睡覺作惡夢, 嚇得一身冷汗, 夢是假的, 嚇得一身冷汗是真的 在六道裡, 受苦是真的, 因此就有必要修正 修行, 行 是行為 行為包括見解 思想, 意業是心理行為 ; 口是言語 ; 身是造作, 身 口 意三業的行為都錯了, 把它修正過來, 這叫 修行 一個念頭起, 立刻就要省察, 這個念頭是正 是邪, 是善 是惡, 要很清楚明瞭 惡的 不善的, 立刻止息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 修行一定要剃頭髮, 一定吃長齋, 要每天敲木魚念經 那是修行的樣子, 表演給人看的 ; 真正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 經義之主體雖顯, 非修莫證, 前一段顯體講的 實相般若, 要不是真修, 還是見不到事實真相 一定要自己親自證得, 才能得受用, 使我們生活在真實智慧佛華嚴的仙境中 讀經聞法, 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為什麼要熟讀經典? 經典的道理 方法, 要牢牢記住, 時時刻刻不忘記! 這是我們修行的標準 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 想想與佛在經上講的相應 不相應 佛教我們要生清淨心, 生平等心, 生慈悲心 有人以為這種說法很難行, 什麼事都不能辦 而認為辦事定要心狠辣手, 事才辦得成功 ; 孰不知佛辦事比你高明多了 你今天辦事成功, 屬下還怕你, 心裡並不服 佛菩薩辦事令人心服口服, 甘心情願替他做 豈不比你高明多了! 本經須菩提尊者說過 深解義趣, 對於佛的經典, 要深解 深解才曉得如何運用在生活上, 用在工作上, 用在處世待人接物, 才是高明! 因此我們熟讀經典, 一定要深解義趣, 如教修行 所以佛法以修行為主, 修行以讀誦聞法 深解義趣為先 2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 不重經教, 謂之宗下 依文字, 起 29

30 觀照, 證實相者, 謂之教下 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 禪家修行以明心見性為主 但是要明心見性, 一定要修清淨心 禪家用禪定的方法, 恢復清淨心 ; 到相當深度的禪定, 才能開悟 楞嚴經 上說得很好, 淨極光通達, 心淨到極處就放光 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 性德完全恢復 大徹大悟, 明心見性, 這是我們修學的主要目的 心性顯露, 不但智慧透出來, 福報也現前 雖然福報現前, 佛菩薩不受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 佛的福報是圓滿的, 他不享受, 每天還出去托缽, 還當苦行僧 不受 是真實受用 是大慈大悲, 作修行者的榜樣給大家看, 要這樣才能明心見性, 才能達到一切究竟圓滿 如果諸佛菩薩在果地上, 福報現前, 他若如凡人一般的, 即不能教化眾生 眾生眼見佛菩薩享福, 而要自己修苦行, 就不能相信佛所教的 佛教我們修苦行, 自己要先修苦行, 作個榜樣, 我們才會心服口服! 我們吃苦, 以為真的吃苦 佛修苦行, 佛苦不苦? 不苦, 佛在惡逆境中沒有苦受, 在善順境中沒有樂受, 他的心永遠是清淨 平等的 凡夫心有苦樂憂喜捨五種受, 真的有苦 有樂 苦樂兩邊都捨離, 才是真樂 離苦得樂的樂, 不是苦樂之樂 苦樂的樂還是苦, 還是有問題的 不重經教, 謂之宗下, 佛法教學大分宗門 教下兩門 宗 專指禪宗, 禪宗不著重文字, 不著重經教, 它著重悟性 禪宗接引的對象是上上根人 依文字, 起觀照, 證實相者, 謂之教下, 這是從經典研究 探討, 依照經典的理論 方法來修行, 稱為 教下 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此是佛家自稱 宗教 之由來, 與社會上一般人講的宗教, 意義概念完全不同 佛家講的 宗 是禪宗, 禪宗以外的宗派統稱為 教 中國佛教總共有十個宗派, 除了 禪宗 之外, 其餘九個宗派都稱 教下 現在學佛很難有成就, 原因是佛教已變成 宗教, 而以宗教徒對 30

31 於宗教的狂熱, 皆以此種心態來學佛 如果此人心地很清淨 很善良, 來生的果報是人天福報 換言之, 佛法真正修學的目的, 與此毫不相干 ; 宗教式的學佛門路全走錯了 不但禪宗以悟明心性為主, 教下也是這個目的 只是方法 手段不同, 方向 目標決定是一致的 淨宗念佛求生淨土, 還是這個目標 古德說得很清楚,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我們業障重, 煩惱習氣重, 參禪不開悟, 研教也不能開悟, 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見到阿彌陀佛, 就開悟了 阿彌陀佛有大智慧 有巧妙的方法, 跟他學習容易開悟 此乃十方一切諸佛菩薩, 為我們介紹的最高明的老師 ; 同時生到西方淨土永脫輪迴, 這個目的就達到了 3 智者大師以 實相之慧, 修無相之檀 為本經之宗 智者大師解釋 金剛經, 都是取 金剛經 的經義作為綱領, 為我們說明修行的方法, 以 實相的智慧, 修無相之檀 檀 是布施 什麼是無相之檀? 不分別諸相, 不執著諸相, 就是真實智慧 布施之時, 心裡不留痕跡, 若無其事, 這才是 無相之檀 著相布施是感情 情識, 念念不忘自己做多少好事 多少功德 其實你把 金剛經 參透了, 就了解著相布施全錯了, 所得的果報很小, 三界有漏的福報而已 如果是無相的布施, 福德不可稱量 ; 縱然修小施, 得大福德 因為他的心量大, 盡虛空 遍法界, 得福總與心量相應 著相的福有界限, 所以修大布施, 得小福 這是本經修行的宗旨, 修行的綱領 4 江註以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 江味農居士所說的, 與智者大師沒有兩樣 江居士是近代人, 所說的淺顯易懂 智者大師是古人, 用的文字比較深, 二者是一個意思 離一切相, 不著有 ; 修一切善, 不著空, 空有二邊都不著, 就符合世尊在本經教導的精神 5 本經修宗, 在 無住 二字 全經觀門 行門, 盡在其中 31

32 當年六祖惠能大師聽忍和尚講 金剛經, 講到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他就開悟了! 一悟一切悟, 向下經文不必講了, 完全通達 不但 金剛經 通達,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通達 不但佛法通達, 世間法也圓滿通達, 這才是大徹大悟 明心見性 於是後人就認為 金剛經 這二句話最重要 ; 其實不然, 每個人的機緣不一樣 其實 金剛經 上每一字 每一句, 都能令人徹底覺悟 金剛經 如是, 其實一切經 一切法, 又何嘗不如是呢? 但是 無住生心, 的確是 金剛經 上很重要的修學綱領 無住 就是不執著, 一切法都不執著, 世出世間法, 空有二邊都不執著 實在講, 惠能大師的根性與常人不同 他初見五祖時, 五祖問他 : 你到佛門裡來, 想求什麼? 他答道: 來求作佛! 這個口氣了不起, 他到佛門是來作佛的 我讀 無量壽經, 對法藏比丘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比六祖高明 六祖只說作佛, 而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說, 不但要作佛, 而且要超過諸佛 我們觀察六祖的願心與常人不一樣, 他改正神秀禪師的偈子, 與 金剛經 修行的方法就相應 神秀要 時時勤拂拭, 六祖將它改為 本來無一物 無住 就是本來無一物, 心境多麼清淨! 觀門 行門 二句很重要 觀門 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 想法 行門 就是怎樣過生活 凡夫過的是無邊苦海的生活, 諸佛菩薩過的是圓滿智慧的生活 我們如何脫離苦海, 過佛菩薩高度智慧的生活, 這是行門 觀門 行門 修學的精華 綱領都在這部經中 此經愈往後 愈精采, 愈往後 愈明顯 前半部所講半吞半吐, 後半部則完全說出來了 金剛經 味道很濃! 6 大智度論云: 般若要旨, 在離一切法, 即一切法 離一切法 是無住, 即一切法 是生心, 生心與無住是一 不是二, 是同一樁事, 是同時的, 沒有先後, 沒有次第 生什麼心? 自度 ( 自己覺悟 ) 度他 ( 與一切眾生共同覺悟 ) 之心 雖生心, 決定不 32

33 能住, 有住就錯了 住 就是著相 分別 執著, 心就不清淨 心裡有一物, 就不是能大師所講的 本來無一物 明白這個原理, 就能體會到, 空有, 真妄, 善惡, 是非, 人我是同一樁事情,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 若能領悟到這一層次, 契入這個境界, 就不是凡夫, 是法身大士 世尊講經說法真正的目的, 就是希望眾生能契入這個境界, 證得這個境界 7 經云: 離一切諸相, 則名諸佛 又云 : 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菩提 阿耨菩提者, 實相般若也 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觀照般若也 因觀照而證實相 以此段經文作明宗的總結 世尊在本經告訴我們, 離一切相就稱為 諸佛 此處講的 諸佛 是指從初住菩薩一直到究竟佛果, 總有四十二個階位, 是指分證位佛 由此可知, 分證位的菩薩確實是佛, 分證佛不是假的 大乘經典裡, 如 法華經普門品 說 : 應以佛身而得度者,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什麼人能現佛身? 圓教初住菩薩, 別教初地菩薩以上, 都能隨心應量 楞嚴經云 : 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 都有能力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以佛的應化身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 所以稱為 諸佛 這個地位也就是 華嚴經 講的 法身大士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覺, 四十一個位次 要想證得法身, 必須破一品無明 世尊在此教我們 離一切諸相, 才有能力破無明 證法身 如果著相就不行 ; 著相修行, 修得再好, 能出三界, 不能出十法界, 也不能見性 如果修不好, 三界都出不了 粗相不能執著, 粗相 指世出世間很粗顯的形象 經云: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此四相就涵蓋世出世間一切諸相 動物 植物 礦物, 乃至大自然種種現象, 總不離這四相 微細的四相很難離, 難在自己還沒有能力發現 一定要從粗顯的地方離, 譬如 名聞利養 是很粗的相, 若不能捨棄放下, 決不能出 33

34 三界 念佛也不能往生, 對於修行人是大障礙 五欲六塵, 五欲 是財 色 名 食 睡 ; 六塵 就是六根接觸的對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這些都是很粗的相 經上教我們 不住, 教我們離都是放下 不可執著的意思 要從內心對一切法不執著, 決不能放在心上, 這樣才能斷煩惱 粗的煩惱, 見思煩惱是貪 瞋 癡 慢 疑 惡見 ; 細的煩惱就是無明 對一切法不執著才能得定, 定功深了, 才有能力破無明 ; 假如還執著一切法相, 還不能放下, 定 怎能成就? 要有很深的定功, 才能破無明, 證法身, 入諸佛的境界 以無我人眾壽 就是離四相 離一切相 經上將菩薩的標準說為,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非菩薩 就不是菩薩 此處的菩薩, 標準相當高, 是指大乘明心見性的菩薩, 也就是法身大士, 是真菩薩 在佛教裡有權教 實教, 實 是真實, 這是真實的菩薩 通常像我們受了菩薩戒, 也認真努力修學六波羅密 修學十大願王, 這也稱菩薩 所以, 有名字菩薩 觀行菩薩 相似菩薩, 這三個位次的菩薩沒離四相, 都不在 金剛經 上 金剛經 的標準最低限度是分證菩薩, 四相都離了 天台家講六即佛, 菩薩也是六即, 我們要辨別清楚 在這部經裡, 世尊屢次重複四相 ; 他的用意, 我們不難體會 即使念一遍 金剛經, 若問佛在 金剛經 裡講些什麼?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便會記得 因為在經上重覆念了很多遍, 這就是教我們牢牢記住, 一定要離相 不離不行, 不離不能 見性, 我們所希求的無上菩提沒分 阿耨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是成佛之法, 證得無上菩提就成佛了 所以, 世尊在此教導我們要離相, 離一切諸相, 包括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要認真的修善, 真實利益一切眾生的即是善 什麼是真實利益, 標準在那裡, 對初學的人來說, 還是模糊不清 ; 必須講得更清楚明白一點 幫助一切眾生開悟, 這是善 如果在一切善法中, 不能幫助眾 34

35 生覺悟的, 都不是真善 佛法講, 菩薩幫助眾生, 度眾生, 第一要幫助眾生覺悟, 我們就能體會需要發心弘法利生 世尊當年在世, 一生就作榜樣給我們看, 到處講經說法, 將宇宙人生的真相為大眾講解明白, 勸人離相修善 佛不但在言語上教導我們, 還以身作則, 這是行菩薩道 往後我們讀到經文, 就能看出世尊一生言行的細密之處, 點點滴滴都為後學人作好樣子, 讓我們向他學習 所以, 佛教化眾生不僅是言教, 有身教, 有意教 身 口 意三業, 都是究竟圓滿的教導 我們要學佛念念幫助一切眾生覺悟, 這是正法, 決定不要讓眾生有疑惑 誤會, 走向迷信 這樣的修學才能得阿耨菩提 阿耨菩提 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成中文是 無上正等正覺, 也是經上所講一切善法的絕對標準 幫助眾生覺悟, 要正覺, 不是邪覺 決定是離相, 明心見性的這個方向 道理就是 正覺 世間法裡也有覺, 世間的科學家 哲學家, 對於宇宙人生也有相當的覺悟, 但是他們未能破無明, 未能見本性 這種覺不能算是正覺 世間一些宗教家對於宇宙人生, 也有相當程度的覺悟, 但是不能超出三界十法界 印度的宗教比一般宗教高明, 他們修證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依舊出不了三界, 這也不能算是正覺 正覺唯獨佛法中有 換言之, 一定要離四相, 才得到正覺, 在佛門稱為 阿羅漢 辟支佛 ; 再向上提升稱為正等正覺 佛法確實是 正 字招牌, 正覺, 正等正覺, 沒有離開 正, 正而不邪 等 是等於佛, 還未成佛 ; 也是平等的意思 平等覺 是法身菩薩所證的 換言之, 見了性, 性是平等的, 所以見性的菩薩稱為 正等正覺 從圓教初住至等覺菩薩, 都稱為正等正覺 見性之後與一切眾生接觸, 是用真心不用妄心 沒有見性的人用妄心, 不會用真心 妄心就是意識心 生滅心, 一個念頭起, 一個念頭滅, 用的是妄想心 生滅心 見性之後, 破一品無明, 證一分法身, 用的心與如來果地上的真誠心一樣, 用真心 真心是永遠不變, 清淨 平等的, 35

36 真心決沒有分別 執著, 所以稱作平等心, 真的達到清淨平等 用這個心, 即稱之為正等正覺 正等正覺達到究竟圓滿, 就稱為 無上 如來果地上所證的, 一般也稱為 圓覺, 圓滿的正覺 我們對他用很尊敬的稱號, 大覺 圓滿大覺, 此即如來果地上所證的 是不是真的得到? 如果真的有 得 的念頭, 則還有 我相 我得, 你沒得, 我相 人相, 四相具足, 確實沒得 這是佛不得已, 而方便說法, 假設有個得, 其實沒有得 得而無得, 無得而得, 說有得就錯了, 說無得也錯了 因為究竟圓滿的大覺, 是自性本來具足的 本來沒有的, 現在得到了才是得 佛說一切法, 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 只是現在迷了自性, 智慧德能不能現前 佛教我們斷除一切妄想雜念,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心地立即恢復清淨 清淨心中, 智慧德能又現前, 似乎得到, 其實是本有的 所以, 大乘經上常講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是真的得無所得, 此即是入不二法門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本經 實相般若 這一樁事佛說了許多名詞, 用意皆是教我們不要執著佛教的名詞術語 實相般若就是真如本性, 就是自性清淨心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是從事相講的, 般若是從體上講的 ; 事相也可以從作用上講 有體當然有用 自受用 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迷, 他受用 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 無論自受用 他受用, 都稱為 觀照般若 若不能離相修善, 縱然修觀照, 卻沒有般若 般若就是離一切相 懂得離一切相, 你就有智慧 因為能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心行永遠清淨, 不被外境污染, 這是智慧 世間有不少人修一切善, 而不知道離相 ; 修的善行很多, 心不清淨, 心裡還有妄想 分別 執著 心不清淨就沒有般若 縱然有觀照, 沒有般若 若不清楚這些道理, 修行用功時, 往往將佛的教訓錯會了 自己修行沒有成就, 沒有結果, 反而埋怨佛菩薩講的話不靈, 以為上當, 被佛菩薩騙了 其實佛菩薩講得很清楚, 是自己沒有搞清楚, 誤會佛的教導, 還怨天尤人, 罪上加罪, 過失就太大了 36

37 觀照與般若的意義要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般若是佛母, 一切法從般若生 我們學佛, 尤其是學金剛般若, 目的是希望能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 這就是金剛般若 我們真的得到受用, 真的得到好處, 在生活中, 點點滴滴都是離相修善, 穿衣 吃飯都不例外 穿衣有穿衣的樣子, 吃飯有吃飯的樣子, 規規矩矩, 如理如法, 這就是善法, 就是智慧 肯做, 肯堅持, 是高度的智慧 無論有人看見, 或者沒人看見, 絕不改變樣子, 這是觀照 觀照就在日常生活中, 處世 待人 接物之中 因觀照功夫得力, 才能證入實相, 即是融般若與生活, 一切法一體不二 這是修行的總綱領 總原則 辨用 用 是作用 功用 說明依照這個方法修行, 能得什麼好處 依照此法修行, 若得不到好處, 修它幹什麼! 1 明宗, 是明因位之修 ; 辨用, 是辨果地之證 而顯體, 是顯因果之目的 辨用 是指受用 依照此法修, 得到什麼樣的受用及好處 顯體, 是顯因果之目的, 體 是根本 修因證果, 修, 依此體性與之相應 ; 證, 還是證此體性, 一切諸法沒有離開體性 2 佛言: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妄想, 分別心是 ; 執著, 我法二執是 這是世尊在 華嚴經出現品 說的 佛明顯地說明,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如來的智慧是圓滿的, 德能是圓滿的, 體相也是圓滿的 經云,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我們的德相本來如是, 但現在長得很醜, 一個好相也沒有 原因是 相隨心轉 心醜, 相就醜陋 ; 心善, 相就善 ; 心美, 相就很美 你修好心, 修善心, 真善美慧 ; 別人見到你的相貌, 既善良又端莊 佛菩薩的相貌何以如此圓滿, 就是心中真善美慧的顯露 37

38 原本一切眾生皆如佛菩薩相好光明,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將我們本具如來智慧覺性障礙住了, 所以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每個人的相貌不同, 六道眾生相貌不同, 就是因為業障有淺深不一 障深的, 相貌就比較難看 ; 障淺的, 相就比較好 譬如, 人的相貌不如天人, 天人的相貌比我們圓滿 ; 畜生的相貌不能和人比, 餓鬼的相貌又比畜生差 再仔細觀察, 現代人的相貌比不上古人, 古代人相貌圓滿 唐人 宋人的畫像是照真人畫的, 比我們現代人的相貌圓滿多了 原因是他們古代人心比我們善良 淳樸 現代人的頭腦, 平常所想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事, 這些都是被電視裡的妖魔鬼怪誘惑感染的 這兩年襯衫上流行印花, 我在美國看他們印的, 前後都是妖魔鬼怪! 看了寒毛直豎, 毛骨悚然, 這不是好現象 小朋友打的電動玩具, 裡面畫的人, 不是人相而是妖怪 從小讓小孩接觸這些, 將來他們的相貌就不如我們這一代 ; 必須加以防患, 加以辨明 有些同修做印花襯衫, 我們提倡印 彌陀弟子, 印先哲格言 今天講 金剛經, 就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我們宣揚正法, 穿衣服也是令人覺悟, 選經上的好句子來印, 希望大量做, 開社會風氣, 引導大眾學佛開悟 妄想, 分別心是 ; 執著, 我法二執是 眾生的障礙在那裡? 妄想 就是分別, 是所知障 ; 執著 就是煩惱障 堅固的執著, 以為己身及能思惟想像的是 我 如西洋哲學家所謂 我思故我在 佛言能思惟想像的不是我, 是 我所 堅固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因此不能證得真我, 雖然本來是佛, 但不能如諸佛如來智慧自在 3 起信論云: 以不達一法界故, 不覺念起, 而有無明 不達即不覺, 無明即妄想執著 起信論 是馬鳴菩薩的著作, 全名是 大乘起信論 由此可知, 這是大乘入門的教材, 有相當高的深度, 不是小乘入門, 因此與 金剛經 所講的境界相同 金剛經 的標準是破四相, 起信論 所說的也是這樣的境界 馬鳴菩薩教我們, 讀經聞法要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豈不與 金剛經 所講的 離一切諸相, 修一切善 ; 38

39 是同樣的境界 以不達一法界 達 是通達 一切眾生不能通達實相 一法界 即本經講的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一法界, 一法界就是實相般若 華嚴經 云 一真法界 法界的確是一真, 法身大士所見的, 所證得的, 就是一真法界, 而不是十法界 迷的時候有十法界的幻相, 悟了卻是一真法界 由此可知, 十法界是假的, 不是真的, 是迷了以後產生的幻覺 ; 法界原本是一真 不覺念起, 而有無明 無明即從此來 馬鳴菩薩是這樣說的, 而世尊在楞嚴會上對富樓那尊者說的, 與馬鳴菩薩的講法很相似 世尊說 : 知見立知, 是無明本 無明的根本, 是知見立知 ; 知見就是實相般若, 即 法華經 上說的 佛知佛見 佛知佛見裡再建立一個知見, 就錯了, 所謂頭上安頭, 即是無明 不達即不覺, 無明即妄想執著, 通情達理是覺悟, 情是識心, 理是自性, 照達性識真源, 是謂大覺 不明此事, 迷而不覺, 無明是妄想執著的根源, 妄想執著是從無明來的 由此可知, 妄想執著斷除, 無明就沒有了, 自性自然開顯 4 此經大用, 能開眾生究竟圓滿之智慧 此智為一切眾生性體所本具, 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 這句說得很明白,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的用處, 就是能開顯眾生究竟圓滿的智慧, 不是小智慧, 是自性本具的智慧 此智為一切眾生性體所本具, 般若圓智是生佛自性, 本來具足的, 因為迷失自性, 圓智不能現前 世尊說金剛般若, 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 此 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 因此, 我們要恢復自性, 要證得性識, 不能不重視金剛般若, 不能不認真探討金剛般若 一切明瞭之後, 生活行持自然與金剛般若所講的教訓相應 5 性具智開, 不覺者覺, 無明者明, 便是通達一真法界, 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 39

40 性具智開, 自性本來具有的智慧開顯了 不覺者覺, 無明者明, 我們過去不覺, 現在覺悟了 ; 過去有無明, 現在明了, 便是通達一真法界, 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 所以, 佛在經上說, 本經教學的對象是發大乘心者, 是發無上乘心者 如果你真的發如是心, 金剛經 對你就很有用處, 能滿足你的大願, 幫助你 引導你證入大乘, 這大乘是法身菩薩位 這一部經真的有此能力嗎? 真的, 一點都不假 只要你明白經義, 依教奉行, 就不難得到 所以佛在此經為我們講的道理 方法, 皆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 而不是一般的大小乘經典, 教你斷煩惱是枝枝葉葉 像我們砍樹, 你先將樹葉一片片摘掉, 然後才再將小技剪掉, 這多麻煩 會砍的人從根鋸下來, 豈不是都解決了 金剛經 的辦法, 是從根本上解決, 不是從枝葉 6 當知發大慈悲心, 便是開此智 依教發心, 分別心已融, 我見潛消 故令發無上菩提心, 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 而實無眾生得滅度 全經不外發揮此義 並忘其為菩提心, 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 這一節文即是講從根本破障斷惑 佛的方法非常善巧, 巧妙極了, 我們確實做得到 方法雖然巧妙, 我們做不到也等於零, 佛也等於白說了 佛教我們從發大慈悲心做起 佛家常說 慈悲為本, 方便為門, 佛教我們發大慈心 慈悲上加一個 大 是什麼意思? 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 如果是有條件的慈悲, 那就不能稱為大慈悲 有條件就不清淨不平等, 這不是大慈悲 佛法講, 有四種慈悲心 : 第一 愛緣慈悲 我喜歡的人就對他慈悲, 不喜歡的人就沒有慈悲, 這是愛緣慈悲, 完全是感情的 第二 眾生緣慈悲 我喜歡家人, 將愛心擴大, 所以稱為 博愛, 也能愛護一切眾生, 對一切眾生都慈悲, 這是眾生緣慈悲, 比愛緣慈悲, 範圍大多了 40

41 第三 菩薩的慈悲稱為 法緣慈悲 佛所講的道理, 他明白了, 能以平等心觀察一切眾生, 幫助一切眾生 聽了佛法, 開悟了, 佛教我們這麼做, 我就這樣做, 依教奉行, 這是法緣慈悲 第四 如來果地稱為 大慈大悲 這是無緣的慈悲, 沒有條件 菩薩法緣慈悲還是有條件的, 因為聞到法, 我要遵照老師教誡, 依教奉行 必須做到無條件, 心地真誠清淨平等, 沒有分別執著, 才是真正菩提心 世尊在此教我們發這個心, 這才是從根本修 因為無條件就與清淨心相應, 與真如本性相應 這個方法真是高明到極處, 般若智慧從此而生, 從大慈悲心裡生般若智慧 依教發心, 世尊在本經教導我們怎樣發心, 我們就好好學 果然明白, 學會了, 分別執著就沒有了 佛教導我們離一切諸相, 離我見 離四相, 硬要離, 好難, 好不容易 經上教我們這個妙法, 是教我們發心像佛一樣 經文開端, 佛說自己發的心是 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 滅 是滅妄想 滅煩惱 滅分別執著 一切眾生皆有妄想 煩惱 分別 執著 佛幫助一切眾生, 將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都滅掉, 此即破障斷惑 ; 幫助一切眾生證入無餘涅槃 涅槃 是不生不滅 ; 無餘 是究竟圓滿 二乘人也有 涅槃, 阿羅漢 辟支佛所證 他們的塵沙無明沒斷, 所以不是究竟 不是圓滿的 分證諸佛, 從圓初住到等覺 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 還不是究竟圓滿 這一品生相無明斷了, 才是究竟圓滿, 稱為無餘 佛要幫助眾生到什麼地位? 幫助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幫助他證得等覺菩薩還不夠, 責任義務還沒盡到, 一定要幫助眾生成佛 如地藏菩薩說的, 眾生不成佛, 他就不成佛, 這樣的大願心, 才是大慈悲心, 才是 修一切善法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 一切善法 是指此, 不是別的善法 修一切善, 要離一切相 佛言 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是教導我們決定不執著度眾生的相 我能度, 眾生為我所度, 我為眾生說種種 41

42 佛法, 皆不可執著, 是謂之 三輪體空 修一切善, 離一切相, 即是大慈悲心 全經所說, 不外乎這兩句 到最後, 並忘其為菩提心 金剛經 下半部說, 菩提心者, 即非菩提心, 菩提心也不能執著 執著菩提心就不善, 就沒有離相, 離得不乾淨, 所以說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佛法, 當然要 我們是凡夫, 一定要依靠佛法才能得度 要佛法, 但是不能執著佛法 正要的時候就不執著, 這才高明, 才是 金剛般若 如果現在正要時執著, 直到過了河, 得度之後才不要, 才不執著, 就不是金剛般若 一般的大小乘佛法是過了河, 船不要了 金剛般若不是, 在船上就知道, 利用船得度, 而不執著船 ; 不是過了河才不執著 這是從根本破障斷惑 當下就不執著, 就是清淨心, 就是平等心 這比一般漸修的菩薩, 高明太多了, 直截了當向一念不生處契入 一念不生 就是無餘涅槃 可見這部經的功用的確是不可思議 7 一切眾生, 以不覺十法界同一體性, 妄想分別, 起人我見, 遂生三毒, 造罪受苦, 輪迴六道 愈迷愈苦, 愈苦愈迷 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 歸依三寶 以夙世障緣, 疊起環生, 欲修不得, 修亦難成 故懺悔業障, 極關緊要 宇宙萬法一切眾生, 原是一個心性, 一個生命共同體, 實際上就是一真法界 因為不覺, 才將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 見不到真相, 看到的皆是妄相 ; 十法界是虛妄的 妄依真起, 妄沒離真 當我們分別執著時, 有十法界 ; 離開一切分別執著, 十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原本是一真! 妄想分別, 起人我見, 我等不曉得法界原本是一體, 這才生起妄想 分別 執著 遂生三毒, 貪 瞋 癡, 三毒煩惱跟著生起 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起, 同學們必要重視 我們的身體不健康, 原因為體內充滿了三毒 我們的心裡有嚴重的病毒, 就是貪 瞋 癡三毒 世出世間一切病毒, 都沒有這個毒重 心壞了, 身還能好嗎! 諸位看現代社會, 奇奇怪怪的病很多 疾病的根源從那裡來的? 科學家 醫 42

43 學家研究種種細菌, 都不對 ; 是從貪 瞋 癡三毒來的, 這才是真的 一定要認識清楚, 曉得這個病的嚴重性 佛法常比喻佛菩薩是大醫王, 佛所說的一切法就是 法藥, 專治三毒病根 尤其是金剛般若, 特別有效 如果能將三毒拔除, 我們就恢復健康 健康的人是佛菩薩 ; 不健康的人是凡夫 佛法帶給我們健康, 健康才長壽, 長壽是無量壽 因為有三毒, 所以才造業, 造一切惡業 造罪受苦, 輪迴六道, 只要是在六道, 必然是 愈迷愈苦, 愈苦愈迷 ; 這是必然的惡性循環 我們從無量劫輾轉至今, 冷靜仔細想想, 不難體會, 在座每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 佛在 金剛經, 在 無量壽經 講, 為什麼有這樣深厚的善根, 到今天還落得如此地步? 雖然生生世世修一切善, 沒有離相, 毛病在此 貪 瞋 癡沒有除掉, 為什麼修一切善? 為貪 目的搞錯了 佛教導我們修一切善, 是斷貪 ; 結果我們弄錯了, 聽說佛門捨一得萬報, 今天捨一塊錢, 明天得一萬塊錢 一本萬利, 將學佛當作生意看待, 當作投資, 這不是大錯特錯嗎! 所以我們的三毒不但沒減少, 反而生生世世在增長, 所以才搞得今天這個樣子 畢竟是善根深厚, 所以在釋迦末法時期 亂世之中, 我們還能遇到純正佛法, 不能不說是善根 福德 因緣深厚 若沒有無量劫的修積善 福, 如此勝緣決定遇不到 我們遇到了, 就是有機會斷三毒, 有機會覺悟, 有機會成佛 只要我們能抓住機會, 決定不放鬆, 知道過去生中學佛學錯了, 這一生決定不再做錯事 ; 要將佛在經上講的理論 方法搞清楚 如理如法的修學, 才能證得正果 換言之, 一些善根 福德薄的眾生, 他們很難遇到正法 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 歸依三寶, 這是我們常常見到的 以夙世障緣, 疊起環生, 環 是循環 欲修不得, 修亦難成 所以, 我們時常勸同修 勸朋友, 他相信了, 過幾天又不信了 ; 邀他來聽經, 聽了兩天, 蠻有興趣, 過兩天又因事故不再來了 這就是障緣, 有業障, 有惡緣 能讀 能誦, 能聞無上甚深之法, 是大善根 43

44 大福德 大因緣, 有業障就不行, 沒有成就的機緣 此事在我們周邊都看得到, 非常明顯, 即使他很想修學, 卻有障礙, 所以他修也不能成就 故懺悔業障, 極關緊要, 世尊在本經教我們懺悔的方法 8 經云: 端坐念實相, 是名真懺悔 ; 重罪若霜露, 慧日能消除 持名念佛, 暗合道妙, 即是行深般若, 無異念實相, 是故能滅重罪, 能消重業 這首偈是世尊在 法華經 上講的 如何能懺除重罪? 佛教導我們 端坐念實相 端坐,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 這不是教你一天到晚打坐 此處講的端坐念實相, 就是六祖大師在 壇經 中講的 坐禪, 也就是本經末後開示修學的總綱領 :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這兩句話就是 端坐念實相 端 是端正其心, 不是身 身端坐沒用處, 心要端坐 心要端正 心離妄想執著就端正 坐 是不動 佛說四威儀, 就是四種姿態 : 行 住 坐 臥 走路是動的 ; 站著雖然不動, 卻不穩當 ; 躺著雖然不動, 但不莊嚴 坐著是不動的相 所以, 取 坐 義, 不是真坐 要心不動, 也就是六根接觸外境時, 雖見色 聞聲, 心裡不分別執著如如不動 端坐是這個講法, 這就是念實相 實相 是真心 真心離念, 離一切妄念 ; 有念就不是實相 諸位千萬不可誤會, 端坐念實相是老老實實坐著念 金剛經, 那就錯了, 那是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 你將佛的意思錯解了 所以, 這一句話真正的意義 : 是教我們在一切時 一切處, 順 逆境緣中都能不起心 不動念 不分別 不執著, 如如不動 這才是 端坐念實相, 是名真懺悔 常常保持清淨心, 清淨心是真心 ; 也就是保持第一念, 第一念是真心 第一念是實相, 第二念就變了 諸佛菩薩能永恆保持第一念 ; 凡夫保持不住, 第二念就有分別 執著 妄想, 即就不是實相 離一切分別 執著 妄想, 才是實相, 才是真懺悔 重罪若霜露, 霜與露水存在的時間很短暫, 太陽出來就沒了 無量劫來, 我們造作極重之罪, 如同霜露, 只要般若智慧現前, 這些 44

45 罪業都沒有了 為什麼罪業都沒有了? 金剛經 上講得很清楚,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無量劫所造的罪業也是夢幻泡影, 覺悟相妄, 業障自然消除, 但是凡夫總是不覺, 總在三途六道, 決定有果報, 無法避免 換言之, 只要有念 有我 有人, 有四相, 善惡果報就得受 ; 若離四相, 則得正受 不分別執著 我 相, 苦報自然不昧 只要有我, 就有得受的 因此, 我相 我見, 不能不捨, 不能不離 ; 否則永淪三界六道, 苦報受不盡, 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得受 離我相 我見, 談何容易? 金剛經 上說的道理不錯 方法不錯, 你試以此方法修, 恐怕萬中難有一個修成功 眾生無始劫來, 執著四相的習染根深蒂固, 無能拔除 起心動念皆是我, 不必想, 不必思考, 自然就現前, 多麼可怕! 想斷, 斷不了 ; 想離, 離不開, 這是事實 如果沒有淨土法門, 沒有帶業往生, 老實說, 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出三界, 沒有一個人能有成就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 不離四相, 就不能成就, 頂多修一點三界的有漏福報而已 除此之外, 還能有什麼成就! 幸虧有帶業往生的法門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至極, 十方諸佛如來 諸大菩薩, 沒有一個不勸我們求生淨土, 道理在此 諸佛菩薩的願心是希望我們早日成佛, 早日脫離輪迴苦海 須知只有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能做到 諸佛菩薩與凡夫不一樣, 凡夫分別 執著, 是情見 ; 諸佛菩薩圓滿智慧, 沒有絲毫私心, 都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 他沒有教我們念他的名號, 而教我們念阿彌陀佛, 教我們求生西方淨土 我們能依教奉行, 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 有些眾生感情很重, 認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 我們怎麼可以離開他到極樂世界去! 不但在家人執著, 還有很多出家人也有此執著 我遇到過, 他們還勸我不要念阿彌陀佛, 不要求生極樂世界, 要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誤會很深 45

46 持名念佛, 暗合道妙, 即是行深般若, 無異念實相, 是故能滅重罪, 能消重業, 佛這麼說, 菩薩這麼說, 古來祖師大德也這麼說, 還會錯嗎! 般若的理論 方法懂了, 卻做不到, 怎麼辦? 老實念佛就成了, 念佛就是究竟圓滿的金剛般若 江味農居士就是好榜樣, 他就是老實念佛 他臨命終時, 瑞相多好, 走時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告訴大眾 : 金光遍地, 佛來接引! 凡是這樣明白說 : 見到佛來接引的人, 決定往生 持名念佛法門, 非常不可思議 不要看它很簡單 很容易, 它與最深 最不可思議的妙法相應, 與金剛般若相應, 與 大方廣佛華嚴 相應, 與 妙法蓮華 相應, 皆相應, 所以說 暗合道妙 持名念佛 四字, 總括諸佛圓滿法藏, 其義深廣無盡, 故說即是真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 般若心經 所說的, 它真的在做 真的在修深般若波羅密多, 就這一句佛號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是不是符合這個標準? 老實念佛的人, 心裡只有一句佛號, 其他的什麼都沒有, 即是 離一切相 ; 這一句佛號, 善中之善, 沒有比這更善的, 一心持名就是 修一切善 我在 無量壽經 向諸位詳細介紹, 整個佛法, 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 到最後歸納總結就是一句 阿彌陀佛 所以, 阿彌陀佛 是諸佛所說 所證 所修一切法的總綱領, 真的是究竟圓修一切善 念佛法門最要緊的是一心稱念 ; 二心稱念, 就不符合 二心念佛是修一切善, 但是沒有離一切相 ; 一心就離一切相 所以, 要是二心念佛, 與金剛般若不相應 ; 一心稱念就相應 念佛時,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心裡只有一個念頭 : 求生極樂世界, 求見阿彌陀佛 除此一念之外, 別無二念, 身心世界都放下了 才是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與金剛般若完全相應, 所以是真幹, 真的修金剛般若波羅密 是故能滅重罪, 能消重業, 極重的罪業, 這一句佛號都能消得乾乾淨淨, 任何法門不能與它相比 所以, 真正明白佛法的人, 真正 46

47 希望消業障的大德們, 就是一個念佛堂, 一切經咒不念, 一切懺法也不要, 依一句 阿彌陀佛, 消災滅罪, 開智慧, 得福報, 圓滿的成就了 9 念實相者, 空有不著, 雙照二邊 實相之慧, 從大悲生, 以大悲廣修六度, 得無量福 端坐念實相, 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 因為念實相是空有兩邊不著 我們念阿彌陀佛, 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 即是不著有 ; 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即是不著空 空有兩邊不著, 所以一心稱念, 就是念實相, 要不然怎麼能滅罪 雙照二邊, 是空有兩邊都不著 實相之慧, 從大悲生, 念佛人就是大慈大悲 因為要往生極樂世界, 見阿彌陀佛 ; 為的是明心見性, 得無上菩提, 廣度眾生 自己有智慧 有能力, 像佛菩薩一樣, 應機施教, 應以什麼身得度, 就能現什麼身相, 這才是念佛成佛的真正目的 所以, 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之前, 我們想度眾生, 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縱然發懇切的願望, 沒有智慧 能力, 也是枉然 修學其他法門, 要像佛菩薩一樣能自在現身, 談何容易! 即使遇到真善知識, 如法修行, 經上講, 欲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 至少還要修三個阿僧祇劫, 才有此本事 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文數字, 時間太長了, 還是念佛往生淨土好 無量壽經 中的四十八願, 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 是淨宗的根本 淨土三經, 無非是四十八願的詳細介紹而已, 其根源即是四十八願 佛在四十八願明白告訴我們,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 阿惟越致菩薩, 就是 彌陀經 講的 阿鞞跋致 這是梵語, 翻成中文是 七地以上 的不退轉位 我們若依其他法門修至七地菩薩, 必須經歷兩個阿僧祇劫 念佛法門不費力, 超過一般菩薩修行兩個阿僧祇劫, 所以有能力分身 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 眾生有感, 就有能力應, 感應道交, 這才能普度眾生 47

48 真實智慧 是從大悲心生的, 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大慈大悲 有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 因為沒有慈悲心 要是有大慈悲心, 功夫必定得力, 決定不會退轉, 不會疲厭 沒有慈悲心, 念幾句佛號就累了, 就要休息, 如何能得力 以大悲廣修六度, 得無量福, 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中, 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穿衣吃飯 待人接物, 這些地方皆修圓滿的六波羅密, 福慧二足尊是得無量福 經體為生實相 修宗為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離相, 觀空也, 修慧也 修善, 不住空也, 修福也 此是真懺悔, 能滅重罪定業 內外障緣, 一齊銷盡 經體為生實相 修宗為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此是修學的綱領 離相, 觀空也, 修慧也, 離相是修慧 觀空 修善, 不住空也, 修福也, 離一切相是修慧 ; 修一切善是修福, 福慧雙修才能圓成佛道 我們受三歸依時念 歸依佛, 二足尊 二足尊就是佛 足 是滿足 圓滿的意思, 沒有絲毫欠缺 二 是兩種圓滿, 一是智慧圓滿, 一是福德圓滿 修行要福慧雙修, 不能修慧不修福, 或修福不修慧 如果修福不修慧, 果報決定在六道, 不能出離三界 修慧不修福, 可以出三界, 能證小果, 如小乘的阿羅漢 辟支佛 權教菩薩 雖證果, 而沒有福報 經云 : 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 阿羅漢到外面托缽, 沒有人供養他, 沒有福報, 不能度眾生 雖然有智慧, 但是與眾生沒有緣分 因過去生中不與人結緣, 托缽都托不到, 人家不供養, 還能為人說法? 沒人聽你的 由此可知, 成佛的目的是為普度眾生, 若不修福, 怎麼能度眾生! 所以學佛的人, 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 慧重於福 知道這個道理, 才曉得 離一切相 是主修, 第一重要 ; 修一切善 是輔助, 也非常重要 相 就在修一切善裡 離 不修一切善, 也沒得離 一定要懂得 離相修善, 才是福慧雙修, 才是真懺悔 48

49 學佛最忌諱的是修福不修慧 佛門這樣的弟子很多, 喜歡修福, 喜歡福報, 喜歡享福, 不要智慧 修的是癡福, 福報到那裡去享? 因為愚癡, 若變畜生, 則到畜生道去享 佛在經上說 : 修福不修慧, 大象掛纓絡 修癡福, 到畜生道投胎為大象 象是國王的坐騎, 從前國王出門沒有汽車, 都是馬與象 國王乘的象, 金 銀 琉璃 七寶掛滿一身, 牠就享這種福報 現在國王出門不騎象, 改坐車, 但是現在享福的畜生很多 要是修福不修慧, 來生都被外國人當寵物飼養 所以必須要懂得福慧雙修, 慧重於福! 這很重要 此是真懺悔, 能滅重罪定業, 許多大乘經論說, 定業不能轉, 這是佛的方便語, 不是真實語 佛為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 不要造重罪, 是勸勉我們的意思 實際上, 定業也能轉 ; 不過很難, 一定要見性才能轉, 不見性不能轉 修定, 轉不了定業 像阿羅漢 辟支佛 權教菩薩都轉不了定業 一定要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轉 由此可知, 只要信願往生極樂世界, 就等同七地 八地菩薩, 這樣的果位, 定業已轉了 念佛法門無比殊勝! 內外障緣, 一齊銷盡 若能於本經, 深解義趣, 信心不逆, 盡能受持, 為人解說 即為荷擔如來事業,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乃至滅罪生福, 當得無上菩提 若能於本經, 深解義趣, 信心不逆, 盡能受持, 為人解說, 這四句將 金剛經 的精華說盡了, 也是這一部經裡最重要的經文 所以, 經 要深解; 解淺了, 不起作用 要深深的理解經義, 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 起心動念 待人接物, 應當怎樣做才是行金剛般若, 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 所以不深解不行 因此, 經 需要細講, 粗枝大葉的講, 不得受用, 要深解其義理 信心不逆, 不逆 是決定不違背 這句話非常重要! 一定要這樣作法, 非這樣作法不可, 這樣的信心才是不逆 盡能受持 金剛經 常講 受持四句偈, 四句偈是少分 ; 盡能 是為人解說全經 49

50 盡能受持是自行 ; 為人解說是化他 自行化他 即為荷擔如來事業, 此人就是佛的傳法弟子, 繼續佛度眾生的大業, 即是如來的傳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這些都是本經經文, 到後面再細講 乃至滅罪生福, 當得無上菩提, 這無疑是世尊在本經為我們授記 果然能做到前四句, 就是如來授記的弟子, 不是普通弟子 一 深解義趣 二 信心不逆 三 盡能受持 四 為人解說 只要真做到這四句, 就是如來的傳人, 如來授記的弟子 這是真正希有! 修行法門無量, 而唯一宗旨, 除障而已 障有三 :⑴ 惑障 : 見思煩惱是, 除則成般若德 ⑵ 業障 : 一切罪業是, 除則成解脫德 ⑶ 報障 : 六道苦報身是, 除則成法身德 江註舉破我 滅罪 成就如來, 為本經之大用 修行法門無量, 而唯一宗旨, 除障而已, 一切法門沒有別的, 除二障 三障而已 二障 指煩惱障 所知障 三障是指惑障 業障 報障 障有三, 迴向偈云, 願消三障諸煩惱 一 惑障 : 迷惑, 見思煩惱是, 除則成般若德 迷惑斷除, 般若智慧就現前 二 業障, 一切罪業是 罪業是造作, 就像 地藏菩薩本願經 說的, 閻浮提 ( 指地球 ) 眾生, 起心動念, 無不是罪 當然這是指大多數的眾生, 極少數例外 因為起心動念, 都是自私自利, 造作罪業 自私自利有什麼不好, 為什麼說是罪? 佛言此是增長我執 我見, 這就是罪, 不能出三界, 不能脫輪迴 除業障, 除則成解脫德, 即得大自在 三 報障 報是 六道苦報身是, 在六道生死輪迴捨身受身, 這是六道的因緣果報, 沒有不苦的 佛為我們講三苦 八苦 欲界三苦 八苦具足 色界有壞苦 無色界有行苦 三界都苦! 三界裡沒有安樂, 法華經 比喻三界是火宅 當我們感覺有一點樂受, 那是苦暫時停一下而已 要覺悟, 不要以為現在很有福報, 覺得作人不錯, 很快樂, 其實是迷惑顛倒 想想一餐 50

51 飯不吃, 就餓得很苦 我們沒有想到, 苦是真的, 三餐飯是藥, 治饑餓之苦, 無樂可受 人活在八苦之中, 這是真的, 決定不假 除則成法身德 報障要是離了, 就證得清淨法身德 江註舉破我 滅罪 成就如來, 為本經之大用, 江味農居士在 金剛經講義, 以這三者為本經的德用 本經的用途, 能幫助人 破我執 滅罪業 成就無上菩提 成就如來, 就是成就無上菩提 這部經的好處 利益太大了, 知道有這麼多好處, 才肯用心學習, 希望能得到經上所講的好處, 使我們在這一生中過得非常幸福美滿, 生活與體質皆能改善, 充滿智慧 ; 而不是生活在煩惱之中 學金剛般若才真的沒有白學, 本經真有此作用 我們凡夫心中常生煩惱, 不生智慧 與般若相違, 則常生煩惱 ; 與般若相應, 則常生智慧 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 真正證得真善美慧的幸福快樂 論用一大段, 至此講竟 判教這是古代祖師大德們, 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加以整理, 辨別淺深大小, 便利後代初學, 有次第可以入門, 所以有 判別教相 如同現代學校為學生編排課程標準 佛法雖然有判教, 但佛經畢竟不同於世間學校的教科書 世間的書籍確實有淺有深, 淺的不能深, 深的不能淺, 所以排定課程標準比較容易 而佛法的經典, 特別是大乘經, 經文含義可深可淺, 初學佛的人從這裡讀, 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離不開 程度淺的看, 很淺 ; 程度深的看, 很深 隨著自己修學, 境界不斷向上提升, 則所學的經典愈看愈深, 愈看愈不可思議, 這是佛經與世間書籍不同之處 所以, 判教 之意是祖師大德對初學者的一番苦心 1 諸佛出世, 教化眾生, 必對機說 機有二義 : 根機, 眾生根性, 各各不同, 障有淺深厚薄故 時機, 因時施教, 如五時說, 51

52 先淺後深, 先小後大, 循循善誘, 引人入勝也 諸佛出世, 教化眾生, 佛之所以出現於世, 就是教導眾生 化 是轉變 因為佛的教導, 能令眾生變化氣質, 化凡成聖 由此可知, 教化 二字, 教導是因, 化凡成聖是果 ; 佛陀教育必得最勝之成就 必對機說, 什麼是 機? 機有二義 : 一 根機, 眾生根性, 各個不同, 障有淺深厚薄故, 這是說明眾生根性不同, 有些人很聰明, 有些人比較魯鈍 佛經把眾生的根性分為三大類 : 上根 中根 下根, 這是大分 如果細分, 則無量差別 原因就在業障有淺深不同, 迷惑有厚薄不同 二 時機, 指時節因緣, 這個關係也很大 因時施教, 如五時說, 世尊當年在世, 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有不少學生, 長期追隨佛陀, 經上常見的 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佛陀講經說法, 是以他們為主要對象 雖然如此, 也要能顧及大眾 可見講經說法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要顧慮到各種不同根性, 希望每個人都得利益, 佛講經說法才得到圓滿的效果 五時 由淺而深 世尊成佛, 首先在定中宣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 參與此會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凡夫 聲聞 緣覺 權教菩薩都沒分 一定要破一品無明, 證一分法身, 才能參與如來定中的法會 這是二七日中所說 ( 也有經云三七日, 皆有根據 ), 十四天或二十一天, 大方廣佛華嚴經 就講圓滿了 佛所講的 華嚴經, 不是現前我們所見到的經本 當佛滅度六百年後, 有龍樹菩薩出現在世間, 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聰明絕頂, 是地上菩薩再來示現的 他在很短的時間, 將佛法 世法都念完了, 於是貢高我慢, 自以為了不起 金剛經 云 : 善護念諸菩薩, 大菩薩有責任護念小菩薩 所以大龍菩薩就來幫助他, 引導他到龍宮, 看龍宮收藏的經典 他見到大龍菩薩的圖書館裡所收藏的 華嚴經, 總有三本 ( 三大部 ), 他嚇呆了! 世尊講的 華嚴經 有多大的分量? 龍樹 52

53 菩薩說 : 此經大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古印度計算書本的大小, 是以 偈 為單位, 四句為一偈, 不論句字長短 ; 長行文也以此為單位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了不得, 它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 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 ( 細粉 ), 一粒微塵算是一偈, 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微塵偈, 現代即使用天文數字也算不出來 一四天下微塵品, 一四天下, 淺顯的說, 就是太陽系 太陽系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塵, 一粒微塵是一品, 華嚴經 有這麼多品 他一看, 貢高我慢之心立刻就消除, 覺得自己所念得, 簡直不能比 再一想, 自己都沒有辦法受持, 閻浮提眾生, 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受持, 所以捨棄大本 再看中本, 分量還是太大 大龍菩薩說, 還有下本 下本是 華嚴經 的提要, 如中國的 四庫全書, 有目錄提要, 分量不多 雖然不多, 這麼厚的精裝本也有五本, 比起全書當然少得太多了, 全書一千五百本, 目錄提要五本 龍樹菩薩見此下本, 分量尚可, 就把這一部分帶到人間來 以後翻譯成華文, 就是現在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其實它是 華嚴經 大本的提要 這一部下本經的分量總共十萬偈, 四十品 這部經的梵文經典已經失傳了 古代的書籍不像現在這麼便利, 而是寫在貝葉上的稱為 貝葉經 是將貝多羅樹葉一片切成一張長方形, 大概寫四行, 有的寫六行, 兩邊打洞, 用繩子穿起來 要是一部完整的下本 華嚴經, 用現在的大卡車也需要好幾輛才裝得下 分量多, 自然容易脫落, 當時都是手寫本, 所以流傳下來遺失了很多 東晉時候傳到中國只有三萬六千偈 十萬偈的 華嚴經 經文, 只得三萬六千偈 ; 譯成華文, 這就是晉譯的六十卷, 華嚴經 也稱為 六十華嚴 唐朝武則天時代, 實叉難陀法師從印度帶來的 華嚴經 梵文本, 比晉譯的增加九千偈 換言之, 有四萬五千偈, 還是不到一半, 但是 華嚴經 大致的義理已經能看得出來 此本譯出之後稱為 八十華嚴, 現在流通的即是這個本子 53

54 唐貞元年間, 外國向中國進貢, 貢品中有 華嚴經 的最後一品, 即八十經末後入法界品 這一品經是完整的, 沒有缺失, 譯成中文後, 稱為 四十華嚴, 就是華嚴經中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所以, 現在中文本的 華嚴經 已經是相當完整, 但是與原文還只是一半而已 華嚴經 是世尊二七日中所說的 我們以為二七日時間太短, 我們念都念不完 凡夫執著時間是定法, 其實不然 ; 時間可以延長, 也可以縮短 古人筆記小說 黃梁夢 即是例子, 黃梁 是高梁小米, 很容易煮熟的 小米還沒有煮熟, 他的夢醒了 他打瞌睡作一個夢, 夢裡已經過了幾十年, 說明幾分鐘可以延長為幾十年 所以世尊講 華嚴 說 念劫圓融, 可以把一念展開為無量劫, 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 第一時所說的, 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是對法身大士說的, 當然不是凡夫能明瞭的 說 華嚴經 之後, 世尊出定想想, 教導迷惑顛倒 苦難的芸芸眾生, 不能不用權巧方便, 於是在鹿野苑講 四諦法 度五比丘, 這等於是開班教學, 從幼稚班辦起, 說 阿含經 然後觀察他們的程度, 再講深一些的 方等經典 方等也成就了, 學生們的智慧漸漸開了, 第四個階段講 般若 金剛經 即屬於第四時所講的 智慧大開之後, 最後世尊講 法華 涅槃 法華經 經義與 華嚴經 無二無別, 就是導入華嚴的境界 如此由淺而深, 由小而大, 先淺後深, 先小後大, 循循善誘, 引人入勝也 這是世尊四十九年教學所用的方法, 與現代辦學一樣, 先辦幼稚園 小學, 再辦中學 大學, 而後辦研究所, 如是圓滿達到教學的目的 2 古德判教, 意在方便學人, 使對一代時教, 綱領條目, 淺深次第, 一目了然, 可以循序而進, 其接引後學之苦心, 良足佩焉 古德判教, 意在方便學人, 判教 之用意, 就是讓初學的人方便契入 一代時教 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 令初學者於經教 綱領條目, 淺深次第, 一目了然, 判教用意在此 學者 54

55 可以循序而進, 其接引後學之苦心, 良足佩焉, 這一段說明古德何以做這件工作 判教很費事, 也很費心, 整理出頭緒, 目的就是便利初學, 這是令人佩服的 3 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 唐後大眾共依者, 唯天台 賢首兩家 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 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 這是在 華嚴經疏鈔 裏見到的 賢首 清涼大師都生在那個時代 當時判教的風氣非常盛, 但是 唐後, 各家判教都衰沒了, 大眾共依者, 唯天台 賢首兩家, 唯此兩家傳下來, 因為這二家判得最好 所以, 後來的學者 研教 講經的人, 不是依賢首, 就是依天台 至今依天台者最多, 原因是天台家的判教簡要詳明, 賢首雖然判得很好, 比較複雜 賢首用 十門開啟, 就是用十個科目來介紹全經概要 ; 天台用 五重玄義 比較簡要, 所以後人多取天台 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 藏 是指小乘 小乘為什麼稱藏? 小乘也有完整的三藏 : 經藏 律藏 論藏 通 指大乘 通 別 圓都是大乘 通 是大乘的開始, 前可通小乘, 後通大乘, 也就是大乘中入門的教學 別教 是大乘裡高深的教義, 不通小乘, 純粹大乘 也可以說, 藏教淺 ; 通教有淺有深 ; 別教唯深無淺 ; 圓教是一切圓融, 無不通達 天台家這樣區分世尊所說一代大小乘法 賢首 即華嚴宗, 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五教中, 小教與天台家的藏教相同 ; 始教就是天台的通教 ; 終教就是天台的別教 ; 而將天台的圓教開為頓 圓二種 天台是把頓教包括於圓教中 由此可知, 兩家在名稱上不一樣, 意義內容方面沒有太大的差別 4 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 賢首則判屬始教, 亦通於圓 江註判本經為境心俱冥, 遮照同時, 慧徹三空, 功圓萬行, 至圓極頓之大教 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 天台宗判 金剛經 屬於通教 別教, 55

56 也有圓教的義理 此種說法, 經裡有通 別 圓, 豈不是有深有淺? 本經前半部, 淺的人看得淺, 深的人看得深 後半部唯深無淺, 確實是有深度, 沒有淺顯之處 賢首則判屬始教, 亦通於圓, 何以把它判作始教, 判作通教, 這是大乘的開始, 因為經上說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必須離四相才是菩薩 若是剛剛離四相, 這是初級的菩薩, 就是始教的菩薩 至 金剛經 後半部, 不但要離 四相, 也不能有 四見 不但沒有諸相, 能證的心也不能有絲毫執著 不但能所沒有, 佛法也沒有 這已深至極處, 完全是圓教的教義, 所以判作 亦通於圓 這是古大德對本經的判法 江註判本經為境心俱冥, 遮照同時, 慧徹三空, 功圓萬行, 至圓極頓之大教, 江居士一生以四十年的功夫深入此經, 專參專弘 佛在大經裡說, 圓人說法, 無法不圓 江居士自己圓悟了, 所以看這部經, 處處極圓極頓 他說的教人很難反駁, 確實有道理 此經義自始至終能覺悟眾生 如果眾生真的覺悟, 信心不逆, 完全能受持, 的確是圓頓根性的法器, 決不是平常人 所以, 他的講法符合本經的旨趣 這一段是講江居士註釋本經綱要, 亦依天台 五重玄義, 經題 顯體 明宗 辨用 判教等先後次第 譯人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譯人 指翻譯經的人 本經在 大藏經 裡有七種不同的譯本, 但是流通最廣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 其他六種本子很少有單行本流通 1 姚秦, 公元三八四年姚萇稱秦王, 三八九年呂光稱三河王 涼, 四 0 一年什師至長安 姚秦, 中國古代以秦為國號的有四個朝代, 因此必須把皇帝的姓冠上, 才曉得是那一個秦 如秦始皇他姓嬴, 建立的王朝史稱 嬴秦 符堅建立的王朝稱為 符秦 姚萇是符堅的大將, 符堅與東晉 56

57 打了一場敗仗, 即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 淝水之戰 它之有名就是晉朝. 謝安以寡勝眾, 當時符堅率領八十多萬大軍, 號稱百萬 ; 而東晉軍隊只有十萬人 ; 以十萬人打敗八十萬人, 真是奇蹟 於是姚萇發動政變成功, 奪了符堅的王位作皇帝, 沒有改國號, 歷史上稱之為 姚秦, 也稱為 後秦 ; 稱符堅的王朝為 前秦 公元 三八四年, 這是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的事 姚萇 建國稱 秦王 公元 三八九年 前秦將軍呂光稱三河王( 涼 ) 當時符堅曾派呂光將軍, 率領七萬大軍去邀請羅什大師 那時羅什大師在西域龜茲國 ( 是個小國 ) 符堅聽說鳩摩羅什是位很有智慧的賢哲, 一心就想得到他 人才是國寶, 他們國家怎麼肯放行! 所以就派七萬大軍去, 要不給人, 就打仗, 一定要把羅什大師請回來 於是兵臨城下, 羅什大師勸請龜茲國王許他入中國, 不要和秦國發生戰爭, 實在也是敵不過秦國的大軍 這樣把羅什大師迎請來中國, 軍行至涼州 ( 即現在的甘肅 ), 聽說朝廷政變, 姚萇當了皇帝 呂光與姚萇本來是同事, 都是將軍 他不服姚萇, 就割據三河 ( 即涼州 ), 自稱為涼王 羅什大師也就留在涼州, 呂光不善護持, 但知道羅什是賢哲有智慧, 也不肯放他走, 等於把羅什大師軟禁了, 讓羅什大師在那裡十幾年, 不能弘法利生 一直到姚萇死了, 兒子姚興繼位 ; 呂光也死了, 他的姪子繼位 那時情況就不同了, 涼的力量很薄弱, 所以把羅什大師送到秦的首都長安, 公元 四 0 一年什師至長安 譯者名字前冠上 姚秦 二字代表時代 三藏法師 是指學位, 如現代學位的博士 碩士, 即是通達 三藏 的法師 譯經的法師一定要精通三藏, 故稱為 三藏法師 57

58 三藏 是指經 律 論 世尊當時住世說經教學四十九年, 後人將他所說的一切法, 分為三大類 三藏 是經 律 論, 其內容是戒 定 慧 律藏是講戒律 戒學, 經是講定學, 論是講慧學 世尊一代的教誨, 就是戒定慧三學 但是世尊每次說法, 無論大小乘經典, 每一部經典幾乎皆是戒定慧三學具足 如何分別? 後人編輯分類就從多分下手 譬如, 這本經講定講得多, 講慧 講戒比較少, 就歸到經藏 ; 如果研究討論的多, 講定的比較少, 就歸到論藏 這是學習必須知道的, 因為每展開一部經典, 幾乎戒 定 慧三學皆具足 三藏是初學人修行的標準 ; 修持功行圓滿時, 三藏又是印證的標準 我們的功夫到底有沒有成就? 到底證什麼樣的境界 果位? 三藏經典可以作證明, 所以它是修學 印證的標準 經 論是修正知見 ( 學問 ), 見解思想有沒有錯誤, 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想法, 要用經論作為正邪的標準 經論裡說的是佛知佛見 佛是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 是覺悟的知見, 覺悟的看法 想法, 決定沒有錯誤 我們的想法 看法與經典對照 ; 如果與經上講的一樣, 表示我們的想法 看法都正確 假如不一樣, 一定要知道自己錯了, 而把錯誤的知見, 依照經論所講的改正, 這是修正知見 我們在行持上, 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到底是正? 是邪? 是善? 是惡? 這要依據戒律為標準 戒律是佛與大菩薩的行持, 我們的心行定要與戒律對照, 如果心行與戒律相違背, 必須依照戒律的標準改正 律是佛行, 諸佛菩薩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即是戒律, 所以我們學佛, 要認真用佛的標準, 改正自己的思想 見解 言行, 不可以世俗情見做標準 善導大師在 觀無量壽佛經 上品上生章裡, 說即使是世間知名的大德們講解經教, 若與經中義理不相應, 就不能聽他的 ; 即使阿羅漢來講 ( 阿羅漢是證果的聖人 ), 如果與經義不相應, 也不能聽他的 ; 乃至菩薩 等覺菩薩亦如是 58

59 最後大師講, 如果諸佛來講怎麼樣? 當知佛佛道同, 諸佛決定沒有講兩樣的話, 否則一定是假佛, 是妖魔鬼怪冒充佛來欺騙眾生 如果是真佛, 今佛所講的一定與古佛相同 金剛經 云 : 如來是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所以我們要能辨別真佛或假佛? 與經中義理對照, 他講的意義與經之義理完全一樣, 則是真佛 ; 若講的不一樣, 定是假佛 可是此處要注意, 魔很厲害, 他可以九十九句話與經義一樣, 只有一句不一樣 但是那一句不一樣的, 就會將眾生法身慧命斷送了, 我們不能不小心謹慎 完全相同, 沒有一句不同, 才是真佛 特別是末法時代, 楞嚴經 云, 此時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真正善知識不容易遇到, 唯一靠得住的是經典 古來祖師大德收在藏經裡的著述, 決靠得住, 但是要古代流通的版本 ; 現在新編的 大藏經 靠不住, 因為現代人的一些著作也都收錄, 誰能為現代人的著作做印證? 從前收入 大藏經 的, 都要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審察過 大家都同意, 沒有反對意見, 才呈報皇帝, 由皇帝批准入藏 ; 是為標準 現代沒有標準, 所以閱讀 大藏經 要採古代編的為善 中國最後一部 大藏經 是 龍藏, 乾隆時代編的, 都是經過嚴格審查, 大致上不會錯誤 修正知見是屬學問 修正行持是屬品德 所以, 學佛的標準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與學問 3 法師, 凡能弘揚佛法者, 稱為法師 三藏皆通, 則稱三藏法師 由此可知, 法師, 乃至於三藏法師的稱號, 不一定都是出家人, 在家人也能稱 佛門裡稱呼的常識, 我們要懂得 法師 是通稱, 不論在家出家, 男女老幼, 只要能以佛法經義教導眾生的都稱之為 法師 和尚 也是通稱, 不管在家出家 男女老少, 只要能主持佛法 主持教學的都稱為 和尚 和尚是印度話, 義為親教師, 親自指導我修學的老師, 就是我的和尚 所以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 我學佛, 59

60 指導我的老師, 是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就是淨空法師的和尚, 我稱他為和尚 現在有一些人, 尊稱佛門一些大德為 大師, 這是不可以的, 因為 大師 是對佛的尊稱 成佛才可以稱大師, 你稱他大師, 豈不把觀音菩薩比下去了? 觀音菩薩稱 大士, 你卻稱大師, 這是名實不符! 我們在 無量壽經 上讀到 十六正士, 皆是在家菩薩, 而且是在家的 等覺菩薩 也祇是尊稱開士 正士 大士, 沒有稱大師的 不懂得這些名詞 術語的涵義, 也許是錯用了 真正學佛的人不能用錯 ; 用錯了, 人家說你不懂佛法 古來的大德們對鳩摩羅什法師不稱大師, 稱 三藏法師 在過去, 皇帝的老師稱 國師, 專修禪宗的稱 禪師, 專修戒律的稱 律師, 都是名符其實的正確稱呼 4 鳩摩羅什, 梵語音譯, 義為童壽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三萬二千句, 博通世出世法, 公元四 0 一年至長安, 姚興待以國師之禮, 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 譯經論九十八部三九 0 餘卷 鳩摩羅什, 此是譯經師的德號 梵語音譯, 義為童壽, 這也是讚美他 他年歲少時, 中國人稱之為童子, 但他的智慧 德行就與老人一樣, 顯得很老練 很成熟, 聰明絕頂, 所以美稱為 童壽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千偈是三萬二千句, 古人印度人稱四句為一偈, 句子長短不一 這是舉例說明他的學習能力很強, 一天能讀這麼多的文字 誦 是背誦 每天能背誦這麼多文字, 確是傑出的天才, 非常稀有 博通世出世法, 他讀誦世出世間典籍太多了, 且能背誦 能記得, 的確是博學多聞 公元四 0 一年至長安, 此時後秦的國王是 姚興 秦王 待以國師之禮, 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 義學 是指精研教理的人, 在家與出家的都可以稱為 義學 專門在教理上探討研究, 這些人都是以羅什大師為導師, 跟著他學習, 譯經論九十八部三九 0 餘卷 羅什大師到長安只有七年, 就圓寂了, 所以他的譯經 60

61 事業只有七年 在這短短七年當中完成了九十八部經典, 而且譯得非常好, 他是屬於意譯, 玄奘大師則是直譯 意譯時離開原文, 把原文的大意用中文的文法寫出來, 讀起來非常地流暢, 他的譯本非常受到中國人的歡迎, 道理在此地 5 傳說法師乃七佛以來為譯經師 以悟達為先, 得佛遺寄之意 此事在傳記裡都有記載, 羅什大師是釋迦佛以前, 七尊佛的譯經師, 專門從事翻譯的工作 所以他譯得好是有原因的, 生生世世都做翻譯 七尊佛可以講是無量劫, 一尊佛算三個阿僧祇劫, 三七 二十一個阿僧祇劫, 他都示現為翻經法師的身分 他為什麼翻譯得這麼好呢? 悟達為先, 得佛遺寄之意 他教學也是如此, 自己一定要開悟, 一定要通達 ; 若不悟, 不通達, 怎麼能把佛的意義翻出來 開經偈說得好, 願解如來真實義 必須能解如來真實義, 才能說得出來, 才能介紹給別人 反觀近代, 有不少外國人翻譯佛經, 把佛經譯成英文 或其他的外國文 然而譯經的人中文好, 英文也好, 但是對於佛法沒有開悟 沒有通達, 翻譯的文稿就不能流通 我在美國參觀沈家楨老居士的圖書館, 他非常熱心, 不少年來, 請了許多人譯經, 也用了很多錢, 現在這些譯稿堆積如山! 他告訴我, 沒有辦法出版流通 我見到倓虛法師的 念佛論 英譯本, 有一次在溫哥華講經, 我將它附在 無量壽經 後面, 有位周醫生英文很好, 他看了之後告訴我, 法師, 以後不要再印了, 你花了冤枉錢! 這翻譯的英文, 中國人看不懂, 外國人也看不懂 我才曉得翻譯真是不容易! 連倓虛法師的開示都翻譯得不能令人明白, 何況經典? 因此一定要 悟達為先 得佛遺寄 即得佛力加持 自己要不是真心學佛, 不能契入佛境界, 怎麼會得佛力加持 羅什大師就得佛力加持 現前在全世界, 弘法人才非常缺乏, 我也常常鼓勵大家要發心講經, 發心弘法 這事亦難亦不難 如果得佛力加持就不難 ; 不得佛力加持, 太難了! 怎樣 61

62 才能得佛力加持? 要發心願與佛相應, 就能得佛力加持 若用真誠心 清淨心 平等心 慈悲心 恭敬心, 就得佛力加持 假如摻雜一點點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 就得不到佛力加持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習, 李老師傳我四個字 至誠感通 我們用真誠心來求, 真誠到極處, 與佛菩薩就有感應, 感應就通達 這不是學來的, 不是讀了很多經論 很多書, 就會講 講得天花亂墬, 也不是佛法 若是一百句佛法, 九十九句講對了, 還講一句錯的, 就害死人 所以, 不求三寶加持 護念, 凡夫確實沒有能力講經 講, 要靠諸佛菩薩 三寶加持 ; 大家能聽得明白, 聽了歡喜, 也是三寶加持 你們聽了很歡喜, 不是我的能力, 不是我會講, 是佛光注照 三寶加持 ; 我不過作增上緣, 就是一點誠意, 真正發心續佛慧命 求願往生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念念與佛相應, 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6 譯, 易梵為華語也 譯 是翻譯, 將梵文原本翻譯成華文, 中國的譯經事業自後漢至南宋, 持續一千餘年 金剛經的旨趣 ( 倓虛法師示此經大旨 ) 1 離相, 成就解脫, 消諸業 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才能消業障, 成就大自在, 解除業繫苦, 永脫六道十法界 這是根據 金剛經 教義說的 2 無住, 成就般若, 破諸惑 惑 是迷惑 破迷開悟的訣竅是 無住 經云: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 而行布施, 如是生心布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則自性般若智顯 3 無法, 成就法身, 脫諸苦 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緣所生, 當體即空 ; 當知虛空法界一切現象, 原本是一個真心, 一個自性, 一個法身 故般若講緣起性空, 一切法 62

63 了不可得 這才能成就法身, 脫諸苦障 般若心經 云 : 度一切苦厄 無法, 是將一切法都放下, 心裏都無分別執著就成就清淨法身 故消業 破惑 脫苦是本經的旨趣 末後一條講得非常究竟徹底 4 破三心, 除四相, 為發心之要務 凡夫無始劫來莫不以為我能執, 我能得, 而患得患失 一般人認為身是我, 聰明一點的人知道身不是我 什麼是我? 能思惟 能想像 能感受苦樂的是我 西洋哲學家講 我思故我在, 這是認為能思惟想像的心是我 佛在本經上說,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能執著的 能分別 能思惟 能得的心確實不存在, 我是什麼? 三心不可得, 這才是真的從根本上消業斷惑, 不是從枝葉上用功夫 妄想不可得, 所得的不外乎 四相, 四相非實有 我相 人相 由相對假立 的一種抽象概念, 並非實有 眾生 不是指眾多的人, 它包括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幻相 ; 所謂動物 植物 礦物, 以及一切自然現象 ( 如下雨 颳風 ) 都是 眾生相 也是 由緣和合假立的, 夢幻泡影, 了不可得, 稱之為眾生相 壽者相 是指時間相續, 如露 63

64 亦如電, 此是 由相續假而立 絕非真實, 全都是假的! 一切有情眾生所執著的事物是假的, 能執著的心也是假的, 果真明白此真相, 還有什麼好執著, 還有什麼放不下! 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真相大白,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心裡就得大自在 換言之, 真心就現前, 妄心沒有了, 徹底了解一切現象皆是虛妄不可得 我們無知不明真相, 因起堅固的執著, 不肯放下 佛菩薩看此等芸芸眾生為可憐愍者 如果諸法真有其事, 佛不能說眾生是可憐愍者 因為法相全是假的, 怎麼打妄想, 怎麼執著, 都是一場空 不是人死了以後才一場空, 現前就是一場空 若執著, 現前就生無量煩惱, 苦不堪言 ; 將來輪迴六道, 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 金剛經 幫助我們明瞭諸法事實真相, 教導我們徹底放下, 恢復自性 自性就是真心, 即禪家講的 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金剛經 的好處在此 破處即是顯處, 是同時, 是一時 破妄 真顯, 是同時, 是一時 不是先破妄再顯真, 此處沒有先後次第 妄除一分, 真就顯一分 ; 妄除二分, 真就顯二分 理可以頓悟 ; 事要漸除 事上除一分, 清淨心 般若智慧就顯一分 事上要真的放下, 不要再執著, 不要再分別, 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訓, 認真努力去做 這是將本經的綱要報告出來 ; 學習掌握綱要, 經文就不難領會 ( 卷一完 )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簡 ) 製作 64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不可以墮胎

不可以墮胎 不 錄 流 量 殺 裡 什 殺 了 什 來 不來 來 殺 來 了 來 來 殺 了 更 了 不 不 不 錄 刺 異 了 異 亂 留 兩 不 惡 不 來 類 來 累 不 了 女 切 來 女 不 女 不 來 什 女 說 切 來 殺 殺 了 來 更 了 了 了 不 不 樂 切 累 惡 惡 狀 說 1 不 了 不 療 不 不 參 參 來不 了 說 不 不 陸 不 六 了 李 陸 了 念 度 李 錄 女 不 裡來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我的學思歷程

我的學思歷程 領 歷 年 立 不 六 了 說 歷 兩年 年 不 度來 歷 論 年 裡 禮 來 裡 都 理 劉 勞 理 說 理 來 不 不 例 了 歷 都 什 什 什 什 類 都 什 理 領 不 不 什 來 了 什 說 不 不 年 數 Andrew Wiles Andrew Wiles 林 了 兩 年 數 Fermat s Last Theorem Fermat 數 n n n 論 x +y =z n 2 數 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女 女 金 女 女 不 不 茶 省 來 茶 了 金 不 茶 女 了 女 來 陸來 玲 來 茶 了 離 蓮 茶 理 不 力 力 茶 理 不 利 來 裡 茶 女 論 力 不 諒 來 來 金 聯 凌 了 女 離 茶 了 來 裡 省 玲 兩 離 歷 流 不 女 了句 1 說 茶 數 茶 茶葉數 數 茶 茶 爐 爐 茶 茶 老 茶 茶 不 了 了 茶 茶葉 了數 露 了 茶 了 數 兩 2 說 茶 更 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年 A 年 林 年 六 朗 年 滑 年 年 年 B 年 六 略 不 1 藍 兩 兩 不 了 不 了 不 不 不 不 練 練 說 練 說不 流 不 說 不 不 不 什 老 見 了 連 了 了 了 裡 不 不 說什 什 2 了 了 說什 了 了 不了 說 了 了 了 不 不 了 裡 什 不 了 什 了 切 不 了 不 年 裡 了 了 不行 來 不領 連 不 年 來 不 裡 不 了 不 了 了 來 3

More information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理 讀 北 易說 北 理 北 年 見 見 不 不 讀 讀 讀 了 來 不 讀六 來 理 易 來 易 立 不 易 不 量 錄 句 立 立 句 不 說 了 理 兩 了 ( 療 ) ( ) 來 兩 ( ) 來 兩 了 不 了 理 理 1 令 力 ( ) 不 易 讀 練 來說 說 句 塞 類 不 不 來 易 易 易 理 易 論 拉 里 來聯 便 理 念 論 臘 理 理論 便 論 來 行 念 論 理 不 令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福慧圓滿 

福慧圓滿  福慧圓滿整理自淨空老法師講演集 墨寶原文 : 佛是福慧圓滿, 大乘表大智慧, 無量壽表第一大德, 莊嚴即是真善美慧 此皆一切眾生本自具足, 但以妄想執著, 而不能證得 聖佛教人, 修清淨 平等 慈悲心 ; 十善 六度 利生行, 則能自證大覺, 名曰成佛 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此是佛陀 佛陀教育宗旨如是 大乘無量壽經, 是其治要, 世法佛法盡在其中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智慧 理念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第 四 十 三 期 發行單位 銘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發 行 人 沈佩蒂 主任 指導教授 張國保 教授 施明發 教授 編 輯 主編 莊偉聖 地 址 桃園縣 山鄉大同村德明路 5 號 電 話 (03)350-7001 分機3282 網 址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educlass/index.htm 電子信箱 yichuang@mail.mcu.edu.tw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1 年 目 次 行路 諸 老 ~ 劉 玲老 龍 龍 龍 雷龍 龍 女 龍 女 龍 雷龍 女 龍 李 女 龍 女 路歷 梁 女 龍 梁 女 葉 林 龍 麗 龍 老 雷龍 了 雷龍 晴 老 異 龍 老 龍 老 劉 玲老 2 5 諸 老 力 力 識 切 力 更 不 力 來 略 弄 念 都 力 都 力 不 省 力 理 聆 識 女 切 良 律 力 年 來 切 什 理 切 年 利 年來 更 林立 什 不 什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個案分析

第四章、個案分析 例 說 理論 行 說 來 說 理論 讀 更便 理 理論 說 理論 更 了 不 說 了 度 說 例 理 來 更 力 不 不 行 略 了 了 了 論 行 不 更 歷 歷 來 說 說 / 力量 老 識 識 / 行 不 更 律 識 了 識 流 量 說? 歷 年 柳 說 說 不 女 女 不 不 年 不 來 了 不 女 說 讀 不 讀 不 讀不 不識 靈 ( ) 不 來 什 不 了 說 了 金 裡 料 了 羅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第七章 偶戲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第七章    偶戲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裡 度 聯 兩 異 來 裡 不 樂 籠 不 了 見 歷 不 歷 不 年來 不 不 年來 不 烈 裡 論 裡 不 類 禮 切 331 裡 樂 了 裡 樂 樂 樂不 浪 樂 歷 歷 令 不 樂 說 裡 度 離 異 說來 樂 說 樂 了 不 說 裡 了 易 了 論 數 不 332 弄 離不 類 說 倫 兩 樂 不 樂 裡 樂 不例 樂 不 說 切 更 切 說 離不 度 陵 類 不 類 律 律 1 1 論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N-N-S.12.12 了 說 來了 了 不理 度不 靈 留 來 拾 切 理 樂 了 U-N-N-S.12.15 來不 了 來 了 來了 了 了 不 來 切 了 1 了 不 U-N-N-S.12.16 樂 不 說 不 來 煉 了 說 略 了 不 句 利 了 不 了 不 煉了 不 句 了 不 U-N-N-S.12.17 若 什 淋 了 來 暈 了 什 不 2 留 不 U-N-N-S.12.19 了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數學教學評量的知覺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數學教學評量的知覺 六年 數 量 呂 立 北 數 論 數 量 量 量 老 量 行 了 不 量 更 行 行 更 數 樂 老 量 老 老 數 臨 量 麗 數 量 數 量 量 老 不 數 量 來 老 數 量 量 4 識 六年 力 年 異 六年 料 量 異 異 數 量 更 益 數 量 六年 數 量 量 數 量 來說 類 類 類來 刺 類來 來 異 度 力 濾 類 刺 力 異 來 來 刺 刺 5 刺 來 理 論 更 易 數 量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幸 福 向 前 走

幸  福  向  前  走 福 兩 北 兩 北 不 了 留 北來 北 樂 利 路 不 易 懶 不 北 北 度 年 不 北 不 老 不 不 來 連 樂 利 陸 路 冷 留 北 北 來 老 老 都 了 了 不 玲 北 來 飯 館 年 龍 來 來 劉 不 不 遼寧 劉 福 劉 連 識 老 連 北 了 料 老 老 連 老 女 藺 女 了兩年 路兩 車 裡 車 說 了 北 年 車 路兩 車 福 了 來 了 飯 裡 連 樂 了 說 了 不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

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 1 18 讀 力 理 錄 --------------------------------------------------------------------------------------1 --------------------------------------------------2 -------------------------------------------------------------2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了 勞 了 樂 來 不 論 女 女 了 不 不 不 來 來 離了 度 年 不 禮 來 說 說 禮 了 說 不 了 來 來 見 了 不 女 來 不 了 來 了 不論 不 流行 來 歷 了 不 刺 來說 不 兩 裡 來 練 了 樂 理 不 不 了 力 令 流 不 殺凌 不 什 不 老 不 不 了 來說 來 什 說 什 不 不 落 說 力 什 行 落 落 1 落 露 度 令 魯 什 不 不 力 不 說 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例 1. 2. 不 不? 3.? 4. 立更 5. 6. 臨 7. 8. 理 () 9. 10. 讀 率 11. 12. 13. 料 14. 15. 16. 參 烈 讀 讀 來 什 參 1987 參 狀 參 了 1987 立 (1989) (1993) 路 不 不 不 不 句 例 不見 不見 利 來 數 什 易 1. 力 2. 來 4. 念 5. 讀 6. 7. 狀不 ? 讀 數 來說 參 更 念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立 年 行 立 年 錄 年 錄 行 ~ ~ 錄 ~ 行 錄 行 錄 行 六 六 錄 六 行 年 錄 行 領 錄 領 領 行 領 錄 領 行 奈 領 錄 奈 領 奈 領 行 精 領 錄 精 領 行 領 錄 領 見 - 1 - 錄 行 - 2 - 流 倫理 見 說 流 不 流 力 倫理 見 - 3 - 讀 見 論 說 行 略 讀 烈 略 力 立 度 來 讀 例 行 略 勵 度 - 4 - 識 見 論 說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論 讀 保險法修正評釋 年 年 理 度 金 行 度 老 理 壹 前言 年 行 來 歷 年 理 度 金 行 老 兩 契 說 貳 保險契約法修正簡介與評釋 契 金 類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類 金 理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行 金 類 切 理 金 屢 金 不 金 金 金 理 金 列 金 類 金 金 北 2 8 樓 02-23115586() 1 契 契 契 立 契 量 行 契 列

More information

從收到錄取通知起,現在新年也過完了,是該開始著手準備赴美的事情了

從收到錄取通知起,現在新年也過完了,是該開始著手準備赴美的事情了 5 1 7 30 1 見 了 來 見 不 了 來 年來 了 來 什 識弄 念 什 識 留 來 便 了 旅行 留 什 旅行 了 切 不 落 不 旅行 說 旅行 識 旅行 不論 不 不 不 說 了 了 不 金 理 了 念 行 數 了 了 便 行 了 不 旅行 力量 聯 了 了 連參 了 不 若 力 易 說 露 來 念 2 來 不 易 來 不 識 留 Winni 若 勵 落 淪落 了 說不 了 不 立 來

More information

Mirabilis劇本

Mirabilis劇本 籠 年女 來 樓 年女 了 行 不 略 不 年女 里 年女 了 了 行 1 88 年女 什 冷 了 年 女 女 年女 說 裡 女 不 不 亂 年女 什 不說 不 來 女 了 來 切 女 了 淚 離 樓 來 不 離 2 88 怒 林 來 不 不 年女 林 累了 理 離 了 便 年女 不 不 類 不理 來 了 車 了 車 了 車 車 林 里 來 類 不 來殺 更 林 樓 了 樓 3 88 女 女 樓 女

More information

附件一:

附件一: 理念 來 ~ 老 飯 飯 飯 都 飯 了 兩 飯 老 不 飯 不 飯 零 料 不 不 了 念 理念 了 不 更 力 識 來 路 領 行 了 了 度 聯 不 了 行 旅 念 更 更 力 了 識 蘿 了 了 狀 了 狀 不 狀 六 類 識六 類 類 量 念 樂 良 了 ~ 立 更 1 略 精神 都 更 不 了利 行 論 了 2 論旅論錄 流 領 年 年 年 年 來 4 良 度 力 良 力 識 不 律 良

More information

他還記得,一切都是由那天開始的‧‧‧

他還記得,一切都是由那天開始的‧‧‧ 切 說什 了 不 不 不 不 不 什 不 什 什 說 說 來了 了 離 了 來 來 了 爐 兩 奈 了 156 來了 裡 不 了 不 不 數 了 料 女 了什 什 不 1 了 歷 兩 不 了什 來 來 說 不 歷 料 說 不 不 女 不 不 來 拉 不 領 拉 女 不 來 女 不 六年了 不 裡 什 不 讀 女 不 年 不 了 說 不 讀 讀 女 讀 了 perfect 來 不 說不 來 不 了 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樂 年 立 年 立 樂 路 靈 來 來 路 料 六 路 理 不 理 亂 歷了 樂 都 了 年 年 樂 數 行 來 列兩 念 樂 行 42 樂 識 不 樂 路 路 樂 識 領 路 路 樂 來 料來 拓 略聯 年 立 樂 行 年 立 43 理 不 路 女 了 路 了 了 路 來 路 列 數 樂 不 不 年 了 路 了 路 流行 路 落 44 料來 年 年六 行了 行 不 類 流行 年 路 量 數 了 不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1 173-216 論 林 立 行 行 六 異 便 2002 年年 91 年 3 2-3 北 立 樓 樓 錄 論 略 兩 匿 見 兩 了 更 更 說 論 不 論 論 兩 略 說 (1) Ta,b,c 欄 例 T46.35a 46 35 欄 (2) a,b,c,d 欄 欄 欄 欄 例 99.44a 99 44 欄 林 理 理 173 行 便 見 不 理 不 不 度 便 行 切 切 行 來說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http://yogilin.net/e-books.html 林 錄 行狀 益 禮 羅 六 不 不 祥 說 金 林 六 零 林 領 年 車 流 浪切不 北 年 年 來 六 都 六 龍 念 輪 量 綠度 林 瑩 若 羅 羅 六 說 念 六 六 林 瑩 林 瑩 量 行 六 行 六 六 六 北 見 讀 羅 金 說 說 錄 錄 塚壘壘 劉 念 劉 林 祥 六 行狀 降 年 行 年 龍 里 領 北 樂 立

More information

科別

科別 年 力 料 11 句 來 良 梁 句 列 句 句 (A) (B) (C) 不 (D) 1.(D) 不 句 (A)(D) 句 說 來 狀 麗 麗來 狀 不 句 句 2.(A)(D) 句 (A)(D) 都 量 句 理 句 句 來 不 句 說 (D) 句 句 () 來 句 句 句 (D) 不 句 年 力 料 12 李 列 句 (A) (B) 來不易 福 (C) 精神 不 狀 不 什 精神 率 (D) 見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參 行 參 參 來 兩 來 行 樂 見 錄 參 錄 來 參 利 參 念 歷 裡 裡 流 參 來 了 不 了 不 落 說 不 說 不 了 了 年 流 見識了 參 了 裡 了 力 路 不 行 行 了 行 更 不 來 讀 更 便 讀 行 兩 行 1 見 參 見 見 裡 樂 來 參 裡 了 來 樂 錄 來 北 立 ( ) 見 裡 見 ( ) 見 裡 不 ( ) 立 2 立 落 樂 裡 了 樂 樂 199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北 麗 律 北 98 年 4 29 錄... 2 年... 2 立 度切 ---- 立精神 參... 2 1. 立... 2 2.... 4 行 度切... 5 1.... 5 2. 行... 5 3. 行... 8 參 參... 9 年 行 行... 9 年 數不... 10 行 不... 11 行 不 參 利... 11 論... 12 1 北 97 年 老 數 老 數 數 北 益 北 沈淪 令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 年 行 年 行 暴 行 料來 暴 浪 令 暴 率 暴 數 暴 更 暴 路 不 例 見 狼 暴 浪 暴 女 若女 車 女 暴 例 樓 樂 樓 暴 暴 不 1 21 暴 不 量不 離 了 了 行 都 力 不 不 說 不 不 離 女 行 不理 說 不 度 了 了 不 不 說 說 不 不 兩 度 不 留 女 行 讀 若 裡 不 都 了 行 來 神 來 不 度 女 略 女 禮 說 不 不 度 了 略了 2 21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1 念 說 論 說 兩 不離 烈 兩 聯 來 論 理 力 理 來說 說裡 裡 來 識論 說 歷 識 識 力 料 sense data 來 理 力 行 行 不 便 論來 理 力 立 來 便 不勞 力 識論 類 識 說 識 論 不 2 來 1 若不 識 留 識 2 梁 3 說 4 若 便 了 行 說 類 識 說 識 來 料 省 料 來 力 累 5 來說 若 力 識 不 不見 雷 不 見 論 見 識 1

More information

角色簡介:

角色簡介: 行 ~ 路 老 車 來 樓 車 女 鱗 樓 來 理 來 車 來 ~ 塞 樓 來 路 ~ 來 行 車 車 女 盧 車 行 行 裡 尿尿 行 行 行 兩 車 行 行 理 ~ 車 來 車 來 索 行 行 樓 見 理 見 ~ 理 理 論 女 來 不 不 識 女 離 行 兩 行 令 淚 行 六 ~ 拉 陋 靈 異 說 兩 論 索 亂 行 行 裂 錄 喇 喇 料 北 宅 北 拉 宅 樓 宅 樓 樓 簾 亂 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1 ( 發菩提心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中士道 大家都知道中士道是解脫道, 解脫就是解脫三界, 從六道當中跳出輪迴 修完解脫道, 是不是我們的修行就結束了呢? 因為很多人覺得說娑婆世界太苦, 我發誓不要再來了, 因為太辛苦, 所以像這一類的發心, 他可能就是修完解脫道, 他的修行就到此為止, 就不願意再繼續 可是, 佛陀祂教導我們中士道,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7 年 行 行 玲 行 更年 行 李 龍 復 落 更年 行 更年 念 更年 女 見 更年 識不 力量 老 老 老 老 靈 年更年 ~ 更年 年更年 ~ 更年 都不見 更年 年更年 ~1~ 更年 年 更 了 更年 不 更年 念 更年 靈 見 更年 臨 更年 年 更年 更年 林 玲 更年 識不 力量 老 老 更年 率 降 念 不論 論 女 了 理 論 精 論 讀 更 更年 ~2~ 更年 年 靈 更年 力

More information

校園正向管教範例徵選內容格式

校園正向管教範例徵選內容格式 例 狀 良 良 索 索 索 歷 索 年 良 類 不 落 不 易 力 不 說 料 良 年 年 35 10 年 31 7 年 說 良 不 離 Cl9 1-1 良 不 精靈 來 1. (1) 不 什 都 都不 不 都不 理 (2) 不 都 讀 都不 都 (3) 不 力 不 (4) 什 都不 說 說 不 (5) 零 都 說 零 來 不 讀 不 不 不 不 (6) 裡 說 不理 不 說 都 來 良 說 不 裡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慧律法師主講 ( 一 ) 問 : 請師父講一些鼓勵大眾的話 : 答 : 說到鼓勵他人, 古來高僧大德, 都離不開下面這幾句話 學佛第一個要有長遠心 以前, 師父在念逢甲大學的時候, 有一位剛進入普覺佛學社的學長, 大一剛進來, 就發心說要出家, 大二交到女朋友, 後來就結婚了! 現在, 住在美國 這就是沒有長遠心, 而且亂發願 隨便發願的人, 學佛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第二要有慈悲心

More information

瞞魔籬

瞞魔籬 識 藍 不 了 了 料 留 了 六 了什 了 來 車 了 見 不 車 了 不 不 露 說 車 1 96 車 車 車 車 車 離 宅 兩 不 了 禮 了 不 說 老 理 來 見 車 來 車 了 了 來 兩 說不 律 樓 2 96 宅 車 車 了 車 來 不 不 說 力 了 車 車 兩 車 車 來 樓 露 不 了 不 不 說 不 不 不 不 車 車 3 96 車 兩 車 兩 諒 諒 諒 不 諒 老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都不 裡 女 來 裡 女 度 不 律 落 識 1990 精 不 連 戀 都 劣 不 了 說 不 不 了理 略 不 切 行 連串 論 識 論 行 女 女 更 輪廓 更 什 異 理 什 力量 省 不 理 論 令 說 了 年 更 年 來 林 立不 女 了 來 不 都 都 來 論 易 女 說 論 都 女 行 論 老 精 都 女 都 女 老 兩 不 精 歷 裡 說 諸 女 女 女 不 行 老 女 不 老 精

More information

ET BRO

ET BRO E.T. Brother 1 年 龍 不 力 龍 都 龍 龍 龍不 老 年 龍 裡 龍 了 龍 了 龍 裡 領 惡 龍 弄 女 了 不良 來 來 龍 年 女 不 不 更 龍 不良 女 龍 龍 勒 龍 異 了 惡 了 見 龍 了 龍 龍 龍 龍 裡不 來 2 龍 異 龍 來 不 說 龍 龍 龍 兩 車 了 龍 龍 兩 車 龍 了 來 了 年來 龍 年 路來 來 不 立 亂 亂 寧 朗 龍 3 龍 力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3 年 07 151-170 說 切 說 切 不 異 便溺 不 理 不 不 不 索 類 識 了 理 說 切 理 151 The Buddha-view of Abhidharma Buddhism Won Pil-su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thoughts of Sarvastivadin and Mahasanghika to examine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64 97 124 132 140 159 168 174 隆 178 179 181 183 184 北 186 年 191 隆 197 223 235 239 倫 253 257 年 來說 了 了 年 了 路 年 裡 連串不 離 裡 離 路 路 不 不 離 留 異 不 不 屢 不 來 練 不 不易 怒 歷 擄 裡 來 不 了 切 見 1 年 見 年 裡 錄 什 不 連 不 錄 來 不 行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錄 年 年 樓 禮 理 錄 略 年 錄 論 參連 參 理 年 論 理 說 理 六 論 聯 年度 度 年 療 療 行 年 理 療 聯 行 料 1 理 行 (P14~23) 年 度 聯 見 北 年 僚 數 論 聯 年 度 聯 不 不 北 力 數 降 度 力 例降 易 落 易 不 不 李 度 參 不 行 不 陸 例 陸 狀 精神 不 不 鈴 度 療 度 力 2 留 北 不 不 鈴 不 說 不 都 力量 李

More information

詩歌與文化

詩歌與文化 1 說 流 歷 禮樂 數 不 數 1 度 量 來 略 力 流 列 論 履 更 2 行 六 靈 了不 金 立 了 量 論 契 3 不 不 更 更 量 聯 不立 流 1 北 館 1986 年 3 1 1193 33 685 2 梁 北 1992 年 9 1 11 論 426 3 見 2002 年 4 1 439 2 行 錄 來 理 了 不立 不離 立 4 量 理 北 北 不 來 不 5 度 切 6 精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鄭振煌居士講述 明宣整理緒言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是很特殊的, 雖然淨土經典最初以梵文寫成, 來自印度, 但是淨土法門在印度並沒有成為宗派, 南傳佛教沒有淨土的修行法門, 藏傳佛教也沒有淨土宗, 唯獨在中國成宗, 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傳到韓國, 照理講, 韓國應該有淨土宗才對, 可是淨土修行在韓國依然沒有成立宗派 佛教由韓國再傳到日本, 日本接受韓國佛教, 也間接地接受中國佛教和文化,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越溝

越溝 年 炙 了 力 不 更籠 寧 路 連 不 了 來 了 不 了 鈴 來 裡 了 不 不 了 不 什 來 說 見 來 了 說 年 拉 年 讀 歷 兩 葉 不 更 說 了 讀 什 說 裡 不 說 連 令 行 說 什 來 更 了 來 來 說 - 1 - 不 了 什 來 不 說 讀 路 不離 老 數 老 說 了 說了 句 不 易 了 說 不 了 不 說 數 不 來 了 說什 了 了 說 不 淚 不 不 不 說

More information

「Hip-Hop舞蹈發源尋根探究之旅」成果報告書

「Hip-Hop舞蹈發源尋根探究之旅」成果報告書 旅 行 年 年 參 了 年來 旅 識了 年 落 旅行 來 不 說 不 念 行 旅 念 力 行 念 異 念 來 易 不 行 參 行 更切 說 洞 不 了 了 來 流行了 參 行 不 來 邏 令 不 六 零年 不 了 量 行 紐 紐 識 紐 行 料 紐 不 不 說 行 不便 不 紐 說 爐 不 紐 紐 里 年 來 量 切 紐 年 蘭 立 來 來 金 丹 來 理 理 紐 紐 紐 紐 年 度 冷 流行 紐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立 立 立 陸 陸 年 便 立了 行 年 暴 數 立 了 數量 量 降 金 了 立 量 立 行 靈 立 陸 更 立 1 立 來 立 立 立 利 立 立 類 1 狀 行 2003 年 1 51 65 陸 立 立 立 來 立 異 立 陸 立 來 立 利 讀 兩 裡 兩 不 都 例 立 13 類 勞 立 理 飯 理 理 立 立 立 立 廉 錄 紐 立 立 來 不 立 立 2 度 立 立 立 立 立兩 70%

More information

見 例 年 例 利 不 料 林 不 立 理 不 念 類 理 利 了 路 來 行 來 行 立 見不 立 亂 不 理 立 來 2

見 例 年 例 利 不 料 林 不 立 理 不 念 類 理 利 了 路 來 行 來 行 立 見不 立 亂 不 理 立 來 2 ! 不 裡. 力 5 見 了 94 年 8 來 了 了 見 年度 參 流 留 ~ 路 易 1 見 例 年 例 利 不 料 林 不 立 理 不 念 類 理 利 了 路 來 行 來 行 立 見不 立 亂 不 理 立 來 2 02-23431927 02-23431929 02-23431928 隆 羅 02-23431930 02-23431932 林 02-23431930 02-23431931 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來 都 都 立 行 立 領 不 行 立 更 見 來 立 林 若 亂 力量 說 度 立 行 更 更 數量 不 1 度 立 利益 見 不 行 更 兩 力 凌 裡 理念 更 更 都 不 見不 1 來 論 論 論 不 23 見 不 益 流 不 利益 便 不 見 更 行 諾 識 諸 林 不論 立 律 立 立 利益 力 行 立 諾 行 行 立 兩 行 理念 立 羅 力量 見 不 律 力量 力 年 立 論 年 六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7 1 參 六 參 年來 力 力 不 不 來 力 力 利 行 爐 不 若 力 力 行 不 不 老 行 不 更 理念 兩 烈 了 年 了 烈 領 不 烈 不 力 便 來 年 不 落 例 例 1997 2 參 六 年 兩 了 力 來 不 落 勞 不 來 數 論 力 落 聯 落 不 不 年 了 年 例更 年 樂 不 離 冷 例 不 不 了 勞 不 了 錄 行 來 易 不 度 理論 來 1997 3

More information

教育部八十八會計年度

教育部八十八會計年度 理 年度 理 理 理 料 錄 理 力 念力 輪 理 兩 金 力 了 力 理 不見 龍 了 1 料 麗 論 麗 雷 蘭 林 祥 福 見 兩 金 數理 隆 力 力 林 劉 裸 林 劉 2 料 理 力 念力 輪 3 料 力 兩 兩 理 力 利 力 力 流 力 兩 力 兩 力 露 量 露 力 力 見 力 易 流 力 更 更 易 兩 兩 力 力 4 料 念力 念力 兩 兩 理 利 拉拉 復力 拉 力 力 不

More information

電腦組裝訓練

電腦組裝訓練 練 料 路 Windows Update 令 類 識 說 列 都 說 精 連 都不 不 兩 便 數 路 易 留 更 不 留 利 料 不 量 更 更 漏洞 不 漏洞 異 洞 漏 行 粒 了 理 量 不 理 切 數 類 精類 數 理 類 零 不 流 易 易 零 路 更 來 更 零 不 不 切 流 不 料 料 了 了 料 了 料 了 料 來了 不 念 料 兩 錄 異 料 料 類 理 料 料 年 不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說 說 度來 老 度 六 兩 說 說 車 理 老 年 龍 老 說 六 女 六 女 連 兩 不 樂 兩 車 說 老 路 女 樂 樂 樂 亮 了 不 樂 了 不 樂 說 來 說 來 不 淚不 不 來 不 來 不 說 老 老 老 度 來 說 了 不 了 老 說 老 說 不 樂 不 不 說 樂 老 樂 說 說 了 老 老 來 來 來 不 樂 念 不 來 念 老 說 不 說 樂 不 來 不 女 說 女 了 來

More information

(開頭可能是豆子碰到一個女孩子,說是他以前的演員

(開頭可能是豆子碰到一個女孩子,說是他以前的演員 1 宅 來 裂 女 烈 女 女 了 女 來 流 烈 女 連 了 不 留 不 裂了 女 落 不拉 不拉不 2 不拉 不 不 說 參 惡 不拉 不 了 不拉 不拉 見 不拉 了 不拉 什 了 不 理 不 了 來 不 不 了 不拉 不拉 什 不拉 不拉 說 不來 金 不 不 不拉 了 說 不 不 不 來 不拉 3 了 不 裡 不 什 不拉 什 什 什 不拉 了 不拉 雷 雷 不 更 不拉 不見 不拉 落落

More information

一、前言

一、前言 療 劉 療 不 識 療 不 不 年 療 神 說 療 不 療 療 利 識 療 不 療 療 療 療 行 療精 不 療 益 說 不 論 論 療行 論 療 說 說 療 療行 療行 療行 論 律 念 療行 類 療行 念 療行 療 療 療 行 復 行 療行 療行 說 說 說 行 見 立 流 療行 念 療 行 療行 立 北 立 律 療行 類 療行 療 行 行 療行 療行 療行 療 療 療 行 療行 切 療行 類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章  導論 料 林 藍 林 老 年 1 錄 論 論 類 料 連 連 料 料 料流 來 論 論 參 料 2 錄 悪 年 龍 車 說 料理 料 聯 連 連 聯 料 流 料 流 料 3 料 離 更 料 料 料 欄 更 料 料更 料 料 料 料 料 更 料 料 料 更 料 樂 嵐 樂 嵐 料流 4 料 了 類 料 理 便 利 不 浪 便 降 了 量 利 說 料 論 說 度 度 論 類 行 利 說 料 連 料 立 料 說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2 連 裡 見 見 列 列 了 領 了 利 來 利 利 不 利 來 了 了 不 利 利 不 來 說 錄 來 率領 來 利 了 什 列 不 了 了 利 列 來了 列 3 識 不 不 略 列 了 歷 了 利 利 列 來 利 見 料 了 利 不 料 料 讀 冷 不 路 來 不 連 不例 見 了 說 什 領 利 來 了 不 說 列 什 說 切 見了 行 列 了 連 領 不例 來 列 來了 了 列 了

More information

立 論 令 練 玲 年六 Mosston 令 練 玲 Mosston 令 練 不 六年 量 異 六年 99 六 量 行 來 異 t 立 異數 立 量 數 論 令 練 不 量 異 令 練 不 量 異 令 練 不 異 令 練 不 異 令 練 不 異 六 令 練 不 異 令 練 1 The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among Mosston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行 略 說 行 略 路 略 度 論 行 略 理 量 類 利 年 年 1 類 年 不 年 量 2 類 度 來 來 廉 便 不 量 力 類 鍊 PEPPPVC 1 不 利 識 參 聯 里 略 行 量 行 識 行 行 落 行 2 了 年 洛 年 行 類 麗龍 不便 年 更 41 年 料 年 量 10.5 年 6.5 200 兩 2.5 料 利 理 不 行 流 塞 不良 類 流 林 年 理 理 PVCPS

More information

艷陽下的秘密 李宛穎

艷陽下的秘密 李宛穎 離 年 離 年 女女 兩 樓 樓 簾 了 立 裡 了 利 麗 不 樂 籠 落 1 了 裡 年 女 樂 力 累了 來 樂 洞 不 累了 了 來 樂 不 滑 不 了 來 來 不 來 什 力 了 來 不 了 了 龍 狼 不 不 來 不 了 不 不 老 來 樓 來 年女 老 來 女 了 樓 不悦 怒 不 了 不 樓 來 年 不 2 女 老 不 不 裡 不 說樓 說 怒 說 殺 了 了 了 不 理 拉 溜 樓

More information

行 葉 () 欄 律 律 力 讀了 不 利 不 不 兩 行 年 年 車 車 車不 車 了六 都 北 連 了六 車 料 老 車 都 便 行 來領 了 年 車 了 理 理 了 便 異 理 不 都 理 裡 不 行 不 力 行 不 行 不 不 了 理行 便 不 了 了 年 來 律 什 了 兩

行 葉 () 欄 律 律 力 讀了 不 利 不 不 兩 行 年 年 車 車 車不 車 了六 都 北 連 了六 車 料 老 車 都 便 行 來領 了 年 車 了 理 理 了 便 異 理 不 都 理 裡 不 行 不 力 行 不 行 不 不 了 理行 便 不 了 了 年 來 律 什 了 兩 行 98 年 10 令 行 車 來 易 勞 靈 見 例 流 識 行 念 行 葉 () 欄 律 律 力 讀了 不 利 不 不 兩 行 年 年 車 車 車不 車 了六 都 北 連 了六 車 料 老 車 都 便 行 來領 了 年 車 了 理 理 了 便 異 理 不 都 理 裡 不 行 不 力 行 不 行 不 不 了 理行 便 不 了 了 年 來 律 什 了 兩 不 兩 什 不 兩 異 律 都 *** ***

More information

林 98 年度 理念 說 參 年度 林 數 陸 年 -- 樂

林 98 年度 理念 說 參 年度 林 數 陸 年 -- 樂 04-8320145 17 12 13 14 15 18 35 林 98 年度 理念 說 ------------ 2 -------------3 參 -------------5 年度 -------------6 ---------------7 林 --------------7 數 --------------7 陸 年 -- 樂 ------------- -- -------------1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2. 年 年 2 利 金 3 不 不 量 不 不 不 不 8. 不 不 不 不 9. 4 10. 不 5 爐 6 13. 量 不 7 8 不 9 1 不了 2 了 年 年 來 葉 炙 年 不 見 離 3 兩 力 力量 利 切 金 見 易 4 老 見 離 5 見 31 年 6 奈 不了 爐 律 律 度 律 7 8 9 不 不 見 73 113 不 鍊 金 10 力量 11 不 不 念 老 不老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切 浪 不 來 見 不 力 六 了 不 1 了 不 說 來 了 洛 說 了 度 不 若 若 例 離 年離 率 了 139% 離 來什 來 來 不 1996 年 來說 車 來 女 年 年 來 不 歷 立了 2 良 說 良 良 不 列 不 來 兩 15 理 讀 15 理 不 類 類 說 樂 切 金 金 溜 說 金 不 了... 18 說 不 3 21 了 肋 來 肋 女 領 說 女 來 沈 肋 來 見

More information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來 練 力 不行了 不行了 裡 句 力 了 不 了 老 裡留 了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來 練 力 不行了 不行了 裡 句 力 了 不 了 老 裡留 了 212 03 212 18 212 21 212 24 劉 110 41 1 312 27 藍 2 206 45 藍 3 21 4 206 46 良 5 312 03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More information

不當的招標制度是工安意外的最大禍源

不當的招標制度是工安意外的最大禍源 類 列 行 行 料 路 流 行 陸 行 六 律 不 度 兩 連 了 林 兩 都 了不 了 年來 年 六 降 不 年 來 行 來 令 良 行 兩 隆 兩 理 了 隆 離 理 理 理 兩 泥 旅 狀 不 拉 泥 拉 不易 了 拉 磊 磊 漏 磊 理 磊 年 年 量 麟 行 漏 行 漏 麟 行 六 六 林 六 六 說 立 六 理 六 不 漏 車 理 理 說 六 理 說 不諒 量 漏 說 六 理 離 麟 都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加強規管物業管理行業

如何加強規管物業管理行業 民 政 事 務 總 署 諮 詢 文 件 設 立 物 業 管 理 行 業 的 規 管 架 構 的 公 眾 諮 詢 ( 2010 年 12 月 ) 最 近 修 訂 日 期 : 2010 年 12 月 3 日 http://www.had.gov.hk/tc/publications/consultation_papers/consultation_papers.htm 錄 數 行 度 行 行 見 歷 力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立 論 年 年 行 路 林 林兩 例 年六 力 論 行 行 路 兩 論 例 聯 留 論 年 不 勞 李 見 更 兩 林 林 行 林 兩 更 不吝 見 論 利 論 更 更 度 論 更 勵 力 力量 更 年六 I 行 路 路行 年來 行 狀 歷 行 力 行 連 更 歷 數 年來 行 行 林 林 兩 理念 不 行 路 論 行 路 理 兩 狀 行 II 論 1 2 4 8 行 路 歷 10 14 行 路 17

More information

轉型正義最近成為發燒話題,反應的其實是台灣強烈要求百分之百民主化的巨大能量,這既是台灣人的性格,更是台灣民主轉型必要的突破

轉型正義最近成為發燒話題,反應的其實是台灣強烈要求百分之百民主化的巨大能量,這既是台灣人的性格,更是台灣民主轉型必要的突破 1 來說 歷 行 都 來 來 歷 不 識 立 類 識 歷 烈 流 綠 2 藍 來說 切 度 略 落 更 切 理 說 了什 1 行 2 綠 藍 不 易 理 省 不 立 1 來 來 聯 林 度不 識 識 度 說 更 了 識 不 力 落 不 來 識 了 3 說 歷來 說 歷 理 度來臨 力 識 立 精神 什 3 裡 連 不 不 落 不 歷 不 識 識 2 聯 來說 論 拉 聯 了 聯 離 連 落 落 立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 年 行 年 行 列 ~ 異 念 見 北 年 北 北 藍 北 北 北 呂 北 禮 1 25 列 ~ 異 念 見 北 年 瑩 北 行 北 北 北 禮 ~~ 北 年 路 籠 不 來 了 來 說 2 25 了 裡 了 力 了 女 說 力 理 了 不 不 度 不 了 不 奈 了 拉 了 不 來 路 不 說 炙 不行 不 了 什 什 不行 什 什 什 不 什 了 了 離不 不 不 流 什 行 切 行 切 行 鈴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六年 37-57 識 老 不 類 律 率 率 率 率 率 率 率 率 率 不 類 不 都 類 率 率 率 說 老 老 老年 老 老 年 老年 老年 數量 老 老年 更 老 老 年 老年 來 老 率 降 老 諸 37 38 65 老 年 1970 年 65 老 率 7% 老 行列 老 度 1998 年老年 率 16.12 列 老年 率 7% 14 % 來 了 115 年 85 年 40 年 47 年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沈 林 連 老 車 年 錄 六 參 1 年來 行 烈 不 更 理 立 了 不 率 數量 更 立 來 了 立 路 來 利 來 路 了 列 來 參 路 料 便 來 來 力 兩 流 兩輪 來 雷 識 雷 識 來 識 識 了 數 不 率 2 了 例 禮 不 老 來 老 利益 來 了 來 禮 不 不 都 年來 行 烈 不 更 理 不易 了 不 立 了 不 不易 不 懶 異 來臨 3 什 不 了 都 說 類 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老 兩 說 年 來 落 女 更 了兩 了 了 裡 了 了 年 力 年 六 不 裡 說 年 來 了 來 說 不 理 說 不 來 不 了 路 路 不 來兩 隆 不 林 來 不 裡 說 來 說 了 兩 來 糧 老 不 裡 了 來 說 了 兩 來了 說 老 兩籠 裡 不見 來來 1 說 路 裡 見 來 刺刺 裡 不 什 了 溜 了 裡 見 來 來 了 什 不 了 裡兩 來 獵 見 說了 來 爛 了 不

More information

劇本-阿德

劇本-阿德 1 林 數 林 不 路 連 連 數 令 了 來 兩 車 車 來 了 便 2 臨 不 來 洛 了 不 什 不 洛 老 來 不 說 立 洛 洛 不 不 立 領 不 連 不 來 見 臨 了 立 禮 離 塞 不 3 靈 說 什 來 來 來 了 量 金 蓮 靈 金 金 金 蓮 離 蓮 什 兩 來 了 金 靈 4 靈 老 來 車 路 車 了 說 來 不 了 見 來 不 說 來 來 來 不 來 來 什 不 年 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度 度 林 李 年 錄 說 理 參 度 六 離 行 理 行 行 行 陸 參 錄 錄 離 錄 錄 行 立 歷年 理 令 離 不 離 離 益 離 若 行 離 見 令 律 行 年 行 來 見不 行 行 年 立 立 度 行 行 說 論 理 料 參 度 不 來 離 離 離 來 度 參 行 離 行 理 行 行 年 行 行 行 六 陸 說 行 行 來 行 離 理 行 益 行 來 參 來 行 年 度 離 行 易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六 ( 零零 年 ) 老 老 / 劉 老 理 老 林 老 梁 老 六 老 六 老 老 理 金 劉 1. 路 老老老老老老林老梁07/08 年度 行 曆 1. 理 聯 1. 理 2. 六 六 1. 六 2. 1. 度 1. 2. 1. 2. 07 識 3. 1. 2. 3. 4. 錄 1. 參 () 1. 2. 3. 行 六 1. 路 1. 2. 行 3. 錄 p.1 07/08 年度 行 曆..p.2

More information

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專題研究計劃

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專題研究計劃 老 林 葉 年 論 樂 理論 樂 樂 略 流 料 理 論 樂 論 論 參 錄 錄 錄 度 錄 樂 樂 147 錄 料 行 年 林 老 年來 不 良 樂領 識 利 老 了 玲老 料 立 李 老 立 理 老 立老 度 老 料 老 參 裡 不 力 了 行 勵 了 力量 更 勞 說 了 了 理 來 路 度 來 旅 I 葉 老 林 樂 來刺 樂 力 樂 樂 行 樂 老 樂 樂 參 論 樂 行 度 量 行 樂

More information

1 10

1 10 中華民國第四十六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國小組生活與應用科學科 第三名 080826 驅蟑達人 皂 得住 ~ 天然環保驅蟑皂 學校名稱 : 臺北縣永和市秀朗國民小學 作者 : 小五田乃嘉 小五張志宏 指導老師 : 朱中梧 吳錦勳 小五蔡承軒 關鍵詞 : 美洲蟑螂 趨避性 植物 1 10 1. 2. 3. 4. 10cc 5. 6. 7. 8. 9. 75% 2 1-2 10 1 5 8 7 6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來 年 藍 見 爛 李 不 年 女 女 令 年 朗 臨 女 女 了 來 老 林 了 年 便 女 林 來 老 更 力 了 北 路 車 林 了 女 不 不 不 樂 裡 不 不 便 年 不 了 立 了 年 不 怒 行 不倫不類 來 林 1 了 年 說 年 年 說 念 念 不 來 率不 狀 來 了 不 路 不 不 不 六年 尿 爐 年 尿 尿 不見 不 年了 不 狀 了 年 年 來 年 不 不 力 了 尿

More information

歷 更 不 略 都 參 金 2006 年 年 理 參 李 金 劉

歷 更 不 略 都 參 金 2006 年 年 理 參 李 金 劉 陸 狀 ( ) 李 金 2007 年 12 歷 更 不 略 都 參 金 2006 年 年 理 參 李 金 劉 類 狀 參 料 律 料 陸 狀 六 念 略 六 漏 不 諒 參 料 參 錄 念... 1...1 1...1 2...1 類...3 1 來...3 2...4 3...5 4...6 5 類...6 6...7 7...7 i 8...8...9 1...9 2...9...14...14

More information

序場1

序場1 雷 1 陸 旅 料 裡 旅 北 理 樓 料 兩 理 兩 來 2 北 聯 聯 立 樓 聯 料 了 立 立 來 料 立 立 離 離 立 了 女 料 立 立 北 行 路 行 裡 不 來 路 裡 3 不 寮 旅 旅 連 兩 裡 行 廊 見識 了 來 北 了 不 離 聯 立 4 裡 理 來 立 立 立 行 來 辰 年 了 寮 旅 旅 連 兩 裡 行 旅 來 旅 5 旅 行 裡 來 立 立 力 說 了 不 樓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理論 理論 度 1 數 不 精神 更 便利 了 理 行 更 領 不 離不 都 領 例 曆 立 立 例 例 2 了 領 類更 金 來 領 了 3 數 參 數 論 數 數 年 數 領 數 六 理論 六 4 六 量 不 數 參 年 5 參 數 料 理論 良 度 料 輪廓 理 利 6 料 1. 料 力 參 數 輪廓 1. 輪廓 理 識 7 料 數量 料 數量 料 羽 輪廓 理 8 了 料 見 了 輪 廓 了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