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ranscription

1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2

3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對於當時佛 教局勢 他目睹教界門庭諍競 叢林綱紀衰微 法不明的諸般問題 秉持不忍 聖教衰的護教情懷 智旭矢志投入振興佛教綱紀 以期恢復三學一源 以為基 的本懷 他一生繫於學 講弘律及撰述諸經律藏 其持嚴己的真摯實踐風 格 也為風氣低靡的晚明佛教帶來一股暖流 智旭主張三學一源 禪教律融合的 修行方式 認為佛法猶如帝網明珠 法法相融 皆不出於三無漏學的範疇 若能 顯發三學之用 即能了知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的宗趣 對教理與實踐有深刻體認 的智旭 推崇 梵網經 為乘的源頭 強調菩薩所持的性遮持犯及重視慧觀的 心地法門皆蘊含於乘的範圍內 也兼具了事修與理觀 性修不二的宗旨 智旭對 梵網經 的解疏方式 結合了 菩薩本經 的重輕相 依條文 秩序進行解釋和分析 他除了對相作逐條釋義外 更賦予三聚淨的相關意義 與作用 進言之 其條詮釋的內容在立足於律儀規範內的同時 又涉及攝集一 切善法 乃至使眾生悉得究竟樂的義涵 對於菩薩的義理思想與實踐的呈現 智旭主張以天台教觀作為 梵網經 的理論基礎 他運用天台五重玄義的解題形 式 綱領性的將 梵網經 的內容作深入而具體的分析和詮釋 他強調 梵網經 的深奧義理 可透過天台的理觀事修 教觀雙運的理論模式 貫徹於諸重輕事 與理觀心地的實踐義涵 進言之 智旭主張以究竟圓滿的圓教義為理論基礎 結 合別教漸次的修證方式 融會圓別二教的理論和實踐優點 以相輔相成的獨特修 證方式 貫徹於 梵網經 的義理和實踐思想上 關鍵字 梵網經合註 天台教觀 三聚淨 心地法門 佛性三因 中道佛 性 i

4 Abstract Zhixu living in the era background of political corruption, phenomena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isorder. At that time of the Buddhism phenomena, he witnessed conflicts between schools, declining disciplines and problems of morality of the monasteries. With upholding the will of suppor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ddhism, Zhixu decided to commit himself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Buddhist discipline, in hoping to restore the profile of Three Practises of Buddhism(三學). In his whole life, he tied up with patimokkha learning, lecturing and propagating vinaya, compilation various of scriptures and vinaya pitaka. His well regulated the conduct of Buddha s disciplines, providing warmth atmosphere for the malaise of the Late Ming Buddhist. Zhixu advocated the concept of Three Practices, integrating the schools of Zen, lectures and vinaya 禪教律 as a core education of Buddhist. He found that Buddha dharma is like the shining gems of Brahma net, all dharma teachings are mingle in harmony, and will not out of the scope of Three Practises. If one realised the significant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Three Practises, he is able to practise to attain the nature of Buddha mind. Through the profound recogni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ses, Zhixu respected Brahma Net Sutra as a root of academic and vinaya. He stresses the precepts of upholding and committing of bodhisattva with the reflection wisdom of The Methods of Mind Ground 心地法門, both poses the purpose of practicing and reflection. Regarding the way of annotation, Zhixu integrated the major and secondary precepts of both Brahma s Net Sutra 梵網經 and Bodhisattva Precepts Sutra 菩薩本經, with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visions accordingly. In addition with the clauses interpretation, he was enduing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s of tri-vidhani silani (三聚淨 ) on the clause of precepts. Regards with the indication of taught and practices of bidhisattva s precepts, Zhixu advocated The Tiantai s Teachi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Brahma Net Sutra. He use of The Tiantai Five Mystical form (五重玄義) to programmatic and analysis in depth on the content of Brahma Net sutra. He stress that, the advantage of integration of Tiantai Yuanjiao(天台圓教)as the exactly awesome ii

5 theoretical basis with combination of gradually practices of Biejiao( 別 教 ), to create the unique complementary wa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ractice of Brahma Net sutra. Keywords: Annotation of Brahma Net Sutra, Tiantai Teaching, Tri-vidhani silani, Methods of Mind Ground, Factors of Buddha Nature, Middle Way of Buddha Nature iii

6 目 次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2 第 二 節 當 代 研 究 成 果 之 回 顧... 5 第 三 節 研 究 範 圍 和 方 法... 7 一 研 究 範 圍... 7 二 研 究 方 法... 7 第 四 節 全 文 結 構 述 要... 9 第 二 章 晚 明 律 環 境 對 智 旭 學 思 之 影 響 第 一 節 時 代 背 景 一 晚 明 政 教 關 係 的 因 素 二 晚 明 佛 教 的 律 環 境 三 佛 教 對 復 興 律 的 努 力 第 二 節 智 旭 的 學 思 歷 程 一 毀 佛 崇 儒 的 青 年 時 代 二 出 家 修 學 歷 程 三 學 弘 律 時 期 四 晚 年 的 思 想 會 歸 第 三 節 智 旭 的 著 作 第 四 節 小 結 第 三 章 智 旭 對 菩 薩 的 注 疏 與 方 法 第 一 節 梵 網 經 合 註 的 註 釋 方 法 一 註 釋 體 例 iv

7 二 分 科 架 構 三 文 句 註 釋 方 法 第 二 節 梵 網 經 玄 義 的 註 釋 特 色 一 五 重 玄 義 的 通 論 方 法 二 以 經 題 解 釋 展 現 全 經 要 義 第 三 節 小 結 第 四 章 智 旭 的 三 聚 淨 思 想 詮 釋 第 一 節 攝 律 儀 一 十 波 羅 夷 通 攝 一 切 禁 制 二 十 重 障 道 失 三 墮 惡 趣 果 報 第 二 節 攝 善 法 一 障 平 等 施 予 之 相 二 障 正 觀 淨 命 之 法 三 持 清 淨 生 諸 善 四 菩 提 心 為 修 善 本 源 第 三 節 饒 益 有 情 一 慈 仁 資 助 有 情 二 以 德 化 生 三 如 法 攝 受 有 情 第 四 節 小 結 第 五 章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特 色 第 一 節 性 修 同 圓 之 佛 性 v

8 一 佛 性 為 三 德 秘 藏 之 體 二 行 布 圓 融 的 階 位 說 三 稱 性 不 二 理 事 圓 融 之 圓 頓 理 第 二 節 觀 行 對 菩 薩 實 踐 的 重 要 性 一 心 地 法 門 與 三 聚 淨 的 相 即 性 二 無 作 體 的 闡 發 第 六 章 結 論 一 依 天 台 教 學 詮 解 菩 薩 的 深 層 義 理 二 菩 薩 行 位 修 證 的 圓 融 說 三 律 的 實 踐 義 涵 四 研 究 展 望 與 期 許 參 考 書 目 一 經 論 原 典 ( 依 照 經 書 冊 號 編 排 ) 二 藕 益 論 著 三 蓮 池 論 著 四 中 文 專 書 ( 依 照 姓 氏 筆 劃 排 列 ) 五 外 文 專 書 附 錄 一 156 附 錄 二 157 vi

9 第一章 緒論 佛陀為眾生制定種種律制規範 以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為道德規範的標準 引導眾生趨向三業清淨 順證究竟涅槃的意趣 要言之 律大致可分為感得有 漏人天樂果的世間法 以及導入了脱生死的無漏出世間法 出世間法也因 行人的發心和修證意趣 而有聲聞律儀和菩薩的區分 然而菩薩和聲聞律儀 因各有心向志趣 彼此的修習義涵也有所差異 聲聞律儀以遠離五欲塵勞 厭離生死 欣證涅槃為要務 菩薩則著重對菩提心 六度萬行的顯發與實踐 普利眾生為廣集福德智慧的利行 根據聖嚴法師的考察 中國漢譯菩薩經共有 六種之多 此即是 菩薩瓔珞本業經 梵網經菩薩 瑜伽地論 菩薩 菩薩地持經 本 菩薩善經 優婆塞經 其中 瑜伽師地 論 本 菩薩地持經 菩薩善經 乃屬於 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品 系統的異譯本 1至於盛傳於中國的本 則分別以 梵網經菩薩 和 瑜伽 本 為兩大主流 僧肇於 梵網經序 提到 梵網經 由姚秦時代鳩摩羅什 於弘始三年 在長安草堂寺譯出 梵網經 本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 然唯有 菩薩心地品 上下兩卷被譯成漢文 專明菩薩行地的一部菩薩經 2隨著 梵網經 的譯出 大乘菩薩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界所推崇而廣為流行的經 對 梵網經 的相關 注疏 註解也不勝枚舉 此外 隋唐時代各宗派對 梵網經 的弘揚也頗為重視 如天台智顗 菩薩義疏 唐代明曠 天台菩薩疏 以及華嚴法藏 梵網 經菩薩本疏 隨後 法相部玄奘也譯出 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品 和 菩 薩羯磨文 因此 瑜伽菩薩本 也隨之弘揚於中國 宋代延續了隋唐對 梵網經 重視的風氣 律師們與其他宗派都積極參與授 受 研究和撰述的弘揚工作 當時的菩薩著作有延壽 受菩薩法 與咸 1 釋聖嚴著 律學綱要 臺北市 法鼓文化 1999 年 二版 頁 梵網經 卷1 大正藏 冊 24 頁 997 上 2 1

10 梵網菩薩經疏註 慧因 梵網經菩薩注 知禮 授菩薩儀 以及 遵式 授菩薩儀 至於元代的律學發展內容 多偏向藏傳的祕密 以及漢 傳佛教的四分律學 然而傳統的漢傳律宗傳承 因無重要律師出現而暗淡無光 學研究和持修行理念逐漸淡化 導致漢傳佛教面臨衰微的局面 此凋敝現象 也持續影響明代的律學發展 明代以南山體系的律師們 除了以聲聞律儀作為重 整叢林綱紀外 也特別重視 梵網經 的弘揚 其中 弘贊撰有 梵網經菩薩 略疏 寂光 梵網經直解 同時 晚明佛教四大師之雲棲祩宏與蕅益智旭分 別為 梵網經 作注疏 前者著有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義疏發隱 後者則有 梵網經合註 梵網經玄義 以及瑜伽體系的 菩薩本經箋要 回溯佛教自印度東傳以來 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譯經孕育期 隋唐的百家爭 鳴 八宗林立的盛況 宋元佛教則以內部交融匯合各宗派 外部則是融攝儒 道二教思想 呈現出特殊的儒 釋 道交融轉變期 明代佛教的發展動向 也 追隨著宋元佛教的後繼型態 其教理思想雖然與宋明儒家發展大致相似 實際 上卻是同中求異中謀新發展 3本論嘗試透過晚明佛教四大師之一 蕅益智旭的 菩薩註解 以便進一步了解當時大乘學理論和實踐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明代佛教對律弘傳的實況 新續高僧傳 明律篇 明確地記載著明代 弘揚律共有十八人之多 可見明代弘律者尚不乏其人 4值得一提的是 到了 晚明時期 佛教界相續出現弘揚律的著名高僧 其中以雲棲祩宏 在犙弘贊 古心如馨 三昧寂光 永覺元賢等人的貢獻最為顯著 他們除了投入振興法的 傳承以外 也積極展開對菩薩的提倡和弘揚 反映出當時佛教界對菩薩的高 度重視 作為晚明時期的佛教巨擘 蕅益智旭也是弘揚菩薩的積極投入者 他 對菩薩律的重視 可從其孜孜不倦地為菩薩經撰寫註釋 講說 以及致力推 3 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88 年 初版 頁 57 4 新續高僧傳 明律篇 卷二十八記載 正傳 有十四人 附見 四人 共十八人 參照 郭朋著 明清佛教 福建 人民出版社 1982 頁

11 廣菩薩為普及化的行儀展現出來 其不餘遺力的弘律表現和堅毅的實踐精神 除了備受近代人推崇的模範以外 其律思想更是值得研究的主題 本論文的研究方向將鎖定於蕅益智旭的菩薩思想和實踐行儀作為探討議題 聖嚴於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一書 針對智旭的時代背景 生平 著作 宗 教實踐和其學思發展 作出細膩透徹的闡述 此書堪稱為 目前學術界唯一有 關智旭研究之專書 5美中不足的是 此書涉及的面向較廣 並非聚焦於律 的討論 若對智旭留下的龐大論著作分析和歸類 律撰述大致占了總數額的 三分之一 此數量反映出他對律學的專研深度 並不亞於對其他相關經論的心 力投入 從他撰述的著作和文集 內容呈現 智旭特別重視禪教律兼修 三學一 源 以為基的義理實踐 更奉 梵網經 為其日常的修行功課 此種種行儀 反映出智旭的律學思想是不容忽視的研究議題 因此激發筆者對智旭律學的研 究動機 特別是對其菩薩思想的層面 欲作深入與系統的探討 就教理思想層面而言 智旭認為 定慧之種備 則禪教律之本得矣 6 他主張三教的義涵皆不出於三無漏學的範圍 兩者的一致性 也反映出禪 教 律之間非異非一的相即意義 他強調三學以律為優先 即藉由律儀斷除有漏法 洞悉開遮持犯 會通與融合大小法 教乘之差異 7強調縱使一位禪僧或教乘 講僧 也不能離於律持守的範疇 精通於大小乘律藏的智旭 目睹政治腐敗 社會動盪不安 佛教叢林衰微 法淪喪的情景 基於不忍聖教衰 不忍眾生苦 的悲願推重下 激發智旭對律振興的雄心 直得一提的是 從智旭對律撰述 和其他著作內容的透視中 不難發現他以 梵網經菩薩 作為律實踐的中心 思想 8其相關的菩薩著作有五種 梵網經玄義 一卷 梵網經合註 七 卷 菩薩本經箋要 一卷 菩薩羯磨文釋 一卷 梵網經懺悔行法 一卷 另有 重定受菩薩法 和 學菩薩法 的勸文 智旭面臨了佛教界 5 龔曉康 融會與貫通 藕益智旭思想研究 成都 巴蜀書舍 2009 年 一版 頁 11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卷 6 卍新纂續藏經 冊 36 頁 359 中 7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卷 1 卍新纂續藏經 冊 36 頁 255 上 8 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88 年 初版 頁

12 與 社 會 的 種 種 頹 廢 風 氣, 以 及 本 身 在 弘 律 歷 程 所 遭 受 艱 辛 挫 折, 逐 漸 體 會 到 梵 網 經 修 證 義 涵 普 遍 性 和 深 廣 度, 非 常 適 用 於 當 時 的 環 境 背 景, 因 而 極 力 投 入 菩 薩 經 的 註 釋 弘 揚 和 講 等 法 務 從 菩 薩 道 的 實 踐 義 涵 言 之, 菩 薩 十 重 四 十 八 輕 和 心 地 法 門 是 菩 薩 修 行 和 成 就 佛 道 的 正 因, 有 心 者 只 要 發 心 學 習 此, 則 必 能 成 就 佛 道 因 此, 智 旭 將 此 佛 性 推 崇 為 第 一 最 上 微 妙 之 9 智 旭 對 菩 薩 思 想 的 詮 釋, 強 調 透 過 洞 悉 大 小 乘 諸 的 開 遮 持 守 以 外, 也 將 不 同 系 統 的 梵 網 經 與 菩 薩 本 經 的 義 理 貫 徹 於 三 聚 淨 中, 他 對 三 聚 淨 賦 予 何 種 意 義, 則 是 本 論 所 要 進 行 釐 清 的 問 題 智 旭 強 調, 梵 網 經 菩 薩 乃 是 一 切 諸 佛 菩 薩, 乃 至 一 切 眾 生 所 依 的 清 淨 本 源 ; 也 是 成 就 三 十 心 地 法 門 的 佛 性 種 子 經 歷 三 次 閱 藏 經 驗 的 智 旭 認 為, 梵 網 經 的 深 層 義 理, 可 通 過 天 台 理 觀 事 修 並 重 的 理 論 加 以 詮 顯 ; 並 以 天 台 教 觀 作 為 義 理 基 礎, 撰 寫 出 梵 網 經 玄 義 梵 網 經 合 註 兩 部 巨 著 至 於 智 旭 如 何 將 天 台 的 理 論, 貫 徹 於 菩 薩 思 想 和 實 踐 意 義, 以 及 對 心 地 法 門 與 重 輕 相 作 了 何 種 程 度 上 的 會 同, 這 些 皆 是 筆 者 所 關 懷 的 課 題 綜 合 以 上 所 述, 本 論 文 將 以 智 旭 菩 薩 思 想 為 研 究 進 路, 希 望 透 過 智 旭 的 相 關 著 作 和 和 現 有 學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為 基 礎, 藉 由 本 論 文 的 撰 寫, 以 期 能 夠 解 明 下 列 問 題 : ( 一 ) 智 旭 的 師 承 學 習 過 程 環 境 對 其 菩 薩 思 想 的 影 響 為 何? ( 二 ) 探 究 和 分 析 智 旭 對 菩 薩 重 輕 相 和 心 地 法 門 的 義 理 詮 釋, 透 顯 出 甚 麼 樣 的 特 殊 思 想? ( 三 ) 透 過 天 台 教 觀 的 義 理 詮 釋, 他 對 梵 網 經 菩 薩 實 踐 賦 予 何 種 意 義? 以 上, 有 關 智 旭 菩 薩 的 理 解 義 理 詮 釋 修 證 義 涵, 以 及 其 律 思 想 對 後 世 的 影 響, 皆 是 筆 者 嘗 試 爬 梳 的 課 題 9 釋 藕 益, 梵 網 經 合 註 卷 三, 藕 益 大 師 全 集,( 台 北 : 佛 教 書 局,1989 年 ), 第 11 冊, 頁

13 第二節 當代研究成果之回顧 學界對智旭的菩薩研究的成果不多 學者們大部分專注於智旭的淨土和天 台圓頓教觀方面的思想研究 有關智旭的律或菩薩的資料 多屬於小篇幅或 概略性的敘述 有鑑於此 筆者嘗試從片段的當代研究成果中 以及 藕益大師 全集 的第一手資料中掘取所需的相關論述 作為本論文的參考內容 目前學術界的蕅益智旭的思想研究 首推釋聖嚴的博士論文 明末中國佛 教之研究 此書分別對智旭的時代背景 一生的信仰 宗教實踐 著作 學 理 以及思想和學德領域 作出周全細膩的表達 也為後期研究者提供良好的 研究參考 此中 他提出智旭致心傾向大乘的著作有 梵網經玄義 一卷 梵網經合註 七卷 強調智旭的律思想經過時間和環境得錘鍊 逐漸從小 乘的事相轉向大乘心地的成果 更透過天台教觀解釋律條文的論述 隨 後 聖嚴撰出 明末的菩薩 明末中國的律復興 二篇論文 皆收錄 於 從傳統到現代 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一書中 他在 明末中國的律復 興 文中將明末的律復興內容 分成明末律的著作 在家與出家 受 法 律環境等四大特色的論述 明末的菩薩 首先提及 梵網經菩薩 的源流 然後分別對 明末菩薩弘揚者 雲棲祩宏 雲棲祩宏 三昧寂光 在犙弘贊的德玉等人的菩薩著作特色 以及作出概括性的陳述 此論述內容 也為筆者提供明末律歷史的有利參考線索 此外 釋自澹撰有 藕益智旭的律觀 一篇 此文扣緊智旭對律生涯 持態度 以及對復興律志願的相關論述 文中提到智旭感慨明末法的頹 廢和倫喪 而發起致力宏之心 卻甚不滿意其弘成果的悲戚心態 釋自澹 更將智旭與同時代弘律的雲棲祩宏 見月讀體作律實踐上的比較 釋見曄於 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 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 重新為晚明佛教定義為復興的佛 教 反駁晚明佛教是衰頹期的傳統說法 他強調晚明佛教時期的四位大師 雲 棲祩宏 憨山德清 紫柏達觀 藕益智旭等人的出現 為明末佛教掀開嶄新的 5

14 朝氣和改革 此中 作者對智旭的修學歷程 修學生涯中所關注的重點和貢獻 個人的宗教信仰情懷和精進克己的生活形態 作出精闢的解讀和闡述 有關晚明佛教環境背景的當代學術著作 有陳永革 晚明佛教思想研究 周齊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陳玉女 明代佛門僧俗交涉的場域 以及江燦 騰 聖域踏尋 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 陳永革於書中提到晚明佛教的思想主 題和復興特質 內容包括了禪學中興 淨土信仰 律復興 禪教歸淨 以及佛 儒道交涉 心學流變等思潮的論述 其中 作者分別提到菩薩思想與晚明佛教 的律復興 從攝心歸到禪律歸性 以及律思想的詮釋 明代佛教與政治 文化 首先提出明代帝王對佛教的態度和明初政治文化環境 更進一步對佛教政 策的基本模式 士大夫的儒釋觀 明代高僧的處事取向和政治文化傾向進行論述 陳玉女在 明代佛門僧俗交涉的場域 一書中提到明太祖對佛教三經講習的政策 佛門學佛模式和落實難題 特別針對叢林生活的理想規範與現實的衝撞和調和論 述 聖域踏尋 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 第一卷以中國近代佛教社會及其思想 變革為主題 針對晚明佛教復興運動背景 以及所面對的種種課題為考察內容 並說明憨山德清在金陵大報恩寺的磨練和改革 同時 作者也對 慨古錄 所記 錄的晚明叢林諸問題 提出精闢的闡述 智旭生平與思想的研究 義理和實踐思想的相關學術論著有陳英善 理體 與心性說 蕅益智旭之研究 智旭思想之評析 以及 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 其定位問題 二文 作者透過對智旭整體著述的考察後 將智旭的思想特質定義 為理體論和心性說 龔曉康著 融會與貫通 蕅益智旭思想研究 一書中 提到 蕅益智旭生平及著述 以及其淨土思想的行門 也強調持作用對念佛求生淨土 的重要性 釋聖嚴於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淨土宗史論 提出 蕅益大師的淨土 思想 一文中 論述了智旭的生平事蹟 三學一源 念佛三昧 九品往生 以及 四種淨土說 6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一 研究範圍 在晚明佛教的高僧行儀中 智旭可說是一位精通儒佛二家義學 兼修禪律淨 的宗教思想家和實踐者 所涉及的著作範圍頗為廣泛 在佛教的著述方面 除了 靈峰宗論 以外 尚有 阿彌陀經要解 梵網經玄義 菩薩本箋 要 法華經玄義節要 法華經會義 楞嚴經玄義 楞嚴經文 句 閱藏知津 法海觀瀾 周易禪解 等數十種 堪稱是一位知識 淵博 窮究三藏的學者 以及網羅各宗教義的集大成者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和取材方面 將側重於智旭的五種菩薩著作 即 梵網 經玄義 一卷 梵網經合註 七卷 菩薩本經箋要 一卷 菩薩羯磨 文釋 一卷 梵網經懺悔行法 一卷 以及另外兩篇勸文 即 重定受菩薩 法 和 學菩薩法 也屬本論的探討範圍 至於其他現存的撰述 也是筆者 參考的文獻依據 其中 靈峰宗論 的願文篇 法語篇 問答篇等 卻是重要的 文獻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 智旭雖然極力弘揚菩薩 並以 梵網經 為中心的 律實踐者 對聲聞的重視和推廣仍然不遺餘力 從其學論著發展可窺見智 旭的菩薩思想 是建立於聲聞的基礎上 如智旭言 重樓四級 上級既造 下級可廢耶 10同時 進一步彰顯出菩薩的普遍性和深廣度 遠比聲聞來 得勝妙 二 研究方法 佛學研究是針對前人的佛學成果 進行理解和研究的方式 吳汝鈞認為 現 代佛學研究的方法可歸納為 文獻學方法 考據學方法 哲學方法 思想史方法 以及實踐修行法等 強調研究方法的應用 不僅決定了研究的方向 也直接影響 研究的成果 若能善巧運用研究方法 則能激發新的知識和創意性的構想 11對 10 弘一 藕益大師年譜 藕益大師全集目錄 台北 佛教書局 1989 年 頁 13 吳汝鈞 對現代佛學研究之省察 佛學研究與方法論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3 年 頁

16 於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筆者將分別以文獻學方法 思想研究方法作為本論文的基 本進路 以期能達到研究的目的 一 文獻學方法 文獻學是對文獻資料的收集和研究 此中也包括了古代歷史的文獻記載 可 以說 文獻學是建立在整理 編繤 注解文獻的工作上 中國古代文獻的內容可 分為三大類 一 著作 將認識知覺所獲得的經驗和啟示 經過理性的理解後的 精要結論 轉換成富有創造性的理論 二 編述 將過去固有的書籍 重新以新 的體例加以改造 組織 編為適應於客觀須要的書本 三 鈔繤 將過去繁複雜 亂的內容 加於修改 刪除 重整 歸類後 以新的體裁展現出來 12本論文運 用文獻研究法 以梳理智旭著作中有關律的部份 解明文句的意義 以作為進 一步研究的基礎 其次 也幫助梳理有關智旭生平與時代的歷史文獻資料 以了 解其所處的佛教文化背景以及生涯學思歷程 佛學研究的文獻學方法 是離不開典籍依據的範疇 透過典籍的文字的推敲 對研究主題作出更深刻的了解 同時 對於前人的著述 必須經過消化 理解領 會和琢磨的過程 我們可能從此過程中有所啟發和增益 更完整地將內容表達出 來 或者經過刪定 使之正確 對於漸趨隱晦的道理 須作一番探微索隱工作 因此 對於古人的撰述 實際上是屬於適切理解其文義的工作 13準此以觀 本 文將從蒐集 閱讀 整理和分析文獻的方式 幫助文獻內容的了解 以期達到研 究的目的 二 思想研究法 佛學研究中的思想史研究 其研究範圍相當廣泛 它可被理解為思想與歷史 的結合 跟考據和哲學思辨都有密切關係 若順著歷史發展的脈絡 描述其思想 流變 則成思想史 吳汝鈞強調 思想史比較博雜 除了思想研究之外 文獻研 參照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 台北 木鐸出版社 1983 頁 31 參照杜澤遜 文獻學概要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年 頁 39 8

17 究進路也較易與思想史相應結合 14簡言之 若以歷史的發展脈絡為背景 結合 文獻學的研究方法 進行描述和釐清其思想源流 演進 以及對義理義涵的論述 比較容易掌握研究對象的深層思想 以及它們與前後期之思想文化背景的關聯 關於思想方面的考察 本論文將從文獻學的基礎上 並透過當代研究成果的 相關資料 進一步找出思想的重點 探求其深層意義 以理解智旭的菩薩思想 與特色 此目的可藉由透過對智旭在菩薩著述 宗論的文句脈絡中 掌握它所 要表詮的意趣 以便深入與系統地釐清智旭的菩薩思想 第四節 全文結構述要 本文的內容鋪陳與架構上的安排 主要是從智旭的環境背景 學思歷程 對 菩薩著作的著述態度 其菩薩義理和思想詮釋 以及宗教實踐進行探討 本 論文內容章節的結構安排 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的鋪陳 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是針對本論文的問題意識 略述研 究動機的產生以及引發探討的目的 第二節 當代研究成果的回顧 列舉目前學 術界對智旭的著述評介 其生平 律實踐觀 明代時代背景和佛教律思想的 整體研究等 專書或單篇論文的研究的概要介紹 第三節為研究範圍和方法 一 研究範圍 著重於智旭的菩薩方面的著作 傳記 年譜 以及他所撰 述的各種著作 二 研究方法 分別以文獻學方法 思想研究方法作為本論文 的進路 第四節為全文結構述要 第二章 晚明律環境對智旭學思之影響 在四節的內容敘述當中 首以 時代背景 為進路 分別以晚明政教關係的因素 晚明佛教的律環境 佛教 對復興律的努力三大項目加以說明 第二節 智旭的學思歷程 大致可分為 14 吳汝鈞 對現代佛學研究之省察 佛學研究與方法論 臺灣學生書局 1983 年 頁

18 ( 一 ) 毀 佛 崇 儒 的 青 年 時 代 ( 誕 生 至 受 具 足 前 ) ( 二 ) 出 家 求 歷 程 ( 三 ) 學 弘 律 時 期 ( 四 ) 晚 年 會 歸 期 第 三 節 智 旭 的 著 作 針 對 智 旭 現 有 遺 著 重 新 加 以 彙 整 歸 納, 大 致 可 分 為 法 藏 目 錄 經 論 註 釋 律 註 解 文 集 雜 著, 以 及 懺 儀 等 五 大 類 第 四 節, 小 結 第 三 章 智 旭 對 菩 薩 的 注 疏 與 方 法, 此 章 分 為 三 節 第 一 節 梵 網 經 玄 義 的 註 釋 特 色, 分 別 以 解 題 方 法 解 釋 經 題 和 文 句 註 釋 方 法 為 探 討 主 題 解 題 方 法, 說 明 智 旭 採 用 天 台 五 重 玄 義 的 撰 寫 方 式, 即 釋 名 顯 體 明 宗 辨 用 和 教 相 等 五 大 科, 作 為 佛 說 梵 網 經 菩 薩 心 地 品 經 題 的 詮 釋 架 構 第 二 節 梵 網 經 合 註 的 註 釋 方 法, 分 別 以 十 門 明 義 法 分 科 加 購, 以 及 文 句 註 釋 方 法, 就 智 旭 對 經 文 的 文 句 詮 釋 體 例 訓 解 方 法 的 評 析, 作 細 密 的 考 察 第 三 節, 小 結 第 四 章 智 旭 的 三 淨 聚 思 想 詮 釋, 第 一 節 攝 律 儀 先 以 十 波 羅 夷 通 一 切 禁 制 為 開 端, 強 調 菩 薩 十 重 無 盡 總 括 了 攝 律 儀 的 德 目 障 道 失, 以 及 墮 惡 趣 果 報 其 次 則 從 消 極 面 強 調 障 平 等 施 予 之 相 障 正 觀 淨 命 之 法 ; 積 極 面 則 從 持 清 淨 生 諸 善 菩 提 心 為 修 善 本 源, 說 明 行 人 對 攝 善 法 的 違 犯 和 持 守 的 利 益 第 三 節 饒 益 有 情 分 別 從 慈 仁 資 助 有 情 以 德 化 生 如 法 攝 受 有 情 等 三 方 面 論 述 菩 薩 饒 益 群 生 的 種 種 善 巧 施 設 第 四 節, 小 結 第 五 章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第 一 節 分 別 以 佛 性 為 三 德 祕 藏 之 體, 行 布 圓 融 的 階 位 說, 稱 性 不 二 理 事 圓 融 智 圓 頓 理 的 不 同 層 面, 說 明 性 修 同 圓 之 佛 性 的 特 殊 義 涵 第 二 節 則 強 調 觀 行 對 菩 薩 實 踐 的 眾 要 性, 分 別 對 心 地 法 門 與 三 聚 淨 的 關 聯, 以 及 無 作 體 的 闡 發 第 六 章 結 論, 本 章 將 對 整 體 的 研 究 內 容 作 一 個 總 結 性 的 討 論, 說 明 本 論 文 所 的 研 究 成 果, 探 討 研 究 過 程 中 所 發 現 的 觀 點, 所 面 臨 的 限 制 和 不 足, 以 期 提 供 研 究 發 展 的 新 方 向 10

19 第二章 晚明律環境對智旭學思之影響 明代末期的整體環境 可說政治日趨腐敗 社會矛盾激化 天災人禍頻繁 的混沌時代 當時的佛教發展 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與佛教的深厚淵源 由於 朱元璋曾於環境複雜的低層社會掙扎求存 意識到元代朝綱崩潰滅亡 莫不與佛 教有密切關係 15基於前車之鑒 明太祖在施行政治管理方針的同時 也對佛教 陸續施行不同的政策措施 以鞏固國基與發展 而其子孫們也普遍地沿襲這些佛 教管理政策 然而 除了政治文化的影響外 明代的佛教發展也隨著外在環境的 影響 以及內部管理弊端日益嚴重 導致叢林綱紀傾向頹廢的困境 對此景況 佛教界的尊德如何在面臨外在的政府文化 社會環境的問題 乃至教界內部紛攘 的危機和困境下 企圖尋求具體的處理之道 為奄奄一息的晚明佛教投入一股強 心劑呢 處身於社會動盪不安 叢林頹廢 法淪喪的智旭 環境背景對其影響 之深 當從其自傳 八不道人傳 所撰寫的 靈峰宗論 和其他相關著作的記 載最為詳盡與信實 同時近代律師弘一為他撰述的 藕益大師年譜 都是探索 有關智旭生平的寶貴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 智旭雖處於社會與宗教生存危機的環 境 依然努力不懈地研讀 著述經論 積極弘揚佛法 為奄奄一息的佛教注入一 股強心劑 本章將從晚明的政教背景 佛教律環境等的種種因素 對其學思歷 程的影響 以及剖析智旭對復興律的關懷 同樣 智旭對內典和外學的著述 也窮究了畢生的心力 他一生的著作宏富 總合約有五十種之多 涵涉佛教經律 論 雜論等著述 也是本文所要強調的內容 第一節 時代背景 明太祖 自統一天下後 為了鞏固其政治地位 便以嚴刑峻法 恣行專制的方式領導國家 其子孫承其遺制外 復多淫荒無度 縱慾妄為的昏君 15 元朝歷代統治者極為崇侫番僧 對番僧除了給予寬鬆的自由空間外 大量施田於僧寺 耗龐大 費用於佛事功德 導致社會風氣 政治文化和經濟在某程度上偏差而制造了佛僧公害 此危機也 蔓延至明代的佛教體制 參見周齊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頁

20 導致朝政荒亂 官吏腐敗 勢豪驕橫的局面 16這種昏聵廢政的帝制通病 在明 代中後期間則是日益嚴重 同時 此期間的皇帝大多迷戀於密教或秘方秘術 促 使一些心術不正的釋道之徒謀得鑽營的機會 17明穆宗死後 由太子朱翊鈞繼位 萬曆 )為神宗朱翊鈞的年號 佛教界稱之為晚明時期 18 萬曆期間的 政治形態 也不離於皇帝荒惰 宦官橫行 稅監四出的窘境 百姓被賦予沉重的 社會壓力 導致眾怨紛起 民不聊生的慘況 根據荒木見悟的考察 明朝自隆慶 萬曆以來 國家內部則處於政治紛爭日益激化 刑罰 重稅漸趨苛酷 貧民騷動 人倫秩序已動搖的動盪中 外難則有面臨東方之倭寇襲擊 以及北方外敵入侵的 困境 19面臨王權忽崇忽抑的佛教界 也受到極大的轉變 佛教內部弊端所導致 的衰敗問題 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綜觀以上 反映出晚明社會局勢和佛教 叢林正處於紛攘多事的時代 一 晚明政教關係的因素 學界對於明太祖的佛教政策 焦點大都偏向利用佛教力量奠定其極權統治的 負面說法 儘管如此 何孝榮認為太祖雖有此意圖 然太祖對佛教的情懷 是不 應被忽視的一環 太祖穩固統治政權之後 也曾極力清理釋道存有的詬病 所採 取的限制措施是屬於階段性 而非長期禁絕的手段 其本意是借助佛教慈悲 包 容的精神 發揮化民善俗的功能 20然而隨著諸多人為的主觀因素與時空變遷 其佛教政策卻因運作不當而反其行道 導致佛教的管理和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和影 響 16 黎傑 宗教與風氣 明史 香港 海僑出版社 1972 再版 頁 武宗沉溺於密教番僧活佛與佛事行為而導致勞財傷命和民怨四起 嘉慶世宗是好鬼神事 崇尚 道教的皇帝 參見周齊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頁 另 萬曆神宗的宗教傾向則是崇佛亦崇道的帝王 參見於明 沈德符 釋道 主上崇異教 萬 曆野獲編 台北 新興書局 1976 頁 日本學者野上俊静認為萬曆為明朝末期 見野上俊静著 釋聖嚴譯 中國佛教史概說 台北 台灣商務 1980 P162 此外 鎌田茂雄則統括 明清以後的近代佛教 可以說是 佛教的衰頹期 參照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 中國佛教通史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7 再版 頁 241 江燦騰則指出 晚明佛教主要是指神宗萬曆 期間 參照江 燦騰 中國近世佛教的社會及其思想變革 聖域踏尋 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 台北 縣 博揚文化 2009 頁 荒木見悟著 周賢博譯 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 雲棲祙宏之研究 台北市 慧明文化 2001 年 頁 陳玉女 明代佛們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 臺北縣 稻鄉出版社 2010 頁

21 明太祖於洪武 15 年(1382)開始 對佛教各宗派屬性作形式上的規範 即將佛 教分裂為禪 講 律教三宗 以不同服色的袈裟辨識各類各宗僧侣 祩宏於 竹 窗隨筆 提到初出家時 禪僧尚穿褐色僧袍 講僧為藍色 律僧穿黑色的宗派分 類 此舉被視為整合佛教宗派專業和活動 督導各宗各盡其職 專注於修行 義 理探討 以及祈福消災等佛事 21顯然 明太祖推行宗教管理法令 雖出於整治 元末番僧公害所潛餘的流弊 以便檢肅釋道 僧俗混亂 以及糾正僧行道德而施 行的策略 卻未意識到僧團長期因禪教律分離 埋下導致僧人束書不觀 離經叛 道 狂妄無律的禍根 同時 明太祖對佛教管理的干涉 限制僧人對經典部類的 學習 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22到了萬曆期間 禪講律的寺院皆轉成講寺 表面 看似宗派融合之勢 實則造成律地位被忽略和宗乘主體消融的局面 祩宏就施 政者對佛教的種種不當管制 為佛教的發展前景而深感憂慮 23 此外 執政者藉由佛教可導民繕性 維護社會綱常作用 刻意渲染鼓動善 惡因果教說 不但有利於維護王綱 輔助治化的功利目的 更是達到愚頑和威攝 百姓的功能 24再者 政府進一步干預 控制佛教僧眾的活動 禁止寺院講說經 論 這種斷絕對僧俗直接傳承佛法的措施 逐漸導致佛教逐漸趨向專應付世俗經 懺佛事 綱紀蕩然 愚化迷信的頹廢局面 湛然圓澄( )對政府禁演講所 衍生的問題 作出以下反彈 今也槩禁講演 非惟賢愚不可辨 仍恐世間不成安立矣 何也 彼無名之 徒 常道有所不聞 更不以佛法訓導之 不知置此輩於何處耶 夫如此之 流 既不知儒禮 又不諳佛法 無鄉山可戀 無妻子可牽 倘有不軌之徒 21 政府將各宗派集中為寺 禪宗專注於參禪修行 講寺為研討義理教說的華嚴 天台 法相諸宗 晚期的律寺則是名存實亡的虛名罷了 政府則將之轉變為專事瑜伽密法儀式 消災祈福 為死者 超薦度亡的瑜伽教 此外 釋鑑稽古略續集 卷 2 提到明太祖於洪武二十四年的佛教榜冊曰 今天下之僧多與俗混淆 尤不如俗者甚多 是等其教而敗其行 理當清其事而成其宗 令一出 禪者禪 講者講 瑜伽者瑜伽 各承宗派 集眾為寺 有妻室願還俗者聽 願棄離者聽 大正 藏 49 冊 頁 936 上 22 陳玉女 明代佛們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 臺北縣 稻鄉出版社 2010 頁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台北 佛教教育基金會 1993 頁 周齊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頁 11 13

22 一呼而應 其依附如鷹犬 其狂悖如狼虎 不知此時 將何法以收 之 執政者盡禁講經論道 而資彼無名者流 狂悖懶惰 以為是者 其猶返戈倒授而養成其惡也 25 事實上 執政者有感院寺為集眾起義溫床的威脅 遂而施行種種防止僧俗混淆的 措施 特敇令僧人禁止與官府結交吏往來 不許奔走市村 也禁止俗人無故進出 寺院 26政府雖稱此為制止僧侶世俗化的合理措施 卻導致佛教失去弘傳佛法和 度化眾生的途徑 也讓佛教僧侣的活動空間和獨立性受到嚴峻的挑戰 一些素質 低落 品德蕪雜 混雜於僧團的光頭俗漢 對於禁講政策的施行 無疑是斷送他 們接受佛法熏習的機會 此舉導致他們身心無處依託 不守規和懈怠放逸的頹 廢局面 如前述 僧眾素質每況愈下的情形 不但影響僧團的清淨和合生活 也 動搖佛教叢林的綱紀和發展 嘉靖以後 佛教叢林僧尼數額 行動嚴格受限制的情形 莫不與民間白蓮教 的興起有極大關聯 根據 慨古錄 記載 今之叢林眾滿百餘 輙稱紅蓮白蓮之流 一例禁之 致使吾教之衰 莫 可振救 27 政府以強壓的方式阻止教團的壯大發展的用意 雖是嚴防佛教與民眾密切接 觸 而可能引發的非常事件 此源於長期被政治統治階層視為違法亂紀的民間秘 密宗教組織 往往假借佛號簧鼓人心 顯異惑眾 28更為一些不心術不正之徒 伺機潛住於寺院或覬覦寺產銀坑之利 此舉除了讓佛教蒙受到政府禁約的災殃外 也反映出佛教僧團綱紀鬆散與僧眾素質日益腐敗的情形 25 慨古錄 卷 1 卍續經藏 114 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729 頁下 釋鑑稽古略續集 卷 2 嗚呼僧若依朕條例 或居山澤 或守常住 或游諸方不干於民 不妄入市村 官民欲求僧以聽經 豈不難哉 大正藏 卷 下 27 慨古錄 卷 1 卍續經藏 114 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728 頁下 28 陳玉女 明代佛們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 臺北縣 稻鄉出版社 2010 頁

23 相對於明代佛教發展的每況愈下 明代的僧官制度雖延續宋元體制 其組織 制度卻比前朝嚴密周詳 此因明太祖曾為僧人 深解佛教叢林的利弊 便利用僧 官制度為統治教團和群眾的工具 藉以限制僧籍 糾察僧眾和控制寺院勢力的壯 大 可見明代的僧官品階規定 組織架構比前朝更官吏化 此時的僧官制度 已 淪落為帝王專制極權主義的政治策略 29所謂滔天之水 始於濫觴 帝王的昏昧 無能 荒惰的治國方式 正是助長官僚日益肆劣 腐化橫行的主要因素 晚明的 僧官制度 雖延續太祖所制定的僧錄司官八員之制 卻受制於沽名釣譽 交際奉 承為業的貪污官吏 讓教界一些不肖之徒伺機而入 以錢財請納 囑托人情 罔 顧禮義廉耻 乞尾哀憐 教顰模範的奉承貪官污吏 以賄賂手段求得掌管寺院之 職 同時 官府不辨清白對錯 對僧團動輙行禁的昏庸態度 以致真求出離 道 念堅固的僧人 裹足不前而紛紛隱遁山林 30 除此之外 明代實錄檢閱也數數發現僧官因貪污賄賂而被彈頦之事 明英 宗實錄 記載景泰五年七月辛亥 治僧錄司有善世南浦等納賄度僧之罪 天 順元年二月己亥 僧錄司右闡教道堅 嘗因故太監陳祥奏請建大隆福寺 且假 祈禳入內殿誦經 費府庫財 上命斬之 已而刑科覆奏命宥死發充鐵嶺衛軍 31 反映出僧官的素質 已逐漸趨向衰落和日益腐敗的情形 上層僧眾品德低落 被質疑為無力統攝僧眾 以及失去維護叢林綱紀的缺失是理所當然的 有關僧侣的受事宜 明代政府也對壇開設做出程度上的限制 洪武 10 年 月 洪武 20 年 月 永樂 5 年 1407 期間 皆由禮部 發文告開設壇 到了隆慶年間則開始禁止開的先例 其原因為壇靡費國庫 以及壇度僧制度渙散 男女擾雜 不合規而施行禁立壇 32 另外 慨古 錄 曾提到明太祖制定禪僧須受方得度牒 瑜伽教卻以納牒為度的雙重標準 29 謝重光 白文固 中國僧官制度史 清海 人民出版社 1990 第一版 頁 慨古錄 卷 1 卍續經藏 114 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頁上 31 釋見曄著 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 以晚明四大為中心 台北市 法鼓文化 2007 年 頁 王建光 中國律宗通史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8 頁

24 自 嘉 靖 45 年 以 來, 政 府 禁 止 開 設 壇, 禪 僧 無 從 獲 得 合 法 的 憑 據, 也 無 從 辨 識 四 方 遊 行 僧 尼 身 分 的 合 法 性 另 一 方 面, 明 代 初 期 的 剃 度 制 度 和 度 牒 發 放, 尚 是 開 放 和 給 予 適 當 的 管 制 最 初, 明 太 祖 曾 對 佛 教 廢 除 僧 侣 丁 錢, 於 洪 武 6 年 年 期 間 給 於 免 費 發 度 牒 ; 永 樂 元 年 則 開 始 每 3 年 發 給 度 牒 到 了 正 統 以 後, 度 僧 申 請 必 須 事 先 至 官 府 行 勘 試 驗 證 貫 籍 經 典 考 試 後, 方 允 許 申 送 禮 部 複 試 考 取 度 牒 此 舉 是 為 了 杜 絕 冒 僧 限 制 寺 院 與 僧 尼 剃 度 數 額, 以 及 限 制 出 家 年 齡, 極 力 沙 汰 素 質 不 佳 破 娶 妻 僧 人 33 此 外 在 因 素 在 某 程 度 上 對 佛 教 僧 團 整 肅 和 保 護 作 用, 然 而 卻 助 長 佛 教 僧 團 私 自 度 僧 私 造 寺 假 僧 藉 的 腐 敗 風 氣, 至 於 私 自 受 的 僧 尼, 官 府 卻 給 予 勒 令 還 俗 的 嚴 重 懲 罰 萬 曆 神 宗 當 政 期 間, 因 其 荒 怠 而 大 事 揮 霍, 官 吏 貪 污 盛 行, 導 致 國 庫 財 政 虧 空 政 府 除 了 加 重 賦 稅 于 百 姓 以 外, 另 一 途 徑 則 以 施 行 賣 牒 救 災 的 方 式 謀 求 經 費 嘉 靖 18 年 (1546), 官 府 開 始 以 每 位 僧 人 納 銀 的 賣 牒 方 法 增 加 國 庫 稅 收, 至 嘉 靖 37 年 (1565) 則 將 賣 牒 銀 額 調 漲 至 四 銀 之 高 隆 慶 6 年 (1572) 的 賣 牒 泛 濫 之 甚, 可 從 政 府 題 准 禮 部 印 發 空 頭 度 牒 通 行, 以 及 各 處 召 納 的 情 形 反 映 出 來 同 時, 京 城 以 外 的 度 牒 申 請, 只 須 至 戶 部 納 銀 五 兩, 即 可 從 禮 部 取 得 度 牒 34 官 府 實 施 賣 牒 增 稅 之 舉, 表 面 雖 視 為 開 放 僧 尼 數 額 ; 實 際 上, 卻 讓 伺 機 隱 遁 的 逃 軍 逃 囚, 逮 得 機 會 而 混 雜 於 僧 團 中 至 於 一 些 不 守 叢 林 清 規 遊 惰 或 托 為 僧 道, 游 食 四 處 的 遊 方 僧 則 日 愈 增 盛 為 了 制 止 僧 籍 益 發 泛 濫, 官 府 唯 有 再 次 發 布 懲 罰 敕 令, 嚴 制 參 與 民 間 修 齋 誦 經 活 動, 不 守 律, 敗 壞 風 化 和 不 務 道 業 的 僧 尼 準 此 觀 之, 施 政 者 不 顧 後 果 而 草 率 賣 牒 度 僧, 作 為 擺 脫 國 稅 盈 虧 途 徑 的 不 智 之 舉, 與 正 統 時 期 度 僧 的 嚴 格 度 相 比 下, 反 映 了 施 政 者 的 昏 庸 自 私 態 度, 國 治 漸 傾 衰 敗 的 情 境 因 此, 圓 澄 控 訴 這 並 非 佛 教 管 理 不 妥 善, 而 是 統 治 者 昏 庸 和 不 善 政 策 才 是 真 正 的 導 因 33 李 東 陽, 僧 道, 大 明 會 典 ( 三 ),( 台 北 市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76), 頁 李 東 陽, 僧 道, 大 明 會 典 ( 三 ),( 台 北 市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76), 頁

25 如上所述 政府對佛教施行的不當政策 可歸納為 限制經教發展 宗乘結 構瓦解 禁講經論 限制壇開設 宦官橫行 僧官貪污無品 以錢度僧 度牒 氾濫的種種流弊 35如前所言 施政者對佛教施行的不當政策 對整體佛教的管 理和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和影響 二 晚明佛教的律環境 明代律所呈現的景象 可說是屬於前衰後盛的狀況 佛教自唐末遭受會昌 法難的蹂躪後 祖師們的律學著作多遭毀滅 此後鮮少出現傑出律學法將 具有 影響的律著作更屈指可數 此導致學在宋元以後面臨逐漸衰微的趨勢 因此 明代的佛教狀況雖然承續了前朝的發展脈絡 仍處於叢林衰微 法低迷的窘境 晚明佛教整體的律環境雖遭受政府不當管制的外在因素影響 然而僧團本身內 在的制度管理 僧材素質低落 以及僧團律制鬆懈等諸多問題 也是導致佛教腐 化的主要因素 35 江燦騰 中國近世佛教的社會及其思想變革 聖域踏尋 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 台北縣 博揚文化 2009 頁

26 一 叢林管理之弊端 明代佛教政策下的僧錄管理組織 除了管轄違規各寺僧籍 一切租糧詞訟 以及執行官方措施之外 對於叢林內部行政管理 僧伽教育 僧伽行儀 師資水 準的具體影響卻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僧團寺院生活規章除了固有的律儀揵度外 也攝取了中國叢林 百丈清規 的規制 可惜的是 這些生活規章卻未被一般教 團善加運用 整體而言 大部分的寺院管理組織 尚無完善的制度或如法遵循古 律可言 作為僧眾安身立命的道場 叢林制度的嚴密性和管理有效性 必須仰賴 住持和執事者的賢明與公正態度 敕修百丈清規 之 住持章 記載住持之職 須經由叢林大眾共同決議推舉出來的佳選 規定此人須是德劭年高 廉潔公正 行為舉止威儀莊重且堪能服眾 能獲諸山長老推崇讚許的尊德為宜 相對而言 若住持不擇賢才 涉及拉攏法眷鄉人 好於樹立朋黨 排擯良善 賄賂徇私 或 縱容知事者互相攙奪寺院財產與供養 則是導致綱紀法廢蕩 叢林則陷入頹廢 的困境 36 如上所言 住持具有肩負法幢棟樑 續佛慧命的重要使命 除了對叢林內部 制度作適當的管理外 對外務也能夠獨當一面的賢者 實際上 晚明叢林的住持 的素質與才德 往往是強人所意 明代初期的度僧政策必須經由考試核審 住持 之職必由僧司或朝廷敕令有德之尊德擔任此重責 然晚明時期的僧職選拔 卻淪 落為僅以納銀便堪稱為寺院領導的頹廢處境 此舉讓無才德卻善攀世緣之徒 以 賄賂腐敗的官府僧司的方式 謀得主持一職的不堪之舉 對此 金陵梵剎志 就記載了南京禮部於萬曆 33 年 1604 期間發出諭敕 規定京剎的五大寺的主 持選拔 務必要從叢林中推選有德行僧人考試驗證 以能通達教行義理 方可委 任住持之職 強調僧司毋得濫舉的欽錄 37上述可推論出 住持的德行學養對宗 風盛衰 叢林清規的維繫 僧眾德的樹正有著深遠的影響 同時 從官方敕令 干涉住持委任的情形 反映出當時叢林內部迂腐風氣的嚴重性 促使官方須作出 必要的肅整措施 36 敕修百丈清規 卷 3 大正藏 48 冊 頁 1130 中 葛冥亮撰 各寺僧規條例 金陵梵剎志 卷五十二 台北 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1994 頁

27 同樣 僧團辦事僧的才德素養 對叢林制度管理的優劣也具有深遠影響 圓澄的種種指謫顯示當時的叢林多以學養低落 或不識字的執事僧擔任 其領眾 之法僅侷限於多勸門人善信修人天善福 或勤作叢林寺務而已 對於遠來叢林尊 德賢哲怠慢不迎 深恐對方的學養優勝於他而恥於受教 38顯然這些不懂律教 法 不老實修行 依經謗教而不求親證親悟的執事者 更忌諱於門人經教學養處 於他之上 也導致制度管理上的偏差和凌亂 此外 住持的徇私 愚昧傲慢 縱 容執值事僧濫用職權 往往導致僧團內部抗爭 不護僧制而私用寺產 意圖謀取 個人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 依智旭曾於叢林參學所描述情景得知 學問僧輕蔑作 務僧不知教理 僅以貿然勤作而讓叢林無光 作務僧也批評對方袖手而食 德 不守 學業不成的過失 此相輕的情形也同樣發生在禪堂與藏堂中 智旭認為 僧眾各蘊忌恨和貢高的態度 足以導致叢林內部是非紛起 體段兩傷的混亂局面 指謫他們皆是敗壞法門的獅子身蟲 39因此 政府於永樂 10 年曾諭令禮部重懲不 守律 涉及修齋誦經牟利 遊蕩荒滛 毫無忌憚的僧人作出嚴格的禁令 嘉靖 45 年期間 官府與僧司度督察當地寺院 僧尼數額 倘若查獲僧尼不在本處 則 懲罰住持 也勒令一切寄住雲遊僧還俗 40從政府諭令反映了當今住持的昏庸無 能 執事者濫用職權之過 僧尼素質參差不齊 雲遊僧四處飄盪之多 嚴重衝擊 僧團倫理道德的旗幟 可見當時的叢林管理制度 已陷入雜亂無章 僧綱淪喪的 狀況 二 僧人素質低落 對於晚明僧人的素質水平 圓澄在 慨古錄 就當時民眾出家動機不純 複 雜程度 作出以下形容 38 慨古錄 卷 1 卍續經藏 114 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頁 734 上/736 上 釋蕅益 靈峰宗論 蕅益大師全集 台北 佛教書局 1989 年 第 17 冊 頁 李東陽 僧道 大明會典 三 台北市 新文豐出版社 1976 頁

28 或為打劫事露而為僧者 或牢獄脫逃而為僧者 或悖逆父母而為僧者 或 妻子閗氣而為僧者 或負債無還 而為僧者 或衣食所窘而為僧者 或要 為僧 而天戴髮者 或夫為僧而妻戴髮者 謂之雙脩 或夫妻皆削髮 而共住庵廟 稱為住持者 或男女路遇而同住者 以至姦盜詐偽 技藝百 工 皆有僧在焉 如此之輩 既不經於學問 則禮義廉耻 皆不之顧 41 一些出家者顯然為了逃避官府制裁 或求擺脫家庭社會紛爭 視律清規為 草芥的光頭俗漢 紛紛寄託於佛門 假托袈裟之名 貪圖四事供養而苟且偷安於 僧團 加上度牒氾濫之嫌 民眾藉出家脫稅 不識教說而唯求自活的雜亂情形 江燦騰認為僧人忽輕律 違反律 以及種種奇形怪狀表現的背後 實存在著 現實生活的沉重壓力 42這些寄託於叢林屋簷下的無知僧徒 自然輕蔑叢林規 勢必造成佛教叢林衰頹 法淪喪 龍蛇混雜的局面 以上所申 叢林已成為囚犯逃避官府追捕的避風港 或者為怠惰愚民逃避賦 稅服役的潛所 這些散落於叢林道場或四處遊蕩的投機者 導致原本不重視制度 管理的僧團結構更趨鬆散 其原有的弊端也暴露無遺 同樣 智旭也痛批當時素 養低落 不守本務 混雜不堪的僧團 他譬喻狂禪者如狂誕狐禪 學者僅為鑽紙 蠅學 持律者猶如羺羊子 念佛者為狼狽蓮宗 瑜伽者則是優倡瑜伽 邪命雲 遊 農事僧民猶如雲遊賊住和禿頭商賈 雖外著如來衣 現僧伽相 卻大反其道 地踐踏和玷污伽藍地 冒出家名而苟且混過一生 43 出家本是割愛辭親 志求了生死解脫的大志向 久了則為因緣名利所污染 著重於物質享樂 營造宮室 值田產 畜徒眾 多積金錢 勤於攀緣世俗之事 過著與俗人無異的生活 對此 祩宏苦口婆心給於殷切的勸導 趕快著眼看破世 俗塵勞的欲望 方是出家之後之出家 44憨山就當時視律如糞土 根性惡劣的 41 慨古錄 卷 1 卍續經藏 732 頁下 江燦騰 中國近世佛教的社會及其思想變革 頁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一之三 滅定業呪壇懺願文 蕅益大師全集 台北 佛教書局 1989 年 第 16 冊 頁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台北 佛教教育基金會 1993 頁

29 末法僧尼 深感無奈 他認為當今的僧眾勤於攀緣世俗情緣 不修律禪法 妄 想紛飛 也不思解脫之法 45 三 律師凋零 法不明 佛教僧團秉持 以為師 的遺訓 維持團體內部的清淨和合 作為延續佛 法慧命 令正法永住於世間的勵行 令人惋惜的是 晚明的佛教叢林卻面臨有 無師 受不持 甚至無無師的窘境 自南宋靈芝元照律師一度復興法傳 承以來 其後雖有律師之名 卻再無出現卓越於律止作行持的阿闍梨 更無躬 踐行的律則而言 46 晚明禪僧元賢禪師( ) 對開壇授合法性的質 疑 授師資匱乏 也頗有微言 自靈芝照之後 鮮見其人 至於後代稱律師者 名尚不識 況其義乎 義尚弗達 況躬踐之乎 至於潭柘昭慶二壇 其流弊有不忍言者 若 不奉明旨禁之 後來不知成何景象也 萬曆末年 諸方得自說 正與 佛意合 然鹵莾甚矣 今日欲起律宗之廢者 非再來人必不能也 悲夫 47 如引文所言 從元賢斷然質疑律師們混濫情形和授的合法性 顯然對當時佛 教行律則每況愈下 律師後繼無人的窳濫情況感慨良深 他認為 自宋代靈 芝元照律師開演法至今 鮮少律師堪能與的匹比 反觀時下律師們不僅未能 透徹理解條開遮持犯的要旨 也不知持律要津 此舉即無授之益 更反招 褻瀆法之咎 可見潭柘 昭慶二壇所衍生的流弊之深重 以致政府藉此機 會干預壇開演 作為制止類似流弊重演的理由 縱然政府於萬曆末年廢除 壇禁令 佛教界依然面臨律師素質混濫 法隱晦的困境 莫怪元覺感慨非菩 薩再來方能振興法 曾經面臨無處受的智旭 感同身受提出傳會多未依 45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卷 3 卍新纂續藏經 冊 22 頁 759 中 陳永革 晚明佛教思想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 頁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 卷 30 卍續經藏 125 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頁 780 上 46 21

30 制 依法而執行 他批評此陋習更是誤人誤己的濫觴 此皆他歸咎為律師們之 師乖率訓 不攻律制教典所致 48 律乃是僧團和合清淨 修定發慧的奠基 也是增長居士們對僧團生起淨信 的要津 佛學的信解行證宗要 皆應立足於定慧三學的基礎上 然而晚明叢林 卻法不振 僧團面臨龍蛇混雜 僧眾不守持規 有志求道之人也無以住於佛 法綱維之中 政府縱是對佛教施行程度上的不當政策 然佛教僧團真正面對的挑 戰是內部雜亂無章的困境 智旭有感而發 諸佛滅後 以為師 三無漏學 以為首 秉羯磨而如說修行 名為正法住世 依律藏而和合共學 斯令僧寶不 澌 深嗟末運 罔識良模 持犯總自不知 源委何嘗略討 或恣行非法 或癡若 啞羊 或離事談空 或執相迷旨 致使覺皇巧便 埋沒湮沈 邪見稠林 蔓延滋 茂 49 他指謫這些外形如沙門 卻對律不知不解 猶如羺羊持律 50智旭的責難反射 出當時教界的混亂 僧侣對經教律的輕慢態度 禪僧置禪而盲修瞎練 法師置 教而世法圖利的狀況 可見此時僧人對律觀可見一斑 法沉寂也就不可言喻 了 智旭形容當時佛教環境如佛法末運 僧眾紛紛競騖虛名 對三藏經典罕知端 緒 抱持著管中窺豹的狹隘觀點 一些縱然如法羯磨受者 卻罔識規範律儀 或僅於琢磨文字的法師 乃至狂妄的禪客 此皆視之為敗壞佛法的師子身蟲 他 強調 吾人最切要者 莫若自心 世閒善明心要者 莫若佛法 然佛法非僧不 傳 僧寶非不立 也者 其佛法綱維 明心要徑乎 慨自正教日替 48 釋蕅益 重治毘尼事義集要序 蕅益大師全集 台北 佛教書局 1989 年 第 21 冊 頁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卷 1 伏念諸佛滅後 以為師 三無漏學 以為首 秉羯磨而如 說修行 名為正法住世 依律藏而和合共學 斯令僧寶不澌 深嗟末運 罔識良模 持犯總自不 知 源委何嘗略討 或恣行非法 或癡若啞羊 或離事談空 或執相迷旨 致使覺皇巧便 埋沒 湮沈 邪見稠林 蔓延滋茂 卍新纂續藏經 冊 36 頁 265 下 50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一之一 己巳除夕白三寶文 頁

31 習俗移人 髡首染衣 不知比丘為何事 一二弘律學者 世諦流布 開遮持犯 茫無所曉 况增上威儀 增上淨行 增上波羅提木叉乎 51 律乃是僧團和合清淨 修定發慧的奠基 也是增長居士們對僧團生起淨信的 要津 佛學的解行皆應立足於定慧三學的基礎上 晚明叢林法不振 僧眾 不守持律 有志求道之人無以住於佛法綱維之中 除了政府施行不當政策的 外部因素外 佛教僧團中龍蛇混雜 良莠不齊的僧人 雖示現出家相於人 卻 不知出家 受 持為何事 稍有略知法 妄稱志心弘律者 卻徒有虛表 更遑論進的增上律儀 增上淨行 增上別別解脫的進階修行了 毫無保留地 反映出僧眾對律的輕慢 無知之過 莫怪智旭對於律師不知律 受者即無 學之實 更無嚴持律之言的迂腐風氣深感遺憾 三 佛教對復興律的努力 明代佛教律思想發展 雖立基於唐宋時期之以教解律 以律釋行的聲聞 四分律 基礎上 然明代時期的律思想已漸形成大小乘律並進 展現出宗乘 觀點詮釋律 禪律教一致 聲聞大乘律理論的融和特質 52盡管如此 晚明 佛教承續明代上中葉佛教的低靡不振 社會風氣趨俗化 以及束書不觀 無根狂 解的狂禪53思潮的狀況 嚴格而言 明代的律復興期可說是從晚明展開的思潮 這時期的佛教發展一改明代前期的呆滯 衰微的型態 呈現多元並進的發展趨勢 一 明代復興律的巨匠 新續高僧傳 明律篇 雖記載弘傳律有 18 人之多 然祩宏所撰的 皇明 名僧輯要 18 人全是禪僧 釋鑑稽古略續集 卷 2 僅僅提到昭慶寺濡律師之名 51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六之一 化持地藏菩薩名號緣起 頁 王建光 中國律宗通史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8 頁 狂禪即指似儒非儒 似禪非禪的運動 其特色為狂 如當時有一批禪僧 認為不拘細節 亦不 妨礙本心之探究 參照釋見曄著 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 以晚明四大為中心 台北市 法 鼓文化 2007 頁

32 54 另 梵網經菩薩初津 卷 7 則僅僅提到 中興律祖 古心如馨 三昧律祖寂 光與見月律師三人而已 其次 明代時期的律學撰著 重要的律著作多出於他 宗僧侣所撰寫 律僧除了多對日常行為儀規撰述以外 具有影響力的律學著述也 屈指可算 更枉論有卓越創新的律學思想了 此空窗期直至萬曆期間 才出現古 心如馨 從文殊菩薩親授法後 頓悟毗尼宗旨的奧義 遂被禮請 於至古林開壇傳 此後分別於靈谷寺 棲霞寺 甘露寺 靈隱 天寧寺等 以 及中土南北共三十多處道場弘毘尼 律學才因此而興起 55如馨撰有 經律相 布薩軌儀 一卷 並將大小乘相 出家在家儀規 羯磨法皆羅列於中 讓授 受者更容易掌握法 相和儀軌內容 如馨將法傳於三昧後 明代乃至漢 地律才真正回歸到傳統的南山法脈和軌跡上 晚明清初最具影響的律弘傳者 則屬如馨門下三昧寂光 和讀體見月 的千華派系統最 為舉足輕重 見月從三昧接任住持寶山後 專志律學 極力復興律和改革叢林 他也是 弘揚千華派 發揚律學的集大成者 聖嚴認為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的中國律傳 承 多是由千華派發展出來的56 晚明自萬曆期間陸續出現了弘揚律的尊德 除了古心如馨 三昧寂光 讀體見月 在犙弘贊等人 ? 以弘律為本 務的思潮出現外 尚有淨土高僧和禪僧如雲棲祩宏 憨山德清 藕益智旭 永覺 元賢等高僧 共同努力恢復弘傳法的傳承 逐漸展現出佛教律復興的新氣象 57 二 菩薩律的弘揚 晚明佛教所關注的律問題主要是律荒廢 鮮少輩出律師弘揚法 以及 有名無實的授問題 這促使許多護教心切的高僧禪師紛紛投入復興律的陣容 54 釋鑑稽古略續集 卷 2 提到樸隱禪師是從弘教立公落髮 受具足於昭慶濡律師的記載 大 正藏 49 冊 頁 929 中 55 王建光 中國律宗通史 頁 釋聖嚴 明末中國的律復興 從傳統到現代 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台北市 東 大出版 1990 初版 頁 陳永革 晚明佛教思想研究 頁

33 中 針對晚明佛教叢林的現實處境而言 佛教界意識到除了叢林內部行政的整肅 之外 更須注重僧伽的修行教育 有鑒於此 佛教叢林尊德意識到出世解脫與入 世關懷結合的必要性 作為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共同修持的菩薩 在晚明佛教 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 教界普遍將菩薩融入於佛法弘揚和實踐上 58就 菩薩意義而言 菩薩之三聚淨蘊含斷惡 修善和利他的修行綱目 同時也 貫穿了大乘菩薩思想四弘誓願的義理 意即防非斷惡的攝律儀 相應於煩惱 無邊誓願斷的自利德目 攝善法則相通於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的 義涵 饒益有情則涵攝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利他行 菩薩的倡導 是祩宏強調事行實踐的要項 祩宏認為 菩薩是一切法的 宗要 其法益如杲日麗天 普輝虛空一般的寬廣 一切眾生皆蒙得其利益 無論 是僧 俗 神 鬼 惡道幽途等有情眾生 只要聽懂法師之語 皆能受持菩薩 法 59可見菩薩是以利濟為懷 不擇眾生界別 不拘事相的廣大利行 他強調 菩薩的無所不容 無行不攝的行持 含蓋了佛教的實踐 本願 律 理念 乃至成就佛道的保解脫 換言之 菩薩並無嚴格揀擇受資格和條件的侷限 但解法師語 發菩提心 即可守持的通 其適應度是非常契合當時的社會和宗 教環境 祩宏也提到 遡流及源 全歸此 60即一切佛法源流 皆不出於梵 網菩薩 佛法之三無漏學 六度自修利他 乃至無量法門皆涵攝於此中 此外 祩宏畢生推崇 殺方生 的理念 莫不契合於 梵網菩薩經 不殺生 之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眾生 61的實 踐思想 立身於日趨惡化 殺伐不已的動盪社會中 祩宏意圖以人類本具的惻隱 之心作為世人反思目的 喚醒沉淪於暴虐 貪婪的道德意識 準此觀之 祩宏由 衷地表達他對慈悲孝順為救護眾生的贊同 並且強調不殺即是護生理念 他認為 58 陳永革 晚明佛教思想研究 頁 161 蓮池 梵網淨心地品菩薩義疏發隱序 蓮池大師全集雲棲法彙 一 出版項目 不詳 頁 雲棲法彙 選錄 (第 12 卷-第 25 卷) 卷 17 卍新纂續藏經 冊 33 頁 88 下 61 梵網經 卷 2 第 24 冊 頁 1004 中 59 25

34 既 以 奉 行 菩 薩, 更 應 恆 常 安 住 於 慈 悲 之 心 62 因 此, 菩 薩 的 不 殺 生 思 想, 可 說 是 是 祩 宏 終 生 奉 行 的 律 儀, 也 是 推 己 及 人 的 信 念 聖 嚴 則 認 為, 祩 宏 的 菩 薩 思 想 實 際 上 是 以 為 基 礎, 進 而 容 攝 全 體 佛 法, 乃 至 於 世 法 在 內 ; 強 調 其 思 想 不 僅 侷 於 禪 宗, 也 實 際 蘊 含 了 華 嚴 的 義 理 架 構 63 對 晚 明 佛 教 甚 具 影 響 力 的 智 旭, 也 是 積 極 弘 揚 菩 薩 思 想 的 推 手 智 旭 強 調, 行 人 對 侓 的 實 行, 不 但 能 使 僧 團 和 合 清 淨, 佛 法 綿 延 不 斷 地 常 住 於 世 間 對 個 人 而 言 個 人, 藉 由 對 菩 薩 的 清 淨 持 守, 以 及 對 心 地 法 門 的 實 踐, 方 能 證 得 圓 滿 佛 身 64 因 此 智 旭 在 弘 揚 菩 薩 經 當 中, 特 別 推 崇 梵 網 經 的 殊 勝 性 他 強 調 此 乃 是 光 明 金 剛 寶, 也 是 一 切 眾 生 本 具 有 的 佛 性 雖 然 當 今 人 性 沉 迷 愚 鈍 黯 昧, 也 自 有 入 門 的 方 便 方 法 ; 眾 生 只 要 發 起 菩 提 心, 盧 舍 那 佛 即 為 他 授 菩 薩 法 65 同 時, 他 認 為 具 有 梵 網 經 不 擇 眾 生 利 鈍, 更 不 須 另 於 心 外 求, 唯 須 發 心 即 可 秉 受 菩 薩 ; 既 能 保 任 行 人 到 達 解 脫 彼 岸 的 獨 特 性 其 用 意 無 非 是 激 發 和 鼓 勵 信 心 怯 弱 修 行 者, 不 應 滯 留 於 自 利 自 度 的 聲 聞 法, 應 勇 敢 地 邁 向 廣 修 六 度 萬 行 的 大 乘 菩 薩 法 同 時, 智 旭 為 了 讓 菩 薩 更 為 廣 泛 流 通, 刻 意 刪 去 傳 統 授 繁 文 縟 節 的 儀 軌, 並 撰 寫 一 卷 簡 明 易 懂 的 重 定 授 菩 薩 法, 引 導 讀 者 進 入 大 乘 殿 堂 的 途 徑 另 一 位 弘 律 巨 匠 三 昧 寂 光 除 了 積 極 宏 演 南 山 律 外, 對 菩 薩 的 推 崇 也 不 遺 餘 力, 並 撰 有 梵 網 經 直 解 4 卷 他 主 張 梵 網 真 性 是 人 人 本 具 的 莊 嚴, 倘 若 世 人 能 迴 因 向 果, 則 能 了 知 以 受 持 梵 網 菩 薩 為 成 就 無 上 佛 道 的 密 切 關 係 至 於 見 月 讀 體 ( ) 所 編 訂 傳 授 菩 薩 正 範, 也 成 為 後 世 流 通 最 廣 的 一 種 傳 授 菩 薩 法 蓮 池, 梵 網 淨 心 地 品 菩 薩 義 疏 發 隱, 頁 釋 聖 嚴, 明 末 的 菩 薩, 從 傳 統 到 現 代 - 佛 教 倫 理 與 現 代 社 會,( 台 北 市 : 東 大 出 版, 初 版,1990), 頁 釋 聖 嚴 著 關 世 謙 譯, 明 末 中 國 佛 教 之 研 究, 頁 釋 蕅 益, 梵 網 經 合 註, 蕅 益 大 師 全 集, 第 11 冊, 頁 陳 永 革, 晚 明 佛 教 思 想 研 究, 頁

35 智旭等人雖體認秉受法的合法性固然重要 若對授儀軌加以適度變通 規範內容簡明而扼要 有助於佛教法順利弘傳的重要因素 同樣 另一位四分 律弘律師在犙弘贊 也極為重視菩薩的奧妙且普及性的思想特質 特撰述 梵 網經菩薩略疏 8 卷 提到 思以古佛菩薩之行 誘諸後學 而挽回末劫頹風 67 的期望 可以看出弘贊欲寄菩薩以挽救律頹廢的厚望 綜合上述 晚明尊 德竭盡所力的作出一系列的重整 弘揚律的復興努力 對恢復律規範和傳承 起了相當程度的作用 三 叢林制度之改革 圓澄在 慨古錄 一文明確記載了晚明叢林僧品不端 法鬆弛 度牒氾濫 的諸多弊端 意味著已呈強瘡百孔的佛教叢林 必須經歷一場積極的重整運動和 改革洗禮 圓澄認為 欲振興叢林法源 必須仰賴政府重新整合僧官制度 摒除 僧司受制於儒學官僚的歪風氣 綱正其應有的職權 此外 選擇賢明住持領導僧 團 也是重整叢林綱紀和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 整體而言 對晚明叢林 改革運動最為顯著的尊德 莫不屬於祩宏與憨山二人了 以重整雲棲寺成就最為 顯著的祩宏認為 雖由度牒氾濫 投機者混入僧團 僧官無能和限制僧尼數額而 導致叢林衰敗的因素 然而佛教叢林若能擁有嚴密的管理制度與有效的執行力 外在影響則未能對叢林產生如此嚴重的殺傷力 68 以上種種的客觀因素的反映 祩宏體認導致叢林衰敗的主要原因 乃是僧團 本身忽視律規範之過 因此 在他領導雲棲寺的整體觀念中 始終強調嚴持 律的重要性 他畢生努力不懈的重整雲棲寺綱紀 使雲棲寺僧眾素質皆有高尚的 宗教情操 以及嚴持淨的修行風氣 以其說 緇門崇行錄 反映了祩宏對僧眾 品德素養的要求 不如說 雲棲共住規約 展現出祩宏對僧團管理的宏觀 在共 住規約中 他有系統的將叢林各大堂口分門別類 制定僧約 修身各十項 以及 67 梵網經菩薩略疏 卷 1 卍新纂續藏經 冊 38 頁 695 中 Chun Fang Yu,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36 各 堂 執 事 條 約 等 細 目 69 他 告 誡 僧 眾 以 精 進 辦 道 為 本 務, 積 極 規 劃 僧 眾 的 修 道 藍 圖, 以 及 對 僧 格 素 養 的 期 許 縱 然 祩 宏 臨 終 前 也 一 再 強 調 雲 棲 寺 的 住 持 叢 林 人 選 須 具 備 行 雙 全 者 為 準 70 可 見 祩 宏 對 律 與 實 踐 並 重 的 高 度 期 許 的 同 時, 也 嚴 格 要 求 叢 林 領 導 者 對 持 守 律 應 有 的 嚴 謹 態 度 綜 上 觀 之, 祩 宏 悲 切 末 法 眾 生 業 深 垢 重, 佛 法 教 綱 滅 裂 而 導 致 禪 道 不 明, 法 不 立 的 弊 病 ; 他 了 解 利 導 群 生 的 要 旨, 莫 不 是 先 穩 固 法 的 基 礎 是 以 祩 宏 要 求 雲 棲 寺 僧 眾 半 月 半 月 誦 梵 網 經 與 比 丘 諸 品, 以 嚴 己 僧 德 于 君 方 認 為, 祩 宏 強 調 僧 團 固 定 舉 行 布 薩 誦 的 用 意, 正 是 維 持 叢 林 法 常 住 的 有 效 方 式 71 這 不 但 有 助 於 雲 棲 寺 樹 立 僧 規 井 然 有 序 僧 眾 品 清 淨, 蔚 為 一 方 叢 林 的 美 譽 ; 也 讓 一 些 品 不 純 懶 惰 逃 獄 的 無 賴 也 不 敢 混 雜 於 叢 林 中 另 一 位 屬 目 的 晚 明 叢 林 改 革 者, 憨 山 德 清 對 叢 林 改 革 的 事 業 也 作 了 一 番 亮 眼 的 成 績 憨 山 在 26 歲 遊 盧 山 時, 看 見 青 原 地 區 的 寺 院 荒 廢, 僧 人 多 蓄 髮 的 頹 廢 情 形, 矢 志 發 願 復 興 道 場 的 願 心 72 憨 山 的 叢 林 改 革 事 業 中, 以 曹 溪 的 祖 庭 復 興 最 具 規 模 其 措 施 除 了 整 頓 環 境 和 重 修 建 築 以 外, 也 包 括 了 選 僧 行 以 養 人 才 復 產 業 以 安 僧 眾 嚴 齋 以 勵 清 修 清 租 課 以 裨 常 住 等 事 項 73 此 外, 憨 山 有 感 寺 院 僧 眾 缺 乏 僧 才 的 養 成 教 育, 即 篩 選 40 以 下 20 以 下 的 僧 眾 安 居 在 寺, 日 日 登 殿, 誤 者 各 罰 有 差 ; 為 百 多 餘 僧 眾 授 具 足, 以 杜 絕 僧 眾 住 田 莊 從 事 種 藝 畜 養 的 俗 事 69 祩 宏 系 統 性 將 叢 林 各 部 區 分 為 大 堂 西 堂 律 堂 法 堂 老 堂 病 堂 各 房 以 及 下 院 等, 同 時 制 訂 各 單 執 事 之 執 行 內 容 和 規 範, 違 者 重 罰 十 項 僧 約 則 為 僧 眾 和 合 共 住 規 約, 此 包 括 敦 尚 德 安 貧 樂 道 聖 緣 務 本 奉 公 守 法 柔 和 忍 辱 威 儀 整 肅 勤 修 行 業 直 心 處 眾 安 份 小 心 隨 順 規 制 ; 修 身 十 事 為 長 養 個 人 僧 德 而 制 : 不 欺 心 不 使 奸 不 用 謀 不 惹 禍 不 侈 費 不 近 女 不 外 騖 不 避 懶 不 失 時 參 照 蓮 池, 雲 棲 共 住 規 約, 蓮 池 大 師 全 集 雲 棲 法 彙 ( 八 ), ( 出 版 項 目 不 詳 ), 頁 僧 懺 編 輯, 蓮 池 大 師 略 傳, 蓮 池 大 師 集, 佛 教 出 版 社,1983, 頁 Chun Fang Yu,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王 玲 月, 憨 山 的 生 死 觀,( 臺 北 市 : 文 津 出 版 社,2005), 頁 江 燦 騰, 晚 明 佛 教 叢 林 改 革 與 佛 學 諍 辯 之 研 究 : 以 憨 山 德 勤 清 的 改 革 生 涯 為 中 心,( 臺 北 市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90), 頁

37 同時 憨山以大刀闊斧的開明態度 處理流棍傭賃僧眾的弊端 取回叢林 田地產房 讓僧眾能安住無擾 至於寺內僧眾多不守齋 更畜養孳牲以恣宰 殺供於佛殿 祖師前的陋習 也讓一些正信政府官員嗤之以鼻 以此為辱的憨 山以當地縣官雙親祈福憑藉 將陋習改為遵行齋 並定之為恆規 制止了破 齋殺生的惡習 也使得持寺眾日增益多 恢復了叢林原來的和合清淨 同時 憨山也針對寺內管事者與佃戶通同作弊 推託和拖欠債務開銷 而導致常住庫 房日見其匱乏等弊端 重新作了一番整頓 憨山首先設立了庫司 推舉十位公 正廉能管事僧掌管收支 召集各莊佃戶 立定歲期赴寺交納的規定 以整肅寺 產課稅之弊 74 準此觀之 祩宏與憨山重整叢林 是著重於對內部行政管理的改革 意味著 有效的管理方針 往往來之於叢林領袖以及管事僧的賢明和清廉處事態度 兩人 雖對叢林制度管理的改革 以及僧才培育的共同點上出發 不同的是 前者的著 重於嚴持律 塑造僧德 一心念道的出世柔合態度 後者則是義無反顧地中興 道場 整肅僧風 恢復叢林綱紀為己任的前進作風 然而 兩位高僧對晚明佛教 叢林改革與復興律 所作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四 禪律淨融通的倡導 明代的律學思想隨著文化界三教合一的傾向 開展出諸宗會通的思潮 即攝 歸淨 攝歸禪 禪教律淨融通的趨向 負起時代性的宗教使命者 雲棲祩宏 扮演了 阻止狂禪 和倡導 禪淨律一致 的佛教集大成者 祩宏強調法是持 者終身之銘記 主張攝心即是 種種的解行皆不出於以為基礎的三無漏學 所謂因生定 遊定發慧 定慧之寂照之光 皆資始於的義涵 強調 攝心即 是 是促成行者證得清淨毗尼的要旨 同時 祩宏勸勉學道者要腳踏實地 參 禪者縱是參得而悟 也必須以教印證 強調己事未明之前 宜以一心念道 念佛 74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卷 50 卍續經藏 127 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頁 903 下至 906 下 29

38 75 他也警惕行人不可自認自己未得謂得 狂妄自吹破慢律不礙菩提智慧體證的 邪知見 相對於世間典籍 他提到儒家的三與佛教五是相互融通的制約 若 從深層的實踐義涵而論 儒家僅僅止於不故殺 非如佛制不殺乃至微細蜎飛蠕蟲 之嚴格 說明儒家的制遠不及佛制的優勝和深廣度 76從律立場而言 儒家 的規著重於成就世間的善法 佛教則蘊含了出世 入世的善法 然兩者宗趣卻 有殊途同歸 即一致而相互融合的特色 此外 祩宏也主張一心參究念佛話頭 作為自始至終的辦道理念 他強調禪 宗的提話頭與淨土一聲佛號作話頭 兩者並沒有相互矛盾之處 他勸導世人專志 於禪淨雙修之行 以一心不亂地執持名號 念念相續 自然會成就三昧 乃是一 舉兩得之法 77換言之 祩宏涉及的佛學思想非常廣泛 其學思不但含攝禪 律 教 淨等各方面佛教義理 又特別推崇禪淨合一的行持 此行持宗趣卻是建立於 律的基礎上 後期的智旭曾評論祩宏所住持的雲棲寺 堪稱為教律兼修的道場 78 顯示出雲棲寺的宗風與祩宏的學思實踐的密切關係 智旭的律學思想特色 涵攝了禪 教 律三學一源之說 再以禪 教 律三 學歸結於念佛法門 他強調 者佛身 律者佛行 禪者佛心 教者佛語 79 佛法猶如百川入於大海 合為一味 諸佛乃應因眾生的根性優劣而施設種種方便 法門 眾生若能發菩提心進求菩提 則以實踐律儀應合佛行 清淨體莊嚴佛身 以禪直指佛心 教相應合諸佛之聖言量 他主張佛心即是己心 若觀察現前一念 心了不可得 即了知一切諸法無非是即心自性 既知佛心即是自心 佛語 佛行 理當不出於此心 因此智旭 不於心外別覓禪教律 又豈於禪教律外別覓自心 如此則終日參禪看教學律 皆與大事大心正法眼藏 相應於一念閒矣 80 可見 75 參照釋見曄著 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 以晚明四大為中心 頁 蓮池 雲棲大師遺稿卷三 頁 蓮池 雲棲大師遺稿卷二 頁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五之一 寄壁如兄 蕅益大師全集 第 17 冊 佛教書局 1989 年 頁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卷 2 卍新纂續藏經 頁 298 上 80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卷 2 卍新纂續藏經 頁 285 下 76 30

39 智旭從心佛眾生同一體性的觀點出發 強調禪教律的開展 只為呈顯此現前一念 真妄之心 進一步彰顯禪教律雖三 而非一非異的相即圓融義涵 事實上 智旭倡導行解雙重為修行 證道的宗趣 他認為學道者應遍學和通 達一切法門 自利利他 才是大解大行的菩薩行者 他主張三無漏學與三教相即 並重的重要性 棄一則不能成就佛法 所謂因生定 定生則愈圓滿 因定發 慧 慧顯發而定更愈增進 他認為 倘若定慧未深 教門的理果未得剋證 則不妄說修證體悟之事 以免墮入大妄語之罪 因此 智旭強調定慧三學本同 一源 彼此不可互諍排擠 意即學為律 定學為禪 慧學為教門的鼎足意義 由此可見 三教融合與三學並重 乃是智旭極力推崇的修學理念 也是明確地落 實在他的修行次第當中 第二節 智旭的學思歷程 堪稱為晚明佛教界的四大巨擘之一 蕅益智旭 別號 八不 道人 俗姓鍾 江蘇吳縣人 他的出世比前三大師稍晚五十年左右 81被視為 明代佛教的歸結人物 智旭的學思歷程可從他的自傳 八不道人傳 著作 靈 峰宗論 以及弘一 藕益大師年譜 的撰寫中獲得資料 智旭的律學學思歷程 大致可分為(一)毀佛崇儒的青年時代 誕生至受具足前 二 出家求歷 程 三 學弘律時期 四 晚年會歸期 其中 智旭的學弘律時期是界 於青年與壯年期間 即 26 歲至 40 歲 此階段大致可分成學律養成期 26 至 31 歲 律弘演期 32 至 40 歲 一 毀佛崇儒的青年時代 智旭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出生於佛教家庭 俗姓鍾 名際明 居住於古吳 木瀆 有關智旭誕生的記載 充滿宗教夙緣之說 此中 八不道人傳 與 藕 81 雲棲祩宏出生於嘉靖十四年( ) 紫柏達觀於嘉靖二十二年( ) 憨山德清出 生於嘉靖十五年( ) 藕益智旭則出生於萬曆二十七年( ) 雲棲與智旭的年 齡相差 56 歲 紫柏年長於智旭 55 年 憨山與藕益則相差 53 年 31

40 益大師年譜 提到 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 夢大士送子而生 82此引文反 映出智旭的誕生 莫不連結於雙親對觀音菩薩的虔誠信仰 而感召菩薩送子的神 異色彩 世人更將智旭的住世 描繪為賦予宗教重任的使命者 在濃厚的宗教熏 習下 智旭 7 歲就開始茹素 卻尚未理解出世的正因 他於 禮大悲銅殿偈 文 中提到他幼年持齋非常嚴謹 曾夢感觀音大士相召的神異說法 一 闢佛崇儒的使命者 晚明的儒家學界延續了程朱學派的義學 智旭少年時代受業 業師自然離不 開以程朱學派為主的儒家學說 智旭曾多次提到他少年時期沉溺於程朱學說83的 表詮 他在 12 歲開始接觸儒家教育 八不道人傳 提到 十二歲尌外傅 聞聖學 卽千古自任 誓滅釋老 開腪酒 作論數十篇 闢異端 夢與孔顏晤言 84 智旭於受業期間聽聞儒家聖學之後 以儒生身分自詡傳承儒家千古道脈為己任 窮究 於居敬慎獨之功 致知格物之要 的精神意趣 自認儒學傳承者的智旭 立下闢佛滅老 棄佛崇儒之誓 逐而開齋食葷 飲酒 造論指謫釋老為異端的身 行 換言之 少年時的智旭 頗有 儒學傳燈者 自居的意味 自幼即具有堪負 大任的使命感 85聖嚴也指出 智旭心目中的儒家正統思想 正是孔子與顏回的 心法 他對於這兩位儒家聖人 皆寄以相當高的尊敬 釋蕅益 靈峰蕅益大師自傳 藕益大師全集 頁 另參照弘一 蕅益大師 年譜 蕅益大師全集目錄 頁 7 83 智旭分別於 靈峰宗論卷二之一 示范明啟法語 提到 余少時亦拘虛於程朱 靈峰宗 論卷六之一 惠應寺放生蓮社序 余昔拘虛程朱之學 頁 10390/ 釋藕益 靈峰藕益大師自傳 頁 釋 見曄 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 以晚明四大師為重心 頁 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頁 21/23 32

41 二 祩宏手撰對智旭之啟發 17 歲是智旭從儒教轉向學佛歷程的關鍵期 也是對佛學思想重新作評估的轉 捩點 當智旭閱讀祩宏所撰寫的 自知錄序 與 竹窗隨筆 後 遽然澈悟 即 刻停止謗佛異端行為 焚燒毀滅所有闢佛的相關著作 自知錄 乃是祩宏仿效 道教太微仙君的功格過的形式 撰寫成積善記過的勸善書 他在 自知錄序 提 到 人苦不自知 唯知其惡 則懼而戢 知其善 則喜而益自勉 不知則任 情肆志 淪胥於禽獸而亦莫覺其禽獸也 87 儒家 大學 格物致知 理論與陽明學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主要是對善 惡 人欲 天理思想的闡述 適逢社會動盪 倫理道德淪喪背景中的智旭 雖飽 讀儒典 乃至灼見孔子與顏淵心學 然其深層的靈性熏陶卻是極為匱乏 自知 錄序 一文顯然對他產生極大的的內心衝擊 進而反思其不當行為 竹窗隨筆 撰寫內容除了記載祩宏的個人隨文感嘆以外 也蘊含勸勉僧眾 明示教法 社會 倫理 念佛殺 善惡因果法則 以及儒釋合會 交非的問題 其中 祩宏於 儒者闢佛 文中對 偏僻儒者 的評論 稟狂高之性 主先入之言 逞訛謬 之談 窮毀極詆 而不知其為非 張無盡所謂 聞佛似寇仇 見僧如蛇蠍 者是 也 反之 對於 超脫儒者 之 識精而理明 不惟不闢 而且深信 不惟深 信 而且力行 88對此 祩宏顯然給於高度評價和認可 並讚嘆此種儒者才堪 稱為真儒者 智旭閱讀祩宏的相關著述後 開始對闢佛的信念產生極大動搖 其思想也隨 著轉變 逐以焚燒闢佛著作的行動來表達不再排佛謗法的決心 對於年少闢佛崇 儒 著書謗法的謗法行為 智旭坦承和懺悔自己年少愚痴 而造下毀謗三寶的重 僧懺編輯 自知錄序 蓮池大師集 台北 佛教出版社 1988 頁 蓮池大師 儒者闢佛 竹窗隨筆 台北 佛教教育基金會 1993 頁

42 業 並多次在願文中提出此事 89此事也深遠影響他對宗教行儀和實踐思想 20 歲的智旭因失怙因緣而接觸 地藏本願經 當他聽聞地藏昔因修孝道發菩提心 廣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悲願 在感動和痛念生死大事之餘 激發了欲求遠離塵染的 出世之心 二 出家修學歷程 智旭於 23 歲時 因聽聞 大佛頂首楞嚴經 世界在空 空生大覺 何故有此大覺 致為空界張本 90而生起疑情 智旭自責心智昏散而不能體 悟其中道理 毅然發心出家 窮究其中的道理 然其出世之因乃在 24 歲 夢感 憨山大師而逐漸成熟 智旭既感慨彼此法緣的淺薄 頗有相見太晚之恨 憨山則 以 此是苦果 應知苦因 回應之 可喜的是 憨山欣慰智旭有志求上乘之心 卻不願聞聲聞之四諦法的大志 預言其成就雖 不能如黃檗臨濟 但可如巖頭德 山 91此後 智旭在一月中一再三次夢感憨山的夙因下 促使他立志追隨憨山 的憧憬 因憨山已遠往南方曹谿而作罷 遂而追隨憨山門人 雪嶺峻為剃度師 值得一提的是 尚是居士的智旭已對三大名師是極為景仰 對智旭學思影響最深 刻的祩宏已久離世 紫柏卻遇難而歿的情況下 深感能滋養其法身慧命的明師唯 憨山莫屬了 然因種種客觀因素而不能實現 雖然如此 智旭仍然感念與憨山之 間的法緣情懷 而決意剃度於其門庭下 僧人秉受具足 理應由十位行清淨的律師們授與 方堪稱如法受 然 而明代時期的求者卻面臨壇禁開 難求合格師等種種客觀因素 欲求清淨 品的智旭也遭遇無師可從 無處可依的困境 出家後的智旭 得知杭州雲棲寺 尚延續研習律學和嚴持律的風氣後 甘於冒著寒冰風雪 從天台山前來雲棲寺 89 智旭於 禮大悲銅殿偈 提到 我以無始惡業緣 盲無慧眼從邪教 破齋毀佛詬大士 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 十二學儒 乃造謗法重業 的相關文句 參照釋藕益 靈峰宗 論卷一之一 頁 釋蕅益 靈峰藕益大師自傳 蕅益大師全集 頁 另楞嚴經原文為 迷妄有 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從空 所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 6 大正藏 第 19 冊 頁 130 上 91 釋蕅益 靈峰藕益大師自傳 蕅益大師全集 頁

43 求古德法師為其授阿闍梨 分別在雲棲和尚像前受具足 以及雲棲和尚塔前 秉受菩薩 92從智旭秉受菩薩的情形判斷出 古德法師顯然是採用 千里無 師 於經像前自誓而受93 的下品菩薩授法 意味著在沒有合格的傳授師資情 形下 受者可以在佛像或經卷前自誓秉受 此授方式已成為末法佛教普遍所 運用的權宜法 94 三 學弘律時期 於雲棲寺受菩薩後 智旭立下受誓文 假使持因緣 百千萬劫恒受 困苦 假使破因緣 百千萬劫恒受安樂 誓不以樂故 退失今日道心 95於 字行間流露出對律信受奉行的堅定心 以及出菩薩行者的深廣誓願 智旭雖 秉受大乘菩薩法 卻不計行高低 發心遍閱聲聞與菩薩律藏 他了解菩薩 雖屬大乘妙 其相與行儀卻是建立於聲聞律儀的基礎上 此舉彰顯出 重樓 四級 下級豈可廢 正確的修學次第 一 律學養成期 智旭的律學養成期 大致界定於 26 至 31 歲左右 27 歲春天完成第一遍的 律閱讀後 方知法開遮持犯的原委 在進一步反觀現實舉世積訛 毅然撰出 毘尼事義集要略 一本 此意圖無非是為了引領僧團重視律的風氣 從智給 剃度師雪嶺和教授師古德書信內容看出 智旭雖對時下僧倫斷絕 宗門敗壞 律不明 以至正法墜地的情景 作出嚴厲的批評和悲切的情懷外 字行間也流露 出對弘傳律學的決意 30 歲春天 智旭遇逢願追隨學習律學的學航 對於有意於 弘的智旭而言 猶如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激起誓欲恢復五比丘清淨共住的願景 歷經二次飽覽律藏的智旭 發現學者欲窮究律藏五篇七聚的綱旨 僅僅憑現有 的少許律註 難以掌握浩瀚繁雜的律藏宗旨和精髓 逐以四分律為宗要 並收集 92 釋蕅益 重治毘尼事義集要序 蕅益大師全集 第 21 冊 台北 佛教書局 1989 年 頁 如瓔珞經所言 諸佛菩薩現在前受 名上品 菩薩法師前受 名中品 千里無師 於經像 前自誓而受 名下品 參照釋藕益 梵網經合註卷 3 藕益大師全集 第 頁 陳永革 晚明佛教思想研究 頁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一之一 受菩薩誓文 蕅益大師全集 頁

44 餘家毘尼 擬出四冊 毘尼事義集要 其用意除了協助僧尼容易理解和掌握律 學精義以外 更想藉此機會敲響佛教叢林法淪喪的警鐘 智旭於翌年春天 31 歲 為同學比丘學航智檝開講四分律本 開啟了 弘律法務的第一步 他在護送惺谷至博山剃度之時 參謁了曹溪法嗣無異大艤元 來 無異對 毘尼事義集要 之作讚譽有加和推崇備至 從智旭 與無異禪師往後書信內容陳述 以及他對無異大艤 以禪治惑 以律扶衰 的讚 許看出 兩位在學思想上的交流是極為融洽和緊密 96此時 智旭也結交了雲 棲法系的璧如廣鎬 兩人無論在律觀點和行儀風格皆很相近 除了相互討論律學心得之外 璧如也積極參與 毘尼事義集要 編著與校訂工作 是年冬安居 智旭完成第三次的閱讀經律藏後 再次將 毘尼事義集要 補述為 六冊十八卷 97智旭應無異大艤之邀前往金陵 在此參學期間 智旭看盡宗門近 時種種流弊 更堅定了弘律的雄心 儘管智旭精專於大小乘律解 卻時時自我審 查 警惕 自謙煩惱習氣甚重 躬行多玷 並立下終不為授和尚的誓願 誠如上述 智旭嚴格地遵守傳統 出家五夏 專精律 的僧伽養成學習 突顯出他以持得清淨體的欣求以及躬行實踐的精神 飽覽大乘聲聞律典的智 旭 對開遮持犯 止持作持要旨瞭若指掌 足以堪稱為律師之名實 然而智旭卻 自謂三業未淨 謬有知律之名 而引之為 生平之恥 儘管如此 智旭對於復 興律的抱負和熱誠 不因外在環境的客觀因素所動搖 以懷著一股不忍聖教衰 的宗教情操 推動他邁向弘揚律的領域 二 律弘演期 智旭弘律的成熟期 大致發生於 32 至 40 歲期間 經歷了五年律學熏陶的智 旭 開始投入弘律與撰寫律註的工作 完成 毘尼事義集要 校對事宜後 智旭 96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五之一 答博山無異師伯 蕅益大師全集 頁 壁如曾對智旭建議毗尼中的衣事 鉢事 授說羯磨等諸事 日用閒宜行者 應當輯附集要 之後 爾後智旭也樂意接納之 另增補了相關內容 參照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八之一 壁如 惺谷二友合傳 蕅益大師全集 台北 佛教書局 1989 年 第 18 冊 頁

45 計劃為梵網菩薩經作註解 遂作賢首 天台 慈恩或自立宗四鬮啟問佛意 作 鬮期間頻頻拈得天台宗鬮 以天台教觀作為 梵網經 理論的詮釋基礎 並積極 對天台教學作深入專研 智旭深知當時宗門各執門庭 相互對抗 而導致宗乘不 能和合共存的流弊 是以智旭一再強調自己雖 究心台部 卻不肎為台家子孫 私淑台宗不敢冒認法派 誠恐著述偶有出入 反招山外背宗之誚 98等種種 言論 此舉除了不讓自己落於門庭之縛的病垢外 更企圖跳脫門戶糾葛的氛圍 以標竿個人在律與教理上的中庸態度 同時 擁有三次閱讀律藏經驗的智旭 體察到理想型的法學習 相較於當 今律堂實際的見聞 並無一處是如法之行 因此 在為惺谷道壽秉受比丘之時 智旭執意要求恢復如法授古制 遂而禮請季賢師為和尚 新伊法主為羯磨闍梨 覺源法主為教授闍梨 以便符合僧團傳統古制之意 如上述 智旭將所解所知的 律義涵付諸於行動 強調如法如律的可行性 以期導正教界不如法受的歪風 儘管智旭致力為追隨學者釋註和講說大小乘律藏 然其強人所意的學習態 度 令智旭大感失望 對此 智旭曾形容於龍居夏安居 為惺谷 如是 雪航三 友細講 毘尼事義集要 的情景 他雖盡心盡力演敷相開遮 然而有的只對 相枝微末節作講究 對綱要細目卻惘然不知 或有的不專注於聽講 稍欲留心學 習之人 卻往往身嬰重恙而聽不及半 33 歲冬天於靈峰山講述 毘尼事義集要 之時 追隨聽者雖有十餘人 然僅有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35 歲於金庭西湖寺 為 結夏者細講毘尼事義集要一遍 聽者九人當中 能專注投入者 唯有徹因 自 觀及幻緣等三位比丘而已 次年在吳門幻住庵再次細講 毘尼事義集要 一遍 廖廖無幾的五六人當中 惟有自觀 僧聚二比丘能如儀躬行實踐 根據聖嚴法師 的考察 智旭雖然致力復興毘尼律 經過若干年的努力 卻累累遭受挫折的結 果 細查中國晚明律系統已呈凌亂狀態 若以佛世或部派佛教時代的律藏為基 準 未必即能得以適應 因此 智旭逢遭此挫折 應是理應當然的 弘一 蕅益大師年譜 蕅益大師全集目錄 頁 17 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頁

46 值 於 37 至 40 歲 之 間 的 智 旭, 正 由 比 丘 轉 向 菩 薩 律, 從 律 邁 向 教 理 義 學 思 想 的 變 銳 時 期 100 智 旭 32 歲 之 時, 曾 發 心 為 梵 網 菩 薩 經 擬 注, 卻 因 種 種 因 素 而 擱 置 六 七 年 之 久, 方 於 隱 居 九 華 山 期 間 完 成 梵 網 經 合 註 撰 述 此 應 歸 功 於 如 是 遠 從 福 建 來 訪, 極 力 邀 請 智 旭 為 其 師 父 肖 滿 和 幾 位 同 行 者 講 說 梵 網 經 智 旭 在 力 疾 敷 演 的 同 時, 隨 機 秉 筆 隨 記 之 ; 遂 撰 出 梵 網 經 玄 義 一 卷 以 及 梵 網 經 合 註 七 卷 101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智 旭 決 意 弘 律 後, 即 極 力 投 入 律 學 僧 才 的 栽 培, 在 其 弘 律 前 期 雖 覓 得 能 堪 任 重 任 的 壁 如 和 惺 谷 二 人 ; 兩 人 卻 壯 志 未 酬, 在 智 旭 33 歲 時 相 繼 離 世 而 後 期 僧 才 培 育, 則 落 入 徹 因 自 觀 二 人 肩 上 其 中, 徹 因 曾 在 智 旭 (36 歲 ) 重 病 時, 隨 身 盡 心 竭 力 相 濟 於 顛 沛 中, 智 旭 也 對 他 寄 予 律 傳 承 的 厚 望 頓 挫 於 弘 的 智 旭, 將 要 隱 遁 九 華 山 之 前, 將 手 書 毘 尼 事 義 集 要 全 帙 囑 付 於 徹 因, 以 期 他 能 堪 負 此 弘 律 大 任 然 而 徹 因 根 性 稍 鈍, 僅 能 知 曉 律 儀 之 開 遮 持 犯 條 目, 未 能 熟 悉 乃 至 通 達 三 無 漏 學 源 委 102 自 觀 雖 勵 志 於 律, 並 發 心 徧 閱 律 藏 全 書, 也 曾 與 智 旭 共 同 商 證 梵 網 菩 薩 經 和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的 經 義 要 旨 然 智 旭 卻 認 為 自 觀 躬 行 有 餘, 卻 有 慧 解 不 足 之 缺 103 可 見 智 旭 雖 極 力 扛 起 復 興 律 的 旗 幟, 卻 面 臨 機 緣 不 足, 以 及 僧 才 凋 零 的 客 觀 因 素 而 未 得 如 願 十 多 年 的 弘 演 律 過 程 中, 智 旭 經 歷 了 猶 如 浪 潮 起 伏 般 地 的 轉 變 前 期 的 智 旭, 高 揚 著 復 興 佛 古 制 的 旗 幟, 嘗 試 恢 復 五 位 比 丘 如 法 共 住 的 願 景 104 基 於 環 境 與 人 為 的 種 種 因 素 而 不 能 付 諸 於 實 現 ; 僅 管 如 此, 智 旭 始 終 未 放 棄 弘 律 的 願 心 隨 著 佛 法 經 驗 的 累 積 和 年 齡 的 增 長, 智 旭 逐 漸 由 重 事 相 的 聲 聞 律 轉 向 心 行 並 重 的 菩 薩 法, 更 從 律 學 說 轉 向 性 相 融 通 的 教 理 思 想 前 進 楞 嚴 經 玄 義 楞 嚴 經 文 句 金 剛 破 空 論 述 相 宗 八 要 直 解, 乃 至 阿 彌 陀 經 要 解 皆 是 40 歲 後 的 著 作 此 時 的 智 旭 思 想 轉 移, 顯 然 是 邁 向 義 理 思 想 的 窮 究 了 100 釋 聖 嚴 著 關 世 謙 譯, 明 末 中 國 佛 教 之 研 究, 頁 釋 蕅 益, 梵 網 經 合 註 緣 起, 蕅 益 大 師 全 集, 頁 釋 蕅 益,( 靈 峰 宗 論 卷 六 之 一, 退 緣 起 并 囑 語, 蕅 益 大 師 全 集, 頁 釋 蕅 益, 靈 峰 宗 論 卷 八 之 一, 自 觀 印 闍 梨 傳, 蕅 益 大 師 全 集, 頁 此 為 智 旭 依 循 十 誦 律 卷 56: 如 邊 地 持 律, 第 五 得 受 具 足, 大 正 藏,23 冊, 頁 414 下 另 見 薩 婆 多 部 毘 尼 摩 得 勒 伽 卷 5: 邊 地 律 師 等 五 眾 得, 中 國 十 眾 得 大 正 藏,23 冊, 頁 594 上 意 味 著 著 晚 明 佛 教 律 不 盛 行 的 情 形 下, 五 位 如 法 持 律 比 丘 即 可 傳 承 律 之 意 38

47 四 晚年的思想會歸 晚年時期 50 至 57 歲圓寂 的智旭 雖於佛教義理和外學雜著展現多層面 的思辯探索 然其最究竟指歸始終是淨土 50 歲的智旭 曾對其近侍弟子成時 曰 吾昔年念念思復比丘法 邇年念念求西方耳 成時經過一番琢磨後 方知智旭在白衣時期即以發大菩提心為本誓 出家後則一意志求宗乘為解脫之道 隨後於徑山坐禪大悟之智旭 徹見近世禪病的流弊 皆源於對正法無有正知見 乃至忽視 輕慢波羅提木叉的過失 此情景激起智旭力以教匡救教界 志求恢 復五比丘如法共住的佛世芳規 令正法重興的雄志 滿懷熱誠投入弘律陣容卻徒 然十多年的智旭 決意一心西馳安養 希冀承自力與本願 以及仰仗諸佛的加持 力 乘願再來與拔眾生 至於經律的釋注和竭力講演律等行儀 無非是與有緣 之士共結圓頓佛種的權宜方便 105 事實上 自稱百念灰盡的智旭仍然不斷地自我激勵 為有志者開演法 復 興律的意願依然絲毫不減 52 歲的智旭顯然對當時前來北天目靈峰寺結夏 究 心毘尼的有志者深感欣慰 他體悟末世眾生欲證得清淨體 必須遠離律視為 邪命外道的占察輪相法 是以他截然捨棄多年所專研的占察法門 期以清淨相 欣證無作體 同時 智旭認為持與念佛法門原非異轍 所謂淨為因 淨土 為果 主張一心念佛固能止惡防非 專精律學之人 則兼具現世紹隆佛種之功德 若能律淨並馳 臨終則能成就上品上生之蓮位 106看出晚年的智旭對嚴持淨與 念佛西馳作結合與會通的強烈意圖 從其義理思想層面而言 智旭尤為推崇 梵網經 的 梵網心地 與 大佛 頂楞嚴經 的 常住真心 的心體論 就其對經藏的深入體驗 智旭 雖徧閱 大藏 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107他認為 大佛頂楞嚴經 體現出乘俱 急 頓漸兩融 顯密互資 事理不二的微妙義理 與 梵網經 之確示真性淵源 105 弘一 蕅益大師年譜 蕅益大師全集目錄 頁 26 釋蕅益 重治毘尼事義集要卷首 蕅益大師全集 頁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六之二 大佛頂經玄文後自序 蕅益大師全集 頁

48 妙修終始 乘並重 以及頓與漸同收的宗旨是可相應會通的 同時 智旭由聲 聞律儀轉向大乘菩薩 進而將兩者之義理和實踐義涵加以融通 除了說明大小 律具有相容相攝的意義之外 也體現出他對事相修行與理性體驗的融會與貫通 再者 從弘律演教而歸向淨土實踐看出 智旭雖致力投入弘法利生的菩薩行中 猶未忘自我解脫的終極目標 對尚未為成就的扶律艱任 智旭唯有冀望往生安養 於極樂淨土 靜待時機因緣 方乘願再來履行之 值得注意的是 對智旭行儀深有研究的聖嚴法師發現 智旭以性相 禪教的 調和 天台與禪宗的折衷 進而統括律 教 禪 密以歸向淨土的宗教思想者108 他強調修學佛法 首先以律為先資 解行之道才有所遵循 並認為一切修行要 旨皆始於律 而諸宗教法則是開發解門的途徑 禪觀顯明禪定實踐之要行 密 咒則顯示感應微妙之法 然而修行者最後歸向 應同歸淨土為最究竟 智旭主張 欲遊佛海 先資航 淨 則解行可遵 行圓 則祕密斯證 證入 則依果自嚴 故首律宗 明造修之始 次諸教 明開解之途 次禪觀 明實踐之行 繼密宗 明感應之微 淨土 明自他同歸之地也 109 他譬喻淨土為土之寄王於四時 強調律 教 禪 密門 無不以淨土為歸向 聖 嚴將智旭之意詮釋為律 教 禪 密諸宗譬喻為春 夏 秋 冬 淨土則是最後 歸趨之點 110曾三次篇覽三藏 並將教理和實踐貫通於心的智旭 已悟得律教禪 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 無不還歸淨土法門的道理 111強調淨土如大海能納百川 大地能容萬物 透徹事理的深廣源流 108 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頁 472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六之四 法海觀瀾自序 蕅益大師全集 頁 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頁 釋蕅益 靈峰宗論卷六之一 刻淨土懺序 蕅益大師全集 頁

49 第三節 智旭的著作 智旭博學廣聞 精通內外教典 論著繁多 除了十卷 靈峰宗論 外 另有 律 天台 淨土 法相 懺儀 雜著等多種著作 根據弟子成時於 靈峰宗論 序說 以及 續傳鈔錄 編輯得知 其撰著大致可分為釋論和宗論兩大類 共有 47 種 另有尚未成書嗣註經目也有 21 種之多 弘一除了引述現有的 47 種著述以 外 另添有 淨土十要 四書蕅益解 見聞錄 等 3 種著作 佛教書局 也依據弘一 藕益大師年譜 內容 彙集智旭現存的所有遺著 編入 藕益大師 全集 中 112若將智旭現有遺著重新加以彙整歸納的話 大致可分為法藏目錄 經論註釋 律註解 文集雜著 以及懺儀等五大類 44 卷 閱藏知津 和 5 卷 法海觀瀾 是智旭耗盡畢生閱藏成果的 藏經提 綱 與 閱藏指要 著作 可視為閱藏者重要的綱目指南 閱藏知津 是為大 藏經解題集大成者 其體例分為 經藏 律藏 論藏 雜藏 等四 類 113 法海觀瀾 則是大小乘經論要典綱目的彙集者 體例大致分為 律宗要 典 三宗要典 禪觀要典 密咒要典 以及 淨土要典 清人 王鳴盛 目錄之學 學中第一緊要事 必從此問途 方得其門而入 114 閱 藏知津 與 法海觀瀾 的編撰 協助佛學者可透過目錄提要的引導 簡易地掌 握佛學經論的義理內涵 同時 它讓佛典研究者更明確地剖析經典性質 版本考 證 部類源流 以及優點價值等 突顯智旭在佛學發展和學術成就的深遠影響 智旭的經論註釋多屬 40 歲以後的作品 此段時期正是他由律行踐轉向義 理思想的階段 然而 弟子成時在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序 所引述的釋論著作書 目 並沒有詳細地加以分類歸納 現根據佛教書局的 藕益大師全集 所彙集的 經論目錄 分類為經釋與論釋兩種 經釋既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一卷 112 根據黃怡婷對佛教書局所出版之 蕅益大師全集 的書目統計中 尚有 準提持法 一卷 大記明咒行法 一卷 重訂諸經日誦 二卷 大悲行法辯煒為譌 一卷 旃珊錄 一卷 孟子 一卷等六種已失傳 無法蒐集齊全 參照黃怡婷 釋智旭及其 閱藏知津 之研究 台北縣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7 頁 黃怡婷 釋智旭及其 閱藏知津 之研究 頁 黃怡婷 釋智旭及其 閱藏知津 之研究 頁 2 41

50 占 察 經 玄 義 ( 一 卷 ) 占 察 經 義 玄 疏 ( 二 卷 ) 楞 伽 經 玄 義 ( 一 卷 ) 楞 伽 經 義 疏 ( 十 卷 ) 楞 嚴 經 玄 義 ( 二 卷 ) 楞 嚴 經 文 句 ( 十 卷 ) 金 剛 經 破 空 論 ( 二 卷 ) 金 剛 經 觀 心 釋 ( 一 卷 ) 盂 蘭 盆 經 新 疏 ( 一 卷 ) 般 若 心 經 釋 要 ( 一 卷 ) 法 華 會 義 ( 十 六 卷 ) 法 華 經 綸 貫 ( 一 卷 ) 妙 玄 節 要 ( 二 卷 ) 佛 遺 教 經 解 ( 一 卷 ) 四 十 二 章 經 解 ( 一 卷 ) 八 大 人 覺 經 解 ( 一 卷 ) 論 釋 部 分 大 致 上 可 分 為 : 成 唯 識 論 觀 心 法 要 ( 十 卷 ) 相 宗 八 要 直 解 ( 九 卷 ) 起 信 論 裂 網 疏 ( 六 卷 ) 大 乘 止 觀 法 門 釋 要 ( 六 卷 ) 教 觀 綱 宗 ( 一 卷 ) 教 觀 綱 宗 釋 義 ( 一 卷 ) 就 文 集 雜 著 而 言, 智 旭 撰 有 靈 峰 宗 論 ( 三 十 八 卷 ) 闢 邪 集 ( 一 卷 ) 見 聞 錄 ( 一 卷 ) 選 佛 譜 ( 六 卷 ) 周 易 禪 解 ( 十 卷 ) 四 書 蕅 益 解 ( 三 卷 ) 等 其 中, 靈 峰 宗 論 記 載 了 智 旭 在 宗 教 生 活 的 實 踐 層 面, 也 表 達 出 其 教 理 哲 學 思 想 個 人 的 宗 教 情 感, 讓 研 究 者 可 從 中 了 解 智 旭 的 學 思 歷 程 和 生 活 背 景 和 思 想 發 展 此 外, 懺 壇 軌 式 是 智 旭 於 宗 教 實 踐 和 個 人 信 仰 的 重 要 法 門, 此 相 關 著 作 有 梵 網 經 懺 悔 行 法 ( 一 卷 ) 占 察 善 惡 業 報 行 法 ( 一 卷 ) 讚 禮 地 藏 菩 薩 闡 願 儀 ( 一 卷 ) 有 關 大 小 乘 律 的 註 解 有 梵 網 經 玄 義 ( 一 卷 ) 梵 網 經 合 註 ( 七 卷 ) 菩 薩 本 經 箋 要 ( 一 卷 ) 菩 薩 羯 磨 文 釋 ( 一 卷 ) 重 訂 受 菩 薩 法 ( 一 卷 ) 學 菩 薩 法 ( 一 卷 ) 重 治 毗 尼 事 義 集 要 ( 十 七 卷 ) 四 分 律 大 小 持 犍 度 略 釋 ( 一 卷 ) 沙 彌 十 威 儀 錄 要 ( 一 卷 ) 毗 尼 後 集 問 辯 ( 一 卷 ) 優 婆 塞 經 受 品 箋 要 ( 一 卷 ) 佛 說 齋 經 科 註 ( 一 卷 ) 消 災 經 略 釋 ( 一 卷 ) 五 相 經 略 解 ( 一 卷 ) 以 上 統 計, 智 旭 的 律 著 作 共 有 14 種 36 卷, 其 中 菩 薩 著 述 5 種 11 卷, 聲 聞 毘 尼 共 有 4 種 20 卷, 有 關 在 家 居 士 經 則 有 4 種 4 卷 42

51 從智旭諸多著作比例看來 律撰述大致占了總數額的三分之一 可見智旭 對律的重視和投入程度 並不亞於其他經論疏解 他認為 毗尼含攝了聲聞律 和菩薩律 皆為大 小乘兩家所共學 然菩薩比丘以上成佛道 下化眾生為本務 因而必須精通大 小乘律典 115他強調聲聞律和菩薩律各有宗趣 前者也是 菩薩的基礎 也是菩薩三聚淨之攝律儀的內容 簡言之 兩者具有密切的 相互通貫關係 準此觀之 智旭顯然是遵循先學聲聞 後入菩薩的傳統修學 次第 此即是重樓四級 基礎豈可廢的正確修行次第 綜合以上 成時將智旭遺著撰述彙集時 共收錄 47 種已成書的著作 未成 書者尚有 21 種 共 190 卷 根據聖嚴得考察 其現存的著述總數量大約 50 種 190 卷 116然而 依教書局出版之 藕益大師全集 目錄所得有 50 種 236 卷之多 聖嚴認為成時收錄的卷數有誤 其資料是根據 八不道人傳 續傳 靈峰 宗論序說 為主 可見聖嚴持有的版本和所尋獲的新資料 顯然比成時所蒐集的 更齊全 至於 藕益大師全集 所收錄的卷數與兩者有明顯落差 應是類目歸納 上的差異所致 第四節 小結 明太祖從社會最底層攀爬至最高統治者的歷程中 接觸過佛教 民間宗教 組織 藉由反元起義的征戰而獲得明朝江山 因而深知宗教力量對政治的深遠 影響 從他和後期帝王對佛教的恩威並舉 寬嚴並施的交插手段 顯示帝王們 對佛教禮遇和拉攏的同時 也間接助長佛教朝向世俗化的運作 導致教團道德 逐漸朝向墮落與腐敗的風氣 意味著統治者對佛教的整肅和管理 多從政治目 的和國家治理的角度上推演 而不是真正想為佛教僧團打造一個清淨和合的修 行生活 外在的政策因素雖然對佛教整體發展有程度上的殺傷力 然佛教所面 臨的弊端和法廢蕩 教團本身是難逃其咎 晚明佛教律環境和趨向 可從 當時叢林管理弊端 僧人素質低落 律法淪喪的多重負面因素所導致 對此 閱藏知津(第 6 卷-第 44 卷) 卷 33 卍新纂續藏經 冊 32 頁 135 上 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頁

52 有 心 振 興 佛 教 律 的 律 師 禪 僧 們, 紛 紛 投 入 匡 正 法 復 興 叢 林 的 救 教 活 動 其 中, 如 馨 所 著 之 經 律 相 布 薩 軌 儀, 對 寺 院 生 活 和 修 行 有 著 重 要 的 影 響 寂 光 精 研 毘 尼, 不 但 在 某 程 度 重 興 壇 講, 也 對 律 學 的 重 振 產 生 很 大 的 貢 獻 逢 遭 社 會 與 教 界 環 境 皆 處 於 動 盪 不 安 的 智 旭, 親 臨 律 鬆 弛 三 學 不 明, 律 教 不 振 的 衝 擊 ; 也 進 一 步 激 勵 和 造 就 出 強 烈 的 護 法 道 念 與 宗 教 使 命 感 從 他 對 繁 多 著 作 反 映 出 其 博 學 和 涉 獵 之 廣, 至 於 智 旭 的 律 學 淵 源, 應 從 他 對 祩 宏 和 憨 山 的 學 德 景 仰 和 護 教 情 懷 所 啟 發 智 旭 對 律 學 的 重 視 度, 可 從 他 遵 循 五 夏 學 律 的 傳 統 僧 伽 教 育 對 律 藏 的 精 研 弘 演, 以 及 融 合 大 小 乘 律 藏 的 努 力, 也 看 出 他 對 振 興 律 學 的 熱 誠 和 動 力 他 對 重 事 相 的 聲 聞 的 精 研, 除 了 努 力 恢 復 五 比 丘 如 法 共 住 法 常 住 世 間 的 理 想 外, 也 將 之 作 為 朝 向 大 乘 菩 薩 的 奠 基, 以 融 合 的 態 度, 使 心 行 並 重 的 菩 薩 法 得 以 普 及 於 世 間, 為 眾 生 謀 求 一 條 更 寬 廣 的 成 佛 之 道 44

53 第三章 智旭對菩薩的注疏與方法 智旭對晚明佛教甚具影響力 作為弘揚菩薩思想的積極推動者 特別推崇 梵網經 的殊勝性 他強調菩薩乃是光明金剛寶 是凡聖本性本具有的佛 性法 對於人性沉迷 愚鈍黯昧的之末法眾生 盧舍那佛也為他們展示入正道 門的權宜方法 他認為菩薩的獨特性在於不擇眾生利鈍 更不須另於心外求 唯須發心即可秉受菩薩 保任行人到達解脫岸 從智旭對菩薩諸著述看出他 對中國弘傳菩薩的兩大主流 即鳩摩羅什的 梵網經 和曇無讖所譯的 菩薩 本經 賦予高度評價和重視 除了彰顯智旭在菩薩律研究上的深廣度以外 也看出他致力將兩者經義加以融會貫通的用意 有關 梵網經合註 成書的本末 應追朔智旭在道友道昉邀請下 發起講說 梵網經 的因緣 智旭對之盡心敷演 深刻契入經義體證之餘 在心華開發 義泉沸湧的意境下 隨筆撰出 梵網經合 註 同時 梵網經玄義 也在智旭撰寫 梵網經合註 之餘 一氣呵成的著 作 進而述之 智旭為心地法門與菩薩重輕諸作詳細疏理的同時 也領解透過 天台教觀詮解 梵網經 深層教理和實踐的義涵 遂而撰寫出 梵網經合註 與 梵網經玄義 兩大巨著 此二書也是智旭最具代表性的菩薩著作 如上述 本文將透過文獻訓詁學的角度 嘗試從 梵網經合註 相解析 法 科判架構 註釋體例 以及 梵網經玄義 的注疏方法 經題解釋為研究的 主軸 從中挖掘其論述態度和註釋方式 藉此彰顯智旭對 梵網經 內容做出的 全新解讀以及別具一格的義理詮釋 第一節 梵網經合註 的註釋方法 梵網菩薩經 能在中國順利弘傳和授受 應歸功於姚秦鳩摩羅什的發心 譯出 此上下兩卷 梵網經 也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菩薩經 唐代以前的 主要菩薩本注疏 有天台智顗 菩薩義疏 2 卷 法藏 梵網經菩薩本疏 45

54 6 卷 新羅太賢的 梵網經古跡記 等 然而諸多重要典籍佛教於唐末法難期間 被毀滅 晚明時期的梵網菩薩研究者 僅能以天台智顗的 菩薩義疏 作為 參考依據 117到了智旭時代 尚有祩宏的 梵網菩薩疏發隱 祩宏於 發隱 序提到 梵網經 東傳以來 智顗義疏雖為之注疏 仍然落於文義隱晦 以至新 學者難以登堂入室 遂而重新對的隱晦奧理作淺顯詳細的披露 同樣 智旭也認 為智顗的注疏文義艱澀深奧 評析為非明代讀者所能理解的密藏 觸動了智旭為 菩薩撰寫註釋的機緣 一 註釋體例 梵網合註緣起 提到 智旭自從師出家學以來 憑著三番細閱毘尼藏 以及奉梵網經為日常功課的背景下 對近代 梵網菩薩疏發隱 的闕誤和疑難 渙然冰釋 縱使為昔人稱之文古義幽而不能句讀的 梵網經 上卷 也能會意領 心 妙旨泠然現前 逐擬 合註 一書 以補前者之所缺 118是以智旭將上下二 卷的 梵網經 擴展為七卷的 梵網經合註 以下簡稱 合註 前二卷是 顯明菩薩覆歷心地法門的修行位次 此即是 梵網經 的上卷經義 後五卷則著 重於菩薩重輕相的闡述 對於前部分的註釋體例 智旭多採用 文句訓解 的 解析方法 此部分將另作詳細論述 後部分則著重於菩薩重輕條的闡述 透過 隨文釋義 性遮重輕 七眾料簡 大小同異 善識開遮 異熟果報 觀心理解 懺悔行法 修證差別 性惡法門等十門明事理之義 以彰顯 梵網經 十重四十 八輕在實踐上的深層義涵 119此十門的列相和義涵 是以十種類目為每一條 相作詳細的理論演述 本項的撰述範圍 乃從 合註 立有十門明義的解析法 對菩薩重輕相作深廣的詮釋 117 參見釋聖嚴 明末的菩薩 從傳統到現代 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台北市 東大出 版 1990 初版 頁 參照釋蕅益 梵網經合註緣起 藕益大師全集 頁 十門多使用於律藏的綱目分類的敘述 如 彌沙塞羯磨本 卷 1 兩僧分攝具有明軌 顯 其相須作十門 大正藏 22 冊 頁 223 上 梵網經菩薩本疏 卷 1 將釋此經略作十門 一教起所因 二諸藏所攝 三攝教分齊 十隨文解釋 大正藏 40 冊 頁 602 中 46

55 一 隨文釋義 智旭 然設句句開顯 恐或反成儱侗 故仍隨文釋義 但於提綱挈領之處 略指點之 120經典的註釋 應先以提綱契領的方式 簡明描述文義要點 如直 接對文句作詳細廣泛的義理闡明 則落入儱侗之嫌 不能具體地呈現文句的全貌 強調隨文釋義的主旨 透過文字敘述和意義解釋 將相整體的依理脈絡開展出 來 對於十重相的重要文句 智旭是採取逐句消文的方式 透過簡明直接的表 詮 將相的精義表達出來 如殺條首先說明 若佛子者 發菩提心 受菩 薩 紹佛家業 住佛律儀 不狂 不亂 不病壞心 不隔他陰 自知我已受菩 薩也 121憑著上求下化的廣大願心 遂而進受菩薩 強調作為紹隆佛種 續佛慧命的旗幟 心念應直質正知 清明了知所秉受的法 方具足 佛子 的 條件與意義 發隱 的同句釋文則是 受佛大 即佛所生 行常紹隆佛種 有子之義 122意即祩宏的釋義方式是著重於詞句本義的直接解釋 相對下 智 旭對於 佛子 的意義闡述 除了本義解釋外 更進一步作出具體的義理引申 賦予細膩的理論詮釋和界定標準 得注意的是 智旭對文義的解釋 並不侷限於單向或固定的逐句消文方式 並採用廣 狹二義來凸顯其義涵 如經文 四十八輕之第一不敬師友 若 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 123釋文為 一切受佛人 皆應敬重師友 以有爵位者易生憍慢 故偏舉王及百官為誡 也 約對象而言 此義乃針對一切欲求菩薩的在家居士 對於身居高位的統 治者或高官賢達 往往因所擁有爵位和權勢象徵 產生驕慢自大的煩惱心 是故 應以菩薩淨攝持其心 彰顯智旭的詮釋方式也有對文句作總體的論述和特殊性 的分析 同樣 智旭也時而引用穿插的消文方式 為某段文句進行義理論述 另 又引經據典來強化論述內容 如經文 四十八輕之第三食肉 若佛子 故食 肉 一切眾生肉不得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眾生 見而捨去 120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卷 1 卍續藏 冊 51 頁 297 中 釋蕅益 梵網經合註卷三 藕益大師全集 頁 梵網菩薩經義疏發隱 卷 3 卍新纂續藏經 38 冊 頁 167 上 123 梵網經 卷 2 大正藏 24 冊 頁 1005 上

56 124 合註 註解為 故食者 明非不知誤食 一切眾生肉者 不論水陸空行 故云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但是有情身分 悉遮止也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與我同 體 而今食噉其肉 殘慘之甚 准此 則蠶口獸毛 亦所不忍 是以鴦掘經云 若絲綿絹帛 展轉傳來 離殺者手 125 準此以觀 智旭對隨文釋義的運用 並不拘泥於繁複細節或逐句陳述的呆板 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簡潔精要的靈活解釋 主張不影響整體經義鋪陳的前提下 以深入淺出的簡明方式 除對難解深澀的相名目進行爬梳外 更以涉獵旁通的 方式 適時引證相關經論文義 為論述主題提供有力的佐證 強化相所要呈現 的深層義理 若比照於 發隱 註解的內容 智旭的註解內容 筆法 論述或轉 折方式視乎是對 發隱 的註釋缺闕作出適當的修飾和補充 更為前人的注疏提 供增補 分析和歸納作用 二 性遮輕重 有關性遮二義 四分律含注本疏 從本惡以標名 禁性惡故 名為 性 自制已後 塵染更深 妨亂修道 招世譏謗故名遮也 126 合註 解釋 性業本質原屬惡法 縱不待佛制 亦為世間王法所治罪 遮業自性雖非惡法 因 能妨礙道業 以護世人譏嫌 而為佛制所遮止 智旭認為 相犯輕重的定義 須視結罪是否具足律制所規定的支緣 方成犯事 若盡具支緣者結重 闕一二者 則僅結輕罪 此外 罪相屬性也可區分為逆 重 輕等三種 若以下犯上 因性 惡重大而結不通懺悔之逆罪 重罪則區分為失或不失 輕罪則有等流 犯罪 成立 與方便 罪成立亦可減免 之分 方便另有重垢與輕垢之別 站在秉受 梵網經 是名為第一清淨功德論之 五眾所受持的十波羅夷 皆具性遮二業 124 梵網經 卷 2 大正藏 24 冊 頁 1005 中 參照釋蕅益 梵網經合註卷五 藕益大師全集 頁 四分律含注本疏行宗記(第 1 卷-第 3 卷) 卷 2 卍續藏 39 冊 頁 805 中

57 犯者即得破重罪 127強調受持此佛而獲得功德力之大 等同於即入佛位 若 破者 所招感的罪業倍深於一般相 以警策菩薩行人莫以身犯之 128 即如上述 智旭對十重四十八的性遮輕重的罪相 因緣成犯 皆加以細密 的歸納 分析和解說 如 第一殺重 此之殺業 不受人 但得性罪 已受者 兼得性遮二罪也 又 此備四緣成重 一是眾生 二眾生想 三有殺心 四前人命斷 129再者 四十八輕之心背大乘 也同樣提出 此具性遮二業 計二乘 惟遮業 計外道 兼性業 以是邪見故也 直制猶豫 未決 是中 下二邪見之方便 以其計尚未成 故且結輕 若計成 則失菩薩 矣 130菩薩性遮二業的成犯 除了自性本惡為犯重以外 因行人的邪見輕律 犯下毀謗三寶 被捨大乘 計向外道等罪相 皆屬失大菩提心的重大罪相 意味 著菩薩的性遮持犯 乃著重於個人心念的染淨 是否相左於菩薩道的根本精神 為標竿 是以智旭清楚地將性遮輕重相 因緣成犯 失不失的判定差別上 一一加以連貫與解析 以便讓讀者更容易掌握開遮持犯的要義 三 七眾料簡 料者 理也 量也 料理簡示 簡是料簡也 131 料 與 簡 也是同 義復合詞 具有簡示 選擇分別之意 智旭強調 律為出家 在家七眾132共同 持守的規範 然也有不為七眾所共通遵守的條文 遂而特立七眾料簡類目作區別 此中 十重相除了淫的制定內容有特別的區分外 其餘九條相都是七眾所 應共同遵守的 十重之第三淫 強調清淨梵行的出家五眾 以全斷婬欲為出 離要道 在家二眾則惟制邪婬 又另制於六齋日受持八關期間 邪正淫二事皆 127 參照釋蕅益 梵網經合註卷三 藕益大師全集 第 11 冊 佛教書局 1989 年 頁 參見釋白聖 梵網經菩薩講記 台南 白聖長老紀念會 2006 頁 參照釋蕅益 梵網經合註卷三 藕益大師全集 頁 參照釋蕅益 梵網經合註卷三 藕益大師全集 頁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 卷 1 卍續藏 20 冊 頁 306 上 132 七眾為一 比丘眾 二 比丘尼眾 三 式叉摩那眾 四 沙彌眾 五 沙彌尼眾 六 優婆 塞 七 優婆夷 前五是出家弟子 後二是在家弟子 49

厨房小知识(四)

厨房小知识(四) I...1...2...3...4...4...5...6...6...7...9...10... 11...12...12...13...14...15...16...17...18...18...19...22...22 II...23...24...25...26...27...27...28...29...29...30...31...31?...32...32...33?...33...34...34...35...36...36...37...37...38...38...40

More information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1...2...3...5...6...7 40...8... 11...13...14...16...17...19...20...21...26...29...30...32 I ...34...35...37...41...46...50...51...52...53...54...55...58...64...65 X...67...68...70...70...74...76...78...79

More information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1...2...3...5...7...7...9... 11...13...14...15...16...32...34...34...36...37...39 I ...39...40...41...42...43...48...50...54...56...57...59...59...60...61...63...65...66...66...68...68...70...70 II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30333234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30333234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聘 僱 人 員 管 理 作 業 參 考 手 冊 行 政 院 人 事 行 政 總 處 編 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序 人 事 是 政 通 人 和 的 關 鍵 是 百 事 俱 興 的 基 礎, 也 是 追 求 卓 越 的 張 本 唯 有 人 事 健 全, 業 務 才 能 順 利 推 動, 政 府 施 政 自 然 績 效 斐 然 本 總 處 做 為 行 政 院 人 事 政 策 幕 僚 機

More information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1...4...10... 11...13...14...15...17...18...19...20...21...22...23...24...26...27...30...31 I ...32...33...36...37...38...40...41...43...44...45...46...47...50...51...51...53...54...55...56...58...59

More information

避孕知识(下).doc

避孕知识(下).doc ...1...3...6...13...13...14...15...16...17...17...18...19...19...20...20...23...24...24...25 I ...25...26...26...27...28...28...29...30...30...31...32...34...35 11...36...37...38...40...42...43...44...44...46

More information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1...2...5...9 7...9...14...15...16...18...22...23...24...25...27...29...31...32...34 I ...35...36...37...39...40...40...42...44...46...48...51...52...53...53...54...55...56...56...58...61...64 II ...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80...83...85...87...88

More information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 ) ...1...1...4...5...6...7...8...9...10... 11...13...14...17...18...21...23...24...26 I ...28 70...30...33...35...36...37...39...40...41...49...50...52...53...54...56...58...59...60...67...68...70...71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1...2...4...6...8...9...10...12...14...15...17...18...20...22...23...25...27...29 I ...30...32...35...38...40...42...43...45...46...48...52...55...56...59...62...63...66...67...69...71...74 II ...76...78...79...81...84...86...87...88...89...90...91...93...96...99...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1 2 3 4 5 (b) (a) (b) (c) = 100% (a) 6 7 (b) (a) (b) (c) = 100% (a) 2 456 329 13% 12 120 7.1 0.0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More information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1...2...2...4...5 7 8...6...7...9 1 3... 11...12...14...15...16...17...18...19...20...21...22 I II...23...24...26 1 3...27...29...31...31...33...33...35...35...37...39...41...43...44...45 3 4...47...48...49...51...52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1 g j 2 3 4 ==== ==== ==== 5 ==== ======= 6 ==== ======= 7 ==== ==== ==== 8 [(d) = (a) (b)] [(e) = (c) (b)] 9 ===== ===== ===== =====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 ] 18 19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附 件 B 有 关 政 策 局 推 行 或 正 在 策 划 的 纾 缓 及 预 防 贫 穷 措 施 下 文 载 述 有 关 政 策 局 / 部 门 为 加 强 纾 缓 及 预 防 贫 穷 的 工 作, 以 及 为 配 合 委 员 会 工 作, 在 过 去 十 一 个 月 公 布 及 正 在 策 划 的 新 政 策 和 措 施 生 福 利 及 食 物 局 (i) 综 合 儿 童 发 展 服 务 2.

More information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第 1 页 目 录 雅 歌 简 介... 2 雅 歌 第 一 章... 2 雅 歌 第 二 章... 10 雅 歌 第 三 章... 16 雅 歌 第 四 章... 20 雅 歌 第 五 章... 25 雅 歌 第 六 章... 32 雅 歌 第 七 章... 36 雅 歌 第 八 章... 39 第 2 页 雅 歌 简 介 我 们 坚 信 圣 经 都 是 神 所 默 示 的 ( 提 摩 太 后 书

More information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玄 天 上 帝 信 仰 與 和 諧 社 會 建 設 學 術 研 討 會 大 陸 論 文 武 當 山 道 教 協 會 湖 北 省 武 當 文 化 研 究 會 中 華 道 教 玄 天 上 帝 弘 道 協 會 屏 東 縣 枋 寮 鄉 北 玄 宮 2007 年 8 月 目 錄 武 當 道 與 和 諧 社 會 李 光 富 001 老 子 尊 道 貴 德 尚 和 的 玄 同 " 願 景 唐 明 邦 004 道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0-2004.6 A Study on 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wan Tseng-Chai ChengJan- Shing SunChing-Kuo Cheng

More information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精 英 汉 语 和 新 实 用 汉 语 课 本 的 对 比 研 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ing Ying Chinese and The New Practical Chinese Textbook 专 业 : 届 别 : 姓 名 : 导 师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2013 届 王 泉 玲 杨 金 华 1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自 然 醫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老 老 恒 言 之 飲 食 宜 忌 與 養 生 粥 譜 研 究 To explore the regimen of porridge and dietary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from the Lao Lao Heng Yan ( Lasting Words in Gerontology )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噶舉派在台灣的教學內容之研究

噶舉派在台灣的教學內容之研究 噶 舉 派 在 台 灣 的 教 學 內 容 之 研 究 薛 榮 祥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主 要 是 以 1980 年 至 2000 年 期 間, 藏 傳 佛 教 噶 舉 派 在 台 灣 的 教 學 內 容 作 分 析, 並 且 依 照 噶 舉 派 的 四 個 分 支 - 噶 瑪 噶 舉 直 貢 噶 舉 香 巴 噶 舉 以 及 竹 巴 噶 舉 作 分 節 次

More information

《布袋和尚传》笺释

《布袋和尚传》笺释 布 袋 和 尚 传 所 透 露 的 禅 宗 的 旨 刘 泽 亮 内 容 提 要 : 明 州 定 应 大 师 布 袋 和 尚 传 是 据 传 名 为 契 此 的 唐 五 代 布 袋 和 尚 的 传 记 本 文 以 昙 噩 所 撰 传 述 为 文 本 依 据, 节 选 其 中 部 分 内 容 予 以 笺 释, 并 讨 论 其 与 禅 宗 思 想 的 内 在 关 联 及 其 在 禅 林 中 的 广 泛 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CHA

Microsoft Word - MCHA 探 讨 曹 操 用 人 之 法 与 其 政 治 成 就 THE METHODS OF CAO CAO IN THE USE OF PERSONNEL AND HI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张 伟 隆 CHONG WEI LOONG MASTER OF ARTS ( CHINESE STUDIES )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55-86 老 論 老 了 老 老 老 若 李 句 六 老 了 錄 老 行 類 老 見 老 連 不 老 錄 老 55 Discussion on Interpretation of Laoism by Zen Chiu, Min-chieh ABSTRACT Mutual linkage between Buddhism and Laoism has opened the way to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臺 大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民 96 年 12 月,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頁 77-118 黃 繹 勳 法 鼓 佛 教 研 修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雪 竇 重 顯 (980 1052) 為 禪 宗 雲 門 派 下 重 要 之 禪 師, 本 文 以 呂 夏 卿 ( 活 躍 於 約 1025 1077) 所 著 明 州 雪 竇 山

More information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lore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factors couples do not

More information

银河银联系列证券投资基金

银河银联系列证券投资基金 2-1 ...3...7...8...9...15...23...25...26...27...28...35...35...38...39...39...40...45...45...46...48...50...52...53...56...58...59...59...60...61...61 2-2 1998 12 29 2004 6 8 2004 7 1 2004 6 29 2004 7

More information

(Chi)_.indb

(Chi)_.indb 1,000,000 4,000,000 1,000,000 10,000,000 30,000,000 V-1 1,000,000 2,000,000 20,000,00010,000,0005,000,000 3,000,000 30 20% 35% 20%30% V-2 1) 2)3) 171 10,000,00050% 35% 171 V-3 30 V-4 50,000100,000 1) 2)

More information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2389 30 1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a) (b) (c) (d) (e) 3 (i) (ii) (iii) (iv) (v) (vi) (vii) 4 (1) (2) (3) (4) (5) 400,000 (a) 400,000300,000 100,000 5 (b) 30% (i)(ii) 200,000 400,000 400,000 30,000,000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1 1 34 林 逸 論 林 量 錄 歷 錄 數 行 行 行 類 理 林 便 老 林 行 來 論 1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s Sayings by Buddhism in Xi-Yi Lin s Verb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Min-Chie Chiu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穨_2_.PDF

穨_2_.PDF 6 7.... 9.. 11.. 12... 14.. 15.... 3 .. 17 18.. 20... 25... 27... 29 30.. 4 31 32 34-35 36-38 39 40 5 6 : 1. 2. 1. 55 (2) 2. : 2.1 2.2 2.3 3. 4. ( ) 5. 6. ( ) 7. ( ) 8. ( ) 9. ( ) 10. 7 ( ) 1. 2. 3. 4.

More information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1...2...3...4...6...7...8...10... 11...14...16...17...23...25...26...28...30...30 I ...31 10...33...36...39...40...42...44...47...49...53...53 TOP10...55...58...61...64...65...66...68...69...72...73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3 guide book 15-16

Microsoft Word - S.3 guide book 15-16 姓 名 : ( ) 班 別 : 目 錄 一 給 中 三 同 學 的 信 1 二 給 家 長 的 話 2 三 選 科 秘 笈 3 四 學 生 多 元 出 路 及 最 低 入 學 要 求 4 五 大 學 一 般 入 學 及 科 目 的 特 別 要 求 5-7 六 選 科 與 就 業 8 七 2014-15 年 度 中 三 新 高 中 學 制 選 科 活 動 一 覽 表 9 八 2014-15 年 度 中

More information

Explore Rou Jin Yang Jing Learning Ideology Of Prof. Jin Hongzhu And Application Spinal Column Ail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

Explore Rou Jin Yang Jing Learning Ideology Of Prof. Jin Hongzhu And Application Spinal Column Ail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 密 级 : 公 开 学 号 :20093086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金 宏 柱 教 授 柔 筋 养 精 学 术 思 想 及 其 防 治 脊 柱 相 关 疾 病 应 用 探 索 研 究 生 : 胡 斌 指 导 教 师 : 学 科 专 业 : 所 在 学 院 : 毕 业 时 间 : 金 宏 柱 教 授 针 灸 推 拿 学 第 二 临 床 医 学 院 2012 年 6 月 Explore Rou Ji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嘉 義 地 區 客 家 禮 俗 研 究 第 一 章 前 言 嘉 義 地 區 的 客 家 族 群 約 略 可 分 為 福 佬 客 詔 安 客 與 北 部 客 等 三 種 類 別, 其 分 佈 區 域 以 海 線 地 區 平 原 地 形 沿 山 地 區 為 主 有 相 當 多 的 北 部 客 家 人, 是 二 次 大 戰 末 期 和 戰 後 初 期 才 移 民 嘉 義, 是 什 麼 因 素 令 許 多

More information

05301930

05301930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法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河 川 砂 石 法 規 範 之 探 討 - 以 採 取 土 石 及 挖 掘 河 川 認 定 基 準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盧 映 潔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瑞 德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五 月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 三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1...2...3...4...5...6...8...9... 11 - -...13...15...17...18...20...22...23...25...26...28 I II...30...32...34...35...38...40...42...44...46...47...48...50...52...53 X...55...56...57...58...60...61...63...65

More information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4, 197823 2916.3%29 335, 23 29.5% 23 29 16.3% 14 35 33,535 14 135 13 125 1,292 1,3 1,38 1,314 1,321 1,328 1,335 3 25 2 15 1 5 1. 1.1 13,582 15,988 1.4 18,322 11.6 11.9 21,192 24,953 3,67 9. 8.7 12 1 8

More information

海淀区、房山区(四)

海淀区、房山区(四) ...1...1...2...7...8...9... 11... 15... 17... 17... 18... 19... 20... 21... 23... 25... 28... 31... 32 I ... 35... 36... 37... 39... 42... 43... 48... 53... 54... 58... 63... 64... 65... 66... 68... 71...

More information

穨ecr1_c.PDF

穨ecr1_c.PDF i ii iii iv 1 2 3 4 5 5555522 6664422 77722 6 7 8 9 10 11 22266 12833 1894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14 2.15 2.18 26 27 28 29 30 31 2.16 2.18 5.23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穨2005_-c.PDF

穨2005_-c.PDF 2005 10 1 1 1 2 2 3 5 4 6 2 7 3 11 4 1 13 2 13 3 14 4 14 5 15 6 16 7 16 8 17 9 18 10 18 2005 10 1 1. 1.1 2 1.2 / / 1.3 69(2) 70(2) 1.4 1.5 1.6 2005 10 1 2. 2.1 2.2 485 20(8) (a) (i) (ii) (iii) (iv) 571

More information

北京理工大学.doc

北京理工大学.doc ( )...1...6...8...10...20...22...24...28...30...32...40 I ...53...55...61 ( )...62...71...74 ( )...77...81...84...86...88...89...91...92...96...99... 110...111... 112 II ... 113... 114... 115... 116...

More information

尲㐵.⸮⸮⸮⸮⸮

尲㐵.⸮⸮⸮⸮⸮ I...1...2...3...4...5...6...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 II...27...28...28...29...30...31...32...34...35...36...37...38...39...39...40...41...43...43...44...45...46...47...48...48...49...50

More information

东城区(下)

东城区(下) ...1...1...2...3...9...9... 12... 12... 17... 17... 18... 19... 20... 29... 31... 37... 41... 70... 73 I ... 74... 78... 78... 79... 80... 85... 86... 88... 90... 90... 90... 92... 93... 95... 95... 96...

More information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 ) ...1...1...3...10... 11...12...15...17...18...19...20...22...23...24...26...27...28...30...31...32 I ...36...38...40...41...42...44...45...47...48...49...50...51...52...53...55...58...59...60...61...62...66...67

More information

物质结构_二_.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I...1...3...6...8 --... 11 --...12 --...13 --...15 --...16 --...18 --...19 --...20 --...22 --...24 --...25 --...26 --...28 --...30 --...32 --...34 --...35 --...37 --...38...40 II...41...44...46...47...48...49...51...52...55...58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一 真 法 界 思 想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王 俊 彥 研 究 生 : 許 瑞 菁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2 月 自 序 在 佛 教 經 典 中 最 初 接 觸 的 是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此 經 乃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的 精 華 版 綱 要 版 為 了 瞭 解 經 義, 深 知 宇 宙 運

More information

水力发电(九)

水力发电(九) ...1...17...20...26...27...30...33...34...36...37...44...47...49...58...77...79...90...96...107 I ...114...115...132...134...137...138...139...140...142...142...144...146...146...146...148...148...149...149...150...151...151...152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1...5...26...27...43...44...48...50...52...54...55...57...60...61...62...63...65...67...68 I ...69...70...71...75...77...78...82...84...95...98...99... 101... 103... 107... 108... 109... 110...111...

More information

景观植物(一)

景观植物(一) ...1...5...6...8... 11...13...15...18...21...23...26...29...43...51 5...53...58...62...63...65 I ...67...70...72...74...76...77...78...80...81...84...85...87...88...90...92...94...97... 109... 113... 1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教 学 管 理 文 件 汇 编 目 录 教 育 法 规 和 指 导 性 文 件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高 等 教 育 法 1 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师 法 8 3.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管 理 规 定 12 4.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行 为 准 则 18 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学 位 条 例 19 6.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管 理 要 点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三).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I II III 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84k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_一_

厨房小知识_一_ ... 1... 1... 2... 3... 3... 5... 6... 7... 7... 8... 10...11... 12... 13... 15... 17... 18... 19... 19... 20... 23... 24... 24 ... 26... 26... 29... 30... 31... 32... 33... 34... 37... 38... 40... 41...

More information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1...16...20...22...31...32...34...37...38...40...44...46...54...58...59...60...61 I ...62...63...70...77...79...81...84...90...93...95...95...97... 100... 102... 104... 105... 106... 107... 109... 113

More information

1................................... 1................................... 2......................................... 3......................................... 4.............................. 5.........................................

More information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 I... 1...1...8... 9... 9...9...11...13...16...19...22...25...28...33...36...39...42 II...46...48...51...55...58...62... 67...67...70...73...76...79...83...86...89...92...96...99... 102... 105... 108...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五)

厨房小知识(五) I...1...2...3...4...5...6 ()...7 ()...9...10...10... 11...12...13...14...15...15...16...18...19...20...20...21...21 II...24...27...28...29...29...31...32...33...34...35...36...38...38...39...40...40...41...42...42...43...44...44...47...48...50...50

More information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 I ..................................................... II .......................................... III ... 2003......... IV ,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 1... 4... 8... 8... 9... 9...11... 13... 15... 20... 23... 30... 31... 36... 39... 40... 43 I ... 47... 52... 57... 60 1... 65 2... 71 (3)... 78... 81... 87... 89... 91... 94... 95... 97 ( )... 100...

More information

华东师范大学.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1...3...4...5...6...7 ( )...9 ( )...10...16...19...21...22...23...27...27...31...31 I II...33...34 ( )...36 () ( )...44 () ( ) ( )...49 ( )...54...56...60 ( )...64...70...81...89 2004...95...97...99...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I...1...1...4...4...6...6...13...24...29...44...44...45...46...47...48...50...50...56...60...64...68...73...73...85...92...99...105...113...121...127 ...127...131...135...142...145...148 II III IV 1 2

More information

乳业竞争_一_

乳业竞争_一_ ...1...7...10... 11...14...17...18...19...21...23...25...26...28 50...30...31 48...31 3000...34...35...37 I ...40...44...45...48...50...51...55...56...58...58...60 ()...62 ()...66...71...72...72...73...76...77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 I ......... 2003....................................... II III............................................................ IV..............................................................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1...1...3...5...6...8...8...15...16...19 21...21...24...25...26...29...30...33...36...38...41...41 ( )...41...42...48...48...57...57...63...67...67...67...67...71...74 I ...76...76...79...81...82...82...83...83...83...84...84...85...85...85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 I ................................... II ........................... 2001......... III IV......................................... ........................

More information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1...6...8 2004... 11...15 2003...16...20...29...32...34...38...39...42...43...44...48 I ...53...58...61...63...71...75...77...79...83...91...94...95...98... 100... 102... 102... 105... 106... 107...

More information

胎儿健康成长.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1...2...5...6...7...8...9... 11...13...15...16...17...19...22...22...23...24...25 I II...26...27...30...31...32...33...36...38...38...39...40...43...44...46...46...47...48...50...52...54...55...59 ...62

More information

bnbqw.PDF

bnbqw.P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1 2 16 1608 100004 1 ( 2003 2002 6 30 12 31 7 2,768,544 3,140,926 8 29,054,561 40,313,774 9 11,815,996 10,566,353 11 10,007,641 9,052,657 12 4,344,697

More information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異 3. 太醫以王命聚之 中的 以 字與下列哪一項的 以 意思相同 A. 以齧人 B. 而吾以捕蛇獨存

More information

nb.PDF

nb.PDF 3 4 5 7 8 9..10..15..16..19..52 -3,402,247-699,783-1,611,620 1,790,627 : - - -7,493 - -1,687 2,863 1,176 2,863 - -148,617 - - 12,131 51,325 - -12,131-2,165 14-2,157 8-3,393,968-794,198-1,620,094 1,781,367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第三章 第 三 章 :2017 年 行 政 長 官 產 生 辦 法 - 可 考 慮 的 議 題 行 政 長 官 的 憲 制 及 法 律 地 位 3.01 基 本 法 第 四 十 三 條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首 長, 代 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依 照 本 法 的 規 定 對 中 央 人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3 79 2010 9 80 180,000 (a) (b) 81 20031,230 2009 10,610 43 2003 2009 1,200 1,000 924 1,061 800 717 600 530 440 400 333 200 123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00 2003 15,238 2009 31,4532003 200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前 言 學 習, 可 以 為 個 創 造 未 來 ; 教 育, 能 夠 為 社 會 開 拓 明 對 個 而 言, 教 育 可 以 幫 助 每 個 發 展 潛 能 建 構 知 識 及 提 升 個 素 質 ; 它 賦 予 每 個 掌 握 前 途 和 開 拓 未 來 的 能 力 對 社 會 而 言, 教 育 不 單 可 以 培 育 才, 而 且 具 有 ㆒ 個 更 深 層 的 意 義, 它 給 予 社 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单 元 ( 一 ) 儿 童 文 学 理 论 内 容 提 要 : 本 单 元 共 分 成 三 个 小 课 目, 即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儿 童 文 学 创 作 和 儿 童 文 学 的 鉴 赏 与 阅 读 指 导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内 容 包 括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含 义 儿 童 文 学 读 者 儿 童 文 学 与 儿 童 年 龄 特 征 和 儿 童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與 生 命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研 究 研 究 生 : 何 貞 宜 指 導 教 授 : 陳 章 錫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六 日 誌 謝 論 文 得 以 完 成,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陳 章 錫 博 士, 老 師 總 是 不 辭 辛 勞 仔 細 閱 讀 我 的 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光 明 英 來 學 校 ( 中 國 文 學 之 旅 --- 散 文 小 說 教 學 ) 一 年 級 : 成 語 ( 主 題 : 勤 學 ) 節 數 : 六 教 節 ( 每 課 題 一 教 節 ) 課 題 : 守 株 待 兔 半 途 而 廢 愚 公 移 山 鐵 杵 磨 針 孟 母 三 遷 教 學 目 的 : 1. 透 過 活 動, 學 生 能 說 出 成 語 背 後 的 含 意 2. 學 生 能 指

More information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1 12,403 2,892 264,553 19,517 238,008 10,132 989 36 9,869 2,218 250 122 ( 126 108 1,563 278 159 260 478 35,563 1,073 74 190,283 104,352 140,658 20,349 16,733 21,607 (21,607) 58,689 303,699 339,262 339,262

More information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 進 度 報 告 在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上, 由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後 獲 得 通 過

More information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a) (b) (c) (d) (e) 207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17.29 17.29 13.16A(1) 13.18 (a) (b) 13.16A (b) 12 (a) 209 13.19 (a) 13.16A 12 13.18(1) 13.18(4) 155 17.43(1) (4) (b) 13.19 17.43 17.29

More information

TWGHs S

TWGHs S TWGHs S C Gaw Memorial College 東 華 三 院 吳 祥 川 紀 念 中 學 Subject Selection S3 to S4 (2013 年 2 月 版 ) 中 三 升 中 四 選 科 手 冊 新 高 中 課 程 東 華 三 院 吳 祥 川 紀 念 中 學 升 學 及 擇 業 輔 導 處 P. 1 目 錄 選 科 導 言 P.3 升 學 路 徑 P.3 如 何 選

More information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立 論 年 六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女 路 路 力 臨 玲 老 不 若 不 識 年 六 歷 行 來 參 論 說 說 歷 狀 年 錄 料 行 料 料 年 列 異 力 識 論 若 Research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i) (4)0.10 (1) 0.40 (ii) (iii) (i) (ii) ,000,000125,000,000 1,250,000, (iv) 3,750,000, ,000,000 1,250,000,00

(i) (4)0.10 (1) 0.40 (ii) (iii) (i) (ii) ,000,000125,000,000 1,250,000, (iv) 3,750,000, ,000,000 1,250,000,00 362 1 (i) (4)0.10 (1) 0.40 (ii) (iii) (i) 0.30 0.40 0.10 (ii) 0.40 0.10 500,000,000125,000,000 1,250,000,0000.10 (iv) 3,750,000,000 125,000,000 1,250,000,000 500,000,000 5,000,000,000 (v) (vi) 2 1,837,370,000

More information

I

I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Transfer of Grade 5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I II Abstract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