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观 念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是 一 切 美 好 有 秩 序 和 平 智 慧 的 事 物 ; 而 与 黑 暗 观 念 联 系 起 来 的, 则 是 一 切 丑 恶 紊 乱 动 荡 肉 体 的 事 物 这 种 基 本 二 元 论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则 是 两 种 树 : 活 树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明 观 念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是 一 切 美 好 有 秩 序 和 平 智 慧 的 事 物 ; 而 与 黑 暗 观 念 联 系 起 来 的, 则 是 一 切 丑 恶 紊 乱 动 荡 肉 体 的 事 物 这 种 基 本 二 元 论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则 是 两 种 树 : 活 树"

Transcription

1 摩 尼 教 树 符 号 在 东 方 的 演 变 芮 传 明 阿 诺 尔 德 多 本 在 其 摩 尼 教 之 喻 语 一 书 中 说 道 : 考 察 一 下 摩 尼 教 文 献 中 的 树 符 号 就 可 得 知, 它 经 常 出 现 在 科 普 特 文 和 汉 文 文 献 中, 也 见 于 其 他 的 摩 尼 教 珍 稀 文 书 中 我 们 必 须 注 意 到, 这 些 文 书 谈 及 的 并 不 仅 仅 是 树 的 本 身 以 及 它 的 一 部 分 ( 果 根 枝 等 等 ), 并 还 表 达 了 与 之 相 联 系 的 特 征 ; 我 们 可 以 因 此 理 解 到 隐 藏 在 树 符 号 后 面 的 所 有 观 念 确 实, 树 是 摩 尼 教 的 一 个 极 为 重 要 的 象 征 符 号, 它 有 时 用 以 象 征 摩 尼 教 的 根 本 教 义 明 暗 二 宗, 有 时 象 征 能 令 人 得 救 的 真 知, 有 时 象 征 伟 大 的 诸 神, 有 时 则 象 征 摩 尼 教 的 教 会, 如 此 等 等 科 普 特 文 的 摩 尼 教 典 籍 见 于 埃 及, 而 汉 文 文 献 则 见 于 中 国 境 内 虽 然 总 体 而 言, 各 种 文 字 的 文 书 都 体 现 了 大 致 相 同 的 摩 尼 教 教 义 和 思 想, 但 是, 通 过 仔 细 的 比 较, 我 们 将 会 发 现, 无 论 是 就 其 使 用 的 措 辞 而 言, 还 是 所 表 达 的 内 涵 而 言, 东 西 方 文 献 中 的 树 符 号 都 有 所 不 同, 有 的 地 方 甚 至 有 很 大 差 别 本 文 旨 在 通 过 梳 理 与 分 析 体 现 在 树 符 号 方 面 的 这 些 差 别, 探 讨 摩 尼 教 东 传 过 程 中 的 若 干 特 点, 展 示 古 代 的 东 西 文 化 交 流 一. 西 方 文 书 中 的 树 符 号 这 里 所 言 的 西 方 文 书, 主 要 是 指 科 普 特 文 文 书 之 所 以 主 要 依 据 这 些 文 书, 是 因 为 它 们 见 于 埃 及, 而 摩 尼 教 传 入 埃 及 的 时 间 甚 早, 约 在 公 元 60 年 左 右 即 已 传 入, 至 三 世 纪 末, 则 已 产 生 很 大 影 响 至 于 摩 尼 教 科 普 特 文 经 典 的 出 现, 也 为 时 颇 早, 据 有 的 学 者 推 测, 当 在 公 元 四 世 纪, 随 着 懂 得 希 腊 文 的 皈 依 者 越 来 越 少, 遂 将 经 典 由 希 腊 文 译 成 了 科 普 特 文 3 因 此, 摩 尼 教 的 科 普 特 文 经 典 比 较 能 体 现 摩 尼 教 的 原 始 教 义, 这 与 成 书 较 晚 的 东 方 的 摩 尼 教 汉 文 经 典 ( 公 元 七 八 世 纪 ) 比 照, 便 易 于 发 现 某 些 演 变 轨 迹 如 今, 首 先 简 单 归 纳 一 下 西 方 文 献 中 树 符 号 的 各 种 象 征 意 义 ( 一 ) 象 征 明 暗 两 宗 的 活 树 死 树 善 树 恶 树 布 尔 基 特 描 述 摩 尼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道 : 光 明 与 黑 暗 是 两 宗 的 固 有 名 称, 与 光 Victoria Arnold Döben, Die Bildersprache des Manichäismus, p.7, Kommission bei E. J. Brill, Köln, 978. 说 见 The Kaphalaia, Introduction, p.xv 3 说 见 Psalm Book II, Introduction II, p.xix

2 明 观 念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是 一 切 美 好 有 秩 序 和 平 智 慧 的 事 物 ; 而 与 黑 暗 观 念 联 系 起 来 的, 则 是 一 切 丑 恶 紊 乱 动 荡 肉 体 的 事 物 这 种 基 本 二 元 论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则 是 两 种 树 : 活 树 或 善 树, 以 及 死 树 实 际 上, 整 个 世 界 的 三 个 方 位 东 方 西 方 和 北 方 都 是 活 树 的 无 可 争 辩 的 领 域 死 树 则 仅 在 南 方 一 隅, 况 且, 那 里 也 存 在 着 活 树, 只 是 由 于 天 尊 为 了 保 护 它 们 而 设 置 了 荣 光 和 墙 予 以 遮 蔽, 才 令 外 人 看 不 到 活 树 在 此, 作 者 清 楚 地 指 出, 活 树 和 死 树 乃 是 摩 尼 教 明 暗 两 宗 的 象 征 符 号 例 如, 科 普 特 文 摩 尼 教 赞 美 诗 中 的 耶 稣 赞 美 诗 云 : 我 已 经 知 道, 并 且 理 解 了 下 列 含 义 : 什 么 是 必 然 死 亡 的, 什 么 是 永 垂 不 朽 的 ; 什 么 是 活 树 明 王, 什 么 是 死 树 暗 魔 3 在 此, 明 王 (King of Light) 被 喻 为 活 树, 而 暗 魔 (Darkness) 则 被 喻 为 死 树 显 然, 活 树 和 死 树 分 别 象 征 了 摩 尼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两 宗, 即 光 明 与 黑 暗 同 书 的 另 一 段 落 表 达 了 类 似 的 意 思 : 我 已 经 识 别 了 这 两 个 国 度 中 的 两 种 树 ( 以 及 ) 苦 涩 的 泉 水 和 天 尊 的 神 圣 真 髓 我 已 识 别 了 光 明 与 黑 暗 生 命 与 死 亡 我 已 识 别 了 基 督 教 会 与 世 间 的 欺 诈 4 这 里 的 两 种 树 分 别 对 应 的 是 光 明 王 国 与 黑 暗 之 境 光 明 与 黑 暗 生 命 与 死 亡, 如 此 等 等, 亦 即 摩 尼 教 教 义 中 最 为 对 立 的 两 宗 例 如 : 5 同 为 科 普 特 文 的 导 师 的 克 弗 来 亚 有 大 量 篇 幅 涉 及 到 善 树 与 恶 树, 他 们 对 他 说 : 我 们 恳 求 你, 主 啊, 就 像 耶 稣 对 其 门 徒 那 样, 给 我 们 讲 述 和 解 释 一 下 这 两 种 树 吧 就 如 福 音 所 写, 他 说 道 : 善 树 结 善 果, 恶 树 结 恶 果 善 树 决 不 会 结 恶 果, 恶 树 也 决 不 会 结 善 果 人 们 可 以 通 过 其 果 实 而 了 解 其 树 每 个 受 祝 福 者 都 能 这 两 种 树, 将 它 们 区 分 开 来 他 懂 得, 它 们 互 不 起 源 于 对 方, 互 不 衍 生 自 对 方, 它 们 并 无 共 同 的 渊 源! 能 够 识 别 这 二 者 的 人 将 会 上 升 明 界 如 我 已 向 你 们 揭 示 的 那 样 他 明 白, 恶 果 并 非 源 自 它 ; 但 是, 不 能 将 它 们 相 互 区 分 开 来 的 任 何 人, 都 将 堕 入 黑 暗 之 境, 直 到 6 由 此 可 知, 所 谓 的 善 树 ( 活 树 ) 恶 树 ( 死 树 ) 象 征 了 势 不 两 立 你 死 我 活 的 两 种 本 原 光 明 与 黑 暗 The Manichees, pp.7 8. 这 一 文 献 是 930 年 由 Carl Schmidt 在 埃 及 发 现 的 诸 多 科 普 特 纸 草 文 书 中 的 一 种, 并 且 只 是 残 本 当 前 通 常 应 用 的 本 子 是 由 Allberry 释 读 和 翻 译 的 科 普 特 文 英 文 对 照 本 A Manichaean Psalm Book, Part II 3 Psalm Book, II, p.66, 同 上 引 书,p.56, 5. 5 目 前 通 用 的 该 书 本 子, 是 由 Iain Gardner 英 译 和 注 释 的 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也 只 是 原 文 献 的 一 部 分, 共 有 章 6 The Kephalaia, 7, 9 ; 3, 0.

3 ( 二 ) 象 征 摩 尼 教 的 诸 神 树 用 以 象 征 某 个 或 某 些 神 灵, 大 多 用 来 指 称 善 神 ; 当 然, 由 于 二 宗 是 其 教 义 的 主 旨, 故 亦 有 象 征 恶 神 者 克 弗 来 亚 云 : 父 尊, 真 理 之 神, 一 切 光 耀 世 界 的 伟 大 心, 这 就 是 结 出 善 果 的 善 树, 是 永 远 的 生 命 与 光 明 这 里 所 言 的 父 尊 (Father) 和 真 理 之 神 (God of Truth) 即 是 汉 文 经 典 中 的 明 尊 真 实 主 等 他 是 摩 尼 教 的 主 神, 最 高 神, 实 际 上, 也 可 以 说 是 唯 一 的 神, 因 为 其 他 诸 神 都 是 由 他 发 射 而 成, 是 他 的 一 个 方 面 赞 美 诗 亦 作 类 似 比 喻 : 啊, 在 整 个 宇 宙 之 中, 我 们 只 赞 美 你 伟 大 的 父 尊, 荣 耀 的 帝 皇, 诸 时 之 中 的 太 阳, 头 戴 冠 冕 的 君 王, 一 切 族 类 的 父 尊, 所 有 诸 神 的 圣 上 你 是 善 良 的 树, 恶 果 不 会 产 自 你 的 身 上 3 在 此, 大 明 尊 被 加 以 许 多 荣 誉 性 的 称 号 ; 不 结 恶 果 的 善 树, 乃 是 他 的 象 征 符 号 当 然, 树 所 象 征 的, 不 仅 仅 是 明 尊, 还 有 他 所 生 发 的 其 他 神 祇, 如 十 二 时 : 明 尊 的 十 二 时, 众 时 之 中 的 诸 时, 明 界 的 主 人, 我 城 的 活 气, 赐 予 福 祉 的 光 明, 明 界 的 神 食, 我 城 的 富 裕 神 圣 的 城 堡, 天 使 的 要 塞, 有 福 之 人 的 居 所, 喷 涌 伟 大 的 源 泉, The Kephalaia, 0, 说 见 Transformation, p Psalm Book II, p.36, 3. 3

4 散 发 芳 香 的 大 树 这 里 的 时, 是 Aeon 的 汉 译, 义 为 永 无 止 境 的 时 段, 即 永 世 时 与 大 明 尊 的 关 系 相 当 密 切, 据 说 是 他 第 一 次 召 唤 而 产 生 的 神 灵 早 期 的 有 关 经 典 称, 明 尊 有 十 二 个 光 明 成 员, 以 及 不 可 胜 数 的 善 良 和 荣 耀 的 永 世 ( 时 ) 按 赞 美 诗, 光 明 之 国 中 有 五 大 ( 伟 大 ), 即 明 尊 本 身 他 的 十 二 时 众 时 之 时 活 气 明 界 此 外, 耶 稣 也 是 树 如 : 耶 稣, 生 命 之 树, 乃 是 父 尊 ; 果 实, 光 明 之 心, 乃 是 儿 子 ; 少 女, 甜 蜜 美 味, 乃 是 圣 灵 3 又, 荣 耀 之 心 啊, 耶 稣 的 果 实, 救 助 我 吧! 我 依 赖 于 你, 你 用 凯 旋 的 十 字 架 制 止 了 我 对 死 亡 的 恐 惧 4 诗 句 中 虽 未 直 接 提 及 树, 但 既 有 果 实, 则 耶 稣 为 树 无 疑 当 然, 有 时 候, 耶 稣 不 是 树, 而 是 树 产 出 的 果 实, 例 如 : 善 树 的 果 实 是 荣 耀 的 耶 稣, 所 有 使 徒 的 父 尊 5 耶 稣 (Jesus, 在 摩 尼 教 汉 文 经 典 中 译 作 夷 数 ), 显 然 是 摩 尼 教 借 自 基 督 教 的 一 位 神 祇 据 摩 尼 教 的 经 典, 大 明 尊 为 了 与 黑 暗 作 持 久 的 斗 争, 遂 召 唤 出 了 更 多 的 使 者, 其 中 有 天 神 使 者, 也 有 世 人 使 者 而 耶 稣 即 是 天 神 使 者 中 的 最 高 级 者, 他 曾 唤 醒 亚 当, 教 他 尝 生 命 树 的 果 子, 并 解 救 人 间 的 光 明 分 子 等 等 6 耶 稣 在 摩 尼 教 中 占 有 十 分 崇 高 的 地 位, 这 点 早 就 引 起 学 者 们 的 重 视, 例 如 : 但 是, 注 意 到 下 列 情 况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海 尔 梅 斯 (Hermes Trismegistus, 埃 及 神 引 者 ) 柏 拉 图 佛 陀 以 及 琐 罗 亚 斯 德, 都 由 于 或 多 或 少 的 人 种 与 地 域 因 素 而 占 据 了 一 席 之 地, 耶 稣 却 在 摩 尼 的 体 系 中 占 据 了 特 殊 的 地 位 他 是 摩 尼 之 前 一 系 列 神 祇 中 的 最 后 一 位, 却 更 胜 于 他 们 对 于 摩 尼 而 言, 耶 稣 是 圣 灵, 他 出 现 在 人 间, 却 并 非 由 妇 人 所 生 此 外, 耶 稣 并 不 仅 仅 是 摩 尼 之 前 的 最 后 一 位 先 知 以 及 摩 尼 的 最 近 前 辈 ; 摩 尼 还 将 自 己 看 成 是 耶 稣 的 使 徒 7 显 然, 树 所 象 征 者, 多 为 重 要 的 神 灵 摩 尼 本 身 也 是 树 : 荣 耀 与 胜 利 属 于 圣 灵, 我 们 的 主, 我 们 的 光 明, 摩 尼, 生 命 之 树, 结 满 了 华 美 的 果 实, 以 及 他 的 神 圣 选 民 和 福 佑 玛 丽 的 灵 魂 8 又 如 类 似 的 赞 美 句 : 赞 美 他, 荣 耀 者 生 命 之 树, 圣 灵, 以 及 他 的 神 圣 选 民 胜 Psalm Book II, p.36, 有 关 时 (Aeon) 神 的 铨 释,The Names 中 有 专 节 讨 论 (7-30 页 ), 这 里 所 引, 见 第 8 页 3 Psalm Book II, p.6, Psalm Book II, p.53, Kephalaia, 0, 这 类 传 说 的 简 介, 可 参 看 许 地 山 摩 尼 之 二 宗 三 际 论, 燕 京 学 报, 第 三 期 (98 年 6 月 ), 页 7 The Manichees, p Psalm Book II, p.80,

5 利 属 于 福 佑 玛 丽 的 灵 魂 荣 耀 与 胜 利 属 于 圣 灵, 果 实 丰 硕 的 生 命 之 树 胜 利 归 属 于 我 们 的 使 徒, 我 们 的 主 摩 尼, 以 及 十 二 时 七 十 二 使 者 在 此, 与 生 命 之 树 并 称 者 是 圣 灵 (The Paraclete 或 The Paraclete Spirit) 而 非 摩 尼, 但 是, 学 者 们 多 认 为 此 圣 灵 通 常 指 的 是 摩 尼 3 ( 三 ) 象 征 真 知 (Gnosis) 罗 马 帝 国 时 期, 希 腊 - 罗 马 世 界 流 传 着 一 个 宗 教, 强 调 诺 斯 (Gnosis) 即 真 知 对 于 人 类 得 救 的 关 键 作 用, 故 称 诺 斯 替 教 嗣 后, 虽 被 逐 步 兴 起 的 基 督 教 正 统 派 视 作 异 端 而 遭 到 迫 害, 但 其 教 义 对 后 世 的 影 响 甚 大, 摩 尼 教 即 是 最 受 影 响 的 教 派 之 一 因 此, 真 知 的 观 念 在 摩 尼 教 中 十 分 流 行, 本 文 讨 论 的 树 也 被 用 来 象 征 真 知 按 摩 尼 教 的 神 话 传 说, 暗 魔 命 令 一 对 恶 魔 大 量 吞 食 光 明 分 子, 并 且 性 交, 按 明 使 的 形 象 生 下 一 对 肉 身, 此 即 人 类 的 始 祖 亚 当 与 夏 娃 他 们 的 体 内 包 藏 着 许 多 光 明 分 子, 构 成 其 灵 魂 耶 稣 奉 大 明 尊 之 令, 来 到 世 间, 以 拯 救 光 明 分 子 见 亚 当 昏 睡 不 止, 便 将 他 唤 醒, 驱 走 恶 魔, 向 他 布 教, 并 让 他 品 尝 了 真 知 树 的 果 实, 从 而 懂 得 辨 别 善 恶 4 克 弗 来 亚 载 云, 明 尊 派 来 的 使 者 给 予 了 摩 尼 许 多 知 识, 使 他 知 道 了 从 未 知 道 的 事 情, 并 揭 示 了 亚 当 和 初 人 时 期 的 神 秘 之 事 他 还 将 真 知 树 之 谜 告 诉 了 我 ( 指 摩 尼 引 者 ), 亚 当 吃 了 其 果 子, 从 而 眼 明 心 亮 他 还 谈 及 使 徒 们 被 派 到 世 间, 使 人 们 得 以 选 择 教 会 的 秘 闻 5 又, 赞 美 诗 云 : 真 知 之 树 啊, 处 于 众 树 之 间 ; 始 终 盲 目 的 我 们, 吃 了 它 的 果 实, 眼 睛 便 能 看 见 我 已 知 道 通 往 圣 者 之 路, 他 们 是 天 尊 的 宰 辅, 在 教 会 之 内, 圣 灵 在 此 种 植 了 真 知 之 树 6 吃 了 真 知 之 树 的 果 实, 便 能 辨 别 善 恶, 令 盲 者 能 视, 这 种 说 法 显 然 只 是 一 个 譬 喻, 实 际 上 是 指 掌 握 真 理 之 后, 便 驱 除 了 邪 见, 明 辨 了 是 非, 从 而 脱 离 邪 恶 的 羁 缚, 得 以 获 救 既 然 真 知 有 驱 邪 见 的 功 能, 那 么, 它 象 征 为 砍 伐 毒 树 的 斧 子, 也 就 顺 理 成 章 了 降 临 者 中 还 有 显 赫 的 耶 稣 当 他 到 来 之 际, 一 切 犹 如 一 人 被 派 来 拔 掉 纵 火 焚 烧 枯 萎 的 无 花 果 园 因 此, 他 用 其 斧 子 首 先 砍 掉 恶 树, 拔 掉 用 其 火 它 们 的 躯 体 ; 于 是, 它 们 从 此 不 再 发 芽, 也 不 再 结 出 恶 味 之 果 此 后, Psalm Book II, p., 4. Psalm Book II, p., 4. 3 说 见 X u astvanift, pp 有 关 简 述 见 东 渐,7-9 页 5 Kephalaia, 5, 5. 6 分 别 见 Psalm Book II, p.5, 6 8 及 p.75,

6 他 又 种 植 了 善 树, 生 命 之 树 将 结 出 善 果 又, 他 ( 指 the First Man, 即 汉 文 经 典 中 所 称 的 先 意 引 者 ) 犹 如 一 把 斧 子, 砍 断, 并 挖 出 五 树 之 根, 恶 树 之 根 如 救 世 主 所 说 : 瞧 哪, 斧 子 砍 去 了 恶 树 之 根, 它 从 此 再 也 不 结 恶 果 砍 恶 树, 种 善 树, 都 是 一 种 譬 喻, 即 去 除 不 正 确 的 思 想 品 性, 树 立 正 确 者, 则 摩 尼 教 中 的 树 符 号, 似 乎 主 要 用 来 象 征 精 神 意 识 思 想 品 性 ( 四 ) 象 征 思 想 品 性 克 弗 来 亚 中 有 段 文 字 谈 到 了 树 所 象 征 的 若 干 思 想 品 性 : 恶 树 有 五 个 枝 干 它 们 是 深 思 多 念 揣 摩 忧 虑 执 着 深 思 乃 死 亡 之 法, 诸 派 由 此 得 到 教 示 多 念 乃 轮 回, 一 类 跟 着 一 类 揣 摩 是 火 炉, 焦 热 地 狱, 充 斥 烟 雾 忧 虑 是 器 皿 执 着 是 肿 瘤, 最 后 的 粘 结 物, 魔 王 废 弃 之 物 3 由 于 这 段 文 字 残 缺 得 相 当 厉 害, 故 很 难 清 晰 地 理 解 其 含 义, 但 是, 作 为 恶 树 的 这 五 个 枝 干, 却 肯 定 是 五 种 思 想 品 性, 而 且 并 非 善 物 当 然, 也 有 以 树 或 其 果 实 象 征 具 有 褒 意 的 思 想 品 格 者 例 如, 在 大 约 写 于 公 元 8-9 世 纪 的 一 份 粟 特 文 手 卷 中, 有 这 样 的 辞 句 : 高 尚 之 树 的 果 实, 乃 是 完 美 正 直 热 忱 具 备 精 神 顺 从 自 卑 谦 虚 惧 怕 天 尊, 以 及 第 五 思 考 之 树 的 果 实, 乃 是 睿 智 4 这 里 所 象 征 的 精 神 意 识 均 属 褒 意, 自 无 可 疑 然 而, 在 西 方 非 汉 语 资 料 中, 这 类 象 征 却 并 不 多 见, 至 少, 和 见 于 汉 文 资 料 的 譬 喻 相 比, 不 啻 小 巫 见 大 巫, 这 在 下 文 即 将 论 及 尽 管 树 或 其 枝 叶 果 味 等 等, 还 有 其 他 一 些 象 征 意 义 ( 例 如, 作 为 摩 尼 教 教 会 的 象 征 符 号 : 当 我 在 舒 适 的 教 会 之 树 上 长 得 十 分 茂 盛 时, 摘 取 了 我 我 是 茂 盛 的 果 实, 从 小 就 非 常 纯 洁 5 ), 但 是 大 体 而 言, 见 于 西 方 非 汉 文 资 料 中 的 主 要 者, 便 如 上 所 列 对 照 汉 文 经 典, 也 可 以 发 现 其 对 应 者, 但 是, 毕 竟 有 所 不 同 ; 而 从 这 些 相 异 之 处, 往 往 能 发 现 摩 尼 教 在 东 方 的 传 播 过 程 中 的 某 些 特 色 二. 汉 文 典 籍 中 的 树 符 号 本 文 所 引 的 摩 尼 教 汉 文 典 籍, 实 际 上 仅 限 于 两 部 已 经 残 缺 的 经 典 : 一 是 Kephalaia, 55, 8 7. Kephalaia, 58, Kephalaia,, W.B.Henning, Sogdica, in W.B.Henning Selected Papers II, Acta Iranica 5, Leiden, 977, p.3 关 于 本 残 卷 的 年 代, 亨 宁 作 如 此 推 测 : 要 确 切 断 定 这 些 手 卷 的 年 代 是 不 可 能 的 通 常, 我 们 只 能 说 : 它 们 不 早 于 八 世 纪, 不 晚 于 十 二 世 纪, 然 而, 或 许 是 九 至 十 世 纪 ( 第 页 ) 5 Psalm Book II, p.58,

7 摩 尼 教 残 经, 一 是 下 部 赞, 二 经 都 是 二 十 世 纪 初 于 敦 煌 莫 高 窟 发 现 的 古 代 资 料 当 时 共 发 现 三 部 摩 尼 教 经 典, 至 今 未 有 其 他 重 大 发 现, 故 这 些 汉 文 典 籍 便 成 为 研 究 东 方 摩 尼 教 的 珍 贵 资 料 ( 一 ) 死 树 与 活 树 之 说 摩 尼 教 残 经 中, 活 树 与 死 树 的 对 立 斗 争 体 现 得 十 分 明 显, 而 活 死 之 争, 也 就 是 明 暗 之 争, 亦 即 摩 尼 教 教 义 中 的 两 大 要 素 之 争, 这 与 西 方 典 籍 的 说 法 并 无 不 同 在 列 举 残 经 中 活 树 死 树 之 说 前, 先 简 单 介 绍 一 下 摩 尼 教 有 关 明 暗 二 宗 殊 死 争 斗 的 创 世 神 话 传 说, 以 便 更 好 地 理 解 残 经 的 树 符 号 : 最 初, 光 明 天 堂 的 疆 界 向 北 方 东 方 和 西 方 无 限 伸 展, 黑 暗 地 狱 则 位 于 南 方 明 界 的 领 袖 为 大 明 尊 ( 西 文 亦 称 大 父 Father of Greatness 明 父 Father of Light 等 ) 黑 暗 地 狱 分 成 五 个 王 国, 分 别 居 住 着 五 类 魔 : 双 腿 类 四 腿 类 飞 行 类 水 生 类 和 爬 行 类 黑 暗 魔 王 为 最 高 统 帅, 当 他 偶 然 来 到 明 暗 交 界 处, 引 发 了 对 明 界 的 贪 欲, 便 率 领 众 魔 侵 入 明 界 大 明 尊 为 保 卫 明 界, 便 召 唤 出 他 本 身 的 放 射 物, 这 些 放 射 物 则 形 成 了 摩 尼 教 的 诸 神 诸 神 的 创 造 共 有 三 次 第 一 次, 大 明 尊 召 唤 出 善 母 ( 西 文 称 生 命 之 母,Mother of Life), 善 母 又 召 唤 出 其 子 先 意 ( 西 文 称 初 人,Primal Man), 先 意 则 召 唤 出 其 子 五 明 子 ( 即 光 明 五 要 素,Five Light Elements), 他 们 组 成 先 意 的 甲 胄 或 诱 饵 然 而, 先 意 惨 遭 失 败, 不 得 不 抛 弃 五 明 子, 自 己 则 失 去 知 觉, 昏 睡 战 场 先 意 苏 醒 后, 便 向 大 明 尊 呼 救 大 明 尊 遂 作 第 二 次 召 唤, 召 出 明 友 (Friend of Lights), 明 友 召 出 大 建 筑 师 (Great Builder; 或 称 大 般,Great Ban), 大 般 又 召 出 净 风 ( 西 文 通 常 称 活 灵,Living Spirit), 净 风 并 率 领 他 的 五 个 儿 子 由 于 这 一 文 献 的 前 半 部 分 已 经 失 佚, 故 真 实 书 名 不 得 而 知 当 初, 罗 振 玉 鉴 于 其 内 容 涉 及 波 斯 宗 教 的 明 暗 宗 旨, 因 此 名 之 曰 波 斯 教 经,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经 遂 以 波 斯 教 残 经 一 名 收 录 之 ( 第 五 十 四 卷,.4B) 陈 垣 将 它 称 为 摩 尼 教 残 经 一, 以 区 别 于 同 样 残 缺 的 另 一 份 摩 尼 教 文 书 摩 尼 教 残 经 二 ( 即 摩 尼 光 佛 教 法 仪 略 )( 见 陈 垣 摩 尼 教 入 中 国 考 附 录, 载 陈 垣 学 术 论 文 集, 中 华 书 局,980 年 ) 翁 拙 瑞 认 为 当 作 惠 明 讲 义 (Transformation, p.38) 林 悟 殊 则 认 为 此 即 证 明 过 去 教 经, 其 原 文 乃 是 摩 尼 本 人 所 撰 的 七 本 著 述 之 一 The Pragmateia( 东 渐,9 07 页 ) 为 名 实 一 致 起 见, 本 文 称 之 为 摩 尼 教 残 经 下 文 所 引 摩 尼 教 残 经 的 文 字 与 标 点, 均 据 自 林 悟 殊 东 渐 中 的 摩 尼 教 残 经 一 释 文 一 节 下 部 赞 在 被 发 现 之 后, 经 日 本 学 者 矢 吹 庆 辉 认 定 为 摩 尼 教 经 典, 收 入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经 ( 卷 54, 第 40 号 ) 是 为 中 国 摩 尼 教 徒 举 行 宗 教 仪 式 时 使 用 的 赞 美 诗, 虽 然 亦 有 残 缺, 但 较 诸 其 它 文 字 的 摩 尼 教 赞 美 诗 更 为 完 整 本 文 所 转 引 的 下 部 赞 文 字 及 编 号, 均 据 自 林 悟 殊 伦 敦 藏 敦 煌 写 本 下 部 赞 原 件 考 察 ( 载 季 羡 林 教 授 八 十 华 诞 纪 念 论 文 集, 下 册, 页,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99 年 ) 7

8 净 风 在 地 狱 边 上 呼 唤, 先 意 则 在 地 狱 深 处 应 答, 先 意 因 此 获 救 ; 而 呼 唤 应 答 便 成 为 两 位 神 祇, 分 别 是 净 风 的 第 六 子 和 先 意 的 第 六 子 先 意 被 善 母 和 净 风 带 出 黑 暗 深 渊, 回 归 明 界 净 风 随 后 击 败 了 黑 暗 势 力, 用 所 杀 暗 魔 的 尸 体 造 成 八 地, 用 他 们 的 皮 造 成 十 天 尚 未 被 暗 魔 污 染 的 那 部 分 光 明 分 子 构 成 了 太 阳 和 月 亮, 稍 受 污 染 的 光 明 分 子 则 构 成 了 星 辰 然 而, 光 明 分 子 并 未 完 全 得 到 解 救, 大 明 尊 遂 进 行 了 第 三 次 创 造, 召 唤 了 第 三 使 (Third Messenger), 第 三 使 又 召 唤 了 电 光 佛 ( 西 文 称 明 女,Maiden of Light) 两 位 使 者 以 裸 体 美 男 美 女 的 形 象 展 现 在 被 囚 禁 于 苍 穹 中 的 暗 魔 前, 致 使 雄 性 暗 魔 因 色 欲 旺 盛 而 泄 出 精 液 部 分 精 液 坠 落 海 中, 变 成 海 怪, 被 降 魔 使 者 所 杀 ; 另 一 部 分 则 落 到 陆 地 上, 变 成 树 木 与 植 物 业 已 怀 孕 的 雌 魔 则 因 此 流 产, 胎 儿 堕 落 地 上, 变 成 了 相 应 于 五 类 暗 魔 形 貌 的 动 物 魔 王 命 令 一 对 暗 魔 吞 食 这 些 排 泄 物, 以 尽 量 收 入 光 明 分 子 而 后, 这 对 暗 魔 交 配, 生 下 一 男 一 女, 名 叫 亚 当 夏 娃, 其 形 貌 类 似 于 第 三 使 和 电 光 佛 亚 当 与 夏 娃 结 合 后 所 生 育 的 后 代 便 是 人 类, 人 体 中 的 光 明 分 子 则 形 成 了 灵 魂 由 贪 欲 仇 恨 等 构 成 的 肉 体 始 终 禁 锢 着 由 光 明 分 子 构 成 的 灵 魂, 因 此 拯 救 光 明 分 子 ( 灵 魂 ) 便 成 为 一 项 长 期 而 艰 巨 的 工 作 在 初 步 了 解 摩 尼 教 明 暗 争 斗 的 创 世 神 话 之 后, 再 来 看 看 残 经 对 活 树 和 死 树 的 描 绘 : 其 彼 净 风, 取 五 类 魔, 于 十 三 种 光 明 净 体, 囚 禁 束 缚, 不 令 自 在 魔 见 是 已, 起 贪 毒 心, 以 五 明 性, 禁 于 肉 身, 为 小 世 界 亦 以 十 三 无 明 暗 力, 囚 固 束 缚, 不 令 自 在 其 彼 贪 魔, 以 清 净 气, 禁 于 骨 城, 安 置 暗 相, 栽 莳 死 树 ; 又 以 妙 风, 禁 于 筋 城, 安 置 暗 心, 栽 莳 死 树 ; 又 以 明 力, 禁 于 脉 城, 安 置 暗 念, 栽 莳 死 树 ; 又 以 妙 水, 禁 于 肉 城, 安 置 暗 思, 栽 莳 死 树 ; 又 以 妙 火, 禁 于 皮 城, 安 置 暗 意, 栽 莳 死 树 贪 魔 以 此 五 毒 死 树, 栽 于 五 种 破 坏 地 中, 每 令 惑 乱 光 明 本 性, 抽 彼 客 性, 变 成 毒 果 这 里 所 言, 正 是 神 话 传 说 所 描 绘 的 第 二 创 造 阶 段, 即 光 明 与 黑 暗 激 烈 博 杀 的 阶 段 : 创 造 日 月 的 净 风 ( 亦 即 活 灵 ) 囚 禁 了 五 类 暗 魔 ; 然 而, 暗 魔 也 针 锋 相 对, 用 暗 力 囚 禁 了 诸 般 光 明 分 子, 并 在 同 时 栽 种 死 树 显 然, 净 风 在 此 前 也 曾 栽 莳 活 树, 对 付 黑 暗 这 里 的 活 树 和 死 树 清 楚 地 象 征 了 光 明 与 黑 暗 这 两 个 基 本 的 要 素 以 伐 死 树 ( 毒 树 ), 栽 活 树 而 象 征 明 暗 博 杀 的 描 述, 见 于 摩 尼 教 残 经 的 许 多 地 方, 例 如 : 创 世 神 话 的 概 述, 见 Mary Boyce, A Reader in Manichaean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pp.4 7, E.J.Brill, Leiden, 975 8

9 若 有 明 使, 出 兴 于 世, 教 化 众 人, 令 脱 诸 苦 先 从 耳 门, 降 妙 法 音 ; 后 入 故 宅, 持 大 神 咒 禁 众 毒 蛇 及 诸 恶 兽, 不 令 自 在 ; 复 赍 智 斧, 斩 伐 毒 树, 除 去 株 杌, 并 馀 秽 草 于 是 惠 明 善 巧 田 人, 以 恶 无 明 崎 岖 五 地 而 平 填 之 先 除 荆 蕀 及 诸 毒 草, 以 火 焚 烧 ; 次 当 诛 伐 五 种 毒 树 其 五 暗 地 既 平 殄 已, 即 为 新 人 置 立 殿 堂 及 诸 宫 室 ; 于 其 园 中, 栽 莳 种 种 香 花 宝 树 是 时 惠 明 使 于 其 清 净 五 重 宝 地, 栽 莳 五 种 光 明 胜 誉 无 上 宝 树 时 惠 明 使 施 五 施 已, 先 以 驱 逐 无 明 暗 相, 伐 却 五 种 毒 恶 死 树 如 是 树 者, 名 为 死 树 贪 魔 于 此 无 明 暗 窟, 勤 加 种 莳 时 惠 明 使, 当 用 智 惠 快 利 钁 斧, 次 第 诛 伐, 以 己 五 种 无 上 清 净 光 明 宝 树, 于 本 性 地 而 栽 种 之 ; 于 其 宝 树 溉 甘 露 水, 生 成 仙 果 如 是 树 者, 名 为 活 树 时 惠 明 使 以 此 甘 树, 于 彼 新 城 微 妙 宫 殿 宝 座 四 面, 及 诸 园 观 自 性 五 地, 于 其 地 上 而 栽 种 之 不 难 看 出, 黑 暗 之 总 代 表 暗 魔 或 贪 魔 所 要 栽 种 的 是 毒 树 死 树 ; 而 光 明 之 代 表 惠 明 ( 当 即 上 文 谈 及 的 净 风, 亦 即 西 方 典 籍 中 的 活 灵 ) 为 之 奋 斗 的, 即 是 砍 伐 毒 树 死 树, 栽 种 宝 树 活 树, 不 同 的 树 成 了 始 终 对 立 的 明 暗 二 元 的 象 征 符 号 诚 然, 汉 文 典 籍 残 经 亦 如 赞 美 诗 等 科 普 特 文 典 籍 一 样, 清 楚 地 以 活 树 死 树 作 为 明 暗 二 宗 的 象 征 符 号, 但 是, 若 仔 细 分 析, 则 会 发 现, 其 具 体 的 象 征 内 容 则 有 所 区 别 最 大 的 区 别 之 一 是, 残 经 十 分 详 尽 地 描 绘 了 活 树 和 死 树 的 内 涵, 乃 至 具 体 到 对 其 根 茎 枝 叶 果 味 等 等 都 逐 一 作 出 说 明, 而 不 是 如 西 方 典 籍 那 样, 只 简 单 地 说 它 们 分 别 代 表 光 明 与 黑 暗 此 外, 无 论 是 活 树 还 是 死 树, 归 根 结 底 都 象 征 了 某 些 思 想 品 性, 其 区 别 只 在 于 善 恶 ; 而 如 上 文 所 述, 在 科 普 特 文 的 摩 尼 教 文 献 中, 树 所 象 征 的 各 种 精 神 意 识, 却 远 不 如 汉 文 残 经 所 述 的 那 样 具 体 逼 真 ( 二 ) 象 征 善 恶 思 想 品 性 的 树 之 所 以 说 惠 明 即 净 风, 是 因 为 残 经 引 应 轮 经 云 : 其 明 父 者, 即 是 明 界 无 上 明 尊 ; 其 明 子 者, 即 是 日 月 光 明 ; 净 法 风 者, 即 是 惠 明 此 外, 下 部 赞 也 称 : 敬 礼 清 净 微 妙 风, 本 是 明 尊 心 中 智 ; 清 净 光 明 大 力 惠, 我 今 至 心 普 称 叹, 慈 父 明 子 净 法 风, 并 及 一 切 善 法 相 ; 清 净 光 明 力 智 惠, 慈 父 明 子 净 法 风 智 即 是 惠, 故 知 净 风 相 当 于 惠 明 关 于 净 风 之 比 定, 曾 有 不 同 看 法, 例 如, 许 地 山 在 其 摩 尼 之 二 宗 三 际 论 ( 载 燕 京 学 报 第 三 期,98 年 6 月 ) 中, 谓 大 明 尊 第 三 度 召 唤, 化 出 了 惠 明 使, 并 谓 惠 明 使 和 他 底 同 伴 为 擒 魔 类, 化 作 女 身 云 云, 显 然 将 惠 明 视 同 于 电 光 佛 ( 即 Maiden of Light) ( 页 ) 林 悟 殊 也 说 : 创 造 天 地 后, 大 明 尊 又 进 行 了 第 三 次 召 唤, 召 出 了 第 三 使 (Third Messenger), 第 三 使 又 召 出 了 惠 明 使 (Maiden of Light) ( 摩 尼 教 及 其 东 渐, 第 7 页 ) 两 位 似 有 误 解, 故 在 此 不 从 当 以 布 里 德 尔 之 说 为 是, 见 Transformation, pp.6 9 9

10 如 前 文 所 引 残 经, 贪 魔 为 了 禁 锢 五 明 性, 所 栽 的 五 毒 死 树 是 暗 相 暗 心 暗 念 暗 思 暗 意 暗 只 是 修 饰 词, 即 善 的 对 立 面 恶, 故 相 心 念 思 意 显 然 都 属 于 思 想 品 性 的 范 畴 西 文 ( 如 叙 利 亚 文 ) 的 古 代 典 籍 早 就 谈 及 五 种 品 性, 大 致 与 此 说 相 仿 后 世 学 者 据 此 而 解 释 道 : 叙 利 亚 词 Haunā 乃 是 理 性 或 心 智 健 全 之 意 ( 相 当 于 英 文 sense 或 sanity), 是 疯 狂 的 反 义 词 叙 利 亚 语 中 有 他 失 去 了 Haunā( 理 性 ) 的 句 式 Mad ā 乃 是 思 辩 能 力 ( 相 当 于 英 文 reason), 是 人 类 与 灵 魂 神 祇 的 明 显 区 别 Re yānā 乃 是 义 为 思 维 心 思 的 最 常 用 词 ( 相 当 于 英 文 thought 或 mind) Maḥshabthā 义 为 想 象, 相 当 于 英 文 imagination) Tar ithā 则 通 常 有 意 图 意 愿 之 义, 相 当 于 英 文 intention 这 五 种 思 想 品 性 一 旦 变 暗 之 后, 便 成 为 五 毒 死 树 结 出 的 毒 果, 残 经 对 其 具 体 内 容 作 了 如 下 描 述 : 贪 魔 以 此 五 毒 死 树, 栽 于 五 种 破 坏 地 中, 每 令 惑 乱 光 明 本 性, 抽 彼 客 性, 变 成 毒 果 是 暗 相 树 者, 生 于 骨 城, 其 果 是 怨 ; 是 暗 心 树 者, 生 于 筋 城, 其 果 是 嗔 ; 其 暗 念 树 者, 生 于 脉 城, 其 果 是 淫 ; 其 暗 思 树 者, 生 于 肉 城, 其 果 是 忿 ; 其 暗 意 树 者, 生 于 皮 城, 其 果 是 痴 毫 无 疑 问, 怨 嗔 淫 忿 痴 都 并 非 善 的 思 想 品 性 或 精 神 状 态, 对 于 修 道 者 来 说, 尤 其 如 此 按 摩 尼 教 之 说, 惠 明 的 重 大 使 命 便 是 砍 除 这 五 种 毒 恶 死 树, 这 类 树 究 竟 毒 恶 到 何 等 程 度, 残 经 的 描 绘 极 其 生 动 形 象 :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怨 憎, 其 茎 刚 强, 其 枝 是 嗔, 其 叶 是 恨 ; 果 是 分 拆, 味 是 泊 淡, 色 是 讥 嫌 其 次 驱 逐 无 明 暗 心, 伐 却 死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无 信, 其 茎 是 忘, 枝 是 谄 墮, 叶 是 刚 强, 果 是 烦 恼, 味 是 贪 欲, 色 是 拒 讳 其 次 驱 逐 无 明 暗 念, 伐 去 死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淫 欲, 茎 是 怠 墯, 枝 是 刚 强, 叶 是 增 上, 果 是 讥 诮, 味 是 贪 嗜, 色 是 爱 欲 ; 诸 不 净 业, 先 为 后 诲 次 逐 暗 思, 伐 去 死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忿 怒, 茎 是 愚 痴, 枝 是 无 信, 叶 是 拙 钝, 果 是 轻 蔑, 味 是 贡 高, 色 是 轻 他 次 逐 暗 意, 伐 去 死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愚 痴, 茎 是 无 记, 枝 是 嫚 钝 ; 叶 是 顾 影, 自 谓 无 比 ; 果 是 越 众, 庄 严 服 饰 ; 味 是 爱 乐, 璎 珞 真 珠 环 钏 诸 杂 珍 宝, 串 佩 其 身 ; 色 是 贪 嗜, 百 味 饮 食, 资 益 肉 身 如 是 树 者, 名 为 死 树 贪 魔 于 此 无 明 暗 窟, 勤 加 种 莳 五 种 毒 恶 死 树 既 是 如 此 地 令 人 厌 恶, 那 么 与 之 相 对 立 的 活 树, 亦 即 五 释 见 The Manichees, p.33 0

11 种 无 上 清 净 光 明 宝 树, 又 是 何 种 模 样 呢? 残 经 继 续 描 绘 道 : 时 惠 明 使, 当 用 智 惠 快 利 钁 斧, 次 第 诛 伐, 以 己 五 种 无 上 清 净 光 明 宝 树, 于 本 性 地 而 栽 种 ; 于 其 宝 树 溉 甘 露 水, 生 成 仙 果 先 栽 相 树 其 相 树 者, 根 是 怜 愍, 茎 是 快 乐, 枝 是 欢 喜, 叶 是 美 众, 果 是 安 泰, 味 是 敬 慎, 色 是 坚 固 次 栽 清 净 妙 宝 心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诚 信, 茎 是 见 信, 枝 是 怕 惧, 叶 是 警 觉, 果 是 勤 学, 味 是 读 诵, 色 是 安 乐 次 栽 念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具 足, 茎 是 好 意, 枝 是 威 仪, 叶 是 真 实 庄 严 诸 行, 果 是 实 言 无 虚 妄 语, 味 是 说 清 净 正 法, 色 是 爱 乐 相 见 次 栽 思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忍 辱, 茎 是 安 泰, 枝 是 忍 受, 叶 是 戒 律, 果 是 斋 赞, 味 是 勤 修, 色 是 精 进 次 栽 意 树 其 树 根 者 自 是 智 惠, 茎 是 了 二 宗 义, 枝 是 明 法 辩 才, 叶 是 权 变 知 机, 能 摧 异 学, 崇 建 正 法 ; 果 是 能 巧 问 答, 随 机 善 说 ; 味 是 善 能 譬 喻, 令 人 晓 悟 ; 色 是 柔 濡 美 辞, 所 陈 悦 众 如 是 树 者, 名 为 活 树 时 惠 明 使 以 此 甘 树, 于 彼 新 城 微 妙 宫 殿 宝 座 四 面, 及 诸 园 观 自 性 五 地, 于 其 地 上 而 栽 种 之 残 经 在 此 描 绘 的 活 树 和 死 树, 固 然 亦 如 西 方 典 籍 那 样, 将 它 们 作 为 摩 尼 教 明 暗 二 宗 的 象 征 符 号, 但 是, 它 更 多 着 墨 的, 则 是 树 的 具 体 内 涵 而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实 际 上, 它 们 只 是 两 类 相 反 和 对 立 的 思 想 品 性, 亦 即 是 说, 这 体 现 了 摩 尼 教 通 过 真 知 (gnosis) 正 确 的 思 想 品 性 而 修 行 得 道 的 根 本 教 义 不 过, 残 经 利 用 对 树 的 种 种 绘 声 绘 色 的 描 述 来 阐 述 摩 尼 教 的 这 一 教 义, 其 详 尽 和 生 动 的 程 度, 却 似 乎 远 远 超 过 了 迄 今 所 见 的 其 他 非 汉 文 的 西 方 古 代 文 献 或 许, 这 正 是 摩 尼 教 在 东 方 的 传 播 过 程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演 变 类 似 于 佛 经 着 重 于 思 想 品 性 之 描 绘 的 特 点 残 经 接 着 描 绘 的 十 二 明 王 树, 更 加 详 细 地 叙 述 了 电 那 勿 (Dēnāwar, 东 方 摩 尼 教 徒 的 自 称, 义 为 纯 洁 者 ) 应 该 具 备 的 许 多 思 想 品 性 : 若 电 那 勿 具 足 十 二 光 明 时 者, 当 知 师 与 众 有 异 如 是 记 验, 即 是 十 二 相 树 初 萌, 显 现 于 其 树 上, 每 常 开 敷 无 上 宝 花 ; 既 开 已, 辉 光 普 照, 一 一 花 间, 化 佛 无 量 ; 展 转 相 生, 化 无 量 生 下 文 接 着 详 尽 地 描 绘 了 十 二 明 王 宝 树 的 内 容, 每 一 种 树 都 有 记 验, 亦 即 它 所 应 展 示 的 具 体 品 性, 因 原 文 过 于 冗 长, 兹 简 括 如 下 : 公 元 六 世 纪, 中 亚 阿 姆 河 地 区 的 摩 尼 教 徒 在 来 自 美 索 不 达 米 亚 的 领 袖 萨 德 奥 尔 姆 兹 的 领 导 下, 组 成 了 一 个 新 的 教 派, 号 称 纯 洁 者 (Dēnāwar), 势 力 日 大, 遂 自 成 一 宗 后 世 的 汉 文 典 籍 便 将 其 教 徒 音 译 作 了 电 那 勿 释 见 Samuel N. C. Lieu, 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 pp.83, 79,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985.

12 第 一 为 大 王 树, 其 五 种 记 验 为 : 不 常 住 一 处, 经 常 出 游 ; 严 持 器 仗, 以 御 恶 兽 怨 敌 ; 防 诸 过 患, 自 能 清 净 ; 亲 近 智 者, 远 离 无 智 ; 常 乐 清 净 徒 众, 与 共 相 处 第 二 为 智 惠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欢 喜 清 净 有 智 慧 人, 与 之 同 处 ; 不 妒 忌 智 者 的 智 慧 语 言 ; 勤 学 善 者 的 行 为 ; 勤 学 智 者 举 止 ; 不 犯 禁 戒, 犯 了 便 即 忏 悔 第 三 为 常 胜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远 离 谗 谄 狠 悷 ; 远 离 斗 争 喧 乱 ; 不 得 轻 视 辨 论 中 的 失 败 者 ; 善 待 前 来 求 教 的 人 ; 不 随 便 与 人 争 辩 第 四 为 欢 喜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终 生 遵 循 本 教 禁 戒 ; 严 奉 一 年 换 一 衣, 一 天 进 次 食 的 本 教 规 矩 ; 只 学 本 教 清 净 正 法 ; 谦 虚 而 不 高 傲 ; 对 于 大 众, 没 有 偏 爱 第 五 为 勤 修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不 贪 睡 ; 本 身 勤 诵 经, 并 以 此 劝 人 ; 经 常 演 说 清 净 正 法 ; 经 常 读 经 抄 经 和 思 考 经 文 ; 坚 定 地 持 戒 第 六 为 真 实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严 格 宣 说 本 教 经 法, 决 不 随 意 解 释 ; 心 地 真 诚 ; 无 论 独 处 还 是 群 处, 都 同 样 持 戒 ; 终 生 听 从 师 命 ; 劝 令 诸 同 学 真 诚 修 行 第 七 为 信 心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绝 对 相 信 二 宗 教 义 ; 坚 定 守 持 戒 律 ; 对 于 本 教 经 典, 不 增 减 一 字 一 句 ; 欢 喜 正 法 利 益 ; 不 说 他 人 过 恶 第 八 为 忍 辱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永 远 慈 善, 不 生 忿 怒 ; 经 常 欢 喜, 不 起 恚 心 ; 对 于 一 切, 都 无 怨 恨 ; 不 出 粗 恶 之 言 ; 忍 受 来 侵 的 诸 恶 烦 恼 第 九 为 直 意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不 为 烦 恼 所 系 缚 ; 善 意 应 答 有 关 本 教 的 各 种 询 问 ; 不 责 他 人 之 过, 不 护 己 短 ; 言 行 一 致, 心 地 坦 荡 ; 远 离 本 教 中 的 异 心 者 第 十 为 功 德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不 出 损 害 他 人 的 语 言 ; 不 恨 他 人, 亦 不 造 谣 ; 于 尊 于 卑, 都 不 妒 忌 ; 任 何 地 方, 都 择 清 净 之 所 居 住 ; 教 诲 一 切 人 民, 令 修 正 道 第 十 一 为 齐 心 一 等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听 从 教 内 师 长 的 教 导 和 制 定 的 教 规 ; 与 众 同 住, 和 睦 相 处 ; 齐 心 和 合, 共 成 功 德 ; 经 常 接 受 听 者 的 供 养 ; 远 离 戏 笑 和 争 论, 善 护 内 外 和 合 二 性 第 十 二 为 内 外 俱 明 树, 五 种 记 验 为 : 去 除 贪 欲 和 女 色, 常 得 自 在, 如 鸟 高 飞 ; 不 偏 爱 某 一 听 者 ; 不 为 法 外 的 俗 事 所 烦 恼 ; 行 住 坐 卧, 都 不 宠 肉 身, 不 讲 考 究 ; 多 思 无 常 苦 难 ; 自 身 柔 顺, 不 恼 他 人, 安 住 净 法 残 经 在 具 体 描 述 完 这 十 二 种 树 之 后, 作 归 纳 道 : 如 是 等 者, 名 为 十 二 明 王 宝 树 我 从 常 乐 光 明 世 界, 为 汝 等 故, 持 至 于 此 欲 以 此 树 栽 于 汝 等 清 净 众 中 汝 等 上 相 善 慧 男 女, 当 须 各 自 于 清 净 心, 栽 植 此 树, 令 使 增 长 犹 如 上 好 无 砂 卤

13 地, 种 一 收 万, 如 是 展 转 至 无 量 数 汝 等 今 者, 若 欲 成 就 无 上 大 明 清 净 果 者, 皆 当 庄 严 如 宝 树, 令 得 具 足 何 以 故? 汝 等 善 子, 依 此 树 果, 得 离 四 难 及 诸 有 身, 出 离 生 死, 究 竟 常 胜, 至 安 乐 处 这 里 要 求 电 那 勿 所 栽 植 的 种 种 明 王 宝 树, 显 然 即 是 形 形 色 色 善 良 的 品 性 和 行 为, 一 旦 做 到 这 点, 便 能 出 离 生 死, 究 竟 常 胜, 至 安 乐 处, 也 就 是 脱 离 暗 魔 的 羁 缚, 在 明 界 获 得 永 生 于 是, 善 恶 品 性 之 争, 归 根 结 底 亦 即 明 暗 二 元 之 争, 这 一 譬 喻 依 然 体 现 了 摩 尼 教 明 暗 二 宗 论 的 基 本 教 义 ; 并 与 克 弗 来 亚 等 西 方 非 汉 语 文 献 将 树 喻 作 品 性 的 方 式 相 类 似 然 而, 我 们 也 发 现 了 二 者 之 间 的 明 显 区 别 : 汉 文 典 籍 在 描 绘 树 所 象 征 的 思 想 品 性 之 内 涵 时, 其 具 体 和 生 动 的 程 度 远 胜 于 非 汉 文 典 籍 这 点 上 文 业 已 指 出, 在 此 姑 不 论 而 另 一 个 明 显 区 别, 则 是 残 经 借 用 了 不 少 佛 教 词 汇, 展 示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佛 教 色 彩 以 上 引 对 十 二 明 王 宝 树 的 归 纳 语 为 例, 仅 汝 等 善 子, 依 此 树 果, 得 离 四 难 及 诸 有 身, 出 离 生 死, 究 竟 常 胜, 至 安 乐 处 一 语 中, 就 至 少 有 四 难 有 身 生 死 三 个 佛 教 术 语 四 难 有 两 种 解 释, 第 一 说 的 四 种 困 难 或 难 得 之 事 为 : 众 生 难 以 遇 见 佛 众 生 难 以 听 闻 佛 说 大 法 众 生 难 以 理 解 微 妙 之 法 众 生 难 以 信 受 佛 法 ; 第 二 说 是 指 修 菩 萨 行 的 四 种 困 难 : 克 服 私 欲 而 造 福 世 人 难 不 求 欲 乐 而 修 苦 行 难 为 利 众 生 而 受 诸 苦 难 经 历 久 长 之 修 行 时 间 难 有 身 即 是 有 六 根 之 身 相, 而 六 根 即 是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六 种 官 能, 会 对 欲 界 种 种 事 物 产 生 意 识 故 有 身 不 能 觉 悟 真 理 而 修 行 得 道, 遂 有 有 身 非 觉 体, 无 相 乃 真 形 之 说 生 死 为 梵 文 sam. sāra 的 音 译, 汉 译 亦 作 轮 回 谓 依 业 因 而 在 天 人 阿 修 罗 饿 鬼 畜 生 地 狱 等 六 道 迷 界 中 生 死 相 续, 永 无 穷 尽, 受 苦 不 已 ; 此 与 涅 槃 ( 菩 提 ) 相 对 应 3 当 然, 以 上 解 释 均 出 自 佛 教 经 典, 汉 文 摩 尼 教 典 籍 借 用 这 些 术 语 后, 其 内 涵 当 会 有 别 于 佛 教, 但 是, 迄 今 未 见 清 晰 解 释 这 类 术 语 的 摩 尼 教 资 料 ; 并 且 按 逻 辑 推 理, 摩 尼 教 的 释 义 应 当 与 其 师 法 者 佛 教 类 似, 亦 即 是 说, 一 旦 电 那 勿 具 备 了 十 二 明 王 宝 树 所 喻 指 的 思 想 品 性, 便 能 大 彻 大 悟, 脱 离 肉 身 和 俗 界, 修 成 正 果, 永 远 地 在 摩 尼 教 的 最 妙 处 所 明 界 享 受 安 乐 和 幸 福 残 经 借 用 佛 教 术 语, 不 仅 仅 见 于 此, 前 引 惠 明 使 砍 伐 五 种 毒 恶 死 树, 栽 种 五 种 无 上 清 净 光 明 宝 树 的 一 段 文 字, 尽 管 其 内 容 清 楚 地 展 示 了 明 暗 二 宗 的 激 烈 博 杀, 亦 即 反 映 了 摩 尼 教 的 最 基 本 教 义, 但 是 所 用 的 许 多 词 汇, 却 是 直 3 释 见 佛 光, 第 二 册,85-85 页 释 见 佛 学, 页 释 见 佛 光, 第 三 册,059 页 3

14 接 来 自 佛 教 的 常 用 术 语, 例 如 : 嗔, 梵 语 原 文 为 dves. a, 音 译 可 作 醍 鞞 沙 乃 是 对 于 有 情 ( 即 生 存 之 物 ) 怨 恨 的 精 神 作 用, 亦 即 对 于 违 背 自 己 意 愿 的 存 在 物 所 生 的 憎 恨, 它 使 得 身 心 烦 恼, 不 得 安 宁, 是 为 三 毒 之 一 烦 恼, 梵 语 原 文 为 kleśa, 音 译 可 作 吉 隶 舍, 乃 是 使 有 情 之 身 心 发 生 恼 乱 烦 惑 污 等 精 神 作 用 的 总 称 人 类 常 沉 沦 于 苦 乐 境 域, 从 而 招 致 烦 恼 的 束 缚, 是 为 妨 碍 实 现 佛 教 之 最 高 目 标 觉 悟 的 一 切 精 神 作 用 贪 欲, 梵 语 原 文 为 lobha, 亦 称 贪 毒, 乃 是 对 于 自 身 所 好 之 物, 生 喜 乐 之 念, 起 贪 着 之 心 和 取 得 的 欲 望 是 为 三 毒 之 一 十 不 善 之 一 十 大 烦 恼 之 一, 与 无 明 共 为 起 三 界 轮 回 之 苦 的 根 本 烦 恼 愚 痴, 梵 语 原 文 为 moha, 又 作 痴 无 明 无 智 无 明, 暗 愚 迷 惑 之 义, 对 于 事 物 不 能 下 一 适 当 判 断 是 为 六 种 根 本 烦 恼 之 一 和 三 毒 之 一 清 净, 梵 语 原 文 为 śuddha, 音 译 可 作 输 陀, 指 远 离 因 恶 行 所 导 致 的 过 失 与 烦 恼 清 净 的 种 类 很 多, 通 常 分 为 身 语 意 三 种 清 净 正 法, 梵 语 原 文 为 sad dharma, 指 真 正 之 法, 亦 即 佛 陀 所 说 的 教 法, 又 作 白 法 净 法 妙 法 等 凡 是 契 合 佛 法 正 理 之 法, 都 称 正 法 忍 辱, 梵 语 原 文 为 ks. ānti, 音 译 可 作 乞 叉 底, 即 忍 耐 之 义 是 为 六 波 罗 蜜 或 十 波 罗 蜜 之 一, 即 令 心 安 稳, 堪 任 外 在 之 侮 辱 恼 害 等 ; 凡 加 诸 身 心 之 苦 恼 痛 苦 都 能 忍 受 精 进, 梵 语 原 文 为 virya, 音 译 可 作 毗 梨 耶, 意 译 则 亦 作 精 勤 勤 精 进 进 勤 等 此 谓 勇 猛 勤 策 进 修 诸 善 法, 亦 即 依 照 佛 教 教 义, 在 修 善 断 恶 去 染 转 净 的 修 行 过 程 中, 不 懈 怠 地 努 力 上 进 精 进 是 修 道 的 根 本, 是 为 十 大 善 地 法 之 一, 或 者 六 波 罗 蜜 十 波 罗 蜜 之 一 除 此 之 外, 还 有 淫 欲 ( 行 淫 之 欲 望, 即 爱 欲 色 欲 ) 不 净 业 ( 污 秽 鄙 陋 丑 恶 过 罪 等 等 行 为 ) 贡 高 ( 自 负 高 傲 之 心, 亦 称 增 上 慢 ) 具 足 ( 具 备 满 足 之 略 称 ) 戒 律 ( 防 止 教 徒 邪 非 之 戒 法 律 条 ) 等 等 佛 教 术 语 出 现 在 前 引 的 活 树 - 死 树 段 落 中 诚 然, 我 们 不 能 因 此 断 定 整 个 摩 尼 教 极 受 佛 教 的 影 响, 但 是 说 它 在 东 传 中 国 的 过 程 中, 至 少 在 形 式 上 融 入 了 相 当 程 度 的 佛 教 文 化, 则 是 确 定 无 疑 的 然 而, 摩 尼 教 在 东 传 过 程 中 的 佛 教 色 彩, 并 未 到 此 为 止,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随 着 摩 尼 教 在 东 方 民 众 中 的 日 益 普 及, 其 佛 教 色 彩 越 来 越 浓 重 这 可 以 从 下 部 赞 中 的 树 符 号 上 看 出 来 以 上 诸 术 语 的 释 义, 分 别 见 佛 光, 第 七 册 64 页 第 六 册 页 第 五 册 4793 页 第 六 册 5455 页 第 五 册 4667 页 第 二 册 99 页 第 三 册 页 第 六 册 5883 页 4

15 三. 下 部 赞 中 的 树 符 号 西 方 非 汉 文 典 籍 中 体 现 得 十 分 清 楚 的 死 树 - 活 树 二 元 教 义, 在 汉 文 残 经 中 也 有 相 应 的 展 示, 但 在 下 部 赞 中 却 几 乎 不 再 作 直 截 了 当 的 描 绘 此 外, 西 方 非 汉 文 典 籍 中 未 见 记 载 宝 树, 在 残 经 中 略 有 提 及, 但 在 下 部 赞 中, 则 不 但 有 宝 树, 并 有 更 多 冠 以 其 他 名 号 的 树, 而 这 些 树 和 见 于 佛 教 典 籍 者 更 为 接 近 这 一 现 象 凸 现 了 下 部 赞 更 大 程 度 的 佛 教 化 ( 一 ) 死 活 树 的 表 达 活 树 和 死 树, 或 者 善 树 和 恶 树 的 尖 锐 对 立, 在 科 普 特 文 等 西 方 典 籍 中, 体 现 得 相 当 充 分, 得 到 清 楚 的 描 绘, 即, 它 们 经 常 被 相 提 并 论, 善 恶 立 判 ; 在 汉 文 残 经 中 也 有 相 当 的 描 绘 然 而, 在 下 部 赞 中, 我 们 不 仅 未 见 死 - 活 善 - 恶 相 提 并 论 的 文 字, 甚 至 几 乎 未 见 死 树 活 树 善 树 恶 树 这 样 的 字 眼 倒 并 非 其 内 容 没 有 涉 及 明 暗 相 斗, 而 是 撰 文 者 采 用 了 了 更 为 委 婉 的 描 述 手 法, 遂 使 明 暗 二 宗 激 烈 搏 斗 的 气 氛 淡 化 了 大 体 相 当 于 西 方 非 汉 语 文 献 中 活 树 的 名 称, 在 下 部 赞 中 则 以 常 荣 树 常 荣 宝 树 性 命 树 活 命 树 等 等 形 式 表 达 出 来 例 如 : 礼 敬 称 赞 常 荣 树, 众 宝 庄 严 妙 无 比 擢 质 弥 纶 充 世 界, 枝 叶 花 果 一 切 诸 佛 花 间 出, 一 切 智 慧 果 中 生 能 养 五 种 光 明 子, 能 降 五 种 贪 ( 览 夷 数 文, 第 7-8 行 ) 这 里 的 常 荣 树, 能 养 五 种 光 明 子, 能 降 五 种 贪 魔 子, 显 然 即 是 象 征 最 伟 大 的 光 明 力 量 的 活 树, 但 是 未 用 这 一 名 号, 也 未 出 现 其 对 立 面 死 树 又 如 : 恳 切 悲 嗥 诚 心 启 : 众 宝 庄 严 性 命 树, 最 上 无 比 妙 医 王, 平 安 净 业 具 众 善 常 荣 宝 树 性 命 海, 基 址 坚 固 金 刚 体 茎 幹 真 实 无 妄 言, 枝 条 修 巨 常 欢 喜 众 宝 具 足 慈 悲 叶, 甘 露 常 鲜 不 凋 果 食 者 永 绝 生 死 流, 香 气 芬 芳 周 世 界 已 具 大 圣 冀 长 生, 能 苏 法 性 常 荣 树 智 慧 清 虚 恒 警 觉, 果 是 心 王 功 分 别 ( 赞 夷 数 文 第 二 叠, 第 7-75 行 ) 这 里 的 性 命 树 常 荣 宝 树, 能 使 人 绝 生 死 流, 能 苏 法 性 ( 即 解 救 光 明 分 子 ), 也 是 明 界 最 高 力 量 的 象 征, 相 当 于 活 树, 但 是 只 称 赞 了 它 的 救 助 功 能, 而 未 见 它 与 象 征 黑 暗 之 死 树 的 直 接 对 抗 再 如 : 称 赞 褒 誉, 珍 重 广 大, 彼 真 实 主, 最 上 光 王, 常 明 世 界, 及 其 圣 众, 忙 你 法 王, 明 尊 许 智, 诸 圣 许 惠, 从 三 界 外, 来 生 死 中, 苏 我 等 性, 为 大 医 王, 作 平 断 者 ; 开 甘 露 泉, 栽 活 命 树, 救 同 乡 众, 收 光 明 子, 于 柔 软 群, 作 当 牧 者 ; 塘 堑 福 田, 滋 盛 苗 实, 于 清 净 法, 作 守 护 者 ( 赞 忙 你 佛 结 愿 用 偈, 第 行 ) 这 里 的 活 命 树 是 摩 尼 ( 忙 你 ) 栽 种 的, 可 以 救 同 乡 众, 亦 即 活 树, 但 是 同 样 也 未 与 死 树 正 面 冲 突 当 然, 下 部 赞 并 不 是 绝 未 提 及 相 当 于 死 树 的 象 征 符 号, 而 只 是 以 其 5

16 他 称 呼 来 表 达, 并 且 也 缺 乏 与 活 树 的 直 接 激 烈 对 抗 例 如 : 复 是 大 圣 明 谷 种, 被 掷 稠 林 荆 棘 中 降 大 慈 悲 乞 收 采, 聚 向 法 场 光 明 窖 复 是 大 圣 葡 萄 枝, 元 植 法 园 清 净 菀, 卒 被 葛 勒 藤 相 绕, 抽 我 妙 力 令 枯 悴 复 是 大 圣 膏 腴 地, 被 魔 栽 莳 五 毒 树 唯 希 法 鑺 利 刀 镰, 斫 伐 焚 烧 令 清 净 其 馀 恶 草 及 荆 棘, 愿 以 戒 火 尽 除 之 荣 秀 一 十 五 种 苗, 申 暢 一 十 五 种 本 ( 赞 夷 数 文 第 二 叠, 第 行 ) 在 此, 象 征 光 明 势 力 的 是 谷 种, 其 对 立 面 黑 暗 势 力 则 是 稠 林 荆 棘 ; 象 征 光 明 的 是 葡 萄 枝, 对 立 面 则 是 葛 勒 藤 ; 最 近 似 于 死 树 的 是 五 毒 树, 不 过 它 的 命 运 是 被 斫 伐 焚 烧 ; 至 于 亦 属 黑 暗 势 力 的 恶 草 荆 棘 等, 则 更 易 被 戒 火 尽 除 不 难 发 现, 黑 暗 符 号 稠 林 葛 勒 藤 五 毒 树 荆 棘 恶 草 等 不 过 扮 演 了 相 当 次 要 的 配 角 ; 明 暗 对 抗 的 摩 尼 教 二 元 教 义, 在 此 展 示 为 光 明 一 元 大 占 优 势 在 另 一 处, 相 当 于 死 树 的 剑 树, 也 只 不 过 是 作 为 被 光 明 彻 底 击 败 的 对 象 才 顺 便 提 及 的 : 作 宽 泰 者 救 苦 者, 作 慈 悲 者 舍 过 者, 与 我 明 性 作 欢 愉, 与 我 净 体 作 依 止 能 摧 刀 山 及 剑 树, 能 降 师 子 噤 蚖 蝮 难 治 之 病 悉 能 除, 难 舍 之 恩 令 相 离 ( 赞 夷 数 文 第 二 叠, 第 80-8 行 ) 上 引 数 例 表 明, 在 下 部 赞 中, 生 死 善 恶 之 争 ( 亦 即 明 暗 二 元 之 争 ) 在 形 式 上 逐 渐 趋 于 淡 化, 而 佛 教 的 词 汇 和 教 义 在 此 却 更 为 突 出 了, 如 下 文 所 述 ( 二 ) 宝 树 与 稠 林 多 本 在 其 摩 尼 教 之 喻 语 中 谈 及 树 符 号 时, 说 道 : 有 一 个 特 别 的 符 号, 只 见 于 汉 文 的 摩 尼 教 典 籍 中, 此 即 宝 树 符 号 我 们 发 现, 残 经 虽 然 也 提 及 香 花 宝 树 五 种 光 明 胜 誉 无 上 宝 树 五 种 无 上 清 净 光 明 宝 树 以 及 十 二 明 王 宝 树 等 各 种 宝 树 之 名, 但 并 未 对 宝 树 作 专 门 的 描 写 ; 然 而, 下 部 赞 却 不 但 经 常 提 到 宝 树, 并 对 其 作 了 十 分 生 动 具 体 的 描 绘, 如 : 彼 处 宝 树 皆 行 列, 宝 果 常 生 不 凋 朽, 大 小 相 似 无 虫 食, 青 翠 茂 盛 自 然 有 苦 毒 酸 涩 及 黑, 宝 果 香 美 不 如 是, 亦 不 内 虚 而 外 实, 表 里 光 明 甘 露 味 宝 树 根 茎 及 枝 叶, 上 下 通 身 并 甘 露, 香 气 芬 芳 充 世 界, 宝 花 相 映 常 红 素 ( 叹 明 界 文, 第 行 ) 再 如 上 文 所 引, 相 当 于 活 树 的 常 荣 树 也 被 称 作 常 荣 宝 树, 而 这 种 宝 树 既 是 众 宝 庄 严 妙 无 比 擢 质 弥 纶 充 世 界, 枝 叶 花 果 一 切 诸 佛 花 间 出, 一 切 智 慧 果 中 生 能 养 五 种 光 明 子, 能 降 五 种 贪 ; 又 是 茎 幹 真 实 无 妄 言, 枝 条 修 巨 常 欢 喜 众 宝 具 足 慈 悲 叶, 甘 露 常 鲜 不 凋 果 食 者 永 绝 生 死 流, 香 气 芬 Victoria Arnold Döben, Die Bildersprache des Manichäismus, p.34, Kommission bei E. J. Brill, Köln,

17 芳 周 世 界 ; 更 是 擢 干 弥 轮 超 世 界, 根 果 通 身 并 堪 誉 若 人 能 食 此 果 者, 即 得 长 生 不 死 身 或 复 尝 彼 甘 露 味, 内 外 庄 严 令 心 喜 ( 称 赞 忙 你 具 智 王, 第 60-6 行 ) 显 而 易 见, 这 样 的 宝 树 象 征 了 最 高 和 最 大 的 光 明 力 量, 足 以 战 胜 一 切 邪 恶, 拯 救 一 切 世 人 十 分 有 意 思 的 是, 佛 经 对 于 宝 树 有 着 极 其 类 似 的 描 绘 例 如 : 大 无 量 寿 经 云, 或 有 宝 树, 车 渠 为 本, 紫 金 为 茎, 白 银 为 枝, 琉 璃 为 条, 水 精 为 叶, 珊 瑚 为 华, 玛 瑙 为 实 行 行 相 值, 茎 茎 相 望, 枝 枝 相 准, 叶 叶 相 向, 华 华 相 顺, 实 实 相 当 荣 色 光 耀, 不 可 胜 视 清 风 时 发 出 五 会 音 声, 微 妙 宫 商, 自 然 相 和 皆 悉 念 佛 念 法 念 僧, 其 闻 音 者, 得 深 法 忍, 住 不 退 转, 至 成 佛 道 从 字 面 上 看, 在 此 之 所 以 称 为 宝 树, 是 因 为 它 的 根 茎 枝 条 叶 花 果 都 是 由 宝 构 成 的 ( 这 与 下 部 赞 众 宝 庄 严 妙 无 比 的 说 法 完 全 一 致 ) 但 是, 实 质 上 的 宝 却 在 于 其 树 所 发 之 法 音 能 使 听 者 得 深 法 忍, 住 不 退 转, 至 成 佛 道, 亦 即 能 够 深 刻 理 解 微 妙 幽 深 之 佛 法, 不 再 墮 退 恶 趣, 必 定 成 就 佛 果 那 么, 这 便 酷 肖 于 下 部 赞 令 人 永 绝 生 死 长 生 不 死 的 宝 树 了 又 如 : 其 道 场 树 高 一 千 六 百 由 旬, 四 布 枝 叶 八 百 由 旬, 根 入 宝 地 五 百 由 旬, 及 一 切 众 宝 自 然 合 成 花 菓 敷 荣, 作 无 量 百 千 殊 丽 之 色 於 其 树 上, 复 以 月 光 摩 尼 宝 帝 网 摩 尼 宝 持 海 轮 宝, 如 是 等 众 宝 庄 严 其 间 或 时 微 风 徐 动, 演 出 无 量 妙 法 音 声 其 声 流 布, 遍 诸 佛 刹, 众 生 闻 者, 得 深 法 忍, 住 不 退 转 地, 无 其 耳 病, 以 至 成 就 无 上 菩 提 若 有 众 生, 见 此 树 者, 乃 至 成 佛, 於 其 中 间, 不 生 眼 病 ; 若 有 众 生, 闻 树 香 者, 乃 至 成 佛, 於 其 中 间, 不 生 鼻 病 ; 若 有 众 生, 食 树 果 者, 乃 至 成 佛, 於 其 中 间, 舌 亦 无 病 ; 若 有 众 生, 树 光 照 者, 乃 至 成 佛, 於 其 中 间, 身 亦 无 病 ; 若 有 众 生, 观 想 树 者, 乃 至 成 佛, 於 其 中 间, 心 得 清 凉, 远 离 贪 等 烦 恼 之 病 这 里 描 绘 的 宝 树 ( 即 是 指 菩 提 树 ), 更 与 下 部 赞 所 言 者 相 似 其 音 味 果 光 等 等, 都 能 使 人 成 佛, 即 脱 离 生 死 流, 确 实 也 是 根 果 通 身 并 堪 誉 再 举 一 个 类 似 的 例 证 : 道 树 高 四 百 万 里, 周 围 由 旬 有 五 十 枝 叶 布 里 二 十 万, 自 然 众 宝 所 合 成 月 光 摩 尼 海 轮 宝, 众 宝 之 王 而 庄 严 周 匝 垂 下 宝 璎 珞, 百 千 万 种 色 变 异 光 焰 照 耀 超 千 日, 无 极 宝 网 覆 其 上 一 切 庄 严 随 应 现, 稽 首 顶 礼 道 场 树 愿 共 诸 众 生 往 生 安 乐 国 微 风 吹 树 出 法 音, 普 流 十 方 诸 佛 刹, 闻 斯 音 得 深 法 法 照 净 土 五 会 念 佛 略 法 事 仪 赞, 大 藏 经, 第 47 卷,983 号,476 页 上 - 中 法 贤 译 佛 说 大 乘 无 量 寿 庄 严 经 卷 下, 大 藏 经, 第 卷,364 号,333 页 下 -334 页 上 7

18 忍, 至 成 佛 道 不 遭 苦 神 力 广 大 不 可 量, 稽 首 顶 礼 道 场 树 愿 共 诸 众 生 往 生 安 乐 国 树 香 树 色 树 音 声, 树 触 树 味 及 树 法, 六 情 遇 者 得 法 忍, 故 我 顶 礼 道 场 树 愿 共 诸 众 生 往 生 安 乐 国 蒙 道 场 树 对 六 根, 乃 至 成 佛 根 清 彻 音 响 柔 顺 无 生 忍, 随 力 浅 深 咸 得 证 此 树 威 德 所 由 来, 皆 是 如 来 五 种 力 神 力 本 愿 及 满 足, 明 了 坚 固 究 竟 愿 慈 悲 方 便 不 可 称, 归 命 稽 首 真 无 量 愿 共 诸 众 生 往 生 安 乐 国 由 此 不 难 看 出, 在 佛 典 中, 被 赞 为 宝 树 的 菩 提 树 道 树 等, 一 是 极 其 高 大 广 阔, 二 是 枝 叶 果 根 香 色 音 味, 均 能 普 度 众 生, 令 人 脱 离 生 死 轮 回, 永 得 快 乐 而 下 部 赞 中 的 宝 树, 不 仅 也 具 备 这 些 特 色, 并 且 连 所 用 的 措 辞 也 多 相 仿 值 得 注 意 的 例 证 之 一 是, 大 智 度 论 称, 诸 菩 萨 得 一 切 种 智, 成 道 树, 以 叶 花 果 实 益 众 生 ; 而 所 谓 以 果 益 众 生, 即 是 令 众 生 得 须 陀 洹 果 斯 陀 含 果 阿 那 含 果 阿 罗 汉 果 辟 支 佛 道 佛 道, 是 众 生 渐 渐 以 三 乘 法 于 无 馀 涅 槃 而 般 涅 槃 涅 槃 即 是 永 生, 即 是 脱 离 生 死 轮 回, 故 此 说 与 下 部 赞 甘 露 常 鲜 不 凋 果, 食 者 永 绝 生 死 流 的 宝 树 描 绘 完 全 一 致 值 得 注 意 的 例 证 之 二 是, 上 引 佛 典 将 得 道 后 的 最 佳 居 所 称 为 安 乐 国 愿 共 诸 众 往 生 安 乐 国 ; 而 下 部 赞 将 摩 尼 教 信 徒 追 求 的 最 终 目 的 地 也 称 为 安 乐 国 得 履 三 常 正 法 路, 速 即 至 于 安 乐 国 ( 赞 夷 数 文 第 二 叠, 第 60 行 ) 以 及 其 有 地 狱 轮 回 者, 其 有 劫 火 及 长 禁 良 由 不 识 五 明 身, 遂 即 离 于 安 乐 国 ( 叹 五 明 文, 第 47 行 ) 我 们 与 其 将 这 视 作 巧 合, 毋 宁 看 成 是 摩 尼 教 东 传 之 后 的 日 益 佛 教 化 下 部 赞 的 稠 林 是 东 传 摩 尼 教 佛 教 化 的 另 一 个 证 据 览 赞 夷 数 文 第 0 行 云 : 元 是 魔 宫 罗 刹 国, 复 是 稠 林 芦 笔 泽 诸 恶 禽 兽 交 横 走, 蕴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赞 夷 数 文 第 二 叠 第 67 行 云 : 复 是 大 圣 明 谷 种, 被 掷 稠 林 荆 棘 中 降 大 慈 悲 乞 收 采, 聚 向 法 场 光 明 窖 显 然, 这 里 的 稠 林 乃 是 黑 暗 邪 恶 的 代 名 词 ; 或 者, 作 为 象 征 性 的 树 符 号 而 言, 这 便 相 当 于 死 树 活 树 的 对 立 面 下 部 赞 几 未 直 接 使 用 死 树 活 树 恶 树 善 树 诸 词, 却 借 用 了 佛 教 术 语 : 频 繁 见 于 佛 典 中 的 宝 树, 被 用 来 指 称 西 方 摩 尼 教 典 籍 或 汉 文 残 经 中 的 活 树 ; 而 同 样 经 常 见 于 佛 典 的 稠 林, 则 被 用 来 指 称 死 树 按 佛 教 教 义, 稠 林 ( 梵 语 原 文 为 gahana) 的 字 面 意 思 是 茂 密 之 森 林, 昙 鸾 赞 阿 弥 陀 佛 偈, 大 藏 经, 第 47 卷,978 号,43 页 上 - 中 鸠 摩 罗 什 译 大 智 度 论 卷 八 十 五 释 道 树 品, 宋 碛 砂 藏 版 大 藏 经,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影 印,99 年, 第 557 页 中 8

19 譬 喻 众 生 的 邪 见 烦 恼, 多 得 犹 如 繁 茂 的 树 林 一 般 亦 即 是 说, 稠 林 主 要 是 指 种 种 不 正 确 和 邪 恶 的 思 想 品 性, 例 如 : 此 菩 萨 以 如 是 智 慧, 如 实 知 众 生 心 稠 林 : 烦 恼 稠 林 业 稠 林 根 稠 林 解 稠 林 性 稠 林 乐 欲 稠 林 随 眠 稠 林 受 生 稠 林 习 气 相 续 稠 林 三 聚 差 别 稠 林 此 菩 萨, 如 实 知 众 生 心 种 种 相 又 如 : 我 知 此 众 生, 未 曾 修 善 本, 坚 著 于 五 欲, 痴 爱 故 生 恼, 以 诸 欲 因 缘, 遂 堕 三 恶 道 轮 回 六 趣 中, 备 受 诸 苦 毒 受 胎 之 微 形, 世 世 常 增 长 薄 德 少 福 人, 众 苦 所 逼 迫 入 邪 见 稠 林, 若 有 若 无 等 依 止 此 诸 见, 具 足 六 十 二 深 著 虚 妄 法, 坚 受 不 可 舍 我 慢 自 矜 高, 谄 曲 心 不 实 于 千 万 亿 劫, 不 闻 佛 名 字, 亦 不 闻 正 法, 如 是 人 难 度 3 而 这 类 邪 见 稠 林 便 是 思 想 上 和 知 识 上 的 无 明 黑 暗, 是 真 理 或 真 知 的 对 立 面 : 若 见 众 生 入 见 稠 林 无 明 暗 障, 我 为 说 法, 令 得 出 离 稠 林 黑 暗 若 见 众 生 无 有 智 慧, 我 为 说 法, 令 其 成 就 般 若 波 罗 蜜 4 一 切 众 生 在 三 界 中, 为 诸 贪 爱 之 所 系 缚, 入 於 种 种 黑 暗 稠 林 愚 痴 所 蔽, 贫 无 功 德, 堕 诸 恶 趣, 身 形 鄙 陋, 诸 根 放 逸, 其 心 迷 惑, 不 求 出 道, 失 智 慧 光, 乐 著 三 有, 断 诸 福 德, 灭 诸 智 慧, 种 种 烦 恼, 浊 乱 其 心, 住 苦 牢 狱, 入 魔 羂 网 生 老 病 死, 忧 悲 恼 害 如 是 诸 苦, 常 所 逼 迫 5 如 果 将 上 引 摩 尼 教 经 典 的 复 是 大 圣 明 谷 种, 被 掷 稠 林 荆 棘 中 降 大 慈 悲 乞 收 采, 聚 向 法 场 光 明 窖 一 语 与 此 引 佛 经 若 见 众 生 入 见 稠 林 无 明 暗 障, 我 为 说 法, 令 得 出 离 稠 林 黑 暗 之 语 两 相 比 照, 其 措 辞 与 涵 义 都 是 和 谐 一 致 的 因 此, 当 下 部 赞 以 宝 树 替 代 活 树, 以 稠 林 取 代 死 树, 从 而 体 现 出 更 大 的 佛 教 化 后, 人 们 难 免 望 文 生 义, 按 照 佛 教 的 教 义 来 理 解 摩 尼 教 于 是, 随 着 摩 尼 教 在 操 汉 语 的 居 民 中 的 日 益 普 及, 其 教 义 也 十 分 可 能 距 离 原 教 旨 越 来 越 远 四. 结 语 综 观 以 上 论 述, 是 以 树 符 号 为 线 索, 比 照 了 三 类 摩 尼 教 经 典 : 非 汉 语 的 西 方 文 献 汉 文 残 经 汉 文 下 部 赞 就 成 书 的 地 域 而 言, 这 些 经 典 呈 现 由 西 而 东 的 趋 势, 自 无 疑 义 ; 就 成 书 的 时 间 而 言, 则 它 们 由 远 及 近, 也 是 很 清 楚 的 事 实 6 由 于 汉 文 典 籍 虽 然 形 式 上 是 译 作, 但 在 行 文 和 措 辞 方 面 不 可 避 免 释 见 佛 光,5546 页 实 叉 难 陀 译 大 方 广 佛 华 严 经 卷 三 十 八, 大 藏 经, 第 0 卷,79 号,0 页 上 鸠 摩 罗 什 译 妙 法 莲 华 经 卷 一, 大 藏 经 第 9 卷,6 号, 第 8 页 中 般 若 译 大 方 广 佛 华 严 经, 卷 二 十 一, 大 藏 经, 第 0 卷,93 号,756 页 中 同 上 引 书, 卷 二 十 五, 大 藏 经, 第 0 卷,93 号,774 页 中 如 本 文 开 初 所 言, 科 普 特 文 文 献 可 能 早 在 公 元 四 世 纪 时 就 已 撰 成 至 于 两 种 汉 文 文 献, 据 林 悟 殊 东 渐, 残 经 系 摩 尼 在 公 元 三 世 纪 时 用 阿 拉 米 语 撰 写 的 证 明 过 去 教 经 的 译 9

20 地 融 入 了 译 者 所 熟 悉 的 东 方 文 化 ( 不 管 是 有 意 还 是 无 意 ), 甚 至, 加 上 他 的 某 些 创 作 也 未 可 知 因 此, 这 些 摩 尼 教 典 籍 便 因 地 域 和 时 代 的 不 同 而 体 现 了 不 同 的 文 化 内 涵, 于 是, 我 们 由 此 获 得 某 些 认 识, 归 纳 如 下 : ( 一 ) 树 符 号 的 演 变 展 示 了 摩 尼 教 东 传 时 佛 教 化 程 度 的 逐 步 加 深 随 着 摩 尼 教 向 东 方 的 逐 渐 传 播, 树 符 号 的 形 式 与 内 涵 都 发 生 了 一 定 的 变 化, 这 实 际 上 展 示 了 整 个 摩 尼 教 在 东 传 过 程 中 的 演 变 如 前 文 所 见, 在 科 普 特 文 等 西 方 文 献 中, 活 树 - 死 树 善 树 - 恶 树 的 直 接 激 烈 搏 杀, 是 树 符 号 的 主 要 表 现 方 面 ; 在 汉 文 残 经 中, 虽 然 也 有 活 树 和 死 树 严 重 对 立 的 描 绘, 但 更 多 的 篇 幅 却 用 来 描 绘 树 在 思 想 品 性 方 面 的 象 征 意 义, 而 这 恰 恰 是 西 方 文 献 很 少 涉 及 的 地 方 ; 至 于 成 书 更 晚 的 汉 文 下 部 赞, 则 一 方 面 不 仅 几 乎 未 见 活 树 和 死 树 的 直 接 对 抗, 就 连 这 些 字 眼 也 鲜 见, 另 一 方 面 却 对 相 当 于 活 树 的 宝 树 作 了 十 分 具 体 细 致 的 描 绘, 而 其 行 文 措 辞 乃 至 内 涵, 都 与 佛 教 典 籍 相 当 接 近 这 一 现 象 表 明, 摩 尼 教 在 东 传 过 程 中, 更 多 地 融 入 了 东 方 的 文 化, 从 而 与 其 原 始 教 义 拉 开 了 一 定 的 距 离 盖 因 明 暗 二 宗 势 不 两 立 之 说, 是 摩 尼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而 这 种 二 元 的 鲜 明 对 抗 性 按 科 普 特 文 文 献 - 汉 文 残 经 - 汉 文 下 部 赞 顺 序 的 逐 步 淡 化, 似 乎 暗 示, 摩 尼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在 东 传 过 程 中, 有 异 化 的 迹 象 在 此 同 时, 东 方 摩 尼 教 与 佛 教 的 关 系 越 来 越 密 切 关 于 摩 尼 教 汉 文 典 籍 内 的 佛 教 因 素, 人 们 早 已 注 意 到, 例 如 : 我 们 将 汉 文 摩 尼 教 残 经 一 与 下 部 赞 比 较, 发 现 后 者 的 佛 化 程 度 比 前 者 大 大 加 深 了 残 经 一 虽 然 使 用 了 不 少 佛 家 术 语, 但 下 部 赞 用 得 更 多, 其 表 达 方 式 更 加 类 似 佛 经 具 体 而 言, 下 部 赞 中 的 佛 字 出 现 频 率 极 高, 残 经 中 尚 未 称 佛 的 诸 神, 到 了 下 部 赞 中, 全 都 成 了 佛 : 一 切 诸 佛 忙 你 ( 摩 尼 ) 佛 诸 佛 母 三 世 诸 佛 五 等 光 明 佛 那 罗 延 佛 善 母 佛 先 意 佛 光 明 佛 乐 明 佛 造 相 佛 净 风 佛 日 光 佛 夷 数 ( 耶 稣 ) 佛 电 光 佛 惠 明 佛 五 大 光 明 佛 过 去 诸 佛, 诸 如 此 类, 比 比 皆 是 在 下 部 赞 中, 不 仅 见 于 西 方 文 献 和 汉 文 残 经 中 的 诸 般 神 祇 都 成 了 佛, 其 他 重 要 术 语 也 都 改 换 成 佛 的 色 彩, 突 出 的 一 例, 是 残 经 中 的 明 性 作, 约 成 于 唐 武 则 天 时 代, 即 七 世 纪 末 ( 见 99 页 ); 下 部 赞 则 可 能 是 大 历 三 年 (768 年 ) 至 会 昌 二 年 (84 年 ) 之 间 的 译 作 ( 见 5 页 ) 虞 万 里 将 该 文 献 的 最 初 译 写 年 代 更 确 切 地 考 订 为 宝 应 二 年 (763 年 ) 至 大 历 三 年 (768 年 ) 之 间 ( 见 虞 万 里 敦 煌 摩 尼 教 下 部 赞 写 本 年 代 新 探, 载 吐 鲁 番 敦 煌 研 究 第 一 卷,37-46 页,995 年,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不 管 怎 样, 汉 文 下 部 赞 的 面 世, 远 在 残 经 之 后 八 十 年 乃 至 更 久, 则 是 可 以 肯 定 的 语 见 东 渐,3 页 0

21 ( 即 光 明 分 子 灵 魂, 实 际 上 义 指 真 知 ) 几 乎 全 被 改 成 了 佛 性, 而 后 者 即 是 佛 经 中 常 用 的 术 语 此 外, 还 有 许 多 典 型 的 佛 教 术 语 在 下 部 赞 中 随 处 可 见, 如 慈 悲 解 脱 烦 恼 罗 刹 三 界 地 狱 轮 回 方 便 无 明 爱 欲 功 德 福 业 正 法 金 刚 伽 蓝 等 等, 不 可 胜 数 随 着 摩 尼 教 典 籍 在 形 式 上 的 佛 教 化, 信 徒 们 在 理 解 其 教 义 时, 也 必 然 会 产 生 歧 见, 从 而 导 致 摩 尼 教 在 东 方 的 演 变 ( 二 ) 东 传 摩 尼 教 佛 教 化 的 原 因 我 们 发 现 这 样 一 种 趋 势 : 摩 尼 教 的 佛 教 化 是 随 着 它 在 东 方 尤 其 是 操 汉 语 的 中 国 境 内 的 普 及 程 度 而 同 步 深 化 的 传 统 的 观 点 以 宋 代 佛 祖 统 纪 ( 卷 三 九 ) 延 载 元 年 波 斯 国 人 拂 多 诞 持 二 宗 经 伪 教 来 朝 之 语 为 据, 将 摩 尼 教 传 入 中 国 定 为 694 年 尽 管 不 少 学 者 将 摩 尼 教 传 入 中 国 的 时 间 置 于 早 得 多 的 年 代, 但 是 在 武 则 天 执 政 时 期, 摩 尼 教 首 次 获 得 中 原 王 朝 的 官 方 首 肯, 得 以 较 为 自 由 地 在 中 国 布 教, 当 是 事 实 因 此, 摩 尼 教 与 当 时 盛 行 于 中 原 的 佛 教 相 互 交 流, 使 得 成 书 于 同 一 时 代 的 摩 尼 教 汉 文 典 籍 残 经 融 入 佛 教 文 化 的 色 彩, 就 在 情 理 之 中 了 有 人 认 为, 中 原 的 唐 王 朝 在 7 世 纪 60 年 代 初, 将 摩 尼 教 传 入 了 回 纥 境 内 : 摩 尼 教 经 由 长 安 的 粟 特 人 而 传 播 至 回 纥 人 中 76 年, 草 原 上 的 回 纥 可 汗 率 领 一 支 大 军 来 到 长 安, 支 持 中 国 皇 帝 对 付 造 反 的 安 禄 山 他 在 此 深 受 粟 特 人 所 信 奉 的 摩 尼 教 的 影 响, 遂 在 返 国 时 要 求 摩 尼 教 布 道 师 随 他 同 去 3 但 实 际 上 很 可 能 是 回 纥 境 内 早 就 盛 行 摩 尼 教, 只 是 随 着 安 史 之 乱, 回 纥 人 应 唐 王 朝 的 求 援 请 求 而 前 赴 中 原 后, 乘 着 军 事 优 势, 将 其 国 教 摩 尼 教 迅 速 而 大 规 模 地 在 中 国 内 地 普 及 开 来 4 不 过 无 论 如 何, 在 肃 宗 末 代 宗 初, 中 国 境 内 的 摩 尼 教 普 及 程 度 肯 定 远 胜 于 七 世 纪 后 期 的 武 则 天 时 代, 而 摩 尼 教 汉 文 典 籍 下 部 赞 恰 好 成 书 于 这 一 时 期 ( 比 较 确 切 的 成 书 年 代 见 上 文 注 引 虞 万 里 之 说 ) 那 么, 该 文 献 的 佛 教 化 程 度 也 确 实 与 摩 尼 教 在 中 国 的 普 及 程 度 同 步 提 升 关 于 摩 尼 教 与 佛 教 的 佛 性 比 较 研 究, 可 参 看 拙 文 摩 尼 教 佛 性 探 讨, 载 中 华 文 史 论 丛, 第 59 辑,999 年 9 月 关 于 这 类 观 点, 可 参 看 蒋 斧 摩 尼 教 流 行 中 国 考 略 ( 载 敦 煌 石 室 遗 书,909 年 ) 罗 振 玉 雪 堂 校 刊 群 书 叙 录 卷 下 重 松 俊 章 唐 宋 时 代 の 末 尼 教 と 魔 教 问 题 ( 载 史 渊 936 年, 期 ) 柳 存 仁 Trances of Zoroastrian and Manichaean Activities in Pre Tang China( 载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s Wind, Leiden, 976) 以 及 东 渐 (60 页 ) 等 3 A. von Gabain, Irano Turkish Relations in the Late Sassanian Period, 载 Ehsan Yarshater 编,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3(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83,ch. 7, pp 有 关 此 说, 可 参 看 拙 文 唐 代 摩 尼 教 传 播 过 程 辨 析, 载 史 林,998 年, 第 3 期

22 佛 教 早 在 纪 元 前 后 就 传 入 中 国, 经 历 七 八 百 年 的 传 播 之 后, 已 深 深 扎 根 于 中 国 文 化 中 因 此, 嗣 后 在 中 国 流 传 的 外 来 宗 教, 受 到 佛 教 文 化 的 影 响, 是 不 足 为 奇 的 但 另 一 方 面, 我 们 还 应 该 看 到, 摩 尼 教 始 创 于 西 亚, 它 之 所 以 将 重 心 移 至 东 方 的 中 亚, 乃 至 进 而 传 入 中 国, 是 迫 于 波 斯 人 的 迫 害 所 以, 它 为 了 本 教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必 然 会 不 遗 余 力 地 博 得 新 的 布 教 地 区 居 民 的 接 受 而 借 用 当 地 现 成 的 宗 教 形 式, 则 是 一 个 最 为 便 捷, 最 为 有 效 的 办 法 于 是, 东 传 的 摩 尼 教 在 中 国 境 内, 便 很 自 然 地 涂 上 了 佛 教 的 色 彩 笔 者 最 近 指 出, 武 则 天 所 信 仰 的 佛 教 中, 实 际 上 隐 含 了 不 少 摩 尼 教 因 素 ; 而 这 一 现 象 又 一 次 证 明 了 东 传 的 摩 尼 教 徒 们, 想 方 设 法 地 借 用 现 成 的 佛 教 形 式, 掺 入 摩 尼 教 的 教 义 所 以, 摩 尼 教 汉 文 典 籍 的 日 益 佛 教 化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不 仅 是 东 方 的 佛 教 客 观 地 影 响 了 它, 更 在 于 摩 尼 教 本 身 主 观 地 需 要 佛 教 色 彩 这 是 东 西 文 化 交 流 中 的 一 个 颇 有 意 思 的 现 象 摩 尼 教 东 传 的 过 程 中, 传 教 师 利 用 佛 教 色 彩, 成 功 地 在 中 国 民 众 中 普 及 了 该 宗 教, 这 使 它 获 益 匪 浅 然 而, 一 旦 佛 教 的 色 彩 过 浓, 人 们 便 难 免 会 望 文 生 义 地 从 佛 教 角 度 理 解 摩 尼 教 的 宗 教 涵 义, 从 而 偏 离 了 摩 尼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降 及 宋 代, 出 现 了 许 多 兼 具 摩 尼 教 佛 教 特 色 的 似 是 而 非 的 民 间 教 派, 恐 怕 与 当 初 东 传 摩 尼 教 的 这 种 传 教 方 式 不 无 关 系 而 其 最 后 结 局, 则 是 令 真 正 的 摩 尼 教 蜕 变 得 面 目 全 非, 终 致 消 亡 显 然, 摩 尼 教 东 传 过 程 中 的 佛 教 化 也 是 一 把 双 刃 剑 略 语 表 大 藏 经 =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经, 大 正 一 切 经 刊 行 会,94 93 东 渐 = 林 悟 殊 摩 尼 教 及 其 东 渐, 中 华 书 局,987 年 佛 光 = 慈 怡 ( 主 编 ) 佛 光 大 辞 典,[ 台 湾 ] 佛 光 山 出 版 社,989 年 佛 学 = 丁 福 保 ( 编 纂 ) 佛 学 大 辞 典, 文 物 出 版 社 影 印,984 年 The Kephalaia= Iain Gardner, (ed. & tr.)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E.J.Brill, Leiden, 995. The Manichees= F.C.Burkitt, The Religions of Maniche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95. The Names= Paul Van Lindt, The Names of Manichaean Mythological Figur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erminology in the Coptic Sources, Otto Harrassowitz,Wiesbaden, 99. 参 看 拙 文 武 则 天 的 宗 教 信 仰 探 讨, 中 华 文 史 论 丛, 第 68 辑,00 年 6 月

23 Psalm Book II = C.R.C.Allberry, (ed.) A Manichaean Psalm Book, Part II, Stuttgart, 938, Transformation = Peter Bryder,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aeism. A Study of Chinese Manichaean Terminology, Löbeöd, 985. X u astvanift=jes P. Asmussen, X u astvanift, Studies in Manichaeism, Prostant Apud Munksgaard, Copenhagen,

24 摘 要 树 是 摩 尼 教 的 一 个 重 要 象 征 符 号, 它 既 见 于 西 方 的 科 普 特 文 等 非 汉 语 文 献 中, 也 见 于 东 方 的 汉 文 文 献 中 总 体 而 言, 诸 文 书 中 的 树 符 号 都 反 映 了 大 致 相 同 的 摩 尼 教 教 义 和 思 想, 但 是, 随 着 摩 尼 教 的 向 东 传 播, 树 符 号 的 表 达 方 式 及 其 内 涵, 都 发 生 了 某 些 变 化 这 即 是 摩 尼 教 演 变 的 一 种 体 现 本 文 旨 在 辨 析 和 比 照 诸 文 献 中 的 树 符 号, 以 揭 示 摩 尼 教 东 传 过 程 中, 在 文 化 交 流 方 面 的 若 干 特 色 Abstact Tre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anicheism, which is found both in the Coptic documents of the West and the Chinese ones of the Eas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ree in various documents expresses the similar doxy and ideas. In the course of spreading eastwards, however, this Manichean symbol changed both in the form and meaning at a certain degree. It is one of the sig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eism itself.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studying and comparing the Tree symbols in some Manichean canons, an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tercourse in the eastward missionary process of Manicheism. 4

充 唯 使 听 人, 勿 畜 奴 婢 及 六 畜 等 非 法 之 具 3 所 谓 斋 食, 显 然 是 指 素 食, 则 按 摩 尼 教 教 规, 其 信 徒 必 须 终 生 素 食 摩 尼 教 置 有 十 大 戒 律, 三 条 针 对 口, 三 条 针 对 心, 三 条 针 对 手, 一 条 针

充 唯 使 听 人, 勿 畜 奴 婢 及 六 畜 等 非 法 之 具 3 所 谓 斋 食, 显 然 是 指 素 食, 则 按 摩 尼 教 教 规, 其 信 徒 必 须 终 生 素 食 摩 尼 教 置 有 十 大 戒 律, 三 条 针 对 口, 三 条 针 对 心, 三 条 针 对 手, 一 条 针 论 古 代 中 国 的 吃 菜 信 仰 芮 传 明 众 所 周 知, 戒 杀 生 是 佛 教 的 主 要 戒 律 之 一 戒 是 梵 文 śīla 的 意 译, 为 防 禁 身 心 之 过 之 义 1 通 常 说 来, 有 五 戒 八 戒 十 戒 及 具 足 戒 等 类 别, 而 杀 生 之 戒 则 被 列 为 诸 种 戒 律 的 基 本 戒 条 五 戒 乃 是 信 奉 佛 教 之 在 家 人 (

More information

                摩尼教神“净风”与“惠明”异同考

                摩尼教神“净风”与“惠明”异同考 摩 尼 教 神 净 风 惠 明 异 同 考 芮 传 明 汉 文 或 非 汉 文 的 各 种 摩 尼 教 经 典 在 描 绘 创 世 神 祇 时, 经 常 出 现 诸 多 神 名, 其 中, 净 风 净 法 风 惠 明 广 大 心 Living Spirit Great Nous Light Mind Nom Quti 等, 大 致 可 以 分 成 两 大 类 : 汉 文 的 净 风 净 法 风 应

More information

摩尼教“五大”攷

摩尼教“五大”攷 sacred numbers holy numbers 1 3 1 Hans-J. Klimkeit, Gnosis on the Silk Road: Gnostic Texts from Central Asia Gnosis, p.47, p.53, note30, and p.77,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1993. 2 C.R.C.Allberry,

More information

明 尊 倾 听 到 了, 并 在 第 三 次 召 唤 中 唤 出 使 者 然 后, 使 者 又 唤 出 十 二 少 女, 以 及 她 们 的 法 服 冠 冕 和 特 质 这 十 二 特 质 是 : 第 一 统 治 权 第 二 智 慧 第 三 胜 利 第 四 和 谐 第 五 纯 洁 第 六 真 理 第

明 尊 倾 听 到 了, 并 在 第 三 次 召 唤 中 唤 出 使 者 然 后, 使 者 又 唤 出 十 二 少 女, 以 及 她 们 的 法 服 冠 冕 和 特 质 这 十 二 特 质 是 : 第 一 统 治 权 第 二 智 慧 第 三 胜 利 第 四 和 谐 第 五 纯 洁 第 六 真 理 第 摩 尼 教 性 观 念 源 流 考 芮 传 明 与 古 代 各 大 宗 教 相 仿, 摩 尼 教 也 有 自 己 的 创 世 神 话 和 神 话 人 物, 尽 管 表 面 上 看 来 多 很 玄 虚, 甚 至 荒 唐 可 笑, 但 是 往 往 隐 含 了 该 教 的 义 理 和 神 学 观 念 在 摩 尼 教 神 学 中, 有 关 性 别 性 行 为 异 性 关 系 生 育 后 代 等 方 面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三夷教研究1.doc

Microsoft Word - 三夷教研究1.doc 三 夷 教 研 究 林 悟 殊 先 生 古 稀 纪 念 论 集 * 1 注 疏 集 摩 尼 教 章 节 译 释 芮 传 明 (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历 史 所 ) 叙 利 亚 语 书 注 疏 集 (k e ṯāḇā deskōlyōn,book of Scholia) 是 公 元 8 9 世 纪 的 聂 斯 脱 里 教 派 教 士 提 奥 多 里 巴 库 尼 (Theodore bar Khoni)

More information

州 之 间 的 一 条 道 路, 摘 要 如 下 : 沙 州 州 城 驿, 右 在 州 东 二 百 步, 因 州 为 名 东 北 去 清 泉 驿 卌 里 清 泉 驿, 去 横 涧 驿 廿 里 横 涧 驿, 北 去 白 亭 驿 廿 里 白 亭 驿, 东 北 长 亭 驿 卌 里 长 亭 驿, 东 去 甘

州 之 间 的 一 条 道 路, 摘 要 如 下 : 沙 州 州 城 驿, 右 在 州 东 二 百 步, 因 州 为 名 东 北 去 清 泉 驿 卌 里 清 泉 驿, 去 横 涧 驿 廿 里 横 涧 驿, 北 去 白 亭 驿 廿 里 白 亭 驿, 东 北 长 亭 驿 卌 里 长 亭 驿, 东 去 甘 出 土 文 献 所 见 丝 绸 之 路 概 说 荣 新 江 ( 北 京 大 学 中 国 古 代 史 研 究 中 心 ) 丝 绸 之 路 研 究 主 要 依 据 三 个 方 面 的 资 料, 东 西 方 的 传 世 文 献, 丝 路 沿 线 发 现 的 文 书, 各 地 出 土 的 文 物 丝 绸 之 路 沿 线 的 敦 煌 吐 鲁 番 楼 兰 尼 雅 焉 耆 库 车 和 田 穆 格 山 等 地 都

More information

穨hair&sick

穨hair&sick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199777 The Taniguchi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the Expressive Body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edicine: East

More information

051_072_Zhang_yi

051_072_Zhang_yi !"#$%&'()*+,-!"#$%&' *!"#$%& * 1 2!"#$%&'()*+,-./0!12345678("#$90!"#$%&'()*+,-.#/0123#45(6789:;#&!"#$%&'()*+(,-./0123456789:;2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穨yinmen.PDF

穨yinmen.PDF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Health and Beauty Women and War -- Confronting Cannons with Naked Women in Ming-Ching China 199961112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June 11-12, 1999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穨attitudes

穨attitudes NSC87-2411-001-036 NSC88-2411-H-001-025 NSC89-2411-H-001-034 1999929 2000514 20008 1937) 69-74 1978 20 1979 100-101 1982 121-126 1983 60 1983 68-6989 1984 33-55 1984 37 1986 5764-77 1988 3647-48 1989 118-119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53 Justinian the Great ~ 53 Procopius Kavad Ⅰ Iberian Theophanes Confessor Lazika Lazi 3 3 David Nicolle Romano-Byzantine A

53 Justinian the Great ~ 53 Procopius Kavad Ⅰ Iberian Theophanes Confessor Lazika Lazi 3 3 David Nicolle Romano-Byzantine A 06 4 * ** - * ** 4ZDB06 06 06H006 05 5JK7 3NW PR309 53 Justinian the Great 57-565 - 58 ~ 53 Procopius Kavad Ⅰ 488-497 499-53 Iberian Theophanes Confessor Lazika Lazi 3 3 David Nicolle Romano-Byzantin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臺 大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計 畫 總 主 持 人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More information

1 1 2001 1 317 2 620 318 319 5 3 255 4 51 5 6 6 616 320 8 9 7 8 1466 587 9 1456 419 321 10 11 10 562 11 322 13 12 855 13 14 1019 960 323 15 16 324 17 18 1997.12 237 19 325 326 20 20 21 327 328 22 695 2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通 識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五 期 2009 年 06 月 頁 01 ~ 24 開 南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臺 灣 寺 廟 碑 碣 與 村 莊 社 會 (1683-1945) 1 王 志 宇 摘 要 本 文 以 臺 灣 寺 廟 碑 記 為 對 象, 從 寺 廟 碑 碣 的 類 型 及 內 容 進 行 分 析, 以 此 來 觀 察 臺 灣 鄉 村 社 會 的 權 力 運 作 情 況 作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2010 年 第 5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No. 5, Oct. 2010 总 第 165 期 Russian Studies Gen. No. 165 无 处 不 在 的 身 影 东 正 教 介 入 俄 罗 斯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试 析 林 精 华 内 容 提 要 东 正 教 在 俄 国 远 不 只 是 一 种 宗 教, 而 是 俄 罗 斯 文 化 传 承 的 重 要 载 体, 在 后

More information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分 类 号 密 级 UDC 编 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文 化 意 蕴 学 位 申 请 人 : 童 尚 兰 学 科 专 业 : 古 代 文 学 指 导 教 师 : 吴 昌 林 教 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答 辩 日 期 :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137-165 19 1 90 6 ** * ** NSC87-2411-H-001-036 NSC88-2411-H-001-025 NSC89-2411-H-001-034 2000 9 28 2000 10 10 2000 10 25 2001 2 7 137 138 19 1 1 2 shamanism shamanic illnes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Stephen F. Teiser Stephen F. Teiser,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48-62. 61 1990 2007 1942 1964 62 198419941939 1974 1984 1994 2004 63 5 2004

More informatio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330 330340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330 340, 2004 331 (1) (2) (3) (4) (5) (6) (7) 1. (8) 332 2. (9) (15) 333 3. (10) 4. 334 (11) 335 (12) (13) 1. 336 2. (14) 3. 337 4. 5. 6. 338 1. 69 2. 321

More information

HK-ID.PDF

HK-ID.PDF 1994 1990 1 1993 ideas ethos practice 2 3 4 1990...... 5 1990:120... 1989 12 6 80% 92% 99 75% 7 1957 1967 1973 1974 4 1975 9 1978 1982 8 1990...... 1988... 9 ...... 10 1990 : 1949-1970 1970-1973 1973-1975

More information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2015 3 Mar. 2015 2 Arab World Studies No.2 Margot Badran, Dual Liberation Feminism and Nationalism in Egypt 1870~1925, Spring, 1988, p.24. 77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69 期 ( 民 國 99 年 9 月 ),41-78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剪 髮 易 服 與 晚 清 立 憲 困 局 (1909-1910) * ** 樊 學 慶 摘 要 蓄 留 髮 辮 穿 著 滿 式 服 飾 是 清 朝 統 治 的 基 本 國 策 但 為 推 行 預 備 立 憲, 載 灃 攝 政 後 對 辮 服 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刘平

Microsoft Word - 刘平 中 国 邪 教 的 由 来 与 演 变 刘 平 ( 山 东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山 东, 济 南,250100) 摘 要 : 所 谓 邪 教, 就 是 被 历 代 政 府 合 法 宗 教 和 主 流 社 会 所 排 斥 的 民 间 教 派 如 果 以 中 国 历 史 上 有 代 表 性 的 邪 教 活 动 作 为 中 国 邪 教 演 变 阶 段 的 标 准 的 话, 中 国 邪 教 大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313-342

313-342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13-342 19 2 90 12 * 313 314 19 2 1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s 1517-1598 2 27 1966.10 3 Judith Berling Religion and Popular Culture: The Management

More information

P

P 100871 I0-03 A 1671-7511 2011 04-0072 - 11 6 18 1 2 3 4 2010-01 - 04 1 2 3 4 72 1 20 2 1 P309 310 1 2 73 1 3 2 1933 1 2 3 74 13 1976 7 2 1 2 P281 1929 1930 1935 1937 1948 1 2 1933 3 25 11 1998 5 ~ 1999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 143-1. 2. 1 60 30 1959 8 1998 pp.544~48 - 144-3. 4. 5. 6. 7. 8. 9. ( ) 10. 11. 12. 13. - 145 - -i 2. 13. -i -ii 2 1993 6 pp.46~51 3 1993 pp.69~76 p.552 4 1985 5 pp.257~58 - 146-1. 3. 5. 7. 9. ( ) 11.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90 0 0 70 K45 A 007 87 04 05 069 0 4 5 0 0-0 80 0 6 99 994 4 006 986 006 008 008 6 009 4 006 986 006 008 4 007 4 5 99 6 Public History 007 69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長 期 以 來, 被 譽 為 順 民 的 香 港 市 民, 都 是 毫 不 置 疑 就 全 盤 接 受 警 察 的 執 法 方 式, 在 維 持 社 會 秩 序 的 大 道 理 下, 也 很 少 對 警 權 濫 用 提 出 質 疑, 甚 至 未 經 反 省 便 認 同 當 權 者 對 相 關 群 體 所 營 造 的 刁 民 形 像 其 實, 警 權 過 大 及 濫 用 的 問 題 由 來 已 久 橫

More information

,, 19 20,, ;,, ;, ;,,,,, ; : ;, ; :,,,,,,, 19 20,,, ;,, [1 ], 19 20,,, [2 ] ,, 18,, 100 ; [3 ] 1806,, (Coolie), ;19 50,,, 20?,,,

,, 19 20,, ;,, ;, ;,,,,, ; : ;, ; :,,,,,,, 19 20,,, ;,, [1 ], 19 20,,, [2 ] ,, 18,, 100 ; [3 ] 1806,, (Coolie), ;19 50,,, 20?,,, 2001 3 1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Mar., 2001 No. 1 (1904 1910) (, 100871) [ ] ; ; ; [ ] 19 20, 1904 1910,,,,, ; [ ] D634134718 [ ] A [ ] 1002-5162 (2001) 01-0052 - 15 Chinese Indentured Labor in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spread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 in China and it s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ic thought is always the long-term concerned research topic of the academia. Galileo was the father

More information

< D313738B1F5A46CB5C4B773B1B42DB4BFA5C3B8712E706466>

< D313738B1F5A46CB5C4B773B1B42DB4BFA5C3B8712E706466> 2007 3 143 178 1 1 20 2002 3 11-112 2002 22-180 -143- 2 3 4 2 1985 160-179 3 2004 192-210 4 14 1999 3 223-255 -144- (1622) 5 6 (1715) 1703 7 5 1992 135 6 1969 3 1a-b 7 [1897] 6 3 5 195b -145- 8 9 (1756-1766)

More information

46 Sophie Legrand

46 Sophie Legrand 2014 3 45 * 130012 KEY WORDS Shang culture Eurasian Steppe Metallurgical region ABSTRACT The research illustrates that the Early Shang was the period wh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Northern Cultures integrated

More information

姚道生 130 2 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學者一般都從文體論的角度解讀 論文敘 就能夠對某個文體的名義流變 筆 認為只要根據這四個原則研讀 論文敘筆 名家名篇及創作方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並且可以著手寫作該文體可以說今 天的文學史或文論史主要是以文體論來把握 論文敘筆 的 文心 上篇 論文敘筆 的

姚道生 130 2 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學者一般都從文體論的角度解讀 論文敘 就能夠對某個文體的名義流變 筆 認為只要根據這四個原則研讀 論文敘筆 名家名篇及創作方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並且可以著手寫作該文體可以說今 天的文學史或文論史主要是以文體論來把握 論文敘筆 的 文心 上篇 論文敘筆 的 文心雕龍 諸子 探賾 姚道生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引言 文心雕龍 研究在當代已是一門顯學劉勰 約 465 522 將 文心 全書分為上下 1 篇 論文敘筆囿別區分綱領毛目剖析入微 而今之學者則精研詳究已發表 的專書專論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值得討論的問題仍多 諸子 篇就是其中之一 諸子 是全書的第十七篇次於 史傳 之後是上篇 論文敘筆 中 敘筆 的 原始以表末釋名 第二篇劉勰在 序志 中講述 論文敘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p2013-99zoucan_3_.docx

Microsoft Word - dp2013-99zoucan_3_.docx Osaka University Forum on China Discussion Pap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No.2013-1 卢 沟 桥 事 变 中 的 中 共 政 治 动 态 邹 灿 大 阪 大 学 中 国 文 化 论 坛 讨 论 文 件 No.2013-1 卢 沟 桥 事 变 中 的 中 共 政 治 动 态 2013 年 1 月 15 日 邹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學 院 客 家 社 會 與 文 化 學 程 碩 士 論 文 傳 統 民 俗 文 化 到 當 代 客 庄 節 慶 : 以 東 勢 新 丁 粄 節 為 例 From Traditional Folklore to Contemporary Hakka Festivals a Case Study of Dongshih Sih Ding Ban Festival

More information

(emigration),, :,,, 18-19, 12-13, 17-20,,, 17-20,,,,, 15, 17-18, ( Push - Pull Theory),,,, 1926, 375, 31115, 83 %, 300, 90 % [1 ],,,,?,? [2 ] 17-19,,,

(emigration),, :,,, 18-19, 12-13, 17-20,,, 17-20,,,,, 15, 17-18, ( Push - Pull Theory),,,, 1926, 375, 31115, 83 %, 300, 90 % [1 ],,,,?,? [2 ] 17-19,,, 2001 3 1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Mar., 2001 No. 1 : 17-18 (, 361005) [ ] ; ; ; [ ] 17-18,,, 16, 17-18,, 17 20,, 17-18 [ ] D63413 [ ] A [ ] 1002-5162 (2001) 01-0028 - 14 [ ] 2000208231 Interaction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1期 阅江学刊 2016 年 2 月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 1 Feb 2016 审美文化研究 植物审美专辑 论 红楼梦 中的桂花 俞香顺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摘要 红楼梦 继承了桂花的原型意义 比德 思路 用桂花形容袭人的性格 还使用了 蟾桂 折桂 两个与桂花有关的典故 红楼梦 中出现的桂花既有秋桂 也有南方特有的春 桂 红楼梦 中有两次赏桂活动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詮 釋 史 論 ( 增 訂 二 版 ) 目 次 自 序... i 導 論 第 壹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1 一 引 言... 1 二 儒 家 思 想 脈 絡 中 經 典 性 的 三 個 面 向... 8 三 儒 家 的 經 典 性 三 個 面 向 間 之 關 係... 26 四 結 論... 36 第 貳 章 從 中 日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1 2 3 -----------------------------------15 --------------------------33 78 --------------------------------86 4 103 110 --- -------115 5 6 7 8 1 Rudolf Otto, 1869-1937 Numinous Das Heilige, The Idea of

More information

David Faure

David Faure 300350 2009 2014 K24 K25 A 1005-605X 2016 01-0150- 19 A Summary Study on the Cla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CHANG Jian - hua Center for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051-080 胡曉真.pdf

051-080 胡曉真.pdf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6年 3 月 第二十八期 頁51 80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酗酒 瘋癲與獨身 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 胡曉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 前言 彈詞小說這種敘事形式在中國新文學興起 現代意義的文學史架構建立以 後 身價不高 甚至不為人知 與文學經典的概念距離遙遠 雖然鄭振鐸 阿 英 趙景深 譚正璧等學者都以重視通俗文學或婦女文學的立場 為彈詞小說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淡 江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二 十 九 期 壹 緒 論 聊 齋 誌 異 中 涉 及 人 神 仙 的 婚 戀 故 事, 約 有 十 六 篇 (1) 十 六 篇 中, 有 關 於 性 幻 想 將 愛 慾 投 射 在 異 類 女 子 身 上 之 篇, 如 嫦 娥 ( 卷 八 ) 和 霍 女 ( 卷 八 ) 亦 有 以 神 婚 補 償 生 活 上 欠 缺 之 作 如 羅 剎 海 市 ( 卷 四 )

More information

a b 11 16b a 106

a b 11 16b a 106 105 1 1 1984.10 244-252 251-252 2 3 4 5 6 7 2 2000.5.19-20 3 1967 7 17a 4 1967 15 13 5 1986 48 62 6 1967 2 24b 11 16b 7 1967 4 12a 106 8 9 10 11 12 13 14 8 1981 11 12-13 9 1967 14 17b-18a 10 1988.2 2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p2012-5baohexigetu.doc

Microsoft Word - dp2012-5baohexigetu.doc Osaka University Forum on China Discussion Pap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No.2012-5 清 末 内 蒙 古 喀 喇 沁 右 旗 毓 正 女 学 堂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分 析 以 甲 午 战 争 之 后 日 本 东 亚 同 文 会 对 中 国 教 育 策 略 为 中 心 包 贺 喜 格 图 大 阪 大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

~ * * 0 0 3 9 0 0 0 0 4 0 30 936 ~ 939 00083 * 008 08JJDGJW56 00 00BGJ00 008 08JZD0039 007 B70 3 6 0 7 3 9 9 ~ 90 637 9 6 0 90% 9 3 908 7 876 4 908 9 5 6 984 p. 8. 3 00 6 4 Muhammad Y. Muslih The Origin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_Anna Seo_setting

Microsoft Word - 10_Anna Seo_setting 徐 光 启 的 天 教 补 儒 思 想 XU GUANGQI S THOUGHT ON SUPPLEMENTING CONFUCIANISM WITH CHRISTIANITY 徐 真 瑛 Anna Seo PhD Candidat, Peking University 摘 要 明 末 传 教 士 来 华 之 后, 在 接 受 并 推 广 基 督 教 信 仰 的 少 数 中 国 士 大 夫 中, 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封面1

Microsoft Word - A封面1 Terms of Use The copyright of this thesis is owned by its autho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thesis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More information

穨jender.PDF

穨jender.PDF 1 2 + 1 ( 2000 6 29-7 1 ) 70.2(1999): 439-481 Jen-der Lee, Wet Nurs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Nan N 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2.1(Leiden: Brill, 2000): 1-39. 2 23(1999): 123-156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34 卷第 2 期 2007 年 3 月 Vol 34 No 2 March 20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外籍蜀官与 霸王道杂之 的 汉家制度 杨 民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成都 610064 摘要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治术的两端 并且由此产生 儒生 与 文吏

More information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此 篇 文 章 僅 提 供 2006 年 台 灣 社 會 學 會 年 會 會 議 使 用, 若 需 引 用 請 徵 得 作 者 的 同 意 嗅 覺 ( 氣 味 ) 習 氣 與 衛 生 政 體 : 三 0 年 代 的 上 海 的 都 市 空 間 與 身 體 消 費 Smell, Habitus and Hygienic Regime ---Urban Space and Bodily Consumption

More information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周 易 作 为 华 莱 坞 电 影 分 析 的 新 框 架 : 以 经 解 影 之 一 代 宗 师 1 姚 锦 云 ( 浙 江 大 学 传 播 研 究 所, 浙 江 杭 州 310028) [ 摘 要 ]: 华 莱 坞 电 影 分 析 的 最 大 问 题, 就 是 缺 乏 本 土 理 论 框 架, 言 必 称 西 方 本 文 尝 试 用 周 易 的 理 论 框 架, 来 解 读 王 家 卫 电 影

More information

穨theme

穨theme * 1987 1988 1997 199752 4 1997 1998 Anna Seidel,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 Cahiers d'extrême-asie 5 (1989-1990), pp. 223-347 1444 1930 1992 1519-1546 1997 1992 541-72 1994 323-3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p2016-2baohexigetu

Microsoft Word - dp2016-2baohexigetu Osaka University Forum on China Discussion Pap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No.2016-2 蒙 疆 政 权 时 期 日 语 教 育 史 研 究 以 满 洲 国 语 中 的 相 关 记 述 为 中 心 包 贺 喜 格 图 大 阪 大 学 中 国 文 化 论 坛 讨 论 文 件 No.2016-2 蒙 疆 政 权 时

More informatio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大纲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漓 江 学 院 毛 泽 东 思 想 和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概 论 教 学 大 纲 课 程 中 文 名 称 : 毛 泽 东 思 想 和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概 论 课 程 英 文 名 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 Socialist Theory With

More information

83-112

83-112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83-112 19 2 90 12 ** * ** 1997 2000 83 84 19 2 1 2 3 4 1 1985 102 2 1985 168 3 1972 387 4 1984 30-36 85 5 6 505-436 B.C. 7 5 1993 29-39 6 40-54 7 1985 7 86 19 2 1. 8 9 10

More information

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

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 * * -109- 1 2 (Kujula Kadphises, A.D. 50-78) (Kaniska, A.D. 187-212) 3 1 1933 41.9 1930 1-30 193-96 197-240 2 1993 3 49 60-157 -110- 4-9 4 (Gandhavati) 67 171 324-56 175-6 Huviska, c.a.d.130-162 389-94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摘 要 第 一 章 緒 論 蔡 珠 兒 是 一 九 九 年 代 崛 起 的 散 文 家, 近 人 研 究 多 其 以 飲 食 書 寫 為 主, 而 忽 略 其 散 文 其 他 面 貌, 本 論 文 檢 視 其 散 文 的 意 義 與 價 值 本 章 主 要 詳 明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摘 要 第 一 章 緒 論 蔡 珠 兒 是 一 九 九 年 代 崛 起 的 散 文 家, 近 人 研 究 多 其 以 飲 食 書 寫 為 主, 而 忽 略 其 散 文 其 他 面 貌, 本 論 文 檢 視 其 散 文 的 意 義 與 價 值 本 章 主 要 詳 明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鍾 正 道 先 生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研 究 生 : 謝 舒 怡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四 年 七 月 蔡 珠 兒 及 其 散 文 研 究 摘 要 第 一 章 緒 論 蔡 珠 兒 是 一 九 九 年 代 崛 起 的 散 文 家, 近 人 研 究 多 其 以 飲 食 書 寫 為 主, 而

More information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1. 2. 3. 4. 5. 89 115 913 1 1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praetorian 44 20 2002.12.30 2 armed forces 3 objective civilian control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praetorianism civil supremacy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0 6 Jun. 0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Vol. No. * 方铁黄禾雨 99 985 65009 ** 0 &ZD5 00 00 006 00 00 0 9 0 0 009 9 9 80 0 69 5 6 7 8 5 6 8 86 58 86 8 008 9 7 9 5 07 50 5 6769 00 60 5 7 96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专 稿 唐 少 杰 工 宣 队 刍 议 以 清 华 大 学 工 宣 队 为 例 要 有 光 胡 杰 绘 画 何 为? 关 于 伊 娃 这 本 书 的 插 图 依 娃 寻 找 我 的 姨 婆 舅 舅 和 小 姨 随 笔 启 之 暗 语 变 形 记 红 色 话 语 小 议 之 三 札 记 胡 庄

目 录 专 稿 唐 少 杰 工 宣 队 刍 议 以 清 华 大 学 工 宣 队 为 例 要 有 光 胡 杰 绘 画 何 为? 关 于 伊 娃 这 本 书 的 插 图 依 娃 寻 找 我 的 姨 婆 舅 舅 和 小 姨 随 笔 启 之 暗 语 变 形 记 红 色 话 语 小 议 之 三 札 记 胡 庄 记 忆 129 期 1 目 录 专 稿 唐 少 杰 工 宣 队 刍 议 以 清 华 大 学 工 宣 队 为 例 要 有 光 胡 杰 绘 画 何 为? 关 于 伊 娃 这 本 书 的 插 图 依 娃 寻 找 我 的 姨 婆 舅 舅 和 小 姨 随 笔 启 之 暗 语 变 形 记 红 色 话 语 小 议 之 三 札 记 胡 庄 子 读 萧 军 延 安 日 记 ( 四 ) 萧 军 在 入 党 问 题 上

More information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2014 5 May. 2014 3 Arab World Studies No.3. 2004 50 2010 5 32 1955 2004 1 2004 7 2014 1 2010 5 13 14 Gaafar K.Ahmed, Sino- Arab Relations, Ph.D. Dissert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June 1996. Gaafar K.Ahme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上帝之光和对死亡的崇尚

上帝之光和对死亡的崇尚 2012 年 第 3 期 俄 罗 斯 语 言 文 学 与 文 化 研 究 2012, 3 总 第 37 期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37 论 战 争 与 和 平 中 的 共 济 会 宗 教 神 话 主 题 杜 国 英 ( 黑 龙 江 大 学 俄 罗 斯 语 言 文 学 与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哈 尔 滨 150080;

More information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元代宫廷饮食文化探秘 文章编号 1001-5558 2011 01-0202-06 双 金 摘要 成书于 1330 年的 饮膳正要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 一身的著作 是元朝蒙古族医学家 营养学家忽思慧于担任元仁宗宫廷饮膳太医期间 在积 累丰富的烹饪技术 营养卫生及饮食保健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该书在我国蒙古 族 汉族医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饮膳正要 元代 宫廷 饮食文化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inalized Yao T and Yang K.T. article edited Haihui.doc

Microsoft Word - finalized Yao T and Yang K.T. article edited Haihui.doc (Van 张 光 道 中 * 几 展 十 尤 美 年 为 国 美 神 的 国 速 汉 开 语 设 教 汉 学 一 语 发 直 的 展 以 学 比 大 校 较 学 以 慢 的 及 汉 学 语 习 教 汉 年 学 语 以 为 人 后 主 数 发 都, 展 已 在 的 有 大 速 一 幅 百 度 变 多 地 快 年 增, 的 长 最 历 近 本 史 几 文 年 旨 最 的 在 初 发 回 的 顾 未 这

More information

44 00. Mani Manichaeism 84 846 98 8 987 5 45 997 4 984 85 9 987 64 75 997 6 7

44 00. Mani Manichaeism 84 846 98 8 987 5 45 997 4 984 85 9 987 64 75 997 6 7 0 80 98 996 6 67 44 00. Mani Manichaeism 84 846 98 8 987 5 45 997 4 984 85 9 987 64 75 997 6 7 45 La religion de La Lumière The Religion of Light. Ming-che Mingjiao 96 99 4 4 d. Chavannes & P. Pelliot

More information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2007 10 77-116 77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National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L A TEX 2003 Tang 2

L A TEX 2003 Tang 2 The Sad One PDF Tang L A TEX 2003 Tang 2 1 C C C C C 3 4 2 5 C 6 3 7 C C 8 4 9 10 5 11 12 6 13 14 7 15 8 16 25380 17 18 9 19 10 20 21 11 22 12 23 ( ) ( ) 13 24 25 14 26 C 27 28 15 29 1 1 G 10 9 30 1831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CSSCI

CSSCI 01 / 008 011 11 008 011 11 01 / 30 6 106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6 008 011 1 008 3 30 1 1995 005 007 9 5 005 56 7 000 1 3 9 00 3 90 195 003 3 6 8 003 1995 005 006 CSSCI 001 005 007

More information

177 Family Life Course

177 Family Life Course 176 100732 C913. 11 A 0257-0246 2011 06-0176-15 1 2 1. 1 2 P. C. Glick Family Life Cycle and Social Changes Family Relations Vol. 38 No. 2 1989 pp. 123-129. 1988 6 177 Family Life Course 1 2. 1 2 1 1988

More information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Ξ,,,, ;,,,,,,,,,,,,,,,,,,,,, ;,,,,,,, :,,, Ξ,,!,,,, 2005, 469,,,,,, :,, 2001, 440 443, 24, ( 22,2006 5 ),,,,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47-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1376-1383 * 1310-1381 1357-1402 2008 11 3 2009 10 21 * 147 14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3 1 1993 164 John Dardess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More information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甲 部 : 總 論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第 一 章 辛 亥 革 命 研 究 的 整 體 性 桑 兵 廣 州 中 山 大 學 近 代 中 國 研 究 中 心 一 引 言 3,0 0 0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共 和 維 新 : 辛 亥 革 命 百 年 紀 念 論 文 集 4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第 一 章 辛 亥 革 命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1 1 (1990) 9 2 ()(2003) 30 3 38-4144-45 4 47-51 5 60-65 100 6 79-84 2 7 85-88 8 89-91 9 99-100 10 119-121 11 125-129 12 139-148 3 13 149-151 14 (1995) 167 15 173-174 175-177 16 177-179 4 17 182-183 18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報 告 內 容 2 二 參 考 文 獻 9 三 附 錄 : 已 蒐 集 之 民 國 時 期 中 小 學 教 科 書 ( 全 文 ) 目 錄 12 1

目 錄 一 報 告 內 容 2 二 參 考 文 獻 9 三 附 錄 : 已 蒐 集 之 民 國 時 期 中 小 學 教 科 書 ( 全 文 ) 目 錄 12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期 中 進 度 報 告 從 集 體 記 憶 到 官 方 記 憶 : 民 國 時 期 中 小 學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變 遷 之 研 究 (1912-1949)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整 合 型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 100-2410 - H -656-005- 執 行 期 間 :100

More information

2005 3,, :,,,, (),,,,, [],,,,,,,,,,, (),, (,, ),,,,,,,,,,,,,,,,,,,,,,,,,( ),, :,,, :,?,,, :,1999,

2005 3,, :,,,, (),,,,, [],,,,,,,,,,, (),, (,, ),,,,,,,,,,,,,,,,,,,,,,,,,( ),, :,,, :,?,,, :,1999, (), 70,,,,,, :,31, 1555,;18,,, ;,, (1895),, 1 2005 3,, :,,,, (),,,,, [],,,,,,,,,,, (),, (,, ),,,,,,,,,,,,,,,,,,,,,,,,,( ),, :,,, :,?,,, :,1999,24 25 2 (),,,,,,, 1970,,,,,, ;,; :,,?? 1988,,, 1987 1990,,,

More information

经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 是现代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发祥地 二者自从降世 Royal Commission for the 就亲如孪生 血缘密切 1807 年 保护与收藏丹麦古物皇家委员会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 成立 尼厄鲁普 Rasmus Nyerup 又译作

经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 是现代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发祥地 二者自从降世 Royal Commission for the 就亲如孪生 血缘密切 1807 年 保护与收藏丹麦古物皇家委员会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 成立 尼厄鲁普 Rasmus Nyerup 又译作 李 季 内容提要 一座建立在昔日皇家宫殿建筑与宫廷文物旧藏基础之上的博物馆 为什么要 在迎接其 90 华诞时建立起考古学研究机构 它对所在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究 竟有何裨益 或者说 借助故宫这座特殊博物馆提供的平台 故宫考古所对中国考古事 业和学科又可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本文在此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一 一般博物馆与考 古学的关系 二 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特点与考古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三 故宫博物院考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One bear Water (Tai-I-Sheng-Shuei) comes from the book of bamboo in the Ch u s tomb at Kuo-Dia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eaning of T

Abstract The One bear Water (Tai-I-Sheng-Shuei) comes from the book of bamboo in the Ch u s tomb at Kuo-Dia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eaning of T 2002 12 117~142 A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e bear Water and Chou I Tshan Thung Chhi * Janus Fang 117 Abstract The One bear Water (Tai-I-Sheng-Shuei) comes from the book of bamboo in th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 * 沈俊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 緒言 1 考試用書早在唐代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立便已開始出現 在宋元明三代迭有 2 出版 入清以後出版環境極為艱辛 其後坊刻考試用書出版漸多在嘉道年間 3 甚至出現了 如山如海 的繁盛局面 在這兩個多世紀期間坊間充斥著幫助士子了 解經書意旨的四書五經講章指導寫作四書文和五經文章法結構的制義考據訓詁 四書人物事物的參考書八股文選本試律詩選本等

More information

chr82-06DuanW.hwp

chr82-06DuanW.hwp 上 海 小 三 線 建 設 在 縣 域 分 佈 特 點 的 歷 史 地 理 考 察 - 以 安 徽 省 寧 國 縣 为 例 - 段 偉 ( 中 國 復 旦 大 學 ) Ⅰ. 序 言 Ⅱ. 上 海 小 三 線 建 設 的 選 址 與 寧 國 縣 的 區 位 Ⅲ. 小 三 線 企 事 業 單 位 在 寧 國 縣 的 分 佈 Ⅳ. 改 造 後 的 寧 國 縣 小 三 線 建 設 與 城 鎮 發 展 Ⅴ.

More information

《医学英语》教学大纲

《医学英语》教学大纲 医 学 英 语 教 学 大 纲 课 程 名 称 : 医 学 英 语 Medical English 开 课 ( 二 级 ) 学 院 : 外 语 教 学 中 心 课 程 性 质 : 必 修 课 学 分 :4 分 学 时 :56 学 时 前 期 课 程 : 大 学 英 语 授 课 对 象 : 本 科 生 七 年 制 学 生 考 核 方 式 : 考 试 课 程 简 介 : 医 学 英 语 是 中 医 英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 Abstract Abstract Kendzaburo Oa and Mo Yan are the writers from Japan and China who have great literature influence and strongly hometown sick in their creations. There are many places that communicat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